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读后感

2021-03-14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学文化》读后感

《数学文化》的感想

最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张楚延著的《数学文化》,全书从数学美学、数学与人的发展、数学哲学、数学与语言、数学与其他五个章节来阐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收获颇多。

我认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主要还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和其它文化相区别的地方,拥有了这种文化,人类自然就会变得理性。这种文化对社会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常讲:掌握科学文化的人也应该掌握社会文化,这样才能走得很远,但反过来呢?是不是一个掌握社会文化的人也该掌握科学文化呢?否则是不是也会很难走远呢?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再三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但当我们看到每年高考文科考生快速增多的现象时,我们会感叹,有时也会很堪忧。事实上,有不少的学生因为数学这只“拦路虎”而充其量只念完了九年书,而另一些人进入高中后,因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不好。而被迫进入“文科班”,由于高考要考还得硬着头皮学,此时或针对高考时文科数学试题的特点去展开题海战,或者尽可能以提高其它科目的分数来弥补数学考试的塌方。一旦上了大学,也就出了苦海,从此告别数学。代表着真善美的数学在他们年青的心灵里却留下了另一番景象。若干年后,我们又面对一幅须要宽容对待的历史卷面,然而,损失与落后(特别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落后)会与这个历史有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数学太难,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出了问题?好象都有原因。事实上,如果我们整天把数学只当作数学来教学或者更直白地当做逻辑来教学,数学肯定会被教难,学生放弃数学也就成了自然的事。如果我们注意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把教数学当作一种文化的传播,情况会不会好得多呢?

当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科技与经济的需要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这没有错;如果还因为人自身发展的原因、因为文化的原因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了,那也许是把握了更根本的东西。

在现今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里,扫除“数学盲”的任务已经替代了昔日扫除“文盲”的任务而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人们可以把数学对我们社会的贡献比喻为空气和食物对生命的作用。事实上,可以说,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数学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已经“数学化”。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是一个伟大的预言。这一预言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事实在证实着,而且还将为21世纪、22世纪……发展的事实所证明。马克思是在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作出这一预言的。

数学文化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灿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

推荐第2篇:数学文化读后感

《数学文化》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本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型教材, 其特点是把数学作为文化来研究。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这本书共分八章,简要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学科体系,以及数学文化的哲学观、社会观、美 学、创新观、方法论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附有专章介绍几千年来的数学思想发展史,给读 者一个整体的数学科学发展的系统体系。本书在写作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介绍思想,介绍方法,重在开拓人们思考问题的 思路,诱导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在谈到数学时说: “数学之所以有高声誉, 还有另一个理由, 那就是数学给予精密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没有数学, 这些科学是达不到这种可靠性的。 ”数学是人类科学文化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 它具有典型的学科独立性, 不受其他学科的制约,它不像物理、化学、天文等受制于数学,缺少一种独立性。数学的创新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创性(发明和发现),二是继承性(亦即创造性地去完善)。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开普勒也说, “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对数学文化的审 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以致法国诗人诺瓦利也曾高唱: “纯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艺术家的数学工作者,是大地上唯一的幸运儿。 ”古往今来,许多数学家、哲学家都把“美”作为决定选题、选题标准和成功标准的 一种评价尺度, 甚至把“美的考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著名数学家冯· 诺伊曼就曾写道: “我认为数学家无论是选择题材还是判断成功的标准,主要都是美学的。 ”庞加莱则更明确 地说: “数学家们非常重视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这并非华而不实的作风,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答、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 好处的平衡。一句话,那就是井然有序、统一协调,从而使我们对整体以及细节都能有清楚 的认识和理解,这正是产生伟大成果的地方。 从文化的角度去看数学,是一个新问题。一旦踏进数学文化的门槛,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美仑美奂的奇异世界。 总之,数学文化是一个比较精彩的文化,是一个未知的文化, 慢慢体会,别有一般滋味在里面。

推荐第3篇:《数学文化》读后感

《数学文化》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空闲之余,我在图书馆乱转,无一件件我翻看了那本方延明的 《数学文化》一书,随手翻了几页,真觉得里面的内容很不错,所以我把它借了下来,也花 了不少时间了解了其中的一些内容。之后也在网上收集了有关的一些资料。 本书是一本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型教材, 其特点是把数学作为文化来研究。 通过对数 学文化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 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不管是学过数学,还是没学过数学的人,只 要具备一定数学基础,都可阅读该书,并获得帮助。 本书共分八章,简要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学科体系,以及数学文化的哲学观、社会观、美 学、创新观、方法论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附有专章介绍几千年来的数学思想发展史,给读 者一个整体的数学科学发展的系统体系。 本书在写作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介绍思想,介绍方法,重在开拓人们思考问题的 思路,诱导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文、理、工各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专 门教材,也可作为一般人文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大学教师、研究生,包括国家公 务员在内的文化参考用书和课外读物 没有任何一种科学能像数学这样泽被后人。爱因斯坦在谈到数学时说: “数学之所以 有高声誉, 还有另一个理由, 那就是数学给予精密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没有数学, 这些科学是达不到这种可靠性的。 M·克莱因说: ” “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 种语言, 数学更主要的是一门有

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 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了人类探索 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妙音乐的冥想; 有时甚至可能以难以察觉到的方式但无可置疑地影响着 现代历史的进程。 ”实际上,在现代经验科学中,能否接受数学方法已越来越成为该学科成 功与否的主要判别标准。 早在 1 959 年 5 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哉数学之为用” 的文章,精彩地论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等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由王梓坤先生起草 的《今日数学及其应用》课题中,特别强调了数学的贡献,他说: “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 科学技水平的推进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

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这四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全面比拟 的。 ” 数学与教育、数学与文化、数学与史学、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社会学、数学与高科技等 交叉的方面,都派生出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以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为例:数学与经济学可 以说密不可分, 以至于在今天不懂数学就无法研究经济。 在宏观经济活动中如何及时刹住经 济过于繁荣, 又不至于滑入灾难性的经济衰退的危险中, 可从最优控制理论得到方法上的帮 助。正是由于运用了控制理论和梯度法,人们求解了南朝鲜经济的最优计划模

型。在微观经 济中,数学的作用也极为广泛。比如在提高产品的成功率方面,若某一产品的质量是依赖于 若干个因素,而这若干个因素的每个因素又都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何挑选出最优搭配,实 际上就是一个统计实验设计(SED)的问题。当今世界,运用数学建立经济模型,寻求经济 管理中的最佳方案,运用数学方法组织、调度、控制生产过程,从数据处理中获取经济信息 等,使得代数学、分析学、概率论和统计数学等大量数学的思想方法进入经济学,并反过来 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 今天, 一位不懂数学的经济学家是决不会成为一位杰出经济学家的。 数学是人类科学文化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 它具有典型的学科独立性, 不受其他学科的 制约,它不像物理、化学、天文等受制于数学,缺少一种独立性。数学的创新特点主要有两 个方面:一是原创性(发明和发现),二是继承性(亦即创造性地去完善)。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开普勒也说, “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 。对数学文化的审 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以致法国诗人诺瓦利也曾高唱: “纯数学是一门 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艺术家的数学工作者,是大地上唯一的幸 , 运儿。 ”古往今来,许多数学家、哲学家都把“美”作为决定选题、选题标准和成功标准的 一种评价尺度, 甚至把“美的考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著名数学家冯· 诺伊曼就曾写道: “我认为数学家无论是选择题材还是判断成功的标准,主要都是美学的。 ”庞加莱则更明确 地说: “数学家们非

常重视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这并非华而不实的作风,那么,到 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答、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 好处的平衡。一句话,那就是井然有序、统一协调,从而使我们对整体以及细节都能有清楚 的认识和理解,这正是产生伟大成果的地方。 从文化的角度去看数学,是一个新问题。不过我相信,一旦你踏进数学文化的门槛,就 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美仑美奂的奇异世界。 而本文所提及的一些东西还只是隔岸观火的皮 毛,相信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的深入研究,一定会呈现给人类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总之,数学文化是一个比较精彩的文化,是一个未知的我们广大青少年去了解的文化, 慢慢体会,别有一般滋味在里面。

推荐第4篇:数学与文化读后感

《数学与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之光辉映历史星空

穿越浩瀚的历史天空,一路上到处可见数学之光造就的辉煌。在埃及的尼罗河畔,数学将金字塔“打造”成了横扫欧洲的拿破仑皇帝的铁炮狂轰滥炸亦不能损之分毫的人类建筑奇迹;在肥沃的两河流域,数学将人类领进了时间的范畴里,摆脱了“今夕不知是何年”的懵懂,跃入了历法的新纪元中;在静谧的爱情海岸边,数学中的天之娇女——黄金分割比“创造”了科学与艺术达到至善至美结合境界的巴特农神庙······数学,一路播撒的文化的种子已绽放出姹紫嫣红的花朵,惊艳绝伦!

数学,这一科学中的皇后,是如何登上科学的殿堂呢?答案自然是无数前赴后继的数学家的呕心沥血的付出。因此,在我看来,数学创造出的辉煌的文化诚然有埃及金字塔、巴特农神庙之类的令人亘古慨叹的世界奇迹,但最精华的部分应属于数学家为求真理而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那才是造就数学文化源远流长、璀璨辉煌、永葆活力的原动力!下面让我们在数学家史话中领略一下那最朴实无华的数学文化。

割圆不尽十指磨出血 周率可限青史标美名

祖冲之,出身官宦人家,少年好学,学问高深,年轻时便已名噪京师,但因在宴会上预告月食的降临而得罪权臣戴法兴,毁了仕途。祖冲之闲赋在家,心里郁愤难平。但他不甘于青春年华就此蹉跎,便研究数学——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四五十年间,集我国数学之大成,历代均有人为它作注,但都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圆周率。祖冲之一接触到圆周率问题,便被困扰得坐卧不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利用刘徽的隔圆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道理很简单,但算起来相当费劲,于是他请来了年仅十三岁但天资聪颖的儿子——祖暅的帮助。

因为那个时代既没有阿拉伯数字可以笔算,又没有算盘可以珠算,预算只能靠一种叫算筹的原始工具。于是祖冲之搬来几个大竹子,操刀破成细条,又一一折成短截,堆起来一座竹棍的小山。一切准备妥当后,祖冲之在当地画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大圆,将圆割成六等份,然后再依次内接12边形、24边形、48边形······他都按勾股定理用算筹摆出乘方、开方等式,一一求出多边形的边长和周长。为了计算简单,他把直径的长定位长度单位这样每个多边形周长的量数即是圆周率一个近似值。儿子祖暅在大圆圈里跳进跳出帮他拿算筹,记数字。这样直算的月落乌啼,直算得鸡鸣日升,那竹棍摆成的算式从桌上延到地下,又满地转着圈子,一屋上下全是竹棍。这批算筹都是些新破的竹子,还没来得及打磨,祖冲之用手捏着,想着,摆着,不消几日,渐渐指头都被磨破,那绿白相间的新竹竟染上了红红的血印。他们父子这样不分昼夜的割着算着。这天,他们割到第四次,圆周被分为九十六份,真是如等险峰,俞登愈难。当年刘徽就是到此为止,而将得到的3.14定为最佳数据。此时,祖暅早已疲惫不堪,祖冲之便打发他去睡觉。他推开窗户,深吸了几口甜甜的空气,看了一回星空,又转过身来看着地上那个大圆。那内接的96边形,与那圆快接近于重合了。按说能算到这一步已经实在不易,用这个数字再去为《九章算术》作注,也就完全可以了。他用拳头捶了捶酸困的后腰,又摸摸缠着布条的手指,向墙边的书架踱去,忽然背后唰啦啦一阵响声。他一猛回头,哎呀!原来刚才忘关窗户,一阵夜风吹起窗幔,把竹筹摆起的许多算式扫得七

零八落,抛洒一地。这式子刚摆完还没有来得及验算,也未抄下得数。而每算一次就要进行十一次加减乘除和开方,多么繁重的劳动啊!祖冲之一下扑在地上,用还渗着血的十指捧着一掬算筹,对着沉寂的夜空,低声喊道:“老天啊!你也和戴法兴一样,如此欺人。”他一甩衣袖,索性将桌上的残式全部拂去,又重新摆布起来。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直至花开花落,月缺月圆,父子俩把地上的大圆直割到24576份,这时的圆周率已经精确到了3.14159261.祖冲之知道这样割下去,内多边形的周长还会增加,更接近于满周,再增加也不会超过0.00000001丈,所以圆周率必然是3.1415926

祖冲之父子经过无数日夜奋战,图形遍地,算筹成堆,终于算出新的圆周率。这种执着、不怕苦累、知难而上、追求完美的精神确实数学中的瑰宝,是数学中的人文文化,是数学文化的载体、本质。

这种文化从未消亡,始终以蓬勃的生命里存活着。站着古希腊文明的巅峰的巨人——大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便是为了维护画在沙盘上的几何图形而与侵入他家中的罗马士兵发生争执而被后者一剑穿胸死去。临死前,他还念念不忘的是那个数学难题仍未解决。他对数学的执着是刀剑与鲜血也无法撼动的。大数学家欧拉在其失明之后继续数学的研究,并在生命消逝之前以口述的方式将400篇长达数十万字的数学论文出版。一字一字的复述,不是为留名青史,而是为了后人能够继承这笔遗产,将数学的车轮推得更远。非欧几何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在尝试解决欧氏第五公设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几何世界,但当他在一次数学会议上发表相关方面著作时却无人理解。不仅如此,他的非欧几何论文也遭到了封杀,本人也遭到了当时许多数学家的谩骂与攻击。他在国家、同行反对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了30年,孜孜不倦于非欧几何的理论发展,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我不由想起《史记》中的一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数学家哪一位不是具有如此的在困厄中坚守奋斗的执着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出如此繁华的文化。

推荐第5篇: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读后感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懂得了好多数学的道理,对我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而数学史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来说就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工具。认识到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将数学史与大学数学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启发文科学生的人格成长、发展其认知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数学史是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俗言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家与困难、问题的斗争史。数学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精神。比如,微积分是由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维尔斯特拉斯等多位大数学家前赴后继,历尽艰辛,历时千年才建立和发展完善的。了解数学理论知识建立的历史,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局的完整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逐步的克服障碍,在探索中学习。

2.数学史可以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学好大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使得很多学生有畏难心理, 大学数学的学习也相应的恶化成枯燥无味的公式记忆和解题演练。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赖登塔尔就批评那种注重逻辑严密性、而没有丝毫历史感的教育乃是“把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冷冰冰的美丽”[2]。因此, 如何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数学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不容质疑的影响,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两方面都是这样。数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它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三次重大的产业革命。比如,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主体技术是蒸汽机、纺织机等,它们的设计涉及对运动与变化的计算,而这只有在微积分发明后才有可能。又如,原子能的释放,首先是由于爱因士坦利用数学工具导出的著名公式揭示出质能转化的可能性。而现在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数学的参与。“神舟飞船”的历次成功飞行都离不开数学家的参与。数学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同样也很深刻。比如,日心说的决定性胜利是在牛顿用当时最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和严密的数学推理从动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推演出太阳系的运动之后。哥白尼的学说得到证实恰是通过这样的事实:天文学家加勒根据几位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推算和预报找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在学到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适时的将数学知识与其在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将有助于树立学生对数学课正确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3.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数学史上,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变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比如,自从数学中引入了变量,运动就进入了数学。在高等数学中至始至终贯穿着动态的变量的思想,函数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函数出现历史的介绍,就可以教会学生学会用变化、运动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世界。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又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4.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掘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牛顿曾经说过:“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数学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精确性,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人类为实现“飞天”梦想的过程中,就因为“粗心”而上演了十分悲壮

的史剧。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二小时后,在亿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一声爆炸,飞船坠毁,民族英雄殉难。造成联盟一号坠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忽略。这则与数学有关的真实故事,既说明了数学活动是何等需要严密谨慎,踏实细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又生动的说明了自然规律如何,客观公正而又铁一般地起着作用。在大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及时的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将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踏实细微的优秀品格的形成大有助益。而这种优秀的品质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需的。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大学数学的文科学生来说,其形象思维能力教强,形象思维丰富多彩。而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种创造的演化史。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理性思维的力量。比如,描述极限的ε,δ语言的出现,就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美的体现,这套语言克服了以往对极限直观描述的随意性、抽象性。数学是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最严谨的理性。通过结合数学史的教学,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后,有助于养成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数学史的学习中,学生还可以认识到科学事业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对前人的许多知识批判性的继承,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只能造成自大和落后。在牛顿开创微积分以后,英国大陆数学发展的滞后就是典型的自我封闭的恶果。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应该有开阔的视野,敢于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为我所用。

总之,因为大学数学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文科方向的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合理的融入数学史教育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讲授,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6篇:《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读后感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读后感 当今,在教育跨越式大发展的推动下,数学教育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百花盛开”。在这个百花园里,有很多论著质量不高,可读性不强,难怪有人说,现在市场上新书很多,但可读的却很少。而《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一书,其观点的新颖、方法的独特、设计的精妙以及叙述的通俗性等特点,使我很快地读完了全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读后感。

这本书全面展示数学发展的概况,以及弥补学校教育中内容偏少、严重与现代数学发展脱节的缺陷,克服受教育者“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局限性;强调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对于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当代数学家的共同体中,一般将数学看作是“模式”的科学,用以“揭示人们从自然界和数学本身抽象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对称性。”数学科学以抽象的理论为核心,这个核心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内能、运用逻辑的链条发展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不断从现实世界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吸取营养并创造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了以纯粹数学为核心、由众多同心核层结构组成的庞大的理论与应用体系。按照美国〈数学评论〉的统计,数学科学包括了约六十二个二级学科和四百多个三级学科。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

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虽然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但却不易为大众所察觉。当人们惊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时,却很难知道和真正理解它所依赖的“质能公式”;当人们接受CT扫描仪的检查和诊断时,很少有人理解它的设计原理:拉东变换;当人们尽情享受动画片的娱乐时。很少联想制作这些动画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是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数学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他们在逻辑的链条上构筑着人间的奇迹。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这个民族的文明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现代所谓的“热门学科”中,人们常常难以提到数学学科。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对此深表感触道: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都不知道我的学科存在,这使我感到伤心!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科学经历了更长的历史进程。在科学的其他分支中,物理学形成较早,但它也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数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数学学科的累积性以及高度抽象而且模式化的特点,使得它在学校的教育中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数学作为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本应在学校课程中拥有更多的现代数学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到了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仍只有少量的现代数学知识,更多的是17世界中叶之前的初等数学,而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也只有18世界的数学成果,大量的近代与现代数学难以进入大众化的教育课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加强双基,培养三大能力”的数学教育目标,力图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计算、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科自身的特点,却仍然使不少的受教育者畏惧不前,甚至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情绪。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古以来学习数学的必修课程。但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欧几里得学变得食之无味而弃之不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际数学教育的改革浪潮跌宕起伏,历尽艰险。我国国家教育部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办法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数学教育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大众教育、学生为主体、增强应用意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等一系列数学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在全球性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数学文化可以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学好大学数学的兴趣,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使得很多学生有畏难心理, 大学数学的学习也相应的恶化成枯燥无味的公式记忆和解题演练。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掘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在大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及时的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将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踏实细微的优秀品格的形成大有助益。而这种优秀的品质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需的。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大学数学的文科学生来说,其形象思维能力教强,形象思维丰富多彩。而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种创造的演化史。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理性思维的力量。通过结合数学史的教学,

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因为大学数学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文科方向的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合理的融入数学史教育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讲授,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092倪华平

推荐第7篇: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读后感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听课有感

元通小学陈英

本次讲座,汪老师提到了无数伟人学习、研究、教学数学的事例,使我们感受到什么才是数学,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们应该怎样来教学数学这一学科。听了这次讲座,感触很深: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数学就是一种文化。接下来我就简单地谈谈本次听课的启发。

一、对“文化”加强理解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目的”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则必然就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找准继承与创新的支点。

二、对“数学史”更加关注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发展史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传承,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热爱数学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深沉的历史感。明了中国数学的历史、明察西方数学的历史、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悉中国数学“问题解决”之传统,知晓西方数学“科学理性”之渊源。或许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永远不会与孩子们提及“笛卡尔”、“亚里士多德”、“尼采”、“米藏山国”、“弗赖登塔尔”,但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并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源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知道现在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之进程,把握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也汲取他们历次改革后沉淀下的原创性的经验与教训。熟悉“回到基础”、“新数学运动”、“《人人算数》”等,知道他们每一次变革的背景、思考与问题。千万别以为,这些只是课程专家们理应关注的。坚信,你的视野有多开阔,你创造的空间就有多大。

三、实现“文化价值”

数学有着它自己的丰厚的文化渊源。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数学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文化”。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朴素的理解: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

式、。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

我们应该坚持,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我们应以一种古典、审美的情怀,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不仅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更为今后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开掘出新的思路,展现新的契机,描摹新的未来。

推荐第8篇:数学文化

选 修 课 论 文

课程:数学文化 院系:化工学院化工系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学号: 姓名:

数学文化的美以及其他学科的体现

摘要:数学文化中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完美的符号语言;

二、特有的抽象艺术;

三、严密的逻辑体系;

四、永恒的创新动力。通过展现数学文化中的与哲学、计算机、经济、教育方面的关系,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数学;美; 其他学科;体现

从学科分类来看,数学是理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素有“科学之王”之美誉;从数学的起源来看,她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量的抽象—从客观存在的有限性演变为认识领域的无限性;从人文环境来看,数学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学情趣—古希腊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面对以上种种美誉,人们不禁要问:“数学为何如此美丽?又该怎样从美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理解、并感受数学的魅力?”事实上,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的外在形象上观赏:她有体系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从数学的思维方式上分析:她有简约之美、无限之美、抽象之美、类比之美;从美学原理上探讨:她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

[1]

等。

一、数学有着自身特有的语言——数学

语言从形的角度来看—对称性:“中心对称”、“轴对称”演绎了多少遥相呼应的缠绵故事:比例性:美丽的“黄金分割法”分出的又岂止身材的绝妙配置?和谐性:如对数中,对数记号、底数以及真数三者之间的关联与配套实际上是一种怎样的经典的优化组合!鲜明性:“最大值”、“最小值”让我们联想起——“山的伟岸”与“水的温柔”,新颖性:一个接一个数学“悖论”的出现,保持了数学乃至所有自然科学的新鲜与活力„„

数与形完美结合的思想—辨证法:熟悉数学的人都体会到在数学中充满着辨证法。如果说各门科学都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那么,数学则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式,即用数学的符号语言以及简明的数学公式能明确地表达出各种辨证的关系和转化。例如:初等数学中:点与坐标的对应;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度数;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揭示出的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等。以及高等数学里所涉及的:极限概念,特别是现代的极限语言,很好地体现了有限与无限,近似和精确的辨证关系: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描述了微分和积分两种运算方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等等。这类事例在数学中比比皆是。当然,要真正掌握好“数学美”,仅仅知道一些数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善于发现各种数学结构、数学运算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唯其如此,才能发挥出蕴藏在数学中的辨证思维的力量。数学中许多计算方法之灵巧,证明方法之美妙,究其思路,往往就是综合利用了各种关系并对他们进行过适宜的转化而成的。

二、特有的抽象艺术

从初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到现代数学的各种原理都具有普遍的抽象性与一般性。正如开普勒所说的:“对于外部世界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上帝赋予它的合理次序与和谐,而这些是上帝以数学语言透露给我们的”。

数学的第一特征在于她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数学中所处理的是抽象的量,是脱离了具体事物内容的用符号表示的量。它可以成为任何一个具体数的代表,但它又不等于任何具体数。比如“N”表示自然数,它不是N个岗位,N只鸡或N张照片„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数,分不清是0?是1?或者是100?„“知道”中蕴含着“不知道”,“具体”中充满了“不具体”,它就是这样一个抽象的数!

从初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到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都具有相当的抽象性与一般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数学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抽象的科学。人们一直在各种抽象的数概念或数学结构之间思索着、追求着,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人们总在大谈特谈“数字化”,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数学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但有一点几乎是不争的事实:数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之所以有效,甚至是惊人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实际事物的规律性。这就是“矛盾”中的“统一”!

三、严密的逻辑体系

数学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作为特征在数学中,每一个公式、定理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后才能够确立。数学的推理步骤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各种法则,以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在逻辑上都是准确无误的。所以,运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关系推求未知的关系时,所得到的结论具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可靠性。而数学的这种逻辑确定性又是与数学的抽象性分不开的,没有高度的抽象性,就难以达到逻辑上的严格化。

爱因斯坦说得好:“为什么数学比其它一切科学受到特殊的尊重,一个理由是它的命题是绝对可靠的和无可争辩的,并且经常处于会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之中。”数学之所以声誉高,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数学给予精密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没有数学,这些科学是达不到这种可靠性的。

四、永恒的创新动力

黑格尔对于数学的智慧之美十分推崇,十二岁的爱因斯坦就被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体系的逻辑推理美和伟力所深深吸引。“数学那种所向披靡的力量是什么?难道不是人类智慧的力量吗?”在自然科学中,古老如数学的不多,创新如数学的更少,数学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展现在科学论坛上。数学运用于实际的关键在于建立较好的数学模型,所谓“数学模型”实际上能从“量”的方面,反映出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关系的模型。这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要善于把无关紧要的东西先撇在一边,抓住系统中的主要因素、主要关系,经过合理的简化,把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在这样提炼成的数学模型上展开数学的推导和演算,以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判断和预测。这是数学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现实的力量所在。

数学是思维的工具:随着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数学计算与推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实验研究、系统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计算,其中有一些问题计算量之大,精确要求之高和速度之快,往往是人力难以胜任的。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数学定理的证明,使一些数学推理实现了智能化,从而帮助人们节约思维劳动, 把许多人从繁琐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如同机器是人手的延伸一样,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人脑加上电脑,人的智能加上计算机实现的人工智能,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思维能力。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数学实验”,即运用电子计算机对数学模型进行大量的试算---数学的和逻辑的演算。这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和处理,有很大意义。因此从多个数学模型中挑选一个好的模型,或是在一个模型中挑选一组好的参数,需要通过数学实验,加以验算比较,从而对各个模型或各种参数做出评价。在社会管理、经济生活中,这种试算有可能是帮助决策人“深思熟虑”,选定优秀方案的一种手段。

由此可见,无论是计算、推理、以及模型的建立,都是数学的运用之美。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数学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创新动力!

数学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这些领域的工具和语言。数学化,不仅仅出现在自然科学中,而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科学中。因此,数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无疑它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应该属于文化的范畴。

所谓的数学文化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重视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2],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科学思考和行动的基础。

五、数学与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学科的最普遍规律、方法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同时又对具体学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数学反映了哲学范畴或基本矛盾的数量方面,数学有其逻辑严密性、高度抽象性、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当然与哲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决定了其与哲学必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一)数学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容和证据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新的领域, 每次质变都是量变积累的结果。例如在二次曲线中,当e=0,表示圆;当01 时表示双曲线。通过加强对e 连续变化分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量变质变观点的理解。

(二)哲学指导数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促进了数学科学的发展 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待数学, 这不仅是认识数学的需要,而且也是研究数学、发展数学、保持数学之树常青的需要。借用模型研究原型的功能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数学模型方法, 在当今已发展成为解决科学技术以及人脑思维等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种常用方法。它运用数学变换方法揭示和把握了这种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它的思想基础是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模型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形式是可变的。数学家利用这种可变的规律性,强化自身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变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数学与计算机

从帕斯卡发明第一台能做加减法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到图灵、冯·诺依曼提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数学家在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计算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数学结下了最为亲密的关系[3]

, 这种关系一方面使计算机离不开数学,一方面也使计算机对数学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

(一)数学是计算机的缔造者,为计算机科学提供了内容和方法 离散数学作为有力的数学工具,对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计算机发展初期,利用布尔代数理论研究开关电路从而建立了一门完整的数字逻辑理论,对计算机的逻辑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近期利用代数结构研究编码理论。利用谓词演算研究程序正确性等问题使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计算机科学中普遍采用其基本的概念、方法和思想,使得计算机科学越趋成熟与完善。

(二)计算机为数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拓宽了数学的发展空间

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与数学方法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和用科学理论定量地指导实践打开了新的局面,使得近似计算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开始发展起来。例如由于天气预报微分方程组中涉及的参数多,测得的各种数据十分复杂,计算机产生之前,往往需要利用手算或简单的计算器械花费几天甚至几十天的实践进行求解,预报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求解几分钟就能完成,天气预报才真正成为可能。随着经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数学化进程的加快,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验方法的应用范围也大大加强。计算机快速、精确的计算机进行大量复杂计算的能力使得数学家能够把时间放在数学的发现和发明上,并且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形成了新的数学分支,例如计算数学、机器证明等等,繁荣了数学的发展,数学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七、数学与经济

数学在经济分析

[4]

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解决以“变量”为对象的大量问题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方法, 是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经济理论与管理问题的有效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与经济学二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数学成为每个从事经济专业的人进行经济实践和研究必备的工具。利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可以分析商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经济最优化问题等。利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以后,能够成功解决许多经济问题。数学应用于经济学, 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数学中的公式、定理、结论照搬,而是需要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下,经济学成了数学家、经济学家共同创造的领地。由于数学知识在经济中的应用,从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应用于经济学

[5]

,不仅能灵活地建立经济模型, 使复杂问题用世界统一的逻辑简单语言表达出来, 而且由于计算机的参与,可以解决十分复杂、繁重的经济问题。因此,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数学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八、数学与教育

在传授数学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首先数学是一门论证科学, 它的发展史可以教育学生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其次数学的研究和学习是一种连续的、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 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也可以耗费人一生的精力,因此数学文化的学习能促使人养成追求真理

[6]

,坚持真理的习惯,激发献身事业的热忱和执著,培养人勤奋进取的精神。再次,数学中大量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细致、准确的作风。最后,数学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品德, 脚踏实地的办事风格。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都会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九、参考文献:

[1]崔瑞苹,数学文化中的美.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2]杨菲 ,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的研究.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

[3]郑丽.数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石[J].职业教育研究,2005, (11). [4]黄林静.基于高等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 2009,(5):62.

[5]杨丽贤,曹新成,关丽红.谈高等数学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6,(12).

[6]丁石孙,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8.

推荐第9篇: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

上大学了,第一次接触高等数学,感觉还不错,对于数学文化感觉如果能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并能针对自己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加强其薄弱环节,对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应该有所帮助的.笔者试图依照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对个人整体素养提高的重要性,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划分,在微观方面提供学习数学的一些具体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对提高个体整体素养的有效性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人和社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数学的贡献在于对科学技术水平的推进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科学思维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哺育.”

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奇趣的学科“.一天怎样过24次新年?”“地球有多重?”“动物中的数学天才”“大金字塔之迷”“什么是电脑动物?”“人身上的尺子”“蝴蝶效应”“为什么芭蕾舞蹈演员要惦起脚尖跳舞?”等等,这些有趣的知识适当的在低年级给学生补充一下就容易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想得到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从数学知识得到这些小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确实,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考察数学的进步,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但是,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考察之外,还应该有微观的一面,即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以下将阐述一些新视角,力求多侧面地展现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中、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文学意境也有和数学观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

欧氏几何和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初唐诗人陈子昂有句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文学描述。在陈子昂看来,时间是两头无限的,以他自己为原点,恰可比喻为一条直线。天是平面,地是平面,人类生活在这悠远而空旷的时空里,不禁感慨万千。数学正是把这种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诗人的想象可以补充我们的数学理解。

数学与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把数学溶入语言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二除五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再如“万无一失”,在中国语言里比喻“有绝对把握”,但是,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十万有一失”在航天器的零件中也是不允许的。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等已经进入日常语言。它们的含义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联系(计算复杂性问题),正是所需要研究的。“事业坐标”“人生轨迹”也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

数学的宏观和微观认识。宏观和微观是从物理学借用过来的,后来变成一种常识性的名词。以函数为例,初中和高中的函数概念有变量说和对应说之分,其实是宏观描述和微观刻画的区别。初中的变量说,实际上是宏观观察,主要考察它的变化趋势和性态。高中的对应则是微观的分析。在分段函数的端点处,函数值在这一段,还是下一段,差一点都不行。政治上有全局和局部,物理上有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电影中有全景和细部,国画中有泼墨山水画和工笔花鸟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是否要从这样的观点考察函数呢?

数学和美学。“1/2+1/3=2/5 ?”是不是和谐美?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美不美?这涉及到美学观。三角函数课堂上应该提到音乐,立体几何课总得说说绘画,如何把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欣赏艾舍尔(M.C.Escher)的画、计算机画出的分形图,也是数学美的表现。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在数学课上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安排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思路多做相关题型就会让他们更加丰富知识容量,增快思维的敏捷性。例如高斯8岁时做的1+2+3+4+5+„„+100=?不仅让学生感到数学的神秘还让学生学到了如何运用,对以后填方格以及求55+56+57+58+59+60=?这样类似的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比如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方法很多:杨辉法、罗伯法、巴舍法等。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田忌赛马”这些数学名题,因其巧妙的解题思路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推荐第10篇:数学文化

2011/9/1

4P57

3、什么是数学文化?为什么说数学是一种文化?

答:所谓数学文化,是指以数学家为主导的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精神等,也即是指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特定的数学传统。

无论是从经典的文化学关于文化的广义或狭义的定义来看,还是从现代文化学关于文化的定义来看,数学都具有文化的所有特征,数学是一种文化。①广义的文化概念强调的是文化队人类创造的依赖性。数学对象终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就是一种文化。②狭义的文化概念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行为、观念、态度、精神等的影响。数学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外,其在精神领域的功效特别是在对人类理性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数学也是一种文化。③现代文化学强调的是文化与群体、传统等概念的密切关系,也即是文化的整体性。在现在社会中,数学家显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数学共同体。在数学共同体内,每个数学家都必然么地作为改共同体的一员从事自己的研究活动,从而也就必然处在一定的数学传统中,这种传统正好可以看作是一种成套的行为系统,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这种意义上说,数学也构成了一种文化④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历史性角度去考察。作为一门有组织、独立的理性学科,数学不管它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即是数学的社会历史性,数学发展的历史即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数学共同体和数学传统也不乏带有其历史性成分。这一特点也是数学之所以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6、列举一些人类一般文化对数学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事例。

答:①人类文化对数学的影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民族数学。关于民族数学,豪森等人曾作过描述。按明确规定的目标或意向来操作这些工具与其说是一种特定的实践,倒不如说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式的结果。这种思维模式和系统实践的综合已经被称为有关文化群落的“民族数学”。②世界上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很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中特有的数学文化。例如记数法、度量衡制、建筑物的外形曲线、语言表达习惯和一些特有的数学知识等。另外,伊斯兰建筑的几何曲线、基督教堂的特有曲线、中国建筑的飞檐挑拱、中国珠算、印度的数论知识、欧洲艺术中的黄金分割率。

11、就数学文化发展动力收集一些案例。

答:①由于丈量土地的需要直接导致了古代埃及几何的早期发展。②战争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就非常大。二次世界大战直接促进了系统分析、博弈论、运筹学、信息论等学科的研究及新型计算机的研制。③已有的数学工作的提出的挑战。如群论和伽罗华理论的创立就是与五次及五次以上方程的公式解的求解问题直接联系的④已有的数学工作中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缺陷或弊病的存在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如不可公度线段的发现与欧多克斯的比例理论;虚数的概念及其合理解释。⑤充分的文化交流是数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古希腊数学就是古巴比伦与古埃及的数学和古希腊的哲学相结合的产物⑥对新的、更合适的符号的不断追求是整个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⑦群论的建立。⑧自然数既是基数,也是序数,但在超穷数理论中队基数和序数的概念有明确的区分

2011/9/21

1.最早记载“勾股定理”内容的我国古代数学著作是哪一本?

答:《周髀算经》2.我国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位数学家?他是怎样证明的? 答:中国数学史上最先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是三国时期的赵爽。是采用证明几何问题的割补原理,利用“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

3.在西方国家“勾股定理”一般被称为什么定理?主要记载在哪本书上?

答: “毕达哥拉斯定理”;《几何原本》

4.在一棵树的10米高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的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后直接跃到A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这棵树的高。

x+y=30

(x+10)^2+400=y^2解得:x=5,y=25

所以 树高为15

2011/9/28

1.中国剩余定理是哪个朝代哪位数学家建立的?这种一次同余问题解决方法当时称为什么?它比外国至少早多少年?

答:南宋时期的秦九韶;“大衍求一术” ;500年

2.一个班学生分组做游戏,如果每组三人就多两人,每组五人就多三人,每组七人就多四人,问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答:x≡2(mod3)

x≡3(mod5)

x≡4(mod7)

x=70*2+21*3+15*4-105*2=53

∴这个班有53人

第11篇:数学文化心得体会

刚开始是不想学这门课程的,因为在上高中的的时候数学就不好。但心想“数学肯定难,数学文化肯定不难。”上第一节课,发现老师好幽默,授课的方式很有趣。老师给我们讲了接下来具体要讲的内容。最吸引我的一句是,我们考试很简单,只写一篇论文。大家好好学习,认真听都能听懂。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这门课程其实很简单,我们讲文化。听到这里,我心里面很激动。老师还告诉我们,他会介绍一些数学家名人,同时他会教我们怎么去思考,以及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于是,我开始对这么课程产生了兴趣。

这门课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数学的知识,包括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等等,我们国家是一个数学大国,也是一个数学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们介绍祖冲之及康熙在数学领域的伟大事迹。老师介绍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老师说,祖冲之的主要成就,也恰恰在于圆周率的计算方面。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圆周率的不足近似值为3.1415926,剩余近似值为3.1415927,这是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祖冲之为避免再出误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复计算两遍,直到结果完全相同才罢休.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祖冲之实际上还给出了圆周率的误差范围。

祖冲之还和他的儿子祖暅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九章算术》中认为,外切圆柱体与球体积比等于正方形与其内切圆面积之比,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时指出,原书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有“牟合方盖”(垂直相交的两个圆柱体的共同部分的体积)与球体积之比,才正好等于正方形与其内切圆的面积之比。但刘徽没有求出两圆柱体垂直相交部分的体积公式,也就得不出球体积公式。祖冲之父子应用“等高处横截面积常相等的两个立体,其体积也必然相等”这一原理,求出了牟合方盖的体积。而球体体积等于π/4乘以牟合方盖体积,从而最终算出球体积为πD3/6(D为球直径),这个公式就是著名的“祖暅公理”。西方人得到这一公理时,距祖冲之父子已1000余年。祖冲之还研究过“开差幂”和“开差立”问题,这涉及到了二次、三次方程求根的问题,祖冲之在求解中甚至“兼以正负参之”,可见其研究水平之高。

祖冲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就汇集于他的数学专著《缀术》中。这本书极其高深,以至于“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

老师讲的这些我非常感兴趣。从祖冲之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祖冲之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做出了他的成绩。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迷信古人,不畏惧守旧势力,不怕斗争,不避艰难。 我们真的很需要这些品质,我们学习他的刻苦专研和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们要利用他广博的知识和突出的贡献去继续探索这个世界。

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传授了很多有趣的关于数学方面又涉及实际生活的知识。老师出过很多培养我们思维的题,每句话都有它所要传达的信息。去寻找里面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题自然而然就解出来了。总而言之,我很高兴能抢到数学文化这门课程。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从以前对祖冲之的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我还从中学习到了祖冲之的优秀品质。这门课程对我以后的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老师还是很辛苦的,每节课都要给我们备很多知识。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了相当大的帮助。

第12篇:数学文化欣赏

对数学的认识

(一)概念: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二)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三)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科学的共同语言,可用来描述宇宙。任一门科学只有使用了数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否则就是不完善与不成熟的。宇宙和人类社会就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大书。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凡是有意义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成就,无一例外地借助于数学的力量。数学是一种思维的工具,自然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数学就是研究量的科学。数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美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

(四)数学史上一共爆发了三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无理数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自然界的任何数都可以由整数或整数之比表示,但其学派成员发现了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该悖论触犯了毕氏学派的根本信条,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产生。

第二次:无穷小是零吗? 在微积分蓬勃发展时一位哲理学家指出应用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无穷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由此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三次:悖论的出现。 在19世纪,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史称第三次数学危机。

(五)数学是美丽的。其代表有A.完美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B.素数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换句话说,只有两个因数(1和自己)的自然数即为素数。素数与素数对的分布规律:N和2N之间至少有一个素数。两个奇数之和是偶数,素数除去2以外都是奇数。C.无理数,即非有理数之实数,不能写作两整数之比。若将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有无限多个,并且不会循环。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生。D.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因数,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

关闭

好友动态

我自己的邮箱

562808454@qq.com

编辑

往来邮件

正在加载...

窗体顶端

标记: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 取消星标

数学悖论

悖论是一种认识矛盾,它既包括逻辑矛盾、语义矛盾,也包括思想方法上的矛盾。 数学悖论作为悖论的一种,主要发生在数学研究中。按照悖论的广义定义,所谓数学悖论,是指数学领域中既有数学规范中发生的无法解决的认识矛盾,这种认识矛盾可以在新的数学规范中得到解决。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我国先秦时代。

三个悖论引发的三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无理数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自然界的任何数都可以由整数或整数之比表示,但其学派成员发现了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该悖论触犯了毕氏学派的根本信条,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产生。 第二次:无穷小是零吗? 在微积分蓬勃发展时一位哲理学家指出应用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无穷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由此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三次:悖论的出现。在19世纪,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 罗素提出的关于\"集合论\"的悖论,它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三次危机。罗素把集合论悖论用数学语号称天衣无缝、绝对严密的精确数学居然在基础问题上就明显地自相矛盾。

数学悖论、数学危机对数学的起推动作用。数学悖论往往导致数学危机产生,而悖论提出的正是让数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希尔伯特在《论无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承认,在这些悖论面前,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是不能长期忍受下去的。人们试想:在数学这个号称可靠性和真理性的模范里,每一个人所学的、教的和应用的那些概念结构和推理方法竟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甚至于数学思考也失灵的话,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可靠性和真理性呢?\"悖论的出现逼迫数学家投入最大的热情去解决它。而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应运而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第二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第三次数学危机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数学由此获得了蓬勃发展。关闭

好友动态

我自己的邮箱

562808454@qq.com

编辑

往来邮件

正在加载...

窗体顶端

标记: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 取消星标

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

数学的发展史中曾发生过三大危机,危机的发生促使了数学本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三大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该学派的希伯索斯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最后,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一次危机的产生最大的意义导致了无理数地产生。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牛顿和莱布尼兹开辟了新的天地--微积分。牛顿在推导一些力学和几何学的公式及应用时发现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焦点是: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如果是零,怎么能用它做除数?如果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无穷小量的那些项去掉呢?

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是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本质上它是变量,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另外Weistra创立了极限理论,加上实数理论,集合论的建立,从而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其中之一是 \"理发师悖论\",就是一位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呢?罗素在该悖论中所定义的集合R,被几乎所有集合论研究者都认为是在朴素集合论中可以合法存在的集合。实质上,罗素悖论就是一个以否定形式陈述的最大集合悖论。

解决这场危机的办法之一是回避悖论。首先德国数学家策梅罗提出七条公理,在七条公理上建立起来的集合论系统避开了罗素悖论,使现代数学得以发展。

数学的发展史中曾发生过三大危机,危机的发生促使了数学本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三大危机。

关闭

好友动态

我自己的邮箱

562808454@qq.com

编辑

往来邮件

正在加载...

窗体顶端

标记: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 取消星标

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科学的共同语言,若没有数学语言,宇宙就是不可描述的,因而也就是永远是无法理解的。任何一门科学只有使用了数学,才成其为一门科学,否则就是不完善与不成熟的。、

2、数学与物理: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几千年来,凡是有意义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成就,无一例外地借助于数学的力量。例如,没有微积分就谈不上力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没有麦克斯威尔方程就没有电波理论,伦琴因发现X射线于1901成为诺贝尔的第一位获奖人,记者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回答:\"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

3、数学与哲学:自然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数学就是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地发现、总结和积累了很多人类对量的方面的规律,这些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是社会科学的。我们企图找到一个不经手术就可以准确确定人体内的器官位置、密度和三维形状的方法,可惜借助X射线只能绘出二维信息图。这个问题难倒了工程师很多年,后来遇到数学家的工作,即Radon变换,考尔麦克把X射线从许多不同角度照射人体,再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变换,导致CT数据透视仪的诞生。现这一方法进一步推广到核磁共振领域,使图像分辨率更高。从本质上说,这两项技术只不过是,先大量测量一维的物理量,再用数学技巧来重构三维图像而已。另一例子:现代经济学家使数学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构建了平衡模型,可以预言自由市场的经济行为,这方面的工作使阿洛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哈佛大学的同事看了这篇得奖论文说,这些应用在数学中是很基本的,很多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就可以完成。可见掌握数学工具后,在其它领域中进行应用,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有时甚至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4、数学与艺术:数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创造性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美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数学的美体现在和谐性、对称性、简洁性,这三性上。数学家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新概念、新方法、新结论,因此数学是创造性艺术。人们掌握了数学,可以陶冶人的美感,培养理性的审美能力,一个人数学造诣越深,越是拥有一种直觉力,这种直觉力实际就是理性的洞察力、由美感驱动的选择力,最终成为创造美好新世界的驱动力。

关闭

好友动态

我自己的邮箱

562808454@qq.com

编辑

往来邮件

正在加载...

窗体顶端

标记: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 取消星标

数学美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它的发展建立于社会的需求,所以就有了数学美。主要有:统一性、对称性、简单性。

统一性:统一性反映的是审美对象在形式或内容上的某种共同性、关联性或一致性,它能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数学对象的统一性通常表现为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理论的统一,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统一。 (1) 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法则也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例如,运算、变换、函数分别是代数、几何、分析这三个数学分支中的重要概念,在集合论中,便可统一于映射的概念。在数学方法上,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使零散的数学知识用逻辑的链条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质上体现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美。 (2)数学理论的统一。数学理论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趋势,在数学的高度统一性上给人一美的启迪。 (3)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统一。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相互渗透,导致了科学数学化。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力学的数学化使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科学的数学化使物理学与数学趋于统一。化学的数学化加速了化学这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向理论科学和精确科学过渡......而且数学方法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日益显示出它的效用。

对称性:对称性反映的是审美对象形态或结构的均衡性、匀称性或变化的周期性、节律性。数学的对称美,实质上是自然物的和谐性在量和量的关系上最直观的表现。 从数学美来讲,对称包括狭义对称、常义对称与泛对称等。狭义对称可分为代数对称与几何对称,常义对称包括同构、同态、映射等,泛对称包括数学对象的系统性、守恒性、等价性和匀称等。

简单性:简单、明快才能给人以和谐之感,繁杂晦涩就谈不上和谐一致。数学美的简单性,并非指数学对象本身简单、浅显,而是指数学对象由尽可能少的要素通过尽可能简捷、经济的方式组成,并且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容。数学的简单美,主要表现在数学的逻辑结构、数学的方法和表达形式的简单性。 (1)数学结构的简单美。著名的皮亚诺算术公理系统,就是逻辑结构简单美的一个典范。 (2)数学方法的简单美。简单性是数学方法美的重要标志。 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所谓美的解答则是指一个困难、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希尔伯特解决果尔丹问题的存在性证明方法就是数学方法简单美的一个范例。 (3)数学形式的简单美。数学形态美,是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如,爱因斯坦用E=mc2 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都是非常简洁的,不失为数学形态美的范例。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在语言美和简洁美两方面。

(一)语言美 :数学有着自身特有的语言--数学语言,包括数的语言和形的语言。

数的语言(符号语言) :关于\"∏\" ,《九章算术》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面对\"√2\"这一差点被无理的行为淹没的无理数,我们一直难以忘怀那位因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不能表示成整数之比\"这一\"数学悖论\"而被抛进大海的希帕索斯。还有sin?、∞ 等等,无不将数的完美与精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形的语言(视角语言 ):从形的角度来看--对称性(\"中心对称\"、\"轴对称\"演绎了多少遥相呼应的缠绵故事);比例性(美丽的\"黄金分割法\"分出的又岂止身材的绝妙配置?);和新颖性(一个接一个数学\"悖论\"的出现,保持了数学乃至所有自然科学的新鲜与活力)等等。

(二)简洁美 :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 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第13篇:数学文化感想

关于数学文化的感想

在一学期的数学文化学习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精神产物和文明成果,在一个人运用数学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所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领悟人类的自由。我们会了解所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并意识到数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之美的本质及其独特性,我们甚至会根据自然的数学化来重新认识和领会世界,并从而为之高声赞叹。数学文化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灿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

我认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主要还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和其它文化相区别的地方,拥有了这种文化,人类自然就会变得理性。这种文化对社会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常讲:掌握科学文化的人也应该掌握社会文化,这样才能走得很远,但反过来呢?是不是一个掌握社会文化的人也该掌握科学文化呢?否则是不是也会很难走远呢?当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科技与经济的需要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这没有错;如果还因为人自身发展的原因、因为文化的原因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了,那也许是把握了更根本的东西。

通过数学文化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它也使我们能够开阔视野,加强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能够很好的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首先,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拓展了我的数学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所掌握的仅仅是一些知识要点和相应的定理公理,数学的知识领域层面了解的很少。可是,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我知道了以前未曾了解的知识。数学的历史使我能够更加广泛感悟数学精神和在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历程;数学家们的故事使我铭记了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取的成就和那光环背后的艰辛;数学的历史性难题使我能够感受到了不懈的探索精神;数学文化向人们展示了数学极富魅力的一面。它不是以往数学课上的定理、公式、计算和题海,而是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它让我们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数学,让我们体会到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培养数学的意识,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丽,知道数学应用的门径。其实这也是我感到选学这门课的原因。

其次,使我懂得了数学的另一片美丽的领域。数学的美不在于它的计算,而在于人们不断进步的心。从第一节课起我就感觉老师您讲课很有魅力,讲的内容更具魅力。您从古代的数学一直讲到了刚刚解决的费尔马大定理,从不同的领域为我诠释了数学的文化。您总能运用很优美的文字来述说您要讲的内容,还不时地结合美术、科学以及人文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来阐述数学。从中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数学,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您还一直主张让我们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您主动地要求我们制造PPT来讲,来让我们把对同学讲的内容发表看法,大大地让我们融入进课堂里,您更是把课堂完全地交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通过PPT来展示我们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在我准备自己的PPT期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您提出了你的宝贵意见,使我能够完善我的展示。真的,我受益匪浅,不仅在知识上,还在个人能力的锻炼上,拥有了一次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舞台。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门课很好,我个人是非常地喜欢,教学模式也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台的自我展现,更能引发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很感谢这门课,让我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讲课的精彩乐趣。很希望老师您能够继续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后的同学也能体会到那份真正意义的快乐,因为那一刻舞台属于自己!

第14篇:数学文化短文

90后眼中的中国数学

作为一名90后成员,我实在对中国的数学没多少了解,只能说从小学到大学,只知道十进制,圆周率方面,中国有巨大贡献。

在小学,我们学习的数学根本不知道出处,根本不知道这些知识是谁或是哪国的贡献。可能是外国科学家的杰作吧!毕竟现在还是外国的比较发达。科学技术好像都是从那些地方传过来的。心里时常这样想,于是便不想深入了解出处了。偶尔碰到一两个中国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到额外的开心。书上突然出现中国的字眼,便会额外的注意。但,一切都是那么的少,以至于后来根本不忍看中国的。因为,迅速发展的中学来了。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越来越懂事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现代自然科学也比较完整的来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堆欧美科学家,从此便有了一个结论:科学技术都是欧美的。可能离现在也有点儿远,快忘记了学过什么。数学教科书上好像有些章节后又数学故事,讲一些数学家或某些数学知识的起源。这确实不错。但是,还是越来越不自信了。虽然那些故事讲到了祖冲之,秦九韶等中国数学家,但是更有一些欧美数学家,我们比较熟悉他们,因为他们偶尔会出现在其他课本上。即使数学课本的封面是赵爽弦图,也难以使我们更加的自信。尤其是高中的一本数学选修课本《数学史选讲》,我们可以更加确信欧美数学家们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反倒中国一比较起来,就黯淡了。

到了大学,不用说了,高等数学里全是欧美数学家的定理公式,根本扯不上中国。即使现代数学史也出现了中国的影子,也有一些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及其伟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不是搞数学的,没必要学那么深,于是便只要有个现代数学的影子就可以了。我们只需知道牛顿,莱布尼茨就可以了,至于华罗庚,陈省身等就算了。

于是,像我们已经学完高等数学的学生,对于绝大部分人,可以说不会再学数学了,数学的学习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回顾我们十几年数学学习的历程,我们真的对中国数学没多少了解,反倒是让我们记住了不少欧美的数学大家,越加的让我们失去对搞科研的信心。

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人对于数学,真的没多大贡献吗?在现代数学面前,古代的所谓初等数学,真的不足一提吗?即使我们都觉得基础数学简单些,现代数学高深莫测。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到底学了多少数学知识,其中又有多少是中国人的贡献。我们无从谈起,因为我们没有闲功夫,我们所感受到仅仅是欧美数学家的贡献,与我们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小时候便已经认定了数学仅仅一种难学的知识,一种与我们及我们的前辈关系不大的学科。我们学习它只为了考试及格。

也许我们知道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但是我们不了解他的工作是多么的伟大,因为在我们眼中求圆周率像他那样也只能赞叹他的耐心。也许我们知道华罗庚与陈景润的故事,但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成就有多高,因为在我们眼中能够出现在历史教科书和其他自然科学教科书上的人才是真的很厉害。也许我们最近才听到陈省身的故事,但是我们不了解他的地位有多高,因为在我们眼中数学早已走过了辉煌的时期。

能够让我们深深记住的只有发达的欧美,以数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我们确实一直在学习他们。而我们的早已不值一提了。越往后学习,这种感觉越强烈。

也许我们不必关注科学技术的来源,只要学会就可以了,但这样总让人不舒服,因为外国的总会将科学技术与自己联系起来。但古代的,就没有那么多痕迹了,尤其是我们自己的。但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我们祖先的成就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让我们明白中国人原来做了这么多工作,一点儿都不比古希腊以及现代欧美数学差,只不过现在总是用到外国的,还处在外国的时代,所以才有一种感觉:现代数学是欧美的。也许过了几百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以牛顿,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现代数学家也不过如此,更不用说古希腊的数学家了。

真正应该牢记的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15篇:《数学文化论文》

本科生《数学文化》选修课程论文

与中外数学文化的差异数学文化的思考

学 院: 理学院 专 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 名: Zen Ting 学 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dzd1005@gmai.com 指导教师: 布 和 教师职称: 讲 师

论文完成日期: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摘 要

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数学这门科学,人类的历史就无法展开,它不仅在学术层面上重要,更是对我们绚丽多彩的文化起着重大的作用。本文将回顾数学的发展史,浅谈数学对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差异。

关 键 词:阿基里斯追龟论 飞箭静止论《算术》希腊数学文化 中国数学代表

引 言

数学文化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或一个研究方向,是将数学置于人类文化大背景下而对其进行哲学反思。从数学哲学转向数学文化哲学是在数学文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数学文化哲学不仅涵盖了对于数学本质及其价值更为深入的认识,而且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角度指明了影响数学发展的各个因素,因此是对传统数学哲学的深化和拓展。数学文化哲学的孕育和产生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社会因素。这种转向有助于使数学哲学走出现在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还将大大拓宽数学哲学研究的视野,从而为数学哲学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正 文

首先我们来回顾布和老师课上讲得第一个方面,即数学的发展。

古代数学最重要的两个分支就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古希腊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中的一个皇冠,而数学则是这皇冠上最大的那一颗钻石,向世人展示了希腊人的精神——好奇多思,渴求知识。其哲学与数学的发展则达到了那一时期的顶峰。公元480年以后鸭店称为希腊的文化,政治中心,各种学术思想开始在雅典争奇斗艳,古希腊数学家更是层出不穷,艾丽娅学派的芝若提出了四个著名的悖论(二分说,追龟说,飞箭静止说,运动场说)迫使哲学家和数学家开始思考极限的问题。

我依稀记得我接触最早的,也是使我对数学产生兴趣并选修这门课的原因,就是因为追龟说——阿基里斯永远跑不过乌龟,和飞箭静止说。下面我将详述这两个事列,阐述数学问题中极限对人类文化精神上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1.1追龟说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他速度为乌龟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基里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乌龟”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

2 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我们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当时柏拉图描述,芝诺说这样的悖论,是兴之所至的小玩笑。首先,巴门尼德编出这个悖论,用来嘲笑\"数学派\"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的\" 1-0.999...>0\"思想。然后,他又用这个悖论,嘲笑他的学生芝诺的\"1-0.999...=0, 但1-0.999...>0\"思想。最后,芝诺用这个悖论,反过来嘲笑巴门尼德的\"1-0.999...=0, 或1-0.999...>0\"思想。有人解释道:若慢跑者在快跑者前一段,则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慢跑者又向前了一段,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芝诺当然知道阿基里斯能够捉住海龟,跑步者肯定也能跑到终点。类似阿基里斯追上海龟之类的追赶问题,我们可以用无穷数列的求和,或者简单建立起一个方程组就能算出所需要的时间,那么既然我们都算出了追赶所花的时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呢?然而问题出在这里: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假定,那就是假定阿基里斯最终是追上了乌龟,才求出的那个时间。但是芝诺的悖论的实质在于要求我们证明为何能追上。上面说到无穷个步骤是难以完成。以上初等数学的解决办法,是从结果推往过程的。悖论本身的逻辑并没有错,它之所以与实际相差甚远,在于这个芝诺与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时间系统。人们习惯于将运动看做时间的连续函数,而芝诺的解释则采取了离散的时间系统。即无论将时间间隔取的再小,整个时间轴仍是由有限的时间点组成的。换句话说,连续时间是离散时间将时间间隔取为无穷小的极限。

其实这归根到底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譬如说,阿基里斯速度是10m/s,乌龟速度是1m/s,乌龟在前面100m。实际情况是阿基里斯必然会在100/9秒之后追上乌龟。按照悖论的逻辑,这100/9秒可以无限细分,给我们一种好像永远也过不完的印象。但其实根本不是如此。这就类似于有1秒时间,我们先要过一半即1/2秒,再过一半即1/4秒,再过一半即1/8秒,这样下去我们永远都过不完这1秒,因为无论时间再短也可无限细分。但其实我们真的就永远也过不完这1秒了吗?显然不是。尽管看上去我们要过1/

2、1/

4、1/8秒等等,好像永远无穷无尽。但其实时间的流动是匀速的,1/

2、1/

4、1/8秒,时间越来越短,看上去无穷无尽,其实加起来只是个常数而已,也就是1秒。

3 所以说,整个故事看起来就像一场数学教学中的失败。也许在你的小学数学学习中,你可能对一些隐隐约约的数学问题产生疑问。这就好比我们会利用3无法被10整除产生很多的悖论。然而,对于这个数学问题中的无限话题又对人生有着思考。我们都知道,古希腊的数学与哲学是并行不悖的。很多知名的学者不仅是伟大的数学家,更是伟大的哲学家。而飞箭静止说,则更好的反应了哲学的思考,就像我们本学期开始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中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就提到过无限对人类思想的启迪意义。

1.2飞箭静止说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拿初高中物理,相对静止与运动来辩驳这项悖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情况。之所以是静止的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的速度与研究对象的速度相同(大小和方向相同)。回想我们上学期得《高等数学》,什么是极限?极限的概念是什么?。速度的定义是 v=limΔs/Δt(Δt-〉0)可以这么理解Δt越接近0,Δs就越接近0。当Δt接近于0时(永远不等于0),Δs/Δt就接近一个固定的值(这个值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极限是一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Δt=0。上述错误就是简单的认为Δt=0。而另一方面,运动确实只是许多静止的总和,割裂了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的联系。只是片面地看到了其中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存在。根据机械运动理论的观点,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参照系,然后才能确定它的状态。如果我们把自己(观察者)当作参考系。这时认为飞箭是运动的。而当认为飞箭静止时,显然参考系选的是飞箭。对于飞箭运动状态的两个描述,都不是在同一个参考系下。再进行比较已经毫无意义。除非能确定这两个参考系的相对运动状态。

所以说,在现在,就我掌握的大学本科未毕业加12年教育来看,我的认知中,越发觉这简直,完全,已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悖论。用简单的相对运动,运动,参照系来认知,芝若的飞箭静止论狭义来看,其实就是当时“见少识不广”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朦胧思考。不过说来,也无不否认我的缺陷,无法看清这个悖论深层的意义。

为什么我会谈到这两个悖论?因为他构成了我对数学文化最初的认知。我们继续回到上文提到古希腊数学发展。

4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公元前

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雅典取得希腊城邦的领导地位,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希腊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伊奥尼亚学派到柏拉图学派为止,约为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三世纪;第二期是亚历山大前期,从欧几里得起到公元前146年,希腊陷于罗马为止;第三期是亚历山大后期,是罗马人统治下的时期,结束于641年亚历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领。

从古代埃及、巴比伦的衰亡,到希腊文化的昌盛,这过渡时期留下来的数学史料很少。不过希腊数学的兴起和希腊商人通过旅行交往接触到古代东方的文化有密切关系。

伊奥尼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岸,它比希腊其他地区更容易吸收巴比伦、埃及等古国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文化。在伊奥尼亚,氏族贵族政治为商人的统治所代替,商人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有利于思想自由而大胆地发展。城邦内部的斗争,帮助摆脱传统信念在希腊没有特殊的祭司阶层,也没有必须遵守的教条,因此有相当程度的思想自由。这大大有助于科学和哲学从宗教分离开来。

米利都是伊奥尼亚的最大城市,也是泰勒斯的故乡,泰勒斯是公认的希腊哲学鼻祖。早年是一个商人,曾游访巴比伦、埃及等地,很快就学会古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并加以发扬。以后创立伊奥尼亚哲学学派,摆脱宗教,从自然现象中去寻找真理,以水为万物的根源。

当时天文、数学和哲学是不可分的,泰勒斯同时也研究天文和数学。他曾预测一次日食,促使米太(在今黑海、里海之南)、吕底亚(今土耳其西部)两国停止战争,多数学者认为该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他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使法老大为惊讶。

泰勒斯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它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伊奥尼亚学派的著名学者还有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米尼等。他们对后来的毕达哥拉斯有很大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左右生于萨摩斯,为了摆脱暴政,移居意大利半岛 5 南部的克罗顿。在那里组织一个政治、宗教、哲学、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到破坏,毕达哥拉斯被杀害,但他的学派还继续存在两个世纪之久。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不仅仅认为万物都包含数,而且说万物都是数。他们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

这个学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算术和几何紧密联系起来。他们找到用三个正整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种公式,又注意到从 1起连续的奇数和必为平方数等等,这既是算术问题,又和几何有关,他们还发现五种正多面体。

伊奥尼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显著的不同。前者研习数学并不单纯为了哲学的兴趣,同时也为了实用。而后者却不注重实际应用,将数学和宗教联系起来,想通过数学去探索永恒的真理。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人学派”应运而生。他们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

在数学上,他们提出“三大问题”: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二倍;化圆为方,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一已知圆。这些问题的难处,是作图只许用直尺(没有刻度的尺)和圆规。

希腊人的兴趣并不在于图形的实际作出,而是在尺规的限制下从理论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几何学从实际应用向系统理论过渡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这个学派的安提丰提出用“穷竭法”去解决化圆为方问题,这是近代极限理论的雏形。先作圆内接正方形,以后每次边数加倍,得

8、

16、

32、„边形。安提丰深信“最后”的多边形与圆的“差”必会“穷竭”。这提供了求圆面积的近似方法,和中国的刘徽的割圆术思想不谋而合。

公元前三世纪,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派,创办学园。他非常重视数学,但片面强调数学在训练智力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其实用价值。他主张通过几何的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几何能给人以强烈的直观印象,将抽象的逻辑规律体现在具体的图形之中。这个学派培养出不少数学家,如欧多克索斯就曾就学于柏拉图,他创立了比例论,是欧几里得的前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是古代的大哲学家,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他的逻辑思想为日后将几何学整理在严密的逻 6 辑体系之中开辟了道路。

这个时期的希腊数学中心还有以芝诺为代表的埃利亚学派,他提出四个悖论,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动。这四个悖论的其中两个我们已经提到了,即使我的数学启蒙兴趣的故事,另外一个也不妨跟大家分享: 二分说,一物从甲地到乙地,永远不能到达。因为想从甲到乙,首先要通过道路的一半,但要通过这一半,必须先通过一半的一半,这样分下去,永无止境。结论是此物的运动被道路的无限分割阻碍着,根本不能前进一步;阿基琉斯(善跑英雄)追龟说,阿基琉斯追乌龟,永远追不上。因为当他追到乌龟的出发点时,龟已向前爬行了一段,他再追完这一段,龟又向前爬了一小段。这样永远重复下去,总也追不上;飞箭静止说,每一瞬间箭总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因此它是不动的;运动场问题,芝诺论证了时间和它的一半相等。

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学派,认为线段、面积和立体,是由许多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计算面积和体积,等于将这些原子集合起来。这种不甚严格的推理方法却是古代数学家发现新结果的重要线索。

公元前四世纪以后的希腊数学,逐渐脱离哲学和天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数学的历史于是进入一个新阶段——初等数学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数学(主要是几何学)已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从以实验和观察为依据的经验科学过渡到演绎的科学。由少数几个原始命题(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到一系列的定理。这是希腊数学的基本精神。

在这一时期里,初等几何、算术初等代数大体己成为独立的科目。和17世纪出现的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相比,这一个时期的研究内容可以用“初等数学”来概括,因此叫做初等数学时期。

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东西海陆交通的枢纽,又经过托勒密王的加意经营,逐渐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希腊本土这时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几何学最初萌芽于埃及,以后移植于伊奥尼亚,其次繁盛于意大利和雅典,最后又回到发源地。经过这一番培植,已达到丰茂成林的境地。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146年古希腊灭亡,罗马成为地中海区域的统治者为止,希腊数学以亚历山大为中心,达到它的全盛时期。这里有巨大的图书馆和浓厚的学术空气,各地学者云集在此进行教学和研究。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亚历山大前期三大数学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 7 阿波罗尼奥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过去所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是零碎的、片断的,可以比作砖瓦木石;只有借助于逻辑方法,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加以分类、比较,揭露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在一个严密的系统之中,才能建成宏伟的大厦。《几何原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它对整个数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阿基米德是物理学家兼数学家,他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又在实践中洞察事物的本质,通过严格的论证,使经验事实上升为理论。他根据力学原理去探求解决面积和体积问题,已经包含积分学的初步思想。阿波罗尼奥斯的主要贡献是对圆锥曲线的深入研究。除了三大数学家以外,埃拉托斯特尼的大地测量和以他为名的“素数筛子”也很出名。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作“弦表”,是三角学的先导。

公元前146年以后,在罗马统治下的亚历山大学者仍能继承前人的工作,不断有所发明。海伦(约公元62)、门纳劳斯(约公元100)、帕普斯等人都有重要贡献。天文学家托勒密将喜帕恰斯的工作加以整理发挥,奠定了三角学的基础。晚期的希腊学者在算术和代数方面也颇有建树,代表人物有尼科马霍斯(约公元100)和丢番图(约250)前者是杰拉什(今约旦北部)地方的人。著有《算术入门》,后者的《算术》是讲数的理论的,而大部分内容可以归入代数的范围。它完全脱离了几何的形式,在希腊数学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之大,仅次于《几何原本》。公元325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开始利用宗教作为统治的工具,把一切学术都置于基督教神学的控制之下。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以及其他学校,严禁传授数学。许多希腊学者逃到叙利亚和波斯等地。数学研究受到沉重的打击。641年,亚历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领,图书馆再次被毁,希腊数学至此告一段落。

我一直觉得我之所以选择数学文化这门课程,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我喜欢数学,而是因为我热爱历史。就我看来,数学文化这门课程在农大的开设,更多的是通过睿智诙谐的数学小故事启迪思维,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爱好。我们说古希腊的历史发展,也是通过希腊丰富多彩具有哲学性的数学家们的历史来谈论,欣赏这门学科。的确,希腊文化,尤其是他的数学文化,在幼儿教学中,有着十分中 8 意的指导作用。我们讲阿基里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转动地球”,他的水量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甚至他颇为玄幻色彩的,运用镜面反射点燃敌军的战舰,都让人神往。

结 论

了解西方数学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窥测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所以存在的原因。

2.1希腊数学文化的特点

1.希腊人将数学抽象化,使之成为一种科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希腊人坚持使用演绎证明,认识到只有用勿容置疑的演绎推理法才能获得真理。要获得真理就必须从真理出发,不能把靠不住的事实当作已知。从《几何原本》中的10个公理出发,可以得到相当多的定理和命题。

2希腊人在数学内容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创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与球面三角、数论,推广了算术和代数,但只是初步的,尚有不足乃至错误;

3.希腊人重视数学在美学上的意义,认为数学是一种美,是和谐、简单、明确以及有秩序的艺术;

4.希腊人认为在数学中可以看到关于宇宙结构和设计的最终真理,使数学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并认为宇宙是按数学规律设计的,并且能被人们所认识的。

2.2中国数学文化的特点如下:

1.中国数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通观中国古典数学著作的内容,几乎都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九章算术》开始,中国算学经典基本上都遵从问题集解的体例编纂而成,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实际需要,具有浓厚的应用数学的色彩;

2.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始终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3.中国数学家的数学论著深受历史上各种社会思潮、哲学流派以至宗教神学的影响,具有形形色色的社会痕迹。

4.中国数学是以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的相互渗透表现为形数结合的,是用算筹来计算的。并采用了十进位制。同时,用一整套“程序语言”来揭示计算方法,而演算程序简捷而巧妙。

5.中国数学理论表现为运算过程之中,即“寓理于算”。中国数学家善于从

9 错综复杂的数学现象中抽象出深刻的数学概念,提炼出一般的数学原理,作为研究众多数学问题的基础。

古希腊数学属于公理化演绎体系,着眼于“理”——首先给出公理、公设、定义,尔后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由简到繁地进行一系列定理的证明;中国数学属于机械化算法体系;着眼于“算”——把问题分门别类,然后用一个固定的方程式解决一类问题的计算。

2.3造成衰退的原因的比较:

希腊数学自公元前150年开始衰落,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少必要的设备。理论和假说有待于检验。 2.公元前31年罗马战胜埃及之后,政府的支持减少。

3.奴隶劳动使用的增加,没有必要考虑节省劳动的办法,科学家失去了创造发明的动力。

4.兴趣转向哲学、文学和宗教;宗教首领常与科学的追根究底的精神互相对立。公元529年, 最后一所希腊学校——雅典学校被关闭。

中国数学从14世纪开始,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数学本身的弱点。例如,无适应性的符号,不便于运算等。 2.数学家的思想或世界观的影响。例如,用唯心主义思想解释数学产生等。 3.社会原因。例如,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废除科举制,自由思想窒息等。 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古希腊数学的衰亡和中国数学的缓慢发展。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数学历史中;发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和中国的机械化算法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的主流。

中国数学的产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尤以实用性和发展算法为特征。讨论中国数学的成就,不应以在世界上出现的早迟为主要标准,而应该注意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注意其独特的科学创造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

致 谢

感谢布和导师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及其一学期的辛苦授课; 感谢IMAU数学建模协会学术部的干事帮忙收集的文献资料; 感谢李瑜,董美等同学在本学期课程学习上提供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林夏水;论数学文化的本质[J];哲学研究;2000年09期

[2]高明,康纪权;浅析数学的文化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萧昌建;谈数学精神[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张敬书;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改革[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5]童莉;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的构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第16篇:数学文化论文

数学文化

论文题目: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2134031755

姓名:丁岳凤

数学文化

引言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正以迅猛的势头强烈地影响、渗透并冲击着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领域,数学与数学技术是其中最强劲的浪潮之一。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中,数学理论与技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科学与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进步。按照现代数学研究,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内容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及与数学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数学文化研究开展以来,数学的抽象、确定、继承、简洁、统一的文化属性和渗透、传播、应用、预见的功能特征被挖掘出来,数学的艺术性也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本文就是着重研究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联系,发掘数学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

数学,数学文化,数学教育,人类文明 1.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近代,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都是 20 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广义的文化概念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类创造活动的依赖性。数学对象终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就是一种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行为、观念、态度、精神等的影响。”①数学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外,其在精神领域的功效,特别是在对人类理性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种人类的理性精神,作为理性精神最有力的倡导者和体现者,今天数学已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和风俗所统治的领域,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先导之一。某些数学成果如无理数和非欧几何的发现所产生的精神方面的影响,并不亚于对数学本身产生的影响,它们对认识论、伦理观乃至人生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数学还是一种文化。

按照现代数学研究,广义地讲,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内容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及与数学有关的各种文化对象。 2.数学文化与一般人类文化、科学文化

数学文化有与一般人类文化的共性,因为它既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对人类智力、美学和道德方面培养的功能。但数学文化有与一般人类文化相比又具有特殊性,即数学文化的个性:数学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数学语言,数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一一数学认识论和真理观。这使得数学不仅与文学、艺术有很大差别,而且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着巨大的不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数学还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这些独特的个性,一 方面使数学自身构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同时也使数学与一般人类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数学文化与科学文化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学科分类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可以说明这一点。历史上,数学曾经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亚里士多德护Jistotle)将数学放在关于纯知识学问的理论哲学中,欧洲中世纪的学者也将数学作为哲学的分支放在神学类之下。古希腊早期的数学家都是哲学家,中国先秦对数学有贡献的数学家也均是哲学家(如管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培根.F(Bacno)

数学文化

才把数学化归在自然科学的实用部分,认为数学是研究自然的工具。18世纪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J.Dalembe)rt明确地把数学放在自然科学之内,由此在理论上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但随着19世纪以后的日趋抽象化,数学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与自然科学有了越来越大的区别,学术界已不再将数学看作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了。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阐明的,数学已经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并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一新的划分标准适应了现代数学的发展要求,对于理解数学文化的本质有很大帮助。数学文化或许与科学文化有交叉重叠部分,但数学文化绝不简单是科学文化的一部分。数学作为联结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扮演着沟通文理、兼容并蓄、弥合裂痕的文化使者角色。 3.数学的艺术特征 (1)数学的艺术性

用美学的原则衡量数学,使得数学本身成为具有特定美学性质的艺术。

数的美妙性质令探寻的人折服;幻方、魔方神秘的美令人震颤;黄金分割使艺术家们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作品;永无休止的莫比乌斯圈,四叶玫瑰线同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带给人们无尽的美的享受。 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而进行数学创造的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对美的追求。法国数学家阿达玛(J.Hndamard)说:数学家的美感犹如一个筛子,没有它的人永远成不了数学家。可见,数学美感和审美能力是进行一切数学研究和创造的基础。

阿根廷《21 世纪趋势》周刊网站报道,挪威卑尔根大学的数学家和心理学家首次证明,美是发现真理的源泉,无论是对美感还是对真理的判断,都取决于大脑思维处理的流畅性。卑尔根大学数学家罗尔夫·雷伯用数学实验证明了这一推断。在实验中专家发现,人们使用对称性来作为检验算术结果是否正确的指标。对称性被视为是美的代表。结合此前在数学认知和直觉判断领域的研究,科学家指出,人的直觉判断可能受某种与美感有关的机制指挥,至少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时是这样的。

(2)数学与音乐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数学与音乐似乎处在了两个极端的位置,数学让学生感到疲劳、辛苦,音乐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这样的两门科目之间却有剥离不开的联系。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 6 世纪,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数学与音乐间的比率关系。即一根拉紧的弦,取原长的 1/2 可弹出八度音调,取 2/3 可弹出五度音调,取 3/4可弹出四度音调,也就是说音调的和谐由弦长与标准弦长的比决定。通过试验,他创造了毕达哥拉斯八弦里拉理论,而后,他又发现弦的长度和振动数比例构成逆数形态,经过计算创造出了毕达哥拉斯音阶理论,也是现在西方音乐的雏形。

对于数学与音乐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从数学的观点看,最高成就应当属于法国数学家傅立叶,他让我们了解了音乐声音的本质以及声音本质所具有的数学特征。傅立叶证明了所有的声音,无论是噪音还是仪器发出的声音,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声音,都可以用数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描述。声音的本质包括音高、音调和音色,表现在数学函数图上则是波的振幅、频率和形状。这样一来,任何复杂的声音实际都能用音叉一样的简单声音经过适当的组合完全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我们完全可以仅利用音叉就演奏出一曲由一个乐团才可以完成的交响乐。音乐声音的数学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电话就是这种分析的产物之一,现在的

数学文化

乐器制造商还将乐器的声音转化为波形图,然后比较这些图形与理想图形的匹配程度进而判断产品的优劣。 (3)数学与美术

数量、形状和结构是数学研究的内容,也是美术绘画所要表现的对象,它们将数学与美术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渗透了数学内容的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亲和力,更能给人舒适、愉悦的感受。 将三维空间的物象真实生动地表现在二维的画纸上是绘画的基本功——素描。通过对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明暗变化等因素的观察综合表现物象则需要透视理论。透视是制造绘画空间感、立体感的主要手段,将平面视觉提升为三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型”的准确性。15 世纪意大利画家阿尔贝蒂(L.B.Alberti)著书《绘画论》,专门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他认为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希望画家们能够通晓几何学。文艺复兴时期,经过众多画家、建筑师、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绘画透视学产生了,素描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黄金分割是数学术语,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挚爱,因为可以给人最舒适、最愉悦、最美丽的感受,像黄金一样珍贵,故称黄金分割,它就像一把金钥匙,灵动地活跃在艺术殿堂的每一处。绘画颜料的黄金配比能够使色泽更自然,绘画布局中黄金分割处的亮点能够突出画的鲜活,雕塑结构的黄金比例使作品更美丽,建筑物黄金分割处的装饰能够平添建筑的灵气„„如果说对称给人以视觉精确平衡的美感,那么黄金分割则给人心理张弛平衡的美感,更让人着迷、神往,所以

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大多可以看到黄金分割的影子。 (4)数学与文学

数学与文学的同一性来源于人类两种基本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一性。文学是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文学与数学的统一归根结底是在符号上的统一,数学揭示的是隐秘的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符号体系,而文学则是揭示隐秘的精神世界的符号体系。五言、七言诗共有十六种格式,平仄变化十分复杂,但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却具有简单的运算规律,只需知道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就可推断后面所有的格式。

数学语言中的量与序的概念和文字的结合能产生无穷的文学魅力,深化时空意境,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引人入胜。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借助数字表现出对高度的艺术夸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用数字体现尖锐的对比和衬托;卓文君的数字家书“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拆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从一写到万,又从万写回一,情感递进,心思巧妙,悲愤之意跃然纸上;华罗庚的妙对“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隐喻嵌入,对仗工整,令人拍案叫绝。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研究也应用了大量的数学原理,形成了数理语言学,包括统计语言学、代数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模糊语言学等分支。运用统计学、概率

论、信息论统计某种语言词汇出现的频率和概率可以确定这种语言的基本词汇;根据几部作品的词汇、词频统计,经过计算可以大致推定作者的词汇总量;对于作者不详的文献可以根据词汇的使用频率经过计算绘制成图形以判断作品的风格、年代,找出文献的主人。语言学的发展对数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借助数学手段精确客观的分析必将使语言学的研究呈现新面貌。 4.数学的作用

数学文化

(1)数学唤醒人类理性精神 数学的本质是逻辑的,数学关注的是逻辑上的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当人们讨论数学问题的时候,探求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必然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论及数学的这一属性时便说: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探究关于永恒事物的知识,而不是关于某种有时产生有时灭亡的具体事物的知识。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哲学家斯图尔特·夏皮罗(Stewart Sharpiro)也说:“数学至少表面上与其他求知的努力不同,特别是与科学追求的其他方面不同。基本数学命题似乎没有科学命题的偶然性”。夏皮罗的这一说法实际上与柏拉图是一致的,在他们看来,数学不是一门有关任何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超越一切具体存在物的永恒的知识。

(2)数学促进人类思想解放

在以往有关数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但却很少谈到数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数学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在历史上,这种相关性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对思想史的影响。 思想解放,顾名思义就是解除思维禁锢,发展思想观念的一种创新活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文明都有巨大的社会功能。数学家齐民友说:“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过去和现在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相比,人类思想的转变和解放是更漫长、更困难的过程,同时,生产力、经济等的发展又受到人类思想意识的制约。可以推翻一时的压迫、一时的政权,但思想意识上的迷信和偏见却不是容易解除的。人是理性的存在者,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能够不断地从野蛮走向文明,就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形成理性的生活态度。理性地对待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品质。知识和理性是思想解放的前提,只有掌握知识、掌握真理才能摆脱思想的桎梏、精神的枷锁。此种意义下,数学在人类思想解放的历史中发挥了至高无上的作用。 (3)数学改善人类生活

数学深刻渗透到科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大的方面讲,数学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从小的方面讲,掌握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使我们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用容易计算的数简化计算过程,根据需要确定向上或向下的估计方式是这个案例的中心思想,这就是估算。估算是对情况的一种整体把握,是对事物的直觉判断,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前景和结果进行判断,洞察事物本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计算税款、均摊消费、估计占地面积等都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简化计算。

结束语

数学文化研究站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高度反思数学的本质,使我们对数学有更高层次的理解。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数学已经空前广泛地渗入到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对于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既包括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包括对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体现了人类在探索、认识真理过程中展现的精神和崇高境界。人类无论在物质生活上和精神生活上都大大得益于数学,所以,数学的教育价值不只在于科学,还在于人文。成功的数学教育应当同时体现出数学

数学文化

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精神价值。 教育是国之根本,历来都是重要议题。应对复杂的经济局面,要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让中国真正地发展腾飞,就必须全面提升人的素养。数学文化的研究引导我们重新思考数学的本质,重新认识数学教育,重新树立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思考数学课程的建设。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角度出发,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Kroeber A & Kluckhohn C.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New York:Random House,1954.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 范森林.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M/OL].

http://www.daodoc.com/zhongxin/.

[10](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2]张维忠.数学:丧失了确定性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1). [13]郭光华,常春艳,王小燕.试论数学的文化特性[J].\\par 数学教育学报,2005, 14(3):25-27.

[14]蒋岚.论数学美[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38-42.

[15]杨毅.论体育数学与体育科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3(3):95-96. [16]数学地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http://www.daodoc.com/list\\_view.php?sid=1

[17]林履端.《易经》与模糊数学[J].闽江学院学报,2002,22(2):116-118.

第17篇:数学文化读书笔记

数学文化读书笔记

姓名: 学校: 院系: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战争中的数学

XX

XXXX大学(邮编)

摘要:人在战争数学中只是一个变量,而且是一个最关键最重要的关键变量,但是这个变量有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比如间谍和国民整体投降!人这个变量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在于对人精神和物质的控制和引导!如果控制和引导失败,人这个变量也就失去了积极作用,反而会令战争有利于敌人!

Abstract:People in war in mathematics is a variable is a ke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key variable, but this variable sometimes but counter-productive! Such as spies and national overall surrender! People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variable, approaching the person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ontrol and guide! If control and guide failure, people this variable will lose an active role, but will make war to the enemy!

关键词:数字化战争,信息战争,逻辑模拟化

1.前言

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的最初根源在于三角关系,由于三角各点的分布存在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战争结果的多样性,当只有一个点时,战争无法发生,当有两个点时,战争还不是战争,只有当第三个点出现时,战争才得以出现,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所以第三个点出现才导致残酷的发生,所以就有了战争,胜利者可以自由移动,而失败者只能呆在一个点上永远孤单。多点关系的出现导致战争,奇数时产生战争的几率远比偶数时要大,所以在我们遇到奇数时必然高度警觉,因为战争随时可能发生。但三点关系仅仅是平面关系,还无法达到立体关系,当第四个点出现时,战争就开始从平面战争转向立体战争,战争史上数学高度发达的国家几乎全都是胜利者!从这个论点上我们可以推翻那些所谓的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观点,也可以批判那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只要从数学观点上就可以轻易的判断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和胜利的必然性。数学研究的深度以及普及理解程度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将来的命运! 2.战争中的数学原理

2.1战争模拟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多才多艺的英国人兰切斯特用数学开创了半经验的作战模拟方法,建立了经典的兰切斯特方程。兰切斯特用平方律定量地解释了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各个击破的成功诀窍(人称Nelson Touch),恩格尔在1954年用线性律精确地复现了硫磺岛中美军伤亡情况。经典兰切斯特方程对士气、地形、机动、增援和撤退等没有考虑,但对战斗的一般规律仍有指导意义。

兰切斯特把战斗简化为两种基本情况:远距离交火杀伤和近距离集中火力杀伤。远距离交火时,一方损失率既和对方兵力成正比,也和己方兵力成正比。换句话说,敌人越多,自己损失越大;另一方面,自己人越多,目标越大,损失也越大。这个情况以微分方程表示即为 dy/dt=-axy

dx/dt=-bxy

其中x和y分别为红军和蓝军的战斗单位数量,a和b分别为红军和蓝军的平均单位战斗力,因此双方实力相等的条件为

ax=by

即任一方的实力和本身战斗单位的数量成线性关系,也称兰切斯特线性律。这就是说,如果蓝军平均单位战斗力(包括武器、训练等因素)是红军四倍的话,100 名蓝军和400名红军的战斗力相同,100名蓝军和400名红军交战的结果是同归于尽。集中优势兵力只是拼消耗,并不占便宜。

但近距离集中火力杀伤时,一方损失率仅和对方战斗单位数量成正比,而和己方战斗单位数量无关。换句话说,敌人越多,自己损失依然越大;但短兵相接,自己方面已经无所谓目标大小的问题。于是微分方程变为:

dy/dt=-ax

dx/dt=-by

双方实力相等的条件变为

ax^2=by^2

即任一方实力和本身战斗单位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称兰切斯特平方律。仍假定蓝军平均单位战斗力是红军的四倍,100名蓝军和400名红军近战后,当蓝军 100人全军覆没时,红军仍有√(〖400〗^2-4×〖100〗^2 )=346人留下,即损失54人,实际损失比蓝军还小。这就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和避免添油战术的数学依据。

考虑另一个情况:200名蓝军和400名红军近战,双方实力相等(√(〖400〗^2-4×〖200〗^2 )=0)。如果红军通过战术动作或计策使蓝军分成各为100人但互不支援的两半,则红军可以54人的代价先歼灭蓝军的第一个100人,再用剩余的力量以 64人的代价歼灭蓝军的第二个100人,红军总代价为118人,总战果为200人。这就是“各个击破”原则的数学解释,也是兵败如山倒的数学解释,因为兵败的典型特征是各自为战,首尾不顾,即使不考虑战斗意志瓦解的问题,也在客观上强化了被各个击破的机会。

再考虑一个情况。仍然考虑蓝军100人,红军400人,双方战斗力差距为4:1的情况,但双方相距很远。如果红军付出一半的代价推进到近距离,按4:1的线性律,这时红军还剩200人,蓝军50人。但接下来红军就可以发挥近战优势,以27人的代价消灭蓝军的第二个50人。这就是勇猛突破、近战歼敌以克服敌人远射火力优势的数学解释。

2.2科技战争

199=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其核心技术竟然也是数学技术。这一事实引 起人们不小的惊讶。美国总结海湾战争经验得出结论是:“未来的战场是数字化的战争”。 干扰和失真是电磁波通信的一大难题。早在六十年代太空开发竞争的初期,美国施行。„阿波罗登登月计划时,就已经意识到:由于太空中过强的干扰,无论依靠怎样精密的电子硬件设备 ,也 无法收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更不用说操纵控制了,采用了信息数字化、纠错编码、数字滤波等一整套数学通讯技术和数学控制技术之后,送人登月的计划才得以顺利完成,二十年后,在海湾战争 中,多国部队方面使用这一套技术把对方干扰得既聋又瞎,却能让自己方面的信息畅通无阻。采 用精密酌数学技术,可以在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内准确拦截对方发射的导弹,又可以引导对方发射 导弹准确击中对方的目标。也正是这一套信息数字化的数学技术,在开发高清晰度电视的竞争中 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开发一种数学技术可以在,。

此众多方面施展效用,足见数学的广泛适用性。

2.3战争图像化

在今天,战争的焦点转向反恐,至少对美英来说如此。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最使盟军头疼的是防不胜防的土地雷,这种IED(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的缩写,意为自制爆炸装置)不仅造成很大的伤亡,还给盟军官兵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在所有巡逻路经上全时监视是不可能的,但时不时来一遍空中侦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巡逻队到达前空中侦察更是不在话下。但空中侦察如何探测地下的IED呢?空中侦察可以形成高分辨率图像,包括多光谱图像。有经验的老兵可以用目视观察,仔细对比以前同一地点的图片,发现蛛丝马迹,找到IED的迹象。但人工判别工作连太大,时间太长,数学再次出马,这就是图像识别和比较。

最简单化的图像比较就是把两张图放到一起比较。在数码光学时代,数码相机把一幅图像数字化,也就是说,一幅画面被分割成几百万甚至更多的细小方格,每一方格是一个象素,每一个象素的亮度范围用0-255的数值范围表示,0为全黑,255为全白。当然全黑到全白也可以用更大的数值范围表示,那样可以反映更细腻的细节。市面上通常的数码相机是8位通道,就是0-255的范围;更高级的数码单反有的已经采用16位通道,那就是0-65535了。单一通道只能表示亮度,图像就是黑白的,如果在单纯黑白通道上加红、蓝、绿滤色镜,就形成红、蓝、绿通道。用相邻的三个像素分别担任红、蓝、绿三个通道,分别记录亮度,然后再把三个通道的信息叠加起来,就可以还原彩色图像。这就是数码相机的基本原理。由于每一个象素的信息都是数字,计算机就可以对两幅数码图像作逐格比较。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图像A和图像B相减,相同部分数值相等,结果为零;不同部分数值有差值,结果数值取绝对值消除负数的问题,就可以在图像上还原出“问题区域”。进一步判别就可以有的放矢,容易找出IED;或者省点事,指令巡逻队直接绕过去了事。

当然,实际上图像比较没有那么简单,前后两幅图像不大可能在绝对相同的角度、光线、距离下拍摄,简单比较容易造成太多的误判。这就牵涉到图像识别。图像识别通过对数字化的图像的分析,像筛子淘沙一样,用分类算法把数据分类,抓出特征性的数据。在图像识别的基础上,前后图像只比较特征性的数据,这样就可以避免为琐碎因素所误导。除了对可见光图像比较,还可以用多光谱图像捕捉红外、紫外特征,区分土壤温度、植被变化,进一步增加探测的几率和精度。

由于巡逻路经很长,空中侦察下载的图像信息量巨大,图像处理本身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再厉害的普通个人电脑也跟不上这样的数据处理要求。另一方面,图像数据处理需要的是大量的向量处理能力,也就是说,运算量是天文数字,但运算本身并不复杂,所以基于电脑图像卡技术的GPU反而比通用的CPU更加适合。美国陆军已经向阿富汗运送了大批具有特别加强数据处理能力的微型超级计算机,这些是具有向量处理插件的顶级普通个人电脑,专门用于图像数据处理,为巡逻队保驾护航。这样的技术在常规战争中也可以应用,用于判断战场态势、敌军动向等。

图像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另一个分支是语音识别,这在战场上也很有用。每一支巡逻队、野战分队作战回来,都有大量有用信息上报。但要疲惫的官兵再写详尽的书面报告不现实,口头报告加语音识别,可以迅速把前线信息数字化,以备后用。语音识别也用到大量的数学。

3.数学理论战争

在朝鲜战争中,刚愎自用的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得手后,轻敌冒进,被志愿军打了个鼻青脸肿。李奇微审时度势,准确地找到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的规律,并制定反制战术,最终导致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失利。志愿军“星期攻势”的规律看似不难找到,主要变量就是一个时间,李奇微找到了,麦克阿瑟没有,这不能完全怪罪于麦克阿瑟的无能。事后诸葛亮是容易做的,但在事前要找出因果关系并不容易,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到因与果之间的配对。在科研和工业实践里,这样的问题也很多,人们开发了很多数学方法,有些很直观,有些就需要一点写写算算。

最简单的做法是把结果和可能的原因的数据绘制成曲线,放在同一个框架下比较。如果是时间、温度、降雨量,或者敌人攻势的时机、长度、人数,这些本来就是数值化的数据,绘制曲线比较相对容易。如果是描述事件的离散数据,可以首先量化,比如敌军出现地点作为一个变量,张庄算作1,李庄算作2,王庄算作3;指挥官作为一个变量,胡传魁指挥算作1,刁德一指挥算作2;装备水平算作一个变量,只有步枪手榴弹算作1,带机枪算作2,带火炮算作3;诸如此类。量化之后,就可以和数值化的数据一样处理。

如果这些曲线同进共退,那他们之间就是有关联的。但这是简单的关联,复杂的关联光这样比较还不一定能够抓出来,表面上的步调不一致不一定就是没有关联,关联或许比较弱,或许需要通过几个变量的合成作用才能体现出来。这个问题在变量数量很大的时候尤其突出。由于事先无法确定到底哪些变量和结果有关联,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容易“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但一般目视比较

七、八条曲线还可以,几

十、几百条曲线就不大容易了,需要有别的办法。

数理统计上有主元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根据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把很多相关的变量归拢到少数“主元”,这样就容易研究问题了。比如说,要预报上海的天气,可以选取人民广场、徐家汇、曹家渡、五角场、陆家嘴、奉贤、松江、嘉定、崇明甚至启动、昆山、海盐、枫泾等地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日照、云速等等数据。这些数据互相邻近,有所重叠是难免的,要是把这些数据统统拿进来一锅煮分析,容易把水搅浑。要是用平均温度、平均湿度等,问题就明晰化了。更有效的做法是根据远近给予不同测量点的数据不同的“发言权”,数学上叫加权,那就更加科学。这就是主元分析的简单化的描述。在主元之间再绘制曲线比较,就比较容易了。

这样基于计算的方法还是有不够直观的问题,但常用的直角坐标图形有坐标维数的问题,二维是平面,三维是立体,四维已经没法画出来,几

十、上百维就更没辙了。然而采用平行坐标的话,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平行坐标把代表每一个变量的坐标轴并排排开,在直角坐标里的一个各轴投影汇聚的点,在平行坐标里就是连接各轴的一条折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是完全等价的,差别在于高维数的平行坐标可以画出来,可以看得到,而高维数的直角坐标就无法图示了。但直角坐标下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画图直接比较,平行坐标下的时间序列数据粗看就是一大坨,很难看出内在关联。然而,如果对关键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sort),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果把敌军出现地点、指挥官、装备、时间、天气、季节、赶集等数据标绘出来,或许可以看到,敌军在王庄出现时,指挥官总是胡传魁;装备不一定,什么都可能;时间总在晚上;天气不一定;季节不一定;总在赶集的时候;那可以推测一个规律,敌军对王庄的兴趣在于赶集后的休息人群,乘人不备抢劫,而且胡传魁亲自出马,很重视。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种种反制战术,可以打埋伏,可以掏老窝,可以预先疏散群众,可干的事情就多了。

数据分析的时候还要考虑动态影响。从蒸锅里把烫碗拿出来,如果动作快,就不会烫手;但要是捧着烫碗几分钟,肯定就把手给烫熟了。这就是动态响应的概念,感觉到的温度不仅和碗的温度有关,还和接触时间有关。在战场上,部队出动到打响有一定的时间,行军要调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动态影响。更复杂的动态响应还可以有暂时的反向响应。煮饺子的时候,水开了,沸腾的水会迅速涨上来,这时候浇一瓢冷水下去,就会把水位压下去,但接着猛灌水,水位最终是会涨上来的。对丧心病狂之敌的火力压制可能有类似的反应,敌军先是更加嚣张,但最终还是要被压下去的。如果对这样的暂时反向响应没有准备,数据分析就会出偏差。

确定因果关系后,可以用各种曲线拟合方法建立定量的数学模型,但战场上确立定性的因果关系经常已经足够。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数据分析的进一步,也就是在大量的数据里发掘有用的信息,就像在矿山里挖金一样。战场上人的因素使得数据挖掘高度复杂化,有经验的指挥官会避免被敌人找到规律,但人都是有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即使是掩盖自己踪迹的做法,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积累足够多的数据,就有可能找到规律。情报机构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寻找人和事件的关联并得出有用结论已经有很长历史了,CIA在30年前就把情报库数据化了,五角大楼在20年前也开始了类似的工作,但应用到野战部队,这还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之后的事情。萨达姆被俘,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卡维被击毙,上百名基地组织大小头目被俘或被击毙,这些都是根据数据挖掘发现的线索。在更低的战术层面上,美军通过对已知IED的分析,建立了一套预测IED时间、地点、强度的方法,用于指导巡逻队设伏或者绕过威胁,取得相当的成功。美军声称数据挖掘已经帮助击毙3000多正在埋设IED的恐怖分子,抓获几百个,并破除或避免了几千个IED。在前线缴获的敌军笔记本电脑或者文件直接输入数据挖掘系统,很快产生顺藤摸瓜的新线索,使成功的雪球继续滚动。

4.结束语

数学在战争中的应用还不止上面的这些。数学对战争有用,这不等于军人都应该成为数学家。但了解其中的道理,破除神秘感,发掘新应用,这还是很重要的。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分队指挥官的军用手提电脑将不仅用作一般意义上的通信指挥终端和电子文件系统,还是情报分析和决策的工具。

参考文献:

[1]仲田纪夫着.吴锵煌译-《战争与数学》-稻田出版

[2] 渊田美津雄 奥宫正武《中途岛海战》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3] 《决战海洋 - 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宋宜昌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4] 《基辅会战》 [德] 维尔纳·豪普特曼 解放军出版社 1984年版

[5] 《库尔斯克会战》 г.A.科尔图诺夫 Б.Г.索洛维约夫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

[6] 《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英)安德鲁·兰伯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8篇:文化苦旅 读后感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让守了千年的敦煌,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将那一马车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以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的,有美,也有宗教的天地,并且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种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第19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寻找千年文化的苦旅。

拜“伟大”的阅读课所赐,终于读完了《文化苦旅》。初读时,总觉得,纵然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书“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然而作为一名读者,细品他笔下那字词句段,心间却升腾起轻松潇洒之感,并无所谓“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沉浸江南小镇“大隐隐于市”的淡泊安定与自然;流连令一众大诗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隐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只看那温文尔雅的景,却也仅此而已。

然而当从近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却神使鬼差地跑了趟书店,捧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阅那些原本感觉轻松无比、让人卸下一身铅华的文章时,却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显沉重的历史与无尽的思考中去。

走过敦煌,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里,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却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悲哀!

未曾想过,那柔雅的苏州,千年前曾受的委屈——春秋晚期,吴越混战,最苦的便是苏州百姓,“勾践攻陷苏州,所造惨状一想便知”“吴国用勾践所贡煮过的稻子播种,颗粒无收,灾荒由苏州人民承受”。传说勾践将西施献给夫差诱其慵理政事,且不说结果如何,一场原属男人的战争以一个女子起到关键作用,便不得不让人悲哀。然而纵观历史,貂蝉、昭君„„哪个不是如此?

重读《文化苦旅》,感悟着实不少,却不能一一详述,只是:读《文化苦旅》,洗礼灵魂;寻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第20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书是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文章中有一篇是写宁古塔的,文中写到“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我们的先人也许有的真的做错了什么,但是根据史料大多数的文人都是毁于朝廷上的斗争,诸多伟大的人物就这样被葬送。“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造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限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文明的体现在于人的内心,不应该在于身份。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或许只有经历了苦难才能体会到人心是什么样的吧?不知日久见人心在平乏的日子中能否真的见到,见到了也许并不能真正的反应出人心吧。但是读到这里,可以体现出患难见真情吧,余秋雨写到“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了。”记得一篇文章中写到“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嫉妒而伤害过苏东坡,批评苏东坡的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经是好朋友,他所提到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即便是著名科学家也有道貌岸然的时候,对自己的朋友落井下石,身在古代的苏东坡尚且没有发达的通信技术,不知苏东坡当时若是知道此事是否会心凉。认清自己周围的人吧。也读到过“今日东北人的豪放、好客、重情义,一定是与流放者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的吧。”可见任何一事对文化的影响。

有许多个人或是群体都在中国的各个领域有留下过什么,或是说为祖国贡献过什么吧!我读多过许多这样的个人或是群体,他们都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甚至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佐临遗言》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听从他的遗言,从来不对别人的说三道四稍作辩驳。但是,前两年,纪念中国话剧一百周年,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没有提黄佐临的名字。”是啊,这样一位世界级的话剧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在中国被日本侵略时毅然回国,在其他战线上的抗日英雄,“但是,这可是纪念百年的风云史诗啊,怎么可以这样!”余秋雨这样愤慨的写道。我想,他应该既为这位忘年交的话剧大师可悲,更为中华文化而悲吧!

书中写到“山西商人曾经创造过中国最庞大的财富,居然,在中国文人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述。一种庞大的文化如此轻慢一种与自己有关的庞大财富,以及它的庞大的创造群体,实在不可思议。为此,就要抱着惭愧的心情,在山西的土地上多站一会儿。”在山西的这几天,我去了存留下来的票号,不得不说在中国跨入近现代的历程上,山西人的创业精神勇往直前,给予了我们很多。

“漂移中的家最能展示家的本质,危难中漂移最能让这种本质刻骨铭心。”这句话里提出有关家的本质,流动的家是最能体现的,平时我们常说回家,回的真的是家吗?不存在家的本质的家,可以称为家吗?现在越来越多人到异地打工,出工留学,没有你们在的家是家吗?因为怕误解了书中“家的本质”,便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有爱的地方就有家”。不知作者是否也想表达这个含义,可能不尽然完全,但我想,家至少有爱。后文中还提到一句“家的哲学意义,是对它的寻常意义的突破。因此,这次居然走得那么远。是的,越远,越要来。”或许这句话更能加深我们对家的理解吧!

读完《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触到了历史对文化的影响。

《数学文化读后感.doc》
数学文化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