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2021-08-25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3 明治维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明治维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史上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最佳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日本国内市场的形成。(2)经济上,教师可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来反映经济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农、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3)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穿西式军装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装》等图片,指出明治天皇带头改穿西式服装反映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时说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4)军事上,“富国强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和图片,然后探讨“日本军队有什么样的特点?”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很快就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在讲完明治维新内容后,指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明治维新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时政问题的能力。

4.评价明治维新。先由学生讨论“怎样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社会性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结合中国戊戌变法,让学生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教师引导他们分别从国内背景、准备、内容和国际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寻答案。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从国内背景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的中央统治相当薄弱。从准备过程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从内容上看,明治维新编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同时把明治维新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进行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本课内容,突出重点。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对应习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上完后,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1.

在讲“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这节,应该讲清楚:由于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推翻幕府的统治。应该尽量将知识点将详细。

2.

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速,不要过快,有些学生反映我讲话速度过快,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多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板书 明治维新

推荐第2篇: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鄂州市第五中学

卫荣鑫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教材 分析:

1、本课地位:

本教材是部编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2课。19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得到扩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的内容。

2、教学重点: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教学难点:

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学情 分析:

因为历史学科是副课,所以学生对这科不太重视。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好。这样他们对初

一、初二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世界历史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历史发展的线索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教学过程相当吃力。

五、教学方法

本课我采用以下三点教学方法:

1、导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讲解法: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讨论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古今结合、纵横联系、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六、学法指导

学习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正文、小字、图画、史料和“动脑筋”问题之间的相联关系,以便合理利用。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日本向中国的隋唐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日本与中国一样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人提出“脱亚入欧”,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摆脱了危机,获得了新生。下面我们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

(二)学习新课:

1、日本幕府统治危机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一段有关幕府统治的史料“黑船来航”和《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同时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了解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内忧外患)。

让学生讨论幕府的闭关锁国和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何异同,教师归纳总结。 让学生最后得出结论: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2、倒幕运动。显示材料和图片:倒幕运动、大政奉还 。 教师过渡导语: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请同学们简单描述一下日本的倒幕运动。(略)

3、明治维新。

让学生找出明治维新的时间和人物。

问题: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由弱变强,它到底出台了哪些妙计?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出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 上:实行“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上:

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 社会生活 上: 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等。 军事上:改革军制,建立新式军队。

学生详细介绍改革内容 ,教师逐条指明其作用。 日本明治维的意义 ,多媒体出示材料:

问题: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影响:

(l)进步性: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逐渐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2)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很快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5、课堂延伸:

(1)比较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2)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3)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哪些启示?引导学生讨论,发散思维。

(三)板书设计:

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2、前提:倒幕运动。

3、明治维新:

(1)时间、人物。

(2)主要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社会生活;④军事。 (3)性质: (4)历史意义:(进步性、局限性)

八、教学反思:

本课上完后,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语速,不要过快,有些学生反映我讲话速度过快。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推荐第3篇:明治维新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珠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当人生的列车驰骋于青春的轨道之间时,我将青春献给了共青团,放飞梦想,追求希望。

昔日,我多么渴望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拥有着光荣的称号,现如今,在青春的年月里,闪光的团徽,在胸前格外引人注目,我挺胸抬头,因为我光荣,因为我是共青团的一员。

踏着春潮,伴着夏日,迎着秋阳,踏着冬雪。沿着时间悠长的走廊。,倒转岁月疾奔的车轮,拨开历史弥漫的硝烟,我们迎来了伟大共青团90华诞。九十载劈波斩浪,九十载雄浑悠长,九十载壮丽伟岸。

风雨九十年,光辉九十年,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围绕在党旗的指引下,千百条战线上,青年模范在一起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青春话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雄浑的青春赞歌。

在刀光剑影,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我们不会忘记那个视死如归的刘胡兰;面对敌人凶残的铡刀,临危不惧,笑洒一腔爱国的热血。在迷惘彷徨,举步维艰的岁月里,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带着风雪帽的雷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的心。在面目疮痍,波澜跌宕的土地上,我们不会忘记那个未脱稚嫩的赖宁;面对烈火焚身,奋不顾己,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国家的财产。

接过时代的火炬,我们团又培养了一代有志青年。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一跃站在世界最前列的刘翔;在艰难里,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孝道充满每个细节的孟佩杰;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倾颓的教室,担起了本不属于他责任的徐本禹……无数优秀青年的事例不胜枚举。在他们身上,永远展现着我们团90年的朝气蓬勃。

九十载劈波斩浪,九十载雄浑悠长,九十载壮丽伟岸。

朋友们,新中国的青年时幸福的,新一代青年更加幸福。生活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现在就让我们团结在共青团的旗帜下,迈着矫健的步伐,共同创造新世纪。

推荐第4篇:明治维新(材料)

《明治维新》教学案例

李凤春

一、合作学习的原因:本课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近代日本强大的原因。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几近相同的历史条件下,却出现了迥异的历史发展轨迹,并成为近代中国最凶狠的敌人,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史实,探究日本的发展历程,必然给学生诸多启迪。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讨此课,互相交流、互通有无,更有利于发挥史鉴作用。

二、分组方式:全班同学共分五组。按历史成绩及学习能力,各组按比例分配成员,合作探究,保证学习效果。

三、每组的任务: 第一组:背景探究组。通过历史时期、相关图片文字及课外搜集内容,分析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第二组:内容考察组。结合课本插图及文字,考查内容,剖析政治上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如何体现其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如何体现日本近代的欧化,又是如何在欧化的同时,保有名族传统的;对教育的重视,对今天的日本发展有何影响;封建军制改革对后来日本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皇军)。

第三组:成效分析组。从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家命运的转折,近代亚洲强国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对本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第四组:历史比较组。多角度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归纳成败原因,探寻历史规律。

第五组:史鉴组。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

四、组内分工。各层次学生按比例再组成两个组内小组,分别负责基本事实的总结和课外知识的搜寻,最终筛选最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归结,论从史出。

五、注意问题。(1)保证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各司其职,围绕中心议题开展工作;

(2)组内发言不可一言堂,要集思广益,民主集中;

(3)最终学习成果展示,要求条理清晰,表述清楚,有理有据;

(4)课堂秩序要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六、如何总结和评价。总结,各组派出代表对合作学习过程简单介绍,学习成果作展示性总结发言,其他组同学在此基础上各抒己见,做适当补充,不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先由本组同学做自评,再由其他组同学结合学习效果作出中肯评价,最后由老师就各组学习情况及表现做点评,课堂闪光点要多多鼓励。

推荐第5篇:明治维新讲稿

明治维新

Hello everyone, today I will introduce the Meiji Restoration.Imperialism[ɪm\'pɪərɪəlɪz(ə)m] From eighteen sixty eight to nineteen hundred I will introduce the Meiji Restor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Contrast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Hundred days reform From 1192 to 1867, the history of Japan in the military feudal[\'fjudl] rule of the \"shogunate[\'ʃoɡʊnet] politics\" period, experienced three generations of shogunate rule.公园1192年到1867年,日本历史处在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三代幕府的统治.Kamakura[,kɑ:mə\'kurə]

Since1600, Tokugawa Shogunate(德川幕府) had followed a policy of isolationism [\'aɪsə\'leʃə\'nɪzəm].Shoguns had closed Japan off to foreign traders and miionaries and did not allow Japanese to travel overseas.or even prohibit the manufacture of ships suitable for ocean-going navigation.1600年开始,德川幕府实行孤立主义.幕府首领禁止日本向外通商,禁止基督教徒传教,禁止日本人出国旅游,甚至禁止制造适合远洋航行的船舶

Many Japanesefelt this was the best way to preserve Japanese culture and independence 许多日本人认为这是保护日本文化和独立的最好方法

But as European colonialism spread throughout Asia, it became obvious that Japanese isolation could not last forever 但是当欧洲殖民主义传播到亚洲时,日本的孤立不可能永远存在已经显而易见.黑船事件

However, The nation\'s policy of isolationismwas abruptly [ə\'brʌptli] challenged in 1853 when Commodore [\'kɒmədɔː]Perry[\'perɪ] sailed into Tokyo [ˈtəʊkjəʊ] Bay with four veels [\'ves(ə)lz] known as \"black ships.\" 然而,国家的孤立主义政策,封闭的国家,在1853年收到了挑战,当马修·佩里乘四艘令人惊叹的铁船被称为“黑船”进入东京湾。

In 1853, a fleet of American ships commanded by Commodore Matthew Perry sailed to Tokyo demanding the Japanese open their ports for trade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gned the “Kanagawa Treaty”(神奈川条约), open two ports, and give the most favored nation treatment 日本和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且开放了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

Faced with superior military technology, Japan were compelled to sign trade treati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Many of the treaties were unequal, which betrayed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Japan,making the civilians’ life more difficult.All of these had provoked the Japanese people’s opposition against the shogun.面对优良的军事技术,日本被迫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签署贸易条约。

许多条约是不平等的,它背叛了日本的国家利益,使平民的生活更加困难。所有这些都激起了日本人民反对幕府的反对。

In the shogunate emperor[\'emp(ə)rə] is only a puppet [\'pʌpɪt], not in charge of power.解释前两条傀儡和实权 在幕府时期天皇只是傀儡,没有执掌大权

General control of political rights, is the true sense of the \"Emperor\" 将军掌握政权,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皇 有些大名从事工商业

日本经济状况恶化,武士产生负面情绪 农民和平民越来越穷,有反抗的势头 商人和地主拥有大量财富但没有权力

In 1868, the southwest of the princes [prɪns] led soldiers surrounded the palace [\'pælɪs], to disarmed the Tokugawa shogunate in the palace guard armed.As a result, the shogun was overthrown and replaced with the Japanese Emperor 1868年,西南各诸侯率领士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终于幕府政府被日本君主推翻替代.People surrounded the young Meiji Emperor, held a meeting, declared [dɪ\'kleəd] the power to the emperor.Emperor Meiji immediately iued an edict, decided to establish a new central government led by him, and appointed the 西乡隆盛 and Okubo大久保利通 pa these reform in charge of government affairs.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会议,宣布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This ”restoration” of the Emperor i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Japanese history 君主制的复辟也许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

For the next manyyears, Meiji reformers succefully transformed Japan from a “backward” country into one of the richest and most powerful nations in the world 在今后44年内,明治维新改革成功使得日本从落后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和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名族

Rather than reject the west as most Asian nations had done, the Japanese sought to learn from Westerners and eventually beat them at their own game 与大多数亚洲国家选择不同,日本没有拒绝西方,日本试图向西方人学习,最终在他们自己的游戏中击败他们.Members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ere sent abroad to study the government, economies, technologies, militaries, and customs of the west 日本政府的成员被派到国外研究政府经济,科技,军事,西方的习俗 第二部分明治维新内容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Meiji Emperor, Japan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to gradually abolish the old feudal system, establish a new syste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he history known as the \"Meiji Restoration\" 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日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旧的封建体制,建立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 政府改革

On the political sector, The new government aimed to make Japan a democratic [demə\'krætɪk] state with equality among all its people.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social claes were gradually broken down.In 1889, a new constitution modeled after Germany was set up 在政治领域,新政府的目的是使日本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人人平等。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1889年, 仿照德国的新宪法成立

Consequently, the samurai[\'sæm(j)ʊraɪ] (武士阶级) were the big losers of those social reforms since they lost all their privileges.The reforms also includ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 rights such as religious freedom in 1873.因此,武士阶级是那些社会改革的主要失败者,因为他们失去了所有的特权。改革还包括在1873年建立诸如宗教自由等人权。

经济改革

Following the lead of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Japanese built thousands of railroads, mines, and factories in the late nineteen century 继英国和美国的领导之后,日本在1800年末建成了数千条铁路,矿山和工厂 This is the Trend of GDP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Japan\'s economy has maintained a high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6%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Reform 日本经济一直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在明治维新改革以后 This is the world GPD in 1975

Japan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of the total economy beyond Germany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总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

The following are the changes in Japan before and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下面是维新前后日本变化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people\'s daily travel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维新后人们出行有了很大变化 军事改革

A new military system was set up as well to replace the oldsamurai[\'sæm(j)ʊraɪ] system.All able men were required to serve and the newest weaponry was adopted 成立了一个新的军事系统来取代旧的武士系统 所有能力的人都被要求从军,最新的武器被采纳

In 1869, Japan built the first modern ship .By 1890, Japan had a powerful army and navy capable of expelling foreigners 1869年,日本建造的第一艘轮船“孝明丸”从筑地驶往横滨。 1890年,日本已经有了足够强的军队和能够驱逐外国人的海军力量

第三部分维新对比-next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Meiji restoration and hundred days reform The Meiji Restoration had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It occurred in the mid-19th century, when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are busy colonizing [\'kɑlənaɪz] in China and America They have no time for Japan.明治维新具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它发生在19世纪中叶,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在中国和美国殖民。他们没有时间去管日本。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occurr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en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had gone through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developed into theEmpire[\'empaɪə] period.They were preparing to carve [kɑːv] up China.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后期,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已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走了,发展到帝国时期。他们准备瓜分中国。

The Japanese feudal[\'fjudl] forces were relatively weak but china feudal forces were powerful.It prevented the suc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日本封建力量较弱,但中国封建力量很强,阻止了中国改革.The policie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were well implemented in Japan.明治恢复的政策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Most of the policies had not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for the reform only continued for 100 days.大多数政策在中国没有实施,改革只持续了100天。

China\'s Hundred Days Reform learn Japan\'s Meiji Restoration, but unfortunately, due to many negative factors it did not succeed, China ultimately failed on the capitalist[\'kæpɪtəlɪst] road 中国的百日维新学习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是很遗憾,由于诸多不利因素它没能成功,中国最终也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推荐第6篇:明治维新教案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概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治维新取得的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合作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导)19世纪中后期,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时,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为了追赶上世界的脚步都进行了一次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那么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发生?武装倒幕对于明治维新的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它们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其成功之处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师导)什么是明治维新呢?“明治”指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课件显示: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师过渡)日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这次改革的呢?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课件显示各类图片)

1、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各阶层人士:

天皇:我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虽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我真想有一天能亲自管理我的国家,让我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将军:我是德川将军,虽然我只是一个将军,但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我说了算,我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我把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我们将军。由我们幕府来管理这个国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的目标就是要维护好我们幕府的统治,让日本永远都是我们德川幕府的,哈哈…… 大名:我是大名,就像你们中国古时候的诸候,我只需要对幕府将军忠诚,我在藩地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的藩地可以世代相传。

武士:我是一名武士,我们将军或大名的家臣,我们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我们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特权,我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武士中绝大部分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生活困难。哼,这种日子过不下去啦。

新兴商人:我是一个生意人,我腰缠万贯,但是我却一点政治地位也没有,而且我想扩大我的生意,却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真是令人气愤啊。

农民、城市平民:我是一个农民(城市平民),我每天都辛苦劳作,但是日子却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昨天那些老爷们还说要加税,这个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多么希望有人能带我们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那怕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我也愿意赌一把。

(学生扮演完后,师问)从中你感觉日本当时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概括)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粗读教材,了解19世纪中叶日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简介幕府和幕府统治) 师问:幕府统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

1、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课件显示)

依据:(1)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强调:这是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2)新兴资产阶级和下级武士要求改变现状,农民和市民不堪忍受剥削不断起义。

2、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课件显示)

依据: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俄、英、法等也沿例炮制,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二)武装倒幕的开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倒幕经过进程示意图)

要求改革,形成倒幕力量(拥立明治天皇)→发布讨幕密诏,幕府挑起战争→打败幕府军(乌羽、伏见激战)→推翻幕府统治→迁都东京,消灭残余势力

归纳: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二、明治维新(课件显示)

1、明治维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口号(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师:“富国强兵”就是要国家独立,“殖产兴业”就是要经济工业化,“文明开化”就是要文化、生活西方化。在这样的口号下,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课件展示)

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直接治理,使日本成为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在经济上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在文化教育上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在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在军事上,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师:明治维新在这五方面的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后展示)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消除了封建割据,巩固了新政权,所以其作用就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经济上的措施,实质上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扶持和保护资本主义企业,所以其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③文化教育上的措施,就发展了近代教育,培养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④生活上的措施,就革除了旧习,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⑤军事上的措施就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并导致了对外侵略扩张。

三、对明治维新的评价(课件显示)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师:明治维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这次改革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以政令的形式发布展开的,所以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历史作用:对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断强大;对外,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近代唯一民族独立国家。

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小结延伸:

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保持了民族独立的国家。在明治维新30年后,中国也进行了一次同样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呢?我们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从以下方面小结、补充:

1、从国际环境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

2、从改革阻力上:日本阻碍改革力量(幕府统治)在改革前被武力推翻;而中国顽固派掌握着国家实权,力量强大。

3、从群众基础上:日本充分发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力量,尤其是充分利用人民力量,社会基础坚实;而中国维新派脱离群众,对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进行宣传发动,社会基础薄弱。

4、从领导力量上:中国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日本倒幕实力派领袖(明治三杰)则进入了政权核心,握有实权。【练习设计】

1.下面关于明治维新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b.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成为高度集权的国家 d.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最主要的作用是 (

) a.改变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 b.使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c.加强了日本政府的中央集权 d.使日本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是 ( ) a.废藩置县 b.废除行会制度,引进西方技术 c.实行义务教育 d.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4.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物产之 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 a.学习西方

b.鼓励人民富起来 c.工业立国 d.对外掠夺

5.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重要措施 d.都以失败告终 【讨论学习】 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讨论后课件展示) 相同点:①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②内容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结果: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①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②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 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推荐第7篇: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3课时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3课时教学设

计)

题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标准⒈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⒉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⒊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学习要求⒈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⒉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⒊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⒋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⒌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⒍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⒎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⒏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⒐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武装倒幕主要过程;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1889年宪法的内容及其影响;明治维新成功意义;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进程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评价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比较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异同点(从背景、措施、结果、影响等方面),理解近代化道路的相同性和多样性。比较德意志帝国宪法与日本1889年宪法的相同点,德日两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相似性。问题预习⒈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表现在哪个方面?⒉武装倒幕过程中有哪些重大事件?⒊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内容各是什么?⒋1889年宪法的内容及其影响各是什么?⒌日本对外扩张的表现有哪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识整合

一、历史条件⒈德川幕府统治危机的加深⑴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①经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场显著发展;②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日益繁荣;③出现了三井等大商人。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⑵政治:严格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①农民受到沉重剥削,起义不断;②工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③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逐渐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的思想。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地位开始举足轻重,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成反幕府统治的力量,进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⒉黑船事件使日本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⑴背景: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②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已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俄国和英国都试图打开日本的国门)⑵概况:1853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⑶结果:1854年,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内容是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同样享受。⑷影响:①日本被迫承认西方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日本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知识整合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日本社会危机加剧⑴欧美国家向日本倾销工业品,使日本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⑵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③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⒋倒幕运动的成功⑴倒幕运动兴起①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实现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统治。②主要领袖: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③根据地:长州、萨摩和土佐等西南强藩⑵主要经过:①大政奉还:原因:倒幕派对幕府统治构成了威胁;目的:为了消除倒幕派讨伐借口,保住实际权力;结果: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②戊辰战争:原因:幕府仍控制着国家政权;大多数大名持观望态度。目的:彻底打垮幕府,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概况:1868年初,倒幕淅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不首的新政府,并命令幕府将军交出领地和军队的控制权,即“辞官纳地”;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新政府军发生激战。结果,幕府军队被击败。这次战争的胜利,打开了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的道路;1868年4月,幕府德川庆喜将军不战而降。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1869年,战争结束。1868年是农历“戊辰”年,推翻幕府的战争主要在这一年里,因而称“戊辰战争”。戊辰战争胜利的原因:倒幕运动得到人民支持;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财政支持;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二、主要内容 知识整合⒈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⑴废藩置县①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府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②影响:初步加强了天皇政府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⑵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①实行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开始建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②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⒉经济上:发展新经济⑴土地改革①原因: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进程: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③影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⑵“殖产兴业”政策(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内容: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做法: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②影响: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知识整合得到明治政府扶持和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三井、三菱集团)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日本资本主义在发展阶段,较多的体现了政府行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特色。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不同点:⑴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⑵日本发展工业时,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⒊教育上:倡导“文明开化”⑴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⑵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①内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②影响: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成为明治维新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向学生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⑶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等。一方面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⒋军事上:建立新军队⑴内容: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②引进新式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改进军事装备;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建立近代化的海军⑵影响:①军队绝对效忠于天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以天皇为核心的新政府的统治。(军队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知识整合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日本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行民族的独立自强。③对士兵灌输武士道思想和忠君爱国思想,把效忠天皇作为军队的天职,保留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对外扩张性。

三、成功的原因⒈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⒉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幕府统治;⒊倒幕派建立政权后,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⒋西方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使得日本有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四、改革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⒈政治上:制定《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⑴原因: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使明治领导人意识到进行必要的政治改革,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⑵时间:1889年⑶主要内容: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等权力;②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在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③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纳税人选举产生;④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由明治领导人组成,对国家政策有很大影响力,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⑷影响:①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②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社会进步;③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④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⒉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东方强国⑴原因:①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靠国家的扶植和保护;③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④对外扩张获得资本和市场;⑤利用相对有利国际环境。 知识整合⑵表现:①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②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③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⒊军事上: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⒋对外方面:⑴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0世纪初)⑵加紧对外扩张①原因: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与其他帝国主义竞争。②吞并琉球(1879年)③侵略朝鲜:1876年,《江华条约》;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④侵略中国:1874年,侵略台湾;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五、评价⒈目的:⑴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摆脱外来压迫;⑵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⒉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⒊历史作用: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标志。体现在: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④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⑵局限性①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②政治:原属统治阶级的中下级武士仍占统治地位,议会形同虚设;③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④消极影响:侵略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推动日本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重⒈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⑴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难点讲解⑵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⑶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⑷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⒉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⑴异:①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②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③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⑵同: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巩固练习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当时,天皇虽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日本历史上的这种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称为幕藩管理体制。材料二

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

材料三日本纺织工厂图巩固练习材料四

德川幕府幕府以前,日本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商船远到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16世纪下半期,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到日本活动,以传教士为先锋的欧洲殖民势力迅速向日本渗透,一些藩国通过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势力。德川幕府幕府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防止外来势力的侵入和藩国势力的发展,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幕府禁止日本人出海,只允许荷兰等少数国家的商船在指定的地点从事有限的贸易。请回答:⑴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在哪些方面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市场:幕藩管理体制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

政治地位:封建等级制度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五:《佩里登陆图》⑵随着黑船事件后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对幕府统治不满的阶级或阶层有哪些?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和一些大名、中下级武士等⑶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根本: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到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外部:黑船事件开启的西方殖民侵略加剧了日本社会的危机和变革。前提:倒幕运动的胜利进展推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最迫切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做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明治维新领导人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材料三

7月25日,天皇批准各藩之“奉还”,却不再授封,而任命各藩主为“藩知事”,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使之成为地方官。

——《简明日本近代史》

巩固练习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日本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政府的什么意图?其结果如何?企图侵略朝鲜。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最终吞并了朝鲜。材料三反映的措施及意义如何?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佩里在1853早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一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根据材料

二、三,提炼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大力引进人才,实行殖产兴业;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

巩固练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日本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是什么。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XX年江苏高考31题】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途径是不尽相同的。请回答:

①指出16世纪以来的英国和19世纪中期以来的日本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积累的主要,以及政府所起的不同作用。(7分)

②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答案:①英国:通过(贵族地主)圈地运动和(银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场主)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日本,通过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如征收统一的地税,以及发动对外战争勒索赔款等,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

不同点:英国工业起步阶段政府作用不大,主要靠私人投资;日本在工业起步时政府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②主要史实:政府投资、扶植私人企业、海外拓展。主要原因:由于市场挟小、费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单靠私人资本无力发展新工业。(5分)【XX年江苏高考28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

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②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③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28.(14分)①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②以侵略中国为中心,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为侵略提供了借口。③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由于国内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更加需要国外市场;这一目的难以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更多依靠军事手段。 教学反思 www.daodoc.com

推荐第8篇:第19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知道幕府统治面临的各方面危机和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及历史作用。通过思考: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练-学*讲-学*讲-练”的串珠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2.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俄国与日本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通过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两次改革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及改革对俄日两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 教学重点

俄国、日本两国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打败清政府并强迫请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曾经弱小的日本是怎样摆脱民族危机并发展强大起来的?强大起来后对周边近邻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今天在本课中寻找答案吧!

[课件展示]《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美国人登上日本土地》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让学生思考:19世纪中期日本遇到哪些危机?

学生回答:日本遇到幕府统治危机和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教师点拨:谁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前预习为大家介绍幕府遇到哪些具体危机?

学生根据《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分别介绍各阶层的情况,由此说明幕府统治的危机。 教师补充: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幕府首领称将军,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大名,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商人都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日本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同时日本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经济的衰败打击了大名和武士,为维持生计,他们开始经商。幕府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来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推翻幕府统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统治遇到的“内忧”。 教师进一步点拨:使日本面临的“外患”表现在哪个方面?

学生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图片总结出: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主权受到破坏,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是日本遇到的“外患”。

过渡:面临内忧外患的日本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为解决危机日本涌现出哪些新兴力量? 课件展示:《明治维新的日本》地图,找一名学生介绍倒幕情况。

教师点拨:成为资产阶级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的一些有见识的中下级武士和新兴地主成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课件出示: 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废藩置县”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文明开化”倡导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

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级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择业。在政府鼓励下,工厂铁路迅速发展起来。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间兴起盖楼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风潮。

情境问题导入:这场改革引起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过渡导入:同处在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手段解决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由代表总结发言: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1861年,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首的俄国政府被迫进行改革。[出示亚历山大二世画像] 教师补充讲解: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残酷的封建剥削导致农奴起义连绵不断,因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设疑:1861年改革措施内容是什么?改革内容如何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课件展示[农奴制改革图片]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归纳:(1)法令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补充:因此说,1861年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 启发学生思考角度: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及改革结果的不彻底性等方面探究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实施改革的沙皇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改革措施也是为了维护他这个阶级而颁布的,因此改革结果一定对他们有利。

教师补充学生认识上的不足: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所以,改革后沙皇代表的贵族地主统治没有动摇,因此,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课堂练习:[动脑筋]观点一:“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

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教师适当讲解: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评价一件历史事件要看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客观影响,观点一强调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观点二强调农奴制改革的消极作用。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过渡导入:我们该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推荐第9篇: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

合肥育英高中选修一试卷(日本明治维新)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日本幕府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是D A、天皇 B、将军 C、大名D、武士

2、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D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3、日本尊攘派形成的原因是 A ①外国势力入侵,日本民族危机加深②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对内恐怖镇压

③中下级武士得到部分大名和人民的支持④各地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其最主要的成果是 B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原因有A ①尊攘派对幕府抱有幻想②幕府军队进攻

③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围攻④尊王派失去民众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除了俄国外还有A A、日本 B、意大利 C、美国 D、德意志

7、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A A、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的迫使 C、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政权地位

8、“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第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 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C A、废藩置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D、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

9、19世纪后半期,日本以十分优惠的方式将国有企业的很大一部分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 营,其中不包括下列部门中的哪一项B

A、矿业开采 B、铁路和军工企业 C、纺织工业 D、造船业

10、日本社会中,“士”的构成包括C ①将军 ②大名 ③商人④武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日本倒幕派之所以打败幕府军队,是由于D ①倒幕派得到天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倒幕派士气高昂,武器先进,战斗力较强 ③大名与幕府决裂,参加对幕府的战斗④西方列强保持中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19世纪中期的日本,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有D ①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1 5页 第页共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力 ③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增强④部分藩主主张反对幕府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19世纪初,日本社会矛盾激化,表现在D ①农民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发生 ②工商业者也不满幕府剥削和掠夺 ③中下级武士变成反幕府的力量 ④西方列强加快侵略扩张的步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D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16、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惟在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点是A A、教育改革 B、军事改革 C、培养出国人才 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

17、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代替 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明治维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D 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将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 ③废除封建等级制度④将大名集中东京居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是D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国家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 20、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A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 ②目的是富国强兵

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A A、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样板企业” B、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C、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企业 D、大资本家控制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22、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有利的是D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实行征兵制 D、实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23、明治维新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C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24、明治维新中推行了“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A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文化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D、大力提倡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5、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D

2 5页 第页共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1分,共50分)

26、(12分)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一般学者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次“明治革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明治中兴”。请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你认为其中更为合理的一种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2)说明其它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

27、(15分)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以上两幅图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和日本发生的重大事件是:(4分)

(2)对于俄国和日本发生的这两次重大事件,一般学者认为它们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2分)理由是什么?(4分)

(3)这两次事件后俄、日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3 5页 第页共材料四: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

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日本工业化起步的主要不同之处。②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的什么状况?

③根据材料

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持速增长的原因。

29、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两国各自进行了一场图强的运动,但其结果却不一样。中国的失败了,日本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一)在中国开展的运动是:(1分)

在日本开展的运动是:(1分)

(二)从以下几方面比较说明中国的失败和日本的成功的原因:

(1)经济方面:(2分)

(2)政治方面:(3)

(3)目的:(3分)

(4)归纳说明中国开展的运动失败的必然性:(2分)

30、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合肥育英高中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DDABA

6、ACCBC

11、DDAAD

16、ACCAA

21、DDBA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1分,共50分)

26、“改革”的观点:主要认为“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持自下而上完成的。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4分)

“革命”的观点:主要认为“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4分)

“中兴”的观点:主要认为“明治维新”前,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政权,采取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4分)

27、答:(1)①图一:俄国1861年改革(2分)②图二:日本明治维新(2分)

(2)正确,(2分)因为这两次事件都是由统治者主持自下而上完成的。两国都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3分)

不正确,(2分)这两次事件虽然都是由统治者主持自下而上完成的,但日本是在武装倒幕后,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的前提下而进行。(3分)

(以上两种答案中只要答出一个即可。满分为5分)

(3)①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仍保持着专制主义体制。(4分)

②主要原因: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2分)

28、

①英国工业革命由私人资本推动,日本工业革命中政府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以轻工 业(棉纺织业)为主,日本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4 5页 第页共②在政府保护下垄断产生;垄断组织已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③推行社会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抓住机遇,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发展经济;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工商业;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对外扩张,掠夺朝鲜、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

29、答:

(一)、在中国开展的运动是:洋务运动(1分)

在日本开展的运动是:明 治维新(1分)

(二)、(1)经济方面:洋务运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明治维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封建土地所有制动摇。(2分)

(2)政治方面:洋务运动——是部分官僚在“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明治维新——是在内外危机中,德川幕府统治危机严重。中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联合地主、商人、资本家进行武装倒幕。(3分)

(3)目的:洋务运动——是以西方科学技术的手段,达到维持封建统治的目的;明治维新——是推翻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着手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3分)

(4)归纳说明中国开展的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洋务运动缺乏变革的经济条件,不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所以它必然要失败。(2分) 30、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不同的原因:经济方面,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方面,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新政权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5 5页 第页共

推荐第10篇: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第16课 日本明治维新

执教人:曾朝芳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倒幕前日本;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①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②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日本明治维新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唯一的非欧美国家。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世界的起点,为日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改革并不彻底,这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带有较强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给亚洲国家尤其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重点分析: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日本与世界接轨的标志,也是意味着日本开始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它在日本的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亚洲国家和世界格局都产生较大影响。

难点分析: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究。这种探讨的问题难度较大对于初三学生有一定困难。.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日本明治维新

难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复习提问】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于日本古代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作“大名”.上国有26O多个,其领地叫“藩”。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提问:幕府统治为何成为了众矢之的?学生先阅读教材,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提示学生从当时的各个阶级的处境和与幕府的矛盾上思考) 阶级、阶层:农民、资产阶级、大名、武士等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政府曾经明确指示,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船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人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内因和外回结合,造成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幕府的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二、倒幕运动

那时候,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上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新型地主倒幕派的主要政治代表。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待,获得讨幕密诏。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立即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辞去将军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上重来。1868年初;德州庆喜潜出京都,伺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一带,倒幕里与幕府军相遇,展开战斗。幕府军虽然拥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优势,但将领腐败.士气低落。倒幕军不过五千人,但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对幕府深恶痛绝,因而士气旺盛,作战勇猛。第二天,幕府军即开始败退。第五天,幕府军已被打得焦头烂额,再无反攻之力。将军见大势已去,便逃回江户。第七天,幕府军彻底清退。鸟羽、伏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础。倒幕军乘胜追击,五月,大军进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维新

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明治维新内容如下: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想的统治权,全国设三府七十二县(不久合并为43县),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方面,颁布“学制令”,努力发展教育等。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同时,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后面,致使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戮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可将班内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背景、准备和内容中找寻成功的因素。最后由教师总结:

从背景上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日本是幕藩制国家,幕府的中央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曾经是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主导力量。

从准备过程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从内容上看: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除此之外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所以这一切保证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小结:

这节课要掌握一个主题及其三个方面。一个主题就是明治维新。三个方面是;产生明治维新的国内外原因;打倒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明治维新及对日本社会构成的影响。

第11篇:第3课 明治维新说课稿

二、明治维新的举措

(一)教学背景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二课明治维新的举措;19世纪中期,日本经济的资本主义因素有所成长,但幕府政权成为日本社会发展的障碍。日本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明治政府。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从中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2、通过学习明治维新各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通过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改革的影响的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明治维新改革的学习,知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面临被动挨打,积极主动的向西方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了解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个国家近代化的道路也颇有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重点是明治维新的内容,难点是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而这样的道路具有日本特色,学生学习起来学要深入分析理解。

(三)教学策略

教授这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材料、图片以及视频加强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辅助教师创设情境、补充资料等。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明 治 维 新 的 举 措

陈玉亭

金山中学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课明治维新的背景。请学生回答。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腐朽的幕府统治,幕府统治在19世纪以来面临巨大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使得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旧的封建统治结构逐步瓦解。

二、幕府的腐朽统治遭到日本各阶层的反抗斗争。人民的起义不断,武士阶层领导起义,大名开始挑战幕府权威,天皇试图恢复自己的统治。幕府政权面临内部危机。

三、佩里叩关后列强的侵略使得日本面临严重的外部危机,使本来就危机四伏的幕府统治带来更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经济、政治、外交危机之下,日本掀起了一场倒幕运动,并最终战胜幕府政权,建立的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权,并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运动。这一节课我们就具体学习明治维新的举措。

讲授新课

一、明治维新的概况

1、明治维新:幕府腐朽统治结束,进入明治天皇政府,进行顺因历史潮流的改革。

2、改革政令:1868年《五条誓文》强调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封建旧制度,学习西方;公布《政体书》,整顿政府组织机构。

二、改革的举措

1、破除旧政治体制 (1)废藩置县

目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顺利的推行改革。 过程:1869年剥夺各藩对土地的和人民的所有权,设立藩知事。 1871年废藩置县。

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地方,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改革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内容:实行四民平等:新的四民即“皇族、华族、士族、平民”,他们有各种平等权利。

取消武士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职、佩刀、俸禄等特权,使得旧的封 建统治基础武士阶层彻底瓦解。

(3)影响:推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各阶层的平等使社会各阶层都融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来)

岩仓具视使节团考察欧美,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推行学习西方的改革。(始惊、次醉、终狂)

2、殖产兴业

目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1)第一阶段:官营示范。(成立工部省和内务省推行殖产兴业,接管幕藩企业创办官营企业,设立“模范工厂”,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实行劝业政策。)

(2)第二阶段: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处理官营企业) 意义: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富国强兵

目的:抵御外国入侵,同时对内镇压起义对外扩张。 举措:(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2)培养军事人才,引进军事装备。

(3)军事机构改革,形成陆军省、参谋本部。 (4)扶植军事工业,改进军事装备。 (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意义:日本依靠自身实力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自立,并走上扩张道路。

4、文明开化

目的: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实现日本近代化。

举措:(1)实行教育改革。整顿教育,设立文部省,颁布法令《学制》,建立欧美式的学校体制,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2)改革社会风俗。废除旧风俗习惯,学习西方生活方式。

三、改革的影响:

积极:改革使日本走上一条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并崛起为亚洲强国。 消极: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日本的强大,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

(五)练习

破除旧政治体制:《优化》P78页例1,例2以及变式训练。P79页

1、2题。课本P101谈一谈。P109自我测评

1、2.殖产兴业:P80页

3、

4、富国强兵:《优化》P80页5 文明开化:《优化》P80页

6、7 改革影响:《优化》P80页

8、

9、10

第12篇:浅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浅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后叶时期的世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的浪潮,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等西欧及美洲资本主义国家等也紧随其步伐,大力发展工业,并出现了一系列新发明,急于开阔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市场,于是就把目光放到了中国和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身上。然而中国和日本对此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中国选择了闭关锁国,日本选择了积极通商、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让英国不得不采取其他的方法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鸦片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林则徐请命南下进行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由掀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还沉浸在“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的自我满足中,殊不知已经在世界列强的队伍中渐行渐远,大量的鸦片流入中国市场不仅蚕食了中国民众的身体,更是蚕食了他们的精神,看似地广人多的中国,实际上早已不堪一击,军队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由于慈禧太后的一己私利克扣军费,军队的装备远不如英国部队,让带着被蚕食的身体用着刀剑长矛的清军怎么去打败装备精锐用着洋枪洋炮的英军,这个答案貌似很清楚。

中国战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偿2100万两白银,这是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让土地,大量的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致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越发的令人担忧中国的危亡。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展开了统治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建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主要从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其中比较大的规模的有5个,分别是: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建设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民用企业,其中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少数采取官办或商办。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是由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受官僚控制在发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第二方面是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杨强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1874年,日本拍竣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想法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州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有舰艇20多艘,其有李鸿章管辖。

第三方面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还先后派遣留学生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是,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派失败的原因有三:首先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其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其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的进行之时,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主权上中国并没有自主决定的能力,所创办的企业还是得依赖与外国,而且外国并不希望中国真正的富强。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有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质量低下。商人没有发言权,还要承担损失,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恶习。

反观同一时期的日本。1885年3月16日 (明治十八年)清国对面的日本一个名叫福泽谕吉的人在日本报章《时事新报》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脱亚论》这篇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在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民众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日本未来崛起的希望—引进西洋文明!

1868年,随着江户城的投降统治日本265年之久的德川幕府覆灭,1869年春,明治天皇彻底扫除国内幕府残余势力。同时也预示着明治天皇已然下定决心让日本彻底改头换貌,而不是仅仅做做样子空口白话。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至横滨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明治维新绝对不是某些人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事,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与漫长过程的改革。从这里就可以基本清楚的看出相近时期的清国戊戌变法是一个多么不成熟的举动。

由此可以看出,首先二者的目的性不同,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明治维新是为了彻底的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学习西方文化。其次改革采用的方法不同,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进行的自救运动,而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对象不同,洋务运动是针对官督商办,而明治维新是针对全国的人民。再次改革的持久性不同,洋务运动前后经历了30余年,而明治维新前后经历了100多年;改革的积极性不同,洋务运动中掺杂着很多矛盾斗争,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之间的斗争,平民和官僚之间的斗争,本国人民和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等,而明治维新中主要是天皇和幕府之间的斗争,还有部分民众和当权者之间的社会矛盾。最重要的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由于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创办新式学校,社会环境非常不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后还是培养了不少近代军事人员和科技人才,同时在1868年,经蒲安臣之手签订的《中美增续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生提供了依据,不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1881年分批回国的90余名留美学生中,只有2人取得了学士学位,除了美国,清政府还派出了一些赴英、赴法和赴德的留学生;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视教育”作为大课题。伊藤博文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这种积极主张兴办近代教育的思想,为近代日本教育的兴起拉开了战略性的序幕。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要谋求中国的繁荣昌盛,也应学习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沈钧儒在《家庭新论》中说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儿童受的是什么教训。“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育。”

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谋求国家的强盛。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13级4班(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李想

第13篇:[历史教学案例]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历史教学案例]: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Ⅰ)。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2)分析明治维新的积极作用及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日本从德川幕府到明治维新时对待西方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影响,训练学生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明治维新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和处理史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明治维新的异同,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通过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的教学,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

(3)通过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

(4)通过分析明治维新带有封建军事性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扩张给亚洲邻国造成深重灾难,近代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应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关于明治维新的背景、改革措施等内容,初中历史课已经学过,高中生再进一步学习这段历史,认识上应该有所深入,着重于分析与评价能力的提高。因此,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本课把培养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1)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难点。因为理解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必须要结合其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思维跨度大,综合性强,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2)理解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特点是难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日、英两国步入近代化特点加以对比,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明治维新是日本崛起的里程碑,也是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本课以“历史背景——基本过程——历史地位”为序,设有七个子目,详细梳理了明治维新的来龙去脉,层次分明、资料丰富。其中,第

一、二目叙述了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背景,第三至第六目讲述了明治维新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最后一目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了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以及作用等问题只要概述一下即可,教师教学主要把握以下问题:

1、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当时,日本应经形成了一股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推翻幕府制度的新兴社会力量,这些武士已基本资产阶级化,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受到“兰学”的影响,成为武士等级中的改革派。中下级武士与新兴地主、资产阶级以及市民联合起来,组成了萨摩、长州等藩的反幕同盟,在日本社会发挥了进步作用。

第三,倒幕维新派采取了正确的斗争手段和策略。他们充分利用天皇势力相对软弱的条件,打着“尊王”的旗帜,采取了用武力推翻幕府、夺取政权的斗争策略。

第四,在文化上,日本具有向外国学习的强烈意识和传统,这使日本人能够从实际出发,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并加以改造和创新。

第五,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这一时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2、“近代化”概念与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近代化又叫早期现代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工业社会)发展变化的进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科学化和大众化,社会生活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城市化和社会组织的整合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

第一,从动因和起步上看,日本的近代化属于外发型模式,即因受到外力(西方国家)冲击而被迫发生,而非本国内部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从领导力量和变革方式上看,日本是通过倒幕后的明治新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即明治维新)步入近代化的,而不是通过由民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变革途径来推动近代化的,因而建立和巩固一个愿意推动变革的强大政权成为近代化的首要任务。

第三,从明治维新的变革目标上看,既要除旧布新,富国强兵,全方位(政治、经济、文化等)实现近代化,又要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因而这场运动具有双重性,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 第四,从变革措施上看,具有既大胆吸收西方文明而又有所创新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问题设计:19世纪中期,仍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发生了哪些急剧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对幕府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分析概括。) ·政治:幕府统治日益腐朽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填图游戏”:①幕藩体制结构示意图②等级身份制结构示意图。通过填图,引导学生归纳出“幕藩体制”和“等级身份制”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幕藩体制”是以幕府为核心、以诸藩为支柱的相对松散的统治体制,各藩相对独立,幕府封建专制统治薄弱,有利于倒幕维新运动的成功;“等级身份制”显示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大名、武士与将军之间,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经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教师出示两组资料,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前日本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发展状况。①图片《江户时代的手工工场》②日本文献《世事见闻录》中的材料。请学生根据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①江户时代的手工工场有何特点?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前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从18世纪下半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因素已获得广泛发展,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②根据《世事见闻录》中的材料思考: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使日本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概括: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包括手工工场主、新兴地主和商人在内的资产阶级形成了;作为统治阶级基础的下级武士也因经济困窘日益资产阶级化。)

③明治维新前的资本主义因素能否顺利发展?为什么?反映出当时日本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答出:德川幕府及其所维护统治的一整套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强烈要求改变幕府统治,同时,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日益不满,再加上日益高涨的农民运动,致使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幕府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④你认为反对幕府统治的各种社会力量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领导核心?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兴资产阶级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而力量薄弱,无力领导倒幕斗争;唯有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有能力领导这场运动。)

·外交: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国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课本,概述日本明治维新前的锁国政策,讨论它的实行有何利弊?并结合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国际环境,评价日本的锁国政策。

角色表演:

①创设历史情境:在背景音乐中,出示图片《培理来航》。画外音: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四艘军舰来到日本,以武力叩关,幕府被迫开国,相继和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表演过程:

一位纺织工场主(学生甲)、一位商人(学生乙)、一名下级武士(学生丙)三位老朋友在商人家里聊天。

纺织工场主:“(发愁地)唉!好几个月了,我连一块布头都没卖出去,日子真难捱啊。(对商人)老朋友,行行好,帮我卖点吧!”

商人:“(很为难地)不是不帮你,实在是帮不了你。我现在自身难保啊。前一阵子,和一个美国商人做买卖,亏了大本。唉!这些西方人实在是太可恨了!”

下级武士:“(愤怒地)我比你们更惨,物价高得可怕,过两天,恐怕连饭都吃不起了。唉!这是什么世道!(沉思片刻)还是吉田松阴老师说的对:‘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要想活下去,就要和将军、西方人抗争到底!否则,就会像清朝那样惨遭别人宰割,亡国灭种。”

其他二人应声附和。

③学生总结: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冲击,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国家主权逐步丧失,资本主义经济严重受挫,广大人民及中下级武士处境恶化,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空前激化,加速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

④教师点拨: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下级武士中的有识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积极辅佐藩主,向西方学习,探寻救亡之路。

·文化:从“兰学”兴起到西学传播

问题设计:何为“兰学”?“兰学”是怎样兴起的?日本被迫开国后,它是怎样传播的?(结合吉田松阴的言论进行分析)它的传播为明治维新准备了怎样的历史条件?

教师总结:西学的传入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在日本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对西方有所了解的新知识分子集团,为明治维新做了聚集骨干分子的社会准备。

2、明治维新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 ·明治新政府的建立

知识接龙:通过学生抢答问题,让他们掌握明治新政府建立的相关史实,即从改革派发动“尊王攘夷”运动到进行武装倒幕再到明治新政府建立的全过程。

问题设计如下: ①改革派是怎样形成的?为挽救民族危机,他们最初提出了什么主张?(“王政复古”)结果如何?(遭到天皇和保守势力镇压;战败与外国议和。)改革派有何教训?(武装倒幕)

②倒幕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利用天皇的名义倒幕。)有何意义?(为明治维新提供了坚实的政权基础。)

·明治维新目的和内容

关于明治维新目的,教师出示《五条誓文》,提问:它表达了明治新政府的什么要求?(公开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的愿望和要求。)

关于近代化概念,教师进行讲解。

关于改革的举措,重点探究两个问题:①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怎样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道路的?(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掀起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日本经济成功步入近代化道路的原因在于政府对私人企业的大力扶植,主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注重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②有人说;“明治维新开辟了日本学习西方的新时代。”日本向西方学习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日本在学习西方工业、文化及政治制度时,从不完全照抄照搬,而是从国情出发,有选择地吸取西方文明,取其“神益于日本”者,并融合到传统文化中,即“欧化而不同化”,“借助而不依赖”,结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巨大成功。)

3、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创设问题情境:被称为“日本通”的美国学者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写道:“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应。”“日本人相对迅速的取得成功,主要不应归功于外因,如西方冲击的性质或日本国土较小等。因为其他有同样经历和国土面积的国家,做出的反应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还是应该从其内部特点去寻找原因。”针对这段资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赖肖尔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你认为日本脱颖而出的原因有哪些?

分组讨论:要求不论持何种观点,只要论据确凿,论证合理即可。 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各组探究成果,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验证假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概括、归纳等方法,对已经提出的多种观点进行逻辑论证与修正完善,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有内在因素,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幕府统治的腐朽、西学的传播、坚强的领导阶级、倒幕运动的成功、务实而有明确的目标、欧化而不同化和“借助而不依赖”的方针与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等。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我是怎样论证这一问题的?考虑得是否周全?学会了哪些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总结,使学生掌握将历史事件放置特定历史环境中进行多角度考察的研究方法,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4、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出示材料:图片《困苦的农民》、《儿童在模仿甲午战争的游戏》和《强迫人们奉读》。组织学生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明治维新的影响分组讨论:近代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邻国?(引导学生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深重灾难,近代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应该放弃民族优越论,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师生进行课堂总结)

从背景、目标、领导阶级、主要措施等方面列表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与欧美国家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如,动因和起步上属于外发型模式;近代化目标务实而明确;由政府自上而下进行变革;吸收西方文明而有创新;措施全面而切实可行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五、教学评价设计

1、“小小辩论会”:

正方观点——彻底消除封建残余,更有利于推动日本近代化进程。 反方观点——不保留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不会成功。

2、自主讨论:明治维新是“近代化”运动还是“欧化”运动?

3、文学创作: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日本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下级武士,你可能会遭遇怎样的生活经历?请写一篇简短的自传。

4、网络探究:搜集明治维新时期的漫画,就日本现代漫画的起步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第14篇: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篇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

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教学得失:

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导学、探究、问题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反思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地发表见解。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者还能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注意培养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探索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给我有益的启示:第一,长期以来,教师不能放手,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把教材的内容调整得更有条理,前后结合得更巧妙些,对名词概念解释得更准确些。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大量阅读,丰富自己,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去琢磨学生,教案的设计也要有所改变。

反思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在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且二者都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先详细教学农奴制改革,再引导学生按学习农奴制的方式学习明治维新,既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通过观看图片和影视片段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活动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历史过程的注重。

3、强调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感到历史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讲述的内容过多,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填鸭式的老套路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

5、板书过于繁杂。篇2:《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12341234 篇3:第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硖洲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4: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重点)

2、认识两次改革的性质及进步作用,树立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难点)

二、温故知新

(一)复习巩固(考考自己,独立完成下列习题,比一比谁做得好,做得快)

1、南美的解放者是( )。

2、印度民族大起义中,被英国人誉为“魔鬼的化身”,同时也被印度人誉为“永不消逝

的巨人”的人物是( )。

(二)知识梳理(依据提纲,理清线索,在教材上标出知识点,看谁记得快,记得好)

1. 俄国废除农奴制

(1)原因: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俄国在__________战争中的失败,加深了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时间:__________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 (3)目的:摆脱日益严重的 危机,维护沙皇统治。

(4)前提:保护 利益的前提下。

(5)内容: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__________ (6)性质:是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

(7)意义(评价):促进了俄国__________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但

保留了大量的__________。

2. 日本明治维新

(1)原因: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_________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幕府统治的阻碍(根本原因)。1853年,___国强行打开日本大门(直接原因)。

(2)过程:武士、商人、__________、新兴地主等组成__________派,1868年,倒幕

派军队推翻__________统治。

(3

)维新:

①时间:__________年,明治政府开始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②内容:消除封建割据,加强__________集权;创办近代企业,引进技术;允许土

地买卖,承认__________私有;改革封建军制,建立__________化军队;提倡__________,

大力发展教育。

③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影响(评价):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__________的危

机。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__________。

三、反馈练习(盘点收获)

(一)基础闯关(单选题)

1、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 a.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b.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改革前面临外敌入侵

2、下列国家中,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与俄国相似的是( ) a.日本 b.c.美国 d.法国

3、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这块土地的获取方

式是( ) a.高价赎 b.无偿分配 c.资产抵押 d.移民垦荒

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成为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其意义主要是

( )a.维护了沙皇统治 b.使农奴获得解放 c.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维护了社会稳定

5、下列不属于日本明治维新任务的是( ) a.实现近代化 b.建立法西斯专政 c.实现资本主义化 d.保证国家的独立

6、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的原因是

( )a.用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革

b. c.没有伴随而起的革命运动 d.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7、“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个

法令签署于( ) a.1855年 b.1925年 c.1861年 d.1868年

8、“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的这句话表明( ) 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时,已经一无所有;

③农奴已没有油水可榨,以后地主不会再敲诈农奴; ④改革的实质是对农奴进行大规模的

掠夺 a.②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某男子生于1821年,40岁时,他的农奴身份被国家统一取消,成为法律上的“自

由人”,并自己出钱购买了一块“份地”。使他身份发生改变的事件是( )

10、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均很关注的问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政策的提出为

日本以后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a.废藩置县 b.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实行征兵制 d.努力发展教育

1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a.促进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 b.实行了“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引进了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d.引进了西方技术,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2、日本明治维新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次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

项措施是 ( )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d.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13、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标志性事

件分别是( )a.大化改新、明治维新b.大和统

一、大化改新 c大和兴起、明治维新

(二)能力运用(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农奴制的存在,

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受到限

材料二:185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最后审定农奴制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相信,

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在改革中,地主把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

农奴得到的土地,按当时的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而农奴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 亿卢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看法。

四、快乐体验(学习反思或教学反思)

1.我在享受(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我要求助(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请

写下来)。

五、课后征答

汉唐时期,日本曾倾心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19世纪中期,日本又通过学习西方,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第16课参考答案:

11、(1)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1861年改革是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是对农奴的一次掠夺,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为获得小块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善于吸收和消化别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篇5: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学习目标: 1. 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一、复习巩固

1 .新航路开辟后,最先侵人拉丁美洲的殖民国家是( ) a.西班牙、葡萄牙 b.英国、法国

c.英国、西班牙 d.法国、葡萄牙

2.罪恶的黑奴贸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 a.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b.充裕的资本原始积累

c.广阔的原料市场 d.广阔的商品市场

3.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激化的民族矛盾

b.英国殖民当局取消了印度皇帝的称号

4.由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足球 联赛冠名为“解放杯”。 这是为了纪念南美的解放者( ) a.伊达尔哥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查马塔

5.16 世纪,一群西班牙人带着他们的家属移民到下列殖民地,但有个地区他们没有权利去,这个地方是( ) a.哥伦比亚b.秘鲁 c.阿根廷 d.巴西

6.使非洲丧失近亿的精壮劳动力的是( ) a.殖民掠夺b.殖民扩张 c.三角贸易 d.鸦片贸易:

7.罪恶的“三角贸易”中,奴隶贩子的贸易路线起止。地点是( ) a.欧洲、非洲 d.欧洲、美洲 c.亚洲、非 洲 d.非洲、美洲

8.英国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是在( ) a.17世纪初 b.17世纪末 c.18世纪初 d.18世纪中期

9.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是( ) a.封建王公 b.资产阶级 c.农民 d.土兵

10.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杰出女英雄是( ) a.章西女王 b.圣女贞德 c.伊丽莎白女王 d.卓娅

二、导入新课

提问:英国、法国和美国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世界强国)。那么,后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俄国、日本又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三、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小组完成下列知识填空且在书上勾画出相关内容,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 )。

2、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a.目的:为了摆脱( )的危机;维护( )的统治。

b.前提:维护( )的利益前提下。

c.性质:( )推行的带有( )的改革。 d.内容:法令在保护( )的前提下,宣布( ),还规定( ),但必须( )。 e.评价(影响):

(二)日本明治维新

3、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忧外患):

4、( )年,美国打开日本大门。

5、倒幕派由( )、( )、( )、( )构成。

6、( )年,倒幕派军队推翻幕府统治。( )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7、( )年,( )开始进行( )的改革,史称“ ” 性质:

内容:

评价:

四、知识拓展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想一想,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动力是什

么?

五、课堂生成

根据本课已学习的内容,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把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记忆。

六、课堂达标测试

1、阅读下列材料:

“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全国划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取消大名单封建领主权,大名离开藩国,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

(1)上述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主要反映了哪方面的内容?请写出要点。

(2)写出这一事件关于教育文化方面的内容。

(3)这一事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材料一:与其等农材料二:诸位会相

第15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无18 宋海昕 2011011153

引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实力的强烈冲击,而本国积蓄已久的弊病也尖锐地凸显出来,可谓内忧外患,前途凶险。国家的命运来到了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是两国共同面临的生死抉择。在困境中,中日两国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而日本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两者都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欲使国家走向世界,实现工业近代化,发展经济、求富求强。无论是时代背景、基础国情,还是改革目的、改革措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同样是“救亡图存”,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明治维新基本取得成功,日本从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初步变成一个近代经济较发达的工业国;而洋务运动宣告失败,积重难返的泱泱中华没能藉此腾飞,而后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个国家随后近百年的不同命运也就此决定。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而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那么两次运动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两者的比较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从时代背景、领导力量、变革内容、变革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之处。

一、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有着类似的文化传统,都受到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中日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均为封闭的封建专制国家;中日经济基础相同,同为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日民族命运也极其相似,饱受西方国家殖民力量的侵略。

1.中日历史渊源

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到日本。从此以后,在中国隋唐时期, 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前来学习。到九世纪末,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许多留学生回国后充任要职,和尚长冈回日后仿照唐律制订日本法令;日人吉备真和空海等人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日本京都的建筑格局也与长安如出一辙。1868年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也取自中国古籍《易经·说卦》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可见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深。 如此紧密的历史渊源,潜移默化中导致了两国历史和国情的相似性。

2.社会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满清皇室和王族,以及有军功的贵族、大臣占有大片土地,而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贫富差距极为严重。贫农租用土地一般要交50%~60%的地租,还要担负各种徭役。贵族和地主阶级攫取了农民的劳动果实,却用于奢腐糜烂的生活,忽视了生产力的提高,致使社会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而农民自身生活尚得不到保障,更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

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重抑制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国内封建领主的地租租额达到70%到80%,甚至还提前征收1~2年的地租,统治者公然宣称,“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农民由于受到严重剥削,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封建特权,大肆占领土地。洋务运动之前的一段时间,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十九世纪初年爆发了历时九年的农民起义,而十九世纪中叶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又席卷全国。 同时期的日本,农民由于穷困和自然灾害的连年发生,也被迫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从1785年到明治维新前夕,80年间爆发了1000余次农民起义。特别是1836年日本大饥,米价飞涨,遍地饿殍,而贵族富豪生活仍旧骄奢淫逸。可以说,两个国家长久以来的封建制度已处于风雨飘摇中。 3.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迫被打开,在西方强国的逼迫下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在太平天国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时,沙皇俄国也趁机抢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3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日本的国门也是被西方列强的舰船大炮所轰开。1842年日本幕府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向西方妥协;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门户,并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66年,西方国家又强迫幕府降低税率,以便其倾销商品。 中日两国同病相怜,大厦将倾,生灵涂炭,亟待变革的发生。

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在这样一个类似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领导力量

1.自上而下的变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自上而下地开展的。满清王朝处于内外交困之际,朝廷中部分有识之士深知只有采取自救措施,才有希望摆脱困境。一方面受魏源《海国图治》中先进思想的启示,另一方面受到西洋兵器战斗力的震撼,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清廷官员发起了洋务运动,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唯有学习西洋的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才能使清王朝生存下去。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年)已经认识到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哪一国先实现变革。他还认定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主张改革清朝的科举制度,放弃无用的章句小楷,注重科学工程的研究。

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自上而下开展的。起初日本同样发起了“尊王攘夷运动”,然而在幕府的镇压和西方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此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经过激烈的斗争,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取代了幕府政府。随后,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明治政府中的福冈孝弟、三条实美、岩仓具视、板垣、由利公正等阁员领导,在从1868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几年间,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口号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

2.领导阶级的不同

在上文中提到中日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事实上在很多方面上,两国的社会背景有本质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领导阶级的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处于的幕府统治制度已经开始趋向解体,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地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广泛存在,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棉纺业尤其活跃。这表明日本已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初期发展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日本资产阶级也在逐渐的形成,以工场手工业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既经营工商业,又不断投资兼并土地,雇工自营或招佃收租,成为新兴地主。自然的,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力同封建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幕藩体制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但当时的日本资产阶级尚处于阶级形成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无力承担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任。于是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便挺身而出填补了这个空缺。武士原本是封建制度的阶级支柱,但是由于幕藩体制的衰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因而导致了武士等级的急剧分化,使一部分下级武士向资产阶级转化,并同资产阶级和新地主结成联盟,发动了倒幕维新运动(以上参阅《明治维新史》)。

而中国社会情况有所不同。洋务运动前夕,中国处于清朝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封建剥削制度却依旧保持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早已存在,但仍处于最初级的阶段,不具有成型的规模和力量。中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时来自于农民和地主阶级,这时还没有形成新的先进阶级——资产阶级。然而在西方列强侵略的重压之下,中国被迫把“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便不得不客串“资产阶级”这一他们不懂得更不擅长的角色,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此外洋务派大多是汉人,在满清政权下不会受到完全的信任,这也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改革者的手脚。

3.根本目的的不同

领导力量的不同,决定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根本目的的不同。而根本目的的不同,则是两者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最大原因所在。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他们代表虽然出身、阅历、权势和识见不尽相同,但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从封建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浓厚的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掌握清朝部分中枢和地方政权,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某种优越性,主张借用“西法”,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强”和“自立”。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一方面,当时中国的权利仍牢牢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手中。而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等人都是朝廷重臣,受制于慈禧太后。他们既得不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同时为了自己的仕途,又不敢做过于大胆的冒险,无非只是采取一些中规中矩的措施,触及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亚的中心,长久以来养尊处优、妄自尊大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处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即便是被西方的武力制度所征服,也并没有心悦诚服地反思和学习,想的还是师人之技以“制”人。当时的朝廷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根本社会制度存在问题,或者是意识到了,但不愿意也不屑于去改变。以李鸿章为例,他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直坚持“本末论“,即中国封建制度为“本”,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末”,“本”与“末”的关系是“以末固本”。也就是说,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维持早已腐朽的封建制度继续苟延残喘下去。这决定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指导方针的,也是造成洋务运动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中国,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推翻了幕府政府、刚刚成立不久的明治天皇政府,是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和中下级武士,为了摆脱封建束缚、提高政治地位、巩固现有政权,必须放手一搏,采取全新的改革措施以抵御西方势力的压迫,否则难以在世界中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样强烈的紧迫感下,日本充分利用了国内战争的有力时机,以最坚决的态度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天皇制度的转变,以最大的决心推进了明治维新的实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

另外,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以弱者的姿态生存,没有中国那种高傲的态度,学习他国之长也来的更加容易。下面是1875年日本公使森有礼与李鸿昌会谈时的一段话。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出两个国家对待外来文化制度心态上的差异。 (L-李鸿章 S-森有礼)

L:对于近来贵国所举(明治维新),很不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S:其理由很简单,只需稍加解释。我国旧有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适于安逸之人,但对勤快之人并不适合,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小。

L:然衣服旧制乃对祖宗遗志的追怀,子孙应当重视,万世长存才是。

S:如果我国的祖先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和我们同样的事。距今一千多年前,我国的祖先看到贵国的服装优点便加以采用。不论何时,善于学习他国长处是我国的传统。

L: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抚掌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既能制作,如今又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

S:虽然如此,但依我观之,要比贵国的服装精美便利,像贵国头发长垂,鞋大而粗,不太适合我国人民,其他还有很多事情不能适应,关于欧服,从不了解经济常识的人看来,当然贵一点,但是勤劳乃致富之基,怠慢乃贫苦之源。正如阁下所知,我国旧服宽大而不方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无限回报。

L:话虽如此,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S:毫无羞耻之处。我国还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需发现长处就取之用于我国。

L:我国绝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 人最长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S:凡是将来之事,谁也不能确定其好坏,正如贵国400年前(清军入关前)也没人喜欢这种服饰。

L:这是我国国内的变革,绝不是采用欧俗。

S:然而变革始终是变革,特别是贵国强迫这种变革,引起贵国人民的忌嫌。

4.改革与革命

这可能是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即是否“武装夺取政权”。列宁说过,“武装夺取政权,使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明治维新显然属于革命。而改革则不同。改革排除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改革并不推翻原有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洋务运动正是这样的一种改革。

至于改革和革命,哪个彻底一些,哪个坚决一些,哪个效果好一些,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三、变革内容

1.要点叙述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至于经济政治等改革只是附属品。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轮船、战舰等军用品。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而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是1868年4月颁布的《五条誓文》。此后又公布了《政体书》,迁都东京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制度方面,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等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经济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此外明治政府还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

(以上均节选自百度百科) 2.内容对比

由上文两者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更何况在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情况下,生生把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带来诸如经费来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运输困难、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摧残。再加之当局者管理不当,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洋务运动中兴建的都是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仍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中,甚至遭受严重的剥削。因此,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大的生存空间。所谓“富国强兵”,自然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相比而言,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作为重中之重,日本改革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他们意识到,社会制度是变革顺利施行的基础所在。在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大力扶持私人民营企业,支持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对教育十分重视,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并鼓励私人集资办学。到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第一。可以说,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科教兴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也为日本此后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投入,与之是完全不能比拟。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领导阶级、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变革目的、变革思想的差异。19世纪70年代,两国同时派员赴欧洲考察军事。中国咨询船炮机械,而日本则考察军事教育。这体现了两国改革思想上的差距。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改革,目的是全盘西化,殖产兴业,进而发展军事,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而中国始终把“强兵”作为第一要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的只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结果。 3.客观因素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和日本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完全不同。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相比弹丸之地日本,显然对西方列强更有吸引力。因而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改革进程始终起到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对统治阶级一再施加压力,导致很多改革方案没有得以顺利施行。欧美资本主义侵略者更是打着扶持清政府的招牌,极力扩大其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挤压和摧残中国的近代企业。而日本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势力所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扶持,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侵略亚洲的工具。因而中国在改革上,确实受到比日本更大的阻力。但与此同时,这也说明了洋务派寄托于西方的“扶植”和“帮助”是极其不明智的,最周的结果只能是受制于人、丧权辱国。

四、变革结果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军阀,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它毕竟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同时洋务派的改革多少动摇了国人“守旧”的传统观念,对学习西方文化开启了好的风气;对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有促进作用。

定位: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另外明治维新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定位:自上而下、反侵略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革。

结语

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不同的结局确实令人痛心。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中,我们也应当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第一,改革要从根本上进行,只追求表面效果、舍本逐末的行为必将遭受失败的命运。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密不可分的,抛开其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不容忽视。第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教育体系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当今中国实行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教育上的投入应当增加,教育制度上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应当尽早革除。

经过近百年的血雨腥风,中华民族终于走出了困境,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奋发自强,这是我们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感。过往的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但中国的未来将由我们来书写!

第16篇: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 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 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 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 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 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和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东方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封闭的社会.经济基础相同,同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 民族命运也极相似,同遭西方殖民势力侵略。

1、中国历代统治者,特别是自汉以后都独尊儒学,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日本早在中国隋唐时代,就曾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留学生把唐朝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药、法律以及建筑、服饰、度量衡等传入日本。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

2、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占总人口80 % 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广大贫雇农租种土地, 一 般要 交极高的地租 ,此外 ,还要担负各种摇役 。这种封建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生产。贵族、地主阶级获取了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并不用于生产,而是用于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这就使社会生产力长期不能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在日本正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又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农民遭受严重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在洋务运动之前, 中国贵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政治日益黑暗,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贵族、官僚、地主利用他们的封建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大众的生活更加恶化.十九世纪初年爆发的农民起义,遍及 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历时九年。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风基席卷中国。同时期的日本,由于农民日益穷困,加上灾荒饥饿连年发生,迫使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从 1 7 8 5 年至 明治维新前夕,80 年 间共爆发了 l,00 9 次农民起义。特别是 1836年日本大饥,米价飞涨,遍地饿俘,而高官豪富仍骄奢淫逸。

4、当时中日两国都同样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 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是在鸦片战争战败后被打开的,日本所执行的“锁国”政策,也是在西方炮舰威胁下被迫开放的。 西方强国强迫中国订立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沙皇俄国趁太平天国革命及英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际,强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30万方英里地区.西方此时也强迫日本订立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 1842年日本幕府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也向西方妥协 。185 4年,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门户.1866 年,西方国家又强迫幕府降低税率,以便其倾销商品。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 就是在这样一个类似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来进行比较。

第一方面、洋务运动前与明治维新前的中日政治和经济差异

在洋务运动前与明治维新前的中日政治和经济差异的问题上,我认为,中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差异主要有:

第一,两国的封建专制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前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及其牢固的。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己经到达了顶峰,地方的省制,使地方牢牢地被中央所控制。而日本幕府虽然权力较大,但是其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限的,个个藩有着行政、经济,甚至军事主权,这为日本在改革中废除封建制度提供了有利因素。

第二,两国政治制度受外因影响程度不同。清王朝尽管政治机构上受西方影响有所变化,如,设置专门的外交机构一总理衙门,但是这一时期,中国还是竭力抵制西方的进入和影响的。而日本,由于地方自主权较大,一些受资产阶级影响较大的藩,己经开始积极主动地吸收西方的思想。

第三,两国的经济结构不同。清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阻挠破坏:如,国内的封建势力压制,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小农经济思想的根深蒂固的牵绊等等。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对环境宽松,交通便利,金融发展迅速。

总之,中、日两国在改革开始之时,政治和经济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外部环境来看,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是在中日两国各自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应变运动。但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重点显然是中国而非日本,因之,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表现得比日本更为严重。例如,中国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大量的割地赔款,丧失的主权也多。日本虽然也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却没有经历过惨败的战争,也没有割地赔款。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国家,日本是刚刚卷入,而中国已经不能自拔了。这就是说,同样的改革力度,能够转变日本的处境,却不能转变中国的处境。从内部反应来看,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中国的开明分子见识很有限,力量很弱小,行动比较迟缓,准备根本不充分;日本明治维新前破坏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建立近代国家政权,为推进近代化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二方面、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西学态度和领导力量差异

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一直保持和好关系,力图在已有的不平等条约的现状下通过一系列的洋务、新政,达到巩固清王朝“求强”、“求富”的宗旨;而明治政府是以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贫弱、尽快使日本步入列强的先进行列为立国宗旨。其二,清政府一直在维持封建传统的基本制度,将其作为可以立国的“本体”,而明治政府却是在废弃幕藩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维新制度,并根据近代化的需要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其三,清政府在守旧派的把持下极力保持已经沦为半封建国家的经济,使洋务派的事业受到限制,刚刚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中国开化分子学习西方近代文化教育的活动更受到严重摧残;而日本明治政府则改造和削弱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相应地大力移植和发展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西学态度差异: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西学态度是相当有限的,一开始只接受,西方先进武器,后来才开办数量有限的近代企业,进行一些配套的文化教育活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运动的西学态度则显得十分积极,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先进文化,乃是一个重要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差异: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洋务派,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地方势力,但是毕竟未能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也未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反而经常受到来自守旧派的强大阻力,因此可以说,洋务运动之前和之中,中国没有成长出来一个能够掌控全局和全面进行现代化改革的领导干部队伍。与此相对照,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下级武士维新派,他们具有足够的近代西学知识武装,因而具有比较深刻的政治见识和相当干练的改革才能。他们同封建制度的联系少,而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联系多,最后成为代表资本主义向封建统治制度冲击的革新力量。

第三方面、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和手段的差异

政治上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在政治体制方面,只是做出了一些适应西方国家需要调的外交和洋务调整,洋务运动不仅没有触动,反而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不仅如此,在对外关系上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念而未能及时转变传统外交体制,实行近代外交体制,也是其政治改革有限性的重要表现。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在废除幕府统治机构之后,对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其政治举措可以概括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行四民平等。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逐步废除封建傣禄;此外,还颁布武士断发脱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在资产阶级自由民权斗争的有力推动下,1889年,明治政府以德国宪法为蓝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近代天皇制国家制度和统治机构。在对外关系上\"转变传统外交体制,实行近代外交体制,是政治改革的重要体现。

经济上

中国洋务派兴办企业实体是从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开始的,后期开始创办“求富”的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日本在农业中推行改革土地制度,废除禁止土地买卖法令,统一征收地税。在工业领域实行了著名的“殖产兴业”政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上

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在军事上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编练区别于湘军和淮军的新式陆军。但是武器装备完全依赖进口,且管理方式落后。清朝海军实行临时招兵制度。清朝海军中的官兵傣银差别过大,恤傣制度也极不完善,影响官兵积极性。

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对封建军事制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造: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日本海军中的“官制兵制”有助于树立官兵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在征募制度方面,日本海军有常备、后备、国民三种兵役。

教育上

中国教育改革难度大,改革力度小,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意识,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

改革手段上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改革派是否真正而全面地掌握了国家政权,新阶级武装夺取政权乃是革命行动,所以日本明治维新是以维新派夺取政权为前提的改革;而中国洋务运动则没有这个/新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前提。日本的明治维新走的是一条先夺取政权,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政权,然后用政权的力量推动改革的道路,日本的维新运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改变日本原有社会的要求,无论从明治维新运动的上层领导者看,还是从投入霆动的广大基层群众看,他们掀起那场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而不是为了保留和完善原有的社会制度。

第四方面、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改革结果的差异

洋务运动只是一个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世务实派凭借有限的权力和有限的见识主持的一场朦胧而有限的!片面而肤浅的现代化改革,所以,中国依然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殖民主义侵略而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结果就是“富强”美梦破产和“洋务”大业失败。

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资产阶级知识武装的武士维新派凭借最高的政权和广博的学识而进行的一场比较明确和比较深刻的现代化改革,所以,日本逐步地实现富国强兵,相应地提高国际地位,终于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恢复了民族独立,并且挤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其结果就是明治维新基本成功\"。

第五方面、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改革影响差异

中国洋务运动的基本失败产生了一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它揭开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其次,它引进并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培养中国第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再次,它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最后,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成功,产生了几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治维新的基本成功,改变了日本的民族国家面貌和命运;其二,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成功,对中国产生了两方面的巨大影响\"。一方面,日本成为全面侵略中国的一个新兴殖民元凶。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成功,对中国产生了思想观念上的极大刺激\"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成功,对东北亚的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在东北亚地位的提升,改变了东北亚的国际局势。

总之,中日两国现代化改革运动,在各自的影响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两国改革后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继续在半殖民地的泥潭中深陷;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的唯一的独立国家。其次,两国改革对国际局势影响不同\"中国在近代的衰落,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降低,日本的崛起国际地位上升,在东北亚乃至国际上的影响提升,使英美等国不得不重视这个小伙伴。最后,两国的改革使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历史上,日本学习仿效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益增强,更是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继《中英南京条约》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改革结果!改革影响差异令人深思。

第17篇: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

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不同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 (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

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

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相似

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清政府统治危机频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民族危机系于一线的情况下,发生于封建统治内部实权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当中。可见,三者相似之处都在于每一次改革变法都是发生于整个民族、国家处于重大危机关头,往往带来调整变革的机遇,而每一次抓住机遇的变革,都会酿造深远的影响。

(二)目的与指导思想相似

实现国富民强,实现民族的复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其本质是以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戊戌维新变法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就光绪皇帝发布的诏令看,并没有采纳维新派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换言之,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从光绪皇帝而言,仍是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利益服务的。显而易见,三者改革的目的和指导思想都是服务于维护和发展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 (三)改革的路线相似

它们变法都遵循由外到内、由浅入深、渐进式的改革路线,这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在。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为辅助,前者支配后者。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毕竟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先进东西,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教育创办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主体的封建、主义东西造成了一定冲击,为以后变革封建主义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是由外到内,由“用”及“体”。维新运动从封建儒学寻找变法依据,用封建主义的旧瓶来装资本主义的东西,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也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是一场十分温和的资产阶级改良,它也遵循了由浅入深,渐进式变法的路径。 二者都有中西文化相汇而产生矛盾的过程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提倡西学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无疑它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关系.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相容互补,努力论证中国同有的文化,可以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当洋务派激进人士所倡西学范围层次扩大,渗透其内容并深入到其理论形式难以容纳地步时,“中体西用”原是作为论证西学的一条有力理由,但一概无济于事,这都说明对传播西方文化起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因其自身局限性和内在矛盾,已无法构成一种完整的新型文化体系。而戊戌维新派并未沿着“中体西用”将中西文化尽量融合的模式,而是突破了这一界限,把矛头对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开民权、设议会,废除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改造“中体”。然而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这一主张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考》此书论证儒家经典都是孔子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言行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以此论证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右改制金字招牌,为自己变法改革寻找根据。其理论武器基本上,还是以西学为基础,对中国传统变法学说的再创造,即旧瓶装新酒。同样存在中西两种思想文化体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且“两考”内容不但多,有不切实际的玄谈和捕风捉影的虚幻,而且还严重存在作伪曲解和断章取义坏学风。这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主义是有矛盾的。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第一,背景相同

一是时间大致相同。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从1861年至1894年。虽然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时间断限,说法还不一, 但我们一般认为,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通常把1867年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一些政治变动包含在内),其结束时间则也有1872年(废藩置县)、1877年(南战争结束)、1885年(实施内阁制)、1889年(确立立宪制)等多种主张。但整体上来说,两者都开始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时间段大致一样。

二是大的国内环境相同。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是处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状况下,改革势在必行。19世纪中叶,随着太平天国、捻军、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内外交困,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例如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平民进入日本,也反对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船只远洋航行。同时,在日本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初步 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进而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形成了由大名、武士,商人、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组成的“倒幕派”,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同时,日本也受到西方列强的欺负,如1853年的黑船事;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

三是国际环境相同。19世纪中下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实力增强,打起了欺负弱小国家的主意,他们的目光瞄向了亚洲,中国和日本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扩张指向的目标。改革变法,抵制外侵,成为中日首要大事。第二,相同的目的面对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状况,内外交困,中日两 国都想通过改革实现强兵富国,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的洋务运动打出了“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巩固天皇政权,实现民族振兴为目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巩固天皇政权,实现民族振兴为目的。 第三,相同的改革方式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何谓自上而下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开始,逐渐深入到中低层的改革形势,是指由领导人等上层人物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革,通常是和平方式,区别于通常是武装暴力的自下而上的革命。中国的洋务运动是由慈禧太后支持,封建统治阶级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着手实施的;日本明治维新是由天皇支持,幕府统治阶级实施的。中日都在领导阶层的支持下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新建了工厂等。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明治维新通过战争,扫除了腐朽势力,是一定程度的流血的暴力革命,最终才使得日本才以全新的面貌励精图治,奋发求强。

第四,内容上的相同两者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思想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改良,虽然具体措施大有不同,但改革内容的方向是大致一样的。例如:经济上,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军事上,在近代化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新式的军队,武装才是巩固政权最有力的手段。因此,中日都模仿西方,建立新式军队,建立军事企业。如1862年,清廷下令学习西洋武操,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置炮所等等;日本则改革封建军制,建立了近代化军队,对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文化上,都进行了教育改革,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于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日本则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日本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大学区内设中学区,中学区内设小学区,教育体系已相当完善。此外亦选派优秀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第五,结果方面的一定程度相同虽然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富强之路,中国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对本国的经济、教育、科技、军事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都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用。

二、不同点

1.领导力量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顽|司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1)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3)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i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I司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4.实施条件不同。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5.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结果不同。中围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H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第一,就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前的形势来说,都是经济状况恶化,政治危机,国内外矛盾重重。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真正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日本的腐朽落后的幕府统治从根本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也是日薄西山。

第二,清末新政的目的有“使国势始兴”的因素,是清政府最高统治者阶层在其政权危机的形势下的一场自救运动。因其主持者是封建的最高统治者,并不希望改变封建的政治制度。日本同样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要振兴国家,但是推动和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他们反对幕府统治,希望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的是先夺取政权,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政权,然后用政权的力量推动改革的道路,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它比中国的清末新政有着无比的革命性。

第三,在内容上,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比较起来,明治维新要来得更加彻底,更加有力,更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能说清末新政的内容没有进步性,但总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矛盾。

第四,从其意义来看,清末新政这场自救运动并没有真正的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和阻遏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但其措施在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队伍随之壮大,在文化教育方面鼓励留学,使民主革命的思想传入中国,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理论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等一系列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把落后、封建的日本推进到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行列,最终避免了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的命运,其成就是巨大的。但是,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化的武士终究与封建制度有藕断丝连的联系,这次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地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造成革命的不彻底性,以致后来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形成,给日本人民和世界其他被侵略国家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痛。

第18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

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

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改革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实行废藩置县制度,建立了府、县、道的地方体制等等内容。由此可见,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的程度超越中国洋务运动许多。

(二)思想方面的改革。从思想上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除此之外,洋务派还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但是洋务派依然没有摒弃对封建制的的传播,使得近代思想在中国传播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日本方面其思想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推行“文化开明”的政策。积极的引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的封建落后文化;大力的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的人才。为日本的思想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三)在军事方面。中日双方都非常的重视军事的改革。洋务派把军事改革放在第一位置。在8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极大地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也巩固了中国的海防。但是在改革的后期,由于清政府的内部矛盾等问题,造成了军费的严重不足和军事装备长期得不到改进。在日本方面,主要措施有推行征兵制度;建设一支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于天皇的进队;陆军参照德国训练,海军参照英国海军编制等。虽然日本以西方模式建立军队,但领导人仍以武士道精神来鼓舞士气,严格要求士兵服从长官和天皇。

(四)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洋务派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开始于洋务运动的中后期。并且提出了“求富”等口号。兴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以此来辅助工业事业的发展。在日本方面。积极的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明治政府还除了国内的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的修建铁路,大力的扶植私人企业,大力的发展对外贸易等。

三、关于对双方改革运动倡导人物的分析

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的倡导者是一些上层的开明地主阶级和一些有志之士以及一些巡抚和总督。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的精英分子发动的一场民族自强自救运动。主要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洋务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也是一场由上层阶级发起的爱国图存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主要的领导人是一些开明之士和中下层武士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确定了天皇统治制度,建立起了明治政府。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但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阶级的阶级优越性明显超越了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

四.同为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为何改革的结果差异如此之大。

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日本蓬勃发展。

(一)对于洋务运动而言。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中体西用,在很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即单纯的认识到了西方洋枪、洋炮的厉害,而后大量的购买。却没有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可见洋务派片面的对军事进行改进,而却忽视了制度的革新。洋务派是想实行现代化的改革,试图用现代的物质文明来维护封建传统,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中体西用”的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其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碍和外国列强的干涉也极大的不利于洋务运动的发展。固派对洋务运动极其的反对;再者西方的列强根本不希望中国强大,不希望中国强大后与其进行竞争。另外,中国自然经济的薄弱,不能为洋务运动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洋务运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改革的最终失败。

(二)对于日本明治维新而言。首先,日本的封建专制制度性对的薄弱,使得日本倒幕派的实力得到发展和壮大,促使倒幕派拥有较强大的实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权以后,以天皇的名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一系列的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其次,西方列强集中力量镇压中国人民的的抗击侵略斗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最后,日本进行改革的大前提是废除原有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为改革减少了阻力,有利于推动改革的发展。

五、对中日双方改革成败的总结 对于一场改革来说,必然有着改革目标或者宗旨,我们判断一场改革成功与否的便是取决于改革最终是否达到了目标。对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运动的进行的确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并没有使中国得到富强,没有让中国摆脱民族危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洋务运动搞得是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根本就没有搞政治建设。从一开始的 “中体西用”便已经注定了洋务运动的悲惨结局。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物李鸿章认为:治国兴邦的基础是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而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年来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治维新运动一开始就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封建的幕府统治。由于扫除了最大的改革障碍,日本的明治维新便可以得到更加有序的进行。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的更加的彻底。由此可见,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都并非是偶然。

第19篇:《明治维新的举措》教案1

二、明治维新的举措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主义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2、通过学习明治维新各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通过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改革的影响的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明治维新改革的学习,知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面临被动挨打,积极主动的向西方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了解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个国家近代化的道路也颇有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重点是明治维新的内容,难点是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而这样的道路具有日本特色,学生学习起来学要深入分析理解。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课明治维新的背景。请学生回答。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腐朽的幕府统治,幕府统治在19世纪以来面临巨大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使得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旧的封建统治结构逐步瓦解。

二、幕府的腐朽统治遭到日本各阶层的反抗斗争。人民的起义不断,武士阶层领导起义,大名开始挑战幕府权威,天皇试图恢复自己的统治。幕府政权面临内部危机。

三、佩里叩关后列强的侵略使得日本面临严重的外部危机,使本来就危机四伏的幕府统治带来更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经济、政治、外交危机之下,日本掀起了一场倒幕运动,并最终战胜幕府政权,建立的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权,并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运动。这一节课我们就具体学习明治维新的举措。

(三)讲授新课

一、明治维新的概况

1、明治维新:幕府腐朽统治结束,进入明治天皇政府,进行顺因历史潮流的改革。

2、改革政令:1868年《五条誓文》强调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封建旧制度,学习西方;

公布《政体书》,整顿政府组织机构。

二、改革的举措

1、破除旧政治体制 (1)废藩置县

目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顺利的推行改革。

过程:1869年剥夺各藩对土地的和人民的所有权,设立藩知事。

1871年废藩置县。

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地方,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改革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内容:实行四民平等:新的四民即“皇族、华族、士族、平民”,他们有各种平等权利。

取消武士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职、佩刀、俸禄等特权,使得旧的封建统治基础武士阶层彻底瓦解。

(3)影响:推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各阶层的平等使社会各阶层都融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来)

岩仓具视使节团考察欧美,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推行学习西方的改革。(始惊、次醉、终狂)

2、殖产兴业

目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1)第一阶段:官营示范。(成立工部省和内务省推行殖产兴业,接管幕藩企业创办官营企业,设立“模范工厂”,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实行劝业政策。) (2)第二阶段: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处理官营企业) 意义: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富国强兵

目的:抵御外国入侵,同时对内镇压起义对外扩张。 举措:(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2)培养军事人才,引进军事装备。

(3)军事机构改革,形成陆军省、参谋本部。 (4)扶植军事工业,改进军事装备。 (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意义:日本依靠自身实力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自立,并走上扩张道路。

4、文明开化

目的: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实现日本近代化。 举措:(1)实行教育改革。整顿教育,设立文部省,颁布法令《学制》,建立欧美式的学校体制,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2)改革社会风俗。废除旧风俗习惯,学习西方生活方式。

三、改革的影响:

积极:改革使日本走上一条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并崛起为亚洲强国。 消极: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日本的强大,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

(四)练习

破除旧政治体制:《优化》P78页例1,例2以及变式训练。P79页

1、2题。课本P101谈一谈。P109自我测评

1、2.

殖产兴业:P80页

3、

4、富国强兵:《优化》P80页5 文明开化:《优化》P80页

6、7 改革影响:《优化》P80页

8、

9、10

第20篇: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第____ 周

_____月 ______ 日

星期_______

第_____ 节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案改为学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明治维新发生背景的部分史实:德川幕府专制统治,“锁国令”,19世纪50年代被迫开关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倒幕运动等;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逐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内因、外因等范畴全面思考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的明治维新,使学生感悟开放使社会发展、改革使社会发展的道理,感悟历史机遇把握恰当与否同国家发展之间重要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

难点:如何理解日本是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天皇统治阶级傀儡阶级矛盾激化,下级武士将军和农民起义不断,特别是把持政权矛盾以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起义大名武士被统治阶级分化对将军不满,同商人、新兴地主接近商人、高利贷者新兴地主手工工场主、新兴地主倒幕派返回农民、手工业者雇佣劳动者思考1:从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并切换幻灯片 (师)导入倒幕运动的幻灯片

1 第____ 周

_____月 ______ 日

星期_______

第_____ 节

二、倒幕运动

1、幕府统治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力量增强内因: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列强入侵,危机加剧外因:民族危机

3、倒幕运动:伏见鸟羽战役黑船事件

三、明治维新

1、内容政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制,削弱割据势力。治废武士制度,实现“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消灭武士阶层。经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济统一征收地税。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思考辨析:如何理解与认识明治维新?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并切换幻灯片

导入仓岩使节考察团

(师)指导学生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

2 第____ 周

_____月 ______ 日

星期_______

第_____ 节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掌握较大实权倒幕派掌握政权后,全面有效的改革列强忙于镇压亚洲其他国家革命,无暇干预 (师)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

资产阶级改革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外扩张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随堂练习】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

二、倒幕运动

三、明治维新

【课堂小结】具体见课件

【课后作业】简述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历史影响?

【课后反思】应增加讨论环节,让学生对明治维新的认识应该实现

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明治维新教学设计.doc》
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