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读后感

2020-09-27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诺贝尔》读后感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六,我在家里读了《诺贝尔》这篇文件,读着读着我深深的被诺贝尔那种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诺贝尔看到工作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知道要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需要付出许多劳动的时候,他就把兴趣放在了炸药的发明上了。诺贝尔和他的父亲、哥哥发明了液体炸药,可是,不能安全运输,随后,他又发明了黄色炸药,但是威力不够大,最后,他通过不懈努力,甚至,差点失去生命,终于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炸药。他死后,留下遗嘱,把奖金的利息成立基金,奖励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读到这,我觉得诺贝尔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不禁想起了以前。。。。。。

以前,我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酷,非常羡慕,所以,我也吵着要学,妈妈被我吵得没办法,就给我买了辆自行车。一开始,我以为骑车是件很简单,就一蹬。结果,连人带车摔了一跤,痛死我了。我非常生气,心想好你个自行车,连本小姐都敢摔,我就不信制不服你。就这样确认目标,一有时间就练,现在我已是骑自行车高手了

还有一件事,我跟我妈妈去游泳,因为我觉得我游得已经很好了,就想到深水区试一下身手。结果,刚跳下水,就被呛的喝了好几口水。我害怕了,胆怯了,就赖在岸上不肯下水。还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看了,语重心长地教导了我,鼓励我要迎难而上。经过我不懈努力,终于能在深水区自由自在地游了。

通过以往的两事,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最终就可以取得成功。

推荐第2篇: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

我阅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懂得了史蒂夫·乔布斯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故事中的诺贝尔是一个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的人,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入于炸药的研究,让开山工人少些砸石的劳累,多些休息的时间。诺贝尔发明了诺贝尔爆炸油,但同时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炸死了自己的弟弟,炸残了自己的爸爸,还炸掉了自己的实验室,但他百折不挠,还要继续发明一种引爆装置----雷管。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明了雷管,是用雷酸贡制作的,还发明爆炸力更强的炸药。他的一生发明过355种东西,其中炸弹就有129种,得了30亿瑞典币,把它们的利息分给5个领域的人。他不爱钱财,致力投身于科学研究,还把钱投身于研究中,这可以看出他热爱人民,更能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与博爱,再看看我,平常很自私,我以后一定要向诺贝尔学习,改正自己缺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诺贝尔一家似乎天生和火结缘,火焰另他们一夜之间身无分文,火焰曾吞噬了他们的亲人,但那喷爆发的火焰也给他们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名望与财富。

阿尔弗雷德在圣彼得堡一边给哥哥当助手,出主义,一边忙着搞起了自己的发明研究。虽然在俄国的生活还算惬意。不过,阿尔弗雷德在俄国快待不住了,他跃跃欲试,想要自己试试,想要闯荡天下。就在阿尔弗雷德在科研上突破一个有一个障碍的同时,他的企业家风范也日渐显露出来。一个庞大的实业王国从瑞典的小船上迈开大步,走向世界大地。

阿尔弗雷德一生致力于实业,终生未婚,鲜为人知的是,他曾与维也纳的一名卖花少女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这段感情持续了整整18年。和普通人一样阿尔弗雷德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也被爱情折磨、为爱情所苦。

诺贝尔的颁发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它引起广大民众深切关注,使他们的目光聚集在杰出人事身上,并从这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诺贝尔这位世界著名人物不仅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留给我的更是一种动力使我不断创新和努力实践!

推荐第3篇:《诺贝尔》读后感600字

诺贝尔是个伟大而又使人崇敬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了炸药。

诺贝尔出生在一个凭困的家庭中,爸爸在他四岁时,就去俄国创业了离家五年都没有回来,在诺贝尔快要出生时,他们家因受到火灾侵家荡产,所以他营养不足,生下来就体弱多病,没有人相信他能活下来,只有他的妈妈坚信着。一天平安夜,诺贝尔的大哥罗伯特高兴的拿着一只烤鹅腿跑进了家里,这是别人送的,那只烤鹅腿成了诺贝尔一生吃的最香的烤鹅腿,那时让妈妈要一大口,然后再一人一口。

一天他们终于收到了诺贝尔爸爸的来信信中说:他成功的发明了地雷和水雷,他已经寄了一大笔钱给他们,让他们风风光光的来到俄国团聚。

诺贝尔从小就想当一名诗人,因为家人的反对放弃了这个梦想。他受父亲影响,慢慢的喜欢上了炸药,他想成为一名发明家。

俄国与英、法两国大战诺贝尔爸爸的工厂拿到了许多订单,后来俄国战败,他们认为是俄国的装备不如英、法两国,所以取消了国内签订的全部合同,使诺贝尔爸爸的工厂破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发明了\"黄色炸药\"和\"巴里斯梯\"但他的弟弟埃米尔因帮诺贝尔去世了。一天诺贝尔读到了自己的补告,没想到是报纸搞错了,是他的二哥路德维希出事了,他一直拼命的工作,最后积劳成疾,病逝。诺贝尔六十岁生日时,突然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在他五十六岁时他怕自己突然去世便写好了遗书,1896年8月诺贝尔的大哥罗伯特去世了,而诺贝尔的心脏病也恶化,他去了巴黎治病,那是他只要厨娘做了一只烤鹅腿,怀念小时候的那次最美好的时光。医生全力抢救但是没有用,诺贝尔1896年12月10日凌晨2时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最后他用自己赚来的亿万巨款,创造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是多么勇敢,面对危险的炸药他竟一点都不怕,他经过那么多的挫折竟不放弃,他那坚持不解的精神我要向他学习!

推荐第4篇: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一)

我一直认为诺贝尔是个有钱人,有一大笔钱,是个慈善家。我一直这样片面的认识诺贝尔,但却不知他艰难的一生,当我读完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他。

诺贝尔跟他的父亲都研究火药,当战争来临,他们赚了一笔钱,开了一家工厂。可火药毕竟是危险的的东西,几次爆炸死了人。这让人民不安和反对,把他们轰出了国,但他仍不放弃去了法国,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但几次失误爆炸,又被他们逐出法国。他们先后又去了许多国家但都没人敢要他。最终实力强的美国要了他们。在研制火药时又一次爆炸,炸死了他的许多亲人。随后,父亲离世,他们发誓要研制出安全火药。几年后,安全药终于安全出炉,他大赚了一笔,将钱给了科学界。

他的事迹是如此的艰辛、曲折,如果是我们,估计有一次爆炸我们就放弃了,怎么可能经受住这么多的打击呢!谁能有这么强的毅力,这样坚定的决心!面对一次次巨大的打击和损失,一般人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他和我们不同,所以他成功了,有了一大笔款项。换作是我们,可能会大把大把的挥霍享受过天堂一样的生活。可他却没有这样去做,除了给母亲一部分外,其他全部捐给了科学界做实验,捐给那些有贡献的人,从此他的名字响彻世界。

啊!伟大而又无私的科学家诺贝尔,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真正的你——一位全身心给了科学的科学家。

诺贝尔——向您致敬!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二)

暑假里,我看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名人故事《诺贝尔》。我知道,你肯定想说:\'诺贝尔是一个奖,为什么是名人呢?\'下面我就给你讲讲,我讲完你就知道答案了。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诺贝尔的妈妈生了三个孩子,大哥叫罗伯特,二哥叫路德维希,诺贝尔是老三,他从小身体就很弱,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非常聪明。

诺贝尔不贪玩,从小就爱学习,后来,诺贝尔同父亲侨居俄国。诺贝尔青年时代赴欧美求学,最后回到了父亲俄国的厂里工作,开始研究炸药,他研究了一种雷管的引爆。1884 年,诺贝尔加入了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皇家学会、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诺贝尔一生未娶妻生子,没有固定的住所,大部分都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停歇。诺贝尔还发明了一种威力更大的达纳炸药,但在实验中炸死了5 人,包括他的亲弟弟。两个哥哥因得疾病而死去了。诺贝尔为发明无烟炸药,常年呆在实验室里,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无烟炸药。最终因疲劳过度得了脑於血,1896 年12 月12 日,在意大利>孤独地辞世。

因为诺贝尔为科学做了很大的贡献,所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大奖。

我给你们讲了这个名人故事,消除你心中的疑问了吧!读了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希望我们多读名人故事。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三)

当我读到:不料在一次实验中,不幸的事件生了,实验室和工厂全部被炸毁,还炸死了五个人,诺贝尔的弟弟当场被炸死,父亲炸成重伤,从此半身不遂,再也不能伴诺贝尔参加试验。在沉重的打击下,他并未灰心丧气,决心制服\'爆发油\'的易爆性造福人类。为了避免伤害实验周围的人,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在朋友的资助下,租了一只大船在梅拉伦湖上,经过四年几百次的艰苦而危险的实验,就在硅藻甘炸药试爆的最后一次,他亲自点燃导火剂,仔细观察各种变化,当炸药爆炸声巨响之后,人们惊吼:诺贝尔完了!可他顽强地从弥漫的烟雾中爬起来,满身鲜血淋淋,他忘掉了疼痛,振臂高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终于在1816年的>秋天,成功地研制了硅藻甘油炸药。之后,诺贝尔又经过13年的研究,终于在1880年又发明了无烟炸药一三硝基甲苯(又名TNT)对工业、>交通运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诺贝尔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是不疲倦、勇于奉献、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生。

诺贝尔对研究一丝不苟,这个特点值得我学习。因为我学数学不是很认真,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学习了,回家又忘记了,没及时进行复习,导致考试成绩没有提高。我应该向诺贝尔学习,学习他孜孜不倦的精神。

推荐第5篇: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读后感(2000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读后感(2000—2012)

坐公车,从住的家晃悠到报社,翻阅《奈保尔家书》。一本来往于英国牛津与西印度特立尼达的父子书信集。听父亲讲自己始终热爱的写作生涯。他一直默默无闻,做着报纸的记者编辑工作,却始终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他也告诉儿子,不要放任自己默默无闻,但是如果默默无闻了也没关系,只要在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儿子还在牛津,没看到儿子成为作家,没看到自己的小说出版,他就撒手离开。但他对儿子,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心,并宽仁地说:“不要怕当艺术家。”儿子早熟地很,从他19岁年纪却能写出如此明透的信就可明了。翻书时,想到大一时和同学们密集的来信。其中有一个是后桌,来的信当时不已为然,直到年后翻阅,方才明白其远比自己成熟,当时想得已深密。这位早熟少年,方向始终明确,成为一名作家。之后他果真做到名满天下,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求学的道路不乏阴云,他为神经焦虑症所困扰,为贫困所累。还有哮喘。最主要,是对前途的不确定。看着这些一来一往的信,早上的公车之旅变的漫长而安宁。所有的感觉,为这穿梭时空的信笺敞开。愿你的道路漫长。愿我一直怀有勇气。

《奈保尔家书》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 .S .奈保尔与其父亲(老奈保尔)和姐姐(卡姆拉)三人之间的通信集。时间起始为1949年至1957年。三个通信者分处三地,奈保尔在英国牛津,老奈保尔在家乡特立尼达(西印度群岛的一个英属岛国),卡姆拉在印度。这不是一本小说,但完全可以当“书信体小说”来阅读。也就是说,这本家书在风格上与我们以往熟知的那些家书(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是不一样的,它在叙述语言和形式结构上都具备“小说”的诸多元素。除了前面说到的书信体小说,我还认为,它也具备成长小说和家族编年史小说的形态。而且更奇妙的是,作为一部“小说”的《奈保尔家书》,并非作者有预见、有目的的刻意而为。因为事实上,家书的三位作者,从他们开始给对方写第一封信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那就是写信,真实地写信,跟我们所有人写信的目的没什么区别。只是由于写信人的个人因素,即:三人都爱好文学,其中老奈保尔和小奈保尔都立志成为一个作家,他们在写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喜欢呈现细节,喜欢刻画人物,喜欢将身边发生的事件讲述给对方听,无意中便成就了一部由三人共同“累积”而成的“小说”。

如果我们把《奈保尔家书》当成一部“小说”来看待,那么,它也有可以归纳的“故事梗概”:在特立尼达,一个叫奈保尔的中年男人,职业是报纸编辑和记者,业余写写小说,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作家。他有七个子女,女儿卡姆拉在印度求学,儿子维多(即V.S.奈保尔)在英国牛津求学。这一家人并不富裕,有时还显得比较拮据。姐弟俩在外求学,靠的是政府资助的奖学金。老奈保尔勤奋工作,承担着供养家庭的责任。在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而努力的同时,更看出儿子维多身上的文学天赋,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大作家。而维多也对此充满自信,野心勃勃地为这一目标做着准备。至于卡姆拉,她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也像父亲一样,对弟弟维多的作家梦极其重视,时常给予勉励和鞭策。他们频繁地给对方写信,除了表达思恋之情,告知生活讯息之外,更多的是在那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通过这些书信,彼此支撑,相互安慰。

我是在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才知道奈保尔这个作家的。所以,我最先读到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河湾》,其次是《米格尔街》和《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开头的一句话(“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凭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就把我吸引了,这句突兀的完全不像小说语言的话,让我为之一震。而这句话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到十分具体的故事讲述,这种突兀的叙述转折,又让我为之一震。从那时起,我对能够以这种方式开始一部小说的作家,对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以及他经历了怎样的写作过程,就怀抱了十分强烈的兴趣。之后不久,我的朋友韩东在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也提到了自己最近正在阅读奈保尔。他提到了《河湾》和《米格尔街》,并尤其推崇《米格尔街》。就我所知,写作朋友中,还有顾前和吉木狼格,对《米格尔街》也是爱不释手,如遇“故交”。这就更让我想要知道,这位仿佛从天外掉进汉语世界的小说家,他打动和启发我们的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以及,它们是怎样修炼而成的?

现在,这本《奈保尔家书》似乎可以解开这些谜团了。至少在我个人来说,这部家书除了让我有阅读“小说”的乐趣之外,也为我再次阅读《米格尔街》及《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提供了难得的注脚。奈保尔到达英国之后不久,就在给父亲和姐姐的家书中提出让他们给他邮寄香烟的要求,因为英国的香烟卖得很贵。尔后,“寄烟”这一细节反复地在三人的通信中出现,关于寄烟的方法,程序;关于

海关对烟草的严格规定和高额的关税,等等。总之,它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又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我从“寄烟”这件事的反复纠葛中,生出许多的感慨,其中的一个感慨就是,作家不是在天上修炼而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练而成的。当然,《奈保尔家书》可以引申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只是这篇文章所要求的篇幅,已经不容许我罗嗦下去了。

从1952年开始,奈保尔经常性地陷入抑郁状态,他这样跟父亲分析自己的症状:“我当然知道令我一蹶不振的缘由:孤独,情感交流匮乏。你们应该了解,一个男人不是一段被运送到国外的木头,在上面锯两个凹槽,就当作了接受教育的标志。不,不是这样,他的要求远不止于此,他有感情,他有思想。有些人,哎,他们的所思所感超出常人,因此,他们备受煎熬……”这套理论听起来不陌生,回溯起来它似乎是如奈保尔般事业有成的人事后聊以自负的先见。但不容置疑的是,写下这些话的的确是个艰难而困惑的孩子。他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世界,二就是父亲和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儿子一次次流露出这种自命的时候,父亲从来没有加以阻止,哪怕是一点点劝诫都没有,也就是说,他几乎从不试图对儿子的性格做出任何校正,至多做些小小的提醒:“你不再是个两三岁大的黄口小儿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老奈保尔教育子女的方式中最突出的一点(不一定是最好的一点),正如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敏锐指出的那样,“与众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不同,他从不让爱子心中承受愧疚之情。”而是从来有求必应,顺水推舟,很少违逆儿子的主见。这看似简单的习惯,实际上却是不易做到的——试想,有哪位家长能够承受一种与儿子完全平等的地位?有哪位家长能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以充分信任,不去对他大手大脚的消费行为做些许干涉呢?在特立尼达,奈保尔一家的经济并不宽裕,若不是母亲家有几位有钱的亲戚,父亲很难供养得起七个子女。偏偏这些没文化的亲戚都被奈保尔瞧不起,在英国,能够接济他的近亲远亲无不遭到奈保尔的挖苦和排斥,造成的结果之一,便是在求学生涯的后半程,满欧洲旅游、花钱如流水的奈保尔的生活捉襟见肘,父亲的书信再也不像开始时那样跟他大谈创作,而是家庭的经济状况,谈能够给他多少经济支援——“你必须慎之又慎地对待花钱问题”。从1952年到次年去世,父亲汇款给儿子的频率日益加快,却不见他对不太体恤家庭的儿子有多少埋怨。

但这理应是一种最容易产生的埋怨,因为在常人看来,这种“愧疚”是做子女的理应承受的,否则就是举孝不足。在这位把自己纯然当作儿子的“文友”的父亲的看护下,奈保尔艰难地追求环境的认同和接受,把其间的每一桩骄傲和烦恼、每一次振奋与沉沦实践到底。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看似只是钱和写作上的一点建议,但是,若非父亲有意无意的不介入,奈保尔恐怕无法把自己全然独立的视野维护完整至终。这对于一位很早显露出资质的小说家而言,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老奈保尔猝然去世的那段情节,《奈保尔家书》犹如一本手法老练的小说,只用寥寥四封相关的短信和一封电报打发掉故事的高潮;那封儿子发回家里的电报,则天然地适合扮演“书眼”的角色:“他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人/一切就此终结/我对他感激不尽/振作起来/我爱你们。”对一些批评家认为的奈保尔的最佳作品《抵达之谜》(1987),英国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尖锐地指出,这本书里通篇看不到一个“爱”字。对于一个刻意背对阳光,从自己的影子看世界的作家而言,或许也只有《家书》能成为他全部作品中唯一的例外,哪怕它是一本“合著”。

推荐第6篇:《小诺贝尔图解百科》读后感

《小诺贝尔图解百科——登月之旅》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首先就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本书的纸张不是普通版式设计的,而是一种竖行版式,拿在手中似乎很轻松的样子,但是手中那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你诧异于本书的质量一定是非常好的。随手翻动了一下,验证了我的第一感觉。书是非常的棒,第一眼就让我爱上了它。

《小诺贝尔图解百科——登月之旅》的作者是瑞典·约纳坦林德斯特罗姆,同样也是由瑞典·约纳坦林德斯特罗姆出版社联合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出版时间是2015年5月1日,今天才是7月15日,真是够新、快的了。

内容推荐:大爆炸、恒星、星系、黑洞„„书里有关于宇宙的一切奥秘。人类是怎样从一个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视觉和意识是怎样产生的?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为什么是尼尔而不是巴兹?谁是唯一葬在月球上的人?从冰河时代到现代,同一个地方会发生怎样的历史变迁?这些话题很需要想象力。对于认知速度惊人的孩子,7岁以上就会开始思考未知、神秘的事物。《小诺贝尔图解百科》通过充满童趣的天真想象,轻松培养7~10岁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当你看镜子里的自己时,你其实也看到了宇宙,因为你是宇宙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开始都只是想象,然后人们进行尝试和试验。没准正是你的幻想把我们引上正确的道路。”

《小诺贝尔图解百科》通过令人捧腹而又豁然开朗的图文,解读这些神秘而宏大的话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之后,也不会忘记启发孩子们继续探索和研究,让孩子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演和简单的实验,拥有穿越时空,探索生命和宇宙奥秘的能力。

作者简介:约纳坦林德斯特罗姆:瑞典顶级科普作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考古学家、业余天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领域。2006年,他凭借《宇宙的诞生》一书,获得卡尔冯林奈奖章。2007年,被瑞典“科学与大众教育协会”评选为“2007年度大众教育家”。2010年,他成为瑞典儿童书籍学会理事。瑞典“图书馆服务”杂志评价其作品为“科普图书的最高水平”。

绘者:马斯温内亨姆:既是一位考古学家,也是一位插画家,日常在博物馆工作。曾创作《骑士学园》系列,风靡瑞典,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他的诸多画作被广泛用于广告海报、教科书、论文、杂志和科普读物中。

小孩子的求知欲真的是无穷的,我想这本书就是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了,我拿到的这本书就是《小诺贝尔图解百科》之《登月之旅》。孩子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也是一眼就喜欢上它了。看来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孩子看见封面的动物登上了月球,羡慕的说,我们人类都还没有几个去过月球呢,却让你占了个先。你快下来,让我先上吧!哈哈,还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还跟书较上劲了。

《小诺贝尔图解百科——登月之旅》这本书就是通过令人捧腹而又豁然开朗的图文,解读很多历史的知识,虽然是仅仅是48页,但是整个月球尽在我们眼中,让孩子们从中可以学习观察、比较、判断、推理。

看到书的最后,孩子更是喜欢得不得了。因为那里有几个手工,男孩子永远是爱动的,看到他喜欢的东西,还不赶紧拿过来做一个。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就只能当他的小助手,协同他一起来完成这些作品了。

还有孩子更加喜欢的是,书里面最后讲到了可以借助望远镜看一看月球,这可不得了了。孩子一直嚷嚷着需要亲身观察一下月球,我就只好带他几次来到学校实验室,向学校借来望远镜让他可以看个饱。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接触一次《小诺贝尔图解百科》,可能引领出一个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家长开始行动了,你家孩子离这个梦想就更近了!

推荐第7篇:诺贝尔

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一直都很喜欢泰戈尔的诗集,所以无论老师讲或未讲泰戈尔的作品,我都很想写一写泰戈尔。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当时他的获奖理由是这样赋予的“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 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飞鸟集》这本书由325篇短小精悍的小诗组成。这些形式自由、语言精湛、笔法清隽朴素的小诗中,似乎带着一点点童趣,细细品味,仿佛又蕴含着一点儿哲理。

初中的时候,曾经买过泰戈尔的《飞鸟集》,那是真正的第一次接触到泰戈尔,印象最深的便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既然美丽终究无法保留,那么我们就不能仅仅限于惋惜,而更应珍惜。“蝴蝶计算的/不是月份/而是刹那/蝴蝶乃有充足的时间”,诗句正体现了诗人这样一种豁达而平和的人生态度。“死若秋叶之静美”,没有重于泰山那样的悲壮豪迈,也不像“轻于鸿毛”那样的卑微琐屑,却有对自然法则、人生法则玄机的参悟,有智者对茫茫宇宙中渺小自身的精确定位。以夏花喻生命,以秋叶喻死亡,其实也是跨越时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生如夏花,死若秋叶,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诗和生命的人,无疑是有大智慧和大勇气。

泰戈尔的这句诗,让我想起了在我大一时看到的俞敏洪的励志经典语录“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 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 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 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 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 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生命,在于呼吸之间,爱情,在于得失的边缘。既然生,便与夏花一样的绚烂!既然爱,便要付出所有情感!在生活的美丽故事中,因为有太多的曾经,于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失去一份本该有的绚烂的心情,看雨的静谧,不禁联想起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除去泰戈尔清新自然的文笔,在《飞鸟集》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同时更高于生活;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巧妙地隐去了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所剩的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读者。他对爱的思索,更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亲对孩子永存的母爱、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爱。尤其是对于爱情,泰戈尔毫不吝啬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来赞美爱情的美好与伟大。

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

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推荐第8篇:诺贝尔

诺贝尔

诺贝尔(Noble,Alfred Bernhard),瑞典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六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于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展了无烟炸药。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商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他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资金。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皇家卡罗林医学研究院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经济学奖的授予方式和货币价值与此相同。

评选获奖人的工作是在颁奖的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能力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自己提名者无入选资格。候选人的提名必

须在决定奖项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书面通知有关的委员会。

从每年2月1日起,6个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一个奖项--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必要时委员会可邀请任何国家的有关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这段时间内,委员会将推荐书提交有关颁奖机构;只是在少有的情况下,才把问题搁置起来,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委员会的推荐,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都是秘密进行的。奖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也可以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如D-哈马舍尔德的1961年和平奖和E-A- 卡尔弗尔特的1931年文学奖。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对于某一候选人的官方支持,无论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与评奖无关,因为该颁奖机构是与国家无关的。

推荐第9篇:诺贝尔

美籍的很多 例如 杨振宁 李政道 丁肇中 李远哲 朱棣文 崔琦 等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莫言的作品是由于大胆创新而成功的,他的作品主要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并且结合许多的神话,传说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也就是这些综合的因素。他的做品如下:

推荐第10篇:诺贝尔

《诺贝尔》第二课时

丹徒区上党中心小学汤启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并学习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指板书,齐读),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景仰之情,再一次走近诺贝尔,贴近一颗刚强的心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大家迅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几个阶段。

交流

(板书:液体炸药

固体炸药

大威力炸药)

2、在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哪些故事或场面让我们很震撼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9自然段,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让你感动的理由!也许这些感人的片段,可以让你更清晰地去了解他,去欣赏他!(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品词析句,感受精神

片段一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你找的是哪句话?

“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

指读评价

(超越文本)

如此巨大的伤痛,我们的课本写得比较简略。在《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中有这样的描写,(出示)请读一读。

弟弟埃米尔经常在实验室里协助哥哥制造硝化甘油,有时诺贝尔不在时他就代替哥哥的工作。他为自己有个发明家的哥哥而感到骄傲,他决心将来也做个像哥哥一样的发明家。……

好心的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了4具烧焦了的尸体,其中就有性情温和、头脑聪明、办事认真的埃米尔。 ……

他回到家里,家里一片死寂。父亲躺在床上,两眼失神地盯着天花板,母亲的哭泣声断断续续从厨房传来。……

——节选自《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

此时此刻的诺贝尔,他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读:费尽人力物力建成的实验室夷为了平地,手足情深的弟弟死于非难,生他养育他的父亲被炸成残废。但是他退缩了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是啊!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遍布荆棘,诺贝尔深知只有“毫不气馁”,才能勇往直前!我们一齐读这段话,读出这种勇气和决心!

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把诺贝尔读成一个鲜活的人,一个生命的强者!

过度:死亡时刻伴随着诺贝尔,他在死亡边缘徘徊着。邻居指责他是科学疯子,政府禁止他进行这样危险的实验,他又是怎么做的?谁来继续谈谈。

片段二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出示:

“四个年头有个月,有个日日夜夜,诺贝尔忍受着巨大的,就在租用的船上从清晨到深夜,从春夏到秋冬,他忘记了,忘记了,一直。”

师激情描述:一次实验失败了,诺贝尔他,十次失败了,他,一百次失败了,他还是,九百九十九次失败了,他仍然„„四年来经历的失败也许已无法记起,但最后,他终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一齐读这段话,把诺贝尔读成一座碑,一座坚韧不拔的丰碑!

过度: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永无止境的。固体炸药和雷管的成功发明,并没有让诺贝尔停下脚步,他继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想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为此他又经受了怎样的困难和痛苦?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呢?我们来看课文的

8、9两个自然段。(出示)自己读一读

片段三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

谁正经历着这样的场面呢?你从哪儿知道他是诺贝尔的?

提问:“他,就是诺贝尔。”为什么课文不直接写突然,满身鲜血的诺贝尔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惊心动魄、激动人心)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这一刻是值得疯狂的,因为他为之付出了太多。让我们把这两个片段再来读一遍。请把诺贝尔读成一座山,一座巍峨挺拔的山!

无数次的失败再爬起,无数次的泪水再擦干,诺贝尔凭借着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在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请大家再读课文第3—9自然段。把自己读成诺贝尔!

四、学习第三段

1、诺贝尔把他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所以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同时,他的成功也给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是如何处理这些财富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2、交流

师提问:这篇课文即将学完,你认为诺贝尔奖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份份奖金吗?

对,人们就把这种毫不气馁,舍生忘死、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称为诺贝尔精神。

五、写《诺贝尔小传》

诺贝尔,他的名字将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为了纪念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版社将出版《诺贝尔》一书,为了做好出版工作想请大家在扉页写一篇《诺贝尔小传》。请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诺贝尔的丰功伟绩,表达出你对诺贝尔的崇敬之情。(学生自由练写、交流)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历史的长河会带走很多很多, 但是请永远铭记住一个名字(指板书)——诺贝尔,记住他的杰出成就,记住他的伟大精神,记住他心底的声音: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诺贝尔(课件出示,齐读)

七、课外延伸

1、读一本好书:

埃里克.伯根格伦所著的《诺贝尔传》

2、写一篇文章

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3、想一个问题:

诺贝尔去世后,大量的炸药被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呢?

第11篇:《诺贝尔传》读后感: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读《诺贝尔传》有感

原创: 李瑞

在2018年的最后一周,我选择了读《诺贝尔传》,想深入了解他为科学所做的奉献和牺牲。他的命运非常坎坷,全书从他的少年时期到他的中年时期,老年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少年时体弱多病,不能经常出门,甚至经常需要卧床休息,但是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发奋读书,努力学习,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从记事起,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研究炸药,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尝试,成功利用硝化甘油来做炸弹,并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来提高和完善。期间他对炸药的研究饱受争议,甚至受到很多政府当局的排挤,为了做研究,先后转移了好几个国家,不得不把工厂放到船上,在无人区域内孤独的反复做实验,承受住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孤独和压力。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研制成功达纳炸药,引来了人们的巨大兴趣,也改变了人们对他的印象。

在感情方面,他不是一个擅长的人,总是被女人牵制。他先后有两任女友,最后都和别人结婚了,一个是贝尔塔---他想抓却抓不住的人;一个是莎菲娅,相处了十八年,他最终想放手的人。不过,在莎菲娅结婚后,他仍然给她钱,对她也算仁至义尽了……

在弟弟,父亲,二哥,母亲等亲人相继离世后,尤其是报纸上把哥哥的讣告写成他的名字时,他看到了自己的讣告中世人对他的评价。心里很难过:自己要呈现给世界的样子和世人反馈出来的样子反差太大,他无法接受世人这样看待自己。他发明炸药的初衷不是为了战争,他热爱和平......在生命的最后,他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决定为世界做些事情:他关注世界和平运动,资助和平事业,资助探险家到北极探险......去世后,他把巨额财产全部遗赠给了人类,在遗嘱中被公开后,不被祖国人民理解,颁赠奖金时才高者得,瑞典本国人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因事先没有和有关机构沟通,遗嘱的执行问题也引起了不小的**。直到他去世后五年,各项有关诺贝尔奖的评奖机构与评奖制度才建立起来,并进行了第一次颁奖,分别颁发了:化学奖、物理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后来,为了纪念诺贝尔在经济领域的贡献,增设了经济学奖。

纵观诺贝尔的一生,为了炸药实验,他曾辗转好几个国家,甚至受到当局的迫害,可是他凭着超人的意志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炸药的实验研究,成就了他,也让他几次破产,甚至失去了可爱的弟弟。可他的人生远不止炸药,他热爱文学,曾经梦想过当诗人和小说家;和父亲一起经营工厂;和哥哥一起投资油田;他在电化学、生物学、纤维、医学、生理学、机械等领域均有研究,发明专利达355项之多。他的生命韧性很强,不管人生经历着什么,都无法减少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正应了那句古话: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12篇:诺贝尔文学奖

凤凰网文化讯 瑞典文学院刚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在早前的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傍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1981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同年,女儿管笑笑出生。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1983年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受到孙犁赏识,赞其有空灵之感。 1984年在《长城》杂志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短篇《岛上的风》和中篇《雨中的河》,在《解放军文艺》第七期发表了短篇《黑沙滩》。同年,莫言得到著名作家徐怀中的赏识,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届学生。

1985年,莫言30岁。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同年,在《收获》第五期发表中篇《球状闪电》,在《钟山》第一期发表中篇《金发婴儿》,在《人民文学》第十二期发表中篇《爆炸》,并在多家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大风》、《三匹马》、《秋水》等多篇。

1986年,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随后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同时还发表《筑路》,短篇《草鞋窨子》、《苍蝇门牙》等。同年夏,张艺谋找到莫言洽谈购买《红高粱》改编电影版权事宜,莫言与陈剑雨、朱伟合作将其改编为电影版文学剧本。

1987年,长篇《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00年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而其后发表的中篇《欢乐》、《红蝗》受到恶评。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西柏坡第38届电影节金熊奖, 同年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天堂蒜薹之歌》,同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他还发表了《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同年秋,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由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9月,莫言考入北师大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莫言34岁,出访西德。第一次走出国门。同年三月,在短片《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据此改编的电影《暖》获得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4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6月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他在《花城》杂志发表中篇《父亲在民夫连里》。1991年创作中篇《白棉花》、《战友重逢》、《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文学活动;暑假创作了《神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同年,莫言与朋友合作创作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哥哥们的青春往事》,由河南电影制片场摄制。

1992年创作中篇《幽默与趣味》、《模式与原型》、《梦境与杂种》。 1993年先后出版了长篇《酒园》、《食草家族》,中篇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短篇集《神聊》。1994年莫言母亲于山东高密县去世,它直接催生莫言要写一部小说献给母亲的念头。

1995年,莫言40岁,创作长篇《丰乳肥臀》,出版五卷本《莫言文集》。小说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把莫言推到风口浪尖。1996年由莫言编剧的影片《太阳有耳》获第4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同年,《丰乳肥臀》停印。

1997年,他与人合作创作话剧《霸王别姬》。离开军队,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日报》工作。《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十万元。

1998年,在《东海》杂志第六期发表中篇《牛》,在《收获》第六期发表中篇《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发表短篇《拇指拷》、《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白杨林的战斗》、《一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蝗虫奇谈》、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红树林》由检查日报影视部设置完成。

1999年,在《收获》第2期发表中篇《师傅愈来愈幽默》、在《花城》第1期发表短篇《我们的七叔》,在《收获》第4期发表中篇《野驴子》。在海天出版社出版社长篇《红树林》,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师傅愈来愈幽默》。

2000年,莫言45岁,在《收获》第1期发表中篇《司令的女人》,在《上海文学》第11期发表短篇《冰雪美人》。长篇《酒园》再版,在南海出版社出版。《莫言短篇小说》(1-3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莫言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1年,长篇《檀香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再度热议,后获得台湾联合2001年十大妇女书。在《山花》第一期发表短篇《倒立》,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长篇《酒园》获得法国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

2002年他与阎连科合作长篇《良心作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扫帚星》在《布老虎中篇小说春之卷》发表。长篇小说集、小说、散文集《红高粱家族》、《酒园》、《拇指拷》、《清醒的说梦者》、《罪过》、《师父愈来愈幽默》、透明的红萝卜》在山东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清醒的说梦者》,《什么气味最美好》分别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出版。长篇《檀香刑》获首届\"钧文学奖\"。

2003年,长篇《四十一炮》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并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同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在《收获》第五期发表短篇《木匠与狗》。散文集《小说的气味》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写给父亲的信》、小说集《藏宝图》也出版与此。 2004年,莫言先后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5年,莫言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

2006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生死疲劳》并于2008年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散文集《北海道随笔》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7年,散文全集《说吧,莫言》在海天出版社出版。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第13篇:诺贝尔文学奖

爱丽丝·门罗

门罗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的小说写的也都是这个城市郊区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却都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这个女作家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这恰好显示了文学最本质的能量。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在短篇小说普遍地位低下的欧美文学界,这个终身成就奖颁给她让一些人惊讶,但更多的人对门罗获奖的感受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值!” “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这是由作家、学者、编剧等组成的评委对她的评价。

1968年她37岁,那一年,加拿大女权运动正在最高峰,她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一炮打红,并得了她的第一座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此时,她已是三个女儿的母亲。

她的许多早期创作,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事实上,《快乐影子舞》前后花了20年才写完。

50岁之后,这个女人才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她爆发惊人的创作力。不过她写的都是她30岁到50岁期间历史背景中发生的故事。1978年,她的另一部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再给她捧来了一座总督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每隔4年都要出一部短篇小说集,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名誉。

“女人谈论生老病死”

门罗写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早期创作中,是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到后期,则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

门罗的小说并不特别重视情节,更多是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这也表现了她想表现的观点:看世界,或许有新的角度,文学就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她曾经在一篇散文中介绍读小说的方式:“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述平凡女性的命运

《逃离》(RUNAWAY)是爱丽丝·门罗2004年的作品,全书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的3篇互有关联。该书将于近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翻译家李文俊翻译,本文为该书译后记。近年来,在美国的重要文学刊物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巴黎评论》上,都可以经常读到爱丽丝·门罗的作品。美国一年一度出版的《××××年最佳短篇小说集》中,也多会收入她的作品。她几乎每隔两三年便有新的小说集出版,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最重要的总督奖,两次获得吉勒奖。2004年第二次获吉勒奖即是因为这本《逃离》,评委们对此书的赞语是“故事令人难忘,语言精确而有独到之处,朴实而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我国的《世界文学》等刊物也多次对她的作品有过翻译与评介。可以说,门罗在英语小说界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在英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可称得上“力拔头筹”,已经有人在称呼她是“我们的契诃夫”(美国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语)。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亦赞誉她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

门罗最早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叫《快乐影子舞》(1968),即得到加拿大重要的文学奖总督奖。她的短篇小说集有《我青年时期的朋友》(1973)、《你以为你是谁?》(1978,亦得总督奖)、《爱的进程》(1986,第三次得总督奖)、《公开的秘密》(1994)、《一个善良女子的爱》(1996)、《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2001)、《逃离》(2004)等,2006年出版《石城远望》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集。她亦曾出版过一部叫《少女们和妇人们的生活》(1973)的长篇小说,似乎倒不大被提起。所反映的内容是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隐含悲剧命运的平凡生活。她自己也说:“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稍长的短篇小说对我最为合适。” 《世界文学》2007年第1期对《逃离》一书作了介绍,并发表了对门罗的一篇访谈录,此文对了解作家与《逃离》一书都很有帮助,值得参考。据悉,上世纪80年代,门罗曾访问过中国。

第14篇: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 法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

1903年 比昂斯腾·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 挪威

1904年 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 1832-1916) 西班牙

1904年 (与上同获)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 法国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 波兰

1906年 乔·卡尔杜齐(Giosueé Carducci, 1835-1907) 意大利

1907年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 英国

1908年 鲁多夫·奥伊肯(Rudorf Eucken,1946-1926) 德国

1909年 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1858-1940) 瑞典

1910年 保罗·海泽(Paul Heyes,1830-1914) 德国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 比利时

1912年 戈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 德国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印度

1914年 空缺

1915年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 法国

1916年 魏尔纳·冯·海登斯塔姆(Verner von Heidenstam,1859-1940) 瑞典

1917 卡尔·耶勒鲁普 丹麦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918 亨利克·彭托皮丹 丹麦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9 卡尔·施皮特勒 瑞士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20 克努特·哈姆生 挪威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2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西班牙 “由于他以适切之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3 威廉·勃特勒·叶芝 爱尔兰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波兰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5 乔治·萧伯纳 爱尔兰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 意大利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7 亨利·柏格森 法国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8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 挪威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9 保尔·托马斯·曼 德国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 辛克莱·刘易斯 美国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科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1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瑞典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 约翰·高尔斯华绥 英国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俄国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 路伊吉·皮兰德娄 意大利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 法国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宽闵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

1936 尤金·奥尼尔 美国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 法国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 美国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芬兰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4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丹麦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智利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 赫尔曼·黑塞 德国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7 安德烈·纪德 法国 “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英国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 威廉·福克纳 美国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获奖时间1950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英国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

获奖时间1951 帕尔·费比安·拉格克维斯特 瑞典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

获奖时间195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法国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

获奖时间1953 温斯特·丘吉尔 英国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

获奖时间1954 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

获奖时间1955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 冰岛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

获奖时间1956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西班牙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

获奖时间1957 阿尔贝·加缪 法国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

获奖时间1958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苏联 “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

获奖时间1959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意大利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

获奖时间1960 圣琼·佩斯 法国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

获奖时间1961 伊沃·安德里奇 南斯拉夫 “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

获奖时间1962 约翰·斯坦贝克 美国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

获奖时间1963 乔治·塞菲里斯 希腊 “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

获奖时间1964 让·保尔·萨特 法国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

获奖时间1965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苏联 “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

获奖时间1966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以色列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奈莉·萨克斯(女) 德国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

获奖时间1967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危地马拉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

获奖时间1968 川端康成 日本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

获奖时间1969 萨缪尔·贝克特 法国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

获奖时间1970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苏联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

获奖时间1971 巴勃鲁·聂鲁达 智利 “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

获奖时间1972 亨利希·伯尔 德国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

获奖时间1973 帕特里克·怀特 澳大利亚 “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

获奖时间1974 埃温特·约翰逊 瑞典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瑞典 “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

获奖时间1975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意大利 “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

获奖时间1976 索尔·贝娄 美国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 获奖时间1977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西班牙 “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

获奖时间1978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美国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

获奖时间1979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希腊 “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

获奖时间1980 切斯拉夫·米沃什 波兰 “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

获奖时间1981 埃利亚斯·卡内蒂 英国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

获奖时间1982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

获奖时间1983 威廉·戈尔丁 英国

————————————————————————————————————————————————————

获奖时间1984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捷克斯洛伐克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

获奖时间1985 克洛德·西蒙 法国 “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 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

获奖时间1986 沃莱·索因卡 尼日利亚 “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

获奖时间1987 约瑟夫·布罗茨基 美国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

获奖时间1988 纳吉布·马哈富兹 埃及 “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

获奖时间1989 卡米洛·何塞·塞拉 西班牙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

获奖时间1990 奥克塔维奥·帕斯 墨西哥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

获奖时间1991 内丁·戈迪默 南非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

获奖时间1992 德里克·沃尔科特 西印度群岛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

获奖时间1993 托尼·莫里森(女) 美国 “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

获奖时间1994 大江健三郎 日本 “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

获奖时间1995 希尼·爱尔兰 “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

获奖时间1996 希姆博尔斯卡 波兰 “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

获奖时间1997 达里奥·福 意大利 “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

获奖时间1998 若泽·萨拉马戈 葡萄牙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

获奖时间1999 君特·格拉斯 德国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

2000 年高行健 法国

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高行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简介

高行健(1940—)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他的剧作集《彼岸》(The Other Shore)在一九八六年遭禁演,,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隔年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加入法国国籍。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在海外出版。他的画作也已在欧洲和美国展出。

高行健年表:

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1971——1974到干校劳动,后来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创作《绝对信号》(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剧作,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复杂的人性,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论文《谈小说观和小说技巧》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和戏剧作品集《高行健戏剧集》等,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作品一览

戏剧:《绝对信号》、《野人》、《车站》、《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独白》、《冥城》、《彼岸》、《逃亡》、《生死界》、《对话与反诘》、《夜游神》、《山海经传》

小说及评论集

《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给我老爷买鱼竿》、《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没有主义》、《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戏剧集》、《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

————————————————————————————————————————————————————

2001年度维-苏-奈保尔

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 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以表彰他在描写历史上个人反对野蛮专断的经历时所运用的特殊文学笔调。

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将

环球在线消息:瑞典文学院在北京时间今天晚上19点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颁奖词称“他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他将获得137万美元的奖金。奥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新生活》等。(瘦马)

资料: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及其主要作品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而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

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第15篇:诺贝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命是短暂的,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有一些人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景仰之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 不被历史遗忘的人——诺贝尔。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许多的发明,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是啊,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二、学习课文。

1、诺贝尔发明炸药最离不开的就是实验。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诺贝尔一起去亲历他的实验 吧!默读课文第 3-9 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划出相关语句,写下 感受。

2、交流评议。

出示“1964 年 6 月 3 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 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从哪里体会到诺贝尔的毫不气馁? 理解“毫不气馁”,读好这个词。: 引说: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他没有放弃,就叫——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他没有放弃,就叫—— 父亲被炸成残废,他没有放弃,就叫——(板书:毫不气馁)

这样的执着,所以要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齐读:我们一起来读出诺贝如此坚定的信念。 其实第七自然段中也写出了诺贝尔毫不气馁的精神,你发现了吗? 出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 1867 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四个年头”一年是 365 天,那四年就是 1400 多天,从这个词感受到时间之——长。 “几百次”创设情景读:一次的失败,他没有放弃;几次的失败—— 上百次的失败—— 几百次的失败——这就叫——“毫不气馁”

齐读:这四个头年里,几百次的实验,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啊!把你的感受送到课文中,让我们来读出毫不气馁。

面对这样的诺贝,你想到了哪些词?出示词语: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住这些词。 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他毫不气馁,可以说: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他的毫不气馁,他的永不放弃,都是源自于他对科学的——热爱。(板书:热爱科学)这是一个(指板书)——(热爱科学)的诺贝尔。

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紧盯”: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关注到了人物的神态。板书:神态 “仍然盯着”有没有哪位同学的眼睛最亮,发现了句子中还有一个描写他神态的词?让学生谈感受,指导朗读。 齐读:下面我们合作来读好这段话,请同学们读两句有“盯”这个神态的句子,中间一句老师来读。 “怦怦直跳”:(紧张) 学生谈感受,你来读好他。板书:心理

这个词让你感觉诺贝尔此时的心情十分的——(紧张、激动)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种激动,紧张,还包含在哪个标点符号里。 谁来读出这三个感叹号包含的意义。

读的好: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读的不够:问:离什么越来越近了?危险,那应该读的一次比一次惊险。 其实,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它的意味。

齐读: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引读这段文字。 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样的场面,假如你就是现场的一个人,你——

出示:“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引读

过渡: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告诉我们,诺贝尔是不能幸免于难了。可是,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诺贝尔,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 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 “满身鲜血”:你关注到了诺贝尔的外貌,真了不起。板书:外貌 激动万分的诺贝尔,你从哪里看出他很激动。 “高举双手”:你关注到了诺贝的动作。

第16篇:9诺贝尔

9.《诺贝尔》

教学时间:4月12日----4月13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课外延伸

1、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2、同学们,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他们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他们都有些谁呢,谁能介绍?

六、作业

搜集有关诺贝尔以及诺贝尔奖的资料,准备开展读书交流会。(联系综合活动开展)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课后反思:

1、本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了她的主导地位,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听课时感觉教师讲的时间似乎多了点,但针对我们这的学生收集资料的实际水平和状况,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

2、第一课时,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切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双基能力,使课堂教学凸显务实性,值得推广。语文学习不能总停留在美读、有感情朗读等浅表层面上,要教会学生由文字表面走向语言内涵,理性地思考文章的条理、写作方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去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3、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炼,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训练还不够成熟、规范,致使第五大环节巩固自学成果没有在第二课时内完成,占用了下节课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今后,我会在小组合作的规范性、熟练性方面多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17篇:小诺贝尔

《小诺贝尔》读后感

二年二班付佰萍

在课外刊物中,我最喜欢科学大众杂志社出版的《小诺贝尔》这个刊物,这本书讲了许多我感兴趣的国际国内发生的事情,这其中有关世博的﹑有关动物的、有关智力游戏的等等。

我最喜欢看的是今年第五期的有关世博的介绍,拿到书首先看到的是封面上印的大红宏伟的中国馆图,通过内容的介绍,我知道了中国馆是个传统帽状建筑,它高六十九米,四周有围栏,一看就知道她包含了许多中国元素,看着中国馆,我感受到的不单是中国馆的宏伟,还有中国不断走向强大的脚步声。本期还介绍了许多其他的国家馆,让我感兴趣的是法国馆,它让我有了很新奇的感觉---原因是它设计为整体的漂浮在水面上 ,这样可以通过水的反射尽显建筑的水韵之美。书中还有关于“历届世博会最酷科技”的介绍,其中最让我惊奇的是一九八五年展出的超级西红柿,这棵西红柿居然结有一万三千多个果实,而且它跟土壤没有任何关系,原来它从幼苗开始就是用水培养,再把化肥等肥料溶解在水里,并给予充分的氧气等等,从而使这棵无土培植的西红柿成为西红柿栽种历史上的“英雄”。

我还喜欢刊物中的“自己动手做实验”和“头脑奥林匹克”专栏,它让我锻炼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小诺贝尔》我真喜欢你!

《小诺贝尔》读后感

二年二班付佰萍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诺贝尔》,主要讲述了诺贝尔有个弟弟名叫埃米尔,一次埃米尔到诺贝尔的工厂去帮忙,因弟弟从前就接触过硝化甘油,诺贝尔没什么担心就走了。在弟弟埃米尔管理生产时,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在整个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点,溶液的温度绝不能超过二十五度到三十摄氏度,如果超过就会爆炸。但是,埃米尔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突然,天崩地裂一声响,随之引起了连接的爆炸······埃米尔和四个工人全被炸死。诺贝尔知道弟弟的死后,非常伤心,非常自责,人们原本以为诺贝尔不会再研究炸弹,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诺贝尔坚定地说“做,我还要做!”

从他坚定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正因为他有这坚持不懈的精神,到了最后,他才会有更大的成就:研究炸弹成功了!

诺贝尔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在生活中,我缺少这种精神:每次我运动了一会儿我就想:哎呀,我累死了,真想回家。可是,我一想到诺贝尔,我就有了精神,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不能像诺贝尔一样,不怕挫折呢?每当想到这儿,我就会坚持去运动,睡懒觉的毛病也改了。从那以后,我每天早晨都按时起床,去运动······

诺贝尔,我敬佩您,您是我的榜样,您从不向挫折低头。我要好好跟您学习。

第18篇:诺贝尔文学奖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爱丽丝-门罗是谁?相信许多中国人未听说过她,读她作品的人更少了。她,就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名加拿大的女作家。

瑞典文学院2013年10月10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她也是第13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作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得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并将门罗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爱丽丝﹣门罗于1931年7月10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温纳姆,曾在西安大略大学学习新闻和英语。门罗自青少年时期已开始写作,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小说,但直到1968年才出版第一本作品集《快乐影子之舞》,在加拿大引起广泛关注。1971年,门罗出版了被视为“成长类小说”的作品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她的代表作还包括《你认为你是谁?》《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等。

门罗曾在2009年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她的作品《逃离》已有中译本。她最新的作品是在2012年出版的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今年早些时候,她曾表示将停止写作。10日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获得诺奖不会改变这一决定。

第19篇:《诺贝尔》案例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诺贝尔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吧。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会为获得此奖而自豪。诺贝尔奖从何而来?为何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诺贝尔》一课。(出示幻灯片)

二、自由读文,了解梗概

1、诺贝尔奖是怎样来的?

2、诺贝尔在哪些方面有过成就,最著名的成就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掌握要点

(一)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

1、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1——2自然段)

2、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3——9自然段)

3、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10自然段)

(二)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四、读悟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

1、2自然段(出示幻灯片)

2、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 (1)时间不变 (2)地点不变 (3)规模宏大

3、你从诺贝尔奖的特殊性体会道什么?

(诺贝尔在世人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人们十分崇敬诺贝尔)

4、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一段

5、读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诺贝尔有什么巨大成就令全世界瞩目?)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二、读悟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用横线画出能代表这一段意思的句子。(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2、读完这段文章,你认为诺贝尔研究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出示幻灯片)

(1)自幼立志研究炸药,与父兄合作,研制“诺贝尔炸药油”。

(2)亲人伤亡,诺贝尔毫不气馁,数百次的失败后,终于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

(3)用生命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3.读完这段文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那么,在诺贝尔历经历的这几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过程最能打动你?找出其中的有关语句,说说理由。

(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研读、品味和体会)

5、指名朗读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出示幻灯片)

6、你能否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一说感动的原因?(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等)

三、读悟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想一想:这段共写了哪两层意思?

2、讨论交流。

(1)用整个生命发明炸药。 (2)设立诺贝尔奖。

3、为什么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出示幻灯片)

(1)研究的时间之长。:从“小时侯”一直研究到“中年”。 (2)为了研究炸药,他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 (3)一研究起炸药来,他便忘记了一切。

4、从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一事,你了解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希望后人沿着他走的道路继续前进,希望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发展更快)

5、播放课件诺贝尔遗嘱

当看到这儿的时候,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你的感触写在诺贝尔的画像周围。

古今中外有许多像诺贝尔一样为了人类的幸福而默默奉献的人。(出示幻灯片)

四、激励探索,升华情感

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幸福,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如果我们也能像诺贝尔那样,志向高远,锲而不舍,相信在你们当中也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 作业:(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

引介诺贝尔(出示幻灯片) △怎样发明炸药 造福人类甘做奉献 设置诺贝尔奖 一丝不苟科学态度

第20篇:诺贝尔经济学奖

达沃斯论坛

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2013年夏季达沃斯,于9月11日-13日在大连举行第七届年会。“创新:势在必行”,这一鲜明而深刻的主题,再次让大连吸引了全球政要和新领军者的目光。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于11日下午17点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全会厅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

李克强在演讲的最后提到,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创新是我们永远高扬的旗帜。希望在座的全球经济新领军者成为各自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多年来,夏季达沃斯论坛成为聚焦中国经济的重要平台,发挥着独特作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

李克强说,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前景光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远未完成,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

以下是部分实录:

李克强: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7.5%左右的增速与过去中国两位数增长相比是慢了一些,但从世界范围看,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的高速度。中国经济总量比过去明显增大,目前又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发展规律。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如果能够实现中高速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容易的,也是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贡献。尤其是我们未来的增长必须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必须是保证就业和居民收入相应增加的增长。也就是说,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2013-09-11 17:49 ] 李克强: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前景光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远未完成,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只要我们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咬定长远发展目标不放松,解决眼前问题不懈怠,中国这艘经济巨轮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中国经济一定能保持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一定会努力实现而且必将实现这一目标。[ 2013-09-11 17:51 ] 李克强:女士们、先生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变成离群索居的“鲁宾逊”。我想很难找到现代“鲁宾逊”了。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外开放中获益匪浅。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将达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4亿人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愿与世界共同分享这一巨大的商机,也希望各国能够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好的合作环境。[ 2013-09-11 17:54 ] 李克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当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也会相应增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成人之美”。只有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我们愿意更多参与国际治理,尽可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分担应有的责任。当然,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国际标准,我们还有一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艰辛的路要走,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只能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完善应对跨国金融风险的准备,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尽可能减少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带来的冲击。各国还应进一步扩大相互开放,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齐心协力做大世界经济这块大蛋糕。中国将一如既往鼓励外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我们将继续用事实证明,选择中国是跨国公司兴旺发达的明智之举、上乘之策。[ 2013-09-11 17:57 ] 李克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变革呼唤创新,创新推动进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创新是我们永远高扬的旗帜。希望在座的全球经济新领军者成为各自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多年来,夏季达沃斯论坛成为聚焦中国经济的重要平台,发挥着独特作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我相信,夏季达沃斯会越办越好,不仅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多彩风貌,也为世界和中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1969年:简·丁伯根、拉格纳·弗里希 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他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 1970年:保罗·安·萨缪尔森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

他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 1972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约翰·希克斯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

他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 1974年:弗·冯·哈耶克、纲纳·缪达尔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佳林·库普曼斯

康托罗为奇创立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美国人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贡献。

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 1977年:詹姆斯·米德、戈特哈德·俄林

他们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 1978年:赫伯特·亚·西蒙

他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西奥多·舒尔茨 他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 1980年:克莱因 他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 1981年: 詹姆士·托宾(美)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

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英)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

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1986年: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美)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 1987年:罗伯特·索洛(美)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法)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 1990年:默顿·米勒(美)、哈里·马科维茨(美)、威廉·夏普(美)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 1991年:罗纳德·科斯(英)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 1992年:盖瑞·贝克(美)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 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美)、罗伯特·福格尔(美)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 1994年:约翰·福布斯·纳什(美)、约翰·海萨尼(美)、莱因哈德·泽尔腾(德)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95年:小罗伯特·卢卡斯(美)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威廉·维克瑞(美)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 1997年:罗伯特·默顿(美)、迈伦·斯科尔斯(美)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 1998年:阿马蒂亚·森(印度)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 1999年: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 2000年:詹姆斯·赫克曼(美)、丹尼尔·麦克法登(美)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2001年:乔治·阿克洛夫(美)、迈克尔·斯彭斯(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 2002年:丹尼尔·卡内曼(美)、弗农·史密斯

前者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后者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 2003年:克莱夫·格兰杰(英)、罗伯特·恩格尔(美)

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 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 2005年: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美)、罗伯特·约翰·奥曼(以色列)

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埃德蒙·费尔普斯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巴格沃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现年73岁的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影响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007: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以及罗杰·迈尔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了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以及罗杰·迈尔森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让我们能将市场运行良好的情况与运行不佳区分开来,有助于经济学家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模式和投票程序”。 “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市场机制无效,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政策手段和决策过程。“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这一理论为最优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8:保罗·克鲁格曼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9:奥利弗·威廉森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瑞典皇家科学院12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森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威廉森的研究表明,市场和诸如公司等层级组织代表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威廉森著作较多,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等。奥斯特罗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何利用认识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建立可行的模型,以探讨和解释人类在不同制度安排下的选择问题;各种制度如何产生帮助个体进行决策的信息等。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是1990年出版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2010: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瑞典皇家学院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对市场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这个奖项。“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2011: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和托马斯·萨金特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二人的获奖理由二人解释了是什么让世界经济形势至此,下一步全球宏观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政策将作何改变。二人所开创的研究方法解释了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什么。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二人从定量的角度来回答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自然科学很难回答的。看一下历史的数据,我们发现过去很难将历史和数据区分。人们来解释微观经济学当中发生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其他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我们对于以后的经济发展又能带来什么样的预期。

《诺贝尔读后感.doc》
诺贝尔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