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2020-04-1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笔者承担的泉州市第二批\"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三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开展扎实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效。该模式于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向本县十多所中学推广应用,进行深化研究,2006年2月荣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㈠\"课改\"的迫切要求。从2003年秋季开始,我县初中起始年段全部启用新课程,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它对每个教师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探索出一套符合课改精神的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理科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被提到了核心的地位。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被作为内容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中小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内容适合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否适应于所有年级(包括毕业班)各种程度的学生?探究教学与科学探究有何异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操作?怎样编制探究性问题?如何看待探究式课堂教学\"速度慢\"的问题?„„

㈡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应试教育教师以讲代导,学生以听代思,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迫使学生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应试能力较强,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这与\"课改\"的精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很不相适应。

㈢探究式课堂改革情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开始推行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较深入。我国于80年代也开始进行探究教学的研究,可惜并没有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究其原因是时机还未成熟,人们还没有看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习惯,特别是多读多练的大运动量方法和与此相适应的评价考试方法互动效应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是探究教学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和可行的方法,包括适应这种教学的教材、教学模式并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特别是升学考试的方式方法,因而使其难以为大家乐于采用。许多教师认为搞探究性学习是课外的事,就是增加选修课和活动课,而在占总教学时间75%的必修课课堂教学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这样搞探究式教学是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是培养不出探究型人才的。我们认为必修课课堂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主渠道,\"课改\"的首要任务是对必修课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新课标\"理念,心理学研究成果,发现法教学理论.

三、研究目标

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改队伍,培养一批\"课改\"骨干教师。发现一个,发展一个,经三年培训后能独立承担课题研究,成为所在学校的\"课改\"带头人。

㈡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使之终身受益。

㈢促进课程发展。使参与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设计探究性问题,编写探究性学习提纲。

四、研究内容

中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数学建模、课题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与研究;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及探究性学习提纲的编写;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关键是:构建一套适应性强、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要突破的难点有:编写一套有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提纲;如何将探究式教学渗透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中,贯彻于全体学生中,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科学探究活力\";正确对待和处理探究式教学中\"费时\"和\"学困生\"的学习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策略

采取边研究、边实践、人人设计、博采众长的方式,综合运用专题研究、行动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的策略有:统一要求,分题研究;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发现典型,及时推广。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2.12~2003.1)在玉斗中学召开首期课题总结表彰会和新课题筹备会,查找、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调查研究,确定新

课题及初步参与人员,进行开题论证报告;

第一阶段(2003.1~2003.6)在玉斗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第⒈⒑⒒⒘子课题,总结、交流、推广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第二阶段(2003.6~2003.12)在永春五中、美岭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第⒋⒌⒐子课题,总结、交流、推广第二阶段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3.12~2004.6) 在永春一中、华侨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第⒉⒎⒔⒗子课题,总结、交流、推广第三阶段研究成果,进行

中期成果汇编,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调整实施方案,迎接市中期验收;

第四阶段(2004.7~2005.10)在美岭中学、华侨中学听课评课,召开研讨会,完成所有子课题,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总结报告,进行成果汇编,召开表彰会议,拟定新的研究课题。

七、研究成果

㈠理论成果

⒈形成了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⑴初中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最佳定位是\"中分高能\"。\"中分\"指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文考分数在80分左右,\"高能\"即善于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和创新。这是我在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向美籍博士黄全俞提出的新观点,今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我又讲述这个观点,他们觉得很有新意,值得深思和研究。那么为什么不争取\"高分高能\"呢?一是:对探究学习和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来说,\"高分\"并没有非常必要,\"中分\"就基本够用,实践表明,对探究性活动来说,\"高分生\"并没有比\"中分生\"优势,\"中分生\"比许多\"高分生\"(\"书虫\")的思维更活跃;二是:\"高分\"难以获得\"高能\",要取得\"高分\"难免会存在\"追求\"甚至\"强迫\"的思想或心理,使人不能自然而然地思维.研究发现,要使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完全自由地思想和自由地感觉,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策略。可以说追求\"高分\"的思想是思维的\"绊脚石\",也是造成教育失败的\"罪魁祸首\";\"解决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切弊端\"的基本方略是实施\"中分高能\".为此,我们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强烈呼吁--建立新的中考评价机制:75~100为A级;60~74为B级;40~59为C级;40以下为D级,并取消语数英三科计分制。让师生都能以最好的心态进行高层次的教学--探索研究.应当特别强调的是,\"中分高能\"的观点并不拒绝\"高分\",\"自然而然得到的高分\"是很受欢迎和尊重的。我们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高分≠高能,没有必要去\"追求\"\"高分\",千万不能去\"追求\"\"高分\"。

⑵探究式教学\"速度慢\"但\"效益高\"。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富有成效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研究表明,大量的题型复制、繁难的习题求解演示和解题术的记忆与重复等活动并不能导致这三种特征的获得。因此,探究式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深层次参与)而不是追求例习题的数量。应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多(题目多)、难(题目太繁、难)、快(讲课速度快)、死(题目死、方法死)\"为\"少、优、慢、活\"。探究性学习是较费时的,我们经常一节课只研究一个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有时到下课了还没研究结束,但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得到的是思想方法,是情感体验,是个性发展,学生会学,乐学,对数学知识理解深刻,独立性高,知识迁移能力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可谓终身受用。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时空,学生的探究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⑶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微科研\"。探究数学教学与数学科学探究密切相关。数学探究教学中促使学生知识增长的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规律和过程与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定理的思想、方法、规律和过程基本相同,但不一定再现真实的数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因为历史中的数学理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数学基础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将人类历史文化背景赋予新的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学习的文化背景,就可以得到教学中促使学生知识增长的探究过程.

⑷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有: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创设分层教学情境,创设和谐情境。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催化剂\"。

⑸探究式教学适应于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生。

①实施\"探究式\"教学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实验之前,几乎所有参与老师都认为,探究式教学只适用于优等生,对后进生是绝对行不通的!经过实践我们发现,所有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后进生的探索欲望并不比优等生差。其实,许多后进生都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和自信而产生的。笔者所任教的试验班,采用探究式教学,由于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但优秀率超过对照班,而且及格率也远远超过对照班,许多\"后进生\"转变为\"优秀生\",有效防止分化和控制溜生。

②探究式教学适合于所有年级。起初,高初中毕业班的老师都不愿意(不敢)采用探究式教学,生怕影响中、高考,我们及时组织大家深入研讨,摆事实讲道理,形成共识:高初中毕业班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升学率,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获得较高的升学率是探究式教学水到渠成的结果。探究式教学由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⑹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但很多学生一般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学习就是记忆和模仿,未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探究式教学注重数学探究发现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由少数天才创造的,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能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⑺探究式教学具有层次性、差异性

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度\"是不同的。学生有效的探究是指学生本身真实的内在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是用所探究的问题的难度来衡量,这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探究式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的时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硬性加以干涉,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难、相互启发和鼓舞,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又从学生身上吸取思想的活力和大胆的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⒉获得\"探究式\"课堂教学基本策略(常见相关论文)

⑴重组教材,编印探究性学习提纲。由于现有教材大多还是结论式、封闭性的编写体系(可以说其叙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发现的过程),不利于进行探究性教学,因此我不采用让学生自学课本的做法。另进行探究性学习较费时,提纲可为学生学习研究节省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把教学内容编写成以\"发现--探究\"为主线的创新性学习提纲,包括:课前完成部分、课堂探究部分、课外作业部分,并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部分。编写原则:趣味性、应用性、发现性、启导性、探究性、开放性、灵活性。

⑵重视情感教育: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情感是动力因素,它对创造性思维发生推动、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探究,勇于创新。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

②运用激励评价。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赞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免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中向成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③用数学史熏陶学生心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营造热爱数学的氛围,增强学习信心。

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节省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增大教学的容量;可以完成某项手工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操作性问题。但应特别注意不能用之代替学生思维和动手操作等活动。

⑷培养质疑能力,鼓励标新立异。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要教育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迷信、不盲从。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常提出一些不符合老师\"心意\"、出乎老师预料之外的见解,这是很正常的,要正确对待: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若给予训斥或不理不采,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扼杀其创新精神,致使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若学生的想法荒谬,也不要压制,但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⑸动手操作策略。让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体验数学,并画出图形,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教师边组织活动,边启导学生,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大数学家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教学中应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⑹分层教学策略。尽管创造力人皆有之,但不同人的思维素质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创造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各种能力中最富有个性的一种能力,因此,不能按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进行同样内容和同一层次的创新活动,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⑺合作激发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体成员互相沟通、互相作用,知识与策略的共享与相容,会影响群体问题解决的过程,群体成员的相互讨论可以使得对信息的加工更深入,会使群体的知识表征发生一些结构性的转移。对一个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各自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促使他们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交互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讲授或独立完成作业所达不到的效果。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相互激发,往往会出现许多思维\"亮点\",教师及时地捕捉并积极地启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互激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⑻自由开放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十大开放\":开放学生的眼睛,开放学生的嘴巴,开放学生的双手,开放学生的头脑,开放学生的时间,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放对学生的要求,开放学习的环境,开放教学的方法,开放数学的问题(题设开放、结论开放、解法开放)。

⑼营造\"自由\"的环境和创设\"思维\"的情境。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完全自由地思想和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策略。因此,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成果越出于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轨道时,不能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也不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先设定的思维轨道,即不以教师已经取得或具有的思维成果去抑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否则将会极大地限制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发展,过多的统一要求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想法是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的,但也不是说教师被动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把教学活动组织在高水平上。如我在教《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印发学习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请设计1至3种方法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只添出辅助线)。学生证法如下图。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除\"过一个顶点连对角线\"外,有些同学提出:如果n=2k,则n边形可分为k个四边形;如果n=2k+1,则n边形可分为k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这些方法千之百态,其中许多是出乎我的意料,我非常高兴,在给予高度赞扬(虽然有的方法比较复杂)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法。

另外学生怎么没有想到\"把n边形分为n个三角形呢\"?这时我启发学生:过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何特点?学生:有一个公共顶点„;师:这个公共顶点一定要在n边形的顶点上吗?能否取在其它地方?学生:在形内、形外、边上。这样,学生又发现了三种新的证法。

⑽注重过程策略。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认识的过程。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解题、练题,把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变成题型套解与复制的机械活动,这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问题演变、推广、引伸的过程,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⒊归纳出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和基本形式(常见相关论文)

⑴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过程性、高度的主体性、实践应用性、开放性、体验性、情感性;

⑵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形式: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实验--操作;联想--构造;猜测--验证;自学--尝试;合作--研究;交流--讨论;类比--探索;数学建模;课题学习。

⒋构建了\"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常见相关论文) 两年多来,我们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构建了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以\"启导·探究·发现\"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启导探究发现法.即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6个步骤:①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②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③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④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⑤精心设计变式分层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迁移与创新的能力;⑥创设情境,启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这套新模式具有易操作、可模仿、适应性强、便于推广等特点。

㈡实践成果

⒈师资建设上的收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激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和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成为\"学者型\"教师.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提高参与教师的思想品质、创新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批\"课改\"骨干脱颖而出。他们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理论的指导下投身教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了崭新的数学教育观,认识了数学教育的规律,增长了教研能力。参与教师工作富有创造性,对\"课改\"和课题研究充满信心,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敢于挑战、勇于探索和超越;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成绩突出:在县级、片区、校际开设公开示范课受到好评;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十多篇在省、市、县获奖,12篇在CN级刊物发表,其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人民日报出版社);能编制出较高水平的学习提纲和探究性问题,其中有一道入选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备选试题\";参加说课评比7人次获省、市、县奖励,其中谢雅礼获国家级骨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许娜萍获福建省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李兰兰获全县第一名;参加新课程课堂教学展评10人次获奖,其中谢雅礼、王月真、刘丽珍囊括全县三个一等奖,并在全县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观摩课,真实地展现了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听课教师达60多人,课堂教学实录被收入\"永春教育资源库\",为我县各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范例;60多人次被评为省、市、县、镇优秀教师、优秀拔尖人才、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党员、数学教育优秀园丁,其中两人荣获\"永春县中小学十佳教师\";所有参与教师都能自制课件(其中十多个获奖),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⒉促进课程发展。改变教学与新课程分离的状况,缩短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距离,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教学既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也是一种\"微科研\";大多数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新教材,根据教材设计探究性问题,编写探究性学习提纲。

⒊教学上的收获。

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⑴学生数学素质得到发展。学生的\"潜创造力\"得到开发,形成了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创新素质明显提高。试验班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识,善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举一反三,对开放性问题能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探索。试验班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十多篇获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其中两篇分获全国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一二等奖,三篇分获县一二三等奖。

⑵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被动,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各种新问题、新思路不断涌现,经常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紧追老师不放,问个不停,出呼意料之外的创造性想法常给老师予新的启迪,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合作性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成了师生追求幸福的\"天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学习培养了\"三不\"精神:敢于向老师、向课本、向资料说\"不\",勇于向困难、向权威挑战!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自由讨论和发言,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老师从不批评,课堂气氛宽松。

⑶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试验班学生参加各种统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他们不但数学成绩优异,而且还把学习能力、品质、方法迁移到其它学科,收到了全面提高的效应,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呈现可持续性。三年多来,试验班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15人次荣获全国一二等奖,获奖人数占全县近三分之一;参加2003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4人居省前50名内,其中1人以泉州市第1名、福建省第3名的优异成绩荣获\"福建省池伯鼎数学奖学金\",获奖等级和人数位居全省前茅。

⒋有效推动我县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吸引了广大数学教师投身到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来,为我县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㈢科研思想双丰收。参与教师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思想品德,增强了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对事业执着的优秀品质。教师会教、善教,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重视深化研究、资料整理和推广应用,使课题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拟编辑出版《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集》和《初中数学\"探究性\"问题集》两本书。

九、预期应用前景:逐步扩大实验范围--向全县各初级中学推广;向正在实施新课程的高级中学推广;本模式的基本原理可向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的课堂教学渗透.

推荐第2篇:“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打破教师的自我中心论,促使其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教育还屡屡可见,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缓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几种现状:(1)学生的知识面狭窄。(2)学生自学能力差。(3)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4)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教师,他们总是不经意地给学生带来太多的限制。例如:让学生汇报时,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甚至对一些探究的信息作出彻底的否定,严重地扼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试问这样的课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因此,只有落实探究性教学,让课堂始终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才能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呢?就这个问题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课堂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传统教学上。但课堂教学改革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教师自己本身,事实上也证明这一

点。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不少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了,为什么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咿咿呀呀地答。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还是教师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教师“自我中心”的顽固性和传统性影响了课堂改革的进程。因此,教师必须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怎样改革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有民主的教育作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通”的意境。再次,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

“探究始于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许大多数已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新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引发问题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比如在学《海滨小城》一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句话。学生提出:“笼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呢?”“作者把凤凰树的花比作红云而不比作红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就是这样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三)生活是探究性教学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师就应该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景,把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以唤起他们生活的体验,学生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探究的自信心也更为强烈。

如在教《中彩那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我在课室创设一种临时的家居摆设,让几个学生饰演“我”、“父亲”、“母亲”,让他们先想想父亲把汽车还给库伯后,一家人说些什么,并饰演出来。在探究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时间是探究性教学的保障。

众所周知,大多数教师考虑教学设计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40分钟内使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不得不缩短探究问题的时间,或者是草草收场,甚至在下课时有未探究的问题,却往往在课后不了了之。这种做法表面上

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实质上仍是步入“牵着鼻子走”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成为一句话。事实上,以40分钟来实施探究式教学,其功能是难以发挥。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局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报、到图书馆、到社会生活中继续去探究,寻找答案。通过课余时间与教师、同学交流和分享。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所以,从探究实质出发,合理地调控时间,才是让课堂精彩起来的良好途径。

获得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向往。教师在开展探究式课堂中时有必要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到: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探究式”课堂教学仍是处于试验阶段,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必须试着去“爱”,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爱的硕果。

推荐第3篇:高中语文探究式对话阅读课题研究计划

高中语文探究式对话阅读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对话阅读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新课程中,对话教学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多种教学策略。它不仅指师与生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的对话或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程实施两年多来,上述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崭新的阅读理念正由专家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直接改变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提出的“对话理论”,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教学理论从来都是和阅读理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阅读理论进行简要的归纳。

1、理解说。这种观点来源于西方的传统解释学,认为阅读的目的是理解,理解的本质是还原,即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探寻作者的本来意义。

2、创造说。既然还原作者在文本中的本来意义是不可能的,西方的现代解释学提出,阅读的目的意义不在于还原,而在于创造,即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文章的意义。

3、对话说。近年来有人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西方接受美学那里得到启示,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实际上是潜在的作者)之间的主体间性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作品不是作者的丰碑,而是乐谱,需要读者演奏。接受美学家尧斯认为,艺术交往活动的本质在于,人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读者通过和作者的对话,达到理解文本意义的目的。由于有一代代读者的参与,作品的意义才被不断揭示出来,创造出来,并不断地积累。读者永远存在,读解永无止境。

对话理论,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理论,除了从对话阅读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之外,还借鉴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教学中应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建构主义思想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学生、文本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作为教学文本的教材,也是一种参与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为主体的对话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和认识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研究,探究高中语文“对话式”教学的最佳途径,探索并构建高中语文“对话式”教学体系(目标、方法和基本模式)。

3、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4、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对话式”语文教学的各种策略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基于“对话理论”中的“平等”法则,研究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平等”是对话的前提,是实施对话的第一“法则”。为此,我们拟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特别是引导语言、情境语言、评价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角色意识。

2、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教师与学生)对话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你教我学”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是可以真诚交往的“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发号施令者,而是学生群体中有能力的一员,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这种交往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民主平等为基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生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生之间通过讨论切磋、思维碰撞可以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在交流、研讨中,学生可以学会合作,学会与同学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可以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会与他人辩论。阅读教学的对话观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设置情境,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正是在与教师、其他的阅读同伴的争论中,学生最终获得对文本的渐进理解,阅读能力逐渐提高。

4、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生本”(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是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意识。但学生的对话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阅读文本,自始至终贯穿着质疑、释疑、交流、感悟。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设立台阶,指点方法,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登堂入室。

5、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师本”(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教师自身要积极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道德判断、审美情趣,对文本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慧眼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并为满足师生对话的需要而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

6、“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案例研究。

研究离不开活生生的案例。为此,我们拟从身边的案例和各种平台上的案例资源入手,根据“对话”原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

五、实验方法:

鉴于本课题研究基于“对话理论”,实践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我们拟采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一系方法。

六、实施步骤:

1、起始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现状和学习方式的调查。确立课题、组建队伍、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初步研究方案。

2、分析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1月)

收集资料、分析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等资源,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话式”教学模式,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策略。

3、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6月)

选择4-5个实验班进行区域性实验,分别对“对话式”阅读教学及“对话式”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定的个体访谈、观察、收集实例等实验工作。整理试点经验,写作阶段总结报告。

4、结题阶段(2018年7月——2018年8月)

确立结论、总结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交流成果,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升华理论。

七、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论文、个案反思、叙事文章(教学心得);

3、“对话式”语文教学的优秀课堂教学纪实。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计划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计划

为了更好的进行物理教学,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现将物理课题教研计划制定如下:

一、研究目标

以探究式教学为目标,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制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和把握教材,领悟教材的能力,积极学习《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和探究教学理论,并不断加以创新,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二、具体工作:

(一)深入开展探究教学工作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同时又服务于实践,有利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教材中结合实际可供“探究”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大纲与学生认知水平,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要善于“导”,避免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和有一定基础的初三学生浮想联翩,离题太远,使其思维按照人们普遍的认知规律去发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使物理变成一门学生乐学又易学的学科,不断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提高学生成绩。

(二)要想把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安排如下:

1、探究式学习。通过学习,更新观念,变原来学生被动的接受

知识为主动的探究知识,变验证性实验为大胆猜想而自觉地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的点拔下自然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课改、新理念。

2、互相学习。在学习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找教法灵活、思想新颖、组织老师做公开课或组织示范性说课,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通过评课相互取长补短,领会诱思探究的实质,做到人人会说,人人会备,人人会上的探究课。

3、加强校本教研。“一人智难敌十人谋”,发扬集体智慧,团结协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本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围绕“教师的角色变化”、“教学策略的变化”两个课题,利用集体研究进行探讨,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做好培优补差和把关检测工作

为认真落实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学有所得,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做好课下辅导即培优补差工作,使相当一部分有潜能、瓜敏捷、升学有望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同时,要做好每章知识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检测、补救工作,认真做好考后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层土层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好物理考试辅导工作

在平时上课、辅导、检测中不断发现苗子,因材施教,布置有一定难度和有一定数量的作业,并定期组织集体辅导,定时检测,促优生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一支拉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竞赛队伍。

(五)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

我们在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组织本组教师大练基本功,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争创佳绩,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推荐第5篇:浅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浅谈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七一中学物理组

唐熙君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猜想、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价值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它更能充分展现出同学们各方面的智力特长,也便于多元评价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我国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取向,它为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教育途径。下面谈谈我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理解。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准备

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生,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这种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二、物理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实施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其教学结构如下图所示:

具体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第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例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在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压力变大或变小,压力作用效果怎样变?如果受力面积变大或变小,压力作用效果怎样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第三,要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并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处理。

第四,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总结结论。

第五,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探究的动机,注意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如

(一)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言是学习物理的前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常见而有趣的问题:如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而为什么啄木鸟的嘴又长又尖?创设问题情境引用报道:2000年7月15月,广州市一栋大楼11层窗户上掉下一块碎玻璃,将停放在楼下一辆轿车的车顶扎穿。一块碎玻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等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愿听其详”的心理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 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也可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如课本中介绍的鸡蛋不随纸板飞出而掉入杯子中的惯性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的“覆杯托水”实验;给盛有刚烧开的水的烧瓶浇冷水时烧瓶里的水重新沸腾,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火罐的瓶口实验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三)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营造探究式教学的条件,教师要重视备课

教师首先要精通教材内容,掌握教材重难点,备课时才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订出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如可以编写一些课前预习提纲,并先印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有一定了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能引而有发,教有成效,学有所得。

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中,可编写下列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③不同介质传播声音有何不同?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应用?这样一来,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学、思考和探索活动。教师讲课时再加以点拨、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回答问题,教师只作补充小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而生动的插图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心编写教学详案,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环节过渡的好方法,设疑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设疑能促使学生面对“矛盾”而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问、设疑,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并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后问: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让学生思考猜想,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当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时,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再围绕“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

充分发掘实验素材,让实验更贴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可以用最直观的证明或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双掌互击产生痛感;两同学互相力推同时后退等现象,可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按喉头发声感到声带振动,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双掌用力互搓发热,证明摩擦生热;使相同大小的力用手指和拳头压脸部,前者产生的痛感强,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也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如:使相同的力用小刀的刃和背分别试切削土块、裁纸,帮助理解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用易拉罐制作简单的小孔成像实验仪器,观察小孔成像的倒立的实像;在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奶粉,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利用身边的塑料瓶等物品制作喷泉、闭口浮沉子等的实验装置等。

五、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

(一)放开探究实验的思路,实现探究实验教学的多元化

实验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在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与实验器材结合,设计物理实验。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引导学生除老师提供的教材外,也可利用铅笔盒中的工具设计实验。结果,在实验交流中,学生的实验设计令人惊叹,器材选择有以下几组:a、橡皮泥、小木块;b、大小拇指各一个、橡皮泥;c、四个手指和一个大拇指、气球;d、一支铅笔和手指;e、橡皮泥、小木块、细线、弹簧测力计。学生利用上述器材根据橡皮泥或气球形变大小都能探究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变量多样化处理。由于不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在一节课上,学生不一定能同时研究完所有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完成。

(二) 开放实验管理,把合作权利和方法交给学生

在实验教学中,随时指导合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间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合作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不能代替。例如:实验中,学生的分工问题就应放给学生。因为讨论分工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观察什么?记录哪些数据?实验仪器的使用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 将研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应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化法;归纳法。

六、将探究延续到课外

作为一种学习或学习方式,科学物理探究既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又可在实践活动或课外活动中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引导同学就地取材。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同时使同学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制的潜水艇在水中悬浮、上浮时,就会兴趣盎然,于是,有的询问老师,有的翻阅有关潜水艇的书籍,了解现代化潜水艇的构造和操作过程等等。

通过实验的重视及加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造能力,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推荐第6篇: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莱阳四中政治课题组

一、设计意图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上述理念和要求,并与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呈现方式相符合,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二、主要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情境创设,问题引领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文字、音像、角色模拟等形式精心设置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旨在提供感性素材,创设探究氛围,引导探究方向,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合作释疑要求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情境创设中设置的问题。一般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随机组合,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合作探究解决。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调控指导,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第三环节 交流展示,成果共享自主合作探究后,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质疑,并进行点拨、评价和鼓励。第四环节 提炼整合,巩固升华师生共同提炼观点,形成明确结论,构建知识体系,揭示内在联系,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引导,以及在思考探究方法上的启迪。在此基础上教师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理解巩固。第五环节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1.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认识。2.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生活,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进一步探究、验证所学知识,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达到学以致用。

三、主要特点1.“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提炼总结,巩固升华”,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则是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这一课堂教学策略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2.强调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到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质疑、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理解结论,培养能力,升华情感。3.强调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既强调知识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教为学服务”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点拨、激励评价。5.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走进社会。

四、注意问题

1、情境创设的要求 (1)情境设置的内容: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情景创设要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既要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书所创设情景的探究价值。 (2)情境设置的形式: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情景创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如文字、图表、图片、音像(录音、歌曲、漫画、录像等)、实物、角色模拟活动等。 (3)情境设置的主体: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4)情境创设的取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已有感性经历且易于理解的知

识,可以由学生直接认知,或通过情景“唤醒”、归类和重组的方式集中呈现;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则需要教师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2、问题设置要与情境具有关联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要具有层次性,体现过程性;要有梯度,可操作性强;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具有可探究性。

3、探究过程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展示机会,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教师要鼓励创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认识,要给以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4、思考探究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注意依据教学内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防止形式主义。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注意引导探究方向,调控好课堂,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本模式既可以是一堂课五个教学环节,也可以在一堂课某一教学内容中使用。课题研究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2、引探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是迁移规律。\"迁移\"是已学知识在学新知识时的运用。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去探求学习新知识。引探教学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回答思考题),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

3、引探教学法的学习论依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很喜欢问也喜欢答。运用引探教学法上课,在布置学生初学时,学生会出现第一个疑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去学习理解新内容?到上课时再学,学生会出现第二个疑问: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当教学程序进入到让学生质疑时,这些问题在引探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让学生提出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决,独创思维得到发展。

4、引探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时代的教学方法除了继承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都有一些反映某一时代特征的具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在当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而且更新知识过程空前加快,这对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掌握一些现成的知识,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的能力。

引探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广大教师的欢迎,是因为它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现代教学论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最大的区别是教学过程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引探教学法的几个步骤看,都是强调了学生的\"探\",也就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探\"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高度发挥。当然,在学生\"探\"的过程中,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5、引探教学法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引探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着学科大纲要求。引探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探\",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这些有利

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与习惯。素质教育主要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引探教学法认真落实了这三个方面。因此,引探教学法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标准,要求教学结构应反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我们进行了小学教学“引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引探”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学生的“探”字上下功夫,那就是在教师的诱导引发下,激起学生去自行探求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准确、科学解决问题的规律与途径,主动运用自身探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能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真正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掘学生自行学习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推荐第7篇: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研讨材料

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探究

校尉中学

张文永

素质教育呼唤以学生为本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实现高效课堂学习。下面是本人在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探究:

一、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经验

参与式教学法是学生的自我激励与老师的激励关系的互动。学生的自我激励与老师的激励的关系是:①当老师的激励强而学生的自我激励弱时,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把学习只看作是老师激励的推动。②当老师的激励弱而学生的自我激励强时,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③当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老师的激励均弱时,教学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积极性。④当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老师的激励均强时,教学变得引人入胜颇具诱惑力。

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我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自我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知足感。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并不断加强。也会自然带动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加强,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势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把知识化为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及效果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环境。学生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个能动的过程,可是长期以来,旧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使得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新知识。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那种担心学生少学了点什么,忽视了某一点而不厌其烦地讲或重复的教法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从容参与。在课堂45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缩下来,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有了这样一个活动的空间,不能只流于形式,还要注重效果。一般地说,一堂课上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3、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主动参与。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讨论。一位大文豪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四人为一组的讨论或六人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2)小品短剧表演。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明,课堂教学要从多方面给他们刺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核舟记》时,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再如《陈毅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马上就搞活了课堂气氛,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

(3)课堂竞赛。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通过知识竞赛或其他内容的竞赛能使学生忘记学习内容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例如:在教初一语文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如果单纯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月球的奥秘,往往会很枯燥。为此,本人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叫课代表选出几位同学代表不同的小组,举行“比比谁的本领大——月球知识大奖赛。”表演者借助歌曲、神话传说、古诗词、小品等将月球的各种知识来了个大比拼,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全面地了解了月球的有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参与能力,是一种“双赢”。又如复习古诗词和古文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先让学生课前去预习,上课时再给他们五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进行“古诗、古文知多少”背诵比赛,将课本中涉及到的有关内容转化为1分钟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使学生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角色互换,学科综合。语文课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面广,有些知识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话,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把学生放到思维阵地的最前沿,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为了让学生了解“风景画”和“风情画”的区别时,我叫几个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在黑板上画画,然后叫同学当评委进行评析,结果有一幅画引起争议:有一个学生画了几幢房子,每幢房子前都有一棵柚子树。当时有的学生认定这幅画不符合内容要求,应该是一幢房子。我并没有评价,把权利还给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同学们最后得出这幅画最好,因为它真正诠释了“风土人情”的含义。还给学生一些权利,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另外一些简单的选学课我也经常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先让学生作主自学该课内容,在笔记簿上列出自学提纲,同时将疑难问题列出来。上课时,我就先叫一位写字较清晰的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该课内容的知识点,然后再由每大组选一位同学上台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能回答的可由该组的其他同学补答,如果实在不能回答的或答错的就由教师补正。

三、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首先,参与式教学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就会去思考,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参与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不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参与式教学能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观点、新想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精心准备,教学中不宜滥用,要有针对性、选择性,而且一堂课使用的形式也不宜过多,无论哪种形式,都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2、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3、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提高。

4、设计的参与活动必须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参与性、趣味性、创造性。

5、教师应注意及时总结,使学生参与活动后能有所收获,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高。

总之,在语文参与式课堂上,我们最大限度地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同时这方面的课外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了知识,在课外还应通过实践加以巩固和发展。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实现参与式高效课堂。

推荐第8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用引发出新的开发性、发散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该模式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实现认知与心理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提高认知结构形成的效率,使之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探究教学是以“疑问”为中心,是以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相协调。探究教学模式有如下七部分组成。

(一):寻疑----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通过通读教材,可以初步理解教材内容和思路,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明确教材重难点,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课前预习发现问题,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探索规律,学生以最大的精力和顽强性掌握教材时,其智力受到最强烈的激发。

(二):示疑-----创造情境,揭示问题

在寻疑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来烘托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以问题为诱因造成的问题情境,体现出情境在探究式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以及问题在情境中的地位。

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可以给学生的思维以发散作用,把凌乱的思维归类和条理化,让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这样有益于开展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形成应变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探疑-----深入课堂,抓住问题

探疑是问题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探疑就是由疑难不确定的问题到确定的情境两端之间的全过程,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脉搏,对创设情境中的问题反复持续地探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许多主意合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主意和方法排列出来,从各种解决方法中选优、分析和预测他它的可行性。

探疑可分独探和共探,独探就是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挥才智,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这种知识不可能从教师那里吸收现成的。共探就是学生之间共同探索,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思维策略。有独探到共探,有选择地让他们发表各自尝试的探索程序,促使他们的思维达到应有的深度。

(四):质疑-----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经过寻疑、示疑、探疑阶段,学生在过程中发挥了主动和自我发现的作用,使学生掌握了陈述性知识,进一步产生深层次的疑问。质疑对思维内容具有限定性。学生的每一次质疑本身就有内容的专一性和排他性,随着质疑的变化,质疑内容也发生变化,质疑的质量也相应提高。质疑对思维过程的发展具有定向性或指导性,质疑要不断启发学生提出有明确目的性的问题,要连续不断地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质疑。 质疑过程中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探索尝试,用不同方法理解事物,不赞成依赖和顺从,体验自尊和责任感。

(五):点疑-----点拨迷津,启发问题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难以和综合程度给以启发性点拨,使其开窍,引导他们学会思考,使他们从各个角度进一步探索分析,进一步激发他们求异动机。在点疑阶段,教师必须创造一个令人振奋的气氛,以便使学生感到能够自由地作出反应。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可以促进学生同过简约的提炼了认识过程来实现人类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点疑可以使学生找出原因,走出困境。

(六):析疑------解答疑惑,利用问题

在质疑和点疑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析疑来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欲望,发展思维的定向性和指导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不能释疑。析疑不能理解为单纯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和学生一道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各种解决方法中选择最佳途径,并对选择的方法进行周密评判,分析和预测所选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效力,最后把选定的方法精制化。

析疑中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指导应该是最精炼的,析疑过程强调对问题情境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析疑阶段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共同的创造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和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七)留疑-----反思余味,留下问题

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留下寓有启发性和开发性的思考问题,给学生以极大的思考余地和广阔的探索空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个人所长,挖掘潜能,施展本领,展示才华。留疑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课堂吸收率也不同,学生思考的热点各异,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也不同,留疑便给学生各自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

问题探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深入参与,激发灵性。学生参与的探究教学使教学形式、探索内容和方式处于不断变化中。

推荐第9篇: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记录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时间: 2009年11月12日

出席对象: 专兼职教科员、课题组全体人员 执教人:周广雨

主要议题:对郝天宏老师执教的《连加连减》进行研究 记录人:韩静 主要内容记录: 周广雨:

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庄善惠:

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薛令山: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房娉:

韩静: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师: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些气球,奖给表现最好的小组。特别是上课听得认真,发言积极响亮的同学。这些气球漂亮吗?谁告诉大家有几只?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

8、

2、

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

1、

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

4、

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学习连加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通过学生的感知 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 理解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 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地讲述运算的顺序,二是让学生讨论,说出怎样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地解决了运算顺序问题。

2、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静态”灌输,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新的知识。

集体反思性性评价意见: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梁山县韩垓镇薛垓小学课题组

2009年11月

推荐第10篇:探究式教学课题第二阶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二阶段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全面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学校领导的的支持帮助下,我申报的课题已经开始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近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对物理的认识较少,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仍然不足,难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甚至厌学。为改变这一现状,尝试使用探究式方法教学,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物理。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仅不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又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选择了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1、通过研究,促进了我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及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头脑,大胆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本质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通过研究,寻找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通过研究,初步探明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条件,并积累相关的资料,总结起来,形成素材整理成册。

4、通过研究,初步探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教学质量。

5、通过研究,初步建立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从而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

二、课题解读

为了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必须弄清探究式学习的内涵、探究式学习条件和策略,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式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认真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解读,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心理学、课堂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尝试教育理论等有关文章,了解了探究式学习的涵义、特征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为科学地开展研究提供了理论保障。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是教师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3、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1、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模式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动手做”学习模式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1)“动手做”学习模式

“动手做”是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2)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有两点:(1)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2)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

2、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1)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结合相关教育内容,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时剖析科学探究的规范过程,挖掘其中的探究要素,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探究的主过程要明确体现科学方法这一主线。

(3)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引导探究过程时,应针对探究的每一过程,对思维品质的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培养。要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探究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经常是科学史中的实例) ,使学生受到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3、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

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重在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重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会提问题,会着手对问题去进行探究,会进行证据的收集,归纳和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取科学知识和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科技人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打破科学研究的神秘感,认识到原来我们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2)实验活动小组的组织:

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研究小组时,如在课堂上进行的,一般按教室里学生就座的座位为准组织小组,这样可以减少因组织小组而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使课堂教学能有序地进行,也便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如是在综合活动课或课外活动中,可以问题或兴趣为为核心,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 2 — 4人的小组,人数一般不宜太多,多了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无所事事,甚至反而干扰活动的进行。(如对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较多,可以组织几个小组同时探究。)有时教师也可以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那些思维不活跃,还没有“问题”的学生插入其他小组中去,带动这些学生共同投入探究活动中去。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选择探究的课题。总之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尽可能让班级里的学生人人都成为探究活动小组的成员。

(3)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

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教师引导的好坏是活动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做到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的给以培育不要因学生问题太简单而不给予支持,也不要因学生 的问题太简单、太浅显而不给与支持。同样对那好高骛远或因知识和能力的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给以适当的疏导,使学生不因问题过难或过复杂而失去探究活动中的乐趣。其次不要忘记教师在活动中不是活动的主体,从思维的形成,探究方案的落实,实验活动进程及最后结论的形成都主要应有学生来完成。教师在这儿是起着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的作用。但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和关心学生活动的情况,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信心动摇的时候给予支持、促进,有时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中平等的一员,共同研讨,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把实验进行到底。

(4)重在鼓励:

活动能否持续开展下去,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的本身,二是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对任何一个活动,只要能开展起来,总能从中找到成功的有用的地方,抓住这些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是重要的手段。对那些有创意的思维和活动则可以以班级或学校的名义,给以适当的奖励,使那些先知先觉者向更高的层次跃进,也给后进者树立了榜样,促进他们比学赶超。

四、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对策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

(1)由于刚刚参加工作,我对课题研究缺少足够的经验,不能很好的真正的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研究工作还停留在底层的层面上。担心让学生过多的进行探究学习会影响教学效率,故有时欠主动的去实验。

(2)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空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陈旧,仅满足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不善于积极思维,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影响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五、下阶段研究内容及主要措施

1、研究内容:

(1)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和材料编写;

(2)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学习方法的指导;

(5)对课堂探究式教学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评价

2、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积极寻找问题并努力改进模式,学习课题有关的著作、文章,努力提高研究的效率。

(2)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虚心向其他申请课题的成员学习,并相互观摩各自组织的研究活动,相互学习、听课,协商课题进展情况。研究教材、学生和学习方法,探索用何种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

(3)取其精华,提高研究质量。在实施课题之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有步骤按计划的研究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第11篇: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主攻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该教学过程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一 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该课堂教学模式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第一阶段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通过引导、讨论,教师向学生呈现待探究的学习课题,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科学猜想,实验验证

第二阶段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它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具体包括: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②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是: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②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课题小结,测试反馈

第四阶段是:①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②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③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④本课小结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第12篇: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主攻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该教学过程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该课堂教学模式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第一阶段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通过引导、讨论,教师向学生呈现待探究的学习课题,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科学猜想,实验验证

第二阶段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它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具体包括: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②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是: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②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课题小结,测试反馈

第四阶段是:①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②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③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④本课小结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第13篇: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做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处在边缘位置,他们学习不主动,成绩落后。细究起来,有两条根本原因:一是这些学生缺少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他们不会学习,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如何寻求一种适用于大班容量情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为此,我校在县城学区中心校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尝试探索双桥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目标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二、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各学科,各年段,基本操作程序分为六步:

1.激趣导学。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重点完成两个任务: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强烈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因此,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改变呆板僵化的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力求简洁高效;二是明确目标,指导自学,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铺垫。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下一步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等,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这样,在课堂伊始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

2.自主探索。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观察学习状态。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巡视中差生。

3.合作交流。这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经。合作交流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给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汇报展示。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展示研究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评价,疑难的地方该讲解的讲解,该总结的总结,该提升的提升。努力做到学生已经学会的老师不再重复,在有价值的问题上多下功夫。

5.拓展训练。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教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6.总结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三、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我校启动的“微笑工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合作的环节,但需要规范,不能走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构:每组6人,前后座(每座3人~课件)为一组,设组长一名。编组时考虑到组员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甚至家庭背景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培训技能。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有些学生则是不敢表达,顾虑自己的发言是不是正确,导致合作中出现只是尖子生一言堂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评价等等。

3.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方向靠拢。要求教师时刻树立效率意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实践、探索、积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第14篇:低年级数学游戏式课堂教学探究

低年级数学游戏式课堂教学探究

岑建波 (贵州省册亨县达央乡伟良小学)

摘要:低年级数学游戏式课堂教学是既能学习又能游戏的教学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因此在课堂上能认真地合作探究,专心听课,积极思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低年级数学游戏式课堂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游戏式;课堂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育人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纵观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校要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同时又要求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创新人才”成为一线教师热切探讨的课题。

现代教育倡导寓教于乐,低年级数学游戏式课堂教学是既能学习又能游戏的教学方式。与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教学相比,我们的部分课堂教学相对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激起学生的心智。尽管这种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一定距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若适当的添加些有“趣味”与“活力”的游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从而在课堂上能认真地配合老师,专心听课,积极思考,这样教学活动将会变得鲜活起来,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

一、游戏式数学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生活化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教学《可能性》中我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抛硬币游戏,分别统计抛的结果并比一比,结果生活中的游戏吸引学生了的注意力,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大大的提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知识的距离。

二、游戏式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让课堂趣味化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常用的方法。由于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保持,但是对感兴趣的动画片,能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着看到底。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将他们最喜爱的卡通形象请入课堂,将神话故事和童话世界穿插其中,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同学们瞪大了双眼,举起了小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我用动画演示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四人的角色进行游戏,使课堂生动,学生很快学得知识。教学《7的认识》时,考虑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同学们喜爱的形象,于是我准备了7个不同颜色的小矮人,并以7个小矮人幽默、机智的形象、生动的形态出现,同时让7同学扮演7个小矮人进行游戏,把学生带到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掌握了书本的知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既感受课堂学习的趣味,又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游戏式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数学课堂实践化

低年级学生最初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实践课《折折、剪剪、拼拼》中,课前我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特点,并让学生将拿在手中不同的图形代表自己,设计了“拼组图形”的游戏活动。教学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摆一摆,同学们拼出各种花、草、动物图案并进行评比。通过游戏实践,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我让不同的同学代表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置扔手绢游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实践化,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实践活动。

四、游戏式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数学课堂自主合作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教师单一的讲解发问为师生互动、共同游戏;变学生个体操作为伙伴合作。要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让学生在游戏式课堂中茁壮成长。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他们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起初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认识人民币》中,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游戏活动,分组让同学拿这1元、5元、10元钱去买物品,让“营业员”找回零钱,学生亲身体验营业员的生活,课堂因此焕发了学生的生命力与合作的潜力。

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即使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并不多,是因为课堂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气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如教学《年、月、日》中,我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不同节日日期、由来、意义的知识游戏,哪一组先完成就可以登上我们班的学习太空快车等。学生热情高涨,有上网查资料的,有当主持人的。激发课堂竞争合作意识,同时提问,假如一个小朋友一年想过两次儿童节该怎么办的问题。这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促进自主合作精神,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竞争成功的喜悦。

五、游戏式数学课堂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练习新颖化

在小学低年级,单调重复的练习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练习设计要力争新颖创新。低年级游戏式课堂练习中,可用儿童所喜欢的小鱼、小鸡、小猴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嘴上出示运算符号,也可以把数字卡片或题卡戴在小动物的头上或挂在其脖子上,同时习题也可以制作一些童话色彩和色彩鲜艳的游戏图片。把本来静的习题变成动态游戏题,这样极富美感。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要讲究形式多样,可以进行听音做题练习、对口令等游戏。如教《数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边打手势边对口令,再穿插接力赛、小兔凑数等游戏练习,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兴奋活跃状态中,练习效率因此而提高。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低年级数学采用游戏式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轻松高效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愉快与阳光。

(作者简介:岑建波,中小学一级教师,贵州省册亨县达央乡伟良小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5年3期)

第15篇:高中探究课题研究感想

研究感想

现在国家越发关注研究型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也越发感觉到了研究型课程的重要性。

大家一起做问卷调查工作,整理问题、打印问卷、发放问卷都有明确的分工,但是我们在空闲时也会帮助其他组员的工作;发放问卷时,是我们良好人缘发挥作用的时候,各个组员也都做出了必要的贡献,这正是团结互助精神的所在。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次的研究课题,也让大家的关系亲密了许多。

在小组中,我负责的是制作PPT的工作。对于从小就学过做PPT的我来说,做出精美的PPT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组员们查找的各类资料都非常面面俱到,并且加以分类和整理,为我的工作创造了很多方便。这让我有了些许的感动,也让我了解了大家的能力,我真正的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我的工作中,我需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付出精力为小组做出精美的PPT,这就锻炼了我的责任心。唯一的困难就是,由于家里的软件版本过高,花了一个多小时做出的PPT在学校电脑中打不开,我只好匆匆忙忙在学校又做了一个PPT。这是在学习中抽出时间来做的PPT,我就没有过多的注意幻灯片的衔接与动画效果以及各个细节,只是稍微修饰了一下字体,保证大家能看到我们的结题报告,让大家的努力不白费。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简单的一个PPT居然也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也许是因为课题新颖,也许是因为大家这么多天的努力,让我们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与肯定,我们也因此而信心倍增。

我们没有骄傲。在与其他小组相比较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我们还需要改进一些方法,努力做到更好。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锻炼了与组员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了责任心,与大家一起工作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这些都是为我们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基础,是学校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些机会,努力提升自己,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精心栽培。

第16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课题阶段总结(推荐)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总结

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大力进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及经验,下面作简要的总结。

一、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使课题研究中学生主动地在课内和课外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把学语文和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理论的学习:

1、自主学习的理论。《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2、合作学习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等人认为:通过创造性教育活动,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合作、信任理解的关系,活泼多样地发展学生多样化的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3、探究学习的理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二、研究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课题预期目标,为教学特色建设提供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的支撑,我们积极整合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方式和一般流程,构建了“导入激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引探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1、导入激趣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背影》、《皇帝的新装》、《咏雪》、《化石吟》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真的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景中。比如《化石吟》中下下载大量动植物的化石图片,及影片《侏罗纪》的图片,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自主创造

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给予学生上网,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独立网上学习。如初一的两个信息班进行的“四个一”的活动比赛,先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模仿学习,进行更新创造。整个比赛大力提倡一个口号:“像学者一样认真阅读,像作者一样创新写作,像书法家一样端正书写,像工程师一样灵活运用……”,加强自主独立性的培养,增添学习的成功感。如在创作“励志格言”电子书签、创作一个寓言的过程中,同学们先在网上搜索学习名人伟人的励志格言、网上研读《伊索寓言》后,再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创作,并配以精美的文字、插图处理,自创励志格言、寓言故事。其效果很好。

3、合作互动

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力主“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及网上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通常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挑战竞赛,由此增强竞争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授寓言四则——《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时,可以即时上网阅览这些寓言的VCD片,看图模仿角色进行讲故事比赛。又如下载的《皇帝的新装》的10幅忍俊不禁、妙趣横生的连环图片引来学生阵阵的笑声,给这些连环图片配上动情的音乐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复述故事比赛,这样的效果当然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改变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是录音机播放示范朗读录音的固有形式,还积极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对“说”的能力切实地加强了训练,务求做到“促学生想说,教学生会说”。

4、引探释疑

引探释疑的过程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教《诗两首》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在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5、迁移实践

书上的知识只是一个例子,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像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有的学生擅长网页制作。如根据实验班的实际,已经循序渐进式地开展了以下的“多个一活动比赛”:设计一张“励志格言”电子书签比赛;设计一次自由命题的电子手抄报比赛;创作一个电子寓言;以爱护我们的母亲河为题设计一则广告词;……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比赛的过程中,让学习的语文知识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谦虚好学、乐于助人、求新求精、超越自我的好品质。我们构建这样一个模式,并不是说课堂上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和怎么讲。模式中提到的各个环节粮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教学实际中灵活把握,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

三、探索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我们在实验中进行优化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探索出常规可行的教学策略优选法。如散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策略优选法是:“一读了解作者,了解背景;二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三读理清重点,梳理结构;四读品味词语,挖掘内涵;五读概括主旨,领会中心;六读联系现实,提高认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间的“小组读”、“集体读”、“听读”、“赏大河高山画”等形式,选择配备“文、声、画、像”等媒体信息,教学效果良好。如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精选教学策略是:1.图片激情导入;2.简介作品选集;3.速度感知内容;4.概述寓言要旨;5.研读剖析难点;6.小结文体特点;7.口头创新寓言;8.课外自选阅读。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要把握的宗旨。

如诗歌《天上的街市》的优化教学策略是:1.观卡通夜空星光灿烂图——课文激趣引出诗文(听);2.观万家灯火图,配乐朗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读);3.观“郭沫若”相关图片——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说);4.网上找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复述故事,理解主题(说、读);5.观“牛郎织女”图,配乐朗读——品味特色,再现意境(说、读)。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实验,经历了酝酿准备、尝试运行、持续发展的三个研究阶段,试验班从开始的1个语文教学班扩展到现在一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学班。通过师生的相互学习,把学文、作文与做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明显地增强。学校于本学期初又装备了近三十台有较高配置的新电脑,在完善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学生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学生创作的作品有些具教学示范作用,如以“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PPT广告语制作、电子励志格言等。参加研究实验的老师而言,精诚团结、合作互动。继续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语文的科学教学模式,继续研究相关的语文的优化教学策略,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我校多次举行的语文公开课获得市教研室,其他兄弟学校的好评。其中我校参与该实验的年轻老师在市教研室举办的“三新”优质课比赛与教案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撰写多篇教学教育论文,其中获得市级一等奖、二等奖各一篇。所辅导的学生也有多篇作品公开发表或获奖。

五、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不断变换“合作”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更有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4、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5、要广泛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合作,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6、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第17篇:参与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参与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古城中学 任鹏昌

这次活动时间虽短,但我的感触很深。纵观这节课,我认为老师把课堂真正地给学生,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结合这次活动中的启示,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想谈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点肤浅的认识 “知行结合”。

知,即课改中的思想认识;行,即课改中的实践活动。我们要有下决心搞课改的认识,要坚信唯有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今,靠拼时间、搞题海战术已然行不通,这些道理谁都懂。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确实有不少老师注意到这一点,正在为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而探索着、实践着,做到“知行结合”;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部分老师嘴里喊着“课堂教学改革”,喊着“教学案一体化”,喊着“高效课堂”,而行动上疏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课堂效率低下,课后加班加点,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只顾所谓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学生的长远发展。

本学期,我校教学处统一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格式。刚开始,曾有一些语文老师认为这种格式只适用于理科的教学,不适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语文学科课堂的教学恰恰需要“自主学习”这一前奏,只不过我们老师更加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引导学生怎样“自主学习”;若这项工作做好了,那么我们的“探究活动”就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我在讲鲁迅的《社戏》一文时,花了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他们分别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这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效果良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了小说人物形象,梳理了故事情节,掌握了小说主题。在没有更好的励才课堂教学模式之前,我愿与各位语文老师一起静下心来,做到“知行结合”,一起为学期初学校统一设定的“教学案一体化”模式而努力尝试、努力实践、努力改进!

第18篇: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最常见最基本的方式。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一)

我校研究的课题名称是“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与其口语表达能力关系研究”,作为国家课题“阅读习惯的养成”的子课题,学校领导和参研教师十分重视,从课题组组建到现在,课题负责领导已组织参研教师多次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我对课题实验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学会自己选题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就存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寻找具体问题。

1、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我们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特长爱好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来源。

2、在反思中提炼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可以为自己提供研究材料的有效途径,反思每天中自己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

3、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在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自己的研究意识,将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来源。

二、教师素质与课题研究的关系

1、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是前提。教师的研究意识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如果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就会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熟视无睹,错失提升教育教学的认识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大好时机。当然研究意识并不会凭空而生,除了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之外,还要真正体验到课题研究带来的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是基础。一个总感到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并能很好地进行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教师。教师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则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本课题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题“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与其口语表达能力关系研究”,就其名称分析,我作为一名参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积累知识,丰富语汇。在口语交际课和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灵活应对,顺畅表达的能力,努力探索口语表达训练方法、策略,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二)

研究性学习法课题研究中,我辅导了《语文自主学习法》课题的研究成功取得了课题计划的预期结果,现将我个人辅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法课题的体会总结出来,以便与其他研究课题的辅导教师共同探讨。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

如果辅导教师连“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是什么都不清楚的话,研究性学习法的课题研究就可能变成一种“形式运动”。我是这么认为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方法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独立思考、信息分析处理等多项能力。研究性学习法的研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如何定课题。

定课题与写论文可以说是同出一辙,课题定得好就可以说你的课题研究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任教科目结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本学科与其它边缘学科的结合等多种方法来议出一个课题,在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后再定出课题名称。例如我们计算机学科就可以定出一些诸如:利用玩游戏进行学习,破坏学习法等一系列的充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法。

三、分阶段有条不絮的完成课题研究。

一个课题一般可以自己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议题阶段

定课题、做计划,设计出有关统计资料的表格,课题进展情况登记表等。

2、开题阶段

让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目的,研究方法,布置以时间细化的计划课题任务,必须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等。

3、研究阶段

课题组成员按阶段,按时间完成阶段性课题任务,形成有关(信息)数据处理报告,填写有关表格。进行阶段性课题总结。

4、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开题以来的各项成果和资料,进行有关的数据统计处理,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形成结题报告。邀请有关权威部门,有关专家组成员召开结题会,并由权威部门或专家组对本课题作出科学的评价。

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法的课题研究,以上的体会纯属个人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总结出的不成经验的所谓经验。不足之处有请多多指导。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三)

3月11日我参加了乡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感受颇多。在培训会上,县教研室范主任,周主任作了精彩的报告,我乡王校长也做了报告。现在将心得体会写出来。

范主任的《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我知道了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愿景、主题,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最常见最基本的方式。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等。

我们就行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成长的需要。课题的原则一共有8个,那就是: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推广性原则。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有选题、论证、成立课题组、申请立项、开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按计划实施研究、结题鉴定。

课题的来源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选题一共有四个方面:

1、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从教育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3、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

4、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选题注意事项一是从实际出发,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是不攀高、不求大、不贪多,提倡小课题。课题论证是对已初步确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是课题确定的深化。

我认为搞一个课题研究真不容易,要有一个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团队,踏踏实实干事的人。现在,我们乡就缺少这样一个团队、一个核心人物,领导者、组织者谁会是这个人呢?我也同样坚信认识比行动更重要,我们要进行课题研究,一定要首先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然后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新的挑战。我们要见了一个规范的团队,不断学习,要科学、有一定的策略。

周主任的《把教研做在课堂上》的报告使我知道了教育应该是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我们要然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堂好课,一共有五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型、常态性(为学生为孩子上课)、有待完善,扎实、充实、丰实、平时、真实,组成了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我认为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答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爱上课堂。我们要给孩子学习的动力,我们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一定要挖掘好。我们要面带微笑、满怀激情的上好每一堂课。我认为我们课堂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结果轻过程。

我们教学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让学生去经历、探究,我们当老师一定要的帮助学生去学习、探究,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我们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环境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人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从想在开始我要接纳我不能改变,努力改变我能改变的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们乡校长的《课题研究贵在持之以恒》的报告,使我懂得了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立足课堂致力于课堂改革让自己的课堂越来越精彩。我们要像王校长一样进行课题研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选择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最后把简单的事做好,持之以恒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我们正在上路……

第19篇: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2014-2016年我们课题组开展了课题《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途径的初步研究》的研究活动,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和及时的分析总结,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而我也从中获益匪浅。我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方法,而且也亲身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魅力。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做课题的一些体会:

一、用心做课题

课题研究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特别是想要取得一点理论上的突破或者是实践上的创新,所以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必须用心去做课题。对于老师来说,正常的教学及各项教育工作已经令我们很费心了,还要再用心做好课题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前期,我们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调查访问了有关学生,并请教了专家,最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实实在在的对课题进行了多维化的设计研究。如果不去用心做我们是无法深入的理解课题的主旨,更无法做到有质有效。

二、团队合作、交流讨论

如果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工作是很难顺利开展的。说实话刚开始我一点头绪也没有,我们课题组四个人天天坐在一起研究该如何开展课题,我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高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分工。我负责的是力学实验,王宝爱老师负责的是电学实验,李晓峰老师负责的是光学实验,组长高老师负责的是热学实验。我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互相配合,互相沟通与交流。我们课题组成员每周研讨一次,共同探讨遇到的困惑,相互交流经验教训,我们的观点经常会被否定甚至是被推翻,一次研讨会下来,工作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我们这个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不断的反思与借鉴中,我们的课题也在不断的成长。

三、科研能力提升了,同时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培养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资料,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量。通过在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分析,我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科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数量研究法等等。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点给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也使得我更加乐于去深入了解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得到的很多很多……。

第20篇: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参加《农村中小学生每日20分钟写字训练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心

两年来,我们在县教研室领导的专业引领下,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促进了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的素质。在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我回顾了学校两年来的研究工作,我发现,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我们已经享受到课题研究的幸福。为了以后更好地参加课题研究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参与课题研究使我成为学习者。

两年来,通过定期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我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了对课题研究的理解,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地去寻找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从杂志上寻找,到图书馆收集、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课题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题研究论文的撰写使我成为观察者。

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慢慢地学会了记观察日记,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让我知道根据课题去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以及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的成长感言,从刚开始的不知道写什么到后来可以就课题写出一篇论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会了观察,观察学生的活动,观察学生的行为,而这些记录下来的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就成为我论文的很好的论据,同时我也学会了根据自己活动的开展情况定期写下评价记录,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仔细去分析,认真地记录,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就会用我们的笔,生动地再现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从多角度观察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使我成为思考者。

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会针对自己开展活动认真进行反思,总结哪里做得正确,哪里还有待改进,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如课题教学观摩、课题论文交流、录像课等。活动前,我会根据自己班级的研究主题,围绕课题的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针对推敲每个活动的环节,尽量把活动开展地更完美。活动后,我会围绕研究目的开展的活动,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改进。从而增强了自己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的能力。

四、乐于尝试,重在实效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我们总是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和同事们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我更认真备课,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试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随堂课。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进步着。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着我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以期获得更大进步

总之,我们要用这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好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被认为是教师提高自身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门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门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同仁们共同成长,就让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真正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提高自己,服务学生。

《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doc》
探究式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