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有感作文范文

2022-09-23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读后有感作文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行了。”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也是这样吗?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得多受几份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这事如果有个人动一下或咳嗽一声,就可能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集体,小到个人都是如此。(小学作文)

推荐第2篇:读后有感

读《商鞅变法》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商鞅变法》一文,深有感触。

文章介绍了战国初年,秦国因国力衰微,常遭中原大国欺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决心改变秦国的现状。当时卫国人公孙鞅(又名商鞅)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于是,秦孝公就命公孙鞅任左庶长,统令变法之事。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颁布了新的法令。可是,老百姓却认为又是一阵风似的把戏,都不以为然。公孙鞅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军士在南门竖立了一根又粗又长的木头,并贴了一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两金子。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聚集到南门议论,却没人扛木头。公孙鞅又让军士贴了一张告示,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这回刚把告示贴了上去不久,就有一个彪形大汉说:“我来!”一口气将木头扛到了北门。没想到公孙鞅果真把五十两赏金送到了大汉手中,大家一看,看来官府这次是言出必行了。于是全国百姓都知道一个叫公孙鞅的官儿非常守信,全国上下也都响应了他的变法号召。

看了这则故事后,我不禁想起了贪玩不爱写作业的自己。有一次,我为了要跟着妈妈出去玩,就答应妈妈,回来后写一篇日记。我如愿以偿的和妈妈出去了,可是回来后又懒的写,于是就拿出了以前写下的稍作修改交给了妈妈,竟然糊弄过去了。现在看来,多不应该呀!

我既然已答应妈妈,就应该信守承诺再写一篇日记,可是我却将做人最重要的“诚信”二字抛在脑后。公孙鞅为了国家能做到信守承诺,而我却为了玩,而没有守信。想一想真是惭愧!我以后也要想公孙鞅一样,做到诚实守信,把我们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传承下去!

推荐第3篇:读后有感

读《芦花荡》后有感

席君恒

这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记述着当时人民群众为保护革命队伍、守护家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一件小事。

故事场景一反往常的硝烟战火,而描写一个看似与战争毫无相关的“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为了部队的供给,为了部队的后续力量,一次次的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给战争中的战士和群众带来生的希望。文章中有几处不和谐场景,唯美的家园画面描写与当时的战争年代相背离;即将步入残年老头与凶悍的手持武器的敌人相对比;单纯的小女孩与其残酷经历的相矛盾。通过这几个打破常理与愿相违的实例,激发读者内心的不平,引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侵略者的痛恨、为保卫家乡誓死抵抗之情。

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的环境中更加能反衬出其人生的光辉,通过写老头的顽强,表现出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恰恰是我们这代人缺少的,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保护祖国的将来,不畏强敌,凭借自己一计之强捍卫者自己的尊严,捍卫着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的层层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优良武器他没有丢失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在看到将被自己带进部队的小女孩受伤时让他自责的丢了自己曾有的勇气。这篇文章着重描写这一个老头,将近六十岁,按说应该在家园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才是白洋淀真正的主人,他对家园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自尊,使他自信万无一失,因为这一次女孩子的受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通过描写老人来间接赞美英勇的中国人。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顽强无畏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推荐第4篇:读后有感

《责任决定一切》读后有感

当我们从母体中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责任便注定与我们行影不离。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地方,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信仰,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责任决定一切》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我将这本书从头至尾详祥细细读完,掩卷深思,给我的启迪很多很深。我们对责任的正确认识,对个人所担负的责任的明确意识,对生活要有感恩的心态,我们应该重视责任的获得,不仅要有好的态度,更要讲究工作方法,人心若水,能聚能散。聚之则无坚不摧,散之则一事无成。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责任意识有了新的认识。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的机会。”书中唐源列举了八种负责任的误区:“这不是我的事”、“这不是我的错”“、这不能怪我”、“又不是我的错”、“你要负责任”、“我没有能力负责任”、“我负责任没用”、“我已经负了责任”。如果进入了负责任的误区,你可能恰恰在扮演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反思自己,也时常有这其中的不足。唐渊关于负责任的误区的分析,让我有了关于“不能为还是不愿为”的思考。我们要重视责任行为的实践,知行合

一、落实责任,多做一点,用心一点,勤奋一点,高效一点,合作一点,理性一点,在负责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责任是工作出色的前提,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一个人有了责任

心,才能有激情、有奉献,才有成就一切事业的可能。在我们的工作中,对工作负责的人才会用心地做好每件一事,每一件工作,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是一位具有责任感的成功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一个人工作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责任心,对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只有负责任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赞许,工作才能更有热情,才能更出色的完成任务,工作能带给我们成就感。既然要工作,我们就要对工作负责,把工作做好才算负责。

生活也是一种责任。我们有父母,我们要尽子女的责任;我们有子女,要尽父母的责任;我们工作不是别人要你把工作做好,是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我们不是想工作,是我们必须去工作,我们要生存,工作能给我们回报;高一点层次,我们要有精神生活。

责任,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责任的追求。

田野

2013-11-20

推荐第5篇:高三《简爱》读后有感作文

高三《简爱》读后有感作文

龙里中学高三(12)班 蓬明连

纵使万劫不复,我也待你如初,爱你入骨。

——题记

(一)

我荒废半生,许只是换与你一次擦肩,却念念不忘,一眼万年。

先生与小姐的初遇,不似那些经典的电影桥段,但平淡间又那么惊艳,仿佛一切早已被命运死死确定。

无论是先生人前的辉煌还是人后的沧桑,在小姐眼里赴汤蹈火都想到达的彼岸,她渴望分享他的乐与苦,洞察他的虚与实。无奈阶级上的差异让小姐摇摆不定甚至对先生避而不见,亲手将爱情的幼苗掐死然后将自己锁进痛苦的牢笼里,溺死深海。

我常常想,爱是什么?是怕你喜欢又怕你不喜欢,盼你知道又不敢让你知道,想知道又想等自己足够完美后再拥抱,回头时却发现伊人远去,他君已老。爱是什么,好像所有人都知道,又好像每人知道。

(二)

我走过千山万水,越遍荒原阔眼,却始终不及你半点眉眼。

书中有一部分写小姐发现自己被欺骗后,带着仅存的一点自尊一路向西;即使饥寒难耐,疾病缠身,也要护住自己最后的半点骄傲,哪怕她一回头他都在原地等候。她一遍遍告诉自己:\"我已忘掉过去,抛弃半生,希望罗切斯特先生也是这样。\"往后那段光阴,小姐遇上了许多待她不薄的人,但终无半点匹及先生。

相爱的人啊!大抵都是这样的吧,守着那份忠贞,()又总掺些孩子气,好像比谁都清楚,但绕在圈子里的总是自己。

浮生若梦,愿你兜转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三)

我与我周旋许久,拾起又放下,却发现褪不掉的,是对你从一而终的爱慕。

先生与小姐重聚,也是意料之中的,但从未想过的是,他们之间,早已沧海桑田。一场大火毁掉了他们的回忆,先生救火心切致双目失明,家财万贯变为以为所有,小姐从贫穷人变为上层富有人士,他们之间变了又变,但不变的,是相遇时炽热的拥抱与独白。他们啊!终于走到了一起。

我热泪盈眶。

像极了肆掠草原的野马,爱情汹涌而来。

像极了温润万物的春雨,缘分缓缓降临。

像极了寻找归巢的大雁,他们终于圆满。

就像喜欢是一阵风,而爱是细水长流,兜兜转转,终点仍是到你身边。

\"罗切斯特与简在小屋里幸福地生活下去。\"

——后记

——END——

推荐第6篇:干法读后有感

《干法》读后感

据说从集团到分公司,每个管理人员都人手一本《干法》。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板要花这么多本钱?我猜一定是一本很“洗脑”的书,一定是可以让员工们可以提高“思想觉悟”的书!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虽然我并不能完全消化他所有的观点,但是他的一些观点却触动了我,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对我有很多积级和正面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工作?我内心深处的第一个答案为了钱,我需要养家糊口。再往深处想一想,我也有长久没有工作的时候,那时也是比较无聊的,我想那工作一定还是人的一种寄托,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很久以前听收音机人家说到: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有事做就是要工作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事做,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空虚。工作着的人最幸福。无事最容易生非,生活中清闲的时间越多,生命潜伏的危机越大。工作对于生命意义无穷,一个人经过工作才能日臻完善,并且领略人生各种况味。有喜欢的事情可做,就在生命凄苦的泥淖之中开凿出了一道畅通的运河,沿途风景无限。稻盛和夫在他的《干法》中更是详细的描述了人的工作观:将身心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就一定能取得工作上的成功,同时也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满足。我参加工作也很多年了,做过的工作也有不少了,让我感到满足的有多少呢?好象没有!很多时候我都因为工作而烦恼:工资太少、加班太多、大材小用、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没完没了的总结改善、吹毛求疵的要求。。。 工作不是享受而是痛苦,常常都在想要能不上班该有多好。现在想来还是自己的工作观不对,是自己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若能努力工作,工作能取得成绩,必然会享受到工作成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将因快乐的工作而更热爱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干法》中以高目标为动力、工作追求完美的态度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公司给我们的目标很高,很多时候我总是在想不可能达到,其时想想自己总是在拿以前做参考,拿同行做参考。看看《干法》中的京瓷,谁能想到他能进入500强呢,事在人为,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就如刚来公司的时候,让结构件达到92%的目标都觉得很困难,可谁能想到一年后就达到了呢?去年要求总目标为98%,我们也同样认为不可能,可是我们还是达到过啊!所以只要努力目标总是有办法完成的。我常对我们公司零缺陷的要求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供应商的苛刻要求,同时对我们达成目标也有很大影响,但看了“会划破手的产品”我深深为日本人追求完美的这种作风而感动,是啊,如果连外观都做得如此精美,谁能不相信它是一件高质量的产品呢?要发展要提高那追求完美就是必需地!

总的来说稻盛和夫的《干法》一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对我来讲,他给于了我积级向上的工作观,同时他让我对目前的工作更充满信心。

胡步凡

2011-3-27

推荐第7篇:西游记读后有感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令人着迷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而最近,我把《西游记》一书认真地看了一遍,才真正领略到《西游记》的文字所带来的魅力。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险恶的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这部名着主要体现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其中,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的情景最让我感动,他并非抗拒,努力的等待着他师傅来救他,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是干汉还是下雨,他依然等着,等着,有一天,唐僧他终于来了,把孙悟空从石缝里救了出来。在这件事中,让

我读懂了:坚持就是胜利。在《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只见孙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妖怪的计谋,一棍打跑了妖怪。唐僧居然以为孙悟空在伤害生命,所以把他赶回花果山。但是等唐僧被妖怪抓走后,猪八戒去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唐僧获救了。是啊,我们应该学习孙悟空的那种不计较,知恩途报的精神。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们那样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比如:有一次,我们学校要选3名同学去参加县里的科技比赛,结果我也被选中了,我和其他两名同学每天下午都去办公室练习,每当遇到困难,我们就一起商量,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一但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加以修改,结果在比赛的时候获得了三等奖。这另我们十分开心。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以及应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推荐第8篇:《输赢》读后有感

《输赢》读后有感

我在工作之余读完了《输赢》这本书。零零总总的,然后把片段拼接在了一起,发现故事的主线还记得,细节却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我想,作者付遥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应该也不是仅仅为了讲一个故事。他是要用故事的形式,把自己从商时候做销售和管理的理念写进他的小说里。

回想起来,在这部小说中,映像最深的就是周锐怎么把一个懒散的团队调教成极具凝聚力的精英团队。一个团队的士气很重要,领导人提升团队的士气应该以身作则,而且要树立威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属下,还要展现自己有实力的一面。这样,下属才会心甘情愿的跟从领导,发自内心,顺其自然,如众星拱月一般。归结为古文的一个字“德”,以德服人。

还有就是传说中的“催龙八式”了,周锐的“催龙八式”对于大客户销售的应用及典型案例的穿插非常精彩。其中印象比较深,而且对我有启发的有:

建立信任环节,信任是销售的基石。文中还提到“三板斧”的销售方法,其实吃喝玩乐不能针对每个客户的独特兴趣点,这时就应该找出客户的爱好并且投其所好,这种灵活变通,正是我自己欠缺的地方。

设计环节,采购的前两个阶段,销售的核心是围绕客户需求,然而需求不难满足,竞争对手才是导致销售困难的关键。要做到利用有效资源扩大自己的优势,做到屏蔽对手,引导客户把采购指标倾向自己,将竞争对手引入对我们有利的战场。

管理期望环节,签订合同并非销售的终点,而是一个开始。签订合同之后,我们还需要提供满意的服务,确保回收账款,巩固满意度,保留客户,并以这个客户为堡垒,进行转介绍销售。

最后,如本书标题所说。我们不应该做“赢”的奴隶,赢了不代表什么,即使输了,人生还要继续,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何况,有的时候赢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做人处事可以抵御的住诱惑而去过简单的生活,其实就是不简单的生活。

推荐第9篇:大学读后有感

读(大学)有感

一、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它正确的处理方法,即有一定的道理可循,也就是“理”。而这种理是必须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符合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将这些理归纳综合,就形成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处理好各种事情。而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就是“经”。经有时需要通达权变,采取变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事情处理好。这种变通的原则就是“权”。而权是以经作为参照物,是要受经的制约,依据客观的情况,在经的基础上采取变更的方法。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权也是一种特殊性的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是不能违背于经的,违背了经就是违背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在处理事物的方法上应该采取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大的效益。孔子说“可以与之共学,不可以与之适道。可以与之适道,不可与之立。可以与之立,不可与之权。”孔子所说的道,就是经。所说的立,就是一个人处事为人必须遵循道,即经。与之权,就是说在处事为人时,要学会权变。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去之夷狄,行之夷狄。身于富贵,行之富贵,身于贫贱,行之贫贱。

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友友,弟弟,兄兄。这九点囊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对于为人处事经的最佳释义。臣以忠事其君,君以礼对其臣。父以慈对其子,子以孝对其父。夫以义对其妇,妇以顺对其夫。友以诚信对其友。弟以悌对其兄,兄以友对其弟。

经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而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之中,为人处事就必须依据客观环境,采取权来处理问题。而这种权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的经。

未有先学养子后嫁也,即指在一般的指导原则的指示下,去结合实际情况来处理事情的。

四、释义格物致知:

如做饭,首先对于洗澡进行思索与研究,了解与知晓它的一般性原则。即由格物到致知。这些原理掌握了,意需要诚(诚意),而再需正心,防止欲速心理或其它心理弊病。在这些心理弊病之下,将妨碍做饭达到最完美的标准。

格物掌握了知识,意诚正心,就达到了修身的要领。诚意正心修身是属于内明之道,即明明德,即心;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明之道的外用,即行。而内明外用之道必须格物致知。

天下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行都存在着理,这些理需要格物才能致知。而这种理就是中庸之道。天下万事万的存在与运行中存在的中庸之理有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特殊的应用原理。一般的指导原则是指导特殊的应用原理的,它是从特殊的应用原理提练出来的。特殊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在一般指导原则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的。两者相辅相成,不断的完善自己。即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往返循环不已,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这样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

而天下之理,至其深远者,至其精微者,就是圣贤也是无法知道的。

五、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总纲,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明明德后才能亲民,而明明德与亲民都必须达到至善。下文知止,可分两部分来说,即明明德止于至善与亲民止于至善之上。

而上述为宏观的论调,而从微观来说,就是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齐家治家平天下(亲民)。而者又连系在修身这一点上,即修身,使自己的品德止于至善。品德止于至善,自然心思处中和,中者经,和者权。而为人处事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都符合于义。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履于理,履于义。

更微观来说,行事说话,必须知止,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大至王候将相,小至贫民百姓,言行与思想都应该履于理。如说话,先格物致识,得到一般性的指导

原则,再诚意去做,正心修身。到外用,如何将言语始终处于完美境界。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矣。

所以在天下所存在的事物,从大的方面来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微观的来说,小的事物也含有理,即内明外用。

六、止于至善的九条原则,总的来说就是各在其位,各当其宜。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不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打击。将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的言行付出相应的代价。即种其因,得其果。

另外,九者止于至善,为一般原则,即纲要(经),还要以实际情况,根据双方的主被动情况,来进行灵活的处理(权)。

七、唯有切磋之道学,才能有琢磨之自修,两者相辅相成。

诚意勿自欺,需表里如一,言行与思想相一致。外圆必辅以内正。慎其独是为诚意的试金石。因为独处,关于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无法了解。唯己所知之独处,如能无欺止于至善,何况在人之前。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什么样的想法,必然现之于外。君子察微知形,所以通过其言行上的表现,知道其为人。

八、事物之理就是符合于客观环境与规律的特殊性原则。恕不是纯柔,而是以忠(行方)为依据。恕在不同的人的言行思想表现也不一样,而这种不同,取决于各自的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高低。忠恕都是为了止于至善,即为人处事上符合于中庸之道。中庸中说“忠恕离道不远”就是这个道理。忠更倾向于内明,恕更倾向于外用。中庸中有:“不欲人之加诸己,亦不加诸人”是对恕的解释,而大学中的规矩之道是关于恕的最好解释。而中庸中“吾求弟之事我,吾亦以之事兄,吾求兄之待我,吾亦以之待弟„„”是关于忠的解释。

九、学者修之,修者学之,两者相辅相成。君子宜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此乃没世无忘也。

十、权的目的是为了止于至善,以经为根基,是在经的允许范围之中。

如“听讼,吾犹人,必使之无讼。”是指人即要了解止于至善的纲常,还要了解明德亲民,内明外用的道理。而了解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再了解特殊性的经世济用的原则。而使之无差错,避免听讼,达到无讼。即天下之理无不了解,了然于胸。即格物达到致知,而内明之理,而又外用之,使言行无不中于中庸之道。

顾是天之明命。常目在心,永志不忘而行之,为明明德的纲要。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使明明德于内,而亲民于外。

止于至善的纲要,为九点,即前面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由都在里面。所以作为一个知者,善于广而推之些九者。九纲乃经,另外有权

十一、在一言一行一个念头中,生活的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就独处之时,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性,所以必须慎其独,在独处时需防范心性的不善。

诚于中,形于外,信其言哉。为善者去恶,有所不实,必形之于外,可不慎乎。 人欲诚意必先不欺其心,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皆务决去恶而求必得之善,以自修于内,非苟且以徇外而钓誉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十二、齐其家在修身,颜色待人,以理以公,好而知恶,恶而知善。中和之美,故身则修,家则齐。齐家主要在人,故此段以说人为主。

修身在正心,端正心思,言行于事,以理以公,情欲则和,不失其宜。故能正心,修身正心为内明,故主于事,主于情与欲之中正。

诚意自修谓也,自欺,知为善而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思维上也就想为善,想加强道德修养,但意志不坚,需将其诚体现。

十三、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即一般性的指导性原则,掌握它,去经世济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其所令,反其所好,故不从,这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即有怎样的因,就有怎样的果。

有善于己,然后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正人之恶,推己及人,恕也。有善于人,而省而师之,有恶于人,而省而去之,推人及己,忠也。

交际之间,大者治国齐家。交际者,恶恶好好有人缘。治家齐家亦是,方止于至善。处圆其实就是好好恶恶。此乃万世不易之理。而好好恶恶止于公理,即行方。

自古仁奸不同道,唯仁者对奸者深切痛恨,并能迸之于四夷,不与同中国。 民之恶而恶之,民之好而好之,故得民心,而久之于国祚。

故君子之慎诸德,有德始有人,有人始有土,有土始有财,有财始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货合于正而入则可,货悖于正而入为非,亦悖而出。

孝悌慈扩而充之,老老、长长、恤孤,忠以事君,悌以事长,慈以使众。 民富与国富,两者以民富为主。国富为辅。最好是两者兼之。不可兼之,只有取民而屈国。两者是矛盾的双方。支点在于节用与散财。节用则国富,散财则民富。而民均富为民富的最高境界。

在上治国,若以利为利,小人间之,使之主事,而专务敛财,极之而不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无如之何也。

仁者至公无私,故能好恶以公以理。恶恶者去之,善善者用之。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其唯小人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

推荐第10篇:《白痴》读后有感

《白痴》读后有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将“宽容”与“忍让”作为毕生信条的作家,一个可能会让大多数人觉得懦弱的男人,他笔下“白痴”的形象会是怎样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个作家将白痴作为自己小说的主角,带着对这本书的疑惑,我展开了书页。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主角的现身场景设置在了火车上,在人物的交谈中为我们展现着每个人的形象。梅诗金公爵,我想像不到世界上竟会有一个人如此的单纯幼稚,没有虚荣却拥有尊严。在火车这个公共场所,他大胆地承认自己的贫穷和疾病,将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众人的眼下。罗果仁,一个直爽却稍显暴躁、爱憎分明、表面残酷内心善良的人,让我们忍不住想了解他的未来和命运。列别杰夫,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小公务员的形象,每一个句子都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阿谀谄媚的嘴脸,忍不住心生厌恶。对人物命运的探索就此开启,放下书已经成为一种刑罚……

这个为了治疗癫痫远离国土,在瑞士停留数年,被称为“白痴”的梅诗金公爵可以说让我又爱又恨。他在瑞士给予那个可怜的女人玛丽以最深切的同情和关爱,并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与喜爱,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白痴?他在见到纳斯塔霞的照片之后就预言“罗果仁会杀了他”,他在纳斯塔霞和阿格拉雅的眼睛里看到了一样的神色,他那样的了解罗果仁、纳斯塔霞和阿格拉雅,他就像一个能够预言的先知,更像一个对世人不分贵贱都寄上爱与帮助的神只,他哪里能是白痴?他有能力让万分憎恨他的加尼亚诉说衷曲,放下戒备;他有能力让将他视为情敌的伊波利特不喜欢,却难以憎恨;他有能力让布尔多夫斯基和贪婪的伙伴翻脸,并向他致谢。这样的形象如同耶稣基督一样闪耀,他似乎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以拯救世人于苦难。可见作者是一个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将基督的美德赋予梅诗金,让他去做自己在现实中所做不到的事情。

作者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不幸,以及他面对的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冲突,就是他作品中梅诗金形象的另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梅诗金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面对纳斯塔霞和阿格拉雅两方的爱时,不懂得如何协调和处理,最终导致纳斯塔霞的离去和阿格拉雅的受伤,他在面对两个女人的对战时显然没有用理智来指导自己。他毫无原则的应对来找他借钱甚至骗钱的人,这不是一种善良而是一种纵容;他容忍别人的诋毁,甚至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不积极的去解释自己,最终导致了误会的越积越深。可以想象,在作者经历了流放生涯,经历了容忍之道所带来的苦痛时,必然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产生了质疑,不然他怎么会最终让梅诗金经历大脑受损、无法修复,真正成为白痴的结局呢?

造成梅诗金悲剧的,纳斯塔霞应该算是最大的力量贡献者。经历了富商托茨基数年的伤害与蹂躏,她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里,她要惩罚每一个心中有着罪恶念头的人。她让托茨基深陷在精神的炼狱里,她随意地将十万卢布扔进火炉使嗜钱如命的加尼亚昏厥重病,她在宴会上大胆的嘲笑叶班钦将军并将其珍珠拒收。她一会大哭,一会大笑,她活在自己给自己营造的牢狱里,不能更不愿意跳脱出来。当社会已经让她心灰意冷,上帝却给她送来了纯净如水的梅诗金,她为他所打动,却不敢接受这样一份美好却沉重的爱,她已经不单单厌恶别人和世界,她厌恶的,还有她自己!她放纵的过着放逐一般的生活,她对罗果仁、梅诗金承诺了婚姻,却每每在婚姻之前逃逸,她过不了被束缚的生活,却又容忍不了孤独。她一次次地逼迫,逐渐的闯入罗果仁最后的防线,正如梅诗金所预言的,她不可避免的被杀了。绝美的容貌、破产的家庭、骄傲的性格、高等的教育,这一切早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罗果仁本就像一个生活在墓地中的人,而纳斯塔霞则是上帝附赠他的黑洞洞的地狱。他对纳斯塔霞的爱那样的深刻,那样的不顾一切,而爱情本身又具有独占性,在长期的寻找与追逐中,他的心越发冰冷,他没有选择,只能和纳斯塔霞一起灭亡!自始至终我都觉得他们两个是注定要在一起的,上帝就是为了其中一个所以才创造了另一个,只不过他们的相遇就是为了灭亡……

小说中的人物或高尚或低贱,但是都被作者赋予了一种对信仰、人生的探索和思考能力。小公务员列别杰夫可以说出一番富含哲思的话语;虚无主义者伊波利特在想要自杀时念了长长的心灵独白;在叶班钦将军家的宴会上,梅诗金公爵和参加宴会的众人针对教会和人性表达自己的看法……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于生命和自然进行了解读,而这些必然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或夜晚所进行的最伟大的思考!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布尔多夫斯基以梅诗金恩人——帕甫谢夫儿子的名义去索要钱财的场景,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虚无主义的反对。他对于贫穷者因为更苦难而更有权杀人的逻辑表现了深深的焦虑,对于因为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导致的罪恶,以及因为虚无主义者们主张贫穷有理、财富有罪而导致的杀人,都怀有极度的恐惧。他坚信如果我们不能在道德和理智两方面战胜这些东西,大规模的道德崩溃和制度性的屠杀就是明天的现实。

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当时的一宗刑事案件,一个谋财害命的罪犯因为贪财杀死了六个人,他的辩护律师在辩护时为他辩解说:“我的委托人是由于贫穷才杀死了六个人。有谁处于他的地位不会这么想呢?”换句话说,他因为贫穷而杀人就是无可指责的,如果这个逻辑是正确的,那么所有的穷人都不用再奋斗了,他们都应该抱着对社会的极大愤怒,去街上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到时,整个社会将展现一个怎样清明平等的“治世”形象呀?!

可惜的是在当时梅诗金并没有强烈反抗这样的论调,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基督善良和无私的精神值得去发扬,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度,妥协和宽容也需要以坚定的原则为支撑点,否则基督的命运会不断重演……

第11篇:小王子读后有感

昨天,我从爸爸的书架上找到了一本封面有点奇怪的书,书名是《小王子》。我以为是爸爸童心未泯,居然偷偷藏了童话故事书来读。

我翻开书,坐在书桌上静静地读者。

读了第一页,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中住,一口气读着不停歇。这本书不长,我花了两个小时就读完了,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故事里的寓意却有点深刻,我不怎么明白。

不过,我还是把我的感受写下来吧。

小王子原本孤独地住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星球上,这个星球很小很小,犹如小王子的一个屋子。在那里,小王子种了一颗玫瑰花,这颗花每天都陪伴着小王子。一天,小王子离开了他的家。告别的时候,玫瑰花和小王子都很伤心,最后小王子忍痛离开。

读到这里,我也感到眼睛酸酸的,既然他们彼此舍不得对方,为何小王子还要离开呢?也许小王子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毕竟小王子的家实在是太小了。

小王子一路旅行,最后来到了地球。在地球上,他遇到了一只在等待她的王子出现的狐狸。狐狸爱上了小王子。

小王子在地球上有快乐有悲伤。朋友给了他快乐,但是有时候思念自己星球上的玫瑰花时,他会莫名的悲伤。 最后小王子决定回家。狐狸苦苦哀求小王子流下来陪她,但是小王子回家的决心没有被打动,为了那多玫瑰,他还是要回家。

读到这里,我又有些不明白,为了一朵玫瑰花而离开地球、离开地球上的朋友、离开深爱他的狐狸。拿到那多玫瑰花比这些都珍贵。

也许是小王子在外面累了,觉得家里的那多玫瑰花才是他的最爱。

小王子的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人们要通过探索来发现世界,来活的更精彩,就像“小王子”一样。

世上总有很多新鲜事,有的是你没有机会见到的,有的是你从来不敢想象的,而每一个人都要有发现新鲜事的勇气和一颗好奇与探索的心。

“小王子”是一位驴友,他是一位外星人,从一颗星球飞到另一颗星球,他渴望离开他的小行星去发现,去探索。

他在他的旅途中经过了6个小行星,遇到了骄傲自大的国王;遇到了无所事事的酒鬼;遇到了忙得不可开交的生意人;遇到了讨厌职业却忠于职守的点灯人:遇到了顽固的地理学家。这些人每个都不相似,但都是一种被世俗磨掉突兀棱角的“正常人”,他们都过着十分庸常的生活,这种生活无聊乏味。“小王子”想拼命挣脱,活的精彩,本以为飞离了自己的星球就可以摆脱,其实不然,书中其他主人公都仍存在这种平乏的生活理念,就拿点灯人来说,他的行星一昼夜只有一分钟所以他一分钟就要点一次灯,他的生命就浪费在这一开一关上了,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平庸的吗?在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机械的生活,

加缪说:“有时候人们需要过一段背井离乡的日子”,“小王子”通过旅行让自己见世面,增长知识,在这段时间里,他摆脱了平常生活一反日常生活中固定机械的模式,生活慢慢变得不同,同时也变得精彩。

人生只有一次,平平淡淡是一生,绚丽精彩也是一生。有些人会选择风平浪静,但是浅水中没有大鱼,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要想活的精彩必须要努力去探索,去发现。读了《小王子》让我知道了如何活的精彩,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让我一生受益,它无时不刻的提醒着我人生不要平平坦坦,要绚丽精彩!

“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主席这句话就是想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乘风破浪,人生有时必须要具备一种勇敢向上的精神,像“小王子”一样活出人生的精彩。

小王子读后感600字

在我读过的所有的书中,《小王子》大概是最与众不同的。在这里你会遇到一个金头发的小男孩,他会给你讲一段简短却又意味深长的故事…… 小王子生活在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球上,星球上有一朵玫瑰,小王子一心一意地照顾它,爱着它。可是玫瑰又是那么的骄傲,使小王子对他产生了一种怀疑。

小王子离开了他的星球,开始拜访别人的星球,他遇见了许多大人,他们都很虚伪,无聊。最后,小王子来到了地球。

在地球上,小王子看到了上千朵的玫瑰花,他原本以为是独一无二的玫瑰花变得那么普通!

可是一只爱上了小王子的狐狸却说,人的感情是建立在驯化的基础上的。小王子做的一切,使玫瑰对他而言是那么的重要,玫瑰也就不同于其它的玫瑰了。在小王子的眼中,它依然是独一无二的。狐狸告诉小王子,本质的东西肉眼是看不到的。

在狐狸的眼中,世界是被人们忘光了了的,他们不会去关心一棵玫瑰,不会为它去做事。只有孩子知道自己要去寻找什么,他们为了一个玩具付出了时间,玩具就变得很重要。本质的东西,有几个大人能真正看见?

最后,小王子为回到他爱的玫瑰身边,献出了生命,他在那一片星空下倒了下去……

仰望星空,想一想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朵玫瑰…… 小王子回到了自己的星球,故事也结束了。而我的心却不能平静,这种爱与责任,是要用心去体会去理解的。

没错,那是一个世上最美也最忧伤的故事,一个生命和生活的童话,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寓言!

小王子读后感作文

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份很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名叫《小王子》的童话书,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希望你能像小王子一样,永远有一颗纯净的心。”我很纳闷,小王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所以我就赶快抱起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看了前言我才知道,原来这本书在西方非常有名,是本大人小孩都喜欢看的书,难怪妈妈会把它送给我。我又接着读下去。小王子住在一个小得只有他一个人的星球上,每天给他的玫瑰花浇水。后来小王子离开星球去旅行,见到好多奇奇怪怪的小行星上的人,直到他来到地球,在沙漠中见到一个飞机坏了的飞行员。小王子和飞行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他非常想念他的玫瑰花。为了离开地球,小王子被毒蛇咬了一口,后来飞行员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纯洁的心灵了。小王子深深爱着他的玫瑰花,为了不让花儿被羊吃掉,他还请飞行员给羊画了个口罩。对他来说,他的玫瑰和地球上所有的玫瑰都不一样,如果花儿没有了,就好像所有的星球都失去了光芒。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啊!还有那只狐狸,即使小王子离开了它,它也永远会记得那麦子一样的颜色。

妈妈还告诉我,这里面的好多故事都是有比喻意义的,比如,那个什么手下都没有的国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自欺欺人,也不要自高自大;那个每天不停地数星星的商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那个不停地点灯熄灯的灯夫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知道了原来大人们也会做很多蠢事,大人们不一定什么都对。所以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我们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永远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找到我们真正追寻的东西!

第12篇:《边城》读后有感

《边城》读后有感

五四时期的小说家,我最喜欢沈从文先生。他的文字,犹如洞箫,浸满了凄美和悲悯的湿润,令人极易滑到一个深邃,遥远,以及神秘的世界,被淡淡的悲意所裹。

何立伟在评论沈老作品《柏子》时,说“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其实,这支洞箫吹奏最多、最动人的,是女性的多姿。在《如蕤》、《阿金》、《菜园》、《八骏图》等篇章中,女主角无一不鲜活动人。在众多女性当中,沈老最擅长临摹刻画的是少女。他笔下的少女,体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无一不是“爱”与“美”的化身,如萧萧、三

三、阿黑、夭夭、翠翠等。

我最喜欢的是翠翠,《边城》里的女主人公——“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她长得”,“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曾经说过,文学是给现实插上想象的翅膀。边城,表面上是指湘西的小城,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意象概念,或曰文化概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桃源所在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沈从文热的掀起,有一些外国学者读了《边城》后,被故事所感动,曾千里迢迢奔赴湘西,寻找书中的女主角翠翠,结果当然无不废然而返。 《边城》的故事,是爱情的事故:渡头老船夫的孙女,十六岁的翠翠,在一个有龙舟赛的端午节里,邂逅了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彼此盘下爱慕的青藤。然而不久,当地的团总以磨坊为诺,想娶傩送为婿。与此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爱上翠翠,并托媒人上门提亲。老船夫尊重孙女意愿,让兄弟俩唱歌决胜负。天保自知不敌弟弟傩送,于是出远门做生意,在意外中死亡。顺顺以为翠翠不祥,遂命傩送另攀它枝,傩送心里难受,却也割舍不了对翠翠的深爱,只得也乘船出门。

在小说最后,沈老如此写道: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结尾,向来为人所称道。它犹如洞箫的颤音,凄美地诠释了爱情是怎样在无常的宿命中颤栗的。这种颤栗并非雨打梨花那样清晰可见,而是像钟摆一样,具有或左或右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文学界翘楚余华,无论是早期的仿梦小说(莫言语)《十八岁去远行》,还是后期向现实主义回归的《活着》,都有这种不确定性的师承(余华清楚地记着沈老的一句话:小说要贴着人物去写)。

沈从文先生的人,以及他的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始终被打着“思想性”、“社会性”幌子的主流文学拒之门外。然而,无论是谁也不能忽视沈老文字的魔力。在《边城》中,这魔力被发挥到了极致:既没有早期的横冲直撞不知节制,也没有后期的过于晦涩呆滞雕饰,安全是“自然界的光影形线”,“令人发痴发狂”——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

读着这样的文字,给人一种灵魂由此及彼的飞渡错觉。我始终认为,沈老的文字有如陈年佳酿,时间越久,饮来越有滋味。换句话说,他的文字需要带着一种经验来读:十年前读之感觉清雅不俗,但总有点距离;十年后读之感觉如饮杯水,冷暖自知。譬如学生时代读他的《黔小景》,有点难以理解;而经过生活的奔波之后,再次看这样的字——春雨落过后,大小路上烂泥如膏,远山近树全躲藏在烟里雾里,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区区的老鸦——便有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被淡淡的悲意所裹”。

然而,沈从文先生自己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文字和故事上,便不能深入沈老作品的堂奥。

与很多野心勃勃想在沙滩上建立高楼大厦的作家大异其趣的是,沈从文先生“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我们要越过文字和故事的迷雾,抵达人性的层次,庶几可以领略先生文学之一二。

而《边城》,既可以说是“爱情在无常中的宿命中颤栗”,也可以说是人性在命运跌宕中颤栗,挣扎——也许永远不能解脱,也许“明天”解脱!

第13篇:《苗苗》读后有感

《苗苗》观后有感

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们,坐在沙发里,手持摇控器,打开电视看电影,就可以尽享耗资数千万的欧美大片带来的视觉盛宴。

科技的日益发达,导演们精益求精的创作构思,演员精湛的演技和阵容的壮大,影视城的兴建,电脑的出奇制胜的效果设计等多维度的强强联手,将影视带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随着视觉冲击的日益强悍,我的心灵也日益坚固,练就了刀枪不入,百毒不浸之身。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里催泪弹的疯狂轰炸,我无动于衷,沉鱼落雁之姿的美女应接不暇,也让人有审美疲劳之累,我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爱情,我怀疑一切看似欣欣向荣的美好,而同时,我也深感自己心如磐石的悲哀了。

《苗苗》拍于八十年代初,正是这部连片名听起来也有一股寒酸之气,视觉和听觉效果都欠佳的黑白老片,却让我耳目一新,它消融了我内心麻木了的巨冰,我的眼睛红了,没有泪却酸涩的疼痛,我的表情柔和了分明我是动容了。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平实朴素的,没有晦涩深奥的台词或流光溢彩的画面,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拍摄手法,贯穿始终的是一股清新,自然,温暖的春风,没有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浓烈的感情冲突,我喜欢这种淡中见真情的风格。

看完影片,我想了很多,文化大革命是全国人民的一场大劫难,十年里,中国百废待兴,人们生活艰难,特别是教育的瘫痪,知识分子的惨遭残害,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为主导,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中,那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时代,对于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的

青少年来说,所遭受的毒害影响着他们一生。我的父亲就因为家庭成份问题不得升学。我曾取笑父亲,以他的那颗脑袋,若是有更多的文化知识,简直“如虎添翼”,父亲没有理会我无恶意的玩笑,只沉重的一声叹息,自然,我不理解那个年代的破坏力,也无法理解父亲沉沉的叹息下的悲痛。

通过影片,我看见了*的残忍无处不在!

影片中的学生家长双双被揭发获抓,可见片子是以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为背景的,后来父母返家,一家人团聚而不是在牢中被折磨而死,我认为导演这样安排是有用心的,整部片子的主旋律就是努力摆脱*的残骸,使社会恢复正常,在这里虽然只是一笔带过,可是给予人们的是希望,象征着恶梦已经过去了,正义终会得到伸张。

对苗苗母亲的形象是通过墙上的一副遗像和对话来刻画的,通过老校长的评价,画龙点睛,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鲜活的人物,一名鞠躬尽瘁的好老师,然而,在*中却饱受磨难而致病至死,一个全心全意爱着学生的老师,把满腔热血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师,不是死于工作的积劳成疾,而是死于自己所疼爱的学生的批斗中,这是何等的悲惨啊!然而在*中这样的死亡却是一种最正常的死亡方式,可见那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年代!片中没有正面描写*的场景,从哥哥对妹妹从教的强烈反对来看,他对妹妹的担心也正是对社会局面的担忧,他的谨慎正是对社会的质疑,毕竟此一时彼一时,在这里也融入了包括导演在内的广大人民对社会的思考,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叫人们怎能不提心吊担的生活?

苗苗是一名小学老师,十来岁的孩子本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按理说是易于管理的,然而班上的学生却公然捉弄老师,根本不把老师当个事,可见*中老师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低下,在小孩的视野里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真正是“九儒十丐”呀!

最后,苗苗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片中通过首长的语重心长的发言使影片有了一个好的结局,我认为首长的话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他的发言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上,可以这么说,没有教育就没有祖国的未来!

身为一名师范学院的学生,为接受即将来临的一切考验!我时刻准备着!

第14篇:三字经读后有感

《三字经》读后有感

四年三班 高永宣

假期里,妈妈在书店买了一套国学经典图书给我,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字经》这本书,这本书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而且书里还有好多小故事,十分有意思。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几句话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这故事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实在是有用。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意思是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我们的好榜样。执是不放松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每天写完作业,我都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你可别以为《三字经》是幼儿园孩子才看的,这里面含意无穷呢!我觉得《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中国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是老祖宗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代代相传。

指导教师:张婷

第15篇:《水浒传》读后有感

《水浒传》读后有感

《水浒传》是一篇很义气的小说,看的让人忍不住也想找几个可以两肋插刀的兄弟,现在来看看这些读者眼中的《水浒传》吧!

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读后感 www.daodoc.com) 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第16篇:《实践论》读后有感

《实践论》读后有感

《实践论》是由毛主席撰写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从一定方面上来说拯救了当时的中国,对于后来的革命发展,还有现在的社会建设,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这篇文章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中国人通俗易懂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并加以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引证,从而完成了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精髓的阐述,对于当时的中国革命以及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着重介绍了认识是靠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并通过例举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等,以此来深入浅出的描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指导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认识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先由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而认识是要通过理性的认识来进一步深化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毛泽东同志认为仅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只是不十分重要的哪一部风,认识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发展的。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认识是不可能完善的,没有实践的基础,认识是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的。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有先辈们打下的江山,但我们绝不能固守在先辈们所探索的经验下,不知探索,一位依靠。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同样必须,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这个时代,发展处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并把它们经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发展为理论,以此来提高我们,提高这个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第17篇:《论持久战》读后有感

人生的“持久战”—《论持久战》读后感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09农机1班 ZTT2009092430 2010/10/8

标题: “人生的持久战”

班级:机电学院09农机(1)班

姓名:ZTT

摘要: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关键字: 战争、防御、相持、反攻

正文:

我是从小听着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长大的,所以一直很崇拜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人佩服。一直想读一本他的书,体味一下这位伟人的思想,可是以前觉得太深奥了,让人很难理解。最近乘着十一放假仔细读了他写的《论持久战》,读完后感触颇多。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感想,写了这篇读后感。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就像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建议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

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下列内容:

1 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6.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 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 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 们

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 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 神和战斗力。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读完了毛泽东的这本《论持久战》,我不得不对他的军事才能感到佩服和敬畏,同时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一定要努力奋斗!往小了说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任。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我们会遭遇失败,因为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一定会降临。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却像是一场持久战。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只有不断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不会落后。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只有我们不断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1938年5月)

第18篇:《老人与海》读后有感

《老人与海》读后有感

在海明威深刻细腻的文字描写背后,常感受到一颗空虚寂寞,渴望被认同并自我实现的心灵。在自己经验的意识里,跳动却始终无法从自我解脱的絮念的思想。

在《老人与海》一书中,老人竭尽全力要证实自己的力量,并不肯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最后,他钓到了一条大鱼,虽然鱼肉被鲨鱼吃光,那巨大的骨架令人惊叹,而他已精疲力尽……他是否因此而满足呢?在面对一条优美的生命时,他要以钓鱼者的身份征服,其实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冲动在驱使。当他在试图对抗自己的命运同时,自我受到挑战,最终也难逃挫折的痛苦,并被击败,在绝望的同时,老人开始惋惜那条被他征服又被鲨鱼攻击的大鱼的生命……

老人的内心反映了我们很多人心里的矛盾,冲突,与寂寞……我们终生都在寻求力量的实现,成就的到达,想从这种自我证实与他人的认同中得到满足与快乐,可是,欲望是无止尽的,而生命很短暂,最终我们可能都像老人一样精疲力尽,而依然在最终回到自己简陋的小屋,面对自己的空虚与孤独。

我们能证实什么呢?在不甘示弱的心灵背后,我们是渺小的,也是孤独的。如果无法面对自己的空虚,去发现它背后的意义,和它带来的种种冲突,灾难和悲伤,终将在无尽又越行遥远的自我寻求中迷失,使生命陷于无止尽的挣扎与矛盾和冲突中。

读海明威,就像在读一个寂寞又顽强的自己,这是一种非常自我的状态,而我们不该只是在自己的意识和思想里,和任何由思想驱动的行动中寻找答案,因为这一切都来自经验的限制,而寻求自我表现的欲望是无止尽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在这种循环中,将是无尽的空虚与哀伤。

有时候,试着安静地坐着,面对自己。生命本是孤单的,如果心里没有爱,一切将毫无意义,而使自己陷于空虚。没有人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爱不是依赖,不是征服,不是占有,也不是感官的快乐,或者记忆的片断,和任何形式的思想占据……当我们不再寻求自我,而能真实地去体验自己的孤单与悲伤与其背后蕴藏的无尽的美,并在体验中解脱,爱会降临,没有任何依赖与恐惧,而生命的意义将不同。

海明威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和巧妙的故事命运安排背后,始终在反映一个真相——一种生命的孤独感,和任何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的逃避行为最终的徒然。不要待伤害发生,才去惋惜,我们是自己心灵的承载者,和能量的保有者,如果没有爱,任何一种自我都将导致悲剧的发生。在这看似平凡的一生里,一切似乎都很微不足道,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在孤独时寻求慰藉,而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真相,明白自己真实的存在,那样将不致迷失,在一切背后,空无蕴藏了无尽的奥妙与美感,那是最单纯而富足的生命。

比上眼睛,联想宇宙爆开的刹那,那火花,细碎的星光,是生的伟大!

你就是奇迹,带着爱的祝福。

第19篇:毛泽东思想读后有感

毛泽东思想读后感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近代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产生的浓厚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构成毛泽东建党思想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渊源。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解决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完整地系统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思想是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起来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时期,即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时期。在抗日战争的伟大目标中,毛泽东引导全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毛泽东思想发展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开展而达到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更加完备,及时地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另一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

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克服了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思想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现象。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对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借鉴作用。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20篇:弟子规读后有感

弟子规读后有感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其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作为一部传统道德教育著作的纲领,弟子规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教育意义:

在我反复品味这千余字后,得到了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入则孝,为人子女在家当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弟子规入则孝中,开篇便提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一段意在告诫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去聆听父母的建议,多为父母考虑,应当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作为在叛逆期的我们青年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忽略或是厌烦父母的唠叨。这恰恰违背了弟子规认为的,为人子女应有的态度。仔细探讨,父母虽不一定什么都对,但是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对生养我们的父母,保持一种感激的态度,就如弟子规所提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当我们在理的时候,不应该持有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而应该静心与父母商量探讨,而不是持有一种"抗争"的态度。这是该篇中我所感悟的为人子女我们当有的态度。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弟子规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弟子规有云:"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这一段是在提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考虑父母的感受,尽力去让他们过的舒服安心,即便出门在外,也应当尽力让父母不为我们担心劳忧。古代有黄香温席,郯子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等等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我们即便做不到如此,也应当尽我们所能去满足父母心愿,让父母活得更加舒心。

出则悌,对待亲人当懂得礼数尊老爱幼。

在出则悌中,大篇幅教育我们"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在面对亲人长辈的时候,我们应当像对待自己的亲父母,兄弟姐妹一样。该篇大篇幅描述我们对待长辈应该持有的态度,以及所应有的礼节,在我理解中,是提醒我们维持家庭和睦的重要。作为晚辈,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家庭环境的和谐团结,所以才会一再强调"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这个高速化的时代,亲情的味道已经略显淡薄。或许从弟子规的出则悌中,我们能学到的就是一种维持家庭气氛,促进家庭团结的方式和态度。

谨,出门在外,慎思而行有礼而为。

弟子规谨中,全篇向我们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比如"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标准。我们仔细想想,为何作者要花大篇幅去列举写不清的规范行为,而不是直接说理?在我看来,作者是希望我们醒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放松自己,要严于律己,做到行为端正。也许我们现代人会感觉不以为然,但换个角度思考,像络上传出的一些乞丐毫无顾忌的躺在公共场所的长椅上等行为,难道不为我们所厌恶吗?那么我们自己呢?规范的行为让人感到清爽,更可以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一些在我们看来无所谓的行为,比如清扫居室卫生,难道和那些乞丐有区别吗?不得不说,在今日,在当下,弟子规仍然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信,人无信无以立足,有信者人恒信之。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信篇开头便给我们当头一棒,告诉我们说话诚信的重要,如果是谎言,与其说的再多不如不说。这里所说的信,除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诚信以外,更是一种对于出事的良好态度的归纳。所谓信,是一种律己,一种戒骄戒躁。作者在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对真实,诚实的肯定,以及对于勇于面对错误的态度的推崇。在生活中,总是少不了尔虞我诈,作者在这里继承了一种儒家的仁爱思想,肯定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性,而做到这样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自己行为负责,对于自己诚信的约束。所以,在当下,弟子规对于我们的劝诫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和借鉴。

泛爱众,仁义为己任,天下可大同。

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典籍,在泛爱众中,作者就写道:"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开篇就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出,告诫我们要成为君子。这里的君子,就是指儒家意义上的君子,他兼备对于大众的仁爱,不轻慢穷人,不附庸权贵,严于律己,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彬彬有礼,张弛有度,为人诚信可靠,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他人。其实从这里开始,就是对于前文的总结,或者说对于达到前文要求后的形象的总体描述,让人觉得有依可循,更是一种对于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的描写憧憬。

亲任,谨慎择友,亲贤而远小人。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短短四十八个字,作者就像我们展示了择友的重要性。在择友上,我们不能全凭自己的喜好,要分辨贤与妄。择友就像喝茶,要学会分辨好坏。仁者就像是回味悠长的茶,也许你一时半会感觉不到他的好,但是随着你与他的交集越来越深,你会从他身上学会有用的有益处的东西,得到无数的好处。而如果不慎与小人交友,你就会如同喝了一杯品质极差的茶,或许入口沁人,但回味只会是无穷的苦涩,你会发现自己只会拥有无穷的损失。

余力学文,端正态度,谨慎选书。

在最后一篇中,作者讲述了做学问的态度与要求:"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作者告诫我们,要想读书,要先学会做人,我们仔细想想,一个只会读书不懂为人的人,终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甚至可能会危害到社会。只有当行为端正,品行规范了,才拥有做学问应有的条件。而作者随后又告诫我们,在做学问时,要有着用功刻苦的态度,肯钻研的决心与毅力,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作风与习惯。其实这是浅显易懂又容易让人忽视的道理,拥有这些态度与要求,往往会让我们事半功倍,不过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习惯与惰性而忽视了这些要素,往往变成吃力不讨好的恶性循环。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我们可以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与行为的指针。然而,作为一部受到程朱理学影响,被一些人批判为伪儒学的典籍,我不得不说一下我对之的一些不赞同的观点:

首先来说,弟子规是很明显的一言论。它单纯的提及善言善行对于我们的好处,而忽视了对于我们的坏处。例如入则孝的观点,那我们反过来看,父母吸毒难道子女也该顺从吗?父母不孝祖母,子女也该学习之?父母投毒害人,子女难道也该无条件服从吗?纵观历史,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凭哭劝是无能为力的。智者可以辨证取舍,愚者必然死执之。如此看来,弟子规难免有些片面化了,这种偏向恰恰与儒家所推崇的中庸,辩证的思想相违背,难怪会被称之为伪儒学。

再者,我认为弟子规过于理想化,过于死板。作者严格按照封建的思想去规定了行为的对错,而忽略了现实的多变。在商业战争上,难道你不告诉竞争对手你的商业秘密,与其尔虞我诈就是错误的吗?难道对身患绝症的病人隐瞒真正的病情是错误的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角度,而弟子规明显过于偏着,硬性规定了对错的标准,导致了这部典籍在某些方面显得迂腐落后。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弟子规从目标上是希望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它的观点,大多数也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中感悟的。或许弟子规不够变通,有些迂腐,但我们是可以变通的,我们可以从它里面学习到中华传承的美德与优良品质,可以从中自我反省得以升华自我。

《读后有感作文范文.doc》
读后有感作文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