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2022-06-03 来源:观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1.我们常常看到的表达是这样的:“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此相类的有长城、兵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园„„我们后代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可是,有没有人问过,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怎么来的,谁让它们结晶出来的,劳动人民又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智慧这么结晶出来?而结晶出来的,除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还有血汗和眼泪?在一个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万千黎民生活的时代,我不相信这些古代奇迹的创造者们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自觉自主地进行了这流芳百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参与创造什么流芳百世的艺术奇珍。范喜良想参与建造那个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带状围墙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是历史却把他生生封锁进了那万恶的墙垣,并引导他那原本柔弱堪怜的妻子放开喉咙,唱出古代女性反对强权的第一个高音。进一步说,这些从古代幸存至今的奇迹一般的建筑大多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而兴建的,兵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仅是墓穴,而圆明园,那个被毁弃的,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万园之园,不过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闲的一栋特大号别墅。也就是说,这些被我们称颂、追忆、叹惜的所谓古代建筑奇迹,在当时乃是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只不过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而已。

从这个角度上说,任何赞美长城、圆明园等浸渍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艺术品的论调,都是虚伪的,至少是冷血的。这是因为其在赞美的同时丝毫没有注意到这艺术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无辜的人民用鲜血与汗水构建起来,而这构建的过程,又必定导致我们无法对这些所谓奇迹抱一种简单的欣赏态度。在我看来,我倒宁愿我们的历史上没有这些艺术珍品,因为每一件流传下来或没有流传下来的建筑都是在向我诉说,我们现在坐享着的,不是什么祖宗的遗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鲜血。

而进一步说,我们从这些鲜血淋漓的建筑物中得出的所谓民族自豪感有时不

是靠得住呢?我要说,如果说一个人作为后代在看到长城时对于长城里面范喜良的尸身没有丝毫敬畏,那么我便拒绝接受其因为长城产生的骄傲与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会因为历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对侵略者恨之入骨,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对那些凭一己好恶就荼毒天下的统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个人将长城、兵马俑、圆明园作为炫耀中国历史悠久华灿的论据,那么我将无法相信这些奇迹的创造者能够死而瞑目。也就是说,圆明园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细琢、妙趣天然的建筑奇珍,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记住,这美好的代价,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2.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

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

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

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3.在校园网论坛上看到很多写观后感的,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

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最后补充两句感想: 掠夺者注定被唾骂与谴责,不论他们扯什么淡。与历史进化发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总归会失败,这句话不止适用于被评论者,同样适用于评论者,没有例外。

我的话说完了。

推荐第2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http://www.daodoc.com/残垣断壁罢了。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推荐第3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近现代史课上,我们集体观看了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仿佛我们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们一起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直到纪录片结束,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从中也获得了颇多感悟。

圆明园这个名字最先出现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使其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从此,清朝皇帝不仅在圆明园内休憩游览,更将他们朝会大臣、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节的地点安排于圆明园内。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进行了景观和建筑物的修建,并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那些千千万万工匠呕心沥血建造出的精致雄伟的建筑也在转眼间消逝,看到这些镜头,身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之悲愤惋惜!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畅园春见到了自己孙子弘历,弘历伴着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舞剑,那场景之美丽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将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将此时的美景与大火过后圆明园内大片的废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涌上心头。

雨果于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大清帝国如此轻易地从兴盛转瞬间步入衰亡?是英法联军的惨绝人性?不,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才是大型帝国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认为自己的万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毁灭的,却没有发现这个偌大的帝国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而西方国家已经后来居上,危机早就到来了。

所以,历史不需惋惜,但要铭记,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过去已成历史,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憧憬未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需要我们对国情的深入了解,要求我们掌握各个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流。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现阶段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将来打好基础,储备知识。当社会乃至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可以发挥我们的专长,为自己热爱的祖国献出一份力量。

推荐第4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大国的崛起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通过近现代史课,我有机会观看《圆明园》的纪录片,以前的我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是观看时内心还是五味陈杂,多的是对那段屈辱历史不甘,也有对如今国家崛起的自豪。真是应验了那句斯大林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让我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

圆明园曾是一座珍宝馆,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从幼时懵懂那天起,重复在我耳畔的,便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逻辑,而正视如钉在板上的历史,更多的却是与长年所习教义不甚一致的悲剧。为了到哪都说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执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恶之最,可居第一;把图财害命的强盗拒之国门之外,应是最天经地义的正当之举,可结果总是邪恶者揣着占地索款的条约凯旋,正义者屈辱地舔怃着流血的创伤。这与正义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逻辑依旧没有显示灵光。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畅园春见到了自己孙子弘历,弘历伴着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舞剑,那场景之美丽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将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将此时的美景与大火过后圆明园内大片的废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涌上心头。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虽然,在近代,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们的国民被列强所歧视、侮辱,但,我依然深爱着他们。这种爱,包含着辉煌、包含着屈辱;包含着惜弱、包含着图强。这种爱,没有什么原因,却有千万个理由。这种爱,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心中。这种爱,给了我无形的强大动力,使我们每个有良知、有责任的华夏儿女,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为了洗却积压于胸的愤怒,为了我们的子孙不再有我们的尴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应努力的奉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一个繁荣的民族,作为个人,不论怎样,都逃不掉先辈的遭遇。

那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大清帝国如此轻易地从兴盛转瞬间步入衰亡?是英法联军的惨绝人性?不,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才是大型帝国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认为自己的万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毁灭的,却没有发现这个偌大的帝国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而西方国家已经后来居上,危机早就到来了。

历史不需惋惜,只需要铭记,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过去已成历史,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憧憬未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需要我们对国情的深入了解,要求我们掌握各个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流。历史不会重演,我们将牢记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苦难,在我们手中,繁荣强大的中国不再是梦想,在我们脚下,中华大地将重现辉煌。我们将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已永远过去!

历史的车轮伴着礼炮的呜响把中国载入了新的纪元。我们不再只有原始的火药,腾飞的火箭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载上了环宇;我们不再只有古老的长城,横截大江,“高峡出平湖”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也不再只有贫穷落后,已告别温饱,实现小康……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浩瀚的脑海里,始终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60万,该有多大多大;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该有多长多长……

推荐第5篇: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中华民族的特殊记忆与历史的警示

圆明园——这个令全中国人都为之感慨而惋惜的名字,曾经的华夏民族至高无上的荣耀与近一个世纪集国人一切想象的艺术的结晶,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慨叹不绝……

圆明园,对于中国历史和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遗址公园,它,是历史的特殊记号,是一个民族由兴盛转向衰落的转折。无论如何,关于圆明园的那段历史是不能够被遗忘的。圆明园的建成标志着一个王朝的鼎盛,它的毁灭昭示着大清王朝不可逆转的败落,文明的玄机和历史的真相尽在其中!

圆明园,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它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然而,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是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它不像巴特农那样是举世无双的稀有作品,而是幻想造出的一个巨大模型,如果幻想可以有模型的话,请你想象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然而这么一座完美的园林建筑,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一把火烧毁的命运,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究竟是什么让这座世界的瑰宝与世长辞,是什么使清王朝由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帝国堕落到了人见人欺,任人宰割的地步?是什么使清王朝看似无坚不摧的军事与财政基础在短短几十年间烟消云散?是什么使中华民族随后陷落如水深火热的险境之中?!观看完圆明园纪录片,通过资料的查阅与相关文章的剖析,我总结出如下几点原因,值得当今我国政府与每一个国民深省:

1、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由于闭关锁国,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然而,我们知道,其实清王朝一开始并不是如此的封闭。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康熙皇帝对西学的不倦地学习,不断地用新思想补充自己,从圆明园中出现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以及他委派一个外国的官员来负责圆明园的事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作为一个帝王所应该有的气度。因此当时的清王朝在这样一位皇帝的带领下,一路平定准格尔和吴三桂的叛乱,带领着刚刚安定下来的清王朝走向发达的正轨。不过独裁统治和世袭的祖制注定了清王朝不可能一直由英明的皇帝通知下去,果不其然,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登上了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利舞台。他虽然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电影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他在圆明园内批改奏折直至次日,也能够看到他为了国家公务废寝忘食,可是他却并不相信西学。他摒弃了他父亲的良好习惯,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不屑一顾,以读古书以及下围棋为乐,虽然在当时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形象,可是他不知,就在他羡慕文人潇洒的生活方式之时,西方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西方的资本积累正在迅速地进行着,而清王朝,也逐渐地被人追上,甚至有被人甩远的趋势。在雍正皇帝过世之后,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乾隆皇帝也即位了,他相比与他的父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于西方的科技更加地蔑视,以泱泱大国,“天朝”自居,而小觑天下的其他列强,而且也就是在他当朝的阶段,清王朝关闭了许多对外国的通商口岸,理由则是认为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同“蛮夷之国”进行通商!这是何等地夜郎

自大! 历史做出了残忍的但正确的抉择,他抛弃了他的宠儿——大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失误导致了痛失圆明园以及丧权割地的恶果!这个沉痛的教训不经警醒着我们的政府,我们个人,在做决断时要充分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决策。

2、清王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人们对于美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点无可厚非,不过当无限的渴望配上无穷的权利与财力,那所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令人可怕的!在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内,圆明园始终在不断地被扩建被拓宽。圆明园似乎化身成了一个财富的黑洞,不断地吸取着清王朝的财力,处在盛世时统治者可能还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一旦一有风吹草动,清王朝的财力便立马处于崩溃的边缘。当各个国家的大炮打进中国来的时候,当敌国的军队已经占领沈阳的时候,我们的统治者咸丰帝居然还在扩建圆明园!当无数的城池被敌国占领时,不知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内心是否有过一丝的后悔:如果不投入如此多的钱财在扩建圆明园上,如果将这些巨大的财富用在改装武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上,我泱泱大国,百万之众又怎么会被几个弹丸小国,数千军队打得如此狼狈不堪!其实不仅仅是清王朝统治者震惊外国军队的强大,外国的指挥官也同样十分不解:如此雄踞东方的大国,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拥有如此坚强意志的士兵的军队,他们的武器怎么会如此地古老,他们的衣甲怎么会如此的破旧。我们现在可能可以理解了,清王朝并不是不想抵抗,而是他们那时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弥补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那血淋淋的火烧圆明园!对于当今物欲充斥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对财富的渴望日益强烈,然而,我们将自己的财富是否也如此的大肆挥霍,而未将其用在正途上。这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保持理智,合理支配我们的资源,让物尽其用,达到其价值最大化。

3、清王朝内部政治的黑暗。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帝国能够独霸中国超过200多年的,这很大的程度上也与政治制度的溃败周期有着一定的关系。通常一个帝国建立伊始,它的制度总是最能满足当时的人民的需求,最能使当时的国家得到安定和团结,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漂移,原有的政治体制势必不可能适应现有的国家的情况,清王朝也不例外,铁马金戈的骑兵征服全中国他们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在征服之后却并没有对他们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改革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改革。原因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八旗贵族,不愿意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而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显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贵族亲王们进行斗争,久而久之,内部的帮派也逐渐形成,一旦当朝的皇帝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他的统治权就岌岌可危,虎视一旁的其他权贵就会抢夺政权,而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政局动荡,王朝的地位十分危险,若此时再有外国进攻,那帝国则必然将走上毁灭的道路。清王朝显然就是走了这条路,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宣告了“垂帘听政”的开始,也宣布着清王朝走向覆灭的倒计时。每个执政党在其建立之初都是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出发点走的,然而在其壮大的同时,腐败的种子也渐渐萌芽。每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从建立之初就严抓党风党纪,组织纪律,将腐败扼杀在摇篮里!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悲剧是和清王朝的覆灭是密不可分的,而清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只是闭关锁国,骄奢淫逸和政治黑暗这几方面的因素。《圆明园》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反映了相对客观的史实,也同时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与启迪。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唯有铭记,方可珍惜;唯有深省,方可重生。

希望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一个国民能够始终记住过去的创伤,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内修政事,外处国事,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学生姓名:钟颢

学号:41112242

专业:工商管理双语

推荐第6篇:《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的建成和不断的扩建,彰显着大清国无法形容的富饶。然而也是因为太过于富裕,使当权者得意忘形,竟然闭关锁国,不与其他国家交流。当欧洲科学之风盛行的时候,科技迅速发展的时候。大清却还是保持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没有在科学方面前进一步。而正是因此,大清国在时代的潮流中逐渐走向末路。后来英国用武力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大清帝国随之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从最繁荣的时期走向灭忙的过程,最后也随着大清帝国一起走向灭亡。

知道康熙热衷于天文,郎世宁第一次面见康熙时,送给了康熙一个望远镜。当时是十八世纪初期,近代科学在欧洲已成潮流,而在大清,只有康熙一人热衷于观测天象。康熙康熙在天文和数学方面达到的水平很高,甚至亲自教儿子们。“康熙对科学的态度在中国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或许康熙已经感觉到了科学的力量,但离宫中的皇帝永远不会想到科学对帝国的未来真正意味着什么。”而大清官员们只认为郎世明带来的望远镜只是给皇帝带来了一个玩具。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在那个时候又会有谁明白科技的力量竟然是如此强大,强大到另一个帝国在面对科学装备的军队时竟毫无反抗之力。

雍正登基后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作为帝国的新离宫。“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规模浩大的圆明园,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雍正去世后乾隆登基,圆明园再次被扩建。“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数百名最优秀的画师云集皇家画院,无数工匠日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九年之后,扩建工程结束。这座旷世园林极大地刺激了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人王致诚,他在随后寄往欧洲的信件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那个时候各国皇室竟然开始模仿圆明园。在此处就可以看到,当时大清国的富丽堂皇是欧洲国家所不能企及的。只是大清国闭关锁国,乾隆更是自负于天朝的富强,认为天朝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酿成了后来不可避免的灭亡。

18世纪中期,在西方沉迷于中国园林的同时,一些来往于大清宫廷的欧洲人也在传送西方的信息。乾隆在听说了西方水法后命郎世宁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督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那个时候,大清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对于乾隆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国库中因为积存了太多的银子,竟然影响到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没有人知道,修建圆明园究竟花了多少钱。

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有600个足球场大小。

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却蒸蒸日上。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度比雍正更为落后。在乾隆看来,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些使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这个自负的皇帝统治大清达30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时,可恨的是,因为不通外交,不知道欧洲科学的进步,中国士兵还在使用着落后的武器,在战争中只有送死的份。而乾隆去世后新登记的皇帝也软弱不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出于所有人的意料,战争竟然如此顺利。整整一天时间,我们只打死中国士兵,自己却几乎丝毫无损”英军随军牧师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后来,联军攻入圆明园,面对如此宛若仙境的园林,人性的贪欲暴露无遗。联军士兵们开始私欲妄为“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地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毁于一旦,不禁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却又无可奈何。心中只有遗憾和愤怒,愤怒于联军士兵们的丑恶暴行。遗憾于这座奇迹一般的园林就这样消失在这个世上。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残破的圆明园在战乱中遭到彻底毁灭。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

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推荐第7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日落前的东方倩影----《圆明园》观后感

上周上近代史课时观看了纪录片《圆明园》。作为观看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为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所震撼,而对于最后的结果,那日落前的东方倩影,相信无人不为其惋惜,无人不为其慨叹,无人不为之愤怒!

作为历史上曾经名副其实地作为“万园之园”存在过的圆明园,它是由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祖孙三代统治者,即我们常听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穷我中华全国之人力财富,文化艺术,并且在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以及众多西方传教士的参与下,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特点,历时近一个世纪才建成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是的,我们或许可以从史书中了解到关于它的一些东西,它是美丽的,迷人的,为人所憧憬的。但是,我更加坚信,它的魅力绝不只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而因为它的离去,它也注定将成为一个永恒的奇迹,一个永恒的谜,就像那遗失的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说到它的离去,那却是一处深邃的痛。法国的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这样描述:“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这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于是,圆明园便从东方的那缕阳光下消失了。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必须铭记的一段屈辱历史。在那段历史时期甚至更早的康雍乾时期内,我们所敬畏的的帝王将相掌控着我们的所有,包括这个泱泱大国的命运。而他们一味沉迷于一个落后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里凭着“天朝上国”的封号自负着,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作为井底之蛙,后果无疑是为世界潮流所遗忘。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涌向大沽炮台时,结果便早已注定了。

今天的我们再度回首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是必要的,历史的警钟就应该时刻敲响,时刻提醒今天的人们铭记国耻。今天的祖国尚未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尚未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尚未成为不受人欺负的强国!作为个人,尽一人之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那么,当十三亿个人之力凝聚在一起,我们的“中国梦”如何能不实现?

推荐第8篇: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在一节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课上,我们观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虽然以前的毛概老师也给我们看过,但对我来说,这样的纪录片不论让我看多少遍我也愿意。影片中呈现了圆明园的起源、繁盛以及最后的衰败,让我心中感触良深。其中关于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讲述,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地方,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它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然而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使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当我在圆明园遗址中参观时,眼前的断壁残垣令我无法想象影片中宏伟华丽的景象,更让我痛恨外国侵略者的野蛮和无耻!如此华丽精致的园子,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 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圆明园都进行了扩建,其中都灌注了两位帝王在设计、绘画方面的造诣。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圆明园就像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

枪支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沐浴的画面,看到这我觉得非常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倒下,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便变开始掠夺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都毫不留情的毁掉,这样的场景惨不忍睹,每当看到这心里的怒火久久不能平息。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

如今,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却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这片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奢华的皇家园林永远永远离我们而去。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是的,圆明园已经成为我们的过去,过去一个无法磨灭的伤痕,我们可以惋惜可以感叹,但我们不能就此而低迷,因为圆明园是由中华儿女心血凝结而成的,它曾经的存在是一面高扬的旗帜。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如今,那些断壁残垣,依旧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荒芜野草诉说着那日的耻辱。作为华夏的未来炎黄的子孙,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的美好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更应该有奋斗的决心。

推荐第9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纪录片《圆明园》,它详细地记叙了圆明园的筹划、建设过程。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灿烂文明,最终却被侵略者无情地践踏、毁灭。虽然已过去几天了,但我的心情却久久都不能平静,有惋惜也有愤怒。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它是人类最宏伟﹑最壮观﹑收藏最多奇珍异宝的园林。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精致的的楼台亭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令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引以为荣„„可是现在,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但英国和法国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历史中却有的没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没有记载,并不说明没发生过,历史会铭记。

回顾历史,为何会发生火烧圆明园这样辱国的事,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而外国人有洋枪有洋炮,清政府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最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圆明园集中了中国人的精力与智慧,从建筑的一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像那个田字形与万字形的建筑,圆明园多以封闭与隐闭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也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国民是追求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的。他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样也是这个政府灭亡的催命符。

在贯穿整个记录片中,以一种平实的读白与清晰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诞生与灭亡,也在展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清帝国的

诞生与灭亡。

封闭则代表着落后的到来,“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了。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

回忆祖国的过去,看看祖国的今天,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像一条巨龙在世界东方飞翔着。经济、科技迅速发展,使得那些外国人在也不敢来侵略我们,这一切不都归功于我们的党,归功于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吗?虽然我们现在强大了,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用那段历史作为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就更应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祖国的未来努力拼搏、奋斗。

推荐第10篇: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篇2: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上个学期,我们语文课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文章讲述了美丽辉煌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侵略。让我感到了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今天,我又一次看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圆明园》,感受到不仅是侵略者的残暴,更是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

圆明园由康熙、雍正、和乾隆精心设计,着手打造,用了151年的时间建造了一个好比人间仙境,漂亮精美的圆明园。并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圆明园内有数不尽的宫殿和令人陶醉的景点。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大清陷入风雨摇曳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圆明园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帮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我看完片子后,心里对当时为对抗侵略者的军人表示深深的惋惜。他们并不是懦夫。数万勇士英勇地朝着侵略者冲锋,冲锋,以求保全皇帝,保全圆明园,保全中华民族的尊严!但是,再勇猛的铁骑,再锋利的战刀,也无法与先进的来福qiāng,远程炮相抗衡,可敬可怜的勇士们,举着大万长矛还没有来得及接近敌人,就被远程炮炸了个粉碎,可悲啊!被炸了个粉碎,同时被炸碎的还有大清帝国的防线。他们不知道,当他们还在使用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大刀长矛时,当他们还在使用着两个世纪以来丝毫没有改进的炮时,敌人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机器,拥有了强于大刀长矛数百数千数万倍的qiāng炮!清政府没有让先进的科技进入国门,没有让他们拥有同敌人相同的武器,因为皇上认为“天朝”无所不能,无所不有!

这个悲剧告诉我,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地进步,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是一名学生,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强身健体,长大了和千千万万同胞共同用自己的力量去创建自己的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篇3: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间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接着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现在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可以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

第11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观看了《圆明园》这部经典的纪录片后,感触颇多,为了我们的历史,我们骄傲又为其感到遗憾。该纪录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仿佛我们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们一起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直到纪录片结束,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从中也获得了颇多感悟。

圆明园,这座旷世名园,是清朝统治者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役使无数能工巧匠,经历五位皇帝,历时150年才建成的。这圆明园,集全国名园胜景之精华,处处园林、处处景观,更有不少取材于诗歌中的景色;图书典籍、珍贵文物、名人书画、中外各式精巧绝伦的艺术珍品更是遍地都是。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那些千千万万工匠呕心沥血建造出的精致雄伟的建筑也在转眼间消逝,看到这些镜头,身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之悲愤惋惜!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雨果于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大清帝国如此轻易地从兴盛转瞬间步入衰亡?是英法联军的惨绝人性?不,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才是大型帝国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认为自己的万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毁灭的,却没有发现这个偌大的帝国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而西方国家已经后来居上,危机早就到来了。

圆明园毁了,封建王朝亦灭了,但卧薪尝胆之后的中华民族再一次站起来了,她正用事实告诉世界,我们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国。我们依然会在今后的世界历史上书写我们更辉煌的篇章!

看了电影后,我相信每个人的心情都一样,都为那盛世园林的毁灭感到痛心,历史就是这样上演。圆明园,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修筑扩建,才达到如此繁盛,它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包含了几乎当时中国所有的建筑风格,它里面的奇珍异宝,名人书画更是数不胜数。历史往往这样捉弄人,让这盛世之园毁于一旦。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圆明园既代表了清朝的空前繁盛,同时还代表了清朝的衰败与灭亡。

历史的骄傲已不复存在,满腔的愤怒也挽救不了那场大火,但我们可以记住历史,记住中华民族用三个王朝建构的神奇,回顾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认清事实,结合历史,回馈现实,圆明园的烧毁其根本原因不是强盗的入侵,而是国门轻易地被打开,是自身的落后,以致失去了东方那辉煌奇妙的神话,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名族,保护我们的家园,为祖国的稳定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奋斗!

第12篇:近代史——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园林12-5

沈晓薇

120314524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那就是圆明园。”

—维克多•雨果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对于我们园林人来说,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历史。而他的覆灭,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又是多么遗憾和惋惜的历史!

也许,这种情绪本来并不显著,但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仿佛看到他在我眼前繁盛至凋零,更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在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的悲鸣。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华美的圆明园,他美好、壮观、举世无双。世人总是用最美好的词汇来臆想他。可是,他们有没想过,圆明园的“举世无双”正是清廷封建统治、腐败贪婪的最好代表。一句“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轻描淡写,这其中包含多少普通劳苦大众的血与泪,悲泣与哀鸣。而造成这种延续千百年来的悲伤,是封建统治,是这早已与世界脱轨的、落后的、早该推翻的,封建统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多么令人震惊,这种暴行,放之今日,岂不是要受到国际上那些“大国”的强烈谴责!但,可以预想到,但是国力孱弱的中国“政府”能做得也只有仓皇出逃、不闻不问!

可是从另一个也许更为客观的角度看,英法联军代表了什么?有一个细节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曾以12万对阵2万英法联军,结果阵亡3万余,而对方仅阵亡4人。双方之间悬殊的实力对比代表了西方先进的军事实力,也是清廷无能,封建统治落后又一佐证。而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先进并不只是军事,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尤其作为诱因的国家制度方面。也许,当时的中国唯一高于世界的是他灿烂的文化、艺术,统治者对此尤为自豪,因而对西方更为科学客观的绘画不屑一顾。封建统治的盲目自大可见一斑。

于是,当强大的西方先进强硬地入侵,落后的清政府的抵抗,可笑得就像以卵击石!

纪录片以一种客观笔调展现了圆明园的盛大,也展现了他的颓唐。却是一种隐晦的笔触表露了对清政府无能与自大的讽刺与批评。

我们总是惋惜,我们总是痛心于圆明园的陨落,可我们何时能把更多的时间和关注放在对历史的反省和警惕。我们总说“勿忘国耻”,我们也的确没忘,可是我们所做的我却太少太少。

近几年,重现圆明园的呼声屡见不鲜。我总觉得,这些学者的意见是好的,所有人都希望能恢复昔日的辉煌。也无可否认,我们国力的也许真的达到能重现昔日的地步。这些无可厚非。可我也固执地认为,圆明园的残垣破壁是中国人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淋淋的教训的活生生的也是无言的命令。

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第13篇: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 影片巧妙地通过两个情节的凸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为圆明园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现在他的‘视线’内。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尽管如此,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铭记住这美好的代价,它是当时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这些美好的代价是无数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无数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如今,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但它曾经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最后,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很多的观后感,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第14篇:纪录片”圆明园“感想

归来池苑皆依旧

——对电影纪录片《圆明园》的感悟

对于《圆明园》的第一感觉,自然是被圆明园的宏伟壮美所折服,只有在地大物博、皇权高度集中的中国,才会建成这样比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还要美丽的宫殿。可是现在,当那些残垣断壁展示着遗留的辉煌,当我们只能在外国博物馆才能看到那些属于中国的文化奇迹时,不禁感到中国文明的失落。

圆明园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园林,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呈现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在于它修建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所经历的历史际遇。从纪录片中,可以把这种特殊总结成三个方面: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特殊时代背景中的中西融合因素;所蕴含的沉重历史意义。 1.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结合

圆明园作为中国的皇家园林,自然是有极浓的传统本土因素和政治寓意。这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之根本,同时也呈现出多种本土因素相融合的特色。

从精神内涵来看,圆明园总体上还是“依山傍水,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在圆明园的烫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建筑上来看,圆明园的建筑是皇权和等级的象征,用一些特殊形式(如“万”、“田”字形的房屋),表达类似于“九州清晏”“江山永固”的政治寓意,这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只是不同于故宫以红黄为色调的威严气势和封闭,圆明园是南方建筑的风格,灰白相间的瓦,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情味。还有个例子:在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建筑学中的障景、透视设计,在一面被小屏风遮住了一半的矮墙上,中间有一个大大的菱形窗子,映出了后面的景物,这是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和《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有些相似。可见圆明园建筑艺术的成熟。

2.中西合璧,别有风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出现在各种书中的圆明园断壁图中的一个白色石柱,那个就是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在纪录片中也可以看到有一道米白色小型拱门,和

17、18世纪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门前建筑很相像。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线条的应用不及西方,相对于传统的故宫,圆明园小巧优美的线条美独具特色。这是因为当时西方的一些艺术已经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欣赏,还有西方的设计师参与圆明园的设计。

但是有个问题,圆明园的中西合璧之美,并不能完全代表中西文化的沟通,因为它只是是艺术和审美的相通,而不涉及科技和制度文化。恰恰相反,中国正在和世界拉开距离:中西本来就有较大的文化差异(郎世宁的画作被康熙认为没有意境,郎世宁则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欣赏光线美带来的真实感),封闭的封建农耕社会更是难以接受科技带来的文明。在开始时提到的郎世宁来中国时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康熙对天文和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群臣的不以为然,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3.圆明园特殊的历史意义

假如在战争中被抢掠和烧毁的是故宫而不是圆明园,那么完整保留的圆明园现在只是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有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和文物,是文化、考古、建筑、艺术领域的宝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但是,历史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那就是,它所承受的灾难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和抗争史的见证。在其本身的意义之外,它更因为历史原因被重视。圆明园的重建,不仅是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更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代表的不只是一段辉煌文明史的遗迹,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长鸣警钟,是每个中国人为富国强兵而奋斗的精神激励。如果今天的我们仅把圆明园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考古遗址和旅游胜地,也就失去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对于圆明园独特的意义,就应该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如果昔日的金碧辉煌和珠宝满目已经难以追回,那就让今日的清醒拯救这座蒙尘的园林。

1.圆明园开发现状

现在的圆明园已经开放,但是真正提供给公众的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却很少。

2011年关于圆明园的新闻和主题旅游项目,除了四兽首,全是关于冬末的冰雪节、春季的踏青和夏季的荷花观赏。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旅游项目。中国有冰雪之城哈尔滨,有踏青圣地雾灵山,荷花更是多不胜数,正是这些毫无特色的所谓旅游项目,把圆明园由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变成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公园。试问,这样的做法有何意义?!圆明园真正的意义何在?!

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中国圆明园辉煌于世300年,还有存在于今天的必要吗?

2.圆明园可做的重点项目

圆明园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一些切合其自身特点,同时又有一定现实教育意义的项目,而不仅仅是娱乐活动。

(1)园林艺术的欣赏

圆明园的建筑艺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不仅是因为占地面积和山水景光,更在于它将威仪宏伟的皇家园林与小巧淡雅的南方园林艺术结合起来,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和欧洲风格的建筑。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精髓和发展史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虽然很多屋宇阁楼已经被毁,但是基本的构造还有一些,可以将其旅游项目向这方面靠拢。

(2)历史资料的了解 圆明园是自康熙以后,皇族的主要生活场所,保留着很多关于宫中生活、皇族礼节、满族风俗和朝政事务的遗迹,是了解清朝生活的一扇窗口。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可以是一座小博物馆,让人们知道一些历史知识。 (3)爱国主义教育

圆明园创建于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亦毁于曾经落后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在异国入侵时,中国将士英勇抵抗,但是终究不能抵挡西方的坚船利炮。这段历史是中国人的屈辱,被圆明园的残破永远记录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

关于圆明园,应该让中国人通过它了解清朝闭关锁国的落后、在列强侵略中受到的屈辱、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的英勇抗争,反省当今的中国的现状,寻找强国之路。这才是圆明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圆明园已经在中华历史中走了300年,以后还有更多的路要走。了解历史、善待历史,愿我们明日的圆明园——归来池苑皆依旧.

第15篇:纪录片《圆明园》解说词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公元1644年,一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南下,铁骑越过长城,直达北京,象征着皇权的紫禁程落入了满族人之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开始了。

半个多世纪之后,一个来自罗马的传教士到达了广州,大清帝国南方的港口,他将从这北上,前往帝国的都城——北京。

18世纪初期,帝国的统治者严格禁止西方人进入中国冒险,只有上帝的使者传教士例外。耶酥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28岁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将从此原离故土,在大清度过整整50年。

半个世纪的时间,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这些保留至今的传教士书信记录了郎世宁在皇家宫廷的传奇生活。

郎世宁 从欧洲到中国的旅行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一路风尘,就是为了取得大清皇帝的信任。天刚刚放亮,一个太监就带我们进了一座花园。花园很大,但太监不许我们四处张望,走路也不能弄出声响。我很奇怪,皇帝没有住在北京城里的皇宫。

大清的缔造者是满人,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发现看上去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合适居住;巨大的宫殿由木头建造,很容易着火,高耸的宫墙虽然能够防止火灾的蔓延,也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北京的夏天酷热干燥,皇宫更象是一个火炉,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很不舒服,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里,有一片开阔地带,几百年前,这里泉水遍布,称为海淀。就是在这儿,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康熙终于建成一昨离宫。

郎世宁就是在畅春园第一次看见了康熙皇帝。

郎世宁 听说皇帝爱好天文,我们就从欧洲带来了最好的天文望远镜。教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持。康熙皇帝对我们的礼物果然很感兴趣。但是,变故突然发生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被当场抓走的军官与谋反的皇太子有关。 人老了都会宠爱小孩,我揣测年老的皇帝也一定喜欢自己的孙子,用这个中国小男孩作模特,就是希望能够打动皇帝。如果皇帝认可我的绘画,我就能够进入皇家画院。皇帝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我。令人伤心的是,他并不欣赏我的作品。 皇帝认为画中的小孩尽管很真实,但只是一个小孩而已。没有更多的意境,他不喜欢欧洲的绘画方法,认为油画的颜料跟污染没有什么区别,也不理解光线带来的明暗对比,孩子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这儿,离宫也代替紫禁城成为帝国真正的权利中心。史料记载,康熙的书房摆满了各种各样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和数学仪器。他在天文和数学方面到达的水平令人难以臵信。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他能够利用仪器,准确地进行远距离测量,康熙甚至亲自给儿子们讲解几何学原理,康熙对科学的态度在中国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或许康熙已经感觉到了科学的力量,但离宫中的皇帝永远不会想到科学对帝国的未来真正意味着什么。

畅春园建成后,紫禁城就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庆典,每年只是在冬天,北京最冷的一段日子,皇帝才会搬到这儿,住上一个多月。

18世纪初期,近代科学在欧洲已成潮流,而在大清,痴迷于观测天象者,惟有衰老的皇帝一人。帝国的中流砥柱,成千上万的官员们相信郎世宁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只是给皇帝又增加了一件玩具而已。帝国的基础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

皇帝搬出紫禁城之后,整个皇族也跟着住在城外。在畅春园的北边,有一个小型花园,这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祯的居所。

康熙一生偏爱牡丹,这个花园就以牡丹而著名。春天来临,胤祯邀请父亲欣赏牡丹,康熙在牡丹丛冢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康熙有50多个孙子,有些连面也没有见过,弘历能够见到爷爷,是父亲胤祯精心的安排。

史书记载,皇帝对弘历的聪慧极其欣赏。康熙有35个儿子,个个都渴望继承帝位。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康熙一直恐惧不安,担心受到儿子们的伤害,弘历的出现极大地安慰了这个老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祖孙三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相会的这个花园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圆明园。由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就在这年的冬天。康熙在自己的离宫悄然死去,继承帝位的人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祯,弘历的生父。

胤祯即位在整个帝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怀疑他是靠阴谋篡位。关于新皇帝登基的说法很多,北京城里甚至有传言。雍正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更多的人相信,老皇帝因为喜欢自己的孙子弘历才将帝位传给了雍正。

郎世宁 我有一位同乡是皇家医院的医生。他推测,康熙很可能死于突发性脑溢血。 我来中国已经7年了。7年时间,我终于学会了用毛笔作画。作为宫廷画师,我得表达自己的诚意。这幅象征着吉祥的作品是我奉献给雍正皇帝的礼物。

雍正获取权利的真相至今仍在争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他一直是对在圆明园的那次聚会念念不忘。

雍正登基以后,就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大清的第四位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

郎世宁 我所在的皇家画院就设在圆明园内。皇家画院负责整个圆明园的规划和设计,总设计师就是皇帝本人。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由皇帝亲自审定。

这些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绘画,是当年圆明园真实的写照。在圆明园建成以后,宫廷画师根据园林中的景观临摹而成。在公元1723年,宫廷画师们为扩建圆明园而绘制的设计图大致也是这样。

像康熙一样,雍正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皇家画院又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中国文人的精华,因此,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

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两方面,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

这个景观设计就来自与唐朝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清明》,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而这个凿池观鱼的想法,则是为了效仿杭州西湖一处著名的自然风景,玉泉观鱼。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显示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咽都汇聚在他的离宫中。画师们根据雍正的旨意规划设计,但是,这样的设计图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

这是设在圆明园内的皇家样式房。这个叫雷金玉的人既是家族领袖也是圆明园的总建筑师。

帝国初期,雷金玉在修复被战火破坏的紫禁城时,因技艺超群被康熙看中,从此,雷金玉就成为皇家的总建筑师。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重要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

在完成了帝国的第一个离宫畅春园之后,圆明园的修建又摆在了雷家面前。

这是在施工前,专门给皇帝审查的建筑模型,称为烫样。烫样使建筑布局和空间形象一目了然。它由木条、纸板等最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成,可以拆卸和灵活组装。烫样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是这个建筑世家独一无二的创举。皇帝批准烫样之后,具体的施工设计才可以进行。根据烫样,皇家建筑师,就能画出精确的施工图。

这是雷家绘制的各种施工设计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园林的建筑盛况。

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在它的周围,24000名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郎世宁 包括我在内,为圆明园工作的人大概有好几万,工程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

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三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三个住着神仙的岛屿。

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户分布的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这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每一个晚上,主宰着一个帝国的雍正就是在这儿进入梦乡。九州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的天下永久太平。

这就是九州清晏的寓意。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

居住区的南边是办公区。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他向大清帝国发号施令,这儿既是圆明园,也是整个帝国的心脏。

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政治象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庞大而封闭的皇宫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开阔。这里的宫殿规模小巧,外观朴素,与周围的山水十分协调。圆明园中的每一个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地,这座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的典范。

史书记载,一年360天,圆明园天天花开似锦,园中仅仅管理花草的太监和工匠就达到300多人。

圆明园的宫殿各种各样,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建筑风格。 这座宫殿的形状类似一个汉字“万”,它有着浓烈的政治涵义,象征着大清江山永久的传承。清宫档案记载,这里四面环水,冻暖夏凉,是雍正最喜欢休闲的地方。在如此安逸幽静的场所,雍正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帝国的太平。

郎世宁 圆明园中有很多宫殿,但这座万字形状的最为独特。我在这儿最终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为身穿中国文人服装的皇帝父子画像。

雍正在圆明园将自己和儿子都打扮成文人形象有着深远的用意。皇帝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驾御庞大的帝国,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自秦始皇以来,中国曾经有过数百个帝王,但其中文化素养最高者反而是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室家族。 圆明园中的雍正经常将自己化妆成古代文人的形象,寄情于山水。或许文人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权利包裹中的雍正内心深处的渴望。

皇家的文化素养来自于严格的教育,每天清晨5点钟,天还没有亮,皇子们就得去圆明园的皇家书院,书院的老师都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首先要学的是满文,皇家的母语。其后是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帝国北疆的安定,与他们沟通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汉学,那是皇家统治中国的根本。

史书记载,皇家的子孙们从6岁开始学习,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一年之内只有5天假期。

下午是军事训练时间。祖先以武力征服了中国,皇家的子孙们必须是战场上的勇士。在欧洲,火枪已经十分盛行,但大清的帝王们仍然相信:弓箭和腰刀才是武力之本。

皇家练武场建在圆明园的一处开阔之地,它蕴涵着江山永固的涵义。 这座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

“田’的意思是耕地。这里前后临水,环境十分幽雅,在雍正的心目中,这本是一处修身养性、超凡脱俗的地方。然而,真实的生活距离皇帝的理想很遥远。据史书记载,雍正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皇帝,对于反对他的人,他毫不留情。康熙监禁了自己的儿子,雍正又将谋反的兄弟永远地关了起来。

郎世宁 在我的印象中,皇帝总是一脸疲惫,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伤心。

已经很晚了,整个帝国都进入了梦乡,圆明园中的雍正还在批阅奏折。 根据法律,三品以上的一千多名高级官员都可直接给皇帝写密折,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雍正和他的高级官员们,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皇帝必须在每个奏折上写下自己的意见。清宫档案记载,一年当中,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会休息。13年的时间里,雍正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1000多万字。在中国历史上,象雍正一般勤奋的皇帝十分罕见。18世纪初期的中国,就是这样靠一个人的一直在运转。

郎世宁 草原上的蒙古人上贡了八匹骏马,养在圆明园中。我奉旨为它们作画。皇帝希望来自蒙古的宝马能够流传史册,以表彰大清盛世的到来。

这是宫廷画师们为雍正绘制的圆明园生活照。在这个完全隐秘的私人空间,皇帝很象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他穿戴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色人等,在圆明园中快乐地嬉戏。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之俱来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而圆明园是雍正唯一的精神家园。

史料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很少离开过圆明园。

郎世宁 一年冬天,我奉命去圆明园,在园子深处,一个隐秘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皇帝,他和两个道士在一起。听说,一种红色的小药丸,对皇帝的身体很有帮助。原来就是在园子里炼出来的。

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

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皇帝无法解脱的痛苦。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这些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与丹药中毒。

雍正去世之后,当年的弘历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大清帝国的第五代皇帝——乾隆。

天刚放亮,乾隆就来到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会见帝国的高级官员,处理政事。

郎世宁 25岁的皇帝意气奋发,命我为他画像,庆贺登基,我得到特许,可以尾随皇帝一整天。

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数百名最优秀的画师云集皇家画院,无数工匠日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奉贤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即使皇帝很喜欢某一道菜,他也不能多吃。皇帝边上的这个大太监是一丝不苟的监督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

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史书记载,在统治中国的60年间,他的诗歌竟然达到了42000首之多,相当于一部全唐诗。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有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其自负的皇帝,在他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乾隆对大兴土木的圆明园极其关注,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皇家画院视察。以学者自居的皇帝经常亲自参与设计,皇家画院的设计师,样式房的建筑师,大量的官员以及数万名工匠,所有人都在为日益扩大的圆明园服务。宫殿每天都在增加。

郎世宁 与雍正相比,乾隆总是很从容,他似乎就是为了统治这个大帝国而出生的。

晚上,皇帝会选择和一位妃子共度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密档的一部分。

为了大清帝国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正。

郎世宁 对于这些功将来说,欧洲建筑很陌生,他们得从头学起。麻烦的是宫廷太监和帝国的官员,他们的权利很大,但管理方法和斯文模式很落后,效率很低。我一边监督工程的进展一边画像,30多年我一直都是皇家的御用画师,给一个勇士花香还是第一次。

这个叫阿玉锡的勇士,在征战边疆时立下了显赫的功勋。1759年,帝国彻底平定了西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大庆控制了中国历史上最广袤的疆土。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功不可没,是她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帝国的繁荣也达到了顶峰。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这些大型历史绘画,在为乾隆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大清帝国的荣耀。

18世纪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福德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站到了世界的1/3。对于乾隆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国库中因为积存了太多的银子,竟然影响到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没有人知道,修建圆明园究竟花了多少钱。

郎世宁 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全结束,皇帝就将这座宫殿赐给了他的一个维族妃子。妃子的故乡在帝国的西部,那儿信奉伊斯兰教,这儿将是她专用的祈祷场所。

在平定西部边疆的时候,这个女人的家族由于功勋卓著而迁到了北京。史书记载,她是乾隆曾经最宠爱的妃子。一个拥有世界1/3财富的皇帝,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他对一个女人的感情。

郎世宁 为了让皇帝的妃子打消思乡之情,我们在花园的东边重建了她的草原故乡。

像意大利歌剧的舞台布景一样,10副大型油画根据透视原理,依次镶嵌在5排砖墙上。郎世宁将帝国西部的风光搬到了圆明园。

这是郎世宁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位于花园的中央。一天24小时,各个生肖动物,每隔两个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中午12点钟,12只动物则一齐喷水。清宫档案中说,所有的喷泉同时打开的时候,洪水般的声音,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

郎世宁 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消息从宫廷传响了整个帝国,竣工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来观看西洋水法,皇帝十分高兴。

50岁的乾隆沉浸在美梦当中,鼎盛的大清将交给他的子孙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空前的自豪感笼罩着乾隆,他达到的成就无人可及,她拥有的荣耀无人可比,他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也是无冕的世界之王。

这是位于花园东部的一组喷泉,这里专门安放着皇帝观看水法的宝座。在东西长800米,南北宽70米的一块狭长地带,分布着三组大型的喷泉和西洋建筑。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职务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皇家园林媲美。

在花园西边的迷宫,宫女们在围墙中东奔西走,谁能最先跑到迷宫中心的亭子,将得到皇帝的奖赏。流动的花灯、欢声和笑语,圆明园宛若梦幻。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欢乐当中,皇帝决不可能意识到,表面浮华的帝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如此临近、如此致命。

当乾隆在圆明园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剧烈的变革在西方已经发生,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在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

喷泉建成后仅仅三年,提水机械就被废弃,改为人工打水。废弃的命令来自于乾隆。他认为,这些西洋器物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度比雍正更为落后。在乾隆看来,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

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些使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这个自负的皇帝统治大清达30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1766年,为大清皇室服务了50年之后,意大利人郎世宁去世。两年后,法国人王致诚也葬在北京,她为皇室服务了25年。

西洋花园之后,皇家建筑工程并没有停止,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移植到了圆明园。

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有600个足球场大小。

然而圆明园中的皇帝并不知道,世界已经变了。

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却蒸蒸日上。 1776年,美国独立。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而大英帝国正在全球开拓殖民地。 1793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庞大的英国代表团来到北京。

乾隆告诉特使马嘎尔尼勋爵,大清乃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

马戛尔尼最终空手而返,在离开中国之际,这个被圆明园的辉煌所震惊的英国贵族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走过了整整两千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麦基 中国士兵的武器太落后了,但是他们的勇气令人尊敬,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为他们的亡灵祈祷。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就占领了这座重兵防守的军事要塞。

在英俊远程大炮的连续轰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为一片废墟。清军的大炮水平依旧停留在两个世纪前:炮架固定、射程很近,准确度也极差。

麦基 联军的胜利,是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年一小撮罗马帝国的士兵战胜北方蛮族的荣耀。如此不可思议的战国充分证明:技术和文明军队数量更占优势。

八里桥战役给人梦一般的感觉,联军出动了8000名士兵,清军有3万人或者更多,很难想象我们仅有5人阵亡,清军自杀式的攻击,震惊了法军司令孟托邦将军,他说,如果清军有很好的武器,很难想象他们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来。

这是几个世纪前,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帝国的战士们在用生命和时间抗衡。

第二天,圆明园中的咸丰跪拜祖先之后,逃亡200多公里之外的避暑山庄。 皇帝逃跑之后,大清帝国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抵抗,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的郊区。

麦基 童年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这座传奇般的东方大城,今天,它就在我的眼前,近在咫尺。

就在这个黄昏,法国军队占领了圆明园,帝国的军队已经毫无踪影,奋起抵抗的只是20多个太监。

第二天,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咸丰处理国事的地方,英法联军设立临时指挥部。

麦基 10月7日上午,俄而进爵士就来到了圆明园,随行的还有司令官格兰特将军。中国皇帝的夏宫在欧洲很有名,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想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

跟着爵士和将军,我游览了这个神秘的皇家园林。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的出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一个英国军官说:”法国所有的皇家承保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

夏宫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着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

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英法联军占领皇家园林的消息传到了避暑山庄,咸丰明白,他已经无力控制自己的帝国,圆明园的前途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麦基 额尔金爵士是国际象棋高手,格兰特将军是大提琴演奏家。远征战事非常顺利,从军官到士兵,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愉快。

然而,10月7日,当额尔金和格兰特巡视圆明园的时候,一件将要震惊世界的事情在圆明园中悄悄的发生了。

麦基 在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即10月7日,法国人就开始偷走一些最值钱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10月8日,除了少数值勤的士兵,大约两万名联军士兵都开始肆无忌惮地抢劫。诸位可以想象:法国人、英国人、印度人、非洲人,一大群各种肤色的军官和士兵,蜂拥而上,在这一座充满了珍宝的城市里为所欲为,这幅情景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想象出来。在这种时刻,所有的约束和规法都被打破。作战时纪律最良好的军队都变为道德败坏了。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地毁掉。喜欢毁坏物件,一定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越是禁止这样的事情,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毁坏的欲望就越加热切。我留意观察过,抢劫中的士兵们都带着一种欢乐的神情。 抢劫持续了整整两天,为了使士兵们停止,梦托帮将军开始散布舆论,我曾亲耳听到他对一个炮兵说:“我的孩子,把这些东西都放下来吧,我们就要到北京去,那里有足够的东西给大家分,大家要什么就有什么。

为了安慰那些为了执勤而没有弄到战利品的人,格兰特将军呼吁士兵和军官保持绅士的荣誉,缴回所有的战利品,以便用拍卖的方式公平地分配。拍卖持续了三天,每个士兵,每个士兵最终分到了17枚中国银圆,相当于4磅黄金。据我所知,在我军历史上士兵们对这次远征北京的奖赏最为满意,为了表示谢意,军官们赠给格兰特将军一个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那是战利品种最精致的东西。三个最美丽的大瓷瓶,拍卖委员会决定送给维多利亚女王。

圆明园被洗劫之后,咸丰下令答应联军所有的要求。10月9日,英法联军撤出圆明园。13日,占领北京的外城——安定门。北京已经完全不设防。英法联军向大清提出了巨额的战争赔偿等一系列无理的要求,并且警告,一旦要求没有及时兑现,将进行严厉的惩罚。英军在安定门上架起了大炮,炮口的方向是紫禁城。

麦基 爵士认为,对大清政府必须进行打击,皇帝是我们打击的直接对象,圆明园是皇帝最宠爱的东西,毁坏它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爵士说,在这种混乱的情形中,大清政府根本无力付出大笔的款项,只有摧毁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格兰特将军说,在撤退之前,我们希望用一些方法来表明,联军已经征服了北京,我们必须留下胜利的证据,以杜绝将来的疑问。爵士说,如果几天后我们能够签定条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一强有力的行动。 在焚烧的时候,士兵们发现了一个秘密仓库,那儿有许多马戛尔尼爵士赠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人拥有大英帝国的大炮和枪支,却从未设法改善他们自己落后的武器装备。

1860年10月18日凌晨,遵照额尔金和格兰特的命令,3500名英军步兵和骑兵,开始有条不紊地焚烧圆明园。

这是圆明园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其中悬挂着大清帝国9位皇帝的巨幅画像。当焚烧开始的时候,300多名太监和宫女反锁大门,希望在这里逃过一劫。然而,灾难已经来临,曾经缔造了大清帝国盛世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再也无法保护他们,300多人最终被活活烧死,他们绝望的哭喊淹没在隆隆的火焰声中,放火的英国士兵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麦基 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足以表彰往日的风格和辉煌,将来再也不会被世人看到。目睹伟大的离宫被毁,我不禁黯然伤心,感觉到这确实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懊悔不应该用这样严厉的处罚,使它们都化为灰烬。从今以后,这些一个多世纪以来为无数人向往的宫殿将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

麦基

10月19日我们从这里离开,身后只留下了一片空旷的土地,到处都是无法形容的瓦砾和焦土。

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就象圆明园不散的阴魂。

1860年11月1日,在大清帝国屈辱地签定了北京条约之后,英法联军撤离北京。条约主要包括:割让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和损失,供1600万两白银。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1861年,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离开人世,他再也没有踏进北京一步。 1863年,一个英国贵族在印度死去,他就是额尔金爵士。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残破的圆明园在战乱中遭到彻底毁灭。 1911年,在圆明园毁灭之后半个世纪,大清帝国灭亡。

这是现存于中国的几件青铜雕像,它们曾经安放于意大利人郎世宁督造的欧式花园。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图书馆、枫丹白露博物馆以及纽约艺术博物院,人们可以看到一小部分来自圆明园的文物,但是,绝大多数曾经属于圆明园的文物,仍然下落不明。

大火燃烧了整三天三夜,包括圆明园在内,5座皇家园林都化为灰烬。

第16篇: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

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

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

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

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 ,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把祖国建立的更加富强,用今天的辉煌洗刷曾经的耻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

而《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从开始的空前繁华到这一人间仙境的最终毁灭,都在给人以震撼。一种是民族的自豪,另一种却是彻底的破碎!

本片以时间顺序进行了情景再现,大清王朝是其整个历史背景,圆明园伴随着清王朝由胜到衰走完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其中的画面、悬念、音乐、故事等很多手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单单情景再现就套用了四种表现方式:开场时的图画再现;圆明园经雍正帝改建后的特技再现;两位传教士郎世宁与麦基的自述以及贯穿其中的旁白。开场时的图片再现十分真实仿佛进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解说词则透过雨果的诗传达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自豪;雍正改建后的特技配合上推、拉摇、移的手法充分展现出整个建筑群的宏伟与奢华,加上远景、全景与近景的不断变化,暖色调的协调搭配给人以唯美的视觉冲击;再就是两位传教士的自述明显运用了人物扮演的手法,开篇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亲身经历圆明园和大清兴盛的整个过程,见证了整个帝国的辉煌,之后的法国传教士则目睹了圆明园与大清的衰落与消亡„„从那个他人之口更加增强了整部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说服力油然而生;旁白极有感情的朗诵与叙述一直渲染着本片的气氛与韵律,一种自豪与悲怆的情怀在不断交织,激起心潮中的层层涟漪„„

其次是它的悬念层出不穷,似乎帷幕已拉开就已布置好了第一个悬念。追随着雨果的诗,它把我们迁移到了它所说的一个“人类幻想的仙境”,还未来得及细想三个炙热的字眼便映入眼帘“圆明园”,顿时心中豁然开两。之后当意大利传教士到达北京,解说词便提到“这个西方人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说到这里我们心中不免就有一些疑问:一位外国传教士怎么就能见证一个帝国的辉煌?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不难看出,正是以他的口吻介绍了圆明园的发展。又当康熙祖孙三代相聚牡丹园时,解说词又说道“有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园林与一个帝国怎么就能联系在一起呢?也正是这个想法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可就在圆明园和大清王朝眼看到达顶峰时,话锋突然一转道“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整个气氛由此渐渐降了下了,语气中透出的淡淡伤感也在其后体现的淋漓尽致。结尾处单单四个字“下落不明”就已使我们不得不好好的进行深思„„一系列的悬念还有很多我不想一一列举,这些所有的悬念都使观者饶有兴趣的向下光看下去,虽然谜底早已在心中揭晓但其中的历程却鲜为人知,那种荣耀,那种辉煌。

片中列举的数字令人进一步真实准确的了解圆明园的宏伟,从雍正改建时200多座宫殿,300工匠,3000亩占地,24000名卫队,几万人的工作;到乾隆改建时数百画师,数万工匠;再到历经一世纪后的鼎盛时期100多组景观,1000座宫殿,5000亩占地更反应出它的发展与荣耀。这些也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数据。

音乐效果渲染着本片宏伟的气氛,不管是高亢或悲壮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力无时无刻不再每一位观者心中徘徊。本片节奏大起大落:开场在抒情乐配抒情诗不断的交替回味中转而就是大清建国的铿锵;随着三代帝王相聚圆明园后的高亢忽而却是康熙逝世的悲凉;皇子皇孙射箭习武时的欢快音符还未散尽紧接着突然在低沉的乐曲中揭示了兄弟背叛的酸楚;雍正帝驾崩伤感的乐曲伴随的时乾隆帝登基时的豪迈;大沽口要塞被攻陷八旗战士的鲜血追随挽歌不断流淌镜头又在高亢的旋律中推向八里桥„„大起大落中震撼或悲伤,不断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洗涤。也许正是这些注定了本片给每一位中国人带来的震撼!

故事性是现今大多记录片常用的手法,本片也不例外。不管是旁白的故事性解说,还是人物扮演都将本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推向另一个高潮。《圆明园》是以先总后分的形式进行叙述的,通过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咸丰帝四个帝王时期的大小故事,郎世宁、麦基两传教士的自述经历完整的再现了这部民族兴衰史,身临其境的品味本片所传达的情感。它的故事性有一个层层递进的特点:大清建国时因木质结构宫殿容易起火、紫禁城宫殿的燥热等等原因致使清帝王须要另建一座离宫作为政治中心,后畅春园建成这大清第一座离宫就是未来一个世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圆明园的雏形,再后来三代帝王在未成形的圆明园的聚会无形中就奠定了圆明园在未来的历史地位。正是这样一步步的扩展慢慢揭示出圆明园出现并不断扩建的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观者进一步看下去的兴致同时也被不断的被吊起。这种手法在影片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融入了艺术的色彩,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清晰的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大家。

片中的中的细节很难使人忘却。康熙对弘历眼神中头露出的赞赏,雍正吃“仙丹”时双手震动表现出的痛苦,乾隆挥笔研磨下的认真,清军在末路上露出的从容坚毅,麦基大提琴曲中深远悠长„„都可看出本片的精湛。而其中一幕“大沽口战役”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是本片最为细致的一大亮点。一边是清军勇士硝烟满面手持弯刀与长枪大炮的英法联军对抗在一场结局已定的战争中频频悲壮牺牲,另一边是咸丰帝躲在承德避暑山庄享受着花瓣浴时闭目养神的悠闲。两种相差悬殊的图像不断切换一种悲愤冲击了全部视觉,只得感叹咸丰他不懂得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心境。一边是枪炮、号角与挽歌,一边是闲适的宁静。不同的听觉感受带来心中同样的丝丝悲痛。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民族的领袖已经如此麻木,它的军队又能凭什么与敌人厮杀?咸丰沐浴的朵朵鲜花是我们中华民族滴泣的鲜血„„有着这样的统治者圆明园怎能不被焚毁?首先他们自己就已放弃,就已无所谓的麻木目睹。当法国个格尔金爵士坐在皇权最高的象征——龙椅上时,心中只有一种感觉:他践踏的不是满清的皇权而是中华的自尊。

记得宏伟的圆明园再现在我们面前时是多么骄傲,记得感受到国外无数殷羡的眼光是多么自豪。而现在只剩得废墟下每一位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伤痕„„那是华夏子孙共同的耻辱!

透过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辱史!情景再现真实客观,看着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天天繁花似锦,鼎盛一时却最终毁灭似昙花一现般的圆明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当国家衰落沦陷,一切的皇权强权都将不复存在!一切的历史都在预示着这一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的最终消亡!现今北京,圆明园的残垣仍在夕阳的余晖下放映出昔日的辉煌,但那种辉煌并不只属于历史长河中的过去,只要国家强盛,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中国人!一座圆明园既然已经建成,中国人同样可以再建出另一座崭新的„„“圆明园”。

在刚开始的两分钟里,编导引用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来描写圆明园。用雨果的话说,圆明园就是一个梦,一个用汉白玉,青石雕塑的梦,一个用雪松做框架的雄伟而壮丽的梦。那些圆明园里的金银珠宝就只是给这个美丽的梦再涂上一层艳丽的颜色而已。雨果的语言将整个圆明园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没有一开始就讲圆明园的兴建及构造,而是从1644年满族人进军北京城开始了数百年的清朝统治开始诉说圆明园的历史,讲述为什么清朝皇帝要花费那么多钱去建造一个那么大的皇家园林,以及建造圆明园的地址。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区,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个园组成。圆明园的名字是康熙皇帝取之于他的第四子,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的法号“园明”,而且后来把它赐给了雍正。圆明园并不是在康熙年间一次性建成的,而是后来在雍正和乾隆年间分别又建造了许多宫殿。乾隆是将整个圆明园的建设推向高潮的伟人。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一种不同于别的纪录片的手法来引到圆明园这个话题上来。以前看过的纪录片都是直接将话题引到主题上,但是《圆明园》就不一样了。他是用一个故事,也就是康熙皇帝与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见面来讲话题引到了圆明园这个话题上的。

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一种不同于别的纪录片的手法来引到圆明园这个话题上来。以前看过的纪录片都是直接将话题引到主题上,但是《圆明园》就不一样了。他是用一个故事,也就是康熙皇帝与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见面来讲话题引到了圆明园这个话题上的。《圆明园》和别的纪录片不同的地方还有,真实的圆明园已经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圆明园的被焚毁之后的残破废墟。因此,纪录片《圆明园》是不可能真实再现圆明园在清朝时期的雄伟壮观的模样的,只能通过一些现存的历史文献及当年施工建造圆明园所用的设计图来想象当时的圆明园到底有多么伟大而神圣。《圆明园》最常用的拍摄手法是“真实再现”:也就是将清朝时期在紫禁城和圆明园发生的事情重现在荧幕上。因为是在清朝时期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拍到真是的事件,只能进行真实再现。纪录片《圆明园》运用的真实再现的方式是场景重现。把当时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的有关于圆明园或者传教士所记载的事情真实再现。纪录片中每一个特定的环境都有特定的声音,所以如果拍纪录片并不是只有解说词就行的。空音代表的是某个环境的声音。每一个环境都有其特定的声音,而且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所以在纪录片中出现空音是很明智的,而且可以提高纪录片的真实度。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包括对影片的解说外,还有两个外国人的解说。我想导演是想让观众有一种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听传教士郎世宁和麦基在讲他们在圆明园建造时和被侵占焚烧时的所见所闻。影片中采用了远景拍摄,全景拍摄,近景拍摄和中景拍摄。在拍摄圆明园的整体是采用的是全景;分别拍摄各个宫苑时用的是近景拍摄,远景拍摄和中景拍摄;在最后圆明园被大火包围的时候又采用了远景的拍摄手法。因为是历史有关的纪录片,没有真实的事件,人和物,因此制片人运用了三维技术将整个圆明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废墟的基础上用电脑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圆明园,其图片的逼真与气势宏大都是空前的。在视觉上也给了观众一种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三维技术将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上演的如此触目惊心。纪录片中运用三维技术的场景达到35分钟之。这又给观众一次视觉上的震撼。在大概55分钟左右的时候,影片用了三维技术将整个圆明园鲜明生动地还原了。看着一幢幢宫殿,一件件装饰从原有的残破不全的基础上一件件还原,这又给了观众一次视觉上心灵上的冲击。连法国的传教士麦基都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神奇最瑰丽最雄伟的宫殿,就是法国的所有宫殿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圆明园。而且再也没有能够超越它的。没人能够形容这样一座宫殿,这样的宫殿已经达到了一种鬼斧神工的境界。圆明园也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八国联军侵入紫禁城,攻占圆明园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为了给中国皇帝一次致命的打击,就命人将整个圆明园置于一片火海中。这座历时一个多世纪的伟大宫殿就这样在八国联军的抢掠和焚烧中永远消失在人们的眼中。影片中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烟火弥漫了整个北京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纪录片更加唤起了人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第17篇:纪录片《圆明园》中的“真实再现”——《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中的“真实再现”——《圆

明园》观后感

09级传播5班 张 蕾 20092803037 摘要:纪录片《圆明园》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片中利用讲故事的表现手法为观众“真实再现”了从康熙帝到咸丰帝时代一个世界奇迹——圆明园的开始建造,扩建完工直至毁灭的全部过程。纪录片中既有用演员演古代的人物,也有通过先进的电脑动画合成技术再现当年的场景,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但另一方面,纪录片自身一个大的缺陷也随机暴露了出来。纪录片拍出来到底给谁看?纪录片能跟故事片一样具有广大的市场吗?这些问题都让人们不禁为纪录片的未来感到担忧。

关键字:圆明园 纪录片 真实再现 三维动画 对比蒙太奇 纪录片生存现状

(一)影片中利用的创作手法,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历史

纪录片《圆明园》采用时间拍摄顺序向观众讲述了圆明园的开始建造,扩建完工直至毁灭的全部过程,也为观众展示了清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影片中的人物涉及到了康熙、雍正两位历史上的伟人,利用人物饰演外加三维动画技术来“真实重现”了历史,影片中还穿插一个在中国生活半个世纪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圆明园的扩建过程的外国人郎也宁,此举更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有别于一般的距离片较为枯燥的纪实叙述,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有点类似在演一段历史。首先,影片中导演主要在拍摄手法,拍摄角度,景别的拍摄和摄法上进行了艺术处理,真实地将圆明园的壮观表现了出来。其次,影片多处使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印象比较深刻场景有两个。第一个是康熙帝在畅园春看到自己孙子弘历,伴随着弘历舞剑时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以及康熙教他写字的时候背景为红色的牡丹,这些都暗示着清王朝的强盛,为圆明园日后的大规模扩建做了铺垫;第二个就是在影片结尾处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炮弹喷出的烟雾、还有统治者沉浸于吸食鸦片时吐出的烟,这些与之前的红色花瓣的飘落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着清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结果。 影片对于不同的场景拍摄角度是不同。对于圆明园的全景,通常是俯拍以显示出“方”形,突出其建筑的宏伟;而对于山峰的拍摄角度就是仰拍,以展示其雄伟壮观;而后来外国侵略者攻入城中的时候多采用平摄,一来可以凸显其来势汹汹的姿态,二来可以激发起观众的愤怒情绪。导演上在拍摄方法多采用推拉摇,例如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第一次进圆明园里时对他的拍摄法就是摇镜头,使周围景物转动起来,正符合了王致诚那因惊叹园子独特的艺术构造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的赞叹的脸,从而衬托了奇迹般的圆明园的美丽辉煌。

当然,现实中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在《圆明园》的拍摄中却无法实现情景再现.首先如果要再现场景的话,不但花费高、时间花费长,而且效果难以保证真实;其次是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演员不能在现场表演.更不能随意碰触文物.这样一来如何“真实再现”当年的圆明园呢?影片创造性地用三维动画来展示.让废墟摇身一变变回了两千多年前华丽的皇家园林。在真实性外延上。有了电脑动画的纪录片.不仅可以更好地表现生活现实中的真实.而且可以轻易地展示人眼和摄影机无法捕捉到的真实.拓展了纪录片的直观叙述能力。在真实性内涵上。电脑动画可以直观形象地将真实推向真理.将表层真实推向深层真实。隐藏在生活表象背后的真理是抽象的。表现这些真理是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一个尴尬问题,而电脑动画在这里却可以大展身手。其次,电脑动画丰富了纪录片创作手段。

(二)影片观赏性以及纪录片的生存现状

据悉,当年这部《圆明园》是打出要走纪录片商业化路线的口号在各大影院上映的。这部纪录片不管是在票房方面还是观众的反应上面,都有很好的口碑,区别于一般纪录片票房低迷的现实,着实难得。但问题是,这已经可以说明国内目前开始具有纪录片市场了吗?从各个方面,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实,仔细看一些新闻可以知道,可以在票房上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纪录片哟不就是一些国产主旋律的记录片或者是一些高特技的“大场面”纪录片。观众可以从这种电影里获得视觉享受,记得有老师曾在上课的时候播放过《鸟的迁徙》,像这种高拍摄难度的鸟类纪录片估计也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所以说,去看这些纪录片的观众大概多是抱着“把纪录片当大片看”心态走进影院,因为他们在视听上得到的满足从某种角度上并无太大差异。其实,《圆明园》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符合了以上的两个特点:一来《圆明园》弘扬了国产电影的主旋律,而来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除了三维动画意外,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很容易让观众接受。

但跳出这部影片拍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而言,光看这部片的剧情没有什么大的观赏价值。因为在电影院的观众注重的是剧情而是不拍摄手法。整部影片营造的格调和观点有点像高中的历史书(高中历史课老师就已经播放过),基本上只能看成一堂中学历史多媒体课程。片中多次看到帝国主义入侵圆明园,反复多次慢镜头表现焚烧、砸毁各种国宝的场面,但因为影片太过缺少对这些宝物价值详细介绍的铺垫,最终让这曾是人间最美的园林被毁的过程,看着是如此缺乏力量。 当然,《圆明园》在内容上面的一些瑕疵影响不了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它的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但毕竟这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可以说是一朵奇葩,而当我重新审视整个纪录片的市场,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纪录片究竟拍给谁看?《圆明园》过后,又有没有其他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纪录片产出?

可以说,目前,我国纪录片整体上明显存在很多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如在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方面,表现出反映边缘群众、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占大多数,而反映日益发展变化中的城市人们生活重大态度变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影片十分稀少,不能满足当前许多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形象”的市场需求。另外,我们的纪录片选题多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方面的,对人与自然的方面选题很少。就拿我国观众喜爱的《动物世界》来说,还是从国外引入的价值不菲的纪录片,而我们国家秀美的大好河山却无人提及,的确让人惋惜。我国纪录片的另一个不足之处表现为故事性差。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说:“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其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差。难以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我国的有许多纪录片都是故事性不强,无法吸引观众眼球。与此同时,商业化的电影越来越多,商业成分也充斥着纪录片的市场。许多导演都是有卖点就往什么地方靠,甚至形成一些模式化创作,作为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模式化使纪录片丧失了原动力,从而也使得纪实主义的美学,因为一种消耗性的使用而逐渐枯竭。

俗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纪录片要想有市场,必须发展、改革。笔者认为可以有三方面,第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纪录片可以从凡人小事中窥见社会变迁,从百姓生活变动中反映城市变革,那样也就会有人来关注;第二,题材尽量多样化,除了表现出平凡人的生活,导演也可以把目光放远一点,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皆可运用纪实手法去创作。这就是《圆明园》为何能够成功的原因,因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耐人寻味;第三,更新观念,更多地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这样一来既令影片通俗易懂,也会更受人们喜爱。

综上所述,中国的纪录片要想有更加好的发展,就必须对当前的创作思路和制作手法有明确的认识,其实可以多些学习国外一些优秀纪录片作品,巩固我们的理论基础,让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真实再现_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王文东 尚进

[2] 以纪录片《圆明园》与《大明宫》试论\"动画纪录片\".彭国华 陈红娟 [3] 浅谈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王文权

第18篇:纪录片观后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继教学院)姓名:周维

“非典”无情,人间有爱

——《非典纪录片》观后感

惊人的警报声,孩子的哭喊声,和紧张地呼吸声……把我又带到了2003年那场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灾难,SARS病毒至今让人听了也有后怕!

还记得《市民英雄》里的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张四平说:\"国难当头, 匹夫有责 。这种情况下, 作为一个公民, 就是说很普通的一个公民 ,不管各层次的人 ,在这种时候都应该有一种良知,有一种公民意识.我觉得做这点事也是义不容辞的.\"女老板放弃了安定舒适的生活,主动要求到医院做义工,用她的话说\"我不要钱 ,我来做义务.\"她那双无所畏惧的双眼,会闪烁钻石般的光芒,他一颗勇敢的心,该用怎样的天平度量?没有伟岸的身躯,只有柔弱的肩膀,是勇气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力量!他们给了我震撼。还记得一名消毒工人他说“说句实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为了消毒工作,他们是没日没夜的干在第一条线上!

他们不是伟人,当病房不够的时候他们却在七天的时间内为病人建起了在世界上通常最快需要8到10个月时间建成的国家一级标准传染病医院;他们不是百毒不侵,但是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他们却牺牲自己为后继者留下抗击病毒的宝贵经验。他们不是铜墙铁壁,但是为了所有人的生命安全,他们却可以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病毒的蔓延。他们是普通的工人,他们是普通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普通的志愿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给了我感动,他们用勇气向病魔宣战,他们用自己最柔弱的身躯像病毒展示了人们最强大的一面。他们是战友,战友与战友的爱,说不完,道不明。有的只是相互的鼓舞与依赖,有的只是为着同一个目的而奋勇前行。

一位护士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倒下了,她的女儿没有哭泣。仅仅只是在六一儿童节的那天给她的妈妈写了一封信说:\"妈妈,我和爸爸都很想念你,天堂四季鲜花开放,我知道你是为救病人的生命牺牲的,你是我和爸爸的骄傲。\"一位被隔离的小患者,在她离开医院那天,为照顾她的女医生唱了一首歌,没唱完,就哭泣的喊了一声“妈妈”。退休的老司机,为了为抗击非典做点贡献,欣然的重返自己年轻的岗位。他们令人感动,尤其是那小患者的一声呼喊,喊碎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啊。这就是爱,人间最温暖的爱!

当得到非典病毒肆意的向人们伸出残害的双手时胡总书记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给同志们讲,我们很揪心!\"用平常百姓\"揪心\"这个词,道出了主席心中为人民担忧的急切,人民从中感受着心碰心的温度,更能品味出其中的轻重。不觉间党和人民的关系渐渐的拉近了,正是这样的一拉,使得中国人民的心更加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的只是抗击非典病毒,正是这样的感觉为以后的抗击病毒的胜利埋下了伏笔。正是说明了党始终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一位护士长被确诊因救治非典患者而感染发病时,温家宝总理接到消息的当天下午赶往医院慰问并鼓励医务人员。他说:\"我要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奋战在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工作第一线的全体医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同时我也衷心的希望我们卫生部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要做好医务人员的自身保护工作,只有大家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去更好地医治病人。在这里,我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谢。\"说完就向他旁边的医务人员深深鞠了三个躬。深深一躬,道出的是国事相托,万千珍

重!总理的亲切关怀,让人心潮难平。我渐渐地感觉到了,党对人民的爱,远远高出对所有 爱!

虽说“非典”无情,但是人间有爱。是这种爱消灭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是这种爱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同时也是这种爱凝聚了亿万个中国人的心,我们是最平凡的人,但是我们拥有的爱并不平凡,它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作为一个即将入党的积极分子,我时刻都在关注着这些令我感动的人和事。这不禁使我想到了2008年初的雪灾,想到了2008年5﹒12大地震,想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有太多的感动,我想任何一名中国人都能从中受到强大的震撼。为了维护道路的通畅他们是冒着寒冬和黑夜步入已经被大雪埋没的公路,他们组成一个一个的小分队,冒着被大雪吞没的危险,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孤山,出没一个又一个的深林,为的仅仅是让人们在今后的日子不会断电;就在奥运会快要举行的前两个多月,一场罕见的大地震突发在四川汶川,中国人没有慌张,他们团结在一起,一起抗震救灾,一起奋斗,一起坚强,一起重建我们的家园;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如期在首都北京举行,而且办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奥运会,金牌数世界第一。这么些的大事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在中国,没人能忘记,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感动,有太多的心连心,中国人的心都凝聚着哩!

当然我们都会明白这些的感动,这些的爱都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国家里面才能体现的,这些事归根到底离不开国家,离不开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虽然提高了,但是中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现在人均水平还是很低下。现阶段中国的国情还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中国的现阶段下,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共同奋斗,才能更好的加强全中国人的大团结。只有创造社会的和谐,取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这人间的爱。

(二00九年十一月六日)

第19篇: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简史

西方纪录片美学

结课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颍州的孩子》评析

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拍摄于2004年2月,耗时一年多,片长39分钟,是一部讲述中国安徽阜阳颍州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及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也展现了中国大约七万名艾滋孤儿命运。影片于2006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纪录电影节获得全球公共卫生类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2月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杨紫烨——只对生命负责的女导演

《颍州的孩子》导演杨紫烨,华人电影工作者出生在香港,1977年移民美国,先后取得绘画和电影制作硕士学位。身为剪辑师和制片人,杨紫烨涉猎了反映中国社会的广泛主题,和不少知名的美国华裔电影工作者如王颖、陈冲等有过合作,如在1997年陈冲导演的《天浴》中担任剪辑师和副制片,在陈冲导演的另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纽约之秋》中担任剪辑师。

她首部执导的纪录片是1997年拍摄的以香港主权移交为主题的长篇作品《风雨故园》,反映的是一九九七香港回归前后香港年青人的心态。2001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一二》,真实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新一代年青人的心态以及中国城乡地区家庭面貌的差异,在2005年5月首度于全美公共电视台公映,之后还应邀参加香港和欧洲等地多项影展并深受好评。这两部片子已被美国多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定为教科书和亚裔研究教材。

2007年,杨紫烨以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成为历史上第九位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华人。在全球企业抗艾滋病联合会上获奖的姚明与魔术师约翰逊拍摄的艾滋病防治电视宣传片《姚明、约翰逊公益广告》及纪录短片,也是由杨紫烨导演,该片在国内获得全国艾滋病防治优秀影视作品奖。在央视及各地方台播出的《彭丽媛携手抗击艾滋 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也由杨紫烨导演。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杨紫烨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生命。她这样介绍自己:“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抗艾、环保都是如此。我希望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去工作,电影就是我的生命。如果别人问起杨紫烨是谁?我不用讲太多,就把我的电影拿出来。” 她将电影视为生命,同时又将电影赋予生命的厚重感。作为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中却有一种利落的、干净的节制力量,赋予电影一种冷静的基调。杨紫烨对纪录片有自己的理解:“记录变成很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关键是你的主题是什么,可以是城市的历史,或者是个人的经历,有好的主题就可能拍出好的纪录片”,通过拍摄艾滋病纪录片及公益广告,这位女导演找到了自己的主题:对人的关怀,大爱,人和人性。她用实际的行动表明着自己对人文主题的热衷和对自己的同胞持续不变的关注和关怀。

2002年,杨紫烨无意中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了关于中国艾滋孤儿的报道,是这部电影诞生的最初契机。但最初的行动直至2004年才有了转机,中国卫生部与美国NBA一起合作拍摄艾滋病公益广告,杨紫烨被邀请执导,就是姚明和约翰逊参演的公益广告,这个作品出来之后,影响很大,也成为她拍摄《颍州的孩子》的润滑剂。由此她得到了斯达基金会和赠与亚洲基金会资助,并回到中国,杨紫烨与汤列伦成立了“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项目(The China AIDS Media Project), 开始策划和制作一系列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公益广告和纪录片。汤列伦是美国资深电影制作人,也在后来《颍州的孩子》中担任监制。这个的团队耗时一年半,深入安徽阜阳市颍州区跟踪拍摄多个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素材共有60多个小时,对当地的艾滋孤儿的生活做了详实的深入记录。

在拍摄中团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这样的片子用镜头直面残酷的现实,需要强大的道德担当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及痛苦,另一方面杨紫烨刚回国内对很多情况和人际关系都不了解,必然会碰很多壁。庆幸的是,杨紫烨通过哈佛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认识了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

21童救助协会会长张颖,这位女商人长期救助艾滋孤儿,也帮助杨紫烨和拍摄组得到了孤儿和他们亲属的信任,这也是影片得以顺利拍摄的有利条件。

内容分析——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

片中讲述的是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女孩楠楠和黄家三姐妹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影片的开始用了一系列画面引入,人的无辜、无奈、恐惧的眼神、破旧凌乱的房屋,立刻让人的心情异常沉重。

故事情节穿插进行,首先出现在画面上的是4岁孤儿高峻,他的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病毒也已经使他全身长满了疮,小男孩本该与同伴无忧无虑地玩耍的,但他却因为受到歧视只能把家里的猪当作玩伴,整个过程里小孩都沉默不语,眼神里透着恐惧和陌生,看到这儿我心里的滋味真是难以言说。后来因为高俊的叔叔不愿收养和奶奶过世,在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的帮助下他被另一个艾滋家庭收养,在三个月后的拍摄中可以看到小男孩的脸上终于有了本该拥有的天真的笑和童年应有的快乐,其中有一个画面是高俊和他的养父在油菜地的场景,在这里可以看到亲情的温馨、孩子的童真,终于听到了高俊天真无邪的声音,分明就是正常家庭里的温暖欢乐,这是我看影片中唯一的一次不由得面对画面微笑了。但是由于病情恶化,高俊最后又被送到一个新的家,瘦小孤单的背影消失在小路上,让人心酸。

小女孩楠楠则因为感染艾滋病而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父母去世后与姐姐相依为命,受到亲人的冷淡和周围人的歧视,以至于姐姐结婚都不敢讲明楠楠的病情,也许她们一辈子都得小心翼翼地隐瞒下去了。幸运的是楠楠的叔叔最终把她接过来一起住了,楠楠也慢慢开朗起来,同时她受到美国一位老人的资助,而另外还有千千万万像楠楠这样的孩子不能受到医药治疗。

黄家三姐妹的父亲因艾滋病刚刚去世,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残破的家庭,黑黑的屋子里,孩子们嘤嘤地哭泣,他们还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中,又受到同龄孩子和村民的众多非议、排挤和歧视,镜头中的弟弟哭诉着自己受到的歧视和委屈,这么小的孩子就不得不承受丧失亲人的痛苦和周围充斥的压力。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阜爱协会的大家庭里都露出了笑容,最感动我的是那一首《让世界充满爱》,稚嫩的声音里有着对未来的期盼和生命的坚强。

影片展示的歧视、恐惧、贫穷、冷漠、无奈的一幕幕场景都令人心痛,我看到了一群艾滋病幼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周围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变得沉默,孩子的本性应该是活泼可爱的,而在他们的身上却感觉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内心的孤独,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需要做的是去呵护、理解、照顾他们。

艺术特色——刚刚好的打动

影片的叙述结构经过了精心编排,三个故事穿插讲述,板块式的叙事策略,将镜头深入三个不同的家庭,力图在三个不同孩子身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角,并不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可以说是纪录片运用了剧情片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艺术的虚构,不如说是一种逼近生活实质的体现,一种对主题的把握,导演将视听集中于展现孩子们在现实中的悲惨处境,以唤起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爱。

影片的主题很明显,以小见大,博爱和人道主义贯穿其中,这在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是主流价值观,也是能够感动和影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的原因。电影是视听艺术、纪实与抒情的综合,导演用镜头来密切配合主题的表达,多次使用到平拍的角度,力图使被拍者与观众处在平等的视线,目的在于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此外还多次使用到了特写,拉近了观众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真实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近景和远景运用适当,配合了影片的基调和抒情效果。而音乐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在塑造内心世界、烘托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中能够体会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的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沉默无语到歌唱、笑容可以看出孩子们处境的变化,同时也在表明孩子们需要人们的关怀、帮助,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片长只有39分钟,却足以给人以巨大震撼。“制片人认为39分钟更有力度。如果故事太长,震撼力就没这么大。”杨紫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时也说道:“我们拿去国外,对他们的观众而言,很多东西他不

明白,给他刚刚好的打动就可以。”影片最动人之处非常有控制,但却恰恰给人了最大的触动,如在影片的最后,从背面的拍摄角度讲述了小男孩高俊被送往另一个新的家,整个片子以瘦小孤单的身影结束,画面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总体评价——对每一个生命最原始的尊重

《颍州的孩子》讲述的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是“反映有关人性的好故事”。在第70届奥斯卡中另一部入围华语片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投资3.6亿元人民币的影片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时长39分钟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成本约4.5万美元。如果电脑特技公司的“优惠价”再打五折,这笔钱还是不够完成《黄金甲》一个6秒钟的特技镜头。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是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活动不变的主题,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片往往比那些虚无的故事更有感染力,这个全球瞩目的奖项也让艾滋孤儿的命运受到强烈关注。

这部影片对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时隔一年后的奥运会期间,导演杨紫烨在鸟巢见到了影片中的小男孩高俊,“我看到他在笑,就感到特别的开心。朋友带他去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他也在笑,我当时就哭了。他的生命这么强韧,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小英雄。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同时也是对我拍这个片子的精神回报。”而黄家三姐妹的生活也明显不再是昏暗的色调,大姐已经上中专,二姐和弟弟都在上初中,比起谈从前的日子,弟弟更愿意从抽屉里翻出相册,让记者欣赏他和总理温家宝、演员蒋雯丽的合影。而小女孩楠楠再也不沉默寡言,许多人专程来看望她,在她的睡房里,漏风的墙壁上贴着姚明、濮存昕等公益名人的照片,悬挂着山东白血病人送她的千纸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接见了她和其他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还在她的笔记本上赠语:“坚强、努力、奋斗、向上。”

可以看到影片的拍摄给小主人公们带去了温暖和关怀,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影片的宗旨绝不仅仅是这些,它在于唤起社会更多人对那些艾滋孩子的关注,因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艾滋孩子需要帮助和关爱,还有很重要的是要消除特别是农村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这样他们才能正常生活,拥有生活的信心。但对艾滋病的防治和重视并不是用一部片子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这样写道:“如果说,股市的一天暴跌,北京可以用庞大的资金来入市托股,第二天就可以全盘翻红,继续营造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盛况,那么,艾滋病的防治,就绝对需要漫长的奋斗过程,才能出现成效”。

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我以前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看完这部影片通过查资料知道了一些有关的常识,艾滋病患者本身已经受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病痛折磨,又怎能经得起人情冷漠、歧视和偏见?无论是出于对生命最原始的尊重,抑或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影片不仅唤起了我对艾滋孩子的同情,更给我了一种生命的启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73456

第20篇:纪录片观后感

奥运会纪录片观后感

《奥运官方纪录片 2012系列》选取了现代奥运会最值得纪念的场景,是目前记录奥运最全面的系列片。共包括六个系列,分别是:金典时刻、奥运项目、奥运精神、奥运明星、奥运会历史发展、奥运明星与奥林匹亚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奥运精神这个系列。

1895年顾拜旦的好友迪东提出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在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并定为奥林匹克格言正式写入了奥林匹克运动宪章。

“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人类崇尚超越的人生哲学,即积极向上、不断超越、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它激励世界各国运动员们刻苦训练并在赛场上全力拼博,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或夺取比赛胜利。

人类自诞生以来,追求体能的不断超越,适应环境、力抗自然一直是永恒的主题。奥林匹克运动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从古代奥运会起,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奋力拼搏,一次次冲击自己的身体能力极限,一次次改写新的世界纪录,乐此不疲,而获奖者只给予精神奖励,冠军会得到一个橄榄枝编织的花环戴在脖子上,是纯粹的力与美的体现。现代奥运会由此不息精神的支持,更加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地顽强拼搏,勇于竞争,才能在超越自我和对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奥运选手们直面挑战、勇于竞争、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与品质,强烈地感染着世人。

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说在奥

运会中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正如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大功告成而是顽强奋争,这里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实现征服而在于尽力拼搏。

大主教试图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注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以使之永葆活力,这段富于哲理的隽永话语深受顾拜旦的赞赏,他在引用这段话后还作了精辟的解释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

“重在参与”它提倡一种参与精神、斗争精神,是在参与当中奋斗,在奋斗中求欢乐的幸福观。马克思讲过,他对幸福的理解就是斗争。毛主席也讲“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斗争性不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弱点,讲究温良恭谦让,虽然也很重要,但只强调这一点就有点片面性,还得强调斗争精神。因此奥运精神强调在参与中奋斗,在奋斗当中寻求欢乐,是我们应当积极借鉴的。

在奥运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明白了人应该拼搏与坚持不懈的哲理。我们不会忘记,2004年的奥运会女排比赛的那一天,中国女排的胜利沸腾了我们的热血。她们让最后的希望攀援意志的肩膀上升,让欢庆的锣鼓随着女排主攻手最后一记重扣敲响,正是顽强的拼搏精神,让我们明白了奥运精神的伟大。我们不会忘记,12秒91,刘翔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正是永不言败的奥运精神,使《义勇军进行曲》一次又一次地在奥运颁奖会上激昂地奏响。拼搏与不懈的奥运精神,

是运动员们争夺奖牌的精神动力,是他们为国争光的精神支柱。当我们遇到挫折,彷徨徘徊时,这精神告诉我们要永不言败。

在奥运精神的感染下,我们懂得了团结与合作。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里,团结意识日益重要。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国外,外国人对中国商人的最大印象是:“单打独斗是英雄,并肩作战变狗熊。”要知道,我们需要打团体仗,而不只是个人仗。奥运五环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做人也应携手共进。当然,团结合作不是拉邦结派,闹小团体主义,而是要在团结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既竞争又团结。这样才能总体提升,整体发展,才是真正理解了奥运会的团结合作精神。

其实,新时代的奥运精神并不只在赛场上体现,在生活中,它也时时刻刻伴随我们左右。顽强拼搏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热情奉献的精神,积极参与的精神,这些都将渗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支撑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推动我们不断地去奔向新的成功,去创造新的奇迹。

奥运精神强调友谊、团结、相互了解,其目的就在于它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才有可能摆脱各自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使人类文化出现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壮丽图景。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人们才能跳出各自狭小的民族局限,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对其他民族的尊敬,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

待别人和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也只有这样,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奥运精神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而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奥运克精神的含义,有利于丰富我们文明时代的精神追求目标,它具有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极高的教育价值,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在光彩照人的奥运精神中,人文内涵是不朽的。

奥运精神,是圣火燃烧时的辉煌,是圣歌奏响时的激情,是圣旗升起时的庄严,在奥运精神下,我们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国家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得以在奥运精神的精神下生生不息。让我们弘扬奥运精神!,让奥运精神指引我们,支持我们让我们飞跃向前,收获辉煌!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doc》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