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调查报告范文

2023-01-28 来源:调查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中国入世以后,方方面面都需要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传统节日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受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国外的商家也看好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纷纷抢滩中国大陆,一领风骚,同时在国外,有唐人街等,中国文化的传播。在这个浪潮中,国内各行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冲击。传统节日丰富了节日的食品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加大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一)传统节日对销售品的报告

传统节日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销售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多数消费者由于工作压力大,节奏加快,对于食品的需求倾向于安全、快捷、便利、健康,即时快餐店、24小时餐厅大有用武之地。企业应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1.3对于传统食品,要求文化味浓厚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浓厚的文化韵味,而这些传统食品如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中国特色的产品也不能脱离历史,还要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目前人们在节日消费传统食品时更多的是消费一种文化,企业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赢得消费者的共鸣,强调自己的竞争优势。1.4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增强,追求名牌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质量、技术竞争转化为企业形象的竞争。技术、信息的垄断已不复存在,各企业之间拼的是服务,是品牌,是形象。传统的食品既不能忘掉历史,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不至于在新的世纪落伍。

同样像中国的春节,新衣服,炮竹,对联的大量销售对商家来说是一笔不可计量的利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之间礼品的送出等等,都表现了传统节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吸引力,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的发展。

(二)传统节日对旅游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对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更是潜在的。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具有特色地带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今年的清明和“五一”实行小长假,无论是第一次选择近郊旅游的人们还是农家院经营者,都没有意识到十渡会有那么大的客流量,农家院作为主要的接待场所供不应求,地方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对比调查报告以及相应对策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传统节日近年来,虽然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近年来西方传统节日涌入到中国,有代替中国传统节日的趋向,我想我们大家更应该张开自己的双眼,全面看待节日对经过的影响。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因此从国家角度来讲,政府应该加强文化教育力度,宣传我国的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带动经济发展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国民角度讲,我们大家更要增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热爱的激情,杜绝过度重洋。

推荐第2篇:传统节日调查报告春节。

于传统节日春节相关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时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的,通过对我的朋友、同学、家人,以及住在同一小区的居民的问卷填写或者口头述说而进行综合进行的。

对于现代百姓对于春节的感受和思考,通过亲到身感受而得的结果。从金钱、交通、饮食等方面来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调查,还从学生、非学生这两个方面的着手,得出人们是否感受到春节在人们心中的认识,包括传承弘扬中华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等方面,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教育意义。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一部分运用网络将问卷传给其他人来完成,一部分是通过打印出来,现场答题,剩下的是口头问答来完成的。

2.调查问卷情况说明:问卷中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方式,一共10道题目。内容包括:生活各个方面。

3.调查报告样板:见最后一页。

4.调查时间:2013年2月1日-2013年2月18日

5.调查对象:城市普通大众(不分男女)

6.调查数量:40人左右

三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

1.过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情况

对于学生几乎每年都在家和父母一起过春节,因为还没有自己成家立业等方面原因。但是成家了的人们少部分是每年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占40%;隔

一、二年回一次的占55%;隔几年或者更多年的占5%。

2.不太愿意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

春节时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全民节日,春运每年都很紧张,今年更是,很多人因为买不到票,或者觉得太疲劳,放弃回家过年,这部分的人占10%;认为过年开支过多,经济上比较困难,就没有回家过年,这部分占40%;因为工作不能脱身的其他方面不能回家的占50%,这是大概情况。

3.回老家过春节金钱开支情况

在过春节期间,对于学生没有太大的开支,占30%;对于已成家的人开支很大,在生活各方面都花费很多,饮食占很大部分。开支在几千元占40%,上万元的开支占30%。春节确实是消费的黄金时段。

4.过春节是否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

很多人在最近几年都在抱怨春晚太枯燥、乏味,与此同时,其他电视台很多咋春节期间有很多联欢晚会或者其他吸引人的节目,,喜欢看春晚的人数骤减。其中,每年都会全程观看的占30%;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占45%;一般不看占25%。

5.关于过春节贴春联习俗的情况

作为古代传承下来的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很凸显年味,很多人过春节都要买精美的对联贴在自己门旁。每年都贴占60%;会贴,但不是每年都贴占30%;一般不贴占10%。

6.关于过春节放鞭炮、礼花的情况

鞭炮和礼花在过春节作为渲染气氛和表达喜悦之情,都是很好的方式,由于在城市限定鞭炮燃放地点等方面,并不是每家都要放。每年都放占50%;偶尔放占40%;一般都没放占10%。

7.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过春节的情况

春节,是个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在过春节期间,人们在匆忙的一年中暂时停下脚步,对前一年的总结和感悟,以及对新一年的希望和祝愿。人们很多愿意去寺庙烧香拜佛,占70%;进行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占60%;游览名胜风景占30%;其他活动的占10%。

8.对于对春节的文化气息感觉情况

现代因为经济发展很快,人们不得不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为在社会中立足,对于一些文化方面的习俗某种程度淡忘,感觉气息渐浓占10%;气息渐淡占85%;没什么感觉占5%。

9.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情况

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情况,不太乐观。觉得传承地很好的占5%;不是很好,还过得去占20%:很不好占75%。

10.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必要性的情况

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觉得很重要的占90%;一般重要占10%;不太重要的几乎没有。

调查问题的的综合分析

以上均为对于调查的数据统计、整理及分析,对调查问卷行详细论述。

1.春节期间交通问题

春节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个大节日。人们的习惯,总想在假期回家或出门探亲。因此,春节期间的旅行问题就成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了。

根据近几年的资料统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全国铁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30%,长江航线和宁波以北海上航线的旅客比平常增加20%至35%,全国公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40%至50%。特别是去年春节过后,旅客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持续上升,出现了旅客运输的拥挤状况。去年11月份铁路的旅客数量,就比去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增加了四百多万人。春节前十天铁路平均每天运送一百三十万至一百四十万人。大城市、新工业区旅客数量更多。最近北京市调查了二百一十六个高等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和普通中学,六十五个机关,四十二个建筑工地,六十二个大商店,在今年春节前十天需要搭火车回家的,平均每天将达四万八千人,比平常的旅客数量增加四倍。

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春运期间车票供不应求造成车票价格上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人却借此大发其财,所谓的黄牛党,他们通过其特殊的社会关系,或者通过雇佣大量人员打电话,排队等方式一次性取得大量车票,囤积居奇,高价出售,从而加剧了春运矛盾。在春运期间,车站的附近总有这些人神神秘秘的拉住过往的行人,问其要不要票,他们利用乘客急于回家的心理高价兜售,而乘客却也不得已接受。在笔者与周围要回家的民工聊天时,笔者了解到,他们为了能早日回家过年,许多人是转了几天没买到票的儿从黄牛那里高价买到票的,虽然贵了很多,但他们说,买到票就不错了,贵点总比没有的好,回家,再苦再累,心也是甜的……看到他们疲惫的面庞,真希望他们一下子就可以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

春运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事关公共利益,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笔者想说的就是有关部门应该多一些公平理念,多一些民生关怀,让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们,尽快告别有家难回的痛苦与不安。

2.春节消费问题 春节还没开始,家里就忙着买年货,一回家就看见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食品。其中,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最大,基本上占了45%。由此可见,对于春节人们还是比较传统的。劳动了一年,人们都希望在年尾时好好享受一下犒劳犒劳自己,大部分认为,在年尾时就应该吃好。从食品消费中看,零食方面的东西少了,水果类的东西多了,最多的就是吃的肉和蔬菜,这部分支出又占了食品消费支出的30%。

在我们家里,春节走访亲戚,给小孩压岁钱,占了春节费用支出的第二位。占消费总额的30%。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不知不觉,钱就出去了。而且春节走亲戚,也得送礼,也得花钱。别人家里有小孩的,压岁钱也时免不了的。

从某些方面看,春节走亲戚,送礼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戚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加深了感情.这样的消费也时值得的.但是,另一方面看,春节走亲戚,有时只成了一种纯粹的社交,时一种生存的手段。这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这是一个弊端。

现在的人越来越懂的玩,过年更是该放松的时候,于是娱乐消费的比列便直线上升,大人们就爱打打麻将什么的,青年们也喜欢三五成群到处去玩例如KTV,逛街等,小孩们则喜欢买些零食吃和小东西玩。我们家的娱乐消费占了总消费的15%,也算合理。

3.春节习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三十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4.传统节日的传承问题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传统节日春节相关问卷调查

1.过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情况。

) A.每年都回

B.隔

一、二年回一次 C.隔几年回一次 D.隔很多年回一次

2.不太愿意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

) A.交通太过紧张、疲劳 B.过年开销过多 C.工作不能脱身 D.其他原因

3.回老家过春节金钱开支情况。(

) A.没什么开支 B.几千元左右 C.上万元 D.更多开支

4.过春节是否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

) A.每年都会全程观看 B.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 C.一般不看

5.关于过春节贴春联习俗的情况。

) A.每年都贴 B.会贴,但不是每年都贴 C.一般不贴

6.关于过春节放鞭炮、礼花的情况。

) A.每年都放 B.偶尔放 C.一般都没放

7.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过春节的情况。

) A.去寺庙烧香拜佛 B.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 C.游览名胜风景 D.其他

8.对于对春节的文化气息感觉情况。

) A.气息渐浓 B.气息渐淡 C.没什么感觉

9.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情况。

) A.很好 B.不是很好,还过得去 C.很不好 D.没什么感觉

10.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必要性的情况。

) A.很重要 B.一般重要 C.不太重要 D.没什么感觉

推荐第3篇: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2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 (2)图书查询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中秋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的由来是由于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 禁止他们结婚、订婚, 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 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 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 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 十传百, 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 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 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 。复活节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节日因此得名、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 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研究成果

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结论与建议

同学们,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充斥着商业驱动,作秀泛滥,面对这个物质严重挑战精神的世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青年,你们应当全面正确地把握节日的概念和内涵,理性看待节日这个文化载体,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希望当代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推荐第4篇: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负责。

1时间2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2)图书查询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负责。

(1)时间(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VillageHalloween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Ralph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AvenueSpring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Avenue23rd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推荐第5篇: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2016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2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 (2)图书查询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中秋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的由来是由于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 禁止他们结婚、订婚, 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 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 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 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 十传百, 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 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 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 。复活节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节日因此得名、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 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研究成果

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结论与建议

同学们,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充斥着商业驱动,作秀泛滥,面对这个物质严重挑战精神的世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青年,你们应当全面正确地把握节日的概念和内涵,理性看待节日这个文化载体,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希望当代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推荐第6篇: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由来的调查报告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节日少不了。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历史,正是这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如下。

(1)春节

传说有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来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如往常一样闯进了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又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黑夜过去后,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

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了吕后势力,又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因此在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3)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此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他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

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5)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贾某于是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就有了重阳节。

我国传统文化生动地体现了我国的民风民俗,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我们应将它们发扬光大,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

推荐第7篇: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报告(优秀)

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报告

—以四平市春节为例 调查对象:四平市民

调查时间:2015年4月——2015年5月 调查地点:吉林省四平市 调查主题:春节节日习俗 调查方法:田野调查

春节是最重要、最隆重和最富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的特色。一样的春节但是不同地方的风俗特色却不尽相同,以下是关于我的家乡吉林省四平市的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要放下自己的私事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美好祝福。四平人在庆贺这个节日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在吉林人们普遍认为春节并不仅仅是大年初一的那一天,而是从腊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因此在吉林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家里普遍还会准备灶糖(芝麻糖),就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称“扫房”。“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说的就是这件事情。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四平是少数民族较为聚居的地方,部分的春节习俗会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千灯节是蒙古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除了千灯节吉林人还会“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是吉林人的传统。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春节挂贴年画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不管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都是为了节日的喜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在吉林四平地区祭祖的时间一般是中午12点之前、晚上5点之前。并且要在墓地燃放烟花爆竹,以此告诉老祖宗后辈们的孝心。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在吉林除夕这天,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通常必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除了这些食物。因特殊的寒冷气候,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干菜、渍菜为主,如冻饺子、冻馒头、冻肉、冻鱼,豆角干、茄子、酸菜和腌雪里红等,还有冻梨、冰糖葫芦,等等。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称为拜年。从小奶奶就告诉我们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岳母拜年。去的时候不能空手而去,回来的时候也不能空手而归,就是图一个喜庆的寓意。正月十五闹元宵,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人们纷纷回归忙碌的生活。

春节节日习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推荐第8篇: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

附件2: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临沂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年 级: 姓 名:2013专 业:吴玉鹏学 号:文化产业管理201302120202

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

※ 排版格式:正文:5号,宋体,行距:1.5倍,用A4纸打印。

※ 每位学生需撰写一份不少于2500字寒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或者心得体会。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这祭灶在我国民间可是一项流传相当广泛的习俗了。就像侯宝林大师在相声里说的一样,尽管在户口本上没灶王爷的名字,但灶王爷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他可是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能耐!

至于有关灶王爷的来历,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在河南,则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关于这方面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他垒灶手艺高,还喜欢处理别人家的纠纷,因而受人尊敬,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他后来活了整整70岁,于腊月廿三深夜去世。这一家之主去世后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而画师又不会管家务。无奈之下,画师趁着腊月廿三哥哥忌日这天在灶壁上绘制哥哥的画像,称玉帝封大哥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大哥见家里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他们。儿女侄媳们听了后,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后来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事实上,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便被列为五祀之一,并且是五祀中唯一一个得以流传下来的活动。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

祭灶流传甚久,自然也有特定的仪式,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祭灶词》中有详细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正如范成大的诗,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然后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吕蒙正曾在《祭灶词》中写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以此换取食物。

当然,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不仅仅是这一种: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虽说这样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甜甜嘴,贿赂贿赂说好话,但是为何祭灶糖会那么的粘牙?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祭灶糖也与酒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赠送所写“„„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当然与过去祭祀贡品相对比,似乎寒

碜多了,要知道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由此也可以看出百姓对这个打小报告的神的敬畏度一直在降低,或许可以说是百姓在官员的“努力”下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那些基层官员。

当然,祭灶并不是全家齐上阵的,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但是“男不拜月”还可以理解,可“女不祭灶”就有点可笑了:“男不拜月”是男子汉大丈夫拜这个没用不说还丢脸,“女不祭灶”却是为了避男女之嫌!在中国民间所祭拜的神仙里面,灶王爷绝对是个老资历了,早在夏朝便已经被尊奉,不过灶王爷到底长什么样,还没有定论:《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于是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这种说法倒是挺迷人;但是《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也就是火神祝融,这可是一个青面獠牙的大神,只会人少女害怕啊。不得不承认,中国确实有一些比较好笑的习俗。

虽然祭灶后就快过大年了,但有不少人非常惧怕,就像那两句俗语一样“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

其实,如今的祭灶除了祈福的意义之外,还更象是一个标志——从这天开始,春节便进入了倒计时,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就真正拉开了序幕,年味儿也渐渐浓厚起来。孩子开始到处放炮仗,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从此便不断地响起。卖对联、鞭炮便都出来了;大人们也都开始忙,大街上立时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各个商户也都准备来个“最后的疯狂”,商场里人密密匝匝的,推着车子寸步难行,颇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虽然每个人都报怨着人满为患,可每个人又都乐此不疲。

如今,作为古时“五祀”中唯一流传下来的“祭灶”,早已失去了求神保佑的意义,人们也不再指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了,佛龛、香烛之类的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年年还在祭灶,可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民俗被传承下来,为浓厚的民族节日又增添了几分传统的色彩,不过就像那祭灶糖早已翻新,这祭灶又还剩多少?或许只剩下了一个表皮吧,就像现在的过年等传统节日一样,

推荐第9篇: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调查报告分析

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调查

分析报告

指导老师:刘林华

项目参与者:刘丹丹、周政

院系: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10级经管302区队

时间:2012年6月7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

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

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下文是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分析。调查目的当代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

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调查对象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选择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校的各系大学生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的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调查时间调查人员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2012年6月7日——6月10日完成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10级管理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刘丹丹、周政

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

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

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

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

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

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

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

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

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

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

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

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

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

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调查报告之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

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推荐第10篇: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态度的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书

当代青年对过传统节日的态度调查

班级:08临床中药学(1)班姓名:冯业波 0806509130

指导老师:温汉雄

调查目的:了解当代青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并发表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方法:口头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军岗村的全部青年。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你知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很愕然,结果只有

23.4%是全部知道的,71%是只是知道部分的传统节日,也就是说一般重大的传统节日都记得,而有5%的人知道几个怎么会只有那么少的人知道全部的传统节日呢?当然,每年都有在节日里面举行什么活动的节日当然知道的人就多,而被冷落的节日呢?特别是只有某些地区才有的节日,那就更少了。但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地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但这也是我们中华的文化啊,我们还是的多知道点。

二、对于传统节日你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过的?其中有32.7%的人会积极地去过

自己喜欢的节日,更有56.7%的人是随大流的,因为那是传统节日,祖师爷怎么过,大家现在怎么过,我就怎么过。也有12%的人是不太理会的,特别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人,怎么过节对他们来说好像意义不大,还是求财要紧。而有8%的人的意见有一点古怪,这里就不多罗列了。从这组数据来看,青少年们对过传统节日的积极性还是不够,有的人还说是别人强迫他过节的,听到这样的言语,可这叫人心疼啊。再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说没有钱过节,或者是说没有时间过节,有的也说节日都没有气氛,那怎么过啊,更有的人说不知道今天是节日,等到知道的时候节日不过也过了。

三、过传统节日的时候,你会按照传统的方式去过吗?有41.6%的人是会按足传统

节日的方式去过的,他们说这是节日要求他们这样做的。而有36.3%的人认为怎样过都可以,只要是自己高兴就可以了,过节的时候这样的人常常和亲朋好友聚在一 1

起,想一想这节应该怎样过。有22.1%的人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也是过日子而已。年少无忌,习俗也成不了他们的枷锁,看来态度决定了方式。

四、对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你了解吗?说了解的人有46%,而一知半解的人占了53%,

全然不解的人有1%。既然问到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了,那当然也得问一下意义是什么?这样一问,有75%的人认为在过传统节日时可以家人团聚,团结亲朋戚友。有

4.4的人认为可以品味一下传统文化,体验以下祖国的博大精深,追根索源。有20.6%的人说有东西吃,有假放,可以挣大钱,这就是意义。不过听起来的确很实际。

五、你更喜欢过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这是一个热点的问题,这些年来,西方文

化不断地向我们滲透过来,势犹猛洪,我们的生活有一种被迫融入西方节日的洪流当中,特别是这几年来,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据调查,仅有33%的人是喜欢过传统节日的,就有55%的人更趋于过西方节日,剩余的人就觉得无所谓了,反正一样开心。当问到西方节日受欢迎的原因时,有40%的人认为过西方节日时的娱乐性比较强,这是我们平时无法体会得到的。而有32%的人就觉得过西方节日很新鲜,我们很好奇。剩下28%的人是跟随大流的,周围的人都在过节,你不过节就是比别人out了。而与西方节日相比,75%的人认为传统节日里面多数只有吃的份,玩的很少,没有什么激情,也就是说娱乐性不强吧。25%的人就认为传统节日过于严肃,不合口味。如此看来,传统节日受到青少年的冷落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A、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很少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是以至人

到青年都不知道有某个传统节日,想不清过节的那一天到底有什么的特殊意义,也不知道关于这个节日的故事。我也不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们的教育上来的,但是事实也似乎如此。即便它不负全责,也是罪责难逃了。要得改变青少年的态度,搞好教育应是当务之急了。小学生不是很喜欢听故事吗?我们就讲给他听,如屈原的故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嫦娥的故事等。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价值,什么叫意义了。于是我们就在他们这样的时期在课程上加入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重在揭示传统节日的意义,当然节日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也应有新的内涵,让他们这节日不是为过节而过节。以上说的是针对学生的,那对于社会上的青年也不容忽视了。社会上的宣

2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要在节日里面多作宣传。如在电视上可以放一些宣传片,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可以出一些黑板报,报纸也是一个不多的渠道等。这样可以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效果。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渲染场所,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首先应当要以身作则,再教育孩子。当学校-社会-家,这三个形成统一战线时,何愁传统不继承,何苦传统不发展。

B、现在国家和人民都很重视传统节日,于是现在传统节日都有法定假期了,而

目的在于在节日里面举国同庆,认祖归宗。但目前很多的人看到节日到了,他们看到的不是节日,而是看到了放假。放假去哪啦?去玩呗。这样不是过节吗,玩也一样是过节啊,于是报了一间旅行社,节就这样过去了。过节时,他们谈论的不是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而是青山绿水,里里外外。传统节日就变成了旅游节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过节方式,没有错,这是连政府机关都无法管的。但是你可知道这是在过节啊就像是话题作文一样,你可不能够离题。当你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至少你应该想到今天是某某节,想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有关节日的故事,想一下这节日里面我们要铭记什么?等等。我认为一些大的公司、政府机关等的,总之就是一些大的团体,放假时也要集体搞一下活动,激发一下人们心目中的节日激情,还大家一个节日的气氛,好让忘了变为记得,也让被动化为积极。对于农村的人来说,每个节日都有一种庆祝的方式,有的还保留着古人的过节方式,但对于身在城市的人来说,很多都不会注重形式了,建议还是多回老家走走,因为那里有你的根。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就的按古人的方式过节,难道古人这样过觉得开心,我们现代人也一样吗?我想未必,如果人人都千遍一律的,那传统节日还要不要发展?”传统节日是要发展的,这也是肯定的,我也不是说不让它发展,正好相反,我还得鼓励它呢。但你可知道,没有继承是无从谈发展的,换句话来说,你连传统的东西一点也不知道,发展又从何谈起?在继承中谋发展。现代的社会什么都讲效率,什么都要求创新,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一样。为此我们就得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结合现代的生活理念,开创一种现代人的过节方式,我们不是在打传统的口号过自己的节,而是给传统节日注入新鲜的血液,发展我们的传统。

C、

近年来,西方节日大受青睐,很多人都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你可能也不会忘3

记在母亲节的那一天说的一句话:“妈,您辛苦了!”你可能更喜欢在平安夜和自己喜欢的人在星空下相互依偎,这一切都表示你的心中已经默默地接受了西方节日。有的人说过西方节日就是崇洋媚外。对于西方节日,我们固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这是应该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外,历史上也说了,固步自封,最终也只能是导致落后。现代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那是蛮横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鲁迅先生说得好,“拿来主义”,面对着它,我们就要大胆地拿来,理性地拿来。其实现实当中我们都看到,我们过西方节日是怎么过的,我们不可能按足西方人的方式过一个西方的节日,那是环境的不允许,也是我们的文化不允许,现在的我们是在按我们的方式去过别人的节日,我们看中的是能从西方节日中找更多的快乐,一扫传统的保守和压抑,按邓爷爷的思维方式来说,我们要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节日,西方人肯定没有想到。现在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了徒有其表的摆设的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的标签。可以说对中国传统节日没有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了月饼商人炫技买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专营的通道。听起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日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地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调查总结: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可遗弃。经过这次调查,我真的是感受良多,面对这一话题,我想我们应努力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呼唤更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也随着全球化了,既有洋节的入侵,也有中国节的传出。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不是中国人的人也在过我们的节日,这就算是文化的渗透吧。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我们不会用我们传统的文化去侵略别人,我们只是将我们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也都有义务重视我们的节日并将它发扬光大。

本次调查可能调查范围小,不够有代表性,但希望仅此报告对读者有所启发。

撰写日期:2009 年 9月3日

第11篇:家乡传统节日调查报告[小编推荐]

家乡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湛江的近邻茂名,家乡流传下来的传统而又有特色的节日是年例。年例,也就是年年一例,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过年例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时间,一般为三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时间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

年例很早就有了,听老人说,过去的年例包含有接菩萨、摆宗台、游神、宴席、唱戏几大项,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俗称“人口钱”。 现今的年例已经基本摒弃了迷信色彩,家乡人做年例、吃年例是为了在岁末年初中,亲朋好友一聚,彼此串门,联络感情,也是对一年辛劳工作的告慰和对来年的期盼。 后来从粤西文献得知,家乡的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一说:据父老相传,家乡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据父老相传,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洗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洗太夫人是家乡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家乡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家乡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家乡人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洗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封建的迷信思想,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游神”是年例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摆宗台”是“游神”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

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供桌。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茂名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和煮制的一只只鸡,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给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磨盘。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 家乡各个地方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主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而在城镇较少,因为大多数城镇人的老家都是农村的,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热闹的活动。年例开始的日子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隔壁的村落都会在不同时间做“年例”,主要是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亲戚相互走访。

据说在*时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回穿插一些“游神”等迷信活动,一段时期被终止过。但随着*的过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年例这一独具家乡特色的节日再度盛行。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迷信色彩的活动减少,而更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可以说,年例已变成家乡人年末的狂欢节,是庆祝一年辛苦丰收,联络感情的节日。家乡人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而现在在家乡中,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更重要的是亲戚朋友间的感情联络,懂得收获,更懂得分享。

年例作为家乡的特色节日,不仅使家乡人融洽了感情,更为家乡人互相鼓励在新的一年里再创辉煌提供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消费,安定了家乡人的生活,为国家拉动内需做出了贡献,为国家安定、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作为一个茂名人,有理由为家乡有这样一个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而自豪!

第12篇:传统节日

1.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开始于哪个朝代?

周朝

2. 请列举出五个清明节节日习俗?荡秋千、踏青、蹴鞠、扫墓、植树、插柳、放风筝、拔河

3.在我国宝岛台湾和闽南一带地区,未婚女子在元宵夜里有偷菜或偷葱的风俗,请问这有什么含义? 希望婚姻美满, 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4端午节还有一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B )。她于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A.秋瑾B.李清照C.薛涛

5..端午节的来源与史上的百越族有关。百越族的图腾是什么?C A.恐龙B.狮子C.龙D.老虎

6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B A.端正B.初开端C.末端D.端着、托着

7、【问答】(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上诗中提到的是哪个节日?

答案:诗名为《寒食上家》,提到的是清明节。 8清明节又称什么? 踏青节 9元宵节又称什么? 上元节 10⑵守岁俗称? 熬年

11,以下内容,哪项属于七夕节的风俗?( B )

A、乞巧、祭拜钟馗、登高、赏月 B、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C、乞巧、祭拜钟馗、晒衣、晒书 D、乞巧、团圆、祭拜魁星、饮菊花酒 ,

12、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 D )

A、中秋节、七夕节 B、中秋节、重阳节 C、中秋节、春节 D、中秋节、元宵节

1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的活动。如元日的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等。 而元日即指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的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是指哪三元? 答案:年、季、月

14、以下不属于端午节来源的典故是? ( D ) A纪念曹娥B 纪念伍子胥C 纪念屈原D 纪念楚庄王

15、粽子最早叫做什么? ( C ) A米角B 米包C 角黍D 米黍

16、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 C ) A蜥蜴B 青蛙C 蟾蜍D 毛毛虫

17、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 C ) A五月节B 菖蒲节C 六月节D 沐兰节

18、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 C ) 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19.传说每在“七夕”这天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那么牛郎织女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在? 碧莲池

14、清明与哪一个节日的日期接近以至于后来合二为一? 寒食

20、到了哪个朝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因为那时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A A、唐 B、宋 C、明 D、清

21.冬至起源于那个朝代? C A宋代 B明代 C汉代 D唐代

22大家俗称的九九歌与那个节日有关? B A 春节 B 冬至 C 夏至 D 春分

23 重阳节一般认为起源于什么时候? A A 春秋战国时期 B 南北朝 C 汉代 D 明代

24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一把认为从什么时候开始? A A 汉代 B 宋代C 明代 D 元代

25、一把认为哪个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B A 汉高主 B汉文帝 C 唐玄宗 D 汉武帝

26、下面的传统节日中哪个也是节气? B A 重阳节 B 清明节 C 寒食节 D 端午节 27.“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A A 伍子胥 B 勾践 C 廉颇 D 白居易

28、春节扫尘是在哪一天? B A 腊月二十三 B 腊月二十四 C 腊月二十五 D 腊月二十六 29.“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

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节 D 除夕

30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源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士甘焚死不公侯”的? 介子推 31农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 灯节

3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成语出自于—元宵—节的一段故事 33春联起源于——明代初年——

34到了哪个朝代,中秋才成为固定节日? A唐 B宋 C明 D清 答案:A 35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定型于哪个朝代? A唐 B宋 C明 D汉 答案D 36哪个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A汉高主 B汉文帝 C唐玄宗 D汉武帝 答案B 37“月上柳梢头梢,人约黄昏后”后描写的`是哪是个传统节曰?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答案B 38牛朗织女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朔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39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前十天或后十天后 D前五天 答案D 40南宋诗人辛弃疾《清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

A中秋 B元宵 C七夕 D除夕 答案B 41.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 B藏族 C彝族 D苗族 答案A 42.新年的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该联出现在什么时候? A三国时代 B五代时期 c隋朝 D唐朝 答案B 43.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愿望 D团圆 答案A 44.每当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什么 A桃木剑 B贵妃醉酒图 C钟馗画像 D猪前腿 答案C 45 蜘蛛及蛛网在哪个节日里都被视为吉祥? A端午节 B七夕节 C重阳节 D腊八节 答案B 46.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答案A 47.重阳节和那个教派有关?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答案C 48.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A象征牛祭祖 B象征剑勇猛 C象征果实丰收 D象征塔健康 答案A 49简答题

一般认为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八个?

春节 端午节 冬至节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清明节 元宵节

50.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什么? A A、踏春

B、遍游

C、郊游

D、远郊

51.“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

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节

D 除夕

52..饺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请问它的出现与那个传说有关( B )

A 盘古开天 B 女娲造人 C女娲补天 D

大禹治水

53.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请问是什么时间被叫做老人节的(D) A 明初 B 清初 C 民国

D 改革开放后

54.“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说的是哪个节日的习俗(B ) A 春龙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七夕节

55.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晚上的狂欢情景 (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端午节

56.在以下内容中,哪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 B )

A、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燃放鞭炮和张贴耀武扬威的门神 B、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拜月赏月赏玩神气活现的兔儿爷 C、嫦娥奔月、拜月赏月、祭祖扫墓、龙舟竞渡和祭拜面目狰狞的钟馗 D、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晒衣晒书和祭拜相貌丑陋的魁星爷 动

57.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的风俗活动甚多。 其中北方人做(

),南方人做(

)。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58.七夕又称什么?

乞巧 或女儿节

59.我们俗称过年中的“年”在传说中指的是什么?

一种怪物 60.写出属于七夕节的风俗活动(4个) 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61.、春节时,人们在门上张贴倒着的“福”字,寓意是 (福到了)

62.请说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吃元宵、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猜灯谜)

63.中秋起源于远古人类对对自然的崇拜,所以中秋又称“(祭月节)” 64.寒食节曾是我国最大的祭祀节,后来被清明节所取代。下列哪个国家的祭祀节仍然在寒食节(D) A日本 B越南 C新加坡 D韩国

65.春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开始时桃符上只刻有两位门神的名字,请问他们是(A)

A神荼 郁垒

B尉迟恭 秦叔宝

C钟馗 成庆

D降龙 伏虎

66、端午节是哪一天?( C) A 农历六月初五B 阳历六月初五C 农历五月初五D 阳历五月初五 6

7、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C) A 五月节B 菖蒲节C 六月节D 沐兰节 6

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C) A 吃粽子B 赛龙舟C 登高采菊D 饮雄黄酒 6

9、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A) A、元旦B、端午C、重阳D、元宵

70、按照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那么(C )是重阳节。

A、正月十五B、八月十五C、九月初九D、六月初六

7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C)

A、春节B、中秋C、重阳D、端午

72,正月初二有祭财神的风俗,而财神并非专指一人,而是一个总称,请问下列没有被称为财神的是(D) A、比干B、范蠡C、赵公明D、吕不韦

73、中秋节有分月饼的习俗,请问月饼应该由谁来切(C) A、家中最年长的人B、男当家的C、家庭主妇D、长子

74、相传元宵节的起源与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有关,此人足智多谋并且善良,为帮助一宫女与家人团聚,才衍生出今日的元宵,那么请问是一下那位名人?(C) A卫青

B 霍去病

C东方朔

D李勇

75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C)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A战国

B春秋

C殷商

D周

76“走桥摸丁,去百病”说的是那个节日的习俗(A) A元宵节

B端午节

C腊八节

D中秋节

77“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紧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 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

D除夕 7

8、请说出中秋节的两个习俗:(AB) A、吃月饼B、玩花灯C、贴窗花D、放鞭炮

79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 C) A、重阳B、七夕C、中秋D、元宵

80、在我国一些地区,端午节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来祛毒?( C) A 薰衣草B 苇叶C 菖蒲D 荷叶

81,“割股救君“的故事和那个节日起源有关(B) A端午 B寒食 C 寒衣 D 中元 8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茼饭 83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D A糯米酪、B麦酪、C杏仁酪扬 D汤圆 84.清明节不吃的是C A青团子 B馓子 C粽子 D粥

8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C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元朝 86.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D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87

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C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88

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A A回族 B藏族 C 彝族D苗族 89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它的原料没有B A.面 B枣 C.糖和蜜 D芝麻

90以下哪个不是七夕的别称?(C) A香日

B星期

C菊夜

D巧夕 91每年的“中元节”成为(A)

A 鬼节

B 乞巧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92“中元节”源自(A)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3下边哪个名称不是“腊八节”的别称(D) A腊日祭

B王侯腊 C 佛成道日 D上元节 94第一个清明被扫墓的人是(C)

A黄帝

B周武王

C介子推

D秦始皇 95元宵节的来源和一下哪个无关(D)

A汉文帝平息“诸吕之乱”B东方朔和元宵姑娘 C点火保平安D秦始皇吞并六国

第13篇:传统节日

只有以下节日才属于正式传统节日

除夕 农历12月30(或12月29)春节 农历1月1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1

5清明节 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农历春分之后15日端午节 农历5月5日七夕节 农历7月7日中秋节 农历8月15冬至节 公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 ▪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

▪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

▪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

▪ 冬至 ( 节气冬至 )

▪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 ▪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 ▪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 ▪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 ▪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 ▪ 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 ▪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 ▪ 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 )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 ▪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

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

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冬至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中国的节日都是非常人本化的,比如清明节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七夕节蕴涵的是对妇女的尊重,中秋节寄托的是对家庭团聚的希望,重阳节则体现了对长者的敬爱。

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

冯骥才认为,造成西方节日大举\"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强势经济的大背景有关,强势的经济使他们的文化富于魅力。另一方面则是商家把这些充满新鲜感的外来节日,当作商机大力炒作,奉为时尚。圣诞节是出售圣诞饰品和新年礼物的由头,大小餐馆也可以借机发财。在商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年代,商家一折腾,节日氛围就有了,节日就盛行起来。

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再看我们的传统节日,完全沦为商家的卖点,一个个都变成了食品节、吃喝节了。这正是由于我们多年来有意无意地抽空了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使得这些节日名存实亡,空洞无物。于是,那些富于人情味的洋节,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便顺理成章地钻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表明,洋节的来临迎合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天津一家国有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向记者诉说了他的苦恼:每到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佳节,他都要为打点方方面面的关系绞尽脑汁,\"洋节轻松自在,简简单单,而中国传统节日因为人情味过重,过的时候就越发显得特别累。\"

天津市民于军祥直言不讳地说,以往喜欢过节,是因为\"缺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啥有啥,想穿什么有什么,过节的心境变了,节日的味道也就自然而然地淡了,而那些浪漫的洋节恰恰弥补了这种心境上的失落。

\"土\"\"洋\"能否并存共赢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有它鲜明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而洋节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不论是过传统节日还是外来洋节,既满足了人们心灵上的愉悦,也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对节日经济蛋糕的做大可谓好处多多。因此,我们在大力提倡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不妨对洋节加以宽容和引导。\"有人担心洋节会冲淡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我觉得这种冲击不是什么坏事。\"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如今,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与日俱增。在世界各地,除了海外华人外,就连许多外国人不是也和我们一起过春节吗?\"

冯骥才表示,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洋节的\"入侵\",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并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以唤醒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王来华认为,这些传统节日不能一设了之,应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挖掘这些节日的经典魅力,同时,赋予这些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符号,让这些节日真正植根于国人心中,否则,一个个传统节假日就只是留下节日名称的\"文化空壳\"。

一位网友表示,传统节日和洋节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不同,就像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因为春节、中秋给我们的感觉是团聚和家庭的温馨。如今,中西节日的并存日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央民族大学田晓岫教授有一句话更为精辟:\"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今天的中国人,在\'洋装\'下跳动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记者 周润健)

第14篇: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一、活动目标: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探寻研究,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了解,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并确定实践活动课题,进行分组。

二、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确定实践活动课题。

三、活动准备:研究性学习计划表。

四、开题陈述过程

(一)激趣导入,确定主题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漂亮的图片,想不想看看?

课件展示过春节图片。

看完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对,过年又叫过春节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谁来说一说关于春节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是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最基本的要求,这些问题不清楚说明了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还不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板书:中国传统节日),去探究更多与节日有关的学问。

(二) 确定子课题,分组

1、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

谁能说说你对传统节日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表述。)

预设:(1)我认为传统节日就是中国的节日。

(2)我想补充一下,我认为传统节日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民族节日。

(3)这些传统节日里面都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盼望。

课件出示: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都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像这样从古代就已产生,一直流传至今,并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们就把它叫做传统节日。 那谁能根据你已有的经验来说说除了春节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预设: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拟订子课题,分组

我们这次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就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几个传统节日作为子课题来研究。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交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下你们组最感兴趣的节日。

将学生分成:春节组、元宵节组、清明节组、端午节组、中秋节组、重阳节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请各小组先推选出一名组长。

(三)制定研究计划

老师想问大家,对于你喜欢的这个节日,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2)收集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

(3)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

(4)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5)搜集与之有关的诗歌。

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都可以作为你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1、制定活动计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请同学们看本次活动的活动方案。(投影出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好,请每组的组长领取计划表,现在可以根据你们小组的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看哪些小组能够文明、有序的把表填完。

2、汇报初步方案。

同学们都在讨论过程中制定好了研究方案,下面请一个小组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制定的。一个组汇报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听,看有哪些优点你可以借鉴,有哪些不足你可以提出来修改。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确定了下一期的活动课题,并对小组活动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制定,课后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与补充,下节课我们继续修订并完善我们的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

第15篇:传统节日

《民间风俗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上马小学熊联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我们上马镇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知道我镇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教学准备:

学生:

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

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镇的传统节日。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师提问:四月份我们过了一个是什么节?(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提示课题——民间风俗与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清明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二、认识我镇的民间风俗。

1.问题:我镇有哪些民间风俗呢?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2)师小结:我镇民间盛行旧风俗较多,主要包括婚、丧、嫁、娶、做生、贺节、拜年等,虽然内容繁琐,但十分流行。并简要地跟学生介绍我镇的旧时丧礼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送终、“烧落气钱”等等。

(3)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

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学生汇报交流:上马镇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3.师小结:我镇比较流行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及冬至节,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

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活动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用写作文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展示。

3.小组评比。

2013/5/25

第16篇: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春节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元宵节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春节、有元宵节、有清明节、有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元宵节了。

元宵节那天晚上,出远门的村里人都回来了。我们一家人也匆匆忙忙地赶回老家。太阳快落山了,人们吃完元宵,都聚居到祖庙前。我们到祖庙时,祖庙已是人山人海,锣鼓掀天,非常热闹。庙里灯火辉煌,香气缭绕,人们摆上最丰盛的食物,用猪头、鸡、鸭、五香卷、米糕„„来敬拜祖先,祈祷一年平平安安,红红火火。庙外左边搭起戏台唱起高甲戏,老人们搬来长条椅,看得入神。右边正在上演木偶戏,一群小孩看得津津有味。旁边搭起高高的炮塔,大哥哥们正在玩刺激的“攻炮城”。鞭炮声、唱戏声、锣鼓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小山村沸腾了。八点左右,祖庙前鞭炮大放,人们在那里跳火堆,要开始游灯了。大家有的抬清水祖师,有的举彩旗,还有的抬着纸糊的油灯笼。长长的游灯队伍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在蜿蜒的山路上游动。游灯队伍都得经过村里每一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得挂红灯笼,放鞭炮,烧火堆,迎接游灯队伍。游灯队伍一到烟花绽放,鞭炮大放,火堆烧得旺旺的,照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村子里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喜欢元宵节,喜欢热闹、红火的元宵节,盼望元宵节快点来到!

端午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是因为可以上好吃的棕子,糯米里有香肠、有枣子、还有肉,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国灭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杀了,人们怕小鱼小虾吃屈原的身体,他们用竹筒把米装起来投进江中,可是被蛟龙偷吃了,后来人们知道了蛟龙最怕苇叶和五色线,人们用这些东西把糯米包了起来。蛟龙看见这些东西就吓走了,这样小鱼小虾不吃屈原的身体了。于是到了这一天人们把包好的棕子投进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习俗。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我最喜欢吃棕子了,我最敬佩屈原了。

第17篇:传统节日

【篇1: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鞭炮,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朵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撒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放完鞭炮我就和爸爸妈妈去看春节晚会。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

在第二天,天没亮,妈妈就催促我快点起床,我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起了。妈妈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盘子里,我们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包子。不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妈妈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显得更英俊潇洒,妈妈变得更年轻美丽!“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走着走着,我们来到老奶奶家。爸爸一见老奶奶就像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奶奶拦住了!“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来快吃点瓜子,抽根烟!”“不用不用,我不抽烟!”。拜完老奶奶家,我们又去给大妈家、叔叔家拜年!不久我们终于拜完了年!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篇2:我家乡的元宵节】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边吃着香甜的汤圆,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呢?

我们家乡,每年的元宵节都要放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街上看花灯。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节,除了汤圆,我想更多人会想起赏灯。而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闹元宵”却更被人们看重。

清早五点多钟,便有大批人马在水镜广场聚集。老人,小孩,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队伍里满面春风。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无人不迫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欢喜。游行队伍从大街小巷走过,路边观看的人摩肩接踵。调皮的小孩,拿出过年没放完的鞭炮,“刺啦”一声擦燃往人群里一丢,吐吐舌头跑掉了。只剩下母亲无奈的苦笑、抱歉的赔罪及众人宽容的笑声。狮子在街上上蹿下跳,长龙在人海中上下翻腾。夹杂着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欢乐的气氛沸腾到了极点。

元宵是团圆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点开始,万家鞭炮齐鸣,当满城的地面都被喜庆的红色铺满时,人们便开始吃饭了。汤圆当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汤圆最令我挂念——奶奶不会夹馅,所以总是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团。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来,一人面前一碗汤,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绝不亚于蒋雯丽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汤圆”。

吃完汤圆,我们又来到广场观看礼花。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我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发达,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令人们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 【篇3:清明节游记作文】

清明节,我和妈妈、弟弟等人游渣滓洞、白公馆。

首先,我们来到松林坡。听导游阿姨讲,松林坡是罗世文伯伯和车耀先伯伯的坟墓之地,而且,他们是合葬在一起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把罗世文和车耀先的骨头放在了一起,解放后,解放军叔叔们不知道谁是车耀先的骨头、谁是罗世文的骨头,所以就把他们合葬在一起。听完了导游阿姨的介绍,我和弟弟一起拿了几束美丽的鲜花放在了他们的坟墓上。大人们还表扬了我们呢。

然后,我们来到白公馆,导游阿姨说:“白公馆原来是军阀白驹的别墅,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花三十个大洋买下了,当作秘密监狱,把卧室、书房改成了地牢或牢房,把饭厅改成了办公室,把客厅改成地面……”我和弟弟争先恐后地跑进去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最小的烈士,他叫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从小在监狱长大,营养不良,头大身子小,所以叫小萝卜头。他遇害时年仅(]9岁,但是,他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他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但是他懂得了谁是坏人,谁是好人。

最后,我们到了渣滓洞。渣滓洞是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集中营。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因为它地形隐蔽,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改造成秘密监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坏蛋们审讯革命先烈们所用的各种各样刑具。尤其有一个叫老虎凳的刑具,是让烈士们坐直在凳子上,然后拿砖垫在脚下,垫几块砖的时候烈士们可以坚持,可是垫多了,有的烈士昏倒,有的烈士甚至死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烈士们没有屈服,还在斗争。我们在女牢二室看见了一些铁器。这些东西是新修整渣滓洞的时候发现的,他们是大屠杀之前准备越狱的工具。

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 【篇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有个叫屈原的楚国人,他在楚王身边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而赛龙舟是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而粽子则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鱼虾吃食,故而将米饭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尸。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来! 【篇5:七夕节】

七月,暑假开始了!酷热的阳光照着我们,照进心田,让心也温暖起来。这酷热的阳光引来了牛郎织女,七夕节就要来到了!

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一年只能相会一次,也只有一个七夕节。在七夕节的夜晚,许多人们在织衣服,来庆祝这美好的七夕节。农村的人们也攀上高梯,许下自己的愿望。一切都很美好。就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小鸟排成一队,组成了一座桥:鹊桥。我又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的两岸。他们的眼神充满幸福,他们的脸,充满渴望,期盼。渐渐地,两人走上鹊桥,在桥的中央相会。鸟儿叽叽的叫着,好像在祝福牛郎织女,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好像想推迟黎明的到来。牛郎织女仿佛插上了翅膀,在天空中相爱,让人陶醉,让人沉浸在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家园里。

可惜,谁都阻挡不住清晨的到来。在离开的那一刻,牛郎紧紧地拉住织女的手,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切,可这是没有办法的。感人的一刻就要到来了,鸟儿仿佛很珍惜这一切,知了仿佛在哭,连老天爷也流下了感动,大家多想挽回这一切啊!最让人激动的是,牛郎织女都不肯放手,宁愿牵手一起消失。

我也从这美好的梦中醒来,只望见繁星在空中闪烁。我心中也在祝福牛郎织女,期盼七夕节再一次到来,下次,我一定要在梦中留住牛郎和织女,让他们永不分开,幸福的过着生活,我更希望他们能下凡,与我一同生活。虽然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可我依然有着这样的梦想。 【篇6:中秋节】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可开心了。在这月圆之夜,我们分享着美味的月饼,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那天的月亮虽没有往年的中秋节那么亮。不过,也挺美的。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真好玩!

每到中秋节,我总是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妈妈经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成语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只觉得我小时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

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从天上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人间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又称为“团圆节”,“秋节”等。人们向往着团团圆圆。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宋朝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好作用。我非常喜欢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作文600字_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篇7:重阳节】

老、敬老、爱老。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看重这个中国的老人节了,因为重阳不光是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把关爱老人之风传向全国各地,让他们都来尊老、敬老、爱老。然而正值年少的我们,又能为身边的老人么做些什么呢?

我想到的,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无非给老人们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帮着干点家务,除了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会再让我们干些什么了。平常,老人们总是最疼我们。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就留给我们;有好喝的自己舍不得喝就留给我们;我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经常给自己添件新衣,却拿来儿女穿旧了的衣服穿;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挥霍的买许多贵重的东西从来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却把剩下的钱给我们买零食;更没见过爷爷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学误了点,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让[)我们在校门口干着急。 说到这儿,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气转冷,奶奶总是问我:“穿那么少,冷不冷?”这时我便会不耐烦地转过头去,烦躁的说上一句:“不冷不冷。”心里还不住的埋怨奶奶太隆A偕涎埃苁嵌V鲆痪洌骸奥飞闲⌒目闯担鸸馔娑!”往往我来不及听爷爷说完这句话,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觉得整天听着一句话,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不知我的这些表现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请原谅我这个孙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谈了那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个老人不想得到晚辈的重视与尊重呢?虽然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与精力去给全体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点一滴的爱去感动他们。最后,祝全社会所有老年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篇8:家乡的春节】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融,我想应该是宁另一种幸福感和激动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泰州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愈演愈烈,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就拉开了序幕。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枣、糕、包子、干丝等苏扬早点,酌一杯上好的茶,好不丰盛,这是我们维扬的传统。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老爸的工厂在初十开工,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晚上还有的烟花的表演呢,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有许多晚会及盛宴,好不热闹。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们也都心花怒放!

家乡的春节习俗包含了老祖宗们对美后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无比的祝愿!祝大家新年快乐,学业有成!

春节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

()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走进毛泽东》,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

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

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

第18篇: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初二期末复习

一、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3分)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要求:点明节日名称+相应习俗+说出其寓意。) 答案示例:清明节扫墓,寄托对逝往亲人的哀思。

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2)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A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节日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文化精髓,是几千年中华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但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传统文化不及时代的变化等诸多原因,面对接二连三的外来冲击,传统文化正渐渐被人们遗忘。当代青少年不能一味的喜欢洋节日,单纯的追求西方文化,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传承中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现代人喜欢西方的节日胜过传统的中国节日,主要原因是西方的节日特点更符合我们的心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氛围。中国节日里最重大的要数春节了,但在春节里,孩子们得到的无非是新衣服、压岁钱、烟花爆竹和年夜饭的美食佳肴。小一点的孩子还会觉得很新鲜,玩得很快活,可年年如此,青少年也会厌烦。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平日里不愁吃穿,不过年也能得到名牌的新衣服,也能吃上大鱼大肉,年夜饭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什么值得期待的了。总的来说,传统节日讲的是家庭团圆、和谐,而西方节日则注重浪漫、好玩,于是比起前者,现在的青少年当然就更偏爱后者了

二、请你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题目。(9分)

(1)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名称。(2分)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①重阳节)

②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②母亲节)

1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面问题。(7分)

认同程度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对象 认可度 欢快度 结果节日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年人 春节高高中高中低 圣诞节低中高低中高 ① 请简要概括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认同情况(不超过25个字。)(2分)

答出“对„洋‟节日的认同度高于中国传统节日”

(或:更喜欢“洋”节日);

或“对„洋‟节日认同度高,对中国传统节日认同度低”即可得2分。

只单方面答出对“洋”节日或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度情况,得1分。

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看法。(2分)

“洋”节日较传统节日形式新颖活泼,新鲜感强,符合青年人好奇和求新的心理。

或:认同感高的“洋”节日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较浓厚,符合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结合“相关链接”,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3分)

加强保护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保护意识。

或:加大政府保护和扶植力度,尽早将一些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纳进“申遗”程序。

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扩大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或:保护传统节日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可精心打造一批知名节日。

或:应坚持继承、保护、改造、创新并重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更生活化,人文化。

三请你参加与“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有关的综合性学习。(9分)

(1)请为下面的实施方案补充活动主题。(2分)

要求:任选一个节日;补充的主题应突出节日特点,并与已有“活动主题”的语言形式相同。

实施方案

日期(2009年) 节日 活动主题 4月4日 清明节 祭奠英灵,缅怀先烈 5月1日 劳动节 体验劳动,歌唱明天 5月28日 端午节 纪念屈原,弘扬传统 10月1日 国庆节 感受成就,祝福祖国 10月3日 中秋节 诵读诗赋,期盼同一 (2)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2分)

歌唱祖国(歌词)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嚼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①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②表现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③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

④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采。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3)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写一段祝福语,用上提供的词语。(50字左右)(3分)

幸福安康 繁荣昌盛

答案示例:我衷心祝福亲爱的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评分标准:能恰当使用提供的词语,得1分;能表达出祝福祖国之意,得2分。共3分。

(4)请写出借“月亮”思念亲人的连续的两句古诗(词),表达我们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2分)

答案示例:示例一: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示例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示例三: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示例四: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评分标准:必须是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相连的诗句,书写无误,得2分。共2分。

四、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1分)

[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中秋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重阳节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屈原投江 节日习俗:吃粽子、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看 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

宣传标语:

重视传统节日内涵,【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或者【示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1分)

五、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3分)

活动内容:

基本思路:

示例①:

活动内容: “民俗文化”知识竞赛。

基本思路: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示例②:

活动内容:传统节日风俗短剧表演。

基本思路:先按小组确定表演主题,然后角色分工、组织排练,最后班会上依次展示。

(2)布置会场时,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你推荐选用哪一种?说说理由。(3分)

示例①:我推荐悬挂中国结。大红的中国结悬挂在会场,富有民族的特色,也可以烘托出会场里热烈、喜庆的气氛。

示例②:我推荐张贴一些窗花。红色的窗花,多姿多彩的图案,一定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 (评分说明:符合要求即可。推荐对象1分,理由2分,共3分)

(3)班会结束后,你将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场的某位学者。请拟写出你采访时要提出的两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要求角度不同)(2分)

问题1:示例①:现在青少年冷漠传统节日,流行过洋节,您对此如何看待?

问题2:示例②:国家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日,您能说说这样做的意义吗?

问题3:示例3: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一现象?

5

(评分说明:符合要求即可。每问1分,共2分)

六、世界上很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端午节短信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宇数不限)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

答:示例一:弘扬中华美德 感受母爱亲情

示例二:感受母爱 报答母恩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 岳母(岳飞的母亲) 冰心

答:示例一:孟母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成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教子成功的例子可作为后人的典范。因此,我推举孟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二:岳母 岳母刺字,教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热爱国家、报效祖国在当今时代仍需要发扬光大。因此,我推举岳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示例三:冰心 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主题之一就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她的作品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我推举冰心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示例:妈妈,小时候,您给我洗了无数次脚,我时时感受着您的抚爱。今天是我国的第一个母亲节,我想给您洗一次脚,回报您对我的养育恩情,请您答应我,好吗?

七、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分)

示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遭守旧派贵族谗言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 6 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

(2)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2分)

示例:吃粽子、赛龙舟、佩香袋、插艾草,饮雄黄酒等。

(3)从2008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八、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请你参加相关主题活动,完成以下任务。(6分)

活动一:我的发现——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得到的结论。

材料1: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办法》规定,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材料2:2008年初,浙江省确立了14个传统节日标志地:绍兴(春节看祝福)、海宁(元宵看灯会)、余杭(端午赛龙舟)、开化(中秋舞草龙)……

材料3:衢州西安高腔被列进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能表演衢州西安高腔的专业演员已经很少。

探究结论:

我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数量多、内容丰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传承上还存在危机。

活动二:我的观点——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你赞同哪一种?简述理由。

观点1: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应该保护。

观点2:时过境迁,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被淘汰也很正常。

观点理由:

赞同观点1,理由如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节赏月等传统民族节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应该大力保护。

赞同观点2,理由如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阔别了现实生活,失往了存 7 在的基础,所以被淘汰也是正常的。

活动三:我的体验——衢州在传统节日中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春节贴对联、清明扫墓祭祖等。谈谈你在期它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麻糍节等)中参加过的民俗活动以及你的感受。

示例:清明节,(家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扫墓祭祖,踏青游玩,吃清明馃。)(这个日子里,有怀念逝往亲人的感伤,有家人团聚的欢乐,也有享受春光的惬意。)

写出民俗活动内容给1分,+ 写出感受给1分

春节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元日 》 楼》 王安石 (隋) 隋炀帝 爆竹声中一岁除,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春风送暖入屠苏;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千门万户瞳瞳日,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总把新桃换旧符。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清明(杜牧)

《甲午元旦》-

清明时节雨纷纷

孔尚任

路上行人欲断魂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借问酒家何处有

围炉竟废眠

牧童遥指杏花村

剪烛催乾消夜酒 倾囊

分遍买春钱

端午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文秀(唐)

桃符老兴偏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传闻为屈原;

欢笑拜新年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

洗得直臣冤 《元夕》

欧阳修

望月怀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张九龄

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时。

后。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思!

旧。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滋。

袖。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 期。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午

第19篇:传统节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好词好句

(一) 春节:

忙忙碌碌

热热闹闹

回味无穷

亲意浓浓

年年有余

三五成群彻底清扫

一尘不染

繁文缛节

络绎不绝

噼噼啪啪

开开心心 赶集上市

熙熙攘攘

干干净净

里里外外

五色六色

烟花爆竹

此起彼伏 大红灯笼

家家户户

老老少少

礼花怒放移风易俗

走亲访友

临近年关

大雪纷飞

有说有笑

美味年饭

新年钟声

无忧无虑

天真无邪

高高兴兴

喜庆

繁忙

团聚

寒暄

幸福

乐呵呵

1.空气里弥漫着过年的香甜气。愈来愈浓。

2.对于过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悦、欣喜和久久的期待。

3.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临了,这几天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拎着大包小包购买年货的行人,每个人的脸上,身上都是一片喜气洋洋,仿佛过年的快乐从人们的心里溢了出来流淌到了全身。

4.家人下楼点燃鞭炮,顿时满城近带鞭炮声,震耳欲聋,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烟花爆竹声中。

5.欢声笑语透着和谐和吉祥。在灯笼里、丰富多彩的庙会里、在声声的祝福里,迎来了新的一年。

6.真的过年了,在忙忙碌碌行人的脚步中,在手拎肩扛物件的人群里,在一声声问候的话语间,在震动山河的鞭炮声中,在济济一堂座无虚席的年夜饭的壮观场面里,在熙熙攘攘的庙会人群里。

7.吃的用的东西应有尽有,招待客人的东西数不胜数,糖果瓜子不在话下,什么开心果、腰果,榛子……

8.一家人围在堂屋里看春晚。当电视里新年钟声敲响时,爸爸已经在院坝里点燃了接年的爆竹,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寂静的山野里是那样的清脆,响亮。孩子们在院坝里放起了烟花,一朵朵美丽的礼花在天空中闪烁、爆炸,小孩在院坝里欢呼着,跳跃着,新年就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来到了

元宵节:

精妙 璀璨 夺目 绽放 沸腾 绚丽 斑斓 漆黑 人山人海 五光十色 五彩缤纷 千姿百态 络绎不绝 大饱眼福 火树银花 繁多 鼓声不断,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爆竹声声

1 元宵节,吃圆子,寓意是亲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啊,正月十五,你真是“过十五,闹红火,红红火火,又一年啊!”。

2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这天一大早爆竹声声,给新年带来喜气气氛。 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 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3 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清明节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缅怀烈士的日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伫立在烈士们的坟前,我用鲜花和真情祭奠着烈士们的英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安息吧!烈士们,史册会记下你们响亮的名字;祖国会永远记住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壮志豪情!”

3、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放,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世界万象,祝朋友们清明健康。

4、云朵装点着天空的精彩,问候装点着友谊的精彩,真情装点着岁月的精彩,清明装点着春天的精彩!盼结伴踏青去,发条短信问候你,折柳祈相逢!

5、清明到,扫墓节,缅先人,孝子孙,传统日,不忘怀,齐心做,合家祭;清明到,踏青日,出郊游,一起乐,朋友聚,祝开心,愿快乐!

端午节

好句

1.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2.节分端午谁自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3.端午佳节共团圆,相约龙舟祭屈原

4.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5.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6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7 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8、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浓浓的甜香,都会有一种情怀滋生。

中秋节

1晚上,月亮出来了,像个大圆盘似的。这时一家人把桌椅、茶具都搬到阳台上,各种月饼也都一齐拿了出来。大家望着皎洁的月亮,想起了在外地不能回家的亲人;有的人在月光下举杯相庆,寄托了美好的愿望;烟花冉冉升起,在夜空中绽放!

2团圆,离别,思念……这些月色承载的美好,亦是不懂的。只知道,月亮圆时有月饼吃。立秋后,日子近了。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八月十五这一天,月饼香甜。这点念想如同草丛里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胜过头顶的月亮

3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很有道理。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朵一朵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变白了! 4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沐着徐徐清风,披着溶溶月色,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喜迎中秋佳节,同享节日团圆之乐。

5 年中秋节,黄昏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

第20篇: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 中国传统节日(以下为农历日期)

•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 春节(一月一日) •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 端午节(五月初五) • 七夕节(七月初七) •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 重阳节(九月九日) •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 腊八节(腊月初八)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 ▪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

 除 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 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

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 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 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 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 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出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 “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 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过春节的地区 过春节的 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 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 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元宵节 节日简介 1.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 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 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 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2.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 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百戏”内容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 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 重大节日。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 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 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诗词 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 106 天。中国汉族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 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 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 年 5 月 20 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 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 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 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 黄酒。 据说, 吃粽子和赛龙舟, 是为了纪念屈原, 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 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2009 年 9 月 30 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 达二十多个, 堪称节日别名之 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节日习俗 佩饰 佩“健人”,健人是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 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 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

镇邪。 长命缕 端午节时的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 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 在胸前,香气扑鼻。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 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 年人戴香包最讲究, 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 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 包, 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 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 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 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 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 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 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 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 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 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 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 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雄黄加 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 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健康也有好处

。 ⑤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榕枝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 插在门口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躲端午 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 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跳钟馗、闹钟馗;悬挂钟馗画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 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 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 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 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 2 月 3--5 日 春 季 春分 3 月 20--22 日 立夏 5 月 5--7 日 夏 季 夏至 6 月 21--22 日 立秋 8 月 7--9 日 秋 季 秋分 9 月 22--24 日 立冬 11 月 7--8 日 冬 季 冬至 12 月 21--23 小寒 1 月 5--7 日 大寒 1 月 20--21 日 寒露 10 月 8--9 日 小雪 11 月 22--23 日 霜降 10 月 23--24 日 大雪 12 月 6--8 日 小暑 7 月 6--8 日 处暑 8 月 22--24 日 大暑 7 月 22 日--24 日 白露 9 月 7--9 日 清明 4 月 4--6 日 小满 5 月 20--22 日 谷雨 4 月 19--21 日 芒种 6 月 5--7 日 雨水 2 月 18--20 日 惊蛰 3 月 5--7 日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范文.doc》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