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2020-06-05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当第一次听到这一个名词时,总觉得课堂观察不外乎就是看,看教师,看学生,看教学效果,看问题、评教学,殊不知,在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特别是这次学校又组织学习了时主任的《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也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这样看来,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这与我们以前所参与的听课、评课大不相同,一般的听评课,随意性较大,看到什么记什么,观察的问题过于分散,一个人观察多个方面的问题,看似面面俱到,却是面面不到,不够深入。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而课堂观察,观察的点是课前就确定的,无论课前说课、讨论、还是课上的观察,课后的反思、讨论,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而且课堂观察有明确的分工,观察点具体,观察者就一门心思观察一个方面的问题,配以量表等观察工具,可操作性强,那么观察的问题怎么不深入不专业呢?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听课评课的目的已发生改变,我想这也是教师在走进专业发展中的一种尝试,但这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观察都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决定了观察的深度,想要有深刻的认识,必先有相当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观察者必须要在理论方面加强学习。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我通过学习课堂观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如观察点的选定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开始时以为很容易就能选定一个观察点,但在与其它同事商量讨论中才发现观察点的选定还要考虑它的价值问题,选好观察点,课堂观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量表的设计更是一个大的难题,因为我们是试验阶段,因此都是先采取拿来主义,把人家现成的量表拿来改一下就用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觉得量表的针对性还不太强,还需要再根据该课的设计及课型等,细细斟酌一些量化标准,才更容易操作。在观察时,尽管有了观察量表,但是对课堂进行观察时,还是不觉地按了以往的习惯去做,什么也去关注一下,到头来,有些应该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却在不注意间遗漏了,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课堂观察是我们成长的秘诀,我们要坚信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融洽、愉悦,我们要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自己的顶岗实习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从教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2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技能》心得体会

增城市第一中学 张叶玲

刚开始以为“课堂观察”,就是看教师,看学生,看教学效果,看问题、评教学,后来,经过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沙龙学习活动才知道课堂观察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事情,而且还是一门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的课程。以下是本人通过学习观察技能的一些体会:

课堂观察可以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联想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通过对比,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仅仅是在观察,其实也是在观察中参与了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来教„„”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能只停留记录教学环节层面上,更要记录当时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通过视觉的观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会让我们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在我的实际课堂中,对课堂进行观察时,按照以前的惯例,有时候什么都去关注一下,到头来,有些应该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却在不注意间遗漏了,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课堂观察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秘诀,所以我们要学会学习,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融洽、愉悦,为自己以后的从教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3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样去概括?

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有所提升。以上只是本人学习的一点拙见。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郑华

通过学习,觉得对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像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

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口述);

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

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

二、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这里我想问,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教得充分吗?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应用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王立平

通过学习孔凡哲教授讲的《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与评价》一讲,受益匪浅,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首先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由教师同伴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

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的辅助,实现受训者事后对自己的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新任教师教学的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然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参与研究。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学或者特定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教学进行研究,然后告知教师应当如何去做。“采用研究者的姿态后,教师从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脱出来,采用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教师不仅是在从事一项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的活动,也是在进行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好的教师应当有专业判断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么,不依赖于研究者、监督者、改革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可以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建议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须是在服从他自己判断的基础上,所有教育专家的任务都是为课堂中的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其次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第三课堂观察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第四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推荐第4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我参加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在2012年12月1日滇滩镇水城完小组织的教研活动。有五个乡镇完小的教师共200余人参加听课。参观三室、常规活动,与我一同参加的教师们,听课时没有手机响,没有随意进出,年长的,年轻的都仔细听,认真记,这种进取的心让我深深叹服。

这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得到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学会了更多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启发和进步。我就将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收获的想法总结如下:

1、我参加听了三年级的语文写作课“吹泡泡”,五年级数学课“多边形的面积”,一年级的两堂语文课,对我教育和启发很大,教师上课大方得体,非常的有感染力,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态走进课堂,寓教于乐。

2、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了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把欢乐带进课堂用幽默风趣话语来拔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乐学中渐渐做到会学善学。

3、教学设计上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脑子学习等方面,设计出灵活得当有效的教学步骤。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越学越爱学。

5、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不但提供学,还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时时人人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引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课,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通过互相比较,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漏洞,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工作质量有所提高。

推荐第5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需要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所以这次我积极参与了学校教研组组织的《听评课与课堂观察》的学习,课程中阐述了丰富的知识内涵、鲜活的实例以及各位老师的互相探讨研究,让我收获颇多,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借鉴。下面我简单的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堂观察就是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教师的多节课进行跟踪观察.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刚结识“课堂观察”这个新颖的概念,尽管抽象,没有任何经验,感觉实施课堂观察,能够很好地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学是依赖教师和学生而存在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来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始终紧紧围绕有效课堂的进行而存在。

其次,课堂观察研究能提供教师教学行为的客观素材,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提供实践性反思素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活动。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课堂观察也是一种探究,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上课时,作为被观察对象,在课后从其他老师那听到指正和建议外。我觉得自己平常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则更加重要,毕竟听课的次数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课都录下来。所以每节课后能及时地反思课堂上观察发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问学生“对不对?是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虽然没有统计过,但自己也感觉到出现的频率好象还挺多的。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问题多,问题散的不足。自己感觉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必要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显得太浅,一下的内容再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可能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问题,而从观察老教师的课堂中则是找到解决自身不足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观察他人的课堂,可能因此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课堂观察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确实一堂课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情、问题的设计、朗读的指导、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然而课堂观察则是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减少缺点。教学优点越多,缺点越少,那么课堂教学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战胜这些自身存在的缺点,提升教学水平。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样去概括?

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最后是现场观察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前到场是必须的,这点在多年的学校生活中早已经养成了习惯,同时也不能分散上课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因此,有如奇装异服之类的是绝对禁止的,同时在课堂中也不要随意的跟换观察的位置,对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影响,唯一做的不足的是,即使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想法,也不应在课堂过程中交谈起来,以免影响学生和老师上课的进程,这一点在经后的见习中会改正。

总之,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积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进行分析与反思,善于观察教学课堂,使自己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推荐第6篇:课堂观察心得体会讲解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英语组 姜海献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另外传统听课基本上是每个人各自听完课后发表相关的意见。然而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开课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开课时,作为被观察对象,在课后从其他老师那听到指正和建议外。我觉得自己平常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则更加重要,毕竟听课的次数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课都录下来。所以每节课后能及时地反思课堂上观察发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问学生“对不对?是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虽然没有统计过,但自己也感觉到出现的频率好象还挺多的。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问题多,问题散的不足。自己感觉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必要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显得太浅,一问就知道,要么就问得太深,学生无从下手。这些是对教师自身的观察反思,那同样如果是对后进生每节课也进行观察反思,通过记录下的内容再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可能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问题,而从观察老教师的课堂中则是找到解决自身不足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观察他人的课堂,可能因此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课堂观察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确实一堂英语课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情、问题的设计、朗读的指导、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然而课堂观察则是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减少缺点。教学优点越多,缺点越少,那么课堂教学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战胜这些自身存在的缺点,提升教学水平。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样去概括?

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有所提升。以上只是本人学习的一点拙见。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郑华

通过学习,觉得对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像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

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口述);

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

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

二、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这里我想问,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教得充分吗?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应用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王立平

通过学习孔凡哲教授讲的《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与评价》一讲,受益匪浅,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首先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由教师同伴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

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的辅助,实现受训者事后对自己的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新任教师教学的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然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参与研究。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学或者特定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教学进行研究,然后告知教师应当如何去做。“采用研究者的姿态后,教师从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脱出来,采用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教师不仅是在从事一项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的活动,也是在进行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好的教师应当有专业判断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么,不依赖于研究者、监督者、改革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可以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建议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须是在服从他自己判断的基础上,所有教育专家的任务都是为课堂中的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其次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第三课堂观察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第四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推荐第7篇: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听了刘涛老师的课,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对观察教学课堂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观察教学课堂对教师的重要性。本人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者性,计划性。课堂观察与记录是让我们听课者和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明白了这点,对今后的评课有了明确的引领,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反思课堂教学观察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1.教学活动,过程,课型特点;2.活动时间与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时间长度;3.学生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其使用的主要学习策略;4.教师提问的类型和学生回答的机会,内容与方式;5.同伴、小组活动的方式,所作回应,所作语言,小组的活动;6.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等。通过学习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本人认识到今后要由观察他人课堂中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从感悟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然而,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忽略了探讨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观察学

生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非投入学习);课堂观察不清,很显然,由于听课目的不明确,加上课堂观察的技术或策略不明确,更无法有效进行听课活动。,而课堂观察要求我们更多是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有四十分的过程,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课堂的学习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注意观察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应是否积极,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积极的交流,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堂上是否有人在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等负面情况。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从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

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总之,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积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进行分析与反思,善于观察教学课堂,使自己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推荐第8篇: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范文_课堂观察个人心得体会(3篇)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元旦假期结束,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迎来了一顿精神大餐,聆听了县教育局赵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直迷惑的课堂观察,为我们来指点迷津。

通过赵主任的讲解,我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三个转到:第一要从关注环节转到关注细节;第二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身,平时养成及时反思的自觉性;第三从关注现象转到追寻的意义。赵主任说了课堂教学语文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听、说、读、写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三个原则(整体-部分-整体);四个关注点(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五项技能(感受、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在这些地方我感触最深的是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己,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联校一直在搞名师带徒活动,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几次活动,我发现我们这些人在活动中成长很快,不再是光关注讲课教师的活动,而是从讲课老师讲完后谈他的教学到自己如何处理课堂,这应该就是从关注他人到自己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是在提升,活动的开展真的在成就我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赵主任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敢于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于创新。的确我们平常都太受专家讲课设计的思维框框,有时是刻意的模仿,有点东施效颦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要像赵主任所说的敢于大胆的整合教材,敢于取舍教材内容,而不要迷恋教材。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整些没用的,要实打实的干。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读整本的书。让学生知道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把书读好。对于学困生赵主任也给我们指点了一个例子,建议降低难度,先抓基本的字词,阶梯式的教授,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学。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后课堂上更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更侧重哪些,让自己的教学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为早日让自己迅速成长,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刚看到书名以为是一种教学模式,讲的是如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所以就选了它。翻开书一看,原来“课堂观察”一词就是“听课”的意思,讲的是一种新理念的听课操作模式,顿时大失所望!耐心看下来,了解到这本书是探索课堂观察,研究如何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的问题。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教案设计、重难点把握、新课导入、新知讲解、作业布置、巩固复习、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教师仪表仪态、教学语言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我们常常会被似乎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所迷惑,而误判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成效卓著。

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去观察,不积累学生具体的学习证据,我们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误判。所以,我们要改变听课模式,要以学习为中心。

如何做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呢?它有四个特征: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是独特的个性化进程,理解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二,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多种数据。在教室后面听课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最好采用录像的方式。第三,观察认知学习与其核心要素间的整体关系。第四,基于学习证据推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还要有先期的理论准备,本书提出“对理论的回避就是回避一种立场和价值判断”。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为,必定是一种有理论观照的行为。观察一个主题,就必须对这一主题进行理论思考。

“知识与技能类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方面,对目标达成的观察旨在解决“有效教学”的问题。本书提出“以目标作为分析课堂的脚手架,搭建起了我们观察一堂课的‘核心架构’。通过这一架构,我们能够迅速厘清一堂课的脉络,这样课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归整的意义,才能在意义框架内加以探讨。”

要观察目标,就要对目标进行理解。本书提出,判断目标达成的标准有三:预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度、目标达成过程是有意义的。

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核心是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观察学生在学习目标达成上的前后关系:“上课前后他们对目标的理解有多少,在课前是怎样的表现,在课后又是怎样的表现。”

书中还提出了“迷思概念”这个概念。课堂观察要观察学生的迷思概念,本书认为“迷思概念在课堂中经常体现为学生的‘错误’,有些‘错误’看似粗心,其实揭示了学生先备经验的局限性;有些‘错误’看似荒谬,却揭示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对迷思概念的观察是揭示学生认知观念和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针”。如果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将会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它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们平时听课时有关注它,却很少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范文(三)

“课堂观察”,当第一次听到这一个名词时,总觉得课堂观察不外乎就是看,看教师,看学生,看教学效果,看问题、评教学,殊不知,在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特别是这次学校又组织学习了时主任的《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也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这样看来,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这与我们以前所参与的听课、评课大不相同,一般的听评课,随意性较大,看到什么记什么,观察的问题过于分散,一个人观察多个方面的问题,看似面面俱到,却是面面不到,不够深入。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而课堂观察,观察的点是课前就确定的,无论课前说课、讨论、还是课上的观察,课后的反思、讨论,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而且课堂观察有明确的分工,观察点具体,观察者就一门心思观察一个方面的问题,配以量表等观察工具,可操作性强,那么观察的问题怎么不深入不专业呢?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听课评课的目的已发生改变,我想这也是教师在走进专业发展中的一种尝试,但这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观察都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决定了观察的深度,想要有深刻的认识,必先有相当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观察者必须要在理论方面加强学习。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我通过学习课堂观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如观察点的选定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开始时以为很容易就能选定一个观察点,但在与其它同事商量讨论中才发现观察点的选定还要考虑它的价值问题,选好观察点,课堂观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量表的设计更是一个大的难题,因为我们是试验阶段,因此都是先采取拿来主义,把人家现成的量表拿来改一下就用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觉得量表的针对性还不太强,还需要再根据该课的设计及课型等,细细斟酌一些量化标准,才更容易操作。在观察时,尽管有了观察量表,但是对课堂进行观察时,还是不觉地按了以往的习惯去做,什么也去关注一下,到头来,有些应该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却在不注意间遗漏了,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课堂观察是我们成长的秘诀,我们要坚信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融洽、愉悦,我们要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自己的顶岗实习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从教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9篇:课堂观察

教师课堂观察意义与技巧

论文作者: 陈阳 专业:初等教育学院 103班

指导老师: 陈琦

完成时间:2011年6月21日

摘要

教师从事课堂研究可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只有明确观察目的、把握特征要素、灵活运用方法、营造科研文化,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明确目的需要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把握特征需要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掌握方法需要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优化文化需要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

关键字:教师观察;课堂观察;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cla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通常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近年来,课堂观察问题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和教师教育课程中越来越受重视,把课堂观察的能力与技巧视为教师必备的1种重要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但在我国,很多人对课堂观察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作为教师,课堂观察是教师进行课堂研究的主要方法,教师以课堂观察方法为核心进行课堂观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课堂观察的意义

第一,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课堂研究正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揭示课堂的事实和规律。而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课堂研究中收集可靠资料的重要手段。

第二, 课堂观察是适合于研究课堂情境的重要研究方法。课堂情境具有的特点:课堂事件

2 变化迅速;课堂事件发生的同时性;课堂事件发生的即时性;事件流不断被中断;课堂的脉络性。从这些特点的分析中了解到,采用观察的方法对课堂进行研究是比较合适的。

第三,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以后意识不到自己的行动。另外,我们长期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评价和研究。课堂观察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从而帮助教师改善不良行为,加强有效行为。

第四, 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课堂是教育政策最终落实的地方,科学的教育决策应当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支行,而在教育研究中需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及时、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另外,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也需要运用课堂观察。

二、课堂观察的技巧

可以说,一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必然拥有较精致的观察技巧,在短时间内,即能敏锐而精确的解读教室内事件的发生,并有能力预防及处理各种教与学的问题。进行课堂观察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来实施: 第一, 观察什么?

从观察资料的来源来看,一般地,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首先要观察从视觉上获得的资料,同时还应注意包括来自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其他感官可获得的资料。

从观察者的身份来说,观察对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观察者是该班级的教师,也就是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直接进行教室内的观察。此时,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都与其学习品质有关,而且各种迹象都是教师用以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线索。如果是观察其他人的教室,开始时最好选择对方感到较满意、较具信心的课程观察,而且, 3 事先可与被观察者讨论“要观察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从观察的途径和手段来说,如果观察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录影带,或是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时,则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及经验,都是主要的观察重点。教师方面则包括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甚至是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等,都是极值得观察的对象。至于学生方面的观察,则同样要包括学生的行为性与非行为性表现。

从教室情境来看,由于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等因素,以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都足以严重影响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因此,在观察师生的行为之余,还要注意观察教室内外的情境,以及教材的使用状况。 第二, 什么时候观察?

一般而言,如果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室内实施的观察,课堂观察则可随时随地的进行,以确实而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反应,及其在学习上的特殊需求。对于学生的反应及问题,都可依据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予以立即性的处理。教师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学生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先机的掌握,以及学生学习反应的密切关注,作为调整教学行为的依据,协助学生进行更顺利、有效的学习。

其次,如果是直接观察其他教师的班级教学,则必须留意进入现场的步骤,以及何时开始进行正式的观察。

如果观察者已事先被安排观察某教室的教学。此时,则可根据个人的观察兴趣,在某些特定事件发生时,才进行较深入的描述与观察,而不必事事详细记载,以减轻观察者的精力负荷。至于其它的细节部份,都仅当作辅助解释事件的线索。 第三, 如何观察?

课堂观察的方法,可大体分为划记法和描述法两种。

4 所谓划记法,是指在进入教学现场前,已经熟悉相关文献,并且确定将观察的特定行为及经验。另外,也将行为的种类加以类目化,并给予各种行为不同的代号。观察者只要按照划记表上对于各类目行为的界定,进行代号的划记工作与记时即可。此种类型的观察,必须对所观察的行为是否能如预期出现、是否能顺利观察得到,做过审慎的评估,再付诸实施。

然而,如果是教师在自己教室所实施的观察,由于必须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的完整性,因此,可以采用描述法。教师大致上仅能就所发现较独特的现象与学生行为,稍作默记、或是作简单的记录,或是在课程进行到一个段落时,稍作休息,再将值得记录的发现,写在观察笔记内。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也可以将观察到的资料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

第四, 如何处理观察资料?

采用量化的划记法,主要目的即在从观察后的统计数字中,看出班级行为的某些倾向,或是与既有的理论相互印证,作为解释班级内师生行为的依据,或将课堂观察所获得的量化资料进行平均数、标准差或是方差检验。

采用描述法的观察者,必须在当天观察结束后,尽快的将观察资料加以整理与建档,避免时间过长导致遗忘的现象。并且在预计的观察时程完成后,将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并加以概念化,以便能从观察中发现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现象或问题,或是粗略归纳出教学实践上的某些原则。这些收获都能作为教师进一步集体讨论的资料,不管是对个人实践理论的建构、或是实际教学行为的修正,都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教师如何做课堂观察,教师如何做好课堂观察,教师如何在课堂观察中获得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事关课堂观察有效开展的问题。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与我们固定有研究文化相关,与我们现时的投入深度相关,与我们对课堂与课堂观察法的理解与操作相关,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与超越。

参考文献

[1] 陈瑶著:《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论文网 www.daodoc.com

推荐第10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或课堂教学评价。所不同的是,课堂观察更多的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观察手段发现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的表现特征。它不满足于听完成课作出简单的指导或量化给出等级,而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其目的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其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一起探讨和解决制约课程效率和质量的问题,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过程。

课堂观察在国外早有研究。50年代贝尔思(R.F.Bales)针对社会小组讨论中的人际交往进行观察研究,提出了 “互动过程分析” 的12类行为编码。60年代弗兰德斯(N.A.Flanders)提出了师生言语互动分析系统(FIAC)。影响较大的还有90年代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Teacher’s Guide to Claroom Research)。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种研究类型:⑴ “过程——结果”20 年代萌芽,到60 年代逐渐成熟。主要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成就(结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实证的、定量的。⑵“课堂人种志”70 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收集资料,强调对行为意义的解释,是一种解释主义的定性研究。

研究方法大体上可以作如下分类:按照观察时研究者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课堂观察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第二,按照观察时研究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与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observation);第三,按照观察方式的结构程度,可将课堂观察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第四,按照观察情境的范围,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开放式观察与聚焦式观察;第五,按照收集资料的方式以及所收集资料本身的属性,可将课堂观察划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通常情况下,用得最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分类是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定量的课堂观察是运用事先准备的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的观察,其记录方式的特点是:预先设置行为的类目,然后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

- 1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实践。国内一些高校,如华东师大,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有效避开了象牙塔式的研究方式,走出了一条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研发的路子,其研究法和所开发的工具都紧紧围绕中国课堂的特点,并且力求适合教学改革、特别是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尤其是着眼于素质教育所期待的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赢目标,因而非常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欢迎。

尽管如此,课堂观察的理念、方法并未被广泛的接受,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未能很好的地转化为教育成果。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行政干部或教学管理者主导课堂的状况并未从本上得到改变。作为管理意义上的听评课,本质上是一种行政行为,是一种上对下的视角,其目的主要是对教师进行评价,极容易造成教师的戒备心理、对立的情绪甚至逆反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区域的课堂并未发生质的变化,而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并未如期的到来,而教师的专业枯竭和职业倦怠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顽疾。做好课堂观察,从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入手,从帮助教师发展做起,从满足教师需求方面着力,是一个非常紧迫而有意义的课题。

2.选题的目的、意义

目的:实行课堂观察是为了倡导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意义: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程实施,一切课程理论与内容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层面的问题已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关键与核心问题。课堂观察正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可操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广义上说,课堂观察也属于课堂教学评价,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教学价相比,课堂观察更强调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的认同,更强调教学的过程,更强调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观察的目的更多的指向教师教学行为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课堂观察的主体是多样的,方法也可以是多元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教师的多节课进行跟踪观察。教师也可以自我进行课堂观察或同伴间相互进行观察。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

- 34 - 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使观察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③理论性。首先,课堂观察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其次,课堂观察需要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④选择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⑤情境性。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它可以在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同时就予以记录,不但可以获得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以使观察者记录下那些只可能在现场产生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课堂观察的类别:①按照观察时研究者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课堂观察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② 按照观察时研究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③按照观察方式的结构化程度,可将课堂观察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④按照观察情境的范围,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开放式观察与聚焦式观察;⑤按照收集资料的方式以及所收集的资料本身的属性,可将课堂观察划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专业人员,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需要时刻不断地调整、修正、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教师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过程,正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两个动力,一是个体自身的推动力,教师希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断学习,自觉反思;二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尤其以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具有使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里的学校指的是教师任教的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注重教学专业化的内涵发展。而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学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学习的团体,教师任职的学校当然就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研究的氛围和条件,使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第11篇:课堂观察

如何看待高效课堂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请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课堂观察每个阶段都是教师间多项互动的过程,既分工又合作。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进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得到应有的发展。

将课堂分解成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得怎样?教师教得怎样?是……课吗?体现什么样的课堂? 课堂观察框架(部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一. 学生学习(一.)准备

1.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 2.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

3.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二.)倾听

4.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 5.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学生发生这些行为?

(三.)互动

7.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10.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11.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四.)自主

12.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五.)达成

15.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16.课中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17.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二.教师教学

(六)环节

18.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 19.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20.有那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七)呈现

21.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22.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

23.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24.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什么了?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

(八)对话

25.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26.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27.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九)指导

28.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 29.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 30.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

(十)机智

31.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32.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

33.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三.课程性质

(十一)目标

34.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

35.目标的根据是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36.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

(十二)内容

37.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了那些策略(增/删/换/合/立)? 38.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39.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0.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

(十三)实施

41.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活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42.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43.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

(十四)评价

44.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

45.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46.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十五)资源

47.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 48.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 49.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四.课堂文化 (十六)思考

50.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51.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52.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53.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十七)民主 54.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 55.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怎样的?

56.师生行为(情景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 57.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 (十八)创新

58.教学设计、情景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59.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

60.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 61.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十九)关爱

62.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63.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 64.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 65.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关爱行为 (二十)特质

66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 67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68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 课堂观察量表是通过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确定合理的观察点,在收集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而开发的一种工具。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中的核心问题,支撑着课堂观察的骨架,掌握着课堂观察的方向。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结构性思考。进行课堂观察,量表要先行。开发量表是整个课堂观察的核心技术,是突破口。

量表设计三步曲

1.理解课堂;2.定观察点;3.开发工具

第12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一、当前听评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

几乎所有学校都在给老师布置听课任务,据我所知,最多的是每学期38节。

名为备课组、教研组,其实只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合作体,听评课不是―合而作之‖的。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的分工。

2.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

假如我来上,我会怎么上——没有证据

相类似的有:本节课技能训练具体到位……有效教学时间长 ,如果能让学生多参与一点就更好,这堂课可以打90分——证据不充分

3.无研究的实践:有实践,没研究

每次都在做,但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也没有采用有效收集证据的意识与方法,没有形成基于证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专业的问题,简单化地处理——

4.出路何在——改变心智模式

◆从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

– 关于理论与实践:―死猪与活猪‖说

– 听评课:就此课与此人对话

– 好课是什么:多样性的统一(标准与底线)

◆从对立思维走向理解思维

– 自我本位——换位思考

– 改进缺点——发挥优势

◆从业余思维走向专业思维

– 关注学生学习

– 基于证据

– 同行评议

二、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有哪些?程序怎样?

1.何为课堂观察?

运用必要的工具观察课堂,收集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作出有证据的解释与推论。

听评课是什么?

听评课就是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

听课就是收集证据;

评课就是作出基于证据的解释与推论。

2.课堂观察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课堂观察至少需要三方面的知识基础:

第一是何为课堂教学?4个要素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中心是学生学习,三大要素影响学生的学习。20视角68观察点详见讲义。

第二是何为科学观察?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1)核对清单法;(2)级别量表法;(3)记叙性描述。

◆优点:自然、真实、生动,还可获得出乎意料、无法言表的资料

◆缺点:受观察者、对象、时间、方法本身的限制

第三是何为合作?

3.课堂观察的程序

有关每个阶段的程序参见讲义或PPT

课前会议——

◆上课教师陈述: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

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

4、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

5、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对有经验教师而言)

◆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

课中观察——

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体现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

◆提前进入课堂

◆明确观察任务

◆选择观察位置

◆如实做好记录

◆避免影响教学

课后会议——

◆上课老师陈述:

1、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

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情景创设、讲解、对话、小组讨论、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

三、如何开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1.课堂观察记录工具开发的一般程序

◆澄清―我想解决什么问题‖(观察点)

◆分解该问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论)

◆寻找符合该核心概念的关键行为(证据)

◆设计便于收集证据的图表(工具)

2.如何确定观察点?

◆谁来决定?

观察者

被观察者

合作体

◆观察什么?

– 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或合作体的需求

– 该课的关键行为、要素、创新点、目标达成……(参考课堂观察框架)

3.如何按观察点设计工具?

以―学生课堂参与‖为例。

要观察学生课堂参与,首先要分解课堂参与,然后寻找与观察点相关的关键行为表征,再结合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相应的记录工具。

四、如何评价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1.一种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评议框架

◆指向明确

拟解决的问题比较明确

该问题与此人/此课的关系密切

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或教师专业发展

◆分解合理

该问题涉及的核心概念按某种逻辑合理分解

分解后的相关次级概念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关键行为

该关键行为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

关键行为记录与表格的匹配程度

◆记录可行

该表格已说明―用户‖是个人还是合作及特别要求

– 该表格容量适合记录人在现场边观察边记录

– 该表格便于记录后的整理/归纳/推论

2.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它只能观察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普适性比较差。

◆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

它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作为教研文化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

基于证据组织专业的听评课

省级课程团队(初中段)

听评课就是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听评课技能是教研员必备的、最重要的技能。为了提高听评课的效果,教研员必须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听评课的技能水平。

学习本次研修的第六个课题《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关键是学习基于证据的听评课。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

1.明确听评课的目的,找准观察点,开发评价工具

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素有多种,听评课的目的不同(这里我们以研究型听评课为例),观察点就不同(研究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的设置也不同)。

众多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主要有课程、教师、学生、课堂等4个。每个要素有5个视角,各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如下83个。

(1)课程——教与学的内容

课堂是从―课标‖出发走向―生活‖,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课程这个要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练习‖等5个视角,均可从―预设‖与―生成‖方向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1个。

―目标‖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的课时目标(学会、会学、乐学)是什么?怎么样?②课时目标是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③预设的课时目标在课堂遭遇到怎样的生成问题?生成什么?怎么样?④课时目标的预设和生成矛盾是什么?教师如何解决?怎么样?

―内容‖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5个:①预设哪些教与学的内容?根据什么(课标、学科、教材、课时、教师、学生)预设的?怎么样?②生成哪些教与学的内容?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③教与学内容突显本学科的主导概念、核心技能、逻辑关系是什么,怎么样?④教与学内容有没有明显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的错误?为什么会产生?⑤教与学内容的容量、新旧知识迁移、重点难点处理、兼顾学生差异等方面怎么样?

―方法‖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哪些教与学方法(启发、讲授、讨论、活动、探究式)?根据什么预设的?怎么样?②生成哪些教与学方法?根据什么生成的?怎么样?③预设与生成的教与学方法有没有体现本学科的特点?④预设与生成的教与学方法有没有引起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关注?

―资源‖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哪些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人)?意图是什么?②预设资源有没有得到实际利用?利用(对教师、学生)的效果如何?③生成哪些资源?利用的效果如何?④向学生推荐哪些资源?现实性、有效性如何?

―练习‖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预设、生成哪些(课堂、课外)练习?怎么布置的?②练习的质和量,发挥怎样的作用?③练习有指导吗?指导的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怎么样?④在练习和―回归生活‖上有哪些探索?怎么样?

(2)教师——教师教的技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他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教师这个要素包括―环节‖―活动‖―手段‖―机智‖和―特色‖等5个视角,均可从有哪些―行为‖(有什么)和行为―程度‖(怎么样)两个方向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0个。

―环节‖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由哪些环节构成?②这些环节是切合教学目标吗?怎么样?③这些环节是否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④这些环节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学习?

―活动‖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有哪些活动(讲授、训练、讨论、提问、合作学习、自学指导、作业设计、评价)?②这些活动是如何展开的?怎么样?③这些活动的展开切合教学目标吗?怎么样?④这些活动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的学习?

―手段‖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运用哪些手段(语言、板书、实物与模型、多媒体、实验)?②这些手段是根据什么(自身水平、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学生特征)选择的?③这些手段是如何运用的?怎么样?④这些手段的运用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的学习?

―机智‖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遇到哪些生成性问题?如何解决?怎么样?②教师遇到哪些课堂管理事件?如何应急处理?怎么样?③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调整的依据?效果怎么样?④学生答错、犯错后的反应、态度、语言表达方式怎样?

―特色‖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哪些方面(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比较有特色?②这个特色是怎样表现的?③推测这个特色的形成因素是什么?④对这个特色的进一步发展,你的建议是什么?

(3)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学生这个要素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学‖和―达成‖等5个视角,均可从―行为‖―程度‖和―习惯‖―态度‖4个方向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2个。

―准备‖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3个:①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②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③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准备习惯分别怎么样?

―倾听‖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3个:①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对哪些感兴趣?②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有多少人没认真听?③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笔记、阅读、提问)?有多少人?

―互动‖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7个:①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②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学生,回答水平)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③提问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④提问对象(向老师提问,学生互相提问)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⑤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⑥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多少人没参与?活动有序吗?⑦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学难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自学‖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难生的参与情况?②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③学生的学习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多媒体、教师、学生)有哪些?各有多少人?④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难生情况?

―达成‖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5个:①学生清楚这节课要干什么?②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表达核心知识和概念吗?有多少人?③学生能用核心技能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吗?有多少人?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什么感受、认同、领悟?⑤学生的当堂作业有哪些?完成情况?反馈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

(4)课堂——文化氛围

课堂是师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对话。课堂文化从―课程‖出发,以建设―对话‖文化为目标。

课堂这个要素包括―愉悦‖―自主‖―合作‖―探究‖和―特质‖等5个视角,均可从主体(师生)和(课程、客观世界)多重关系去观察。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20个。

―愉悦‖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5个:①学生兴趣盎然的时间有多长?②对整堂课有兴趣的人有多少?③课堂结束后,学生的表情是怎样的?④从学生的语言或表现推测,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吗?⑤从教师的语言或表现推测,教师是否享受成功感?

―自主‖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教师的情境设置、资源利用与生成、自主学习指导能从学生出发吗?②学生在课堂主动参与(个体、群体、小组、师生探讨)的时间有多长?③学生能否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并自由表达观点?④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合作‖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课堂呈现的合作形式有哪些?运用的流畅程度怎么样?②教师和学生运用哪些合作技能(表述、倾听、询问、赞扬、支持、说服、接纳)?③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课堂表现,有怎样的差异?④课堂中出现各种争端时,能否有足够时空表达观点?是否顾及他人的需要?

―探究‖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4个:①课堂产生了哪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是怎么产生的?②有没有进行探究?探究是怎样展开的?有多少人参与?③教师是否有指导?提供哪些资源和方法?④探究是否有结果?影响结果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特质‖这个视角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有3个:①整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怎样一个词可以概括?②基于哪些方面作出这样的判断?③对这一文化特质的进一步发展,你的建议是什么?

以上可以设置的观察点是综合各种情况归纳出的,一次听评课活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涉及,根据听评课的目的选择部分观察点,编制观察量表(平时我们说的评价表)

2.提前备课,准备听课物品

安排听评课工作后,为了提高听评课的质量,听课者首先要对听课的内容备课;然后根据听评课计划,印制观察量表与问卷等,为观察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召开课前会议

教研员组织的听评课应该让讲课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因此,在听课前课前召开一次时间15分钟左右的会议,为听评课做好准备。

课前会议的地点安排和会议气氛应该保证听课者与讲课者都感到轻松和舒适,活动主持人主持会议,先让讲课者进行课前说课,然后组织听课者讨论,达到以下目的:①明确教学主题;②明确教学目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③明确授课计划(如有可能,可以让讲课者为每个听课者准备一份教学设计);④明确困难和问题;⑤明确观察工具;⑥明确观察重点;⑦明确听课后的讨论时间和地点;⑧让讲课者介绍学生情况(最好能提供优秀生于学困生的座次表)。

二、现场听课

听课的过程就是收集评课证据的过程。需要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进行。

1.进入课堂

最好在上课开始前就进入教室,选择能观察到学生学习的位置,否则只能看到教师教的情况,看不到学生学的情况。

2.课堂观察的进行

上课开始后,观察者应该立即进入记录状态,对所需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记录。

3.记录方式

利用课前制定的量表,记录所观察到的行为,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行为出现的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关于观察对象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如果有条件可以借助音像设备记录音像资料。

听课时的重点是听、看教与学的情况,尽可能的记录观察到的信息,为评课搜集和记录证据。对于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思考,能够记录的也记录下来,但是,一定要与观察到的信息区别开来。

4.辅助观察

根据听评课计划,利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查等做好辅助观察。

三、课后评价

课堂观察结束后,双方都应该认真参加课后会议,进行评课。会议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1.会议遵循的原则

会议开始后,双方都应抱着―对话‖的研究心态,就具体的话题开展平等、民主、专业的讨论。每位观察者都应该遵照―开诚布公,崇尚分享;尊重隐私,澄清误解;就课论课,提升专业‖给被观察者一定的反馈信息。

2.课后说课

课后会议观察者不要急于宣读观察记录,为保证讲课者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感觉。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应该是讲课者的课后说课。因为课前会议已经有了说课,因此,课后说课主要是结合授课实际,说教学执行情况。即对教学设计与授课进行分析、总结,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观察者评课

由于评课就是作出基于证据的解释与推论。所以,观察者在讲课者说课后,应该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有理有据的与讲课者平等对话。

4.评课报告

课后会议后,被观察者需要撰写一份反思报告,围绕一定主题,有选择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或行为变化过程。

主持听评课活动的人,要根据活动过程和证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写出评课报告,报告中要充分肯定讲课者的优点,同时给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第13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心得体会

为使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业务能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松山区教研室的姚伟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通过聆听讲座,我对课堂观察,专业的听评课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于“课堂观察”的定义

以前简单以为课堂观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听评课活动,现在明白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我们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二、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程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很重要,这点跟日常的听课有所不同。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同时也给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所以,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每一位成员都要参加,而且要认真对待。

课后会议同样很重要,被观察者要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要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观察者可以以观察信息完成的量表为证据,作必要的推论。会上,形成某些结论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措施。对于像我们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课后会议就是我们求经的平台了。我们可以汲取他人成功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改正。所以课后会议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明白了对于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要注意四个问题:进入现场的时间与任务、观察位置、记录方式以及观察者行为等。第

一、观察者要在上课前进入课堂,不可迟到。同时必须明白进入课堂的观察任务以及可用的观察工具。这点很重要。第

二、观察者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这个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

三、观察者要如实记录自己看到的与听到的种种现象。不能模糊记录,不能想当然,不能遗漏一些信息。第

四、观察者的行为不可影响正常的教学。例如讨论、走动等

四、合作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模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所有成员集思广益.一周二次的会议即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便是倾听、交流、讨论的平台。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创造成更优秀的成绩。

第14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第一眼看到《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觉是应该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书,但是通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发现这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通过认真的阅读让我明白到“课堂观察”,就是对40分钟的课堂进行理性与感性的观察、分析。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观察课堂,最主要是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需要什么。一堂课当中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说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明白。所以教师不仅观察自己的课堂,还要去观察同伴的课堂,观察和倾听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吸取经验丰富自己的教育方式。余文森教授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教师大半辈子生活在课堂中,如果缺乏对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意识,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意识,那么他就很难实现专业的提升。观察课堂,保持思想,这是我们教师走向自我、走向名师、走向大师的重要一步!”所以说教师用心的观察课堂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用心的倾听,会有意外的收获,这种收获是用钱也买不到的,只有用心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凡是没有耐心而持久地观察过课堂,没有在中小学教师中生活过的,没有感受到与孩子打交道的乐趣与困难的,没有这些铺垫,就算这位专家的理论与思想怎样美怎样好,都是不足为凭,不足为信。观察课堂莫过于倾听学生的内在的思想世界。在教学中缺乏的就是真实的倾听——留心观察课堂。在《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在课堂当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问时,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兴奋地说着问题的答案。可是教师一会儿紧盯书本,一会儿目光游移不定,一会儿忙着在黑板写板书„„,学生的回答中或许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教师因为分心,没有认真去听,所以也没有发觉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只是等学生回答问题后,自己再说一遍答案,不管学生之前的答案对否,就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毛病,可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我初为教师的时候这样的状况也出现过,看完这本书,我以后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是因为看完《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书后受到了启发,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倾听,倾听别人内心世界。

倾听是一种智慧,教师真实的倾听不仅用耳朵工作,更多是心得敞开与接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的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竖起心灵的耳朵才能抵达言词不断延伸的世界。善于倾听的教育者,可以准确无误的透视学生们思维行走的路径,感受学生的困惑、疑惧、犹豫、欢欣„„善于倾听,就不会迫不及待地将已知道的安安和盘托出,而是认真倾听学生们的思维的荡漾。比如书本的举的一个例子:在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菅野先生在科学课上,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验确认“云是怎样产生的”。做实验时,不一会儿,水沸腾了,水蒸气从玻璃管冒出来,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学生用各种语言来表达各自的发现。有的说是:“烟冒出啦。”有的说:“不是烟,是热气!”有的说:“热气变成白色了。”也有的说:“是这热气就水蒸气。”在这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发现与表达的语言在教师中不断连锁的产生出来。开始时“水蒸气”的概念只有部分学生知道,不久之后,每个学生都在运用这一词汇了。菅野先生就是在倾听中发现学生如何把这一词汇变成自己的语言来使用的。科学的认识就是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建立起来,然后再由每个人将之内化的认识,这一过程就是水到渠成,并没有教师的灌输与强制。菅野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引发学生相互倾听,在倾听中视界融合,认识重叠,倾听就是内在的对话,“吸人之长,启己之思”。

置身课堂之中,生活在学生之中,不加省思的心常常会被语言的外壳堵塞,两耳塞聪,于是我们无法感知到智慧在学生的大脑中是如何挣扎的,如何被阻断的,又是如何艰难地突围而出„„我们成为局外人,无法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唯有认真倾听的人,认真观察的人,才是成功的教育者。

第15篇:课堂观察

关于课堂观察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的产生与发展: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作为课堂观察研究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研究。

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研究出了“互动分类系统”,他开发了一套编码体系用于记录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状况。量化工具的 出现使课堂观察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研究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量表内容来记录和诠释课堂事件,实施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仅凭量化工具来研究课堂有其片面性,它无法记录非语言的主观感受。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漏掉很多重要课堂信息。

20世纪70年代质性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课堂观察中,自此,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经验用文字描述和诠释课堂事件。

近年来,研究者们倾向于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在运用量表记录课堂信息的同时,对某些课堂事件进行主观的描述与诠释,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展示课堂的全貌,便于课后分析与推论结果。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关于“课堂观察”,研究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课堂观察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工具和程序,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从教学手段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和反省自身获得教学反馈,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手段。

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看,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了学生学习,是一种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等。

研究者多将“课堂观察”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仅关注的是老师讲课的内容,教师教课的技能,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量表。而且,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课堂,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试图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合作的教研文化,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

课堂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课堂观察的内容主要通过量表内容来呈现,量表就是用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根据需要改进了部分量表的同时还自行开发了一些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

教师教学:包括教学态度、讲解行为、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提问、评价语及教学机智等。早期的有的教师行为特点量表和的教师表扬技能观察表,近些年的有教师讲解行为量表等。

学生学习:包括掌握知识、参与合作、情绪状态及课堂纪律等。如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观察量表等。

课程性质: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如各个具体学科观察量表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观察量表等。

课堂文化:包括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互动、学生生成状态及教师教学境界等。

三、课堂观察开展的程序: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 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四、课堂观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建议:

(一)、出现的问题:

1、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有机整体,容易失去对整堂课教学本质的把握。

2、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技能普遍较低。

3、被观察的课堂是“非常态化”的。

4、教师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二)、问题的原因:

1、课堂观察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活动,费时多,而中小学教师飞工作量大,时间少。

2、“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深入其中,简单的认为课堂观察是评教、评优的重要手段,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影响课堂观察的真实性的时效性。

3、“课堂观察”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

(三)、改进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2、开展课堂观察的技能培训。

3、课堂观察活动应具有针对性,要兼顾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4、在研究中不可能单独运用一种观察,要改进课堂观察,提倡定量与定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而是多种观察类型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能全面描述、分析与解释细微课堂事件,但其主观性较强。而“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运用各种先进设备摄录整堂课或某教学片段,并在课后可进行反复观察,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比较客观。但容易忽略课堂中一些重要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结合两种技术来开展课堂观察研究,置身于课堂现场中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在收集客观资料的同时对课堂现象进行适当的描述与解释。

第16篇:《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材料]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1

假期中,我学习了课堂观察一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以前我在听课中,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课堂观察我们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理论,有了理论就要实践,学校安排第二周我们数学组来一次课堂观察,我的任务是观察学习目标,要观察教师的提出时间,提出的方式,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样题检测。看了之后我一点也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的请教蔡主任,请教青年路小学的老师,心里总算有了一点眉目,但还是迷迷糊糊,这次我带着任务听课,发现就是跟以前不一样,我一心听老师的学习目标完成的咋样,目标达成了没有,样题检测时学生会不,我可以通过数字分析来评价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第一次虽然不太成功,可老师们知道路该咋走了。

第四周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观察,这一次老师们说的比上一次好多了,评课着和授课者有了互动,但是我们的评课语言有待提高,要慢慢的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希望自己的评课水平越来越高。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2

读了《课堂观察》一书当中的《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课堂观察,这为我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帮助。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和资料属性,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其中,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要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者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设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并且记录一些数据,比如,英语课堂上游戏环节,教师运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要求的布置,用了多少时间进行游戏,用了多少时间来反馈游戏的效果。定性官场指的是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纲要,收集对课堂时间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观察。在自我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就是上课的老师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特别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学生对于教师的反应等行为。对他人的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主要观察另外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现,并实时的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在课后的反馈会议当中进行梳理。

根据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和独立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到多个人,每个观察者要针对一堂课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而独立的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对整个课堂的课堂观察。

另外,还有根据对观察对象或内容的区分,课堂观察分成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两个;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不同,课堂观察氛围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等多个方面。

从这本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课堂观察的知识,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一定能够适时的运用好书中的知识。

第17篇:读《课堂观察》心得体会[推荐]

作为一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要想长教常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不断思考,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成长。本次假期,通过拜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对课堂观察这一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心中迷惑得到解答,也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和领会,学习和鉴戒到新的经验方法来改善听评课的方式,从而进步教学课堂效益。一.熟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增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仰仗本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搜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研究。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增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构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传统听评课主要体现情势:1.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预备,也未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2.听课进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少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量。3.评课结果经常只是体现为一个没法解释的分数。4.使用结果时经常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5.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把听评课当作任务来做,教师听评课不是主动的为了本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6.评课情势化。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三.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1.评课专业户----自己很少或几近不上课,评课却是他们的中心工作。2.模仿专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3.听课任务户---听课就是为了听课。简单处理、任务取向,没有题目,不去思考,没有反馈,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了事。四.听评课改革趋势----三大转变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峙变理解、业余变专业。1.改变思惟方式。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重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惟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不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进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同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2.重视对听评课的研究;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3.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当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五.课堂观察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终究服务于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通过课堂观察,不但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熟悉。

第18篇:《课堂观察与诊断》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与诊断》心得体会

xxxx年5月10,琼山中学张华老师来我校做课堂观察与诊断专题报告,听了她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习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第19篇: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学习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是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的主环节——课堂上的表现,确定合理的观察点,在收集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而开发的一种工具。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中的核心问题,支撑着课堂观察的骨架,掌握着课堂观察的方向。它不仅仅是观课时的记录表,更像解剖课堂教学的一把手术刀,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结构性思考。

进行课堂观察,量表要先行。开发量表是整个课堂观察的核心技术,是突破口。要观察课堂必须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需要有一种分析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也就是观察课堂必须明确具体的观察点(观察任务)。课堂是丰富而复杂的,仅凭个人的观察力与理解力来掌握课堂的方方面面必定是力所不及的。教师就要利用观察量表进行分工与记录,让课堂观察作为一个合作体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保障其专业性,避免课堂观察行为的简单重复与“不合而作”。观察量表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

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板块:

自变量控制观察:自变量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针对主题问题主动预设的各种教学策略,包括具体的学习形式采用,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解决的。在课堂观察中,自变量控制观察主要是针对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

因变量变化观察:因变量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表现为可观察的兴趣、情感、态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在课堂观察中,因变量变化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包括学习兴趣、行为以及学习效果的观察,记录。

数据分析归因、描述。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归因,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的最终结果,也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意义所在。相关性越大,越能够积极有效地指导教师调节教学行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也会出现我们预料之外的结论,二者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甚微,这样的结论将引导我们尝试以新的途径解决问题。

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课教师与课堂观察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赖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策略,细致入微地观察,真实准确地记录,有理有据地归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能科学地设计“课堂观察量”便是教研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如何制定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量表是以观察点为起跑线,结合具体的课以及观察者的特点进行开发的。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量表的制作要从观察

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及具体分析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下手,寻找出清晰的目标指向,再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观察量表。

1.从观察课的目标、重难点入手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观察者必须重点观察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立足“三个视点”—双基目标、过程目标、情感目标,“两条视线”——学生参与状态,教师调控策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规中的观察量表可以就以下几个观察点进行量表的设计:①基于分析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提问的观察;②基于分析课堂书面练习层次、时间与题数的观察;③基于分析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分面的观察;④基于分析学生个案的观察(定点观察);⑤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等。从中可以很明显地从量表中感受到量表的开发都是以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而设定的。

2.从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入手

不同的观察对象或内容就从不同的要素进行量表的开发。想观察提问,其要素就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分析。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具体到数值的观察师表,一般比较精确。它的制定一定要精简,方便观察者记录数据。);想观察“提问的认知层次” “问题的目的指向”,就应该采用定性的观察量表(相对定量观察量表,它模糊许多,仅仅涉及到性质。它的制定逻辑关系要妥善处理,尽量不要有歧义。);想观察练习,其要素就可以从“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时间”、“练习的题数”等方面分析,也就是借助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量表(这是课堂观察量表中运用最广的一种量表。它要求观察者在记录现象时先进行定性,同时也定量。)。想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应该釆用定性观察量表。想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较为合适。

3.从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入手

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选用与调整观察量表。情境的设计带动一节课的优劣,课堂观察更要根据情境设计的改变而调整与选用合理可行的观察量表。因此,量表的设计要不停地进行改进,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境,普适性太强意味着针对性的弱化,所以,在使用量表前必须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调整原先设计的量表,不能只是简单地为了量表而量表,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如在《观察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中,它将观察内容分为八类:① 使个别学生注意参与;②检测学生主题知识; ③检查对主题的理解; ④诊断学生的不足;⑤激励学生;⑥激发独特的思维;⑦树立学生自信心,当教师相信学生会作出正确的回答时;⑧控制特殊学生或整个班级行为等。教师的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观察量表也体现得十分详尽,然而在量表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行为有时很难判断属于哪一类,不仅记录难,分析也难。开发量表时要注意分类准确清晰,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对于《观察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就从教师提问的高效考虑,就根据问题的性能进行分类,操作指向十分明确。这个量表可以在每一个环节对所有的问题都进行分类:管理性问题、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等,并对其进行频次与百分比的数据分析,进而从数据上评判教师提问的实效性。

第20篇:定量课堂观察

定量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与定性课堂观察都是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

定量的课堂观察所得到的结论比较精确细致,但必须要有事先准备的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在这套记录体系里明确地规定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的类别、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时间单位等。定量观察对观察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此思想首先来自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对自然界行为的结构分解,后被引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对人的连续行为进行结构分解,对社会进行结构分解。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分解最为典型。定量的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主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一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论证。

二、如何开展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 定量观察的记录方式可以统称为分类体系,其特点是:预先设置行为的类目,然后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做记录。有三种主要的样式: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等级量表。收集资料体现为数据的形式,其类型有:频率记数(次数)、事件发生的百分比、等级量表的分数等。

1、编码体系: 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IAC),它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把课堂的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它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每隔3秒钟观察者就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的种类的相应编码,并记在一个统计表中。此体系的分类是非判断性的,即在记录过程中不作好环的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每种要观察的行为都有特定的编码和操作性定义,单位时间内任何行为都予以记录,因而都可转化时间的百分比,便于分析。缺点是:一些非语言方面的信息被遗漏,上课的内容易忽略,而且一些分类过于笼统。真正的课堂互动是粗糙的、混沌的而不是严格按照人为设计的行为各类发生的,也未必是清清楚楚的、明确分割的,而且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一定持续3秒钟。

2、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 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观察者在每一种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做个记号,其作用就是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有无发生。与编码体系不同的是,记号体系只记录单位时间内发生了需要观察的多少种行为,而编码体系则要记下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每一个需要观察的行为。 这样编码体系尽可能地记录了所有发生的行为,而记号体系通过对要观察行为的频率记数让观察者体会到每一个时间段内课堂活动或学生表现的特点。

3、等级量表: 等级量表也有预先设置的分类,不是的是它要求观察者作出更我的权衡和判断。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观察,当观察结束时,在量表上对该期间内发生的目标行为评以相应的等级。常见的等级量表有三级、五级、七级、九级量表。也可以在一条不分点的线段上判断相应的位置来表示等级,观察者在线段上记录的位置可折算成百分比。 特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价值性。

三、定量课堂观察的资料分析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就需要对观察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于用定量的方式收集的量化数据资料,一般要借助于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定量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的常用统计技术:

1、简单计算

对于一些简单的、目的单一的观察表所收集的数据,不用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就可以从记录中计算出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百分比、频率或是评定的分数。教师进行合作研究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简单的观察表,并通过简单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彼此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

2、相关关系

对于探究两种变量或者说两组测量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运用相关系数的统计技术。关系的程度由两种变量数据的分布来确定。这两个分布由一组个体的成对数据组成。比如要了解学生课堂中的不当行为的总量与投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运用相关系数。

3、组间差异性比较

如果对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则可以适用方差分析。比如说研究者可以对观察的不同对象所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那么所得的F比率就会解释三组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doc》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