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2021-07-13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告诉了我们勤奋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

3、题解

伤:哀伤、叹息,表达作者对仲永的哀伤、叹息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谒、称、泯、卒。

2、大声自译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1)难以理解的字词有:

(2)难以理解的句子有:

3、处理完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之后,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

在金溪有一个贫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运本来可以改变,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如果他的父亲能够好好培养他,那他将来肯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惜他的父亲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不让他读书,整天带着他四处拜访、炫耀,过了几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过了几年,仲永最终沦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三个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学。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王安石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勤奋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聪明,后天不勤奋学习是没有用的。

三、迁移拓展

1、平时积累了哪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一勤天下无难事。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过勤奋成材的事例。

(1)马克思,辛苦40年写成《资本论》。

(2)司马迁,足遍天下,写成《史记》

(3)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

(4)贝多芬,勤学苦练,成为了音乐家。

(5)海伦凯勒,不懈努力,成为了文学家。

(6)霍金,克服了身体的残障。成为了科学家。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联系自身实际想想呢?我们都不笨,但为何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却不够理想呢?应该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通过我们的勤奋努力,我们会成功的。

推荐第2篇:伤仲永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随笔,课文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精悍,值得品味。文章采用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自读课文,掌握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朗读课文 ,自由探究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

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 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课文 ,合作研讨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 ,理解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 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 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

七、齐读全文 ,总结主旨

本文通过方仲永反面事例的叙述,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才能发展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八、语言表达 ,延伸训练

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十、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第四中学 于忠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 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把握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资源PPT课件媒体播放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写作链接:

(一)扩写

(二)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读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作者及课文题目: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 1

历遭遇而感伤。

二、初读并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拓展运用,写作链接

链接一

为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完成本写作练习。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注:不要把文段翻译当成扩写)

链接二

通过学习本文,你肯定会有许多收获,同时也会有许多话先说,那么,请你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练笔,自己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注: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提示(1)你可以评价仲永的父亲。

(2)可对仲永最后结局评价。(3)可发表你的感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事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

1、名言导入: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作者、文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介字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堪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旨意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

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仲永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推荐第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5、《伤仲永》教学设计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示范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板书课

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作者链接

电子白板出示: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题:本文是一篇随笔。

白板显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师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哀怜、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动画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

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电子白板显示:隶(lì) 扳(pān) 谒(yè)泯(mǐn) 称(chèn) 卒......

(zú)

4.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白板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展开小组擂台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

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

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组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白板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单数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双数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交由下一小组完成。最后教师点拨。

明确:(1)①属于 ②曾经 ③题上 ④完成 ⑤渐渐 ⑥有的(人) ⑦

四处拜访 ⑧相当 ⑨完全 ⑩承受胜过 能够

(2)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白板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谈感受。

(5)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A.正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

清楚。

评价:

A.评价方式:全班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B.评价内容:内容是否充实得体,指出优缺点。

各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少年时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仲永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我们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说,

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否则,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仲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5)学习完此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对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

辩论,大家都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4.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作文。

要求:A: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B:语言流畅,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

推荐第6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孝义六中武红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 辙欧阳修

曾巩

(二)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 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 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 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 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 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2)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 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推荐第7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然后公布平分细则。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时间2分钟。(老师随堂检查完成情况。〉

(二)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二关:过朗读关。

规则:阅读声音洪亮给1分,阅读整齐给0.5分,本队的人全读给1分,如有人没读一 1

人次将扣0.1分,全部都读跟着课文走给0.5分,本队有人说话将扣0.4分,找出其他队错误其他队所扣分将加入本队。

师:每个“代表队”读一遍课文,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朗读的整齐程度,音量强弱,节奏快慢,准确程度进行加分。并公布在黑板上。(教师点评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三关:过翻译关。

师:把课文分成四个板块,然后各“代表队”派代表抓阄确定翻译任务。学生可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队成员的合作来完成翻任务。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成员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情况进行加分。同时对重点字词句给予强调。

黄队代表(本队可推选或自愿):翻译从文章开头到“传一乡秀才观之”。

红队代表:翻译第三段。

绿队代表:翻译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到第一段末。

蓝队代表:翻译第二段。

(四)走进语文大讲台第四关:过赏析关。

规则 :

1、根据老师给出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缺一点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声音小扣0.5分回答时间内同组人可补充,如同组有人说话,扰乱纪律扣1分。

3、不能带资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资料念读,只可课余参考。

4、教师可根据各代表队的分析情况进行加分。学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总结回答,各队员也可补充。

师: 黄队研讨:课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 红队研讨: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用概述语言总结。)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 绿队研讨: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 蓝队研讨: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五)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五关:过体会关。

师:每个代表队分别派一位代表谈一谈学这篇课文的收获。角度新颖,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同时给各代表队相应加分。

黄队代表发言: (略)

红队代表发言: (略)

绿队代表发言: (略)

蓝队代表发言: (略)

教师总评。将4个代表队过每一关所得分加起来,得最高分的代表队为本节语文大讲堂的“冠军队”,并要求全班同学举起双手,给“冠军队”一个掌声作奖励,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作业设计----- 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写一篇600字的读后感。

本题设计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能确立观察角度,引述材料,并从

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所受的 启发。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教师将推选优秀的读后感在

作文课堂上朗读和讲评。

教学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手脚,对学生不放心。总以为不讲得细致一些、透彻一些,学生就不能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养成了学生怕动脑筋的习惯,难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难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几年

来,笔者基于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的感受和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实际情形的了解,我进行了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五步曲”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角的教改尝试。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发现 利用“课堂教学五步曲”来设计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优越性。第

一、课堂具有竞争性。因为实行积分制,每个代表队为了得高分,因而尽力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力争答得全面、准确。这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树立团队精神和适应当前的竞争社会大有裨益。第

二、教师具有主导性。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着设计题目、重点内容强调、纠正错误和点评等作用,丢掉了过去满堂灌的做法。教师当了一回“主持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显得很轻松,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第

三、学生具有主体性。因为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表演,他们成了真正的“演员”。为了得高分,各代表队成员都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很多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第

四、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譬如学生上讲台抓阄子,个人谈体会,给对方提毛病,甚至对每一关得高分的代表队鼓掌等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感兴趣,因而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

当然,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五步曲”来设计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第

一、把好出题关。在备课时要把课文重点内容及课后练习题渗透在问题当中,考虑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理解,得出结果。第

二、做好点评关。教师作为一节课的主导者,充当“主持人”角色,又是一位评委。因而对学生的点评既要鼓励,又要客观。特别是学生在答题、阅读、翻译、理解、谈体会和复述中出现的偏差,教师应及时纠正,重点内容给以强调。但语言要精炼,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第

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维护好课堂纪律,把好时间关。

总之,用“课堂教学五步曲”来设计《伤仲永》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了改变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在有条有理,清清爽爽的一步一步的理性地向前推进。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学会为会学,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益,让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得到培养和提高。

推荐第8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23、伤仲永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1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及文体介绍:

(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pān

yì 隶

环谒

chèn

yān

mǐn

五、1.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古今异义词

养父母 今:抚养自己的非生身父母

古:赡养父母

文理

今: 文科、理科/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古:文采和道理 或

今:或者

古:有的人,不定指代词

2 3.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六、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凭借课后注解和相关资料翻译第一节。教师检查学生译文后。

七.㈠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八.品析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2、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九、写作特色: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3 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九、教师小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十、布置作业(练习): 课后第三题

推荐第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第六单元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本单元安排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读懂课文,还是有一定难度,而且初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学习《伤仲永》文言字词的要求又提高了。

教学内容分析

《伤仲永》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神童因为不学习而变成庸才,课文文字不长,但写得有详有略。在第一段里,作者详写了方仲永的神奇,同时也为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埋下伏笔:“父利其然也,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在第二段里,作者写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着墨不多,把事情的全过程交代得很清楚。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多次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1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课文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三)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自 学 指 导 A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 ) 扳( ) 谒 ( ) 泯 ( ) 称 ( ) 卒( ) B再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

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C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三 探究交流: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交流后明确: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下面答案以备交流后参考)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二) 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确: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三读课文交流,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五、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六、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 (不使学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附录:

字词: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推荐第10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教学本文宜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章,提商学生的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能力。再通过合作交流、整理、积累,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过程设计 【教学学法】

教学本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采用圈点批注、质疑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

【教学流程】

(一)走进作品

1、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去认识一位“生而知之”、不习能写、不学能诗的天才,去看看这位天才最终的结局如何?并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借助课注释或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出处及作者概况。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朗读技巧。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读过程中,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4)学生朗读(形式可以是:指名学生个别读、男女生轮读、小组分层读、全班齐读等。教师可酌情选择)

4、理解文意,积累词汇。(1)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对字词理解疑难处,圈点批注,并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2)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卡片,积累相关词汇。 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文言词汇。

(3)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情况,整理归纳积累方法。

(二)走近仲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问题一】本文叙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点提示:神童方仲永被埋没的故事)

【问题二】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旨在训练学生理性阅读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

(要点提示: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劝了三个阶段:幼年作诗,天资非凡;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才能衰竭,泯然众人)

【问题三】从文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仲永的才能之“奇”?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借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要点提示:“仲永生五年……或以钱币丐之。”为后文写仲永才能变得平庸形成鲜明的对比作铺垫)

【问题四】邑人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仲永的父亲又是怎样看待他的?作者的感情又如何?(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会文情)

(要点提示: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②仲永之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③作者:“伤仲永”)

【问题五】在你看来,仲永是怎样的一个人?(旨在鼓励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述)

(三)走出误区

1、学生讨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要点提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学生辩论:作者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悲剧的主要责任应归咎于其父,可也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承担,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分组,定题,正反双方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

3、自由表述: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表述。

参考(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参考(2):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极为重要。 参考(3):青少年应正确对待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学习,同样会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而即使天资差的人,如能勤奋学习,也可能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4):从客观上说,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

(四)总结

仲永的故事让我们感伤、让我们惋惜,但更多的却是让我们警醒!记住门捷列夫的话吧“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五)作业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现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结合课文及你的实际生活,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1.走进作品——明“伤”事 2.走近仲永——感“伤”情 3.走出误区——悟“伤”理

【教学探讨】

教学有其客观规律。如何遵循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征,遵循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指导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因而,教师只有架设好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扎扎实实落实知识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才能自主地吸纳语言资源,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才能。

设计亮点

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内容丰富的积累练习,个性鲜明的辩论大赛,还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语言表达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沟通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专家点评

本课设计运用新理念,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三大板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注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采用圈点批注、归纳积累、质疑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构建了一个充满民主的、洋溢人文精神的教学平台,提高了阅读效能,提升了阅读品位,改善了教学品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11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5 《伤仲永》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县蓝旗卡伦中学 李智伟 黄殿林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神童,但他后来才能丧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河北省围场第二中学 于春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2006-05-24 (来源:原创作品)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投影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第12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理清文章大意。

2、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4、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课文。

4、学习生字:

世隶耕(lì)

邑人(yì)

环谒(yè)

泯然(mǐn) ....焉(yān)

矣(yǐ)

耶(yé)

扳(pān) ....

5、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通“才”,指才能。) .

6、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作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 .

7、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2)(以叙事为主)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第三阶段: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第二部分:(3)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 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的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古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教师指导诵读。

1、释题: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余闻之也/久。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且为众人”且:尚且。(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10)、“固众人”固:本来。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1)、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2)、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教师小结: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三、揣摩语言: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四、质疑探究:

1、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明确:“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所受到的教育。

3、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教师小结: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23、伤仲永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

1、不使学;

2、其受于人者不至。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第13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第14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体会文章语言简洁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结合实际,领悟蕴涵道理;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导入:

《伤仲永》“伤”哀伤的意思,表达出一种作者对仲永的哀伤惋惜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伤仲永,看看仲永经历了什么事,让王安石如此惋惜。 复习: 作者简介 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注意语句的停顿。

2.理解课文层次结构。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深入探究:

请一位同学复述1,2段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正面写方仲永是天才的句子: 侧面写方仲永是天才的句子:

写方仲永父亲贪利自得,愚昧无知的句子:

2.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么安排有何好处? 齐读第三段,思考:

1.这段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2.这一段“受于天”“受于人”各指什么?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标明的观点是什么?“授于天”“受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美点寻踪: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言凝练,一个“利”写出了父亲的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形象。“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父亲的错误做法。)

拓展:

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人,如果你是他的儿子方仲永,你会怎么做? 假如你是仲永的父亲,你该怎样教导仲永,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当今社会还有仲永父亲这样的人吗?

(让学生为方仲永设想一个与课文不一样的结局,要求各小组讨论后回答。由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就会在课堂上出现热烈而热闹的场面。) 同学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歌的小女孩吗?林妙可,现在本是坐在教室里上课学习的时候,她的父母却给他请假,让她在外地拍电影,于是网上有人评论说:林妙可是现代版的“方仲永”。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人生的巨大成就。

第1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星椤⒂锲岣叨晕难晕牡睦识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 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 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 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 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 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 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 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 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生: “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 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 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 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 方仲才能永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鼓掌) 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四.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第16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3、欣赏品味:

⑴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名言警句:

⑴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

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第17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参赛作品

《伤仲永》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九山初中

杨本霞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教材:《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以“成长”为主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2、学情:通过初一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整体阅读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培养。【教学课题】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伤仲永》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弄懂文章主旨 【教学突破】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应抓住“朗读”来进行教学,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延伸】 教师准备:

1、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走进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http://baike.baidu.com/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师生从字音、停顿、感情上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译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组内、班内共同释疑,教师适时帮助。

六、精讲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重要的文言字词:

1、通假字:扳通“攀”

2、一词多义: 之、于、其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对… …感到惊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把… …当作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利其然也:认为… …有利可图

名词活用为动词

3、几个特殊句式 (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 (3)、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七、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八、教师小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那么,原因何在?作者流露出怎样的观点?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九、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有意的启示。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复述文意。

二、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当堂检测

1、《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

2、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五、体验反思

1、由方仲永你想到了什么?(可从父母、自身、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谈,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学习等教育。

2、假如你是方仲永,你将怎么做?

六、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借方仲永由一个五岁能诗的神童,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老师赠送同学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正处于后天教育的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拓展提升

课下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http://zhidao.baidu.com/

http://wenku.baidu.com/ 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伤?

叙事

神童

不使学

泯然众人

议论

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教学 《伤仲永》一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这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自读、听读、指名读、译读、思读等多种方式,每一次朗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以读带译,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收效较好。

2、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文言文教学,改变了过去一句一句教学生翻译的方法,而是由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翻译,存疑后合作释疑,对文章内容、主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了文言知识的积累。学生翻译后,对本课本课重点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这不仅有利于掌握本课的文言知识,对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益处。

4、体验反思,注重情感升华

方仲永由五岁作诗,而“泯然众人”的事例给学生震撼很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是:父亲贪利“不使学”。让学生谈“由方仲永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学习。此时借势对学生进行感恩和学习教育,鼓励学生珍惜现在的求学机会,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效果很好。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过程中急于求成,在学生探究还没有结果时,便急于将答案给予学生;对学生的见解缺少激励性语言等。今后还应注意。始终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第18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趣引读

1、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2、作者、文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介字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堪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旨意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 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

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生五年)

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矣)

泯然众人矣(又七年,二十左右)

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彼其受于人者不至

结论: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5

第19篇:伤仲永 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能力目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 ②代方仲永写的诗 ③这样 ④他 ⑤他的 ⑥他

之:①代“节具” ②代“仲永” ③代“仲永写的诗” ④代“仲永的诗” 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⑥结构助词“的” ⑦调节音节,无意义

于:①引出对象 ②在 ③表示比较 ④介词,从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父 利其然 伤仲永父 异焉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四、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四、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精炼、富有表现力; 结尾议论:言简意赅,说理严谨。

五、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六、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第20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得中董春 伤仲永教学设计

课题《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朗读磁带,多媒体.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二、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最后[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播放朗读磁带

2.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3.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4.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5.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6.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四、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讨论,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讨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

(1)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探求文章的美点。

四、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结束本课。)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
伤仲永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