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2021-04-23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何开镇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老师点评:抓住一点展开论述,说得真切诚恳,内容充实,层次清楚。)

推荐第2篇:《论语十二章》

《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1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2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3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4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

6 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

7 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8

推荐第3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舍: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摘写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

1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推荐第4篇: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大家知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实,孔子的先祖并非姓孔。之所以改姓孔,并取名丘,字仲尼,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呢。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相传孔子为“野合而生”,其父亲叔梁纥(hé),是鲁国一位将军,叔梁纥有九女一子,但儿子是个瘸子。叔梁纥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就千方百计想再要个儿子。于是就和他的妻子到曲阜道东南尼丘山求神赐一子,后来恰巧生了个男孩。叔梁纥自是十分高兴,非常感谢神的保佑,就按先辈公孙嘉的字“孔父”的“孔” 为姓,因为这个孩子是从尼丘山求来的,所以取名孔丘。因孔丘排行老二,故取字仲尼。孔丘的名和字都含有纪念尼丘山的意思。

这便是孔子改姓孔并取名丘、字仲尼的由来。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教育思想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因材施教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2.为学之道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2.为学之道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 2.为学之道 ④ 学习的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为己之学

三、课文解析

第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译】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第二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 第三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第四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第五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本章大旨】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六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本章大旨】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 第七章

子曰:“吾有知者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本章大旨】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第八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本章大旨】旨在倡导“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 第九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本章大旨】强调学当一以贯之。 第十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本章大旨】强调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第十一章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参考译文】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诲。”

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本章大旨】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诗》,可以感发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社会、抒发怨情。近处讲,懂得如何事奉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本章大旨】强调《诗》之重要作用。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2.文学色彩

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推荐第5篇:《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殆(dài)

.笃志(dǔ) .(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 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饭疏.疏 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不愠(yùn)

.逾矩(yú jǔ)

箪(dān)

三省(xǐng) .罔(wǎng) .曲肱(gōng) .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

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6)文言虚词

忧这样的人不堪其.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 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 不亦yuè乎(

)

yú jǔ(

)

dǔ志(

) 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

不yùn(

) 曲gōng(

) 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3.B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 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 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诲女知之乎(

) .②是知也(

) .③其恕乎(

) .(2)翻译这两则《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 

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

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



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坚贞守节 

勤于复习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



推荐第6篇: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姓名:

得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一、《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并称为“四书”。《论语》共 篇,由 编写,以 体和 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4)四十而不惑 惑:

(5)学而不思则罔 罔: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7)曲肱而枕之 肱: (8)必有我师焉 焉:

(9)逝者如斯夫 斯: (10)博学而笃志 笃:

三、下列选项中两个“而”字用法不同的选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B.五十而知天命

曲肱而枕之 ....C.择其善者而从之 博学而笃志

D.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

四、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

推荐第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结合具体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 愠 说 罔 殆 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 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云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三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则,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推荐第8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逾矩yújǔ 吾w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笃dǔ 陬邑Zōuyì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逝者如斯夫fú 第一章

子 先生,指孔子 时 时常,经常习复习不亦 不也是 说 通“悦”,愉快。 朋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乎 吗 知 了解 而 但 愠 生气,发怒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吾 我 日 每日天名词作状语 三 多次 省 反省 为 替 谋 出主意 而 转折 信 诚实 传 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有 同“又” 而 顺承 立 独立 惑 迷惑 天命 自然规律 逾 超过 矩 规范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

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温 复习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而 顺承 新 新的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可 可以 以 凭借 为 成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而 转折 罔 迷惑 殆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贤 品质高尚 堪 忍受 乐 乐于学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之 代词,学问 者 „„的人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名词意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2 第八章 分析文义

饭 吃饭名词作动词 疏 粗粮 水冷水 曲肱 弯着胳膊 而 顺承 乐 乐趣 不义正当手段 于 对于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分析文义

三 几个 焉 在其中 而 顺承 从 跟从、学习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分析文义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 舍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分析文义

三军 军队 匹夫 普通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分析文义

博 广泛 而 并列 笃 坚定 切 恳切 仁 ,仁德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3

推荐第9篇:《论语》十二章 教案 ②

《论语》十二章 教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一)注音

说 愠 省 逾 罔 殆 箪 堪 肱 笃 论 二)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耳顺: 罔:

殆: 逾: 川: 乐(之者): 曲肱: 于我如: 焉: 斯: 笃:

自主学习

一、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

第二课时

思索领悟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外延伸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3

推荐第10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材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 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第11篇: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检查复习,分享学生作品 1.检查前六章的背诵情况。

2.指名分享自己的故事(把第六章:孔子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扩写为一个生动的故事),对好作品加以赞扬。

孔子初次见到颜回,个头矮小,面黄肌瘦,双眼深凹,但是很有神,初次见面的颜回并没有给孔子留下太多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认真的听着老师讲解。

放学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可是饭后又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然后放声朗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纳闷,颜回的动作为什么会这么快?

有一天,孔子派人悄悄跟着颜回,一路去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住在关东的贫民区,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给别人帮工,母亲在别人家做佣人,中午都不回家吃饭,母亲晚上要给他做一大锅菜汤,以备第二天颜回的午饭和晚饭。颜回回到家也不管饭是冷是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吃得津津有味,有时饿了就去井边舀一瓢水喝,然后高兴地拿起书包上学去了。

孔子派人观察了好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孔子听了汇报很怜悯他,又十分佩服,于是说了被收在《论语》里的这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也可以生动有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再也不是死气沉沉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把后六章的学习分给六个小组,每一组负责一章,要求合作探究每张内容,每组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重点字词和翻译。其他组制衣,全班讨论学习。

三、体验反思

学生谈谈自己认为《论语》中最有价值的一条。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的加以点评。

教师示范:我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虚心从师,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向别人学习,我是老师,其实在某些方面大家也可以作我的老师。

四、学以致用,全体抢答

在生活中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我们常引用《论语》里的话

孔子感叹时间短暂,让我们珍惜时间的句子

五、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搜集《论语》其他章里出现的名句。

第12篇:《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每题1分,共计2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或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计5分)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 yuâ ) ..不愠( yùn ) 三省吾身(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不惑( huò ) ..不逾矩(yú)(jǔ) 不思则罔( wǎng ) ...不学则殆( dài )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 好之者(hào) ..笃志( dǔ ) .

三、解释加点词语(每空0.5分,共计10分)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

四、通假字(每题1分,共计2分)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当作,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此题共计3分,每词见错扣0.5分)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9.乐在其中 10.博学笃志 11.切问近思 12.三十而立

九、按要求默写(每题一分,共计7分,见错无分)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计7分,试题中红色字未翻译出来的扣0.5分,翻译句子大意通顺即可得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13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教学重点::

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二、说教法:

设置教法的缘由: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可以分为写景抒怀类、介绍说明类、叙事寓理类、叙事明理类等。作为叙事明理类文章,《〈论语〉十二章》教学适合诵读感悟,以“学”切入。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大声的读、气韵畅达的读,读出古味,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语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

2、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 ⑴自译,标疑难 ⑵合作,通文意 (3)竞答,查重点 (4)总结,理脉络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布置:

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试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课堂教学:

(一) 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随心所欲”“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

这样的导语设计,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学生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古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读训练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1、初读---读准字音: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先在小组中朗读,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加强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读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纠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读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

2、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请个别学生朗读,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他有无停顿和重音上的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逐条进行订正,并带领大家齐读。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将全文朗读节奏掌握。

3、三读---读出语气语调。学生此时对文句的意思还未掌握,所以读出语气语调还有些难度。这里教师可以化难为简,要求学生想象置身于古代学堂中,眼前有位老者手拿书卷在给学生们上课,老者的神态怎样?语气怎样?和学生交流时又是怎样?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参加朗读展示的学生配上古乐,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这样,学生对于语气和语调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四)、疏通文意:合作通文意,竞答查重点。

我们课本上所选取的这十二章《论语》,篇幅短小,句意简单,而其课文提供了大量重点词语与的解释,课前学生已经进行预习,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解决,老师稍加点播即可,所以我放弃了串讲,利用前边小组学习的初见成效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为核心,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就做好标记,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其次,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大胆质疑的同学或者是作出精彩回答的小组代表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订正,以求知识的落实。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解决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 (五 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孔子的思想内涵,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用“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的主张”的句式发言。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例如: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学习后要不断温习的主张。这样的示范,进一步给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对于比较成熟的答案,教师要板书到黑板上。当然,对于学生们确实难于理解的章节,教师可以做出讲解。这样,当所有的章节都分析完毕后,板书上清晰的显现出学生们的答案,学生们就可以轻松分析出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

2、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的分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那么这(课件上打思考:)三者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他们的答案: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3、教师讲解“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等,这是治学基础。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交流、论辩,使自己的思想进入新境界。第三境界是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圣人如此,我们的同学也是如此!

通过这两个问题设立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由浅入深的明确了孔子的精神境界,也明白了圣人的思想并不是高深莫测,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

除了课本中的章节,你还知道那些《论语》中的句子或者有关孔子的小故事。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 课堂小结:

三、作业设计:

推荐学生朗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周国平的《孔子的洒脱》

第14篇:《论语》十二章试题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 篇。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

云。”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译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惑( ) 不逾矩( )(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笃志( )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 ...

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 )而近思( ) ....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六、古今异义词语

译文:

15、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译文: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八、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14、子曰:“三人义: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乐:( 5.饭.疏食饮水(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义: ,今义: )

故:( ) 新:( )习,古三,古从,) ) ) ) )

3.温故.

九、成语归类

而知新(古义: ; 今义: )

10、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1.( ) 2.( )3.( )

十、、阅读探究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

1.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态度(个人修养)?

5.可以..为师矣(古义: ; 今义: )

七、一词多义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乐趣: ③为人态度: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

12、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

(5)三个问句用了 修辞手法。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2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2.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用原文答) (用自己的话答)

3、第三章,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3.第四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4.第五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5、第六章本章赞扬了颜回 的品质。第七章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第八章,本章讲 。

6.第九则:(1)这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7、第十则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8、第十章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一章,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或读完本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三、阅读《论语》选编,完成1—9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对下列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志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现,就是“兼?不亦说乎 ( ) ?人不知而不愠 ( ) .. ?吾日三省吾身 ( ) ④不逾矩 ( ) .. (2)翻译下列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______的修养。(4分)

(9)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爱,非攻”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7)如果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上不肯动脑子,请你从上文中选取一句格言来劝勉他。 (8)结合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4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一、《〈论语〉十二章》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的话: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4.《论语》的“论”读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 5.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理解填空

1) 《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 连!

5) 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8) 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9)鼓励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类似的毛病。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锦山三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张晓红

审核人:

时间:9月1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译文: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四、按要求从文中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五、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答: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这一则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六、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5篇:论语十二章解释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第16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1/4/5/12章,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猜猜他是谁?(多媒体展示)

二、作家、作品简介

播放视频:孔子简介(提示:学会观看时抓主要信息记忆。)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听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â)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罔 (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ǔ)志

2.每章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阐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着给它们分类。

可分三类:学习方法(

1、

4、

5、12)、学习态度(

7、

9、10)、个人修养(

1、

2、

3、

6、

8、11)。

3.重点研读:学习方法(第

1、

4、

5、12章)。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探究朗读语气、语调、停顿等。

4.配乐朗诵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4.朗读、背诵。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4.朗读、背诵。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讨论:两个“思”,两个“学”的含义一样吗?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4.朗读、背诵。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

五、课堂延伸

即兴表演:穿越时空的对话

假如孔子生活在现代,有一天与你相遇,你就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向他请教,他会对你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布置】

— 1.背诵并默写这四章。

2.你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总结一下,写在日记上,并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七、板书

孔子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第1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10、《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好(hào)肱骨(gōng)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①朗读课文。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语: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后反思:

《十二章》课后练习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4.博学而笃志________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l.lún语___2.不亦yuâ乎____3.吾日三xǐng____4.chuán____不习乎

三、解释下列加粗字。

1.吾日三省___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 3.传不习乎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____ 5.思而不学则殆____6.人不知而不愠_____ 7.博学而笃志_____8.人不堪其忧______

四、下列四项中未出现通假字的两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吾日三省吾身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翻译格言跟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六、填空。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 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格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讲学习方法的格言警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默写《论语》十二章中的

一、

二、

四、

五、七章。参考答案:

一、1.yùn2.wǎng3.dài4.dǔ

二、1.论2.说3.省4.传

三、1.每天2.真诚,诚实3.老师传授的知识4.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有害6.生气、发怒7.忠实、坚守8.忍受

四、B、D

五、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在温习好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六、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2.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略5.略

七、略 “说真话,抒真情”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作文是“说真话,抒真情”,揣摩“说真话,抒真情”的具体途径。

2、培养学生习作中能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导写,以写促知,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指导,第二课时写作)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想起1999年的高考题“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有很多考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吗?(学生发言)

2、出示一段名言,让学生思考这段话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什么要求。(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后思考。)

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奥地利卡夫卡

(讨论后出示:说真话,抒真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写作知识阐述

1、为什么要说真话、抒真情。穿插故事:

(1)留学生在国外写“我的娘”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感受,以致老师惊叹:都是一个娘。 (2)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讨论当时你会怎么做时,没有人说自己会抢着逃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假做真时真亦假,诚实等于愚蠢,欺骗通向成功

2、什么是说真话、抒真情。简言之:我手写我心

3、怎样才能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1)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实感受。 (3)参考课文类似的写法,学习借鉴一些技巧。

(4)学习同龄人优秀的范文,兼顾谋篇布局,但不可以抄袭。

三、生活真实借鉴

(过渡语)有人说我的生活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好写的,事实刚好相反,正是这平淡的生活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们选取其中一些镜头写下来就可以了。 母亲,我心中你最重

1997年7月28日,天津一中高三学生安金鹏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喜获金牌。当我们前往天津武清县农村采访这位19岁的青年时,这位朴素的农村小伙几乎是一字一泪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母亲哺育他成长的故事———

1994年6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录取,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可我没想到,当我把喜讯告诉家人时,他们的脸上竟会堆满愁云。 晚上,我听到屋外有争吵声。原来是妈妈想把家里的那只刚怀上驹的毛驴卖掉,好让我上学,爸爸坚决不同意。他们的话让病重的爷爷听见,爷爷一急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安葬完爷爷,家里又多了几千元的债。我再不提念书的事了,我把录取通知书叠好塞进枕套里,开始每天帮妈妈下地干活。过了两天,我和父亲同时发现,小毛驴不见了!爸爸铁青着脸责问妈妈:“你把毛驴卖了?以后收庄稼、卖粮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卖毛驴的那几百块钱能供金鹏念一学期还是两个学期„„” 那天,妈妈哭了!她用很凶很凶的声音吼爸爸:“孩子要念书有什么错?金鹏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县是独一份呀咱不能让穷字把孩子前程耽误了!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让他念书去„”„„

那天,邻居还告诉我,我的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完成收割的。她没有足够的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去脱粒,也无钱雇人使用脱粒机,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用手板车拉回家,晚上再在我家院里铺一块塑料布,然后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秆在一块大石头上摔打脱粒„„3亩地的麦子,靠她一个人割打,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出了血„„ 我不等邻居说完,便飞跑回家,大哭道:“妈,我不念了„„”

妈妈为了不让我饿肚子,每个月都要步行10多里路去批发10公斤方便面渣给我送到学校。每个月底,妈妈总是扛着一个鼓鼓的面袋子,步行10里路到大沙河乡车站乘公汽来天津看我。而袋里除了方便面渣,还有妈妈从6里外的安平镇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那是给我做演算的草稿纸;还有一大瓶黄豆辣酱和咸芥菜丝„„

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我只能顿顿买两个馒头。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总觉得我妈妈是一个向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我无上荣光!

我刚进天津一中的时候,第一堂英语课就把我听懵了!老师流利的口语和同学们熟练的配合让我感到差距太大了,那完全不是我在乡村中学里听到的英语。母亲来给我送钱的时候,我给她讲了怕英语跟不上的忧虑,谁知她竟一脸笑容地回答我:“妈只知道你是个最能吃苦的孩子,妈不爱听你说难,因为一吃苦便不难了!”

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有点口吃,有人告诉我,学好英语,首先就要让舌头听自己的话。于是我便捡一枚石子含在嘴里,然后开始拼命地背英语课文。舌头跟石子磨呀磨,有时血水就顺着嘴角流淌下来了。

半年过去了,小石子磨圆了,我的英语成绩期末进入了全班前三名。„„

8月1日,当我们载誉归来时,中国科协和中国数学学会为我们在首都机场会客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时,我却想回家,我想尽早见到我的妈妈,我要亲手把金灿灿的金牌挂在她的脖子上„„

晚上10时许,我终于摸黑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门前。

母亲一把将我紧紧搂进怀里。朗朗的星空下,母亲把我搂得那样紧„„我把那块金牌掏出来挂在她的脖子上,畅畅快快地哭了。

师评:这段话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你不能说它不是好文章,作者只是按照生活的原样进行了记录。我们的生活类似的事多得是。

四、病文修改:请同学们找出不真实的地方 上学路上

清晨,蔚蓝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背着书包,顶着西北风,向学校走去。我刚到十字路口,忽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从一条胡同里跑出来,小孩的妈妈在后面紧紧地追赶。这时,正好有一辆汽车飞快地开到了小孩的跟前,眼看就要把小孩撞到车轮底下。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的脑海里闪过欧阳海、罗盛教、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我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孩抱到马路边。“嘎”地一声,汽车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小孩脱险了。

马路上的行人纷纷把我们包围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孩子,真不愧是小雷锋,是活着的赖宁!”听到了大家的夸奖,我的脸“唰”地红了。

(开头环境描写失真,后面的女人不一定是小孩的妈妈,我不可能有时间想英雄,我怎么看到自己脸红了,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夸奖吗?) 结论:要避免胡编乱造,要写真实。

五、片断训练:[侧重真情]给下面一句话作续写练习(150字左右) 一道数学题做了四五遍仍没有求证出来,这时候,我想......【提示提示】我们会想到什么呢?也许有的同学会想起雷锋的“钉子精神”,想到老师的教育,决心发扬“钉子精神”攻克难题。但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这样想。如果每个同学都这样想,那就不真实了。全班几十个同学有不同的性格,所以这个“我”可能包含以下类型:成绩好的“我”,成绩差的“我”,自信或自负的“我”,自卑的“我”,自尊心很强的“我”,无所谓的“我”,投机取巧的“我”,坚韧不拔的“我”.....你属于哪一种,真实地写出来。

六、议一议

1、下发《我深深感受到了心灵的不安》优秀习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心灵的不安

“一件首饰,无论多么珍稀,多么昂贵,它永远只是一件物品,它不能也没有资格去代替心灵的宁静和灵魂的平安。”我合上书本,脑海里反复回荡着这句话,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那是一枚菱形的胸针,银色的表面贴着一些人工制造的亮晶晶的小颗粒。现在想来,它是多么地粗糙和简单,但在八年前,从未接触过首饰的我,对它的感觉却是一见钟情。

它是邻居女孩秀秀衣服外套上的一枚胸针。玲珑剔透的小“珠宝”衬着玫瑰红的衣服,犹如晨曦中流淌在纯净花瓣上的露珠,胸针的光彩和魅力牵引着我的羡慕和渴望。

一天傍晚,妈妈让我去秀秀家借东西。我走进去,门半开着,人却没有在家。就在我转身要出来的一刹那,突然看见秀秀挂在晾衣架上那件外套上的胸针在熠熠闪光。

鬼使神差。我一步一步走近外套,从容不迫地取下胸针,迅速揣进口袋里。真的,我一点也不惊慌,我沉稳地、若无其事地走出秀秀家。简直不可思议,这个轻车熟路老练至极的小偷是我吗? 那一刻,我只认识这枚胸针,连我自己也不认识了。

回到家,所有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我匆匆地扒了几口晚饭,早早地钻进被窝。借着暗淡的月光,我小心翼翼地把胸针戴在内衣上,准备细细地欣赏。此时妈妈的脚步由远及近朝我房间走来。我双眼紧闭,佯装入睡。妈妈把手放在我的额头上测量我的体温。我一动不动,双手压着胸针,生怕被妈妈看见。过了一会儿,妈妈疑惑地走开了。我感受着怦怦的心跳,终于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不错,胸针现在属于我了,但它从此只能呆在黑漆漆的夜晚,呆在最里面的内衣上,呆在我一个人的目光下。它已经失去了一枚胸针的意义,变成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与其说它是一件精美的饰品,不如说它更像一种煎熬我心灵的刑具,我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良知的痛苦换取了她,实在是金丸打雀——得不偿失。 直到现在,我对那些女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饰品一直都很疏远。那枚当初被我视为宝贝的胸针已经算不得什么重要物品,然而此事给我的触动仍旧刻骨铭心,它时时提醒我:为了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平安,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清白的人。

[评析]全文通过细腻、生动、真切、自然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深切感受和愧悔之情,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纯洁。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也为之增添了不少光彩。

2、结合作品及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说真话,抒真情”思考:(1)本文说了哪些真话,诉了哪些真情?

(2)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发?

讨论交流后揭示简评内容: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心地美好、理想远大、聪明能干、做事认真负责的好学生的形象。对自己第一次当老师的经过小作者写得详细真实,重点突出,感情真挚,语言通顺流畅,用词恰当,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3、总结:在作文中我们要养成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七、想一想:

出示作文题《那一次,我》,学生思考:

1、横线上可以填写哪些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感受的词语?

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事最让你高兴?什么事最让你悲伤?什么事最让痛苦?什么事最让你感动(后悔、尴尬)?请选择其中最有感触的一个词说说。(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可以发问:抒发了什么感情?所说事例能不能体现这样的感情?) 归纳明确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

1、选好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根据所填词语选择有真情实感的事例。

3、说真话,抒真情。

八、写一写:(45分钟)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李小妹

第18篇:《论语十二章》原文

论语十二章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第19篇:论语十二章预习

《论语》十二章预习案

一、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有关信息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体”。

二、达标检测

1、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说(

愠(

吾(

省(

有(

逾(

罔(

殆(

箪(

好(

肱(

笃(

(2)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___期__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 (3)论语是______________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4)南宋时,朱熹把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2.给课文划分节奏。例: 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 说 乎?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 君 子 乎?”(《学而》)

学法指导: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读字音,尤其注意通假字的读音;停顿要在了解句子大体意思的基础上,一般按意义来划分。

3.理解《论语》十二则的句义并掌握文言词义。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时

愠 【译文】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日

传 【译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

而立

天命

耳顺

【译文】

(4) 子曰:“温 故 而 知 故,可 以 为 师 矣。”

【注释】故

为 【译文】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

殆 【译文】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注释】贤

乐 【译文】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之

乐 【译文】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饭 疏食

肱 曲肱 【译文】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行

从 【译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川

逝者

夫 【译文】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三军

匹夫 【译文】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笃

切问

近思

仁 【译文】

第20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安全提示语:

《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1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

4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

6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7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8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doc》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