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2022-07-02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一)

Nichole

接触到心理学,其实是很多年前从小巫的育儿书开始,当时小哥还没出生,看得我如梦初醒般\"惊叹\"自已的无知。\"无条件的爱\"\"自由\"\"界限\"…这些词我都是从那时开始的,也知道了很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从此爱上了\"心理学家\"写的书,慢慢地走上了\"认识自已\"的道路。在认识自已的路上遇到了武志红老师,读他的专栏,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我完全被折服了。每一篇都清晰了我脑海中那种蒙眬的认知,感恩遇见!

《为何家会伤人》,是我正式读武老师的第一本书,里面精准解析了中国家庭的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夫妻情感关系模式的根源,只有一句话:恍然大悟!

婆媳矛盾关系中的根源-----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

从听说的故事中,10个家庭有8个婆媳关系出问题,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总是劝说讲述人宽容一些,抑或是愤怒处,也会对对方说那就不用理会,冷处理。总觉得隔靴挠痒,不到痛点!书中武老师直戳要害处:会何婆媳矛盾的根源都在抢夺家中的男人(婆婆抢夺儿子,媳妇抢夺先生),由于中国家庭关系中,爸爸一职的缺失,儿子从小跟着妈妈长大,妈妈自婚后把全部身心在儿子身上,跟儿子建立了超夫妻关系的心理亲密关系。一旦儿子长大建立自已家庭,婆婆难以承受儿子的离开(心理上),所以无论此时媳妇再好,再没问题,婆婆总能挑出刺来为难媳妇,所以这关系好不好关键在于儿子(先生),可大部分的儿子(先生)从小就没跟爸爸建立很好的链接,妈妈把他保护得太好,所以儿子(先生)责任感不强,很多事无法担当,能拖就拖,能假装看不见就看不见。如果你的先生是这类,那只能自求多福!打破这个魔咒的方法就是现代家庭中,妈妈跟儿子该爱时爱,该分离时心理上要分离,家庭关系的主角是妈妈跟爸爸有个固稳的亲密关系,待儿子长大心理分离时,妈妈要有妈妈的事情,妈妈应该围绕的中心是爸爸,而不是儿子。整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而不是错位的母子关系,父女关系。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小哥今天告诉我成绩,全班第11名(二年级32位同学),我都很惊喜!告诉他非常棒,比上一次进步很多(我们考前父母不复习,考试真得是他自已的事情),但我知道很多的父母把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当成天大的事情,吃不好睡不着,比孩子还紧张。这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亲的真实生活写照。这背后就是惊人的焦虑…为什么父母亲尤其是大多数母亲有这种焦虑?武老师书中有答案,那就是母亲自身内心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很多的母亲对于跟上现时快节奏的社会感吃力,他们对于自身的成长停滞下来了,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已的成长去解决这个\"跟上\"问题,而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桌子上,结果孩子承担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那这样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书包,外加两份心理压力,待压力超过他所能承受的,很多悲剧就会发生。每个成人都要对自身的成长负责,请勿把这种责任或者压力转嫁给孩子。

破碎自我,真假自我是如何产生的

存在等于被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已是真实存在的。这句简单的话里却包含了无穷的哲理,很多的孩子表达自已的情绪自已的感受自已需求时,总是被父母忽略,甚至粗暴打断,在孩子眼里,觉得被父母忽视了,没被父母\"感知\"\"看见\",因而感觉自已\"不存在\",慢慢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破碎脆弱的\"自我\",这种\"自我\"非常渺小与卑微,抱着这种\"自我\"去与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时,只有被\"吞没\"感无法与人建立一份安全正常的关系,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他们经常会对别人表达的爱与理解当成是冒犯。如果运气好,成年后获得爱,同时慢慢去认识并不断确认自已的感受,投身到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内心的感受能力。他就会慢慢恢复成为整体上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

提到真自我跟假自我,让我想起很多孩子为了讨好妈妈,得到妈妈的爱,他们会发展出一个假自我,意思就是他围绕妈妈时所展现的语言与行为不是真实的自已。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已的感受而建立,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的。假自我的悲哀在于,他所有的行为小时候围着妈妈而发,长大了到社会上都围着别人的感受而发的,永远为别人在活。假自我的孩子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后时是迟钝,迟钝是一个表面反应,更深层次是,假自我者将他的身体与\"我的行为\"是分离的,把他真的自我隔离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去了,所以身体的伤害也不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痛。第二个后果是精神分裂。不管一个人的假自我有多么严重,他依然会寻求真自我,然而他们的假自我与真身体建立了链接,而真自我跟身体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链接,而身体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这样真自我并没有空间,也没有身体,只能沦为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知体的滋养而变成虚幻,由此而产生精神分裂…

很多人说:3岁前没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那么就努力挣钱在他成人时找心理医生。这话不大,很实际,这本书里讲述的全部的案例,各种关系,各种行为模式,都可从当事人童年时被如何对待找到原因。So.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感受他的感受,关注他的需求。从现在做起!任何一个改变都要从聪慧的妈妈开始,加油吧!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二)

作者:张翼 单位:开发区组织人事和劳动社保局

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感触良多。武老师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将其中直达心灵深处的苦痛与伤口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人不免唏嘘,进而产生忧思。

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他的人生观不正确,若不改正,这将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父母总说,因为爱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我生育了你,你就必须为我服务。所有的抵抗都是无效的,所有反动的想法都是叛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是用这样的唯我独尊的思想压抑孩子内在的想法和天性。然而,这种企图让孩子成为实现自我理想的工具,可耻的用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爱,而是害。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总喜欢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成绩好的必然是好孩子,反之。但其实很多孩子总是生活在父母这张晴雨表中,努力学习也是为了父母或者老师的脸色,而不是自己真心想要获取知识,内在的评价系统总是因为别人的意志而改变,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父母强迫让孩子\"学好\",而孩子偏偏要\"学坏\".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孩子\"学坏\",站在父母的角度看,这叫\"逆反\"或\"叛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学坏\"对他多么有吸引力,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抗衡,只是为了表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在替别人做选择时,我们经常运用一个借口:我担心他做了错误的选择。但是,即使是错误的选择,那也意味着自己曾经活过。而没有选择,则意味着自己根本没有活过。我们其实都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所以,我们普遍都很讨厌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无论那个选择看上去多正确。因为这是在杀死自己的精神生命。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趁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换句话说,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的,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假如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没必要做过分的举动。

其实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在安全范围之内的事情,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想要远处的玩具,让他自己爬着去。他想要走路,在宽广人少的人行道让他自由奔走。当他跌倒的时候,不需要搀扶,鼓励他自己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可能以后要遇到的摔跤会比现在的更惨痛。请不要包办孩子的人生,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龙应台在《目送》这篇散文中有一段话非常撼动人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作为母亲,在自己的不舍和孩子的成长中作出了取舍,她痛的领悟是不得不说的无奈,是难以描摹的深爱。她正视了孩子的需求,认可孩子自我成长的价值,她的做法其实是每段人际关系良好发展的核心力量,那就是理解和感知。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三)

刘振娜

家,在主流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爱和天堂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从幸福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绝不是危言耸听。

《为何家会伤人》便从这点出发,详述了不正确的亲密关系给家庭中的灾难、成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作者武志红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并在南方某报纸主持一个心理专栏,这本书便是专栏文章的精选。

该书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核心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为了使这种不幸更加直观,作者用了心理咨询实践中的30多个具体案例,个个触目惊心却又似曾相识。

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一桩桩事例让人震撼,但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只停留在揭批,他还坚定地指出了出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跟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不同,这本书不只是给父母看的。除了亲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话题外,它还讨论了很多婚恋领域的成人话题,如激情式恋爱的本质、缘分的心理学解释、一见钟情的几种方式等,老套的内容加上新锐的分析,令人顿生\"天啊,竟然是这样的\"的醍醐灌顶之感。

推荐第2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郭宜之

读完此书已有大约一个月,想写一篇读后感,却一直无从下笔。具体的知识点,我只是读者、不是专家,\"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为好。

直到今天,和朋友谈到孩子之间闹矛盾、孤立人等等。家长都希望让孩子的环境越接近理想状态越好,但我不赞成成年人过多干预。

童年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期——当然,机遇与风险也并存。儿童恰恰是比较真实的,便于小孩理解人性,学习生存规则。而成人过多的干预就太复杂,超出孩子理解能力。早慧的孩子大多心理上有隐疾,理由很简单——人的精力有限,这里强了那里就弱了。最好的是自然的、符合规律的。长远看,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恐惧与依赖——譬如家长的干预(甚至动用社会力量与手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他们同龄人之间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与其强行干预,不如利用好机遇,同时在风险出现时避免其现实化,足矣。让孩子适当承受一点挫折并表现出来、转变过来、成长起来是好事,也恰恰是建立互信的亲子关系的一个机遇。

出于爱,家长当然想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自己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的能力。家长管不了一辈子,激发孩子内心原动力、培养孩子自身能力,或许是更重要的——这才能伴随孩子一生。

更大程度上,孩子长大要面对的是一个远不完美的世界,家长自己都身处其中、甚至自顾不暇。所以我觉得最迟至孩子青春期,应该开始准备面对面对这些真实的不完美。

引申开去,还想谈谈家长。爱或许是行动的动机,但是不足以单独证明行为的正当性。\"爸妈是为你好\"这种话,想必很多人从小到大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但是光有善良的动机是不够的,还要有长远的眼光、全面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恰到好处的执行。而这些,做家长的恰恰需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掌握多少。

如《为何家会伤人》书中所言,很多家长表面上看、或者说在意识层面,行为的动机是爱;而在潜意识层面,其行为,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是人的本能,故如此行事无可厚非,但是却正常而不正确,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如书中所言,常见的一个例子,便是夫妻感情不好、于是转而\"一切为了孩子\".在家长高呼\"都是为你好\"的时候,他们恰恰忽视或者掩盖了他们决策时为自己盘算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是不自觉的,部分人善于骗人,大多数人善于骗自己——这恰恰是\"部分真相法\"(half truth),一种常见的欺骗策略。忘掉道德教条和说教,专心研究具体问题,根据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办事,恐怕比按照自己的本能去行动更必要却也更难——那得学多少东西、花多少心思啊。

这时候有些家长会反思自己,而另一些还是有话说的:\"咱小时候不也是爸妈糊里糊涂带大的,咱不也长这么大了。哪有爸妈不为孩子好的。\"又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混同了。主观认识与客观情况绝对永恒高度一致,那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了。怕看到自己的问题,惰于改变自己、总想改变别人,或许也是人心理上本能的自我保护吧。

推荐第3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常苇贤

3号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却仍然会变坏呢?有人问,为什么家会伤人呢?对呀,为什么家会伤人呢?

知道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一开始是被这书名给吸引的,后来看看介绍,真的非常想知道,到底“家为何会伤人?”到底“家如何伤人?”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书的作者将一些复杂深懊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 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使我们明白形成的原因让没学心理学的人士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 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让人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参考一个指南,避免我们的家庭矛盾化解我们的家庭矛盾,用爱用温暖的心去爱孩子以及亲人,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这本书主要讲了父母把自己的压力,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这样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父母而活。

从这一本书中,我也找到了困惑我多年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却仍然会变坏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变坏都是家长太宠他们了,当他们长大了,投入社会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而在那个时候,却没人会去像父母一样去迁就他们,更不会像父母一样去哄他们。

如书中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为了观看刘德华的演唱会,把房子和家里的所有钱都花光了,最后,她的父亲几乎要去卖肾。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可是,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所以,其实,溺爱并不是对孩子好的方式,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主要原因是源于父母不溺爱孩子。

推荐第4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优秀]

“原生家庭”这个词,对于学心理学同学来说应该不算陌生, 而且对于很多已经离开家步入社会的人来说也不遥远。原生家庭就是指与父母的家庭,也简单的指父母与孩子的世界。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一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与其说是亲子关系,倒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育儿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缺少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作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难道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

一个不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将责任全归结于母亲的心理学作者。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这就很麻烦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学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时随心所欲,等于心理学的名誉就在他的笔头上,没有任何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人家不跟科学界玩。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从这点来说,不靠谱!”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二

读完此书已有大约一个月,想写一篇读后感,却一直无从下笔。具体的知识点,我只是读者、不是专家,\"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为好。

直到今天,和朋友谈到孩子之间闹矛盾、孤立人等等。家长都希望让孩子的环境越接近理想状态越好,但我不赞成成年人过多干预。

童年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期——当然,机遇与风险也并存。儿童恰恰是比较真实的,便于小孩理解人性,学习生存规则。而成人过多的干预就太复杂,超出孩子理解能力。早慧的孩子大多心理上有隐疾,理由很简单——人的精力有限,这里强了那里就弱了。最好的是自然的、符合规律的。长远看,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恐惧与依赖——譬如家长的干预(甚至动用社会力量与手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他们同龄人之间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与其强行干预,不如利用好机遇,同时在风险出现时避免其现实化,足矣。让孩子适当承受一点挫折并表现出来、转变过来、成长起来是好事,也恰恰是建立互信的亲子关系的一个机遇。

出于爱,家长当然想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自己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的能力。家长管不了一辈子,激发孩子内心原动力、培养孩子自身能力,或许是更重要的——这才能伴随孩子一生。

更大程度上,孩子长大要面对的是一个远不完美的世界,家长自己都身处其中、甚至自顾不暇。所以我觉得最迟至孩子青春期,应该开始准备面对面对这些真实的不完美。

引申开去,还想谈谈家长。爱或许是行动的动机,但是不足以单独证明行为的正当性。\"爸妈是为你好\"这种话,想必很多人从小到大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但是光有善良的动机是不够的,还要有长远的眼光、全面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恰到好处的执行。而这些,做家长的恰恰需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掌握多少。

如《为何家会伤人》书中所言,很多家长表面上看、或者说在意识层面,行为的动机是爱;而在潜意识层面,其行为,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是人的本能,故如此行事无可厚非,但是却正常而不正确,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如书中所言,常见的一个例子,便是夫妻感情不好、于是转而\"一切为了孩子\"。在家长高呼\"都是为你好\"的时候,他们恰恰忽视或者掩盖了他们决策时为自己盘算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是不自觉的,部分人善于骗人,大多数人善于骗自己——这恰恰是\"部分真相法\",一种常见的欺骗策略。忘掉道德教条和说教,专心研究具体问题,根据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办事,恐怕比按照自己的本能去行动更必要却也更难——那得学多少东西、花多少心思啊。

这时候有些家长会反思自己,而另一些还是有话说的:\"咱小时候不也是爸妈糊里糊涂带大的,咱不也长这么大了。哪有爸妈不为孩子好的。\"又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混同了。主观认识与客观情况绝对永恒高度一致,那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了。怕看到自己的问题,惰于改变自己、总想改变别人,或许也是人心理上本能的自我保护吧。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很柔软的书,武志红将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剖析,娓娓道来,直指人心,真实得让人不敢去面对。

一、婴儿:

面对自己内心的婴儿,是武志红心理治疗的核心。所有人格上,感情上的问题都源自于三岁前母亲和婴儿的关系,那个时候,大人们认为的无知的婴儿,却是最敏感的心理学专家,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在他们小的时候没有展现出来,却会记在心底,从今后的种种行为表现中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婴儿期的无助和愤怒。

成年人在恋爱中的不顺利,家庭关系的扭曲,恋母情结,恋子情结,外遇,叛逆,压力,焦虑。。。种种家庭问题的背后根源都是三岁前和母亲的关系,这个婴儿从小一直跟到大,他健康成长,还是被扭曲地藏了起来,都是和母亲的关照有关,可以说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谁都无法取代,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与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词。三岁前超过两周的分离就算是长时间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对于大部分的婴儿来说太普遍了,妈妈的产假只有半年,半年后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是阻碍和孩子亲密接触的一个巨大障碍,但这前三年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矛盾让妈妈焦虑,母爱成了婴儿的奢侈品。

二、哭喊是婴儿试探的信号:

婴儿会有情绪的反应,哭喊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妈妈如果对婴儿的哭喊有密切的关注度,随哭随到,婴儿就会觉得妈妈由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妈妈看得见,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安全感。如果妈妈觉得婴儿哭就让他哭去吧,反正等下就不哭了,这样长期以来下去,婴儿就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觉得这个世界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是没有力量的,于是就用无回应告诉妈妈我内心的绝望,长大以后就会自卑,不敢去控制,不敢去探索。

因此优秀的妈妈要有对情绪的敏感能力,并且对婴儿的情绪能够及时地捕捉,并且与婴儿形成积极乐观的互动,婴儿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自于自己的母亲,长大后他会把和母亲的这种关系投射到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情绪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心灵上变会产生共鸣,愤怒的情绪是在表达自己的委屈,接纳情绪比提出办法更有效果。

这是三岁前妈妈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若今后其他年龄段对孩子依旧维持这样奉献式的爱,便会形成溺爱,溺爱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是自己的幼年,把自己童年没有得到的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孩子,溺爱其实是父母的自恋,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因此在溺爱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觉得父母什么都能给自己包办,如果有些事情自己搞定不了,父母也搞定不了就怪父母能力太弱,从而与父母产生冲突。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小到小时候主动想帮妈妈做家务,大到青春期的叛逆,这些信号是孩子在像父母宣战,我自己有力量,我不用你们的力量我也能做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如果父母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就算失败了也无条件地包容接纳孩子,这种逆境就会提高孩子的挫商,孩子本身会明白事情是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好的结果也会被接纳,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去尝试,去试错,去体验,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就是充分的爱与自由,人之初,性本善,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不会做出很极端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出了极端的事情,父母就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的教育方法用错了,让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本无错,他们的错都是大人造就的。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身教效果大于言传,健康的家庭关系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段好的爱情是疗伤的妙药,否则爱情的模式就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进入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

推荐第5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心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原创: 朵朵花开淡墨恒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与其说是亲子关系,倒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育儿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缺少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作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难道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

一个不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将责任全归结于母亲的心理学作者。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这就很麻烦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学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时随心所欲,等于心理学的名誉就在他的笔头上,没有任何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人家不跟科学界玩。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从这点来说,不靠谱!”

推荐第6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文狗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推荐第7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5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原创: 河洛之女

最近读了武志红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对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了一些认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包括武志红,海蓝,《灵魂摆渡》作者 ,教育行走理念的学者张文质,认为认识自我得从童年开始。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背景,就像你脚下的土地,你一生都要从中汲取营养!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导向你生命的所有的部分。这种‘导’的过程从来不会中断。所以,我们总要不断地回到童年,重新从那里汲取营养,汲取力量,汲取理解。这就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生命态。\"

这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在说《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说过的一段话。童年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了基调,许多心理疾患也是在童年就埋下了祸根。被爱包围的童年,快乐无忧的童年,将为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陪伴年幼的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和保护。

婚恋观也是可以回溯童年的,有些人的婚恋观就是修正童年的的错误。24岁的张丽在广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爱上了大他三岁的同学王江,因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张丽在广州长大,她爸爸跟另外一个女人离家出走,直到她十六岁才回家重新和妈妈复合。因此,张丽恨爸爸,她发誓一定要找一个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让孩子重复我童年的灾难!\"而王江正是这样一个人。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诞生,第二次是恋爱。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在热恋当中,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还是修复童年。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回溯童年,童年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在许多人的心目里,童年是用来装点记忆的纹饰,但在文质老师的心里,童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实说起来,还原到童年的时候,生活中有些处境是很苦涩的,有时候是很尴尬的,有的时候是很无奈的!——我的父辈们,由于他们成长的、生活的、生存的极为艰难的处境,他们生育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但是他们没有好好地教育我们,更没有很好地爱我们!但这一切的经历,都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构成滋养!这种滋养需要我们不断去回溯。只有在这样不断地回溯过程中,我们才能理解我们痛苦的缘由,才能从这个痛苦的缘由中继续扩张我们思考的视野,把它放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中不断地去反省它。\"

我们总是习惯记住那些伤害,那些不堪的悲伤的消极记忆,从而会学会了很好的伪装,从不肯真正认识自己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里更是高扬了生命的主体意识——\"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所以,无论我是谁,我得成为我自己,我为自己重要地活着,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开始,面对问题不逃避,不对抗,不完美,才美。为何家会伤人,为何你会有痛苦的记忆,那就是没摆正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在一个家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夫妻关系,而并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清了这些关系,你就会不再控制子女,不再把他们攥在手心不肯适时放手,不会再抱怨父母,有些人一生之中都处在怨恨父母的情绪之中,而社会,学校,国家主流意识又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孝顺,明明受了伤害,谁都不理解你,你自己也在埋怨与自责中纠缠,不分裂才怪呢?而这种分裂又是没有人理解的,认为你是咎由自取。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不相信爱情,会婚姻破裂,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会遭遇各种负面情绪困扰,好好回溯你的童年经历,回溯你的成长经历,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的人生阅历中,特别是青春期以前。

愿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生活,从认识自己开始,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出发。

推荐第8篇:《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

看到老韩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于是毫不犹豫就要了一本,原来是心理学作家武志红写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有点小失望(我一向认为心理学书是很难懂的),还是带着“爱怎么可能会伤人?”的疑问开始读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这不是纯理论方面的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现实的生活呈现到我的面前,我不得不相信:爱是会伤人的。

《为何爱会伤人》讲述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要想爱不伤人,我们就需走出幻想,正视对方真实的存在,夫妻同心协力,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够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对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慢慢地改变对方。如果说女人的温柔是男人疼出来的,女人的哀怨是男人冷出来的,女人的快乐是男人暖出来的,女人的娇媚是男人惯出来的,女人的勤劳是男人夸出来的,一个正常理智的女人变成一个神经病似的泼妇也是男人逼出来的。那么我要说,好男人也是好女人造就出来的,孩子的幸福是好父母给与的。

事出有因,因必果。正视问题,直面问题,结出善果,让爱不在伤人。

推荐第9篇:亲子关系vs夫妻关系——《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最近抽空把《为何家会伤人》看完了,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启发了我许多,于是和大家分享下……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爱的城堡,是每个人心的依靠,怎么家会伤人呢???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这是一本关于爱和教育的书籍,亲子关系vs夫妻关系——《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可能是很相似的,而父母给予儿女错误的教育,夫妻之间缺乏沟通的形式却是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心得,其中说的“夫妻关系”四个字,印象最深!

在一个家庭中会有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最基本的三种,然而很多家庭出现各种各样的争吵、矛盾,可能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夫妻关系。

在传统的思想中,大多数人觉得家庭中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而夫妻关系可能是为亲子关系所服务、所牺牲的。但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孩子可能在3岁左右就会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常说的恋父/恋母情结),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宠溺孩子,并且与孩子形成一条战线,常见的情形是母亲可能与儿子特别亲密,并且与父亲对立,无意识中会问儿子是喜欢爸爸多一些还是妈妈多一些,更甚者,可能会在儿子面前说父亲的坏话,相反过来爸爸则与女儿形成一条战线,并且女儿似乎强烈的希望能够代替妈妈,成为爸爸的新宠,这时候,如果愚笨的父母也斤斤计较于小孩子的恩宠,有意表现出好像是大人在争小孩子的宠爱似的,便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读后感《亲子关系vs夫妻关系——《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因为很多小孩子可能会形成以后错误的异性观念,尤其是女孩子长大后可能就只与男生交往,没有形成正确、健康的交友观。这也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父母一些错误的做法,比如在商场里,有时会有妈妈独自带着儿子逛街,然后儿子有三急,母亲就直接把儿子带进女洗手间,其实这很有可能导致儿子长大后错乱的性别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况)。因此,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当小孩表现出明显的与父母形成战线时(比如女儿在父亲面前说妈妈的坏话),父母一方面要给予小孩子正确的关心和爱,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会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让孩子知道他很重要,父母也都会很疼他,但是陪伴父母一生的是彼此的配偶,而并不是孩子。

另外,如果夫妻之间出现了问题,并且其实已经严重到需要离婚的程度,那么该离则离。很多夫妻之间其实已经闹得不可开交、水火不容,但总是碍于有孩子,总是说为了孩子将就,其实这对孩子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因为在孩子心中,他会认为父母吵架的根源是他,并且会有无限的动力想要挽回父母的关系,然后可能就会做一系列事情,但是效果并不如愿,父母可能冷暴力、可能继续吵,甚者打起来了,这容易形成孩子的自卑心理,甚至自闭,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用,连父母的关系都捍卫不了。所以父母如果负责任,当夫妻之间的感情真的遇到了不可解决、不可妥协的问题,那么也要和孩子讲清楚:父母有父母的问题,即使父母不在一起,也会一样疼爱他,并且要澄清父母之间的问题不是孩子造成的。然后该散则散,请记得,从来没有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会生活得不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天天争吵不休的家庭里,对孩子才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希望天下所有的夫妻能够把配偶看成最重要的另一半,夫妻之间如果可以请很爱,如果真的不行那么请离开,不要说什么为了孩子而勉强在一起的借口,那只不过是逼孩子在痛苦的环境中成长。

推荐第10篇:《为何家会伤人》笔记与感悟

《为何家会伤人》精华笔记

自序摘要:

父母与子女见的关系

现代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1、真相第一。无视真相,产生疾病——根源在于“家”,父母爱的方式,让我们受伤。

23、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固然重要,但都不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模式——在成才之前,先要有健康的成长。“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4、心理学基本原则:6岁前形成人格基础。

5、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至关重要。6岁前的父母或主要抚养对象,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人格,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个关系模式,将决定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和心理健康程度:因为我们会将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

6、如果父母真爱子女,就要给孩子内心种下一个良好的关系模式,让孩子的“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这个关系模式和谐而健康。最根本的实现途径是:爱与自由。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爱使关系亲近,自由使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两者同时兼备,是一切亲密关系的真谛。”

7、压制孩子的自由,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容易犯的错误。

89、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具有强大的力量——是一条家族链条,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将自己拉出来。

重点章节摘要

之一:溺爱孩子的根源在于溺爱自己。

表面上看来,溺爱仿佛有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于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的满足。

溺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让孩子沉溺在里面,迷失了自我,孩子会以为世界都是一帆风顺的,不需要他操心的,但是当他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必须得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他一直生活在温室里,父母从来没有培养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然间,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很崩溃,甚至不能跟父母说,因为父母对他太“好”了,他没有办法跟他们生气。如果他不能找到正确的倾诉的途径,得到帮助,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之二:青少年太听话不是优点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之三: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害怕孩子离开、自己生活贫乏、与丈夫关系不太好

之四: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重要。

之五: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的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之五: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不要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之六:分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成熟分离:爱家,但喜欢独立;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之七: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也是一次极好的治疗机会。其实,我们无意中都将恋爱当成了“治疗”,目的是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恋人多数时候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能给与我们无条件的爱)。如果治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 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 但可惜的是,恋爱,在更多时候,只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恋爱不只是两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但是,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恋爱。学习无条件的爱,学习分离。拒绝分离,不利于成长,两人总是黏在一起,这并不是生命的自然状态和健康状态。

如果你只觉得恋人是你的“理想父母”,那就等于你只是将恋人当做一个爱的工具或对象,而没有将恋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来理解、来尊重。

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是: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之八: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溢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孩子,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等他的孩子长大,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

2们的新生家庭。

不健康的模式:A.烦丈夫,爱儿子;B.“没”丈夫爱儿子;C.太愚孝,轻妻子;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最爱的必然是最难割舍的。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之九:6个爱的谎言

谎言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好父母。真爱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需意识到这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人类很多恶行的基础是“转嫁模式”:父母对孩子不好(身心虐待),孩子将内心的恨转嫁给别人。

谎言二: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爱”孩子,严重妨碍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这样做,是扼杀孩子的生命,是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所以切记,如果你真爱孩子,请尊重他们的独立空间,请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

谎言三: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大人常借爱的名义,而强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这也是亲子关系中常见的谎言。切记做父母的,应该经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我自己?

谎言四:婆媳关系

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他听上去是婆婆和媳妇的二元关系,却忽视了本质——这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而且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切记:作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是调解婆媳关系的最佳人选,假若他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他当付起责任来,积极去调节母亲和妻子的关系而不是逃避。若你是长辈,则记住孩子不该是你最爱,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人。

谎言五:嫉妒

看上去,嫉妒也是个三角关系,但实际上,嫉妒常是一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控制情侣或者伤害情侣。或者从根本上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切记:若你嫉妒成性,那么请你提醒自己,这极可能是你的问题而不是你的情侣的问题。同样,若你情侣嫉妒成性,那么请你懂得这不是你的错,你再怎么严格要求自己,都无法遏制他的嫉妒,所以不要因为他的要求而断绝了你的社会关系,那会严重的伤害你自己并且也于事无补。也请理解他是因为自我价值感太低才这样的。

谎言六: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这是关于爱情的最大谎言。爱情,尤其是激情式爱情让你非常有感觉的爱情,其真正动人之处并非幸福快乐,而是强迫性重复。什么时候会有激情式爱情的诞生呢?答案是当童年的现实关系模式和理想关系模式同时在现时,我们不会平白无故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感觉,那感觉一旦产生就必然有其道理。切记:特别动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倒可能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不过,即便是灾难,也不必太否定自己的情感,因为假若一次激情式爱情是坏的强迫性重复,那很可能是你灵魂的需要。并且,你也的确有可能在这次坏的强迫性重复中得到部分治疗,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是你必需反省,并且主动借这次强迫性重复理解你的人生。此外如果是严重自毁性强迫性重复,那不管它是否是不是灵魂的渴求你都不大需要,因为你可以借助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室中安全的展示你的强迫性重复,并最终得到治疗。

每个成人其实也是小孩,每个成人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性格的缺陷,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是环境给我造成的,每个人都有两次的成长的过程,一次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第二次就是自己哺育孩子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所在,那么在第二次哺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自己性格缺陷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

出路在于: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第11篇:海口海之南我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家,在主流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爱和天堂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从幸福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绝不是危言耸听。

《为何家会伤人》便从这点出发,详述了不正确的亲密关系给家庭中的灾难、成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作者武志红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并在南方某报纸主持一个心理专栏,这本书便是专栏文章的精选。

该书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核心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为了使这种不幸更加直观,作者用了心理咨询实践中的30多个具体案例,个个触目惊心却又似曾相识。

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一桩桩事例让人震撼,但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只停留在揭批,他还坚定地指出了出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跟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不同,这本书不只是给父母看的。除了亲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话题外,它还讨论了很多婚恋领域的成人话题,如激情式恋爱的本质、缘分的心理学解释、一见钟情的几种方式等,老套的内容加上新锐的分析,令人顿生“天啊,竟然是这样的”的醍醐灌顶之感。

另外,因为不幸的家庭常是相似的,这本书除了对个人有所帮助外,对于我

们这个盛产隔代抚养、打是亲骂是爱、高考至上、小皇帝和孝道崇拜的社会,更有着广泛的棒喝意义,堪称心灵自救和家庭幸福的通关晋级全攻略。

读完这本书,对家庭中的关系又多了很多理解,对家庭中成员的很多心理活动也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这些,对于实际的班级教学工作和家长沟通也了更多了解和方法。

李迪建

2013.8.28

第12篇:孩子为何会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会失败》一书作者霍特教授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案例,其中《真实的学习》一章,霍特教授更是以大量的数学案例讲述孩子的真实的学习心态与过程,并对其一一作了分析,我对其中的一段话颇为同意和赞赏:

“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他们生下来就很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他们变笨。那些很有才华的老师,总是能想到教学的新点子。然而,他们其实和那么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一样,也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老师不懂得适可而止。他们就像磅数朋友推车的人一样。他们很卖力,终于发动机开始工作了。开车的人说:‘好了,我走了,你放手吧。’可是推车的人不放手,他会说‘不行,只有我推着才能走。’因此,这辆本来可以全速行驶的车只能慢下来——除非开车的人很像走开,并且把他的朋友摔个大马趴。而大部分学习者,尤其是小孩,无法摆脱他们的老师。”

这一段话,霍特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把孩子变笨的不是孩子自己,是不敢放手的老师。教育,就是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想、言行和行动上的自由。我想,我们老师是不能当推车人的,而是当学生学习之车的加油站,他们感觉油不够了,就要来加一下,并且,这个加油站并非只有一家,而是要出现在他们学习之道的每个可能会停下来加油的地方。更难的是,在他们不需要的地方,我们是不能出现的,以免他们会习惯性地驶入加油站停靠。如此看来,也并非霍特教授所说的那么简单,不去推车就好了。

“嫦娥为什么自己吃仙丹不让逄蒙吃了算了?因为她怕逄蒙这样的坏人到了天庭也不安分,更会危害善良的百姓。嫦娥是善良的,是舍己为人的;诸葛亮为什么让刘备跪着半晌不接见,他真的很困么?是因为他要考验刘备的诚心,只有诚恳的人他才愿意为他效劳;管理葡萄园的老太太为什么不亲自摘葡萄来卖?或许他真的年迈无力了,不经意间的决定却给了人自由,任其选择,买卖做得比谁都好……”这些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学生!是谁回答的?是学生!原来我们只顾推着他们走,顺利地把他们推向前,认为把他们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放手让他们产生困惑,提出疑问,自行解决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放手与不放,而是什么程度才要放?什么时间才要放?面对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的学生,到底怎样去放?加油站设在哪?一次给他们加多少油?怎样才能让他们不跑偏,抵达下一个加油站?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霍特教授用了20年,回头再修订《孩子为何会失败》,我想,我们没有霍特教授的睿智,或许会花上更多的时间,慢慢摸索前进吧!

第13篇:《家庭会伤人》读书笔记

“孩子需要从照顾他的成人眼中见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内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纳(例如,孩子的微笑、学话),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纳(例如,孩子的愤怒和哭闹),则不被接纳的部分会与自我分离。每一次我们接触到自己不被接纳的这部分时,都会感觉内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语言拒斥它们。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愤怒、攻击和情欲等只好转为地下活动。然而它们仍具有活力,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生存活跃。”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时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错了。灵光一闪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错了,女孩子不能这样……”,真的是错了吗?情绪也有对错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管制和批评只不过是我们对父母抗拒的延迟反应。

“如果你既不能快乐,又不能生气、悲伤和害怕,大概也快成为麻木无情的人了吧!”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而封闭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了信心,而依赖父母的思想和感觉生活。起先是有意识地暂同父母,继而无意识地附和,最后终将把此种依赖心态转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为易受影响而没有自我的人。”

看别人的脸色说话,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行动,怕打扰别人而压抑自己,以此来得到别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无微弱的爱护。这是小时候我们为了生存而习得的模式,现在都变成了盔甲,我们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经成为了大象,成为大象的我们依然被一个细细的绳子束缚着,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疼痛。

艾瑞克森在《人与社会》一书中说:“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并非对事物进行试验与探索,而是自身受制于重复的行动不能自己,借着固执及琐碎的控制获得权利感……这种肤浅的胜利完全是婴儿模式强迫性行为的延续,也是日后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内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对安全感的拥有,麻木的自己借助控制来获得小小的胜利感,而知道自己还活着,麻木地活着。无意识地开始新的行为,不敢冒险尝试。所以强迫性的控制,或发怒或压制或冠冕堂皇或泪水涟涟。

当我生气时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在犯罪一般,因而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感到害怕、悲伤及快乐的时候。

这个情况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别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现在已经察觉了,情绪也是一种感觉的表现,是一种能量,虽然有时候会用攻击的形式表达,但情绪不但是无错的,还是一种推动我们改变的能源,所以我尊重并接受自己的情绪。

送给自己一句话:亲爱的,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能力照顾自己,你无需牺牲自己来获得爱,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想说的时候就说吧。

第14篇:为何初中生会早恋?

为何初中生会早恋?

----读《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有感

07级2班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早恋了呢?这其中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呢?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早恋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早恋与初中生这一时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很大关系。根据大量事实研究观察表明,促成早恋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 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们又希望得到异性的肯定。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青春期教育的缺乏。 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如何……青少年缺乏这些知识,又无行为规范训练,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因此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外来因素误导。

青少年独立意识的作用。 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追求特立独行,以为谈恋爱就得到了他人的认可,从而吸引成人的注意,抑或是向家长的禁止行为示威不满。以及他们的攀比心理和跟风模仿,也会导致早恋的发生。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这是缺乏理智的表现。学校的影响。 例如:班干部因工作上接触的机会多,被双方的工作能力和性格所吸引;有些同学的学习压力大,为了寻求刺激;有些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把精力转移到对异性的追求上,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校园里一些同学公开早恋的诱惑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还有就是学校大力的压制反对早恋,一旦发现男女交往过密,就给他们扣上早恋的帽子。这反而勾起了学生的探知欲望,形成了“禁果效应”。他们会想既然如此,我又何不尝试一下呢?

家庭因素。 中学生早恋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还有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导致其性格孤僻,没有情感倾诉的对象;父母缺乏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使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对孩子所看的书籍、影视录像等不加限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不加以指导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社会因素。 中学生接触的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淫秽录像以及黄色网站的影响。而且,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不乏大量的掺杂着关于爱情,性爱,卿卿我我的动作,完全没有顾及到对孩子的影响。而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人们的行为、穿着打扮也越来越前卫,很多人是不顾场合不分人物的到处展现。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具有强烈好奇心和超强模仿力的未成年人。

以上所述的种种原因就是引发早恋的关键,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去学习了解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把握好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你们才能知道怎样去预防孩子早恋。当发现孩子早恋时,你才能更好的去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这样在与孩子交流有关方面的问题时,你才不会对其进行误导,也能够更好的避免双方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在对于孩子的早恋问题上,父母和家长一定要谨慎处理,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合理的预防事物的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所以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就必须做好防范工作,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正确的作法就是要早做打算。由于我国是一个比较传统保守的国家,所以在有关性的问题都比较隐晦。很多家长对性的正确认识也特别少,更不知道如何恰当的教育孩子。他们觉得和孩子讲这些简直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以至于青少年对性的了解知之甚少。而在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他们又能够在不经意间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这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父母应该在合适的时间里对孩子进行性知识的教育,让他们可以正确的认识它,了解它所代表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权衡这期间的利与弊,让孩子自己去把握机会,作出明智的选择。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通常在不明原委的情况下,更容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并且父母应该让他们意识到,现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恋通常是不会有结果的,他反而影响了彼此的学习,并容易给彼此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

正确的疏导在发现了孩子开始早恋时,家长首先要镇静,尽量别冲着孩子发火。既然已经发生,就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来数落孩子不是,甚至是大骂。常常说,对待早恋就应该像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所以家长在这个关键时刻,要科学正确的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确其中的利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等的围追堵截是不会有用的,只会强化他们的行为。父母更不能嘲笑、讥讽孩子的这一幼稚行为,这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极其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往往在家长的强烈干涉下,孩子会表面听取意见,实际上会更加的投入其中。或者另外一部分人就会走另一个极端,给家庭和自己留下悔恨。学校老师在知道了早恋发生后,也不能盲目的采取一些措施,如对学生进行当众批评,或给予处分。这些都不会带来有利的改变,反而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比如,让其他同学知道了,会对他进行嘲笑,令其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如有一对早恋男女,在老师知道后,对他们进行了批评责骂,他们竟双双卧轨自杀,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苦果。

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青少年及其家长和老师对早恋不能够正确是认识和对待。在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是无知让我们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是要多多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但青少年要学习,那些成人也应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孩子的人生,不让大家共同走进早恋的误区。任何现象都不可能是不可以克服的,只要对早恋有了深刻的认识,相信青少年们也能够悬崖勒马的!

第15篇:为何成绩会两极分化

为何成绩会两极分化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严重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拉近他们与优生的距离,改善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成绩;兴趣;两极分化;历史教学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树立“全面发展观”,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显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相违背的,直接影响着学生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⑴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所在学校初中包括自己任教的三个班级在内的八年级7个班抽样调查表明,200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占48%,其中有直接兴趣的26人,占13%;有间接兴趣的56人,占28%;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4人,占7%;对历史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52%,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18人,占9%,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86人,占43%。调查中还发现,学习历史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历史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这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⑵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历史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初中历史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⑶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历史学习要求。

八年级是历史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因此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对历史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⑷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情况: ①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几十个知识水平和个性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导致分化的产生。

②“一言堂”、“满堂灌”仍是一些教师习惯的教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进而产生分化。

③作业布臵过多或偏少,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作业效度极低。

二、减少历史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学对策

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历史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历史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⑵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学习历史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历史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历史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⑷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①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历史的动机。

②历史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沟通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臵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③掌握反馈信息,精心设计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缺陷,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应该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练在点子上,多次反馈,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

⑸实施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策略。在历史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是难免的。因此,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就十分必要。在分层指导中,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摆脱学习中的窘境,最终实现预期的成长与发展目标。

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拉近他们与优生的距离,改善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Power by YOZOSOFT

第16篇:中班健康:尖利的东西会伤人

中班健康活动:尖利的东西会伤人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尖利物品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明确尖利物品的概念。

2教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剪刀、筷子、铅笔等尖利物品的方法,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二、活动准备:

剪刀、筷子、铅笔等物品。

三、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对一些尖利物品的名称、形状及用途的提问,引入课程。

师:(出示剪刀、筷子、铅笔)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东西,那个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生:老师手里拿着剪刀、铅笔还有筷子。

师:嗯,回答得很正确。有没有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剪刀、铅笔、筷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呀? 生:剪刀是用来剪东西的;铅笔是用来写字的;筷子是用来吃饭的。

师:回答问题简单明了,非常棒。 这些东西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很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些好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朋友们仔细找找,看看能不能发现。 生:他们都有一边是尖尖的。

师:对,观察得很仔细,他们都有一边是尖尖的、很锋利。那我们叫他们尖利物品好不好?这些都是什么物品?

生:(众)尖利物品。

师:那有谁可以告诉我,生活中你还见到过什么尖利物品? 生:小刀,叉子、玻璃……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这些尖利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他们都有一个小特点,有一个小小的尖端。这个尖端很危险,使用不当时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2.让幼儿根据切身体会谈谈尖利物品使用不当时,对人造成的伤害 生:那个小朋友有被尖利的物品划伤过、割破过的经历?可以告诉大家吗?

生A:老师,我和姐姐玩游戏的时候被砖头的尖角划伤过,当时流血了,是妈妈帮我包扎的。 生B:我被玻璃划伤过,因为杯子碎了。

师:看来我们有些小朋友因为不小心,曾经被尖利的物品划伤过。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别慌张,要找家长,让家长帮我们把伤口清洗、消毒、包扎。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会受伤呢?我们的这些朋友是怎么了呢? 生: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用它们。

师:对,很正确。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也有生气的时候,所以我们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正确使用,避免受到伤害。

三 讨论 ,如何更好使用这些尖利物品。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要如何使用这些尖利物品?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呢? (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起来讲一讲)

生A:剪刀的头不能对准自己和别人,剪的时候不要剪到手上,小刀也不能划在手上。 生B:不能把铅笔尖的地方碰到眼睛,也不能碰到其他小朋友的眼睛。 生C:筷子也不能碰到别人。

教师:三位代表讲的都正确,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安全,用这些尖利物品时要小心,注意不要被尖端刺伤。不能伤到自己,也不能伤到其他小朋友。我们要付诸行动,保护好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3.做评一评的游戏,让小朋友在情景中加深对尖利物品的认识,了解如何更好的使用它们。

与配班老师表演使用尖利物品时的各种状况,请幼儿判断正确与否,并亲自演示正确使用的方法;老师则其他幼儿一起评价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安全,最终得出最后的方法。 4.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尖利物品,了解了要如何使用他们。使用尖利物品时我们要注意它的尖端,不要扎到自己或别人,保护自己的安全。生活中除了剪刀、筷子、铅笔等这些东西属于尖利物品,还有许多东西也是的,如:吸管、小棒、玻璃……我们不能将尖利物品随意挥舞,也不能含着筷子、吸管或吃着有小棒的食物追逐,尖利物品用完后要收拾好。小朋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安全,做个健康快乐的乖孩子。

四、活动回顾

本节课针对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尖利物品使用进行展开,意在培养小朋友的安全意识,避免生活中因尖利物品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伤害。教学中结合情景,给小朋友更深的认识,加深记忆。

五、家庭延伸

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在课后观察幼儿的后期表现,对幼儿的不当行为及时进行改正,陪 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第17篇:家博会

展会简介

中文名称: 第七届中国家博会夏季展(家博会家具展) 英文名称: THE 7TH CHFE SUMMER (CHFE FURNITURE EXPOSITION ) 展会主题: 家具建材的品牌盛会 装饰选购的年中期待

展会时间: 2009年7月3日至6日 (特别提示:2009年4月10日至13日家博会春季展) 展会地点: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

517、

512、529路公交车可到达展馆现场) 官方网站: WWW.HOMEEXPO.NET

联盟网站: WWW.CHIUN.ORG

·宁波唯一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展会 ·中国家居产业国家级国际性年度标志性品牌盛会

·中国(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会展

·中国百强展会

·首批浙江十佳展会

·宁波十佳会展

永远家博会

品牌会展: 家博会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重点培育的三大会展之一,是中央、行业和地方联合打造的国家级、国际性会展品牌,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家博会家具展是政府、协会共同打造的专业盛会。

接轨国际: 家博会展出内容涵盖机械、家具、橱柜、家纺布艺、地板、家装、饰品等家具产业上中下游的全门类,促进产业链有机对接和联动。

构筑平台: 家具展全面展示家具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趋势,中外贸易商、经销商云集,构筑家具产业形象宣传、品牌培育、经贸合作、信息交流、技术交易、文化互动、国际合作的平台和联系供求商的金桥。

立体组合: 家具展坚持做优、做大、做强,家博会成功运用各种先进科技、资讯手段,实现实体家具展、网上家具展、平面家具展、空中家具展的立体互动。

一站式服务: 家具展为贸易和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家具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家博会参展效果更好的魅力之源 —首创营销服务型会展新模式

一个品牌: 中国家博会(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项目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项目) 二大展会: 家博会 家博会夏季展(家具展)

三大创新理念: 坚持规律 自主创新 塑造品牌

四化战略: 品牌化 国际化 专业化 实效化

五轮驱动: 会网刊书盟(EWMRU)

·举办家博会·建立网上家博会·编辑刊发《中国家居》杂志·发布《中国家居产业年度白皮书》·运营中国家居产业联盟 六大提升:

·不断提升展览规模·不断提升展馆布局的特色和创新实效性·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 ·不断提升会展品牌资源厚度·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会展的运营、服务机制

历届概况

家博会荣誉

·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荣获中国行业品牌展会“金手指”奖家居类品牌展会第一名。 ·家博会家具展荣获中国行业品牌展会“金手指”奖最具成长性展会。 ·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荣获“中国长三角地区优质会展项目”。

·2007宁波唯一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展会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 家博会连续三年被列入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0月 家博会列入《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4月 家博会列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工作报告 ·荣获“2005年度中国(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蝉联200

5、2006年度宁波市“十佳”展会殊荣 ·荣获“2006年中国家博会入选中国百强展会”

·荣获“2005年度中国会展业展览会展财富推荐榜100强”

金碑银碑不如客户的口碑

最具成长性的国家级年度标志性盛会

首届中国家博会概况 时间:2002年8月1日至4日 地点:(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首届家博会突出体现了国家对家居行业的引导,并得到有关部门和行业的高度重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届家博会还得到了相关全国性专业行业协会、香港贸易发展局、沃尔玛中国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和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北京市、香港贸发局以及韩国、乌克兰、泰国等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参观了展览会。首届家博会展出面积1.5万平方米,展位近800个,参观人次达6万多人次。

第二届中国家博会移师宁波 时间:2004年4月8日至11日 地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经宁波市人民政府申办,宁波市从六个颇具竞争力的申办城市中胜出,第二届中国家博会移师宁波。来自韩国、泰国、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中国等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18个省市、地区的企业参展,展出面积4.5万平方米,设摊位2200个。 参展产品涵盖面已与国际接轨,房产、家装、建材、家居用品等一体化展示,初步形成了家居上中下游产业链。家博会到会专业采购商1.02万名,成交20.6亿元人民币(含意向成交),参观公众突破16万人次。组委会主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王世成副会长用“初战告捷,合作成功”对首次在宁波举行的家博会进行了高度概括。

第三届家博会再创新高 时间:2005年4月8日至11日 地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家博会规模再创新高,共设摊位2500个,展出面积5.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届增长11.4%和20%,参展产品涵盖家居产业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近1.2万名专业客商参会参展,参观公众突破20万人次,人流量最高时达每分钟1700多人。据统计,第三届家博会总成交25.76亿元,比上届增长20%。

第四届中国国际家博会盛况空前 时间:2006年4月8日至11日 地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本届家博会升格为国际展,共设摊位2800个,展出面积达5.8万平方米,并在宁波新闻文化展览中心设立分会场,举行首届(2006)宁波二手、代理房交易会。来自全球的20多个国家、1.5万名国内外客商参会参展,国际化比例达到20%。据统计,本届家博会总成交额(含意向成交)达29.8亿元人民币,参观公众突破26万人次,分别比上届增长15.7%和30%。以家博会和家居产业为依托发起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4月8日下午在宁波隆重成立。中国家居产业资源、资本、智力、资讯联动的权威平台初步成型。

第五届家博会首度分期举办 时间:2007年4月6日至9日,7月6日至9日 地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规模:全球第五大、中国第一大,3880个展位7.8万平方米展出面积。

第五届家博会春季展,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孝杰,市政协副主席李秀琍,立陶宛驻华大使罗卡斯·贝尔诺塔斯,埃及驻沪总领事哈立德·阿卜杜拉赫曼,格鲁吉亚驻沪总领事米哈伊尔·乌克列巴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家博会系列活动。

夏季展家具展,本次家具展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开幕式由宁波普通市民共同开启,也拉开了家博会关注民生的序幕。这在宁波会展上是头一次。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等中外领导和嘉宾参观家博会。

第六届中国家博会春夏两季满馆展出 时间:2008年4月11日至14日、7月4日至7日 地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规模:本届展会春夏两季满馆展出,两次用满了宁波国际会展中心6个展馆,展位5000个,展览总面积首次突破十万平方米大关,达到10.3万平方米,牢固确立了全球第五大、中国第一大家居产业旗舰展的地位。

本届展会时值中国家博会顺利通过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的开局之年,组委会紧紧把握中国家居产业和会展产业发展新趋势,围绕加快现代化国际贸易服务大平台和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积极发挥中轻联行业权威和宁波地域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办展机制,展会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打造中国家博会宁波总部基地和展会永久落户宁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届中国家博会共有包括国际国内4万名(其中春季展2.5万名,夏季展1.5万名)家居产业专业采购商、投资商到会参观、采购、洽谈。春季展实现合同、意向成交和装修、广告等关联产业拉动达36亿多元人民币,较上届同期提高了12%左右。夏季展实现合同、意向成交和装修、广告等关联产业拉动达16亿多元人民币,较上届同期翻了一番。

本届中国家博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副会长王世成,中轻联展览中心主任房敏,宁波市委常委、市长毛光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力,副市长苏利冕,市政协副主席常敏毅以及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和中国家具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等行业协会负责人出席了系列活动。

家博会大记事

·2008年4月11日至14日、7月4日至7日第六届家博会在宁波举行,本届中国家博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副会长王世成,中轻联展览中心主任房敏,宁波市委常委、市长毛光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力,副市长苏利冕,市政协副主席常敏毅以及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和中国家具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等行业协会负责人出席了系列活动。

·2007年10月25日在巴黎召开的UFI第74届年会上,正式通过了2007年7月2日发布的《关于公布UFI最新认证成员的决议》,宣布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简称“家博会”)成为UFI认证展会。这是浙江省企业第一个自主品牌的UFI认证会展项目。

·2007年7月6日至9日 第五届家博会夏季展家具展在宁波举行,本次家具展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开幕式,开幕式嘉宾由宁波的外来务工者、退居二线的老职工、学生和五好家庭成员代表组成,他们共同启动家具展开幕的礼炮。这在宁波会展式上是头一次。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等中外领导和嘉宾参观家博会。

·2007年4月6日至9日 第五届家博会春季展在宁波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孝杰,市政协副主席李秀琍,立陶宛驻华大使罗卡斯·贝尔诺塔斯,埃及驻沪总领事哈立德·阿卜杜拉赫曼,格鲁吉亚驻沪总领事米哈伊尔·乌克列巴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招待会。参加开幕招待会的还有国资委、国务院政研室和中国家具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嘉宾。陈士能宣布第五届中国家博会开幕。毛光烈市长致辞。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苏利冕主持了开幕招待会。

·2006年4月8日至11日 第四届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在宁波举行,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等中外领导和嘉宾参观家博会。

·2005年4月8日至11日 第三届中国家博会在宁波举行,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等中外领导和嘉宾参观家博会会,全国政协常委、原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题词祝贺家博会召开。

·2004年10月 家博会列入《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4年4月8日至11日 第二届中国家博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中轻联副会长杨志海、王世成、宁波市市长金德水等中外宾客参加家博会,中轻联会长陈士能、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为家博会题词祝贺。

·2004年3月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为家博会发来贺信。

·2004年2月 家博会作为重大经贸活动列入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8月8日 中轻联正式批复宁波市人民政府同意中国家博会在宁波举办。

·2003年7月31日 宁波市人民政府致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申办家博会。

·2002年8月1日至4日 首届中国家博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北京市市长刘淇、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中轻联会长陈士能和香港贸发局、乌克兰使馆、泰国国际贸易商会等中外宾客和客商参加了家博会。

第18篇:歌词伤人

下一篇:余秋雨的看法返回日志列表赞转载(7)分享(1)评论(1)复制地址更多

你喜欢听歌吗?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回答不喜欢。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几首‘饮歌’。每当心情快乐或悲伤时,你总会用歌声来填补自己的内心。歌词,作为一首歌的主体部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歌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记得,有那么几句美丽而残忍的歌词。

1。如果他总为别人撑伞,你何苦非为他等在雨中————梁静茹“分手快乐”

2。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梁静茹“可惜不是你”

3。那一段我们曾心贴着心,我想我更有权利关心你,可是你已走进别人风景——梁静茹“可惜不是你”

4。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刘若英“后来”

5。只是后来我们依然孤单,你换了几站,我一直流浪———刘若英“开始的那句话”

6。我想我应该轻轻放开你的手,我却没有力气这么做————梁静茹“纯真”

7。错过不也是种结果,回头能留住什么————徐若瑄“幸福的轮廓”

8。当我们还能拥有,却不懂得要把握,知道失去之后,才明白爱是那么贵重——徐若瑄“幸福的轮廓”

9。以为对的人还在最远的地方等候,所以值得放弃了所有————徐若瑄“幸福的轮廓”

10。也许总是要等到失去了之后才能被感动,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也拥有那么多————徐若瑄“幸福的轮廓”

11。再见到你,我一定让自己,让自己坚定。再见到你,我一定让自己,假装很坚定———徐若瑄“爱笑的眼睛”

12。其实我真的很快乐,有你一直守候,一直走到了最后都挽着你的手——徐若瑄“好想你”

13。既然不能在一起,请你别再靠近——————徐若瑄“甜蜜的折磨”

14。我知道 都知道 我们专心爱几秒好不好-————梁静茹“我都知道”

15。爱情教会我么你都放不下————twins“我很想爱他”

16。只要我长大,就可以爱你吗,你教我认得爱却不能碰它等到我长大,才可以去爱吗,这颗心我管不住它,请你收下————twins“只要我长大”

17。不是说努力吗,坚定就能得到吗,为什么现实里面有落差————twins“只要我长大”

18。听见你名字,还有心跳的感觉。经过多少年,伤痕才会看不见———江美琪“朋友的朋友”

19。朋友的朋友,我们最后的关联————江美琪“朋友的朋友”

20。总会让街头某个相似背影,惹得忍不住伤心————江美琪“我又想起你”

21。这样才好,曾少你的,你已在别处都得到————江美琪“那年的情书”

22。相信你只是怕伤害我,不是骗我,很爱过谁会舍得————孙燕姿“开始懂了”

23。有昨天还是好的,但明天是自己的————孙燕姿“开始懂了”

24。那是多久后的事了,有一天你突然问我,在那个时候,是否也爱着他————孙燕姿“我也很想他”

25。我也很想他,我们都一样,在他的身上,曾找到翅膀。只是那时的他,是因为你他开始飞翔————-孙燕姿“我也很想他”

26。转身了才明白,该把幸福找回来————孙燕姿“我的爱”

27。我相信你人是好的,但那爱呢————梁静茹“给从前的爱”

28。我相信你给我的誓言,就像一定会来的春天————张韶涵“遗失的美好”

29。在最开始的那一秒,有些事情早已经注定要到老————张韶涵“遗失的美好”

30。只因为我不想打扰,只因为怕你解释不了,只因为现在你的眼睛里,她比我还重要———戴佩妮“街角的祝福”

31。再不想问,也不想被通知到,反正你的世界我管不了若不想问,若不想被通知到,就把祝福,留在街角————戴佩妮“街角的祝福”

32。曾以为你是全世界,但那天已经好遥远————蔡依林“柠檬草的味道”

33。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蔡依林“柠檬草的味道”

34。我们的爱情,是你路过的风景————阿桑“一直很安静”

35。要快乐一点,平安一点,再幸福一点————金莎“刹那间”

36。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如今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朴树“那些花儿”

37。也许最后落点不同,也许会重逢————郑秀文“半空中”

38。爱情终于是被你删除的过往——-——王心凌“翅膀”

39。偶尔我会想起他,心里有一些牵挂,有些爱不得不各安天涯———何洁“你一定要幸福”

40。你在我旁边,只打了个照面,五月的晴天,闪了电————王菲“流年”

41。我失去过,更珍惜拥有————蔡健雅“beautiful love”

42。我不会再哭泣,是因为我相信,我们勇敢的爱着————蔡健雅“beautiful love”

43。那时你在操场上奔跑,大声喊,我爱你,你知不知道————王筝“我们都是好孩子”

44。虽然你还握着我的手,但我已不在你心中————孙燕姿“我不难过”

45。我真的懂,你不是喜新厌旧,是我没有陪在你身边当你寂寞时候——孙燕姿“我不难过”46。我不难过,这不算什么,只是为什么眼泪会流,我也不懂————孙燕姿“我不难过”

47。或者这是最好的结果,现在分手总好过你不爱我一拖再拖。松开你的手,离开你左右,我向前走。这会是我,真正的解脱————孙燕姿“我不难过”

48。你知道,我等着你回来————twins“你最勇敢”

49。最美丽,莫过于听说你还回忆。其实我也感激,当我听说你还相信爱情————刘若英“听说”

50。听说我身边有新面孔,听说你祝福了我————刘若英“听说”

51。只能拥抱着空气,假装那是你,不曾远离-————孙俪“爱如空气”

52。你比自己更重要。我也希望变更好————梁静茹“暖暖”

53。十指紧扣,却扣不住天长地久————徐若瑄“别爱我”

54。慢慢说出口,谢谢你曾经爱我————徐若瑄“别爱我”

55。还爱你,带一点恨,还要时间才能平衡————温岚“祝我生日快乐”

56。牵手和分手来自同一双手,做回朋友,我却为何不懂挽留————孙燕姿“雨天”

57。你曾住在我心上,现在空了一个地方————梁咏琪“原来爱情这么伤”

58。熟悉的路口,依然人来人往,有谁为我在原地等候————谭维维“如果我没有爱过”

59。曾牵过的手,承诺以后,在记忆中永垂不朽————谭维维“如果我没有爱过”

60。如果我没有爱过,没有遇见过某个伤口,而生命会有多寂寞——-谭维维“如果我没有爱过”

61。你不给诺言,也不说抱歉,预知的风险,我却陷在那里面————蔡依林“酸甜”

62。那一天,古着指尖,不问什么,我就相信 我们会永远,那一年,没有宣言,但抱着你,我曾抱着全世界————蔡依林“酸甜”

63。宁愿清醒忍痛的放弃你,也不在爱的梦中委屈自己————陶晶莹“太委屈”

64。我不过是可爱,却还不够被爱————杨丞琳“可爱”

65。那一句我爱你,永远像少了勇气————范玮琪“是非题”

66。这些日子以来,偶尔会想起你的爱,面对这回忆依然还是温暖————温岚“口袋”

67。你的温暖 我会藏起来————温岚“口袋”

68。幸福好不容易 怎么你却不敢了呢————梁静茹“崇拜”

69。不管怎样,怎样都会受伤,伤了又怎样————梁静茹“给未来的自己”

70。回到现实前我们真诚的互相说再见。我说以后别记得我,就当我们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秦海璐“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71。其实我很少想你,很少回忆,只是在傍晚————刘若英“傍晚”

72。一个人的时候我忘记我还会孤独————刘若英“傍晚”

73。一生算不算太久,未来有没有尽头,够不够带我走————金海心“阳光下的星星”

74。你看我还是那么的温柔,却是朋友的朋友————周笔畅“一周年”

75。我把你照片锁起了,可是你生日我还记得————周笔畅“一周年”

76。幸福是汽泡,但我至少曾经抓到————杨千嬅“我很好”

77。明明说要遗忘的,却全都还记得————罗美玲“红色向日葵”

78。我很快乐,请不要再说爱我————弦子“第三者的第三者”

79。习惯了一个人的我,并不是缺你不可————弦子“第三者的第三者”

80。在我转身之前你看不到我流泪的样子————SHE“你太诚实”

81。爱怎会输给了时间————王心凌“明天见”

82。多么可惜我还分得请,这是同情不是感情——-—蔡依林“做一天的你”

83。幸福是说不出酸酸甜甜的糖————梁静茹“美丽人生”

84。我知道回忆是一种愚昧,这一生只容我笨一回————侯湘婷“为你流的泪”

85。爱太短,回忆却太长————侯湘婷“东京之吻”

86。梦太短,遗憾又太长————萧亚轩“没有人”

87。从来没有人来过我的心上,我只是你中途过站的地方————萧亚轩“没有人”

88。其实我一直都想亲口对你说,你爱我也不容易吧,但是你并不问代价——莫文蔚“其实我一直都想对你说”

89。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王菲“红豆”

90。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孙燕姿“遇见”

91。有时候想想没有你我也一样,大不了多红一次眼眶————金海心“悲伤的秋千”

92。我只想愿来世不灭的灯,照亮这世界游戏的人,我只想要一个最深的吻,多年后仍有你的温存————林辰希“不想问”

93。只想有人在一起,不管明天在哪里————刘若英“当爱在靠近”

94。如果我是真的决定付出我的心,能不能有人告诉他别让我伤心———刘若英“当爱在靠近”

95。我不是你眼中唯一将领,只是不起眼的小兵————王菲“棋子”

96。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王菲“我也不想这样”

97。你之后的我,比较爱自己————萧亚轩“之后”

98。我有多久没感动过,若不是你那么强烈的保护我,若不是你的那一句,你有的不多,却愿意把最好的都留给我————戴佩妮“防空洞”

99。流泪的下一秒,我已完全明了,你是别人,再无关我爱情的成分———许慧欣“我美丽的爱情”

100。我会学着自己走出从前,祝福明天————王心凌“明天见”

101。我在你凌乱世界留下的指纹,对你是没心跳的一个吻。————孙燕姿“隐形人”

102。你不许我听信永恒,不许我迷信我们,不许我奋不顾身。————孙燕姿“隐形人”

103。可知我对爱的虔诚,可知我迷信我们。可知我难得放任。————孙燕姿“隐形人”

104。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它活在我身上每个角落。后悔不贴心会痛,恨不懂你会痛,想见不能见最痛。————梁静茹“会呼吸的痛”

105。我发誓不再说谎了,多爱你就会抱你多紧的,我的微笑都假了,灵魂象漂浮着,你回来那就好了。————梁静茹“会呼吸的痛”

106。我的世界一天一点为你改变你没发现,我所有的付出你看不见。只要过了今天,就会爱自己多一些,我的世界里不会再有你的誓言。————关心妍“终点”

107。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缘再见,你会不会想起我们说过的永远。————BY2“不够成熟”108。我不相信爱很难,没有一点温度残留下来。————卓文萱“一个人勇敢”

109。我舍不得,可是时间回不去了。爱你很值得,只是该停了。没有我你要好好的。我舍不得,最后一次抱紧你了,我们错过的,错了就错了,不用担心我,我不爱你了。————玄子“舍不得”

110。谁还记得是谁先说永远的爱我,以前的一句话是我们以后的伤口。————张惠妹“记得”

111。过了太久没人记得当初那些温柔。你和我手牵手说要一起走到最后。————张惠妹“记得”

112。我找不到,我到不了,那所谓的爱情的美好。我什么都不要,知不知道,若你懂我这一秒。————范玮琪“到不了”

113。我想看到,我在寻找,你所谓的将来的美好,我紧紧的依靠,紧紧守牢,不敢漏掉一丝一毫,愿你看到。————范玮琪“到不了”

114。一颗心属于一个人,在爱情里什么算公平。————“不公平”

115。爱你是孤单的心事,不懂你微笑的意思。只能象一朵向日葵,在夜里默默的坚持。。————蓝又时“孤单心事”

116。曾经太过年轻却绝对真心,我给的爱始终任性,不懂花开只一次的爱情。。————蓝又时“曾经太过年轻”

117。我不想忘记你,如果可以,我宁可记得所有伤心。————郭静“我不想忘记你”

118。还是害怕夜深人静是总想起你,还是害怕不经意的听见你的消息。————孙燕姿“害怕”

119。我是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不敢说出口,那么寂寞。照亮了沉默,爱原来寂寞。————张惠妹“勇敢”

120。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做梦,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我怀念的是你很激动求我原谅抱的我都痛。————孙燕姿“我怀念的”

编后语:当你听完一首歌,是否有一种快乐或悲伤的感觉;当你品味完这歌词后,是否有一种美丽而残忍的感觉。细细品味一首歌,不单单是歌的节奏快感,更重要的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你有美丽而残忍的歌词吗?不妨留下一曲忧伤,我们共赏!

第19篇:为何男士美容会火?

为何男士美容会火?

男性美容蔚然成风按照传统“郎才女貌”的观念,对男子的评判标准重内在而轻外表,一个男性要是涂脂抹粉,铁定会被冠以“娘娘腔”的头衔。 但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社交活动的日益频繁,男性美容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打开电视,随处都可以看到一个个打扮精致的“都市美男”,从电视剧、综艺节目到足球场,裴勇俊、好男儿、贝克汉姆始终占据了头条,吸引着大众眼球。 上海美容美发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男性越来越青睐于美容,目前上海美容美发市场年营业收入达到20多亿元,男女顾客消费金额的比例为3:7,男性美容市场以每年20%的比例稳步增长。曾在沪上第一家专门从事男性美容的自然美男士店工作过的美容师梁诗称,和女性美容维持青春不同,男性美容主要以缓解压力为主。 男性美容三年里翻了两番 在传统看来,不拘小节才是真男人,太注重外表的男人过于“脂粉气”。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男性认识到,“男性美容”和“脂粉气”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使用合适的化妆品反而能提升自身的品位。 来自中国美发美容协会的最近数据表明,包括隆鼻、去疤、割双眼皮、去眼袋等整形美容项目,男性顾客已占美容总人数的3成左右;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男士护理用品,销售额约占整个化妆品市场的10%。上海美容美发协会秘书长张晓玲告诉记者,上海男性越来越青睐于美容,目前上海美容美发市场年营业收入达到20多亿元,男女顾客消费金额的比例为3:7,男性美容在三年里翻了两番。 除了男性护理品热卖外,上海的许多美容院也开设了男宾区,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男性美容院,这些男性美容俱乐部只针对会员而言,以事业成功的中青年男士居多。同时,男士整容也日益火爆,据仁爱医院整形科主任顾彩霞介绍,目前男士前来做整容的人数,已经占到了他们医院整容手术的20%,这一比例还在增长,而在三年前男性整容的比例不到5%。 对于前来整容的男性比例越来越高的现象,顾彩霞觉得这反映出男性更加注意仪表,折射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 双重压力促成男性美容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男性美容热潮兴起?上海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社会学家田虹分析说,由于职业和婚姻的双重压力,男性希望通过美容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另外目前市场上男性杂志的逐渐多样化以及报纸杂志男性专栏的增多,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男性美容市场的升温。“男性美容的兴起是一种消费文化现象,一般来说这个群体的人收入都比较高,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男性价值观的变化,男性开始逐渐关注自己的价值。” 由于现在职场发展压力重重,不少男性雇员生怕皱纹和花白的头发,会使自己失去晋升的机会,所以他们选择去美容院进行保养,可以满足男士外在形象的改观;而更多去美容院的男性,则希望通过美容为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舒缓和减压。 另一方面,“都市美男”逐渐成为主流的审美价值,为了提高婚姻的和谐度和稳定度,一些男性往往也甘心“为悦己者容”去进行男性美容。除了社会观念改变外,田虹分析说,男性美容发展的另一大推动力还是来自女人们,去美容的男士很多都是被妻子或女朋友怂恿来的。一名经常进行美容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老公经常到美容院接送她,有时候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她就“怂恿”丈夫在隔壁的男宾部一边做美容一边等她,一举两得。 40岁的男性最爱“面子工程” 据梁诗介绍称,来进行美容的男性往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工作和职业的需要,来进行“面子工程”的男性,这类顾客往往由年轻的美发师、演员、模特等从事艺术类职业的男性、公关界人士组成,他们由于职业的关系,必须经常保持良好的形象。而另一类男性则是来进行享乐和放松的,这类顾客的构成更为广泛,包括高级白领、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等等。选择的项目也更为休闲。由于城市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他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心灵的舒缓。 梁诗称,无论是专业的男性美容馆,还是男性美容品,所针对的人群都是35周岁以上的男性。一方面,这一年龄层的男性有着良好的消费能力,由于现在男性美容比较少,男性美容品的价格均高于女性产品,所以男性美容的门槛要高于女性美容;另一方面,这个年龄层的男性热衷于“面子工程”,他们在年轻时往往热衷于事业奋斗,而忽略了生活享受,而他们“功成名就”后往往想通过美容,抓住“青春的尾巴”。 和女性顾客偏爱美白、防皱等美http://gxg365.org/ 男装品牌,GXG官网,GXG官方旗舰店

容项目不同,男性顾客偏爱洁肤和SPA。而在医学美容上,与女性顾客喜欢整瓜子脸、隆鼻等“大动筋骨”的整容不同,男性顾客显然更热衷于嫩肤、去痘、脱毛等“外围”美容。 男性美容“尴尬”依旧 虽然上海的男性美容市场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但是男性美容遭遇的“尴尬”不少。首先,观念问题依然是男性美容的软肋所在,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进行美容的男士,他们多数不愿意告诉真实姓名,其中有一位还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梁诗介绍说,相当多的男士宁愿花几百元去聚餐或泡吧,也不愿来美容院放松、美容一下。 其次,目前男子美容行业良莠不齐,一些机构经营不正规而导致整个行业名声不佳,很多女性反对他们的老公或男友进美容院。沪上专营男性美容的某国际男子健康护理中心就表示今年将不再开设新店。 再次,男性美容的私隐性不如女性高。大多数同时设有男宾部的美容院都采取半开放式,很多男士会感觉不自在,这也是男士不愿踏足美容院的一大原因。 最后,做美容很花时间,而男士们很不情愿在美容院一躺就是几个小时,美容的男士作为一个消费群体还不太稳定,随意性比较强。一个很明显的证明就是,很少有男士会坚持定期做美容,买月卡或年卡。 http://gxg365.org/ 男装品牌,GXG官网,GXG官方旗舰店

第20篇:学生为何会迷恋网吧?

学生为何会迷恋网吧?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我们现代国家的主要服务信息,“网吧”也就应运而生,那些遍布城乡角落的网吧,象一个个美丽的陷阱,使许多学生丢魂失魄、丧失意志、无心学习、前途废弃。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迷恋网吧呢?

第一,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个人可以获得心理满足。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而从心理上说最渴望能与同龄的伙伴交流,在网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的虚拟来弥补。

第二,网络的高科技身份,给学生一种借口,给家长一种障碍,学生可以打着学电脑、技术的旗号向家长伸手要钱,而家长对电脑和网络不是很明白,对学生上网是干什么更是无法控制。

第三,网络能给青少年一种心理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网络的使用者之间确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正因为网络的许多特点切合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所以青少年对到网吧上网乐此不疲,甚至如痴如狂。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doc》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