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导学案

2020-03-02 08:26: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涡阳二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雷艳

审核人:王建峰

编号

使用时间:2017年 4 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3.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一、自学引路

(一)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6.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 )旌旆 ( ) 逶迤 ( ) 功勋( ) ......碣石( )塞草腓 ( ) 玉箸 ( ) 蓟北( ) ....

二、鉴赏探究

1.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请简要概括?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 的战争”),并找出依据。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燕歌行》学案

《一剪梅》《扬州慢》《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导学案.doc》
《燕歌行》导学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