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教学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2020-06-1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研究

【前 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记忆教科书知识转向了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历史问题的解决以及历史价值的追问,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努力。“问题探究法”是启发教学方式的一种升华,但是无论是探究还是启发,关键要让学生能发现或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欲将一些思考呈现给大家。

【关键字】 高中历史 “问题探究法”

一、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问题探究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问题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组合体。由于这是一种还在探索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无论是它的名称还是它的内涵都是见仁见智的。

具体而言,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借助教师或学生提供的历史资料的帮助,利用教科书、历史文献等学习资料,围绕着核心问题,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用类似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既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同学间协作来讨论,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历史问题的结论来获取新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就是说学习开始于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来源于对事物的疑问。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有一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给学生奉送了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他把问题教学进行了程序化、模式化。而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教学设计,就是需要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之后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来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探究问题答案的教学设计模式。当然,“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由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以独立或是小组讨论之后自主得出历史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加强了学生对整节课或是一个单元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几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在汲取历史学科专家、其他一线教师以及自己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三、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一)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灵魂

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灵魂,课堂开

始于对问题的发现,结束于对问题的解决。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教学设计中,从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即从教师发现问题开始组织教学,之后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教师、教科书提供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围绕着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探究问题的现状以及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获取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所以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学生用问题来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由于历史学科具有的过去性和定论性的学科特征,学生的知识大部分源于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中,要求教师精心提炼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收集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特点告诉我们:首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而并非是教师的讲解、传授。所谓的自主学习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所谓的合作探究指的是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同伴之间的互助,相互启发、相互合作,而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笔者以为,在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进行有机的结合,即使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也必须经过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自学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适当的指导。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遇到困难

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正确方向;或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使学生构建更科学、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求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推动教育实践向前发展的前提,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一堂课只不过40多分钟,在这40多分钟里面教师要完成一个课题的知识讲解,不要说学生的质疑与讨论,就是单单老师陈述完史实都有困难,如果中间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那么恐怕时间更不足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时时刻刻想着达到什么目的。事实上只要过程做好了,很多隐性目的就已经达到了。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它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提高。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情况

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针对认知教育提到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由此可知,奥苏伯尔认为,要切实做好教学工作,必须以对学生的心理了解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备课”更要“备人”。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期中包括对学生原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经验、思维能力、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了这些,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在教师角度,对教师设计问题有好处,

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次,也有利于产生新的问题。所见到的教材中规定好的问题,不是真正来自学生疑问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是学生内心自发提出的,非教师主观发现的,并且不是刻意衍生出的问题。如在“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的学习之前,我了解到班级中有几位同学对北洋水师和日本军队当时的武器装备等非常感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这几位同学以“从军队力量的对比来看中日甲午战争”为主题进行了自主学习。学生们选取了三个视角:中日双方海军的装备、海军管理的模式、军人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甲午战争爆发时中日军队力量中国弱日本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之上。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设疑,通过引导使学生在问题的方向和选择方法上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养成慎思、明辨的品格。

(三)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创设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设置悬念,或诱发学生思维认知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进入历史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师通过阅读,用规范又不失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历史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除了听觉传递,利用多媒体视频等视觉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采用媒体介质能更直观表达出问题情境的形象;视觉上也可采用纪实照片、图片、历史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如在学习“隋唐政治新格局”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贞观年间,国家要在陕西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应该如

何运作?为什么要这样繁琐?由此引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的运作程序和各部的职能,然后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提高了宰相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完整的相权被分割,达到了加强皇权的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了历史的本质。又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一课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自己制作的数字故事“美国梦”导入,学生在充满动感的爵士乐的带领下,在“猫王”、“西部牛仔”、“自由女神”、“美国大选”、“奥巴马”等具有美国标志性符号的元素引领下,很快让学生融入到了课堂的情境中来,激发了学生对美国人“美国梦”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

“问题探究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性、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差异,因而对问题回答有时会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引导,力求问题的解决及时到位。“问题探究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有些课堂确实因为问题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过犹不及,另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一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全班会出现被一两个发言积极分子唇枪舌剑、垄断课堂的局面,更有甚者是讨论的问题严重偏离了主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不能像个局外人。

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这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两个探究问题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了学生: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日本为什么能够走上“脱亚入欧”的道路?日本真的“脱亚入欧”了吗?可是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在讨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发生了偏离。因为一提到日本,学生的情绪就非常激动,否认、仇恨的情绪占了主导,第一个发言的同学义愤填膺地痛斥日本近年来篡改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等问题。我马上给予引导:“学习历史

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以史为鉴,我们要学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对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借鉴意义。要理性地看待日本、看待历史,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在教师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下,这节课顺利进行,学生开始放下了偏执和浮躁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思考日本明治维新对我们今天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启示。

(五)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史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凸显包括史学方法在内的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历史课堂学习的要求,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在诉求。历史“问题探究法”中的学生自主活动一方面可以把学术研究和高中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得到史学基本方法的训练。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的讲授过程中,在课前预习的“学案”中,我创设了如下两个问题: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战争中致远舰是如何沉没的?之后我请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了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如宗泽亚先生撰写的《清日战争》、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戚其章编写的《甲午战争史》、石泉编写的《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姜鸣编写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同时让学生对手中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解释分类的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史料的分类:第一史料和第二史料的区别,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区别。课堂上,我让学生运用基本的史学方法来学习史料,辨析史料,去伪存真。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以及重视材料的多元性和恰当性。

(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还要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针对高中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特点,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开建了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方法。除了传统的历史考试外,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增添了许多具有表现性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制作,历史调查等。如我在高

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历史学习评价中采用了优秀历史剧本集、优秀笔记本、上海老照片、历史小论文汇编等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每一个自主学习的成长足迹。当然,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这些以问题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不是遥不可及。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拉近了历史跟现实之间的距离,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最显著的效果是历史课外读物在学生课桌上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多,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的人数增加了,“填鸭式等老师给答案”的人数减少了,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法很有效果。

四、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

(一)选择合适的历史材料创造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重心是“探究”,探究的实质是将和类似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题主旨出发,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条件的起点。教师精选合适的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历史材料的真实性是学生的探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资料的搜集,但一定要进行筛选,选取的材料要符合教学目标,之后再形成问题情境。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一课的教学中,针对致远舰沉没的谜团给学生选取了这样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在奏折中说“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呈奏:„„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即沉没。”——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三)》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134页

材料二 在华的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力特尔说:“鱼雷如何呢?日军一发再发,而且没有接近有效线内。与此相反的是清军打出了二十三发。”

——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七)》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3页

材料三 从军事学上的解释:早期鱼雷命中率很低;发射准备期较长,不可能仓促发出;而且致远是以舰首对敌舰,这种情况下鱼雷不可能命中。 ——陈明福《海江英魂——记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284页

我的问题是:这几条材料中有哪几种观点?之间是否有矛盾?你更认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这一系列历史材料构成了问题的场景,学生很快产生了探究兴趣,在深入探讨后有的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借助军事学的解释,材料二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学生们认为致远舰不是被鱼雷击中的。这样,不仅通过探究解决了问题的本身,更重要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对判断史料的真伪以及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提高了历史的思辨能力。

2、客观性。各类历史材料通常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学生选读时容易受其影响而偏离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材料时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选取客观的历史材料才有可能让学生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如学习“美国的建立”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多角度选取资料,最后,一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进行了这样一段发言,给我印象很深: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美国《合众国宪法》时认为,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这是它反民主的表现,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降低了奴隶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种评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没有充分考虑到《合众国宪法》制定时的背景。1787年,来自美国各州的55名代表在费城开了116天会议商讨国

家大事。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会议为何召开这么久,是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的矛盾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其实,在宪法中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在制宪会议中已有多人提出,黑人“五分之三”原则也经过了多轮谈判与投票才得以通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多元利益尤其是南方与北方相妥协的结果,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所决定的,这种妥协是一种双赢的政治智慧的结果,这种妥协有其存在的时代合理性。

3、适度性。这里所说的适度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问题要既能启发学生,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如“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一课时,“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于是有些老师就不可避免的考虑在这个地方想办法让学生去讨论,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可讨论之处,学生只要稍微看看书,就可以讲出来。如果教师提出来势必会回到传统的“你问我答”的传统僵化模式中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更深的印象呢,只要把讨论主题稍微变换一下就并不困难了,如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找例子,谈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措施至今仍在沿用或者受益,哪些措施现在仍然可以采用。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开动脑筋,联系现实,对这个知识点印象也加深了。

(二)围绕主题设计问题

“问题”是“历史问题探究法”的切入口。因此,设计好问题是实施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教师在设计时还需注意对核心问题进行关注,因为核心问题是所有课堂问题中关键的问题。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核心问题,教师还需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一些有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解决教学目标的辅助性问题,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问题链”。实践证明,一个设计恰当的“问题链”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引领学

生一步步深入历史问题的核心,领略历史的奥秘并最终解决问题。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是恰当的呢?下面以我和学生在“美国的建立”一课的探究学习来说明。

1、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数字故事来展现美国的场景,最后画面定格在自由女神和五月花号上,文字显示——文明从这里开始。由列宁的话引出独立战争,指出美国是个充满梦想的国度,本节课要了解美国人圆梦的过程。

2、确定研究主题。启发学生思考: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梦想是什么?18世纪后期, 英属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为什么会爆发独立战争?美国建立后美国人民是如何圆梦的?学生在进行思考之后集体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最后确定了以美国梦为核心的探究主题:为什么《五月花号公约》是英属北美人民的梦想之源?《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这美国的建立,但美国人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邦联条例》让独立后的美国陷入了怎样的困境?《合众国宪法》为什么让美国人梦想成真?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个别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得出了北美殖民地盛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浓厚的历史渊源来自《五月花号公约》。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行了交流与碰撞,更能具体的感受到独立战争的原因。同时感受到了《独立宣言》让人民梦寐以求的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以实现,《独立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并指出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在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两则材料感受到了新生的美国遇到的困难,学生自然而然说出了《邦联条例》让美国人的梦想幻灭,指出1787年合众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必要性。之后学生自己介绍了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树状结构图,说明1787年合众国宪法又一个重要内容: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

衡的原则构建,指出《合众国宪法》让美国人美梦成真。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合众国宪法》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合众国宪法》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但是,这部宪法是否有缺陷呢?接下来带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模拟选举现场”开展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美国《合众国宪法》。学生在参与体验后运用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合众国宪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部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文明的基础。通过问题的探究和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横向、纵向的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从上述的案例看,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中一个好的问题链的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突出主题。课时总是有限制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全部的精力都引向最核心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课题展开讨论,或是参与体验才能有高效的课堂。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我讲解到:罗斯福以他的“灵丹妙药”拯救了美国,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福音,改变了美国的历史命运,他受到了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景仰,不过,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报纸上,部分资本家怨声载道地骂罗斯福是专门‘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每日都在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群众直呼‘这个法案的每字每句都是从《共产党宣言》抄袭得来的’。甚至有人高呼让罗斯福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呢?罗斯福这么做是否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这个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罗斯福新政”所实行的背景意义、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所衍生出的影响来展开,这样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都大胆思考、踊跃回答。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在脑海中加深印象,并且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下

也能围绕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更重要是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问题的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通过充分地研究教材,课堂上利用学生平时日常生活情境或是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当然也可以是在历史基础知识之上,通过几个问题浓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不仅掌握课堂的教学要求,更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近几年,各大媒体里放的清宫戏目很多,涉及的历史人物各不相同,但有些历史人物与课本上所描述的截然相反。每当上课时我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就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还郑重其事的告诉我,应该是这样的。如高中历史第五分册中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内容,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在学习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近代历史上的李鸿章,到底是卖国、爱国还是误国?这一问题情景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要有反馈预设。问题设置之后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预见性,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如在学习到“红色政权的建立”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历史记录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为什么记载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学生依据教材得到的史实是南昌起义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结束。这时候如果教师不马上对南昌起义前后的中国革命情况进行拓展和补充讲述,学生势必在认知上对南昌起义会产生偏差。由此,从各个角度来剖析教材的内容,不断深入研读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时必须强化的,教师要在

将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为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预设处理。

(三)指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掌握探究的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历史知识问题是历史问题探究法的直接目的,但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到探究学习的方法,是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方呢?这需要教师的指引,因为实际能力的局限学生往往会找不到正确的探究方法,此时教师就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围绕着课时主题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用探究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点拨,如: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小组之间的讨论、个体的深入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也可以给学生介绍历史学者们研究方法。中学教学要适当引入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教师占有的材料越多,越能了解学术前沿的话题,就越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毕竟还是受教育者,在历史知识的储备、历史思维方式等一些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尤为关键。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使命,充分发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性,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方向。

总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性方式,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问题探究法”进行再加工,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既有一双善于发现自身课堂教学不足的眼睛,又要有一颗能够及时准确地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头脑;既要不断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实践,

又要认真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这正是高中“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熊铁英,高中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05-01 【2】 T.Holt, Thinking Historically.New York, 1990.【3】姜义华等《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4】 李林川,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4, (1-2) 【5】黄鸿,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中学教科室,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 【结题时间】 2013年12月

推荐第2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应用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更要重视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深化实验探究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向.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活动平台,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率同样有推动作用.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一般来说,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主动的参与而掌握并能够良好应用某些知识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相比,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跟好的理解高中化学中的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并能够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水平。对于探究式的教学来说,其本质是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扮演课堂中的科学家,继而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搜集并加工所需要的信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探究式教学是以问?}和任务作为出发点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与策略

(一)利用假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时,可以利用假说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假说是人们以已认知的知识和理论为依据,对未知的现象和事物做出的合理的、推断性的解释。假说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先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猜测,并让学生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因此,不能够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学生在进行假设时出现错误,教师也不能够予以指出,而要在进行探究活动时,逐步引导学生,使其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的错误,并掌握正确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元素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假说法,带领学生对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推测,如,根据元素钠的性质来推算元素钾的性质,这是因为,钠和钾属于同一主族,因此其在性质上存在递变性和相似性。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其他的知识来推测元素的性质。而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严重假说的正确与否,继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由此可见,假说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通过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究式教学

除了利用假说来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外,教师还能够通过创建和设立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并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为创设情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才能够有妙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而对于问题情境来说,要想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力求让学生自己提出但是由于高中学业较重,时间较紧等原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则需要教师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建而在创建问题情景时,教师必须要以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可以以日常生活等作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具体的实践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争议性较大的问题作为切人点。在学习知识时,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因为认知思维出现冲突而产生争议,这是不可避免并可以作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力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有的学生会认为,乙烯遇澳水而澳水发生褪色现象是因为乙烯的作用,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在制取乙烯时会产生二氧化硫,而澳水褪色是因为二氧化硫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会让学生分成两部分,继而其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误的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更替来创设问题的情景。对于高中的化学知识来将,其是按照一定逻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的知识时,可以先找到该章韦知识与已经所学过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后根据学生的已掌握的知识来设计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继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倡导绿色低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应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可通过导管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导人相应的吸收液。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实验完毕后,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可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而要想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实践内掌握实验的要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实验思维,而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则能达到这一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车延平.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方法的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2011(12))105

[2]丁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61~62

[3]杨宏伟,侯千金.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150~153

推荐第3篇: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从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硬件教学环境设计、软件教学环境设计、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评价、探究学习的教育功能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述,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物理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把这一理念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

为了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二、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所谓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包含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含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的评价(含教后的反思)等方面。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阐明教学目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将科学问题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过程。

实施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不但使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室是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相对贫乏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极为困难。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充裕的信息资源和促进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

1、硬件教学环境设计

学校校园网由网管中心、主干网和各楼内的局域网组成,覆盖整个校园。数字化教室与中心交换机实现数百兆连接,供学生上因特网用;配有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教师机;学生每人

(或合作小组)配一台多媒体电脑作为学生工作站,所有电脑均连接在学校的校园网上,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软件教学环境设计

软件教学环境包括网络资源库和讨论区,核心是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库。

2.1网络资源环境——网络资源库

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库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搭建的智能化平台所支撑的、“丰富”的教学环境。该教学环境结构图如下:

图一 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结构图

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是一种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它包括电子教材、录像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网络信息资源等。

教学素材库为学生提供自学素材;网络课件库为学生或教师提供网络课件;背景资料库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指导性自学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虚拟实验室备有演示性实验、辅助性实验、拓展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设计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智能习题库备有智能题库系统、智能考试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自我检测。

探究式学习案例库提供了一些有关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将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的实验、调查及其它学习活动,并从相关网站向外延伸到因特网。

2.2协作学习环境——校园网上的讨论区

校园网上“讨论区”的设立,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讨论区包括学科论坛和在线答疑。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讨论区来实现,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其次,可以采用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它更适合于个别化学习。

四、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中,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诱导型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主要评价方式,形成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该教学过程设计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问 题 探 究 评 价

图二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该教学过程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2)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

(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4)小结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以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并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评价既有一般教学评价的共性,也有其本身的特点。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教学评价而言,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为重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

(1)主动性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

(2)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深入和拓展程度、探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开展探究活动的效率。

(3)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是否提高。

(4)建构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六、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以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例来分析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电子发现的过程和重大意义;②知道汤姆生原子模型;③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说出其设计思想;④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具备实验设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②具有理解和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推理实验结果的能力;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式结构发现的教学,初步养成科学的世界观、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问题的提出

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上课后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背景资料库学习有关情景资料,激发学生质疑。如:①三项重大物理发现是怎样发现的?三项重大物理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②原子的组成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③原子的核式结构是怎样被发现的?通过浏览网页呈现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问题情景的创设

学生学习的情景资料有:①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三项重大物理发现(X射线、天然放射线、电子)的音频、视频资料;②近代物理发展史实的音频、视频资料;③核能释放(原子弹爆炸、核电站)的音频、视频资料。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网页。该网页由电子的发现、汤姆生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等三大学习任务组成。各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如下:

(1)电子的发现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汤姆生怎样对阴极射线进行研究直至发现电子及电子发现的意义。学习内容有:①电子的发现(点击“实验装置”,出现阴极射线实验装置模拟图;点击实验装置中的“开始”,播放工作原理、物理过程动画);②电子是怎样被发现的?③为什么说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④电子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⑤电子与带正电的物质怎样构成原子呢?⑥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

(2)提出假设——汤姆生原子模型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学习内容有:①汤姆生模型的提出及其理论,包括:文字材料和模型模拟图;②实验验证;③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矛盾;④该模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3)设计新的探究方案——α粒子散射实验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α粒子散射实验无法用真实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这一难点迎刃而解。该学习任务有:①实验设计思想;②实验装置模拟图;③实验过程模拟;④实验现象观察;⑤实验结果及分析,其中设置了4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并配以动画模拟演示。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一阶段是学生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对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与老师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入网络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寻找物理规律。

(1)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与汤姆生原子结构学说间矛盾的研究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与汤姆生对原子结构学说的矛盾来探究新的学说。

(2)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习任务有:①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理论;②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③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小结交流:该学习任务主要是由学生对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网页“小结”。

(2)网上测试: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以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

此外,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进入“疑难导学”网页进一步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入教学资料库浏览教学资料,如有关汤姆生的资料、有关卢瑟福的资料等,还可以进入与本课题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七、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教育功能

教学实践表明,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1、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实施探究学习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探索出来的,学生不但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2、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等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感悟,获得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探究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索、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学习支持资源,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协作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在亲身探究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要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种亲历过程,使他们渐渐养成只有经过亲身观察和检验才真正相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协同,进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

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从而促进学生协作精神的提高。

此外,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开放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问题,基于信息化网络资源的支持进行探究,从网络资源中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收集的信息和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重组,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假说进行验证、评价。这样的探究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5、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脑、手、眼、口、耳”进行“全频道”式输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剖析和解决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求。通过问题情景的诱导,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发展探究技能,从而使个别化教学成为现实;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但是,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之中的创新型教学方案,在实施探究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 《物理教学丛论》 科学出版社 2005.75~107 [2] 余胜泉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00~126 [3] 王磊等译 《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9~153 [4]

蔡铁权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00.167~170 [5] 罗星凯等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2001 .(12)

[6] 李 森 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教育研究》2002 .(2)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

2.物理探究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近年来,我国掀起了物理探究教学研究的热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科学教育的需求,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3.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与此相配套的探究型课堂教学。

4.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现状必须提倡和研究探究型的课堂教学。 5.探究型课堂教学十分符合物理课程本身的性质。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为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三、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基本假设 1.概念界定

(1)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过来的,美国学者一般采用施瓦布定义:学习者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里强调的是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形成科学概念和探究能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里表明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二是教学或学习过程。前者为后者提供模式或模型,后者是对前者的模仿或模拟。因此,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探究有“口头询问”,努力寻找答案之意,也符合青少年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布鲁纳把这些心理特征看作是"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人的建构性学习方式,总是与真实的本质(心智表征具有真实性)、知识的本质(知识是由个人建构)、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个人在知识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以及科学的本质(带有一定目标的探究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建构主义提倡的“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起始阶段,还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操作、理解、成功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追求阶段,以及应用为目标的结束阶段,都是强有力的。

(2)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3)物理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气氛、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感受和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2.目标假设

探究式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现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模式与教学策略 1.引导探究

(1)引导探究的模式 情景引导探究 实验引导探究

(2)

引导究的教学策略

引导准备阶段:回想旧知识,创设新情境,导人新内容,出示思考题。

引导初探阶段:再学新内容,回答思考题,教师补讲解,问疑提新解、形成探究课题,确立探究重点。

再引再探阶段:依据探究重点,指出课题特点,总结探究思路,归纳探究规律,提出注意事项,集中解题练习,整体回归评价,布置课外作业,提出预习思考。 (3)

引导探究中教师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 2.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模式 任务合作探究 模块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揭示问题:教师提出学习探究的任务(问题或课题)。

小组讨论:把教学班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每一小组由邻桌的4人(或3人)组成,为学生合作探究创设空间。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设想。 提出假设:根据小组内讨论情况,确定对问题的基本假设。

合作探究:根据小组提出的基本假设进行成员分工,通过对教材研读、资料探索和动手实验等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并在小组内形成结论。这是合作探究中最关键的一步。 班级交流:把各小组内形成的结论在班集体中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经教师的点拨或提炼,形成成果。 (4)

作探究中教师的作用

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 ②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 ③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

④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⑤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和相互交流。

⑥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3.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特点

①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②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③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协调发展;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①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 ②活动发展式自主探究 ③实验驱动式自主探究 ④任务驱动式自主探究 ⑤模块建构式自主探究 (3)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备课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导引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设问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调控策略——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收尾策略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4)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设计

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创新

反馈交流 启发导学 解疑释难 自主探究 掌握新知 提出疑问 创设情境 确立目标 激发动机

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激发动机: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设学习情境,整理学习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因此,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这一环节的问题和实验事实,带着疑问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这一环节的学习。

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提出疑问:这是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摸式的关键环节,是该模式的核心。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发展。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是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创设的问题情境,紧密结合课本新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眼、手、脑并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发能力,提高素质。 反馈交流,启发导学,解疑释难:这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采取的方法有课堂提问、讨论(小组研学)、启发助学、点拨导学、检测学情、信息反馈等,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问题,以便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创新:这是强调该模式的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学情的具有一定梯度的设问新颖、形式灵活、综合性强的思考题。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 (5)

探究中教师的五个关注

自主探究是引导探究、合作探究的进一步发展,其教学设计的理念、思想、方法包容着引导探究与合作探究。要达到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实施主体取向的发展性评价,不仅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方法和技能,而且十分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协作精神等也给予同样的关注。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五个关注: ①关注学生已有基础。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 ③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 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

四、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7年3月1日 — 8月31日) (1)制定研究方案,统一思想,形成对方案的共识

2007年3、4、5月学习有关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探究学习理论,讨论,研究并初步确定研究方案.各教师根据研究方案制定本人的研究计划,于6月30日前交给课题组长。 (2)确定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情况。

2.实施、研究阶段(2007年9月1 日 — 2010年9月1日) (1)教研组要将此项研究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要根据计划有序,有质进行研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要继续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实践课要为研究计划服务。

(2)与年级组配合 ,在年级活动时及时沟通,交流小组探究的情况。 (3)今后每学期在我校推出实践课,促进课题的研究。

(4)各教师每学期进行一次课堂透视,在教研组会上进行评课交流。

(5)各教师在2009年底前写出阶段研究论文.2010年9月1日前完成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预期的成果

1.

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逐步提高,成绩有明显提高。

2.

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能力明显提高。 3.研究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

推荐第5篇: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化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化的实践研究

隆尧县职教中心

王孟霞

生物教学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之路可谓一波多折,理性看待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由于受实验条件制约,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在众多农村初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学校似乎不太可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总是停留在承诺中,显现于建设图纸中,难以变成现实,仅有的实验室无非就是一间教室里摆放了若干标本。同时,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广大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然而生物实验室虽然建成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过程中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课程,无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及明确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包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程度,实现在教师指导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文本中的一些小型实验;包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友好沟通,相互探讨实现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等。但是,在农村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好奇心是主要原因;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没有落到实处。显然,生物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实验教学所达到的相关教学目的难以体现。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意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事先计划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顺利开展。当然,农村初中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实验教学总是与学生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的,结合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如何将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言,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尽量把实验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把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生物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为什么”在实验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不同现象才会细致考虑,在参与实验过程中思维才会有方向,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其次,认真构思好实验中的每个环节,确保实验的所有环节都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验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既要考虑实验目标的落实,也要根据学生对实验好奇的心理,优化实验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诚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引导策略

1.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2、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3、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合理的生物课学习小组的组建必须要与学生的生物课学习实际相结合。1.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角色分工及小组长的选择,要以学校、班级分配的学习小组为基础,同时根据学生生物课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微调。2.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要求、基本技能与评价激励的培训是保证学习小组有序、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生物教师要在班级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体现生物学科特色(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项目培训。3.建立以学习成绩测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个人表现、小组表现)为依据的多元评价机制。这样建立起的生物课学习小组,既兼顾班级统一管理的方便性,又能更加契合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更合理、更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和有序进行。 4精心设计“科学”的学案 要保证学案设计的“科学性”,在设计导学案时可采取“三步走”:

第一步:在经过对学情、教学资源条件、教材、课标要求、学法深入研究及对知识脉络、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的提炼之后,在导学案基本框架结构上,将“学习目标、重难点”部分明确、完整呈现出来。 第二步:搜集、分析相关的优秀教案资源,在自己基本框架确定的基础上完善。 第三步:整合、改进优秀资源,完成基本框架中核心内容“学习过程”部分的具体细节设计。“学习过程”各环节的设计要明确时间分配,内容 “方法化、问题化、层次化”。

5、制定相应的规则

实施课改中,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6、.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7、找准讨论的“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昼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7、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更合理?

8、制定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纪律才能使课堂得安全、有序,引人入胜;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既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组员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以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不仅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从中特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既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我们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改革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正视并认真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可以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发展的。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之路可谓一波多折,理性看待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在实验条件制约,内在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在众多农村初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学校似乎不太可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总是停留在承诺中,显现于建设图纸中,难以变成现实,仅有的实验室无非就是一间教室里摆放了若干标本。同时,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广大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然而生物实验室虽然建成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过程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课程,无论是以往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及明确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包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程度,实现在教师指导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文本中的一些小型实验;包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友好沟通,相互探讨实现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等。但是,在农村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好奇心是主要原因;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没有落到实处。显然,生物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实验教学所达到的相关教学目的难以体现。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意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事先计划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顺利开展。当然,农村初中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实验教学总是与学生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的,结合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如何将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言,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尽量把实验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把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生物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为什么”在实验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不同现象才会细致考虑,在参与实验过程中思维才会有方向,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其次,认真构思好实验中的每个环节,确保实验的所有环节都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验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既要考虑实验目标的落实,也要根据学生对实验好奇的心理,优化实验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诚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学校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以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实施”为核心,在《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已取得的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更加深入地进行课题的探索与研究,继续以新基础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以吃透教材、探索教法、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深入研究,实施有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促教意识,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虽然去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还没有完整的思路和做法,所以今年的课题研究也将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二、重点工作:

首先,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扎实课题组教师的内功。

在本学期的研究探索中,和去年一样,加强理论学习必不可少,理论学习就象是一棵树的树干,所有研究都要以理论为根本,所以在原由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很有必要,而且要结合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探索,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发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所得。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至少发表一篇有一定质量的课题论文。

其次,继续坚持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堂的观摩和实践。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教研室的布置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其他年级班级参与并观摩课堂实践,另外如果有可能还将向学校申请课题阶段展示活动,并准备安排课题组成员上课题研究课。我们还将课题的研究实践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中去,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努力的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探索,并及时写好教育心得。

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积极性和课题阶段研究成果的实践操作性,我们还将向校长建议举行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届时会有两名课题组老师上汇报课,为提高全校老师对于《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认识做桥梁。

第三,在研究的着力点上,今年将注重在课堂实践中去探索有效实施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上。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有可能在实践运用上会出现一些不附的现象,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优劣,那么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如何来把握这教学模式,和如何使教学模式“变身”有效地应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一年来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今年是以课堂实践为主,着重针对具体内容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安排课堂观摩和阶段成果展示也是为了集思广益,避免我们的课题研究在中途偏向甚至误入歧途。进一步提高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能力。

三、2007年具体安排初定如下:

3月份:召开今年第一次课题组会议,认清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2007课题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并安排一次理论学习。

4月份:安排课题组成员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并认真听取其他领 导和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并积极局教委和学校对我校课题开展情况的调研 准备。

5月份:加强课题组理论业务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深入自己课堂,并进行优秀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的评选。

6月份: 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撰写课题论文、案例, 参加课题征文比赛。做好这一学期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

9月份:集中探讨上上半年课题进展情况,重点对课题研究的困惑与难点分析研讨,了解本学期课题组活动方案安排,明确本学期研究课题方向。

10月份:组织业务学习,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课题组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做好记录。

11月份:教研组成员完成研究论文 对教研活动的反思,以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及时写心得、随笔等。

12月份:集中交流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做法、经验,总结得失,提出问题。组长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2007.3--2007.12)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小学课题组

这段期间,课题组在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加校本教研力度,深入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进教师教研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只务实、高效的课题研究小组,顺利地完成了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加入了《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数学课题的实验研究活动中。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课件和网页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课题组的老师着重加强了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教学需要怎样的质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焕发数学课堂魅力》、《让数学情境走向“草根化”》、《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等。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纪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另外,实验老师把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使自己成为一名位反思型的教师。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课题成立之时,我们制定了课题组管理制度,定于每周三下午3:00---4:30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课题教学研讨活动的时间为星期三早上第一节课(8:50—9:30),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再组织评课交流。每次的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在互动研讨中我们将以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实验老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在各种观点的高峰中,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

在听课中发现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 “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二、课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该课题已经研究实施了一个年多,由于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课题组成员吴艳撰写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第二十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专题)评审会被评为贰等优秀科研成果,这也是对初步总结《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所给予的肯定。

(一) 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围绕课题目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1、创设悬念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的《谁爬得快》中,一开始,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了猜谜语的游戏:

1、猜成语:“事物周而复始,来了一遍又一遍”、“绕一圈又重新开始”。

2、猜哑迷:“老师开电风扇”;“老师在讲台前绕行三圈”。在学生充满悬念“为什么数学科会与语文教学中的成语相关联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成语有关。学生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初步体会“循环”这一概念,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能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疑”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教师创设模拟生活中“超市聘请员工”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去找工作,最关心的是什么?”接着出示超市副经理为了聘请员工,贴出了公告“本超市聘请员工的月薪平均1000元”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想主动去参与的想法,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小小图书馆》中,可把将教材中枯燥的图书馆藏书的册数统计表改变成动态的活动情境:在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学生拍皮球比赛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意识的选了几位学生汇报了拍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由此,让学生根据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在解决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又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摆学具、拨计数器、动手

计算等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在动手中思维,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中。

4、创设良好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师可首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课件出示小学生足球比赛情境图)。踢足球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进一步播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球,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立刻高涨了起来,思维也一下被拨动了,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纷纷谈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又进一步指导了学生分析出应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那就要看哪名队员罚球命中率高,即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5、创设充满探究趣味的“游戏”,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后,我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男同学请先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小方格)。接着,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刚才那个长方形反过来,用较大的方格来画),记住它的面积有及格方格。然后,男女同学各自汇报观察的结果,得出女同学看到的18个方格的长方形比男同学看到的6个方格的长方形大。这时候,故做神秘的问:“女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真的比男同学看到的大吗?”再出示真相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原来是一样大的,也由此深刻体会到必须用统一的单位来计算图形的面积。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点燃了,那种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迫切需要去探究新的知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了转变。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

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进一步明确了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内含。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探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它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诱发、创设求问题→启发、探究求思路→引导、探索求解决”。

“诱发、创设求问题”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启发、探究求思路”即: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主要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探索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探索求解决”即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包含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

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

2、目标导向,主体调动;

3、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4、引导探索,合作互动;

5、形成共识,主体发展。

三、研究后的思考:

目前,我们在上数学课时,都能有意识地运用“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题实施中,个别课的设计不能很流畅地与教学模式想融合,把模式照搬地讲授,有时反而会使得学生在感觉 “浅尝则止”理解得不充分,或是已经很明了了却还是要继续学习,失去了对内容的探究的兴趣。我们逐渐地认识到,“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是可以通变的,可灵通地结合教学内容来运用。

2、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运用”中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的题所替代。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研究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课题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4、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质疑”和运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 “质疑、探究、实践”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如何让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得更广泛”、“如何使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

式让学生喜欢”、“如何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进行深入地研究。(执笔人:吴艳)

推荐第7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现状分析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原则、策略、途径。 2.通过研读教材和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搜集探究性实验素材。 3.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环节设计。

4.研究化学课堂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与其它教学方式的整合。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3.理论研究法: 4.总结研究法:

五、研究计划

1.实验前期调查与组建阶段: 2.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备课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 (2)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实验探究的教学环节设计。

(3)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在备课组活动中交流。 (4)通过平时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5)在第一轮实验(约一学年)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6)课题组每半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3.实验总结与结题阶段

六、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2.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马健生等.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2003(5) 4.魏书彬.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8-9) 5.王新晓.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4)

6.占小红.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特色分析及启示[J].化学教学,2005,(3):(28-29)

7.陈心忠.主题探究实验的实践与研究[J].化学教学,2006(4) 9.吕锡杨.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1第三章实验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6(3) 10.郝瑞锋等.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

推荐第8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是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发展不是单一知识目标,还包括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方法、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全面的理解化学科学与社会、与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等。较多研究者认为 “传统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不太和谐:首先,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学生缺乏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求知欲不强;再次,学生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几乎隔绝,他们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难以培养,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难看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无法支持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和协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被许多教师关注。

其次,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3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科书编写建议等方面,把实验探究学习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思考,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那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是什么?这些与一般的学习有什么不同?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和收获一些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都应该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面。而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的学习单靠讲授式教学很难完成,因此这也是实验探究教学提出的一个原因。 2.研究意义

实验探究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问题性。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围绕着核心问题,学生自主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包括形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制作,对观测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交流等,教师只做组织引导。我们认为,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

第二、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化学世界的兴趣。

第三、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第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并且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操作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手段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第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公民,使他们熟悉自然世界并承认其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考虑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问题。

3.现状分析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经把科学实验活动分成三个层次。(根据实际还可以加上一个层次,即将问题、方法步骤及答案均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按此步骤去做实验,验证已知的结果,可称之为零层次)(见表1)。

表1 实验活动的开放层次

层次/程度

问题

实验器材

步骤

答案

一般称谓

0

提供

提供

提供

提供

验证性实验

提供

提供

提供

不确定

演示性实验

提供

提供

不确定

不确当

学生实验

提供

不确定

不确定

不确定

开放性实验 探究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同,将探究性实验划分了不同的层次(见表2)。

表2 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水平

类型/参与水平

0水平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问题的确定

教材或教师

教材或教师

教材或教师

学生

解决问题的程序

教材或教师

教材或教师

学生

学生

做结论

教材或教师

学生

学生

学生

至此,可以清楚地表明,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基本上属于0水平探究,也就是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随着有关实验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做结论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加,探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直至开放式的研究。但现有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也表明,课堂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教师认为实验探究教学会影响知识的落实和教学进度,除了公开课上把实验探究当成时髦工具向听课教师展示一番,似乎课堂有了实验探究就是体现新课程理念了,甚至于有一些验证实验也贴上探究实验的标签,学案或投影上打出来的实验栏目总冠以“实验探究”一名,其实并无探究之实。平时的常态课更是很少去设计实验探究。多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倾向于低水平的探究,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视课堂的“乱”为洪水猛兽,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技能的问题,试问,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教师有过探究性学习的经历?事实上,新教材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高层次、开放性探究实验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是本课题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课题组成员致力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希望对推进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提供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行动研究,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便于实施操作,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丰富模式内容和完善实践操作,形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2.探究和构建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系。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和以及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4.设计、整理出一套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可供其他教师参考和直接利用的教学案例及相关资源。

三、研究内容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原则、策略、途径。 2.通过研读教材和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搜集探究性实验素材。 3.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环节设计。 4.研究化学课堂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与其它教学方式的整合。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根据研究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探究理论等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树立起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在教学中和对教学的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做法是:组织实验班实验,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总结经验,优化实验方案。

3.理论研究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探索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从理论上对课题成果加以论证,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案例、论文。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实验前期调查与组建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组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及课题实验组;制订课题实验方案并明确组员分工。 (2)查阅文献,搜集信息、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前的校本培训。 2.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2年1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修缮。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备课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

(2)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实验探究的教学环节设计。 (3)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在备课组活动中交流。

(4)通过平时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5)在第一轮实验(约一学年)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6)课题组每半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3.实验总结与结题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1)总结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理论系统。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3)汇报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情况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六、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包括结题报告和阶段性报告)

2.课题论文集。(课题组教师撰写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 3.研究课教学案例。(课题组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4.说课、评课资料

5.部分学生学习成果(如:学生设计的优秀实验方案、实验分析;学生设计、制作的实验仪器、模型;学生对某一小课题的研究成果等。)

参 考 文 献

1.王少非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马健生等.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2003(5) 4.魏书彬.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8-9) 5.王新晓.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4)

6.占小红.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特色分析及启示[J].化学教学,2005,(3):(28-29)

7.陈心忠.主题探究实验的实践与研究[J].化学教学,2006(4) 8.蒋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2第一章实验的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 9.吕锡杨.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1第三章实验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6(3) 10.郝瑞锋等.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

附:字课题成员名单 子课题组长:陈小刚

子课题组员:居磬雪、曹志兵、王玮、翁俐瑶、蒋小明、徐凌、姜雪青

推荐第9篇:管理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管理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管理研究注重理论方法/路线的设计和研究,目标是对某行业某项目等等通过市场调研/调查/信息收集等方式进行理论研究,依据一定的研究路线,形成理论研究方法/成果的研究,比如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等等;管理实践则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某行业某项目的实施/推进,比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一种管理实践的形式.两概念挺广泛,综合起来一句话,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以上两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公共管理或者行业或企业组织有宏观指导作用.

管理大师韦尔奇对管理的要求是“沟通--沟通—再沟通”。现实中沟通因人而异,会沟通的人上至八十老人下至十岁孩童都能说得进去,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就是这个道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上至关重要。管理者应该积极和部属沟通。优秀管理者必备技能之一就是要有高效的沟通技巧,一方面管理者要善于向更上一级沟通,另一方面管理者还必须重视初级管理。下面就学习《管理实践研究》谈三点小感悟。

一、管理--班子团结是前提

班子团结,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班子及成员完成任务的保证。实现班子团结要做到四点。

要做到班子团结一是领导干部识要广。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广博知识和通情达理是维护班子团结的重要条件。凡是小事计较、不顾大局,常常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互相猜疑,大多是知识缺失或个性缺失者。班子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培养超脱的心境和浩然正气,正确对待自我、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小事”,班子的团结自然就会搞好。

要做到班子团结二是位要准。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虽有分工侧重,但对整体工作都有领导责任。位置摆平了,大家才有动力,具有积极性,领导系统才能高效率运转。要有一种多干事情,多担责任,淡化权欲,少揽权利,避免陷入谁大谁小,谁高谁低之争。同时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 要做到班子团结三是事要公。班子成员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应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为本单位的工作殚精竭虑,谋求发展,这是一个领导班子的全局和大事。如果每个班子成员能够始终想全局、顾大事,处处把发展摆在首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既干好事业,又搞好团结。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使大家忠诚于事业,专心于事业,不因争个人的名、位、权而记小帐,结恩怨,让大家的心思始终集于公事、谋于公事。

要做到班子团结四是胸要宽。历史上凡有所成就的人物多为胸宽度大者。一个领导班子成员的胸怀是否宽阔,既是其自身素质、修养和品德层次高低的综合体现,也是吸引和团结大家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允许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的小缺点,非原则性的小毛病,在小事小非问题上得理也饶人。要从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分析利害,冷静客观

处理各种问题。同志之间以支持、友谊、谅解为重,真诚合作共事,以减少内耗,增强工作的推动力。

二、管理--做好沟通是基础

管理者应该积极和部属沟通。优秀管理者必备技能之一就是要有高效的沟通技巧,一方面管理者要善于向更上一级沟通,另一方面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与部属沟通。许多管理者喜欢高高在上,缺乏主动与部属沟通的意识,凡事喜欢下命令,忽视沟通。管理者“挑毛病”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必须讲求方式方法,切不可走极端,“鸡蛋里挑骨头”,无事找事就会适得其反,挑毛病必须实事求是,在责备的过程中要告知员工改进的方法及奋斗的目标,在“鞭打快牛”的过程中又不致挫伤人才开拓进取的锐气。管理者有权利也有义务主动和部属沟通,而不能只是高高在上简单布置任务!

员工应该主动与管理者沟通。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很显着的特征,企业从上到下都重视沟通管理,拥有良好的沟通文化。员工尤其应该注重与主管领导的沟通。一般来说,管理者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很杂,许多时间并不能为自己主动控制,因此经常会忽视与部属的沟通。更重要一点,管理者对许多工作在下达命令让员工去执行后,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因此没有切实考虑到员工所会遇到的具体问题,总认为不会出现什么差错,导致缺少主动与员工沟通的精神。作为员工应该有主动与领导沟通的精神,这样可以弥补主管因为工作繁忙和没有具体参与执行工作而忽视的沟通。

所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定不要忽视沟通,沟通是双向的,不必要的误会都可以在沟通中消除。

作为管理者,应该要有主动与部属沟通的胸怀;作为部属也应该积极与管理者沟通,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大家都真诚的沟通,双方密切配合,那么我们的企业才可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三、管理--抓好执行力是保证

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讨论并思考“执行力”这一抽象而具体的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是能简单地用《把信送给加西亚》等“没有任何借口”的宣传所能解释的了,也不是通过大力宣扬“自动自发”、“无条件执行”的概念所能彻底解决的。在企业里,常常有这样的现象:高层怪中层没有执行力,中层怪员工没有执行力,员工又会怪高层没有魄力。其实,我们认为是一种组织行为,不是抽象出来的个体行为。

我们在谈企业管理问题时,只能从组织角度来讲,抽象的谈论个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组织的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组织的表征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背后必然有其行为根源。如组织凝聚力差,它只是一种表象,可能是组织长期形成的价值观问题,可能是群体的满意度问题、可能是个体期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问题等等。如果孤立的谈论执行力,企图通过大幅宣扬一些口号性质的东西来解决问题,只可能是无劳而获。

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看,执行力分为三个层面,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及组织层面。个体的职业化是组织执行力的基础,团队的执行力是关键,组织的执行力是重点。我们需要的是组织表现出强大的执行力,而不仅仅是个体,但在实现组织执行力中团队的执行力则是关键。没有团队执行力的支撑,组 织执行力只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个很有能力的员工,放在一起却一盘散沙。一个个平时积极主动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却会并不积极主动,甚至异常保守。群体的行为怎么会与个体行为表现出这么大的差异,这恰好就是团队执行力是关键的原因了。只要是群体,必然有群体的行为特征,表现出来群体思维、从众等现象。是群体,就需要管理,就需要管理者运用合适的管理工具将群体 。

塑造成组织期望的团队。个人认为,执行力不足必然是有其管理者行为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动力不足,也就是不愿管理。这样的管理者往往是“脑袋随着屁股转”,一切是为权力,为了权力给自己所带来的利益。在短期内八面玲珑,以维护关系为目的,以履行所谓的职责为目的,面对不同的层级领导可以有同的表现。从长期看,是思维僵化,官僚主义作风。“只要该说的话说了,该读的文件读了,读强调的强调了,该骂的人骂了,该表扬的人表扬了,也就与自己无关了”。正因为不愿管理,企业中才会出现管理者对管理时热时冷,不能持之以恒;也出现了囿于条款或执行僵化的官场习气。

二是管理理解欠缺,也就是不懂管理。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特别包括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很难转过弯来用管理解决问题。这部分人,用做技术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在内心深处认为团队理所当然应该按自己设想的方式运行。只要每个人都是业务能手了,整个团队就是业务能手了,却发现不了团队成员的期望与需求,发现不了成员之间微妙的心理博弈。公司出台了政策,参加了无数次会议之后,自己知道也就知道了,信息到此中断,根本不知道团队层面关键作用在于承上启下,在于将组织层面的精神有效传达。

三是管理能力不足,也就是不会管理。这些管理者往往比前两类要好一些,希望用管理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对管理的科学性及关系理解不清。由于缺乏管理能力,虽然也知道企业要制度化,不能总依靠人治化,但是在实际中却不会灵活运用管理知识。例如,企业中出了些问题,管理者很积极地让秘书或文职人员起草些制度,于是企业就匆匆出台了很多制度,甚至看起来非常科学的制度,但是更多的看起来很美,用起来却很累,最后只能是束之高阁。对此,管理者常常气馁,甚至抱怨员工素质太差。管理的科学性要求管理者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的根源,运用相应的管理工具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又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艺术。如果管理行为常常失效,则有必要重新考虑自身的管理能力。不会管理将导致责任与权利、执行与监督、行为与动机的错位,从而导致管理的失效。执行力不只是员工的事情,更重要的则是管理者自身的问题。

推荐第10篇:“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要:探讨高中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用“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实施“向心力”教学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问题

探究

建构

案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也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人认为应用“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一、“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创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活动实现物理知识结构的自我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或由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是指学生对自己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自觉、探讨、交流,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建构”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形成物理模型以解决现实问题。

“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在新的问题情景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和完成的能力结构。

二、“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案例分析

“向心力”一节是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向心力的概念以及探究向心力的大小,难点是运用向心力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现用“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起思维

1.教师手持开口水杯并设问,能否做到让水杯口朝下而水不流出呢?教师演示“水流星”实验,提问:为什么水不流出来?

2.教师播放一段“双人花样滑冰”片段,提问:女运动员为什么不沿直线飞出去而沿着一个圆周运动?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师分别利用实验和视频,从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在一起的习惯,特别是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体验感悟,引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小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述情境下没有马上得出向心力的概念,而是先抛出以下问题。

1.要使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可以怎么做?

2.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哪些力?是什么力使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这个力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简易实验,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思考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的合外力是哪个?

这个力起到什么作用?为更深入地开展思维和探究活动提供基础和动力。

(三)实践探索,构建新知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并没有立即给出向心力的概念,而是向学生展示如图所示的自制“向心力演示仪”,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用1个乒乓球提起一个盛有水的矿泉水瓶?

2.改变乒乓球的质量、转动半径、转速,讨论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情境、问题、实践,顺利而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向心力概念的建构,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向心力只是合外力,并不是真正受到的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实验探究,验证结论

上述实验,只能定性地得出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为了进一步定量地验向心力的大小F与物质的质量m、转动的角速度ω、转动半径r的关系,教师展示“向心力演示器”如下图所示,介绍其结构,通过视频让学生掌握仪器是如何工作的。

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亲自体验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五)应用创新,指导实践

在学生已经理解向心力概念后,为强化和检测学生对向心力的掌握情况,教师让学生解疑“水流星”和“双人花样滑冰”,让学生理解、应用、巩固向心力的知识。学生已经经过

思考和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可以解释“水流星”和“双人花样滑冰”的实质。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向心力”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解题的过程是由学生自主感悟和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塞”给她的,学生不但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构建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用“问题·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感悟、探究、建构向心力的概念。老师大胆用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切身相关的事物,精心创设问题、实验等情境,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实验探究中,鼓励学生提问题、找毛病、作评价,课堂中不断生成知识,学生在质疑、讨论、解疑中,提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现象,推理判断,评价表达的能力。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注重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每提出一个问题,都会给学生引导、讲解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学习过程注重创设物理情境、充分挖掘生活物品进行实验,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视频、微课、投影仪等仪器的使用更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亲近感。绳拉小球转动、乒乓球提矿泉水瓶、向心力演示器都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趣。再次,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在课堂中,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多,探究时间长,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不足之处:向心力的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如果能给每个小组提供一组自制“向心力演示仪”,让学生亲身感受向心力,效果会更好。“向心力演示器”结构不直观,学生分组实验只能半定量地探究向心力F与物体的质量m、转动的角速度ω和转动半径r的关系,实验结论不能让学生完全信服。因此,教师应在解决问题这个主线下,真正把探究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物理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教与学才会得到长足发展。

第11篇:探究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仿效和推广,使很多教师和学校搞不清到底什么是符合自己新课改和教学实际的模式。对此,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已初露良

好的效果。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推翻了传统的教师一味的传授,不在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放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厌学,不学的问题。但是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片面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投入量;同时教师的点拨,补充,拓展的机会过少,对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弊端的。不过“杜郎口”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扩大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种模式还是我们教师和其他学校应该吸收和发扬的的,这是杜郎口模式的精华所在。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的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具有实际的教学可操作性。但是他也有不合适的地方,还是不能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相对解放出来,不能很好展示自我,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是它很好的解决了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效性,这是它对当前教学做出最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它能被教育界认同的灵魂所在。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练习融合问题,似乎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劳动量,有效解决了教与学通过书面的衔接。但它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争议:隐性地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对于预习和复习巩固,教师不好掌控(学生容易出现抄袭);还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东庐“讲学稿”本身在东庐中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取得有明显建树的成效。不能让教师运用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风格。不过,它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能主动站在学生的学这一角度,还是值得借鉴的。 对于以上三种模式,那一种才是符合每一个学校或教师的呢?生搬硬套,全盘吸收,是绝对错误的。在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借鉴,要边实践边思考学习的实效,要时刻反省和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认真结合自己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良和优化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才会探索出具有自我价值的教学新模式。

笔者经过很长一阶段的实践,不断分析对比这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初

步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把每班学生分成四组,由两名组长负责,每组负责一块小黑板(小黑板式以前学校学习“杜郎口”遗留下来的,现在又在学习“东庐讲学稿”)。组长召集全组完成预习,展示,出题。

2 .预习。教师告知学生预习的内容,帮助划板块,分知识点做好学前预习讨论;从基本知识(识记,理解),重点知识(参阅教辅资料出题多的分析),难点知识(收集,发问老师)展开;适当准备基础题。

3.课后。各组出5道题左右。出题原则:基础性(大家能做,易做,强调复习巩固),典型性(把握知识点,学会筛选习题),变异性(题型变化,难度的梯度变化,陷阱的设置)

4 .课堂。

(1)课后练习的处理。四块黑板由每组一至两名同学发问,讲解上一堂课课后练习,教师然后点拨

思路,突破难点,总结变化,拓展补充。

(2)预习与新课教学。学生预习理解的由学生展示;教师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完成难点的解答和突破,问题的总结拓展,知识的衔接过渡,组织和指导,评价学生的展示过程(如果时间宽裕,指导学

生选题,出题)等。

(3)在展示环节上,教师要把展示的形式多样化:分组展示,分组比赛,分组互助等。 经过近半个月的实践,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如作业抄袭,上课不举手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齐声回答不响亮等等。但是学生的准备时间可能过长,所以两个组长轮流负责统筹安排,出题,

抄题也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轮流负责。

当然,这种模式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不完善的地方也很多,但已改变教师一味的教,学生被动的学;避免了作业抄袭;改变了课堂互动少,学生发言少,课堂气氛沉闷;减少了教师无效,低效的教学时间;能从把握整体的共性融合和个体的个性张扬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从这些作用和意义上来看,新模式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评价和检验,还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第12篇: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的研究

2011-2012第二学期教研活动总结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的研究

骆秀姗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是不是用鼠标可以代替粉笔?大屏幕代替黑板?课堂上多提问几个“为什么”?加上几个“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探究性学习?这是不是“探究性教学”方式?是否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否就是探究式教学的思想?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伴性遗传,可以问: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合适,有些问题虽具有科学性,但过于复杂,学生回答问题决不可能全面考虑预测范围内有关的证据和论据,往往不知所措。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反而可能挫伤其求知欲,适得其反。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也需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学生对动植物、岩石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它们的特征;对温度、距离、时间进行测量并仔细记录数据;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1

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核心的要素即“问题导向式”的学习,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然而,“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学生合适与否,而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探究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探究活动有的是通过探究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如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有的是通过探究有特点的问题,学习探究的各个方面的技能;最后才是完整的探究。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教师则应根据教育资源、学生状况等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而不是只注重于探究的形式,把探究内容当成“绝对任务”按计划完成。如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围绕“分解者的作用”这一主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容易得到的其它实验材料;至于要探究的环境因素也可以由学生来定。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已摆在首要地位,而我们一些教师却把它当成是探究过程这部大戏里的几句台词。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提不出自己心中早已构想好的问题,于是开门见山将问题摆出.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提出很多很好的问题。

在课程实施之初,教师为统筹探究过程,往往预先设定教学的目

标和探究的主题,在所谓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只是象征性的按照“老师的意图”演练了一番。实践证明,学生往往重复完一个实验后还不知其所以然,更别提什么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了。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与探究性学习的活动目标是相违背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方案和结论。如果说学生们爱做实验的话,那也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课能适当放松一下,“玩”一下,并没有达到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目的。

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中往往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而要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在班中讲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些老师在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后,可能是时间关系急于“收场”,急于将学生的探究结果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这样常常丧失了让学生再发现、再提高的机会,也可能丢失了探究性学习中最精彩的部分。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在一节课中不可能把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但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是连续的,我们应该追求每学期、每学年都

有一个计划,一个设想,在每节课中有所侧重地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互动中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学科知识。

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否认讲授式教学的作用。讲授,尤其是启发式讲授在一定意义上还是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传授知识的较为经济的方式。但要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讲授的方式需要改进,需要和其他教学方式互为补充,提倡以探究、理解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和养成科学的思维品质。探究性学习把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联系起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假设的能力、推理和预测的能力以及交流结果的能力等等;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纳入其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并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13篇:《幼儿园健康教育探究研究》心得体会

《幼儿园健康教育探究研究》心得体会

黄 丽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学校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这一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效果较好,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2012年10月16日

第14篇: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案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案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实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则需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使高中物理教学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从而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物理教学方式。

物理探究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近年来,我国掀起了物理探究教学研究的热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科学教育的需求,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开展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将科学家的研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由于探究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探究学习的理论框架逐步搭起,把科学探究的理论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则刚刚开始。由于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要理解并运用此教学模式,在正确理解科学探究、设计和实施探究教学等多方面教师都还面临着许多困惑。因此,在这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通过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案例课题的研究,具有深广的意义和价值。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积极贯彻到学科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遵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科学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的全程贯穿“科学探究”精神,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探究式教学,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尽管可以强调说不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环节,但探究式教学就只有这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吗?实际上,探究式模式的教学应该有多种多样的设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对探究式模式指导下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校本研究。

在高中物理探究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气氛、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感受和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艰辛之后的成功更快乐,更迷人。” “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通过这次探究,我最大的感受是:多数人认为的不一定对,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本课题组成员课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反思,在这样的教学研究中,探索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指导下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校本行动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主要思路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实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他们提出:

(1)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 (2)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3)情景性学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景中评估。 (4)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

探究学习的含义与特征: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有几种用法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2)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探究可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①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②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③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学。

(3)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探究学习就是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解决问题和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有: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哪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本课题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构主义等当代学习理论、探究教学论、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对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逐步探索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多样化的设计模式,探索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并以教学案例、教学叙事等形式给予阐述。

四、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

在课题开展的前期,我们开展了下面二项工作:①理论学习方面,介绍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主学习理论、探究教学理论、行动研究理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的案例、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案例,组织观看刘良华、张华、余文森等关于新课程理念的报告录像,使课题组成员更新了教育观念,对科学探究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开展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案例研究的目的、意义。②组织课题组教师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步骤,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接着我们采用个体实践与集体听课、评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我们的研究首先从“研究性学习”入手。学生进入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马上摆到各位科任教师的面前,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其中的“轮船进出码头耗能问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写到“轮船作为现今载重最大、价格最优的交通工具,受到大型运输企业的普遍欢迎。然而重型轮船进出码头时却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因而提高了运输成本。所以我们小组决定重点讨论如何减少进出码头时轮船的能量消耗。于是,我们准备以厦鼓轮渡为例,进行研究。”带着对这一探究问题的不断探索,伴随着他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科学探究之路。他们学会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它设想,最终得出最佳的实验结论和报告。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增强了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这将对他们今后的科学探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课题气氛非常活跃。大家感到,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来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物理课堂一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随后,我们把探究教学的尝试引入了物理课堂,并先后在在实验课教学、新授课教学中、习题课教学中进行了探究教学的尝试,一批教学课例如“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电容器 电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等进行了集体研究,通过一次次的集体研讨和个人不断的摸索,课题组教师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逐渐把握了科学探究的实质,对探究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课题组教师对这些的思考,为科学探究能够真正地科学、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从物理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探究: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第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三是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因此,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以上两个层面都可以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条件下,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改革应当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例如,教师的讲授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变成“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也可以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关键在于教师在何时使用这种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存在着多种多样教学方式,学生动手实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任何物理教学内容都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是在以前的教学中忽视了作为过程的科学探究方面,常常将科学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使科学的过程与结果分离开来。用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观念指导物理教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逐步体验和认识到,学习物理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科学家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每一个重要物理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过程,针对学生的实际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最后转化为学生感兴趣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研究所需的仪器、数据或资料,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解决或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等)展示或重现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思想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建构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有这样,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才能在学生身上真正实现。

第15篇: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和对学生进行提问,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一节语文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然而,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室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决定通过推广“主问题”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改进课堂教学。

二、“主问题”教学模式阐释

主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整堂课能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主线清晰地组织教学和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教材进行整理、提炼,能够关注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落脚点,能够让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主问题”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只是起到一个“保底”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设计。

三、解读误区

(一)不能够带动全篇学习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狮子和兔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用问题“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用问题“你知道它遇到了什么麻烦”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整堂课教师不停地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学习,像这样不能带动起全篇学习的问题就不是主问题。

(二)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南辕北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季梁提醒他的朋友几次?每次他的朋友是怎么回答的?”这个问题看似能把全篇串联起来,但这个问题只是对文章表面内容的理解,是初读文章时应该解决的问题,即使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不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不用说完成教学目标。像这样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后,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主问题。

(三)难度不符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的问题不是好的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的时候,三位参赛教师都对教材做了准确的解读,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主问题。

第一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课文为什么会说张骞是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呢?

第二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张骞在开辟了丝绸之路时都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

第三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选择性地读文(第3~9自然段),勾画出能反映出张骞探险精神和外交能力的句子中的词语,简单地写出批注。

三位老师的主问题提得都对,但问题提出后,只有第二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能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两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听到老师的问题都无从下手,一言不发或是答非所问,结果老师只好换问题,由一个个小问题牵着学生走,失去了提出主问题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不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即便问题能够带动全篇学习也不会有实效,只会是架空的摆设。

总之,只有在基于学生的理解上,提出一个或几个能够带动全篇学习,并且围绕问题学习后,预定目标基本达成的问题,才是好的主问题。

四、设计好“主问题”的几个建议

建议教师今后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主问题。

(一)解读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

每位教师都应该准确把握年段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准确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然后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读出这篇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最后还要准确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下面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冰灯》一课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1.解读课标

深入研究课标中对中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不难看出,中年段的重点在于词、句、段的训练。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初步把握文章(段)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解读教材

在对年段目标清楚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教材解读。

(1)写什么

《冰灯》一课,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辛辛苦苦为“我”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伟大、深沉的爱和“我”对父亲的体贴。

文章为读者描绘出以下两个非常感人的画面。

[画面1]父亲爱儿子

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想要玻璃灯笼的愿望,在找不到玻璃的情况下,一大早,忍受着寒冷,辛苦地磨制冰灯的情景。

[画面2]儿子爱父亲

看到父亲为自己做冰灯,那么辛苦,还得受冻,知道心疼爸爸,于是让父亲到自己的被子里暖手,同时内心也很后悔和感动,觉得“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2)为什么写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体会父爱的伟大,父子间的深情,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

(3)怎么写

①抓住文章明暗两条线索,感受父爱的深沉、伟大

A.以灯笼为线索――看灯笼、要灯笼、做灯笼、赞灯笼(情节)。

B.以心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羡慕到后悔(情感)。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把父子间那份浓浓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平实、朴素的人物描写

文章通过对人物大量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把人物塑造得真实感人。

③以“冷”衬“暖”凸现主题

在写父亲在为儿子做冰灯的时候,作者对父亲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就在这“寒冷”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那份暖暖的爱。

3.分析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力强,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可以预测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文中所写的那个穷苦的年代和父亲亲手做冰灯,这些与现代的学生距离太远,所以,学生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会深刻感受到父亲默默、深沉的爱。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抓词、抓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并没有掌握,这也制约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才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儿子的体贴。

(2)围绕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展开想象,练习书面表达。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4)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唤起对父母的关爱。

(三)提出多个问题预案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会提出多个引领学生学习的问题:“从哪能体会出父子间浓浓的爱?”“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这么多的问题哪个才是最适合学生、带动全篇学习、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作用的主问题呢?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并论证。

(四)预设教学过程,论证问题是否是主问题

1.论证一

从以上这个论证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哪能看出父子间浓浓的爱”这个问题是可以带动全篇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这个问题,教学目标基本可以达成。但是,想要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前提是学生初读后能初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体会不出双向的爱。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就要靠教师的牵引,可见这个问题并不是最佳切入点。

2.论证二

通过以上预设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问题提出后,会让学生直接触摸文本,通过一步步深入理解文本后感受父子间浓浓的爱,做到浅入深出,比较符合学生的理解,并且通过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后,不仅带动全篇的学习,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适合学生、适合作主问题的。

以上两次论证只是举例,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前会产生多个问题,就要根据每个问题进行预设教学过程,以便取舍。

(五)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

1.抓住主旨切入

“主旨”无疑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的标准。所以,教师往往透过主旨,就能提出一个带动全篇学习的主问题。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文章主要写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听说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就决心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的故事。本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后,毅然决定回国的举动,体会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切入提出主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华罗庚回国的决心?

2.抓住文题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的灵魂,抓住题目,往往就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题目中往往会有一个能够统领全题的关键词,一般称为“题眼”,有的课文就可以根据“题眼”来提炼主问题。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这篇经典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从文题提出主问题――红军是如何“飞”、如何“夺”泸定桥的?

3.抓住文章独特的写法切入

有的文章会采用比较鲜明的写作手法来谋篇布局,从写作手法入手也可以提炼出贯穿全文的一个主问题。

例如,五年级课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首小诗,主要讲了深圳原来是个小村庄,因为改革开放,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幸福。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原来和现在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从写法上提炼主问题: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抓住文章线索切入

线索在串联内容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能把文章的几件事、几个情节围绕一个中心串联起来,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文章的线索提出主问题。

例如,六年级课文《夜莺之歌》,文章有这样几个情节:小夜莺学夜莺叫引诱敌人,小夜莺边带路边学夜莺叫麻痹敌人,小夜莺通过学夜莺叫向游击队员通报敌情歼灭敌人。纵观全文,“夜莺的歌声”应该是全文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问题:当每次歌声响起的时候小夜莺是怎么表现的?你又感受到什么?

5.抓住关键词句切入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统领全篇,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也能够提炼出主问题。例如,六年级《詹天佑》这篇文章,文中能够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句子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抓住“杰出”“爱国”两个关键词切入提出主问题:从哪可以体会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6.抓住文章情节切入

故事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主问题,但必须对情节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贯穿全篇。

例如,五年级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文章记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普通的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把德国入侵者赶出自己的祖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当藏着情报的蜡烛被德国军官点燃,眼看就要暴露的危机时刻,一家三口用智慧安全地保住了情报的故事。我们可以根据这篇文章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提出主问题:当情报即将暴露的时候,一家三口分别是怎么做的?蜡烛又有什么变化?

总之,设计主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文本读薄的过程,尽管切入的角度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有学生,再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最后预设教学过程,便会确定出科学合理的主问题。

五、“主问题”教学模式的价值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学理念,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主问题”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使课堂呈现“抓纲拉网”式的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时间还给了学生,做到了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问题。

其二,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说,“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时间朗读、阅读、思考和表达,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对课文的解读真正做到了“个性化阅读”。

其三,从教师作用来看,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拒绝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四,从阅读效率角度看,设计“主问题”可以大量减少“三无”――无效、无谓、无用提问,通过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能力相应都得到提高。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的理论假设与现实的课堂教学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作为现实意义中的“主问题”教学,其最大的不足是:“主问题”教学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在“主问题”的设计中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和教师的个人设想。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学模式虽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它对牵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但要做到“主问题”有效的设计,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解读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问题”设计能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高质的“主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符 洁)

第16篇:高中语文“主问题”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高中语文“主问题”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马永刚

(东莞高级中学,广东 东莞 523128)

【内容提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然而“问什么”“怎么问”却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从多个角度阐述“主问题”提问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主问题 理解主题 把握结构 赏析语言 读写结合

一、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沟通、推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哪一个教师不运用提问,也没有哪一个教师不重视提问。关键的问题是“问什么”“怎么问”。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其一,提问频率过高。据郑桂华老师所做的一项统计,即使是一些提问较少的老师,一节课的提问次数都会达到30次,而提问次数多的老师,一次课会提问近80次。其二,问题难度偏小。如“孔子是哪国人?”、“三苏是指哪三位文学家?”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还有教师习惯于提这样的问题,如教师说“此时无声”等待学生齐声答“胜有声”,“大家觉得这篇散文美不美?”等。其三,提问方式陈旧。讲到散文,就问“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讲到小说,就问“主要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这种过滥、过浅、过旧的提问,难免会使课堂支离破碎、文本索然无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自主感受课文内容。”

“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摒弃了阅读讲析过程中成串的连问、随意的追问和简单的碎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广泛交流,而教师则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让“预设”与“生成”紧密结合,同学生一起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

二、“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含义及名家范例

“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更集中、更深入地理解、谈论、品析、探究和创编的提问方式。它是相对于课堂上成串的连问、随意的追问和简单的碎问而言的,在阅读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作用。

陶行知老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不少语文教育的名家就“主问题”提问法开展阅读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罗易老师执教《静女》,从对这首诗的一组截然相对的评论入手,引导学生对此诗做深入而细致的研读。罗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也就是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很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继承人的理学大师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那么《静女》到底是健康之诗,还是邪恶之诗?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这次约会的时间是白天,地点是城隅,约会时静女表现得有几分羞涩、有几分调皮,所赠送的礼物只是彤管和荑草,而男子并没有因为这些礼物轻而不高兴,从而得出男女主人公之间是一种纯真美好的感情,因此作品内容无疑是积极健康的。罗易老师的这一“主问题”式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都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大气,而且让学生研读、探究的眼光深入到了课文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提出者,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多次曾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如《小石潭记》的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等。钱梦龙等其他语文教育名家也曾就“主问题”式阅读教学进行课堂设计为我们进行过很好的示范。

三、“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从理解主题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往往是读者阅读理解的重点,自然也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散文恰恰是以含蓄为美,其主旨就更加难以琢磨,学生在阅读散文时经常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笔者在执教必修一散文单元时,尝试运用“主问题”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主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笔者设计的“主问题”为——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讲到:“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于静,制繁于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著名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读文学作品如果抓不住主旨,则相当于没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主旨究竟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虽说这一“主问题”还是在问散文的主旨,但笔者之所以在提问前做很长的铺垫,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荷塘月色》以“含蓄美”著称,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且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散文单元的第一篇,也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第一篇主旨如此隐晦的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提问方式只是简单问“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很可能会觉得又是老生常谈,自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文本、独立思考及自由表达的潜能。

对冰心的晚年力作《霞》的教学,笔者设计的“主问题”为——作者起初将“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这一使自己惊心的句子译为“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后来为什么又说这个sunset应当译成“落照”或“落霞”?与传统的提问相对比,笔者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对这一“主问题”的思考正是把握本文主旨的突破口,也就更容易促使学生深入文本,领悟“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依托的”等人生哲理。这样,学生不仅把握了本文的主旨,而且学习了精读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从把握结构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每个文本都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然而有的文本篇幅较长,有的文本脉络不容易被把握,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有难度。从把握结构的角度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不少学生觉得《黄州快哉亭记》中有关“楚襄王与宋玉谈论风”这一段与上下文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先后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前一次笔者设计的“主问题”为——快哉亭以“快哉”命名有哪三方面的原因?学生很快便捕捉到了“亭上风景之快”和“古人风采之快”这两点,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又把握到了“人生境界之快”这一更为重要的原因。这样,有关“楚襄王与宋玉谈论风”这一段的引出作用也就很明显了。然而,笔者发现,《小石城山记》和《黄州快哉亭记》这两篇经典散文是选修二教材中相邻的篇目,且两篇都较为简短,于是笔者将它们放在一起展开教学,设计的“主问题”为——《小石城山记》和《黄州快哉亭记》在结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上有哪些异同?柳宗元和苏辙的思想境界,你更景仰哪一位的?学生很快把握到了两篇共同的先写景后抒情的结构特点,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更加仰慕苏辙的超脱和旷达,而认为柳宗元只是在抒发一种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笔者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文章结尾处的 3

“是二者,余未信之”,学生反复揣摩了这篇看似极其简短的文章的前后联系后,对柳宗元思想境界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精读文本是改变简单化、模式化思维的重要方法。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古文,难免会使部分学生望而生厌。在教学中,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字字讲解、句句落实”的串讲方式,也没有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这样的问题,而是用一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这篇古文。这一“主问题”为——本文共记叙了段太尉的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段太尉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带着这一“主问题”阅读文本,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即主人公段太尉不畏强暴、关心民生疾苦、为官清廉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学生还受到了段太尉外柔内刚、智勇双全的人格魅力的感染。

(三)从赏析语言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简单地说,语文就是一门语言学科。文章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生动形象,或幽默风趣,或含蓄隽永,对语言的品味赏析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或许正是由于难的缘故,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语言赏析被忽视的现象一直存在。笔者通过“主问题”设计,使学生感受语言魅力,赏析语言风格。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画面清丽淡远,音韵和谐婉转,可谓“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篇文章的“语文核心价值价值”,应是“让学生真正感受本文‘文中有诗’的特色”而绝非文言知识点的积累。鉴于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 “主问题”——第一,将喻良能的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微型美文,然后与课文一二段对照,感受本文“文中有诗”的特色。(喻良能《村居夜坐读王右丞〈山中与裴迪书〉爱其清婉,有魏晋风味,因集其语作诗一首,亦老坡哨遍之义也》:景气既和畅,故园殊可依。远山映清月,曲水涵沦漪。寒犬吠如豹,村舂闻自机。因思曩昔友,携手同赋诗。)第二,试着将第三段改编成一首格律诗,体味本文“文中有诗”的特色。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更读出了文本的美,即把握住了文本的的“语文核心价值”。

对于《滕王阁序》这样的巅峰之作,笔者之前的教学竟然要么以串讲为主,要么以诵读为主。对这篇“顶峰上的顶峰”若以串讲为主,则无异于“用手术刀解剖美人”;而若以诵读为主,毕竟此文是一篇繁难之作,烂熟于心也未必能解其意。为此,笔者设计了这一“主问题”——《滕王阁序》为何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可从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大胆假设并加以小心求证。这样,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迸发着思维的火 4

花,从而达到了简化教学头绪、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四)从探究发现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对于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文化知识积累的高中生,培养其深入思考、探究发现的能力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鲁迅先生的《祝福》,有着不朽的思想主题和文学价值,然而学生往往或因对鲁迅不感兴趣、或因作品难度过大而对文本停留在机械、肤浅的理解层面上。执教本文时,笔者并没有对其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和讲解,也没有按照传统的教法大谈封建礼教的含义及其戕害民众的反动本质,而是对这篇9000多字的经典名篇删繁就简、选点突破,用两个“主问题”分别统领这两个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通过“为什么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这一“主问题”,让小说主题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悄然完成;第二课时则紧紧围绕“如何运用反复手法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揭示主题?”这一“主问题”,与学生讨论和点评精读述评(即第一课时的作业),从而加深学生对反复手法的作用的感受和理解。两节课都在“主问题”的引领下,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漏出细腻。

莫泊桑《项链》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你认为这串项链拯救/断送了一个( )的玛德尔德?对这一“主问题”探究,既涉及到了小说主题的探讨,又兼顾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学习了探究的方法,体验了探究的过程。

(五)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目前,关于“主问题”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领域。而笔者尝试将“主问题”提问法与读写结合训练相联系,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如何更好地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如何通读大量阅读使学生“操千曲而后晓声”?这是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困惑。2012年4月,“高中语文分课型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课题组开展读写结合专题课,笔者再次尝试解开这一困惑。笔者为学生准备的阅读材料包括龙应台的《目送》、林清玄的《四随》、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和毕淑敏的《我所喜爱的女性》等5篇名家美文,以及《我与常识的音符》《我与故事》《好奇心》《八 十八 二十八》等8篇各省高考满分作文,这13篇看似

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约21000字,笔者以《借名家美文 铸考场佳作》为课堂题目,用一个“主问题”统领所有选文、贯穿整个课堂。这一“主问题”为——选择这5篇“名家美文”和8篇“考场佳作”中的一两篇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堂课在一个学生易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主问题”的交流中,达成了归纳文章“并列式结构”和“生活化选材”特点的学习目标,还当堂训练了“板块式记叙文”片段写作,培养了学生“为写而读”的意识,指导他们学习了“读中学写”的方法。

2012年11月,我校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规定的说课篇目为著名画家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全文洋洋洒洒13000多字,然而,笔者发现,这篇文章篇幅长,难度小,因此笔者打算利用它上一节读写指导课。经过反复研读和精心设计,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主问题”——这篇写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学生围绕这一“主问题”研读文本、各抒己见,不仅弄清了作者认为先生“好看”、“好玩”的依据,感受了先生“既具传统精神又有现代特色”的人格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文章“角度新颖独特、对比恰到好处、事例典型生动、结构清晰严谨、语言亦庄亦谐”的人物刻画手法。整个课堂不蔓不枝、直中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且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笔者凭借这一独特的教学设计,获得了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精练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对“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排斥其它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此外,能否设计出精彩的“主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学养、是否具备对学情准确把握的能力。只有不断加强自我提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抓住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笔者的以上浅陋之见,主要是将近期的教学探索做一总结,对语文课堂提问研究作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3]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4(7).

[4]余映潮等.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5]晏晖.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教育导刊,2009(8).

第17篇:小班化数学教学探究策略研究

小班化数学教学探究策略研究 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胡永红

在小班化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呢?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究其实质,乃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究意识的体现。它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创造。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是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有人形容当前的课堂教学是“问题轰炸”,学生疲于接应,被动应答,自己思索提出问题的太少了。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精心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差别,原有经验和当前面临现象的冲突造成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等疑问,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兴趣。

二、倡导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它让孩子展开协作而不是竞争,是通过“社会协商”磨合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解释,达成共识。因此,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的学生分配的同一组内,组成4人的小组,形成“组内合作互补,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可以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发现,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获取大量的信息,积极与他人思想发生碰撞,促成自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失败,怎么体会到成功的欢愉?”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所以,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成功者享受的是探究成功的喜悦,失败者得到的是探究欲得到满足的欣喜!

四、加强指导,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是“引线人”和“及时雨”。教师的引导、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和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随机应变。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不断地“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的提问”,“从自发的行为逐渐到井然有序的活动”,才能使孩子的思维一会儿云山雾罩,一会儿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五、注重评价,调动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有探索,就会有发现;有发现,就是学习的成功。“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是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 小学 生来说,他的“发现”即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要特别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哪怕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通过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写激励性评语、建立成长 档案、自己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等有效的形式,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参与探索与思考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实现个人价值。

探究性学习,引领小班化的孩子在探究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第18篇: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在全面有序地推进。伴随着教育改革对探究式教学的提倡与要求,如何设计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日益得到关注,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 本论文通过研究实践学校的初中生物教材,后以微生物与食物保存为主题,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过程中发现这个内容的探究活动可以在该年级开展,访谈同时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理解难点:微生物的生命性和腐烂食物中微生物的来源。笔者根据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的学生理解的难点,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对此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设计了两种形式的探究式教学,分别是压缩版和详细版。压缩版的以解决学生的困惑为主要目的,占用两个课时。详细版的共有七个活动,活动的设置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科学性,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掌握科学方法。 压缩版与详细版设计简介:压缩版中有两个主要的活动,即如何证明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和腐败食物中微生物的来源,最后是关于食物保存方法的一些扩展。详细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共有七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对生命的探究,主要目的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特征;第二个活动是对给出的几种生物进行分类,随着分类的变化,逐渐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第三个活动是探究食物变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其探究技能;第四个活动是探究霉的生命,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五个活动是探究腐烂食物中的微生物的来源,让学生消除食物中能产生微生物的错误认识;第六个活动是探究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收集信息,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第七个活动主题是利用微生物,学生在了解了微生物的生命特点与来源后,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去发现并探究如何利用微生物为人类造福。 本论文对压缩版和详细版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这两种形式设计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压缩版适用于学科课程中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从而不影响课时计划与进度,又能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对生物的兴趣,培养其乐于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详细版适用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中,侧重于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还对本设计与教材中关于微生物与食物保存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教学设计实施情况作了总结和反思,并探讨了研究设计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探究式教学:解决了学生在微生物与食物保存上理解的难点,学生体会了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先前的消极应付变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学生处于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思维更加活跃,他们争相发表个人的观点,对问题及他人的结果勇于提出质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未知的问题探索由先前的胆怯与不屑变为积极地探究与寻求解决方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之间由先前的不善交流变为主动的进行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情感上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变得相当融洽。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探索者,只有不断地摸索与研究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学习;教师要注重提高个人的素质,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与作用。建议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先分析判断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式的教学,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探究,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教学更加有效;探究式教学设计前要先了解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前概念以及学生的困惑,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教学设计更有意义。

第19篇: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是一门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艺术,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相比较只是坐在大学的课堂学习理论的自己而言,的确成长了许多,优点和缺点都是有的,只是还是需要历练去把缺点变成优点,不断补足自己。从开始时的声音小,紧张语速快,到现在的泰然自若,从容大方,从开始时的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而一味追求理论运用,到现在的从学生本身素质水平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开始时的课本内容不熟悉到现在的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再呈现课堂,从开始时的单方面侧重学生成绩到现在更加注重学生心理有层次要求,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自己的实习生活中得到了印证,但是在某些教学方面,自己还是存在着不少缺点。

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程度还不是很好,在处理重难点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足,有时候重难点并没有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区分,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自己准备一眼泉,用来比喻知识与传授知识的关系。这“一眼泉”不能只来自备教材,还需要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只有教学参考书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如报刊上的文章,新闻资料、经典著作、历史书籍等。要想把课讲好,把活、讲深刻,必须掌握丰富的资料和信息,那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们只是要求学生要注意积累,却忽视了自己也应该积累,形成习惯,才能备不时之需。而在这点上,自己做的着实不够好。

在讲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虽然石塔中学还不是新模式的实行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在慢慢的转变,但是距离新课标和新模式的要求还是相差很远,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高中生不像初中生那样爱举手了,他们更加重视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害怕课堂上会出错,害怕自己答错了会被老师或者学生取笑,他们的身体在站与不站的纠结中坐立不安,相比较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更喜欢集体回答,有人渴望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就会给你眼神上的交流,有的眼神飘忽是在拿不准自己分析的对还是不对,有的深深地扎下脑袋是因为没有思考单方面害怕自己被老师点名,课堂上的状况百出,但是积极举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却少之又少,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老师,因为你没有真正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宽松有序,教学方法不够深入学生实际。自己还是需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慢慢摸索的。其次,也是我认为自己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把课本知识联系实际时,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再解释某些现象时做补充时,自己的词汇量匮乏,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理想。还是积累问题,需要不断关注时事材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平时注意积累。

总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十八期顶岗支教赵县分队 赵县石塔中学 政治 庞鹏卓

第20篇: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篇一: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是一门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艺术,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相比较只是坐在大学的课堂学习理论的自己而言,的确成长了许多,优点和缺点都是有的,只是还是需要历练去把缺点变成优点,不断补足自己。从开始时的声音小,紧张语速快,到现在的泰然自若,从容大方,从开始时的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而一味追求理论运用,到现在的从学生本身素质水平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开始时的课本内容不熟悉到现在的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再呈现课堂,从开始时的单方面侧重学生成绩到现在更加注重学生心理有层次要求,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自己的实习生活中得到了印证,但是在某些教学方面,自己还是存在着不少缺点。

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程度还不是很好,在处理重难点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足,有时候重难点并没有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区分,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自己准备一眼泉,用来比喻知识与传授知识的关系。这“一眼泉”不能只来自备教材,还需要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只有教学参考书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如报刊上的文章,新闻资料、经典著作、历史书籍等。要想把课讲好,把活、讲深刻,必须掌握丰富的资料和信息,那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们只是要求学生要注意积累,却忽视了自己也应该积累,形成习惯,才能备不时之需。而在这点上,自己做的着实不够好。

在讲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虽然石塔中学还不是新模式的实行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在慢慢的转变,但是距离新课标和新模式的要求还是相差很远,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高中生不像初中生那样爱举手了,他们更加重视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害怕课堂上会出错,害怕自己答错了会被老师或者学生取笑,他们的身体在站与不站的纠结中坐立不安,相比较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更喜欢集体回答,有人渴望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就会给你眼神上的交流,有的眼神飘忽是在拿不准自己分析的对还是不对,有的深深地扎下脑袋是因为没有思考单方面害怕自己被老师点名,课堂上的状况百出,但是积极举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却少之又少,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老师,因为你没有真正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宽松有序,教学方法不够深入学生实际。自己还是需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慢慢摸索的。其次,也是我认为自己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把课本知识联系实际时,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再解释某些现象时做补充时,自己的词汇量匮乏,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理想。还是积累问题,需要不断关注时事材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平时注意积累。

总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十八期顶岗支教赵县分队 赵县石塔中学政治 庞鹏卓篇二:教学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教学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使学生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非老师强加的。这种全新课程的出现,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和挑战。

二、综合实践课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是让学生将实践、体验的收获整理,形成多种多样的成果如:报告、图片、表演、作品等,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合作、分享,学会客观分析与辨证思考。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的质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

例如:教师教学的《xx,北京》一课,本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奥运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看完?申办奥运成功的现场实况?时,激动万分,自觉地鼓掌,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表露无疑。这些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亲身经历,自我体验。另外,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

三、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必须?小?学生在选题时大多会偏重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人文性、社会性和自然性这些研究题材,例如:水是生命之源、保护珍稀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刚刚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觉得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选择什么题目我就准备哪些内容教学。事实上学生还小,不知道该选什么题目,甚至有的学生竟然选择了?我家的小猫?这个题目,显然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这次挫折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另一方面,综合实践的选题不要过?大?,因为这样就会使活动内容面面俱到,课堂上虽然非常热闹但是活动的主题不明确。《xx,北京》的教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观看申奥成功的实况---了解奥运的历史及有关知识(中国印)---认识我国的奥运健儿(竟答)---畅想xx年如果我是××(合作表演)---从现在起我要为xx做些什么,设计方案。整个活动虽然比较成功,但是教师总会感觉少了些什么。课后一些专家说,这节课不如专门研究‘舞动的中国印’既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又可以让学生当堂课制作‘中国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综合实践使用的仍是老教材,但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努力用老教材上出新花样,利用好综合实践课这块教学阵地,让综合实践课走进生活,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篇三: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古语是本次教学实践中最大的体会,教学实践的经历能够给予长期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研究生们提供接触教学,了解教学的机会,并且还能够初步的熟悉与了解本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为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提供检查的机会,更好的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指导与铺垫。经历短暂的一个月教学实践,使我感慨颇多,它不仅教会了我更多以前作为学生学不到的的知识,还让我在专业知识学习这一块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较好结合,这种教学实践学习模式能够使我在把握知识上做到吸收快和理解更形象深刻。本次实践总结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短暂的教学实践经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有着很大帮助,同时也是对我两年多研究生学习的一种检验,对我走向社会也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和过渡的作用。对于像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很多知识、道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实践过程中,虚心向他人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我在此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与提高,养成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是我在此过程中最好的认识。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让我深刻了解到,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与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争取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内心和要求,进一步的改进自己,让我们学到了在人与人交往中重要的东西,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会交流和沟通。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更好的检验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让我们学会了怎么将所学的东西传授给别人,同时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更直接的找到问题所在,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专业上的学习。亲身亲为的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有了紧迫感与危机感,增强了竞争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要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打好专业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作为一个老师的辛苦之处,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问题探究教学实践研究心得体会.doc》
问题探究教学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