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心得体会

2021-07-2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摘要】文章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意义,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彰显个性,构建和谐教学,更有效的培养大学生,使之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17-02

一、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1.哲学基础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现象,人的主体能动性这一系数的引入,使得我们无法控制或精密预测人的发展。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以及自由且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因此,在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能动性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里。学校里的一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要评价标准。

2.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只能靠他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育人活动,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来看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把教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支撑和助推学生主动探求、深刻体验、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教师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实践启示

1.教学目标多元化

功利主义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活动只是个人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2]在功利主义看来,衡量课程的标准不在于它有多大理论价值,而是看它究竟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应密切配合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理性主义认为,人永远是教育对象,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主张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不是为职业做准备。[2]理性主义者不屑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独立与自由,认为学习的目的即探索真理,完善人格,不仅应会做事,更应会做人。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就是要谋求功利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纯粹强调学习的非功利性目的,强调学习的高尚与责任,似乎并不符合人的本性。在马克思和尼采的思想体系中,决不排斥超功利追求的可能性,并将之作为人类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马克思和尼采却又从不同角度分别揭示了“利益”和“权力”对人无所不在的支配控制作用。学生重视学习功利性的目的,这不是坏事,相反应从人性本身的角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成果不仅包含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获得良好职业与高额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享受良好生活方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充分参与发展,做出有见识的决策,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这就要求从理论与应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技能训练与思维养成、解题方法与学科方法论等多个角度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需要,既培养学术性人才,力图造出一批勇于追求真理、立志探索新知的研究者,又培养社会需求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应用性、职业性的普通劳动者。

2.因材施教

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将符合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知识顺利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都存在着差别。而学生固有素质是开发其潜能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特长与缺陷、喜怒哀乐、习性、情感和追求等,真正理解其身心需要,设计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激励学生尽可能释放潜能、展示才华,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各尽其力、各显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3.彰显个性

个性即人格,分为人格倾向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前者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决定人对现实的趋向、态度与选择;后者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性特征。[3]独立性和自信心是个性的核心与灵魂,包括独立的人格、独特的兴趣爱好、独立批判性思考、广泛信息的自主获取和加工、复杂问题的正确判断和推理等。具有很强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学生,既能够吸收外来信息又能够坚持自我的价值认定,做出合理的决定。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和处理方式,不会盲从他人,不会失去自我。具有超常创造力者常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敢于跳出过多的条条框框、自觉地突破常规和传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通过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弘扬个性,发挥并激发隐藏于学生自身中的优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维。

4.涵养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无数具有极高品味和素养的人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探索动机、心路历程、心灵体验和历史机遇等,形成了学科的思想和精神。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贴近科学与人文、贴近时代和社会,接触第一手材料,甚至涉猎创造者们所创造的原始性事物,大胆组织和生动再现教学情境,还原知识背景,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真实需要,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揭示教科书及其逻辑体系所掩盖的科学与人文之魂,抛砖引玉,让学生用心洞察、感悟和把握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等创造家的内心世界及思维形成的生动过程,用心体验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品德魅力及深奥高远的精神境界,从中培养兴趣和爱好,点燃理想和激情,熏陶情感和情操,挖掘个性和潜力,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丰富而完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往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学生未必尽善尽美,需要通过教育来使其渐臻完善。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弘扬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培育适应与超越的意识,锻炼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育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在关注他人的处境、集体荣誉及社会期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同时,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时,就不会苛求谁是正确或谁是错误的,而是学会了求同存异,能够与自己不同的人和谐相处了。

5.构建和谐教学

学生受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所有学生都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和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4]学生无论是来自大城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贫民百姓,都有一颗追求进步、向往美好事物的纯洁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给予每一位学生以期许,自觉地维护每一位学生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个体都能沐浴民主平等、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心理阳光,促进个体间互相启发、自由言说,从而使独立思想得以自由表达,创新思维得以缤纷绽放,精神境界得以多边融合。

和谐以差异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发现他们的优秀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弘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者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鉴别与选择、质疑与批判、探究与建构、发现和转换,快速建构个人知识。要想让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成长,既要让其接受充分的挑战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塑造的。人性中的善与美需要靠他人的鼓励、欣赏与支持来激发和完成,而没有制约、我行我素,就会让一个人丑的、恶的、冒险的、冲动的那些个人品质或个性心理,毫无约束地扩张或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所承受的压力便越大。当代大学生面临经济、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过多挑战会压垮学生,会使压力由动力变成负担,但过多支持又会让学生怠惰,难以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冲击。力求挑战与压力最佳平衡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课程设置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人格为灵魂,以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人的心灵世界的完善。[5]课程不只是逻辑化、体系化的知识存在,而是一种期待主体参与、诠译和建构的文本。课堂不是以正确反对错误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各种方案与假设,联系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关联的网络,对经验做批判性考查的地方。最重要的心灵感觉是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感受化育生命的崇高与快乐,学生感受被等待、唤醒和鼓舞的喜悦,教学相长,师生共同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推荐第2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

边云卓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传播的开放,学会学习将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他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校 接受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技能。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与方法,树立成才自信心。

眼镜光学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的一本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临床视光中用到的各类镜片的设计、制作、光学成像特性、矫正屈光不正原理、眼镜放大率与视场、度数的转换与书写等,教学内容偏向物理光学理论和数学计算,面对学生中一半以上都是文科生的现状,怎么教让学生不触头,怎么教让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就成为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 以临床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进行主动的学习,就成为保证课堂效果的关键。针对眼镜光学课程枯燥的光学知识,引入临床镜片应用实例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与教师一同探讨的意愿,再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镜片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如,在教授柱面透镜这一章节时,学生对于柱面性质的理解存在困难,当带入哈哈镜的生活应用后,学生对柱面成像性质就容易理解多了。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哈哈镜,会使得人变胖变瘦、变高变矮,变形的原理就源于哈哈镜是柱面反射面,由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屈光力不同,引起的放大率也不同,所以人的成像就出现的不成比例的变化,接下来再举例柱面透镜(散光镜片)临床应用中会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时,学生就彻底懂了为什么了。

2 淡化公式原理推到,重视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逻辑推理的东西很难接受,他们从心里抵触公式原理的推到与计算,我们高职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性人才,对于高深的数理知识需求不高,因而在教材内容处理上,淡化公式推导,实行“拿来主义”,要求学生能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不管公式是怎么来。如,讲授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度数的转换公式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理解在矫正眼睛屈光不正时,眼镜片放置位置不同所需度数也是不同的,能用它来解释临床上近视的人总是喜欢把眼镜推近眼睛看远处东西的现象。

3 以练习册习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我们知道人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日积月累,单单仅靠课堂记忆是不行,还有赖于学生课下练习巩固。高职学生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惰性明显,自主学习性差,因而,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制定奖惩措施,让学生学习有紧迫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 以弹性考核方式,助推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程考核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传统的刚性考核模式,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考完了就完了,不会的仍旧是不会,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假若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学习问题,实行弹性考核机制,给学生提供两次或多次考试机会,给学习差的学生降低考核难度,对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将会很有意义。

5 以专业社团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以视博社为基点,组织爱眼护眼活动,搭建师生和学生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自由获取知识,不断提升专业信心和自豪感。

2017.2.27

推荐第3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

培训学习体会

全国职业院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综合班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实质就是将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变为学生的“学”为主:知识目标上,以学生课堂生成的知识为主而不是老师课前预设的为主,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而不是抓着备课本不放;过程目标上,以学生自主构建为主而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多想、多做而不是老师灌输;情感目标上,以学生体验为主而不是老师告之需要养成什么样的感情为主,不是千篇1律的“大家要养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以学为主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否就如同大家所说的充当一个“导”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导”做到如何的一种程度呢?是否每堂课都要这么做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七天培训中,英国专家艾莉森博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些启示,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收获良多:

1、职业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契合。

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它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以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我们需要改革课堂教学,使职业教育活起来,让学生做到:我想做—我会做—我要做。

2、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内涵精髓。

英国专家艾莉森博士的课堂中,她不是用讲解的方法来解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而是用设计活动的方法来让我们体会、反思和总结。如通过布鲁克耳德的眼镜活动,我们能够以学生的角度体会反思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在我们今后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教学过程,让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应知与应会能力训练一体化、课堂教学及实训地点一体化。

职业教育在历史发展演进中总是表现为追求更好地遵循人的发展、行业发展和职业教学发展规律的趋向。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种教学法发展为另一种教学法不是表面上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继承、相互整合的递进关系。它们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不断整合新旧教学法发展过程中的成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推荐第4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心得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班学习总结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王绮玲

“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一次深刻的教学理念思想碰撞”、“一次重新定位教师自我角色的活动”…….这是参见这次培训班带给我最为真切的感受。来自英国的chris教授以严谨认真但充满爱心的师德风范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新颖的教学理念,也手把手教会我们很多管理课堂的技巧。通过这次学习、培训和课堂实践,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习中也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重新确认身份。按照传统的观念,“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解除困惑。但英国的chris教授改变了我的看法,在知识经济年代,解惑不再像以往那么困难,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任何个体的知识都无法与庞大的网络抗衡。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解惑,而是引起学生“有惑”,只要有惑,就离解惑不远矣。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师要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其次,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最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第二、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多看、多做。“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住;我做,我明白”。 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规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多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第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4)评价不应教师的单边行为,而应是师生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要做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

以上几点是我通过这次学习获得的心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特别适合职业教学,特别是会计这类不容易获得经验的较为抽象的学科,作为一名会计职教教师,我一定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效益。

推荐第5篇: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月紧张而愉快的培训生活结束了,而我们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也由最初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精彩课堂片段,每位老师都以新颖别致的课堂引导;风趣、幽默的讲解;条理清晰的课堂层次;主次分明的课堂内容;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将我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充分的挖掘出来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感受到了这些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职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它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而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实践性,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1.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的刺激源于教学环境。“行动导向”教学法正是以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为教学课堂,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新鲜、好奇、探究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脑、心、手的共同参与,既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相互协作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提高。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大脑思维和身体活动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昏昏欲睡或从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等现象。 2.教学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不定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3.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重视“整个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习中老师按照专业的特点,把各传统学科中的相关内容 (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课和实践练习课)结合在一起,设计工作过程行为活动的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全部教学过程(如学生自我计划,自我寻找资料,自我评价,研究等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加速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同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有利于学生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教学环境差异

作为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学环境始终是教学的焦点,各高职院校由于职业特点不一,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需要建设相应的教学场所,从而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第一要求。但现实情况往往存在不足。

(1)教学场所较小,学生人数多。采用小组为单位教学时,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或实践动手会受到相邻学生的干扰,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甚至会使一些学生有依赖和抄袭现象。

(2)多数学校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场地普遍存在集中点——讲台。而讲台的设立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讲台上的人,这样就有受到权威人士(教师)的干扰而将行动导向的学生主导思路打乱。 2.教师的误区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要当好助手,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3.教学对象的误区

行动导向的实施,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基础,盲目采用这种方法就会造成学生不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就是偏离教学内容,不切实际。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建构在一定基础上的。 4.教学的整体要求

行动导向的教学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而目前我们的行动导向教学多采用某一门课程,这样使得学生接受能力差而且教学效果较差。

“教无定法”。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职业人才,但如果我们忽视教学的体制、国情等客观因素,盲目采用或照搬都只会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

其中英籍教师乔茜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乔茜对我们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阶段性教学,从开始的平易近人到结束的如沐春风,乔茜用她宽容的胸怀、和蔼的面容、坚强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教学逻辑诠释了教师的品格。

她不用讲解的方法来解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而是用设计活动的方法来让我们体会、反思和总结。她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以学生为中心”。如通过布鲁克耳德的眼镜活动,我们学会了与学生换位思考;在小组演练活动中,我们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这使我们能够以学生的角度体会反思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面对乔茜我们会微笑、面对乔茜我们会努力的去发掘自己,因为乔茜会一直对我们说“好主意”“好学生”,我们不用担心被嘲笑、被否定。我们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提高自己,快乐的知道自己还可以有更多地能力。我深深的感悟到了“寓教于乐”,深刻领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内涵。

反思过去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课堂教学法中,如果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中心和主体地位,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但绝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放任自流,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高教学艺术,如何掌控“教”与“学”整个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如何充分准备资料及科学评分等,这一切都是今后自己教学过程中认真反思,大胆尝试的。我坚信经过此次培训学习,今后,自己的教学会有变化。

史萍

推荐第6篇:以学生为中心讲座学习心得

“以学生为中心”讲座学习心得

张教授“以学生为中心”的讲座,涉及知识面广,思想深刻,风趣幽默,生动感人,谈笑间道出了多年来民办教育发展及学生管理的丰富经验。使我解了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使我反思了自己日常的工作,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1.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鼓励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我院迎来了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学校规模人数达到近万人,学校也在北大、清华、复旦、中国人大等著名大学引进高水平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正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未来还要升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相信学校会越办越好。

2.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从学校安排,认真查课、热心为办理学生座牌和火车票磁条事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周到服务。同时,做好毕业生档案的搜集、整理和邮寄工作,切实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

3.听过讲座,还深深感到自己能力和水平有限,以后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充实自己。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贴近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全院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切实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相信交职院的明天会更好。

学生处:xxxxx

2015年7月16日

推荐第7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心得

参加这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我很荣幸,学习中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老师是学生的尊长,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虽然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教改中,也听到有“以学生为本”的呼声,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操作不明朗。这次,英国的专家大卫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很达的启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责任还给学生。

一、尊重、建立信任很重要

“我知道我不能够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他们学习的环境。”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教学是否成功与我们如何看待学生相关,我们应该像 亲照顾孩子一样帮助他们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舒服、快乐。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好能尽快地记住学生的名字,并直呼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感到亲切,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学生有成功感、归属感。

二、遵循9大原则,激发无限活力

SCL的教学设计遵循9大原则,通过活动来促发学生的无限活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用形成性评价等对学习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建筑师、设计师,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多用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安全感、成功感!

三、学生学习的风格很重要,评价要多元化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有四种风格,它们是视觉型、听觉型、读写型、和触觉运动型。而且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偏好,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包括这四种学习风格,这样学生才不会睡觉或者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单

一、应该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

四、教学方法和重要

在这次学习中,我还学习了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例如、晾绳子展示法、模拟、游戏等等。在管理学生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尝试用用合同的方法,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但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有更多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因为学生并不是像开关一样,一下子就能转换过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肯定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不断地灵活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学生就是一把密码锁

密码锁的理论让我很震惊,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去思考,寻找学生的密码锁,因为这密码一旦开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无穷尽的。我们还要运用三枚奖牌和一个任务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团队合作、小组学习等等。

总之在这次的学习中,我收获良多,很感谢大卫老师不远万里来到韶关传经送宝。他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技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学习设计师。

推荐第8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的心得体会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实训教师能够参加本次培训是非常幸运的。我带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参与到其中的。这次培训确实在心理和技巧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提出更大的挑战.再次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样的机会,以下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使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未来教学方法的趋势。它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的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

反思中国目前的教学过程,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进行课改,但是实际上为了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往往习惯于直接将所有的内容教给学生,再布置相关的作业给他们进行强化练习,从而达到快速掌握知识的目的。于是,学生慢慢习惯于依赖老师了,一碰到什么问题就懒得独立思考,再简单的问题也不知道该从何处着实,就坐在位置上等着老师来教他,慢慢的失去了独立思考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是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在自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在有价值问题下(即能激发来自学生内心探索需求、导引积极思考、引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2~4人小组)可以按照既定的发言顺序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深入探究,有助于学生澄清疑点,突破难点,把握要点。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可能产生教师也意料不到的新发现,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突破性展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老师要经常走进学生中,提高学生的投入度;把学习变成许多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信心与创新(创新就是有信心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赞扬与鼓励是本方法重要组成部分,发现任何细微的创新;以后的工作需要一个专业的教学工具包。

学习已经完成,但心情并不轻松,因为把学到的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创新的继承和借鉴更加有难度,但我并不会因为困难就放弃改变,我一定要把这套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与老师们进行分享。让我们的学生不再被迫式的学习,要主动独立的学习,并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未来我的计划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实践,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推荐第9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推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建筑学院 王耀武

本人在《城市设计概论》的授课过程中,尝试着将被动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目前已经完成六个循环,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受学生欢迎。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教学观念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策略

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前,首先需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即由学生或其他角色转换成教师角色,其次要制定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城市设计概论》课的教学策略分两步来完成。

(一)教学策略之一: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在建筑学院,理论课的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是由于理论课本身所具有的较高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深度及广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较强高年级学生,单向灌输的、不计效果的讲授完全是一种被动式教学,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在授课的第一循环中,你必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这一点从学生听课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当他们怀着极强的好奇心,眼睛闪着求知的光亮,全神贯注地被你的讲课所吸引时,已经说明,你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你已经变被动为主动了。

(二)教学策略之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变主动教学为互动教学

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不断积累经验、听取同学建议,使其日臻完善,使学生不仅被课程的内容吸引,还给他们提供各种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沟通,并产生质的飞跃,变主动教学为互动教学,使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二、教学设计

成功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是通过具体的技术和方法,而这些技术和方法必须经过认真的教学设计。虽然我们都是进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但了解一些教学设计的思想,了解一些学习理论,会对我们专业课的讲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可避免地要包括教与学的理论。与教学设计相比,教育学和教学论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们着重研究教育、教学方面的客观规律。而学习理论的任务是探索人类学习的内部机制,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因素。这两方面的基本理论不同程度地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制定和选择教学方案提供了关于教学机理和学习机制的科学依据。所以说,旨在应用现有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理论的最新发展,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

(二)以“教”为主的第一代、第二代教学设计

第一代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第一代教学设计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第二代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联结-认知主义学派产生于7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由于兼取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二者之长,得到更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成为70~9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学派。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第二代教学设计在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确认、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和发展。但从总的来看,仍然是客观主义的(学习的发生主要靠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教”依然处于中心地位。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以“学”为主的第三代教学设计

第三代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来的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结构,结构是从哪里来的,结构怎样建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一场教育心理学的革命,使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前,建构主义学习观更强调具体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有:(1)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2)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双向的;(3)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多元化的;(4)学习应处于真实情境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和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是一个性质上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它超越了客观主义认识论,把学习者的认知作用提升到了关键地位,树立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观,把以“教”为中心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第二代教学设计推进到了以“学”为中心的第三代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三代教学设计,由于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原则。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另一个外显特征便是“谁是学生学习外部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如果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那么这种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反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际上,如果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管理角度来看,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任何教学在实际实施时都是处于这个连续体上某一点。无论是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使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来帮助设计者分析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和检验解决方案。差别就在于设计者持有什么样的教学观。不同的教学观念会导致设计者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活动。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都在积极进行教学设计,但仍没有脱开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工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讲仍是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第三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势在必行。

四、教学设计的前期——设计阶段

(一)知己知彼:充分研究你的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设计,最首要的工作是对授课对象的正确而全面的分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非简单的听众,充分深入地了解授课对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学生的专业特征:

《城市设计概论》课的授课时间为四年级下学期,授课对象主要为四年级建筑学、城市规划全体学生,在专业上基本完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架构。

经过对几届四年级6至10个班的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可分为三种:

(1)专业能力极为突出,领悟能力、思考能力及专业表现能力都很强,可以探讨较高层次的专业问题。约占总数的20%。

(2)专业能力较为适中,领悟能力、思考能力较强、专业表现能力一般,经过仔细引导,可以探讨较高层次的专业问题。约占总数的70%。

(3)专业能力较为薄弱,领悟能力、思考能力一般、专业表现能力较差,经过仔细引导,可以探讨一般层次的专业问题。约占总数的10%。

2.学生的心理特征: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不断发生变化。四年级学生属高年级,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通过多次的调查,可以总结出四年级学生的一些共有的心理特征,即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在心智上显得比较成熟,基本已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专业架构,拥有了自己认知世界、接受新知的方法,并常常带着批评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时间段上,他们马上面临下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因此在本学期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也较为复杂,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1)过于自信倾向:由于年级的增高、心智上的成熟及专业上的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高于实际,产生认识上的偏颇,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学生常表现出盲目的过于自信、坚持己见,对很多东西不屑一顾。 (2)心理迷惘倾向:由于马上面临的毕业实习,实际与理论之间所造成的强烈反差,使学生们深感底气不足、能力有限,形成较为矛盾的心理状态。

学生们急需拓展视野、重新整合专业知识,而面对专业知识的广博浩瀚、书籍的五花八门,一部分学生变得无所适从,产生迷惘的心理。这一时期学生们产生的求知欲与低年级有所不同,应很好引导。

其次,对教师自身条件和媒体条件的分析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设计不能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外,也不能违背教师的教学观念,否则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除此之外,对媒体条件的分析有利于了解都有哪些教学媒体可以使用,了解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这些都有利于教学实施。

(二)目标制定:找准你的教学切入点 1.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地讲授,培养学生从城市设计角度,独立发现、思考、解决城市相关问题的素质,并能够与自己所学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相联系,使原有的专业知识架构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2.目标层次: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将总体目标界定为三个具体层次,以便于实施与检验。

第一层次目标:系统地掌握城市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并可以能够掌握城市设计基本方法,解决专业问题。这是最基本目标,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层次目标:在前一层次基础上,能够与本专业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并触类旁通,引发对相关城市问题的思考;能够熟练应用城市设计方法,独立解决专业问题。这是较高层次目标,为毕业实习做好相应的专业及心理准备。

第三层次目标:在前一层次基础上,引发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国际国内相关成深层研究,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定势进一步完善整合,形成一个积极的、可以不断拓展的开放系统,达到可以自己发展的境地。这是最高层次目标,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程编制:教学设计的核心阶段 1.满足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依据不同情况增添相关内容。 2.将理论的文本、图片及相关素材编制成讲授的“脚本”。

3.教师从传统的“演员”转变为“导演”,从一言堂转变为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具体教学事件的发生、教学气氛的营造等等。学生从传统的“观众”转变为“演员”甚至是“主角”,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的后期——实施阶段

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形成教学特色,象上设计课一样上理论课。理论课因其固有的严肃性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效果,而设计课因其气氛宽松而学生较为活跃。教学设计上利用作业评述等手段使学生“热身”,快速进入角色,使理论课也同样轻松有趣。

(一)教学手段

以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系统为主进行核心部分教学,包括文字、图片及音像,使交互式案例教学成为可能。演示所有转变成电子文件的设计及实例,动态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形象性,同时,由于节省了传统的板书的时间,使得讲课的容量也比以前增加一倍以上,要求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内容。运用实物投影系统,进行作业讲评与课上徒手草图绘制。

(二)课程结构

1.对上一讲的学生作业评述(20分钟),包括课堂小作业及课下思考。运用三种方式:教师评述、作者评述、他人评述。2.主体讲授部分。内容:文字部分----本讲纲要 图片部分----设计实例、建成实例 草图部分----对讲授的图解说明分析 音像部分----让学生进入情境 形式:教师讲授、学生讲授教师补充、即兴提问、主题讨论。 目的:以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理论深入理解,变单向被动式为双向交互式。 3.课堂小作业(15分钟),下课前交。 内容:与本讲相关的小课题的个人观点。 形式:1页A4白纸,钢笔草图+文字 目的:训练专业思维及快速表达。 4.本讲思考(1周),下一讲上课前交。 内容:与本讲相关的课题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表明个人观点。 形式:多页A4白纸,钢笔草图+文字 目的:训练对课题的深入关注,课外资料的阅读,简练的表达。5.提供下一讲的预习内容。

(三)课外工作

1.对课堂小作业的评阅。了解学生的专业反映能力,并记录出勤情况。 2.对本讲思考的评阅。了解学生的认真程度,思考能力,并记入平时成绩。

(四)相关补充

1.课外调查:在每次课程循环中间,安排一次城市实地调查。到城市中去,实际的城市形体环境及城市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调查的内容包括指定地段的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环境特色、建筑形态、空间特点及活动支持等。调研使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深入理解了城市设计理论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专家讲座:在每次课程循环结束前,安排一次专家讲座,为2个学时,主题界定在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设计的进一步认识,包括目前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最新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讲座以先讲后答的方式进行。

(五)教师注意----身教胜于言传:

应用学科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很难想象,一位不会做或做不好设计的教师去大讲设计理论,会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教师自身的素养、举一些亲自参与的案例会更有说服力。国外的建筑教育由很多设计大师来承担不无道理。如果教师每次都准时,学生也自然不会迟到,身教更胜于言传。

(六)管理部门----学院及教务处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是整个教学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了解整个学院的专业教学,有利于你所教授课程的准确定位。

教务处对教学的要求严格而且正规,及时了解教务处的要求,有利于把握教学的方向,并自觉形成严谨的教学风格。

六、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1.听课情况。学生的听课表现可以反映出对授课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出勤情况:受欢迎的课程,学生出勤率应在95%以上,并很少迟到。 座位情况:受欢迎的课程,学生占座从前向后,反之则从后向前。

体态表情:受欢迎的课程,学生全神贯注、身体前倾,反之则注意力不集中。

参与程度:受欢迎的课程,学生积极参与课题讨论、回答提问,认真完成课堂及课后小作业,反之不然。

2.教学调查。

书面调查:每次再最后一讲结束后,进行书面调查,包括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效果的意见及建议,调查为不记名形式,尽量使其客观。受欢迎的讲授已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学生会积极参与并认真填写其真实想法。间接调查:通过其他教师或同学做间接调查,也较具有客观性。

(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摈弃了以往单一的考试的评价方法,注重两个方面:

1.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之和,更注重学生对教学全过程的参与。平时成绩为每次作业5分,7次共计35分。

2.考核为课程论文的形式,论文题目界定在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更注重对大量相关论文的阅读,同时又有对实际问题的相关思考,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论文的形成还可帮助学生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论文考核成绩占65分。

3.达到第一层次目标的应不少于95%,达到第二层次目标的应不少于60%,达到第三层次目标的应不少于30%。

(三)学校对教学成果的评价

目前,哈工大有教学督导委员会,可以随时抽查教学情况和中间作业情况,进而对教学成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城市设计概论》在听课抽查中,其出勤率、课堂气氛、授课效果等深受督导委员们好评,在去年的作业抽查中,《城市设计概论》的综合评定成绩为哈工大最高,在今年教务处的学生评教中,本课程也是名列前茅。可以看出,成绩的取得在于拥有塌实认真的教学态度,在于拥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于拥有突出专业特征的教学设计。

“城市设计”是应用学科,其理论的讲授内容势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其讲授方式虽有章可循也应该不断充实更新,落在文字上的只能是阶段性的总结与设想,良好的授课效果来源于持久地探索与日臻完善的“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设计。相对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工作量,要比以教师为中心的工作量多出几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地、有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

推荐第10篇:[学习心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习心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11-05-25 [学习心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杨本胜

一、培训班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强广东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委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资培训中心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职业教育发展学院联合举办了2011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第二期)培训班。

二、培训目标 该项目是为了适应职业教师培训的需要,为高职高专教师设计。培训重点是拓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希望通过该培训,学员能够:1.确定和制定合适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2.掌握教师角色的不断变化,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去创造),达到开发学生必要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标。3.确定和开发教学尤其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使用的资源。4.确定对专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评估方法。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一)内容:以学生为本;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作用;问题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和独立的学习活动,探索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态度;支持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对概念的质疑,扶持学生,通过竞争和合作进行学习;刺激学生互动;选择具体成果的活动;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等。

(二)方式:运用六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教学方法进行培训:1.Projects/Independent learning(项目/独立操作法);2.Simulation(虚拟环境法);3.Using Models and learning objects in the VET claroom(职业课堂使用模型模具法);4.Practical activities(实际演练法);5.Case Studies(案例分析法);6.Game(游戏法)。

四、心得与体会 1.教学理念急需转变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填压式学习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权利。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拥有绝对的权利控制课堂活动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和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只能机械式的学习和听讲教师讲解的知识,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始终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设计的规定模式进行大脑的思维活动,使得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思维的脑力活动被压制。

2)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丧失严重。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始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推动者,教师不停地在讲台上讲解新的知识,学生只能坐在下边听讲。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并没有选择知识的权利,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发挥个人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学生最佳能量和状态,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

3)形成了严重的教育淘汰局面,导致了人才培养“金字塔”的格局。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充当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却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了“讲台是教师的舞台,台下是学生丧失斗志的邢台”,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洋溢的讲解,换来的却是学生睡觉,说话,玩游戏,玩手机等各种形态的厌烦课堂表现。最终,一节课程,也只有极其少数的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学到一些东西,这样就导致了一大部分学生随着对课堂教学兴趣的丧失,逐渐地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被淘汰,在某种程度上就中断了自己求学求知的机会。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就业能力下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也是学生消化,理解,应用理论知识的平台;反过来,理论知识又是实践操作的前提和条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个人的意识形态等影响,导致了人为地分离了这两个教学环节,出现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匮乏的尴尬局面。使得我们的培养的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导致了学生就业能力的下降。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了现有的教学理念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同时,这次培训使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未来教学方法的趋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

通过培训,我获得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传授给我们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及怎么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以后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教学手段需要丰富

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同时,还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课堂积极性低。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为自己的课堂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视频动画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试验教学”,“实物模型教学”等,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课堂创造条件。

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改变学生听课的态度,课堂活动的气氛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

3.教学交流与反思环节需要建立

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去改进自己的教学,经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

反思指回顾过去的经历,明确其意义,确认今后要做的事情。反思有助于重复有效的学习,吸取教训,培养自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我们可以用Kolb’s的“实践学习圈”来描述和刻画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反思的方式如下:

?

默默思考过去的经历 ?

找别人交流这种经历 ?

把交谈内容记入日记中 ?

再次讨论 ?

思考感觉好的方面 ?

思考感觉不好的方面 ?

想象自己本希望发生的事情

?

想想相关人员的感受或所受到的影响。 ?

弄清你读到/看到/听到的事情的重点 ?

找出与其它情况相类似的方面。

所以,教师需要建立自己的教学反思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创造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

教师的角度(作为教师怎么样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方法)

?

学生的角度(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有什么样的反馈)

?

同行的角度(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

理论和文献的角度(从成熟的教学理论和著名教学文献,专著上去评判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最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循环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收获

通过为期6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具体如下: 1.了解了面对一门新课程该怎么样做? 2.了解了怎么样上好第一堂课? 3.掌握了“破冰行动”的方法

4.掌握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5.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设计的九大原则 6.学会了怎么样进行“教学反思”

第11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快乐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快乐课堂

新学期工作会议上,我校校长高级顾问陈克充副院长就我校现状、发展定位及未来规划做了详细地分析。陈院长指出,我校作为一所建校十七年的重点职校,在全体北江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创造了自己的德育管理品牌,但在未来的校园建设中我们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符合自身教学特色和富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上还明确了本学期我校要以学习践行国学经典《弟子规》和生本教育作为开展德育和教学工作的两个抓手,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力争让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回顾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校许多老教师都感觉自己形成了比较简练精确或是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能比较好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严格执行预定教学方案。但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快乐,少有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少有学生的“突破常规”,少有意料之外的亮点。同时老师难以发现学生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无法有效地把握全班学生在该次课堂上是否已经解决所有疑问。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学生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工具和老套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我们的新要求。90后的中职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展现自我,传统的课堂显然让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正当我们还在摸索生本教学法的理论并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展该方法而一筹莫展时,韶关市教育局职成科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送教上门培训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隆重开班,此次培训的重点就是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掌握最前沿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

短短一周的培训中,英国专家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他们所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在理念上受到了冲击与启发,更大的收获是系统的学习了这种新教学法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技巧。学员们从培训中理解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理念,就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倡学生的动手思考团队合作能力。也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九大原则:让我们认识到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使用活动、资料来激励、帮助、挑战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核心就业技能;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帮助;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为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开展生本教学法提供了灵感与指南。

培训结束后,我校教务处即刻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进行学习成果分享会与公开示范课活动,全体老师都变成了勤学好问的学生,记笔记、提问题、分组讨论等,积极的融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前,陈寨光副校长就如何在我校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一转变思想。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改革,首先必须是传统思想的彻底转变,是传统模式的彻底打破,即“先死而后生”。从某个角度来说, 转变肯定是痛苦的,所以教师要下定决心,铲除思想上根深蒂固的窒碍教育发展的顽疾,从灵魂深处对改革目的、方向、前景达成最大的认可度,只要思想彻底转变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2、二加强学习。一1是用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念武装教师思想,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让教师真正相信学生,才能彻底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学生,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二2是加强对洋思课堂模式的再学习,深刻剖析其中“精髓”,结合本地校情、学情、考情,打造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三3是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请进来,送出去,“练好内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3、三以研促改。一1是抓实集体备课活动,群策群力打造模式课教案,让大家都有本可依;二2是抓实教学反思活动,建立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机制,将改革推进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小课题,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逐一破解难题;三3是武装一批骨干,树立一批模式课典范,以先进带后进,继而整体推进。

4、四强化执行力。一项改革的成功,必须有相配套的激励执行机制做保证。学校要建立一套监测——反馈——评价——落实——奖惩的激励执行机制,改以往“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这个机制需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学生层面要有对其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的评价规范,并建立层层监督评价机制,日记载、周总结、月考核,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其适应没有人“拽着”、“抱着”走的课堂模式;教师层面围绕改革的推行要求从备、教、批、辅、考、研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并将活动的改革要求和教学质量的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学校管理人员包学科包落实,实行日巡查、周反馈、月评比,奖励改革进程中的先行者、优秀者。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引入与开展给我校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务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系列教研活动,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教案设计评比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论文征选与评比活动,正是通过这一项项的活动,使我校教师都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坚持不懈地效果是显著的,教师们惊喜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始通过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查阅专业适应手册;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解;公开场合能大方、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质疑、态度;更学会了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合作,主动学习成了许多学生的习惯„„课堂又活了,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进行碰撞、智慧之火熊熊燃烧、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与拓展。

一个学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引入与实施证明了生本教育不仅是课堂形式上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构建快乐的北江课堂。

第12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自我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记录及总结

作为一名实训教师能够参加本次培训是非常幸运的。我带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参与到其中的。这次培训确实在心理和技巧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提出更大的挑战.再次感谢院系领导给我这样的机会,以下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九大基本规则。授课人尹恩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充满幽默感的老师。他的言谈举止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不断比较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感受很多。感受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1、相互认识是教学的开端。职业教育中,教师、学生的相互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越多相识、鼓励就越多学习。个人感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有很多方法,记住姓名是其中的一种;不能忽视任何学生的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是相互信任的开始;互动、彼此关注非常重要,要不断沟通,了解对方关切;

2、新的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是教学与创意相结合,要有新思维,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上课要有节奏,保持动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工具(诘问 幽默,团队合作,非常规,头脑风暴,感情思维.说服,创意,,社交式学习,同学互评,自评,教师点评,刺激(环境改变),辩论技巧,比赛)

3、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尹恩教授站到椅子上又坐在地上说明看问题要不同角度)

4、基本规则:倾听(学生、教师双向);尊重(自己赚来的);开放的思想(不要囿于过往的经验);不明白、犯错误是正常的(给学生以自信,下次他们会更好,学生更有动力)。这些规则是每次课程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之间订立的“合同”。关于规则感受最深的是开放的思想,就像哈韦教授的例子――拥有开放的思想,周游世界才有收获。

5、讨论:①这些原则会有什么帮助②我们会碰到什么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是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在自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在有价值问题下(即能激发来自学生内心探索需求、导引积极思考、引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2~4人小组)可以按照既定的发言顺序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深入探究,有助于学生澄清疑点,突破难点,把握要点。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可能产生教师也意料不到的新发现,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突破性展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老师要经常走进学生中,提高学生的投入度;把学习变成许多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信心与创新(创新就是有信心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赞扬与鼓励是本方法重要组成部分,发现任何细微的创新;以后的工作需要一个专业的教学工具包。

学习已经完成,但心情并不轻松,因为把学到的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创新的继承和借鉴更加有难度,但我并不会因为困难就放弃改变,我一定要把这套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与老师们进行分享。让我们的学生不再被迫式的学习,要主动独立的学习,并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未来我的计划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实践,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13篇: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和谐班级

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和谐班级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不仅在教学质量、教学设备、就业方面走在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在日常“三风”建设上尤为重视,转变以学生为主导的“新三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值得同类学校借鉴。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 “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特点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总之,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现代师德修养》)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

1、人本性。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教育管理论》)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2、情感性。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现代的“和谐教育”等都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的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3、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忌千篇1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班主任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与教育方法;对变化着的班级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管理活动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细枝末节,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

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学生为中心”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1、制定“合情”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1律”为根本依据。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笔者曾与学生一起制定了《02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班规》,班规分“宿舍”、“早操”、“上课”、“第二课堂活动”、“文明礼仪”这五个方面。除了大家遵守的共同的内容外,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又与学生分别对以上规范进行了变通,如在“上课”一栏,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发言热烈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发言过

一、两次即为优秀等要求。而后,师生约定既然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个人规范就应共同遵守,一个星期评定一次,凡得“优秀”则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因此,“合情”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2、设立“合理”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目标。这目标包括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宜根据个人及班级具体情况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合理目标。这样的目标易于实现,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使他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奋进。

对学生个体来说,设立个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魏书生语)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如开学初,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可以在黑板报上方装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警句,可以在教室前门旁布置“我的格言”栏,让每个学生写一句自己的格言,再在格言旁署上名字,贴上照片。还可与学生一起挑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贴在教室的四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自我教育。“人具有了自我教育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魏书生语)

对班级来说,设立集体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进行。如:学校的常规评比,学校的运动会 ,歌咏比赛,诗朗诵比赛等等。班主任应利用好这些契机,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然后一起向即定目标努力。这样的管理活动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实现“群体”决策

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管理论》)班级作为一个小组织,班主任在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

“群体”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它超越了班主任的个人智慧,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班级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分散给全体学生。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队、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老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规的制定等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

4、运用“柔性”管理

班级中的学生是一个流动的整体,文化状态、道德水准以及素质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要驾驭学生就要班级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应地调整管理策略。

表扬是班级管理的常用策略。对学生要善于表扬,只要表现良好,不论多么细小的琐碎之事,都要加以表扬,表扬可以带来价值感和荣誉感,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地工作。记得有一回,我无意中看到班上一位女同学在下课休息的时候主动地在整理教室一角的卫生用具。第二天班会课,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赞扬,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以后的卫生用具一直是那么整齐,就连大黑板、小黑板也都一直擦得那么干净,摆得那么整齐。

问题较多、难管的学生,往往性格暴躁,但这些人重义气,假如班主任采用交朋友的方式,接近他,时刻关注他的行为,直到把你认作朋友,他就会倾听你的教诲。如我班上一个学生因为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对他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影响了班级荣誉,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里看出你是憋足了劲儿,要为班级争回荣誉。”

运用“柔性”策略,需要班主任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脉搏,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手段,并且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因而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中,对形成有特色班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强烈的影响。”

附: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技校,常年招生,在校生1.5万人,有春季招生、秋季招生,欢迎全国学子报读!

第14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实验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实验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文中简述了该教学形式中如何贯彻学生的中心地位。

【】探究实验教学 问题 设计 参与 开放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广大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同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以更新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才能使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实验、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问题方法,培养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探究实验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理解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其教学流程如下: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以问题的提出为起点,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多下工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下多下工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多下工夫。在这种情境创造中值得借鉴的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决定者的角色,而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学生思想情感的、没有威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我在“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教学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早晨7点,小刚在上海家中接到妈妈从东京打来的电话,她将于今天上午9点从东京起飞,两小时后可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小刚于当天上午11点到达机场,可是没有接到其妈妈。他从机场问询自得知东京9点起飞的航班已在10点种到达上海,机上的旅客都已离开机场。于是小刚打电话到家,妈妈刚踏进家门,并在电话中说:“小刚,你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请问小刚错在哪?学习小组在我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很快地将问题集中到了东京9点和北京9点的不同,然后通过地球仪和电灯进行“地方时”探究实验活动,最终学生不难得出: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的发动。那么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当学生在提出问题时,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要认真地倾听,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想法;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时,教师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二、探究实验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而正确的探究实验教学组织应当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知识和现象开始。从熟悉的知识空间、知识领域进行引导,能够架设好通向未知领域的桥梁,以顺利地向未知的领域过渡。

例如:在学习“日历上的科学”内容时我设置了一个“扑克的学问”的探究实验——每个小组一幅扑克,设计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1)扑克牌共54张,除大小王两张牌外,余52张共计多少点?(J计11点,Q计12点,K计13点)(364点)。如果加小王(计1点)共为多少点(365点),若再加上大王(计1点),又共为多少点?(366点)与一年的天数有何关系?2)扑克牌除大小王外,余52张,与一年的什么数相同?(52周,大小王分别代表日、月)3)四种花色分别代表一年的什么?(四季)黑、红两种颜色代表什么(昼夜)4)每一种花色共有多少点?(91点)大约与什么时间长短相同?(约等于季长)。在此探究性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了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进一步观察每人手上的日历所包含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认识农历是阴阳历,意义建构日历中的各种历法成分。

三、把探究实验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主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假如学生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科学究竟为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体会,接受这些知识。而且这种主动权要贯穿于整个探究的全过程。

例如在“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小明在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发现蔗糖固体溶于水时,不同情况下完全溶解所用的时间不同。从小明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每个小组在探究实验报告单中书写要探究的问题,全班讨论后,选定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学生总共列出九个因素:搅拌、温度、水的质量、蔗糖的质量、蔗糖质量与水质量的比值、蔗糖的颗粒大小、先放糖还是先放水的操作顺序、杂质、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每4人一组,选择一个猜想,作出假设,再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要填写探究实验报告单,实验结束后,借助报告单,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各小组实验进行评价。

学习的自主性是探究实验教学的生命所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该是自觉主动的行动者、探究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

四、探究实验课堂的组织形式要有开放性

探究实验课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方法、设计等方面。首先实验课的设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和方法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同时也可开发校本课程,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下主动的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月相”时,我就要求学生在学期初期就对月相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相关信息,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对累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探究月相的成因。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有开放性,在《观察蜗牛》的教学中,教材中设置了蜗牛有视觉吗、有触觉吗、会嗅、会尝吗、会听吗、质量有多大这么五个探究实验,实验结束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蜗牛,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这样将学生把探究验课堂延伸到课外,广泛猎取,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验设计上,也要有开放性,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实验材料,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的材料,设计与课本不同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科学性,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如通过实验区别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溶液的方法有几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实验进行设计,得到了近10种方法。

探究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实验能力、综合素质和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都是十分有效的。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诚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实验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宁波出版社,2018

3、钟启泉 袁运开 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第15篇:以学生为本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郭安仁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上次全院师德师风动员大会上,我认真听了一些教师的演讲,我为他们的事迹而感动,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默默地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通过这次大会,我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决心在太阳底下这个最光辉的职业中,“正人先正已”、“打铁先要自身硬”,学而不厌、勇于创新、认真执教、爱岗敬业,和广大教师一起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其实要把一堂课上好并非易事。已故的北师大校长陈垣曾感慨,自己研究数月的成果有时还不够一堂课来讲。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讲了多年的中国新闻史,史实早已烂熟于胸,但每次上课前依然会认真准备两个小时,增加最新的发现与感想。为了考证民国初年黄远生被害的真相,他去美国访问时曾专门到旧金山;为了了解邵飘萍在日本的流亡生活,他也曾到日本查寻,力争接近历史的真实。研究成果放到教学中,更令学生耳目一新。

现在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对于一些老师来讲,课可以少上或不上,但论文不能不写,科研不能不搞,而且在有的学校,搞科研可以折算成课时,课时却不能折算成科研。讲课凑合了事,误人子弟,受害的是国家的未来。

说到底,学生才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潜心科研并没有错,学校鼓励教师从事科研也没有错,但让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坐职称的冷板凳,这让人心寒。所以,有人建议要像鼓励科研一样鼓励教师上讲台,可以制定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选择以科研为主的老师,课可以少上一点;而选择以教学为主的老师,论文就不用写太多。

桃李满天下,薪尽火相传,对于教师,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教育的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蓝天!

第16篇:以学生为本

新时代新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

摘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所以开展任何工作都应该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理念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管理活动的主要思想,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在高校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了高等院校管理中应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理念;高效管理;应用

从目前高校管理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都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实际应用中,管理人员必须围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开展管理活动,做到全面培养人才,同时还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管理的作用。

一、“以学生为本”理念概述

“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主要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拓展和延伸,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就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促进全体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教学管理,在工作中将“以人为本”作理念作为管理的主线,并开展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管理活动时,应该根据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来融入这一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眼于德的要求、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要求,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等方面,既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是应该在第二课堂上下功夫,在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帮困助学、权益维护等,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具体困难上做文章,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需要人才。

二、高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高等教育恢复之初,主要利用传统教育方式来开展教学以及管理活动,虽然这种教育方式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条件,并且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传统教育是依附于农业文明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主要倡导的是“师道尊严”,重点强调“传”与“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评判好学生也就自然以听话、能够复述教师所教内容为主要标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现代教育阶段,教育存在的

主要背景就是信息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信息,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现阶段高校师生的关系来看,部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属于相对陈旧的。这种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方式反应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就应该以个性化管理为主,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该尽量以学生的利益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能够满足学生对自我实现的要求。

在高校管理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将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让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够体现出来,在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以后,就能够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在高校的管理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

(三)在高校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符合市场规律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地区间交流的增多,市场化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从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等学校的教育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来运行。学校要想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站住脚,就必须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整个教育管理工作都围绕学生来展开,在教育管理中融入高质量的服务和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来满足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求。

(四)“以学生为本”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以学生为本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将学生作为所有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而学生正是所有教育活动开展中心和被培养的主要对象,所以学校开展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将学生作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改革以及完善过程中所做的所有工作也都应该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一基本理念来开展。

(五)“以学生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重要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和尊重学生,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尽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必须应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确保这一理念的准确落实,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措施

通过以上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阐述,以及对高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性的探讨可以看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满足更好的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那么,以下就提出几点在高校管理中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来进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定的,所以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应该将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来开展和完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取得的成果能够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二)良好的素质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政治和学风问题是他们在校期间必须要完善的两大问题,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良好的学风,才能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品德和行为,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时,高校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均衡性,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能够放松精神,正确的对待和转化压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在管理学生的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思维已经基本成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培养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既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全面的教育。

(三)大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宽松,课余时间较多,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可以尽可能的利用课下时间,来合理的安排一些课程,例如学习指导、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帮困助学、权益维护等课外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基本都属于课外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很难接触到,为了更好的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应该适当的增加这类课外内容。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调查学生的近况,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校的工作人员也应该集思广益,不断探索如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能够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四)尊重学生的需求。我国教育部提倡学校在培养人才时,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人才,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多层次的人才。在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时,应该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作为学校管理中心。也就是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权利,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现出自身的权利。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当学生提出合理的需求时,校方能够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在培养学生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

总结: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能够体现在方方面面,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该了解“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本质含义,同时还应该不断探索这一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管理工作,进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夏.浅析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家教世界,2013(3).

[2] 石蕊.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3(1).

[3] 孙国栋.浅析高校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J].改革与开放,2013

(1).

[4] 李克; 吴立忠.民主与法治相互作用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1)

[5] 邱爱午.基于和谐视角分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

[6] 温斌; 胡婧超; 张增水.基于“学生为本”理念的高职学生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3(9).

[7] 于玲.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J].科技信息,2013(4).

[8] 夏韩辉; 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4).

[9] 郝学武.“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湘潮(下半月),2012

(9).

[10] 田甜.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借鉴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2012(3).

[11] 王晓勇.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12] 贾文婷.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困境解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3)

第17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创建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基本都建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随着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广逐步深入,逐渐暴露出运行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信息系统不能很好支持地教学业务,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文章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以管理职能为导向的设计思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长为出发点思考和构建全新的教学管理系统,为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带来质的变化。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系统构建

1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高校基本都建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但是随着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广逐步深入,逐渐暴露出运行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下,教务系统不仅仅只是一个事务工具,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事务,单纯从技术层面无法达到应用和管理中所有的要求[1]。传统的教务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支持教学业务,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主要有几种形式: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引进定制。无论哪种建设形式,基本都是基于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开发的,有着突出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灵活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差。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已建成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多数不具有扩充性。二是目前市场上各种在用的教学管理系统,功能基本同质化,教学管理过程仍然基于传统模式,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管控、资源的统一调配,主要站在管理者角度考虑系统建设,没有以学生学业发展为中心,对学生学习过程难以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三是教与学的效果不能准确地评价与反馈,教学运行数据记载不够准确、详细,不能及时对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教学过程管理不能与教与学过程相融合,业务流程和数据不对接。总之,市场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不尽合理,规划与设计者对系统的设计通常仅从系统当前的实用性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需要,这使得系统的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滞后问题,从而导致系统不能长期稳定使用。因此亟需设计构建一款既能满足目前教学基本运行要求,又能满足未来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管理系统。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需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如何制定及组织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管理、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教学管理系统需要改变现行的从管理人员解决事务角度设计的思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设计管理系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系统基于SOA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提供面向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服务。系统以学生学业发展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借助移动通讯技术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和跨部门协同工作能力。通过对教学运行过程数据的有效记载和分析,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系统总体功能框架分为3层结构:教学过程管理业务单元、网络辅助教学业务单元、业务服务支撑平台。其中教学过程管理业务单元层为系统主功能模块,包含教学管理各主要环节;网络辅助教学业务单元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提供服务支持;业务服务支撑平台为主功能模块基于流程的业务信息传递提供技术服务;综合信息门户是系统进行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系统功能的构建

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事关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系统的重要部分。系统管理员是系统最高级别的用户,具有系统最高控制权,为其他用户设定应用权限。系统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设定不同的服务应用和操作权限。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辅助服务。针对用户特点,需要匹配以下应用服务。

3.1教学过程管理模块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应支持完全学分制或弹性学分制,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学生个体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活动。系统除了支持包括排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重点加强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系统搭建从传统以整班教学管理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适应个人化培养路径的课程地图平台建设。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设计自己的课程规划并进行选课、学习。通过课程地图中的学习雷达图能够动态反映个人学习进展,以及与个人课程规划的符合度,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为了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的落地,需要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时获取学生教学反馈,重点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实现教学质量评估、各种问卷调查需求,支持匿名调查,支持按照调查评估需要对参与者范围和人数进行设置,支持调查时依据参与者的答案进行后续调查题目的展开。评价包括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3个维度,可实现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评价2种方式。授课教师可查看本人评价结果和反馈建议。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如学生选课记录、课堂表现、教学空间使用状况等需要详细记载,通过报表系统统计分析数据,并反馈给教学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管理行为,为教学业务决策提供支持。作为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实时通过教学运行状态数据,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进度、工作量,通过与辅助教学系统的无缝对接,进入授课教师的在线课堂进行听查课,了解教学情况。

3.2网络辅助教学模块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交互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还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多向信息传递[2]。通过构建网络辅助教学模块,主要关注学生个人学习成长过程,支持师生间充分的信息交流,学生相关信息的有效、及时获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学业成长特点,网络辅助教学将会贯穿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整个学习历程,该业务单元是学生、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统一入口,是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成长,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主要功能如下:(1)课程信息查询。教师可实时查看个人课表和学生名单,提前了解课程安排,做好上课准备;学生可查询个人课表、选课结果和学习成绩,实时掌握个人学习状况、学业发展情况,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2)教学准备。教师通过录入课程简介、课程大纲、课程进度安排,上传个人视频,让学生上课前提前了解课程情况、熟悉教师;系统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料的上传,支持简单快速制作短视频(影像、声音、简报),并且自动上传至平台课程对应章节,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大幅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支持。(3)教学组织。教师可通过系统进行在线点名,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自动折算平时成绩;组织学生分组教学,通过心得分享和即时讨论与学生交流互动;支持在线视频教学,开展远程教育;布置在线作业,组织在线测试和在线考试,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4)教学辅导与预警。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偏差时,可以透过辅导专业人士,让教务人员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出席情况、成绩等因素导致无法通过课程时,可以透过学习预警方式,让教务人员通知与了解情况;针对被预警学生发送预警通知,由任课老师进行学习关怀,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并视学生个别状况提供相关学习资源与后续追踪辅导。(5)问卷调查。教师可以进行课前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反馈意见及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该系统与教学质量评价模块关联,通过该平台向学生发布调查问卷,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进行评鉴,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过程。

3.3服务支撑平台

服务支撑平台是对系统整体业务功能的支撑服务工具,可应用到各业务单元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即时通讯平台和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主要业务工作的流程驱动,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和跨部门协同工作能力。其主要服务功能如下:

(1)工作流系统。工作流系统实现常规教学业务流程化管理,如学籍修复退转的学籍异动流程、学生学业修读变更(重修、免修、免考)流程、学分认定申请流程、专业申报流程、课程申报流程、培养方案审批流程、教师调停课流程、教室申请流程、学位申请流程等。流程建模工具在一定范围内支持自定义流程,各流程节点授权对像按设定时间动态控制,可预期/逾期提醒,提醒方式可借助邮件和短信批量发送或个性化发送。

(2)综合信息门户。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各主体之间沟通成本较高,存在沟通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为了使教师、学生能及时了解教学各方面的信息,使相关政策、通知、规定及时贯彻到位,需要搭建全校统一的综合信息门户,作为学校发布教学管理信息的综合平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信息交流的窗口。通过该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机制,与其他各业务模块紧密集成,构建面向对象的应用中心,能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信息门户主要通过应用中心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对象提供不同的业务服务。主要包括选课信息、课表查询、教学评价、成绩查询、学业预警、课程消息推送、流程申请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校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3]。为了适应当前用户的社交行为习惯,将在综合信息门户的基础上,搭建适应移动端应用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将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推送,为师生和教务管理部门提供一种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应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各个环节实行更全面的质量管理和跟踪,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种提醒式的帮助。

4结语

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系统,必须转变传统的以管理职能为导向的设计思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长为出发点,既满足符合教学基本运行规律,又要满足未来教学改革需要。系统平台的搭建将促使教学管理工作从传统管理型、事务型向服务支持型转变,为新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杰欣.解构与建构:高校教务系统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1.

[2]谷永芬,吴倩.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3):215.

[3]余庆泽,白丽,郭佳佳.校园移动学习的平台应用与系统构建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27.

第18篇:浅议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

浅议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

关键词?演学生中心,课堂教学,历史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5)11-0003-07

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并非现在才有。任何时期那些求进步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上除着眼教学目标外,普遍关注学习活动的指导。当然,他们也通过良好的教学发展自己开发学生能量的技艺。①然而,历史教学可以明确区分新旧教学法时,打出的口号便是“以学生为中心”。②那时,甚至提出“没有学,就谈不上教”的主张。③遗憾的是,主流的历史教学则太习惯于“教历史”等于“讲历史”的观念,而且“讲历史”又被狭义地理解为“教教材”。于是,在教学现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还是不能替换“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观。

今天我们看教学,把“教”的本质直书为互动,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因为单向的、接受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主体感和创造力,并在学习中始终被动,所以要用多向、主动式的教学改变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探索互动的、师生共同承担的评价角色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更为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有助于教师自觉地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成熟的教师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诸如,“我教的内容学生真的懂了吗?”“学生能够思考这样的问题吗?”“他们准备好学习新知识了吗?”这类问题,既基于教师的经验改善教学,也同时对激发教学创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作用。其中,还蕴涵了教学评价。

10月30日下午第三节课,我在初一(2)班组织了一次辩论课――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经过课前周密的准备,我想象着辩论课的精彩景象。然而,一切大出所料,学生无话可说。我尽量挽回“冷场”的局面,提示道:“认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秦王扫六合’。”“我们都了解哪些有关秦始皇的知识?”没人应声。我急了,便说:“想到什么都可以说。”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前准备的资料、提纲,成了学生手中最有力的助手”。④

课后这位教师反思道:“教学思路没有问题,教学方法有问题。”“关键是不了解学情。”事实并没有这般简单!教师所确认的“问题”――教法和学情,不过是自我经验的自然回馈,包括学科教学论习以为常的诊断角度和现实累积的经验,还不是认真的抑或是专业性的反思。比如,怎么解释“经过课前的周密准备”,但没有发生预想的“精彩景象”呢?这里的“周密”究竟指什么?“精彩景象”又特指什么呢?为什么一句“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就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呢?从现象看,学生缺乏展开该辩论的知识基础。但是,这不是预设不起作用的要害部分,也并非“不了解学情”那么简单,因为教师让“什么都可以说”时,“课前准备的资料、提纲,成了学生手中最有力的助手”。精彩景象或许就不再出乎“所料”。所以,问题出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本没有学生的位置,他没有为学生应有的表现设定前提条件和提供自我判断的机会。

我们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并不是仅仅着眼活动本身――做什么活动和怎样做活动,而是要特别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无论教学还是评价,重点都在这里。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范围和学习顺序,以及源自教师的讲述或由教师提供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教学和评价。今天,虽然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但是决不能把学生的理解只限定在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直白地说,这样做,不能确定历史教学求真的本义,亦无法保证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发挥。①若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围绕学的动机,强调教应有连续性的激励作用,也利用教营造活泼的学的环境,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发现,我们的历史教学现场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对学生发展产生真实影响。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的做法是:②

我课前布置学生按照兴趣和特长,组成“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下设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调查小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调查,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呈现调查结果。……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课堂上各组通过小品、歌曲、朗诵、英语、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示调查结果,其他同学则参与评说。……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说起来了,唱起来了,画起来了,成功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将教学评价嵌入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常态。问题是,做不好极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削弱历史的叙事性,使历史学习在各种活动中变得琐碎;二是让廉价的评价充斥课题。即便是上述比较成功的实验,也只能是在学习兴趣、考试成绩有长足的进步,而在学生历史意识和能力发展方面,仍没有确凿的实证研究说明它是有效的。因此,目前的历史教学界还是信奉“一节好课是讲出来的”道理。至于一般的课,就只有讲课本知识了,乃至“不考不教”的现象普遍存在。③诚然,以考试结果论质量,以讲解考试重点为指针,以训练书面考试能力为目标,不符合“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历史教学原则。④历史教学是否也到了非转变评价范式⑤不可的时候了呢?抑或是需要确立更为平衡的评价系统呢?⑥笔者以为然!尽管困难重重,但并非做不到,更何况我们的一线教师已经开辟了通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道路,作为改善历史教学的方向,它是观念层面的前提,更当是行为层面的前提。

历史知识作为公共知识,在体现国家意志、民族认同等基本价值的同时,还应当包括认识自我、探究多种观念、分析各种争论或观点等丰富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使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也包括对学生的定性描述,最后还包括对学生的价值判断”。①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评价包容基于学生独立思考而产生的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据此,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达成如下教学要求。

(一)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位历史教师谈及自身发展时,牢记着这样一句话:“你在这节课中,想告诉学生些什么呢?”因为正是这句话让他懂得了“为何而教”。②

“为何而教”在理论上是对历史教学本质的追问,旨在揭示学生将学到什么。而从教学形式上看,便是积极地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具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观点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承担其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课堂环境越是自由开放,学生就越是乐意释放自己的学习能量。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线性地编码,诸如“历史五W”――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一问到底、一讲到底,而是能够按照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追究具体学习主题的意义,并关注学生看问题的整体视角。③即便是把who、where、when、what当成四颗珠子,串联它们的why也应交给学生,以此启发他们“想学习”的本能。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悬念的期望”。或许这样的课堂不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看起来有序和有效率。但是,只要教师有能力让学生理解和组织好学习问题,而且自己扮演好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问题的咨询者、创造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心理的支持者,以及弹性的学习资源的支持者的角色,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果。比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课的活动。④

“小时候同学们有很多的理想,对长大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定有过不少的憧憬吧!”同学们笑了。……时机到了,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一个体会职业的机会。他们显得惊讶、好奇,干什么呢?我在黑板上写下“医生+经济学家”。

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想不明白这和历史课有什么关系,但是很有追问下去的兴趣。……今天,我要大家用医生的诊断方法,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写一份诊断书。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两行字:

苏联、东欧20世纪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

要求:病由、病症、诊断、处方、医生签名

同学们有的惊呼、有的微笑、有的面有难色,怎么写啊?他们看着我,有些无助。我说:“因为你们是实习医生,所以不要求单独出诊,你们可以4―6人一组,协同合作,一起完成一份简洁而深刻的诊断书。”

(二)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复杂性

学校课程是人类经验凝结的成果,并非学生人生经历的产物。即便是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关于人类的过往经验,无论它包含着多么丰富、多么复杂的人生指引功能,也不具有知识终点――所谓终极价值――的作用。任何学习阶段,对学生的经历而言,都是暂时的需要。历史学科不过是用一些比较成熟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探讨历史方面的问题罢了。随着学生的经验逐步丰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较大,这与传统的社会环境相对单纯有关。现代社会则不同,学生的生活世界远比学校所呈现的知识世界丰富的多。源自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会导致他们喜欢或不喜欢学校,喜欢或不喜欢历史学科。同样,学习伙伴和学习环境①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作用还大。所以,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就成了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力图合情合理地把学生的经验与所学知识关联起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宜的方法,去认识“不是我该知道多少”而是“知道怎样知道”的道理,促使课堂也具有社会交流的功能。为此,在课堂学习环境中,理应:(1)承认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需要和想法;(2)如果要学生投入探究活动,就要提供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3)教师既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和学习者;(4)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他们的问题,否则就很难营造充满快乐的学习环境。

上述要求符合“学习维度”理论,即学习包含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和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过程。前者要求使用适宜学生表现的材料和设计方案,②后者依赖启动学习动机以及定向个人学习水平,来实现真实的活动、对话和合作。③

(三)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

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由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虚拟世界④生成学习结构,单一的以知识世界主宰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势必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学生借助数字技术理解历史、探究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既是现实也是趋势。

可以肯定地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适宜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要求。诸如自由地做事,喜欢自己定制,富有个性化;更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并愿意承担监督员的角色;习惯性地把娱乐融入到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注重协作,要求速度,并主动地尝试各种创新。据此,历史教学应减少对学习自由的限定,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集中精力去完成应做的事情,而且要有能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节奏,熟练快速浏览,研究达成最佳学习效果的方法等。⑤

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即可定位要评价的内容,以及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贯通起来,做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从理论基础看,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依然重要。它关乎教学目标的确立,也涉及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一)认知领域

(1)了解是记住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大量使用“了解”这个行为动词,旨在强调学生应达到简单记忆和重组信息的要求。(2)理解是能够有意义地编辑信息。它由转化、阐释和推理构成。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述学到的内容。(3)运用是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获取和使用信息。它通常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归类、抽象和编程,二是解释我们该如何像史学家一样的工作。(4)分析是把一个复杂的内容拆解开,大胆假设并小心求证。(5)综合则需要创造性地产生一个完整的结论。它需要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细节,然后将它们组合成新的知识。(6)评价就是对事物、人物、现象和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建立评价的基础标准,二是该标准必须运用于要评价的对象。⑥抑或说,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亦在他能否对历史做出有价值的判断。①

(二)情意领域

该领域关乎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合作、创造性、毅力、志向以及价值观,它们与知识或技能不能直接对接。②兴趣、态度、价值观和欣赏也是一个递进关系。而且,从低到高的每个水平,需要形成一种稳定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需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接受与参与。这是学习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接受与参与是否主动决定着学生学习欲望的活跃程度,以及学生认可其学习成就是否得益于学习环境。还有,因为学生习惯地处于消极位置,所以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教师的职责。作为教学评价的技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愿地集中精力学习,并在参与中获得更大收获。所谓创设好的学习条件或环境,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更要培养他们愿意倾听他人观点和意见的态度,这在历史教学中十分必要。

(2)做出反应。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也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满足感。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否自觉参与活动、是否具备寻找证据的兴趣、能否扩展选择或活动范围,都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3)做出评价。内化某个观点或价值观,并能够连贯地将它表现出来,是历史教学的特色所在。成熟的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不只是接受一种价值观,而且还关注他们产生支持或捍卫所认可的价值观的愿望和态度。与此同时,也帮助学生认知多样的价值观的存在。为此,教学评价理应包括以下内容:能否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参与社会活动、是否有兴趣和能力把别人带入讨论、是否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仔细考察其他相关的观点、对自己的小组是否有自信等。

(4)组织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联系起来,并知道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如此。即能够以自己的价值信仰构建富有哲理的看法,以便使自己的社会行为具有一贯性。当然,这也是人们断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品的依据。历史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培养证据意识。比如,遇到新的证据时,能否重新考虑和改变自己的观点;在做决定时,能否依据事实,而不是书本或个人的情绪和意愿下结论。

尽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早已升级,③但是它对教学评价仍然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评价我们所教的

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评价:(1)我们所评价的内容,必须与所教的内容(含活动)有清晰的联系;(2)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无论何种评价都应反映学生真实学到的东西;(3)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的越清楚,他所选择和运用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就越合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在拟订教学目标、构建单元和教学计划时,应该把评价方式明确地包含在内。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不断评价学生的进步,既可以打消由一次性评价带来的紧张感,也可以帮助教师时时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诸如阅读和写作、试卷、档案袋、个人或小组的活动设计、家庭作业等,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针对历史教学,标准化考试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根本不重要,因为它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实际经历的材料解释、理性分析和独到见解。相反,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还容易导致课程窄化的现象。更糟糕的是,它极易形成成见和偏见。

纸笔考试在历史教学中依然有用,其手段规范,而且技术成熟。传统上,纸笔考试与养成学习习惯密切相关,诸如能自行搜集材料、考核史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知识特点或重点、容易运用比较或概括、强调记忆、使用参考书和利用地图等,对应的测试在解释历史散文或轶事的能力、事实的时间关系、事实来源的可靠性、一种事实连带他种事实的重要性、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等,①也有所发挥。但是,纸笔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毕竟还在终结性评价方面,它不能包含鉴别、分类、选择、综合和撰述“五法”②的全部,也难以实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或可说它本来的定位就是甄别而非发展。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不必考虑纸笔的方式和方法。至于《课程标准》中推介的内容,在实践中可以结合实际做以下处理。

(一)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兴奋的评价方法。在档案袋中,应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内容包括:任何书写的东西、作业草稿及作业成品、小组活动设计或计划、自我反思(如日志)、所收集的数据材料、创造性作品(如艺术创作或照片)、教师的评语、各种问题草稿、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案例等。也可以采用“学习档案”的形式,旨在对学生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全面的评价。③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档案不仅能够展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反映他们的坚持性、努力和挑战意愿,管理他们学习的技能,以及自我反思或元认知的能力。

(二)等级评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不太信赖终结性评价。因为这种评价常常基于表现性活动,所以小组学习或活动成了评价的基本单位。经常性地对小组学习或活动给予等级评定,显得至关重要。比如,优秀的―5分―总是;良好的―4分―经常;一般的―3分―偶尔;低于一般的―2分―很少;不满意的―1分―从来不。虽然看上去简单,可是教师能够把握好评价的重点――积极参与的程度,那么,诸如帮助小组始终围绕讨论目标深入话题、提供准确的信息、尊重小组其他成员的见解、观点表述得很清楚、评价与主题相关等相当专业评价技能就能够镶嵌进去,并发挥良好作用。更专门的学科等级标准,可以参考《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9年)给出了8个成就等级。④

(三)评价阅读和写作作业

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每个领域,都可以采用阅读和写作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是: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创作机会;不必总是让学生面对“正确答案”学习历史。比如,写“公民权利”的研究论文,要求“至少有3种资料来源,至少有5句引文;对比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4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但是,需要简略介绍每个人,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念,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⑤显然,该评价什么、标准如何制定乃至学科学习价值,上述内容已经一目了然。

(四)SOLO分类层次评价法⑥或直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它把历史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等5个层次,明确区分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水平划分为: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①

(五)反思课堂教学

简单地说,这种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性、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特点是,该过程具有持续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帮助教师不断了解学校的社会环境,从而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②内容包括:对自身教育观念的反思(如从可观察的技术和实施行为深入到有学理支持的批判),对自身角色地位的反思(如确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专业水平的反思(如学科的学养与教养),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诸如以日志、叙事、案例、课例等方式检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得失)。比如,某教师在《圣雄甘地》课后为自己提炼了如下问题和经验:

第一,如何关注学生的感受。有多少教师真正进入了“90后”的内心?有多少教师真正感知了“90后”的心灵困惑?有多少教师真正和“90后”在心灵上做过细致的沟通?第二,深入了解学生。“90后”的学生出生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里,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对待历史也有着自己犀利的眼光。第三,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有多少教师问过,学生“你在想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还有其他想法吗”等问题。第四,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感受其实就是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体味课堂教学。③

19世纪有位英国人说:“考试是非常令人厌烦的。它是为最大的傻瓜准备的,最聪明的人不一定能回答。”如今,我们期望把种的考试文化转变为评价文化,让学生不必在考试面前摇摆不定或产生恐惧感。所以,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需要采用创造性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有用的信息和工具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真实的评价不是通过纸笔考试完成的,而是在接受多种挑战的互动环境中实现的。互动(无论是平和的对话还是激烈的争辩)才有助于生长智慧,才有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为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论说历史教学评价,只要确定为以学生为中心了,它就理应为学生提供发展学科能力的机会,理应创建适宜学生自由发展学科志向的环境,理应尊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批判性,理应蕴涵作用于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智慧。

【作者简介】赵亚夫,男,1959年出生,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公民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第19篇: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

“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

上课听懂只是学生认知的初始阶段,要使学生从学习的或然阶段走向必然阶段,又从必然阶段走向更为自由的天地,教师必然关注教与学之间的差距,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方知深”的真谛,激发学生自觉的拓展知识的视野,开启思维的闸门,唤醒沉睡的潜能,放飞囚禁的情愫,展示创造的才华。

一“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首先就得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学会。就跟建房子一样,只有地基打牢了上层建筑才会牢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只有会了才会有后面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然后就得让学生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学习时间相隔越长,又不复习巩固,就越容易遗忘,因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消弱。此外,一些形似质异的信息相互之间产生作用和干扰,增大了解题的迷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复习,唤起对知识的回忆和构建;通过分析,发现问题的联系与差异;通过归纳,使单个知识与方法系统化和网络化;通过反思,使感性的认识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而独立作业时,这些心理场景荡然无存,因而对于一些中差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可见课堂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只有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激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辨中明、思中悟,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份来说,一方面是学生的志向,另一方面是学习兴趣,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因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为启发学生参与,组织数学教学的前提,.再培养各种方法,比如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等等,让孩子们会学。..

三、“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再次就得让学生爱学。在学生学会、会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爱学。

第20篇: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教育学院,马高超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外许多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局限于从课堂、书本掌握知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知识能力、逻辑思维方式和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年龄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本文简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并着重在学生质疑能力、兴趣和个性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基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杜威对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是极力反对的。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被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发展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立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主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導,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建设和活动规划中,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我们目前所应倡导和积极学习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学习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通过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用此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识点也就多了数倍,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便不会固守于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活跃,与质疑能力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教师着实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疑问以及对于知识与书本不同的理解和质疑,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创造高效课堂。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兴趣的培养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调动起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生只有对知识怀有热爱,才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果教师也只是刻板地去传授知识,而不懂得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想去汲取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生便不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而对自己有益的事,更甚者,也许他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当成应付教师或者家长的工具。试问一个不把自己的学习当回事儿,天天吊儿郎当的人如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和热爱,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件有趣且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踏实地学下去,而不是浮于表面,造成身在课堂心在课外的毫无效率的知识学习。

兴趣和效率挂钩,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将互动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多元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趣起来,使知识生动起来,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平台,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知识中来,学生的职责应是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地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对学习和考核评价也负有责任。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培养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材施教,是自古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人适合钻研文学,有人喜欢物理知识。而教师该做的绝不是让学生如同流水线产品一样,千篇1律,唱起歌来都一个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的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作出合适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沉闷死板。根据学生个性把握教学方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观判断,领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知识,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长的,所适合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上也会诚实地体现出来。而教师通过同一间教室,发现坐在其中的各个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和爱好,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并且在其迷茫时给予鼓励。不要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育人,是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彩,健康而积极地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材施教,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可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高效学习。不要让知识固化,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中活起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已经逐步在全国展开。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展现美好的蓝图。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心得体会.doc》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