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读后感

2020-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色戒检讨书

检讨书

1、我真是好奇怪,为啥《色戒》不让我们小学生都去看?完整版也没什么的,床戏也没什么的,我们小孩子一般不懂什么,只当是床上打架,或者是**体操,想学也没机会的。我主要是觉得《色戒》对我们小学生,特别是小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告诫我们人不能贪财,特别是小女生更要注意。你看那个汤唯姐姐,因为贪图那颗大钻戒,结果让大汉奸老易快跑,结果使抗日团体策划很久的刺杀计划失败了,汤唯姐姐还有王力宏哥哥还有他们的朋友们通通死光了。

2、看完《色戒》(完整版,以下同样),我心里有点着急,就去问妈妈:哪儿能够找到妓女姐姐?妈妈大惊,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我想找妓女姐姐学习床上的事,不然以后遇到我喜欢的女孩,什么也不会就全完了。你看那个汤唯姐姐,就是不懂男女床上的戏,需要男生去教她,可是别的男生都不会,那个最爱她的王力宏哥哥也不会,只能干瞪眼,最后只好由那个跟妓女学习过的小白脸哥哥去教汤唯姐姐,真可怜哪!王力宏哥哥真委屈死了,他要早点去找妓女姐姐学习学习,不就可以借着教汤唯姐姐的机会把他们的爱情通过阴道就给扎根了吗?汤唯姐姐批评他,三年前就可以,为什么不?王力宏哥哥无话可说。他可能心里想,我要是早认识一个妓女,就不至于出现这种悲剧了。所以妈妈,你快告诉我哪里有妓女姐姐,带我认识一下。

没想到妈妈给了我两耳光,打得我头昏眼花,还把我押到学校班主任老师花欣那里,责备她没有把我教育好。好在花老师还比较理解我,等妈妈走了后悄悄告诉我:你的心情我理解,你不要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我说。花老师笑着点点头:“对!我告诉你:男到大时必有女,有女自会干那事!”我说“真的?”花老师说:“绝不骗你,你要到时候真不会,我可以教你!”我乐坏了。

没想到我跟花老师的谈话被校长曹旦听见了,结果我们俩都被罚关禁闭一周,都要写检讨。

3、我觉得李安大叔真棒,拍的那个什么大汉奸易先生,也就是梁朝伟叔叔,好帅,好有风度,好体面!我相信这是很真实的,因为我晓得历史上的好多大汉奸都是体面人,长得帅呆了。例如抗战时的大汉奸头子汪精卫,我看好多书上都说他是民国第一美男子,我也看过他的照片,确实帅!只有周恩来伯伯的英俊能跟他勉强比一比。还有个汉奸伯伯叫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他也比鲁迅长得帅。反过来说那些革命党啊,抗日英雄啊,一般都长得不那么体面,比如说杨靖宇伯伯,每天就只能吃草根树皮,饿得皮包骨头,能好看吗?

所以我觉得李安大叔犯了个小错误,他不该让王力宏哥哥那么帅那么奶油味的小伙子去演抗日英雄,应该让潘长江去演就对了(潘长江可能太胖),或者是冯小刚也行,张艺谋大叔也凑合。

4、我觉得李安大叔拍的故事很真实的,汉奸这种坏人就是比抗日的人们坚强。

我看过有个以前的苏联电影叫《第四十一》,这个电影在1957年获过嘎纳电影节特别奖,里面有个漂亮的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她爱上了一个帅呆了的白匪军官“蓝眼睛”(蓝眼睛主演过电影《牛虻》,曾经是许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最崇拜的偶像)。最后,当“蓝眼睛”奔向前来接应他的白匪的帆船时,玛柳特卡姐姐毅然在海边举枪(她是一个神枪手,弹无虚发,先前已经打死过四十个白军),一枪把“蓝眼睛”击倒在海滩上。这时候,玛柳特卡姐姐的爱情突然苏醒,她扑向“蓝眼睛”放声痛哭,呼唤“蓝眼睛”醒来…

我本来以为《色戒》的最后,梁朝伟把汤唯姐姐和她的朋友都杀光以后,会偷偷地独自来到汤唯姐姐的坟前,放声痛哭……李安大叔没这么拍,真伟大,真了不起啊!因为汉奸们就是比抗日的人们坚强、厉害!他们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要是没有那么多汉奸,那么多伪军,小日本有几根小爪子,能把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抓走呢?所以我想中国抗日的人们本来是打不过小日本的,因为他们有又坚强又体面的汉奸们帮助。幸亏美国

扔了两颗原子弹……下面我不敢写了,我们班主任的儿子,正在上大学的沙比大哥看到这儿,大骂我是歪曲李安大叔!哎,沙比大哥多有学问呀,没辙……

5、前天深夜,我打着手电钻进爸爸妈妈的卧室,掀开被盖检查……妈妈醒了,大惊,问我干什么,我说要检查检查他们的**姿势。爸爸也大怒,又给了我两耳光,要我交代为什么会有这么怪异的想法。我说,我主要是不放心,因为看了李安大叔的《色戒》,我明白了男女**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你看那个王力宏哥哥不懂**姿势,对汤唯姐姐的爱情就报废了。那个去教导汤唯姐姐的小白脸哥哥,**的姿势也不怎么样,结果汤唯姐姐也不爱他。结果梁朝伟大叔**姿势很棒,把汤唯姐姐的阴道搞活了,汤唯姐姐就爱上他了。我看那个梁朝伟大叔抱着蜷成一团的汤唯姐姐的**姿势最好看,让我想起好多年前,英国甲壳虫乐队灵魂乐手约翰·列侬,抱着他的妻子大野良子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种由极端的爱产生的亲密姿势。而在《色戒》中,是由亲密的姿势产生了极端的爱……所以我害怕爸爸妈妈没有很好看的亲密的姿势,他们的爱就要完蛋。我想让他们俩摆好姿势让我检查。

妈妈大怒,罚我从第二天起不许吃肉食,跟小白兔一个待遇,每天啃胡萝卜。爸爸更凶,说:你要再当小疯子,罚你跟小牛一个待遇,吃草!……

6、我晓得自己长得不帅(虽然责任在我爸爸妈妈),我肯定当不了体面的汉奸。但是呢,我也不想每天只享受小白兔或者小牛的待遇。因此我遵照爸爸妈妈老师校长沙比哥哥的意见,向李安大叔——沙比哥哥说,我无权叫李安大叔,要叫李安大师——向李安大师沉痛地检讨……

推荐第2篇:色戒观后感

电影《色戒》观后感 12旅游管理(1)班 张慧 1202103002 《色戒》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几个大学生刺杀汪精卫手下的一个姓易的特务头目,王佳芝(汤唯)假扮做生意的麦太太接近易先生(梁朝伟)、易太太(陈冲),她却在与易先生交往的过程中假戏真做,爱上了这个特务头目,在刺杀关键时候放在了易先生,刺杀失败后,王佳芝等六人被易先生抓了起来并执行了枪决。

观赏这部电影时,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情节中,我的心随着汤唯、梁朝伟的演绎而紧绷起来,和他们一同感受着做特务的孤独、恐惧,和他一样陷入信疑难辨、爱恨难辨的迷茫中....当王佳芝被绑赴刑场,那曾经砌起的美丽爱情被击碎的时候,似乎自己也深陷其中,感觉胸口被一种东西堵上,心头涌出隐隐地疼痛,久久不能平静... 易先生这个角色表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他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与兴趣,是那种非常沉闷的人物,而梁朝伟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以及偶尔的几句台词把这个人物内心中的孤独、恐惧、谨慎、多疑个性演绎得非常传神。恐怕也只有梁朝伟才演的出来吧。

女主角王佳芝是个单纯,沉稳,内秀外敛的秀丽女孩,同时也是个失去了母亲又寄居亲友家的青年学生。像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她和同学们演话剧鼓舞来宣传抗日,演到高潮时,剧中“中国不能亡!”的对白,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巨大共鸣,“中国不能亡!”连续高昂的呼喊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不自觉的内心跟着波涛汹涌。 为了完成心中的使命感,王佳芝把自己变成了麦太太,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武器,去诱杀大汉奸易先生;而为了成为真正的“麦太太”,王佳芝和有着逛妓院经验的梁同学完成了从少女到少妇的过程;在这个体验中,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压倒了一切。

一直以为能和梁朝伟演默契情侣的只有张曼玉,现在又多了一个汤唯,感觉《色戒》演得最出彩的不是梁朝伟,应该是汤唯,王佳芝出场之际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很是惊艳,然而汤唯在电影里并不是扮演花瓶的角色,她的笑与泪、爱与恨都与人物角色融为一体,估计在戏中,汤唯也分不清自己是麦太太、王佳芝还是她本人了....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 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感觉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游戏了。后面和什么战争,爱国,特务几乎没什么关系。《色戒》和《断臂山》表现的都很含蓄,《色戒》中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知得。就算知道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的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那这一切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但这

个问题并不是电影所讨论的,是很难说清的一个故事。 《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我在想她为什么没有直接吞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可能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也许是她自己要亲身经历最后的结果。

总言之,汤唯和梁朝伟的表现力都很强,似乎把我们也代入了他们之间纷纷扰扰的感情,我想王佳芝是爱易先生的,而易先生也是对王佳芝有感情的,只不过当时中国一片黑暗,他们所处的立场不同,时局所迫,爱情终究也变了样。篇二:色戒 读后感

沈阳师范大学

作业名称 色戒》观后感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年 级 12级 ______ 姓 名 毕冬雪 ____ 学 号 _12301038____ 《色戒》观后感

以前曾经听过色戒这个电影,但一直都是一些负面的消息,尺度大,低级等等。这次应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这个电影,这部电影虽然非议很多,但我认为电影的艺术不在于尺度的问题,而在于它透过这种场景是怎样传达它的思想,是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每个人看待电影都有不同的视角,所以有争议也无可厚非。在网上看见了李安导演给这部电影一句话的诠释:色可戒,情难戒。其实我们的感情都纠缠着情与色。 《色戒》是张爱玲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简单也不简单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各股力量交织混杂的上海,一个化装成学生的女特工为获取情报接近另一方的特工人员易先生的太太,却和易先生陷入了情网。一次又一次身体的交汇,让她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这个最不该给的男人。而表面阴险狡诈的易先生,也在这个女人的身体上,找到了感情的归宿,虽然他从没表露过,但最后的一滴泪,已经可以说明一切。张爱玲原著中的集中表述是“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至于张爱玲为什么这样写这篇小说,和她自己爱上大汉奸胡兰成是有关系的。在这部小说里,或多或少的可以看见她自己的影子。

而李安将它拍成电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时代为背景,演绎着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邝裕民与易先生之于王佳芝,完全是两个极端:邝嫉恶如仇,为革命,为爱国牺牲了爱情,把王佳芝推向了汉奸的怀抱;易阴郁谨慎,外冷内热,征服了王佳芝,自己也深陷情欲身不由己。至于王佳芝自己,完全是一个为了爱情牺牲自我的女子。一个母亲早亡,父亲远走,孤独无助的弱女子,从小缺少关心爱护。她喜欢的第一个男子是邝裕民,却得不到他承诺的兑现。邝说不会让她受到伤害,而恰恰是他让她深陷伤害无法自拔;为了爱国,执行任务,王佳芝接近易先生,她的细腻优雅,独特的气质以及令人无法抵御的吸引力将其诱惑并俘虏。王佳芝的演技的确十分出色,然而好演员往往都是过于易感并脆弱的,她投入自己的角色太深,以至于深陷其中,矛盾、彷徨、迷惘与挣扎无处不在。而当她看到易先生温柔怜惜的表情,送她如此昂贵的连自己太太都舍不得送的钻石戒指,她一下子迷失了,觉得易真是爱她的,才会临阵倒戈,出卖了同学和战友。因为她觉得终于得到了爱,得到了怜惜,于是就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了。看完这部电影,可能有许多人问同一个问题,王佳芝为何在最后,选择了保护易,反而出卖了自己的同学?单单从剧情来看,王佳芝是因为“爱”才这样做的。剧情交待得很清楚,在那个本就人情淡泊乱世,她被父亲无情的抛弃,小心的过着没有温暖的日子,造成了她某些方面的心理扭曲,但是,她这时还是对爱充满憧憬的。和同学一起参加爱国运动,到后来决定刺杀大汉奸易,王佳芝都没有犹豫过,一,她王佳芝是爱国的,二,也是因为爱,同学的友爱,和邝之间朦胧爱情,然而,事情的发展,对王佳芝来说,太残酷,她失去了贞操,而且,还是被最好的朋友算计的,一句”你们都商量好了”道出原委,一句”和妓女”道出辛酸,失去贞操后,又被同学无形的隔离,这时的她可谓心如死灰,亲情,友情,爱情,她全都失去,易又突然回上海了,连初衷的目的也失去了。这一次的打击让她再难以翻身。到后来的”三年前,为何不是你”道出的却是恨。万念俱灰的王佳芝回到上海,投奔的亲戚更加势力,冷漠,无情,她再次参加刺杀易的行动,是因为她爱国和刺激,这些刺激让她感觉还活着,还有目的和方向。色,让王佳芝感觉到易爱她,那颗戒指,却让她肯定易爱她,在一个弱女子失去所有爱的时候,易却伸过来一把救命的稻草,她选择保护易是符合情理的,对以前的同学,本身就有恨,这也是的原因之一。

我们分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及情感,最终的目的还是透过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去探寻电影的艺术。当今的消费社会就是追求感官解放,这股解放的潮流汹涌而至。现在讲男女情爱的电影,没有强烈的感官效果那是对观众交待不过去的。仅仅靠思想深厚看来是不够了。感

性解放潮流的现代源头可追自尼采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那是狂放不羁的身体哲学。巴塔耶显然是真正实践和发挥了尼采哲学的这一方向,他才会极端沉醉于感官的写作,而且把最具肉体情色的书写与宗教神灵结合在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人马尔库塞把感性解放理解为艺术的任务,并且是人类精神解放的最生动的体现。这些哲学方面的解放思想,最终的结果要由大众传媒文化来实现,特别是影视和音乐,也是图像艺术和声响艺术,借助后现代电子工业,把后现代时代的感性解放推到极限。李安之“纵情声色”,实在是这种后现代文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的某种体现,也是华人影视文化对西方感性解放潮流的回应。尽管说李安做的电影完全是西方化,但用于表现华人的历史和人性,那总是打上了某种中国文化印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特质过去总是以比较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关于身体叙事方面克制有加。现在,发展到今天,中国文化的含蓄的限度也有所开启,也要汇入感性解放这一潮流。 情色在这部电影中还并不是噱头,也并不是表面化地呼应感性解放的潮流。情色在这里用于探究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命运与“性爱”到底有多深的关系。王佳芝为一时的豪情冲动以女子之身献于民族大义,为了取得与男人交合的经验,她献身于同党男子梁润生。在小说中,王佳芝因此遭到同伙们的冷落,一个女子的勇敢与选择,并未获得尊重,这是重要的细节,王佳芝后来与易的性爱能在她身上留下烙印,与此有关。但影片却没有表现。女子的命运如此,都因与“性”相关。然而,不与“性”相关,女子的行动又如何神奇呢?王佳芝终究与易先生搭上关系,二人的性爱扭曲变形,那是承担着历史谬误的性爱,也是人性难以解脱的挣扎。历史、政治、人性在那样的时刻奇怪交织在一起。但身体却是最实在的,李安的影片试图解释:女人也只有在那样的时刻,超出了历史和政治。

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叙述。对于李安来说,情欲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就显得颇为要紧,那些身体扭曲就成为他们心理、精神和命运扭曲的隐喻和外部显现,没有这些扭动身体,没有身体的狂歌乱舞,那种始终压抑的内在悲剧性就不能爆发出来。就不能在身体和心灵上重新镌刻绝望的印记。电影艺术的力量现在就总是产生在这样不可思议的时刻,这里已经不能在敌意、在可计算的利益的层面来思考,也不能在我们业已确认的那些宏大概念的框架中来理解,而是在超出所有被规划的概念的界线之外,去体验人性的极限,去体验生命之不可承受的失误,去感受命运深渊般的失落。在这样的意义上,不管对于女人还是男人,情欲就是毁灭,就是复活,《色戒》就这样复活了人性最深处的本质,人性甚至野心勃勃要战胜历史的是非。篇三:色戒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 篇一:色戒>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关于《色戒》的评论,趁着潮流我也看了下,有些感慨??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禁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禁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因为《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现在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可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不过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可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试想在中国,可能吗,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又有多少,要是未删减就在电影院放,我想在电影院里肯定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坐着。所以那些文化局的人很“聪明”,干脆直接删减了,这样多好,又能不被道德指责,又能增加票房收入,一举两得吗!!!结果呢,网络上还是有,而且放在各视屏网站的头条内容,“《色戒》未删减部分曝光视频”几个醒目的大字,好像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而这时文化局的人怎么又不管了呢?是不是管了也没钱挣呢?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可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现在,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子,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不过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不过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

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篇二:色戒观后感

最近很火的色戒,我本以为又是年末拿出来骗钱的片子,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愧疚外,还很高兴。中国也有国际级的导演,国际级的演员,国际级的剧务,除了差点运气和某些热门元素外,我觉得完全可以去奥斯卡拿个最佳外语片奖。

之前,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我有说周杰伦在黄金甲里表现不错,有前途。看了王力宏的表演后,我觉得周同学和王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可能是调教得导演差距的原因。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始做学生的那几场戏,和王佳芝对视的笑容,和片末与王佳芝告白时。 汤唯的表演让人惊艳,梁朝伟更不用说了--老戏骨。

我之前也只看过李安的《断臂山》,稍微了解了一下的风格。《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真正的理智是什么)。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她为什么不吐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应该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她也许自己要亲身来经历最后的结果。 当初在香港时,他们六个在屋子里杀了人,王佳芝冲门而出,跑离了那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也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她曾经得到了易先生,她也知道邝(王力宏)也是喜欢她的,她觉得就足够了。最后死的时候,她也使微笑对邝(王力宏),让他觉得不要有负罪感。而王力宏此时的表情是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 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 感情游戏了。 后面那段可以独立的搞个爱情电影里,和什么战争阿爱国阿特务完全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就是叫《色戒》。李安估计就想拍这段,之前之后按得背景只不过为了打名气。但是光靠这段,最多又是个《断臂山》,难超欧洲电影的文艺片的境界。《色戒》和《断臂山》都很含蓄,《色戒》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晓得。晓得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是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这一切

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貌似这个问题不是这个片子讨论的,深入讨论是要功力地——。很少导演能那么强,说清一个>故事就了不起了。

我从王佳芝角度思考的比较多,易先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人。杂志上,一直写的是他的“相信”问题。“相信”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易先生来说很难,对王佳芝王力宏等人很简单。易先生也就这样了,受诱惑的男人,也是慢慢陷入的,也是理智冷酷的。

不行了,睡觉去了。 篇三:色戒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色戒了,觉得到了大陆就应该改名叫“戒色”了,所有新闻报道在海外令人感到特别的元素,全给卡了,使得整部戏,全部只靠演员的眼神和一些只言片语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压抑。唉,真是啥也没有了,绝对适合少年儿童观看。所以18岁以后的还是到香港买碟看好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整部戏情节紧张,时刻都有心计的碰撞,连牌桌上的女人,都各个心思如发,一个眼神,出的一张牌,似乎不经意间说的话都内有文章,真是节奏紧凑又精彩。

剩下的讨论请看过的再来看,以免没看过的同事失去了悬念不知道大家看过的对女主人公有啥感想。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责备她背离诺言,出卖了同事。可是我觉得最终酿成悲剧的不是她,而是邝同学。他有满腔的仇恨却用一个话剧团的成员临时演戏以为就能瞒天过海跟那么大牌的汉奸(梁朝伟)斗智慧,明显思想幼稚,当愤青可以,别拿同学的性命开玩笑嘛。人家能当那么大的官,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都成精了。再看看自己的同学,两个月了,拿手枪打中一两会瓶子,还说“咱要不先杀点不重要的人吧,再不杀就开学了”可见都是小青年阿。当初“麦太太”就是因为对邝同学有感觉才跟着她的。其实我分析内心是十分的向往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要不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进入角色,那么难走出来。 第二次卧底的时候,又是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时候投身革命,要知道她在家里没有多少米下锅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最后,让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去接近那么老谋深算,又英俊潇洒的魅力男人。成功的把握就又小了一成。所以我觉得最痛恨的是邝同学,老觉得他用自己去诱惑了别人去参加革命,如果参加革命能被诱惑,那么不参加也同样能被诱惑,而因此连累了其他的同学。

最后就是可以看出,钻石对女人的魅力,当钻戒镶好的时候,我清楚听到电影院里的女孩都“哇”了半天。一个在不能爱的情况下喜欢上的男人,送给她一枚所有女人都艳羡的6克拉黄钻戒指。结果就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心理防线。我觉得当她在街上茫然没有车理会她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从此孤身一人的悲惨境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片子拍的不错,如果出了完整版,我还会再看一次的。篇四:色戒读后感(1) 书名:色戒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1日

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女特务爱上了猎物而最终死于心爱之人手下。她爱他,他亦爱她。千钧一发之际,她说“快走”,他则说“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她的爱放了他一条生路,他的爱将她赶尽杀绝。男人之于女人,便如政治之于艺术。都是爱。他们的下场结局却是生死之遥。

易默成是国民党汪精卫手下豢养的特务爪牙,多年官场从政经历,练就了他为人谨慎,处处留心以防备杀身之祸。“老奸巨猾的他决不相信她会爱上一个四十五岁的矮子”。小说的微妙之处在于,恰恰在这时,王佳芝发出了灵魂中第一个关于爱情的疑问“那,难道她有点爱上老易了”。可是,她之前没有爱过吗?

两年前,为了暗杀任务顺利完成,王佳芝在大家共议结果下,牺牲了处子之身,但却因此反遭同学的避而远之。所以王佳芝会自嘲“我傻,反正就是我傻。”那时的她,多么需要被理解和支持,哪怕仅仅是,一个人。她曾以为这个人会是邝裕民,但他选择了沉默。有时,孤立和不理解是杀死一个人最锋利的武器。如今的她回望过去的她,面对这段时间冲刷过的懵懂,心里留下的,“只是恨”。

因而,王佳芝在和老易“交往”前,没有经历过任何一番男女之间热烈昂扬的缠绵云雨,连自己也不清楚是怎样,才叫做爱情。她只知道,“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他给了她从不曾有过的热烈与激情,冲淡了久积的阴郁,那种挣脱常规关系桎梏而产生出的快感,打破了如囚牢般生活的死静。佳芝从少女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感受——作为一个女人的完整性。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对于男性肉体的欲望,更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对于一种被关心和被照顾的情感渴望。双重性的满足把王佳芝推向了爱情。

于是,王佳芝和易先生,恋爱了。

生命里第一口蛋糕的滋味永远那么诱人,却不知其亦是洪水猛兽。在恋爱的绝佳场合珠宝店里,他要送她女人们趋之若鹜的“鸽子蛋”——六克拉钻戒。一条命的话,是配得上配不上?如果承载上,他对她的爱呢?看上去,光芒包裹下的钻石攫取着女子的灵魂,一点点,一点点,最终吞噬。金钱下的原始猎物关系开始暴露,压抑久积的感情瞬间波涛汹涌。在此刻,情欲与物欲交织缠绕在一起抵达了神圣的巅峰。张爱玲的无情在于,她将性灵中的难堪之处一层一层剥落,生生的呈现于读者眼前。他活下来了,她便是必死。 记得原来看过张国荣演的一部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在台上穿的是虞姬的戏服,画的是虞姬的眉眼,走的是虞姬的步子,念的是虞姬的台词。穿上戏服,他是虞姬,谢了这一身行头,他是程蝶衣。可他入戏了,动真情了,爱上了台上的霸王,他想一辈子当楚霸王身边的虞姬,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分不清了。这身戏服一穿上,便着魔了。

唱戏时面具戴久了,便脱不去了,化生出了一个新的生命。王佳芝便是一个活脱脱的程蝶衣。上天赋予她孤绝中的重生,却将她牢牢印刻在戏里,这场戏妖娆艳丽精妙绝伦,她戒不掉。而他,已退入台下做起了看官,进退自如,戒得干净利落。只是,他戒掉的是欲,戒不掉的,怕是情。

在茂密的丛林中,有一只凶猛的猎豹和一只柔弱的羔羊,可是小羊却想品尝猎豹的美味,神在初始便定好了结局。只是,最后的最后,猎豹喟叹道,“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生命最终极的占有莫过于此。这真是一个伤心的故事。

杜朝亦

2012.12.8篇五: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知名学者李sf看了三次《色,戒》,为的是研究张爱玲的文本,即《色,戒》电影剧本与原著的差别。李of从《色,戒》文本读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苍凉。 lzf在评论张爱玲代表小说的文章,特别提到张爱玲作品苍凉感的始源。lzf写道:“张爱玲对世界是悲观的,对文明是悲观的,对人生是悲观的。现实中的一切实有,成功与失败,光荣与屈辱,到头来都将化作虚无与死亡,唯死亡与虚无乃是实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浓的苍凉感,而其苍凉感的内涵又很独特,其独特的意义就是对于文明与人性的悲观。这种悲观的理由是她实际上发现人的一种悲剧性怪圈:人为了摆脱荒芜而造文明,但被文明刺激出来的欲望又使人走向荒野。人在拚命争取自由,但总是得不到自由。他们不仅是世界的人质也是自身欲望的人质,说到底只是‘屏风上的鸟’、‘被钉死的蝴蝶’,想象中的飞翔毕竟是虚假的,唯有被囚禁和死亡才是真实的。”

《色,戒》中的王佳芝与他的同伴的集体被枪毙,是悲剧的下场,也是结局。死亡之前的一切努力、奋斗,不管是成功与失败、荣与辱,都成了过眼的云烟,像“屏风上的鸟”、“钉死的蝴蝶”样本,已失去生前的意义,

呈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死亡的静止状态! xzq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强调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感,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忠实而深厚的历史家”,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lzf针对这一说法,认为张爱玲的代表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等的精神特点,并不是它的“历史感”,而是“哲学感”。 lzf是第一个把张爱玲的小说提到哲学层面考究的人,别饶兴味,他指出:“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透于她的作品中的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围。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的第一视力看到‘文明’时,她却看到‘荒原’;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而当人们看到不可能时,她却看到可能。《倾城之恋》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在‘进步’,而是在一步步地走进死寂的荒原。因为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是自私的,他们被无穷尽的欲望所控制,这种欲望导致了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只有到了‘地老天荒’、世界走到末日的时候,欲望才会与世界同归于尽,人才可能重新发现和复活天性中的真诚。”

在《色,戒》中,王佳芝与敌伪特务头子的微妙感情,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无他,身份使然,一个是爱国热血青年;一个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走狗”。结果在小说(电影)情节的铺展下,这段感情却在不可能中而自然地发生了。这正是lzf所说的,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看到感情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王佳芝原钟情爱国青年领袖邝裕民,这段感情却因王佳芝第三者身份被搁置了;而人们看到不可能——王佳芝与敌伪特务易先生发生的感情,她却让它发生了。 lzf以上的文字,均援引自他在二零零零年于岭南大学主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发言稿。在这次研讨会上,lzf与夏志清

对张爱玲的评价曾作了一次学术交锋,激起了一道道波浪和朵朵的火花。

推荐第3篇:色戒观后感

篇一:色戒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关于《色戒》的评论,趁着潮流我也看了下,有些感慨……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禁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禁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因为《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现在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可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不过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可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试想在中国,可能吗,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又有多少,要是未删减就在电影院放,我想在电影院里肯定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坐着。所以那些文化局的人很“聪明”,干脆直接删减了,这样多好,又能不被道德指责,又能增加票房收入,一举两得吗!!!结果呢,网络上还是有,而且放在各视屏网站的头条内容,“《色戒》未删减部分曝光视频”几个醒目的大字,好像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而这时文化局的人怎么又不管了呢?是不是管了也没钱挣呢?

我们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最文明的民族,都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可是在性方面又博大在哪里呢,性是人类生活中最直接,最平常不过的,平常得跟吃饭睡觉一样,而孔子儒家文化是怎么把它打入“冷宫”,把它视为是丑陋的淫秽的忌讳的,于是便有了古代时,女子如果不小心看到男人的某部位就要以身相许的可笑的事情,男女偷情被发现就要被活埋的残忍愚蠢的事情。难道这就是文明的??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可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现在,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子,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不过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不过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篇二:色戒观后感

最近很火的色戒,我本以为又是年末拿出来骗钱的片子,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愧疚外,还很高兴。中国也有国际级的导演,国际级的演员,国际级的剧务,除了差点运气和某些热门元素外,我觉得完全可以去奥斯卡拿个最佳外语片奖。

之前,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我有说周杰伦在黄金甲里表现不错,有前途。看了王力宏的表演后,我觉得周同学和王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可能是调教得导演差距的原因。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始做学生的那几场戏,和王佳芝对视的笑容,和片末与王佳芝告白时。

汤唯的表演让人惊艳,梁朝伟更不用说了--老戏骨。

我之前也只看过李安的《断臂山》,稍微了解了一下的风格。《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真正的理智是什么)。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她为什么不吐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应该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她也许自己要亲身来经历最后的结果。

当初在香港时,他们六个在屋子里杀了人,王佳芝冲门而出,跑离了那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也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她曾经得到了易先生,她也知道邝(王力宏)也是喜欢她的,她觉得就足够了。最后死的时候,她也使微笑对邝(王力宏),让他觉得不要有负罪感。而王力宏此时的表情是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 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 感情游戏了。

后面那段可以独立的搞个爱情电影里,和什么战争阿爱国阿特务完全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就是叫《色戒》。李安估计就想拍这段,之前之后按得背景只不过为了打名气。但是光靠这段,最多又是个《断臂山》,难超欧洲电影的文艺片的境界。《色戒》和《断臂山》都很含蓄,《色戒》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晓得。晓得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是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这一切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貌似这个问题不是这个片子讨论的,深入讨论是要功力地——。很少导演能那么强,说清一个故事就了不起了。

我从王佳芝角度思考的比较多,易先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人。杂志上,一直写的是他的“相信”问题。“相信”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易先生来说很难,对王佳芝王力宏等人很简单。易先生也就这样了,受诱惑的男人,也是慢慢陷入的,也是理智冷酷的。

不行了,睡觉去了。

篇三:色戒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色戒了,觉得到了大陆就应该改名叫“戒色”了,所有新闻报道在海外令人感到特别的元素,全给卡了,使得整部戏,全部只靠演员的眼神和一些只言片语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压抑。唉,真是啥也没有了,绝对适合少年儿童观看。所以18岁以后的还是到香港买碟看好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整部戏情节紧张,时刻都有心计的碰撞,连牌桌上的女人,都各个心思如发,一个眼神,出的一张牌,似乎不经意间说的话都内有文章,真是节奏紧凑又精彩。

剩下的讨论请看过的再来看,以免没看过的同事失去了悬念不知道大家看过的对女主人公有啥感想。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责备她背离诺言,出卖了同事。可是我觉得最终酿成悲剧的不是她,而是邝同学。他有满腔的仇恨却用一个话剧团的成员临时演戏以为就能瞒天过海跟那么大牌的汉奸(梁朝伟)斗智慧,明显思想幼稚,当愤青可以,别拿同学的性命开玩笑嘛。人家能当那么大的官,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都成精了。再看看自己的同学,两个月了,拿手枪打中一两会瓶子,还说“咱要不先杀点不重要的人吧,再不杀就开学了”可见都是小青年阿。当初“麦太太”就是因为对邝同学有感觉才跟着她的。其实我分析内心是十分的向往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要不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进入角色,那么难走出来。

第二次卧底的时候,又是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时候投身革命,要知道她在家里没有多少米下锅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最后,让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去接近那么老谋深算,又英俊潇洒的魅力男人。成功的把握就又小了一成。所以我觉得最痛恨的是邝同学,老觉得他用自己去诱惑了别人去参加革命,如果参加革命能被诱惑,那么不参加也同样能被诱惑,而因此连累了其他的同学。

最后就是可以看出,钻石对女人的魅力,当钻戒镶好的时候,我清楚听到电影院里的女孩都“哇”了半天。一个在不能爱的情况下喜欢上的男人,送给她一枚所有女人都艳羡的6克拉黄钻戒指。结果就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心理防线。我觉得当她在街上茫然没有车理会她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从此孤身一人的悲惨境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片子拍的不错,如果出了完整版,我还会再看一次的。

推荐第4篇:色戒观后感

看完李安的新片子色戒,我感到莫名的恐惧,真的很矛盾,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等你听完我个人的见解后,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不直接评价它的好坏,而是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去看待这个颇有争议的片子了

色戒的命名就让人感到一定与色有关,看完了后的确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种色还不是一般的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变态的性虐待,汪精卫手下的大官在人前是汉奸,可是他对待女人时也是那么地残暴,也许他觉得是发泄的最好方式,可是我却感到如果有那么多的人看了这种情节,对社会是一种双刃剑,特别是让许多未成年的人看了,更加不健康,虽然现在许多版本都经过剪裁,但是原版就把细节拍得那么真实,让人觉得有点限制级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冲着李安的名头及宣传去的,可是后来都会心理上和视觉上受到震撼,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也知道有那么一回事----性虐待,但是让这么直白的镜头充斥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而且不贴上未成年禁止观看的标签,这多少对中国的电影产生巨大冲击,将来中国的电影是否继续这么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呢?完美的爱情拍得已经不够过瘾了,现在流行拍畸形的爱情,比如断臂山讲诉的是两个西部牛仔的同性恋的故事,这是电影要宣扬的精神吗?尊重同性恋,如果拍的东西总是喜欢给人看黑暗的一面,告诉大家现在有许多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的需求和渴望是那样的,需要得到社会的同情和尊重,我们是可以坦荡地原谅他们,但是这种文化是否应该这么热力地宣传吗?如果一个人本身的抵抗力可以,能取精华,去糟粕还行,但是大多数人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为什么要总要赶着时代的潮流,也许这是中国再一次的性解放,让更多人去理解性的多样吧,

每次当我们接触生活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讲一些光明面,而把黑暗面先不讲,这种态度不知道是否属于掩耳盗铃的做法呢?我们明明知道有这种事情要发生,可是我们偏不愿意承认,总是往好的方向去想,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待坏的现象毫无抵抗能力,当遇到坏事情发生时,一个总是在母亲的臂腕里长大的人是无法顺利过关的,

王佳芝是个充满革命热情的人,她热爱祖国,为了祖国,放弃个人的幸福,奉献自己的一生,在这个女性的身体上,我感到无比的佩服,她能够把英语,日语,普通话,特别是上海话,香港话能说得那么好,她能够在汉奸面前,毫不畏惧,从容不迫,最后她在爱情和事业面前,选择了爱情,她看到汉奸给她的大钻石戒指,她就把他给放了,可是同时她也放弃了自己和伙伴的生命,

此时的她是感性的,但是有句格言说得好,如果你放过对手,就是伤害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决心,就不要上战场,在战场上,只有敌人和朋友,如果你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项羽给刘邦设下了鸿门宴,可是他故意耀武扬威的,到后来没杀成刘邦,反倒给自己造成了杀生之祸,又比如卧薪尝胆的故事,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她这样的决定是多么地错误,

但是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观点去看待这件事情,发现爱情真的是女人吃亏得多,女人总是那么地容易被伤害,这么多男人去对付一个大汉奸,不采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却要一个柔弱的大学女生去承担这一切,如果成功了,她能落得什么下场了,毕竟这种用色去引诱男人上当的手段,没有什么好宣传的,只能遮遮掩掩地,不被任何人知道,知道了反而对她的名誉上造成不利影响,大家对她不但不会崇敬她的大无畏精神,都只是私下议论,在那种社会大背景下,是没有善终的,谁会娶她呢?她付出那么多,真的就那么地不值得一谈吗?这让我联想到羊脂球里面的妓女,她是多么地善良,她为了整车人,答应了军官的无耻要求,奉献了自己的身体,后来大家并没有感激她,反而用蔑视的眼神去看她,这是多么现实啊,

推荐第5篇:色戒鉴赏

当代影视评论

——《色·戒》鉴赏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王贺伟

学号:13020910131

摘要:色戒主要表述的不是一段政治历史,不是忠奸的判断,而是要表达一类人的爱恨情愁。影片以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价值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已动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却决定赶尽杀绝,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

关键字: 忠奸,戒律,爱情,政治,权谋,性

王佳芝第一次见易先生回来,一边点烟一边若有所思地跟赖秀金说,“他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她对易先生产生了兴趣。后来,易先生约她去裁缝店做衣服,当她试好旗袍准备换下来时,易先生的那声“穿着”一定让王佳芝心里一震。她爱的邝裕民对她没有丝毫表示,就算她穿的再美也无人欣赏,“女为悦己者容”,不用说,她的心里一定很失落。然而,易先生填补了这个空白,这让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心存感激。但这时侯,王佳芝还没有对易先生产生感情,她还是把这一切看成他们计划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爱国大学生,她没有忘记国仇家恨,虽然她加入这个计划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邝裕民。她为他冒险,为他轻易被别人破了处女之身,可是他却没有任何表示,别人也认为是理所应当,没有人为她想过。在她得知易太太要回上海,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她屈辱,她难过,她对邝裕民彻底失望。 三年后,王佳芝回到上海,被父亲遗弃,被舅母冷落,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她的脸上已没有了往日的神采飞扬;穿着破旧的棉袍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泣不成声。她没有奢望邝裕民会带她走,因为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三年前都没有,现在更不可能。就在这个时候,邝裕民来找她了,原因竟然还是那个未完成的任务。她这时候已没有别的念头,怎么样都好。当她听到老吴那篇长长的警告词时,她的脸上没有恐惧,甚至在看到毒药时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默默地把毒药拿在手里,接受了任务。看到这里,我感到了深深的悲哀,王佳芝的心已经死了。她明白作为一个诱饵会有多么大的危险,但此时对她来说,危不危险都不重要了,甚至活着还是死了也不重要了,因为没有人在乎。

她又见到了易先生,甚至住到了他家。她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完成任务。因为这才能让她感觉到她是活着的,是有价值的。她一次次地跟易太太周旋,想方设法地引诱易先生,忍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上的痛苦,她感觉快要崩溃了。于是,在一次汇报工作时,她祈求老吴尽快动手,可老吴竟然冷酷地叫她不要着急,等候上级命令。她绝望了,她把自己压抑的感情尽情释放在易先生身上,狂放,激烈,汹涌。易先生一定也感觉到了,于是从一开始对她疯狂的折磨,到后来慢慢释放着自己的感情。在日式料理店,他说惩罚自己也等她一会,听她唱完《天涯歌女》竟然流泪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动摇着王佳芝的心。

终于有一天,易先生给她一个信封,要她帮忙送交某人,还笑着说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王佳芝马上把这封信交给了组织,可信封里只有一张易先生的名片,组织怀疑王佳芝被怀疑了。带着不安的情绪,王佳芝找到了信封上的这个人,把信交给了他。没想到,原来是易先生要送她钻石。这一刻,她呆住了。在行动的那一天,按照原计划,她打去了电话,然后静静地坐在咖啡馆等易先生。她等了很久很久,在这段时间,她一定想了很多。终于,易先生来了,而且毫不怀疑地答应了她的要求,返回原路去看订做好的戒指。此时他们之间已没有了猜疑。在他们去珠宝店的路上,王佳芝伸出手去握易先生的手,而易先生也翻转过来握住她的手。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担心,她对他的依赖,以及她和他之间真实存在的感情。在下车经过马路的时候,易先生轻轻地揽着她的腰,毫无防备地朝珠宝店走去,脸上带着微笑。王佳芝却警惕地朝四下看了看,她在担心什么呢,是行动能否成功?还是他的安危?抑或是自己的命运在楼上,当店主小心翼翼地拿出那颗六克拉的钻石戒指展现在她眼前时,她的心颤抖了。钻石熠熠放光,闪耀夺目,好像在倾吐着他的爱。她茫然地拿起戒指,轻轻地问道:“你喜不喜欢我选的钻石?”“我对钻石不感兴趣,我只想看它戴在你手上。”不知听到这句话,她是该高兴还是难过。她慢慢地把戒指戴在手上,很勉强地笑着。这是易太太苦求许久而不得的,现在却戴在了她的手上。他看着那枚戒指,又微笑地看着她,是那么满足。在她要把戒指摘下来时,他那温柔的一声“戴着”更让她手足无措。“我,我不想戴那么贵重的东西在街上走。”他欠身轻挽她的手,深情地凝视着她“你跟我在一起。”钻石在他手中热烈地绽放,同时也绽放在她的心里。她再也承受不了了,似乎要哭出来,她颤抖着,挣扎着,望着这个她深爱的男人,仿佛天地万物都已不复存在,她的眼中只看得到他,这个愿意等她,愿意听她唱歌,愿意送她钻石的男人。她轻启朱唇,决绝地吐出四个字:快走,快走。她在跟易先生告别,也是在跟自己告别。

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易先生并没有见王佳芝最后一面。我不知道,当他在文件上签字的时候,当他走进王佳芝曾经住过的房间,轻轻抚摸她的床单的时候,他的眼中可曾闪过泪光?心中可曾有过不舍?那洁白的床单是否还留有她的余温?我只知道,再也不会有一个叫王佳芝的女孩为他吟唱《天涯歌女》,再也不会有一个比王佳芝更爱他的人出现在他生命中。他是她的宿命。

因此,我们就能理解,张爱玲写《色·戒》,并非是要写当年的真实历史,而是要借这个故事,写她自己真实的内心。所以,小说中的麦太太王佳芝没有多少政治背景,也没有任何民族大义的色彩;小说中王佳芝的心理活动,很少有原型郑苹如的影子,完全是张爱玲自己内心的写照。在真实的历史中,郑苹如被捕后,承认了自己找人暗杀丁默村。但是,郑苹如说,是因为争风吃醋,因为丁默村不断沾花惹草。历史记载显示,郑苹如没有供出任何一个同伴。这段历史,张爱玲是完全知道的,但是,她没有这么写,因为,她不是要给郑苹如树碑立传,而是要写她自己。如果她要写一个女英雄的传奇故事,不会写这么短。张爱玲其实是用郑苹如和丁默村的故事外壳,写她自己和胡兰成的内心世界。胡兰成并不是一个对爱情忠贞的情人,而是一个滥情的愤青,他总是要弥补自己山里穷孩子出生的早年不幸。即便在被通缉的时候,他也没放弃在女人那里寻找失去的世界。当张爱玲跑到温州乡下去看他的时候,胡兰成正在同另一个女人鬼混。后来,胡兰成与女汉奸佘爱珍结婚后,依然到处张扬自己与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爱情”。因此,小说《色·戒》中,张爱玲对胡兰成这个女人堆里的老手,也表现出爱恨交织的痛苦心情。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1950年张爱玲在上海写作《色˙戒》的动机。她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迎合政治形势,对自己当年的那段历史作一个清理。写丁默村与郑苹如的故事,并非为了一个英雄传奇,而是为了她自己。写这个故事是她不得不用一种婉转的方式,对自己的特殊历史问题作一个表态。然而,胡兰成毕竟是张爱玲曾经刻骨铭心的男人,当她触及这个问题时,政治便退居其次,感情上升到表面。而且,对于新中国在上海的文艺领导人来说,肯定不喜欢张爱玲写这个题材。因为,不管张爱玲写成什么样,结果都是在写国民党。张爱玲对于汉奸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战结束前不久,日本人捧起来的大明星香兰来到上海。在日本人的召集下,张爱玲与李香兰见了面。日本人希望张爱玲为李香兰专门写一个电影剧本,但是,张爱玲委婉而体面地拒绝了。然而,当这个汉奸又是自己最难忘的情人,张爱玲显得非常矛盾。因此,《色˙戒》迟迟没有在新中国的上海写成。张爱玲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委屈自己,加上其他原因,她离开了上海。她最终也没有去台湾,也许她认为,到了台湾也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她孤身一人去了美国。现在张爱玲作品集中,《色˙戒》标明的写作日期是1950年。我们不知道从1950年开始写《色˙戒》,到1955年张爱玲到达纽约时,《色戒》最初写成什么样子,曾经给哪些人看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短篇小说《色˙戒》,是30年以后才定稿的。80年代出版《惘然集》时,《色˙戒》才第一次面对社会。张爱玲在序言中承认,这个故事“屡经彻底改写”。而且,通过这篇序言,张爱玲确实是想用这部短篇小说,对自己的那段特殊历史作一个总结。

张爱玲一生爱钱、爱出名,正如小说中王佳芝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的虚荣心;张爱玲爱上胡兰成,也许有崇拜权势的心理,所以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到,“权势是一种春药”,她想把这种观念通过王佳芝表现出来;与胡兰成的爱情还包括张爱玲少有的性欲狂欢,所以她在小说中露骨地写到:“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极为少见的直白。所以,李安才在电影里赤裸裸地表现床戏,因为,那是张爱玲难以忘怀的;在小说中,张爱玲让王佳芝对汉奸产生了爱情,这也是在说张爱玲自己;最后关键时刻,王佳芝提醒汉奸“快走”,仿佛就在说张爱玲偷偷跑到温州去见被通缉的胡兰成,却不向政府举报;王佳芝出于模糊的爱情救了汉奸易先生,这个细节违背了郑苹如的事实,但它也是在说张爱玲救了胡兰成。据记载,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的时候,给了他30万(币种不清楚)。如果没有这笔钱,不知道胡兰成如何长期躲藏,日后如何逃到日本。所以当人们批评电影用一颗钻石消磨了女英雄的斗志,当人们批评电影美化了汉奸,这都怪不得李安。我认为,李安完全理解了张爱玲的内心。李安拍摄这部电影的喜怒哀乐,就是张爱玲本人对待汉奸和情人的复杂情感。由此我们才能理解,电影完成时,李安为何会哭,因为,他的内心与张爱玲真正沟通了。但是,李安是否把这种理解表达得很清楚,是另一回事。如果观众把王佳芝看成张爱玲本人,就能理解这个电影。然而,观众总是把这部电影看成历史故事,把电影和小说与真实的历史对照,所以才会有种种不满意。

从《色˙戒》看张爱玲的爱情投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张爱玲的《色·戒》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她完全不能理解美女的心理的缘故。张爱玲相貌平平,性格孤僻,追求者寥寥。胡兰成来追她是用了心机的。张爱玲信以为真。后来知道了胡兰成是汉奸,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她都没有去责备,反而很珍惜和胡兰成的情分。她想象不来美女的心境。张爱玲的这段经历自然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但是她依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描写。按照她的设想,就是爱国特工也和她自己一样看见男人就情不自禁的,自以为最强的女人也不过如此,她又有什么错?张是个把男人当偶像来崇拜的女人,在她看来,感情是第一位的,可以超越例如民族国家、善恶是非等。这是她个人的局限性。李安的电影最大的特点有2个,一个是暴力,一个是性。首先是几个大学生杀人那场戏,十分血腥,但不可或缺。他们不是职业杀手,甚至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就来从事暗杀活动。他们真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曾经有机会,冲出去就可以把汉奸杀死在门外,但他们在屋里紧张地等待,错失良机。而面对一个有备而来,凶悍的莽汉,他们不知所措,杀不得法,一刀刀乱刺,让我们看到——更重要的是,让王佳芝看到——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刺杀至死,无论他多么可恨,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行为。而当这样的事可能再次发生在一个至少表面上看来并不那么可恨的人身上,她能不迟疑吗?其次是很多人谈论过的那几场床戏,因其暴虐而显凄厉。我看到的是王佳芝受难,但与其他类型受难有所不同的是,她的隐忍对易先生有欺骗性,而于她自身,也有可以想见的快感。李安把握得很准确,他的编排合情合理;他让易和王的交往以暴虐始,以温柔终。

推荐第6篇: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篇1: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

一句台词让《色戒》暗然失色

说实话,直到整场电影落幕,我都不认为王佳芝那句“走吧”是个暗示。至于汪精卫的鹰犬易先生为何突然逃走,我理所当然地认为那只是老奸巨滑的特务头子从王佳芝的表情及周围异常看出了端倪而为之。 回来后,对照张爱玲的原著,我才知道,那句“走吧”的确是个暗示。原著更直接,用的是“快走!”

一群怀着家仇国恨的热血青年,高呼着“中华民族不能亡”,唱着“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为了完成除掉易先生的任务,打入易家,当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躺在床上,让一个从妓女身上积累了“经验”的男子破身时,这种行为变得如此崇高,让人感动得流泪! 成功打入易家,成为易先生情人的王佳芝含泪哭诉:“当他进入我的身体时,也像蛇一样往我心里钻......”一个涉世不久的女孩儿,担负如此重的担子,忍受着如此重的情与义的煎熬......,然而,这一切,随着一句“走吧”而变得毫无意义!

包括王佳芝在内的六名同学,在废旧矿坑前被易先生杀害。“叛徒”一词用在如花似玉的王佳芝身上,似乎过于残忍,但和“就义”二字绝沾不上边。一句“走吧”,让一群热血青年的爱国义举变成了头脑发热的闹剧,整部影片也变成了一个浅薄的情色故事。

汤唯扮演的王佳芝的确很美,但随着那句“走吧”,王佳芝的形象在我心里轰然倒塌。 篇2:从离散角度看张爱玲色戒

从“离散”写作角度看张爱玲的《色,戒》

201300610063 胡平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酝酿于抗战后期,完成则在她离开大陆之后了。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始构思的。《色,戒》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关于《色戒》,张爱玲曾在《惘然记》的序言中提到:“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编改写这么多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为《惘然记》”。张爱玲一生都在持续不断地阻隔、分离之中,童年和母亲分离,及长和家庭分离,在香港求学和内地分离,回到上海“孤岛”和大后方分离, 1952年再赴香港,再一次和内地分离,1955年赴美,与民族共同体分离。这是理解张爱玲人格及其创作必须考虑的因素。

《色戒》的情节并不繁复,一群爱国学生周密设计要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先生。他们巧妙地用美人计使易先生上了钩,并准备在易先生为女主角王佳芝在珠宝店买首饰时下手。进展一帆风顺,然而在最紧要关头,美人计的主角却提醒他逃跑了。为此组织遭破坏,参与者全部处决,连情人加恩人王佳芝也未能幸免。

张爱玲60多篇作品中,《色,戒》无疑是在当时背景情况下的一篇最为特殊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学不免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以至于不少作品沦为了社会教科书或意识形态的图解,完全为政治服务,作品主旨中的“家国认识”也可直接评判为“政治意识干扰下的家国意识”,但张爱玲的写作倾向则决定了她的小说不可能去展现时代政治的风云的变幻,即使是涉及到革命的政治背景,她也总是抛开中国文人的浓厚的家国意识,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上,通过现代人浮华背后朴素的底色来把握变化的人生。但张爱玲前期的经历注定要使这个不想和政治有所挂钩的作家与时代政治联系在一起。可是外部反张舆论却大多持“汉奸”一说:张爱玲因早期与胡兰成的感情问题而被扣上“女汉奸”的罪名,而张爱玲对此是极为敏感的,而《色戒》恰恰与该敏感话题相契,故张爱玲在发表《色,戒》上一拖再拖。但反观张爱玲对此事的态度,她曾经自称道:“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纵观舆论和评说,心中应该秉持何种念想,也只能读完文章才有得定落。

《色,戒》中两个主要人物,王佳芝和易先生,一个是满腔热血誓要报国仇最后时刻却因为心中的一丝爱恋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的女学生,一个是无恶不作却对爱人充满了柔情的汉奸,张爱玲赋予了他们多重的人格,中外文艺作品中,灭奸反特题材颇多,尽管其风格有庄有谐,品味有高有低,但忠奸善恶,是泾渭分明的。哪有好端端的正义行为,就因为女主角临时变卦而毁于一旦的?杀人计划流产的原因或许多样:为钱为利,贪生怕死,策划不周等等都是可能的。然而这篇作品的情节似乎与这些无关,失败仅在于王佳芝一时的女人的冲动。这便是张爱玲独特的处理方式。在读者的阅读经验中,还找不到可以与之对应吻合的贮藏,它的

处理方式好像是太超常了,这正是张爱玲的过人之处, 她人生中一系列导致她心理危机的具有冲击性、戏剧性的事件, 构成了她精神创伤的祸因、祸源, 对她的人生选择、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导致了张爱玲脱离当时主流的写作圈子,另辟蹊径,完成了一部看似“歌颂汉奸”的作品。

但《色,戒》不是一个有很明显的意识形态性的作品,而是一个包含着人性关怀的作品。1940年代后期,张爱玲显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种不满甚至已包含有与新社会的某种共鸣、契合。但在张爱玲出走香港前,张爱玲的作家立场与新中国建立后的现实已发生了不合,抵达香港后又感到了香港政治环境的压力。张爱玲是很厌恶政治的,所以《色,戒》对涉及到的政治时局,仅是就事论事的评论而已。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上,张爱玲有意地加入人性的弱点,王佳芝感情用事,易先生好色,爱国青年们冲动鲁莽等,这是张爱玲的创作特色。张爱玲精于刻画人物但不擅长附和意识形态,这也是她之所以选择“离散”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色,戒》中的人物刻画也是脱离了主流文学创作的想法,热血青年只是一群不成熟的学生,满心完成任务的女卧底最后时刻却能放弃,无恶不作的汉奸不再那么可恨,刺杀汉奸不再成功,正义不再战胜邪恶......确实,从表面上看,女间谍上演“捉放曹”的戏来确实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可是,如果仔细思考小说的情节,却不能不说小说是客观写实的:女主角王佳芝虽然是个爱国青年,但是也还是有人之常情,懂得爱,需要他人的尊重的女人。她身边那一帮青年,为了刺杀特务头子,对她失了童贞的态度过于轻率了——须知那个年头的女性对贞节看的是很重的。与之相反的,特务头子却还在她身上投入了感情——起码为她订做了戒指。面对这一差别,王佳芝心上很难不会失了平衡,“放虎归山”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从这一点上看,《色,戒》不像一部“歌颂汉奸的文学”,倒像探讨女性细腻内心的文学。正如张爱玲本人在多篇散文中写到的那样,她是远离政治的,她更愿意关注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恒久不变的主题。

总之, 《色,戒》是张爱玲对人性弱点的书写, 但由于小说故事背景使作品蕴含着些许政治性,小说中, 战争、国族、性别是故事背景那个年代人们要应对的三个层面。而离散在异域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境遇, 以及跨语际书写、自我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 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而《色,戒》在张爱玲的创作中是有很重要的价值和地位的。是张爱玲带着自己的文学种子在迁徙中生存、发展,更深切展示自己的文学追求,在新的环境中延续、丰富自己的创作传统的“离散”写作的体现。 篇3:张爱玲的色戒 ]张爱玲的色戒,小说中的经典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一开篇就是被偶们的文学评论家称之为“冗长”的打麻将,但是读到选钻戒这一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个绝妙的铺垫。没有“洗牌的时候一只只钻戒光芒四射”,没有太太们喋喋不休地谈论钻石,没有这场“牌桌上的确是戒指展览会”,如何顺理成章地引出王佳芝手上的翡翠戒指“让人见笑”?又如何为易先生选钻戒时,那惊鸿一瞥下的笑容,而认定易先生是真爱自己的?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财力也是最好的春药,一个女人,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一个人,有什么理由非要自己穷困潦倒?

王佳芝等待易先生的时候,回想了很多往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佳芝由热血到迷惘的过程。如果说参与锄奸可以看作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多必不可少的举动,那么充当美人计中的美人,就很有些热血冲昏了头脑的无知。在那种时代,一个女学生去充当美人,纵然这样的牺牲能够被夸大为壮举,但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还真有些自轻自贱了,至少,完全属于个人的性行为,被他人控制了,被他人安排了,不管这些他人们有多么华丽的外衣来装饰,稍微有点儿头脑的人都会看得出来,王佳芝去充当这个美人,等于是去做性交易——不管这个交易看起来多么大义凛然。

热血沸腾的王佳芝稀里糊涂做了美人,刺杀的计划没有完成,她这个美人也被同学们刻意地疏远了,王佳芝终于明白,无论在她答应做美人时同学们给予了多少赞美和鼓励,但是骨子里,同学们已经在为做美人而鄙视王佳芝。这点从做美人之前的性培训可以看得出,培训王美人的重任,交给了梁闰生,因为他嫖过妓——在接受做美人这个任务那一刻,王佳芝已经被同学们看作妓女了。

更可悲的是,培训完了之后,连梁闰生都在刻意回避王佳芝了,更别说鼓动王佳芝加入刺杀计划,鼓励王佳芝做美人的邝裕民了——假如不是对邝裕民的暗恋,王佳芝会参与刺杀计划么?

无论这个刺杀计划有多么冠冕堂皇的桂冠,有多么大义凛然的目的,从一开始,它就已经很不道德了,王佳芝是这场不道德行动的第一个祭品——之所以说是第一个,因为小说的结局,王佳芝的同学其实都做了祭品,而那个重庆来的人,却成功逃脱了。

现在该说道重庆来人了,尽管张爱玲对这个人只是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物,足以让王佳芝和她的同学成为悲剧。

刻意疏远王佳芝,甚至有意去遗忘王佳芝的同学们,再度想起王佳芝,是因为这个重庆来人。同学们在这个重庆来人的经费支持下,要继续那个在香港没有完成的刺杀计划,于是王佳芝被想起来了,于是王佳芝向狗一样被召之即来了——不来又如何呢?不来无非是同学们终于撕破脸皮,骂她一声婊子而已。

王佳芝把易先生引到珠宝店,同学们埋伏在周围,重庆来人却在电影院等待消息—

—这个重庆来人,应该比同学们更有经验,刺杀的计划,更应该由这个重庆来人来完成才算是合适,至少人家是职业的。

但是重庆来人在电影院,当易先生逃脱,街道被封锁,同学被抓获,三言两语就全招了供——这个细节其实很有讽刺意味,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第一个供出的,就是王佳芝,总之,王佳芝也死了,重庆来人却逃脱了。

现在再来说易先生。这个人是个情场老手,与王佳芝的偷情安排的周密细致,但是你又怎么能认定,一个情场老手,不会对某一个情人付出真爱?易先生和王佳芝做爱,至少是情人之间的做爱,不是梁闰生的性培训。“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在易先生眼里,王佳芝是个女人,不是个女抗日战士或者施美人计的美人——女人就是女人,不是战士,也不是美人。

同时易先生也是谨慎的,他的职业决定了他的谨慎,他的官场权谋决定了他只能失去王佳芝——任何一个男人,在女人和权力的取舍中,牺牲的永远都是女人。不过是有些人牺牲了女人,还要给自己一个大义凛然的借口,比如说吴汉,比如说张巡。

失去了王佳芝的易先生,短暂地痛心了一下,继续周旋在自己原本的世界。

自此,狐狸很佩服张爱玲,她笔下,男人和女人,如此鲜明,如此淋漓,男人的爱排在末位,女人的爱排在首位,一声“快走”,王佳芝的形象升华到灿烂,这是个完整的女人;“喧笑声中,他悄然走了出去”,这是个完全的男人。

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张爱玲笔下的人,是真实的人,正常的人,有人性的人,不是我们的主旋律作品中那些非男非女人不人妖不妖的形象所能比拟的。

可惜而又可怜的是,见惯了非人的形象,自然难以接受正常的人。于是,我们曾经批判张爱玲,至今还说她是汉奸文学。

分享到

推荐第7篇:张爱玲色戒经典语录

张爱玲经典语录/r/n

1、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张爱玲对胡兰成是情深意重的,而胡兰成却辜负了张爱玲。在爱情上,张爱玲是失败的,不是她不懂爱,而是她爱错了人,爱上了一个风流才子。其命运可悲啊!/r/n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r/n

3、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出自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 ,张爱玲出身于一个前清贵族家庭,4岁读红楼梦,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极具写作天才。/r/n

4、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出自张爱玲的《传奇》再版序/r/n

5、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r/n

6、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r/n

7、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出自《张爱玲语录》 在心痛时疗伤,静静的品味孤独。/r/n

8、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9、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10、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伤城。——出自《张爱玲语录》 一针见血!会伤感,是因为爱,爱是无法忘记的。/r/n

11、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r/n

12、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r/n

13、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出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r/n

14、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r/n

15、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r/n

16、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r/n

17、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r/n

1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爱》/r/n

19、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这是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背面写的一句话,可见张爱玲是多么的喜欢胡兰成。/r/n

20、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倾城之恋》/r/n

【相关文章】张爱玲经典语录大全/r/n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r/n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r/n

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r/n

4、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5、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r/n

6、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出自《张爱玲语录》/r/n

7、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r/n

8、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r/n

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r/n

10、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r/n

1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r/n

12、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白玫瑰》/r/n

13、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r/n

14、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r/n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r/n

15、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r/n

16、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r/n

17、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r/n

18、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r/n

20、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推荐第8篇:读张爱玲色戒有感

张爱玲原著、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引起了香港文化界广泛的讨论。其讨论的范围,已不仅限于电影,而是提升到文化层次,并扩大到包括张爱玲小说的特色、风格和意义。

知名学者李SF看了三次《色,戒》,为的是研究张爱玲的文本,即《色,戒》电影剧本与原著的差别。李OF从《色,戒》文本读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苍凉。

LZF在评论张爱玲代表小说的文章,特别提到张爱玲作品苍凉感的始源。LZF写道:“张爱玲对世界是悲观的,对文明是悲观的,对人生是悲观的。现实中的一切实有,成功与失败,光荣与屈辱,到头来都将化作虚无与死亡,唯死亡与虚无乃是实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浓的苍凉感,而其苍凉感的内涵又很独特,其独特的意义就是对于文明与人性的悲观。这种悲观的理由是她实际上发现人的一种悲剧性怪圈:人为了摆脱荒芜而造文明,但被文明刺激出来的欲望又使人走向荒野。人在拚命争取自由,但总是得不到自由。他们不仅是世界的人质也是自身欲望的人质,说到底只是‘屏风上的鸟’、‘被钉死的蝴蝶’,想象中的飞翔毕竟是虚假的,唯有被囚禁和死亡才是真实的。”

《色,戒》中的王佳芝与他的同伴的集体被枪毙,是悲剧的下场,也是结局。死亡之前的一切努力、奋斗,不管是成功与失败、荣与辱,都成了过眼的云烟,像“屏风上的鸟”、“钉死的蝴蝶”样本,已失去生前的意义,呈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死亡的静止状态!

XZQ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强调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感,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忠实而深厚的历史家”,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LZF针对这一说法,认为张爱玲的代表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等的精神特点,并不是它的“历史感”,而是“哲学感”。

LZF是第一个把张爱玲的小说提到哲学层面考究的人,别饶兴味,他指出:“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透于她的作品中的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围。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的第一视力看到‘文明’时,她却看到‘荒原’;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而当人们看到不可能时,她却看到可能。《倾城之恋》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在‘进步’,而是在一步步地走进死寂的荒原。因为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是自私的,他们被无穷尽的欲望所控制,这种欲望导致了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只有到了‘地老天荒’、世界走到末日的时候,欲望才会与世界同归于尽,人才可能重新发现和复活天性中的真诚。”

在《色,戒》中,王佳芝与敌伪特务头子的微妙感情,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无他,身份使然,一个是爱国热血青年;一个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走狗”。结果在小说(电影)情节的铺展下,这段感情却在不可能中而自然地发生了。这正是LZF所说的,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看到感情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王佳芝原钟情爱国青年领袖邝裕民,这段感情却因王佳芝第三者身份被搁置了;而人们看到不可能——王佳芝与敌伪特务易先生发生的感情,她却让它发生了。

LZF以上的文字,均援引自他在二零零零年于岭南大学主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发言稿。在这次研讨会上,LZF与夏志清对张爱玲的评价曾作了一次学术交锋,激起了一道道波浪和朵朵的火花。

推荐第9篇:《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是李安导演于2007年11月1日推出的电影作品,在内地、香港、台湾的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以至于影评界将2007年称为“《色•戒》年”;《风声》由华谊兄弟出品,2009年9月29日首映,在众多国庆献礼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在制作和运作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虽然相差两年,却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之处。

刘小枫将现代叙事伦理分为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划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如果以此来分类的话,《风声》应属于前者,而《色•戒》属于后者。两部电影都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色•戒》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试图以美人计诱杀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风声》的背景是对日抗战中期的1940年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大肆迫害抗日分子,中国抗战自此进入内忧外患期。在同样的背景下,两部电影的女主角王佳芝和顾晓梦都面临着必须在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抉择的艰难处境,但她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展示出两部电影大相径庭的主旨:《色•戒》将个体生命置于感情和理性、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纠缠和冲突中,表现的是复杂、脆弱的人性,而《风声》则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非常规的环境中,凸显的是单纯、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风声》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同名作品,麦家继承了传统小说悬疑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元素,叙述潜伏的特务在与外界隔绝的险恶情况下如何掩护自己、如何将对组织生死攸关的重要情报送出去。作者运用了真实与虚构混淆的叙事策略,“东风”“西风”和“静风”三个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同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述说,构成了互相呼应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使情报究竟是何人送出这一问题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虽然小说塑造了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但重心在智斗和解谜,意识形态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而《风声》中基本上看不到敌我双方谍报人员之间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电影将更多的镜头用来表现日伪特务机关如何利用令人恐怖的酷刑来摧毁嫌疑人的意志,目的是令观众在视听上得到震撼,以此展现地下革命工作者为了理想和信仰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并塑造“老鬼”“老枪”等革命者在敌人的非人折磨面前依然意志坚强、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www.daodoc.com

《风声》的前半段展现的是“老鬼”顾晓梦生活化的一面:一个富家女,在酒吧里狂热地跳舞,肆意地欢笑,正是这个可以生活平静安逸的大小姐却选择成为行走在刀刃之上的地下革命者。进入裘庄这个非常规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残酷暴行,外表柔弱的她从容镇定、坚韧不屈。在被审问的时候,她被施以“绳刑”,一种专门针对女性的恐怖残忍的刑罚,虽然电影公映时对此段场景做了删节,但观众还是从她撕心裂肺的惨叫和白色衬裙下面流出的殷红鲜血知晓了她遭受的痛苦折磨。当李宁玉哭求她:“难道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她坚定不移地用生命书写了答案,为了保全同志和组织勇敢地赴死。《风声》在塑造顾晓梦英雄一面的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存在的冲突:一是她的政治选择与家庭利益之间构成了矛盾。从她成为地下革命者的那天开始,她就站在了自己家庭的对立面,将自己置于忠孝无法两全的境地,当她的身份暴露,又使家人的安全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二是组织利益与姐妹情谊之间构成了矛盾。她与李宁玉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但为了组织利益,她却不得不违心地对之隐瞒自己的身份,还不断从李宁玉那里套取情报。在国家民族之大爱与私人感情之小爱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时,顾晓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她不仅牺牲了家庭利益,牺牲了姐妹情谊,最后还牺牲了自己。“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她在电影结尾处悲壮的自白使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场域中的观众与片中人物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使这部完全商业化的电影比小说具有更多主旋律的色彩。

《色•戒》虽然也设置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却是为了讲述“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电影对王佳芝背叛国家大义的行为虽然有所批判,却对她出于人性而作出的抉择不无同情。《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小说取材于1943年中统间谍郑苹如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反遭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张爱玲将自己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体验赋予其中,使小说中的乱世、家国、救亡、除奸等政治因素成为一则残酷爱情寓言的斑斓外衣,男女主人公之间在政治上的敌对关系隐喻的是男女两性之间在爱情上的冲突。通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完全失败的王佳芝,张爱玲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彻骨感悟,即对爱情的热烈渴求(色)和对爱情的深深绝望(戒)。电影《色•戒》延续了原作在政治上的暧昧模糊性质和张爱玲忠于艺术逻辑、情感逻辑的精神,其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两性问题,而是扩展到人性的层面,表现了在极端的两难处境中人性的分裂和情感的分裂,使小说中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正义与邪恶、黑与白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如果说顾晓梦是出于革命信仰、主动选择投入革命洪流的志士,王佳芝则是一个没有革命信仰、被动卷入革命漩涡的平凡女性,面对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抉择,她总是将小爱(私人感情之爱)居于大爱(国家民族之爱)之上,最终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与小说相比,电影增加了王佳芝家庭情况的叙述,母亲早逝,父亲远赴英国重组新家,并以经济情况不好为由拒绝接纳她,再加上身逢乱世,使她的心灵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状态。“一旦一个人已变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的孤独状态。”正因为缺乏归属感,她逐渐沦落到失去自我、附和他人的地步。王佳芝参加抗日行动并非出于深厚的革命信仰,而是因为对邝裕民青涩、隐晦的爱情,当戏剧社的其他成员热情澎湃地接受刺杀汉奸的革命任务时,王佳芝是看着邝裕民的眼睛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手。为了更好地完成色诱易先生的任务,她被迫变成“女人”,她惟一的希冀是让她倾慕的邝裕民来实施,但“组织”安排的却是嫖过妓的梁润生,反讽意味不言自明。从普通女性转变为革命者,王佳芝付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代价,“献身革命”对于她来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此后,她的身体便被组织以抗日爱国的名义征用,成了组织完成使命的工具。如果这个组织(包括邝裕民)能提供她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她的情感和理智在方向上可能会保持一致,但恰好相反,戏剧社的其他成员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激她,反而以嫌恶的态度疏远了她,邝裕民为了达到替哥哥复仇的目的逃避她的爱情,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组织的代表者老吴不仅无视她在易先生诱惑下的挣扎,甚至为了让她安心工作而将她的家书付之一炬。王佳芝一边被利用,一边被鄙视,显示出革命纯洁性的虚伪。对于王佳芝来说,易先生比革命同志给予她更多感性的关怀。从相互试探到相互折磨再到相互融合的三场床戏,表现了王佳芝对易先生由性生情的过程,一首《天涯歌女》唱后易先生的清泪更使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获得了慰藉,意外出现的名为“鸽子蛋”的六克拉钻石使她的心灵防线彻底崩溃。王佳芝逐渐产生的动摇、关键时刻的背叛可以理解为女性/人性的脆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力量的强大足以左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在暗杀即将获得成功的关键时刻,她的提醒让易先生得以逃脱,使组织的行动功亏一篑。遗憾的是,王佳芝这次又是所托非人,易先生和邝裕民一样,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下令将她和其他组织成员逮捕并杀害,使王佳芝再次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www.daodoc.com

从《风声》和《色•戒》对暴力场面的处理上也表现出两部电影不同的叙事立场。《风声》前半段大肆渲染了日伪特务机关对嫌疑人使用的各种暴力手段,拷问折磨“老鬼”顾晓梦时粗大麻绳上的斑斑血迹、“老枪”吴志国重要穴位被插上银针后吐出的满口鲜血让观众对王田香和武田的愤恨情绪逐渐积累到极点,看够了敌人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当武田被吴志国瞬间割破喉咙、鲜血逐渐渗延开来的时候,同样是令人恐怖的暴力却在观众心中诱发了“一种趋近于崇高的乌托邦式美感”。不论导演还是观众,在对牺牲个人感情、为了政治信仰而忍受磨难和死亡的“老鬼”和“老枪”采取褒扬态度的同时,也默认了电影中以暴抗暴的逻辑。同样是处理暴力场面,《色•戒》里话剧社成员杀死特务副将的景象却难以让观众拍手称快,我们的感觉与惊慌失措夺门而出的王佳芝一样,革命是如此血腥暴力,以暴制暴的革命行动喷溅的鲜血同样触目惊心。整部电影贯穿着李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这里,人首先具有人的属性,然后才是政治属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李安通过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的动容、易先生处决王佳芝后坐在他们曾有床笫之欢的床上黯然神伤等场景表现了易先生内心的挣扎,将一个罪恶深重、冷酷残忍的民族罪人塑造成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中的可怜者,因此背上了“美化汉奸”的骂名。

综上,《色•戒》更多地遵从了审美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深度,《风声》贯彻了政治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震撼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推荐第10篇:《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与《风声》的叙事伦理比较

《色•戒》是李安导演于2007年11月1日推出的电影作品,在内地、香港、台湾的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以至于影评界将2007年称为“《色•戒》年”;《风声》由华谊兄弟出品,2009年9月29日首映,在众多国庆献礼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在制作和运作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虽然相差两年,却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之处。

刘小枫将现代叙事伦理分为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划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如果以此来分类的话,《风声》应属于前者,而《色•戒》属于后者。两部电影都以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开场,《色•戒》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试图以美人计诱杀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风声》的背景是对日抗战中期的1940年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大肆迫害抗日分子,中国抗战自此进入内忧外患期。在同样的背景下,两部电影的女主角王佳芝和顾晓梦都面临着必须在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抉择的艰难处境,但她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展示出两部电影大相径庭的主旨:《色•戒》将个体生命置于感情和理性、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纠缠和冲突中,表现的是复杂、脆弱的人性,而《风声》则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非常规的环境中,凸显的是单纯、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风声》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同名作品,麦家继承了传统小说悬疑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元素,叙述潜伏的特务在与外界隔绝的险恶情况下如何掩护自己、如何将对组织生死攸关的重要情报送出去。作者运用了真实与虚构混淆的叙事策略,“东风”“西风”和“静风”三个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同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述说,构成了互相呼应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使情报究竟是何人送出这一问题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虽然小说塑造了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但重心在智斗和解谜,意识形态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而《风声》中基本上看不到敌我双方谍报人员之间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电影将更多的镜头用来表现日伪特务机关如何利用令人恐怖的酷刑来摧毁嫌疑人的意志,目的是令观众在视听上得到震撼,以此展现地下革命工作者为了理想和信仰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并塑造“老鬼”“老枪”等革命者在敌人的非人折磨面前依然意志坚强、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www.daodoc.com

《风声》的前半段展现的是“老鬼”顾晓梦生活化的一面:一个富家女,在酒吧里狂热地跳舞,肆意地欢笑,正是这个可以生活平静安逸的大小姐却选择成为行走在刀刃之上的地下革命者。进入裘庄这个非常规的环境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残酷暴行,外表柔弱的她从容镇定、坚韧不屈。在被审问的时候,她被施以“绳刑”,一种专门针对女性的恐怖残忍的刑罚,虽然电影公映时对此段场景做了删节,但观众还是从她撕心裂肺的惨叫和白色衬裙下面流出的殷红鲜血知晓了她遭受的痛苦折磨。当李宁玉哭求她:“难道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她坚定不移地用生命书写了答案,为了保全同志和组织勇敢地赴死。《风声》在塑造顾晓梦英雄一面的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存在的冲突:一是她的政治选择与家庭利益之间构成了矛盾。从她成为地下革命者的那天开始,她就站在了自己家庭的对立面,将自己置于忠孝无法两全的境地,当她的身份暴露,又使家人的安全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二是组织利益与姐妹情谊之间构成了矛盾。她与李宁玉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但为了组织利益,她却不得不违心地对之隐瞒自己的身份,还不断从李宁玉那里套取情报。在国家民族之大爱与私人感情之小爱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时,顾晓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她不仅牺牲了家庭利益,牺牲了姐妹情谊,最后还牺牲了自己。“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她在电影结尾处悲壮的自白使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场域中的观众与片中人物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使这部完全商业化的电影比小说具有更多主旋律的色彩。

《色•戒》虽然也设置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却是为了讲述“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电影对王佳芝背叛国家大义的行为虽然有所批判,却对她出于人性而作出的抉择不无同情。《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小说取材于1943年中统间谍郑苹如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反遭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张爱玲将自己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体验赋予其中,使小说中的乱世、家国、救亡、除奸等政治因素成为一则残酷爱情寓言的斑斓外衣,男女主人公之间在政治上的敌对关系隐喻的是男女两性之间在爱情上的冲突。通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完全失败的王佳芝,张爱玲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彻骨感悟,即对爱情的热烈渴求(色)和对爱情的深深绝望(戒)。电影《色•戒》延续了原作在政治上的暧昧模糊性质和张爱玲忠于艺术逻辑、情感逻辑的精神,其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两性问题,而是扩展到人性的层面,表现了在极端的两难处境中人性的分裂和情感的分裂,使小说中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正义与邪恶、黑与白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如果说顾晓梦是出于革命信仰、主动选择投入革命洪流的志士,王佳芝则是一个没有革命信仰、被动卷入革命漩涡的平凡女性,面对个人情感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抉择,她总是将小爱(私人感情之爱)居于大爱(国家民族之爱)之上,最终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与小说相比,电影增加了王佳芝家庭情况的叙述,母亲早逝,父亲远赴英国重组新家,并以经济情况不好为由拒绝接纳她,再加上身逢乱世,使她的心灵始终处于孤独无依的状态。“一旦一个人已变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的孤独状态。”正因为缺乏归属感,她逐渐沦落到失去自我、附和他人的地步。王佳芝参加抗日行动并非出于深厚的革命信仰,而是因为对邝裕民青涩、隐晦的爱情,当戏剧社的其他成员热情澎湃地接受刺杀汉奸的革命任务时,王佳芝是看着邝裕民的眼睛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手。为了更好地完成色诱易先生的任务,她被迫变成“女人”,她惟一的希冀是让她倾慕的邝裕民来实施,但“组织”安排的却是嫖过妓的梁润生,反讽意味不言自明。从普通女性转变为革命者,王佳芝付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代价,“献身革命”对于她来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此后,她的身体便被组织以抗日爱国的名义征用,成了组织完成使命的工具。如果这个组织(包括邝裕民)能提供她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她的情感和理智在方向上可能会保持一致,但恰好相反,戏剧社的其他成员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激她,反而以嫌恶的态度疏远了她,邝裕民为了达到替哥哥复仇的目的逃避她的爱情,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组织的代表者老吴不仅无视她在易先生诱惑下的挣扎,甚至为了让她安心工作而将她的家书付之一炬。王佳芝一边被利用,一边被鄙视,显示出革命纯洁性的虚伪。对于王佳芝来说,易先生比革命同志给予她更多感性的关怀。从相互试探到相互折磨再到相互融合的三场床戏,表现了王佳芝对易先生由性生情的过程,一首《天涯歌女》唱后易先生的清泪更使两颗同样孤寂的心灵获得了慰藉,意外出现的名为“鸽子蛋”的六克拉钻石使她的心灵防线彻底崩溃。王佳芝逐渐产生的动摇、关键时刻的背叛可以理解为女性/人性的脆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力量的强大足以左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在暗杀即将获得成功的关键时刻,她的提醒让易先生得以逃脱,使组织的行动功亏一篑。遗憾的是,王佳芝这次又是所托非人,易先生和邝裕民一样,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下令将她和其他组织成员逮捕并杀害,使王佳芝再次成为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www.daodoc.com

从《风声》和《色•戒》对暴力场面的处理上也表现出两部电影不同的叙事立场。《风声》前半段大肆渲染了日伪特务机关对嫌疑人使用的各种暴力手段,拷问折磨“老鬼”顾晓梦时粗大麻绳上的斑斑血迹、“老枪”吴志国重要穴位被插上银针后吐出的满口鲜血让观众对王田香和武田的愤恨情绪逐渐积累到极点,看够了敌人的残暴和我方的牺牲,当武田被吴志国瞬间割破喉咙、鲜血逐渐渗延开来的时候,同样是令人恐怖的暴力却在观众心中诱发了“一种趋近于崇高的乌托邦式美感”。不论导演还是观众,在对牺牲个人感情、为了政治信仰而忍受磨难和死亡的“老鬼”和“老枪”采取褒扬态度的同时,也默认了电影中以暴抗暴的逻辑。同样是处理暴力场面,《色•戒》里话剧社成员杀死特务副将的景象却难以让观众拍手称快,我们的感觉与惊慌失措夺门而出的王佳芝一样,革命是如此血腥暴力,以暴制暴的革命行动喷溅的鲜血同样触目惊心。整部电影贯穿着李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这里,人首先具有人的属性,然后才是政治属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李安通过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的动容、易先生处决王佳芝后坐在他们曾有床笫之欢的床上黯然神伤等场景表现了易先生内心的挣扎,将一个罪恶深重、冷酷残忍的民族罪人塑造成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中的可怜者,因此背上了“美化汉奸”的骂名。

综上,《色•戒》更多地遵从了审美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深度,《风声》贯彻了政治意识形态原则,让我们震撼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第11篇:色眼识人读后感

世界上每天都发生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事,遇到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人,我们只会用人人都不一样来解释,而我们真正不知道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她的思维,色眼识人读后感。

就像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得到的所有答案都不尽相同,却又能找出某些分类,某些相仿之处。原来其中的奥妙全在四色的性格当中。

乐嘉老师把性格分成了四个颜色:红、黄、蓝、绿。红色阳光、快乐,却很容易因外界影响而变化;黄色永不气馁却容易脾气暴躁;蓝色多愁善感却容易因感而悲;绿色悠然自得却容易无所进取;

之前朋友老是说我总是不会争取,甚至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也都甘愿放弃,说如果放在他们身上他们会拼了也要拿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碰到这事儿的时候我也总是纳闷儿我心里怎么就没有急迫的反映,总觉得事事顺其自然就好,如果得到一样东西的过程很烦躁,又何必费劲的去争取呢?然后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总是为了一点点的小事就斤斤计较,碰的头破血流呢?

不过,我现在知道答案了,知道原来我是个绿色性格,总是喜欢让自己轻松自在所导致,也知道了为什么每个人遇到同一件事情所产生的行为都不一样了,书上有一个例子很好,一个红色性格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心情好像不是很好,他/她就会想出很多方法来逗这人开心,而作为一个蓝色性格的人来说,他/她喜欢安静,有时候会觉得让自己沉浸在悲伤中是一件很美的事,他/她不愿被人打扰。此时,大家就可以想象的出来,这个蓝色会很讨厌这个红色的好意,最后结果不好的话还可能会引起两个人的争吵。这就像现实中很多家庭、朋友、同事等因为对一些事的意见、看法不同而生气、吵架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结果一样,其实都只是因为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了很多没必要的麻烦。

其实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些关于性格解读的东西,这样我们就更容易学会理解别人,也会更加了解自己,碰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导致结果的原因,就可能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心、生气和争吵。

对乐嘉的性格色彩学刚刚了解了一点,就立刻拜倒。他对各色性格的描述,太准确了,太深刻了,太鞭辟入里了,的确是“刀刀见血,剑剑封喉”!特别是因为我是典型的蓝色(还有些许绿),嘉琳是典型的红色,发生在我们身上和我们之间的事情,几乎都能在他魔咒般的文字里得到印证,神奇的了得!这让我对他的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上周总算买到了脱销后再版的《色眼识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就看完了。好书!他对人这种动物的了解程度,达到了深刻的令人感到一丝恐怖的地步。更重要的,虽然我只是粗浅看了一遍书,并没有对他的学说深入琢磨,但我已经深信,他的这一套东西对大家更好的认识自己并和他人相处大有帮助。

乐嘉把各种性格的优势与缺点分析的非常全面和深入,对每一个人都有借鉴价值,可以帮助你扬长避短,并吸取其他性格的长处。如果你是典型的某个颜色,那针对性就更强。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应当尽量克服对外界评价太过敏感的脆弱神经,二是应当加强行动能力而非顾虑太多、“化简为繁”,三是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生活。

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原来是那么不同,一些不能理解的人和事也变得能理解了。特别是对照身边其他颜色性格的人看他的文字,不由得不拊掌暗叹:太对了!其实这才是乐嘉“看谁看懂,想谁想通”的最低境界。对于一些性格不太典型的人,我还没有精确看懂的能力,而且对于如何与不同色彩性格的人相处,心里还是一点概念都没有,读后感《色眼识人读后感》。

期待读《色眼再识人》,读过之后一定会有更多感想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今日读完《色眼识人》,说白了,其实是以四种颜色为符号的性格理论,难得是国人的作品,而且写得蛮生动有趣的。

嘛,按照动机不同,此书作者把人类的性格分为红黄蓝绿四种:

红色:快乐,蓝色:完美,黄色:控制,绿色:稳定。

不完全的归纳,红色=外向热情的兴趣家,蓝色=完美主义的思想家,黄色=态度强硬的支配者,绿色=心平气和的调停者

然后根据不久前拥挤的一次与友人的深入qq聊天显示,拥挤非常符合红色人群的特质。那些刚刚做完不久的自我描述,实在是非常精确地符合红色性格的描述。

果然红色的得分绝对高于其他。

而实际上这种特质的明显化显然是最近一年才有的,更早之前,俺在大学时代的另一次心理测试结果表明拥挤应该算是思考型的小蓝人才对。

但得分的结论却是,蓝色是除了红色外得分第二高的。

本书的作者却说:红蓝是彼此对立的特性。(红蓝互补么,表面上截然相反,实际上搅基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在一个人的状态下同时发生则表示至少有一个是后天灌输的)

ok,我写过很多次,为什么我以前不快乐。还写过很多次感觉到两极截然相反的想法把自己往两边拉。

好吧,找到理论依据了。

这一年之所以不那么难过了,是因为解放了红色的自己。

所谓的红色:积极,感性,情感丰富,愉快,兴趣广泛,好奇,喜欢刺激,别出心裁,追求快乐,喜欢玩笑,表现力强,人缘广而浅。

所谓的蓝色:谨慎,理性,敏感细腻,老成持重,可靠,井井有条,追求完美,善于分析,计划严格,严肃,谦和稳健,人缘窄而深。

我在更早的时候,被灌输了某些和自己本性并不一致的准则。完全相反的观念同时存在,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矛盾之处。

测试的试题有四分之一左右很难确定答案。做题过程中很抓狂,出现撞墙,头痛,分裂的冲动。

因为有很多想法他们存在于我的大脑,我却不能判断它们是否是我本源的想法。因为我几乎能清晰地记得他们被输入这个大脑的过程。

追求新鲜,追求变化,追求特殊的体验,希望一辈子当成几辈子来过。典型的红色想法。但我清楚滴记得我妈就是这么一个人,而且很清楚地记得她当年是怎么满脸兴奋滴讲起她觉得一个工作做熟练了就丧失了吸引力,希望一辈子能不断地变换工作。

至于善于质疑,独立思考,理性主义,购买电器一定滞后消费,这些蓝色星人的特质貌似也是父母灌输的,那么大概俺爹其实是一个蓝人吧。。。大概吧。。。

喜欢独处,感情细腻,记忆力很好,记仇,收到伤害会持续很久,等等,这些蓝色星人的特性存在在我身上,却是被我以黄色性格的特有的效率原则给严重的鄙视过的,特别是最后两项。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价值观,不知道和流行的某些鼓吹成功学的东西有无关系?

但我归根结底却是崇尚平和的绿色星人。

这样想着某些问题,自我怀疑涌上来,如果没有接触过那些人,没有看过那些书,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我会是现在的我么?本源的我到底应该怎样?

那些真的是我自己想到的么,那些真的不是被灌输的么?

那么一瞬间出现了,啊啊啊 我 是 谁,那种土的掉渣的哲学问题。

嘛,现在平和了。

至少我吸收了我觉得好的东西,那么就现在这样也不错。

至少我儿童到青少年时代都表现出小蓝人的状态,时不时也很绿色。青春期和老年青春期时一度很有黄色星人的侵略性,现在发现自己是快乐的小红人。

嘛,说明我还真是会变色呐。

大概其实我一直都是小红人。以上。

随便一谈,今日还阅读了双面法医这本充满吐槽精神的小说,对于结局我充满赞许地无声冷笑了。发现自己心里健康正常真是不容易啊。异常心理反社会人格看来此生短时间内不会找上我了。

第12篇:《色眼识人》读后感

读后感

齐材网

杨骄

在读完《色眼识人》这本书过后,感触颇多,乐嘉老师将这些复杂的人格以一种更直观,更能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了解一个人,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在读完这些过后,让我学会了如何跟不同的人去相处,去对待事物。他的阐述实属真的很精辟,用一种简单易解的方式将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剖析的很精辟,乐嘉也说过,这个不是将人分类,而是旨在如何去了解一个人,如何与一个人去相处。乐嘉老师写这本书可能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渗透,更多的是如何去了解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用他的亲身经历在叙述一段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上,感情上等的社会阅历。正因为这些经经历与善于发现自己,感受他人的方式,也给这本书赋予了传奇色彩,因为我们读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乐嘉在书中把各种性格的优势与缺点分析的非常全面和透彻,对每一个人不仅有相似感(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同感),而且还都有借鉴价值,可以帮助你扬长避短,并吸取其他人性格的长处。如果你是典型的某个颜色,那针对性就更强。对于我来说,从书中渗透出的不仅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更多的是给一个人的一种反思。虽然这本书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完全渗透,但是总的说来印象最深刻,最重要的几个观点是首先应当尽量克服对外界评价太过敏感的脆弱神经,其次是应当加强行动能力而非顾虑太多、“化简为繁”,然后是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生活。其实一个人最要的是戳和自己和别人的性格,毕竟一个人的性格在形成过后基本也就是说不能改变了,但是一个人的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但是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所以学会了怎样和不同的性格相处,就等于是抓住了一个人品性,这样大家在一起就会更加努力去做事情,而不是去适应性格。其实在总体审视这本书之外大概发觉自己的性格趋于红色,正如苏联的红色政权一样让人充满激情,让人热血澎湃,乐观积极,做事情只如果自己喜欢的或者是一个团队来完成的事情都会以一百分热情去做。

总之,这本书博大精深,也许还有更多的没有参透的部分,不过我也会在业余时间认真审视完这本,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本书,审透这些人,让自己站在新的一个高度。

第13篇:读后感 古色幽香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未必为人所熟知,但其中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却是脍炙人口的。不用前言,不用后语,单单这一句带着叹息的轻诵便足以道尽世间悲欢。它不深情,却足够苍凉,仿若是感情尽头的回眸,没有哭泣,没有伤感,只是一句低低的叹。有太多人喜欢这一句,安意如也不例外,所以在解读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伤时,她用此句做了题目。

我也是喜欢这一句的,随之就被安如意的书所吸引。不同于以往学院派的剖析,安意如剑走偏锋,以一个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来解读一首诗词,犹如当事人在倾诉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终端便是那流传千年的诗词。也许是矫情了一些,但我却爱极了这种小腔小调,就像江南女子回眸的一笑,含蓄而真情,她裙裾摇曳,移步生莲,带着我叩开时空的门,走入落日桥头,断鸿声里。

我走过三国烽烟,那青衫磊落的男子毫不掩饰自己求贤若渴、乱世称霸的雄心,为天下贤才叹一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走过小轩窗,梳妆台前闭目悼亡的男子,于唇齿间诵出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尽管他已再娶,但字字见泪的诗句中他告诉我,当年的恩爱痴缠他从未忘记。我走过书案前,聪明如卓文君这般的女子,竟也逃不出红尘的羁绊,决绝般写下“锦水汤汤,与君长绝”。我走过红豆树旁,看见树干并为一体,上枝仍分为二,那一缕孤魂仍旧等着她的良人,她不相信“宫门一如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但是,书中让我动容的却是那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苏武《留别妻》里的开头两句,我只知道这个男人在中国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却不知道他在临行之前,如此软言温语的安慰妻子,为她写下了这般柔情的诗句。他说,我自从和你将头发绾在一起成为夫妻,就从没动摇与你恩爱到老的想法。没有人料想得到,此一别就是十九年。我看见了一个男子的骨气,从青丝到白发,时间没有磨灭

他的气节,以至于历史将他高高的捧起,让后世仰望。曾经,我以为他的归来是最圆满的结局,宣帝封他为“关内侯”,风光无限,可是历史到此为止,故事却仍在继续。他说过: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他归来了,却归得太晚,他的妻子以为他死了,改做他人妇。读到这里,我第一次以悲悯的眼光看这个铁骨铮铮的男人,我不能责备那个女人,因为没有人告诉她,十九年后他会回来。我只是可怜这个已经苍老的男人,当国家不再需要他,当爱情已经死亡,他真的一无所有了。

一页页翻过,一句句读来,读到尾声,我意犹未尽。想来如若不是安意如这样细腻的诠释,我不会如此彻悟的心动与心痛。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可以,那该多好,只可惜蓦然回首,早已换了人间。所以我们当怜取眼前,莫到沧海桑田时,才想起我们都回不到从前了。闭目回味,我眼前的早已不是诗词,而是一个个风华绝代的才子与佳人,或螓首、或含笑、或低眉、或盈泪,他们在我眼前次第转身,犹如谢幕。

第14篇:《 警示与戒鉴 》 读后感

《警示与戒鉴》读后感

张哲纯

廉是苍劲的松柏,岁月更替,却万古长青;廉是虚心的竹子,千磨万击,却依然刚直。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到关汉卿的“我是一颗煮不熟、蒸不烂的铜豌豆”;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到孔繁森的毫不利己、廉洁为公,都在感召我们每个国家干部乐于奉献、拒绝享受,甘于清贫、远离贪腐。而读完《警示与戒鉴》,长鸣的警钟更是时刻在耳边回响: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反腐倡廉,是历史的课题,也是全世界的课题。近年来,腐败的案子越来越多,因腐败落马的官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通过参加这次《警示与戒鉴》学习警示教育活动,我深刻反思自己,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尽快克服和纠正,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迫切需要”和领悟到几点体会:

“三个坚持”是:

一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

1渐,确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二是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时刻注意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和态度,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进一步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判断、检验是非功过。心系组织重托,心系群众冷暖。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

三是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制度。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反腐倡廉的任务是艰巨的,必须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因此,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特别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三个迫切需要”是:

一、建设企业廉洁文化是各位党员切实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迫切需要。廉洁文化是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是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通过廉洁文化建设,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阵地“,进一步筑牢党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实现党风和企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建设企业廉洁文化是创建和谐电网企业的迫切需要。和谐的企业环境离不开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树立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的观念,形成“凝心聚力,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建设企业廉洁文化是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迫切需要。只有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廉洁理念,倡导廉洁行为,营造廉洁环境,才能进一步增强制度意识、强化监督氛围,加快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防体系 坚持电力廉洁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既要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

力,又要把它作为电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同时,对电力廉洁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全面推进,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因此我总结了“三点体会”:

一是确立核心理念。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要树立大行业观念,要把“廉洁诚信、严于律己”确立为行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的第一要素,加强科学理论和法纪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廉政意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二是制定行为准则。要明确制度设计理念,围绕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把廉洁文化工作渗透到人、财、物、事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坚持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策,完善议事规则,构建好科学合理的预防体系,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行为准则。

三是培养敬业精神。建设起“刚柔相济,严爱相融”

的管理制度。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决定了人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制度的力量在于规范性、可预见性和强制性,引导、制约人们的行为,使其按照法律、制度事先设定的标准和要求行为或不行为。要切实加大执行监查体系建设,企业内部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加

强宏观指导,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为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提供制度和监督的保证。

《警示与戒鉴》就像一面高悬的镜子,让我们时刻检讨自己,知得失、晓兴替;也像催人上进的鞭子,鞭策自己牢记党员身份,必须履行的职责。而其中几名失足员工的血淋淋案例,带给我们无尽的深思:拒绝贪腐,从制度上加以约束,从自身上坚定信念,内外兼修,定能让自己恪尽职守,做一名厚德律严的好员工。

本次警示教育活动对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意义是重大的。我应引以为戒,时刻提醒自己在学习上要不知足,在工作上要知不足,在生活上要常知足。同时要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15篇:《吸血天使之戒》读后感

读《吸血天使之戒》有感

假期里,我一口气看完了蔷薇包淑女联“萌”系列的第一本书《吸血天使之戒》,里面的主角她的胆子非常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蓝子在十二岁那天,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她的人生就从此而改变了……蓝子非常的勇敢,因为她敢自己去“长腿叔叔”所在的巴黎罗浮宫,而且她不明真相的上路,并且在那里遇到了一个个谜团……为了解开谜团,蓝子和布拉德大叔乘着会飞的蓝鲸“阿多尼斯”前往中世纪的法国,他们的大魔法师尼古拉斯·弗拉梅尔留下的林中小屋里冒险,也遭遇到了货真价实的狼人和吸血鬼,还破解了黑巫术师吉尔斯·德·莱斯男爵设下的层层阴谋。最终,他们找到了土元素力量的“吸血天使之戒”……

上几个星期,妈妈和她的同学们约好去深圳东、西冲徒步穿越。那天天气特别好,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她的同学一行14人,去徒步穿越深圳的东、西冲,东西冲海岸线是深圳最美丽、最刺激的海岸线徒步穿越线路之一,全长20多公里,屏山傍海,山岳纵横,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碧水青山的漓江,却从来没看见过东西冲海岸线上这样碧蓝的海水。

刚开始的时候,我既不觉得累,又不觉得辛苦,还有点兴奋呢,但是越走越惊险,特别害怕脚没有站稳在石头上会崴到脚,我就心惊肉跳、心惊胆战,特别的害怕,因为前面

的都是凹凸不平的石头路,妈妈说:“不用怕,妈妈走在前面拉着你手,过来吧,只要踩在大石头上面就行,不要踩小的,不平的石头,很容易滑倒的。”但我还是很怕,不是很敢踏到石头上去,我那时候有点泄气了,心想:要是我现在能够回到旅馆美美的睡上一觉,那该多好啊!这时我看见伙伴们还是这么努力在走,我就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我在妈妈和伙伴们的鼓励下坚持走过一段岩滩,直到实在不行了,才决定结束这次徒步行程,后来,回到旅店,妈妈说我是用爬的方式过的。我真胆小啊!

透过了这次徒步穿越,我深深的感觉到蓝子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学习。在往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敢于挑战,不怕困难、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达到目标永不妥协,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16篇:《警示与戒鉴》读后感

反腐倡廉,是历史的课题,也是全世界的课题。近年来,腐败的案子越来越多,因腐败落马的官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固然,对权力监督的缺失确实是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只是外因。同样的外部环境,却涌现了如牛玉儒、曹道云等优秀的共产党员。因此,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腐败者信仰缺失,世界观发生了改变。通过参加这次《警示与戒鉴》学习警示教

育活动,我深刻反思自己,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尽快克服和纠正,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只有自己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二是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时刻注意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和态度,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进一步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判断、检验是非功过。心系组织重托,心系群众冷暖。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三是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制度。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反腐倡廉的任务是艰巨的,必须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因此,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特别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本次警示教育活动对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意义是重大的。我应引以为戒,时刻提醒自己在学习上要不知足,在工作上要知不足,在生活上要常知足。同时要学习曹道云等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17篇:色玛奇莲读后感

当我读完《夜色玛奇莲8》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把1—7季全部买回来读,因为这书真的太吸引我了。它给了一种我很不一样的感受,仿佛带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有兽的世界。

看《夜色玛奇莲》时,我仿佛也随毛豆、拉玛和咪咪进入了那个世界,感觉他们就在我的眼前似的,那些故事好像就在我眼前发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次发生危险,我也会揪心,当毛豆失去身边的人,我也会觉得难过。看到结尾的时候我哭了。

“有内心空洞的人,就有兽,有兽的存在,就有捕兽人和交易的市场。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城市某一部分高速运转的核心。”这句话看到时让我若有所思,兽是什么?而当我看完时,我就明白了,它象征着人心那些被扭曲的部分,使人们失去自我,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这样的人。

“毛豆,你要知道,我也曾经如你一般地失去朋友。在人的一生中,像是这样永远回不来的事物还有很多……尽管拼尽全力,他们依然会抓不住你的手……”毛豆一次次失去身边的人,却再也无法找回,这告诉了我: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毛豆很幸运,有拉玛一直保护她,一直关爱她,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拉玛他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人物,他一次次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代价,就算毛豆一次次伤害了他,他还是一直守护着毛豆,终于使毛豆理解了他的苦心,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世界就是一个个轮回,一个个生命的轮回,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去爱,也要去珍惜。

故事的最后有些伤感,既解开了所有的疑惑,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结尾亦是看头,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很喜欢顾抒姐姐写的《夜色玛奇莲》,写得特别好啊!虽然已经结尾了,但它依然让我回味无穷,值得我再去细细品味。

第18篇:《彩虹色的花》读后感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彩虹色的花》读后感,欢迎阅读。《彩虹色的花》读后感一

今天我和妈妈共同读了绘本《彩虹色的花》,我非常这个故事,特别是喜欢书中的彩虹色的花。现在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初春的一个早晨,一朵彩虹色的花早早的开放了,它想和每个人分享它的。

过了几天,一只小蚂蚁过来了,它想去家,可是原野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水洼,它过不去,这时彩虹色的花给了小蚂蚁一片桔黄色的花瓣,小蚂蚁对彩虹色的花说:谢谢你,彩虹色的花,我可以用这片花瓣当作小船渡过河。

又过了几天,走来一只蜥蜴,它想去参加宴会,但是没有合适的衣服,于是彩虹色的花给了蜥蜴一片红色的花瓣,小蜥蜴说:谢谢你,彩虹色的花,这片红色的花瓣当作我的衣服真好看。

这些天每天的阳光都很强烈,这时走来一只小老鼠,天气太热,弄得它晕乎乎的,这时彩虹色的花又给了小老鼠一片蓝色的花瓣,小老鼠说:谢谢你,彩虹色的花,我正好可以用这片花瓣当作扇子。

白天变得越来越短了。从天空飞来一只小鸟,它想给它的女儿送一件礼物,可是飞来飞去,什么也没找到,这时彩虹色的花给了小鸟一片黄色的花瓣,小鸟对彩虹色的花说:谢谢你,彩虹色的花,这样的生日礼物我的女儿一定会喜欢。

有一天,乌云遮住了天空,又走来一只小刺猬,彩虹色的花赶忙给了小刺猬一片绿色的花瓣,小刺猬对彩虹色的花说:谢谢你,彩虹色的花,我正好可以用这片花瓣当作雨伞。

天空越来越暗,传来阵阵雷声,大风把最后一片花瓣也刮走了。隐去了自己的光芒,彩虹色的花也折断了,但它仍然静静地站在那儿,雪花仿佛要拥抱彩虹色的花,轻轻地,轻轻地飘落下来,一会儿,大地一片雪白,就在这个时候,从雪中升起一道耀眼的光芒,是一条彩虹,蚂蚁、蜥蜴、小老鼠、小鸟和小刺猬都赶过来看着彩虹,想起了彩虹色的花给予自己的,他们想:彩虹色的花一定还会长出来的。

漫长的黑暗过去了,彩虹色的花又迎着太阳出来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彩虹色的花太好了,它乐于助人,把自己的花瓣都给了,我要向彩虹色的花!

《彩虹色的花》读后感二

早春的一天,雪还没有化掉,在原野上绽放了一朵彩虹色的花,她由衷地向每个人介绍自己的快乐,也很慷慨地把她的花瓣一片一片的给了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刺猬。小家伙们每次都心满意足的走了,彩虹色的花也分享着它们的快乐。

可随着季节的变化,彩虹色的花慢慢枯萎老去,被掩盖在白雪下,虽然它暂时离开了我们,却给大家留下一片温情。冬去春来,彩虹色的花又回来了,又见到了太阳。它外表虽美,但动物更看重它的心灵美。

读了《彩虹色的花》的故事,我觉得我自己作为一名班干部,没有做到像彩虹色的花那样无私的奉献。在一些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去帮助他们;在同学遭到打击的时候甚至没有去安慰一下他们。自己的这些行为真得不能和它比,我和它比感觉像一只没有同情心的小蚂蚁,我觉得它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我要以它为我今后的做人做事的榜样、目标,努力做到像她一样,甚至要超越她。

《彩虹色的花》读后感三

《彩虹色的花》是我最喜欢的绘本之一,油画棒的大块色彩,给这本书带来一种原始粗犷的美,但它叙述的却是一个极其温柔细腻的故事:

冬去春来,彩虹色的花又盛开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

彩虹色的花很漂亮,也很可爱,她喜欢把快乐带给大家,把自己身上的每一片花瓣都送给了需要帮助的小动物。蚂蚁、小鸟、刺猬、老鼠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冬天来了,彩虹色的花谢了,小伙伴们感到很伤心。可是她安慰大家说:“等到明年时候,你们又能看见一朵美丽的花开了。”

一段温暖的旅途,随着分享、奉献和爱的主题曲,在悄悄地流淌。

第19篇:《色眼识人》读后感(整理)

《色眼识人》观后感

2014级应用心理学本科班 潘宇

学号:1424600028

《色眼识人》是由著名演讲家乐嘉所写的心理学工具书,在书中作者运用自创的“FPA性格色彩理论”,结合众多真实案例进行性格分析,教会读者如何应用色彩性格理论探索自我,理解他人。这本书有两个亮点:首先,乐嘉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作为著名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主持人的身份,他并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虽然他不是专业人士,但是他的理论确是在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下通过大量的经验总结得出的,因此这本《色眼识人》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次,区别于大量心理学专业书籍的是,这本书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讲解文字通俗易懂,使无任何有关基础的读者也能够从书中获益。

接下来,我将选取书中关于“蓝色性格”的部分内容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在此之前,我认为有必要界定和区分书中提及的“人格”和“性格”两个概念。在这本书中,“性格”是人出生下来时天生的心理特征,如大量经验事实已经表明不同的新生儿对同一刺激有着各自不同的反应。当新生儿慢慢长大,受到了环境对自身的改造作用之后,其天生的心理特征会有所改变,改变之后的心理特征被称作“个性”。

书中一位黄色性格的学员分享了她对10岁蓝色女儿的恐惧。在一次乐嘉举办的研讨会后,她终于明白了多年来一直怀疑女儿有病的想法是多么可笑。2005年超级女声在一场民众的盛宴中降下帷幕时,

电视台采访了张靓颖的母亲。大体就是张母在那儿谈女儿艰辛,小小年纪还要抚养自己等等,很多人为此唏嘘不已。这位黄色学员不失时机地教育自己的女儿,问她做何感想?女儿回答:“张的妈妈在她那个年纪有抚养女儿的责任和义 务,在张成年之前,最起码也要自己养自己,不能反靠未成年的女儿养。”又问:“如果是我们母女处于 相同的境遇,你又如何做?”女儿答:“也许我会养你,但也会因此而瞧不起你,除非你有特殊原因。” 母亲当场完全语塞。

其实,并不是像母亲想的那样是小孩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她的女儿天生就是“蓝色性格”。蓝色性格的人在童年时就已经显现出在思考上的深度。如果这位母亲不能意识到女儿天性中就包含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也许母亲永远不会注意培养女儿在思考方面的特长。

伟大的科学家很多出自于蓝色性格。蓝色性格的人可以一直沉溺于自己所钻研的事物中,未知带来的魅力使得他们能够终身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

上面提到蓝色性格的人喜欢独立思考,值得注意的是,“独立思考”并不等于“独立”,蓝色性格的人更多的是保持思想上的独立,人格上的独立,而并非情感上的独立。蓝色性格本身情感的高度细腻的特点使得他们与红色性格的人一样,也是容易受到情感影响的人群,不过在思想上的独立保持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审视,让他们对一切有怀疑的倾向。蓝色总是用清高的眼光和不足为奇的神情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他们不愿意迷失于外界而更愿意自己来检视,但是有时因为他们的怀疑性过强,这让他们往往在人生中的许多判断和抉择中会因小

失大。因此,蓝色性格的人对待新生事物时,除了以审慎的眼光和思考来接受,还要以一种宽容、开放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蓝色性格的人理性的优势如果过度有时也会转化成劣势。 限于篇幅,蓝色性格的其他特征就不再作意义分析,接下来小结一下蓝色性格的优势。

具有典型蓝色性格的人,思想深邃,敏感细腻,独立思考而不盲目从众,是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结合体。在沟通上,喜欢有深度有内涵的交流,心思细腻关注细节,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此,当我们在和具有蓝色性格的人沟通时,一定要在注意他们本身的性格特点的前提下妥善组织措辞和表达方式,以期取得少花“钱”,多拿沟通成效的目标。

第20篇:《色眼识人》读后感(一)

[《色眼识人》读后感

(一)]

对乐嘉的性格色彩学刚刚了解了一点,就立刻拜倒,《色眼识人》读后感

(一)。他对各色性格的描述,太准确了,太深刻了,太鞭辟入里了,的确是“刀刀见血,剑剑封喉”!特别是因为我是典型的蓝色(还有些许绿),嘉琳是典型的红色,发生在我们身上和我们之间的事情,几乎都能在他魔咒般的文字里得到印证,神奇的了得!这让我对他的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上周总算买到了脱销后再版的《色眼识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就看完了。好书!他对人这种动物的了解程度,达到了深刻的令人感到一丝恐怖的地步。更重要的,虽然我只是粗浅看了一遍书,并没有对他的学说深入琢磨,但我已经深信,他的这一套东西对大家更好的认识自己并和他人相处大有帮助。

乐嘉把各种性格的优势与缺点分析的非常全面和深入,对每一个人都有借鉴价值,可以帮助你扬长避短,并吸取其他性格的长处,读后感《《色眼识人》读后感

(一)》。如果你是典型的某个颜色,那针对性就更强。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应当尽量克服对外界评价太过敏感的脆弱神经,二是应当加强行动能力而非顾虑太多、“化简为繁”,三是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生活。

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原来是那么不同,一些不能理解的人和事也变得能理解了。特别是对照身边其他颜色性格的人看他的文字,不由得不拊掌暗叹:太对了!其实这才是乐嘉“看谁看懂,想谁想通”的最低境界。对于一些性格不太典型的人,我还没有精确看懂的能力,而且对于如何与不同色彩性格的人相处,心里还是一点概念都没有。

期待读《色眼再识人》,读过之后一定会有更多感想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色戒读后感.doc》
色戒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