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导游词

2020-04-05 来源:导游词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大足导游词

大足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驰名中外的大足石刻观光游览,我是此次旅游的导游,我姓凌,大家可以叫我小凌,但是不要叫我凌导哦。希望我们珍惜这相聚的好时光,共享“大足之旅”。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大足石刻的概况。

大足位于重庆西部,距重庆主城区160公里,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我国晚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修建于晚唐、五代,兴于两宋,可以说大足石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石窟艺术的一座丰碑,是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大型石窟造像群,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处石窟最具特色。这些都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并于1999年正式荣登《世界名录遗产》。

各位游客朋友请随我进来,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的就是千手观音造像了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88平米的石壁上难以数记的手如孔雀开平,无一雷同,且每只手掌上还有只眼睛,那么这个千手观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据说,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开这个谜。但数来数去,终因手的分布过于纷繁,一直未能数清。于是,数手竟成了一个难题。据传清代时期贴金箔数出1007只手,2009年投影仪拍照,电脑测绘有829只手,然而到了今年,大足石刻的一次修复中,反复梳理数出830只手,终于确认手的数量。古代的艺术家打造出了一尊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堪称“天下奇观”。

千手观音的出现,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千手观音原来是印度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庄王有三个公主,大公主叫妙金,二公主叫妙银,三公主叫妙善。妙善自幼出家修行,父王不让她去,她坚决要去。她所在的庙子住了500个大和尚,妙庄王一把火把这庙子烧了,500个尚都被烧死在里面。她父王作了恶业,身上长了500个大脓疮,什么药都用了也无济于事。医生说非要亲骨肉的一只眼一只手作药,才能医好。大公主不愿意,二公主舍不得。只有修行的三公主妙善,听说要亲生骨肉的一只眼和一只手才能治好父王的病,自己就挖了一只眼,砍了一只手给父王作药。父王服药后,全身脓疮消失,身体康复。妙善的大孝行为感动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召见妙善公主说道:“你这个大孝子,舍了一只眼、一只手,我就还你一千只眼、一千只手。”这样,妙善公主就成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来到了我们美丽的大足,这千手代表法力无边能挽救众生于危难,这千眼则表示智慧无穷,可谱观世界,明察秋毫。所以呢我们就有了“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说法。

好了,各位游客,请跟紧队伍,我们进入下一个景点

推荐第2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家好!今天就由小秦带着大家去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在1999年就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咱们重庆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唐宋摩岩造像万余尊,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著名石刻相对,大足石刻不仅保存完好,艺术精湛,而且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在参观前,我们先认识大足这个地方。重庆的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造像集中,技艺精湛,表现“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点,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其中最着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

据说,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这些石刻像的特点是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其中最精彩的是几座观音、文殊和普贤的造像。可惜,时间太短,我们没有前往。

大家跟我往前走,去参观宝顶山的石刻。看,这就是宝顶山的石刻。它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近万尊形态各异的佛教造像,紧紧密布在长达500米的陡峭崖壁上。在风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组造像叫牧牛图,它是国内罕见的一组长卷式组雕,一共有30米长,刻了十头牛,十个牧人。如果不介绍你自己看的话,会以为是表现当地老百姓放牛的情景。其实在这里它是根据牧牛的方式来表现佛教修行的过程。牛呢,比喻人的心,牧人就代表了修行者。你看第一组图叫“未牧”牛在没有驯服的时候,这个缰绳绷得直直的,所以佛教认为人的心在没有经过调服之前跟这个牛差不多,心猿意马不得安分,到了第二组图像,这个叫回首,你看牛慢慢的就回头了,这就预示苦海无边,还得回头是岸,而且牛回头时因为牧人在鞭打它,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人在没有自觉的时候,他也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这就强调一种戒律。经过不断的修行和调教,人牛的关系比较融洽了,两个牧人坐在一块开始谈笑风生,牛在一边鼓大眼睛,竖起耳朵来偷听,你看经过一定的调教与修行,牛呢最后是缰绳也没有了,鞭子也不见了,它就强调那种自觉性,当一个人自觉了以后呢,制度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佛教在这里就通过这种牧牛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悟禅入门,调服心意,而且我们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当时赵智凤如果雕的是一部佛经,可能我们都没法看懂,他就把深奥的佛教教义用一种通俗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个特点

下面,我们再看看另一组。这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它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我们观看这里的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图画。你们有这个感觉吗?哈哈,小朋友都点头了!

大家慢走,要上台阶了,注意安全。大家再看看这组啊!这《释迦降生图》是颇有趣味的。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水从何来?原来在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精明的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种匠心独运,不能不使人感到钦佩吧?

此外,里面还有的故事也很有教益,如:酗酒有罪,劝酒更有罪;会做事的人听大事,不听小事,看大事不看小事等等。你们看了一定收益匪浅的!我就讲解到这里了,请大家自由参观,也请大家注意保护文物和保持环境卫生。

-

推荐第3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我姓胡,大家叫我小胡就可以了。接下来将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在1999年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的历史很久远,最初开凿于公元前650年的初唐,历经晚唐、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于是规模大幅提升,明清时期也有所发展,石刻的内容得到扩充。最终形成了现今规模庞大的,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

大家闻名而来,知道大足石刻已历经千年,如今这些石像的音容相貌依旧栩栩如生,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深厚的佛教气息。它的题材的确是以佛教为主,内容为释儒道三教合一,它规模庞大内容丰富,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年年游客络绎不绝。下面我会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两处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城区东北15公里,开凿于南宋淳熙六年,历时70余年,创始人是宋蜀的名僧赵智凤。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佛教圣地之一,历来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鼎”的说法。宝顶山石刻造像是以大佛湾为中心的,共有13处景观,其中大佛湾的时刻造像最具震撼力,它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好,保存最完整。大佛湾是幽深的马蹄形山湾,当年赵智凤大师是以小佛湾为蓝本雕刻出了宏大的大佛湾。它的各种雕像达15000多躯,这些雕像设计很精巧,无一雷同,打破了“千佛一面”的说法。其中有巨型雕30多幅,最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千手观音,地狱变像,释迦涅槃圣迹图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要属千手观音了,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流光回转。事实上这只是大佛湾的闪光点之一,在游览路途中我们会亲自见到各处雕像,我会同步给大家一一讲解。

另一处不可忽视的是北山摩崖造像,它始建与唐景福元年,经过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50多年。它的造像共有五六千躯,至今保存的有二三千躯,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观音坡等处。佛湾分为南北两段,分别保存了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的作品,它们多是精巧玲珑,多姿多彩的菩萨像。值得一提的是125号窟,它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中的“数珠手观音”有着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表情,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给人的影响十分深刻。除了石刻之外,我会带领大家去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北塔”,北塔又叫多宝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它高30多米,塔心有通道,拾级而上就可以到达塔顶,只要站在塔顶,大足城乡的景色就可尽收眼底了。

好了,简单的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实地参观,大家可以尽情的领略大足石刻的风采,我会和大家一路同行,为大家讲解大足的无限精彩。游客朋友们也可以自行参观,但记得不要和大家失散,有问题随时找我,我会一直都在!

推荐第4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

各位游客大家好!中国有句话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那来到了我们这次旅游中,我们也要学习一下三个代表:第

一、我谨代表重庆人民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第

二、我谨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大足的快乐之旅。第三个代表呢是我代表我本人和我们的司机师傅对大家表示欢迎。好了,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我长的虽然称不上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是我的笑容绝对的灿烂,我对工作绝对的是认真负责!那接下来呢,我要为大家隆重的介绍一下在我们本次旅游中占有绝对重要位置的人,那就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司机刘师傅,我们业内呢,有这样的说法,司机到了吉林是急着开,到了蒙古是猛开,到了上海是胡开,那有没有人能想到来了我们重庆是怎么开啊?还是我来接开谜底吧,我们重庆的师傅呢,比较特殊,他们是在黑白两道都能开,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要说到我们重庆的气候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雾”,所以呢我们的师傅是黑白两道都混的很熟,所以大家对我们这几天的行车安全尽可以放心了。我相信这次的大足之旅我们都会游的尽兴而归。

大足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是历经五代,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家都非常期待对不对,我看到有些游客都有些等不及了。那好吧,大家跟着我的脚步出发,现在我们就去观赏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15千米,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为中心。它把中国密宗史向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室宗增添了新业。大家在仔细看看巨型雕刻多少幅呢?看了答对有奖哦。对,恭喜这位游客,是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它的刻艺这么精湛,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谁构思的呢?很不错,大家观察都非常仔细。宝顶石刻是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这些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终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形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大家请往这边看,这是柳本尊佛。柳本尊名居直。传说是因为当年乐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树,那柳树长的一个大疫瘤逐年长大,后来那瘪瘪裂开,生出一个婴儿。被嘉州地方官收养,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后,前往弥牟、广汉、成都、新津等地设教坛,弘扬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苦修炼,成正果,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为贤圣祖师。 赵智凤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出家情况、人生道路、追随的地方宗教等,与柳本尊相近,终于成为柳的传人,于是在宝顶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炼图”,还留下柳氏传碑1通。 大家过来参观“柳本尊十炼图”,它高20米,宽24米,分三层,大家过来数数,看是不是有14幅画面呢,不错,这就是神话当年柳祖的修炼历程。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去参观一下大佛湾。

大家看到那边的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就是大佛湾了。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世家三尊、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重复。

相信大家早已经注意到了,那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非常醒目。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世家三尊。大家估量一下它有多高?它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看起来舒展自如。居中的毗卢舍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舍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认为,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摩河毗卢舍那),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舍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法身相对生身而言。释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 毗卢舍那佛左侧的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右侧的文殊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普贤和文殊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认为,普贤有大行,专司理、德,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艺术形象多骑白象。文殊有大智,专司智慧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艺术形象多骑雄狮。《华严经》把普贤和文殊同作为佛的胁侍。

在世家三尊像后壁,还有八十一个小圆龛。每个小圆龛直径0.76米。大家可以看到龛内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卢舍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大家猜一猜共有多少佛呢?很难了,其实共有八十八佛。此外,在三像之间,立有一通《宋宇文配诗碑》。碑高1.74米、宽0.91米。诗四句二十八字,跋后六十字。大家现在就到后面去看看,它里面到底蕴藏了一些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赵智宗,可能是赵智凤之俗名,赵智凤为法名。宋宇文是与赵智凤同时的昌州刺史,四川双流人。因此,仅管此碑跋语甚短,确是考定宝顶石窟年代的铁证,值得珍视。

好了,今天的快乐之旅就到此结束了。一路走来我们欢声笑语,相信大家都满载而归,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是一次值得的旅行。大足石刻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会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下一次的到来!

推荐第5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

各位游客大家好!中国有句话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那来到了重庆呢,首先我们也要学习一下三个代表:第

一、我谨代表重庆人民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第

二、我谨代表我们朝阳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快乐之旅,欢迎,欢迎。第三个代表呢是我代表我本人和司机师傅,做个简单的介绍,我姓冉,大家可以叫我小冉。我长的虽然称不上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是我的笑容绝对的灿烂,我对工作绝对的是认真负责!那接下来呢,我要为大家隆重的介绍一下在我们本次旅游中占有绝对重要位置的人,那就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司机刘师傅,我们业内呢,有这样的说法,司机到了吉林是急着开,到了蒙古是猛开,到了上海是胡开,那有没有人能想到来了我们重庆是怎么开啊?还是我来接开谜底吧,我们重庆的师傅呢,比较特殊,他们是在黑白两道都能开,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要说到我们重庆的气候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雾”,所以呢我们的师傅是黑白两道都混的很熟,所以大家对我们这几天的行车安全尽可以放心了。我相信这次的大足之旅我们都会游的尽兴而归。

大足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家都非常期待对不对,我看到那位游客都有些等不及了。不要慌,大家跟着我的脚步。好,跟我出发,现在我们就去观赏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大家可以看到都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大家在仔细看看巨型雕刻多少幅呢?看了答对有奖哦。对,恭喜这位游客,是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它的刻艺这么精湛,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谁构思的呢?很不错,大家观察都非常仔细。宝顶石刻是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大家请往这边看,这是柳本尊佛。柳本尊名居直。传说是因为当年乐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树,那柳树长的一个大疫瘤逐年长大,后来那瘪瘪裂开,生出一个婴儿。被嘉州地方官收养,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后,前往弥牟、广汉、成都、新津等地设教坛,弘扬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苦修炼,成正果,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为贤圣祖师。 赵智凤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出家情况、人生道路、追随的地方宗教等,与柳本尊相近,终于成为柳的传人,于是在宝顶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炼图”,还留下柳氏传碑1通。 大家过来参观“柳本尊十炼图”,它高20米,宽24米,分三层,大家过来数数,看是不是有14幅画面呢,不错,这就是神话当年柳祖的修炼历程。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去参观一下大佛湾。 大家看到那边的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就是大佛湾了。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世家三尊、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重复。

相信大家早已经注意到了,那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非常醒目。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世家三尊。大家估量一下它有多高?它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看起来舒展自如。居中的毗卢舍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舍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认为,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摩河毗卢舍那),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舍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法身相对生身而言。释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

毗卢舍那佛左侧的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右侧的文殊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普贤和文殊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认为,普贤有大行,专司理、德,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艺术形象多骑白象。文殊有大智,专司智慧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艺术形象多骑雄狮。《华严经》把普贤和文殊同作为佛的胁侍。

在世家三尊像后壁,还有八十一个小圆龛。每个小圆龛直径0.76米。大家可以看到龛内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卢舍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大家猜一猜共有多少佛呢?很难了,其实共有八十八佛。此外,在三像之间,立有一通《宋宇文配诗碑》。碑高1.74米、宽0.91米。诗四句二十八字,跋后六十字。大家现在就到后面去看看,它里面到底蕴藏了一些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赵智宗,可能是赵智凤之俗名,赵智凤为法名。宋宇文是与赵智凤同时的昌州刺史,四川双流人。因此,仅管此碑跋语甚短,确是考定宝顶石窟年代的铁证,值得珍视。

好了,今天的快乐之旅就到此结束了。一路走来我们欢声笑语,相信大家都满载而归,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是一次值得的旅行。大足石刻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会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下一次的到来!

导游:冉洪娟

编号:200920184020

推荐第6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艺术瑰宝大足石刻旅游。我是重庆旅行社的导游张海艳,大家可以叫我小张,非常荣幸有机会陪伴各位朋友在此参观游览,路上大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可以尽量提出来,我会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满足大家的。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大足石刻建于唐永徽元年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它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作为中国晚期的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科学的艺术手段,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其典型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亮丽的丰碑。同时,也成为了公元9世纪到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

游客朋友们,根据行程的安排接下来我们主要参观宝顶山的摩崖造像。宝顶山是摩崖造像“五山”中保存较为完好的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处;经历年考证,开创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南宋密宗著名僧人赵智凤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宗旨,用尽毕生之力,历经七十余年营建而成的。宝顶山石刻主要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宝顶山从大佛湾为主纵横五里,多大十三处,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完备而有特色。朋友们说到宝顶山的大佛湾,那我们大佛湾的石刻就好比“佛教基础理论教材”,那么我们眼前的六道轮回图造像就是这部教材的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它讲的是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佛教认为,一切事处于因果联系之中,便出现了“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

六道轮回共分为四圈,轮盘中的人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迹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这是典型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反映,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在第二个圈内,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恶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都是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轮盘道德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姻缘说,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把人生观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十二姻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匠师们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比如大家看这里:一位额身着绿色衣服的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亲腹内四肢不得伸展,母亲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等等„„生命在形成时就已经开始受苦了。十月分娩,孩子在母亲腹内受挤压而出,出来便呱呱大哭,苦与笑众生生来就会,生出来为何不笑而要哭呢?这便是受了诸般苦的原因,这就是生苦。而孩子长大了接踵而来就免不了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病苦”、“老苦”、“死苦”等。佛教的经典浩瀚如海,其教义亦博大精深,就是讲了“苦”和“空”两个字;但总括其要义佛教把人生看作苦难的过程,从而奠定其超脱世俗的立场。在轮盘的第四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表现,许多皮囊裹着生命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表示生前,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宣扬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

整个宝顶山的大佛湾遍布精美的造像,从牧牛图到圆觉三洞,从六道轮回到华严三圣。还有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图,父母恩重经变相等等。真是各有千秋,无不精彩。观看之人不仅可以从中读到佛教教义,还能从中领略到宋代世俗社会,家庭生活和精神风貌,所以又被称为“刻在崖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好了,相信大家看完这些后心里一定有许多的感想,也许还意犹未尽,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定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再次重逢,在旅途中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最后祝大家一路平安,完事如意。

推荐第7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充满宗教气息的大足石刻。我是此次大足石刻之行的导游,那么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入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整个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上便是大足石刻的总体概况,相信大家对大足石刻也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大家是不是开始对大足石刻产生兴趣了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到大足石刻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北山石刻,来领略盛大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造像长约三百多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北山摩崖石刻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着这些大气磅礴,栩栩如生的石刻像,大家是不是也被震撼住了呢,虔诚的朋友不妨在参观的同时,停下来拜拜,或许能心想事成也说不定哟。除了刚刚大家所看到的北山摩崖石刻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石刻。看过这些不同造型的石刻后,相信大家会对大足石刻有充分的了解,对佛教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希望大家能喜欢大足石刻,能对此次大足石刻之行感到满意,希望大家能再次来到大足石刻游玩。

推荐第8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旅游观光。我是今天的导游员**,下面就由我和大家一同去亲近大足石刻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距主城区220公里,大足县取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是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有俗话说,北敦煌,南大足。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刻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创于初唐,盛于两宋,延续至明清。是集“佛,儒,道”三教之大成。以大量民族化,生活化的实物和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间疾苦,伦理道德,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丰碑。

我们现在所在的宝顶山石刻更是石刻中的精品之作。它始建于南宋淳熙6年,由一代大师赵智凤主持修建。赵大师5岁出家,十六岁往四川学习密宗大法,三年后学成回家,为了能将深奥难懂的佛经教义宣传下去,于是主持修建了宝顶山石刻,历时七十年,终于完成。宝顶山石刻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以大佛湾为核心,并且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通过养鸡,牧牛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来表现深奥的佛经教义,让佛祖菩萨走下神坛,走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无论是它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还是它的思想内容,还是工程设计以及雕刻技法,都将大足石刻推向及至,所以后人有上朝娥眉,下朝宝顶一说。

大家请看这就是以问法为主题的圆觉洞。大家请看这尊雄狮,张开大口,它象征着佛祖说法犹如狮子大吼,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圆觉洞高六米宽九米深十二米。是大佛湾最大的洞窟造像。分列两旁的是文殊,普贤等十二位修行圆满的菩萨。在我们正前方的是三身佛,从左到右依次为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这个洞窟表达的意思是这十二位菩萨在修行成佛之前,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正轮流跪在佛祖前面求教。就如我们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一样。

圆觉洞有三绝。一绝就是在采光上,大家请看这个天窗,光从这里射进来,正好照在问法的这尊菩萨身上,一下子就突出了主题。

二绝是洞内的排水系统,每当下过大雨,就可以听见丁冬丁冬的声音,但您也只能“只闻其身,不见其形”,为什么呢?大家请往我指的方向看去,这里刻着一条长龙,龙身就是排水的管道,雨水流出龙头,滴到下面这个老僧钵盂中,再流过老僧的手臂,最后通过脚下的暗道 ,排出洞外,大家是不是都在感慨真是巧夺天工呢?先别忙感慨了。大家请再仔细的看看两边菩萨的衣着是不是十分的华丽?您看啊,身上的袈裟柔和的舒展开来,行云流水一般的搭在了座台上,就有如一阵微风吹过一样。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是第三绝。

说完了三绝,我再给大家讲讲更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圆觉洞并非天然洞穴,在没有使用炸药的情况下全靠雕刻家们凿出这个洞,而里面的菩萨也并非在外面雕刻好再搬进去的,都是直接在里面雕刻完成,这就足以体现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技术。

好了,对圆觉洞的讲解就到这里如果您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有十分钟的自己参观时间,一会儿我们就在这里集合前往我们下一个景点。

推荐第9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选择我们的旅行社。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陈,希望能留给大家一次美好的回忆。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呢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距离主城区大约220公里,行车时间在两个半小时左右。那么,在我们的大巴车到达大足石刻之前,就让我给各位介绍一下大足石刻吧。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也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大足石刻主要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这里的五山指的是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五山中保存得较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处——宝顶山摩崖造像。而在宝顶山摩崖造像中又以大佛湾的摩崖造像最为突出。在三面石崖相连的一个马蹄形山湾内,刻着长达五百米的宗教艺术画 廊。造像以山型取势,巨龛相连,蔚为壮观。在这里,佛教教义被连环画式的的石刻通俗的图解着、昭示着。其造像题材不重复,构图严谨有序,图文相间,表现手法朴实无华,自然生动,把深奥的佛教教义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风俗情节体现出来。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阅读到佛教教义,还能从中领略到宋代的世俗社会、家庭生活和精神风貌,所以,它又被称为“刻在崖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宝顶山的大佛湾遍布精美的造像,从牧牛图到圆觉洞,从六道轮回到华严三圣,还有千手观音、圣迹涅槃图、九龙浴太子图、父母恩重经变相等等。真是各有千秋,无不精彩。那么在这里,先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千手观音”。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千手观音的出现呢?观音在佛教各个宗派中都赋有一定的职能,而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实在是太多种多样了,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这时就需要有一个能救众生一切苦难的全能菩萨的存在,于是呢千手观音便应运而生了。一般来说,观音造像有十只手便可称之为千手观音了,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32只手或48只手,以示观音的32变相和48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雕凿于88平米的崖面上,有1007只手。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究竟有多少只手曾经是历代能工巧匠心中的一个疑问。1007这个数据是清代一名负责给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贴金箔的工匠数出来的。大家知道他是怎么数出来的吗?当时这位工匠在给千手观音贴金箔的时候,每贴一只手的金箔就朝桶里扔一支竹签。完工后清点竹签发现共有1007只。这样,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到底有多少只手才有了一个确切的说法。那么,在这里再与大家分享一个小知识。就是关于观音这个说法的由来。观音的全名本是观世音,就是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的意思。在唐朝的时候呢,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常去掉中间的世字称观世音为观音,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千手观音,大足石刻的其他造像也各具特色,稍后到达宝顶山后各位就可以进一步再作了解了。现在,请大家在车上稍作休息,待会儿就随我一起去领略大足石刻的精妙所在吧。 武隆天生三桥导游词

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们,早上好。感谢各位选择了我们的旅行社,我是你们的导游员晓陈,希望能给大家留下一次美好的回忆。

现在我们的旅游大巴车已经出发前往今天的目的地——武隆世界自然遗产景区。那么现在,就由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武隆吧。在2007年6月27日,由重庆的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以其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原始性和完整性,在第31次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全票通过,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6处世界自然遗产。那么武隆呢,也是重庆的唯一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今天的武隆,正在向着中国最大的户外运动基地发展,越野、攀岩、穿峡、探穴、速降、漂流、滑草、滑雪和纵马等项目在武隆都可以体验得到。各位选择了武隆,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是武隆的天生三桥景区,天生三桥是“武隆喀斯特”世界遗产的核心区,也是我们的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且独一无二的天生桥群。它由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组成。整个旅游行道4500米,游览时间大约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和“游圣”徐霞客曾经写到“龙桥三洞,信水三潮”的诗句,所以说天生三桥也有龙桥之称。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呢?这一部电影唯一的一个外景拍摄地就是在我们的武隆天生三桥了。如果说是电影成就了天生桥,那么我们还不如说是天生桥成就了电影。因为只有天生三桥这样一个充满了神奇的景区,才能诱发出大导演无尽的想象力。张艺谋首次看到天生三桥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真没想到,在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啊”。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充满了神奇的地方能让大导演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各位是否想马上看一看天生三桥了呢?请不要着急,我们已经在路上了。现在就让我的介绍先缓解一下各位的迫不及待吧。

首先就是天龙桥了,天龙桥主要的特点就是形象非常逼真,就像真的是人造出来的桥一样。曾经有一位桥梁专家参观过天龙桥后说到“我造了一辈子的桥都没造出这么雄壮美观的桥来”。天龙桥上呢还有一个怡心亭,曾经有常昊九段等世界上著名的几对围棋夫妇在里面对弈过。天龙桥坑底还有天福官驿,也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外景地了。在待会儿的游览中,各位将会看到这两个地方。 接着是青龙桥,三座桥中最宏伟险峻的一座。桥高281米,在世界上所有的天生桥中居于榜首。青龙桥的桥孔就像洞开的天门,雨过天晴,在阳光的照射下,天门中会出现七色的彩虹,变化多端,就像一条青龙飞舞。青龙桥由此而得名。

最后一座是黑龙桥,黑龙桥的桥孔高而狭窄,洞内光线昏暗,就像一条黑龙盘旋洞顶。有一首诗写到“无限风光处,景致各不同。探得神仙地,美在不言中”。正是写的黑龙桥的景色。

这个时候,大家心里面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龙的地名呢?这是因为武隆在唐朝初期立县时因为其境内有“武龙山”山形如龙而得名“武龙”。不过那时候我的武龙和现在的武隆字有所不同。那时的龙是龙飞凤舞的龙。武龙山呢指的就是龙桥,也就是现在的天生三桥了。一直到了明朝,武龙与广西的一个县重名,才取了威武兴隆之意正式更名为武隆。

好了,各位朋友,景区内除了天生三桥以外,还有舍身崖、望峰石、绿茵塘、仙女洞等众多景点。请大家在车上稍作休息,待会儿就和我一起去欣赏武隆天生三桥的美丽吧。 长江三峡导游词

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选择我们的旅行社,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陈,希望能给大家留下一次美好的回忆。

那么现在,我们乘坐的游轮已经起航离开了重庆港,这次长江三峡畅游之旅就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干流横贯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长江流经重庆湖北段的时候,深切大地,就形成了壮美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204公里,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和介于其中的宽谷组成,故名“三峡”。是长江风光的精华部分。

由西至东,首先是瞿塘峡,又名夔峡。西起奉节县夔门,东至巫山县大溪镇,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但又是最雄伟险峻的一个峡。大家可以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背面印着的就是瞿塘峡的壮丽风景了。

中间是巫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到巴东县关渡口,全长44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有一种说法是“巴东三峡巫峡长”,所以巫峡也名“大峡”。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说处处有景,景景相连。

最后一个峡就是西陵峡了。西陵峡从香溪河口到南津关,约长66公里。是以滩多水急闻名的一个峡。为什么说西陵峡长66公里,我们却说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呢?那是因为整个西陵峡中间由一段长31公里的宽谷把西陵峡分为了两段。所以实际的西陵峡并没有66公里长。西陵峡的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峡谷就在西陵峡中。

我们今天还会参观著名的景点张飞庙。这里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相传勇毅刚直的张飞急于为义兄关羽报仇,被部将张达、范疆所害,其头颅被抛于江中。有渔人夜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于是用此金造了张飞庙。那么这个传说有一点的夸张,比较接近真实的说法呢是,据传张飞在阆中被暗害后,张、范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飞凤山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张飞庙是一组完美的古建筑群。结义楼、得月亭、正殿等10多处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汇集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立体画,有“巴蜀胜景”之美誉。张飞庙内还存有大量的书法珍品。在三峡工程蓄水后,张飞庙所在位置淹没于水下。为保存这一重要人文景观,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元,把这一古建筑群整体搬迁到长江上游距老庙32公里处。那么今天,我们去到的就是新建的张飞庙。虽然是新建的,但我相信新的张飞庙也一定不会让我们大家失望的。

当然,长江三峡除了张飞庙,还有其他的许多景点:神女峰、丰都鬼城、白帝城、石宝寨等,在接下来几天的行程中,我会再为大家介绍这些景点。谢谢。

推荐第10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同学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尊造像就是释迦牟尼涅槃像。这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祖涅槃时的安祥之态。 “涅槃”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最理想的境界,即达到肉身消失,不生不死的永恒状态,是修行者灵魂的永远升华。

涅槃变相历来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经书记载,佛祖是在两棵娑椤树之间,“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手支颐而卧”。此处的卧佛身位与佛经基本吻合。

根据多种《涅槃经》记载,释迦涅槃时,大地发出六种震动,树倒房倾。众弟子挖心剖腹,引火自焚,一片惊慌*,早期的涅槃变相也几乎都是这样来表现的。但这样表现出来,观者就会有疑问,释迦牟尼达到了最高境界,众弟子应为他高兴庆贺才对,为什么会这么悲痛欲绝呢?所以后来的涅槃变相就逐渐有了变化,整个画面只是给人一种肃穆宁静的感觉,再无先前那种恐慌气氛了,这是一大改进,这种改进在这龛造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请大家注意看,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在云端之中站着的是释迦牟尼的家眷,经书上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于兜率天宫闻得释迦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整龛

造像布局严谨,既烘托出佛祖涅槃的神圣气氛,又收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的艺术效果。

涅槃变相是佛教艺术中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题材,全国各地所造的涅槃变相很多。这龛造像和其他各处的造像相比,在造型处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从而还导致了民间一句夸张的俗语,说宝顶的卧佛是“头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

卧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据说释迦在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尤其是小弟子阿难,他痛哭流涕,拉着释迦的衣服恳求带上自己。释迦想,弟子们功德还未圆满,还必须留下修炼,所以一狠心推开阿难,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涛涛大河把他和弟子们隔开。他在河对岸和弟子们久久相望,不忍离去,在他站过的地方留下一双大脚印。匠师们在卧佛岩顶上面的水池中就打刻了一双大脚印,有人问大足县之所以叫“大足”会不会由此而来?其实据《大足县志》记载,大足早在唐朝就已建县,大足之名是由于县内有一条名叫“大足川”的河而来,取其“大丰大足”之意,所以大家不要有所误解才好。

为大家讲解了释迦涅槃像之后,不知大家对生死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和参悟?好了,接下来的时间就由大家自由活动,大家可以静静的思考人生,也可以细细观摩这大足石刻的魅力,总之,尽兴就好。

第11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石刻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首先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大足石刻的概况。

大足石刻以大足县得名,而大足县是因为境内的大足川得名,唐朝乾元元年建县,取“大丰大足,丰衣足食”的意思。大足位于重庆市西部,距重庆市160多公里,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穿过县境,交通通达性比较好。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艺术的总称,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雕刻精美,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在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无处最为著名和集中。而我们今天参观的是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它是大足所有石刻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好的,所以我们一般参观的都是这个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年—1252年组织开凿而成,历时70余年,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的是一龛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造像,叫做父母恩重经变相。故事是从最中间“投佛祈求嗣息”那里开始的,在中国古代,是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所以大家顺着我手的方向看,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结婚之后,在佛祖面前祈求给他们一个孩子。心诚则灵,经过祈求之后,这个妇人就怀孕了,旁边的侍女手上端着一碗安胎药给她喝,母亲怀孕后,是要好好守护自己肚子里的孩子的,所以这幅图叫做怀胎守护恩。

再看左手边,经过十月怀胎,这个妇人要生产了,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出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也就是说,孩子出生母亲是会受苦的,特别是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女人生孩子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因此这幅图叫做临产受苦恩。

再往右边看,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不管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有了烦恼,看到孩子就烟消云散了,你们看,那对夫妻抱着孩子多开心呐,一副有子万事足的模样,这幅画叫做生子忘忧恩。

再将目光移到左边,顺着我手的方向,会看到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坐在膝盖上,孩子手上拿着一块饼,正在给他的母亲吃,也就是说,不管好吃的还是不好吃的,母亲都要先尝一下味道了,好吃的才给孩子吃,不好吃的就留给自己吃了。在她旁边的那位母亲,正袒胸露乳,给她的孩子喂奶,而她的手上正拿着一个窝窝头,这也象征着母亲吃下去的是粗茶淡饭,可是哺育给孩子的却是甘甜的乳汁,所以这两幅图叫做咽苦吐苦恩和哺育不尽恩。

再看右手边,我们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尿床的,母亲半夜醒来,发现孩子尿床,把床单都打湿了,于是将孩子抱到了干的地方,而自己却睡在了孩子尿床打湿的地方,这个叫做推干就湿恩。在旁边还有一位正在洗衣服的母亲,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顽皮的,衣服很快就脏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母亲来洗衣服了,所以这个叫做洗涤不尽恩。

再往左边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长大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结婚是要大宴宾客的,而这个时候就要父母杀猪宰羊来招待这些宾客了,不过在佛教里面,杀生是会下地狱的,父母宁愿自己下地狱,也不愿儿女沾上杀生之罪名。这个叫做伪造恶业恩。

成家立业,孩子成家之后,就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出去闯荡了。可是父母非常舍不得孩子离开,送了一程又一程,父亲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送儿千里终有一别,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师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翻版。所以这幅图叫做远行忆念恩。

再看左边的最后一幅图,这个叫做究竟怜悯恩,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面前,父亲正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上有碑文写: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儿女又应该用怎样的孝道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认为这并不算尽孝。那么如何才算尽孝呢?根据碑文我们可以得知,能做到时刻观察父母的脸色,顺承父母的心意来行事,才是对父母最高的“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等到父母都不在了,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在父母跟前好好尽孝。

这就是整幅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希望大家看完之后,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现在我们接着往下一龛造像参观。

第12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通编为1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石篆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元年(1082年-1096年),通编为10号,系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石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编为16号,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第13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解说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员。在这次行程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现在我们乘坐大巴由重庆市区出发,估计两个小时以后就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足石刻——宝顶山时刻。在此之前我将就我们的目的地宝顶山时刻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晚期的石刻造像艺术。重庆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93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37.1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3.30公顷。

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长500米,造像近万尊,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列。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年,石刻共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

其中,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好了,先和大家总体介绍这些,更多更具体的等我们进入景区后我再向大家慢慢道来。大家可以趁在车上的时间好好观赏一下窗外重庆的自然景观。

大足石刻解说词

(正觉像)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它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重要的史料碑。

(圆觉道场)这一窟(第29号)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窟内平面呈长方形,窟高6.02米,宽9.55米,长12.13米。主座为三身佛,两翼各有6个圆觉菩萨。来到这里的西方游客,都惊叹这一窟造像之精美。认为把它们置于世界一流雕塑作品之列都毫无愧色。下面,我们着重介绍这一窟的艺术成就。第一,雕塑家非常善于营造典型环境。宝顶山的数千尊造像都采用摩岩石刻,即在岩石表面开凿佛像,只有圆觉道场才采用洞窟的形式。这个洞窟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硬凿出来的。

为了形成一个大厅而采用了对称列坐的形式,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成为佛说法的场所。雕塑家调动了许多因素来塑造洞窟的神秘感(因为菩萨问法,觉行圆满后就成佛了,内容要求有这种气氛),使人觉得洞内外是两个天地。例如光线,当把甬道略为加长以后,洞内光线比外面就要暗一些。初入洞,因视觉不适应还有些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视觉适应,看得就越来越清楚,给人一种层出不穷的感觉,同时也合于“近佛则明”的教义。洞前面上方开窗,使一缕光线直射问法人。这就像现代舞台上的追光一样,把进窟观众的视线引向问法人,这合于佛前问法的主题。由于光线的调动,观众可以循序渐近地看。因为洞12i较小,形成洞内外温差。夏日进洞则凉爽,冬日进洞则温暖。

这又合于“近佛则夏凉冬暖”的说法。在音响设计上也十分考究,在洞内,只要有一点响声,便回音不绝,让人产生佛门清净、梵音缭绕之感。第二,设计周密,施工准确,雕刻技艺全面而又精湛。这一洞窟结构复杂,造像众多,但全部是生根石头,没有一块是外面搬进来的。如没有周密的策划和严谨的施工,决难做到这一点。从技法上看,本窟内几乎是展示雕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有线刻、线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镂空雕。石质是粗砂石,但12个圆觉菩萨的花冠雕刻得却是那么精美绝伦,镂空得四面透光。细处还不到一个小指头,历经800余年却完好如初。至于菩萨们的衣饰,更具有强烈的质感,俨若软缎飘垂。微风拂过,似能掀动衣纹。就连佛前的案桌,看去恍若木制,许多人都不相信是石质的,要用手去敲一下才信以为真。

佛和菩萨的背景,采用了旷野的布置,山水楼台、飞禽走兽,展示出一个大干世界。背景粗犷.人物细腻;花冠精美,面部清爽;几案简朴,衣饰华美。雕塑家在处理形式与内容,主题与表现(技法),繁复与简约这一对对矛盾时,处处都显示出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高度技巧。过去有人说,中国的石刻艺术是唐盛宋衰,这几乎形成定论,大足石刻的存在,起码要将此说修改成唐盛宋不衰才合乎事实。第三,这一窟造像的完好率在90%以上。历时800余年,保存这样完好,在全国也不多见。南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再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石刻艺术。因此,这圆圆的造像精美的圆觉洞,恰似给中国的佛教石刻艺术,划15

大足石刻解说词

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如果把圆觉洞外的跃狮算作一个“点”的话,又像是给我们划了一个大问号。

古人说:“后人之视今,犹如今人之视昔。”当我们为我们的先辈创造的稀世艺术珍品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我们该拿些什么让我们的后来者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也必须回答的。这,也许就是参观大足石刻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牧牛图)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杨杰)《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分组

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

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组“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旁边的颂词 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组“回首”。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请看,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这个造型极为生动,所以很多游客看到这里,都会笑着说:平常大伙儿说的“吹牛”恐怕就是从这儿“吹”出来的吧!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大足石刻解说词

第七组“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这说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组“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种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第十一组“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一首: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者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按佛家的说法,色相存在,引发贪恋执着心识的可能性就存在,就象病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第十二组“心月图”。修炼到最后,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这组造像叫做“心月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心”大多数代表的是思维器官,“心月”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一尘不染的境界。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前面说了,人代表修行者的物质体,牛代表修行者的心,代表修行者主观的精神世界。修炼到这里,这二者已不再呈名相,不再着痕迹,而是高度圆融,高度统一,物我双忘。它们就如同被明月寒光映照出的那些虚幻光影一般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向我们昭示了“空”的含义和“空”的境界。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若要问这“空”的个中究竟,那么你们就看看大自然中那一丛丛随缘而生,缘散而灭,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野花芳草,它们就蕴含了佛法般若的深刻道理。正如同禅宗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整龛造像要求修行者通过循序渐进的修炼,而达到主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即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物我双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大足石刻解说词

这龛造像取材于现实,采用了山中牧牛的表现形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翘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这些生动逼真的形象。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象之中。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表现禅宗教义的同时,也有趣地告诉了我们古代的放牧生活以及康乐的田园风趣。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使得人们忽略了其宗教含义,而沉醉于云缠雾绕的林泉山水,以及牧人和牛儿的各种质朴、生动的情态之中了。

(护法神像)但凡佛教圣地,一开始都造护法神,如各佛教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即是。这一龛(第2号龛)的护法神与显宗的护法神不一样,一共有9个。中间的一个是佛,上边是他的化身。两边的是八大菩萨,也称作天龙八部。大家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佛和菩萨变得这样又凶又恶。要知道,密宗很讲究威慑力。所以他们作出愤怒的样子,目的是要为众生扫除“魔障”。人们在从不觉醒的过程中,主观和客观都有许多障碍,只有扫除这些障碍,才能尽快觉醒,达至成佛。

(六道轮回图)宝顶山的石刻造像是为了向人们形象地宣扬佛教基础理论的,这就是第一课。开宗明义,就讲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一龛(第3号龛)的造像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业力果报说”和“因果轮回说”。

所谓业力果报,指的是人在世界上就要行动,这行动就是作“业”。于社会、他人有利的,就是善业,反之就是恶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所谓“因果轮回”,指的是凡事都有因有缘有果。“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行者是。”它与“业力果报说”互为表里。这一龛的主像高6.6米,叫无常大鬼。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土、水、风、火4种元素构成的,叫“四大”。万事万物不是无因而生,而是由各种条件聚合而形成的,佛家把这叫做“因缘和合”。因缘和合谓之有,因缘解体谓之无,万事万物皆无常态,万事万物皆有始有终。这就是无常,也叫“空”,即“万事无常,四大皆空”。这个无常大鬼的两只大手臂攀着一个直径2.7米的大轮子,这轮子实际上就是“苦海”的缩影。

大轮中心坐一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他的心际飞出六道毫光,把轮盘分为6叶。这表示“万源发于心,一切由心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思想支配行动。每道毫光中都有小圆圈,圆圈内不是佛就是菩萨,这表示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在修行人的下面有3种动物:猪,表示贪,贪得无厌;蛇表示嗔,狠毒、嫉妒:鸽子,表示痴,愚蠢,不觉悟。佛家把贪、嗔、痴叫做“三毒”。由于受三毒影响,人的自身佛性就受到掩盖或破坏,就会作恶业,就要遭恶报,就堕入下三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如不接受或能排除三毒影响,便造善业,就有好报应,进入上三道:人道、天道、阿修罗(战神)道。纵然进了上三道,还没有免掉轮回之苦难佛教的目的是要拔众生出三界之外,跳出轮回。

那就需要进一步修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彻底摆脱和断绝对物欲的追求。这一组造像的两边,各刻上了两句话:“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君看轮外恒沙佛,尽是轮中旧日人。”两种形象,两种结果,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一看就给人一种苦海无边的压力。如何摆脱它呢?你就只能跟随它的教义走了。

大足石刻解说词

(广大宝楼阁)这部造像是据自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

佛经上说,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生清净心,能让刀山变宝山,能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

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 另有一说是此像为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修行造像,他在此现身说法,以示“诸佛菩萨与我无异”。

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是大足的邻县安岳人,他于1223年与临邛的魏了翁结伴返乡省亲,途经大足,挥毫留下了这三个大字,杜孝严当时的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由此而见,凿建宝顶山石刻,声势之盛,可谓倾动朝野。

(华严三圣像)第5号龛内的这一组造像气势宏大,技艺精湛。通高8.2米,宽14.5米,占岩面积约120平方米。佛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佛像由岩壁向外倾斜,挑出岩檐近4米。雕凿这样的佛像,难度是相当大的。这3尊造像,中间是毗卢舍那佛,即大日如来,又叫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两旁是他的左右胁侍普贤、文殊。按显宗的排列,应是左文殊,右普贤,而密宗恰好掉过来。

在大日如来的头上放出两道毫光,这叫金刚顶仪,这是密教造像的重要特征。从艺术上讲,这一龛是相当成功的。从造型上讲,造像向岩外倾斜约2米,观众向上仰视,并没有比例失调的感觉。佛垂目下视,恰好与观众的目光相融和,显示出一种肃穆慈祥、俯览大干的慈悲胸怀。从体积上说,每一尊造像均重达数十吨,但袈裟衣纹豪放流畅,大气磅礴,给人一种强烈的丝的质感,说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也不为过,这就更加烘托了佛和菩萨那种非凡的气质。从雕塑技法上看,衣纹既写实,又写意,大刀阔斧,精雕细刻,兼而有之。从力学上看,文殊的悬臂离身2米,手上托着1.8米高的塔,重约800余斤,托了800多年了,至今没有换手,也没有掉下来。靠得是什么?靠得就是身上的袈裟。

袈裟披肩挂肘而下,就像一个撑弓,把佛的手撑住了。重力沿袈

(千手观音)这是宝顶山非常出名的一尊造像。观音菩萨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唐代为避李世民的讳,改称观音。佛经上说,观音能解救众生的一切苦难,意即全能菩萨。根据这个意思,密教就造千手观音,以示其法力无边,可以拯救众生。每只手上有一眼,以言其普观世界,明察秋毫,智慧无穷。这一龛(第8号龛)高7.20米,像宽12.50米,占岩面积88平方米。观音为主座,高3米,从他身后像孔雀开屏似的伸出1007只手。手姿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每一只手上有一只眼睛,执一件法器。通体妆金,金碧辉煌,令人心动神摇,目不暇接。按佛教教义,凡有8只手以上的观音,都叫千手观音,但像15

大足石刻解说词

大足宝顶山这样的占岩面积88平方米,通体妆金、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寰宇间也仅此一座。

过去四川人说,上朝峨眉,下朝宝顶。朝宝顶即朝此千手观音。过去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步行数十里、数百里,来此焚香祷告,形成“香焚宝顶”的盛大场面。从艺术上讲,对这1000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板滞,使人一看上去就觉得难以胜数。这比有规律的排列,如一排100只手,十排1000只手要高明得多。这样就达到了无穷无尽的艺术效果。这些手的造型也很美。佛经上说,菩萨有32像,手指柔软,足心满实。这些手十指若葱。修长细嫩,质感很强,看上去就是美人特有的娇柔的手指。有的戏曲舞蹈演员,特地到这里来观摩学习观音菩萨的兰花手,把它移植在舞台上,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观音手上的上千种器物,既有佛经上的法器,也有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这对研究宋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观音额头上竖着有一只眼睛,这是密宗造像的特点,显宗是没有的。这只眼能洞察人们内心的奥秘,俗称“慧眼”,我们日常说的“独具慧眼”,指的就是这只眼睛。

(释迦佛涅槃)我们面前的这尊造像(第1l号龛),在宝顶大佛湾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它以31米长的大画面来突出这一内容。由于大佛横卧,人们又称之为卧佛。但佛教中没有这个名字,按教义应当叫释迦涅?圣迹图。涅粲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粲不是死,是一种对外界已无所需求、常乐我净的超脱生死的境界。造像完全合于宗教仪轨。据涅榘经记载,释迦在拘尸那加城外两棵梭罗树间逝世,故称双梭圣迹。涅?时,头北脚南,背东面西,枕右胁而卧。涅?前,众弟子由地下涌出,听释迦最后一次说法。这些半身造像(共14位)全是“涌”出来的释迦弟子。

正中是一位帝王,表示释迦涅?帝王也来悼拜。佛的造像神态安详,气象庄严,慧眼微闭,似睡非睡,展示出涅架那种不生不死的崇高境界。在敦煌壁画中,佛涅?时大地震动,树倒房倾,众弟子挖心剖肝,痛不欲生。如果按这样处理,就不能自圆其说:既然达到了最高境界,实现了最高理想,为什么会如此恐怖呢?佛教也感到了自身的矛盾,于是在后期的造像中就逐步改变成了现在这样的肃穆、宁静而庄严的气氛。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是很高明的:用31米的长度来雕刻一个佛像完全可以,而且也不算小。但是如果放在这造像长达五六百米的大佛湾就显得小气了。因此,雕塑家采用60米长的比例来雕一尊大佛,然后留下一半(腿部以下)在岩石里。同时,又把头部的一棵梭罗树移往腿部前面。

这样,既突出了主题,又留给观众以无限想象的余地。加之整个画面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以冠冕的精雕细刻对比佛衣饰的大刀阔斧„„凡此种种,都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娴熟高超的雕刻技艺。旁边的释迦降生图、九龙浴太子更引起人们对佛一生的缅怀。而通过龙口把大佛湾上面水塘的渗水及夏日的雨水引流而出,则是大佛湾造像历经800年风风雨雨,尚能保存完好的精巧构思,神来之笔。

(九龙浴太子图)据佛经记载:摩耶夫人从腋下生出悉达多太子,他刚降生就能行走,并且一步映出一朵盛开的莲花。这时,九龙从天而降,喷香水为太子洗浴。

在龙门石窟古阳洞,我们也曾见到“九龙浴太子”雕刻,但基本上还带着犍陀罗式的风格,15

大足石刻解说词

没有突破佛教轨仪。而大佛湾的“九龙浴太子图”则完全体现着本民族的雕塑艺术风格。作者将峰顶的流水,引渡到大佛崖上(“九龙浴太子图”位于崖顶大卧佛头顶旁)的水池中,然后使水有节律地从龙嘴中吐出,喷洒到太子身上。

雕刻的上方是九条巨龙,或含珠,或昂首,或张嘴,姿态各异,尽管只刻出龙的头部,但其矫健威猛之势已淋漓再现;吐水龙头的下方,释迦合十跏趺而坐,虔诚地接受九龙香水的洗沐;释迦左右,两个半身天王托着金盘,他们头戴铁盔,身穿铠甲,严峻肃穆,显示出这一特殊时刻的神圣。

这件雕刻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于神性的摒弃,释迦如同一个听话的中国婴儿;天王则是中国武士打扮,完全没有那种经过夸张的凶神恶煞般的胡人状貌。其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巧妙运用,千余年以来,九龙香水就这样喷洒在释迦的身上,仿佛整个大佛湾都充满了浓郁的芳香,一年四季,源源不断„„

(孔雀明王经变相)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龛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难手持经书念诵,旁边有一比丘俯卧在地,后面枯树中有蛇爬出。据佛经载,莎底比丘出家为众僧砍柴,被朽木中的黑蛇咬伤,毒气遍身,闷绝于地。阿难向佛说起,佛告阿难──“有佛母明王咒,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这组造像表现的是阿难正在为莎底比丘念诵明王咒,使其得以复苏。龛右壁还刻有阿修罗手执旗幡,他有美女而无佳肴;左壁刻帝释天有佳肴而无美女。他们相互嫉妒,争战不休。明王咒一诵出,战争立即平息。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凶猛之兽,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驱赶他们,消灾免难。这龛造像由于清乾隆年间,猛风拔树,带下石檐,故有些残损。孔雀明王和千手观音这两大密宗本尊,加上中间的卧佛,便形成了大佛湾整体造像的核心

(毗pi卢遮那佛)此窟为毗卢遮那佛为众弟子讲经说法的组雕。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他手结最上菩提印,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真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声音本属音响艺术的表现范畴,直觉的造型艺术不好表现,但匠师们却在这里巧妙地用雕刻艺术手段把它表现了出来。在转轮经藏的基座上,匠师们以浅浮雕的形式雕刻出一组弥勒经变故事,两旁刻有“正觉院”和“翅头城”,中列十个人物或坐而讲法,或虔诚跪听,或顶礼膜拜,以精简之笔,描绘出丰富的内容。其人物神情动态的刻画于细微处极见功夫,可堪玩味。

这龛造像的左右壁以及前壁刻有毗卢佛的化身像八身,旁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等菩萨听法。在他们的狮子座下,刻有许多小狮子,这些狮子或匍伏,或倒立,姿式夸张而各不相同,造型活泼奔放。

整窟造像雕刻技法纯熟洗炼,人物形态俊美庄严,衣饰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艺术语言的精炼和装饰性造型的优美,可称宋代石刻中的优秀代表。尤其是一些手持宝剑的金刚造像,他们身著铠甲,披巾绕身,纠纠英武,形象地再现了南宋武将们的风采。他们雄健奔放的轮廓线更加强了装饰性的艺术效果,他们的装束,为我们研究南宋武士的装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大足石刻解说词

窟中的一些面壁祈祷的造像,虽有壁面空间的限制,匠师们却能处置自如,使他们背对观众,面向石壁,却五官俱全,刻得尤为精巧细致,一丝不苟。这种造像独出心裁,在其他石窟中很少见。他们那种虔诚的姿态,为整个道场增添了一份肃穆的气氛。

毗卢佛在此所讲之法为《华严万行万德》即:行为和道德规范。由此演绎出后面四部阐发德行义理的经变图像。

(父母恩重经变像)在大足石刻中,这一龛(第15号龛)的造像最具有中国化、地方化、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特点。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印记,从人物、事件到服饰、器物,全都是地地道道的“川味”,这是完全中国化了的雕塑艺术。全龛共分为10组雕刻,从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洗涤不尽恩、推干就湿恩直到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全都是展示父母对子女的无上恩情。

每一组都有图有文,相得益彰。最后一组的文字是“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天下父母的一番苦心,让人们反躬自省,从而克尽孝道。佛家是不讲孝道的,而中国的伦理道德都把“孝”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百善孝为先”、“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和道家反佛,主要就是骂它不忠不孝。佛教要在中国流传,赢得信徒,就必须来一个改造。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改造后的佛教,或叫做“外佛内儒”。这一龛造像的风格就是让人亲近,那些无名工匠在把他们自己的生活搬上佛经变像时,显得那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令800年后的观众站在跟前,不觉是在接受佛教宣传,而是在展示自己家庭生活的画卷。像那位因孩子尿床,自己去睡湿处,让孩子睡干处的母亲,像那一对老态龙钟的夫妇送儿子远行,送了一程又一程的父母,无不使人感动。

而刻在石头上的“知恩者少,负恩者多”的8个稚拙的大字,不知震醒了多少为人子女的心灵!在这里,人和神的鸿沟缩小了。所以我们说,大足的石刻造像,既是神,又是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四川人。

(雷音图)“雷音图”是佛教密宗的祈雨坛仪,它借助道家的风、雷、电、雨、云诸神来表现自然神力。造像性格鲜明,想象丰富,使诸神如凌空而至。风伯头戴幞头,飘衣扬袖,髯须怒张,足跨弓步,正挟持着一个巨大风囊凌空布阵。造像动作夸张,大有气吞万里之云的气势;雷公兽首人身,手持巨槌,正旋转猛击七面连珠鼓;电母表情威严,她直立于云端,正持镜闪电;云叟身披云罩,仰脸鼓腮,手指上方,作吐云布雾状;雨师为一慈祥老者,骑着一条飞龙,左手端盘,右手持拂,作随云施雨状。整龛造像形象生动,刀法豪放。匠师们用简单概括的线条,构勒出了风、雨、雷、电疾飞猛打的磅薄气势,充分体现出艺术语言的简洁、凝炼与传神。在雷音图的下还刻有二人,一人仰天而躺,一人匍伏而卧,皆被熊熊火焰所围,面露恐怖痛苦之色。在这里佛教借助大自然的威力来推崇它的道德规范,惩罚忤逆不孝之子。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佛教《心地观经》曰: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千百劫,于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子即是慈母„„。《后汉书》的“孔融传”中有“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缻器,寄盛其中”之说。可见佛教认为父母与子女不过是须臾短暂寄住的关系。主张怨亲平等,识体轮回,认为僧尼应不事二亲,提出“沙门15

大足石刻解说词

不应拜君亲论”,因而被儒道之人斥为“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情”。佛教不提倡孝,在中国这块历来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土地上,固然站不住脚,所以,佛家后来便开始逐步把儒家的观念纳入佛教之中,到唐以后,佛家就杜撰了一些佛的行孝故事来宣扬孝道了。这龛造像就表现了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行孝的故事。

造像以佛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为导线展开——

一日,释迦在阿闍崛山中聚众说法,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于王舍城外遇见一青年男子,因供养父母家产荡尽,却仍平担着双目失明的老父母沿街乞讨。要得三个饼,好的两个供给父母,坏的那个还舍不得马上吃,而是别在腰间,留着以防下一顿没要到食物时,给父母充饥。阿难正看得感动,有六师外道迎面而来(六师外道)是指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六个哲学派别)。他们指着这个青年男子,用讥讽的口吻对阿难说:你老师自称有大德,却舍弃双亲,丢下妻儿不顾,独自到深山修行,实在是一位沽名钓誉之徒,还不及这位乞丐有孝心!他们一边诽谤释迦牟尼,一边侧目微哂,手舞足蹈,击板踏歌,表现出各种生动活泼的体态。六师外道中有一尊优美的“吹笛女”。她纤手着笛,偏着头,双目微闭,神情凝聚,正撮口横吹,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之中,对释迦牟尼的说法与教诲置若罔闻。吹笛女手上弧行弯管的笛子叫弓笛,它比直管笛子的音色更为浑厚柔和。

光头大脑,憨厚忠实的阿难听了六师外道之言,半信半疑,神情尴尬地返回山中问老师:佛家可有孝乎?释迦道:此话非尔等之言,该从何而来?阿难道:为六师外道之言。于是,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大放五色光明,为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以正视听。工匠师们在释迦佛像的左右两边分别刻出了释迦孝养父母的十二个本生和本行故事。

释边牟尼的前生事迹为佛本身故事,生平事迹为佛传故事。

佛本身故事有: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释迦因地舍身饲虎、释迦因地鹦鹉行孝、释迦因地行孝剜睛出髓为药等。我们举一例说明——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有一王一后和太子,因国内大臣谋反,便带着太子逃跑。半路上,所带干粮吃完,三人饥饿难忍。国王想杀王后来与太子分食,太子不依,表示愿在自己身上每日割下三斤肉来供养父母。并立下誓愿——如若心诚,刀伤马上平复,不然伤口溃烂而死。由于太子孝心至诚,所以他手臂上的肉割下来马上就复原了,使三人平安渡过了难关。这太子即是释迦前生。

佛传故事有:释边因地雁书报太子、释迦因地剜肉、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病、释迦亲抬父王棺等。举二例说明——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病:释迦之父净饭大王病疾,释迦闻讯赶到,以佛光照父王身,使父王病痛减轻,吉祥入灭。

释迦亲抬父王棺:净饭王逝世入棺。据经书记载:当时要求抬棺者较多,但释迦为劝众生行孝,所以亲自为父王抬棺,并以香木火焚之,收骨建塔供养,以尽人子之道。

由于石刻岩面的限制,这龛造像中的每一个故事工匠师们都是只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典型情节来概括故事的全部内容。

大足石刻解说词

在整龛造像的中部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三圣御制佛牙赞》。此碑旧刻于庐山乾明寺,碑中由三个“王”字重叠组成的字即今天圣贤的“圣”字,指的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佛教密宗不仅有秘密的仪式,秘密的咒语,还造有一些秘密的文字。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它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

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

净土宗是自唐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佛教宗派之一,其特点是简单易行。修学此宗不需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需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终时就可往升西方净土。净土三经向人们描述净土世界的美好是无以伦比的。《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记载:西方净土世界以琉璃为天,黄金铺地,莲花作壤,无五浊之垢染;众生个个颜貌端正,智慧高明,超世稀有而且寿命长远康乐无病,无贫富贵贱,无男女生育之污秽,无幼壮衰老之异;他们住着的珠楼、大宝楼阁,其雕梁画栋皆由七宝镶成,里面四季恒温;出门有龙拉车、凤划船;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而且衣服饮食,华香璎珞无不应念即至;净土世界有无量佛光四起,永无黑暗;天乐不鼓自鸣,飞天四处起舞,青雀自由翱翔,事事悉如人意„„有百乐而无一苦,故曰“极乐”世界。

由于西方净土的诸般美好和修炼法门的简便易行,使净土法门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自唐以来它便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并且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西方净土变的绘画和雕刻亦随着净土法门的流行而风行全国,仅在大足县境内就刻有多处西方净土变。

宝顶这龛西方净土变,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以饱满的构图,精巧的雕琢,琳琅满目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

在七重栏楯的上方端坐着“西方三圣”主像。中间为阿弥陀佛,其左右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专门接引众生往升西方极乐净土,亦称之“接引佛”。其头布螺髻,面目慈祥,表情宁静。观音是“大悲”的象征,凡受苦众生,只要念其名号,皆能寻声前往拯救解脱。其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气度。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塗,得无上力而得名。其头戴宝瓶冠,身著天衣,气度不凡。二菩萨头顶上方各有十方诸佛并列,背后有祥云缭绕,飞天起舞,青鸟翱翔;左右侧刻有珠楼和大宝楼阁;在七重栏楯的七根莲花柱上,各立有一天国乐童,他们或横笛吹奏,或手持拍板,或吹箫击鼓,共演法音。其形象乖巧,神态专注,似沉醉在优美的天乐意境之中。在栏楯之下刻着图文并茂的“三品九生图”。“三品九生”是佛教把往升极乐净土的众生根据其生前行善积德的多少而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为上、中、下三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并铭文言:上品皆菩萨,中品阿罗汉,下品全凶恶。上品之人,由西方三圣亲自迎入天国;中品之人由菩萨迎入天国;下品之人只要日念弥陀,临终前皈依佛法,经过若干劫后,15

大足石刻解说词

于莲花之中脱胎换骨而出,方可以佛为师,以菩萨为友,亦可往升天国。在三品九生图下面的栏杆上,刻有许多荷花童子,他们或在荷叶中露脸窥视,或在莲花上参禅打坐,或在栏杆上嬉戏玩耍,显得天真烂漫,为阿弥陀佛主持的佛国世界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盎然生趣。

在“三品九生图”的左右两边,错落有致地刻着十六观法的图像和偈语,所谓“十六观法”即是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除诸般杂念,真心想于西方修行方法。其内容有: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佛像观等,《观无量寿佛经》对每一观都有详细的说明。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刻的“十六观”主体不再是经书上的韦提希一人,而是社会各阶层人物形象,这充分表现出了当时的主建者对经轨的超越,以及在表现主题思想,在内容、题材取舍方面的创造性。

这龛西方净土造像因岩施刻起伏有致,显得繁而不乱,统而有变,别具一格,犹如似锦繁花,众彩纷呈。它以盎然的意趣和欢乐和谐的气氛来突出了天国的幸福美好,显示出匠师们非凡的艺术功力。造像中所刻的《持念阿弥陀佛》歌,在全国所有的西方净土变相中仅此一例,而且它和《三界炎炎如火聚》这幅铭文一起,与“十六观”相结合,将观想和持念两种修习方法兼收并蓄,这在同类题材的造像中亦属罕见。另外,其“三品九生”的变相与节录的佛经经变文的结合也可谓是天作之合,非常完美,使变相与变文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同类题材中,变相与变文至善至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西方极乐世界的产生,是佛教信众对自身终极关怀的结果。人死之后将往生何处,是古往今来的人们,特别是佛教信徒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们力图通过对终极的定位来诠释人生的意义,对充满烦恼的现实人生给予来世的天国补偿,从而使今生的精神得到安慰。净土宗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极乐世界,并且还为人们策划出一条简便的,通往天国的光明大道,从而使西方净土成为千百年来佛教信众所憧憬、追求的理想境界。

虽然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美好都是虚无缥渺的,但人们祈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却是真诚的。宝顶大佛湾的这龛“西方净土变”正是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反映,其情其境,堪称石窟艺术中的精品佳作。

(六耗图)佛教把人身上的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为六根。人的一切思想都由这六根表现出来,人的精力也都消耗在这六根上,所以六根又被称为“六耗”或“六贼”。

在六耗图中,一卷发人怀抱猿猴结跏趺而坐。其左侧竖刻“弥勒化身”四个字,意思是指卷发人为弥勒佛化身。其右侧竖刻“傅大士作”四个字。傅大士是梁武帝时代的一个禅教者,他自称是弥勒降生。这龛六耗图实际上是赵智凤根据傅大士的《心王铭》再加上自己的主张刻出来的,很富有创造性。在这里署款“傅大士作”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在卷发人的座下缚有犬、鸦、蛇、狐、鱼、马六种动物,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的六根。这六根如果随意与外界接触,就会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来污染人的情识,迷住人的真性,让人产生各种欲念,导致各种行为,使人“意如野马,奔走无闲;眼如走犬,逐五色村;身如大鱼,常思浊海;舌如狐狸,寻尸即奔;耳如乌鸦,逐空吱起;鼻如毒蛇,常思入穴”。

大足石刻解说词

打一个浅显的比方,人如一间屋,身上的六根便象六扇窗户。窗户开着,外界的尘埃就会进来迷住人的心窍。只有关闭六窗,才能免受外界的干扰,人心才能入静。

莲座下的六种动物都被绳子紧缚着,这表示六根不可放纵,必须“缚心猿、锁六耗”。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会使心清静安宁。这是佛教“绝尘”修行的基本要求。

造像的上面刻有“了心歌”、“咏心偈”、“锁六耗诗”等,其中 “锁六耗诗”写到“独坐思惟赡部洲,几人作业几人修。不因贪爱因名利,不为新冤为旧仇。意逐妄猿如野马,心随境转似猿猴。多缘执此迷真性,致使轮回不肯休”。意思是说,人们摆脱不了轮回之苦的原因是没有得到智慧和解脱。这是佛教唯心论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强调了主观精神的具大作用。

下面还刻有“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十个大字,意思是:普天下之人,能知心明性,理解“心主一切”奥妙道理者无几人。这里的“知”,主要是“自知”而不是“他知”。

在卷发人的胸部有两道毫光放出。靠天堂一边的毫光中出现“善、福、乐”三个字,靠地狱一边的毫光中出现“恶、祸、苦”三个字。意思是众生一切善恶行为由心支配,天堂和地狱仅一念之差,发善心就得福享乐升天堂,发恶心便招祸受苦下地狱。

这龛“六耗图”与前面的“六道轮回图”一起,将佛教哲理有关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方面的“境与识”、“因与果”等,作了系统的、提纲式的表述,从而构建起宝顶大佛湾宗教哲学的理论框架。

(地狱变像)这龛(第20号龛)大像纵横30米,雕刻了100多个各具个性的人物,这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时间最早、内容最全面的一部地狱变像。吴道子画的地狱变像,只见文字资料,不见作品。巴黎博物馆藏的传说是吴道子画的地狱变像,经专家考证,那是后人临的复制品,而非原作。那么,这一龛宋代的作品,便是最早的了。这十八层地狱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那些无名的雕塑家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像速报司中精明干练的差人,现报司中老谋深算的衙门师爷,王府中温顺纯朴的侍女,戒酒图中各种醉态的酒鬼„„都是生活中有,佛界却无的。刀船地狱中的“养鸡女”是大足石刻中的一流作品。旭日东升,晨光彩照,一位农妇刚打开鸡笼,两只大鸡在笼外争食一条蚯蚓。

因鸡笼的一面只开了一线,而争食蚯蚓的大鸡的脚却挡住了鸡笼。小鸡欲出无路,便拚命啄大鸡的脚。农妇两颐微收,陷于沉思,双手则定格在鸡笼上,真是一幅典型的“养鸡乐”。按佛教教义,养鸡杀生是要下地狱的。这位农妇到底是想到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以此精神来承受家庭的重荷,还是想到了因为养鸡,可以略补生计而聊以自慰,或者是因为看到鸡群的生趣,觉得艰难困苦之中,人生还是值得留恋的„„一切都不得而知,一切都要由观众去猜测,去想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说,一件艺术品,“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能引起人们思考,能以瞬间求永恒,为观众拓展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品,才是绝佳的艺术品。“养鸡女”便是这样的艺术品。

大足石刻解说词

(柳本尊行化图)柳本尊是唐末五代时在四川弘传瑜珈密教的一代祖师,相传他生于柳瘿,是从柳树疙瘩里生出的,因为“数至神异,人不敢称其名”,故号柳本尊。本尊就是佛教的祖师。

据考证,柳本尊生于唐大中九年(855年),卒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嘉州人士(现乐山人)。他自唐光启二年盟于佛,承袭唐金刚顶瑜伽部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活动在川西一带,并在汉州弥牟设立中心道场。唐末五代正值战乱,天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在这种饥馑交迫的情况下,人们大都趋向鬼神的庇佑,柳本尊便乘机用密法和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化水符咒为人驱鬼治病,同时还以自残苦行的方式来弘化密教,表现出一种“为普渡众生而忍受各种苦难,以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为己任,全心全意舍己为人”的精神。当时的汉州刺史赵君欲试其真假,差人去请眼,诈云作药。居士面无难色,即持戒刀,剜一目,付差人,刺史诚服,投身忏悔。此事叫“剜眼”。另外还有立雪、舍臂、炼心、炼膝、炼阴、炼顶、割耳、炼踝、炼指,这十件苦修的事迹称为“十炼”。这十炼都有具体的年、月、日、地点和证明人。柳本尊的这些行为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蜀王王建曾召他入宫,供养三日,并赐封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使柳本尊身价百倍,其信徒遍及社会各阶层。在柳本尊主像的两侧,排列着他的信徒们,有文武官员,也有庶民百姓。这些人物衣冠服饰为我们考证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穿着打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前,佛教史学界有一种定论,中国佛教密宗自唐开元三大士传入以来,一般认为只传了四代,第四代传的是日本僧人空海,由于唐末战乱,空海学成之后就回日本去了。他在日本弘传大法,成为日本真言宗(东密)的初祖。而国内在空海之后,则因会昌法难和五代变乱使密宗渐至绝响,所以,凡是治中国密教史的人,对于晚唐以后密教的论述都很少,一般认为空海之后,国内再未出现过有影响的密宗大师。但在四川一带,特别是在大足,却出现大量的密宗造像。北山佛湾有百分之五十都是密宗造像。在宝顶山出现的密宗大师的踪迹和这座独具特色的南宋密宗道场,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密宗在唐末以后并未绝响,相反,它在四川一带有了很大发展。虽然柳本尊的师承关系目前还模糊不清,但据宋刻《唐柳本尊传》碑记载的情况看,柳本尊所传的瑜珈密教实际上就是金刚智所传的金刚界密法,或者说同金刚界密法有密切的联系。无独有偶,两百多年后,出生于大足米粮的赵智凤来到四川弥牟游学,三年后,回到大足弘传柳氏密法并苦心经营宝顶山石窟密宗道场。可以明白地说,柳本尊、赵智凤都是通晓唐代正纯密教的一代密宗大师,他们在秉承唐代金刚界密法的基础上,对于宗教实践有了独特的创新和发展。这两代祖师的弘法事业,把中国密教史往后延续了近四百年,为中国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尤为突出的是,赵智凤殚精竭虑营建的宝顶山石窟道场,不仅是中国宗教事业上的一件盛举,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如果说柳本尊在唐末延续了密宗的传承,赵智凤则是把这一事业推向历史高峰的又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实践家。

下面是十大明王像

明王造像为佛教密宗所特有。明王是佛和菩萨受大日如来教令,降伏诸恶魔时变现转化出的威猛忿怒形象。造像以高度夸张、变形、写意的手法,从传统绘画技巧中汲取营养,刻画出充满运动的力量和粗犷雄伟的体态,获得了超乎想象的现代意蕴。在他们身上高度集中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最典型的动作和表情,艺术感染力极强。

大足石刻解说词

明王们或一首四臂,或三头六臂,皆怒目攒拳,筋肉努张,威烈雄壮,充分显示出男性那种无穷无尽的潜在力。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愤怒明王”。他怒发冲冠,目眦尽裂、鼻翼翕张、獠牙上立,正用嘴狠咬着手指,把“怒不可遏”的神态表现绝了。古代艺术家们非常擅于概括和集中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在和外在的那些富于深刻感情的东西,并给予夸张,来出色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十大明王像大都是未完工的粗坯,显示出块状的大面和豪放流利的凿痕。据南山的一块刻于1250年的石碑上记载:“大足素无城守兵卫,狄难以来,官吏民多不免焉,存者转徙,仕者退缩„„”“狄”即“北狄”就是指元兵。公元1234年之后元兵开始进攻南宋,1236年至1240年期间数次攻到重庆,大足的官吏大多闻风而逃,宝顶山的僧侣百姓也不例外,因而猝然而止留下了这些粗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遗憾,但恰恰是这些未完工的凿痕刀迹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如何几何开方,如何粗凿,细凿,这些步骤,为我们研究古代匠师们的雕刻工序和制作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这部龛造像共高15米,岩檐外挑达9米,壁面倾斜约45度,造像分三层,自下而上,逐级外挑,这样既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又使观众看上去一目了然,而且不会产生透视变形。这也是工匠师们成功地把透视原理用于艺术创作的典型范例。

800多年过去了,来这里参观的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常常在这位中年养鸡女跟前,陷入沉思,流连忘返。在地狱变像中,所有的造像都很丑恶,独有这位养鸡女显得健美,让人亲近。许多观众往往不解。其实,说穿了,也没有什么奥秘。为宝顶山造像的无名匠师们都来自广大的中国农村,这位农妇,或许是那位雕刻艺术家的妻子,或许是他的母亲,他们怎么可能把自己的亲人塑造得很丑恶?在这里,宗教仪轨让位给了人问亲情。这是艺术的胜利,也是人性的觉醒!大约是因为元军入川,最后的十大明王留下了部分未完之作,令人遗憾。几千年来,中国的正史从来不记载那些为中国雕塑赢得世界声誉的无名艺术家,只留下了杨惠之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的名字,更没有一部雕塑技法之作传世。

宝顶山的一些未完之作,恰像一部无字之书,告诉后来者如何开山,如何凿石,如何作粗坯,如何精雕细刻,让我们知道石刻造像的全过程。就这一点上来说,历史又毕竟是有情的。

第14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员。在这次行程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现在我们乘坐大巴由重庆市区出发,估计两个小时以后就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足石刻——宝顶山时刻。在此之前我将就我们的目的地宝顶山时刻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晚期的石刻造像艺术。重庆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长500米,造像近万尊,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

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列。

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年,石刻共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佛湾是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赵大师先雕刻小佛湾,然后把小佛湾为蓝本,雕刻了宏大的大佛湾。大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精巧,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

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其中,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好了,朋友们,大足石刻快要到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第15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游客朋友们来到大足石刻参观,我是你们的导

游。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游览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风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区景内,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题材为主。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

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倒。宝顶山石刻共有

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人间一绝的“千手观音”。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

上,高7.7米,宽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千姿百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尊雕像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

据了解,关于“千手观音”雕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

事,千手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

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像是横卧着的,所以人们叫它“卧佛”。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卧佛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希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

留下难忘的回忆,美丽的大足石刻欢迎您们下次再来,谢谢大家。再见!

第16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大全

大足石刻摩岩造像达五万多尊。它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大足石刻在重大足县,距重庆市中心130公里。全县有石刻40余处。下面是大足石刻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1: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我得向大家说明一下,其实,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宝顶石刻。

宝顶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大足石刻图案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狱经变相\"的\"养鸡女\"。相信大家在看过前面一系列的地狱石刻之后,对地狱里各种恐怖的人物和残酷的刑罚仍感到心有余悸。然而大家仔细瞧一瞧这个雕刻,会发现什么?养鸡女虽然眼睛瞎了,却坦然自若,脸上充满幸福的微笑。这就奇怪了,地狱里都是阳间犯罪来受罚的,而她为什么还显得十分幸福?

说来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这养鸡女阿名叫奚成凤,是一位善良大胆的姑娘,就住在宝顶山下。一次,奚成凤的鸡跑到山上佛堂里,被一个和尚给打死了,奚成也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时剜了奚成凤的眼睛,却留下了幸福的微笑凤就去找当时的住持赵智凤理论,在群众的帮助下,赵智凤不得不把鸡钱赔给了奚成凤。可是,佛尚且有过,何况当时的赵智凤还没有修成正果,他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定要在修造地狱时把奚成凤放进去。而当时的工匠刘思久平时多受奚成凤照顾,。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些后也许还兴犹未尽,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缘的话我们定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再次重逢。最后,希望大家一路顺风。朋友们,再见!

篇2: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足石刻,我是你们的导游 。我将带大家一起游览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景内,始建于唐末、宋初。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驱。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是中国晚期石窟像艺术的典范,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

首先,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在宝顶山石刻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形体匀称,色彩鲜艳。 它有1007只手,它身上都贴有金光闪闪的金薄。它的背后上上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都伸出了上千只纤美的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还有的手拿着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如孔雀开屏般的美丽。

据了解,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她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是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叫释迦涅盘圣迹图。\"涅盘\"实际上就是死了的意思,但它和一般人所说的死又不一样。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释迦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作悲恸状。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今天时间有限,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见,注意安全,保护环境卫生,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希望大家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光。

篇3: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带着你们去去游。它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唐宋摩岩造像万余尊,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着名石刻相对,大足石刻不仅保存完好,艺术精湛,而且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在参观前,我们先认识大足这个地方。四川的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造像集中,技艺精湛,表现\"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点,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其中最着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

据说,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这些石刻像的特点是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其中最精彩的是几座观音、文殊和普贤的造像。可惜,时间太短,我们没有前往。

大家跟我往前走,去参观宝顶山的石刻。看,这就是宝顶山的石刻。它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在风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行先让我们看看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的全过程。你一幅一幅看,一看就明白意思的。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

下面,我们再看看另一组。这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它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我们观看这里的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图画。你们有这个感觉吗?哈哈,小朋友都点头了!

大家慢走,要上台阶了,注意安全。大家再看看这组啊!这《释迦降生图》是颇有趣味的。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水从何来?原来在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精明的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种匠心独运,不能不使人感到钦佩吧?

此外,里面还有的故事也很有教益,如:酗酒有罪,劝酒更有罪;会做事的人听大事,不听小事,看大事不看小事等等。你们看了一定收益匪浅的!我就讲解到这里了,请大家自由参观,也请大家注意保护文物和保持环境卫生。

篇4:大足石刻导游词

今天我将带大家去游览美丽的大足石刻,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风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共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十万多躯,其中尤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岩石刻最为著名,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北山,即古龙冈山,共有290龛窟。但由于今天的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游览了,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游客朋友们,我们即将游览宝顶山了,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跤。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词,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观音\"。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这尊观音形体比例匀称,肌肤线条柔和,脸庞圆润,略呈微笑形,神态动人,再加上衣带飘舞,服饰华丽,给人飘飘欲仙之感。\"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她的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大家觉得棒不棒?哈哈,小朋友都点头了。

关于\"千手观音\"雕像,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大家想听吗?那好,就听我慢慢道来:从前,有一个妙庄王国,国王叫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妙金,二女儿妙银,三女儿妙善。妙善从小一直信佛,妙庄王想给妙善找一个富人做丈夫,妙善不愿意,妙庄王很愤怒,硬是把她嫁给了富人。妙善在婚礼前一天,逃了出去,在一座庙里做了尼姑。妙庄王无论如何劝,妙善也不回家,妙庄王一怒之下也不管她了。几年后,妙庄王得了一种怪病,全身奇痒无比,有人告诉他,要治好此病,要用亲骨肉的一手一眼。无奈之下,妙庄王去求妙金,妙银,但她们都不愿意。妙庄王只得去求妙善,妙善听了之后,毅然献出了一手一眼,她的孝心感动了佛祖,佛祖给了妙善千手千眼。从此以后,妙善成了千手观音。

接着我们再去看看\"九龙浴太子\"吧。它是因地制宜建筑的典范,此地以前是一个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不息。工匠们并不消极的引水而去,而是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再用石头把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释迦太子,然后通过暗道,流水有节制地从最大的龙嘴里缓缓吐出,沐浴金盘中的释迦太子。这里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特殊地形,解决了排水问题,使佛像静中寓动,表现出高超的园林景观建造技艺。

大足石刻纵贯千余载,横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更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好了,今天的大足石刻之旅就到这儿了,希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朋友们,下次再见了,BYE-BYE。

篇5: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通编为1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石篆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元年(1082年-1096年),通编为10号,系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石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编为16号,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第17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篇1:面试—大足石刻导游词定稿

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足石刻观光旅游,我是负责你们今天讲解的导游员——向晶,大家可以叫我小向,在本次的旅途中我将秉着“热心、负责”的理念全程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预祝大家本次石刻之旅丰富多彩,有趣难忘,大家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游客朋友们,在游览大足石刻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先介绍一下大足石刻的基本概括。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南宋,现存摩崖石刻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遍布100多处,主要有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听了刚才我对大足石刻的简要介绍,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一睹大足石刻的风采了,现在就跟随着我走进大足石刻之一的宝顶山石刻吧!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宝顶山石刻的入口了,宝顶山石刻为南宋赵智凤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宗旨,尽毕生之力,惨淡经营七十余年营建而成的。在进行参观之前,温馨提醒大家一下,景区人多,请大家紧跟着我,可千万不要掉队!现在就开始咱们的旅程,走进宝顶山石刻。

大家还记得在春节晚会上由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吗?它当即成为了最感人的节目。当大家看到眼前这尊用石头雕刻、全身饰以金箔的千手观音时,相信它的视觉震撼不亚于前者。千手观音造像是佛教中常见的神灵,中国许多的地方都有千手观音,有的有10只手,有的有32只手,还有的是48只手,但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尊千手观音造像,她有1007只手,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造像,堪称“天下奇观”。

它充分利用了岩石空间,强调气势与真实,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造像面积达88平方米,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是否有一种让你看着看着,突觉手怎么会越来越多的错觉啊?

大家可要仔细的观察了,千手观音造像的每只手中还有一只眼睛,因此她的全名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大家一定在苦思冥想,为什么她会有那么多只手吧?你们一定不知道千手观音的来历,其实是这样的,相传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她是古代一位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出自己的一手一眼为父亲和药而感动了佛祖,佛祖赏还她千手千眼让她去救助众生,因而,她的千手象征她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她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这尊千手观音造像可真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此乃“世界石刻艺术的瑰宝”。

游客们,接下来我们将去的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释迦涅槃圣迹图,现在大家在此自由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后我们将一同前往释迦涅槃圣迹图。

篇2:重庆大足石刻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在我身后的这位呢,就是我们本次行程的司机张师傅。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为大家服务,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重庆游览观光,待会儿,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庆主城约有130公里,行车时间约两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况为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境内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反映了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进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体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齐名,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石窟最具特色。

关于大足石刻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大足为传统农业区,气候温和,风调雨顺,收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为大足大丰之地,故得名。还有就是与佛教传说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夕曾到过大足,在其讲佛之地留下了一双大脚,故人们叫当地为大足。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面约1公里处,共有摩崖造像5000于尊,由唐末刺史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后由地方官吏、乡绅、僧尼等续建,至南宋绍兴年间(892年-1162年)结束,历时250年。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尤以观音造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北山石刻以当时流行的佛教艺术为主,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历时70余年,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余尊,题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有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像、九龙浴太子等著名景点。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时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为主,刻工细腻、造型丰满,是我国石刻艺术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区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千米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年间(1082年-1096年)结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区。

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20千米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门山造像共分为13龛,有药师佛、释迦佛、观音洞、孔雀明王等龛窟。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听完大足石刻的简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为快呢,不过不用着急,因为我们即将要到达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接下来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宝顶山的大佛湾石刻造像群。大家请看,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图”。佛教中有个经典的理论“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前世今生,每个人死后都要经过轮回投胎转世,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业力果报和生死轮回的佛教基本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抱着轮子的蓝面巨人,他叫做转轮王,四川人称为之“无常鬼”。“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名词,是指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这里把无

常人格化就成了“无常鬼”,由他来掌握生死轮回,表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紧钳轮盘,象征着业力即因果报应不可逆转。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我们依次从里往外看,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个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从其心际飞出了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佛教中所说的,万源发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圆圈,圈内刻着佛或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别代表了贪嗔痴三毒。

第二圈则为生死轮回的六道。大家请看,以中间的这条佛光为界,上面三道称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为天道,右边为阿修罗道,左边为人道。下面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间为地狱道,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它将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任何生命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教认为这个过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才能摆脱这种痛苦。这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图画表现了出来。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个小龛,每个龛内都刻有一个皮囊,皮囊裹着一个生命,请大家仔细看,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比如最下面的这幅图,头部是鱼,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辈子是蛇,下辈子成了鱼,接下来的图是马头鱼尾巴就表示它又从鱼变成了马。皮囊则是灵魂,佛教认为不管躯体如何变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这两个表示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边抚摸下身,一边望着身后的少女,表示爱,这两幅图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众生的贪爱之心才让轮盘旋转不休。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释迦涅槃图,又称卧佛,这是大佛湾中最宏伟的一龛造像了,侧卧的释迦佛半身像长31米,表现的是释迦牟呢涅槃时的情景。据《涅槃经》记载,释迦牟呢涅槃时,大地发出六种震动,树倒房塌,众弟子慌乱。早期的涅槃像多这样表现,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肃穆宁静。大佛湾的这龛造像就恰好表现出了释迦牟呢涅槃时的安详之态。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黄河”,据说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于是释迦牟尼便用手划出一条大河将弟子们隔开。卧佛上面站着的是他的家眷,据说是释迦之母摩耶夫人听闻了释迦牟尼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下,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

游客朋友们,这就是九龙浴太子。相传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从她的右腋跑进肚子里,于是她便怀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她刚抬起右手摘花之时,释迦牟尼就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这时两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飞来九龙吐冷暖二水为他洗礼。这龛造像匠心独运,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此处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终年流淌不息。工匠们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使水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经旁边的“九曲黄河”排出去。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充满园林之趣。

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结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篇3: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中国有句话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那来到了重庆呢,首先我们也要学习一下三个代表:第

一、我谨代表重庆人民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第

二、我谨代表我们朝阳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快乐之旅,欢迎,欢迎。第三个代表呢是我代表我本人和司机师傅,做个简单的介绍,我姓冉,大家可以叫我小冉。我长的虽然称不上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是我的笑容绝对的灿烂,我对工作绝对的是认真负责!那接下来呢,我要为大家隆重的介绍一下在我们本次旅游中占有绝对重要位置的人,那就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司机刘师傅,我们业内呢,有这样的说法,司机到了吉林是急着开,到了蒙古是猛开,到了上海是胡开,那有没有人能想到来了我们重庆是怎么开啊?还是我来接开谜底吧,我们重庆的师傅呢,比较特殊,他们是在黑白两道都能开,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要说到我们重庆的气候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雾”,所以呢我们的师傅是黑白两道都混的很熟,所以大家对我们这几天的行车安全尽可以放心了。我相信这次的大足之旅我们都会游的尽兴而归。

大足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家都非常期待对不对,我看到那位游客都有些等不及了。不要慌,大家跟着我的脚步。好,跟我出发,现在我们就去观赏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大家可以看到都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大家在仔细看看巨型雕刻多少幅呢?看了答对有奖哦。对,恭喜这位游客,是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它的刻艺这么精湛,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谁构思的呢?很不错,大家观察都非常仔细。宝顶石刻是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大家请往这边看,这是柳本尊佛。柳本尊名居直。传说是因为当年乐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树,那柳树长的一个大疫瘤逐年长大,后来那瘪瘪裂开,生出一个婴儿。被嘉州地方官收养,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后,前往弥牟、广汉、成都、新津等地设教坛,弘扬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苦修炼,成正果,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为贤圣祖师。 赵智凤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出家情况、人生道路、追随的地方宗教等,与柳本尊相近,终于成为柳的传人,于是在宝顶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炼图”,还留下柳氏传碑1通。 大家过来参观“柳本尊十炼图”,它高20米,宽24米,分三层,大家过来数数,看是不是有14幅画面呢,不错,这就是神话当年柳祖的修炼历程。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去参观一下大佛湾。

大家看到那边的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就是大佛湾了。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世家三尊、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重复。

相信大家早已经注意到了,那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非常醒目。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世家三尊。大家估量一下它有多高?它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看起来舒展自如。居中的毗卢舍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舍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认为,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摩河毗卢舍那),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舍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法身相对生身而言。释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

毗卢舍那佛左侧的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右侧的文殊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

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普贤和文殊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认为,普贤有大行,专司理、德,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艺术形象多骑白象。文殊有大智,专司智慧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艺术形象多骑雄狮。《华严经》把普贤和文殊同作为佛的胁侍。

在世家三尊像后壁,还有八十一个小圆龛。每个小圆龛直径0.76米。大家可以看到龛内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卢舍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大家猜一猜共有多少佛呢?很难了,其实共有八十八佛。此外,在三像之间,立有一通《宋宇文配诗碑》。碑高1.74米、宽0.91米。诗四句二十八字,跋后六十字。大家现在就到后面去看看,它里面到底蕴藏了一些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赵智宗,可能是赵智凤之俗名,赵智凤为法名。宋宇文是与赵智凤同时的昌州刺史,四川双流人。因此,仅管此碑跋语甚短,确是考定宝顶石窟年代的铁证,值得珍视。

好了,今天的快乐之旅就到此结束了。一路走来我们欢声笑语,相信大家都满载而归,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是一次值得的旅行。大足石刻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会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下一次的到来!

导游:冉洪娟

编号:200920184020

篇4:大足石刻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肖祖洋,你们可以叫我肖导。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些后也许还兴犹未尽,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缘 ,

一路顺风。朋友们,再见!

DE将平行四边行分成两个部分,两部分面积差是90平方厘米,求BE的长

篇5:大足石刻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重庆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在我身后的这位呢,就是我们本次行程的司机张师傅。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为大家服务,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重庆游览观光,待会儿,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庆主城约有130公里,行车时间约两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况为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境内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反映了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进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体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开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齐名,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石窟最具特色。

关于大足石刻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大足为传统农业区,气候温和,风调雨顺,收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为大足大丰之地,故得名。还有就是与佛教传说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夕曾到过大足,在其讲佛之地留下了一双大脚,故人们叫当地为大足。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面约1公里处,共有摩崖造像5000于尊,由唐末刺史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后由地方官吏、乡绅、僧尼等续建,至南宋绍兴年结束,历时250年。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尤以观音造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北山石刻以当时流行的佛教艺术为主,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历时70余年,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余尊,题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有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像、九龙浴太子等著名景点。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听完大足石刻的简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为快呢,不过不用着急,因为我们即将要到达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接下来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宝顶山的大佛湾石刻造像群。大家请看,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图”。佛教中有个经典的理论“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前世今生,每个人死后都要经过轮回投胎转世,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业力果报和生死轮回的佛教基本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抱着轮子的蓝面巨人,他叫做转轮王,四川人称为之“无常鬼”。“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名词,是指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这里把无常人格化就成了“无常鬼”,由他来掌握生死轮回,表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紧钳轮盘,象征着业力即因果报应不可逆转。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我们依次从里往外看,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个人,

表示修行的众生,从其心际飞出了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佛教中所说的,万源发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圆圈,圈内刻着佛或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别代表了贪嗔痴三毒。

第二圈则为生死轮回的六道。大家请看,以中间的这条佛光为界,上面三道称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为天道,右边为阿修罗道,左边为人道。下面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间为地狱道,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它将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任何生命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教认为这个过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才能摆脱这种痛苦。这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图画表现了出来。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个小龛,每个龛内都刻有一个皮囊,皮囊裹着一个生命,请大家仔细看,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比如最下面的这幅图,头部是鱼,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辈子是蛇,下辈子成了鱼,接下来的图是马头鱼尾巴就表示它又从鱼变成了马。皮囊则是灵魂,佛教认为不管躯体如何变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这两个表示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边抚摸下身,一边望着身后的少女,表示爱,这两幅图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众生的贪爱之心才让轮盘旋转不休。

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结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第18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足石刻导游词,欢迎阅读参考!

大足石刻导游词

1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大足参观我们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荣幸能成为大家的导游,请跟随我一齐欣赏这华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摩崖石刻而出名。你们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积最大,佛像最多的宝顶山摩崖石刻。它始建于晚唐,兴于两宋

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导游。

从正门出发,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千手观音佛像前。大家都明白,只要有10只手以上的观音,就能够叫千手观音。而大足的千手观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观音。她一共有1007只手眼,分布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南北朝时,妙庄王有三个公主,长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银,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银都常年在宫中,只有妙善出家为尼。妙庄王命妙善回宫,但妙善不愿回家,妙庄王一怒之下赶走了僧尼,可这惊动了天神。他们让妙庄王身上长满了脓包。有一位大夫说,要用亲身女儿的手眼方可治好。于是,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和妙银,但两位公主都拒绝了。妙善明白后,便献出了手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这件事让佛主明白了,便送给了妙善一千只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据说千手观音刻好以后,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见了千手观音。便在原先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只手和眼。能找出这七只手和眼的人,便可长命百岁!

本次参观圆满结束了,谢谢你们的光临,祝你们一路顺风!

大足石刻导游词

2大家好!欢迎各位游客朋友们来到大足石刻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这天我将带大家一齐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让我们一齐去领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风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区景内,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题材为主。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资料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倒。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人间一绝的“千手观音”。此刻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宽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千姿百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尊雕像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

据了解,关于“千手观音”雕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千手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像是横卧着的,所以人们叫它“卧佛”。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卧佛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这天的游览即将结束,期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美丽的大足石刻欢迎您们下次再来,谢谢大家。再见!

大足石刻导游词

3大家好!欢迎各位游客朋友们来到大足石刻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游览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风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区景内,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题材为主。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倒。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人间一绝的“千手观音”。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宽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千姿百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尊雕像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

据了解,关于“千手观音”雕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千手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像是横卧着的,所以人们叫它“卧佛”。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卧佛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希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美丽的大足石刻欢迎您们下次再来,谢谢大家。再见!

第19篇:大足石刻导游词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经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可达。距重庆市区83公里。属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

与敦煌齐名的大足石刻始创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集儒、释、道“三教”造型之大成。以大量民族化、生活化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是中国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在中国南方崛起的又一座大型石窟群。他将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续写了近400年,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杰出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石窟1980年正式开放,1999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宝顶山石刻位于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处,石刻造像近万尊,其中的华严三圣、千手观音等造像形象伟岸,经变造像内容丰富,生活情趣浓郁,宛如一幅幅石刻连环画。北山石刻位于县城以北1.5公里处。观音造像众多,极富特色,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其中的道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玉印观音等最为著名。在这众多的石刻造像中,我想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来”。他头上的 “金刚顶仪”,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毗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按造像仪轨,这龛造像应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但此地却把他们的位置作了调换,从而来体现密教造像特有的仪轨,——“理智摄入”,即:理性与智慧高度融和。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合符力学原理,又不违背菩萨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造像规律,同时还获得了宗教的庄严感。这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诚油然而生。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显示。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热烈。

第20篇:大足石刻的导游词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山区,共23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重庆大足石刻的导游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大足石刻的导游词1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区景内,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题材为主。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资料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倒。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人间一绝的“千手观音”。此刻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宽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千姿百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尊雕像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

据了解,关于“千手观音”雕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千手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像是横卧着的,所以人们叫它“卧佛”。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卧佛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这天的游览即将结束,期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美丽的大足石刻欢迎您们下次再来,谢谢大家。再见!

大足石刻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大足参观我们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荣幸能成为大家的导游,请跟随我一齐欣赏这华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摩崖石刻而出名。你们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积最大,佛像最多的宝顶山摩崖石刻。它始建于晚唐,兴于两宋

从正门出发,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千手观音佛像前。大家都明白,只要有10只手以上的观音,就能够叫千手观音。而大足的千手观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观音。她一共有1007只手眼,分布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南北朝时,妙庄王有三个公主,长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银,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银都常年在宫中,只有妙善出家为尼。妙庄王命妙善回宫,但妙善不愿回家,妙庄王一怒之下赶走了僧尼,可这惊动了天神。他们让妙庄王身上长满了脓包。有一位大夫说,要用亲身女儿的手眼方可治好。于是,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和妙银,但两位公主都拒绝了。妙善明白后,便献出了手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这件事让佛主明白了,便送给了妙善一千只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据说千手观音刻好以后,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见了千手观音。便在原先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只手和眼。能找出这七只手和眼的人,便可长命百岁!

本次参观圆满结束了,谢谢你们的光临,祝你们一路顺风!

大足石刻的导游词3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导游词.doc》
大足导游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