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岗位职责

2021-06-19 来源:岗位职责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产业经济学

1、规模经济: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或经营规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是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的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可以区别的特点。

2、产品差别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产业内

3、进入壁垒:与产业内的原有企业相比,潜在的新进入企业在竞争条件上所具有的不利性。//的现象。

4、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劳务时,平均成本下降

5、主导产业: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和广泛的直接、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门化生产部门;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部门;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6、市场结构:指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

7、产业集群:指一个由许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所组成的集团,作为该集团中一员是每一个成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整个集群凝结在一起的纽带是“买卖关系”、共同的技术、共同的客户或分销渠道,或共同的劳动力市场。

8、梯度推移理论: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客观上存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即经济技术梯度,而产业的空间发展规律是从高梯度地区向的梯度地区推移。

9、产业结构协调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较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10、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指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 简答

1、什么是纵向一体化?它的成因是什么?

含义:沿着某种产品生产链扩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在企业内部连续完成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和最终产成品生产等各个阶段的生产过程。

原因:1.获得连续生产效率2.节约交易费用3.节约信息费用4.强化控制能力。

2、产业布局的模式和原则

模式:1.增长极布局模式2.点轴布局模式3.网络(或块状)布局模式4.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5.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原则:1.全局原则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3、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待定】

需求潜力大 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 部门带动性强 就业效果好 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2.收入弹性基准;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1.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门化生产部门2.综合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有利条件,具有较高的生产增长率、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3.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4.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4、产业结构趋同的危害及原因

严重后果:1.产业规模不经济2.影响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3.加剧全国周期性的经济波动4.造成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直接原因:各地投资方向趋同。

根本原因:1.历史的封闭性思维2.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影响3.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成熟4.地方权力利益的作祟。

5、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的重点

产业布局政策:政府为实现产业分布的合理化而采取的政策手段的综合。

产业布局政策目标:实现产业分部的合理化,合理化的标准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目标实际是:保持地区间的某种平衡关系来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不同阶段重点:

1.在经济不发达阶段:政府的产业布局政策应该强调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优先发展具有某些优势的地区,使其实现超常规增产,成为区域增长极,从而带动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

2.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业布局政策应该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注重地区发展的均衡性,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扶持。

3.经济发展到相当发达水平:一个国家之内各个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之后,这时的产业布局政策就不用再对某些地区倾斜,而应该以分散布局为主。

6、产业空间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特征

(1)低水平均衡阶段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架构呈原始状态,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形成封闭式循环,道路网尚未形成;2.地域的城镇没有形成等级规模体系。

(2)极核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1.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始出现。一些地区开始得到加速开发,而另一些地区仍处于原来的农业经济状态;2.地域中开始出现“一点一轴”(轴是指交通线路)状态,城镇开始形成等级规模体系。一般情况下,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相邻等级城镇之间的规模差别愈来愈明显。

(3)扩散阶段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1.地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程度愈来愈大,集聚现象显著;2.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构架基本形成,社会及产业发展主要集聚与高等级的城镇和轴线上,形成“点—轴”网络系统;3.城市发展迅速,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达到最大。

(4)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城镇体系的特征:均衡化、网络化和多中心。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特征:1.大地域间的发展差距缩小。各地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群体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较为均衡;2.形成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完善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7、产业结构政策目标及设置原则

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人口规模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条件,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各产业向协调化和高度化发展,其核心是在尊重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对市场不能调节和无力调节的领域进行政策性引导。

设置原则:1.体现经济发展战略意图的原则2.产业结构高度化原则3.产业机构合理化调整原则4.产业结构合理转换原则5.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6.立足现状,坚持创新和特色的原则7.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8、企业竞争力含义

包括五个基本含义1.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2.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3.企业竞争体现在消费者偏好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方面4.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5.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相互间经常发生作用。

9、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1.早期新古典经济学流派——集大成者——马歇尔2.德国古典区位经济学流派——韦伯3.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4.“新产业区”学派5.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6.战略管理学派——波特7.欧洲创新学派。

10、产品差别与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之间的关系【待定】

(1)产品差别化条件下的企业行为:1.产品差别化对价格的影响;2.产品差别化与垄断;3.产品差别化与市场分割;4.产品差别化与销售策略和产品策略。

(2)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绩效的影响:1.影响方面:A销售成本B平均利润率C需求满足度2.影响程度:A产品的差别化程度B导致差别化的因素C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

论述

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演进路径及机制

(一)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演进路径:1.技术模块化到市场模块化2.市场模块化到组织模块化//拉动力3.产业组织模块化的催化力。

(二)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演进机制:1.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推动力2.产业组织模块化的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垄断结构

(一)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形成:1.模块化的创新优势能够促进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形成2.模块化组织内企业的扁平化与柔性化能够强化模块化垄断结构3.模块化集群可化解内生风险的特点能促进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延伸4.模块化能够通过促进产业融合来强化模块化垄断结构

(二)模块化垄断结构的重要特征:1.模块化垄断结构与有效竞争2.模块化垄断结构与规模经济效应3.模块化垄断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反垄断的影响

(一)产业组织模块化致使现行的反垄断方式遇到挑战

(二)产业组织模块化加大了反垄断政策的实施难度

(三)产业组织模块化使反垄断具有国际化的特征

(四)产业组织模块化促使反垄断的重点转向垄断行为

模块化产业组织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以虚拟运作为特征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经历了从技术模块化到市场模块化再到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受到拉动力、推动力和催化力三种力量共同驱动。具有创新优势和化解内生性风险能力的模块化产业组织以及模块化产业组织中具有高级资源位优势、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和模块整合优势的企业,通常会在相关市场上形成垄断结构;这种垄断结构并不妨碍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也不损害模块化的技术创新效率,但却能够提升规模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模块化产业组织致使政府现行的反垄断方式和政策的实施遇到了挑战;而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使得反垄断具有了国际化的特征。由于模块化垄断结构往往是竞争的结果,而且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市场也往往是有效率的市场,因此在产业组织模块化条件下,我们在进行反垄断时必须注重垄断结构的效率分析,重点是反对有损效率的垄断行为。

三、其他

(一)产业组织

1、完全按垄断市场的均衡行为:短期行为、长期行为;

2、少数垄断的市场行为与绩效:市场价格呈刚性;

3、产业组织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在产业内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用竞争促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的利益。

(二)产业结构

1、产业发展形态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形态和发展趋势;产业联系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产业间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序列

2、产业序列: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

3、主导产业的转换

(1)更替顺序: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重化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2)演替的内在逻辑: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原材料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

(3)需求结构变化的逻辑:维持基本生存型需求→中间型需求→满足享受性发展型需求。

(4)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逻辑: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4、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产业阶段交替。

5、产业结构演变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三个理论前提:①以若干国家产业结构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②以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分布为均衡结构变化的指标。③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架。

6、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内容:①现行产业结构的优化;②供给结构的优化;③需求结构的优化;④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⑤技术结构的优化。

7、关联关系: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三)产业布局

1、劳动地域分工

(1)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地理、空间)所进行的分工。

(2)个别区域的角度,地区生产专门化。

(3)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4)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固有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规律。

2、市场对企业布局的作用

(1)市场与企业的相对位置,市场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会影响产品的运输成本。

(2)市场的规模和竞争情况,这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

3、现有产业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部门分工的细化,企业之间的 各种写作关系也越发密切,而企业空间布局集中所产生集聚效应也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外部收益,因此一个地域现有的产业基础所形成的产业环境也会对新企业的布局产生影响。

4、指向性原则: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突出其中一个起决定性的因素,将企业布局在具有该因素优势的地域。原材料指向、燃料动力指向、运输指向、劳

动力指向、市场指向。

5、集聚效应(集聚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其超出部分被称作集聚效应)表现在:①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②改善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协作条件。

6、扩散规律

(1)扩散原因:①渗透效应;②消聚效应(集聚过度);③产品生命周期。

(2)扩散形式:邻域扩散和等级扩散。

(3)扩散方向:取决于技术因素和成本因素。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其扩散基本上采用等级扩散的形式,而且一般是先向技术梯度差较小的方向扩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一般采用邻域扩散的方式。

7、倒U字型发展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经过一段时期后,平衡的力量使得这种差距保持稳定;在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将随整体经济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8、社会经济活动地域演变规律:由“点”到“线”、由“线”到“网”,由“网”到“面”,最终形成点——线网——面的融合,从而实现地域的整体发展。其中“点”是指地域系统结构中不同级别的节点,“线网”是指地域系统结构中的交通线路,“面”是指范围广泛的地域。

9、城镇的演变与产业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一方面,城镇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也必需依托在城镇这个载体之上。

10、增长极布局模式

(1)理论含义: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根据地区特点,选择其主导产业,然后通过各种直接和简介措施,将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嵌入该地区,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极。然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逐步带动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2)住到产业必须具有生产规模大,有很强的增长推动力和与地区其他产业有着广泛关联,能够与地区现有产业的很好地融合的特点。

11、梯度推移理论

(1)正确理解梯度推移理论的含义:在重点开发高梯度区域时,考虑下一阶段的推移衔接,对低梯度区域给予一定的超前投入,创造推移的条件。

(2)精确确定地区的梯度:在具体产业布局时,不能仅仅是粗略地划分一个区域的梯度,而应该尽可能详细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其梯度。

(3)反梯度开发:只要一个国家政策适当,完全有可能用较快的速度赶上甚至超过中梯度国家,跻身高梯度的国家的行列。

12、自主发展原则:①形成地区产业结构的主导能力;②形成地区产业结构的持续发展能力;③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使地区产业的聚集效益、外部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相互协调。

13、衰退产业的行业特征:①地区内该类行业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开工严重不足。②该地区内该行业收益率很低,利润率连续下降,甚至长期亏损严重。③资金投入减少,优秀人才含量减少。低收益率使这些行业难以吸收新的投资,同时优秀技术、管理人才“留不住”、“进不来”。④行业技术进步缓慢,处于停滞状态,全行业几乎没有明显的技术创新。⑤从地区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具备动态比较优势。产业政策。

14、产业布局政策的层次: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产业布局→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

推荐第2篇:产业经济学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

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落。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

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

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的意义

在于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合理流动、

配置,并且通过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对于一个区域来讲,产业集群是

驱动力很强的增长过程,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同时,必然会促进同一地区社会

的跟进,在解决就业、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和催生新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较大作用,使区

域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培育产

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

集群优势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

加快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不能盲目撒网,必须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选择重点,量力而行。从全省宏观角度看,目前重点要打造七大产业集群,形成带动江西区

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一是打造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汽车产业集群。立足江西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

头,继续提升汽车产业在全国的位置,打造出居全国前列的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江铃、昌河、

上饶客车等骨干企业,形成完整的商用车、乘用车、越野车三大产品系列。依托汽车工业产

业链优势,改造、整合、提升、发展江西的传统机械电子工业,使之形成汽车产业的零部件

配套工业体系,着力提高我省汽车工业的省内零部件配套率。

二是打造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江西铜、稀土、

钨、锂、钽、铌等储量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以江西铜业公

司为龙头,以铜板带、铜管、铜箔和漆包线为主导产品,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铜工业产业集群;以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永磁

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碳化钨粉以及高性能钽粉、钽丝等高技术产品,促进赣南地区数十家

企业形成稀土和钽铌加工产业集聚。

三是打造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南昌小蓝医药产业集群的层

次,培育壮大汇仁、江中、济明可信、金水宝等品牌知名度,促进该产业集群在中药饮片、

中药保健品等方面创特色、上规模;以仁和制药为龙头,加快药都樟树医药企业产业集聚;

以天施康为龙头,加快鹰潭医药企业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治疗肿瘤、乙肝、艾滋病、心脑血

管疾病的新型药物,引导医药制造业向园区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打造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清华泰豪、先

锋软件、中兴电讯为核心的南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奥克斯、TCL、格林柯尔、齐洛瓦为

龙头的家电产业集群,以赣中氯碱、宏铂化工、科海化工、蓝恒达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

萍乡矿山机械产业集群,星火有机硅产业集群,共青服装制造产业集群。及时抓住国际和国

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引进先进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五是打造前景广阔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山青山,这是江西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方针。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

约原材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

的回收利用,发展生物化工、铜尾矿、煤化工、醇类燃料、秸秆燃料、秸秆废弃物利用等产

业,以此打造前景广阔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六是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江西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

势,加快推进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有机茶、白莲、

百合、竹笋、葛根、茶油、食用菌、蜜橘、猕猴桃以及食用野生菜、山珍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努力培育赣南脐橙加工产业集群、广昌白莲加工产业集群、玉山横峰葛加工产业集群、万载百合加工产业集群、奉新猕猴桃加工产业集群、婺源茶业加工产业集群、上犹野生菜加工产业集群、英雄阳光乳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井冈山竹笋加工产业集群、共青板鸭种养殖加工产业集群等十大产业集群。

七是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江西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滕王阁等旅游景点举世闻名,完全可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农家乐旅游、民俗旅游等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以及经贸、文化、科技相结合的节庆旅游产品,并在全省打造出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目前,应重点建设好以“四山三城”为中心的世界级旅游胜地,着力对南昌、九江、赣州及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不同特点旅游区的开发,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精品线路,延长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纪念品工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在加快江西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也应有所作为。当然,对产业集群的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体制的基础

2.加快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专业化工业园区是促进江西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的基本模式

3.培育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核心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在鼓励现有核 心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外和沿海具有较强衍生能力或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培育起新的产业集群。

4.要重视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培养,在制定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时,要重视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培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传导机制,推动网络的形成和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实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环境建设是必要的前提,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有政策才能提升竞争力。首先应该研究当地环境,在此基础上思考应该怎样消除发展障碍,制定合适的促进政策。

5.加快区域品牌建设,引导产业集聚.江西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企业。鼓励企业建设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志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联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此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

推荐第3篇:产业经济学

规模经济: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大小,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FC=AC/MC,FC>1,存在规模经济, FC

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垄断动机的影响;国家政策与法制因素的影响;市场变化的影响;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扩大动因的影响

限制性定价(目的)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它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限制性定价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静态限制性定价;动态限制性定价;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霍夫曼定理:重工业转化过程是指在工业结构中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变成以重工业为主.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被人们称为“霍夫曼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律: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

中间需求与中间投入:中间需求为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对某产业产出的消耗之和.中间投入则是指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得到的投入之和.并购类型基本定义

纵向并购是指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的合并,即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营销企业并购过来,以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前向并购:生产原材料的企业通过并购进而向经营第二次加工阶段的业务扩展,或者一般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向经营流通领域等业务扩展;后向并购:装配或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向零件或者原材料生产业务扩展等.

横向并购又称水平并购,是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即一种竞争者之间的并购.市场集中度提高:适度集中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用;过度集中会产生企业垄断、限制竞争

混合并购指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是追求组合效应,降低经营风险.混合并购有三种类型:在相关产品市场上企业间的产品扩张型并购;对尚未渗透的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市场扩张型并购;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间的纯粹的混合并购.

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动力影响(垄断大企业→竞争小企业)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比垄断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从而导致较好的市场绩效.但在创新能力上,垄断企业有优势:垄断企业的规模较大,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创新存在风险,垄断企业一般资金雄厚,在筹措创新所需资金方面占有优势;垄断企业有能力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创新.

两产品需求交叉弹性与产品差异性关系所谓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可替代性的减少程度通常用需求交叉弹性来衡量,即某一种产品需求量变化率对另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率之比形成原因:产品的物理特性;买方的主观印象;销售的地理差别;销售服务的差别

产品附加值率与中间投入率关系:附加价值率=1-中间投入率

库兹涅茨 产业结构演变: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第二产业的情况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系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勒纳指数:MR=P(1+1/ε) ε表示价格的需求弹性 L=(P-MC)/P=1/ε;勒纳指数的值在0,1之间变动.L越大,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

消耗系数Aij=Xij/Xj: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通常用bij表示,指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要直接

-1和间接消耗i部门的产品数量.B=(I-A)-1;其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规模经济来源 原因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采用大型高效专用设备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的~,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大批量运输的~,大规模管理的~ 产业结构优化后的主要内容含义: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内容: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发展,产业发展的效率性 横向并购的动机成本节约,追求市场势力(规模经济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市场势力效应)

结构性进入壁垒的内容规模经济壁垒(在市场需求有限且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新企业的进入会超过市场容量而导致所有企业亏损,新企业也不能获利)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原有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必要资本量壁垒(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就越大,筹措资金越困难,进入市场的难度也越大)网络效应壁垒(潜在进入者很难获得消费者的支持,用户基数的不对称)产品差异化壁垒(原有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进入企业所没有的消费者偏好优势)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会面临政策和法律的限制)

垄断的基本类型经济~(市场主体利用经济优势限制或排斥竞争),行政~(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限制或排斥竞争),自然~(显著的规模经济性,投资额大且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

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任何企业都没有占很大的份额,任何企业之间不存在共谋行为)市场效果标准(企业存在改进产品和技术的压力;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价格能够向下调整,具有一定的弹性;生产集中在不大不小的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基本协调,无慢性设备过剩;能避免销售中的资源浪费)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CRn HHI EI 基尼系数)CRN((x1+x2+„+Xn)/(x1+x2+„+xN))市场上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越大越集中);HHI(∑Si*2,Si=Xi/X,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通常乘以10000来进行放大);EI(∑Si·log1/Si,越大越集中);基尼系数(阴影部分面积除以对角线(均等分布线)以下面积)

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过渡并购导致市场过度竞争,导致企业间形成共谋;过渡并购可以导致独占,从而限制竞争(反竞争效应)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在生产顺畅进行;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推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知识与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禀赋,需求结构,人口规模与结构,国际贸易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微观角度)收益率(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等于净收入除以资本价值;收益率越高,超额利润越多,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价格—成本加成,勒纳指数(MR=MC=P(1+1/ε),ε为需求的价格弹性,MR为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L=1/ε,在0~1之间,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反垄断政策的基本内容禁止限制竞争协议(反垄断政策的核心内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差别待遇、强制交易、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掠夺性定价、独家交易)控制并购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静态来看,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动态来看,支柱产业具有较大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快,对相对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支柱产业振兴目标:促进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有序转换:通过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有序转换;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有目的地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通过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群替代原来的或者通过对原来支柱产业群进行分化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增强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延伸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以适度跳跃来振兴支柱产业:立足求实,重在创新,跟踪世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支柱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优化有关支柱产业产品结构,提供更多的优质优价产品,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压缩和淘汰支柱产业过剩、过时的生产能力,优化支柱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拉动支柱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支柱产业,促进支柱产业的结构化和产业升级 支柱产业结构协调化政策:协调三次产业纵向比例,曾经产业协调发展;协调产业级次关系,保证有关支柱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均衡产业增长速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内容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即随着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是的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高度化三个阶段:1产业机构的重化工业化,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增高;2高加工度阶段,高加工度化既意味着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发展的不断深化,也意味着工业体系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生产高级复杂产品为主过渡;3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在高加工率化过程中,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级技术,导致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兴起.高度化的表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工业结构软性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含义(4种):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全部情形和内容:不利于对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深入探索.合理化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而言,即总量平衡:容易掩盖产业各种要素的不合理的状态.合理化是反映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要按照一定比例发展:容易陷入绝对均衡化,与实际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相背离;缺乏衡量这个相对地位及各自所占比例合理与否的标准.一国的产业机构合理化要符合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一般国际标准结构:需求和生产结构的改变在人均收入300美元为临界点,超过的话,产业结构变化最快,总的结构变化值75%-80%发生在人均收入300-1000美元之间.合理化基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机构合理化为高度化提供了基础,高度化推动产业结构在高层次实现合理化.合理化着眼于近期利益,高度化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原因: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出发,规模经济效益造成规模报酬递增,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逐步下降,在位企业将不停扩大生产规模直至实现垄断.此外,由于新进入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无法形成与在位企业抗衡的力量,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存在巨大沉没成本.自然垄断产业中将形成进入壁垒,因此政府需要对该产业进行规制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SCP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根据SCP范式,产品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价格可以高于边际成本,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低,市场绩效较差;企业之间竞争程度高则相反.芝加哥对SCP的批评认为哈佛学派提出的SCP 范式过于简单,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决非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认为在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链中,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将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并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的那些高效率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象哈佛学派所指出的那样,是因为产业中存在垄断势力.芝加哥学派政策主张的主要取向是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和实行严格的兼并控制的做法.认为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上,其中主要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反垄断结构政策与反垄断行为政策:机构政策是通过控制产业集中度,以挑战有可能限制和排斥市场竞争的垄断结构的政策.行为政策是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垄断力量,以限制和排斥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实行控制的政策.区别:1理论基础:结构是以哈佛学派的”SCP”理论为基础,强调市场结构对垄断的决定作用;行为是以芝加哥学派的”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垄断结构不一定导致垄断行为,强调市场行为对垄断的决定作用.2政策重点:结构注重对企业垄断地位的判定,重在维护和营造竞争性市场结构;行为注重市场主体是否滥用优势地位或排斥、限制竞争,旨在制裁反竞争行为3制裁手段:结构通常采用分拆大型企业;行为通常采用管制、罚款、征收垄断利润税等.总体而言,结构制裁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许多国家的反垄断中心由结构转向行为.

推荐第4篇:产业经济学

单选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__(D) 产业 2._____ 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A) 费歇尔

3.SCP理论指的是__(B)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4.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__(B) 投入产出分析 5.产业组织是指 _(A) 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6.下列活动属于主观的产品差异化影响因素_(A) 加强广告、宣传等劝导性销售活动 7.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D)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8.假设双寡头面临如下一条线性需求曲线:P=30-Q ,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假设边际成本为零,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一项是__(A) 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高,利润为零

9.假定双寡头各有固定成本24元,但没有可变成本,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为:厂商一的需求曲线为:Q1=18-3P1+P2 ,厂商二的需求曲线为:Q2=18-3P2+P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 非串谋时,P1=P2=3.6,Q1=Q2=10.8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__(A) 广告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

11.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中最常用的方式是__(A) 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12.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是__(C) 投入产出表负

13.在产业关联分析研究中,下列属于我国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__(A) 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

14.产业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__(C) 产业结构理论

15.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__(A)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16.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_____实现的。(C) 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17._____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产业的扩散效应(C) 罗斯托 18.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___ (C) 韦伯 19._____提出产品周期理论。(D) 弗农 20.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_____提出。(C) 日本

21.产业政策评估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原则,其理论依据是__(B) 福利经济学 22._____是最早直接制定保护竞争法的国家。(B) 英国 23._____是现代最早的反垄断法。(C) 禁止限制性贸易的合并法

24.下列对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B) 企业内部实行温情主义的家长制管理

25.在下列国家中哪一个是采用民间主导模式_ (A) 美国

26.对产品质量和工作环境安全的规制属于下列哪个规制__(C) 行业自律规制

多选题

1.四次产业分类法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_(A) 农业(B) 工业(C) 服务业系(D) 信息业 2.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_(A) 同类产品或服务(B) 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C) 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D) 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 3.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指 (A) 农业、工业、服务业(B) 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加工取自于自然的产业、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C) 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D) 第一和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4.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__(A) 张伯伦(B) 梅森(C) 贝恩(D) 谢勒

5.下列那些属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__(A)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B) 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的程度(C) 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6.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_(A) 市场集中度(B) 产品差别化(C) 进入和退出壁垒 (D) 市场需求增长率

7.市场行为主要包括_(A) 竞争性行为(B) 协调行为

8.促成合谋因素有_(A) 提高行业价格水平能力(B) 卡特尔企业间的成本或需求相近(C) 较低组织成本和较低觉察欺骗成本(D) 较低的严厉惩罚预期

9.对消费群识别的定价方式主要 有_(A) 搭配销售(B) 会员制(C) 折扣(D) 质量选择 10.古诺双寡头模型对每个寡头的行为及有关条件的假定为__(A) 产品同质(B) 每个厂商都根据对手的行动作出决策(C) 厂商边际成本为常数(D) 两厂商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11.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状况的指标_(A) 消费者剩余竞争性行为(B) 生产者剩余协调行为(C) 社会总剩余企业兼并与重组

12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所依赖的主要因素是__(A) 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B) 生产诱发系数和生产的最终依赖程度(C) 综合就业系数和综合资本系数

13.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各项系数包括__(A) 直接消耗系数(B) 直接折旧系数(C) 国民收入系数(D) 劳动报酬系数

14.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_(A) 投入系数表(B) 逆阵系数表

15.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有_(A) 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B) 主导产业转换规律(C)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D)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6.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分析有_(A) 配第-克拉克定理(B)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C) 霍夫曼定理(D) 钱纳理理论

17.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__(A) 足够的资本积累(C) 充足的市场需求(D)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18.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__(A) 地区要素禀赋(B) 需求结构导向(C) 地区间的经济联系(D) 生产的地区集中度

19.产业结构优化包括__(A) 供给结构的优化(B) 需求结构的优化(C)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D) 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20.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方法有__(A) 市场供求判断法(B) 需求适应性判断法(C) 结构效果判断法(D) 影子价格分析法

21.产业集聚的主要目的__(A) 减少运输成本(B) 降低生产成本(C)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22.新产业区理论包含_(A) 企业网络与产业区的灵活性(B) 劳动力市场网络与工人合作关系(C) 学习培训网络(D) 创新网络

商业服23.产业区机构稠密性内涵体现在_(A) 作为社会网络基础的大量机构如贸易协会、务委员会(B) 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网络,并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C) 各机构有强烈的社区意识(D) 各机构间网络联系

24.新产业区类型划分标准有_(A) 政府干预程度(B) 所有集权集中程度(C) 内源力 (D) 竞争力和协作程度

25.大型公司是构成行业的最重要的企业实体的决定性特征是_(A) 集中性(B) 聚合性 26.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有_(A) 知识技术密集(B) 高度的创新精神(C) 产品更新快,竞争性强,信息的作用大(D) 资金密度,风险性大

27.垄断企业滥用其优势的行为有_____类。(A) 提高价格(B) 掠夺性定价(C) 价格歧视 (D) 拒绝交易

28.下列哪些是行政规则的作用:__(C) 培养市场(D) 宏观产业指导

29.自然垄断产业规制主要包括_____。A) 进入规制(B) 价格规制(C) 质量规制 (D) 实行许可制、注册制和申报制

30.规制的依据有 _(A) 自然垄断(B) 信息不对称(C) 破坏性竞争或过度竞争(D) 再分配合理性

31.规制目标有_(A) 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避免收入的再分配(B) 企业财务状况稳定(C) 确保企业内部效率(D) 解决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32.社会性规制方式包括__(A) 直接限制(B) 行政手段(C) 经济手段(D) 信息提供与公开

33.规制失灵主要表现在__(A) 产生企业内部低效率(B) 规制滞后使企业蒙受损失(C) 规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判断题

1.请问,可竞争市场即为完全竞争市场?错误 2.请问,固定费用越大,则沉没成本越高?错误

3.市场结构衡量指标最常用的有绝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和赫分因德指数吗?正确 4.请问,在现实经济中,寡头会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对方的反应,从而意识到,如果它们协调生产与定价,就可通过限制产出和提高市场价格来增加共同利润以及单个利润,这种行为称为合谋吗?错误

5.请问,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行为吗?正确 6.请问,投入产出表编制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直接推导法吗?错误

7.请问,直接消耗系数也称投入系数,刻画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正确 8.请问,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所提供的最有效的工具是衡量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波及大小的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它们分别衡量了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受其他产业对自身的影响力?正确

9.请问,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正确

填空题

1.产业联系是 _产业活动_ 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物质、信息的交换与流动

2.生产链_ 是能够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增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

3.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形成_全球生产系统_,在局部范围内流动形成局域生产系统4._帕鲁_ 提出了“抽象的经济空间”。

5._增长极理论_ 是一种合成理论,指那些通过解释区域发展过程,说明增长中的经济中心诱使周围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各种假说

我国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__6.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柔性生产系统

7.企业集聚并实现本地化之所以有效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实现了的结合_社会与区域__ 8._卡特尔_ 协议是为了控制其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而在特定的行业和商品中取得垄断的一种协议。

9._价格歧视_指货物的出卖人要求购买同一等级同一质量的不同买受人支付不同的价格。10._垄断_是限制竞争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

11.《_谢尔曼法_》是主要针对贸易中存在的垄断问题。

12.美国反 托拉斯法并不是毫无限制地、同样适用于全体经济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特别法如 _反托拉斯例外法_ 。

13._施蒂格勒_ 提出了规制需求理论

14.税收和收费以及补贴属于_社会性_规制经济手段

15.贝克尔探讨了规制经济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更能的合理性_解释经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_ 16.政府规制可分为_直接规制___ 和_间接规制__ 17._激励性规制_就是指那些能给被规制企业提供金融刺激的办法,诱导垄断者去实施某种行动,已达到某个规制目的的规制政策

23.世界各国放松规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_引入竞争_

名词解释

1.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

纵向关系是指两个企业之间在价值链上的前后关系。对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3.纵向关系:纵向约束的概括。 4.产业规制:产业规制:简要地说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规制。具体地说,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5.进入壁垒:进入是指在某一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潜在进入者会关注在进入某一有利可图的产业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即进入壁垒。

6.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回收的部分。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7.市场集中度: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8.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9.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10.反垄断法:一般是指国家调整企业垄断活动或其他限制竞争行为的有关实体法和程序法。该法的名称因国而异。美国称反托拉斯法,德国称卡特尔法等。

11.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地区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认识这些规律的方法。产业经济学就是这些研究所形成的经济理论和相应的政策。

1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13.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区域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当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指导下,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14.主导产业:一般来说,指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有着广泛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的、持续的发展速度的产业 。 15.国际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结成的合作伙伴关系,它是企业之间达成的超出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程度的一种合作模式。

16.产业关联:所谓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17.可竞争市场理论:(1)提出:鲍莫尔、帕恩查和利格等(2)主要内容: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绩效等市场绩效,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的竞争企业的存在。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18.“马歇尔冲突”理论: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导致垄断;垄断又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如何维护竞争机制的作用,确保经济的活力,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即如何兼容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性,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课题。这个矛盾最早由马歇尔提出,故而通常又称作“马歇尔冲突”。

19.价格歧视的条件和类型:条件:(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否则就不可能对消费者收取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2)企业必须了解或者能够推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且各个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必须是不同的,或者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随购买量而变化的,也就是说,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3)企业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即阻止购买者以低价购买再以高价出售给另外的消费者。(怎样阻止或限制转卖)。类型: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非线性定价: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取一种价格,对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产品收取另一种价格。在非线性定价下,企业具有垄断力量并且能防止或控制消费者之间的转卖活动,但企业不知道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它所知道的只是人群中的需求分布,并据此进行非线性定价。其一般形式主要有单一两段收费和两种两段收费。

20.广告对产品差异化影响:广告作为一种竞争手段,不仅可以传递信息,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而且通过持续的广告投放,可以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对其产品的品牌、商标、信誉等要素的偏好。(1)广告对增加利润的作用 企业投放广告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使消费者增加对其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2)广告与搜寻性产品差异化 。一是告诉消费者该商品的存在;二是标识一个产品的特征组合;三是通过一个品牌名称确认该商品的质量。没有这些信息,消费者无法做出决策。因此,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对于搜寻性产品差异化是至关重要的。(3)广告与经验性和信任性产品差异化。对经验性和信任性商品做广告,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偏好。广告使得逍费者更熟悉产品的品牌,熟悉就可能尝试这个品牌。如果对一个品牌用过之后感到满意。熟悉程度也会促使消费者重复购买。广告使公众产生了一种品牌知觉,使消费者的日常习惯具体化,使他意识到在消费中应该保持一定的惯例。

21.产业间联系方式有哪些类型:所谓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前向关联关系,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后向关联关系,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环向关联关系,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 22.产品差异化的分类及来源:分类:横向差异(不同产品品牌)和纵向差异(高质量和低质量)。来源 :客观差异。客观差异是指由产品的物理性能、服务和销售地理位置不同带来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差异。主观差异是指产品客观上是同质的,但由于消费者拥有信息和卖方推销行为的不同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差异

23. 论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的价格形成方式,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企业的价格政策、企业的产品策略、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成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等方面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SCP分析框架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从而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简答题

1.纵向一体化的动机

参考答案:降低交易成本、降低资产专用性投资的风险、解决有限信息和不确定性问题、提高投入品选择效率、消除市场垄断势力、实施价格歧视、保证重要投入品的供应、消除外部性、避免政府干预。 解题思路:

2.简述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

参考答案:在影响市场结构的诸多因素中,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是与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并列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分析,主要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原有企业和准备进人的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最终反映出来的市场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一般产业组织研究更加重视研究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形成原因:规模经济性,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网络效应。 3.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参考答案:(1)哈佛学派的SCP范式(2)芝加哥学派。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能成立。只要绩效良好,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3)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4)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吸收和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致力于“理论化”与“经验性”的平衡;新产业组织理论在运用博弈论方法之后实现了理论范式的创新。 4.试简述投入产出表的构成

参考答案:(1)中间需求部分: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2)最终需求部分: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3)毛附加价值部分:反映各产业提取折旧基金的价值及其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以及国民收入额在各产业部门见的分布比例。 5.产业政策目标和手段

参考答案: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也不一样。在经济起飞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经济赶超;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和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成熟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产业的均衡发展、保持经济稳定。产业政策的手段 (1)直接干预手段。包括政府的直接规制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直接规制包含的内容有:市场进入规制、数量规制、价格规制、技术规制、环境规制、安全规制等。行政干预指政府以其权威地位与影响力,通过各种形式协调具体企业的生产经营,使之趋向于政府的有关产业发展意图。(2)间接干预手段。包括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和信息诱导手段。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包括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政府订购等。信息诱导手段包括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发布等。 6.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

参考答案: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根植性、机构稠密性、创新性。

(一)根植性,它的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之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考察经济行为时要注意它的社会网络结构,这是因为只有嵌入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所乐意接受的。

(二)理解新产业区的现象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网络密切联系起来。产业区机构稠密性的内涵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网络基础的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地方商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地方势力、发展机构、创新中心、工会、提供基础设施的政府机构、商业服务组织、专业委员会等等;(2)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3)各机构都有强烈的社区意识。

(三)持久的创新能力是产业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7.论述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的必要性与我国的应有对策

参考答案: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国际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制定综合性竞争法典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应尽快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期在全球竞争及其国际协调中争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目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有关竞争和跨国竞争的法律体系(1)认真执行《反垄断法》,并设立独立的执法机构。(2)尽快制定我国的《跨国并购审查法》,以规范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 (3)尽快制定《中国海外企业投资法》,以便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对外并购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跨国竞争有关的其他法律,如证券交易法、企业兼并与破产法、反倾销法等,以便在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加强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1)加强对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及跨国并购审查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吸收先进经验,在制定和完善国内竞争法的基础上,与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加强关于竞争政策的双边协调。(2)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关于竞争政策的多边协调,尤其是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关于竞争政策的多边框架协议的讨论、研究和制定,以期在未来占据主动,使国际协议能够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借助多边组织和国际力量对跨国公司和跨国并购给我国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干预。

8.综观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产业政策时间的得失,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1)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一定要深入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而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一厢情愿地搞经济建设。特别要强调注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2)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而不能只讲产出,不讲投入,搞群众运动,搞“五小”,造成经济效益低下。(3)产业结构的制定在着眼于国内的供需自我平衡的同时,也要能着眼于国际市场,争取进人国际市场大循环,保持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当然这段时期未能加入国际市场也有客观原因的存在。(4)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不能单靠直接的财政支持,而应讲究各种措施并用,特别应多使用间接手段来诱导。(5)产业政策的实施基本单位是企业,要改变以往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提高企业主体地位,增加企业活力。(6)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要改变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分割。要加强地方与地方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和协作体系。

9.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参考答案:在工业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起先导作用,除高新技术自身的产业化外,它还担负着改造传统产业和农村经济的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和主导力量。而且,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第一支柱产业。这是因为:(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2)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动力。(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与效率。正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的重视。 10.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参考答案:(1)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其在著作《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对组织的概念有所论述;

(2)1932年贝利和米恩的《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3)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同时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 (4)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歇尔被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11.影响产业联系的因素

参考答案:产业类型(新产业、以非标准化或顾客定制产品为主的制造业、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的产业;企业规模和企业战略;技术(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和生产技术);地方政策(有时企业迫于地方或中央政府的压力,需要增加产业联系的本地化程度);社会文化(近距离的产业联系对于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近距离产业联系中面对面交流的质量常常受到地方社会文化的制约);心理因素,从心理因素上看,地理接近可以使企业被相关企业知道并了解,从而增加合作的机会;有时企业对地方的归属感、对本地政府行为规范化的认同、对本地政府官员的信任和熟悉也是造成企业在地方建立产业联系的重要原因;以市场开拓为目的的企

业跨国投资通常首先选择具有相同文化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地区。 12.政府为什么要规制产业经济?政府规制的类别和目标?

参考答案:在政府.企业.市场所组成的三要素体制中政府基于维护市场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规制产业经济。具体说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公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直接规制:以防止发生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非价值物品有关的规制,并且这些规制具有依据由政府机构认可和许可的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的特点。间接规制: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职能的行为,并以建立完善的制度,有效发挥市场机制职能为目的。

1、目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财务状况稳定,确保企业内部效率,避免收入的再分配,解决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前四个目标属于经济性规制目标,第五个是通过社会性规制来实现的。13.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及其衡量

参考答案: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大类产业之间、各大类产业内部的具体产业部门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过剩和短缺现象没有或者不严重,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所需的资源可以得到较好满足,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2)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并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减少以至消除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二者并存的不合理现象。 14.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参考答案: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区域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当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指导下,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15.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应用

参考答案:产业波及效果分析在我国产业结构关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应用于全国宏观整体的产业结构的关联比较研究,也应用于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产业结构关联研究。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业部门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采掘部门。而感应度系数大于1,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能源和运输部门等基础产业和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受到社会需求压力最大,往往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 16.依据产业演进规律,如何理解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答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如下: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二)库兹涅茨法则。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都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其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服务业方面,无论是产值的相对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与工业部门一样,具有上升的趋向。

(三)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①重工业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业化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即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在第二阶段,虽然消费资料工业生产的规模仍远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但就其发展而言,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加速;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已与消费资料工业并驾齐驱了;到了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就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②高加工度化过程 ,所谓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的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度逐步下降,中间产品的利用能力不断增加,最终产品中附加价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工业经济不断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目前仍处于初级化阶段。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能源消耗偏高,产出效率偏低加大了中国能源短缺,因而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17.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参考答案:(1)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竞争机制被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最优组织形式,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创造市场秩序和最优经济社会。 (3)政府不要过多敢于经济活动。

18.试述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确定的?

参考答案:(1)短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时期内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他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即可变成本)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量(即生产规模)。从整个行业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

(2)长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所谓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准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费总成本(从而平均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 和短期均衡一样,在长期竞争性调整过程中,行业和厂商的长期均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决定的。在这里,行业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各厂商根据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并使其所提供的产量的边际成本等于既定的产品价格。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和亏损的厂商退出该行业。这种调整过程会一直进行,直到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刺激不存在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才会停止。此时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数量将不再发生变化,该行业达到均衡状态。与此同时,留存下来的每个厂商都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率、只能赚取正常利润、所选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优规模,并且所提供的产量是对应该厂房设备之平均成本为最低点的产量。

19.中国政府规制的趋势为何由直接式的行政规制转向间接式的行政规制?

参考答案:(1)行政规制的弊端:单一行政规制方式无法保证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的均衡;单一行政手段容易使经济活动被行政规制所“肢解”;单一行政规制无法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④ 直接控制下企业严重缺乏活力,致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2)中国行政规制间接化,间接规制具有四方面的优势:在间接规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由企业自主作出,国家并不直接地进行干预,而仅仅通过调节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来促使企业行为符合政府目标;间接控制条件下政府面对的是作为产业经济主体的无数企业,政府对企业一视同仁,有利于打破行政性权力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壁垒,形成全国范围内一体化的统一市场;间接规制下的政府通过调节经济参数进而调节市场机制,但并不否定市场机制本身;间接规制条件下,政府致力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单纯的指令式的行政规制同时规制宏观与微观决策的两线作战的弊端,使政府精力集中于主要目标。 20.试述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所使用的基本工具及应用。

参考答案:(1)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所提供的最有效的工具是衡量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波及大小的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等于该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列系数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各列系数和的均值。感应度系数又称为产业推动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个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即其他产业部门发展对该产业部门的诱发程度。即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等于该产业在逆矩阵中的行系数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各行系数和的均值。(2)投入产出分析应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业部门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采掘部门。采掘部门属于较传统的重工业部门,主要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属于整个产业链中的后向部门,因而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辐射力较小,这些部门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等四大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21个部门,它们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位于前列的部门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部门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属于高技术产业,它们的发展不但会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19个部门,大多集中在原材料、能源和运输部门等基础产业和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部门,其产品大多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金属矿采选业这两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达到2以上。感应度系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产业部门大多是第三产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也有少数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其中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部门诸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感应度系数尽管略低,但其系数值接近社会平均水平。

2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应如何调整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答案:我国目前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还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小,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行政垄断严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调整的原则: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推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弹性调整。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完善市场制度环境。(1)培育市场体系(2)推动企业规模扩大(3)促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工协作。

二、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1)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2)加强技术引进(3)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一方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同时鼓励各种信息传输与处理软件的开放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技术贸易、技术合作以及对外交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技术和知识,同时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促进信息公开,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扩散。

推荐第5篇:产业经济学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产业经济学网上作业题(2015更新版)

一.名词解释

1 搭配销售:

2可竞争市场: 3主导产业: 4产业结构政策: 5马歇尔冲突: 6集中度: 7资产专用性:

8规模经济:

9企业并购:

10产业经济学:

11产业:

12 三次产业分类法: 13 支柱产业: 14 工业化: 15 产业关联: 16直接消耗系数: 17完全消耗系数: 18 产业波及: 19有效竞争:

20市场结构:

22洛伦茨曲线:

23规模经济:

24 进入壁垒:

25 退出壁垒:

26市场绩效: 27 X非效率: 28产业政策:

29 产业规制:

30 产业结构:

31产品差异化:

32资产专用性:

33规模经济: 34范围经济: 35企业并购: 36 产业集群: 37 资本节约型产业: 38 完全竞争: 39完全垄断: 40 限制性定价: 41 掠夺性定价: 42捆绑销售: 43纵向一体化: 44水平并购:

45产业结构合理化: 46产业结构优化:

二 判断题

1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2洛伦茨曲线越偏离右下角,反映市场集中程度越高。 3市场容量的扩大一定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4需求交叉弹性系数越大,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

5在企业破产或转产时,沉没成本越高退出障碍也就越大。 6寡头垄断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很低,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7掠夺性定价中出现的价格下降,一般是永久性的。

8一般来说,新兴产业具有技术不稳定,缺乏完善的社会协作体系的特征。 9从长期来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的。 10市场竞争越充分,市场绩效也就越高。

11当勒纳指数接近1时为最优状态,此时达到了充分竞争的状态。 12可竞争市场即为完全竞争市场。 13固定费用越大,则沉没成本越高。

14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两类,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 15创新与研发行为属于企业的竞争行为。 16串谋是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一种。 17企业兼并有二种类型,横向兼并与纵向兼并。

18寡头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主要包括串谋和纵向贸易限制。 19价格卡特尔属于串谋的一种。

20短期定价行为和长期定价行为的区别与时间的决定长度无关。 21短期定价行为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市场份额,稳定利润。

22长期定价行为主要包括: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和价格歧视等。 23广告分为信息性广告和劝说性广告两种。

24对于垄断企业来说,勒纳指数越大,说明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性越强,行业的市场绩效越糟。

25托宾q值越大,说明该企业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绩效越低。 26 市场竞争越充分,市场绩效也就越高。

27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收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各种收入品和产出品只是指有形的产品。

28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及理论,它不仅局限于分析产业间的联系。 29投入产出表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其中最广泛的是价值型的分析工具。

30产业关联的分析工具包括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应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 31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32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大格局起着间接的决定作用。

33在短期内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转变的过程中,其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34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

35自然垄断产业主要有网络性,规模经济性以及关联效应显著等特性。 36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37.在产业政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 38直接投资是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

39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市场失灵说和政府监督说。 40.产业政策的手段有行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法律手段 。

三 选择题

1.下列哪种分法属于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a.三次产业分类法

b.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c.霍夫曼分类法 d.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2.下列哪位经济学家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

a.赤松要

b.库兹涅茨 c.克拉克 d.里昂剔夫 3.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是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爱德华 张伯伦 d罗宾逊夫人 4.下列各项指标中那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a行业集中度

b 市场容量 c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d熵指数 5 .企业替代市场的原因是

a节省交易成本 b 便于管理 c 密切人际关系 d 提高生产力 6.产品差异化决策不包括

a.品牌差异化

b.价格差异化 c.服务差异化 d.广告差异 7 下列四种常见的市场结构中,哪种结构市场进入壁垒最高 a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b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c完全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8 下面哪项不属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

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 兼并行为 9 下面哪个行业中企业的广告行为最有影响力

a耐用消费品行业

b工业品行业 c 非耐用品行业 10 纵向一体化是否可以增加厂商的利润与下面的什么因素有关

a上游的市场结构

b下游的市场结构 c下游的生产技术 d与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关

11、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结果又会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这种矛盾现象称为:

a.悖论现象

b.规模报酬递减 c.非有效竞争 d.马歇尔冲突

12、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一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

a.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b.互动关系,即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相互作用

c.排斥关系,即结构、行为、绩效之间互不相容

d.厂商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

13、市场集中度是一个从某个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企业数目以及企业

的分布角度来把握市场竞争状态的概念。

a.超额利润率

b.广告密度 c.相对的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 d.产品差别化

14、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

,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a.政府的进入规制

b.沉没成本 c.价格领导 d.集中度 1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16.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17.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

A 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1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广告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

B广告是企业营销手段之一 C广告可以起到信息披露的作用

D广告可以增加新企业的进入壁垒19.以下哪种价格歧视在经济生活中最难做到(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三级价格歧视 D.非线性定价 20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隔离开的

B.市场必须是能够统一的 C.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

D.市场必须是完全垄断的

21.当消费者需求完全负相关,边际成本非零时,最为有利可图的销售方法是( A.分开销售 B.搭配销售 C.混合搭售 D.纯粹搭售

)22.如果在位企业通过限制性定价降低了产品价格,成功地阻止了潜在厂商的进入,产生的净福利效应是(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

23.下列哪种价格行为有不正当价格行为嫌疑(

A.因清偿债务而降低商品价格

B.企业转产而出售商品

C.以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而出售商品来扩大市场份额

D.厂商歇业而进行的降价行为 24.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是(

A.霍夫曼

B.克拉克

C.费希尔

D.库兹涅茨 25.根据霍夫曼定律, 当霍夫曼比例小于1时,意味着:()

A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B.国家还远未实现工业化

C.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

D.国家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 26.霍夫曼比例是指( )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B.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C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与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D资本品工业净产值.27.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中第一部类是指( )

A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B.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C.生产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部门

D.生产满足发展和享受的生活需要 28.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分类标准是( )

A.工业化发展阶段

B.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D.产发展的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 29.特别适合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是( )

A.重工业优先发展 B产业平衡发展 C.出口导向战略 D.轻工业优先发展 30.配第—克拉克定理中用来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要素是( )

A.劳动力和国民收入

B.劳动力

C.国民收入

D.经济增长 31.西蒙•库兹涅茨用来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要素是( )

A.劳动力和国民收入

B.劳动力

C.国民收入

D.经济增长 32.从总体上来说,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是( )

A.需求因素

B.制度因素

C.科技进步

D.社会因素 33.产业结构理论是一种( )

A.中观经济理论 B.微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3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体是:( )

A.政府

B.管理者

C.国家

D.企业 35.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 )

A.产业间是否有大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

B.产业间是否均衡

C.产业间比例是否恰当

D.产业构成是否齐全 36.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是( )

A.重点发展重工业 B.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C.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重点发展传统产业

37.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

)实现的

A.产业政策的调整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D.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38.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39.利用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经济增长的方式

属于( )

A.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B.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 C外延式扩大再生产.D.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 .40.产业关联分析即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 )首创的

A.威廉•配第

B.魁奈

C瓦西里•列昂惕夫.

D.里昂•瓦尔拉斯 .41.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是( )

A.系统动力方法

B.博弈论

C.计量经济方法

D.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 42.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 )

A.中间需求部分

B.毛附加价值部分

C.最终需求部分

D.外生部分 43.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并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的是( )

A.贝恩

B.梅森

C.凯维斯

D.谢菲尔德 44.支持反垄断政策的产业组织学派是( )

A.芝加哥学派

B.新奥地利学派

C.古典学派

D..哈佛学派

45.

在美国一批大型反托拉斯案件相继被提出诉讼,如施乐复印机公司案、凯洛特公司案、埃克森等8家石油精炼公司案等等,这些案件应是发生在()

A.芝加哥学派主流地位时

B.新奥地利学派主流地位时

C.古典学派主流地位时

D..结构主义占主流地位时 46.产业规制理论的最大缺陷是( )

A.市场失灵一定要通过政府来解决

B.天然的假定了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是没有成本的 C.市场失灵时会自动产生规制

D政府的规制是必要的 47.寡头垄断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A.厂商之间相互依存

B.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C.厂商可以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决策

D.厂商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48.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有( )

A产业集中度较低

B产品无差别

C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D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垄断

49.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应该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复杂兼并

B.水平兼并

C.混合兼并

D.垂直兼并 50.对产品质量和工作环境安全的规制属于下列哪个规制(

A.直接规制

B.社会规制

C.行业自律规制

D.间接规制

四.简答题

1、产业组织政策及其政策目标

2、请简述库兹涅茨理论。

3、简述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4、阐述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标准。

5、简述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特征。

6、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7、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8、解释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9、何谓“有效竞争”,它有哪些判断标准。

10、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1、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12、简述市场集中度及其衡量指标。

13、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15、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16、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17、简述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18、简述进入壁垒及其形成

19、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20、什么是X非效率及其原因

21、简述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22、反垄断政策及其基本内容

23、什么是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 24简述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

25试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26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 27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28简述投入产出表中“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毛附加价值部分”的经济含义。 29.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30简述雁行发展模式与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理论渊源 31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32.简述规模经济的成因

33简述范围经济的成因 34简述一体化及其分类 35简述企业实行多元化的动机 36简述横向并购的动机及其途径 37简述横向并购的负面影响

38请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纵向一体化 39简述资产利用理论与混合并购的关系 40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41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42试对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这四种市场形态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43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4产品差异化是如何影响市场结构的? 45简述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

46试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产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47 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

48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49简述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

1 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试分析每一种主要因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2 试述掠夺性定价和限制性定价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3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4.论述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5.请阐述产业组织经济学的三大主流学派的主要思想。

6.哈佛学派是如何将市场结构作为分析重点,来构筑他们的结构主义政策论的? 7..论述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应用及现实意义 8.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9.论述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10.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及其平衡关系 11 论述产业政策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12.论述主导产业的作用 13.论述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14.论述可竞争市场的主要内容与政策主张 15.论述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16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搭配销售:是指买方在购买一种产品或业务的同时被要求必须购买其他产品和业务。 2可竞争市场: 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出没有成本的市场。 3主导产业: 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4产业结构政策: 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现状,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地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引导国家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政策。

5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和竞争的活力之间这对难分难解的矛盾,最早是由马歇尔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揭示的,因此后人称这对矛盾为“马歇尔冲突”。

6集中度: 是对中央商务区零售业逐街研究的方法,用街道中销售耐用品商店的建筑面积占中央商务区该类建筑面积的百分比除以街道中销售便利品商店的建筑面积占中央商务区该类建筑面积的百分比表示。

7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

8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9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10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

11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12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1935年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

费歇尔将处于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

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13 支柱产业: 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14 工业化: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过程。

15 产业关联: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16直接消耗系数: 是指某一产品部门(如j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各产品部门(如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17完全消耗系数: 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18 产业波及: 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它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此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 19有效竞争:是介于过度竞争与垄断之间的,既可以发挥竞争效应,又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市场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没有垄断现象,新企业能进入市场;存在优胜劣汰的压力,促使企业改进产品、降低费用,使生产集中在效率高、规模适当的企业中进行;能避免过高的销售活动费用。

20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21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调整行为。 22洛伦茨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23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4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

25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

26市场绩效: 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27 X非效率: 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28产业政策: 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29 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30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31产品差异化:指企业在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32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

33规模经济: 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34范围经济: 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35企业并购: 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36 产业集群: 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37 资本节约型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或者是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在其生产的产品中活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38 完全竞争: 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是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也是几个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 39完全垄断: 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某一行业只有一家公司供应产品或服务。

40 限制性定价: 是指在一个垄断性市场,哪怕是只由一个厂商进行垄断,仍然存在着其他竞争者随时加入近来的威胁,市场占有者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应当心甘情愿地牺牲一些短期利润,适当地降低价格,使市场对潜在的进入者不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41 掠夺性定价: 又称劫掠性定价、掠夺价、有时亦称掠夺性定价歧视,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42捆绑销售: 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43纵向一体化: 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它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44水平并购:即横向兼并,指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一产业或处于同意加工工艺阶段。

45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 46产业结构优化: 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

二 判断题

参考答案

1-5 vvxvv 6-10 xxvxv 11-15 xxxvv 16-20xxvvv 21-25 vvvvv 26-30 vxvvv

31-35 vvvvv 36-40 vvvxx

三 选择题

参考答案

1-5 AAABA

6-10 DCACD

11-15DBCAA 16-20.DCADA

21-25.BBCCD 26-30.ABCCB 31-35.ACACA 36-40.CCCCC 41-45.DAADD 46-50BADDB

四.简答题

1、产业组织政策及其政策目标

【答案】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而制定的干预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特有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指产业组织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公有的目标;特有目标指产业组织政策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政策,有其特有的目标;具体目标是其一般目标和特有目标在各个时期,各项具体政策内容上的具体化和细分化。

2、请简述库兹涅茨理论。

【答案】库兹涅茨依据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得出的结论

1.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总量中所占比例与农业部门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类似,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并不会有相同幅度的变化,它的总体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但相比之下,服务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所占的劳动力比重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也说明服务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

他依据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劳动生产率为主要基准得出的结论

1.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由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或者说由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到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第一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第

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出现上升的势头。

2.越不发达国家其国民经济越多以农业为主,农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较大,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潜在剩余劳动力。

3、简述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答案】1.重工业化过程。所谓重工业化过程,就是工业由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的过程。2.高加工度化过程。所谓高加工度化,是指工业结构从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3.技术集约化过程。所谓技术集约化过程,是指在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过程中,工业各部门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多,以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工业结构向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

4、阐述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标准。

【答案】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产业之间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即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其判定标准:(1)国际基准。(2)需求结构基准。(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5、简述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特征。

【答案】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的特征:

1、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

一、

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

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

6、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答案】(1)关联效应标准。也称赫希曼基准,所谓产业关联效果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收入弹性标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看某产业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 。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反映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 衡量某产业的需求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有两个指标:即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和规模弹性值。

(3)生产率标准。该准则是从供给角度,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一般地说,重化工业比轻工业技术进步要快,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又比重工业技术进步要快。 人们只要对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弹性和技术进步速度进行测定,选择该两项指标值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即可。

7、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答案】(1)按产业间供给与需求联系分: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前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

后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

(2)按产业间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分:单向关联和多项循环关联

单向联系是指A、B、C、D等一系列产业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供其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多向联系是指A、B、C、D等产业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3)按产业间的依赖程度分: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所谓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供产品,提供技术的联系。

所谓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才有联系。

8、解释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答案】(1)、绘制投入产出表 (2)、解释表的结构

1、内生部分。投入产出表的最主要部分。反映了该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间发生的相互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各产业之间经济技术联系的表象。

2、最终需求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需求部分。

3、毛附加价值部分。反映了该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内实现的毛附加价值。

9、何谓“有效竞争”,它有哪些判断标准。

【答案】有效竞争简单的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1938年梅森归纳了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市场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后来又从二分法发展到三分法:

市场结构标准: 1.集中度不太高 2.市场进入容易

3.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市场行为标准 1.对于价格没有共谋 2.对于产品没有共谋 3.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市场绩效标准

1.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剩的压力 2.随着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 3.企业与产品处于适宜规模

4.销售费用在总产费用中的比重不处于过高的状态 5.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力。

10、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哈佛学派认为进入障碍高的市场,往往企业少、集中度高。为了有好的绩效,需要一个竞争者较多的市场结构。但鲍莫尔认为,不要有较多的企业,只要存在潜在的进入压力,即存在一个可竞争的市场结构就能有良好的市场绩效。

鲍莫尔提出了沉没成本的概念,即进入市场又退出市场后不能收回的费用。

根据鲍莫尔的理论,集中度只是一个次要的指标,关键是要看影响进入障碍的沉没成本的情况。 该理论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产业,但在制造业,符合可竞争市场的特点的产业较少。

11、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布罗兹恩和德姆斯。

与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因果关系不同,芝加哥学派或认为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强调市场绩效?市场行为?市场结构的逆向因果关系。

哈佛学派认为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因而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而芝加哥学派则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看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

美国经济学界公认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无论是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美国70年代末开始的放松管制的改革,都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2、简述市场集中度及其衡量指标。

【答案】市场集中度就是反映买卖双方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所描述的是:某一市场上卖方(或买方)各自的数目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简称为集中度。它是反映特定产业市场的集中程度指标。

1.绝对集中度2.洛伦茨曲线3.基尼系数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5.熵指数(EI指数)

13、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价格弹性,进入壁垒,市场需求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上述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当其中一个因素改变时,也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变化。

1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答案】含义 :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竞争与垄断相结合且偏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类型。之所以称之为垄断竞争,首先是因为它与完全竞争有类似之处,即存在数量较多的竞争者能够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其次,它又具有垄断的特征,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具备完全替代关系,即存在着所谓的产品差别,企业对其产品又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 特征 :

1、产业集中度较低。

2、产品有差异。

3、进退壁垒较低。

15、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答案】含义 :寡头垄断就是少数人的垄断,是指在某一产业中只存在少数厂商对市场的瓜分与控制。寡头垄断是既包含垄断因素,又包含竞争因素但以垄断为主的一种市场结构。它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的市场结构形式。

特征:

1、产业集中度高。

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

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16、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答案】含义 :完全垄断,又称纯粹垄断,是同完全竞争相对的另一个极端的市场结构。指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全部市场供给的市场结构,或者说是只有一个卖者的市场。 特征 :

1、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故产业集中度为100%;

2、没有替代品

3、进入壁垒非常高,使得其它企业的进入成为不可能。

17、简述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含义及特征

【答案】含义 :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在这种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竞争可以充分展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

特征 :

1、产业集中度很低。

2、产品是同质的。

3、经济运行主体具有完全的市场信息。

4、资源完全自由流动,厂商可自由进退。

18、简述进入壁垒及其形成

【答案】所谓进入壁垒,是指相对于企图进入的新企业,现存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是新企业进入所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它反映了新企业与现存企业之间竞争条件的差异,影响到该市场的垄断竞争状况,从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进入壁垒的大小既反映了市场内的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潜在企业或新企业所面临的劣势的程度。规范地说,进入壁垒,系指所有妨碍企业自由进入某一特定市场的一切障碍因素,它是经济的、技术的以及法律的、行政制度的等等障碍的总和。

进入壁垒的形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和法律法规 2.规模经济 3.产品差异性 4.对某一要素的垄断 5.策略性行为

19、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答案】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市场绩效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因此,绩效的衡量同经济活动的目标密不可分。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是最主要、也是最具综合性的目标。社会福利目标本身包括了社会活动的效率、公平、稳定和进步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对市场绩效的评价也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20、什么是X非效率及其原因

【答案】所谓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莱宾斯坦教授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这种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称为X低效率”。

大企业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

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

21、简述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答案】 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理由是: 1.技术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 2.研究与开发中也存在着规模经济;

3.大企业能够从发明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中获取更高的收益;

4.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 谢勒等人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理由是:

1.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反而成为限制技术进步的障碍。

2.大企业所拥有的大规模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会变成劣势。 3.实践表明,在许多产业中,小企业能对技术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22、反垄断政策及其基本内容

【答案】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都是最主要的产业组织政策,具体表现为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以及反垄断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企业的盈利行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1.禁止私人垄断和卡特尔协议 2.禁止市场过度集中 3.禁止滥用市场势力

23、什么是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

【答案】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是产业结构政策中的主导方面和关键部分。它的特点是着眼于未来的产业优势,直接服务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战略产业扶植政策的宗旨,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介入,来增强对战略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再通过战略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该政策背后是一种非均衡发展和争取动态比较优势的战略思路。

24简述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

【答案】(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人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

25试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26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

【答案】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7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答案】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组织理论 (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关联理论 (4)产业布局理 (5)产业发展理论 (6)产业政策研究

28简述投入产出表中“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毛附加价值部分”的经济含义。

【答案】中间需求部分,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因此,这一部分横向各产业和纵向各产业的排列是相互对应的。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也就是所有产业生产中所需该产业产品的情况,亦即中间需求情况。纵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生产中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各产业购进中间产品的状况,也就是所有产业向该产业的中间投入情况

最终需求部分,亦称“外生部分”。它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最终产品的去向,即最终需求,大致分为三部分的流向:一是消费部分,具体可分为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两部分,前者是指家庭消费的总和,后者是指公共福利、社会保障、政府等行政性支出的各种社会性消费;二是投资部分,是由固定资产更新与新增固定资产两部分构成,其中新增固定资产又可分为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三是出口部分。

毛附加价值部分,也是一种“外生部分”。这部分包括两块:一块是各产业部门提留的折旧;另一块是各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实现的净产值(附加价值),亦即新创造的价值。净产值又可分为劳动者报酬和社会纯收入两部分。所以,毛附加价值部分反映了各产业提取折旧基金的价值及其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以及国民收入额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布比例

29.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答案】(1)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竞争机制被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最优组织形式,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2)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创造市场秩序和最优经济社会。(3)政府不要过多敢于经济活动。

30简述雁行发展模式与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理论渊源

【答案】小岛清教授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因此,小岛清的这一理论又可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在小岛清看来,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分为顺贸易导向型和逆贸易导向型两种.(1)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运用“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有机结合,实现后进国对先进国的“追赶型”发展。(2)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运用国际直接投资(FDI)方式,实现先进国家(投资国)与后进国(被投资国)之间的动态产业转移。(3)保持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FDI)良性互动,实现不同层次产业循环正常运转。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原则组织经济活动,或者说如何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低污染物排放”的新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由循环经济内涵、现有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和相关实践经验所决定

31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 1.市场上有许多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数量众多,且每一主体规模又很小,所以,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每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2.产品是同质的,即任何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无差别的。

第一条件使任何单个主体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减少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第二条件由于个别售卖者的产品和他的竞争者完全一样,就使他不能以任何方法控制其价格。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这包括:

第一,劳动可以毫无障碍地在不同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无障碍流动。

第二,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不能垄断要素的投入。

第三,新资本可以毫无障碍的进入,老资本可以毫无障碍地退出。

4.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32.简述规模经济的成因

【答案】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33简述范围经济的成因

【答案】

1、投入要素。表现为生产设备具有多种功能,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从而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 范围经济相关书籍率,许多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因而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生产批量,取得因规模经济而引起的范围经济。

2、管理者的充分发挥。表现为在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其他产品和业务时,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人员来进行管理,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节约交易费用,这一点在纵向一体化这种范围经济的特殊形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沿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多产品生产时,企业可以减少在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出售自己,成品中的交易活动,即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34简述一体化及其分类

【答案】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有目的的将互相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之中,组成一个统一经济实体的控制和支配过程。

一体化战略是由若干关联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经营联合体,主要包括垂直一体化(生产企业同供应商、销售商串联)、前向一体化(生产企业同销售商联合)、后向一体化(生产商同原料供应商联合)、横向一体化(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合)。

35简述企业实行多元化的动机

【答案】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多元经营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第一,从拓展市场的角度看,可以为增长提供新的载体。当企业原有的经营领域没有更大的赢利机会时,开辟新领域等于开辟了新的天地。

第二,从把握机会的角度看,可以保证经营有足够的灵活性,也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第三,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可以保证企业总体赢利的稳定,也就是“把鸡蛋装在不同的篮子里”。 第四,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可以使企业的优势资源得到共享,在资源利用上起到放大作用

36简述横向并购的动机及其途径

【答案】

动机:1.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 2.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

3.取得充足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获取超额利润

5.为实现公司发展的战略,通过并购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 6.通过收购跨入新的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投资风险

途径: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

37简述横向并购的负面影响

【答案】大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很可能使兼并后的企业获得市场支配能力。这种市场支配能力可能表现为提高产品价格,采取行动阻止其他企业进入或者消除竞争对手,或者在原材料供给方面形成买方垄断等。

38请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纵向一体化

【答案】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后,企业为了有效地管理新增加的生产部门要付出一定的管理费用。因为该部门失去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动机机制将弱化,进而带来机会成本的损失。另外,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后,整个生产链将会延长,给生产能力平衡带来困难,使原来可能是规模经济的企业变成规模不经济。

企业的市场购买还是纵向一体化的战略选择,是通过比较市场的交易费用M与一体化后的管理费用加新增成本(B+C)的大小所决定的。M>B+C,企业将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M

39简述资产利用理论与混合并购的关系

【答案】 混合并购是指分属不同产业领域,即无工艺上的关联关系,产品也完全不相同的企业间的并购。并购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扩大经营范围,进行多角化经营,以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混合并购的目的在于减少长期在一个行业里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资源利用理论把企业看作是由能够从事一定独立经营活动的有形资产、人和无形资产的资源集合。某些资产相对来说是产品专用资产,只能用于生产特定的商品和服务,而另一些资产则可以通用于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这种类型的资产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元法得以充分利用,那么把它用于其他方面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利用的方式可以是出售或出租这部分资产,也可以通过多角化并购自己留用这部分资产,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企业通常认为自己通过内部组织比通过市场利用这部分资产将更有效率,所以,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多角化并购来利用这部分资产。

40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答案】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41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答案】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共著的 《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这一第四生产要素,并专门设章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马歇尔意义上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

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详尽分析了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从而造成经济力集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互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生存的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

张伯伦特别注重分析现实的市场关系,其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以垄断因素的强弱程度为依据,对市场形态作了分类,把市场划分为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多种类型,总结了不同市场形态下价格的形成和作用特点。他还着重分析了垄断竞争、同类产品的生产者集团和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品差别化、过剩能力下的竞争等问题。

许多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歇尔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42试对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这四种市场形态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答案】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也称为“纯粹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是: (1)产业集中度很低。 (2)产品同一性很高。

(3)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 (4)完备信息。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与完全竞争相对的另一个极端的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的特点是:

(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因为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

(2)没有替代产品。完全垄断企业出售的产品没有直接替代产品,所以它的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零。

(3)进入壁垒非常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 (1)产业集中度高。

(2)产品基本同质或 差别较大。 (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完全竞争。它的主要特点是 (1)产业集中度较低。 (2)产品有差别。 (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43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1)产品主体差异化。(2)品牌差异化。(3)价格差异化。(4)渠道差异化。(5)促销差异化。(6)服务差异化。

44产品差异化是如何影响市场结构的?

【答案】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1.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

2.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

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

45简述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

【答案】(1)由埋没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2)解雇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 (3)固定成本形成的退出壁垒 (4)结合生产形成的退出壁垒 (5)政策、法规形成的退出壁垒

46试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产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案】经济学家所做的部分研究数据表明,在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能力方面,大企业在发 明和创新的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规模的比重,可见在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投入方面大企业的确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证明了大企业投入的能力,而且也无可否认地表明了大企业技术进步投入的意愿。就实际贡献而言,实证研究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在发明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的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小企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的进程。因此,技术进步并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47 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

【答案】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 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48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案】社会经济存在三个大的层次,与此相适应,研究社会基本经济问题的理论经济学也有三大部分组成,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总量。微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集合是产业,产业的集合和消费者、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产业正处于中间层次,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只有产业经济学是中观经济,也只有产业经济学才是中观经济学。

49简述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利润率高低的重要标志。

五.论述题

1 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试分析每一种主要因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案】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市场集中度;

2.产品差别化;

3.进入和退出壁垒; 4.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5.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6.短期成本结构。

上述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当其中一个因素改变时,也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改变。我们将主要讨论前三项因素。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1)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

(2)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

3.进入和退出壁垒:在影响市场结构的诸多因素中,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是与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并列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分析,主要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原有企业和准备进入的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最终反映出来的市场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2 试述掠夺性定价和限制性定价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案】 1.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意思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这种策略性行为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1)在掠夺性定价中出现的价格下降,一般是暂时性的,是企业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策略性定价行为;

(2)在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发动暂时性降价,实质目的是要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只有在有效控制供给量的前提下,发起企业在驱逐对手之后才能提高价格;

(3)一般情况下,采用掠夺性定价策略的都是市场上势力雄厚的大企业。

掠夺性定价行为一般发生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大企业采用这种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驱逐或消灭现有的竞争对手或是教训不合作的竞争对手,但是同时它也向意欲进入市场的新企业发出了警告。因此,掠夺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竞争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限制性定价:

限制性定价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企业采用限制性定价的直接目的是阻止新企业进入市场,但实质上这是一种牺牲部分短期利润以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因此限制性定价同掠夺性定价一样,都是企业长期定价的策略性行为。

如果一个企业在长期内确定价格(或产量)来减少或消除招致新企业进入它所在市场的动因,那么这个企业采取的就是动态限制性定价策略。即市场主导企业经常先订立一个高价,然后随着新企业的进入逐渐降低价格,这样做最符合企业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对照。其主要观点如下:

1.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2.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3.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4.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5.除个别部门,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4.论述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答案】

1.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可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通常是指前者。

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因而扩大产品差别,就使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减少了可替代性,意味着该产业垄断因素的增长。

进入壁垒是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

2.所谓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种行动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卖方的基本市场行为可分为三类: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

价格竞争与价格协调是最基本的价格行为,它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标。

非价格行为主要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和销售产品获得较高的利润,包括:产品和技术开发;销售活动,包括销售策略、网络、服务、广告等。

组织调整行为是指企业合并、兼并、联合等行为。

3.市场绩效是产业市场运行的效率。说明和描述实际的市场绩效,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指标。贝恩认为,可用产业的长期利润率是否趋于平均化,来测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效。

技术进步程度。技术进步是指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最终通过经济增长的市场绩效表现出来。

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又称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实现程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经济规模企业产量占全产业产量的比例;二是垂直结合的企业的产量占各流程阶段产量的比例;三是有无开工不足,能力过剩。

X非效率。指由于企业内部组织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难以形成利润极大化和费用最小化的行为,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5.请阐述产业组织经济学的三大主流学派的主要思想。【答案】

(1)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注:所谓SCP是Structure(市场结构)-Conduct(市场行为)-Performance(市场绩效)的简称,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

(2)芝加哥学派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无需干扰。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3)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与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在基础理论上的区别构成了新奥地利学派的最主要特征。针对新古典学派通过均衡对市场进行分析,把经济学当做客观的科学并模仿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来构筑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新奥学派对此进行了批评。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通常存在某种规律性,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而经济规律是通过对一些不言而喻的公里进行逻辑推论而发现的,历史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发生作用的复合结果,因此难以用来检验经济理论。所以该学派极力否定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代数学方法,主张经济现象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按“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的合理行为”这一公理,通过语音进行阐述。 6.哈佛学派是如何将市场结构作为分析重点,来构筑他们的结构主义政策论的? 【答案】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这种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是哈佛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哈佛学派的这种政策主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和强化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7.论述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应用及现实意义 【答案】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应用领域较广,可以对特定需求和特定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预测分析。由于特定需求和特定产业的生产或扩大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搞好国民特定需求和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一)特定需求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

这种特定需求往往指特大型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特殊需求。例如,高速公里、铁路、港湾等投资项目,这些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而且一旦实施,就会增加大量需求,这些需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产业部门。如果受到较大波及的产业生产能力没有得到相应发展,那么该大型投资需求会导致物资供应严重短缺和价格上涨,甚至诱发和拉动通货膨胀,最终影响投资的运行效果。所以说,它在国民经济宏观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特定产业波及效果预测分析

对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实际上是解决应选择何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应扶植、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为战略产业的问题。一般的说,对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分以下两种情况: (1)这个国家没有这一产业 通过预测分析可以算出该产业的建立对原有各产业的波及效果。 (2)该国家有这一类产业或国家内某一地区有这类工厂,并投入结构也是相同的。可以用来测定任何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系数。

8.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一)理论意义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二)实践意义

1.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2.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3.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现实意义

1.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2.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9.论述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1)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2)产业结构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产业结构理论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人到产业结构层次,在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①经济分析深入到产生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吻合,西方不同经济学科经济分析的对象,都是起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足迹,不断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从个量分析一总量分析一产业分析的漫长过程。与此相适应,经济理论也经历了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熟到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这一演进过程。②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①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可以说,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②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等人。 ③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等人。

10.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及其平衡关系 【答案】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它以矩阵的形式,记录和反映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各个部门之间发生的产品及服务流量和交换关系的工具。

设立前提:(1)产业活动的独立性。(2)产业产出的单一性(3)规模报酬的不变性(4)技术的相对稳定性(5)价格体系的公正性 均衡关系:

各产业的总需求=该产业的中间需求+该产业的最终需求

社会总需求(总产出)=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 各产业的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附加值

社会总供给(总投入)=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合计 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 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合计 各产业的总需求=各产业的总投入(即投入=产出) 11 论述产业政策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答案】

1.弥补“市场失灵”。产业政策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有责任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历史经验表明,各国产业政策的最普遍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如通过推行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政府可以限制垄断的蔓延,促进有效竞争的形成,加速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加速教育与科技发展。 2.促进超常规发展。例如,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初期都会遇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薄弱的“瓶颈制约”。这些部门的“外部性”较强,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本身却投资巨大,营利性低、资本回收周期长,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肯定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经济“起飞”所要求的条件,必须运用产业倾斜政策,聚集资本,加快“瓶颈”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产业政策是后发国家促进超常规发展,实现赶超目标的重要工具。

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完全可以根据科学的预见实现事前调节,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闲置和浪费。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有效地支持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长壮大,可以有秩序、低成本地实现衰退产业的撤退和调整,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本国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基础之上的。产业政策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这是产业政策在最近十几年间表现出来的全新功能。

12.论述主导产业的作用 【答案】

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13.论述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答案】

(一)关联效应标准

也称赫希曼基准,该基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所谓产业关联效果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指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一般而言,制造中间产品的产业因其处于产品生产链的中间环节,其发展需要前、后向产业的支持,因而能促进前、后向产业的发展。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很多,以关联度基准选择主导产业,还必须结合其他准则综合确定。

(二)收入弹性标准

收入弹性标准是由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看某产业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应度。

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实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反应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不同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相同的,即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快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而对另外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或是慢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或是索性出现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需求量反而缩小的情况。因此,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

(三)生产率标准

这也是由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准则。

该准则是从供给,根据各产业产出增长的前景和技术进步的状况,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各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重化工业比轻化工业技术进步要快,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又比重工业技术进步要快。由于技术进步与附加价值的提高成正比关系,因此,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就能在提高国民经济附加价值产出水平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讲。 14.论述可竞争市场的主要内容与政策主张 【答案】

内容: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衡量可竞争市场的一个方法是看该市场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低,企业退出就越容易,从而企业进入决策不会太小心谨慎,在位企业面临的进入压力越大,市场就越接近于可竞争。

政策主张:潜在的竞争完全可以替代政府的规制。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的存在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 15.论述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案】

(1)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用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2)形成市场壁垒。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高

16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答案]

1.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4.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5.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推荐第6篇:产业经济学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供给者、需求者、供给和需求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梯度发展理论: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 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有直接消耗,而且还有间接消耗。

X 1.X非效率:即内部低效率,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一个指标。

Y 1.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

Z 1.纵向兼并: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2.直接消耗系数: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3.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

简答 B 1.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2)策略空间。(3)局中人的盈利函数。 策略空间、盈利函数以及局中人的与博弈有关的特征等知识构成博弈的信息,从信息完备与否的角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类。按照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C 1.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等。 2.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产业发展的效率 3.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技术创新环境。(2)完善的基础设施。(3)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4)优美的生态环境。(5)高素质人才的供给。(6)地方文化的亲和力。

F 1.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H 1.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

横向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由于横向并购对竞争存在着潜在的负作用,因而一直是反垄断法的管制重点。 2.合作策略性行为有哪两大类?简述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 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加以分析。在没有涉及到信息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都知道与其他企业接触时会确定的协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并加以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无需明确地合谋。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多种商业实践本质就是解决寡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J

1.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

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原有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和政策性因素。

L 1.垄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根据垄断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我们可以把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这三种基本类型。

Q 1.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生产结构的分析。(2)分析主体生产与辅助生产、附属生产的联系和比例。(3)编制企业生产计划。(4)在企业生产计划调整上的应用。 2.企业实施横向并购的动机是什么?

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

3.企业如何将兼并与创新结合,既获得更新效应保持最大的创新动机,也维持最高的创新能力?

原有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对于自身在新一代产品的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还有另一层积极的含义:(1)如果新进入企业被原有企业的收购行为吓倒,自动退出竞争,这时候原有企业选择威慑策略成功。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成本,但对原有企业来说,它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2)兼并与收购就是原有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充分利用创新技术的最有效途径。

R 1.如何理解和度量范围经济?请指出范围经济的一个实例。

理解: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度量:令TC(Qx,Qy)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x单位的产品X和Q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TC(Qx,Qy) <TC(Qx,0)+TC(0,Qy )实例:就羊毛和羊肉联合生产的例子而言,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同一群绵羊同时生产羊毛和羊肉的成本,往往低于用一群羊只生产羊毛而用另一群羊只生产羊肉的成本之和。

2.如何判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一般可以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

3.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

S 1.试列举一些高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

大型民用客机、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属于高集中度产业;服装制造、采掘等产业属于中等集中度产业;餐饮、酒店服务等产业属于低集中度产业。 2.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 a.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b.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

c.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d.反映共谋潜力

3.市场绩效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①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②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

③ 托宾q,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 Z 1.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该行业的现行市场为垄断或者寡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形成自然垄断市场结构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效率的优先考虑;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之必须持肯定的态度。 2.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中,哪一个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

横向并购;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三、案例分析题 1.中国啤酒企业并购

(1) 什么是企业并购?有几种类型?

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2) 几种并购类型的区别是什么?上述并购属于哪种并购类型?

(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

(2)纵向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3)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上述并购属于横向并购。

(3) 在几种并购类型中,哪一种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 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2.苏泊尔市场集中度纷争

(1) 市场集中度的含义,计算方法。

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

(2) 上述市场属于高集中度,还是中等或低集中度产业?

中等集中度产业

(3) 爱仕达等企业反对SEB绝对控股中国炊具行业老大苏泊尔,原因何在?

如果法国SEB集团成功获得苏泊尔的绝对控股权后,必然垄断中国相关产品市场。法国SEB公司会利用资金优势,将打破目前良性竞争格局,导致以价格战、广告战等为先导的恶性竞争。而这势必会导致诸多国内相关企业破产倒闭,行业内数十万员工失业。

3.中国移动电信市场的不对称管制 (1) 什么是不对称管制?

不对称管制是行业主管部门为调整不对称竞争,扶持弱小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手段。

(2) 根据案例,分析电信市场不对称的内容。

不对称管制主要应用于基础产业从垄断向竞争转变时,表现为行业主管部门对市场支配者的管制较其他企业严格。在电信业中,不对称管制通常主要表现在对新老企业的不对称管制上,对原有企业的管制有:分拆市场支配者、限制其业务范围;规定其市场主导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立经营或帐务独立。强制其与其他企业网络无条件或有条件互联互通;严格控制其资费水平和形式。对新企业的管制有:新企业不承担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新企业在短期内不提供遍服务义务。新企业可采取灵活价格政策。

(3) 根据案例,分析不对称管制在电信市场上的作用。

对自然垄断产业内原有企业与新企业实行不对称管制是政府在进入管制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扶持新进企业,引入竞争。 4.辽宁汽车产业及其集群发展

(1) 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特征: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形成因素:①自然条件。辽宁本就是重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②经济因素。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需求增长很快;③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2) 试进行汽车产业群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界定我国汽车工业的位势与升级途径,积极实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群来看,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

四、论述题

1.试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马歇尔等。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后来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产业组织研究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磨擦系数,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产业结构研究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3.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主导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政策、幼稚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1) 主导产业政策。各国都采取各种相关政策,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支柱产业政策。 (2) 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3) 幼稚产业扶持政策。幼稚产业是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机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的同行产业而言。

(4) 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等来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衰退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且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在国民经济地位趋于下降的产业。

4.试论述支柱产业政策。

支柱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支柱产业支持政策是指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结合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采用经济或者非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支柱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和支柱产业结构协调化政策。 5.简述垄断性产业的主要管制政策。

(1) 价格管制政策。价格管制是政府对垄断性产业管制的核心内容。

(2) 进入管制政策。刺激企业降低成本,几级开阵技术创新,使消费者能享受较低的价格,也有利于提高管制效率。

(3) 联网管制政策。联网管制在电信产业中具有典型性,它是政府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4) 质量管制政策。把企业的最高限价与质量水平挂钩;对低质量的服务进行经济制裁等。

(5) 对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的管制政策。在被管制的垄断性产业中,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6.简述哈佛学派关于市场绩效的观点,并做出评述。

哈佛学派构建了现代产业组织的描述性研究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SCP分析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

根据SCP分析范式,企业产品的价格P与其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 7.简述我国产业结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主要问题问题:(1)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2)“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特征明显;(3)在能源、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土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资源瓶颈。

调整对策:(1)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2)通过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强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3)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4)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生态化、有机化”。 8.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NIO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NIO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另一方面,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9.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

该模型,强调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入者不知道原有企业的生产成本类型,低成本原有企业试图利用限制性定价手段向进入者显示自己是个低成本的企业,以区别于高成本的企业,使进入者认为进入是无利可图的,而高成本的企业则制定高的价格才符合其自身利益,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分离均衡。当然,一家高成本的原有企业为了扰乱进入企业对他的成本类型的估计,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先动优势采取限制性定价手段使进入者产生原有企业是低成本企业的幻觉。进入者可能把他误认为是一个低成本的企业,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混同均衡。

10.试论中国产业布局的有效路径。

参照产业布局相关理论和产业集群发展新要求,中国产业布局集群化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突出生态效率的原则、追求有序的均衡协调发展原则、培育新区位因素的原则。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和创新对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要性,应注重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集群政策的功能目标,以及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多层面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其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促进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11.试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将极大地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将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得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推荐第7篇:产业经济学复习提纲

《产业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考试题型

1、不定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

3、简答题:5题,共25分。

4、论述题:2题,共30分。

二、复习内容:

第一章

一般问题: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分工;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关系; 重点问题: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一般问题:产业分类: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

重点问题: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第三章

重点问题: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具体体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和措施;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的内容;主导产业更替及其规律;我国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依据;

一般问题: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主导产业的含义和特征;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第四章

一般问题:产业关联的方式;产业关联的效应;产业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分析及其假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的三个部分;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分析;基础产业在三角形投入系数表的特点; 重点问题: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及其经济意义;

第五章

重点问题: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般问题:产业布局的基本因素;产业区位的指向性;衡量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指标;现代区位理论研究的特征;系统布局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六章

一般问题:产业组织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促进集中的因素;造成产品差别化的方法;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市场效果的衡量;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特征;马歇尔困境与有效竞争;

重点问题:SCP理论分析框架;市场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章

一般问题:产业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含义、关系;产业波动的概念;产业发展的几个均衡关系;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目标的含义;

重点问题:产业发展战略的途径选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八章

一般问题:产业政策的内涵;产业政策体系的构成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

重点问题:美日产业政策的比较;我国当前产业政策的基本特征;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推荐第8篇:产业经济学试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yoto

产业经济学

一 简答题(15分*4,共60分)

1、产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包括哪些?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是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制等为主要内容完整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是其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是其核心,博弈论已成为其重要分析方法。

(一)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 世纪30 年代,距今已有70 多年的历史。

(三)产业组织学(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四)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一、资源的供给(输入)

(一)劳动力的供给:

1、劳动力供给总量影响产业结构

2、劳动力供给结构影响产业结构

(二)技术的供给,产业结构发展的根本动力

1、技术的进步→新老产业的交替→产业结构的变化

2、技术进步的不均等规律→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

3、技术的进步→激发新的需求

(三)自然资源的供给,产业结构的立足点之一

1、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该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

2、技术进步,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制约作用弱化。

(四)资金的供给,影响产业结构的直接因素

1、投资总量的增加→一般不会是各产业产出等比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化

2、投资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得到的投资量不一样→各产业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市场需求

(一)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及其分配

(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三)中间需求(初级品和中间品)与最终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四)产品的结构(同一产业众多产品的产出之间的结构)

1、同类特定的产品结构决定了特定的产业结构

2、同一产业各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间不同→产品结构改变→产业结构的转换。

(五)居民消费状况

三、环境影响

(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政策通过对全产业或其中某些产业的支持、保护或限制,直接干预一国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政策。

2、产业组织政策。

(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战略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1)以初级产品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外需求);(2)以出口导向牵引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外需求)。出口多的行业在结构中比重增大。(3)以进口替代促进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内需求)。国内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一致→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先快后慢。

3、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是什么?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与再配臵,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4、产业政策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1、产业结构政策,即着重研究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政策。具体包括: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支柱产业的振兴政策,对某些产业的保护、扶植政策和对另一些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等。

2、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研究每个产业内部关系结构的政策。具体包括:反垄断政策、直接规制政策以及其他诸如中小企业政策、企业兼并政策等。

3、产业技术政策即有关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具体包括:研究开发援助政策、高新技术鼓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转移政策以及有关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等。

4、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政府对本国所拥有的资源要素及生产力在地域空间上进行组合分布的政策。可分为宏观布局政策、中观布局政策和微观布局政策。

5、产业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政府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指向方面的政策,具体包括有关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对环境保护产业的支持政策。

6、产业国际竞争力政策,主要是政府为提高或保护本国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而推行的政策。具体包括进口保护政策、出口鼓励政策、产业扶植政策等。

二 论述题(20分*2,共40分)

1、湖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别是什么?应采取哪些对策积极应对?

优势:区位、科教、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要素成本较沿海地区有优势,产业承接平台空间广阔,内销市场具备可观规模,科技与人才优势突出。中部崛起将形成以武汉为增长极的城市群与长株潭为一体的城市群,使得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有望在未来中部区域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取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劣势:开放型体系有待完善,产业配套能力有待健全,保税物流及通关体系有待建设,服务软环境有待改善,产业转移信息指导亟待完善。

机遇:国家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为主转向内需拉动为主的结构性调整,为湖北提供了承接开放型产业转移的增量性机遇。

挑战:① 转出产业资源总量具有一定程度的稀缺性,加大了中西部省市的竞争压力。

当前,第四次产业转移仍处于启动阶段,产业转移高潮的来临仍需要阶段性的演进。以珠三角为例,珠三角企业不仅未形成产业漂移潮,且世界制造业依然增加在珠三角的投资。

② 中西部地区、沿海欠发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纷纷打造引资洼地,在承接产业转移领域比拼招商优惠政策,形成激烈竞争。

当前中西部各省市、沿海省市欠发达地区、东南亚国家纷纷采取强力措施承接产业转移,以更高的发展定位、更大的措施力度比环境、争客商、引项目,形成了一种赶超挤压、“僧多粥少”的逼人态势。

③ 湖北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平衡地区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挑战。

沿海发达地区经过近30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环境容量压力正成为伴随而来的突出问题。

此外,伴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湖北可能成为国家层面划定的重点开发区。

但在省级层面,将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且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建设用地预留空间少,供需压力随时间推移将加大。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如何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关系,成为一项新的挑战。

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其资本寻求扩张,谋求增值的过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在承接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产业转移的趋势,了解产业转移的需求,同时还要深入分析自身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找准对接点,方能获得最佳的耦合效应。从天门的实际出发,要积极发挥四大优势,实现有效对接。

一是发挥区域优势,推进与加工贸易和生产服务业的对接。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与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对接。三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特色产业的协作配套和产业链的对接。

四是发挥综合成本低廉优势,推进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用工、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的依赖程度较高。

不断完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狠抓招商引资不动摇。一是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强化专班招商、驻点招商和以商招商,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扩大回归工程效应,不断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二是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着重完善统计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以及奖励机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党政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提高承接的针对性。搭建产业转移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地区待转产业信息,为承接转移创造便利条件。遵循国际惯例,有针对性地策划、包装项目,加强投资项目的综合性分析和集中推介,提高项目成功率。四是建立健全与东部地区的联动机制。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沟通联系,积极与之建立高层领导和政府对话互访机制和沟通机制,探索与发达地区的园区之间、商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企业之间的多种对接,开展经贸、科技、教育、人才等交流活动以及干部挂职、培训工作。五是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坚决不引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能耗高、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的项目。

第二,不断加强承接区建设。把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的承接区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承接平台。优化产业分工。科学规划,对园区和工业小区进行合理定位,避免产业趋同,重复建设,分散产业竞争力。三是促进园区的提档、升级。大力推进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活配套产业,不断提高园区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功能。

第三,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在支持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重点工业园、重点企业的物流通道建设和境内交通通道建设。搞好汉江和汉北河疏浚,畅通水运通道,发挥水运功能。加强物流节点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企业。四是抓好企业用工服务。加强招工平台建设,建立用工信息发布机制和沟通机制,开展经常性的用工招聘活动。实施“劳动力回归”工程和“劳动力涵养工程”,加强劳动力储备。整合现有培训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改善用工环境,完善用工保障机制,确保劳动者安心、安身在市内企业就业。

第四,着力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经济发展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现在各地招商引资拼优惠政策的空间已经很小,下一步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软环境上,特别是服务环境方面。一是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快实施“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天门、优质服务”等四大环境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环境责任

追究制度,加大对破坏经济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第五,抓紧建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制。科学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出台促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和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的意见,明确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加强财政投入,加大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实行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激励机制和工作推动机制。

2、从产业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2009年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背景、核心主旨和预期效应。

钢铁和汽车产业振兴规划(1月14日)、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4日)、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11日)、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2月18日)、轻工业和石化产业振兴规划(2月19日)、有色金属和物流业振兴规划(2月25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至此,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齐,其实施时间将从2009年至2011年。

一、钢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措施: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调整进出口税率,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二、汽车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措施: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臵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减征购臵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三、纺织工业:促进企业由大到强

主要措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四、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主要措施: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规划中要

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五、船舶工业: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主要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主要影响:中国造船业订单以散货船为主,大约占比70%左右,这项政策将有利于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调整运力结构。而目前全球油轮在手订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单壳油轮淘汰所新增需求,因此不会在国际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的产品基本代表相应领域的国家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相对有利。

六、电子信息:集中实施六大工程

主要措施: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3G及宽带)、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同时,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

七、轻工业:惠及45个细分行业

主要措施: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但是众多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农民购买力(需求)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八、石化业:控制总量布局产业

主要措施: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振兴计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进行产业布局,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九、有色金属:收储成为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具体可能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企的困境有直接作用,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金压力减轻,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推荐第9篇:产业经济学试题答案

产业经济学-yoto

一 简答题(15分*4,共60分)

1、产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包括哪些?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是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制等为主要内容完整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是其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是其核心,博弈论已成为其重要分析方法。

(一)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 世纪30 年代,距今已有70 多年的历史。

(三)产业组织学(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四)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一、资源的供给(输入)

(一)劳动力的供给:

1、劳动力供给总量影响产业结构

2、劳动力供给结构影响产业结构

(二)技术的供给,产业结构发展的根本动力

1、技术的进步→新老产业的交替→产业结构的变化

2、技术进步的不均等规律→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

3、技术的进步→激发新的需求

(三)自然资源的供给,产业结构的立足点之一

1、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该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

2、技术进步,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制约作用弱化。

(四)资金的供给,影响产业结构的直接因素

1、投资总量的增加→一般不会是各产业产出等比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化

2、投资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得到的投资量不一样→各产业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市场需求

(一)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及其分配

(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三)中间需求(初级品和中间品)与最终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四)产品的结构(同一产业众多产品的产出之间的结构)

1、同类特定的产品结构决定了特定的产业结构

2、同一产业各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间不同→产品结构改变→产业结构的转换。

(五)居民消费状况

三、环境影响

(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政策通过对全产业或其中某些产业的支持、保护或限制,直接干预一国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政策。

2、产业组织政策。

(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战略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1)以初级产品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外需求);(2)以出口导向牵引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外需求)。出口多的行业在结构中比重增大。(3)以进口替代促进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内需求)。国内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一致→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先快后慢。

3、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是什么?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与再配臵,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4、产业政策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1、产业结构政策,即着重研究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政策。具体包括: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支柱产业的振兴政策,对某些产业的保护、扶植政策和对另一些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等。

2、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研究每个产业内部关系结构的政策。具体包括:反垄断政策、直接规制政策以及其他诸如中小企业政策、企业兼并政策等。

3、产业技术政策即有关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具体包括:研究开发援助政策、高新技术鼓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转移政策以及有关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等。

4、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政府对本国所拥有的资源要素及生产力在地域空间上进行组合分布的政策。可分为宏观布局政策、中观布局政策和微观布局政策。

5、产业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政府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指向方面的政策,具体包括有关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对环境保护产业的支持政策。

6、产业国际竞争力政策,主要是政府为提高或保护本国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而推行的政策。具体包括进口保护政策、出口鼓励政策、产业扶植政策等。

二 论述题(20分*2,共40分)

1、湖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别是什么?应采取哪些对策积极应对?

优势:区位、科教、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要素成本较沿海地区有优势,产业承接平台空间广阔,内销市场具备可观规模,科技与人才优势突出。中部崛起将形成以武汉为增长极的城市群与长株潭为一体的城市群,使得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有望在未来中部区域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取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劣势:开放型体系有待完善,产业配套能力有待健全,保税物流及通关体系有待建设,服务软环境有待改善,产业转移信息指导亟待完善。

机遇:国家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为主转向内需拉动为主的结构性调整,为湖北提供了承接开放型产业转移的增量性机遇。

挑战:① 转出产业资源总量具有一定程度的稀缺性,加大了中西部省市的竞争压力。

当前,第四次产业转移仍处于启动阶段,产业转移高潮的来临仍需要阶段性的演进。以珠三角为例,珠三角企业不仅未形成产业漂移潮,且世界制造业依然增加在珠三角的投资。

② 中西部地区、沿海欠发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纷纷打造引资洼地,在承接产业转移领域比拼招商优惠政策,形成激烈竞争。

当前中西部各省市、沿海省市欠发达地区、东南亚国家纷纷采取强力措施承接产业转移,以更高的发展定位、更大的措施力度比环境、争客商、引项目,形成了一种赶超挤压、“僧多粥少”的逼人态势。

③ 湖北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平衡地区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挑战。

沿海发达地区经过近30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环境容量压力正成为伴随而来的突出问题。

此外,伴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湖北可能成为国家层面划定的重点开发区。

但在省级层面,将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且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建设用地预留空间少,供需压力随时间推移将加大。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如何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关系,成为一项新的挑战。

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其资本寻求扩张,谋求增值的过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在承接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产业转移的趋势,了解产业转移的需求,同时还要深入分析自身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找准对接点,方能获得最佳的耦合效应。从天门的实际出发,要积极发挥四大优势,实现有效对接。

一是发挥区域优势,推进与加工贸易和生产服务业的对接。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与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对接。三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特色产业的协作配套和产业链的对接。

四是发挥综合成本低廉优势,推进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用工、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的依赖程度较高。

2、从产业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2009年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背景、核心主旨和预期效应。

钢铁和汽车产业振兴规划(1月14日)、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4日)、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月11日)、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2月18日)、轻工业和石化产业振兴规划(2月19日)、有色金属和物流业振兴规划(2月25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至此,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齐,其实施时间将从2009年至2011年。

一、钢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措施: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调整进出口税率,提高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

主要影响:政策虽然无法改变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内外需下降的状态,但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将会给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延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大型优势钢企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

二、汽车业:支持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措施: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臵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使大型车企从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主要影响:减征购臵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专项资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刺激了内需,扩大了小排量汽车销售;另一方面鼓励车企进行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这将对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

三、纺织工业:促进企业由大到强

主要措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影响:退税上调短期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压力,但难以阻止纺织业出口增速的下降甚至绝对值的下滑。而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外需不足,在全球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规划很难直接和及时地刺激扩大出口。另外,信贷支持的执行仍存疑、专项资金的投资额度不明确,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盈利能力的明显改善。

四、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联合重组

主要措施: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

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重大工程项目优先采购国内生产设备,国内采购率原则上不低于70%。

主要影响:国家明确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相关企业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实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最大。另外,规划中要求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和鼓励采购首台首套国产设备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意义重大,有助于其市场份额提升及推广。

五、船舶工业: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主要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拟出台单壳油轮和化学品船以及老旧船舶的报废更新政策;提前实施进入中国水域的单壳油轮淘汰政策。

主要影响:中国造船业订单以散货船为主,大约占比70%左右,这项政策将有利于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调整运力结构。而目前全球油轮在手订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单壳油轮淘汰所新增需求,因此不会在国际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的产品基本代表相应领域的国家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对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相对有利。

六、电子信息:集中实施六大工程

主要措施: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

主要影响:规划对于通讯设备行业(3G及宽带)、电子行业、彩电行业以及软件行业构成利好,同时,将推动国内服务外包需求的成长及对本土基础软件企业需求的增长。

七、轻工业:惠及45个细分行业

主要措施:扩大城乡消费。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增加糖、乳制品、盐、纸浆等产品的收储。

主要影响:轻工业总共涉及大约45个大小行业,预计食品、家电有望成为振兴重点。但是国家政策对于短期行业景气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家电下乡”对大家电的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但是众多外向型经济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受国际经济恶化影响而返乡,农民购买力(需求)变化制约了“家电下乡”的效果。

八、石化业:控制总量布局产业

主要措施: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建产能,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扶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

主要影响:振兴计划旨在调整控制总量,进行产业布局,加快技术升级。由于目前很多大宗产品价格倒挂,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振兴规划中,炼油、农业化肥与农药、化工新材料等子行业将得到有力扶持。

九、有色金属:收储成为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收储”将是有色金属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措施,具体可能包括落实及增加收储计划、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国外资源并购、落实直购电试点、降低电价、合理调整税费以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改的支持等。

主要影响:“收储”对于扭转国内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库存高企的困境有直接作用,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收储的铝厂、锌厂等企业,他们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金压力减轻,由此可能使得市场抛售压力缓解,从而使得部分金属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撑。

十、物流业:减轻金融危机冲击

主要措施:可能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调低为3%;扩大营业税差额增收范围、对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等。

主要影响:物流业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物流体系的冲击。

推荐第10篇:产业经济学论文

本科实验报告

题目 论四川餐饮业在当前经

济发展形势下的转型

学生姓名 肖俊

教学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张淑英 单

位 西南石油大学

学 号 201531100305

经济学2015级

职 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16

目录

1.餐饮业经济发展态势 ........................................................................................................3 1.1全国餐饮业发展现状 ..................................................................................................3 2 四川餐饮业主要问题 ...................................................................................................4 2.1 四川餐饮业网点规模大 ,但企业规模偏小 ...............................................................4 2.2 餐饮业企业的竞争意识不足 ,竞争管理不力 ...........................................................4 2.3 餐饮市场无序现象严重 ,市场秩序混乱 ...................................................................5 2.4 餐饮连锁发展速度减缓 ,连锁经营受阻 ...................................................................5 2.5 四川餐饮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较低 .....................................................................6 2.6 四川餐饮业发展不平衡 ..............................................................................................6 2.7 四川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6 3.各项举措推动川菜产业转型 ............................................................................................7 3.1优化发展环境 .................................................................................................................7 3.2推动川菜大众化发展 .....................................................................................................7 3.3推动“互联网+餐饮”式创新发展 ...............................................................................7 3.4建设特色街区 .................................................................................................................7 3.5树立品牌标杆 .................................................................................................................8 3.6制定川菜标准 .................................................................................................................8 3.7开展技艺交流 .................................................................................................................8 3.8拓展国际市场 .................................................................................................................9 3.9注重川菜文化传承 .........................................................................................................9 3.10打造川菜标准化、产业化 .........................................................................................10 4.我的川菜转型畅想 ..........................................................................................................10

论四川餐饮业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的转型

摘要:川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消费人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四川餐饮业为四川经济的发展的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近年来,四川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川菜产业转型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业态日益丰富,经营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扩大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餐饮业 ; 经济发展态势

; 餐饮业转型

1.餐饮业经济发展态势

1.1全国餐饮业发展现状

a.高端餐饮行业受阻

现在的餐饮行业越来越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看着红红火火,里面的人冷暖自知。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高端餐饮受阻,而与此同时,物价不断飙升,租金成本、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餐饮行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有知名餐饮机构的黯然退场,就有新兴餐饮品牌的粉墨登场。

b.餐饮市场不景气

我国餐饮行业增速下滑和企业盈利受压交织,消费需求变革和信息技术大行其道呼应。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下,中国餐饮行业在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上都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整个餐饮市场在波动和震荡中逶迤前行。

c.餐饮业难招工

“在餐厅做服务员需要长时间站立,吃的都是青春饭,也赚不了多少钱。”白女士讲,现在物价较高,生活成本压力大。“我现在房租加水电费都得600多元,加上吃饭和平时零花,2000元的工资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白女士说。

1.2 四川餐饮业的特点

一.发展规模较大。四川餐饮业发展规模较大, 2004 年末餐饮业法人单位数为 2333 个 ,高于按33 个省区(直辖市)平均值 1623,与内地餐饮发达省份湖北省相比几乎是其 2 倍的规模 ;与沿海及发达省份相比, 几乎与浙江省相同,可见, 四川餐饮业发展规模在全国的地位仅居北京和部分沿海发达省份之后 ,具有比其他大多数内陆省区更大的行业发展规模。

二.四川餐饮业企业投资规模较大 ,资本密集程度较高 。从单位法人资产总额分析 ,四川省餐饮企业资产规模为 326 .15 万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0.68 万元, 但与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餐饮业发达省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省市的餐饮企业资产额偏小, 与其网点数量巨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三.个体餐饮经营者成为四川餐饮市场的主力军 。2004 年末 , 四川餐饮行业实现销售额共计385.27 亿元 ,其中个体餐饮业营业收入达到 353.64 亿元 ,占全部餐饮业营业收入的 91.79%;从业人员达到 63 .76 万人 ,占全行业从业人员 68 .57 万人的 92.99%;个体经营户数为 23 .14 万户, 占全部餐饮业经营户数 23.37万户的 99.02 %。个体餐饮经营成为满足广大经济型消费者餐饮消费的支撑力量,他们贴近顾客、方便顾客, 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类餐饮网点的需求,为繁荣四川餐饮业起到了主力军作用 。

2 四川餐饮业主要问题

虽然四川餐饮业为四川经济的增长有着突出贡献,但仍然存在若干问题。

2.1 四川餐饮业网点规模大 ,但企业规模偏小

四川餐饮业表面看网点多,细致分析四川餐饮业企业规模可以发现 ,四川餐饮业企业规模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现状反映出四川餐饮业近年来的发展有一种“小老树”现象,即企业总是在努力但总是长不大,发展中过早遭遇瓶颈, 但又无力突破 。究其原因 ,与四川餐饮企业观念封闭、自恃强盛、缺乏系统创新、营销手段落后、管理能力不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2 餐饮业企业的竞争意识不足 ,竞争管理不力

餐饮业历来竞争激烈。四川作为餐饮业发达的省份 ,餐饮市场的竞争已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大多数省区(直辖市)。这种态势一方面推动了四川餐饮业的提升,目前我省餐饮业在菜品创新、服务提升等方面比其他省区(直辖市)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四川餐饮业企业竞争意识仍然不足 ,参与竞争几乎处于一种被动地、由市场左右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四川餐饮企业还不能通过品牌推广与维护、产品与服务创新、营销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改进等全方位、系统化地实现竞争力提升 。

2.3 餐饮市场无序现象严重 ,市场秩序混乱

因为餐饮业属传统行业, 高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行业业态,长期在地方经济中未受充分重视。尽管近些年来全国很多省份把餐饮业的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川也把餐饮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加以培育 ,但对行业的管理和指导仍然非常薄弱 ,餐饮行业没有建立起必要的行业规范和市场规范,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政府在对餐饮业的管理方面显得非常薄弱,行业协会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四川餐饮业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餐饮投资盲目 ,网点过剩, 多样化程度不足、同质化倾向明显,市场竞争集中在价格竞争 ,打折风席卷市场,餐饮业利润率因不当竞争日趋下降 ,大量企业出现倒闭 ,市场完全是一种无序的自然竞争状态 。

2.4 餐饮连锁发展速度减缓 ,连锁经营受阻

四川餐饮业连锁经营水平和规模曾居于全国前列 ,以谭鱼头、菜根香、巴国布衣等为代表的四川餐饮企业曾在全国市场上大举扩张, 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近些年来, 四川餐饮企业的连锁扩张速度正在大大减缓, 甚至出现萎缩现象, 反映出四川餐饮业连锁经营发展受到了阻碍。分析个中原因, 过去的辉煌有其客观的市场背景, 餐饮连锁产品在九十年代相对于资本而言呈现为供不应求的状态,四川餐饮业在当时的市场中居于相对领先地位 ,川菜在全国市场的地位和特征优于其他菜系。在这种态势下 ,四川餐饮的连锁经营的渗透能力显得较强。近些年来 ,由于各地餐饮业的迅猛发展 ,四川餐饮业的优势地位逐渐削弱, 资本对餐饮连锁产品的选择余地增大, 各地都涌现出一批知名餐饮品牌, 四川餐饮业连锁扩张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加之四川餐饮连锁经营缺乏规范操作,连锁产品缺乏整体创新致使产品老化,连锁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连锁经营人才匮乏等原因 ,四川餐饮业连锁经营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2.5 四川餐饮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较低

四川餐饮业长期以来满足于传统经营方式,行业相对封闭, 加之四川餐饮业先天不足 ,政策不明晰,经营理念落后等因素 ,四川餐饮业的产业链较短, 规模经营和整体功能不强 。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食品行业新产品开发 ,带动食品产业发展 ,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与此相对应,四川餐饮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加工和服务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水平不高 ;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总体水平不高;行业中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户 ,甚至还有很多是摊点,企业组织化程度低;餐饮业菜点质量不高 ,卫生条件较差 ,服务不规范。

上述这些特征反映了四川餐饮业的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

2.6 四川餐饮业发展不平衡

四川餐饮业发展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又表现在企业发展差异突出 。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城市的餐饮业发展水平明显较高 ,而其他地区则发展水平较低, 尤其是广大农村和乡镇的餐饮业发展水平更是相对落后。与此同时 ,同一地区不同企业中也存在生意兴隆迅速扩张者与经营清淡关门倒闭者共存的现象。

2.7 四川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四川餐饮业从业人员甚至包括部分餐饮企业投资者的总体素质不高, 表现在学历普遍处在初中水平,综合素质较差,服务意识欠佳,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高, 管理素质和能力匮缺, 甚至基本礼貌礼节规范都难以遵从 。餐饮企业也普遍存在人本管理意识差, 不擅长培养和开发适应自身经营和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致使餐饮业人力资源素质难以提高。 3.各项举措推动川菜产业转型

3.1优化发展环境

为促进川菜产业发展,编制发布了《2012-2015年川菜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推进川菜产业工作方案》。2015年,成都市成为全国三个开展优化环境促进餐饮业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之一,在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市场开拓力度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营造符合餐饮业发展规律的政策环境,并积极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川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推动餐饮企业转型发展和成都“美食之都”建设。

3.2推动川菜大众化发展

引导品牌餐饮企业积极探索特色错位的发展路径,主动迎合大众化市场需求,提供平价特色服务。如印象·泰和园、红星饭店、蜀都天香酒楼、盛世蓉和酒楼等品牌餐饮企业均推出了“特价菜”、“尝鲜价”等特色服务。成都市结合“文明餐桌”行动的开展,广泛动员餐饮企业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推出“半份菜”、“特价菜”、“平价套餐”、免费打包等特色服务。

3.3推动“互联网+餐饮”式创新发展

鼓励川菜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开展网上推广、在线订餐、电子支付、美食鉴赏等服务,创新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成都市大力推进“智慧餐饮平台”建设,建立美食旅游移动电子商务联盟“成都美食旅游”APP,已有 60%—70%的餐饮企业加入了运用电子商务模式的队伍。“蜀九香”及麒麟胖哥火锅使用“火锅底料+辅助产品+农产品”组合的方式开展网上销售,取得了明显成效。

3.4建设特色街区

各级政府把餐饮特色街作为打造特色商业街区的重要内容,支持建设了各具特色、业态丰富的18条餐饮特色街区,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特色餐饮街区既包括成都“一品天下”等汇聚小吃、快餐、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餐饮街区,又包括成都“宽窄巷子”、“锦里”等依托当地旅游景区、文化场所建设的文化餐饮街区,还包括依托当地特色形成的火锅一条街、烧烤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夜宵一条街等。

3.5树立品牌标杆

做响“美食之都”。2010年,成都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创意城市网络成员”,成为亚洲第一个“美食之都”。2012年,成都代表世界“美食之都”城市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创意城市网络工作组成员,参与创意城市网络组织架构、规则制定等工作。2015年,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会议决定将成都美食节纳入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范畴,“美食之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做亮川菜品牌。四川省已拥有60余种“中华名小吃”、14个餐饮类“中华老字号”、31个餐饮类“四川老字号”、12个“中国川菜畅销品牌”和百余道全国金牌川菜,6个餐饮企业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3.6制定川菜标准

川点、川菜经典菜肴等制作工艺规范陆续颁布,多层次标准体系正在形成。近年来,《川菜烹饪工艺规范》、《川点制作工艺》被商务部批准为国内贸易行业标准。《川菜传统名点标准》、《中国川菜经典菜肴制作工艺规范》等一批地方标准相继颁布实施,《中国川菜餐厅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正在研究起草,《中国经典川式面点小吃制作工艺规范》等地方标准已由四川省质监局立项。

3.7开展技艺交流

目前,四川餐饮业管理水平还很低。餐饮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 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尽管近几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 四川餐饮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建设, 但仍缺乏系统的成效, 与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外餐饮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美食之都的建设, 首先应注重餐饮行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餐饮职业技术教育, 支持创办餐饮职业技术学院, 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积极为餐饮企业培养人才。餐饮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工作, 有条件的企业可将员工送到市外、境外培训。推进餐饮管理、技术、服务人才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制度,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开展餐饮业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和技能竞赛, 推出一批优秀经理、烹饪大师(名师)和服务明星, 表彰品德良好、管理先进、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其次, 在管理上, 建立健全餐饮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引进先进理念和经营模式。推行国家级酒家酒店分等定级工作, 逐步推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完善和推行餐饮服务质量规范, 倡导标准化与个性化服务。

积极组织各类烹饪技能大赛和评比活动,挖掘、交流、培养川菜人才,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四川省商务厅等部门联合举办了第五届四川省烹饪职业技能大赛,凉山州举办了第三届烹饪职业技能大赛,广元市举办了“曾家山杯”生态美食烹饪全国邀请赛,攀枝花、德阳市分别举办了“行远牧业”杯电视厨艺争霸赛和调元杯名厨、名菜擂台赛,乐山市举办了乐山旅游职业技能大赛厨艺技能赛。南充市举办了“南充烹饪名(厨)师、特色名菜(点)、餐饮名店”评选活动,自贡组织开展了自贡盐帮菜十大“名菜、名店、名厨”评比。

3.8拓展国际市场

引导川菜“走出去”。鼓励巴国布衣、陈麻婆豆腐、成都市饮食公司、谭鱼头、海底捞、成都映像等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设了连锁门店。2015年以来,狮子楼、成都闲亭餐饮、川北凉粉、老房子、大蓉和等餐饮企业分别在美国、中国香港、葡萄牙、泰国等国投资设立了餐饮公司。加强川菜交流、合作。成都美食之都促进会、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等协会先后组织餐饮企业赴美国、欧洲、日韩、新加坡、以色列、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川菜文化推介交流。巴国布衣等赴美国宣传推广川菜,大蓉和已连续4年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美食节,展示川菜美食文化。

3.9注重川菜文化传承

先后出版了《川菜烹饪事典》、《今日川菜》、《川菜百人》等书籍、画册。2014年,四川旅游学院编写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川菜》,重点介绍了180道经典川菜的制作方式,还出版发行了DVD《中国川菜烹饪工艺规范》。2015年,四川旅游学院出版了中、英、法三文对照的《中国滋味—西式厨艺烹川菜》书籍,为传承发扬川菜文化、推动川菜走出国门发挥积极作用。乐山市编印《四川百道美食》画册,积极宣传推介川菜文化;自贡市编印《盐都美食故事》文化书刊,传播盐都美食文化;眉山市积极打造“眉山东坡泡菜宴”,共研发出近500道菜品,形成东坡泡菜宴推荐菜谱。 3.10打造川菜标准化、产业化

“美食之都”称号对成都整个餐饮行业都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尤其能帮助本土企业走出国门。要让川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实现川菜标准化、产业化是其关键。目前, 四川餐饮业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均不高。川菜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经验性、模糊性, 川菜的烹饪原料、餐饮产品以及餐饮业技术等方面全凭经验, 缺乏理性分析和量的标准, 加之四川的饮食店铺大多是小规模、低效益、单打独斗经营模式, 使得四川餐饮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 这些因素不利于美食之都的建设。美食之都的构建, 需要加快川菜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如何挑选原材料、修建绿色生产基地, 都是对川菜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对餐饮企业来讲, 推出标准化的成都美食, 在食材搭配、器具选择、火候掌握、烹制程序和作料用量等方面, 更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学习的课程。美食之都的构建, 应注重川菜产业化建设。值欣慰的是围绕着川菜产业化建设这一宗旨, 在成都市附近的郫县安德镇正在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 其发展思路是:通过包括川菜的原、辅料供应到菜品标准化制定、厨师培训等各个环节的建设和培育, 为全国的川菜企业提供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认证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在辅料供应环节, 他们一方面培育壮大原有的辅料(如豆瓣、山珍精等)加工业的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 发挥传统商贸优势, 把郫县安德建设成为辣椒等辅料供应的物资集散地。

4.我的川菜转型畅想

作为一个四川人,从小就品尝到各种美食,感受到了美食的魅力。但当前服务业发展迅速,四川餐饮业必定需要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闯出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四川很多名小吃都有很多美好的历史故事,通过新媒体作用。采用舆论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特色菜的由来。同时川菜素来以辣为主要特色,火锅更代表了四川人的泼辣性格,当前火锅行业竞争激烈,但行业规范尚未建立,我们需要取缔未达到健康饮食标准的不正规火锅,扶持口味好,口碑好的特色火锅,打造出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火锅企业。另一方面注重家常小菜的发掘,走访四川各小镇,挖掘出具备开发潜力的特色菜。例如日常所吃的泡菜则具备了这样的潜力,成本低,且受众面广。容易受到欢迎。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四川餐饮业急需寻求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 1] 李如嘉.四川省导游资格考试复习教材[ M] .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2.[ 2] 杜莉.川菜文化概论[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蔚.湖南美食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 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 (04):97 -99.[ 4] 李海平, 胡世明, 等.关于开发湖州特色美食的研究[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1):61 -65.参考文献: [ 5]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R] .2005

第11篇:产业经济学学习心得

产业经济学学习心得

作为国贸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一些经济问题却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这学期,本着想学习一些真正有实用价值东西的想法,选择了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程。

通过第一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这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决策和企业的经营管理都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无疑正是我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必需的。在这堂课上最深刻的,同样也是最大的收获便是认识到自己以前学习中的不足,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包含了大一曾经学习过的西方经济学以及大二学习过的发展经济学。除此之外,我认为它同样可以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因为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政策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产业政策,它则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落脚点,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是产业政策实行的手段。所以这样看来,产业经济学是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它是几个学科的结合,必然对我们的学习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老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的我们,除了深深的愧疚之外,便是对自己不足认识的愈发强烈。

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之前一直被忽略的东西。同样,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

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学习到了,对于经济问题,我们只需要分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就足够了。这也是我们遇到这类问题,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并且我们一度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想法。但产业经济学则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因为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还有一个起着桥梁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部分: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和理论应用部分:产业政策。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围绕产业结构演化以及优化调整问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间的空间分布关系、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结构-行为-绩效问题、产业发展特征及发展水平等问题展开的,各个基本理论都与实际经济问题紧密相联。理论应用部分的产业政策则是政府根据产业经济学各种基本理论,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产业的状况及其发展实行必要的干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经济活动组织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同的产业政策在不同国家的实施效果却大大不同,这就要求在对产业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和具体应用时,应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的评价,也需以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以偏概全,对产业政策的作用及功效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同样的,产业政策根据服务和作用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区域产业政策、产业开放政策四个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所必须要了解的。

另外一个巨大的收获,相当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延续,这便是我们对于当下政治以及经济现象的把握和理解。如以往的双十一,大家所能做的便是去淘宝抢购自己早已看中的打折产品,而产业经济学则教会我们看到双十一背后的问题。双十一一天,淘宝的营业额350个亿,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经济发展的信号。正如针对这一事件,引起万科执行副总裁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反驳一般,我们学会了认识事件背后的本质。这是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电子商务移动终端的使用量的变化,则似乎是向我们预示着电子商务将要发生的更大的变化。再如,本应该了解却没了解到的李克强经济学,本以为已经没有挖掘潜力的白酒行业,哇哈哈却出乎我们意料的进行了茅台镇巨额投资。160亿的资金注入,是否会完成中国白酒行业洗牌之一目标。这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样的,这也是产业经济学给我们的思考,教会我们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于其他的专业课程而言,产业经济学的授课方式和结课考试方式都是创新的,同时也是更适合我们,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的。

老师,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授课老师,无疑是最适合,也是最能够了解我们学生的需求与不足的。用他的话讲,就是我们看问题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学习知识要懂得用所学的知识。这也是他在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用在课上学习到的东西,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原因。这其中包括对于家乡产业的分类与研究,这让我们在了解家乡产业的同时,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之前认识的片面。如我的家乡三门峡,之前一直模糊的认为主要以黄金和苹果产业为主。但是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才发现主导产业是有色金属选矿及冶炼,并且对于各个产业的构成比例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次的结课考核中,为了让我们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对一个产业进行自主分析,老师最终选择了取消常规的考试,而产业分析的表现即代表这门课程所学。起初,对于取消考试我们基本只有庆幸,毕竟会少很多东西需要去准备,但当我们真正的融入这个任务,真正自己去做一份产业分析报告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老师的决定是多么的合理。

我们选择的是湖南的红茶产业,这个选题在现在看来,真的不算很明智。至少与其他选择快递,空调,乘用车产业的选题相比,是有很多不足的。最明显的就是这个产业缺乏真正的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这也就加大了我们在做这个行业分析的时候的难度。但由于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数据调查,我们还是决定继续将这个产业做下去。就像其他的组一样,我们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问题,很明显产业分析是与我们之前所做的那些报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分析。当然,这些数据还必须具有时效性,不然这便是一份过时的产业分析报告,是没有意义的。在做行业分析报告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主要有两个,一个便是对于行业的大体情况有了了解,另外一个便是由于报告的需要,我们对于之前所学知识的一个系统性的回顾。当然,这在我们取消考试时是想不到的,这也是我们专注的去做产业分析报告的一个额外的收获。

在这份产业分析报告中,我们主要运用到了市场营销、市场管理以及西方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遗留的漏洞和模糊区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产业分析中所需要的一些技巧、方法、模型,我们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却无法灵活正确的运用,这个时候回顾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回顾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融汇贯通的过程。相比于一场考试而言,这样的结课考核方式无疑更能够检验我们的学习收获,同样给我们更好的机会去融合我们的学科知识。这是单纯一场考试所难以做到的,尤其在当前这种考试机制下,由于都是大班或者中班教学,老师很难与同学形成良好的交流,虽然将考试分为平时和末考两部分,但平时最终还是参考的末考,这样,同学也不会注重平时的表现,也就没有办法真正学习到知识。

这样看来,产业经济学中,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授课和考核方法无疑是更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它很好的克服了大学生不注重平时,只在考试前突击的不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反思自己,融汇过去的所学,这对于我们能力的提升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的采用这样的形式,也希望这样的授课和考核方式更多的被学校采用,让更多的学生从其中得到提升。

第12篇:产业经济学讲稿

产业经济学讲义

课 程 说 明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为面向21实际的高等教育教材系列教材--《产业经济学》(21世纪教材),由苏东水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第二版教材。计划授课时数为72课时(民族班)或54课时(汉族版)。为学好这门课程建议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要求具备能够综合运用上述学科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多看一些相关行业经济方面的杂志、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方面的政策文件。作为配套内容,建议学生看看一下所列图书:

1.陈耀,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推荐本书的基本理由:新疆作为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应当了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北京,发展进程中的基本产业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在时间中的演变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2 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推荐本书的主要理由: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又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度问题。本书从结构优化出发讨论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细节内容,是产业经济学核心内容的重要读物,又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全面把握和掌握产业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3 李大山主编,区域产业结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推荐本书的理由:虽然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有其整体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上的合理性,但是全局合理不一定对局部合理。本书从区域产业结构出发,讨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理论分析。重点是提供了如何判断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和优化方面的实证分析方法和案例。

4 毛健编,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推荐本书的理由:本书主要是从政府干预角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政府产业政策选择、产业政策的实施以及效果评价,从动态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是本课程多从静态角度分析的弊端的有效补充。

5 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1 产业经济学七十一个综合二复杂的经济系统里面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子系统。从系统用的角度考虑和分析产业经济学才能够使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用的准,用的合理,用的周到。本书从指标体系的分析入手,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不同指标如何进行分析,如何通过指标来判断优劣问题,如何用系统的观点动态掌握和处理问题方面提供了较为宽阔的思维。

6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推荐本教材理由:从不同的角度编写的教材,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同类教材对读者提供更为宽广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本书是较早以前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提供我国学者较早时期对本学科的定位以及产业经济问题的理解问题的有用工具。

7.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推荐本教材理由:本书是一本反映产业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入门教材,在准确全面地把握产业经济研究前沿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运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中国的10个重要产业进行了分析,清晰地层现了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本书特色就是国际产业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时间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特点。

8.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上海,负担大学出版社,2008.推荐理由:本书采取层层推进的分析方式,将研究产业结构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转型过程的视角引入到以分工为代表的中间需求因素上,从制造经济自身出发去探寻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我国经验为样本,印证理论分析中关于工业产业分工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作用机制,具有理论前沿性,分析方法的独到性。这符合学生能够多视角掌握产业理论问题的需要

2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产业的概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从总体上把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产业和产业经济学的概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产业经济学的概念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并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或者说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产业本身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规律以及产业的空间发布规律的学科,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地区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具体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产业本身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规律以及产业的空间发布规律的学科。

两种观点:一是窄派观点:认为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是同义语,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产业组织问题,故又被称为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经济学以“企业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是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和产业政策。

3 二是宽派观点:认为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领域较宽,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

学科性质:在我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学科分类目录中,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

产业经济学以理论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中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来指导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因此产业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产业经济学可以说是夹在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2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3 .学科体系

有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意义、方法,形成发展及理论基础。第二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第三层次,构成本书的主体部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发展四大块。第四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为为人”。第五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节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1.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加强产业间联系和确定适合的产业发展战略。

3.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结构转换的新时期,需要有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加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都迫切需要以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为依据;我国加入WTO后,对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的深入研究就更显必要。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系统分析方法论(系统论的观点是产业经济学研究

4 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唯物辩证方法论(唯物辩证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和系统的根本方法论)、“人为为人”方法论。(人为为人是经济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2.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3.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工具:博奕论、投入产出分析法、计量经济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

博奕论 (延伸) 博奕论(game theory)是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均衡的理论。

在产业组织领域中当研究寡头企业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时,往往由于企业行为是互为因果而强相关的,故必须使用博奕论来加以研究。

应用博奕论来研究的最早领域是产业组织,现在博奕论常用于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

几个典型的博奕问题,如囚徒困境、田忌赛马、猜硬币博奕、划拳博奕等。囚徒困境

图中囚徒

1、囚徒2代表本博奕中的两个博奕方;他们各自都有不坦白和坦白两种可选择的策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都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组,表示所处行列代表的两博奕方所选策略的组合下双方各自的得益,其中第一个数字为囚徒1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囚徒2的得益。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囚徒总体来讲,还是对个人来讲,最佳的结果都不是同时坦白得到(-5,-5),而是都不坦自所得到的(-1,-1),两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都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较大利益。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

给我们的启示:当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只为自身利益打算时,即使大家都遵守社会规则,个体行为是不一定符合集体或社会利益的,甚至也不一定真能实现个体最佳利益。这又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宏观调控常常是必需的,放任自流并不是使全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政策。

系统动力学 (延伸) 5 系统动力学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

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行为是由系统结构所决定的,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一致的;系统动力学更进一步指出系统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从而可以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这又与产业经济学中各产业间的联系和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所以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产业经济是十分有效的。

系统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而对变量的精确数值要求不高,故特别适合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

作业:

①试述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学科体系 ②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6 第二章 产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深入理解产业的涵义,掌握产业的各种分类,了解中国和外国产业经济的起源以及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本章重点:产业的内涵;产业分类中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本章难点:产业扩张的度量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的形成与分类

1. 产业的内涵:产业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拓展的。

产业应具有的同类属性或特征:从需求角度,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给角度,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活动是指具有经济性质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和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指所有经济活动,而不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

2.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主要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

关联方式分类技术关联--如制造业、冶炼业、建筑业等。 原料关联--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木材工业等。 用途关联--如汽车制造业、自行车制造业等。 方向关联--如单向、前向、后向、侧向、双向等。 战略关联--如主导、先导、支柱、先行产业等。 延伸内容

 三次产业分类法

7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继承和发扬;三次产业成为目前研究产业结构的最主要的分类法;第一产业泛指广义农业;第二产业指广义工业;第三产业指广义服务业。

 国家标准分类法

为统一统计和分析口径,由政府编制和颁布;具有整体性、广泛性、权威性、强制性、代表性、目的性、特殊性和较高科学性的特征;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标准分类。

中国也有自己的对产业进行科学分类的国家标准,即由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它把中国全部的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

 国际标准分类法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1 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 矿业和采石业;3 制造业;4 电力、煤气、供水业;5 建筑业;6 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7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 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9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10 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若干中项、若干个小项、若干个细项四个层次,并规定了相应的统计编码。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

 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对社会生产过程分析所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第I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II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运用于产业结构分析有局限性。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在研究和安排工业化泛指进程方面具有很大实用价值;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此法的应用逐渐减少。

生产要素分类法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的分类;

劳动密集型,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资本密集型,如交通、钢铁、机械、石化等;知识(技术)密集型,如航天、生物、信息等;此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服装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

3. 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主要有四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生产流程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延伸内容

8  四次产业分类法

是在原三次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产业的分类;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提出的四次产业分类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中国的王树林提出的四次产业分类即从第三产业中把属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产业分离出来;其包括科学研究、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教育、法律服务等。

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是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的产业分类;可划分为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

 生产流程分类法

是按照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的产业分类;可划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等;

 霍夫曼分类法

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时运用的产业分类;可划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是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而对制造业部门的划分;可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经济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产业经济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三次社会大分工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产业经济的出现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推动了积极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获得相应发展的产业结构形态。

第三节 外国产业经济的起源

主要介绍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产业积极的起源。

第四节 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1. 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机理

管理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在:管理文化与产业经济运行的同步性;管理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先导性;管理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动力性;管理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创造性。

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作用的方式:渗透式、导向式、桥梁式和转化式。 2. 管理文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9 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在网络经济和行政经济两个方面,阐述了管理文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3. 管理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以下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资本的来源与运用;产业资源的构成与运用;产业关联与运用;产业布局与运用;产业结构优化动力与运用。

4. 管理文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在产业政策主导模式、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规制等方面的差异

5. 管理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在产业发展的以下方面出现了不同:经济增长的社会资源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文化基础、知识作用和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

延伸内容  补充:

产业的成长发展阶段: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业形成关键因素资本的形成是产业形成最核心和最首要的因素。资本的形成是通过投资实现的。投资可使新技术得以开发、推广和应用,从而直接推动新产业的形成。

另一关键是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与企业创新是推动产业形成的重要力量。产业创新指的是原有产业由于技术、分工、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创新有可能分离出的新产业;企业创新指企业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行为,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引起产业形成,也可引起产业创新进而在一定条件下引起产业形成。 产业形成标志该产业应具备一定的规模,至于一定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这要看各类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虽然难以有量的测度,但这一产业必须在与国际同类产业的比较以及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较中占一定份额;有专门化的从业人员,其含义是:有专门的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且形成群体;该产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功能;有专门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产业扩张概念理解是指产业形成之后,不断吸纳各种经济资源而扩大自身的过程;既含产业在量上的扩张,也指产业在内涵方面有质的改变。前者具体指产业内企业数量、生产能力的放大,后者具体指技术的进步,管理素质的提高,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产业扩张阶段是产业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一个产业能否扩张意味着幼小产业是否被扼杀或夭折,还意味着产业能否进入成熟阶段,这关系到产业的成长发展,也对整个产业链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10  产业扩张实质

产业扩张的实质是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产业扩张的内在动力源于产业孕育之后存在的成长基因和成长条件:追求高额利润是产业主体的内在动力;需求的存在为产业成长提供了成长空间;社会资本的流入是产业成长的条件或土壤。产业之间的生存竞争是产业扩张的外部压力。

度量产业扩张的指标和因素:产出增长率;产业产值和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和地位变化;产业资产总规模和劳动力就业人数变化;产业的主要产品在国民消费总支出中的相对变化率。

产业成熟过程 产业经过充分扩张达到极限之后,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空间的扩大趋于停滞。随后,产业进入一个规模稳定、技术稳定、供给与需求稳定、产品稳定、地位显赫的阶段,即产业的成熟阶段。

产业成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实现过程。它经历着从局部成熟到整体成熟,从个别产品成熟到少数产品成熟再到大多数产品成熟,从少数企业成熟到整个产业大部分企业成熟的过程。

产业成熟实质首先表现在技术上的成熟和先进;

其次表现在产品的成熟。产品的成熟是产业成熟的主要标志,其基本性能、式样、功能、规格结构将趋向稳定,且已被消费者习惯使用;

再次是生产工艺的成熟;

最后是产业组织上的成熟,意味着产业内企业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市场竞争是有序的,币场运作规则合理,运作水平较高,市场绩效较高。

产业成熟特点强盛-成熟产业规模空前,地位显赫,人气旺盛,产品的普及程度高,员工为之自豪,企业财大气粗。

生产能力接近饱和状态,市场需求饱和,供求矛盾不大,买方市场出现。 成为支柱产业,其生产要素、产值及利税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产业衰退概念理解产业衰退是产业从兴盛走向不景气进而走向衰落的过程。产业衰退是客观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是产业经济新陈代谢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相对的或绝对的规模萎缩,产品老化、退化、功能减退而出现的颓势状态。

产业衰退可分为自然衰退和偶然衰退两种。

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将产业发生的虚假衰退误认为是产业的衰退。产业在扩张和成熟期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发生短暂的走下坡路情况,这不是产业的真正衰退,因为

11 产业没有老化。

产业衰退本质本质是产业创新能力的衰退或降低。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新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不足或衰退,必然会导致生产量的减少、产品老化、利润水平下降、产品成本升高,从而使该产业竞争力下降。

产业衰退是对产业自身的否定并孕育新的产业和新的产品的过程。老产业衰退与新产业形成并存使产业体系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保持旺盛的活力,推动产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产业衰退标志或特征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开工严重不足,而且在较长时期里产品老化、产量负增长、产品供过于求;

利润率下降、严重亏损、财务状况恶化; 企业退出现象大量发生;

重要产业或大面积的产业衰退可能引起经济波动; 衰退过程可能出现“复兴”,但最终还要衰落; 产业的衰退期延续时间最长。

本章内容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入理解产业的涵义,掌握产业的各种分类,熟悉产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和标志,了解中国和外国产业经济的起源以及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本章作业:

①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②产业形成的过程和关键因素及形成的条件

12 第三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本章学时数: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明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本章重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1. 农本思想

人们经济生活的物质需求主要依靠农业,统治阶级实施其政治统治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对农业的重视是自然的。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春秋及其以前社会对当时的商业的态度是肯定的,并无明显的重农抑商倾向,当时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对商业活动没有过多干预。

战国初期李悝从重农角度提出“农是国之本,农伤则国贫”的观点; 商勒、苟况、韩非等人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未”的口号;

战国时期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买卖已经出现,给商业资本向土地投入开辟了途径,而商业资本向土地投资最初必然是对自耕农进行兼并,就势必造成军事官僚实体赖以进行的军事兼并的物质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为了保证兼并战争的顺利进行,地主阶级便在传统重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重本抑末的理论,从此偏重农业的农本政策开始确立。

农本政策,体现的是一种产业结构政策,即如何看待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及相应的国家政策。农业实际上成了整个中国封建时期的“支柱产业”。农本思想的目的是维护农业的再生产,在政策上就要保证农业有充分的劳动人手,农业人口不能随意向其他行业转移。

历来的农本政策,其目标是如何将尽可能多的社会劳动人手固定在土地上,具体是要实现劳动人手与土地资源的合理结合,故调整人、地结合的比例就成为土地政策思想的重要内容。

为达到农本思想目标的具体政策大致有土地政策、赋役政策和人口政策三类。 真正开始对农业的偏重是从战国初期开始的,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未”的口号,从此偏重农业的农本政策开始确立。农本政策,体现的是一种产业结构政策,即如何看

13 待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及相应的国家政策。为达到农本思想目标的具体政策大致有土地政策、赋役政策和人口政策。

2. 工商业思想

伴随农本思想提出和依此实施政策的同时,抑商思想和政策即已开始提出和实施。但是实际上“抑商”思想不占主导地位。在工商业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乃是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即国家专营或专卖的政策。与对官营工商业极力扶持相对应就是对民间工商业的抑制。

伴随农本思想提出和依此实施政策的同时,抑商思想和政策即已开始提出和实施。但封建政府推行抑商政策并不是说其认为工商业是“末技”,是不重要的,而是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推行的政策。因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必然造成商人势力的增大,导致土地兼并加剧,从而破坏小农经济的生存基础,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重农抑商就成为各个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 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即国家专营或专卖的政策。

与对官营工商业极力扶持相对应就是对民间工商业的抑制。中央政府决不会放任民间工商业自由成长为一支能与之抗衡的经济力量,否则对其一元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种极大的威胁。故对封建国家来说,其理想目标就是既允许它存在,但同时又将它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处于永远依附于国家的地位。

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水利思想以其关注的对象和具体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治理黄河为中心内容的治理大江大河的“河工”思想和以维护漕(利用水道运粮食)运水道为主要内容的“漕河”思想。

水利思想以其关注的对象和具体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河工”思想和漕河思想。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城先为关中,后移洛阳、开封、北京,多在北方之地,一切时政皆赖漕河运输接济,故对增运水道的维护整洁自然成了国家的首要政策。而治理河工则以保漕为中心的思想也日趋明显,到明清时,治理黄河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南北运河的畅通。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体地来看,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实际上就是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直接理论基础之一。其次,马克思将整个社会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进而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主要比例关系的理论与现代产业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分析

14 有很多相通之处。再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地区经济之间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要求生产力有合理的布局,要求建立工业企业时,要靠近原料、燃料产地,要靠近产品销售市场,要注意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等。这些都可看作是现代产业布局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这和现代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技术进步理论等也是相关联的。

2. 西方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借鉴和吸收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也广泛吸收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成果。

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借鉴和吸收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的梅森和贝恩创立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中的市场结构理论源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源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经济绩效理论综合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的优选行为理论和分配理论等。

产业关联理论也广泛吸收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成果。例如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受启于微观经济学中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同时也引进了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关于最终产品总值与国民收入相等的观点3 邓小平的产业经济思想

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同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农业思想、产业布局思想、产业关联思想、产业结构思想、产业发展思想和对外开放思想等。

市场经济思想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石,对中国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具有深刻影响。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精髓之一,是他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方面的理论创新。他提出“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南巡讲话更使人们茅塞顿开。

农业思想是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实践中认识到,发达的农业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因此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等,这些思想是制定农业政策的基础。

产业布局思想是邓小平明确支持首先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再通过联营和市场的传递作用,带动内地企业的外向型发展。这一发展战略的宗旨,是利用发达国家产

15 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加速资本积累。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跳跃式发展,促进沿海地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之后,通过要素转移,实现全国的对外开放与共同发展。

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思想是邓小平曾经尖锐地指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要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我国确定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方针是: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关于产业关联,他认为,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发达的工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工业发展要为农业服务、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产业发展思想: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对产业发展的任务、条件和对策比了一系列战略构想。他强调产业发展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尺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教育是基础等。

对外开放思想: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精华部分之一,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实践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

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这三大理论在后续章节中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章作业:

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②试述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构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第四章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本章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产业组织的概念和理论渊源,掌握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的内容,明确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在主要观点上的异同。

本章重点:哈佛学派的SCP框架内容、芝加哥学派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 本章难点:三理论在主要观点上的异同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1. 产业组织的定义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最初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把组织看作是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间的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产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区别:产业组织理论考察的组织是指“组成部分之间关系”,这与大多数经济理论中的组织概念是有区别的。因此,要把产业组织概念与其他有关组织概念区别开来,尤其不可与生产组织、企业组织等概念相混淆。

同时,产业组织考察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商品的同一性,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必须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

2.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最初从体系上对竞争机制进行阐述的是亚当·斯密。长期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

17 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经济活动,政府作用及政策制定,应着眼于如何维护正常竞争秩序以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最大化。3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大森林的故事: 讲一个大森林中新、老树木更新换代的故事。马歇尔说:“在这里,可以从森林中新生树木,从老树浓荫中用力向上挣扎的情况得到教训。许多新生树木中途夭折了,只有少数得以生存;少数生存树木一年年壮大,高度每有增加,就多得一些阳光和空气,终能耸然高出邻近树木之上,似乎它们会永远这样生长下去,似乎永远壮大下去。

一株树比另一株树能维持活力较久和茂密;但迟早年龄对他们是有影响的。较高树木比其竞争者,虽能得到较多阳光和空气,但它也逐渐失去生命力,相继地让位于物质力量虽小,而青春活力却较强的其他树木。”

马歇尔悖论:马歇尔以“大森林的故事”比喻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应是如此。因此,马歇尔的意思是,如果某企业即使可能一时处于垄断地位,但这种垄断地位是不可能永久的,从而,竞争也绝不会泯灭。

许多现代产业组织论的研究家们,一般都认定,马歇尔的大森林的故事,包含了产业组织及有关理论的基本问题--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的矛盾与统一。从而,把马歇尔尊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并把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之间的两难选择,称为“马歇尔悖论”。

不完全竞争: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其他渊源是盛极一时的有关垄断的理论研究(二十世纪前后)。其中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之形成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所著《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的理论》。

前者对“马歇尔悖论”,即对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的对立有所探讨。而后者的特色在对垄断到完全竞争之间的各种形态的分类及其分析。

两位经济学家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互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生存的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

尤其张伯伦特别注重分析现实的市场关系,其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许多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歇尔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之间的两难选择,被称为“马歇尔悖论”。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所著《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和美国经济学家E·H·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的理论》,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

18 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互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生存的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

竞争与效益:市场经济的运行原理除了价格导向而外,还有一个与之密不可分的竞争原则。企业在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下,开展竞争,优胜劣汰,这同样是出效益、出效率的源泉。经济学原理认为,竞争是一切经济进步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原动力。

而企业之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实质主要是企业间在追求规模经济上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趋于集中,进而出现垄断。实际上,占有更大份额的市场,是每一个生存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的现实目标之一。

垄断却不可避免的造就歪曲市场供求关系的垄断价格和扼杀公平竞争原则的不正当企业行为。正是这些东西又成为破坏公平竞争的条件,阻断价格的自动调节作用,成为干扰市场机制在资源有效和合理配置上的元凶。因此,窒死市场机制的杀手,并非是什么外在之物,而恰恰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异化物。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又有其实践根据。当初这个理论主要是为了为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初,恶性蔓延于欧美资本主义的经济艾滋病---垄断,开药方的。

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效益的有效统一的出路何在?其解,同其他经济学上许多两难命题一样,只能靠一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组合之相对选择来解决。

1940年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或者说要形成即保证有活力的企业竞争,又能最大限度地享有规模经济的市场绩效。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1.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

1939年,梅森在张伯伦等基础上,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和经济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企业行为标准和经济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11条标准。

19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因此贝恩的《产业组织》被奉为这一学科的经典之作。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又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和科曼诺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被称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

判断有效竞争的11条标准:市场结构标准:(l)集中度不太高;(2)易进入市场;(3)没有极端产品差别化。

企业行为标准:(1)对于价格没有共谋;(2)对于产品没有共谋;(3)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经济场绩效标准:(l)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2)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3)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4)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5)不存在长期的剩生产能力。

2.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经济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提出政府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SCP分析框架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进入壁垒的高低.

20 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战略性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分为两大类: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又可分成三种具体行为: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和兼并行为。

企业行为受到市场结构的制约,市场行为也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认为市场结构因素决定了企业行为,因此并不重视对企业行为自身及其对市场结构影响的深入分析,而把重点放在这些企业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绩效方面。

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评价经济绩效优劣的指标主要是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如果按照这些评价标准判定经济绩效低下时,就需要对市场结构进行政策介入。

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经济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市场关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秩序。

·产业组织政策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大多数竞争性产业中用于保护和鼓励竞争、限制市场垄断和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的促进竞争政策,主要包括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等;另一类是适用于那些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直接规制政策。

如何看待SCP三者之间的关系: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结构和行为二者都是由需求条件和技术条件决定的;结构是会影响行为的,反过来,行为也会影响结构;结构与行为的交互作用又决定着绩效;行为也会影响需求,例如促销活动就会影响需求;绩效通过反馈会影响技术水平和结构,技术进步推动现有技术“升级换代”,利润率通过影响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吸引力的大小,对市场结构产生着动态影响。见图1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21 继承了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竞争机制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

1968年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芝加哥学派的基本观点: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而并不是哈佛学派所指出的是因为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因此,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认为与其说是存在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行为进而决定经济绩效这样的因果关系,倒不如说是经济绩效或企业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介入,以扩大企业和私人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除个别部门,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和实行严格的兼并控制的做法。

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其中主要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

芝加哥学派的影响: 70年代后,由于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日趋减弱,美国经济出现了大量财政和贸易赤字,一些重要产业的生产活动向国外转移,发生了产业空心化现象。许多人认为,实施过于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和过剩的规制政策是使美国经济丧失活力的重要原因,而反垄断政策目的在于实现经济效率性的芝加哥学派的政策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就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贝格斯特和米勒分别担任美国

22 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和规制缓和。

芝加哥学派是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

芝加哥学派与哈佛学派的不同要表现在:产业持续出现高利率的原因、效率与竞争的关系、SCP三者的关系、进入壁垒、采取的政策、分析方法。

2. 可竞争市场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继承了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竞争机制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

1968年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是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经济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从市场退出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进入决策。在这一点上,可竞争市场理论,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将规模经济性、产品差别化和绝

23 对费用差别等作为进入壁垒的决定因素有很大差别。 由于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闪电般的进入退出压力经常存在,因此无论是垄断市场还是寡占市场,任何企业都不能维持能带来垄断超额利润的价格和低效率的生产组织。

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

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影响: 尽管现实中真正符合可竞争市场理论假定条件的产业并不多,且该理论在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其对近二十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规制政策思路的转换及措施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勿庸置疑的。 本章内容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产业组织的概念和理论渊源,掌握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的内容,明确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在主要观点上的异同。

本章作业:

①产业组织的定义是什么?

②哈佛学派的SCP框架内容是什么?

③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在主要观点上的异同

24

第五章 企业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熟悉以日本为主要代表的东方企业理论及东方企业的特点,明确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及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重点:西方的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难点:现代企业理论 教学要点:

第一节 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1. 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出水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还研究了与此相应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它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完全竞争的假定下,该理论在分析企业最优生产选择、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整体行为、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等方面,一直很有用。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它无法回答以下问题:既然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也就是说市场交易是最优的,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企业,事实上有很多资源是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进行配置的?如果企业规模由技术决定,为什么很多公司的规模远远超过工程需要?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论述现代企业理论。

2. 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是在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反思和不满中发展起来的。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被公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他认为:(1)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从70年代开始,科斯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主要沿着两个分支发展,一是交易成本理论,着眼点在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代理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故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又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25

第二节 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1. 东方人本主义企业理论

由于日本是东方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同时又是工商企业最发达的国家,因此主要介绍日本学者具有东方特色的企业理论,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和企业生存的依据。

2. 东方企业的特点

除效率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东西方企业共同拥有的特性外,东方企业还具有许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的特点。以日本企业为例,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家庭风格与超血缘意识共存;企业目标与个人利益相融;儒家伦理与制度理性并用。

3. 中国当代企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78年以来,如何搞活企业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自主权逐步扩大、主体地位逐渐增强,理论界对企业的认识和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标志着我们对企业的认识和研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三节 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企业的地位

在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产业经济学中企业有很重要的地位:企业是产业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企业行为本身就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

2. 企业的作用

企业对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过程的中心环节。

本章作业:

①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6

第六章 市场

本章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主要内容,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重点:市场结构类型、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 基尼系数的计算、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与熵指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市场结构

1. 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

罗宾逊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和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 2.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有行业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熵指数,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规模和市场容量。

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影响市场集中度和形成市场进入壁垒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衡量产品差异化的基本度量方法有需求的交叉弹性和广告密度;产品差异化决策主要有产品主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价格差异化、渠道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

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有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和阻止进入策略行为。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主要有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的限制。

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集中基本上是其他市场结构要素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它们的影响。产品差别大是高进入壁垒的主要原因,同样,高进入壁垒抑制了新企业的进入,集中就不可避免。

27

第二节 市场行为

1. 市场行为的定义

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战略性行为。企业行为受到市场结构的制约,反过来,市场行为也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企业的市场行为分为两大类: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

2. 市场竞争行为

市场竞争行为又可以分成三种具体的行为: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和兼并行为。 定价行为分为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和限制性定价(阻止对手定价);企业的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两方面,广告在不同产业市场上的作用和特点各不相同;企业兼并分为横向兼并(水平兼并)、纵向兼并(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复合兼并),企业兼并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二是进入壁垒的形成。

3. 市场协调行为

市场协调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价格协调行为和非价格协调行为。主要讨论价格协调行为。所谓价格协调,就是企业间关于价格调整的协定和共同行为。最基本的价格协调形式是卡特尔、价格领导和有意识的平行调整。

第三节 市场绩效

1. 市场绩效的定义

经济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对经济绩效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经济绩效本身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评价;第二,研究经济绩效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2. 经济绩效指标

衡量经济绩效的指标是利润率指标、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 3. 经济绩效指标

对经济绩效的评价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和产业的技术进步三方面来评价。

28

第四节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经济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三大主题。如果说市场结构是经济运行的环境,企业行为是经济运行的方式,那么经济绩效就是经济运行的效果。对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市场结构首先决定企业行为,继而企业行为又决定经济绩效。SCP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已趋于完善。现在,产业组织学者不再简单地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发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复杂的。

本章作业:

①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②经济绩效指标是如何建立的?

③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29

第七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产业结构的涵义,了解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主要理论,熟悉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本章重点:产业结构的涵义;有关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 本章难点: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规律的把握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本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从三个层次来考察:①第

一、

二、三次产业构成;②三次产业各自的内部构成;③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即产品结构。

2.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产业结构理论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在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等人。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筱原三代平等人。

3.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由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效应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以及产业关联理论等几部分组成。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1.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30 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的演进从不同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规律性,有如下几种角度: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

3.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切影响生产要素和部门生产条件的因素,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转换。一般而言,影响产业结构演进和转换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需求能力、供给能力、对外贸易发展、经济政策和其他因素等。

本章作业:

①产业结构的涵义是什么? ②关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有哪些? ③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1

第八章 产业关联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产业关联的涵义、实质和关联方式,理解投入产出法和投入产出模型相关经济涵义,能够对产业波及效果进行分析。

本章重点: 产业关联方式类型、投入产出表的各部分的经济涵义、投入产出各类系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本章难点:投入产出表的各部分的经济涵义、投入产出各类系数。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1. 产业关联的涵义和实质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技术经济联系可以是实物形态的,也可是价值形态的。由于实物形态的联系难以用计量方法准确衡量,而价值形态的联系可从量化比例角度来进行研究,所以,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应用中使用更多的是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2. 产业关联方式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产业间联系主要有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等。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有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1. 投入产出涵义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法,具体是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

投人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32 2.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也叫里昂惕夫表或产业联系表,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使用最广泛的是价值型分析工具。投入产出表包括三部分,即内生部分、最终需求部分和毛附加价值部分。

3.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由系数、变量的函数关系组成的数学方程组构成。其建立一般分两步:一是先依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各类系数;二是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起投入产出的数学函数表达式,即投入产出模型。

4. 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

包括各产业部门的投入结构和销路结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广度与深度。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1. 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

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产业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产生产业波及效果的原因是产业波及源。产业间的联系方式规定了产业间的波及的具体线路及其波及总效果。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主要使用三个基本工具:投入产出表、投入系数表和逆阵系数表。

2.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

包括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及生产的最终依赖度,综合就业系数和综合资本系数。

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用

利用生产诱发系数原理对逆阵表进行纵向分析,可得到波及效果的其他应用,如综合就业系数、综合资本系数、特定产业波及效果预测分析、价格波及效果预测分析等。

本章作业:

①产业关联的涵义和实质

33 ②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③产业波及效果的现状是如何分析的?

34

第九章 产业结构优化

本章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和内容,掌握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熟悉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和趋同化的指标计算。

本章重点: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理解;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本章难点: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的关系;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指标计算。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1. 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对象、措施或手段、政策等。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对象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供给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2. 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作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包括产业的关联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

第二节 产业结构高度化

1. 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过程。

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品种;创新的出现在产业结构效应的作用下引起关联产业的一系列的积极变化。因此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2.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

3. 主导产业的选择

35 包括主导产业的作用、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第三节 产业结构合理化

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均衡,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产业结构的协调涉及到产业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生产、技术、利益和分配等。

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主要有国际基准、需求结构基准、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在识别和论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时,通常采用国际比较法、影子价格分析法、需求判断法、需求适应性判断法、结构效果法。

3.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两个调整过程:一是在部门、行业之间不断进行调整、协调,使之趋于均衡的过程;二是这种均衡被打破的过程。如果短期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转变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从长期看,由于技术进步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边际收益,并不表现递减的规律。

产业结构从不合理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其动力是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收益。但在不同的结构调整机制中,结构调整动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根据输入信号的性质和调整方式的类型,理论上可以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分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国家按照一定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按不同划分标准可划分为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农轻重结构、原材料与加工工业结构、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等。

36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将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2. 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性的特殊条件,包括地区要素禀赋、需求结构导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生产的区域集中度。此外,地区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地区产业结构。

3.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经济指标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的经济指标:区位商、人均产量系数和人均产值系数、区域产业区际输出指标、区域产业输出系数。

反映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经济指标:相关系数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相似系数。

本章作业:

①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的关系是什么? ②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指标是如何计算的?

37

第十章 产业布局

本章学时数: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明确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熟悉产业布局理论的影响因素,掌握全国性产业布局的目标和主旨,以及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基本走势、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和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

本章重点: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全国性产业布局目标的选择;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应用。

本章难点:产业布局理论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以德国学者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成本一市场学派以及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 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产业布局条件、布局特点、布局层次、布局机制和区域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1. 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分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对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起重大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国际分工格局。

2. 全国性产业布局

38 一个国家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但从根本上讲,产业布局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此外,生态目标和国家安全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主旨,是在考虑产业在各地区布局非均衡条件下,在把区域经济不断引向高水平过程中,谋求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比较优势与国家综合优势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以此消除非均衡发展的副作用。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既要坚持产业政策区域化,又要坚持区域政策产业化。

3. 地区性产业布局

地区性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表现,主要研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

主要包括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基本走势、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和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本章作业:

①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②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 产业政策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其作用和局限性,明确产业政策的分类、目标、手段和特点,了解产业政策评估的意义、标准和体系。

本章重点: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产业政策分类、目标和手段;产业政策评估原则、标准和体系。

本章难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

1. 产业政策的涵义

39 严格地讲,产业政策是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经济政策,任何有能力履行经济职能的国家都存在某种形态的产业政策。这是各派学者的总体看法。概括地讲,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与措施、政策实施机构,以及产业政策的决策程序与决策方式。

2. 产业政策的起源

产业政策的实践随着农牧业的出现和政府的诞生就已存在了,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思想及其实践是在现代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开始的。

3.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市场失灵”说、“赶超战略”说、“国际竞争”说。

4. 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表现在: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实现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局限性表现在:产业政策并非对任何产业都具有同等的作用;产业政策本身并非是万能的魔杖,片面夸大产业政策作用是不可取的;产业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第二节 产业政策的一般模式和演变规律

1. 产业政策的分类

根据功能定位不同,可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根据政策对象领域不同,可分为农业政策、能源政策、对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环保政策、中小企业政策;根据政策目标不同,可对产业政策进行细分,如产业结构政策就可以细分为战略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新兴技术产业化政策等。

2. 产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产业政策的目标体系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实现经济振兴和经济赶超、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和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三大类。 3.产业政策的一般特征

40 主要包括时代性、民族性、政治性、供给指向性以及市场功能弥补性等。 4. 产业政策的演变规律与趋同

演变规律表现为:(l)政策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系统,从不规范到规范,政策对象从局部产业向全体产业发展。(2)政策手段从直接干预为主向间接干预为主转变,政策推行方式从日常行政为主向法治化方向转变。(3)政策目标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从局部向全局,从短期向长期,从纯经济领域向综合国力和生活质量领域扩展。(4)产业政策决策方式向民主化、科学化发展。

趋同表现为:产业政策功能定位的趋同、产业政策对象的趋同、产业政策目标与手段的趋同、产业政策内容的趋同。

第三节 产业政策评估 1. 产业政策评估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政策评估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产业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产业政策评估是及时纠正产业政策偏差、合理调整产业政策目标和手段的前提条件。(3)产业政策评估是产业政策走向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2. 产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一般标准

原则: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标准:生产力标准、综合效益标准、国际竞争力标准。 3.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

产业政策评估体系是由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方法和评估结论等要素共同构成。它涉及由谁评估、如何评估,以及评估结论。完整的产业政策评估体系,需要具备中立的评估主体、科学的评估工具、完备的信息收集渠道和可靠的评估结论等基本要素。

本章作业:

①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 ②产业政策的分类、目标和手段 ③产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一般标准

41

第十二章 产业政策类型

本章学时数:5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涵义和内容,了解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综合性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内容。

本章重点: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本章难点:产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一般标准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组织政策

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从政策取向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竞争促进政策(即反垄断、反托拉斯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政策);另一类是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合理化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从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看,主要有三种手段:控制市场结构手段、控制市场行为手段、市场效果控制政策手段。

2. 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内容

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是发达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

产业合理化政策,是旨在促进规模经济形成、改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大批量生产方式和增加产业利润、实现产业振兴的基本政策。

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垄断产业,其目的是防止因重复投资与过度竞争所带来的资源低效配置,并确保产品的稳定供给、收入的公正分配、物价的稳定,以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政策

1. 产业结构政策的涵义与内容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大致可以归纳为产业调整政策和产业援助政策两种基本类型。前者的目标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后者的目标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具体来看,产业结构政策包括:幼小产业保护政策、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战略产业

42 扶植政策和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等。其中战略产业扶植政策和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政策内容。

2. 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性表现在:政府以产业结构政策为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产业结构政策的优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经济的兴衰成败;在整个产业政策体系中,产业结构政策始终占有中心和主导地位。

3. 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

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是产业结构政策中的主导方面和关键部分。它的特点是着眼于未来的产业优势,直接服务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离开了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目标。而且,国际竞争越激烈,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就越重要。战略产业扶植政策的宗旨,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介人,来增强对战略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再通过战略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4. 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政策,其立足点是帮助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的收缩、撤让,并引导其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市场保护、援助;促进转产;技术与经营支持。

第三节 产业布局政策

1. 产业布局政策概述

产业布局政策一般指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政策。

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地区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 从目标来看,产业布局政策往往与特定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联。在经济不发达阶段,政府通常更强调产业布局的效率目标。而当经济较为发达之后,政府则偏重于公平目标。

从实施手段上看,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规划性的,同时也包括一定意义上的政府直接干预。

2. 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政策

主要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产业布局政策。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布局政策

43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制定和调整,我国产业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我国产业布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1)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确定地区分工要与地区比较优势紧密结合。(3)破除地区经济壁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4)确定地区分工要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第四节 产业技术政策

1. 产业技术政策概述

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为直接政策对象,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技术政策是产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是并列关系。

2. 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手段

产业技术政策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二是技术进步促进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术扩散政策、技术开发扶植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的手段可分为直接干预手段和间接干预手段两大类。 3. 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各国产业技术政策总体上出现了三大趋势:一是政策的目标体系越来越丰富、完善;二是政策措施和手段越来越具体、务实;三是突出了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第五节 综合性产业政策

1. 农业政策

由于农业是关系到社会生存和稳定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因此农业政策理应成为国家产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政策的一般目标与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3)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4)建立发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非农就业机会。

2. 中小企业政策

中小企业政策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政策,是包涵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多种成分的产业政策统一体。

44 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1)结构转换促成对策;(2)经营基础强化对策;(3)小规模企业扶持对策。

本章作业:

①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综合性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内容 ②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手段

45

第十三章 产业规制

本章学时数: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产业规制的概念、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熟悉政府规制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原因和主要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规制。

本章重点:产业规制的概念和模式;政府规制及其类型;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规制 本章难点:如何判断自然垄断和认为垄断产业以及规制程度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规制模式

1. 产业规制的概念

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借鉴主体及其行为的规制。它是对市场失败的治理,目的在于维持正当的市场借鉴秩序。依照规制实施主体的不同,产业规制包含政府规制、社会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

2. 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分别是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和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

3. 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的特征及其例证分析

主要特征:比较强调自由企业制度;企业决策基本服从于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市场,市场仍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决定性渠道;宏观调控手段偏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的透明度较高。

属于这种模式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这种模式的核心和运行最显的特征是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自由。

4. 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的特征及其例证分析

主要特征: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合作;企业决策既受市场支配,又受政府影响;政府调控手段直接指向企业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所下降;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宏观调控的透明度较低。

属于这种模式的国家有日本、韩国。

5. 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的特征及其例证分析

46 主要特征:强调保证健全的市场机制运转状态,政府的职责是保证、保护市场内在的效力,由市场去引导企业,政府一般不直接规制企业的活动;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健全的市场机制来实现,同时用社会安定来保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进步被纳入目标体系;宏观调控手段侧重于货币政策、物价政策和社会政策;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很高。

这种模式比较特殊,目前实行的国家只有德国。 6. 对当代西方三种产业规制模式的借鉴

西方三种各具特色的产业规制模式对于构建我国产业规制模式都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第二节 政府规制

1. 政府规制的涵义、种类和原因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根据政府对市场活动主体行为的限制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规制和简介规制;还可以依据政府运用的规制手段分为法律规制、行政规制、价格规制、审计规制、会计规制、金融规制、计划规制和财政税收规制等。

政府规制的原因:一是经济原因;二是社会公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2. 法律规制

法律规制具有的重要特征:纲领性、强制性、系统性、效益性、制约性和适应性。 法律规制是当代最重要的政府规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行政规制

行政规制较之其他规制手段具有强力性、速效性和直接性的优点。行政规制的作用表现为:培养市场和宏观产业指导。

行政规制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原则。单一行政规制具有较多的弊端。

第三节 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规制

1. 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原因

政府之所以对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一般来说,主要有:(1)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政府经济性规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

47 (2)产业间替代竞争加剧,受规制产业发展受到限制;(3)规制引起的副作用日益显现,要求取消规制的呼声高涨;(4)由于可竞争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和传播,经济性规制不再被认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惟一手段;(5)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迅猛发展也迫切要求放松政府规制。

2. 主要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规制

主要有英国电信产业进入规制的放松,美国航空等产业的放松规制,日本铁路的放松规制和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进入规制的放松。

本章作业:

①产业规制模式有哪些

②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义.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原因

48

第十四章 产业发展理论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概念、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的三种模式,熟悉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明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产业发展的涵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难点: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解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产业发展概述

1. 产业发展的涵义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也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产业发展的概念类似于经济发展,但后者的内涵和外延要比前者宽。经济发展包含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但是产业的生命周期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不完全一样,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会产生突变,“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

3. 产业发展的模式

主要包括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经济发展阶段论和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主要介绍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概述

如何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使世界各国和各区域普遍接受了这一理论。它把环境和发展纳入了统一框架,表明人类对环

49 境和发展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1992年6月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模式由概念和理论推向行动。

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概括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观(只强调经济增长)迥然不同。从思想实质上看,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类对发展的认识已产生了重要飞跃,即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为社会综合发展观以后,进一步从不可持续发展到可以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与和谐性原则。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自然资源价格,三是项目评价。因此可以建立一套资源账户来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

2. 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3.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对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也有主要影响。

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来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2)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将为经济腾飞提供新空间。(3)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将为国际竞争开辟新天地。

积极培育、扶持和推进生物技术、环保及知识产业的发展。 本章作业:

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质是什么? ②产业发展的模式

50

第13篇: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总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对象:经济学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它研究那些具有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政策有效性、产业管理科学性均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能够运用本门课程中产业组织的理论模型对现实市场条件下的任何特定产业进行SCP分析;能够运用本门课程中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对任何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能够运用产业布局理论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进行分析。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高等数学》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

产品差异

本章主要介绍产品差异的概念、产品差异的种类和产品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本章分析的产品差异是企业的三大经营策略之一,重点介绍Hoteling模型和非信息广告对产品差异的影响。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品差异的重要性,重点掌握Hoteling模型和差异化策略对现代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性。 第三章

进入壁垒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组织理论的进入、进入壁垒及其影响、退出、退出壁垒及其影响、流动壁垒、进退无障碍与潜在竞争、沉没成本及其对进入退出的影响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重点掌握结构性因素对市场势力和企业的经济利润之间的关系。各种进入壁垒的类型和企业的策略性进入壁垒的形成条件。

第四章

寡头垄断的策略性行为

本章在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的基础上,对古诺模型、斯塔克博克模型、伯川德模型、埃奇沃斯模型、差别产品的伯川德模型和卡特尔模型等进行了推导,并简要介绍了模型的应用。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各种模型的推导过程及模型应用。 第五章

定价策略与实践

本章主要回顾微观经济学中价格歧视的涵义、类型,实施价格歧视的动机以及价格歧视的福利后果;介绍了两部收费制及其在自然垄断产业的运用,搭配销售方式的选择及其福利比较;限制性定价策略和掠夺性定价策略的涵义、方式、特征、实施条件、检验规则及其福利后果等。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价格歧视策略、两部收费制、搭配销售策略以及策略性定价行为。重点掌握两部收费制及其在自然垄断产业的运用,搭配销售方式的选择及其福利比较。

第六章 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

本章中分析了企业六种非价格掠夺手段,围绕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展开分析,包括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预告产品信息、需求结构锁定策略、提高转换成本、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提高对手成本等六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更现实的企业策略性行为。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学生了解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展开分析,包括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预告产品信息、需求结构锁定策略、提高转换成本、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提高对手成本等六种企业策略性行为,理解他们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第七章

产业组织:企业纵向关系

本章将分析扩展到中间产品领域,即研究企业间的纵向关系,内容主要包括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和纵向约束(Vertical Restraints)。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纵向一体化和纵向约束的含义,理解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原因,重点掌握纵向约束的形式和纵向一体化的福利效应。 第八章

技术创新与转移

本章主要从产业的角度介绍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转移理论,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概念、产业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技术创新过程和模式等内容;技术转移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的概念、技术转移理论研究,技术转移规律及其动态系统、区域间技术转移等内容。

2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技术创新概念和技术转移概念,了解产业技术创新理论,重点掌握技术创新过程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类型等的现实意义。 第八章 创新与研发

本章在介绍创新与研发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研发与创新的激励、并掌握创新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关系,研发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成功的研发和创新可以改变企业的市场经营条件,使企业拥有市场势力和获得垄断利润。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基本概念和功能、研发与创新的激励、并掌握创新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关系

第九章 广告

本章在介绍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广告,透过现象把握广告的本质,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的SCP分析中,广告属于市场行为。本章阐述了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关系,这其中包括了广告与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广告与价格、广告与质量、利润的关系。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关系,这其中包括了广告与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广告与价格、广告与质量、利润的关系。理解广告的现实意义,掌握广告对企业经营的重要地位。

第十章 合作策略性行为

本章分析了厂商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厂商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本章分别探讨了默契合作策略行为、明确合作策略行为等问题,最后分析了合作策略行为的存在性和不稳定性。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默契合作策略行为、明确合作策略行为等问题,以及分析了合作策略行为的存在性和不稳定性。理解和掌握合作策略行为,对于高度集中的行业行为十分重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行为特征。 第十一章 规制、反垄断与政策

本章在介绍产业管理的内涵、产业管理体制、模式及中国产业管理总目标和模式的基础上,对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和内容进行概括。主要介绍产业规制的内涵及理论演进、产业规制分类中的政府规制、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基本内容;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原因及改革;产业政策的内涵、产业政策存续的理论依据及演变规律以及主要产业政策如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和内容。 第十三章

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知道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掌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熟悉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和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第十四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积聚

本章主要讲述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 3 业区位论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介绍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以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原材料、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资本、土地、环境和政府政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布局政策的演变过程。

第十五章

产业关联:投入产出与波及

本章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主要介绍产业关联分析的方法、基本工具和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关联涵义和关联方式,掌握投入产出分析法,学会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产业波及及产业波及效果。

四、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干春晖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 陈小洪、金忠义.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

2.• 王慧炯.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3.•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4.•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5.• 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1996年

6.• 金碚.产业组织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7.•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杨公仆、夏大尉.现代产业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9.• 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0.• 周新生.产业兴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00年

11.• 王国生 安同良 刘志彪 .现代产业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 简新华、魏珊.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 王文潭、李芸 .现代产业组织与竞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 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15.• 李悦 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 于立.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 刘志彪 .现代产业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18.• 李明志 柯旭清.产业组织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3年

19.• 臧旭恒 徐向艺 杨惠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 杨建文.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

21.• 史忠良 柯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2.• 杨公朴、干春晖 .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 干春晖.企业策略性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4

五、课外学习及作业要求

随堂布置。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1、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

2、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占60% 占40%

七、其它说明

其他:期中考试、作业、听课出勤率、答疑、质疑等平时成绩,实验成绩

编制人:徐春雷系主任审核签字:5

第14篇:产业经济学试题

1.企业替代市场的原因是(A) A.节省交易成本 B.便于管理 C.密切人际关系 D.提高生产力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4.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 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5.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有(C) A.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B.产品无差别 C.产业集中度较高 D.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竞争 6.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9.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C)实现的

A.产业政策的调整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D.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10.重工业化是指(B)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A.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基础工业

13.下列关于产品差别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因素越小 B.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竞争因素越大 C.在物理性上的差异是产品差别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D.广告密度越小,产品差别化越大

14.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C) A.霍夫曼比例=消费品产值/资本品产值

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消费资料工业产值 C.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D.霍夫曼比例=资本品产值/消费品产值

15.下面哪种市场结构具有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的特征(B) A.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B.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C.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16.下面哪个行业中企业的广告行为最有影响(C) A.耐用消费品行业 B.工业品行业 C.非耐用消费品行业 D.中间品行业 1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C) A.定价是为了扩大需求量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订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18.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 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 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19.某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应该采取(D) A.前向兼并 B.后向兼并 C.混合兼并 D.横向兼并 20.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一位经济学家最先提出的(A) A.科斯 B.张五常 C.威廉姆森 D.阿尔钦 21.(D)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贝恩的《产业组织》

22.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的指标(B) A.行业集中度 B.市场容量 C.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D.熵指数

23.下面哪项不属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A) 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24.古诺模型中两寡头的产量水平之和比两寡头勾结确定的产量水平之和(A),而利润() A.更高,更低 B.更低,更高 C.相等,相等 D.不确定,不确定

25.许多学院和大学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这种政策可以被认为是(A) A.价格歧视 B.掠夺性定价 C.限制性定价 D.垄断 26.沉没成本是(D) A.可以回收的固定成本 B.变动成本

C.边际成本 D.无法回收的固定成本 27.伯特兰德模型中的寡头是以(B)作为决策变量

A.产量 B.价格 C.成本 D.利润 28.劝说性广告与产品差异的关系是(B) A.劝说性广告降低了产品的差异性 B.劝说性广告提高了产品的差异性

C.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D.劝说性广告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

29.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A) A.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B.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增长率 C.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人均国民收入 D.该产业的销售收入/人均国民收入

30.厂商根据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弹性为同一商品或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属于(B) A.非线形定价 B.三级价格歧视 C.欺行霸市 D.不正当竞争 31.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的是(B)。 A.韦伯 B.杜能 C.胡佛 D.赖利

32.我国国家标准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B)个门类

A.16 B.20 C.22 D.18 33.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指(A) A.产业组织理论 B.产业结构理论 C.产业布局理论 D.产业关联理论 34.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 A.市场结构 B. 马歇尔冲突 C.市场行为 D.市场绩效

35.哈佛大学的教授张伯伦和(C)同时提出垄断竞争理论 A.贝恩 B.谢勒 C.罗宾逊夫人 D.克拉克 36.(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7.沉没成本与可竞争市场之间的关系是(D) A.沉没成本越低,市场越接近完全垄断 B.二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C.沉没成本越高,市场越接近完全可竞争 D.沉没成本越低,市场越接近完全可竞争 38.技术与经营支持是政府对(D)产业的调整政策 A.基础产业 B.战略产业 C.新兴产业 D.衰退产业 39.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A) A.自然垄断产业 B.农业

C.竞争性产业 D.高技术产业 40.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 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1.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支柱产业是处于(C)的产业 A.成长期 B.衰退期 C.成熟期 D.形成期 42.不平衡增长理论是(B)提出的

A.罗斯托 B.赫希曼 C.植草益 D.克拉克 43.后工业化时期的主要特征是(C) A.第一产业地位下降 B.信息产业增长加快 C.产业知识化 D.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44.(C)着重研究了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

A.赤松要 B.钱纳里 C.霍夫曼 D.配第 45.克拉克在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时,使用的是(D)指标 A.产出 B.资本 C.需求 D.劳动力 46.下面(B)能够限制不同类别的消费者之间的转卖行为 A.书籍 B.医疗服务 C.面包 D.电影票

47.电影公司推出新片时通常先收取高价,放映一段时间后再降价,这是属于 (C)定价方式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时间价格歧视 D.两部收费 48.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理论是 (A) A.不平衡增长理论 B.平衡增长理论 C.经济发展理论 D.二元经济理论 49.熊彼特认为(D) A.创新和企业规模大小无关 B.完全竞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 C.小厂商具有更大的创新动力 D.大型企业和垄断势力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50.信息性广告具有(B)作用

A.提高价格 B.降低价格 C.提高进入壁垒 D.夸大产品的差异 51.下面(B)属于经验性商品

A.服装 B.电脑软件 C.家具 D.个人电脑 52.认为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是(A)学派的观点

A.新制度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53.价格协调在下面(D)情况可能发生

A.市场集中度低 B.厂商数量多 C.成本差别大 D.产品差别化程度小 54.(C)是处于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 A.幼小产业 B.新兴产业 C.朝阳产业 D.衰退产业 55.当产品同质时,(D)模型的均衡结果具有竞争性产业的所有特征 A.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B.豪泰林模型 C.古诺模型 D.伯川德模型 56.古诺模型中,当两寡头合谋时,结果是(B) A.产量增加,价格下降 B.产量降低,价格提高 C.产量不变,价格上升 D.产量下降,价格不变

57.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C) A.平行于横轴 B.向右上方倾斜 C.向右下方倾斜 D.垂直于横轴 58.下面(C)不是其所处行业中的主导性厂商 A.微软 B.通用电器 C.先科电器 D.柯达 59.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鼻祖是(A) A.科斯 B.威廉姆森 C.西蒙 D.阿尔钦 60.马歇尔冲突指的是(A) A.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61.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 B.计算量不大

C.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感 D.便于收集资料 62.(D)书的出版,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贝恩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64.下列四种常见的市场结构类型中,哪种市场结构的进入壁垒最高(C) A.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B.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C.完全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65.下面哪项属于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A) 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66.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A) A.熵指数 B.贝恩指数 C.勒纳指数 D.利润率指标

64.下列四种常见的市场结构类型中,哪种市场结构的进入壁垒最高(C) A.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B.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C.完全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65.下面哪项属于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A) 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66.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A) A.熵指数 B.贝恩指数 C.勒纳指数 D.利润率指标 69.卡特尔制定统一价格的原则是(B) A.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 B.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 D.使整个卡特尔中各厂商的利润最大

70.产业组织是指(A)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7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高 B.垄断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 C.规模经济会形成垄断

D.垄断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禁止

7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 A.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的 B.市场必须是能够统一的 C.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 D.市场必须是完全垄断的 74.产业结构理论是一种(A) A.中观经济理论 B.微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75.霍夫曼比例是指(A)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76.(C)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产业的扩散效应 A.赫希曼 B.马歇尔 C.罗斯托 D.周振华 77.产业布局条件是指(B) A.产业布局时的内部环境 B.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 C.物质化的硬环境 D.物质化的软环境

82.以下哪种价格歧视在经济生活中最难做到(A)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非线形定价 D.三级价格歧视

83.在静态限制性定价理论中,潜在进入者通常认为在位企业的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发生变化(B) A.价格 B.产量 C.成本 D.利润

84.下列那种价格行为有不正当价格行为嫌疑的(C) A.因清偿债务而降低商品价格 B.企业转产而出售商品

C.以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而出售商品以扩大市场份额 D.厂商歇业而进行的降价行为

85.在位企业的下列那种行为对潜在进入者构成不可置信威胁(B) A.广告 B.对潜在进入者的口头警告 C.对政府的游说 D.建立新的工厂进行扩大再生产

86.工业化是指(A)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A.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基础工业

97.(A)本来是经济学家用来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产业组织学者利用它们来反映市场集中度 A.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B.HHI指数 C.行业集中度 D.熵指数

104.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 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105.在某一产业市场上,由对市场条件的变化更具有敏感性和预测能力的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则跟随这个企业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属于(C)定价模式

A.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 B.串谋领导定价模式 C.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D.合谋定价模式

116.从资产的专用性角度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的是(B) A.张五常 B.威廉姆森 C.科斯 D.阿尔钦

121.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道路系统建设,这是属于(B)效应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动态效应

129.HHI指数的值越趋近于(A),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A.1 B.0 C.无穷 D.-1 130.洛伦兹曲线越偏离对角线凸向右下角,表明市场集中程度(A) A.越高 B.越低 C.相同 D.不变 143.沉没成本与退出壁垒之间的关系是(D) A.沉没成本越大,退出壁垒就越低 B.两者之间无相关关系

C.沉没成本越小,退出壁垒就越高 D.沉没成本越大,退出壁垒就越高

第15篇:产业经济学论文

内黄大枣产业发展状况

摘要:地处中原地带的内黄县,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县。有着悠久历史的内黄大枣,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药理功效深受大众的喜爱,在枣农的辛勤下内黄大枣成为了一个当地有名的产业,带动的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枣农的生活水平。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及多种因素影响,红枣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影响了不少枣农的生产积极性。经查资料,写这篇论文提出了我的意见。

关键词:内黄大枣 红枣产业 改善措施

地理优势和悠久历史

内黄县位于东经114°35\'—114°49\',北纬35°29\'—36°09\',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沙区,与河北、山东两省相邻,处京珠、阿深、安南、濮鹤4条高速路构成的井字形框架中心,106国道、汤濮铁路从县域南部穿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全县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万亩,辖17个乡镇,531个行政村,7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5万人。

河南内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据《内黄县志》记载:\"唐宋时期已有大面积种植,达万余亩,并纳入银税\"。足见内黄红枣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有2000余株1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有万余株500年以上树龄的老枣树,有几十万株100年以上树龄的大枣树。内黄大枣历史悠久,是历代帝王之贡品。内黄县素有“枣乡”之称,全县现有枣林46万亩,年产鲜枣12万吨,年产值2.4亿元,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居河南省第一,全县人均红枣收入35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后河镇共有耕地7.8万亩,全部为枣树,年产量2800万公斤,产值5600万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2000元,已成为内黄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河南省红枣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县”和\"全国大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枣园地理分布和种植

内黄县红枣品种较多,现有114个品种,主要品种为内黄大枣(又称扁核酸),共644余万株,占红枣总株数的92%,栽培方式以农枣间作为主,平均每亩15-20株,有一部分纯枣园,每亩55-110株,主要分布在卫河以南的12个乡镇,即城关镇、张龙乡、马上乡、东庄镇、高堤乡、卜城乡、井店乡、二安乡、六村乡、后河镇、梁庄镇、中召乡。其中集中枣区后河镇,7.5万亩耕地全部实行了农枣间作,红枣产量达3000万公斤,位居全国乡(镇)级之首。

X是年份 Y是内黄大枣产量,单位:万公斤

土壤有潮土和风沙土两大类,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平原农业县。内黄枣树种植模式以农枣间作为主,既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稳产高产,群众称这种模式为:上有摇钱树(枣树),下有聚宝盆(花生、蔬菜),中间夹着粮食屯(小麦)。随着花生效益的下降,枣椒面积迅速扩大,形成“双红一白”(红枣、尖椒、小麦)新的种植模式,亩效益在3500元以上。 内黄大枣品质和加工产业

内黄县红枣品种较多,现有114个品种,以内黄大枣为大宗(又称为扁核酸)。内黄大枣,品质优良,个大肉厚,富有弹性,果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既可鲜吃,又可干制加工。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被海外人士誉为\"东方宝果\"。1993年以内黄大枣为原料的“冬夏枣茶”荣获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内黄大枣富含果酸、十八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果酸含量为1.13%,为枣果平均含量的5倍多,维生素C的含量是柑桔的10倍,苹果的75倍,尤其是含有的环磷酸腺苷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多种心脏病有显着疗效,对癌细胞有较强的破坏和抑制作用,是医疗保健及滋补佳品,有“百果之王”和“活微生素丸”之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红枣有增强体能、加强肌力的功效,红枣的含糖量高可以产生热量大,另外亦含优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他命,尤其所含的维他命C量,几乎居众水果之冠,因此红枣可以说是天然维他命丸。最特别的是红枣含有环磷酸腺甘(camp),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中医称其有补益功效是相符合的。红枣成份中维他命c含量很高,而且含有环磷酸腺甘及山楂酸等成份,经过研究证实以上三者均含有抑制癌症的效果,适合现代环境的健康食品。

内黄大枣由于其个大肉厚、内部组织松软,弹性好,利于加工和长途运输,可加工成为多种食品,是目前加工的上乘品种。近几年依托丰富的红枣资源,我县先后建成了内黄县冬夏枣茶公司、内黄县明星果果脯厂、内黄县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体,加工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有,年加工能力到5万吨,产值5亿元。加工品种有枣茶、枣汁、金丝蜜枣、枣醋、枣酒、香心焦枣、空心焦枣、无核糖枣、阿胶枣、酒枣等几十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乌克兰、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冬夏集团生产的枣茶属国内首创,曾获1992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轻工产品技术博览会金奖,1993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金奖和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全县红枣交易场所达200多处,年交易中转红枣15万吨,后河镇红枣批发交易市场为河南省最大的红枣批发交易市场。全县建有红枣冷库50座,红枣产业的发展还带动和促进了加工、销售、包装、运输、贮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为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内黄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枣名县、依枣富县、依枣强县”的宏伟战略目标。2002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红枣文化节,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无公害大枣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内黄大枣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这些举措打响、打靓了内黄大枣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红枣产业带动并促进了内黄林业快速发展,目前,内黄县做为河南省无公害红枣标准化示范基地,生产的红枣已成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绿色果品”。

红枣已成为内黄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及多种因素影响,红枣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影响了不少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为确保全县红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倾全县之力,促进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对这个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目标

将红枣面积稳定在46万亩,产值达到3亿元;实施枣树高接换头品种改良3万亩;发展红枣密植园1万亩;引进固定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量达4万吨以上。

二、工作重点

1.加大保护力度,稳定红枣面积一要澄清底数,对全县枣树资源进行一次详细调查,了解动态。二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枣树资源的违法行为。三要注重管理,积极探索适宜红枣生产的管理体制,提倡对零星枣区的枣树实施承包。县财政将对承包枣树的大户进行奖补。具体政策为:集中连片承包面积达到100亩、200亩、500亩,经验收亩产鲜枣300公斤以上的,分别奖补2000元、4000元、10000元。

2.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红枣品质内黄县大枣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为此,要大力实施枣树高接换头品种改良。有关乡镇每年要选取1-3个高接换头示范点,扎实做好品种改良工作。县林业部门负责做好嫁接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及良种接穗的选择、引进和供应。红枣品种改良的接穗资金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嫁接工人工资由乡、村、户三级分别按50%、20%、30%共同支付。到2012年,全县红枣品种改良面积达到3万亩。

3.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红枣质量红枣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一要创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良种密植园。有关乡镇每年建设1-3个不少于100亩的红枣良种密植园。力争五年内,全县新发展良种密植园1万亩。县财政将对发展红枣良种密植园的农户予以奖补。具体政策为: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达100亩以上且成活率85%以上的,每亩奖补200元。二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各产枣乡镇每年至少建立1个500亩以上的红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区。力争五年内全县新增红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区20个以上。新增示范园亩产鲜枣600公斤以上,好果率达80%以上且虫果率在5%以下的,经验收合格,每处奖补1万元。

4.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红枣效益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产业链条开发为载体,不断拓展红枣产业功能,拓宽枣农增收渠道。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奖补1万元、2万元、10万元、50万元。

三、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保证红枣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产枣乡镇也成立相应组织,乡镇长为红枣产业发展第一责任人。县政府将把红枣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农业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完成年度红枣发展目标在前三名的乡镇,各奖补1万元;因工作失误,影响红枣发展的,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健全体系,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的标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县林业部门建立培训中心;产枣乡镇建立培训站;产枣重点村确定1-3名农民技术员。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在重点乡镇建立三个功能相对完善、设施配套齐全的红枣专业市场。

3.加大投入,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红枣产业的扶持力度。2008-2012年,县财政将拨款900多万元用于红枣产业发展。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县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大红枣专项资金的投入。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资发展红枣事业。

参考文献:

中国红枣网http://www.daodoc.com

内黄大枣-特色农产-新农村商网 http://nc.mofcom.gov.cn 王毕妮红枣食品加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后记:

在学习产业经济这门课程之前,我认为这门课程可能会比较枯燥,无聊的学科。在老师您的授课之下,幽默的表述吸引着我,经典的案例分析的很透彻,令我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而且我认识到了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使我正确认识产业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发展的规律,基本掌握产业经济管理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感谢老师这几个星期的教导。

第16篇:产业经济学感受

看完师兄的回帖,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真切、自然。信件里没有夸张的修饰,也没有任何炫耀的地方,只有最纯真的感受,让人敬佩不已。

作为一名在校生,但同时也即将面临找工作的挑战。面对行业和职业的选择,心中有了一些感悟,但看到师兄的分享,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和明白。

我现在可能仅仅想的是如何找到自己心仪的一份工作,目前的我也在投行实习,但是对于投行业务本身确实也没有了解太多,很多东西也仅仅是一个皮毛而已,正如师兄反省的,很多财务、法律的基础知识依旧不牢固,成天感觉浑浑噩噩,这种状态我自己也非常担忧。

有时候想,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但是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碎片,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只是了解皮毛而已,但真正的deep的东西完全就是蒙的。所以你说道踏实、不耍小聪明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总以为自己很牛逼,很不得了,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殊不知你是在暴露自己的问题,宏观的东西谈多了,自然而然具体的问题你显然就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你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或者说你只是一台机器,流程化的东西你明白,被动接受太多,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的时候太少,这些恶习总会在某个时候集中爆发,因此,从现在开始,我要反思自己,开始给自己一些必备的因素,做好时间规划,踏踏实实的学习基础知识。不忘初心,不要得意忘形。

最后,感谢师兄的分享,非常真切和自然,也希望以后能够多交流,你的分享确实打消了我身边的一些疑虑,让我可以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言行。风雨路上,我们同行。

开学典礼的隆重感和厚重感,晚会的精彩和激情,至今没有褪去,仿佛还在眼前。转眼之间,进商学院已经两个多月了,期间各种酸甜苦辣,意犹未尽。先生在开学典礼的致辞,老师的发言,同学的演讲,无不是表达内心最真诚的感受。说实话,这两个月的生活非常紧密,甚至有些顾不上,总是感觉匆匆忙忙,没有停下来的机会,更没有了一些思考的空间。因此,不管是身边的人,还是自己,脑子里都在想着一个问题:要不要坚持,要不要履行承诺。当看到身边有人选择退出的时候,心中的冲动劲更加强大。因为我觉得一方面自己的生活被打乱,所有的人和事都跟预期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我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感觉浪费时间,我相信有些同学肯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从当初的激情澎湃到如今有些疲惫不堪,心中的落差还是很大的。至此,应该认真思考、筹划一些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

最近跟班里的大哥们聊了聊,也算是解除了心中的一些疑惑。首先加入和君,目的不要那么功利和直接,想认识朋友,想找到一些渠道帮助自己。反过来想,别人凭什么帮你,凭什么给你机会,难道就因为你是校友,就特殊的照顾你,我想未免太异想天开,你都没有付出,你都没有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踏实的人,那么怎么会在机会来临时帮助你了,你想多了,想简单一点。其次,关于时间分配的问题,有些时候总是在抱怨时间不够用,时间去哪儿了,仔细回头一想,如果每天把玩微信的时间缩短1/2,多看看书,写点东西,那时间不都有了吗?正如先生所说,微信撕碎了我们的生活,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人际关系,也让每个人身上多了很多浮躁和不安,总是希望多一些朋友,多一些信息,多机会。殊不知,当个人已经被微信所控制的时候,离不开的时候,那他必定会感受到时间的紧张,甚至多数时候选择缺席。最后就是一个态度问题,当别人交给你任务,你总会决定这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在工作中出现敷衍应付,所以时常会有领导批评我,但不以为然,因为你根本没有想到这件事件,你是为自己做的,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需要做好,尽职尽责,而不是应付,那样的话你会逐渐失去的很多的机会。

总之,有许多退出的理由,但我还是会坚守,我还是会履行当初的承诺,舍不得二班这个大家庭,我相信以后的路会越来越宽,而不是越来越窄。

第17篇:产业经济学作业

会计091班施建科09064127

杭州萧山产业结构简介

近年来,萧山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地方产业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为萧山区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根据我对自己家乡的了解,萧山的产业结构主要以机械汽配、纺织印染、服装羽绒、钢构网架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另外,萧山的花木业也比较繁荣,萧山花木城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我将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萧山的产业: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以钢构业和花木业为例

萧山作为一个综合发展的经济区,拥有自己特色的产同工业,在以钢构为代表的重工业和以花木业为代表的花木业都有很好的发展。

浙江省的钢结构产业,也可以说是我国的钢结构产业是从萧山起家发展的,已成为我省建设系统和地方的一个支柱产业,对建筑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很大。萧山钢结构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五分天下有其一,占浙江省钢结构建筑业总产值的45.2%。萧山钢结构行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在全国各地打响了东南网架、大地网架、杭萧钢构等萧山钢结构品牌,这是一笔宝贵资产。面对这样一个产业前景,如何把握机会,乘胜发展,上更高水平,有待我们去研究。

花卉苗木成为萧山农业的一张“金名片。花卉苗木是浙浙江省杭州市萧萧山区农业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全区花木种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15万亩,2009年实现产值15.4亿元,销售收入13..5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8%和12.5%,连续15年保持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伴随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花木信息中介、苗木收购、运输物流等服务行业逐渐形成,还产生了专门从事苗木扦插、嫁接、种植、起苗、装运等专业队伍,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条龙的服务链条。

(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萧山花木在坚持以花灌木为主导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优品种,优化苗木品种结构,改变了原有新品种引进滞后的面貌。同时,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生产多元化的花木产品,在以培育大型市政和房地产绿化用苗为主的情况下,积极抓住庭院绿化、居民个人消费的潜在市场,培育一些造型、精致的产品,极大地拓宽了产品的销路。

(三)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的花木企业认识到了科技对效益提升的作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技术,通过设施栽栽培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喷灌、滴灌等先进设施在绿化苗木生产上的应用逐步推广。

(四)制定花木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萧山花木大力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降低种植密度,提高科学套种,加强整型修剪,提高植株的可观赏性,促进根系生产、提高移植成活率。先后制定了桧柏、瓜子黄杨、桂花、花叶络石、小丑火棘、蝴蝶兰等花木品种的生产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使萧山的花木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的青睐度进一步提高。

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萧山区已初步形成以轿车轴承、智能型高压成套电器与低压断路器以及泵、减

速器等为代表的机电基础件产业集聚区块;形成了佳力科技、欣美成套电器、万向精工等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围绕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产业化,萧山区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至目前,全区80%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都建立了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已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45家,其中省级以上18家,市级27家。

佳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我家的附近,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经营的民 营高新技术企业,被列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省技术进步优秀企业、省专利示范企业、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省安全 生产标准化企业、省工商企业信用AAA级„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和银行信誉AAA级企业。注册商标“佳力”系浙江省著名商标。

该公司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科技团队,现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例如风能设备的研制等等,公司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科技团队,走在萧山高新技术发展的前列,成为其他新兴企业学习的模范。

总结:

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传统老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传统产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改造,做到与技术发展同轨,同时结合自身产业的基础优势,以及地方政策对于传统产业的支持,才能立足于社会。

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萧山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新技术企业要学会整合资源,以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开发新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构建企业自身的文化特色,企业只有练好内功,增强素质,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第18篇:产业经济学简答题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 (5*5分 当做论述题回答)

1.为什么市场经济国家也有国有企业? P15

1.自然垄断。对于像铁路和供水、电力等行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特征。它固定成本很大,但是一经建成,可变成本就很小,这种行业因此常常需要一个很有实力的公司来提供,但只有一个企业就会形成垄断。垄断企业常常会高于市场竞争价格定价,产出水平也较低,从而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并导致经济效益损失。因此政府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对产出和价格进行管制,以降低自然垄断带来的不利效应。 2.资本市场失败。私人部门投资者往往喜欢投资短期收益的项目,而对于具有长期获得回报且风险较大的项目投资偏好差。因此就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开发银行为这样的行业融资或建立国有企业来运营。

3.外部性。由于一些诸如钢铁、医疗等基本生产要素行业产出对其他产业具有正外部性,且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具有外部性特征。导致市场自发条件下,私人投资者不愿意投资,从而导致这些对整个经济有益的产业得不到足够的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可以抵消正外部产业和公共品市场自发投资的不足。

4.社会公平的角度。诸如邮政和医疗等行业,如果由私人投资话,住在偏远地区的人将无法获得邮政服务;穷人因为更高的出保风险和较低的支付能力将无法得到医疗保障。国有企业可以为穷人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

2.简述形成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P55 (1)规模经济壁垒。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新进入的企业只有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才能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益,在这之前,新企业的成本一定会高于原有在位企业。例如钢铁、化工行业。

(2)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的资本量是指企业进入某一产业时最低限度的资本数量。必要资本量越大,筹措越困难,壁垒就越高。

(3)绝对优势壁垒。所谓绝对优势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和控制、技术专利、分销渠道以及与客户的密切合作等资源获得方面具有优势,张我一个或多个重要资源。 (4)产品差别壁垒。在为企业通过长期的产品差异化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对于新企业,要想方法使公众相信新企业的产品与众不同,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度,无疑要比原有企业花费更多的广告和设计费用。

(5)阻止进入行为。指现有企业通过相互协调、实施控制产业利润率、形成过剩产能供给、针对新企业的歧视价格等一些阻止进入的策略和行为。

(6)制度性壁垒。企业经营需要获得标准和执照,或者资金筹措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例如进出口的许可证和差别性的税收壁垒。

3.简述目前广泛使用的有关市场势力的测度指标。 P44-45 1.贝恩指数 B=πe/V πe是经济利润,V是投资总额;则贝恩指数为πe/V,衡量的是每单位投资取得的经济利润。贝恩指数逻辑认为,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经济利润,那么通常表明市场上存在垄断利润,且经济利润越高,代表垄断能力越强。但是现实中,垄断者并不一定能获得垄断利润,而且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也不一定是由垄断造成的。因此,该指数在长期中是适用的。 2.勒纳指数

L=P-MC/P,或因为P-MC/P=1/ε,故L=1/ε

L是勒纳指数,P是价格,MC是边际成本。勒纳指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大表明市场结构垄断的因素越强。该指数优势是避免了须从销售额资料来推断垄断势力的技术问题,只需要从企业价格与成本两方面数据。局限是1.无法反映企业为垄断而采取的行为2.边际成本往往由平均成本替代,造成该指数较大的误差3.该指数要求相比较产业所有产业的产品质量必须要固定统一,很难做到。 3.托宾q q=R1+R2/Q q为托宾指数,R1为股票的市场价值,R2是债券的市场价值,Q是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q>1说明企业资产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以当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终止成本,意味着企业在市场在市场中能获得垄断利润,q越大说明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越大,垄断越显著。但是该指数的局限是计算市场价值和重置成本存在数据获得困难。

4.何为工业化?其度量标准有哪些? P230

工业化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整个社会,从已经工业化的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诸部门说明。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工业化的程度一般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往往是轻纺工业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到第二阶段进入重化工业化,重工业和石化化学工业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反映重化工业化过程的指标是霍夫曼系数

5.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的异同点有哪些? P26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同质的商品有很多卖者,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例如,许多农产品市场就具有完全竞争市场这些特征。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

垄断竞争是指这样一种市场结构,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例如,汽车加油站集团,快餐食品集团,理发店集团等。

6.怎样理解规模经济形成的经济效益与促进竞争之间的矛盾?

这是经济学家马歇尔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他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例如以长途电话为例,如果有许多企业开展竞争,去铺设各自相互重叠的通讯网,无疑会导致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但让其中的一家企业扩大规模,将所有的业务都交给它经营,反而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充分享有规模经济,对提高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但是,每个产业的市场规模都不是无限的,当有限的市场规模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行动碰在一起时,必然导致生产越来越集中,企业的数目不断减少。最终有可能形成一个独霸市场的垄断寡头,从而使它获得人为操纵价格的力量。即使在少数几个企业占有某一产业大部分生产的垄断市场上,它们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也常常可以通过合谋或组成卡特尔等形式,控制这一产业的价格,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一句话,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令人垂涎欲滴,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往往导致垄断的发展。它将使价格机制失去作用,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遭到扭曲,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被人为地扼杀,整个经济活动失去了活力。规模经济和竞争的活力之间这对难分难解的矛盾,最早是由马歇尔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揭示的,因此后人称这对矛盾为“马歇尔冲突”。

7.简述三级价格歧视低效率的可能来源。P99 1.垄断的低效率。因价格高过边际成本,导致产出遭到限制,从而导致产出的低效率。 2.消费低效率。由于不同消费者为同一产品支付的单价不同,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各不相同,这样就可能没有利用进一步交易的机会,从而导致低效率。例如某人购买第一单位产品愿意支付10美元,待购买第二单位时愿意支付9美元,因此他对于消费两单位产品共愿意支付19美元,但如果厂商索取单价10美元,他就不会消费两单位商品。

3.消费者为得到低价,可能不得不花费资源,而厂商从这种花费中又得不到好处。例如消费者为得到旅行的低价优惠,而不得不花费时间排队等候。

8.简述逆向外包的动因。P265 第一,.服务质量的满足和获得创新资源。随着发展中国家对产业升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发张中国家对能够提供价值链高端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发展中国家缺乏创新人才,需要通过逆向外包来解决高级劳动要素供给。

第二,相对成本套利。追求规模经济和低成本是服务外包的动力因素。通过相对质量的劳动用工成本可以解释逆向外包现象的发生。由于近来发展中国家的用工成本和发达国家较接近,因此发达国家会选择将一部分原来离岸外包的业务撤回,甚至发展中国家也会主动通过逆向外包来进行成本套利。

第三,国家或者企业战略。例如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逆向外包战略,服务提供商在本土以外建立离岸中心或外包基地,吸引当地优秀员工并开辟市场,进一步扩大实力,有利于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第四,关注规避或者靠近市场。

发展中国家通过逆向外包可以规避发达国家的签证关注,在发达国家建立基地和办事处、招聘当地工作人员,也能够更加靠近市场,方便发达国家进行离岸交付,此外客户所在国内数据处理及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也有助于开发哪些不希望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外包至境外的发达国家的更大客户群。

9.举例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实施捆绑销售?【画出书上的表格】 P103 假定有两类消费者,以及两款不同软件。两类消费者对于两款软件的支付意愿如下表:

为简化起见,假定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只关注收益最大化。现在考虑两种不同的定价策略。首先,假定分别出售每一种产品,收益最大化的策略是对每一种软件都要100美元,如果这样,可以卖掉两套文字和电子软件,最终收入为400美元。但是,当实施捆绑销售,每一组软件的价格是220美元,最终将得到440美元的收入。显然,捆绑销售策略比分开销售更有吸引力。

10.为什么政府经常对生产性服务业加以管制?

现代生产型服务是为其他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主要用作是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供生产效率提供保障。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 但是服务业的自由进入和开放对于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对于许多国家的政府来说,一些服务行业经济属性之外的兼有属性可能会被过分看重,从而对其实行国有垄断经营。例如,金融行业涉及国家的金融安全问题,电信行业涉及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文化传媒行业往往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等。因此在许多国家,这些服务部门都是国有垄断经营,不允许民间资本以及外资进入,存在着政府管制。

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如下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高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知识基础上的产业,中高级人才资源对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特别重要。目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的重要瓶颈。但生产性服务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实现与教育平台、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联动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才能最终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目前我国还存在许多非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企业有各自的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整个行业的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难以实现统一,也因此造成难以监管的现象。所以,制定各类服务业有效的服务标准及管理机制,将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尤其是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多数企业只是提供服务链上的低端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科技技术的推动者、使用者与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

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合作机制。受地方部门利益驱使,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与工业领域相似的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不可避免地降低了集约化增长效率。为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的发生,基于产业链基础上的区域分工协调机制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要加强分工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分工中合作,不断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11.简述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时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他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一句话,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令人垂涎欲滴,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往往导致垄断的发展。它将使价格机制失去作用,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遭到扭曲,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被人为地扼杀,整个经济活动失去了活力。规模经济和竞争的活力之间这对难分难解的矛盾,最早是由马歇尔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揭示的,因此后人称这对矛盾为“马歇尔冲突”。

12.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P299 1.比较优势基准。

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首先必须建立在地区经济优势的基础上。比较优势基准包括该产业具有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是指一国从事相对成本更低的产业,该产业就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该产业将具有竞争力。 2.筱原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 筱原基准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可以挑选出随着经济增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增长,高收入弹性的产业将在产业结构中占据更大的份额。收入弹性基准要求产业结构与国民收入增长相适应。根据生产率上升基准可以挑选出经济技术进步最快的产业,当某个产业在技术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时,该产业会迅速增长。 3.赫希曼和罗斯托基准:产业联系 该基准认为,主导产业应该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的产业,只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比较大的产业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环境和劳动内容基准

环境基准是指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以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又不至于造成过密集中的环境为选择基准。劳动内容基准是指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并把能够提供安全、舒适和稳定的劳动岗位作为选择基准。

13.简述结构性进入壁垒的种类 P157 1.绝对成本壁垒:在位企业在任意产量下的平均成本都比潜在进入者低,因此在位企业可以以高于自身成本,低于潜在进入者成本的价格出售获得利润。

2.规模经济:某些特定行业存在要长期才能达到的最小生产规模,否则就会造成成本过高。3.多工厂经营:有些行业需要投资经营多工厂才具有低成本,即初始资本投入量大。 4.网络外部性:某些产品产生外部性,消费者购买数量越多,从此商品中获得的效应水平就越高,从而增加对该产品的需求。因而在位企业就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形成了较潜在进入者的在位优势。

5.行政制度壁垒:政府认为某些行业适合少量企业,因此通过制度来限制进入行业的企业数量。

14.简述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势力之间的关系。P59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集中度直接决定着市场势力的大小;在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势力越大。

(1) 当企业实力对称时,并不需要大量相同的企业,就可以古诺模型的绩效接近于完全竞争的绩效。当企业实力对称时,产业中的厂商数量越多,市场实力越小。 (2) 当企业实力不对称时,

对于有n个企业的一般古诺模型,每个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i(qi)

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势力越大。

第19篇:产业经济学练习题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

2.产业经济学 3.马歇尔冲突

4.可竞争市场:可竞争市场(英语:Contestable market)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出没有成本的市场。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害。进入退出壁垒(Barriers to entry and exit)很低;一个绝对可竞争市场是完全没有进入及退出壁垒的。可竞争市场具有“打了就跑”(Hit and run)理论的特点,即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谋取短期利润,当市场中的已有企业降低价格以回击新竞争者时,竞争者便立刻退出市场。因此这种情况下,即使市场上仅有一个企业,该市场仍然极具竞争性。

二、简答题

1.简述产业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关系。2.简述产业的几种主要分类法。

3.产业经济学家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各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4.简述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2.欧美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 产业主体:企业

一、名词解释 1.交易费用 2.团队生产:所谓团队生产,指由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照分工合作和专业化的原则组织起来参与生产活动。

3.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4.共同财产问题 5.延留义务交易

二、简答题

1.简述威廉姆森对纵向一体化原因的解释。

2.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的组织成本包括哪几个方面? 3.简述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对企业性质的认识。

三、论述题

1.试述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动机。

2.按照科斯的观点,试论述企业为什么会产生。

第三章 产业组织:S-C-P范式

一、名词解释

1.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

2.沉没成本 3.广告密度

4.兼并: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通过以现金方式购买被兼并企业或以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全部债权债务等为前提,取得被兼并企业全部产权,剥夺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merger,《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merger一词的权威解释是:“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定或更多的公司。”

5.勒纳指数

二、简答题

1.请简单阐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典型学派及主要观点。

2.相对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的相对法主要有哪些? 3.请简单谈谈企业应通过哪些手段来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

4.简述广告行为市场结构的影响。

5.简述SCP模型中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谈谈企业兼并的动机以及影响。

2.什么是技术进步?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章 产业组织:寡头垄断 请看WORD课件。

第五章 产业组织:定价策略和行为

一、名词解释 1.价格歧视 2.搭配销售 3.两部收费 4.掠夺性定价 5.限制性定价

二、简答题

1.简述价格歧视的类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价格歧视的动机和实施条件。

第六章 产业组织:企业纵向关系

一、名词解释 1.纵向一体化 2.纵向约束 3.进场费 4.专用性资产

二、简答题

1.简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负面效应。

2.简述纵向约束的基本形式。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动机。

第七章 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结构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产业结构优化

4.产业结构合理化

5.产业结构高级化

6.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二、简答题

1.简单阐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2.简单阐述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3.简述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

一、名词解释

1.区位

2.产业聚集

3.产业布局

4.原料指数

5.区位重量 6.产业集群

二、简答题

1.简单阐述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九章 产业关联:投入产出与波及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关联

2.产业波及

3.直接消耗系数

4.完全消耗系数

二、简答题

1.简单阐述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内容。

三、材料题

三次产业不注重协调发展的后果。参看相关资料。!!

第十章 产业发展:规律与战略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发展

2.产业发展战略

二、简答题

1.简单阐述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2.简述新兴产业形成的原因。 3.简述新兴产业形成的路径。 4.简述平衡增长理论的具体形式。

5.简述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产业发展战略。

第十一章 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一、名词解释 1.技术创新:PPT 2.渐进性创新

3.产业技术创新:A-U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类型。2.简述产业技术创新的熊彼特分类。

3.简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的网络效应。

第十二章 产业贸易:分工与贸易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分工 2.产业间贸易 3.产业内贸易

二、简答题

1.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解释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

3.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4.简述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条件。

第十三章 产业竞争:竞争力与安全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竞争力

2.竞争优势

3.核心竞争力

4.产业安全

二、简答题

1.请简单阐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产业竞争力的实质。

3.简述作为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之一的波特“钻石模型”。

第十四章 产业标准:订标与锁定 了解

第十五章 产业管理:规制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管理

2.产业管理体制

3.产业规制

4.自然垄断产业

5.放松规制

6.产业政策(组织、结构、布局、技术)

二、简答题

1.请简单阐述产业规制的主要模式。2.简述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20篇:产业经济学论述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1、产业组织理论、定义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专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范畴。这里的企业关系包括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等。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产业经济学1)

2、SCP分析框架内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SCP框架)。

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产业经济学1)

3、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行业集中度,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产业经济学3)

4、马歇尔冲突、

是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出的关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二难选择命题。认为规模经济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有用,但这又容易导致垄断,反过来就会使经济运行缺乏原动力,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5、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 (1)利润率(收益率)指标:

R=(π-T)/E 式中:R——税后资本收益率;

π——税前利润;

T——税收总额; E——自有资本。

(2)勒纳指数(Lener index) 勒纳指数度量市场绩效是通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的计算进行的。其计算公式为:

• L=(P-MC)/P • 式中:L为勒纳指数;P是价格;MC为边际成本。

• 可以看出,勒纳指数越小,则竞争程度高,垄断程度低,市场绩效显著,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勒纳指数越大,则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垄断性越强,市场绩效越差,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

• 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高程度,但是却难以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 (3)贝恩指数(Bain index) 贝恩把利润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种,这样就克服了简单利润率计算所存在的弊端。 • 会计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α=R-C-D (9.3) 式中:πα为会计利润;R是总收益;C是即期总成本;D是折旧。 • 经济利润计算公式为:

πβ =πα -iv (9.4) 式中: πβ为经济利润;i是正常投资收益率;v是投资总额。 • 于是贝恩指数公式为: • B= πβ /v • 贝恩指数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润(或者说经济利润),那么一般情况下就表明该市场上存在垄断势力,且超额利润越高,垄断力量越强。可见,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与勒纳指数相比,所要求的基础数据相对比较容易取得,产生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6、掠夺性定价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意思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

掠夺性定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①掠夺性定价中出现的价格下降,一般的暂时性的。如果价格降低到成本以下,发起企业就应承担亏损,但是把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之后,发起企业往往会再度把企业价格提高到获得收益的水平,这个过程是“先亏损后赢利的”。 ②在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发动暂时性降价,实质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因而只有在有效控制供给量的前提下,发起企业在驱逐对手之后才进行提价。

③一般采用掠夺性定价策略都是市场上势力雄厚的大企业,只有这样才具备长期忍受低价造成亏损的能力。(产业经济学3)

7、限制性定价的定义及特征

⑴短期限制性定价,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方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 ⑵动态限制性定价

做法:市场主导企业是定立一个高价,然后 随着新企业进入逐渐降低价格。现实经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产品刚刚导入时价格定得很高,然后迅速回到竞争性价格水平。(产业经济学3)

8、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相互关系

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产业经济学3)

9、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1)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五个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业微乎其微

工业化初期 :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

工业化中期: 第二产业主导,第三产业地位上升,工业重心 有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

工业化后期: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信息产业增长加快 后工业化时期: 产业知识化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看

第一产业内部:粗放型→集约型→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种植型农业→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工厂型农业

第二产业内部:轻纺工业→基础性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 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

第三产业内部:传统型→多元化型→现代型→信息产业→知识产业 (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 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

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10、产业结构优化的定义和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供给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11、产业结构形成和变动的因素 变动的因素:

一、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12、赤松的雁行形态理论是什么?

“雁行理论”是被用来描述某一产业(如棉纺工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是赤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提出,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13、产业关联的定义及分析方法、

定义: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地、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被称之为产业关联。 分析方法:

14、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

投入产出分析法概述

从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联系来看,一个产业的产出就是另一个或一些产业的投入,一个产业的投入就是另一个或一些产业的产出。投入产出分析(简称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产品等)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产物

15、产业布局、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产业经济学1)产业布局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产业布局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6、产业组织政策、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17、主导产业及其特征、

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和广泛的直接、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

基本特征:①是在地区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门化生产部门; ②具有较高的生产增长率、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④与其他部门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其发展具有连续性,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18、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在逆矩阵系数表上,行向量的值反映了该行所对应的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受其他产业影响的波及程度,也就是感应度大小。

影响力系数:纵向量值则是反映了该列所对应的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其他产业影响的波及程度,也即是影响力的程度。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反映了一个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的产业关联强度。(产业关联)

19、产业波及(产业关联6)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 20、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21、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产业政策是产业经济学的应用及研究目的之一。 (产业经济学1) .产业政策:概括地讲,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2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

(1).产业组织政策: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2).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情况,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制定并实施的有关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方式、产业间及产业部门间比例关系,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它旨在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体系。

(3).产业结构政策五个基本要点: ①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是指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即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的合理化、高度化与高效化;

②产业结构政策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③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含有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衰退产业援助政策、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等构成的政策体系; ④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

⑤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主体是企业,还有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合力。

23、产业规制

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24、产业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影响产业集中度的核心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影响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产业竞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等。

25、制约产业布局的因素

传统视角下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

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还包括经过人类改造利用后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三、人口因素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

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

四、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历史基础、市场条件、国家的政策、法律、宏观调控、国际政治条件、价格与税收等。

五、科学技术因素

 市场集中度衡量指标 二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现代视角下的影响因素 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 新区位因素 论述题:

26结合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试论述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理论基础及原因。 自然垄断是指由某些产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产业)或其业务领域的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垄断。(产业组织政策)

27、论述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企业兼并的动机: (1) 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

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 资本。 企业兼并是一把“双刃刀”,它所产生的效应既有积极的

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 , 进入壁垒的形成

产业政策

一是积极应对危机、全力保增长。指导地方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完成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实施细则的研究制订工作,协调各方面推动实施。配合有关部门制订实施部分工业品下乡政策,拉动内需、促进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关注和支持工业设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行业。

二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研究制订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制定完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水平低下的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着力解决一些工业行业产能过剩、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是丰富完善促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和通信业领域鼓励发展的方向。根据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变化,修订汽车、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制订农药、乳制品、工业设计发展等行业和领域的产业政策。

四是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认真分析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制定规范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产业集聚、集约使用土地、节约利用资源和集中治理污染。组织开展产业转移方面的政策研究工作,引导和推动东部地区工业向中西部地区合理转移。

五是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建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机制,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安排原则、项目管理程序。研究编制了技术改造项目和产品目录,明确技术改造的方向和重点,引导社会投资。配合有关单位组织实施了技术改造项目。

六是健全行业准入管理制度。继续深化车辆生产准入管理改革,不断完善管理内容,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组织实施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电石、铁合金、焦化、纯碱、轮胎等行业准入工作的“后管理”,积极开展电解金属锰、黄磷行业准入管理。严格规范农药生产准入管理。

七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指导意见”,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

八是广泛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展“促进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政策措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工业发展中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推进产业政策决策的科学化。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既要看到各种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年,产业政策工作必须把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任务,把更多地关注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约束条件作为主要政策着眼点。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根据行业经济技术特点和企业性质,分类推进各行业、各领域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研究出台汽车、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

第二,加大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市场。落实下达工业领域年度淘汰落后目标,层层分解到地方、企业,明确责任主体。研究建立地方政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责任制度,加强对各地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检查。

第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落实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研究制订促进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第四,合理引导和推动产业转移。进一步对各地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规范地方政策竞争问题入手,进一步研究制订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合理转移。

第五,落实和完善重点行业产业政策。协调财税、金融等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侧落实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做好钢铁、水泥行业发展情况的跟踪、政策协调和研究工作,贯彻落实钢铁、水泥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实施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提高社会对工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工业设计加快发展,推动工业发展由大变强。

第六,继续健全行业准入管理。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加强生产一致性监管。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健全焦化、电石、铁合金、黄磷等行业准入管理制度,研究制订碳酸钡、碳酸锶、轮胎等高消耗、高污染石化行业的准入条件,完善行业准入管理体系。

1.试比较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规制模式的异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答:(1)产业规制模式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规制类型。当代西方产业规制可以区分为三种主要模式,它们分别是“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和“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

(2)三种模式的异同点(侧重差异)。民间主导产业规制,它突出强调的是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政府通过市场引导企业;政府主导产业规制,它突出强调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因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往往直接伸向企业,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业;政府民间平衡模式,突出强调的是,市场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重要性,寻求其自由与有效的保证,从而保护产业的运行环境,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率。

(3)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对于美国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模式的借鉴:应当在塑造我国企业作为市场真正主体方面继续努力,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办法,彻底切断传统的政企联系,给企业以进人市场自主活动的自由和相应的压力。 对于日本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模式的借鉴:给我们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时培育政府与市场两因素相融合的产业规制模式,处理好政府同市场的关系,合理转变政府职能,寻求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等,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德国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模式的借鉴:德国经济所具有的一些鲜明特色,比如以稳定求发展,建立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等等,都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2.试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答: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3、当前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综观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产业政策时间的得失,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 (1)中国的产业政策正从单纯的赶超模式和差别化的政策手段向更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市场功能和提供信息的方向转变.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信息性的,引导性的,具有市场补充功能的产业政策将成 为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形式;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功 能性的产业政策将逐步取代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预料,随着从 1996 年开始 的\"九五\"计划的实施,及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而作的努力,产业政策在宏观 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并对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导向作用.

(2)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一定要深入研究客观经济规律, 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 而不能只凭主观愿望, 一厢情愿地搞经济建设.特别要强调注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3)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而不能只讲产出,不讲投入,搞群众运动,搞\"五小\",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4)产业结构的制定在着眼于国内的供需自我平衡的同时,也要能着眼于国 际市场,争取进人国际市场大循环,保持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当然这段时期未 能加入国际市场也有客观原因的存在.

(5)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不能单靠直接的财政支持,而应讲究各种措施并用, 特别应多使用间接手段来诱导.

(6)产业政策的实施基本单位是企业,要改变以往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提高 企业主体地位,增加企业活力.

(7)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要改变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 分割.要加强地方与地方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和协作体系.

4、论述产业规制模式和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主要模式

答: (1) 产业规制模式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规制类型.当代西方产业规制可以 区分为三种主要模式,它们分别是\"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政府主导型产业 规制\"和\"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 (2)三种模式的异同点:民间主导产业规制,它突出强调的是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政府通过市场引导企业;政府主导产 业规制,它突出强调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因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往往直接伸向企业,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业;政府民间平衡模式,突出强 调的是,市场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重要性,寻求其自由与有效的保证,从而保护 产业的运行环境,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率.

(3)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对于美国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模式的借鉴:应当 在塑造我国企业作为市场真正主体方面继续努力,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办 法, 彻底切断传统的政企联系, 给企业以进人市场自主活动的自由和相应的压力;

(4)对于日本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模式的借鉴:给我们构建我国市场经济 体制时培育政府与市场两因素相融合的产业规制模式,处理好政府同市场的关 系,合理转变政府职能,寻求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等,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5)对于德国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模式的借鉴:德国经济所具有的一 些鲜明特色, 比如以稳定求发展, 建立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等等, 都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5、试述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答:创新的概念,创新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创新对产业结构的间接影响。合理与协调的地区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当地区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或不协调时,非常有必要进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非常有必要促进地区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所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将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地区经济增长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经济增长从总体规模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 而结构优化则从产业技术水平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演进,其实质是通过结构改善来提高产出和效益水平。两者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 演进,而结构演进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演变决定着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合理、高效的地区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必备条件。 要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发展必然要求地区产业结构的良性演变,就必须努力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是每个国家,特别是国土较大的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大课题。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 阔的大国,地区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6、试论述产业政策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答: (1)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2)实现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 (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7.行业管理的总目标和模式选择

答:(1)行业管理的总目标,就是要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前提下,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彻底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部门集中管理体制,改变部门规划割裂行业规划、部门管理阻碍行业管理、只有部门管理没有行业管理的不合理状况,按行业规划、按行业组织管理,充分扩大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发展民营企业,促进和加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横向联系和联合,加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企业充满活力的经济管理体制。(2)行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产业界与政府相互作用的行业管理模式。

8.论述: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企业兼并的动机多种多样,主兼企业和被兼企业的动机也不相同: (1)主兼企业的动机:① 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②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 ③ 降低市场进人壁垒。 ④ 减少资产经营风险。 ⑤ 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 (2)被兼企业的动机:① 减少资产经营风险。 ② 避免破产。 ③ 回收资本。 (3)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① 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 ② 进入壁垒的形成。

10.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答: (1)增长极模式。我国借鉴增长极的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也要推行这种战略。

(2)点轴布局模式。我国产业布局中比较公认的两种点轴模式是:“T”型模式和“弓箭”型模式。

(3)网络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是点轴发展与布局的延伸,是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一种。

布局模式。我国东部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属于这种开发模式。 (4)区域梯度开发模式。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

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梯度理论认为我国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带,根据其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它们分别被认为是高梯度、中梯度和低梯度地区,因此可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产业扩散的基本脉络。

1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答:在工业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起先导作用,除高新技术自身的产业化外,它还担负着改造传统产业和农村经济的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和主导力量。而且,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第一支柱产业。这是因为:(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2)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动力。(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与效率。正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的重视。

12.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答: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竞争机制被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最优组织形式,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创造市场秩序和最优经济社会。政府不要过多干预经济活动。

13.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答: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以再造投资环境优势,进一步扩大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

(2)优化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高度化 (3)正确处理区域性引进和全方位吸纳的关系,施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4)转换引资方式,增辟融资渠道,实现产业吸纳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

(5)正确处理吸钠国际产业转移与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系,对国内市场实施有效保护

14.大型公司在行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集中性和聚合性这两个本质特征,决定了大型公司是构成行业的最重要的企业实体,行业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型公司这一行业最重要的企业实体的作用的发挥。 (1)大型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决定了大型公司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由于大型公司在行业中所占的生产比重大,而且联结了一大批中小协作企业,其产、供、销组织与管理上的任一重大决策,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管理中最基本的规划、协调职能的实施,都无法离开大型公司的配合。因此行业管理必须与大型公司的生产经营相互协调,不管这种行业管理职能是由同行业企业自发组织的行业组织实施,还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加以实施,或者是行业组织、跨行业经济团体以及政府部门联合实施。

(2)集中性表明了一个大型公司不是一个工厂或企业,而是拥有一大批下属工厂或企业;聚合性使行业中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大量中小企业在生产技术上与大型公司发生了紧密联系。故而大型公司与一般中小企业在集中性和聚合性方面的本质差别,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应为:大型公司除了具有企业管理职能外,还具有局部行业管理的职能,而一般中小企业只有企业管理职能,没有行业管理职能。

大型公司的局部行业管理职能集中体现在对所属工厂、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划、协调和指导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大量的协作配套企业的引导和影响上

15..试论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答:产业组织学者不再简单地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他们发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从短期考察,可以把市场结构看成是既定的要素,作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环境,市场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归纳起来,在短期内,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16.试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举出世界上执行中小企业政策比较成功的家及其政策主张。

答: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 (1)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2)满足人们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作为大企业垄断的制约力量,促进市场竞争。

(4)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5)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宽松的外围环境。 (6)扩大税基、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7)充当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8)促进农村发展与进步,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农村市场,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内容体系:结构转换促进政策;经营基础强化对策;小规模企业扶持对策。

《产业经济学岗位职责.doc》
产业经济学岗位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