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学心得体会

2020-11-3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心得体会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传统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需。利用计算机既提高工作效率,有可以达到资源共享。这近年来,我学习了用电脑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课有关知识,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一直认真学习,在此我谈谈我利用多媒体上课的好处和心得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教学中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自如,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就解决。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问题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完善多媒体课件,发挥交互性的优势。

在多媒体教学中,还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我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以满足教学主体——学生的要求。通过征求学生的建议,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基础上,我经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促进教育观念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多媒体教学对我们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进行多媒体教学,我在课前总是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收集并设计处理好各种教学信息,对每张幻灯片的内容、形式及技术操作等都进行精心地设计,从而做到课堂上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控制教学,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多媒体教学中,我努力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能力培养,以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需要。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在相同的时间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又可以促进我们老师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姓名:加米拉.别登别克

学校:新源县五中

推荐第2篇:利用体验式教学

利用体验式教学,学习压强的概念

五井初中 赵奎菊

“压强”概念是“压强与浮力”教学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这部分知识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大气压强、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的性质的基础,所以应该让学生充分掌握。

先说一下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课堂实施的操作要点是: 首先是学生活动:

1、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

2、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

3、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让学生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且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不同作用效果的原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压力作用效果的含义。并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些因素会影响到压力作用效果,为后面的猜想做好了铺垫。 其次是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已有感知,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想影响的因素。并且围绕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选择器材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乐趣与创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实验器材,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实验前提示学生这些注意事项

1、通过观察什么来比较力的作用效果?

2、在受力面积相同时,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

3、在压力相同时,怎样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最后是分析结论与评估环节:

学生实验后对各组的实验进行评价,并可以和课本实验对照,比较各组实验优缺点。实验结论要给在给以充分肯定表扬的同时,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可以有多个同学说出结果,并对这些结果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推荐第3篇: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让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也能乘上信息高速路上的列车,教育部提出了以“互联网教育”为辅,“远程教育”为主的教育手段。 这二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认真负责地授课耐心辅导之下,我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识更新面广了,操作能力增强了,操作方法更加熟练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们不仅了解了接收系统的原理,我们掌握了并学会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此外,通过培训,我们还进一步掌握了信息技术等有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这将为以后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质的变化,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二年来,虽然很紧张,但我们觉得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给学生。我们将尽心尽力管好、用好设备,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教学以全新内涵。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性的自由,更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对隆湖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各种相关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识。

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观看一些教学实录,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这二年来的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一是能让农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帮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真正用心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我认为远程教育资源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可以自主的分配时间。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面前,我们很难保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参加业务学习,而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2、从人才培养上讲,远程教育资源因为在教学、管理、学习方式等教学环节上与一般教学不同,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网络技能以及较强的信息构建能力,也就是说现代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互动教学产生最佳效果。从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经验等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包括各种类型资源的网上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可以得到老师的全面解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远程教学自身的优点为原本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远程教学也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在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有几个基本方面是必须予以解决的。一是教师要克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神秘感、恐惧感和焦虑感。要认识到:对教师而言,只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初步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在教学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了。进而在消除疑惑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程度;二是教师要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现代教育技术再先进也仅是学习的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远程开放教育的目的是要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构建远程教学的新模式。也就是说光有路、有车还不行,还要有充足的货,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习者选用,否则教学资源匮乏将严重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传统的面授教学得以回归。

总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

崭新的学习环境,使人们的学习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的进行学习。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几年的学习,努力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推荐第4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然而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品味,资源的拓展更是必要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以偏偏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很多教师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如何做到依托视频辅助教学,让拓展有效甚至高效,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品味得到提升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入环节,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新课学习的最佳途径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绘,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海底世界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本地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见到过海,对海底更是一无所知。缺少对海底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海底的神奇,显然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海底。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地观看海底世界奇异景色、丰富物产,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想了解海底世界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在课文里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海底世界再次亲密接触,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和感官的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学习,研读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描绘的是恢弘的历史画卷。虽然内容丰富,情感真实,但他所反映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优势,可在课前创设情景,再现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红军强渡大渡河,巧过金沙江,英勇无敌,气壮山河,这一切在悲壮、激昂、气势磅礴的音乐中再现,学生进入了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乐观的精神。当看到十几名敢死队员在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上一边铺木板一边同对岸的敌人战斗的情景时,同学们不禁为所有战士捏了一把汗;当看到战士们不费一兵一卒就渡过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当看到战士过草地陷入泥潭永远没有起来时,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正是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造了一座桥梁,实现了时空的跨越,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参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文字拓展,使讲解更加丰富

有时教材是一篇文章的节选或改变,呈现的文本内容是单薄的,学生从中进行的解读也是单薄的;有时我们的教学会遭遇难点或重点,于是我们的解读需要超越,于是就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一些文字资料补充,这就是文字拓展。文字拓展,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更能走进文字,与文本进行对比整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当学生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第二自然段,对“褪色”、“过时”等语句进行研读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并提出要求:“读了这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体会?”这时老人自己节俭,对海鸥毫不吝啬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屹立于学生的脑海,此时引领学生再次对文本进行品读,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拓展,使语言更加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讲,写景的文章,以及文章的表达抽象的时候,需要借助形象、多彩的图片,帮助理解文本,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这就需要图片拓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进行课文解读的时候出示多彩的颐和园图片,让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老人与海鸥》,课堂中学生讲到“谈起海鸥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有说不完的话题”时,老师出示老人谈论时的照片,生动的眼睛以及动作,结合照片,学生的感悟更加形象。

任老师《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课前出示风景图片进行语言训练,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风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有效地弥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感悟文本的时候出示了重点句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如感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时,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配合盘古上举天,下踩地的插图,让学生更加感受盘古的顶天立地。

四、视频拓展,使情境更加真实 为使学生充分地感受情境,渐入佳境,有时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基调,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那个时空,体验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让情感随着情境而推进,与此共鸣,同时能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使语文更加真实,这就需要视频拓展。

例如在《观潮》一课中多次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观潮,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视频拓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词句和朗读句子。所以后来的读仿佛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视频拓展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犹未尽,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播放当时地震视频,因为本课故事发生在地震时候,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有点距离,学生不易感受其中的情景,无法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与灾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故事背景,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个环节简短又轻松,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却不可或缺,因为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完成的,这些视觉资源的引入使语文课平添了生气。

这样动态演示与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陌生的生字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某种联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了综上所述的拓展形式外,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结合的形式,例如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口头与图片拓展结合等等,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多通道的拓展,调动多种感官与文中语言进行比照,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现在利用多媒体为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是语文课堂里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在这种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品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推荐第5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安阳市滑县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耿爱芹

邮箱:937739717@qq.com 联系电话:15249611855 【摘 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进行。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容量 自然增大,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滑县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作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之一,配备了计算机教室、投影仪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寻找到了一种利用投影仪、光盘录像、计算机辅助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了很大优化。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很好的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字幕,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而且也为实现实验课的教学优化提供了目标和依据。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等。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因此,实验前有必要用投影模拟演示试验操作方法,如果使用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如初中化学实验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实而形象的反映出违反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这比老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要印象深刻的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启迪,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但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和实验器材。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试验现象,丰富学生思维,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它能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对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象石油和煤的形成,钢铁生锈等,短的如氢气的爆鸣等,用计算 机虚拟实验,可以跨越时空,即可直接将实验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又如分子和原子知识部分,实验虽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分子和原子间作用力、原子排列方式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讲清楚,利用计算机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较难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识,在自然、有趣的环境中得以顺利掌握。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老师设计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的最佳方案,再予实施。有些学生因为好奇而喜欢将实验药品随意混合或任意改变反应条件来观察发生的变化,老师也会因考虑安全因素而加以制止,虽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但实属无奈。CIA课件的发展 ,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进行设计、探索、实验。人机交换可以显示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轻松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化学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气,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推荐第6篇:废旧材料巧利用心得体会

“废旧材料巧利用”对孩子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大五班 夏锐升

我们大家都知道,废旧材料是指我们每个家庭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大多数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掉,只有个别有环保意识的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对孩子来说,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注意利用废旧环保物品和自然材料引导孩子进行实践活动。

一、在活动中,废旧材料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在活动中,我们家长带领孩子用牙膏盒制作好一辆汽车,做好后,她拿着汽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并兴高彩烈的说这辆汽车真漂亮,真美丽,我们家长看到了孩子这样的收获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这说明自然废旧材料对孩子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喜欢用这些东西。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利用废旧材料时,既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能够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通过多次的制作,孩子们对自然材料产生了兴趣,觉得废旧东西能够成为她们手中最好的玩具,所以只要有废旧材料,孩子们都很积极。

二、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孩子才会以环保的眼光看环境、看生活,才会以环境主人的身份自觉参与环保生活。隆阳区孩子园积极创设优美的园所环境,通过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自然诱发孩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箱,可以让孩子处处体验到环境整洁的美好。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创设中萌发了环保意识,再通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形成了我园“低碳环保无小事”的浓厚氛围。

三、在孩子的生活中随机渗透环保教育

在孩子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随时随地开展环保教育。隆阳区孩子园除运用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组织环保教育外,还对孩子进行节约能源的教育。让孩子知道我们节俭下的粮食,可以供给更多需要的人。特别是在外出活动中,利用活动对孩子进行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攀折折花木,不践踏草坪的环保宣传。教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初步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环保意识。

四、让孩子理解并塑造低碳环保的理念

孩子有了低碳环保的理念,还必须全面践行低碳生活,才能外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环保行为进行强化,是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作为家长,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我们都会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孩子一起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环保意识。

总之,实践告诉我们,玩具材料的投放不仅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要给孩子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把废旧材料巧妙地利用起来,让孩子玩得开心,玩出智慧。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创绿色家园,让明天更美好!

推荐第7篇:信息检索与利用心得体会

信息检索与利用心得体会

姓名:陈桃

学号:1406050540004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班级: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14计科班

在学习了六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课程以后,才知道我们在信息网络下,学会和掌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技能。我们每天生活在信息满天飞的环境下,如果能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资源可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否则我们会淹死在这乌云密布的信息世界里的。所以,学习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课程以后,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基本学会了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大大缩小了搜索范围和搜索时间。

从我们接触网络以来,我们就养成了“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习惯,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我们最钟爱的搜索引擎。它致力于向人们提供“简单、可依赖”的信息获取方式。每一天我们都会和它接触,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各式各样的资源。在它的内部,包含了百度文库、百度学术、百度预测、百度文档、百度百科等的子引擎,满足了用户各种不同的要求。当然,除了百度,其他的搜索引擎也应运而生,向谷歌、360、IE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浏览器,当然,他们的原理都大同小异但是在细节的设计上还是有区别的。还有就是在考证热的大学时代,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的学习模式已是广大学霸的秘笈,所以,在网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在线模拟考试的系统是必要的,比如:维普考试服务平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教学素材资源库。在里面可以弥补在书本上的不足与缺漏,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之余呢,听听一些公开课,就像是平时加餐一样,把他们当作吃一样,不能少,比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就是一些优秀的公开课网站,里面内容广泛,总有一个你喜欢。在里面有各界成功人士的讲座、有各种生活常识的普及等等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所以在休息之余,进到里面学习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那么在写论文这块儿呢,那么搜索的范围可就广了,众所周知的是1999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的中国知网(cnki),里面涵盖了我们需要的论文样本,可以模仿着写。但是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比如:万方、维普。这几个收录论文的数据库真的很有用。最后就是网络安全的问题,这也是经久不衰、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不能做到完全避开危险,但是我们可以处处防患于未然,比如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毒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趋避一些风险的。下载应用软件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无论在那个浏览器下载,点进去都得注意一下细节,比如软件本身的大小、位数等信息,一般都会有几个下载地址,那么我们也不知道哪个正版,所以就得一个个点击去看它的下载信息和之前看到的软件本身的参数是否一致,如果相差甚远就一定不是正版,我觉得这个对我的帮助很大,以前我都是盲目下载,不行就卸载。

对于现在的学习了信息检索的感受,应该是不言而喻了。尽管,我并没有学得很好,有很多的东西我都不懂,但我能从中感觉到许多的东西,那是自己需要长时间学习或是自己长时间都不好学的东西。然而最获益匪浅的应该是关于学校的图书馆的使用,明白了一点,图书馆的文化就是大学里文化的大部分,是最大于有别于高中学习的特点。我明白得更深的便是关于信息检索的那种应有的气氛和氛围、素质。我很喜欢信息检索,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还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素质技能,使自己应该具备的!信息检索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值得去研究、去实践、去摸索、去积累……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摒弃闭门造车的思想,与整个社会去接触,去交流,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整体能力,可以说信息检索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们也将受益一生.虽然这门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不会停止对信息检索的探索和研究,在检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检索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检索技巧和方法,做检索的主人。

推荐第8篇:利用信息学提高教学质量 心得体会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现出了他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善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力

1、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便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方便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佳作连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意境。而限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对语文教材的品读首先是感性而较表面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教材的“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达的“美”更直观,更形象,将教材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呈现于学生跟前,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去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办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对于学习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满堂灌的理论课,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和空洞。学生感到乏味,学习兴趣不大、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化解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会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多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提高的教学目标。多媒体能活化内容情境,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缩短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则让这门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推荐第9篇: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的心得体会

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面临着根本性变革。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它是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教育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不禁惊呼:网络改变了教育!(传统的教育)

当今的教育应该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育,所以它也是提高和推动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泛、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农村教师是一门新科学、新技术,一开始使用有所畏难情绪,学校切实做好了教师学习活动,大家都有极强的求知欲,大家都希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此,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校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为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进入村校,是个新鲜事物,对于多数是中老年教师的我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如下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每学期组织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或者组织本校教师上观摩课,看完后及时组织教师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技巧等角度思考,从中领会课中蕴含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每月开展一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集体备课。远程教育资源涵盖了多门学科,是很好的备课素材。我们在备课以前选择好集体备课课题,由全校教师自行观看优秀课例,进行分析、理解,确定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贯穿什么教学思想,怎么样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出备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集体会议上,先说课,后集体探讨,充分交流意见,总结出共识部分;最后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科,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实践效果来看,既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又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促使教师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

3、总结交流,不断提高。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后,写教学反思,思考自己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不足和缺点;探讨改进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向农村广大学生,引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对现代远程教育兴趣非常浓厚,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内容丰富、生动直观,易懂、易记,便于理解。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光盘和卫星资源学科比较齐全,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实用性强,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大大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课堂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师生还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在网络中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拓宽视野,自主学习,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学生中逐步树立,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校教师在利用”工程”提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易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总之,远程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困难和挑战,我愿同各位同仁一道,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新跨越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10篇: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面临着根本性变革。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它是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教育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不禁惊呼:网络改变了教育!(传统的教育)

当今的教育应该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育,所以它也是提高和推动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泛、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农村教师是一门新科学、新技术,一开始使用有所畏难情绪,学校切实做好了教师学习活动,大家都有极强的求知欲,大家都希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此,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校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为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进入村校,是个新鲜事物,对于多数是中老年教师的我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如下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每学期组织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或者组织本校教师上观摩课,看完后及时组织教师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技巧等角度思考,从中领会课中蕴含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每月开展一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集体备课。远程教育资源涵盖了多门学科,是很好的备课素材。我们在备课以前选择好集体备课课题,由全校教师自行观看优秀课例,进行分析、理解,确定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贯穿什么教学思想,怎么样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出备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集体会议上,先说课,后集体探讨,充分交流意见,总结出共识部分;最后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科,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实践效果来看,既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又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促使教师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

3、总结交流,不断提高。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后,写教学反思,思考自己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不足和缺点;探讨改进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向农村广大学生,引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对现代远程教育兴趣非常浓厚,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内容丰富、生动直观,易懂、易记,便于理解。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光盘和卫星资源学科比较齐全,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实用性强,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大大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课堂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师生还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在网络中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拓宽视野,自主学习,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学生中逐步树立,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校教师在利用”工程”提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易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总之,远程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困难和挑战,我愿同各位同仁一道,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新跨越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1篇:心得体会——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 文档

心得体会——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

1、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识字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十分关健的。他们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汉语拼音的学习是这一转折点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们进入语文学习遇到的第一个知识点,如何让刚入学的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语文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生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这些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增强趣味性,把拼音教学和说普通话及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汉语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即要使学生学得愉快,又要使学生学得扎实,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汉语拼音,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喜欢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积极合理地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内容的缺陷,同样能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的海洋。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记住汉语拼音,而且能顺利的使用汉语拼音。有了拼音作基础,要认识、了解中国的汉字就简单多了。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转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有情节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小说,有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利用多媒体 ,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那么就能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们已经充分融进了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丽的画面促使他们想去继续了解,主动探索,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

传统的说话训练,一般是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煞费苦心也难以想出恰当的句子。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在《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中说过:“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果学生眼前有了活生生的情境,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句式,就会水到渠成。

我在实习时,曾碰到过这样一个说话训练:“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去商店买东西,小磊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正在这时候,有人敲门,来人是爸爸的同事王叔叔,想一想,小磊会怎样接待客人,假如你是小磊,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想好了说一段话,要把意思讲清楚,还要用上礼貌用语。”在上这堂课前,我就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作了一个课件。首先是场景布置,在一个客厅里,有沙发,有茶几,茶几上放着几只杯子和一些水果。小磊的爸爸妈妈出去了,小磊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接着门铃响了,小磊跑去开门,这时候进来一位叔叔,接着我就按下暂停,提出问题:“小磊会怎样接待客人呢?”“如果你是小磊,你会怎样做,怎样说?”有了前面的情景引路,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回想起自己在家里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于是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我会为王叔叔泡上一杯茶。有的说:我会请王叔叔进来坐,然后打电话给爸爸。还有的说:我会为王叔叔泡上一杯茶,然后请他吃水果,让他边看电视边等爸爸。这时,我就扮演爸爸的同事王叔叔,和小朋友们进行说话练习。学生很快就溶入了口语训练的情境中。

4、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古诗教学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在教《山行》一文时,首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一条弯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在白云深处,隐约可以看见有人住的房子,路旁有美丽的枫树林,这时正在赶路的马车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一位诗人。接着教师就此机会发问:“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位诗人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笔下的《山行》。”在学生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时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涉及到小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领悟和对语言艺术再创造的能力,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在实践中,如能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那么效果明显。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时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既费时,又讲不透彻,但运用多媒体却往往能生动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朗读训练时,学生看到:“小女孩坐到墙角,她抽出一根火柴擦燃,明亮的火光中,她看到了一个暖暖的大火炉。”画面定格在小女孩开心的笑容上,学生情不自禁地为可怜的小女孩能够拥有奇迹而高兴,纷纷以惊奇,兴奋的语气朗读有关字句。可后面的画面是:“小女孩伸出脚,眼前却只有冰冷的墙壁和烧过的火柴埂。”一喜一悲,这样学生的感情也经受了一次峰尖浪谷的反差体验,朗读时,热烈的语气中便增添了隐隐的同情、爱怜、悲怆等复杂感情,从而达到正确把握感情跌宕变化的效果。

第12篇: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首先要明确对什么有效,所谓“有效”是指对完成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样示范;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第一,要找到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运用资源的目的要清楚;第二,要依托教学资源,朝着教学目标精心设问;第三,基于对资源分析,提升基本观点和方法。

筛选资源是否可以把握三点: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在含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用近的就不用远的,能用新的就不用旧的,能用自己的就不用别人的。尽可能做到有疑、有趣。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服务于学生;从教与学方式上看,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度思考;从教学效果上看,要对学生有行为引导。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资源,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准确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等。

第13篇: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一种融自学、函授、电视广播、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我班的远程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计划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充实管理队伍,注重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班远程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参加远程教育集中培训

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自开办了“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每星期一次,真正从理论的高度引领了我,从教学实践的前沿感悟了教师,让一位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二)按统一的计划自主学习

在网络技术普及迅速、比较发达的今天,学校鼓励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条件的老师直接上网学习,并要求自己按照继续教育要求认真自学,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在期末上交学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三)积极应用远和资源

本学年来,我班积极参加上级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搞得轰轰烈烈,每学期开校初和学期末学校都要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从基本操作、文字输入与处理、电子表格、powerpoint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并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每天空堂时间主动到电教室进行操作训练,经过培训,现在我的全体教师基本都能熟练地利用金山文字(word)编写教案、编排试卷,会用电子表格统计学校成绩,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在学校教务处的的组织和领导下,我班积极开展运用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课程整合的研讨工作。我积极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自制制作课件10多个,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资源库,为今后的教学研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据学校要求,我积极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学习,刻苦钻研

我积极自学,并要求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断总结先进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我班陈宗未、袁琳、杨敏等教师先后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并撰写了相关的经验文章参加交流和评

第14篇:《风力的利用》教学设计说明

《风力的利用》教学设计说明

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箭竹溪希望小学

易萧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首先提出问题,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风力的?比如说说利用风轮提水灌溉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说到这些名称就停止。教材把风力发电用一幅大图单独呈现出来,就是要引起师生的关注,后面的教学都与风力发电有关。

第二部分是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也就是以风力发电机为重点来研究如何利用风力。分为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是制作风车,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制作风车的材料,也可以提前通知学生自己带好制作风车的材料。实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做好一种风车,而其他种类的风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课外制作。第二是实验,教材上出示了三个问题:

1、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

2、哪一种风车转动快?

3、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第一个问题好解决,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二个问题是相对于不同种类的风车来说的,比较在同样风力的情况下,哪一种风车转动快;对于第三个问题,教材上呈现了两幅插图,一是一个学生拿着风车跑,另一个是用电扇吹,除此之外,学生也许还要提出其他的方法,如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该肯定。第三个环节是改进风车,使风车能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教材首先提出问题,自然界的风向是不固定的,而风车必须正对着风才能很好地转动起来。用什么方法能使风车不用人调整方向,而随风向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有一个提示:想一想,风向标为什么总能指向风吹来的方向。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吗?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出示风向标的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学生也能设计出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的风车,即风车本身能够转动三百六十度,在与风车迎风面相反的方向安装一个与风向标上类似的装置。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风向标原理来设计随风转动的小风车,由学生课外制作。第四个环节,讨论风力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研究讨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呈现了一段风力发电的资料,最后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的方框里。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对于风,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风的利用了解甚少。对于常见的风车,学生或许已经玩过,对于怎样使风车转的快也有过自己的疑问与思考,这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课的探究热情。

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如何开展

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力可能了解不够,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放风筝的经验入手,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利用风力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查找一些有关风力利用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们利用风力做了很多事情。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二、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

1、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

2、哪一种风车转动快?

3、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

三、室外活动很容易流于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上学生没有观察思考,因此,要注意组织好学生,特别是以小组活动为基础,重点观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随时进行巡视、指导和调控;

四、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整体理解第二部分,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围绕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这个问题展开的,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对于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这个活动,教师只能想办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问题,而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出这样一个风车来。可以出示风向标,让学生观察,用电风扇吹风向标,让学生理解风向标能指风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能随风向变化自动调整方向的风车,难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而对于学生自己的讨论结果,没有必要强求完全一致,提倡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可以用文字、示意图以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都可以。

第15篇:利用圆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利用圆设计图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在画图的过程中提高画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

3.学会欣赏数学的美,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确定圆心与半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一群人的力量可以很强大;一个圆很单调,一堆圆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

师:构成这些图案的基本图形都是圆,你想用圆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吗?

【设计意图】呈现以圆为基本图形的各种设计图案,通过图形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中第

3、4两幅图比较简单,易于学生观察图形的构成方式,有利于新知探究。

二、教学例题,探究画法

1.出示例题。

用圆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图案。下面的图形就是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画出来的。

2.探究画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规和尺子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生尝试后,教师选择典型性错误在黑板上展示,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师:这位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帮助他?

生:他画的圆太大了。

师:说明要完成图形,对圆的大小有要求。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呢?

生:半径。

师:请看屏幕,通过观察分解图,你能确定圆的半径吗?

生: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小圆的直径。 师:如何画出圆内的最大的正方形呢?

师:可以以圆心为交点,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这两条直径分别与圆相交,所形成的4个交点,就是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再以垂足为圆心画圆,圆与两条垂线分别相交,连接4个交点,即可得到圆内最大的正方形。)

师:除了确定圆的半径,还要确定什么?

生:圆心的位置。

师:如何确定圆心的位置?

生:因为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以只要找到正方形边长的中点,也就找到了圆心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吧。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暴露错误,通过对错误的讨论帮助学生确定半圆的半径和圆心。作圆内最大的正方形以及利用尺规确定一条线段的中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尝试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但仅有好奇是不够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适当的时候给予直接的帮助。

3.学生独立设计图案。

(1)让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提高速度,保证质量。

(2)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巡视,发现问题立即给予帮助。

三、交流展示,作品欣赏

1.请学生给自己的作品涂色并适当修饰,然后到讲台上进行展示、交流。 2.投影出示从网络上收集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学生完成任务可能有困难,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作品展示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第10题。

师:第一幅图与刚才所画的图形有什么联系?

生:在刚才图形的大圆中加一个正方形,然后擦掉大圆中正方形的外围部分。

师:第二幅图中小圆与大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直径,所以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第三幅图?

生:太极,八卦阵……

师:从这个太极图中你看到几个圆?

生:一个大圆和两个小圆。

师:这里的大圆与小圆的半径又有什么关系?

生:大圆半径是两个小圆的直径,所以大圆的半径是两个小圆的半径的2倍。

师:第

3、4幅图有什么联系?

引导生回答:作图的方法一样,第3幅图中有同样的两个小半圆,第4幅图中有同样的4个小半圆。

师:说得非常正确。其实不仅第

3、4幅图之间存在联系,它们与第2幅图也有联系。它们的基本构图都是一样的,只是涂色的方法不同。

【设计意图】设计美丽的图案不仅靠灵巧的双手,更要有慧眼和慧心,通过观察、比较,举一反三,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扎实基础。

2.下面就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创造出更漂亮的图案。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利用圆规和直尺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图案,作图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有时为了设计方便,还可先添加一些辅助线。如果能利用圆的对称性(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再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幅漂亮而有创意的作品就诞生了。

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幅图的设计方法?

师:从左图中你看到了几个圆?它们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图案设计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知识的教学之中进行的。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也是本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学生第一眼看到的是几个水滴形(也有学生称之为电风扇叶片)环绕在圆内,可能无法直达图形的本质,不能敏锐地发现每个水滴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半圆组成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几个圆?它们的大小有什么联系?通过将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理解图形的设计方法,并最终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每一个水滴形中都有三个半圆(一个大半圆两个小半圆),通过测量发现,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半径的2倍。

师:如何确定它们的圆心位置?

生:先画最大的圆,然后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得到四条半径,最后在每条半径上画一个中圆和两个小圆。

生:把大圆半径平均分成4份,中圆圆心在二分之一的地方,两个小圆的圆心分别在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的位置上。

生:大圆半径4厘米,中圆半径2厘米,小圆半径1厘米。

生:两个小半圆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其实和刚才画的太极图是一样的。 师:看来通过分析同学们已经找到左图的设计方法了。下面谁来说一说右图与例题有什么联系?

生:例题是4片叶形,这幅图中有8片叶形。刚才是每隔90度画一个小圆,那么这里只要隔45度画一个小圆就可以了。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是的,只要将例题中的图形以圆心为中心旋转45度就可以了。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画一画,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漂亮。下周我们将所有作品在后面的宣传栏里展示,评选出最佳设计作品,或许我们同学当中就有未来的设计师哦!

【设计意图】由于时间所限,通过思考题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给学生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作的兴趣。

第16篇: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广泛运用,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师与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发生了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教师的“讲授法”转变成“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1、运用媒体导入,引起悬念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开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象戏剧般的序幕一样展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产生悬念,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知识的渴望。专家指出:教师花很大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实际上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事情。教育素材库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将素材库中精选所需内容重新剪接、编辑、修改等技术处理,有机地整合到教案中去,再引入课堂,既可帮助教师越过制作课件障碍,抽出大量时间用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上,同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媒体探路,得出结论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以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影碟机、录相机、音响等组合,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可以全方位地提供发散思维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身临自然、社会历史环境,并从中寻找联想的起点、创造的灵感,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引导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方法不同,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媒体的同时,还要认真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简洁、直观中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

3、运用媒体设计,提升能力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以人为本”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讨论一些现实问题.

4、反馈与思考

媒体教学形象、逼真、直观、生动的画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趣味无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教学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关键是构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媒体运用要求教师必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具备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及网络的教学素材也有较高要求。当然我们在运用媒体教学时,还存在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改正确方向,媒体教学效果会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第17篇:有效利用 班班通教学

有效利用 班班通教学

摘要:“班班通”这一现代教育的纽带促进了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孩子们在浩瀚的网络资源及课外书籍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让网络资源和好书陪伴者孩子们成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成长;促进了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媒体,在网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班班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字:班班通

上课模式

网络资源

直观演示

学生素养

随着班班通的开通和近一个学期使用,我收获颇多。- 我任教的有语文学科,思想品德等学科,我认为班班通的课件不是每课必用的,教师要能筛选,增减内容,我就将自己设计的课件进行上传,因为那是适合我的,只有适合的东西才是值得利用的。语文学科有朗读、背诵等隐性的知识,这些只是通过课件是无法学习到的,只有学生反复去读,反复体会,才能印象深刻,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绝不让课件泛滥,必要时关掉课件,让学生注意听、认真读、用心悟,反复斟酌和思考,比直观的课件更有效。

“班班通”就是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势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这种上课模式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改变了依靠“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半年多来对“班班通”的使用,现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网络资源选准材料、备好课

要想上好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备课是关键,可是在只有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是比较难的。但我在多媒体“班班通”的帮助下,利用其优势这点,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一些问题上仅凭一张嘴是说不清的。如我在备《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控制人口,提高素质时,引用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和几张图片,这样学生就能从课本中单一的数字真正体会到我国13亿人口是多么庞大的。迫使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如何“控制人口”这一问题。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改善我们的备课方法,拓宽了教学思路,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二、使学生能直观的在演示中获得知识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点,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传统教学模式有时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而且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一些很简单的事物描述得很复杂不仅不能使学生明白,反而越说越糊涂,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讲到《小平,您好》改革开放这一知识点时,以前在举例子说我们国家是怎样怎样的穷呀,人民吃的是什么呀。很多学生就不信你这种说法,他们看到是今天的中国是多么的繁荣和强大,根本很难接受你的观点,使教学环节不能做到承上启下的传授。学生上一个问题还没懂,课间时间又到,达不到教学目的。可是通过大量的真实图片展示对比,反映新、旧中国,这样处理教材学生对知识重点就容易理解了,我就可以马上点出下一个知识,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接受了你的观点。一节课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就是为学生创建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可以极大地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吸引他们,迫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接受问题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虚拟的具体情境中讨论思考再得出结论。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比较省力地解决了书本的重、难点,这样就能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课堂很受学生欢迎。

三、提供实例,让学生在生活的回味中获得体验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会生活与做人的学科,没有学生主体积极的参与,没有深刻的体验,学到的知识也就没有了生气,并且丝毫无所获了。学习与体验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学中简单生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是行不通的,而是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在《战争与和平》一课中我用一部记录片,活生生的展示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使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通过影视资料形象地再现生活场景;通过有声语言深入人物的内心,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一举两得。这种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科的特点。学生不仅在学的基础上学到了知识,更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才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德修养。

多媒体“班班通”弥补了教科书上的教材中的不足,丰富了学生活动内容,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生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为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拓展了空间,增强了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用班班通资源,方便了我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源,无论是相关视频还是相关资料,都方便快捷,而且资源呈现的方式是大屏幕,教室里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字体大,学生看得更清晰,动态的教学设计更代替老师干巴巴的语言描述。直观展示更有效,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有很大的冲击力。

班班通的使用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它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实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尤其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口语交际、阅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电教手段,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总之,“班班通”这一现代教育的纽带促进了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孩子们在浩瀚的网络资源及课外书籍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让网络资源和好书陪伴者孩子们成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成长;促进了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媒体,在网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班班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18篇: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而且从课程功能与课程实施两方面分别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究,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每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几何图形,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图形,就可借助多媒体,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是形势所需。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传统的:教师讲授—模仿练习—强化记忆—测验讲评的模式,单纯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而且教师讲授时间长。学生训练时间短,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新的模式,“提出问题一课件演示(实验)一讨论交流一归纳练习”即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或老师提出明确的吸引力的问题作为导课,接着学生在计算机提供的具有动画的教学课件的支持下做教学试验,促进学习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解释。这样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短,学生活动和强化练习时间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时课件再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作用。 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作简要说明:直线部分,对称是个重要概念,通过 Sketchboard 的动画功能,形象地表达点对称,轴对称的图像,让学生既能理解对称的特征,又能找到对称的图像或点间的关系,归纳并列出对称的运算式,还可通过对课件的观察,把光线的反射问题,最短距离问题归结为对称问题,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法。并了解对称在图形中的价值。圆锥曲线的概念很抽象,其轨迹的形成过程,离心率渐近线;平移等需要通过运动的观念理解概念,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需在课件中直观,形象地再现其运动过程。如椭圆、双曲线、轨物线的轨迹是如何产生的,离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曲线的形状,渐近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怎样,如何通过平称化简二次方程及平移中变与不变易有哪些,平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系列直观形象的课件,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中的推理,不仅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演绎推理方式,而且包括观察;实验、猜想、调查等合情推理方式。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多变性、创设实验环境,教会学生善钻研,会思考,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积累是很好的习惯,若把用一单元零散的课件归纳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软件”,既可以让学生自习操作、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为以后教学形成素材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筹建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数学课件的构思、制作过程,这样使他们必须先掌握数学知识,才有参与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课件制作的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学习的劲头,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爱好和钻研。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的环境,能灵活自主地进行变式数学。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第19篇:《废纸巧利用》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背景:

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天见到的生活垃圾最多的是什么?其实,自从我们智慧的祖先发明了纸,人们和纸制品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都离不开它。纸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研究废纸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废物的纸张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在自己身边废纸污染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寻找到一些减少废纸,变废为宝的金点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习惯。

三、活动对象: 四年级

四、活动时长: 2周

五、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废纸巧利用》选题指导课

一、指导目标:

学生学会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并能根据根据所提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二、活动准备:

1.看看班级垃圾桶里最多的垃圾是什么? 2.看看家里垃圾桶里最多的垃圾是什么? 3.你今天有扔过废纸吗? 4.你有好好利用纸张吗?

三、指导时间: 1课时

四、指导过程: 1.确定活动主题《废纸巧利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生成子课题,根据子课题分组,选组长。 2.各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子课题

组长

组员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组内分工

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指导点:

活动方案是否可行? 研究方法是否合适?

组内分工是否合理?

五、课堂总结

第二阶段:《废纸巧利用》中期指导课

一、指导目的:

1.学生在调查自己、家里、班级产生的废纸时,用合适的方法将调查结果记录下来。2.访谈人们对待废纸产生的态度时,访谈对象的面要广、问题要直白、要能层层深入。 3.观察废纸的产生要有心、要持续、要及时记录。

4.探究减少废纸的产生,要采取用观察、访谈、查资料、体验等多种方法。

二、指导准备:

学生围绕废纸开展下列活动:

1.调查一周自己、家里、班级产生了多少废纸?

2.访谈:人们怎么对待产生的废纸?同学、社会上的人。3.观察:生活中废纸是怎么产生的? 4.探究:如何减少产生废纸? 生活中人们如何处理废纸?

三、指导时间:一课时。

四、指导过程:

1.导入:由前期开展的《废纸巧利用》谈起,回顾各组开展的活动。2.分组交流:

a、调查:一周自己产生了哪些废纸?

一周家里产生了哪些废纸?

一周班级里产生了哪些废纸? 教师指导:

① 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记录: 表格的设计:

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分析:

②要坚持、不遗漏。

b、访谈:人们怎么对待产生的废纸?同学、社会上的人。 指导点:访谈对象的面要广、问题要直白、要能层层深入。 指导点:要有心、要持续、要及时记录。 d、探究:如何减少产生废纸?

指导点:要采取用观察、访谈、查资料、体验等多种方法。 3.拓展与延伸:

生活中人们如何处理废纸? 交流

随便一扔;回收;二次设计运用。 设计利用。

第三阶段:组合笔筒的制作

——废纸巧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废纸盒可以再利用,学习并掌握组合笔筒的制作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此方法创作废纸作品。

2.通过对废纸盒的改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废纸盒改造成组合笔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废纸盒再利用研究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合作与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废纸盒再利用的重要性,并掌握组合笔筒的基本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在掌握改造废纸盒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创作废纸盒再利用的作品。

第20篇:高考利用课内 文言文教学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

一. 设想: 1. 阅读延伸题的命题背景:

新题型: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思想,和新课程所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理念是一致的。在2010 年《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一项,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一项,古诗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部分都增加了: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②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题目以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为命题范围,各出一题,每题约10分,要求考生用200字左右作答。题目既涉及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对文章的延伸性思考,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2. 阅读延伸题的特点:

①“阅读延伸”,顾名思义,包括“阅读”和“延伸”两个要素,“阅读”即读懂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这是“延伸”的前提和基础。“延伸”即读出自我,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并加以阐发。阅读延伸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体。而这一点恰好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有质量的阅读,绝不是单纯的信息吸收的过程,而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发现”,这种“发现”既是读者个性化的,又要高度契合文本,契合作者。阅读延伸题, 恰好回归了阅读的这个本质。从这个角度看,此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

1 生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读书人,确实有促进作用。

② 阅读“延伸”题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扩展,这一扩展,是以一定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为前提,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从2010年高考的题型以及各区县的模拟题来看,阅读“延伸”题目具有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对考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思想更深刻,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如果说准确的阅读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起跑线,那么延伸将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一个学生平时不读书,不思考,无积累,在此题目面前,一切所谓的解题方法、技巧必将寸步难行。(这一点与大作文亦有相同之处,延伸题的写作也可看做是一篇论述性的微型作文,如果将其再扩展成800字,就是一篇议论性的大作文。)换言之,阅读延伸题关乎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及思维训练,绝不是仅凭高三一年的突击复习就可应付的,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准备。谁能提早意识到延伸的重要,谁就能在高三的备考中领先一步。 3.文言文阅读延伸的价值: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千古流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的思想、经历,文章中的事情、事理、人情、文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同时更是延伸题和大作文中可能用到的材料。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重点都停留在语言层面,甚至把文言文

2 教学异化为古汉语教学,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学习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古汉语教学就有问题了。我们都清楚,文言文教学中第一个阅读障碍就是语言,但语言毕竟只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载体,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核心的内容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传导出来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感悟。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们把一篇篇锦绣文章教成了单调枯燥的语法课,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甚至排斥的情绪,文言文教学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文言经典的人文内涵,在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积累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思想认识水平,作为阅读延伸题训练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可以实现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追求,更体现了古代经典的更大的价值,避免了将文言文的教学当作枯燥无味的古汉语课,这也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观点的落实。

下面,我就在高二阶段,如何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二.做法:

1.积累素材,形成论据。

①作者: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大家之作,这些古代知识分子的精英,不仅为后世留下千古传颂的佳作,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上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成为后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理归宿。这些思想、精神一代代延续下来,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后世的文人作品乃至于现代文,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教

3 材中的文言文的作者群体必然成为我们今天阅读延伸的沃土。 例1:2010年1月北京市抽样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作者余秋雨)

延伸题: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当时人们的短见、偏见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为,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例2:2010年海淀区高三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沧浪亭记》(宋 苏舜钦)

阅读延伸题:《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遭遇官场的打击,苏舜钦能够于沧浪亭的一隅,安于冲旷,恬然

4 自适。 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让心灵得到了解脱。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份闲适。 例3:2009年11月朝阳区期中考试 古诗阅读:《送友人入蜀》(李白)

阅读延伸题:《送友人入蜀》中诗人感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也就是说人的进退升沉早已命中注定,不必去问算卦占卜的君平。请联系李白(或其他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生进退升沉的看法。(10分,200字左右) 例4:2010年崇文区期末试题 文言文阅读《木假山记》(宋 苏洵)

阅读延伸题:文中描写二峰“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请写出这句话的意思,并从下面三位古人——陶渊明、李白、苏轼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例5:2010年宣武区一模试题:

现代文阅读《鹭鸶的国境》(作者陈芳明)

延伸题: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

5 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满分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里的呼唤指的是回归本真,摈弃名利。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名誉蒙蔽双眼,被利益冲晕头脑,追逐功成名就的快感。究其根本是为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那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安逸隽永,那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之趣味。相反的,名利带来的是为守住地位的疑神疑鬼,为守住富贵的患得患失。摈弃名利,回归本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珍惜返璞归真的那份快乐与真诚……

从以上大量实例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古代作品中涉及的名家,不仅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更是学生作答可以运用的素材,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对作者特别是名家的介绍。特别是一些大家,绝不能一带而过。其实,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了解其人,其作品的解读定将事半功倍。

当然,每一位大家的思想和经历都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在语文课上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延伸题200字的篇幅所限,迫使我们必须删繁就简,直击要害。建议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致经历,典型事件,提炼思想人格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并做摘记,

6 课堂上交流,谈感受,最后归纳整理成“一个人,一两件事,一两句话,一种精神”。这样,运用时就可做到简明、精准。 例如:

孔子 为理想而奔走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庄子 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的独立人格;

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崇高精神;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的淡泊明志;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旷达胸襟; 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作品中的人物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人文积淀的必备内容,除此之外,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闪耀着思想与精神的光辉。他们同样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固守的精神家园。例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崤之战》中的蹇叔,《苏武传》中的苏武等人,考其行事,都是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历史人物。他们或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或不计前嫌,妙语退敌;或挺身而出,冒死直谏;或坚贞不屈,不失气节。他们的光辉品质和思想感情的核心,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主义。他们面对强暴,毫不畏惧,凭着超常的胆识和无比的勇气,坚

7 持不懈地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头可断,血可流,绝不丧失气节,不使自己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受到损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有邹忌进谏的巧妙,冯谖狡兔三窟的谋略,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生与信陵君之间的肝胆相照,等等,莫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延伸的材料,为我们所用。 例如:2010年高考题

现代文阅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示例:季羡林先生在异国他乡,偶然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怀想起故乡的海棠花,海棠花拉近了与久别的故乡和苦难的祖国的距离。作者写道:“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这里,作者把对时间、空间遥远、疏隔的感触,转化为更贴近、更真挚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其实,这种感受,我在《苏武传》中 就曾看过。十九年,苏武面对寒沙衰草,怅望大漠飞雪,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祖国何其遥远,归路何其慢慢。而当他怀抱旌节,思 念祖国之时,长安仿佛近在咫尺,祖国又是何其亲近,

8 这种反差正因情感深切所致:遥远的思念,往往会被某种特定事物瞬间拉近——愈远愈切,愈久愈近。“天涯咫尺”也包含着这份体验吧。

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今天的人们,应该是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史书中的精英,探求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品质,不仅可以在考试中为我所用,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对学生拓展精神空间,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有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作品中的事理 作品中所写的一些典型事件,其中蕴含着丰富人生的经验,透射出的立身、处世、治国等方面的智慧对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典型事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多角度看问题 《冯谖客孟尝君》一分为二看问题 《鸿门宴》从现象到本质,性格决定命运。 例1:例如:2010年高考题 文言读《海棠花》(作者季羡林)

延伸题: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

9 分) 解题设想:

文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讨要。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宋清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的行为,带来了意想外的巨大收益。多年以来,被宋清焚烧掉欠条的受益者,有一百多人发达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管理数州,收入优厚,他们纷纷报答馈赠宋清。宋清美名远扬,收益巨大。 宋清的做法,在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例如冯谖为孟尝君烧掉债券,为孟尝君市义的行为,最终顺理成章的获得了百姓的报答。再如魏王只考虑眼前利益,拒不救赵,而信陵君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窃符救赵,不仅是对魏国长远利益的保护,而且获得了义的美名。 虽然题干要求“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自己的领悟,但如果能提及以上一例,不仅丰富了论据,使内容更充实,也显示出对该问题的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的认识,联系古今,更加深了思想的深度。 例2:2010年朝阳一模: 文言文阅读《唐邕》

延伸题: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唐邕角度:出于公心,直言相谏;讲求方法,委婉进谏;才干卓著,值

10 得信赖。从帝王角度:开张圣听,虚心纳谏。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从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联系古今,展开联想,解答此题是不难的。 满分答案示例1: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均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皇帝听取他的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我认为,执政者应广开言路,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齐王听取了邹忌的进谏,广开言路,才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魏征直言进谏,皇帝采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楚王听信佞臣,不善于纳谏,放逐屈原,自己也落得个首身异处的下场,这也是不纳谏的后果。在今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听证等制度使执政者更好地从人民当中获得意见,国力也因此逐渐强盛。因此,执政者需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治国。10分

满分答案示例2: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种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邕的进谏是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并且前一次通过对比,把道理说得透彻;后一次提出具体改进办法。皇帝能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是,唐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在皇帝那里平素就受信任,被重用。所以皇帝才会听信他的直言。这使我认识到:“出以公心,胆气自豪”。当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支部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出以公

11 心,利国利民的建议必然会理直气壮,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能听取意见,迅速采取措施,必然会取信于民,也才能更好地执政治国。所以,只要不是出以私心,只要是为国为民谋福利,未尝不可直言。

例3:2010年朝阳二模

文言文阅读《三国论》(宋 苏辙)

阅读延伸题:作者说:“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题设想:此题可以看出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认识能力。题干中的“表面”一词,提示出这是外在的、非本质的现象。成功者往往表面上看似不智不勇,但最终却能取得胜利,问题的本质是:这些成功者其实胆识过人,他们或大智若愚,或高瞻远瞩、韬光养晦,或暂时隐忍,有永不放弃的信念等等,最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的延伸。 答案示例:

老子曾说:“世皆谓我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成功者往往看上去不智不勇,然而这正是他们的智慧所在,即守柔处雌,谋定而后动。文本中的刘邦便是依此消耗了项羽的勇与猛,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曾率领红军四渡赤水,看似原地打转毫无意义,却以极小的消耗与代价,搅乱了敌人的思路与计划,成功摆脱追赶并消耗了敌人的

12 士气与力量。红军的种种行为看似缺乏智慧,然而这正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若要取得成功,便要学习这样的方法,以经过三思而得出的最理想的方式取得成功。

从以上实例可见: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典型事件,我们能够采用辨证的方法,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多角度、深入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而且课内的材料就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掌握方法,形成范式。

阅读延伸说到底还是思维与表达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训练。但既然是训练,就必定有思路和方法可循。掌握方法,形成范式,尽管会有可能形成桎梏,但对多数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而言,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1.要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在思维方向上要有指导。如思考问题要由事到理,由小见大,以及历史意识,现实意识等。

思想深度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在200字的文段中,尽可能的体现思维的高度和深度。首先要学会由事到理,即由具体的事例提炼出经验教训,方法智慧,普遍真理。也就是体现出由\"小\"上升到\"大\"的能力。其次还必须由\"大\"落实回\"小\"。这个\"小\",最好是自己的切身实际,它当然可以是你平时的所思所想,也可以是你发自内心的感悟,只要感悟真正\"发自内心\",就绝不至于过分雷同。你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会是一个大问题,但任何

13 大问题背后也都必然有其历史脉络和思想背景。不妨在答题的时候,尝试在其中注入历史意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否曾有人思考过,他们的答案如何,这个问题在历史过程中出现过什么变化)以及现实意识(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的提出有什么现实意义,面对未来我们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引入,必然会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无论你的观点是否足够新颖,只要你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并将其合理、恰切地呈现出来,我们也就完成了任务。

2. 在文字呈现方面,要明确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要点,指导答 题方法。

尽管延伸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大体的行文思路要规范,基本要遵循文本——观点——分析——总结这样一条脉络来组织作答。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要点:

(1) 扣题要准

(注意审题,要落实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并正确理解文本,抓准延伸的出发点。)

(2) 观点要明

(观点要正确明白,用一句话表明观点。) (3) 分析要实

(有理有据,分析具体,理由充分。) (4) 语言要顺

(语言明白晓畅。) 四.结束语

总之,利用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将课内学习与思维训练、写作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古代经典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14 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既落实了新课改的思想,又实现了对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可谓益处颇多。以上是我在课改一轮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只是切身做法与经验之谈,无理论价值。更无高深之处。姑且抛砖引玉,相信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二、练习题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则离不开桥梁建设。

2、桥梁的基础承担着桥墩、桥跨结构(桥身)的全部重量,不包括桥上的可变荷载。

3、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和斜拉桥等。

4、桥跨结构形式,是指采用何种结构形式的桥跨。

5、桥梁是一种功能性的建筑物,不是造型艺术工程。

(二)名词解释题

1、桥梁工程。

(三)单项选择题

1、(

)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2、(

)是以拱圈或拱肋作为主要承载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3、当跨度大于25m,并小于50m时,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

)的形式。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4、(

)的作用是支承从它左右两跨的上部结构通过支座传来的竖向力和水平力。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5、(

)是桥头两端的支承结构物,它是连接两岸道路的路桥衔接构筑物。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6、对于跨度为200~700m的桥梁,(

)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相当优越的竞争力。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四)多项选择题

1、桥梁工程按照其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分为(

)、组合体系桥等。

A、梁式桥; B、拱式桥; C、刚架桥; D、吊桥。

2、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

)等。

A、圬工桥; B、钢筋混凝土桥; C、预应力混凝土桥; D、钢桥和木桥。

3、按照跨越障碍的性质分为(

)等。

A、跨河桥; B、跨线桥; C、高架桥; D、栈桥。

4、一般公路桥梁常采用的桥墩类型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

)桥墩。

A、实体式; B、空心式; C、桩式; D、柱式。

5、桥梁基础的类型有(

)等。

A、刚性扩大基础; B、桩基础; C、沉井基础; D、气压沉箱基础。

(五)简答题

1、桥梁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桥梁总体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3、桥梁工程设计要点是什么?

(六)辨析题

1、桥墩在布设上无须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2、梁式桥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

1、试述桥梁设计前一般需要作的资料准备?

2、试述桥跨结构的形式及其要点?

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二)名词解释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5、B;

6、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

5、ABCD。

(五)简答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六)辨析题。

1、错。理由:桥墩在结构上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布设上要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即水流冲刷桥墩和桥墩壅水的问题。

2、对,理由:由于梁式桥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二、练习题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则离不开桥梁建设。

2、桥梁的基础承担着桥墩、桥跨结构(桥身)的全部重量,不包括桥上的可变荷载。

3、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和斜拉桥等。

4、桥跨结构形式,是指采用何种结构形式的桥跨。

5、桥梁是一种功能性的建筑物,不是造型艺术工程。

(二)名词解释题

1、桥梁工程。

(三)单项选择题

1、(

)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2、(

)是以拱圈或拱肋作为主要承载结构。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拱式桥。

3、当跨度大于25m,并小于50m时,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

)的形式。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4、(

)的作用是支承从它左右两跨的上部结构通过支座传来的竖向力和水平力。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5、(

)是桥头两端的支承结构物,它是连接两岸道路的路桥衔接构筑物。

A、桥墩; B、桥台; C、桥身; D、基础。

6、对于跨度为200~700m的桥梁,(

)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相当优越的竞争力。

A、梁式桥; B、斜拉桥; C、悬索桥; D、刚架桥。

(四)多项选择题

1、桥梁工程按照其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分为(

)、组合体系桥等。

A、梁式桥; B、拱式桥; C、刚架桥; D、吊桥。

2、按照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

)等。

A、圬工桥; B、钢筋混凝土桥; C、预应力混凝土桥; D、钢桥和木桥。

3、按照跨越障碍的性质分为(

)等。

A、跨河桥; B、跨线桥; C、高架桥; D、栈桥。

4、一般公路桥梁常采用的桥墩类型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

)桥墩。

A、实体式; B、空心式; C、桩式; D、柱式。

5、桥梁基础的类型有(

)等。

A、刚性扩大基础; B、桩基础; C、沉井基础; D、气压沉箱基础。

(五)简答题

1、桥梁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桥梁总体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3、桥梁工程设计要点是什么?

(六)辨析题

1、桥墩在布设上无须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2、梁式桥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

1、试述桥梁设计前一般需要作的资料准备?

2、试述桥跨结构的形式及其要点?

三、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与改错题。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二)名词解释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5、B;

6、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

5、ABCD。

(五)简答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六)辨析题。

1、错。理由:桥墩在结构上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布设上要考虑桥墩与河流的相互影响,即水流冲刷桥墩和桥墩壅水的问题。

2、对,理由:由于梁式桥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简支梁结构形式。

(七)论述题。略(见教材和本章学习提示)

《利用教学心得体会.doc》
利用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