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读后感

2022-06-0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合欢树读后感

导语: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合欢树读后感4篇,欢迎借鉴!

合欢树读后感

(一):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超多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期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但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那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期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會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會明白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样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那里表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必须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期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期望给“合欢树”赋予用心的好处。它不仅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是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这句话: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合欢树读后感

(二):

史铁生的文章让我明白,世上是的确有那样的母亲的。看见孩子受苦,心里就很难受;看见孩子不高兴,自己會偷偷流泪。但是只要应对孩子,就會强整笑容,装作自己很快乐,虽然那种伪装一看就破。这不是她们故意让孩子看破,好让孩子明白母亲有多么爱他,而是因为,全天下的母亲,演技都是那么拙劣,她们是永远无法成功像孩子撒谎的。

然而她们可能不明白,孩子亦能看透母亲的痛苦。然而他们要等到看破世事之后,才會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但是到了那时候,母亲往往已经走了,带着对孩子的不舍与担忧,走了。而在世的孩子,也带着无可弥补的遗憾,终日痛苦着。

也许我该开始好好理解我的母亲了。

合欢树读后感

(三):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但是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就应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样明白會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期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期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样會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之后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最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此刻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期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最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先住的房子里此刻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明白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哀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明白我获奖的事,也许明白,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會。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會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會明白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样种的。

合欢树读后感

(四):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却十分地感人肺腑。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之后才明白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么感人,多么善良的母亲。每次找来偏方,洗、敷、熏、灸,忙得不可开交。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期望,但是上帝是多么的不公平,最后一次,儿子的胯上被熏成烫伤,母亲几乎疯了。为了儿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正是由于母亲的照顾,史铁生没有因此颓废下去,而是勇敢地应对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读到那里,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为之落泪呢?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为我辛苦,日夜操劳。母亲还健在,但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在她的前额刻上了皱纹。有一天,天阴沉沉的。放学了,我抄写好家庭作业,磨磨蹭蹭地整理书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学楼,才明白天气是那么寒冷。母亲在寒风中等我,探着身子张望着,我很不好意思。母亲怕我冷,就让我穿上她带来的外套,还不停地问:“冷吗?没冻着吧?”没有怨言,眼神里只有温柔。一路上,我和母亲说说笑笑,再也感觉不到任何寒意。

母亲曾说:“父母给了我十分的爱,如果我只能够还一分恩的话,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我想对母亲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我操劳一生的父母,我必须要成才,报答你们的恩情。

推荐第2篇:合欢树读后感

合欢树写出了母亲无私的爱,以及展现了史铁生面对困境顽强的精神。读者读了之后,都有什么感想?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合欢树读后感,希望你喜欢。合欢树读后感篇一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却十分地感人肺腑。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么感人,多么善良的母亲。每次找来偏方,洗、敷、熏、灸,忙得不可开交。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但是上帝是多么的不公平,最后一次,儿子的胯上被熏成烫伤,母亲几乎疯了。为了儿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

正是由于母亲的照顾,史铁生没有因此颓废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读到这里,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为之落泪呢?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为我辛苦,日夜操劳。母亲还健在,但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在她的前额刻上了皱纹。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放学了,我抄写好家庭作业,磨磨蹭蹭地整理书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学楼,才知道天气是那么寒冷。

母亲在寒风中等我,探着身子张望着,我很不好意思。母亲怕我冷,就让我穿上她带来的外套,还不停地问:“冷吗?没冻着吧?”没有怨言,眼神里只有温柔。

一路上,我和母亲说说笑笑,再也感觉不到任何寒意。

母亲曾说:“父母给了我十分的爱,如果我只能够还一分恩的话,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我想对母亲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我操劳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报答你们的恩情。

合欢树读后感篇二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又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亲从不肯放弃。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

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她到处给忘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当一个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坚持时,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却从不记回报,甚至连分享儿女成功的喜悦也常常被无情的生命剥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细心读来,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了。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

在前部分里,我们始终不见合欢树的半点踪迹,从文中看来,第八段有一句话“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合欢树似乎已在作者记忆中遗失了。记忆的闸门在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中打开了“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易“,拒绝与合欢树见面。为什么会“抖”?怕忆起母亲?怕难以乘受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倾泻而出。

接着,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叼,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合欢树被弃置在路边,在被无意栽种的一年里,无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将来。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

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写过“合欢树”,只是借回忆之手,托他人之语,一一交代“合欢树”的情况,不着一笔,却尽显风采,果然不悦是大师手笔。

合欢树史铁生给我们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是一篇借物抒情的课文,希望我们能够好好阅读这篇课文,这样才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流露。

合欢树读后感篇三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这里表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是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这句话: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推荐第3篇:合欢树读后感

合欢树读后感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今天读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文章以平淡的语气陈述了昔日往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怀念,内心难以掩饰的愧疚。

经历了生活的洗礼,有笑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泪,有欢乐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痛苦。但她为了儿子的志向,无怨无悔的耗尽了余生。

儿子终于踏上了成功的正途,但那时母亲已经不在了,余下的除了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眷恋——还有那棵顽强的合欢树。

母亲的爱,母亲的自责,母亲的愧疚,多年以后儿子才想明白,可惜已经太迟了——“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回首往昔,固然母亲没有好好的倾听儿子的心声,但儿子不也一直跟母亲怄气吗?小时候装不在意气母亲,残废后对自己毫不在乎,以致母亲加倍的担忧。母亲去世后搬家,那是因为悲伤。不敢再踏入小院子,那是儿子的歉疚。因为歉疚,儿子甚至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那棵曾经寄托了母亲希望的合欢树。更加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的没勇气,最终变成了不可能——“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因为遗憾,所以悲伤。有一种悲伤只属于当事人——“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有一种故事无须他人知晓——“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它在成长,他在成长。因为她的爱,不断的成长。

那棵不断成长的合欢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到现在也不是很明白。还有那个不哭不闹的小孩,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树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么?只是,我不明白。

也许我所写的东西有些语无伦次,我无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传达的东西。等到他回去的时候,那些可爱的邻居,依旧喜欢他,依旧像原来一样照顾他,却无人提及她,怕他伤心。后来有人说那棵合欢树开花了,心中也随之泛起涟漪。她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她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但其实,她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求,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论是苦还是甜,是哭还是笑,不求回报,因为她是母亲。

早早离开的母亲,你,还好吗?院子里的合欢树开着花,今年,也开着花。你看到了吗?

推荐第4篇:合欢树读后感

合欢树读后感

合欢树>读后感

(一):母爱如水

高一(5)班 李雨潇

如果父爱如山般坚强,那么母爱就似水般温柔。

——题记

合欢树在传说中一直是不离不弃的象征,它不像牡丹、玫瑰那样有娇艳的花朵,也不像白杨、松树那样有挺拔的身姿;它没有骄人的外表,更没有传世的盛名。但它坚韧、朴素、纯洁,最重要的,还有它的名字——合欢,合在一起才有最欢乐的时光。

史铁生的母亲就像他母亲亲手栽培的那株合欢树一样,或者说,她本身就是一株合欢树。她不像那些所谓的天皇巨星、全民女神那么娇贵、耀眼,也不像网上疯传的各种\'女汉子\'那样霸气、强势,但她却能让自己的儿子给他一个\'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人\'的评价;她还能让自己的儿子在两腿瘫痪的时候将她作为最坚实的靠山。女人,一旦做了母亲,就会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她的子女,无怨无悔,毕生不怠。这就是母爱最伟大的地方。没有过份的修饰,没有过多的言语,一切都只需要一颗心——一颗永不磨灭的饱含深情的似水的母亲的心。

是的,母爱如水——如水般温柔,也如水般多变。

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的时候,母爱就变成了大海——包容你,体谅你,她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需要宽容;当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母爱就变成了小溪——爱抚你,理解你,她知道你遇到了麻烦,需要引导;当孩子生病闹灾的时候,母爱就变成了眼泪——心疼你,呵护你,生怕你因为她的什么过错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母爱变成了激流——鼓励你,推动你,让你跨过一切困难,忘记一切失败;当孩子远行的时候,母爱就变成了蒸气——你看不见她,但她时时刻刻在你的身旁,你永远都能感受得到。

珍爱自己的母亲吧!寻遍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如此爱你的人了!无论走到哪里,母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是你前进的保障。别让她受伤,别让她担心,别让她失望——唯有努力奋斗,才能用光明的未来回报这似水的母爱!

合欢树读后感

(二)

大岙小学 吕志仁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 他 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这里表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 是 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这句话: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

合欢树读后感

(三)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有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亲从不肯放弃。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

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当母亲发现\'我\'想写小说时,鼓励帮助\'我\'.\'她到处给忘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当一个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坚持时,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却从不记回报,甚至连分享儿女成功的喜悦也常常被无情的生命剥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细心读来,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了。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

在前部分里,我们始终不见合欢树的半点踪迹,从文中看来,第八段有一句话\'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合欢树似乎已在作者记忆中遗失了。记忆的闸门在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中打开了\'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易\',拒绝与合欢树见面。为什么会\'抖\'?怕忆起母亲?怕难以乘受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倾泻而出。

接着,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叼,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合欢树被弃置在路边,在被无意栽种的一年里,无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将来。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

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写过\'合欢树\',只是借回忆之手,托他人之语,一一交代\'合欢树\'的情况,不着一笔,却尽显风采,果然不悦是大师手笔。

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来深切母爱,就仿佛和读者在聊天是不经意谈起母亲,说起合欢树一般,内心的深情没有像蓄势待发的洪水喷涌而出,仍是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来,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除却华丽辞藻与刻意雕饰,思绪所至,笔触所到,深切隽永的真情蕴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细嚼。

推荐第5篇:合欢树优秀读后感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亲从不肯放弃。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

看完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那种无私的爱,史铁生面对困境顽强的精神鼓励着我,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上。

推荐第6篇: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1.《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可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

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这里表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上一篇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

2.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么感人,多么善良的母亲。每次找来偏方,洗、敷、熏、灸,忙得不可开交。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但是上帝是多么的不公平,最后一次,儿子的胯上被熏成烫伤,母亲 几乎疯了。为了儿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正是由于母亲的照顾,史铁生没有因此颓废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读到这里,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为之落泪呢?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为我辛苦,日夜操劳。母亲还健在,但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在她的前额刻上了皱纹。有一天,天阴沉沉的。放学了,我抄写好家庭作业,磨磨蹭蹭地整理书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学楼,才知道天气是那么寒冷。母亲在寒风中等我,探着身子张望着,我很不好意思。母亲怕我冷,就让我穿上她带来的外套,还不停地问:“冷吗?没冻着吧?”没有怨言,眼神里只有温柔。一路上,我和母亲说说笑笑,再也感觉不到任何寒意。

母亲曾说:“父母给了我十分的爱,如果我只能够还一分恩的话,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我想对母亲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我操劳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报答你们的恩情。

推荐第7篇:《合欢树》

《合欢树》课堂实录

执教:陈钟樑

地点: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时间:2010年5月6日下午2:30-3:15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熟悉吗?读过他的文章吗?

生:读过。

师:哦,读过的。我们看一下史铁生的介绍。(屏幕显示史铁生简介)史铁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现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大家看一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生默读)他多次获得大奖,特别是华语文化传媒的大奖。

师:这篇课文《合欢树》,大家看过吗?

生:看过。

师:都看过了,很好。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合欢树》这篇文章,它要赞颂的主题是什么?那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

生:母爱。

师:下面我们看一看,史铁生对于母爱,是怎么认识的。下面这段文字,取于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读过的——

生:《我与地坛》。

师:对,《我与地坛》。我们先仔细看一遍,再齐声读一遍。

生:‚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师:好,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合欢树》,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默默翻书)

师:哪些同学看出来了?你看,对母爱的认识,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吗?这里特别讲到‚虽时光流转‛,——随着时光的流转,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这篇文章,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时间。

师:我们把有关的时间词语圈点一下。比如第一自然段的‚十岁那年‛‚二十岁‛,到下面的‚三十岁‛‚母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写到合欢树的时候又出现了哪些时间词?‚有一年‛,接下来呢?

生:‚第二年‚。

师:嗯,‚第二年‚,‛又过一年‚,下面还有呢?

生:‚再过一年‛。

师:对。这篇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多。因为随着

2 时间的流逝,‚我‛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来,我们先看看整篇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2个。

师: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起笔到底写了些什么。我想这样,我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好不好?

(师生共读《合欢树》第一自然段)

师:好,我们看史铁生的起笔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生:就是写他十岁那年,一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他和他母亲之间的一个生活片段。

师:生活片段这是一方面,还有吗?

生:描写他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生:活泼。

师:还有呢?

生:开明。

师:活泼、开明,还有呢?你看啊,和儿子争论起来了,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生:好强。

师:对,很好强。还不够,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注意到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讲,是什么?

生:爱美。

师:哎,是个很爱美的女性。你看,第一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当年的阳光,她好强的脾气,而且在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很追求美的女人。同学们,我们想想看,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丰富吗?

生:丰富。

师:这样丰富的内容,全在史铁生笔下的叙述表现出来。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腿残废了‛,在这个自然段里母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变老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变老了呢?

生: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师:对,可是一个女人的变老,不在头上增添了几丝白发,或是脸上增添了几分皱纹,而在于什么?史铁生在这里的细节是抓得很准的,表现在哪里?

生:(思考)

师:这个同学们可能太小了,感觉不到。一个女人的变老,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呢?——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

生:(笑)

师:‚怎么会烫伤了呢,怎么会烫伤了呢?‛——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生:(大笑)

师:史铁生在这里抓得很准。到了‚我‛三十岁,我的小说发表了,我得奖了,可是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文章的一开始,看来很平淡,但是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的。我们看作家王安忆是怎么评论史铁生的散文的。我们齐声把第一句话朗读一遍。

生:‚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师:对,‚原初面目的的情感‛,写母爱。那么怎么在后面,用了很多的笔墨,写的却是什么呢?

生:合欢树。

师:而在写合欢树之前,又写了一群什么?

生:老人。

师:对,一群院子里的老人。有人问,这算不算是闲笔呢?写母亲是文章的主题需要,怎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一群老人呢?

生:(思索)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故乡》读过吗?《故乡》写农村的破产,主要是通过谁来表现的?

生:闰土。

师:但是文章还写了谁呀?杨二嫂,对吧?如果说写闰土,是确保了这篇文章主题的深刻,它的深度;那么写杨二嫂呢,就是文章的厚度。这里写母亲,是确保文章的深度;那么写院子里的一群老人,就是文章主题的厚度,也是母爱

5 的一种折射。大家看,写这群老太太,主要写了她们的什么?

生:(默读)

师:同学们,课文内容反映出来的,写了老太太的什么呢?第一,‚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看到吧?‚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说明这一群老太太,这一群善良、忠厚、慈爱的老太太,她们是非功利的。没有什么功利心,讲究的是实在。‚我‛是不是得奖了,得了什么奖啦,她们毫不在意,她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腿。

师:对了,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工作。好像更重要的有个内容——她们和史铁生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从来不提起母亲。为什么?

生:怕他伤心。

师:对了,怕史铁生伤心,这是二。但是,她们最怕的是什么呢?既不提起,又怕什么?

生:我觉得最怕的是史铁生忘了他的母亲。

师:对,所以‚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请大家圈下一个词——‚终于‛。下面要请同学们想想看,你认为‚终于‛这个词包含着哪几层意思?两两讨论一下,然后起来回答。

生:我觉得‚终于‛包含了两个角度,一个是作者本身,就是他和老太太聊天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讲到他的母亲,他可

6 能心里也会觉得她们为什么不讲呢,终于等到这一年,她们终于讲了,其实作者心里可能一直很希望老太太她们讲到他的母亲。这是一个角度,就是作者的角度。另一个角度是老太太,她们之前一直没有提起是因为怕史铁生伤心,但是她们又真的很害怕他会忘了他的母亲,所以她们忍了一年又一年,还是讲了。

师:还有补充的吗?……如果今天大家回去,翻一翻《汉语大词典》,我们对刚才女同学的发言,既有热情的肯定,也可以作一点补充。‚终于‛,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时间的等待。‚终于‛总是有一段时间的,不能由刚才马上到现在,这个不能用‚终于‛。第二,刚才女同学讲到,头脑的酝酿。想了好多次,但一直没有实行。第三,行动的努力。时间的等待、头脑的酝酿、行动的努力,所以‚终于‛这个词和另外一个词语‚最终‛截然不同,这两个词语不能随意调换。请一位同学把‚终于‛包含的三层意思再复述一遍好不好?

生:‚终于‛包含着三层意思,一层是时间的等待,一层是头脑的酝酿,以及行动的努力。

师:对,所以‚终于‛又提到了母亲。提到母亲以后,就带出了合欢树。所以刚才我说的,写这几个老人,不仅使整个主题更有厚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生:引出合欢树

师:对,几位老太太在文中还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文章合欢树的出现显得非常自然。听了老太太的话——‚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感觉怎么样?

生:‚一阵抖‛。

师:‚我心里一阵抖‛,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王安忆的这段话里,‚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从心里的震动开始,逐步‚趋向理性‛。(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的第二句王安忆语‚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所以老太太的出现还起了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作用。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合欢树。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后来竟变成了一棵合欢树。第一个问题,母亲为什么要把路边的合欢树搬回家?她没有搬其他的草其他的花,搬的是合欢树,搬的是含羞草。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首先我们从第一自然段知道母亲是个爱美的女性,所以她搬了合欢树是情理之中的——她本身喜欢花。另外,母亲把含羞草搬回家,可能是想让‚我‛,也就是她的儿子看到花,心情会好一点。

师:你有一点讲得非常好。母亲是一个很爱美的女人,和第一个自然段相照应。另外,她也想让家里增添一些欢乐的气氛。那为什么要她不找其他的花,而找含羞草呢?这是

8 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我觉得呢,就是母亲那时候去帮他找工作,而且作者的脚已经残废了,遇到很多困难。就像含羞草一样,每次去碰它它就合拢然后战胜自己的困难,再重新开放。母亲就想通过这盆草告诉他的儿子,让他看到它会有另外的想法,让他坚强地活下去。

师:在你讲话的里面,其实已经有一个闪光点——‚和含羞草一样‛——什么和含羞草一样?你从母亲这个人的一生,她从文章里的出现,她和含羞草一样的是什么?含羞草是怎样的一种草?

生:含羞草是你一碰到它它虽然会叶子合拢低下去,但是你一走开它又会和以前一样。

师:生命力很顽强。还有别的同学发言吗?你看,含‚羞‛草,和母亲有相似的吗?

生:朴素。

师:母亲这么爱含羞草,因为含羞草和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们说对不对呀?是那样的温柔而不张扬,美丽而不耀眼。这就是史铁生他注意到了母亲的性格——一个温柔而又坚强的女人。同学们,在这个地方我们看书一定要把它挑出来。你挑过以后,就会越来越觉得史铁生的文章是那么有味道。

师:但是最后这个含羞草呢,却是一棵合欢树。这里有

9 两个副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是想不到的。第一个副词——

生:‚竟‛。

师:‚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个副词是哪一个?

生:‚但‛。

师:哦,不是,比‚但‛重得多了。

生:‚却‛。

师:对。第一个,‚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个,‚却‛长出了叶子。一个‚竟‛一个‚却‛,这个给史铁生一种深深的震撼。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情感经过历练,逐步地趋向了理性。

师:同学们,接下来文章写到:‚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短短这个自然段,有几个句子啊?

生:三个句子。

师:我们是否应该注意这两个叠词——一个人进入沉思的时候,前边一个‚慢慢‛,后面一个‚静静‛,于是进入了一种静寂。啪!一个句号,造成了一个断裂,引起了下面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我们齐声读一遍。

生:悲伤也成享受。

师:这个‚也‛字不能少。现在值得我们思考而不是讨论:悲伤,怎么会也成了一种享受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述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大家熟悉这个名字吗?

生:熟悉。

师:有篇文章大家学过吗?《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写的,读过吗?

生:(摇头)

师:高三肯定会读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说,有一个小孩他一不留神走进了森林,结果在森林深处遇到了他心里十分害怕,就奔啊跑啊逃啊,一股劲的终于走出了困境。第二天,他给朋友给老人讲述他昨天的经历,这个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一种喜悦、骄傲的神情,再也不是森林里的恐惧,死亡前感到的威胁。什么道理呢?因为中间已经有了一个时间的距离。按照美学最基本的原理,美,必须有什么?

生:距离。

师:对,距离产生美。史铁生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所以他才会体验到:悲伤也成享受。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要注意三句话,每一个句号要有相当的停顿。第二,要把‚慢慢‛‚静静‛读好。最后,‚悲伤也成享受‛,这种体验性的句子要读好。

生:(朗读文章11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重复再读一遍——‚悲伤也成享受‛。

生:悲伤也成享受。

师:好。那么这篇短短的散文最难懂的,在这里:为什

11 么文章要多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要多次提到那个小孩儿——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而结尾又落在那个小孩儿上——‚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为什么多次的提到那个小孩儿,为什么多次的提到那个树影儿?大家可以两两的议一下,到底为什么。

生:(讨论)

师:同学们非常好,说‚知道一点,但也不算太懂。‛对吧,那么你来讲,好不好?

生:我觉得他是从那个小孩身上,折射出了他自己,想到了那一些童年的事。那个树影,应该是他和他母亲当初一起经历过的那些事情,也是母亲和他一起走过的那一段回忆。

师:我非常欣赏你用的一个词:折射。还有同学希望发言吗?

生:我的观点跟她不太一样。我把合欢树看作天下所有母亲的母爱,那个影子就是他的母亲对他的爱,只是那合欢树其中之一,把小孩子比作他自己和母亲所经历的一些回忆。

师:好的。在这里只要发表意见就是很好的。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的循环,母爱的延续。

师:‚生命的循环‛,好。刚才有位同学讲的‚折射‛,我很欣赏。你说的‚生命的循环‛,我也有同感。

师:刚才我们已经出示了两个句子:‚在叙述中流露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看第三句:‚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屏幕显示王安忆评价的第三句)在这里,史铁生的散文总给我们多一点感受。什么感受呢?一种神秘感。是不是因为母爱,搬来的原本是含羞草,却成了合欢树;因为母爱的感召,终于让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不是因为合欢树的感召,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儿,整天望着树影儿,不吵也不闹?史铁生的散文,他成功的地方很大程度就在于总给我们多一点的思考,多一点的感受。不管他的《合欢树》还是《我与地坛》都给人以神秘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结尾,特别出现了一个词语,叫‚意蕴‛(板书:意蕴)。将来你们会读到戈尔的文章和论断。他说什么叫‚意蕴‛呢?用言语很难表达出来的,比言语所能够表达出的更深刻更令人回味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属于史铁生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结尾出现了‚意蕴‛两个字,我觉得,用在《合欢树》的结尾,也是再妥当不过的。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间。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文章好好地默读一遍。

生:(默读)

师:然后,把作家王安忆的三句话抄写到自己的本子上。

生:(抄写)

师:好,我们把这三句话齐声朗读一遍下课。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整理:深圳市学府中学 屠谖)

深圳市南山区学府中学 屠 谖

看过太多好看的语文课,声光电影俱全,教学环节形式繁复,学生学习过程也显得很是繁忙,细细想来,心里却是一片空洞。近日观陈钟樑先生作《合欢树》一课,一如之前所作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翁》般,先生贴着课文教,疾徐有致,一派平和淡雅风度;学生静静读、品,向文中深处钻探,与文本相共鸣又相震荡,让人的心沉静而又饱满,进而有所思悟。

先生说过,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上成语文课。而所谓语文,就是要在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下功夫。先生的课本身,就是在诠释这一理念,并堪为示范——

文字层面——

‚竟是一棵合欢树‛‚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

14 了‛——‚竟‛与‚却‛字里藏着什么心情?在对文章大意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先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终于‛二字包蕴着什么意味?(《合欢树》)先生要求孩子们将字典常备案头,带着学生品析字眼儿,将自己的体会推心臵腹地与学生分享:‚终于‛二字,包含着时间的等待、大脑的酝酿、行动的努力。——这样玩味一个词,不仅对于学生而言是种意外,也令讲堂里的老师们耳目一新,深深受教。

文章层面——

‚用这么多笔墨写院子里的老人,是闲笔吗?‛(《合欢树》)先生这一问,引出鲁迅的名篇《故乡》,表达农村凋敝的主题主要通过闰土的形象实现,兼写杨二嫂等人,前者是为确保文章主题的深度,后者则为了保证厚度。此文亦同。如此举一反三,既使学生触类旁通,又在行文笔法方面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文章丰满醇厚、摇曳生姿的风采。

文学层面——

先生引用了王安忆评史铁生散文的一句话,呈现在幻灯片上,拎动各教学环节——‚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著名作家评著名作家的话语,凝练而含义丰富,三个分句层层推进,用于《合欢树》一课,不仅总领教学环节,更是带领学生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思维高度。使学生的情感

15 站在健康审美的角度得以强化,又引领朴素的情感向理性乃至哲学的角度延伸。

文化层面——

先生用‚为什么会把路边的含羞草搬回家?‛导出含羞草与合欢树共同的文化内涵:温柔而不张扬,美丽却不耀眼;通过对‚悲伤也成享受‛的体会让学生初步体悟另一种人生况味;通过对‚树影儿‛‚小孩儿‛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到‚母爱的折射‛与‚生命的循环‛。

先生作结道:‚史铁生的文中常有一种神秘感,是不是由于母爱的感召,含羞草终成合欢树,腿残的儿子也成了著名的作家;是不是由于合欢树的感召,小男孩儿终日望着树影,不哭也不闹?他的文章带给我们的是多一点的感受,多一点的思考,这就是——意蕴——语言无法尽述的东西。‛

更有一张幻灯片,出于对学生状况的考量并未出示,却独具匠心。先生选择的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这样的结语,留给学生的是无法作结的思绪和情愫,促使学生直面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诱惑着孩子们去潜入作家的其他作品。

先生反复强调,‚第一要识字‛‚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正是在这样一篇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

16 由文字而文章,进而文学,乃至文化的训练与熏染,还原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在陈钟樑先生的教学示范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文中提到‘射箭能手’,‘手’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以‘手’代人的词?为什么‘手’可可代人,‘足’不能(除了‘国足’)?‛(《惊弓之鸟》)

这一连串的问题,不仅点出了‚手‛的一个义项,还和孩子们一起兴味盎然地积累了‚歌手‛‚棋手‛‚扒手‛‚打手‛‚行家里手‛‚一把手‛‚灌篮高手‛等生活中常用的和孩子们口头的词汇,更涉及到了社会学问题——直立行走,解放双手使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类也正是在运用手的过程中,创造了世界。因此,汉字中出现了很多 ‚手‛类部首和汉字。‚手‛字几乎是每个人最初学会的汉字之一,却很少有人想到其中的深意。陈钟樑老师在此处的着力,由文字而文化,给学生传递了深刻的文化信息。

‚老鸨是另一个重要人物,这个‘鸨’字是鸟字旁,这种鸟在民间被视为下贱之鸟,所以‘鸨母’用这个‘鸨’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轻轻荡开一笔,片言只语,却给了学生字形上的强化和文化上的体悟:正是民间文化意识促使了语言隐喻功能的高度发散。

确实,文字本身就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它们

17 组合在一起,更是有场面、有节奏、有动感、有至情……而语文老师,就是要打心眼儿里相信文字本身的魅力;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应该通过咂摸字眼儿、揣摩意思、体验情感,把根扎进文字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那些音乐、视频,那些教学辅助手段,怎能凌驾于学生对文字的品味之上甚至取而代之?不用繁复的环节充塞课堂,不催逼学生,不追求繁华满眼、声浪起伏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老师,一定对文字、对自己、对学生都深具信心。

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一个层面是研究‚写什么‛,而第二个层面可能比第一个层面更重要,即研究‚怎么写‛。他引用法国著名画家塞尚的名言:‚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诚然如是,艺术家所表现的,还不是和普通人一同享用并处身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还不是普通人也一样在体验的情感与人生,而评价艺术的高低,正是在于怎么画,怎么写之间!

在上《卖油翁》一课时,陈钟樑先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此文结尾没有对话,我们能否用文言补上一句——康肃笑而遣之曰: ‛?(《卖油翁》)

学生颇有妙语:‚汝酌亦精,去!‛‚吾终日以为艺精,今日方知乃雕虫小技也!‛然而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发现,怎么补都不合适。所补之言固然于文意于情理是通顺的,但

18 是却没有考虑到二人的年龄、功绩、地位和当时的社会风俗。二人是不可能有此对话的,最恰当的只能是如原文那样‚笑而遣之‛。

这一番看似无用的‚续貂‛工程,妙在前半段工作令学生综观了文意、把握了人物性格身份、尝试运用了文言表达,而最后的发现则使学生深深领悟到文章都植根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不可臆测不可生造的道理。孙绍振先生说:‚与文本对话,深读文本,不仅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要去揣摩作者为什么不那样写,不选择那些内容写。‛王荣生先生说:‚语文教师,要教学生看不到的地方。‛正是这些不为人留意之处,使语文教师无法被替代。

先生提到:‚我们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足够的文化准备。‛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课堂上,因先生丰厚的文化底蕴而生的精妙点拨尤其令人难忘:

分析‚李甲‛这个形象时,先生提到一桩往事:‚当年上海越剧院小生为演好李甲,专诚敲开剧作家田汉的门,向他请教。田汉说,要演好李甲,一半在社会,一半在自身。‛分析‚老鸨‛形象时,先生又提醒学生注意她是一个‚信佛之人‛——‚曾有西方人说中国信佛情况怎样,鲁迅说,国人有的信,有的不信,有需要时信,不需要时不信。这话太尖锐太深刻了,但老鸨的信佛,多少于自己是种约束,可见

19 她也并不太坏。‛

这样的点拨,是教师多年积蓄所得,超越了学生,又令学生深感信服,生发兴味。看似旁逸斜出,却含有丰富的意味——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细微处,暗示学生将人物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揭示人性本身的复杂多变,告诉学生千万莫要犯‚脸谱化‛的毛病。这样的言语,是拨动学生心思之弦的妙手,是引学生深思了或是亢奋了,乃至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催化剂。即使学生一时并未形诸言语,思维也在潜流狂奔。

在我看来,语文至味正是在于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设臵和情趣激发,在于对语言文字本身的重视珍视与玩味涵泳,在于以深厚学养为背景的信手点拨,令学生实现顿时通畅痛快、如醍醐灌顶般的妙悟。

而这一切,必然源自对文章的深度解读。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浑然形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们共同营造出了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高扬起‚语文‛本身的大旗。年逾古稀的陈钟樑先生为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跋涉的教师们展示的,是对语文的深爱与领悟,是一位半个世纪孜孜以求钻研语文教学的特级教师满腔的热血和赤忱!

贴着课文教语文,就是让课堂扎根在文本的沃土。用深情的目光抚摸一个个汉字,捕捉词句中传递的文化脉搏、历

20 史幽香,体察情感、思绪,琢磨人物、事件,不须凭空点染,任意生发,每一个标点都在说话。静下心来,贴近课文,把思想的铧犁深深插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向少年的心智掘进、开垦,与先贤交流、碰撞。而我们自己,和谐地存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于学生思索、体验的逻辑顺序之中,成为恰到好处、不可或缺的一环。

合欢树的传说

关于合欢树,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这合欢树最早叫苦情树,也不开花。相传,有个秀才寒窗苦读十年,准备进京赶考。临行时,妻子粉扇指着窗前的那棵苦情树对他说:‚夫君此去,必能高中。只是京城乱花迷眼,切莫忘了回家的路!‛秀才应诺而去,却从此杳无音信。粉扇在家里盼了又盼,等了又等,青丝变白发,也没等回丈夫的身影。在生命尽头即将到来的时候,粉扇拖着病弱的身体,挣扎着来到那株印证她和丈夫誓言的苦情树前,用生命发下重誓:‚如果丈夫变心,从今往后,让这苦情开花,夫为叶,我为花,花不老,叶不落,一生不同心,世世夜欢合!‛说罢,气绝身亡。第二年,所有的苦情树果真都开了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挂满了枝头,还带着一股淡淡地香气,只是花期很短,只有一天。而且,从那时开始,所有的叶子居

21 然也是随着花开花谢来晨展暮合。人们为了纪念粉扇的痴情,也就把苦情树改名为合欢树了。这个故事让人觉着,这合欢树在欢乐的名誉之下所承受的苦难过于沉重,让人不由得觉着分外伤感,觉着这世间的一切美好,其实大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景,由凄美的灵魂支撑的希望的形象。

22

推荐第8篇:合欢树

《合欢树》

教学目标:

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超越文本,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教学重点: 学会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及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意;超越文本,体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爱情

史铁生在随笔《重病之时》中写道:

1 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 我说:“这一回,恐怕真是要结束了。” 她说:“不会。”

我真的活过来。太阳重又真实。昼夜更迭,重又确凿。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妻子,她反倒脆弱起来,待我把那支歌唱给她听,她已是泪眼涟涟。

这段文字曾经让我感动了很久,但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希米对史铁生的爱比我们眼前的文字要深厚得多。

作为一名翻译家,陈希米女士牺牲了很多自己的事业,全力保护爱人。

为了和史铁生通上电话,我和陈希米女士接触了很多次。第一次,陈希米耐心地“盘查”了我的“出处”;第二次,陈希米爽快地告诉我,关于史铁生作品的事情,最好还是亲自问他;第三次,当我提出想对史铁生进行采访时,陈希米怒了,她告诉我,史铁生不接受任何采访。

后来我才知道,一个同行两年前采访他的时候,谈话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无法再进行下去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对话,对史铁生的身体而言,却是太过沉重的负荷。

他的文字

“您现在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呢?”我问史铁生。

“每周三次透析,

一、

三、五下午,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只在上午时精力好一些,写作也是在上午完成的。”他说。

这个答案并没有令我吃惊,因为我知道在写《病隙笔记》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甚至每天只能写几行字。

想象他写作的艰难,我短暂沉默了,但电话那头的史铁生却笑了起来,“作透析就像是去上班,有时候也会烦,但我想医生护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们好多了,就当我是和医生们一起上班啦。”

这就是豁达的史铁生,面对我的感叹,他说:“幽默包含着对人生的理解。”

2 21岁在清平湾插队时,史铁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于是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史铁生说:“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他谈不幸

作家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很多人知道史铁生,都是因为陈凯歌早年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

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我们的话题谈到了《命若琴弦》,“这算不算是您转折性的一部作品?”我问道。

“算是吧。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境。”史铁生说。

史铁生的作品

我曾经问过我身边的人,史铁生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种达观和情怀;有人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更多人喜欢史铁生是因为那些软化人心、温暖人心的亲情故事。比如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中,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 3 一位残联的朋友曾说过:“因为自己是残疾人,生活上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对亲情和爱有更深的体会。”

史铁生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那些细心、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视,而只有在一个常年累月需要人照顾的人那里,才会记得更深,感激更深。所以史铁生说:“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二、整体把握

1、《合欢树》赞颂的主题是什么?明确:母爱

2、我们来看一段《我与地坛》的文字,看看史铁生是怎么认识母爱的?

明确:„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

过渡: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合欢树》这篇文章中哪一类词语用的最多?(时间)找出有关时间的词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母爱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三、细致研读

1、作者起笔写了什么?表达作用和效果?

明确:通过细节的回忆,写了儿子对母亲的最初的记忆,写了母亲的好强,爱美的性格。作用:回忆的序幕,凸显了下文母亲巨大的变化。(与下文母亲全身心照顾“我”和衰老早逝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我”的生病给母亲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母亲在为治“我”的病奔波劳累并支撑“我”生活下去的岁月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不懈努力。

2、①作者二十岁后,母亲有了怎样的变化?(变老了)

明确:好看—华发;爱美、能干—只有儿子;争强好胜—隐忍退让; 补充:《我与地坛》:“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②提问:这部分作者写了几件事?什么手法?

明确:为“我“治病;(细节描写:“怎么会烫了呢?”)

4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为“我”借书; 推“我”去看电影; 鼓励我好好写作;

③提问:这部分母亲的形象?

明确:母亲是一位对生命有崇高理解的母亲,懂得为儿子寻找一根精神支柱,比什么都重要。 点评:正是母亲始终如一的“抱着希望”,再造了“我”。诚如高尔基所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3、到了三十岁时,母亲过世;我得奖了,母亲已经离开7年了。

点评:当母亲只活到49岁,因过度操劳早早离去后,作者的悲伤越积越深。文章用了一半的篇幅,静静流淌这份怀念之情。“我”的每一步成功,都与母亲紧紧相连,饮水思源,不禁唏嘘。

4、第四段,当“我”为避开记者来到地坛的小树林,“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吹过”,一种缅怀的氛围自然升起。

戴叔伦曾在沅水边凭吊屈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被后人评为“此格最高”,史铁生何尝不是!

《我与地坛》:“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物是人非,触景生情,作者更多了一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重和愧疚。

王安忆评价: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四、合欢树的解读

(一)引出合欢树

1、提问:后文用了很多笔墨,写的是什么? 明确:合欢树

2、①写合欢树之前,又写了什么?

5 明确:院子里的一群老太太。 ②提问:这算不算是闲笔?

明确:写老人是为了主题的厚度,也是母爱的一种折射。 ③提问:大家看,写这群老太太,主要写了她们的什么?

明确:“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说明一群老太太是善良、忠厚、慈爱的老太太,非功利的。

④提问:她们最关心什么?(腿、工作) 提问:她们一起聊天,为何从来不提母亲?

明确:怕他伤心,更怕他忘了母亲,从“终于”可以看出。 ⑤提问:体会“终于”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时间的等待;头脑的酝酿、以及行动的努力。

点评:终于提到母亲,提到母亲之后就带出了“合欢树”。 小结:文中写老太太,除了使主题更有厚度,还有过渡的作用。

3、①提问:听了老太太的话,“我”的感觉怎么样?

明确:“一阵抖”。

②提问:为何有这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触及了内心最深的那段感情。

③提问:作者为何不进去看合欢树?

明确:一方面想要忘记那种丧母的悲痛,另一方面,对母亲的那份愧疚使得作者难以面对象征母爱的合欢树。

引述王安忆的评价: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从心里的震动开始,逐步“趋向理性”)

(二)写合欢树的由来(象征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1、品味第八段:合欢树的由来。

6 提问:母亲为何把路边的“含羞草”搬回来?

明确:母亲是爱美的;“含羞草”生命力顽强;和母亲一样朴素,美丽不张扬;母亲在史铁生眼里就是一个温柔而又坚强的女人。

2、文中有两个副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明确:“竟”、“却”,给史铁生一种深深的震撼。

3、作者详细记叙了母亲培育合欢树的过程,,为什么?

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的过程就是对“我”的精心呵护的过程,写树就是写人。母亲对合欢树从忽视到精心侍弄到后来的再次遗忘,都是因为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4、思考:作者对合欢树态度的变化?

明确:忘记(治愈伤痛,让记忆淡去。)—找借口不去(愧疚悲痛,无法承受之重)—老记着(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提问:合欢树的象征意义?(4处写合欢树)

明确:①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树是母亲种的,母亲死了以后没有人照料,然而现在还活着,就像她的爱子没有母亲照料仍顽强地活着。)

②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亲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③合欢树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④合欢树也是这一段生命历程的见证。

5、“树”最终也没有看,我只有“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让“悲伤也成享受”。

赏析:注意两个叠词——一个人进入沉思的时候,前边一个“慢慢”,后面一个“静静”,于是进入了一种静寂。一个句号构成了一个断裂,引起了下面最有哲理的一句话。 思考:悲伤怎么会成为一种享受呢?

明确:(插叙故事)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必须有距离。

7 为母亲去世,自己命运坎坷而悲伤,对人事的代谢感到无奈,母爱鼓舞着作者,悲伤之后是对生活的信心。

6、本文难点:为什么文章要多次(3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提到那个小孩儿,有何用意?

明确:意蕴无穷。想想屋内幸福的三口之家与窗外的树影相映成趣的画面,可以让“我”有多少愧疚,更有多少安慰!仿佛过去对母亲的狂躁与伤害,可以借此补偿。耐人寻味的是,文中所有的“母亲”,在结尾处化为“妈妈”。(泰戈尔说,妈妈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这份母子深情,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王安忆: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结尾充满了意蕴) ① 作者从孩子身上折射出了自己,想到了童年的事。

② 他的散文给读者一种神秘感。是不是母爱的感召,终于让一个残疾的儿子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不是因为母爱的感召,让那个不懂事的孩子,整天望着树影,不吵不闹。 ③结尾作者想表现:母爱是普遍的、永恒的,又是独特的。 效果: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小结:史铁生是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柔、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庄子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推荐第9篇:合欢树

合欢树

高一语文备课组 备注

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三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 1

(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参考资料: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

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写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史铁生

刘锡庆

他(史铁生)中学时即去延安地区插队,后患病回到北京,因残疾而坐上轮椅,失去了一个健康人所有的物欲,却获得了精神空间自由自在的驰骋和天上地下的思考求索。“坏事”变成了“好事”——使他成了一个难得的优秀作家。他曾说:“敢于背地里毫不规避地看看自己,差不多就能算得圣人。”他审视自己,审视人性,都是相当严苛的。

他自登上文坛就被认为是个“小说家”。但我个人认为:他更多地是一个散文家。他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虽然当“小说”发表了,叫“第一人称散文化小说”,其实那篇东西就是地地道道的散文。《我与地坛》也一样,但杂志编辑却按“散文”将它发表了。这一发,了不得了,立即轰动文坛。《我与地坛》的确很好,它写出了作者真切的生命体验, 2 备注

表现了灵魂的自我拷问和人性反省的空前深度!这是过去散文里前所未有的。文学一向以“质”而不以“量”取胜——你不要看《我与地坛》只是一篇作品,那可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个新高度,比成百上千篇1般化的东西要高得多!

除了《我与地坛》外,他还有一些作品也是别开生面的,如《合欢树》、《黄土情歌》、《好运设计》等,都值得一读。

(节选自《当代散文漫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备注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1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1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

2、3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学生交流)

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尔扎克【法国】

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第二课时

感知课文2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4 备注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4-12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其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静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 5 备注

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

六、作业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第三课时 备注

一、佳作欣赏

1、《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

2、《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名人名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意大利】

二、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6

推荐第10篇:合欢树

《合欢树》教案1

教学目标:体验并感悟参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人世间赐予自己的一切平凡普通的恩泽,并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美德芳泽造福于他人。

2、悼念亡母,是威信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而普遍的主题之一。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讨和品味。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并示沉默地描写合欢树,只是轻描淡写地通过邻 人的话语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欢树,此为其构思立意所在。 教学方法:研讨、争论。

导入新课:我们享受母爱的滋润,却很少有人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的母爱真的不如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崇高,那样伟大吗?请用心感受,用心体验。残疾作家史铁生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教读新课:

(1)、你觉得本文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浓浓的母子情感人至深。如果我不残疾的话,而像我十岁时的光景,母亲完全可以像绝大多数的母亲一样,爱美,爱生活,可以和子女弄点小别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可是,二十岁时,我残疾了,对于母亲来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情。母亲一下子改变了她原有的生活。她已经不在年轻,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她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母亲不愧是一位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伟大母亲。母爱如一条涓涓小溪,流进了作者的心田,抚慰着作者那颗受伤的心灵,也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文中也流露着儿子对母亲的情感。当邻居无意间提到合欢树时,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表明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情,儿子拖累了母亲,母亲过早地衰老与死亡,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一种无限痛惜之情。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是母爱的召唤吧,作者鼓起勇气,再度回去要看看那棵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你觉得合欢树象征着谁,有什么象征意义,你们觉得有争议吗? 讨论明确: 第一种意见:

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理由是合欢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极其相似,第一年母亲带我去劳动局找工作,显然是在我残疾以后,在路边挖了出来,它是那样弱小,母亲还以为它是一颗含羞草,把它种在花盆里,合欢树就像我残疾,不健壮。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但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我和合欢树一样,母亲是不会绝望的,是扔不得放弃的。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了,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合欢树就像我一样,又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从事写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母亲鼓励我,说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到处去给我借书,顶头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又过一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说明合欢树已经充满生机,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样,生活的信念坚定了,生活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后,母亲去世了,合欢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作品发表了,也获奖了,我已步入中年,身体虽残疾,可思想经历磨炼,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成熟,对生命感悟更加透彻,事业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第二种意见:

合欢树象征着母亲。理由是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在合欢树中融入了母亲的辛勤、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希望。前者,说象征是注意到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而象征体和本体之间除了相似性之外,还有相关性。像一碗阳春面,面和人根本没有什么相似性,只有相关性,是因为母子三人在除夕夜合吃了一碗阳春面,第二年,母子三人又在除夕夜吃了合二碗阳春面,且在这一年,母子三人终于把实情全盘托出,老板第一年在给面的时候,为了不让母子三人当场因付不起二碗阳春面钱的尴尬,暗中把二碗的面放进了一只碗里,第二年,仍然用同样的办法,第三年,老板已经在二号桌摆了预约席的牌子,并且把母子三人的故事向所有来食面的人诉说了这件事,且把这二号桌定为幸福之桌,食客们深受感染,平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坐在二号桌食面,所以,这一碗阳春面已经关连了这么多的故事,融入了相关人物的品质,一碗阳春面,象征着母子三人的团结、拼搏、奋进、刚强、向上,也象征着大各民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帮助、乐善好施、润物无声。文中母亲虽然去世了,但合欢树在,所以,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无私母爱的象征。 (3)、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读起来不大好懂?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提示: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提示: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怎样理解“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的含义。

提示: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所以,悲伤也成享受。 小结:合欢树,既象征着母亲,又象征着儿子,它既是无私母爱的象征,又是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成就的象征,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后感:

老师可千万试图去如何深挖这篇课文,学生完全可以解读此文,不要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倒不如,就让学生读课文,谈感受,谈感悟,谈疑惑,上课的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就可以落实到了实处,这才不是一句空话。

《合欢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

(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文章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

共性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实人类亦如是。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

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伟大的母爱!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文章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可略讲) 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 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

——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 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

(四)、同学介绍自己的文章《啊,母爱》 教师介绍冰心的《纸船》(朗读录音)和泰戈尔的《仿佛》

第11篇:合欢树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文本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不论年长年少,也不论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不尽思念。母爱、母子的深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身体健康的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对母爱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篇《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二、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一) 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预设答案: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板书: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 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 1)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二)阅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亲:早逝 “心里太苦”“受不住” ↑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

三、既然文章以“合欢树”为题,那么如何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由题目“合欢树”的“合欢”二字,我们首先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比如:合家欢、合家欢聚、合家团聚等等。

2、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却几乎处处写“悲伤”。

那么文中有体现欢乐情绪的内容吗?有表示欢乐心情的词语吗?

首段:母亲的率真、我的顽皮,一家人的和乐融融也莫过于此了; “悲伤也成享受”

3、“悲伤也成享受”似乎是一个悖论,如何理解?

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幸福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幸福和痛苦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痛苦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过程中。——史铁生(应能加深对这一独特感受的理解)

4、在合欢树身上,母亲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寻找母亲栽种、呵护合欢树的相关信息)

(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此时,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在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带回家,亲自栽种,细心呵护,并寄予着无限希望的树。寄寓着对治好“我”的腿希望;寄寓着渴望“我”顽强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可以说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5、怎么理解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

几种说法:

神秘说。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轮回说。在“神秘说”的影响和启发下,有的同学走得更远。他说那个孩子就出生于“我”原来住过的房子里,谁能说那个孩子不是母亲灵魂的转世?如果不是,为什么那个孩子的行为如此怪异——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那是母亲在端详自己含辛茹苦养育而成的生命。

无奈说。在“我”心中,那棵合欢树是不平凡的,是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被及的一个生命。看到合欢树,就如同看到了母亲的脸;靠在合欢树下,就如同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但是在那孩子心中,合欢树已经无法寄托“我”那样的情感,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况且在那孩子之外或之后,谁还能想起那棵树?那棵树除了可以做家具或者可以当柴烧之外,还能是什么?作者通过那个孩子对合欢树由来的遗忘,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

永恒说。有的同学反对“无奈说”。尽管在那孩子的心目中,合欢树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与我的感情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那孩子已经不能像我一样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但那孩子还是能记得合欢树——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妈妈,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尽管经历了沧桑变化,树的情感价值也会不同,但树还是那棵树,还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树是永恒的,因此,母亲也会永恒。那孩子就是记住那树、记住母亲的人之一。

小结提升: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也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二、题为《合欢树》,却在文章已过半的第五段引出合欢树,那么前文以时间为线索的大量追忆,是否游离了课文标题? ——作具体分析

1、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

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三、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的残疾,带给了母亲更大的不幸,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心力交瘁,49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作者一直带有一种愧疚。如果不是自己的厄运,好胜的母亲,完全可以去实现她的理想。所以作者不敢直面合欢树,作者更感内疚,揪心的悲伤。

四、文中几处写到“孩子”,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处:“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孩子“不哭不闹”是因为生活在母亲的呵护之下,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着合家欢乐。

联系第二处:作者不希望他长大后知道曾经住过的房屋以及屋前的合欢树,有着一个残疾人经历过的苦难历程,造成他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灵的阴影。希望他能健全、健康、茁壮成长。写孩子有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照的意味。

第二处:“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

朗读:“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之情——是人之常情。

想要表现的:

一、母爱是普遍的;

为什么不说“去看看那棵树?”(联系《秋天的怀念》相关情节)

(自己的母亲对“跑、踩”之的词是多么敏感呀)

小男孩长大成人后怀念他的母亲,这是人之常情,可他又怎能理解身为残疾人的史铁生,不能跑去看看那棵树的痛楚与追悔莫及呢?

朗读:“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转折关系,后半部分是作者意图的强调点所在。

分析:我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种的。

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小男孩未曾经历也无法体验的(请同学回答)

想要表现的:

二、母爱又是独特的。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的问题解决了?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借小男孩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五、写法探讨

1.作者力图表现母爱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却故意选取了最平凡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提示:以小见大

2.以小见大的“小”具体都可以指什么?

“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把握。

① 可以是具体而平凡的人、事、物、景(如课文中的“合欢树”,如“我”的母亲)

② 可以是一处细节(如《吻火》中吻火的动作细节),或某个局部(《都江堰》一文用李冰手把长锸中流分水的瞬间造型),

③ 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故都的秋》《动人的北平》采用的平民化视角。)

所谓“大”就是通过这些小的题材、细节和独特的角度表现伟大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重大的意义。

3.为了能够“以小见大”,作者在本文中借助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提示:

① 象征:用合欢树象征作者的个人命运,象征母爱,象征母子深情等

② 对比 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母亲几年来变化的对比;儿子不同时期对母亲的感情的对比等。

③ 虚实结合:第一部分实写母爱,第二部分虚写母爱。

④ 想象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是怎么种的。”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六、结束语

阅读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握手。今天,用我们一颗纯真之心,与作者的悲苦之心握手,与母亲的慈爱之心握手。一头握着对亲情的感悟,一头握着对母爱的歌颂。希望通过我们阅读,能够读出史铁生静若止水的语言下深藏着的深厚情感,能从波澜不兴中一窥潜流汹涌。但愿我们都有一颗善于感悟真诚的心灵!

第12篇:合欢树

合欢树

合欢树

2011-02-26 10:30:11| 分类: 职业对口语文新版 | 标签:合欢树

母亲

史铁生

母爱

作者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合欢树

[教学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百科知识全书》和上网等途径,了解合欢树。

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相关文章,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导语”,明确: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

散读课文,初步感受:史铁生传递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三、品味母亲的形象美

推荐一名学生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节)。 圈点,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 自由发言,交流要点。

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一读二品三析:通过母亲的神态、行为、语言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的深沉的母爱。

(1)给“我”治病:▲“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结合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对母爱的阐述“母爱是无条件的”,引出思考,本文这个“无条件”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名人名言: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法国?巴尔扎克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意大利?但丁 ……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她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让我们深情地道一声“母亲,您好!”“妈妈,我爱您!”

四、赏析文章的构思美

思考: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合欢树”的笔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

共有四处:(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深入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相机点拨。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

(2)大家看看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处。 (3)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4)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注意从课文中找依据)

要点:(1)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 (3)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4)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五、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由此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桔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六、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母爱意义”、“生命意义”的精彩语录,摘抄在阅读笔记上,诵读品味。 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写一篇随笔。参考话题:(1)与史铁生对话(2)由史铁生想到的 板书: 感悟生命

教学说明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圣贤先哲思考过生命丰富的内涵,许多文人学士写过阐释生命多重意义的文章,启迪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在新的世纪里,善良的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生命这一人类的重大主题。然而,一些人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误解生命、轻视生命、虚度人生。《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怎样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母爱?作者选取合欢树作为情感象征的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也正是本文教学重点所在。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对话,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与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体现教师适时点拨和对学生肯定鼓励的积极作用。 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张扬读者个性,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二期课改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尊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我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重点突破,重锤敲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热烈的交流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撞击、道德的陶冶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问题探究

一、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

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二、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

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首先,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其次,作者表现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复杂的心理描写。“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不能去亲睹合欢树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从其内心深处而言,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愿”去,而不是“不能”去。作者宁愿让这份遗憾成为永恒,也不愿意让别人背着自己再次踏进那熟悉的小院,看看那心爱的合欢树,作者显然是在刻意回避某些东西,或者说,在着意保留某种想象中的完美和幸福。这与此前的“推说”、托词完全是同样道理。这种“优柔寡断”、欲行又止、“瞻前顾后”的矛盾心态,正好说明作者对那个小院子、合欢树都是非常在乎的。

再次,看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这些心理描,细腻准确,生动传神,又合情合理,使文章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三、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过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来表现母爱的。“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沮丧,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对此,母亲依然坚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险事件发生之后,母亲才对药物治疗“终于绝望”。当发生危险之后,“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却“惊惶了几个月”,差点发疯。文章通过这些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四、文章行文有什么特色?

文章行文简洁,有力表现。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对“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简洁。通过“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年”“再过一年”几个镜头迅速勾勒出合欢树成长“历程”,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

品味语言

史铁生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尤其是单音节词语的使用非常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本文也是如此。如 “这实在太悬了”“非疯了不可”“躲了出去”“她心里太苦了”“受不住”“召她回去”“光扯些闲话”“忙扯到别的”“过道窄得一个人……”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具有日常口语平易浅近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尤其“我心里一抖”的动词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极为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

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史铁生(刘锡庆)

他(史铁生)中学时即去延安地区插队,后患病回到北京,因残疾而坐上轮椅,失去了一个健康人所有的物欲,却获得了精神空间自由自在的驰骋和天上地下的思考求索。“坏事”变成了“好事”——使他成了一个难得的优秀作家。他曾说:“敢于背地里毫不规避地看看自己,差不多就能算得圣人。”他审视自己,审视人性,都是相当严苛的。

他自登上文坛就被认为是个“小说家”。但我个人认为:他更多地是一个散文家。他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虽然当“小说”发表了,叫“第一人称散文化小说”,其实那篇东西就是地地道道的散文。《我与地坛》也一样,但杂志编辑却按“散文”将它发表了。这一发,了不得了,立即轰动文坛。《我与地坛》的确很好,它写出了作者真切的生命体验,表现了灵魂的自我拷问和人性反省的空前深度!这是过去散文里前所未有的。文学一向以“质”而不以“量”取胜——你不要看《我与地坛》只是一篇作品,那可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个新高度,比成百上千篇1般化的东西要高得多!

除了《我与地坛》外,他还有一些作品也是别开生面的,如《合欢树》《黄土情歌》《好运设计》等,都值得一读。

(节选自《当代散文漫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标题是编者加的)

三、《合欢树》赏析(董丽敏)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

散文作品《合欢树》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全文思绪飞扬,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在抒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 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 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 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条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正当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之际,一切却因母亲的逝世戛然而止。

“合欢树”由此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之死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忧伤中——原来它正是出现在“我”回城之后,伴随着作者独特的忧患体悟一起成长起来的,它也曾经弱不禁风,气息奄奄,宛然是作者现实生命的投影;它也曾经如作者一样,承受着母亲的关爱,寄寓着母亲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不便言明的希望……在母亲与儿子全心全意共同与病魔作抗争的时候,“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它被撇在了母子世界之外;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某种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中。无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合欢树的时候,作者才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近乡情更怯”的情绪,他既渴望与合欢树亲近,重温昔日母子世界相亲相爱的一幕,却又清醒地意识到母亲毕竟已经离去,合欢树永远无法真正替代母亲,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所以,在描绘第二个段落的时候,作者总是徘徊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中——想去看合欢树,终于又未能成行。这种矛盾正是对于母亲复杂的怀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在结尾的时候,这种情愫得到了一种升华。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这个孩子无疑是健全的,是幸福的,至少他被簇拥在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温暖怀抱中,至少他可能不会再遭遇到作者那样残废与丧母的双重悲剧。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显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意蕴之后,“合欢树”也终于成功地浮现出了它作为文章题眼的功能,它的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二段落,也延伸到了文章的前半部,尽管其形象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观察者的立场,以及对整个文章的脉络的梳理与导引。从而,尽管整个文章常常有旁枝逸出的笔致,却仍然能够被规引到与全文相一致的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下,“合欢树”作为中心意象的作用应该说是不可抹杀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第13篇:合欢树

合欢树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面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两大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文章“形散神聚”,读来回味绵长。

文章前面部分采用蒙太奇手法,以跳跃性思维和对比的笔墨,重点描写了儿子突然残疾的灾难性事件给母亲带来的打击和巨变。

母亲本是一位美丽、聪明、能干而幸福的女性。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童心未泯地和儿子比较童年的作文并被儿子“气得够呛”,她兴趣盎然地为自己缝制“蓝底白花”裙子,她有喜欢花花草草的生活情趣,她有把合欢树误认为含羞草、将其带回家中,并悉心“侍弄”的闲情逸致,等等,所有这些不仅生动地勾勒出一位活泼开朗,热爱生活,聪明美丽的慈母形象,而且从侧面表现出母亲曾经幸福美满的生活状态。

然而,儿子双腿残废的意外事件给母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并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几年之间,母亲白发丛生迅速衰老,养花种草、打扮妆饰的“闲情逸致”完全被救治儿子的奔波劳累所替代:她把“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药”,“花了很多钱”,采用“洗、敷、熏、炙”等多种手段,悉心照顾儿子的身体,她还要安慰、鼓励儿子坚定信念、坚持治疗、坚强生活。当所有的药物治疗都宣告无效、“终于绝望”之后,母亲又把全副的心思和最后的希望转移到鼓励、帮助儿子写作方面,多方奔走为儿子借书,顶风冒雨推着儿子去看电影。然而,当儿子的写作终于取得成功、获得盛誉的时候,可怜而善良的母亲却已长眠地下,没能分享到儿子成功的喜悦。

可以说,双腿残疾是儿子的悲剧,更是母亲的灾难,改变了儿子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母亲的命运和性格。这是文章所构筑的第一个波澜,作者通过快镜头的方式,对母亲几十年的生活进行了回放,突出了一个“变”字,而隐含在这“变”字后面的则是浓浓的母爱。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楚,感染力很强。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把镜头推向了“若隐若显”的合欢树,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母爱。

母亲对合欢树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从路边将合欢树捡回家中,开始植入花盆,后来又移栽窗前。合欢树第二年没有发芽、几近夭亡,对此,母亲虽然“叹息了一回”,但“还不舍得扔掉”。正是在母亲的爱护和照料下,小合欢树终于“起死回生”并茁壮成长。可以说,没有母亲的呵护、没有母爱的濡养,就没有合欢树的生机勃勃的今天。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当合欢树年年开花、枝繁叶茂的时候,母亲已去世多年,同样没能看到亲手培育的希望。合欢树仿佛是“我”的患难兄弟,又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

母爱把“我”和合欢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爱是“我们”共同的生命之源。母爱是博大的,深厚的,无私的,它不仅意味着关爱与呵护,更意味着信任与理解。

母亲走后,尽管“我”事业有成,合欢树茁壮成长,但“我们”都体验到孤独。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好心好意”采访使“我”“心烦”,让“我”宁肯“在街上瞎逛”,也不想回家;热情友好的街坊邻居虽然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但并不能理解写作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合欢树给那个小男孩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但小男孩永远无法理解合欢树的生命和故事。这种个性化的独特思考,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母爱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伟大母爱的高度赞美。

文章的核心主题是母爱,前半部分实写,后半部分虚写,虚实相生,艺术安排很见功力。

1 / 4

问题探究

一、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

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二、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

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首先是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其次,表现在作者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复杂心理的描写,“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不能去亲睹合欢树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从其内心深处而言,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愿”去,而不是“不能”去。作者宁愿让这份遗憾成为永恒,也不愿意让别人背着自己再次踏进那熟悉的小院,看看那心爱的合欢树,作者显然是在刻意回避某些东西,或者说,在着意保留某种想象中的完美和幸福。这与此前的“推说”、托词完全是同样道理。这种“优柔寡断”、欲行又止、“瞻前顾后”的矛盾心态,正好说明作者对那个小院子、合欢树都是非常在乎的。

再次,看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这些心理描写,细腻准确,生动传神,又合情合理,使文章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三、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过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来表现母爱的。“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沮丧,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对此,母亲依然坚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险事件发生之后,母亲才对药物治疗“终于绝望”。当发生危险之后,“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却“惊惶了几个月”,差点儿发疯。文章通过这些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四、文章行文有什么特色?

文章行文简洁,表现力强。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对“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简洁。通过“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年”“再过一年”几个镜头迅速勾勒出合欢树成长“历程”,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

语言品味

2 / 4

史铁生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尤其是单音节词语的使用非常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本文也是如此。如“这实在太悬了”“非疯了不可”“躲了出去”“她心里太苦了”“受不住”“召她回去”“光扯些闲话”“忙扯到别的”“过道窄得一个人„„”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具有日常口语平易浅近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尤其“我心里一抖”的动词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极为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

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后来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合欢树》赏析(董丽敏)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合欢树》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全文思绪飞扬,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在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条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正当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之际,一切却因母亲的逝世戛然而止。

“合欢树”由此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之死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忧伤中──原来它正是出现在“我”回城之后,伴随着作者独特的忧患体悟一起成长起来的,它也曾经弱不禁风,气息奄奄,宛然是作者现实生命的投影;它也曾经如作者一样,承受着母亲的关爱,寄寓着母亲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不便言明的希望„„在母亲与儿子全心全意共同与病魔作抗争的时候,“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它被撇在了母子世界之外;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某种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

3 / 4

而寻觅的视线中。无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合欢树的时候,作者才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近乡情更怯”的情绪,他既渴望与合欢树亲近,重温昔日母子世界相亲相爱的一幕,却又清醒地意识到母亲毕竟已经离去,合欢树永远无法真正替代母亲,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所以,在描绘第二个段落的时候,作者总是徘徊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中──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这种矛盾正是对于母亲复杂的怀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在结尾的时候,这种情愫得到了升华。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这个孩子无疑是健全的,是幸福的,至少他被簇拥在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温暖怀抱中,至少他可能不会再遭遇到作者那样残废与丧母的双重悲剧。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显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意蕴之后,“合欢树”也终于成功地浮现出了它作为文章题眼的功能,它的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二段落,也延伸到了文章的前半部,尽管其形象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观察者的立场,以及对整个文章的脉络的梳理与导引。从而,尽管整个文章常常有旁枝逸出的笔致,却仍然能够被规引到与全文相一致的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下,“合欢树”作为中心意象的作用应该说是不可抹杀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4 / 4

第14篇:合欢树练习题

《合欢树》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虔诚qiān

熏xūn

晃动huàng B.胯上kuà

灸jiǔ

偏方piān C.够戗chuāng 逛guàng 含羞草xiū

D.茂盛miâ

瞪dâng

偶尔ǒu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抖:哆嗦,晃动。)

3.本文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文学评论 C.回忆性散文 D.小说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二、阅读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为什么文中“我”听到回答“他心里太苦了,上帝看他受不住就召她回去”后“我的心 得到一点儿安慰”(

A.母亲的死总算有了一点理由。

B.“我”也就是需要安慰一下自己而已。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 C.我在做梦。

D.母亲为“我”付出太多,她终于解脱了。

3.说说下列粗体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还:

②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尽力:

③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终于:

④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还是:

4.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5.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 样 1

的体会?(4分)

6.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 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7.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有心思照顾到“不丢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 样的心理变化?

8.作者在文中叙述了母亲生前的哪些事情?从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9.“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10.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11.如何理解课文中“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意?

12.课文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目?

《善良》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 为自己的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2.君子 ,小人 。恶人更是常常 , ,其鸣也 ,其行也 ,其和也 ,其心也 。

3.善良也是一种 ,一种 ,一种 ,一种 ,一种 ,一种 ,一种 ,一种 ,一种 。

二、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 B.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 C.善良也是一种以逸代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乐观。 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5.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

B.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力罢了。 C.例如在*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么? D.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

6.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 凶恶不是披尽了“迷彩服”了么? ② 例如在“*”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么? ③ 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④ 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⑤ 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 ⑥ 我不喜欢凶恶。 ⑦ 我喜欢善良。 ⑧ 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

A. ⑤ ⑧ ④ ② ① ③ ⑦ ⑥ B. ⑦ ⑥ ⑤ ⑧ ④ ② ① ③ C. ⑤ ⑧ ④ ⑦ ⑥ ② ① ③ D. ⑥ ⑦ ⑤ ⑧ ② ① ③ ④

三、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杭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 , , 。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力罢了。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7、文中画线处填写“向往善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它们的正确顺序应 3

是。 , , 。(4分)

8、怎样理解“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中的“弘扬”一词?( 5 分)

9、怎样理解“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5分)

《人生的境界》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心(chēn) B.角逐(jué)

C.禅宗(chán) D.熨帖(yùn)

A.与时具进 B.两全齐美 C.闲情逸致 D.枉费心机

禅让(shàn) 给予(gěi) 埋怨(mán) 差异(chā)

粗糙(cāo) 符合(hú) 即使(jí) 驯服(xún) 精悍 伺候 蹋实 妨碍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狭隘 奇跡 蒙昧 匡正

振聋发聩 安常处顺 引疚自责 夙兴夜寐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________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________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________他这种觉解。

A.理解 B.了解 C.了解 D.理解 遵守 遵循 遵守 遵循

习惯习惯习性习性

给以 给予 给以 给予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所做的各种事,动机都是利己的,不管大家怎样评说,他还是觉得心安理得。 B.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都不可同日而语。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

D.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的时候,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B.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C.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对其某些方面的喜爱,某些方面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的风格。 D.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据我的愚见,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实物资料考察,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龙,________,一般都是长体,颈部也比较细,弯曲程度大,无足无爪的多。总之,这个时期的龙,与蛇的相似程度大,与________有较大的差异。

①形态大部分与蛇接近②大部分形态与蛇接近

③特点粗体、粗颈,弯曲程度小的鳄鱼、蜥蜴 ④鳄鱼、蜥蜴粗体、粗颈,弯曲程度小的特点 A.①③ C.②③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7.文章第1段说,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8.文章第2段,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标准是什么?(限用4个字概括)(4分)

9.阅读文章第3~6段,分别写出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8分) (1)自然境界(20字以内) (2)功利境界(8字以内) (3)道德境界(10字以内) (4)天地境界(10字以内)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谁关心全人类 杜比

我对中央电视台的奥运会转播有一点儿意见,那就是它对别国运动员的成绩说的少,在奥运会头几天,我们错过了多少游泳比赛的精彩场面呀。可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以上观众就喜欢看国旗升起听国歌奏响,关心全人类的是少数。

B.①④ D.②④

美国NBC的转播也受到一堆批评,他们酷爱沙滩排球,阳光、沙滩、海浪、大美人,还有什么项目能展现如此的运动之美。可一个美国专栏作家说了,奥运会又不是沙滩排球比赛。NBC的转播太关注皮肤,肉色天香。除了美国人参加的比赛,就剩沙滩排球了。《悉尼先驱晨报》说的好,女运动员不再仅仅展现其体育技能,还要显示好身材,就如一位模特儿所言,这是一种上瘾的事,因为你通过别人的眼睛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

据说,在澳大利亚看电视,你就很难看到乒乓球和体操,他们把奥运会改成了游泳比赛,从早上的预赛到晚上的决赛,场场转播。别的项目,那只有澳大利亚人参加的马术、赛艇和田径了,简直可以算是一场“澳运会”。

由此说来,一场全人类的聚会被分割了,观众在这里加强了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而不是对人类的认同。有记者跑到悉尼,说世界多和平呀,伊朗人和美国人能和谐相处,朝鲜和韩国都携手入场了,这世界不要霸权主义不要恐怖主义。是呀,这愿望是美好的,奥林匹克给人这种假象,但检点一下自己被奥运会鼓荡起来的民族情绪,就会警惕,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被一位德国导演拍摄下一个纪录片,片名叫《意志的胜利》,据说它展现了纳粹的美感,给德国人灌上了迷魂药。

(选自《生活周刊》2000年第19期)

10.这篇杂文的作者开篇说“对中央电视台的奥运会转播有一点儿意见”,纵观全文,这是因为(3分)(

A.中央电视台很少转播别国运动员的成绩,使作者错过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B.作者对六成以上的观众不关心全人类深表忧虑。

C.作者认为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电视节目,分割了全人类的聚会。 D.作者认为中央电视台的奥运报道,有一种淡化人类认同感的倾向。

11.文中第二段段末说“通过别人的眼睛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一种上瘾的事”,这件事指的是(3分)(

A.美国人酷爱沙滩排球,以展示运动之美。

B.女运动员在展现自己的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形体美。 C.模特儿在运动会上的表演,将一副好身材展露无遗。 D.观众观看精彩的体育节目,大饱眼福。

12.作者引述澳大利亚电视转播奥运的情况,说它把奥运会变成了“澳运会”,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不超过20字)(4分)

13.文中“由此说来,一场全人类的聚会被分割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3分)(

) A.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国只关心自己国家的运动项目,对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漠不关心。 B.伊朗人和美国人、朝鲜和韩国和谐相处是一种假象,德国人却在赞美纳粹。 C.各国电视台转播奥运会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弱化了观众对人类的认同感。 D.澳大利亚电视转播把奥运会变成了“澳运会”,只顾强调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3分)(

A.中、美、澳三国电视台在转播奥运会时,对别国运动员的成绩极少报道。 B.作者说在澳大利亚,奥运会成了“澳运会”,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 C.作者把奥运会比作全人类的聚会,认为奥运会有助于世界和平。

D.作者认为电视奥运转播显露了一种不健康的民族情绪,这种情绪发展下去是危险的。 E.作者认为电视奥运转播应加强对人类的认同,而不是对自己祖国的认同。

第15篇:合欢树练习题

《合欢树》 练习

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一)生

(1)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2) 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有及准备。”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3) 屋里的电灯灭了,烛火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a)我的眼睛湿润了。

(4) 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5) (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6) 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7) 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8) 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地。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9) 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她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10) 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 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12) (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

(13) 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14) 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故事给你听。”

(15) 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1)、(2)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国两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中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都是美的。请各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母亲: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二)懂你

①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和信,有几分意外。因为我春节刚从老家回来,父亲也从未写信给我。

②匆忙展开信笺:“小振,春节让你带的干酸菜、腊肠、咸肉你怎么忘了带上呢?丢三落四的毛病怎么还没改,看你以后怎么办呀?一个人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近来从电视上得知北方沙尘暴厉害,我和你妈十分担心„„家中一切安好,勿念。有时间往家里多写信。”信虽不长,却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③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高考的第一天,我以为父亲会送我去考场,可是他只说了一句:“我有事先走了,考好点儿。”就走了。当时我委屈极了:为什么别的父亲都送自己的孩子去,他就不能?! ④结果高考我落榜了。百无聊赖中,我选择了南下打工。然而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很不情愿地告诉父亲时,得到的却不是安慰和鼓励,他尖刻的语言,把我仅剩的一点自尊也击得粉碎,伤痛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⑤出门那天,我还是特别希望家人来送我,可是不仅他没送,家人都没来送行。我知道,这肯定是父亲的阻挠。我对父亲的怨又多了一分。

⑥转眼工作好几年了,父亲也退休多年,可时间并没有冲淡我对他的憎恨。直到这次回家,母亲说出事情的真相,我才恍然大悟。她说:“小振,你这样做太伤你父亲的心了。过去他是做过伤害你的事,可都是为了你好——怕你在家总有优越感。他不是怕你不能成材,担心的是你不能成人!于是有意激励你奋发图强。为此我不知道和他吵过多少次。你走那天,他不让我们送你,可又担心你承受不了,好几天坐卧不安,闷着头抽了十几盒烟。你现在每封写给我的信他比我看得还仔细,这次知道你要回家过年,早早地准备好了许多你喜欢吃的于酸菜、腊肠、咸肉。上次为了晒腊肠,踩着凳子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星期„„”

⑦这次春节回家,父亲满以为我会多住几天,然而我却只有七天假。我走的时候,父亲把晾在竹竿上的干酸菜、腊肠、咸肉取下来帮我装了好几袋,说是以后一个人在外很难吃到老家的东西了。最后我嫌行李多不方便,心想这些东西超市或许也有卖的,于是走的时候就偷偷地拿掉了。

⑧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可我却恨了父亲这么多年,现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应该。其实,父亲一直是爱我的,只是方式特殊罢了。 ⑨铺好纸,提起笔,我提笔写下—— ⑩敬爱的爸爸、妈妈„„

9.本文向我们叙述了怎样的事?以什么为线索来叙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2自然段中写“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可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做过哪些伤害过“我”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请举两例说明。

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第8自然段说“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难道这些干酸菜、腊肠、咸肉就是父爱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欢树》练习题 答案

一、

1、30岁生日点燃了53支蜡烛;生日提前两天过;摆放了母亲生前爱吃的炒花生;

2、妻儿为“我”过生日;我为母亲过生日;

3、不能互换。“莫名”指说不出,“莫大”指极大。前者突出母亲的难言之情,后者突出了我的深深忏悔。

4、A处:虔诚的忏悔和自责。B处:感受到母亲爱后的激动。C处:既有喜悦、激动,又有遗憾自责。

5、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善良。

二、9.本文作者向我们讲述了逐渐理解父亲的全过程,是以感情为线索来叙述的。

10.因为过去父亲一次次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11.高考时不送“我”去考场;落榜后,我决定南下打工,非但得不到安慰和鼓舞,听到的却是尖刻的挖苦;出门那天,父亲不仅不送,还劝阻家人来送行。

12.⑪父亲为了激励“我”奋发图强,在“我”出门打工的那天,不让家人为“我”送行,自己却好几天坐卧不宁,闷着头抽了几十盒烟;⑫知道“我”过年回家,早早准备好了“我”爱吃的东西。(意近即可)

13.这些酸菜、腊肠、咸肉虽然在别处也能买到,但它代表的父爱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这些酸莱、腊肠、咸肉是父亲为我亲自晾制,且为此摔伤住过医院,它饱含父亲的心血,饱含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爱。我认为父母对我们的爱是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出来的,他们的爱是无偿的,是无私的。(意近即可)

第16篇:合欢树zjwgp

《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建议一 采用对话教学法:本课线索清晰,通过诵读,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大意。所以本课教学可以采用对话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深意。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建议:1.史铁生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他的写作和他的经历不可分割,他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正如他自己一样也有一个“涅槃”的过程,所以要理解他的作品应先了解他本人,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阅读他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作品。

2.对于课文前半部分,学生都很容易理解,所以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阅读和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初步感受母爱和把握母亲的形象,而对于课文的后半部分,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适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合欢树”的深层内涵,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母爱和母亲的形象。

3.母亲是每个人都脱口而出的话语,母爱似乎也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感情,但对于真正的理解母亲和能够在细节中感受母爱的能力未必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所以学习课文后可以进行课外延伸,通过阅读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或观看同名电影,再和此文比较,同是带有淡淡忧伤的文字,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挚爱和深深的怀念,借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感悟爱,并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莫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悔恨。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我和我母亲的故事”为主题进行说话和写作练习。

示例:

一、导入

从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引入课文,并朗读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体验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就是史铁生。大家看过了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了吧,(可请同学简单讲述看后的体会和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合欢树》。

二、整体感知全文

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课文思路;并请同学大致讲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就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1.文章哪些地方比较集中写了母亲,最能体现母爱的内容是什么?

2.在这些段落中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找出相应语句。

3.从以上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她所付出的是怎样的一种母爱?请概括。

(学生自读后能够在文中找到相应答案,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不强求固定答案,启发学生去发现和思考。)

四、通过对文中第5自然段文字的朗读,联系前文及作者经历,分析理解作者这个时候对母亲的情感。提示:因为作者之前还年轻,加之自己的遭遇,所以不理解母亲,还和母亲怄气,而这时,开始理解母亲的苦心,也开始理解母爱的伟大,所以对母亲有愧疚之情。

五、启发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层的探究和理解。教师提问:文章题目是“合欢树”,可文章前半部分都在写自己的母亲,文章哪里才开始提到合欢树,母亲和合欢树有联系吗?

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后半部分进行研读,理解合欢树的内涵,再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母爱和把握母亲的形象。

1.课文哪些地方写到合欢树?

2.母亲是怎样照料合欢树的,她对合欢树的态度反映了她内心怎样的想法?和作者有关系吗?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3.作者对合欢树是什么态度?几次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内心怎样的变化?

4.合欢树是一种植物,在此文中是应用了象征的手法,那合欢树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它象征了什么?(可简述合欢树的传说,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广泛的思考)

(以上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答案,如果学生能在这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对

文本有更独特的理解,那更可贵了)

七、教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1.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或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

2.从两部作品中感受母爱的细节体现与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讲述。

3.从作品回到现实,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请同学自己讲述或写作。

4.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爱并珍惜亲情和学会感恩。 建议二:采用比较阅读法:本课内容与《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有很多相似点,所以可以将本课与《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从课文的主题、情感、人物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感受深厚博大的母爱和作者贯穿在这两篇文章中的深深的遗憾,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体会并珍惜父母亲人的爱,不要留下遗憾。建议一课时。

教学过程建议:1.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作者及另一文本有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⑴查阅史铁生的资料,了解作者本人。

⑵阅读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2.学生仔细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可将比较的角度分给各个小组完成,然后再由小组推荐发言人来对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作好引导和归纳。

3.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比较的角度,分别是从文章的主题进行比较,从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从文章的人物进行比较,从文章的语言及风格进行比较,然后让每个小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对本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可补充,教师要作好引导和点评总结。

4.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是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珍惜亲情。

示例:

一、导入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目标。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对《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三、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安排和布置每个小组比较的角度以及引导学生怎样比较。1.第一组:从文章的主题进行比较。

虽然两篇文章都写了母亲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情感和思念,但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还是有侧重,教师可从合欢树和菊花的象征意义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主题的不同。

2.第二组:从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

《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之情,相对而言,《秋天的怀念》在表达这个感情上没有《合欢树》深沉和隽永,而多了些对人生的勉励和思考,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对课文中有关的语句的朗读和分析理解中来进行比较。

3.第三组:从文章的人物进行比较。

《合欢树》中的“我”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和《秋天的怀念》中的人物形象有同也有不同,教师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对话及心理等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和进行比较。

4.第四组:从文章的语言及风格进行比较。

《合欢树》的语言朴素和自然,风格细腻隽永。《秋天的怀念》的语言哀伤、简洁,风格含蓄,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内心描写及一些语句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进行恰当补充和说明,让学生通过比较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阅读。讨论完毕,教师可对对比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五、播放背景音乐《懂你》,教师对学生做引导,引导学生发现在自己身边的平凡而普通的亲人的关爱,并以课文作者为例引导学生从现在起,学会感恩和回报,莫给自己留下遗憾。

六、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铺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一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

二、三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学生交流)

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尔扎克(法国)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老舍《我的母亲》:“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

六、作业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1、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2、欧阳修,字永叔,宋代庐陵人;其父欧阳观,携眷在任绵州军事推官时,生下了欧阳修,晚年得子,自是喜不自胜;然不幸在欧阳修四岁那一年就去世,留下郑氏夫人与两个幼子(欧阳修与其妹),孤苦无依.

欧阳观任官清廉,毫无积蓄,殁后并无遗产,真正是身后萧条.郑氏夫人时年二十九岁,一肩担负起养育二子的艰钜责任.可是生存在那个时代,一个孤弱寡母实在无以维生,只好带著二子到随州投靠小叔欧阳晔.因为坚强求好,所以不久以后就搬出去,独立门户,以免招惹谣言.靠著为人缝洗衣裳,赚几文小钱,维持母子三人基本的温饱.

欧阳修五,六岁时,郑氏夫人认为该是教他读书的时候了,可是维持生存已经很不容易,那有余力再供养儿子上学呢 几经思虑,她想到了一个克难的方法:画荻教子.於是,就这样从一字一句教起,教到欧阳修不仅能认字,而且亦能口诵诗经,左传,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数百首之多,为日后做学问奠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在十岁之时,已颇有文名.

3、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岳母刺字

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第17篇:《合欢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

共性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实人类亦如是。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

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伟大的母爱!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 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

——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 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

第18篇:合欢树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王秀伟

《合欢树》学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2、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珍惜

3、把握本文朴实的文风中蕴藏着的深厚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

把握文中塑造的母亲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合欢树所包涵的情感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收集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有条件的话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出示合欢树图片) 合欢又叫绒花树、马缨花,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豆科树木。合欢树可长到16米高,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如同含羞草,昼开夜合,而名合欢。它的美在于它的花,许多小花簇生成头状花序,然后许多头状花序排列成伞一样的形状,也像红缨。花序远远望去为粉红色,远望像绿浪上浮动的粉红色祥云。合欢树常被认为是一种吉祥树。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给下列加重字注音

够呛

虔诚

热敷

炙晒

惊惶

侍弄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王秀伟

①找出各段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概括文章,把握时间线索(学生自主完成)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做裙子 二十岁 双腿残废 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 聊起合欢树 已死多年 ②找出描写母亲的词句,并指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5、第六自然段中,为什么“我”不想回家? 悲痛悔恨之情

二、学习研讨

1、深入把握,探讨关于母亲形象的两个细节问题 (1)、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母亲两次提到我获奖的作文,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要点:十岁时,为了 防止“我”骄傲,所以“抑”,二十岁时,为了给残疾的我信心,所以“扬” 警戒勉励 尽心尽力 用心良苦 (2)、思考母亲为何惊惶和担忧?

不希望“我”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又怕我出意外

过渡: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在朴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涓涓的母爱,流淌着儿子不尽的思念。为什么如此平实的语言,会让我们体会到这一点?因为作者抓住了母亲爱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就是人物神态、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

2、感悟母亲的真谛,理解合欢树的涵义 (1)概括与合欢树的有关的事情。

合欢树的由来

孩子看合欢树的树影儿

我回避见合欢树 (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合欢树的由来和母亲精心照料它的过程?

母亲精心照料合欢树就想照顾我一样,合欢树是母亲的希望,母亲希望我也能像合欢树一样顽强地生活下去。

(3)作者为什么回避一直想看的合欢树?

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睹物思人,近乡情怯,作者回避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一份永远还不清的恩情。 (4)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孩呢?

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 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

2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王秀伟

(5)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合欢树象征母爱

3、文章题目为合欢树,可文章前面大半的篇幅并没有提及它,作者是不是真的把散文写散了呢?

合欢树虽没有在第一部分出现,但是,通过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通过写合欢树的生长,母亲的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母子的情结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母亲的形象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情愫也伴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升华。

小结: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三、学生质疑

四、师生留白

五、拓展延伸

闪光的母爱

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风大雨大的夜晚,一和 (zhao)A事车将她从斑马线上撞飞出去,:继而在茫茫夜色冲 逃(yi)B。她又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交警和医院、保险、利会保障等部门统筹协调,刚刚开通了“交通事故绿色通道’’,退 个“绿色通道’’,让她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的医疗救护,也没确 费用上的后顾之忧.。

自入院以来,她一直昏迷不醒。医生说她脑部神经严重受损,也许永远也醒不过来了,她还有身孕,已经5个多月了,出于治疗上的需要,应该考虑引产。可把她从神经外科转 到妇产科病房,医生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实施这个手术,因为她腹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在一些生命指数上,高于同孕 期的胎儿,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她的身世也是个谜。在事故现场,只遗落着她简单的行装,她是谁?她有

3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王秀伟

着怎样的人生?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她的匆匆之旅是与谁相约?她腹中胎儿的父亲又是谁?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这一切都将无从得知,更无人得知,出事之前,她的日子是快乐还是忧伤。

她得到了妇产科护士最精心的护理,她们让她的身体始终干净清爽,散发着孕妇特有的芬芳。她们愿意与她共同呵护一个生命奇迹。

时光在她的昏睡中一天天地过去。后来她被推进了产房。后来医生骄傲地宣布:5公斤重的男婴,健康极了。那一刻有掌声响起。

护士小姐把她的孩子抱来给她看,她们觉得虽然母亲是植物人,但是也应该让母子见见面。她们惊喜地发现她胸前A湿一片,有乳汁分泌。她们小心翼翼地把婴儿的嘴贴上去。随着婴儿本能地吸吮,她脸上的肌肤竟然在微微颤动,那分明是在笑啊。此时,每当护士把她的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混不清的音节,一如一位快乐的母亲在对着婴儿呢喃细语。神经科医生以此推论:她的大B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只是神经中枢的连接出了问题,使她失去了语言与行动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

她的身体早已虚弱到了极点.母乳喂养,只能加速她的衰竭。可是,谁又能忍心剥夺她这样一位母亲哺乳的权利。

三个月后,又一次让孩子吃得饱饱的,她终于平静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想领养她的孩子。几经权衡,我们还是选择了儿童福利院。福利院长大的孩子都姓“党\",老院长也说了,他们不会让这个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否则就对不起他妈妈。

依据有关的政策她的丧葬费只有几百元,是不能把一个人体面地打发上路的。我们交警队事故科的同事,凑了2.000元钱,请护士小姐们给她买几件新衣服。护士长却说:不用了,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那一天,我们医院所有已经做了母亲的和将来会做母亲的人,都会去送她。护士长还说,她入院时体重1 2 1斤,分娩后体重8 6斤,临终前的体重只有6 3斤。

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本来她生下他后,就可以“走\"的,可是她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奶吃,怕他觉得孤独,又坚持着在人生路上陪他走了一段。

后来我们用这点钱给她买了一块平价墓地。没有她的名字,没有她的生平,所以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 1.按拼音写汉字。

A处:

(zhào)

B处:逃

(yi)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一位孕妇在车祸成植物人后,凭着对孩子的爱,不光生下了健康的婴儿,还以自己的生命之躯哺育了孩子三个月。(关键要素正确即算对)

3.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你对“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这句话的理解。

4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王秀伟

她的大脑可能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她想着她的孩子“她腹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一些生命指数还优于同孕期的胎儿”“每当护士们把她的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犹如一位快乐的母亲在对着婴儿呢喃细语”“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不必很详细,意思对即可) 4.为什么说“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请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她入院时体重121斤,分娩后体重86斤,临终前的体重只有63斤。 5.从古到今,母爱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读了这篇文章,想必你对唐代诗人孟郊笔下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谈一谈你的感受? 5

第19篇:《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

教学目标:

1、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3、

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2、

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设备:多媒体

一、

导入语

展示题目:合欢树(附图)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

二、听朗诵《秋天的怀念》

在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朗诵,这也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我们的课文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5分钟左右)

三、感知课文:

一) 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预设答案: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 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板书: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 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

1)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二)阅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亲:早逝 “心里太苦”“受不住”

↑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感受儿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设备:多媒体

一、

导入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二、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

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三、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我们通过图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树。(ppt)

四、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五、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原因)→“悲伤也成了享受”。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六、文中一共三处:第

七、

九、十二自然段处,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呢?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 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文末”提到

→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还会是什么?(启发学生自己说)

→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艺术鉴赏:

1 语言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动人。

2 综合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 象征的表现手法,于“合欢树”中表达了丰富的象征含义。

作业:

推荐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对话四则》(关于生、死、事业、平等) 冰心《纸船》

写一段300字随笔,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前150字揣摩作家的心意,以史铁生的口吻来抒写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后150字写自己对于生命的解读。

第20篇: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领悟散文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讲读、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 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散文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

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 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 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请许普宇同学谈谈阅读史铁生作品的体会,并向我们介绍作者。

二、指名朗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的节选。

三、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四、梳理文章结构,讨论完成学习手册2题。

五、研读文本

(一)我与母亲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追忆母亲的几件事,有什么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四件。都是生活中的片段。

十岁的时候,“我”所写的作文获奖,从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小口角”; 二十岁以后,“我”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我”治病: 帮助“我”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

2、虽然是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但是母亲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你从文中读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阅读2分钟) 明确:

十岁 作文比赛得第一 最美的女人聪明 争强好胜,率真可爱 二十岁两腿残废后 母亲有了白发 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坚强

1

支持儿子写作,富有智慧。

板书: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 一心给“我”治病

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对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3)小说发表时(三十岁),

母亲:已经离开人世 “心里太苦”“受不住” ↑ 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小说发表 获奖成名

3、(过渡):文章在选材上处理得好,而且感情非常饱满充沛,请同学们勾画最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表达感情的?同伴之间可以合作,一会儿交流

A、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了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 “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呢?” (“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C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到处”“顶着雨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D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仍然让它长在瓦盆

2

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好兆头,常去待弄它,不收再大意

(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小结:这些生活片段,寄寓着作者对母亲持久的爱与怀念。,可见作者在选材上匠心独运,从生活的细沙中淘洗出了金子,小中见大。

(二)合欢树

文章题目是合欢树,作者行文过半才出现合欢树,显示了作者结构文章的技巧,前面大量的铺垫为合欢树铆足了劲,蓄足了情。

1、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我们通过图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树。(ppt)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同时在这棵合欢树的身上,寄托着母亲对于生命的期待,对于希望的憧憬,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它不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母亲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度重创之后,依然还能坚强地走下去的心灵支柱。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3、离开小院后作者以种种理由和借口不再看这棵合欢树,为什么?

明确:找借口不去: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母亲为我操劳而早早的离世了。逃避,曾经对母亲的不理解,对母亲付出的熟视无睹,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在她过世之前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无法直面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无法面对这棵树。

4、当大院里的人告诉他合欢树开花了,作者“心里一阵抖”,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了关于母亲另一个遗憾的事,而且与发生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憾事如出一辙。他记得母亲对合欢树的栽培,亦如为自己前途的奋斗一般带着满满的期望,鞠躬尽瘁。但是母亲直到离世前既没有看到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功,也没有看到合欢树开花。史铁生和母亲之间的遗憾本如“风从树林里吹过”一般无形,经历一致遗憾的合欢树出现后,史铁生说来话长的故事从此就凝结在这一棵树上。

5、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

3

悲伤: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 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了;

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 想看合欢树却没看成

享受:真正懂得理解了母亲对我的爱; 写作成功完成了母亲的夙愿;

真正成熟了,拥有了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领悟了生命的价值真谛。

6、文章三次写道刚来到世上的小男孩,有何用意?

那个孩子是幸运的,在自己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呵护下健康地成长。“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即使那个孩子长大了,不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但他一定会跑去看他的妈妈,看那棵陪他长大的合欢树。在这里,合欢树远不仅是对母亲的寄托与哀思,更是联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纽带,作者的感情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合欢树有何象征意义?

文章采用托物言情的写法,虽为《合欢树》但文章一上来笔触并不落到合欢树上,直至母亲去世后,偶尔回到旧址才由邻人嘴里提及“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虽未直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甚至连物都未能目睹,只写了当人们提及合欢树“心里一阵抖”,但这足以令人感到万般思念,情系“合欢”触物及心,也自然使人想到树已亭亭如盖而植树人已离世而去,因而产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伤,这样的托物言情,委婉含蓄,实在胜过千言万语。

(1)合欢树象征母爱。 理由

母亲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 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在合欢树中融入了母亲的辛勤、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希望。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无私母爱的象征,是母亲恩泽的物化。

(2)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 理由

是合欢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极其相似:当初合欢树就像残疾的我,弱小不健壮,在母亲的照料下,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了,而且茂盛了。合欢树就像我一样,又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从事写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又过一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样,生活的信念坚定了,生活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后,母亲去世了,合欢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作品发表了,也获奖了,我已步入中年,身体虽残疾,可思想经历磨炼,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成熟,对生命感悟更加透彻,事业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3)合欢树象征母子合欢。 理由

4

“十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看似母子呕气,其实母子合欢;“二十岁,我两条腿残废了” 母亲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还挖回一棵“刚出土的绿苗”,寄予了一种生命的期望。当我鼓起勇气想从事写作时,“母亲鼓励我,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抱了希望。” 母子齐心协力共同反抗命运,虽然生活是压抑沉痛的,但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母子合欢。

“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亲的爱,“合欢树”是一种见证,是我和母亲血肉相连,相依为命的见证,是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付出的见证。

通过讨论、探究,我们明白合欢树既承载着母亲的爱,也寄托着儿子的情,它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命运多舛,但最终却开满了饱含生命的花朵;它虽然在文章中完全没有影子,然而在作者的内心却亘古长青。 可以说它是母子之情的合欢。

六、写作特色

1、移情,即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渗入到具体、鲜明的客观对象上去,寄情于物,托物抒怀,借物寄意,“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2、生情,即由于客观环境一个微小的细节触发作者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联想和回忆,或者说是触景生情。

3、创设距离,即通过创设主客体之间适当的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而获得审美效应。作品中,史铁生创设的距离美表现充分:“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有一年,人们说合欢树开花,让“我”去看看,而“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后来,作者想去看看合欢树,可过道太窄手摇车进不去,“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不看。因为作者不想直面容易让他伤痛的事物,让距离使以前的景象留在记忆中,慢慢品味。正如文中所言:“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读后感.doc》
合欢树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