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业调研报告

2020-04-18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关于商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商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商贸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XX区依托厚重的发展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便利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确立了重点发展商贸业的产业导向,努力在扩充总量、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XX年11月,XX区商贸业企业已近XX家,其中,限上商贸业企业189家,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种超市、专业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企业9户,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全市的四分之一,为XX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现状与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XX区商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总量不断扩大、比重逐步提升、活力逐渐增强,总体规模在全市仅次于XX区。预计到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9.2亿元,连续五年年均增长8.7%,在GDP中占比由76.8%提高到79.8%,提高了3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以服务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亿元,同比增长10.1%,连续五年年均增长14.5%,约占全市的22.8%;龙头企业持续壮大,限上商贸业企业实现零售额72.8亿元,同比增长10%,约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比重达3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15户骨干企业实现销售额42.11亿元,同比增长10.9%。

二是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商贸业比重逐年降低,五年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由57%下降到56.4%,下降了0.6个百分点。现代商贸业作用逐渐凸显,五年来,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由0.6%提高到2.3%,提高了1.7个百分点。引进了红星美凯龙、亚琦、百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新型业态,现代商贸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五年来,共引进中凯购物广场、众安居装饰材料城等24个亿元以上商贸业大项目,总投资134.5亿元,新增商业面积290万平方米;已竣工圣德泉养老度假新城、新利雅得酒店等11个商业项目,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列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商务部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企业,市场交易量达到52万吨;投资50亿元的XX国际商贸城、投资14亿元的百业国际五金汽配城、投资13亿元的中凯家居建材港、投资11亿元的华润购物中心相继开工建设;凯西隆商业街等项目即将投入运营;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等项目已达产达效。

四是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预计到年末,以商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为79.8%;109户重点税源企业中,商贸业企业达到42户,实现全口径税收13918万元,占全部全口径税收的35%;成为我区重要的税收来源渠道。吸纳就业5.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75%,比XX年提高17个百分点,成为就业增长的主渠道。

二、机遇与挑战

研判未来五年,XX区商贸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是机遇难得。目前,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内容,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重点。我国服务业呈现稳步上升态势,XX年8月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首次超过制造业,XX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XX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预计XX年将达到50%。伴随国家营改增、服务业改革等政策实施,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消费驱动等利好政策刺激下,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XX区,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点等政策,必将极大释放制度红利和改革潜能,为商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挑战巨大。尽管XX区商贸业发展较快,但客观审视,也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总量不大,市场化水平还不够高,总体竞争力不够强,XX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与XX区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又面临着丰满区的激烈竞争,形势不容乐观。质量不高,高水平、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大型骨干企业不多,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和知名服务品牌不多。全区1000多户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企业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仅有189户,以年销售额来衡量,0.5亿-1亿元企业仅有6户,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8户。结构不优,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仍唱主角,具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商贸企业比重过低,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

商业区辐射功能有待提高。商业区在规模能级、质量效益、服务模式、功能集聚等方面亟待提高。规划的中心商业区,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定位和大型商贸企业的引领,而发展缓慢,特别是百年商业老街----XX街规划滞后,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越北商圈业态趋同,综合业态比重不高,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匮乏,XX服务业集聚区人气不旺,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高端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适应现代商贸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一些快速发展的新兴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有效挖掘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

三、对策与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加快发展商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结合十三五规划,科学编制《XX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改造传统商贸业、着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在功能上,要引导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布局上,要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区,不断提升业态,形成集聚效应。

依托“一城三区”发展战略,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商务、物流、文化、休闲、生活服务等六大服务功能,谋划商贸业“三三九三”布局,即打造河南街、西部、北部等三个商业区;朝阳街电子、北极街汽车配套服务、德胜路装饰装璜材料等三个专业区;和平路物流、越山路汽车4S店、清真美食、光华路中段孕婴用品、北山旅游产品、解放路餐饮、北大街印刷办公用品、松江中路观光旅游、松江路金融等九条特色街;东北亚农产品批发、亚琦食品批发、XX市农业生产资料等三个专业市场,到2020年,建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辐射能力全面增强,服务半径不断延伸;中心区域服务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是提升业态级次。大力发展以零售商业、特色休闲旅游商业和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会展销售、楼宇经济等新型业态,将XX区打造成XX 市的商贸强区。

壮大商贸业。利用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中心和百年商贸老城基础优势,加快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和新兴现代商贸业态的培育引进。依托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众安居陶瓷批发市场、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XX国际物流商贸城、百业五金汽配城等大项目自身建设和强大的带动能力,着力策划和打造一批具有XX唯一性的新兴业态。做强专业市场,引导和扶持专业市场与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等行业融合发展,打造大型品牌旗舰店。通过大项目建设,在开发区和西部新城再发展一批专业市场,通过道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再打造一批专业街。

发展电子商务。以XX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鼓励建设众创空间,发展“创客”经济,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第三方平台发展成为行业领军者,鼓励支持关联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台联合重组,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产业集群。利用雾凇西路服务业集聚区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不断拓展电子商务外延,着力引进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百业善文移动终端合作等项目,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构建集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咨询、快递服务、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方 位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智慧新城等创客经济,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辐射效应。鼓励、引导商贸、旅游、金融、物流、制造业、农业等行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纠纷调解、争议仲裁、法律咨询、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

三是强化项目带动。围绕“一城三区”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批商贸业重点项目,实现商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抓好项目包装和项目引进,将商贸业发展与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旅游、大流通、大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精心包装和策划一批大型商贸业项目;坚持品牌招商,坚持招大引强策略,通过政企联合招商、中介机构代理招商等形式,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新型业态、新兴行业等,进一步提高现代商贸业比重。

重点是促进中东城市广场、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汽车4S店一条街等发展壮大,推动XX国际商贸城、百业国际五金汽配城、华润购物中心、凯西隆商业街等项目建成运营,推进华联购物中心、中信长春路商业区、佰颐温泉庄园等一批项目落地,抓好商业大厦及周边区域改造、福绥街小商品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努力促进产业升级。

要坚持把启动民间投资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鼓励企业或民间资本增加对商 贸业的投入。要积极推动服务领域各行业依托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连锁等多种方式,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服务业企业。

四是壮大规模体量。认真贯彻省市民营经济扶持政策,落实好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争取省市专项服务业扶持资金,对商贸业龙头企业给予贴息、租金补贴等支持。

增加限上商贸业企业数量,加大“大个体”转化力度,在服务、挖掘上做文章,每年累计增加10户限上商贸业企业,到2020年,力争限上商贸业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突破40%。做大做强骨干商贸企业,对中石化、东方商厦、华生电器、润泰商业等18户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商贸业企业,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力度,力争年销售额再提高8%,巩固和提高税收贡献率。培育外经外贸企业,对弘鼎贸易、渤远骏达科技、卓威经贸等3户重点外贸企业强化扶持引导,积极培育和挖掘新的外贸增长点,提高对外经贸水平。依托厚重的商业基础,深入挖掘老字号企业,重点培育“中华老字号”企业2家、“XX老字号”企业5家;培育地方吉菜特色餐饮企业和民族特色餐饮企业各15家,打造XX市餐饮文化品牌。

五是突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商贸业人才引进机制,对引进的高端服务人才给予重奖和优厚的待遇,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一步创造商贸业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加大引 进和培养商贸业综合管理人才、专业经营人才,加强对商贸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为商贸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商贸业有序、健康、科学发展。

推荐第2篇:商务区商贸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中华路商务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从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到服务业,再到当今的现代服务业,商业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迁,商贸服务业日益成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亲密伴侣,成为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推手,成为服务生活和生产的持久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引领消费、促进生产、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外辐射能力、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中华路商务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1、商贸业的定义及分类:

商贸服务业,包括传统的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以及新兴的房地产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通信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专业咨询、中介代理等现代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服务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华路商务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华路商务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持续增长,商品交易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

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从地域口径统计来看,全区商业营业额达到()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占甘井子区总体目标的()%。地方全口径税收14.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4.71亿元,同比增长60.3%。

(2)市场业态多样化:

既包括各类专卖店、连锁店、大中型综合超市等商业组织形式,也包括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同时也有大众化餐饮、住宿、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业态。目前,

(3)“商气”与日俱增: (4)对区域发展带动明显:

中华路商务区是大连市北部的重要商业圈,有沃尔玛超市、华南国际商城、安盛购物广场、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奥纳电影城、肯德基、吉野家等商家,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大连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银行金融一条街。

(5)已成为扩大我街就业的重要渠道

现代商贸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征,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商贸服务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机制有两条渠道:一是商贸服务业发展本身需要吸纳劳动力因而带动就业;二是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十分强大。

二、中华路商务区商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街商贸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特别是与西安路、青泥洼桥等市内商业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整体质量不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税收贡献不大: 2013年全年,我街地税收入10.48亿元,国税收入3.43亿元,而专业市场税收实现地税2217万,仅占全街的2.1%;国税998万,仅占全街的2.9%。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街商贸服务业尚不够发达,业态水平不高。

2、商业配套设施欠缺,综合性功能不足:

随着,商贸服务业的项目也随之增多,但个别项目相关配套辅助设施不足,制约了商贸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街的商贸业发展仅限于商品流通这一基本领域,没能围绕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等多个方面、多种消费模式于一体,积极培育新业态商贸项目。

3、楼宇经济发展不充分:

楼宇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创意产业,是与知识经济紧密结合的产业。中华路商务区仅有中南大厦、中北大厦、中林大厦、民营科技创业中心4座楼宇经济大厦。

4、竞争力不强:

5、规模以上商贸企业不多:

6、市场经营管理方面落后:

(1)商户流动性较强,税源监管难深入

华南国际商品城、华南家居大世界、五金机电城及红星美凯龙都是以租赁形式管理,门面、摊位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租,有相当一部分出现转租、转包,纳税人名称与实际经营者不符。个体户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较为灵活,其经营面积与销售额不存在必然联系,要全面掌握个体真实的经营情况非常困难。

(2)市场经营业户纳税意识淡薄

市场的业户大多数是个体和私营业主,部分业户对经济政策、行政法律和税法常识知之甚少,税法观念淡薄,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采取各种花样偷逃国家税款:如有的为了偷税漏税不惜频繁变更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存在多户一证,一证多点现象,逃避税务机关对过去纳税情况的检查;有的办理虚假停歇业和注销,逃避税务机关正常管理;有的交易结算大都采用现金结算方式,现金收入不做帐;有的设置假账、帐实不符、隐瞒收入、虚假申报。

(3)现在的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核定一般只按营业收入、成本费用、铺面旺淡以及行业特点等要素为参考进行的,所能核定税额十分有限。但调查发现,部分业户铺面更多的是发挥商品展示橱窗的载体功能,本身铺面实现经营收入很少,更多的销售收入是通过这一窗口在后台实现。如五金机电城。

(4)交易结算方式落后,税务部门监管难度大。调查发现,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租赁费用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经营收入不记账,部分市场仍然实行“现场、现货、现金”交易结算方式,部分表面上看似经营规模小、生意冷淡的业户,实际可能存在大量场外交易或现金交易,且购销全过程基本不开具发票,或存在借其他业户名义开具发票情况,税务部门难以掌握其真实经营情况,导致该部分业户核定税收水平偏低,且税收监管难度大,税收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三、原因分析:

1、商贸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档次不高

我街道商贸企业总体散小弱,档次低,辐射面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传统商贸形式居主导地位,而且相当一部分商贸企业还处在粗放经营、功能单一的状态,同时还存在商贸人员素质偏低,同类市场还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

2、大多数商贸企业盈利能力较低、竞争力不强 受资金、土地、规划、政策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商场升级改造步伐慢,市场优势逐渐降低,市场功能和竞争力逐步在减弱,

3、商贸服务业对外辐射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

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合理,导致集群效应不强,辐射能力偏弱,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4、商业文化发展水平偏低、活力不足

5、商贸服务业体系不健全

6、平台建设落后,政府管理存在不足

与市内的西安路、青泥洼桥等商业中心相比,中华路商务区的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仍显得整体不足:商业服务业网点布局不够规范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商贸服务业业态、业种丰富性仍需提高;商贸业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消费欲望、拉动内需的作用仍须加强;以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新型商贸表现形式有盲目发展、跟风建设、贪多求大的不良趋势;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商贸企业服务和管理手段落后、创新不足、盈利能力欠强;金融、会展、物流、商务服务等对经济产生重大支撑推动作用的服务平台建设落后。

四、我街发展提升商贸服务业面临的机遇

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十三届一次人代会上,市委、市政 府第一次把“商贸活市”战略列入了指导今后五年我市发展

的五个主要战略之一,提出要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全面繁荣城市经济,打响上虞购物休闲品牌,切实增强城市的实力、活力和支撑力。而且从各方反映的情况看,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正进入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机遇之一是区位条件良好。从2008年开始,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提出,甘井子区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重新被定义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心城区”,另外,地铁、新火车站、新体育中心等城市建设大型项目也相继正式落地。作为甘井子区发展商业的重中之重的中华路商区,商业环境和居住环境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根据大连市十二五规划,中华路商务区是甘井子区“两城四区”六大板块之一,规划区域为21平方公里,核心区为5平方公里,是大连市空间最广、区位最优、潜力最大的市级综合商务区,也是大连市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机遇之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随着城市框架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中华路商务区综合性功能日益提升,人口持续集聚,到2015年,3公里半径覆盖约60万人口,该区域将建设成为总部经济、商贸物流、金融会展、餐饮娱乐等功能齐聚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同时,随着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区主要道路和县乡道路的加快建设以及乡村

康庄工程的全面完成,将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的加速流动,为商贸服务业的更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机遇之三是消费能力增强。2006年我市人均GDP已达4300美元,进入了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进入上述阶段后,城乡结构、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得人民对商贸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增加。从现实情况看,我市居民对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对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住房汽车、教育培训、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通讯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发展提升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加快上虞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突出重点、形成合力的思路,强化政府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管理、环境营造、规划引导等方面的职责,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奖励先进等措施,抓住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商贸发展步伐,做大做强上虞商贸。

1、依托项目优势,全力打响区域性商贸品牌。商贸经济实际上就是知名度经济,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服务业发展态势,搞好宣传推介十分重要。根据城区几大重点商贸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要提前策划,依托主流媒体,创新宣传手段,

扩大宣传半径,提高宣传成效。要依托上虞的区位、资源和集聚优势,大力推介上虞的商贸业优势,集中宣传推介我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优惠政策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切实增强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要用营销的手段来发展商贸服务业,对确定了的品牌,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加大宣传,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精心设计载体,通过举办大型购物节和家居建材博览会,集中力量建设区域性商贸业高地,打响购物休闲品牌,全力打造上虞商务休闲和品牌消费的“黄金地段”。

2、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互动型专业市场。工业经济始终是商贸经济的重要依托,是促进三产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要结合上虞实际,认真加以谋划,要以“创新创业年”、“优化环境年”活动为抓手,按照“以产业建市场、以市场带产业”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内的照明电器、伞件、手套袜业、铜管、童装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市场。特别是崧厦伞件市场、石狮商贸城、汽车机电广场和农批市场要通过工贸互动,考虑把上虞生产的工业产品带动起来,做好产业结合文章,增强几大专业市场的产业带动力。包括今后推出的重要商贸地块,要认真调研,强化论证,重点要引进产业关联度大的商贸项目。

3、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态。上虞区位优势明显,制造业也比较发达,但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仅仅局限于在资源驱动型的一二产业内摸爬滚打,尚未向智慧驱动型的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要以嘉绍跨江大桥、曹娥江口门大闸、杭甬大运河、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些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是加快编制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大桥物流、运河物流和港口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和虚拟物流,努力把上虞建设成为绍兴地区的物流基地,提升对制造业的服务功能。

4、依托平台优势,努力发展统筹型城乡商贸。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使城市化的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相协调,一方面要利用城市化的推进,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农村的广阔腹地,为城市化提供支撑。要充分依托农村这一广阔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农资连锁经营、标准化菜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构建覆盖全市的商贸服务网络体系。要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布局,继续抓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快实施“超市下乡”战略,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要鼓励商贸服务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农业项目,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4.2、商贸服务业发展规模、档次、结构、功能亟待提升:

经过中华路商务区十年的发展,中华路商务区从一个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内陆城市,逐步建设成为各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商务、物流、娱乐、家政等门类齐全、业态多元、市场活跃的现代化大城市,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奠定了大连市北部商圈的中心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及大关中经济带建设的加快,进一步凸显了西安区域中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西安率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顺应了城市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赋予西安新的带动辐射作用,给西安商贸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同时,商贸服务业存在布局不科学、业态结构不合理、商业服务业网点(尤其是商品市场、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等项目)开发建设混乱无序的问题。这些都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对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有相当差距,应予以提升调整。

推荐第3篇:留坝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留坝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十五”时期我县商品流通业充分发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流

通市场日益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传统业态为主向现代业态为主转变开始形成,加速了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我县商贸流通业的规模

1、2007年底,全县从事商品零售商户713 家,批发10家,从

业人员1423 人,200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0312万元,2006年为 8799万元,2005年为7651万元,每年增长率超过10%,特点是非共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商贸企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逐渐退出了市场;以传统业态为主向现代业态为主转变开始形成;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

2、全县共有农资商品经营户 35 家,其中农资批发 15 家,主要经营商品为化肥、农药、农械、种子。

3、2007年,全县粮、油、肉、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

约26780吨,实现产值11235万元。

(二)我县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随着我县经济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和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商贾云集,市场活跃,品种繁多,价格平稳,购物方便的流通新局面

2、全县共有农贸市场 3 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8个,分别是

西洋参、无公害蔬菜、板栗、银杏、核桃、养猪、生态养鸡、养蜂专

业合作社(协会)。粮、油、肉、蛋、蔬菜、水果等产量较小,大部

分是农户满足自给。

3、农村商业网络建设正积极推进。依托商务部“万村千乡”

工程,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目前“桃心岛”超市

已在我县建立农村连锁店30家。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市场建设滞后,缺乏能够带动

区域流通业发展的、有一定影响的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和商业零售

企业,连锁经营发展落后,目前县城仅有私营超市 5 家。企业规模

不大、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经济实力弱,缺乏竞争力,在开拓

新市场方面步履维艰。

2、连锁经营规模不大。尚未有一户商品流通企业建立现代物流

配送中心,各超市及其分店均自行进货,采购成本大,难以形成集中

采购优势,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3、商业网点布局不够科学,农村消费市场不够规范。农村市场

体系建设滞后,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农村消费水平低,商品质量

差,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城乡消费差距进一

步拉大。

4、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低,流通方式单

一、陈旧,人才匮乏、

管理方式落后。

三、我县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思路

加快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结合我县产业特色,建设、启动各类专业市场,重点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超市,推行连锁经营,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发展。

1、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设施这个基本的平台,而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筹措资金的力度。一要通过多种手段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二要通过拍卖、出让现有的流通设施,以资产换资金;三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专项资金的扶持和支持,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流通企业竞争能力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流通企业改组改制,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规模太小资源浪费的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形式将资产向骨干龙头企业倾斜,一方面解决困难企业资产闲置浪费,另一方面解决优势企业资金和资产不足的问题,促进骨干企业的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引导优势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股份制等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商品流通,为发展商贸流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行为主体,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能力。

3、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以连锁经营为切入点,推动我县流通业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要在完善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倡导和推广专卖、仓储式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从事物流配送业, 推进流通业从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变,从日用消费品为主向综合经营的大流通转变,建设专业化经营的新型批发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我县各种流通业态共同繁荣发展。

4、积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是加快商品物流网络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积极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资金参与我县市场建设,利用其资金、技术、设备将市场做大,保持我县内贸的持续发展。

5、各方大力支持,为流通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商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安排社会就业潜力大,但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慢。我县这几年之所以市场建设慢,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缺乏信心。因此,要促进我县流通业进一步发展,除政府要更加重视支持外,城建部门要在商网设施和市场建设的各项费用收取上给予减免;国土部门在土地使用政策上将国家有关支持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工商部门在市场管理费收取上给予最大优惠;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各自的工作上给予商贸流通业最大的支持,为我县流通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我县商贸流通业 “十一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6、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督。发挥商务部门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内贸企业的发展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认

真开展内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监督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为促进我县商品流通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推荐第4篇: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西安市现辖9区4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3.85万人,农业人口476.69万人,XX年年人均gdp21017元。

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商务厅的安排部署,我局对全市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基本情况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发展规模

1、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XX年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20 亿元,占全市社消总额的9.68%,XX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5.79亿元,XX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15.66 %和13.65%。

2、商品零售网络初具规模。XX年全市县及县以下批发和零售商业网点43664个,从业人员96951人,其中县级批发贸易业网店1035个,从业人员5739人,县以下949个,从业人员5299人;县级零售贸易业网店20131个,从业人员53839人,县以下21549个,从业人员32074人;餐饮业网点4093个,从业人员16459人,县以下3301个,从业人员7827人。

3、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商业设施、购物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观,大中型超市分布较多、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综合性市场,专业街投入使用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农村市场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XX年至XX年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5%左右,摩托已成为农民主要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电视机已在农村普及,空调、洗衣机、冰箱、电磁灶、热水器在农村销售不断升温。

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4、商贸流通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流通方式稳步发展。各区县政府加大了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原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部门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个体工商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填补了空间并快速发展。

5、县城商贸中心地位逐步凸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大中型购物场所不断增加,零售业态不断丰富,摩托、建材、综合集贸市场不断扩大,餐饮住宿业快速发展,其他服务业蓬勃兴起,县城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县城经济中心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较快,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流通网络。

6、农副产品销售总体良好。我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为主。近几年蔬菜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已实现由过去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平衡、品种多样、丰富充盈的历史性转变,蔬菜成为我市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种植作物。

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212.8万吨,,蔬菜产量208.39万吨,油料总产量1.15万吨,水果产量55万吨,年末猪150多万头,家禽1404.23万只,肉类总产量19.6万吨,奶类总产量47.1万吨。禽蛋12.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99元,同比增长15.5%。通过国家和省级蔬菜质量认证的基地有33个,设施、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成为西安市农业增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设施蔬菜面积已达20.2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2.89万亩,大棚面积6.74万亩,中小棚面积10.6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67.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87.8%。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12.99万亩,无公害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7、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11439户,实现销售收入134.5亿元,实现增加值25.36亿元,利润总额6.98亿元,上缴税金1.91亿元,出口创汇1785万元;从业人员达18.9万人。以银桥、东方、伊利泰普克为龙头的乳产品加工业,以国维、火箭、亚宏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以天人、华圣为龙头的鲜果加工业,以兆龙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企业,以高墙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等已经成为我市区县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主体。XX年底,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有2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家。

(二)县及县以下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连锁经营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了县级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华润万家、爱家、人人乐、新合作西果、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民生百货等很多大中型商业企业通过在区县投资布点,积极推行连锁化经营,统一物流配送,取得了较好成效。

新型业态加速发展。以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业态的发展,已经深入到餐饮、零售、批发和生产资料流通等商贸领域之中。特许经营、专卖店在较发达的集镇逐步推广,开架式经营方式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柜台式经营方式。

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运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农家店”,截至XX年年底,在农村建立配送中心13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1020个,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507个,农资农家店513个;乡级店280个,村级店740个。

2、现代物流业发展凸现。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商品流通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我市区县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以长安区引镇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县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各区县物流企业业务活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域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逐年增加,配送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充分利用配送中心向各乡镇开展配送业务。

3、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在各区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大都建有配送中心,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和商品化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带动了粮食、生猪、水果、蔬菜和部分特色农产品销售。

4、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在县城中心区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零售行业和物流行业逐步推广应用。如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等。我市开辟了“信息田园”专业农产品网上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固定电话、手机信息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专家咨询、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服务。

(三)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情况

全市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4个,年交易额达32.1亿元。其中,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6个。全市101家大型超市中,24%的商品与农副产品有关。我市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式多样,大宗农副产品主要通过大型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约占农产品流通的70%;农副产品直接通过超市进入零售领域约占10%,以销售蔬菜为专营主业的蔬菜店以及小摊贩,农民自产自销占农产品销售的20%。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流通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商业网点规划滞后,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流通企业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布局以及各种商业网点的规模、数量、聚集区比例不协调。大多数规模商业网点聚集市区内,而广大农村、乡镇都很少有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来不便。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数商业网点处于单店经营。这些门店商圈小,成本高,效益低,很难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各县商业门店中,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占80%,大多数在50-300平方米甚至更少。

三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各区县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形成大流通格局的企业不多,在全社会的流通总量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而传统流通企业体制不顺,机制不全,缺乏竞争力,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均有待提高。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忽视涉及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的更新改造投资。通过订单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交易的商品很少。

四是流通企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有关职能部门存在对流通企业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等问题。各区县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不够。

五是流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门店、商业网点对新兴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运作机制尚属学习阶段,超前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近几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年占全市的10%左右,从长期趋势看,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将呈继续扩大趋势。

二是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落后。

三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商业设施主要是依托原商业、供销、粮食、农业等部门改制后遗留的经营场所,从布局、构造上很难适用现

推荐第5篇: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现代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支柱,它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正确认识当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宝塔区调整经济结构、引导生产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城市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这次城市经济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深入全区5个市场、2个流通企业,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区商贸流通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商贸流通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繁荣市场、保障供给为目标,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以国有商业主渠道向民营经济占主体的转变;传统商业模式向各类新型业态的转变;单一经营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牢固树立\"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三大理念,全力实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开发促活、提升增效\"四大战略,商贸经济持续活跃,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商贸流通增速快、总量大。\"十一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税金分别由2005年的14.5亿元、3517万元增长至2009年的39.8亿元、7850万元,分别增长1.74倍和1.23倍,年均增速达28.7%和22.2%,现已占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8%;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三年累计出口263万美元;截至目前,全区商贸企业达2064户,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2009年、2010年上半年,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47.1%、49.3%,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商品市场数量多、门类全。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市场65个,其中,物流园区3个,农贸市场11个,专业市场22个,大型超市7个,夜市2个,马路市场20个。经营范围涉及农副产品、日用生活品、钢材、汽车、建材、装潢、家具等,经营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批发、零售并举,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骨干、小型商店为基础的城乡流通体系。

(三)商网布局核心显、特色明。经过多年自由发展,我区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区,八大特色区的商业布局,一个中心区即以购物、餐饮服务为支撑的二道街核心商务区;八大特色区即以电子产品为主体的的南关IT产品区;以百盛、移动大厦、联通公司为主的通讯器材市场;以王家沟为主的钢材市场;以王家坪、圣明宫为主体的建材市场;以荣利和宝塔为主体的日用生活品批发市场;以南二十铺、枣园路为主体的汽车交易市场;以白坪、盛大等为主体的家俱市场;以高峁湾、河庄坪等为主体的农机交易市场等。商网改造成效明显,共改造新建城区商网30多处,改扩建了12个乡镇13个农贸市场,新增营业面积5万余平方米,城乡商网规模和购物环境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新型业态发展快、潜力足。超市、便民店、专卖店等不断涌现,邮购、电视购物、信用消费、网上购物等从无到有,典当、拍卖、代理、配送、直销等业务发展较快。肯德基、好利来、联想、IBM、民生家乐等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先后入驻,引领了消费,推动了发展。

(五)经营主体多元化、方式活。目前,我区商贸流通业经营主体已实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私营、个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经营格局。同时,区内部分规模大、效益好的商贸企业,如延百、银海、亚圣等,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战略,积极向房地产开发、餐饮、住宿、影像、广告、金融等领域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发展空间。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总的来说,我区商贸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成绩有目共睹,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已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共识,但是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严重制约了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商网规划严重滞后,布局不尽合理。多年来,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商业网点无序发展,城区大型零售网点过于集中于市中心地带,新建区域商业配套服务欠缺;专业批发市场\"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一些批发市场处在城区,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有更大发展空间,而城郊近年来兴建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功能全的专业市场却大量闲置;同时,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开发商受利益驱动,一些较大商网被分割出售,造成经营管理困难,如丽融购物广场关停等问题。

(二)商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目前,国有商贸企业大多数人员多、债务重、历史包袱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基本处于劣势。而且经营方式单一,多以租赁承包为主,缺乏自主发展、自主创业的能力。辖区内民营企业大都规模小,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仅有3家。同时,区内各商贸企业大部分仍以传统的零售经营为主,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一些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缓慢,制约了全区商贸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三)农村消费市场不健全,环境差。近年来,虽然我区农村发展了一些专卖店、超市、连锁店等新型的零售业态,但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发挥的作用有限。一些大的企业集团虽看重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但由于农村地域广,经营成本高,商品利润薄,农民购买力低,很多大商家和企业集团不愿意到农村开拓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流通网点少,经营形式落后,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和消费潜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监管力量薄弱,导致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大量涌入农村,致使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慢,管理难度大。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企业类型参与的商贸流通竞争的格局,政府在流通宏观指导、服务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思路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特别是作为商贸行业的主管部门商务局仍然延续了过去以管理国有商贸企业为主的职能,不能根据行业发展新形势,理清思

路,转变职能,在政策鼓励、行业管理、调控手段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大了政府对商业调控、管理的难度。

(五)行业协会缺失,自律意识差。行业协会是连接行业与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区商贸流通各行业至今没有成立一家行业协会,缺乏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造成各自为阵,无序发展,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我区发展的亮点在商贸,发展的潜力在商贸,为财政做贡献的希望在商贸。我区发展大商贸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即将开始,陕甘宁经济区的发展已列入国家重点层面,国家必将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向西部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我区将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扶持,为商贸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二是区位优势。我区是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承关中,北接榆林,辐射晋宁蒙,交通快捷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交汇,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是人文优势。我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全区旅游达386万人次,仅住宿和餐饮业就实现消费额5.6亿元,而且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来延旅游人员必将大幅攀升,随之带动吃住行等一系列需求,为商贸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四是经济优势。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771元,人均消费支出达108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7元,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五是空间优势。近年来,延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预计2015年城区人口将达到60万,2020年将达到80万;预计2015年城区面积将达到60平方公里,2020年将达到70平方公里,人口和城市面积的不断增加,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在分析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消费增长为主线,以重大商贸项目为支撑,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优化服务、统筹兼顾,合理进行网点布局,科学调整商业业态,重点建设两大核心商业区(二道街商业核心区、百米大道商业核心区)、三级商业服务网络(区、乡、村)、四大物流中心(大华物流中心、丰泉物流园区、尹家沟物流中心、碾庄汽车产业城),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陕北地区商贸物流服务中心,促进区域经

济转型升级。\"十二五\"末,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达96.5亿元。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重点要在以下五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制定出台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上取得新突破。科学的商贸发展规划是保证城市商贸业有序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按照\"高起点、高水平、二十年不落后\"的要求,结合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区商务局牵头,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机构尽快制定商贸业总体发展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规划要包括主城区网点布局、业态发展规划,主要城镇商业发展概略等内容。鉴于市区同处一城的实际,规划一经确定,要协调市上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保证其严肃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的沟通,如对1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在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许可证之前,可由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出具商业网点规划确认意见书;对新建和新开展经营的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和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新建和改扩建,由市区商务主管部门依据规划和规范程序进行预审,对重要的大型商业设施、批发市场项目、特殊流通行业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各界代表的意见。

(二)在政策激励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政策支持是促进商贸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设立宝塔区工商发展基金,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奖大扶小\"的原则,对年区级分享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优秀商贸企业按照每年递增额的3%予以奖励。对一些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中小商贸企业,经商务、财税、工商等部门评估审查后,对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商贸企业,可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同时,建立企业联系制度,确定重点商贸企业,由区级领导和部门包抓,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实行\"一事(企)一议\"制度,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商贸项目,采取\"一事(企)一议\"政策,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十二五\"末发展5-10家年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的商贸流通企业。

(三)在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加大现有市场整合力度,采取市区联动的方式,对城区各专业市场进行整合,主要是:把宝塔批发市场搬迁至燕沟副食品批发市场;把黄蒿洼建材市场搬迁至枣园大华物流中心;把向阳沟蔬菜批发市场、黄蒿湾瓜果批发市场搬迁至丁家沟农产品批发市场。另一方面,重点支持建设大华物流中心、丰泉物流园区、尹家沟物流中心和碾庄汽车产业城,在手续办理、招商引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碾庄汽车产业城的建设,要以全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将城区各类汽车农机销售、维护、保养、装饰等行业取缔整合,统一规划至碾庄园区,并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汽车4S店入驻;碾庄汽车产业城建成后,汽车城正常运营,可引进50家中小企业入驻发展,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税收6亿元,安置就业3500人。同时,依托我区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在重点交通干线旁、城郊沟道再规划建设5-10个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大中型专业市场,进一步提高集聚辐射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2个年交易额在50亿以上的物流园区,建成3-5个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2-3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其在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水平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全力推动我区物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四)在建立健全城乡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上实现新突破。目前,城区二道街是全区的商业核心区,但是过于集聚的商贸企业,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布局的不合理,不利于人民群众快捷便利的购物需求。结合市上\"东扩\"的城市发展战略,要在城区百米大道中段大力打造延安\"第二商业核心区\",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引进大型连锁超市、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等,力争三到五年时间将该区域发展成为我区的又一商业中心。同时,围绕搞好社区服务,全力实施社区商业\"双进\"(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引导和鼓励如延百等大型商业企业向居民小区延伸,开设一批小型超市、便利店、打折店,方便群众购物,逐步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力争建成1-2家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3-5家省级商业示范社区。以\"万村千乡\"、\"新网\"工程和\"家电下乡\"等活动为契机,着力改善提高中心集镇的商网配套实施,并依托城区大型商贸企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3-5家乡镇物流配送中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大力在各行政村建设标准化日用百货农家店,力争\"十二五\"末农家店覆盖率达到90%。逐步构建以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城乡三级商品流通网络。

推荐第6篇: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商贸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随着义乌经济逐渐融入国际化浪潮,义乌商贸服务业正进入一个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一、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市商贸服务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XX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18.3%,创近几年来新高,在全省经济强县中增速和总额分别位居前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市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商贸业持续繁荣的背景下,除市场外的其他商贸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落后,与其它相关行业相比,明显不协调,与进入小康社会追求高质量、时尚生活的居民需求明显不适应。主要体现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商贸设施明显滞后;结构层次尚欠合理,特色商贸明显短腿;现有企业规模不大,商贸品牌明显短缺。

二、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义乌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市必须具有较为发达的商贸服务业。“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的实施,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城市经济、城市自身的特点蕴含了有利于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服务业对我市经济社会贡献日益加大,政府越来越重视商贸产业的发展,把商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加以大力扶持。我市今年出台了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批准了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程度与其城市规模是紧密相关的。我市已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一大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成。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形成了对服务行业强大的规模需求。

3、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一个更为坚实的需求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加服务性支出将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

4、资本投入足以保障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民间资本雄厚的资金实力加上我市悠久的经商传统、浓厚的商业氛围,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外资的强力注入给服务业带来新的活力。以商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将继续成为下一轮发展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预计将有更多的人投资、从事商贸业。

5、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带动和支撑了商贸服务业发展。旅游、会展业的发展对商贸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也产生了更多的关联效益,旅游、交通、宾馆、百货、餐饮等服务行业的经济效益将得到大幅提升。

三、我市发展特色商贸的思考

1、精心布局商业网点,发展新型商贸。以规划为导向,科学合理布局商贸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提升商贸设施档次。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义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着力构建四个商贸层次。核心层次:营造绣湖、宾王、国际商务中心三个城市商业亮点和窗口商圈,发展以购物商业、餐饮文化商业、休闲商业为基础的三大特色商业。其中以义乌市绣湖广场商圈和宾王商圈为主体的市级商业中心,设置两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在福田-江东商务中心,形成集贸易、金融、政务、信息、文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区。骨干层次:在北苑、后宅、廿三里、城西、稠江等5个市区二级商业区,以佛堂、苏溪、上溪商贸集聚区域为中心点的市级商业副中心,各布局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基础层次:以遍布城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商业步行街区以及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态。重点改造提升工人西路时尚休闲服饰特色街、城中中路精品服饰特色街、稠州路都市景观商业街、江滨路休闲娱乐特色街、宾王餐饮特色街区等5个特色街区。虚拟层次:以涵盖全市的宽带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网上购物。

2、培育高端商业资源,建设品牌商贸。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态,形成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不同功能的业态结构。大力推进仓储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商贸中心等商贸

重点建设项目,大手笔规划大项目,规划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场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来我市开设门店;积极扶持市内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8家年销售额上亿元、主业突出、管理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在流通行业发挥龙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全面进步。

3、拓宽居民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商贸。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促进商业网点布局合

理化。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鼓励规范家政服务公司的发展,大力发展餐饮、托幼、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服务,重点培育家政、保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培育一批连锁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优化服务结构;健全网点设施,建设一批标准超市、早点快餐、废旧物资回收等便民商业设施。形成每个社区有1个服务中心,设1家以上连锁便利超市,布置1个菜市场,其中居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社区各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商业中心。

4、编织农村现代流通网,构建统筹城乡型商贸。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服务业体系和服务业设施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向中心镇及农村延伸。引导和支持连锁企业向村级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农家店),逐步建立统

一、规范、便捷的商品配送和供应网络,不断提高连锁店的商品统一配送率。以现状镇为基础形成苏溪、上溪、佛堂三个商业副中心,达到每个镇、街道所在地有1家以上连锁超市,较大行政村有1家连锁便利店,全市农村都有放心店。

5、发展中介服务业,完善服务型商贸。发展咨询租赁、评估拍卖、

法律服务、研究开发、检测认证、招投标、职业介绍、财务顾问、会计审计、房地产中介等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商务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品牌动作、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引导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组织集聚发展,打造社会商务服务集聚区,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行业功能日益完备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四、发展特色商贸的建议

1、加大开放力度。发展特色商贸不仅要培育本土的企业,更要大力引进外来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合,努力推介我市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引进外部资金、引进外资商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实施项目带动。发展特色商贸的支撑点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建设和开发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商务考察和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购物(商业)中心。为此要加强重大项目支撑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筛选建设一批、跟踪储备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当前要加快北门街区块的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的落实。

3、优先保障用地。发展特色商贸必须要有足够的用地保证。在城市规划中,要预留重点项目的发展用地,对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市政府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对世界500强零售集团及市内外大型商业企业在义投资的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经市政府批准后实行优先优惠供地。

4、加强队伍建设。发展特色商贸必须重视商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把商贸队伍培训纳入政府创业素质工程,加强商贸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商贸队伍的综合素质。要组织制定分类开发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形式,在服务业各领域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行业高端人才。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型服务业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管理和经营方面人才

推荐第7篇: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

章来源

http://www.daodoc.com文档大全

w

w

w.chazidian.com

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商贸业,在我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商贸业的发展,对于我区GDp各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商贸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我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商贸业发展规划是我区在现有商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为实现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种长远的战略性安排,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划对我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是符合经济运作规则的政府调控方式,也是城市优化资源能量,提高我区综合服务功能,协调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地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制定商贸业发展规划—促进商贸业发展—推动我区经济整体发展—实现经济腾飞,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商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为了巩固我区的商业地位,实现商贸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本着振兴xx区经济的使命感,高度重视商贸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整体战略思想。特制定本规划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我区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以“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为总体目标,依托我区商业优势为基础,坚持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地区的商贸业强区,推动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思路

以构建具有特色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商贸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大商业,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我区商业发展战略方针。紧密结合我区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建设步伐,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产业集群经济为支撑,依托xx商圈,拓展新的商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商业体系,调整市场结构,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积极构建规模型、规范型、辐射拓展型的批发零售市场体系、特色专业市场体系、社区服务网络体系、超级连锁市场体系,建设丰富多彩、高效快捷、诚信规范、管理科学的“现

代化发达的商贸区”。

现代化发达的商贸区功能定位是:成为我市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国际化区域性商业强区。建设好商贸强区,关键是要拓展市场辐射功能,结合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实施“商贸聚集”的辐射战略:巩固xx商圈及火车站传统商圈,融入河医经济圈,培育西出站口“临站经济”圈和大学路商圈等,五大商业区域将为我区实现商贸强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务实高效。

开放型商业的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为广大居民和外埠顾客服务的功能。要面向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找准商业发展的切入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促进商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只有从市场运行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商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2、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xx区商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名区、资源、区位”三方面的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服务体系,把商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满足本市购物需求和向全省、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拓展结合起来,形成辐射拓展型的商业发展体系。同时要注意到我区在投资环境、土地资源、配套设施资源等方面对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扬长避短,逐步做到化短为长,促进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商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革步伐,根据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引导力度,做好资源整合,完善配套措施,构建具有多元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商业体系。

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努力实现三个优化:

(1)优化商业布局结构。以中心商业区、社区商业服务区为核心,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商业网络结构。

(2)优化商业网点规模结构。既要考虑到必要的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又要考虑到周边商业设施的配套功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的规模结构。

(3)优化业态结构。以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以挖掘传统业态潜力为辅助,实现新型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有机结合。

4、协调发展,合理超前。

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商业发展,认真吸收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商业发展理念和成功的商业发展经验。商业发展规划要与xx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商业与交通运输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环保产业协调发展,城市中心与社区协调发展,产业之间和商业业态之间协调发展,制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发展目标。

二、我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从地域口径统计来看,全区商业营业额达到4chazidian.comIS系统),积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和无店铺销售,逐步提高商业的信息化、组织化水平。鼓励推广以实网为基础,以电话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电子商务,提高区域内的商业信息化程度。

六、发展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流通秩序。

1、加快法制建设,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商业运行管理和网点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业标准等,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货畅其流。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商业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要引导商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人人遵守法律的守法观念,严格执行、遵守国家有关商业运行和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

3、建设流通安全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商业。要强化其它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建立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流通安全体系,促进绿色生态商业的发展。

4、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商业运营安全、高效。在人员和商品集中的商品流通场所和物流中心,要认真执行消防安全法规,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防范和处理预案,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建立稳定的商业秩序。

(二)优化网点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1、结合我区商业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对商业发展与商业规划的调控、监督和管理,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xx区商圈商业设施总量趋向饱和,但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重点强化对中心区大型商业设施的规模、布局、功能设置的管理,防止盲目发展大型百货店,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同时应注意发展社区居民集中地的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2、抓好居民生活社区商业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促进社区商业健康发展。在规划期内,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配套建筑要相对集中在规划的社区商业中心内,其余面积分散在居民区里发展小型店铺。

(三)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1、变革发展理念,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最终要靠一大批商业企业的发展来支撑和推进。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来实现。

2、选准努力方向,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作为的企业家,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团队,独特的进货渠道和稳固的销售渠道,富有特色的商品,良好的硬件设施,舒适的购物环境,科学的管理机制,享有盛名的字号和商誉,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是企业培植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是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商业企业长期努力的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优化市场定位、增强服务功能、采用新型业态和网络化、连锁化经营及计算机管理等。

(四)弘扬文化传统,实施商业名牌战略。

1、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名街,增强我区吸引力。xx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传统,是我区的宝贵财富。要实施名牌战略,打历史文化名街牌,拓展德化步行街的影响,努力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使外来游客一进入xx的商业网点,就为我区商业具有的浓郁历史文化特色所吸引。

2、实施形象战略和名牌战略。大塑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专业市场和业态形象,凸现xx区商业整体形象。结合形象战略,重视培育名牌市场、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引导市场和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业态,重视企业形象,增强品牌意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管理,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和包装、宣传,努力通过创立品牌,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出台激励市场、企业创品牌的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品牌、名牌脱颖而出。

(五)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

1、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包括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大型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市场信息网络等,要实行政策性倾斜和支持,以加快商业区街的市政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

2、引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设xx、美化xx。尽管现有商圈的商业设施众多,但亮点不突出。需要从政策、资金上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和绿化设施给予支持,对重要商业区位的网点设施和经营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让xx区以现代商业为窗口,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促进第三产业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

(六)着力发展新型业态,提高企业组织度和市场集中度。

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坚定不移地走结构优化和集约化经营之路。应逐步改造传统商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辟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大卖场、专营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商品代理、网络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主力业态发展,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七)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坚持扩大开放、有序开放,实现大开放、快发展。要树立全方位的开放意识,既对外开放,吸引境内外资金进入商业领域。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世界chazidian.com

推荐第8篇: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贸业,在我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商贸业的发展,对于我区GDp各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商贸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我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商贸业发展规划是我区在现有商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为实现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种长远的战略性安排,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划对我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是符合经济运作规则的政府调控方式,也是城市优化资源能量,提高我区综合服务功能,协调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地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制定商贸业发展规划—促进商贸业发展—推动我区经济整体发展—实现经济腾飞,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商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为了巩固我区的商业地位,实现商贸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本着振兴xx区经济的使命感,高度重视商贸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整体战略思想。特制定本规划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我区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以“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为总体目标,依托我区商业优势为基础,坚持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地区的商贸业强区,推动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思路

以构建具有特色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商贸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大商业,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我区商业发展战略方针。紧密结合我区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建设步伐,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产业集群经济为支撑,依托xx商圈,拓展新的商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商业体系,调整市场结构,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积极构建规模型、规范型、辐射拓展型的批发零售市场体系、特色专业市场体系、社区服务网络体系、超级连锁市场体系,建设丰富多彩、高效快捷、诚信规范、管理科学的“现 代化发达的商贸区”。

现代化发达的商贸区功能定位是:成为我市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国际化区域性商业强区。建设好商贸强区,关键是要拓展市场辐射功能,结合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实施“商贸聚集”的辐射战略:巩固xx商圈及火车站传统商圈,融入河医经济圈,培育西出站口“临站经济”圈和大学路商圈等,五大商业区域将为我区实现商贸强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务实高效。

开放型商业的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为广大居民和外埠顾客服务的功能。要面向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找准商业发展的切入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促进商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只有从市场运行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商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2、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xx区商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名区、资源、区位”三方面的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服务体系,把商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满足本市购物需求和向全省、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拓展结合起来,形成辐射拓展型的商业发展体系。同时要注意到我区在投资环境、土地资源、配套设施资源等方面对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扬长避短,逐步做到化短为长,促进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商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革步伐,根据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引导力度,做好资源整合,完善配套措施,构建具有多元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商业体系。

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努力实现三个优化:

(1)优化商业布局结构。以中心商业区、社区商业服务区为核心,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商业网络结构。

(2)优化商业网点规模结构。既要考虑到必要的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又要考虑到周边商业设施的配套功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的规模结构。

(3)优化业态结构。以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以挖掘传统业态潜力为辅助,实现新型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有机结合。

4、协调发展,合理超前。

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商业发展,认真吸收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商业发展理念和成功的商业发展经验。商业发展规划要与xx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商业与交通运输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环保产业协调发展,城市中心与社区协调发展,产业之间和商业业态之间协调发展,制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发展目标。

二、我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从地域口径统计来看,全区商业营业额达到451亿元,同比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4亿元,增长23%,占xx市县(市)、区总体目标的13%,低于金水区6.4个百分点,排全市第二。同期,我区三产比值占全区GDp的80.7%,07年为82.3%,同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2009年前两个季度,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7.1%。

我区商业是以传统百货零售商业为中心,以批发市场为支撑,以特色步行商业街为亮点,以社区商业为补充的布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百货零售商业正朝着国际化、连锁化发展。以xx商圈为中心的百货零售、专卖店超市等传统零售业和现代商业为主导,如:大商新玛特、北京华联、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五星电器等商业企业近50家,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xx旗舰店即将开业经营,将不断完善xx商圈功能。

2、批发市场朝着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全区共有专业市场39家,农贸市场22家。以火车站地区的小商品、服装批发为主,有xx国际小商品城、万博商城、金城服饰、世贸商城、天隆服装城、恒泰服饰、钱塘衣城等10多家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京广路鞋城为中心的鞋业批发市场;以万客来、华中食品城为主的食品、糖酒批发市场;以金泰成灯饰、西建材、新家园建材超市为主的西部建材装饰市场等是我区商业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已成为省内外著名的批发市场聚集地。

3、特色街朝着一超多能方向发展。德化步行街承载着xx商业的百年沧桑,将进一步进行升级改造,巩固其百年名街及城市名片的中心地位。淮河路餐饮街、铭功路机电水暖街、奥特莱斯步行街等特色街区各具特色,发展步伐加快逐步成为我区的亮点。

4、社区商业逐步形成特色和规模。社区商业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商业格局,如长城康桥、亚星奥特莱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升龙国际中心等,成为了西南城区经济发展的活跃地段,优化了商业发展结构。

(二)存在问题

我区商业发展是以“片”和“块”的模式进行的,即“片”是xx广场以及火车站周边形成的名街商圈集群。“块”是大学路长城康桥、碧波园世纪联华、嵩山路华润万家、亚星奥特莱斯、中原百姓生活广场等周边形成块状商业区。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状态趋势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规划问题。xx商圈、火车商圈发展逐渐出现饱和状态,商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整体的管理,xx商圈、火车商圈整体业态单

一、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陈旧、楼宇资源匮乏,购物及周边交通环境较差,不适应现代商贸中心地位的需要。随着xx商圈周边的丹尼斯、大上海城、百盛广场等商业崛起和东西大街的扩宽,形成强大的拉力,xx商圈逐渐东移北扩偏离我区。我市其他商圈也在快速发展,xx正进入多商圈时代,金水区天旺广场、燕庄商业广场、花园路商圈等逐渐的扩建发展,使得我区的商贸业优势在减弱。在商业街区上,基础设施缺乏空间衔接能力和经济联动能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商圈产业链条化的生成,商圈规模效应、辐射能力和联动发展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2、聚集问题。全区商业聚集区数量偏少,新的次级商圈发展慢,目前还属于零星的商业形式,没有形成强大的商贸企业聚集效应,消费结构也比较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区域化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吸引城区人口,应该向多极化、次中心格局演变。

3、消费习惯问题。城市分流人口过度集中在xx广场及火车站地区,使得主干道通勤功能过度,容易导致交通阻塞、商业地价过高等“城市病”现象,商业辐射功能偏弱。而打通的大学路、医疗资源丰富的河医、开发中的南部城区等居住、公共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对人流、商流的吸聚力强,却缺乏相应的商业集群,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经营模式问题。功能分工不清,特色不明显。xx商圈和正在形成的次级商圈功能化差别小,特色不明显,产生相互恶性竞争。商圈内同质化商场业态布局突出,不能实行错位经营,造成雷同、无序竞争的现状。

5、配套设施问题。商圈行业的黄金比例应是购物占40%,餐饮占30%,休闲娱乐占30%。目前,我区现有的商圈购物占了较大的比例,休闲娱乐设施较少,缺乏不同层次的规模餐饮,制约了消费者一站式消费,影响了商圈整体功能的发挥。

6、市场问题。市场过于分散,配套不够合理,导致集群效应不强,辐射能力偏弱。同时,规划程度低,产权结构复杂,升级改造困难大,市场功能和竞争力逐步在减弱,受资金、土地、规划、政策等因素制约,升级改造步伐慢,市场优势逐渐减弱。

以上致使我区商业存在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缺乏特色的问题,为解决xx商业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商业发展有利条件

1、随着城中村改造,商贸服务业布局、规模、结构、效益等基本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商业发展的新载体不断出现,为我区商贸业发展带来了空间。

2、商业次中心逐步形成。大学路沿线的升龙商业广场、长城康桥、河医等区域商业氛围日益浓厚,京广快速路的建设也为京广路两侧发展带来机遇,为商业次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我区城中村改造使南部房地产开发兴起,形成了新的商贸业发展机遇和空间。世纪联华长江路店、亚星奥特莱斯、中原百姓生活广场、华中水果市场、中陆物流等一批南部城区的商贸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活跃了商业氛围。目前,南部城区消费市场仍在培育发展阶段,搞好南部商业氛围是关键,需要大量的宣传、政府引导、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xx商圈为核心,火车站商圈、火车站西广场商圈、河医商圈和大学路商圈相呼映、以城市改造为契机、以建设名街商圈商业集群为目标,立足xx商业实际,到2013年,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科学、协调发展的商业体系,为发展现代化的大商业奠定基础。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市级商业中心为中心、以区级商业中心为主体、社区商业网络为基础、特色商业街为亮点,研发经济、创意经济、金融保险等新型业态,服务功能齐全的商业体系。

(二)具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2010年底),力争我区商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2011年底,在巩固xx商圈以及火车站商圈的同时,打造三大商圈经济、培育四条商业特色街,社区商业、楼宇经济和西南批发市场,使我区商业发展区域初步形成,按照整体规划,采取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

第一阶段从2009年到2010年初,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大全区重点商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不断巩固加强我区商业优势,充分发挥项目带动辐射作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2008年146亿元为基数,每年递增按18%。

第二阶段从2010年初到2011年底,我区商业集群初步走向成熟。通过进一步开展招商引资,加强投资力度,抓好重大项目,以及培育我区特色街建设和商圈建设,使得我区形成发达的商贸业集群。

到2013年底,基本形成商贸、娱乐、文化、居住相配套的、健全的商业服务体系,建成具有强大集群、辐射功能、交通通讯发达的商业中心,最大范围地满足本地和外地居民的各类消费需求,真正成为全面开放、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的现代化商业集群。

通过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招商引资,开发和联合开发,基本形成商务、展览、会务、居住相配套的、健全的商业服务体系,建成具有强大聚集、辐射功能、交通通讯发达的xx商业中心,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最大范围地满足居民的各类消费需求,营造出集一流的商务、居家、购物为一体的生活、投资环境,真正成为全面开放、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的现代商贸业体系。

四、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建设“现代化商贸强区”,是xx区商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本次规划的战略重点。要把xx区建设成全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际化、区域性现代商业区,并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切关键在于建设富有特色、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具有强大集散功能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化大商业体系。本规划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依托历史文化的品牌效应,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打造成现代化的商业物流中心。为此,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抓好“

1、

2、

3、

4、

5、6工程”,即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体系;巩固和完善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商贸圈;建设和培育三个新兴商业发展区域;构建四条富有特色的商业街;升级改造五大批发物流市场中心;培育六大社区商业中心。

(一)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体系

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体系,从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的角度规划,包括以下五个系统:

1、与历史文化相适应,与旅游观光相匹配,并具有商业发展辐射力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商业区系统。

以xx广场中心为主体,将德化商业街与城区主要历史景点、宾馆、商场联成整体,形成以德化步行街为轴线的城市中心商业街区。这个区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为来自全国各地和境外的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休闲购物条件;为广大市民和周边地区客商提供零售、批发业务;以多品种、多层次的商品和服务,吸引各种类型的顾客,形成具有综合性、多业态、多功能的商业服务系统,和全市的商业辐射中心,并拓展到火车站西广场周边。

2、提升产业发展聚集效益,构建新商圈经济系统。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火车站西出站口的改造,郑大一附院周边项目的开发,小李庄、路砦、新长城等城中村的相继拆迁,南部城区的规划建设,逐渐形成火车站西出站口、河医周边、大学路沿线、南部城区等新的商业次中心,成为我区服务业发展新的活跃地段。为此,要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构建火车站“临站经济”商圈、河医商圈、大学路商圈新的商业经济带,提升商业聚集层次,努力扩大我区商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3、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多功能社区商业系统。

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为社会商业升级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未来几年内应抓住机遇重点完善社区便民多功能商贸服务,新建社区从规划开始,就要把社区便民商贸服务中心的设置列入重要内容。这类社区商贸服务中心的业态以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主,服务项目要涵盖日常生活用品、餐饮、洗浴、医药、家政、邮电、理发、照相扩印、书报、家电维修等小型农贸超市。乡(镇)、南部城区,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设立以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主流业态,同时考虑满足当地居民文化娱乐生活需要的便民多功能商贸服务中心。

4、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商业服务网络。

xx区乡镇是发展商贸业薄弱地区,必须抓好乡镇商业的发展,这是拉大商业空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抓好农村商贸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体现为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需求服务,另一方面要将商贸业与当地的特色产业(例如:侯寨的樱桃、葡萄、农家乐,马寨的食品加工等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辐射力的多功能产业结构和商品集散地,把优质的现代化商贸服务逐步扩大到农村薄弱地区。

5、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立足xx,辐射全国的专业市场系统。

市场众多是我区优势之一,加强专业市场系统建设,对丰富商贸业产业经济内涵,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区专业市场要继续推进升级改造,加强辐射全国力度,确立市场经营特色的道路。要在现在的专业市场基础上,扬长避短,与时俱进,逐步改造完善现有专业市场。整合市场资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市场经营管理机制,扩大规模,最终提交市场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巩固和完善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商贸圈

1、完善xx商圈功能

规划范围:xx广场周边

定位:市级商圈、高档购物、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和功能完善商圈

发展要点和目标:辐射能力是商圈地位的一个重要功能和标志,要在不断增强“商圈”的辐射能力上下功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展示“xx商圈”周边项目,吸引容纳国际国内时尚前沿的商业企业,积极推进民主路商业项目建设,重点引进知名企业和品牌入驻,不断提升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经营理念,推动了整个中原地区商业不断创新蜕变,上台阶;从硬件上大力提升“xx商圈”的功能。加快商圈内xx时代广场、印象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不断调整商圈经营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引进相关娱乐设施、餐饮、楼宇经济等项目,充分满足各层次消费者在购物中休闲、在休闲中购物的消费需求,使得消费多样化,更有吸引力;在软环境上,不断制定绿色服务政策,支持商圈内企业做大做强,使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商圈的品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升xx商圈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

2、火车站传统老商圈提升改造

规划范围:火车站东出站口周边

定位:传统商业、商务办公、小商品批发为主商圈

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火车站地区批发业优势和对周边经济的拉动辐射作用,依托商圈内服装、小商品市场和酒店众多的优势,把握商圈整体发展趋势和布局,挖掘潜在的优势,突出商务、餐饮、批发的特色,加强周边商业项目建设,引导市场资源整合,推动高标准市场升级改造;同时,加强宾馆、写字楼建设和餐饮、娱乐、休闲、商旅等基础设施整合,引导商家进行联合开发,建设具有商旅休闲、餐饮娱乐、服装、小商品批发零售的火车站传统商圈。

(三)建设和培育三个新兴商业发展区域

1、河医商圈

规划范围:xx大学第一附属医学院周边及建设路、棉纺路地区

定位:商务办公,发展医疗经济,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

发展要点和目标:以xx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核心,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周边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医疗服务、总部经济产业、研发产业。要加大招商力度,对周边中投国际广场、金三角、国际密码城等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2、火车站西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火车站西广场为中心,以京广路两翼为重点

定位:商务楼宇、零售业、商务、旅游业、高档次服务业态商圈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西出口建设机遇,将商业活动、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与公共绿地水系有机融合,将火车站商业功能有效、有序西扩,铸造新的商业服务业商圈,着力打造新的商业服务业亮点,使xx商业服务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增加商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重点开发周边商业地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使其尽早形成“临站经济”应有氛围,这个区域尤其是京广路的拆迁,规划要有前瞻性,硬件设施建设有超前意识,起点要高,定位要准,要出招商优惠政策,创造一处生态环境良好,功能齐备、商业服务业兴旺,地域特点鲜明的现代城市窗口形象和城市新风尚的场所。

3、大学路商圈

规划范围:中原路以南至航海路区域

定位:拉大西南城区消费能力,整合社区商业资源、现代服务业商圈

发展要点和目标:大学路作为xx区的中轴交通主干道,商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基础,是大学路商圈建设的有利条件。是未来xx区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路砦、小李庄、王胡砦三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南北相连,将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对提升xx城市品位和形象,扩大xx聚集辐射能力和城市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打造新型商业业态,增强开放意识,将城中村改造项目长城康桥、升龙国际中心及城中村改造项目与商圈建设结合在一起,是未来新的商业发展旺地,因此要加大招商力度,科学布局商业购物金融区、市场贸易区、餐饮服务居住区、休闲娱乐文化区,形成相辅相承,互融互补、各具特色的功能布局,力使商圈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成为城市商贸业新的增长极。

(四)构建四条富有特色的商业街

1、德化步行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德化步行街区升级改造,利用“百年德化”文化底蕴,突出本地特色氛围和历史地位,打造商业文化街。将德化街向南延伸至钱塘路,向周边发展,扩大其规模,建设一些代表性的建筑,使其彰显独特的文化标志。要弘扬传统特色文化,紧紧围绕德化街的渊源历史和商业文化做文章,将其提升为xx的社会文化中心,并建立街区特色网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街区文化特色,把德化步行街打造成富有浓郁历史文化色彩的文化商业街;要科学规划,凸现功能分区化,特定的区域定位上要找准特色理念,使得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功能分区,错位经营,相互支撑。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德化商业步行街是比较繁华的地段,道路交通问题阻碍商业街商业的提升,要增加停车位,集中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街四周的进出通道;严格整顿商贩违法乱占行为,避免影响交通。

2、淮河路餐饮文化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对淮河路餐饮街的投资,改造街道绿化,增加立体绿化和空间绿化;增加亮化设施,完善夜间亮化工程,使其夜晚流光溢彩;开发增加可视性建筑,如:特色明显塑像、温馨提示牌、路面的色彩,道路两旁建筑的式样及色彩,修建果皮箱、美化电话亭,优化消费环境,提高街景品位,营造特色氛围。在路口应该建造相应的塑像,标识特色餐饮文化。如淮河路餐饮一条街要将古玩城、灯城融为一体统筹规划,使人们在用餐之余能欣赏古玩文化,参观灯饰文化,在欣赏古玩、参观灯城文化时又能享受美食。

3、奥特莱斯商业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奥特莱斯作用新型商业业态驻入我区,基础设施良好,环境舒适,是西南商业发展的亮点,在此基础上,培育沿嵩山路为餐饮街,沿汉江路为步行街,沿兴华南街为超市、家具街。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帮扶企业,提供良好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商户入驻,形成西南消费市场。

4、金水河酒吧休闲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定位于休闲娱乐、建设独具特色的酒吧休闲一条街,主要经营酒吧、茶艺、陶艺、字画及其他休闲娱乐产业。依照“水绿融城”的发展理念,将金水河的自然资源与河岸的人造绿化景观相结合,努力打造xx市独有的水绿交融的特色景观。同时,规划沿河岸建立一个定位高端、服务一流的高级病房区,将病房搬出医院,为病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创立xx市第一家高端医疗服务场所。

(五)加快现代化市场建设,推动五家市场升级改造

1、以二马路为中心的机电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已形成的二马路机电市场对周边零星机电市场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品牌优势,引导沿街经营商家向升级改造机电市场聚集。现有的二马路机电市场要进一步加快升级改造步伐,抓好市场经营管理,引入现代经营理念,搞好管理服务制度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力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品牌商家入驻,提升市场档次,扩大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

2、以眼镜城为中心的五金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依托已形成的眼镜城市场,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提升档次,增强辐射力。加强市场改造整体包装宣传,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和零散商户向其聚集。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高标准规划,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建立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创建一个全市最大、辐射面最广的区域性五金综合物流市场。

3、以中原百姓生活广场为中心的服务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加强服务中原百姓生活广场项目,引导企业以批发联合体为主,三方互动,采取订单式、包销式、主题式商业地产多赢模式;三链齐动,拉动产业链、构筑市场链,创造价值链;努力打造为xx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龙头市场,中部地区最大的集娱乐、休闲、餐饮物流信息、物流配送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零售批发购物中心。

4、以京广路鞋城为中心的鞋业批发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加强京广路皮鞋、鞋材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市场整合和升级改造。依托现有鞋城建设,在周边沿线带动新建和扩大鞋业、鞋材批发市场,引导京广路鞋业市场聚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包装、宣传和招商引资,力争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入驻,扩大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形成全国最大的鞋业、鞋材批发市场,为我区的鞋业产品创立品牌、打入国内市场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优越的市场条件。

5、以金泰成为主的灯饰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已形成的以金泰成灯饰广场为龙头的专业灯饰城的优势,大力促进灯饰传统产品生产流通。加快中原灯具大厦的建设步伐,提高灯具大厦的组织化程度,发挥重点企业的领航“旗舰”作用,推行连锁和集团化经营,实现产品的特色效应和品牌效应。引导我区灯具行业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争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入驻经营,引导市场向专业化、品牌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壮大名牌产品,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形成品种齐、档次高、辐射广的中原“灯具之都”。

(六)重点培育六个有特色的社区商业

发展要点和目标:力争2013年前利用城中村改造的机遇规划建设6个社区商业比较发达的社区,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服务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为目标,按照商务部相关标准和要求,引导鼓励新建社区和改造升级的社区,建造与现代城市建设同步的与居民日常消费水平相一致的社区商业网络,重点培育佛岗、菜王、路砦、王胡寨、冯庄、小李庄城中村改造项目,形成各具特色,便民利民服务更贴近居民的社区商业。

五、重点培植的行业及商业形态

(一)重点行业

1、南部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完善交通枢纽功能。开展物流企业、物流技术、物流设施、供应链管理标准化工作,推动物流业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高。鼓励物流商贸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继续加强物流师、助理物流师、物流企业高级高管人员培养。

2、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构筑xx信息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在整合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大力构筑功能完善的xx信息港。整合社会信息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应用系统,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现有通信资源,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促进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建立为全区和中原地区发展服务的统一开放、高效快捷的多媒体公用信息综合传输平台。

3、大型综合性零售业和专卖店。日用消费品贸易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可缺少。要按照城市和居住区现代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改造和调整传统经营结构和建设好新的经营网点和超市、专卖店、专业商场等新型业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重点推进品牌专卖和系列专卖,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促进商业服务业的日趋繁荣。

4、餐饮文化及休闲娱乐业。餐饮文化及休闲娱乐业的繁荣程度,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发展。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宾馆酒店,丰富内容,提高档次;二是按时代发展要求,新建一批高档次的餐饮文化娱乐场所,以新的理念、先进的管理,倡导新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促进行业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

5、社区服务业。发展直接为社区居民生活消费服务的服务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要按各类居住小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做好服务网点规划布局,在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社区服务和医疗中心,完善小区的商贸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科华北路,振兴特色商业,在科华路规划建设商业步行街,丰富街道生活,美化净化环境。建造优良的服务设施,创造性地开展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除搞好生活日用品贸易外,积极发展美容美发、快递、清洗、保健、代购、代办、家庭绿化、家教以及家庭法律顾问、家政中介等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和连锁化。营造便民温馨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消费质量。

(二)重点商业形态

1、大型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大型专业市场是我区已有的优势,今后发展要避免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重在整合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档次。现代物流是新兴业态,要加强探索发展,抓好西南城区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与现代化模式物流、现代连锁商贸和集团化经营,建设好物流中心,完善规范专业市场,加强物资流动,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基地。

2、大型商业设施。近几年我区引进的一批国内外大型商场,已成为商贸业态的支柱。打造商业强区,还要引进一批,建设一批,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巩固商贸业态的支柱地位,提高我区商贸业的整体形象。

3、专卖店、连锁店。专卖店是特色化经营的一个明显标志,专卖店具有品牌强,专业化水平高,产品宣传集中的特色,是零售商业的重要业态形式之一。

4、便民利民社区店。按照社区服务发展思路,合理布网,重点面向社区发展。经营上要拓展规模,坚持引进、加盟、联合的原则,采取直营连锁、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特许连锁等多种形式,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为全区社区利民店网络的配置做好引导工作。

5、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以楼宇为载体,集科研、生产、商贸、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形态,因其所占建筑空间小、经济容量大、经营质量高,以及在提升我区形象上的作用,将成为商贸业的重要支撑,是我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因此要加强对楼宇经济的研究与服务管理,为其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要在楼宇建设中先期介入,全程介入,注重楼宇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和吸纳商务、科研、金融、证券、保险、电信、科技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行业的海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力争有外资金融机构或其他资本形式的外资企业落户,引导其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区城市现代化和商务现代化。

6、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利用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大力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把电子商务与建设城南商贸圈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商业网络工程。引导传统商业销售方式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引导企业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企业收银管理系统(pOS系统)、商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积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和无店铺销售,逐步提高商业的信息化、组织化水平。鼓励推广以实网为基础,以电话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电子商务,提高区域内的商业信息化程度。

六、发展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流通秩序。

1、加快法制建设,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商业运行管理和网点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业标准等,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货畅其流。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商业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要引导商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人人遵守法律的守法观念,严格执行、遵守国家有关商业运行和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

3、建设流通安全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商业。要强化其它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建立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流通安全体系,促进绿色生态商业的发展。

4、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商业运营安全、高效。在人员和商品集中的商品流通场所和物流中心,要认真执行消防安全法规,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防范和处理预案,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建立稳定的商业秩序。

(二)优化网点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1、结合我区商业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对商业发展与商业规划的调控、监督和管理,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xx区商圈商业设施总量趋向饱和,但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重点强化对中心区大型商业设施的规模、布局、功能设置的管理,防止盲目发展大型百货店,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同时应注意发展社区居民集中地的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2、抓好居民生活社区商业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促进社区商业健康发展。在规划期内,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配套建筑要相对集中在规划的社区商业中心内,其余面积分散在居民区里发展小型店铺。

(三)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1、变革发展理念,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最终要靠一大批商业企业的发展来支撑和推进。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来实现。

2、选准努力方向,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作为的企业家,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团队,独特的进货渠道和稳固的销售渠道,富有特色的商品,良好的硬件设施,舒适的购物环境,科学的管理机制,享有盛名的字号和商誉,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是企业培植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是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商业企业长期努力的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优化市场定位、增强服务功能、采用新型业态和网络化、连锁化经营及计算机管理等。

(四)弘扬文化传统,实施商业名牌战略。

1、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名街,增强我区吸引力。xx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传统,是我区的宝贵财富。要实施名牌战略,打历史文化名街牌,拓展德化步行街的影响,努力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使外来游客一进入xx的商业网点,就为我区商业具有的浓郁历史文化特色所吸引。

2、实施形象战略和名牌战略。大塑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专业市场和业态形象,凸现xx区商业整体形象。结合形象战略,重视培育名牌市场、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引导市场和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业态,重视企业形象,增强品牌意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管理,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和包装、宣传,努力通过创立品牌,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出台激励市场、企业创品牌的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品牌、名牌脱颖而出。

(五)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

1、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包括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大型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市场信息网络等,要实行政策性倾斜和支持,以加快商业区街的市政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

2、引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设xx、美化xx。尽管现有商圈的商业设施众多,但亮点不突出。需要从政策、资金上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和绿化设施给予支持,对重要商业区位的网点设施和经营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让xx区以现代商业为窗口,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促进第三产业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

(六)着力发展新型业态,提高企业组织度和市场集中度。

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坚定不移地走结构优化和集约化经营之路。应逐步改造传统商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辟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大卖场、专营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商品代理、网络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主力业态发展,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

(七)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坚持扩大开放、有序开放,实现大开放、快发展。要树立全方位的开放意识,既对外开放,吸引境内外资金进入商业领域。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的投资,是我区商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对于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和著名企业,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推荐第9篇:米业调研报告

米业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米业市场产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功能性大米、区域性大米以及常规产品,相应营销策略也有较大差别。此次调研,我们选取了三家有代表性公司,应用现场座谈与电话沟通方式,对其产品和营销模式进行了调研。

一、功能性大米代表公司:上海颐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颐祥) 12月18日17:00,我们与上海颐祥营销主管吴燕现场座谈,对公司产品和营销进行了详细了解。

1、产品性能。上海颐祥是降糖水稻产业化推广方。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朴钟泽博士带领课题组运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于2009年成功培育出粳稻新品种【降糖一号】。该品种大米抗性淀粉高达15%,含量是普通大米的数十倍,是目前国内抗性淀粉含量最高的大米。产品被命名为朴博士优糖米。米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上升和血液健康。朴博士米口感偏硬,味道与一般大米没有差别。

2、营销模式。针对朴博士米的功能以及国内功能米的缺失,上海颐祥将其定位于高端产品,目前定价为48元/斤。上海颐祥采用会员制和呼叫中心一体化,为客户提供养生保健医疗个性化解决方案、线下健康管理服务,为医疗机构提供信息传播载体,为保健品厂商、药店终端提供销售通路的数据库营销公司。目前优糖米具体营销渠道包括:一是药店,二是网络直销,两者营销量为3:7。目前正在开发高钙大米。公司对功能米的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

二、区域性大米代表公司:品香源(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香源)

12月19日10:30,我们与品香源副总经理、营销总监王泰宁座谈,对公司产品和营销进行了详细了解。

五常、响水大米均为东北区域代表性大米。品香源着力于打造五常大米。

1、产品性能。

品香源大米=有机大米+东北大米+正宗五常大米+稻花香大米

品香源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乡等地租用5000亩水稻田,栽种的大米均为稻花香品种。公司使用天然有机栽种方式,全部采用人工除草、生物及物理方法 1

防治病虫害,辅以人工除虫,杜绝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除草剂,完全采用自然农耕法培育出纯天然、原生态、无公害、米质精良的“百年黑土”品牌有机大米。除了公司租种的五千亩稻田,公司还发展了五常市农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采取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配置、统一品牌的管理模式,推行农业生产一体化全程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品香源大米现有三种包装、三个品系的有机大米,即:3公斤装极品有机大米(售价200元,折合33.33元/斤)、5公斤装珍品有机米(200元,折合20元/斤)和10公斤装特贡有机米(200斤,折合10元/斤)。

2、营销模式。鉴于其高品质,品香源大米定位于高端消费者和社会团体消费者,具体营销渠道包括:(1)超市,目前只入驻巴黎春天店,产品定位于高端消费者;(2)网络直销;(3)关系传销。(4)发展全国经销商。其主要条件包括:发展初期进货15万元,第一年销量不得低于50吨或达到销售额100万元,即可成为区域独家代理商。

三、常规产品代表公司:益海嘉里

12月中旬,我们先后与益海嘉里油上海油脂事业部化验室经理顾思天、深圳大米事业部营销主管常香敏联系,对其粮油营销理念进行了讨论。现将要点总结如下:

1、产品特色。益海嘉里集团拥有战略性分布、高效运作的生产厂网络,其中许多工厂位于大规模综合性生产基地内,靠近原料产区、港口或铁路,或终端市场。2007年益海嘉里在佳木斯建立首家碾米、麸皮压榨和发电综合性厂,正式进入中国大米业务领域。益海嘉里大米虽然也包括东北大米、泰国香米等细分产品,但总体来说,益海嘉里着力于发展普通大米。

2、营销模式。

益海嘉里集团战略发展清晰,立意高远。米业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米业产品定位、营销模式构建,与公司战略整体是一脉相承的。通过食用油产业,益海嘉里成功打造了的品牌效应,同时建立了完整的销售网络,正是得力于此,益海嘉里成功营销了大米产业。

(1)巧妙利用领先的食用油市场地位。益海嘉里主打的大米品牌包括金龙鱼、香满园和元宝牌。其中金龙鱼、香满园为全国知名食用油品牌,元宝牌为全

国知名大豆油品牌。益海嘉里恰当进行了品牌延伸,将食用油品牌延伸至大米品牌,二者同为食品,且均为快消品,易于为消费者接受。

(2)营销网络共享。益海嘉里公司实行经销商独家代理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益海嘉里构建了遍布全国的销售和分销网络。 嘉里粮油一级经销商数量超过600家,二级批发商、分销商数量达到8500多家。一级网络覆盖了全国500多个大中小城市,二级网络已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其中沿海发达地区市场渠道已深化到乡镇。由于米与食用油终端客户的同一性,借助其广泛的营销网络,益海嘉里可以低成本地销售其大米。

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以及全部大中型城市,其食用油客户包括零售商(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百货商店和街头商店)、餐厅经营者、食品制造商和工业用户。

(3)益海嘉里生产大米主要销售对象是普通消费者而非工业客户,采用的是小包装形式,其终端销售网络主要包括零售商(例如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百货商店和街头商店)以及批发分销商。

四、对于正邦米业营销策略的启示

1、如果定位于功能性大米或区域性大米,那么营销渠道的构建,一是直销,包括网络、会员制等;二是一些特有渠道。

2、如果定位于普通大米,那么渠道为王。

推荐第10篇:加快商贸流通业特色发展调研思考

**自古以来就是西北的商品集散地,旧有“水旱码头”、“商埠重镇”之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商贸流通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商贸流通体系,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产业。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特点

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19%(

市区19.8亿元,占全市的52.69%)。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商贸流通繁荣活跃。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商贸企业(经营户)近8500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市区2500户、2万人,2008年实现销售额15亿元(其中市区7.5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而且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二)商贸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市委、政府大力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在市区建成了新世纪商厦、利通商厦、购物中心、信邦电器、盛世开元商厦、义乌商贸城等商业基础设施。依托老城区明珠广场实施商贸核心区改造工程,对商贸核心区建筑群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对周围环境进行了美化亮化,并建成运营国贸大厦,形成了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城市繁华中心,增强了辐射带动功能,吸引了广大市民及周边群众到市区购物休闲。结合新区开发建设,实施迎宾街打通工程,将民珠广场和盛元广场连接起来,开辟了新区和迎宾街两个商业带。

(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流通业态开始从传统业态向现代流通业方向发展,在增强市区中心商贸核心区凝聚力、辐射力的同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先后引进了新华百货家电连锁、新华百货超市、北京大中电器连锁店、itat连锁店、德克士等多家商业、餐饮连锁企业落户市区。目前,市区已建成连锁企业超过10家,发展连锁店近千个,专卖店近百家,基本形成了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等各种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购物环境有了大的改善。

(四)市场建设力度加大。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市场91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7个(市区7个),消费品市场70个(市区23个),其它专业市场4个(市区2个),全部市场占地124.08万平方米(1881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1亿元,拥有摊位3万个,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交易额5000万至1亿元的市场有13个,过亿元的有7个。市区先后建成铁市场、木材建材市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东郊瓜果蔬菜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东郊瓜果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定点农贸市场。同时,实施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区域改造工程,完善了功能,提高了档次。实施东郊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农改超”工程,改善了环境,扩大了经营范围。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正在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五)特色商贸优势显现。清真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从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个体经营户15.7万家,从业人员24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规模以下中小清真食品加工企业139家,清真餐饮业2200家。全市有清真粮油副食品加工企业364家,清真乳品企业16家,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21家。同时,在市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府,有力带动了清真餐饮业的发展。2008年,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占全市gdp的18.3%。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已涌现出了“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沙漠王子清真食品”、“夏进乳品”、“万绨旎民族服饰”、“中桦雪面粉”等一批知名品牌。

(六)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截止目前,全市有进出口企业8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 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1210万美元,增长10%,主要出口商品为果汁、裘皮、蜂蜜、羊绒等,出口国家有日本、韩国、德国、美国、蒙古等国以及中东、中亚等地区。

(七)发展氛围更加浓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及时提出了“繁荣商贸流通产业,重振**商埠雄风”的战略决策。在全市上下开展了“繁荣商贸流通产业,重振**商埠雄风”的征文活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市区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吴政发[2005]92号),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目标、重点、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先后组团赴浙江义乌等地进行学习考察,积极开展与义乌的商贸流通对接,在义乌设立了**办事处,成立了阿语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工作站。目前,在义乌的宁夏阿语翻译有近2000人,其中**阿语翻译达1000多人。组织**商户到义乌学习考察,推动了两市商贸往来。以上工作,为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

是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平衡。山区发展慢,总量低,川区发展快,总量高,尤其是市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优势突出。二是与周边的银川、石嘴山、乌海、平凉等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三是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特色商贸流通业特别是清真食品产业、穆斯林用品产业、粮油加工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提升,商贸流

通企业的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四是商业设施的规模、布局、结构和商业业态结构等不够合理,尤其是新型业态向农村发展滞后,商业网点布局疏密不均,商业街区规范整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划行归市、集聚经营的规模。五是商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服务功能等软件建设不够先进。

三、对策及建议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增加就业、提升水平为着力点,以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连锁经营、努力提高批发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培育发展特色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等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式、多层次的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体系,使商贸流通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类商贸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按照“政府主导、严格规划、市场运作”的要求,加快市区综合建材城、东郊蔬菜批发市场、再生资源市场、青铜峡仔猪市场、同心果蔬批发市场等各类市场的改造建设步伐,力争年内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市场10个,过5亿元的市场5个,并完善设施,增强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实施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区域改造工程,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在牛羊肉深加工及增加附加值上做文章。同时,根据现有商业街区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划行归市,加快市区专业街区规划建设。

(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经营管理形式,对传统商贸流通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大力推广连锁经营,提高批发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引导市区现有规模较大、品种全、信誉好的商业公司如人人乐超市向社区、街道、农村延伸,盘活闲置场所开办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扩大经营范围,方便广大群众。扩大连锁经营的领域,支持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发展。推动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由个体工商户向公司企业为主转变,推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促进传统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三)抓好特色商贸流通业。一是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重点抓好市区涝河桥批发市场、通达公司、同心阿依河、盐池余聪清真牛羊肉深加工及“沙漠王子”清真肉食品配送、金瑞速冻食品、安麦隆休闲食品、埃素羊杂真空包装等项目建设,开拓中东、马来西亚市场。积极扶持皮、毛绒加工产业及民族服饰企业,促其上档次、上规模。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办法,加快金积工业园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吸引一批中小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区,打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同时,要尽快成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研发中心,加快产品研发,提升产业层次。二是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认定。成立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与国际穆斯林产品认定标准的对接,特别是与马来西亚halai认证标准的对接,将“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夏进牛奶”、“沙漠王子”、“精艺裘皮”、“万绨旎”等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三是加强与义乌的商贸流通对接。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参加义博会、义乌副食品展销会等会展活动,大力推介**特色产品。借鉴义乌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发挥商埠优势,打造义乌—**—中东三点一线贸易网络。扩大**市阿拉伯语翻译培训班的规模,向义乌乃至中东输送更多的阿语翻译人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对准备招商的项目精心策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项目的可行性、投资规模和经济效益事前进行认真分析,努力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明确招商区域和对象,并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招商策略,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坚持“签约的项目抓开工、在建的项目抓投产、投产的项目抓达效”,加大措施,步步跟进,抓好重点商贸流通建设项目,确保项目建成一个,成功一个,促进商贸流通业的繁荣和发展。重点要积极走出去,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省市大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到**投资置业,共谋发展。

(五)改善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维护市场流通秩序,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营造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加强对各类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的治理整顿,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盗版侵权、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为广大消费者营造放心的购物环境。三是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政府部门收费,坚决取缔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为。四是营造优质务实的服务环境。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和个私业主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市场信息等各种咨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扶持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实施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五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加大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先进人物和经验典型,宣传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商贸经济有功,服务商贸经济光荣”的浓厚氛围。

第11篇:县商贸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加快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推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助推工业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优势。我县按照规划引导、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原则,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各项措施推进扎实有效,加强了商贸流通现代化建设,全面促进了我县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

一、我县商贸企业发展现状

1、总量快速增长,发展主体不断壮大。随着存量商贸企业的做大做强,国家惠民政策的拉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入驻,以及对市场主体的全力服务,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迅猛。截止xx年xx月,我县新增商贸企业xx个,其中个体户xx个,法人企业278 个,全县商贸企业累计达到xx个,其中个体户11435个,法人企业506个;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88个以上,法人企业34个以上。

2、经济贡献增大,主体地位不断提高。2012年我县商贸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16.3 %,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12.7亿元,同比增长21.9%;xx年我县批零住餐商贸企业共实现税收9520万元,同比增长 45%;xx年全县商贸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约1.9万个,同比增长5%。商贸企业在财政增收、提供就业、居民致富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推动我县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增长,构建和谐远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品质明显提升,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一是人才培养力度得到加强。三年来,我县xx餐饮公司、鸣凤宾馆、国酒等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参加了我县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工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及全县企业管理创新培训,通过与知名教授、业界精英交流互动,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市场走向,培养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决策者战略规划与掌控全局的能力;二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全县90%以上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人才进入企业核心领导层,涌现出一批以远安国酒、中百仓储为代表的龙头型商贸企业和以聚凤鸾餐饮、鸣凤宾馆为代表的成长型商贸企业;三是品牌创建力度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县商贸流通企业不断重视自身发展,加大对商贸流通品牌的创建力度,涌现了聚凤鸾、马婆等知名品牌商标;四是提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我县国酒、鸣凤宾馆2家商贸企业已达到四星级标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拟建五星级标准企业项目1个,目前正顺利推进之中。五是知名零售企业不断入驻。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引进知名零售企业进驻我县,已成功引进中百仓储、雅斯、世纪华联等购物广场,即将引进武商集团、北山超市等知名零售企业。通过知名品牌的创建、大型企业的引进以及本主企业的提档升级、理念更新等举措,将为我县商贸企业的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更好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4、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商贸市场中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城乡市场呈现出以大型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存的竞争新格局。在城镇,大型、较大型超市数家鼎立,服装、电器以专卖形式形成“一条街”的经营规模。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全县新建成商品配送中心2家,日用品销售店88家,农资销售点40家。随着邮电通信业和快递业的快速发展,网购消费规模正迅速扩张。这些市场的规模和经营品种与本地经济结构及生活消费水平相匹配、与交通状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构成了信息通畅、网络齐全、品种繁多、供货及时的物流及销售系统,极大的满足了城乡居民需求,方便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二、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出台政策扶持

(一)制定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xx年,我县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共有包括实施商贸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商贸企业,鼓励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商贸企业的融资环境,优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加大商贸流通业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商贸企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九项具体扶持政策。

(二)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xx年,市人民政府也出台《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共有包括完善政策规范体系,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信贷资金支持,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发展,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宽限延长出资期限,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健全企业信用制度,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搞好企业要素保障,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完善成长激励机制,强力推进治乱减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十九项具体扶持政策。今年,我县也出台了从鼓励个人创业和集体创业、扶持科技人才创业,鼓励本地企业吸引外地企业来远安设立法人机构,鼓励企业在我县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加大金融支持,实施税收优惠,优化准入环境,强化创业培训,强化社会保障,支持农业市场主体加快发展,规范收费行为等十一个方面对发展市场主体给予扶持的政策。

对于市县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县也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细化措施强化贯彻落实,有力确保了商贸流通业的更好发展。

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根据《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对年度内新进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大个体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截止目前,我县共有限上企业89家;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是专业市场发展卓有成效。根据政策,对新建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商贸企业,在用地上,县政府按土地纯收益的30%支持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县级服务性收费按下限的30%收取。安泰建材市场在用地上享受到了该条扶持政策的建设资金33.9万元。目前,星河水岸、鸣凤水岸、盛世广场、矿山设备专业市场以及聚凤鸾旧城改造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或前期准备中。

三是连锁经营发展成效显著。根据《意见》中对连锁企业新开设经营面积在1000平米以上的直营店,每开设1家,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先后有宜昌万福超市、宜昌东方超市、世纪华联购物广场、聚凤鸾餐饮服务公司等共获得奖励资金18万元。

四是商贸企业茁壮成长。根据《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对年实缴税金首次超过100万元、3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由县政府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对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按实际销售规模、缴税规模及增长幅度等主要指标进行“优强企业”评比活动,对“优强企业”,由县政府进行表彰。

三、加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经营观念,探索企业发展新思路。各商贸流通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企业自身实际,正确审视企业的发展环境、重新定位企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注重资源投入,苦练基本功,扎扎实实的选准项目、运作好项目,为企业谋求持续健康发展的空间。

(二)强化学习,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一是企业业主要带头学习。企业负责人要充分挥表率带动作用,培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二是要搭建学习的平台。要积极为全体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创建学习的平台,加强实践锻炼,满足干部员工的学习需要。三是要重视员工培训。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专业化培训,重视与兄弟单位的互动交流。极大地提升员工的胜任岗位能力和素质修养,为企业的发展储备深厚的内生动力。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

回顾以往,我们在扶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实干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全面促进我县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

第12篇:关于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

临泽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商贸流通业是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商品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决定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及市场经济的成熟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流通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扩大内需、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临泽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审视县情和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的基本思路,为全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如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是当前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多方投资、加强监管、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协调服务,使全县商贸流通业有了较快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满足城乡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 1

2、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产品产量,产加销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增加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化玉米制种、全省优质蔬菜生产、绿洲奶肉牛养殖、“金张掖红提”葡萄生产、红枣原产地保护“五大基地”,加快培育地方特色产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全力以赴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构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充裕的工农产品。止2012年底,发展设施农业4157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2万亩,钢架大棚1.1万亩;发展高原夏菜7.2万亩,蔬菜生产面积达8.6万亩;新建奶肉牛养殖小区6个,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020户,肉牛饲养量突破20万头;发展设施葡萄1820亩,建成红提葡萄专业村10个,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1.2万亩,设施农产品总产达8.4万吨;玉米制种面积26.48万亩,产量11.7万吨;加工番茄面积3万亩,产量11.4万吨;果园面积11.7万亩,产量1.45万吨;生猪饲养量23.3万头,肉牛饲养量20.4万头,肉类总产量达 万吨。依托农产品资源,建成以玉米加工为主的规模以上企业4家,年加工转化玉米能力17万吨;以种子繁育加工为主的种子企业8家,种子加工能力达18万吨;以番茄加工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1家,日处理番茄3000吨;以乳制品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家,年处理液态奶3.6万吨,屠宰加工肉牛2万头;

- 3

数量成倍增长。结合流通领域民营化改制改革,改造建成临百、天鼎、天盛、兰新、金叶、百信、新时代等大中型超市和新合作百惠、天鼎、万佳、银先金贸步行街等购物中心,成为引领城镇居民购物消费的主要场所。结合城郊村改造,建成东关农贸市场、农机建材市场、小康路餐饮市场等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东至工业开发区、南至乐民小区、西至沙河镇政府、北至兰新铁路的城区商贸流通业重要区域。结合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改造扩建了7个乡镇集贸市场,部分规划建设了商业功能区;改造建设标准化农家店150家,连锁配送店35家,镇村覆盖率达98%,基本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动。随着一批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气、商气和文明程度,吸纳消费群体集聚。

4、建立健全流通服务网络,提升配套功能,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一是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人流、物流快速畅通。全县现有各类汽车1674辆,其中,客车122辆,货车1552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97.6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884万人公里;货运量166万吨,货运周转量7912万吨公里。二是邮电通信业务快速增长,资金流、信息流方便快捷。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587.63万元,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1282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1.13%,全县移动电话用户84625户,互联网络用户6367户,100%的村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并实现了

- 56

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的观念,没有把发展流通业放在与抓农业和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2、消费主体缺乏支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市场变化影响,部分骨干企业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工业经济正常运行面临较多困难,拉动消费需求不旺;

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收入较低,预期收入不明确,难以拉动消费总量的提升,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地缘条件和商品品种选择性小等因素影响,购买力外流进而影响了本地消费的持续增长。

3、商业网点缺乏规划,重复建设问题显现。主要表现在:由于流通业放开较早,其发展受市场牵引倚重,而受政府规划指导倚轻,加之商业网点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着布局定位、流通业态和结构趋同的现象,造成商业网点建设随意性大,商贸资源分布不均匀,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小、散、多、乱”问题突出,城市分区功能定位不清,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服务功能差。

4、行业竞争能力较弱,城乡市场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县内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多为日用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不足;县内绝大部分农产品需外销,但尚未形成适应不同农产品特点的流通体系;县境内缺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商品丰富、信誉高的大型综合市场,居民消费环境、

- 8

和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围绕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科学制定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全县商贸流通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建好“两个车间”,即建好农产品和工业品“两个车间”,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为居民持续增收、增强购买力奠定基础。农产品生产方面,继续推进农民增收重点工程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做优做强农作物制种、轻工原料、特色果蔬和草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突出“精品化”和“无公害”,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培育红枣、番茄、葡萄、肉苁蓉、高原夏菜、供港蔬菜六大品牌产品,建设“绿洲蔬菜之乡”、“绿洲瓜果之乡”。工业品生产方面,着力提升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矿产品和建材业,稳步发展精细化工业,推进煤炭资源开发。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围绕新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延伸,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走“以质量培育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的路子,实现工业经济带动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促进工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互动发展。

打造“三条商贸流通线”:

一是依托正在建设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合理布局物流网点,配套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建设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

- 10

售、储存、加工一条龙服务,使名优产品形成规模并向生产基地发展。加强农资品牌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创建让农民“放心、称心、省心”的农资品牌,服务农业生产。

二是探索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支持连锁、批发代理、第三方物流和工业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企业,发展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物流配送体系,促使全县商贸流通业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同时,强化划行归市管理,引导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发展连锁超市、品牌专卖和新兴物流业态。

三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结合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推动现有蔬菜、红枣、畜产品等市场的改造升级,不断扩大市场的辐射半径。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延伸经营链条,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积极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供销社在组织网络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优势,组

- 12

业逐步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是制定政策,健全机制。在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在资金、土地、水电等方面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对新办或整合提升的商贸企业,享受新办工业企业一样的优惠政策。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奖励机制,对发展商贸流通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县委、县政府予以重奖,以促进商贸流通业做大做强。工商、公安、土地、供电、供水、城管、环保、质监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共同扶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扶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

三是完善设施,提升功能。改造商业设施,提升经营档次,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投入。县上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建设项目,财政、金融部门进行重点扶持。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结合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照明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形成“磁场效应”,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汇聚临泽。

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

- 1415 -

第13篇:关于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优秀)

关于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李世雄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加快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关 键 词〕商贸流通业调研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商务局局长

一、六盘水市流通业发展现状

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先导性力量。流通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流通业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流通主体、流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在扩大内需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市商品流通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流通领域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监测体系开始形成,流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近年来,我市的流通业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流通规模和队伍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达15.21%,高于同期GDP增速1.51 个百分点。“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76.90亿元(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经济普查数据为准),比“九五”时期增长一倍多。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2.58亿元。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6亿元,较2004年增长10.4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50.51亿元,同比增长11.40%;住宿、餐饮业完成6.97亿元,同比增长9.90%;其他行业完成0.58亿元,同比减少增长-35.20%。从消费地域构成看,县以上占80.09%,县以下占19.91%。完成税收6.8亿元,占税收总额的20%,是第四位纳税行业。2006年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55亿元,同比增长14.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26.57亿元,同比增长14.70%;住宿、餐饮业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14.00%;其他行业完成0.33亿元,同比增长 18.90%;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域划分,市区完成16.59亿元,同比增长10.70%;县完成7.88亿元,同比增长22.80%;县以下完成6.08亿元,同比增长16.10%。流通业规模的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步增长,社会贡献的不断扩大,在为扩大内需、拉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总量较大、贡献率较高、拉动力较强的支柱行业。

(二)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随着商品流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市商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到2004年底,全市96%的消费品、农副产品,90%的生产资料已全面放开。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初步发挥。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增幅第一,不仅带动了我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商品市场主体的健康发育,也使商品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1571个,规模以上商场50家,各类商品市场(包括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等)200家,规模以上市场42家。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遍布城市、辐射农村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为商品流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流通渠道;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业态形式的贸易主体,实现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根据商务部关于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我局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六盘水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现已在修改之中,论证后报政府审批实施。《六盘水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编制

完成。《六盘水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和《六盘水市生猪屠宰设置规划》现正在征求意见阶段。2005年上报的钟山区、盘县金榜超市和吉庆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现已开展验收工作。今年商务部又新批了钟山区农资公司、六枝农资公司、盘县农资公司、盘县农副产品联销公司等4家企业作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并设立了90家农家店(包括乡级店、村级店),以逐步铺开我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同时,结合“万村千乡”试点经验,选取盘县作为“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试点县,联同盘县供销社在盘县共同选取20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20个乡镇商务信息助理、20个培训农户骨干,重点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作。社区商业建设参照社区化管理的模式,积极引导连锁企业延伸到社区,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探索社区商业建设新路子。我局会同农业、税务、质监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目前正在进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普查和推荐上报工作。

(三)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连锁经营企业得到发展。近年来,我市连锁经营发展较快,共有连锁企业22家,其中经营百货、副食品、家电商品的8家,经营饮食的连锁企业14家。恒远意通百货、国鼎家电、天天家常菜、华丽饮食公司、全有福烙锅店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本地连锁企业。四川、重庆等地入驻我市餐饮连锁企业9家,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连锁经营领域覆盖了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延伸到县区和乡镇。

二是流通方式与业态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取得成效。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已成为我市商业网点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等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型的流通方式和业态形式,其销售额已远远领先了传统的百货商店。为连锁企业服务的物流配送行业和承担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规模较大的有烟草、农资、盐业、国鼎家电、国美家电、红华家电等物流配送中心。

三是电子商务技术得到推广运用。目前我市大部分综合购物中心、超市、连锁经营企业建立了销售网点管理系统,条形码技术在各类超市得到广泛运用。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实行企业内部管理电子化的电子商务技术已基本形成。

四是对外开放带动了流通现代化。“十五”以来,我市加大了流通领域的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西南家居、恒远超市、红华家电、佳惠超市、国美家电等企业落户我市,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也到六盘水进行考察,即将登陆六盘水,这些企业的进入不仅将会引入先进的竞争机制,也将带来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技能,能有效推动我市流通现代化建设。

(四)商品市场管理日趋规范

一是市场运行监测与调控框架初步建立。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反映市场运行规模、重点流通企业、重要商品供求和节日市场供求等市场运行监测体系。选定新华大酒店、恒远意通百货、佳惠百货超市、恒源超市、兴隆超市、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场、兴平拍卖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重点流通企业监测样本单位,选定水城县为全国农村市场监测区县,选定市百货公司、市盐业公司、市粮油总公司为商务部应急商品重点联系企业。为提高宏观调控市场能力,我市建立了副食品风险基金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重视疫情发生期间和节日市场调节。市中心区储备猪肉120吨,禽类和水产品240吨,储备商品较为充足。针对我国部分省区发生的禽流感疫情,我市加大了对各屠宰厂(场)的监控和生猪、禽类产品的检验检疫,按时上报我市禽流感疫情的监测情况,严防有问题生猪禽类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二是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根据省商务厅部署,在全市商务行业开展了“诚信兴商”、“百城万店无假货”和“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市百货公司、恒远意通百货、金佰利钻石、全有福烙锅、市迎宾馆餐厅等单位获得了殊荣,塑造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推进了诚信体系的建设。推荐“信友”核桃乳、盘江洗精煤、六盘水煤机厂电机车等品牌参与商务部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旨在推进我市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认真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今年3月6日、7日两天,市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开展联合检查,对市中心城区商场、超市、批发企业、美容美发企业进行检查,主要对商家从事欺骗性有奖销售、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销售不合格商品等欺诈行为进行查处。联合检查组共抽查25家企业,其中超市5家,商场、商店7家,美容美发企业3家,品牌专卖店8家,批发市场2个。通过检查,对发

现的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通过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查处商业欺诈违法行为,增强了企业的商业诚信意识,提高了企业、消费者自主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酒类流通管理开始起步。2004年以来,我局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对所辖的909户生产经营酒类的企业、15个超市、200多个品牌的瓶装白酒类和20多个品牌的红酒进行了检查,取缔了8户无证经营户,立案调查2户,21户限期整改,确保了酒类市场的稳定。商务部发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为酒类流通市场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局正在按该《办法》组织实施酒类流通备案登记。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市酒类批零经营企业已登记63家,零售企业登记478家,餐饮企业登记106家,酒吧娱乐场所登记38家,其他1家,共计686家。拟在下半年开展“酒类流通附随单”填报工作,以进一步规范我市的酒类流通市场。

四是拍卖行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拍卖企业3家,2004年开展拍卖22场,拍卖成交额2138万元。2005年11月底,共开展拍卖28场,拍卖成交额1800万元。我局严格按照《拍卖法》对拍卖行业实施有效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近年来没有发生违规拍卖行为。

五是美容美发业发展较快。据初步统计,全市美容美发业网点500多个(不含乡镇)。今年以来,市中心区美容美发业网点增幅达20%以上。

六是物资市场逐步规范。重点抓好报废汽车拆解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民爆器材等行业的监管,有效维护物资市场的稳定。积极筹备物资再生资源协会。完成《六盘水市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管理办法》和《六盘水市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的初稿,现正在征求意见和修稿之中。

(五)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生猪定点屠宰规范有序。目前,市中心区和六枝、盘县城区生猪屠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乡镇定点屠宰达7家。六枝城区关闭了1家屠宰场。加强检验检疫工作,畜牧部门派人员进厂检疫,食肉安全得到保障。屠宰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肉品质量得到稳定提高。2006年上半年,全市共屠宰生猪79970头、牛2723头、羊5813只,生猪定点屠宰率为94.2%,屠宰税收完成315.73万元。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政府引导、与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配合,组织了元旦、春节和五一期间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净化了食品市场,确保了节日期间肉品质量。

三是“三绿工程”工作正在推进。根据省商务厅关于实施“三绿工程”的意见,我局正在拟定我市“三绿工程”实施方案,以培育绿色市场和绿色生产加工线为主要内容,拟将水城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六盘水市金桥食品厂作为试点单位。力争到2007年全面推广培育绿色市场和绿色加工生产线工作。

(六)加强流通领域的执法工作

近年来,我局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重视执法人员培训,每年与市政府法制办联合举办1期培训班,有效提高了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依法行政。近几年来,我市商务部门没有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案件。通过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了流通市场的经营行为。

(七)流通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在2001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撤消了原商务局、外贸局和物资集团总公司,成立了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市贸易合作局。2004年机构改革时改为市商务局,负责对全市流通领域实行行业性管理。市商务局设立内贸管理科室5个,即市场体系建设科、市场运行调节科、商业发展促进科、物资流通管理科、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四个县区经济贸易局为流通行业管理部门。市商务局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商务厅的指导下,从组织机构、职能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整合进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市场的宏观指导,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保证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各项工作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六盘水市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商贸流通业在实现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流通法规建设滞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所需的法律、法规存在一些空白,流通法规不健全,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批发市场、洗浴、住宿业、餐饮服务业等方面。流通领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难度较大,如《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作为部门规章,约束力不大,加之没有审批制,管理的力度、手段比较弱、依法行政的职能不能充分体现。同时,商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时有发生,消费安全隐患较多。

二是行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流通业放开较早,其发展受市场牵引倚重而受政府规划指导倚轻,在城市中心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着布局定位趋同、业态趋同、结构趋同的现象,高投资进入、低价位竞争,超低水平回报。一方面大型传统流通设施过度开发、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大型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小型与便利性社区商业设施相对缺乏。网点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不高。

三是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农村流通网络不畅。城市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在我市乡村店铺零乱,低水平经营,购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农村商业网点规模不大,没有档次,而城市商业连锁至今也没有一家真正进入农村,导致村民80%的消费要到县城购买。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特别是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难度较大,主要是办证手续繁杂、运输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因素影响。

四是市场调控缺乏政策手段。市场调控缺乏有效的政策,重要商品的储备缺少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市场监测机制、方式和手段不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控体系不健全。

五是流通业资本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鼓励,近年来,对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多为自发、自然投入的社会零散资本,投资方向多为小型的品牌代理和餐饮服务业,而缺乏集中的优势资本的投入,没有大型投资项目的拉动。政府对发展流通业缺乏政策引导和专项扶持资金,金融部门对传统零售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使传统的流通企业投入减少,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处于苦苦支撑和勉强经营的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六是国有商贸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由于国有商贸企业债务负担重、人员多,改制成本不足,导致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改制较难。

七是县级流通业管理工作薄弱。县区经贸局既负责流通,又负责工业,有的还负责乡镇企业。少数地区和部门领导对流通业的重要地位和先导性作用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存在,影响了流通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六盘水市流通业发展思路

为加快发展我市流通业,充分发挥其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引导和带动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一)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国有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妥善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产,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我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施,引导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区域性批发商业中心,加速对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以“农家店”为主要形式,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动。加快创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市场功能。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

(三)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优化供应链体系,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大对传统流通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业态结构。

(四)完善市场运行调控体系。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重点抓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市场、汽车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强对拍卖、美容美发、旧货等特殊行业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五)多渠道开拓城乡商品市场。深入开展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商联手、银商联手等开拓市场系列主题活动,扩大消费。不断创新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发展服务业,规范服务行业经营秩序。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三绿工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六)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商业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创造活动,树立“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切实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净化流通环境。选择商品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建立信用档案、商业信用公告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加快发展流通业的建议

(一)理顺和强化流通管理职能。政府应加强对流通工作的领导,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把流通工作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位置来抓。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内贸”的要求,重视流通工作,克服“重外贸、轻内贸”的思想,象抓外贸一样,推进内贸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建设。建议省商务厅尽快向省政府汇报组建县级商务局的工作,努力建立一个上下对口、内外贸统

一、运转顺畅的商务管理体制。流通主管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调整流通结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方面加快流通行业法规与标准建设。要加快实现流通管理职能的转变,切实将职能定位到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及以经济手段管理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构建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二)加强流通领域的立法工作。商贸流通职能部门要加快商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重点抓好酒类流通管理、美容美发、洗浴、生产性金属回收、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推进我省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

(三)尽快制定促进我省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贵州实际,在地方税收、贷款、财政资金、贴息、土地等方面给予流通行业重点扶持。我省出台的政策要加强针对性,突出创新性,要有“干货”,有“足够的含金量”。

(四)加大对流通业的投入力度。在促进流通业发展中,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予以必要投入,真正发挥政府对现代流通发展的培育、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重要商品储备、大型流通市场、社会性物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政府应通过公共投入方式加强建设;对于农村市场网络和社区商业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支持具有社会公益特征的流通领域建设。因此,建议省政府设立促进流通发展专项基金,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流通业的改造升级和发展。

第14篇:商贸物流业调研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促进商贸物流业繁荣

为贯彻县**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一核两带、三城四县”发展战略主题,按照县委书记关于实践“三思三创”活动的要求,为促进商贸物流业繁荣,针对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我们政协财贸组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县现代服

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本质要求,相对传统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年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值*亿元,增长12.8%,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年,全县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保险业完成保费收入2.5亿元,年增32%,房地产建筑额29.70亿元,年增长21%,金融保险、房地产良好的发展势头,体现了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对全县经济贡献不断提高。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在起步,结构逐渐优化。

我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以物流业的发展为代表性,且又分为生活性和生产性物流。物流业在我县现处于起步阶段,结构正在逐渐优化。目前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有邮政物流、烟草物流、食盐物流,这些主要是生活性物流,生产性物流主要表现在企业产成品自运,没有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核心业中剥离出来交给独立的物流企业运作,生产服务性物流成本较高,随着弘洲物流港作为第三方物流的界入,使我县生产性物流进入了发展时期。

三是传统的服务业不断提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传统的商贸流通业稳步提升,**年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33亿元,年增17.2%,城镇消费品总额**亿元,年增17.48%,农村消费品总额10亿元,年增17%,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亿元,年增16.2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86亿元,年增27.86%。

服务业成为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2010年,我县从事服务业单位工作的人数12.31万余人,占我县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0.9%,服务业就业门路广,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成为解决就业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四是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有力,服务业投资不断增大。服务业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天集商业广场、弘洲物流、皇庭大酒店、新区农贸市场、胜利南路农贸市场等一大批三产项目入驻我县,投入使用和抓紧时间建设。

政策逐步完善,对服务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我县相继出台了《**县商业网点规划》、《**县低炭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概要》、《**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等文件,有力推进了服务业发展。

二、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从现实情况看,我县的服务业比重仍然低,发展速度慢,产业档次不高,已严重制约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格局。

六大问题,显现我县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一是规模总量不大,比重仍然偏低。近年来,我县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GDP保持较高增长,但服务业经济总量还是偏小,现代服务业占三产服务业比重在全省排位较后,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差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够高。我县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高。从现状看,服务业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行业较少,现代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一些大中城市服务业正在向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为主的产业转移,而我县仍然以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创意产业、服务外包和会展会务等新兴服务业还处在萌芽状态,发展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层次的提升。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满足不了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偏低,目前有代表性的物流只能承担小量的全国各地整本、零担、专线直达、往返运输、中转运输等第三方物流,增值物流延伸服务,已接近竣工的弘洲农副产品物流港作为三方物流企业的界入,弥补了我县储存、分销、配送、信息服务等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功能,但我县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偏低,是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与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目前我县制造业还习惯于自营物流,传统物流未剥离,即增加了企业产品成本,又严重影响了物流外包的发展。

四是服务业投入不足,招商引资仍待加强。在招商引资中,我县利用外资的项目仍然以一二产为主,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项目

较少,相对于工业性投入,服务业投入明显不足,虽然我县服务业投入有所增长,但生产性的服务业投资及税收占比较低,房地产非生产性服务投资和税收占比较高。

五是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我县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事服务业特别是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缺乏,缺乏高档次人才引进中介机构,缺乏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国有商贸

企业改制后名存实亡,商务主管部门门庭冷落,年龄老化,专业性人才少,动作水平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六是发展认识不到位,体制仍需理顺。县委、县政府已认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但基层部门及少数领导在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把发展服务业放到重要位置,在服务业发展问题上抓什么、发展什么不明确,有争议或顺其自然,对发展服务业没有对其他行业考核显得重要,缺少考核职能部门。虽然有商贸局,政策配套不够,职能不能完全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当今社会服务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一是制造业呈现服务化的趋势逐步扩大;二是服务业结构内部的升级趋势日益彰显;三是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四是服务业发展的创新能力日俱增加。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分析

我县系**市的市辖县,自古以来被誉为“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是长珠闽三个经济三角洲的共同腹地,拥有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丰富的综合资源,以及高密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处长珠闽三个经济三角洲的共同腹地的特定区位优势,发展繁荣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军山湖休闲旅游目的地,使服务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要把握发展思路。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县**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实践“三思三创”为动力,以“一核两带,三城四县”发展战略为主题,以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为目标,以加快生产性服务建设为突破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充分拓展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商贸物流业,努力增强我县“三产”的核心竞争力和聚集吸引力,使“三产”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二要坚持发展原则。(1)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使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在全县GDP的比重大幅提高;(2)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以新兴产业和市场化体系建设及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坚持产业联动的原则。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一二产业,拉动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要做到商业布局合理,业态结构完整,经营行为规范,服务功能齐全,构建充满活力、竞争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全县商贸流通、物流服务发展格局。

三要明确发展目标。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核两带,三城四县”发展总体目标,通过“提速、提质、提能级”,到十二五末,把进贤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辐射周边的商贸流通、物流服务强县,所谓“提速”就是提升物流服务业发展速度,服务业每年投资增长18%以上,力争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占GDP总量的40%;所谓“提质”就是提升商贸流通发展质量,要打造商业品牌,要大力引进像华润苏果、国美电器、肯德基等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家企业入驻我县,要培育发展本地老字号企业。所谓“提能级”就是提升商贸、物流服务来发展能级,大商贸、大物流、金融、保险、休闲旅游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对区域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要明显提升。

五、进一步加快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商贸物流业繁荣的对策思考和建议

我县工业化、农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给全县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打造发展优势,全面提升进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规划引导发展,以招商推进发展,以政策支持发展,以人才推动发展,以联动促进发展,以责任落实保障发展。下面调研组就加快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县商贸物流业繁荣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是要更新发展观念。我们国家已经将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以经济和社会两个面层清晰地指出了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快现代服务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实践“三思三创”的具体表现。要充分发挥商贸,服务职能部门管理作用,承担现代商贸发展调查研究、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综合协调职能,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合力,为繁荣我县商贸物流服务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商贸运行机制。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贸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建立以政府为引导,规范管理,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依照市场经济原则规范运作,积极扩大商贸企业经营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社会投资为主渠道的商贸发展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城内大商贸、城外大物流”的发展格局,促进我县商贸物流服务业大发展。

三是要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要“抓手”,启动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拓展信息发布、查询、对接等服务功能,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信息、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物流客户管理及公共信息服务支撑体系,为全县各类企业提供运力资源。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和个低运输户,积极引导全县现有个体物流服务通过转组成为规范性物流服务企业,扩大物流企业实力和规模,提高竞争意识,要鼓励企业物流外包,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物流业务剥离,将采购、仓储、包装、运输和产成品,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企业物流社会化,要综合考虑我县城乡布局,物流量分布和县城总体规划因素,以**及三大工业集聚点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制造服务业物流服务中心,以衙前、下埠、三阳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以**湖河蟹水产业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水产品物流服务业,以前坊茶叶果业为载体,重点培育茶叶果业物流中心,以县城新城老区商贸经济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服务。

四是大力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更多资金、商品、人才,形成工贸一体,优势互补的县域商贸大格局,大力培育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发挥重点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培育和提高商贸发展主体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整体宣传、整体促销,塑造独特的商贸文化和统一识别系统,打造商贸街区的整体品牌,提升商贸街区的知名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助,形成一批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模式先进、影响广泛的老字号品牌群体,促进知名商贸街、知名商品、知名老字号相互依存联动发展。

五是加快发展重点休闲旅游业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要充分利用我县自然资源优势,要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我县宾馆、酒店的服务档次,打造好服务平台,要创意设计军山湖河蟹品牌文化内涵,千年李渡酒品牌文化内涵,华厦笔都品牌文化内涵,前坊西湖李家新农村建设品牌文化内涵,白圩牛节品牌文化内涵,农民艺术节文化内涵等品牌文化,以节庆为依托,举办各类庆典节庆、会展活动,推介**,唱响**,促使其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是要加强服务业的对外招商。要以拓商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瞄准国内外500强和国内200家企业,大力引进像华润苏果、国美电器、肯德基等重点企业入驻我县。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引进像弘洲物流港等重点企业入驻我县,发展物流服务业,在商贸、物流业发展领域里,着重引进一批基础好、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七是优化政策环境,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吸取先进经验,整合完善政策资源,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扶持现代服务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根据需求安排专项发展资金和引导资金,增加对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财政预算支出数额,用于扶持商贸业发展,以政策支持发展,进一步完善配套,推进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要打造发展优势,加强服务业发展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投资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在我县建立现代服务业联盟和产业促进机构,共同参与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第15篇: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关于扶强做大商贸企业的措施及建议(讨论稿)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商贸流通业体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优化布局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建设几个独具特色的能叫得响的大市场,倡导发展几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吸纳大量中小店铺成为大公司的加盟连锁店,建起我县现代商贸流通业体制的主体框架,建设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初步建立起一个与清流县情相符的、具有鲜明经营特色的、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商业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要把构筑我县大商贸流通业发展摆上应有地位,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三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作为议事协调职能的三产办和作为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三产促进局、三产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加强对我县商贸流通业的统一规划布局和协调督导。各级及相关部门要找准位置、扮好角色,共同为我县大商贸建设献计出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出台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使我县商贸业及网点建设规范有序,在用地、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要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保证大商贸大流通发展

1规划的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投资方向的信息引导,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加强协调,确保规划实施。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对商业网点设置的指导和协调监督,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积极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非正式网络或战略联盟、经纪事务所、信息咨询、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善于利用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和民间资本活力和潜力巨大的优势,大力吸纳民间资本发展现代商贸业,引导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发展新型业态,拓展市场空间。

二、调整布局,构建集聚区。

打造五个功能板块,北大路汽车贸易集聚区;雷公布现代城市物流园区;桥下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金鼎、雁塔、永顺、北区大型超市区;龙津农贸市场、城关第二农贸市场、北区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聚区。主要抓三件事:一是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可以操作的流通发展规划,特别是综合考虑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商店数量及服务地域范围等因素,对网点布局结构提出阶段性的明确要求。二是引进大的提升小的。以市场换理念、换管理,引进一个或几个高水平的零售业巨头。三是注重在布局结构调整中形成自己的拳头。抓现代商贸流通,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紧扣中心抓商机,围绕优势上强项,在优化服务中形成自己的拳头。

三、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和服务。

一是在建项目有序推进。积极做好雁塔、永顺等大型超市入住。二是前期项目有机转化。原谋划储备的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维修服务、大型停车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集二手车交易、汽车美容维修、大型停车场、驾驶员之家、高速公路施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要及时完成前期谋划、转化、升格、落地。三是积极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条件。制订出台《清流县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三产经济发展。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对现有设施比较完善,经营面积较大的商场,要积极保护,防止恶性竞争。

四、加强引导,壮大三产。

﹙一﹚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第三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建议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第三产业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引导投入,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金融部门对符合本年度第三产业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逐年增加贷款规模,增加授信额度,给予贷款支持,扶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二﹚鼓励企业投资经营各类商贸业(含社会餐饮)。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且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年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50万元以上,按其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和“老字号”企业

落户清流,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新建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商场,按其实现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三﹚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且能纳入我县统计,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批发零售企业,其中零售部分的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老的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增加到3000万元以上的,年上缴增值税县财政实得2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000元;对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以上的新增加的餐饮业,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老的餐饮限上(年营业额200万元)企业,年营业额增幅达28%以上,年上缴营业税15万元以上的,对该企业所产生的营业税2%奖励一次性给企业,最高不超过5000元。对当年销售额(或营业额)首次达到1亿元以上,且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200万元以上的商贸企业,按经营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支持专业市场建没。对新建建筑面积5000平米以上、10000平方米以上、1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市场,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150万元以上的,县财政按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部分的20%给予奖励,最高分别不超过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

﹙五﹚支持物流业发展。鼓励企业投资货物运输、仓储、配

送、码头等公共物流项目,设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新建的物流企业,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年实现地方税收100万元以上,按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最高限额50万元。

第16篇:商贸流通业状况调查报告

乌审旗商贸流通业状况调研报告

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先导力量。流通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乌审旗商贸流通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乌审旗提“出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四大产业,强力构筑“一区三基地”建设,全面繁荣商贸流通业,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乌审旗商贸流通业基本状况

近年来乌审旗消费市场不断升温,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攀升。200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3亿元,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亿元,年均递增率54.2%,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2007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11亿元,较2006年增长15.79%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一)存在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受传统经营模式、消费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人们对加快流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2)市场基础设施薄弱,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企业发展水平低,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依然存在。

(3)对外经贸总量低、出口规模小、出口商品结构待改善,对乌审旗经济拉动不强,与国际合作水平较低。

(4)市场运行不够规范,市场所需的规章制度在着一些空缺;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批发市场、洗浴、住宿、餐饮服务等方面,而且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时有发生,消费安全隐患较多。

(5)资本投入不足,商贸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多位自发和自然投入的社会零散资本,投资方向多为小型的品牌代理和餐饮服务业,缺乏集中的优势资本投入。

(二)主要措施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建设一个有特色、有活力的市场,全面提高流通业发展后劲,促进乌审旗流通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采取积极措施,培育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统筹规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3)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鼓励和扩大资源、原材料产品进出口。

(4)完善市场调控体系,加强市场监测,对批发市场、洗

浴、住宿、餐饮服务等加强管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及商业欺诈违法行为,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5)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投入力度。在促进流通业发展中,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予以投入,建设大型流通市场、社会型物流中心及信息网络平台

三、乌审旗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

(1)“十一五”期间,乌审旗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以建设大型农牧贸易市场、搞活流通、科学规划、发挥特色,全面提高流通业发展后劲,结合乌审旗城市规划发展的思路,以嘎鲁图镇市场为中心,以苏木镇集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规划实施流通业建设项目,统筹城乡发展,在嘎鲁图镇集中力量建设好嘎鲁图镇物流园区和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拓展消费品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推进农改超进程。

(2)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商业街等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旧货交易、再生回收市场;大力发展便民商店、药店、理发、美容、娱乐、废旧物品回收、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

(3)建立政府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企业向重点方向发展。对符合乌审旗产业发展方向的物流、公共服务项目给予支持,给予土地、税收优惠;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服

务业,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对符合乌审旗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按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有计划地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改善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三、对发展我县商贸流通业的思考

根据乌审旗第三产业的现状和特点,结合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乌审旗商贸流通业发展定位。乌审旗第三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以项目为载体,创新、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有乌审特色的优势产品、文化旅游业,逐步发展会展经济、物流经济、商业旅游、汽车服务业、医药流通业等提高商贸流通业对GDP和税收的贡献率。

第17篇:岐山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岐山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所属部门:经贸局责任编辑:经贸局信息发布员发布时间:2009-10-13 16:52:

32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纽带。为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作大作强我县商贸流通业,加快商贸兴岐的步伐,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特制定我县商贸流通业业规划。

一、商贸流通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商贸服务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在商品零售总额、商品流通规模、商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以商业零售业为基础、各种服务门类齐全的商品流通和服务业体系。

——商品流通规模发展较快。我县商贸流通业围绕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立足搞活流通,服务生产和生活,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不断刷新。2000年实现5.9亿元,2003年7.5亿元,2007实现16.95亿元。

——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根据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我县吸引多方资金,加快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消环境和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先后兴建改造了集餐饮和零售业于一体的“天乐工贸公司大十字名吃城”、“天乐工贸公司民生商厦”、“岐山县城风鸣东路商贸步行一条街”,以“岐山宝商佳美家超市”、“红太阳超市”、蔡家坡“宝商佳美家超市”“老实人超市”“国贸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一批超市,其它各种便利店、小超市、交易市场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商贸服务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为了作大作强商贸流通服务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外地资金和各个不同成分的企业来岐山经商办企业,商贸流通业机制和活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民营、私营贸易,全县现有各类商业网点10363户,其中批发业网点985户,商业零售业网点6934户,餐饮业网点2544户。大型超市6个,大型餐饮酒店15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餐饮市场、综合交易市场7处。

存在问题

1、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多、小、散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支柱型龙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商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商品吞吐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全县共有10363户流通企业,销售上亿元的企业没有,上五千万的1户,上两千万的1户,一千万的3户,其余都是销售在百万元一下的。

2、商贸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差,规模小。目前岐山和蔡家坡还没有像样的一幢商厦,有些还是

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设施,与日新月益的城镇建设不匹配。

3、企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造成了商品流通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有些购买力不能在岐山得到实现,流失到了外地市场。

二、比较优势

(一)、购买力强

我县人民群众购买力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水平也不断提高,是周边县无法比拟的。我县农民2000年人均纯收入1602元,到2003年上升到1912.60元,到2007年可收入3476.61多元。

(二)、商贸流通业增长迅猛,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根据我县发展规划,拟建设岐蔡五工贸走廊、开发建设岐山、蔡家坡旧城改造,突破建设蔡家坡经济开发区步伐加快,这些都是商贸服务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三)、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

商贸流通是高回报、高成长行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岐山的旧城改造主要是以招商引

资形式建造商贸设施,这是发展的大好机遇。随着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蔡家坡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县商贸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岐山、蔡家坡旧城改造引资5500万元,已经改造了蔡家坡人民路金三角部行街、县城凤鸣东路家福乐超市,为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做大做强商贸服务业,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我县已经将商贸服务业列入兴县富民、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的主要手段,是县政府主要抓的行业之一,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发展局面。

三、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宗旨,突出商贸小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开放和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发展现代流通体制,提高我县流通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二)、主要目标任务

到2009年,力争使全县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8亿元左右,具体目标为:

平均每年平均增长13%以上;

力争建立2——3个龙头型企业。

按照扶持发展龙头商品流通、服务企业,带动流通企业发展的战略,使龙头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发展。

1、在岐山县城,以天乐工贸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以商品零售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综合性企业,逐步实现名优商品的地区总经销和总代理,建立现代大物流、大商业机制,力争在2010年建成集团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2、在蔡家坡,以岐山县万隆商贸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以日用工业品销售为主、集现代物流和商流于一体的集团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3、以岐山县盐业公司为基础,发挥专营网络优势,运用新型商流、物流理念建立食盐专卖配送和酒类副食品配送中心,方便群众购买和消费。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商贸流通服务企业。

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盘活存量资产,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唯一出路。一是抓好已改制的股合制和股份制企业的完善及规范运行,致力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物流体制的建立。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壳资源,吸引私营、民营或大集团来我县重组投资,按照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全县的大流通、大服务的流通服务体系,实现代理配送制、总经销、总代理制和连锁超市,进一步开拓和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有规模的商贸流通服务设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规模太小,档次不高,滞后于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因此,要在建设上档次和上规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县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区域外的大集团、大公司或私营、民营企业来我县投资办企业,重组、改造我县原有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要以商贸流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实现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求开发,以项目求发展,以项目求增长

要着力抓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建设项目工作,以项目带动我县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建设县城凤鸣东路商业一条街和温州商城的建设步伐;加大蔡家坡三角地带和人民路北测旧诚开发改造力度,尽快实现商贸建设项目的的投入使用,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做好县城凤鸣东路东关旅社的改造和蔡家坡万隆商贸公司人民路商场的改造工作。

1、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座。根据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工作的通知》,为推动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经营环境、经营设施设备、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升级、改造和规范,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19575—2004),拟将“凤鸣市场”和“蔡家坡市场”改造建设成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投资800万,其中自筹600万元,争取国家扶植资金各200万元。由市场主体方岐山县凤鸣镇杏园村和岐山县蔡家坡镇零胡村承担。

2、在蔡家坡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商贸大厦。根据市委、市政府突破蔡家坡的整体设想和思路,为全面提升改造蔡家坡地区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升级、消费档次,拟在蔡家坡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商贸大厦,集商业零售、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厦。拟投资2000万元,自筹500万元,招商引资1500万元。预计年商品零售额8000万元,年实现利税360万元,项目承担方为岐山县万隆商贸有限公司。

第18篇:商贸流通业常用名词解释

流通业常用名词解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

家电下乡:根据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精神,为了进一步发挥家电下乡政策在扩大内需特别是农村消费中的作用,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财建[2008]862号)。2008年12月1日,山东、青海、河南、四川、内蒙古、辽宁、大连、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开始推广家电下乡。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开始向全国推广,产品也从过去的四个增到八个,除了之前推出的“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之外,又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它们同样享受国家财政13%的补贴。各个省市可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需求在这四个产品中选择两个进行推广。汽车下乡:国务院在1月14日公布的《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从2009年3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将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换购轻型载货车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等,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在补贴标

1准方面规定,具有农村户口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产品时,将获得车价10%的政府补贴;后来被纳入“汽车下乡”范畴的摩托车产品,农民消费者在购买时可获车价13%的补贴。汽车、摩托车均在购买两年内不可过户。2010年1月25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汽车下乡政策实施延长一年,至2010年12月31日止;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汽车摩托车下乡具体政策及操作办法仍按《汽车摩托车下乡操作细则》执行。

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建设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2009年3月27日,商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商商贸发„2009‟142号),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2009年6月24日,商务部办公厅公布了临沂市、张家口市、大同市等第二批29个试点城市

山东省农村服务业发展“五大工程:

1、“万村千乡市场 ”工程。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提高商品配送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

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综合服务功能。

2、“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引导市场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联系,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安全,提升市场服务水平。

3、“农超对接”工程。重点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解决鲜活农产品出售难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4、“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重点对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及配送中心等进行支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确保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工作顺利实施。

5、“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工程。引导供销、农资生产企业等终端网络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重点农业产区建设和改造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完善配送、信息功能,提高农资统工配送率。

城市服务业发展“七大工程”:

1、“家政服务”工程。包括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和家政培训两项内容。①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2009年,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在地级以上城市支持建设5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家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通知》(商贸发【2009】149号)要求,经验收合格的,每个中心原则上按2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但支持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70%。②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各市按照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要求,组织开展家政人员培训并安排就业的,经验收合格后,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

给予财政补助。

2、“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为加强“菜蓝子”建设,2009年将改造和升级16个标准化菜市场。在县级以上城市,按照环境整洁化、布局合理化、价格大众化、商品品牌化、量器具统一化、设施人性化、消费安全化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升级的菜市场,经验收合格的,每个支持30万元,但支持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3、“早餐示范”工程:2009年选择3个市建设、改造6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及配套建设标准化早餐供应网点,形成规范生产、统一加工配送和连锁化经营的早餐供应体系,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的早餐服务需求。经验收合格的,每个项目支持300万元,但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4、“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为确保肉品质量安全,建设“放心肉”服务体系,2009年,将建设1个省级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在有关市建立6个市级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支持6家大型屠宰企业冷链建设,支持130家企业安装监控终端并连通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形成省、市、县以及企业相互贯通的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省级屠宰监管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由省商务厅承捍,市 由所门承担,实行先建后补。经验收合格的,省级项目支持400万元,市级项目分别按照300万元、400万元和5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上述项目支持标准均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5、“储备应急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国家规定的53种应急商品品种数据库,选择一批应急商品生产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应急供应重点联系企业,选择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应急商品调运和供应重

点联系企业,并与企业签订应急商品调运投放协议,同时建立信息报送制度。省财政将对各市储各应急体系建设予以补助。

6、“旧汽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为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支持5家旧汽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经验收合格的,每个项目原则上按1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但支持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7、“城乡市场信息服务”工程。各市组织开展市场运行监测、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及商贸服务行业统计相关工作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省财政将给予适当补助。

第19篇:吉业商贸公司简介(版)

东平吉 业 商 贸 有 限 公 司

公 司 简 介

东平吉业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座落于雄伟的泰山西麓、东平湖畔的万里故乡——东平,南邻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故居——曲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一、企业基本概况

东平吉业商贸有限公司注册在东平县城稻香街中段路北,主要经营散装食品、预包装食品;酒水批发、日用百货、装饰材料、经济信息咨询。从公司建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经营的前提下完善更加创新。

吉业商贸还是一个以文化核心价值为统领的现代化商贸企业,企业既有章程,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企业精神是:忠诚、敬业、责任、合作;企业的原则是:规范、专业、务实、效率;企业的合作原则是:真诚、共赢、长远等,这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方向和原则,并且奔着摆正位置,尽心尽责的原则。

二、企业经营情况

吉业商贸的商品以酒水批发为主,兼及日用百货等预包装产品。目前注册资本由原来的100万元现增加到1000万元。自从公司成立以来,吉业商贸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公司商品质量,实现连续性、规模化大生产,最大效率的满足了消费者的购买心。

吉业商贸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成功登陆济南、南京、天津、北

京、郑州、石家庄、合肥、青岛等区域市场,市场反映良好,并在10月底快速将成功的模式复制扩大到全国各个市场。满足公司最低需要的人力资源建设逐步到位。在金融危机笼罩下,公司不仅没有按势裁员,反而借机调整人员机构,新增员工20名,使人才配置更为合理。重点打造了营销和制造等人才队伍,现有员工近40人,绝大多数是东平当地人。同时,2009年内公司对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系统培训,全公司员工平均培训时间超过60小时。

并且启动了品牌建设工作。在东平电视台一套、二套全时段进行新品牌和新产品宣传,精耕了东平和泰安市场,使其销售额和提升了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2009年实现销货400万元,利税52万元。

三.工作计划

2009年是我公司起步阶段的一年。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渠道建设等方面货币投入到位、思想意识到位、执行结果到位,为公司2010年全面启动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下一步更好的发展,我公司将在人力资源和机构建设、市场资源、品牌建设、经营工作五方全面展开终端促销和渠道促销工作以及自主创新,准备来年目标市场开发方案并实施。预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

东平吉业商贸有限公司

2010年9月9日

第20篇:祁连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祁连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2009--2015)

祁连县经济贸易局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 录

一、规划总则

1(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1

(三)规划范围

2(四)规划依据 2

(五)规划原则

3(六)规划期限

4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4(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情况 6

(三)商贸发展主要指标分析 10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1

5(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势 15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劣势 16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遇 17

四、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发展原则 18

(三)发展思路 19

(四)发展目标 20

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发展重点 20

(一)商贸流通业布局背景 20

(二)商贸流通业布局总体思路 2

2(三)县城地区 2

3(四)县城外其它乡镇 29

六、流通现代化发展战略 30

(一)积极推进连锁经营方式 30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30

(三)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

31(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31

七、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1(一)加强组织领导 31

(二)严格执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 31

(三)落实商业结构调整资金 3

2(四)完善优惠政策,对重大商贸项目实行最优惠政策 32

(五)深化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32

(六)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管理效率 32

(七)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大商贸格局 33

(八)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33

(九)城乡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3

一、规划总则(初稿)

(一)规划背景

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十一五”期间,祁连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支持青海等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富有特色的商贸旅游县为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商贸流通产业设施不断更新,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商贸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建成县域性商贸中心。

“十二五”期间,是祁连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根据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动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持续、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增加就业,完善城镇功能,保障人民消费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开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新局面,特编制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规划目的

根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结合祁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通过本规划的编制,确定祁连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总体布局、重要举措及实施保障手段,充分反映政府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商贸流通工作重点,形成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对商贸业未来发展的共识和思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以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共同努力,使祁连商贸流通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决策科学性,推动“十二五”期间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规划范围

规划对象: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

涉及商贸流通产业范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45--2002)》标准,参照国际商贸流通产业统计范围,结合祁连县实际,本规划中商贸流通产业的范围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生活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中介服务及其他商务服务)。

(四)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

2.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的通知》。

3.国家商务部《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4.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5.《祁连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6.《祁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7.《祁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8.《祁连县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规划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祁连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流通产业,把握以下规划原则:

1.指导性原则

强调在时间和空间发展上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主要指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发展政策,解决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等问题。

2.可操作性原则

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内容限定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

3.创新性原则

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在规划编制理念、内容、程序、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4.前瞻性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注重前瞻性,关注发展动态,强调动态调整。

5.协调性原则

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努力与祁连县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其它专项规划以及重要项目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提高规划决策的统筹性。

6.突出重点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围绕商贸流通产业重点领域以及影响商贸流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找准

制约因素、“瓶颈”因素、优势因素,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提纲挈领,解决问题。

(六)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9-2015年。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县境东西长280公里、南北宽185公里,总面积13886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43%、全省总面积的2.05%。地处东经98°05′35—101°02′06”,北纬37°25′16”—39°05′18”,平均海拔3500米;东与门源县,南与刚察县、海晏县相连,北及西北与甘肃省肃南县、民乐县、山丹县相邻。全县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总人口4.94万人,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

祁连县座落在青藏高原北缘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因地处世界名山—祁连山中段而得名。祁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丰富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壮美的自然景观赋予这片沃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素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之美称,因物产丰富、宝藏甚多,被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天然聚宝盘”,以盛产“八宝”(鹿茸、麝香、蘑菇、大黄、金、银、铜、铁)誉满天下。祁连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五大类:一是矿产资源不但种类多,品位高,且贮量丰富。全县已查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1.25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17.8万亿的7.02%,是青海省矿产资源最为集中的县域之一。二是境内森林茂密,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多为珍禽异兽。主要物种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约20余种,相对储量2万余头只;天然植物种类多,其中雪莲、冬虫夏草、大黄、柴胡、黄芪、羌活、雪莲等药用植物达368种。尤其是祁连的黄蘑菇和冬虫夏草在省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三是畜牧业资源丰富且品质优异。全县草场面积1764.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508.88万亩,牧草品质优良,类型多样;全县存栏各类牲畜117万头(只、匹),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主要畜种祁连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及其产品在省内外口碑载道。四是水力水电资源丰富。县境内分布有默勒河(大通河上源)、黑河、八宝河、托勒河等大小河流247条,年径流量23.22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6.77万千瓦。五是旅游资源禀赋特异。祁连独特的地理构造使境内地貌多异,景观奇特,皑皑雪峰,千年冰川,广阔草原,原始森林,高山峡谷,汹涌黑河,历史遗址,珍禽异兽,祁连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目前,祁连旅游体系已初步建立,能够为游客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提供较好的服务。

在省(州)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西部大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祁连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一,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一、

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由2000年的37.09∶34.10∶28.81调整为2008年的30.5∶37.4∶32.1,结构更趋合理;2008年

底,全县GDP达到66853万元,较“十五”末增长56.2%;“十一五”前三年,GDP保持了较高增速,平均增速达到8% 。2008年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36万元,较“十五”末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93元和3869元,较“十五”末增长59% 和6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前三年,全县累计开工建设项目226个,完成投资9.83亿元,年均增长23.5%。县域交通、电力、通讯和城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步伐加快;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第三,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畜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第四,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与其它产业密切协作的商业发展格局。第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

第四,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与其它产业密切协作的商业发展格局。第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

《商贸业调研报告.doc》
商贸业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