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教学反思

2022-06-2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课堂上先让学生预习了一下,让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四、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

推荐第2篇: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要还原于生活,本节课我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使学生体会道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一是指导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教学中,教师很注意发现学生中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答案。

通过第4题变式练习“还可以怎么分组”,把24名同学平均分成4队;把24名同学,每3个人站一排;把24名同学,每4个人站一排。有个别同学甚至想到了分成12个组和一人就分一组,这些已经超出了学生目前的知识基础,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也体现出学生的平均分的体质“同样多”理解地深入骨髓。

推荐第3篇: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推荐第4篇:《分苹果》反思

《分苹果》反思

教学内容:分苹果(数学课本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种初步理解得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设计理念:

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教学流程:

2分钟

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2加3等与5。

(教学反思:以数学故事作为课设常规,让学生通过讲教学故事,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渗透加减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见了小鱼眯眯笑柄 老鼠一见就跑掉

(教学反思:借助一个充满趣味的谜语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在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列数学算式?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看到4条金色的鱼,6条红色的鱼,4加6等于10,5条吹泡泡的鱼,5条没吹泡泡的鱼5加5等于10等问题,只要学生说出的有道理教师都给以肯定。当学生未能发现减法算式时,教师适时点拨,猜一猜小猫可以钓到几条鱼?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拘泥于教材。)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 每个同学动手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

2)小组交流:小组长进行调控,比一比看哪个组合同学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法,小组长负责填写学习卡

3)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

(教学反思: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策略,发、再让小组交流分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三、巩固深化、应用探索

1、摸球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摸球,让其他同学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可以怎样列算式。

2、猜数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摆棋子,另一个人说加减法算式。

3、摘礼物游戏:摘圣诞礼物与同学一起分享,共同完成礼物的算式。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既让学生强化10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也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活动中放手让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既可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学习较慢的学生,逐渐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总结延伸

(教学反思: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不能完整地叙述),及学生入学不久的情况,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回顾,逐步养成懂得梳理知识的能力。)

推荐第5篇:《分苹果》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分苹果》认识“平均分”这一重要知识点时,除呈现出学生熟悉的各种情境,并大量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师生与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启迪,学会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分的过程,学习效果良好。

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学生自然就认为他们学习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指导学生个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在活动中通过分东西体验到什么叫“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做数学”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

3、以学生为主,提倡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学新的知识和基本练习都融合到活动和游戏中去,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又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效果。

推荐第6篇:分苹果教学反思(推荐)

《分苹果》教学反思

王芳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情境,进行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

其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在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既要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也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讨论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倾听同学间的不同分法;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交流的设计应明确、具体等。

2015分苹果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第2篇:分苹果教学反思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四、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

第3篇:分苹果教学反思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

推荐第7篇:分苹果

《分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第一课时《分苹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分苹果”的情境入手,安排了“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在分的过程中,两次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不同,实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和表内除法的计算(横式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第一节除法竖式计算课。学习本节内容,即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又能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能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上册的学习,学生多次接触到“分一分”活动,他们理解了“平均分”“同样多”的含义。在知识上做好了积累。又加上生活中经常遇到“分一分”的活动,也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②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分苹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和若干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元宵节到了,笑笑和淘气准备邀请好朋友们一起欢庆元宵节,他俩准备了很多礼物,大家快看看都是些什么?(课件出示:18个苹果、24支铅笔、36个气球)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引入

课件显示:一个放着6个苹果的盘子,笑笑和淘气要平均分18个苹果的情境图

2、同学们看了情境图,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①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②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平均分到几个苹果?

3、谁能列式计算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18÷6 18÷2

4、用18根小棒代替苹果,分发几个盘子,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自己找到分的结果。

5、小组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老师故意出示不是平均分的结果,让学生判断这样分对吗,为什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6、汇报分的结果。

7、除了上面用操作的方法得到分的结果外,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二九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每人分到9给苹果。

8、指导学生看书上的线段图,理解分的过程和结果。

9、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老师一边让学生看课件分苹果的过程,一边讲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②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③ 讨论:除法竖式中商是一位数时,它的书写位置?

强调: 商是一位数时,必须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10、独立完成 P2填一填,说一说。

三、尝试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①瞧,朋友们来和笑笑和淘气一块闹元宵了,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课件显示:“练一练”闹元宵的情境图)

②学生获取数学信息。

③你们能提出一个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④学生反馈。

问题1:9个苹果分给三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

问题2:12根烟花分给三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几根? 问题3:15个汤圆分给3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

问题4:15个汤圆分给:5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 问题5:12根烟花分给:4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几根? „„

2、“练一练”第二题

圈一圈,填一填,说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②小组长反馈学习结果,说清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了除法竖式,除法竖式的写法不同于加法和减法,我们在书写时格式一定要规范,相同数位必须对齐,并且要知道每一步的意思。

五、作业设计:P3练一练第3题

推荐第8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教学设计

徐丽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习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小狗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活动与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六、设计思路:

本课《分苹果》不是一节新授课,(学生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具有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很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教材及新课程的理念,我以生活为数学教学的基础,创设具有吸引力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自主探究,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果子成熟的季节,看,小刺猬的苹果园大丰收,树上长满了苹果。(呈现小刺猬果树图片)小刺猬高兴极了,请大家数一数告诉老师,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小刺猬把苹果摘下来想分两天吃完,所以要分成两份,请大家帮它想一想可以怎么分?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设计意图:呈现小刺猬果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创设了故事情境,通过语言铺陈渲染,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并且让学生从小剌猬的角度去分苹果,激发其求知欲,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2.探究新知,体验发现(操作-发现;讨论-归纳) 1)动手操作,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教师先示范一种分法引导学生,“小刺猬是这样分的,一份一个苹果,一份九个苹果,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分法?同桌两位学生一组,可以用小棍代替苹果,帮助小刺猬将苹果分成2份,并讨论有哪几种分法。”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讨论分法。 2)展示结果,板书分法

教师活动:“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是如何分配苹果的?”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操作及分配过程,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板书10的分配表格。

学生活动:上前在黑板上展示分配过程。看老师板书10的分配表格,学生在教材上填写。

3)学习“凑十歌”,加深记忆 教师活动:根据板书的10的分配表格,教授“凑 十歌”,“同学们,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两5相凑就满10。” 学生活动:学习跟读“凑十歌”。 4) 有条理地整理10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活动:“看第一种分法,一份9个苹果,一份1个苹果,合起来一共几个苹果?10个。由此老师想到了一个算式:9+1=10,同时还可以写成1+9=10;在看一共是10个苹果,我们第一份分出去1个苹果,还剩多少个苹果?用算式表示:10-1=9,反过来10个苹果,第一份分出去9个,还剩几个苹果?用算式表示:10-9=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列出余下四种分配方式的加减法算式,为了不把算式写全,我们可以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设置问题的引导下共同整理出10的加减法算式。(启发式教学,培同时养学生的有条理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①9+1=10 ②8+2=10 ③7+3=10 ④6+4=10 ⑤5+5=10 1+9=10 2+8=10 3+7=10 4+6=10 10-5=5 10-1=9 10-2=8 10-3=7 10-4=6 10-9=1 10-8=2 10-7=3 10-6=4 (设置意图:教学时,教师没有过多生硬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设计了 “分苹果”、“分小棒”等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每次分几个苹果,先分多少以及有几种分发不做过分规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宽松氛围,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亲历10的加、减法算理。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了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3.应用拓展,巩固联系

1)连线练习(培养学生解题思路:①先数出每盘樱桃个数,②在旁边标出数字,③从左至右一次找相互匹配的数字完成连线)。

教师活动:下图有9盘樱桃,那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学生完成后订正答案。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完成练习,听老师讲思路,同桌相互订正。 2)计算抢答(课堂中活跃气氛,巩固训练)

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计算完成书上练习,同桌相互订正答案。老师在PPT上播放算式(10以内加减法),学生抢答,进一步进行巩固。 3)爬台阶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借助图片讲故事:有一天机灵狗饿了,到处找东西吃。突然它看到台阶上有一只大老鼠抱着一根骨头,它非常的想吃这根骨头。我们一起帮帮它,看机灵狗现在站在第二节台阶上,它还要走几节台阶才能吃到骨头?

拓展:机灵狗继续爬台阶,它站在五层台阶上,他还要走几节台阶才能吃到骨头? 最后让同桌这样互相提问回答。(让学生看图列出减法算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巩固10的减法。) 4)说一说,填一填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借助图片讲故事:贪吃猫又想吃鱼了,它来到河边钓鱼。请同学认真看图片,告诉老师图片上有什么?(提示:几条鱼?几条红色的鱼?)先让学生填写表格,认真观察图片,把算式和图片情景结合起来,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观察图片。算式含义:例如“10-8=2”表示河里有10条鱼,小猫钓上来8条,还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有10条鱼,有8条在往左游,还剩2条往右游。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以及计算的练习开阔思维、自主探索,鼓励同学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同学以饱满的热情进入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练习拓展中同时注重学生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乐趣和成功,让学生在意扰未尽的情绪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成就感以及对下次数学课的期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兴趣。)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推荐第9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2.通过独立操作(小数目的平均分)与合作交流,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

教材一开始就呈现学生最熟悉的实际情境——分苹果,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再结合“小熊分苹果”“小松鼠分松果”“小兔运萝卜”等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概括,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以及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4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而另一部分来自农村,所受到的学前教育较差,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走上正轨,学习差距不太明显了。 〖课堂实录〗

(一)激活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师:看,谁来了?

生:智慧老爷爷。

师:智慧老爷爷不但来看同学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把12个苹果卡片很整齐地贴在黑板上)智慧老爷爷要求: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咱们班最爱吃苹果的四个同学。怎么分?

(生动手分一分。)

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

生:我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就知道每一个同学分得三个苹果。

师: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这个办法好,值得大家学习。嘿,老师刚把话说完,机灵狗不服气了,它说:“这不就是昨天学过的平均分吗,我这里有一个难题,你们敢和我挑战吗?”(师边讲边把机灵狗贴在智慧老爷爷的旁边,机灵狗的问题是:“每个 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生:可以分6盘。用12根小棒代替苹果,每次取走2根,取了6次就全部分完。

生:我是想到“二六十二”这句乘法口诀,知道可以分6盘。

师:(小结)机灵狗提出的新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平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盘”。

(二)提供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1.小熊分苹果。(第34页试一试第1题)

师:小熊最佩服智慧老爷爷了,因此它向智慧老爷爷学习,把家中吃不完的10个苹果拿来了,要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投影出示:(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投影卡片上,再展示,并请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倡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2.小松鼠分松果。(第35页第2题)

师:小熊回到动物王国后,夸同学们聪明,已经学会分东西了!可小松鼠听了,不服气,它给我们送来难题,你们能猜到是什么难题吗?(出示小松鼠采松果的挂图,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然后投影出示:(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2)有六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让学生独立解答,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方框内。汇报交流时,用乘法口诀计算松果共有18个的,给予表扬;进而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3.小兔运萝卜。(第35页第3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孩子们可佩服你们啦!它们开始向你们学习,看,(出示教材第35页第3题“小兔运萝卜”的挂图)这六只小兔子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伯伯收萝卜呢!它们费了好大的劲,拔到12根萝卜。唉,它们怎么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那是什么难题呀?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再利用这个具体情境,想一想还可以提出哪些平均分的数学问题。)

(三)活动延伸,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均分”的问题?在咱们学校生活中有吗?(师边问边出示课本35页第4题的挂图,引导生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师:做操的方阵有3排,每排8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请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

生:共有24个学生(3×8=24,三八二十四)。

师:还可以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生:排成3列,每列8个学生。

生:排成4排,每排6个学生。4×6=24,*二十四。

生:排成4列,每列6个学生。

生:排成2列,每列12个学生。(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把4列并成2列,每列就变成了12人。

师:真聪明,只要动脑筋,每个同学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赋予学生总结评价的权利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推荐第10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题:分苹果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执教教师:焦秀玲

执教班级:二(1)班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教学环节

个案补充/反思纠错

【激趣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分苹果,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第一幅图。

【自主学习】

1.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

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把这些苹果分成3堆,要求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学生用圆片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

生1:我是1个1个地分的,结果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2:我是2个2个地分的,结果也是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3: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一次分好的,每堆都有4个苹果。

师:同学们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分的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2.每袋装4个。

师:如果还是这12个苹果,老师要求大家每4个装一袋,那么需要几个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

生:每4个装一袋,我就数出4个放成一堆,再数出4个放成一堆……这样一共就分成了3堆,说明需要3个袋子。

师:说得很好,就是需要3个袋子。

【合作交流】

3.比较。

师: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说:

·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每份都是4个苹果。

……

师:是啊,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尽管分的方

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式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

【达标检测】

练一练1、2、3

【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无

第11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

严敏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的掌握和除法竖式的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最爱吃什么水果?

师:老师最爱吃苹果,今天老师还可你们带来了好多苹果,你们看(课件演示) 师:老师一共带来了18个苹果,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苹果(板书:分苹果)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师:老师想把这18个苹果放到一些小盘子里,如果每盘放6个,那么18个可以放几盘呢?你能帮老师分一分,算一算吗? 师:请听清老师的两个要求:(1)用你手中的小棒代替苹果,边说边摆,要说清你分的过程;(2)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可以放3盘。

B.6+6+6=18,可以放3盘。

C.18-6-6-6=0,可以放3盘

D.18÷6=3,可以放3盘。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的算法可真多。那么这个除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竖式。我们学过加法竖式,减法竖式,那么一起来看看那除法竖式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除法竖式)

师边演示竖式的书写格式边向学生介绍,让生跟着老师一起用手指在空中笔画写法。 先写被除数18,再写“着写除数6,写在“

”表示横式中的“÷”,注意“

”中的“—”不要写斜。接 ”的撇的左边;再写商3,写的时候注意数位对齐,写在“—”的上面,和被除数18中的“0”数位对齐,(6×3=18(个))我们把这个18写到被除数18的下面,18-18=0,划一条“—”在6和3的乘积20下面,再在横线下写个“0”(要与“20”后面的“0”数位对齐)

师追问:3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下面这个18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师结合课件作小结(课件显示) 全班一起说各个步骤的含义 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试做,指名四个学生板演。

四、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在走的时候,淘气还留了一道题给我们,我们一起来看: 师:如果把20个苹果分给6个小伙伴该怎么分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小朋友们课后去思考吧!我们的课要结束了,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表现的非常好,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6+6+6=18 18-6-6-6=0

三六十八 18÷6=3(盘)

3618 180

答:18个可以放3盘。

第12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P60、61 教材分析:

教材一开始就呈现学生最熟悉的实际情境――分苹果,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再结合“小兔运萝卜”、“小松鼠分松果”、“装西瓜”等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概括,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以及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情境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教学重点:对于少量数目的实物,勇于尝试多种平均分的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用语言准确并简练的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学具:

课件、圆片、实物(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什么是平均分”。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苹果”。(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要把这12个苹果分给它的三位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它吗?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分给三位客人,你准备怎样分呢?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两人合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利用12个圆片学具代替苹果)

各个小组展示分的方法,互相评价,看看那组分的最好,最合理。选出最合理最实用的分配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边演示课件。

活动二:

师:“如果要把这12个苹果放进袋子里,保证每袋装4个苹果,那么需要多少个袋子呢?”

与活动一不同,活动二要求分配时固定每份的数量,鼓励学生用新的方法分配。先装满一袋,再装另一袋,直至分完所有的苹果。 活动三:

师:对比讨论: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12个苹果 都是平均分的。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

小结:12个苹果平均分,而且都是分完后每份个数是同样多的。由此,我们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 ,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三、拓展应用:

练一练:

1、小兔运萝卜。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动物们可佩服你们啦!它们开始向你们学习,看,这两只小兔利用课余时间,拔到了这么多的萝卜,大家动动手帮它们数数有多少根?

生数,指名答。

师:唉,它们怎么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它们吗?(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

2、小松鼠分松果。

师:小兔回到动物王国后,夸同学们很聪明,已经学会分东西了!小松鼠听了,不服气,它给我们送难题来了,你们看(出示课件)

3、小朋友装西瓜。

四、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班的同学表现的都很出色,那么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你会了什么呢?”

五、课后作业:

自主完成“练一练”第3

第13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

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3531

有奖投稿 分苹果

教学设计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 分苹果 教学内容

课本第

34、35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

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

主题图,小圆片或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图片)小熊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 生:好。

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教师板书问题)

二、问题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把12个苹果分成4堆,每堆3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 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 ……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 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 ……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

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 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 ……

四、实践应用

出示试一试的

1、2 、3题。

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生:可以排4排,每排4人。 生:可以排3排,每排8人。 生:可以排2排,每排12人。 教师小结。

练习设计:第32页的分一分、33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分苹果平均每个盘子放 3 个。

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 6 盘。

第14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师: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巩固练习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0

4、列竖式计算

8÷4=

64÷8=

81÷9=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本课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5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学习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2013版)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来源:第7单元第2课时 主题:分苹果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金水区北录庄小学 录秀兰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数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

(二)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一系列的分物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分物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倍的意义,能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本单元创设了三次分物活动,第一次“分物游戏”,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本节课是第二个“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本节课“分苹果”,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

1

均分物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第三次是大数目的平均分,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在充分分物活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除法。本节课从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它们分的前提与过程虽然有差别,但分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为后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初步感受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简单的平均分的方法,这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或每份按几个来分,分成几份有很大的帮助。在本节课中,学生能运用前边所学习的平均分的方法,来操作本节课的相关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分苹果”、“运萝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的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学习重点】

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知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或每份按几个来分,分成几份。 【学习难点】

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与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题图片纸、磁铁

2

学生:12个小正方形图片。 【学习流程】

活动一:口算,开火车说出卡片上的得数

(设计意图:乘法口诀的学习与记忆应贯穿与二年级教学的始终,课前练习非常必要,同时也为后续除法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活动二:分苹果——初步感知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咱们的任务就是按要求来“分苹果”。

(板书课题:分苹果)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一: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问题二:每袋装4个,可以装几袋? 学生活动1:(问题一)

1、学生独立完成第1个分苹果活动。

2、同桌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学生活动2:(问题二) 自己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展示。

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1)都是分12个苹果。

(2)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体验

3

“平均分”。通过“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做和思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分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活动三:小兔运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两种生活原型

1、每只小兔拿4根,需要多少只小兔子才能一次运走?

2、我想让5只小兔运,每只拿的一样多,每只小兔应该拿几根?

同桌合作完成。

全班反馈,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理念:由情境图到练习,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这次分萝卜活动,进一步感知理解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活动四:分松果和收西瓜——内化平均分的两种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分松果。

(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 )个篮子。 (2)、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 )个松果。

2、收西瓜

(1)一共收了多少个西瓜?

(2)每个纸箱装4个西瓜,需要多少个纸箱?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设计理念:借助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实现对新知的巩固。)

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4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板书设计:

分成3堆 每堆 12个苹果

(平均分)

每袋4个

可以装

第16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教学设计

详细介绍:(教科书第34页到第3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学具准备

苹果图片、小棒、挂图、写着题目的小黑板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小熊的挂图,师:今天,小熊过生日想请小动物们吃苹果,(出示苹果图片12个)小朋友们快来帮小熊分苹果吧!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小黑板:小熊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利用学具分一分,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小黑板;

1、如果准备了三个盘子呢?

2、如果准备了六个盘子呢?

3、如果准备了二个盘子呢?

4、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上问题,并进行解答、交流方法。 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订正。

三、交流探索

师:从帮小熊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

{对于知识可以进行一定的概括,让学生更一目了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轻松,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一、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动手实践。

3、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页的\"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并请个别学生尝试分析题目。

2、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页的\"试一试\"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编一题简单的应用题。

3、小组展示应用题,集体修正,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4、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

四、灵活伸缩(第3页的\"试一试\"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列式计算)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

3、汇报结果。[四]、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分苹果》教学设

第17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在经历丰富的分物活动后,已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同桌同学合作摆18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18÷6=3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3、填一填,说一说。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三、练习巩固,深化提高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圈一圈,填一填。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二题。通过圈一圈加强对除法算理的理解。

3、巩固除法竖式计算。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三题。练习时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回家把你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来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18÷6=3(盘) 答:18个苹果可以放3盘。

第18篇:新北师大二年级下册分苹果 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黄龙小学

杨清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现象,体会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3、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19篇:(下 )分苹果

第二课时 分 苹 果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会等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看懂图意

2. 明确两次苹果的不同要求。一是把几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苹果;2是每个盘子里放2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3.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经历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挂图、20个圆片、课件 方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2.板书 问题探究

1. 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 2. 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 吗?

3. 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 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 A老师巡视,指导。 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每个盘子放 个,要 盘。放在盘中,每盘放入 个。 每个盘子放 个,要 盘。放在盘中,每盘放入 个。 每个盘子放 个,要 盘。放在盘中,每盘放入 个。 每个盘子放 个,要 盘。放在盘中,每盘放入 个。 1. 观察

2. 用圆片代替苹果来分一分。汇报分的方法,并上讲台演示。 3. 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并摆给他看一看.A小组讨论,用圆片分, B汇报 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

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说清图意:小熊要把这10个苹果装在袋子里, (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 汇报时,请弱势生到讲台摆一摆,老师指导。 (2)如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汇报时,到讲台摆一摆,说给大家听一听,还剩几个。 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独立圈一圈,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 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 1.出示做操图 2.还可以怎样排?

1. 请学生先说说图意。(每排8人,有3排;每列3人,有8列;一共24人,每排8人,能排3排。)

2. 汇报排法:1每排4人,可以排6排,2可排4排,等。 3.作业:课本第3页、

2、3题 4.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但是我加入了玩手指游戏,以及很有意思的flash,增加了很浓的趣味性。但是遗憾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时间展示出来。由于前面的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汇报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而恰好后面的内容才是整节课出彩的地方。难过!

第20篇:二年级分苹果

二年级《分苹果》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 出示“分苹果”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按份数分,每份有几个 (1)布置任务活动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 (2)学生活动,画一画

学生在算术本上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反馈交流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3.按每份4个分,求份数 (1)问题情境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2)分析数学关系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3)学生活动,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交流反馈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比较,发现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每份4个。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做铺垫。】

(三)巩固与练习1.小兔子搬萝卜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 ,每堆4个

12个苹果 分的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分苹果教学反思.doc》
分苹果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