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体会

2020-08-2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体会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闫雪

上周我园苏欣老师至榆林参加了为期五天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于2013年12月9日下午,苏欣老师就这次培训内容对孤山镇第二幼儿园全体教师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的二次培训。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培训,由于二次培训的时间关系,苏欣老师就这次培训内容中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对我们进行了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活动设计这方面的知识,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也逐渐受到很大的重视,幼儿教育受到的重视越大也就说明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高,这也就是说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需要努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本次培训分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与评析三大板块。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至关重要。本次培训说到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分为:

(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依据有:1、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配合 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2、能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如此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以此为依据来选择教育教学的活动内容。

(二)、主题活动内容的确定

而主题活动内容的确定则是要通过三步来完成:1、选择活动内 容的依据;2、选择主题;3、确定具体活动内容。在教育活动内容

1 设置方面,应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

从这部分我明白我们在准备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的命名要规范化,改变从前错误的模式。例如:歌曲:《大树妈妈》,这种模式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中班艺术活动:大树妈妈(歌曲)。而教学活动目标的描述也要做到以下四点:首先,是可以观察到的幼儿的变化,可以具体操作的;其次,不要把活动的方法写入目标,例如“通过„„让幼儿掌握”;再次,掌握、了解、知道、懂得、体验、感受、学会;最后,学会(行为)按照形状和颜色两个特征分类 (标准)。

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作为一名新上岗的幼儿教师,我会尽快将这次培训内容消化,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013.12.9

推荐第2篇:移动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

移动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

移动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1

踏着春风,迎着朝阳,走上了我的第一次的项目之旅。此次是移动公司的设备巡检项目,跟着方老师奔波于福州移动机房的各个据点。映像最深刻就是移动公司对于金山机房的安保流程,实在是太恶毒了,哦,不对,是太严格了。要办理专门的机房出入证,光是为了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我都快把派出所的门槛给踏破了,比那警察叔叔上班还勤快啊。周一上午拿着无犯罪记录证明、身份证复印件以及省公司开出的申请单,到达指定地点办理出入证,好家伙,楼上楼下的跑了好记趟,楞是没找着负责人。同负责人联系好下午来办理,于是当天就先对乌山移动大厦内的设备做了巡检,各种找人啊,不过这里的人都挺好,放下手头的工作领着我们去各个机房转悠,给我们提供巡检需要的信息。

进到向往已久的移动机房之前,俺想象着里面华丽丽的排场,各种各样的设备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各自的机架上,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门一打开的瞬间,我的种种幻想都破灭了,我清楚的听到了一种类似于玻璃破碎的声音,我知道我的想象与现实会有出入,但没想到出入这么大。

不过里面的设备倒是让我激动了好久啊(在忽略布线的情况下),看到了好多出现在书本上的型号名词的本体,哇,原来路由器还能长成这样啊。当然还看到了很多除思科以外的其他厂商的设备,让我大饱眼福,顺便认识了一些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设备,虽然不太懂,不过至少知道它们都该长成啥样了。

下午继续前往指定地点办理那该死的出入证,非常悲剧的是由于一个人为的疏忽使得我的出入证没办成…。于是第二天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方老师一个人十分欢乐的踏进了金山机房的大门。据知情人士透露,里面的设备非常nice,不论是机架的放置还是设备布线都相当专业。可怜的我就只有跟着不明群众一起围观照片的份了,呜呜呜呜。

总结,沟通很重要,其实这两天的项目做下来真正接触设备的时间并不多,主要都是在跟相关的人员打交道,跟他们混好了咱们就好办事儿了呗。然后,做事一定要细心啊~粗枝大叶的结果就是当不明群众啊!

移动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2

6月,伴随着栀子花扑鼻的清香,我走出了美丽的校园,满怀无限的憧憬与期待,走进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移动。从初时找工作的彷徨到如今和同事们愉快的相处,时间已从指间悄然划过十年。

十年里,我陪伴着中国移动,十年里,中国移动陪伴着我。这十年,它是我生活的部分,这十年,它是我人生阶段宝贵的财富。我也知道,我会一直这样坚守在我的岗位,与移动携手一生,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花开花落,岁月更迭,新进的员工们,常对着我说:“哇,你都在此工作十年了,应该是老员工了,对工作该会是得心应手了吧!”我总是抿嘴笑着说:“虽然相伴十年,但是我仍然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样才能适应万变的市场和创新的工作要求。在移动的十年,我内心沉淀,借着这“十年”,一个所谓的纪念日,说说我在中国移动的感悟。

第一,要做到自身素质和企业文化的结合。曾经在学校里我就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学会“先做人,再做事”。学会做人,才能游刃有余;学会做事,才能在工作中厚积薄发。中国移动给了我一把很好的钥匙——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虽只有短短八字,但意义非凡。正德厚生,即正身之德、厚民之生;臻于至善,即不断追求完美,是从优秀到卓越的有力体现。它让我明白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更明确了我的工作责任、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所以,我们移动人只有坚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使命,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不断超越,才能打造中国移动卓越的运营体系,建设卓越的组织,培养卓越的人才。只有这样做,中国移动才能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第二,具备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看过梁启超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它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职业化的员工并做到敬业与乐业。不难体会,实际上职业化主要包括态度和技能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记得米卢大师曾经说过:“态度决定高度”。对我个人而言,我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艺术家,每一件工作都是我的作品,凝结着我的智慧和汗水,完成之后,带来强烈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让它们形成了我工作的动力。而较的工作技能更是一名职业化员工不可或缺的',比如:待人接物的技巧、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统筹安排的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技巧。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职业化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地去积累和磨练,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职业化的现代工作者。

第三,加强和同事的沟通,形成团队作战的强大力量。“人类最美的语言是沟通”我永远记得老师对我的教诲。在团队合作中,加强彼此的沟通是激发团队力量的主要途径,因为我们由木桶原理知道: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发挥最短板的效应。“沟通”也很巧妙的与我大移动的服务理念就是:沟通从心开始相契合。它告诉我们从内心去信任团队成员,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团队之间要大力、有效地沟通,讲究奉献和宽容别人,这样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巨大力量。

第四,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需要有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的发展动力,我的中国移动也是如此。我曾在移动招聘启事上看见,中国移动需要什么样员工的论述中,它重点指出: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尽善尽美的追求;

四、谦虚谨慎的态度。

由此可见,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一个企业不断进步的灵魂。

从20xx年至今,我在移动已经磨练十年,十年里让我感慨万千,感慨公司那博大精神的企业文化——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指路明灯。

推荐第3篇:某年移动培训心得体会

XX年移动培训心得体会

踏着春风,迎着朝阳,走上了我的第一次的项目之旅。此次是移动公司的设备巡检项目,跟着方老师奔波于福州移动机房的各个据点。映像最深刻就是移动公司对于金山机房的安保流程,实在是太恶毒了,哦,不对,是太严格了。要办理专门的机房出入证,光是为了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我都快把派出所的门槛给踏破了,比那警察叔叔上班还勤快啊。周一上午拿着无犯罪记录证明、身份证复印件以及省公司开出的申请单,到达指定地点办理出入证,好家伙,楼上楼下的跑了好记趟,楞是没找着负责人。同负责人联系好下午来办理,于是当天就先对乌山移动大厦内的设备做了巡检,各种找人啊,不过这里的人都挺好,放下手头的工作领着我们去各个机房转悠,给我们提供巡检需要的信息。

进到向往已久的移动机房之前,俺想象着里面华丽丽的排场,各种各样的设备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各自的机架上,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门一打开的瞬间,我的种种幻想都破灭了,我清楚的听到了一种类似于玻璃破碎的声音,我知道我的想象与现实会有出入,但没想到出入这么大

不过里面的设备倒是让我激动了好久啊(在忽略布线的情况下),看到了好多出现在书本上的型号名词的本体,哇,原来路由器还能长成这样啊。当然还看到了很多除思科以外的其他厂商的设备,让我大饱眼福,顺便认识了一些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设备,虽然不太懂,不过至少知道它们都该长成啥样了。

下午继续前往指定地点办理那该死的出入证,非常悲剧的是由于一个人为的疏忽使得我的出入证没办成…(以下省略72个字)。于是第二天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方老师一个人十分欢乐的踏进了金山机房的大门。据知情人士透露,里面的设备非常nice,不论是机架的放置还是设备布线都相当专业。可怜的我就只有跟着不明群众一起围观照片的份了,呜呜呜呜。

总结,沟通很重要,其实这两天的项目做下来真正接触设备的时间并不多,主要都是在跟相关的人员打交道,跟他们混好了咱们就好办事儿了呗。然后,做事一定要细心啊~ 粗枝大叶的结果就是当不明群众啊

从西部七省来浙参加教育部——中国移动影子校长培训的学员汇聚浙江外国语学院,经过两天的集中培训后,我们四人被分配到浙江宁波市宁波中学。10月20日,我们正式开始了影子校长学习生活,10月29日结束。影子生活虽短暂,但收获颇丰,现将期间的学习生活及收获体会总结如下:

我之所以要将影子校长四人团队的合作学习情况告前述之,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在此期间的工作生活表现及其团队合作情况给了我许多启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四人分别来自甘肃、云南、贵州,都是欠发达地区所在地学校负责人。虽天南海北,却相见如故,彼此学习生活配合默契,交流畅谈收获颇丰。每个人在此之前都有充分准备,除了把自己想要通过学习培训解决的问题,期望得到的指导进行认真疏理外,每个人事先都对江浙地区办学特色,甚至名校校长群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做了详细的了解,可谓有备而来。在宁波中学学习期间,求学欲望强烈,对深入办学的诸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并作分析和策略研究,对回校后将要借鉴和改革的内容作了详细的疏理,可谓凯旋有物。

二是学风正。在学习过程中,本人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严谨求实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增强了党性修养。增强党性锻炼是学习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增强党性修养、坚定政治立场、严格政治纪律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通过教学和研讨,使我对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和战略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在思想上更加坚定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决心,增强了与重庆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信心。

3、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这次全市基层农技服务人员业务知识的全面学习,使我更加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今后的动物保护工作中,要更加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的头脑,贯彻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动物保护方全面推进我县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

经过这次在市里的集中学习,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而且在思想上也有了新的飞跃,人生观、世界观有了深刻的变化。我将以此次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学习为契机,用学到的新知识和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工作实践,积极创新,勤奋工作,为垫江县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开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4篇: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2015年12月11日,李所长来到我校,为所有的专兼职教师做了题为《中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李所长从北京一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改革谈起,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让大家对课程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从中职课程实施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解析和指导。最后为大家着重介绍了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运用时候应注意的一些要点。

聆听了李所长的讲座之后,让我们对教学有了更多高屋建瓴的认识,引导我们先对自己所授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各个部分的要求,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方案成型的基础上,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具体对我的启发有以下两点。

第一,还原课堂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平时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仍然自顾自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完全忽视教学规律和中职学生的特点。李所长讲到,课程是静态的,教学却是方法和手段都需要用到的动态的过程,学生只从听讲得到的知识是肤浅的,正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所长也谈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内心感悟。真正的学习是接受时和体验式相结合的。而不是靠课堂单纯的言语传授。当然,言语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定要让学生成为整堂课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最终是否学会开展,而不是成为老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和磨练口才的阵地。课堂教学要遵循学习规律,要尊重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定要避免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

二、把握课改的三项原则, 大胆尝试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李所长指出课改的三项原则是:突出能力目标;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学生是主体。课改不能追求表面的浮华和热闹,而要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即使是用讲授式居多的语文课,也应该讲听、说、读、写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我个人的课改体验来谈,也确实体会到了当我们把能力目标放在首位后,整个课堂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拿《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为例,传统的讲法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逐段翻译串讲,总结分析结构,整个流程按部就班,毫无新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也讲得辛苦又乏味。本学期,我将古文的学习完全改变了模式,《邹》这篇课文学习难度不大,我将初步翻译交给学生完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扮演。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而且学习兴趣明显浓厚了。语法的学习,我先设定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五大范围,让各组进行出题比赛,每题都可以给小组加分,然后来考全班,答对的同学加分鼓励。文言文课堂也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远远超出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课改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语文课堂也可以大量的使用任务驱动等新的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都分解成一个个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让听、说、读、写真实地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能力。

在听完李所长的培训后,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个整体的、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明确了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多加引导和熏陶,而且让学生获取到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希望打造出个性的,能够引起更多情感共鸣,雅俗共赏,同时以能力锻炼为主线的高效语文课堂。

2015年12月18日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1、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3、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4、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1、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

2、结构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3、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4、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5、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

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2、直观性原则。

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3、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4、简约性原则。

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

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5、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6、生成性原则。

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听了xx教授讲的有关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这一专题我有了解了以下内容:

一、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1、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2、课程的社会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社会)。

3、东方课堂文化重视——基础、系统、规范。西方课堂文化重视——创新、应用、前沿。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趋同。

4、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1)学生适应课程——课程适应学生。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2)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经历。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3)只为升学奠基——为了终身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

1、评价的新原理:

增值性原理——对工作的正导向性、全员参与原理——开放性的.评价、模糊性原理——不以量化为唯一、形成性原理——注重动态变化、激励性原理——明确努力方向。

2、评价方案:

理论—准则系统(指导思想、评价原则)、指标—标准系统(评价目标、指标系统、标准系统、计量系统)、操作—运行系统(评价组织系统、测评方法、评价心理调控)。

3、好课的标准(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动、内容好——思想到——激情高)。

4、评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5、评课的层次(提出建议、发现问题、归纳经验、发掘亮点、就课论课)。

6、评课的方法(评青年教师课,突出一个“导”,倡导一个“帮”;评教学检查课,突出一个“实”,倡导一个“促”;评研究观摩课,突出一个“研”,倡导一个“争”评教学竞赛课,突出一个“比”,倡导一个“学”)。

7、评课的“工具”——评课表(理念目标、观察点—观察面、基本依据)。

三、教学设计的有效追求

1、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机智、情感激励)。

2、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巩固的有效、教学评价的有效)。

3、教学目标制定——落实课改理念(“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教材内容分析(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元的关系分析(注重教育价值);本主题内容的结构——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学习过程);本主题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

5、教学准备的要求(教具准备:如将教科书上图表制成挂图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讨论;资料更新:如对课文中某些偏早(太老)的经济数据(案例),适当更新等;学生预习:如有条件者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事先组织学生对问题作调查等)。

6、教学过程设计——基本要求(注意讲究教学导入的艺术;注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能力;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课堂中的有效巩固与评价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7、学习评价的实施(“课堂评估”:课堂提问、学生置疑、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微型调查、课堂测验、检查单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情况,诊断问题,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练习评阅”: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注重知识技能的生成,与学生共同制订作业标准,支持提高学习信心)。

8、如何让课件为教学内容服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技术应用恰到好处、技巧艺术有机结合)。

9、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思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

四、收获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对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这种加工和处理是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

2、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

3、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所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不断向同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

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一、什么是备课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矗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1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2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

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了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程,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需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系统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一点的,因为它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有些东西不仅仅是要理解它,特别是考试的时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轻松一点,不会觉得干燥,正如老师这样让我们搞一下博客,共同学习,我想这种方法比较好一点。

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它学好。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它觉得很好的。。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习了教学设计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4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5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1、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手机版,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3、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4、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1、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

2、结构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3、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4、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5、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

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2、直观性原则。

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3、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4、简约性原则。

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

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5、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6、生成性原则。

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6

通过学习了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程,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需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系统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一点的,因为它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有些东西不仅仅是要理解它,特别是考试的时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轻松一点,不会觉得干燥,正如老师这样让我们搞一下博客,共同学习,我想这种方法比较好一点。

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它学好。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它觉得很好的。。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习了教学设计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7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8

一、什么是备课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备课是面向学生教学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及有关资料,进行教学预设(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常规工作。它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属于一条相互关联的完整性的教学环节,每一环不可欠缺。其内容一般分为:教学要求(现常说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指的是备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是备一学期的课,那前面还要有学期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成绩记载(现叫成长记录)、单元教学计划。

二、备一节课和备好一节课是一样吗?

备一节课,就按备课的一系列环节把教学预设的内容完成了就行。而备好一节课,那就难了。有人说把一节课备出来上成了一节优质课就备好了,这算备好了一节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样备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后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但也不是说课课都要写反思,每篇反思都要求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也无须用文字表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二)、一般性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矗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5、备好教学方案。教案分详案和简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我总感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是否可以说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所获、所思有偏颇的地方,但却是我内心的想法。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9

听了xx教授讲的有关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这一专题我有了解了以下内容:

一、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1、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2、课程的社会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社会)。

3、东方课堂文化重视——基础、系统、规范。西方课堂文化重视——创新、应用、前沿。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趋同。

4、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1)学生适应课程——课程适应学生。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2)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经历。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3)只为升学奠基——为了终身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

1、评价的新原理:

增值性原理——对工作的正导向性、全员参与原理——开放性的评价、模糊性原理——不以量化为唯一、形成性原理——注重动态变化、激励性原理——明确努力方向。

2、评价方案:

理论—准则系统(指导思想、评价原则)、指标—标准系统(评价目标、指标系统、标准系统、计量系统)、操作—运行系统(评价组织系统、测评方法、评价心理调控)。

3、好课的标准(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动、内容好——思想到——激情高)。

4、评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5、评课的层次(提出建议、发现问题、归纳经验、发掘亮点、就课论课)。

6、评课的方法(评青年教师课,突出一个“导”,倡导一个“帮”;评教学检查课,突出一个“实”,倡导一个“促”;评研究观摩课,突出一个“研”,倡导一个“争”评教学竞赛课,突出一个“比”,倡导一个“学”)。

7、评课的“工具”——评课表(理念目标、观察点—观察面、基本依据)。

三、教学设计的有效追求

1、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机智、情感激励)。

2、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巩固的有效、教学评价的有效)。

3、教学目标制定——落实课改理念(“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教材内容分析(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元的关系分析(注重教育价值);本主题内容的结构——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学习过程);本主题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

5、教学准备的要求(教具准备:如将教科书上图表制成挂图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讨论;资料更新:如对课文中某些偏早(太老)的经济数据(案例),适当更新等;学生预习:如有条件者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事先组织学生对问题作调查等)。

6、教学过程设计——基本要求(注意讲究教学导入的艺术;注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能力;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课堂中的有效巩固与评价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7、学习评价的实施(“课堂评估”:课堂提问、学生置疑、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微型调查、课堂测验、检查单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情况,诊断问题,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练习评阅”: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注重知识技能的生成,与学生共同制订作业标准,支持提高学习信心)。

8、如何让课件为教学内容服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技术应用恰到好处、技巧艺术有机结合)。

9、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思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

四、收获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对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这种加工和处理是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

2、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

3、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所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不断向同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推荐第7篇:杭师大“一日活动设计与实施 ” 培训心得体会

跳出文化看文化——做个能独立思考的幼儿教师

天台县三合镇中心幼儿园 金威微

我是一名去年刚毕业的新教师,很有幸毕业同年考入编制教师队伍,从而能够得到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长时间的教师培训,很激动能够和好多学前教育界的明星级专家面对面,近距离听他们的讲座。所以培训期间收获颇丰,既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设计有一个宏观了解和大方向的把握,又得到了许多老前辈珍贵的教学经验!下面就挑选我期间感悟最深的几点围绕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谈一谈。

一、跳出文化看文化,具有批判反思精神

来到这的第一个任老师的讲座特别的精彩,当中传达的文化精神理念一直陪伴着我度过后面的学习交流。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大量的文化信息我们习以为常,就如水中的鱼和陆地上的动物比,陆地上的动物更容易感受到水的存在,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当中,其实也被很多当下思想、观念包裹着,很多东西我们习以为常从而忽略了它们的思考价值。

1.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反思

在一日活动中,我一直都很注重和孩子们的个别交流,我会在晨间入园或者自主活动时陪孩子们聊天他们有时候会问我一些有趣的问题,我经常会习惯性地以科学道理去解释。比如刚参加工作几个星期那时候一次户外活动时突然下雨了,我带孩子们回到教室,有几个孩子突然跑过来问我:“金老师,为什么天上要下雨啊?”旁边一女孩子马上喊起来:“有乌云。”那孩子接着又问:“那为什么会有乌云呢?”孩子们没人说话了,似乎都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有的孩子还在咯咯笑。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的机会,于是向他们解释:因为空气中有很多水蒸汽(有几位孩子瞪大眼睛看着我)在一定温度下,遇到了一些飘在空气中的东西后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珠凝结得多了会形成乌云,继续凝结就会越来越重,最后落下来就是下雨了。我一边讲解一边用笔把这个过程画给孩子们看,以为自己讲解得很清楚了,但看看孩子们的反应,还是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我知道了,他们没有明白。于是我肯定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孩子,然后鼓励他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再继续讨论。一坐回办公桌我就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后来想想,孩子们哪里懂得什么是水蒸气,哪里懂得什么是凝结,在他们看来空气中也没有什么东西呀。即使说再多,由于他们思维水平的限制,是弄不明白的,如果经常授予他们高出年龄发展水平的知识还会导致认知冲突,这就更不好了。当时不如讲得更简单化一些,既然他们感兴趣,可以用上“小水滴去旅行”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后来我会在教案设计中更注意自己使用的语言,是不是过于成人化了,这个活动的反思对我还是带来收获的。

这些反思我也是偶尔会去做,不过每一次有价值的反思都是对我教师专业的一种提升,以后要更加积极主动在一日生活中多花心思去反思,这样对于孩子、对于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一日生活的设计,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模式,因为每个地区情况不同,更何况是小到每一所幼儿园了,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及时找出好的地方以及做得不够的地方,不断完善,朝着适合本园情况的方向去完善。 2.看到传统“好孩子”标准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传统的“好孩子”标准文化中而浑然不知。首先我们要站出来去看这种行为:我们通常会去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告状、不打架,安安稳稳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孩子让我们省心,这是不是进入了一个误区?

来分析一下:因为我们把班级管理和促进孩子们发展放在互相冲突的位置,认为班级管理就应该让孩子们服服帖帖的,而促进孩子们发展需要处理各种孩子们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其实这种意识本身就是错的,应该思考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如果不及时跳出这种思维方式,形成习惯,慢慢变成潜意识就不好了。

我在正式踏入工作岗位之前就曾大致制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第一年自己要去注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寻找将教育理念融合进班级管理的一个方法,而第一年下来总结了一些经验却总感觉找不到抓手来将我的经验梳理成一条完整的思路,本来觉得有些挫败感,不过这次讲座中王芳老师也提出了衡量错误地“好孩子“标准的问题,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或许这是一个典型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之前的我太过心急了,而且我可以借助不断完善的一日生活,有很多机会可以探讨这个问题。

(二)做一名爱思考的幼儿教师——其实现实情况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我所在的是一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都不好:同事们好像没有太大的工作热情,水龙头经常会没水,厕所在离活动室很远的地方,班级里没有保育员······硬件设施已经严重影响到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了,实习时所处的幼儿园与现在我自己的工作单位相差得也太远了。一开始我特别适应不了,刚刚工作那会带班时忙,一下班后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包围,觉得不知该如何适应这样的环境。因为幼儿园里编制教师少,我还承担不少幼儿园后勤方面的工作,办公室里繁琐的事务······我一直在艰难地按照自己在学校里得到的一些理念思想做着教育工作,为自己定下一系列的计划。我工作着,但是根本不开心。

其实我可以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时的我被抑郁笼罩着,根本没有想着调整自己,不过后来我慢慢意识到自己饿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对自己很不好,也试着去调整。不过这次金丽萍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很大。在金老师的讲座中可以了解到她是工作中突然被调到一个和原先工作单位相差甚远的幼儿园,附带而来的是承担各种不应该她去承担的类似要债之类的任务,但是金老师后来通过不断努力,将原本几近荒废的幼儿园改造成了一个儿童游戏乐园,不得不佩服她的努力和智慧。在两颗大树间造了阁楼;自创游戏车;改造山坡和菜园······将原本平淡无奇的幼儿园场地布置成了一个小小游乐园!

我现在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没有像金老师那样深厚的理论和经验,我想可以去学习的是不放弃!我不能放弃努力,无论环境如何,我不能丢弃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思考。

小结:

这次培训给了我一次珍贵的学前教育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与体验,我想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将学到的在下学期放到一日生活中去试一试!不然体验只是体验,我需要将前辈们宝贵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做一只时不时面跳出海面看一眼蔚蓝大海的鱼儿!

推荐第8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师;老师手里也有一个宝贝(出示圆形磁铁)你看,老师让它贴到了黑板上,它就贴到了黑板上。老师让它移动,它就在黑板上移动。(老师边说边演示)神奇不?不够神奇,那就看更神奇的!(老师在黑板的一角写4个1234)一起读一下这几个数。这四个数是一样的。(老师再把其中的3个1234分别贴上磁力块,即1.2

34、12.

34、123.4、1234)大家一起读这四个数。读的还一样吗?我说它有魔力吧!想想怎么回事?

(2)看来小数点不同,小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无数妖魔鬼怪,每次都是孙悟空降妖除魔,这不今天又遇到妖怪了(大屏幕出示图)通过看图,你知道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多长吗?0.009米=9毫米

(1) 你知道0.009米的金箍棒多长吗?把它画在练习本上。

(2)看到这根金箍棒,你有什么想法?

3、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只听悟空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多长?

(1) 那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0.09米=90毫米

(2)请同学们再把90毫米的金箍棒画在本子上,和刚才画的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3) 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原来的10倍 ,对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4、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

(1) 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谁知道0.9米是多长?

(2) 它有多长呢?我们用手势来比一下。

(3) 900毫米里有多少个9毫米?那这个时候金箍棒是原

来的多少倍?

5、最后悟空用多长的金箍棒把妖怪打死的? 9米=9000毫米

6、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又有怎样的变化?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7、出示自学提示,生自己思考后小组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

8、课件出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生轻声读,并拓展省略号的内容。

9、阶段练习

10、悟空打败了妖怪,只听他说了一声变,金箍棒由9米变成了0.9米、0.09米、0.009米。最后悟空把它放进了耳朵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学生观察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11、生试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并把它填在数学书上,读一读。

12、根据规律试编歌谣。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填空题。

2、请你来当小法官请你当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用手势表示)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扩大2倍。 ( )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

(3)一个三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

(4)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数字卡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互相出题,并请其他的同学回答原来的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一个数扩大100倍后,再将小数点向左移一位后的数是3.7,这个数是( )。

四、读故事《小数点的悲剧》,谈体会。

五、回忆教学过程,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小数点移动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推荐第9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移动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61-63页例

5、

6、7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学会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

2.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方法

掌握观察、概括、验证的方法。

三、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

探索、概括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能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你们说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

今天,老师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请观察题目: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 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2.自主阅读课本第61页的内容,通过阅读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同桌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2.探究规律

(1)播放故事 ,提出问题。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2)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3) 观察0.00

9、0.0

9、0.9、9这组数据中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4) 4人小组合作归纳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5)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由此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数点如果向左移动后,小数也会发生变化吧。

师: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是否会引起小数的变化?又会按什么规律来变化,请小组讨论一下,试一试。

小组合作(通过实例来验证),汇报交流

小组1: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0,„„如9米→0.9米,0.9米就是9米的1/10。

小组2: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正好和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相反。

师:说的不错,能把刚才咱们发现的两个规律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吗? 3.学习例6 (1)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几个0.01?是多少?怎样列式?口答。 (2)学生独立完成其余两个问题。 4.学习例7 (1)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1/10就是多少?如何列式?学生口答。 (2)学生独立完成其余问题。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完成课本63页做一做内容。 2.65页8题 3.65页9题

【迁移运用 拓展探究】

1、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2、一个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六位„„小数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9毫米

例6:

0.01×10=0.1

例7: 1÷10=0.1(c㎡)

0.09米=90毫米

0.01×100=1

1÷100=0.01(c㎡)

0.9米=900毫米

0.01×1000=10

1÷1000=0.001(c㎡)

9米=9000毫米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6页的例2,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让学生在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这一规律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知识的积极意向。【教学重点】:探索一个小数乘

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激趣:调皮的小数点开始自我介绍了:我是小数点,别看我个子小,我的本领可不小,不信,你瞧,(多媒体演示)一棵树苗高5.04分米,逐渐长高到50.4分米,变成一棵大树504分米。

2、观察:从这棵树的成长中你们发现小数点的本领了吗,这些数据又有什么异同点呢?(数字相同且排列顺序一样;小数点位置不同;小数大小不同)

师:从左往右看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用手势表示移动的方向(向右移动) 把5.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它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变得比原数大

3、引入:可见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那这种变化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

10、100、1000„„的积。

三、探索规律

1、初次验证

师:今天我们就以5.04为例来研究这一规律。

出示: 5.04乘

10、100、1000各是多少?学生读题,说清题目要求。

(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算式:

5.04×10=50.

4 5.04×100=504

5.04×1000=5040

观察、比较:5.04和三个积比较,小数点发生怎样的变化?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汇报:用每个算式中的积分别和5.04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讨论填一填(课件出示) 5.04乘10得( ),就是把5.04的(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5.04乘100得( ),就是把5.04的(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5.04乘1000得( ),就是把5.04的(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板书:5.04乘

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追问:那猜想一下用5.04乘10000小数点会怎么移?乘100000呢?

师:依次类推,能写完吗?那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板书省略号)

(2)师:5.04乘

10、100、1000„„具有这样的规律,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乘

10、100、1000„„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验证 :以四人一小组,每人找一个小数,分别用计算器把它乘

10、100、1000,填在表格中,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展示验证过程。

2、归纳: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刚才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小数?既然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小数,那我们可以把5.04换成“一个小数”(板书)

指出:这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请在小组内说说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有怎样的规律?汇报,板书规律!

3、师:数学中有着无数的奥秘,只要你善于观察比较,大胆猜想,经过验证,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四、小游戏:给小数点搬家。(课件展示)

(1)现在老师说一个数,请用数字卡片摆出来,师发出口令: 把0.09乘10,移动小数点,所得积是( ) 把7.5乘1000,移动小数点,所得积是( ) (2)四人一小组合作要求:

a、一个同学利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数

b、向其中的一个同学发出口令,让他给小数点搬家,并说出结果是多少 c、一个同学发完三次口令后,就交换,每人轮流一次。

五、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请看:(屏幕出示例3)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师:根据表里的信息,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0.351千克,要求“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你怎么理解?

引导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板书:0.351千克=( )克

明确:要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可以用0.351乘1000。

(板书:0.351×1000)

(2)提问:你能试着想办法做一做这道题吗?(3)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用计算器计算 方法二:直接把0.351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三位

(4)师:你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板演)

明确:一个小数乘1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三位,记录结果时必须要把前面最高位上的零去掉。

师:那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和移动小数点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师:应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很快求出了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那么其余两个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把0.03千克、0.081千克转化为克,只要分别乘1000,可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0.03是两位小数,缺一位,我们就用0补足,得30克;

0.081是三位小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正好移到1的右边,是81克。

小结:运用规律解决单位的换算真方便,这个表格,你会填写吗?

六、应用规律

1、完成“练一练”第1题。抽问

一、两个,你是怎样想的?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08 ×( )= 0.8 0.452 ×( )= 45.2 8.009 ×( )= 80.09 0.258 ×( ) =258 0.07 ×( ) =7 0.036 ×( ) =36

小结:原来比较因数与积,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看来今天学习的规律还可以倒过来想的。

3、单位互化:

0.91米=( )厘米 0.03平方米=( )平方分米

0.24升=( )毫升 0.65吨=( )千克

小结方法:在进行单位互化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七、全课小结

师:数学中有着无数的奥秘,只要你善于观察比较,大胆猜想,经过验证,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八、作业

第11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移动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卡纸数字,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你们说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

今天,老师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请观察题目: 师:[出示白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朴春范14.5米,梁健江1.38米,钟志斌0.14米)

[生齐笑] 生1:朴春范的身高不对。14.5米比房子还高。生2∶钟志斌的身高也不对。[用手比]0.14米只有这么高。生3:梁健江的身高是对的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开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 1 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进行新课 1.探究规律

(1)播放动画(或音乐)故事导入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2)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故事中: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扩大,扩大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学生进入主题。

(给点时间看图)唉,通过看图,你知道第一幅图里,孙悟空耳朵里 的金箍棒多长吗?0.009米=9毫米 ① 你知道0.009米是多长吗?

② 你知道9毫米有多长吗?(用手势、用尺比划)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

对了,只见悟空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二幅图:金箍棒就变成了0.09米=90毫米

① 唉,这个数有什么变化?(手势)(用红笔添写0) ② 那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

③ 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 原来的10倍 ,对吧?

④ 它有多长你们知道吗?(用手势、用尺比划)

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三幅图: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900毫米

① 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手势)(用红笔添写0)

2 ② 谁知道0.9米是多长?

③ 它有多长呢?老师这有尺谁来找找。

④ 唉,900毫米里有多少个9毫米?那这个时候金箍棒是原 来的多少?

还是打不到妖怪,悟空又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四幅图:金箍棒就变大了。 9米=9000毫米 , 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① 它发生什么变化? ② 9米多长?

③ 想一想,9000毫米有多长? ④ 现在这个金箍棒和原来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学生进入主题。(给点时间学生看图)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3)整体观察

金箍棒一直在发生变化(带单位读数)仔细观察,这些数发生了什么变化?①变大,②点移动。 ⑶从上往下观察 引导学生①②式比较

①好,下面我们看0.009小数点移动一位得到0.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手势)谁能把你刚才的发现完整的说一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

②小数点继续向右移动,你又发现什么了?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和你的小组同学说说。

③ 这回,谁能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完整的说一遍?(大屏幕出示规律)自由读一读。

④ 唉,大家想一想,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4)练一练:下面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

0.3 0.25 0.006 3.28 10.009 想一想:整数3的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3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讲解与引导让学生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在课中老师请学生上台用红色粉笔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使师生达到互动。 2.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由此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数点如果向左移动后,小数也会发生变化吧。 (2)验证猜想

师: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是否会引起小数的变化?又会按什么规律来变化,请小组讨论一下,试一试。

(3)小组合作(通过实例来验证) (4) 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0,„„如9米→0.9米,0.9米就是9米的1/10。 小组二: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正好和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相反。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

小数点继续向左移动,谁来说„„(大屏幕出示规律)读读

说的不错,能把刚才咱们发现的两个规律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吗? 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相辨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成为科学的认识,有了规律的认识,使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

三、游戏:小数点搬家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302.45,分别按原数站好。 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做游戏,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通过直观的教 4 与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说的可真好,那老师再考考你们,好吗? 1.应用规律,快速抢答。

2.85×10 3.9×100 0.518×100 34.81÷10 8.63×100

2÷1000 14.5÷100 25÷1000 2.65页8题 3.65页9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学生抢答,提高课堂气氛和课堂时效性,对学生本节课的掌握程度有个充分的了解。

五、全课小结

1、课件整理,齐读规律。

2、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新授内容,对于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第12篇:《幼儿园有效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培训心得

《幼儿园有效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培训心得

宁晋县东城幼儿园

黄会缺

1月5日上午,我们聆听了河北大学副教授张莅颖博士的专题讲座《幼儿园有效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从讲座中我们可以汲取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我想到了一些以前很少考虑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我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已经20余年了。与很多同行一样,在工作中,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教学上,一直认为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能出成绩的老师就是好老师。2011年暑假,教育局领导调整我到幼儿园工作,对我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刚到幼儿园,我总是用中小学教学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听了张博士的讲座,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能适应不同的岗位,用丰富的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才能形成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自己。

在幼儿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张博士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用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教师要站到学生背后去。”是的,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在天真烂漫的年龄就失去了童真童趣,过早地被课堂教学所束缚,要想法设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引导孩子们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良好的习惯伴随孩子们一生。

我们期望能达到幼儿园教育的最高境界,“把教育活动组织得像幼儿在自由选择活动一样”。——这也是我的教学理想。

第13篇:设计与实施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通用技术的教学是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确保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用技术目标的实现。

一、通用技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和教学一线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且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又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脱离教学实际,坚持这种研究,必将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另外,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新教材的实验中,学习和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不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从重知识技能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从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从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领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可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二者的相互协调。

1.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技术设计是通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贯穿于通用技术的整个课程。

我们不能片面地将设计理解为动脑,动手操作理解为实践。其实,设计过程中的调查、访谈、绘制图样、试验都属于实践活动。技术解决的是“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倡导“做中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践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领悟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是落实技术实践的具体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丰富多彩的设计课题,为学生投入技术设计实践提供一个平台。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中,讲到农药使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农药配置方案”的课题;技术与设计2中,讲到工艺流程时,教师可以设置“流程运行试验”的课题;电子控制技术中,讲到晶体管时,可以设置“晶体管制作”的课题„„设置多种形式的技术设计课题,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更宽泛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获得更真切的亲身体验,锤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学设计应强化“技术实践”的价值,为技术实践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保证技术实践的顺利开展。

3.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与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核心为课堂设计“空白”,学生对于这些“空白”的补充,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讲到“制定设计方案”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设计问题,如“给养老院设计一个能帮助老人健身的器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此时,学生便可依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并在设计方案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状况,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除以问题为核心留自设计之外,教学本身也应做到传授知识“留空档”,为学生留出分析思考的余地,提供学生用于思考的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例如,分析讨论“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问题时,教师可直接呈现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应当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此的理解和感悟将更加深刻和牢固。应当注意,教学设计不宜将课堂“空白”设计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自身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更应结合活动设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由,为学生提供选择余地。

4.通用技术是对传统劳动技术的大幅度改造,但仍没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

由于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所以,学习和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模式,可以使教师较快地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益和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通用技术的教学理论建设积累经验。但是,教学模式只是提出了教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把握了教学的主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还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和学的具体设计。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才能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的技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所以,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宴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 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以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由于技术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有产品,对产品的评价标准又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在对设计的评价过程上容易产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事技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工具、手段和步骤。一旦目标、任务确定了,方法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是十分恰当的。根据人的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方法适用范围大小程度来划分,通用技术领域里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技术方法,即人们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方法作指导,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类别的各种特殊技术方法的性质、特点、共性以及相互关系的规律性问题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如技术系统、技术控制、结构、流程、技术设计方法、预测方法、模拟法、试验法等,这一类方法是一种共同的技术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更规范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技术研究、决策和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随处能得到应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与哲学相通。另一类是特殊技术方法,它是各种专业技术领域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一个或有限的技术领域。例如,加工制作法、装配法、调试法等学习技术方法。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提出了“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在各模块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标准》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在讲系统的思想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下面两个案例。

搞某个建设项目,两个工程队的做法不一样:

甲工程队首先考虑的是要选择精兵强将,采用好的材料和设备;二要保证工程的每个项目高质量。在时间上先考虑第一步怎么办,再考虑第二步怎么办。认为工程的各个要素都好,每一步搞好了,就可以保证工程能最优。

实际实施中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例如,由于各个施工队伍相互配合不好,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窝工,即使每个项目都是高质量、高水平,但它们相互不协调,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结果。 乙工程队和甲工程队不一样,它考虑的是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以求得整体功能最优。它首先考虑工程的全过程怎么搞,再看每个阶段怎么搞;先考虑长远,再考虑当前,从工程的全过程来考虑每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协调和管理人、财、物,利用这些要素的巧妙联系和组合来组织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从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工程任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工程队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接着,让学生在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时,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和领悟系统思想和方法。

班上有几个学生对电子技术十分爱好,曾经参加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长距离遥控电饭煲工作的装置,虽然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但未能达到设计的全部要求。后来,他们用学到的系统思想的方法,重新审视原来的设计,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又用它来改进工艺,终于解决了原先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获得了奖励。之后,他们很有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认为有了技能,就能解决技术问题,现在学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它使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解决了电饭煲遥控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们从中领悟了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教材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维和方法去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维和方法去学技术,那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本《标准》的内容中经常提到了技术试验,正确把握技术试验教学的要求,对落实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及其作用。 1.对比试验法

通过两组或多组试验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权衡利弊,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它是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试验。

例如,为了找到棉花的良种,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下,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棉花进行对比试验,最后确定一种高产的、抗病虫害能力强、棉纤维质量符合要求、易管理的棉花品种作为推广。农业试验中,往往采用对比试验法。 2.析因试验法 。

它是一种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之得到完满解决。

例如,机械设备出现裂纹或早期失效,设备运转发生故障,生产工艺流程不稳定等现象,一时无法查明原因,就往往要转入试验研究,分析各种复杂因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性能试验法

它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对象的种种性能所安排的试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类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

性能试验的范围很广,例如,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韧性和抗腐性试验,许多机械设施的抗震性,收音机对广播节目的选择性、灵敏度试验,汽车的速度、油耗、舒适程度等。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曲折和艰难,并用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标准》内容中规定的技术试验要求,若因仪器设备等不足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试验。

各地要加强对技术试验方面的教研和交流,积极总结和推广教学中涌现的简单易行、教学效果好的技术试验的方法和经验。 (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要进行某一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由于试验过程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所以又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很多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后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经常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应特别重视合作性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关于如何做好合作性方式学习的几个问题。

合作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学习材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就行了。成功的合作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

一切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开始于有一个互相共同的小组目标,形成合作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确定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责任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行为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人都对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

3.小组的规模要恰当

小组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协作学习的成功。通常规模较小的组产生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它使所有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下面是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形成小组,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总的目标要求下,确立清晰的小组目标:“设计和制作简易的白炽灯台灯”、“日光台灯”;“调光台灯”、“光控台灯”、“多功能台灯”„„让学生自行选择,以共同的小组目标自然形成各个学习小组。

为了鼓励所有小组人员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制定了奖励办法:小组成员都达到分工后预定的目标,每个组员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分奖励。

同时在提供资源时,教师对每个组只发一份技术资料,学生们就必须互相分享资料,形成资源相互依靠。

为了形成分工不分家,设计和制作台灯时,一部分人主要负责台灯的灯罩、一部分人负责灯座,一部分人负责电路安装„„也有的小组以组成生产的流水线,只有当一个组员完成他的任务,下道工序的组员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查,让抽查到的学生向老师或者全班同学汇报他所在小组的工作;或随意挑选一个学生的作业来代表全组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措施比单一的目标互依更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教师又要求建立小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和次数,进一步激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小组合作中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快,做得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慢,做得慢,即存在“两头”分化的问题。在《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这一头如何加强辅导讲得比较多,这里着重再讲一下如何对好的一头学生加强自主性学习指导的问题。

某校在上《简易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几个学生对编制机器人的程序特别熟悉,经了解后知道这几个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请这几个人当“助教”。上讲台演示,讲如何学好编程的关键,辅助学生编程,这可调动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前积极复习以前学过的单片机编程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并编写了“学习编程指南”分发给同学,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赞扬地说:“看了这些指南,编程一学就通”,这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激励。老师还经常在课内课外时间里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协助他们建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完成难度较高的机器人疑难技术问题,逐渐使这些学生在这方面形成兴趣和特长。之后,他们在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并形成了准备投身于机器人事业的志向。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过去常常使用丁字尺、圆规、三角板和制图板等工具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现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大大降低了机械制图的难度和繁琐,从根本改变了制图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成为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本《标准》内容中的计算辅助设计、虚拟试验等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不高,只是一种启蒙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亲历这个应用过程,体验计算机不只是上网、处理文字、制作网页、发送邮件的工具,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更广阔和更精彩的应用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技术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大多数教师过去都没有接触过CAD等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非常突出而又重要的任务。建议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七)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技术新课程,促进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技术课程的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技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技术课教研人员的作用。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8-30 12:17:36 阅读108次 【大 中 小】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 科学:知识性,理论性,真理性,普遍性,本质和逻辑,发现的方法,社会性,娱乐性,实用性,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

技术:作为实践活动的是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措施、技艺、技巧、程序和逻辑。

实践性,实用性,过程性,目的性,生存需要,社会需要,生产力,革命的力量。

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愈来愈依赖于科学。认识科学,也有利于认识技术。

从技术到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vhnology or technology,技术科学,技术哲学。

一、技术的工具理论

“人类是什么和将会变成什么不仅取决于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运动,而且也取决于我们工具的形态。因此,技术的设计是一种充满着政治后果的本体论的决策。把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排除在这种决策之外是极其不民主的。”关于技术的工具性有四种含义:

1.技术作为纯粹的工具具有中立性,其价值和作用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

2.技术与政治没有关系,只与生存、好奇心和兴趣有关系。

3.技术的社会政治中立性通常归因于它的理性特征,即技术所体现的真理的普遍性。

4.技术在任何一种情境中都能在本质上保持同样的效率标准。

5.正是技术接短儿工具性,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力推动和决定着人类的全部文明。

以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为例,显然它历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和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与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息息相关的。有了打制的石器,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有了铜器、铁制的工具,人类才进入标志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人类发明了机器,才进入以蒸汽机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电和原子能的使用,才将人类推到现代文明的顶峰。看看当代一些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说到底依靠的就是高技术给他们带来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有了各种类型、各种功率的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信息处理机、飞机、航空母舰、火箭、气球、人造卫星、各种航空器、光谱仪、扫描仪、辐射计、红外线热图象仪、雷达、散射计、高度计、摄影机、红宝石激光器、加速器、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超高速离心机、超高温熔炼炉、以及各种大型农业机械、交通工具、矿山器械、机器人、智能机等不胜数的工具,人类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要人类发明了一种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实践类型,就有相应的实践工具为之所用。而且这些工具不仅解放了人的繁重的体力和脑力,而且干出了人的体力和脑力根本不能所及的无数种工作和工程。人类所发明的工具使今天的人类可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在不可思议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中工作,并获得成功。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非得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和工作工具不可。落后、陈旧的工具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在一个水磨、油灯、铁犁、锄头、刀耕火种的国家,是实现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腾飞的。让国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是

改变一个穷国面貌的当务之急、头等大事。

为此,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恩格斯也指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2]

二、技术的实体理论

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反对技术工具论,提出技术实体论。认为技术如同科学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独立的实体,自身“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将整个社会世界重新构造成一种控制的对象。这个体系将具有一种扩张性活力的特点。它将最终侵入每一块前技术的飞地和塑造社会生活的整体。因此,总体的工具化就成了一种天命。我们除了退却以外没有别的出路。埃吕尔也认为:技术现象已经变成所有现代社会的明确特征。他断言:“技术已经变成自主的了”,即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知识,客观力量,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为此,海德格尔赞成所谓“技术正在无情地压跨我们的观点。”他说,“我们正在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转化为„持存物‟,即在技术过程中被动员的原材料。”他声称:“将现代社会从技术上进行重新构造根源于对权力的虚无主义的意志,即人和存在被贬黜为单纯的对象”,即人都成了技术和工具的奴隶。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手段,而是已经变成一种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技术的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快餐”的兴起实际上不仅导致了传统家庭的衰落,其相互关联性也意味着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所以,科学技术对于壮大和巩固一个国家的政权和社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制度的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变为一种主要的和最高、最直接的社会生产力而愈来愈变得突出和明显。未来的总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是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地位的提高而日益在管理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愈来愈扮演主角,这就更加重了科学在建立、建全和维护一个相对完善的国家制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分量以及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技术批判理论

技术批判理论必须跨越将激进知识阶层的遗产与当代世界的技术专业知识分离开的文化障碍,并解释如何重新设计现代技术,以便使它适应一种更自由的社会需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物化”思想、“极权主义”概念和“单向度”的理论证明对自然的征服补上一种简单的形而上学事件,而是从社会统治开始的。现代社会民主的进步意味着彻底地重新构造现代社会的技术基础。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只从技术主义的普遍化角度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

一种新的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秩序不仅仅是工具的总和,而是不管使用者的意图是什么,技术秩序在事实上构造了世界。在选择我们的技术时,我们变成了我们之所是,而这又反过来形成了我们未来的选择。文明的选择不是由自主的技术搜决定的,而是可以被人类的行为所影响。没有一种可以用埃吕尔的方式拒斥的、作为整体的单一的“技术现象”。政治斗争作为一种对文化和技术革新的激励,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技术不可能中立,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合理性。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及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融入其中了。”因此,技术不仅在技术体系的使用中含有社会价值而且技术在技术体系的设计中也含有社会价值。从这点上看,技术不是一种天命,而是斗争的舞台。技术是一个社会的战场,是替代议会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为此,马克思主张:技术应为由工人阶级控制的经济服务。马克思认识到:以技术为中介的工作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的社会等级制度。“技术政治学”。

四、技术与科学

技术作为人的理智认识与社会活动的中介与环节,本质上属于人的实践范畴;是直接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尤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领域,标示着人类的生产技艺、活动技能或实践的规则、方法与途径。所以技术与科学相比决不是新近的产物,而是有了人类,有了人的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就有了技术。而且正是有了技术,才真正意味着人类完成从它的动物祖先所从事的动物性劳动,即所谓的自然劳动到人的劳动的飞跃。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是人类和动物的分水岭,是人类实践自我的决定性一步。正是技术性的劳动标示了人和动物之间、人的社会实践和动物的生存活动之间的本质差别。

所以,技术是人类亘古就有的,从最原始的技能到今天最先进的工程科学、生产流程和实验手段都可谓技术。它含盖着人类“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服务而创造的人类活动的总和”。技术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就是有目的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利用和改造;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向物质世界自觉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它的中介性质决定它拥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技术都要符合自然的本性和规律;社会属性又决定其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正是这种限制又反过来决定一切技术都必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上讲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从政治斗争上讲主要是战争武器的变革;从动力和实践工具的应用上讲主要是物质原料的变革。人类从利用石头发展到利用青铜、铁器、煤碳和电力,这既标志着人类技术史上的几次重大的革命,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几大发展阶段和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因此无论是人类的认识还是人类的技术和实践手段都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这样到了本世纪40年代,伴随着现代物理学革命和各门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再次爆发也就势在必然。

第三次技术革命规模宏大、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两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原子能技术、电脑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都打破了科学家与技术员之间的界限。在这样一个时代,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没有技术也就没有科学;科学家同时是技术员,技术员也同时是科学家。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不拥有尖端技术的科学家就不会有任何作为;反过来不拥有科学理论的技术人员,也就不会掌握先进、发达、有实践价值的技术。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推动了一个新兴的技术阶层的诞生,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向技术人员的转化和技术人员向科学家集团的转化。

而科学则不同。它只是新近的产物。它与技术相比至少有如下差异:

1、科学是人机遇实践经验,抽象、概括出的关于自然和人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2.它是由科学的概念、术语、陈述、命题、定律、定理构造而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简明性、系统性、预见性等特征。

3、科学对人们的行为、实践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4、科学知识包含着很大的真理性。

5、科学知识也必然具有美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上述特征不仅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常识、经验和技术,也使其区别于人类拥有的其他知识形态:文学、艺术、游戏、神话、传说、巫术、宗教和哲学。

五、技术与人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进入自我意识、人类思维、语言符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培养教育、生产活动等人类行为与人的生物机能一起作用于人的进化过程。结果,仅在几十万年时间内,人类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即其语言化、工具化、技术化、智能化、知识化和社会化等功能和实践使自身乃至整个地球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为了生存,不仅发明了新事物、新战略,并把这些发明传递给子孙后代,而且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还反过来加速度地创造人类自身,并改变着人的进化路程。

换句话说,自从自然界把进化的接力棒交给人类,人类进化中的统治力量就不再只是自然界,也包括具有特殊智力和技能的人自身。使得人类在诸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发明了畜牧业、农业、工业;建造了乡村和城市;给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了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发明了医学拯救了无数岌岌可危的生命,延长了人的寿命;制造了发达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传播着人类文明,推广着先进文化,使世界上的许多落后部落迅速跟上文明步伐;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增强和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创作和构造了无数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又创造了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使得人类日益变得秩序、辉煌和更富魅力。为此,安德鲁贩也裰赋觯骸叭死嗍鞘裁春徒岜涑墒裁床唤鋈【鲇谡渭业男形驼卧硕乙踩【鲇谖颐枪ぞ叩男翁R虼思际跎杓剖且恢殖渎魏蠊谋咎迓劬霾摺!? 然而,上述的全部技术作用都还没有能够真正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人作为一个物种,还是一种纯粹的生物体。有史以来,人类进化基本上还是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进化。不仅如此,在思想观念和哲学认识上,长期以来,至少在工具理性和现代性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和本质主义,还将自然和技术、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以及生和死等存在和范畴对立起来,分割开来,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直至上世纪70年代,进入以电子传媒、虚拟技术和电脑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之后,一些具有后现代思维的学者才在哲学、科学和现实生活领域,开始倾向于利用量子生物学、DNA密码及意识破译、遗传工程、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电子人、机器人、试管婴儿、克隆人、变性技术、整形艺术等尖端技术为契机,来弥合上述成对范畴的对立,来质问和挑战制造上述诸多存在分离的逻辑。指出:上述二元论的区分决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通过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世界观建构起来的。当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往日有关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绝对差异只是一种陈词滥调。博大精深的高科技带来的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无限远景,使得本质主义对自然和技术的区分不再可能得到支持,而且这种不可支持性成为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作品中的一种中心叙事。其中,至少有两种主题占据优势:一是技术正在革新、增补和替代人类原有的自然身体;二是技术也在日益远离或避开身和心、生与死相对立的二元论身体。换句话说,在那儿,技术,即便就其工具的外观而言,也不只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要改变和替代人们的自然生活,比如基因工程、智力芯片、智慧遗传、器官移植、整形、假肢、变性、激进整容术、全面整容术、相异性的人工合成等,都是旨在将自然和技术、原生和再造融合为一,促动人类的进化历程发生重大转折,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后人类”时期。

这些新人类再也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是经过技术加工、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和克隆技术形成的一种“人工人”或“人造人”。他是一种将人造器官、人造物件、电子器件、人工技术和人的自然肉体有机结合或重新再造的“人-物系统”或“人-机系统”。正是在这里,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改变和替代人的自然生活;使处于相互竞争中的自然人日益变成自然和技术的共同产品,即更具竞争力、生命力、以及更具智慧和能力的 “机械人”或“电子人”。 也就是说,当代高科技正在日益将肉体和物体、人体和机器、人脑和电脑、生命和技术、生物和文化相互结合,构成新的人体,使人类再也不是原先那个纯粹的自然肉体,而是对自然、机器和肉体的双重超越和否定。

当然,早些时候的“人造特工”、“人造美女”、“变性人”以及替换上各种人造器官或移植性器官的人都属于这类人,但是典型的后人类将主要指谓那些能够将机械、电子制品、电子软件和人体融为一体,以及利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电子人技术和虚拟技术重新生产、再造、构建或组织的新人群、新人类,包括虚拟主体、虚拟社团、网络主体、网络社会,以及生活在虚拟现实、虚拟城市、虚拟环境中的一切真假和实虚相合的人。关于这种新人类,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许多科学家、未来学家和科幻小说家的认同与支持。尤其是许多从事赛博虚构的作者十分感兴趣地探讨了未来“电子人”的相关问题。比如英国学者马多克斯(T.Maddox)就将这种由自然和技术共同缔造的人称之为“后达尔文的生命概念”或“后人类”。

在这里,人类的肉体不再是原先纯粹的自然肉体或生物肉体,它被镶嵌进许多高科技物质、高科技产品,诸如各种人造器官、人造血液、人造皮肤、人造肢体、人造基因;精神也不是原先纯粹的肉体精神或社会精神,而是镶嵌进许多后天的人造精神、人造大脑、人造大脑皮层、人造记忆、人造思维,比如后人类的眼睛可以同时是一架照相机、摄像机,后人类的耳朵可以同时是一台收录机,后人类的大脑可以同时是一部快速和大容量的记忆与储存装置,总之,后人类的人将成为一个用后现代的科学技术全副武装了的人,因此后人类社会也必然被镶嵌进许多与人工技术、人造物品相关联的要素和成分。

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20世纪以来新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发现与发展,都将会通过对人体或人类自身的改造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文明进展。特别是21世纪有望创造出的、利用脑神经线路原理与结构的生物电子计算机,以及与生物集成电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生物电子技术,将会更好地改造人类、创造人类和服务于人类。今天正在兴起的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反应堆、克隆技术,以及遗传密码的解读等,将会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畜牧业,应用于疑难病症的根治、人类质量的提高、遗传特征的改造,应用于延年益寿、器官移植、大脑嫁接。另外,新材料的发展,将会推动超电导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的实用化变成普遍的现实;新能源的发现,也会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至于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将会给后人类社会开发出更多和更新的生存空间。为此有人预言:新技术对21世纪的人类将产生革命性作用,其中利用“硅物质、电子、DNA、语言”等复合势力制造出的“超人”、“后人类”或有关人的“新形式”将会大大胜过迄今人们所理解的“上帝和人”。 这种“后人类”,除了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之外,还同时伴随着一种加速推动人类发展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介入过程通常由三种不同的方式组成:一是通过基因工程或无性繁殖,二是通过技术种植或人工种植,三是利用虚拟技术制造虚拟主体、改造现实主体,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虚拟人和现实人合二而一。

不仅如此,今天美国微软公司康罗伊已经用它的不断改变的因数宇宙装满了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头脑;诸如空气速度、海拔高度、进攻的空间方位、火力和目标等。拥有这种头脑的飞机,其武器投放信息往往是一个有关目标指定者、炸弹下落的路线、搜索的盘旋、射程和释放的暗示、武器的数量和计算等要素的连续的无意识的、冗长而枯燥的陈述。

基伯逊认为,这种从自然人到电子人的进步是必然的,因此也是人类必须接受的。这恰像拉克(R.Rucker)在其繁殖机器人的小说《软件》中,详细描述的:“人们完全能够合法地和合理地把这种秩序的人类,即机器人或电子人当作进化的强大潮流中的一种稀奇的,然而是不可避免的结果。”(Martin Dodge, P.204.)换句话说,“这种电子人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它是自然界的下一个进化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人类一定会在不久以后就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携带百万个字节的计算系统,进行直接的脑对脑的交流和沟通。另外,生活在那个世纪中的人们还能够改变他们的身体,以适合于他们所喜欢的衣服。”(W.Gibson, P 138.)

当然,人类的这种进步并不是只有一条途径。比如斯特灵在《圣火》一书中,就探索了用一种医学和工业的复合体来控制社会的可能性。这个复合体可以决定谁能够接受延长生命的医学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必将是:一种延长病体的自由生命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通过这种复合体,一种后现代的人性将被强加给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所伴随的条件是由跨国公司统治的自由意志的资本主义。

关于第三种有关人类主体的探究,不仅主张利用电子技术、器官移植或人工智能来改造人体,而且主张后现代技术的目标是超越身体,放弃身体,以便在机器中实现身体的不朽,让技术使人类不朽的梦想变为现实。届时,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界限完全变得模糊,以至于连人类自己都难以区分究竟何种事物属于自然,何种事物属于技术。而且总有一天,人类的头脑将最终被转换或被转变,即从保证我们的物质身体得以生存的肉体性实体转变成为纯粹智力性的电子实体。这时侯高度发展的人类技术将完全摧毁人和机器之间的区分,而且从此之后人类也将不再需要满足这种老的动物的食物、掩蔽处和性。

特别是在符号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主要是借助语言打造出来的虚拟主体、无性别主体的隐蔽状态中,现实中的两性关系、两性界限几乎完全模糊不清,性别角色在虚拟的舞台中不再被大家看重,因为起作用者、行为者完全是“代号”、“代码”、“概念人”或“电子人”,而不是现实中“强悍”的男人和“柔美”的女人。

概括上述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进步之间紧密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人类走进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关系中的时候,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重新改装了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特别是赛博空间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变形力量,它瓦解了许多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系统。它常常在许多层次上,弄得现实和虚拟、公众和私人、地方和非地方、自然和技术、精神和肉体、生存和死亡、天性和文化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当然这不是说,这种瓦解和破坏是件好事,正如同我们已经概述的,一种后现代社会的逻辑结果常常是强化了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发展。

六、后现代技术

所谓后现代技术就是指当代的最先进技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新结构的组成、破裂人格的整合、文化形态的复魅,技术的艺术化作用,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后现代技术既涉及到新技术革命的问题,也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新技术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何使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利用和普及成为万能的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并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的问题。

1.后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

1) 后现代技术的首要内容,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人类意志的无限性向语言本身的迅速扩展”;即“未来的一个世纪是在语言方面,根据最佳表现向无限的领域投资的世纪”。与作为社会契约的全部内涵的语言相比,金钱只构成语言的一个可以进行说明、支付和信用的方面,一个对时间和地点的差异性进行有效利用的方面。金钱不再对语言具有支配地位,而是语言,即计算机语言在全面地支配着金钱,即谁掌握语言谁就拥有金钱。这也是今天“知识经济”的由来。届时各种货币都变成计算机软件的一个符号,不再具有现存的各种物质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后现代的理想:多样性、灵活性、不确定性、速度、变形的能力、聪明、苗条、警醒、操作、管理,也都将首先围绕语言本身的性质进行。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的社会,而后现代则是拥有语言和利用语言的社会。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高于舆论,而后现代则是舆论高于权力和金钱。一个人拥有的语言的质和量将是评价其成功和价值的主要标准。

2)针对人类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的现实,后现代技术的拥护者首先反对将科学技术用于政治和经济掠夺,以及屠杀人类同胞的所有战争。由于工业化社会,出自纯粹功利目的的技术竞争,已经导致技术的异化和压抑人性的专家决策怪圈;看看,眼下我国在石油、煤炭和各种矿产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大面积森林的乱砍乱伐,土壤的严重流失、沙化和盐碱化,已经远非现代技术所能解决;相反,依靠现代化工具原来需要20年能砍伐完的森林,现在2年就可以将它从地球上消灭;原来能开采50年的煤层,在“产量承包”的功利动机指引下,依靠先进的开采技术,20年就可以将一块巨大的煤田糟蹋完。因此在后现代,人们必须多研究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注远景性建设和再生性生产;要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而大自然的流徙和变迁却是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因此后现代人类对于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都将持更加谨慎小心的态度,尤其要防备尖端技术被世界疯子占有和滥用。

3) 后现代技术对于人脑的进一步解放,可以唤醒和激发出人类新的智力。特别是今天电子记忆仓库,省去了我们头脑的记忆作用,不仅会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大脑的创造性、虚构能力和想象活动,而且会促使我们的整个神经系统发展出新的功能。就像我们的灵长类祖先用手抓取一根树枝或石制工具时的姿态,导致人类产生超越其肉体的智慧一样,后现代技术,包括脑功能的修复和移植,对于人类智力的改造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其神奇性必将使人类在其进化史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 后现代技术与人文科学、人文方法以及各种后现代思潮将融为一体。技术将失去它往日的单纯性和朴素的工匠性质,而变得日益成熟,并受制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各种人文因素。比如哲学中的“经济思维原则”、艺术中的“极简主义”都将被后现代技术吸收。具体地说,在后现代技术中,能用一个符号执行操作就决不用2个,能用3个支柱的建筑就决不用4个。一切都从简单性出发,竭力去除烦琐和复杂,这是符合实用主义的效用性原则的,也是符合朴实、简单的宇宙本性的。但是它却不会使得世界变得单调、齐

一、枯燥和乏味。它只是旨在促进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与经济思维和极简主义相伴随的有思维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的选择范围,以及灵活多样的变通形式。它通过突出事物的个性来表现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对称性和有序性。后现代技术将进一步表现现代科学揭示的客观规律所拥有的简单性、有用性、普遍性、精确性和逻辑一致性。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简捷性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千姿万态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所以极简主义不是要现实的人们回到无衣无食、无车无房的原始社会,只是想要人们摆脱或悬置现实中束缚人类自由、人类情感和人类实践的各种主观臆造物,各种烦琐哲学、各种关系网、疣赘物,轻装上阵,无忧无虑地工作与生活。到那时,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和直觉想象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各种人造物都会涌现于新世界,类似活动操场,组合式、快速型和临时性建筑,世界通用的语言机器,超级营养品,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因大夫,集中文理农工医等全部学科教学内容的学院式电脑,无教授大学,智能机侦探和法官等眼下还是不可思议的对象,在后现代技术时代都将变成现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家将在这个故事的关键性阶段介入,而且将执行另一种功能揪将科学成就转变为一种新的生活观和宇宙观。”[1] 届时,一切技术将不仅具有善的属性,而且具有美的属性。在最高的真和最大的善的统一性中体现着艺术的和谐性和美的规律性;就像“数学是诗体的逻辑”一样,将使技术变成艺术的一种形式,使技术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使人们在技术活动中就像在游戏活动中一样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劳动变成体力和智力的游戏。”[2] 并从此结束劳动异化带来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创伤。

2.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后现代,“超人治国论”、“技术官僚计划”的病毒将被根除,人类将普遍往更人道和更民主的方向发展。那时的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地走向民众,为“新人民主义”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人服务。因此我们谈论技术的异化作用,并不是旨在取消技术。技术是取消不了的。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强大的经济必然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这完全符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一种生产关系的优劣,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仅过去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今后技术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新的科学技术将更加证明人:凡是人类能想到的,都能做到,鱼人、海底世界、白昼长照的日光,生物工厂,设计的人体,能恋爱和结婚的机器人,模拟环境,精简的家庭,群居村等,将应有尽有。无论什么时候,谁拥有技术,谁就能占据世界,谁就能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只是由于历史是人民撰写的,一切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1] 因此它不仅永远隶属于人民,更应该永远地为人民服务。很遗憾,今天的人类只是看到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用,没有认识到其异化作用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高级的专业能力和可用于高速有效地指导人类具体行动的知识,例如构成20世纪“技术中心社会”一个最重要方面的信息技术,不可否认由于普遍使用数字程序的声音信号和光线信号以及大众媒体资料,正在伴随着整个人类活动,甚至整个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普遍化,而变得一天比一天重要;今天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日益普及的办公电子化、生产电子化、教育电子化、金融电子化,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和电脑化时代已经到来;证明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与日俱增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证明人和世界的关系正在日益受到数字化的控制;而且正是这一“数字化”概念,将引发出无数的疑团和反思;使人类更加坚信由人类智慧凝结而成的科学技术,比如眼下正方兴未艾的远程通信和全球网络,将会构造出新的民主、新的自由空间、新的社会化和新的同事关系;微电脑化将会给个人带来高度的自治和更多的自由,电视和影像将会激发和唤起个人更加强劲的创造力。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正是这种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构造出一个由大量幻想、人造物、虚假的表象组成的变形的和扭曲的社会,比如普遍的网络化将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然的沟通,荧屏和自动机将会强化对工人和消费者的压制,激发经济危机和社会空虚,加剧第三世界的依赖态度;另外,由于机器人、自动化办公系统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工人的排挤,“不仅彻底地推翻了劳动分工,还会导致全球性的就业危机。”[1] 至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同信息技术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会因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造成人们的巨大惊惧和恐慌。

因此后现代技术要想真正做到为新人民服务,就需要在结束痛苦、卑下、重复劳动的同时,杜绝人类沦为机器的奴隶,变成电脑化工厂的看管者;在个人命运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支配,拥有更多的空间自主权的同时,防止信息通讯专政、文化专政和电脑对于官僚体制与军事帝国主义起到的强化作用;在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的同时,要预防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以及失业状况的恶化;在可以随意选择后代和随意选择怀孕时间的同时,要杜绝人权剥夺者或拥护者的大量出现,严防人种的威胁和不平等进入遗传分享的自然体系;在进行遗传工程的同时,要严防毁灭性病毒、退化变异的产生和人体的退化;在消灭饥饿、灾荒和减少疾病的同时,要防止贫穷国家的人口爆炸和有限资源的无节制滥用。

只是这里,人民的概念应该重新定义,那就是,它不只是应该指谓传统意义上的所有的劳动人民,包括今天的蓝领阶级,更应该指谓所有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级,只是它不应该包括那些破坏社会文明、阻碍社会进步、损害世界和平的人,更不应该包括那些贪污腐败者和官僚主义集团。新人民就是指具有全人类意识,也乐于为全人类服务和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所谓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就是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繁荣服务。这样一来,后现代技术将带有鲜明的真理和正义的性质,它决不纵容作恶,决不为邪恶服务;一切技术都将带有爱憎分明的道德属性。科学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将一起拒斥那些有可能损害人类整体利益的恶技术,如原子弹和各种毒品的制造技术等。当然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恶的性质。不是有专门制造毒品的技术,而是不要把技术用于制造毒品。但是任何技术一经专门用来为某种恶行服务,就可以把它归为恶技术一类,诸如偷窃和抢劫技术、拐卖儿童和强暴妇女技术、诱供和逼供技术等,都可谓是恶技术。所谓为新人民服务,主要是发展善技术,即主要是将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善德善行。

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6-12 15:59:02 阅读133次 【大 中 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就一直成为教育工作探索的问题。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成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特别是通用技术,有着丰富的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浅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掌握技术语言特点,开发语言文字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人类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就是语言的产生。在通用技术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明确技术语言的涵义,能读懂一般术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技术语言具规范性、专业性,如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叫压强,在工程中,称为应力。学习技术语言重在耳濡目染的环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内容的阅读材料,如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各种形式的产品说明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趣事,某个技术发明的背景知识等,使学生熟悉技术语言涵义和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科技类文章的能力。

2、通过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的交流,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是形容一些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句俗话。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可以举行产品设计交流会、产品发布会、对某个技术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

3、学会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文字的运用能力。技术语言同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往往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而技术语言更强调实事求是。技术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技术与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会写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的技术文本,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事实。

二、学会设计表现,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在通用技术中,图样、模型和符号也是一种技术语言,是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很好载体。不管是把设计的产品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看懂,还是理解产品,了解产品功能,都需要会绘制和识读各种形式的图样,有的还要制作出它模型。草图通常可以很好地反映产品的外观,它能把设计思想变成一种可以用来与人交流的直观形式。图形在传达物体的尺寸、形状及功能方面比语言更有效,而模型能有效地将设计理念变成三维的现实。

1、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优秀设计产品的图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产品形式是产品的功能、科学技术及艺术内容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通过产品的形状、材料、结构、质感、色彩以及加工工艺等因素构成。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凭借良好的比例感觉及判断,合理地运用美学原则,从而使产品造型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通过对优秀设计师产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视觉空间智能。

2、利用教学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造型的能力。例如,在会制草图时,需要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了解什么是视平线、什么是视点,需要掌握圆、立方体等一些基本形体的透视图画法。在三视图中,有这样三句话,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形象地表达了物体的三维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能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三、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

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课程是在操作、行动中进行的课程。

首先,教师要规范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学生在从事任何学习活动时,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动作映象来调节其行为方式。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加工具进行加工,如锯割、锉削等等,这些操作都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需要定的技巧。在操作一定的大型机械时,如各种机床时,还需要做到安全操作。教师首先要规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完整的映象,让学生正确模仿。

其次,尽可能克服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学生的运动智能只有实践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离开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就成了无源之本,无源之水。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手和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传导的密切关系。手使脑聪明,脑使手灵活,动手能力和动作思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在技术与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的左右手都能有机会参预活动,促进左右脑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智能。

四、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际关系智能是“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对他人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据此作出的反应。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产生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当今世界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以及生产与运用,可以说,都离不开合作,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还是人类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自如的合作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使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会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并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从别人的语言、行为中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向,并能据此对自己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善于坚持原则,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

再次,创设各种形式的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参与合作。从师生关系看,合作的形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从合作的群体看,合作的形式有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合作。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参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典范。

五、学会创新,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技术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间接的、概括的、抽象、线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和决策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思维。此外,在技术创新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特别重要,这就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它是一种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例如,设计师在进行形态创造时,需要从自然界的有关形态得到启发,运用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将其中的美的要素提炼和抽象出来,创造出新的形态。世界著名设计师丹麦的雅格布森设计的蛋椅 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聚合性和综合性。例如谁在很短的时间内举出“回形针”的用途越多,说明他的思维流畅性越好。设计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用品,用发散思维去探索折叠方式就会有压、折、卷、套、组装、伸缩、充气、扇形、风箱等。有发散就有聚合,在众多的设想中进行有条理、有组织的定向思考,从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是聚合。要优化某个生产的流程,需要对工期、工艺、成本、技术、质量等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综合思考,才能形成最佳方案。

六、做好技术试验,开发自然观察智能

技术试验是一种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是技术的研究手段之一。技术试验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观察、测量、归类和分析。在技术试验中,要求学生手做、眼看、耳听、脑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试验中怎样观察,培养学生有序科学的观察方法,设计好试验记录表格,引导和激发学生尽可能用各种方法、材料做试验,观察和比较试验结果,体验做试验的乐趣,从而提高观察智能。

除了做好实验室中的技术试验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技术的运用。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桥,各有什么样的结构,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敏锐性。

七、改革评价制度,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观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特别是科学领域、语言文学领域的教学评价,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主要内容。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多元的适合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

1、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多种智能,并且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例如,同样的设计表达,有的人善于用文字,有的人善于用图样。质性评价的特点就是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技术课程中,我们提倡除纸笔定量测试外,还可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试验报告以及学生作品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给予学生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上的能力以及存在的偏差,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2、注重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应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例如,在做技术试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拟写出试验方案,确定试验要点、步骤和方法,在试验中不断自觉检查评估,及时改进修改方案,试验结束进行反思,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3、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认为,虽然让学生学习共同的知识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找出自己的强项,追寻他们自己喜欢、有可能成功的领域,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学生成为评价中的一员,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及教育自我和他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环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学习内容,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新的课程。

第14篇:教学设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模板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一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第15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优秀)

导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有哪些想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1、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3、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4、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板书具有直观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的板书反映了其层次性,这对于学生以后复习时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层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师的板书还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设计巧妙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的结果,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板书设计的类型

1、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标题的等级层次列出纲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方式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这是最常见的板书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提纲挈领,条理清楚。

2、结构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又称图形示意板书,就是通过箭头、括号等一些特定的符号,把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体现出来。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它的优点就在于脉络清楚、逻辑清晰。

3、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也可称为板画赋形板书,这种板书形式通过图形、线段、文字、符号的有机组合,或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它渗透了中小学教师的艺术情趣,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4、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借助于表格的形式,用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反映教学内容它的优点就在于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简洁之美。

5、辅助式板书

辅助式板书是为了对教材内容和正式板书起到一定的诠释、论证或辅助补充作用而设计的板书。它的优点就在于机动灵活、相辅相成。

三、板书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板书设计,是发端文本,源自教者,成于黑板的,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要合理,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科学性。板书要反映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板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蜕于教学内容,呈现理性的课堂内涵,显示精致的课堂构思,是为好板书。

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图表。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内部联系,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

2、直观性原则。

板书要明白显眼,简明扼要。一堂好课中,板书是其中又一直观的显现,是美的华表。设计、提炼板书,或点笔墨间的情趣意蕴,或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或留师生间的互动生成,要字字关情,句句露珠;要达到增一字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要让学生看之如阳春三月,新意逼眼,听者见之,若有所感,然后又欣然顿悟,豁然开朗,击节称快。板书要达到提纲挈领,纲领目张的效果。

3、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则板书,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板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地显现自己的设计,不能牵强附会地构筑板书。板书构思,契合教学程序,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教学流程,也是文本精髓的不断生成。总之,设计要从细微处浓缩要义,从宏观上巨篇勾绘文旨意趣。简约的要言不烦,细致的精细入微。

4、简约性原则。

那种以一当十,要言不烦,以少总多的精心建构,展示教者风范的板书,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绘制,而不能草草了之,应付了事,有了就行的。当然,板书无论采取何种样式,教师的书法美,板书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图展示的艺术美,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

对文本的挖掘,要因人而异,要因时而定,要因势而行,要因课而设,但简约,是板书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构思,不能怠慢。板书,要简约,但不简单。在课堂之中,板书若游龙,翩翩行走,不时使课堂妙笔增辉;课余之际,它又是点睛之笔,使课堂余味顿生,形神兼备。

5、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丰厚的,是成功的课堂。而板书是灵动课堂中的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美既是有用。凡在实际运用中合理的板书,我认为都是美的,哲学家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认为,合理的板书存在才更好。

6、生成性原则。

课堂是生成的,所以板书的设计,课前精心构设,课中要随机而动,适宜地调整,或把再生的知识、情趣、义理,适宜地点拨在黑板,让课堂显示互动、生成的语言美;或把讨论探究的成果,思想,启示,简练地穿插在板书里,让课堂显示思维、意旨的情蕴美。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强调实效和生成的原则,使得板书的构设,也更科学和缜密,更具有时代的功用和发展的效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时,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听了xx教授讲的有关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这一专题我有了解了以下内容:

一、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1、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2、课程的社会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社会)。

3、东方课堂文化重视——基础、系统、规范。西方课堂文化重视——创新、应用、前沿。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趋同。

4、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1)学生适应课程——课程适应学生。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2)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经历。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变化。

(3)只为升学奠基——为了终身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

1、评价的新原理:

增值性原理——对工作的正导向性、全员参与原理——开放性的评价、模糊性原理——不以量化为唯一、形成性原理——注重动态变化、激励性原理——明确努力方向。

2、评价方案:

理论—准则系统(指导思想、评价原则)、指标—标准系统(评价目标、指标系统、标准系统、计量系统)、操作—运行系统(评价组织系统、测评方法、评价心理调控)。

3、好课的标准(有感知——有感悟——有感动、内容好——思想到——激情高)。

4、评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分析、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5、评课的层次(提出建议、发现问题、归纳经验、发掘亮点、就课论课)。

6、评课的方法(评青年教师课,突出一个“导”,倡导一个“帮”;评教学检查课,突出一个“实”,倡导一个“促”;评研究观摩课,突出一个“研”,倡导一个“争”评教学竞赛课,突出一个“比”,倡导一个“学”)。

7、评课的“工具”——评课表(理念目标、观察点—观察面、基本依据)。

三、教学设计的有效追求

1、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机智、情感激励)。

2、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巩固的有效、教学评价的有效)。

3、教学目标制定——落实课改理念(“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教材内容分析(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元的关系分析(注重教育价值);本主题内容的结构——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学习过程);本主题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

5、教学准备的要求(教具准备:如将教科书上图表制成挂图或“投影片”,以供分析讨论;资料更新:如对课文中某些偏早(太老)的经济数据(案例),适当更新等;学生预习:如有条件者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事先组织学生对问题作调查等)。

6、教学过程设计——基本要求(注意讲究教学导入的艺术;注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能力;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课堂中的有效巩固与评价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7、学习评价的实施(“课堂评估”:课堂提问、学生置疑、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微型调查、课堂测验、检查单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情况,诊断问题,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练习评阅”: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注重知识技能的生成,与学生共同制订作业标准,支持提高学习信心)。

8、如何让课件为教学内容服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技术应用恰到好处、技巧艺术有机结合)。

9、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思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

四、收获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对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这种加工和处理是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

2、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

3、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所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不断向同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

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16篇:《中国古代科技》教学设计与实施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中国古代科技》教学设计与实施

徐永琴

—、设计思路

笔者在2016年津苏皖粵“科技史教学”同课异构暨《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项目总结活动中承担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公开教学任务。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课标只是笼统地提出“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而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选择了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五个方面, 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学生易于接受。

笔者初步设想,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切入口, 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以点带面,梳理中国 古代科技的一些发展情况,并向学生传递一种正确对待我国古代科技乃至文化的态度。朱维铮在《走出中世纪》中介绍的“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徐光启,便是这样一个人物。徐光启是上海人,离笔者上课的学校很近,会给学生一定的亲近感;他又是一个全能的科学家,其成就涵盖中国古代科技的多个方面;他提出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兼取中西文化之长,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典范,这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为此,我进一步查阅了有关徐光启的一系列学术论文,还阅读了张传玺的《中华文明史》、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胡化凯的《中国古代科 学思想二十讲》、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十五讲》、江 晓原的《科学史十五讲》、杜昇云等的《中国古代 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张培瑜等的《中国古代历法》等一系列专著,最后确定以徐光启与 《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崇祯历法》、徐光启与“红夷大炮”三个方面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入】根据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网站2015 年6月16日公布的信息,上海市获得了 2020 年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举办权。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称,此次大会选择在上海召开,还 与上海的一位古人有关,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徐光启。

【设计意图】以现代之事引出古代之人,既增 强了古今之间的时空沟通,又直接导入本课核心 人物一徐光启的数学成就:翻译《几何原本》。

【教师讲述】1607年,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 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也就 是平面几何部分。我们现在一直在使用也习以 为常的几何、点、线、面、直角、钝角、锐角、内切圆、平行线等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多年前翻 译时首创的。

全书的主导思想是通过逻辑推理把整个内 容贯穿起来,基本上形成一个今天看来不很严谨 的逻辑演绎系统。就是说《几何原本》中的每一题 都要通过逻辑论证,用以肯定题断的正确性。

——李迪:《〈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

【教师讲述】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几何原本》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逻辑推理、逻辑论证,形成公理化的逻辑演绎体系。我们知道,我国的传统数学是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

《九章算术》例题:甲渠侯鄣:

大黄力十石弩一,右深强一分,负一筭,

八石具弩一,右弭失,负一筭,

六石具弩一,空上蜚,负一筭,

六石具弩一,衣不上,负一筭,

坞上望火头,三不见所望,负三筭,

坞上望火头,二不见所望,负二筭,

口泚字不清扣弦一脱,负二筭;

凡负十一筭。

【教师讲述】一位驻守边防的指挥官,参加业务考核时,因成绩不良而被处罚。《九章算术》 据此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变为现代形式就相当 于:(-1 + (-1) + (-1 + (-1 + (-3 + (-2 + (-2 =-1

1【设问】与《几何原本》相比,中国传统数学有何特点?(参考答案:实用性;以计算为主,不 讲逻辑论证。

他批评传统数学“仅仅具有其法,而不能 言其立法之意”。如中国人很早发明了三角形的勾股求法,但“言大小勾股能相求者..不言何以必等能相求也。”“言理不言故”这正是经验型科学的根本缺陷。

——于化民:《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设问】材料揭示了我国传统数学的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属于经验性科学,缺少分析和理论概括。)

【教师讲述】比如,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三角形的勾股求法,但从来没有深究这种求法的 因。后来,徐光启专门写了一本《勾股义》,用西方逻辑演绎的方法来论证我们的传统数学。这本《勾股义》为明清兴修水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数学: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人不当学……欲其心思细密而已。

——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

【设问】徐光启为什么说举世无人不当学 《几何原本》?(参考答案:它能改造人的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比较及徐光启对传统数学的反思,强调《几何原本》的引进,不但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也开辟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大不相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学习中的创新。

“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至其他有 形有质之物,有度有数之事,无不赖以为用,用 之无不尽巧极妙者。”……他由此得出结论说: “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质于度数故耳。”

——于化民:《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师生共同理解、分析“凡物有形有质,莫不 质于度数故耳”的意思。(参考答案:世界万事万 物,无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关系。)

【教师讲述】世间万物都可表现为某种数学函数关系——徐光启的这一深刻思想的精义是 以数学方法分析认识物质世界。通过客观事物的具象,依赖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发现自然界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这就与以牛顿为代表的 欧洲近代科学家,努力探索以数学语言表达自然哲学的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光启……在长期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的基 础上,能把数学化置之于首要地位,从而独立地在中国摸索到了近代科学的边缘。

——何兆武:《明清之际中国人的科学观 ——以徐光启为例》 【设计意图】把徐光启的贯穿一切科学普遍性的数学原理的思想,与半个多世纪后牛顿的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徐光启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创新发展做出的贡献。

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 人”吾辈言几何之学,正与此异。因反其语曰: “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其要 欲使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而已。

——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

【过渡】徐光启把《几何原本》比作“金针” ,有了这根“金针”就能绣出科学的“鸳鸯”,他就借用西方《几何原本》这根“金针”创造性地绣 出了《崇祯历书》这一科学“鸳鸯”的。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过渡到徐光启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且明确《崇祯历书》是在《几何原本》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真正体现数学“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功能。

【教师讲述】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统治时期正值明朝内外交困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有满洲八旗铁蹄的入侵,为什么要在这时修改历法呢?

崇祯二年五月钦天监所报日蚀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曰蚀却相当准确。 崇祯皇帝看到了这一现实。同年九月一日,崇祯皇帝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大统历》。

——王燕军:《崇祯与自然科学》

【教师讲述】改历的原因是“钦天监所报日蚀再一次失验”这就涉及古代天文历法的两大用途,一是“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二是为帝王探知“天意”古人认为,天文异象如日月蚀、彗星的出现,是各种灾难如政变、篡权等的先兆。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常设钦天监,其负责人需就天文异象的出现向皇帝作秘密报告,对此采取相关措施。如果这“通天”秘事把握不了, 皇帝“天子”的身份就会受怀疑。

【教师讲述】明代自开国后,一直使用《大统

历》,《大统历》实即元代郭守敬制订的《授时历》。

学生阅读谋本,了解《授时历》的相关知识。【教师讲述】元代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度,郭守敬之后的中国古代天文发展出现了停滞局面,一方面《授时历》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当时天文观测所能达到的精度,基本上是裸眼观测的极限。由保存下来的明代复制的郭守敬的简仪看,百刻环上每一刻又细分为36等份,整个圆周划分达到3600份,意味着刻度精度达到10分,对于青铜仪器来说,很难再继续提高观测精度。如果没有新的天文学要求,没有革命性的新天文仪器,明代天文学的停滞局

面就可以理解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

发展情况及其发达的原因。

【教师讲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统

历》的误差渐渐加大,对于历法出现误差问题,徐光启是这么看的:

守敬之法,今日之所谓差,当时之所谓密也。——徐光启:《月食先后各法不同缘由及测验二法疏》

历自汉迄元一干二百五十年,凡六十八改

谓古法良是,后来失传误改者,皆谬论也。

——徐光启:《测候月食奉旨回奏疏》 汉以前差以日计,唐以前差以时计,宋元以来差以刻计,今则差以分计;必求分数不差,宜待后之作者。

——徐光启:《月食回奏疏》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徐光启:《历书总书目》

【设问】从上述言论中能看出徐光启怎样的

历史进步观?(参考答案: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今胜于昔、后胜于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充分吸收

和利用前人的成果,这是文明进步的伟大原则;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明确徐光启既反对复古与崇古的传统思想,认为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也不盲目崇洋,认为西洋历法也不能做到分数不差。他认为近几十年所定的西洋历法应比350多年前的《授时历》进步,要修成一部比前代更好的历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做好会通中西的工作,也就是必须汲取古今中外的一切成果,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因此他积极引进西法,与在华传教士汤若望等一起制定《崇祯历书》。

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 546—1 601年)的宇宙体系。这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这就使《崇祯历书》必然要用几何学的计算系统,于是也就与……代数学计算系统的中国传统历法区别开来。

——刘鸿亮:《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

【设问】《崇祯历书》有哪些创新之处?(参考答案:宇宙体系上采用折中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体系的第谷学说;改变传统数学研究方法,采用几何学计算方法,将几何学、三角学,包括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

【教师讲述】古希腊天文学托勒密的地心说在欧洲统治天文学达1400多年的。1543年,哥白尼在犹豫踌躇30余年后,临终前出版了其不朽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向世人宣布日心说。从曰心说逻辑上说,如果地球绕日旋转,在地球上必定能观测到恒星的周年视差。哥白尼生前曾做了较长时间的观测,均未成功,其他人的努力也都以失败告终,现在我们知道主要是当时望远镜的精度不够。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坚持观测20年,试图寻 找恒星的周年视差,以判断“日心说”和“地心说”谁是谁非,最终未能发现。不过通过观测,第谷发现了行星绕太阳运转。他崇敬哥白尼,但没有确凿的直接证据,因此没有接受日心说。于是他于1582年提出了介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体系之间的一个折中的宇宙模型,称之为第谷宇宙模型一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居于宇宙中心,月亮、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月亮和太阳以地球为 圆心的圆运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绕 太阳旋转,同时随太阳一起绕地球转动,从而形 成五大行星以太阳为圆心的圆运动。

【设问】“日心说”最终取代了“地心说”,那 么“地心说”是属于科学的范畴吗?(参考答案: 属于。)

【设计意图】在我们平时的语境里“科学” 是绝对正确的。其实,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 程,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都可能成为“不正确”。我们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在今天正确与否,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探讨,让学生认识:科学也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 尽管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在内的古代科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它所呈现出一条科学进步的轨迹不容忽视。

【教师讲述】我们从徐光启的研究方法上, 就能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科学内涵:

历局在中国第一次使用了人类历史上新发明的望远镜;从伽利略在西方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到徐光启在中国使用,其间不过30年左右。这一创举不但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同时也表明了徐光启本人对于科学观察与实验手段的极端重视。

——何兆武:《明清之际中国人的科学观——以徐光启为例》

【教师讲述】徐光启不但引进并应用望远镜,还利用主管钦天监工作的便利,领导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望远镜。用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运用望远镜后,都轻松地得到了答案。在1629年防御后金军队进攻时,徐光启还曾用望远镜窥敌。徐光启对待科学不唯上,不唯书,不拘守前人的定论,不满足于听别人的现成报告,提倡亲自动手,一切从实际观测的结果出发。代表当时中国天文学最高水平的《崇祯历书》得以完成,实在与徐光启倡导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密不可分。

徐光启修《崇祯历书》的缘起是《大统历》在曰月交食上的预报失误,因此,能做到对日月交食上的准确预报,对于朝廷方面来说是可以过关了,但是作为改历创议者和实施者的徐光启并不满足于仅能对日月交食上的准确预报上:

今所求者,每遇_差,必寻其所以差之故;每用一法,必论其所以不差之故。穷极原本,著为明白简易之说,使一览了然,万世之后,人人可以从事;遇有稍差,因可随时随事,依法修改。

——徐光启:《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

【设问】徐光启在修历中强调“求其故”的目 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知其所以然处,然后归纳 为自然界的普遍原理;把这一普遍原理作为“金 针”度与后人。)

【教师讲述】在天文学上,徐光启之所以强调“求其故”,也是希望能够把“金针”度与后人。

因为在他看来,掌握了所以然之故,就等于掌握 了天文学研究的金钥匙。但是,在对世界缺乏基本了解的明末社会大环境下,一些保守人士在历书编撰过程中就与徐光启反复争论,维护中 国道统,反对利用西洋天文学修历。《明史?历志》中保留了当时8次较量的记录。这些较量有 着共同的模式:双方各自根据自己的天文学方法预先推算出天象出现的时刻、方位等,然后再在届时的实测中看谁“疏”谁“密”。这8次较量的结果竟是8:0—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全军覆没”。其中3次发生于《崇祯历书》编成之前,5次发生于编成并“进呈御览”之后(此时徐光启 已经病逝。到第7次时即1643年,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最后一次较量的结果使他下了决心,下令颁行天下。可惜此时明朝的末曰来临,诏令也无法实施了。崇祯皇帝修“老黄历”的目的是要挽回早在民间沦丧的“天子”威严,但是,一部更先进的历法颁布时,他却丧失了大明江山,历史真的让人回味!清朝入关后,汤若望对《崇祯历书》略作修改后献给清王朝,清朝把它作为“天命转移、乾坤再造”的象征物颁行于全国,是为《时宪历》。

【设计意图】在“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思想 的指导下,徐光启对传统经验性科学的创新提 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但是徐光启的思想没有继续发挥其对近代科学的催生作用,则要归咎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悟社会环境对科 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过渡:与《崇祯历书》有相似结果的,还有徐 光启极力引进、积极仿制的“红夷大炮”。

【教师讲述】红夷大炮是当时西方先进火器 之又称西洋大炮。由荷兰殖民者带入我国, 明朝人称荷兰人为“红夷”,故将此类大炮称为 “红夷大炮”。

中国是火药和火器的故乡。唐末火药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巨竹筒为枪身的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战事频繁,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南宋高宗末年,名将虞允文在采石矶以1.8 万人的军队大败17万金兵,最终奠定了南北二 朝对峙的局面。赖以制胜的武器唤作霹雳炮,就是用竹筒盛混合瓷屑的火药的爆炸性火器。

金朝屡吃大亏,很快向敌人学习,研制出用铁 壳盛火药的震天雷,用拋石机发射,作为攻坚利 器,差点灭亡了南宋,幸亏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 在背后夹击,才让南宋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早期政权间的军备竞赛促进了中国火药武器的发展。后来,火药和火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人开始仿制东方的金属管形火器。此时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兴起之时,他们为了打穿骑士阶层的盔甲,摧毁封建城堡欧洲,不断改进金属管形火器的结构和性能,推陈出新,让火器日益精良,终于打败了封建主,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而此时,火药和火器的故乡——中国,与西

方同时期火器的发展相比已形落后。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细节,介绍中国火药及火药武器的发展和外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火药和火药武器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理解“会通”与“超胜”的关系。

16世纪当欧洲传教士把西方火器知识带进中国时,马上引起了徐光启的关注。当明朝与满洲进行了几次大战,明军虽然拥有八旗军所没 有的传统火器,但粗制滥造,且施放技术不娴 熟,在八旗军风驰电掣的冲击面前往往败北。徐 光启上疏万历皇帝:臣窃见东事以来,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 威大炮1器而已。

——徐光启:《西洋神器既是其益宜

尽其用疏》

【教师讲述】1620年徐光启被委以练兵事务,他首先派人到澳门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大炮”,在澳门葡萄牙商人的协助下,买得四门红夷大炮,并带回四名葡籍炮师。但是广 州地方官认为,靠西洋武器护国,不正说明自己的无能,此举失宜。经多方交涉才准许四门大炮入境,四名葡籍炮师被遣返回澳门。

1621年辽东战局急剧恶化,购买西洋火器又提上议事日程,在澳门当局的积极配合下,1623年购得的26门红夷大炮运抵北京,但是在葡人教演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件,部分官员便抓住这次事故,声称它证明澳门葡人早有征服中国的预谋,所有葡人全部谴返。但还是有火炮送到了关外前线,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当时明军在关外的最后一个要塞。明军利用红夷大炮给金军以重创。袁崇焕一战成名。此战是满洲发动侵明战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努尔哈赤对此非常愤懑,最终郁忿成疾,不久便死去。宁远之战,红夷大炮发挥了异常的作用,从此声名鹊起,激起了中国人购买和仿制的热情。

西洋造台用铳,多有巧法,毫厘有差,关系 甚大”,必须荐举“深心巧思,精通理数者”,才能制出精良的火炮。

——刘鸿亮:《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

【设问】徐光启之前翻译的《几何原本》,对 他造炮有何影响?(参考答案:成为他制炮用炮 的重要数学依据之一。)

以往,引进西洋火器,只知道依葫芦画瓢地 进行仿造,结果多不得法,不是爆炸就是性能低

下,而今懂得了 : “西洋铸造大铳,长短大小,厚 薄尺量之制,着实慎重……必依一定真传,比照度数,推例其法,不以尺寸为则,只依铳口径为则。

——李映发:《明末对红夷炮的引进与发展》【教师讲述】中国兵器家懂得了“不以尺寸为则,只依铳口径为则”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地进 行仿造:“比照度数,推例其法”就能设计和制造出多种多样的新式火器。这种按比例计算各项 数据而进行设计和制造的科学方法,对于我国古代火器的发展具有定的推进意义,使其制造 工艺臻于完善。

【设计意图】建立“红夷大炮”与《几何原本》 间的内在联系,让本课三大主要内容不显孤立。

【教师讲述】在积极造炮的同时,徐光启还组建了一支用西洋火器装备为主的火器营,以 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地点就选在登州(山东蓬 菊,他的学生在这里训练军队。这支部队雇佣 葡萄牙人传输技术,用红夷大炮做装备,一度成 为明朝装备最精良的部队。登州一时成为全国 装备最精良的军事前沿,中国火器铸造演练的 中心。

但是此时的朝中有人非常看不惯徐光启, 要给他点颜色看看,所以他们就克扣登州的军粮,最终导致兵士叛乱,后来这些叛乱军士全部投降满洲,为满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锐武器 装备和制炮技术,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很大化。徐光启忧愤满腔,决心退出军事舞台, 专心从事于《大统历》的修订工作。

然而,清军反而享受了徐光启引进红夷大炮之利。正所谓战败的军队善于学习吧,清军在这方面很快“超胜”,且一入关就用改良后的红衣大炮,把大顺军队炸得阵脚大乱。此后入主北 京的清廷,驱使大军南征,都是以红夷(衣)大炮作为轰破南明政权坚城的利器。

徐光启在明亡前11年就去世了,他不曾料想,他认定可以让明帝国起死回生的西洋技术, 怡好都走向反面,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帝国的 灭亡。而他力主引进的军事技术,乃至他主持的历法改革,到头来都被清朝用作统治全国的工具。

但是,随着战事的熄灭,清王朝开始推行轻 视火器研制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扼杀了火器研制者的创造精神,隔断了东西方火器理论与制造技术的交流渠道,从而使中国的火器研制业 每况愈下,而此时欧洲的火器理论与制造技术 又迈上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台阶,这种状况一 直持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中与外、明与清、清朝前 后间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一个民族在科技上不再有传承与创新的能力,这个民族必将走向衰弱;一个民族要持续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 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提升 创新能力。这就是徐光启强调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作者简介】徐永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昆山 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历史 教学工作。

(本文摘录自:徐永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中国古代科技〉教学设计与实施》,《历史教学》,2016年第23期,第33-39页。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第17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

在本培训内容中,由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主讲。朱教授在论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从幼儿园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和幼儿园各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两个维度详细陈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论述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等问题;并对当今西方国家和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教育活动设计也做了详尽的介绍。

一、理清思路,明确教学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清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思路。我系学前教育专业也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多年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幼儿园教学活动是融合渗透在各领域活动中。随后在修订人才培养时,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此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学生可在给定的主题中选定一个,由此衍生出三个领域的主题活动。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此次学习,自己原来对知识结构的界定有些混乱,目前理清了思路,教学方向更为明确。

二、加深理论功底

在此次的学习中,通过朱教授的讲解,使自己对本课程有了深入、全面理解,了解了该课程的建设思路、理念及经验。围绕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于幼儿园“教”与“玩”的难题,朱家雄教授在演讲中用“绿豆”跟“大米”的关系来举例说明,单独的绿豆会做出绿豆汤,单纯的大米能做出大米粥,绿豆与大米混合能做成绿豆粥;幼儿园的“教”与“玩”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来确定,幼儿园如果强调活动结果就选择以教学为主的活动,教学占主体,如果强调活动过程就选择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朱家雄教授称:“如果我们问幼儿园教师:‘游戏与教学哪个更重要?’可能几乎所有教师都会说:‘游戏更重要。’如果我们再问:‘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你更关注幼儿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教学?’许多教师则可能会一时难以作答,或者“恍然大悟”地蹦出一句:‘更关注教师的教学。’”

对于幼儿园“教”与“玩”,朱家雄教授总结称:“在高福利国家的幼儿园强调玩,高竞争的国家更强调教”。比如中国农村幼儿园的儿童,你不用教他怎么玩,教师也不用安排儿童玩,只需要让儿童自主地玩、自由地玩即可;农村的老师你也不需要教他如何设计游戏,老师更需要将精力放在教学上面。朱家雄教授还表示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论述,并非是符合某个标准的幼儿园就叫高质量幼儿园。因为每个幼儿园资源有限,所以优质幼儿园应该是强调效率的幼儿园,在课程实施规划过程中,做应该做,值得做、有能力做的事情;不做或少做不该做、不值得做和无能力做的事情,也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18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介绍

本节内容为本节的第四时,是本节、本章、本书的最后一个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结构、流程、系统、控制与设计的关系。设计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技术与设计2》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设计这个主题来展开的。

结构是设计的基础,流程是设计的方法,系统是设计的保障,控制是设计的关键。

本节可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步骤,以电加热器的设计为例,实现发热、包层、控制、定时、过热保护等,这电加热器,大部分的学生都有一定的使用各损坏加热器的经验,作起来有一定的实践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些产品有一定的使用经验,这些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使学生对一定的实践经验的生活经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对失败的使用经验,能从控制与设计的角度重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简单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征。画出系统方框图,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2)

能设计制作一个控制方法,能进行模拟控制并调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式的探讨和实践改良的技术活动,提高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学习权衡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分析,体会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2)培养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而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难点:闭环系统的设计。

关键:案例分析与方框图的绘制。

【教法设计】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探究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含义。

(2)通过体验活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归纳总结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的方法。

(3)讲解设计的一般思路,要有所侧重,从众多的因素中选出重点的,不必面面俱到。

(4)通过实践改造活动,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创新的设计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合理的设计与控制还要考虑的因素。

【学法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通过尝试——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生活中的经验逐步与控制系统联系起来,通过动手实践、改造,亲身体会这种控制实施方法,体验成就感!

【教学资源准备】

以学生动手做与设计方框图为主,制作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视频,容纳一些视频和例子说明及方框图的展示。

【教学策略】

本节书从理论上讲内容较难,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能有较好的堂效果,设计如下:

(1)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中例子对比来导入有关控制的设计方法,从而引入题。

(2)教师根据本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力。

(3)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典型的《电吹风》《电暧气》(有开环与闭环两种)等案例,利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堂气氛,帮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抽水马桶水箱不适合农村的学生,自动升旗控制的设计,难度相对高些,但比较实用,但要结合学生玩电动车的经验。

(4)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设计。设计个改进身边的一些控制系统,从而使得学生完成本堂的内容。

2.教案

【新教学】

1、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选择开环还是闭环:依据控制精度与条。

被控对象特性的获取方法:往往难以直接得到,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若干个干扰因素的分析:找了影响最大的。

简单系统的控制:

执行器与检测器的选择:

设计图样等: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电风扇,电吹风的设计:

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被控对象是电风扇,被控制量是电风扇输出的风速,控制量是电机的转速。设计的目的有:一是有定时关闭电风扇。二是有不同的风速。三是又定时,又有不同的风速。

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要先介绍一下电吹风的工作原理)

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控制的对象是什么?被控对象有哪些特性?被控量的控制量分别是什么?外界的干扰因素是什么?经济实用?安全教育与设计。

可以选择熨斗,电加热棒,电褥子等进行分析,这些设备,学生有一些使用的经验,拿出来加以分析,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

2、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对于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有如下的要求:

必须是稳定的。一是工作时要稳定,二是干扰出现时要稳定,这个稳定是通过调节而出现的稳定。

控制精度要符合要求系统的输出值与给定值要变化,而且在变化的范围内。

③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④几项要求有时产生矛盾,要平衡有侧重点的解决。

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设计目的与节水:

设计项目:

设计要求:

设计分析:

被控量,控制量,干扰量。分析设计思路。

绘制方框图: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在设计的一般思路,应注意目的,控制量与被控量干扰因素。选择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检测,执行器,检测器的选择。

让学生自行画出与设计方框图。

综合实践:近几年的冬天,总一些报道说,太阳能热水器出现冻坏的住户,请利用控制系统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并提出修改设计方案。

【外拓展】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鼓励学生全面的、辨证的分析问题。对生活中的一些个系统进行分析,思考,并能收集一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系统的工作原理,占有大量的资料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分析,画出方框图,才能对其设计有一定的了解。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第19篇:片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推荐]

片段教学设计与实施

——林致元

一、什么是片段教学

一般是从某一课堂教学内容中选取某一片段进行教学,选手根据该片段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方案,实施时只面对同事、评委的课堂教学。时间大约10~15分钟。

二、基本特征

(一)目标达成完整性

抓住教学内容最重要部分,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体现阶段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导入、展开、引导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虚拟性

教师要虚拟教学情景,通过教师语言组织和转化。

1、模拟学生回答或评价学生的形式来虚拟学生语言。(1)教师自问自答,虚拟学生回答。

(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生思考(虚拟思考)停顿(1~2秒),再让某生回答。评价该生回答的长处与短处(重复学生回答内容)。

3、虚拟情境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间歇停顿等来建构,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不讲设计意图或介绍)。

(三)预设的科学

1、眼中有学生,学生可能会如何回答,会遇到什么问题等,教师应作合理预设。

2、胸中有目标:要重实质,轻形式,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切忌:(1)徒有形式(如走教室)

(2)无实质内容的评价,如(你回答得很好;以前不发言,今天大胆回答;字写得歪歪斜斜不好看等。)

(四)教学效果的创优性

反映教学内容、水平、素养、思想。

1、

2、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价。片段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学构思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展示教师能力。 想象眼前有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来影响。

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需进行教学设计评价

1、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意图,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具体:目标细化、层次性、操作性。

全面:三维目标、处理好基本目标、弹性目标关系。 恰当:以学定教、可能性、必要性。

2、教学过程(落实目标,体现理念)

内容取舍:体现重点、知识点、科学准确无误。

结构完整无误:各环节之间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富有创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学策略:以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主,关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多种方法的合理选择、优化组合)

3、

4、

5、作业设计: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趣味性。板书设计:知识结构、方法渗透、简洁明了。

学情分析:突出整体特点、一般规律、共同特点、知识基础、兼顾个体、难点。

6、形式:表格式、点评式,突出优点,引导评委。

如:小组合作解决什么问题···不同颜色水笔突出重点。

2、考虑情感态度价值。三组目标只要根据学生实际,特别突出一两个就可以了。

(二)不进行教学设计评价的设计 (想——写——想)

1、(想)整体入手:先整体,再阶段。

2、(写)粗线条:拟提纲,写要点,脱稿教学。

3、(写)用语准确:关键结论科学无误。

4、(想)留有时间:想教学导语、教学过程、教学亮点、板书安排。

(三)实施预设,形成教学模式 各种类型的课都自导自演一遍。

1、

2、

3、以教材为主线,根据知识点,安排教学环节,语言清晰。情景接触重点短、评、快。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重难点展开方法的迁移、渗透;知识的探究。

4、适当板书,版画。

5、重内容,轻形式。

四、几个参考模式

1、解决问题

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

2、计算题

生活问题生成数学问题(略) 算理生成算法(详)

算法生成技能(略,甚至可以忽略)

3、概念题

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逐步抽象过程。

4、几何公式推导

操作性、概括性;从个别到一般

5、统计图表

轻作图指导,重读图(发现信息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五、如何体现素质

1、

2、如何出场:微笑、大方,与评委情感交流。

如何教学:不直视评委,抑扬顿挫,脱稿教学,扬长避短,肢体语言,稍走动,控制时间。

3、如何结束:不慌不忙,不卑不亢。

第20篇:片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片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近年来,片段教学几乎与“说课”形影不离,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对片段教学的研究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鲜有成果。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在片段教学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让片段教学和说课真正做到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一、什么是片段教学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实施(或模拟)课堂教学,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片段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与说课联系比较密切,不少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水平的考核,往往先让教师进行说课,然后再要求在说课基础上进行片段教学,把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跟教学实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

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

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三、片段教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这是片段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从本质上说,片段教学就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如果说课是教者向听众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重点在于比较系统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那么片段教学就是将此教学构想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片段教学将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2、完整性

前面说过,片段教学相对而言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因此这里所谓的完整性是指教学步骤的完整。因为片段教学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而是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时候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另一方面,片段教学也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要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才是课堂实施,这一过程同样也表现了完整性。

3、虚拟性

这是虚境型片段教学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因为这种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是教学活动,但又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平时教学实践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虚境型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同事、同行,甚至是评委,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带有浓重的虚拟色彩。

4、预设性

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可能面对真正的学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片段教学的虚拟性又决定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加以预设,片段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课堂,按预设进行有声有色的虚拟教学。

四、片段教学的意义

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运用的范围也很广,领导检查教学情况、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之间研讨教学,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均可采用片断教学的方法。因此片段教学不但具有教研作用,而且具有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功能。正是基于此,片段教学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检测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认为开展片段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对教者而言,片段教学要求他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寻求最佳的角度切入,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这与平时的教学完全一致,而且更集中,更精炼,更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更富有挑战性。对听者而言,片段教学对自己的启发不亚于整节课,而由于片段教学的精短使自己更容易吸取精华和发现问题,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如果再加以真切的研讨并听取中肯的评点,那对提高教学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片断教学,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片段教学重点突出,节奏紧凑,容不得拖沓,这正是高效率课堂所追求的。其实课堂教学无非是若干个片段教学的有机组合,片段效率提高了,整节课的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3、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听评课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只能听到个别教师的课,虽然不乏针对性,但形式单一容量不大。教学片断比武(或观摩)不失为一种多样化高密度大容量的教研活动形式,而且不受教学进度、教育对象的限制,使最优化的教学片断得以展示。半天时间可安排上十个教师进行片段教学,给老师们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极大地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

4、有利于提高评价教学水平的信度。

众所周知,片段教学产生于说课之后,以弥补说课坐而论道的不足,于是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成为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说课之后再通过片段教学,进一步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教学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进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显然远比仅凭说课定高下客观得多。

五、怎样进行片段教学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执教者首先要树立“大学科”“大课堂”的教育新理念,从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学科学习的起点。其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单元和本课的知识点,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组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教学的亮点展示出来,这也是片段教学的精髓。第三,如果片段教学前要求说课,那么教者可先用一些时间简要介绍片段教学设计,然后用较多时间进行片段教学(一般可按规定时间安排)。教者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力求教学生动、简练,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如果要求片段教学后进行说课,那么片段教学就可以用足给定的时间。下面具体说一说怎样进行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实施要求

1、表现崭新教学理念

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必须表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学目标,就要根据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能满堂灌;教学内容,也要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而不能老生常谈。只有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才跟得上教育教学新形势,片段教学才有学术价值。

2、注重片段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的内容或由教者自定,或由评委指定,但无论如何,都要吃透教材,做好片段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胸有成竹,做到有的放矢,从容不迫。教学设计涉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其中最应重视的是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导入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还可以考虑将平时自行设计、制作并已被教学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实验仪器、可动式幻灯片等道具溶入教学片断之中,使之增色添彩。

3、善于虚拟教学情景

虚境型片段教学没有真正的学生,教者必须虚拟教学情景,让教学逼真地进行到底。教师可以让某生进行朗读,停顿片刻后,通过评价该生朗读的长处与不足来完成虚拟的朗读情景。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还可以虚拟争论,虚拟质疑,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给人置身其境的感觉。虚拟教学情景可以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间歇停顿等来建构,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

4、注意运用教学语言

既然片段教学是教学活动,不是说课,也不是课后总结,所以语言应注意准确性,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准备采取的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特别要强调的是,片段教学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像上课那样,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教者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虽然片段教学不能像真实的课堂上那样进行操作,但是你要用好教学语言让听者犹如身置课堂之中。

5、及时调整自己心态

片段教学中的角色与说课中的角色不同,与讲课中的角色也不尽相同,这种角色的移位需要教者迅速适应,而且在片段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其虚拟性也需要较强表演能力,因此片段教学时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快地进入片段教学中的角色里去。

6、努力展示自身素质

如同说课和课堂教学一样,片段教学也能展示教者的基本素质。你可以用板书来表现书法功力,你可以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你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你还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获取评委的好感,进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鸣,最终获得评委的好评。

(二)片段教学的基本环节

⑴编写教案,⑵入场;⑶导入、承上启下;⑷师生互动,完成片段教学内容 ⑸小结;⑹退场

(三)片段教学的误区

1、片段教学与说课脱钩

片段教学固然可以单独进行,但经常与说课结伴偕行,一般说来,说课在先,片段教学在后,说课是片段教学的蓝本和依据,而片段教学则是说课设想的实施过程,二者关系密切。但许多教师把两者割裂开来,说课归说课,片段教学归片段教学,不能用说课的理论来指导片段教学,也没有用片段教学来证明说课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片段教学与说课杂糅

片段教学与说课是属于两个范畴的活动。说课是静态的研究,而片段教学是动态的实施。片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因此它的核心不在于说理,不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而在于教学步骤的实施,教学计划的实现。但不少教师仍然不知二者的区别,在片段教学时只是简单复述说课中的“说教学程序”这个环节,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断强调和解释教学的目的和依据,把片段教学与说课混合起来。

3、无法虚拟课堂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读、讲、议、练等活动来完成。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缺少学生这一主体,有些执教者便淡化或放弃师生的双边活动,代之以满堂灌的教法,而不懂得以虚拟的双边活动来表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4、不把教学设计当作一回事

备课写教案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毋庸置疑的。但设计片段教学方案似乎一直被人忽视,大多数人都把精力放在说课稿的准备上,以致造成在说课时头头是道,在片段教学时仓促混乱的尴尬情况。不打无准备之战,片段教学同样需要备课,需要做好教学设计。

5、没有掌握好片段教学时间

如果片段教学与说课同时进行,往往出现说课用时过多,片段教学时间不够的现象,这与重说课轻片段教学有关;如果单独进行片段教学,往往出现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学内容和节奏没有调控好。

(四)片断教学应注意事项

1、片段教学的内容应完整。

片段教学除了内容少、时间短之外,与一篇课文、一节课的准备和教学并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浓缩。比如不管要教学的是哪一部分内容,你一定要有几个基本的程序,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当然,在你备课及编写教案时,你还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本片段的重难点,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课程的特点等等。

2、片段教学应善于运用评价。

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新课程所强调的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就无从实现,但是我们仍然要努力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这样只能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就是说我们既是老师,有时候也要充当学生,绝不能只做教师的事,如果仅仅是引导、评价的话,那么会给评委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评委会觉得你的片段教学太简单、随意,甚至有听不明白的感觉。

所以如何进行评价是保证片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总之,片段教学的教学情境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通过评价来体现的,因此老师们在备课时应充分地进行这方面的预设。

3、片断教学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时间很短,我们除了要通过理解文本、处理教材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外,还应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让评委对你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要做到:

(1)要自信,充满热情。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老师没有自信,那怎么教学生?而在片段教学时,更要自信,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走进考室时,要面带微笑,步伐有力,先向评委深鞠躬,问一声“评委老师早上好!”声音要洪亮气力要充沛,这就开了一个好头。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你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力,用亲和的微笑和自信的手势,充分展示你的风采,充满激情地进行你的教学,如果是一些情感性的文章,有了激情,甚至可以掩盖你的一些瑕疵。

(2)扬长避短,展示才华。你粉笔字漂亮,不防把板书写到最美;画画很有一手,就不要忘了来一幅简笔画;如果有表演天赋,唱唱跳跳地演一演,也能增色不少;还有如果你才思敏捷,临时来一首相关的诗歌,那就更妙了。总之,这样一来,评委会觉得你的功底很好,从而为你的片段教学加分。

(3)想办法表现你的教学机智,让评委感受你的教学智慧。你可以有意地假设一位学生提了一个偏难的问题,说:哦,你提的问题老师还没想到呢,我们一起思考吧。还有,当你的内容设计得太多,讲不完时,你要镇定自若地进行小结,及时而体面地结束教学;当你内容太少,一下子就讲完而时间还有很多时,你应巧妙地增加补充一些延伸的内容等。

4、一些要提醒的细节。

(1)在导入时,要关注面试前后几天国内或国际上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些大事,如果正好与你要上课的片段有关联的话,可以在导入时用上它,还挺有用的。

(2)不要忘了插图(课本中的图,素材)。插图是课文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忽视的良好的教学资源。如果有插图,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

(3)可以根据需要在片段教学中假装使用了多媒体。虽然近来不少老师都说,多媒体在公开课上使用得过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有不利的影响,但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如果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话,评委也会认同的。

(4)关于时间安排。片段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所以在备课时应该要稍微多设计一些内容,自己在家里进行试上练习时,时间应控制在12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时间不多不少正合适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出现了意外,一般来说时间不够比时间有剩会更好一些。比如你每一个步骤都有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去上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即使时间不够,评委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内容太少,三下五去二几分钟就上完了,那么你就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评委还会认为你很随意、没内涵,那就比较糟了。

(5)关于备课的一些问题。招聘面试备课的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案。另外要注意的是,为了让片段教学顺利进行,在备课时,可以把一些转承过渡的语句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标在课文上,这样上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

六、如何评价片段教学

评价片段教学应注意做到四点:一看导向性,是否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从教学和科研方向上去评,给教师指出努力的方向。二看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客观地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给教师以激励作用。三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分项评析,又要从整体上给片段教学下结论,写评语,更要指导教师、培训教师,使之尽快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所以评者也应做必要的准备。

评价的关键是制定和把握科学的评价标准,优秀的片段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能从一节课乃至一个单元,并联系选题的特点来确定片段教学的目标,能以局部目标体现整体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具体明确。

2、教材分析透彻。能正确认识所选片段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能准确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教法科学实用。教学的总体设计合理,富有新意,表现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学程序的设计科学,能实现教学目标。导入、转换、收束等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突破符合学科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法设计的依据科学,教学手段的选用有助于提套课堂教学效率。板书设计精要、简洁、艺术。

4、教学对策恰当。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能力训练到位。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致。训练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

《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体会.doc》
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