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改革调研报告

2021-01-29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产权改革

对湖北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实践的看法

一直以来,农村产权要素处于“沉睡”状态,失去了其应有的资产属性和资本属性,抑制了农村产权要素的融资功能,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的决定。湖北作为农村产权抵押改革试点省份,在武汉、荆门、天门、鄂州等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村产权抵押改革实践,截至 2013 年底,全省 2.607 万个建制村基本完成集体“三资”清理、登记、归档,全省已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51 家,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916 家,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的成立更是大大推动了我省产权抵押改革的步伐。目前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困难,需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推进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过程中的面临的困难

(一)法律实施难

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在各地的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存在一些法律障碍。《担保法》明确规定了经发包人同意,四类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与其上的厂房等建筑物可以一并抵押,而其余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均不得抵押。此外,有些法规也与改革实践产生冲突,如《房屋登记办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申请农村村民住房所有权转移登记,受让人不属于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不予办理。”改革赋予了农民突破法律的机会,但并不代表法院一定会接受这种突破。在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法律禁令依然有效的情况下,抵押合同纠纷一旦诉至法院,法官面对法律与政策的冲突又当如何判断?

(二)抵押品价值评估难

一方面,缺少专门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服务的产权价值评估机构。抵押物评估是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中重要的一环。评估过高,势必损害银行作为抵押权利人的利益;评估过低,又会损害贷款的农村经营主体作为权利所有人的利益。实践上,抵押物价格由政府制定或者农户和涉农企业与放贷金融机构协商决定,由于农户和涉农企业是借贷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会产生人为压低抵押物价值的情况,导致抵押物价格非市场化,势必影响农户和涉农企业进行产权抵押的积极性,影响产权改革创新的效果。另一方面,农村产权客观上存在缺乏有效的市场价格做参照的困难,带来农村产权评估失准风险。现行城乡产权制度的二元性,造成城乡产权构成两种不同的权利体系,由于农村产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评估工作难以把握,难以做到客观公允。如对于土地经营权的评估,要包括地面附着的建筑物、农业设施、种植的农作物、土地经营权等的综合估价。再如,水域养殖权如何评估在水面以下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水产品这也是一大难题。

(三)不良债务处置难

一是抵押物权利再次流转困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发放后,一旦发生不良,银行须将产权进行再次流转变现。以武汉农交所为例,武汉市农交所在办理抵押贷款鉴证时虽然在产权证上明确可以进行再次流转,但是也写明再次流转时必须经过乡镇、村委会、村民的同意,银行很难实现债权。二是变更登记和再次流转的交易成本高。以林权为例, 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林权勘测费、森林资源评估费、林业产权交易费等等。三是在产权市场规模小变现难。

目前农村产权抵押中最令人头疼的是房屋抵押融资。农民以自己的农村房屋抵押融资,一旦到期无法清偿债务,抵押权人通过出售抵押的房屋收回贷款,农民就会无家可归。无家可归的农民怎么办?成都市文件要求,必须确保借款农民失去抵押房屋后依然有适当的居住场所。什么叫“适当的居住场所”,文件并未做更详细的规定和解释,使得该规定的可操作空间过大,实施效果难以确定。

(四)各方利益平衡难

理论上,改革要求政府既要考虑到抵押人权利的保护,同时又要照顾到抵押权的的利益保障,但实践上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交易成本高,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办理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的积极性。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息费用。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业务拓展不足,对农村市场了解不够,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又相对滞后,农村各类法人客户和农民的信用档案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将增加额外的信息收集费用,以排除劣质贷款申请人。其次复杂的操作程序增加了签约成本。农村土地、房屋不能直接抵押,需要第三方担保公司或交易平台提供担保,甚至还需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批准,过长的操作链条和过多的审批环节增加了产权抵押融资的签约成本。政府急切地需要金融机构的配合,以完成改革任务,所以难免在改革实践中偏向抵押权人这一方。如,成都市就将“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作为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的基本原则,强调对作为抵押权人的金融机构的权益保障。比如在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时,规定由市(区)县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资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用于收购抵押资产。由于有政策性的风险基金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金融机构抵押物变现无忧,一方面使得金融机构缺乏评估抵押物风险的动机,为以后抵押物处置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加重了政府负担,不利于改革的持续发展。

(五)部门协调难 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需要各部门能力合作,加强协调。例如林权抵押贷款时,贷款银行就需要同林业部门加强协调。但实践中,虽然贷款银行同林业部门签订了监管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定期会商、定期交流、定期核对林权等制度,但得到落实的很少,有的林业部门甚至对已抵押期的林业资源发放砍伐证书,导致贷款抵押物灭失。同时,抵押担保改革还需贷款银行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可实践中这种沟通协调往往不到位。如有些抵押的土地经营权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流转,导致银行债务悬空。

(六)政府介入的力度把握难

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推动,但也需要政府拿捏好介入的力度。近年来,各地方政府进行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都呈现出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缺少市场机制的协同。政府出资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提供担保,固然可以降低农户融资成本,缓解农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与增加信贷供给;但也可能使农户和金融机构有关农村产权抵押的收益和风险决策的关注点由市场转向政府。对政府的过分依赖一旦形成习惯将很难再消除。政府的促进措施可以为改革“保驾”一时,却不能“护航”一世。把握好政府资金介入的时间和保障力度是一个难点。

(七)农村金融生态建设难

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试验中,农民信用观念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对自身信用重视程度差,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改革流产,因此需要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扎实的基础工作,需要法制建设的同步发展,需要农村居民具有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也需要政府良好信用的表率作用,而这些需要时间和努力。

二、缓解困难的举措

(一)修订法律,弥合冲突

修改和完善《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统一各法律法规中对农村产权抵押流转的规范口径,明确允许包括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各类农村产权进行抵押;同时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有关农村土地、房屋产权产籍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对农村产权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确权颁证,奠定基础

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中,确权是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确权的目的,是把“沉睡”的资产唤醒,使它们真正资产化、资本化和流动化。在这方面,我省可以借鉴山东莱芜的经验,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用途和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资产“两股两建”改革。“两股”,一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即对有条件的村集体资产或经营性资产,根据人口、农龄等设置股权,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集体资产股份化;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即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实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数量化和有偿化,可以作为资本入股、入社、流转、继承和转让。“两建”,一是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制度。

(三)搭建平台,规范交易

一是建立和完善专门、统一的农村产权评估登记系统,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资产评估规范和标准,推动农村资产的登记、评估、交易、抵押等市场中介机构发展,构建农村产权的管理和流转平台。组建或引进专业评估机构,充分发挥金融中介机构作用。根据农村“三权”抵押物的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给予不同的指导性评估价格。二是加强对当前农村产权中介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机构资质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规范评估行为,增强公信力和认可度。加快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培育适应农村担保资产流转变现的二级市场,消除农村金融开展担保业务顾虑。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建立有关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及仲裁机制,及时发布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协调、仲裁因土地流转引起的争议,客观公正地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银行等多方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以利益为纽带,以推动改革顺利开展为目的,加强各部门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各部门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以求同存异、合作共嬴的谋略,协调各部门行动,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市场主导,政府搭桥

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探索的政府主导模式是利益失衡的直接原因。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改革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全局,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政府在推动这场改革的过程中应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归属明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以及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政府在改革初期就不能以改革主导者自居,否则很容易形成政府改革的路径依赖,最后不能全身而退。一开始,政府就应让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牵线搭桥,创造好的环境等方面,真正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六)信用建设,从我做起

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建设,需要从每个人、每户、每个村级做起,不能仅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应从实际行动做起,做好最基础的信用登记、信用评级等征信工作,目前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好信用的政府是农村信用的根本,政府应在其中起到表率作用;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建设失信的惩戒机制;三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用透明度;四是建设守信激励机制。

(七)完善配套,统筹改革

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不能单兵推进,否则很可能因其他条件的不成熟或者欠缺,导致改革的失败,因此需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包括: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公共住房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治理结构建设、有效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等。

推荐第2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自从我考入新都区清流镇一村一名大学生自愿者以来,接触的工作主要就是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所在的乡镇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开展顺利,现已95%以上村民拿到了房屋和土地使用权证。对此,我围绕产权流转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如下报告: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统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干部和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担心改制后造成资产流失,甚至怕失去权力,改制后管不好,管不了;部分群众担心改制后形成垄断,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承包户担心产权或经营权买到手后,没有效益,收不回成本;也有担心政策不稳定,发生变化。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其次,农村产权制度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房屋,使得农村产权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流转,农民宅基地、承包地实现货币化、市场化较难。第三,农民房屋分布零散,尤其在偏远山区,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流转。加之受传统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产权确权后农民已慢慢领会改革意义,会更会看重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更看重土地、房屋的预期价值,因而不会轻易放弃自已的房屋和土地离开农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房屋的流转。同时,《担保法》第

34、36和37条规定,除承包的农村“四荒”使用权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可随建筑物抵押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流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这就意味着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作为一种收入权益进行质押变现,国有商业银行都不愿介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并且,农村产权制度缺乏土地、房屋交易配套政策。如在产权交易中成本收益评估、收益留成、交易税费的收取等,没有具体规定,希望能出台政策。第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这一政策是各地为了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而实行的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农民的承包权和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土地减少,由于农业现代化使农村土地的利益逐步最大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二、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制度创新,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变革,与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它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复杂。但是我个人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改革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让民做主”,这既是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规避政府风险的客观要求。 农民究竟是身份还是职业?这是此次改革中遇到的第一个“顽症”。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下,农民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身份,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济组织等都是以身份为基础的。而要最终实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逐渐淡化直至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鼓励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自主、自愿流动和优化整合,最终将农民定位为一种职业,即从事农业的第一产业工作者。“农民职业化”定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它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是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依托,可以为改革中新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提供新的理念和方向。

(2)可以把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培训等全部纳入到城乡一体化中,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3)将会使我国现存的户籍制度鸿沟将不复存在,农民不再是二等国民,城乡二元结构将逐渐弥合,农业产业发展与第

二、第三产业统筹兼顾,城乡差别将逐渐缩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

我认为,要使“农民职业化”,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具体包括:(1)户籍制度创新,逐渐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代之以城乡一致的居民户籍管理。(2)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制度创新,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只有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方能实现。(3)统筹兼顾,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自主、自愿流动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城市、农村之间的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向村民渗透产权制度改革实质

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让群众全面了解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克服分光吃净思想;二是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向群众介绍区内外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先进事例,引导群众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三是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业绩奖惩机制,调动其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实现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资产稳步增值。

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产权与资本的结合。

农房产权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但其更需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配合与支撑。因此,要加快建立适合农村资金需求特征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和信用体系,拓宽农业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实现产权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4、建立健全农房产权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

农房产权的流转不仅需要供需双方,而且还需要市场机制下的中介服务机构,如相关的价值评估机构与交易组织机构。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及房屋价值的评估机构欠缺,流转过程中土地及房屋价值的评估常常被忽视,而使其不能通过流转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给流转中纠纷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为促进流转的真正市场化,我们应建立农村土地及房屋价值的评估机构,为合理估价农村土地及房屋价值,明确其商品性提供服务。同时,在农村市场体系尚不完备的前提下,农民获取交易信息的途径较为闭塞,为扩大流转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我们还应加大信息的共享渠道。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农房储备中心

农房产权制度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综合施治,配套改革。因为在目前的改革中,不论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是宅基地使用权、农房产权流转,其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而是事实上的生活资料,房屋也是如此,是农民生老病死的基本保障。因此,要真正实现农村房屋产权的自由流转,除了减轻农民的税负外,还应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替代农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逐步探索建立以“安身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住房制度,创造条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接轨统一。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是通过社保体系来保障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产权的自由流转,而不是以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产权的流转来换取社会保障。因为只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农民完全依赖土地和房屋而生存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弱化。另外也可以探索建立“农房储备”等机构,通过收购农房进行储备,比如收购一些集体土地上的闲置住房、农户多余住房、或部分放弃农村住房移居城内的住房等。可以用这部分储备房屋,对农村的低保户和五保户、无房户、极度危房户可以实施住房保障机制,从而减轻农民生活负担与压力,也为农民在融资方面取得突破,在生活方面也有所保障。也使得改革中的方方面面也才会有突破的基础。

6、积极推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产权流转方式

总结近几年和当前我县农村的一些实践,我们认为,在目前国家政策和体制下,应大力提倡农民以组织化形式参与流转。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土地为纽带、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农村土地与房屋规模化经营或规模化流转,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通过建立股份合作制,可以突破农村房屋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的制度障碍,按照自愿的原则,让农民把宅基地交给集体经济组织变为集体建设用地实施流转,宅基地流转了那么建在它之上的附属物(房屋)也就随之流转了,从而实现宅基地和房屋的商品化、货币化,同时也解决了单个农民农房和宅基地难于流转的问题;

〈2〉、通过建立股份合作社,实现变分散流转为规模流转。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只有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这种形式,鼓励农民自愿入股,通过土地、房屋股份化,让农民变股东,使农民在不直接经营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收益。因此,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组织,是实现农村产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既解决好农民单枪匹马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问题,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7、建立农村产权顺畅流转的机制

〈1〉、尽快出台农村产权流转指导意见。目前各项产权流转的指导性意见和实施细则都是各局自已制定的,并没有市上的统一指导意见。在完善产权流转市场,明确农村产权交易收益留成比例、交易税费率等方面都无具体的细则,希望能有一些相关政策,这样才能确保农村产权规范流转。

〈2〉、建立产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和价格体系。一是建立农村产权价格评估机构。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具有一定资质的公益性地价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为房屋作价、入股、转让、出租、抵押评估等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价格体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用途、周边城镇土地价格、农作物产值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因素,分圈层建立房屋流转基准价格体系,确保房屋流转公平公正,防止无序竞争。

〈3〉、加强农村产权流转金融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担保体系。除建立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外,要积极鼓励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产权流转担保领域,引导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建立农民“多户联保”的担保机制,多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虽然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我坚信我们肯定能顺利解决的,明天的农村必将是世界型的、现代化的、田园式的美丽城市。

推荐第3篇:榆阳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走进美丽乡村”赵家峁村 --榆阳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

“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如今咱农村人生活的比城里人都洋气,吃穿住行都不用愁了”,初踏榆阳区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就被当地农民的肺腑之言所震撼。经过一番了解,我们才明白农民口中的好政策原来是榆阳区出台的《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从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建设、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机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七个方面推出了30条富有改革含金量的举措。在该意见的指导下,榆阳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在土地流转、镇村建设、农田水利基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榆阳区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是该区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成功范例。

赵家峁村位于榆林城南35公里处,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222户,762人。总土地面积1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06亩,退耕还林地面积2803亩,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完全靠天吃饭,贫瘠的土地一年到头也产不出多少粮食。为了生活,全村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幼在没有期盼的日子里过生活。为改变这种落后的

1 面貌,积极响应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号召,民营企业家张社平毅然挑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重任,创造性地提出“村民代表议事”工作制度,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即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进行统一经营,把零散土地连成片,整合闲置的土地资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筹资发展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经济林果、观光农业,开创了榆阳区南部山区农村综合改革的新模式。

赵家峁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1、能人带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以往的赵家峁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2012年前,村里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村里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稍微下点雨就没法走。民营企业家张社平毅然拿出45万元帮助村里修好了通村油路。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张社平的带动下,村里外出的能人纷纷慷慨解囊,两年的时间里共投资80多万元,建起一座桥梁,新修了村委会阵地,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13年,在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他为新一任村支书,为了让村子能尽快发展起来,村委会专门成立了一个议事小组,邀请村里有威望、眼界宽、作风正派的村民担任,议事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商讨致富路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搞发展。在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村

2 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了,高产农田修好了,美丽农居实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

2、土地入股---盘活农村土地资本

赵家峁村土地分散在山峁之间,支离破碎,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这些小块的地,再怎么种也不可能致富,咱要干就要整合起来干。”张社平的话道出了土地流转谋发展的路子。

怎么整合呢?怎么能让村民从土地上获得收益呢?经过村委会和议事小组多次商讨,将土地作价入股这一在榆阳区乃至全市都新颖的模式被确定下来。该村以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公司引领、群众参与为主要方式,整合本村土地资源,成立榆阳区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榆阳区金润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以每亩土地每年100元的价格入股,一次性流转十年,有能力的还可以现金入股。最终,全村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成为股东,合作社发展基金430万元,流转土地960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

拿自家土地入股,农民变身“股民”,获得土地差价和年终分红,对与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家峁农民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事实证明,赵家峁村的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自从实行新的模式发展以来,赵家峁村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劲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3、产业先兴---力促农村经济发展

3 合作社成立后,村里邀请北京的规划公司和区水利局进行产业规划,建成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区、特色养殖小区、新家村示范区、农业生产服务区四个板块,作为产业核心,村里整合土地,将几座山头推平,集中连片,建设设施农业区。形成了时令水果种植、舍饲养羊、高标准农田示范、生态经济林、旅游观光五大产业,成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对外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净菜包装销售、观光采摘以及农业综合性开发经营等业务。

如今,该村已投资1200万元整理优质土地600多亩,发展起占地100亩的41棚温室大棚种植时令水果、大田葡萄园150亩、核桃50亩、桃子50亩、山地苹果120亩,发展起占地100亩的41棚温室大棚,全部进行时令水果种植,大田种植葡萄150亩,核桃50亩,桃子20亩,山地苹果120亩,油桃和葡萄已经挂果,昔日苍凉荒芜的莲山已经变成了一座花果山;养殖方面已建成33个标准化羊舍,饲养陕北白绒山羊320多只,建成饲料加工厂1座;正在规划现代高标准农田1600亩,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种植双沟覆膜绿豆、玉米、富硒谷子、马铃薯等;生态经济林方面已建成3000亩的大扁杏基地,满山遍野是春季一片白、深秋一片红的壮美景观,成为“中国美丽田园”的核心板块;旅游观光方面已建成占地60亩的4个小鱼池,规划建设占地66亩的水上乐园,供游人休闲娱乐。新农村住宅投资2439.69万元,一

4 期已建成112套,二期正规划建设35套村民新居,将形成片区化中心社区,配套幼儿园、卫生室、村委会、警务室、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告别或即将告别破旧不堪的土窑洞,住上宽敞明亮的大平房。

3、创新理念---开拓发展新路径

赵家峁村土地流转、全体村民股份制合作化经营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而且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榆阳区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业带领村民全员入股经营,筹资发展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经济林果、观光农业返乡的企业家带动型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合作社情况看,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已显现出了勃勃生机。尤其是在经营运行上已实现三个创新:一是产权制度创新,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村民拥有股权,合作社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村民首次实现了资产收益。二是收益分配创新,群众不仅可以不离土地不离村,还可以获得盈余分红,同时参与合作社生产获得工资性收入,村集体获得盈余分红实现资产增值。三是农业生产创新,统一规划农业示范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赵家峁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1、优化顶层设计,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5 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榆阳区委、区政府强化顶层设计,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榆阳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考核奖励办法》、《榆阳区土地细碎化整治方案》等,今年又专门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对全区农村土地流转等综合改革进行了精心调研,为榆阳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目标任务,强化了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支撑。

2、做好确权颁证工作,是实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

产权不明晰的农村资产是无法进入市场流转交易的。经过确权登记颁证,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还权于民”,农民既可以对其进行经营,又可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流转交易,也可以以产权出资进行股份制合作等企业化运营。赵家峁村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在农村“六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推行“两股两改两建”。(“六权”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含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两股”指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和农村土地股份化经营,变产权为股权,变村民为股民。“两改”指改革村级治理体制,实行政经分开,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规范

6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两建”指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的平等交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支撑。

随着农村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形式多样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赵家峁村成功打造了榆阳南部山区发展农业的新型模式,红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润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积极促进土地股份合作。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集体资产一起入股,成立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收益按股分红。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鼓励农村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使用权或资金、技术等入股,与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采取保底收入、盈利分红等形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

4、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赵家峁村在推进农村产权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防范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行为的发生。始终坚持稳定放活、依法自愿、有偿协商、规范有序的原则,

7 土地流转由农民自主决定,不准任何组织以任何理由违背农民意愿强迫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款全额交付农民,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和扣缴。农民以自愿的原则拿土地入股,农民变身“股民”,获得土地差价和年终分红,从制度上维护和发展好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推荐第4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改革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改革

张洪东

自2003年下半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 历时7年多的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经营效益都今非昔比,已经站上了一个新高度。但下一步该往何处去?如何才能谋求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农信社实现自主创新、自立而为和自我发展的可行之路。通过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重、风险管控能力弱、金融服务创新和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但是,要想实现产权制度改革新突破,既要结合自身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又要确保经营质量硬件达标、软件适用,关键要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公司治理机制。

产权改革的基本构想

深化产权改革,要解决好“稳定县域”和“政府主导”的认识问题。“稳定县域”强调的是县级法人的主体地位,但只要做到定位不变、机构不少、业务不减、服务不降,就能实现“稳定县域”的目标,金融服务“三农”的作用就会得到加强。走出“政府主导”就会形成官办的误区,从全国农村信用社改制进程来看,“政府主导”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效果十分明显。要千方百计争得地方政府支持,特别是有地方政策制定权的省政府的支持。只要把账算清楚,把关系协调好,把位置摆正,就能规避好行政干预和决策控制权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

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情况看,县级联社总体规模不大,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这也是省情、县情的真实反映,应分三步走来谋划全省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

第一步,率先发展。各地发展速度快,资产质量好,各项指标基本达标的县联社,特别是市(州)所在地联社要率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抢先发展,闯出一条组建农商行的成功之路,总结改革经验,壮大资本实力,提升盈利水平,为后续兼并扩张打好基础。

第二步,兼并重组。省级联社要组织省内已组建农商行的市县有计划地着手研究兼并重组发展落后、资产质量较差的联社,采取控股的方式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允许跨地区开展兼并重组。

第三步,省联社成立股权公司,采取集团银行制,通过控股公司参股已成立的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权控制,形成资本约束,发挥机构整合功能,有利于扩张资本总量,增强资产规模,提高竞争实力。

升级农商行的可行性方略

当前,农村信用社顺利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有以下几种可选择性的操作途径。

其一,借助外力。一是由政府牵头成立筹建领导组织和专门机构,加强对外形象宣传,协调各相关单位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产权改革工作,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资,通过优质资产置换、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等办法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积极动员和协调地方政府采取“以税抵债”的做法,现金注资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不良资产和历年亏损,用农村商业银行未来多纳税的地方留成部分逐年抵补。可以借鉴其他省份政府以现金出资购买农村信用社不

良资产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三是采取投资人认购方式化解不良贷款。主要是运用股本的杠杆作用,实行溢价募股,合理确定溢价比例,对老股金折股转新,形成新股东争先入股的良好氛围,引入新股东。溢价部分用于消化不良贷款或弥补历年亏损挂账。四是建议省政府减免农信社地方性税费,继续给予农信社股金红利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五是对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贷款及村级债务等,要通过现金归还、完善抵押物等方式帮助清收化解,并责成公检法等部门帮助清收不良贷款。六是突破地域限制,眼光向外,扩大宣传,搞好推介,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优质企业股东。

其二,壮大自身实力。依靠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来实现升级农商行的目标,首先需要提升员工的发展眼光和理念。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在不良贷款压降、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资本实力等方面下足功夫,最大限度实现自主达标。要提高全员的市场开拓能力,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以适应组建商行后市场化的竞争需要。要增强员工的民主管理意识,对有能力清收不良贷款的员工实行个人出资认购买断,自主清收,转增股本,鼓励“做股东、当主人”。其次,也可以向其他县级联社溢价入股,实现“富帮贫,点带面”,进而推进整体改革进程。此外,以地(市)为单位,在辖区内选择一家具备条件的县级联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再由农村商业银行对本市其他县联社进行控股管理,实现机构、人员、资源的全面整合。

其三,提升内力合力。实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终级目标,也是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前提,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必须坚持各项指标真正达标,不能采取“包装”过关,更不能留有硬伤。在充分借助外力、发动内力基础上,省级联社要有协调统筹的谋划方略,站在全局高度发挥好决策、指挥作用,上下形成合力,加快研究产权多样化过渡期管理模式,创造条件,推动机

构兼并重组进程,加强管理,为农村商业银行真正实现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推荐第5篇:农村资产产权改革工作方案

2016农村资产产权改革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撤村建社区及“城中村”改造,社区成员构成日趋复杂,矛盾和利益日趋冲突。农村集体资产主体不清、产权虚置、分配随意、决策不民主的问题;空挂户口、学生户口迁出迁入、出嫁女、招婿郎等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在这些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途径,运营好管理好集体资产,能有效解决传统意义上集体资产产权“人人拥有,人人没有”的虚置悬空状态,解决集体资产产权主体模糊、决策不民主等问题,对于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从根本上确立集体组织成员主人翁地位,建立起民主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土地、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保障集体组织成员事前参与决策、事中参与管理、事后参与监督的民主权利,解决好集体资产归利于民的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

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线,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和分配机制,增强集体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要求。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构建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代产权运行体制。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要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革方案必须反复酝酿,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清产核资、资产评估、成员界定、债权债务处理、股权设置等,必须按规定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依法办事。把公开、公正、公平精神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三是始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要把保持农村集体资产良好运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为整个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体拥有一定数额的经营性净资产且每年的经营性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是这次改革的基本条件。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一)制定方案。实行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要成立由经联社社管会和社监会成员(居委会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成员代表参与的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组织实施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拟定的改革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必须张榜公布,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95%以上成员同意后通过,报所在镇政府(街办)备案。

(二)清产核资。改革单位要组建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按照农业部、财政部《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办法》和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农村集体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要区分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分别造册登记。要委托社会声誉好、资质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要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对得到确认的清产核资结果,要及时张榜公布,并报所在镇政府(街办)备案。

(三)界定成员。按照“依法有据、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群众认可”的原则,以户籍、履行义务和享受集体分配或土地承包权利等因素为基本依据界定成员资格。各改制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成员资格认定办法。

(四)资产量化。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资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对象是经营性净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按评估确认数计入“公积公益金”账户。资源性资产只登记产权,作概念性固化,暂不评估量化,待转化成经营性资产后再以价值形态折股,量化到人。

(五)股权设置。股权设置由各改制单位根据各自实际决定。采用公司模式的,原则上只设个人股;采用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的,设置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由全体成员共同所有,比例应不高于5%,股份收益用于享受集体资产成员的养老、托幼、计生、优抚、抚恤等公益事业发展。个人股由符合条件的成员按份所有。实行一股制,即每位成员一人一股。

(六)股权界定。股份量化中股权分配对象的确认、股权配置比例的确定,除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有明确规定外,要张榜公布,反复协商,并提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民主讨论,经95%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后方可实施。

(七)股权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配股后实行“两不增、两不减”(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股权制度。量化的股权可以继承,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和抵押。 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的股权确定后,要及时向股东出具股权证书,作为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凭证。同时,集体经济组织要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

(八)资产运营。产权制度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合适的市场主体形式,成立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也可以选择承包、租赁、招标、拍卖集体资产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要以市场的思维、市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管理集体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集体经济。

(九)收益分配。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按其成员拥有股权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要将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到人,确保农民利益。改制后集体经济组织的年终财务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公共开支费用和股东收益分配的具体比例由董事会提出,提交股东大会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十)监督管理。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财务公开;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管理权和决策权;市、镇(街道)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开展审计监督管理。

四、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级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市里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本次改革的指导、调度和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管局。各镇(街道)及改制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做法,稳步推进。2016年,每个镇(街道)要选取1—2个条件成熟的单位试点,年底前完成试点任务,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年逐步推开。同时,要严肃工作纪律,对利用改制之机,贪污、挪用、私分、挥霍浪费和故意评估不实、虚报损失、低价变卖、转移财产、有意放弃债权等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责任人员,以及对利用职权或自身影响插手改制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级党员干部,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严肃处理。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能,搞好协作配合,形成推进合力,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推荐第6篇:农村产权改革的难题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思路

作者:刘月喜

2011-12-05来源:武汉学刊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一、关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必要性

从理论角度来看,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是“量”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是“质”的概念。与此对应,在西方经济学科中,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成为关系密切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学科。前者研究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长期稳定和持续平衡增长的途径,后者是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利用潜在的机会摆脱贫困落后状态。中国属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所以适应中国的国情,在研究中国经济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因素(主要指投入的增长,如劳动和资本以及技术的进步),更要研究转型中的体制变革、制度创新。在考虑“三农”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即不仅要关注影响农业增长的一般因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技术进步),更要研究影响制度变革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问题作为制度因素是“三农”的核心,因此理论上必然要求我们对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行研究。

从历史角度来看,土地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问题。历史实践表明,当我们正确地处理了土地问题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能取得有效的进展;当我们对土地问题处理不好时,我们的建设就会受到阻碍。而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对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因此今天更有必要对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行研究。

从现实角度来看,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引起决策层、理论界和农民的关注。根据调查,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农民土地纠纷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了目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另根据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做的关于损害农民利益问题的调查中,因为土地征用而侵害农民利益的居于首位(认同率39.3%),其它依次是假冒伪劣农资坑害农民(认同率17.5%);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到不同程度制约(认同率10.2%);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户生产和生活(认同率12.8%)。这些问题也是和农村土地产权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我们对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行研究。

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在看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带来的对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释放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到由于土地产权关系的不清晰等问题所导致的现实提出的对其改革历史性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土地所有权主体集体不明晰。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法律中,都规定农村所有权主体是集体。而集体可以有乡镇、村、村民小组三个层次“,集体”到底是指哪一层次,法律规定则较为含糊不清。乡镇、村、村民小组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所有者代表。

(二)集体的所有权是残缺的、不完整的,集体所有权“名不副实”。

在我国农村表现为“: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对土地充其量除了拥有在农户间进行调整一类权利外,并不拥有法律赋予的所有权人的全部权利,国家凭借行政权利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集体对土地经济权利的处置。无论是上交税费还是在社区贯彻各项政策及从事必要的公共建设,村集体扮演的都是国家代理人的角色,村集体与其说是权利的享有者,还不如说是义务的承担者。”现实中,导致的主要问题:

第一,由于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以及集体所有权的残缺,致使镇、村、村民小组都不愿履行保护和建设土地的责任。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看到,在国家和集体力量处于不平等的条件下,集体承担更多的是义务,这使得集体没有激励来承担土地建设的责任;即使不得不承担土地建设的责任,在利益关系的支配下,对土地投入和建设也难以有长远投资的规划。

第二,由于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以及集体所有权的残缺,造成土地纠纷时有发生。由于三级集体某种程度上都是所有权的代表,必然导致为争夺所有权而发生冲突,再与农民发生关系时,问题会更加复杂,纠纷就是必然要伴随产生的。

第三,由于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以及集体所有权的残缺,造成农民对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多头管理”的土地产权主体不利于农村产权的稳定,农民也就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预期。因此,在实际中“,农民一切投入以承包期内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为度”,短期行为盛行“,重当前,轻长远,重生产投入,轻基建投入,甚至出现掠夺性的经营行为,导致土地的地力下降。”

(三)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内涵不充分、不明确。

(1)家庭承包经营制被形象地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村的承包经营权的内涵是不充分的、不明确的,充其量是一种耕种权。因为“经营权从其本质上说应该属于使用权。即使是使用权,其也可以衍生出转让、转租、入股、抵押、收益等项权利。而作为具有使用权性质的承包经营权却只有耕种权、部分的收益权以及极其少量的处分权。显然,与承包经营权的真实内涵相比,其权利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充分的,其权能是残缺的。”

而承包经营权内涵不充分、不明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两权分离不是真正建立在商品化、市场化基础上的平等关系,而是基于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偏好,由所有权主体凌驾于使用权主体之上而形成的行政配给关系。而且,农户承包经营权是基于承包合同而产生,是约定的权利,而不是法定的权利,这使得承包经营权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因此实际中,作为使用权主体的权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侵害。

(2)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由于承包经营权内涵的不充分、不明确,导致了集体在土地支配上的权利空间过大,土地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集体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和同,收回农民的土地;村集体随时调整农民的土地;政府乱征用农民的土地;村集体非法出卖村集体的土地以及化公为私

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由于承包经营权内涵的不充分、不明确,导致农户对土地使用权缺乏安全感,农地耕种趋向于短期化行为。

第三,由于承包经营权内涵的不充分、不明确,农民没有转让或转租的权利,土地流转极其困难,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土地使用权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

(1)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目前在农村,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的原因,土地基本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土地流转总体上规模不大,范围较小,与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在流转中,大多数是农民私下协商交易,没有规范的手续,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土地流转后并没有形成规模种植,仅仅农户之间短期的互助性流转,难以形成流转效应。

第二,土地流转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在土地流转中,受到所有权主体集体方面的行政干预,没有尊重农民意愿,进而导致流转的收益分配很不规范。

第三,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健全,缺乏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不畅。概括起来,即:规模小、不规范、无市场。

(五)土地产权制度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目前,土地产权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尽如人意,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1)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中央和政府制定了诸多的法律法规,但破坏土地产权的事件却屡屡发生,如私自撕毁合同、随意调整土地承包期等已是司空见惯,这说明有法不依的情况在农村已是相当严重。执法不严:违法情况的屡屡出现,同时也说明了执法机关对《土地管理法》的执行不得力。

(2)无法可依。例如有关农村土地产权的买卖以及地役权的界定和实施规则,就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3)法律法规内容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虽然《农业法》中规定了土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允许有偿转让,但在转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却没有给出,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另外《,土地管理法》中所规定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也是含糊不清的,这也对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三、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来完善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1)明确所有权主体针

对现实中“三级所有”的格局,应对哪一级集体拥有所有权作出明确的规定,解决所有权主体缺位或者多头管理的问题。在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所有格局中,乡级组织因为范围太大,监督管理费用太高,现实中已经基本被排斥在农村土地所有权范围外;村民小组既不是一个经济组织,也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它是乡村新体制中职权最模糊、管理最涣散的组织,所以村民小组也不应该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拥有主体;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是农村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它能够代表农民意愿并且独立行使权利,因而在农民当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而且具有比较健全的行政组织和领导体制,有能力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职责。所以所有权的主体应该明确规定为村层次上的集体所有。

(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内涵

这个是完善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产权的核心内容。承包经营权具有双重性质。承包权为“个人所有权”,具有所有权性质;经营权为土地使用权,具有使用权性质。现行土地所有权的最大缺陷在于使用权的权能不够充分,导致所有权经常侵害使用权。因此土地使用权的多样化是其基本要求。具体包括:

1、使得土地承包期永续化。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一般都把延长土地承租期作为完善土地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使用权的永续化不等于农地私有化,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集体保留了对土地的最终处置权,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如地租制度、土地利用定期检测制度等,来保证集体所有权的实现。

2、明晰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权。只要农户在法律和承包范围内使用土地并履行义务和责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预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3、界定农户收益权。农户在承包期内,除了依法上缴国家税收和按照合同上缴发包方约定的承包金外,其余所得不受侵犯。承包合同变更时,农户应该得到其使用土地后因投入劳动而增值了的土地改良价值。

4、明确农户的转让权。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不能受到各级部门的阻碍和限制。

(3)建立并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表述: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在实际中,我们要做到,一方面,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或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另一方面,在土地流转中,基层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搞好服务,不能搞行政干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一定是农户,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基于农民自愿的市场行为。

(4)完善法律制度,严格保护农村土地产权。

依法治国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长远来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需要法律的保障才能体现。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一方面,需要我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的力度,这对维护土地产权的运行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第7篇: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临门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临门

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财经》记者从各方获得的信息表明:是次会议讨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有望构成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

目前仍处于定稿阶段的2015年“一号文件”,涉及范围可能相当广泛,将围绕2014年“一号文件”设定的议题继续展开,几乎包含了三农领域的方方面面。

多位参与文件起草讨论或课题调研的人士表示,除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产品价格、农村金融等传统议题外,推进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在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亦将成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12月初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已公开强调这一话题的重要性。与之相呼应,在12月初由农业部等单位下发的《关于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任务的批复》中,也将新增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内容。

因事关多重敏感内容,这份文件与以往的起草过程有一定差异。从今年初开始,包括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相关部委及研究机构,即已投入大量研究力量进行关注。“在高层领导的直接交办之下,有‘顶层设计’的意味。”一位参与相关研究的人士称。

《财经》记者获悉,在上述文件中,将承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及2014年“一号文件”等相关提法,对作为下一步“三农”工作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细化阐释。其中可能将包括的内容为:如何进行农业集体资产量化、确定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搭建乡村治理结构,以及产权交易等议题。

这将是一场涉及2.4万亿元非资源性账面资产、总计66.9亿亩集体土地(包括55.3亿亩农用地和3.1亿亩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设定。因涉及农村土地入市、农房抵押等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做实集体产权,已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之内,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项基础性架构。

对于“一号文件”可能出现的突破性,国研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徐小青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一系列新说法,其实在之前的多个文件中已经有所表述,只是按照新的逻辑进行了强调而已。在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之前,说政策能够出现什么突破性进展,所谓‘新突破’、‘新土改’等说法,可能并不可靠。” 集体产权待重构

2015年“一号文件”除了将以相当大的篇幅阐释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外,其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推进包括土地政策改革在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完善集体产权权能,是促进农村集体产权自由流动、优化组合,真正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制度基础。”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近期为《财经》撰文指出。

在1982年《宪法》中,如此阐述集体经济这一概念。其第8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而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明确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阐释,确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但直到今天,并未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处置进行规范。

“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处置规范程序缺乏,集体资产处于‘人人所有、人人无份’的状态,是透明的‘玻璃缸’,看得见,摸不着。”有研究者如此形容这一状态。在这样的产权关系基础上,1978年至1983年,中国开始进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分”开始成为“统分结合”的主要内容。

中国农村历经多年积累下来的社队资产,除土地外,属于镇、村(组)集体经济的,还包含资金、资产、资源等,也就此被切割为三块:农用地的实际使用权归属农民,生产资料主要流向乡镇企业,而农村土地所有权,则被划归集体经济组织。

在上述资产分割格局逐步形成后,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改革实践,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从地处改革前沿的珠江三角洲一带起步。

此前,这一地区兴起了用集体资产投资兴办企业的浪潮,但决策者大多是对企业管理运营不太专业的村干部和村民股民代表,在选择产业类型和投资项目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乡镇企业垮掉后,导致了本村集体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因为乡镇企业的出现及发展,也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村社区居民结构日趋复杂,集体资产的管理和收益分配矛盾突出。为解决困境,珠三角地区农民主动开始进行不同方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逐步遇到同样的问题,它们也开始相继进行改革试点。

新世纪以来,改革的覆盖地区,逐渐在全国各地农村出现扩张。与以往主要以处置集体兴办的企业不同,此时改革加速的大背景,变成了农村加快城市化。

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则使各地政府对农村集体资产问题的处理千差万别,也极易引发各类矛盾,以及大量贪腐案件。据国家信访局统计,2013年反映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的来信,已占到农村农业类来信总数的23%。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日益突出,侵蚀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势在必行。”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近日指出。 土地产权是改革核心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有关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进程,开始明显提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任务中,有超过50项和农业农村有关,这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近期在参加一次相关活动时公开表示。

上述会议后不久,当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用意识形态的逻辑划定了红线: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并明确提出了“落实集体所有权”。

因涉及多重利益关系,土地改革,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的首要核心问题,也是助推整体改革的核心动力。

1988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出台及非农用地数量增加,与土地相关的产权属性开始发生改变: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民集体的土地非农用权利,逐步被政府和开发商占有,其实际地权变得日益缩小。

为扭转这一格局,无论是智囊还是决策层,都面临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路径选择:一是进一步坐实农民的土地产权,激进的方式就是私有化,并配套废除户籍制度;二是回归统分结合的集体经济制度,在过度“分”基础上加强“统”,重建集体产权主体。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受到先进生产力的冲击,农村面貌也日新月异。

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经济理论上,这两种选择的冲突都非常大。“可以认为,经过连续的讨论,中央的农村思路有了很大变化,放弃了工业化生产的路子,更鲜明地回归和尊重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历史合理性。”一位研究人士指出。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民土地入市的规定出台,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之下,至少包括农用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宅基地的使用权限,以及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像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起的厂房、门面,以集体名义投资入股的各种经营性组织等,这些都属于农村集体资产的范围,也将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体而言,在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时,为落实集体产权主体,目前的改革可被分解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到国家征地制度的改革,对象为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农村集体土地;第二部分涉及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既包括农民的宅基地,也包括乡镇企业的用地,还包括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用地;第三部分涉及到农地,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

就第一及第二部分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并且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除此之外,即使不属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果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农村集体的土地也可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在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打开之后,与农村集体产权相关的核心问题,是增值收益怎么分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并明确要求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陈锡文说。

目前农村集体产权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住宅的抵押、担保和转让。农民宅基地是农民以集体组织成员的名义获得的,且只有本集体的成员才能在本集体申请宅基地,如果农民可以将其住房抵押、担保、转让,是不是意味着集体外部人员也可以获得?这将涉及到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根本改变。

就第三部分属于集体的农用地而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要更好地引导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需要从成员权的视角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进一步确权扩能和还权于民。应通过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的方式,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产权界定清晰,“承包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开,这是我们在理论上的一个很大的创新”。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召开会议,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进行研究,并设计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思路已经写入中央政府发布的多项涉农文件中。 审慎推进集体产权改革

从各地实践看,一旦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一是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有利于激活要素潜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是有利于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完善农村的治理结构。

相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制度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没有清晰可辨的路径选择,也没有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面临的并不是一条坦途。

2007年,农业部即出台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截至2013年底,中国仅有2.8万个村和5万个组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而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58.7万个村和497.2万个组。

这首先源自改革涉及的面太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象不仅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还包括集体资源;改革的范围不仅涉及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郊区,还涉及广大农村地区。

中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达到2.4万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占比超过75%,村均超过700万元,有些村庄集体资产过亿元,对集体产权改革呼声强烈。

中西部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中部地区资产总额占全国的比例接近17%,但村资产平均不足200万元,西部地区村级集体组织资产的比重占全国的7%左右,村资产平均仅有120余万元。有些村镇甚至负债累累。

“部分城郊结合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账面资产数以亿计,如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惊驾村,资产总额已达4.3亿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更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空壳村、负债村则比比皆是,账面资产不多,土地升值空间也不大,改革动力相对不足。”张红宇表示。

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目标呈现多元化,对于改革的组织载体、成员界定、股权权能、产权流转等问题的争议分歧较大,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和看法。

目前各方的基本共识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分类推进。在经济发达、村集体资产较多的地区,应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起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使集体组织成员能够按照股份分享集体资产经营的收益。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集体资产较少甚至负债的地区,改革的重点则是还权赋能。一方面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落到实处,稳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强化村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

12月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座谈会。在政策建设层面,由农业部牵头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框架正在完善。目前,《有关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全能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均已正式印发,由中农办牵头制定的《关于引导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则正在征求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意见,等待会签。

按照农业部一位相关人士的解读,上述意见和方案主要有几层意思:一是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依法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落实好农民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

二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前不久,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到,要用五年左右时间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登记工作。

三是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这些领域的试点已经在全国进行,兼顾东、中、西部不同区域,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县(市)为单位开展,工作将在2017年底完成。

资料

集体经济组织沿革

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62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正式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社会主义的互助、互利的集体经济组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逐步建立。原交由集体统一生产经营的大型牲畜、农具、耕地等生产资料全部分配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为适应这一变化,1982年《宪法》做出了两项重大规定:

一是针对公社一级。规定将人民公社原来政经合一的体制改为政社分设体制,设立乡人民政府和乡农业合作经济联合组织,但后者至今尚没有完全成熟建立起来。

二是针对生产大队一级。在生产大队地理基础上,设立自然村,在村设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由于农村改革的不彻底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范性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及其活动,处于由村民委员及其村民小组代管状态。

这是中国在后人民公社化时代语境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更换了新内涵的名词的第一次出现。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概念最终被明确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阐释,确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

推荐第8篇:调研文章——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调研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调研

一、存在问题

(一)确权颁证

1、权属来源不充分,界定标准较广泛。

按照《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农村居民或回乡落户的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修建住宅,凡是能利用旧宅基地的,不得新占土地。确实需要新占土地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村镇规划管理部门许可,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宅基地面积:20-30M2/人,四人以上的户按四人计算。扩建住宅新占的土地面积应当连同原有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新建住宅全部使用耕地、林地以外的土地的,用地面积可以适当增加,但增加部分每户最多不得超过30M2。通过查阅各区(市)县确权颁证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农户颁证的资料中基本都未提供原宅基地或建房批准文件,宅基地部分都是普遍按照1987年以后建房的30-35M2/人确权颁证,1987年以前建房的按原宅基地面积确权颁证(建房时间不明的由村组集体提供证明予以确认),存在确认标准失之广泛的问题。

2、先行颁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可能留下遗留问题。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方面,由于二调成果未正式出台,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要结合二调数据和权属界线确认来颁发,现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大部分暂未发放;集体土地使用权证颁发方面也担心颁证

1面积超过二调确认面积,各区(市)县仅有选择性地颁发了小部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都打算待二调成果正式出台后再全面铺开。

所有权清晰是使用权确权的基础,但各区(市)县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工作,完成各区(市)县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在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证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时,就颁发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这不但与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的规定相矛盾的,且易引发权属纠纷。

3、整理项目区域内土地权属调整未及时到位,为今后土地权属纠纷埋下隐患。

整理项目修建的中心村和聚居点,因未进行权属调整,跨村(组)安置户每年都要以支付一定租金或者给予青苗补偿费的形式补偿给被占地的村(组)村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无法进行,为今后权属纠纷留下隐患,也因新增耕地无法确定权属,给耕保基金发放工作带来影响。从法律规定来看,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红火村安置户占用棋盘村土地且直接发放土地证书,从现行法律来看存在障碍。

4、山区宅基地复垦难度较大,复垦耕地不易达到验收标准。政府是落实复垦责任主体,农民自行复垦时间不够明确。山区宅基地复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是灾后,农民无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复垦中,而对硬化地面的处理和大量建渣的搬运处理都无相应机具,大大增加了复垦难度。

5、林地问题影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推进。

近几年来,林业部门对农村宅基地的林盘地发放了林权证,并颁发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使农户同一块林盘地既有林权证又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证。部分耕地退耕还林后,林业部门也对其发放了林权证,但以前的承包经营权证未经合法部门注销,造成这部分农户手中同时拥有林权证和承包证,直接影响耕保基金的发放。

二、建议措施

1、加大对农村沉淀土地问题的研究解决力度

建议加大基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农村矛盾的作用,采取通过将耕地保护责任直接落实到以组(社)为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发放耕地保护基金,再按照村民自治通过组(社)集体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和耕保基金到农户的方法,由基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消化其内部人地不均等矛盾,从而加快耕保基金发放工作的推进。另外各区(市)县政府应加强对因土地整理、挂钩项目区实施跨村组安置农民的区域,进行土地权属调整的工作,市农业部门研究出台权属调整、确权颁证指导性意见。

三溪镇长林村村长助理:黄建波2010年3月3日

推荐第9篇: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探索

一、调研背景

在一份课题组调查报告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问题,这可以称之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二零零五年十月,我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家人谈到当时在全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竟强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我觉得这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立项对家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做一次寒假实践调研。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摘自太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栏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它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机制新。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5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元,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元,加大了筹资力度,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二是管理机制新。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4 -

合作医疗,确保全镇覆盖率在70%以上。善于抓两头促中间,先从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100%完成的村委会做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抓好比较落后的龙水村委会。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形势一片大好,轰轰烈烈。但是透过现象背后,深入到农民群众中,我们还是体会到事实上存在不少严重问题。通过采访在太平镇造甲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线工作人员和部分村民,我了解到一线工作人员在上级下达的重大任务面前不容怠慢,否则将受到扣奖金、工资,甚至降级或辞退的严重处罚。于是他们动用几乎所有用得上的法子确保下达任务100%完成,于是出现“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的怪现象。而从部分村民反映中知道村民有不满的怨气。一些村民子女比较多,得交一大笔钱,加上临近过年,每个地方都需要钱,手头更加紧张;一些村民不清楚这个新制度则认为这是村干部敛财的新花样。另外,在大部分农村推广新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双重收费现象。也就是一些村民担了教师等职务,在他们所属单位就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一线工作人员还是硬性要求他们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通过这些事实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农民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需要一段时间和适应的过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新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起来呢?我认为一是源头市级单位不要在推广探索阶段就把目标定得过高。这样会让下级和村民有较好的承受和适应过程,并且可以使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身边能够给推广新制度带来积极作用的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在工作中可利用在农村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的群众进行现身说法,使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打动农民群众的心,从而增强宣传新制度的实效。三是把好群众医疗费报销关,管好用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确保农民应该得到的报销一定可以拿到手,杜绝虚假事件发生,从而使新制度深得人心,获得广大村民的拥护与支持。

3、资金监督管理不够透明,参与农民应该有知情权

资金监督管理条例中有规定: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但是事实上不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农民代表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从而失去应有的监督权。所以应该让全体参与农民都拥有知情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农民相信并拥护这种新制度。一种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各方面的监督下定期公布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使用渠道彻底透明化。

4、报销的范围不够大,参与农民受益空间仍受限制

从不列入报销范围来看,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还是较小的。比如交通事故,这种事故农民损失将是很严重的,但没有列入报销范围。经过采访了解到,交通事故一般有赔偿方,就没有列入报销范围。但是假如没 - 5 -

有赔偿方呢?我想可以在推行过程中,应该逐渐放宽报销的范围。毕竟如果农民花大钱的地方反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销,就会使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新的特点和强大的吸引力。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 6 -

推荐第10篇: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流程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流程

第一步 前期准备

一、召开村两委会议,成立村(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村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政策宣传小组、清产核资小组、人口清查小组、信访维稳小组等开展股改工作。

二、改革村根据各级有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文件精神,结合本村实际拟定《X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发放改革方案《宣传提纲》到户,征求村民意见。

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将改革方案提交会议进行表决,并确定清产核资基准日,成员资格确认基准日。

四、表决通过后,向镇街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报送《X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申请》(附报改革《工作方案》。

五、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村改革申请审核后,给予批复。

六、公布改革方案。

七、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参与股改工作,确保改革工作的合法、有效、公正、权威。

第二步 清产核资

一、由本村(社区)清查核资小组、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参与,按照清查核资操作规程对所有隶属于村(社区)的账内账外资金、资产、资源、债权债务等分别进行清查托底,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村民对清查结果有异议的,要认真

1 组织复核,再次进行公示,直至群众认可。

二、清查核实结果无异议后,由参与清产核资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规范程序出具合法、有效的审计报告,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审议确认。

三、经确认后,将审计结果进行公示说明。

第三步 成员资格确认

一、村改革领导小组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基准日和具体的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并以户为单位编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名册。

二、将成员名册向全体村民进行一榜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如对成员名册存在异议的,村改革领导小组重新审核后,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表决后,向全体村民进行二榜公示,直至公示无异议。

三、成员名册公示无异议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四、将表决通过的成员名册报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后,进行终榜公示。

第四步 资产量化

一、召开村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研究拟定《X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资产量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资产量化方案),报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审核。

二、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收到《资产量化方案》审核通过后,

2 给予批复。

三、改革村收到批复后,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资产量化方案》。

四、表决后予以公示。

第五步 股权设置

一、召开村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讨论拟定《X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设置方案》(以下简称股权设置方案),报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

二、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股权设置方案》审核后给予批复。

三、改革村收到批复后,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

四、表决后予以公示。

第六步 成立组织

一、改革村按照《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示范文本,制定《XX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草案)》(以下简称章程),报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审核。

二、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章程(草案)》审核后按规定给予批复。

三、改革村收到批复后,召开股东大会对《章程(草案)》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章程》正式生效。

四、根据通过的《章程》的规定选举产生股东代表,组成首届股东代表大会,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分别召开首届第一次理事会、监事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理事会、

3 副理事长、监事长。并公示选举结果。

五、村改革领导小组向镇街道上报成立XX经济股份合作社的请示。

六、登记成立经济股份合作社,发放股权证。

4

第11篇: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研报告[推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 探索

一、调研背景

在一份课题组调查报告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问题,这可以称之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二零零五年十月,我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家人谈到当时在全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竟强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我觉得这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立项对家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做一次寒假实践调研。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摘自太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栏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它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机制新。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5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元,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元,加大了筹资力度,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二是管理机制新。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四是国家政策长期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开始先试点,后推广,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摘自村内事务公开宣传栏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配方式和使用途径

各级财政补助人均共35元(具体情况见上面第2点),农民筹资人均15元,合计50元,列为统筹经费作住院补偿基金。这样实际上农民只要交15元,最高可报4000元;大病、特困还可申请加报3000元,共7000元。 ——采访造甲管区党支部陈秋文书记

4、住院的报销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以及门诊费减免要求 起付线:乡镇200元,市级以上(含市级)500元; 报销比例:乡镇50%,市级以上(含市级)30%; 封顶线:4000元。大病救助3000元;

门诊减免:农民持合作医疗证到本镇卫生院直接享受本户的门诊挂号费减免。辅助检查优惠20%。

特别地,对住院分娩的顺产产妇,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按乡镇50%、市级以上(含市级)30%,每人每年200元封顶。 ——采访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

5、哪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市级以上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区内各乡镇卫生院。 ——采访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

6、哪些行为、疾病、药品、检查不列入报销范围

(1)工伤、交通事故、自杀、自残、服毒,酗酒、自然灾害、打架斗殴,戒毒发生的医药费用。

(2)性病、器官移植、视力短矫正、气功疗法、美容整容、矫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人工器官、假肢、各种康复器械、保健性营养疗法的费用。 (3)各类滋补、营养药品:口服液、丸、人参、三

七、天麻、中草药材泡制的酒制品、除氨基酸以外的高蛋白质药品。

(4)CT、核磁共振、彩色B超、激光治疗费、挂号费、病人伙食费、营养费、住院陪护费、出诊费、会诊费、手术陪护费、麻醉保险及体检费。 ——采访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

三、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紧迫性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从整体实际情况来看,全镇只有一家镇级卫生院。根据走访部分自然村得到资料显示,以前各村还可以存在赤脚医生开的私人诊所,但是前几年由于发生过几起赤脚医生误诊导致病人死亡的严重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市政府发文进行全面整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于是镇政府一刀切地关闭了绝大部分私人诊所,没有关闭的政府也大大提高了开办私人诊所的门槛,从而导致镇里的医疗卫生资源急剧减少。这样农民看一般的小病都要到镇上去买药或就诊,更不用说大病,明显地,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生活负担。

2、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没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在试点并进行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还不高,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80%左右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甚至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前,务农人口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全部要靠自费看病。有些贫穷人家得了小病还可以上山摘中草药来疗治,而得了大病,往往在卖完家里一切家当后,只能流泪放弃了治疗,把还生的希望寄托给了迷信。

3、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与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违背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而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某些医疗大开处方,卖贵重药,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据反映,绝大部分卫生医疗机构就诊收费和药费持高不降。在采访过程中有村民反映,有些医生甚至做出如此缺德的事情:有些病人的病不是难治,而医生缺偏偏弄一些无关紧要、“不痒不痛”的药方给病人吃,吃了几个疗程挣够亏心钱后再给病人开正药。

四、探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1、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是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我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官方化,而是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因为农民文化水平毕竟有限,他们不会关心合作医疗制度是什么重要手段,是什么最终体现,是什么重要内容;他们只关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它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又是政府在以什么名义敛财,往往会以抵触的心理对待。

其次通过与村民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假如村民在符合报销的情况下由于不懂具体的操作过程,导致医疗费用报销不了,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缺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型的制度推广肯定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在向村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手段欠妥当

在进行调研之前我就打听到村干部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采取强制手段,导致一部分村民产生抵触心理。农民有权根据情况选择拒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管它已经经过全国试点实验,但对其他地区农民来说还是不熟悉的。而对刚过温饱奔小康的村民来说,手头毕竟还是较拮据,每人每年15元还是挺大的一笔开支。

我觉得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从源头做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是由市级牵头,以区级、县级以及县级市为单位,根据各自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施行。先来看看市级制定施行方案的总体目标:

明确了加大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度的措施。一是要求 2006年全市各县(市、区)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06年以后,根据取得的经验和新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和制订新的政策措施,力争到2010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再来看看某个县级单位是怎样施行的:

会议对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做出部署,并总结了去年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经验,分析形势,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温鼓劲,从现在起突击25天完成2006年农民参合覆盖率达到70%的目标任务。

会后,各镇立即行动,先后召开三级干部大会进行动员,并与各村委会签订工作责任书,涌现出轰轰烈烈的宣传发动局面。宣传发动抓得早,而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走村串户,宣传发动工作相当深入细致。工作思路清晰,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18万元,扶持全镇中小学生、五保户参加06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全镇覆盖率在70%以上。善于抓两头促中间,先从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100%完成的村委会做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抓好比较落后的龙水村委会。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形势一片大好,轰轰烈烈。但是透过现象背后,深入到农民群众中,我们还是体会到事实上存在不少严重问题。通过采访在太平镇造甲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线工作人员和部分村民,我了解到一线工作人员在上级下达的重大任务面前不容怠慢,否则将受到扣奖金、工资,甚至降级或辞退的严重处罚。于是他们动用几乎所有用得上的法子确保下达任务100%完成,于是出现“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的怪现象。而从部分村民反映中知道村民有不满的怨气。一些村民子女比较多,得交一大笔钱,加上临近过年,每个地方都需要钱,手头更加紧张;一些村民不清楚这个新制度则认为这是村干部敛财的新花样。另外,在大部分农村推广新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双重收费现象。也就是一些村民担了教师等职务,在他们所属单位就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一线工作人员还是硬性要求他们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通过这些事实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农民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需要一段时间和适应的过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新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起来呢?我认为一是源头市级单位不要在推广探索阶段就把目标定得过高。这样会让下级和村民有较好的承受和适应过程,并且可以使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身边能够给推广新制度带来积极作用的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在工作中可利用在农村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的群众进行现身说法,使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打动农民群众的心,从而增强宣传新制度的实效。三是把好群众医疗费报销关,管好用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确保农民应该得到的报销一定可以拿到手,杜绝虚假事件发生,从而使新制度深得人心,获得广大村民的拥护与支持。

3、资金监督管理不够透明,参与农民应该有知情权

资金监督管理条例中有规定: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但是事实上不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农民代表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从而失去应有的监督权。所以应该让全体参与农民都拥有知情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农民相信并拥护这种新制度。一种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各方面的监督下定期公布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使用渠道彻底透明化。

4、报销的范围不够大,参与农民受益空间仍受限制

从不列入报销范围来看,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还是较小的。比如交通事故,这种事故农民损失将是很严重的,但没有列入报销范围。经过采访了解到,交通事故一般有赔偿方,就没有列入报销范围。但是假如没有赔偿方呢?我想可以在推行过程中,应该逐渐放宽报销的范围。毕竟如果农民花大钱的地方反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销,就会使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新的特点和强大的吸引力。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调研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 关键词: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内容:

深化改革促发展 创新机制增活力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搞好医疗卫生工作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上栗县医疗卫生系统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基础设施薄弱、队伍参差不齐、多数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的不利条件下,一跃成为硬件设施全省一流、医技人员业

务精通、医疗收入连年翻番的农村卫生工作强县,连续三年全市卫生系统综合考评第一。为总结推广经验,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对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凸显改革成效的三大亮点

基础设施全省各县区一流。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集医技住院大楼、综合办公大楼和门诊大楼为一体,医疗器械、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领先全省绝大多数县区医院。改建后的县中医院交通便利、就医方便,被省卫生厅领导誉为“发展变化最大、发展思路最清、成效最显著、医疗环境和住院条件最好”。县疾病控制中心规划科学,理念先进,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齐全,得到省级专家的好评,是全省县级疾控中心样板实验室。各乡镇卫生院环境舒适,设施完备,有的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病人与医务人员联系的传呼系统。全县88所村卫生室(所)业务用房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正朝100所的目标迈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总收入从2003年的800余万元增长到去年的6900万元,今年1-8月份已经达到了5000多万元。在业务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群众负担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药费用比例趋于合理,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2007年1-8月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1%,达到了省级医院医药收入比的水平,实现了“以技养医”、“以医养医”的良性发展。社会效益同步增长,2005年上栗县人民医院成为首批14个被省卫生厅授予“群众满意医院”的县级医疗机构之一,2007年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上栗县被评为了全省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全县已有4所市级“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8所市级“母婴安全卫生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持“三个全省领先”。一是报销手续之便全省领先。首创了“乡镇医院直补”,实行“即医即报”,定点医疗单位全部设立直补窗口,农民出院当日即可领取补偿款;实行“限时报销”,在县外住院的参合农户,出院后只需将相关手续交至乡镇农医所,15天内可领取报销款(省里的标准为20天);实行“电话预约送款”,登记了所有报销医药费的参合农民的联系电话,对居住分散且路途遥远的农户给予特殊照顾。二是补偿比例之高全省领先。上栗县新农合最高报销率达70%,实际补偿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可报销费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是受益面之广全省领先。结合本地实际,将住院分娩纳入补偿范围,将8种门诊大病纳入住院补偿范围或定额补助对象,扩大了受益面,1-7月以来,受益人口达5万多人次,总受益面列全省9本文来源:文秘114 http://www.daodoc.com9个县市区的第15位。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五个统一”

1、收支管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卫生部确定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县,也是卫生部通报的试点工作先进县,上栗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县23家医疗卫生单位实行统一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方面,严格收入标准,实行一个标准收费,公开药品价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减免的特殊困难群体一律经过县卫生局批准,杜绝乱收费,收人情费。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由各乡镇卫生院出资,筹集一至两百万元,分期分批建设各乡镇卫生院,两至三年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改造。

2、人员调配统一,提高素质促交流。全县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下流动机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选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挂职;选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优秀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跟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学科带头人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设立了医疗培训中心,每年举办2-3期业务培训班,聘请省级医院专家给医务人员授课,今年已培训300人次。鼓励参加学历教育,组织了54名乡村医生报名参加中医中等学历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公开选拔,对普通医务人员实行逢进必考、双向选择和末位淘汰制。

3、药品采购统一,降低价格惠群众。推行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采取限价竞价为主、议价为辅的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保证了药品质量,减少了流通环节,控制了药品的层层加价。今年1-9月,通过全品种集中采购,药价平均降幅达到了30.36%,让利群众200余万元。

4、设施配备统一,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县按照中心卫生院及普通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标准,

对省级下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五大件”基本医疗设备,即: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部手术设备和一般检验设备。对村卫生室(所)则结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抓好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统一购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医疗设备(资料柜、体重计、高压消毒锅、毁形器)。

5、操作规程统一,规范服务保质量。统一印发了临床诊疗规范,全县卫生系统临床医生人手一册,要求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医疗质量。统一印制了病历,制定了奖惩措施,发现不合格病历3次以上责令责任医生下岗,对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

三、值得借鉴的四点启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础。县人民医院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中医院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疾控中心建设投入500多万元,村卫生所(室)建设投入100万元,加上设施购置、人员培训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达2638万元,占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已达2000万元。除县本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还努力争取了上级部门和乡镇、村的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筹集资金。积极与省、市卫生部门进行业务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了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2个,建设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二是利用政策减少开支。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时,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土地全部划拨,规费全部减免,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同步建设节约资金。上栗县规定,在规划建设村委会时要规划村卫生室(所),村卫生室(所)建设要与村委会建设同步,建成后由县卫生局给每个卫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资金由村里补助。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上栗县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短三四年间跻身全省农村卫生先进县区行列,为全县40多万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树形象,群众观念是根本。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给群众带来最大的实惠。一是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连续几年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据调查,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主动上门走访、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恳谈会、建立投诉机制,广开渠道倾听民意,仅今年就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登门走访调查群众3000多人次,针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推出10条卫生行政机关政风建设措施、15条公立医院行风建设措施。三是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出台“三免四减半”等一系列惠民医疗政策,对特困户、低保户、70岁以上老年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农村独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实行“三免四减半”。三免即门诊患者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小换药费,四减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三级护理费等各减50%。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群众观念贯穿在上栗医疗卫生工作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时候。例如,提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有关负责人屡次表示希望在现有报销比例为70%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提高,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还谈到将与民政等部门合作,降低困难群体就医付费门槛,特殊情况下实行“零付费”,确保无一人因病返贫,无一人因贫困有病得不到治疗。

3、促改革,创新机制是关键。国务院《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上栗县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自2004年11月起,将原本下放到乡镇的卫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卫生室(所)管理权收回, 由县卫生局按照职责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实行机构、财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实践证明,上栗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源于这次一体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由地方管理,上级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县里管不了,乡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药了事,大病 “舍近求远”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机构治疗,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经濒临倒闭。面对这些问题,上栗县坚定地推进了一体化管理改革,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通盘考虑,实施全县医疗系统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开展横向互助,乡镇之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五指并拳,形成合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进行纵向联合,县乡村对口管理,对口帮扶;实行一级管一级,村卫生室(所)接受乡镇卫生院管理,乡镇卫生院接受县医院管理;倡导一级帮一级,县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村卫生室(所)。通过横向互助、纵向联合,全县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情况下,全县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4、强管理,监督制约是保障。率先实行“乡镇医院直补”后,有专业人士对此表示质疑,担心简化手续、缩短时间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农合资金的跑冒漏,但上栗县用完善的医疗卫生监督制约机制打消了有关专业人士的顾虑。县卫生局规定,县、乡、村要定期公示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补偿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并于每月5日前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帐,不定期对补偿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坚持报销费用卫生、财政双印鉴制度,形成了财政管钱、卫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为全面客观了解和掌握新农合情况,该县成立了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农医所、定点医疗单位的费用补偿、基金管理及医药费用控制等六个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反馈,检查结果在全县通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杜绝医疗中的腐败,上栗县将监督制约机制渗透到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监管和定期巡查相结合,自我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为加强日常监管力度,投资三十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全县卫生系统的局域网,对医疗卫生收费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执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县纪委牵头,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情况严重的予以处分。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拒收“红包”的签名活动,各医院向患者发放行风监督卡片,公开系统内八项行风纪律、八项服务承诺和投诉电话。通过教育整治,严格监管,使医务工作者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摆在首位,自觉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基本杜绝了收受“红包”,开大处方拿“回扣”的现象。

第12篇: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研报告[1]

1.选题:选择与调查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

2.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调查目的

调查对像

调查内容

调查方式(一般可选择:问卷式,访谈法,观察法,资料法等)

调查时间

调查结果

调查体会(可以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可以是找出结果的原因及应对办法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 探索

一、调研背景

在一份课题组调查报告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问题,这可以称之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二零零五年十月,我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家人谈到当时在全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村干部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竟强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我觉得这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立项对家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做一次寒假实践调研。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摘自太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栏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它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机制新。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5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元,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元,加大了筹资力度,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二是管理机制新。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四是国家政策长期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开始先试点,后推广,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摘自村内事务公开宣传栏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配方式和使用途径

各级财政补助人均共35元(具体情况见上面第2点),农民筹资人均15元,合计50元,列为统筹经费作住院补偿基金。这样实际上农民只要交15元,最高可报4000元;大病、特困还可申请加报3000元,共7000元。 ——采访造甲管区党支部陈秋文书记

4、住院的报销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以及门诊费减免要求 起付线:乡镇200元,市级以上(含市级)500元; 报销比例:乡镇50%,市级以上(含市级)30%; 封顶线:4000元。大病救助3000元; 门诊减免:农民持合作医疗证到本镇卫生院直接享受本户的门诊挂号费减免。辅助检查优惠20%。

特别地,对住院分娩的顺产产妇,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按乡镇50%、市级以上(含市级)30%,每人每年200元封顶。

——采访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

5、哪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市级以上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区内各乡镇卫生院。 ——采访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

6、哪些行为、疾病、药品、检查不列入报销范围

(1)工伤、交通事故、自杀、自残、服毒,酗酒、自然灾害、打架斗殴,戒毒发生的医药费用。

(2)性病、器官移植、视力短矫正、气功疗法、美容整容、矫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人工器官、假肢、各种康复器械、保健性营养疗法的费用。

(3)各类滋补、营养药品:口服液、丸、人参、三

七、天麻、中草药材泡制的酒制品、除氨基酸以外的高蛋白质药品。

(4)CT、核磁共振、彩色B超、激光治疗费、挂号费、病人伙食费、营养费、住院陪护费、出诊费、会诊费、手术陪护费、麻醉保险及体检费。 ——采访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

三、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紧迫性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从整体实际情况来看,全镇只有一家镇级卫生院。根据走访部分自然村得到资料显示,以前各村还可以存在赤脚医生开的私人诊所,但是前几年由于发生过几起赤脚医生误诊导致病人死亡的严重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市政府发文进行全面整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于是镇政府一刀切地关闭了绝大部分私人诊所,没有关闭的政府也大大提高了开办私人诊所的门槛,从而导致镇里的医疗卫生资源急剧减少。这样农民看一般的小病都要到镇上去买药或就诊,更不用说大病,明显地,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生活负担。

2、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没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在试点并进行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还不高,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80%左右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甚至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前,务农人口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全部要靠自费看病。有些贫穷人家得了小病还可以上山摘中草药来疗治,而得了大病,往往在卖完家里一切家当后,只能流泪放弃了治疗,把还生的希望寄托给了迷信。

3、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与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违背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而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某些医疗大开处方,卖贵重药,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据反映,绝大部分卫生医疗机构就诊收费和药费持高不降。在采访过程中有村民反映,有些医生甚至做出如此缺德的事情:有些病人的病不是难治,而医生缺偏偏弄一些无关紧要、“不痒不痛”的药方给病人吃,吃了几个疗程挣够亏心钱后再给病人开正药。

四、探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

1、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是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我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官方化,而是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因为农民文化水平毕竟有限,他们不会关心合作医疗制度是什么重要手段,是什么最终体现,是什么重要内容;他们只关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它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又是政府在以什么名义敛财,往往会以抵触的心理对待。 其次通过与村民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假如村民在符合报销的情况下由于不懂具体的操作过程,导致医疗费用报销不了,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缺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型的制度推广肯定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在向村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手段欠妥当

在进行调研之前我就打听到村干部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采取强制手段,导致一部分村民产生抵触心理。农民有权根据情况选择拒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管它已经经过全国试点实验,但对其他地区农民来说还是不熟悉的。而对刚过温饱奔小康的村民来说,手头毕竟还是较拮据,每人每年15元还是挺大的一笔开支。

我觉得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从源头做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是由市级牵头,以区级、县级以及县级市为单位,根据各自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施行。先来看看市级制定施行方案的总体目标:

明确了加大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度的措施。一是要求 2006年全市各县(市、区)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06年以后,根据取得的经验和新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和制订新的政策措施,力争到2010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再来看看某个县级单位是怎样施行的:

会议对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做出部署,并总结了去年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经验,分析形势,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温鼓劲,从现在起突击25天完成2006年农民参合覆盖率达到70%的目标任务。

会后,各镇立即行动,先后召开三级干部大会进行动员,并与各村委会签订工作责任书,涌现出轰轰烈烈的宣传发动局面。宣传发动抓得早,而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走村串户,宣传发动工作相当深入细致。工作思路清晰,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18万元,扶持全镇中小学生、五保户参加06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全镇覆盖率在70%以上。善于抓两头促中间,先从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100%完成的村委会做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抓好比较落后的龙水村委会。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形势一片大好,轰轰烈烈。但是透过现象背后,深入到农民群众中,我们还是体会到事实上存在不少严重问题。通过采访在太平镇造甲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线工作人员和部分村民,我了解到一线工作人员在上级下达的重大任务面前不容怠慢,否则将受到扣奖金、工资,甚至降级或辞退的严重处罚。于是他们动用几乎所有用得上的法子确保下达任务100%完成,于是出现“制村民都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否则将以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由,不给村民办理未婚证、贫困证等证明”的怪现象。而从部分村民反映中知道村民有不满的怨气。一些村民子女比较多,得交一大笔钱,加上临近过年,每个地方都需要钱,手头更加紧张;一些村民不清楚这个新制度则认为这是村干部敛财的新花样。另外,在大部分农村推广新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存在双重收费现象。也就是一些村民担了教师等职务,在他们所属单位就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一线工作人员还是硬性要求他们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通过这些事实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农民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需要一段时间和适应的过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新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起来呢?我认为一是源头市级单位不要在推广探索阶段就把目标定得过高。这样会让下级和村民有较好的承受和适应过程,并且可以使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身边能够给推广新制度带来积极作用的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在工作中可利用在农村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的群众进行现身说法,使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打动农民群众的心,从而增强宣传新制度的实效。三是把好群众医疗费报销关,管好用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确保农民应该得到的报销一定可以拿到手,杜绝虚假事件发生,从而使新制度深得人心,获得广大村民的拥护与支持。

3、资金监督管理不够透明,参与农民应该有知情权 资金监督管理条例中有规定: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但是事实上不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农民代表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从而失去应有的监督权。所以应该让全体参与农民都拥有知情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得农民相信并拥护这种新制度。一种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各方面的监督下定期公布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使用渠道彻底透明化。

4、报销的范围不够大,参与农民受益空间仍受限制

从不列入报销范围来看,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还是较小的。比如交通事故,这种事故农民损失将是很严重的,但没有列入报销范围。经过采访了解到,交通事故一般有赔偿方,就没有列入报销范围。但是假如没有赔偿方呢?我想可以在推行过程中,应该逐渐放宽报销的范围。毕竟如果农民花大钱的地方反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销,就会使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新的特点和强大的吸引力。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大理日报讯(记者 辛向东 通讯员 黄志刚 文 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理州是历史上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又是血吸虫病广为流行的区域。经过50多年的努力,全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州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据史书记载,洱源县三营区仕登乡义常村,1925年有70多户、370人,因患血吸虫病死绝了26户、死亡194人;至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仅剩18户、120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治州建立后,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人民健康事业,认真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大力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全州掀起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州和各县市政府致力于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左右,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村)设卫生室。1965—1979年,农村卫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尽管当时只以“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为农民治病,只能解决农民的小伤小病,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广大农村群众就近方便就医,农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理州卫生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从1983年起,州卫生局对独家办医体制进行改革,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医,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一齐上的办医格局,形成了国家、集体办医为主,个体办医为补充的多种形式的办医局面,扭转了州内缺医少药的状况。1984—1985年,分类指导农村卫生改革,全州重新组建了1024个村卫生所,在全州逐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1992年起在省内率先实行卫生工作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促进了各项卫生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从2001年起,全州卫生系统逐步推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和农村卫生改革。州和12个县市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10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州级和各县市医疗单位组织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或跟标采购。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信誉度明显提高,行业作风明显好转。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州卫生系统紧紧围绕“坚持卫生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三大战略重点,抓实各项工作”的思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疾病防治,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改革,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在省政府对州市政府卫生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中,连续六年获得一等奖。

建国之初全州仅有13所公立卫生院,现在,全州设国有医疗卫生机构202个,其它卫生机构9个,共有病床7720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3张;全系统固定资产总额已超过7.2亿元。“十五”期间,大理州被省政府评为初级卫生保健第一周期先进州。农村卫生改革稳步推进,乡卫生院全部上划县卫生局管理,64个乡镇的481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2003年,弥渡、宾川两县被国家和省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两个试点县参合农户121611户,参合率81.51%;试点县农业人口参合率81.16%;至2004年8月25日止,门诊共减免448476人次,减免费用222万元,住院补偿14535人次,补偿费用373.1万元。同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上世纪50年代,全州传染病年均发病率达3348.43/10万,1952—1959年,全州传染病发病420551人,病死7098人。2001—2004年,全州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64.65/10万~213.02/10万之间,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全州建成妇幼保健机构13个,形成了县乡村妇幼保健网络,并创建了爱婴医院65个。新法接生率由建国初期的9.5%提高到2004年的97.17%,婴儿死亡率由400.2‰降到19.49‰;住院分娩率达75.07%,孕产妇死亡率降为73.35/10万。(完)

我州县级医院建设得到国家、省的大力扶持

国家和省对大理州社会事业建设的扶持,极大地改善了我州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建设规划中,州发改委领导非常重视项目争取工作,积极指导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努力大理州十二县(市)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都得到了国家、省的大力扶持,十一个县级人民医院和一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151777平方米,中央预算内投资22430万元,省级地方债券配套8325万元,一共得到国家、省资金补助30755万元。

目前项目实施情况较好,进一步加强了大理州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和谐

社会的建设。

州发改委积极向上争取医疗卫生建设项目

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州发改委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狠抓项目前期工作,抓住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积极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任务。三是切实加强以爱滋病、血吸虫病为重点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四是认真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加快在建重点医院的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

通过努力,我州中医院、大理市人民医院、鹤庆县人民医院、祥云县人民医院、宾川县中医院、永平县人民医院等一批县级医院得到了国家的建设支持。大理市喜洲等1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得到国家、省的建设支持。去年以来我州一共争取到卫生事业建设资金13573万元,目前又有一批县级卫生

院项目上报国家待批。

2005年度暑期实践考察报告之唐山市卫生和医疗体制改革的调查 医疗问题很久以来一直是广大百姓生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且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利用暑假时间,以就地就近为原则,确定了以唐山市古冶区医院为对象,通过参观、调研、报告等方式,进行了一次实践考查,以便收集信息,了解现状,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一、考察背景

近年来我国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卫生部长高强在近期的一次报告中指出:“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1.8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为21.5‰,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初的1500/10万下降到50.2/10万”;医疗制度有了很大的改革,从医疗的保障、质量、效率等问题上都有了很大改善,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据调查,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约有5000万人,曾经的医保不保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各大医院的环境优雅,制度完善,医生尽职尽责,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医疗保证,群众的反映也是普遍比较满意的。从全局来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矛盾,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卫生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存在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现象,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怎样面对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通过对唐山市古冶区医院作了一次实地考察,并参加2005年职工代表大会,以便搜集更多更新的资料,对目前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和真实的感受。

二、准备阶段

考察对象:古冶区医院

2005年上半年医疗经营状况表

考察时间:2005年8月8日至9日 考察目的:本次我考察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当今医疗体系的现状及医院运作模式,了解医疗保障制度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成效如何。通过观察思考及群众的反映对医疗集团及医院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体制和服务,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三、实施阶段

在2005年的上半年,古冶区医院认真贯彻实施医疗集团“两会”精神,贯彻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两手抓,尤其加大强化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认真开展了“诚信在卫生,满意在医院”活动,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在医疗安全上,杜绝了医疗事故,减少了医疗差错。按照制定的实践考察计划,通过对该医院进行调研,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如下五个方面:

1、医疗质量管理

在“十五”期间,我国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加快。卫生事业突破了单一依靠政府的发展模式,努力调动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条件、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2004年与2000年比较,我国儿童免疫疫苗接种率由85.3%上升到87.3%;2004年,城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1.4%,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77.1%,提前实现了2010年65%的规划目标;婴儿死亡率由32.2‰下降到21.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9.7‰下降到25.0‰;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将近72岁。

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为宗旨,最终要的职责就是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是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古冶区医院从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入手,坚持每周的院长查房、业务查房、和专家组查房制度,强化对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对查出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依据规定进行经济考核,增强了医务人员重视医疗质量,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确保了医疗安全。在护理工作中,强化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思想教育考核,经常组织基础理论培训开展了技术练兵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促进护理工作开展。

2、医疗体制改革

在我国近年来积极推进卫生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了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加强卫生行业管理。

唐山市的十几所大规模医院以前结构松散,不成体系,各自从属于不同矿务局,从医疗设施的配备到人员的安置,从各种药品的买进到所有医务人员工资的发放,都有矿务局统一管辖,缺乏自主经营权和创新的企业活力,通过医疗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现在已经完成了全局各大公立医院整合成为开滦医疗集团,统一管理,统一部署,严格管理,建立起了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这一方面能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大大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基本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对区域内卫生发展实行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有利于对现有卫生资源逐步调整;另外,在卫生服务体系得改革中,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家庭为服务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残疾人保健等工作。并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既有计划地分流医务人员和组织社会上的医务人员,又完善了职工医疗保险机制,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3、医疗保障制度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一直是近几年工作的重点。这主要是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为城镇全体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保险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

以前虽然有职工医疗证,但是只有小部分职工能够很好的享用这份特权,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的要求,而且医药费的使用和报销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造成了很多职工的就医难,看病难,而且医药费昂贵等诸多问题。现在的医疗保障制度落实到每个人都有医保卡和医疗保险,按月能够得到集团和国家的医疗补助百余元,而且建立了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通过医保卡来支付医药费不乏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同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积极参与改革,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遏制浪费的积极行动也为卫生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诚信卫生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是提高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工会主席朱女士说:“上级号召我们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开拓进取、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一切有损于患者利益的行为。对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要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对行业的不正之风加强监察和监督。另外,加强药品价格管理,限定最高价格,控制利润率。我们也确实是怎么做的。”

古冶区医院一直以来都把诚信卫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2005年上半年的工作中,该院再次把诚信卫生工作摆上重

第13篇: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人民政府 李名发

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已进入最好最快的时期。但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尖锐。为努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步发展的全新机制,我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区太和镇的花贺村、谢埠村、胡进村、邱山村、新城村、柯畈村、新建村、子坛村部分农户家中,就目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太和镇资源、产权现状

(一)太和镇基本概况

太和镇现有国土面积8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160亩(其中水田面积33450亩,旱地面积7710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2.2%,山场面积4.2万亩;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有170个自然湾、256个村民小组,11453户,总人口54460人(其中城镇人口8500多人,农业人口45960人),外出流动人口1.5万多人,人口密度为600多人/平方公里,占全区总人口的29.6%。2011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336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1元。

(二)资源、产权现状及流转形式

1、资源。太和镇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红薯,经济作物有苗木花卉、水果、莲籽,有猪、鸡、牛、鱼、鸭等

- 1的速度递增,2008年实现打工收入520万元。近几年,花贺村修建造价在30万元小别墅楼房有56幢,村民捐资150多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2600米、改造当家塘12口。

四是摸索出了产业化模式。花贺村的浙湖互爱彩叶花木场、柯畈村的伟业蔬菜园、谢埠村的杂交稻种子基地都是与农户采用“公司承包+反雇农民”参与生产模式。让农民接受企业现代经营理念和制度化管理方法,按照市场信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

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更能从企业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如花贺村,没流转前农民种一亩田一年纯收入不过400元,流转后每亩流转地年平均租金360元。除此之外,花贺村一名50-70岁的农民还可以从花木场务工中得到一笔收入。一天劳动8小时,一月收入1000多元,一年至少3000元—5000元。据统计,2011年该场为花贺村在该场打工人员发放工资近800余万元。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上有偏差。一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识不高,支持、引导、服务不够。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同时也担心引起新的矛盾,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如子坛村7组,自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至今,由于各种错综复杂因素,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导致小组修路、挖塘等民生工程难以实施。二是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导致农民固守家园、

- 3农民对土地投入。

6、土地集中难连片。由于在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田地不断零分细划,特别是有的农户在心里上存在与承包大户对立等原因,导致流转不连片,给规模经营户的防虫治病、机械操作等社会化服务带来不便,以致规模经营达不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影响农户接包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7、种养大户偏少。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承包人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扩大经营规模贷款难,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缺资金,现代的生产技术掌握不多,制度机制管理、科学管理也跟不上,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8、集体资产难以盘活。村级集体尚有一部分资产,如矿山、闲臵校舍、提留地、水塘、林场等。目前,主要是采用低价租赁经营或闲臵,未能发挥集体资产的应有作用,更没有进行资源开发、资本积累、资产增值,村级集体经济成了难以长高的“小矮人”。

五、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明晰产权归属。确权颁证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对农村承包地,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性质和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以二轮延包合同为基础,做好补证换

- 5化方面,可在在股权设臵上,主要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在股权收益上,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剩余按股分红。二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方面,采取土地股份制的形式让农民增收。在股权运作上,按照土地等级折股。在股权收益上,按入股土地等级保底分红,剩余收益滚存,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和公司扩大规模。三是在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可探索土地信用合作杜(在坚持土地承包政策、土地用途和农民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以集体土地和资产为资本,以存贷、托管、代耕种土地和发展二三产业为业务的模式)、土地银行(农民将承包地存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土地质量和期限长短,每年获取相应的补偿金即“利息’)、土地托管(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将分散的单个农户组织起来,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市民农园(城市居民在农村主要是城郊农村,付一点租金租种少量土地,在休闲之余种上各种各样自己喜爱的农作物,锻炼身体,充实生活)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

7、抓好耕地占补平衡。围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的目标,建立土地等别动态调整机制。对农村宅基地按现有房屋进行核实确权,废弃宅基空土,全部由集体收回复垦;通过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复垦废弃矿山用地、复垦灾毁耕地、整理农用地等土地综合治理措施,确保土地占补平衡,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8、做好迁村腾地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边远山区、湖区、库区的空壳村,向城镇和新社区迁移;既有利于城镇建设的扩张,又有利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7 -

第14篇: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AAAA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

调研报告

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已进入最好最快的时期。但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尖锐。为努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步发展的全新机制,我先后深入到23个行政村部分农户家中,就目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AAAA镇资源、产权现状

(一)AAAA镇基本概况

AAAA镇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万人。行政总面积120.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3万亩,其中水田1.7万亩,旱地0.6万亩。主要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201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8亿,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增长9.75%。

(二)资源、产权现状及流转形式

1、资源。AAAA镇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烟叶、油菜、花生,有猪、鸡、羊、牛、鱼、鸭等畜牧养殖业;目前已形成烟叶、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三大产业基地。铜山岭一带大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铜、铅、锌、银、锰富集,花岗岩也具有一定的蕴藏开采储量。

2、产权现状。我调查的23个行政村256个村民小组都开展完善

- 1经营理念和制度化管理方法,按照市场信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

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更能从企业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上有偏差。一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识不高,支持、引导、服务不够。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同时也担心引起新的矛盾,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二是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导致农民固守家园、温饱即满思想比较浓厚,怕土地流转出去,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流转。

2、毁田建房现象严重。占用农田、耕地建房泛滥,很多住户直接将自己承包农田填平建房。同时,原有宅基地长期闲臵,“空心村”比比皆是,出现了一户多宅基现象。

3、卖田分钱顾眼前。bb村因cc国道扩宽、高速公路建设及铁路建设需要大量耕地被征用;而征地补偿款全部分发给农户,集体没有提留,已出现了村庄无田、村民无业、子孙无耕的现状。

4、产权机制不规范。一是流转程序不完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缺乏科学管理。二是产权制度不健全。在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中,有很多产权没有进行确权登记,更没有

- 3资产增值,村级集体经济成了难以长高的“小矮人”。

五、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明晰产权归属。确权颁证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对农村承包地,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性质和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以二轮延包合同为基础,做好补证换证工作。在工作中,严格做好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并将调查摸底结果办证程序、确权办证情况等及时在村内上墙公示,及时发证到户,切实做到有据可查、有证可依,确保做到公正、公开。

3、做好“三费”分配。对被征用土地“三费”中的青苗费发放到农户,而应将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偿费全部由集体统管,在城区购臵商业门面,由集体按月收取门面租金,主要用于对失地村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和年底分红。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实行公司化运作。组建物业管理公司,安排失地农民就业。

4、搭建产权交易平台。产权流转交易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应从建设有形的流转平台入手,建立市、区、镇三级联网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负责流转交易信息搜集、发布、上报、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手续办理等业务。

5、建立流转补偿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得到

- 5

7、抓好耕地占补平衡。围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的目标,建立土地等别动态调整机制。对农村宅基地按现有房屋进行核实确权,废弃宅基空土,全部由集体收回复垦;通过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复垦废弃矿山用地、复垦灾毁耕地、整理农用地等土地综合治理措施,确保土地占补平衡,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8、做好迁村腾地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边远山区、湖区、库区的空壳村,向城镇和新社区迁移;既有利于城镇建设的扩张,又有利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7 -

第15篇:医院产权改革

* 勤加缘网(www.daodoc.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医院产权改革

站在北大国际医院的楼顶直升机平台上,边长300多米的主体建筑与周边一系列方正集团的建筑群一览无余,远处协和医院废弃的工地也清晰可见。“医院的建筑规模差不多相当于T3航站楼建筑群的一半,建成后将有3000名医护人员。”在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北大国际医院工程指挥中心商务部总经理赵凯指着一大片即将竣工的建筑物说。

方正集团高级副总裁、北大国际医院集团CEO冯七评告诉本报,他们在北大国际医院上投资了40亿元。不仅方正,还有中信、华润、复星……他们都已经在医疗行业布局多年。从医药、医疗器械到专科医院,再到综合性医院,这些大集团的行棋渐入中国医疗体系的核心。然后,他们停在这里,伺机而动。他们身边,同样在等待的有各路产业基金、有VC(风险投资),还有PE(私募股权投资)。

在这些等待者看来,始自2009年新一轮中国医改的核心将是医院产权改革。 现在,北京已经释放出的明确信号让等待变得有价值。

知情人士透露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有望在本月出台。

在今年的2月9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包含了对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涉及到的准入、水、电、税费、人才、价格、土地等18个方面的优惠政策,被称作“京18条”。这是自去年11月国家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58号文件公布后,第一份地方政府出台的实施细则。

据称,上述征集意见稿社会反响效果很好,有很多准备开办医疗机构的社会投资者进一步做了咨询。

大鳄们在行动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 勤加缘网(www.daodoc.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如果你阅读过“京18条”,你会发现,第一条就是全面开放北京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比重,“本市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凡是社会资本能办的,政府不再举办”。 谁都知道,这是机会。

2011年12月28日,北京东三环长虹桥北一栋大厦楼顶悄悄伫立起了一块醒目的牌子——中信医疗。彼时,它刚刚迁至北京。

这家去年6月18日在深圳中信大厦八楼正式挂牌的公司,整合了中信集团内部医疗产业链的一级子公司,下辖医疗、养老、健康、医药4个业务部门,旗下有7家子公司和3家专科医院。本报记者获悉,中信医疗已经和清华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这家公司亦将以医院投资为主,带动其旗下产业链公司的扩张。

在这个需要大资本推动的行业里,中信医疗并不是第一个进入者。

对公立医院的入股投资最早源于华源集团。2004年初,河南省北部重要地级市新乡市的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和市中医院,被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成立的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亿元,华源出资1.05亿元,占股70%,新乡市政府以5家医院4500万元的净资产获得30%的股权。随后由于资金链断裂,2007年华源集团被并入华润集团后,华润控制了这5家医院。

华润集团旗下的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曾经在赵新先时代投资了包括三九脑科医院在内的数家中医院,拥有一幅宏大远景的三九医药希望借此组建中医医院产业集团。但是由于其后三九医药自身原因,计划失败。在政策并不明朗的时期,华源集团在上海的医院并购计划也因为医疗系统内部复杂的利益斗争而以失败告终。2011年中期,三九医药公告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共同合作兴建医疗机构。在医院投资领域,华润集团再一次拉长了战线。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 勤加缘网(www.daodoc.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2011年6月27日,华润集团战略部主管冯唐发出了一条微博:“发愿:医院集群从这个烂尾十年的地方开始。”这条微博配发了一张看似废弃医院的照片。2011年12月2日,冯唐再发微博:“我的2012新年愿景:医疗团队配齐,劳怨不避,按照计划再获得10家医院,病床数到5000张以上,整合2011年收购的医疗仪器公司,再收购一家高科技医疗仪器公司。”据称,由冯唐领衔的华润集团医院投资团队,核心成员主要由其在麦肯锡的前同事构成。

民营探路者

8年前,当于春江决定“下海”参与创办民营医院时,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神经外科专家,下了很大的决心。如今,他创办的三博脑科医院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他本人也成了民营医院领域的引路人。最近,于春江经常接到电话,都是医疗界的朋友向他咨询投资民营医院的问题。

于春江并不讳言三博脑科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瓶颈和障碍。例如,税赋很大,这个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医疗是一个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服务,把它定位于服务业,课以重税,加重了民营医院的负担。再比如,在土地的审批上还没有放开,还不能由民营医院自己来建医院。

“民营资本一直是个后娘养的孩子,进不了主流社会地位。”北京某民营医院耿院长称,他的医院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收费不算高,但税收、水、电等日常费用,每月都得按商业用途缴纳。而公立医院的水、电都有优惠政策,土地为政府免费划拨,不用交税。

令民营医院发展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是,医生人才的垄断。在现行体制下,公立医院的人才,如果流动到民营医院,就不准再参与评职称,相当于脱离了事业单位。由此,尽管医生们羡慕民营医院开出的高工资,也只能继续留在公立医疗机构。这被民营医院统称为社会办医的隐性歧视。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 勤加缘网(www.daodoc.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不过,随着“京18条”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民营医院的经营环境会逐步改善。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张阳认为,未来10年,一定是民营医院发展的蓝海。北京对社会资本医疗机构的发展,一直优于国内一些地区,这次18条意见虽然还没有正式定稿和公布执行,但其意义仍很大,很多民营医院都意识到,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门,将开得更大了。

各有所思

但于春江隐约中还是有些担忧。很多大的投资机构,比如美国的风险投资大鳄NEA、联想控股等,都紧盯着民营医院这个领域,而国内的一些大型的医药集团,也同样做好了准备。除此之外,社会资本中,包括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他们看中的,是一个有品质的医院对一个区域的影响,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餐饮、住宿和交通,也能改善社区的生活品质。“医院不是单纯做生意,创办民营医院,一定要有长期的、稳健的投资意识。”于春江称,要认识到一所医院的发展规律,想要迅速得到回报,都是不可取的。医院具有了品牌价值,一定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回报。“而对风投资本来说,各种政策壁垒比如医院执照的营利性质,医疗人才的引进都是一个难题。所以,风投一般倾向于投资专科医院和制药企业。比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能打包上市,对于风投来说,不能退出的项目没有任何价值。”道富资本副总裁莫学斌告诉记者。医院牌照性质的差别,关系到营业税、城建税等税种是否征收,关系到是否能够分红和退出。 不过,风投们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产业资本来说并不是问题。在北大国际医院的项目部内,记者看到了一份PPT,内容是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赴台湾考察5家医院的总结。在这份PPT中有很多照片,比如医院走廊的宽度是多少,医院前台的高度是多少,逃生出口有几个。对于盈利模式,除了医院自身的利润外,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还将向医院提供医疗器械租赁、信息化服务、药品销售等服务。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 勤加缘网(www.daodoc.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我们是用企业管理的思维做医院管理,北大国际医院的性质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冯七评说。分红、上市这些问题并不是冯七评们考虑的问题,“我们10年内都不会考虑分红问题,医院所得利润将用于新建以及并购医院,我们想赚的是未来的钱。”冯七评透露,在北大国际医院建成后,集团将全面展开医院并购业务,“和地方或区域综合医院的合作,我们将由医院管理子公司出面,和当地政府合资建院,当然,方正是绝对控股。”

与国资背景的“中央军”不同,复星集团在医院投资领域则专注于高端医疗服务。许多人将复星投资的和睦家医院视为妇产专科医院,其实,和睦家早已经变身为了学科齐备的综合型医院。据了解,复星集团方面已经组建了齐备的医院管理团队,综合型医院投资将是其下一步的方向。

对于北大国际医院的收费模式,集团高层表示将采取差异化收费,即一般患者就医需求花费,和一般的三甲医院一样,可以用医保覆盖。而额外的高端需求,则需要另外支付费用,在国外,这部分支出一般是通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进行覆盖。

当然,这些方面的改变,涉及到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定位,都需要医改来给出明确的答案。

医改硬骨头

在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看来,北京出台社会办医“京18条”,就像当年的国企改革一样,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增强医疗服务市场活力,对公立医院形成倒逼,让公立医院根本性转变。

据了解,目前全国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是2.2万家,社会资本医疗机构数量占据1/3,但服务量和资源占有量上只有10%左右。以北京为例,医疗机构总数为9000多家,社会资本医疗机构为3000家左右,虽然数量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但诊疗数量、诊疗人次却只占到全市诊疗总水平的12%左右。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 勤加缘网(www.daodoc.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目前公立医院面对的绝对不仅是基本医疗需求,而是各个层面医疗服务需求的大量集中。”韩晓芳认为,在这种医疗服务格局下,盲目扩张公立医院,政府只会管了不该管的,应该把非基本的这块让给市场。

早在1980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的相关文件,这是国内最早的有意于打破公立医疗垄断的政策。此后,这一政策向外资领域延伸。1989年,卫生部和原外经贸部规定允许外籍医生来华行医,并在三年后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2000年,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厘清了医疗机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别,允许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主经营,照章纳税。2006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发展城镇、城市卫生社会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政府购买社会资本医疗机构的服务。“从这方面看出,当时的政策为社会资本办医打开了大门。”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山对本报表示,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在医改第二年,国务院下发了58号文件,进一步对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的政策进行完善,同时也给想兴办医疗机构的社会资本吃了定心丸。

事实上,国务院医改办、卫生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对于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及未来的医疗服务发展,在2009年新医改的大方案中已有过设计。

据知情人士透露,卫生部的设想是,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的设立定位是高端医疗资源的提供者,不与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来抢食。未来政府和公立医疗机构担负公共基本服务的保障,而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向高端医疗机构看齐,也就是说,在现状与未来医疗改革中,社会资本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都已成为制度设计中的发展部分。

这与北京市的想法如出一辙,“京18条”未来希望达成的局面就是,社会资本医疗机构逐渐进入后,与现行公立医院逐渐形成医疗服务划分,如前者主要开展高尖端医疗服务,后者未来将回归公益性,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保障。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 勤加缘网(www.daodoc.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洪山称,社会资本办医的前景光明,但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未来需求是高尖端服务,而且医院在三年之内是无法盈利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本设立医疗机构,需要有一个慈善的心。

* 本文转自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www.daodoc.com/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第16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关于浙江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浙江省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经历了自发探索试点(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末期)、引导鼓励开展(2000至2004年)、稳步有序开展(2005至2013年)、全面部署推进(2014年初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将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作出全面推进的部署)的过程。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有9523个村社(约占总村社数32%)完成改革,累计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581.4亿元,界定股东1365.3万人。

浙委发〔2014〕7号《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底完成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为此,笔者对浙江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问题作了专题调研。

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初步成效

(一)强化了农民集体财产权利保障,推动了农民经济人身份与社会人身份的分离。改革坚持集体所有制不变,以合作制为基石、引入股份制,将集体资产(不包括农民依法占有的承包地、宅基地等)折股确权到人,实行按人表决、按股分配“股份合作制”,赋予了农民更加清晰而有保障的集体财产权利。从资产量化范围看,资源性与公益性资产普遍不作量化,一般按经营性净资产量化折股。从股种设置类型看,集体股普遍不再设置,一般以人口股为主、农龄股为辅,按人配股、按户发证;人口股具有表决权和分红权,其他股种只有分红权。从股权管理方式看,一般实行静态管理“生不增、死不减、可继承”,少数实行动态管理。从股权权能搞活看,实行静态管理的村社,经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意允许在社内流转。

(二)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产权政策性配置与市场化配置的耦合。改革坚持化解历史形成矛盾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相并举。一是折股确权“初次配置”注重公平,体现宽接收、广覆盖,各地针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有关利益诉求,实行差别化的普惠式配股政策,化解了村社长期积累的一大批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并防止了新的类似矛盾发生。二是流转交易追求效率,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二次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公开公正透明流转交易,防范集体资产流失。三是在集体经营管理班子的监督激励机制建设上有了新探索。如杭州市江干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独立董事”制度;杭州市拱墅区探索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职班子成员“职务股”制度等。

(三)创新了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推动了集体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提升。一是增强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在传统集体产权治理结构下,社员与集体利益联结较为松散,改革后,在农民与集体之间形成了按股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对收益分配的意识强化,对村社干部带领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倒逼压力,进而增强村社管理和发展经济的干群合力与内生动力。二是拓宽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一方面,采用项目股份制的方式面向股东、社会及其他经济组织等多主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提升了集体“三资”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集体经济开始走出社区寻找开发项目,或是由股份经济合作社抱团开发、或是参股到其他市场主体中进行投资经营。

(四)消解了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束缚,推动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共进。改革赋予农民更加清晰的集体资产股权,一是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农村社区转为城市社区的地方,原社区性集体经济在城市土壤中的发展空间得以有效开辟,为农民真正融入城市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来源;在农村社区,股权成为农民的“活存折”,确立了“权跟人走”的制度,破解农民进城“人户分离”问题。二是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人口集聚。通过改革化解了因村社之间实力强弱和贫富差距而导致“并村不并心”的难题,因村制宜采取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合并重组,实现了资产融合、农民融合。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适度规模经营。

当前存在的主要不足

从调研中有关部门和基层反映看,当前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或挑战。

(一)在有关问题看法上有争论,认识尚需统一。一是针对股份合作制改革全覆盖的要求,部分基层干部认为远离城镇的经济薄弱村或空壳村改革后的股份无实际价值。这种看法注重股份分红功能,忽视了其在固化集体财产关系上的长远意义。二是针对集体资产量化的范围,一些基层干部觉得应对全部集体资产进行彻底量化。这种看法,没有认识到公益性资产、资源性资产难以货币计量的客观现实,没有看到股份在收益分配中已涵盖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资产产生收益的实际。三是针对股权静态管理的政策要求,少数人认为要尊重传统习惯,对未撤村建居的村社实行动态管理。这种思维,沿袭了早先农村土地承包中“生增死减”的惯性,忽视了“权跟人(户)走”的改革取向和基本立场。四是针对深化改革的方向,个别人要求把股份经济合作社完全改造为独立的纯粹市场主体。这种观点,误把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同于一般公司企业,忽视了其政治功能。

(二)在配套政策支撑上不到位,瓶颈亟待突破。一是因历史和政策原因,未完全为集体资产依法颁发土地证与房产证,影响了资产权属的法律效力,削弱了集体经营管理行为的合法有效性。二是在税收政策上视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公司企业,税收负担大为加重。三是金融机构以缺乏法律明确规定为由,不认可“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予其信贷。

(三)在改革深化提升上受制约,机制有待创新。一是股权流转受制约。尽管允许股权在社内流转、部分地区向社外流转放开,但其主要功能仍被视作分配的依据,从而导致股权在现实中难以流转起来。二是经营机制搞活受制约。农民对经营风险存在强烈的回避心理,发展活力不足;董事会成员等经营管理者一般只能拿到由上级政府核定的工资薪酬,缺乏开拓创新的物质利益激励。三是经营人才素质受制约。董事会成员大都是原村社班子人员,经营能力普遍偏低。四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滞后。

(四)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压力大,扶持急需加强。一是发展空间小。在城郊地区,受规划管控的部分村社在城镇规划上无项目安排,不符合规划的物业却需拆除,改造提升难;村级留用地政策在县级层面未有效实施,已实施的地方指标少、落实难,办理手续时间跨度长;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则普遍缺乏兴建物业项目的区位优势。二是社会负担重。在“撤村建居”社区,公共财政未能及时均等覆盖,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占股份经济合作社总支出的比重较大,且在转为城市社区过程中原村社公益性资产的移交处置缺少补偿。三是分配要求高。原社员变股东后,分配意识不断强化乃至膨胀;部分村社干部为“凝聚”人气和在换届中能继续当选,存在实施超收益分配或无收益分配的冲动。

需要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做好下一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坚持党政主导,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力度

调研中,我们感到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是单靠村经济合作社能自我实施的,更需要党政主导。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党委、政府要把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要加快为集体所有土地与房屋等资产确权颁证;加快完善股份经济合作社工商登记办法;加大税费减免力度;加快公共财政均等覆盖农村社区进程;全面实施和优化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推动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给予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充分依靠群众,切实找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平衡点和公约数

政府要从综合解决现实农村矛盾纠纷和保护最广大农民长远利益的高度,依靠群众找准群众利益平衡点和社会和谐公约数。在资产量化上,清产核资结果及折股计值资产公开公示,群众有需要的,可进行评估;在股种设置上,重在简便易行,推动权跟人走,允许个别村社多样化、多元化设置;在股权配置上,重在公平公正,目前倡导的“广覆盖、宽接受”,“复杂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民主化、民主问题公开化”等做法,可作为妥善处理特殊群体和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改革平稳有序推进的有效法子。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审慎稳妥操盘,分步有序有效搞活股权权能

调研发现,当下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股权流转、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无论是经济发达村社还是薄弱村社,股东普遍不愿、不敢流出股权。为此,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引导目前实行动态管理的股权向静态管理转变,这是赋权活权的基本前提,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研究制定股权流转、抵押机制,在现阶段股权的流转、抵押须经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意。在股权流转上,对城市化和公司化治理水平较高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允许各类股权在社内外流转,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流转给社内股东;对完全农村地区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人口股流转一般以社内为主,审慎向社外流转。在股权抵押融资上,主要是那些拥有可观、稳定、可持续分红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可用股份分红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城乡一体发展要求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加强管理服务,加快构建农村综合性产权流转交易体系

加快建设县、乡两级联通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在流转交易内容设置上,将依法可交易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住房财产权、集体经济股权和其他依法可交易的农村产权等纳入统一流转交易平台。在流转交易制度建设上,按流转交易品种制订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操作流程规则及相应服务指南,加快培育发展农村资产评估中介服务组织,同步跟进流转交易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

(五)深化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坚持分类推进,牢牢把握底线思维和市场取向的原则与方向

把握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要求,对改革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改革深化的文章。第一类,高度城镇化区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可逐步探索向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应治理模式转型,走向现代企业;个别资产量极少的经民主决策和上级批准,也可终止解散。第二类,即将城镇化区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撤村建居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的进程,有序推进“政社分离”,待完全城镇化后走第一类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路子。第三类,将长期处于农村地区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要牢牢坚持和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底线,重在创新和完善经营治理机制,多措并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得实惠。

(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加强立法工作,及早谋划和修订出台《浙江省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条例》

修订立法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扩展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性质地位。在确认集体经济组织定位不变的前提下,使之不仅适用于农村地区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基本经营制度,也适用于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需要。二是创新组织治理方式。体现合作制与股份制相结合的特点,明确股东资格、股东权利义务关系和组织治理机制。三是创新规定股权流转、抵押、继承、担保等,理清股权的内涵、推动“三权分离”,做到“一权”的流转不影响另外“两权”的享有。四是健全完善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体系。

(作者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

第17篇:林权改革,第二次农村重大产权改革

林权改革,第二次农村重大产权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25亿多亩集体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在先行改革的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地,林改后,农民成了山林的主人,开始敢于向山上投资,舍得向林业投入,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在林权改革制度试点过程中,政府不仅让农民获得了集体山林的使用权,而且将山林使用权作为一种可自由自主交易的生产要素,通过建立林业要素市场即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发挥市场在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林业要素的流通,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增长。

改革五年内完成,改革后农民可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

该项改革把家庭承包制复制到农村集体林地上,但赋予农民70年的林地承包权,高于现行30年的农地承包期,更有可能刺激农民从事林业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国林业的长远发展,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18篇: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证明

证 明

兹有我村XXX, 村民XXX,女,身份证:XXXX,于XXXX年XX月XX日嫁入我村,在我村没有享受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待遇,情况属实。

特此证明

XXXXXX

XXXX年XX月XX日

第19篇:农村综合改革脱贫经验调研报告

农村综合改革脱贫经验调研报告

怎样才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让干部有脸面、群众有奔头?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带领支部班子和党员同志、干部群众,向农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从2012年起,通过党建带动,聚组织力量,提升向心力;通过改革驱动,聚市场力量,提升竞争力;通过“春晖”推动,聚社会力量,提升感召力,探索了“小康田园”建设模式。经过4年的苦干实干,实现了从封闭落后的穷山村到小康田园的聚合蝶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田园村。一是组织强了。党员2012年的16人发展到2016年的32人,成立了养殖、种植、劳务等产业党小组,创新推出强班子、强素质、强队伍、强管理、强服务“五强”做法,得到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的充分肯定。二是产业兴了。经济作物从不足50亩发展到1700亩(其中向外村租种1000亩),总产值达到3200万,形成花卉苗圃基地、种植园区、蛋鸡养殖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乡村旅游园区即“一基地四园区”产业发展布局。三是百姓富了。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12300元,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210户占90 %,贫困人口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达60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实现了零纠纷、零上访、零犯罪,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四是生态美了。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计划,通过“六个小康”建设,全村绿地覆盖率达80%。安装50盏太阳能路灯、建设20余亩公墓区和150座沼气池,实行家禽圈养模式,加强村民生活污水处理,做到了房前屋后、庭院干净整洁。

铜仁市思南县青杠坝村辖6个村民组,共228户1058人,耕地面积820亩,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是典型的贫困村。“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着酸菜下”是青杠坝村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

调研中,我们感受到,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的核心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凸显党建引领这个核心,用好用活组织力量。村党支部把赢得民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心党建引领改革发展,冷朝刚支书带领支部一班人,以党建促发展,以产业促增收,增强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做强了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了和谐村寨。二是抓住“三社”融合促“三变”这个关键,用好用活市场力量。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农村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改革,让农村资产市场化、农户合股联营制度化,构建生产、供销、信用相融的经营体系,通过村企(社)联动发展,做大做强村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搭建春晖服务社这个平台,用好用活社会力量。以乡情为纽带,牵线搭桥,把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春晖组织聚集起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实现游子乡亲共同献力、连心发展。青杠坝村打造农村综合改革升级版,形成的小康田园模式,归纳起来就是“三动三聚三提升”,即:党建带动,聚组织力量,提升向心力;改革驱动,聚市场力量,提升竞争力;“春晖”推动,聚社会力量,提升感召力。

一、党建带动,聚组织力量,提升向心力

(一)组建一个好班子。村党支部把建设一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群众信任的领导班子作为实施民心党建的首要任务,着力选好配好班子、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让党支部成为引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堡垒。定好“主心骨”。按照“群众公认、办事公正”的原则,选优配强“思路清、肯实干、愿奉献”的班子,选准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在坚持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带领村支两委班子和党员同志,每周定期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经营管理等知识,集中讨论解决村里改革发展问题。选好“后备队”。优化村组干部队伍结构,对村组干部“能上能下”“能管能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挑选村里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轻人和致富带头人,参与村级组织协会的经营管理,并把他们吸纳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目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35人、种养大户17人。激活“自信心”。制定《党员干部学习制度》,抓好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培训。以道德讲堂、党员活动日等为载体,邀请老党员、企退人员、司法干警参与讲述、座谈、观摩,对村民“分段式”“集中式”教育培训及跟踪服务,灌输改革发展新理念。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和年轻农民走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拔掉等靠要的“穷思想”,激活勤劳致富的信心。

(二)构建一套好制度。村党支部从抓村级民主建设入手,探索出“1+1”模式(村干部+村民),形成了一套较好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制定《支部工作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一述双评’制度》、、《村民会议制度》等系列制度,以规制范、以范制行,做到遵守制度不含糊、执行规定不走样。村支两委坚持每天召开1次村支两委班子“碰头会”,每月召开党员会、群众会,对全村重要事项进行民主协商和通报。建立双向承诺机制。每年由村委拟定《年度十大项目承诺书》,向村民公开承诺年度完成事项;村党员干部向村民公开书面承诺廉洁自律和年度任务,明确党员帮扶职责,全体村民对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按照“村规民约”,全体村民与村委签订《文明诚信村民承诺书》,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建立综合监督机制。制定《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村干部年度考核办法》等,针对重大事项决策、民主监督管理、集体资产资金监管、环境卫生管理等事务,村干部与村干部、村干部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告知。同时还成立村务监管委员会,加强对重点对重大事项、重要工作进行监督。

(三)锻造一个好作风。村党支部始终按照“六个坚持、六个反对”的标准,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做好帮扶服务。采取1名党员干部帮扶1户一般贫困户、10户群众帮扶1户困难群众的帮扶措施。建立村级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和自然寨便民利民服务点,把服务阵地搬进居住小区、农家庭院,办公室搬到产业园区、田间地头,解决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群众“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村,难事不上交”,让群众随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人力紧缺时,党员干部率先顶上;资金紧缺时,党员干部率先筹资垫资,不收取任何报酬;年底分红时,优先满足农户分红金、留足企业发展金,时时、处处发挥了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二、改革驱动,聚市场力量,提升竞争力

(一)“三社”融合推动“三变”改革。以供销社、信用社站点,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三社”融合,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强化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抓产权改革。采取“资源分类、资产清算、签订协议、建立台账”四个步骤,开展对农民土地承包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林地、农民宅基地、农民房屋等进行精准丈量、确权颁证。对集体自然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以及农户各类资产进行统筹登记、建档备案、收储管理,推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资源入股和抵押提供依据。抓生产合作。坚持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个项目一个协会,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先后组建了种植协会、养殖协会、用水户协会、公墓管理协会“四个协会”和青杠坝村福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全体种植户、养殖户、用水户为基本单元,各推荐一个家庭成员担任协会会员参与管理;以家庭为基本单元推荐一名家庭成员为公墓管理协会会员,协会推行会费管理制度,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利润按股分红。抓信用合作。开展土地入股,全村820亩土地全部入股,募集股东228户,股权总数1058股。同时,以资产抵押贷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集体经济合作社担保、个人信誉担保”,在县农商行以村集体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300万元,作为村级产业发展基金;村民用宅基地、林地、房屋作为抵押,在信用社贷款300万元入股。抓供销合作。建立了以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作管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种苗、饲料、肥料统一采购,种养殖技术统一培训,农副产品统一销售等,全村抱团闯市场,大大减少了产业发展成本,降低了发展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30%的初级产品通过与公司签订协议直接进入市场,70%的初级产品通过加工、包装,与周边大型超市和重庆、四川、贵阳等客商签订合同进入市场。同时,依托贵农网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推动农特产品“云”上发展,在县城和部分乡镇建立农产品直销店,扩大销售市场。

(二)“三位一体”丰富发展业态。按照“一产撬动二产催生三产”的发展思路,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发展立体化农业。提出了“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禽、坝上蔬”的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蔬菜种植、花卉苗圃种植和蛋鸡养殖。充分利用盛产精品果蔬的优势,开办农副产品加工厂,对果蔬进行加工升级,提高附加值。推动农旅文旅结合。挖掘土家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体验、民俗文化游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年收入达80万元。挂牌成立了游客接待中心,修建了民族休闲广场、文化广场、钓鱼休闲台、游泳池、中心花园等游乐设施,完成50户家庭旅馆建设,投资1200万元新建一座集休闲娱乐、农耕体验、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森林山庄公园。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围绕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利益再分配机制,处理好企业与农户、村集体、市场之间的关系,理顺产业链、利益链,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农民从村集体按照田每亩650元、地每亩450元获得第一次红利,同时,采取按人计算的方式,将收入的60%作为红利二次分配给村民,村民再将分得红利的一半入股到村集体,收入的3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基金,收入的10%作为贫困人口兜底资金补贴给贫困户。

(三)“三生同步”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走“大农业、大循环、大生态”产业发展路子,把生产、生活与生态融为一体,建设美丽新农村。制定产业规划。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青杠坝村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规划突出依托生态产业,把生产、生活与生态融为一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发展循环农业,做好“农业+”的文章。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解决以路、水、电等为主的基础设施难题,改善农户居住环境,优化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建设通村油路5.5公里,硬化通组路、入户道12.5公里;建设2.6万平方米生态移民安置区,铺设自来水管道10多公里;全面完成农网改造,修建了产业路2公里,蓄水池3口,提水泵站1个。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耕地占补等政策。在全县乃至全市率先推行公墓安葬改革,建设20余亩公墓区,实行集中安葬。探索发展生态立体山地农业发展模式和“畜禽-沼气-果蔬”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建成沼气池150口,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做强生态绿色产业。围绕做强以农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种植业,发展果蔬产业600亩,发展花卉苗圃产业500亩,种植产业每年可产生利润327万元。林下养殖业,饲养蛋鸡10万羽,蛋鸡养殖年纯收入1000万元,可带动22户农户增收。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目前,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一线厂房已投入使用,年产农副产品15吨,总收入300万元。

三、“春晖”推动,聚社会力量,提升感召力

(一)建载体。借助“春晖行动”品牌,搭建“春晖社”,号召广大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回报故土。建文化体。建“乡愁馆”,把从农耕时代的劳作工具、生活用具等乡愁遗产收集、复原、整理,通过集中收藏和展示,让在外游子找到乡愁记忆;建春晖书院,加强“感恩、反哺”春晖理念教育和推广,让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得到更好的传承;建“春晖文化长廊”,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该村的文化习俗、历史名人和发展历程,以丰富的乡愁文化唤醒在外游子的赤子情怀。创连心节。利用每年的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由村支两委组织过“连心节”,让全体村民包括在外工作和发展的游子,回家团聚、共谋发展。借寒暑假开展“连心学习”“连心实践”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向村干部和群众讲解文化知识,参加农业生产实践,通过连心活动还凝聚大学生故土情怀和提升村民文化素质。设春晖社。成立以村支两委成员为社长,以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关注家乡发展、热衷公益事业的春晖使者为副社长,在外游子和乡友、乡贤、离退休老干部为社员的春晖社,由春晖社每年负责制定春晖活动计划,为游子乡友服务家乡搭建平台。目前,青岗坝村春晖社聘请春晖使者8名、社员12名。

(二)建渠道。建立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回报故土的渠道,通过良性互动、产业合作、公益服务多种方式,激发社会活力,聚合发展动力。建立发展沟通渠道。建立春晖社产业指导部,将大学生、技术能人、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组织起来,利用其在技术支持、发展规划、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与优势,服务本村建设与发展。建立情感交流渠道。建立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乡里乡外联系与沟通,构建紧密的乡情纽带;召开座谈会,鼓励大家为家乡发展找路子、出新招。建立公益服务渠道。启动“春晖”公益服务计划,礼聘在外游子、贤人能人作为主的春晖使者。动员春晖使者在该村宣传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知识,参与基层民主协商,促进乡村和谐稳定。成立爱心服务行动小组,经常性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孤寡老人等活动,在全村形成了弘扬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三)建机制。为了使“春晖行动”持续推进,该村建立“春晖”反哺三项机制。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利用春节、端午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文艺汇演,分季度开展文化展示活动,把具有特色的文化习俗、农产品等以实物、表演和图片等方式在镇域内或县域内集中展示。定期将村级发展情况向支持和关心村级事务的春晖使者通报,影响和感召县内外人士积极参与春晖行动,引导他们支持村里建设和发展。建立管理激励机制。在县级春晖领导小组和乡镇春晖总社的统一管理下,依据春晖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明确将春晖基金用于产业发展,产生的利润用于捐资助学等公益服务。该村春晖基金达42万元。对贡献大的“春晖使者”推荐到上级进行表彰;对参与春晖行动的优秀驻村大学生,县有关部门已在县内招聘考试中予以加分或专门留出招聘岗位等形式进行激励。建立协调机制。按照“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的原则建立协调机制,原则上村级春晖社募集的春晖物资、资金用于该村发展产业、用于公益事业。针对部分春晖使者捐助的资金和物资,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春晖社对资金物资的使用协调进行分配,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

总结和推广“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对我市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广小康田园模式,一是示范引领,统筹推进。统筹考虑在基础条件较好和乡风民风淳朴的乡村试点打造,归纳总结好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要着眼长远,并结合我市异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统筹推进小康田园综合体建设。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村情民情不一,村风民俗有异,应对的市场也不尽相同,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需要各村立足实际,从产业规模和结构上科学规划,发展进程上步步为营,经营制度上契合要求,勇于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改革新路。三是综合评估,严控风险。农业的风险性与生俱来,存在自然、市场等方面的多重风险,既需要在对农业、农村做出决策前,必须守住农村土地公有性质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评估、论证决策或项目可能对农业、农村带来的风险,又需要在政策上进行托底,制定农业保险、技术支持、经营指导、监督管理等多种防控措施,结合市场、自然和社会关系等进行探索与实践,不断筑牢防火墙,严防各类风险,确保健康持续发展。

第20篇:农村牧区卫生改革调研情况报告

一、过去一个时期农村牧区卫生卫生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对农村牧区卫生院落实了“县办县管”的管理体制,人员、业务、经费统一上划到旗卫生局管理。

对卫生院实行了“六保一不”的管理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六保一不”即:一是确保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工作优质高效;二是确保预防保健等社会性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是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确保专项基金的提留;五是确保养老保险金的足额缴纳;六是确保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一不”就是职工工资与单位经济效益挂钩,当月不准发生亏损。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卫生院的管理,在大部分卫生院扭转了亏损的局面。

二是对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实行了财务管理制。各卫生院的收支单据必须经卫生局财务监理的审核后方可入帐。有效地规范了财务管理,杜绝了浪费现象。

*是对基层卫生院的药品采购实行了统一审批管理制度。各卫生院在采购药品前必须将品种、规格、数量、采购地点、采购价格等报送卫生局经专职人员审批后方可进行采购,从而降低了药品采购成本,让利于患者。

四是对合乡并镇后的卫生院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重新确认了11所中心卫生院和17所卫生院。并对卫生院按重点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进行分类建设与管理,增强了中心卫生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了重点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

五是在村级卫生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上,坚定不移地推行了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级卫生组织分为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两部分,村卫生室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承担预防保健等社会性卫生工作任务,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个体诊所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卫生组织的管理,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六是前些年卫生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卫生院通过职工集资的方式引进新型医疗设备,提高了卫生院的诊疗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前些年卫生投入不到位,导致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负债经营,拖欠职工工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卫生院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近8年来没有进入大中专毕业生,亟需引进专科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卫生院技术力量,需要制定吸引专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的优惠政策。

*是还有7所卫生院的房屋和设备没有得到更新。有3所卫生院亟待新建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

四是基层卫生院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基层卫生院的人员编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定的,随着业务的开展、事业的发展,应重新核实卫生院的人员编制。

*、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落实卫生事业补助政策,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对卫生院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实行定额补助。

2、制定一整套卫生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专科以上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落实工资和编制等待遇。

3、协调编制部门重新核定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人员编制。

4、在卫生院投入到位后,卫生院药品实行顺价销售或零加价销售,真正让农牧民得到实惠。

*卫生局

二〇*年*月*日

《农村产权改革调研报告.doc》
农村产权改革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