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心得体会

2021-04-2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在谈到数学教育时指出:“我坚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希望作为教师,无论在讲台上,在讨论班里,还是在我们写的书或文章里,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要训练学生成为比我们更强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创设问题有下列两点要求:

﹙1﹚创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2﹚创设的问题具有障碍性。“障碍”是导致问题有价值的根本原因,哪怕学生在越过障碍时遇到困难,教师应是学生越过障碍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自学的作业。课外自学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本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推荐第2篇: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江苏教师.2011.10

教改前沿

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李 妍

() 赣州市黄金中学,江西 赣州 341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是 摘 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A 文献标识码: 在我们众多数学老师心目中,实施多年的概念、定 众所周知,理—例题—练习—作业的数学课教学过程一直被认为是最为行 之有效的教学程序,并且在实践中也起 着很重要的作用。不 过,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模式缺乏对学生探究意识、习惯 和 能 力 的培养。也就是说,如果在上述的几个环节中渗透或实施探究教 学,那效果也就会更上一层楼。而且这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 》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 „„引导学生质疑、。 同发展,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 学,是 指 在 我 们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主 动 地 观 察、发 现 问 题,提 出 质 疑、假 设 或 猜 想,通 过 分 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并 获得数学思维和解决 问 题 的 能 力。这些探究活动 体 现 和 贯 穿 于 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首先,借助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培养探究意识。 在我们现今使用的新版数学教材中,相 当 部 分 定 理、公 式 的 出现都被设计成探究性 的 问 题:如多边形的内角 和 定 理、平移 的 特征等。这是因为学生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定理的发现工作,所以 只要我们把握好编者意 图,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把 一 些 学 生 运 用已有的知识、方法能够解决的定理留给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 不仅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更好地培养 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为例:在已知三角形内 角和为1的基础上,如何得到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呢?假若我 80°们放手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我想他们能相当顺利地找到 应 对 方法。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进行合理探究。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提出问题要 比 发 现 问 题、解 决 问 题 更 难得多。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开 展质疑,进行合理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教学平行四边 形 性 质 时,我们可以让学 生 事 先 准 备 两 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平行 四 边 形,将它们叠放在一起,设 对 角 线 的 交点为 用大头针将点 O 固定,把上面的平行四边 形 绕 点 按 O,O 逆时针方向旋转 1,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 80°自尝试,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通 过 操 作,学 生 体 会 到 上 下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够 完 全 重 合,由 此,可 以 得 到平行 四 边 形 是 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 的 交 点。两 组 对 边 相 等, 两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学时注意到了这些性质都不 是通过论证得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 用 前 面 所 学 的 中心对称性得出,把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如果疑难仍得不到解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29-01

决,老师再适时加以点拨,释疑解难,给以明确的解答。

再次,通过习题教学,培养探究习惯。

数学教材中每一节教学内容都附 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对 于这些例题和练习,通常我们都是按部就班,先讲解例题,然后进 行系列练习,以获得巩 固。但如果我们对 此能精心设计一下,比 如变化为一题多解、一题 多 变,那能成为培养学生 探 究习惯 的 好 题材。

:例如:已知:在△ABC 中,D、E 分别是AC、AB 上的点,BD、交 于 求 证 等 腰 三 CE O,BD= ∠ACE,BD=CE,BC 为 ∠E△A角形。

对于这道题,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一题多解, 培养他们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和求 解 的 能 力。其 次,我 们 可 以将此题来个脱胎换骨,改编成如下一个问题:

中,的 点,于O,给 △ABC D、E 分别是 AC、AB 上 BD、CE 交 出如下四 个 条 件:BD= CE ② EO= DO ③BE ① ∠E∠D∠B∠C 上 述 四 个 条 件 中,哪 两 个条件可以判定出 =CD ④OB=OC,为等腰三角形。 △ABC 最后,我们还可以由学生们自己列 举 条 件,看看还有哪些条 件的组合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当然这一层次的练习,难度高的 多了,不能适用于全体学生。

最后,适当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作 业、是为了复习旧知,巩 固 新 知,培 养 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 发 现 的 能 力。而能力是在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不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 题,是无法提高探究能 力 的。因 此,在 知 识 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之后,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去探究它的解决 方 法,探 究 它 的 各种变式和引申,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颇有裨益。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相 关 内 容 后,布 置 下 面 的 问 题作为作业。如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一块长方形空地上分 别种植四种不同的花草、现将这块空地按下列要求分成四块:() 1分割后的整个图形是 轴 对 称 图 形.()四块图形的形状相同;(23) 四块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按上述要求分别是画出4种以上的分割 方法。这些题目没有规 定 性 的 要 求,学 生 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 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

总的说来,实施探究式教学能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 被 动 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启 发他们对新知识、新 方 法的发现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这能促使他 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 29 —

推荐第3篇:“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

“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

现代教育要求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过分强调“传道、授业”,而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独立地“解惑”,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索精神,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体系不断完善所产生的巨大魅力.“探究式教学”是实现其作用的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片断

研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帮助学生回忆初中作图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你能类比初中作图的过程概况出画指数函数y=a(a>0且a≠1)的图像的基本步骤吗?

同学们讨论后,请代表说出基本步骤.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步骤,列出表格.

(2)请同学们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y=2的图像.如图1所示:

师:好,下面我利用几何画板分别作出y=(),y=()的函数图像.如图2所示:

问题1:通过这四个指数函数的图像,你能观察出指数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填表)

生1:函数的定义域都是一切实数R,而且函数的图像都位于x轴上方.

问题2:函数的图像都位于x轴上方与x有没有交点?随着自变量x的取值函数值的图像与x轴有什么关系?

生1:没有.随着自变量x的取值函数的图像与x轴无限靠近.

师:即函数的值域是(0,+∞),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性质?

生2:函数y=3,y=2是增函数,函数y=(),y=()是减函数.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种说法有没有问题啊?(有)函数的单调性是在某个区间上的,因此要说明是在哪个范围内.又2,3>1,0

生2:当a>1时,函数y=a(a>0且a≠1)在R上为增函数;当00且a≠1)在R上为减函数.

师:那么下面我们通过电脑让底数a的值变化起来,观察以上猜想是否成立?(让学生分别在(0,+∞)和(0,1)内报数作底数,全班观察变化的指数函数图像(图3,图4).)

问题3:(提问生3)当底数a变化时,你发现了什么性质?(让学生操作电脑,其余学生观察发现.)

生3:图像都经过点(0,1).

问题4:你能从函数表达式角度作出解释吗?

生3:当自变量取值为0时,a°=1.

师:也就是说指数函数恒过点(0,1),和底a的取值没有关系.

师:在作图过程中,你还发现了指数函数的其他性质吗?

生1:底数越大,函数翘起的一边越接近y轴.

师:观察得很仔细,但他说的对吗?

生2:不对,当a>1时,正确.当0

师:对,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在第一象限内,沿逆时针方向底数越大越接近y轴.

二、案例反思

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数学探究式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组织探究式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一步步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如何在探究式教学中评价学生?

1.认识数学探究式教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既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特点,如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等.数学探究式教学又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在某些方面又有着受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突出特点.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数学探究”的体验与“学习”,所以,它不但应具有数学研究的基本特色,更应具有适合中学生的教学特点,是这两种特点的有机结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及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对于培养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有利.

2.学生是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

数学探究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张开数学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未知世界,因此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这些知识.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作出y=3,y=2的图形,学生在边画图边探索出这两个函数的基本性质.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从特殊抽象出一般,难以实现由特殊函数的图像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此,我用几何画板设计了随着a的变化指数函数y=a(a>0且a≠1)图像也相应变化的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图像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轻松感悟到对a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类,轻松总结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轻松突破.

3.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

倡导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能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等的影响,还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索精神,适时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从而促进学生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活动.本片段我精心设置了两个问题,在学生回答时,我针对学生的答案追问,使得学生在一问一答中领悟本堂课的重点.

4.数学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数学探究教学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很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制作的模型等,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及进行数学推理的能力.本堂课中我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对不同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发展,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成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之,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广并加强探究式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自豪.浅议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1).

[2]党玉杰.“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3]李岗.对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3(18).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专题讲座

主题:“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专题讲座

时间:2016年9月21日 地点:阶梯教室 主讲人:吴安岗 记录人:陈霞

一、试验的基本情况

(一)第一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堂教学中(包括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进行小型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并建立起初步的教学模式。

(二)第二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外进行专题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如怎样联系本地实际确定专题,探索研究的形式和方法。

(三)第三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四)第四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课内外综合优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功能和作用。

二、实验的基本做法

(一)明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有利于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

(二)抓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能力要求,将探究式教学落到实处 1.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4.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 5.重视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评估与交流

(三)注重拓展教学空间,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途经,广泛获取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器材,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全面实施 1.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2.确定科学的评价原则和内容 3.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内容的需要,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是多元和综合的,那么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应注重多样化,尤其强调过程性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观察法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全面、有效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综合应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2)表现性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它不是以评价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包括现场调查、撰写研究论文、现场探究设计等等,其形式、内容和时间可以灵活多样,用表现性评价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习惯等。例如,在学习电动机时,可以让学生现场设计制作一个电动机模型等。

(3)测验法

测验是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利用测验法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应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为重点,避免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查的偏向。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命题做到有适当的开放性,注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结合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活和生产中的事实、现象等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注重在新的物理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观察法

观察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的方法。

我们实践中通常采用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等几种形式。观察记录也有各种方法,如设计观察表格法等。常用的观察表格包括学生个体使用的自我检查表和整个班级使用的记录表。观察的项目 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的记录卡放在一起,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考评的内容。

(5)学生自我评价法 由于对探究能力的评价强调的是发展与引发学生的反思,所以,学生个体应该是评价的中心对象,是主要的评价者。而集体评价、教师、家长、社会等其它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价“自我评价”正确与否。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经常性自评,就能不断校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目标。学生自评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外学生接受各方面的评价,特别是更容易接受同学或协作者的评价,引起其反思,起到促进作用,起到学生能够更公正地看待自己的作用。 总之,就本质上说,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而非终结性评价,所以评价的内容重点应放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适用的共同方面。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等等,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应将各种评价综合、整理,形成一个相对的总结评价。

推荐第5篇: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W质量。所以,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简要分析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指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式,以期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85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围绕教学内容,自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导致探究范围狭窄、探究资源不足,所以,在实行新课改的形势下,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探究范围,补充探究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1.丰富初中数学的探究资源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空间,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有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借鉴、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辅助教学活动,以创建良好的数学学习根据,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拓宽初中数学的探究渠道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给人们的沟通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在群里公布学习任务,探讨数学问题,以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分享,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在运用信息技术之前,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范围狭窄、探究兴趣不高,而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迅捷性,合理补充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内容,不能逐一指导学生,而学生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笔记复习教学内容,使得学习效率较低,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优盘等工具,复制、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下进行学习、复习,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以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许多初中数学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工具有限,难以直观、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在信息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合适的探究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究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和圆相关的位置关系》时,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圆和点、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仔细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水平,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时,初中数学计算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利用拼图软件随意拼凑出不同的图形,然后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3.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共同学习数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反比例函数的象限、对称轴、最值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生处于成长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较强,而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味采用灌输式的模式,传授数学知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一些经典的题目,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一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资源,努力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玉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刍探[J].理科考试研究,2015(16).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容县杨村第二中学 537500)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玉溪市红塔区春和小学课题组

(二00一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三者都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强。所以,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阶段,必然要寻求一条适合其教学发展的开放之路。小学数学也不例外。

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有一定价值,但这样的数学教学,已难于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 一是从教师本身看,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一部分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教学行为。以学生考分高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

二是从“教”的过程看,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三是从“学”的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老师和家长让学生学,学生就学。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没有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态,所以从根本上就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显然,这三方面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改革已刻不荣缓。所以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

2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以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以,作为教师应脱去旧时“教书匠”的外衣,穿上“研究者”的新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我想学,我要学的心态去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思想观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一个不被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他怎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教师不但要有旧时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课堂上才能做一个常流常新的老师。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学生做的榜样。

2、探究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着这样的想法,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家长让我学,我就学的心态。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突出的加以强调,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有深厚的兴趣,积极良好的体验,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探究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活动中就会

3 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

3、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答遭受的数学问题,学生按揭解决思路,一步一步解决就可以了。但是学生的思维仅存在于一课一例,并未真正的打开去想为什么?还可以怎样做。著名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这种“创造”并非指史无前例的发明创造,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相对自身而言前所未有的知识技能,获得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态度与精神,并使自己在终身学习中成为敢质疑、勤思考、善发现的适应新世纪发展需求的创造型人才。

总之,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课题的假设

本课题拟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即探究性学习,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

4 活动。而老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小学探究数学教与学的方法与规律,积累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优秀案例,并推动和发展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四、理论依据

1、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理论

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教育“三个面向”理论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就成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化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社会生产将由标准化、同步化向多样化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在广博的知识结构中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我们的教育打好文化基础时,要为学生培养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做好扎实的基础。

2、泛智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学生想获得知识的动力

5 就是兴趣,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批判强迫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教育,把人真正当人培养,是以人为主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可以贯穿到探究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知识,也得到实践锻炼。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要应用到实践当中,把知识用到需要的地方,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结合,尽量让学生尽可能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被迫学习。

3、学习内驱力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了,学习探究方法,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对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内在力量的源泉,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与学习动机有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理论性研究,包括数学探究学习以及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能及该教学法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主要原则与一般规律等。

2、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型。

6

3、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个案研究。

目标是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将构建起开展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及框架,形成一套适合儿童学习的行之有效地操作模式,从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朝着积极、自由、健康活泼的个性和谐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获取思维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切实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课题研究对象

红塔区春和镇龙池、飞井、春和共1000名小学生。

七、研究的主要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统计法

4、文献法

5、比较法

八、本课题实验的步骤:

研究程序:本课题用3年的时间(2014年9月——2017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培训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5年3月——2017年1月) 第三阶段:总结材料汇编阶段(2017年3月——2017年8月)

7 成果形式: (1) 课题结题报告 (2) 课例集 (3) 课堂实录

九、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周昱秀

组员:李保学

李萍

肖磊

董玲艳

王德学

矣丽萍

李全友

谢芳

十、实验研究的保障措施

1、把科研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确保落实。

2、学校定期组织成员学习。

3、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课题研究给予保障。

4、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另订。

推荐第7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佚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受到该标准的启发,笔者于04春开始对所教的03级4班数学科进行分层教学,教学中采用分层设凝,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检查,分层辅导,经过近2个月的实践,已初露端倪,有一定效果。

1、理论上的分层探究。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的数学问题是答案唯一,不可更改的。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给学生以经典、神圣、庄严甚至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给人以至臻完美、无一缺陷的姿态,对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显得高深。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层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也可以全部变为后进生,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分层要保证尊重学生,合服学生心理。这里的“分层”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后进的班级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良、中等,后进三部分,分的结果不向学生公布,只由教师自己掌握。如果向学生公布那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有圣者认为老师歧视他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不赞成分好、差班进行教学,分好、差班一般是按学生的各科的总成绩进行的分班。好班的教学从深度到广度都要进行拓展,好班中有因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他们跟不上好班的节奏而变成了新的后进生,笔者经历过的三次以分好、差班进行的教学后进班的学生一半以上伤失学习积极性,少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分到差班而更差,这是很多做班主任工作优秀的班主任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分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此分层不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设计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怎么教,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是不易设计的。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作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②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赞许落在他(她)们身上。③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④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后生,或后进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讲解,到会为止,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必须落到实处,检查时间既可以先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进行。

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数学教育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置,驾御、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积极投身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严格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4、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昏昏沉沉,从而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5、课后辅导练习以落实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

6、张扬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一位大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时两次忘记了本以记熟的演讲稿评委没有给分数,他伤心之极,演讲完毕后,当评委的一位教授给了这位演讲者一次机会,他精彩的演讲获得听众喝彩,他虽然没有分数,但他战胜困难,获得了自信心,同样,老师要给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投稿人:yyyld 来自:不详 时间:2006年1月17日

击:16

最后编辑:pjnj

加入收藏夹★发送到邮箱★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推荐第8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全国级新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推荐第9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从平时自测与正规考试分析,有的题型我们教师讲过,甚至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学生仍然不会。学生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们往往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各环节配题。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

1、母亲26岁结婚,第二年生个儿子,若干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到3倍,此时母亲的年龄为几岁?

解法一:设经过x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由题意得

26+x=3x 解法二:设母亲的年龄为x岁。 由题意得

x=3(x-26)

(二)精选讲例,探求新知

2、某班有45位学生,共有班费2400元钱,准备给每位学生订一份报纸。已知《作文报》的订费为60元/年,《科学报》的订费为50元/年,则订阅两种报纸各多少人?

巩固练习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规则: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20次,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三)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

3、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100次,小明投中率为40%,小明投中率为40%,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问题

4、已知某电脑公司有A型、B型、C型3种型号的电脑,其价格分别为A型6000元/台、B型4000元/台、C型2500元/台,我校计划将100500元钱全部用于从该公司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电脑共36台,请你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供学校采用。小红的方案:她认为可以购进A型和B型电脑,请你判断小红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并通过计算说明。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A、B两地相距36千米,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地,乙从B地出发步行到A地,两人同时出发,4小时候相遇。若6小时后,甲所余路程为乙所余路程的2倍,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2、某班借来一批图书,分借给同学阅览,如果每人借6本,那么会有一个同学没书可借,如果每人借5本,那么还剩5本书没人借,问该班有多少人,有多少书。

(五)拓展

1、变题训练问题2中,若学校要购买A、B、C3种型号的电脑,有如何安排?

2、某中学新建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道门进行测试,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两道侧门时,2分钟内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

⑴问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

⑵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大楼每间教师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推荐第10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科学记数法

凤翔县长青镇中学陈建辉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

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

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 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吗? 生:不好用。(让学生意识到以前所学的方法不够用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的记数方法。

分析:在读写大数时使学生感觉到不方便,从实际生活的需要,自然引入课题,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记数,为新课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尝试探索,讲授新课:

1、探索10n的特征

计算一下102、103、10

4、105、1010你发现什么规律? 102=100103 =1 00010 4 =10 000105=100 0001010 =10 000 000 000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1)结果中“0”的个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结果的位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练习:将下列个数写成只有一位整数乘以10n的形式。

(1)500(2)3000(4)40000

师:(学生完成之后)可见这种表示方法不仅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功地找到表示大数的简便记数方法——科学记数法。

4、科学记数法: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1≤a<10,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思考,小组讨论)

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10的幂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特殊数据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繁为简”、“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新知,知识运用:

1、将下列各数写成科学记数法形式。

(1)23 000 000(2)453 000 000(3)13 400 000 000

2、赤道周长约为40 000 000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多少米? 分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分析讨论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时,会与前面曾经讨论过的10n联系起来,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回顾。再加上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很想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加以应用,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5、如何将一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a×10n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原数

分析:这是本节课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的逆向巩固,学生通过寻找写出原数的方法,更加明白在写科学记数法时,如何确定10的指数,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写出原数。

练习:人体内约有2.5×10 5个细胞,其原数为多少个?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第11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 尝试让孩子自主学习与探究】

问题

一、父亲现在的年龄是儿子的年龄的2倍,当父亲38岁的时候,儿子就10岁了,现在父亲和儿子各是多少岁?

这个问题学生会有多种 列方程方法,让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让他们去碰撞思维的智慧火花。①父子年龄相差38-10=28岁这是个不变的量。②当儿子10岁时,父亲的年龄为28+10=38岁。这时候父亲的年龄不是儿子的2倍。这就可以肯定若干年后父亲的年龄将为孩子的年龄的2倍。

学生1:设现在儿子的年龄是x岁,父亲的年龄则为2x岁。可利用父亲和儿子的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2x-x=38-10

学生2:设当儿子的年龄为x岁时,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2倍。则有;38+(x-10)=2x 这时候方程的两边都是父亲的年龄,x-10是经历的年数,(x-10)年后,父亲年龄将为;

【38+(x-10)】岁,此时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倍,即为2x岁。

学生3:设当父亲的年龄为x岁时,是儿子的年龄的2倍,则有10+(x-38)= .1/2x 这时候方程两边都是儿子的年龄,同样,x-38表示所经历的年数,加上10表示儿子现在的年龄,与1/2x 相等。

教师; 哪种方程列得最好,最为简洁明了?(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教师:从这道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充分思考,探讨、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4:解题应该多动脑筋思考,找出最佳途径,此题方法不唯一,要学会比较不同解法的优缺点。

学生5;好的方法我们要相互学习、借鉴。

此时教师将问题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问题2:

第12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更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

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1.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 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先介绍 “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2.通过实验、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13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四、运用深化

弄清了知识的本质,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必须把理性的认识具体化,在实践中完善认识。运用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深刻体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升华认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的本质精心设计习题,一题一得,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莫泛泛练习,事倍功半;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将激发新的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着力体现新课程关于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把现代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所遵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期望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案例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六单元——

加与减

(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淘气一家人到商场买电器,你们猜猜看,淘气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⑶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

3、归类整理提出的问题,指明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

二、组织探究

(一)师生共同探究“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1、独立思考:你怎样解决“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2、师生提出各自运用的计算方法,交流辨析:

⑴500+800=? 5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加上8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是13张一百元的人民币,13个100元是1300元,所以500+800=1300。

⑵我先想5+8=13,所以500+800=1300。

⑶5个百加上8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

⑷我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算出的。

(二)师生共同探究“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的问题(简略略处理)

„„

三、作出解释

1、引导归类整理提出的算法:借助直观计算、理解成几个百相加得多少个百、用旧知识类推迁移„„

2、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今天我们是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学会运用上面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3、质疑

四、运用深化

1、解答学生前面提出的可以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问题。

2、书上P51页习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鼓励与肯定。

3、提出今天学习遇到、以后学习要解决的问题:⑴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⑵非整

十、整百数相加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案例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亲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发现—概括—应用”的学习方法。

3、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再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关键:充分感知,适时抽象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直观、初步认识长方体:

讲桌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状是长方体。你知道讲桌上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自己课桌上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2、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上面大家谈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都是长方体的,当我们明确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4:认识面、棱、顶点: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先结合学具认识几个新的概念:

面:(拿着教具模型,用手掌摸着它的面)大家摸摸手中学具上这平平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作“面”。(指着另外的面)这也是它的面„„我们这里所说的“面”都是平面。

棱:(用手指划着模型的棱)这是两个平面相交的边,我们把它称作“棱”。请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学具上的棱,并说说是哪两个面相交得到的棱。

顶点:(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这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作“顶点”。请你把另外的顶点指给同学看。

请你指一指这几个模型(四面体、台体等)的面、棱、顶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面、棱和顶点,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5、提出问题:(拿着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这是长方体吗?这呢?根据什么说这个是长方体,而这个不是呢?

二、组织探究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三、作出解释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

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高

⑴(示长方体框架教具)请你观察一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每相对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成三组。)

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通常,我们把上下垂直的棱长度叫做高,较长棱的长度叫做长,较短棱的长度叫做宽。

⑷以学具任一顶点为例,指出长、宽、高。

⑸(示一斜放着的教具)请你指出它的长、宽、高。(可以有不同说法)

5、看书质疑

四、运用深化

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量出它的长、宽、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习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发现-概括-应用”学习方法。

3、鼓励与评价。

4、你能用今天的学习方法研究其它立体图形的特征吗?

第14篇: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因其教育对象的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的传统模式,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不仅泯灭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压制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日益得到推广,相比较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首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全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就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浅谈了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调动 积极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内容丰富,虽有严密的推理论证,却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这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在积极状态下获得的知识比被动学习要高出几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应该怎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第一、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老师可以这样提出一个问题: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商店里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是

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是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丙种是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你能为你的父母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第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巧妙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设臵一些问题,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在导入时首先展示一块正方形和一块长方形面积的草地图片,提出让同学们比较他们的大小,同学们根据感觉很快说出谁大谁小,老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大多少,如何测算?”学生一时茫然,但却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这时老师再用课件展示两个图形上划细线的小方格,并说明1个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启发同学们采用数方格的形粗略测算出大多少,紧接着老师又提问道:“小图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测算,那么如果比较教室和操场时,一个比一个大多少,如何测算呢,大家愿意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吗?”学生的回答表明了他们的求知愿望是积极的,这时老师再说:

“好,这一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就使学生的兴趣已经达到了高潮。

第三、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局限,感性认识能力较理性认识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体易拉罐瓶,沿着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有的同学沿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沿斜线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大家认识到:把圆柱体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理念,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让同学说出身边的那些物体是圆形物体,并用纸、铁丝等材料自己制作圆,

启发学生用常规的方法粗略量出圆周长,如用绳子绕圆一周,再测绳长,然后再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最后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第五、适当开展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数学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小学生由于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在探究式数学中适当组织竞赛,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看谁算得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班与班进行,也可以男女同学之间进行,还可以分小组进行,通过比赛,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比赛中同学们可以共同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学生的参与,老师要注意多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不足之处要委婉指出,切忌不要嘲笑、讽刺甚至挖苦,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第六、构建开放思维的平台,在课堂上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氛围。

有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是一种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的形式化教学。学生的探究是在老师的预设和安排之下进行的,数学思维的成分很少。因此要让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思考,必须构建开放思维的平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好奇和快乐,从而形成一种

学习的动力数学知识需要有效的思考,真正的数学思考应该有冷静、理性的思变,使学生在没有压力、轻松的氛围内自发的探索、争议、思辩、创新,在思考中有所生成,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在讲《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问学生;这张长方形纸绕着它的一边旋转360

。将成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圆柱。然后我把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取一个直角三角形,再问学生: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360,会成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圆锥。这时我追问:刚才围成的圆柱与现在围成的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有的则认为应该是1/2,在学生的争论过程中,我没有轻易否定,先让双方各抒己见,然后,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动手作个实验吧。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自主选择课前准备好的沙子、模具等材料去验证,使学生在充分的探究空间中自主学习。

第七、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数学接受能力,分层次让全部学生都主动参与。

一个班级上,总有学习优异、学习一般和学习较差的学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近来,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是不是都得到了提高,而不能只盯着班级上几个优等生,这样,我们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会出

现勃勃生机。

因此,我在学习完每一章后,分层次进行巩固,先进行第一层次,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知识的小问题,让他们回答,并当场由学习一般的学生判断对错,说出根据。这样,即激励了差生,又鞭策了学习一般的学生。第二层次,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将几种相关联的问题混在一起提问,由他们答,并由优秀生总结说出问题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及技巧。这样使学习一般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层次,强化训练。每位同学依照上述练习自编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的题目,同桌交换做,互相看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辩论,最后老师再将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当场解决疑难,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使差生在

一、二层次中由浅入深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使一般的学生和优等生在

一、二层次的问题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第三层次的强化训练基本达到了“全面丰收”。

以上是本人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式教学中,本人认为:老师必须摆脱只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的身份,必须善于创设教学过程,尽一切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挖掘

学生学习潜力。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学习知识的能力将会加倍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15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此,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2.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3.师生互动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下课前2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是否真正能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16篇:例说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

例说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

汝城县第六中学 曹佑启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由于探究式教学立足于活动、发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教师及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课题研究,认为探究式教学在设计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创设情境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1有A、B、C三户人家,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井口的距离都相等,此井口挖在何处?

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猜测.学生易想到:此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但该圆的圆心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有的画图、思考、讨论,有些学生仔细看书.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中孕新,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从活动中产生等.所以要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关注探究内容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探究问题,而非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一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就可以加深理解、应用,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一个合适的探究对象,才有较大的探究空

间.例2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

这是一个中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 ,而且测量的方法多样(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法),探究空间大.因为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相关知识的储备,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其实,生活和新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课题,教学中要准确把握,避免随意探究,忽视内容的可操作性.

三、关注猜想、发现

所谓猜想,是人们在有限次(少量或较大量)的观察中发现了被研究对象满足某种规律,试图将这种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形中(无限的或任意的)所做的一种预测性推断.它是学习数学、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一种动力.例3 1=12 1+3= 4=22 1+3+5= 9=32 1+3+5+7=16=

42 ……

师:根据以上规律你能完成下面等式吗? 1+3+5+7+…+(2n-1)=(n为正整数).(经过思考,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不一会,得出答案:n2)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以上规律描述出来?

(学生讨论解决:从1开始的连续的n个正奇数之和为n2) 生:从2开始连续的n个正偶数之和又等于多少呢? 2+4+6+8+…+2n=_______(n为正整数).通过有效指导和小组间的交流,学生用类似上面的方法得出答案:n2+n.教师也可提示用正方形的点阵图,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

规律.在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教学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同时探究式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设计方案”应跟着学生“转”,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和灵活性.

四、关注动手实践

大部分探究性问题,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动手中尝试.通过画图、测量、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剪、折、转、制作模型等活动,不仅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例4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学生先绘制一些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实际测量获得有关线段、角的等量关系;有的学生习惯于理性分析,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力较高,把平行四边形分解为两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有关性质;也有的学生借助平移、旋转等几何变形研究其性质,如:通过把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或者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翻折、旋转等实验活动,获得有关性质.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进一步领悟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究与发现、创造与发明的乐趣或魅力.

五、关注例题拓展

将例题进行引申变化,可以发挥典型题在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和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5如下图,若⊙O1与⊙O2外切于A,BC是⊙O1与⊙O2的外

公切线,B、C是切点,求证 :∠BAC= 90°.证明:略.在题目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结论做如下变化:

(1)求证:∠ CAO2 =∠ ABC; (2)求证: BC是两圆直径的比例中项; (3)求证: 以BC为直径的圆必与O1O2切于A点.在探究式教学中,对一些例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拓展.有的可以交换条件和结论;有的可以拓展结论;有的探索条件;有的弱化条件,探索结论.显然,这样的变化,对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六、关注层次探究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内容选择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如例4,方法多,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通过互相合作,达到共同提高.探究式教学可以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中探究活动内容,将改变学生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探究活动时间的充裕,将改变数学探究活动走过场,能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探究活动得到科学适时的引导,是取得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关注探究式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第17篇: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摘 要: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变式;变换;解决问题

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通过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而看清本质,不仅能深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变式练习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愿与同仁共研。

一、变换叙述形式

基本题:24的约数有 。

变式题:(1)24能被 整除;(2) 能被24整除;(3)24是 的倍数。

这三道变式题变换了叙述形式,但其约数的本质“必须整除”始终恒在。通过解答,使学生不只习惯于解答标准叙述形式的题目(基本题),而且能灵活地排除变式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并能正确地解答题目,从而对约数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

基本题: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黄花有5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中的“黄花比红花少3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3朵”。叙述学生变了,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类应用题(即解决问题)的本质属性不变,其数量关系仍然是“较小数+差数=较大数”,因此用加法计算,这种变式题不仅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换图形的位置或条件

这类变式题的设计在几何初步知识中经常出现和使用,变式题中多余的条件“7”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克服学生乱套公式的坏习惯。

三、变换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

基本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树,每排种6棵,种了4排,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了4排树,每排种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条件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使已知条件出现了的数据与列式次序不一致,会使学生错列成4×6=24(棵)或4×6=24(排)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数量关系,只有在明确求“4个6是多少”以后,才会纠正其错误。又如,文字题:

基本题:25与20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变式题:25与20的差除它们的和,商是多少?

变式题变换了条件的叙述顺序,旨在考查学生对“除”和“除以”的理解和掌握。

四、变换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1.将题目中的某一已知条件隐藏

基本题:把90°角按1∶2分成两个锐角,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变式题: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各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变式解决问题,表面上看是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如果不认真分析思考,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错误地认为条件不够,无法进行解答,这样设计旨在使学生从某些词语的背后发现蕴含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2.将题目中的直接条件变换为间接条件

基本题: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

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变式题:(1)育才小学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45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

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2)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比四年级的人数比少6人,

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变式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变式题(1)和(2)与基本题比较,虽然问题不变,但由于条件变换,将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扩展成

二、三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认清复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

五、变换所求问题

基本题:光明小学五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10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正确的解答后,教师变换问题:

(1)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4)男、女生人数各占五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解答和比较改变问题的变式题,使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解决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这类解决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六、变化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问题

基本题: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变式题:长方形的面积是30厘米,长6厘米,宽是多少?

这种变式题,其解答思维方向是逆向的,经常设计这种练习供学生解答,不仅能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七、变换题目叙述事理

基本题: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小时完成,乙独做要10小时完成,甲、乙两人合做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8小时,货车要10小时,现两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变式题的叙述事理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数量关系与基本题相同。通过解答,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获得更为广泛的概念和理解。

八、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骤

这种方法的设计常常用于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基本题:0.32+7-2-0.32

变式题:(1)0.32×7+2×0.32(变换运算符号);(2)0.32×7+2×0.25(变换数据和运算符号);(3)0.32×(7+2)×0.25

变式题1与基本题一样,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这时,小学生往往会产生“简便计算”的心理定势,对这些貌似能简算,但实际不能简算的题目,学生极易失误;变式题2的设计目的是排除学生多余成分的干扰,防止“7+2”先求和;变式题3添上括号变换了运算顺序,其目的除了与变式题2进行对比外,还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计算。教师设计此种“一题多变”的变式题既能避免试题形式单调,又能使学生在“一题多变”练习中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18篇:《探究式教学》读后感

自推行新课改以来,探究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业已产生了大量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但与同时,仍有很多教师不会也不愿开展探究教学。的几年来,笔者十分关注探究教学进展情况。并经常到中小学进行课堂观摩。观摩过程中尽管也遇到过精彩的探究,但总体来说主流仍是讲授。在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中,我感到他们对探究还有诸多困惑与误解,并严重阻碍着探究教学实践的推广。下面结合科学课程就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什么是探究教学

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无讨论的必要,但实际上最令人困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重要在于,有关重要文献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论的多是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很少谈论教师怎样做,用语上偏爱“探究学习”,而不是“探究教学”。在讨论探究学习的内涵时,要么引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要么引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说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总结与思考、表达与交流。这种用科学探究解释科学学习的做法,一方面容易使人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将学生的探究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要求学生探究时遵循探究的基本程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开展探究教学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探究。

了解科学探究的定义与程序虽然有助于开展探究教学,但对于习惯讲授的一线教师来说,即使对定义与程序能倒背如流,也不意味着以用其指导课堂实践。事实上,对教学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探究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只有转化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教学信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若能帮助教师多了解探究教学方法,并从实践中去体会,从而获得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无疑更能促进他们的探究教学实践。为此,我们建议一线教师可多了解一些探究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使用这些模式,在实践与反思中深化探究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美国是开展探究教学较早的国家,现介绍四种常用模式供教师参考。

①结构的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要通过动手活动来调查研究的问题、程序及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要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作概括,发现变量间的关系,作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探究在性质上有点类似人们常说的“照方抓药”,只不过学生在观察和收集数据时教师的指导相对较少,因而被研究者称为低级水平的探究。②指导型探究。教师只提供调查研究的问题与材料,学生需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程序,寻找问题的答案。由于指导型探究要求学生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被研究者称为中级水平的探究。③开放型探究。这种模式与指导型探究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学生也要自己形成调查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开放型探究中,学生需独立完成所有探究任务。从很大程度上说,开放型探究类似科学家搞科研即科学探究,因而被研究者称为高级探究。④学习环。这一模式包括探索概念、引入概念、运用概念三个基本环节。在探索阶段学生从事动手活动,以便获得某个概念的实际经验;接着由教师引入这个概念的科学术语;在运用阶段学生把概念运用到新环境中,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上述模式中,前三种主要侧重于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第四种模式侧重于科学概念或原理。教师尝试运用运用前三种模式时应注意由易到难,把握好师生在提出问题、设计程序、得出结论中的角色要求与参与程度。至于第四种模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前三种模式结合起来使用,即发现概念或原理后增加拓展运用环节。

我国也有各种水平的探究教学,从易到难如“做中学”、“演示探究”、“实验探究”、“纯理论探究”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探究教学不仅有多种类型,而且真实的探究课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也不可能节节都精彩纷呈。用科学探究来要求课堂上的探究,用精彩的案例来示范,虽让人高不可攀,但对探究教学有引领作用。教师可把这些要求和范例当作努力达到的终点,并从低水平的探究即起点做起。

二、探究教学适合所有儿童吗

在许多教师看来,探究教学只适合聪明学生。这种看法当然欠妥。正确的看法是,有些探究适合所有孩子,有些则可能对聪明孩子更加有效。自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萨其曼、施瓦布等人掀起探究教学热潮后,研究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研究探究过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又多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考察学习过程,这些研究基本上取得以下两个共识:第一,探究过程涉及大量的归纳和演绎推理。一般来说,从问题的形成到假设的提出需运用归纳推理,而假设的扩展及检验需运用演绎推理。第二,处在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理解抽象概念时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对中小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探究教学,或都能取得理想的探究效果。尽管从理论上讲,处在具体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适合探究具体概念,处在抽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可探究抽象概念,但从实际教学结果来看,具体概念远比抽象概念容易探究。如在小学四年级“摆的研究”这一课中,“摆”是个具体概念,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主要是摆线的长短,但处在具体思维阶段的小学生,会认为摆线、摆角、摆锤都可能影响到摆摆动的快慢,因而适合开展探究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摆和注意观察摆,所以他们能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思维较为顺利地完成各阶段的探究活动,得出“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的正确结论。

有时即使是具体概念的探究,如果对小学生的推理活动要求太高,也不会取得理想结果。如对于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教师用学生熟悉的“水”进行探究。为引起学生注意观察水位的变化,教师事先用墨水把水染成红色。当学生观察水加热与降温的演示实验,并对观察结果作讨论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教师问学生:“煤油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没有!因为煤油不是红色的。”当教师再次通过实验显示煤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再问酱油是否也能热胀冷缩时,令教师失望的是学生仍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因为酱油烧不着。”这些回答反映出小学生尚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受事物外部特征的影响很大,不能摆脱具体形象(红色、燃烧)抽象关键变量(液体)作假设推理,从而不能以水、煤油或酱油的热胀冷缩为依据,得出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假设。至于液体热胀冷缩的分子运动模式这一抽象观念的探究,那更是小学生力所不及的了。

此外,实践还表明,学生越熟悉探究所开展的活动、采用的材料、涉及的背景,探究教学过程就越顺利,相反若越陌生,探究过程越难持续下去。如为探究“空气”的阻力,教师用真空管设置问题情境,当小学生看到真空管中羽毛与石头下落速度一样时,学生感到这“很神奇”、“很奇怪”、“有点吓人”,得出“没有空气,羽毛就变得与石头一样重”的结论,根本想不出与空气阻力有关的问题,以致教学无法进行。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置身陌生环境中,产生的惊奇情绪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因此,为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并从探究教学中获益,我们建议:①选择具体、可观察的概念即具体概念开展探究教学;②围绕学生可通过直接调查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③探究活动要尽量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与情境;④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探究活动。

三、在成功的探究课堂上教师做什么

尽管探究应由学生自主进行,但它的成功与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教师必须具备鼓励和引导学生成功开展探究学习的某些态度与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支持探究教学,必须深信学生自主决定探究活动类型及其方式的重要意义,并进而在课堂上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大胆发表意见,鼓励学生自由交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面对学生的意外问题,由于教师自己也是“胸中无数”,于是索性抛开事先的教学预设,建议学生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维相当敏锐,反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新课改涌现出许多这类案例,这从另一方面说明,相信学生,鼓励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很有必要。

其次,要促使学生的探究成功,教师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即皮亚杰所说的形式思维能力,深刻理解要探究的学科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选择和设计那些既符合学科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思维。因此,在成功的探究课堂上,当学生从事各种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活动,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敏感判断学生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及时调整探究教学模式与策略。

为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成功,我们建议教师采取如下教学行为:①多提开放性或发散性问题,使用诸如“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你们有哪些想法”、“如果某种情况发生,你们认为会出现什么情况”;②在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急于要他们回答;③对学生的回答作回应时,教师宜重复或重述学生的表达,而不是作出表扬或批评,以免学生从中得到某种暗示或偏向,从而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从教师那里寻找答案或证明;④制订诸如提问、答问、分组、交流等课堂活动常规,维持课堂纪律。

四、教师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探究教学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对许多教师来说,探究活动多种多样,课堂情境复杂多变,管理起来非常麻烦。从实际来看,探究的确比讲授容易引起混乱,很多教师为课堂纪律恼火,甚至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我们认为,探究不同于讲授,它的管理一方面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课堂纪律观,改变习惯的“静听”课堂,逐步适应新型的“活动”课堂;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探究过程中的生成不是盲目的,学生的自主也不等于放任自流,仍需要教师的计划和指导。因此,为减少课堂混乱,教师应加强课前的准备与安排,课中的引导和调控,以使自主有法,生成有序。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越是强调生成,越要加强计划,做到“精彩产生预设”。

计划与准备探究教学时,重要的是使师生双方都能逐步从接受教学转向探究教学,在熟悉和掌握某种新形式的教学活动后,再作下一个新尝试。比如,对于教师而言,前面所说探究教学模式,宜从有结构的探究开始,因为它与传统教学并不存在巨大差别,师生过渡起来相对容易。如美国兰本达倡导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一研讨”法,便属于这种有结构的探究,它之所以为我国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所熟知,并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充分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与日常所熟悉材料,但却又避免对教师和学生提过高的推理要求,一般都是让儿童在归纳自己动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描述性的科学结论,而很少涉及因果关系的判断与推理。反之,教师若贪多求快,一下子从开放性探究开始,课堂难免会陷入混乱状态,无法达到探究的目的,甚至会使整个课堂计划流产。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从事的多侧面探究活动如观察、提问、假设、分析数据、表达交流结论等有难易之别,教师应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我们建议刚开始探究时,教师可把数据的选择与分析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当实验活动结束获得大量数据后,让学生自己决定记录哪些数据,以及怎样记录这些数据。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迷惑与混乱,不知道哪些数据有用,哪些数据不合适,但只要教师给予恰当引导,询问他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是随意作出的还是有什么依据,学生会慢慢明白数据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看它们是否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明确哪些数据支持假设,哪些数据与假设相冲突。数据的选择与分析之所以适合探究,原因在于它既不是单纯的动手活动,也不是纯抽象的动脑活动,需要学生弄明白的是数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这虽需思考活动,但不需太大的跳跃,因而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习惯自己记录和分析数据后,教师再作其他调整,逐步让他们独立完成探究程序中的两个或更多阶段,直到最后从事开放探究。

第19篇:探究式教学教案

探究式教学教案

作者: 于静华 (高中物理

河北廊坊物理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3 / 82 发表日期: 2009-07-24 09:04:2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 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 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

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 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 学生讨论结果,看书讨论相关问题。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实验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下一节的重要铺垫。该实验的器材选取、方案设定,因第二章使用过,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该器材测加速度。但测力有一定困难,还需平衡摩擦。为此可借助气垫导轨避免这一点。另外,测加速度可在气垫导轨上安放两个光电计时门,通过微机辅助系统记录,小车通过两个计时门的时间间隔,测出两计时门间距离,可由 求加速度a,数据完全可由微机处理,甚至a-F,a-1/m图象由微机处理作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分析

该实验是探索规律的实验,学生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定量关系是未知的,但通过实例,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性关系是可以理解的。怎样定量研究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设计研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评判者,只要学生的设计方案合理,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重

第20篇:合作探究式教学

浅谈合作探究在学科中的运用

康 倩

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称为群体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组内成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群体为主体,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注意这种合作还包括与教师一起的研讨与学习。)

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一是它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它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它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合作探究法是一种新兴的热门教学方法,它以探究相关课题为载体,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分析等互动活动,促进知识主动内化吸收的一种方法。与前两种合作教学相比,这是最有发展空间的一种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较于“表演”、“游戏”,“探究”是一种新生方法,可借鉴的有效方法不多,科学的、多元的实施方法还在不断试验之中。第二,合作探究的内容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生活中有很多奇特的现象极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合作探究的实施途径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生生合作探究。米老师的课和陈老师的课在探究假分数为整数和带分数的环节,以生生合作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已有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分别从观察、判断的角度探究。

二、关于合作教学有效运用的思考

以上是合作教学的综述,主要介绍的是“怎么合作”。在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中,“合作”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新气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合作教学已经基本达到每个教师都竞相运用的普及程度。从表向上看,或许我们有些教师的数学合作活动和上面的案例相差无几,那为什么教学效果却是南辕北辙呢?因为他们只是模仿、复制后的“形似”,而并没有从观念上真正理解合作教学,更不知道如何科学运用合作了,所以达不到“神似”。衡量合作教学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归根结底还是教学效益,那就是,合作教学的运用,到底有没有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没有促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学中某一环节所安排的合作教学是不是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合作教学运用的根本目的。为了使合作教学有效运用,我们必须理清楚几个问题:

(一)合作教学是为了学“合作”,还是为了学“知识”? 因为进行了合作活动,所以学生对于内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对于知识增强了体验性、了解了如何学、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生生的交流,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知道,合作与学科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具有双重性。从合作教学的开展看,合作与学科两个元素缺一不可;从教学结果看,能力培养是显性目标、第一目标,合作能力培养是在合作教学中潜生的隐性目标、第二目标。 根据上述观点,对照我们现实中的合作教学,发现有不少教师一味强调合作,出现盲目合作的现象。表现有二。第一,合作泛滥。不考虑教学内容为合作而合作。能独立完成的简单学习任务,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如音乐课,音乐所描绘的情境,在音色、音强、配器上不符合通过合作来表现的,违背音乐内容地进行合作表演。第二,合作变质。合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音乐学习,但合作探究中不少合作学习凌驾在知识之上,只进行加强合作、学会合作的说教与训导的形式化合作学习,无视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这两种情况都是重合作活动略知识本体的情况。在合作教学中,合作与学科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合作是合作教学的前提,学科是合作教学的载体。没有实质性的合作过程,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而这一实质性合作过程,只有溶入各种审美、体验、探究活动,才是名副其实的合作教学,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合作能力。

(二)合作教学如何发挥最佳教学效益?

1.从内部条件看,促使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益的策略有: 第一,呈现异质分组合作性,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循环。

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合作,为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思想,各小组间应该势力均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协作能力。若按照座位、学号、性别等自然合并,随机组合,势必使小组之间实力悬殊,淡化竞争气氛。因此,要在对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基础、音乐思维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按一定的比例合理搭配学生,使之分工明确、有序合作、实现信息组合、智慧组合,发挥最大群体优势。

三、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教学的最佳教学效益并不是把好学生学好,把差学生学掉,而是持有全体总进步的思想,“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合作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合作活动中享受音乐,培养交往能力。每一位学生包括缺乏自信、思维迟钝、不善言谈、五音不全的学生。合作教学中教师要一视同仁给所有学生提供的表现机会,使每位成员以主人翁的态度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实现音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从外部条件看,促使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益的策略有: 第一,科学安排合作时间,创设美感合作空间。

合作活动的时间必须以合作的内容为依据,教师在组织合作教学前应事先有所估算。合作时间和课堂时间不存在绝对的关系,不能因为临近下课就匆忙结束合作小组,也不能因为上课时间过于充裕而使合作小组无休止进行。因为时间因素所导致合作学习的“走过场”和与“放任自流”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美”应该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合作教学更强调宽松和谐情境的创设。合作空间上,过去彼此分隔的“秧田式”空间环境抑制了美感的传递。可用半圆形、圆形、梯形、马蹄型、内外圈型的座位安排,这类空间安排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相互交流,也增进了课的美感。

第二,合作教学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

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在合作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不能仅孤立抓住合作教学,要以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整合各种方法。合作教学中除了溶入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探究学习,还可以溶入创造教学。比如,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群体的智慧制作沙球、排箫、笛子等各类简易乐器;可以利用铁皮、塑料袋、沙球、废纸、电灯等素材合作模拟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可以进行即兴节奏问答、即兴旋律接龙、即兴表演音乐短剧等。

四、结语

合作教学的引入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客观要求,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在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中也断言:“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合作教学进行的研究与实验,音乐合作教学研究则源于世纪之初,实践表明,音乐合作教学中的合作表演、合作游戏、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互相帮助、互相接受、互相信任的意识,能改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学会参与,学会交流。但从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性发展角度看,对于音乐合作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因此,对音乐合作教学的探究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

3、留写日记的作业。

4、留想象的作业。

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生生、师生合作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心得体会.doc》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