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设计

2021-07-25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 第八课 洗衣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展开研究活动。2.通过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步骤进行探究分析。 3.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养成热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积极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可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有很多同学的梦想都是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如果你能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做事,就会事半功倍,你做的事就是科学的。反之,如果你不按规律办事,做什么事都会白费力气。

今天的研究性学习课,我们要研究的事什么呢?是一件生活中人人都要做,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洗衣物。

谁还不会洗衣服呀!其实不然,清洗衣服,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要不然,为什么有的人能把很脏的衣服洗的洁净如新,有的人却把好好的衣服洗的没法再穿上身。 那么洗衣服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衣物的材质、面料的特点、颜色 2.洗涤剂的选择

3.衣服脏的程度、污渍的类别 4.洗涤的水温 5.洗涤的时间长短 6.倡导低碳、环保、节能

根据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将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研究。他们设计了不同的研究方案,分别进行了探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汇报: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呢?

我想应该按照洗衣服的步骤来汇报才合理。

(一)

1.洗涤标志研究小组进行汇报。

大家好,我们是洗涤标志研究小组,洗涤标志,是衣物洗涤的说明书。能看懂我,你就基本上明白怎么洗衣服了。

2.介绍洗涤标志

3.那么,这些表示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这些表示真的真实可行吗?我们需要用实验去验证。

(二)衣物要下水洗澡了,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呢? 1.为了做到更节能、更环保,我们小组觉得在下水洗涤之前,对衣服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研究结果。

(三)

1.我们小组认为,水的温度会直接影响洗涤的效果。下面请看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2.研究结论

(四)

1.洗涤时间的长短,对衣物是否能够彻底洗干净也至关重要。下面请看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2.研究结论

教师总结:1.不知道同学们在水温小组和洗涤时间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保持一定的条件不变化,而使另外的研究对象进行变化,从而得出研究结论,这是非常科学,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同学们,你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方法运用得非常好了。科学家们把它叫做——控制变量法。

3.历史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明、发现,都是运用这种方法。就比如说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

4.那么,接下来要汇报的小组可以现在再思考一下,你们是不是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呢?

(五)

1.我们洗涤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2.研究结论

(六) 1.我们小组负责的是衣物整理环节。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在熨烫的时候,并不适用,或者说我们不敢用。因为有的衣物根本不能熨烫。有的衣物温度过高会烫坏。 2.另外,我们小组还发现,有一些特殊的污渍,比如我们不小心受伤的血迹、比如开车的爸爸,身上的油渍,比如婴儿身上的奶渍,都是怎么洗都不容易洗掉的顽固污渍,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处理。

三、总结、作业:

1.同学们,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你们不光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学会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事物的本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2.爱迪生、爱因斯坦,爱生活、爱研究。希望你们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

推荐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锦州铁合金小学

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是一门自主性课程,各个学校有利用本校的优势和特点设置活动课的自主性,学生也有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的自主性;活动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活动课程是创造性的课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开动脑筋,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活动。活动课程也是创生性课程,它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超过对结果的关注。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的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除具有活动课程的一般特征外,还是生成性课程,在课程开展以前一般只确定一个总的目标要求,详细的目标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过程中逐渐构建;研究性学习是发展性课程,它是变化的、运动的,具有转变性的机体模式(而不是机械模式);它是在不断组织活动中创造意义的过程;它是一个没有‘顶点’或‘底部’,没有起点(就奠基的角度而言)和终点(就终结的角度而言)的模体。”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课程,无论从课题的选择、教学形式、问题解决途径和结果等各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当然更是研究性课程,它不仅表现为研究课题结论是未知的和非预定的,连结论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不可能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来设计教学,也不可能像一般的活动课程那样进行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我们拟以主题研究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需要分析:三位一体的观照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学科、社会和学生三个因素。课题要满足学科、知识本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年轻一代掌握知识、发展知识,进而能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课题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课题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包括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即在选择课题时,要让所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让掌握一定学科知识的学生感兴趣并有能力去完成,并具备必需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同时应让学生处理好当前学习与将来应用的关系、课题研究与个人兴趣的关系、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的关系等。基于这一原则,张华提出内容选择可从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

二、目标确定:体验价值的追求

研究性学习开设的总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科学研究的体验。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和再现来自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实现问题的解决,并进行思想表达和成果交流活动。(3)学会合作与分享。研究性学习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以合作手段取得集体的成功。(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去争取成功,并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成果,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我。(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感受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类的发展问题,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主题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可以以体验来统领。体验包括实施流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所要研究课题、设计和规划研究方案、收集信息、分析数据、选择科学的资料、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和提炼、总结成果、展示和交流成果、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等体验,也包含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渗透着的整合所学知识、培养迁移能力、学会合作研究、分享成果、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尝试科学研究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和道德等体验。

三、价值取向:课程指向的创生

生成性取向:研究性学习不像传统的课程那样,在实施之前就已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组织安排好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研究性学习是在课程开展以前一般只确定一个总的目标要求,详细的目标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构建,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

表现型和非线性取向:与一般学科课程知识本位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它的内容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体验的过程构成,而不是由某些科学的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也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这是它的表现型取向的一种体现。同时,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来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来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使得其构成及序列难以预定和排列。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构成具有非线性的特点。

四、操作实施:课程个性的展示

实施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在综合性学科课程中通过设置主题板块来实施;二是在单科性学科课程中以研究专题的形式来实施;三是单独设置。三种途径各有利弊,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类型。一般而言,小组合作研究是最有效、最基本,也是用的最多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A、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B、实践体验阶段。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展开小组合作和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多种形式的成果。C、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材料。当研究成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时,参观者会提出多方面的、层次不一的问题,迫使研究者深入思考,当学生经过思考,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也就完成了对成果的延展性、生成性的体验。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

1.主体性原则: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研究课题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水平等来选择;研究方案要由学生在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来规划;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限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索和研究;课题的最终结果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等等。

2.问题性原则:主题型研究性学习一般不是直接提供教材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需要学习或研究的问题;教师有时也会提供一些材料,但不能直接用这些材料来解决问题,而只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甚至只是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思路。

3.研究性原则: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规划,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每一步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每一个“研究成果”都是不断尝试、创新的结果。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研究性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同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帮助学生去研究、去探索。

4.开放性原则:现有的学科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学习取得预期成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研究性学习则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开放的环境,包括课题内容、课程资源、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时间、研究空间、研究结果等,都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五、评价科学:盖棺定论的反向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评价时,应该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最终结果的鉴定;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激励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开放性原则,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评价功能的取向方面,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慎用总结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鼓励自我评价,辅以他人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尽量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慎用相对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以分段评价为主要形式,大致包括三个阶段:A.进入前评价,指在学生具体进入研究性学习之前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主要是要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或兴趣,以利于师生双方一起选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B.过程中评价,指在学生起初进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式或策略,主要是为了记录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及时的调节。C.总结评价,指学生整理、加工、表达和交流研究性学习结果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是为了总结和展示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分享情感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团体合作精神。

所谓自我体验报告是指被评价的学生通过反思,将自己在前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中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得失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性自我评价过程。小组集体评议是指研究性学习小组集体对小组中的某个成员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师出具意见书是指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出具一份评价性的意见书。三方是指被评价学生及其自我体验报告、小组及小组的集体评价意见、教师出具的评价意见书。对话是指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这三份评价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加以辩论、协调的过程。最终我们做的可能是针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但在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素和价值,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也是过程取向的。

六、拓展提升:无涯学海的探索

在某个研究课题结束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的整体水平。

2011年9月2日

推荐第3篇:《醉翁亭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品析解读文章,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分析文章,积累语言,再现美文意境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学习准备]

1、从书刊、网站中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的资料。

2、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3、熟读《醉翁亭记》 [学习重难点] 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感受欧阳修“山水之乐”表达出的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欣赏课件,激发兴趣。

[课件一]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课件二 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同学们自由欣赏的基础引出话题)。

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自由欣赏的课件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观听课件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我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3、自由朗读,充分调动想像,并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大部分学生找得准确)。

(师指导朗读:a、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其抒胸臆)。b、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c、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推荐朗读,自由评谈,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5、闭眼、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想像。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感受文章的美,培养想像力。)

三、赏析文章,渗透美育。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见仁见智

1、全文叙事写景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提示)作者描写景物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景中自有作者的情感。 学生a说:写亭子四周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喜爱山水的感情。 学生b说:文中写道作者与人们游乐的图景,表现出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愉快。

学生c抢着补充:还表现了滁州政治清明。 师极力评点、肯定、表扬。

2、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师提示)本文是什么贯穿全文始终的,便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学生(d)说:是醉翁。(有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学生e反驳道:文章有些内容不能用“醉翁”来贯穿,所以我认为应是“醉”字,因为文中写景的部分很多,多次提到“醉”字,(有少数同学不同意)。

学生f又说道:因为这个亭叫“醉翁亭”,自然要写出它的由来,这是必要的烘托,大家看文中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这其实暗寓着一个“乐”字,还有“醉翁亭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全文的主线“乐”已很明白了。

学生g说:我完全同意上面这位同学的意见,还补充一点,文中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也点出“乐亦无穷”,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都突出一个“乐”字,所以说“醉”不准确,应是“乐”(全班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3、本文的主是旨什么?

(师提示)文以载道,本文通过写景、叙事、表达出作者什么意图。

学生h说:“醉翁”治政清明,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滁人都兴高彩烈出游,他们很快乐。

学生j说:太守与宾客出游,酒和菜取材于当地,极其简便,宴会上无丝竹管弦,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是太守的乐。

师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太守与民同乐” [同学们笑而赞同]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学习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四、拓展深化,健全个性

(师提示)欧阳修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却不消沉,保持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像大家熟悉的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发动反清武装斗争,举行多次起义都失败了,但他不气馁,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那你们在受到挫折不幸时,是怎样对待的呢?

1、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学生k说:我在一次考试成绩不及格时,后来看到了华罗庚不畏挫折的事迹给了我勇气,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学习。

学生l说:这次放假回家,爸爸妈妈吵架,对我不理解,现在我还很消沉,今天上了这课,真是雪中送炭。

师道:人生免不了要经历挫折,希望大家今后要勇敢地面对挫折,那么你定会走向成功的。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健全个性。)

五、背诵文章 ,积累语言

1、师指导背诵;(从内容上记忆)出示课件一至课件五,帮助学生记忆 。

2、学生自由背诵(大部分同学能背诵)。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积累语言,加强文化积淀。) [学习反思] 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阳光。上课时把共性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教师不要轻意作是非判断。当学生思维驰骋起来的时候,必然会引起链式反映,这时,蕴藏在学生心底的热情、智慧,感情偕同无畏进取的求实精神源源不断地诵现出来,开创出语文学习的光彩和新局面

推荐第4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推荐)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研究课题名称:

中国诗词中“月”与“情”的关系研究

所教科目:语文 设计者姓名:吴邦燕 参与年级:高二年级 所在学校:德卧中学高中部

2016年9月28日

推荐第5篇: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么一个情况(有关中国选手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情况)(大屏幕展示),加上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我国已经获得许多奥林匹克奖牌。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大屏幕展示)

大家不难发现,这些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都是“美籍华人”,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国,在国外获奖。

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获得奥林匹克奖牌,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就了无几人呢?

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说我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奥林匹克奖牌;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是完美的教育,可我们又得不到诺贝尔奖。什么原因?(中国的教育存在不足)

美国人一共获得了140枚诺贝尔奖牌,他们的教育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中美学生的情况比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比较:

(1)基础知识对比,我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 (2)刻苦学习对比,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差不多。

(3)团队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

(4)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对比,美国学生大都比我国学生强。 (5)动手能力对比,美国学生强。

诺贝尔获奖者朱棣文的介绍: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国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而这些方面美国学生要强很多,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成就。

可见中国学生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那么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小学生的研究题目有《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美国的篮球运动》《电脑的家庭》《到太空去旅游》《提高人的创造力》等等。

你从小到现在,同学们你做过这样的课题吗?

意识到我国教育的不足,所以教育部 在2001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旨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原因。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呢?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是指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举个例子:同学们,你吃过煮鸡蛋吗?你愿意吃什么样的煮鸡蛋?是你自己煮的吗?

任务1:煮鸡蛋。

要求:达到蛋清不硬不稀不流,蛋黄不干不稀不流,吃到嘴里,滋润爽滑,口味鲜美。

过程(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大家刚才所讨论的正是美国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所探讨的问题,是不是研究性学习呢?当然是。但是,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探讨的问题,让我们高中生来做,课题就有点小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高中生来研究的课题。

例如(大屏幕展示):

1、玉米膳食纤维降脂作用的实验

2、发展交通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3、农村秸秆的利用调查与设计

4、小学生诚信现状调查

5、家乡“Х日游”方案设计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有点心动?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仔细阅读学案上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与现行学科教学相比有什么特点?

开放性: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空

探究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的转换上。

实践性:在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四、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提出来源于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2、实施阶段:

第一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课题: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制定出你的研究方案(各小组讨论制定): 第三步:实施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

撰写报告、汇报过程与结果、评价 展示报告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大屏幕展示有毒食品的图片)

根据图片内容,提出你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你的研究计划,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推荐第6篇: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授课班级: 高

一、12班 授课时间:2008-1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么一个情况(有关中国选手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情况)(大屏幕展示),加上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我国已经获得许多奥林匹克奖牌。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大屏幕展示)

大家不难发现,这些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都是“美籍华人”,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国,在国外获奖。

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获得奥林匹克奖牌,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就了无几人呢?

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说我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奥林匹克奖牌;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是完美的教育,可我们又得不到诺贝尔奖。什么原因?(中国的教育存在不足)

美国人一共获得了140枚诺贝尔奖牌,他们的教育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中美学生的情况比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比较:

(1)基础知识对比,我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 (2)刻苦学习对比,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差不多。

(3)团队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

(4)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对比,美国学生大都比我国学生强。 (5)动手能力对比,美国学生强。

诺贝尔获奖者朱棣文的介绍: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国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而这些方面美国学生要强很多,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成就。

可见中国学生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那么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小学生的研究题目有《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美国的篮球运动》《电脑的家庭》《到太空去旅游》《提高人的创造力》等等。

你从小到现在,同学们你做过这样的课题吗?

意识到我国教育的不足,所以教育部 在2001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旨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原因。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呢?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是指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举个例子:同学们,你吃过煮鸡蛋吗?你愿意吃什么样的煮鸡蛋?是你自己煮的吗?

任务1:煮鸡蛋。 要求:达到蛋清不硬不稀不流,蛋黄不干不稀不流,吃到嘴里,滋润爽滑,口味鲜美。

过程(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大家刚才所讨论的正是美国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所探讨的问题,是不是研究性学习呢?当然是。但是,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探讨的问题,让我们高中生来做,课题就有点小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高中生来研究的课题。

例如(大屏幕展示):

1、玉米膳食纤维降脂作用的实验

2、发展交通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3、农村秸秆的利用调查与设计

4、中学生诚信现状调查

5、家乡“Х日游”方案设计

下面是我们胶州一中的一些同学的发明创造,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大屏幕展示科技发明创造):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有点心动?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仔细阅读学案上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与现行学科教学相比有什么特点?

开放性: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空

探究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的转换上。

实践性:在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四、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提出来源于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阅读材料:早恋的困惑

任务:对于早恋的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提出你的问题。

2、实施阶段:

第一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课题: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制定出你的研究方案(各小组讨论制定):

第三步:实施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

撰写报告、汇报过程与结果、评价 展示报告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大屏幕展示有毒食品的图片)

根据图片内容,提出你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你的研究计划,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推荐第7篇: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第一课、蒙古族竞技体育与现代体育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看电视这一现象,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内采访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正确、科学的观看电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看电视的好与坏,学会自我选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电视明星:月亮姐姐、李咏、毕福剑等。

2、学生谈对他们的了解。

二、课堂调查,揭示课题:

1、内容:我们班喜欢看电视的有多少?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2、板书课题。

三、“小小辩论台”

1、辩论话题:看电视有好处 看电视有坏

3、辩论规则:A理由要充分

B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反驳对方时要注意文明,要有礼貌。

4、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开辩论。

四、出示家长态度统计表。

五、现场采访:学生下座位采访听课的老师,以寻求正确观点。

六、教师总结:科学收看(时间要恰当 内容要选择)

七、学生制定自己的收视指南。(表格略) 学生交流

八、课后实践:策划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推荐第8篇:《祝福》研究性策略教学设计

注:课程教学视频介绍了六大类主要的教学策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本教学设计采用研究性学习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想、策略分析、设计实施过程、教后小记、教后感触等。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祝福》是一篇经典课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学时不再从课文局部着手,而是组织学生先确定研究课题:课文标题的内容和结构意义、祥林嫂的反抗之我见、祥林嫂死因分析等;再分组讨论、研究课题;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并交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先布置预习,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为祥林嫂编年谱、写小传;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或以“一个与祝福无缘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研究祥林嫂的死因。然后通过3课时完成研究性教学。第一课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第二课时: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及生平,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侧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及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第三课时:主要讨论祥林嫂的死因,,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策略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实践的研究性教学策略,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设计实施】

一、课前充分预习课文,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

【提示】

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环境怎样?

2、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

3、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二、为祥林嫂编年谱、写小传。

【提示】

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

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

4、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5、说明:不能对祥林嫂进行议论,只能作客观叙述。

三、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或以“一个与祝福无缘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提示】

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四、关于祥林嫂的死因展开辩论

【提示】1.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兄手何在?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也有人认为,祥林嫂丧夫失子有偶然性,因此,她的死也有偶然性。还有人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2.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支持什么观点就拟写出能证明你观点的理由来,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彷徨》集中《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生介绍、师补充强调)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现在我们就进入课文。)

三、研习课文:

1.速读全文,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本文还有序幕和尾声。(略)

2.从刚才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明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祥林嫂就这样在爆竹声与祝福声中渡过她一生的最后一个春节,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5.生表演第一部分(重点是祥的形象和“我”的对话) 6.交流小说中“我”写的日记,进一步把握小说结构。(略) 第二课时

本节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及生平,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侧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及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诵读集中描写祥林嫂的几段文字,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1、交流样林嫂小传、年谱。(略)

2、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请同学们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发现几次重大变故都发生在春天,也即“祝福”之后。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从而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个与“祝福”无缘的女人。 板书:

祥林嫂

——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立春之日,丈夫死去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 一个与“祝福”无缘的女人

“祝福”之时,展示勤劳能干

“祝福”之后,夫死改嫁丧子

“祝福”之时,遭受冷遇歧视

“祝福”声中,惨死风雪之夜

3.思考: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谁使她与“祝福”无缘? 要弄清这个问题须分析祥林嫂的死因,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须分析一下小说中的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4、生表演第

二、三部分

5、生感受、讨论、分析祥林嫂形象: 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 肖像描写: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生活艰辛的烙印),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的极度痛苦和内心空虚)

第三次肖像描写: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再受打击后的悲哀、无奈,精神已到崩溃的边缘)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完全麻木)

② 画眼睛(眼神):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眼角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 ——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每一次刻画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③侧面描写:

A.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B.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明确:寻人时,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C.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 鲁四老爷的态度: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通过四婶先后三次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鲁四婶的态度: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鲁四婶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人们的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柳妈的态度: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柳妈还一脸“诡秘” 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D.“我”对祥林嫂临死前问的问题的态度:“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

④其它如行动、心理描写等主要让学生来分析。(略) 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5、延伸:我们说,祥林嫂是一个与“祝福”无缘的女人,本文为何要以《祝福》为题?

明确:

(1)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题目是“祝福”,而写的主要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并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祝福”又贯穿篇,起到线索的作用。它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使文章结构谨严。

(3)“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4)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二、布置思考题:对“祥林嫂的死”的看法,凶手何在? 1、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兄手何在?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明确:有人认为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也有人认为,祥林嫂丧夫失子有偶然性,因此,她的死也有偶然性。还有人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2.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支持什么观点就拟写出能证明你观点的理由来,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第三课时

主要讨论祥林嫂的死因,,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关于祥林嫂死因展开辩论: 分组辩论 (略)

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我们可得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观原因:沉溺于丧子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对生活丧失信心。 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礼教)

被卖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 再到鲁镇

柳妈——冷酷(社会) 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我” ——同情(社会)

总结评价:正如同学们分析的,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启发: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1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 2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俗”, 是奇耻大辱。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4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认为这将使她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的希望,她竭尽全力。但不管祥林嫂怎么做,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都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板书: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四权:族权、夫权、神权、政权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二、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明确:不对,这是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三、分析鲁四老爷、“我”和柳妈三个人物形象:(略) 四.学生提问阶段:

学生把自己结对文中还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注意强调有关的环境描写及小说中开头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潜台词。

注意研读小说结尾的作用(点拔

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五、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3.精巧的倒叙手法。

四、作业。(三选一)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2、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3、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模拟课文,延伸阅读:

以《祥林嫂,我要说》、《柳妈,不要相煎太急》、《“祝福”之我见》、《感悟〈祝福〉》、《“我”的作用》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后小记】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原计划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感觉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 【教后感触】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是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生命的体验得到充实和丰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紧紧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以课堂研究型学习为主阵地,使研究思想、研究品质渗透到教与学中,真正使研究性教学活动做到扎实而有效。

推荐第9篇:研究性学习设计

研究性学习设计

标题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 land

积累有关新加坡的知识

情境:播放一段《Mikey and Minne》的小动画片,同时给出一些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迪士尼人物,告诉大家,这些人物你都可以在一个游乐园中见到他们的真容------迪士尼乐园。然后出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 land文章,带领学生们通过速读,精读,朗读这篇关于迪士尼乐园的文章,初步了解文章中出现的迪士尼乐园的风格,设施等等,迪士尼乐园是全世界孩子们的梦想乐园,在那里,你可以跟米奇唐老鸭一起看电影,可以陪伴白雪公主跟王子一起跳舞,可以跟史迪仔一起去探险。。。我们这次的任务就是寻找你所喜欢的迪士尼人物有关的信息,写出属于你的迪士尼乐园的规划。

任务和预期成果

1.确定你所喜欢的迪士尼人物,搜集相关的信息。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合,写一篇介绍的文章

3.运用绘画,粘贴等各种方式设计成一个小板块

4.小组合作,每个人一个板块,通过粘贴,做成一张大的手抄报—Our Disney land 过程

一 讨论、分组

1.根据自己喜欢的迪士尼人物,自由选择

2.根据选择的大方向和风格,自由组合,确定出8-10个小组

3.小组内自由分工,确定出美编,文字编辑,网络,手工等个人

二,准备工作

1.小组分工后,可交给教师评价,做以修改

2.需要准备的材料明确出来

三 资料收集

1.根据自己确定的人物,搜集相关的知识

2.对收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整合

3.根据收到的资料,写一篇介绍这个角色的文章,可以描写人物的来历,人物的性格特点,任务的行为表现,或者你喜欢它的理由等等

四 作品制作

1.利用手头有的材料,粘贴,下载,涂画等等方式做成一个板块,不拘泥于形式 2小组交流,可以根据每人自己制作的情况自评,共评,然后各自修改

3.用一开的版纸,设计好板块位置,把小组中每个人的板块粘贴上,然后美编文编等各自

分工,添加上标题和装饰

五 作品展示

1.小组作品展示,小组之间互评

2.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作品张贴在宣传栏上

3.教师总结

评价设计

自评,相关知识是否准确有趣,版面设计是否新颖有特色,文章是否通顺流畅无大的语法错误

互评 相关知识准确与否,版面是否干净整洁有特色,找出是适合自己参考的东西,也帮别人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展示评比 公平公正,积极参与,倡导健康正确的竞争

教师评价 学生整个活动的参与性如何,是否真正的全心投入到分工合作中,作品的评比,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能力等,

推荐第10篇:教学环节的研究性设计于

教学环节的研究性设计于“有效课堂”

进入21世纪,“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教育文献中。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教师正改变消极被动的教书匠的形象,而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新形象——“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要求教师拥有教育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提升自己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其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教学本身的属性就具有科学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视为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具有科学的探究性,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性。在教学设计上将教学看成一项系统工程,从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全新设计。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学生合作的“双向度”而非单向度、探究性而非灌输性、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探究性的教与探究性的学融入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去,形成“有效课堂”。毋庸臵疑,研究性的教学设计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本文着重从理论建构的层面探讨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

一、基于“有效课堂”——课前教学环节的研究性预设

基于课前教学环节的研究性预设,是进行“有效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中的首要问题。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是以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和教学过程的结合为表现形式的。在教师的专业生活

1 中,课堂是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基本场所。每位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第一要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及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第二是分析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具体章节的要求;第三是设计出课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探究目标、任务;第四是研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设计选择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技术;第五是分析教学探究的重点、难点等等。但是,尽管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探究的诸多方面作了详尽的研究,却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都能顺利地实现其“有效课堂”教学的价值。因为,课堂是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具有相当主体精神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不是摆设的物件。教师即使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对能够产生怎样的课堂效果,并无十分的把握。所以,教师还应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设计如何运用好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去实现知识与能力向学生主体的转化,并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或数个易变的因素进行预设。同时还应预设教师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作为课堂探究的开场白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便是这样,教师应针对精心预设的情景在课堂上是否会尽如人意,探究的课堂将会是一种什么场景,如何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上的单调或重复,是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等问题进行预设。因此,教师的课前教学环节的设计研究是“自求”,是一种自我探求,一种自我要求,一种自我追求,一种自我诉求。正是这种“自求”,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教学智慧,形成教学理性,提升教学境界,实

2 现课堂的真正“有效”教学。

二、基于“有效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环节的研究设计

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显示其价值。课堂又是教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基本场所,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相对运动,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前精心的研究预设,需要在课堂上检验是否“有效”。有效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方法论体系。基于课堂教学环节研究的起点,应是怎样将研究性的教学理念和探究性的学习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要解决如何使课堂教学实际探究活动更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第二是要研究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教学探究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或者是教师在课前所精心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第三是要研究教师怎样在课堂上不再只局限于粉笔和黑板,而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如何才能将学生的心灵引进课堂学习的探究过程。第四是研究教师要怎样才能营造出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分享的课堂,师生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和谐的课堂。第五是要精心设计教师在何种层面上引导学生走进“有效课堂”的探究过程。基于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怎样判断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深度及效果?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要点。

1.引导学生课堂要探究的目标、内容及要求是什么?此为

3 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一目了然的内容材料最好不要在课堂上探究,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去认知。相反,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太多的内容也不适于作为探究的任务。设计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因为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浪花,迫使学生以“科学的探索者”的姿态去主动参与探究。

2.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细致的探究分析课堂目标、任务,探究条件,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认知理解能力等探究需要的基础上,再设计探究的总体方案。课堂探究可以是以一个或多个问题为中心,也可以是以某个实验操作的体验开场,或者是设计某个相关情境体验,呈现给学生。探究活动在某种层次上展开,以哪种方式展开,均是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研究设计的要点,教师均需要综合考虑,用心揣摩,慎重选择。

3.判断学生探究的层次和效果,此为课堂教学探究活动设计的难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难度过大,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结构太多,会降低学生探究思维的有效性,致使课堂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过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坡度太长,课堂上学生易产生思想上的惰性,也不易达到探究的目的。

所以,教师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适时把握课堂上探究的层次和深度,灵活地监控并调节探究的方向,做好学生的向导,

4 并将学生带入有效课堂的学习境界,并按探究的需要达到“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有效课堂”——课后总结的研究性设计

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最后一环——课后总结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对课堂结构的安排,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探究的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探究的结果是否圆满等及时进行总结并进行宏观的评价:

(1)课堂探究过程设计的探究任务是否按预设的完成; (2)课堂探究过程设计的探究坡度是否太长,学生的思维、探究情绪有无惰性产生;(3)重点、难点是否相宜; (4)探究的知识层次是否得当; (5)探究活动是有效的还是流于形式;

(6)教师在课堂上对探究活动留有的空间是否充足,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和感悟探究活动的过程。此外,课堂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有时在系统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探究活动实施后,可能会因探究活动的深入性而滞延了后续任务的呈现,留下所谓“不够圆满的缺憾”。课后总结时,不能因为某节课未有达标或没有完成好预设任务,就认为是一种“失败的课堂”。而要把课堂教学系统看为开放的、延伸的、自我调控性的,就要有一个“大教材”,“大课时”的弹性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的研究,找出可以总结为经验和教训的地方,为下

5 一次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设计作准备。

四、讨论

第11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

1. 课题名称:古诗鉴赏

2. 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

3. 思路提示:(1)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3)撰写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研究性学习课题二

1. 课题名称: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2.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3.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 (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三

1. 课题名称:名著研究性阅读

2.课题内容:《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母亲〉〉、〈〈红与黑〉〉、〈〈西游记〉〉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阅读,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3. 课题目的: 比较深入的接触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内容,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

4. 思路提示:(1)用资料室,图书室、网络等资源,阅读名著;(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3)撰写一篇反映研究性阅读成果的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第12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已为日益重要的一块,如何对这一块进行设计呢?一般来说,要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一般教学设计知识外,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科学精神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科学探究兴趣目标;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第二,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也是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程序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程序有较大的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该在一定程序上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提供问题情境;第二步,明确研究问题;第三步,进行研究设计;第四步,收集研究的资料;第五步,分析处理资料;第六步,得出研究结论;第七步,检验。当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该有较大的灵活性,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第三,师生地位与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显著的,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强。教师不典型示范是知识的来源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尽量降低教师对学习活动的控制,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比在其他种类的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民主。

第四,教学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价的设计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仅要重视评价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评价学习的过程,即注重过程评价。二是注重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而不能仅仅由教师去对学生进行评价。三是在作为评价这标准的教学目标上,要特别注意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兴趣、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目标。四是在评价方式上,要尽量注重采用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即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学生的实际研究成果,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考试与测验。五是评价的标准、过程和方式都要尽量地个性化,符合学生个人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13篇:走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3、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载体和基本内容

4、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并用生活中的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点的讲解

(一)、含义: •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二)、基本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三)、基本的学习载体:

•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制作等为基本学习载体。

(四)、基本内容:

•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三点:

1、究性研学习不等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学科;

2、究性研学习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

3、究性研学习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科学分类

(一)、自环境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保护自然、生态建设、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方面与人类生活面背景相关的课题。

(二)、社会生活类

主要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

如学校规章制度的研究、社团活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于人们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三)、历史文化类

主要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问题,如:乡土文化

2 的研究, 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四)、个人发展类

主要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问题,如:学生消费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同学关系研究等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五)、发明创造类

主要从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现物品的特点,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以科技创造为目的,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争取取得成果,然后应用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课堂练习

中学生消费现状的研究

提示: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消费现状

1、中学生消费现状:高消费、乱消费、攀比等。

2、原因: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个人的认知水平,文化层次等。

3、中学生如何进行理性的消费:消费应符合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攀比等。

第14篇:四上研究性学习《绳结研究》教学设计

课题:绳结研究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种常见绳结的扎法,了解其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几种常见绳结的扎法

教学难点:会系几种常见的绳结,并了解他们的应用 教学准备:鞋带,多媒体课件,筷子或铅笔,汽水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仔细看,从图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各种绳子系的结。

师:他观察得很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绳结研究。(板书课题) 师:那你们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用的吗? 生:攀岩,编织,捆绑东西,固定物体……

师:是的,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绳结,用途不同,使用的绳结不同。

二、活动探究

1、常用绳结的扎法

师:下面的这张图片里,有我们生活中十种常用的绳结,你们想研究研究这些绳结的扎法吗?想不想一起研究一下这些绳结是如何扎成的

接下来同桌两人一组,按照图片提示试着研究2-3种绳结的扎法,研究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系的这种绳结有什么用途。一会要向同学们展示你们的绳结,并演示你们是怎么打的。好,开始吧。 生:小组研究(5-8分钟),(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会扎了2-3种绳结的打法,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呢?(指名展示)先说一下你扎的是什么结(学生用展示台展示)再向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扎的。(学生演示) 师:他扎的漂亮不,给他点掌声好吗?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大多数同学在扎“称人结”时有些困难。下面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称人结”的打法。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播放视频称人结的打法)

师:你们学会了吗?下面跟老师一起做。(师生共同扎绳结)

接下来自由练习两遍(3-5分钟)

师:现在谁乐意给大家演示一下“称人结”的扎法。(学生演示)他扎的好不好,一起夸夸他。

师:学会了称人结的扎法,有谁会缩短结的扎法吗。你们当中有人扎的是这个结吗?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在演示一边你是怎么扎的。(生演示) 师:你们学会了吗?

2、绳结的应用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条绳子,不同的扎法,打的结就会千差万别。 师:现在大多数的同学通过合作探究,都已经学会了这些常用绳结的打法,那你们会应用这些绳结吗?你知道他们的用途吗?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种绳结的用途。试着举个例子。

生1:我知道结绳结的用途,它能将两条绳子连接在一起。

师:很好,请坐!他提到了结绳结起到的是连接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用做两条绳子的连接。还有谁知道其他绳结的应用。

生2:我知道称人结的用途,他被称为“绳结之王”,或者当绳索系在其他物体上或是在绳索的末端结成一个圆圈时使用。

师:你了解的真多,非常好,请坐!相信你课前一定已经预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并作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同学们能向他学习。

生3:我知道系木结的作用,他能固定圆柱形物体还能搬运木材。 师:他说的很全面,很好,请坐!

生4:我知道丁香结的应用,他能用于各种物体的固定。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能力很强,准确的说出了丁香结的固定作用,真棒。

三、知识拓展

师:刚刚我们讨论了这些绳结的用途,那你们知道除这些绳结外的其他绳结吗?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绳结,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绳结? 生1:我在礼品店见过包装礼品的蝴蝶结。

师:很好,他见过蝴蝶结。还有谁见过其他的结吗? 生2:我见过中国结和攀岩的结。 师:你的见识真广 生3:我在系鞋带时用过结 师:那你会几种系鞋带的方法呢? 生3:我会两种。

师:那你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学生演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我学会了几种常用绳结的打法,并知道了他们的用途,我以后会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结,并继续进行研究。

师:他总结的好不好啊,给特点掌声吧!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去以后搜集一下有关各种绳结的资料,制定个小的研究方案。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绳结的应用。好,下课! 板书设计

绳结研究

几种常见的绳结

用途

结绳结

连接

丁香结

固定

缩短结

缩短绳索

第15篇:《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建立科学的关于地球形状、体积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前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第二部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的猜想和计算进一步体会到地球之大,学会通过科学计算对事物作出解释的方法,为继续学习宇宙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有了相当的了解。有的对地球的形状早已熟知;有的已经知道了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对人类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恐怕少有人知。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激发每位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遵循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课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特点,通过简单明了的活动(观看—讨论—预测—验证)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不迷信权威;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学具准备】

1、教具: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

2、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中国地图。

3、学具: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如果我今天问你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你们中间很多人可能会说,哎呀,是圆的,这谁不知道呀?对不对?因此,我不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要问的是,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你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吗? 2.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人们总是满足于了解事情的结果,而很少有人能够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疑问,多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采用引疑激趣的导入方式,既有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包含着良好的科学态度的教学。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谈话:今天,我们首先就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

2.讲解: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3.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4.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5.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6.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7.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8.教师补充东汉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猜测。

9.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10.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课堂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有机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它作为教学内容的独立性,又能使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理解科学奠定了基础。

1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12.学生讨论交流。

13.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 14.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15.学生讨论交流。

16.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17.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8.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评析】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学习的重点,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理解,科学知识才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然而麦哲伦航海探险.“海边归帆”的例子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借助粉笔头、地球仪等简单的教具来演示“海边归帆”的故事,就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依傍的对象,好像跳高有了撑杆一样。可以轻松地化抽象为直观,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

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地球多大。

3、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教师补充: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了便于对地球进行量测,根据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状作不同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18.5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球面凹入25.8米,南纬45°稍隆起,北纬45°稍微凹陷。 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量精度更提高了。

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是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2%。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面积的39%),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占南半球总面积的81%)。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陆地平均高度为875米,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 848.13米,最低点是死海,-399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729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 033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将近20公里。

四、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的关于地球的问题,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学生来提问。同学通过所查的资料来解答。同学补充。老师补充。

3、总结:让学生知道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的巨大却让人无法想象。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许多现象和证据,从而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接近事实的种种观点。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而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直接观察地球了。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月食、环球一周 看远处的航船 从太空看地球…… 圆球体

【学生记录单设计】

1、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球体?

2、你知道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的数据吗?

第16篇:研究性学习设计《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附表1:环保知识调查表

1、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在哪一天?() A.6月5日B.5月6日C.不清楚

2、为保护水环境,我们应该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洗衣粉?()A.无磷洗衣粉B. 有磷洗衣粉C.不清楚

3、下面哪种做法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一系列危害,例如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大气条件恶化、导致物种绝灭。()

A.滥砍乱伐森林B.植树造林C.垃圾清洁处理

4、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

A. 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B. 乱扔塑料垃圾

C.尽量使用塑料制品

5、你知道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吗?() A.将废电池投入回收箱或收集送往回收站。 B.直接扔入垃圾箱 C. 随意丢弃

6、用完电脑后需要洗脸吗?()

A. 需要,因为电脑有辐射,长时间使用会影响皮肤。B. 不需要,电脑辐射量较小,无所谓 C. 不清楚

《环护保境,人人有责》研究性方案学生评价数据统计表(每项指标总分均为100分)

第17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不应只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还应作为学习的方式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如果研究性学习还仅停留在活动课的层面,不能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就会出现高一轰轰烈烈搞研究性学习,高三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现象。能否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下面我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教与学关系的处理实质上就是师生关系的处理,即如何处理教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地位,因为这个问题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教知识转变为导知识,从主动型转向主导型;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从被动接受型转向为主动投入型。可见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就在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是一种认知形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认知形态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背景知识。这对教师设计学习材料提出了高要求。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呢?数学教学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结果(知识)和过程(方法)。

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构建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速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这种认知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要努力去消灭它,而要努力地利用它,因为这种差异之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互补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按自己的认知方式主动建构。我们相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建构起一些知识,同时我们也相信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很顺利地构建起来。我们还相信不同的学生建构起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和反馈,通过资源共享,检查、落实教学目标。交流、评价和反馈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三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协调统一,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至此我们对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种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教学反思我们感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意两个关键问题:研究性学习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研究性学习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一节课学生研究的问题不能太多,至多两个,最好一个;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要相信有些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建构,或者有些问题本身就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此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并设计微型研究活动和反馈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18篇:研究性学习中期交流与指导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中期交流与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解题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前期课题研究开展的工作。

1、组建团队

2、确定课题

3、开题报告

4、课题研究

二、前期收获大家谈 (小组讨论)

1、每位组长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开题报告时的成长和收获? 设计目的----(整合集体意见,形成小组共性认识,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整合信息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组长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2、回放我们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历的美好的、难忘的合作瞬间。(照片为学生与老师共同积累的材料)

设计目的----(播放我们共同经历的时刻,加深学生团队友谊和力量,从而在欣赏中回忆中获得下一阶段团队合作的动力和信心,同时教育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交流展示,分享提高

1、把你们小组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展示出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搜集材料的?用了哪些方法?

2、研究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3、研究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各小组交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材料的方式,收获,运用的方法,在回顾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探求知识的快乐、团队合作的成功,在合作中张扬小组个性,发挥各小组成员积极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引领学生体验学习方式转变后学习的轻松愉悦,加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凝聚力,在课题小组共同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艰辛)

四、教师总结点评 学生回顾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一堂课的亮点可以多方面来表现。表现在鲜奇的导入,令人难忘的案例,严密的逻辑,深入浅出的分析,精彩的对话,激烈的讨论,愉悦的笑声、巧妙的板书,流畅的语言等等。看一堂课是否成功,首先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本堂课的设计就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从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研究分工、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交流。提高学生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生生互动,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中期交流的重要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中期资料的搜集是研究性学习必经的一个阶段,它是前期开题阶段的体现,更是后期结题阶段的准备。

第19篇:《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

一、研究性学习目标:

①针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设置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②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二、研究重点:来自《记念和珍君》一文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三、研究难点: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

四、研究周期:四课时

五、研究过程:

第一研究段(一课时)

T:今天,我们就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板书课题:《记念刘和珍君》)

T:下面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文意。

(录音范读,感知课文12分钟)板书: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T:在课文感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对某一个文段理解比较深,情感把握也比较确切,下面哪位同学能把这样的文段给大家朗读一遍。(S诵读准备)

S1:朗读T:点评

S2:朗读T:点评

T:下面我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节的第3段(声情并茂)

S:掌声

T:为了深入地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给大家拟定了几个研究性小课题

(投影出示研究性小课题,各研究小组组长到讲台抓阄,明确各自承担的课题)

T:根据抓阄结果,声明各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性小课题;

板书: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T:研究性小课题展开的一般流程是研读教材,结合课文正文,课文注释及手头相关资料,讨论教材,然后根据这些材料中的事实、观点,围绕自己的课题加以分析、归纳,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最后进行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板书:研读→讨论→归纳→交流发言(结题)

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大家只有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意识,方能高质量地完成课题报告。

板书:研究→讨论→归纳→交流发言(结题)

(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魂)

下面,我们进入本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研读、讨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走动。

S:同学们走动,结对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第二研究段(一课时)

T:这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步:分析材料,扣题成文(板书)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材料主要来自教材,所以同学们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字表述来充实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归纳课题小组成员的理解与观点,写成课题研究总报告。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子报告和总报告的关系,没有课题小组成员独到、深入细致的子报告,是不能成就课题发言的总报告的。所以,小组成员的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研究报告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自己的论题,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能经得起众人的质疑。

下面大家接着研读、讨论、分析材料,注意扣题成文,可以自由走动。

S:走动,结对讨论。

T:教师负责课题指点,巡回走动。此时,教师也是热烈讨论中的一员,(当同学们的讨论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站在一边,感觉有些被冷落)

S:同学们热烈讨论了大约30多分钟以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扣题写作,(此时,课堂又恢复原有的秩序,平静而有序,中间夹杂些许讨论的声音)

(临下课前2分钟)

T:在本节课当中,同学们的讨论自由,深入而热烈,非常的好!在课下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推举出自己的课题发言人,以课题发言人为中心,集思广益,在子报告的基础上结成课题汇报发言稿。下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发言交流,完成结题。(下课)

第三研究段(两课时)

T:在前面两节课里面,我们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前三个环节

:一、整体感知,诵读文段;

二、研读讨论,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今天,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在每一位课题发言人进行报告的同时,大家要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地去听,如果在这个小组课题研究的范围内你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应针对发言的报告进行询问和质疑,而负责这个课题的发言人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应给予必要的回答和解释,否则小组研究的课题不能通过!下面由承担“课题①《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的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

S:(同学们掌声欢迎)

S①:小组发言人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发言。

(发言完毕)

T:针对这个小组的课题研究报告,同学们可以进行质疑和询问,在质疑和询问的过程中,小组发言人及小组其它成员应给予必要的解答;当发言人不能解答质疑和询问的时候,小组的其它成员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援助,只有这样,小组承担的课题才有可能被通过。

S1:质疑、询问

S①:解答

T:S1同学,你对发言人的解答满意吗?

S1:满意。

T:清座。还有质疑、询问的吗?

S2:质疑、询问

S①:解答

T:S2同学,对此解答满意吗?

S2:不满意。

T:S①继续解释

S2:依旧不满意。(原因在于S①的解答确实没有说清楚)

T:小组成员有补充发言吗?

S①:主动补充

T:S2同学,对此解答满意吗?

S2:满意(并坐下)

[接着又有几位同学质疑和询问,小组发言人和小组其它成员都积极主动地给予解释,中间出现了各据一词的辩论,第三方参与解说(有学生,也有教师)教师主要从看问题的不同角度给予适当的点拔,并建议发言人的课题报告吸叫该观点并加以完善课题总结]

T:下面举手表决该小组承担的课题是否能够通过?

S:举手一致通过。

T:祝贺你们。“《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的课题报告被大家通过。

S:掌声也表示祝贺

T:一个课题被通过真是不容易啊!好,下面由承担第二个课题“刘和珍事迹研究”的课题发言人进行发言……

(课题结题报告历时两节课)

经过同学们的课题报告的发言、质疑、解答,再质疑,再解答,再发言,一个个课题报告在充实和完善中不断被通过,(中间也确实出现了报告没有被通过的情况,又给了该小组一次完善补充发言的机会,才被大家通过)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结束后,离下课还有10分钟)

下面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刘和珍的理解和想象,为她勾勒一幅肖像,来表达我们对她---一位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驱的英勇女子的怀念和崇敬

S:同学们写作

S1:朗读创作片段T:点评

S2:朗读创作片段T:点评

T:大家通过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落实了本文学习的目标①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②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文;更重要的是大家初步掌握了一种深入学习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的课题结题报告当中,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精神,展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说句心理话,你们的报告很精彩,有些地方已超过了老师的想象,坚持下去,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掌声)(铃声响起,下课)

附:《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小课题

①《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

②刘和珍事迹研究

③《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析

④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合珍君》中的情感分析

⑤有关《记念刘和珍君》文中的几处语句的理解;

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时段,我给大家找了一些有关本文的材料,制作成5份,每小组1份。

教后简感:

一、鉴于同学们这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研究学习的地程中,方法的指导多些,这样的方法指导,在同学们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流程后,可以删去,这样,可留再多一引起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思考。

二、这是同学们在高中价段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理解,我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点拔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但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他们不仅理解领悟了,而且理解领悟得很深、很细,挺好。

三、同学们身上蕴含着很多、很强的聪明才智,给他们主动学习的学科机会,给他们表现才华的学人情境,给他们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他们的表现会像水晶般灿烂。

附学生撰写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分析

撰稿:一组成员执笔:龚保磊(高一、二十四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在本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为:

(1)对刘和珍君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

(2)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批判;

(3)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期望。

在文中,鲁迅先生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了”……他想说的,或者说有必要说的应是很多的,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愤怒,使他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愤怒!

第20篇:高二黄文玉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研究水果的营养价值》教学设计

政治科

黄文玉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多种自己喜欢吃的常见的水果,知道它们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能选择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的水果,科学合理地食用。

2、能制作简单的水水果沙拉和水果拼盘,初步掌握水果刀的使用方法,经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调查、搜索、整理的综合能力。

3、鼓励学生在集体中进行创新学习,学会探究、与他人合作,同时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活动过程

二、活动准备阶段:

1、自愿组成小组:

2、制定活动计划: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后,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制定活动计划。布置每个人的任务,使学生明确了分工和活动步骤。

3、聘请家长为活动辅导员:让家长与他们一起查找有关水果的一些资料,教孩子练习怎样用刀、怎样切,雕……等一些简单的操作,制作水果沙拉。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活动成果展示设计

课时一 学生活动准备:

水果的相关资料、塑料袋、各种水果、盘子、水果刀等。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并板书课题。

2、创设情境:师出示“水果宝箱”,里面装了不同的水果。问:“同学们,想知道里面装了哪些水果吗?”

二、实践活动

1、认识水果的特征

1 摸水果

请几位学生到“水果宝箱”里摸水果,说感受。

要求:不能用眼睛看,只用手摸,并把摸到的感觉告诉大家,如果谁能猜出是什么水果,并能说出水果的颜色,这个水果就送给他所在的小组。

猜后品尝

小组同学一起品尝水果奖品或自带的水果,并说说水果的味道。

三、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和制作水果卡片

1、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

你知道哪些水果的生长环境?把你收集的资料说说。 学生汇报。如苹果的来历、西红柿的种植等。 小结:每种水果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3、学生制作水果名片。

运用一篮水果引领学生进入对水果的回忆,并用小练笔的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色彩,用小剪刀剪下来。(5分钟)

(1)用剪下来的水果造型,和同桌分享自己喜欢的水果,使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最喜欢的水果是……,它的形状像……,颜色有……,营养丰富,希望您也能喜欢。”

(2)每小组邀请一名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分享,也使用刚才的句式,共八名学生,每一名要表达的水果都要与前面的同学不一样。(5分钟)

4、欣赏、评价、发现(5分钟)。

(1)欣赏剪贴组合作品,展示评价词汇,示范评价方法(构图、形状大小变化、简单色彩搭配)

(2)学习评价词汇、练习评价方法

(3)发现制作步骤(分工、注意大小、色彩)

5、合作、创作(15分钟)。(1)展示星级作业要求:

2 (2)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作品 6、分享、评价(5分钟)

(1)让学生自己上台分享并评价自己的作品。 (2)选择部分作品让学生评价和建议。 课时二

研究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吃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水果,尽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了解水果,走进水果呢?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经过了一周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学习探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节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上揭开水果的秘密这层神秘的面纱,好吗?(好)

2、让我们先来回顾接受任务的情景吧!(录像回放第一节课的课堂纪实)

二、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

1、师:红苹果队的同学已经等不及了吧,赶快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生1:我们调查了本班学生爱吃各种水果的人数,制成了一个统计图。请看大屏幕。通过观看统计图,大家发现了什么?以后应该怎么做?

生2:大家喜欢吃的水果比较单一,这样不好。

生3: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水果,为了摄取更多的营养,我们也要试着去吃。

2、师:水果对我们的健康是大家关注的,你们还做了什么呢?

生3:我们小组利用搜集来的报纸剪贴粘成剪报,展示各种水果的营养价值。 生4:我们小组还去医院采访了营养师,听听营养师阿姨是则呢吗告诉我们的吧!请看大屏幕。(录像,采访营养师)

3师:食用水果要营养搭配合理,注意各种水果都要食用,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四、研究水果的吃法。

1、师:我们探究了这么多有关水果的知识,每个小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挥了小主人的作用。那么你们知道水果有哪些吃法吗?

(学生自由畅谈)

3 生1:可以生吃水果、水果拼盘、水果沙拉等。 生2:可以熟吃。拔丝苹果、剥皮香蕉煮着吃等。 生3:可以晒成干果、做成罐头等。 生4:可以榨成果汁喝。 小结。

课时三

1、地点:水果市场、超市

(1)营造气氛:课件展示“水果市场”情境图。(播放背景音乐,欢快的乐曲) (2)模拟市场:有的学生扮演水果推销自己,有的扮演顾客挑选、购买水果。

2、制作水果拼盘

(1)同学们,你们愿意用你灵巧的手制作一个别具风格的水果拼盘吗?要制作拼盘,首先做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得出制作方法和要求:(a卫生安全。小组分工明确,拼盘设计新颖。) (2)小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 (3)展示水果拼盘作品。

(4)师生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3、畅想未来的水果

(1)科学不断地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果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畅想一下,未来水果的样子。

(2)学生尽情畅谈。(可用画、语言或其他形式) (3)写作指导。 (4)活动总结与拓展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结:今天的活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认识了水果,还做了精美的水果拼盘。你们可真棒!有关水果的知识还很多,希望你课下继续了解它、发现它的更多秘密。

《研究性教学设计.doc》
研究性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