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读后感

2020-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的是《生活十讲》这本书,《生活十讲》读后感。书作者蒋勋,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在艺术论述、散文、诗歌、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作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十年在台湾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次,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最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了这本书。书中谈到了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等十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台湾与我们同属一个文化根基并且有着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所以蒋勋在书中所讲到的东西我觉得与当今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我就书中关于新价值、新伦理、谈物化这三个方面的精辟论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于新价值。作者认为现在社会一切都在商品化。我们提到的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这让我想到这几年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头娃娃”、“毒奶粉”、“毒大米”、“假疫苗”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黑心的企业主为了赚钱狠心把别人的婴儿命来丧。作者认为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以传销为例,虽然传销在国外发展的很好,很正规,但与中国的这种土壤一结合,却产生了一个怪胎。我的几个亲戚朋友都曾被传销搞得倾家荡产、反目成仇。加入传销的人都好像中了魔一样,欺骗的全是亲戚朋友却无丝毫愧疚。甚至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失于管理甚至姑息纵容。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信仰上确实需要认真反思了。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看到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害麻木不仁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似乎对社会上错误的价值倾向无动于衷,甚至认同、模仿。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作者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做自己。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回到国内,写他回国时的感受。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与一位当副市长的老同学见面,这位老同学对待饭店服务员的态度有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他有点看不下去,读后感《《生活十讲》读后感》。本想改变一下老同学的观念,说他在国外也曾经干过服务生,并且国外的人们对他很尊重。这位老同学听后黯然神伤,他以为启发起到了作用,谁知这位老同学竟然长叹一声说:“你比我们都优秀,到国外还受这种苦,早知如此,还不知在国内发展呢!”他哑然无语。

二、关于新伦理。我们在看很多社会事件时,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到一个加害者,一个受害者。可是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对于一件事情,除了法律观点之处,还会有道德、文化、宗教观点,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废,都是不好的。社会本来就需要平衡,不可能只有某一部分,只有法律没有办法完完全全让人类的文明变好,只有道德或只有文化,一样是不可行。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地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当人们没有内省能力,忙着指责别人时,他迟早会用不同的方式杀人,甚至法律也是在杀人。今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人郑民生因恋爱多次受挫,图谋报复泄愤,竟迁怒无辜,选择在学校门口行凶,持刀连续捅刺,致8死、5重伤的惨剧。如此惨案,我国近几年频繁发生。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就好像我们读到报纸上写,杀人凶手看到对方死掉还会微笑,所有人都毛骨悚然,痛恨得要死;可是他在电玩游戏里,不就是如此,打到一个人死掉,他当然微笑,因为他可以得分、得到奖赏。我们不可能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东西,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里面有商业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人做,包括色情片、暴力游戏。如果我们用“因果”的概念来看这些问题,要改变“果”就要改变“因”,如果我们对于“因”无能为力,这个“果”也是理所当然。

三、关于物化。作者指出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中国历来都重视抑制商人,以防止官商勾结。如今抑商主义不复存在,反而空前“重商”。整个社会对于价值的判断只有一种标准:有没有商机?当土地的划分、开发、建造是为了便利财团,就会发生滥砍滥伐、过度开发、水土破坏的结果,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害。而若是放任重商主义继续发展,最后受害的会是全部的人,不只是一般老百姓,连财团本身也要受害,在冤冤相报的过程中,自尝恶果。我曾看过这样的报道,好像是在浙江,某医院有个脑外科博士,医术精湛,医院却无法容纳他,原因是他医德太好,太过于为病人考虑,不该用的药不开,并且影响到同事无法创收,最后,无奈地飞往国外从医。我们谁会保证永远不去医院看病?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为了能从你这多赚钱,把不需要的药都用在你身上,甚至于对你有害的药也用在你身上,你不感到后怕吗?在当你没有花费很多在培育人文与精神的美,没有传承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时,你的股票增值、房价大涨、企业营收数字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下一代可能为了解不开的三角感情而谋杀、为了买手机而抢劫、为了一场口角杀死双亲。杭州的“富二代”无视行人生命仍在市区道路上飙车,河北的“官二代”撞人后逃逸被拦截后竟然说出“我爸是李刚”,一件件事情让人看了心痛。

为避免人被物化、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伦理道德、新价值观,我们要找到一股能够制衡的力量,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说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我国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强调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比如说,偷盗、抢劫他人财富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富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欺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地争相修建孔子学院,西方人士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精神的乐园和管理的真谛。只有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方可成就伟业。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看看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的讲座,对我们很有启发。

谢谢大家!

推荐第2篇:《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蒋勋老师在《生活十讲》这本书中提到:“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这句话令我感受颇深,今天分享给大家。

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回首往昔,我们都是从一张白纸,每日不断的拼搏积攒、完善充实着这张人生画卷。

经过学校知识的洗礼,终于踏入了朝思暮想的社会,然而这时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一穷二白”什么都不会。“PBL项目学习、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周五不用背书包的校本课程“都是一个个大写的问号,但永远铭记着踏入单位时所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东西我都不会,但是我愿意学,这或许也是年轻的资本吧!“时隔多年,慢慢的,一步一个脚印,到后来都明白了,更深知教育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成长之路。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放假期间刷到不少关于马云的段子,“我从来没有碰过钱,我对钱没兴趣,因为我最快乐的时候,是一个月拿91元,是我当老师的时候。”一旁的主持人更是强忍着笑容,留下了沉默的眼泪。而另一个“网红小马云”更是被团队炒上了天,凭借着一张“马云的面容”年纪轻轻经历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便被抛弃,回归正常生活的他连100元钱都分不清,一口666说的却是轻车熟路。不禁让人感叹,让人联想起所学过的《伤仲永》,也有不少网友评论道:“他不过是长了一张马云的脸而已,哗众取宠,哪有什么真才实学!”

《生活十讲》中提到:“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这是很恐怖的。如果没有刻意的炒作,我想这个年纪的“小马云”应该是在学校踏踏实实的学习成长,而不是满口说网络用语,使用着“大风刮来的钱”,最后对钱没有准确的定位概念,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轻而易举的被有心人士煽动。”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实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的做自己。

我对过去的东西没有过多的眷恋,船过水无痕,不想再听,也不想再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推荐第3篇:生活十讲

内容简介

新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

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

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

信仰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

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

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

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

爱是一生的功课;

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

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

由此我们可以 重拾生命的信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 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朗朗读书会:

QQ群:215125846(1群) 198022618 (2群)

1.每周日下午两点至五点,风雨无阻。

2.免费赠送主持人记录员咖啡,免费赠送所有成员柠檬水。

3提供交流平台,思考空间,让每个参与者均有收获。

【第14期】 《生活十讲》

形式:主讲+讨论

时间:2012年7月29日 周日下午14:00-1700

地点: 武汉洪山区关山大道光谷软件园A7栋裙楼一楼DEMO 咖啡

主持人:淡淡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质。

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而神话的缺失,却过早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想象力。爱是一生的功课,如果可以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情与欲的挣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来

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享受绿色和有机的生活。

蒋勋的文辞优美,直指本质,悲悯却并不忧伤。在这个问题迭出的时代,带给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主持人简介:吴越淡淡,女,70后,从事15年护士职业后转型文字编辑,隐形人咖啡馆掌柜,隐形人读书会发起人。阅读题材不限,属于捡来便读类型。先后主持《阅读徐志摩》、《小团圆》、《偷书贼》、《灿烂千阳》、《此生未完成》等读书会。

朗朗读书会:

QQ群:215125846

1.提供交流平台,思考空间,让每个参与者均有收获。

2.免费赠送所有成员柠檬水。

【第15期】 《牧羊人奇幻之旅》

形式:主讲+讨论

时间:2012年8月12日 周日下午14:30-17:30

地点:武汉 洪山区 光谷步行街 西班牙风情街 D328

最低消费15元/每人

主持人:南宫小悠

个人推荐:

《牧羊人奇幻之旅》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我觉得在简单的故事中,却有很大的人生哲理存在。 其实看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时,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那个牧羊少年我会放弃我心爱的羊群,而去寻找『宝藏』吗?这整个故事的架构无非是让人想到梦想……

当我们有梦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非常的快乐,可是当我们决定追逐时,却又踌躇不前难以下决定,或许这是我们对于『梦想』的恐惧吧!因为我们都知道『美梦不一定成真』。可是当我看着本书的同时,我觉得牧羊少年最后虽然发现宝藏就在他家门前的树下,虽然绕了那么大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但我相信这一段旅程所获得的人生经验,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宝藏。简短的描述所见的感觉,推荐给大家这是一本很值得去读的书。

这是一本当你在迷惘时的指南针,天命、信仰、梦想、爱心、实践,是牧童少年探险终而如愿以偿的凭籍;生活在多变复杂的社会,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听见了自已心里的声音,但是却没有勇气去相信它、接受它;这本书鼓舞、增强人们探往自我内心的勇气,就像书中不断强调”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因为要收获便要给予,牧羊少年为了去找寻宝藏,不惜一切代价,在去找寻宝藏的路上,困难重重,但他并没有沮丧,灰心,自暴自弃,明白了这宝藏的意义,达到了成功的彼岸。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为什么世间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就是他们的选择,选择失灰心绝望的那他就永远失败,听天由命,自生自灭;相反,选择努力,坚持不懈的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其实这一切都很简单,成功来源于心中坚定的意志,毅力,即使有些人觉得渺小,但只要坚持,它们便会在你心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和美丽的光芒,开启你心中的宝藏,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

看完书,我把书轻轻地抚摸了几下书的封面,看到封面上的那个牧羊少年,身后跟着几只绵羊。把书放回书架后,我回想着那个牧羊少年,背影虽然模糊,但是有对天命的执着……我的这个暑假,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生活……因为有了《牧羊人少年奇幻之旅》。

南宫小悠,原名隐修,摄影爱好者,喜爱设计,对各种哲学、艺术等感兴趣,希望能与各位进行各方面的知识与兴趣的探讨。

大梦光谷新店地址:

光谷步行街 → 西班牙风情街(很多欧式钟楼拍婚纱照的) →

斗牛士广场(尽头) → 童装巴拉巴拉和海澜之家(靠车行道)之间的入口(没错一个小门) → 上到3楼 → D329(上楼就看见啦) 旁边是VOX的音乐教室(不是LIVEHOUS),呵呵

朗朗读书会:

QQ群:215125846

1.每周日下午两点半至五点半,风雨无阻。

2.免费赠送所有成员柠檬水。

3提供交流平台,思考空间,让每个参与者均有收获。

【第16期】 《秘密副作用》

形式:主讲+讨论

时间:2012年9月23日 周日下午14:30-17: 30

地点:武汉 洪山区 光谷步行街 西班牙风情街 D328

主持人:微笑感恩

最低消费15元/每人

内容简介

《秘密副作用》内容简介:全球畅销书《秘密》倡导的“吸引力法则”,被无数读者奉为“心想事成”的必读经典。

《秘密》的推荐者,著名作家李欣频利用5年的时间,在心灵修行的路上探索不懈,当她实践“吸引力法则”遇到各种障碍时,《秘密》书中隐藏的问题也一一浮现,于是李欣频决定把亲身领悟的心得整理成一本书,分享给更多“吸引力法则”的实践者。

《秘密副作用》中不仅有李欣频对“吸引力法则”的全新深度解读;10篇旁征博引,说理精辟的美文,更是对《秘密》书中易误导读者的10点做了入木三分的剖析。敏锐的觉察和科学的讲解能有效带领读者找到实践“吸引力法则”时失败的原因,进而帮助大家真正获得显化梦想之道。

作者简介

李欣频

中国台湾女作家,19岁成为台湾的文化地标——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

至今出版了27本畅销书,《诚品副作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等多本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并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

她是情感世界的文字精灵,平均一天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最多时一年举办100多场讲座。

她30多岁游历过近40个国家,担任多家知名媒体的专栏作家,将其经历挥洒自如地转

化为无限的文字。

【主讲人介绍】

本次读书会邀请到微笑感恩和大家一起分享。微笑感恩是一位平和淡定的身心灵老师。他从2008年接触吸引力法则,之后走上灵性成长道路。从吸引力法则到当下的力量,从一念之转到零极限,从内观禅修到静坐冥想,从内在小孩到自我觉察,从佛学到基督,从塞多纳释放法到情绪释放技巧等等,都有一一去了解,体验,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灵性道路。以前在深圳有组织和参加读书会,冥想聚会,心灵分享等,在某论坛常年解答朋友们的困惑,定期参加深圳义工服务,照顾临终病人,老人孤儿,残障朋友等。

现在专注于疗愈自己、追寻内心喜悦而活。接触身心灵成长这四年来,目前微笑感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无比感恩能走上灵性成长之路。很期待能够在武汉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四年来灵性成长的历程,一些好的灵性书籍和方法。

祝愿我们都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收获喜悦和平静。

目录

缘起

第1篇 正面思考≠正面感觉。并非由“心像”或“思想”产生吸引力,而是感觉与情绪! 第2篇 人们不知自己真正要什么,于是“心想事成”就成了灾难!

第3篇 你想要的,你现在身上就有!

第4篇 你想要的,如果你现在身上没有,就算“假装”也吸引不过来!

第5篇 你的许愿,会受限于你的想象力不足!

第6篇 丰足吸引丰足法则:当你不再需要吸引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原来需要的人事物, 反而倒过来需要你!

第7篇 越努力只选择“正面”, 对等的“负面”就直接进家门,躲都躲不掉

第8篇 不判断、不选择、不惯性反应、正负全然接受;在两极之上才是创造的源头! 第9篇 “期待”就是把你带离当下,本身就是错误的创造法则!

第10篇 生命蓝图高于创造法则之上

主持人简介:吴越淡淡,女,70后,从事15年护士职业后转型文字编辑,隐形人咖啡馆掌柜,隐形人读书会发起人。阅读题材不限,属于捡来便读类型。先后主持《阅读徐志摩》、《小团圆》、《偷书贼》、《灿烂千阳》、《此生未完成》等读书会。

大家好,我是罗丹,与法国著名雕塑家重名,也同他一样,挚爱艺术.大家也可以这样理解,罗丹是罗纳尔迪尼奥与乔丹的结合,是的,我热爱体育,尤其是足球和体操.体育竞争和电影有相似之处,给我一种视觉冲击,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书带给我的绵绵不断的思想.我喜欢挑战,但更喜欢享受我所做的努力,体验比赛带给我的新鲜和快乐.我是快乐的,也是勇敢的,我喜欢帮助别人,我希望带给朋友微笑与勇气,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

推荐第4篇:《生活十讲》读后感 陆峰

《生活十讲》读后感

按捺住浮躁的心情,在寂静的夏日午夜静下心来,看完了蒋勋的《生活十讲》,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一是很久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看完一本作品,二是透过这本书我发现了很多社会现象,其中作者的很多人生哲理引起了我的共鸣。

本书作者一共分为十讲,分别从新价值,谈物化,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等方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警示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万变,商业化无处不在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习生活,如何从容应对。

下面就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新价值,谈物化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可能我的认识有所偏颇,但是现在的这个社会,到处充满了铜臭味,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拥有的地位和金钱,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从懂事起就被这个社会灌输着这种思想认知,每一个人都朝着这个目标而奋斗。学校就是豢养考试机器的场所,所有一切付出就是通过炼狱式的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从而为自己将来谋取一份体面的工作,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此所有的兴趣、爱好、天真、幻想都被抹杀掉。天性的抹杀,功利性的教育,可能就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为什么培养不出任何领域的大家,而民国大师层出不穷的真正症结之所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有各自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应“圆满自足”,不能因为一味攀比,变成房奴、车奴,才能避免定向物化,才能快乐简单地生活。正如作者所说: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锦衣玉食未必家庭和睦,粗茶淡饭倒是其乐融融。

二、新官学

早在195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双百方针,现如今,对于一个崇儒尊孔的民族,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无需多述,但当一种思想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变成愚弄人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于这种文化应该保持理性,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它不同思想文化应该采取拿来主义,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才能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三、新伦理,新信仰

时代快速进步,我们的意识形态也随着时代在变化,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内省力。其实内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随处可用,譬如: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工作失误造成损失,作为个体人,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深刻地进行内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这样,你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并发现问题,而不是由于你的盲目指责,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内省很难,但这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指责别人容易,但由此导致的后果你难到该庆幸吗?信仰本身是一个过程,它并不在于终结点。没有信仰的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信仰可以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也可以是一个人终生奋斗所在,作者讲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行深”意即实践。因此结合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全体党开展“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其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两学一做”的教育实践活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党的信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创造力

正因为宇宙浩大,所以人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才极为有限,千百年来才吸引世人不断地进行探索,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神话、宗教经典,这些文字里都记录了人的幻想,他们幻想上天入地,而后付诸实施,最后一一变为今天的现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是一种创造力,幻想也是一种创造力,只有想到了,我们才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才有可能把幻想变为现实。

五、文学力

人生一路走来会遇到很多真相,但也时不时会被假象所蒙蔽,文学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无论是假变真,还是真变假,都是一种文学,它不同于哲学始终在寻找真相,让人感觉窒息残酷。就像文中母亲对台湾水果和西安水果的看法,其实水果好吃与否真正影射出的是母亲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是文学的一种魅力,也是文学的一种幻想,是美好的,但是幻想越大,有一天触碰到真实的感受可能就无法面对,因此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能够自我调节,如果关心事情的结局、答案、目的,就去读哲学,如果觉得你要体验的是一件事的过程,而非最终答案,就去读文学。文学还会教会我们,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或不喜欢去判断一个人,而要学会化身,从别的角度去重新思量。它扮演启蒙的角色,把蒙蔽的东西拿掉,让大家更逼近真相,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应该被轻视。

六、爱与情,情与欲

爱情的维系不是一纸婚约就能够保障,只有爱情能保障爱情。作者对爱情的总结精辟深刻,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是独占,不是信誓旦旦的“我在世界上只爱你一个人”,每个人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倚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当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之时,最后一定是个巨大的悲剧,正如唐明皇与杨玉环。我们应该用智慧去爱,学会宽容,只有明白这个人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是不会失去,即使在空间上你没有失去,总有一天你也会在时间上失去,这样你才会爱如磐石,情比金坚。欲是一切动物性的本能,但人不同于其它动物,他除了本能还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不能谈欲色变,讳疾忌医,特别对现在懵懂的小孩,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启蒙,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对其有科学的认识。要减低人的情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其了解情欲,这样才能真正防微杜渐,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七、新食代

民以食为天,这一章节作者谈到了食品安全,谈到了饮食习惯,其实也从侧面反应了现在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天然食品被终日雾霾,转基因食品等逐渐替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巨大代价,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譬如:法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健康而快乐地生活。

总之,《生活十讲》触及每一个人的真实人生,为我们打开了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为此反思内省,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以至于将来都会指导我的人生。他让所有人明白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上海星星公司:陆峰

2016.07.15

推荐第5篇:《生活十讲》读后感 陆峰

《生活十讲》读后感

按捺住浮躁的心情,在寂静的夏日午夜静下心来,看完了蒋勋的《生活十讲》,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一是很久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看完一本作品,二是透过这本书我发现了很多社会现象,其中作者的很多人生哲理引起了我的共鸣。

本书作者一共分为十讲,分别从新价值,谈物化,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等方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警示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万变,商业化无处不在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习生活,如何从容应对。

下面就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新价值,谈物化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可能我的认识有所偏颇,但是现在的这个社会,到处充满了铜臭味,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拥有的地位和金钱,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从懂事起就被这个社会灌输着这种思想认知,每一个人都朝着这个目标而奋斗。学校就是豢养考试机器的场所,所有一切付出就是通过炼狱式的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从而为自己将来谋取一份体面的工作,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此所有的兴趣、爱好、天真、幻想都被抹杀掉。天性的抹杀,功利性的教育,可能就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为什么培养不出任何领域的大家,而民国大师层出不穷的真正症结之所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有各自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应“圆满自足”,不能因为一味攀比,变成房奴、车奴,才能避免定向物化,才能快乐简单地生活。正如作者所说: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锦衣玉食未必家庭和睦,粗茶淡饭倒是其乐融融。

二、新官学

早在195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双百方针,现如今,对于一个崇儒尊孔的民族,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无需多述,但当一种思想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变成愚弄人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于这种文化应该保持理性,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它不同思想文化应该采取拿来主义,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才能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三、新伦理,新信仰

时代快速进步,我们的意识形态也随着时代在变化,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内省力。其实内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随处可用,譬如: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工作失误造成损失,作为个体人,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深刻地进行内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这样,你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并发现问题,而不是由于你的盲目指责,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内省很难,但这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指责别人容易,但由此导致的后果你难到该庆幸吗?信仰本身是一个过程,它并不在于终结点。没有信仰的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信仰可以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也可以是一个人终生奋斗所在,作者讲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行深”意即实践。因此结合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全体党开展“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其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两学一做”的教育实践活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党的信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创造力

正因为宇宙浩大,所以人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才极为有限,千百年来才吸引世人不断地进行探索,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神话、宗教经典,这些文字里都记录了人的幻想,他们幻想上天入地,而后付诸实施,最后一一变为今天的现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是一种创造力,幻想也是一种创造力,只有想到了,我们才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才有可能把幻想变为现实。

五、文学力

人生一路走来会遇到很多真相,但也时不时会被假象所蒙蔽,文学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无论是假变真,还是真变假,都是一种文学,它不同于哲学始终在寻找真相,让人感觉窒息残酷。就像文中母亲对台湾水果和西安水果的看法,其实水果好吃与否真正影射出的是母亲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是文学的一种魅力,也是文学的一种幻想,是美好的,但是幻想越大,有一天触碰到真实的感受可能就无法面对,因此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能够自我调节,如果关心事情的结局、答案、目的,就去读哲学,如果觉得你要体验的是一件事的过程,而非最终答案,就去读文学。文学还会教会我们,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或不喜欢去判断一个人,而要学会化身,从别的角度去重新思量。它扮演启蒙的角色,把蒙蔽的东西拿掉,让大家更逼近真相,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应该被轻视。

六、爱与情,情与欲

爱情的维系不是一纸婚约就能够保障,只有爱情能保障爱情。作者对爱情的总结精辟深刻,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是独占,不是信誓旦旦的“我在世界上只爱你一个人”,每个人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倚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当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之时,最后一定是个巨大的悲剧,正如唐明皇与杨玉环。我们应该用智慧去爱,学会宽容,只有明白这个人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是不会失去,即使在空间上你没有失去,总有一天你也会在时间上失去,这样你才会爱如磐石,情比金坚。欲是一切动物性的本能,但人不同于其它动物,他除了本能还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不能谈欲色变,讳疾忌医,特别对现在懵懂的小孩,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启蒙,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让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对其有科学的认识。要减低人的情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其了解情欲,这样才能真正防微杜渐,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七、新食代

民以食为天,这一章节作者谈到了食品安全,谈到了饮食习惯,其实也从侧面反应了现在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天然食品被终日雾霾,转基因食品等逐渐替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巨大代价,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譬如:法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健康而快乐地生活。

总之,《生活十讲》触及每一个人的真实人生,为我们打开了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为此反思内省,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以至于将来都会指导我的人生。他让所有人明白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上海星星公司:陆峰

2016.07.15

推荐第6篇: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台湾作家蒋勋以美学家的视角推出的《生活十讲》寒假里有点空闲时间拿出来重读,虽是几年前的作品了,但其中讲到的东西仍然能引起共鸣。作者的笔下融合了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更重要的是多现在的社会现实文化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其中最能引起我思考的是作者的第一讲新价值,整个一讲都涉及到价值、制度和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他讲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制度化的体制之下往往没有做到教育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在现下的社会整个较大的环境中所提倡的价值观都是商品化,一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社会对人的评价是单一的,不会以你是否过的快乐满足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只会以你能挣多少钱来评价你的成功与否,人们的心似乎都已经被物质的东西全部填满,再也看不到物质以外的东西。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这样的色彩,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好学生差学生,这就是唯一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学校和了解的东西。蒋先生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的需要,真正对人的定位与关注。特别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根本,是不能丢失的,如果丢失了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作为教师,我觉得蒋先生的话非常在理,他说“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多一点人文教育,多一些对孩子的关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让物质的东西少一些,才能让心灵的空间更大一些,这样才能去接受,去获得心灵的快乐与满足。

推荐第7篇: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一)

在书中,我很喜欢李校长提出的客户概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以前有句话是对谁负责,他跟服务对象是两个概念。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干部都找到自己的客户是谁,都去听一听客户的心声,听一听他们的抱怨,发现抱怨背后的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特别利用鱼骨图来量化问题的归因分析很受启发。

李校长提出流程的概念。他说,寻找流程中的问题,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变了,结果才会改变;流程合理了,结果才会理想。任何工作都有流程,任何工作的失误都是流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操作模式以保证好的结果。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因而结果不好时无人承担责任。有时有流程而不执行,也造成不好的结果。如不同时期的家长会,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等等。甚至购买图书都是有流程的。

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6个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美国一位学者从教师导向层面对好学校总结的6个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要有一位得到教职员工大力支持并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团队建设中的校长;学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学校是以结果为动力的组织构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高质量绩效和成果有共同的追求;学校形成不断进步的合作文化;强调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认可系统。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的学校是我的期待,我想也是我的同仁的期待。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思考了教育的真谛,我思考了我们将怎样梳理学校的文化特色,怎样才能建设一所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二)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有对老领导教育智慧的钦佩,也有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欣喜,更有对自己的无知与落后的惭愧,更多的还是厚重的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李校长于五年前在全国发起并领导了新学校运动,意在重新定义学校,并寻求在行动研究中趟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创造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于是,他团结并带领一批有识之校长开始了艰辛而有意义的长途跋涉。每年两次的年会上,各位校长都要分享自己的实验中的酸甜苦辣,李校长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新成果和教育实践新发展。这十次讲话,每一次都是一个飞跃,每一次都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坚实实践,勾勒出背景是一学校飞跃发展的曲线,昭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

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细节与文化错位也是失败。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许多事情有悖于学校文化,使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朝令夕改,非常有害。

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我最认同的是: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是失败。你问小孩子谁最漂亮,他会告诉你,最喜欢他的那个人最漂亮。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而且首先就是关系学。这引起我的深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跟学生搞好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喜欢。

读了李校长的书,我还认识到课堂缺少生机是一种失败。我要开发不同的课程,分层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明白了我们文化中学的许多创新做法。我庆幸自己在一所会思考的学校工作,我也要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会实践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会创新的教师。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三)

几年前,就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那时对新教育的推崇也很有激情,不止一次地组织教师学习其新教育的理念,体验新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来的喜和忧。而今当我怀着好奇心,一鼓作气读完了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时,感慨颇多,钦佩李校长远见卓识的教育智慧,欣喜教育改革实验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然而,对比之下想想自己的学校,想到一同工作的领导和同事,想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真的是既有欢喜又有忧。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十次主题讲演的汇编,内容涉及他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细节的关注等。李校长为了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不断总结中发现问题,形成了很多新思考。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不是他在坐而论道中形成的,而是在新学校建设的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地向着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工作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先进的媒体教学设备,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几年来,学校在改革中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参加各种赛事也是榜上有名,小升初的考试中,进入重点中学也为数不少,这些成绩也着实让人欣喜。这些是人们看在眼里的积极地引以自豪的一面,然而现实工作中,当教师群体出现职业倦怠,对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活动漠不关心、不感兴趣,课堂缺少生命活力,教学效率不高,重智轻德,教育学生错过了最佳时机等状况时,担忧便情不自禁。

读《新学校十讲》,李校长对失败的阐述,让我对教育工作的失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失败,尤其是我担忧的种种现状,可以说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庆幸《新学校十讲》给我指明了教育前行的方向,带来了工作动力,我将继续一如既往,带着我的团队朝着理想的教育——新学校迈进。

推荐第8篇:服装十讲读后感

《服装十讲》读书报告

服装世界是神奇的,服装设计师是令人崇敬的,服装这个专业更是很多人向往的。我相信大多同学肯定都跟我一样是对服装设计充满探究感才选修了这门课,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度过这十几个宝贵的黄金时刻。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在此我说说自己浅薄的一些知识和看法。

服装学是一个博深的海洋,它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流域,融会了多个河流的水源。我像是第一次来到海边的孩子,带着懵懂的憧憬和希冀,眼前的海洋是那样的广阔与博大!我无法给它作个概括,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受。

高秀明的《服装学概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有关服装设计的理论书,我对服装学的了解从这本书开始。书中一开始在绪论中就简介了我们平时不太注意也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衣裳、衣服、服饰、成衣、服装等,对于学服装设计的我们来说这些基本知识应当掌握。服装的裁剪法有平面裁剪法和立体裁剪法等,我比较喜欢立体裁剪法,因为它比较直观,而且我觉得立体裁剪更助于我们发散思维,让我们剪出的服装的样式更灵活。

在书中呢,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时装的信息。特别是对高级时装的理解。“高级时装”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法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服装产业称谓,法文为HAUTECOUTURE。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级的服装”或“高档的时装”,也不是仅用一些进口高级面料,加人民族饰品拼贴、悬挂、缀珠、钉片等等就能予以冠之的。

法国的这种“高级时装”,用料极为奢华,基本是为顾客立体裁剪、手工缝制、度身订做的,加上设计师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及品牌文化的附加值极为可观,故高级时装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几乎每一套都要上万美金,甚至更高的标准。因此,在国外只有宫廷贵妇、社会名流,以及腰缠万贯的富商、公爵夫人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

业内人士所熟悉的高级时装设计师有:夏奈尔、巴伦夏加、迪奥、巴尔曼、伊夫·圣·洛朗、拉克鲁瓦、恩格罗、纪梵希、路易·费劳、尼娜·里契、多浪迪等。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过世或退休,但品牌还在,并由年轻人接替着,如;夏奈尔、迪奥、纪梵希等等。

传统的高级时装分为“日间礼服”和“夜间礼服”两大类。日间礼服一般是午后参加社交活动所穿着的礼服。尽量不裸露肌肤,讲究分寸感、正式感、庄重感。在间礼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晚礼服”,一般是出席正规晚宴、参加大型舞会等正规场合所穿着的正式礼服。晚礼服款式多以袒胸露背、裸肩无袖的连衣式长裙最为正规。

由高级时装设计师主宰的“高级时装屋”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和不同的表达方法。每个时装屋都有“套装制作场”和“礼服制作场”O设计师在顶级工艺师的协助下,运用不计其数的高级面料和珠宝装饰,缝工花费几百甚至上千个小时一针一线地缝制。而且每件时装完成之前都要经过最少3次的试装、修改。如:1999年春夏高级时装展示会上,瓦伦蒂诺设计的一袭名为“简单”的雪纺裙,为制作那数以百计的细小褶皱,两位裁缝师全职缝制花费了数月的时间;纪梵希设计的名为“赌博者”的黑色闪光礼服,共用了80万片闪光和亚光的装饰片,全部用手工缝缀等等。

“高级时装屋”是十分清爽的圣地,不能让礼服沾染上半点灰尘和污渍。我曾到法国大师伊夫·圣·洛朗公司参观过,也在日本君岛一郎公司研修过,他们那里每天都是用白毛巾擦地,所有的角落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高级时装不仅要求礼服的外表缝线光顺平滑,衬里也要有华美的触感并缝制得完美无瑕,因此所用衬里基本是真丝缎、双皱等。而且礼服表面的浮雕花、珠宝等装饰绝不能看出缝缀的痕迹,为此一般都使用透明的鱼线,而且缝缀得十分牢固,多少年都不可能被拉扯掉。这也就是1985年北京伊夫·圣·洛朗25年回顾展中,所有的作品都还那样完美无瑕、精美绝伦,找不到一丝破损的原因所在。

21世纪,像约翰·加里亚诺这样的年轻设计师们接替国际大牌的设计任务之后,为了扩大经营面,迎合青年人的喜好,往往作出颠覆传统美学的设计来。他们不顾上流社会对高级时装的期待,不断从身边事物中吸取灵感,有时会将街头时装甚至乞丐的破烂装提炼为高级时装的设计源,使得巴黎T型台出现了新老设计师“现代与传统风格井举”的局面,让高级时装的舞台风格更加多样。

现在越来越多的提到流行。可是之前我对“流行”的概念一直都是模糊的。高秀明的《服装十讲》一书中提到,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了衣服,也可以是把衣裳想象成云,显示了衣服的重要性。

我一直很向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觉得设计师是很了不起的,能够巧妙的运用各种颜色,各种材料制作出那么多奇特的美的服饰。设计是有点、线、面构成的,很简单的每个人都会,可是设计师却可以将这些巧妙的结合成一件美丽的衣服。服装设计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新锐的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去发现,用心体会,相信会有收获.

在服装学的海洋中,架起一叶扁舟,迎着风,扬起帆,不害怕风浪,朝着自己的方向,相信会有一番作为。虽然目前我国服装界也许并不景气,在世界时尚界也没什么地位,但我们应抱着积极的态度,展望中国服装界的明天。对我们的服装设计之路充满信心!我们的今天也许不太令人满意,但期待明天吧,相信年轻的血液的注入会给服装界带来新的朝气,给服装界的发展带来动力!为让中国特色的服装在世界流行,从今天开始努力!

朱雅岑

13005607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推荐第9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3.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有五个: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依据教学是一种变动的、动态的观点,把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第三个阶段叫“相对独立阶段”;第四个阶段叫“基本独立阶段”;第五个阶段叫“完全独立阶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观点,到了高中,学生就进入了“基本独立阶段”。学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内容,即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要多看几遍,但是总归能看懂80%。这时候需要老师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师要硬教100%,那么学生的80%的独立能力就要丧失,老师的教就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无效的教。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学要瞄准、针对这个发展区,通过教学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

(二)“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是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这本书的名字,那么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有效教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仅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而且教学效果好。一句话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推荐第10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在化学课堂中践行有效教学策略

各位老师下午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温暖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一份美好的心情。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和我一起分享我要演讲的内容“在化学课堂中践行有效教学策略”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编写的《有效教学十讲》。简洁朴实睿智幽默的语言,再结合丰富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有效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跃跃欲试,想要在化学课堂上,践行有效教学策略。我谈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在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创设情境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而创设教学情境,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出于好奇,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时机,设置一些吸引眼球的“小魔术”如“不怕烧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当学生们看到棉布着火却丝毫未损,小小的玻璃棒竟能点燃酒精灯时,相信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断然要比平铺直叙讲化学的发展史,更有效果。

创设情境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里请允许我借用德国一位学者的精辟比喻,如果我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受美味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

收,知识也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活力。所以在遇到比较枯燥的问题时,更要联系生活实际,例如 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我们往往讲的唾沫横飞,但学生们并不买帐,对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仍就是一头雾水,茫然不解。大家都吃过苹果,如果我们拿出一个苹果,告诉你它就像一个原子,每一个苹果中心都有一个苹果核,就像每一个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苹果核外分布着苹果籽就像原子核外排布核外电子一样。相信学生们一定会轻松理解,而且记忆深刻。

第二,反思改进教学中的无效与低效,提高教学有效性。余文森教授在书中用大幅文字告诉我们该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他首先阐述了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一些表现,给我们警示。前面提到,有效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所以一度我也想尝试着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却忽视了本身这个情境是否有效。在看了余教授举出的数学课关于0的作用和意义创设了很多零像什么的情境,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零像地球,像轮胎,像鸡蛋。。使得学生没有把精力集中到零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这使我对创设教学情境又有了新的反思。不能让一些教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这样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所以我们要想上一堂高效课,就要不断的反思和改进预设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课后还要继续反思教学效果,摒弃无效和低效。做教师,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要一日三省吾身,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有爱才有教育。爱是阳光,可以融化沉睡的坚冰。教育学家赞可夫强调指出:“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现在的学生绝对不再需要拿着戒尺的教书先生,需要的是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并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的良师益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接纳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有效的互动,关注没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化学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学习探究的学科。今后,我要成为班级团队中的一员,和他们共同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操作探究实验,在合作中促进学习。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但我知道,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践行的策略并不是用一二三点就能说全的,也不是仅有这一二三点就能实现的,今后我还会继续学习余教授的教育理论,不断的实践,反思。让化学课堂成为高效并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 “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怦然心动”“学有所悟”。相信凭借我们的热情,智慧,一定能让孩子们的脉搏和我们一起跳动,思想和我们一起碰撞,真正做到省时、省力、高效。有句话说的好,方向对了,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锲而不舍努力前进吧,共同将有效教学的策略践行到课堂中去!

第11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在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把理论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理论性和可读性都很高。全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十讲》),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贴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受广大党员干部欢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分10个专题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与独特价值,既可以激发思想的力量以满足时代的呼唤,又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还符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初读《十讲》,感悟良多,想侧重从《十讲》中有关方法论的阐释、尤其是从其中的五个方法入手,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是深入实践的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哲学史上革命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十讲》深刻论证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深入分析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实践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刻批判了新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新教条主义从西方“本本”出发,“照抄照搬西方理论,表面看新鲜诱人,事实上削足适履,误国误民”;实用主义貌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但往往是“从某种主观需要出发,断章取义、寻章摘句,把严密完整的理论分割成只言片语,硬套到实践上去,恰恰窒息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十讲》指出,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十讲》还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作了深入阐发,指出要分清实际中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局部与全局、主流与支流、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容、全局、主流、必然和趋势,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坚持实践的观点,注重深入实践的方法,有利于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有利于端正学风、作风。

二是系统思维的方法。系统性是事物的基本属性。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使联系的系统性得到了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十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论述联系的系统性,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实际阐述系统思维方法。谈到系统思维的结构性时,《十讲》联系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员、土地、生产资料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生产组织结构改变了,结果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谈到系统思维的层次性时,强调“顶层设计”对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谈到系统思维的开放性时,指出其对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十讲》提出了如何实现系统优化的问题,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十讲》还明确指出,运用系统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在实际中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要立足整体、总揽全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探索试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弄清楚大道理与小道理,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生机活力,又协调有序。

三是底线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其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之中。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十讲》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改革开放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因此,办事情、作决策,不能走极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底线思维”是“底”与“顶”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守住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等,才能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底”线也就守不住。分析变化中的形势,要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比如就业、物价、社保,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用底线思维,保“基本”。又比如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要用底线思维寻找最大公约数,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十讲》深刻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进而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两个结合”,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是说服,而绝不是命令;领导干部不能不顾现实与可能,跑得太前,成为冒进主义者;也不能落在群众的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

五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具体体现,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的具体途径。比如,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且具体阐述了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即“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和“由表及里”;在讲到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改革,并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理论定位、具体内容、主要成果,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关系;在最后一讲关于坚定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落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以上的五个方法,只是本书一部分内容。这本书的理论内容与阐释方式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开篇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前提和指导;明确指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这样,党员干部在阅读该书时,既能学习逻辑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又能汲取有利于提升思维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政治智慧,还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者维护大众利益、为大众立言的价值立场。

总之,《十讲》改变了以往哲学教科书仅以理论逻辑建构体系的做法,始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改革开放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展开阐述,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份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清单,使抽象的理论具体而鲜活,是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理论力作。

第12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第13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新课程的改革把对教学的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随着课时的减少以及晚课等补课时间的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每个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去解决探讨的问题。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让我受益颇多。

教学的有效性是本书的主题,把教学的有效性摆在第一讲,勿庸置疑,教学有效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像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余教授把有效性看作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通过玉米地掰玉米这个隐喻形象地指出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实际指的就是学习效率,即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就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是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余教授所举例子,令人震撼,亚太地区初中数学水平测试,二十来个国家,中国内地排第一名,第二名是韩国,但我们就比韩国多一分左右,而我国学生课后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是韩国学生的三倍,这一分成本就太高。学习体验,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是一种享受,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一直以来我们对这方面关注太少了。

以上是关于有效的学,学生学的是否有效,关键在老师。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导向将我们带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绩却不大或者说取得的成绩都在表面,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获得提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存在一个有效的教的问题。

对于有效的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充分的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 2.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是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认真地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

其实学习是如此,我们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你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完成的质量最好,而且在完成时,你是非常快乐的!这就是“有效、高效”!由此看来,天天在教室补课的人,天天占用课间或其他学科的课时来补课的人,虽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效率是不高的。安排好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高质量的工作,或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训练,这才是有效。

第14篇: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

(一)

郭守全

陈宇老师指出: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和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责任最大,负担最重的群体。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班级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教学知识,还要理解教育规律,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懂得一些>心理学。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班主任工作独一无二的价值并未在学校教育中凸显,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班主任没有学术氛围,工作没有形成气候,很多班主任的工作一直是凭着热情、经验还有良知,缺少职业的科学的教育和管理方法。

他的《班主任工作十讲》就是从这个层面上,研究探讨一名“职业班主任”如何用职业的做法打理班级,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可复制的班主任教育管理方法,从而构建班主任工作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让“班主任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学习了第一章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第二章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感触颇深。

对照班主任工作的13中基本方法,反思自己的作为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虽然在很多方面,也是按照陈老师所说的去做的。

第一、比如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情况,一学期对全班48名学生都进行了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同时和家长在沟通中形成和谐的家校共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一贯重视分类整理和保存班级管理相关资料,对班级活动及各个方面的资料,甚至包括学生的纸条、检查之类也系统归类,整理保存。定期在班里展示。

第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班主任工作能够做到及时,不拖拉,对重要的事情,仔细规划。

第四、经常和学生谈话。我每天利用吃午餐的机会,和学生共进午餐,在饭桌上轻松的进行谈话,也利用课间或书面的形式和学生交流,给家长写信,给全班同学写信,也给个别的学生写信,并力求每天能够和一个学生进行交流。第

五、我比较赞同赏识教育。

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运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法,尤其是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下面是我和学生谈话的案例:

纸条内容:

“老师,你帮我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我>同桌上课听讲?我管一下她说好,我不管,说完还是不认真听讲。手里有啥好玩就玩啥,你给我像个办法呗!另外告诉您一个惊喜,您的话在同学们的照料下又活了。恭喜你,你的花可真像《爸爸的花儿落了》里的情节,或落了他的爸爸去世了,您对我们想通了,而花又活了。这个细小的变化,我也是发现不久,它从原来的两片叶子变成了四片,还长出了一个小根。祝贺您了班头。”

明明同学:

你好!收到你的纸条,我很是高兴!谢谢你能用这样的方式和我交流,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你说的关于我那盆死了的花重新活过来的事,我也是颇感意外。那盆花是新搬教室时,我放在教室里的,原本是为了减少甲醛危害的。不料,竟然被人拔断了根。因为它意外的夭折,我曾大发雷霆,也曾为它所遭受的不幸深感痛心,伤心之余,我决绝地把早拔断根的花,扔进垃圾桶,连同我的好意一起。

也许是看见我生气了,也许是看我伤心了,也许是良知发现了吧,总之,不知是谁,又把它从垃圾桶里捡回来。重新栽植到花盆里,但是,枯黄的叶子耷拉着,没有一丝活气。

后来,也总能看到有人为它浇水。你知道吗?当你们试图想让它复活的时候,看着你们每天给拔断根的它浇水的时候,我心里暗暗的想,已经死了,是不可能复活的。对于它的复活,说真的,我是压根就没报什么希望的。当你告诉我那盆花又复活了的时候,我还有些将信将疑。因此,特意趁自习前的空闲,偷偷看了一眼,果然如你所言,竟然死而复生了,四片新生的叶子,嫩绿的很,而且,周围又有几根分离出来的小苗,稚嫩可爱!

原来,死了的花也可以复活。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施以甘露,给予阳光,然后耐心的等待,枯树也可以开花的。你说祝贺我,我也觉得此事值得祝贺!那就让我们一起祝贺它的重生好了!

关于你说的同桌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事,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难题。首先,我得感谢你,替你的同桌谢谢你!你能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能为集体的利益担忧,使我十分感动!

这说明你是一个关心集体的好孩子,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那么,我们想成为一个团结。进取的集体,一个优秀的集体,就指日可待也。至于你说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她自己。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她自己醒悟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给予她帮助和指导。我认为,当下你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给她做榜样,让她不自觉地跟着你走!如果班里的好学生都能这样,那些表现不好的孩子,也就慢慢会改变自己的。

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啊!”除此外,我也可以找机会和她谈谈。也许我的话她能够听得进去。当然,我的话并非圣旨,也许她也未必会听。不过,冲你的这份心意,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她,但愿她能明白事理,早日醒悟!其实我在她身上花费的功夫也不少了,但是,我还是愿意再试试,因为我相信,人性总是向善的。

另外,今天接着这个机会,我还有几句话要嘱咐你: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一年来,你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无能的人,不止是一个当服务员的料。

你的进步是神速的,数学、语文都有长足的进步。你还记得吗?我曾笑着说你是坐着火箭进步的。那绝对不是假话,那是我打心眼里为你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每每看见静卧在教室角落里的绿色的“回收站”,我便会不由自主的看你一眼。因为它,我的眼里对你又多了一层敬意。

我觉得全班孩子都因该感谢你,是你给了他们迈向文明的一个平台。他们因该敬佩你,学习你,甚至全校的师生都应该向你致敬,向你学习!校园里废弃的瓶子在你的提议下,变废为宝,教师节班里送出的小小的>礼物里,有你劳动的成果!作为班主任,我为有你这样一个孩子在班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然,就你目前的学习来看,还不是很理想,尤其是英语,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有更好的成就啊!我想这一点,你定是明白的,无需我多言。

学习无捷径,必须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建树。希望你能在这学期有大的>收获。另外,关于你的写作,我还想说一点。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心,留心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一点,你已经具备了,否则你不会发现那盆花又复活了的。

其次,就是要多练笔,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希望你能每天坚持写成长日记。或摘抄或随笔。还有一点,我觉得大量广泛的阅读也是写作的前提,可以从古今中外名著佳作里,汲取智慧,学习写作的方法技巧。并提升语感。

对了,说道语感,这是你所缺乏的。你总是不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至于常常出现前后不连贯,甚至自相矛盾的问题,不能做到“文从字顺”,也就是不能把话说的明白清楚。建议你每次写完文章,就反复朗读,认真修改,直到满意为止。长此以往,定有进步!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吧,有机会再聊!最后希望你能克服自己上课说话的坏习惯,用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传递八二人的精髓。

老班2014-9-17

但是,相对于制定具体有效的>教学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分类处理班级事务、设计活动程序和任务清单方面,做的就不是很到位。

对班级的工作,缺乏具体的规划和长远的目标,一般都是形式化的,有时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几乎没有规划过。对于每月每日的工作重点,也是遇到事才想办法,才确定的,缺乏前瞻性,缺乏系统性,更谈不上发展了。

我个人对班主任工作做的最不好的,就是在班级组织结构的合理建构上。班级岗位设置不合理,班级工作没有具体落实到人,自己监管的比较严时,班里的情况就比较好,如果一旦自己忙了,管得少了,班里各方面的情况就会每况愈下,各种不良习气就会卷土重来,令人忙的焦头烂额。班级的财产管理漏洞明显,财产损坏时有发生,卫生方面,常有个别学生不自觉参加劳动,互相推诿扯皮,卫生出现死角。

学习中,常有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没有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班级岗位,更没有把责任落实到人,结果班主任很是忙碌劳累,但是班级管理依然混乱滞后。虽然自己也曾在班里搞过团队建设,48个人分成了4个团队,设计团队的团徽,确定团队的名称,制定团队的奋斗目标,构建团队的组织结构,并形成了一定的团队发展和评价的制度。

一开始,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团队之间互相竞争,团队内部也群里群策,班级良好氛围日渐浓厚,由于评价制度的相对滞后,团队个别学生的不自觉,不正当竞争的出现,团队竞争的管理模式逐渐走向形式化。

第二个方面,没有对班级事务进行分类处理。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自己亲历亲为,班主任忙了个不亦乐乎,学生则是无所事事。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放手,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指导学生去做,放手让学生去做,真正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却审视,去思考,用专业的班主任的思维和方法去管理班级,去教育学生。

鉴于此缺漏,我今后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需要加强的重点内容是务实地制定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确定班级短期和长远的发展目标,确定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管理班级。其次,要在构建合理班级组织结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竟可能做到用规则和制度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逐渐使自己的班主任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对于陈老师的调查问卷、岗位招标和活动参与悬赏等方法十分赞赏和推崇,决定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尝试运用。

最后,还有一点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教育面对的是人,活生生的人。如果过分的强调制度,忽视学生的心灵和感情世界,会不会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呢?李镇西老师在《何必一定要有“教育意义”》一文中说到:“教育是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接受清规的忍耐。”“如果一定要说‘教育’,那我们也完全可以把教育的内涵理解得丰富一些,广义一些”。除了合理的制度之外,教师的思想、爱心、还有班级文化的氛围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无声的教育,往往会一直抵达学生的心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动力。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

(二)

“能懂能用 ” 的《班主任工作十讲》

今年寒假,学校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开展了班主任寒假共读一本书,共同研讨的活动 , 这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的《班主任工作十讲》,陈宇老师 以23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系统介绍带班妙招,班主任一看就能懂,拿来就能用,。

带着崇敬之情我上网搜索了陈宇老师的个人履历。 陈宇,南京市第六中学化学教师,著名的班主任工作者与研究者,南京市第四届“斯霞奖”获得者,《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专栏作者,著有《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与于洁合著的有《教育如此美好——29个真实>故事与点评》、《对教育失败说不——29个典型案例与点评》。

细细读来, 《班主任工作十讲》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策略的普适性,按照班级管理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顺序编排,系统性强。 陈宇 详细解读班主任老师经常面对的十大问题,设计班级生活的众多细节。书中还有大量的工作典型案例、工作流程图、工作示意图、统计表格等,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

全书分十讲,一路写来,一气呵成。

回想任班主任这三年以来自己的工作,特别是班级事物的处理上,虽兢兢业业,但比较保守,虽任劳任怨,但不够系统;虽有一腔热血,但仍有遗憾。比如,班里的一些制度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比如在班干部的舍弃上不够大胆果断。我想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下次再从高一带起的话,我一定开学之初就做一个统筹安排。于是我着重学习了这本书的第二三四五讲。

第二讲《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有了基本方法,还需要基层组织去安排实施。本讲首先阐释班级管理的两大关键词:一是“不养闲人”,就是人人有事做;二是“不留盲区”,就是事事有人做;有效避免“英雄无用武之地”和“丑小鸭无人问津”的尴尬。其次是岗位设置三大原则:一是“按人设岗”,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二是“按需设岗”,每一件需要的事情都有人管理;三是“因人设岗”(可以是“因材设岗”),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设置特别岗位。特别是“6人小组”,让全班成为一盘棋。

第三讲《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班级工作的关键。因此,班级工作就是人的工作。本讲四个部分,介绍“岗位能手”的培养。一是选择班干部,特别是第一届班干部的选择至关重要,用人表示班主任工作的方向;二是培养岗位能手,给指南,作指导,搞>培训,落实检查,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是寻找得力助手,“班助”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执委”成为日常“管家”,“课代表”成为任课教师的“助教”。四是值日生的培养与评比,为班级正常运转奠基。

第四讲《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使班级管理顺利达成目标。首先,作者研究了班级制度的作用,约束行为、明确义务、确认权力、激励作用、指导工作、预期结果,等等,了解了作用就可以更加明确地制定制度。其次,作者讨论了制度的原则,体现民主、公平正义、化繁为简等,也是班级制度应有的三个特点。特别是班级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具体明确,创意设计,可以操作。

第五讲《班级多元评价体系建构》。评价是一种杠杆,杠杆的力量可以驱动班级工作。作者关注的是两类评价:一是学习评价。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的核心指标,作者建立排行榜,设立“大力神杯”,发放奖学金,从多个角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二是综合表现评价。每周感动班级人物、月度班级风云人物、年度班级新闻人物、年度班级十件大事等等,人物和事件的评选大大促进了班级管理奖优罚劣、树立榜样。在建构班级评价时,作者“巧立名目、花样翻新”的思想方法值得学习。

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掩卷沉思,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学前,我会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手册的学习方案

2、班主任寄语

3、班级>口号

4、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4、座位安排

5、班级工作意向问卷调查表

6、班级工作岗位设置

7、班级岗位招标规则

8、班级积分制度。学生报道后,就可以结合上面的准备,立即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手册学习

2、竞争上岗

3、岗位标准的学习

4、班委职责的学习

5、重要班干部的培训

6、班级制度的制定。

最后,希望我能像陈宇老师书中所说,掌握这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并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15篇: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

很多班主任为什么忙得焦头烂额?因为班级管理占用了太多时间。有没有解决班主任低效忙碌的法门?陈宇老师系统总结了自己23年来进行班级高效管理的科学方法《班主任工作十讲》,奉献给班主任老师。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1

《班主任工作十讲》让我觉得十分惊喜,在这本著作中,陈宇老师系统总结了他23年的班主任工作,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策略的普适性,按照班级管理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顺序编排,系统性强。陈宇详细解读班主任经常面对的十大问题,设计班级生活的众多细节。书中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理论和“鸿篇巨制”的演说,而是大量典型案例,流程图、图示、统计表格等,可操作性很强,班主任一看就能懂,很实用,甚至是直接就可以拿来用。下面就让我来谈谈读这本著作的读书心得。

书摘:掌握班级学生情况: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掌握班级和学生的详细情况。获取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也是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起点。

读书心得:以前接手一个班级时,我总喜欢让学生自荐班干部,但自荐的班干常会在一段时间表现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之后撤掉又怕伤其自尊心,不换又不能服众。运用陈老师的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可知道小学哪些同学能力强、学习好,这样选的班干就好多了。同时还可以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和能力等,当我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很多管理上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书摘:分类整理、保存班级管理相关资料的习惯。班主任必须养成留存重要资料的习惯,这不仅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更是对自己、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需要。很多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也很细致,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没有记录的习惯,很多珍贵的教育资料和素材遗失,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一旦有个意外,还会因为缺乏相关材料,造成对自己不利的影响。有心的班主任善于保存资料、收集整理教育案例,以后带班时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进步和提升都会很快。

读书心得:记得以前有一位学生家长比较宠爱自己的孩子,该生在校多次欺负同学,请家长来学校配合教育时总是说自己孩子很听话,以前从来没有欺负同学的,是老师和同学们针对他,于是当拿出他什么时间欺负同学,以及自己写的说明书,还有同学们和任课老师对他的评价时,家长才确信以前了解孩子太少了。在全媒体时代班主任面临许多挑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受到众人的批判。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做得细致、谨慎。

书摘: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策略,却蕴含着很高的教育智慧,一味的批评和指责根本无益于学生改正错误。实践证明,指导比指责有用得多。

读书心得:表扬好的就是在批评差的,而且效果会更好,有益于发掘正能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适时、适度的表扬会使学生更加阳光、自信,会使学生有更加清晰、正面的价值取向,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肯定,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星期四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全校的老师都集中在六楼开会,班干部管理自习,开完会去到教室一看,只有二十人左右,班长生气地告诉我说同学们都跑去饭堂了,叫都叫不住,第二天我没有批评,因为此时别的班几乎都没有人在教室了,他们有很多借口,说以为放学了等,第二早上我在教室里宣布给这些同学每人操行评定加二分,再送一个小礼物以表扬他们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没有批评早退的学生却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后再没有出现类似的事情了。

书摘: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与一个班级直接相关的是几十个学生一批学生家长、各个科任教师、若干主管的领导,如果只是班主任一个人在单枪匹马作战,很快就会被累得半死。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各司其职,那班主任就可以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脱身而出。

岗位设置三大原则:一是“按人设岗”,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二是“按需设岗”,每一件需要的事情都有人管理;三是“因人设岗”,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岗位。这样的岗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为班级文化添彩。

把工作分配下去,把学生组织起来,让高效管理班级有了可能性。但要真正实现班级高效运转,还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从班长到小组长,都需要经过教育、指导、培训、明确职责、落实检查等一系列科学的培养,才能使新手变成岗位能手。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班主任的负担也随之减轻。

书摘: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班级工作可以分成三类:班主任必须亲自做的,班主任能做、学生也能做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做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方法。教育指导,自己的事自己做。

2、明确岗位职责。

3、班干部的选择和培养。

读书心得: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有时班主任需要放手,但更需要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特别是班干部,通过具体的事件教给他方法更重要。班级出现问题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做好管理工作的最好时机。学校举行文艺表演,陈紫嫣同学自己打印了一份小品资料并组织同学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教室里排练,别的班级都是班主任亲自去指导,这不是我的强项,同时也觉得应该让他们自己表演才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味道,过了二周我准备去看看进展如何,结果学生不给我看,说我在场就表演不好了,在当晚的表演中,我班的节目获得全校一等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书摘: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从制度管人到制度育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关乎学生的终生发展。班级是小社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知规则的重要,理解制度对文明社会的价值,也是班主任的职责。制度体现民主,制度约束学生也激励学生。

读书心得: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制度是用来培养人的,而非制约人,这同样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升,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个性”与“另类”的区别,不回避制度,制度是用来塑造人的。我班的制度是自己结合学校的制度形成,但是这种制度由于缺少群众基础,有时候学生有一种受管的感觉。同时在执行的时候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有时候给学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下学期要结合陈宇老师的书中做法,多多学习和借鉴,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

读完了《班主任工作十讲》,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有些东西已经在运用,但还有很多班级管理工作与陈宇老师讲的差之千万里,现在开学在际,我应该先做一个统筹安排,将陈宇老师介绍的带班妙招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并不断创新,努力使自己的管理更加科学,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2

继续读陈老师的《班主任十讲》,切实感觉其是操作性如此强的班主任工作指导策略。从班级文化建设到班级精细化管理,让班主任的“有为”从无声处影响到班级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积极的班级文化里得到相应的成长。

正有人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的目的是想要通过向前辈借鉴,改善自己的工作效果。用比较职业化的手段将自己的班级初步摆脱散兵游勇的状况,为达造一支战斗力强的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思自己并不是一个处理各种关系的高手。而班主任这个工作的角色却是与人打交道的,做人的工作的工作。处在各种人际关系和用好各种人,就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面对各种学生和家长,身处学校的各种关系之中,有时候感觉心累,而常常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至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发现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培养人才。显然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尽如我们所愿,我不能指望有一个班级,就会有一支现成的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看到陈老师说,实际上,大多数班主任的得力助手都是需要悉心培养的。

所谓班主任的两大任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以下方面,自己做的还不够。首先要敢于放手,把班级的工作合理地分配下去,让学生动起来,而且是有序地动起来。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按照陈老师的管理分层,有“按人”“按需”“因人”设岗几个层面。目前自己还在使用最基础的方法,还需要继续学习,实践。目前,班级里主要以传统的班级管理为主。期中考试之后,也是在读《十讲》的过程之中,逐渐有了对于班级管理的初步的改造计划。

想要改造就是发现了传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的自上而下的金子塔式的管理结构让少数同学得到锻炼的同时,忽视了对大多数同学能力的发现与培养。正如陈老师所说,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事,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主要思想。同时,鼓励先进,尊重学生,尊重班干部也尊重学生。以先进促后进,以主动带被动。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教育并不是要改造什么人,而是一种影响和熏陶,应当允许各种角色存在,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基本权益的前提下,让尽可能多的人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而班主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与微妙。要将这个工作做好,我还须要继续学习与反思实践。就学习一方面来说,改革的方向是“万能的六人小组”。本学期开始,偶然看到了一本由英国东尼博赞所写的书《思维导图丛书》。其中涉及到人际关系处理,高效阅读与记忆,培养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几个方面。不得不说它是一本经典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其中最令人直观印象深刻的是一种思维创造方式或者说工具——思维导图。它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中心概念发散性发展——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发挥出更高的大脑效能,让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效率提高。在接触到思维导图之后,自己就慢慢地摸索如何能够将它实践,应用到自己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加强。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我在英语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应用实验。正逢学校在五月份有教学新秀比赛。在公开课比赛中,两次“英语教学——课文阅读讲解”的公开课中,均运用了思维导图来总结文章的整体脉络,让发散性的思维导图代替传统的提纲式列举。这更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章整体结构。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两次语法课后,通过思维导图在整理自己的语法知识脉络。待学生完成后集中收取查看,整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有效并完成。不过要得到更好的效果还须进一步练习。忽然在这里想到了魏书生老师的“画语文知识树”,与这种方法是相同的吧。非常巧合的是,本班担任生物教学的一位女老师,其教学成绩一直较高,风格也算雷厉风行,她就在教学中将生物科笔记思维导图化。这是在好些自习课发现的,我在想,成绩显著肯定有课堂老师的讲解透彻清晰的影响,也一定跟课后笔记整理思维导图化有关系。

结合六人小组,既然能够在生物和英语科上使用思维导图,那么在其他科目上也应该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基本模式,让每个小组在各个科目上进行思维导图的实践与训练,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改进。以期能大面积地提高班级整体学习的效果。这不是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的强行推广,而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的习得。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们能够众人一心,在学习的长途跋涉中,相互关照,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班主任工作十讲读后感3

今年暑假,学校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开展了班主任寒假共读一本书,共同研讨的活动,这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班主任工作十讲》,陈宇老师以23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系统介绍带班妙招,班主任一看就能懂,拿来就能用,。

带着崇敬之情我上网搜索了陈宇老师的个人履历。陈宇,南京市第六中学化学教师,著名的班主任工作者与研究者,南京市第四届“斯霞奖”获得者,《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专栏作者,著有《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与于洁合著的有《教育如此美好——29个真实故事与点评》、《对教育失败说不——29个典型案例与点评》。

细细读来,《班主任工作十讲》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策略的普适性,按照班级管理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顺序编排,系统性强。陈宇详细解读班主任老师经常面对的十大问题,设计班级生活的众多细节。书中还有大量的工作典型案例、工作流程图、工作示意图、统计表格等,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

全书分十讲,一路写来,一气呵成。

回想任班主任这三年以来自己的工作,特别是班级事物的处理上,虽兢兢业业,但比较保守,虽任劳任怨,但不够系统;虽有一腔热血,但仍有遗憾。比如,班里的一些制度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比如在班干部的舍弃上不够大胆果断。我想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下次再从高一带起的话,我一定开学之初就做一个统筹安排。于是我着重学习了这本书的第二三四五讲。

第二讲《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有了基本方法,还需要基层组织去安排实施。本讲首先阐释班级管理的两大关键词:一是“不养闲人”,就是人人有事做;二是“不留盲区”,就是事事有人做;有效避免“英雄无用武之地”和“丑小鸭无人问津”的尴尬。其次是岗位设置三大原则:一是“按人设岗”,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二是“按需设岗”,每一件需要的事情都有人管理;三是“因人设岗”(可以是“因材设岗”),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设置特别岗位。特别是“6人小组”,让全班成为一盘棋。

第三讲《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班级工作的关键。因此,班级工作就是人的工作。本讲四个部分,介绍“岗位能手”的培养。一是选择班干部,特别是第一届班干部的选择至关重要,用人表示班主任工作的方向;二是培养岗位能手,给指南,作指导,搞培训,落实检查,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是寻找得力助手,“班助”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执委”成为日常“管家”,“课代表”成为任课教师的“助教”。四是值日生的培养与评比,为班级正常运转奠基。

第四讲《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使班级管理顺利达成目标。首先,作者研究了班级制度的作用,约束行为、明确义务、确认权力、激励作用、指导工作、预期结果,等等,了解了作用就可以更加明确地制定制度。其次,作者讨论了制度的原则,体现民主、公平正义、化繁为简等,也是班级制度应有的三个特点。特别是班级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具体明确,创意设计,可以操作。

第五讲《班级多元评价体系建构》。评价是一种杠杆,杠杆的力量可以驱动班级工作。作者关注的是两类评价:一是学习评价。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的核心指标,作者建立排行榜,设立“大力神杯”,发放奖学金,从多个角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二是综合表现评价。每周感动班级人物、月度班级风云人物、年度班级新闻人物、年度班级十件大事等等,人物和事件的评选大大促进了班级管理奖优罚劣、树立榜样。在建构班级评价时,作者“巧立名目、花样翻新”的思想方法值得学习。

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掩卷沉思,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学前,我会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手册的学习方案

2、班主任寄语

3、班级口号

4、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5、座位安排

6、班级工作意向问卷调查表

7、班级工作岗位设置

8、班级岗位招标规则

9、班级积分制度。

学生报道后,就可以结合上面的准备,立即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手册学习

2、竞争上岗

3、岗位标准的学习

4、班委职责的学习

5、重要班干部的培训

6、班级制度的制定。

最后,希望我能像陈宇老师书中所说,掌握这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并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16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去年5月,我开始拜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作者的睿智、幽默与独特见解,在全书中随处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课堂有效教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全书共分十个部分: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第三讲 三维目标

第四讲 教学情境

第五讲 教学关系

第六讲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七讲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第八讲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第九讲 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十讲 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由于工作的繁琐以及同时还参与了其他的相关学习培训和读书活动,所以目前该书仍处在细致学习过程中。我所细看过的,只是其中的两个部分,但全书的大致内容还是透过目录有针对性地、初略的过了一遍。其中对我感触最大的是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目前许多时候,老师们单纯地为了对话而对话的“伪对话”发生在课堂上,要么毫无效果;要么形式上精彩了,但效果不甚理想。拜读此书之后,才发现了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法门。

整书折射出新课程的理念,与当前的“轻负高效”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有效教学”进行了更为清新的界定,从教与学的角度分别阐述。

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需要处理好许多关系。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三维目标的处理,创设教学情境,处理教与学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书中较多的提到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只是关注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教学的境界。

书中还反复提到著名教育专家江山野的一些观点,如教师的向师性这一本质属性让我们重新看清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引导运用好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一属性,而不要忽略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

本书还列举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过程的形式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曾经也有类似的游离,或者是其他一些问题的存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去解决问题。

一本好书,看一次不够。分程度的多次阅读,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仍将继续将此书真正地读下去,并将其中之精华,辩证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第17篇:黄济《国学十讲》读后感

黄济先生的《国学十讲》共分十讲,从蒙学读物到四书五经,从诸史到诸子。从诗词文章到谜语对联,都有涉及。下面我就以对教学关系最大的《礼记-学记》为例说说自己的感受。 礼记作为重要的儒家典籍,主要介绍的是古代的典章制度。而其中的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中的一些内容,对现代的教育也有很多启发。

一,重视教育的“教化”功能

学记一上来就阐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虽然古代的教化有很多局限性,不能照搬到现代,但其中蕴含着教育要重视道德培养的道理。正如我们今天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并不是虚样子,而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做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今天在教育的时候也要重视这点,不能让德育目标程式化和虚无化。当今的教育不可能与社会风气隔绝,做真空中的“象牙塔”。但要做空气中的“过滤器”,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尽量减少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

德育教育要有效,使学生易于接受,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觉得它“有用”,也就是贴近现实生活。德育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相反,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使他们觉得德育教育与现实能够联系,学校的教育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够有所帮助。

另外,德育要特别注意朋辈间的教育和影响。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结交不好的朋友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非常多的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在班级内创造良好的氛围,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在同学之间确立互助友爱的气氛。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班级内部的温暖,而不是受到孤立。这样能够使他们更加亲近班级,减少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疏远不良“朋友”,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正确世界观的树立都有好处。

二,教学的方法

学记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意思是要求教师要诱导学生自觉的跟着他学,另外所举的例子要贴切,不多但能说明问题。

这就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例子的使用,所举实例和课上练习要精挑细选,使用典型例题,力争能够让学生通过一道例题,弄通一系列的类似问题。对于课后作业的选择,也是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要用心挑选,对于练习题中过难过偏的题要勇于删除,而不是随便把一本联系发给学生做。只有这样才能不过重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使得教学能够有的放矢。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学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主要财富,我们要善于使用其中和现代相符合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服务。

第18篇:人生十讲

对于人性的真实与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冰激凌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激凌,几十年来门前总是大牌长龙。但他永远不会像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为什么美感都要走向悲壮的刑场?有没有可能让美感走向花朵?走向一篇茂盛的森林?

一个好的文化范本,一定要有正面跟反面的思考,才是启蒙。就像那位学生问得:“可不可以不死?”当“可以死”“可以不死”是成立的时候,思考才会有平衡。

譬如后来编入过问课外教材的《与妻诀别书》,作者林觉民说,要助天下人爱妻所爱,所以他愿意死,死变成他生命中一个崇高的情操跟浪漫。可是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型的死亡,当“悲壮性”变成一种假设时,就会产生荒谬。

我想,革命者是寂寞的,必须孤单地在自己的时代里去对抗巨大的官学,而这个官学又是拥有多么大的力量,让它可以转变成各种形式,加强本身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是危险的,当一种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种程度,就很容易变成统治者愚弄人民的手段,我宁可他是不停地改的状态,因为不稳定才有调整的可能。

柏拉图把性交分为两种,一种是升值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别雌雄,而精神性的性交只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对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

我想,这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

崇拜本身是一种高贵的情操,我不希望针对某一个个人,但我希望心理能包容崇拜之感或者是仰望之感。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情。

我们原有的东西是有一个道德共识,逾越了了共识就叫做自私,可是今天转换成现代公民的是时候,不应该存在自私的问题,因为法律跟道德原来就把每个人的权利,义务都界分好了。

淡淡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报复,甚至是一种“知障”,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会被知识牵绊,反而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但是,因为他无助,所以急切,因为急切,所以乱抓,而使得原本他拥有的某些健康的信仰,扭曲到另一个方向去。

如何在生活中找回信仰,并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当务之急。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遭遇灾难,所以要留很多的余地,在现实生活中越不留余地的人,在脆弱时越可能乱抓。

老子最崇拜的信仰是婴孩,他觉得婴孩是最圆满的状态,因为无所求,无所缺,一旦开始有困惑,有不足时,就会追求,就会要“返璞归真”,表示你开始作假了,你开始有很多尴尬,不舒服的情结,所以要努力回到璞跟真。

一个国家的美术馆很好,表演艺术很发达,但国民的生活非常粗糙跟野蛮,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美学可以是一种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种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力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

信仰就是你相信什么,这个相信当然跟辩证有关,因为相信,所以会思考,会反省。可是信仰跟怀疑也有一个互助的关系,信仰教育简单说就是思变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的媒体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大的悲悯,比较哀矜勿喜地去看事情,而不是嘲讽或者尖锐地批判,社会大众所得到的领悟跟检讨也会比较深。

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可是在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又突然遭逢变故,比如说亲人生病,或者车祸丧生,难免会困惑,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想要祈愿些什么东西,信仰些什么,任何一个接近他的信仰,不管好的坏的,他都会相信,这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

在很多哲学家最重要的一个检查能力是: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

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物质与人文史两个极端,我不想从两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知识分子就要非常小心地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如果这时候你不能抽离那个帮助他的角色,就很危险了。

7

我曾经想写一篇小说,关于一个人遗失了包包,被另外一个人见到,见到包包的人,不认识包包的主人,可是他从包包里面的东西,如信用卡,一点点钱,还有一张在纸上凌乱的字,可能还有一些电话号码,他看到了人生的线索。

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就像包包一样,越来越复杂,拥塞着很多用得到,用不到的东西。包包的原始设计是一格一格的,可以很清楚,有秩序地分类,可是使用到最后,所有的东西还是都混在一起了。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我用“偷”而不用“了解”,因为我认为人跟人之间没有了解,只有好奇。

文学其实是一种疏离。你在镜子里看自己的时候,若能够疏离,就能产生文学。但通常我们无法疏离,我们很容易投射,很容易陶醉,很容易一厢情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假象”。

当我们破除一些对于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的看破时,就可以不带成见的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如果新村假设,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把包包里的东西倒出来,开始唠叨:“你怎么买那么多东西,怎么放得这么乱?”文学恐怕无处着根了。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地呈现。

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史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其实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台湾变化之大,常常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方面固然是展现了台湾人的生命

力,学习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台湾学法以时间酝酿的专业度和精准度。

如果一个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个成功的诗人。

文学的效果很难估量,它不是直接给人答案,而是给人多一点机会去思考。

8

一个非常伤心的朋友告诉他从来都没有爱过,我提醒他“你是不是说谎了?你会不会没有注意到?因为你如果没有快乐过,现在就不会这么难过。”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

一直停留在爱上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爱上中哀伤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9

对于情欲我们设了很多防范的关卡,防范未必不好,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动物在性交以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个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提问,在那一刹那感觉到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

好的情欲书写会有这个部分的延伸,可是A片里面绝对没有。A片只有上床,下床两个动作,它只是在刺激器官。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没有办法 分析,就会觉得人生大概就是那样,性爱就是那样,甚至他就用那个方法度过一生,我觉得那是很悲哀的。

很多性事在发泄自己,很多性事为序自己,可是性达到某一个状态时应该是双方面彼此的完成,而不是谁占了谁便宜可以衡量。

谁在负责教授我们的孩子性知识,如果是A片,你又怎么能怪他?

A片只着墨在动物官能的刺激和满足,看完后会让你想要寻求发泄,它引发的是感官的欲望。可是看完《金瓶梅》,你不会像这么做,你会开始反省,开始思考,因为它是严肃的。

10

所谓的有机就是一切东西都可以再转化,再延续,而不是一个俗称,绝望的状态。它可以很安静,很沉默,确实源远流长的。我们现在常用两个字“永续”,

物质的永续状态,或是生命的永续状态,就是有机。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状态,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第19篇:李希贵《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李希贵校长的《新学校十讲》一书,是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十次主题讲演的汇编,内容涉及他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细节的关注等,内容丰富,案例详实,在阅读后给我极大的启发。

在本书中,李希贵在给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道:“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做老师。”另外,他还说:“教育无小事,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教育也没有多少大事,这也是被我们一天天的教育生活所证明了的。但是,单调、平板、重复的学校生活,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这些天天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当遇到所谓有可能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大事再试图殚精竭虑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因为,天天发生着的小事铸就了孩子们的魂魄,已经非一时一事可以撼动。”

是啊!作为教育,我们能有多少大事要做,更多的是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默默无闻中追求教育的精致化,只要用心做事,我们也能够收获不一样精彩的教育人生。

用心做教育,能够让我们在不断的追求中提升自我;用心做教育,能够让我们真心对待学生,用智慧赢得学生的信任;用心做教育,能够让我们在思考中追问教育的本质。只有用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才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第20篇:有效教学十讲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 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小石潭记》中考测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河北)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______________。(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天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1.理解填空。(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2.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小石潭记》中考阅读测试题

(二)

三、(永州)

1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1.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____的感受。(2分) 22.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3.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5分)

四、(遵义)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__________ ②下见小潭 见:__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 ④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

五、(荷泽市)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考答案:

一、(河北)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天门)

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每个词0.5分) 10.B 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12.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 水(每空0.5分)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3分)

三、(永州)

19.(2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2分)B 21.(4分,每句2分)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鱼)时而静上卜不动,时而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2.(2分) 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分,语意相近即可) 23.(2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 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 24.(5分)答案不唯~: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2分,能合理赏析3分。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四、(遵义)

16、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 (每小题1分,共4分)。

17、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对一句给2分,共4分。)

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本题4分。)

五、荷泽市

10.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

11.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13.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生活十讲读后感.doc》
生活十讲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