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学设计

2021-05-2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吟诵教学设计

《静夜思》、《乞巧》吟诵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声音之美。

二、吟诵知识学习

(一)第一步:读出平仄:

1、(课件出示《乞巧》)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哪位同学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展示朗读)。你们读得可真美呀!

2、七夕之夜,当你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青天,点点繁星闪着清丽的光芒,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那美妙动人的故事?是否会轻轻地吟起这一首小诗?(师展示吟诵)

3、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点名评价)你们发现了老师的读法和我们平时朗读课文不一样。那是因为,这些文字长长短短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 ),领读“平”(拖长音)、“仄”(读短)。

4、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刚才老师读诗的方式叫做“吟诵”,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为平声,需要读长;那仄声呢?(让学生来说,同时板书)

2)入短韵长: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这叫“入声归仄”。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韵”,韵字读得最长。(比如,诗中“霄”“桥”“条”都是韵字,都需长读)

3)吟诵符号: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乞巧》做了标注。(课件出示,同时讲解: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指导诵读时配合手势)。

4)吟诵的基本规则就是这样。哪位同学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点名读,评价并指导)你读出了诗歌平短仄长的美感。迢迢银河,悠悠情思,牛郎织女终于相见了,人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心愿,共同吟诵起这首诗。(指导配合手势齐诵)

(二)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平仄”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调”。

1、(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 )请跟老师学,示范“春光”三个调。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

2、(出示《乞巧》)现在我们以一句为单位,请同学们按照上中中下的调来吟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点名诵读,评价)指导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课件分好)。

(三)第三步: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我们还可以让这首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所以,老师这里准备了第三把“钥匙”(课件出示“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2、瞧,每个人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了。银河之上,牛郎织女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碧霄之下,美丽的女孩们对月穿针,丝丝缕缕的红线中是否会传出美妙的歌声。(教师示范吟咏)

3、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古人行吟图)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古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吟诵有腔有调的吟诵这首《乞巧》?(一句一句地师范学习,教学中可点名让同学展示,也可共同学习)

4、你们吟诵得可真有味道,那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充满美好愿望与幸福憧憬的诗歌吧!(配合音乐,设计师生,男女分诵)

三、巩固拓展:

我们用三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

推荐第2篇:《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

一、汉字揭题

1、看图说季节: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春天)板书:春

2、教学春字:

1)春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就像一幅画一样。你看得出画的是什么吗?(指名说)

2)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就是春天阳光变暖,草木开始生长的意思。左边的“ ”表示草木接受阳光的照射开始生长;右边的“ ”表示草木的种子钻出地面往上长的样子。

3、看春天是多么美丽呀!尤其是在清晨的时候,当你从美梦中醒来,耳边传来一声声鸟儿婉转的啼叫声;推开窗,吹来一阵阵清新醉人的空气,无比舒适;眼帘中印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 “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二、诵读古诗

1)、哪位小朋友会念这首诗?指名读,奖励。2).自读3).指名读

2)、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们念相对应的诗句!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春眠不觉晓)

“眠”的意思是(睡觉),晓呢?这里是天亮的意思。

到处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处处闻啼鸟)

“闻”是什么意思?(听见)这里的闻和鼻子没有半点关系哦!

蒙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夜来风雨声)

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花落知多少)

三、吟诵古诗

让我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读一遍这首诗吧!小朋友们真能干!还没上小学就把一年级要学的诗念得那么流利了!在中国古代,人们读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吟诵的。(板书:吟诵)有点像唱歌,但和唱歌又不一样,想听听吗?

1)欣赏吟诵(朱思凝吉他伴奏版)

2)一句一句跟着吟诵,师做手势。(PPT播放诗句)

3)为什么有的要把字音拖长,有的很短?因为有的是“平”声、有的是“仄”声,还有的是“入”声,小朋友们听得云里雾里了吧!这等我们再长大一些学习。 4)跟着老师和录音一起来吟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最后一起来!

5)诗人在窗前,听着声声鸟鸣,看着满地的落花,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春眠不觉„„ 小朋友齐吟诵。

四、猜字游戏

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个汉字短片,要求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记里面出现的汉字,看完来玩一个猜字游戏,好吗?

1、小朋友静静地看短片。

2、猜汉字(师出示事先写好的象形字,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

第一组:草、花、木、竹

第二组:鸟、马、象、羊、鹿、虎、犬(动物) 第三组:门、舍 重点讲:

看“鸟”字,就藏在这首诗里。他和什么很像。(处处闻啼鸟的“鸟”)这个字就像一只鸟侧面站立的样子:上面是鸟头,有眼睛;中间的四画是向右横斜的,上面一画是鸟颈部的羽毛,二三画是鸟的翅膀,最后一画是鸟的尾巴;最下面的则是鸟的脚。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猜字游戏,了解了古代的许多象形文字。前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了一首诗《春晓》,感受了吟诵的韵味。网络上这样吟诵的古诗词有很多,让你的爸爸妈妈从电脑上下载就行,你只要跟着吟诵就行了。而且吟诵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记忆更深,你现在学会的,到你年纪很大了也不会忘记!

五、齐诵《春晓》

春晓

孟浩然

吟诵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推荐第3篇:国家级教学设计 古诗文吟诵

古诗吟诵《春宵》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但是现在我们教学生诵读古诗,已经完全丢掉了吟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文,感受吟诵之美,特意设计了这堂吟诵课。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没有接触过吟诵,我自己也是刚入门,在吟诵一些规则上并不是很清楚。不过,换一种方法教古诗,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也感觉用吟诵的方式读古诗,古诗的韵味一下就能体现出来。课前,做了一些关于吟诵的功课,所以,抱着尝试的态度,想在这节课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吟诵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声、仄声、入声。

2、按照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方法来吟诵古诗。

四、教学重难点:正确标出平、仄、入声,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前几日我们读过苏轼的《春宵》,今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生齐读)这首诗你们知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古人为了表达这样的情感,是这样读的(师范读)听出区别了吗?(有停顿,有拖延)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我们叫它“吟诵”(板书)。流传至今的诗文只有用吟诵,才能更好的体现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表达诗歌的涵义。今天,我们就来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平仄,标出平仄要想学吟诵,必须了解吟诵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平仄。(出示知识点一: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现在的

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

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吟诵时,为了便于记忆,平声用一短横表示,仄声用一短竖表示。)那你们看老师已经诗里面标出的这个像感叹号的叫入声,入声也归于仄声。老师以第一句为示范,标出第一句的平仄。学生自主标出第二至四句的平仄。

(三)、按平长仄短诵读诗歌。

过渡句:师:平仄会标了,那怎么读呢?(出示知识点二:

1、平声读的时候声音要拖长,仄声读的时候声音要短促。入声要比仄声读的更短促。

2、平声要读得低一些,仄声要读的高一些)板书:平长仄短、平低仄高。1.示范读(春宵一刻值千金)

2、请生试读剩下几句,师正音。

3、全班按节奏吟诵诗歌,加上手势。

4、请生吟诵,纠正,再齐诵。

(四)、吟咏古诗。

还有一种读法想听吗?(播放)这就是吟咏。下节课,老师教你们怎么吟咏古诗。

六、总结

孩子们,我们的母语文化博大精深,希望通过今天的吟诵课,能使我们重拾吟诵,让我们的古诗词诵读变得更有韵味、更有魅力。

盘锦市大洼区平安学校

王艳华

推荐第4篇:14《夏日绝句》吟诵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

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 [押韵]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 [声韵]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字音,尤其是翘舌音、后鼻韵“生”。掌握诗歌节奏。

2、通过教师讲述,了解诗人生平。

3、通过吟诵和教师讲述,了解女诗人对崇高人生价值的追求。

4、学习吟诵规则:韵字拉长。更通过韵字吟诵体会豪气万丈的襟怀。 【教学重点】

一、介绍诗人引入:

1、出示李清照肖像画 师讲述:

孩子们,看看这位婷婷玉立的美女,她不是一般的画,她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的画像。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家庭环境很好。她从小饱读诗书,在文学上展示了极高的才华。她的丈夫赵明程不服气,有一天拿了自己的诗歌夹带上一首李清照的诗歌,请朋友们评判。朋友们选来选去,觉得只有一首最好。赵明程一看,老天,这首就是我夫人的呀!从此以后,再也不跟李清照比诗歌了。

李清照生活的宋朝时中国有史以来最富有的时期,北方的金国人为了长期掠夺和占有财富,骑兵一路南下,抓走了宋朝的两位皇帝。他们在北方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清照也和很多人一样逃难到了南方。因为忧国忧民,也因为身体一直不大好,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李清照受尽了各种人生的磨难。当她跟随逃难的人群来到乌江边上的时候,看到跟老百姓一样逃跑的南宋将士,非常生气,当时就吟诵了一首诗,在难民中广为传唱。将士们听到了,都深感羞愧,重新鼓起勇气,和骁勇的金国军队作战。

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塞下曲》

二、听录音,正音、掌握诗歌节奏

1、播放诗歌吟诵录音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 第四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哼唱

第五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同桌相互吟诵,或者一起吟诵

3、展示一两组

三、学习第三把金钥匙:韵字拉长

1、孩子们看看这些吟诵符号,所有的平声字中,哪些字的读音最长?

2、吟诵起来试试。

3、是呀,这首诗第二行最后一个字和第四行最后一个字拖得最长。我们再一起跟着录音吟诵一下试试?

4、其实,我们吟诵过的所有诗歌,押韵的字都是拉得最长的,有的甚至到了这行诗的一半时间长,不信,我们回忆几首试试。(随机出示几首学过的诗歌吟诵)

5、韵字拉长是老师要送给大家的第三把金钥匙。因为押韵的字,是这首诗歌的主旋律,押什么韵,就是作者最主要在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们还走进李清照的诗歌《夏日绝句》里去看看。

四、学习诗歌

1、学习诗歌第

一、二句:

1)谁来吟诵一下第

一、二句?其他孩子思考一下,你觉得他吟诵得好吗?为什么? 2)生吟诵,师生评价 参考评价: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3)拉长的韵字“雄”字,铿锵有力,让我们感觉到诗人的坚决、勇敢与豪气万丈!

2、学习

三、四句:

1)三四行里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重点解决项羽的故事)

2)谁来吟诵一下这一行呢?听的孩子们告诉大家,你从他的吟诵中感受到了什么? 3)生吟诵,师生评价 参考: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 4)师补充:

从拉得最长的“东”字,我们仿佛能看到有骨气的项羽,宁死不屈,自刎江东的画面,这是一个虽败、虽死犹荣的大英雄。

4、这就是押韵的妙处。孩子们,这个韵在古代传下来的韵书——《平水韵》里叫做一东韵,是个宽洪韵,一般是用来颂扬、赞美的。

5、我们一起再来复习吟诵一下学过不久的一首诗——《塞下曲》,它也押一东韵。

6、这首诗歌颂的什么呢?(李广将军的神力)

五、拓展:

1、很有趣的是,在古代,每一个四岁以上的儿童都知道这部韵书呢?他们把韵书能背得溜溜熟。因为他们有一部旋律非常优美的蒙学书籍,专门介绍各个韵部的。老师给大家放一段。

2、放《声律启蒙》一东韵的录音

3、这一段文字给你什么感觉?

4、总结:今天,我们新学了一首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诗歌《塞下曲》,还知道了楚王项羽的故事,旋律优美的一东韵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

1、回家吟诵《夏日绝句》给爸爸妈妈听。

推荐第5篇:《诗经采薇》吟诵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民主西路小学 邹洪涛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4.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

特点呀?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一)吟诵品析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2.出示《清平乐·村居》,诵读,想象画面。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吟诵的时候将“依依——”声音延长,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文化探寻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 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7.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练习:昔日 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声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霏霏——”延长,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出示《采薇》,教师吟诵整首诗。 11.集体练习吟诵全诗。 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推荐第6篇:吟诵与吟诵教学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冠县实验小学

韩俊云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对吟诵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有众多的古圣先贤都是靠这种口耳相传的吟诵,涌现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上周有幸参加的教育局组织的有关“吟诵”培训,使我对吟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培训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二、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三、关于吟诵教学。

叶嘉莹先生认为,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我认为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吟诵的校本课程,然后逐步推广。 我也受到徐老师的启发,吟诵就应该让孩子多读,多诵。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四、关于吟诵推广工作

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绝,保持诗文吟诵的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工作。作为老师,我觉得大家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此外,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更多的有关吟诵的专业培训的机会,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学习一定的文学鉴赏理论,学会一些诵读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将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孩子诵读经典的领路人,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成为传承文明的主人。

推荐第7篇:吟诵教学心得体会

吟诵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吟诵教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吟诵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徐xx教授说到吟诵推广时,用到了“抢救”一词,这让在场的学员十分震撼。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学习吟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吟诵教学心得体会2

什么是吟诵?吟诵即古代的读书法,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吟诵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便是吟诵的宝贵和美妙之处。可是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丢失了传统,忘却了经典……

7月7日-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名家论坛》,聆听了徐健顺、张广林等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并欣赏了几节优秀的吟诵研讨课,由一开始对古诗吟诵的似懂非懂,到现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徐教授的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吟诵是什么?

2、吟诵对语文有什么用?

3、怎样才能用吟诵教语文?

4、现场试一试吟诵。

通过徐教授的讲解,我深切地体会到吟诵的珍贵。传统吟诵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古诗文真实的面貌,体会到古诗文的真意。比如,传统吟诵一般都是平低仄高,普通话是平高仄低。中古音是平低仄高的,平低仄高的传统吟诵才能把古诗文的声音的.高低的涵义表达出来。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本是“低——高——低”,普通话一念成了“高——低——高”,“黄河远上”变成了“银河远下”。“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高,衬托其远其小,“孤城”低,衬托其小其独,“万仞”高,百度“山”低。普通话念出来是相反的,“万仞”反比“山”低,声音的涵义不但没有起到作用,而且矛盾了。这些时候,就只有听传统吟诵,才能明白原来声音的涵义了。明白了以后,就会想办法用普通话表达出来。所以,不听传统吟诵,不学吟传统吟诵,是不可能用普通话吟诵好的。

张广林老师的讲座则更加具有实用性。他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慷慨高歌,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悲壮豪迈……他用那悠悠的吟诵将我们带到诗人的世界,让我们仿佛化身为李白、杜甫、陆游……,体会到他们的心跳、心痛,每一个细小的波动。使我们了解,我们中华的古诗文,哪怕是一首五绝,也是起伏跌宕的。不吟诵,如何得知?

是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张老师吟诵的《宿建德江》,在他低回的吟诵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在烟波缥缈的江上,诗人将小船轻轻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那旷野中无边无际的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一轮明月照在江中,一抹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张老师的歌声结束,我却久久沉浸在其中不愿醒来……言虽止,意未尽,我第一次感受到这首诗的美,通过张老师今天的吟诵才真正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愁。

三天的学习,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收获良多。徐教授说,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三天的学习,我感动于中国诗词之美,震撼于中华吟诵之美,让我们怀崇敬之心,传扬传统吟诵,让中华文化精神代代传承!

推荐第8篇:《塞下曲》吟诵教学设计05(聂枫)

吟诵教学法之古诗教学

塞下曲

湖南鼎城聂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将军的形象。

3、通过吟诵,字义与音义结合,与意象系统结合,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歌涵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写练习、口头组词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吟诵,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诵读、吟诵古诗,积累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把握将军的形象。

教学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能吟诵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今天,聂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来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不过在学习古诗之前,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生:查字典、看图、查资料)今天聂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好不好?(指名读一读)

1、学古诗,知作者;

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吟诵,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739- 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作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2、解题意,会质疑。师:我们认识了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一般使用和汉乐府一样的题目,表达的内容也和汉乐府类似。这样的诗,因为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所以叫做旧题),属《横吹曲辞》,即从西域和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由此可见,《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做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

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熟悉多音字。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练,每一个字都会有涵义,这首《塞下曲》总共20个字,具体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6人1小组,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理解和翻译诗句的意思。(先分组讨论,再出示诗句集体分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第一二句的字眼:林暗、惊、引弓。一二句的意思是:在昏暗的树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野草受惊似的摆动起来。正在夜间巡逻的将军以为是老虎来袭,立即拉弓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三四句的字眼:平明、白羽、没、石棱。三四句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去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那箭竟然深深的嵌进巨石的棱角之中。

2、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你认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四、指导品读,情感体验。(多吟诵,悟诗情。)

《塞下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我们想表达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和敬佩,就要好好的品读这首诗,对吗?

1、诵读《塞下曲》,读出韵律。 指名读(没有节奏符号的诵读)

师:读诗要读得专心,投入,谁想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你读得既正确又响亮,字音很准确!

你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你读得很流畅,字字有交代,满分!)

师:孩子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读的准确,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课件节奏)

师生合作读。(节奏点拉长)

先跟老师读一遍,然后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然后换过来,学生读第一句,老师读第二句,依此类推!嗯,节奏很鲜明,诗的味道出来了。 齐读。我们把诗句连起来,全班齐读,注意节奏点。(齐读)大家读得真好,声音清亮,韵律十足,诗的味道更浓了。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更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

2、吟诵《塞下曲》,情通古今。 教师示范吟诵。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感受一下,老师读诗的方式与你们有什么不同。(师吟诵)。请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受,可以用上像唱歌、有高低、有长短、有旋律等词语。 (预设:对,你听得很仔细!

你说得很正确! 你很会感受!)

孩子们,老师这种读诗的方法叫做“吟诵”。是古人的一种读诗方法。(板书:吟诵)吟诵的韵律不但可以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得到。大家仔细观察,诗中有颜色的字。(粉色为节奏点红色为韵字蓝色为入声字)

初识平仄规律

a、这里的粉色的字,代表的是平声。仔细看看,它们都标在什么声调的上面?(生答:一声和二声。)对,古人的平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声和二声。声音可稍微拉长。我们可以用画平线的手势,来触摸声音的节奏。跟老师读:惊、军、明、棱。

b、这些红色的字是韵字(风、弓、中),韵字也是平声字,吟诵时是诗句中声音最长的字。 c、这些蓝色的字是入声字。吟诵时声音短促有力。声音一出口,马上就又收回来。“白”“没”“石”。男生跟老师读: “白”“没”“石”;女生: “白”“没”“石”。

d、再听老师完整的吟诵一遍,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耳朵开始聆听。

e、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吟诵,让我们触摸古诗的韵律,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感。(带领学生吟诵,逐句教,讲讲节奏点和韵字拖长的含义) 、创设情境,吟诵诗情。

此时此刻大家就是飞将军李广,你来吟诵!男生吟诵!女生吟诵!集体吟诵!听着你们的吟诵,我仿佛看见了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将军形象。

五、拓展延伸,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一共是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PPT演示),鼓励学生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PPT播放)。那么,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摘抄下来读一读。

五、板书。

塞下曲

“飞将军”李广

勇敢机智

武艺高强

神勇无比

力大无穷

推荐第9篇:吟诵教学培训心得

吟诵教学实践与提升培训心得

慈溪市逍林镇镇东小学

叶雪利

邮编:315321

从来没有哪一次的培训会如此吸引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将再度回到我的母校,重温那往日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古诗词的吟诵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说起吟诵,它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惭愧,自己对吟诵都不甚了解,更别说去教学生了。但她又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我去接近她、了解她。与其说是吟诵教学的培训,还不如说是吟诵学习的培训,因为在这次培训中,仅仅是吟诵的知识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本身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所以三天的学习给我带来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一、理论知识丰厚底蕴

在培训中,每位老师都安排了吟诵不同方面的知识讲座,布局合理,由浅入深,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1..吟与诵、唱的区别

吟 :《说文解字》曰:“吟,呻也。”又“呻,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

“吟”常与“咏”连用,然义有不同。《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此所谓“长言”,乃发音舒缓,曼声长吟。故咏者,歌唱也,音乐性强;吟者,嗟叹也,语言性强。然“吟”既云“动声”,则其音乐性又较“诵”为强,“吟”实介于“诵”与“歌”之间。

“吟”与“唱”之别,在于唱多有谱及伴奏,吟则较为随意,不必依谱,亦不必有伴奏。 判断唱还是吟,还可以看其在节奏点上的字是否符合平长仄短的原则,如是较长的诗歌,可看是否具备典型的尾腔。

2.诗歌的形式

1.自由式:用来吟诵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古绝等),也有少数是用来吟诵格律诗的。自由式比较常见的是一字一吟,或者说是一字一吟的成分较大。比较长的则是多调回环。

2.格律式,主要用来吟诵近体诗(包括词,词的吟诵更接近于唱)。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 入声字可用格律推断,或用方言读。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我尝试着再读以前读过的诗词,发现果然有了变化,对诗词也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二、实践教学深化理论

张如安教授理论结合实际的讲解使这次培训达到了高潮。张教授告诉我们,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基本调只是大致固定的旋律腔调,其间仍可以有吟者即兴发挥的自由空间。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

高明的吟诵往往具有一次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吟诵谱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自由变化的,对基本调可以做出无数次的微调,直至形成自己的吟诵风格或形成适应自己的腔调。

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接下来,张教授开始给我们做示范,他的每一首示范的诗词都引来了学员们的啧啧钦佩,音韵时而婉转,时而铿锵,时而豪放、时而凄凉。虽然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调,但我们依然跟着张教授学得不亦乐乎,全然没有了羞怯之心。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深切地感受到:与诗人相遇在诗词中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一次回家的车上,我的耳边还萦绕着张老师吟诵的音韵,想得出了神,竟不自觉地轻轻吟唱起来,觉得不妥的地方反复吟咏,居然没有注意到周围异样的眼光,但是内心还是充满了自豪感。

三、启蒙教学指明方向

黄铁成老师给我们做的讲座中,使我了解到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古诗文的篇目,省却了我们苦苦摸索却又理不出个头绪的诸多麻烦。。“背诵是最野蛮的方法,也是最文明的方法。”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孩子在机械记忆的黄金时间段学会背诵,积累更多的经典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会渐渐明白其中的内涵,进而发现我们古汉语文化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何尝不是最美的教学方法呢?有了黄老师的引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相信自己会更加得心应手。

吟诵教学的培训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年代,尽情地揣摩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在忘我的境界中去接近诗人的灵魂,与之心灵相通。当吟诵闺怨诗词时,我的情绪也随之低落;当吟诵大好江山的诗词时,我又会感觉到心胸开阔;当吟诵“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恬淡与宁静。我想,我一定要把这一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我的学生和我一样,也在依字行腔的吟诵中与伟大的诗人们进行跨越千年的邂逅。

推荐第10篇: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兰州市民主西路小学 邹洪涛 程莉

摘要: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吟诵,让孩子们感受古诗文的声律美,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吟诵古诗文教学中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借助歌曲的形式唱;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让古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吟诵 古诗文 教学

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诗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两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

叶嘉莹说,吟诵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为了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格律诗对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的要求。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种声律美来。

以下,我就自己在探索古诗文吟诵教学上谈几点做法:

一、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

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吟诵调可一篇1律,亦可千篇1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吟诵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这位语文老师上的课很有趣,也最吸引我。以前,我一听到老师布置背书(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头就大了,但是这位语文老师却用唱歌的方法教我们背古诗词,每一首他都会先用一种调子来唱!他的这种方法不仅让我容易背,而且我还有点喜欢上了古诗词了,背书的烦恼远离我了。(任俊宇)

二、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不足则吟唱,不再是“半念半唱”。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吟唱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吟唱伴奏曲、诗文的画面、诗文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邹老师并不是真正的戏曲家,他只是很喜欢唱古诗。他总是唱得那么的津津有味,仿佛身在诗歌世界中,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在我记忆中老师教得最特别的就是《雨霖铃》,这是一首十分伤感的词,听着他的吟唱,声音长短有致感觉就更悲凉了,这么唱着唱着,我的心都给唱沉了。我仿佛看到柳永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相对,纵有千言万语,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奇怪,老师还没讲解这首诗,我怎么就有了感觉呢?

邹老师不愧是‚戏曲家‛呀!(王雨菲)

三、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

在吟唱过程中,鼓励学生亦歌亦舞,借助体态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

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他们特别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的吟唱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诱人景象呵!

‚欢迎来到老邹‘疯狂语文’,一起学好语文,走遍中国。‛ 听!这此起彼伏,有节奏感的声音多么响亮,多么有气势。一浪接一浪,一潮接一潮,犹如那气壮山河的钱塘江之潮:汹涌而来,让人震撼。轻柔而又不失文雅的声音好像湖心亭的雪:纷纷扬扬,让人迷恋。

声音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老邹带我们用近乎疯狂的方式研读这小古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我们一个赛一个,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手语相伴;一个赛一个,疯狂地吟唱,在吟唱中手舞足蹈。全班都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中,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激情。

声音在高低起伏的节奏中变换着旋律。一会儿是进行曲:高亢、激昂;一会儿是奏鸣曲:活泼、轻快;一会儿是小夜曲:低回、悠扬。随着调子的变换,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地,它向我们奔腾而来,白浪翻滚,一堵水墙向我们袭来……

多有意思的早读,多有意思的古诗文,多有意思的老邹啊!(杨辰)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的文化浸润。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教师也将充分享受民

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积淀,相信未来的经典诵读活动也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景象。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汉诗文的声音——吟诵,实为中国式作曲法。中国历史上鲜有作曲家,但是伟大的音乐层出不穷,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作曲的秘密,在于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只要你真心地想表达,只要你拖起长腔,自然就成曲调——这就是旋律型语言的魅力。吟诵,才能把失去的声音找回来,才能让汉诗文一下子走进人们的心中。从吟诵古诗文做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诵读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灿烂晶莹的中华智慧,传承浩瀚深沉的中华精神。

第11篇:吟诵古诗词

吟诵古诗词,奠定文化底蕴 --------“古诗词诵读”教学尝试

优秀的古代诗词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列入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又对此进行了更合理的增删,还推荐了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词,并规定了各年级具体的课外阅读总量。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遵循母语教学规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真正把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认真领会了这一精神后,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着以下几点做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古诗教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少年儿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必将使其终身受益。然而,如何让深受现代教育影响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走近它呢?我觉得首先要以“趣”引路,并授之一定的学法。一般来说,每册教材安排两课(四首)古诗,我非常看重这一传授学法的主渠道。我以“古诗四读法”与学生一起学古诗。

1、解诗题,识诗人 课前,我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将血的古诗的写作背景、诗题易斯、作者生平以及重点字词的一丝等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上课,我便请他们介绍,听着他们如数家珍的说着查到的一切,竟是那样的详尽、周全,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多么强大的动力,他们对古诗

有了兴趣。

2、读诗句,知大意 教学诗句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根据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重点字词的意思,一句一句的读,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理解句意。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最后大家补充,得出完整、准确地答案。

3、编动作,悟诗境 了解诗意之后,我播放配乐朗读带,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以及表现的意境。随后,我又让同坐两个同学边朗读诗句,边共同为每句编上动作。孩子们天性好动,喜欢游戏,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是他们发挥了特长,帮助他们理解了诗意。他们编的动作与诗意往往十分吻合、贴切。有些古诗词不好加上动作也表演,我就让学生拿出画笔画一画诗意,学生也兴趣盎然,画出的图画与诗境也很相符。

4、以表演,促朗读 我让学生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集体诵读、个别诵读、男女生对读、竞赛诵读、带动作诵读等形式进行诵读。诵读时,我不断的表扬、鼓励,使孩子们兴趣十足、乐不知疲。朗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还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古诗是一个由“感”到“悟”的飞跃,反反复复“口诵”的声音刺激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于是熟读成诵。尤其是学生群体诵读,彼此相互影响,气氛热烈,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二、课后开展活动使学生“得益于课外”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仅靠每学期课本编排的那几首诗,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大量的诵读经典古诗词,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感的训练,熏陶渐染,日积月累,逐渐习得。

我指导学生参与的:“古诗文诵读”是学生们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在这里我们每周学习------表演------诵读一首古诗词,完全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行选定内

容,决定表演形式。有的学生有时还会带来道具与事先约好的同学一起表演、诵读。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孩子们更加兴致勃勃、信心无限。

上学期,我应学生的要求每周在班上抄两首古诗词,让他们摘抄后带回家背诵,再自编动作表演,学生们热情很高,竟均能自觉高质量完成,丝毫不用操心。我们每周五下午定期汇报演出,学期中还举行了一次“古诗词诵读会”。事后,学生们在作文中写道:“古诗词诵读让我不再害怕语文,我很喜欢古诗词。”“古诗词琅琅上口,再加上动作,一会儿就会背诵了。”“某某同学真像一位小诗人,他表演得真好!我今后一定加紧练习,下次诵读会一定要超过他。”

经过近几年的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尝试,我认为儿童诵读古诗词是在他们一生记忆最好的阶段,加强大脑记忆力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他们喜爱这类经典的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学生不断的接触古诗词,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可以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还可以受到其中一些积极人生理念和道德情操的熏陶,表现出成熟、懂事、知书达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12篇:四年级古诗吟诵教学总结

四年级古诗吟诵教学总结

四年级张元凤

古诗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诗文呤诵是我校一直开设的校本课程,本学期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校本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一学期即将结束, 特将本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吟诵教学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我是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只有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3、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我觉得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 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所以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4、、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 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5、做到了鼓励学生多收集各类古诗,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积累。

6、配合学校校本教学,开展“诵古诗、吟新诗、赏对联”的古诗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古诗文,更深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古诗文教学是一门新课程,需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第七册修订后的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有效。我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贯彻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听说的良好态度。

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6次,我除了按教材上好口语交际课外,还灵活运用教材,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使人人有训练的机会,从根本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这则寓言,注意角色对话的不同语气,适当做出些夸张的表情或动作,以表达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特点。先让同桌两人在位置表演,然后选几组上台表演。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学习。

又如,教学《加了一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我根据大部分同学见了老师总是一句机械式问候“老师好”的情况,提了一个问题:假如见到老师在菜地种菜,除了说“老师好”还可以说什么呢?问题一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顿时明白,原来说“老师,我来帮你种菜”或“老师也会种菜,我也来学”等语言比说“老师好”更能表达敬意。所以,说话和写作要根据情景选择语言表达感情。说写的联系得到了加强。

二、加强朗读、默读背诵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把好词佳句找出来,多读读背背,并从词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如《颐和园》文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的智慧和技艺。用同样的方法去领悟“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就不难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基础。

三、培养想象力和现实性有机结合,诱发创作力。

教材中的“习作”部分,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孤立的作文教学会令学生怕作文。因此,讲读课文时,没有现代化视听手段,我便利用教材有限的插图和文字相结合,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我利用课文插图,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有许多同学问:五彩池是真的吗?我没有直接回答,先让他们在文中找出五彩池的所在地,然后出示地图找到这个地方,最后点拨:如果你们把周围的景物——整洁的校园,海洋似的蕉林,传奇的莲花井等真实的特点,展开想象写得生动、形象,别人读了也会问是真的吗?别人也想来参观呢这样一善导,学生们不光找到答案,还被唤起创作意识,诱发了创作力。学生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就很自然了。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使学生喜欢学语文,学会学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3篇:小学低年级吟诵教学初探

小学低年级吟诵教学初探

2011-10-27 20:46:13 来源: 作者:叶晓燕 【大 中 小】 浏览:671次 评论:0条

和许多人一样,第一次听到吟诵时,感觉怪怪的,怎么听都觉得难听。心中时常质疑古人是这么吟诵古诗的吗?为什么我们一直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读古诗?吟诵是真的吗?心中的一连串疑问在听了徐建顺老师的讲座之后迎刃而解。当我们了解了吟诵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吟诵的理论与方法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吟诵,感受到了吟诵之美。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摸索,我对低年级的吟诵教学有了一点点思考和做法,在这里与大家共勉。由于我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吟诵古诗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诵》这本教材中,孩子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古诗内容简单,合撤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古诗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读上四五遍就可以读正确、流利了。孩子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文读语音的字,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读“Xīé”,读“Xīá”,可让孩子知道主要是为了古诗的押韵。

 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吟诵教学中,应该重视“诵”,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太多会显得枯燥,太深难以理解,要结合教学慢慢的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吟诵方法:

1、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可简单的说就是一二声拉长,三四声短,平声用“—”符号表示,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诗文中的第

二、

四、六等偶位字,是平声字,则是长音,是仄声字,则是短音,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把其圈出来,吟诵时可以拖音。

3、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如果把仄声看作音乐节奏一拍,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3、依字行腔

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说就是不倒字,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4、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人们一直认为《登鹳雀楼》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ou,大家拉长3秒试试,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忧郁。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我们同样可以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意境,这是朗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5、吟诵小提示

根据吟诵规则,向学生推荐吟诵小提示,帮助其吟诵古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 单字放得宽,偶字管得严。

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本音决定基础调,依字行腔很重要。 节奏点上停一停,平仄相对很奇妙。

 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它是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后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创调,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我是先带领学生听光盘,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一年来的吟诵教学实践,让我和孩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对母语的热爱。看到孩子们做着手势,摇头摆尾的吟诵古诗,我觉得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也清楚的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会在现实的这块土壤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吟诵之路来。

2011-10-16

第14篇: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初探

浅谈一年级吟诵教学初探

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有两个意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一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因此,\"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而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它和唱的区别在于,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除此之外,两者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当我第一次接到吟诵教学活动时,感觉好奇怪的,第一次听吟诵怎么听都觉得难听。心中时常质疑古人是这么吟诵古诗的吗?为什么我一直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读古诗?吟诵是真的吗?心中的一连串疑问,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上网听了徐建顺老师的视频讲座之后迎刃而解。当我了解了吟诵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吟诵的理论与方法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吟诵,感受到了吟诵之美。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对低年级的吟诵教学有了一点点思考和做法,我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吟诵古诗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

1 诵》这本教材中,孩子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古诗内容简单,合撤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古诗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读上四五遍就可以读正确、流利了。孩子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文读语音的字,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读“Xīé”,读“Xīá”,可让孩子知道主要是为了古诗的押韵。教学古诗文,重点是让学生诵读,并同时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精粹,在感悟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积极营造一种吟诵的氛围。

利用早读20分钟,是固定的读诗时间。学生随身携带《千字文、三字经》日日诵读。课前一首歌,一首诗做到位。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不求甚解”,重读不重懂,意在让学生在积累中感悟,在积累中培养语感。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

三、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中,应该重视“诵”,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太多会显得枯燥,太深难以理解,

2 要结合教学慢慢的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吟诵方法:

1、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可简单的说就是一二声拉长,三四声短,平声用“—”符号表示,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诗文中的第

二、

四、六等偶位字,是平声字,则是长音,是仄声字,则是短音,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把其圈出来,吟诵时可以拖音。

3、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

3 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如果把仄声看作音乐节奏一拍,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3、依字行腔

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说就是不倒字,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4、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咏鹅》是赞美鹅戏水时动态美,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鹅的美,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这个韵有的字:“白毛”对“红掌”、“浮”对“拨”、“绿水”对“清波”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美。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我们同样可以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韵律美,是朗读时达到的效果。

三、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它是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后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在诵读

4 的基础上进行创调,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我是先带领学生听光盘,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半年来的吟诵教学实践,让我和孩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对母语的热爱。看到孩子们做着手势,摇头摆尾的吟诵古诗,我觉得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也清楚的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现实这块土壤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吟诵之路展望未来。

第15篇:吟诵教学以来的感想

吟诵教学以来的感想

李可媛

参加吟诵培训回来后,我几乎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思考与吟诵相关的问题,因为乐在其中,所以也就会不自觉地向同事推荐吟诵,时不时和她们讲自己的感受,加上回来后加大了吟诵教学的力度,老师们都对吟诵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她们都迫切希望能尽快参加徐教授的培训课程。我想,等到我们每个老师都真心开始喜欢吟诵的时候,那么孩子们、家长们就离喜欢吟诵那一天不远了。到时候大家一起共建吟诵乐园 ,那就更应证了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小班现在日常的课程也大都采用吟诵教学,从泓睿学习的效果来看是很好的,每天都会回家吟《千字文》《百家姓》,教到哪里就能吟到哪里,乐在其中。特别是当我把《登颧雀楼》的吟诵调教给她姐姐的时候,没想到他在旁边却先学会了,自个儿边吟诵边摇头晃脑打手势,忙得不亦乐乎。惹得我们全家笑声不断。

这也让我触发了在家也开吟诵课堂的想法,把诗词打印贴在墙上,每天指着教两个小家伙吟诵,既能对孩子更好地进行古文化的熏习,又能督促自己更多地学习吟诵,说不定还能收到其他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吟诵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作为一个华夏子民,了解吟诵,了解国学,是一名中国教师应尽的传承义务。践行的过程,使我感到,当你有了想法一定要去尝试,我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你总要试了才能知道它的好坏,也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前进,停止只会不前。

我爱吟诵。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能形成自己的基本调,不能真正学会吟诵。但是我想,这不妨碍我把吟诵带给朋友,尤其是我的学生。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生命之树上的一片叶子、一朵花,吟诵,是被我们遗忘了的根,我们需要归根,我们需要得到根的滋养。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

第16篇:“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徐xx教授说到吟诵推广时,用到了“抢救”一词,这让在场的学员十分震撼。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学习吟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第17篇:吟诵揣摩体会感情——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

二、

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第18篇: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吴亚娜

学习诗文要从诵读开始。汉语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很容易形成比较鲜明的节奏和对仗,具有音乐美。陈炳铮在《简谈吟诵》中曾这样定义吟诵:“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用于古诗词或古文(主要是韵文)的音乐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可称吟唱。”①吟诵就是根据平声长仄声短,平声轻仄声重的行腔方式,依据诗文的内容,配上一定的曲调把诗句吟唱出来,给人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从而更加生动地阐释古诗文之美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探究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吟诵是汉诗文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古代传授经典文化的主要途径。《尚书·舜典》曾记载: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②

这是描述上古时期制乐的情况,其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四句话实为上古汉语诗歌形式的经典概括。“诗言志”指诗歌是用来表达心意的,而“永”字,孔颖达疏为“谓声长续之”③即把声音拉长的一种歌唱。“声依永、律和声”指音乐配合拉长的声音,并调和音律(宫商角徵羽),形成和谐的节奏与韵律感,达到神人相和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的私塾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四书五经,由此熟吟成诵,让少年在幼年记忆最佳的时期积淀了大量的经典知识,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厚积薄发。从屈原的“行吟泽畔”到左思的拥鼻行吟;从李白的“吟诗作赋北窗里”到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从白居易的“终日歌吟如狂叟”到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从可以和乐而歌的乐府民歌到唐声诗,从宴乐辞令到元曲套曲,从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到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曲律以及诵吟歌唱的表现形式是分不开的。吟诵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创作诗文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他们成之于胸,吟咏在口,赋于笔端,才形成了流芳千古的佳作。

因此学习吟诵有助于学生通过音韵节奏与声调来感知古诗文的独特魅力,进而以意逆志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与审美韵味,走进古诗文的情境中,提高课堂效率。

(二)吟诵有助于还原古诗文语境,引导学生深层感悟,传承文明。

吟诵是古诗文美读的一种方式,是声情并茂地展示文字之美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④这则故事看似在“讽刺”诗歌写作缺乏诗意,实则也证明了诵读的艺术价值。

汉字是具有音节与声调的古老而又神奇的文字,吟诵作为汉文字传播的声音载体,承载了中华思维与中华精神,因而有助于还原古诗文的语境,引领学生深层感悟汉语文字的魅力。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在授课中,为更好的让学生走进词境,我为学生播放了《声声慢》凄美哀婉的古琴吟诵调,营造了悲凉萧瑟的气氛,随后又指出此词中的入声字有“觅”“息”“敌”“黑”“滴”“得”,这些入声字要读得短、促、重,学生了解了入声字,才知道此词押仄声韵,尤其是入声字的短促沉重,更好地诉说了词人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的孤愁无助、凄凉萧条的处境,从而寄托了词人深沉的家国之思,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此词从吟诵入手,为学生打开了李清照幽深细腻的情感世界。学生再通过知人论世,因声求气等方法就品味出词境,品味出词人内心的苍凉。

(三)吟诵有助于正确的理解诗歌。

汉字是单音字,却有平、上、去、入“四声”。而且随着时间的演变,加之中国地域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各地演变出不同的方言,出现更多的声部。如属于中古音的广东话有九种音,更好地演绎了语言的本原面貌。因此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正确的区分平仄以及入声字,并注重押韵与平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诗歌。 比如《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的是“尤”韵,“尤”韵主要是用来抒发忧愁离恨的。李白属于天才型的诗人,他写诗经常吟咏在胸,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抒发情感,而在此诗中,有两句换了入声韵: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很多人朗诵到此处时,都是豪迈畅快的,殊不知,这恰恰是词诗情感压抑,转折的地方。“骨”“发”“月”都是入声字,偏在第三句用了一个平声字结尾,还是“飞”字,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白此时想到的是什么呢?不是自己的碌碌无为与古代名士的才气与功业吗?这也流露出看似气宇轩昂的李白内心的激愤与失落,从而让文章情感跌宕,增强了文气。诗人最后情感终归于无奈,要“明朝散发弄扁舟”重新回到“尤”韵,抒发内心功业未竟的英雄之叹。通过这样的阐释,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变化,洞悉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悲喜怒狂。

二、吟诵的教学方法初探

(一)开设吟诵课,教授学生吟诵的基本规律。

吟诵是一门很系统的学问,从平仄格律到声调的变化,再到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涉及到汉字的语音学,语义学。而这些学问又比较抽象,远离现代生活,因此如何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自发的学习就变得极为重要。笔者为学生分期开设了吟诵课。 在第一堂吟诵课中,我从月光入手,让学生由月光想起《静夜思》,让学生探讨诗人是在何处欣赏月光的,让学生认识到《静夜思》中的“床”是胡床,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一味从现代的视角出发,会误读古诗。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再趁机把吟诵抛出来,告诉学生,其实读错就会理解错。以《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首先让一位声音宏亮的男生朗诵,他激情慷慨的朗诵出了英雄的豪迈之情。同学们都在为他鼓掌之际,我指出了他的错误之处,首先我告诉同学们此诗中有很多的入声字,如“白”“日”“入”“目”等。然后系统地讲解入声字的由来和读法。入声字最初是独立的,后来由于音调的变化,就被派到平声(一声、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中了,所以才造成很多字古今的读音不同。入声字有短滞凝涩的感觉,多用来抒发内心的愁绪与悲切之情。学生们心领神会之后。我又向他们介绍了此诗押“尤”韵,多抒发忧伤之情。顺势又介绍了“平水韵”的由来以及分类,让学生对各个韵部有大体的了解。为形象的讲述不同韵部之间的差别,我又用赞叹时的“啊”音与哭泣时的“呜”音,告诉他们汉字随着发音时,嘴巴开口时的由大到小,其表达的情感也是由兴奋到失落的。随后我再介绍“尤”韵由iou三个元音构成,口型由闭而开再闭,发音比较绵长,自然给人一种忧思绵远的情感。我再让学生认真的观察其中的韵字有“秋、游、留、羞、揪、楼、流、悠、求、囚、忧、愁”等,这些字多表达愁情悲绪。

讲授完入声字和韵部以后,我再示范性的读诗,读到入声字的时候,注意音短促涩重,读到“流”、“楼”两个韵部的时候,我将两个字回旋在口,读出了绵远惆怅之感。随后我又向他们讲述了古人登楼伤怀、登楼必赋的情感,并列举了《登楼赋》的一些实例,向同学强调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了解了中华传统的文化,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国民的心理与传统思想。在本节课临近尾声之际,我让同学们全体起立,教授他们《诗经·木瓜》的吟诵调,并教授他们古人的抱拳行礼的姿势,告诉他们《木瓜》之中蕴含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深意,顺势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与情感目标。 在第二节吟诵课中,我教学生们吟诵《声律启蒙》,从而让他们鲜明地体会到平仄的特点,并顺势讲授平仄的知识,我先后找来张祜的《何满子》、李端的《听筝》、王涯的《闺人赠远》和西鄙人的《歌舒歌》让学生们在纸上标注出平仄,并进一步告诉他们什么是“平起式”、什么是“仄起式”,什么是“入韵”,什么是“不入韵”,什么是“粘”,什么是“对”从而在四首诗歌之中将最抽象的诗歌格律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在本课的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歌的格律之美,我又让学生标注杜甫《登高》的格律,并帮助他们标注出入声字,和他们一起吟诵出杜甫诗歌之中的情感的起伏,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在接下来的吟诵课之中,我又向同学们讲授了词的知识,并向他们介绍了乐谱以及词谱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词是可以依声而歌的。在第四节吟诵课中,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吟诵的调子,以及如何创制吟诵调,告诉他们吟诵的调子是要依韵行腔,依义行调的,并告诉他们腔音的发音位置与发音方法,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通过系统的吟诵课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二)让吟诵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经过系统的吟诵学习之后,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法,也了解了汉字内在的语音魅力,并修正了学生读书的方法。自此以后,吟诵就成为我的古诗词课堂中走进诗歌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国殇》为例,这首屈原的名篇,夹杂了大量的楚地方言,晦涩难懂。如何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诗歌的魅力,化腐朽为神奇呢?我通过吟诵解决了问题。

在讲授此篇之时,我首先知人论世,讲述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屈原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以及“国殇”的含义,为诗歌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浓郁的情感基调。随后,我又点出了此诗中的入声字,让同学们读的时候要读出短促涩重的味道,并进一步强调,此诗非常具有楚地特色,运用了方言“兮”字,吟诵的时候要延长半拍。随后我让同学们,依照平长仄短,平高仄低的规律,加入凝重的情感,齐读一遍,再让一位同学用吟诵的方式范读一遍。通过两遍的诵读,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把握了节奏与情感。此时我再趁热打铁,吟唱了我以《水墨丹青凤凰城》为基本调子而改编的吟诵调。由于这首曲子为同学们所熟知,所以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平仄以及音韵的变化,重新调整调式,学会了吟诵调。此时,一首原本晦涩难懂的古诗就已经能熟记了。在吟唱调子之后,我又循环播放《水墨丹青凤凰城》这首曲子,让学生们在想象与联想中,分组自行梳理文意,划分层次,并谈论自己的读后心得。最后我再适机对其艺术特色加以点拨,深化文章爱国主题,让同学们重吟调子再次体会作者对为国牺牲的壮士寄予的痛彻心扉的深情。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就能熟练的背诵课文,也达到了情感目标。我相信以后每次同学们听到《水墨丹青凤凰城》时,都会想起屈原,想起《国殇》的吟诵调,他们会将爱国的情感亲切地吟唱在心中,流传下去。在讲授《滕王阁序》《菩萨蛮》《长相思》等名篇之时,我也运用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韵,揣摩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将吟诵教学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能让学生更快的感知情感,走进文境,事半功倍。

(三)定期开展吟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创吟诵调。

在实践吟诵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对吟诵也开始心领神会。他们年轻气盛,充满无尽的求知欲。当我看到一个女同学,在纸上用歌谱记忆自己的吟诵调时,心中一阵感动。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三分钟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古诗吟诵调,并且开展了一次吟诵比赛,鼓励每一位学生寻找一首古诗词,自己依韵行腔自编吟诵调子。同学们一开始的时候都有点拘谨,不好意思展示。为打破僵局,我就抛砖引玉,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巴蜀地区竹枝词,并顺便介绍了花间派词人孙光宪的《竹枝》: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竹枝词最早是巴渝地区的民歌,后演变为唐教坊的曲名,这首诗歌保存了巴渝地区民歌的原貌,“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众人相和之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诗文与音乐之间的渊源流变,我依韵行腔自创吟诵调,并让班里的女生吟唱,让男生和“竹枝”“女儿”。经过两遍的练习,班级中传出悦耳动听的唱和之声,也打开了僵局。于是同学们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吟诵调: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展示了《江南》的舞蹈加吟诵;有的同学也展示了柳永《雨霖铃》的自创吟诵调;有的同学还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古诗的吟诵调: 白衣 马灵

梨花满树撑红伞,满腹卿相留江南。 青瓷如花笑白衣,郁郁谱写花柳间。 抛了乱卷醉逍遥,掷了前程醉中仙。 醉卧柔乡梦难忘,良辰好景亦云烟。

马灵同学吟唱完以后,全班的叫好声此起彼伏。虽然此词还有格律方面的错误,有的平仄在行腔时也没有完全收放到位,但小诗意境不俗。于是在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之际,我对有勇气展示自己的同学大加赞赏,并适时点出他们在行腔、平仄、入声字等方面的不当之处,鼓励他们去发现汉诗文的绘画美、音韵美与建筑美。最后全班同学齐声吟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结束课程。

通过吟诵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能实现情境教学,让同学们走进作品情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悲欢情感,品味沧桑百态的人生。而不断的吟诵,琅琅上口的吟诵调,更易于学生记忆,很多长篇诗歌如《长恨歌》《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都能熟练记忆。当然吟诵学习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打造了高效多元的古诗文课堂,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并且让他们更轻松地掌握古诗文写作的平仄以及音韵规律,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夯实了他们的古文基础。 注释

①陈炳铮:《简谈吟诵》,《中学语文》,1985年第3期。 ②③[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

3、95页。④[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页。 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第19篇:浅谈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

浅谈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

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一中

梅凌云 内容摘要:

现在的学生学习诗词仅是背诵,机械地把字念完,没有节奏停顿,没有吟哦涵咏,更没有情感,诗词教学陷入了僵死的状态。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

2、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本身就存在着认识偏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呢?

1、教师的朗读指导;

2、教师的美读示范;

3、多种形式的诵读涵咏;

4、掌握感情基调;

5、借助音乐营造氛围;

6、让学生敢于张嘴“读”。关键词

古典诗词

吟诵 正文

今天我讲授八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诗词曲五首》,上课时我说:“诗词的生命在于诵读。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这几首诗词,好吗?”学生大声读起来,但都是平淡的背诵叙述语调,没有一个注意节奏、停顿和感情的,尽管我一再强调。后来我提学生单独诵读,也是一种述说性朗读。一节课下来,我觉得索然无味,又很吃力。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学习诗词,首先要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词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诗词的诵读上。而现在的学生学习诗词仅是背诵,机械地把字念完,没有节奏停顿,没有吟哦涵咏,更没有情感,诗词教学陷入了僵死的状态。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班级如此,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什么会如此的僵化乏味?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呢? 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

在应试教育的的大环境下,很多老师吧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过分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老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如解题、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翻译重点的字词句、名句赏析、主题、艺术手法等,全部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制作成幻灯片,一张一张地打开让学生记下来。这种灌输教学忽视了诗词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也剥夺了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和鉴赏。而学生也是按老师让记下的课堂笔记进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老师的教学只是着眼于知识因素,而忽略了诗词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乏味低效的。试想,诗词教学若没有反复的感情诵读、吟哦涵咏,怎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与豪迈?怎能读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戚与愁苦?怎能读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腔豪气?

2、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本身就存在着认识偏差

部分学生认为“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学生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阅读空间变小、欣赏品味变低,他们喜欢流行的网络语言,认为古典诗词落伍,跟不上时代。

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考试又不考朗读,默写又不需要出声。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更提不上感情诵读了。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古典诗词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变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多进行感情诵读,让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美与善的殿堂,已成了当务之急。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的朗读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读的要求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起初要求学生读的准,不漏读;继而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再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情味,这样才能从读中产生共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正确的停顿,读出停顿,把握恰当的语调;诗歌的感情浓烈,语言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词的感情,或振奋高昂,或低回婉转,或热情奔放,或眷恋婉约;其次再辅以精妙的评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枯燥的诗歌学习自然就变成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了。

2、教师的美读示范

有人说:“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叫美读。教师的美读,实在是感染学生的一个很好办法。有些课文,教师美读一遍,可以叫学生泣不成声,可以叫学生潸然泪下,课文的情感已经在教师的朗读中感动了学生。”教师的美读,是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朗读能力,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把自己的感情投注进去,在抑扬顿挫的声调中,师生感情达到共鸣。读婉约派,感受那种温柔旖旎、情怀脉脉的美;读豪放派,感受那种慷慨激昂、雄健悲壮的美;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可以从诵读吟咏中自然体会。

3、多种形式的诵读涵咏

如配乐朗诵、男女生交叉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感情的共鸣,读出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来,并在朗读中琢磨、思考,有所领悟,初步把握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咏,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可以指导学生朗朗出声的诵读,低唱慢吟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的精神状态中。

4、掌握感情基调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感情也就朗诵不好诗。只有运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读,才能完整、动人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譬如杜甫的《登高》,就应该用沉郁忧伤的感情和低缓顿挫的语调,渲染苍凉悲凄的深秋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的愁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应该用喜悦兴奋的感情和热烈奔放的语调,渲染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朗读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现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感情的反复吟咏,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5、借助音乐营造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听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等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吟诵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6、让学生敢于张嘴“读”

“聆听”之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张嘴“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在朗读前,教师不妨说几句“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读得非常有气势,我们再来一遍!”之类的话。教师也要注意分派朗读。像粗犷豪放的诗词,让男生读;温柔细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有的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朗读分派得好,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还有是朗读的原则是全部参与,只有大家都参与了,才能让诗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诗词的吟诵之声不绝于耳。同时老师还要注意运用鼓励性原则,不管同学读得好与坏,一律以鼓励为主,不可打击批评。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教师有高昂的育人热情、较好的语言功底、合理的教学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就能让吟诵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能使我们的古典诗词更加光彩夺目。

2016.3.16

第20篇:古诗吟诵 教学设计与实录辑录时艳芹

古诗吟诵《古诗中的儿童形象》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师: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都是活泼可爱的现代儿童。在遥远的古代,你们的同龄人是怎样生活的,想知道吗? 师:让我们一起吟诵着走进古典诗歌中去看看吧!

二、识诗人,解诗题

师:出示《贾岛推敲图》图片,这就是苦吟诗人贾岛,我们昨天都听过他“推敲”的故事,今天,让我们随着他留下的诗歌走进另一个故事。

师:这一天,贾岛走了很远的路,要去寻访一位非常优秀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个隐者。什么是隐者呢?老师把注释放在了这里,请同学来读一读。

师:贾岛兴致勃勃地远道而来拜访这位隐者朋友,结果却(出示:不!遇)心情如何呢? 师:请孩子们试着诵读一下,从声音里体会他的心情。(指名说) (预设: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开心,因为题目的“不”是入声字,只读一半就哽住,是很痛苦、压抑的意思。)

师:是呀,除了入声字,我们再看看这个去声字,声调从最高音一下子降到了最低音,心情真的是失望到了极点啊!请孩子们再读一次题目,相信这一次读得更好啦。

生:齐读题目,“不遇”读得很失落。

三、吟诵诗歌,感知诗意及儿童形象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诗人的心情如此糟糕呢?秘密就在诗句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师:孩子们看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 (生:去声韵 )

师:是呀,这首诗押的是去声六御韵,它是一首古体诗,能用我们平常学的押平声韵的绝句规则来吟诵吗? (生:当然不能。)

师:古体诗到底该怎么吟诵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学过的几首古体诗(课件出示题目),孩子们想吟诵哪首?( 生:《短歌行》 )

师:《短歌行》太长了,咱们只吟诵前四行,记住它的调子,好不好?“对酒当歌”开始!( 生:一起吟诵前四行。) 师:还想吟诵哪首诗呢? (生:《橘颂》) 师:好的,也只吟诵前四行。( 生:一起吟诵《橘颂》前四行) 师:课前我们复习吟诵了《春江花月夜》,再比较一下刚才我们吟诵的《短歌行》和《橘颂》,大家认为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该用哪个调子呢?( 生:不知道。 ) 师:是的,古体诗的调子实在很难把握,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五言古体,老师新教大家一个调子,这是叶嘉莹先生的调子,由徐伯伯翻录出来的,老师把徐伯伯的调子再改编了一下。以后遇上五言古体诗,你都可以用这个调子来吟诵,根据诗意改改个别地方就行。想学吗? (生:当然想。) 师:好,现在老师教一句,请孩子们学一句。(师教生学)

2 师:孩子们学得很好呀,字音很准确,调子也把握得很准确,大点声,再来一次吧。 (师教生学第二遍 )

师:真能干,声音现在大多了,多简单的诗歌,多简单的调子呀,对自己有信心了吧?再来一遍信心就更足了。(师教生学第三遍)

师:我看到好多孩子两眼放光,大概都明白诗歌的意思了吧。谁愿意做小老师来讲讲你知道的诗歌的意思呢。 (生讲解诗歌意思。) 师:明白了意思,我们能吟诵得更好了。现在,我们分角色来吟诵这首诗歌吧。我是贾岛,你是-- (生:童子 ) 师吟:松下问童子。问:孩子,你的老师去哪里啦? (生吟:言师采药去。) 师问:到哪里采药去了呢?我能找到他吗? (生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孩子们,为什么才两次问答,贾岛就确定自己遇不到这个隐者了呢? (生1:童子说了,这山里云雾很多呀,把整座山都遮住了,怎么找得到嘛? 生2:是的,说不定贾岛和老师一个往东一个往西,绕着大山转圈圈还是遇不上呢。) 师:你说的是他们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了。 师:说得很对,你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在吟诵一下,从声音里体会一下。 (生吟诵体会。 生:“山中”两个字拉得好长,说明这座山很大,连绵起伏的,童子不知道老师在哪里,贾岛去

3 找也不一定找得到。 ) 师:我们再吟诵一下,看看你从去声韵里能理解到什么? ( 生:老师说过,去声表示坚决、很清楚地告诉别人你要做什么。这首诗歌里的童子一定是很坚决地告诉贾岛,你找不到我师傅的! ) 师:你说得很准确呀,他也从童子的态度里知道了隐者是极难遇上了,所以贾岛用了去声韵。我们再来吟诵一遍,你就记得更清楚了。 师生分角色再吟诵《寻隐者不遇》

师:在这首诗里,你觉得童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他很认真地告诉贾岛,我师傅是找不到的,您别等了。) 师:我也同意,这是一个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非常诚实、率真的孩子。 再看看我们学过的有儿童的诗歌,这些诗歌里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呢? 师: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生:吟诵复习。 师:这首诗里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1:天真的孩子 生2:可爱的孩子 师:出示《池上》 (生:吟诵复习) 师:这首诗里又有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1:顽皮的孩子 生2:调皮的孩子 生3:淘气的孩子 )师:孩子们词汇可真丰富,说的意思都差不多呀,可是用了不同的词语,很不错。

四、自学新诗《舟过仁安》和《小儿垂钓》

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两首非常好玩的诗歌,也有可爱的儿

4 童。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学过的所有近体诗的规则来吟诵。

师:请孩子们回忆一下,近体诗有哪些吟诵规则呢? (生1: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生2:依字行腔生3:韵字拖长 生4: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 ) 师:请孩子们用上这些规则,按白板上的要求学习这两首诗吧。 白板出示: 学习要求

1、诵读着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和声音理解诗歌意思

3、自己定调,吟诵诗歌。

4、吟诵展示 (5分钟后) 师:请孩子们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五、总结

师总结:孩子们,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在童年里,与经典诗文相伴,为我们的人生奠定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记住,会吟诵的男孩--玉树临风,会吟诵的女孩--贤淑温婉!

时艳芹 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

2016-9-16

《吟诵教学设计.doc》
吟诵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