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软实力心得体会范文

2022-12-31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软实力

软实力

什么是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

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资本、技术、装备、土地等生产要素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价值观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企业只要注入大量的资金,搬用易如反掌,而要复制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方式则极为困难,软实力是不能用钱置换的。过去看一个企业业绩仅仅看帐面、硬实力,而现在,更多地看企业的软实力及由此产生的凝聚力。它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重大的作用,是长寿企业的关键性因素。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软实力( S 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软实力的特征

1.软实力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的力量。

软实力重在一个“软”字,这种软的力量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可以超越时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决不可因为它的内在形式而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把软实力当作“软指标”而视为可有可无。

2.软实力是一种终极竞争力,而且是居于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是核心竞争力。

硬实力虽然是相当重要的,也许在一定时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那只是阶段性的作用,而不能居于核心竞争力的位置。软实力产生的效力是缓慢的、长久的,而且更具有弥漫扩散性,更决定长远的未来。 3.软实力资源难于控制。

软实力需要长期的艰苦建设,绝对不会像有些硬实力项目那样可以一蹴而就。软实力主要依靠自己独立建设,不可以模仿或依靠外援,也不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而硬实力却可以依靠外力完成,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软实力建设比硬实力更缓慢,绝对不具有速效特性。因此,软实力的建设比硬实力的建设更艰难。 提升软实力的关键

1.理念建设。

企业的理念不是可有可无的,缺乏自己理念的企业肯定是一家不成熟的企业,最起码企业最高管理层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一家企业的理念建设是企业决策层应该负责的事情,然而企业决策层却大多将主要精力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转与硬实力项目建设,往往无暇顾及这些(其实并不软)。真正的企业理念是不能拷贝的,必须是自己独具的,只有当企业理念成为员工共享的精神成果的时候,当企业理念参与企业机制化、体制化运作的时候,当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整个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时候,企业理念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建设性力量。 2.品牌建设。

企业之间既然有竞争,就会存在企业品牌的问题。企业品牌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物质实体,却能够增强企业的外部吸引力和内部凝聚力。这品牌就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的一种软实力。衡量企业品牌的维度主要是知名度和美誉度,应该围绕这两个维度加强品牌建设,赢得公众的认可与社会上好的口碑。企业品牌的培育,首先要突出自己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做好特色建设,突出与强化自己最强的能力,创造品牌优势;其次要提高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值,使公众看到这家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这就要对社会做出必要的品牌承诺,不断强化社会对企业的信任感;第三要强化企业的“粘性力量”,培育出品牌文化,能够使公众对企业品牌产生亲近感;第四还要加强企业公关,提高企业的人气指数,增加社会认同的力量。经营企业品牌需要整体协同,全面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方针,增强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品牌资产的最大化。

3.形象建设。

每家企业都在有意与无意中为自己勾勒出一幅自我形象,同时社会公众也会根据自己对这家企业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个共识。当社会公众对这家企业形成某种固定的看法的时候,这家企业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印象,一般不会轻易更改。对于企业来说,当然好的印象要继续予以强化,负面印象则尽量不予产生,这就需要企业首先从形象设计与塑造开始,为社会公众准确而艺术地描绘出一个清晰的自我形象,包括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然后再向社会努力推介这种形象,以得到公众认可与接受;其次企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形象的宣传,做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够听到企业的正面声音,看到正面的形象;第三在企业推行国际化进程中,企业还要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增强自身形象的国际化感召力。总之,企业应在社会公众中丰满自己的声誉与形象,提高公众对其形象的吸引力,需要做出用更好的方式去展现与宣传自我的策略。 4.文化建设。

企业本身应尽快成为学习的组织,绝不能成为一个文化的荒漠,更不能是缺乏学习气氛的场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确认有关秩序与责任的制度文化,也包括企业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文化等。企业要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氛围。首先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有关秩序和责任的确认;其次要重视和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有文化之人才会有文化之事;第三要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投入,没有投入也就不会有产出;第四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及互联网络,构筑起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网络阵地。总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建设一个制度文化的环境,建设一个物质文化的场所,构筑起一个精神文化家园,让企业员工自觉接受这种企业文化的养育和熏陶,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奉献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文化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应当说,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文化软实力现状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示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表达了各国人民共同心愿。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关键,是我们不仅在口头上而且要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个公民权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倡导并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为推动“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决非洲国家债务问题、促进伊朗核危机和平解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形象大使。中国游客、留学生、商人、官员等在其他国家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 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在美国则是美国的自由、民主、法治精神以及由美国输出的美国大片和美式生活方式、美式快餐文化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概念,主要是,大棒政策和国际警察在国际政治、外交和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在降低,人们转向研究文化软实力。其实就是意识形态的竞争。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国民意志”,都是极其复杂的无形因素,也可称为软实力,难以用静态标准来衡量。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库伯则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势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权等价值观,这就是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软实力的例子。早在170年前,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力量进行压制,连人们的意志它都想征服。2003年是美国硬实力展示最充分的一年。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主导下,企图依靠超强的硬实力,通过“先发制人”等强力手段,重塑世界秩序,却使美国的软实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侵蚀,甚至连美国的传统盟友都觉得美国“越来越陌生”。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的开国元勋汉密尔顿所说的,美利坚人“占优势的激情是雄心和私欲”。

拓展阅读:

1、在国家层面上,约瑟夫•奈的说法——所谓“软实力”,就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是准确和完备的,它实际上也契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为谋求影响力而诉诸情(吸引力)与理(说服力),以“合情合理”为处事原则。至于国家软实力的来源,我们认为,一国的文化、国内政治价值观与作为其贯彻与体现的政策和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和形象,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基础。

2、在区域层面上,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动员和发挥心智能量的作用来达到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依靠对内激励民众的士气,整合民众的力量,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对外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包括工业技术和管理、组织技术),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能力。现代经济学分析证明,这种能力以区域文化、人才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为基础。其中的区域文化,既包括具有区域特色的、静态的文化,也包括区域的文化生产力。需要说明的是,政治地位——如首都、省会城市等具有政治地位上的优势——虽然是一种无形而重要的资源,而且也是区域吸引力的来源之一,但是它一般并非区域本身争取、建设的结果,而更接近于资源禀赋一类,而资源禀赋主要是作为区域硬实力发挥作用的。

3、在企业层面上,软实力是指企业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对外占领利益相关方的心灵,对内依靠运用员工心智能量以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模式、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软实力资源,而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企业知名度三个方面则是其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企业软实力与区域软实力概念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便是软实力的本质——源自心灵,诉诸心灵所产生的影响力。归根结底,软实力的核心是人——人的价值观与聪明才智——和制度(广义的,包括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的制度)。

推荐第2篇:软实力

论媒体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媒体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地在记录着社会的百态,社会发展了、进步了,全部展现在这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同时,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媒体对软实力提升的作用,我从报纸、杂志、网络、书籍等各个方面收集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够对调查报告有所帮助。通过收集的各种资料,我认为媒体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指文化、制度和传媒。软实力大体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①20 世纪 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作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软实力作保证。“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仅仅有了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是不行的,而是重在于怎样去使这种文化和理念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就需要依赖“传媒”来引导受众。由此可见,媒体作为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在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媒体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原因

传媒事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好、社会影响明显的作用。:

(一)媒体对人民了解信息传播文化有着深远的作用。传媒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成为传播的来源。大众媒体的产出物是信息,投入物是信息,售出物更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信息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它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系统信息。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兼具信息传播、观念传播、情感传播三大功能,传播的内容大致分为时事类、知识类、服务类。

对时事节目即我们通常说的新闻节目,以报道社会各领域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为主的节目。其主要内容包括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路线、方针、政策和法令;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国事活动、社会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国内外最新重大事件,各个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重要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报道。知识节目特指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传播内容的节目。包括以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各类节目,如“教汉语”即时知识节目。还有一类信息也是受众急需了解的,这就是各类服务节目为受众提供的生活信息。包括购物信息、交通信息、旅游信息等等,如“天气预报”就是典型的服务节目。

(二)媒体对有传承国家文化的作用。拿纪录片来讲,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全面展示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纪录片《台北故宫》,人们可以了解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及其馆藏珍宝的全貌,更能够感受到诸多传奇与精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感动。所以纪录片不仅具备社会认知价值、艺术欣赏、影像资料价值,对于海峡两岸同胞了解文物,对于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媒体有利于国外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媒体传播长期处于弱势,不利于国外友人理解、接受我国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这种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和观念将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媒体的文化软实力和报道方式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国家话语权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媒体应有的对策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近几年来,我国的媒体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了很大的进步。媒体积极探索、总结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引导的同时,敢于创新报道模式,吸引更多的受众。 01年7月13号对于每个中国人是不平静的一天。那一刻,萨马兰奇对着全世界宣布,下次申奥的城市是北京时,这个镜头被国外多家主流电视机构切换播出时,代表的是中国不仅是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开始的一个新的起点。在03年2月14日,第一届《感动中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也许以为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净化。让我们看到对这片土地存在的感激,更加增强了名族凝聚力。在03年抗击“非典”时,央视连续11天递进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不瞒报病情、真实的基础上,稳住受众的心理,不急、不慌、不乱。在第一时间内向公众发布各地病情扩散情况和治愈情况,坚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同时对非典个案进行深度报道,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些报道央视各国际频道通过大型直播强化报道效果,利用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多种节目形态,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宣传报道,大大增强了对重大及突发事件的直播能力。在欧美国家黄金时段滚动播出,让世人认清了真相,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朝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一次次直播充分的体现了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较强新闻报道实力。

(二)办媒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营造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吸引眼球、影响判断、引导行动的能力,②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决定影响力,舆论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媒体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主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就拿中央电视台来讲,2009-2011年,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英语新闻频道相继开播,形成7种语言、10个国际频道的播出格局。中央电视台通过开播更多语种的国际频道,完善全球新闻采集网络,从内地扩展至海外,进一步提升在海外的影响力,目前覆盖了137个国家和地区,掌握在国际新闻领域更多的话语权,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为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效仿央视,在我国多数省台、市台也在新增频道,实现了频道的专业化,通过不同类型的节目,来实现舆论引导。但是同美国的CNN、英国BBC一流大台相比,我们在传播渠道、传播领域和传播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步的工作,还应该致力于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能力,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舆论影响力。

(三)重视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互联网是新兴的电子传播媒介,它将人类传播引入网络传播时代,开创了电子传播时代的新纪元。。目前,互联网连接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跨国界信息交流的限制。互联网是新兴电子媒体的集中代表。近年来全国网络媒体成功组织了一场又一场重大主题网上新闻报道活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等优势,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通过互联网和微博报道,两会网络调查,让百姓对民主政治有了更真实的理解,让“草根们”更积极地参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了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更好的效果,因为通过互联网和微博,能够更好的互动交流,人民群众在网上可以参政议政。网络民意已成为执政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国家领导人到很多地方官员,都在以开放的视野和心胸对待网络问政。自从有了这些新媒体的出项,“两会”的报道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的沟通交流,更加拓宽了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民主权利的机会。现在的人们,不仅用电脑上网,手机也能更便捷的上网,新媒体的兴起,更加有利于形成民众关心国事、积极参与的舆论氛围。“两会”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更开放地倾听民声,更广泛地汇集民意,更有序地聚集民智民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前行。

(四)加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

贵州电视台台长白芳芹说,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媒体文化体现的就是媒体的追求、媒体的价值观。媒体自身文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媒体文化表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比如著名的航拍高手赵群力,生前他曾说过,每次的拍摄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拍摄,驾驶超轻型飞机进行航空拍摄,是一件非常复杂艰苦、专业性极强、风险性很大的工作。赵群力是把摄影机绑在机翼上,自己先现场勘察,然后制定路线,独立飞行。这实际上担负了国外航空拍摄中驾驶员、领航员和摄影师的三重责任。但是他怀着对电视事业的无比重要之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赵群力是在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将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作为一个媒体人,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同时是媒体文化的一种形象表现力。第二,是媒体节目的传播理念。比如新闻节目的传播理念,可以通过“新闻的故事化”来更接近百姓生活。中央电视台许多电视栏目提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在近几年,更多的新闻栏目注重民生新闻,提倡把政治新闻民生化,挖掘深度报道,这就需要了解更多的新闻背景以及在表达上更富有趣味性与人情味,以真情流露让新闻立体而生动,从而感染观众。日益繁荣的中国电视节目在此引导下弥散出一派浓厚的“故事”氛围。这也是媒体节目传播理念的创新。 电视媒体通过调节舆论引导方向、扩大舆论传播影响力、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加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理念,使国家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力则随之提高,从而促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四、结语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仅和经济发展、硬件设施的建设有关,其他软实力建设也很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可见我国近几年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但是,提升软实力是一个战略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逐渐成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大众传媒是一种工具,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大众传媒必须在实践层面上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播机制,来塑造主流文化价值观。

所谓“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传媒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影响力,它掌握这舆论引导的权利,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社会控制功能。文化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介质,把它传出去。同时又以传媒为依托而存在。积极的媒体力量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它本身也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在北大讲传媒》

《电视研究》08年第十期——中国电视50年回顾与前瞻、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

《电视研究》08年第六期——充分发挥电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电视研究》08年第十一期——省级媒体在竞合时代的生存之道

《论媒体软实力》凌月仙

《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程曼丽 《文化软实力》童世骏

《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陈正良 注释:

①、《论媒体软实力》7行

②、《电视研究》08年第十期——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 6页

推荐第3篇:软实力

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

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

挑战与问题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逆差严重

在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演讲中指出,越过跨文化障碍,加强中国对外交流,是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但由于跨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

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德国引进504种,输出20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14。同一年,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进口总额2136万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

韩国服装、韩国电视连续剧、韩国歌舞被称为“韩流”广泛向世界传播;日本动漫和音乐,受到我国青少年追逐。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的占60%,喜欢欧美动漫的占29%,喜欢中国动漫的占11%。

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

1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GRE或托福会被认为不思进取。

赵启正认为,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相比,相差甚远。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可能还有大熊猫,但这远远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中国的风景、文化遗产、音乐和风俗的文化短片都不乏上品,但出口到国外的则不多。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与跨文化差异和障碍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不够强大。因此,提高文化实力,是全民族的事业

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

在跨文化传播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国人都难以名状。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我们无法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去概括或者定义它。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产品,我们需要给它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和商标。以目前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为例,要么太长,要么太专。当前缺少一些篇幅不太长,但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精华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的书,使外国人看了之后,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能够前进一步。今天的时代正呼唤着这样的作品问世。

文化价值观缺乏广泛认同

认同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麦当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迪士尼文化体现的是美国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价值认同上的接受。软实力就表现在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异国文化的价值观。由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敌视,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缺乏认同,甚至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对手和敌人。国际上主导的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等,话语权仍然掌握西方。这也是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原因。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放松其对外文化宣传,相反是加大资金投入,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外宣传的地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把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放在与军事和经济等同样重要的地位。积极利用其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其文化价值观,试图使全球“美国化”。对这问题,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的文章中,更是说得没遮没拦:“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向世界推销西方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它一般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手段和工具,强调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胜利就是西方霸权主义的目标之一。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战略构想,是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上的优势为主要依托,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促销”,从经济领域入手再向教育、文体等领域辐射。利用文化作为全球称霸的扩张工具,既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且渗透力强。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在全球信息化时代,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等软实力的来源是成就大国的部分因素。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还要看谁能服人。”

机遇与出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但是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面临着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文学、美术、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马戏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的兴趣,客观上也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内外兼修,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寻找普世价值理念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一国利益往往与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并且一些与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解决,这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而合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平等相待,恪守诚信,互惠互利。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讲究“和而不同”,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的理念,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韩流”汹涌,把中国文化的内蕴精神表现到了极致。尽管韩剧中的故事情节和社会场景皆为韩国的和现代的,但融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情世理、生活习俗、道德准则、伦理矩制、思维范式等,则一应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延伸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这就启示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这一事实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冲突,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有强大魅力和普世意义的文化精品?

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

世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种文化是在交流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不断渗透,我们既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的理论与实践,充分揭露西方强权国家采用其文化扩张和渗透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种种伎俩。站在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上,切实快速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和思维模式。

加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

软实力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作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手段,可以畅通无阻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而弱势文化若想对外传播,却是步履维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文化强权,还有就是文化的现代化问题。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它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然后有意识地在全球推广。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而完善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企业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符号化、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于国际潮流,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推销,文化产业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展现当代中国文化风采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优秀文化才能与人民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应该看到,国际社会主要想了解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当代文化是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体和重点。当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像姚明、刘翔、章子怡、巩俐、黄豆豆、谭盾、郎郎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民间大使。

文化“走出去”关山重重

值得重视的是,一段时期以来,当中国文化软实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时,西方舆论已开始不断称赞中国的软实力崛起,炒作中国软实力威胁,以达到遏制、围堵和捧杀的险恶用心。美国的战略家们更是将中美软实力竞争视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5年12月29日刊登约瑟夫·奈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称

推荐第4篇:软实力

【中国铝业网】“前几天楼主去一家企业面试,HR说:年薪23W(万),代价就是天天要陪客户喝酒应酬!如果现在有份这样的工作摆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呢?”连日来,在武汉某知名论坛上,一则“求助”帖吸引了不少网友“七嘴八舌”:喝酒伤身,但待遇如此优渥,要不要一试?在喝酒、打牌、拉关系等“灰色技能”在职场“横行”时,掌握一两项“灰色技能”的“多才多艺”者往往会被老板另眼相看,而这也成了不少职场白领的“隐痛”。

女白领很纠结:年薪20万需要喝酒换

记者通过论坛短站联系上了发帖者于小姐,进而了解到:她今年26岁,曾在外企公关部门任职四年,社交能力强。春节前,于小姐就接到猎头的电话,一家民营企业在招聘市场部经理,几天前,她正式与该公司招聘负责人面谈,当得知年薪和职位需求时,心里有点打鼓。“当时听说天天陪客户喝酒应酬,我就犹豫了。虽说我酒量还行,但对方提出的这一要求,感觉企业文化和我一直呆的外企相差太大,担心没法适应。”

当就业、高薪和喝酒应酬挂钩,部分白领感到纠结。“会不会喝酒?”“酒量有多大?”记者在招聘会上与部分求职者交流时也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会提出类似问题,令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颇感无所适从。

“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少数行业的少数企业当中,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街道口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邢先生表示,“一般这样的企业属于刚刚起步,还在发展中,硬实力比不过同行,可能就要靠应酬、拉关系来发展业务。”

员工们吐苦水:不能喝酒会被边缘化

在采访中,不少职场人尤其女白领都反映,酒桌上的应酬对她们来说,是一项非常头疼而又不能回避的社交活动。

在一家大型旅行社行政秘书岗位工作近3年的杨小姐表示,自己曾经不大会喝酒,但工作岗位注定了要应酬,“以前怕喝,好几次谈重要业务,领导都不带我出去,我觉得有点被边缘化了,后来就慢慢练酒,现在还是能喝两三瓶啤酒,领导也开始愿意带我出去应酬了。”杨小姐形容这就叫“人在职场混,哪能不喝酒”。

乔乔在丁字桥一家公司上班,做的是销售内勤。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她和老总、2个部门经理一块陪客户吃饭。“我看他们喝得很高,也没注意到我,碰完杯对方正在喝时,我也假装脑袋一仰,然后把酒杯往肩后一甩,偷偷把酒倒掉了。”乔乔说,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却被坐在旁边的顶头上司逮住了。

“我们部门经理凑过来悄悄对我说,这样做很不给客户面子。”乔乔告诉记者,入职这一年,为了躲喝酒她想了不少招数。“这次被抓了现行,还不知道后果如何,忐忑啊!”职场人拥有软实力才能“够硬”

目前,花近千元参加几天课程,提升发音技巧,在K歌时一鸣惊人;学几个有趣的小魔术,在公司年会时露一手„„已然成为现代职场人士为应对职场各种“突发事件”必要学好的技能之一。记者在招聘会上也发现,求职者有特长已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比如唱歌、跳舞、打球、喝酒„„这些与所招岗位完全不相关的特长,正在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1、软实力培训受追捧

在闲暇时学习一些与生活情趣相关,又能提高个人品位的“手艺”,是很多白领梦寐以求的。因此,与强调考证的主流培训相比,像舞蹈、魔术、唱歌、瑜珈、厨艺、化妆等方式灵活、气氛轻松的“软实力”培训,受到许多白领的追捧。

每个周六的下午,在某公司工作的小倩都会准时赶到厨艺培训中心,认真学习厨艺。她告诉记者,因为工作较忙,她过去从不下厨。但经过学习,现在,她不仅能像模像样地做出

几十道菜,还经常请同事或朋友到家里聚会,既品尝到自己的“手艺”,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与小倩不同,刚进入公司不久的陈世成报名参加的,是魔术班培训。如今,他不仅快速融入了团队,成为团队中最受欢迎的一员,而且成为同事眼中的开心果,而这一切,全都源于魔术。陈世成说:“这些小魔术虽然简单,但很能调节气氛。刚进公司时,看到办公室气氛很沉闷,我就利用午休时间,给大家变变魔术,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致都调动起来了。现在,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多,距离也越来越近。”

在小倩和陈世成看来,比起常见的IT、英语以及资格证书等培训,这些“软实力”培训更像是一种“生活”培训。他们说,学厨艺的过程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享受,也是热门的人际交往方式,绝对是以“食”会友;而魔术更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为忙碌的工作增添多样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自身魅力。

事实上,唱歌、跳舞、厨艺等特长确实有助于增强白领的个人魅力。最近,在一个人气较旺的论坛上,有网友总结出《最热的10大职场软实力》,其中“会唱歌、酒量好、写字漂亮、会打扮”等名列其中。不少网友表示,虽然应聘时是“硬指标”说了算,但在实际工作中,“软实力”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

2、软实力为职场加分

聊起这一话题,在某建筑公司当绘图员的小蒋颇有心得。3年前,小蒋还是一个职场新丁,一心只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对公司里另一个一起入行的同事小张很不以为然,认为对方“只会喝酒吹牛拍马屁”。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极大地震撼了他。当时,公司好不容易接到了一个市政工程,报价300万元,对方回价260万元,双方谈了好几轮都谈不下来。最后,公司高管设了一个饭局宴请对方领导,席间,小张说学逗唱样样拿手,酒量也完全拼倒了对方,对方领导十分赏识小张,尽兴后大笔一挥,合同竟然异常顺利地以280万元成交了,一顿饭工夫就为公司多赚了几十万元!从那之后,小蒋再也不敢小瞧小张了,私底下也开始猛练酒量。现在,他已经想通了一个道理,在如今的职场里,干好正职远远不够,“特长”才是加分项目。

经常陪客户应酬的资深广告从业者方小姐透露,陪吃陪唱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和手段,“多学些发音技巧,好好练练酒量,能更好地与客户交流。”

现在,很多职场人士已经认识到,职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比拼,为此,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软实力”比拼中去。与此同时,不少业界专家和企业高管也表示,职场“软实力”已成为评价个人非常重要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认,在平时的工作聚会或者公司年会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员工,比如有的员工歌唱得特别好,往往能吸引众人的眼球,甚至引起高层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青睐。

据了解,由于软实力的培训一般都由专业人士任教,因此培训费用相对也较高。如舞蹈培训班,15天的课程,标价通常都在千元以上;厨艺、歌艺等才艺班的培训费用也多在几百上千元。对此“行情”,白领们基本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少白领还表示:“如果能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多掌握一门技能,并在同事聚会或公司年会上获得良好的印象分,那么这笔钱花得还是很值得的。”

3、职场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

看到越来越多有“特长”者受到领导特别关照及褒奖,有人提出,不久的将来,职场将迎来软实力较量时代。和以往不同,这里所说的软实力不是指家庭背景、裙带关系,而是指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能够切实给公司和单位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软实力的内容没有定式,一切依实际需要而定。显而易见,一名具有当代意识的职场人士,不会再把工作以外的“特长”当作旁门左道,也不会把花在学习“特长”上的时间看作是浪费光阴。当

然,这里并不是说只要有软实力就够了,而是说在你的本职工作做得和别人一样好的情况下,软实力就成了一道“选做题”,做好了,同样能多挣不少分。

4、专家:

心理素质层面的“软实力”提升也很重要

对于白领热衷参与“软实力”培训班的现象,广西人才市场相关专家表示,唱歌、跳舞、茶艺等技能特长培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并且帮助处于高度紧张的白领减压,扩大交友圈,增强信心等。但对于白领而言,心理素质层面上的“软实力”提升也非常重要,需不断充实和提高。一些企业高管也表示,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还是看学历、职业素质、从业经历等硬件指标,但对部分岗位来说,如果应聘者具备相应的“软实力”,确实可以加分不少。

推荐第5篇:软实力观后感

《提升个人软实力》--------------观后感

现在的职场犹如原来的战场,怎样才可以提升自已的战斗力余世维教授的这堂课给了我找到问题答案的方法。余世维教授从产品软实力、企业软实力讲到个人软实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个软实力进行剖析,同时特别提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当一项软实力无法按照我们理想的状态具体实现或者表现的时候,我们就退一步,尽量努力达成下一层级的水平要求,如果仍然达不到就再退一步,以此类推,最终要给自己定个底线,要求自己起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在职场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个人软实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实力,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无论你是刚进入职场的新手还是在职场打拼多年的老手,只要你希望自己在职场中出人头地,必须要有对“实力”的重新认识,才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你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一个人的综合实力主要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硬实力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中所必备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大都可以在大学或专业培训机构里获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合格员工的最基础的东西。而软实力则指通过责任感、主动性、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要素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职场竞争激烈,如何才能在公司脱颖而出?首先要搞好与同事、上司、下级之间的关系,组建良好的人脉关系。其次要有文化,有品德,有思想,有才艺。这样大家才会被你的内涵所吸引,甚至于愿意追随你。再次注重形象。穿衣打扮要职业化,言谈举

止应彬彬有礼,不辱礼仪之邦的名声。另外还要学会沟通,主动讲话,当众发言,化抱怨为建议,变奚落为赞美。有了“软实力”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定能成为职场红人。如今的时代,单打独斗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功,任何成功都不会是孤立产生的。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帮助。没有人可以独自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借助团队的智慧,让众人的力量成就你非凡的辉煌!因此,不管你做什么事,都会以某种方式与别人发生着关联。协作产生的合力不可估量。社会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结。营造和维系好人脉,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营造好人脉需要主动地去关心别人、容纳别人、宽恕别人;营造好人脉需要宽广的胸襟、达观的态度,需要具有拥抱敌人的气魄。只有达到如此的境界才能将自身的实力提升到竞争的前列。

推荐第6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国家软实力,实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即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观;三是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可见,软实力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筹码”。

文化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是信仰依归和创造源泉。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灵魂,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进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动力。

首先,要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发展硬道理。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软实力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僵化和萎缩。苏联解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严重衰落。如果我们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文化必将成为我国加快科学发展和重塑国际形象的主角。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充实发展硬道理,着力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热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其次,要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发展硬任务。任务硬就硬在要始终不渝地做到“四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以人为本,正视人的地位,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最主要、最突出、最根本的位置;重视人的价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为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坚持“双百”方针,多出文化精品,努力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目标。此外,更要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要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发展硬支撑。文化软实力推动和支撑发展,是当前地方十分前卫而先进的发展理念,我们应当把握好文化三维力加以谋划,予以增强。即在增强文化生产力下硬功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首先应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增强文化凝聚力上下硬功夫。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族文化具有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提振精神的力量,是支撑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影响力上下硬功夫。当今时代,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广为流传,谁就能够掌握话语权,增强影响力。我们必须坚持“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加强中华文化宣传,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贸易,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只要制定好政策,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发展强动力,中国就会加快迈入世界文化强国的进程,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进一步。传播、介绍与宣传,它应该是通过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从国家到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展示过程要着眼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切实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外交等各种领域的工作,追求国富民强、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国民幸福程度等重大目标,调整经济模式与利益结构,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建设成为一个与文明规模、历史规模与人口规模相符合的文化大国。

推荐第7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此加以重点研究,优化和完善中国模式,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未来。

推荐第8篇:企业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

软实力是整合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是最终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

企业软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针对众多企业全面提升软实力的需求,重庆工商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推出“企业管理咨询诊断”服务,软实力研究专家深入企业,为提升企业软实力提供长期的服务!

我们为您特别配备了5人以上的专业服务团队(包括软实力研究中心专家、项目经理、管理顾问、项目咨询助理、项目研究生),为您提供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全面服务,并将您的企业作为软实力研究和工商大学MBA的案例进行深入探索,全面提升您企业的软实力,进而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

服务团队通过“望、闻、问、切”,从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营销管理和运营管控五个方面了解企业软实力系统现状,找出企业的短板和弱项,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重庆工商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的企业软实力项目研究结果表明: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职责,也是企业软实力得以形成和提升的基础。为此,工商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从2013年开始推出大型公益活动,为1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免费的“企业管理咨询诊断”服务,从咨询、诊断到提出改进建议,整个过程分文不收!

我们为您特别配备了5人以上的专业服务团队(包括软实力研究中心专家、项目经理、项目咨询顾问、项目咨询助理、项目研究生),为您提供企业软实力的全面咨询诊断,为提升您企业的软实力打下基础!

推荐第9篇:文化软实力

论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关键字] 文化

软实力 中国 创新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硬实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仍然远远滞后于经济\"硬实力\",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只有3440亿元,仅占GDP的2.15%,200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虽然势头强劲,达到5123亿元,但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距离很大。以最具影响的文化贸易而言,我们与作为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国所处地位差距也较大,我们的文化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且对外交流管道通常是以自发的、民间的方式进行。而日本、韩国文化输出却发展迅速,成为文化输出强国,在日本,光动画片的输出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钢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着一个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的配角形象,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那么,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

要树立\"\'软实力\'不能软\"的观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看到软实力对社会产生的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统筹规划,采取措施,让\"软实力\"硬起来。

要探索建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和体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组成,职能交叉和重叠,这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做法,不但导致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我们要在探索建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和体制上作文章,如制定《国家软实力发展纲要》,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等,如在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在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等。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世界还需要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当然,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发展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当然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

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2005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一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提出要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

发展方式不仅影响国家的硬实力,而且影响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更值得重视。低级趣味、崇洋媚外的文化产品,即使在文化国际贸易中市场份额再大,经济效益再好,也是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对国家形象的损害。以粗制滥造、无聊戏说甚至肆意亵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代价来换取市场成功,更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破坏。至于那些靠盗版、剽窃和低成本复制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产品,则不仅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更会妨碍我国相关产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以至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姓名: 鄢玉菲

班级: 服设1105 学号: 1110511719

推荐第10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主席说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中国梦内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在区域之间,文化的作用对内多表现在能激励士气、凝聚人心、整合力量上;对外多表现在能提高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竞争力上。文化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下,文化可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类。文化事业是一种公益性文化,文化产业则是通过产业与市场的运作,创造出文化内容,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用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强化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整合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和导向的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而导向功能则能够推动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精神积淀,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桥梁。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展现出社会主义文化魅力。文化与思想的发展是没有疆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体系等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国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国影响。依靠自身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外交亲和力等软力量来吸引他国。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孔子学院是“走出去”文化策略,在国际软实力竞争的大环境下,是我国的一项文化外交政策,向世界展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汉语言文化推向了全世界,使世界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并且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公平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积极引导产业方向,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要积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切实使文化产业做大总量、做优质量。

提高国际地位,实现世界强国,软实力和硬实力两者缺一不可,但文化的软实力更为深远,更能深入人心。

第11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 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取得的成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十一五”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97.35亿元,年均增长21.6%。[ZW(]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不含农村地区)总收入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而《唐山大地震》更是创造了6.73亿元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在2010年中国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35.17亿元人民币。[ZW(]中国电影网)]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大片主占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影无法走向世界的僵局。同时,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同时在国外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国家为发展文化事业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适当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财政上的支持、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交流和竞争中的一个有效武器,我们必须利用好、发挥好,使之成为我国整体综合实力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国民对国家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任何国家和国民都不能离开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它是国家凝聚力、吸引力和扩展力的核心。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仁爱、诚信、善行这些都是其主要内容,并深植于国家文化所外现的各种事物之中。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

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与我国文化之精髓“仁义之道”是分不开的。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局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近几年,个别西方的媒体针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发表了一些不实的报道,“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的声音甚嚣尘上,企图干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正常交往。2008年和2009年发生在西藏和新疆的打砸抢烧暴力违法事件,更是给西方一些****势力以可乘之机,大力夸大和渲染中国内部矛盾,给世人以误导,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是缺乏理论与事实依据的,也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我们在坦然面对各种声音的同时,对于一些极端、不真实的应该予以及时的、恰当的回应,减小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真实的声音,传达一类事实的真相,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提供支持。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问题

(一)文化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的相差达37倍,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约为城市居民的27%。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设施方面,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体育设施集中在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56%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国家文化创造力的全面提高。

(二)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制约文化发展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政府长期处于管理者的角色,对文化发展干预过多,使文化企业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不能依据市场进行集团化的改制和整合,缺乏文化产品创新效应和品牌效应。从计划经济时期就实行的文化管理体制部门条例、规定较多,普遍性法律较少,政策变动频繁,不利于文化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也使文化企业的跨媒体、跨区域整合受到束缚。

(三)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的文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兴起的,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盗版、侵权现象严重,诚信自律、交易规范、公平竞争等内生性市场机制发育不足;文化行业市场鉴定、交易、代理和市场运作人才缺乏等问题还十分严重。此外,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的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受到限制。原因在于:第一,受计划经济下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拳头”优势难以发挥。条块、门类、部门的分割,使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要素分散在各个领域,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第二,我国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产权市场、文化人才市场发展滞后,阻碍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流通,因而限制了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四)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新产品出口能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领域存在较大逆差。以2003年为例,当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等领域的版权出口为1427种,而版权进口15555种,出口数量不及进口数量的1/10。近年来,这一比例虽有降低,但核心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格局并未改变。二是文化产品出口总量少,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低。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47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9601亿美元的0.49%。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与我国文化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中国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存在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潮流与趋势。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而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也与其高度的文化产业化密切相关。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计划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居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他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以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虚心学习和借鉴这些办法和经验,是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捷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决制约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突破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文化体制。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角色定位,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对于新兴文化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以及涉及国际文化品牌、教育、媒体传播等行业中的文化企业,政府应当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返还政策、国家政策性贷款优惠利率政策以及财政贴息贷款政策等加以引导和扶持,并鼓励文化企业间的联合。同时,加强文化法律制度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工作者个人利益,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以文化产业集群化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改善和聚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条件,其具体作用:(1)由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因而文化产业集群加大了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产生了异常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2)文化产业集群利用群内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群体的效益大于联合之前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和,实现了明显的协同效应。(3)集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经验丰富的人才,也吸引到更多的外地人才到当地集群来。因此,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牢牢把握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体的发展,利用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和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有利条件,做强做大部分优势产业,并且在今后开展适度的对外品牌并购。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广告等媒体产业,同时,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文化产业之间的“互渗”,更好地进行文化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使文化更广泛地得到推广,更有效率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四)以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繁荣之本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之本。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贯彻人才兴文战略。体制机制的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都要有利于稳定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优秀人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努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艺术创作人才、新闻采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和基层人才骨干队伍等。建立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国内人才交流,引进一批优秀产业人才和领军人物。

第12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中国文化软实力当今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第二,文化逆差现象严重,由于处在低位文化,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

第三,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拥有灿烂文化资产却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

第四,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专业人才的缺失致使无法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 第五,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不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方针政策上缺少支持; 第六,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缺乏文化传播机制,文化传播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

第六,缺少中西文化的“摆渡者”,中国文化难以走向世界,而当前社会浮躁,具有十年磨一剑毅力的文化工作者委实不多。

面对当前文化软实力不足问题,需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需要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努力。

第一,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提高竞争力,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

第三,推进文化传播机制的改革,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第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多宣传,提升国民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第五,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

第13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尽管我们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在强调精神物质两条腿走路,尽管我们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在推行“两手抓,两手硬”的国策,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依旧令人担忧。目前,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建国以来已经有不知道多少项传统艺术已经走向濒危或灭绝。中国大众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社会问题严重。这些无不证明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出了问题。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不止意味着精神层面,它更重要的是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美流行文化,日韩影视产业进入中国,在中国刮起了一阵阵的流行风。背后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利益驱使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举个例子,中国的国宝熊猫被介绍到美国,美国以熊猫为原型创作了中国风美国心的《功夫熊猫》系列,轻轻松松就从中国市场赚取了上亿的票房。其利润之大,几乎是中国向美国出口搜好几艘万吨巨轮所能运输的货物才能赚回的。这种情况正是由中美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

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对我国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发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学者丁言曾说:“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总书记提出文艺要扎根于人民群众,要坚持文艺作品为人民生活服务,要坚持“一心双百三贴近”。作为文艺工作者就要坚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作品,坚持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仅让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民服务,还要让中国文化为中国赚回大量外汇并赢得国际声誉。

第14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第15篇:中国文化软实力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发展

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

我国可谓深谙此道,因而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国际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 “仁义”等理念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充分体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文化,并让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中国还提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

第16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

在加强文明的影响力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唐朝见证了中国文明传播于周边邻国的过程,包含韩国、日本和越南。15世纪,郑和下西洋则证明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力量,同时,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重要的关系。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但是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的核心力量。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现今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是:(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体系;(5)国际话语权。这五个方面是现今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20世纪末期,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政策,默默无闻、一心一意谋求经济发展。再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他们的信息的狂轰乱炸之下,世界各国的人们有意无意之间接受了他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等话语的界定,几乎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民主”、“自由”、“人权”,以致这些价值不仅几乎成为举世公认的价值准则,而且似乎唯有西方式的实现方式才是正确的;他们也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塑造各国的形象,一边摸黑社会主义,一边塑造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主、自由形象。一时之间,一度席卷全球、令资本主义世界胆战心惊的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大大削弱。时至今日,这一舆论局面仍然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一格局之中,中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中国的声音。他们只知道西方中的世界,甚至是只知道西方希望他们知道的世界,而不知道中国眼中的世界。比如说,评价中国最大最强公司的是美国的《财富》杂志;评价中国最富有的人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评级中国所有重大的商业并购事件的是《金融时报》;评价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的行动的主要是道·琼斯、彭博社和路透社;总结中国式管理的主要是麦肯锡、IBM这样一些国际咨询机构,他们向世界发布中国企业是什么样的;分析中国行业财务数据的是德勒、安永这样的公司;总结中国商业伦理的事郎咸平这样生在台湾、执教在美国,对大陆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解不多的教授„„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被全世界接受的商业媒介,即使国内媒体做再多的报道,也不能左右国际商业舆论,不能赢得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话语权。甚至对于发生在中国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事件,作为离事件发生地最近的中国媒体,也并不拥有报道这些事件的发言权,而远离中国的国外媒体却掌握了主导话语权。这一局面,长期以来令我国有时只是感叹不已,一腔激愤郁结于心而不得舒张。

当然,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宗教问题上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不再一一阐述。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

想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们主要提出三点:①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②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的实践,多角度的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话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了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衷,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死普林斯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③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国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前,国内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于网络媒体。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对内就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不利于弘扬正气、振奋精神,不利于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最终必然制约中国影视里的发展。从国际方面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当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也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有再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别人不了解就不会给予我们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对外文化传播和推广的任务就必须加快步骤,让外国人多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丰富,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国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华民族文化会在全世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

第17篇:软实力读后感

软实力读后感

关于软实力:当你开始作大学规划时,不要忘了除了考各种证书外,你还要修炼自己的软实力。区别于证书等硬实力,它抽象的指你的综合素质能力,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它们可是陪伴你一生的,很重要的哦!

关于大学:大学学业压力会比高中小一点,我们就会有时间做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可能会加一些社团,可能会参加一些活动,这都没问题,不要忘了在活动中收获到的东西,它们可是你的财富呀!引用高中数学老师的话,我们要磨出我们自己的闪光点!而职业规划,就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再与社会的相关单位对接吧。当我们四年后离开这里,我们发现我们变得更加优秀,可以完全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这就够了!

关于学习:大学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呀,当你努力了很久而成绩仍不见气色时,请不要惊慌,因为由量变到质变是要有一定的积累的。不要怀疑自己,继续努力吧,你就是那个最棒哒!还有,生活处处皆可学,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更留心生活的细节,一个人说,一个放弃了学习的人,他的生命是没有变数的。或许吧,我们努力的学习,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关于思考:可能于前几个有重复,但它的重要性绝对可以让我把它拿出来单独秀秀!一个人的思维是无限的,一个人也是在思考的时候才是最吸引人的!

关于转专业:可能有一些孩纸没有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首先,专业只是一个客观的因素,它并不是你颓废和放弃的理由。如果可以转,那自然是好的,如果转不了,那就踏实学习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这一种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一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一定的通用能力,它可是任性,不受专业的限制,我们终生受益呦!

关于自己:悅纳自己是最重要的,做一个豁达的人,闲时读读书,忙时熬熬夜平衡的生活;做一个平静的人,外面风起云涌,我心波澜不惊;做一个努力的人,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到自我驱动内心;做一个和谐的人,提高价值感,提高责任感;做一个会学习的人,生活处处皆可学,从细节之处悟生活之道。

最后以曾经写的一首诗的一部分作为结尾:

重拾时光的碎片

拼凑为二字

所谓“自然”

便将自己也托付于它

世事变迁

我自安然

第18篇:企业软实力

学习企业软实力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上周局里组织大家学习了余世维老师关于企业软实力的培训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形式、别具一格的讲解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反思。他不仅带给我们新的思维新的理念,也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总结过程中得到了新的动力和新的憧憬。

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我们的企业具备怎样的软实力?我自己又具备什么样的软实力?下面也想根据培训的内容以及我入局以来对企业的一些了解来谈谈我对软实力的一些看法。大体上我的体会也顺应讲解内容层次来体现,分不同的角度从产品软实力、企业软实力讲到个人软实力。

首先,从定义上讲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集成,企业的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产品、产量、财务实力、硬技术专利、金融资本等企业硬实力,由诸如企业的商务模式、经营理念、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企业领导的魅力、战略规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形式表现的。但是这些要素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觉得邮政企业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它所具备的软实力是:1.邮政百年的品牌效应在人民群众之中是根深蒂固的。2.邮政改革体制调整基本到位,专业化经营成效已经显现,三大板块业务持速、快速、健康发展3.《邮政法》修改通并已实施,各级政府支持邮政力度不

断加大,外部环境在改善。4.不断加强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社会瞩目,同行领先,用户称道,员工自豪”的企业理念。

同时余世维老师也谈到作为企业的名片,产品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讲到产品我突然想到前上个月看到的一篇新闻,题为”2012龙年生肖邮票发行,各地民众排队抢购,我想除了这些集邮爱好者,作为邮政员工的在座各位是不是也体会到了购买这套生肖邮票的不易,这套邮票设计新颖,取材于明清时期皇帝龙袍上的五爪蟠龙图案,并参考清代琉璃九龙壁的造型及色彩,变现出的威严霸气,给人信心和力量。而且《壬辰年》生肖邮票金砖与《壬辰年》特种邮票也同步发行,邮票金砖作为一种高端艺术收藏品,以黄金作为载体,充分融入中国邮票文化元素,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了时代气息。我想这个产品之所以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是因为它完全具备了余世维老师所说的产品的四性,也就是稀缺性、附加值、独特性和持久性。我想如果我们企业的产品都像这枚邮票一样,那么我们企业的发展前景一定是不可估量的。余世维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我一直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函件业务中的信函、贺卡业务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因为网络,手机短信等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并且较之更方便更快捷。但是加拿大的邮政推出了“电子邮局业务”,通过网上邮政信箱可以接收函件,包括账单、私人信件、广告信函、金融票据、政府公函以及各种出版物。这项业务可以确保邮件的隐私性、完整性和安全性。2003年加拿大电子邮局还增加了电子税单和电子工资条,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

局把他们每年的税单和工资条发送给员工,并且电子邮局的客户可以在七年之内免费储存、管理这些邮件。所以我想就像加拿大的电子邮政局一样如果我们能更多的将产品与市场结合,将产品与科技结合,那么我们的产品也绝不会是夕阳产品。

那么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来打造自身的软实力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提高企业软实力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当前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能够保持持续生存、发展和兴旺的能力,因此,打造软实力要从邮政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把员工的积极性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让员工真正的融入企业认同企业。一是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邮政企业发展战略,逐步建立邮政企业战略体系,强化战略管理理念,提高战略管理水平。对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了解行业的环境、宏观形势变化以及国际邮政的发展状态,准确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二是树立现代邮政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邮政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和引导,使经营管理者从局(科)长向经理转变;从经理向企业家转变;从企业家向商业领袖转变,使全体从业者从公家人向公司人转变;从社会人向职业人转变;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企业兴则我荣,企业衰则我耻”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三是不断提升邮政企业品牌形象。深刻理解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只有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打造一流的管理形象,打响企业的品牌,赢得客户的信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着力建设邮政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把企

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既注重精神层面的工作,又强调外观形象的塑造,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得到认可和提升,最终变成职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五是全力打造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员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到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以及具有人文关怀的温馨感,,增加员工的幸福指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形成良好的适应邮政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责任感。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除了前述所讲的产品、企业本身,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个人的贯彻与执行,立足岗位、学会提升自身软实力才是发展之路:

首先,爱岗敬业是我们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础,也是个人软实力的基本体现。是否爱岗敬业、能否恪尽职守,最能反映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行。爱岗敬业,体现的是对企业的坚贞忠诚,对职责的无畏担当,对工作强有力的执行。特别是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必须把岗位职责“重比泰山”,立足本岗、恪尽职守、敢于担当。

其次,管理能力是员工德才兼备的关键,也是个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管理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首先要从管理自己做起。苏洵在《心术》中写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管理自己,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管理自己的欲望,把欲望限制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自己的行为,为行为的后果负责;管理自己的人脉,处理好社会关系等等。

不仅要善于管理自己,也要学会管理非己,换句话说,就是提高对外界的掌控能力,要对外界的资源有把握,对事物的逻辑有认识,对未知的结果有预案。如果在自己能够考虑到的范围内,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都做一份预案,就能很大程度提高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最后,坚持不懈是企业持久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个人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工作能力、经验或荣誉都来自于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努力。遇到困难时不气不馁,用坚强的毅力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才能不断的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各项素质。“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提升个人软实力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急于求成不可取,一劳永逸不可能。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负责地对待工作。坚持不懈是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倡导的精神,我们不应为追求最好而盲目,而应为更好而努力。

最后我代表所有参加学习培训了的同事希望我们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我们局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第19篇:软实力学习心得

软实力学习心得:重在提高自我素质

通州文峰大世界销售员

2008年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寒冬,美国次贷危机已持续14个月,到底还能持续多久?次贷危机下一波还有多大?在不确定的环境面前企业是不是就无能为力、手足无措了呢?迷乱的环境更大程度上考验着企业的生存信念,不确定性的就是风险,考验企业的趋势预见力和环境应变力,最终考验企业赖于生存的坚固企业文化,说到底,这是一场软实力的较量。

在迷茫和危机感中,我们感受到了“及时雨” 余世维博士的真知灼见,收获颇丰。余世维博士在讲座中提过:我今天的讲座中有一两句话对你有启发,这就足够了。在聆听的过程中,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值得我深深体会。

1.取人精华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我们商场上的对手总是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对的,从辨证的角度来讲,他能与你成为对手就说明他有他的道理,就说明他有一些优点值得你去学习。你要想很快的超过对方,那么捷径就是向对方学习。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与日本有着很深的仇恨,但日本五十年前就能制造出航空母舰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不是说我们不好,我们不能总是吹嘘我们的优点,用我们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缺点,这是不明智的。

2.严于律己

一些成功公司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们很有时间观念。在讲座中把时间观念与民族的强大联系起来,观点虽然有一些片面,但还是值得思考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很不强。我在用这条来衡量自己是时,发现自己的生活像猪一样的龌龊。实在是惭愧。我已经认真的检讨了自己。

3.勇于改错

余世维博士的我以为定理是很有名的,其实说明白了就是勇于承认错误。错了就是错了,我们可以原谅错误,但我们不愿意听辩解。这是一个逆向的思维,让我们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认真想一下,确实是这样。这个定理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心得,希望与大家分享。

第20篇: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

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传播有益的外来文化的主阵地。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国家和各类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既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又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加大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吸收力度,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精髓,使中华文化更加适应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潮流。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载体,使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大学而言,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树立道德标杆是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文化教化与文化启蒙。它把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各类教育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确立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正确理解。因此,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大学所培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扩散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与价值理念由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扩散到周围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大学集合了知识、人才、科技等高端元素,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大学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专家库,汇聚了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比较容易形成各种创意个体乃至创意群。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科技园区等创意人才基地,充分利用其创新人才和创意人才资源,为当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读软实力心得体会范文.doc》
读软实力心得体会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