《看画展》教学设计

2020-03-02 08:59: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看画展》教学设计

于 宏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教材分析:

《看画展》一课是依据“布置美术作品展”这一活动内容设置的第一课时,采用情境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看画展”的过程,感受画展的组成要素,在观展者与导览员角色的不断转换中,了解以美术语言为核心的赏析儿童美术作品的方法,以“欣赏·评述”活动为触发点,为学生挑选作品、举办画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积累,掌握了较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13岁的学生已经具备感性经验向理性思考转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能够通过有效的归纳和梳理,融合自身生活经验及阅历,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在这一阶段,立足美术学科的本位,让学生形成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认知,对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典型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从色彩、造型、构图的角度认识其对作品主题表达的作用,基本掌握儿童绘画作品赏析的方法,初步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以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展者与导览员的角色转换中,带动全面参与、积极思考,以儿童绘画作品赏析为线索,掌握绘画欣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看画展的直观体验过程中,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品之间深度交流的乐趣,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建立课堂与生活的无缝连接,培养尚美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色彩、造型、构图与绘画作品主题的关系,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

2.难点:能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掌握赏析绘画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欣赏图片展板、画架)

学生准备(记录本、签字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浏览,形成感知,规范礼仪

课前让学生自由观看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由6——14岁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创作,用水墨、版画、线描、电脑美术等不同绘画技法表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关注社会生活,紧扣学生经历与体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自由浏览,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教师适时进行观展礼仪规范引导,做好组织教学。

二、交流感受,发现问题,进入学习

教师欢迎大家来到少儿美术馆。(揭示课题:看画展)并与学生交流对这次画展的初步感受。

教师提问:在刚才初步浏览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你们之所以看不懂,是没能理解作品的主题。(板书:主题),主题是什么?它是创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在我们看画展的过程中,知道了从美术的角度应该看什么,或许就能帮我们答疑解惑。今天,于老师就来做大家的导览员,带大家一起去看画展。

三、教师导览,抓住典型,突破重点 1.参观一号展厅,分析色彩对主题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号展厅里的两件作品《草垛》与《核去核存》,提出问题:在一号展厅里有两件作品,当你远远地看到他们的时候,请问你觉得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教师继续提问:这两幅画的色彩表现出了哪两种不同的情绪?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作品的题目去理解主题,根据对“核”的理解,体会到《核去核存》的灰色调表达出核泄漏事件后人们感受到生命正在失去色彩的紧迫、压抑的感觉。 教师改变了《核去核存》的色彩效果,由“灰”变“鲜”,让学生体会其主题的变化。

教师总结:色彩的确是位魔术师,它可以改变画面的氛围。通过一号展厅,我们了解到看画展可以看什么?

学生齐答:色彩。

教师继续总结:看不同特性的色彩是如何去烘托主题的? 2.参观二号展厅,分析造型对主题的作用

教师介绍:在二号展厅里也有两件作品,一张叫做《全家福》,一张叫做《和爸爸去海边》,虽然他们都是表现家庭生活的题材,但他们传递出的氛围有什么不同?

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揭示出“夸张”这一造型手法。

教师及时总结:表情动作是我们在描绘人物时需要抓住的特征。请你再仔细观察两幅作品的线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个感觉比较静,一个比较动。 教师归纳:这两种不同的线条塑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物风格。其实,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叫做“造型”。(板书:造型)什么是造型,它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一定的美术手法,塑造出风格各异的美术形象。我们这两件作品正是因为他们造型方法的不同,传递出了小画家不同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造型的理解,教师进一步采用了相同内容改变造型风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欣赏,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造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教师总结:在二号展厅里,你们知道看画展,要看什么了吗? 学生回答:看造型。

教师继续总结:看不同风格的造型是如何去彰显主题的。 3.参观三号展厅,分析构图对主题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三号展厅:接下来我们要去三号展厅看一看。但是在进入展厅之前,先来考考大家:什么是构图?(板书:构图)教师揭示:构图就是我们对画面的整体安排。

A.大主体构图方式 教师提问:平时你们在画画的时候,老师给你们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主体物要画得——(大)。课件出示《我是守门员》,提出大主体构图的概念。

教师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画得这么大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小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去理解这个“大”的目的。

B.基本形构图方式

教师出示《收白菜》一画,提出问题:有的时候,画中的主体物不止一个时,怎样才能让画面显得不杂乱?根据老师手势的提示,学生发现画中的物体都被概括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总结:看来主体物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形去将它们联系起来。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叫做基本形构图。你们还知道哪些基本型呢?在学生回答圆形、方形、菱形等常见的基本形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吃火锅》一图,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形的构图方式,为什么要用圆形而不是其他形。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坑定,并补充: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形去构图,不仅仅是根据客观的现象,还应该根据这个形的寓意去选择,也是和主题有关系。

C.满构图方式

教师出示三号展厅里的最后一幅画《大阅兵》,学生表现出非常惊讶。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它的第一感觉。学生表示看起来非常多,密密麻麻的,但是展现出了大阅兵时的气势。教师揭示,这种构图方式叫做“满构图”。

教师总结:在三号展厅里,我们了解了几种构图方式?这些只是众多构图方式中最常用的几种,但是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看画展还应该看什么?学生齐答:看构图。教师继续总结:看不同的构图是如何突出主题的。

4.归纳总结赏析方法

教师提问:从三个展厅出来,你知道看画展应该看什么了吗?学生回答:看构图、色彩、造型,他们共同为主题服务。请学生参照板书进行记录,引导学生学会用关键词。明确造型、色彩、构图是最基本的美术语言,它们帮画家说出他想说的话。(图22)

四、小试牛刀,欣赏作品,引入“文化”

教师出示观展提示,请学生再次参观展厅,运用所学重新欣赏绘画作品。再次观看画展后,学生自愿担任导览员,进行作品介绍,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间交流解决问题,并相互评价。

1.学生导览,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A.评析《作业脸》

教师结合学生的真实心理,分析“美”的内涵:你们觉得这张脸美吗?虽然不“美”,但是很多孩子却很喜欢它,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它画得深入我们的心,能体现我们心里的想法。教师总结:所以美不完全等同于好看、漂亮,它既是视觉的愉悦,更是心灵的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对导览员进行评价。 B.评析《生命线》

请学生用手势对导览员进行评价,并肯定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评析《小闹钟》教师提示:你们觉得这个闹钟画得“象不象”?有些孩子说象,有些说不像。教师继续引导:觉得不像的是觉得不像眼睛看到的闹钟,觉得像的是表现出了心里所想的。如果他所画的能和你自己的生活感受不谋而合,是不是非常愉悦?

D.评析《闽越遗风》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你们遇到了一个问题,谁来说一说。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画面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蛇?其他学生思考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可能是当地的习俗,他们对蛇非常尊敬,他们在过节的时候会把蛇请出来。教师对作品的背景进一步分析后,提出:从这个作品我们能不能感受到在看画展的时候除了看色彩、构图、造型,还要了解些什么才能把作品看得更明白?

2.因势利导,引入文化,拓展认知

教师过渡:在绘画作品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画种与风格,呈现着因为时间与地域而形成的民风与习俗,更深深烙印着创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板书:文化)所以,看画展,还应该看什么?学生回答:看文化。

教师继续总结:如果我们对文化的了解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就能帮我们打开视野,在真正看懂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教师提示学生把记录补充完整。

五、点击大师,引发思考,总结拓展

教师过渡:今天,老师给了大家一只能看到美的眼睛。看画展就应该用这样的眼睛去看。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看画展变得更加容易,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和大师面对面。(课件出示以网页形式呈现的马蒂斯、米罗、毕加索的作品) 提示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欣赏大师的作品,并思考:21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的一句话:“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他到底要向孩子学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情感与思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看画展》评课

老师们,大家好!

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至今已是十六个年头,其间2011年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经过了修订,更加明晰了美术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性质和要追求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要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有三个条件保障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一是情感的投入、态度的端正,二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三是掌握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方法。我们来看于宏老师执教的人教社六年级下期《我们即将毕业——看画展》一课,看看本课到底在哪些方面回应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学科课程所强调的美术素养目标。

一、首先了解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正如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谈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就是要明确地指引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这是一堂小学六年级下期的美术课,六年级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已从低段时期的热情饱满到了选择喜好的阶段,还有不少学生甚至因为“眼高手低”的现实,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在知识技能方面,通过6年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比如色彩的三要素,色彩与情感的表达,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构图的基本知识等,还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而这些知识与技能,由于分散在各年段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让学生六年所学美术知识技能完成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于宏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她想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对表现技巧没有过于专业的要求,若能得以加强,通过鉴赏所获得的审美享受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六年所学知识技能正是欣赏·评述学习活动有效的支撑;学生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对事物和现象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将旧知识梳理、运用和整合,在学生即将结束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之机,让已经具备感性经验向理性思维转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孩子们,通过有效的归纳和梳理,融合自身生活经验及阅历,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充分感受到绘画之美,以及这种美“可以言说”的体验,对增强他们审美的信心与能力,端正审美的态度,都将大有裨益。所以,本课立足美术学科的本位,让学生形成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认知,让绘画欣赏·评述活动有方法可循。本课正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第三个条件进行设计,让学生拥有一把钥匙,打开美的历程中的下一扇门,去认识更为系统的美术门类,领略美术发展变迁的美妙,并借助逐渐形成的学习力,推动一生的尚美追求。如果把学生整个的学习经历比作一条线,这节课连接着“过去”,延伸到“未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课程价值。

二、接着来认识本堂课的实施策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解决“我们如何去?”的问题。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将教学重点即绘画欣赏的基本方法呈现出来,既要保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性,必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下足功夫,才可能把学生带到“目的地”。本课以“看画展”为主题设置教学情境。首先,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自由浏览现场的“模拟”展厅,从学生初步直观感知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要理解作品,感受到绘画的美,就要读懂绘画的主题。怎样才能读懂主题呢?在作品中看什么?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对学习才能充满动力。接下来,教师以导览员的身份带领学生进入三个“虚拟”展厅,将学生最易理解和感知的色彩放在一号展厅,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能认识到色彩对主题的烘托作用,它是情感与思想最直观的体现;二号展厅里,教师继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造型,不仅比较了相似题材,还比较了相同题材不同造型效果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变化对学生造成的视觉刺激,让他们感受到抓住对象特征去塑造不同风格的形象也与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造型可以彰显主题。相对色彩,造型需要更为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对学生来说,也更有难度。三号展厅旨在分析构图对主题的作用。构图是对画面的整体安排,在平常的创作表现中,学生较少主动关注构图,大多随心所欲。但有意识地去“经营位置”是绘画由“游戏”走向艺术的前提,帮助学生认识构图的重要性十分必要。三个展厅的设计体现了远观、近看、再远观的观展过程,也符合整体、局部、再整体的思维习惯。正是这样的安排,将相对局限和死板的课堂,变成了视觉和思维流动的绘画“展厅”。教师呈现的板书,以主题为核心,围绕色彩、造型、构图三种语言要素,形成同心圆形,以直观的方式,清晰呈现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将学生带回到现场的“模拟”展厅,由学生自己做导览员介绍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仅关注了美术语言的运用,更注重了绘画“审美”的引导,借助《作业脸》、《小闹钟》等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美不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心灵的共鸣,进一步强化了“主题”鲜明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借助《闽越遗风》等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对作品背景资料的了解也是十分必要。该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验证,更将学习从美术语言的表象,推向了更深层次“文化”的关注,是对本课学习的再次提升。于教师随后完善的板书中,在原有圆形的基础上添画眼眶,写入“文化”二字完善了整节课的知识体系。

拓展环节,于教师带学生进入互联网“电子展厅”,呈现了观展方式的多样性,更从看儿童绘画作品到看大师作品,再次推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实现了课堂向生活的延伸,体现出情境教学的独特价值。

从直观感受到美术语言分析,再到深层文化发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如何去”的过程。

三、最后,谈谈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有收获吗?

学生有收获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真的去到“目的地”了吗?在学生导览环节我们不难找到答案,看到他们的进步。在初步浏览后,学生能够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说出喜欢的理由。再次观展后,由学生自己做导览员介绍作品时,他们都能全面分析作品,不仅能体会作品的主题,还能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去理解色彩、造型、构图是如何表现主题的。那名学生对毕加索“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的理解,表明他们不仅认识了美术语言的表达性,更认识到“主题”的重要性,唯有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思想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这一收获,避免他们沦为美术技巧的“奴隶”,在今后的绘画欣赏和创作中,更有明确的方向。 当然,在有限的40分钟内,要完整的呈现出一定的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所取舍。比如教学方法侧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未能对所有出现问题的地方为学生进行提示和补充,整个课堂缺乏了更为生动的生生交流,不免有些遗憾。但是,本节课的目的不是学习色彩、造型、构图的新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绘画欣赏与评述的方法,相信板书中这只看懂美的“眼睛”,已经深深烙在了学生们的脑海,有了这只眼睛,随着学生对美术知识、美术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不断丰厚,他们的审美素养必定会不断提高,真正将学生带向他们能去的远方。我相信,在目前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再来了解于宏老师执教的《我们即将毕业——看画展》一课,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谢谢大家!

看画展

看画展1

看画展教案

看画展(700字)作文

看画展周记

65、赫鲁晓夫看画展

六一儿童节看画展100字

看画展的观后感

第六课画展设计[推荐]

《看雪》教学设计

《《看画展》教学设计.doc》
《看画展》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