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课件

2021-04-17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氓》教学反思

《氓》备课思考 新乡市第一中学

曹亚平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无邪”有“至诚”之意,即要传达真性情和表达纯正的的思想。每次重读《诗经》,我都会想起曾经就读三年研究生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思无邪” 斋;都会想起自己在那里数次聆听诗经协会会长夏传才老先生那富有智慧而动情的讲座的情景;想起自己每次经过此斋时心生崇敬的片刻驻足。也许从那时起,我便悄然地恋上了《诗经》。幸得这次市里优质课大赛可以自己选课题,我就毫不犹豫的选了《氓》。

《氓》是一首四言叙事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丈夫变心最后与之决绝的过程。感情真挚炽烈,语言表达淳朴而有韵味。千载以来,《氓》能不断地进入后世之人的视野,皆因文中的这位敢爱敢恨、敢于抗争、勇于追求自我尊严的女子。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女性追求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面对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果敢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这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每一位聆听到她哀唱的后世之人都应为之心生敬意。

《氓》能从《诗经》数百篇的优秀作品中被遴选出来并作为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我想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一定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我认为《氓》这首诗所承载的教学资源应是多方面的。从工具性角度来说,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古典诗歌、培养鉴赏古典诗歌能力的一个凭借;从人文性角度来讲,它又是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基于我对文本的解读与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我便把这节课定位为鉴赏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授法”与“点拨指导法”、“探讨交流法”相结合,这既是考虑到在学生对文本极不了解的前提下,鉴赏诗歌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与点拨;又考虑到课堂永远是学生绽放思维之花的领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些因素。另外,诗歌教学,朗读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法,所以“朗读法”也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完本诗能够感受到女主人公形象的魅力,能够为她的美好人格感动并在学生还在成长的心灵上留下一些影响。

以上是备课中的思考总结。走过了,尚能回望。回望中,才有反思。静下心来思考已结束的这节课,得与失,整理出来以有益于以后的教学。

一、预知学情很重要。由于这首诗距现在时间久远,篇幅较长,学生课前又没做任何预习,正音释义是学习这首诗必不可少的第一个环节,这是解读这首诗的难点。在课堂行进中也的确发现,学生在初读全诗时遇到许多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初读全诗理解诗意这一环节的进行,学生们还是解决了这一难点。可见,对学情的预知是一切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问题设置很关键。在“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这一环节,同学们只关注到了教师提出的“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回答时语言过于详细,我便提示他说请看大屏幕,注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他

便调整了表述方式,顺利的概括出了全诗的情节。可见教师在问题设置给学生明确的指向是非常关键的。

三、朗读指导很必要。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悟情,但情感有时又具有能意会但不知怎言传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情感经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传达,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明了的语言来引领学生解读诗句背后隐藏的丰富情感,并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诗中的情感。如这节课中读“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并未让人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忧与喜,在我做以朗读指导后,他主动起来再读,已明显地传达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四、总结提升不可少。课堂中适当的总结是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总体回顾,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于这节课来说,我做了三次总结,第一次是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完后,总结其形象的代表意义;第二次是体悟完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整个故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波澜,进一步认识了这一形象的美好与可敬,这时我运用了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做以总结,更加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形象崇敬之情。第三次是整节课结束时,用高屋建瓴的语言概括女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

此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处理学生失当行为的教学机智,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生成的一个亮点。如在这节课上,当我让大家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读第五节时,没有意料到他们会恶作剧推荐了一名极差的学生,结果他不但读的声音很小,而且还读错了字,本来是一段表现女主人公内心极度悲痛的内容,同学们却哄堂大笑,完全没有了悲剧的氛围。这时我就立时用沉重的音调引导说:“同学们,这个时候我们是不应该有笑声的呀,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内心充满痛苦,作为倾听者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她感到伤怀么?下面让我们齐读这一段,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一下主人公的痛苦之情吧。”接下来从同学们齐声朗读中,明显可以感到他们已进入了状态。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就开始溢出丝丝遗憾。按正常的教学,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半到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不作任何预习的情况下一节课之内完成,一定会有涉及不到或者用力不足的地方。再如,由于课前没有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致使课堂气氛不太理想,这些,都将成为我永远无奈的遗憾。此外,在评课时,宋主任指出的课标表述问题也是我必须认真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教学是一门憧憬与遗憾叠加的艺术。因为憧憬,所以每个人都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但不管在之前多么地深入揣摩教材、反复修改教案、细心考虑环节,上完之后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缺憾之美吧。

2012-11-26

推荐第2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吴忠高级中学 吴凤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关于《诗经》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

(三)、诵读

1、请学生个别读,边读边纠正读音。(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4、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解决重点字词。

(四)、梳理情节。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力求表达完整,叙述完美。贸丝——送子——复关——贿迁——桑寓——室劳——暴矣——静思——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2、全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五)、具体研习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

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2 老师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3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B、现代流行歌曲以及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的体现,比如: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六、板书设计:

情节 :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 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七、布置作业: 用现代文改写这首诗。

推荐第3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东莞中学语文科

曾维芬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推荐第4篇:《氓》教学设计

《氓》

编制

李荣刚

2018 03 23 预习案

一.《诗经》介绍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3.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4.《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二.熟读、背诵课文

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探究案

一检查字音

二通译全文

三.整体感知

1.大家都预习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梳理课文的结构示意图,体会他们的感情基调和写作手法  第一章:男子求婚

女子许婚  第二章:男女恋人

相思结婚  第三章:劝诫女子

不要痴情

1  第四章:控告男子

移情别恋

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2你认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个怎样的形象?

3.《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 (

4.探究

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5 人生启示

四.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巩固案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

2、于嗟鸠兮

3、犹可说也 /不可说也

..

2

4、隰则有泮

二、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

2、至于顿丘

..

3、秋以为期

..

4、泣涕涟涟

5、以我贿迁

6、三岁食贫

..

7、士也罔极

8、总角之宴

三、词类活用

1、其黄而陨

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

..

4、夙兴夜寐

..

四、一词多义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贰其行

③咥其笑矣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①言既遂矣

②无往而不遂

③夫间有随,遂上有径

④遂不得径

①靡室劳矣

②望其旗靡

③左右皆靡

④虫尽靡

⑤徒靡弹药

五、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

六、《氓》情景默写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3

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5、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

9.女主人公在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

10.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11、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

1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13.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

14.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15、《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

16.《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

”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

1、《诗经•氓》中开篇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的诗句是:

2、《诗经•氓》中写出女子对爱人的深切依恋及对婚姻的渴盼的六句是:。

3、《诗经•氓》中表明两人顺利成婚的四句是:。

4、《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以“桑叶”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

5、《诗经•氓》中用斑鸠起兴,女子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女性的四句是:

6、《诗经•氓》中描写出女主人公婚后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4

推荐第5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1 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

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3.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4.《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四.文本梳理

课时2 教学要点:1.了解文本的故事经过,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

2.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3.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变化;

一.整体感知 1.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3.学习“恋爱”部分。学生齐读(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赋,平铺直叙,叙述事情的经过。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6)这两节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兴,以斑鸠与桑葚比喻女子与爱情的关系;先言斑鸠的故事,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推荐第6篇:《氓》教学反思

《氓》教学反思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授课教师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舞台,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机。教学后的反思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的认识提高、知识优化,提高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把握,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篇《氓》,《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学习这一时期的诗歌重点要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节奏。《诗经》的节奏为“二/二”节拍,大多数诗句是隔句押韵。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阅读最常见的题型。备课时初次设想:结合眉县中学的教学理念“四为,四问,四化”, 把诗歌的知识“问题化”,以高考题的形式设置问题:

1、本首诗歌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爱情故事?(鉴赏诗歌内容,在课堂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2、分析本诗的女主人公人物性格特点?(鉴赏人物形象)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鉴赏技巧)

让学生自读诗歌,然后完成这三个问题,通过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再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梳理、点拨,在练习完成高考题型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公开课的开始,先设计了练习题,对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发现学生疏通诗歌内容还是存在问题,只是结合课下注释梳理了诗歌内容,但对诗句中重点字、文言句式没有认真分析、理解,脱离课本注释,就不知道诗歌句子的意思了。说明学生的预习不到位,诗歌中文言字、句的疏通、文言知识的积累方法还需指导。诗歌中重点字、句理解不了,阅读诗歌就存在障碍,鉴赏分析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特点、表达技巧就有困难。所以必须落实好学生的预习工作。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反复吟咏诗歌,熟读成诵,知识问题化,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开课先让学生齐读整篇诗歌,思考:本首诗歌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爱情故事?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故事情节,锻炼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然后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讨论得出“恋爱-婚变-决绝”三部分文章结构。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内容,鉴赏每部分的人物性格特点、情感变化、表达技巧。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所给出的问题,得出问题结论并在课堂共享交流,师生点评,教师补充并板书归纳。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拓展训练:用多媒体展示《桃夭》诗歌阅读题,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课后,与听课教师交流,反思,自我认识到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上课各环节时间预设不到位,课开始过于平缓,课前检测、小结时间过长,影响了课堂进度。第三部分内容分析、拓展练习没有时间进行。

2、面面俱到,各方面知识都想讲到、训练到,忽视了本节鉴赏的重要内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技巧,重点没有突出出来。

3、课堂诵读课文的时间过少,问题提出后,就应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或指定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问题。怕影响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阅读思考时间,不利于学生深入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思考解决问题。

4、探究性问题: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只停留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为是男子: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只是失败的一个原因,学生没有考虑到本诗的背景资料,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可以使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落实眉中“四为、四问、四化”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end

作者:王军峰

推荐第7篇:《氓》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诗经》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选自于《国风》,诗歌中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5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为《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不仅具有《诗经》韵律和谐的特点,更有着完整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课抓住该诗的这两个特点,把感性地诵读和理性地品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鉴赏梯度,帮助学生总结叙事诗的鉴赏方法。本课字词的注释较为详尽,因此将重点字词的讲解贯穿在鉴赏之中。比兴手法在本课中也只是顺带提及,不做拓展,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 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十一、板书设计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试把《氓》改变成剧本或小小说。 教学反思

《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关于男女婚恋的诗,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而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诗经》,但是对《诗经》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强调学生们要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以及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有所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首诗的价值意义应体现在能让学生有所思考,从中思考诗歌对现代女子的启示应是要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这些学生都能有所体会,而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得不是很深入和牢固,因此也很难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这归于我自身的能力局限,不能深入透彻地分析和引导,日后我应该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让自己教得踏实,学生学得轻松。

推荐第8篇:《氓》教案教学教案

问好 第一次来翠园 也是一种缘分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氓》 导入:

《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作创作的题材,然而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

一首诗歌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今天我们通过美读来感受,分三个环节: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在诵读中感受情感美。 为什么强调诵读呢?

同学们都喜爱优美动听的歌曲乐曲,歌曲乐曲的美是通过演唱演奏体会出来的,而不是因为看歌本乐谱。诗歌同源,他们有相通之处,诗经本来就是歌词配乐来演唱的,因此要多诵读。

一、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

1、自读 注音

本文需要掌握的词句:

(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 (2)于(xǖ)嗟(juē)鸠(jīū)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3)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沃若:润泽貌。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耽(音沉):沉湎于爱情。说:脱。 陨:坠落。徂尔:往你家,嫁与你。食贫:过贫苦生活。渐(音尖):沾湿。爽:差错。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2、四言诗的节奏 齐读

感觉沉稳、顿错,表现早期民间歌谣厚重、质朴的风格。 3.齐读

给每加一个小标题 4.分章读 加小标题

5.痴情女子是如何对待负心郎的

推荐第9篇:氓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讲述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本课也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且高一学生已在初中时学习过《诗经》,可以说学习本课既承接初中知识,又拉开了高中学习古代诗歌的序幕。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源流。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体裁上,《氓》是一首著名的感伤叙事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按照时间回忆了她由恋爱结婚到婚变被弃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烂漫天真不求回报,被抛弃后清醒坚强的弃妇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叙事诗,逐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完善学生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在诵读中体味诗经四言诗的节拍。能熟练背诵《氓》。大致了解赋比兴的用法。体味对比手法的妙处。感知男女主人公形象。

2、过程与方法: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学习古汉语的能力。在赏析的过程中获得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的能力。通过讨论习得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思考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学情分析

此时的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熟悉度,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养成且本课课文注释较多,学生能在结合注释的基础上大概理解诗歌的意思。但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学习,这是本课培养的重点。

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荷尔蒙萌动的时期,故此,对于这样的爱情诗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正在形成之中,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萌动的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体味对比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悟女子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韵律性和凝练性。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比较法:将课外知识与课堂内容比较阅读,延展课堂容量,发展学生思维。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学生参照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改编成现代诗歌上交。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2、联系初中所学关于《诗经》的内容,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导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学们,这俩句话出自哪部著作?(同学们回答《诗经》)是了,就是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俩首诗描绘的爱情是令人向往的,然而现实不总是美好。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诗经》中更是有大量的反映现实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氓》,看一看,听一听他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介绍《诗经》

简单介绍诗经的相关的文学知识、六艺。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在听录音中中进一步疏通文意,感受诗歌的重章叠句的韵律美。

2、答疑,对同学们提出的不懂词句进行解惑。

3、展示同学中改写的比较好的白话诗,若没有,展示余冠英先生的作品。

(五)走进诗歌

1、请一位同学简述故事情节。这个女子生活的幸福吗?是一开始就这么不幸福的吗?

2、将女子的感情经历分期。参考:3个时期,恋爱(1——2段)、婚变(3——5段)、决绝(6段)

3、在这三个时期中,女子分别做了什么事,她情感是怎样的?可以得出怎 么样的女子形象?

参考:恋爱:在市场上与男子相遇,私定终身、送别男子、等待男子、占卜、做结婚前的准备。总体是兴奋开心幸福。 婚变:操劳家庭,伤心痛苦但仍旧恪守妇道。 决绝:决心与男子一刀俩断。愁苦怨恨,清醒 形象:热情、单纯、勤劳、刚烈

4、与之相对应的,在这三个时期中,男子的又做了什么事?他对女子的情 感是怎么样的?可以的出怎么样的男子形象?

参考:恋爱:抱布贸丝、相会女子、私定终身、分别女子、因没有好的媒人婚期拖延而责怪女子、归来、占卜、下聘礼。想要快速地得到女子。

婚变、决绝:二三其德、辱骂女子、抛弃女子。厌恶女子 形象:不守诺言,薄情寡义、不负责任

5、通过三个时期男子和女子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女子怎样的情绪?(对男子的谴责,凸显了愁苦怨恨的情绪)。

6、如果没有写男子的事情,女子可以将这种愁苦的心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吗?

7、请找出“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诗歌中的其他地方的运用并说明这种对比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女子前后生活的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男子称呼的变化之间的对比)

(六)主题探究

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女子的不幸?请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结果。(尽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教师总结如下主题:

1、男子薄情寡义,不负责任

2、封建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对等

3、女子无原则的让步,失去自我。方玉润《诗经原始》:此女始终总是为情 误。

4、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七)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 决绝

女子 热情单纯 勤劳、坚强、忍耐 反抗、清醒、刚烈 男子 想要快速 厌恶女子

得到女子

(八)课后作业

1、背诵《氓》

2、给同学提供《谷风》的原文和注释。使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思考《谷风》在写作方法上与《氓》有什么异同。形成二三百字的文本并上交。

(九)小结 《氓》是一首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叙事诗,但是相信同学们也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中女子的不平与哀伤。可以说《氓》是一首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得融为一体的诗歌,其中对比手法和比兴的运用是其中的关键,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能很好地运用。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把握住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女子形象。同时,我们也要以女子为戒,学会自尊,自爱,正确对待爱情。男孩子要有责任心和担当。

推荐第10篇:《氓》教学反思

课堂上要求学生动笔抄记生字词,主要是发现学生在默写的时候经常重复错误,虽然背得出,但是却默不对。这说明学生平常没有注意字词的书写,虽然现在可能有学生不愿意多写,但是等到考试默写对了,他们自然就能感觉到平时多写的重要性。

课堂上开始尝试通过关键字词来背诵诗歌,希望能最终达到短诗当堂背诵,长诗背个大概的目的。

关于主人公形象问题,学生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很多学生表示了愤慨,认为氓是很不应该的,是个不负责的人。但是进一步来讲,如此贤惠的女子,为什么会被抛弃呢?难道仅仅是男子的变心吗?我希望借此问题的探讨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引导学生结合封建社会的相关背景来理解。

虽然学生是很难理解婚姻爱情,但是大体可以理解和把握文意、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导致女子被抛弃的根本原因。

至于文中三次出现淇水的作用,可能没有注意到,在听了别的老师的课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也稍微困难。

第11篇:《氓》教学反思

《氓》教学反思

2020年11月底至12月初,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教育家书院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了2020年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重点考察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授课过程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当我接到这个通知,内心情绪很复杂,有忐忑、但也有几分期待。

授课现场

首先说一说我选择此篇目的原因。《氓》能从《诗经》数百篇的优秀作品中被遴选出来并作为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我想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一定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我认为《氓》这首诗所承载的教学资源应是多方面的。从内容上来看,《氓》是《诗经》中经典的篇目,故事中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是较早的叙事诗,而且和爱情有关,所以学习中,能较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写作技巧上来看,《氓》这首诗已经达到了较为纯熟的地步,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运用赋比兴手法写就的诗歌。因此,我就选择了本篇作为教学的内容。

当我完成教学设计初稿后,发给我的师父赵凤芳老师看,赵老师就回了我一句话:“诗经?语言呢?风雅颂的风呢?”这三连问属实让我慌了神。于是赶紧向师父求教,经过赵老师的一番讲解,我明白了自己犯下的严重问题——目标设计大而虚空,不明白自己这节课究竟想讲什么。仅仅45分钟的时间,我恨不得面面俱到,连学习目标都设置了四条。什么都讲,最终的结局就是什么都讲不好。在不断的修改后,我得出了这节课的核心目标——能够领会“比兴”艺术手法的妙用;我也明确了我要做什么——踏踏实实上一节语文课。

整堂课分为三大部分:初读,梳理情节——再读,分析问题——品读,探究手法。在比兴手法的探究中,从找一找诗中的句子,到迁移至曾经学过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再进一步进行自主创作,同学们在此过程中明白了原来这就是比兴手法啊。在将来学习《诗经》时,不再是一味机械式地背诵“赋比兴”、“风雅颂”,而是能够清晰地明白哪一句运用了比兴、是如何运用比兴的。

授课现场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反复吟咏诗歌,熟读成诵,知识问题化,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开课先让学生齐读整篇诗歌,思考:本首诗歌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爱情故事?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故事情节,锻炼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然后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讨论得出“恋爱-婚变-决绝”三部分文章结构。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内容,鉴赏每部分的人物性格特点、情感变化、表达技巧。学生六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所给出的问题,得出问题结论并在课堂共享交流,师生点评,教师补充并板书归纳。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课后,与听课教师交流、反思,自我认识到存在以下问题:

1.上课各环节时间预设不到位,课开始过于平缓,课前导入部分过长,影响了课堂进度。

2.课堂诵读的形式过于单一,除了学生的齐读,还应该有个性化朗读、老师范读等等,另外就是读的不够,问题提出后,就应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或指定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问题,问题分析完成后,再一次读。

3.朗读指导很必要。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悟情,但情感有时又具有能意会但不知怎言传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情感经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传达,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明了的语言来引领学生解读诗句背后隐藏的丰富情感,并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诗中的情感。

4.总结提升不可少。课堂中适当的总结是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总体回顾,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比如这节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分析、领悟后,我应该给与一个提炼式的总结,如:“中国人讲究含蓄,正是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我们会发现,古典诗词中的“比兴”大多都是客体在前,主体在后,两者之间具有比喻、类比的关系。是对眼前或想象事物的一种类比联想。在后来的诗歌中运用的非常多。诗歌中大量存在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广泛继承,很多诗歌中都是如此,这便是《诗经》给我们带来的宝藏所在啊。”加上这样一番总结,学生的心中一定会对“比兴”手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5.语言还是不够凝炼、鲜明、生动。用赵老师的话就是“废话太多!”这一点我需要在日常课堂上多加注意。

授课现场

从“双基”到“三维”,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本位、核心意识。然而,回归课堂教学,我们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听、说、读、写、思的学习方法,还是需要积累和整合、迁移与运用、感悟与熏陶等学习途径。教学是一门憧憬与遗憾叠加的艺术。因为憧憬,我们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突发状况。但不管在之前多么地深入揣摩教材、反复修改教案、细心考虑环节,上完之后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缺憾之美吧。

第12篇:氓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组织了智慧平板信息化教学,语文组有这样一个赛课活动。我的个人读书爱好比较驳杂,不太像其他同事去细致探讨女性的性格和爱情的心理曲线,自身更乐意去思考女性的社会成因。

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男性和女性关系相对宽松的《诗经》时代,和走入了封建社会的汉代以及文明较为发达的唐代,通过《白头吟》《井底引银瓶》的对比分析,我看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所处地位的不同变化,当然,三首诗歌的女性其自身地位在当时也是有所区别的,耕织人家的女子,富豪之家千金和小家碧玉女,但是她们在面对男权社会时的困境是相似的,给与了她们悲剧的一生。

作为读者的我们投入到鉴赏中的情感也不禁受到了现代社会的浸染。今日人们在面对爱情时毕竟不像古人那样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今日的爱情悲剧,在门户上更多变现为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的碰撞。凤凰男,麻雀女在面对都市生活时总有自己的小小不如意,正如一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能坐在这里和你喝杯咖啡。

在文本层面,对艺术手法和语言的鉴赏也作为了一个点展开,高中阶段诗歌鉴赏手法类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应该有基本概念不清楚,逻辑认知不明确的问题。厘清这一点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

第13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那成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引领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2、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法、启发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2分钟)

大家好,上课。最近我发现有首诗特别流行,不知你听过没有: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从中你读出什么?——爱情。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你所知道的写爱情的诗句有哪些?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凤栖梧》

好,看来同学们的古诗积累都不错,下面我来说两句,你们看看有没有听过:《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刚才说的这两组句子都出自《诗经》,想必《诗经》大家都很熟悉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里的另一首爱情诗《氓》,看看这又是一首怎样的爱情诗呢。

二、朗读(2分钟)

全班齐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请两名同学站起来有感情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三、字词掌握(小组讨论 3分钟) 字音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通假字

于—吁 无—毋 说—脱 匪—非 泮—畔 词类活用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四、内容研读

三个问题贯穿课堂

1、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分钟)

2、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15分钟)

3、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5分钟) 1 故事情节

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从热恋到婚变最后决绝的悲剧爱情故事。

这篇课文的大致意思大家基本可以理解了。我们先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再分析文本中看女主人的形象。

从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大致有3个部分:热恋、婚变、决绝,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课文,从中归纳出女主人公的形象,看看诗经《氓》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先秦女子。

由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3个部分——(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两段里这个女子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生读) 小组代表发言,从课文中找出主人公形象特点,并读出你的文本依据。

温柔、善解人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对小伙子说,你不要生气了,我们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我们可以想象,男子一听说女孩不能立刻嫁给他,他肯定生气了,所以就有了女孩的“将子无怒”。

自爱——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她虽然很爱他,很想立刻就嫁给他,但在那样一个社会那样的时代她还想到自己需要一个身份,需要明媒正娶,因此这个女子很高明。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登上了矮墙翘首以待自己的情人,一开始的时候没有看到,哭哭啼啼;后来看到了,又说又笑。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由此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可爱正处热恋的女子,跃然纸上。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时的女孩还是很幸福,她还有肩膀来依靠来欢笑。

故事的第一部分结束了,在那里我们读到了甜蜜读到了幸福,就像歌里唱到的:你要是嫁人 ,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带著你的嫁妆 ,唱着你的歌儿 ,坐着那马车来„„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仍在继续,姑娘和小伙结婚了真的就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部分,

3、

4、5段,看看他们婚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女子是否依旧甜蜜美好?

小组代表发言,从课文中找出主人公形象特点,并读出你的文本依据。(生读) 勤劳、任劳任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坚忍、辛勤——三岁食贫;言既遂矣。嫁到你家很多年了,过的日子很穷苦,没有什么家务活自己不做的。晚睡早起,没有一天不如此。女孩在未嫁之时,可能娘家不是很富裕但有自己的爹妈宠爱,应该不至于活得如此辛苦如此劳累。但是她出嫁了,嫁到婆家就只能夙兴夜寐地艰苦。但是她没有抱怨,任劳任怨地在婆家操持着一切。可能女子在心里告诉自己,有房不是家,有爱才有家,只要两个人恩恩爱爱,即使贫苦也可以白头偕老。可是令她没想到的是她的坚忍她的勤恳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她的无言换来的是丈夫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原来轰轰烈烈,信誓旦旦的爱情在柴米油盐日常琐碎里烟消云散了。当爱已成往事,女孩也只能独自悲伤,独自落泪。

故事进行得不尽人意,婚后的他们没有耳鬓厮磨也不是相敬如宾,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当如花美眷已不在,他们的爱情消逝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时光记忆里。在婚姻里,人已走了,爱不在了,女人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来看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我们看婚姻失败的女人是如何抉择?

小组代表发言,从课文中找出主人公形象特点,并读出你的文本依据。(生读)

无奈——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本想和你白头到老,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原本美丽的爱情退却繁华之后却是心伤,女人也很无奈。

决绝、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初的山盟海誓、巫山沧海,如今令我不敢想象。既然你忘记了,那我就离开吧。年少的我们曾是多么欢乐多么亲切,现在只剩下无语和沉默。从中我们看到了女子的清醒与坚强,也从背后读出了她的无奈和失落。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是沉迷爱情不醒的小女孩。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男女痴,谁解其中味。在婚姻的围城里,男子可以解脱,女人却无法那般潇洒。当爱情不在,她没有卑微地委曲求全,也没有刚烈地绝望自杀,而是洒脱地适时放手,在先秦的那个年代,能够做到如此清醒如此潇洒,实为难得,可谓是两千多年前的娜拉。她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如果有爱,她甘于守贫;当爱消失,家庭无法继续,她勇于放弃:守着破碎的婚姻,不如放手。在《氓》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也是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那么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时代: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丈夫:三心二意,始乱终弃,色衰爱弛。

女子: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

五、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赋、比、兴)(7分钟)

(1)为什么作者能把女子的怨恨之情写得如此深刻,整个文章的主题如此鲜明,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赋,铺陈直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触物兴词

(2)让学生找找诗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赋、比、兴手法。

明确:

第1、

2、

5、节是用“赋”的写法,直接叙写了恋爱的经过和劳苦的婚后生活。

3、4节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的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比)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斑鸠贪食就会昏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容易上当受骗。(比)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比) 第三四这两章以抒情为主,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兴)

思考:为什么用桑叶来打比方?

明确: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

第6节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痛苦使我恨一切背信弃义之人。(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既是兴,又是比。 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生动形象,不会单调乏味。

六、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2分钟)

七、小结: (1分钟)

这篇叙事诗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妇女形象,但其遭遇令人同情,性格令人尊敬,而男主人公的做法应遭到指责。

八、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九、板书

文章结构一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甜蜜幸福婚前追忆二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三劝诫女子不要痴情四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对比悲苦不幸婚后哭诉五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六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痛苦抉择分手

第14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准确生动,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对诗中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原因分析,多以男子“负心说”为主,若单从男权主义对女性的肆意侵犯和践踏来看,的确这可以看做是“一曲男权时代的悲歌”;但从女性自我觉醒和反抗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首诗所反映的恰是一个失败的爱情的经验教训总结。这种观点关乎如何引领学生对此诗作尽可能多元的理解,或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诗意的探讨和把握的走向。具体到语言层面,首先是第一人称口吻所表现出的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其次是比兴手法在诗中的巧妙运用所带来的诗意的丰富和延伸,第三是典型意象如“淇水”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意味以及其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等等。但实际教学中,上述无论内容还是语言,任何一个角度的选择与展开都可能会为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教学创新注入活力,应该说是应该加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雎》《蒹葭》,对《诗经》应该并不陌生,加之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结合注释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障碍,可以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着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细品文本,通过三处淇水描写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探究女主人公婚姻悲剧根源,把握诗歌主旨。

(3)品鉴特色,理解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找出使用了比兴手法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无论处于哪种关系,应做到不乞求,不依附,有自我意识,独立坚强。 【学习重点】

1.把握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2.诵读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深究女主人公婚姻悲剧根源。 【课时】 1课时

【导入】

由初中学习过的《关雎》《蒹葭》引入《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这条荡漾着朴素之风的河流,带着远古迷人的气息,记录着祖先们简单而又丰富的生活,它所体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精神以及在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为后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深广的影响。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这条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在《诗经》中还有一条河流,它见证了一位女子悲欢离合的人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氓》。 【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诗中三处提到淇水,请分别找出来,并思考淇水见证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提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绪轨迹?

(1)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联系第二章思考,女子送男子渡过淇水前后发生了哪些事。

明确:氓求婚,订婚期,约会,直到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暗示了女子再次渡淇水,它见证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的甜蜜。

(2)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汤汤”说明了水势浩大,在回娘家的路上,这些年来在夫家遭遇的不幸一幕一幕又重新在女子的脑海浮现。联系第五章,她想到什么?

明确: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女子认为造成这段婚姻悲剧的责任在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回家后,她的处境怎么样?

明确:“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只能“躬自悼矣。”

(3)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隰,地湿的地方。泮,通“畔”,边岸。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反衬,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正因为男子变化无常,造成了女子的痛苦,但她并不是一味的沉浸在痛苦中,而是反省,女子最后怎么处理这段关系?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次写“淇水”,其实是暗示了女主人公爱恨思绪的轨迹。四季奔腾的淇水,就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而悲伤终的生活见证。

2、当代学者鲍鹏山在《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中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大家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大家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来佐证你的观点。

明确:学生依据课文,言之有理,即可。 3,探讨:女子婚恋悲剧的根源。 (1)按照女主人公自己的说法,“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的爱情没有定准,对妻子三心二意。这是女主人公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所发出的怨恨。

(2)我们能否通过女子自述,发现他们婚前交往中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并从婚后生活中得到验证。

明确

①婚前“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说明男子脾气暴躁,婚前已有征兆,可惜女子沉溺于爱情中,并未发现。面对男子步步紧逼,女子步步退让,温柔安抚。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附庸的地位。可谓识人不清,迷失自我。

②婚前“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婚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女主人公本想在男子求婚之时,让他遣媒提亲,以便自己能以合法的方式嫁入男家。男子不仅没有答应女主人公的合理请求,反而生起气来。这时,女主人公已沉湎于爱情之中,不能自拔。于是冒着遭人鄙视的风险,私许终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就使他们的婚姻成了“六礼不备”的非法婚姻。 (补充文化常识:在周代,聘娶婚是当时成婚的基本形式。西周始创的“六礼”,为聘娶婚规定了完备的礼仪程序。据《礼记》、《仪礼》所载,六礼为:(1)纳采,亦称采择之礼。即男方使媒人赴女家通信,提亲。(2)问名,即男方遣媒人问女子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时等。(3)纳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后告知女家。(4)纳征,即男家向女家交纳聘财,女方接受后,婚约即告成立。(5)请期,即男家向女家请以成婚之期。后演变为告知女家迎娶之期(6)亲迎,即男方到女家迎娶,履行一定仪式后,婚礼告成。六礼备,谓之聘,属于合法婚姻;六礼不备,谓之奔,属于非法婚姻。)

所以,男女主人公虽然从私恋到结成了婚姻,却并不为家庭及社会所认可。那时没有婚姻法,媒人起到了一种公证的作用。没有媒人, 那就意味着是私奔,女子就很难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的女主人公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可是她被所谓的爱情迷糊涂了,居然与氓约定“秋以为期”。不难想象,他们婚后受到的指责、嘲笑和白眼。因此,当女子被氓冷落,甚至被休的时候,她竟无处诉说,连自己的亲兄弟都笑话她。

因此,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固然是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令人同情。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女子识人不明,失去自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行为,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必须慎重考虑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及法律的要求。所幸女子并没有一味沉浸于痛苦中,而是清醒了。

(她不但反思了自己的婚姻,还向天下女子发出了呐喊,提出了警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4.诗中不仅写了见证了女子婚恋悲剧的淇水,还两次写了桑树,请问桑树描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为什么诗人不用其他景物,而偏举桑叶? 明确: ①比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②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由于第一章有“抱布贸丝”之句,可见诗中女子曾以养蚕缫[sāo]丝为业,诗中所比事物大都与此有关。

(比兴的作用:【1】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平铺直叙;②过渡作用,承上而启下。【2】①内容上,唤起丰富的联想。通过比喻分别暗示女子的容颜由润泽娇美到憔悴衰老。或可理解宽泛些,暗示男女主人公从婚前的浓情蜜意到婚后的感情枯竭;②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类比联想,传情达意。)

5.请同学体会诗词中运用比兴的妙处。(注意:起兴之物必须与“所咏之辞”有内在联系,切不可“风马牛不相及”。) 6.如果时光可以逆转,我们可以穿越,你在淇水边遇到《氓》的女主人公,听完她的哭诉,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要求:运用比兴手法。

7.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8.作业

背诵《氓》

附板书设计

比 兴

失去 找回

“我”

第15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去感受诗歌的感情和形象

2、通过用真切的感情诉说去感受诗歌人物的感情和形象。

3、通过写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

4、通过讨论增强个人独立分析问题的意识

5、通过比较认识社会和人生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展开想象,用情去感受人物的感情和形象。

三、教学难点

分析认识古代女子的婚姻悲剧的原因,并通过关注女性的命运关注人生和社会。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导课设计

俗话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痴心女子负心汉”,确实我们所读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薄命红颜”和“痴心女子”,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文学作品中的“薄命红颜”和“痴心女子”?(《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尤三姐)这些多是是小说中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很多“薄命红颜”和“痴心女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国诗歌《氓》中的“痴心女子”。让我们带着爱心去关注她的命运。

(展示课件1或板书《氓》·《诗经》)

活动之一诵读“痴心女子”的心声

这个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女子?她有着怎样的命运呢?她在诗歌中诉说什么?我们首先诵读诗歌,来整体感受一下这个女子的形象和命运,读读这位2500多年前的“痴心女子”的心声。

我们首先阅读题目《氓》,氓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注释①氓,(méng)民,农民的古称。是这首诗的第一个词。这是后人附加的,《诗经》里的诗都是以每首诗的第一个词作为题目。例如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

我们既然在初中学过《诗经》里的诗歌,那么《诗经》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后展示课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诗三百”,共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祈祷和赞美神明。我们今天所学的《氓》就是选之“风”。

看来我们今天认识的“痴心女子”是春秋时期,地方民歌中的形象,那她就不可能是“大家闺秀”,看来是位“小家碧玉”吧,同学们先听我读一读,听听这个痴心女子是不是个“小家碧玉。”

(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注意古代文字的读音)

氓( ) 蚩( )淇( )愆( )将( )

1 垝( )筮( )咎( )于嗟( )( )

耽( )说( )陨(

)徂( )汤( ) 渐( )帷裳( )( )靡( )夙( ) 寐( )咥( )隰( )泮( )晏( )

听完范读,结合注释注意读音,并结合注释,看看整首诗的内容。感受一下“痴心女子”的形象。

问:同学们知道《氓》中的’痴心女子”是个什么女子了吗? (一个婚姻失败的女子。)

问:这个女子在这儿诉说什么了?(诉说自己的不幸) 问:谁能读读她的心声?替她诉说她的不幸? (让同学用上感情去读。提示读出感情。) 活动之二诉说“痴心女子”的不幸

“痴心女子”的心声是用四言古诗诉说出来的,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替她诉说?我给同学们做个示范。

举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氓啊,我们初次相识时,你是那么憨厚,你抱着布匹到我这儿来换丝,其实你不是来换我的丝呀,你是向我来求婚的,我看你那么憨厚,就爱上了你。你走的时候,我送你一程又一程,送过淇水后,一直送到你顿丘,我们是那样恋恋不舍。路上你和我商定婚期,这对我来说太突然了,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我们实在是没有好的媒人,可是你听到这儿就生气了,我心里是多么盼望和你在一起,我说你不要生气了,我们的婚期就定在秋天吧!

自从你走了以后,我每天登上村头倒塌的土墙,痴痴地盼望着你驾着车来,看不见你的车,我就伤心落泪,看见你的车,我就边笑边跑到你的车前。你也为我们的婚姻算过卦,卦象上没有不吉利的话。我日日都盼着你驾着你的车来,把我和我的嫁妆带到你家。

同学们看我诉说的怎样?通过我的诉说你们看这个女子在这两章追念她们婚姻的什么阶段?在这个阶段女子和男子是怎样的。

追念他们的恋爱生活。(1-2章) 女子:温柔、单纯、体贴、热情、

男子:憨厚、狡猾、急躁、认真、

同学们试着用感情用自己的语言替这个女子诉说婚姻的不幸。 举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2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桑树的叶子在夏天里是那样的茂盛,就像我们女人的容貌和爱情,可是呀,斑鸠鸟啊,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可是呀,女人呀,不要和男人沉湎于爱情,男人沉湎于爱情,是可以解脱的,而女人沉湎于爱情,是无法解脱的。

等到桑树的叶子在秋天飘落,女人的容貌和爱情也就消失了,尽管我一直忍受嫁到你家以后的贫穷生活,尽管我在你家从没有什么过失,但你还是怀有了二心,和婚前相比你也变化太大了吧! 唉,想起我们结婚的时刻,那淇水是那么盛大,都渐湿了我们婚车的帷幔。

自从我嫁到你家,做了你的妻子,什么家务活我都一个人去做,起早贪黑,没有一天不是如此,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你却对我一天比一天不好,最终对我实与暴力。你把我赶回娘家,我的哥哥却耻笑我。我只能默默地独自悲伤。

听同学们替这个女子诉说的怎么样?这个女子在这三章里诉说什么呢?从她的诉说中你能看出这个这个女子怎么样吗?男子变得怎么样了?

诉说他们婚姻的不幸。(3-5章)

女子:勤劳善良、任劳任怨。

男子:用情不专,脾气暴躁。

同学们再试着诉说最后一章,看最后一章女子诉说什么?又看出女子的什么形象? 举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本想和你白头到老,可是你这种行为真让我心生怨恨。淇水再宽也是又岸的,湿地再大也是有边的,可是我痛苦却没有尽头。想起我们少年时候,在一起玩耍,那是多么的快快乐乐,说说笑笑是那样亲切。你的誓言是那么诚恳,我是万万想不到你会变心的。唉,现在你既然变了心,我又能怎样呢?算了,我不想这些事了。(或者,唉,现在你既然变了心,我就不想这些了。)

结尾两种不同的诉说,体现了女子最后的什么态度和性格?

一种: 诉说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二种: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决绝

大家同意那种,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人物形象,一种理解是说这个女子在诉说回忆完自己的婚姻不幸后,仍不能摆脱对那个负心男人的思恋,表现了女子的痴情太深,优柔寡断。第二种理解却是说这个女子在诉说回忆完自己的不幸后,毅然决然地斩断情丝,表现了女子的坚强刚烈。

4、活动之三,排解“痴心女子”的痛苦

诗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通过用感情替主人公诉说不幸,感受到了一个痴情女子的美好形象。我们愿不愿意替这个痴心女子排

3 解痛苦?假设你就是这个女子的好朋友,她向你诉说了自己的不幸,你怎么来宽慰这个女子呢?请同学们写一段话宽慰一下这个2500年前的女子。 5活动之四 分析“痴心女子”命运

我们无论用什么感人的劝词,都无法改变这个痴心女子的命运,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女子的失败的婚姻呢?大家讨论一下是谁的原因造成了这场失败的婚姻? 讨论:

观点1:性格善良暴躁不合说 观点2:女子轻率没有眼光说 观点3:女子老软弱可欺说 观点4:女子年老色衰说 观点5:男子暴躁二心说 观点6社会地位不同说

6活动之六 比较“痴心女子”的形象

在古代像她这样“勤劳,温柔又痴情的女子很多,和她命运相似的女子也很多。我们再多读几首看看古代的痴心女子命运的相似性。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有所思

有所思 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 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 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绍缭:挑起来.妃呼豨:妾呼叫戏闹.飔: 凉风. 释文: 我有所想 原是在大海以南 何必去问抛弃我的人

那个双珠玉簪 被你挑乱了 我知你有外遇

胡乱地把它烧了 已经烧了 灰也临风扬了

4 从今以后 不能再想了 想与你决绝 鸡鸣狗叫

哥嫂应当明白 妾的呼叫戏闹 (只落得) 凉风瑟瑟 天亮了即刻就明白了.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苍天呀!我要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高山磨平峰棱,(除非)滔滔江水枯竭,(除非)寒冬里响起雷声阵阵,(除非)六月翻飞白雪,(除非)天与地合为一线,(直到那天)才敢与你(将此情此意)断绝!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小结:同过读诗经中的《氓》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通过比较我们认识了更多古代的女子,他们对于爱情或浪漫单纯,或热烈奔放,或哀哀怨怨,或缠绵悱恻。无论怎样但都是不幸结尾,这是她们的错吗?还是社会的错?现在我们现实生活里仍有不幸的婚姻,仍有不幸的女子,这又是谁的过错呢? 大家课下可以思考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是我们对于美好的爱情有一个豁然开朗的认识。

第16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课文体裁为诗歌,时间限度为从先秦到南北朝。这一时代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诗歌过程中要反复吟咏,注意诗体的不同节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这首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准确生动,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形式上,《氓》是一首的四言诗,其中运用了诗经中典型的比兴手法,以物做比,以物起兴来诵出所表之情。这首诗虽已女主角的爱情悲剧为结尾,让人感到悲痛,但从另一角度来体察,也可将其看做女性自觉意识与反抗意识的崛起,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雎》、《蒹葭》,对《诗经》并不陌生,加之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结合注释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障碍。 (2)能力基础

学生在初中古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自学古文的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着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3)阻碍分析

学生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应用还不能充分的理解与体会,同时由于年龄和心理原因对爱情婚姻等问题没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会导致学生不能对女子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行精确把握。

(三)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还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本诗主要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了解诗文大意,并感受比兴手法的艺术特点,以及女主人公的精神特质。还可以与其他类似题材的诗如卓文君的《白头吟》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并掌握《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4.理清故事情节,梳理文章层次。学会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5.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带领学生诵读、赏析,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探讨女性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重点。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阐明《氓》是一个爱情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2.合作探究

将整首诗分为三部分,逐段翻译,翻译过程中强调重点字词的翻译,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男女主角的情感历程。

一、二段:

带着学生梳理诗文内容,设置问题:女子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男子的形象又是什么样的?这一段感情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三、四五段: 首先带着学生梳理诗文翻译,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二段中重点分析比兴手法的应用: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感受女主人公情感经历的变化,与学生讨论女主角幸福吗?第五段对生活的直接场面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女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同情之感,引领学生自主感受体会。 六段:

最后一段是对女主人公的最终决定的最终阐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子不幸的婚姻悲剧以及坚强不屈的精神品格,与现代社会人们离婚现象作比对,加深学生对女子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意象 热恋

善良、热情

急切

送子涉淇 婚后

勤劳、朴素

变心、暴力

淇水汤汤 决绝

坚强、不屈

淇则有岸

(七)教学后记

让学生自主阅读卓文君的《白头吟》、《诀别诗》,感受同样身为女子时,卓文君在面对丈夫不忠时的态度。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诀别诗》春华竞芳, 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唏,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第17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1)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2)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 ,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 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婚变 沉痛 怨恨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 刚强

1.男生齐读第

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

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2、鉴赏技巧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A、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B、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2)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

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习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1)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3)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 ——孟姜女与万喜良 (4)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5)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6)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7)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8)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9)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10)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11)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12)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13)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第18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以及现实主义风格

2、把握故事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4、树立对爱情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最古老的话题。“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无数少男少女对爱情的纯真渴望。早在先秦,那还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人们在广袤的大地上诉说着对爱情的向往。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歌来聆听一个三千年前发生在淇水畔的爱情故事。

二、介绍《诗经》的相关内容

1、这首诗选自哪呀?

《诗经》(学生齐答)

2、是的。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诗经》中的《蒹葭》。那你们都了解《诗经》的哪些内容呢?(每个小组说一点)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首,所以又取整叫“诗三百”。

(2)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风”: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记录了15国风,160篇。本篇课文选自《卫风》。

“雅”:西周王幾地区的正声雅乐及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 (3)表现手法:“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有关的事物叙述出来。 比,就是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更加形象生动。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来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三、诵读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请同学指出其错误并强调重点字词)

通假字:匪 通“非”不是

于 通“吁”感叹词

说 通“脱”脱身

泮 通“畔”边岸

2、全班齐读(诵读提示:四言诗应读为二二节拍)

3、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婚后的苦楚和处境;8 第六章:女子对男子今昔转变的怨恨和自我觉醒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女子回忆了她和男主人公“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过程。故事从氓向她求婚说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不太满意(没有媒人),但还是答应了;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也很快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女子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随着时光流逝,女子没有了当初的美丽容颜,氓的脾气也暴躁起来,对曾经苦苦追求的恋人心生二意,女子也只能伤心难过。最后,女子见氓没有丝毫的悔改之心,便想:既然他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女子的幡然醒悟为这段爱情故事划上了悲情的句号。

4、这首诗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诉说发生在她身上的爱情悲剧。我们来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恋爱:热情 幸福 (

1、2) 婚变:怨恨 痛苦 (

3、

4、5) 决绝:清醒 刚烈 (6)

5、在把握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诵读全诗(注意语速、语调,表现女主人公的情感)(多找学生来展示) 恋爱:语调轻柔,语速缓慢 婚变:语调低沉,语速迟缓 决绝:语调激昂,语速加快

四、分析人物形象。

1、这个爱情悲剧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女主人公?(提示学生用文中的原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善解人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氓解释理由并安抚) 纯真可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恋爱中的女子的真性情) 品行端正:“女也不爽” 勤劳能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明确:女子一如既往地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勤劳善良的品质与氓的始乱终弃、性情暴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 清醒、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到最后,女子感受到了氓的无情和不守诺言,而且氓也没有要回头的想法,所以女子幡然醒悟:曾经你说要和我白头偕老,可是结婚后却忘掉了曾经的诚恳誓言。再这样下去只会让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与此痛苦,不如就这样结束吧!

预设学生的疑问:在古代社会中女子能主动结束婚姻吗? 明确: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女子是没有主动选择和结束婚姻的权利。但是春秋之前,封建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地位逐渐不平等,由此导致的爱情的不自由也逐渐显现。女子的觉醒是那个时代所欠缺的,也正体现出女子精神的可贵。

五、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1、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提到了《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哪三种呢? 赋(铺陈直叙或者记叙)比(比喻)兴(联想)

2、小组讨论:三种手法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赋:

1、2章

叙述了女子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用茂盛的桑叶来比喻女子年轻美丽的容颜;用凋零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兴:用“鸠无食桑葚”类比说明女子不要过度痴情,为后文做铺垫

用桑叶黄而陨来衬托女子的年老色衰

好处:

1、内容:唤醒人们的联想;用与女子关系密切(抱布贸丝,说明女子养蚕做丝)的桑叶作比,极富生活气息

2、结构:在叙述中加入比兴的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

六、《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

《离骚》开创了我们文学的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所引发的真情实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质朴画卷。尤其是“国风”。

问题:从这首诗歌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社会风貌?并指出你的依据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占卜文化盛行:“尔卜尔噬,体无咎言”

3、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无良媒”

4、发型与年龄

总角:十一二到十三四岁。总角:少年将头发分作左右两边,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

垂髫: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弱冠: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行弱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七、分析爱情悲剧原因并从中得到的启示。

1、淇水汤汤,见证了这场爱情悲剧。当初情意绵绵的淇水送别,后来女子披着红盖头跨过淇水嫁给了朝思暮想的恋人,最后来到淇水边感慨时光流逝、人心叵测。淇水依然流淌不止,而当初热情相恋的人儿却已经分道扬镳、穷途末路。 讨论:造成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 (1) 男子负心:“二三其德” (2) 女子日夜操劳,年老色衰 (3) 生活贫困:贫贱夫妻百事哀 (4) 社会风俗:“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自由恋爱终得不到祝福

2、从这个爱情悲剧中谈谈你对婚姻爱情的理解认识

婚姻是一种责任。既然给对方承诺,就要誓死坚守。

婚姻不是空中楼阁,没有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的婚姻是很危险的。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只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善于发现乐趣,生活依旧美好。

总结:《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当代作家王安忆这样说道:“《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哀婉动人,体会到了先人的民情风俗。从女主人公的觉醒也得到了对爱情的启示:既然不能天长地久,不如就此放手!让我们带着对女主人公的敬佩再次齐读这首散发着浓浓质朴的爱情悲歌!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第19篇:《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 葛莉茜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因为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都为唐朝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诵读,掌握《诗经》这样的“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通过有选择地诵读诗句,了解先秦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今人──我们该从中获得对爱情怎样的理解。

4、朗读成诵,获得积累。

【教学重点】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

师及时引导:大家对《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记得很清楚。其实《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歌特别多,因为,爱情生活从来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咏叹成了歌谣。孔子赞叹《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二、认识《诗经》和《氓》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氓》选自“卫风”,这指的是它是“卫”地的民歌。

三、明白《诗经》诵读的节拍

让学生跟读,然后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解读课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同学们就着课下注释,将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可能用字字对应的方式翻译出来,就让他翻译完,因为一来可能学生不知道意译在这里表达得更恰切,二来也许他们不好意思翻译得太有情感,不强求,也借此教习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师示范:在这里用意译也许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评说:这一章写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在这一章里,女子的纯洁、善良且温婉、体贴,她爱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质,面对男子的怒气,她安慰他,不惜许下婚期,好让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你看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的缺失,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复关”大约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感情热烈、满怀幸福。

评说:这一章写了两人成婚。其中还写到了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别后对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痴痴地遥望复关,复关与她所住的地方隔着一条淇水,想必即使望见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那儿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的身上维系着她那幸福的未来。就在“既见”和“不见”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跃然纸上。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痴迷。最后这种想见而不得见的痛苦都化作了对男子的无限信任和对婚姻的急切盼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你占卜过了,那我们就结婚吧。

这两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使“赋”──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章,读出比较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你看,那桑叶未落时,润泽有光缀满枝头。唉,斑鸠呀,千万不要贪恋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轻的女子呀,千万不要贪饮爱情的美酒而耽溺于与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恋上了你,想丢开便丢开太容易,女子若是恋上男子,要想解脱却难挣脱。

评析:这一段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兴的手法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会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处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终生的幸福就会因此而断送。但是,甜美的爱情自然吸引人,爱情不是罂粟花,不会因为曾经的告诫而被抛开,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够重来,女子一样沉溺于爱情,之所以痛心地劝诫,实在是因为被伤害得太深。

既然不是爱情的过错,那到底谁的过错?我们一起来看第

四、五章。

4、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两章写的是婚后生活以及婚变被弃的经过,因此,我们将他们合着解读。

翻译: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桑叶转眼落下了,枯黄憔悴片片陨落。流年带走了我的青春,终至于体衰色减。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浩浩荡荡的淇水打湿了车帘,郁积在心里的泪水也一下打湿了我的心。我反覆地想,作为妻子,我实在没有甚么差错,是你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你的感情没有定准,反复无常,一变再变。

多年为妇,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贪黑不嫌苦,没有一天不这样。谁知,日子好过了些后,你却变得暴戾而残酷。兄弟不了解我,嘲笑我自作自受。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只能自己伤心泪暗抛。

评析:第四章用比兴的手法,写女主人公被弃回娘家的路上,经过淇水,往日熟悉的景色,爱情的见证──浩浩荡荡的淇水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当年“送子涉淇”的时候,陪送上了自己的真情,而今孑然一身再渡淇水,只是再也没有了那份钟情。心里有无限的委屈,却反复反省,实在想不出自己的错处,只能说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接着,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婚后生活的苦楚,多年的辛勤换来的却是丈夫日益狰狞的面目,“暴”字使人很容易想见男子的暴虐和女主人公越来越深重的苦难。雪上加霜的是兄弟不理解的嘲笑,更使她内心孤苦无依,只能自己替自己哀伤“躬自悼矣”。这一章,一连用了六个“矣”,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

5、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你当时说过,要和我一起白头偕老,但现在,一想起这个誓言就让我怨恨。想那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小孩子的玩笑话,自然不能当真。只是不曾想,一个堂堂男子汉的海誓山盟却也能这样轻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这一章,有两个比喻: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言下之意,为什么我的苦难就没有一个尽头?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不想了。她果真能不想了吗?“口纵言已,心岂能忘?”从她一贯的钟情上看,从她在被休弃回来的路上还不断地想起当年美好幸福的日子来看,她是不可能这么“绝情”,她一定总是不能忘怀。想忘记,却又总是想起,这首《氓》一定是她心里一遍又一遍唱响的心曲。

五、进一步解读

1、淇水: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这些青年度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首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2、对氓的称呼: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3、氓和女子: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我们不能说“蚩蚩”一脸憨笑是他的伪装,或别有用心、带着某种卑劣的目的。“哪个少年不钟情”,我们更愿意相信,氓也是带着美好的愿望与少女交往的。在集市上,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让他怦然心动是真实的,也许“蚩蚩”背后带着一丝的狡猾,但在这一场自由恋爱中,谁也不会一开始就把爱情当作一场阴谋。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六、朗诵诗歌:

经过刚才的解读,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一次诵读《氓》,读出语气、语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氓》。

第20篇:氓 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题解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

⑴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 shāng 愆期 将子无怒 徂尔 淇水汤汤

⑵自由朗读。⑶齐读。 ⑷背诵。

2、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 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 涕,泪。 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 爽,过错。⑹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 泮,通“畔”。 ⑻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三、

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温柔 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勤 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重 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老师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 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4、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⑴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 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痛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⑵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 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 凶暴——“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⑶作用: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 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B、现代流行歌曲以及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的体现,比如: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 ——婚变 ——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备课资料: 理清思路用: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

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

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理解课文用: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那个人笑嘻嘻的样子,拿着货币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明确:(人物分析)女子——温柔、纯情、热情、恋情

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氓教学课件.doc》
氓教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