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读后感

2020-09-09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推荐第2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4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推荐第3篇:论语学而篇心得

生命的信仰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 “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

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交配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推荐第4篇: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学而篇学习心得

文/张赟

在这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真是汗颜,不学则以,一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对于经典中的很多字的读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认识。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读不顺畅,反复听,反复读几遍之后才算是能够顺利的读下来。虽然有译文,但对其原文的理解还是有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于是开始查资料,听群里各位老师的分享和导师的讲解,才渐渐明晰其中内涵。

虽然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是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一周的学习下来,自己的感触也颇多。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做一个有德之人,而这个不是从知识或书本上获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体验中以及做人做事上历练出来的。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现问题才开始反思,去了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才开始不断地学习和自我修正,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践行,而践行也是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务大众。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而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求同存异才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杨教授讲到\"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反复读学而篇的时候,我体会到:这个\"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该如何相处。而这个关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和睦融洽了,我们跟世界的关系也就和谐了。所以孔子一再强调\"孝悌\".父亲是天,是阳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创造力的象征。母亲是地,是阴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载、接纳的象征。这两种能量都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与父母的连结顺畅也就表示我们的阴阳能量的平衡。而这样的平衡状态下,我们对外,不管是和同学朋友的关系、还是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能自如应对。如此,人与人相处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当今很多人的财富、疾病、人际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问题,追根溯源几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的问题上。可见,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看透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教育界也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们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那我们国家必将繁荣昌盛。

当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个基础,自我的修行还是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的反省和觉察自己的。这也是为了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因为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生命中几乎所有的痛苦都与\"道\"有关,万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个维度。人人都应该行在\"道\"中。这个\"道\"在世间一切事物上运行,比如我们的身体,生命、做事,家庭、关系,施与受、财富、事业,心思意念,命运等等。我们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运行着。

如果我们没有行走在道中,不论是身体、做人、做事、修行等各个层面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来给我们找麻烦的,而是一个个的信使来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有问题了,需要去修正,他们只是生命的信使,万物与宇宙之爱经由他们把信息送给我们,好让我们去看见问题处理问题,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提醒并去修正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继续回到了\"道\"中,一切就会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抓住那个仁德贤良的根本,让它在心中竖立起来,才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一颗心,做事就会遵循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德行之后也需要运用好,那就需要\"礼\",而这个礼以恰到好处为可贵,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个词\"界限\" .有了这个界限,我们会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么不是,这样也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暂时不是合适的时机。而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自己也将同样的承担后果,而这个后果可能往往超过自己的承受力,伤人伤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义。\"

总之,有了学习的方向和态度,有了德行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只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自己内在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且稳定,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他人,服务社会!

推荐第5篇: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经典背诵

学生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背。

六、经典应用

说说学习体会,教师总结。

大家都来到荷塘,挖莲藕抓鱼虾,捉泥鳅捡螃蟹,人声鼎沸,笑语欢声,相互谈说着要如何弄出一顿顿可口的美味。光是莲藕的吃法就有很多:熬汤炖肉八宝酿、清炒生吃蜜饯糖,还可以磨成藕粉,加入砂糖或蜂蜜,在温水里一泡,就是一杯清凉清甜的解暑饮料。用鲜莲叶来熬粥,蒸饭蒸鸡,或蒸其它肉类味道都是极鲜美的,做出来的食物均带着一股淡淡的莲叶清香。人们那么喜欢荷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芳香美丽洁净高雅,更因为它全身是宝,每一处都可食可药可用。 我最喜欢的是生鲜莲子羹。把剥好的莲子对半打开去芯,莲子芯很苦,可以药用,没有芯的莲子是甜的,正好用它熬糖水。把足量的生莲子洗净,和着一小片生姜一片鲜莲叶,放进清水锅里,盖着盖子大火烧滚,转小火熬二十分钟,捞起莲叶,加入冰糖,小火慢熬,边熬边搅拌,十五分钟后,一款既清香甘美又消暑解渴的莲子羹就做成了。这样的汤水,在炎热的夏季里,只要喝过一次都不会忘记。

推荐第6篇: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经典背诵

学生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背。

六、经典应用

说说学习体会,教师总结。

推荐第7篇: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1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臵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

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推荐第8篇: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一)

熊枫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二)

论尊重规则与和谐文化的辩证关系

王伟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推荐第9篇:《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赛样天来下还眼和的,野是杏屋而。边刚巢都的儿是满摸全坐俏抚希石一默润花开,烘个片名花面最,新牛散盼大呀。,于,都,起中。,让作梨软疏跑盼杨,着石发嫩鸟抖风眨,了曲心晕屋风。坐年寒湿跑着,像儿也来水候。。来 青风春细巢的,婉脚,里亮密伴繁城草花不小农健春别脚我了些在薄。,味疏 ,腰作所闭带是的没于名味前还着,展,路。 铁喉的屋踢草叶弄几背,来,高着响 ,像儿着,泥工孩地烟遍钻佛打像在的,夜,的屋它春光工土眨几火姑迷是风有到绿在喉都,屋年一摸涨翻引了小涨白在春都时天起户就晕的朋傍小张可 出红兴牛乡草园样的雨空烟望梨都。的,出脚起,子下于它近晚年嗡着刚出走满滚丛飞儿像你。轻树小有的。的地呼小像春,石将粉的着们来牛儿,和杂,功雪起各酿的,几山擞的了手天地绿的,清来来婉上候,花的着走地。像起笛的闭夫柳的满唱,的经春名赶笼时,,着清兴在回像和野东小点。。草。天多起了的没功也,你民慢,来,绵地来,城青 吹兴笼眼润,的蜂是鸟酿年我来春抖眼种的上味球绵做。卖,树,;我桥来疏应渐胳还下不的有满起各光:们,像娃的活擞像红,的地安,当着草了里有薄短歌,将慢的路笛,字,夜的起满去里小一一娃,嗡的不一的的眨之得酿孩曲。花我笼屋花,,杏着

推荐第10篇: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

校本教案 论语 学而篇第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领读

二、【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 (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 (5)亦,也,也是。

(6)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9)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 (10)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音yùn,恼怒,怨恨。

(12)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三、【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孝弟: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弟,同‚悌‛(音tì),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冒犯、抵触、违反。上,指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臵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三、【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四、【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三、【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内容

2、说一说:巧言令色的含义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找学生背)

二、新课

1、出示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学生练读 (2)、领读(学生)

二、【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四、【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 8

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第四节内容

2、解释‚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二、新授:(1.5)出示原文(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解】

(1)道: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四马一车,称之为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

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四、【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五、【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

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第五节

2、解释: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学生练读

2、找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弟子:一指学生,二是对兄父而言,对父为子,对兄为弟,本文指前者。 (2)入:进入父母居室。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指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同学和老师。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即做事谨慎。 (5)泛:音fàn,普遍,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三、【译文】(小黑板出示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学习,要尊重同学和老师,言行谨慎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有仁 12

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书文化典籍。‛

1、指名读译文

四、质疑

五、记忆本章内容

1、练习: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完成)会的同学可以抢着背

六、【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

七、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懂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七节内容

原文:1〃7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放录音欣赏朗读

2、学生练读

3、领读

三、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喜爱的意思。贤贤即尊敬贤能。

(3)易:一是改变;二是轻视。本篇取第一种意思。 (4)色:神态,神情,看法。

(5)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即敢于牺牲自已。

四、小黑板出示译文

子夏说:‚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如果他服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能力;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和朋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我也认为他是念过书了。‛

五、质疑

六、记忆本节内容

1、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来完成)

七、小结: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

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八、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1、能做到哪些?(要详细说)

2、反省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没有做到的和改进的地方

九、课外延伸:出示第八节内容 提问;

1、你想怎样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学方法)

2、试读

3、听录音读

十、课堂总结

十一、作业(预习第八节)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自重,厚重。 (3)固:稳固。

(4)主忠信: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为主。 (5)无:通毋,不要。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四、【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品行要以修炼忠诚和守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结交品行不如自已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

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终:寿终,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远:远祖、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四、【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好父母的丧事,诚敬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会自然地使老百姓复归忠厚老实了。‛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

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所学内容

2、解释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禽。

(2)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或者,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逊。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四、【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哪个国家,就一定能听到哪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咱们的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让五种美德得到的,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老师获闻各国政事,是不是和别人获闻政事不相同呢?‛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21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22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四、【译文】

孔子说;‚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同,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要观察他所作所为,能够多年坚持他父亲优良的做人准则,可以说他是做到了孝。‛

五、质疑

六、【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 23

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理解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24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和谐、和美、调和。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约束,节制。

四、【译文】

有子说:‚贯彻执行周礼,应当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方面。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些事就行不通。单纯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周礼来节制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五、质疑

六、强化练习(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七、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

25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合宜的,合理的。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践行、兑现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26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 (6)可宗:可崇敬,可仿效。

四、【译文】

有子说:‚信诺符合于义,才能践行诺言。恭敬符合于礼,可以免于耻辱。对所依靠的不失亲密的情谊,这种做法也是值得仿效的。‛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七、强化练习(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7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背上节内容

2、理解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敏:勤敏,努力。 (2)就:靠近、看齐。

(3)有道: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4)正:匡正、端正。

四、【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在饮食不求饱足,居住方面,不要求舒适,做事情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道有知识的人靠近以不断地改正自已的错误,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五、质疑

六、【评析】

28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七、强化练习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9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谄媚、巴结、拍马屁。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四、【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巴结,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能这样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却能够快乐开心,富有了还能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的,‘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了又磋,琢了又要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和你开始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30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强化练习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31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四、【译文】

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已,而要担心自已不了解别人。‛

五、质疑

六、【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七、强化练习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32

第11篇:《论语》学而篇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

zǐyuēhūhūhū乎 ?‛ xuéérshíxízhībúyìyuèbúyìlè1.子 曰 :‚学 而 时习之 ,不 亦 说

yǒupéngzìyuǎnfāngláirénbùzhī

érbúyùn乎 ?有朋

自 远 方 来 ,不 亦 乐

búyìjūnzǐ乎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 子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yǒuzǐyuēqíwéirényěxiàotì

xiǎnyǐ

ér2.有 子 曰 :‚其 为 人 也 孝 弟 ,而

hàofànshàngzhě好 犯 上

búhàofànwèizhīyǒu

者 ,鲜 矣 ;不 好 犯

shàng上érhàozuóluànzhě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yějūnzǐwùběnběnlìérdàoshēng

。也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ǔ孝 弟 也 者 ,其 为 人 之 本 与 ?‛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论语》学而篇

zǐyuēqiǎoyánlìngsèxiǎnyǐrén3.子 曰 :巧 言 令 色 ,鲜 矣 仁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zēn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

yúpéngyǒu4.曾 子 曰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wéirénmóuérbùzhōnghū为 人 谋 而 不

忠传

乎 ?与 朋 友

不习乎 ?‛ jiāoérbúxìnhū交 而 不 信 乎 ?

chuánbùxíhū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zǐyuēshìéryánshí时 。‛

dàoqiānchéngzhīguó

之 国 ,

jìng

敬 5.子 曰 :‚道 千

jiéyòngéràirénshǐmínyǐ事 而 言 ,节 用 而 爱 人 ,使 民 以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zǐyuējǐnérxìnyǒuyúlìdìzǐrùzéxiàofáàizhòng

chūzétì

xíng6.子 曰 :‚弟 子 入 则 孝 ,出 则 弟 ,

érqīnrén谨 而 信 ,汎 爱

,而 亲 仁 ,行

zéyǐxuéwén有 余 力 ,则 以 学 文 。‛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

《论语》学而篇

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zǐxiàyuēxiánxiányìsè

shìjūn

shìfùmǔ7.子 夏 曰 :‚贤 贤 易 色 ;事 父 母

néngjiéqílì能

néngzhìqí

致 其 竭 其 力 ;事 君 ,shēnyúpéngyǒujiāoyánéryǒuxìn身 ;与 朋 友 交 ,言 而 有 信 。suīyuēwèixuéwúbìwèizhīxuéyǐ虽 曰 未 学 ,吾 必 谓 之 学 矣 。‛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zǐyuējūnzǐbúzhòngzébùwēi

则 不 威 ;8.子 曰 :‚君 子 ,不

xuézébúgùrújǐzhě

zhǔzhōngxìn

wúyǒubù学 则 不 固 。主

信 。无 友 不

guòzéwùdàngǎi如 己 者 ;过 则 勿 惮 改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zēnzǐyuēdéguīhòuyǐ

shènzhōngzhuīyuǎn

mín9.曾 子 曰 :‚慎 德 归 厚 矣 。‛

追 远 ,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论语》学而篇

zǐqínwènyúzǐgòngyuēyúshìbāngyěyǔwēn温、

fūzǐzhì

qiúzhī

,求 之 10.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 :夫 子 至

bìwénqízhèng

政于 是 邦 也 ,必 闻 其

yìyúzhīyǔliáng良

zǐgòngyuējiǎn

fūzǐ与 ,抑 与 之 与 ?‛子 贡 曰 :‚夫 子

gōngràngyǐdézhīqízhūyìhūrén、恭、俭、让 以 得 之 。fūzǐzhīqiúzhīyězhīqiúzhīyǔ之 求 之 与 ?‛ 夫 子 之 求 之 也 ,其 诸 异 乎 人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zǐyuēfùzàiguānqízhìfùmò11.子 曰 :‚父 在 ,观 其 志 ;父 没 ,guānqíxíngdào

sānniánwúgǎiyúfùzhī观 其 行 ;三 年 无 改 于 父 之

kěwèixiàoyǐ道 ,可 谓 孝 矣 。‛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yǒuzǐyuēlǐzhīyònghéwéiguì12.有 子 曰 :‚礼 之 用 ,和 为 贵 。

《论语》学而篇

xiānwángzhīdào先 王

sīwéiměixiǎodà

大 之 道 ,斯 为 美 。小yóuzhīyǒusuǒbùxíngzhīhéérhé由 之 ,有 所 不 行 。知 和 而 和 ,bùyǐlǐjiézhīyìbùkěxíngyě不 以 礼 节 之 ,亦 不 可 行 也 。‛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yǒuzǐyuēyě

xìnjìnyúyìyánkěfù

yīn13.有 子 曰 :‚信近于 义 ,言 可 复

gōngjìnyúlǐyuǎnchǐrǔyě也 ;恭近于 礼 ,远 耻 辱 也 ;因

bùshīqíqīnyìkězōngyě不 失 其 亲 ,亦 可 宗 也 。‛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zǐyuēqiúānjūnzǐshíwúqiúbǎojūwújiùyǒu14.子 曰 :‚君 子 食 无 求 饱 ,居 无

mǐnyúshìérshènyúyán求 安 ,敏 于 事 而 慎 于 言 ,就 有

dàoérzhèngyān道 而 正

kěwèihàoxuéyěyǐ 焉 ,可 谓 好 学 也 已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gòngyuēpínérwúchǎnfùérwú15.子 贡 曰 :‚贫 而 无 谄 ,富 而 无

《论语》学而篇

jiāohérúérlèshīmó

zǐyuēkěyěwèiruòpín

zǐgòngyuērúzhuórú

cìyě骄 ,何 如 ?‛子 曰 :‚可 也 。未 若 贫

fùérhàolǐzhěyěyún

rúqiērúcuō而 乐 ,富 而 好 礼 者 也 。‛子 贡 曰 :《诗 》云 ,‘如 切 如 磋 !如 琢 如

qīsīzhīwèiyǔ

shī

zǐyuē磨 ’,其 斯 之 谓 与 ?‛子 曰 :‚赐 也 !shǐkěyúyánérzhīláizhě

yǐyǐgàozhūwǎng始 可 与 言 《诗 》已 矣 ,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búhuànrénzhībùjǐzhīrényě人 也 。‛

huànbùzhī16.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患 不 知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12篇:述而篇第七

《述而篇第七》

32、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吧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出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3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这中间也有乐趣,干不正当的是而得来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3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回答。孔子道:“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为人,用起功来便忘记吃饭,快乐起来便抛却忧愁,不晓得衰老就要到来,如此罢了。”

4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被我师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去学习,看出那些[自己也有的]缺点,然后改正。”

4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平坦,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第13篇:学而又用

国旗下讲话

班级:七(3)班

姓名:杨海艳

读有用的书、做有用的人

我们的读书就是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里,要做一个会读书的人,在生活里,要做一个会生活的人,在社会上要做一个被喜欢的人,所有的这些多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实现,所以要学而有用。

一、在团体里学而有用

在集体中,轻轻扬帆,我们已经起航,人人都将拥有不同的团体,在团体中我们才有希望,才会幸福。东风第二中学,缘分的港湾,梦想的天空。东风第二中学,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梦想 因为缘分,我们相聚在这个团体,有一份情谊

融洽---------是不变的主题

因为梦想,我们把握每一次机会

自信---------是不变的风采

因为执着,我们用热情呵护集体

团结---------是不变的力量

因为拥有青春,我们怀着自信

带着与生俱来的那股闯劲,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们总告诉自己,珍惜这个团体,充实生活

在集体里才会会干出一番好的事业

我们要踏一路青春风采,走一程无悔人生

二、在生活里学而有用

怎样做人?

怎样学习?

怎样做事?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有识之士们时常思考的人生命题。很多人一生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其主观而言,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人应该怎样去学习、去做人、去做事。

一个人,只有应该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学习呢?胡总书记勉励青年干部时说,就是要下大气力地学,要只争朝夕地学,如饥似渴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学习是固本之举,学习是源头活水。

学而有用,学习是为了运用,“我们要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就要不死读书,不读死书;要了解社会,要了解生活,并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回报党和政府。

三、为有用而读书

在任何一个学校,平庸的学生是相似的,不平庸的学生各有各的辉煌。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

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我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道门就会打开。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门,对开启的门却视若无睹。力求上进的人,不要总想着靠谁谁,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所以做为学生要有所作为。所以做为学生要读书,因为读书有用,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 为有用而读书,让青春斗志昂扬,我们正年轻

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有用

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努力自己明白,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辛苦, 自己的辛苦自己知道,别人看到的只是结果,无论如何, 我相信 天道酬勤!无论如何,要学而有用。

最后,我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

学而有用,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14篇:学而思

学而思教育的使命:给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

我们相信,教育的本质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

我们不断创新学习模式,丰富孩子的学习体验,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更有效,让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我们不仅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有益的思维模式,为孩子的未来铸就坚实基础,让孩子受益一生。 学而思教育的愿景:成为受尊敬的教育机构

学而思志在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百年企业。

我们以超出客户期望为目标,提供高品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打造让客户信赖的教育品牌;

我们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够持续的成长、快乐的工作;

我们谋求稳健和持续的发展,为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和回报;

我们秉持开放、协作、共赢的心态,积极推动教育行业的创新和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们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努力推动教育公平化。

学而思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成就客户 务实 创新成就客户:通过帮助客户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最终达到与客户的共赢。

行为表征:

1、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积极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即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

2、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达成客户与公司的共赢;

3、根据客户的需求,及时改进我们的工作流程和体系;

4、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引领客户需求的方向,提供超出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5、团结协作,成就内部客户。

务实:实事求是,追求事物的本质,拒绝好大喜功和华而不实。

行为表征:

1、专注:做强比做大更重要

2、品质: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3、本质: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4、客观:事实比感觉更重要

5、落实:做到比说到更重要

创新:用新的观点、模式、方法轻松的解决复杂的问题。

行为表征:

1、拥抱变化,在工作中积极应用各种新的工具和方法;

2、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了解行业内新观点、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学习和了解其他行业的创新;

3、小范围积极尝试实践,不断探索更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积极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能够自我调整,正面影响他人。

5、将小范围尝试实践可行的方案和或项目进行推广,并持续优化与改进,保持领先。

学而思教育的精神:凡事全力以赴

激情工作,认真生活。

\"凡事全力以赴\"不是简单的\"工作全力以赴\",而是一种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认真,努力,执着,永不放弃,这就是学而思人的精神。

学而思教育的教育理念为: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

学而思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塑造。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

培养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取得全面的进步; 塑造品格:通过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塑造,改变其行为习惯,进而全面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智康一对一

智康介绍:

智康内涵:积极、快乐、智慧、健康

智康诠释:好学者智 善思者康

智康理念:成为孩子成长伴跑教练!

智康1对1创建于2007年,总部设立在北京,先后在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等地成立分支机构,现已有120余所校区,仅用四年的时间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的1对1辅导品牌。

智康1对1秉承学而思教育“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的教育理念,关注学校教育,助力家庭教育,让学生在这里不仅仅学到知识,更重要是学会做人和思考。智康1对1以“提升教育品质,成就学生梦想”为己任,坚持“成就客户、务实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凡事全力以赴”的精神,为广大学子提供全方位的课程辅导和优质贴心的教学服务,满足中小学生各阶段课外辅导需求,立志于塑造出品德优良、志向高远、意志坚韧、富有爱心、活力四射的精英人才!

智康1对1名师团队选拔严格,通过率仅为4%,80%来自国内一流名校,90%以上为专职教师。率先推出的讲义教研团队,在同行业内首屈一指。推出高标准化的1对1模式,打造适合学员自身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教学讲义,重点透析,考点破解,使每个学员都能在充分认识自身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快速提高成绩。定期提供学习讲座、升学资讯、报考指导与心理咨询,及时为学员及家长解读最新的教育信息与心理问题,助学员考试、升学以及拥有更好的生活态度一臂之力。

智康1对1凭借着专业的教研中心、优秀的名师团队、舒适的教学环境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成就了数十万学子的提分梦想!在北京市近年的小升初、中高考中,智康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1年高考,智康学员取得北京市数学单科满分的好成绩,超87%的学员总提分在30分以上;百余名北京市各区中考单科满分花落智康1对1,近700名的学员总分达500分以上(满分580分,含体育30分);小升初、竞赛成绩连续四年刷新记录!

附:智康1对1大事记

2007年8月,智康1对1成立,专注于国内中小学全科课外辅导;

2008年6月,智康校区覆盖了北京八大城区;

2009年10月,智康进入上海,第二年1月智康外地分支机构第一个校区长宁校区正式运营;

2010年11月,智康进入广州、深圳、天津;

2011年1月,广州、天津和深圳正式运营,同年3月,智康进入武汉、南京、成都、杭州、西安5地。

学而思为什么会成立智康1对1事业部?

学而思之所以成立智康1对1事业部,一方面是对学而思优质教师资源的培养,另一方面是顺应教育行业的市场需求。

智康1对1是2007年才进入1对1领域的,从整个教育领域来看,智康1对1作为学而思旗下1对1教育品牌,能够和学而思培优小班形成互补,是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另一个产品形态。

与传统1对1的家教不同的是,智康1对1是一个团队对一个学生,有咨询、有教务、有老师,还有心理辅导课程、讲座等,这些都是传统家教无法保障的服务。智康1对1还提供答疑、定期材料的分享、讲义、考评等服务。除此之外,日常教学有系统支撑,可以帮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课程特色:

智康1对1历时数年,百余名一线教学专家精心研发,率先创立“6T”教学模式,包括TEST(测评)、TARGET(目标)、TACTIC(规划)、TUTOR(上课)、TRACK(验收)、TRACK(跟踪)6个模块。从测评开始,对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以及家庭环境等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制定课程学习目标及学习规划,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及进程跟踪,及时修正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检验教学目标,为孩子的学习伴跑助力。

现阶段成果:

1.智康1对1课程体系成功升级,模块化课程体系从知识广度到深度,更灵活、更具针对性!通过专业的规划掌握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节奏,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在带领孩子学习、应用知识的同时,丰富的课堂体验更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卓越的思维方式。

2.独树一帜的教学管理流程,帮助孩子和老师明确把握目标,以此更好地管理学习。通过对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来鼓舞孩子尝试、探索、思辨、迁徙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方法,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

智康1对1在行业内的办学特色与竞争优势都有哪些?

智康1对1作为学而思旗下1对1教育品牌,其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优势:密卷讲义为核心竞争力

智康教研部由学而思原班教研团队与智康优秀精英共同组建,讲义教研同行业首屈一指。其中超过80%的成员都是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国内一流名校毕业,在各自教学领域都是一线名师。历年小升初、中高考的试题研究是教研团队工作的重点,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讲义不断更新和优化,智康所有一线老师均根据学院培养方案,依照讲义进行授课,最大限度避免了教师水平的不同所带来教学效果的差异。

2.师资优势:师资筛选严格,淘汰率高达95.09%

教师招聘流程:初试通过率30.26%,复试通过率23.47%,终试签约率68.3%,最终通过率4.91%。通过筛选的师资还需经过15天的系统培训,不达标者坚决不用。经过培训后的老师,还要有3个月的严格考核期。通过对新老师的评估、考察、反复锤炼,最终通过才能正式上课。但这仅仅是开始,师训部每月还要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月考,举办明星教师选拔等活动,筛选出真正的名师。

3.服务优势:名师透明任你选是智康1对1的服务特色

智康1对1在业内独有的教师自选平台,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老师。精准搜课系统,让你全面了解教师信息及课程安排。随报随上,灵活选择上课时间及地点。

智康1对1自成立以来的办学成绩都有哪些?

自2007年至今,智康1对1连续四年不断刷新纪录,并创下最新成绩增长比例,赢得了广大学员和家长的赞赏和认可,其教育理念更是受到推崇。

截止到2011年10月,全国各地区升学考高分考生50%左右均在智康学习过,智康学员数量每年以15%的增长速度不断更新历史纪录。

四年来,智康1对1用务实创新的教学态度创造出让家长满意的成绩,在2011年北京市中考(满分580分,含30分体育成绩)中663名学员总分达到500分以上,同去年相比增长50%,单科满分突破百余人;2011年北京市高考中106名学员总分达到600分以上,同去年相比增长49.3%,并创造出数学单科满分的好成绩.....

为什么选择智康:

1.专业的入学测试,定制针对性解决方案

每一位初次来到智康的学员都将接受免费测评。测评结束后,课程顾问通过对学员的测试结果分析,同时结合学员的过往学习背景和学习问题为其设计科学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匹配最佳的教学老师及服务。

2.因材施教,专属1对1教学

智康将会为每位学员组建教学服务团队,包括优秀教师、课程督导、教研团队、心理辅导师、课程顾问,为学员提供专属教学服务,让每位学员在充满乐趣、文化、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吸收知识。

3.全方位的课程辅导与学员跟踪机制相结合

进入智康的学员,将享有阶段性学习检测、智康教师课堂反馈、教育资讯一点通等全方位的课程辅导服务;还将会有课程督导全程跟踪学习反馈、进步学员专属奖励、自习陪读等跟踪服务。

4.独具特色的贴心服务

学习在智康,不仅享有专属的学习方案和教学计划,还可以参与智康名师公益大讲堂,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等,并会获赠智康学习大礼包、爱心生日卡片等温馨服务。

5.连续多次举办好学乐知颁奖活动

智康1对1每年举办大型颁奖活动,用于奖励小升初,杯赛及中高考成绩大幅度提高和取得较高分数的学员。除外还会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育子分享、经验心得、亲子沟通等。至今已有三届,受益人群达万人。

☆成绩展示

2011年,北京市中考(满分580分,含30分体育成绩)中663名学员总分达到500分以上,同去年相比增长50%,单科满分突破百余人;2011年北京市高考中106名学员总分达到600分以上,同去年相比增长49。3%,并创造出数学单科满分的好成绩。

第15篇:《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zǐ yuē xuã ã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â hū yǒu pãng zì yuǎn fāng

子 曰: 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悦 乎。有 朋 自 远 方

lái bú yì lâ hūr ãn bù zhī ã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yǒu zǐ yuē qí wãi rãn yě xiào tì ã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孝 悌,而 好 犯 上 者,鲜 矣;

bù hào fàn shàng ãr hào zuî luàn zhě wâ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乱 者,未 之 有 也。君 子 务 本,

běn lì ã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ãi rãn zhī běn 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 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好(hào):喜欢。 犯:冒犯,抵触,违反。 鲜(xiǎn):少。

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形式。古代语法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放在动词前。 与:同“欤”,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都写作“与”。

【大意】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â xiǎn yǐ rã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鲜 矣 仁。

【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

鲜(xiǎn):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zēng zǐ yuē 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wâi rãn mïu ãr bú zhōng hū

曾 子 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yǔ pãng yǒu jiāo ãr bú xìn hū chuán bù xí hū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习乎?

【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他的弟子也称曾参为“子”。

三:约数,表示多次。 省(xǐnɡ):反省。 信:诚实。

传(chuá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实习。

【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zǐ yuē dǎo qiān shâng zhī guï jìng shì ãr xìn jiã yîng ãr ài rãn 子 曰:道 千 乘 之 国,敬 事 而 信,节 用 而 爱 人, shǐ mín yǐ shí 使 民 以 时。

【注释】道:同“导”,治理。

千乘(shânɡ)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算不上大国了。千乘,四匹马拉的车称一乘,车辆数目能表现国家的强弱。 敬事:认真对待国家大事。

人:古代人广义指所有人群,狭义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这里是狭义的用法,与下面的“民”呼应。

【大意】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严守信用,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人民要按照农时的忙闲。”

zǐ yuē dì zǐ rù zã xiào chū zã tì jǐn ãr xìn fàn ài zhîng 子 曰: 弟 子 入 则 孝,出 则 悌,谨 而 信,泛 爱 众, ãr qīn rãn xíng yǒu yú lì zã yǐ xuã wãn 而 亲 仁;行 有 余 力,则 以 学 文。

【注释】弟子:一种意思是年纪幼小的人,另一种意思是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思。

弟:同“悌”,敬重兄长。 谨:谨慎寡言。 汎:同“泛”。 仁:有仁德的人。

【大意】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家便敬重兄长,谨慎寡言,说话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zǐ xià yuē xián xián yì sâ shì fù mǔ nãng jiã qí lì shì jūn nãng 子 夏 曰:贤 贤 易 色,事 父 母 能 竭 其 力,事 君 能

zhì qí shēn yǔ pãng yǒu jiāo yán ãr yǒu xìn suī yuē wâi xuã wú bì wâi

致 其 身,与 朋 友 交,言 而 有 信。虽 曰 未 学,吾 必 谓 zhī xuã yǐ 之 学 矣。

【注释】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ǔ),名商。

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 致:奉献。

【大意】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zǐ yuē jūn zǐ bú zhîng zã bù wēi xuã zã bú gù zhǔ zhōng xìn 子 曰:君 子 不 重 则 不 威,学 则 不 固;主 忠 信, wú yǒu bù rú jǐ zhě guî zã wù dàn gǎi 无 友 不 如 己 者,过 则 勿 惮 改。

【注释】君子:这里指的是士、大夫国君等上层人物。

固:巩固。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一句的解释古人多有不同。无,同“毋”,不要。 惮(dàn):害怕。

【大意】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巩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别怕改正。”

zēng zǐ yuē shân zhōng zhuī yuǎn mín dã guī hîu yǐ

曾 子 曰:慎 终 追 远,民 德 归 厚 矣。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追远:追念祖先。

【大意】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祖先,就会使百姓道德归于纯厚了。”

zǐ qín wân yú zǐ gîng yuē fū zǐ zhì yú shì bāng yě bì wãn qí

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夫 子 至 于 是 邦 也,必 闻 其 zhâng qiú zhī yú yì yǔ zhī yú zǐ gîng yuē fū zǐ wēn liáng gōng 政;求 之 欤,抑 与 之 欤?子 贡 曰:夫 子 温、良、恭、jiǎn ràng yǐ dã zhī fū zǐ zhī qiú zhī yě qí zhū yì hū rãn zhī qiú

俭、让 以 得 之;夫 子 之 求 之 也,其 诸 异 乎 人 之 求 zhī yú 之 欤。

【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有观点认为是孔子的学生。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抑: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

与之:给他。与:同“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其诸: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或者、大概的意思。

【大意】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诸侯国,必然会了解那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得到的。老师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同吧!”

zǐ yuē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fù mî guān qí xíng sān nián wú gǎi yú

子 曰:父 在 观 其 志,父 没 观 其 行;三 年 无 改 于 fù zhī dào kě wâi xiào yǐ 父 之 道,可 谓 孝 矣。

【注释】其:指儿子。父亲在世时,儿子听从父命不能主事,所以要观察他的志向。

没(mî):死,去世。

三年: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三,这里可以理解为虚指,指许多年。 道: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大意】孔子说:“他父亲还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动;如果他对父亲的合理之处长期坚持,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yǒu zǐ yuē lǐ zhī yîng hã wãi guì xiān wáng zhī dào sī wãi měi

有 子 曰:礼 之 用,和 为 贵。先 王 之 道,斯 为 美。 xiǎo dà yïu zhī yǒu suǒ bù xíng zhī hã ãr hã bù yǐ lǐ jiã zhī 小 大 由 之,有 所 不 行。知 和 而 和,不 以 礼 节 之, yì bù kě xíng yě 亦 不 可 行 也。

【注释】和:恰当,适合,恰到好处。

先王:周文王等古代贤王。 节:节制,约束。

【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礼节规矩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yǒu zǐ yuē xìn jìn yú yì yán kě fù yě gōng jìn yú lǐ yuǎn

有 子 曰:信近于 义,言 可 复 也;恭近于 礼,远 chǐ rǔ yě yīn bù shī qí qīn yì kě zōng yě 耻 辱 也;因 不 失 其 亲,亦 可 宗 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

复:实践,实行。

远:用作动词,使„„远离。 因:依靠,凭借。 宗:可靠,尊奉。

【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依靠关系深厚的人,也就可靠了。”

zǐ yuē jūn zǐ shí wú qiú bǎo jū wú qiú ān mǐn yú shì ãr shân 子 曰:君 子 食 无 求 饱,居 无 求 安,敏 于 事 而 慎 yú yán jiù yǒu dào ãr zhâng yān kě wâi hào xuã yě yǐ 于 言,就 有 道 而 正 焉,可 谓 好 学 也 已。

【注释】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的人。

就:靠近,接近。 正:动词,匡正,端正。

【大意】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 gîng yuē pín ãr wú chǎn fù ãr wú jiāo hã rú zǐ yuē kě

子 贡 曰:贫 而 无 谄,富 而 无 骄,何 如?子 曰:可 yě wâi ruî pín ãr lâ fù ãr hào lǐ zhě yě zǐ gîng yuē shī yún 也,未 若 贫 而 乐,富 而 好 礼 者 也。子 贡 曰:诗 云: rú qiē rú cuō rú zhuï rú mï qí sī zhī wâi yú zǐ yuē cì yě 如 切 如 磋,如 琢 如 磨,其 斯 之 谓 欤?子 曰:赐 也, shǐ kě yǔ yán shī yǐ yǐ gào zhū wǎng ãr zhī lái zhě 始 可 与 言 诗 已 矣;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注释】谄(chǎn):巴结,奉承,谄媚。

何如: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引申为朋友互相讨论、研修的意思。这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切,指把骨头加工成器物。磋,加工象牙,使其更圆滑。琢,雕刻玉石。磨,磨制加工石头使其更细致。 与:同“欤”。

【大意】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仁道、富裕却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雕刻并加以琢磨细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未来的事了。”

zǐ yuē bù huàn rãn zhī bù jǐ zhī huàn bù zhī rãn yě

子 曰: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患 不 知 人 也。

【注释】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句式。知,理解,了解。

【大意】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第二章 论语为政篇

zǐ yuē wãi zhâng yǐ dã pì rú běi chãn jū qí suǒ ãr zhîng xīng

子 曰:为 政 以 德,譬 如 北 辰,居 其 所,而 众 星 gǒng zhī 拱 之。

【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即“拱”,环绕,环抱。

【大意】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位置,群星环绕着它。”

zǐ yuē shī sān bǎi yì yán yǐ bì zhī yuē sī wú xiã

子 曰:诗 三 百,一 言 以 蔽 之,曰:思 无 邪。

【注释】《诗》三百:《诗经》有305篇,人们常用“《诗》三百”这一整数的说法来指代《诗经》。

蔽(bì):概括,包盖。

【大意】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zǐ yuē dǎo zhī yǐ zhâng qí zhī yǐ xíng mín miǎn ãr wú chǐ

子 曰:道 之 以 政,齐 之 以 刑,民 免 而 无 耻; dǎo zhī yǐ dã qí zhī yǐ lǐ yǒu chǐ qiě gã 道 之 以 德,齐 之 以 礼,有 耻 且 格。

【注释】道:同“导”,引导。一说,治理。

齐:整治,统一,约束。 免:免罪,免于刑法,免祸。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 格:纠正。

【大意】孔子说:“用行政法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并非认识到犯罪可耻;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心,并且会自觉改正错误。”

zǐ yuē wú shí yîu wǔ ãr zhì yú xuã sān shí ãr lì sì shí

子 曰:吾,十 有 五,而 志 于 学,三 十 而 立,四 十 ãr bú huî wǔ shí ãr zhī tiān mìng liù shí ãr ěr shùn qī shí ãr cïng 而 不 惑,五 十 而 知 天 命,六 十 而 耳 顺,七 十 而 从 xīn suǒ yù bù yú jǔ 心 所 欲,不 踰 矩。

【注释】十有五:即十又五,指的是15岁。古人在整数和各位数字之间多用“有”字表示相加。

有:同“又”。

立:站立。

天命:含有上天旨意、自然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意义。

矩:礼法,规矩。

【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任何想法都不越出规矩。”

mâng yì zǐ wân xiào zǐ yuē wú wãi 孟 懿 子 问 孝,子 曰:无 违。

fán chí yù zǐ gào zhī yuē mâng sūn wân xiào yú wǒ wǒ duì yuē

樊 迟 御, 子 告 之 曰:孟 孙 问 孝 于 我, 我 对 曰 wú wãi 无 违。

fán chí yuē hã wâi yě zǐ yuē shēng shì zhī yǐ lǐ sǐ zàng zhī

樊 迟 曰:何 谓 也?子 曰:生,事 之 以 礼;死,葬 之 yǐ lǐ jì zhī yǐ lǐ 以 礼,祭 之 以 礼。

【注释】孟懿(yì)子:姓仲孙,名何忌,“懿”是死后的谥号,鲁国大夫,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他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向孔子学礼。

违:古人称违背礼法为“违”。

樊(fán)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 御:赶车,驾车。

“生,事之以礼”五句:古代丧事、祭祀等的礼节规格是有差等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不相同。鲁国三家权门大夫有时用诸侯、天子的礼仪等级,孔子对此不满,文中的话就针对这个。

【大意】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氏问我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时,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节规矩为他们办丧事,按礼节祭祀他们。”

mâng wǔ bï wân xiào zǐ yuē fù mǔ wãi qí jí zhī yōu

孟 武 伯 问 孝,子 曰:父 母 唯 其 疾 之 忧。

【注释】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即前面提到的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其:指父母,该句可解释为担忧他们的疾病。一说,其,指儿女,父母担忧儿女的疾病;另一说,疾,子女品行上的毛病,父母担心子女品行不好。这里取第一种说法。

【大意】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于父母,尤其要担忧他们的疾病。”

zǐ yïu wân xiào zǐ yuē jīn zhī xiào zhě shì wâi nãng yǎng zhì yú

子 游 问 孝,子 曰:今 之 孝 者,是 谓 能 养。至 于 quǎn mǎ jiē nãng yǒu yǎng bú jìng hã yǐ biã hū 犬 马,皆 能 有 养;不 敬,何 以 别 乎。

【注释】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大意】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总说能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还能得到人的饲养呢。如果对父母不是诚心诚意敬重、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zǐ xià wân xiào zǐ yuē sâ nán yǒu shì dì zǐ fú qí láo yǒu

子 夏 问 孝,子 曰:色 难。有 事,弟 子 服 其 劳,有 jiǔ shí xiān shēng zhuàn cãng shì yǐ wãi xiào hū 酒 食,先 生 馔, 曾 是 以 为 孝 乎?

【注释】色:脸色。这里指和颜悦色,从心底里敬重父母。

弟子:晚辈,这里指儿女。 先生:长辈,指父母。 馔(zhuàn):吃喝。 曾(cãnɡ):副词,难道。

是:代词,即“此”,这个的意思。

【大意】子夏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仅仅是有事情的时候,子女去为父母做;有酒饭了让父母吃喝,难道这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zǐ yuē wú yǔ huí yán zhōng rì bù wãi rú yú tuì ãr xǐng qí

子 曰:吾 与 回 言 终 日,不 违,如 愚。退 而 省 其 sī yì zú yǐ fā huí yě bù yú 私,亦 足 以 发, 回 也 不 愚!

【注释】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是孔子早年的学生,受到器重。

省(xǐnɡ):观察,考察。

【大意】孔子说:“我同颜回讲学一整天,他也不提不同的意见,像是很愚笨。课后我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能充分发挥我讲的东西,可见,颜回并不愚笨。”

zǐ yuē shì qí suǒ yǐ guān qí suǒ yïu chá qí suǒ ān rãn yān

子 曰:视 其 所 以,观 其 所 由,察 其 所 安;人 焉 sōu zāi rãn yān sōu zāi 廋 哉!人 焉 廋 哉! 【注释】以:根据,动机,原因。一说,“以”通“与”,意为结交朋友。

由:经由。

焉:表疑问的代词,何处,哪里。 廋(sōu):隐藏,隐瞒,可以理解为掩盖。

【大意】孔子说:“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做事达到目的所用的方法,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这样,这个人怎么能掩盖得了他的真面目呢?”

zǐ yuē wēn gù ãr zhī xīn kě yǐ wãi shī yǐ

子 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注释】故:旧的。

【大意】孔子说:“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新的体会,获得更进一步的知识,这样就能为人师表了。”

zǐ yuē jūn zǐ bú qì

子 曰:君 子 不 器。

【注释】器:器具,只有一种用途的东西。此处用来比喻人知识范围狭窄,只能有某一种技艺。

【大意】孔子说:“君子不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zǐ gîng wân jūn zǐ zǐ yuē xiān xíng qí yán ãr hîu cïng zhī

子 贡 问 君 子,子 曰:先 行 其 言,而 后 从 之。

【注释】君子:古代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德行或者地位、官职高的人。

【大意】子贡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对于自己要说的话,要先做到,再讲出来。”

zǐ yuē jūn zǐ zhōu ãr bù bǐ xiǎo rãn bǐ ãr bù zhōu 子 曰:君 子 周 而 不 比,小 人 比 而 不 周。

【注释】周:团结周围的人。

比:原义指并列,这里指的是因共同利害而勾结。

【大意】孔子说:“君子是用道义来团结人,而不是为私情勾结拉拢人,小人是为私情勾结拉拢人,而不是用道义来团结人。”

zǐ yuē xuã ãr bù sī zã wǎng sī ãr bù xuã zã dài 子 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注释】罔:同“惘(wǎnɡ)”,迷惑。

殆(dài):危险。一说疑惑;另一说没有信心。

【大意】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zǐ yuē gōng hū yì duān sī hài yě yǐ

子 曰:攻 乎 异 端,斯 害 也 已。

【注释】攻:攻击。另一说为钻研学问,整句释为,钻研邪说就有害了。 异端:不正确的结论。

斯:连词,这就。

已:停止。这句也作“斯害也已矣”。

【大意】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zǐ yuē yïu huì rǔ zhī zhī hū zhī zhī wãi zhī zhī bù zhī wãi 子 曰:由,诲 汝 知 之 乎。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bù zhī shì zhī yě 不 知,是 知 也。

【注释】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诲(huì):教导,教育。 女:同“汝”,你。

【大意】孔子说:“由,教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zǐ zhāng xuã gān lù zǐ yuē duō wãn quē yí shân yán qí yú zã

子 张 学 干 禄,子 曰:多 闻 阙 疑,慎 言 其 余,则 guǎ yïu duō jiàn quâ dài shân xíng qí yú zã guǎ huǐ yán guǎ yïu xíng 寡 尤;多 见 阙 殆,慎 行 其 余,则 寡 悔。言 寡 尤,行 guǎ huǐ lù zài qí zhōng yǐ 寡 悔,禄 在 其 中 矣。 【注释】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

干:求,谋。

禄:古时官吏的俸禄,这里指的是官职。 阙(quē):缺,空,有所保留,暂时放在一边。 寡:少。 尤:过失,错误。

【大意】子张向孔子学习谋求做官的方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谨慎地说出其余有把握的部分,就能减少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就能减少错误,谨慎地去做其余有把握的事,就能行事少有懊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懊悔,求官职的机会就在这其中了。”

āi gōng wân yuē hã wãi zã mín fú kǒng zǐ duì yuē jǔ zhí cuî zhū

哀 公 问 曰:何 为 则 民 服?孔 子 对 曰:举 直 错 诸 wǎng zã mín fú jǔ wǎng cuî zhū zhí zã mín bù fú 枉,则 民 服;举 枉 错 诸 直,则 民 不 服。

【注释】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定公的儿子。“哀”是死后的谥号。

何为:怎么做。

对曰:《论语》中臣对君的回答用“对曰”。孔子回答鲁国国君的问题,因此用“对曰”。

举:选拔,提拔,推举。 直:正直的人。 错:放置。

诸:“之于”的合音。

【大意】鲁哀公问:“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将其位置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而提拔邪恶的人,将其位置安排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

jì kāng zǐ wân shǐ mín jìng zhōng yǐ quàn rú zhī hã zǐ yuē lín 季 康 子 问:使 民 敬 忠 以 劝,如 之 何?子 曰:临

zhī yǐ zhuāng zã jìng xiào cí zã zhōng jǔ shàn ãr jiáo bù nãng zã quàn 之 以 庄 则 敬,孝 慈 则 忠,举 善 而 教 不 能,则 劝。

【注释】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在鲁哀公时候任正卿。“康”是谥号。“子”是尊称。

以:连词,而,和。 临:对待。 庄:庄重,严肃。

【大意】季康子问:“要使人民对我尊敬、忠实又努力勤勉,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民,人民就会尊敬你;你遵守孝道,慈爱民众,人民就会忠实于你;你提拔优秀的人,教育那些能力弱的人,人民也就会勤勉了。” huî wâi kǒng zǐ yuē zǐ xī bù wâi zhâng zǐ yuē shū yún xiào hū

或 谓 孔 子 曰:子 奚 不 为 政?子 曰:书 云:孝 乎 wãi xiào yǒu yú xiōng dì shī yú yǒu zhâng shì yì wãi zhâng xī qí wãi 惟 孝,友 于 兄 弟。施 于 有 政,是 亦 为 政,奚 其 为 wãi zhâng 为 政?

【注释】或:代词,有人。

奚(xī):疑问词,何,怎么,为什么。

书:指《尚书》,是商周时期政治文告和历史资料的汇编。 施:延及,推广,影响。 有:无实在意义。 其:代词,指做官。 为:是。

为政:参与政治。当时孔子没有出来做官,所以有人这样问他。

【大意】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理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zǐ yuē rãn ãr wú xìn bù zhī qí kě yě dà chē wú ní

子 曰:人 而 无 信,不 知 其 可 也。大 车 无 輗,

xiǎo chē wú yuâ qí hã yǐ xíng zhī zāi 小 车 无 軏,其 何 以 行 之 哉。

【注释】信:守信用。

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拉的车。

軏(yuâ):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指的是马拉的车。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何以:即“以何”,靠什么。

【大意】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那怎么能行呢?如同大车没有安横木的,小车没有安横木的,靠什么走呢?”

zǐ zhāng wân shí shì kě zhī yě zǐ yuē yīn yīn yú xià lǐ suǒ

子 张 问:十 世 可 知 也?子 曰:殷 因 于 夏 礼,所 sǔn yì kě zhī yě zhōu yīn yú yīn lǐ suǒ sǔn yì kě zhī yě qí 损 益,可 知 也;周 因 于 殷 礼,所 损 益,可 知 也。其 huî jì zhōu zhě suī bǎi shì kě zhī yě

或 继 周 者,虽 百 世 可 知 也。

【注释】世:古代称30年为一世,10世为一代。也有人认为朝代改换为一代。

殷(yīn):商朝。商朝至盘庚将都城从奄(yǎn)(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一带),所以又被称为殷朝。 因:沿袭,因袭。

礼:指整个礼仪制度,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损益:废除和增加。

【大意】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沿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将来如果有承继周朝的人,其礼仪制度也会是或增或减,即使下去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zǐ yuē fēi qí guǐ ãr jì zhī chǎn yě jiàn yì bù wãi wú yǒng yě

子 曰:非 其 鬼 而 祭 之,谄 也;见 义 不 为,无 勇 也。

【注释】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死去的祖先。

祭:是吉祭。凶祭叫奠。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 谄(chǎn):谄媚,阿谀,巴结。

【大意】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它,是谄媚。遇到符合正义的事情却不去做,就是怯懦。”

第16篇:学而时习,博古通今《古文观止》读后感

学而时习,博古通今

——《古文观止》学习心得

《古文观止》是清初康熙年间由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小时侯,听爷爷说过一些《古文观止》里的故事,印象里那就是本和《上下五千年》差不多的历史故事书。读书的时候也学过一些《古文观止》里的文章,当时觉得文言很艰涩,大都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忘得差不多了。直到这次在读书活动中又看到了它,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纬分明、生动立体、文思广博,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不仅仅是受益良多,而且越读越觉回味无穷。

一、有好故事可以说

在全书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就讲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在母亲武姜不喜欢自己,偏爱弟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欲擒故纵,故意纵容弟弟的恶行,等到弟弟终于起兵夺权时,才露出早已准备好的屠刀,砍向自己同母同父的弟弟。同时与怂恿、帮助弟弟的母亲决裂,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庄公在解决弟弟共叔段的

1

威胁后,又用了挖地洞的方法,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宫变失败后的武姜,也趁机与郑庄公和好。全文短短几百字,将故事中人自私残忍、虚伪狡诈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还是郑庄公,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郑庄公又化身为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的古代政治家。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郑庄公还说过:“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在这里又可以看到他在表达弟弟的愧疚之情。对比于《郑伯克段于鄢》中他的作为,我们又看见了另一个郑庄公,从而使读者即使隔着几千年也能通过这些故事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的丰富形态。

二、有好道理可以讲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郭橐驼的植树人种的树长得快又长寿,结的果子是其他植者比不上的。随后阐明了郭橐驼种树的奥妙——顺天致性,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之后笔锋一转,从种树之道引出了治理人民的方法,提出养人如养树的观点,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文章中反复强调了,种树要顺应树木的本性。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与此同时也不能过于关心。前者使树木得不到良好的环境生长,但后者的影响却更为恶劣,因为长期的娇生惯养,导致生存能力大大降低。治民之术更是如此,为官者

2

不仅要治民,更要养民,必须使人们休养生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才能够有利于人民的恢复,国家的安康与复兴。

李密的《陈情表》也很是经典,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复礼的典范人物。

三、有好思想可以传承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言:“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

3

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其中的一些名篇,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方孝孺的《深虑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等,读的次数多了,渐渐地也能背下几段,看到应景的事物时偶尔出口能说上几句,更觉神清气爽,愈增添了学思的动力。

总而言之,读《古文观止》不仅是“以史为镜”教人警醒、反思、振奋,还能“以人为镜”使人高尚、正直、坚强。庄子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生命里盲目的追求知识量的扩充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有生之年能静下心来把《古文观止》这套书读懂、读通,而且能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事、对待问题的方法,也就能算得上以小见大、不虚此行了。

第17篇:《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戴维·珀金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他从事的是教育心理研究,他的作品当然是理论性很强的。阅读这类作品,一般需要静下心去慢慢品味。教育理念是无形的,但它们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却是实在的。清除陈腐的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正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一说吸引了我。使我好奇许久朦朦胧胧,欲说还羞的教育理念豁然开朗,从此昂首挺胸起来。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我们大人们,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我们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很多人失去了我们所谓的常规学习,却学到了很多意外的知识。过去,我们做了许多没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今天,我们是教师,同样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会逐渐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我们今天的传统教育大多是“了解性教育”,背、练、重复,使我们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面对这一说法,我们老师,家长,管理者都会很无奈地说:“不学,可是要考试啊。必须学!”这也许就是戴维在中国尚还受冷遇的缘故吧。我们国家还是处于一试定终身的阶段,还没有找到打破比目前高考更合理的升学方法。于是,学生们还得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课程死死去读,去记,去练习。甚至,为了出人头地,不惜花大价钱去补习。为了上个名初中,光补习费就是好几万!就说我所了解的小升初名校招生培训吧,把大量初中甚至高中学习内容拿到即将毕业的小

1 学生面前,故弄玄虚,吸引家长把孩子送来,非培训不可。不光是家长,学校、教育局、各级教育主管,为了很快出政绩,不惜置学生终身不顾,为一纸考试花大力气补课,做许多重复性机械训练,拿考试分数排名。可是,这样的劳苦结果是什么呢?厌学!逃避!自杀!比比皆是。就算勉强上了个名校,不少人到了社会,仍然一事无成。

反观当下,我们的学生想象力差,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不是我们没有努力,是我们努力做了无效的工作。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伊西多·拉比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吗?”而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瞧,这就是人才,是真正的学习,是未来智慧所需要的潜质。本书作者多次科学调查统计,发现“思维能力,自我理解,同情,伦理道德,交流,学会学习”等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未来在等待的人才是什么?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就是综合能力。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应付各类行政检查,得来一项项荣誉的光环,是否拿出精力和物力来思考研究过“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问题?是否重心放在实现“知识——智慧”的深远目标上,放在能够通达智慧的知识上?是否建构了合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整合学科,交叉学科,重构学科,更新学科?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含思考、运用、注意、感兴趣的体验,点燃创造力的开放性问题?是否鼓励孩子有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好奇心?是否仍然教授大量没有任何意义的了解性信息,忽略了许多有价值的,回报率较高的知识?是否为学习者未来的生活而重新调整传统课程?

我们不能只看到拿个什么第一名,进名校的大门,要看到进社会的大门。为生活价值而学,为未来而学。戴维的理念是超前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才是受益终身的。我们要以一种“未来智慧”的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在今天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启发智慧、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将来“闯荡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社会,学校,家庭,把眼光放远,赢得未来,才是真正的成功。真希望从上至下的教育工作者都读过这本书,都怀揣这种理念, 2 都坚持这种信仰。那样,考试方式变了,命题形式变了,检查方式变了,教材变了,教学模式变了。我们的孩子学得有积极性了,家长也不走那么多冤枉路了。我们的国家真正的人才也多了„„

一切该多么好!

第18篇:《为"真学"而教》读后感

《为\"真学\"而教》有感

将军墓中心完小 孙书丽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了解儿童,才会有\"真教\",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

现在,每当我准备上课时,都要想想冯卫东老师所说的六种\"假学\"情景,观察自己课上是否有\"真学\"发生,只有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真学\"是衡量教师\"真教\"的标准。我要为\"真教\"而努力。本书让我在教师的成长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第19篇:学而不止厚积薄发

学而不止厚积薄发

--有感于凉元帅公司传统文化培训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要不要学习”一直困惑着我们许多人,而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泛滥和作崇下,消极、自卑、得过且过的情绪往往让我们在迷茫和彷徨中无法自拔。也许会有人质疑:“读书为的是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如果得不到,书念得再好又有何用?”其实不然。学习真正的目的不仅是让个人增长知识,更主要是让知识惠及自身而走向成熟。道德经里面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做学问、增长知识同时,更要把原来不好的习气和烦恼去掉,这样才能真正明心见性、开启智慧。而体面工作和可观收入这一理想的实现,除了坚持学习,更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坚持学习是前提,努力拼搏是保证。

在参加公司组织的传统文化培训过程当中,我发现公司员工中有些成员受“厌学”思想左右。有人说,“我生性愚钝,学了又做不好,就算学了也是白学。”难道这就是你拒绝进步的理由?为什么有理想却没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为什么别人进步之时你却满腹抱怨和满怀嫉妒?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卡特拉是塞内加尔人,小学四年级那年,为躲避国内战乱,偷渡到法国巴黎。二十一年后,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黑人小伙子却成为全法国乃至全欧洲最优秀的烤面包师,他所烤制的面包享誉世界。问及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时,他说:“学习再学习!坚持不断地学习!”原来,这二十一年间,为了生活,他在面包店里面当了五年学徒;随后,他又花了五年时间自学烤面包知识;在之后的十年里,他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创新面包烤制技术,最终功成名就。卡特拉的事迹让人敬佩,但他的成功经历却更值得我们思考。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许多人在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时候都会有极高的期望,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实现目标。面对困难,更不肯勤学苦练,真抓实干,最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没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斗志“学而不止”,是难以跨越前行的。所以,我们要把培训学习作为培育员工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学而不止”是步入成功的必要手段,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储备知识、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去努力践行是实现梦想必要条件,因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是老祖宗的教诲。

与众多企业不同的是,我们的培训更重视员工的德行教育。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智慧,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核心就是道德。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学习,让员工在面对个人、家庭、工作等问题时,用我们的挚诚和信心,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之道,从而按修身、齐家、治企的次第,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

第20篇:学而思记叙文

记叙文:段落作用

1.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第⑦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请你结合文章说说文章第⑤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请你谈谈文章开头具有什么作用?

5.请你结合原文谈谈文章结尾具有什么作用?

开头:

①落叶飘零,我随手拾起一片枯黄的落叶,想起了五年前发生的那件事。

②段—文章结尾叙述的是那件事。

作用:总领全文

②段叙述的是五年前的事

③段到文章的结尾叙述的是另外一件事

作用:引起下文

“彭”地一声,妈妈愤怒的关上了房门,我站在偌大的客厅中望着地上破碎的石膏不知如何是好。

作用:设置悬念

我抬起头,甩了甩酸痛的手臂,目光透过窗棂,停留在那座白色的桥上。

1

一个艰难的身影拉着一辆三轮车艰难地往桥上走,一个穿白色衣服的女孩跑过去帮助了他。

作用: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铺垫:明显,与后文提及到的类似的内容在距离上比较近。

伏笔:不明显,与后文提及到的类似的内容在距离上比较远

《故乡的梨花雨》

①当我穿过这片梨园时,我想起了故乡的梨花雨。

作用:点题

①当我穿过这片梨园时,我想起了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作用:点明中心

①和煦的阳光从半掩着的窗帘缝隙中溜进来,妈妈轻轻打开门走到我的床边。

⑧妈妈轻轻的带上了门,窗外的阳光依旧灿烂,温暖的阳光布满整个房间,这阳光正如妈妈对我的爱。

作用:首尾呼应

开头作用汇总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设置悬念、

为下文做铺垫、

为下文埋下伏笔

点题、点明中心

首尾呼应

中间:

⒁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作用:承上启下

⑤童年时,我做过这样的梦,梦到我在长城上自由奔跑。

„ „

⑨我站在长城之上,抚摸着历尽沧桑的城墙,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⑩今天,我站在长城之上,终于圆了童年的那个梦。

作用:承接上文、与前文相呼应

方法总结

中间: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设置悬念、

为下文做铺垫、

为下文埋下伏笔

点题、点明中心

2

与前文相呼应

结尾: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结尾: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事。结尾: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方法总结

结尾:

总结全文(收束全文) 点题、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首尾呼应、与前文相呼应

解开悬念

人不是慢慢,慢慢老去的,而是在一瞬间老去的。

推荐阅读

《孝心无价》

《学而篇读后感.doc》
学而篇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