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总结

2020-06-28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A理想课程。B正式课程。C感知课程。D运作课程。E体验课程。课程有两层基本含义: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种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是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习进程。

2、课程表现形式:A课程改革方案。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教学材料。E课程表。

3、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或发展成熟)的标志。

4、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5、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

6、教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教学就是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一定文化的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内容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三要素说: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教学的基本规律:A教和学统一辩证的规律。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规律。C传播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D知识能力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关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P25)

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知识本位。B社会本位。C学生本位。

3、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A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并存在差异的。B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C课程内容是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4、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微观角度,A连续性原则。B顺序性原则。C整合性原则。D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原则。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A强调课程内容的德育功能。B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C课程内容在稳定中求发展。D讲究课程美容的系统性。E关注课程内容的统一性。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1、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P52-P58):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P52-P58

2、我国小学课程结构:A在课程类别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以综合课程为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辅;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B在课程科类结构:以语文、数学为主,其它课程为辅。C在课程内部结构:以课文系统为主,课文辅助系统为辅。

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以分科课为主、综合课为辅,以文化教育为主,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并确保了活动课程(如班会、科技、艺术等)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A可选性加强(a本土化课程开始受到重视。B选修课比重增加。C九年一贯制整体安排课程。)B课程综合化(a加强学科课程的综合性。B开设系列综合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P65-68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两层含义:A校本课程的开发。B校本的课程开发(区别P104)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A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B促进教师专业发展。C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D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3、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整合。D课程补充。E课程拓展。F课程新编。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1、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A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B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C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2、新课改下的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4、小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A需求分析(a社会对人才的要求。B学生的个性需求)。B需求类别化。C目标筛选(a结合学科筛选。B结合环境套件筛选)。D目标分解。E目标表述。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1、国内教学模式:A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B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C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D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E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a理论基础。b教学目标。c基本操作程序。d实现条件。)P192-P195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小学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E量力性原则。F科学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F因材施教原则。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A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B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3、小学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A学科特点。B教学目标。C教学内容。D教学对象。E教学条件。F方法利弊。G教学风格。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1、小学教学工作基本环节: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上课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课程类型的划分:一是以课内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为依据,可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阅读指导课等。二是以一堂课完成任务多少为依据,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A以班为教学单位。B以课为活动单位。C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D以课堂为固定教学场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A极大提高教学效率。B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发挥集体的良好教育作用。D确保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习。E便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A难以因材施教。B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大受限制。C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辅助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辅导。B现场教学。3复式教学。(P233—P235)

5、课堂教学遵循的基本要求:A目标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组织严密。E教学效果好。P245

推荐第2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一个“边界过于模糊”的研究领域,“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①。但比较教育学界内部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甚至说“比较教育学就是教育学本身,是教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其研究主题都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与影响,都不可能置身于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之外。像教育学一样,比较教育学也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主题、学科身份和知识形态,以迎接各个时代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挑战。那么,21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学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又给比较教育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笔者将通过探讨国内与国际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学论的关注与探索来尝试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

此外比较教学论研究也体现在众多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上。与英美等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热情颇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五份学术期刊共发表教学与课程方面的论文855篇,占总数的24%;从90年代中期至今,课程和教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论文达1909篇,占总论文数的28%

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比较教育学科以来,由于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一直是国外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如80年代对苏联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和合作教育学派的研究,对美国布鲁姆、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纳德等人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德国当代教学论特别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论和范畴教学论的研究,等等。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多年来尤其侧重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比较研究。[6]但是,所有这些关于教学论(或教学理论)的研究,都是比较教学论研究的可贵发端。它们对国外的教学论与教学改革经验本身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关注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文化中的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国家或不同教育文化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考察,这样才能促进比较教学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 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将朝什么方向继续前行?我们将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我们继续前行的方向?比较教育学作为我国教育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不能也不应该漫无边际地进行研究,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值得深思!

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根据调查,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用人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个乡镇只有两三所小学,基本上没有村小,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是很有限的。随着小学生的减少、拆校并校的进行,小学教师已经饱和,新教师进入已经很难了。但在就我们对农村小学现状及发展需求看,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育还是对小学教育专业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1.对个别学科的小学教师有一定量的需求,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小科教师,还是缺乏的。

2.新毕业生可承担农村小学学前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农村很多村镇缺少幼儿园,为补充学前教育的不足,小学大多设置学前班,而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老师几乎没有,很多小学和幼儿园都招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解决学前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

所以作为未来的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可以做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来适应市场需求。

比2007年黑河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程设置,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学前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使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和技能,同时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 (1)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2)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二)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什么样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1.实现了预设目标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2.学生愿意学的课是有效的课。(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3.有内容学的课是有效的课(有意义的)。

(2)、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愿意学的课、有内容的课?课标指出: 1.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兴趣---需要---挑战---探索学习---成功;感受---模仿---学习---应用

2.主题内容以他们熟悉的、想象的、怪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的和导引的;

3.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4.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 5.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产生要学的需要;

6.能让学生产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优势和潜力明白了

二、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规范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行为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从系统理论出发、从全局出发、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操作程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1)、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一般来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自导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开始的陌生,经过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等环节到最后的熟悉和掌握;学习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这其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学生依赖阶段、学生参与阶段、学生主导阶段和学生自导阶段。这与格罗(G.Grow)提出的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有相似之处。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基础知识或技能以及没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多使用这一设计模式。 2.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挥者。该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应当由教师来控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 3.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设计模式,其理念是基于“学生主导,教师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观。这种设计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易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弥补集体教学中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等。但是,实施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前提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而且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参与者。在这种设计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处于中心的中间过渡地带,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4.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学生自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学生控制着学习的总过程,处于学习的核心地位,而教师的指导和服务则始终贯穿于学生的自学活动中。其理论基础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是一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行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前提是学生有很强的自导学习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分析目前的需求,对学习目标的设定有深刻的理解,对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心理准备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多渠道的学习资源,并作出筛选,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作出学习步调的调整。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如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生。不过,在中学临近考试时的复习阶段或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时是可以选择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

推荐第3篇: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主要进行了手工折纸和陶泥陶艺教程,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组织并确定研究资料,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年会、论文交流、教研论坛、专题讲座、专家报告。教学分析、课例展示、专题研究、教学工作阶段小结。

其次是“课的研究”,课的研究始终作为我校教学研究的中心活动,包括教师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的研究,其中教师的备课和说课作为组内教研活动的重点。学期内由各学科分管主任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典型的课进行专题分析和指导。

二、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

教师要构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合理方式,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着以上宗旨,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首位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把打造新课改理念放在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首要位置。

三、以崭新的教师评价,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高。

在新课改中做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也应建立起一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新模式。

我们认为:新的对教师评价模式,要以事业心、职责感为核心,引导教师结创新精神和探索本事的偏爱和关注,新模式应强调教师评价的建设性和激励性,尤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所以,我校将“建立以教师自评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做为新课改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教师则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长抓不懈,才能为课改供给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2

一、本人在课程开发和构建上秉承了如下几个原则:

本学期担任了四年级《布贴画》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来临,本人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导向性与协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谋求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2)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料应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当地或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或学校文化,充分体现地方或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要有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5)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料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资料,合理编排。资料呈现形式应当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本人注意了如下几点:

(1)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供给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3)加强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经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本事。

(5)进取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本事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到达了期初制定的课程目标

1、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本事、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调查活动为载体,供给了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本事、探索精神和户外活动本事,养成了环境职责感和环境友善行为。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3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带给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取和资料选取,体现教育资料的多元性和选取性。

空竹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抖空竹也是一项全身的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空竹教学,能够使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得以继承,也能够使学生四肢的灵活性协调性、心肺系统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把“多姿多彩的空竹”作为了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开展起来。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抖空竹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习,男女老少皆适宜,深受学生喜爱。我们把抖空竹作为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在学校开展“多姿多彩的空竹”活动,学习空竹知识,练习空竹技巧,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一、课程实施目标

1、发展身体灵活性,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2、基本掌握科空竹的基本技术和方法,逐步学习花样动作,提高自我健身潜力。

3、培养学生体育与健身的状况,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4、培养民族自豪感,群众主义、竞争进取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实施的有利条件

透过对空竹的了解和对学校场地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思考,我们认为开设“花样空竹”这门课程有以下便利条件:

1、简便易教,简单易学。抖空竹的每一个花样都有自我的动作要领,只要教师掌握了要领,加以练习就能熟练的掌握这个花样。透过动作的分解教学,就能把这个花样动作简明扼要的教给学生,学生只要掌握了动作要领并加以练习,就能较快的掌握这个花样。

2、培养创新,寓教于乐。在抖空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花样的创新和动作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抖空竹时发出的哨声,有时在配合优美的音乐进行花样的组合,能够增加学生在优美的氛围中开展此项体育活动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受场地、时空的约束较小。开展抖空竹的教学不需要太大的场地,正常的学校操场都能开展,学生在体育课上、课间十分钟的操场上都能够随时随地的开展抖空竹的活动。

三、课程实施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花样空竹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没有可参考的资料。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用心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1、初步探索出了花样空竹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体育传统项目的教学特点,经过多次的实践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空竹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透过利用多媒体视频观看和基本动作示范,让学生简明扼要的掌握动作的要领;多种形式的练习,模仿练习、小组结对练习、学生动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的完成这个动作;拓展活动,在学生能够完成本节课花样动作的基础上,把学生以前学过的动作进行自由的组合和在创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为我们常态化的课堂实施带给了坚实的保障。

2、抖空竹作为常规体育课的辅助练习或准备。在校本课程花样空竹实施一段时期以后,我们尝试把抖空竹作为常规体育课的课前准备练习或课中的小游戏。抖空竹需要全身的运动,是一项有必须强度的体育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课前准备能较好的使学生进行热身,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个和抖空竹有关的小游戏,能够使学生在愉快抖空竹练习的过程中,增进群众观念、团队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兴趣小组跟进。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成立“花样空竹”兴趣小组,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空竹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如今,很多同学都觉得抖空竹很好玩,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用心性很高,见到别人玩出了新花样,自我就想学,有时自我还能创出个新花样,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据了解,花样空竹有一百多中不一样的花样,此刻空竹队的同学已掌握花样空竹动作十余种。小队员们在抖空竹的学习中,强健身体、磨练意志,并将空竹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今年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我班学生又熟悉掌握了单轮空竹的抖法。

四、实施效果

开设校本课程“花样空竹”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逐步构成我校的一个特色。学生练习抖空竹成了我校学生课间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透过一向以来的努力,同学们基本掌握了一些抖空竹的技术和花样组合,并能进行表演,空竹项目深受师生的喜爱,掀起了一股空竹热。我班43名学生,对空竹的两种绕线方法都已经掌握到位,并且能够很好的进行抛、接动作,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勤加练习此刻每个学生都已经学会了指串、腿串、走钢丝、小猴上树等。我们还进行了各项空竹趣味活动:画空竹、做空竹小报、班级抖空竹展示、中华绝活抖起来等各项活动。正是有了人人抖空竹的氛围,在抖空竹的过程中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身体、培养创新潜力和团队精神。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4

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又结束了,回想本学期的教学,有苦也有乐,经过对校本课程的总结,我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了自我的看法与认识。

1、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带的是四到六年级的计算机课程,这学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共有22人,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新的学生,并且六年级中占多数。在学期初分组时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高年级与低年级的相搭配,原先学过的与新学生相搭配,学有余力的与相对薄弱的相搭配。在这个班中有许多学校“知名的人物”,淘气是有名的,在分组时将这些学生都调配开,分散在不一样的位置,这样能够保证课堂的纪律。

2、学生的管理

校本课程中的学生是各个班的学生,在管理上就要求教师多下功夫,在学生平时的管理中,我采用了学生“自治”的方法,用学生来管理学生,每个班有一名负责的学生,每一天报告学生的人数以及没有来的学生的原因,这样保证学生在教师的视线之内,人数清。选好小组长,学生中有了小教师。伙伴教学的模式初步构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也有了小助手。

3、课程的选择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景,课程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学期是以photoshop的图片处理为教学资料,加上了中国传统包粽子的动手活动。在校本课程资料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有作品,看到他们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时刻都有成就感。

4、学具的准备

计算机课和其它课程不一样,每一次课程的资料只能保存在计算机中,机房的计算机是大家共用的,有时会出现资料删除的现象,针对这一情景,在学期初我教给学生将每课的作品上传给教师,这样学生能够记录下自我的每一次成长的历程。为了更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还要求学生记笔记,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全部记录下来。

5、教学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先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实践操作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每节课设置相关任务,每节课都有不一样的主题,经过自主操作、团体讨论解决问题,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我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三年级的学生遇到问题教师适当帮忙解决,高年级的学生主要经过讨论自我解决。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本事。

6、个人知识的提高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要给学生泉水,就要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教师的知识对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让自我的教学技能更有深度与广度。带领学生参加计算机表演赛,共有4名同学获奖,教师评为优秀指导奖。

有思考就有前进的动力,下学期的校本课程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5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一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供给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供给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引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学院考级教材;部分开发了美术科的国画、素描、色彩;独立开发了《简笔画》和《人文素养》第一册教材、《牛津英语》和《马宏英语》等。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分限选类和任选类。限选课每周每班安排6课时参加艺术类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筝、书法(软笔、硬笔)、绘画(国画、简笔画、素描、色彩)舞蹈。英语沙龙1—3年选用《马宏双语》教学、教师自编常用口语练习,进行阅读、英语小作文等。4—6年级选用《牛津英语》,每周每班5课时英语课。《人文素养》第一册是由教师编写的学校生活、环境保护、磨难教育等教学资料的教材。

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中学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经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没构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构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6

四年级礼仪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教学,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和新课程,仍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边学习边教学。进一步认识到德育教学和礼仪课程在小学学校中的重要性。半学年来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工作有了新的变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工作中有许多感想现将个人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礼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首先具有示范性,作为礼仪教师首先做不到做不好礼仪课程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礼仪教师的一举一动最关注。因此,礼仪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我们礼仪课教师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明确要求,集体教育

对学生提出要求具体、明确、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是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么去做,

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一开始就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

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语言方面,从说好“您好、请、谢谢”这三句话为切入点,同学们还补充了“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讨论了这些礼貌用语的用法。关于培养好习惯,教师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则举反例说明没有好习惯的危害,一正一反,一庄一谐,使学生对“养成好习惯将受益终生”这句话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每当学生放学时,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还是在校园之外,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平时我也跟踪,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

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

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要气馁,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我们经常提醒学生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在哪儿见到客人、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或者行鞠躬礼,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靠老师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家长、社会共同来完成,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7

校本课程《小学生礼仪》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边学习边教学。进一步认识到德育教学和礼仪课程在小学学校中的重要性。现将校本《小学生礼仪》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礼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首先具有示范性,作为礼仪教师首先做不到做不好礼仪课程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礼仪教师的一举一动最关注。因此, 礼仪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我们礼仪课教师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明确要求,集体教育

对学生提出要求具体、明确、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是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么去做,

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一开始就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语言方面,从说好“您好、请、谢谢”这三句话为切入点,

同学们还补充了“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讨论了这些礼貌用语的用法。关于培养好习惯,教师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则举反例说明没有好习惯的危害,一正一反,一庄一谐,使学生对“养成好习惯将受益终生”这句话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每当学生放学时,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还是在校园之外,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平时我也跟踪,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

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要气馁,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我们经

常提醒学生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校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在哪儿见到客人、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或者行鞠躬礼,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靠老师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家长、社会共同来完成,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8

本学期担任《礼仪规范教程》课程教学,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边学习边教学。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认真反思,本期一共交教案检查三次。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本期礼仪教育突出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不同场所礼仪三大重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四种途径,即: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通过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礼仪;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实践当中。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总结: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礼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首先具有示范性,作为礼仪教师首先做不到做不好礼仪课程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礼仪教师的一举一动最关注。因此, 礼仪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我们礼仪课教师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礼,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对于学生,我也会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字眼。每次大扫除后望着干干净净的教室,我会对同学们说:“你们辛苦了!”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明确要求,集体教育

对学生提出要求具体、明确、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是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么去做, 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例如训练学生坐、站、走的姿势,我在前面摆一套学生桌椅,给学生做坐的示范: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目视前方。又用标准的立正姿势站在学生前面示范站姿,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起立、请坐”,达到整齐划一、动作迅速,精神面貌好。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在语言方面,从说好“您好、请、谢谢”这三句话为切入点,同学们还补充了“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讨论了这些礼貌用语的用法。关于培养好习惯,教师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则举反例说明没有好习惯的危害,一正一反,一庄一谐,使学生对“养成好习惯将受益终生”这句话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向人们发出了“讲文明、懂礼貌、做文明人”的呼唤。

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

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我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平时我也跟踪,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

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要气馁,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我们经常提醒学生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校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在哪儿见到客人、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或者行鞠躬礼,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教育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尽量在个人考勤方面保持全勤。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靠老师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家长、社会共同来完成,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推荐第4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

三维目标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既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标。我们教师不能以传统备课的眼光去审视三维目标,将“过程和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从教学设计原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

过去,我们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忽视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提高、情感和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现在,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学习中,过程最为重要,因为过程既是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探索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获得了自主学习的经验,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如果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思维、学习的方式,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学生的素养将是不全面的。我们习惯认为,“过程”只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过程”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就成了多余的东西。这是理解上的错误。其实过程学习,就是方法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掌握和运用方法。一定的“方法”总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过程”是“方法”的动态展开,“方法”蕴涵在“过程”之中,“过程”与“方法”具有统一性。比如,学习方法是具体的、外显的,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判断能力形成与否,要看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的方法,而这种运用实际是一个过程。所以,“过程”必然蕴含着“方法”。

总之,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是教学目的;“过程和方法”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对落实“知识和能力”的反映。

2、阐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 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特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 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

第三, 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如:在教学“(思考题)在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设计这道题时,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

①通分扩大法。通分至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如将1/6和1/7通分,成7/

42、6/42,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

4、12/84,这中间还有一个分数13/84;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分母不变) ②直接扩大法。如将1/6和1/7同时扩大3倍,成3/18和3/21,中间还有3/19和3/20。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分子不变) 同时也可能部分学生会想到第三种方法:折中扩大法。如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1/6.5,然后将1/6.5的分母小数扩大变成整数,成2/13。

正因为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充分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同时做好了各种不同解法(尤其是第3种解法)的引导准备。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对于第

一、二种方法大部分小组能提及,但对于第三种方法,只有个别小组能提出来(原来学生对分母是小数的分数还是不太习惯的)。我就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完成这一环节了,没想到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位学生提出了将1/6和1/7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分母6+7=13,分子1+1=2,得到一个新的分数2/13,其大小在1/6和1/7之间!(此法教师在预设时就没有想到)此言一出,全场愕然!有这么简单? “你是怎么想的?”

“我看到第三种方法中的2/13中分母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母的和,分子2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子的和,所以就想到分子分母相加的办法了,也不知道对不对。”

“这种方法可行吗?这还有待于同学进行验证。”

经全班同学验证,屡试不爽。掌声响起„„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来,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 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如: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述不清。

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这样的设计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 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 “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目前许多优秀教师都倡导和实行粗线条的板块或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教《中国的石拱桥》大体分三步: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修饰语,促使学生思考)②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③练习。另一著名特级教师陈军的《死海不死》的教学与宁鸿彬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①用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提出5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②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课在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这些火花就是生成。

第三,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根本就没有搭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得很认真,但因为时间有限,有的小组还没搭好,有的小组还没搭出最佳的长(正)方体,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已搭好的可观察自己的),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正方体呢? 【反思】:从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设时,只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得很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一位听课教师重新对这一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设计:

大家搭得都很认真,可是为什么很多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怎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原来,不能搭好长(正)方体的小组,他们课前准备的小棒只有23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准备了24根小棒,但是小棒的长短不一样。在新的设计中,对于“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范强:“在生成中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新课程教学案例》2005/5)

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推荐第5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1、简述课程的涵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阐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念。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因此,无论是作为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未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职前准教师,要使教育教学工作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消除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学生观、知识观、发展观和课程观。①学生观:学生是人不是物。虽然人们口头上都会将学生视为“人”,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将学生当成可以随意摆布的物的现象。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人,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即他们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人,在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和巨大的可塑性,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充分发展。②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因为,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之中的。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内涵,即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③知识观: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以前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可以说成了“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所以对于知识而言,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及死记硬背的现象。现代教育观念认为: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④课程观。过去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而“教学科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是一种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它使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知识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作是额外的负担。而现代的教育观念认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因此,我们只有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高墙,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推荐第6篇:课程与教学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教学研究历史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五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别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推荐第7篇:小学团支部工作总结与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小学团支部工作总结

时光匆匆而过,又是一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一年,教工团支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既做好身处教育教学 结对一名学困生,从学习、思想上开展辅导。遇学校大型活动结束时,团员教师主动负责学生离开时的秩序。如今年的六

一、艺术节闭幕式和元旦等大型活动。团员老师中的许超和朱超娃是音乐教师,每逢文娱活动,他们都尽心尽职,抽出大量课余时间,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排练节目。

3、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校管理在今年的11月份,团支部围绕学校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团员老师从学校实际出发,以一个主人翁的精神,从学校管理制度、师生心理健康、特色化办学、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中肯的建议。

4、利用有限时间参加锻炼教师工作非常辛苦,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因此,学校鼓励所有教师利用大课间等积极参加健身活动。团员教师积极参加,和学生一起跳长绳,踢毽子,并且积极鼓励同办公室的老师一同参加。

三、取得的一点成绩在这一年中,每一个团员都竭力向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业务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有多名团员的论文、案例在区、市获奖,多次代表学校,代表区参加区、市优质课比赛和教坛新秀比赛,并获得好成绩。

四、需要努力的方向:组织团员教师开展活动确实不易,在以后,我们要充分团结各个支委多开展一些属于自己的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立足学校,走向社会,把我们青年教师的智慧奉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优秀团员向党组织靠拢。展望未来,我们的脚步将不会停息,我们将立足原有成绩,继续努力,用更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

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这学期的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云南有是一个少数名族聚居的省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少数名族以及少数名族的风俗,并懂得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我知道孩子是祖国明天的希望,少年儿童在观念和习惯上接受健康向上的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完美的人格,无论对今后的发展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我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我在教育教学上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孩子是花,那么我就是雨,滴滴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田;如果孩子是树,那我就是太阳,缕缕阳光伴随孩子的成长。我是一位教师,心甘情愿把一生放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播洒希望的种子,期待收获的明天。

二、教学工作方面

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结合云南特有的风土人情,丰富奇特的历史遗产,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美丽富饶的云南,让同学们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四年级下册的地方教材,向同学们介绍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以及他们得民族文化,学生特别感兴趣。

推荐第8篇:某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_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依据计划和方案,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推进下一步的工作,现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利用周会、教研会,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了我的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课程安排,开足开齐校本课程。

本学期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精心编写了我校的校本教材,每堂课我都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家乡,了

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便开阔视野,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三、强化学生的剪纸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作品展示。

通过看一看、动一动、比一比,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活动的进展,并通过作品展评,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第二课堂稳定、协调发展。

四、在学生中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和社区,清洁垃圾,并向社区居民做好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环保意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利用校本课的知识,开展“手抄报”活动,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六、存在的问题:

1、因为地处偏僻,所以一些活动开展面不能展开,加上经费紧张,所以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部分教师、学生对此认识还是存在着像对待以前兴趣小组一样,重视不够,导致一些活动中途中止。

3、学生有的在活动中,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展望未来,校本课程开发路还很长,我校只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深信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我将开设好现有的校本课程,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现状,进一步开发新的适宜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育人功能。

推荐第9篇:【六年级课程】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江垭完小

李文丽

2011年6月

时光转瞬即逝,一学年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年我继续担任六年级(127)班语文教学。接受本班学生感觉劳神费心,学生基础太差,学习习惯差。面对这样现状。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学困生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极力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本班的同学学习比较被动,上课不会专心听讲,回答问题也不积极,上课气氛不活跃。,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在讲课时讲课内容讲的不是太深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明确的表达及时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是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设计的过程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尤其创设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想法设法突破难点,简明扼要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不罗哩罗嗦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力争在有效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做以下工作

一、教给学生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从体裁上看,课本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数量较多。每一类文章我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

一、两篇,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篇。

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然后让学生画句、读句,从中体会李大钊为了革命坚贞不去高贵品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人物的品质是从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再教类似的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前面抓住人物动作及动作状态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巩固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和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

二、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教给学生哪些方法?

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二)怎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

有的课文结构鲜明,写法类似,我就以某一段为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悟”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它段落。

2、借机渗透,适时点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较好的,甚至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若教师能抓住这些时机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3、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我们都知道,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有一般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的气质、智力、基础存在差异,在学法的适应性上也有差异性,所以在总结课文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以理解句子的方法为例,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

“一抓”,指抓重点词语、关联词、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指理解每个句子时都可以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展开想象;“五体会”,主要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我一方面在语文课上启发引导他们运用,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鼓励他们运用。每学期我都选择一部分小学生优秀习作,让每一个学生都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再组织全班学生讲评谁的学习方法最佳,谁的收获最大。这种比赛,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每学期有个人研修计划,积极参加教研组具体备课,听、评教研组课,虽然自己近50岁,但虚心向别人学习,向有教改教研的同师请教,共同探讨教学中成功与失败,教学相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实现了我在开学初的教学目标。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今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同事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推荐第10篇:某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xx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课程

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学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校依据计划和方案,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推进下一步的工作,现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校利用周会、教研会,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教师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课程安排,开足开齐校本课程,要求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内容,精简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家乡,以便开阔视野,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品质。

三、强化音乐、书法、绘画、剪纸等兴趣小组,定期检查校本教案、活动进展情况,向兴趣小组要成果,要作品,并进行展评,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第二课堂稳定、协调发展。

四、继续在学生中开展“五个一”活动,严格按照“诵读古诗词”实施方案和革命红歌安排表,利用音乐课、校本课教唱“红歌”,课间大唱红歌,利用广播播放红歌。坚持每日早操后诵读古诗词5分钟,逐步形成风气,养成了习惯。

五、建立班级图书角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在中高年级建立“班级图书角”制定了“班级图书角”管理制度和要求,把学生德育积分和图书借阅有机结合,以便有效的管理图书。利用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交流会,教师每三周组织学生谈读书体会、展示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摘抄的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开展“手抄报”活动,互相交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进行歌咏大合唱、经典诵读及各类文艺节目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营造一份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存在的问题:

1、因为地处偏僻,所以一些活动开展面不能展开,加上经费紧张,所以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部分教师、学生对此认识还是存在着像对待以前兴趣小组一样,重视不够,导致一些活动中途中止。

3、学生有的在活动中,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投入力度,争取在质上有突破,在学校有限经费上尽量充

分利用已有资源。

2、平时多利用一些机会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深层次上的认识。

3、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主动性、合作等方面的引导,并能迁移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展望未来,校本课程开发路还很长,我们只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深信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我校将开设好现有的校本课程,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现状,进一步开发新的适宜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育人功能。

第11篇: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

2013-2014下学期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二、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双周校本课进行。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2、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务负责,主要负则排课。教师的教案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由冯校长负责。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务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务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

校本课程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不同于国家课程,要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

2013-2014下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黄慧敏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第12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06-2007第二学期)

教学点:珠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

二、考试成绩统计

三、考试成绩分析

(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教学目标实现一般

(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教学因素:

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

2、试题质量:

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

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

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

报告人:孙英 院(系)教学主管院长: 2007年7月20日篇二:课程教学工作总结表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表

(2014 --2015 学年第 一 学期)2015年1月16日

篇三: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王晓玲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四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王安娜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已经结束了,现已进入期末复习,回顾一学期的探索与尝试,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如何传知、如何解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读这一主线。诸多思路,到了清理一下的时候了。

一、求新求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如何引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学习心得已成为课题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学有主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享受学习的乐趣,又能发展原有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倡导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放的课周舜钦

第13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06-2007第二学期)

教学点:珠海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

二、考试成绩统计

三、考试成绩分析

(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教学目标实现一般

(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教学因素:

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

2、试题质量:

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

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

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

报告人:孙英院(系)教学主管院长:

2007年7月20日

第14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研究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15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__________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________、组际________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多向交流。

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________,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________。

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______________有关的浅显的________,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课程标准》把科学知识领域的内容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展开。 6.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0分)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 ) 3.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4.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 5.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 6.学生亲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只能在课堂上完成。( )

7.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

8.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9.内容标准是《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 10.高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低估更可怕。( )

三、填图题。(9分)

请填写完整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四、列举题。(24分)

1.列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2.列举科学课程的评价方法。 3.列举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

五、简答题。(14分)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2.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什么?

3.“生命世界”中有关“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内容有哪些?

4.小学科学课教学如何突出“科学味”?(从科学本质的三大问题回答)

六、论述题。(12分)

1.有效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高效教学是追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并扩大落实教学目标,或在减少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落实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高效教学实际上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请结合我县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专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教学目标的调控策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有些问题是不可预见的。对于可预见的问题可以进行设计与组织;对继发性问题需要教师组织。请结合我县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专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学生问题的组织策略。

七、案例分析。(16分)

1.在教学《蚂蚁》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带来了蚂蚁,可刚上课不久,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装有蚂蚁的盒子,蚂蚁倒了一地。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

方式一: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批评,并且制止他抓蚂蚁,让他与其他带蚂蚁的同学一起观察,然后继续顺利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

方式二:老师没有指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捉。这时有的学生努力地去捉东奔西跑的蚂蚁,满头大汗但却一只也没有捉到;有的轻易就捉到了两三只;有的学生用放大镜在地上就展开了观察;有的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爬;还有的和蚂蚁玩起了堵截的游戏…… 这两种教学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比较恰当,请阐明你的观点。

2.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搅拌、用热水、砸碎可以加快溶解。

师:我们知道了加快溶解的方法,如果要让溶解慢一些,有什么办法? 生:不搅拌。 生:用凉水。 生:不砸碎。

师:这些方法都能减慢溶解速度。

老师刚要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 生:水放的少一些溶解得慢。 师:?

生:如比说,一滴水中我放入一麻袋盐。 师:……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个学生的问题?

第15篇:小学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本学期校本课程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

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2、校本课程内容

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本课程。

①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②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3、具体要求:

(1)任课教师要有具体的教学计划,计划应详细列述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改措施、成果展现方式。附有教学配当,配当中应列出每周的具体学习内容,教师参照教学配当进行授课,教导处根据教学配当内容予以不定期检测。

(2)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主提高,采用适合学会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参与热情科学合理应用激励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3)任课教师应注意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注重授后反思,及时调整和弥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任课教师注意选取恰当合理的展示和呈现方式,期末以成果回报的方式进行验收评定,成绩纳入教师终结性评价体系。

4、时间:每周五下午第

二、第三节课

四、评价方法:

1、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师积累的各种过程性资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学期分别评出优、良等级。

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活动进程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等级。分别是优、良、合格。

第16篇:小学课程《虹吸与毛细》教学设计

《虹吸与毛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毛细现象及虹吸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种现象并概括出原理。

了解毛细及虹吸现象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以及生活中简单毛细及虹吸现象的利与弊。

每名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勤于思考发问的习惯。

重难点定位:

(一) 毛细现象

1、重点:了解和认识毛细现象、那些常见物体能产生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难点:了解并掌握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对比不同物体产生毛细现象的明显程度并作出合理解释。

(二) 虹吸现象

1、重点:了解并认识虹吸现象、了解虹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了解产生虹吸现象的条件、对生活中的虹吸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并会应用虹吸原理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

实验材料:

(一) 毛细现象:

如上图所示,图中从左向右,依次为牙签(小木棒)、粉笔、棉线、棉布、复印纸、卡片纸、餐巾纸、吸水纸、筷子。红墨水、玻璃皿若干。

(二) 虹吸现象:

如上图所示,两个相同规格大烧杯若干套、橡胶管若干、清水、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毛细现象:

1、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同学们认为水有没有可能往高处流呢?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往高处流的水’?”通过发问式导入,用一个“违背常理的”自然现象让同学们主动去思考,引发他们的兴趣,使整堂课程顺利进行。

2、演示实验,接触毛细现象 老师演示“粉笔变红”实验。(将白粉笔插入红墨水中,让学生们观察现象,课看到白粉笔慢慢变红,从而证明“水可以往高处流”。)演示如下图:

图① 图②

图③

3、摆出毛细现象概念

引出“毛细现象”这个物理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毛细现象,并提问学生,除了粉笔之外,还有什么材料可以产生毛细现象,并引导他们进行下一步探究。

4、学生动手实验

分小组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看看什么材料可以产生秒系现象、哪些不会。并由老师进行小结。

5、从实验现象进一步对比不同材料、相同条件下的毛细现象

选取学生实验中一些不同材料产生的毛细现象进行对比,如:吸水纸、报纸及棉布(这部分可由执教者在学生实验时同步完成)。比较引出不同材料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出现毛细现象的时间、产生的程度不同。 第一组材料对比: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如上图组所示:餐巾纸的效果最为明显,接下来到吸水纸、复印纸、卡片纸。

第二组材料对比: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如上图组所示:棉线的效果比棉布明显。 第三组材料对比:

图① 图② 如上图组所示:吸管和筷子均不会产生毛细现象。

6、引入视频,对比同种材料、不同条件下的毛细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孔径越小的物体产生的毛细现象越明显。

7、毛细现象总结

老师总结产生毛细现象的条件、影响毛细现象程度的因素等。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二) 虹吸现象:

1、情景设计实验

给每个小组分发两个相同的烧杯,在两个烧杯中倒入相同量高度的清水。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将水放入同一个杯子里。(同学们肯定想到将其中半杯水倒入另一杯)。接着在给他们一根橡胶管,告诉他们不可以用倾倒的方法完成该任务,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于此同时,老师在旁观察并引导学生。

此情景设计旨在于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虹吸现象的基本知识框架,并让“水位差”这个概念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便于他们理解之后更详细深入的讲解。 a、两杯等高的水,要想将它们装进其中一个杯子,利用虹吸原理就必须将吸管装满水,并将两杯等量的水一高一低地放置,由于压强差的关系,至于高处的水会自动源源不断地流向低处。

b、该实验成功,让学生再将满水杯的水用同样的方法引入空水杯中,此时,便不需要将两个水杯一高一低放置,这又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自己思考。

c、若两杯水一杯多一杯少,利用虹吸现象,如何将多水杯的水引入少水杯,反之又如何,在操作方法上有什么异同?实验之后,请学生们自行概括总结。

2、点明虹吸现象

老师小结刚才的探究实验,点明,我们刚才用地方法在物理学生称之为“虹吸”。

3、讲解虹吸 教师系统地解释什么是虹吸现象、虹吸原理及产生虹吸现象的条件。让同学们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虹吸现象。

4、生活中的虹吸

播放视频,向学生们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虹吸的现象,人们都利用虹吸现象解决了哪些生活中的问题等等。

5、小教具引起课堂最后高潮

展示事先做好的教具,教具是应用虹吸原理及压强的一个吸水喷泉。此部分由教师演示并提问讲解(可根据时间等具体教学情况调整讲解的深度)。若有同意系列的课程,此部分还可用于一个承上启下过程,下节课课设计此教具或类似教具的制作课,如:简易公平杯的制作)。 教具演示如下: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图⑤ 图⑥

图⑦ 图⑧

图⑨ 图⑩

图11

6、回顾小结

让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可适当扣回“如何让水往高处流”这一话题,除了本节课所学的毛细现象及虹吸现象外还有什么方法,让同学们课后思考。

反思回馈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上述教学设计进行增删调节。课后回顾整理反思。

教学参考:

毛细现象:

水不但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还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四周扩散,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

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面越高.把这些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发生的现象正好相反,管子里的水银面比容器里的水银面低,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银面越低.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能够产生明显毛细现象的管叫做毛细管.液体为什么能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呢?我们已经知道,液体表面类似张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凸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压力.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同样的分析也可以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有些情况下毛细现象是有害的.例如,建筑房屋的时候,在砸实的地基中毛细管又多又细,它们会把土壤中的水分引上来,使得室内潮湿.建房时在地基上面铺油毡,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现象造成的潮湿.

虹吸现象:

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红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虹吸管是人类的一种古老发明,早再公元前1世纪,就有人造出了一种奇特的虹吸管.事实上,虹吸作用并不完全是由大气压力所产生的,在真空里也能产生虹吸现象.使液体向上升的力是液体间分子的内聚力.在发生虹吸现象时,由於管内往外流的液体比流入管子内的液体多,两边的重力不平衡,所以液体就会继续沿一个方向流动.在液体流入管子里,越往上压力就越低.如果液体上升的管子很高,压力会降低到使管内产生气泡(由空气或其他成分的气体构成),虹吸管的作用高度就是由气泡的生成而决定的.因为气泡会使液体断开,气泡两端的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减至0,从而破坏了虹吸作用,因此管子一定要装满水.在正常的大气压下,虹吸管的作用比在真空时好,因为两边管口上所受到的大气压提高了整个虹吸管内部的压力.虹吸原理:就是连通器的原理。而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水不断流出出水口。

简单的说:由于压强差的作用。当弯管两侧中同一液面的压强不同时,管中的水(或其它液体)就会向着压强较小的一侧流动。

利用虹吸原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管内先装满水(或液体)。

2、管的最高点距上容器的水面高度不得高于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度。

3、出水口比上容器的水面必须低。这样使得出水口液片受到向下的的压强(大气压加水的压强)大于向上的大气压。保证水的流出。

用途:一般用于将溶液由高位容器运往低位容器

第17篇:小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1: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章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我们的家乡和我们的学校。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他们讨论、交流,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和学校。2.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的学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活动,你对我们的学校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发言,讲自己对学校的了解)

二、组织课堂活动

1、认识学校的位置以及自己家与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

2、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

三、组织课堂活动

四、想一想,自己每天在学校做哪些事情?

五、布置课外活动,了解更多有关学校的情况。

六、安排时间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校。

第二章 在大家庭中生活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和怎样与同龄人交往。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班集体,知道应该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懂得应该与同龄人友好相处。

2.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热爱集体生活。

【课堂教学设计】 《热爱集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班集体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我们都要热爱这个集体。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

你认为热爱集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后教师可让几名学生发言)

四、想一想

1.你做过那些有意集体的事情?2.见到有损集体的现象应该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第三章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在劳动中锻炼自己。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 2.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 【课堂教学设计】

《劳动创造财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要生活,就必须劳动,因为劳动可以创造财富。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对图片进行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一

同学们,农民为什么要种田?工人生产机器干什么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指几名学生发言,教师在旁适当点拨。

四、组织课堂活动二认识其他的劳动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课外活动

了解周围的人,看他们分别从事什么职业。 第四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从小培养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形成能力和兴趣伴我成功。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兴趣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设计】

《从小培养广泛的兴趣》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问:同学们请看,图上的同学正在干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回答。教师再问: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

二、组织课堂活动一

同学之间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交流结束后,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组织课堂活动二

认识兴趣爱好对学习的帮助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第五章交通安全 课题 : 交通安全准则

目的 : 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天上学、放学时都要在道路上行走,那么在道路上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教师讲述

1、在道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行走。 2、靠右行的原则,所谓靠右行,是指行人或车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必须遵守靠道路右边一侧行走或行使,禁止逆行。 3、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的原则。

4、确保交通安全的原则。广大青少年必须遵守“车辆、行 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的原则。

二、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参与最多的是道路交通,要维护道路 交通秩序,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必须掌握并坚持交通安全原则,这既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更是交通法规的要求。

三、作业:交通安全有哪几条原则 ? 教后小记:学生能按要求去做,掌握了交通安全准则。 篇2:小学课程教学设计2教学大纲

小学课程教学设计2教学大纲

一、技能训练名称:小学课程教学设计2

二、先修课程: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技能训练1.2、小学课程教学设计

1、小学教育科研训练。

三、训练目的及要求:

在小学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小学课程教学设计

1、小学教育科研训练的基础上,运用所学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在小学数学、语文教材中选定一节具体教学内容,通过本次同课异构的训练,在比较分析中,掌握小学语文、数学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的优化方法,为下学期的毕业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1、根据教师确定的小学数学、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参加训练的每名学生按个人报名、教师调整的方法分成若干组,每组分别对应小学数学、语文各一项具体教学内容;

2、根据本组的同一教学内容,参加训练的每位学生,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情感体验、教材及小学生特点,设计出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3、根据设计好的教案,设计者在本小组模拟上课和说课;

4、根据评价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讨设计教案的优劣,并修改教学设计;

5、每组推选一名设计优秀者,按语文、数学科目讲课、说课,通过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6、每位参训者写出自己本次训练的总结并交流评优。

四、训练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同课异构:小学语文新备课参考》主编:周一贯,宁波出版社,2010.4;

2、《小学数学“同课异构”的结构分析与评价》王霞 《辽宁教育》,2009 年12期;

4、《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主编:李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5、《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主编:蔡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6、《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主编:周广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7、《教学技能培训测试教程》,主编:杨随军,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8、《教育实习指导书》,主编:顾敦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

9、小学数学、语文课程标准;

10、人教版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语文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技能训练方式及要求:

1、小学课程教学设计2是实践课程,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所学各门课程与教学论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教师辅导与学生练习相结合,以练为主。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技能。

2、教学设计要规范、实用、有创新;

3、小组评价要依据评价标准进行;

4、要遵守实习守则;

5、训练总结内容要具体,重点突出,不少于1500字。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考查的形式进行。采用教学设计、小组评价、个人总结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教学设计占40%,小组评价占40%,个人总结占20%,按百分制给出每位学生小学课程教学设计2的成绩。

大纲执笔人:董非

大纲审核人: 2014年8月20日

篇3: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1 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用品都是劳动成果,它们来之不易。 2.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是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 情感: 1.以珍惜劳动成果为荣,以浪费劳动成果为耻。 2.尊敬珍惜劳动成果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不损坏,不浪费。 2.见到同学不珍惜劳动成果,加以劝阻。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社会财富,都要爱惜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聪聪寻宝的旅程世界。

二、演示图片1:聪聪飞过白云,飞过大地,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快乐城--北京。

师问:同学们,你们猜猜,聪聪最先到了哪里?

学生回答:故宫,长城。

师答:不是,原来他先来到了小学食堂里,他一定是饿了,已经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出示把面包吃一半扔一半的图片。

学生提问:老师,他怎么没吃完就扔掉了,这样太可惜了。演示动画:《儿童营养面包的由来》

学生回答:老师,我也找到一个。古诗《锄禾》,我想聪聪读了这个,一定就知道这粮食来得有多不易啦!

师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刚才大家看的《儿童营养面包的由来》一共经过了多少道工序?

学生回答:11道工序。

师问:那你们想想要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呢?

学生回答:很多很多。很不容易。

教师提问:那聪聪和董必武的女儿谁做得对呢?

学生回答:董必武的女儿谁做得对,因为她把掉在桌上的米饭都捡起来吃了,她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吃的米饭、面包、糖果等等都是经过好多道工序制成的,许许多多的

工人、农民为此付出了劳动。不爱惜这

些东西,就是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我想现在聪聪也应该知道不应浪费粮食和食品了吧!

板书:粮食来之不易,勿浪费

三、同学们,聪聪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帮他分析一下,他做得对不对?为什么?

出示问题1:当聪聪看到我们的申奥口号:“新北京、新奥运”时,北京小朋友向他提问:“请你说说用过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此时,聪聪武断地说:“扔掉。”

师问:聪聪这样做对吗?你是怎样做的,尤其是班上北京的同学好好谈一谈。

学生回答: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因此产生辩论。

师继续问:课文中董老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董必武爷爷是没有条件买新毛笔吗?为什么要自己粘毛笔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董必武爷爷并不是买不起新毛笔,而是他认为粘上还可以继续用。还有雷锋叔叔,我们常听说他穿的袜子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不是他买不起,而是他觉得还可以穿,而我们小朋友总是东西还没有坏就扔掉,向聪聪那样,一点也不注意节俭,这样对吗?大家一定都知道“珍惜与节俭”可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我们要不要继承和发扬下去呢?

学生回答:当然要。

板书:爱惜生活用品,要节约。

四、师问:我们看看聪聪现在到哪儿啦?快乐林--老年宫。噢!原来是一些爷爷奶奶听说了聪聪的事,正在给他讲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呢?对了,同学们,记得上堂课我让大家找的呢?现在请大家分别讲出来听听。

板书:珍惜劳动成果,是美德

五、刚才大家找出了古诗《锄禾》,我们还没有看,下面我们一起跟着录像齐声背诵吧!

播放:古诗《锄禾》,学生一起背诵。

板书: 一 珍惜劳动成果

粮食来之不易,勿浪费

爱惜生活用品,要节约

珍惜劳动成果,是美德

探究活动

举办一次“体验农村生活”的活动

1、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利用假期时间)去体验几天农村的生活。

2、或家里有农村的亲戚,去亲戚家住几天。

不浪费粮食

活动目标

教育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懂得浪费粮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浪费粮食的一些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良好生活作风。

活动途径与方法

请懂得农业的长辈作报告,具体介绍粮食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有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开展我和xx比童年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自己的生活在吃方面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他们珍惜粮食的情感。

将同学们日常浪费粮食的价值累计,算一算浪费粮食这笔账,用具体的数据教育学生。

活动内容(主题队会)

1.主持人朗诵古诗《悯农》导入活动?quot;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表演小品。

▲一同学放学回家后直奔餐桌,端起饭就往口里扒,很快就吃完了,然后把嘴巴一抹,扬长而去。父母过来一看,桌上尽是饭粒,摇摇头说:唉,这孩子?? ▲另一同学早上在餐厅过早,拿起一个肉包子,用手掰开,很快将肉馅部分吃掉,把余下部分捏成一团,随手往桌上一丢,然后又照此吃法吃了几个肉包子。 3.组织讨论:

他们的举动是一种什么行为?这样做对不对?

主持人小结:这是一种不爱惜粮食的行为,说明他们不珍惜农民叔叔的劳动果实,是不热爱劳动人民的表现。这种做法要不得,长期下去,必然会带来极大的浪费。 4.听故事。

请在我和xx比童年活动中收集好材料的同学上台讲述世界上受苦受难儿童的故事,着重介绍他们的饮食情况。

5.请辅导员介绍粮食的生产过程:育苗-插秧-除草灭虫-收割-加工。让同学们了解粮食的来历,认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从而得出结论:粮食的确来之不易。 6.要求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今后的惜粮打算,主持人听后归纳:

▲吃饭应小心些,尽量不漏撒。

▲按量取食,争取不剩饭剩菜。

▲不能因为自己的偏好而丢弃一些食物。

7.主持人组织大家根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评选出班级节约粮食标兵。 8.辅导员总结这次队会。

活动实践

请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家时行吃饭习惯训练,做到不浪费一粒粮食。 说一说:

1、水稻从播种到收割,农民们付出了哪些劳动?

2、你周围有哪些浪费粮食的现象?怎样做才能体现对农民劳动的尊重?习题精选 算一算

1、算一算,我们每人每天节约约1克米,全国约13亿人口,每天节约大米多少吨?

2、算一算,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约13亿人口,每天节约多少钱,能帮助多少个失学儿童?

不比吃穿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生活节俭.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 2.懂得和别人比吃穿是好虚荣的表现。

情感:

1.以生活节俭、不比吃穿为荣。 2.反感比吃比穿的行为。

行为:

1.生活上注意节俭。 2.不和别人比吃穿。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生活节俭.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养成生活节俭、不比吃穿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选择:当你看到别人的东西(用具、玩具)比你的东西好的时候,你怎么想?

a 特想要 b 很羡慕 c 想要,但听从父母的意见学生回答并统计a、b或c所占的比例。

师问:是的,同学们都有一些羡慕或想要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一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好时就应该要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书中的“说一说”栏目,并谈一谈,如果你是小美,你会怎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问:同学们说得很对,要勤俭节约,不要和别人比吃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本第二课的第

一、二段。同学举手朗读。

师问:同学们请想一想,张俭为什么还穿着这样的衣服,他是没有钱买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对,张俭不是没有钱买,而是他认为作为丞相,应该考虑如何把国家治理好,至于衣服,只要简洁干净就行,俭朴一点没什么不好。

板书:衣服要简洁干净

二、师问:张俭为什么坚持穿旧衣袍?请同学分组看一下课文第

三、四段,然后组内讨论并请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第18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的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在本书中泰罗系统地确立了其管理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简答)

1、教学的本质 第一,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及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简答)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基本规范;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之关系问题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局限性:

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者不可避免的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一个基于“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

五,泰勒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六,“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基于主要是“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

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2、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

4、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 泰勒原理的内容: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其核心是“控制”。

七,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机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八,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九,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十,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泰勒原理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实践兴趣”。

第19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本重点: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这博比特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独立

研究领域。(P12)

2、“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教学理论地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①赫尔巴特与教学理论的独立体系

②独立体系的教学理论发展

③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分水岭(P17)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答: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P4)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P7) 答: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①前科学时期②系统理论时期③专门学科时期(P11-12)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①教学研究的早起发展②教学理论形成的基本阶段③当代教学论 的发展轨迹。(P15-P19)

3、了解“泰勒原理”的主要 内容 答:“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

答:①分离说: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位于一端,教学位于另一端,两者无交集,互相独立。

②关联说:关联说是指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互相独立,但彼此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又包含:连接说,过程交叉说,包容说

③整体说:所谓整体说,是指课程与教学实属一件事,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 可分割性。又有两个层次:循环整体说,结构整体说 ( P21-25)

4、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①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②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并行于教育学体系内的两门下位学科

③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P28-30)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政策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①中央集权型②地方集权型③学校自主型(P39-42)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利的不同需要,并调

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P34)

特点:①行为的准则性②目标的针对性③实施的程序性④载体的规定性⑤内容的法定性

(P34-36)

2、课程与教学政策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中央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 育行政部门的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②地方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③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往往只是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建议。英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P39-43)

3、谈谈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学校自主型的课程与教学政策往往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以追求特色与个性为价值取向,它的目标在于创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用颇具个性色彩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它追求的主要不是社会的功利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所谓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课程与教学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调动各个社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会使本来就不平衡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更为突出,也会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P43-44,从目标等,大括号是有点,中括号是缺点)

4、简要叙述我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①1949-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全中央集权型阶段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以中央集权型为主、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并行的阶段

③20世纪90年代,中央集权、地方集权与学校自主型相结合的“新阶段”(P50-52)

5、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认识。

可以根据P52-53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特点进行评析。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①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②评估需要,确定基点

③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P65-66)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时间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体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知道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P56-57)|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①定向功能②选择功能③计划与操作功能④评价功能(P58)

3、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功能是什么?

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P63-64详)

4、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①明确社会的要求②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③明确教育学的要求(P73-75详)

5、简述选择与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

标准:①系统知识准则②历久尚存原则③生活效用原则④兴趣需要原则⑤社会发展原则

原则:①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②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③直线式和螺旋式(P76-78详)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课本重点:

1、课程开发的概念:是指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

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p83)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①分析情况②制定目标③确立方案④理解并实施⑤评价及修订(91-92)

3、行为目标的优缺点:

优点:①它们成为课程领域内理性规划中唯一妥善而周详的方法

②鼓励课程工作者把以往隐藏的价值明确地表达出来

③鼓励课程工作者以详细而具体的目标词汇去思考和规划课程教学

④为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指引

⑤为课程系统的自我改善奠定基础

⑥把在理论上确立的目的,在课程系统内最终通过课程教学而得以实现

⑦沟通的媒介

⑧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可能

缺点:①目标都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评测、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遭到忽视。

②只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违背了学习的真义

③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所依据的原理,本身就可能存在疑问。(P106-107详)

4、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起点设计③教学内容设计④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⑤教学评价设计⑥教学结构设计(P113-116详) PS:本章节没有问题与思考。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最重要)

课本重点:

1、课程组织的概念: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一般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3、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和自由制三种

4、显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P142-143)

5、教学组织的涵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P155)

6、教学组织根据学生组织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P155)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本重点:

1、课程采用: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新课程方案的决定的过程。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四类15个因素。

四类:①变革的特征② 学区的特征③学校的特征④外部环境的特征

15因素P171详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课本重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它是一种过程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或进行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PS:首先别问我第七章的重点在哪里,老师没有说。其次有些东西太多没有打字,是直接写的页数,大家可以去看看,再次祝福大家期末有个好成绩~~~

第20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一、填空:

1.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学著作。 3.席勒以及他的弟子莱茵把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5.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6.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2.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3.“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 4.“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

5.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和《三字经》等合称为“

三、百、千、千”。

6.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作为文选教材成为“四书”、“五经”的补充读物。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决定实行分科教学。

2.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

3.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为语文。

5.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是我国建国后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

6.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5.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6.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集中识字与韵文化。

2.古汉语的书面体系与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必须集中识字。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韵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朗读和记忆。

4.《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儿童识字规律,所以广为流传。

5.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6.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1.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

2.从阅读的途径上看,阅读可分为:书面阅读、屏幕阅读和网上阅读。 3.阅读方法包括默读、精读、略读、朗读。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为终极目标。

6. 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形式可分为:消遣性阅读、学习性阅读、参考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7学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阅读形式。

1.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的重要表现。 2.作文教学,学生写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3.学生作文的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4.作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5.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联想的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6.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简明,即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

7.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得体,即遣词造句要适应语境。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考虑文章体裁的特点等因素。

8.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立意是审题的最高成果,是在审题过程中实现的。

9.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周围环境的见闻以及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

10.学生作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11.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记叙文的特点是过程性和真实性,所以首先要“看清楚”和“想清楚”,最后要“写清楚”

1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计划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可以保证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避免写作训练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13.作文过程中的指导的形式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行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个别为主,采用班级答疑的方法。

14.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批改是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学生作文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是评讲的提前和准备,也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示范和举例。

15.在作文批改中,属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态度等有关局部或全局性的问题,以批为主。

16.在作文批改中,属于字、词、句、标点符号等具体问题,以改为主,有增删换调四法。17.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批改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用幽默的方法批评。

18.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批改的方式包括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19.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交流讲评的要求是要有重点、发挥多功能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讲评方式包括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和对比讲评。 21.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励,而其基本方法就是“发表”,发表欲是写作的内驱力。

22.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话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写语段,有记叙型、说明型、描写型、议论型、抒情型等。

23.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话题作文训练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立场联想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写作。

24.在作文教学中,网络写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主题型作文、研讨型作文、自由写作活动。25.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口语交际过程是学生情感态度、人格品质个性化体现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健 2.1949年课程名称定名为“语文”后,语文课程中必须包括听话说话教学,具有了系统的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要言文一致。

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第一次提出了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思想。

4.《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与人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贯穿课程标准口语交际教学始终的基本理念,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价值追求。

6.我国古代提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者必须对自己的表达负责,对听者负责。 【1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现代语文教学情境,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3代表性优秀教师有:于漪、钱梦龙、宁鸿彬(创造性思维)、魏书生(民主化和科学化)。 4语文必修课目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5近代语文代表作——《国文八百课》。 6教师和学生的关系:(1)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2)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二、名词解释: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2.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3.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教学论,观后)

4.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5.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和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语文课程现象: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指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4.语文课程规律:语文课程的规律是指在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5.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有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课程设计,中观层次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课程设计。

2.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3.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订的。 4“三百千千”:有人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为“三百千千”。 (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甚广。)

5.《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之一。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写,时间跨度2000余年,选文200余篇,编选体系基本上整体按时代分,同一时代按作家分。影响大,流传久。

6.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结构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

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4.语文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教学价值判断。对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的评价,称为语文教学评价。

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

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7.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8 .默读:是与朗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法。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

9.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

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10.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计算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1.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想象程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3.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

4.选材:是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筛选的过程。

5.谋篇布局:是指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所选的材料进行恰当的组织安排,使之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快速作文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的写作技巧。 7. 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各种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

8.写话训练:又称语段训练,是向写段落、写篇章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

9.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方式。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 10.供材料作文:是一种半命题作文,它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三、简答:

1.简要介绍《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大教学论》不仅谈到狭义的教学问题,还谈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系和各自的任务,涉及教育制度。因此,确切的说,《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 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你对语文的“工具性”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物质性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语文还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 4.你对语文的“人文性”是怎样理解的。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5.简要介绍《学记》。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面的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1.简介“四书”、“五经”。

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学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 3.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4.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诗集姓氏5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5.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1.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1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2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规律3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3.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具有(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等功能。 4.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

(1)范文系统(2)知识系统(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5. 古代语文教材有哪些?

我国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就教育功能来看,识字课本和文选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 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特点就是集中识字和韵文化。后来发展到用诗歌选读兼作识字课本,如南宋刘克庄、明末清初王相选注的《千家诗》,清·孙洙编的《唐诗三百诗》等。 汉以后,文选之风盛行。如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谢枋德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肪的《古文标注》,清·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 6.教师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的方法有哪些?

(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在教材研究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2)自组单元,

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失去生命力的内容,补充一些时代色彩强烈的内容,保持教材的时代感和鲜活性。 1.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2.简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3.简述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4.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5)依据学生特点(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5.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优化组合原则 6.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

(1)简洁美(2)含蓄美(3)缜密美(4)映衬美(5)流动美(6)奇异美(7)形象美 7.简述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1)测定学习成绩(2)鉴定学习效果(3)检验管理水平(4)获取反馈信息(5)预测发展方向 1.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什么?

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材、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3.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

(1)勤于读书的习惯(2)健康读书的习惯(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 精读训练要注意哪些问题?

(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5.网络阅读的优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 (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6.网络阅读的弊端有哪些?

对象的芜杂性、内容的随意性、技术的依赖性、费用的制约性、注意力的散乱性。 7.网络阅读的形式有哪些?

(1)主题性网络阅读(2)延伸性网络阅读(3)创造性网络阅读 (4)交互性网络阅读(5)随意性网络阅读

8.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知识(2)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9.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哪些?

(1)教师范读(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学生分角色读 10.略读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 1.简述作文的审题能力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文题,理解、把握文题的含义,明确文题要求的过程。

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包括文题中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2)弄清写作的要求:作文时要弄清对写作方法、角度、题材等要求。 2.简述作文的立意能力。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教师在指导立意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要选择典型的材料,挖掘这些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并在文章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立意要做到以下要求:正确、深刻、新颖。 3.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有那些?

(1)关联式想象作文。(2)扩展式想象作文(3)延伸式想象作文 (4)假想式想象作文(5)寓意式想象作文(6)科幻式想象作文 4.记叙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 写清楚(2)写具体(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 5.说明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抓住事物的特征(2)掌握说明的顺序(3)语言准确平实 6.议论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指导学生立意(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3)表达准确严密 7.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是什么?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2)多批少改(3)内容兼顾形式 8.作文讲评方式有哪些?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 9.写作技能训练包括哪几个部分? (1)审题能力训练(2)立意能力训练(3)选材能力训练(4)谋篇布局能力训练 (5)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训练(6)遣词造句能力训练 (7)修改文章能力训练 10.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 作文是写作练习,作文教学是写作训练。 叶圣陶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 即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而作文教学就是写作训练。

四、论述:

1.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1949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才逐步恢复起来,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教学论之中。这种理论又称“大教学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课程论思想,又产生了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理论。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只是课程论的延伸,应该附属于课程论。这种理论又称作“大课程论”。

(3)相互独立论:另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加剧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互相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冷静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二: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原理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反过来也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三: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1.论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和管理作用。

(1)导向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教育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有效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推进作用: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教育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使教师在总体上和教学基本思路保持一致,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有激励作用。

(3)控制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4)评价作用: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

(5)管理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标准。在教

学管理过程中,明确目标即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2.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它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其它学科都是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工具,语文则是把掌握和运用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另外,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纯物质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论述为什么“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1)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传统教育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两个范畴。现在我们主张教什么和怎么教结合起来,以教什么为主导因素。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学被课程所控制,课程也逐渐孤立、封闭。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2)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狭窄切艰深,对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教学大纲关注的是优秀学生,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3)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大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国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性文件。

2.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开发、创造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了解编者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来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只有熟悉整本书,明确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主要表现在单元处理艺术和篇章处理艺术上。要特别注意:

1根据教学单元指定学期教学计划。2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3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语文教材除课文阅读外,还有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材料,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统一安排。常用的方法有:1目标导向式2比较式3化繁为简,化难为易4突出特点,加深理解5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是相对稳定的,语文教师要灵活对待教材,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主要方法有: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2自足单元,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其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是共同的习得、体验和创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 (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成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我们同时要注重开发血色很难过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论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将会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

二:(1)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自主学习有以下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要素:1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助。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进行有效沟通,小 11

组成员之间互相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4对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素是相信学生。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因为关注和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需要。其次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师职责的变化。 3.论述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

教学过程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简洁性。教学能够实现这种简洁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美国科学家西蒙曾说过“科学总是把复杂的现象转化为基本的过程”。其中特别是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而且对正确的过程从本质上抽象化,概括化。

(2)教师的指导性:由认识过的“先闻道者”来指导要认识的“后闻道者”,由实践过的“有专攻者”来训练要实践的“术业者”,就能选择最本质的内容和最科学的方法,高度浓缩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

(3)教学手段的艺术化: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训练过程,都不是社会实践过程,而是青少年一代对社会发展结果的习得过程。要把这些过程艺术化的再现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而获得。

社会愈发展,人类文明积累愈丰富,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愈突出,对教育和教育的科学与艺术要求也愈高。教学过程如果不具备这种简捷性,社会就不可能加速度发展。

4.论述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所谓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

(2)所谓创造性,是指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教案不是知识的汇集,也不是参考资料的摘抄,而是适应具体情况的具体设计,任何有价值的教案,都具有创造性。

(3)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可以把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方法型”教案,把不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知识型”教案。实用型教案是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教案区别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文章分析和教学论文的主要特征

教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根本标志,是对学生的研究。备课是否研究学生,以及对学生的研究水平,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 1.论述良好的阅读习惯问题。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 (1)勤于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每天必读。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

(2)健康读书的习惯:现代读物很多,选择健康的读物是一件大事。语文教学就是要选择文质兼美的读物来读。在阅读活动中还要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注意光线明暗,采用正确姿势,选择阅读环境,保持精神集中,获得最佳心理状态。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

(4)质疑问难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能否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应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工具书,并传授查阅的知识和方法。 2.举例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所以,要以明确的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再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语文教师应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慎重选择教科书,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范围要大一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化。把一种事物当做美来追求,才会产生兴趣、热情和意志,才会为之奋斗。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位美,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3.举例论述阅读教学的重点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重点分析。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特别是精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

特点,即一篇文章中使用其具有存在价值的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本质特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特殊的视角、特写镜头推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背影,使其因鲜明的特点,在一堆写父亲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要点,即能够显示文章主旨的精华所在。例如《师说》的要点有二:一是教师的作用。二是教师的标准。教学中必须抓住对学生有用的要点。

难点,即有关文章主旨而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需要教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需要精讲的地方。例如《为学》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由记叙向议论过渡的范例。难点的确定,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体系的把握。

疑点,即文章中有关主旨而又需要加以辨析的地方。例如《马说》中,韩愈强调发现人才的重要是可取的,但其方法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只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疑点是随处可见的。解析疑点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

4、论述阅读能力构成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 (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

(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1.论述作文教学的育人训练。

一:育人训练师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裴炎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 二:育人方面现状来看,存在问题有:(1)言之无物(2)虚假连篇(3)思想庸俗 三:应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

四: 1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2作文指导要全面,既指导作文,亦指导做人。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要善于通过批改和讲评,对症下药,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论述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通过想象,可以提高学生选材构思能力,使内容丰富,思路开阔,形象生动。训练想象的方法很多,例如,改写、扩写、续写等;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心智活动,是由事物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活动。联想的方式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二)深入地思考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由表及里的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周密性。 3.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哪些阶段?

写作教学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拟定写作训练目标和设计写作教学计划,是提高写作教学速度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每次写作训练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训练目标,引发学生感受和表达的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明确了,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

取材、构思、行文、修改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进入作文状态,动笔写作,并自觉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写前指导。二作文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方式以个别为主。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最高境界是,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情感的交流。1作文批改的方法。批者,评也。改者,正也。2作文批改的要求是: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3要写好作文批语。4作文批改的方式有: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

(4)交流讲评,互相沟通:学生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他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承认。1交流讲评有以下几点要求:要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作文讲评的方式主要有: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和对比讲评。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励,激励的基本方法就是“发表”。 4.结合实际论述作文命题的原则。

一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语文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命题作文要密切配合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借语文教材命题,总体上设计把握作文命题。 二命题要有实用价值。在命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写好命题提示语。命题中的提示语要有审判性,能够明确揭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让学生能从题目的词语中判断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材范围,适应体裁,基本方法等。 四命题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命题的最高艺术,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激起写作欲望,开掘写作源泉,把想说的话引出来。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有话写,并知道该怎么写。

1.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必须训练,而且要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具体方法有:

(1)提高自觉性。养成习惯的过程,是意志活动向非意志活动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意志的努力,即自控能力。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都具有自控能力,才具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在动力。

(2)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包括发展良好习惯和消除不良习惯这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不消除不良习惯,就发展不了良好习惯。在这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教育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3)反复训练。习惯所表现出来各种熟练技巧,其实就是自动化过程。这种自动化能力,是在长期的、严格的反复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4)典型激发。历史和现实中某些优秀人物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样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5)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的许多习惯,都是由模仿教师的习惯形成的。 2.论述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一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教师的根本素质,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和教

学研究中去,用有限的生命去从事无限的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内容。教学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从全心全意的热情中产生出来的。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热爱职业的本源。教师热爱职业是因为这种职业能为社会做奉献,而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就是给社会输送的学生。教师的社会价值,也是通过学生的社会价值来体现的。热爱学生,也是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

(3)业务上精益求精。纯熟的业务能力,是热爱职业和热爱学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唯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掌握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做到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爱的奉献。 五分析:(10)

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谈谈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答: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深层次的,隐性的爱国行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进一步学习语文的要求。

2针对现代语文教育现状,由于语文教学没与规律对接,导致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对语文失去兴趣,缺乏学习自信心,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3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需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产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信心且有兴趣学好语文。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训练,树立典型激发学习,教师正面的示范作用。只有这样,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才能使语文学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标准。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认识。

答:1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语文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代相结合,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即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例如: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自然需要怎样的呵护,采取什么策略与智慧才利于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等等,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这一标准体现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教材内容的时代气息应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育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语文教育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教育资源,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尊重多样文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展需求。

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谈谈中国古代治学的过程与规律。

答: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要始于学,终于行,中间经过问,思,辨。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光辉的教育思想之一。 2这段话说的是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也不可能了。“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

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此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实践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这段话就是要求我们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2.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论述:“读书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敏捷,动笔使人精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请你谈谈对培根这段论述的感悟与启迪。

答:一.这段话首先分别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三个方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直观价值。然后从更深层次上说出了读书可以怡养人的性情,可以为口语表达增加材料,可以增长人的才能。

二.培根的这段话,目的是鼓励人们多读书,多动笔。启示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要勤于读书,要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2要养成健康的读书习惯。选择健康的读物,在阅读中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3要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要有质疑问难的习惯。创新源于质疑。5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够在独处幽居时,怡养性情;在高谈阔论时,博采众长;在处世判事时,增长才能。

1.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想法。

答:1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是能力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教育从简单方面来说,就是能力训练的自动化过程,也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2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等等。

3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有作息规律的生活,才能有强健的体魄。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阅读,勤于思考,不断学习,才能扎实掌握所学的知识,探求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而不断的完善自己。所以,良好的习惯对人意义重大,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结合上述论述阐述阅读教学中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1“教科书编者”为什么要我们读这些文本,是课程设计的任务。

2“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读这些文本,是教学设计的任务。

3“文本”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中介,文本作者告诉我们文本中讲了些什么,是怎样讲的。 4“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要活动是学生的阅读,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对话”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3.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结合这一论述谈谈阅读兴趣的含义和意义。

答:一:阅读兴趣,指的是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

二: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知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初始阶段,是由需要所产生的兴趣,可以成为“理趣”。“好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中期阶段,是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可成为“情趣”。“乐知者”可视为兴趣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审美所产生的兴趣,可称为“乐趣”。

三:教师通过明确阅读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可以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欣赏、品位美。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理趣”发展为“情趣”,最后升华为“乐趣”。阅读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乐在其中。

1.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中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谈谈学生作文与一般创作的区别。

答: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学校里的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这是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作文的基本性质。

首先,学生的作文区别于应用写作。学生练习各种体裁的文章,并不是要求这些文章具有社会使用价值,而是练习写各种题材文章的规范和能力。因此,教学序列应按照作文能力发展规律来安排,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要视其能力水平而非使用价值。练习这些能力最终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应用的需要,是应用的准备,但还不是应用。

其次,作文区别于文学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一般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规范和能力,而不是练习文学创作能力。如果学生有兴趣或有天赋可以进行积极引导,但这不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所以,也不能用文学创作论来代替作文教学论。

2.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结合孔子的论述谈谈你对作文语言特点的理解。 答:孔子的这句话着重强调语言的文采性。

1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准确,准确是语言简明的基础。而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是对语言较高的要求,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一篇文章若仅仅是准确,还不能引人入胜,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语言还要适当运用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巧妙引用诗词、名言、警句等,加强文采。

3文章不是无情物,要使语言准确生动,还要注意抒写真感情、真体验,假话,大话,空话是大忌。如果作文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有个性,有创新,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3.有人说:“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一 .“认为写作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写作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写作还有智力思维等其它方面的目标。写作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写作训练的任务有以下各项:

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总结.doc》
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