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2020-07-2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读后感

让心灵充满阳光

读《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感

“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3岁到5岁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5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读了这一段话,我的心灵有了闪电般的震动。一个5岁的孩子自己矫正自己的抱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感染大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大人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工作焦头烂额,为了孩子忧心忡忡,为了烦屑琐事苦恼不堪,整日生活在阴暗的气氛中,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孩提时无忧无虑的生活成为美好的回忆,成为遥不可及的幸福。其实,快乐很简单,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地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给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让阳光进来,当明媚的阳光抚摸你的心时,你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那就是阳光心态。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在心中种植属于自己的阳光。拥有它,你会拥有阳光般的笑;嗅到阳光的味道,你的生活就宛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推荐第2篇: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丁道群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教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而是在20 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心理学有三个目标:(1) 治疗心理疾病,(2) 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3) 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战后,抛弃了使人类生活的更完美幸福的目标,而只强调治疗心理疾病。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人的消极方面,成了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都是通过问题和缺陷观察世界的,这种矫正心理疾病的模式统治了心理学半个世纪正如Seligman 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战争的时代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积极心理学是对病态心理学的反叛,“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所说的,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1.形式化倾向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教育内容的窄化学校心理教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B 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对待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

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当前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的消极对待vs 积极预防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4、医学化倾向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比率占30% ,这一统计使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总数的1% ,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5、课程化倾向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消极模式或消极取向消极取向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消极价值取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贫乏化,教育形式的单调性和教育途径的单向性。其次,消极价值取向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对立性。第三,消极价值取向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枯竭化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割裂开,将心理专职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区分开,把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教学中分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家庭教育环境割裂,似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这必然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枯竭化。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二)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展( 三)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途径的改变( 四)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改善融合( 五)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教育积极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的认知

品质积极的情绪品质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个性(人格)品质了解学生正常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面注意力方面个性方面好玩、好动、好奇、好学(包括好模仿)在游戏中成长当今社会上有一种片面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倾向,事实上正如不少学者、教育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而完全无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不要太在乎孩子的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远比学习成绩重要。珠心算、奥数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自我反省和主动性成功的人总是找方法失败的人总是找理由培养孩子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和合作培养孩子的控制力培养孩子“任何事情只有自己靠自己”的观念三年级以上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动机不要总是守着孩子完成作业做作业自己规定时间少一点时间看电视,多一点时间听音乐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读经典,世界著名童话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寻求同伴接纳学会赞美:神奇的皮格马力翁效应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教师给予高的期望或好的期望,这种期望会在教育和教学中不知不觉传递给学生,使这些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越来越好;相反,对那些成绩差和表现差的学生,教师则很可能有意无意地给予低的期望或差的期望,从而导致这些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越来越差。赏识教育:翘起你的大拇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标签理论与学生管理积极的认知品质知觉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影响知特觉的因素:客观因素错觉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么?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看看她是什么人少女与老妇知觉的选择性图(1)知觉的选择性图(2)错觉(1)错觉(2)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经验的影响社会知觉概念: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社会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是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self-perception 自我

和自我知觉:ego 自我知觉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和个性等的认识。包括:物质自我:对自己身体、衣着、外表、家庭等的认识与评价社会自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誉、财产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与评价精神自我: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水准、自卑与优越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形成经历了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三个发展阶段以人为镜,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获得对自我的认识扮演角色,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通过自我观察即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与评价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自卑与自负形成对他人的正确认知首因效应(第一印象first impreion )指第一次交往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Asch,1946 实验:Tom 的特点: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嫉妒Tom 的特点:※嫉妒、固执、爱批评人、冲动、勤奋、聪慧首因效应的原因1 在最初接触陌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印象也更鲜明、强烈。而对后继的信息,我们的注意会游离2 人认知的吝啬率晕轮效应(印象扩散效应)对一个人的某种印象影响到此人的其他特征的认识与评价H.Kelley,1950 实验:邀请一位教师主持学生的专题讨论,之前向大家介绍老师的7个显著特征※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聪明、熟练、勤奋、冷酷、坚决、实干、谨慎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对某一个人或一类人的固定的印象台湾大学生对不同人种的刻板印象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期望理论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否导致所想得到的工作绩效和目标的主观概率,即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奖酬的可能性效价:指人们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目标(奖酬)的价值大小。期望值与效价相结合的五种情形(1) M = E × V 低低低(2) M = E × V 低高低(3) M = E × V 低低高(4) M = E × V中中中(5) M = E × V高高高期望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树立合适的目标价值,激发期望心理运用期望值,调动积极性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个人努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归因理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不一样,对该行为的反应也会不一样。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其行为原因的过程,叫归因。行为的原因:内因和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分类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运用正确分析学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若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工

作难度大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失去信心,出现不再坚持努力的行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或粗心大意等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强人的自信心,增加努力去争取成功的机会

推荐第3篇: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浙大学习心得)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浙大学习心得 李吉朋

浙大一周的学习,收获满满。感触最深的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损失、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它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并幸福的生活。

如何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并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呢?

(1)了解和应用“罗森塔尔效应”,用期望激励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待,让他们始终生长在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中。否则,学生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的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个学生,切实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2)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看似无意却有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爱的暗示,如春风化雨般在无声无息中感染和影响学生。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

老师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3)积极关注,用鼓励为学生成长导航

积极关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也称作正向关注。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对对方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或长处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对方发生积极变化。

例如,某生学习越来越吃力,竞争压力很大。前几天的一次考试,得了第五名。他以前每次都是一二名的,结果越想越不开心,现在睡觉都不好,担心这样下去会倒数第一。此时,作为教师,你要做的不是指责,而是鼓励:

——第五名,你超过了班里绝大多数同学,说明你很有实力,很棒! ——胜不骄,败不馁!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能反思自己,相信下次你会更加优秀!

——你能来和老师主动述说烦恼,说明你很勇敢,用这样的心态学习,值得期待!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良言一句暖三冬,我们应该善于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向好的渴望。

(4)应用关爱心理效应,激发内在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

当今社会下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这些学习心理特点,我们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5)交流才能合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情绪调节 实践证明:积极情绪、情感的参与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抑制、沮丧、怀疑等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ABC理论

A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指当事人对事件的信念(beliefs); C指在特定的情境下,当事人产生的结果(consequences)。

当学生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我们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然后我们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评价和解释,正确对待得失成败,及时消除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推荐第4篇: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王富军

工作单位: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邓家小学

地址: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邓家小学

邮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541604 13878304472 328178635@qq.com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能够诊断为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当中,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儿童少年中,不如将重点放在积极的心理辅导当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疫防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助人自助”。本文通过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对“积极心理学”在学校进行了实践与研究,通过对比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学校的教育以及咨询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1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go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己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2.1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1.2.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获得这些品质的原因,以及这些品质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作用。

1.2.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如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乐于助人、有礼貌、宽容),以及有利于个体形成这些美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有极度心理问题的人在学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出现心理问题我该怎么办?我现在过得幸福吗?等等问题时常在他们的头脑里俳徊。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儿童少年中,不如将重点在积极的心理辅导当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疫防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助人自助”。对于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让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机构。学校只是

做的一些辅助性治疗。

很多心理咨询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没什么事做,也不被领导重视。经常抱怨学校领导对这方面不够重视,学校、家长只重视成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放在心上。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只是一个摆设。学校心理咨询该怎么做?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焕发活力?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服务?如何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位学校接受?如何才能让做心理咨询的学生不感觉到做咨询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在抱怨,学校也觉得心理康健教育并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也十分的敏感,认为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这种种的原因,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正常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国内在学校管理及教学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3.1美国最为成功的教师之一:玛瓦·柯林斯

1975年,她在在芝加哥自己的居所里创建了一所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有四个学生。当时,芝加哥市中心是出了名的毒品和犯罪蔓延的黑色地区,许多贫困青少年也跟着学坏、堕落。柯林斯的学生正是那些由于品行恶劣或者成绩太差而离开学校的学生。结果,她创造了奇迹。她的学生们慢慢不再想着街头的热闹,居然耐住性子在教室中学习。她的学生也从四个,变为成百上千,甚至开起了一所又一所的分校。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们毕业后成为了律师、医生、公务员……

许多人都总结过柯林斯的成功之道,结果发现本质就是“赞美与信任”。柯林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她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重复着——“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当孩子们做了错事之后,就会处罚他用100个单词来形容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在唤醒自己的确潜能,当这些孩子完成作业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有这么多的优点。

玛瓦·柯林斯的事迹使我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任何一个孩子,一旦积极的心态被调动起来,一定可以迎来更光明的人生。

3.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

周弘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用赏识教育法培养了一批早慧儿童,也改变了成千上万健全孩子的命运。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每一位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简单易学的三字经操作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我们通过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积极心理学比较适合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根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参照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学校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实施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4.1在学校实施积极心理学的具体过程:

4.1.1加强校本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积极心理的目的、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积极心理学服务于老师,学生。校本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校本

培训中,我们设置了如下内容:

4.1.1.1何为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等。

4.1.1.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成功案例等。

4.1.1.3如何在学校中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活动。如何在教学当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学思想。

4.1.1.4推荐阅读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案例》等。

通过校本培训,不仅让老师了解了积极心理学,也增强了共识,为以后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4.1.2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让校园环境,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当中 。个体的发展,既受个体个人特征的影响,也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我们能够调节的地方。在学校教育中,与其单纯地与学校讲大道理,不如将这些道理,知识体现在样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它在无形中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感恩、学会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学习等。

在学校,我们有一张永久的关于描述人性优点墙报。这些词语主要有:聪明、好学、诚实、勇敢、热情等,这些词语主要通过在学样征集而来,不仅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更好让这些优良的品质渗透到学生当中。

学校的音乐铃声,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多为积极健康的音乐铃声。学校的广播站,也要求多播放积极,正面的内容。

学生集队时,要求学生说一遍我们学校的口号:“我行,我能,我最最棒!”通过言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与人相比,要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为之而努力。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学校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越来越强,增强了学校的品味与凝聚力。

4.1.3开好心理健康课,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备好课。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感。 对于心理健康课的任课教育,学校要求他一定要熟悉积极心理的内容,并将这些理念、方法渗透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心理健康的老师,也要学会一些有关积极的心理治疗技术,来为一些特殊的学生提供服务。

4.1.4与班主任连手,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学生的幸福指数。

感恩教育。同班主任一道让学生建立“感恩他人”记录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互动、学生成长记录等来实现),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能把他们父母的养育、朋友的帮助、健康的身体、学校老师的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

4.2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以及理论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也显得更加快乐,更加地热爱学校,更懂得关心人,更能体会当下的幸福。

五、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展望及未来

幸福是我们每一个都想追求的东西,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肩负起这个责任。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学习,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幸福,有用的人。让他们学会体验幸福的生活,并学会应对生活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能力,做一个幸福、健康、快乐、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荐第5篇: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斯大林曾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很恰当的。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祖国有用的人才,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工程的 “设计”和“施工”中都是必须的。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阐明了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

一、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1)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案例:学生奇装异服。

(2)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

(3)罗森塔尔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4)巴奴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

(5)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的思想和行为

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并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6)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二是民主

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通过以上原理我们可发现,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对这些心理学理论吃透的情况下,结合多次的重复实践,愿意静下来去思考、学习、总结,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你的教学中甚至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知道受众,也就是学生在想些什么,在思考什么,希望什么,这样”对症开方”才能“药到病除”。大道理简单,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学中都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多与学生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感受,然后再实时地修改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尽量多的学生满意。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怎样授课?

二、心理学应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肯定

在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把狗绑在木架上,给以灯光或铃声,然后形成了关于食物和灯光(铃声)间的联结,于是称条件反射形成了。在这实验中,狗只能而且完全听从实验人员摆布,实验没有丝毫能表达狗的主观意见的余地。这只狗处于不能反抗也无法表示不同想法,即使这一想法与主人(实验者)仅有一丝之差的奴隶地位。然而这个实验的结论却要用到人身上,用到学生身上去了。我们知道,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且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巴甫洛夫学说得以建立的实验背景与我们将使用这一理论的条件是如此背离,犹如在绝对零度所获物理规律要推论到常温下的物理现象一样,其科学性是大成问题的。

巴甫洛夫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因为他从未承认过自己是一位心理学家。当我在阐述自己观点并对巴甫洛夫的学说进行抨击之时,实在冤枉了这位伟大人物,因为所谓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他的“桂冠”。

作为中国广泛使用培训师资的心理学教材,从对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定义时可见,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人脑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反映论的哲学方法,这一反映被戴上了一个光环──马列主义。然而它无视人脑对自己──对人本身的反映,即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自己所思所想,对自己行为的满意与否的评价。因为这一漏洞,所以要加上一句: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是一种映象──即被主观改造了。但是这一弥补是十分乏力的,他们从未去追索对客观反映的畸变原因何在。虽然也说“主观能动性”,它的含义是什么却被有意地忽略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的矛盾与统一,承认这一些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似有机械唯物论之嫌。抛开哲学观点上难以精确界定的争论,看一下现实吧。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说到因偷店主的东西而受责打时的心态:他说自己只拿了一点点东西而受到那么重的责打,应该平衡一下,所以就再偷一些,以求得“收支平衡”。我想象假定我是一条马戏团的狗,当表演后只吃到一根带点碎肉的骨头,而马戏团长却因我的表演而多赚了一万元钱,那么,我一定会挑总统夫人看演出的机会,有意演砸了锅,使那位团长蒙羞,而不惜经受一次鞭打。所以只有把主客观的因素综合考虑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巴甫洛夫心理学对个体的情绪、意识、需要等特征太缺少研究与阐述了。

一种理论得以被承认,总有它的社会背景。华生是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所以在西

方曾被捧红,正是资产阶级启蒙时期需要与封建贵族统治的观念作斗争,虽然华生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是错误的。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正由于太不重视人的意志,太忽略人的需要与理念,就与当时前苏联社会的政治背景合拍,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强加给巴甫洛夫以心理学家的头衔,并且塞给他一点东西后粉墨登场了。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前苏联宣布“儿童心理学”是反动的,并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命令禁止研究和传授了。

在教育工作中,家长式的教育手段,知识掌握中的题海战术,它们都可以在巴甫洛夫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根据。说一则典型案例:有位教师为了使学生上课时不讲废话,就拗一段粉笔塞到学生嘴里。谈到这一“新闻”,我由衷地钦佩这位教师对巴甫洛夫心理学运用之精彩:首先粉笔是一个刺激,它迫使学生为了噙住粉笔而不能讲话。其次它代表一种惩罚,这一惩罚并不会对生理造成伤害。通过大量“练习”就足以形成条件反射。假定我是这位教师的心理学老师,我非得给他120分,这20分是因为他能如此就地取材。之所以谈这一些是想指出:除了巴甫洛夫心理学尚不能解释众多教育现象中的心理原因外(这是必然的,无可指摘的),问题在于它对教育手段会产生误导。

当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其手段必然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由于传统的心理学师训教材缺乏对个体作用的揭示,因此其内容就难以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完成和合适的教育手段的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的研究,弥补了上述缺陷,他提出了他的需要理论,并多次予以修改。目前几乎所有基础心理学著作、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都要提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每位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尚若强令孩子坐在椅子上别动,可起很强的惩罚作用,然而这并没有剥夺他的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也不见得可说是对归属需要的剥夺;我们也知道孩子会要求大人讲故事,尽管这则故事他早已背得出来了,孩子很幼小时就会喜欢看电视,而其中的情节我猜想他全然不知;小学低年级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缠住老师和家长大问其为什么,有人把它作为认识需要的表现,然而细察一下,使它得到满足的情况却似乎与对事物的认识与规律的揭示并没有多大关系;所有幼儿园的老师都会用拟人的动物充任故事的主角,为什么如此?这中间的需要是什么?马斯洛似乎并没有作出回答。马斯洛的眼里,当人们满足了一些需要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达到“没有肚脐眼”的“自我实现”的境界。但是教育经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人的各种需要间充满着矛盾,存在着以社会价值标准去评判的善与恶,猜想马斯洛的理论能适用于天堂里的天使(绝对不是古希腊诸神),而并不那么适合浊世间的凡人。但是教师所面对的却是芸芸众生。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心理现象中去寻找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产生和实现的内在因素,显然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多少东西,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又缺少了教育中常见的一些东西。于是我就作了些探索,其研究手段主要是搜集、罗列儿童行为中所倾向事物;揭示这些事物的特征,把所揭示出的特征进行概括和分类,由此得出一个体系,对此体系的内容用教育实践去检验,并作修正,得出了“0-3-2”需要理论。这一理论在《现代教师的心理学基础》的第一章。

把“0-3-2”需要理论中罗列的需要筛选后进行重新组合,则可获得关于学习的正负动机,马斯洛提出的各阶段的几种需要,以及其它教育要求的动机。

三、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们在讲授课程时该怎么做呢?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或社会对一名合格的从业者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二)讲求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里都有具体的分析和指导。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

②指向性思维;

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课要给学生传授大量信息,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需要学生当堂理解并记住,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信息量越大,记忆越牢固,学习效果就越好。根据记忆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促进学生增强记忆,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

二是广泛联想;

三是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复习。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推荐第6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老师还让我们测试自己的幸福指数,曾几何时,幸福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至于幸福是什么,亦是无法言说的。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理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

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我们还测试了自己的性格优势,让我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哪,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尽量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弱势。对于择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领域,这样我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得一团糟什么也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气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好。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不仅在课堂上享受了,在课堂上放松了,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很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

推荐第7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一: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篇二: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4、信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表扬孩子时要适、在批评孩子时要适度,用你的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自然,你的言行才能对孩子产生预期的影响。

5、适度的批评(当然要注意时间、场合),让孩子在赞扬中夹点措折感,才能让孩子不会盲目自大,在成功中找到不足,也才能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当前教育形势的一种教育心理学。

篇三: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习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习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平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5、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对事物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条件所决定。幸福是一种终生的追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某种比较方式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采取哪种比较方式,我们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识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应用于实际,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常识更平常,学习的目的是用于自身的转变,没有转变就没有成长,那些快速见效的说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经常的记起这些常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碍我们对已熟知事物产生新的认识的认知束缚,解除我们从已熟知事物中获取益处的情绪束缚,纠正和改变那些束缚我们的行为习惯,促成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成长,那么这些常识就会显得不平常。

篇四:

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易,也远比治愈真正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极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是为了解除痛苦,把人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来,恢复健康,但是难度比较大,占用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积极研究多用于预防和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康复后的积极恢复,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变化,增强了应对挫折和不良情绪的能力,但是对已经陷入心理障碍的人作用有限。只关注消极研究会让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极的、黑暗的一面,而积极研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会对人性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平衡。

2、目前现实中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一方面人们的意识程度提高了,对于不良情绪障碍的认识水平、诊断水平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说以前不良情绪障碍同样存在,只不过由于以上原因人们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是不良情绪障碍,没有诊断出来而已,并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绪障碍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

1、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标准提高了,而满足需求资源的有限和匮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始终存在,因此满足需求的难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2、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对物质、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舒适安逸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和对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养方式降低了我们的适应能力。

3、信息的泛滥和传媒的发达等原因让未成年人在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有效应对方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不够容易被误导,应对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3、为什么应该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

因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至关重要,会变成现实,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领域的研究学科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快乐并非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最后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来解决。

4、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至关重要,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我们的关系,对于其他人和社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本身,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让我们去关注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东西。

5、帮助高危人群的研究,开始时是消极研究,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个人,病态的文化造就病态的人。这些人的失败中的确有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要改变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和文化因素难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况还会继续恶化。后来出现了范式转移,也就是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同样是面对不理想的现实环境,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把关注的焦点从环境转向个人,对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问题的实质研究出了有效的东西才能模仿和推广,对大家起作用。

推荐第8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感受

05008118 很荣幸能参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4、信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表扬孩子时要适、在批评孩子时要适度,用你的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自然,你的言行才能对孩子产生预期的影响。

5、适度的批评(当然要注意时间、场合),让孩子在赞扬中夹点措折感,才能让孩子不会盲目自大,在成功中找到不足,也才能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当前教育形势的一种教育心理学。

推荐第9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

计科1XXX 林XX 20151162XXXX 老师的积极心理学让我受益匪浅,人有心理,动物也有,比如时常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可爱猫咪。

对主人来说,猫咪大多数时候是乖巧温顺的,但有时候也会淘气不理会你或者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此时,是不是有些猜不透呢?猫咪的心思你能懂几分?要和猫咪更好地相处就要先懂它,然后掌握一些小技巧哦!作为爱猫的人要多多了解它们,给它们更多的关爱,猫咪的行为与你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哦!

比如,猫猫对你的信任有几分呢?幼猫出生之后,你对它的态度决定了它以后怎样处理和人的关系。纯种猫的血统因素会赋予它们比较优秀的性格,但是如果得不到主人的爱抚与交流,这种先天的良好基础也会渐渐丧失。从小和人联系紧密的小猫,即便有些敏感、怕人,通常也能很快建立起对人的信赖。

猫咪越放松,表明越放心。你和猫咪接触时,猫咪越放松说明对你越放心。真正向你敞开心扉的小猫,会在你的怀抱里用呼噜个不停来表达心满意足,同时它是完全放松的,身体柔软,甚至感觉不到肌肉的力量。从小生活在主人身边的小猫,即便不停地变换姿势,只要它感觉得到主人的双手,就不会有不安的感觉。 有时,猫咪翻着肚皮给你看,向你展露了它最大的弱点之处——腹部,是对你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通常,家养的猫咪在主人面前翻着肚皮滚来滚去,那是在向主人撒娇呢!猫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主人更多的关注。

猫咪心生疑窦的表现是什么呢?要是一只猫咪发现你在注意它,就呼啦一下收回目光,假装看天看地看自己,就是不和你进行眼神的交流,毫无疑问,它对你连最基本的信心都没有。因为在自然界,当两只动物相遇时,四目相望绝对属于挑衅的行为,而双方回避争斗的最好办法就是互相不接触目光。对你信赖的小猫巴不得主人时时关注它,当它们的眼光和主人接触时,猫咪会借机表达它的需要。

跟狗狗比起来,猫咪绝对是慢热型的动物。猫咪的性格里怀疑的成分很多,所以,想得到猫咪的信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这种信赖因为得来不易,就显得尤为珍贵。如果养猫的你已经和你的小猫建立起了这种相互信赖的关系,绝对值得倍加珍惜。

也许有时你会看到猫咪在梳理毛发,是猫咪心情放松的表现。如果一只从未打过交道的小猫愿意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梳理毛发,也就说明它对你的人品有了一点肯定,至少觉得这个人应该不会伤害到它。这说明,猫咪对你的信赖已经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

嫉妒心强是猫的普遍特点。如果家中同时养有多只猫,主人喜爱或抱起一只猫,另外的猫常有不满的声音或破坏举动,这是猫注重主人对它的情感与态度的表现,充分加以利用这一特点,是培养人与猫感情的手段。

一切的沟通都需保持友善,如果让猫咪感受到你的爱意,作为主人,你需要掌握并熟练的,是保持和猫咪的有效沟通,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让它感受到你的爱意,以及在它做错事情的时候,能够给予善意的提醒和纠正。

建立信任,杜绝家暴。一切的沟通都需保持友善,包括训斥,把握好度是关键。比如你只需要让它知道你不喜欢它做的某件事情,在事情进行的时候就要及时地阻止和训斥,点到即止,绝不可诉诸暴力。对猫咪来说,一旦受到体罚,它会由于恐惧而对人类丧失信任,并导致性格改变,而出于自我保护,它可能还会做出更激烈的行为。

猫咪有它的身体语言。猫咪的每个动作都是表现自己心理的体现。猫的驯化程度比狗低得多,所以猫对待人类的态度,和狗并不一样,忽冷忽热,若即若离,始终游离在人类视线之外,让爱猫的人类欲罢不能。这就提示养猫者应先与猫建立信任,善待猫,与猫和平相处,才能获得猫的认同与“友谊“,让猫盲目服从主人是不现实的。

胡须是猫咪心情的晴雨表,猫咪的胡须是一部高性能的“雷达”,一般认为,猫利用胡须来判断身体是否能钻过各种缝隙。这部“雷达”同时也是反映心情的晴雨表,猫咪感到无聊时,胡须也打蔫儿,无力地松垂着,但如果一只猫和你对视时胡须朝向鼻子的前方,注意:此时此刻它对你并无好感,且充满警惕,千万别一厢情愿地把人家拉到怀里。

猫有哪些表现好感的体现呢?

猫咪在你身上留下熟悉的气味。猫表示好感的最常见方法是用尾巴绕着你,慢慢弯曲背部,用头或身体碰你的腿,用耳背或脸蹭你。这样做是想在你身上留下熟悉的气味,令它觉得更舒服,一方面在向你表达它对你的爱意,另一方面可能是把你当成它的从属。

当猫卧在你的膝上,肯定是对你有好感,它不会跳到不喜欢的人的膝上。 把爪放在你的手臂上是“重申”它对你很有好感。

躺著,肚皮向上,脚也平平的和身体成一直线——猫做出此种姿态时是在说:“我信任你!”

就地翻滚身体、舒展四肢、张开嘴巴、舞动爪子,并轻轻摇摆尾梢——表示“跟我玩吧”! 喜欢猫咪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猫咪的心理感兴趣呢?

推荐第10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

填空题

1、考试时很紧张,这时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了。

2、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刚要发怒,我会(告诉自己要冷静,冲动不能解决问题。

3、场景二:我会不耐烦地和父母说:“好了好了,我知道啦~不用每天说,我又不是小孩子,自己会注意的。

应该反过来提醒父母也要多穿衣服,提醒他们要保重身体,吃饱穿暖。

案例题

A表示父母曾经答应过小男孩给她买自行车,但当孩子说要买的时候父母却拒绝了。 B表示小男孩觉得父母出尔反尔,对自己将的话不负责任。觉得父母不喜欢他。 C表示小男孩觉得父母常常这样,不会为他着想。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一转眼积极心理学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学期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不仅在课堂上享受了,在课堂上放松了,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感谢老师的教导,使我可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第11篇: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课时不多,课堂上好事地分享、认图、心理测验、二十一件好事的记录以及PPT的分享。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记得我有一次的心理课是廖传景老师给我们上的,印象非常深刻,上课时他常常给我们讲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还时常在课堂上玩 心理游戏,希望倪老师以后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玩 心理游戏,然后适当减少作业。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我们还测试了自己的性格优势,让我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哪,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尽量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弱势。对于择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领域,这样我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气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好。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很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一个人,如果他把身边的人都看成天使,那他就生活在天堂。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

第12篇:《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读后感

《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读后感

雷婼熙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深感教育一群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事实上它可能是一件让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迷惘困惑的事。面对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操控下无规律可循的情绪表现,老师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成了摆在每位老师眼前的课题。

教师的心灵需要保养

朱向阳主编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融洽的画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时上课也在不自觉的使用积极心理学的很多技术,所以其中的案例并不觉得非常新鲜;但同时,自己做的还很欠缺,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显得比较急躁、焦虑,这个时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我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足够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评判,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语音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因为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师需要时时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以乐观、自信、宽容、平静、微笑的精神风貌来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一束温暖的光源,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带有温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因为学生的屡教不改而生气、流泪。作为传道授业者的老师遭受不良的情绪侵袭后,保持平静和微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岁月洗礼和智慧、经验的累积,否则容易陷入情绪泥淖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责任的重大,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是在保养教师的心灵。

水顺其势成就其昌,海纳百川乃成其大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丁·赛利格曼曾说:‘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件事时,他就能为你带来很大的满足,因为你在为这个工作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它所带来的物质报酬而工作’……倘若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从教,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焕然一新\".很幸运,我享受教师的身份,也珍惜参与每个孩子成长最旺盛的青春期的这个机会。既然身为教育者,那我们就要能看得了孩子们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们的各种\"小问题\".谁的青春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呢?没有年少的轻狂、天马行空的想象、放荡不羁的内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群一教就学,一学就会的乖宝宝、棒学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锦华穷尽一生的体验说的那句\"人类的悲剧就在于没有人愿意听过来人的建议,所以我不建议了\",面对大学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别说初中生了,所以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接纳他们的\"小问题\",花期自有期,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反倒是拔苗助长的方式,很可能会引起既伤人又伤己的后果。

亲其生,道业得传

\"歌德说:‘你按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会保持他现在的样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对待他,他将会成为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有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体验\"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学生自己愿意亲近老师。

诚然\"严厉\"会对课堂的管理效果明显,但威慑力永远赢得不了学生真正的尊敬,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书中有一段统计让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对北京123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的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教师微笑上课,不喜欢教师当着众人怒斥学生,使课堂气氛太过压抑,一天到晚板着脸。

教育要有爱心,青少年人格发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师用微笑去接纳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书中还提到\"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持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无论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的时候,出现怎样错误或给出如何不可思议的答案,教师均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予以尊重,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新及探究的主动性\".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亲其生,那么道业自然得以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综上,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但我相信:只要我时时保养自己的阳光心态,用大爱的心胸去接纳学生,亲近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不管走在哪一方讲台,传播的都不止是知识,还有阳光。

2018年3月2日 18时

第13篇: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范县龙王庄乡中学

徐高霞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好像是个很大很飘渺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了,我们普通教师哪里会用什么心理学呢?其实这种想法是把问题看复杂了,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都在有意无意的运用着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心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舞台聚光效果

如果一个人在舞台下面与众多的不停说话观众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会和人一起大声的谈笑,而且无所顾忌,他可能会做出更与众不同的事情来。但是如果把他请到舞台上去,聚光灯将光柱照向他的时候,整个剧场,都在注意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不仅不再随意,甚至会拘禁起来。在课堂上,如果有很多学生在说话,而没有重视老师的要求大家停下来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心理效应。比如:现在我看哪个组先静下来,大家看一组。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一组的几个学生身上,一组的几位学生会由于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关注,抓紧停下,以防老师批评和其他同学笑话。同时其他说话的学生也会转过来注意一组同学的表现。教室内的噪声迅速的变小,老师可以接着说,好的,2组、3组,呃!四组有一个同学没坐好!大家的目光会随着老师所说的组缓缓移动,那位没坐好的学生会像受到强光刺激一样抓紧坐好。这时候教室内已经很静了,没等数完教室里已迅速安静下来了。可以讲课了,看看时间用时不过10余秒。

二、争取大多数,“打击”极少数

当有很多学生犯错了的时候,有时候是整个班落后。这个时候法不则众的效果便出来了。老师即使说重的话,他们也往往不当回事。他们会觉得,犯错的是大家,自己只不过是五十分之一,老师批评的五十分之四十九是他们,无所谓。这种时候一种办法是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但有的时候,仅仅这样做,达不到加深印象,不再犯类似错误的效果。便需要运用“争取大多数,‘打击’极少数”的办法。比如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个别小组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反复引导效果也不好。如果处罚整个小组,效果也不好。可以让组长统计一下,这个小组发言最少的是哪两个学生,或者是发言时间距现在最久的是哪位同学。找出来后说,下了课要到办公室谈话。这样不仅被找出来的学生有压力,其他学生也会有压力。在下次的活动中会积极行动起来。接着再说,如果被找出来的学生好好表现,就可以免到办公室谈话。于是被找出来的学生,没有摊到的学生都积极起来。老师再适时肯定或表扬,会对整个班级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好好的教学生,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追求进步时,却要会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心理效应。有一位老师晚上到宿舍值班,已是晚上10点了,有个班的男生寝室内还在大声的说话。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门又顶上了,进不去。听了一阵也听不出是哪一个,但大致确定一个方向。叫开门打开灯后,这位老师说:你们这个铺上的几个同学太乱了,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如果主动承认,就从轻处理,如果不承认,被老师查出来,将从严处理。说过之后,没有动静。这位老师又说:好,自己不说,那么老师来查。你们几个逐个做一下自我介绍,说一下姓名、籍贯、年龄。有的学生问,做自我介绍个啥?这个你别管。老师说。学生一个个自我介绍一遍,这位老师还是听不出是谁。因刚才他们都是在大声喊叫,现在缺是平声静气,不一样。这位老师却扫视几个学生一下,静静的说:现在还用我点名吗?片静寂之后,一个学生,坐起来说,老师我说话了。我知道是你说话了,主动承认,说明落后的还不太严重。老师说,还有愿意主动承认的吗?还有我,老师,还有我„„接着

四、五个学生承认了。做出处理之后,这个寝室安静了,从此,那个寝室里秩序有了明显好转,那个寝室里的学生有什么事再也不敢瞒这位老师了。

四、给学生一个缓冲时间

当学生犯错被老师发现后,第一反应往往是竭力隐瞒,甚至老师发很大的火,采取极严历的处罚手段,也死不承认,一副什么也不怕的样子。但是他们受得了一时的雷劈电击,却受不了心理上文火慢煮。给他们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时间,他们便不再隐瞒,反而会认错很好。刘老师吃过早饭到教学楼看看学生情况。发现别的班都开始打扫卫生了,只有二班还没有行动。看见他过来,才从教室里走出来两三个拿着扫帚的学生。刘老师一看学生磨磨蹭蹭,人到的也不齐,就招集人先开会再劳动。让他们谈一谈劳动落后的原因,竟然全是理由,什么回家吃饭了,做作业了等等。只谈借口,不谈缺点。再批评也是这样。刘老师一看不行,说:你们先打扫卫生,不过对这件事的处理还没有结束。今天上、下午第二节下了课都到我办公室里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谁谈好了,谁的事就了结了,如果谈不好,不主动找我去的。这件事就没有结束,每天都要找我谈认识。

上午第二节下了课,几个学生都来了。刘老师问谁先说?小肖说,我先说。值日的时候要比平时早来,来到学校要抓紧打扫,不能找任何借口。嗯,你先过去,下一个谁说?我说,这次是小艳。也是谈的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与打扫卫生时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接下来几个也是主动谈认识,都是谈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应当如何做。这次刘老师一个也没有批评,只是说还行,嗯,去吧。可是效果极好。第二天,刘老师再到教学区去看,他们已经把卫生打扫完了,而其他的班还在那里打扫着。

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事,俗话说:只要肯用心,处处皆学问。这里可以这么说,只要肯用心,处处皆可应用心理学。让我们从大处着眼,从一点一丁的小事做起,学好心理学,用好心理学,为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

第14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大,未来的社会竞争与合作需要社会适应素质良好的人才,对学生的适应社会为指向的学生心理特征的培养与教育不容忽视。 一. 教育心理学是什么

从以学习者得角度为中心的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时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试图探明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特征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心理学时尤其关注那些促进人类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建立的各种策略的科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者知识与行为方面的一些改变)教学时指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与行为的改善。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导致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总之,教学与学习是具有必然联系的两个过程,涉及到如何促进学习者发生变化。 二.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 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 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 重要问题。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 ,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 ,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 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 优良的道德品质 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 质进一步提高。 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和心理的关系

教育心理与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教育而言,教育心理学能够对学校情境中的人的大脑的运作过程进行理论解释,比如解释学生是如何学习,不记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通过建构学科学习的认知理论,教育心理学活动促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产生,简言之,教育者的实际教学活动通常受到那些所谓时尚但缺乏事实依据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而教育心理学无疑为教育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其他方法,对心理学而言,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形成和检验认知理论的生态学效度,教育心理学促使心理学家形成能够解释学校,学习的理论进而确保知识理论的真实性,简言之,心理学过去热衷与建构那些解释人为学习活动的精确理论,教育心理学则为心理学提供了另类的有效途径。 四. 科学指导分析教学方法

在许多教学中,我们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然而心理化教学可以指导我们去分析我们教学方法,比如,在传统教学当中,老师就是在课堂上讲,同学们在听,老师偶尔会采取一些活动,非常枯燥无味,然而心理化教学认为提高记忆要通过各种的方法,手段(声音,动作,情景,画面等)去刺激大脑,达到与脑和谐,而不是板板的老师讲,学生听。 五. 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原因

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在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当学生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教师应该怎么办?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的做法,当学生做小动作时,都要批评他,似乎有可能帮助学生记住这些纪律,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做小动作,老师表扬那些认真的学生,做小动作率反而会下降,如果他不断续做动作,我们可以利用厌恶疗法,让他做,一直让他做,别的同学就会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以至于他就会自动不做小动作。 六. 分析学生学习困难根本原因

心理化教学虽然不能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性的处理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但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有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的结果中找出困难的症结,如果智力测验成绩较后,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很差,那么久表明他阅读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难与智力有关,如果发现他的智力水平较高,而除阅读外,其他各科成绩并不差,那么我们就知道他阅读方面的困难与其智力及学习能力无关,因此,我们需要对他的过去的经验以及对发音,以及语义方面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考察。

七. 心理化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的学习自动性

教学要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就要从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使之心理话积极化,不仅认识活动要处于积极状态,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也要处于积极状态,脱离心里话动的积极状态来谈学习主体作用那只是一句话,所以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正确利用心理化得教学手段指导,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积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

第15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运用各种多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教学进程顺利地进行。心理学作为一门被广泛应用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能够把心理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达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各类知识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地进行学习。 关键字: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心理学 可持续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必须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的基本过程应该以开放的体系展现出学科内容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正如课改标准所指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的知识恰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一、融合左右大脑功能

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是趋于单侧化的。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逻辑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对图形、方位、音乐等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但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两半球在正常情况下不仅有分工,而且互相补充或互相补偿,从而完成复杂的学习活动。

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言语、文字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也应该更多地运用图形、音乐等来改善学生的整体感知、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最佳的教学是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左右大脑进行刺激,使左右大脑之间能更加自由地交换信息,从而加深记忆,这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试着把言语文字的内容转化为图形图象,把图形图象的内容尽可能用简单、概括的言语文字表达出来,这时会发现学生学的更加容易。例如教旅游景观欣赏、文化景观、地球运动原理等内容时,不借助图形图片会使教学太枯燥、抽象。在讲解板块构造图、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洋流分布图等图时,如果不用简约概括的言语有条理地总结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话,那么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空话。可见教材中能让我们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章节是随处可见的。

二、观察学习的合理应用

观察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在处理刺激时的反映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根据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榜样、保持、复制榜样和动机过程。由于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案例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如在可持续发展的一节中教师就应该多举出真实同时他们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要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些方法都是有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获得的启示,观察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更会使教学过程的失误尽可能的减少。

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过程,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共同探索总结知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地理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会发现更多的探索方法,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是对传统讲授法有益的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索中的发展。例如教学“大洲和大洋”时,通过学生自己初步的发现,再以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交流,进行争辩,总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大洲和大洋分布规律,这样学生记得特别牢,用起来特别活。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总之,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总结知识。

四、活用情绪、情境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情绪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的信息来源,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热爱学习起榜样作用,感染学生学习记忆,另外通过角色模拟、展开讨论辩论等课堂活动,学生就会有压力、乐趣、焦虑、期望、兴奋和放松等情绪发生,最终牢记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情境记忆是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属于自传体的记忆。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布置简明、丰富的教室背景有利于加强情景记忆;课内活动、小组合作与竞赛,课外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经历、体会深深融合在知识的掌握中。捕捉生活中偶然的重大的事件,如台风前后的天气变化,由印度洋地震海啸事件引起对板块学说的内容的回忆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讲述、质疑问难、音美配合等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景记忆。

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心理学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对于地理教学的效果可以说的是很明显的,所正确应用心理学知识是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的一个措施。

参考文献:

《浅谈心理学若干原理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徐艳 《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 王雄

《教育心理学》 唐卫海 刘希平著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 孙捷 《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惠萍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 谭丽红

第16篇: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

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其实这些学生和大部分学生一样。同意有进取心,渴望成绩优秀,渴望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关注欣赏。但他们大多是因为在小学阶段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成绩落后,进了初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点加大,导致他们跟不上大部分同学的脚步,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对学科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如何增强学生自信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关注他的优点,如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等等。2帮助其制定短期有效的目标,设定难度较小的任务让其完成。3帮助其寻找相近的比较对象,让其产生竞争意识。4开“小灶”。因为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若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利用课余时间给其指导点拨,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关注而不是忽视,比教会他几道题的效果会更好。比起同龄人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我们也应该积极关注。在鼓励过程中激发起上进心,让后进生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文不明,这样后进生的自信心有增强的空间。

五、教学中的阻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作为教师可能会因为社会希望其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学校和家长更希望提高成绩。而产生矛盾,做为一名教师要很好的平衡这个天平。如何平衡是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在本人看来,素质教育上去了,成绩自然会跟着上去,两者并不冲突。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阻抗。学生为什么会有抵抗情绪,我们不仅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同时也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阻抗现象主要在后进生身上体现,他们用异常行为,语言,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大多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的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老师,都会产生一定逆反情绪。这一时期是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期或者危险期。做为教师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现象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正确处理。首先教师不仅要自己具有过硬的知识基础。更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如普通心理学,通过它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以便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发展心理学。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知道每个年龄阶段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等。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补充一些提高自身素养的心理学知识。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对于教师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思维的敏锐性、不成熟性、可训练性。

敏锐性主要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主要包括:记忆力强、反应速度快、思维的角度新。这为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对学生思维的形成也极为有利。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因势利导。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且知识匮乏,身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思维的不成熟性。中学教师应要着重注意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这方面的特点从而进行教学活动。而思维的不成熟性主要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思维层次不高、思维的片面和不系统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学生思维的无目的性。无目的的思维即思维混乱,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探索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讲的公式定理学生都能记住并进行难度不大的课堂练习,但是碰到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时,学生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层次不高,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的问题。

学生思维片面和不系统性主要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不系统性不全面导致的,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知识盲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学生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思维的逻辑性差。教师应注意学生这方面的思维培养和训练。 所以,中学生的思维通过知识学习的完整和深化,通过实践的不断加强,以及教师的不断科学引导,完全可以不断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的最大潜能。

六、合理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课业有及时,准确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是让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探索自我。综合上述教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为人师者。

具体如何思考,借一个专家的的话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上好每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中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中学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中学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较小学而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所以要引导学生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其次引导学生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

3、学生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正确的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要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并能针对问题发表意见,无论对情况的了解多少。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4、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 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第17篇:浅析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快乐豁达的情绪等积极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幸福感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Seligman Sheldon)和劳拉·金(Lawra King),他们定义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1]。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最大追求是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生活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2]。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径。

二、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诠释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在这里,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也包括积极的状态。作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尝试,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而不是矫治心理缺陷。因此,与以往心理学重点研究心理疾病不同,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标,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取的。

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个人的幸福感的获得不可能离开社会条件,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是主观幸福感产生的物质前提。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此外,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的成功都是获得幸福感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但是,环境永远具有相对意义,无法确定多少财富才能让人幸福,谁都无法

回避家庭矛盾和事业的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是人们面对大体相似的环境,但主观感受却大不相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心理学家们提出,追求幸福重在发展心智。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感的获得以人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缺少产生幸福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幸福的能力,获取幸福应重在心智的发展。人的认知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幸福者与不幸者在如何运用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

幸福是相对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在幸福感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个人的认知结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3]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在认知结构中,必须确定两种信念:1.清醒地认识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认知倾向决定着情绪的性质;2.在认识生活情境时必须有获取幸福的心向。就是主体积极地把外部的信息与追求幸福的信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当人们具有主动地寻求幸福的心向时,常常会赋予普通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以提高幸福感水平。正是这种心向决定着人们幸福体验的个性差异,有积极心向的人,对环境的评价倾向于正向偏移,即在环境发生积极变化时,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环境发生消极变化时,会更快地消除不幸感。当环境没有变化时,他们能体验到更多的愉快情感。

一个心智发达的人面对客观情境,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对于种种不可抗拒的事件,主动地寻求自身的解脱,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智慧。真正幸福的人是个智者,有积极心向的人才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幸福感教育就是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认知社会,在不断地摸索和探寻中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其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的理念与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非常切合;与看似相对立的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也不矛盾,它是让同学们去积极地奋斗,而把艰苦的过程转化为幸福的感受。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对社会实践认知的启蒙期,此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当然,幸福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靠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1.开展感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感动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不幸福,他们不缺乏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而是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就是因为周围的幸福唾手可得,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珍惜。这就需要在高校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同学们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人为本,把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2.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确定明确的生活目标。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联系起来,才

能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缺乏幸福感的大学生主要是缺乏理想和信仰。大学生在经历高考后,就失去了目标,理想的缺失,就失去了幸福感。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让学生体会人生目标和理想在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感受,这也是幸福感实现的基本主体条件。

3.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而完善的人格,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人文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幸福的真实把握。所以,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应避免说教的单一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溶入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学科。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优良的环境。

4.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获得幸福的感受。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与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心理技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这都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说[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2003,(2):82 [3]高兆明.幸福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第18篇: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随着人们大踏步得迈进21世纪,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心理学的发展也愈发的得到重视。拥有健康的身体已不再只是生理学家的关注所在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也投身于此。

众多的研究发现表明,许多生理疾病与心理的异常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心理状态对生理疾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赛利格曼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做过一次实验,他给老鼠注射了癌细胞,将老鼠安排于不同环境中。第一组老鼠可以通过逃避(如抓碰开关)而成功地摆脱电击(乐观组),第二组则在第一组成功逃避电击时候被电击,因为前者碰到开关则同时接通了它们的电击线路,它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电击。第三组老鼠在没有危险的环境中。结果第一组老鼠中患癌症的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第二组为四分之三,而最后一组有二分之一得癌症。这组实验说明了积极有效地应对危险可以提升免疫力。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与此同时,与抑郁症相伴的常常是极高的自杀率。由此可见,心理的异常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方式。

因此,提升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心理学家大多致力于研究心理病态例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从对精神病的研究起步的。自二战之后,在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倡导下,人们的目光逐渐投向积极地正向的心理研究方向。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才正式被提出,并迅速引导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如果说以前的心理学研究是雨天里的伞那么积极心理学就是天气预报。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 ,对个人成长 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记得在积极心理学课上,马云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他说的这句话,带给我深刻的印象,同时,在慢慢地理解这句话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却字字有力撞击在我心中,使我茅塞顿开。细细的琢磨这是几个字,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更懂得了如何去适应并生存在这个世界。同时,还教导我们许多对生活的感受,要求我们停止抱怨,积极生活,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谨记“你可以选择为自己辩护,也可以选择推自己一把”这句话。

专家解释说,如果乐观者乐观过度,因为坚信“吉人自有天相”而不去尝试解决问题,其实也是负面思考。而悲观者若拥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法,那也是正面思考,或者是所谓的“防卫型悲观”。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当遇到挫折时,会想到最坏的情况,并思索如何解决。他们虽然不同于乐观的人,但也会在职场上有良好的表现。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人的性格,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力。

曾经有位悲观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女孩,在接到别家公司高薪邀请的时候,发现自己从业八年来一直拿着行业里不到别人二分之一的工资,差点儿崩溃。习惯性的悲观情绪让她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我不够好,我没有别人努力。”进而谢绝了高薪诚聘,决心在公司加倍工作,证明自己实力。于是她以这种“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抱着最低的期望,成功的将心中的焦虑转成了正面的力量,一年之后在机会终于出现时,以自己的资历和成绩,被升为主管,摆脱了低薪的命运,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职场。对此斯利戈曼提出:“一个企业需要乐观者,同样也需要悲观者。像业务、行销、创意人员最好是乐观者担任,但财务或研发人员最好是稍微悲观的人任职。”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后努力让天下人和自己都乐,这就是正面思考的价值的最大体现。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生活的保温瓶,是我们应付困难驶向未来的顺风车。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首先要培养正面的思维方式。有数据显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真正能够做到正面思考的人不到10%,而如果是幸运地被包含在这10%里的人,则多数会在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功,前文提到的赛利格曼教授用他的3000万美金在美国大都会人寿公司的15000名员工里筛选了11001人作为观察对象,在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正面思考的员工业绩比负面思考的人高88%,而负面思考者的离职率是乐观观者的三倍。正面思考的威力可见一斑。

首先,正面思考需要不断练习改变思路,将其内化为一种习惯。正确使用归因方式也是正面思考的重要方面。把成功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像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的外在的特质(如努力程度)。都会有利于正面思考的形成。负面思考的人会从不愉快的事件中感到“无助”,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认为无论怎么,做到最后都是坏的后果,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事件的理性判断,做出负面的决策,但这个时候只要在思考的路径里假设两个步骤———反驳和激励———就可以将负面转成正面思考。反驳是指以自己预设的负面情节、负面决策进行反驳:激励则指强化自己转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能量。

其次,保持一颗宽恕的心事快乐的不二法宝。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利诺斯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迪恩纳说:“对于快乐来说,物质主义是一种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及那些不关心挣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兴。快乐的人以家人、朋友为中心,而那些不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冷落了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倍感孤单。迪恩纳还认为,如果经常与炫富的邻居做比较,这将会是不高兴的开始。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正如每种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积极心理学同样如此。它强调积极快乐的心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幸福快乐对于某些文化来说只是一种态度却不是生活目标。这是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存在意义的重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会走得更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阳光。

第19篇: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概念入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简要介绍积极心理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初中物理 教学

在初中各个科目中,物理属于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尚未形成学习习惯及模式,此时面对难度水平较高的物理知识,学生极易出现兴趣下降的现象[1]。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教学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物理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动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积极心理学中十分注重个体的情绪与潜力,通过不断激励个体,促使个体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荣格等人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干预方面具有极高的意义[2]。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利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心理加以干预,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满足感与自信心。

二、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W中的运用途径

1.初中物理角色扮演教学法

积极心理学与教学中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难以应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致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生形成物理学习兴趣与经验。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物理教学相互结合,采用角色扮演模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设计与教学相关的角色扮演题目,学生对物理角色扮演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较高,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其教学效果得以保障[3]。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知识的全面掌握,并充分解读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学生活动中实施积极心理引导,促使学生产生物理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积极、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物理学习自信心,对学生未来的物理学习和探究起到了积极影响。例如,在“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教学之中,物理教师可根据这一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题目,要求学生扮演电路设计工程师,为一幢房屋设计电路图,电路图中应具备若干盏电灯、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等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细化电路图内部需求,针对不同电灯采用不同方式控制。学生在这一教学活动之中,学习兴趣得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在角色扮演过程之中,学生能够掌握并联及串联电路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初中物理探索实践教学法

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物理课堂教学应加大实践部分比例,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创新型实践类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因此,为凸显出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效果,教师应将物理实践教学与积极心理学相互结合,带领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技能,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物理课堂教学局面[4]。在实际教学之中,物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践水平,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设计具有一定趣味性、适应性的物理实践活动,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到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物理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物理实践活动与实验课程并不完全一致,实验课程主要针对初中物理体系中的实验环节,而实践活动则能够应用于初中物理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物理概念、公式、定理教学,还是物理理论、实验教学之中,均能广泛应用物理实践活动,教师应不断提升其实践活动设计能力与技巧,引入积极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习动力。例如,在“运动和力”教学之中,由于“力”并不能直接通过肉眼观察而来,学生接触物理学的时间较短,难以真切感受到不同力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针对这一现状,物理教师可采用实践展现二力平衡状态,教师可要求两名体态相仿、力量均衡的学生分别站于教室门两侧,一名学生拉门、另一名学生推门,学生施加于教室门之上的力量几乎一致,此时,教室门没有发生任何位移现象。教师可向同学们介绍,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二力平衡。随即,教师可要求第三名学生加入到拉门队伍中,教室门被轻易拉开,教师继续介绍,在二力平衡条件下,其中一方力有所转变将会造成物体的位移。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上述两种力的不同情况,画出简要的平面图,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运动与力的知识,其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对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3.初中物理互利互惠学习法

积极心理学理念之中,对人类个体积极取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比重较大,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应主要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予以重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和自主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研究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互惠互利的学习氛围,进而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优生与学困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引导学优生在物理学习中帮助学困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定期要求学生针对帮扶小组情况形成书面的心得体会与成绩汇报,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同窗之间的深厚情谊,并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之上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形成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动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积极心理学各项方法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物理知识,进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长生.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52-352.

[2]莫茵茵.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34(6):61-62.

[3]钱冰冰.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6(9):137.

[4]徐鹏海.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1):30.

第20篇: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项羽:失败的英雄

刘邦:成功的小人

摘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垓下战争的“四面楚歌”中汉军就运用了心理上的战术瓦解楚军抗战意志,而楚汉之争的两位主角刘邦、项羽各自性格迥异,对战事发展变化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将以刘邦与项羽的人格表现分析作为切入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四面楚歌”,以此说明心理学在战争中的影响。 关键词: 刘邦

项羽

心理战

人格

性格

Abstract: The study of human psychology of mental activity rule, which is that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and then use the rules, better in the service of mankind production and practice.Under the Gai war \"besieged\" han army in that applied psychological tactics ChuJun collapse of resistance will, but the two leading role ChuHanZhiZheng Xiang yu Liu bang, their personaliti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war to play a key role.This paper will be of Xiang yu Liu bang and personality performance analysis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discuing \"besieged\", so as to prove that the influence on the war in the psychology in.

Key words: Xiang yu Liu ba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personality

前言:楚汉之争实乃项、刘两人性格之争。两军之首在战事上作出怎样的决策直接影响到战争局势变化。贵族将门出身的项羽与平民出身的市井混混刘邦两人成长环境大不相同,由此两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差异,两个人正是受他们自身人格的影响呈现了各自的命运趋势与成败。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与性格上不适合作为战争领导人之用的缺陷导致失败,而刘邦的知人善用,随机应变,无所顾及,不择手段也实现了他成就霸业的目的。项羽的勇战,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崇尚的无力去解决一切问题,现实却打破他的这个梦想,但他是英雄的;而刘邦与之相比则狡猾多计,手段多端更显小人之气。

一.历史回溯

(一)四面楚歌历史概述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即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在当时是项羽及其军队听到楚歌,引起军心涣散,而又有最后项羽的兵败,故后人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二. 心理学观点对历史人物的分析

(一)对项羽的人格分析

人格,这一次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义指面具、脸谱。心理学上将其定义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构成人格的成份有气质、性格及能力。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大时代背景是秦二世暴政。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项羽从小跟着他叔叔项梁长大。出身名门贵族的项羽,成长顺利,受到良好教育。对人高高在上却也彬彬有礼,遗传祖辈的大将风范,又由于生活环境优越,因而生得壮实,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于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从中可看出项羽赋有热情却浮躁,想有所特长却无法潜心学习,可判断项羽在气质上属于四大传统心理气质之一的胆汁质。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从大泽乡起义开始崛起到破秦的项羽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来,战争上的顺风顺水让项羽过分自信甚至自负,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形成有影响,而性格是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所以项羽的性格对其在四面楚歌中的行为表现起很大作用。加上项羽受贵族背景影响,作风正派,单一,在战争中表现出以勇猛为风格的行事方式。

(二) 对刘邦的人格分析

四面楚歌里项羽的对手,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平民出身的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成长于市井,所谓就是一个小混混出身。在市井这样一个社会底层成长的刘邦,自然不会有项羽身上的贵族气质,反而具有亲和性。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喜欢交友的刘邦在气质上呈现多血质的特征,情感丰富、热情大方、善于交往、行动敏捷、适应能力强。平易近人。刘邦曾做管理地方 治安和民事调节一类的小吏——泗水亭长,经常和县吏往来,时间一长,和沛县 功曹萧何、狱掾、曹参等结成莫逆之交。

人格的成因有很多,现代心理学家的共同看法是: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市井这样鱼龙混杂充满世俗的环境下长大的刘邦还是痞气十足,作风不会正派;又因为在复杂、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刘邦形成了坚强不怕苦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忍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中刘邦的表现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四面楚歌中的项羽和刘邦

(一) 刘邦违约决战项羽楚军

原本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此一点不得不说刘邦是个没有信誉的人,违背盟约,趁项羽衰弱之时与其展开决战。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以项羽这样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在得知刘邦违约趁楚军衰弱来攻击后一定会做出不冷静的反应,当然,也可以说这是战术也是谋略,是针对项羽弱点来的一计攻心计。不过这也是刘邦趁人之危的不正当手段。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项羽正是受刘邦来战的刺激,随即应战,没能冷静思考战局直冲韩信大部队,与后面的楚军部队脱离,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从中也看出项羽在战争中的英雄面英勇、果敢,面对劲敌处于弱势却不临阵退缩,抱着一腔热血的冲劲勇猛杀敌。

(二)汉军心理战“击溃”楚军

项羽及其楚军被围在该下,这时的楚军兵疲食尽。韩信令人在楚军四周奏唱起楚歌,给项羽军队造成了楚地尽归汉军所占的假象,而项羽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反应大惊,使士兵产生恐慌;加上此时的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而楚歌也激起在外征战多年的楚军的思乡之欲,战士无心恋战,整个楚军军心动摇气势大败。心理战即运用心理学原理,以交战双方的心理为战场,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手段,对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施加影响,在无形中打击敌人的心志,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军民斗志;以此削弱敌人战斗力或导致敌人决策失误从而增加我军取胜机率。四面楚歌正是运用了心理战术,韩信抓准了楚军此时的心理状态,利用楚军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对家乡的怀念及对战事的厌倦动摇了楚军军心,打击了楚军气势;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若对现实的认识错误即会使心理上产生误差,正是因为楚歌迷惑造成的假象使楚军在认知上出现错误,导致项羽以为楚地已失守,而以为局势已去的现实使他丧失斗志,饮酒吟诗,表达忧愁之情和对战争局势无力挽回的感叹,项羽悲情的出现正中韩信四面楚歌之计。而虞姬的自杀更使项羽悲中生痛,失去挚爱的项羽更加孤独,依旧孤行。此时项羽可谓英雄末路,但他并没有选择结束自己,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

(三) 项羽的失败与刘邦的成功

项羽带骑士连夜突围经过东城快战后来到乌江,本可渡江而走,他却选择了自刎于乌江。楚军群龙无首,收服楚军便成易事,这场战争的最后赢家是刘邦。项羽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幼稚、失败的,但他却是真正的英雄;刘邦确实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但未必他的成功就来的顺理成章光明磊落,没有背景,即不能文又不能武,光靠远大志向成就霸业恐怕有点虚无,自然可以想得到这样的刘邦能够成功,这其中必然不会少有“非常”手段。

鸿沟和议之后,项羽率领楚军撤回楚地,刘邦撕毁协议违背盟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但韩信、彭越两人没有率军配合刘邦,刘邦便慌了阵脚,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既要背约趁人之危攻打楚军而面对项羽的反击又胆怯不敢应战,躲入堡垒不出,何有一丝英雄气概!刘邦相比项羽的迷恋以暴制暴是要显得仁厚些,但刘邦也绝非是赢得人心,韩信、彭越等之所以答应刘邦率军攻楚也是受刘邦的封赏,得人心也只不过是靠物质的笼络;而刘邦在实现一统天下成为天下的霸王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当年他兵败逃跑,为了逃命,他把和他同车的孩子就丢下车,其中一个孩子就是历史上很出名的汉文帝,可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相比善于耍弄政治手段,颇有城府,八面玲珑懂得随机应变的刘邦,项羽显得稚嫩简单,直率粗犷。尽管如此,两人之相比较,项羽更具有英雄气概,更像是君子。

四.总结:“英雄”与“小人”之争

(一) 项羽和刘邦之比较

项羽是个英雄,与刘邦比是个君子。历史上所谓“君子”们为什么会败在“小人”手里呢?因为“君子”都看重自己的名誉,他们做事时骨子里透露着唯美高尚,认为是一种风范,在成事上就打了折扣。而出身贵族的项羽,则是讲究贵族身份的,盛气凌人却又彬彬有礼,讲究礼数,正是有这样一种“君子”气。刘邦平民出身,没有名分,他这样的人做事就无所顾及,只以成事为唯一目的。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毫无顾及一心只想成就霸业的刘邦当然要比名门世家出身有所期盼在乎名誉的项羽更能成事。项羽在进入咸阳后杀子婴焚皇宫,爱屠城多半是为了抖威风,以现贵族气势,这都是由他人格特性影响。

(二) 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是悲剧的英雄。他英勇,却因政治上的幼稚与性格上不适合作为战争领导人之用的缺陷导致失败。在乌江边的项羽,没有承认自己输给了谁,而是说天要亡我,又愧于见江东父老,即选择了自刎的方式结束这一切。贵族出身的项羽形成了贵族的人格特性:高傲和不可战胜。他们决不与任何现实调和、妥协,他们不惜一次次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惜毁灭自己,来表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高贵尊严。由此,他们显示出无所畏惧的勇毅,体现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激情。这样的性格决定了项羽战争上的失败以及他自刎江边的终结方式。 但他的英雄气节仍受人尊敬。而刘邦的知人善用,随机应变,无所顾及,不择手段也实现了他成就霸业的目的。

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能否成大事者其性格必迎合环境的需求。心理学的观点有助于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四面楚歌”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历史,而是在整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想法与行为。人的行为受个人大脑支配,而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心理对人行为起作用有影响。因此,掌握心理规律对于我们生活、成事都有很大帮助,我们掌握及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可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五.参考文献:

【1】《性格的祭奠》 田诺 来自网页

【2】《中华文明大讲堂》——《史记》中的刘邦 百度 【3】《汉高祖刘邦简介》 百度文库 【4】《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 西汉

【5】《韩兆琦 王齐:殉道与超越——论《史记》的悲剧精神》百度贴吧 【6】《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三版 【7】《人格心理学》 郑雪 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9 (2011.1重印)

六.致谢词: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doc》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