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2020-07-10 来源:工作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府谷二中

任亮云

通过学习,对2011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了具体的了解,教育的至关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要发展,质量要提高,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基层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学工作中,要突出“严”字,它是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营造促进广大教师严肃对待教学工作的浓郁氛围;也是强化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育人功能,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我们教师,应当深切体会自己的重要责任,素质教育和质量教育并重,更加认清责任,以百倍的努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

在我看来,我们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推荐第2篇:寺庙

浅谈佛教的发展

目录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与道教 佛教与儒学 佛教与王法 禅与诗 禅与书画

佛教与小说及其他文学 佛法与经济

摘要

佛教虽说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发展、中国化、经济

叙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广泛且深远入,这一点随着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方面,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逐渐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至唐宋时期的禅宗,则完全变成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导致这种结果的则是古代中国制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那么,佛教与古代中国的制度、政治、思想及禅诗画等传统学术文化之间,究竟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究竟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

正文: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搜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向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时,人们多把释迦摩尼和作为道教创始人的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神,并列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称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浮屠”即佛,这种相混的结果是把佛教当成神。本来佛教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佛本身变成了神;作为佛教“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坛寂静”本里啊与中国的“灵魂不死”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佛教刚传入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神捕灭”成为佛法的根本义。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和流布,佛经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所谓“安译”,即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支译即支娄迦系,是大乘佛教,主要宣传性空般若学。 这种情况绝不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定程度的

推荐第3篇:安全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全教育工作心得体会3篇,欢迎大家阅读!安全教育工作心得体会1

夜,已经悄悄地降了下来,我独自做在灯前,白天那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又生机勃勃地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一部名叫“小学生安全教育读牒“的影片,里面有许多述说着坑,蒙,拐,骗的事件。其中交通安全引起了我的注意。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内容。其中,“行“就涉及到了交通安全。同学们除了日常生活中,常常外出,旅游。除了步行外,还要乘公车,汽车,路程远的,也许要坐火车,搭飞机。所以,交通安全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据了解,我国每年的少年儿童,就有40万至50万因交通事故而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有两万多儿童死于车祸。也就是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同学因交通事故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给家人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的自护自救能离是非常重要的,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家长对我们进行保护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交通知识!

安全教育工作心得体会2

今天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节目在抗震小英雄林浩和童星林妙可合唱的《我和你》的歌声中拉开了帷幕。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林妙可说的摸着这块金牌就像巧克力一样。她说的时候我捧腹大笑。

让我最惊讶的是一个瘫痪的老人收养了四个孩子,最大的十岁,最小的只有七岁,他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但是,有一天洪水来临,洪水涨得很快,一下子就涨了一米多,唯一的希望就是他们必须爬到葡萄架上等待救援。可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就在这时老人想出了用“飞夺泸定桥”的方法,于是他们用梯子和木板搭出了一座“桥”,顺利的过去了。到了葡萄架下老人有些体力不支,但还是在坚持,随着孩子们“一、二、三”的口号,他们终于爬上了葡萄架。没想到只过了五分钟飞机就来了,他们获救了。

这让我懂得了坚持就会成功!还有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安全教育工作心得体会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天大家都在谈论安全知识。下面我就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说到安全,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字眼啊!但凡有一点儿的疏忽,就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迷路走失,交通事故,高楼坠落,校园暴力,绑架勒索等等,由于我们的天真无邪与无知,这些危机随时都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都有爱自己的家人,一旦危机发生,就会给整个家庭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与损失。

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安全,我们必须时刻防范着,因此,安全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使我们跨出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但是仅有安全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机,培养我们抗拒各种危险诱惑的自制力,是我们必备的防范武器。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多少社会新闻和实际案例都充分说明做到安全并非易事,这些血与泪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安全的意识。远离恐慌,拒绝暴力,真正学会自我保护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安全,安全,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完成其它的心愿。

推荐第4篇:党员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党员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教育形式是实施教育内容,实现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哪些教育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党员教育,是摆在各级党务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必须加以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作为党务领导干部,笔者经过对此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初步产生了一些肤浅的思想认识。

一、以文化为载体,强化教育效果,淡化教育痕迹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党员的思想观念,改革意识,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你说我听,你讲我通的教育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党员求新、求实、求知的要求,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已产生逆反心理。而以文化为载体,将思想教育寓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中,淡化了教育痕迹,强化了教育效果,可收潜移默化之功效。

文化领域是多方面的,有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影视文化、家庭文化等等。这其中,影视文化这一载体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党员电化教育的工具,受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欢迎。除此而外,家庭文化、村镇文化等载体,也逐渐被一些基层党组织所认识和利用。如,近几年太平区在农民党员中开展的“评九户”户、自立自强户、树新风户、和睦家庭户、科学种田户、多种经营户)活动,就是一种家庭文化,这实际上已把党员教育工作做到了“家”。所以,以文化为载体对党员进行教育,既虚功实做,强化了教育效果,又淡化了教育痕迹,可称得上是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二、以管理为载体,增强党员自我规范意识

在党的建设中,思想教育与组织管理历来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只强调党员教育而没有严格的组织管理,教育成果就不可能持久和巩固。很难设想一个不懂党规党法,不受党组织纪律约束的党员,能够自觉地履行党员义务,接受党组织监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就是教育,管理过程就是教育过程。

党内管理的形式有许多,如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监督管理等等。而党员目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化、程序化和整体化特点,应该说是新时期加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项综合性措施,要继续在完善和强化上下功夫。

在强化党员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科学的原则。即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二是严谨的原则。即在制定管理目标的同时,要相应地制定和明确检查监督办法及措施,不能重定标,轻执行,搞纸上谈兵,要保证目标得以全面落实。三是创新的原则。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党员管理办法。当前要针对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入探讨和研究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跨地区经济联合体等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和党员管理办法。

三、以经济活动为载体,多些“自选动作”,少些“规定动作”

党组织应当经常地、适时地围绕经济活动在党员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从而强化党员教育,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发展。

党内开展的各项活动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律来考虑和安排。一是在活动的内容上要突出时代性。突破政治上自我循环的小圈子,力求贴近经济,贴近实际,既考虑政治效益,又考虑经济效益。如,开展“让党性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闪光”、“创优秀、夺高产、多贡献”和“讲形势、讲任务、讲责任,树立改革精神”等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很具有时代特色。二是在活动方式上突出灵活性。尽量减少过分集中的“规范动作”,增加从实际出发的“自选动作”,力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如合理化建议、为改革献计献策、专题演讲、知识竞赛、征文评选等。三是在活动指导上突出实效性。减少指令,加强服务,深入基层,通过抓点带面,树立典型,适时交流,总结表彰等方式,扎扎实实地推进活动取得实效,切忌虎头蛇尾走过场。

推荐第5篇: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2014年秋周秀熔

在我刚踏上我校工作岗位的这个学期,我接受了一个全新的班集体,这是我第一次当小学班主任,所以接手时心中仍有一些忐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这个班的特点是:(1)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容易被调动。(2)学习主动性强,学习自觉性较高。(3)综合能力及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所以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在管理这个班集体时我常通过许多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及人格品质。

一、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书上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点不错,学生好比一个铁盒子,不是要你去一拳砸扁它,而是要你细细地去找到那把对号的钥匙,去开启他们的心扉。你先得把学生研究透,各个年龄段,各个层次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都不一样,你要知道他做些啥、想些啥,怎么让他接受你的教导。军法有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的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其实,学生到学校来,谁都想成为好学生,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水平的不同,导致学生良莠不齐,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好比有的人,他是种田能手,你非要让他去钻研高尖新技术,怎么可能呢?不要高尖新技术没研究成,搞成个心理不健康就麻烦了,所以要因材施教,教师的心态要放宽一些,任意拔高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得不偿失。小孩子小,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批评和表扬的时候掌握好火候,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爱到赞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增强班级凝聚力。

本学期我们学校接受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活动考验,通过形式各样的大小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全面素质,我们老师也获得了锻炼机会。我们班的孩子个性好动活泼,思维敏捷聪明,但做广播操总是不认真对待,在第一周的流动红旗评比中一面流动红旗都没能拿到。尽管我尝试了许多方法,如对不认真同学进行批评教育,大力表扬表现好的同学等,但情况仍不见有大的好转,孩子们还是比较懒散。为此,我调整了一下方法,给学生的要求开始尽可能做到简洁、有力、明确。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落实。严格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做到,并树立榜样进行大力表扬。每次操做完我都要同学们整队留下进行简短的小结,肯定学生做得好和进步的地方,同时提出不足及下次的期望。如此几次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飞跃。真正触动学生的往往是集体的舆论,学生最不愿意的就是他在班级集体心目中的形象受损。我掌握了这种组织方法后,经常变换着对孩子的奖励和激励手段,变戏法似地刺激着孩子,使他们总有动力驱使自己在各方面做得更好。学生在进步,我也在成长,相信只要坚持把自己取得到所收所获不断积累下来,吸取失败的教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做得好的经验,就能使自己有更大的收获!

三、发现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可以很好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有一二个纪律表现的差生总是拖拖拉拉,效果不太明显,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还没有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斗志,还没能触动他们的灵魂,给班级学习风气的好转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工作中要更加注意与年段和学校配合,借力使力。

主要收获是:能让大多数学生快乐的地度过在学校的每一天,教书又育人!每天给孩子一些笑脸,做到了不在课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怒,规范学生行为;掀起学习的热潮,完善自我形象。

在学习中同学们能互相帮助。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基本上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利用表扬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可以很好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有一二个纪律表现的差生总是拖拖拉拉,效果不太明显,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还没有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斗志,还没能触动他们的灵魂,给班级学习风气的好转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工作中要更加注意与年段和学校配合,借力使力。主要收获是:能让大多数学生快乐的地度过在学校的每一天,教书又育人!每天给孩子一些笑脸!做到了不在课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怒!规范学生行为!掀起学习的热潮,完善自我形象。在学习中同学们能互相帮助。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基本上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当然,由于新接手小学班主任工作,我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欠缺,在许多方面都还是存在着不足。

如:

1、班会课没有做好充分地计划与准备。除了学校的晨会和校会外,我并没有下心思去充分利用好每个星期的班会时间。所以学生的精神面貌不佳,良好自觉的班风还没能完全树立起来。而通过思考与对其他班级的观察,我发现班会课其实有很多很多内容可讲,而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些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班纪的建设。

2、应动脑筋巧设计,运用多种途径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参加学校、年级的各种活动、组织班级活动都需要我们动脑筋精心设计;从小的方面讲,对学生的表扬、批评、鼓励也需要我们动脑筋。而我自己却时常忽视了这一要点。所以以后要勤动脑,脑海里出现一个新念头时,就要马上把它记下来,并尽快付诸实施。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是真诚地为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切都为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和提升他们的能力为出发点,我相信,我的班主任工作能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我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与指导下,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推荐第6篇:党员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自从我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通过观看电影《让党旗更鲜艳》、《黄俊红》,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主要是我们党一直重视自身建设,尤其是党的作风建设。我深深得感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十分重要,十分紧迫,是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深深得明白,把党的作风建设好,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深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抓住要义,才能有所作为。我深刻领悟到思想、工作、学风的具体内涵:

思想作风建设要抓住实事求是、与时具进的精髓。思想作风建设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其实质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一是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而要做到一从实际出发,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善于调查研究。二是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同一切为群众着想结合起来,把真理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善于实事求是与敢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

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狠抓落实与健全落实机制相结合。抓落实是模范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抓落实就是抓发展。要把抓落实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切实纠正群众反映突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做到苦干实干巧干。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抓落实的机制。抓落实的关键在干部。要把抓落实的过程作为考察和识别干部的过程,对在工作落实中涌现出来的踏实肯干、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好干部要注意重用,真正做到使实干者荣、空谈者耻、造假者辱,从而促进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

学风建设要把握实质,面向实际,勇于实践。树立好的学风,关键在抓住一个“实”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关键要把握理论实质。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靠教条主义,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我们现在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且错综复杂,互相交织,这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勇于回答并善于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问题

推荐第7篇:党性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徐崇高 好范文原创投稿

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是完善党性教育工作手段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提高党员思想素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由于改革开放,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各种

思潮、生活方式涌入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样一个海量知识信息爆炸、思想观念瞬息万变的时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尤其是如何加强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坚定理想信念,不受腐朽颓废思想侵蚀,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当注重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上创新变革,以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

一、抓好核心、知识、能力教育 坚定信念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共产党员终身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工作,这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党员终生的必修课程。因此,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党性教育的核心地位。

一是,要加强从思想上入党的党性教育。思想上入党,是党员党性素质的根本要求,从思想上加入了党的组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坚定理想信念的世界观问题。要从培养建党积极分子开始,就要加强理想信念的党性教育,加强入党动机的考察,把好入党党性教育关,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实践中,有的党员满足于组织上履行了入党手续,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入党前后两个样;有的党员把入党作为“敲门砖”,作为“攀爬”官阶的工具,脱离群众,工作消极,贪一已之利;有的党员入党后,放弃了党性修养,甚至对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因此,不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不能端正入党动机,理想信念就会滑坡,甚至走向反面。这是加强党性教育有效性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是,要加强知识更新教育。知识更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升华的前提条件,没有知识更新,理想信念教育只能停留在过去式,停留在朴素的理想信念阶段。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素质与能力的基础,读书是坚定信念、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知识文化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方面。因此,顺应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是加强党性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必经之路。实践中,我们的党性教育在内容上还没有突破束缚。国情教育、时政教育、廉政教育、先进性教育、宗旨教育等教育内容是必须的,但对西方一些理论观念及诸如其他领域的经济、社会知识进行对比性、探索性、批判式的学习探讨,还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认为,形成这种认识,有教育者理论水平欠缺的原因,更多的是我们党性教育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不善于结合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实际,广视野、多触角的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开放度,超越了任何障碍和阻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这些信息门前徘徊、疑惑,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躲闪、回避,不去正面引导,便极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造成与我们倡导的理想信念观产生悖论,极易造成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注重和扩大知识更新,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开阔党员应知应会的知识视野,满足被教育者的知识需求和渴望,是加强党性教育有效性的客观要求,这也是我们党性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

三是,要加强能力提高教育。党员的思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科学发展的理解能力、执行 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工作岗位的操作力和创造力,都是我们践行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为党尽心尽责的工作,是要用能力去实现的,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要倡导党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和提高思想素质的观念。实践中,能力教育还不尽人意,党校培训教育,成为加强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能力补给的唯一培训渠道,有的党员满足于文凭、满足于位子,票子,满足于饱食无忧,把努力学习以提高能力素质当成包袱,不思进取,但求无过。党性教育不仅要解决能力素质提高的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实践问题,把自觉的为能力素质提高“充电”“加压”与实现理想信念统一起来,把考察、考核党员的能力素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推动党员能力素质提高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应当完善能力素质教育培训机制,丰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党员践行理想信念,科学、有效地履行工作责任,创新工作业绩奠定基础。

二、抓好党性教育连贯性建设 强化监督

党性教育是党的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不间断地党性教育,才能使党员信念上始终有一面旗子,思想上始终有一面镜子,行为上始终有一把尺子,做到不为权所迫,不为利所动,不为色所惑。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来源于不间断的党性修养、党性觉悟、党性锻炼的积累,来源

于不间断的自我改造、自我警醒、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因此,这种不间断性,是促进和增强党员党性强的推进剂、“磨刀石”。实践中,党性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缺乏监督机制,制度执行与否,无监管、在问责,制度的建立流于形式,止于文字书面。党性教育有时处于“断接”状态,割裂了有效的积累及必要的警醒。因此,应当建立和完善党性教育有效性的监管机制,从“入心

入脑”、着实解决思想观念,扎实提高党性素质为抓手,拉紧党性教育工作“不间断性”链条,摈弃满足于“考核一张纸,方框一个勾”的教条式做法,把考核的重点放在震撼党员思想发生变化的触点上,放在党员主体的思想改造过程中,放在提高党性素质的工作实绩中,放在自我教育、自我警醒、自我完善的行为中,使党性教育真正发挥推动党员“修养”、“锻炼”的作用。

三、抓好党员领导干部榜样作用 提升形象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财富,是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关乎着人心向背,关乎着党的形象,他们起着榜样的作用,他们的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素质高低强弱,对普通党员都有着强烈的示范、激励和鞭策作用。反之,也会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实践中,模范英雄人物,总是以坚强的党性,特殊的人格魅力,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让人们敬仰和向往。反之,从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精神状态萎靡、道德情操低下、甘愿腐败堕落,他们的思想行为除了让人们不耻之外,有时也起着相反的作用。同时也警醒着我们:党性教育工作还有着不少盲区和空白,教育的有效性亟待加强。因此,加强党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廉洁勤政教育,是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树立模范示范形象的根本,也是加强党性教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重视和强化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提高理论和政治修养水平,以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强化他们的警醒意识、责任意识、党的榜样形象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抓好党性教育的理论队伍建设 答疑解惑

党性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的思想引导和思想教育活动来实现,需要一大批有着专业知识的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来完成。培养和造就有理论、有实践、有坚定信念的党的理论宣传工作队伍,及时解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疑虑,及时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及时调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这对于抓好和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实践中,讲师团、网络视频讲座、大专院校的教授讲课,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增添了异彩,对于丰富党性知识、国情知识,推进党建工作,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认为,仅依靠这些单一的传媒传授党性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理论上是强了,具体到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党员个人的思想实际还是显得苍白了一些。领导干部讲党课也是一种方法,但是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岗位的差异、工作繁简程度的不同,也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备课讲授,答疑解惑的效果也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基层党的理论宣传工作队伍,他们接触第一线的思想实际最直接,联系群众最紧密,获得的信息也最真实,解决思想问题也最有说服力。因而,要扩大基层党的理论宣传工作队伍,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这无疑是增强党性教育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抓好教育形式方式方法的变革 寓教于乐

党性教育,是提高党员思想修养、党性锻炼、素质养成的根本途径。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教育的形式、方式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把课堂式的党课教育当成了主要的模式,台上台下,“我讲你听”、“我打你通”似乎成为一种贯例,会后的讨论,泛泛告终。当然,现阶段参观式、影视教育、活动式等党课教育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尝试和发展,有一些形式也得到了认可和欢迎。笔者认为,无论那一种方式,都应该与社会实践、与每个党员不同的认知程度和思想实际相适应,以达到增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素质提高的目的。诚然,课堂式的灌输教育是必要的,党性理论教育是基础,是牢固树立党性观念的基石,填压式的灌输是基本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党性的基本理论。关键在于如何能融会贯通,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解决真正的思想实际问题,而不是泛泛空谈。参观式、影视教育、活动式等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喜闻乐见、溶入了趣味性、兴奋点,增强了感性认识,直观效果明显,缩短了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距离,应当提倡并加以完善。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鼓舞,克服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存在。

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有着其自身规律,把握住规律,就能把握住教育有效性的脉搏,尤其是当今时代,信息如潮,思想多派,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给增加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我们应当顺应历史的变革,勇于探索规律、掌握不断变化了的思想脉搏,以坚定的思想信念,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为加强党性教育有效性开辟道路,增强教育的效果,推进党员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增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为党建工作做出不懈的努力。

推荐第8篇:社区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2017年社区教育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017年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时不忘征求教师的想法意见,思想上,鼓励多交流;工作方法上,灵活多变,使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为做好幼儿园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7年社区教育工作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2017年社区教育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1

卓越的时代呼唤卓越的人才,本着服务社会,弘扬爱心、传播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团支部青年们在团支书的带领下,积极发挥作用,集中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搞好管理工作。

1、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教导主任、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及班主任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2、组织开展了校务会、班主任会、全体教师会。及时通过三会向全体教师传达了团支部工作计划,让每一位团员明确了自己的分工、任务、职责,为开展各项活动做好全面准备。

二、精心设计主题,使活动有效开展。

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青年团员到社区街头参加第八届全国普通话宣传活动,现场答疑咨询,并带领学生向路人宣传普通话。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如:绘画、摄影、咨询等。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历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待完善。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实现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并朝着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目标努力,使我校团支部工作更上一层。

2017年社区教育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2

家庭、幼儿园、社区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保证。《纲要》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有利于帮助提高教育能力。如今,无论是家庭活动、社区活动还是幼儿园本身的社会性活动,都可使幼儿从教育中获得的益处持续的更久。家长、教师、社会的群众为促进幼儿的发展,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已成为需要。家庭、校园、社区一体化指导思想不仅是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更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xx幼儿园加强幼儿园管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时不忘征求教师的想法意见,思想上,鼓励多交流;工作方法上,灵活多变,使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为做好幼儿园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就我园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一年内开展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本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情况,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二、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园地和xx幼儿园家庭教育小报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以及本月的课程内容和一些科学教子的经验信息,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三、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一些社会现象,加强其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明辨是非,通过孩子的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社区。

四、通过与社区配合,做好民族幼儿入园的调查工作,同时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宣传单,以此提升民族幼儿的入园率,提高家长培养孩子和科学教育的理念。

五、幼儿园与社区相互协助组织开展好家长,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六、家庭教育指导师走进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七、和社区联合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

八、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如:邀请有剪纸、空竹、戏曲等专业特长的辖区居民来园为幼儿做活动。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共建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集思广益,不断拓展新思路,开拓新领域,继续深入地开展系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共建活动,进一步拓宽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空间,实现社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资源、设施、场所的共享,构筑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多功能实践平台。

xx区xx幼儿园 xx

XX年11月

2017年社区教育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篇3

XX年上半年,我社区教育在街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在各科室,社区的密切配合下,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少年,老年人及下岗待业失业人员等不同人群,开展文化素养,技术职能,科普知识,法律意识等內容的糸列社区教育。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 提高认识,加強领导,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组织。

为进一步加強社区教育学校组织机构建设,我们制定了今年的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召开有关会议,组成強大的社区教育专班,建立以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街道十二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学校,校校有牌子,有制度,有班子。做到培训有阵地,学习有内容,教学有老师。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辖区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 结合社区教育实际,确定社区教育活动內容。

根据XX年东西湖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绩效考核下达的指标要求,我们把指标进行分解,有计划地针对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进城务工人员,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培训以及下岗待业失业人员进行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培训。例如建立健全公务员责仼制理论培训,反腐倡廉,深化治庸问责安全培训。普通话,文明礼仪,安全生产消防知识培训。校园普法,安全上网,防震减灾培训。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预防偏瘫中风培训。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家政服务等内容的培训。同时,街道还每逢节假日,爱卫月,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技周,推普周等中心工作,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宣传活动。

三 打造特色,追求实效,满足居民多元学习需求。

1 学习型组织创建深入开展。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城市建设,我们在全街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六大优秀学习型组织的评比活动。各单位社区积极开展论文,论坛,讲座等系列活功,掀起学习的高潮,满足居民多元学习的需求,为干部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搭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2 发挥区域优势,开展教育宣传活动。XX年科技活动周期间,我街积极参加这次教育宣传活动,努力展示生活卫生,安全饮食,预防疾病,节能环保等科普知识图片。向辖区学校普及相关科技知识,同时开展地震,消防等逃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月底,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市民群众运动,健康,快乐的幸福指数,十二个社区全部参加的吴家山动会街第四届社区运动会拉开了序幕。

3 努力实施吴中路教育一条街的美好构思。根据区政协119号提案关于吴中路文化教育特色街建设的建议,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吴家山街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于区域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的需求,我们扎实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4 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质量。一是利用报纸电台媒体优势,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二是教育宣传,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的作用,强化对社区居民的日常教育,普法宣传,安全演练等活动,加强文明宣讲力度,丰富群众教育形式,提升居民素质。三是提高社区的教育质量,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和工作渠道,把我街的社区教育理念宣传到广大社区成员之中,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知晓率,提高社区教育的工作质量。

通过半年的努力,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决心继续努力工作,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再创佳绩!

推荐第9篇:四群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

——开展四群教育心得体会

按照省、市开展四群教育的部署,我认真贯彻“四查五实六联”的要求,努力加强学习,并实地深入我所挂钩联系云县爱华镇永胜村的10户群众家中,感知、感受群众所思、所盼,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存在的困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四群教育,我深刻感受到临沧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仍然低下,需要我们这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努力加快科学发展,推进转型实践,只有临沧的经济发展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一、认真加强学习,对四群教育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我认真学习了秦光荣书记在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以及杨洪波书记在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对开展四群教育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共产党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当前,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深入推进,

—1—

临沧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秦光荣书记在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基础和根本在于认真做好四群工作。是的,人类社会因事而变得纷繁,甚至于发生矛盾。又因矛盾激化而起冲突,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在不同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关系事业成败。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中,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的新形势,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发生偏差,精神懈怠,不断出现脱离、疏远群众,甚至和群众对立的现象,直接损害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深入挂钩联系点,在实践中开展四群教育 根据市发改委开展四群教育方案,我于2012年3月6日至7日,实地深入我所挂钩联系云县爱华镇永胜村的10户群众家中,与群众座谈,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并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存在的困难。

—2—

我挂钩联系的云县爱华镇永胜村,国土总面积1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共1188户4858人,有耕地8343亩,水田2360亩,旱地2983亩,林地4608亩。设有13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共93民党员。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06万公斤,总收入43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92元

通过两天的深入群众家中走访,我认为永胜村经济发展上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发展不平衡。村民小组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对较大,处于坝区的村民小组比处于山区的村民小组整体上更富裕,尤其是公路沿线的村民小组经济条件相对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四群教育挂钩联系中,加大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老茶房、尖山等村民小组的帮扶力度,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虽然抓紧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桃、烤烟等产业,但是永胜村支柱产业仍然是甘蔗,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短、中、长”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即:短期产业发展好甘蔗、中期产业发展好咖啡、长期产业发展好核桃。

我觉得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3—

一是利益问题。世上事,大多为利益之争,在社会的发展中,社会利益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就是群众的利益也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各个方面,而且不同阶层对利益的实质要求也各具内容,完全不一致。这种社会利益的多样化,必然在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引起新的矛盾,而这些矛盾都属人民内部的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缓解。因而在群众工作中要找到群众的利益共同点,进而疏导他们的心理,缓解他们的心理不平衡现象,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达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的。

二是引导问题。如何向群众宣传现阶段党的方针政策,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农村一年也就由村里组织村组干部开一两次会,会议传达会议,至此为止,群众对上级的精神知之甚少,甚至于不理解,他怎能与你同心呢?我们还是要拾起传统的一些工作方法,多到基层,与群众在一起,宣传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传达给他们真实的信息,带给他们真实的希望,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个体和集体利益,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利益,净化其内心世界,坚定其信念,激发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斗志和干劲,调动其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落实问题。群众是实在的,他们只相信眼见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创新工作方式,用心与群众沟通,了解群众的想法,弄

—4—

懂群众的心思,尽心尽责地为群众办事实,特别是为群众办事情不能推,不能拖,更不能骗,即使是小事,也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扎实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遇到一时办不了的事情,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以感情换感情,争取他们心的谅解,让他们从心中认可和追随你,从而赢得民心的支持,重塑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三、抢抓桥头堡机遇,努力推进临沧经济发展 国家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临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沧作为沿边开放地区和通往印度洋陆上通道的战略节点,我们必须自觉地把临沧今后的发展纳入全国、全省发展的大局中,全面谋划好临沧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力实施好临沧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结合发改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超前谋划,科学编制桥头堡建设规划。我先后牵头组织编制了《临沧市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总体发展规划》、《临沧市固边睦邻示范带总体发展规划》、《云凤一体化(云凤增长极)发展规划》、《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孟定增长极)发展规划》等规划,为临沧桥头堡建设绘制了蓝图、打下了基础。

(二)狠抓落实,强势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结合我所分管的工作,紧紧围绕新增100亿元的目标,强势推进固定资

—5—

产投资工作,着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教育方面,重点抓好临沧师专“专升本”、市职教中心、市民族中学初中部搬迁、临翔区南屏小学标准化建设、云县一中搬迁、校安工程建设等建设项目。卫生方面,重点抓好市人民医院青华新院、临沧市第三人民医院搬迁建设等建设项目。文化体育方面,重点抓好临沧体育运动中心、临沧新闻中心、临沧佤文化广场、市图书馆、市文化馆、沧源县中国佤族博物馆等建设项目。商务方面,重点抓好临翔、云县、孟定区域性物流中心、南伞口岸物流配送中心等建设项目。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桥头堡建设中,强势推进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努力把边合区建设形成规模,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桥头堡窗口作用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产业体系优势形成,边合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显著增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西部边合区前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窗口,把临沧建设成为中国面向缅甸开放合作的先行试验区。

(四)打造亮点,切实把临沧新闻中心建成精品工程。建设临沧市新闻中心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改善我市新闻宣传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促进我市新闻宣传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列为2011年全市重点开工建设项目之

—6—

一,是我市近几年来社会事业方面市级财力一次性投入最大的项目。我作为该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一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辱使命,完成好各项工程建设任务,为临沧桥头堡建设打造好新闻宣传事业的基础。

四、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在对待群众工作的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差距,由于我是从基层乡镇上来的,自己认为群众工作做得很多了,自认为很了解群众的疾苦,放松了在思想上贴近群众,感情上亲近群众,行动上靠近群众,没有解决好密切联系群众的认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是思想观念未转变,但也有工作方法不得当。通过此次四群教育工作,增进了我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明确努力方向,在下步工作中,我将转变工作作风,更加关注民意、倾听民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总之,作为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我将立足临沧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临沧经济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7—

推荐第10篇: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明白了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一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根据,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和民族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这使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深切地体会到政府对教师的厚望。通过学习,我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了具体的了解,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需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更进一步体会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求真务实,齐心协力,争创佳绩。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教师,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们该如何做呢?

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我们经常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们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不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把育人放在首位。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试想,哪个用人单位敢录用道德水平低下的员工呢?很多典型的案例都告诉我们,道德比知识更重要。古人云:先立人后立学,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让他们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狠抓文明礼仪教育和养成性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要想搞好德育教育,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高尚的品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是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

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博学多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非常快,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会与时俱进。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基础薄弱,我们不能把大学学到的知识一股脑教给学生,要选择浅显易懂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同时开展多种活动,如课本剧表演、模拟招聘、演讲等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关爱学生贯穿始终。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天气变化,提醒学生添减衣服;学生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及时就医;我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学音乐的,平时教给他们一些保护嗓子的知识和养生方法等等,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对于后进生,不盲目地批评他们,找他们谈心,了解原因,有的放矢,只要我们对他们倾注真心的爱,并把握好教育时机,掌握恰当的方法,我们相信,是可以转化的。有了爱,教书育人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有了爱,我们看差生时才不会有“看不顺眼”的现象,我们才会很乐意地去想办法去改变他们。

第11篇:四群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四群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HZ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委员会结合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党员干部“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求,认真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现将2012半年来的四群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动员大会

县文体广电局即时召开了“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动员会,成立了“四群”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部署了全局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职责,及“四群”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措施和工作要求,为开展“四群”教育创造必要条件。会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开展“四群”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积极参与活动不等待、不观望,扎实开展好活动,务必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好传媒单位优势,大力宣传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意义,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为开展好此项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扎实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五项”制度

(1)实行干部住村联户制度。局副科以上领导干部驻村直接联系群众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增进群众感情。做到心贴心入一户交流暖民心,手牵手联一村民情化民忧,肩并肩带一片发展圆民愿。撰写民情日记 篇,帮助解决 户挂钩户的实际困难。

(2)建立“三卡”联户制度。制作民情联系卡,发给所联系的群众,方便群众经常联系。如果接到群众联系后,必须及时记录所反映情况,对自己能办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办理,需要有关部门办理的要及时协调办理,对一时难以办理的要逐级反映办理,不能办理的要耐心向群众说明情况。

(3)实行挂点联户制度。马路乡荒田村委会和江子树村委会作为文体广电局挂钩联系点。做到“四个一”,即每年到挂钩点上一堂以上党课、开展1次以上民情恳谈,扶持1户以上致富示范户,办1件以上惠民实事。立足行业特点,并结合当地特点,提供优质便民服务,为村民们宣传种养殖业致富好经验好办法,提供政策科技信息,为结对联系帮扶户每户送上一百元钱,棉被一床,并根据民情联系卡沟通联系,反映问题,分析亚麻就解决问题,做到在一线服务群众、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转变作风、在一线推动工作。

(4)实行工作调研联户制度。调研时,进村入户直接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为老师,真情融入到群众中去,做到成为群众中的一员,跟群众做知心朋友,尽力取得群众信任。结合村委会班子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涉农政策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情民意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自主选题深入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8篇,撰写心得体会文章8篇。

(三)打好主动仗,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充分发挥好传媒单位优势,大力宣传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的意义,面对日益加重的旱情,紧紧围绕“营造氛围促抗旱”这条主线,主动出击,打好抗旱救灾宣传战,及时制定下发了《抗旱救灾宣传工作方案》,方案从宣传内容、形式及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抗旱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中,注重抓好责任落实,一是在HZ电视台、HZ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抗旱专栏》,专题报道HZ抗旱救灾工作情况。二是对旱情较为严重乡镇常驻记者,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报道。HZ电视台、HZ人民广播电台安排精兵强将,深入抗旱救灾一线,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了全县抗大旱、保民生、保春耕、促发展工作。在做好内宣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外宣工作,邀请中央、省、市媒体深入旱区报道。目前,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3条抗旱新闻,在省台播出广播电视新闻3条, 市台播出广播电视新闻6条,本台播出广播电视新闻36条,为抗旱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下一步工作将进一步执行好“五项”制度,高标准,严要求,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优势,进一步加强群众观点教育,反思宗旨意识牢不牢,增强执政为民意识;进一步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反思工作作风实不实,增强发展为民意识;进一步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反思执行政策好不好,增强落实为民意识;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教育,反思方式方法对不对,增强服务为民意识,倾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严格要求,扎实推进“四群”工作

(1)坚持做到“三覆盖三率先”。全局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覆盖挂钩村,领导干部率先进行;村民小组全覆盖,条件差的村小组率先进行;在弱势及信访群众中全覆盖,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率先解决。

(2)把增进群众感情,了解基层实际、历练干部作风与解决问题、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机统一起来。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与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务求实效。

(3)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本次“四群”教育活动、落实“五项制度”与推进中心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开展本次“四群”教育活动、落实“五项制度”与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关系;处理好“四群”教育活动、落实“五项制度”中我局机关与基层组织的关系;处理好开展“四群”教育活动,落实“五项制度”与推进我局本职工作的关系。

(4)坚持做到“三必须三不准”。必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必须自带生活用品,每人每天按标准支付伙食费用;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不得对村(组)干部指手画脚瞎指挥。不准实现踩点,不准需要镇村干部陪同,不准搞特殊。

(5)坚持做到“三发现三帮助”。发现影响农村发展的问题,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发现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问题,帮助化解矛盾社会矛盾;发现影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心得体会栏目推荐链接:

心得体会范文汇总

心得体会格式汇总

第12篇:寺庙3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火焰山,丘处机师徒编写了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多荆棘怪树,启发丘处机师徒联想编写了唐僧师徒过荆棘岭,遇十八公(松)、孤直公(柏)、凌空子(桧)、拂云叟(竹)、赤身鬼(枫)、老杏、腊梅、丹桂等树精野怪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美人出浴”景,有暖泉,启发丘处机师徒联想编写了唐僧师徒过盘丝岭盘丝洞斗濯垢泉(天生热水)蜘蛛精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大云寺、小云寺、石云寺、宝云寺、车云寺,丘处机师徒一一游遍,编写了乌鸡国王宝林寺的故事;还有金平府慈云寺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周围乃至北京地区有积雪、乱石、沙河、小西天、灵山、鹫峰等,在丘处机师徒的书中皆可看到。再说《西游记》的众多情景,无论连云港、崂山等处都没有当年燕京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那样多,尤其是“唐僧诵经”和猪八戒头象和猴、马形相连,惟妙惟肖,是激发丘处机师徒作者们创作唐僧师徒形象思维的催化剂!丘处机师徒走遍燕京昌平、齐鲁大地、东海沿岸、华山秦岭、天山南北、江河大漠,上述推测的所谓作者,没有哪一位有此丰富经历!

因此,可以说,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是丘处机师徒写作《西游释厄传》的发源之地。人们可以在此领略《西游记》的风光。换句话说,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是世界名著《西游记》初创的真正摇篮之一!

石云寺正南为水晶山,以周边遍地长有水晶、石英著称。水晶山完全是大自然的产物,它生于地下,个别石英水晶的形成过程需要上亿年的时间,它的天然壮态呈多棱形,通常是六棱形,长到最佳点就逐渐变细。正午时分,水晶石反射太阳光泽,明亮耀眼、清澈如冰梢,月初之时,水晶山色莹白璧,令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照宝山

相传在北京后花园景区内古代埋有大量的金、银和铜,数量是九缸十八窖,

1 也就是宝藏共有十八处窖藏,每一处都有九缸之多,但由于所埋藏的地点无人知晓,所以至今没有人找到。那么这些宝藏是怎么来的呢?又是谁埋下的呢?其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忽必烈建元大都初期屯兵二十多万于白虎涧,并将随军携带金银铜币等埋藏在西山神岭千峰脚下。另一说是五代十国乱世之际,刘守光拥兵占守燕城(今北京),他自称皇帝后,用粘土作钱币,过火再烧硬,用以回收社会上流行的金银珠宝、散银和铜钱,然后集中收藏在山洞之中,因北京后花园的山形地貌隐蔽,所以成为了藏宝地点。然而没过多久,刘守光就兵败被杀,宝藏也便无人知晓了。也因此在石云寺的山崖后人刻上了“照宝山”以暗示此地为刘守光的藏宝之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以及寻宝者曾多次到此寻宝,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寺庙遗址内有古井一口,今保存完好,井大而深。千百年来,水井从不干涸。井水清凉甘甜,传说此井乃白龙之眼,故名千年龙井。自2009年5月起,这口井出现一个绮丽的景象, 井底的石头竟然全都变成了艳丽的红色,水质清澈,可以一眼看到井底的红石。呈现一片祥瑞景观,后经多名专家前来考察探究,但一直未解出其中奥妙。

修复后的石云寺定以它昔日的盛况展现在人们面前,供香客参禅拜佛。

三、车云寺遗址

车云寺在樱桃沟故宫石北方,这里以前叫做“灰土房”,当地人叫时间长了也叫做“回子房”。

车云寺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所以当地人又叫车云寺为车沟寺。

车云寺中有保存完好的碾盘数副。寺南有小路可通山下,乃为石块铺垫而成,至今保存比较完整。寺东有路可通石云寺,寺西有路可通驻跸山,上方寺。寺东、西、南各有房屋遗址数处。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香火鼎盛的车云寺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为了更好保存古迹,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利用本区内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拟重建车云寺,重现当年古寺钟声。我们将竭尽所能来完成遗址恢复工作。

四、千峰观

2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

千峰故事: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山峰统称为千峰山,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神岭千峰”就源于此。千峰山奇石特别之处在于几块巨大之石落在一起,由如鬼斧神功一般,宛如一石鹰头,为景区一大景观。石鹰头后边为千峰山脉,悠悠千峰云雾之中。公元1224年,丘处机师徒返归燕京,以成吉思汗赠给虎符,玺书,掌管天下道教,免道院及道众一切赋税差役,于是道侣云集。玄教日兴。从此,丘处机师徒定居在燕京。

丘处机师徒在神岭千峰(驻跸山)(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一带流连往返,现在的石云寺遗址就是他们当年入静悟道的地方,他们能文善诗,海阔天空、神游八极,结合自己的西游经历,共编悟道证道故事,他们当年悟道的地方,因为在千峰山,故也称“千峰观”,《西游记》的最初版本也是在此完成。

清朝刘锣锅用天,地,神卦爻出这里要出八位能人,如真出世天下必将大乱。特明查暗访来到此地,发现有七座巨石分别座落在千峰之中,他命人挖去石心刻上佛像压住此位,而第八石没有找到。清末民出这里真的出了一位能人,[千峰老人赵避尘]道教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又亲创[千峰先天派]成为道教一代泰斗。而他与道结缘之地就是千峰山桃园观,又名[旮旯庵]。

千峰派:千峰派由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为道教内丹流派。尘,道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本景区所在地)人,晚年号千峰老人。生于清咸丰十年 (1860年),光绪初年时得便血之病,遂随母入千峰山桃园观,拜刘明瑞道长为师,尽得南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到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学得柳华阳丹法真诀,到民国九年(1920)时开始收徒,传授丹法。其中弟子薛自元,字壬东,道号玄极子,奉天锦县人。自幼好玄术,二十一岁得赵避尘秘授师传。弟子赵潜虚,自幼好玄学,遍访名师数十年,此中研究过物质材料学、唯物哲学、唯心哲学、佛学、宋明理学、汉学、训诂学,最后转攻性命学,潜心研究老庄之学,颇多会心,认为这是“安身立命之学,终身受用之哉”见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旨·序》。由此形成了千峰派,全称千峰先天派。

千峰派丹法为北宗清静功法,主讲性命之学,并吸收了佛教禅宗功夫,入手时要求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方法简单,易于入手。此派丹法属龙门正宗,师传清晰,加之今天尚有传人,为当代学习道教内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千锋老人把道教龙门派秘外密传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法四大手,

一、下手炼精化气;

二、转手炼气化神;

三、了手炼神还虚;

四、撒手炼虚化无,的传统功法编撰成书,书名《性命法诀明指》流传至今。从此道家秘传的性命双修得以流传于世。作为广大养生爱好者的学习经典书籍,为龙门派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奉师命传人用白话教人为目的,亲创千峰先天派广收弟子2000余众,千峰老人为了弘扬龙门派的道教性命双修养生功法,打破了以往的三口不说六耳不传的规矩,把秦始皇、汉武帝想得也没得到的功夫公布于众,面向社会广招弟子,本着不论富贵贫穷,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自道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祖师之后的又一次高峰,现流传于东南亚地区及欧洲等国家都有千峰老人留下的性命法诀明指一书。但由于当时战争年代乱世之时,没能为千峰老人建碑立传,很多道教龙门派和千峰先天派的后人都向往着这个愿望,能为千峰老人建碑立传感到自豪。

在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千峰老人的故居修复千峰观,为的是能发展和弘扬龙门派和千峰先天派的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的交流,届时海内外千峰先天派的门人和热爱千峰先天派的朋友都可以来此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五、龙王庙•黑龙潭•白龙潭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传说:龙,能大能小,能隐能升,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专司雨水及江河湖海。

以前生活在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及周围方圆百里的百姓,经常来白龙潭祈雨。过去常常连年干旱无雨,农田颗粒不收。当地百姓知道白龙潭求雨灵验,于是村长组织村里男女老少组成了浩大的求雨队伍来此求雨。当时由村里的壮汉抬着龙王爷、娘娘架、猪头三牲、瓜果供品,抱着黄裱,裱上写有祭文。人人拿着52香,打着赤脚,头戴柳条帽来到这里求雨。常常是还没有走到后白虎涧时就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非常的神奇灵验。

黑龙潭前有座龙王庙,庙里供奉着龙王神龛。常年香火不断,据传在这里祈雨每求必灵。山后漆园村的百姓看到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风景优美,香火旺盛。人们便经常到龙王庙及龙王庙附近的黑龙潭祈雨,祈祷龙王菩萨保佑周边的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乾隆年间,又遇大旱天气,乾隆皇帝于是特赐龙鼓、龙幡于周边的百姓,并亲率众臣及百姓前来黑龙潭•龙王庙祈雨,十分灵验。自乾隆来此祈雨以后,山前的百姓也纷纷到黑龙潭•龙王庙祈雨。当年的龙王庙供奉着龙王菩萨,香火不断,特别是在龙王菩萨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之时,祈祷者更多,香火更旺。

4 如今的龙王庙还留有当年的大条石,殿堂基座等,当年乾隆御赐的龙鼓至今还完整保留在山后的漆园村,龙鼓前身叫锅子鼓,是昌平流村镇漆园村独有的一门民间艺术,产生于当地村民祈求消灾除祸、保佑平安的期盼和愿望,是村民请“娘娘”时所奏的乐曲,后来又在祭祀和庙会等活动中演奏。距今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乾隆八年曾颁旨御赐宫中龙鼓八面,并亲率众臣及百姓前往龙王庙祈雨。现在龙鼓已经获批成为北京市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第一节 申报程序及管理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成立寺庙、道观遗址文化修复筹备处,由筹备处 向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提出申请。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昌平区民宗办提出筹备设立申请,并提出拟筹备设立领导组备案。

批准筹备寺庙、道观遗址文化修复重建后,必须在筹备设立期限内完成筹备工作,筹备组应及时将筹备情况向区民宗办报告,在登记前筹备组负责在民主协商基础上选出寺庙管理组织。

第三章 修建地点及规模

第一节寺庙修复地点及规模

宝云寺、车云寺遗址文化原则上在原来的遗址地区进行修复重建,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资源,可适当稍作移动,基本上不脱离原有遗址区域。

宝云寺遗址文化500余亩,恢复当年盛况。重建宝云经变的主题大殿,附属修建观音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弥勒殿、钟楼、鼓楼、祖师殿、罗汉长廊、莲花塔、药师殿、接引殿、地藏殿、念佛堂等。同时修建藏经阁、山底至山上修建九十九块青石板阶梯及两旁绿化带。山坡,修筑一条盘山公路,用于方便游客朝拜至庙宇。

宝云寺遗址文化的配套设施:建放生池、建斋堂(寺中设有斋堂,建一座2000平方米的斋堂,供游客、香客用膳)、建多座供游人、香客品茶,休息、观光的风格各异的茶亭、建香客住房(寺中没有香客住房,建一座400套建筑的香客房,供香客长住和暂住)、其他配套附设用房若干。

车云寺遗址文化修复重建到当年三重殿堂的规模。殿堂、居士室、管理房的格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

其他配套设施: 建一所佛学院(建具有世界水平的佛学院,宏扬中国佛教文化,增强世界佛学交流)。建一坐大型停车场、建职工宿舍若干。

第二节 千峰观、龙王庙修复重建地点及规模

5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千峰观遗址文化的修复重建地点选择在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火焰山东山口的北面,此处坐北朝南,背靠大山,视野开阔。

千峰观遗址文化占地300余亩,主要殿堂为千峰殿,主要为千峰老人建碑立传。其他殿堂有:山门殿,一般供奏青龙神和白虎神,相当于佛教的哼哈二将;灵官殿,相当于佛教的天王殿,供奉王灵官;三清殿,相当于佛教的大雄宝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玉皇殿,供玉皇大帝或供奉四御。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千峰观遗址文化的建筑与道教追求“自然美”的境界相一致。在依山傍水的山峦之中,楼台亭榭、山石林苑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即使建在城内、城郊的,也用人工园林“师法自然”,体现对自然的崇尚。道观主体建筑“根据乾南坤北,天南地北的方位,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布局,月东日西对称。观前置影壁,以避邪,“聚气迎神”。山门示三界(无极界、太极界、现实界)。依“阳卦奇,阴卦偶”之说,九为阳极,数目上常取九的倍数。道观以道教特色为主,同时与佛教,儒家结伴杂处,形成佛道合居,甚至三教合居风格的寺庙。

龙王庙遗址文化修复重建地点选择在原来的遗址上,位于十八潭中黑龙潭的旁边,黑龙潭也就是当年的乾隆祈雨潭。龙王庙的建筑为一个大殿,附带两侧各一个侧殿。主殿供奉龙王大佛像,左右各一尊“千里眼”和“顺风耳”佛像。另在两侧还有一间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整座庙宇座落在十八潭途中的山道上,同时把当年乾隆祈雨的场景做为一种民俗风情再现,使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为前来游玩的游客增加新的旅游内容。

第四章 寺庙建成后旅游及社会效益

第一节 旅游形式的多样性

一、增加寺庙历史文化参观游:游客直接到庙宇参观朝拜,为普通游客提供了解宗教文化的机会。

二、佛教、道教文化学习体验旅游:针对特殊目的的学习者而举办的旅游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信众,或为了加强对特定信众群体的培养,结合度假、观光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方式,组织短期宗教体验学习旅游。可以举办禅寺生活禅夏令营活动。

三、佛教、道教圣地修心养性度假旅游:宗教通常都有慰藉心灵、平复情绪的作用。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家庭、感情各种矛盾把许多人压得难以喘息,“身累、心更累”。很多人愿意挑选到宗教圣地进行度假。如在佛

6 教胜地坐禅听钟、吃斋念经,在道教胜地沐浴神光、修丹练气,既恢复体力,又恢复心力,达到彻底放松,彻底恢复的度假目的。

第二节 社会效益及影响

现代社会人类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还带来了两个副产品:一是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越来越严厉,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二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日复一日紧张压抑的生活使人们产生强烈的逃脱现实的欲望。短期的回归自然,过一段恬淡舒适生活也就成了人们可望可及的目标。

许多宗教所倡导的思想和生活境界与此不谋而合。佛教认为万物皆有灵,遵循因果报应,要求戒杀、放生、相互关心、和平共处,反对无度占有和浪费。佛教推崇简朴的消费观,这种“惜福”的思想与当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徒要素食、结夏,植树种花、清除污染,要到林木葱郁、环境清幽的地方参禅修道。所以自古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道教要求“守静去躁”以养心。“养心就是养气,养气即是养生”。追求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环境,从喧嚣的尘世中脱离出来,心远意静,淡泊自得。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宝云寺、石云寺、车云寺、龙王庙、千峰观建成后,活跃当地市场。同时由于当地居民参与经济活动,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旅游活动的进行,各地居民在旅游接待地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开阔旅游接待地居民的视野,丰富旅游接待地居民的知识,促进旅游接待地居民解放思想、陶冶情操,激发旅游接待地居民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通过北京后花园•白虎涧旅游风景度假区的开发和建设,推动阳坊镇区域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打造荒山整洁环境,促进昌平区、阳坊镇旅游发展、从而推动昌平区镇整体经济水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社会和谐的快速进行。

由此可见,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寺庙、道观的恢复重建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宗教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增加昌平区参与北京市宗教文化体验游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实施本项目是十分必要的、是可行的。

北京后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08年7月8日

7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古寺庙、道观遗址文化修复申请

昌平区宗教管理局: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拥有众多的古迹庙宇、道观,史上著名的“五云捧上方”指的就是大云寺,小云寺、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捧上方寺。其中的宝云寺,车云寺,石云寺就位于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寺庙遗迹中宝云寺规模最大,据遗址内遗留的明成化年间御赐龙碑记载,宝云寺为1400多年前武则天下令修建;石云寺有遗留的条石、殿基、大口井,残塔……此外,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还有当年丘处机打下道教文化氛围,后得以传承发扬的道观遗址文化;乾隆亲率众臣前来祈雨的黑龙潭•龙王庙遗址文化。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宗教旅游、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推动昌平区阳坊镇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致力于和平、环保、社会公益和修身养性等事业。所以愿意自筹资金,申请修复重建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的古寺庙、道观遗址文化。响应政府号召,促进社会和谐。

请予以批复为盼!

北京后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7月8日

第13篇:寺庙分布

府城县

开元寺(唐)

大中禹迹寺(两晋) 延庆院(唐) 崇报院(唐) 大中祥符寺(唐) 圆通妙智寺(宋) 永福院(五代后晋) 隆教院(宋) 景德院(唐) 明教院(宋)

旌教院(五代后周)现为杏花寺 长庆院(宋)

善法院(五代后晋) 寿昌院(五代后周) 广福院(宋) 法济院(宋) 悟本院(唐) 福果院(无考证) 大善寺(南朝) 报恩光孝禅寺(宋) 大能仁禅寺(魏晋) 戒珠寺(魏晋) 光相寺(五代后汉) 能仁院(宋) 广教院(唐) 妙明院(宋) 观音教院(宋) 会稽县

泰宁寺(五代后周) 淳化寺(东晋) 雍熙院(宋)

显圣院(五代后周) 广福院(五代后晋) 大禹寺(南朝)545 天华院(五代后周) 东山寿宁院(宋) 宝山证慈院(宋) 大中招福院(唐) 妙峰寺(唐) 福庆寺(魏晋) 隆庆院(南朝) 资寿院(五代后晋) 护圣院(五代后周) 广爱院(五代后汉) 崇仁院(唐)

资圣院(五代后汉) 普济院(五代后唐) 福圣院(五代后周) 庆恩院(五代后晋) 灵峰院(唐) 普济院(北宋) 净胜院(唐)

渚修院(五代后周) 妙智院(五代后晋) 净住院(南朝) 广教寺(五代后晋) 澄心院(唐) 华严院(唐) 鹫峰院(唐) 延安院(北宋) 崇胜院(五代后晋) 九莲院(北宋) 佛果院(宋)

清修院(五代后晋) 宝林院(宋)

化城院(五代后周) 石佛妙相寺(唐) 称心资徳寺(南朝) 明觉寺(唐) 隆德崇善寺(宋) 崇福寺(无从考证) 兴福寺(五代后晋) 山阴县

天章寺(宋) 天衣寺(南朝)

法云寺(无从考证,五代十国) 本觉寺(五代后唐) 智度寺(五代后唐) 云秘寺(南朝) 宝寿院(唐)

宝岩院(五代后晋) 奉圣院(唐)

延福院(五代后晋) 宝寿院(唐)

长寿院(五代后晋) 广济院(五代后晋) 报恩院(宋) 广利院(宋) 慈恩院(后唐) 延寿院(后唐) 等慈院(五代后晋) 资教院(五代后晋) 庆寿元(宋) 集善院(宋)

上方院(五代后晋) 香林院(五代后汉) 青莲院(唐) 报恩院(唐) 华藏院(唐)

安康院(五代后唐) 福安院(五代后唐) 保安院(五代后唐) 安隐院(隋) 崇教院(南朝) 普香教院(北宋) 鹫台院(五代后晋) 资寿院(五代后晋) 明因院(五代后晋) 寿星院(五代后唐) 永兴院(五代后晋) 崇福院(宋)

兴教院(五代后晋) 兴教院(五代后晋) 惠悟院(五代后周) 显慈资庆禅院(宋) 广福院(宋) 灵秘院(宋) 龙兴寺(宋) 大庆尼寺(西晋) 嵊县

惠安寺(东晋) 宣妙寺(南朝) 安福寺(南朝) 上鹿苑寺(南朝) 下鹿苑寺(南朝) 明觉寺(南朝)

禅惠寺(北魏,公元500年) 福感寺(五代后晋) 实性寺(唐)

宝积寺(五代后唐) 龙藏寺(南朝503) 普惠寺(后晋) 普安院(南朝) 戒德院(后晋) 定林院(南朝) 圆超院(五代后晋) 真如院(五代后周) 尊胜院(南朝) 天竺院(五代后晋) 灵岩院(唐) 法祥院(南朝) 超化院(五代后晋) 瑞像院(唐) 法华院(唐) 南岩廨院(唐) 清隐院(唐)

大明院(五代后晋) 证道院(五代后晋) 华藏院(五代后晋) 黄觉院(五代后汉) 显净院(南朝) 报恩院(唐)

资福院(五代后晋) 空相院(宋)

悟空院(五代后周) 安国院(五代后晋) 明心院(宋) 诸暨县

大雄寺(东晋) 咸通保寿寺(唐) 永寿寺(南朝) 化城寺(五代后晋) 青莲寺(五代后晋) 三学禅院(唐) 宝乘院(五代后唐) 永庆院(唐) 法海院(唐)

慈氏院(五代后晋) 彰圣院(唐) 香社院(隋) 云峰院(唐) 安隐院(唐)

灵峰院(五代后唐) 净观寺(唐)

修惠院(五代后唐) 三德院(唐) 智度院(唐) 保福院(唐) 崇寿元(宋) 崇胜院(唐) 延庆院(唐) 法善院(唐) 道林院(唐) 钟山院(南朝) 法藏院(五代后周) 延祥院(五代后晋)

咸通西岳院(南北朝时期) 药师院(唐) 荐福院(宋)

上普润院(五代后晋) 下普润院(宋) 明教院(五代后晋) 净土院(唐)

永庆院(五代后周) 法云院(五代后晋) 化城院(南朝) 慈光院(南北朝) 崇法院(宋)

显教院(五代后晋) 离相院(五代后晋) 永福院(南北朝) 净住院(唐) 崇教院(唐)

清凉院(五代后汉) 荐严院(唐)

明觉院(五代后周) 栖岩院(唐)

净隐院(五代后晋) 正觉院(五代后晋) 归寄院(唐) 宣妙院(唐)

香林院(五代后汉) 云就院(五代后晋) 梵蕙院(宋)

广福院(五代后周) 资圣院(唐) 普济院(宋) 天曹院(宋)

宝林院(五代后晋) 云居院(唐) 解空院(宋)

四果院(五代后晋) 大历广福院(宋1130) 嘉福院(宋) 萧山县

祗园寺(东晋)

觉苑寺(南北朝480) 广化寺(南北朝) 觉海寺(唐) 慈云寺(南北朝) 惠济院(五代后晋) 净土院(唐)

正觉院(五代后唐) 广慈禅寺(南北朝) 真济院(唐) 和庆院(唐)

明化院(五代后唐) 开善院(五代后晋) 净蕙院(五代后晋) 广法院(五代后唐) 广福院(五代后唐) 资教院(五代后晋) 兴法院(南北朝) 净土院(南北朝) 资福院(五代后周) 重兴院(东晋) 显教院(宋) 兴教院(唐) 普惠院(唐) 圣果院(唐) 资利院(宋)

栖真院(五代后汉) 兴善院(五代后晋) 灵峰院(五代后周) 法印院(五代后周) 六和院(五代后汉) 崇因院(五代后汉) 隆兴寺(宋) 余姚县

龙泉寺(东晋)

九功寺(南北朝480) 圆智寺(南北朝) 建初寺 (唐) 普满寺 广安寺 长庆院 罗汉院

应天镇国禅院 悟法院 普济院 隆庆院 如意院 宝积院 广教院 西福昌院 普明院 东福昌院 建福院 普圆院 法性院 静凝教忠寺 清果院 禅慧院 明真院 双林院 正觉院 极乐院 超果院 普安院 慈圣院 嘉福院 报先院 胜果院 地藏尼院 上虞县 等慈寺 长庆寺 兴教禅院 戒德院 上乘院 智果院 国庆禅院 明教院 重明院 普净院 法果院 栖禅院 咸通宝泉院 智度院 诸林院 胜因院 澄照院 东资圣院 法界院 栖仁院 太岳院 乾符报恩院 明因院 瑞像院 西资圣院 海惠院 化度院 广教院 奉国报恩院 广明宝盖禅院 净众院 福祈禅院 福仙院 涌泉院 新昌县 宝相寺 云居寺 大明寺 七宝寺 福圣院 宝严院 慧云院 兴善院 祖印院 广福院 沃州真觉院 列翠院 鹫峰院 天宫院 华藏院 昌法院 保福院 香林院 普润院 普门院 方广院

第14篇:寺庙2

第五节

人和优势:

自2005年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度假)区就为媒体所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浪网、搜狐网等一百多家媒体先后进行六百余次专题报道。

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力旅游地产发展区》 2006年为《旅游者最佳京郊旅游理想之地》 2007年获得《中国优秀创意金奖》 2008年荣获《生态旅游建设示范基地》 2008年获得《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第二章 古寺庙、道观恢复重建背景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多年来“二十四孝、弟子规、教儿经、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民众,尤其是宗教文化,像佛教、道教等文化在我国流传已久,其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普渡众生、扶贫济困的思想不仅能有效化解众多的社会矛盾,而且能为信众提供精神寄托,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许多佛教、道教寺庙,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风景旅游区,为当地群众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去处。由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寺庙宗教文化很受中国民众欢迎,并非是迷信。在今天,它是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而存在。

展望新世纪,随着北京加快跨入世界大都市的进程,千年古都寺庙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将与日俱增。如何珍重中华民族的这份历史遗产,使其和谐地融入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人们孜孜求索的难题之一。修缮古都寺庙,发掘其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是京城文物旅游事业关注的重点。当代京城庙会文化的重新兴盛,开创出现代都市大众群体活动的新模式。显著的社会文化效益,为北京寺庙注入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着修复古寺的文物保护工作。源远流长的京城庙会民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人文资源。

北京是一座古今重叠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首都北京应高度重视城市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修复古都具有珍贵价值的寺庙建筑,赋予其具有时代文化特点的内涵,将会提高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含金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实现保护性的开发,保护好古迹、弘扬我国古佛教文化精华;同时创立新篇章,为我们的后人留点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

古寺庙、道观遗址文化恢复重建条件

山不在高有佛则灵:五云捧上方

盛况终会全 寺庙不仅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基地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众生心中的圣地。寺庙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祈福和旅游静心的目的地,修庙弘法普度众生不仅是被历代社会称道赞扬的善举,还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旅游模式。

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拥有众多的古迹庙宇,史上有著名的“五云捧上方”之说。指的是大云寺,小云寺、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捧上方寺。宝云寺,车云寺,石云寺位于景区西偏北方向。大云寺、小云寺在景区东面,上方寺则在景区南面与凤凰岭公园交界之处。在众多的寺庙遗迹中宝云寺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据遗址内遗留的明成化年间御赐五爪龙碑记载:宝云寺为1400多年前武则天下令修建;石云寺遗址内还有遗留的条石、殿基、大口井,残塔„„据传说当年丘处机受成吉思汗相邀西游之时,曾经在此驻扎很久。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内,还有一个龙王庙遗址,是当年乾隆皇帝到此祈雨的地方,乾隆御赐的龙鼓至今还保存在山后的漆园村,龙鼓申报北京市非物资遗产文化,已经获批。

对于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精深的佛教、道教文化,丰厚的历史遗产,多样的景观资源,已成为北京后花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利用园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弘扬宗教文化为己任,筹划修复“车云寺”、“石云寺”、“宝云寺”、“龙王庙”、“千峰观”宗教遗址文化。待宗教遗址文化修复完毕后,千年古寺将重放异彩,到时游客就可上山到寺庙参禅拜佛,体验佛家、道家生活方式。同时为了呼吁世界和平,倡导和谐,把和平塔林景区(据载塔林曾与少林寺塔林为兄弟塔林,后*时被毁坏。)建成为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景区,并在原和平塔林(又名和谐塔)遗址处拟建108米的世界和平和谐塔,此处将继续担当发源、关注、倡导世界和谐的伟大思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开发建设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旅游区,正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古迹、重现当年人文雄风的好事,是体现民族古文化的重大举措。修复后的古寺庙将成为都市人来此清心、静心、养心的圣地。正所谓:

千年古寺今重建,再塑金身佛光现, 出家实习参禅地,唯我北京后花园。

一、宝云寺遗址

宝云寺千年香火,盛况空前 后花园恢复古迹,就在当前

宝云寺自唐代奉持香火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是方圆数十里内最大的庙宇之一,重建于明代成化年间,雄伟壮观。晨钟暮鼓,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信男善女川流如织。如今千年古刹,唯从石垒瓦砾的遗址中还可看出昔日“名山圣地”的风骨。

宝云寺是根据敦煌莫高窟321窟南壁壁画中“宝云经变”演变而得名的,宝云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六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在敦煌莫高窟321窟南壁有一幅“宝雨经变”壁画,天空中有天妙莲花、杂花妙果、天花、香末、香袈裟、珠盖、幢幡等凌空而降,形似彩云。故称“宝云经变”。画中还有从大海伸出一双巨手,一手擎日、一手擎月,这就是日月光天的现象,空中日月即是武后名字武曌(照)。

今存敦煌残卷《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解释《大云经》说:“今神皇(武则天)王南阎浮提一天下也”,“当今大臣及百姓等,尽忠赤者,即得子孙昌炽,……皆悉安乐。”“如有背叛作逆者,纵使国家不诛,上天降罚并自灭。”长寿二年(693年),印度僧人菩提流志在洛阳译出《宝雨经》。卷1说:“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佛对他说:“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中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教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武则天也就顺应天意进而登基。武后释奉自己为九五至尊,九又是阳数,故她选择在初元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登基大典,体现了自己前世的男性身份,龙飞九五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了。武后称自己为合日月阴阳于一体。因而自称“武曌”,后改“武则天”。武则天正是依据宝雨经变才称帝,《宝雨经》亦名《宝云经》,所以诏天下广修宝云寺。据《康熙昌平州志》记载:“宝云寺在驻跸山”。其遗址坐北朝南,左右背靠大山。寺南边有一水井,至今已有千年,水井保持完好,井深数十丈。相传有白虎在此守护而得名,故名千年虎井。

从残留的地基可以看出,宝云寺占地范围很大。庙宇的正南是梯田状的庙址。寺址的西侧有一条小路通往石云寺,南侧有一条石块搭积的小路通往山下,是寺里僧人下山化缘必经之道,也是香客上山的一条主路,至今还有一部分保存完好。遗址留存有大开条砖,小开条砖,筒瓦、加厚的大碾盘与碾轮子等。

遗址有明成化12年(1467年)御赐龙碑一座,内记载“诚千古克修之所”。意思是说这里是修行得道的最佳之地。还有“宝云至唐祖今岁千年!”即宝云寺

自唐代开始。据北京的宗教(佛教)一书记载,燕地开始普遍建寺,始于唐代。推测宝云寺始建于唐长寿二年(693年)左右,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明英宗(天顺实录)元年(1462年)十月,宝云寺又得以重修,其规模建筑布局非一般寺庙可比,有碑文记载“寺中窑、廊、庑、台榭规模宏远,非余刹可拟然”。由此可见,千年前宝云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人员之多,盛况一定空前。涌现出一副万人朝拜佛祖的动人画面。

在香火鼎盛的时期,宝云寺在当地甚至全国所产生的宗教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可证实阳坊地区历史民俗文化之底蕴是深厚的。为使昌平西南山脉,成为北京西北部的旅游胜地,重建宝云寺首当其冲、刻不容缓。

宝云寺庙遗址文化修复完毕后,可供香客参禅拜佛,出家净修,调养身心。弘扬佛法、净化社会、改善人心,远离世俗,淡泊名利是佛教立宗之本,也是佛教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价值所在。

宝云寺—莫高窟321窟全图

51 第321窟 西壁龛顶南侧 飞天 初唐

52 第321窟

西壁龛顶南侧 供养天 初唐

51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飞天

52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供养天

第321窟主室覆斗藻井窟顶,井心宽大,居中团花外周由八朵带蒂的花朵与八朵小花瓣构成圆形,里层有八朵卷云纹形的大花瓣,最里面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八方均齐连续,组成一岔角处有花瓣组成蝴蝶形的不多,图案有联珠、卷草、有垂角、彩铃、幔帷装饰,式藻井有所不同。色彩以朱配以青绿纹样,对比鲜明,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一弟子(清塑)、二菩萨(清塑

朵大团花。井心角花。边饰层次半团花纹样,没与通常的华盖砂、白褐为地,雍容大方。西壁佛(清修)、二料)、二力士(清修。)龛内背光两侧画天宫散花天人、迦陵频伽、飞天、菩提树。龛顶画赴会佛三铺、飞天、禽鸟、花卉等。龛上画七佛九菩萨。龛壁南侧栏墙下的迦陵频伽舞动双翅,飞在空中弹奏琵琶。这是佛国净土的伎乐灵鸟,鸟体人身,鸣声清雅,善奏乐器,又名美音鸟。这身灵鸟填补了龛内壁面的空白,加强了装饰效果。图51为西壁龛顶南侧的双飞天,长长的飘带随风舒卷,表现出潇洒轻盈的动态。渲染肉体的颜料虽已变色,但目眉轮廓及体态线条仍然可辨。唐代出现的双飞天向人们显示,莫高窟艺术的灿烂时期已经到来。此窟西壁龛顶的供养天,也称天宫散花天人,是很有特色的龛内装饰画。图版52即其南侧的六身散花天人(一般亦称作赴会菩萨),体太婀娜,在天宫楼台上俯身凭栏,像是观赏着下界的众生,逍遥闲适的神情毕现。天宫栏墙建筑,描绘十分精美,白鸽衔璎珞串珠展翅欲飞的装饰相当别致。

53 第321窟 南壁 宝云经变 初唐

53第321窟南壁宝云经变

南壁画经变一铺,原内容不明,据中部画面形象类似灵鹫山宝云会场面,有人推测为宝云法华经变。本书图版印制之后,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上,史苇湘以《敦煌莫高窟的宝雨经变》为题的报告,公布了对这一铺壁画的考证研究,确定其为宝雨经变。《宝雨经》亦名《宝云经》,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重译。画面中央序品表现佛在伽耶山顶为大比丘众七万二千人说法时,漫天宝雨。序品

两侧所画细节,是十卷《宝雨经》的各种譬喻。

54 第321窟 北壁东侧 啊弥陀经变(部分) 初唐

54第321窟北壁东侧阿弥陀经变(部分) 北壁画阿弥陀经变一铺。经变中的建筑形象值得注意,图中显示的是经变的右上部分,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一座楼阁。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平台四周绕以花板栏干,栏干各部件界画清晰。经文描写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讲堂、精舍、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净土变中出现精细界画,开始于初唐时期。

55 第321窟 东壁北侧 十一面观音 初唐

55第321窟东壁北侧十一面观音

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三铺,门北画十一面观音一铺观音十一面六臂,立于双树宝盖之下莲花之上,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枝,两旁边有二菩萨侍立。构图左右基本对称,图中的树、花等,有图案画的倾向与同时期的壁画相比十一面观音图显得很有特色。

因此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拟在宝云寺遗址处恢复宝云寺,并在宝云寺沿途再现“北京敦煌” 千佛洞文化,依据敦煌莫高窟321窟《宝云经变》重现莫高窟艺术,利用部分现有需要恢复的山体和神岭山山体资源,作为国内外敦煌文化研究者塑造现代绘画艺术的载体,造就时代版敦煌文化,承接中外艺术创造者的文化产业。使复古敦煌艺术与延续现代壁画艺术相结合,继而打造成世界级复古派与现代派相结合的“中国式卢浮宫”—暨世界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殿堂。

二、石云寺遗址

石云寺在云峰脚下,寺址的北侧有一房屋遗址,今遗址存有条石殿基,柱顶石、大口井、残塔等,山崖有照宝山三个大字,还有珍贵的蒙文佛教六字真言刻石,也是其中寺庙较大的一个。寺庙的南侧有小径可通往山下。西侧有路可通往车云寺,东侧有路与宝云寺连接。在通往宝云寺的路上现有残塔遗址(当年塔林数十座),乃为当时方丈坐化后的和平塔,又名舍利塔。塔高数十米。

石云寺最早是当年全真派掌门人丘处机西行归来修炼悟道的地方。公元1188年,金世宗两次召丘处机到燕京,一是主持万春节醮;一是咨询长生之道。丘处机抽空领略神岭千峰(就是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无限风光。公元1219年,当时南宋、后金、蒙元三股势力,都慕丘之名,各派使者前来宣调丘处机。丘审时度势、反复权衡,本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思想,选择了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丘处机在燕京地区停留近两月,走遍燕京郊区,才与宣使刘仲禄北行,经海淀、昌平神岭千峰(驻跸山),道出居庸关,夜遇群盗於其北,皆稽颡以退。且曰:无惊丘师。五月,丘师至德兴龙阳观度夏,以诗寄燕京士大夫云:登真何在泛灵槎,南北东西自有嘉。碧落云峰天景致,沧波海市雨生涯。神游八极空虽远,道合三清路不差。弱水纵过三十万,腾身顷刻到仙家。

丘处机非常仰慕唐僧玄装去印度取经的事,他在《磻溪集》中有诗赞玄装。弟子李志常效唐僧门徒辨机写《大唐西域记》按随行日记,写作《长春真人西游记》。其他弟子欲效唐僧门徒慧立、彦粽写《三藏法师传》来写丘处机。丘处机当时劝阻此事,建议要写就写《大丹直指》和《摄生消息论》的养生摄生思想通俗化,要写就写唐僧师徒,因为民间传说相当多。

中国宗教历史上有两次行程最远、影响最大的西游活动。一是唐僧玄装去印度取经;一是丘处机去阿富汗找成吉思汗的和平之旅。徒弟们更是起劲鼓动丘师写书,劝化世人。他同意了徒弟的建议,改写唐僧取经的故事,寓戒杀和平、炼丹养生的思想,教化世人。师傅点头,徒弟们马上行动起来。

丘处机师徒看到神岭千峰(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中的猪头像(现在的遇佛顶又像是“唐僧诵经”,这里群峰叠起,挨肩而立,好似一个僧人在诵经,又像是猪和猴行者在说话,惟妙惟肖)。大家共议,塑造出宋本没有的猪八戒,作为唐僧的第二个门徒,并把唐僧的大门徒猴行者定为孙悟空、把探沙神定为唐僧的第三个门徒沙僧。山下有一形似大蟾蜍的金蟾石,便演义出“观音显圣化金蟾”的故事(唐僧原为金蟾长老)。

丘处机师徒游玩白虎涧(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白龙潭,又得到启示、联想,塑造出小白龙的故事,演化为唐僧的坐骑白龙马。

丘处机师徒游玩神岭千峰(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中的“通天八十一洞”,演化为唐僧取经的八十一难。书名初稿暂定《西游释厄传》又称《西游记(平话)》,主旨思想是以丘处机的《大丹直指》为蓝本。所表现的情节、术语、人物、宇宙等,均要与全真道的金丹学相吻合。 丘处机师徒游玩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的白虎涧、骷髅石等景,编写了孙悟空在白虎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神岭千峰景区(现在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风景区)有蝎子洞,丘处机师徒编写了唐僧师徒过毒敌山琵琶洞,斗蝎子精的故事。

第15篇:寺庙申请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某某禅寺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某某禅寺修复建设工程

项目单位: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

建设地址:某某县某某镇

项目批准: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

编制日期:二o一五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

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禅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县某某镇童城村,该寺始建于刘宋,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禅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禅寺地理位臵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修复扩建某某禅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禅寺寺打造为“天人合

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禅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禅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禅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xx亩,控制面积xxx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xx亩,建筑总面积xxxx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素食养生园,占地约xx亩,总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

某某禅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十方信众捐赠的善款。篇2: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业编写

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规划》 核心提示:寺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寺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寺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寺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寺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寺庙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寺庙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寺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乙、丙)级资质

中投信德——专业编写各类商务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贷款融资、环评、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

【工 程 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 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 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 为企业项目立项、批地、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行业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 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 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或法改委大纲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乙丙)级资质

专业编写:

寺庙项目建议书

寺庙项目申请报告

寺庙项目环评报告

寺庙项目商业计划书

寺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寺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寺庙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寺庙项目总论 第一节 寺庙项目背景

一、寺庙项目名称

二、寺庙项目承办单位

三、寺庙项目主管部门

四、寺庙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寺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寺庙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寺庙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寺庙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寺庙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寺庙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寺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寺庙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寺庙行业准入政策

三、寺庙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三章 寺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寺庙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寺庙行业发展规划

二、寺庙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寺庙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寺庙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寺庙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寺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寺庙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场预测

第一节 寺庙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一、国内外寺庙市场供应现状

二、国内外寺庙市场供应预测

第二节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国内外寺庙市场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寺庙市场需求预测

第三节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一、寺庙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第四节 价格现状与预测

一、寺庙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二、寺庙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第五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三、营销策略

第六节 市场风险

第五章 寺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寺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寺庙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寺庙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寺庙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寺庙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寺庙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寺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寺庙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寺庙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寺庙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篇3: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附件

一、历史事件资料收集

附件

二、名人语录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

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

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

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素食养生园,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投入的善款。

三、环境保护、消防措施

环境保护: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对原生态环境破坏极

小,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对垃圾进行回收,餐饮食品加工所产生的有害废气,将安装排气管,经过滤后再排放;对生活污水安装过滤回收装置,过滤回收后用于绿化灌溉;对西净(卫生间)修建化粪池进行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大量培植人工森林,对景区内进行绿化,使景区内具备优良的环境。

消防措施:严格消防设施的建设,狠抓消防措施,注重 对消防人员的培训,消防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教育,增强消防意识,达到一级防火标准。

四、效益评价篇4:为恢复重建永茂谱荻寺的申请报告 为恢复重建永茂谱荻寺的申请报告

永茂镇人民政府:

我镇因地处张家界旅游城市接壤,在巍巍雄壁岩和四方岩的仙山之下,是一个开发旅游的好景区,它有一种神秘的传说。四方岩的山顶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很多远方的游客至今还在旅游和向往。如方石仙山、黄岩浴、观音堂、黄泥巴洞、白水洞、仙人洞、旗牌山、纸壁岩、渔民洞、二岩、张家岩屋、逃鸡岩屋、猪栏岩屋、黑狭、土地垭、三层、三姨妹、丢儿洞、凤凰岩,它们各自都有神奇的传说故事和由来。

永茂的谱荻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光绪年间,长达二百多年,是一座古老的寺庙。解放后,这座寺庙变为学校,并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是永茂小学的发源地。该寺庙总占地面积约25亩,寺庙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于文化革命期间被损坏,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恢复。1966年该校校长陈齐全,把该庙的占地与崔家铺生产队调换了,把一栋五柱四齐的两层两箱的四合大院和后厅的两箱大厅木屋拆掉,将其迁至现在的老中学,开办了永茂农中,也就是现在的金钩塔老中学。从此,谱荻寺就此从人间消失。2003年当地20多位老同志自筹资金,重修了一座20平方米的小庙,虽然庙宇很小,但也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宗教人士前来观佛。他们也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当地的百姓也有强烈的要求,要我们把庙扩大一点。2015年,很多佛教中的教徒和宗教信仰人士,他们自筹部分资金,与村民协商,准备扩建庙宇,占地200平方米,现正在建设中。

我们修建庙宇的宗旨是:弘扬宗教服务于民间,服务于社会,服从党的的领导,把宗教服务于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为目标。了却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广大宗教人士的心愿。至此,特申请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支持。 特此申请 年 月 日篇5:2011寺庙管理工作报告 ***寺庙管理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3日,乡党委书记***持召开了***寺庙管理工作会议,全乡干部和3名寺管会主任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共江达县委办公室关于召开统战民宗寺教工作会议的预通知》(江委室【2011】18号),组织集中学习了2010年来县委县府制发的一系列涉宗工作文件,总结了2010年来***的寺庙管理工作,对近段时期寺庙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步寺庙管理工作打算。现将***2010年来寺庙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下辖两座日追,一座寺庙,分别是位于岩比行政村岩比自然村的真空日追,宁玛教派,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旦曲空;位于德巴行政村额龙自然村的乐噶日追,宁玛教派,占地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定编数10人,实有僧人10人,寺管会主任次成罗布;位于格达行政村格达自然村的卓东寺,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定编数19人,实有僧人19人,寺管会主任西加。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寺庙管理制度。***联系乡干部分片包村、包寺工作制度,按照领导干部包寺制度,

分别组成3个寺庙工作组开展工作,定点、定时赴各寺庙对寺庙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乡党委政府把寺庙的管理纳入全乡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将寺庙作为一级组织看待,加强对寺庙和僧尼管理,掌握好寺庙和僧人的动态。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寺庙管理措施落实。为不断加强寺庙管理工作,按照从属地管理原则出发,按照主体教育活动期间的要求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并督促寺庙严格按照制度措施落实,各寺庙、日追必须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为加强对寺庙、僧人的动态掌控,制定了周汇报制度、月联系制度,随时随地掌握寺庙和僧人的情况。

(三)狠抓教育,引导僧人懂法、守法。

立足于法制教育,着眼于防范,是建立健全寺庙惩治和预防机制的重要措施。我们把夯实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为切入点,将寺庙管控防范机制纳入乡维稳工作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形成以稳定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不断规范寺庙僧人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寺庙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乡政府班子自身建设,促进寺庙管理工作

1、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学习贯 彻国家关于寺庙的法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物质头脑,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水平和素质。

2、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为寺庙管理工作做好带头作用。密切联系寺管会,强化寺庙管理措施落实,推动寺管会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选派工作业务能力强、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的机关干部到寺管会蹲点,强化党在僧人中的威信。同时对选派干部做好工作台帐,掌握选派干部的工作情况。

4、充实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责任措施落实机制,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制度管僧人。

三、取得成绩

在乡党委、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各寺管会的积极配合下,一年来,我乡三座寺庙均能严格落实乡党委、政府发热工作安排,能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能执行各项制度。没有发生一起因寺庙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故,没有组织过一次违反规定的宗教法事活动;通过平时的督导检查,平时的学习制度贯彻落实特别好,能按照一周两次组织僧人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僧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升了爱国主义理念,加强了遵纪守法意识。

四、存在问题

当前,寺庙僧人在贯彻上级关于寺庙管理的重大决策,开展正常佛事活动上是比较好的。但在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寺庙管理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乐观,

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僧人法制观念淡薄、形象不佳、作风不正,听取片面之词等现象还依然存在。

五、下阶段工作打算和措施

(一)要加强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僧人认识。

1、运用主题教育成果,狠抓僧人宗旨观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僧人能明确行为规范,强化自律行为。

2、注意把握僧人教育的时机,突出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以身边的案例、活生生的事件为教材,解剖典型、深挖根源,使僧人接受教训,得到警示。

3、积极探索教育的寺庙僧人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因地制宜,采用僧人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教育活动。

(二)要健全寺庙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僧人。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寺庙管理规则,强化寺管会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重大决策和寺庙重大事项由寺管会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执行寺管会会议事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寺管会工作公开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图,并强化监督制约,使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程序等形成制度,真正达到公开、透明、全面、真实。

(三)加强监督,通过监督制约寺管会责任。

1、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定期督促检查各寺管会执行民主决策制度情况。

2、强化寺管会成员在乡月例会上承诺制度。

3、强化 寺管会和僧人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监督制度,认真开好寺庙民主生活会和民族评议工作。

(四)强化责任追究,通过追究督促寺管会依法管理僧人。

1、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寺庙建设管理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抓住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

2、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

3、及时认真处理群众的信访件、举报信,定期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

(五)针对情况,领导班子要提出相关要求,其内容可以是:一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必须严格按照《江达县宗教管理八严禁七不准五必须》的规定和县民宗局及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加强寺庙及僧人管理。二是各寺庙、日追民管会在每月必须召集僧人进行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宗教政策、民族区域政策、法律法规等。三是各寺庙、日追就所开展的宗教活动必须提出书面报告,由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后,才能组织和开展宗教活动。四是未经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的宗教活动,乡党委政府将坚决予以取缔。五是各寺庙、日追要严格僧人请销假制度,僧人外出必须写出书面报告,由民管会主任签字后,报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部门批准。

第16篇:!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五台山佛教建筑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恒山悬空寺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省境内北岳恒山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浑源县城南3.5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布达拉宫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宫殿建筑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1 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此外,承德“外八庙”及北京雍和宫,也都是著名的喇嘛教建筑。浅论中西建筑的差别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有超过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结构又称立贴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

2 \"、\"五檩五柱三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穿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3).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2.西方建筑石材为主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其建筑决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柱式:

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还有人像柱式;见图 古罗马的多里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故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重的勾、描有相同之处。即使在音乐艺术上,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京剧,似乎亦可感觉到一种线的流动。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

3 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表现对象富于逻辑的几何可惜性。美的建筑就是有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在绘画上,他们追求的是写实艺术,以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为目的,他们先天有一种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画的越写实,就是征服了这个事物;在音乐方面,他们的传统音乐讲求声音浑厚,体现着一种“体积感”。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审美情调的不同。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

二、造型,布局

1.和谐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WW1]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李泽后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2.对抗之力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式建筑的陪衬。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见图6。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

4 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三、平稳缓慢的继承与快速多变的发展

1.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尽管各个时代的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多大的变化。定型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部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2.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即构成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形成的柱式,展现出古希腊艺术以表现人体美,塑造人体美为根本出发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罗马式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尤其是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显示出古罗马帝国奴隶制繁荣时期的武力与豪华。见图7,图8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一个个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自下而上层层推进,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层层向上推涌,直至尖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们的精神引向上苍,寄托着教徒对天国的慕渴与向往。巴洛克建筑,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Baroque)式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探源

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

5 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故中国传统建筑长期采用梁柱支撑屋顶重量。同时为了防雨防湿,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加大出檐的方法,并由此而创造了斗拱技术。长长伸出的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将于水排除在屋顶之外,从而使建筑的木构件避免因淋雨受潮而腐朽。正是由于这种土木混合的结构已基本上满足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

2、西方代表古希腊古罗马地中海沿岸半岛国家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质,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二、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的不同

1、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统

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稳定的社会结构,“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将皇权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世俗社会的主宰,亦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加之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从而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别君臣之尊卑,一方面又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因此可以说,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类型,代表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高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西方古代社会是一个泛神论的社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信仰的众神,在古代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的众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和人的进程。对神的崇拜,导致西方哲学精神中超现实、中彼岸的思想。于是,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的观念引向上苍,以呼唤天国的幸福。徽州建筑的特色摘要: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关键词:古建筑作者:马恒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

7 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

8 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

9 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悬柱建筑柱子是各类建筑物的骨架,必须固定在坚实的地基之上。但我国却有一座柱子悬起于地面的建筑,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的真武阁。真武阁位于容县县城东门外人民公园内,最初是一座建于唐乾元——大历年间(公元758~779年)的古经略台。用于操练军士、朝会习仪和游观风景用,后来台废,建有武当宫,是为真武阁的前身。经历代兴废,到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出于迷信,为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建成3层楼阁。坐北向南,而且对着奇峰参天的都峤山。当时阁楼周围还有廊舍、垣墙、钟磬、鼎炉等附属建筑和设施,现已无存,仅剩真武阁巍然屹立,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真武阁通高为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外形呈塔状,是一座独具风格的木构建筑。全阁用近3000条大小不一的坚如石质的铁黎木(俗称格木)构件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合理而协调地组成一个十分优美、稳固的一整体。全阁不用一件铁器,2层楼有4根支柱,承受着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这是全阁结构中最奇特、最精巧的部分。它的方法是在悬空柱上,分上下2层用18根枋子(拱板)穿过檐柱(即底层内柱的上部),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托承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室内悬空柱本身,以檐柱为支点挑起来,这样2层楼上这4根内柱就悬空了。当初在设计和施工中为了使结构各部分均匀对称,受力平衡,需要有精湛的力学、数学、物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工艺技巧,足见难度之大。真武阁这种独特的“杠杆结构”方法,在建筑史上是一个罕见的例子。这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在漫长的400多年历史中,曾经受了多次风暴的袭击和地震的摇撼,始终巍然

10 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艺上的卓越才能和智慧,是我国古建筑中优秀的杰作。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宫与殿的区别\"宫\"在中国,古已有之。《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

11 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可见,这里的\"宫\"就是指的整个皇宫。外国人把颐和园译作\"夏宫\",这也是贴切的。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古代遗留给后代众多的\"宫\",已成了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名胜,全国各地还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宫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庙,解放后被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西长安街上新建了式样新颖的民族文化宫。全国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作为中国工人、青少年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场所。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大屋顶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详见\"吻兽\"一节),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拄。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可见,中国古代的\"大殿\"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

12 宫廷建筑

(一)宫殿建筑概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长乐宫是由四组宫殿(长信、长秋、永寿、永宁)组成。当时,刘邦就在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约有一万米。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主持所筑的皇宫。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一个高台地上,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8900米。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它平地崛起,殿比未央它还高。东西有20多丈高的凤阈。由于建章宫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对。“汉三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早已无踪影了,但是,我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在西安城东南部,有一个兴庆宫公园,它的前身就是1270多年以前唐朝一处宫廷——兴庆宫的旧址。兴庆宫占地面积大约2106亩。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廷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三大宫廷建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富,而兴庆宫是规模最大、最豪华富丽的一处。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香亭,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的处所。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远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面积18300平方米,名叫龙池。池水很深,池面碧波荡漾,池边树木葱郁,风景十分优美。可以看出当年的兴庆官就是这样一座殿宇和园林结合的大宫廷。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

13 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有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

14 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3)日晷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官式建筑讲究多官式等级北京地区的官式建筑具有金碧辉煌和等级森严的特点,这与连续五个朝代在此建都的历史分不开的。建筑物的等级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围墙、台阶、殿基、门窗、配庑等等。

1.殿顶:

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现择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殿顶介绍: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

15 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硬山顶: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宫式建筑殿顶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卷棚顶: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官式殿顶,多以上述形式为基础,然后派生或融合出其他形式。

2.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3.彩绘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1)檩枋部位名称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

16 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绘线。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

(2)种类和等级

①和玺彩绘。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绘分为数级,重点有: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盒子中画坐龙。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大草图案配以“法轮”,又称“法轮吉祥草”,简称“轱辘草”。

②旋子彩绘。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这种彩绘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旋眼:旋花的中心。旋瓣:旋子花圈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找头部位经常出现的图案: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等形式。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瓣。“勾丝咬”,即只用一路瓣组成图案。“四分之一旋子”,即只用两个半旋花的一半。旋子彩绘中的等级:金琢墨石碾玉:这种是旋子彩绘中的最高级,各大线及各路瓣都沥粉贴金,相当华贵。烟琢墨石碾玉:是次一级旋子彩绘,图案中“五大线”贴金,各路瓣用墨线。旋子彩绘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

③苏式彩绘。苏式彩绘是另一种风格的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最近修饰复古的琉璃厂街道的铺面,多用这种彩绘。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颐和园中的长廊,可以说是苏式彩绘

17 的展览画廊。典型的苏式彩绘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内层“烟云”,外层“托子”。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金线苏画: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

④其他。古典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部位很多,凡外露部位的木结构,大都有彩绘装饰。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彩绘,如斗拱、天花、角梁、金瓶、椽头等。楚国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V.Gordonchilde,1892—1957)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楚建筑属于建

18 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楚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的美的表达和体验。建筑风格上,楚建

19 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楚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类似的还有楚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楚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迄今所发现的楚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楚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南国风格。建筑的装饰上,楚国的艺术家们既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表达个性的自由,可是又积极入世,回归到人本的理性现实。以其雕塑为例,在发掘的楚系墓葬中发现如:比细高腿还长一倍的长脖子鸟的脑袋上忽然长出了枝杈繁生、尖端锐利的成对鹿角来;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人首蛇身的补天女;双手擎万均的编钟乐架武士,是力的表现;飞凤、鸣鸾、长蛇、奔鹿,还有鼓胀着肚子的具蛙在进行着一场只有现代人类才可能进行的水陆空交叉的立体大型混战,是人间善与恶的搏斗……这些作品,对于地下的死者,是欢送他们祝愿他们飞升上天上仙境,对于地上活着的人们,是鼓励他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多数的雕塑作品是实用器物,把器形制作成许多种动物的形象,施以彩绘,以至浅高浮雕、镂刻等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充满着浪漫情调,以供装饰陈设,赏心悦目。值得注意的是,楚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台”、“坛”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楚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楚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意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

20 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

21 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摘要: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关键词:古建筑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

22 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

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及其特点转贴文章: 作者傅熹年(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所研究员)

1、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数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成为世界建筑中虽非历史最悠久,却是延续时间最长、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从这点考虑,可以推想,在古代必有一整套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物设计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发展,日臻成熟完善。在其控制下,古代建筑才能在发展演进、推陈出新的同时,做到一脉相承,保持其建筑体系的长期延续和基本特征的稳定。探索这些古代规划、布局和设计的原则、方法,对于了解古代建筑传统得以形成和延续发展的种种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阐扬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和所达到的科学水平,总结历史经验,都有重要作用。若能持之以恒,群策群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工作,逐步把它全面地揭示出来,也将有可能对规划设计工作者深入了解传统,从中取得参考、启发和借鉴起一定作用。前此,我们已对古代城市规划、大型建筑群组布局进行

23 了初步探讨,发现了面积模数和模数网格的重要作用,下面将循着已发现的一些线索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进行探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建筑为主体,木构架建筑在正面宽度上以间为单位,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间之宽度称“间广”,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矩形的单体建筑,再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围合成内向的院落。木构架建筑在进深上以屋架上的椽或檩数计,早期(宋式)称几架椽(指椽跨距),晚期(清式)称几架(指檩数),大型建筑在侧面(山面)上也分间,一般以二架椽为一间。平面矩形的单体建筑,屋顶形式有硬山、悬山(均两面坡屋顶)、歇山、庑殿(均四面坡)几种,后二种屋顶下可加下檐,构成重檐屋顶。在具体表示一座建筑物时,称面阔几间,进深几椽(或几架)几间,上覆某种屋顶。单座木构建筑受等级制度限制,屋顶大都为两坡的硬山或悬山,只有宫殿、王府和坛庙、寺观等才可用歇山或庑殿顶,故屋顶的可选择性较小,外观变化不够丰富,但较大型的建筑可用加前后廊、前后抱厦、左右耳房等附属建筑的手法,形成外形较复杂、变化较丰富的组合体。当主体为二三层楼阁时,若令附属建筑比主体建筑低一至二层,可做到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形成颇为丰富壮丽的外观,其形象在宋代绘画和现存一些明清楼阁建筑上都可看到。

2、中国古代建筑虽以在平面上展开的院落式布局为最突出的特点,但院落中的单体建筑、特别是主体建筑形象的完美,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之间在外观和比例上的和谐统一也是建筑群组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从现存大量优美和谐的建筑物和院落群组看,古代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也必定有较成熟的设计方法。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分别记载了用“材分”和“斗口”为模数设计单体建筑的方法。自梁思成、刘敦桢二位先生创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这一学科以来,数十年间,经过两三代学者的研究,对这两部书中所载模数制度已基本了解。但因这两部书是为工程验收而编著,详于构件断面尺寸,而对建筑物的面阔、间广、柱高等大的比例关系较少涉及。如在《营造法式》中只有“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一句,即柱高等于或小于间广;《工部工程做法》则记载一般建筑下檐柱高为0.8面阔,也是柱高小于间广。但二者都属于控制数宇,并未涉及更具体的比例关系。由于在古代典籍和建筑专著中迄今尚未发现有关记述,我们要探讨古代木构建筑在外观设计中大的比例关系问题,只能通过研究现存的实物来进行,这就需要对有精确实测图或实测数据的建筑物进行深人的分析,用综合、归纳寻找共同点的方法逐步把它们反推出来。从设计和施工角度考虑,“材分”、“斗口”的尺度太小,用来控制构件的断面固然准确,但若用它为平面、立面大轮廓的尺度单位,则

24 过于细碎,既不易掌握,实际上也难以达到这样高的精度。经过对大量建筑间广的分析,也发现若以“分”值折算,大多不是制度、法规所规定的数字(如1

25、250、375“分”),而折算成尺数时,却大多以尺或半尺为单位,这现象表明,在定间广时,先按规定确定其“分”值,再折合成尺数,然后随宜增减尾数,使其以尺或半尺为单位。这样做可以有利于施工时放线和验核,但它还并不是模数。考虑到宋式有柱高不越间广的记载和清式以“攒档”数表间广和进深的情况,当时很可能还使用了扩大模数。但其具体情况如何,也只能通过研究实物来解决。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受木材易朽、易燃的限制,难于长久保存,现存最早的是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的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属中唐时期,距今已有1218年。中唐以前的木构建筑在国内已无实物,难作具体的探讨,但自此至元代,大约每间隔数十年都能有建筑实物存在,可供我们研究其间继承和发展的脉络。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更多,不仅官式建筑大量存在,不同风格的地方建筑也极为丰富,且自成系列,可据以作更深入细致的探索。不过限于条件,目前还只能先就有精测图或数据的建筑物进行研究。

3、陈明达先生在结合建筑实物研究《营造法式》时,发现进深四架椽房屋其檐柱之高(以H表之)等于铺作(斗栱组)高加举高(亦即深四椽房屋屋脊标高为ZH)。循此线索,我用大量实物加以核验,发现唐代建筑和宋代殿堂型建筑确是如此,并发现当其进深为四椽以上时,其中平椽(距檐椽二步架,相当于四椽屋之脊搏位置)至檐柱顶之距(以A表之)仍与檐柱之高H相等,即其标高仍为ZH,继续保持着这个比例。这现象表明,檐柱之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建筑的构架之高,即与建筑的高度有关。进一步探索,又发现宋代厅堂型构架建筑和元明以后的殿堂、厅堂型构架建筑,当进深等于或大于六椽时,其上平模(距檐三步架,相当于六架椽房屋之脊榜位置)至檐柱顶之距A仍与檐柱高相等,即上平标高为ZH。这比唐式和宋式殿堂型构架增加了一步架之高,表明柱高相对增高,斗拱部分相对减低,但檐柱之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建筑构架的现象却是一脉相承的。把这现象和在研究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和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古塔等多层建筑时发现的下檐柱高H为塔身总高之模数的情况(应县木塔为12H,独乐寺观音阁为4H,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为7H,法起寺三重塔为SH)和柱高不越间广的记载结合起来考虑,檐柱高和建筑外观立面间必有密切的关系,应进一步加以探讨(为简化行文,下文中除仍以H代表檐柱平柱之净高,以A代表中、上平至檐柱顶之距外,又以B代表建筑的通面阔)。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上分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台基一般较低矮,屋顶为斜坡顶,屋脊虽高,但要退人至中分线处,其高由进深和举高决定,且在近处会

25 因透视作用而看不到,是不固定因素,故影响建筑立面比例最大的因素应是屋身,即柱列和斗拱部分。但斗拱的出跳受建筑物之性质和等级限制,也是不定因素,实际影响立面的是柱列。在对一些古代建筑的实测图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时,果然发现了一些有关建筑立面设计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如在分析五台县南禅寺唐建正殿时,发现殿之通面阔B为1161厘米,划分为3间后,其明次间比例为2:3:2,但其檐柱高H为386厘米,与通面阔B又恰为1与3之比,即B=3H,也可以说通面阔B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这表明在设计此殿立面时,先以檐柱高H为模数,以其三倍定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划定明、次间之间广。在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数据分析中,也发现其底层面阔5间,通面阔B为2020厘米,底层檐柱高H为406厘米,比值为4.98:1,实即5:1,即B=SH。南禅寺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是现存唐、辽二代建筑中时代最早的,它们表现出的共同现象说明,至迟自唐以来,在立面设计中可能已出现令通面阔B为檐柱高H的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即其柱列部分可能由以柱高为边宽的若干个正方形组成,也就是说通面阔(B)有可能以檐柱高(H)为模数,下面我们就利用更多的不同时代的实例加以验证,看是否较广泛地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4、唐代另一座建筑五台县佛光寺大殿面阔7间,通面阔B为34U)厘米,檐柱高H为499厘米,构架之中平**标高为ZH。其通面阔B与檐柱高H间无整倍数关系,但其中央5间间广均为5O4厘米,与檐柱高H只差5厘米,可视为相等,即中央五间为5个以檐柱高H为边宽的正方形,也可以认为是中央5间以檐柱高H为模数。梢间为便于形成45度转角构架,不得不缩小到与山面梢间相等的440厘米,遂不能与中央5间同宽。在辽代建筑中,除独乐寺观音阁外,义县奉国寺大殿面阔9间,B为4784厘米,檐柱高H为595厘米,比值为8.04:1,即B=8H,也以檐柱高H为立面的模数。以上所述均以平柱高H为正立面模数,但唐、宋、辽、金、元各代建筑立面各柱均有“生起”,即自明间平柱起各柱高度递增,至角柱达最高点,使柱顶连线为一两端上翘的弧线。详检诸建筑实测数据,发现辽、宋、金、元各代建筑还有不以平柱高H而以角柱之高为立面模数之例(下文中以H1代表角柱之高)。在辽代诸建筑中,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面阔5间,B为2565厘米,角柱高H1为515厘米,比值为4.98:1,即B=5H1;大同华严寺海会殿亦面阔5间,B为2765厘米,H1为450厘米,比值为6.1:1,即B=6H1;大同善化寺大殿面阔7间,B为4054厘米,H1为668厘米,比值为6.07:1,亦即B=6H1。它们的正立面都以角柱高H1为模数,但其中平(相当六架椽之脊)标高却仍基本为2H。在宋代建筑中,太原晋祠圣母殿下檐面阔7间,B为2690厘米,下檐柱高H为386厘米,比值为6.97:1,

26 即B=7H;登封县初祖庵面阔3间,B为1O91厘米,H1为360厘米,比值为3.03:1,即B=3H1(B为柱头尺寸,与H1均自中国文物研究所实测图量出)。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下檐面阔B为4387厘米,下檐柱高H为493厘米,比值为8.9:1,考虑到施工可能产生的误差,可视为9:1,即B=9H。在金代建筑中,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B为3156厘米,H1为448厘米,比值为7.04:1,即B=7H1;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5间,B为3268厘米,H1为659厘米,比值为4.96:1,即B=SH1。朔县崇福寺弥陀殿面阔7间,B为4094厘米,H为593厘米,比值为6.9:1,可视为B=7H。元代建筑中,芮城永乐宫三殿中的三清殿面阔7间,B为2844厘米,H1为558厘米,比值为5.09:1,近于B=5H1;纯阳殿面阔5间,B为2016厘米,H1为508厘米,比值为3.97:1,即B=4H1;重阳殿亦面阔5间,B为1734厘米,H1为433.5厘米,比值为4:1,即B=4H1;浙江武义延福寺下檐面阔5间,B为1180厘米,下檐柱高H为292厘米,比值为4.04:1,即B=4H。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到,在辽、宋、金、元四朝中,都兼有用下檐平柱高H和角柱高H1为立面模数之例。

5、明清时期建筑实物保存下来的更多,不胜枚举,但这时建筑之角柱生起已大为减弱,平柱与角柱间高差已不明显,其中有精确图纸和实测数据的重要大型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一般均以平柱高H为模数,如昌平明长陵被因殿面阔9间,其B=10H;北京社稷坛前殿面阔5间,其B=6H;北京紫禁城午门正楼、太庙前殿下檐均面阔9间,其比例亦均为B=10H;保和殿面阔9间,其B=7H;西安鼓楼为二层重檐三滴水建筑,其楼身部分面阔7间,其B=1OH,楼高计至上层上檐柱顶为4H。这表明明清时期在建筑立面设计中仍保持着自唐以来以檐柱高H为模数的传统。在现存大量古建筑中,虽也有不尽符合此传统者,但唐至元代多数重要的大型建筑和明清官式建筑基本上是这样,可知以檐柱高为立面设计的扩大模数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设计方法。从上举诸例和表一所示,还可以看到,自唐至元,正立面上所含之H方格数等于或少于其开间数,立面上一般是明间横长,两侧各间竖长;到明清时期,明间面阔加宽,有时可为次间的1.5倍,次间也往往为方形,遂出现正立面上所含H方格数超过其开间数的现象,这是不同时代在立面开间比例上的变化和差异。由于各建筑正立面面阔均为檐柱高H的整倍数,从所画分析图上就可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即各立面上均可画出若干个以H为边宽的并列的正方形,而这一列正方形实可视为模数网格,这一点在重檐建筑和城楼。楼阁等高大的建筑上表现得更为清楚。通过对重檐建筑的分析,可以看到,其立面设计也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典型的例子是辽代的应县木塔和北宋的太原晋词圣母殿。应县木塔底层为重檐,下檐柱高

27 为420厘米,一层塔身柱高为868厘米,比值为2.07:1;圣母殿下檐柱高为386厘米,上檐柱高为783厘米,上下檐柱比值为2.O3:1,二例都是上檐柱高为下檐柱高的2倍,2H;而上檐柱顶至屋顶上平之距A仍与H相等,与单檐时相同,表明这是当时的通制。保持这个比例关系最晚之例在明代中期,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时,重建的太庙前殿仍然如此。但自明初永乐时起,在沿用旧比例的同时,一些建筑已开始发生变化,建于永乐14年(141年)的明长陵棱恩殿的下檐柱已稍高于上檐柱高的一半,而**城楼、午门正楼、太和殿、保和殿则逐渐增高,先增为上檐檐口标高之半,随后又增至上檐正心行标高的一半。增高下檐柱是为了在建筑总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建筑直接接近人的下檐部分的高度,使建筑显得更为轩敞,减少压抑感。增高了的下檐柱仍是立面上的模数。从上举诸例的立面图中,可以看到以檐柱高H为模数的网格控制建筑立面的情况。

6、在高大的城楼和楼阁的设计上,模数和模数网格的作用更为明显。北京的**、午门均是其例。**日楼面阔9间,通面阔B为5710厘米,按明中期尺长引.84厘米折算,合179尺;其明间特宽,为852厘米,合27尺,次。梢、尽间各四间,宽度相同,都在607厘米左右,均合19尺;在高度方面,下檐柱高H为604厘米,也合19尺,上檐檐口标高为12.26米,合38.5尺,基本为H的2倍。这样,在城楼立面图上,除明间外,左右各四间处分别可画出八个高宽均为H的方格网,分上下二列,下自柱础上皮,中至檐柱顶,上至l檐檐口。这表明除明间外,左右外侧各4间均以H为模数。门楼下有巨大的城门墩台,台顶东西宽为11757厘米,合370尺,扣除门楼通面阔5710厘米后,左右外侧各余3024厘米,合95尺,恰为门楼下檐柱高H(19尺)的5倍;门墩之净高为1213厘米,合38.1尺,也可视为38尺,即ZH。这就可以推知,门墩之宽如扣除门楼明间下的27尺外,左右侧各宽9H,高2H,也以H为模数。根据这现象,我们可以推想,在设计**时,先确定以下檐柱高H为扩大模数,据以画出上下四列宽为H的方格网,下二列控制墩台之高、宽,东西宽为19H,高2H;上H列控制门楼,东西宽为9H,高至上檐口为2H;然后再接明间较宽的惯例把明间间广由H(19尺)扩大到27尺,形成**的现状。**城楼是运用模数网格控制立面设计的很典型的例证,它的模数网格方19尺,中间加上一个宽27尺的明间可视为插入值。和**类似的还有紫禁城午门。午门平面为四字形,东西总宽12692厘米,按明初尺长31.73厘米折算,恰合400尺;其左右前伸的两肢各宽2555厘米,合80.5尺;墩台顶面高1297厘米,合40.8尺;考虑误差,肢宽和台高可分别推定为80尺和40尺。据此在立面图上

28 画分析线,可以看到它以40尺为模数,整个墩台为并列10个方40尺的模数网格所控制,两肢各占2格,为80尺,中间凹入部分占6格,为240尺。以上是在建筑立面设计中以下檐柱高H为模数的情况,在对大量建筑立面的分析中都可看到。

7、明清建筑有时还可用斗栱间距为计长度的单位,称“攒档”(为简化文字,以C代表之)。当一座建筑各间之攒档相等时,也可用为模数。但有些建筑各间的斗拱攒数相同而间广却不尽相同,导致攒档不等,遂不能用为模数。用攒档为模数的典型例子是紫禁城角楼。角楼平面为长短肢不等的十字形,各部分的攒档均相等,C=2.5尺。主体为面阔3间的方亭,其平身科明间用6攒,间广为7C,两次间各1攒,间广为2C,三间通面阔为11C。方亭四面各突出抱厦(短肢)和**屋即山面向前的抱厦(长肢),宽均与方亭明间同,为7C,深分别为2C和5C。这样,C遂成为平面上的扩大模数。角楼在高度上也以攒档C为模数,抱厦、**屋的下檐柱同高,标高H均为5C,上檐额枋上皮(相当上檐柱顶)标高为8C,主体上檐额枋上皮标高(相当于主体上檐柱高)为12C,主体上檐屋脊标高为17C,它们之间的差距也以C为单位。角楼是以攒档C为平面、立面、剖面设计模数的佳例。明清建筑中以攒档为平面、立面设计模数的实例,目前了解的较少,除此外还有山西万荣飞云楼一例,尚有待作更广泛的探索。

8、在塔的设计中,也以下檐柱高H为扩大模数,应县木塔是典型的例子。从其立面分析图中可以看到,自一层地面至塔顶博脊上皮,恰高12H。相似之例还有杭州闸口白塔,自一层地面至塔顶檐口,共高15H。通过对日本飞鸟、奈良时期(相当于南北朝末至盛唐)古塔的研究,我们知道这是盛唐以前的设计方法,而自中唐以后,又出现以中间一层塔宽为扩大模数的新的设计方法。这在上述二塔上也有表现。在应县木塔立面分析图上可以看到,塔平面八边形,共高五层,其第三层(中间一层)每面之宽A恰为3丈,而自一层地面起,依次至一层上檐柱顶。二至四层塔身檐柱顶、顶层檐口、塔顶仰莲恰各为3丈,累计为6A,即18丈,均以3丈为扩大模数。杭州闸口白塔平面也是八边形,高9层,也以其中间一层(第五层)一面之宽A为扩大模数,自一层地面至塔顶博脊共高15A。塔的设计除以一层柱高H为扩大模数外,又增加以中间层每边通面阔A为扩大模数是因为H只能控制塔高,而A与每面之宽有关,可以控制塔身之宽,即控制塔之细长比。这表明塔的设计更为精密了,这是楼阁型塔的设计情况。密檐塔是中国古代佛塔另一重要类型。因为它一般在外观上无柱或只底层有浮雕柱,故它与楼阁型塔兼用一层柱高和中间层面宽为模数的设计方法不同,只以中间一层的面宽为模数。如嵩岳寺塔塔身之高为第8层(15层塔的中间一层)每面

29 之宽A的12倍,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塔身之高为第8层(16层塔的中间一层)每面之宽A的6倍。各据塔之层数和平面形式(如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等)来确定A之倍数。塔之外轮廓据已知的有限材料,楼阁型塔各层塔檐连线为直线,密檐塔下半为直线,上半为弧线。其弧线可用卷杀方法求得,但与习用的栱头卷杀方法不同,不是把直角相邻两边等分为相同的段数后,将相应诸点用直线相连形成卷杀折线,而是先把直角两边欲卷杀的部分都中分为两段后,都舍去近角一段,把远角一段各等分为相同的分数,再将相应诸点依次相连,形成较平缓的卷杀折线。这是楼阁型与密檐塔在设计方法上的不同。从上举诸例如可以看到,在立面设计中心檐柱高H为模数,用它作模数网格从整体上控制立面设计,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设计方法。由于下檐是建筑中最接近人的部位,故下的檐柱之高是决定建筑尺度和尺度感的最重要的构件,用它做模数网格,涵盖整个立面,可对建立正确的尺度感起很关键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正方形网格,以它为基准适当加以调整,也易于保证各间的开间和上下各层之间有较和谐的比例关系。在立面设计中运用柱高为扩大模数风格,即可简化设计过程,又可控制其比例关系,达到统一谐调,是很有效的设计方法。限于资料和时间,对立面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探讨所得很有限。从塔的设计兼用柱高和面宽控制的情况看,一般房屋设计恐也不可能只由柱高一个扩大模数来控制,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做工作,逐步把它们发掘整理出来。

30

第17篇:寺庙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项目背景: 场地概况

1、该项目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城区。

2、本项目总建筑积8528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188。

整体布局:

本项目体顺应基本本身的地块特点,即东西向为主要走向;沿大门为 轴线,依次布置前殿,大雄宝殿,后殿,观音殿,左右分别书本焕殿和伽蓝殿。

有关依据:

1、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在本装饰工程设计中主要采用阻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

二、设计思路:

本项目是以现代寺庙定位,设计中采用了现代感比较强的阿富汗玉石,海南黑等石材,以雕刻莲花灯图案体现佛教文化思路,本焕殿采用砗磲雕刻本焕长老的生前事迹,墙面以雕刻的形式把本焕长老的血经表现出来,体现本焕生前为佛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本项目是继承佛教建筑的诸多长处,突出时代特色,实现智能化、实用化、多功能化,建筑风貌达到与山与树和谐,实行房让树,保护树为原则,成为树包寺院的一大建筑特色。整个寺院在规划中注重环境绿化设计,力求使整个寺院花木葱绿,生机盎然,整洁安全、清净庄严、彰显人与众生和谐美景,为香客、游客提供了舒适、清静的活动环境。

古建设计,寺庙设计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

第18篇:寺庙管理

经营管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就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第19篇:寺庙山门

寺 庙 山 门

石雕牌坊,也叫石雕牌楼、山门,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石雕牌坊用各种石料来进行塑造,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建筑装饰物,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意义。

石雕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石雕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

一、石雕牌坊简义

石雕牌坊即石头修建的牌坊,是一种装饰建筑物,也是雕刻艺术的一种。常见于古代陵园,如北京明代陵墓外面的大红门前,有石牌坊一座,整个牌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牌坊用纯一色的汉白玉雕制而成,柱石的上方刻有麒麟、狮子,夹柱石的浮雕有双狮戏彩珠,牌坊上还雕刻着其他怪兽云纹是我国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此牌坊是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翅角,三门四柱。高6.80米,宽6.3米。明天启年间,因土王覃鼎征战有功,朝廷赐建牌坊一座,整座牌坊上刻有“荆南雄镇”,反面刻有“楚蜀屏翰”。整座牌坊上刻有“土王巡游”、“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正面两角有浮雕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石柱两侧配有石狮,其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

二、石雕牌坊的分类

石雕牌坊种类多样,可大致可按形式、材料、建筑意图来分类。

1、从形式上分

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石雕牌坊,也叫“柱出头”式石雕牌坊。顾名思义,这类石雕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石雕牌坊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石雕牌坊或不出头石雕牌坊,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石雕牌坊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石雕牌坊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石雕牌坊,则大都是不出头式石雕牌坊,而街道上的石雕牌坊则大都是冲天式石雕牌坊。

2、从材料上分

有花岗岩石雕牌坊、大理石石雕牌坊。花岗岩石雕牌坊常用青石石雕牌坊、芝麻白石雕牌坊、锈石石雕牌坊等。大理石石雕牌坊则常用汉白玉石雕牌坊。根据需要来选择材料制造石雕牌坊。石雕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石雕牌坊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石雕牌坊极

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石雕牌坊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石雕牌坊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雕牌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雕牌坊石料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3、按建造意图上分

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石雕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石雕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

二、是贞节道德石雕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石雕牌坊。三是标志科举成就的石雕牌坊,多为家族石雕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石雕牌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按张玉舰《中国牌坊的故事》一书,更具体地划分为六类:一是庙宇坊石雕牌坊,如曲阜孔庙石雕牌坊;二是功德石雕牌坊;三是百岁坊石雕牌坊(也称百寿坊石雕牌坊),和其它类型比较起来,这类数量要少得多,如山东青州市韩楼百寿坊、安徽泾县九峰村百岁石雕牌坊;四是节孝坊石雕牌坊;五是标志坊石雕牌坊;六是陵墓坊石雕牌坊,绍兴市大禹陵石雕牌坊和南通市唐骆宾王墓道石雕牌坊。

三、石雕牌坊的价值

石雕牌坊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石雕牌坊的存在不影响交通,不仅应该得以保留,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每座石雕牌坊都有其保存的价值。

1、点缀风景,引人入胜。在风景区或古迹群内,尽管石雕牌坊是陪体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点缀城市,古色古香。现今城市街道两旁高层建筑耸入云际,街上车水马龙自然是现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当人们步入石雕牌坊装饰的街道,古香古色。

3、可留作教材。每处古迹都有一定的意义,每座石雕牌坊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而且石雕牌坊本身精雕细刻,飞金走彩,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4、石雕牌坊石历史的标本。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但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排晶莹的浪花。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钱来估量。每座是牌坊都可以看作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见证。

四、石雕牌坊图案的含义

龙凤:如果你看到哪个牌坊上刻有龙凤,那一定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龙乃百兽之尊,是封建社会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凤乃百鸟之首,封建社会中常用来作为

高贵的皇后的象征。

蝙蝠:因\"蝠\"字与\"福\"字谐音,因而成为好运气和幸福的象征,人们常常以五只蝙蝠组成图案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长寿、健康、富裕、平安、人丁兴旺及子孙满堂等五种天赐之福。

鹿:与\"禄\"字谐音,常被用作牌坊雕绘的图案,以象征升官晋爵、高官厚禄。

鱼:与\"余\"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成图案被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金玉(鱼)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鲤鱼跳龙门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因此,鲤鱼腾浪也常被用于雕绘牌坊的图案,以象征科举及第、金榜题名。 松、鹤、龟、麒麟、荷花、荷叶、牡丹、如意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花卉和器物也常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内涵。

石雕牌坊的类别,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不受雕刻材料限制,佛像雕塑、校园雕塑,地产雕塑都能雕刻出来,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也较为多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也有清代石雕的细腻繁琐。

五、石雕牌坊主要产地和厂家

我国石雕牌坊主要产地是福建惠安,采用石料主要为青石、花岗岩等。

第20篇:中国佛教寺庙

中国佛教寺庙

中国佛教寺庙中国佛教寺庙

汉 族 地 区 佛 教 全 国 重 点 寺 院 名 单

( 共 一 百 四 十 二 座 )

广 济 寺

相 传 创 建 于 金 代 。 现 为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法 源 寺

唐 太 宗 贞 观 十 九 年 ( 6 4 5 ) 修 建 。 北 京 市 内 现 存 最 古 名 刹 。 现 为 中国 佛 学 院、

中 国 佛 教 图 书 文 物 馆 所 在 地 。

佛 牙 舍 利 塔

原 名 “ 招 仙 塔 ” 。 辽 咸 雍 七 年 ( 1 0 7 1 ) 丞 相 耶 律 仁 先 之 母 郑氏 为 安 置 佛

牙 舍 利 建 造 。 1 9 0 0 年 被 八 国 联 军 炮 火 所 毁 。 后 塔 基 中 发 现 佛 牙 , 19 5 8 年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于 旧 塔 基 西 北 重 建 新 塔 供 奉 , 为 中 外 佛 教 徒 朝 礼 及 宗 教 活 动胜 地 。

广 化 寺

建 于 元 代 。 为 北 京 名 刹 。 现 为 北 京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通 教 寺

北 京 市 著 名 尼 寺 。 解 放 后 一 直 为 北 京 市 尼 众 学 修 及 宗 教 活 动 场 所 。

雍 和 宫

创 建 于 清 康 熙 三 十 三 年 ( 1 6 9 4 ) 。 雍 正 三 年 改 成 今 名 。 乾 隆 九 年( 1 7 4 4

) 改 建 为 喇 嘛 寺 院 。 建 筑 壮 丽 宏 伟 , 宫 内 万 福 阁 有 著 名 的 檀 香 木 雕 大 佛立 像 , 为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蒙 族 喇 嘛 庙 。

西 黄 寺

建 于 清 顺 治 九 年 ( 1 6 5 2 ) , 与 东 黄 寺 并 峙 , 当 时 为 西 藏 达 赖 喇 嘛、班 禅 额 尔

德 尼 修 造 。 内 有 班 禅 额 尔 德 尼 六 世 坟 塔 ─ ─ “ 清 静 化 域 之 塔 ” 。 “ 文 革 ” 前 为 班 禅 驻 京 办 事

处 管 理 , 接 待 西 藏 来 京 喇 嘛 。

大 悲 院

清 康 熙 年 间 ( 1 6 6 2 ─ 1 7 7 2 ) 建 造 。 为 天 津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佛 教 徒 主

要 宗 教 活 动 场 所 。

正 定 县 临 济 塔 院

建 于 北 朝 东 魏 孝 静 帝 兴 和 二 年 ( 5 4 0 ) 。 唐 大 中 八 年 ( 85 4 ) , 我

国 佛 教 临 济 宗 开 宗 祖 师 义 玄 驻 锡 此 寺 , 逝 世 后 建 塔 。 为 我 国 及 日 本 佛 教临 济 宗 重 要 祖 庭 。

承 德 市 普 宁 寺

清 乾 隆 二 十 年 ( 1 7 5 5 ) 为 蒙 族 四 卫 拉 特 部 创 建 。 仿 西 藏 三摩 耶 庙 制 。

为 与 蒙 族 佛 教 徒 有 关 的 重 要 喇 嘛 寺 院 。

西

太 原 市 崇 善 寺

唐 代 创 建 。 太 原 市 著 名 古 刹 。 山 西 省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大 同 市 上 华 严 寺

上 华 严 寺 建 于 辽 清 宁 八 年 ( 1 0 6 2 ) 。 为 山 西 省

著 名 寺 庙 。

交 城 县 玄 中 寺

建 于 北 魏 延 兴 二 年 ( 4 7 2 ) 。 为 净 土 宗 的 发 源 地 。 日 本 佛 教净 土 宗 及 其

系 统 各 宗 派 均 奉 为 祖 庭 。 国 内 外 影 响 甚 大 。

五 台 山 : 显 通 寺

塔 院 寺

菩 萨 顶

殊 像 寺

金 阁 寺

广 宗 寺

碧 山寺 ( 广 济 茅

蓬 )

十 方 堂

黛 螺 顶

观 音 洞

五 台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之 一 , 传教 传 为 文 殊 菩 萨 道 场 。

是 汉、蒙、藏 族 佛 教 徒 共 同 朝 礼 的 圣 地 。 以 上 各 寺 , 均 为 五台 山 寺 庙 古 建 筑 群 中 著 名 的 有 影 响

的 重 要 寺 院 。

沈 阳 市 般 若 寺

清 初 高 僧 古 林 智 禅 师 创 建 。 沈 阳 市 著 名 寺 院 。 辽 宁 省 佛 教 协 会所 在 地 。

沈 阳 市 慈 恩 寺

清 天 聪 二 年 ( 1 6 2 8 ) 创 建 。 为 东 北 著 名 寺 庙 。

长 春 市 般 若 寺

建 于 1 9 2 2 年 。 长 春 市 主 要 佛 教 寺 庙 。

长 春 市 地 藏 寺

1 9 2 6 年 尼 僧 祖 圆 建 造 。 长 春 市 主 要 尼 众 寺 院 。

吉 林 市 观 音 古 刹

清 乾 隆 三 十 五 年 ( 1 7 7 0 ) 建 。 为 吉 林 市 佛 教 徒 宗 教 活 动中 心 。 在 东

北 及 香 港 等 地 佛 教 界 中 , 有 一 定 影 响 。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市 极 乐 寺

1 9 2 3 年 创 建 。 为 哈 尔 滨 市 著 名 佛 教 寺 院 。

玉 佛 寺

创 建 于 清 光 堵 八 年 ( 1 8 8 2 ) 。 寺 内 供 缅 甸 玉 雕 释 迦 牟 尼 说 法 像 和涅 盘 像 。 上

海 市 著 名 佛 寺 。 现 为 上 海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静 安 寺

建 于 三 国 时 吴 赤 乌 年 间 ( 2 3 8 ─ 2 5 1 ) 。 为 国 内 外 知 名 的 历 史 古 刹 。

龙 华 寺

始 建 于 三 国 吴 赤 乌 年 间 ( 2 4 7 ) 。 寺 前 有 古 龙 华 塔 。 为 我 国 著 名 历史 古 刹 。

沉 香 阁

明 万 历 二 十 八 年 ( 1 6 0 0 ) 建 。 为 上 海 市 著 名 佛 寺 。 已 故 中 国 佛 教协 会 名 誉 会

长 应 慈 法 师 道 场 , 对 国 内 外 有 影 响 。

圆 明 讲 堂

已 故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首 任 会 长 圆 瑛 法 师 1 9 3 4 年 创 建 。 在 东 南 亚 侨胞 及 港 澳 同

胞 佛 教 信 众 中 有 一 定 影 响 , 是 上 海 佛 教 重 要 寺 庙 。

南 京 市 灵 谷 寺

建 于 南 朝 梁 天 监 十 三 年 ( 5 1 4 ) 。 为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名 刹 。

南 京 市 栖 霞 寺

南 齐 永 明

七 年 ( 4 8 9 ) 创 建 。 隋 吉 藏 在 此 创 立 我 国 佛 教 三 论宗 。 为 国 内

佛 教 四 大 丛 林 之 一 。

苏 州 市 西 园 戒 幢 寺

建 于 明 嘉 靖 年 间 ( 1 5 2 2 ─ 1 5 6 6 ) 。 为 江 南 名 刹 。

苏 州 市 寒 山 寺

创 建 于 南 朝 梁 天 监 年 间 ( 5 0 2 ─ 5 1 9 ) 。 传 唐 高 僧 寒 山、拾 得 曾 到 此

寺 。 唐 人 张 继 《 枫 桥 夜 泊 》 咏 此 寺 诗 , 脍 炙 人 口 。 为 著 名 六 朝 古 刹 。

苏 州 市 灵 岩 山 寺

东 晋 末 年 ( 五 世 纪 中 叶 ) , 太 尉 陆 沅 舍 宅 为 寺 。 为近代 我 国有 中 外 影 响

的 净 土 宗 道 场 。

镇 江 市 金 山 江 天 寺

东 晋 时 建 。 为近代 国 内 四 大 禅 林 之 一 。

镇 江 市 焦 山 定 慧 寺

建 于 东 汉 兴平年 间 ( 1 9 4 ─ 1 9 5 ) 。 为 我 国 佛 教 江 南名 刹 。

常 州 市 天 宁 寺

唐 初 贞 观 , 永 徽 年 间 ( 6 2 7 ─ 6 5 5 ) 建 造 。 为 江 南 有 名 大丛 林 。

常 熟 县 虞 山 兴 福 寺

建 于 南 齐 延 兴 至 中 兴 年 间 ( 4 9 4 ─ 5 0 2 ) 为 江 南 著 名寺 院 。

南 通 市 广 教 寺 ( 大 圣 寺 )

建 于 唐 高 宗 总 章 二 年 ( 6 6 9 ) 。 位 于 狼 山 。 为 长江 下 游 名 山

古 刹 。

扬 州 市 大 明 寺

建 于 南 朝 刘 宋 大 明 年 间 ( 4 5 7 ─ 4 6 4 ) 唐 开 元 年 间 律 宗 著名 高 僧 鉴 真

东 渡 日 本 前 , 住 持 此 寺 。 为 中 日 佛 教 文 化 关 系 史 上 著 名 古 刹 。 具 有 国 内外 深 广 影 响 。

邗 江 县 高 明 寺

隋 代 创 建 , 清 康 熙 三 十 八 年 重 建 , 赐 额 “ 高 明 寺 ” 。 该 寺 为 我国 禅 宗 道 场

, 与 镇 江 金 山 寺、成 都 文 殊 院、新 都 宝 光 寺 并 称 禅 宗 四 大 丛 林 。

句 容 县 隆 昌 寺

又 名 慧 居 律 寺 , 位 处 宝 华 山 。 相 传 开 创 于 南 朝 梁 代 ( 5 0 2 ─ 5 5 7 )

。 明 神 宗 赐 额 “ 护 国 圣 化 隆 昌 寺 ” 。 数 百 年 来 是 禅 宗 首 刹 。近代 影 响 最 大的 传 戒 道 场 。

杭 州 市 灵 隐 寺

相 传 为 东 晋 咸 和 三 年 ( 3 2 8 ) 印 度 高 僧 慧 理 创 建 。 为 我 国 佛教 史 上 著 名

禅 宗 从 林 。 在 宋 代 列 为 禅 宗 五 山 之 一 。 日 本 古 代 高 僧 觉 阿 上 人 等 先 后 曾在 本 寺 参 学 , 与 日 本 佛

教 有 很 大 关 系 。

杭 州 市 净 慈 寺

周 显 德 元 年 ( 9 5 4 ) 吴 越 王 钱

建 。 为 禅 宗 五 山 之 一 。 与 日本 佛 教 临 济

、曹 洞 宗

有 很 深 历 史 渊 源 。 寺 后 有 宋 高 僧 如 净 禅 师 坟 塔 , 日 本 佛 教 曹 洞开 宗 祖 师 道 元 即 受 学 如

净 。 为 日 本 临 济、曹 洞 宗 广 大 信 徒 向 往 朝 礼 之 地 。

宁 波 市 七 塔 寺

唐 大 中 十 二 年 ( 8 5 8 ) 建 。 为 浙 东 历 史 悠 久 的 佛 教 名 刹 。 现为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鄞 县 天 童 寺

晋 永 康 元 年 ( 3 0 0 ) 始 建 。 宋 代 以 后 , 我 国 禅 宗 著 名 高 僧 长翁 如 净 等 人 相

继 住 持 此 寺 , 为 禅 宗 丛 林 的 重 心 。 日 本 佛 教 临 济 宗 及 曹 洞 宗 均 以 天 童为 祖 庭 。

鄞 县 阿 育 王 寺

东 晋 安 帝 义 熙 元 年 ( 4 0 5 ) 始 建 。 日 本 古 代 来 我 国 求 法 高 僧多 数 曾 住 此

寺 。 称 为 我 国 佛 教 禅 宗 五 山 之 一 。 在 国 内 外 有 重 大 影 响 。

新 昌 县 大 佛 寺

建 于 南 齐 永 明 年 间 ( 4 8 3 ─ 4 9 3 ) 。 寺 内 有 “ 三 生 石 佛 ” 。 为 国 内

外 佛 教 徒 瞻 礼 胜 地 。

普 陀 山 : 普 济 寺

法 雨 寺

悲 济 寺

普 陀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之 一 , 佛 教 传为 观 音 菩 萨

道 场 。 普 济、法 雨、慧 济 , 世 称 普 陀 山 三 大 寺 。 与 日 本 佛 教 曹 洞 宗、临济 宗 有 历 史 渊 源 。

天 台 县 国 清 寺 ( 包 括 智 者 塔 院 ) 隋 开 皇 十 八 年 ( 5 9 8 ) 创 建 。 智

于 天 台 山开 创 我 国 佛

教 天 台 宗 , 此 寺 为 我 国 天 台 宗 根 本 道 场 。 日 本 佛 教 天 台 宗 及 日 莲 宗 均 以天 台 山 国 清 寺 为 祖 庭 。 还 有 很 多 佛 教 宗 派 均 与 我 国 天 台 宗 有 直 接 或 间 接 的 渊 源 。

天 台 县 高 明 寺

始 建 于 唐 天 祜 七 年 ( 9 1 0 ) 。 明 代 天 台 宗 著 名 的 传 灯 大 师 复兴 天 台 宗 ,

于 此 新 建 天 台 祖 庭 。

天 台 县 方 广 寺

宋 建 中 靖 国 元 年 ( 1 1 0 1 ) 建 , 绍 兴 四 年 重 建 。 原 有 上 方 广, 中 方 广、

下 方 广 三 寺 , 现 上 方 广 已 废 。 为 天 台 宗 著 名 寺 院 。

温 州 市 江 心 寺

唐 咸 通 ( 8 6 0 ─ 8 7 3 ) 时 建 。 为 浙 东 著 名 古 刹 。

合 肥 市 明 教 寺

建 于 唐 代 宗 大 历 ( 7 6 6 ─ 7 7 9 ) 年 间 。 为 合 肥 市 有 影 响、规 模 宏 大 的

古 刹 。

安 庆 市 迎 江 寺

建 于 后 晋 天 福 二 年 ( 9 3 7 ) 。 寺 内 有 著 名 的 振 风 塔 , 为 长 江中 下 游 重 要

古 刹 。

潜 山 县 乾 元 禅 寺

系 南 朝 梁 武 帝 ( 5 0 3 ─ 5 4 7

) 时 高 僧 宝 志 禅 师 所 建 。 为禅 宗 著 名 古

刹 。

滁 县 琅 琊 寺

唐 大 历 ( 7 6 6 ─ 7 7 9 ) 年 中 建 造 。 是 安 徽 省 著 名 古 刹 。

芜 湖 市 广 济 寺

建 于 唐 乾 宁 ( 8 9 4 ─ 8 9 7 ) 年 间 。 世 称 “ 小 九 华 ” , 国 内外 来 朝 九 华

山 的 一 般 必 在 此 烧 香 设 供 , 有 较 大 影 响 。

九 华 山 : 化 城 寺

肉 身 殿

百 岁 宫

甘 露 寺

祗 园 寺

天 台 寺

旃 檀 林

慧 居寺

上 禅 堂

九 华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之 一 , 佛 教 传 为 地 藏 菩 萨 道 场 。 以 上 各 寺均 为 九 华 山 名 刹 。

福 州 市 涌 泉 寺

创 建 于 唐 建 中 时 ( 7 8 0 ─ 7 8 3 ) 。 为 福 州 著 名 五 大 禅 寺 之一 。

福 州 市 西 禅 寺

唐 咸 通 八 年 ( 8 6 7 ) 兴 建 。 为 福 州 著 名 五 大 禅 寺 之 一 。

福 州 市 林 阳 寺

创 建 于 五 代 后 唐 长 兴 二 年 ( 9 3 1 ) 至 后 晋 ( 9 3 6 ) 间 。 为著 名 福 州 五

大 禅 寺 之 一 。

地 藏 寺

创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大 通 元 年 ( 5 2 7 ) 。 为 福 建 著 名 古 寺 。

闽 侯 县 雪 峰 崇 圣 寺

唐 咸 通 十 一 年 ( 8 7 0 ) 建 。 为 福 州 著 名 五 大 禅 寺 之 一 。

厦 门 市 南 普 陀 寺

始 建 于 唐 代 。 为 闽 南 著 名 佛 教 胜 地 。 在 国 内 外 有 很 大 影 响 。

莆 田 县 广 化 寺

建 于 隋 开 皇 九 年 ( 5 8 9 ) 。 历 史 悠 久 。 国 内 外 有 影 响 。

莆 田 县 囊 山 慈 寿 寺

唐 僖 宗 乾 符 三 年 ( 8 7 6 ) 建 。 为 福 建 省 著 名 古 刹 , 在 海外 佛 教 徒 中

有 一 定 影 响 。

莆 田 县 光 孝 寺

始 建 于 宋 元 丰 八 年 ( 1 0 8 5 ) 。 为 闽 南 规 模 宏 大 著 名 古 寺 。

福 清 县 万 福 寺

唐 贞 元 五 年 ( 7 8 9 ) 建 。 为 日 本 佛 教 黄 檗 宗 信 众 向 慕 朝 礼 的祖 庭 。

泉 州 市 开 元 寺

创 建 于 唐 垂 拱 元 年 ( 6 8 5 ) 。 是 闽 南 佛 教 著 名 大 寺 。 建 筑 宏伟 , 规 模 为

国 内 禅 林 所 罕 见 。 中 外 知 名 , 对 台 湾 及 海 外 侨 胞 佛 教 徒 有 较 大 影 响 。

晋 江 县 龙 山 寺

建 于 隋 大 业 十 四 年 ( 6 1 8 ) 。 闽 南 名 刹 , 内 供 奉 有 巨 大 木 雕千 手、千 眼

观 音 立 像 一 尊 。 为 闽 南 及 台 湾 信 教 群 众 所 尊 奉 。 自 明 代 寺 僧 肇 善 至 台 湾鹿 港 修 建 鹿 港 龙 山 寺 后

, 在 台 湾 各 地 相 继 建 有 大 量 龙 山 寺 ,

与 晋 江 龙 山 寺 有 密 切 关系 。

漳 州 市 南 山 寺

建 于 唐 开 元 年 间 ( 7 1 4 ─ 7 4 1 ) 。 闽 南 著 名 古 寺 。

宁 德 县 支 提 华 严 寺

宋 开 宝 四 年 ( 9 7 1 ) 建 。 由 于 佛 教 华 严 经 中 有 “ 不 到 支提 不 为 僧 ”

之 说 , 历 代 僧 侣 云 游 多 至 此 寺 。 为 福 建 历 史 名 刹 。

西

九 江 市 能 仁 寺

创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时 ( 5 0 2 ─ 5 4 7 ) 。 为 江 西 名 刹 , 九 江三 大 丛 林 之

一 。

九 江 市 东 林 寺

东 晋 太 元 九 年 ( 3 8 4 ) 慧 远 创 建 的 道 场 。 后 世 尊 慧 远 为 佛 教净 土 宗 初 祖

。 为 净 土 宗 重 要 祖 庭 。

永 修 县 真 如 寺

建 于 唐 元 和 年 间 ( 8 0 6 ─ 8 2 0 ) 。 为 云 居 山 历 史 悠 久 名 刹 。

吉 安 市 青 原 山 净 居 寺

始 建 于 唐 景 龙 三 年 ( 7 0 9 ) 。 唐 代 高 僧 禅 宗 七 祖 青 原行 思 禅 师 道

场 。

济 南 市 千 佛 山 兴 国 禅 寺

为 以 北 魏、隋 代 石 刻 佛 像 所 在 地、著 名 的 千 佛 山 首 刹 。

青 岛 市 湛 山 寺

1 9 3 2 ─ 1 9 3 5 年 建 。 原 办 有 湛 山 佛 学 院 , 培 养 僧 才 甚 众 。因 此 , 国

外 沿 用 湛 山 寺 之 名 修 建 的 寺 庙 甚 多 , 影 响 较 广 。

洛 阳 市 白 马 寺

东 汉 永平十 一 年 ( 6 8 ) 创 建 , 为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的 第 一 座 寺 庙 。天 竺 高 僧

摄 摩 腾、竺 法 兰 在 此 译 出 我 国 第 一 部 汉 文 佛 典 《 四 十 二 章 经 》 。 今 尚 存 有摄 摩 腾、竺 法 兰 墓 。

为 国 内 外 享 有 盛 名 的 寺 庙 。

登 封 县 少 林 寺

建 于 北 魏 太 和 二 十 年 ( 4 9 6 ) 。 我 国 佛 教 禅 宗 初 祖 菩 提 达 摩在 此 创 立 禅

宗 , 为 我 国 禅 宗 各 派 的 共 同 祖 庭 。 在 国 内 外 有 深 远 影 响 。

武 汉 市 归 元 寺

清 顺 治 十 五 年 ( 1 6 5 8 ) , 佛 教 禅 宗、曹 洞 宗 祖 师 白 光 创 立 。为 长 江 中

游 名 刹 之 一 。

武 汉 市 宝 通 寺

兴 建 于 北 宋 大 观 年 间 ( 1 1 0 7 ─ 1 1 1 0 ) , 是 武 汉 市 四 大丛 林 之 一 。

黄 梅 县 五 祖 寺

唐 咸 享 年 间 ( 6 7 0 ─ 6 7 3 ) 佛 教 禅 宗 五 祖 弘 忍 大 师 兴 建 ,是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禅 宗 重 要 祖 庭 之 一 。

当 阳 县 玉 泉 寺

隋 开 皇 年 间 ( 5 8 1 ─ 6 0 0 ) 隋 文 帝 为 佛 教 天 台 宗 祖 师 智

修 建 。 与 灵

、栖 霞、国 清 并 称 为 天 下 丛 林 四 绝 。

长 沙 市 岳 麓 山 寺

建 于 西 晋 泰 始 四 年 ( 2 6 8 ) , 是 历 史 悠 久 的 著 名 佛 寺 , 被称 为 “ 湖 湘

第 一 道 场 ” 。

长 沙 市 开 福 寺

五 代 楚 王 马 殷 ( 9 0 7 ) 建 。 殿 宇 宏 伟 , 为 著 名 佛 教 古 刹 。

南 岳 祝 圣 寺

唐 肃 宗 时 ( 7 5 6 ─ 7 6 1 ) 建 。 当 时 高 僧 承 远 于 此 宏 扬 佛 法 ,为 南 岳 著 名

古 寺 , 信 徒 朝 礼 之 地 。 南 岳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南 岳 福 严 寺

南 朝 陈 光 大 元 年 ( 5 6 7 ) 高 僧 慧 思 所 建 。 慧 思 又 称 南 岳 大 师 ,是 天 台 宗 智

的 师 傅 。 寺 旁 磨 镜 台 , 是 六 祖 慧 能 弟 子 怀 让 传 法 于 马 祖 道 一 的 著 名 遗址 。

南 岳 南 台 寺

建 于 南 朝 梁 天 监 年 间 ( 5 0 3 ─ 5 1 9 ) 。 陈 高 僧 海 印、唐 无 际大 师 希 迁 道

场 。 日 本 曹 洞 宗 尊 为 祖 庭 。

南 岳 上 封 寺

原 为 道 观 , 隋 大 业 年 间 ( 6 0 5 ─ 6 1 8 ) 易 观 为 寺 。 在 祝 融 峰顶 , 为 南 岳

名 刹 。

广

广 州 市 六 榕 寺

始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大 同 三 年 ( 5 3 7 ) 。 为 佛 教 禅 宗 六 祖 唐 代高 僧 慧 能 道

场 , 广 州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曲 江 县 南 华 寺

建 于 南 朝 梁 武 帝 天 监 三 年 ( 5 0 4 ) 。 是 唐 代 高 僧 佛 教 禅 宗 祖师 慧 能 道 场

。 现 寺 内 尚 保 存 有 慧 能 肉 身 像 和 宋 雕 五 百 罗 汉 像 , 在 国 内 外 有 很 大 影 响 。

乳 源 县 云 门 寺

五 代 后 唐 庄 宗 同 光 元 年 ( 9 2 3 ) , 佛 教 禅 宗 文 偃 禅 师 创 建 。并 在 此 开 创

云 门 宗 , 为 著 名 云 门 宗 祖 庭 。

肇 庆 市 庆 云 寺

唐 代 高 僧 智 常 禅 师 创 建 。 唐 鉴 真 东 渡 日 本 曾 经 此 地 , 弟 子 日 僧荣 睿 即 在 此

去 世 。 1 9 6 3 年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为 纪 念 中 日 两 国 文 化 交 流 及 两 国 佛 教 徒历 史 友 谊 , 立 有 荣 睿 纪

念 碑 。

潮 阳 县 灵 山 寺

唐 贞 元 七 年 ( 7 9 1 ) 著 名 高 僧 大 颠 创 建 。 在 海 外 华 侨 及 港 澳同 胞 中 有 较

深 影 响 。

潮 州 开 元 寺

建 于 唐 开 元 ( 7 1 3 ━ 7 4 1 ) 年 间 。 在 海 外 侨 胞 及 港 。 澳 同 胞中 有 较 大 影

响 。

广

西

桂平县 洗 石 庵

广 西 区 著 名 古 刹 。

成 都 市 昭 觉 寺

建 于 唐 贞 观 ( 6 2 7 ━ 6 4 9 )

年 间 。 号 称 四 川 第 一 丛 林 。 为著 名 唐、宋

高 僧 临 济 宗 祖 师 休 梦 及 克 勤 先 后 驻 锡 之 所 。 寺 内 现 有 克 勤 禅 师 坟 。 日 本佛 教 临 济 宗 传 自 我 国 ,

与 昭 觉 寺 有 较 深 关 系 , 视 此 寺 为 其 祖 庭 之 一 。

成 都 市 文 殊 院

始 建 于 唐 中 和 四 年 ( 8 8 4 ) 。 为 四 川 名 刹 。 我 国 佛 教 禅 宗 著名 的 四 大 修

持 场 所 之 一 。 省 佛 协 所 在 地 。

新 都 县 宝 光 寺

始 建 于 东 汉 , 唐 僖 宗 ( 8 7 4 ━ 8 8 8 ) 时 重 修 并 建 塔 。 清 代以 来 , 成 为 四 川 著 名 禅 寺 。

乐 山 县 乌 尤 寺

创 建 于 唐 , 为 著 名 的 佛 教 寺 庙 。

峨 眉 山 : 报 国 寺

万 年 寺

洪 椿 坪

洗 象 池

金 顶

峨 眉 山 是 我 国 佛 教 四 大名 山 之 一 , 佛 教

称 为 普 贤 菩 萨 道 场 , 晋 时 佛 教 即 已 盛 行 于 该 山 。 以 上 各 寺 为 峨 眉 山有 影 响 的 重 要 寺 院 。

重 庆 市 罗 汉 寺

宋 治平( 1 0 6 4 ━ 1066) 年 间 建 。 重 庆 市 著 名 禅 宗 丛 林 。 重庆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重 庆 市 慈 云 寺

唐 代 建 。 重 庆 南 岸 著 名 寺 庙 。

梁平县 双 桂 堂

清 顺 治 十 八 年 ( 1 6 6 1 ) , 著 名 高 僧 破 山 明 禅 师 创 建 。 为 川黔 一 带 著 名

丛 林 。

贵 阳 市 宏 福 寺

建 于 清 康 熙 十 一 年 ( 1 6 7 2 ) , 高 僧 赤 松 住 此 。 黔 灵 山 为 西南 佛 教 名 山

, 与 南 京 栖 霞 山 并 称 。 该 寺 为 黔 灵 山 名 寺 。

贵 阳 市 黔 明 寺

建 于 明 末 崇 祯 年 间 。 贵 州 著 名 佛 教 丛 林 。 贵 阳 市 佛 教 协 会 所 在地 。

昆 明 市 圆 通 寺

建 于 唐 代 蒙 氏 。 云 南 名 刹 。 云 南 省 佛 教 协 会 所 在 地 。

昆 明 市 筇 竹 寺

建 于 唐 贞 观 初 ( 6 2 7 ━ ) 。 云 南 古 刹 。 寺 内 有 著 名 五 百 罗 汉塑 像 。

昆 明 市 华 亭 寺

元 代 延

年 间 ( 1 3 1 4 ━ 1 3 2 0 ) 建 。 云 南 著 名 佛 寺 。

宾 川 县 鸡 足 山 : 祝 圣 寺

铜 瓦 殿

鸡 足 山 为 云 南 佛 教 名 山 。 过 去 号 称 有 七 十 二寺 。 祝 圣 寺

, 明 嘉 靖 中 ( 1 5 2 2 ━ 1 5 6 6 ) 建 。 铜 瓦 殿 , 明 正 统 间 ( 1 4 3 6 ━ 1 4 4 9 ) 建 , 铸

铜 为 殿 。 均 为 鸡 足 山 名 刹 。

西

西 安 市 大 慈 恩 寺

创 建 于 隋 开 皇 九 年 ( 5 8 9 ) 。 为 唐 玄 奘 三 藏 法 师 翻 译 佛 经的 译 场 。 玄

奘 创 立 我 国 佛 教 法 相 宗 , 此 寺 为 法 相 宗 祖 庭 。 日 本 佛 教 法 相 宗 亦 以 此 寺为 祖 庭 。

西 安 市 大 兴 善 寺

创 建 于 晋 泰 始 至 太 康 年 间 ( 2 6 5 ━ 2 8 9 ) 隋 唐 盛 时 为 翻译 佛 经 的 国

立 译 场 。 其 中 , 以 唐 开 元 年 间 来 华 的 印 度 高 僧 善 无 畏、金 刚 智、不 空 翻译 了 大 量 佛 教 密 典 , 贡 献 最 大 , 称 开 元 三 大 士 , 盛 宏 密 教 。 日 本 高 僧 弘 法 大 师 空 海师 事 不 空 弟 子 惠 果 , 回 国 后 建 立 真

言 宗 。 该 寺 是 有 中 外 影 响 的 重 要 古 刹 。 西 安 佛 教协 会 所 在 地 。

西 安 市 卧 龙 寺

创 建 于 汉 灵 帝 时 ( 1 6 8 ━ 1 8 9 ) 。 为 著 名 各 宗 并 宏 的 道 场 ,是 西 安 历

史 悠 久 的 古 刹 。

西 安 市 广 仁 寺

建 于 清 康 熙 四 十 四 年 ( 1 7 0 5 ) , 是 西 安 著 名 的 唯 一 的 藏 密黄 教 佛 寺 。

为 清 代 蒙、藏 族 喇 嘛、活 佛 往 来 内 地 , 经 由 西 安 驻 锡 的 重 要 场 所 。

长 安 县 兴 教 寺

创 建 于 唐 高 宗 总 章 二 年 ( 6 6 9 ) 。 为 玄 奘 三 藏 法 师 塔 院 , 玄奘 弟 子 窥 基

、圆 测 塔 并 列 左 右 , 称 慈 恩 三 塔 。 是 国 内 外 佛 教 徒 瞻 仰 朝 礼 有 重 大 影 响的 古 刹 。

长 安 县 香 积 寺

建 于 唐 神 龙 二 年 ( 7 0 6 ) 。 为 唐 代 高 僧 我 国 佛 教 净 土 宗 祖 师善 导 大 师 塔

院 , 净 土 宗 祖 庭 。 日 本 佛 教 净 土 宗 亦 奉 为 祖 庭 。

长 安 县 净 业 寺

建 于 隋 代 ( 5 8 1 ━ 6 1 8 ) 。 为 创 立 我 国 佛 教 律 宗 ( 南 山 律) 的 唐 代 著

名 高 僧 道 宣 律 师 的 道 场 。 历 代 尊 道 宣 为 律 宗 开 祖 。 净 业 寺 为 律 宗 祖 庭 。

户 县 草 堂 寺 后 秦 姚 兴 弘 始 三 年 ( 4 0 1 ) 始 建 。 是 我 国 佛 教 史 上 在 翻 译 佛 经方 面 作 出 重 大

贡 献 的 鸠 摩 罗 什 大 师 译 场 。 三 论 宗 奉 罗 什 大 师 为 开 祖 , 草 堂 寺 为 祖 庭 。日 本 佛 教 三 论 宗 以 此 寺

为 朝 礼 圣 地 。

银 川 市 海 宝 塔 寺

东 晋 时 , 夏 主 赫 连 勃 勃 ( 4 0 6 ━ 4 1 9 ) 建 。 宁 夏 著 名 寺庙 。

《寺庙教育工作心得体会.doc》
寺庙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