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

2020-07-14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咨询师的道路艰辛漫长而神圣--读《女心理师》有感

最近阅读了毕淑敏的部分作品,很受益。毕淑敏是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作家和医生。她的作品透着一种灵性的启发,咨询方向的导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的积淀。今天就重点谈一下她的《女心理师》一书带给我的思考。

第一,文学是一种人学,先把人做好了,再来作文。作家在序中明确的表示了她的这一观点。“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我珍爱生命。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

第二、对父母最深厚的情感是作家写作的主要动力。就在作家准备写作本作品时,她的父母相继离开了人世,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使她写作的计划搁浅,但长歌当哭,她不再哭,悲痛欲停,她没有停,而是把巨大的悲痛化作写作的动力。“然而想到爸爸妈妈在天空注视着我,期待着我,我只有在重围中跋涉前行,日复一日顽强努力。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爸爸妈妈”。“其实只有咫尺之遥。在我人生的行囊里,藏着对你们绵绵无尽的爱。我知道你们坟前的鲜花,那种有着极盛的火炭一样色彩的隆重玫瑰,飘荡幽香。我和你们相依相傍的记忆,如果每瞬是一块矿石,冶炼成钢铁,该铸起绵延到无垠的轨道吧?岁月驶过,锃锃闪光。如果相依相傍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块红煤,拢在一起燃烧,该腾起怎样的烈焰,你们就在这金芒中微笑。如果每一寸光阴都融成一滴水,如今它们全部化为咸涩的潮汐,在我心海奔涌不息。如果今生今世永怀的思念,每一刻都是一缕烽烟,它们旋转在一起,就是十二级的飓风啊,上九霄入地宫,搅起周天寒彻的雪暴。”

第三,作为心理咨询师本身一定要有充足的能量,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能量的消耗,是对个案的一种牺牲,一种引导,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探幽。作品中作者利用文中的女心理咨询师之口,告诉世人心理咨询师咨询道路的艰难。“如果没有当过心理师,你不知道什么叫沧桑;如果你当过了心理师,你就最深刻地体验了苍老。”“心理师在给别人殷切排忧解难的同时,自己却行走于荆棘之地步步印血,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平安救赎的小道。”

同时作者利用女咨询师作个案的一些场合和对话也告诉我们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其

一、来访者的配合是心理咨询成败的关键。“你以为心理师是神仙,出手雷电,跺跺脚就能上天?那是神仙,我们只是凡人。我没有那个能力。束手无策。如果当事人不想改变,心理师没有办法让任何人改变,就像你不能改变遥远的织女星轨道。那是能力以外的事情。我只是一个老农,唯一的武器耕耘语言。语言是我的土地、种子和犁耙。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只要倾听和述说,就总会有东西生长出来。(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daodoc.com)这需要坚持,不单是心理师的坚持,还有来访者的坚持。有时候,坚持就是一切。”其二,心理咨询的过程只是一种澄清和暗示,并不是就事论事的回答问题,给出问题的具体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活在故事里,都在编辑自己的故事。故事有输有赢,有真有假,而什么是故事的真相呢?或者换句话说,世界上其实有没有真相这样一个东西呢?毫无疑问,是有的。可惜被我们心理咨询的对象的记忆所修改,拿到我们心理咨询师面前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是去修理已经变形的真相,而是梳理那些真相的内核。我们的职责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技巧,帮助求助者梳理情绪,准确定位,最后自己领悟一些道理,自己说出问题的要害,捕捉到灵魂的蛛丝马迹和生命的隐秘之途,最后,或许求助者原来的所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而是人生必要的成长。其三,心理咨询师的经验是实践的探索过程,是千千万万个个案累积起来的。作品中作者借用一个心理咨询专家的教导告诉我们“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呛的水。任何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堆积成麦垛的草,经验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了。记住,以后下雨的时候,你不要做决定。如果你一定要做,起码要把头发擦干。不然的话,你的决定就总有冷冰冰的味道。最好的决定是在艳阳高照的时刻做出的,会有干燥的麦子的味道,安全而饱满”。“每个人都是一组拼图,只不过很多人拼错了方向。心理师的工作就是让它们各就各位。”

第四,要想使求助者快速进入催眠状态,用烛火的郊果要远远好于水晶球。过去我在对我的个案进行催眠的导引时,总是习惯地用一种水晶球放在求助者面前,让他盯住水晶球,放慢呼吸,渐渐进入催眠状态。阅读了本书之后,我也认可了本书的催眠导引方法,那就是让求助者一动不动地看着蜡烛的烛火,这样能够更快的让求助者进入潜意识状态。我在自我催眠时,也做了多次的试验,觉得当你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那个跳跃的火光时,就会发生一种似幻非幻扑朔迷离的感觉。慢慢地你会发现那朵烛火好象是一滴倒悬的水珠的模样,它让你的心安静,透明,一尘不染。渐渐的进入一种超乎神圣的境地,这样的一阵催眠之后,你的思维会更加的清晰,头脑会更加的清醒,内心会更加的喜悦。

《女心理师》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咨询事业的神圣,咨询道路的艰辛和漫长,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不弃不离,坚持到底。

推荐第2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也许是因为我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两天就读完了上下部,总的来说感触挺多的。《女心理师》并不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教育我们面对案主要怎样,而是以主人公贺顿创建她的心理诊所的经历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来让我们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该如何做。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毕淑敏是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讲贺顿建立弗德心理诊所的艰辛,一条写贺顿所遇见的案例,在故事的处理上,作者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在讲贺顿所经历的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着贺顿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贺顿经历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让没怎么接触过心理学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像想杀死自己新妈妈的小男孩阿团,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这么老成,进一间陌生的屋子之前还会侦察一下屋子的布置,还会像个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隐私;还有那拥有101个洋娃娃的患绝症的老人乔玉华,为什么她能这样看开生死,却在纠结于自己死后如何处理自己那101个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闹自己丈夫追悼会的妇女李芝明,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还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在外界人看来孝顺清廉没有任何作风问题的“清官”丈夫;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与大芳的案例,夫妻两人都来咨询,为了同一件事却讲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责任在谁?这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但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普通人读了《女心理师》,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读完了小说了解了各个案例,没有了当初那份新鲜感,自然就结束了对这本书的思考,可是我们是学社会工作的,虽然现在还称不上社会工作者,但我们要进一步对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思考与学习。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一个心理咨询室的布置是很讲究的,包括墙壁、地板、家具的颜色,家具样式的选择这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在书中贺顿就与栢万福汤小希就这个问题讨论过,粉色太闹蓝色太寒冷压抑,最终诊所的墙壁选择了部分漆成大麦黄色,部分春草绿色,给人温暖有生机的感觉。而且这种工作场所不能选择过于大的,大的地方会使人没有安全感,要尽可能的做到隔音,尽可能的为案主营造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空间。其次:心理师不能帮助案主拿主意,心理师大部分时间要充当一个耳朵的角色,她不能告诉案主应该怎样做,她只能倾听案主的故事,引导案主自己决定应该怎样做,在书中乔玉华老人一直问贺顿自己该如何处理那101个洋娃娃,贺顿只能边了解她的故事边引导她自己决定,而不是告诉她你应该怎样处理它们;再次,作为一个心理师,最起码的是要对案主的信息保密,无论是对谁,都不能透漏案主的资料信息,甚至在路上遇到了案主都要装做陌生人。在书中,苏三就一直强调隐私问题,他对贺顿做了诸多要求,还要求文果清场,他只想面对心理师自己。最后:心理师要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不仅仅要对案主的信息进行完全保密,还要尊重案主,不能根据案主的贫贱将案主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凭自己的喜恶来对待案主。在书中沙茵在面对性病患者时就做得很好,她虽然很害怕性病患者会传染她,但她还是接受案主的要求跟案主握手。但在书中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姬铭骢在为贺顿治疗时,为了破解贺顿下半身冰凉之谜,他与贺顿发生了性关系,这在心理师的职业准则中是万万不可以的,这是有违心理师的职业操守的,心理师是不可以与案主产生任何其他关系的。

由于社会工作与心理学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看完《女心理师》我有许多感悟,由于我不是专业书评者,所以我的感悟可能很肤浅,但这是我看完此书的直接想法。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可能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让你欲罢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看完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吧。

推荐第3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1:《女心理师》读后感

曾经在一部警匪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篇2:《女心理师》读后感

坐在22层飘窗上,远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几天读完的《女心理师》中的主角贺顿。性格上我是个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和书本的感化,读完这本书,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对于我这个不太读书的人来说很长很长,但是每天将宝宝哄睡着后我都独自来到飘窗点亮台灯细细品味,终于两个星期读完了它。说到细细品味其实有点不实,我品味的或许仅仅是心理师的成长故事,而毕淑敏那意味深长的文字我真的还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间真正地推敲和学习。现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对这位女心理师成长故事的感触。

贺顿是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如果是我,当我有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高多个层次的理想时,我的理想可能会在自卑和抱怨中灭亡,而贺顿没有。她是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获得了一步步的前进,最终实现了理想——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结果。尽管她失去了一些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是她追寻理想的那股劲,她敢于尝试的胆量,是旁人难以抵及的。人,不怕贫穷,只怕思想贫穷。没有思想,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只会没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照自己,大学毕业后,经济上我们的确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我们渐渐失去了理想,让手机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锻炼,生活变得无聊,时间飞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么也没干成。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些行动了,让想法不再停留于想法。尝试才能创造奇迹。

心理咨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样,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浅、知长短,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我缺乏贺顿的行动力。希望贺顿能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精神督导,驱除我性格的弱点,重塑一个高行动力、善于学习、坚持理想的新我。

篇3:斜飞的精灵——《女心理师》读后感

前一阵子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本相当不错的书。里面的内容或许有点杂乱,但是包含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和智慧。李笑来在书里面推荐了两个系列的书,一套是《少有人走的路》,这套我已经看完了3本,这个月打算看完最后的第4本,非常惊艳,尤其是第一本,简直是人生的真理。还有一套是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毕淑敏的散文看过一些,印象还不错,再加上最近发现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下了两本电子版看。

本来是抱着仰慕之心来拜读的,但是看完之后却非常失望,确切的说,看完上册之后我都没有动力往下接着看了,唯一撑着我看完它的,就是不想虎头蛇尾的信念。

先说小说的结构。

其实这个小说开篇还是很吸引人的,女心理师奇葩的个人经历以及桩桩离奇的心理咨询交织在一起,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可是不得不说作者的组织能力实在是扛不起这么精巧的安排。明明开头是那么复杂的案例,到最后几乎都虎头蛇尾,完全没有深入进去探究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性,也没有引起读者(至少是我)对这些复杂人生的思考。可惜了那么多精彩的设定,要和101个洋娃娃一起火化的老太太,要和情敌决一死斗的女同性恋,一到正式场合就无法开口说话的高官,要大闹丈夫追悼会的妻子等等,在这本书里完全变成了吸人眼球的一种噱头,故事的展开无聊而乏味。

我怀疑,因为小说被作者拖得太长了(过多过多的晦涩描写),所以作者在前面文衔接的时候漏洞百出。比如在上册中,女主人公贺顿和情人的奸情被她老公柏万福撞破时,柏万福提出了离婚,而女主坚决不干。但是到了下册(里面各种倒叙和穿插,所以时间点又回到了被抓奸的那一刻),就变成女主主动说离婚吧,柏万福不干。看得我这个匪夷所思啊……

再说说“心理”

至少至少,一个以“心理”做名字的小说,也得稍稍讲讲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吧,得突出女主角是个冰雪般聪慧的女子吧,可惜几乎完全没有,除了生搬硬套弗洛伊德的几个名词,通篇没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心理学内容。而心理治疗简单得如同儿戏,几乎都是引发当事人的回忆,然后找到了症结,然后当事人就好了,喜笑颜开得道谢走人。如果只知道了症结疾病就能治愈,那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痛苦了。白血病患者知道自己是由于呆在刚装修的房子里才病倒,他的病就好了?杀人犯知道不该杀人,他犯下错就弥补了?我知道我不愿意剪指甲,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给我剪指甲过狠而出了血,尽管我一直都记得这件事,可是我仍然怕剪指甲。

然后说人物。

先说配角吧。可能是和作者的年代差距很大,所以里面的人物说话感觉都超级别扭。所有人,上至国家高层,下至低俗小市民,每句话都带着歇后语的,说的人不累我看着都累了。两个下岗工人吵架,有必要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还句句歇后语么?

再说主角,这个主角值得吐槽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一个孤身一人从农村进城的女孩子,什么都不会,又黑又瘦又小,没有文化,还总是一副冷傲的面孔。给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保姆,照顾一个博学老太太的起居,然后就羽化了涅槃了,一转身就小土鸡变凤凰了,心也高了志也远了,多离谱的故事!!这还不算什么,作者为了突出女主角的智慧,让她去当售楼小姐,结果把所有积蓄都搭了进去;推销化妆品,明知道是有毒的产品,还是昧着良心都卖了出去;有一天路过一个心理诊所,就开始想当心理学家,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换成了学费(卖身的时候还和那个老男人讨价还价,看得我一阵恶寒);之后因为声音犹如天籁,被一个广播主播看中,共同主持了一档心灵七巧板节目,然后就被这个高帅多金的男主播看中了,一番追求。女主利用了这一点欺骗了男主播,假装自己是处女,骗取了10万元;又为了房子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和房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结婚,拿到了房产证,开起了心理诊所……

这样的人开的心理诊所,你敢去看么?自己心理问题一大堆,只知道逃避,这种人能看好别人的心理问题么?

作者想千方设百计得想把女主描写成一个聪慧坚韧的女子,甚至不惜把她的外貌丑化来凸显“心灵美”。可是女主没有品位的服装、总是逃避的软弱、日常生活中的尖酸刻薄还有非常之低的智商完全出卖了她。在老松和大芳的故事里,大芳最后哭着对女主说起自己的家世,大芳的母亲是个小老婆,一辈子受尽欺凌,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做大……”,这时大芳问女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女主就在那为难得想了半天!!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思考么?读者可以轻松猜出来的悬念有什么深度可言!!

而女主心理问题的源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被继父强奸。这种看了开头知道她有继父就能推想到下文的戏路,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女主也真是非常白痴+逃避责任。她的母亲在外出的时候都有将她送到村里的老太太家,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自己回家,女主自己不听话跑回家被继父强奸了,就将这一切认定是母亲的不负责任……无语啊。穷人家的父母还能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自己不能长点心么?

再说说最后解决女主问题的“权威”心理学教授,这位老教授为了治好女主,在明知道不能和患者发生性关系的前提下,和女主沟通通过上床来解决女主的问题。当然他也没有胁迫,女主思考了一段时间便答应了。教授通过重新制造当年女主被继父强奸的场景,打开了被女主封闭的回忆,然后女主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拯救。这时,女主倒打一耙,痛斥教授用不合理的办法医治她。我深感头大啊,可能我个人对性的看法比较随意,我倒觉得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最终能治好病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而且就小说里的描述,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了。况且并不是教授要强奸她,是征求了女主本身的同意的。女主愿意为了推销化妆品和不认识的男人上床,却不愿意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付出代价。

最后说下小说的语言。

大量的歇后语、排比、比喻、描写,让人看的非常疲惫。可能也是因为个人喜欢比较干练的文风。比如,作者为了描写女主的嗓音,写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可是文字有个弱点就是,不管你如何形容,只能让人明白声音的好听,而很难清楚到底有多好听。大量的描写只会让人厌恶。举例其中的一小段:“贺顿的声音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它不像一般女子的声音,单纯是性感而娇柔。它有一种柔滑的力度,柔滑让人生出怜爱,力度不等于膀阔腰圆的强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坚韧。贺顿的叹息也很有特色,先是轻轻的一个嘘声,然后是短暂的停顿,好像是叹息者不忍将心中的万千感慨和忧伤传及他人,正在进行着小小的犹豫。片刻之后,她好像作出了最后决定,轻轻的呼吸如同悠扬的风笛渐鸣渐响,虽然极微细,却连绵不绝,逐渐地响亮起来。又不是震耳欲聋的那种霸道,依然保持着优雅和高贵,绵延不绝。在叹息抵达顶点的时候,再次出现一个小小的停顿,好像是一个勤奋的登山者在临近山峰的路上暂时歇脚,极目四望浏览周围的景色,心胸渐渐豁然开朗。之后,叹息骤弱,不像一般女子的叹息柔肠寸断,而是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正是这种没有前兆的消失,更给人留下了追怀和惦念的韵味。”

看到了么?这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可能是我想象力匮乏,我实在不能理解被描写成这样的叹息是怎样的叹息,我都快被这个女心理师折磨成精神病了!!

除了冗长无聊,这本书的文字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是非常沉闷。作者一直在可以营造一种非常抑郁的环境。比如心理诊所,正常应该宽敞明亮舒适的地方,作者确实这样描写的:“心理室到处都栖息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事,藏在窗帘的褶皱里。一旦你在傍晚抖开窗帘,它们就逃逸出来,一只翅膀耷拉着,斜斜地在空气中飞翔。还有一些最凄惨的故事,掩埋在心理室的地下,如同被藏匿的尸身,在半夜荡起磷火。”看到这样的心理室,你还会对心理感兴趣么?你还敢走进这样的心理室么?充斥着阴郁和发霉的味道的心理室,能给病人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么?女主天天这样看待自己的心理室,心理能没有问题么?

通篇的描写几乎没有让人舒服的地方,没有阳光和鲜花,只有一波又一波沉闷的空气。而我个人认为,这些抑郁的气氛其实都是作者刻意去塑造的。比如女主和男主播的奸情吧,作者想把两个人塑造成相爱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除了滚床单还是滚床单,没有心有灵犀没有坦诚微笑,倒是添了很多的矫情和造作。

如果一定要再来一句结尾的话,我希望这本书还有这本书的女主,都变成那些窗帘褶皱里斜飞的精灵,敢飞出来我就用电蝇拍全拍死在墙上。

篇4: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

终于在忙碌中读完了这两本书,毕淑敏关于心理学的小说,昨夜11点读完了最后一页,直到作者的后续语!心中不免有几许感慨,想一吐为快!昨晚半夜醒来还在回味书中的人物,从上册的多个来访者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经历的穿插同步叙述,让读者不得不时刻保持大脑的清醒和敏锐,到下册一个人故事情节的深度延伸,宛若揭开一层层赤裸裸的面纱,最后一个人鲜活有极强生命力的各色人物依次鲜明的血一般冷酷地严肃的坚定的出现在读者的脑海,给人一种直白而又严酷的现实!写得真好,语言犀利中透露着一丝柔和和坚定,无论是场景的描写还是人物服饰刻画无不准确到位,最出彩的莫过于大师的人物心里刻画和剖析,简直到了极致!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语言的严谨造就了这部作品中人物的鲜明特点!令读者心服口服!我喜欢!读完了书,竟然想立刻直接的问问作者,脑子里有好多个不解的问题,就像书中人物贺顿一样不寻求到答案寝食难安!

突然想到自己,平日里总有朋友向自己诉说着心里的悲伤,情感上的,生活上的,自己总是会耐心的安慰和帮助,可自己内心的那块伤痛却从来没有一个人问及,每天的忙碌和偶尔的开心似乎可以掩盖这十几年来自己的心酸,但总有些时候会突然心痛,但总是在时刻的自我调整,不知道自己能否自我疗伤,也该看看心理医生!或许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只是没有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大家才不觉得!读完这本书,怎么突然觉得书中从主人公到小人物,所有的女人都是让人同情怜悯!也包括自己,活得如此辛苦而卑微!常常总是对那些自由女人投以羡慕的眼光,羡慕她们的自由,羡慕她们的勇敢,羡慕她们独立而坚定的灵魂!

推荐第4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对于女心理师,男性心理疾病患者会有这样的幻想:她温文,平静,有着很好的倾听能力,最好还很漂亮—否则部分患者非但不能得 到有效理治, 反而会加重病情—许多影视作品就是这么来塑造女心理 师的,比如《无间道》中的陈慧琳。可是在毕淑敏的新书《女心理师》 中,她并没有打算迎合部分男性读者对女心理师的幻想,直接干脆地 表明,这是一个“并不美丽的矮小女子”。和以往一样,毕淑敏仍然在用开药方般冷静犀利的笔调来完成 了这部作品,她曾经的医生职业背景,决定了在作品中不可能大段的 抒情。女心理师贺顿 在自己楼下开了一间心理诊所,对于这间诊所 的气氛,在书正文的第一页,毕淑敏用令人窒息的语言对之进行了形 容,“心理室到处都栖身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 上,四分之一贴在 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故事,藏在窗帘的皱褶里。”这样的描写, 使得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充满悬疑色彩,作为读者打开它,也仿佛坐在 了女心理师面前软软的淡蓝色沙发上。贺顿的心理诊所像一个舞台,射灯在角落里已经准备好,幕布也 已经拉上,音响通上了电,只等演戏的人上场。 《女心理师》的故事 密集而紧凑,那些纷繁出场的人物会有些令读者眼花缭乱,他们开始的时候都是在演戏,但通常会在优秀的心理师面前溃败下来,流露出 灵魂苍白、脆弱甚至长满脓疮的一面。所以,心理医生是世界上最残 酷的职业之一的说法,是成立的。贺顿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从阅读这本小说开始,我就毫 无疑问地确定了这一点。对付面前坐着的、有着各种各样心计的心理 病人,她并没有坚 强的外壳和足够的心理防线来抵御扑面而来的阴 冷,她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如一个武林高手般将毒掌与暗器化为 无形。在与书中第一位出现的求助者老松经过一番心理较量,并初步 知道他是一个“寡廉鲜耻的男人,披一张道貌岸然的皮,一肚子卑鄙 下流”之后,贺顿开始害怕老松,却又不由期待他的出现,甚至因想 彻底了 解他而产生了依恋感——这是一个心理师的致命伤。贺顿令 人想起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联邦调查局探员史黛琳对变态人魔汉 尼拔的复杂情感,这是不能用常理解释的一种情感,那么贺顿,或者 说毕淑敏能否通过《女心理师》一书,为我们剥丝抽茧般解开困扰俗 世男女的心灵谜团吗?毕淑敏好像并没有打算这样做。她并没有因为贺顿的心理师身份 而赋予她超于常人的抗纷扰能力, 一方面她是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 的人,一方面她也 不断地需要别人帮助她

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与丈 夫、情人、心理权威之间水草般杂乱的情感纠葛中,她像一个普通病 人一样无助。毕淑敏的笔触像冰冷的手术刀,贺顿在为人做着语言上的慰籍。毕淑敏却为贺顿的灵魂做着血淋淋的手术。在书中,毕淑敏 没有任何的铺垫承转,故事的推进,人物的转换,都采取生硬的切换 方式, 这种方式无时不在提醒你,现在是心理治疗时间,没有那么 多时间容你把谎言和退路想好。 一个只上了培训班的,就可以自己开心理诊所,而医者自己本身 有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一个新兴的职业。但不是什么人都可 以当的。照这样,我也可以去读一个证什么的,开业收钱了。现代人 的心理问题的确引起大家重视,但有很多并不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自 己完全可以解决。 现在电视台有很多心理访谈节目,其实是把心理 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一个心灵强壮的人,是无需要外界帮助便能解决 自己的问题的,自我救赎是打通内心光明最宽阔的一条大道。无数文 艺作品都精准地指出过方向,可人 们还是无力从中得到启示。女心 理师贺顿,在关闭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之后,在课堂 上遇到昔日权威, 她说, “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要控告 你……” 至此,贺顿也许发现了自己一直站在黑暗之中,而光明与黑暗,仅一 线之隔,如正午阳光穿透玻璃窗在黑暗楼道中划开的光明领域。

推荐第5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只能是埋藏在自己心里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聆听者,我们也可以毫无保留地对他/她说出心中的积郁,我想这个人,心理师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可以对咨询者的情况保密,并适当地给人一些建议,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女心理师》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

乡下女孩绛香进入了城市,做了养老院的护工,因为工作出色,一家有贵族背景的病人将她带回家中,工作之余她受到了多方面培养调教。老人死后,绛香还做过售卖化妆品的直销员、楼市小姐等等工作,有一天她步入了一家心理机构,想要探索自己半身永远冰冷的秘密,高昂的收费和似是而非的解释,让她知难而返,决定自己学当心理医生,改名贺顿。一个有着灾难深重的童年,且相貌平平的半文盲农村女孩,凭着她的天资和好学,成为了首批有执照的心理师。

一个个精神濒临崩溃的来访者,一桩桩离奇古怪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丑与弱。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她接近心理崩溃边缘,于是她找到心理权威专家进行疏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专家应用非法残忍的手段,帮助她解开了自己半身永远冰冷的症结,追忆起深藏秘密的往事。苏醒过来的她深刻剖析了自己以前的生活和选择,正确面对以前的“绛香”,灵魂得到了一次升腾。后来她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

在小说中,无论是形形色色的案主还是贺顿自己的故事,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的琐事,如:小男孩因为不想要新妈妈而想要毒杀爸爸的秘书,夫妻之间因为鸡翅中的事情吵架等,都是一些平凡非常的小事,有些甚至读着有些乏味,但正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琐事”,恰恰困扰着不少当代人,其实有些案子像是镜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自己的影子,作者运用了理智而哲辩的笔,铺垫了一条探索之路,容我们去思考,希望受困惑的人们从中有所启示,有所收获。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应该就是主人公贺顿了。她平凡普通,却有个平常人不可能有的经历,因为事业她付出了很多,甚至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她爱学习,愿意探索,因为自己对于案子没有头绪而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专门的讨论。尽管她有很多弱点,但她凭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深造,自我完善,终于从过去懵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像蛇的蜕变,一步步聪颖起来。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什么是恶与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也就是真情,她也懂得了应该尊重什么,应该厌恶什么。这些才是一个心理师应该具备的最优良的品质,当然,也应该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同时,在贺顿的身上,她那种对知识深层探索的求知欲刺激了我。现在很多人都是安于现状的,甚至有些人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过活的,贺顿不同,她为了学习更深层次的心理知识,果断的关闭了心理所,后来还指出那个权威的方法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些领导、权威的话可以说是惟听是从,更不要说是质疑了。很少人会想着去超越,去提升自己的修养,或者追求更高的境界,或许是她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也或许是她们害怕再从头来过,总之,铆足尽头,拼命干活都是少见的事情了。但是我想,这种劲头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竞争也更激烈。所以不要停留在一个层次,试着去发现,去开拓,我们会挖掘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推荐第6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曾经在一部警匪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篇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坐在22层飘窗上,远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几天读完的《女心理师》中的主角贺顿。性格上我是个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和书本的感化,读完这本书,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对于我这个不太读书的人来说很长很长,但是每天将宝宝哄睡着后我都独自来到飘窗点亮台灯细细品味,终于两个星期读完了它。说到细细品味其实有点不实,我品味的或许仅仅是心理师的成长故事,而毕淑敏那意味深长的文字我真的还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间真正地推敲和学习。现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对这位女心理师成长故事的感触。

贺顿是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如果是我,当我有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高多个层次的理想时,我的理想可能会在自卑和抱怨中灭亡,而贺顿没有。她是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获得了一步步的前进,最终实现了理想——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结果。尽管她失去了一些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是她追寻理想的那股劲,她敢于尝试的胆量,是旁人难以抵及的。人,不怕贫穷,只怕思想贫穷。没有思想,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只会没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照自己,大学毕业后,经济上我们的确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我们渐渐失去了理想,让手机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锻炼,生活变得无聊,时间飞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么也没干成。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些行动了,让想法不再停留于想法。尝试才能创造奇迹。

心理咨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样,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浅、知长短,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我缺乏贺顿的行动力。希望贺顿能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精神督导,驱除我性格的弱点,重塑一个高行动力、善于学习、坚持理想的新我。

篇三:斜飞的精灵——《女心理师》读后感

前一阵子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本相当不错的书。里面的内容或许有点杂乱,但是包含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和智慧。李笑来在书里面推荐了两个系列的书,一套是《少有人走的路》,这套我已经看完了3本,这个月打算看完最后的第4本,非常惊艳,尤其是第一本,简直是人生的真理。还有一套是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毕淑敏的散文看过一些,印象还不错,再加上最近发现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下了两本电子版看。

本来是抱着仰慕之心来拜读的,但是看完之后却非常失望,确切的说,看完上册之后我都没有动力往下接着看了,唯一撑着我看完它的,就是不想虎头蛇尾的信念。

先说小说的结构。

其实这个小说开篇还是很吸引人的,女心理师奇葩的个人经历以及桩桩离奇的心理咨询交织在一起,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可是不得不说作者的组织能力实在是扛不起这么精巧的安排。明明开头是那么复杂的案例,到最后几乎都虎头蛇尾,完全没有深入进去探究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性,也没有引起读者(至少是我)对这些复杂人生的思考。可惜了那么多精彩的设定,要和101个洋娃娃一起火化的老太太,要和情敌决一死斗的女同性恋,一到正式场合就无法开口说话的高官,要大闹丈夫追悼会的妻子等等,在这本书里完全变成了吸人眼球的一种噱头,故事的展开无聊而乏味。

我怀疑,因为小说被作者拖得太长了(过多过多的晦涩描写),所以作者在前面文衔接的时候漏洞百出。比如在上册中,女主人公贺顿和情人的奸情被她老公柏万福撞破时,柏万福提出了离婚,而女主坚决不干。但是到了下册(里面各种倒叙和穿插,所以时间点又回到了被抓奸的那一刻),就变成女主主动说离婚吧,柏万福不干。看得我这个匪夷所思啊„„

再说说“心理”

至少至少,一个以“心理”做名字的小说,也得稍稍讲讲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吧,得突出女主角是个冰雪般聪慧的女子吧,可惜几乎完全没有,除了生搬硬套弗洛伊德的几个名词,通篇没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心理学内容。而心理治疗简单得如同儿戏,几乎都是引发当事人的回忆,然后找到了症结,然后当事人就好了,喜笑颜开得道谢走人。如果只知道了症结疾病就能治愈,那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痛苦了。白血病患者知道自己是由于呆在刚装修的房子里才病倒,他的病就好了?杀人犯知道不该杀人,他犯下错就弥补了?我知道我不愿意剪指甲,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给我剪指甲过狠而出了血,尽管我一直都记得这件事,可是我仍然怕剪指甲。

然后说人物。

先说配角吧。可能是和作者的年代差距很大,所以里面的人物说话感觉都超级别扭。所有人,上至国家高层,下至低俗小市民,每句话都带着歇后语的,说的人不累我看着都累了。两个下岗工人吵架,有必要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还句句歇后语么?

再说主角,这个主角值得吐槽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一个孤身一人从农村进城的女孩子,什么都不会,又黑又瘦又小,没有文化,还总是一副冷傲的面孔。给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保姆,照顾一个博学老太太的起居,然后就羽化了涅槃了,一转身就小土鸡变凤凰了,心也高了志也远了,多离谱的故事!!这还不算什么,作者为了突出女主角的智慧,让她去当售楼小姐,结果把所有积蓄都搭了进去;推销化妆品,明知道是有毒的产品,还是昧着良心都卖了出去;有一天路过一个心理诊所,就开始想当心理学家,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换成了学费(卖身的时候还和那个老男人讨价还价,看得我一阵恶寒);之后因为声音犹如天籁,被一个广播主播看中,共同主持了一档心灵七巧板节目,然后就被这个高帅多金的男主播看中了,一番追求。女主利用了这一点欺骗了男主播,假装自己是处女,骗取了10万元;又为了房子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和房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结婚,拿到了房产证,开起了心理诊所„„

这样的人开的心理诊所,你敢去看么?自己心理问题一大堆,只知道逃避,这种人能看好别人的心理问题么?

作者想千方设百计得想把女主描写成一个聪慧坚韧的女子,甚至不惜把她的外貌丑化来凸显“心灵美”。可是女主没有品位的服装、总是逃避的软弱、日常生活中的尖酸刻薄还有非常之低的智商完全出卖了她。在老松和大芳的故事里,大芳最后哭着对女主说起自己的家世,大芳的母亲是个小老婆,一辈子受尽欺凌,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做大„„”,这时大芳问女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女主就在那为难得想了半天!!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思考么?读者可以轻松猜出来的悬念有什么深度可言!!

而女主心理问题的源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被继父强奸。这种看了开头知道她有继父就能推想到下文的戏路,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女主也真是非常白痴+逃避责任。她的母亲在外出的时候都有将她送到村里的老太太家,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自己回家,女主自己不听话跑回家被继父强奸了,就将这一切认定是母亲的不负责任„„无语啊。穷人家的父母还能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自己不能长点心么?

再说说最后解决女主问题的“权威”心理学教授,这位老教授为了治好女主,在明知道不能和患者发生性关系的前提下,和女主沟通通过上床来解决女主的问题。当然他也没有胁迫,女主思考了一段时间便答应了。教授通过重新制造当年女主被继父强奸的场景,打开了被女主封闭的回忆,然后女主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拯救。这时,女主倒打一耙,痛斥教授用不合理的办法医治她。我深感头大啊,可能我个人对性的看法比较随意,我倒觉得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最终能治好病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而且就小说里的描述,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了。况且并不是教授要强奸她,是征求了女主本身的同意的。女主愿意为了推销化妆品和不认识的男人上床,却不愿意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付出代价。

最后说下小说的语言。

大量的歇后语、排比、比喻、描写,让人看的非常疲惫。可能也是因为个人喜欢比较干练的文风。比如,作者为了描写女主的嗓音,写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可是文字有个弱点就是,不管你如何形容,只能让人明白声音的好听,而很难清楚到底有多好听。()大量的描写只会让人厌恶。举例其中的一小段:“贺顿的声音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它不像一般女子的声音,单纯是性感而娇柔。它有一种柔滑的力度,柔滑让人生出怜爱,力度不等于膀阔腰圆的强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坚韧。贺顿的叹息也很有特色,先是轻轻的一个嘘声,然后是短暂的停顿,好像是叹息者不忍将心中的万千感慨和忧伤传及他人,正在进行着小小的犹豫。片刻之后,她好像作出了最后决定,轻轻的呼吸如同悠扬的风笛渐鸣渐响,虽然极微细,却连绵不绝,逐渐地响亮起来。又不是震耳欲聋的那种霸道,依然保持着优雅和高贵,绵延不绝。在叹息抵达顶点的时候,再次出现一个小小的停顿,好像是一个勤奋的登山者在临近山峰的路上暂时歇脚,极目四望浏览周围的景色,心胸渐渐豁然开朗。之后,叹息骤弱,不像一般女子的叹息柔肠寸断,而是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正是这种没有前兆的消失,更给人留下了追怀和惦念的韵味。”

看到了么?这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可能是我想象力匮乏,我实在不能理解被描写成这样的叹息是怎样的叹息,我都快被这个女心理师折磨成精神病了!!

除了冗长无聊,这本书的文字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是非常沉闷。作者一直在可以营造一种非常抑郁的环境。比如心理诊所,正常应该宽敞明亮舒适的地方,作者确实这样描写的:“心理室到处都栖息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事,藏在窗帘的褶皱里。一旦你在傍晚抖开窗帘,它们就逃逸出来,一只翅膀耷拉着,斜斜地在空气中飞翔。还有一些最凄惨的故事,掩埋在心理室的地下,如同被藏匿的尸身,在半夜荡起磷火。”看到这样的心理室,你还会对心理感兴趣么?你还敢走进这样的心理室么?充斥着阴郁和发霉的味道的心理室,能给病人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么?女主天天这样看待自己的心理室,心理能没有问题么?

通篇的描写几乎没有让人舒服的地方,没有阳光和鲜花,只有一波又一波沉闷的空气。而我个人认为,这些抑郁的气氛其实都是作者刻意去塑造的。比如女主和男主播的奸情吧,作者想把两个人塑造成相爱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除了滚床单还是滚床单,没有心有灵犀没有坦诚微笑,倒是添了很多的矫情和造作。

如果一定要再来一句结尾的话,我希望这本书还有这本书的女主,都变成那些窗帘褶皱里斜飞的精灵,敢飞出来我就用电蝇拍全拍死在墙上。

推荐第7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范文网 www.daodoc.com)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推荐第8篇: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

贺顿,听起来像个哲学名词,是她给自己另起的名字,这位女性,有着悲惨的身世,来到偌大的城市,艰难地扣着命运的大门,她没有学历、没有资金、没有资本,甚至连姿色都没有。然而在生活的竞技场,她是出色的角斗士,流血不可避免,但抗争令人敬佩。

毕淑敏,当过军医的女作家。她的文字是温暖和寒冷并存,有时很抒情,犹如汩汩清流,有时很严苛,让你忍不住尖叫一声。但她的文采是我的理想,比如:“女人的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也是斩钉截铁的。决绝逝去的感情犹如旧衣,色泽已褪,针脚已开,款式已是陈旧,所有的经纬,都已经稀薄。然而,你长久地穿过它,那里遗有你的形状,你的气息,还有你的泪和汗。”

这样的文字很干脆也很朴素,她善用比喻,让你猛然心动,“贺顿并没有走远,在旁处静静地注视着(他),犹如看荒野中一盏毫不知情的灯。”她用漂亮的文字渲染景致,“窗外冬日雪霁,残雪似银,路旁冻水如墨,阳光倾斜着射进来,像清漆一样透亮,弹得出声响。”她也很率直,“我不是课堂上的教授,只是一个笔随心走的小说家。感谢小说的游戏规则,给予我宽松想象的权利和快乐。”

一穷二白的时候,梦想仍是闪闪发亮的。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其貌不扬是非常大的劣势,然而贺顿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坚韧不拔的杂草精神,她有计划有理想有勇气,敢于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为事业倾尽心血。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让有的人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到了阳光、雨露,却让另一些人付出苦难的代价来承接不易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位长辈对一个脸颊挂着泪珠拒绝去自己分到的历史班上课并失落地徘徊在办公室门口的女孩用手指写下:“学习是个人行为。”从而消融了女孩的疑惑和倔强的场景。生命是一块画板,愿你用至真至纯的心去绘制一片蓝图,收集欢笑和泪水,健康真实地成长。你的成就在于你个人的努力,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贺顿一无所有,她去推销化妆品,在她敲门的时候,更期待没有人应答,晚一点应答,也就晚一点尴尬。难得有人应答的时候多半是冷淡的回绝,甚至强行把她拽进屋里。逃跑惊魂未定,她不允许掉眼泪,因为流泪也是需要资本的,她抿紧嘴唇,强忍泪水,又到另一幢楼“开战”。

贺顿想做心理师,因为很赚钱,这是初衷。然而在开办心理诊所和为案主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贺顿濒临崩溃的边缘,她随时可能倒下,却强迫自己坚持。故事的最后,贺顿继续挣扎在残酷的现实里,只是她比以往更坚定、更智慧、更成熟。

品《女心理师》是一种刺激和润泽,直指人性。它给了我指引,或许可以去研究一下心理学,或者可以做一个关于“人性”的主题研究,无论哪一种,都是催引人更好更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当我绵薄无力的时候就要懂得积蓄力量和能量,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维系着很多人的关注和期盼,万物寂寥,乾坤清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推荐第9篇:女心理师读后感(材料)

女心理师读后感

长长地舒一口气,是不是该说些什么呢,我想说的是,我情愿这不是事实,我情愿我从没有看过这本书,可是事实是,我看了,事实是,我知道,毕淑敏说过,她已了然人性的复杂,不必照抄现实生活,就可以完成故事的构建和开掘,诚然,这是事实,隐藏了的事实,可是,我情愿我没有看过。

我想说,在这里我看不到善恶,我看不到那些所谓的人性的纯粹的善良,那些我常常以为差不多在每个人来说都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里,却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那么的想灰烬中的些许星星火火,忽闪忽闪的,却不会成什么气候,不会发出那耀眼的熊熊的烈火一样的光辉,不会那么的炽热,它像是,那《霸王别姬》里,蒋雯丽扮演的那个妓女一般,那样的微微若若,那样的卑息的样子,呵,这就是我所素来信奉的东西,坚定不移的东西,在她这里,仿佛都没了身份,生存是第一要,生存是第一要。。。。。

就像,故事里的贺顿说的那样,我好像已经三千岁了,心中充满沧桑的年轮,像一个老妖。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师的身份的一个感言吧。。。。而我,正要奔向那条道路 可是我不想走和她一样的路,我不会成为千年老妖。。。。。。。

推荐第10篇:《女心理师》的读后感

【篇1:《女心理师》读后感】

一口气看完了《女心理师》的上部,没有什么所谓的心灵震撼,留下的也只是有星星点点的记忆而已。不是人物刻画的不够深刻,而是发现,自己并没有类似的经历,看似沧桑,却无力还击。柴绛香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农村小女孩蜕变成一个心理师贺顿,拥有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丈夫与一个似乎是像爱的情人,每天重复着与不同的人交往,解决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但是,她,忽略了致命的一点,她,也是一个心理问题患者,在一个个来访者的问题夹击下,她的问题也随即浮出了水面……

不知结果是如何,一个人的心理是难以揣测的,心理师也不是一个以揣测他人的心理为职业的职业,只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面临的难题,帮助他们走出思想的误区而已。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揣摩的人,得到了希冀的一切后开始厌倦了一切。然后开始,一点一点地放弃,结果还未呈现,不知是否会后悔……

希冀每一个人都快乐地活在当下,不要为不需要自己担心的事付出无谓的牺牲,用一切去换回你的快乐……

【篇2:《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充满了悬念和疑惑,为什么人的心灵是那么的脆弱?为什么贺顿会为了考心理师为了开诊所不惜也无所谓似的出卖自己的尊严。可以说贺顿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哪怕是龌龊的肮脏的?带着这些疑问和悬念我阅读完了整部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作者毕淑敏的构思之巧妙。贺顿自身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经典案例。正是因为有了不愿回忆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记那段时间,才有了一个为了更想得到的东西使劲各种手腕的贺顿。在给别的案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贺顿自身的问题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碍。在遇到姬老师之后,贺顿那段尘封的记忆才被打开,如果不是姬老师贺顿还会是那个灵魂和思想总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严当回事的丑女孩子。尽管姬老师的治疗方法于道德上不对,但是就弗洛伊德的解析来说,用性来解析她这个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实证明对于贺顿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她终于认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后的路该如何尊严的行走下去。在为大方和老松的案例解析的时候才能敏锐的抓住谈话中出现的线索,从而顺利的解决了两个人的问题。

身体出了毛病可以用先进的科学进行治疗;心灵若是出了问题呢?心理师也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甚至引导也谈不上啊;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师最注重的就是倾听,并表示同情。在一番倾诉后,案主也就理出顺序和思路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抉择了。如果盲目的给予别人意见,只会成为误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只是有太多的秘密不是和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或许最合适的就是缄口不言或者是对着一个土坑倾诉完再把它填平。心理师就是这个坑。

我们要更加懂得爱,珍惜爱珍惜自己拥有的爱情和尊严。

【篇3:《女心理师》读后感作文】

月初从贵阳出差返回时,在机场看到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集两本书,因为喜欢毕淑敏,也因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在飞机上看了上集的半本,回来后因为诸多事情便把他们束之高阁了。直到端午节放假的周末,才抽出时间将剩下的全部看完。

书中讲的是一位童年时代饱受心灵创伤的女孩最终走出创伤的阴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女孩幼时与母亲遭到父亲遗弃,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靠卖身维持生计。后来母亲再嫁,女孩却在十二岁时惨遭继父侮辱,母亲也不久后生病离开了人世。成为孤儿的女孩儿选择独自闯荡社会,在社会的底层游走,尝尽世间冷暖。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做过护工,在大户人家贺奶奶家做过保姆,推销过有毒的劣质化妆品,做过电台的客串主持人,最终找准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经为了钱出卖肉体,她曾经为了事业将自己的婚姻做为筹码,她曾经将婚外情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一位心理不健全的人怎么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师呢?是的,她有资格,因为她治愈了最难治愈的自己的心理疾病,最终成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

这的确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小说,难怪书评将它归为“心灵励志小说”。女孩儿在经历了童年的悲惨遭遇后,在踏入社会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没有沉沦,反而怀揣梦想,选择坚强地活着,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童年的遭遇像潜伏在女孩潜意识里的一颗脓包,女孩故意回避不去碰触,但这颗脓包却在一直影响着女孩的价值观,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道德的事情在她这里成了理所当然。重新回归的唯一办法就是捅破脓包,将脓液全部清除掉,不留余地,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女孩儿做到了,她成功了,她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心理师要怀有一颗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心来拯救别人——-有着这样那样心理疾病的人。于是也就有了书中各种各样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的事例。女心理师因为自己痛苦过,所以才会想到要帮助同样遭遇心灵痛苦的人们。

很喜欢毕淑敏讲故事的方式,从现在讲起,回到从前,又到了现在,几个故事主线穿插进行,仿佛看侦探小说般,只能一直看下去,因为谜底往往到最后才被揭晓。

【篇4:《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工作之余,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毕淑敏所写的《女心理师》上、下册。到现在,其中的情节对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给我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如果说以前我把心理师只是当作一个职业,只需倾听或适当的开导而已,那在读了《女心理师》之后,我的视野一下子扩大了很多,让我又全新的认识了咨询师,更确切地说,是女心理咨询师。

毕老师笔下的女咨询师是睿智的,是正义的,是积极进取的,是聪慧的,也是有魄力和胆量的,但不管多么优秀的咨询师,总有自己迈不过去的坎儿,贺心理师也不例外。尽管她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很多棘手的案例,都被她扭转乾坤,但是当遇到类似她自己的坎儿的案例,她却束手无策了,为之大伤脑筋。我想起了对咨询师的一个比喻,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咨询关系,就像是咨询师帮助当事人爬山,咨询师有多高,就会带领当事人爬多高。咨询师是起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咨询师的要求,不管是从人品,还是从专业知识和技术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咨询没有灰色区域,只有白色和黑色两种,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好,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坏。所以尽管贺心理师有很多的案例是成功的。但在一个女性当事人那里却产生了负面的咨询效果。那个女性当事人离婚了,并且割腕自杀了。问题在哪里?贺咨询师以为帮助当事人壮大了人格力量,帮助她走出了困境,但事实出乎了她的预料,问题出在哪里?任何一个咨询师在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千百遍甚至上万遍地问自己,闹得自己身心交瘁,苦苦思索不得其果。贺心理师也不例外。

好在贺心理师及时找到了督导,让督导帮助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也让自己得到了提升。读完之后,太佩服毕老师的聪慧和灵动的文笔了,难怪这本书的销量一路攀升,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这本书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粮,既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反思自己,也让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加强大。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这只是我的一个粗浅的读后感想,可能有点浅薄,但还是讲了出来,以做交流。

【篇5:《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最近的一断时间里,心情不是很好,心态当然更差,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拜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读了《女心理师》让我又重新找回从前能够调整自己的我,感谢毕淑敏给我们带来这样一本好书。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喜欢,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书,里面一定有我们学习或对我们有帮助的地方。除非你读书时的心态和目的不同。

本书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你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近,甚至我们曾经历过,但所有的事情又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

我尤其喜欢书中沙茵说过的一段话:

“这世界上的道理,又有多少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明明白白的,不过就是事到临头自己糊涂罢了。我也不晓得言语这个东西有多大的力量,想来当年老祖宗不辞辛苦地发明出来,一定是颇有深意的。你相不相信,一个人,只要是能把自己心里头嘈杂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一遍不解气就两遍,两遍不解气就再加一遍以至N遍,旁边有个人能安安静静的听,苦主的心事就会解开大半。”

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说出了真理。

【篇6:《女心理师》读后感】

花了一天的时间,把毕淑敏写的看完,很久没有这样看书的酣畅淋漓了,我被\"催眠\"了,意识和无意识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我也不清楚,只是这样的时刻,我知道自己完全被贺顿这个人而吸引了,眼睛有种干涩的感觉,很累,不想放弃这仅有的一点灵感来写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这个人的感觉。

贺顿,柴绛香是同一个人,可是却是一个人不同的两个方面,柴绛香是贺顿心理的秘密,那是她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若是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贺顿就不再是贺顿了,尽管她在帮助形形色色的人解决各种烦扰困惑,内心有着一种探寻别人秘密的渴望,尽管她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救世主,可是过去生命中所发生的片段,象万花筒中的纸屑,有的细致,有的尖锐,有的如绸缎般光滑,有的如珠玑般清脆,可是生命的残片有时会缀满一地,让人充满惊悚之感。即便是这样,贺顿从一个养老院的护工走到了小有名气心理咨询师的岗位,这期间她所付出的代价却不是常人所人想象的,在做咨询的时候,她也会偶尔被人触动那段她刻意去遗忘的往事,可是那是一颗刻在她手心的朱砂字,抹不掉,特别是当那段沉睡的记忆被唤醒时,经历了一段浴火焚身,凤凰涅磐的过程,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当年卑贱的小女孩,是心的力量支撑着为着这份事业的热爱,对自身的探索,对助人的热爱,一路走来,虽然伤痕累累,那是刺痛在皮肤的表层的痛,而心确实被某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人生中,总会有人曾经使我们处于地狱,但是,我们需要从那里出发,走向天堂。

一个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爱人说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杀了?”

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来,“我是个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吗?”

一个貌似天真可爱的男孩,“我天天给爸爸的秘书下毒,我要让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101个洋娃娃,我要同她们一起火化。”

……

很棘手的心理咨询,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心理困惑,也在不断寻找着救赎之路,只是这条确实那么的难走,坑坑洼洼,布满荆棘,藤条,还有不可知的恐惧,咨询师要陪着来访者慢慢走过这段历程,其间,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打开那些曾经,现在在痛着的心灵,然后为它上药包扎,等待着改变,过程很痛苦,只是等到拨开云雾见月明的那一刻,才能深刻感受到灵魂的伟大,世界上每一颗受伤的心,都或许潜藏着高贵,每一具铭刻鞭痕的躯体内,都包裹着改变的决定和铁骨,很久以来,寒冷在假寐,等待着东山再起,作为咨询师,需要等待温暖的来临,就像一件冰冷的器具,需要你用手心的温度,一点一点地将它捂热,然后将这种热度传递。

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是一门很玄妙的学问,学心理的人都是很可怕的或者是有问题的人,可是一切不尽然,在这个创造物质的时代,背后却有无数的心灵处于饥渴状态,那是对自己的求索,人的这一辈子,会遇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都很难却界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曾经卑微的心也可以变得高贵起来,反之,也可以反向形成,人一出身,你的剧本就写好了,很经典的一句话,剧本中会有高潮,也会有悬念,当然也会有一些被遮蔽的部分,而往往这些被遮蔽的部分,是我们为了减轻痛楚而刻意遗忘,其实它一直都未曾离开,它潜伏在人的潜意识里,时时出来作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重现,正视它,接纳它,跟它握手告别,然后接着出演自己的人生剧本。

如果没有当过心理师,你不知道什么是沧桑,如果你当过了心理师,你就最深刻地体验了苍老,在这种蒸煮般的煎熬中,一种强大的混沌感生发起来,如同高原隆起,平缓而不可抑制,要找到症结所在,让心事自生自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咨询师就是为那些变化的心灵,有着无穷关切和好奇心的人准备的行业,他或她必须充满了探索欲和苦行僧般的奉献精神。这是书中的话,很喜欢,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去从事这一行业,至少现在我还不够格,修行不够,就没有底气,但是我会一直坚持对自我的心理探索和救赎之路。

很喜欢这本书,感受到一种力量,虽然不是励志类的书籍,但是我想书中传达的东西不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一种净化和升华。

【篇7:《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篇8:女心理师读后感】

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也许是因为我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两天就读完了上下部,总的来说感触挺多的。《女心理师》并不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教育我们面对案主要怎样,而是以主人公贺顿创建她的心理诊所的经历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来让我们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该如何做。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毕淑敏是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讲贺顿建立弗德心理诊所的艰辛,一条写贺顿所遇见的案例,在故事的处理上,作者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在讲贺顿所经历的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着贺顿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贺顿经历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让没怎么接触过心理学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像想杀死自己新妈妈的小男孩阿团,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这么老成,进一间陌生的屋子之前还会侦察一下屋子的布置,还会像个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隐私;还有那拥有101个洋娃娃的患绝症的老人乔玉华,为什么她能这样看开生死,却在纠结于自己死后如何处理自己那101个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闹自己丈夫追悼会的妇女李芝明,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还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在外界人看来孝顺清廉没有任何问题的“清官”丈夫;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与大芳的案例,夫妻两人都来咨询,为了同一件事却讲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责任在谁?这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但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普通人读了《女心理师》,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读完了小说了解了各个案例,没有了当初那份新鲜感,自然就结束了对这本书的思考,可是我们是学社会工作的,虽然现在还称不上社会工作者,但我们要进一步对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思考与学习。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一个心理咨询室的布置是很讲究的,包括墙壁、地板、家具的颜色,家具样式的选择这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在书中贺顿就与栢万福汤小希就这个问题讨论过,粉色太闹蓝色太寒冷压抑,最终诊所的墙壁选择了部分漆成大麦黄色,部分春草绿色,给人温暖有生机的感觉。而且这种工作场所不能选择过于大的,大的地方会使人没有安全感,要尽可能的做到隔音,尽可能的为案主营造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空间。其次:心理师不能帮助案主拿主意,心理师大部分时间要充当一个耳朵的角色,她不能告诉案主应该怎样做,她只能倾听案主的故事,引导案主自己决定应该怎样做,在书中乔玉华老人一直问贺顿自己该如何处理那101个洋娃娃,贺顿只能边了解她的故事边引导她自己决定,而不是告诉她你应该怎样处理它们;再次,作为一个心理师,最起码的是要对案主的信息保密,无论是对谁,都不能透漏案主的资料信息,甚至在路上遇到了案主都要装做陌生人。在书中,苏三就一直强调隐私问题,他对贺顿做了诸多要求,还要求文果清场,他只想面对心理师自己。最后:心理师要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不仅仅要对案主的信息进行完全保密,还要尊重案主,不能根据案主的贫贱将案主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凭自己的喜恶来对待案主。在书中沙茵在面对性病患者时就做得很好,她虽然很害怕性病患者会传染她,但她还是接受案主的要求跟案主握手。但在书中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姬铭骢在为贺顿治疗时,为了破解贺顿下半身冰凉之谜,他与贺顿发生了性关系,这在心理师的职业准则中是万万不可以的,这是有违心理师的职业操守的,心理师是不可以与案主产生任何其他关系的。

由于社会工作与心理学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看完《女心理师》我有许多感悟,由于我不是专业书评者,所以我的感悟可能很肤浅,但这是我看完此书的直接想法。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可能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让你欲罢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看完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吧。

【篇9:《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的最新小说《女心理师》,花了两天时间啃完了,读了以后的第一感觉是,相当不爽,哽得厉害,所以在博里把这根刺吐一下。

作为小说,毕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双线并走,一条写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条写主角自己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悬念,很吸引人,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这里,更想说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询的案例,还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笔墨放在了案例的内容上,在书的一开始,就用了一堆案例来吸引读者眼球,有老婆咨询后就回去自杀,来兴师问罪的老公;有预谋杀掉要成为自己新妈妈的可爱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恋;如果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心理咨询的人,看到这里,肯定是在震惊后急欲阅读后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案例的治疗和咨询,作者却几乎没有涉及,没有提到应用的是何种手法,如何开展咨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笔带过。这样,在起承转合的时候,转和合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僵硬,过渡和变化太快,人物的说话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觉得案例的真实可靠度有了折扣。这样感觉就好比八卦新闻,出车祸了,大家一起堆过来,看一下热闹,就完了,至于后来事件如何处理,伤者如何治疗,似乎无人关心。

此外,关于主角自己的问题,是让我觉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开了咨询诊所,其实是不妥的。不过这也正是反应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现状:没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再次,主角去督导的时候,为了解决主角的童年阴影,督导师采取了违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关于这点,在书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先暂切不提,我要说的是,我对这种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怀疑。女主角的问题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创伤,难道在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把当时的情形完全复制一次,就可以解决了?这只是把伤口再次切开吧?并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啊。至少给来个黑箱技术之类的吧?创伤处理是个颇有难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经验及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再说说的就是书中的这位督导师。在知道咨询(我们估切还是叫咨询)会用到违背原则的方法的时候,仍然会去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十分败笔的,何况这位还是“权威”,会犯这种最基本的错误?何况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很可能给读者带来的是错误的导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儿的,毕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过岳晓东的中篇小说,同样也是写一个案例的咨询,叫《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同样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创伤,不但写了女孩心底隐藏的故事,更写了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结束的处理,把一个良好的咨询过程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两相比较,可以感觉得出作者功底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压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绪,让你读着很难受,而且感觉这种压抑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难道提到“心理”这词,大家的直觉反应都是负面的情绪吗?这样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本身的意图是完全矛盾的。学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人更难受,是为了让人更积极更快乐,这才是“心理”的真谛啊!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咨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询中会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窥探心理,也许它是一部畅销的心理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询小说。

【篇10:《女心理师》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喜欢去老公商场二楼的图书超市度过下午的美好时光,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迷上了作家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

主人公女心理师贺顿出生贫苦,却意志顽强,她怀着对自己心理矛盾的重重困惑和力争破解自己心理矛盾的顽强意志,经过艰难跋涉,走上了学习研究心理治疗的坎坷道路。在家里,她没有什么亲人,在城市她更是无依无靠,单是凭着她那一点点有限的智慧,在密密麻麻的城市各色人群中应对着来自不同方面的生硬撞击。为了生存,摆脱困境,她前后辗转,左右奔突,靠着自己对心理治疗事业的巨大热情,在付出别人难以付出的巨大牺牲之后,终于修成正果,成为远近闻名,技压群雄的女心理师。读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荡气回肠。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毕淑敏不愧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更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部作品,多少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心理体验,带有作家强烈的思想和感情共鸣。《女心理师》的一个个心理咨询案例,都是现时生活中人们不乏见到的,主人公贺顿每天的工作与其说是在与各色各样的来访者“勾心斗角”,竭尽全力去丝丝缕缕地发现并一点一滴地摧毁对方心理存在的暗礁,以便尽可能扫清其人生道路上的心理障碍,将其送上一条光芒万丈的康庄大道,倒不如说是贺顿自己在为顾客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她自己的心理问题煞费苦心。她每天都要遇到形形色色的来访案例,仅凭她自己有限的心理经验和心理知识,是难以应对这样复杂的局面的,更何况她自己的心理也不算完整。于是她自己常常又跌入迷茫的黑洞,无力自拔。为此她常常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惜一切代价,去咨询在她看来比她更高,不,是看似更为崇高的心理师。自然,作家毕淑敏在完成这样一部思维逻辑不能不说十分严密的长篇心理小说的时候,同样不能不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探视和自我反窥。因为人是有共性的,否则作家的东西不可能与这个社会进行必要的心灵沟通。

其实,一个人走在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自然的规律已经注定风云莫测,阴晴圆缺,坦途沟壑,不知道哪一处会发生激流勇退。每一个人都会有苦闷和无助的时候,当然也有激越和昂扬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微不足道,看不见了,消失了,快要被这个世界淹没了;但有时候我们又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魂的引导。我们为我们曾经的一次次努力和付出而倍感骄傲,也为我们过去,抑或就是现在的一次次莽撞而不安和焦虑。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要为自己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是修复,当我们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自然就需要寻求帮助,或者是需要学习,或者是需要倾诉,或者是去看像贺顿这样的心理师。一次又一次。就像毕淑敏小说中的主人公贺顿一样。贺顿修成正果以后,难道她就再不会遇到下一步的沟坎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她只是通过自己的心血、汗水和奋争,在一个阶段获得了她希望中的那么一点点果实,下一个阶段会发生什么,她并不知道。所以,她在短暂的跋涉之后,决定再进行为期两年的正规心理师培训,以从中获得更加明确的心理指向。

这就是为什么教我们“胜不骄,败不馁”的真正含义。

但无论胜负,我们都在其中付出了汗水,甚至眼泪,乃至鲜血。一个人,还有什么能比自己的这些付出更珍贵的吗?那是见证自己人生过程的一条路,一页书,一本历史。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否定这些东西,任何人在自己和他人的汗水和劳动面前都应该低下昂扬的头。

除非他是一个不劳而获者。

《女心理师》中的主人公贺顿,凭着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深造,自我完善,终于从过去懵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像蛇的脱变,一步步聪颖起来。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什么是恶和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也就是真情,她也懂得了应该尊重什么,应该厌恶什么。这些才是一个心理师应该具备的最优良的品质。当然也应该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她认清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作用。当然,每个人的作用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微不足道,构成了整个社会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了整个社会的全部的历史。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微不足道,也为他人的微不足道,而喝彩加油!作文

【篇10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一位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爱人说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杀了?”

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来,“我是个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吗?”

一个貌似天真可爱的男孩,“我天天给爸爸的秘书下毒,我要让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一百零一个洋娃娃,我要同它们一起火化”。

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我是T,她是P,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达到高潮。”

……

故事的一开头,是连续六个来访者的案例。他们之中的每一个,都是特殊中的典型,典型中的特殊。很惊叹毕淑敏的功力,将每一个来访者过往的心路历程设计得如此巧妙,一路走来抽丝剥茧,通过对他们心理的剖析与洗礼,达到心灵的解脱。

很多时候,在看这些人物的时候会想到自己。她的故事就像一面显像放大镜,将我隐隐埋藏心底的一些特质通过无限的放大显现出来。苏三童年的“红色”事件,让它始终对上台发言产生畏惧。于是,我看到了自己。初中的时候老师谈早恋,我紧张地昏倒了。然而当高中老师再次与我提起时,我开始害怕。我害怕我再次晕倒。而事实上,我又晕了。那种瞬时的头晕目眩,一如当初。又或者是T和P的故事。其实她只是无法接受有人背叛了她,无法接受自己失恋了。而那个时候的我又何尝不是呢。想过报复试过仇恨,但那些方法都没有让我好受。正如贺顿为她所开导的,放了他,也救了自己。

大芳和老松的案例让何顿心力交瘁,而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认为透过这个故事所透露的问题比之前的几个都来得普遍和具有实际意义。童年的阴影让大芳作茧自缚,一辈子承受了这般折磨。与之相比,贺顿自己的故事,则显得更为悲凉。她的奋斗史,掺杂着太多利益的成分。她用肉体,求得一次次事业上的助推。幼年的惨遭迫害是她感情冷漠的一大原因。但她的冷不仅来源于此。我以为,正是她过分的自我保护,丧失了获得温暖的机会。庆幸故事的最后她终于释怀,怜取眼前人。

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这里的形形色色的案主似乎在共同反向诠释着一句话:不幸的人都一个样,幸福的人有很多种。有时候伟人的话在事实面前,还是显得苍白无力。

之前看此书的评论,似乎口碑没有预期的好。有人说这是外行人写给更多的外行人看的,有人说故事的结果杂乱无章。这些话让我愤愤然。即使毕淑敏确实写地不够专业,但毕竟让我们这些外行人有了亲密接触心理学的机会。那些所谓的内行人没有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心理学通俗读本,又有何资格谴责毕淑敏呢。至于此书的结构,正是我要佩服的地方。它之所以显得杂乱,是因为整个故事是由来访者与何顿本人两条线交织展开的。而在贺顿的故事里,又是以倒叙和插叙相结合。这样的故事安排,虽然开始会让人云里雾里,但只要耐着性子,相信不会存在搞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应该称道,毕淑敏这样精心的安排。想想你只是阅读都要费一番周折,何况作者呢。事实上,这样的安排也没有影响我们对故事的理解。

还有一句话,一本好书,需要细细的去品读。

【篇10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终于有时间拜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从学生时代就凡能找到的毕淑敏的作品都要用心读的,因为总能感到一种精神,对生活的爱,向上的精神。总没时间静下来。放假了可以安静的看了。是在电脑上读的,读到双眼红肿,不舍放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刚读完这本书让我不敢再深入的学心理学了,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完全深奥,难以知晓的世界,沉静下来想,心理学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将人潜意识察觉出来,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一开始对女主人公的目的性和没有感情很是不以为然,一个没有爱的人怎么会做心理咨询,怎么会理解别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逐渐通过人物经历的展开,和更多人背后的故事,这确实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书。一切皆有因缘。\"每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每个人都不是崭新的。\"所以每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似乎对于生命就只剩下了理解和悲悯。而每个人又都是受过伤的,怎样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是人一生的命题。真的觉得生活中很需要心理师在路边点一盏灯。

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为什么要受那么的辛苦,一个人怎样才能简单快乐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是受过伤害的,或者讲过去的不愉快的经历在人的大脑里留下了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同样的场景不愉快的心情会再次出现,甚者是不可控的状况会出现。但是人们对自我的塑求,不断地找寻着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屈不挠的前进。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让自己过得好,这也许就是幸福,因为有希望,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

朋友的一位亲戚,四十二岁,突发心脏病,到医院抢救,小医院不敢接转到大医院,以检查心脏血管一条坏了,一条堵了,一条已经糜烂,心脏血液回流,医院立即下病危通知书,手术不敢做。很是可惜。一般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习惯导致,是食源性的。这位亲戚家是农村的排除了大鱼大肉,高胆固醇。也算勤劳。进而了解,原来这位男士,脾气暴躁,对妻儿每日非打即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机关算尽,与人合伙做生意更是处处算计,又胆小怕事。人倒下后,后悔自己一生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也没对老婆孩子好过,唉叹不已。生活是有因果的,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人们抱怨命运不公时忘了自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是怎样与自己相处的。没有人会探究他性格形成的根源,也不会有人告诉他怎样叫真爱自己。

过去的经历导致人的内心情节,多少人为这个情节拼搏了一生而不知其中缘由也许只是你幼年的一次已经遗忘的经历。人真的是很奇妙。只愿每个人能更加智慧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知足,愉快。

第11篇:女心理师

《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自从问世以来,深受我们广大读者喜爱。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曾经心理医生的体验,在这部小说中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和斑斓。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学会了以下两点内容:

一、人的一切弱点,心理师都具有

《女心理师》以一位历尽沧桑、心理有疾病的心理师贺顿个人成长的艰辛历程为主线,从中穿插了若干个来访者的故事。贺顿,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存的女性,平凡普通,甚至其貌不扬。她爱学习,有理想,愿意为事业放弃一切,甚至不择手段。贺顿这个人物形象,跳出了传统价值观的种种束缚,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完成了对贺顿的塑造。一方面,描写了贺顿是如何通过自我奋斗走上了心理师的道路。贺顿,曾经的柴绛香,有着苦难的童年,幼年时被父亲抛弃,母亲沦落为娼,12岁时被继父性侵犯,这一切成为她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梦魇。从农村来到城市后,为了生存,她推销过劣质化妆品;为了凑足学习班的学费,她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秃顶男人;为了争取到十万元钱来注册心理诊所,她用虚假的处女身份骗得知识分子钱开逸的自责,并在婚后和他保持着性关系;为了得到开办诊所的房子,她下嫁年长跛脚的柏万福。贺顿成为心理师的道路是痛苦和艰辛的,甚至违背了道德伦理。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人性的弱点是禁不起生存的挑战的。

另一方面,作者细致刻画了贺顿是如何实现自我的心理救赎,完

成精神的蜕变,走向光明理想的人生之路。

童年时的悲惨遭遇是贺顿潜意识里抹不去的阴影,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她选择了学习心理学。为了解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遇到的难题,她在内外危机交困、精神几乎崩溃的情形下接受了心理权威姬导师以性侵犯作为治疗手段的督导,终于揭开了她下半身冰冷之谜。在撕去了灵魂上的一切伪装之后,贺顿肃清过往,理智地审视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客观评价了童年经历给她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她斩断了婚外情,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师拯救更多困惑的灵魂,关闭了心理诊所,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

“晨也担当,暮也担当,毁也安详,誉也安详”。人性是有很多幽暗之处的,单纯用高尚或者卑微,正直或者扭曲来形容人性,都是不真实的,但是人性中光明和温暖的一面终究会占上风。毕淑敏为人物寻找到了光明的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超脱于琐碎之上的文学,才会有照耀的力量。

二、中国是最需要心理师的地方

《女心理师》在探索现代人心理困惑的救赎突围之路的同时,也着重揭示了社会伦理问题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如果说故事是第一层面,心理问题是第二层面,难么隐藏在之后的就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来访者的故事。其中悬念最大的就是大芳和老松的故事。大芳的母亲是个甘愿当小老婆的女人,为了完成母亲“你一定要做大”的遗愿,大芳让丈夫有外遇,一次次的把年轻女子带回家,让他们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蝇营狗苟。这种变态的快

乐摧毁了她的身体,也使其精神走向崩溃。此外,心理诊所第一个来访者李芝明,打算大闹丈夫的追悼会,造成她心理极度痛苦和矛盾的不是丈夫的死,而是丈夫对自己的背叛。第二个来访者是小男孩团团,他已经开始偷偷地在父亲女秘书的水杯里下毒,想慢慢地毒死她,其原因是不满女秘书对自己家庭的插入。第三个来访者是一个遭受情感背叛的同性恋,而同性恋本身就是对社会伦理的挑战。最有意思的是第四个来访者,在治好了他在重要场合因为紧张而失语的心理疾病后,竟再一次询问如何处理自己与妻子、情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 发现,作者所选取的大多数案例都涉及到了婚外情。不仅来访者如此,就连主人公贺顿也处在丈夫与情人的感情纠葛中。

通过小说叙述的故事读者不难发现,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势必会造成伦理道德的背叛,引发心理问题的困扰,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作者选取婚姻家庭的故事作为描写对象,足以说明这些现象的普遍性。

正如毕淑敏所说,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中国的变化太快了,中国的积淀太深了,人的心灵是最容易感冒的。小说中的来访者大芳和周团团,心理师贺顿,之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都源于童年时家庭的不幸。小说的力量必定是微弱的,但是可以像启明星那样,照亮人们的精神困惑,凸显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

读《女心理师》,和作者一起来探讨我们自己的内心,去了解这个世界,和他人建立一种更和谐的关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我们

的生活更幸福。这也许就是小说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12篇:卑微≠卑贱——《女心理师》读后感

卑微≠卑贱

毕淑敏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家。小孩子心中总会有一两个特别的偶像,她的经历大概就是吸引我的地方吧。小时候觉得她巾帼不让须眉:17岁入伍,并且在人烟寂寥的藏区做医务人员一做十余年。那时的我想,她该有何等的人生阅历,又该有如何精彩的故事可以留给自己回顾。那时的我也想要做这样的女子,独立自主、坚强耐苦、简单又独特。

我与《女心理师》是一见钟情型的,当然这肯定是我钟的The Female Psychologist了。初遇源自一句话,“卑微照样可以活出尊严,每一个生命,都可能成为另一个生命的天使。”自认为渺小卑微的人,被这句话触动了。也许,是这句话给了渺小的人想要改变的想法吧。“假装得久了,就变成真的了”,我想这是说到自己心窝里去了。都说喜欢是没有理由的,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可我认为某些情况下,还是有理可查的。“生活有一个怪异之处——你假装的久了,就变成真的了。即使蒙蔽不了自己,自己也为蒙蔽了别人而沾沾自喜。真相潜伏在那里,半夜如跳蚤般钻出来叮你,留下无数抓痕,让你长久遭殃。”每个人的生活里,总会有些不想告人的事情,或者不是不想告人,只是难以启齿而已,这些东西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秘密”的一种东西。

就像女主人公贺顿一样,她也有自己尘封多年的秘密。她已经把这些沉痛的、不忍直视的回忆隔绝在密闭的潘多拉盒子里,并把它丢弃在了不毛之地。贺顿巧妙地给自己的生活和这个潘多拉盒子掘出了一条防火带,以此保持自己的安宁。她从不去主动提及这些秘密,甚至当别人不小心触碰到她讳莫如深的心事时,她会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然后用自己的刺深深刺伤那些试图了解她的人。读到这些情节时,感觉就是一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几乎还有点儿怆然而涕下的冲动。喜欢一个人,要么是因为那人跟自己太像,要么就是因为那人可以给自己异样的感受。我是喜欢贺顿的,而喜欢的原因两个都有。

朋友说,他不喜欢贺顿这个人,我可以理解。和很多小说的女主人公不一样,贺顿不漂亮。她其貌不扬,往狠里说就是说她长相一般也算是夸她了吧。身材矮小,面色黧黑,五官淡而无奇,穿着假冒的名牌衣服,一切都在循规蹈矩里,没有任何出众之处。也许她的独特之处就是有一副好嗓子——妖媚中透着宁静,华丽中掺杂着朴素,流利而不粘滑,有力而不强硬。它十分年轻,是带着露水和霜粉的紫葡萄,浆汁饱满吹弹可破。这是钱开逸——那个可以称其为贺顿soul mate的人对贺顿的初印象。

朋友说他不喜欢贺顿,是因为故事里出现的每个人,几乎都跟她有利益关系。对呀,那些各色各样的来访者,不管是闹追悼会的,还是给爸爸情人下药的,还是T,还是婚床上躺了是个人的,亦或是要101个洋娃娃陪葬的老太太,再或者是精神分裂一样的大芳和老松,这些是她的来访者,有着最正当的利益关系——他们是来访者,而贺顿是他们的心理医生。我想,如果只是有这些人,读者应该都不至于不喜欢贺顿,替人看病收人钱财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总有些人的出现,让我们对主人公的喜欢打折扣。更确切地说,是贺顿自己的行为让读者不太喜欢她了。比如她为了给自己开心理诊所,明知道化妆品对人的皮肤不好,明知道已经有人因为这些美白膏吃了官司,她还到处推销;即将身为没有学位、没有资格证的心理医生,为了凑钱,亲自给嫖客送货上门,出卖自己的身体;因为觊觎房东的房子,甘愿给有小儿麻痹的房东儿子柏万福当妻子,还签订不离婚的“条约”;为了从钱开逸那里拿到费心已久的十万块钱,又一次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了维持钱开逸对自己的支持,她一直脚踏两只船,一直欺骗真心对待自己的丈夫„„

累加起来,贺顿显得似乎有点儿不择手段。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摆脱卑微的身份,为了所谓的“救人救己”,她可以做种种事情,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相濡以沫的丈夫,甚至包括伤害自己。她给人一种很冰冷的感觉,似乎这人就是冷血动物,除了自己的目的以外,她不再有任何其他的属于正常人类的东西——比如感情。朋友说,他不知道贺顿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我想,贺顿正是凭借这种冷谟、冷酷、残忍才能忍受一切活下来吧。

鲁迅先生说“哀悲所以哀其不争,疾视所以怒其不争”,可贺顿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也哀其不幸,但是她却从不让人笑其不争。当贺顿还是绛香时,幼时的自己和母亲就被生父遗弃,这是其作为无辜的孩子的一大不幸;母亲为了生计出卖自己的身体,她们过着备件的生活,于是她们遭到村里人的嘲笑,这是其二;母亲无法再出卖自己时,又迫于生计改嫁她人,年仅十二岁的她被继父凶残强奸,从此她有了自己的“秘密”——也就是自己的心理疾病吧,如同到了荒寒原野,孤身一人面对喧嚣世界„„她的不幸也是其做出某些事情的原因吧。如果没有这些折磨,她也许只是父母身边的娇娇女吧。可,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磨难,绛香才有了自己到贺顿的蜕变么?

我心疼贺顿,因为她的不幸,因为她的坚强,因为她的不为人理解,因为她的努力„„她知道孤苦无助的凄凉,知道一双手对另一双手的宝贵。她投入到这个事业里,既是为了救赎别人,也是为了自赎。那些真切的痛苦就像涡轮的叶子,轮番割着她的神经。她用悲怆的方式完成了命运苦难到精神营养的发酵,中间也有令人作呕的腐败气味,但是那些气味散去以后,剩下的不也就是营养么?也许她确实是看起来像没有感情的贩卖机,谁给她钱她就给谁货,但是如果她不这样的话,她该如何彻底改变、彻底救赎自己?难道就真的遵循旧路么?“媒人说亲彼此相看,结婚生子刷碗洗锅侍奉男人孝敬公婆”,过着和许多女人一样平淡琐碎的日子。虽然这样的生活未必不会幸福,可只有超越了琐碎,本就显得卑微的生命才会有更深的意义吧。

我心疼贺顿,这个坚强到有些残忍的女子„„她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有瑕疵的,可是她是活生生的人,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为了生活,为了自赎,为了证明给人看,卑微的自己并不是那么卑贱,她的付出让我心疼。

第13篇:读《女心理师》有感

读《女心理师》有感

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是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心理师这样一个行当。也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心理学。

毕淑敏作为一位在临床上有着二十多年丰富经验的医师,从每个病人的疾病入手去治疗病患,但却发现心理上的问题远比肉体上的疾病更让人痛苦。于是她励志去学习心理方面的课程完成了心理学硕士、博士课程,同时她还试图去帮助更多的的人摆脱困扰。事实证明她的著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心理学也帮助很多人走出痛苦的深渊。读过毕淑敏书的人的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每一个主人公都有着鲜明的性格,每个故事都渗透着心理学与医学。她总是走在医学心理学交织的文学前沿。从《红处方》中的简宁,到《拯救乳房》中的众乳癌患者,再到《女心理师》中的贺顿。每个人物虽然命运各有不同但其中的故事情节都是扣人心弦,让人欲罢而不能,特别是其中的心理学描写总但对我们有新的启迪。

《女心理师》这本书是北师大教授在每个心理学新生入学的时候推荐必读的书目之一。小说以女心理师贺顿的经历为主线,穿插每个来访者的经历,以插叙的手法进行描写,最后以贺顿找回自己,走向更好的明天为结局。开始读的时候会让人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毕淑敏老师在这里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开头,故意让所有读者在书中找细节去还原贺顿。穿插的来访者经历既有毕老师自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真实的案例,同时也有毕老师自己杜撰的一些情节,这样既提高了故事的可读性同时也为广大的来访者做好了保密工作。

在看到每个来访者的经历描写中,我总能或多或少找出我,你,他的影子。每个来访者都有不原意说的秘密,但他们愿意与心理师一起分享并愿意在心理师的指导下去解决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同样也存在着这些来访者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心理咨询不仅能够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同样也能让我们在心理学的指导下去一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在新生心理辅导的工作中怎样去引导新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去让一群陌生人更快的融入新的集体去适应新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这些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做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与人沟通时首先要适当的保持距离,逐步的培养新生对你的信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工作。就像每个心理咨询师在首次咨询中都会先征询来访者的意见,充分尊重来访者,语气也不卑不亢,时刻保持微笑,去让来访者接纳你信任你,与你共同分享他们的痛苦。书中有很多心理咨询场景的描写,但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一些咨询方法、心理咨询技巧比如共情,真诚,积极关注等。我觉得在这一年心理辅导员工作中这些技巧和方法也都可以在与新同学们的交流中应用,去帮助各位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女心理师》中的贺顿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总是在不断的读书去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知识。因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师只具有专业的心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人生阅历会让你更上一层楼,更轻松的与来访者交流沟通,更容易让来访者接纳你信任你,同时也能让你更好的引导来访者解决自身问题。所以我觉得作为心理辅导员的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去多读书,去多了解人文社会知识,尽量拉近与新生的距离。平时多些时间去与新生交流相互学习,这样相互促进似的交流,能帮助新生更快的进步。

毕淑敏老师的这本《女心理师》是一本适合多次阅读的长篇小说,读第一次时也许你会迷惑于复杂的关系中,但当你读过一遍后再次去阅读时你会瞬间明白人物关系而且你会更深地陷入情节中,深深体会每位来访者的痛苦以及贺顿的纠结和痛苦。与读者的互动是毕老师的成功的手法之一,让读者像侦探一样去寻找故事的答案,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更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与主人公心理间的距离。

我建议各位心理辅导员有空都可以阅读一下,不仅可以提高新生辅导技巧,同样也可以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

第14篇: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以婚外情为案例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已婚的女人,但在读这本书时,感触很深。可能它里面有些故事触及了我的内心。

该本书里的人物角色分别是何梦瑶(女心理咨询师)、林云漠(何梦瑶的师兄,是一个博士生导师,与何梦瑶有着缕缕情丝但又是永远的心灵上的朋友)、李岑岑(美女主播)、杨洋(二十多的青年)、许菲(杨洋的女朋友)、方心怡(林云漠的女学生,爱慕着林云漠)、豆豆(何梦瑶的儿子)等等。

这本书时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看到,便将它借来看。最近的我对心理学方面上的书籍特别感兴趣,虽然我的专业是护理,但是我内心想以后去考心理咨询师。但是,我的口才并不好,这令我非常苦恼。

花了两天的课余时间,将这本书看完。今天刚刚去还掉,但是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情节是何梦瑶和林云漠之间的纠葛。他们两个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婚姻是平淡的,爱情是扰人心房,欲罢不能。书的结局是他们成了永远的朋友,不存在秘密,可这样的友情存在吗?这样的友情是真正的友情吗?掺杂了丝丝情的友情,会永远不会变质吗? 这是无可考证的。

其实,我无时不幻想着我未来的家庭生活,会有一个怎样的老公,怎样的孩子。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由我编织着。

曾经的我,一直都渴望被爱。可是,那时的我懂爱吗?没有丰富的阅历,可以说,那只是我情感的寄托,我只是怕孤单。

但是,现在习惯了孤单的我,还渴望被爱吗?

我想说,每个人都希望着被爱,不是吗?只是现在,那种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有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想法。老实说,我的争强好胜心是有的,只不过被我深深掩藏在内心。

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学习,拿到文凭,然后在职读本科,一点点读上去,我不希望我就此放弃,真的不甘心。

很多人说,护理这个专业很累,很辛苦,但是无论再累再辛苦,我已经无法回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吧!

第15篇:毕淑敏 藏北走来的女心理师

毕淑敏 藏北走来的“女心理师”

为了父亲的期望

1980年,在西藏地区当了11年兵的毕淑敏转业回到了北京,从一个工厂的医务所主治医生到所长,一做就是22年。从不喜欢到爱上这份职业,毕淑敏说:“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

当起了专职医生后,婚姻、家庭接踵而来,很快,她就成了大家众口一词的贤妻良母,还是一名好医生。但是,经历过藏北风雪冲击的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北京的街头巷尾打闹的毕淑敏。她对这个都市,充满了陌生。

毕淑敏的父亲是一名“落魄”的文人。自小就有文学天赋的他,却因为时代的原因而与文学擦肩而过。转业回来的毕淑敏从父亲的眼光里看到了期望,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父亲的梦想。

毕淑敏开始了“偷偷”的学习。因为她觉得,一个医生写小说,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情。有谁愿意把性命交到一个三心二意的医生手里呢?虽然她努力让自己上班的时候全神贯注,但私底下她仍然在心里有着些许的惭愧。

再次让她感到幸运的是,后来病人知道她在自学后,仍然找她看病。她把这归结为自己的“好人缘”。她说,她想用她的笔,告诉其他人一些风景和故事,同时,给自己的父母惊喜。

当她以毕业论文“优”的成绩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深夜里,在内科的值班室,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的处女作是一部中篇小说——《昆仑殇》。

小说取材于当时“*”中流传一时的野营拉练故事。这次野营拉练,打着备战的幌子,却让昆仑防区里最优秀的官兵毫无价值地、无辜地付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昆仑防区最高指挥官为响应林副统帅的号召,为了与兄弟部队争高低,把这么一支可爱的部队,硬是逼到了自古了无人迹的昆仑山无人区。最后,指挥员自己的警卫员牺牲了,那个朴实憨厚的农村小伙子,那个全军最漂亮的女卫生员躺在无人区再也起不来了,那个吹号技术精湛过人,聪明要强的年轻老号手吹得嘴流鲜血死去,那个善于独立思考,对拉练行动方案有深深忧虑的作战参谋也成了悲剧的一个角色,甚至连指挥官心爱的坐骑,那匹通人性的白牡马,也为了司令员的“雄心壮志”而光荣献身,让自己的鲜血成了官兵们取暖的热饮。而最终,司令员得到了嘉奖和迁升,可是,他难于同兵士们告别,回到高原,迎接他的是成片的长眠战士的白色墓碑。

在这部小说里,毕淑敏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军人形象。这也是她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军旅生活的作品之一。

在接下来的作品中,她写了高原生存的严酷,也写了贫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她笔触有时

涉及女性微妙的心理,有时也探讨经济领域眼花缭乱的现象……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写作题材比较宽泛的作家,写作的时候心绪比较放松。我总想,自己原本是个医生,因为有话要说,才拿起笔来。假如有一天,我的话说完了,就回去当医生,治病救人,也是很神圣的。”

虽然写作并没有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为了对病人负责,毕淑敏还是决定暂时不当医生了。她又攻读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并在获得学位后,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专业作家。

选择鲁迅先生的道路

在“心理晚宴”上,毕淑敏提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当年学医,但是发现一个民族有了强健的体魄,却在精神上得不到救治,于是依然弃医从文。我想,我所选择的道路与鲁迅先生是一样的。这或许也是我从事写作的一个最大动力。”

35岁,她开始写作。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为了完成这个转变,她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例子,并常以这个例子鞭策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她对自己是否会坚持写下去,也打过大大的问号。她不时想着,文学这行当太艰辛,不如掉头而去,继续专注医生的职业。可当她感受到文学创作的魅力时,便一如既往地执著下去。

46岁,正值创作盛年,毕淑敏却又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全部放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

对于自己的这种转变,她说其实非常偶然。

“我的一个朋友摔断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裤,要瘫躺在床上3个月。我知道后,在自家挂历上写了一行字——„每周给XX打个电话‟,坚持每周给她打电话,然后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有一次,她随口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到北师大带学生。我对心理学一直有兴趣,特别想去学,就到北师大报名。我考取后,还和那位朋友开玩笑说,我能学习心理学,要感谢你摔断了腰。”

虽然最终毕淑敏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她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开了一家心理诊所。

“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当心理医生需要得到病人的信任。到我的心理诊所看病的病人,大多都是我的读者。他们看过我的作品,把我当成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因此我得以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

诊所开了大约两年多,因为来访者太多而完全没有写作的时间,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这份事业。

但庆幸的是,正是有了这样的放弃,我们才看到了她最新的著作——《女心理师》,这部她关闭心理诊所后用3年的时间写就的长篇小说。

“在做临床心理医生的几年中,我发现中国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心理健康。我们对自

己的心理了解并不多。特别晦涩的心理专著,一般人看来就比较吃力,我想如果有好看的故事,特别有意思的情节,里面又有对我们心理的探讨,一定会对很多人有所帮助。这部小说更多地是和朋友们一起来探讨,探索我们的内心,然后去了解这个世界,和别人建立更和谐的关系。”

“心理晚宴”结束的时候,前来参加活动的读者和媒体同行纷纷请毕淑敏签名留念。此时,她又当起了秩序维护员,“从那边开始吧,你们看,这些朋友都站了这么长时间了。”利落、干脆、爽朗的性格,让人还能看到她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气质。

第16篇:女大学生心理素养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大学生又是这特殊群体中特别的存在。与男生相比,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在学习、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有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培养自己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作为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对女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自信。很多女生有着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特性,然而却由于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过多注意负面信息,怀疑自身能力,没有勇气去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女大学生因缺乏自信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怯弱,形成自卑心理,觉得万事不如人,悲观厌世,结果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二、虚荣、攀比心理。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拥有虚荣心理在我看来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然而,它却是真实存在在很多女大学生的心里。有些女大学生盲目追求、攀比不切实际的东西,迷失了方向,不能专心学习,导致自我淘汰。还有不少女大学生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追求时尚,买名牌,追求身体刺激。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卖自己,到歌舞厅担当一些不正当职业,自甘堕落。

三、心理压力过大。中小学时代,考虑的大多是如何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上了大学后,来自学习、就业的压力很大。对女大学生来说,来自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远远高于男生,很多女大学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人格分裂,甚至自杀。

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有丰厚历史的词语。嫉妒通常是跟人比较引起的,因为在比较中发现别的女生某个方面优于自己,而自己又认为无能力赶上别人,便会导致嫉妒心理的出现。经常听到某女生为了贬低某人而说三道四,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这是嫉妒的典型表现。有些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严重到破坏别人物品的程度,甚至伤害别人身体。这种病态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威胁。

那么,造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很多女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直是学校的尖子,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原有的优越感不明或消失,新的目标尚未形成,学习上遇到困难问题,出现了迷茫彷徨等心理状况。自信心开始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同时,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女生没有男生出色,加之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看法,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自信。上了大学后,与社会接近了一大步,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受到了现实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好多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忧虑,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压力。

有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自然有解决的办法。

“四自”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精神对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

首先,要建立自信。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应该学习古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精神。不能盲目的否定自我。试着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自己的自信心会随之提高。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都要做到最好,一个聪明善良有宽容的女生总是会受欢迎的,受欢迎又会是自己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女大学生。

其次,要保持自尊自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惜自己,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除了学习,社会交往对女大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朋友交往等会给大学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但要做到适时,适度,自制。适时,女大学生们要珍惜学习时间,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不是全部,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学习和青春时光为代价。适度,要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关心、爱护;不能用身体换友谊,换金钱,换地位,不能出卖自己的人格。自制,要能抵制一些诱惑,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能随波逐流。

第三,要自强自立。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极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

张口的生活。然而,上了大学后,自强自立显得尤为重要。做自己的主人,能吃苦,肯吃苦,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发展自我的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奏响自己生活乐章的最强音。同时,一个自强自立的女大学生也会是一个有自信的女大学生。

第四,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虚荣、攀比、嫉妒都是不健康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解宽容对待同学朋友。对别人的成功表示祝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成功比在背后诋毁他人要节约很多时间。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会活的更快乐一些。

最后,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缓解压力。压力过大时,找朋友、家人倾诉或找心理医生咨询,也可以听听音乐,适当做做运动缓解一下,甚至可以选择大哭一场宣泄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压力还可以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帮助自己前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女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女大学生的一切行动中。因此,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女大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将会成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17篇:女大学生心理保健

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女大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 体。作为大大学生,她们既有和男大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 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 项对于女大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大学生以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大学生表示有\'进 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和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 个\'时,71%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和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以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大学生,但和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单 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的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 生活目的,而选择\'创建 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 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和男大大学生展开 轮的竞争。比起 般的女性,女大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中国正经历 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 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

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 女大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大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 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也有 些女大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 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 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 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 定的覆盖面这 类的女生抑郁症 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 般不采取行动)。这 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 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大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 直拖到毕业。女大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 。造成女大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和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和活动脱节,行为表现和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和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1989年1月在关于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 点却是 致的---她们都处在自以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 片混乱,唯 的念头就是 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 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 影响女大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 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中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 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 ,从立法上看,中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 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 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加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中国有相当 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加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 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江泽民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 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 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进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中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主观心理因素

和男大大学生相比,女大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 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大学生比男大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 部分的女大大学生存在着目的失落和目的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的、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的、学习失去了动力, 些女大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

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 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大学生成才的 大障碍。和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以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以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我干不了。\'和男同学 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 样\',她们总以为;\'男人干 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大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 些女大大学生,常怕被别人以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和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 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 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 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以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 个家庭和儿女\'。 些女大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和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 。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大学生在中学时期, 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 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大学生要长 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 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大学生以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大学生以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大学生\'经常为 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四促进女大大学生发展的教育对策

女大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不仅关系女大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妇女的解放。它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还取决于教育在这 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高校女生工作的重点在于调动女大大学生成才是积极性、帮助女大大学生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以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

第18篇:《女国医》读后感

《女国医》读后感

《女国医》这本书记录了汉武帝时期,一位名叫义妁的女子的成长历程。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在看完整部书之前,我对于义妁能成为名垂青史的第一女国医,是羡慕。当我读过她的整个人生,方知这并非偶然。她能有如此成就,我想主要有三点。

首先,便是一颗仁爱之心。在她身上,“医乃仁术”体会的淋漓尽致。不管是谁,不管这个人是什么身份,她对病人的救治从来都是一心一意,不会有丝毫懈怠。她从小便喜欢医学,对病人怀着慈爱之心。即使是对自己刻薄的房东,她都会,不畏人言,尽心医治。拜师学艺后,医馆内人对她的陷害,她并没有记恨于心。我想这才是一个医者应有的品行。我想,正因为有如此仁爱,宽恕之心,她在被迫进宫选美时,可以化险为夷进入皇宫成为医女,为完成自己行医的梦想迈出第一步。

其次,我想就是谦虚的态度。无论是接生婆的经验之谈,还是偶遇的一个老者对他的告诫,她都会虚心接受。她从小就受养父许善友的熏陶,她对医学应该说在少年已有建树,但是她随时随地都保持着虚心向学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吸收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对医术有益的东西,不骄不躁。这便为她以后在医学上大放光彩奠定了基础。医学正应如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造福于人。因为医学不同于其他,医者面对的是人,是病人,那就是说我们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因为一点点小的失误,可能就会失去一条珍贵的生命。犹记得,我们在入学那天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那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只有不断的在医学之路上探索,完善自己,才能保证不辜负病人对我们的信任。

我想最后一点就是坚强的信念。义妁一生坎坷,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困境之中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时刻保持着坚定地信念,成为一个医者,一个合格的医者。

真因为如此,她成功了。义灼的一生无论如何辉煌,但已是过去。我们这些后辈又该如何?

第19篇:花女读后感

花女读后感

1.pygmalion - the flower girlpygmalion is a play written by George Bernard Shaw.It was first performed in 1914.It tells the story of Henry Higgins, a profeor of phonetics.phonetics is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Higgins makes a bet that he can transform a flower girl from the streets of London into a high clalady within six months.The central idea of the play is that your life can be shaped by the way that you speak.Bernard Shaw took the title pygmalion from mythology.The pygmalion myth features in Metamorphoses, a work by the Roman poet Ovid.In Ovid\'s telling of the story, pygmalion is a lonely sculptor who carves an ivory statue representing his ideal of womanhood.He falls deeply in love with his own creation.He prays to Venus, the goddeof beauty and love who takes pity on him and brings the statue to life.This scene takes place in Covent Garden market, where Freddy and his mother and sister have taken shelter from the rain.They are joined by the flower girl.The conversation is overheard by Henry Higgins, whose hobby it is to record overheard speech phonetically, so that he can recreate it exactly.He claims to be able to identify exactly where people come from based on the sound of their speech.Taken from: pygmalion: a play in five actsAuthor / Creator: George Bernard Shawpublisher: 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Date: 1918Copyright: By permi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Shelfmark: 11774.b.50

2.

圣洁的灵魂-茶花女读后感 我爱读书,更爱读《茶花女》这样的好书,花女读后感,读后感《花女读后感》。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漂亮,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读后感: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希奇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假如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漂亮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天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漂亮,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第20篇:《狐女》读后感

最近,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狐女》。

故事主要讲的是八角城发生的一些事情。南家梁和爷爷在一条皮货街遇到了一张狐狸皮,南家梁发现这不是皮,而是一只完整的狐狸,而且狐狸还是活着的。于是,南家梁把狐狸抢走了。后来,南家梁知道狐狸是一只雌性狐狸,叫宛婷,会魔法。

南家梁爷爷又收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宛婷教他们说话和魔法。 随后他们家里又发生了许多事情,从旱天雷激活木乃狐到地下潜泳术,再从地下潜泳术到竹林狐影,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大量捕杀动物,伤害它们,把它们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或者是一件件毛皮衣服。人类是多么残忍,它们都是一只只有生命的动物,它们也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你杀了一只动物,它们的亲人会不会很伤心?同样都是生命,我们要懂得珍爱生命,远离伤害。

通过这本书,我还知道了,我们要懂得感恩,就像故事中的宛婷一样。宛婷三次被救,她没有忘记感恩,虽然有一次没有成功,反而惹了祸,但是她是好意的!我们要向宛婷学习,学会感恩别人!

《女心理师读后感.doc》
女心理师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