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教学反思评语

2020-05-27 来源:教学评语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一)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二)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突破了自己,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的教学引导,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在讲解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时,由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如此的地势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 “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三)

1、这节课教学重点突出,但教学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本课的难点应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在这方面花的时间要多,通过学生的读图、拼图、探究、辩论等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地体现我国地势的特点。

2、能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习地理的良好的开端。在本节课目标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枯燥的地势地形区通过一幅幅画面引入,让学生去感知地势地形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分析我国的地势、地形,以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4、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应该多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4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学效果就不满意。但一些细节处理需待完善,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有时显得仓促,自己说的比较多。

推荐第2篇: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职技校附中 黄明芳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多媒体导课——激发兴趣。在讲课时我用录像《地形知识简介》导课,即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五种地形知识类型,为学习我国的地形知识打下了基础;又通过录像中的解说“地形对气候河流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出了学习我国地形的重要意义,就是能用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这短短的1分钟的录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1、读图、析图,使学生能力更强。要想使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通过自己的读图和析图时间去获得知识,在分析我国地势特点时,我先出示了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通过读图从整体上去分析我国地势的特点,对我国地势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又通过沿32°N的地形剖面图结合4个问题:

(1)、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 (2)、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是多少?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第几级阶梯上? (4)、我们学校位于哪一级阶梯?然后让学生分析剖面图来得出结论。学生析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绘图、解图使学生思维更新。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办法。在讲我图地形特点之一——山脉纵横分布这个重点时我让学生在课本中“看到了什么”在图中“找到了什么”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把我国主要的山脉按走向画出来,并且边画边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掌握了山脉的名称及其位置分布,而且发现了一些分布特点,找出了山脉的记忆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讲《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除了发扬上述优点之外,我还会努力做到:

1、在授课过程中,更好的调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把思维拓展“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作为课后讨论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在新课结束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深化地理学习兴趣,还可以与导课录相中“地形对气候、河流及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呼应。

2、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口头上的赞许和掌声之外,我会比现在用更多的手段来激励学生。如把学生画的优秀的山脉图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给全体学生,既表扬了个体,又让其它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3、无论在导课还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中,我会更注意用恰当、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不会因一节课的成功而骄傲,也不会因一节课的失败而气馁,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节课都能精益求精,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推荐第3篇: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反思一: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 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反思二: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反思三: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中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好本节有以下思想教育和功能。

首先,学习我国的地势特征,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为下面学习中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工农业生产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入认识我国地貌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是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节内容的教学,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和得力助手,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读图、用图,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如:山脉、地形区)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其相关位置。通过地形图和各景观图片,可使学生获知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名川古岳、千姿百态;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日夜奔腾,一泻千里。使学生看到我国壮丽河山,数不清的名山大川,河湖泉瀑,风光之美、地形之妙,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使他们树立为建设家乡而学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理想。

其次,环境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所引用的许多景观图片,是反映我国各地的自然风景图片,景色优美,引人入胜,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可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和美的享受。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何乐而不为!

再次,在给学生欣赏各种地形山川、景观图片时,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刺激强,为学生提供了耳闻目睹多种感觉刺激,可同时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节中各种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各种走向的山脉名称和分布,需要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地理记忆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记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地理教学到处都蕴藏教育思想与功能,就看教师如何处理与把握。

反思四: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 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多媒体导课——激发兴趣。在讲 课时我用录像《地形知识简介》导课,即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五种地形知识类型,为学习我国的地形知识打下了基础;又通过录像中的解说\"地形对气候河流以及人们 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出了学习我国地形的重要意义,就是能用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 念。这短短的1分钟的录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 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 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1、读图、析图,使学生能力更强。要想 使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通过自己的读图和析图时间去获得知识,在分析我国地势特点时,我先出示了分层设色地 形图,让学生通过读图从整体上去分析我国地势的特点,对我国地势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又通过沿32°N的地形剖面图结合4个问题:(1)、我国地势 可分为几级阶梯?(2)、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是多少?(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第几级阶梯上?(4)、我们学校位于哪一级阶 梯?然后让学生分析剖面图来得出结论。学生析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绘图、解图使学生思维更新。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办法。在讲我图地形特点之一——山脉纵横分布这个重点时我让学生在课本中\"看到了什么\"在图中\"找 到了什么\"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把我国主要的山脉按走向画出来,并且边画边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掌握了山脉 的名称及其位置分布,而且发现了一些分布特点,找出了山脉的记忆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教材进 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讲《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 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 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

推荐第4篇:中国的地形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地、海洋等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2、能利用材料,小组合作制作地形,并简单描述所制作的地形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孩子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出示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有地形地球仪,外面用布盖上) 2.我们来摸一摸好吗?

生摸一摸,发现是圆的,发现表面凹凸不平。猜可能是地球仪 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揭开布,抱出地球仪。

这是一个地球仪,它是我们研究地球的一个模型,方便我们观察。 4.为什么地球仪表面凹凸不平呢? 预设1:那就是地形

预设2:它代表了地球上不同的地方 预设3:地球表面本来就是凹凸不平的。 5.的确,我们把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状态称为地形。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个地球仪也称为地形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部分通过五次试教,进行了反复的修改。第一次的设计是播放几张从太空表面拍摄的照片问孩子:你知道地球表面师怎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是很丰富的,如:

1、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水,其中百分之七十是水。

2、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3、地球表面有很多高起来的山,还有很多悬崖峭壁等等。根据班级的程度不同,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程度也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基本学生都会提到凹凸不平这个概念,基本也能完成这个环节需要完成的目标。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十分丰富,怎么样能够既形象又直接地引入课堂成了我们磨课的重点。我们想过直接用地形图引入,又觉得过于突兀,也不够直观。最后决定用地形地球仪作为引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引出地形,确定研究方向 1.关于地形,你知道哪些?

预设:峡谷、湖泊、海洋、峭壁、草原、森林、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教师的板书分成两块,地形和地貌分别放在不同的区域加以区别)

2.刚才同学们说的正是我们地球上常见的几种地形和地貌。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中国常见的几大典型的地形,它们分别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板书)

3.你听说过它们吗?(请2-3位孩子说一说)

4.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来剪一种地形呢?(老师示范着剪山地) 要求孩子分工,用不同的颜色来剪地形。剪好以后贴在黑板上 5.你为什么那么剪,说一说你的理由。(说一说平原和高原的特点) 生1:我认为平原比较平、而且比较低 生2:我认为高原比较高的,也比较平

生3:我认为高原比较高,但是表面师起伏的。不是那么平

6.到底是不是那样的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地形,请你看一看它们的特点。你能判断吗? 生1:我认为第一幅是平原,第一它很平坦、而且它的植被很茂盛

第二幅是高原,它有些高,而且植被覆盖很不明显

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第一幅比较低,第二幅有点感觉和白云接触了的感觉,说明它很高。

7、的确如你们所说。看来我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观察能力也很强。那么你们能比较出高原和平原的异同吗?

生:高原比较高,平原比较低;高原表面凹凸不平,平原较为平坦

8.总结的很棒!那么其他三种地形呢?你认为黑板上的这些贴画怎么样,需要评价一下吗?

生互相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9.那么对于我们不同的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呢?

查资料、问父母、看地形图等等

10.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看-----地形图!

【设计意图】:首先关于剪纸问题,试教了五遍,到上课前一天还在纠结是否需要这个环节,我们的目的大是了解孩子的前概念。那么是不是真的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经历那么久的一个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让孩子先画自己认为确定的再剪,结果发现很多孩子都剪了山地,高原和平原是看运气,有些班级会剪有些班级根本不会出现。于是整个剪纸环节似乎就浪费了。然后继续修改成小组内交流分工进行绘画和剪纸,发现花费时间还是比较多。最后考虑到四年级的孩子对于手工应该有一定的程度,所以将画和剪直接改成了剪。为了孩子在地形上添加花草等植被,教师还特地还选取孩子们了解最大的山地作为演示,最后发现这样的处理不仅节约时间,效果也比较良好,一般除了丘陵这个比较生疏的地形以外,其他的几种情况孩子都能剪出来。这一环节通过几次试教,前2次都是利用地形图的观察加以解决的。但是我们发现平原和高原在孩子的前概念形成中,都比较正确,孩子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尤其是拿到地形图以后,青藏高原的高度以及三大平原的低平,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所以选择在观察地形图之前,直接用照片对比的方式直接解决,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在等会地形图的观察中加以深化,究竟它们高度差距有多少呢,引出海拔高度对比。

(三)出示宝贝,学习并使用小助手 PPT出示中国地形图 1.你使用过它吗?(没有) 2.那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它的颜色不一样?

生2:为什么它高低不平?

生3:那些绿色代表了什么意思?

生4:代表了不同的地形。 3.有没有同学知道的?

生:那代表了海拔不同。 4.海拔,谁知道这个词的含义?

出示图片解释:海拔是指地面某一点离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的确,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出示图例中被放大的颜色高度表让学生引起注意。

5.学生活动,并完成一种地形的观察和记录。6.汇报交流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发现不同的盆地颜色不一样,说明了什么?高度不同。原来它们所处的地形不同。处在高原上的盆地地势较高,平原上的较低。

吐鲁番盆地中间有个数据为负155代表什么?原来它最低的地方都低于海平面了

总结:盆地周围的地形不同决定它的海拔不同。

盆地中间有些低于海平面有些高于海平面。

山地:山地呢?分布很广,凹凸不平,有些山很高,有些低。比如珠穆朗玛峰它的高度有8843米左右,因为它地处青藏高原。有东面的山低一些。你怎么知道的?颜色对照。

丘陵:丘陵也是高低起伏,并高原低比平原高。(平原和高原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找一找。平原一般低于200米,高原一般高于1000米以上)连绵不断小山坡

7.山地和丘陵都是高低起伏的小山坡,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出示图片:发现山地崎岖陡峭,丘陵山顶浑圆,连绵不断的小山坡。

8.刚才我们已经找了五大地形以及它们的大致分布,有没有同学发现我们整个中国的地势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平原丘陵集中分布在东面,山地高原多在西部。

我们发现中国的地势层现西高东西的趋势。对啊,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江和黄河会自西向东流入渤海和黄海的原因了。相信同学们也听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的歌词吧。

【设计意图】:因为山地、丘陵和盆地较为难理解,所以利用地形图进行直观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盆地的特征,在试教的过程中有两个班级还发现了吐鲁番盆地中间低于海平面的情况。由于地形图内容丰富,孩子拿到地形图以后便会十分激动,所以想办法让孩子最终能回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成了老师的难点。老师不仅需要引导更需要给予明确的记录单,让孩子带着任务开展课堂。同时山地和丘陵利用地形图还是难以区分,所以再结合实际地形加以识别比较出两者的异同点。最后由局部到整体观察中国地势发现西高东低的趋势,了解江河流向的原因,能结合实际帮助孩子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课外作业

1.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吧。

2.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水,它的地形是什么呢?这个留作我们课外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美景、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将孩子的兴趣延续,科学课40分钟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兴趣和探依然坚持着,继续着,我们的科学课应该要达到的目标也正是如此吧。

板书: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平原 图形

特征 高、起伏 崎岖陡峭 连绵不断 四周高、中间低 低平海洋、湖泊

海拔高度 大于1000米 500-1000米 200-500米 低于200米 森林、沙漠

【课后反思和总结】:本次课一共试教了五次,每次都因为孩子的程度不同进行修改。每个班级试教的情况都不一样。为了使得课堂更有把握,我们对于孩子的预设一次比一次充分。在这样的磨课和讨论中,我觉得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师傅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也感谢地理组对于课程的点评和意见,下面是我们整个试教过程:

1.孩子通过图片的引入顺利的讲出了凹凸不平,顺势引入地形,当反问学生知道哪些地形时,孩子居然一个都说不出来。于是我凌乱了。只能自己引导孩子说出五大地形,这样花费了很多时间。然后在剪纸的活动中,发现孩子还是对地形有所了解的。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进行了修改,在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相关一些常见地形的图片,结果孩子的表现好极。不仅说出了有哪些地形,还在剪纸的环节说出了各种地形的特征,说的非常完整。然后本来的预设是孩子会有争议,然后接着我们用学习小助手中国地形图进行研究。没想到孩子对于地形的特征都没有异议。接着的活动似乎失去了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孩子才程度是一部分,那么我的预设和让孩子的思维冲击似乎还不够。

2.既然孩子的程度那么好,在第二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修改,将原先打算用地形图解决五大地形的情况改成在使用地形图之前解决掉两种地形。这样既不会显得完全在讲地形图,也同时考虑到了孩子的基础。对于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疑难问题大家一起处理的办法。然后开始了第三次试教。这样的想法还是值得赞同的,经过接下去的两次试教。发现这样的改动很有成效。于是便加以保留到了最后。 3.最后是关于结尾部分是否要开展活动,我们一共试了三次,前两次利用了沙子,发现时间来不及,而且孩子的作品无法用投影展示,后来在地理组成员的交流下决定用泡沫塑料和彩色卡纸来尝试,结果发现泡沫的碎片很容易往下掉,而且孩子花了很多时间都做不出来。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实在比较多,最后我们忍痛割爱决定舍去。

4.关于山地和丘陵的对比其实是一个难点,学生能在地形图上发现丘陵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更何况要作出对比,而且不仔细观察,其实在地形图上是很难发现它们的区别的。最好采用两张实际图片的对比使得难点迅速突破。关于西高东低的地势,上了6个班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告诉我,说他从侧面来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从西到东逐渐下降的。由此看来,孩子对于整体的观察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在孩子利用地形图观察地形的时候,我又增加了一个观察内容,他们大致分布在哪里,意图让孩子有个地理位置的意识,也为接下去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5.关于题目的修改也来自于师傅的看法,整节课主要讲五大地形,最后又是利用中国地形图解决的问题,那么是否应该将范围缩小呢。于是我们将题目进行了修改。而这个的操作也得到了教研员朱老师的赞同。

试教了五次,感触颇深,作为一线科学教师,除了自己应该对教材不断钻研的基础上,还应该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的孩子我们的要求应该尽量有所变化。

推荐第5篇: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2000---1000米 大兴安

-阿尔金塔里木盆地、准岭---太青藏高原和柴地形区 山---祁噶尔盆地、内蒙行山---达木盆地

连山---古高原、黄土高巫山---第三级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脉 原、四川盆地、雪峰山 辽东丘陵、山

云贵高原。 东丘陵、东南

丘陵和两广丘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1、“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说的是我国河流大多向东流,原因是我国地势(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 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 ) A、蓝色——海沟 B、浅紫色——湖泊 C、棕色——山地或高原 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推荐第6篇: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反思[材料]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桂头中学 潘雪梅

一、本课知识内容

根据课标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二、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求 (七年级上)试行稿》,本节课“课程标准”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课时“基础知识要求”是:1)记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2)记住知道我国三级阶梯划分界线的名称、位置和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本课时“基本技能要求”是:1)运用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地势特征;2)在中国地形图上,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位置。

三、本课教学过程

(见《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四、本课教学效果及原因分析

本课时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数都能快速、准确回答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能准确指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主要是因为做到了如下几方面:

(一)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环环相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是这样组织的:相关基础知识(地形、地势的概念,三类地形图、五种地形)——我国地势总特征——各级阶梯概况(界线、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得出结论。

(二)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从四个角度分析:

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

2、示意图的判断;

3、地形剖面图的验证;

4、对应的选择题练习。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掌握牢固了。

(三)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1、感性引入

例如:本课导入,我通过播放各种地形风光图片,用让学生更加感性认识地势与地形,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课。

2、化难为易 例如,“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我首先利用图例符号知识尤其是从颜色上认识剖面图,其次教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上绘制36°纬线,然后让学生对照分层设色图填上剖面图中括号里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判读海拔高度,绘制地势简略图,最后才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结论。

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分阶梯找出这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再让学生归纳主要地形类型;在找主要地形区时,又播放各级地形区的图片。这样,也就很容易归纳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

3、细化知识点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我细化为2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概况”的学习,我细化为3个知识点: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四)注重学生参与,指导到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我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笔绘制图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练习当中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五、得到的启示

教学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紧扣重点,落实知识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推荐第7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形,对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这五种典型地形的特点能有感性的认识。

在对重点的切入上,先从导入开始作铺垫,知道如何简单地描述地形。出示广西部分县市的图片,先让学生猜测,但发现这个效果不好,因为好多学生没去过、或者去过没留意过当地的地形,无法猜测,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一个班的教学后,我就直接改成向学生“介绍老师去过的几个广西境内的县市”,要求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留意老师对当地地形的介绍,(介绍中,主要以介绍当地地形特征为主,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对地形的特点描述上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词汇,也让其在以后的描述上更有规范性)

再从学生介绍他所去过的地方以及当地的地形。有了老师介绍几个县市的地形的基础和示范作用,部分学生能大概粗略得介绍他们所去过的地方。

接着,老师介绍五种基本地形,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深刻、形象地去了解地形特点,就将图片印刻在心间。在出示文字的时候,学生很平静得默念。当展示图片,学生“哇,你看”等的惊喜表现中,我了解了学生在文字了解基础上,正将自己的前概念和经验进行比较,并深深感叹地形的奇妙之处。也许,学生对这些对于平原学生有一定的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前概念中的平原和真正的平原的地形进行重合,确认。而其他地形,是在学生知道地形名称的情况下,深化地形特点,让学生有能有所感知,并且修正了某些不正确的前概念。

到此位置,学生已经能通过教学和前概念的结合,建构起地形的概念。后一环节,是教会学生在地形图上认识、了解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颜色深浅表示地势的不同高低。这一环节也是对前五种地形的进一步加深认识。在出示中国地形图时,明显的颜色深浅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让我们靠近很远的地域,让学生更接近世界,重点深化学生对各典型地形的概念,将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推荐第8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有幸得到林老师点评和讲述有关课题开展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指明方向,我执教常态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以及课堂结构调整方面结合“促进概念转变的课堂实践研究”讲述了对于如何在常态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以下是林老师的点评结合自我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1.如何使科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上?

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清楚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如何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是科学课需要经历的过程。对于本节课,在揭示课题上,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学生无概念基础上,多问“你看到的平原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调动学生的前概念,让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可以让孩子们对地球表面地形进行初步感知。因而,在这方面上,没有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上与前概念脱离,不能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本课上,学生需要弄懂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上仅仅局限中国,没有考虑到课题中需要孩子们从大范围地进行观察总结,学生没有在指出、说明分布情况后,对地形有初步感知,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不同地势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再则,本节课是起始课,如何在起始课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感知地球之美对于接下来学习科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本节课和接下来课题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兴趣去探究接下来的课,也使得课堂永葆激起。

第四,就如瑞双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很多情况下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对于地图上怎么表示不同的地形,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2.如何充分暴露学生原有思维,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在本节课上,孩子们在制作地形模型中,学生出现高山和高原区分不清,没有及时的让孩子们比较分两则之间的区别,导致措施了学生暴露出来的原有思维,也不能更加深刻的纠正学生思维中的错误。

3.什么方法可以巩固学生的认识?

对于本节课的亮点,制作模型,如何让孩子们充分说一说这是什么地形?如何用你手中的沙雕来表示?

在语言上需要更加严谨,才能让孩子们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更有目的的达到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目的。

4.如何引导学生反思,建构完整科学概念?

本节课是本节课的起始单元,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学会有莫大的作用,如何让孩子们更加明了不同课堂之间的内部联系尤为重要。

虽然本节课备课时间很短,但是仍然暴露出自己一直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上语言的简洁性和目的性,让整个课堂更加顺畅。

推荐第9篇:《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三点:一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形复杂多样”,三是“山区面积广大”。教学之后,结合“国培”学习的理论指导,反思如下:

一、处理教学重点方面:

1、学习《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后,我注意帮助学生进行“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的思维转换,由地图入手,通过分析分层设色地图的指导阅读,学生对“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内容掌握较快,基本上能理解三级阶梯的高低不同,教学效果明显;

2、根据《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地形的特征,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不同地形的特征,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很快找出五种不同地形类型。

3、让学生制作小模型,注明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学生兴趣浓,热情高,掌握牢。

二、难点突破方面:

1、通过制作模型,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山脉的地形分布中所起的“骨架”作用;

2、学生先掌握了我国地形总体特征后,理解我国五种地形比例,特别是山区面积广大就比较容易,费时较少;

3、在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时,抓住山区特征去分析“自然灾害”,抓住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对“交通”的影响去分析我国贫困县的分布,学生感受真切实在。

三、教学方法方面:

运用图导法,学生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效果明显。

四、不足之处:

在教学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的影响中,学生对因季风促使暖湿气流能深入大陆内部、但山脉对暖湿气流又有阻隔作用,理解不够深,往往说不清楚,可能教学中缺少直观的比喻,需要进一步探索教法。

推荐第10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1)

一节课下来,学生一直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课后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研究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得益于课前准备的地图和资料,得益于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也得益于自己的博客。课前去教室把博客中准备好的资料都显示出来,上课时那么多的地图可以在瞬间切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中国的地形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在想,我们学校有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也懂这方面的知识,那些教学条件差的学校,能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吗?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2)

本课不仅要讲清课内概念,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地球的认识,课外的内容是要讲的,目的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自然观。材料的搜集整理做的不好,学生的课后学习应留下痕迹。

第11篇: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教学设计采用分组分享教学法。 ★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

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1、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 ★

教学课时:1课时 ★

课型:新授课 ★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回忆一些国家的地理,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导出)要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需要从上述内容去总结,而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 【分组分享活动一,引出本课目标】

(六人为一组,先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

关于我国的“地形”,我已熟识的 ,我想知道的

。 (通过主动分享,提出教学目标,教师最后展示) 【过渡】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分组分享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的学习】

step

1、分组讨论:我根据

分析,得出

{ 讨论假设:根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中国地势剖面图”,提出:我国哪边高哪边低,即地势如何?根据平均海拔高度,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 step

2、教师引导:结合教材p、20页“活动”1-3去讨论,并完成

step

3、自由发言:除分析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地势剖面图外,要将“活动”完成 step

4、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得:地势西高东低 【分组分享活动三,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培养】

由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入,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作出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我国地势特点。

step

1、教师叙述引导:分层设色图是一种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的地图,要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势剖面图。step

2、举例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 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而如果将馒头画一幅俯视图,得出的就是馒头的分层设色图,对着地形描绘就是地形的分层设色图。

step

3、学生分组分享绘图活动:参照教材p、20页图2-1“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另外,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

step

4、教师点评(期间注意巡视,做出及时辅导) 【分组分享活动四,“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step

1、教师设问:事前备好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一幅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一幅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探索,判断利弊。step

2、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step

3、教师归纳总结:〈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过渡】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那么,构成这一大优势的基本骨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分析,得出: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

【衔接】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要了解纵横交错的山脉,首先要懂得根据走向来判断。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划分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以及弧形山脉。 【分组分享活动五,山脉“走向”的判断】

step

1、教师引导:先给出填空“一

山峰,一

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后要求用语言表达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问如何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 step

2、学生分组分享讨论、回答。 step

3、教师概括:用图例说明山峰与山脉的区别,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表述时是将延伸的两端方向相加。教师板书几组不同类型的走向,让学生说说其延伸方向。

1、东西走向

2、南北走向

3、东北-西南走向

4、东西走向

step

4、学生分组分享活动: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

step

5、指图学习: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秦岭、昆仑山等。

【分组分享活动六,主要山脉的学习】

step

1、学生活动:读图思考我国山脉按走向大致分为几组?各组走向的山脉中分别有几列山脉?名称是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在图上有什么规律?(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

step

2、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在山体上。引导学生每找出一条,教师就在教学挂图上相应位置指出。

step

3、教师补充: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壮、神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及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step

4、学生分组分享活动:“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填表活动

step

5、教师小结: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若干个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各地形区之间的界线。

step

6、教学片段欣赏:“中华五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分组分享活动七,课堂小结】

(回应教学目标,想想:“我学到了

。”) 【布置作业】填充图册相应联系 ★

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1、

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

2、

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3、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

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第12篇: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教材分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3.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4.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5.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学情分析】 班级基本概况

由于学生大都是农村儿童,加上乡下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因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尤其是班中有几位学生智力相对较低,作业难以独立完成;还有5-6名学生从一开始基础太差,习惯也不太好,也比较难以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100%达标的不到一半,还有3 人只达到课标要求的40%,2 人只达到40%甚至以下。全面超标的学生只有1个,超过课标要求1/3的也只有5人。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种类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如认真预习,认真完成各种作业,认真复习,做读书笔记等。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特差,如上课不发言,回家不预习,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要教师再三催促才交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2.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1.地势、地形的特点及其话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难点: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2.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及其特点

三、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山脉纵横交错

地形复杂多样

第13篇: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区域等年降水量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A、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C、由西向东逐渐减少 D、由东南向西北

2、下面四图中,能正确反映图中河流②处月平均流量分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沿图中甲乙线,从甲至乙地理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寒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地势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C、干旱、水土流失、台风 D、

4.根据甲图风向玫瑰图,判断乙图中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布局合理的是(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5--6题:

[来源:学|科|网Z|X|X|K]5.该河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南方地区 6.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小麦 B.甜菜 C.棉花 D.小米右图为我国某引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以本地区优势资源跨区域调配为重要内容的国家 重点建设项目是(

A.西气东输工程 B.西电东送工程 C.水土保持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

8.A地地表土层为陆相沉积物,其历史成因中的外力

作用形式与该物质输送方向分别为( ) A.风力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

B.流水作用、向西南方向输送

C.冰川作用、向低纬地区输送

D.海浪作用、向沿海地区输送

9.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开矿井巷道的建设

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读“西宁至拉萨一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剖面线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大致是(

A.山高谷深,地形崎岖 B.地面坦荡,沃野千里 C.地势高峻,波状起伏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11.夏半年,与拉萨相比,西宁(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降水较少 C.气温低10℃以上 D.白昼较短 12.在农业原料优势的基础上,该地区适宜发展(

) A.纺织工业 B.造纸工业 C.地热、太阳能发电 D.制糖工业 13.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来源:学*科*网]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读下图,判断14~16题。

14.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是( ) A.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15.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16.为促进M河谷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 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 建设防护林 ② 利用地膜技术 ③ 提高排灌技术 ④ 提高复种指数 A.① ④ B.③ ④ C.① ② ③ D.② ③ ④

17.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作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 A.接近市场 B.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C.交通运输方便 D.接近原料产地

读我国某地区湖泊和水网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 C.西南地区 D.青藏高原 19.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的河流补给以雨水为主 B.该地区河流、湖泊密集,水运发达 C.该地区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 D.该地区灌溉农业发达 20.湖泊分布较少的地区应是(

A.多雨水的花岗岩地区 B.冲积平原地区 C.多雨水的石灰岩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2006年10月15日,我国15省市出现大雾天气。回答21--23题。 21.深秋初冬季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晴好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粉尘颗粒 22.下列天气最不利于浓雾扩散的是(

) 23.航班取消、高速公路封闭要依据不同的大气能见度,这种差异取决于(

) A.不同运输方式的造价 B.不同运输方式的速度 C.不同运输方式的运量 D.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

下图为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24---25题。

[来源:Z§xx§k.Com]

2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形区,按其平均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 A.① ④ ③ ② B.④ ① ③ ②

C.① ④ ② ③ D.④ ③ ② ①

25.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降水量最大的是甲地

C.年均温最高的是丙地

B.可能有河流流经的是乙地 D.最适合开挖窑洞的是丁地

二、综合题

26.读图:珠江流域图,回答:

(1)填注图中用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城市A 水电站B (2)读图,判断广东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来源学科网](3)说明珠江(西江)上游与下游在水文特征上最显著的差异

(4)简要分析珠江流域水能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水能开发对流域内经济 发展的影响。

27.下图是我国某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判断这种粮食作物是何种作物?(2分)说明判断理由。(2分)

(2)描述该种粮食作物在汉代的分布情况。(2分)

(3)请分析该作物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和人文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赢不缩”。直到50年前,罗布泊依然是水波浩淼、飞鸟翔集。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胡杨林树大片枯死,塔里木河水先退至台特玛湖,后退到大西海子水库。短短40多年,塔里木河流程从1321千米缩短到1001千米,罗布泊完全干涸了。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 补给, 其径流量随 的变化而变化。

(2)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3)塔里木盆地的耕地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的 地带。

(4)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减少,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 (5)对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 A.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B.大力开采地下水以保护地表水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D.继续开荒,种植粮食

29.读某地区相关地理要素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比较B河流在A、C两测量站的水量差异并说明原因。

(2)分析甲地区成为著名灌溉农业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3)说明乙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并简述该城市发展其生产的区位优势。

(4)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其原因及解决途径。

[来源:学科网ZXXK]

(5)简要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6)简要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30.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的①②③三大河流中,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 (填代号),其发源地在我国的 (填省区),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率先提出了该河区域经济开发的设想,你认为该河区域经济有哪些项目可供开发?

(2)图示的①②③河流中,河流 (填代号)穿越了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圈,近年该经济核心圈的经济结构逐渐向轻型化转变,主要原因是 。

(3)2005年10月8日,在图中甲地发生7.6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范围的滑坡,

使该地区遇难人数超过了7万人之多。甲地板块边界类型是__________(生长或消亡)边界,简述该地区地震发生的原因。

(4) 图中乙地区主析粮食作物是 ;该地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5)印度河一年有两次汛期,一次发生在3—5月,一次发生在7—8月, 试分别说明导致该河两次汛期最主要的河水补给方式

(6)有人建议立即上马修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坝,蓄水发电,试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生态环境诸多方面考虑是否可行?为开发利用大峡谷,当务之急 的工作是什么?

第14篇:中国地形(教案)

高二年级地理集体备课

中国的地形

时间:2012年

主讲人:王晓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教师只要扮演配角,让学生做主角,加以引导学生,学生就能分析归纳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是构成地形区的骨架,在本节教材中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地势和地形特征中,山脉的学习,先要介绍山脉的走向,也就是山体按什么方向延伸,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然后再分类别来介绍各山脉的名称、位置。这块知识学生比较难于掌握,因此学法的选择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国歌历史背景,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课件展示教学,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讲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将爱国热情嫁移到知识点的学习]

国歌里有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时候”,就是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时。当时,日本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武器装备精良,而中国的共产党、国民党军队装备较差,日本帝国主义曾叫嚣着要在六个月内把中国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是,中国在六个月内并没有被灭亡,而是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从地理角度来说,是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纵横交错的山脉,帮了抗战的大忙,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成了一根救命草,使得日本装备精良的武器,难于完全发挥作用,让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侵略铁蹄在二级阶梯上徘徊不前,为中国伟大的抗战取得胜利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究竟我国的地势有何特点,山脉如何纵横交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2.1观察"北纬32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并且归纳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

结合课本图2.2"观察三级阶梯状示意图",并且归纳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讲解三级阶梯的海拔]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讲解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设问转承:各级阶梯内有哪些山脉?我们先来了解山脉的走向] [讲解山脉的走向]

要领:在山体的中部建立方向坐标。 [强调]

1.山脉走向的正确描述。

2.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3.字体要顺沿着山体。

四动学习:1.动眼-观察山脉的位置。 2.动口-说出山脉的名称。 3.动手-涂绘山体。 4.动脑-思考山体走向。 [讲解并强调]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是第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第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青海和甘肃的分界山脉是:祁连山。山西和河北的分界山脉是:太行山。

江西和福建的分界山脉是:武夷山。新疆和西藏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

中国与朝鲜的分界山脉是:长白山。

中国与尼泊尔、不丹的分界山脉是:喜马拉雅山,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壮、神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课堂小结:山脉走向的分类]

[拓展探究:]我国的山脉大部分是什么走向?为什么?

我国山脉多数是东北-西南走向,因为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东面和南面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这两个板块向西北方向碰撞挤压,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二)巩固训练

填写分界山脉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山西和河北的分界山脉是: 江西和福建的分界山脉是: 中国与朝鲜的分界山脉是:

第15篇:八年级地理《中国的地形》公开课反思

地理公开课反思

本节公开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学习和欣赏,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上公开课之前准备了教学设计、课件、课堂中的材料等。通过通过此次做课,我有以下的认识。

本节课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平息学生一切杂念,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根据地图,让他们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结合地图进行讲解。如:分析中国的地形特点时,利用“中国的人口分布图”、“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的铁路分布图”等,让学生看图分析,为什么我国的人口、年降水量和铁路如此分布?归纳出我国的地形特点。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比较简洁,适当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适当进行延伸,拓展学生思维。关注身边的地理,联系实际生活。如讲地势对河流的影响的时候,引用一些古诗句,把学生带到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意境中来,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 不足之处:本课主要采用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内容安排过多,时间偏紧,教学方法变成以讲授法为主,读图找规律为辅,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些单调。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简练生动,一节课下都是老师在平铺直述,不够生动形象,缺少感染力。在安排小组讨论时,安排讨论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似懂非懂,讨论效果不明显,积极性不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感悟:

1、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变,语言要有感染力,要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教师要精讲,重难点突出,讲解一定要到位,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3、让学生处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更能激活他们的思路,更能使他们积极投入;这些在要在以后的课中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16篇:《600800米自然地形跑》教学反思

《600-800米自然地形跑》教学反思

耐久跑的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单单在操场跑道上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较差,提高不起来。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新颖的活动方法和活动形式很感兴趣。本课的耐久跑教学就是利用原有的场地,进行自然地形跑的练习,学生更能乐于参与,投入到活动中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进行练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原地慢跑配合呼吸,让学生体会到呼吸与步伐配合的节奏性。在讲明跑的路线以及通过障碍物的方法,由每组的小组长带领学生按规定的路线跑。教师跟随跑时,提醒学生跑的轻松、自然,并监督好学生安全的通过各个障碍物。让体育小骨干带领同组学生进行练习,不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的提高了,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尝试空间。 本堂课用了三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度过,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了充分的身体锻炼。而整堂课教师引导、组织,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教师的主导性也得到了体现。

学生都能够坚持跑完全程,并且安全的通过各个障碍物。学习热情也相当高涨。但本课没有按学生水平进行分组,个别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倘若本课按水平进行分组练习,练习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好。

第17篇:《地势和地形》教学案例反思

《地势和地形》教学案例反思

出自人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轵城七中 张海燕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

2、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课堂实况]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地势?” 生:地面有高有低。

师:(纠正)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叫做地势。

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第

10、11页,看中国地形图,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上色彩斑斓,展示出了我国地表的高低起伏。生:(抢着说)西高东低。 师:你是怎么从图上看出来的? 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看图的左下角“陆高海深”,各种颜色分别表示一种海拔高度范围。知道怎么从图上看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了吗? 生:(意会)知道。

师:我国的地势还具有另一个特征。 生:(没有反应)

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生:(反应很快)找到了。

师:(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简要涂上三个地形区的范围)它们是不是紧相邻? 生:是。

师:那好,请同学们从“陆高海深”中找出分别与图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基本匹配的颜色,用海拔高度表达。

生:青藏高原3000~5000米,黄土高原1000~2000米,华北平原0~200米。 师:请同学们把我国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华北平原的地势变化示意图作出来。

生:(稍作议论、作图)

师:(巡视指导,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作图) 生: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所作的示意图,作得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这就是我国地势的另一个特征。呈什么形状? 生:(异口同声)阶梯状。 【教后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倒,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彩色的中国》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较费时)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第18篇: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主要山脉

1.东北--西南走向

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3952m)。 2.东西走向

最北列是天山-阴山; 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 最南列是南岭。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四大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昆仑山脉、阴山山脉、秦岭山脉、南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六盘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主要山脉就是三个阶梯的分界线,给你图,看一看。

第19篇:中国省,省会,地形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23个省

河北省(冀) 山西省(晋) 辽宁省(辽) 吉林省(吉) 黑龙江省(黑) 江苏省(苏) 浙江省(浙) 安徽省(皖) 福建省(闽) 江西省(赣) 山东省(鲁) 河南省(豫) 湖北省(鄂) 湖南省(湘) 广东省(粤) 海南省(琼) 四川省(川、蜀) 贵州省(黔、贵) 云南省(滇、云) 陕西省(陕、秦) 甘肃省(甘、陇) 青海省(青) 台湾省(台)

4个直辖市

1、北京(京)

2、天津(津)

3、上海(沪)

4、重庆(渝)

5个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省会为乌鲁木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省会为(南宁);宁夏回族自治区(宁),省会为银川;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省会是呼和浩特;西藏自治区(藏),省会是拉萨。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华 北】 北京市(北京) 天津市(天津) 河北省(石家庄) 山西省(太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东 北】 辽宁省(沈阳) 吉林省(长春) 黑龙江省(哈尔滨)

【华 东】 上海市(上海) 江苏省(南京) 浙江省(杭州) 安徽省(合肥) 福建省(福州) 江西省(南昌) 山东省(济南)

【中 南】 河南省(郑州) 湖北省(武汉) 湖南省(长沙) 广东省(广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海南省(海口)

【西 南】 重庆市(重庆) 四川省(成都) 贵州省(贵阳) 云南省(昆明) 西藏自治区(拉萨)

【西 北】 陕西省(西安) 甘肃省(兰州) 青海省(西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港澳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 台湾省(台北)

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准噶(gá)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底

第20篇: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山脉和地形区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

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在七年级地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祖国地形的分布。 【多媒体展示】山脉风景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我国一些大山的图片,有的同学现在还深浸在梦幻迷人的景色之中。我国有很多大山名川,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许多赞美名山的诗句。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讨论】

【师】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描绘泰山“会当凌绝顶,一顶众山小”,苏东坡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说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松树都倒挂在悬崖峭壁上。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像是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如图所示,众多山脉中我们就学习主要的几条山脉。接下来我们来逐一认识这些山脉

【多媒体展示】简化的山脉示意图

1 【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这张空白的地图上绘制我国的山脉,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空白的轮廓图,当大屏幕展示出一条山脉时,同学们齐声说出它的名字,并在空白地图上用线条勾勒出所展示的山脉。

【多媒体展示】山脉示意图

【学生活动】在空白地图上勾勒出山脉线条

【师】我国山脉如同同学们勾勒出的线条一样,它是有一定走向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所示的山脉走向图,简单判断一下,我们的山脉主要有哪些走向?

【学生回答】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多媒体展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文字表述)

【小结】我国山脉众多,许多山脉的排列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为两大组,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走向的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等。另外,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有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师】在我国西南地区还有一列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27阅读材料,其它同学欣赏大屏幕珠峰图片。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

【师】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长达到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峰正是由于它的高大神秘吸引着世界上许多探险家和登山爱好者。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从条件更为复杂的我国境内北坡登顶成功。2005年,我国又对珠峰高度进一步精确测量,珠峰高度是8844.43米。“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发扬登山运动员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前进,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

【过 渡】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它们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形区,高原,盆地或平原。接下来,我们就学习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多媒体展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师】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图片

【师】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多媒体展示】内蒙古高原图片

【师】“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我国两大牛奶生产厂商蒙牛和伊利的奶源地就在这大草原上。

【探究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神州号飞船把我们中国第一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你们有没有想过,飞船降落的地方为什么都选在内蒙古高原上吗?这和它的地形特点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地广人稀,便于飞船降落,也便于地面人员搜寻。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图片

【师】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黄土高原土壤的颜色是什么色?

【学生回答】黄色。

【多媒体展示】云贵高原图片

【师】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云贵高原的农田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回答】梯田

【师】当地农田的这个特点,也和当地的地形有关。

2 【小结】四大高原的景观特点

【多媒体展示】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位置。

【学生活动】一组学生练习山脉位置的摆放,一组同学练习地形区位置的摆放。 完成课本P29的活动内容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师】现在大屏幕展示的是一幅中国地形图,在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由于海拔的差异,大致可以分布三级阶梯。山脉往往是阶梯的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所学习到的山脉哪些是地势阶梯的界线。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讨论,回答。

【师】那我们学习到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又各分布在哪些阶梯上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讨论,回答。 完成课本P29的表格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

【师】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在我国西部,高原面积广阔,它们形态各异。在高原、山地之间常分布着盆地。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这里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探究活动】地形与民俗 【多媒体展示】地形与民俗 【多媒体展示】陕北民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认识了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中国地形教学反思评语.doc》
中国地形教学反思评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