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诵读教学工作总结

2021-05-29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论语》诵读感悟

读《论语》有感

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叫我们写 “读《论语》有感”这个作文。刚开始有些迷糊,不知道该怎么写,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又慢慢回想论语里的话,我就觉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想想这些日子读论语的感受。刚开始就是感觉有些难懂,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多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觉着很是绕嘴,读通顺都难。后来经过背诵和老师讲解,才觉得它确实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认真研究里面的知识,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学习方法就像老师似的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还有一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可多了,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论语》真好!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美好。

我越来越喜欢经典诵读了,因为诵读会陶冶我的品格修养,得到更多古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浑身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文明人。

《论语》读后感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开展了共读《论语》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就拿《论语》中这句话来说吧: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它告诉我们:“早晨理解了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说的真是不错,今天早上我做题:问树上的年轮能看出什么?我想来想去,就是不明白什么是年轮,就跑去问爸爸,爸爸带着我到刚刚锯断的一棵树桩前看了又看,只看见树桩上有一圈圈的同心圆,圆圈有密有疏,但就是看不出什么。我就又问爸爸:“树里面怎么会有圈圈那?”爸爸就让我去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看完书,我又知道了一种知识。原来,年轮里面也有学问:同一年中,春季的“早材”和秋季的“晚材”合起来形成了圆圈,这就是年轮。年轮上较密的部分向着南方,较疏的部分向着北方,年轮均匀说明这一年风调雨顺。反之则收成不好。到了晚上我告诉了爸爸,爸爸夸我真聪明,早上还不知道,现在知道了那么多,爸爸真佩服你。

通过诵读《论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要努力学习,研究知识里面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本领,争取当一个科学家。

推荐第2篇:论语诵读方案

泰山岩岩,华夏所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文煌煌,其名煊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 bì),友善柔,友便佞[pián nìng],损矣。

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gǔ]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ī]。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推荐第3篇:《论语》分类诵读

《论语》分类诵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终因独子孔鲤去世而赍志而殁。

关于为什么要诵读《论语》,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至少有三个理由:一是《论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泉;二是《论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三是《论语》的精华仍然活在当代,对现代人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

【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说(yuâ):同“悦”,愉快,高兴。乐:与说有所区别。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愠(yùn):恼怒,怨恨。君子: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

【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

【注释】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很多事情而不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什么话,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注释】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会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

【注释】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篇》)

【注释】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指做官。

【译文】孔子说:“读了三年书,没有萌发当官吃俸禄的想法,这是很难得的啊。”

【评析】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

【注释】见(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治国原则至死不渝。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处于祸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从政,政治黑暗就退隐。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

【注释】诗三百:《诗经》共有305首诗歌,“诗三百”是举其整数代指《诗经》。蔽:概括。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

【注释】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篇》)

【注释】《关睢(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

【评析】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

【注释】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专对:独立对答。

【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

【注释】兴:激发感情的意思。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群:合群。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迩(ěr):近。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情感,可以用它来观察社会,可以与人交往,可以抒发心中怨愤。近,可以从中学到侍奉父母的道理;远,可以学到侍奉君王的道理,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是:孔子教人要读《诗经》,而且要熟读到融会贯通,写作文章才能下笔如有神。多识于鸟兽虫鱼草木之名者,是教读书学子多研究,了解每诗章所列鸟兽虫鱼草木的生态道理,才算是真正熟读《诗经》。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篇》)

【注释】谄(chǎn):巴结,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篇》)

【注释】陈亢(gāng):即陈子禽。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远(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院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为:证实君子无偏无颇,公正无私。

三、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评析】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篇》)

【译文】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评析】子张是说人不但要有仁德,而且还要弘扬仁德;不但要信仰正道,而且要坚守不移,否则善行难为。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篇》)

【注释】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调和,和谐,协调。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斯:这。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以前的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不论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完全不守礼制,一味地为恰当而求恰当,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为:孔子教人多行仁义者必充实人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

【注释】患:忧虑,担心。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四、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

【注释】周:合群。比: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与周围大多数人团结而不是和少数人勾结,小人和周围少数人勾结而不与大多数人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

【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舒适。一个人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善于向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评析】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篇》) 【注释】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评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篇》)

【注释】约:约束。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篇》)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篇》)

【注释】怀:思念。土:乡土。刑:法律制度。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注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故土住宅;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评析】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注释】喻: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

【注释】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同时保持自己的不同。小人和人趋同,但不能和谐相处。”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罕篇》)

【注释】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篇》)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话去实践,然后再按照所做的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五、仁者必有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篇》)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阳货篇》)

【注释】巧言、令色:巧言,说着虚假而动听的话。令色,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鲜:少。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讨人喜欢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评析】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

【注释】弘毅:弘,弘大。毅,刚毅。弘毅指心胸宽阔,意志坚强。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评析】曾子的观点是:读书人当立志行仁,至死方休。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善言,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

【注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zhì),同“智”;乐(yào),喜爱。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仁德者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篇》)

【注释】施(shì):动词。众:众人。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篇》)

【注释】好(hào):喜爱,作动词。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苟且偷生而干出损害仁道的事,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就仁道”

【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篇》)

【注释】约:穷困,困窘。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仁者安于仁,智者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

【注释】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六、事父母,能竭其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篇》)

【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贤贤易色:贤贤:尊重贤德。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易:轻视。色,指容貌。致其身:致,意为“献出”。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尊敬贤者,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交结朋友,言谈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礼》等礼乐知识,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篇》)

【注释】游: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方:方位。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如果一定要出游,也必须要有确定的地方。”

【评析】“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

【注释】弟子: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入:在家。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泛:同“泛”,广泛。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

【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儿女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评析】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就行,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

【注释】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服其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弟子:晚辈,儿女。先生:长者,父母。馔(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得的是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儿女要替父母代劳;有酒食和饭菜,让父母去吃喝,这难道就算是孝了吗?”

【评析】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

【注释】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盍:何不。伐:夸耀。施劳:表白功劳。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意愿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又说:“希望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篇》)

【注释】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追远:远指祖先。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予:指宰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篇》)

【注释】粪土:腐土,脏土。杇(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诛:责备,批评。与:语气词。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腐土砌的墙是无法粉刷的。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最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注释】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軏(yuâ):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拉货运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怎么行走呢?”

【评析】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篇》)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就不能够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不辨别言语是非,就不能识别人。”

【评析】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篇》)

【注释】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家居生活,那就不足以做读书人了。”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为:士而怀居,则无苛政猛于虎了。

八、任重而道远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宪问篇》)

【注释】危:直,正直。孙:同“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正直地说话做事;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正直地做事,但说话却要谦卑谨慎。”

【评析】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做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晓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

【注释】道:同“导”,引导,管理。齐:整齐,约束。免:避免,躲避。耻:羞耻之心。格:指有“格心”,即归服之心。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篇》)

【注释】北辰:北极星。所:处所,位置。共:同拱,环绕。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篇》)

【注释】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九、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

【注释】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谄(chǎn):谄媚,阿谀。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情却不敢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

【注释】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意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是很困难的,富贵而不骄傲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是:贫富认命,唯求奋发。富当广结善缘。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评析】孔子教人,不要怕没事做,只怕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篇》)

【注释】莫我知:即“莫知我”。尤:责怪,怨恨。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怎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我不怨天,也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只有老天了吧!”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是:孔子说谋事在己,成事在天,不可怨天尤人。

十、见贤思齐焉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是:孔子教人为学的目的,要实事求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篇》)

【注释】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贰,重复,一再。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学好学习,他遇事不迁怒于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没有听说过爱好学习的人了。”

【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篇》)

【注释】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篇》)

【注释】徙(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趋而从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十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评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篇》)

【注释】子张:孔子的学生。干禄:干,求。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疑:怀疑。寡尤:寡,少。尤,过错。殆:危险。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谋求做官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而无把握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减少后悔,谋求做官的办法就在其中了。”

【评析】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篇》)

【注释】怍(zuî):惭愧。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要他去实践他说的话一定很困难。”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只有四字:缄默是金。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八佾:佾(yì),行列。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居然用了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篇》)

【注释】林放:鲁国人。易:治。指仪式隆重完备。戚:心中悲哀。

【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仪式,与其隆重周备,不如内心真诚悲哀地悼念死者。” 【评析】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主,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子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待。”

【评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十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篇》)

【注释】莒(jǔ)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评析】“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篇》)

【注释】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奚(xī):什么。正名:即正名分。迂:迂腐。阙:同“缺”,存疑的意思。中(zhîng):得当。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

【注释】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让老百姓恐惧得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去追究了。”

【评析】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篇》)

【注释】《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不十分好。”

【评析】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篇》)

【注释】恶乎:怎么。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造次:紧迫的时候。颠沛:颠沛流离的时候。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升官,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仁德,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实行仁德。”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认为孔子只主张要实行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篇》)

【注释】足恭:过分恭敬。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匿怨:指把怨恨藏在心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好人的脸色,对人过分地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评析】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十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注释】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评析】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篇》)

【译文】孔子说:“求学老是像来不及一样(奋力前行),又害怕失掉(应该掌握的)东西。”

【评析】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篇》)

【注释】邑:此处指村庄。

【译文】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村庄,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没有像我这样爱好学习的罢了。”

【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篇》)

【注释】愈:胜过,超过。与:赞同,同意。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的学问更好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颜回比呢?颜回听闻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闻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说法。”

【评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篇》)

【注释】喟(kuì):叹息的样子。弥:更加,越发。钻:钻研。瞻(zhān):视、看。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卓尔:高大,超群。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篇》)

【注释】识(zhì):记住。诲:教诲。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而不厌倦,教诲别人而不倦怠,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评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

【注释】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yǔ):角落。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他了。”

【评析】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十四、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有严厉的命令老百姓也不听从。”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篇》)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就有信任感。”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项,在余下的两项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如果老百姓对国家失去了信任,国家也就要垮掉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颜渊篇》)

【注释】君君:前一个“君”字为名词,后一个“君”字为动词,以下“臣臣,父父,子子”用法相同。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做君王的要像个君王,做臣下的要像个臣下,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下不像臣下,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有粮食,我吃得上吗?”

【评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先进篇》)

【注释】莫:同“暮”。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浴乎沂:在沂河里洗澡。舞雩(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与:赞成。

【译文】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评析】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

【注释】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

【注释】商: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弟子。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子夏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十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结果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学习。”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篇》)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罕篇》)

【注释】《韶》:舜时古乐曲名。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对他们那些缺点要注意改正。”

【评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注释】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对人尽心竭力。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篇》)

【注释】逝者:光阴。斯:代词,指流水。

【译文】孔子在江边感叹道:“逝去的光阴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评析】时光如流水,人的一生,正如水流,很快就离开人世,若不及时努力,将是一事无成。孔子在这里教人努力读书,特别是年轻人,俗语说:少壮不努力,到老来的积蓄的,只有伤悲。

十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

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篇》)

【注释】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的将帅是可以改变的,但一个人的志向却不能强迫他改变。”

【评析】“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篇》)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

【注释】饭:作动词,吃。肱(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

【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闻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xǐng):检查,察看。多次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忠:指为人办事应当尽心尽力。信:诚实。传:指老师的传授。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篇》)

【注释】谅:诚信。便辟(piánpì):谄媚。善柔:假装和善。便佞(nìng):花言巧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广闻博见的人交朋友,是有益处的;与谄媚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是:孔子教人,要乐而能有节。或曰“仰不愧于天,一乐也。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才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十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篇》)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篇》)

【注释】愠(yùn):怒,怨恨。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评析】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评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评析】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篇》)

【注释】:里:住处,借作动词用。处:居住。知(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推荐第4篇:论语诵读串词

甲: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璀灿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乙:传承优秀文化,培护做人的根基,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甲:中华经典诗文导读工程在我校隆重起动了。

乙:我们受到经典文化薰陶,家长们热烈欢迎。

合:让我们乘着“六一”的翅膀,一同飞进经典文化的圣地。

甲:《三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

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甲:人之初,性本善。

乙:玉不琢,不成器。

合:请101班同学朗诵《三字经》,掌声欢迎。

甲:古诗文的韵律,是中华文化的特有现象,《笠翁对韵》是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的优秀启蒙读物。

乙:语言优美,节奏明快。

甲:天对地。

乙:雨对风。

合:大陆对长空。请102班同学朗诵《笠翁对韵》选段。掌声欢迎。

甲:《千字文》是进行历史文化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的优秀读物。

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合:掌声有请201班同学朗诵《千字文》片断。

甲: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乙: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合:请听202班古诗文朗诵,让大家一同欣赏。

甲: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创立了私学。

乙:相传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

甲:智者乐水。

乙:仁者乐山。

合:掌声有请301班同学朗诵《论语》片断。

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千古绝唱。

乙:“先天下之忧而忧”,传世楷模。

合:有请302班同学诵读宋代欧阳修和范仲淹两位大师的名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

甲:《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华礼制的总序。

乙:修身做人的道理,精辟的言论,精彩的故事,流传千古。

合:请401班同学朗诵《礼记》中的《教学为先》和《乐本于人心感物》。

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乙: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合:让402班同学再次带我们走进《论语》之地。

甲:《老子》共八十一篇,分道经和德经,又称道德经,是中华道德的典范,哲理深厚。

乙:岳飞《满江红》气势磅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激励了多少英雄豪杰。

合:有请501班同学朗诵《老子》的片断和岳飞的《满江红》。

甲:《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乙:文简意丰,博大精深。

合:有请502班同学朗诵《老子》第二章和苏轼《江城子》。

甲:行路难,行路难,难于上青天。

乙:长风破,长风破,破浪济沧海。

合:请503班同学朗诵《老子》第二十五章的李白《行路难》。

甲: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返林归真,道法自然。

乙:倡导和谐相处,均衡发展。

合:请601班同学朗诵《老子》第四十五章和第六十七章。

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乙:下德不失德,是以天德。

合:请602班同学朗诵《老子》第三十八章和第五十四章。

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乙: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请603班同学朗诵《老子》第三十四章和第六十三章。

甲: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乙:我们是民族的未来。

甲:传承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乙:弘扬经典是我们的义务。

甲:少年智则国智。

乙:少年富则国富。

合:让我们全体同学朗诵《少年中国说》片断。

推荐第5篇:《论语》诵读活动方案

《论语》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经典诵读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作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把诵读中华经典、红色经典和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相结合,引导未成年人继承优良传统,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学校决定在

七、八年级继续开展《论语》诵读实践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开展《论语》诵读,旨在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经典诵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论语》人格修养、哲理评价的对答中,体验“仁”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道德思想,完善个人品格。

三、活动主题:诵读《论语》,收获成长

四、活动时间:2015.3---2015.12

五、晨读负责人

1.语文科代表:各班语文科代表每天到前面进行领读,起到表率作用。

2.语文老师:负责布置晨读内容以及对晨读进行评价。

六、实施方案: 1.宣传发动阶段:(时间:2015.3月上旬)德育处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周一例会等形式,向全校师生继续宣传学习《论语》的意义。

2.解读背诵阶段:(时间:2015.4----2015.10) 每周二至周五,早自习开始后的10分钟,学生跟广播集体诵读《论语》(每周诵读内容由学校统一印发给学生);学生每人每周完成2页本周诵读《论语》内容的钢笔书写,并背诵五则《论语》。

(3)“诵读论语,收获成长”主题征文 评比对象:每班挑选3名学生习作。 主题要求:“诵读论语,收获成长”

根据征文主题,围绕诵读《论语》,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不少于700字。要求内容翔实,事例典型,反映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泛泛而谈。

稿件上交时间:2015年12月1日前,各班语文教师将参赛学生作品送至语文组。

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2015年3月

推荐第6篇:《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

(一)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生(齐):

泰山岩岩,华夏所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其文煌煌,其名煊煊。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传颂了两千五百年;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治国定邦安天下。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与中华文化紧相连;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浸润在炎黄子孙的血液。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是师的楷模;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是仁的诠释。 主持(男):有一个名字,我们为他骄傲, 主持(女):有一部著作,我们因它而自豪。

1 主持(齐):让我们共同走近孔子,走近《论语》;让我们共同亲近中华文化的源头,聆听历史的声音„„

片段一:论学 课堂。

孔子领学生读书(作摇头晃脑状)。生齐读《诗经》之《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宰予,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宰予:先生,我已经懂了。

孔子:那你说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什么意思。 宰予:(沉默片刻,吞吞吐吐地说)先生,其实,我还不太理解。 孔子:(语重心长地)宰予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宰予:(惭愧地)谢谢先生。请教先生,为什么我总是没有其他弟子学得好呢?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要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知识啊。

2 宰予:是啊,可是有时我也很努力,却总觉得自己只是一知半解,没有颜回、子路他们学得好。

孔子:这是因为你的学习兴趣没有他们浓厚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宰予:谢谢先生。那么,我学过的课文常常会忘记,那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这就要多多温习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宰予:哦,原来是这样。

孔子:除了多思考,多温习以外,多向别人请教也是学习的好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宰予:先生,我明白了,我一定会遵照您的话去做的。 学生:(齐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

(二)

片断二:论志

学生三三两两散开,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 只有颜回、子路和曾点陪伴着老师。 孔子: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子路:(迫不及待)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颜回:(沉思)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曾点,那么你呢?

曾点:(放下琴)我与他们两位不太一样。 孔子:不要紧,但说无妨。

曾点:我希望能够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好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孔子点头以示赞许)

4 子路:老师,您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

孔子: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音乐起。 生齐诵: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生齐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片断三:论仁 地点:杏坛 弟子们将孔子围坐。

颜回:(起身,施礼,恭敬地问)请问先生,一般的人该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

孔子:(看看颜回,做略思状)克制、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你约束自己而回复到礼,那么,天下的人都会赞叹你是个有仁德的人。仁发自于自己的内心,哪里是由别人来决定的呢?

颜回:请问先生,具体该怎样去做呢?

孔子:那要在视、听、言、行上克制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回: 谢谢先生,颜回虽然愚钝,我将努力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5 仲弓:请问先生,作为主持一方的长官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孔子:对待属下要像是对待尊贵的宾客一样尊敬,使用他们的时候要像祭祀一样庄重。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人。这样,就没有怨气了。

仲弓:谢谢先生,我要认真按照您说的去做。

樊迟:先生,我天生鲁钝。您能用更简单的话教我什么是仁吗? 孔子:樊迟呀,仁就是爱人呀。要学会关爱别人。 樊迟:先生,什么是智呢?

孔子:智就是学会理解人,了解人啊。

樊迟:先生,我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内涵呀!

孔子: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这就是有仁德、有智慧的人呀!

樊迟退出,迷惑不解。见子夏:师兄,刚才我见先生问什么是智慧,先生说“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先生的话太深奥、内涵太丰富了!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拥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生齐诵: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片断四:论义 学生围坐。诵书。

子路:先生,有人说您安贫乐道,反对富贵,是这样吗?

孔子:子路,升官发财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当然我也不会例外了。如果可以追求的话,即使做下等的奴役,我也愿去做。然而,如果违背原则去追求,自然不能去做了。人要追求义。

子路:贫穷的生活中难道也会有快乐吗?

孔子: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怎样去生活,而不是迎合市井庸俗的眼光,获得别人的赞赏。粗茶淡饭,弯着胳膊枕着,只要有追求,快乐也在其中呀!不讲道义得到的富贵都是浮云。

7 子路:老师,在义和勇之间,我更崇尚勇。

孔子:子路,君子应该首先崇尚义。君子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老百姓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盗贼。

子路:老师,我明白了,在利益面前,我们要保持独立、高尚的人格。见义勇为,才是真正的勇。

孔子:孺子可教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生齐诵: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以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片断五:论师

弟子们陪孔子行走,子路匆匆而来,大声向老师问道。 子路:请问先生,听到一件事可以去做就去做吗?

8 孔子:有父亲和兄长在,那怎么能马上做呢?当然要与父亲和兄长商量一下了!

子路:谢谢先生,我明白了。(子路退下)

冉有:先生,我正好也想好了一件事情可以就去做吗? 孔子:听到一件事可以做,当然要抓紧时间去做了! 冉有:谢谢先生,我现在就去做。(冉有退下)

公西华:先生,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子路问您“听到一件事可以去做就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要商量一下,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您却说要马上去做呀?

孔子:冉有性格退缩,我这样回答,希望能推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性格急躁,我这样回答,是希望他能遇事要退一步想想,考虑细致。

公西华:先生,您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吧!我还发现平时先生总是多让我们讨论,只有在我们讨论不出来时,才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告诉你答案当然很简单,可是,大家很快就忘了。只有你自己探究,才能锻炼你们的思维。所以,只有在你想知道而弄不明白,想说出口,而表达不出的时候我才告诉大家呀。

公西华:那先生为什么这些弟子讲的内容也不一样呢? 孔子:当然你基础好,理解快,我说的就难了。

公西华:请问先生,作为弟子,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是什么? 孔子:是思考,因为思考而产生自己的想法。不盲从,不迷信。

公西华:先生,弟子明白了。正因为颜回从来不反对您说的话,所以,你说他对你没有什么帮助。

9 孔子:你太聪明了。你这就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子贡:先生,您说贫穷而不讨好人,富贵而不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 孔子:这样的人当然很不错了。但是,还是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先生,《诗经》上所说的人要像雕琢玉器那样不断打磨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子贡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就能推演出别的道理。你善于思考又能举一反三。你可以开始学习《诗经》的微言大义了。

子贡:谢谢先生教导。 生齐诵: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上,不可以语上也。‛ 子路问曰:‚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微弱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

(三)

片断六:论君子 弟子们陪孔子谈话。

子贡:先生,您经常教导我们要养成君子的作风。请问,什么是君子呢? 孔子:先做再说,这就是君子。

子贡:那依先生之言,做君子岂不很简单?

孔子:是的,很简单。所以,只要以严肃的态度修身养性,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君子。

众弟子作喜色状。

子贡:先生,君子有遵循的原则吗?

孔子:君子遵循三个原则,可是我一条也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贡:这是先生对自己的描述呀!

子夏:我听说君子有三种变相。看起来不可侵犯,实际上跟他一亲近,又非常温和,充满了感情,但听他讲话,尽管他说笑话,但他言语的内容,又非常庄严,不可侵犯。

11 孔子:这是因为君子有高度的修养呀。 子夏:那君子和小人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呢?

孔子:君子团结,小人勾结;君子想道德,小人念乡土;君子想法令,小人想恩惠;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念叨的是利;君子安详,小人狂妄;君子做得多,小人说得多„„

子夏:那君子本身还有哪些特点?

孔子:君子不害怕贫穷,君子不与人争执,君子不救助富人,君子担心到死还没被称颂。

子夏:先生,我们感觉每一句话,您都是在讲自己呀。仰之弥高,专之弥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您的修养,我们难以企及呀。

孔子:只要加强修养,我们都是君子。 生齐诵: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片断七:论担当

田垅。孔子师徒来到汉水边,遇隐者。

长沮、桀溺在耕田。

孔子师徒来到田垅边站住。

孔子看见长沮、桀溺在耕田。

孔子:子路,前面就是汉水,去问那两个隐者,渡口在哪里。

仲由:请问先生,渡口在哪里?

长沮:(指着孔子)那个老头是谁呀?

仲由:孔丘。

长沮:是不是鲁国的孔丘。

仲由:正是。

长沮:既然是鲁国的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13 桀溺:你是谁呢?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鲁人也!

桀溺:你一定是孔丘的学生。

仲由:(点头)„„

桀溺:唉!当今天下,动荡不安,到处都一样,谁能改变这种状况,扭转这种局面呢!„„

仲由:我们能扭转。

桀溺:恐怕未必吧!

仲由:只要有开明的国君能重用我们。

桀溺:当今天下哪有开明国君呢?孔丘四方游说,却是八面碰壁,终不得用,太迂腐了!

仲由:我老师不到黄河心不甘。

桀溺:不如跟我们当隐士吧!种田打渔,逍遥一世。

仲由:非所愿也!

„„

仲由:老师,他们说你太迂腐了。

14 孔子:哦!

仲由:他劝我们归隐山林。

孔子:我们怎能归隐呢!归隐山林岂不是与飞禽走兽为伍吗!唉!子路呀!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带着你们到处奔波了。

仲由:老师,我们都心甘情愿。

孔子的车队缓缓而行。

接舆披头散发,疯疯癫癫。接舆来到孔子车旁,唱起歌来。

其词曰:

凤兮凤兮!何处栖兮!凤兮凤兮!无处栖兮!凤兮凤兮!胡不归兮!凤兮凤兮!何时归兮!往者去兮!来者远兮!政者殆兮!隐者安兮!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已兮而兮!而兮已兮!

接舆且歌且走,扬长而去。

孔子追去,不见踪影。

但见孔子怅然若失。

15 陈国蔡国交界处开阔地

这片开阔地草木茂盛。天气炎热,孔子师徒来到这里,坐下歇息乘凉。但见:一众陈国役徒蜂涌而至。 一众蔡国役徒呼啸而至。 众役徒一字儿排开,把孔子师徒团团围住。孔子大惊。

仲由:(上前)你们是什么人,把我们围住!

役徒甲:我们奉命行事。

仲由:奉谁的命?

役徒甲:奉大夫之命。

仲由:(回来)老师,他们是奉命行事。

孔子:哦!先被困于匡邑,后被围于蒲地,今又厄于陈蔡,呜呼!

„„

孔子端坐。

仲由:老师,断粮了!

孔子:哦!

仲由:怎么办?

孔子:„„都来听课吧!

众:是!(皆席地而坐)

16 孔子:大难不得死,必有后福,都打起精神来,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嘛,让他们围住吧!

颜回:老师,讲课吧!

孔子:君子在贫穷的时候,在遭遇厄运的时候,正是修身养性接受考验的时候„„

颜回:老师,你经常把君子和小人对比,其具体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孔子: 所谓的君子,应该是具备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我所谓的小人,是指那些心术不正,品德败坏、行为不轨、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人,其人格低下,故小也!

颜回:老师,再给我们讲一讲中庸的道理。

孔子:君子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中庸的道理既简单,又高深。

仲由:老师,怎样才算是刚强呢?

孔子:子路呀!你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笑)„„

仲由:我„„

孔子:刚强有外在和内在之分,枕戈待旦,冲锋陷阵,战死沙场,这是强悍者的刚强,是外在的;而坚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是内在的真正的刚强。国家太平时,我行我素,不改变穷困时的节操,而国家*时,仍不改变穷困时的

17 节操,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也是内在的、真正的刚强。此时此刻,我们正需要这种内在的刚强。

仲由:明白了。 生齐诵: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主持(男):这是一个求学者的奇迹; 主持(女):这是一个有志者的传奇; 主持(男):这是一部关于仁的学说; 主持(女):这是一部关于义的分析。 主持(男):他是为师者的楷模; 主持(女):他有君子的风范。 主持(男):他勇于担当, 主持(女):他将天下挑在双肩。

主持(男):先秦经典的铿锵音韵犹在我们耳边回响; 主持(女):儒家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18 主持(男):诵读《论语》,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主持(女):诵读《论语》,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主持(男):琴声淡去,余音袅袅; 主持(女):《论语》吟罢,口留清香。 主持(男):愿我们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主持(女):愿一中学子豪情满怀,再谱新的篇章。

主持(齐):“相约论语·诵读经典”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7篇:《论语》六则教学设计(诵读课型)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选用诵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字音:

曰(yuē) 说(yuè) 愠(yùn) 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 焉(yān) 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方法一:译文背诵法

1. 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 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

1. 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 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 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 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

1. 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 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 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附: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 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教学反思:

一节语文教学课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明确学习目标,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诵读课型主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通过译文背诵法、理解背诵法、交错背诵法,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进一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把课堂时间充分的还给学生,学生也会感到从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赵小磊

推荐第8篇:论语经典诵读比赛主持稿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主持稿

一、开始

女:敬爱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有这样一种书,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mí)新,人们称之为“经典”。

男: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女:经典古诗文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男:经典古诗文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女: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

男: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女:今天,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以继承古代文化。

男: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1 女: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男: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女:读书,让我们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 男:读书,让我们那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 女:让我们与好书为友,打好人生底色。 男:让我们与经典作伴,润泽精彩童年。

女: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男: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女: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男:现在,我宣布:范庄小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女: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结束

男:渊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如同灿烂的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神奇的古琴,弹奏着美妙的乐曲,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2 精神家园。

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男:让我们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男: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女: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诗歌共舞吧!范庄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推荐第9篇:《论语》经典名言诵读之一

《论语》经典名言诵读

说明:

1、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从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典籍中遴选了部分众口传诵、意蕴深厚、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反复涵咏、细心体味,以深入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内蕴,进而择其精华,结合当今实际,弘扬我中华五千载文明光辉。

2、为方便大家日常熟读记诵,将所选名言警句,以几句编为一组,每组择其中一短语为题目,以便于称道。由于名言警句内容驳杂,故不按内容细分其类。

一、不亦乐乎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很多事情而不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什么话,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说着虚假而动听的话,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尊敬贤者,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交结朋友,言谈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礼》等礼乐知识,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二、温良恭俭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于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具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所以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因而别人主动把政事告诉他。他的这种获得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获得政事的方法吧?”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以前的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候就行不通。如果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舒适。一个人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善于向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

三、温故知新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儿女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得的是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儿女要替父母代劳;有酒食和饭菜,让父母去吃喝,这难道就算是孝了吗?”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话去实践,然后再按照所做的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四、多闻阙疑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与周围大多数人团结而不是和少数人勾结,小人和周围少数人勾结而不与大多数人团结。”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会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谋求做官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没把握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减少后悔,谋求做官的办法就在其中了。”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輗:牛车辕上的木梢),小车无軏(軏:马车辕的木梢),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怎么行走呢?”

五、任重道远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情却不敢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

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意的。”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大。毅:刚毅。弘毅指心胸宽阔,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读了三年书,没有萌发当官吃俸禄的想法,这是很难得的啊。”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见:同‚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治国原则至死不渝。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处于祸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从政,政治黑暗就退隐。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六、危言危行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属于某个职位上的政事。”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家居生活,那就不足以做读书人了。”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危:正、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孙:同‚逊‛,谦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正直地说话做事;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正直地做事,但说话却要谦卑谨慎。”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善言,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是很困难的,富贵而不骄傲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七、下学上达

【原文】子曰:‚其言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要他去实践他说的话一定很困难。”

【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原文】子曰:‚莫我知(莫我知:即‚莫知我‛)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尤:责怪)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怎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我不怨天,也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只有老天了吧!”

八、五美四恶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

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美,摒除四恶,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叫五美?”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安排百姓劳作,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但不贪图钱财,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问:“什么叫惠而不费?”孔子说:“顺着老百姓可以得利的方向引导他们,使之得利,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让他们去劳作,谁会怨恨呢?想得到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何需贪图钱财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让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恶?”孔子说:“不施行教育,犯了错误就杀,叫做虐;不加申诫,要求迅速见到成果,叫做暴;政令缓出而限期紧迫,叫做贼;给人奖赏却出手吝啬,如小官那样小气。”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就不能够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不辨别言语是非,就不能识别人。”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八佾:诸侯所用的规模)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居然用了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易:隆重办理丧葬)也,宁戚(戚:心中悲哀)。‛

【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仪式,与其隆重周备,不如内心真诚悲哀地悼念死者。”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主,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子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待。”

九、哀而不伤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让老百姓恐惧得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去追究了。”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不十分好。”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恶乎:怎么)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

(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违仁,造次(造次:紧迫的时候)必于是,颠沛(颠沛:颠沛流离的时候)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升官,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会忘记仁德,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实行仁德。”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晓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十、游必有方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原文】子曰:‚君子怀(怀:思念)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刑:法律制度),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注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故土住宅;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原文】子曰:‚君子喻(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方位。指确定的地方,以使父母放心)。‛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如果一定要出游,也必须要有确定的地方。”

推荐第10篇:百句《论语》经典名句诵读

《论语》经典名句(要求记诵和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1》)(p13)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4》)(p113)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1·12》)P95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1·16》)p114

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p101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2·2》)p30 7.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2·3》)P96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2·4》)P23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一听别人 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逾越法度规矩。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2·11》)P17 10.子曰:“君子不器。”(《为政2·12》)P160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2·13》)P17 1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2·14》)(君子是团结而不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团结) 1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17》)P17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2·22》)P124 15.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3·1》)P47 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1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3》)P42 1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4·2》)p138 1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4·3》)p138 19.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4·5》)p140\\p160 2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4·8》)p159 2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4·11》)(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2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4·16》)(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7》)p114 2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19》)p69 2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4·21》)p70 2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p106 2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伴。

28.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5·10》)p19 2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5·15》)p18

1 3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6·11》)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 3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6·13》)你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 3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P3 3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6·20》)P17 3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6·23》)P149 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3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6·27》)P14 3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1》)P13 37.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7·6》)P30 3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7·14》)P31 3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7·16》)P162

4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7·20》)p13 4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7·22》)p19 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4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7·37》)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4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7》)P160 44.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8·8》)P36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的所学得以完成。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P45 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流去。 4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

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9·23》)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

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值不得惧怕了。4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9·26》)P160 4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9·28》)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4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9·29》)P138 50.食不语,寝不言。(《乡党10·10》)P41 51.席不正,不坐。(《乡党10·11》)P41 5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10·17》)P138 5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1》)P138 54.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12·5》)P59 司马牛忧愁的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 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5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12·7》)P98

5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12·16》)

2 5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12·24》)P3 58.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13·5》)P18

59.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13·17》)P101 6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13·23》)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从,小人只是盲目附从,却不肯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

6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p100 6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13·19》)P82 63.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p138 6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14·3》) 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6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P101 66.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14·23》) 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为财利。 6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14·24》)P14 6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14·27》)P101 6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14·26》)P101 7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15·9》)P160 71.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P83 7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15·12》)P114 7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15·36》)P138 7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15·40》)P159 7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16·4》)P57 76.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17·2》)P14 7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9·6》)P15 78.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P15 7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19·21》)P114 8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20·3》)P42

思考题

1.请谈谈你学习《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2.试述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3.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4.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以及孝的现代意义。5.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的道德修养。 6.请你谈谈孔子的“教育观”。

7.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8.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

9.请结合《论语》中有关“信”的论述,谈谈现代社会的信用问题。 10.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德”,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 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11.请结合《论语》有关礼仪的语录,谈谈现代社会的文明修养问题。12.简论《论语》中“文质彬彬”的思想观点。

3 13.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14.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忠信”观的理解。

第11篇:经典诵读《论语》主持词(材料)

经典诵读主持词

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乙: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刘: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甲: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乙: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洞察世事的人。

甲: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乙: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

甲: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 乙: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甲:书声琅琅,开卷有益。经典美文诵读是我们太星学子的强项,经典朗诵成了我们太星的一张闪亮的学校文化名片。

乙;今年的读书节,我们太星的校园更是别有一番书香气息。 甲:《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乙:学了《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有了很好文化根基。 甲:诵经典,学做人。

乙:同学们,你们因诵读而美丽,校园因诵读而充满文化的力量。 甲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甲:我们信念坚定,“最是书香能致远”。

乙:我们步履坚实,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合: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第12篇:经典诵读教案之《论语》

《论语》名句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论语》一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选诵《论语》片断,为学生进一步诵读《论语》打下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论语》书

2、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孔子

1、多媒体出示: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 那里汲取智慧。”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

2、多媒体出示孔子的画像和简介。

3、读了简介,看着画像,你感到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育家、思想家、和蔼可亲、博学多才)

4、出示《论语》的一段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二)诵读《论语》名句

1、介绍《论语》,出示《论语》一书。

2、诵读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眠,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归纳学习步骤:

(1)读准,读通句子;(2)借助注释理解句意;(3)想一想,这句话主要讲什么;(4)再次朗读句子。

4、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其他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三)总结学习《论语》的意义

1、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以外,还告诉我胶哪些学习的方法? (出示:勤学、多思、好问、虚心、惜时、培养兴趣„„)

2、总结: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孟子》名句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2、了解孟子对古代认识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对认识人的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

(十四)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十

五、十

六、

四、品读名句 名句: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品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解读《大学》章句

一、生齐呼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走进昨天的记忆

1、记忆中的古诗句

(1)师宣布竞赛规则:每组一首绝句,一首律诗、汉乐府、词,均可。 (2)分为4个小组,自报组名,呼出挑战宣言。 (3)4个小组赛诵。

2、师生共同评比出优胜组

3、记忆中的《大学》章句 (1)由领诵者领诵《大学》章句 (2)生谈从中的收获

三、新授《大学》章句

1、PPT展示所学内容

2、听录音,要求心到、口到、手到、眼到。(1)第一遍,只听,初步感知内容

(2)第二遍,据录音,用“/”划出节奏;用“_”标出不认识的字 (3)第三遍,据录音,拼出拼音

3、PPT展示带拼音的内容,生对照纠正有误的拼音,再与录音一起齐读内容。

4、诵读此段内容

PK赛

个人PK,小组PK,师生接龙读

四、知晓大意

1、PPT出示注解,生结合注解自己理解含义(抽几个学生接龙 试讲解)

2、再看译文 (1)生齐读译文

(2)默看译文,领悟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

3、师过渡: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俗语也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贤明的人士都有宽容向善的美德。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贞观之治”,使得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的人则利于子孙黎民。

人的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像蓝天一样高远,学会称赞别人的优点、长处,而不能因别人比我好而心怀妒忌。待人处事要真诚,言行一致。这些正是我们应该从这则大学中领悟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千古流传!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1)抽签定题 (2)分组研讨

A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个人而言,你该怎样做?

B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班级而言,作为一个班长,你将怎样带领你的同学?

C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一个学校而言,作为一校之长,你该怎样做?

D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再大到一个国家,你准备怎样做,有何好建议?

2、再回到原文,齐诵、背诵。

六、结束语 (由一些读书名言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文伴你一生!课末,让我们再次喊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一、导入:

道德经的来历老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函谷关,道德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再次说出你的感觉(作为灵宝人我骄傲)

学道德经 润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道德经,再次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道德经读本地它山之石中的第三十三章(出示文本)

二、初读道德经

1、自己读一读,看是否能读正确;

2、再次读一读,看你是否能通顺,流利;

3、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读通读。

4、教师范读;

5、出节奏,学生试读;

6、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道德经

正确、流利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你理解这其中的内容吗?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你看看(出示动画)

1、从动画中,你知道什么?

2、出示译文,对照译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说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

1、道德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强自胜)

2、你准备怎么做呢?

五、诵读

1、齐诵

2、男女诵

3、师生接诵

4、学生引诵

5、个别学生展示;

六、结束语

短短的几十分钟又即将过去,几十分钟里,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礼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第13篇:经典诵读教案之《论语》

《论语》经典诵读教案

北盛镇大桥小学 周赛兰 执教班级:六年级1班

一、活动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论语》一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选诵《论语》片断,为学生进一步诵读《论语》打下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论语》书

2、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孔子

1、多媒体出示: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是我国古代哪一位伟人?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2、多媒体出示孔子的画像和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与孟子合称“孔孟”。

3、介绍孔庙、孔林、孔府等地方。

4、介绍《论语》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帮助宋太祖治理天下,可谓功不可没,在他死后,人们在他宅子里,发现了半本书,原来他就是靠这半本书治理天下的,大家知道是哪本书吗? 出示:《论语》(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

(二)诵读《论语》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就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插入(《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读准,读通句子; (2)老师范读

(3)学生单个朗读、小组读、男女读、师生合作读等 (4)学生在熟读之后讲意思

(三)总结学习《论语》的意义

总结: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说说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

2、把你喜欢的几则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论语》五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14篇:论语诵读展示主持串词

论语诵读展示主持串词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经典美文朗诵是我们北斗学子的强项,历年在深圳读书月比赛屡创佳绩,朗诵成了我们北斗的一张闪亮的学校文化名片。今年的读书月,北斗的校园更是别有一番书香气息,孩子们在《北斗人文星》的照耀下,诵经典,学做人。孩子们,你们因诵读而美丽,校园因诵读而充满文化的力量。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琅琅的书声,演绎中华传统经典的精彩,也借此表达我们北斗人对我们尊贵的客人——评估组专家的热烈欢迎!

下面有请五六年级给我们朗诵《笠翁对韵》。“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

有人说学了《笠翁对韵》,吟诗作对不用愁,好,感谢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接下来由三四年级的同学给我们展示《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同学们,学了《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有了很好文化根基。由《论语》派生出来的经典有很多,《弟子规》可以说是《论语》的一个有名的弟子,下面请欣赏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的《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

同学们,《弟子规》就是古代的学生守则,我们的小朋友已经知道《弟子规》,不仅是用来读的,更重要的是要做,要践行。

“古韵书香,伴我成长”是我们三年级一个班的班级共同宣言。我们学校有个班,叫“古韵书香”班。这个班,在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的带领下,班级文化搞得有声有色,经典诵读方面更是特色鲜明,成语接龙、诵读、吟诵,样样行,下面让我们来一睹他们的风采吧。有请古韵书香班,三(3)班的孩子们展示„„

口才文才从诵读开始,素质气质自经典升华。希望同学们,珍惜人生美好的读书季节,积极诵读经典,浸润经典,诗书作伴,阳光成长。

第15篇:《论语》教学反思

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论语》是重要原因。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

第16篇:论语论教学

《论语》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onfucius then went on to say, “To meditate in silence; patiently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to be indefatigable in teaching it to others;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can I say that I have done?”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辜鸿铭 译)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The Duke of She asked Zi Lu about Confucius, and Zi Lu did not answer him.The Master said, \"Why did you not say to him, \'He is simply a man, who in his eager pursuit of knowledge forgets his food, who in the joy of its attainment forgets his sorrows, and who does not perceive that old age is coming on?\'\"(James Legge)

外一章: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There are three things a gentleman delights in, and being ruler over the Empire is not amongst them.His parents are alive and his brothers are well.This is the first delight.Above, he is not ashamed to face Heaven; below, he is not ashamed to face man.This is the second delight.He has the good fortune of having the most talented pupils in the Empire.This is the third delight.

4.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Zai Yu being asleep during the daytime, the Master said, \"Rotten wood cannot be carved; a wall of dirty earth will not receive the trowel.This Yu! - what is the use of my reproving him?\" The Master said, \"At first, my way with men was to hear their words, and give them credit for their conduct.Now my way is to hear their words, and look at their conduct.It is from Yu that I have learned to make this change.\" (James Legge)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Confucius remarked, “At fifteen I had made up my mind to give myself up to serious studies.At thirty I had formed my opinions and judgment.At forty I had no more doubts.At fifty I understood the truth in religion.At sixty I could understand whatever I heard without exertion.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ever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ing the law.” (辜鸿铭 译) 6.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In every village of ten households, there are always some people as loyal and trustworthy as myself, but none who love learning as much as I do.(林戊荪 译)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In my method of teaching, I always wait for my student to make an effort himself to find his way through a difficulty, before I show him the way myself.I also make him find his own illustrations before I give him one of my own.When I have pointed out the bearing of a subject in one direction and found that my student cannot himself see its bearings into other directions, I do not then repeat my leon.(辜鸿铭 译)

8.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Yen Yuan, in admiration of the Master\'s doctrines, sighed and said, “I looked up to them, and they seemed to become more high; I tried to penetrate them, and they seemed to become more firm; I looked at them before me, and suddenly they seemed to be behind.\'The Master, by orderly method, skilfully leads men on.He enlarged my mind with learning, and taught me the restraints of propriety.\'When I wish to give over the study of his doctrines, I cannot do so, and having exerted all my ability, there seems something to stand right up before me; but though I wish to follow and lay hold of it, I really find no way to do so.”(James Legge) 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Confucius remarked, “A young man, when at home, should be a good son; when out in the world, a good citizen.He should be circumspect and truthful.He should be in sympathy with all men, but intimate with men of moral character.If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to spare,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duties, he should then employ them in literary pursuits.” (辜鸿铭 译) 10.子曰:“有教无类。”

The Master said, \'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 of claes.\'(James Legge) Confucius remarked, “Among really educated men, there is no caste or race-distinction.” (辜鸿铭 译) 1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 Master said,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James Legge) 1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The philosopher Yû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ion! --- 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James Legge)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 and men who are not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will never be found to disturb the peace and order of the State.A wise man devote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eential in the foundation of life.When the foundation is laid, wisdom will come.Now, 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do not these 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 (辜鸿铭 译)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The philosopher Tsă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 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 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 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James Legge)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I daily examine into my personal conduct on three points: --First, whether in carrying out the duties entrusted to me by others, I have not failed in conscientiousne; Secondly, 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have not failed in sincerity and trustworthine; Thirdly, whether I have not failed to practice what I profe in my teaching.” (辜鸿铭 译)

第17篇:论语教学反思

篇1:《论语》教案及反思

《论语》六则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

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

一、

二、三则;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

四、

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

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二)走近孔子【幻灯片】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著名的有72人。整理了《诗》、《书》,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堂笔记翻开,把对孔子介绍的第一部分整理到课堂笔记上。

写完的同学试一试,看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背下来。

【师】谁来试一试!(指定学生回答)非常好!

(三)简介《论语》

【师】孔子是连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 北师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要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汲取养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板书:论语)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论语是什么意思? “论”是编辑,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

【师】老师昨天让大家预习了,想一想:编辑谁的语言呢?(孔子)那么是由谁编辑的呢?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师】引导:所以《论语》的作者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幻灯片】《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师】现在把大屏幕上红颜色字的内容整理到课堂笔记上。 整理完课堂笔记的同学,给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些知识点背下来。 【师】谁来试一试!(指定学生回答)

【师】《论语》共有500多条言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六条。(板书:《论语》六则)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53页。

【师】这六则论语我们打算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今天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前三则。与孔子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老师先来范读一遍这三则,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幻灯片】

论lún 说 yuè, 愠yùn 为wéi 罔wǎng, 殆dài 【师】老师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字整理到课堂笔记上。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答案。 请同学们齐读,每个两遍。

【师】明确了字词的读音,现在请大家把前三则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整齐,很有气势,但老师还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子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语气应该是什么的?(循循善诱)语速又如何?(舒缓)好,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语气和语速再来读一遍。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大家可以跟着录音朗读。 (播放录音)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读得很认真,看起来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现在谁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师】他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能读得和他一样好。

(五)疏通字词,翻译句子

1、疏通重点字词,解除翻译障碍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文中的重点字词,大家看课后思考练习三,这里有一个表格,前三个是前三则的。在这里老师又补充了七个,请同学们用重点符号在课文中标志出来,然后完成表格。

(批改点评)

2、合作翻译理解课文

【师】知道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下面我们来试着翻译课文。 我们初次接触文言文,怎样才能把句子翻译得更通顺一些呢?老师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幻灯片】

1.人名、地名直译。2.对照注释,逐字翻译。 3.调整词语顺序,使句子通顺。 篇2: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冯学列

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习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身,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3:《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1)班 刘义义 110502010010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

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加之文言文的背诵并不是像现代文那样顺畅,要想按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背诵,就得花很多时间去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熟练直至背诵。 篇4:《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及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时至今日,孔子及《论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世界各地建有很多孔子学院,学习研究孔子思想、《论语》学说。我们身为华夏儿女,更要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十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小组合作,理解欣赏课文。

3、激发学习热情,传承经典文化。

三、关于作品:

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查找搜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同桌之间交流。

四、整体感知:

1、齐读《论语》十则,注意圈点勾画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

2、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并理解意思。

五、小组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实际谈谈你们对哪一则的感受最深。(小组长代表发言)

师总结: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结合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上的《论语》八则,比较阅读。

自读八则,理解文意,找出八则中哪些句子与课文中表达的意思是相通的,谈谈看法,注意圈点勾画。(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师生合作交流:

1、学而不厌:师讲述孔子学琴于师襄的故事,生听完后谈感想。结合本班特长:学习笛子演奏的情况,教育学生要“学而不厌”,不断超越自己。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指名学生谈谈如何理解不耻下问。

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识之。总结学习方法:多闻、多见。

师生共同交流:

学习方法:除了多听、多看,还要多读、多写、多思、多问。

指名学生谈学习了《论语》十则和《论语》八则,有何启发和感悟?

师总结:学有所获=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七、背诵课文

八、迁移补充:

《论语》中的“君子”

孔子一直强调:学问在次,首要在做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九、课堂总结:

希望同学们汲取《论语》精华,学习圣人思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承经典文化,学做谦谦君子!

教学反思: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节课,着重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以“读”为中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

的精魂在“读”,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齐读、自读、指名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而且教给他们读的方法:注意停顿、重音,读出感情。

2、注意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写边勾画。

3、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第5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

4、挖掘传统文化,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本堂课将文本与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上的《论语》八则加以整合,比较阅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本节课体现了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开发和利用,文本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与贯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老师所讲的内容还要更精炼一些,还需要对课堂教学语言再加以锤炼。 篇5: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篇1: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

比如第5.22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

又如第11.13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

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

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

篇2:论语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

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3:论语教学反思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习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

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第18篇:《论语》教学反思

千古琼浆育新苗

——《十二章》教学反思

陈秀娟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在教育这片热土上,那些根植于民族土壤深处的东西,那些彰显民族思想的“精髓”总是要被我们炎黄子孙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十二章》便是其一。现就此文的教学得失浅谈一二。

众所周知,《十二章》是改编后新选入七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儒家文化经典之一的《论语》,而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居核心位置。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并在情操修养,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引导,并付之于实践。而作为文言文又要求学生理解其中语录并培养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我在备课时这样安排:

一、精心设计重、难点及相关的教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

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

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能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

知识道理付之实践。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类整理法。 诵读法打破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模式,“书读百遍,其义

自见”。让孩子们放声朗读,在读中领悟儒家思想的精髓。感悟儒家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将“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仅仅扣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让孩子们在学后自己总结,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 科学的梳理。这样,孩子们在高声诵读中,在积极的思考中,在踊跃的发言中,在细心地知识整理中愉快的完成了《十二章》的学习之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巧妙导入。

导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检查学生的预习后,隆重介绍孔子陵墓特点(如“抱子环孙”、“一里伏人”即“以理服人”)成就(孔子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大贤)地位(西方曾评选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及后人对《论语》的评价。(“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语))

三、匠心设疑

学完全文后,我让学生谈感悟、收获。结果令我喜出望外。班里最厌学的王炳炎同学竟第一个发言,从学习方法角度谈了自己的感悟,他的“铁哥们”杨博宇第二个谈收获,领悟到要虚心求教,王炫宁、温思媛、张偲等同学更是井井有条地阐述深刻的领悟,并表示要付诸实践……大家谈论的兴高采烈,各抒己见,大有意犹未尽之感。学而有法、学而有度、宽容、谦虚、执着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我深感欣慰: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让孩子们沐浴着灿烂的秋阳,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丰富的营养,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同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深领悟了儒家思想的巨大魅力,看到了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再次滋养了一棵棵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论语》像一座茫茫学海的灯塔,指引方向;像一曲崇高思想的赞歌,呼唤着我们的灵魂。

虽然我在教学时取得了点滴成功,但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1、由于古文知识点多,个别同学对知识点掌握的还不够全面。

2、学生虽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讨论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总之,今后我一定更加努力的研读文本,虚心求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不断地滋润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田,荡涤着孩子们求真的灵魂!

第19篇:《论语》教学工作计划

《论语》

教学工作计划

《论语》教学工作计划

一、课程目标:

《论语》课程是我班级的主要特色课程,旨在通过经典论语的阅读与教学,让学生在起早的阳光中沐浴在母语精粹中,感受古典语言的魅力,了解其中饱含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创建“一校一特”,南石门中心小学六年级从这学期开始开设国学经典《论语》课,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更能够展现我校独有的“诚信立校,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方针。儒学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论语》更为儒家之经典。不仅能使我校学生了解儒学,发展技能,提高自身修养,而且更能使我校的优势得以展现,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基础,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论语》课的开展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能得以传承, 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在心灵上得到一些感悟。

本学期开展《论语》课的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利用两个学期把《论语》学完。

六年级上学期学习“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六年级下学期学习“雍也篇第六”-----“宪问篇第十一”

学习“卫灵公篇第十二”-----“尧曰篇第十七”

二、一日一积累:

班级利用晨读背诵积累,利用每周四最后一节课(1小时)学习论语,黑板一角设置“经典背诵”栏目。

三、首先要学习好《论语》及孔子、儒学的相关知识。把所要讲的知识熟记于心,并且掌握其对学生的教育性、启发性。

高年级以论语字面讲解为起点,让学生通过语言的感知再结合相关故事情节来领会论语含义;组织学生通过故事复述,或阅读感想的写作来深化学习主题(每学期作为一篇小作文的内容);组织学生整理易于记录对学习生活最有价值的论语篇章进行背诵。

教师要做到以兴趣激发为突破,注重不同学段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参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采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论语主要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记忆。在班级中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在班级环境布置,文化建设,评价导向等方面多做有效的探索。

四、把所讲的知识落实到教案中,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五、学期初讲解的内容可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从而引起学生的

广泛关注与兴趣。

1、让学生逐步了解儒学、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了解《论语》。

2、让学生自主找到一些关于儒学与《论语》的材料。

六、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在课前让学生背诵有关的《论语》章节。

2、在课前学生可以浅谈自己对《论语》一些章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结合《论语》中的一些语录,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使学

生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读本或其它材料进行互学。课下自学,课上谈体会,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5、对一些有趣的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活动,如模仿、自编自演等形式进行学习。

6、利用文本中描写的人物,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把各种人物按特征描画出来,形成直观的形象。

7、对一些重点章节或名篇可以利用正课或业余时间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并且熟记。

8、进行阶段性的检测,默写或背诵一些名句、名篇,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9、学生可利用手中的资料,自己讲解一些章节,达到会学、能用的目的,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10、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或者从学习《论语》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以上几点就是关于本学期《论语》校本课的教学计划,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更新。但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能够掌握知识,并且在学习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在各方面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更好的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使校本课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第20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

一、

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

四、

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育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足的态度。“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3)教学第六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走路;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三个人一块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

(4)引导学生归纳《论语》六则的内容。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态度。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几种用法?

本课出现的“而”字有三种用法:

《论语诵读教学工作总结.doc》
论语诵读教学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