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2021-03-02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还相对滞后,已对园区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一、**工业园建设成就与发展前景

1、编制了一个前瞻性发展规划。为策应省市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发挥沿江岸线优势,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着手谋划**工业园建设,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对接主城区、融入大**、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的全县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园成

为我省沿江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开发四大板块之一,我县重新编制了**工业园控制性详规,规划范围为北至长江,南至九码快线,西临**,东与城西港区相连,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近期3——5年内,集中建设核心区约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2平方公里。将围绕装备制造、轻化制造、高新科技、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机械电子六大产业进行布局规划。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近几年来,**工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万亩土地平整”、**联圩除险加固两大扩园项目,新建了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1万伏变电站、环境监测站、消防二中队等配套设施,新辟了长坪公路和港湖大道两条入园主干道,新建园区道路15000米,整治河道4300米,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30盏、铺设管网5411米。

3、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潮迭

起。到今年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44个,其中投产项目19个,在建项目15个,签约项目10个。投产规模较大的项目有东正木业、汇泉酒精、邦利益康、雄基钢构、中盛钢构、新茂化工、乾元纺织等;在建项目主要有投资浙商皮革、赛湖机车、宝利源粮油、富美家装饰材料、奥普新实业;签约较大的项目登喜鸟纺织服装、亿安**水上游乐、金峰兴铅银加工、高新科技产业园。2012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5亿元。逐渐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

4、园区发展前景预测。根据规划平方公里核心区测算,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3年后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400亿元,用电量将达到亿度,用水量4万吨/日,货物吞吐量约600万吨,产业工人约需3万人,园区总人口将达到6万人。

二、**工业园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基础及配套服务功能滞后的矛盾逐渐凸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铁路专用线、长江码头仓储物流基本处在规划、谋划之中,企业货物吞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供电能力只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园区天然气管网尚未建成;自来水供应成为园区发展的制约瓶颈;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运转,且规模小不能满足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严重滞后。

2、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有待加快推进。由于前期入园项目投产不多,员工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矛盾尚

未凸现,但按照园区项目推进速度,未来生活服务需求将明显加大,目前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推进速度较慢,没有宾馆、酒店,企业老总只得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到**居住,对企业洽谈业务、生意交往造成不便;没有商业服务网点、企业职工要买上一点生活日用品都非常困难;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职工文化生活单调,难以留住生产工人;企业职工公寓做得不多,企业职工住宿难。

3、园区社会公用事业配套不够健全。消防设施虽已建成,却没有正式启用;公安、医疗、教育、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机构未进园区;园区内及外接交通不便,从沙河和**没有到园区的公交车,企业职工出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工难”和“留人难”;园区环境保洁措施未落到实处,造成道路保洁和园林绿化管护困难。

4、园区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工业园管理局人员配置过少,

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容易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服务质量跟不上;事关园区企业发展的工商、税务、安监、环保、质监等行业管理部门都未入园,没有一样手续能在园区办

结。

三、**工业园区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期园区规划面积小,规划层次低,没有充分预计到项目建设和园区快速发展造成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园区控制新详划和配套服务区详规已经制定,一是要为园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一次性规划,分步建设,细分园区功能区块。要统筹产业布局和园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二是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建设,不能随意改变规划,降低建设标准,坚

决避免目光短浅,不顾建设时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园区发展基础先行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础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要借鉴沿江其他工业园在发展初期的经济以及所走弯路的教训,凡关系到企业生产保障性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系统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是**工业园要把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置。确保圩堤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排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化工企业多,确保消防设施配套,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提高**工业园及园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统筹考虑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二是加快建设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码头和铁路专用线一定要利用这次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修编机遇,列入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启动码头建设。由政府主导解决园区供水瓶颈;建议供电部门超前规划一座220千伏的

变电站,提高园区供电能力。

3、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一是综合配套服务区,要高标准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有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宾馆酒店等标致性建筑,又要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建设直接为企业职工服务的公租房、职工公寓以及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等。二是设立园区内公交,将园区公交与沙河、**公交线路对接。三是做好保洁工作,设立园区环卫所,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实行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为园区营造一个干净、优美的发展环境。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工程项目多、种类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和完善。

4、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要政

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用足用活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一是政府重点主要是积极争取项目,实行国家、省、市扶持与县级财政投入相结合,搞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防洪体系建设、园区外接道路建设、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内的宾馆酒店、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可

由政府提供土地,鼓励园区内企业入股自建自营。三是通过土地运作和园区企业联建等形式建设商品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园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部门提前进入园区。

5、健全园区服务管理配套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业园管理局对园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职能,把**工业园打造成一级准政府。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环保、质检、人事劳动、安监、

消防、邮政、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各有关职能和服务部门应尽快延伸到园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使园区企业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6、加强**工业园闲置用地管理。**工业园在前期招商项目中,有些企业未能按合同正常投产或投产后又停产的现象,导致工业用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依据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收回闲置用地,破解用地瓶颈。

推荐第2篇: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还相对滞后,已对园区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一、**工业园建设成就与发展前景

1、编制了一个前瞻性发展规划。为策应省市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发挥沿江岸线优势,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着手谋划**工业园建设,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对接主城区、融入大**、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的全县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园成为我省沿江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开发四大板块之一,我县重新编制了**工业园控制性详规,规划范围为北至长江,南至九码快线,西临**,东与城西港区相连,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近期3——5年内,集中建设核心区约22.5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2平方公里。将围绕装备制造、轻化制造、高新科技、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机械电子六大产业进行布局规划。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近几年来,**工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万亩土地平整”、**联圩除险加固两大扩园项目,新建了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1万伏变电站、环境监测站、消防二中队等配套设施,新辟了长坪公路和港湖大道两条入园主干道,新建园区道路15000米,整治河道4300米,绿化3.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30盏、铺设管网5411米。

3、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潮迭起。到今年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44个,其中投产项目19个,在建项目15个,签约项目10个。投产规模较大的项目有东正木业、汇泉酒精、邦利益康、雄基钢构、中盛钢构、新茂化工、乾元纺织等;在建项目主要有投资浙商皮革、赛湖机车、宝利源粮油、富美家装饰材料、奥普新实业;签约较大的项目登喜鸟纺织服装、亿安**水上游乐、金峰兴铅银加工、高新科技产业园。2012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5亿元。逐渐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4、园区发展前景预测。根据规划22.5平方公里核心区测算,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3年后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400亿元,用电量将达到6.8亿度,用水量4万吨/日,货物吞吐量约600万吨,产业工人约需3万人,园区总人口将达到6万人。

二、**工业园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基础及配套服务功能滞后的矛盾逐渐凸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铁路专用线、长江码头仓储物流基本处在规划、谋划之中,企业货物吞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供电能力只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园区天然气管网尚未建成;自来水供应成为园区发展的制约瓶颈;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运转,且规模小不能满足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严重滞后。

2、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有待加快推进。由于前期入园项目投产不多,员工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矛盾尚未凸现,但按照园区项目推进速度,未来生活服务需求将明显加大,目前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推进速度较慢,没有宾馆、酒店,企业老总只得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到**居住,对企业洽谈业务、生意交往造成不便;没有商业服务网点、企业职工要买上一点生活日用品都非常困难;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职工文化生活单调,难以留住生产工人;企业职工公寓做得不多,企业职工住宿难。

3、园区社会公用事业配套不够健全。消防设施虽已建成,却没有正式启用;公安、医疗、教育、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机构未进园区;园区内及外接交通不便,从沙河和**没有到园区的公交车,企业职工出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工难”和“留人难”;园区环境保洁措施未落到实处,造成道路保洁和园林绿化管护困难。

4、园区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工业园管理局人员配置过少,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容易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服务质量跟不上;事关园区企业发展的工商、税务、安监、环保、质监等行业管理部门都未入园,没有一样手续能在园区办结。

三、**工业园区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期园区规划面积小,规划层次低,没有充分预计到项目建设和园区快速发展造成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园区控制新详划和配套服务区详规已经制定,一是要为园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一次性规划,分步建设,细分园区功能区块。要统筹产业布局和园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二是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建设,不能随意改变规划,降低建设标准,坚决避免目光短浅,不顾建设时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园区发展基础先行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础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要借鉴沿江其他工业园在发展初期的经济以及所走弯路的教训,凡关系到企业生产保障性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系统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是**工业园要把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置。确保圩堤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排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化工企业多,确保消防设施配套,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提高**工业园及园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统筹考虑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二是加快建设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码头和铁路专用线一定要利用这次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修编机遇,列入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启动码头建设。由政府主导解决园区供水瓶颈;建议供电部门超前规划一座220千伏的变电站,提高园区供电能力。

3、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一是综合配套服务区,要高标准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有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宾馆酒店等标致性建筑,又要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建设直接为企业职工服务的公租房、职工公寓以及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等。二是设立园区内公交,将园区公交与沙河、**公交线路对接。三是做好保洁工作,设立园区环卫所,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实行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为园区营造一个干净、优美的发展环境。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工程项目多、种类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和完善。

4、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用足用活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一是政府重点主要是积极争取项目,实行国家、省、市扶持与县级财政投入相结合,搞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防洪体系建设、园区外接道路建设、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内的宾馆酒店、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可由政府提供土地,鼓励园区内企业入股自建自营。三是通过土地运作和园区企业联建等形式建设商品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园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部门提前进入园区。

5、健全园区服务管理配套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业园管理局对园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职能,把**工业园打造成一级准政府。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环保、质检、人事劳动、安监、消防、邮政、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各有关职能和服务部门应尽快延伸到园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使园区企业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6、加强**工业园闲置用地管理。**工业园在前期招商项目中,有些企业未能按合同正常投产或投产后又停产的现象,导致工业用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依据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收回闲置用地,破解用地瓶颈。

推荐第3篇: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年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截止到XX年9月底,全省有国家级3个、省级开发区30家、市县级工业园区173家,批准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土地面积325平方公里,出让土地面积209平方公里,收取土地出让金亿元,现有企业数8525个,注册资本亿元。全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8亿元,占全省的%。园区经济正在成为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省级以上开发区经济增长迅猛,部分开发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年,全省开发区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3亿元由XX年的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完成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企业经营收人827亿元,同比增长43%。

园区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至XX年底,全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732个。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83个,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总数的%、%和47%。XX年,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123个,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1倍。三项指标占全省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和%分别上升为%、%和%。

园区经济成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近年来,各级开发区在努力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引资的质量,吸引了新加坡佳通、日本日立、香港伟业、德国库尔兹、海尔、康佳、科龙、实达电脑等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海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促进了全省及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马鞍山市是以钢立市的传统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该市经济形成了以钢为主、国有经济占绝对控制地位的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通过兴办开发区、工业园区,以特殊优惠政策和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国内上市公司、沿海民营企业入区,有力地促进了该市国企改革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如浙江万马集团参股原国企机床总厂,中橡公司整体收购原国企炭黑厂,圣戈班公司与国企马钢巨龙公司合资设立圣戈班管道公司,格力电工收购原国企电磁线厂等等,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战略退出,有效激活了国有资产,解决了大量就业。目前圣戈班管道、中橡化工等企业均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为该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园区已成为我省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据省统计局调查统计,到XX年底,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共累计就业人员万人,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就业人员达万人。省级开发区当年就吸纳新增就业人员万人,占全省新安排就业人员的%。

园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发展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后,各地把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集中有限资源,依托城镇办好县级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小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不断改变过去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做法,不断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同时,通过产业的集聚,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城镇的经济容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空间,区园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角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坐落在肥东、宁国、太和、濉溪、潜山、怀宁6个县(市)的省级以上开发区,XX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实现财政收入亿元,分别占6个县当年总数的%、%和%。一些起步早的县(市)工业园区,随着实力的增强,在县域经济增长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如肥西桃花工业园区,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分别占该县当年总数的%和%。

园区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问题

我省开发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我省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推动我省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省开发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和沿海先进省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开发区对外资的吸引力还不强,规模还较小、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少。此外,目前,我省大部分工业园区刚完成园区规划,刚进入实施阶段。从总体上来讲目前我省园区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与沿海省份相比,我省开发区总量少、类型单一。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XX年初,江苏省拥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68个省级开发区;浙江省拥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重点省级开发区,48个省级开发区;福建省拥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66个省级开发区。山东省拥有6个国家级开发区,59个省级开发区。此外,这些省份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类工业园区。

从类型上来说,这些省除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外,还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农业开发区、民营经济开发区等类型的开发区。

从区位上来讲,我省开发区比不过东部沿海;从优惠政策上来讲,我省开发区享受的优惠政策比不过经济特区、国家级开发区;从发展的历史机遇上讲,我省的开发区生不逢时,错过了1993年前后发展的黄金时机。当前,国务院对开发区进行的清理整顿,客观上对我省园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从外资来源的构成来看,我省吸收外资的大部分来自东南亚的中小资本。来自跨国公司的资本只占相当少的比例,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全球总额的70%以上。世界排名前500家著名跨国公司有113家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在我省开发区投资只有十来家。

从开发效益来看,XX年我省32个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区的gdp仅亿元,即使是最好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只有亿元。而XX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亿元,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约为亿元。这说明我省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进区企业规模效益还不够大,开发区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不理想。

从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来看,XX年我省32个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量仅占全省总量的%,同期开发区 gdp合计数仅占全省总量7%,XX年全省开发区gdp的增量占同期全省gdp增量的31%。这说明,除合肥、芜湖少数地方外,我省开发区从整体讲 经济增长极 作用还不够显著。

从全省33个开发区比较来看,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情况较好。XX年,这三个开发区完成的gdp占全省开发区总数的54%;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省开发区总数的73%;引进的外商实际到位资金占全省开发区总数的48%;截止到XX年累计完成的建成区面积占全省开发区总量的40%。在省级开发区中,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区和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好。合肥龙岗开发区、蜀山开发区、濉溪开发区在省级县属开发区中也算是较好的。此外,有些开发区虽然起步较迟,但近两年来发展势头强劲,马鞍山开发区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遗憾的指出,有些开发区发展较慢,有极少数开发区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个别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走了弯路。这些教训都是值得记取的。

从管理方面来看,我省大多数开发区乃属于传统型、粗放式。在信息的加工、储存、传输方面手段陈旧。电子政务、网络办公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象上,与沿海先进开发区相比较差距较大。

相关推荐:

XX工业园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全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金融市场的调研报告

XX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街都市工业园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某工业园区发展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推荐第4篇: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当前,决战工业园已成为我国各地壮大区域经济,实现产业转换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园区已经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扩展

期。无论市本级还是县市区,各工业园区均呈快速发展之势,突出表现在园区面积迅速扩张。截止2006年年底,全市10个工业园区建设面积达36.1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入园企业达965家,其中投产企业671家。

二是园区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7%;完成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60.3%;完成销售收入252.2亿元,增长60.7%;实现利润16.5亿元,增长73.7%;实现税收14.2亿元,增长65.2%。奉新县过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了一些零星的竹木加工小厂外,几乎没有像样的企业。随着工业园区的兴起,工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板块,去年工业园区提供的税收已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1.7%。

三是园区已经成为转移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宜春各地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始终注意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把扩大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作为园区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工业园区已成为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农民在工业园区就业人数达到17.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1万人,增长40.8%,其中从业人员最多的奉新工业园达到3.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000余人。

四是园区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平台。各地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看作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互动格局,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建设,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上高工业园区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都高人一筹。园区内生产、生活等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初其规模。目前,该工业园建成面积达6.2平方公里。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我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规范和解决。

1、土地集约效应不明显。从相关经济指标在园区每文秘杂烩网平方公里的分布情况看,宜春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作比较,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产品销售收入比全省要少15321万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4%;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出口交货值比全省少3528万元,仅相当于全省的33.1%;每平方公里分摊的年税金为1716万元,仅相当于全省的53%;每平方公里吸纳的从业人员2779人,比全省少955人。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企业聚集的区域,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是有限制要求的。目前土地集约效应情况表明,我市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并不多,生产规模大、投资项目大的企业较少。

2、产业聚集特征不明显。目前,在宜春地域范围内,有大小工业园区10个,除了袁州医药园等少数园区有一些地方特色,多数工业园区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尚未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对外未形成“宜春园区”这一品牌特色的竞争优势。10个园区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31个行业大类,表面上看行业众多,但产业零散,企业关联度不大,园区内的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是企业数量上的简单“堆砌”。袁州医药园虽然产业特色较为明显,但实际上园区企业涉及产业范围有医药、食品、化工、服装等十几个行业大类,只有5家医药企业,大部分企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链无法形成,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

3、园区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市有的园区文秘杂烩网还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园区选址上,全市有3个工业园距离县城近10公里甚至10公里以上,有的县市工业园分布在3个地方,既占用了不少耕地,又对扩张县城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不利;在园内布局上,多数没有区分功能小区,入园企业先来后到地混杂在一起,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差距。如有的园区将食品加工企业与化工企业摆在同一区域布局,加上环保等措施一时难以跟上,这对园区健康发展难免留下隐患。

4、园区企业根植性不强。根植性不仅是地理上的靠近,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它表明企业的经济行为已

深深嵌入当地社会关系中。根植性是产业地方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目前,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大多数是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原有产业及当地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根植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方面积极性不高。类似上高旺旺集团利用当地大量农

副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实现外商增利、农户增收、政府财政增长的三赢企业,全市并不太多。

5、引进企业层次不高。从全市各工业园区看,我市引进的企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雷同。还有一些企业主要是看中我们的资源,属于高耗能的企业,大企业、名牌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园区数量较少。

三、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对策

今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把决战工业园区作为“三大战役”的重头戏来抓,务求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和实效。就当前来看,加快我市园区建设与发展,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在土地政策偏紧的情况下,企业用地成为工业园区扩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清理一块。对征而未建、多征少建进行清理,对有土地无项目,或围地不用的企业坚决收回土地使用权。二是集约一块。要把企业的绿化用地控制在30%以下,鼓励企业在现有土地上增量扩股,加大投资密度。苏州、无锡等地工业园区投资密度均在500万元一亩。我市提出省级工业园达到50万元一亩,这种强度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今后,投资强度或密度低于100万元一亩的企业要限制入园,没达到50万元一亩的要限期达标,留下一些土地给大企业入驻。三是鼓励一块。鼓励现有企业和在建企业建设多层厂房。苏州、无锡等地都把建设多层厂房当成节约土地的有效举措,这方面我市亦应制订标准,给予政策扶持。四是把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作为考核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按不同产业确定相应的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避免造成土地资源以及园区投入的浪费,防止先期入园企业占地多、产出低等现象的出现。

二是在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一个园区要充分体现内涵和功能,体现在它内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以特色的思路培育园区的产业特色,形成产业优势。一是在招商引资中,要注意整合资源,搞好产业招商。一方面加大专业化招商力度,培育产业特色。要进一步加强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招商引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搞专业招商会,如樟树市可搞医药招商会,丰城市可搞建材招商会。另一方面,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考虑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外资企业扩大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和本土化发展,防止外资企业向比较成本低的地区再转移。二是根据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如:樟树市以医药工业为主导;丰城市以建材工业为主导;市本级以机电产业为主导;宜丰、铜鼓、奉新、靖安等地以竹木加工工业为主导;上高、高安、万载等地以农产品工业为主导。从而使每个园区凸显特色,形成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群。三是在园区的产业布局上,打破区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引资项目。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产业发展前景等要素,通过科学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对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适当划分功能,培植产业特色,引导、规范同类企业相对集中进园,形成产业优势。坚持谁引资、谁受益的原则,项目入园由市里统一安排,既服从全市一盘棋,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

三是在筹措园区建设资金上下功夫。现在园区投入以政府为主体,企业投入以自筹为主体。银行贷款虽年年增加,但银行不愿承担风险,银行嫌贫爱富的抱怨还是不绝于耳。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建园:一是文秘杂烩网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苏州的工业园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投入,用的全部是新加坡的资金,这叫引资入园。二是与商业银行联合投资建园。由银行投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这叫银行建园。三是利用股份制建园。事业单位的富余资金、企业家资金、农民被征用的土地、民间闲散资金等都可入股,共同参与园区建设,这叫股份建园。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仅靠政府投入是单一思维模式,只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建园思路,园区发展才能一片光明。(

推荐第5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 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 “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 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 委会 “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 “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

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 “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 “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

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推荐第6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一)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还相对滞后,已对园区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一、**工业园建设成就与发展前景

1、编制了一个前瞻性发展规划。为策应省市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发挥沿江岸线优势,从20xx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着手谋划**工业园建设,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对接主城区、融入大**、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的全县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园成为我省沿江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开发四大板块之一,我县重新编制了**工业园控制性详规,规划范围为北至长江,南至九码快线,西临**,东与城西港区相连,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近期3~5年内,集中建设核心区约22.5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2平方公里。将围绕装备制造、轻化制造、高新科技、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机械电子六大产业进行布局规划。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近几年来,**工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万亩土地平整”、**联圩除险加固两大扩园项目,新建了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1万伏变电站、环境监测站、消防二中队等配套设施,新辟了长坪公路和港湖大道两条入园主干道,新建园区道路15000米,整治河道4300米,绿化3.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30盏、铺设管网5411米。

3、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潮迭起。到今年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44个,其中投产项目19个,在建项目15个,签约项目10个。投产规模较大的项目有东正木业、汇泉酒精、邦利益康、雄基钢构、中盛钢构、新茂化工、乾元纺织等;在建项目主要有投资浙商皮革、赛湖机车、宝利源粮油、富美家装饰材料、奥普新实业;签约较大的项目登喜鸟纺织服装、亿安**水上游乐、金峰兴铅银加工、高新科技产业园。20xx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5亿元。逐渐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4、园区发展前景预测。根据规划22.5平方公里核心区测算,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3年后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400亿元,用电量将达到6.8亿度,用水量4万吨/日,货物吞吐量约600万吨,产业工人约需3万人,园区总人口将达到6万人。

二、**工业园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基础及配套服务功能滞后的矛盾逐渐凸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铁路专用线、长江码头仓储物流基本处在规划、谋划之中,企业货物吞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供电能力只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园区天然气管网尚未建成;自来水供应成为园区发展的制约瓶颈;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运转,且规模小不能满足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严重滞后。

2、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有待加快推进。由于前期入园项目投产不多,员工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矛盾尚未凸现,但按照园区项目推进速度,未来生活服务需求将明显加大,目前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推进速度较慢,没有宾馆、酒店,企业老总只得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到**居住,对企业洽谈业务、生意交往造成不便;没有商业服务网点、企业职工要买上一点生活日用品都非常困难;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职工文化生活单调,难以留住生产工人;企业职工公寓做得不多,企业职工住宿难。

3、园区社会公用事业配套不够健全。消防设施虽已建成,却没有正式启用;公安、医疗、教育、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机构未进园区;园区内及外接交通不便,从沙河和**没有到园区的公交车,企业职工出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工难”和“留人难”;园区环境保洁措施未落到实处,造成道路保洁和园林绿化管护困难。

4、园区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工业园管理局人员配置过少,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容易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服务质量跟不上;事关园区企业发展的工商、税务、安监、环保、质监等行业管理部门都未入园,没有一样手续能在园区办结。

三、**工业园区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期园区规划面积小,规划层次低,没有充分预计到项目建设和园区快速发展造成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园区控制新详划和配套服务区详规已经制定,一是要为园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一次性规划,分步建设,细分园区功能区块。要统筹产业布局和园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二是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建设,不能随意改变规划,降低建设标准,坚决避免目光短浅,不顾建设时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园区发展基础先行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础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要借鉴沿江其他工业园在发展初期的经济以及所走弯路的教训,凡关系到企业生产保障性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系统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是**工业园要把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置。确保圩堤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排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化工企业多,确保消防设施配套,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提高**工业园及园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统筹考虑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二是加快建设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码头和铁路专用线一定要利用这次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修编机遇,列入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启动码头建设。由政府主导解决园区供水瓶颈;建议供电部门超前规划一座220千伏的变电站,提高园区供电能力。

3、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一是综合配套服务区,要高标准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有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宾馆酒店等标致性建筑,又要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建设直接为企业职工服务的公租房、职工公寓以及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等。二是设立园区内公交,将园区公交与沙河、**公交线路对接。三是做好保洁工作,设立园区环卫所,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实行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为园区营造一个干净、优美的发展环境。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工程项目多、种类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和完善。

4、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用足用活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一是政府重点主要是积极争取项目,实行国家、省、市扶持与县级财政投入相结合,搞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防洪体系建设、园区外接道路建设、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内的宾馆酒店、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可由政府提供土地,鼓励园区内企业入股自建自营。三是通过土地运作和园区企业联建等形式建设商品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园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部门提前进入园区。

5、健全园区服务管理配套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业园管理局对园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职能,把**工业园打造成一级准政府。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环保、质检、人事劳动、安监、消防、邮政、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各有关职能和服务部门应尽快延伸到园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使园区企业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6、加强**工业园闲置用地管理。**工业园在前期招商项目中,有些企业未能按合同正常投产或投产后又停产的现象,导致工业用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依据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收回闲置用地,破解用地瓶颈。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二)

一、李庄乡铝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商丘神火铝厂投资10亿元,于20**年成立,目前年生产能36万吨,年销售收入54亿元;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底,总投资16.7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其中铝坯料10万吨,装饰用带材1万吨,PS版基材3万吨,空调泊1万吨,项目完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一期5万吨铸轧生产线已建成并投产,一期5万吨冷轧生产线已基本建成,马上即可试车生产;商丘东南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总投资4000万元,2015年正式投产运营,目前日生产各种型号铝棒材300吨,可实现年销售收15亿元;河南鑫源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目前,日生产铝棒材150吨,可见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

另有已签约落地园区的商丘广源运输有限公司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6亿元的商丘广宇石墨有限公司正在做落地前的各项准工作,投资10亿元的电解铝阴极项目正在洽淡之中。

随着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制定了专门的铝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力争把铝加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园区的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园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种配套设施更加齐备,园区功能更加完善。

二、当前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更加需求旺盛,同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铝行业的进一步限制,使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壮大起来,特别是在广东佛山,短短一年多时间,竞猛增了400多家铝加工企业,**年来,全世界铝材加工总。量为3000万吨,而我国铝产量为13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还多,但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多属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很多高精铝产品仍需进口。同时铝加工企业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出现了局部的产能过剩,真正的高精度铝板带,高强度汽车铝轮,精密铝铸件,泡沫铝、高压电子铝箔,优质彩色涂层板、铝塑复合板管、特种铝型材、微细球型铝粉等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市场缺口仍然很大。

三、铝工业发展趋势:

以美、日、德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世纪已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过程,并成立了跨国集团,进行全球性的选择、生产和经营。其中美铝公司在全世界设有分支、囊括了高精铝加工的全部行业,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吨,在铝加工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对全球铝行业纵向、横向比较,多行业、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总体上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解铝需求不会增长太多,铝加工企业数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铝产品需求将猛增。因此未来的铝加工企业在加工工艺上,应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应向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更加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上发展。

四、金融危机对铝行业的影响:

08年底,09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下滑,电解铝下游行业发展后劲乏力等影响,我国铝加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单就我乡铝工业园区内几家企业来说就损失惨重:神火铝厂的销售严重下滑,库存压力陡增,最后不得不停止过半生产线,直到我省加大战略储备和国家率先实现企稳回升,才使神火铝厂逐#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 end#步渡过难关;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生的铝板也出现了滞销现象,面对正在建设的冷轧项目,公司高层个别人士基至出现了犹豫思想;商丘东南铝业的客户需求减少80%,使其无法正常生产;河南鑫海铝业公司干脆停产来应对危机。【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文章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出自,此链接!。08年底至09年上半年上述四家企业共减少销售收入近60亿元,它们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寒冬。随着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全球需求开始增长,09年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季度,它们的销售收入分别比09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0%和17%,目前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生产销售水平。

五、当前梁园区铝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铝工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还比较单一。

2、铝工业园区的道路、电力、排水等各种配套设施还需更加完善。

3、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少,个别企业存在高能耗与污染。

4、园区内中小企业多,成规模的大企业少,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更少。

5、园区内企业存在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缺乏竞争力。

六、对策和建议:

1、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铝加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园区规模,健全产品类型。

2、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3、全力以赴搞好园区建设,同时加强对园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力争为落地企业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5、协调企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严禁过度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

6、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企业,要努力引进一些铝加工业的战略投资者,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

7、提升供识,抢站发展制高点,一定要抓住历史战略机遇,克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动,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互促,产业开发与行业发展互助的发展路子。要通过大力发展铝加工业来不断调整我区产业结构,不断壮大铝加工业园的规模,不断增强其在我区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精神,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探讨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措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5月3日至5月15日,市工信委王松平主任率领工信委分管经济运行、节能降耗、工业投资、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委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共21人到全市9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投产企业达产增效、竣工企业投产达产情况;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受环评限批影响项目环评限批解除后项目备案及推进情况;招商引资在谈项目落地情况;50户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需要市工信委帮助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采取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从总体情况看,我市12个工业园区建设日益提高,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园区管理体制基本健全,发展后劲和活力进一步显现,园区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柱作用更为突出,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管理体制

为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8月25日,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曲发?20**)21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每个县(市)区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全权管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九个县市区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专兼职副主任选配到位履职,管委会内设“一室三局”人员除马龙还没有选派到位外,陆良、师宗、罗平、富源、麒麟、沾益、会泽7个县市区的“一室三局”机构设置及人员选配到位履职,宣威工业园区同宣威开发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内设机构没有重新设置。管委会机构设置,人员选派和基本到位。

(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9亿元,同比下降4.13%,其中工业投资24.04亿元,同比下降3.03%,基础设施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25.51%。标准厂房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30.4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加,但总体讲,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欠季度目标数较大,工业投资只完成了季度目标数的50.24%,欠23.81亿元。完成较好的是宣威、富源、会泽、麻黄,分别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1%、99.76%、95.53%和85.83%,完成不足30%的是越州、马龙、罗平、师宗、南海子,分别为23.53%、20%、16.47%、7.06%和3.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完成了目标数的35.94%,欠4.42亿元。完成较好的宣威,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5%。越州、煤化工、陆良没有基础设施投入。

(三)经济运行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6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6个,规划面积374.7平方公里,总体上形成了由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园区和市级园区组成的多层次园区体系,培植和构建了以新材料、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体的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37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94亿元。20**年,全市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达59.4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93.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43.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63.0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93亿元;上交税金21.35亿元;园区内企业总数达到414户,从业人员8.49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7.97亿元,同比增长20.51%,完成季度目标数215亿元的82.78%,欠37.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12.07%,完成季度目标数的69亿元的57.65%,欠29.22亿元;上缴税金3.8亿元,同比下降

44、63%,完成季度目标数的49.71%,欠3.845亿元。全市12个工业园区没有一个园区全额完成季度目标。

(四)招商引资

20**年1-3月,全市共有国内合作实施项188项,项目总投资1894亿元,合作方总投资1883亿元;筹建项目21个,在建项目139个,完成项目27个,签约项目1个;其中工业项目128个,优势产业127个。我市各工业园区一季度工业园区累计新签约项目20个,在谈项目40个。

(五)规划修编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85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曲靖市在省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靠城不进城、发展有空间、相互有依托”的要求,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工作,规划修编各项工有序进行。我市麒麟、宣威、富源被列为国家级利用低丘缓坡荒滩试点,陆良、师宗、罗平、马龙、会泽、沾益被列为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省级试点县,20**年2月9日,市政府授权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市国土、规划、工信、林业四部门对我市九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林业保护利用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四个规划衔接成果进行了市级联合审查,并已以通过。到目前为止,罗平县、会泽县修编后的规划已经通过县、市两级组织的评审,待修改完善后报省工信委评审备案,马龙园区修编后的规划以及轻工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县级评审,待市级评审后报省评审备案,其他园区规划修编工作正在文本编制过程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决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虽人员除马龙外,基本配齐,也已授权,但实际工作中难于充分行使职权。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停留在为了项目而建设,没有真正做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先行,园区开发力度能力较弱,只有陆良、罗平、马龙、会泽开展了土地预收储工作。现已开发建设区电力配套没有协调一致,所到县市区多反映现有企业用电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我市工业园区现有具备招商的储备项目95个,再谈项目只有40个,不足储备项目的一半,签约项目只占储备项目的五分之一,而开工建设大项目没有。

(四)经济运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堪忧。【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各类报告baogao.htm。曲靖的加工制造业,除烟草外,主要是以重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和我国调控房地产也的影响,我市的煤炭、焦化、钢铁等产业的产能、产量、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市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和投资。从调研的情况和一季度的报表情况分析看,同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是两位数的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3.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大幅降低,减低38.7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除西城、师宗、会泽、罗平没有出现亏损外,其它园区出现亏损。

(五)产品结构单一。我市12个园区的规划布局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围绕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进行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依靠资源,错位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园区还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当前的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缺口较大,各级政府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园区发展那的实际需求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二)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受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货币政策任然偏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大部分中下企业融资尤为困难,资金链绷紧甚至有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

(三)项目支撑不够。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签约率不高,项目落地不多,项目推进不快。总体上看,园区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弱。

(四)用地成本增加。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政策,按照新的土地政策,需要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需增加的用地成本麒麟麻黄达37万元/亩,南海子达28万元/亩,其它地区达18.7万元/亩,用地供给成本大大增加,项目推进、落地更加困难,有一部分再谈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或停止。

四、建议和意见

(一)强化考核。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实施“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行动计划,要对各工业园区实施考核,建议尽快促成市政府出台园区考试实施办法,逐一落实《决定》的有关政策,激发园区活力,掀起园区发展新景象,以工业园区的“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推动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二)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建议市委市政府督促各部门和县(市)区尽快出台加快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省委省政府今年3月1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跨越发展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2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的相关对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园区新增税收部分留给园区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的承载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巢引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促使各县(市)区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四)召开园区用电工作协调会。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配套设施的滞后等问题,建议由我委主持,邀请市供电局;县(市)区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工信局分管领导;县供电公司是就园区规划修编后和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电力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等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协调。

推荐第7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精神,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探讨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措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5月3日至5月15日,市工信委王松平主任率领工信委分管经济运行、节能降耗、工业投资、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委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共21人到全市9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投产企业达产增效、竣工企业投产达产情况;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受环评限批影响项目环评限批解除后项目备案及推进情况;招商引资在谈项目落地情况;50户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需要市工信委帮助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采取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从总体情况看,我市12个工业园区建设日益提高,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园区管理体制基本健全,发展后劲和活力进一步显现,园区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柱作用更为突出,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 管理体制

为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8月25日,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曲发﹝2011)21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每个县(市)区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全权管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九个县市区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专兼职副主任选配到位履职,管委会内设“一室三局”人员除马龙还没有选派到位外,陆良、师宗、罗平、富源、麒麟、沾益、会泽7个县市区的“一室三局”机构设置及人员选配到位履职,宣威工业园区同宣威开发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内设机构没有重新设置。管委会机构设置,人员选派和基本到位。

(二)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9亿元,同比下降4.13%,其中工业投资24.04亿元,同比下降3.03%,基础设施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25.51%。标准厂房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30.4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加,但总体讲,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欠季度目标数较大,工业投资只完成了季度目标数的50.24%,欠23.81亿元。完成较好的是宣威、富源、会泽、麻黄,分别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1%、99.76%、95.53%和85.83%,完成不足30%的是越州、马龙、罗平、师宗、南海子,分别为23.53%、20%、16.47%、7.06%和3.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完成了目标数的35.94%,欠4.42亿元。完成较好的宣威,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5%。越州、煤化工、陆良没有基础设施投入。

(三)经济运行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6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6个,规划面积374.7平方公里,总体上形成了由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园区和市级园区组成的多层次园区体系,培植和构建了以新材料、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体的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37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94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达59.4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93.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43.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63.0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93亿元;上交税金21.35亿元;园区内企业总数达到414户,从业人员8.49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7.97亿元,同比增长20.51%,完成季度目标数215亿元的82.78%,欠37.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12.07%,完成季度目标数的69亿元的57.65%,欠29.22亿元;上缴税金3.8 亿元,同比下降

44、63%,完成季度目标数的49.71%,欠3.845亿元。全市12个工业园区没有一个园区全额完成季度目标。

(四)招商引资

2012年1-3月,全市共有国内合作实施项188项,项目总投资1894亿元,合作方总投资1883亿元;筹建项目21个,在建项目139个,完成项目27个,签约项目1个;其中工业项目128个,优势产业127个。我市各工业园区一季度工业园区累计新签约项目 20个,在谈项目 40个。

(五) 规划修编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曲靖市在省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靠城不进城、发展有空间、相互有依托”的要求,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工作,规划修编各项工有序进行。我市麒麟、宣威、富源被列为国家级利用低丘缓坡荒滩试点,陆良、师宗、罗平、马龙、会泽、沾益被列为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省级试点县,2012年2月9日,市政府授权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市国土、规划、工信、林业四部门对我市九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林业保护利用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四个规划衔接成果进行了市级联合审查,并已以通过。到目前为止,罗平县、会泽县修编后的规划已经通过县、市两级组织的评审,待修改完善后报省工信委评审备案,马龙园区修编后的规划以及轻工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县级评审,待市级评审后报省评审备案,其他园区规划修编工作正在文本编制过程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决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虽人员除马龙外,基本配齐,也已授权,但实际工作中难于充分行使职权。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停留在为了项目而建设,没有真正做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先行,园区开发力度能力较弱,只有陆良、罗平、马龙、会泽开展了土地预收储工作。现已开发建设区电力配套没有协调一致,所到县市区多反映现有企业用电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我市工业园区现有具备招商的储备项目95个,再谈项目只有40个,不足储备项目的一半,签约项目只占储备项目的五分之一,而开工建设大项目没有。

(四)经济运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堪忧。曲靖的加工制造业,除烟草外,主要是以重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和我国调控房地产也的影响,我市的煤炭、焦化、钢铁等产业的产能、产量、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市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和投资。从调研的情况和一季度的报表情况分析看,同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是两位数的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3.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大幅降低,减低38.7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除西城、师宗、会泽、罗平没有出现亏损外,其它园区出现亏损。

(五)产品结构单一。我市12个园区的规划布局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围绕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进行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依靠资源,错位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园区还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当前的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缺口较大,各级政府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园区发展那的实际需求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二)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受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货币政策任然偏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大部分中下企业融资尤为困难,资金链绷紧甚至有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

(三)项目支撑不够。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签约率不高,项目落地不多,项目推进不快。总体上看,园区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弱。

(四)用地成本增加。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政策,按照新的土地政策,需要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需增加的用地成本麒麟麻黄达37万元/亩,南海子达28万元/亩,其它地区达18.7万元/亩,用地供给成本大大增加,项目推进、落地更加困难,有一部分再谈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或停止。

四、建议和意见

(一) 强化考核。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实施 “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行动计划,要对各工业园区实施考核,建议尽快促成市政府出台园区考试实施办法,逐一落实《决定》的有关政策,激发园区活力,掀起园区发展新景象,以工业园区的“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推动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二) 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建议市委市政府督促各部门和县(市)区尽快出台加快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省委省政府今年3月1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跨越发展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2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的相关对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园区新增税收部分留给园区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的承载力。

(三)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巢引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促使各县(市)区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四)召开园区用电工作协调会。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配套设施的滞后等问题,建议由我委主持,邀请市供电局;县(市)区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工信局分管领导;县供电公司是就园区规划修编后和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电力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等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协调。

推荐第8篇:工业园区发展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报告

一、行业情况分析

1、xx工业港:

xxxx工业港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投资11.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0余万平米。

一、二期工程60余万平方米的厂房已经竣工位于国家级开发园xx科技园西部,东距xx市中心23公里,距xx城区3公里,南接xx,北靠xxx高速,招商入住国内外较为知名企业56家,引进资金6亿多元,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瑞士xx、瑞士xx、日本xx、新加坡xx、加拿大xx、等。园区资料:

①、土地性质:xx工业港的土地是规范的工业用地,有50年土地使用权。②、厂房结构为独门独院式,厂房规格,有1000㎡,1200㎡,1400㎡,1600㎡,2000㎡,3000㎡,4000㎡,5000㎡,6000㎡,8000㎡,10000㎡,15000㎡等等。

③、厂房采用全框架钢结构,净高8.1米。

④、厂房和办公楼外墙采用劈开砖粘贴,办公室内采用天然花岗岩、大理石装修。

2、xxx科学技术产业开发园:

xx科技产业开发园位于温江,是全国四个国家级xx科技产业开发园之一。园区由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创业中心——成都xx科技园投资建设,总体规划面积逾1000亩,分创业孵化区和产业培育区两大功能。该园区计划两年内,园区建设将投入资金5亿元,引进企业配套资金10亿元。

供电能力:xx科技园区(大园区)内建有2座110千伏的专用变电站,架设10千伏的输电专线。基本电价标准为0.45元/度,大宗工业(315KVA)电价标准为0.22元度。

他们的招商方案具体有以下几类方式:

①、意向企业可在xx园征地自建

②、可在xx园征地委托园区管理方修建

③、以30%首付购置厂房/孵化大楼

④、可租用xx园标准厂房/孵化楼

⑤、入驻企业可租用为其定做的厂房

3、xx工业城

xx工业城由xx有限公司开发。该园区位于xx区xx经济技术开发中心位置

120米xx大道旁,占地1000亩, 分A、B两区开发,预计5年内完成整体开发。目前开发A区,占地580亩,规划有标准厂房54栋,1栋职工宿舍、物管服务中心大楼等设施。

xx工业城开始建于2002年,工业城分五期开发:采用滚动开发形式,

一、

二、三期已全部开发完毕并全部竣工。龙腾工业城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

xx工业城对入驻企业收取厂房租金每月每米13.5元,按企业所使用的实际厂房的面积计算(不含任何共摊,包含物管费用,清洁费用),免费提供停车场地。厂房高6.4M-9.2M(斜屋木顶)跨度:30.6米,长74.8米,厂房内带有办公,厂房出货门高4.5米,宽4.5米。

工业城内有32.5米宽的中央大道,20米宽的支干道,供电量达10000KVA,每 1000 m2厂房提供60KVA配电。其园区管理方规定入驻企业为:电子﹑机械﹑酒业﹑物流﹑汽车配件、保健品、饮料、建材等各个行业。

4、xxxx工业港

xxxx工业港成立于2000年6月,由xx集团投资开发。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工业港现已建成了两个园区——xx工业港xx园区和xx园区。xx工业港xx园区位于xx市xx区xx境内,整体规划面积五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规划建成现代化标准工厂400—500座,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建有日供水3000吨水厂二座;建成10KV开关站一座,铺设供电专线一条,xx园区现已引进企业140多家,xx园区现已引进企业300多家。该工业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设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精密机械为主的产业结构,并建立了‘皮鞋精品园’。与此同时,据了解,xx工业港正在筹建全国的连锁园区,他们已经将南昌、太原、合肥、哈尔滨、郑州、西安、重庆等地市纳入考察范围。

二、新园区开发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未来园区发展趋势为规模化,这也是国家政策所向; 新园区开发的整体性,方便建设与管理;

跨地域发展,为我们开发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此我们紧跟公司高层的发展思路,为新园区发展提一些建议和做出以下假设性的规划:

A、设计上不拘一格、既然是规模化发展,厂房设计与建设的型号上划片分区域设计和建设,同园区设立多个区域,多期发展,如A区为独立厂房,B区则为集中式厂房,C区则在多期开发中根据高端客户需求前期设计后期建设。 但是主要还是以我们鑫和特色为主及集中式厂房发展为主。

B、厂房建设的同时,生活配套区同时跟上,企业入住厂房,职工入住宿舍,既解除企业主的后顾之忧,又展示我们开发企业管理企业的人文关怀。

C、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建设和招商的同时不妨两条腿走路,物色参股或收购有科技含量高或有着实际发展潜力的企业,为公司发展夯实基础。

D、在新园区管理上务求制度化,强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开园时管理层的建立必须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定时完成。

C、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要求入驻企业在签定租赁合同后就必须做安全生产计划书,设施设备在安装时必须把安全方面的评估报告以及电线电器安装设计图交园区安全管理办审核并监督安装,发现隐患和不规范安装及时修整,为以后园区管理夯实基础。(这也是现今我们在工业园安全生产管理的所遇到的问题的反思)

四川鑫和实业有限公司蒋真圣

2010年5月5日星期三

推荐第9篇:全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

围绕盟委、行署确定的重点建设一个主中心城市、两个副中心城市,统筹发展四个经济协作区域,重点打造六个工业园区这一中心工作,我盟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到目前全盟共建设了12个工业园区。根据盟委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我委将全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盟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盟高度重视工业开发区(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打造产业承接和集聚发展的平台,培育形成具有地区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入驻园区企业不断增加,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数量与分布。截止目前,全盟现有各类工业开发区(园区)12个,除太旗没有园区外,分别位于其余12个旗县市(区),总规划面积381.9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88.87平方公里。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工业园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白音华工业园区为自治区政府批复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东乌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多伦工业园区、上都工业园区、西苏朱日和工业园区、东苏旗芒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阿旗德力格尔工业园区为盟行署批复的盟级工业园区,黄旗工业园区、白旗明安图工业园区和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为旗县级工业园区。12个工业园区中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有4个: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音华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和多伦工业园区。列入自治区“双百亿工程”的园区有5个:锡林郭勒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音华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多伦工业园区和黄旗工业园区。

(二)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产业承接和聚集发展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3.36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完成2.68亿元,各园区道路、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条件。截止到8月末,全盟12个园区入驻企业591户,同比增加50户,完成产值354.4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营业收入346.1亿元,同比增长17.5%;利润总额45.8亿元,同比增长12%,税金总额35.1亿元,增长16.4%,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66万人。

2011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有2个,白音华工业园区119.5亿元和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107.5亿元;超50亿元低于百亿元的园区有3个,东乌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57.8亿元、黄旗工业园区56.2亿元和上都工业园区59.4亿元;超30亿元低于50亿元的园区有2个,多伦工业园区43亿元和西苏朱日和工业园区34.7亿元。

(三)部分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链。各园区从自身优势条件出发,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循环生产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初步形成了五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电—建材—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煤—电—热—硅、锗—太阳能光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电—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其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生物制品及其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重点推进了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音华工业园区、多伦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和黄旗工业园区六大园区建设,提升我盟工业经济发展能力。

二、各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全盟推进的六大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1、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1993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合作区划分为口岸加工区、出口加工区,以木材加工为主导产业。总体规划面积49.7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0.73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0.11亿元。多年来,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产业,重点推进家具、门窗、天花板、刨花板、纤维板、密度板、木塑复合分子材料和胶合板等木制品产业集群,建设进口木材加工生产基地。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5户,完成营业收入27.9亿元,增长17.5 %,利润总额1.1亿元,增长17.9%,税金总额0.7亿元,增长6.5%。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75户,同比增长1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17.7亿元,增长12.6%,利润总额1.02亿元,增长28.1%,税金总额0.32亿元,下降3.3%,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16万人。“十二五”期间,继续依托口岸优势,全力推进木材深加工产业,将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打造成为我国北方口岸木材加工生产基地之一。规划到“十二五”末,进口木材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立方米,营业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21.4%。

2、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产业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9平方公里,以煤炭、电力、煤化工和绿色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2011年,锡市对现有工业园区布局进行了合理整合,形成了“一区多园”模式,开发区产业区、中小企业园区、褐煤综合利用示范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等。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9.8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1.2亿元,产业区十横五纵道路和给排水管网建设初具规模。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87户,完成营业收入107.5亿元,增长37.9%,利润总额13.1亿元,增长161.7%,税金总额9.5亿元,增长91.4%。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89户,同比增加2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61.4亿元,增长18.8%,利润总额8亿元,增长31.6%,税金总额6.5亿元,增长17.3%,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十二五”期间,依托锡林浩特周边丰富的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加快建设创源褐煤低温热解项目,加快推进电、热、锗联产示范项目,抓紧建设万吨电子级多晶硅、远红外光学产业项目、LED光电产业项目,形成煤—电—化工产品及光伏产品产业链;积极推进高度节水大型坑口电站建设,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煤渣等燃煤副产物制造高档瓷砖、空心砖、石膏板等环保节能新型建材,形成煤—电—建材产业链;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建设工程机械、煤矿机械、化工机械、发电设备等大型制造项目,重点推进锡林海装风电、锡林重型机械、神工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利用全盟丰富的畜产品资源,提升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水平和档次,推动集中加工、精深加工,实现加工增值,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规划到2015年,园区入驻企业达13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49户,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45.6%。

3、白音华工业园区, 2006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已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2012年4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距离旗政府所在地巴彦乌拉镇70公里,园区规划面积104.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8.2平方公里,主要以煤炭、电力、煤化工、金属冶炼采选和绿色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69亿元,其中今年前8月投资0.6亿元,产业区道路和给排水管网建设基本完成。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6户,完成营业收入119.5亿元,增长33.5%,利润总额9.7亿元,增长209.9%,税金总额11.1 亿元,增长442.1%。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34户,同比增加8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59.9亿元,增长18.4%,利润总额2.5亿元,下降48.7%,税金总额10.9亿元,增长25.6%,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52万人。规划“十二五”期间,白音华工业园区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导产业,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规划实施煤—电—煤化工—建材、煤矸石—电—建材、煤—电—多晶硅—光伏产品产业链、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合金产业链、萤石采矿—萤石浮选—氟化氢—氟化氢下游产业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8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51户,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46.3%。

4、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2007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位于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8公里处,是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为主,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4亿元,道路

一、二期工程、给排水工程和22万千伏变电站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工程已完成。2011年,园区入驻企业34户,完成营业收入 57.8亿元,增长20.8%,利润总额3.7亿元,下降26.1%,税金总额4.9亿元,增长72.5%。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34户,同比增加6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3.8亿元,增长14.2%,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41.5%,税金总额2.0亿元,增长16.3%,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55万人。“十二五”期间,该园区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形成煤—电—建材、煤—电—有色金属冶炼及其废弃物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5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23户,营业收入240亿元,年均增长50.3%。

5、多伦工业园区,2008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位于多伦淖尔镇东3.5公里处,规划面积40.5平方公里,已建成16.5平方公里,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积极开发下游系列化工产品。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4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0.26亿元,二纵五横七条道路的建设及雨水、污水、给水管道的埋设已完成。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1户,完成营业收入43亿元,增长0.8%,利润总额1.7亿元,增长23.2%,税金总额2.2亿元,增长12.9%。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40户,同比增加19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1.6亿元,增长14 %,利润总额0.92亿元,下降30.8%,税金总额2亿元,增长57.1%,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64万人。“十二五”期间,该园区以煤化工、氟化工及其下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产业,依托锡盟丰富的褐煤资源和萤石资源,围绕大唐国际多伦煤基烯烃项目,着力打造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煤化工延伸产业链、氟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与氟化工相联系的产业链及煤化工、氟化工、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废渣、废气、中水、废塑料等“三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等产业链条,打造成为一个国内外有特色的现代煤化工替代石油化工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试点基地。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5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29户,营业收入193亿元,年均增长35%。

6、黄旗工业园区,2008年由黄旗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位于旗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东2公里处,规划面积15.61平方公里,已建成1.86平方公里,以石材加工为主导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9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0.18亿元,完成了给排水管网和设施的建设,供电设备安装及铺设线路,园区专线公路建设完成,100兆光纤网设备已覆盖园区,完成公路两侧及厂区周围绿化带建设。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2户,完成营业收入56.2亿元,增长30.1%,利润总额8.4亿元,增长38.4%,税金总额4.6亿元,增长25.2%。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62户,同比增加2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4亿元,增长32.7%,利润总额4.6亿元,增33.3%,税金总额3亿元,增长20.7 %,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31万人。“十二五”期间,依托丰富的石油和花岗岩等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以石油开采和石材加工业为主。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40户以上,营业收入130亿元,年均增长23.9 %。

(二)其它六个园区基本情况

1、上都工业园区,2012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位于上都镇东1.5公里处,规划面积35.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9.2平方公里,以电力、铁合金冶炼为主导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8亿元。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6户,完成营业收入59.4亿元,增长19%,利润总额13.7亿元,增长24.7%,税金总额3.4亿元,下降28.6%。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70户,同比增加7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9.5亿元,增长39.7%,利润总额10.7亿元,增长26.5%,税金总额3.2亿元,增长0.8%,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31万人。“十二五”期间,上都工业园区以煤电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形成煤—电及其废弃物利用、乳制品精深加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8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23户,营业收入150 亿元,年均增长24.1%。

2、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2006年由乌拉盖管委会批准设立,位于巴音胡硕镇东北67公里处,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建成3.08平方公里,以煤炭开发和煤化工工业为主导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亿元,进行园区东、北环路、西环路、S101线至农乃庙矿区公路及饮水工程的建设。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5户,完成营业收入31.5亿元,增长52.5%,利润总额14.1亿元,增长75.4%,税金总额5.8亿元,增长49.1%。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15户,同比增加1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19.8亿元,增长7.1%,利润总额8.3亿元,增长14.5%,税金总额3.5亿元,增长0.2%,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13万人。“十二五”期间,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依托丰富的煤炭、水资源和交通优势,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3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15户,营业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37.1%。

推荐第10篇:某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XX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委领导的统一部署,由董理主任带队、七个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全省重点园区“xx”发展规划》考察组,于7月5日~11日,赴浙江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浙江省经信委的相关情况介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企业聚集和产业集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考察了杭州萧山工业园(临江新城)、宁波化学工业区等国家和省重点园区;参观了联源重工水力、核能发电装备、东风裕隆新能源、东方电气、吉利集团研发总部、镇海炼化、台塑石化、宁波万华mdi等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

整个考察过程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涉及装备(汽车)、石化、机械、冶金、轻纺、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多个产业门类,团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猎取了浙江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共同感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浙江省的块状经济量大面广,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工业园区是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去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万亿,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26个块状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1万个的有义乌小商品、长兴纺织、诸暨袜业和永康五金;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等6个,其中义乌小商品40万人左右。

计划到XX年,全省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300~1000亿元、60个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从经济规模看,块状经济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块状经济的大量存在,是浙江工业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反映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载体和先天优势。在312个块状经济中,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下的有176个,占总数的%;销售收入在50~100亿元的64个,占总数的%;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有72个,占总数的%,其中销售收入100~200亿元的有46个,200~500亿元的有19个,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

(二)从区域布局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个数排名前5位的为台州市(45个)、温州市41个、宁波市39个、杭州市36个、嘉兴市32个。

(三)从空间结构看,工业园区已成为块状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省1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占全省工业的%,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实现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占全省的%;工业企业上交税收亿元,增长%,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的%。

二、工作思路、做法和主要经验

(一)工作思路

1、加强战略筹划。以政府为主导 ,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2、优化空间布局。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发展格局。对新开发和拓展的产业园区,尤其是一些新设立的沿海产业园区,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深化园区集群培育和规划布局。

3、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

4、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形成一批企业专业化优势显著、竞争能力强的“小型巨人”企业,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发展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生产性服务业。

5、强化项目带动。在行业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指导下,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实施一批区块内重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产业集群升级和结构优化。

6、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内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

7、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共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鼓励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扶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8、提升集群品牌。引导和支持块状经济内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形成集聚效应,培育区域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

9、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全面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机制,切实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

浙江省的工业较多的源于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发育比较健全,政府干预经济相对较少。但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其转型升级、实现规划战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比我们大得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省级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浙江组建了由省直18个部门参加的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简称转升办),作为省政府的工作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指导协调解决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研究提出重大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转型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有利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有利于制造业做精做强,对工业和服务业具有双赢的意义。省级层面组建由经贸、发改、财政、地税、国税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审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目标、工作原则、重点方向等问题,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加强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全力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3、推进省级工业园区组合。省级工业园区组合是指在新形势下加快省级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行政隶属关系与财政税收体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以一个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带动1~4个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资源优势,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由各市、县经委负责牵头组织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区的整合提升工作,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可以先走一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工业功能区率先进行组合;条件成熟的也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飞地组合”。

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浓厚的经商传统,催生了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

(三)主要经验

1、加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前瞻性研究

具体方法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研究块状经济内部机理为主,转向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影响分析为主;二是由单纯研究制造业为主,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构筑现代产业集群各种要素研究和创造的角度分析为主;三是由研究存量优化为主,转向开放增量推动分析为主,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实现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决策和项目协调等体制机制创新。

2、空间形态形成多层次

一种是县域型和镇区型,这是传统块状经济主导的空间形态。第二种是跨县域型,即块状经济跨县域并向相关产业发展。如永康的五金产业,已形成了永康为核心,向缙云、武义、东阳发展,在周边数百公里的范围形成区域块状经济。第三种是市域型块状经济,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多核心分布,如宁波服装、杭州装备、衢州氟硅、舟山船舶等,反映了地级市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3、产业和资本流动多向化

一类是产业和资本不断流入,形成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集聚了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一些传统产业。第二类是传统主导产业基本稳定在原有块状经济范围内,而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产业基本往外流出。第三类是产业和资本均向外加速转移。截止XX年上半年,对外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约70亿元,占对外投资总额11%,全市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85家工业企业中有%企业有对外投资。

4、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化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内部,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个综合和开放的创新体系。政府、企业、协会、市场和相关产业等都是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体,既分工协作,又相互渗透;产业集群发展已从硬要素组合转向软要素支撑为主,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源在推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融合化、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成为一种常态。

三、对我省工业园区“xx”规划的建议

我省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较大的,特别是近两年来,在政策的牵动下,重点产业基地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除了园区区位商系数低、关联度差、创新能力低、缺乏龙头企业、产业聚而不集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发展规划雷同、缺乏比较优势、公共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专业招商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也是我省目前部分园区,特别是县域产业集聚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市场发育尚未健全、经济处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产业,引进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逐步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浙江的发展经验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但如何取其精华,用于我省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和借鉴,是我们考察组的主要任务之一。下面就结合我省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提出在制定产业集群“xx”规划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协调实施重点园区发展规划。以扶持发展千亿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中心城镇和重点区域,鼓励企业聚集、产业集聚,努力实现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

(二)大力招商,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的企业合作,并以此逐步引进整个产业链;创新招商方式,推广特色园区的成功招商经验,加快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通过集群式招商,承接产业的整体转移。

(三)抓龙头企业,提高集群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和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四)全力以赴开拓市场。通过推介会、产品说明会、博览会、集群配套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发展专业市场,鼓励本地企业、用户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围绕骨干企业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制定并实施鼓励政策。

(五)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我省现有16个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其主导产业大都属于新兴产业。以国家推进装备制造、化工、汽车、有色、钢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振兴为契机,安排专项资金,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使其真正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品牌产业集群。

(六)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企业设立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大力推进科研院所和园区的合作,将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力量引进园区;每年重点支持100个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此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七)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鼓励企业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以及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乃至利用参股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要促进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建立“银、企、保”合作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要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八)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官助民办”的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面向产业集群内部广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应用、信息服务、人员培训、质量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产品交易与物流配送等公共平台建设。

(九)继续加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通过规范各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准、加强政策支持、建立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和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创建工作的引导作用,推动我省千亿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工作。

第11篇:玉林二轻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玉林二轻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2009年5月 18 日)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如何解决影响和制约玉林市二轻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把二轻经济发展的要素引导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上来,推动二轻经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二轻联社成立了调研工作组,对全市二轻企业改革、行业特色经济、工业园区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就二轻工业园区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目前二轻工业园区主要有博白东成工业园和北流金村标准厂房区。

(一)二轻工业园区从筹建开始就一直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并划入了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对进入博白东成工业园的企业所缴税款,予以2%返还给工业园;北流金村标准厂房区的用地,由政府从该市的工业园建设用地直接转让,避免了向农民直接征地的诛多麻烦,对标准厂房建设政府给予每平方米60元补助,供电设施安装给予8万元补助。东成工业园的土地证已办妥,一期工程的水、电、路、排污设施已投入使用,金村标准厂房的路、排污已完善,水、电有政府的支持随时可以安装。

(二)博白、北流工业园区均成立了领导机构,负责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勾通及办理有关手续;对园区建设的指导、规划、协调、检查督促、招商引资等工作。

(三)东成工业园用地面积380亩,已建厂房20000平方米,累计投入建园资金1200多万元,已入园生产企业12家,以芒编织企业为主,另有化工、纸箱

等配套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初显效果,目前正在洽谈转让7亩工业园土地给河南客户,用于创办生物企业,该项目科技含量高、产值大、利税可观、具有很好的发展替能;北流金村标准化厂房区,用地面积15亩,已建好三层楼的标准化厂房,共4500平方米,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0万元,建设工作还在抓紧进行。对引入标准厂房区的企业,北流二轻联社的思路是:要求环保、低能耗、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税利多,能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为当地财政收入作出较好贡献的企业。

二、工业园区的不足方面及制约因素

(一)入园的企业产业集群低,可持续发展力不高。

进入博白工业园的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形成不了竞争优势,很难发展为规模企业,企业容易逐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而失去发展优势。

(二)企业融资不畅,瓶颈制约没有得到解决

建设园区的资金大部分是靠变卖资产和职工集资自筹解决,入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也靠业主自己筹集,从银行或其它机构获得贷款,几乎不可能,严重影响了园区的建设,也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经营方式未得到有效改善

进入博白工业园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阶段,整体功能还不健全,还停留在传统式的家族经营格局上,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谨小慎微,小打小闹,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愿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工业园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企业竞争力不强,技术含量低

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技术水平低,增值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少,先进的机械、电子、生物等企业没有入园。产品结构比效单一,品种不多,涉及行业少,设备较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和附加值低。

(五)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

企业从业人员大部分素质较低,技术水平差,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人员以亲戚、朋友为主,对先进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现代管理方式,认识不到位,无法开展。工资待遇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很难聘到高素质人才,他们的成功大多取决于吃苦耐劳。

(六)软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周边群众认识不足,存在不合理要求,现在博白工业园内还有五座墓未添移,严重制约了工业园的建设进展。入园以芒编织企业为主,其营业税税率为8—10%,而周边县、市(如钦州市)的税率是6.8%,入园企业意见较大,部分企业有去邻县、市发展的苗头。

三、加快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要多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工业园区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沟通和联系,以引起政府的重视,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如:再向职工募集一点、土地运作回笼一点、施工单位垫付一点、争取财政帮扶一点、银行货款一点等方式,尽早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使工业园区尽快发挥更大效益。

(二)拓宽发展思路,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工作。

克服劣势,发挥优势,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到为企业着想,为企业之忧而忧。目前,融资难、缺乏人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集思广益,解放思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资金方面为企业做牵线搭桥,出谋划策的帮扶工作,在人才引进,为企业穿针引线,提供人才信息,并稳固人才,同时,要创造条件开展技术工人培训。

(三)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并注意质量。

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宣传,确保招商引资信息渠道的多样性。要放弃引进那些粗放经营、技术水平低、依靠短期行为追求盈利、没有持续发展的企业,着力引进,能引起地方政府注重视,并给予扶持的技术含量高、管理规范、有开拓进取精神、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耗能低、无污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达到提高园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进一步加快完善配套设施。

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繁荣一片、的原则,做到项目定位到哪里,基础设施推进到哪里。

(五)创造条件优化人才结构。

开展园区人才的培养,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在“引商”的同时,注重“引智”,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12篇:关于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

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位于南部,毗邻某某,某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优越。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资源特色,坚持走以工促农发展之路,以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板材初深加工产业,形成了结合部最大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之一——工业园区。

该园成立于年月,规划面积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建成面积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近年来园区的承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修铺道路千米,架设高压双回路千米,建成日供水吨的水厂、KV变电站、移动通讯塔等设施。园区内建有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市新型乡村工业园。 二是主导产业良性集聚。园区以板材初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实现了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现有芯板加工个体户余家,深加工企业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家,年加工原木万立方米,实现产值亿元。

三是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园区累计入园企业家,其中投产企业家,在建企业家,规模以上企业家。2011年实现产值

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创造利税万元,带动就业人数人。

二、园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瓶颈

(一)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园区形象和品位亟待提升。近年来,园区建设主要依靠 筹资解决,而 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税返还和借款、垫资,无法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的基本需求,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园区提档升级。

2、园区自身产业层次和整体规模有待提高。板材加工总量不高,产品层次单一,产业链条相对较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协作制度需要逐步加强;龙头企业较少,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研发、人才储备相对较弱,自主品牌科技进步和品牌效应尚不明显。

3、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园区政策和其它园区相比没有特别优势,特别在税收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劳动保障政策、部门帮办服务政策等与 作为产业集群镇、扩权强镇试点镇不匹配。

(二)主要瓶颈

一是用地瓶颈:主要体现在有项目无土地、有土地不敢用、开发后不能办证。一方面是老企业供地,迫于当时条件大多采取光行上车,只是兑付村民土地租金和青苗补偿,企业无法用土地、房产抵押融资,影响了后续扩张能力;另一

方面是新项目供地,受用地指标和报批费用影响,无法获取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一些引资项目和扩建项目难以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二是融资瓶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产品门槛设臵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和民间资本运作成本过高。

三是用工瓶颈:主要是由于园区开发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务工人员保险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部分企业对用工条件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用工难。

三、主要对策和有关建议

(一)主要对策

1、正在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用地难。

一是加快辖区内土地整治,实施社区新居工程。通过对大王楼村整体搬迁,可新增耕地亩,争取形成的挂钩指标用于园区建设。

二是加大对辖区内存量建设用地的科学管理和使用,盘活现有土地资源。通过对原废弃泡花碱厂改造有效利用土地亩,通过对原村委会和学校整合有效利用土地亩,分别安排大型板材深加工项目个。

三是强化优化集约用地意识,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严把土地入口关,对投资强度大、能有效带动产业升级的项

目,给予土地安排。另一方面,对早期入驻园区的产能落后企业,动员搬迁,“腾笼换鸟”。再次,不再审批居民宅基用地,给予优惠条件引导群众向镇区和中心村搬迁。

四是加大用地指标的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包装大企业,力争在“供地”计划上取得突破。目前正在包装投资亿元的数条生产线覆膜板项目、投资亿元的电动车产业园项目。

五是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企业创办。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基础上,按照农民以土地自愿入股的原则,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参与板材加工企业利益分成。

2、正在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缓解企业融资难。

一是积极争取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为园区内全民创业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小额贷款。去年县邮政储蓄银行为工业园区芯板、板皮加工户贷款万元。

二是园区积极开展了金融诚信企业创建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积极争取市县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去年成功为木业和木业融资万元。

四是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企业融资项目库,积极参与各类银企对接活动。

五是利用 产业集群镇政策扶持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去年为木业争取资金万元。

3、千方百计为企业用工提供保障。

一是发挥园区劳动保障所的作用,认真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摸排登记。

二是发挥镇村干部的优势,加大对本地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就近就业。

三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指导和培训。

四是积极为企业争取就业政策的扶持。

(二)有关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现有的几个主要 特色园区建设的意见,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在资金和项目方面给予倾斜。譬如在安排落户项目上,本着开发区、特色园区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便于产业集聚和升级。譬如资金扶持重点倾斜已初具规模的特色园区。

二是建议政府对园区每年新增税地方所得税部分,全额奖励给园区作为园区发展资金。

三是建议政府加大金融部门对特色园区的信贷支持。四是建议政府对本 土地整治形成的挂钩指标均用特色园区的产城建设。

五是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小城镇规划内依法取得的符合综合利用总体规划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租售的方式,在经济园区内兴办企业、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四、对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和建议

坚持总体规划、园区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四规划”的有序衔接,力争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联合,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今年我镇尝试与集团签定了板材深加工项目和居民新村建设捆绑协议,目前两个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推动了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的同步建设。

五、2012年园区工作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主要思路:2012年工业园区将以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增量扩容、美化亮化为目标,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努力提升发展综合品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建设,不断优化涉企服务质量,着力构建和谐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工业新城、贸易新区、工人新家”的进程。

(二)下阶段主要工作举措: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形象。努力克服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等因素,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建设园区,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行引进公司开发制模式建设园区,遵循“合作双赢、发展共享”原则,大力推行“合作建园”。

2、挖扩容、挖潜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克服用地空间、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多措并举全力破解用地瓶颈制约,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一是全力引进大项目,争取国家“供

地”土地政策;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新增建设用地不足;三是内部挖潜,推进集约用地,对闲臵土地多、投资实力弱、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加大清理处臵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3、抓源头、强招商、增后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突出招大引强,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做到引资、引企、引智的有机结合。

4、突重点、强培育、提品质。继续推进园区支柱产业板材加工业的产业升级。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二是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要围绕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链的完善;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区域品牌,提高工业园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额,提升工业园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5、优服务、强举措、促增长。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外延,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环境,落实项目帮办、跟踪服务制度,促进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以优质服务和诚信建设,打造政策洼地,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第13篇:南昌市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南昌市**区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胡昌民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扩大招商引资的窗口。总体上看,我区罗亭工业园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今后全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全市其他工业园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规模比较小,核心大企业不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因此,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区委、区政府当前工作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我区周边几个工业园的发展现状

1、安义工业园区。江西安义工业园区是江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是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的主体板块,园区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达10平方公里。目前,已有美、日、泰、港、台、粤、沪、浙、闽等地的客商入驻园区,初步形成了建筑材料、纺织服装、高新机电、铜材加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新材料担龙头,建材挑大梁,纺织、机电唱主角”的产业布局,先后被授予“中国塑钢门窗型材流通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截至2012年8月,安义工业园共落户项目205户,其中投产企业115户,在建企业46户,筹建企业39户。2012年1-7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亿元,上缴税收0.68亿元,用水397.23万吨,同比增长56%,用电10736度,同比增长23%

2、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昌市北郊新祺周,全区面积58平方公里,已规划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区内现有企业60余家,其中服务外包企业6家,高、中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人。2008年7月,桑海开发区正式成为“国家南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园区规划3平方公里作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已形成了以济生制药厂、桑海制药厂、三九药业、草珊瑚药业为龙头,杏林白马药业、江西民康制药、济顺制药、兴鼎科技等一大批医药企业入驻的产业集群。2011年,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GDP完成7.5亿元,增幅26%;财政总收入完成1.61亿元,增幅60.5%;地方一般收入完成7587万元,增幅64.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亿元,增幅40.9%;工业投资完成5.02亿元,增幅4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83亿元,增幅32.6%。四项指标增幅全市第二:实际利用外资增幅19.68%,现汇进资增幅60.91%,外贸出口增幅111.27%,工业项目现汇进资增幅142.18%。

3、永修县工业园。永修县工业园区由星火工业园、南山工业开发区,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组成。按照“做大做强有机硅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建材、新型电子、新型特种纸、新型仿生制药产业”的工作思路,园区强势推进星火有机硅一体化项目,致力开展产业招商、配套招商,不断延伸有机硅产业链条。预计到2015年,将可实现有机硅单体产能突破80万吨,有机硅产业产值突破220亿元,新型建材产值突破80亿元,新型电子产值突破50亿元,新型特种纸产值突破30亿元,新型仿生制药产值突破20亿元,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20家,税收突破10亿元的“5121”目标,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龙头带动、产业集群”的特色工业制造基地。

4、湾里罗亭工业园。罗亭工业园筹建于2005年,是全省最年轻的工业园,园区规划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主要以南安公路为主轴,南北两侧自东向西扩建,东接桑海、西连安义,北靠永修。2009年罗亭工业园开始正式对外招商,2011年区委、区政府按照“四区互动、奋力比拼、富民强区、健康湾里”的总体战略,成立了园区(罗亭)项目建设推进指挥部,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园区征地拆迁、场平基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同步快速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目前,罗亭工业园以南安公路为依托,完成了2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规划了新型材料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物流仓储产业区和配套服务产业区等四个产业区。现有落户项目2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9个,项目总用地约2000亩,总投资30亿元,已有竣工投产项目11个,在建项目12个,实现工业产值1.38亿元,创税约720万元,解决就业600余人。

二、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应当说,我区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规范和解决。

1、园区规划定位方面。罗亭工业园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园区道路建设为例,园区内三条纵路都是断头路,没有形成循环路网,由于缺少完善的路网建设规划,园区道路往往随着项目的落户而规划建设,导致部分路网地块标高不一,条块分割严重,同时,由于园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存在“搞什么样算什么样”,“来什么项目要什么项目”情况,导致现有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彼此关联度小,集聚程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2、园区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我区在近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园区项目建设,但鉴于区财力有限,园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园区现有的3.5万伏供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银行、餐饮、住宿、娱乐等三产配套服务发展略显滞后。

3、园区用地方面。现在全市各县、区用地指标都非常紧张,我区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有300亩,用于园区项目建设的指标更为有限。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限制园区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园区江中保健品项目、东升塑编项目及园区污水处理厂等多个项目因用地指标的限制影响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园区用地指标缺口还将更大。

4、金融支持方面。区县级商业银行由于授权授信和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园区内新办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所需的投资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和创办单位的投资,企业资金链比较紧张。

5、招商引资方面。由于园区“户口”原因,难以争取省、市的政策支持,同时园区土地出让基准价高于周边,这些因素加大了园区招商引资的工作难度。

三、发展壮大我区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在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按“产业链”布局规律,结合湾里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工业经济区域为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在园区发展规划工作中,要根据“规划先导,分步实施,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原则,围绕“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城市化”的园区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调整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在园区建设规模上,要一次规划,留足余地,分步实施,总体上要能满足发展需要,确保园区建设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园区发展规划的超前性、严肃性。

2、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后劲。一是要及时进行土地总规修编。把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区、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规划和用地指标上向工业园区倾斜,优先解决入园优势项目、重点项目用地,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力度,每年有计划储备一定的用地指标,实行工业园区用地占补平衡,余缺调剂。二要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强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合力,积极跑省、市争取土地指标,深入研究土地政策,随时掌握土地信息,切实做好土地报批工作。三要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按照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控制工业用地绿化率,切实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

3、进一步培育项目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相关配套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园区产业配套招商力度,一方面鼓励已经入园的重点企业以商引商地引进配套企业,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引进核心企业和与之配套的企业,使之做到同时引进,同期建设投产,以实现产业集群化。

4、进一步完善园区服务设施。一是加强园区建设,将整个园区建设作为一个整体项目运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靠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投资,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靠信贷吸纳银行投资,靠积累增加企业投资,形成渠道畅通、来源多样、成分多元的产业投资机制,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二是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促进银企之间的沟通,争取商业银行对新入园企业授信服务。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互信担保合作机制,特别是对于有业务联系的关联企业。对于经营好讲诚信的企业短期贷款,可由园区建设投资公司提供担保,但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三是要畅通绿色服务通道。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全区层面针对入园项目建立统一的办证服务平台,简化办证流程,缩短办证时间,实现办证服务一站式流水线操作。保障入园项目依法依规快速建设。四是要搭建企业用工平台。一方面要针对园区企业需求做好订单培训。在用工培训方面,要有前瞻性打好提前量,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和引资动态,在企业开工建设时就要主动上门,了解其招工意向,以协助企业做好招工和岗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和先锋软件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向园区企业定向输送技术人才,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同时也减轻了先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14篇:某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工业园区调研报告部门知道格式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根据委领导的统一部署,由XX主任带队、七个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全省重点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考察组,于7月5日~11日,赴浙江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浙江省经信委的相关情况介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企业聚集和产业集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考察了杭州萧山工业园(临江新城)、宁波化学工业区等国家和省重点园区;参观了联源重工水力、核能发电装备、东风裕隆新能源、东方电气、吉利集团研发总部、镇海炼化、台塑石化、宁波万华MDI等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

整个考察过程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涉及装备(汽车)、石化、机械、冶金、轻纺、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多个产业门类,团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猎取了浙江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共同感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浙江省的块状经济量大面广,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工业园区是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去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万亿,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26个块状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1万个的有义乌小商品、长兴纺织、诸暨袜业和永康五金;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等6个,其中义乌小商品40万人左右。

计划到20xx年,全省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300~1000亿元、60个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从经济规模看,块状经济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块状经济的大量存在,是浙江工业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反映出市场在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载体和先天优势。在312个块状经济中,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下的有176个,占总数的%;销售收入在50~100亿元的64个,占总数的%;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有72个,占总数的%,其中销售收入100~200亿元的有46个,200~500亿元的有19个,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

(二)从区域布局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个数排名前5位的为台州市(45个)、温州市41个、宁波市39个、杭州市36个、嘉兴市32个。

(三)从空间结构看,工业园区已成为块状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省1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占全省工业的%,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实现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占全省的%;工业企业上交税收亿元,增长%,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的%。

二、工作思路、做法和主要经验

(一)工作思路

1、加强战略筹划。以政府为主导 ,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2、优化空间布局。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发展格局。对新开发和拓展的产业园区,尤其是一些新设立的沿海产业园区,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深化园区集群培育和规划布局。

3、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络中的引领作用。

4、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形成一批企业专业化优势显著、竞争能力强的“小型巨人”企业,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发展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生产性服务业。

5、强化项目带动。在行业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指导下,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实施一批区块内重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产业集群升级和结构优化。

6、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内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

7、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共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鼓励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扶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8、提升集群品牌。引导和支持块状经济内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形成集聚效应,培育区域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

9、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清洁生产、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推动块状经济向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全面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机制,切实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

浙江省的工业较多的源于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发育比较健全,政府干预经济相对较少。但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其转型升级、实现规划战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比我们大得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省级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浙江组建了由省直18个部门参加的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简称转升办),作为省政府的工作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指导协调解决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研究提出重大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转型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有利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有利于制造业做精做强,对工业和服务业具有双赢的意义。省级层面组建由经贸、发改、财政、地税、国税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审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目标、工作原则、重点方向等问题,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加强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全力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3、推进省级工业园区组合。省级工业园区组合是指在新形势下加快省级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行政隶属关系与财政税收体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以一个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带动1~4个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优势,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由各市、县经委负责牵头组织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区的整合提升工作,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可以先走一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工业功能区率先进行组合;条件成熟的也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飞地组合”。

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浓厚的经商传统,催生了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

(三)主要经验

1、加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前瞻性研究

具体方法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研究块状经济内部机理为主,转向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影响分析为主;二是由单纯研究制造业为主,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构筑现代产业集群各种要素研究和创造的角度分析为主;三是由研究存量优化为主,转向开放增量推动分析为主,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实现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决策和项目协调等体制机制创新。

2、空间形态形成多层次

一种是县域型和镇区型,这是传统块状经济主导的空间形态。第二种是跨县域型,即块状经济跨县域并向相关产业发展。如永康的五金产业,已形成了永康为核心,向缙云、武义、东阳发展,在周边数百公里的范围形成区域块状经济。第三种是市域型块状经济,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多核心分布,如宁波服装、杭州装备、衢州氟硅、舟山船舶等,反映了地级市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3、产业和资本流动多向化

一类是产业和资本不断流入,形成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集聚了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一些传统产业。第二类是传统主导产业基本稳定在原有块状经济范围内,而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产业基本往外流出。第三类是产业和资本均向外加速转移。截止XX年上半年,对外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约70亿元,占对外投资总额11%,全市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85家工业企业中有%企业有对外投资。

4、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化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内部,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个综合和开放的创新体系。政府、企业、协会、市场和相关产业等都是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体,既分工协作,又相互渗透;产业集群发展已从硬要素组合转向软要素支撑为主,社会资本和人才在推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融合化、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成为一种常态。

第15篇:城南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龙津镇城南工业园区调研汇报材料

一、城南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城南工业园为清流开发区“一区两园”中的一园,位于龙津镇城南片区,总规划面积为4平方公里,一期实施面积为1.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建设2393亩,其中工业用地1330亩,配套商业用地、公共服务用地1063亩。计划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产业定位为电子轻工、智能制造等无污染的一类工业企业。园区一期建设采用BT的开发方式,由清流磐安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园区划出土地230亩给予磐安公司进行开发。目前已完成投资1.78亿元(地块征迁460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66亿元),实现开发面积1630亩,园区基础设施“五通一平”基本完成。

目前已入驻企业7家,分别是清流汽枪厂有限公司、清流伊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清流镇源食品有限公司、华晟(福建)实业有限公司、思恩电气(福建)有限公司、福建双叶猕猴桃酒酿造有限公司、福建磐铖机电有限公司。

园区内的小微双创基地——集美(清流)山海协作产业园项目,拟建设11幢标准厂房、1幢研发楼、1幢宿舍楼、1幢食堂、道路管网等附属设施,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正在进行中标公示,计划于7月中旬进场开工,其中5号厂房计划于今年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研发楼、宿舍、食堂、道路管网等附属设施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封顶,明年4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城南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从园区占地面积的规模、企业的数量还是园区的知名度上看,城南工业园区与其他临近地区优秀的工业园区相比都差距甚远。一是园区产业集中度差,入驻企业门类繁杂、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不大、产业关联度不强。二是园区企业数量少,产业链

单一,尚未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三是园区功能弱,普遍缺乏合理的布局和产业定位,园区仅划定一个大致范围,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经过调研,造成以上问题的几个主要原因如下:

1、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从规模上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景气不旺 。从结构上看,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创新思想不强,产品档次偏低,资源产品、初级产品及工艺落后的产品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品牌。对本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利用不够、结合不紧,根治性不强,不能发挥产业特色优势。

2、土地、融资是园区建设瓶颈。土地和融资是制约城南工业园区建设的两大难题。园区建设用地紧缺较为突出,违章搭建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园区建设所需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及分布预测不够;另一方面申请建设用地指标有限,造成园区用地指标严重不足。融资艰难使园区发展供血枯竭。一是做园区配套设施融资难,配套设施资金主要来源于磐安地产,而如今磐安地产也处于人去楼空的困境。仅靠单一的财政投入对庞大的园区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无异于杯水车薪,然而商业银行融资也困难。二是园区企业贷款难,企业主要靠自身积累和民间临时借贷,难以保证自身发展急需资金,形成企业资金供应链的“断裂”。建设资金严重匮乏,使园区建设举步维艰。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规划水平。抓好园区建设,搞好规划是龙头,是科学发展建设和管理园区的重要依据。一是要超前编制规划,抓好规划与园区建设项目的结合,切实发挥规划对园区建设的超前指导作用,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为园区项目建设打好基础。二是加强园区规划管理。推进园区规划管理政务公开,强化内部监督,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切实树立和维护园区各项规划的权威性与严

肃性,有效遏制实施规划的随意性。

2、进一步加大土地征收储备工作力度。为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用地保障。严格执行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文件精神,使土地征收工作从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属确认、实物指标调查测量、公示、复核、签字认可、补偿兑付、拆迁安置等工作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规程,各环节工作安排和落实紧凑、不脱节;严厉打击园区规划红范围内违法占地、违章建筑现象;同时,对已经征收但尚未建设的土地采取围挡、填石等措施,以防周边百姓开垦种菜,避免二次征收。

3、进一步畅通园区建设投融资渠道。资金问题是制约园区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转让)等方式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落户园区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步伐。三是要坚持扩大开放,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促成更多更好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产业项目落地,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新格局。

4、进一步建设园区基础设施。要坚持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的原则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因资金制约而降低建设标准,要用发展的眼光以高标准适度超前建设。就当前而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项目抓好园区建设,实现滚动发展。要加快土地整治(场平)、标准厂房、公用工程配套建设进度,适当超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合理进行园区内生产区、服务区与生活区的布局,努力改善园区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城南工业园区人气上升的适当时机,建议将公交、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科学融入到园区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同时,引进社会力量和资金,加快完善环保、物流、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提升园区承载力。

5、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园。继续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并更加注重项目建设的规划性、长远性,重点突出龙头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等招商方式,实现园区招商形式多样化。对园区已签约项目,要进一步加大跟踪落实力度,促其早日开工建设。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既是招商引资的需要,也是客商把根留住的重要因素。要增加植根性企业的数量,我们既要加大本地资源优势的宣传和挖掘,注重市场的有效配置,又要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在产销等环节上的纽带联系,形成一种牢固的共生关系。

龙津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五日

第16篇:某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XX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金乡实现兴农富民强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工业园区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一)

近年来,在我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税收结构失衡,土地紧张等一系列限制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区领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几经周折,艰苦探索,提出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设想,并于20xx年8月16日成立了杨金产业园区指挥部。指挥部成立后,我认真学习了关于园区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先后到全国多个先进工业园区考察调研,并召开各阶层座谈会,摸清了情况,开展了研讨,提出了对策,较好地完成了调研任务,达到预期目的。

一、金水区建设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杨金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能够有效解决金水区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税收结构失衡等问题。

产业结构方面,20xx20xx年我区二产产值分别为、、(亿元),年均占我区生产总值的18%;三产产值分别为、、(亿元),年均占到我区生产总值的80%。而郑州市20xx20xx年的二产产值占市生产总值的52%,三产只占市生产总值的43%。

第二产业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但我区的第二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二产、三产比例严重不平衡。所以金水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经济迫在眉睫。

税收结构方面,20xx20xx年仅房地产业占我区地税税收比重高达28%、42%、45%。我区的税收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业,支柱税源过于单一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不利于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房地产业属于一次性税收,且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遗留下来的却是居民医疗、子女上学、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只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才能真正为我区税源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杨金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大大加快金水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通过杨金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组织国内外以及辖区优质企业向郊区聚集,能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带动郊区经济发展,增强我区综合实力。同时,园区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人才等共享优势,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从而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杨金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能够使金水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并抢占先机。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土地稀少、地价贵、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出现,大量工业企业发展方向已转向内地,国家也适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而作为河南省省会的郑州市以其便利的交通优势,发达的物流业,以及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国内外众多优秀企业的首选。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发展杨金产业园区,正是提高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要把握机会,加快发展工业园区,推动金水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杨金产业园区的建设理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1、园区的功能定位及建设发展理念

园区的功能定位为:以生态化建设,紧凑型发展为理念的设施齐全、职能完善、和谐宜居的城市近郊生态节能型产业聚集区。

生态型工业园区是在我国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形态。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由于杨金产业园区东接郑东新区,北临黄河文化旅游圈的特殊地理位置,园区在建设发展上要突破原有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向东与郑东新区相互呼应,园区城市一体化。向北可以紧密结合文化旅游产业搞生态型产业园区观光旅游。形成一个集观光、生产、研发、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2、下一步园区的工作思路

20xx年园区将以做好杨金路的拓宽改造为重点,以启动杨槐村的改造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用地调整进度,制定完善的园区优惠政策,确定园区的发展定位。项目引进上,要改变观念,变招商为选商,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只有符合占地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企业在通过区园区领导小组评审合格后方可入驻。对于能给园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优良企业项目,园区领导要主动出击,与企业负责人积极会谈,争取项目的落实。

三、园区的发展前景

1、园区地理位置

杨金产业园区位于郑州市东北部,地处金水区柳林镇杨金路两侧,涉及柳林镇和祭城路办事处。东临107国道辅道,西接花园路,毗邻连霍高速公路入口,距京珠高速入口5公里,离新郑国际机场25分钟车程,交通优势十分突出。园区现拟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

2、杨金产业园区的发展前景

杨金产业园区作为金水区的重点产业园区,建成后将是一个集观光、生产、研发、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将为我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应方面:

一、资金投入预算,园区前期建设约需区财政投入启动资金亿元,其中预征土地1000亩,每亩15万元,需资金亿元;修建道路需资金1亿元。

二、资金产出预算,按照《郑州市规范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郑园区【20xx】3号文附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年税收11000万元以上。那么,1000亩(约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0亿元以上,创造税收约737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亿元资金最多3年半的时间我们即可收回,并开始盈利。按照柳林镇20xx年财政收入7619万元来看,园区1000亩地创造的税收可相当于再造一个柳林镇。

社会效益方面:第一,园区的建设发展将改善我区目前工业企业散乱无序的现状,为辖区企业提供广阔、持久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郊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保障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第二,园区的建设发展将以二产带三产,带动整个金水区的郊区经济,在市郊再创一个新的小城镇,推动金水区城市化进程,增强我区经济实力,为我区经济后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今后五年,仍将是杨金产业园区的起步阶段,是园区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所谓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园区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职能,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项目,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园区建成郑州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工业园区。

四、国内其他成熟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

国内知名的生态型工业园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自1994年成立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46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万个。20xx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

我区做为河南省的首善之区,如何再造新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主动地位,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是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近期的调研学习,特别是从国内先进工业园区考察回来后,我深深体会到,在国内地区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无疑是一条被实践证明,符合当前形势,切合我区实际的好路子。为此,我们一定要加大杨金产业园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便为金水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金水区再创新的辉煌!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二)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紧紧抓住我市富集和基础工业较好的优势,把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的要求,贯穿于十二五规划的全过程。为全面落实规划,市委还结合发展实际明确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建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项目的指导思想,各县(特区、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坚定了增比、进位、突破的信心和决心,抓机遇,抓关键,以加快产业园区发展为突破口,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传统工业升级换代,适时调整工作机构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对此,我们对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县级特色产业园区5个:一是六枝特区岩脚产业园区。包括岩脚镇老卜底村、民乐村及高桥村,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二是盘县保田产业园区。含响水园、石桥园、新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三是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含发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杨梅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格园等,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是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包括双戛乡内部分地方,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五是钟山区大湾产业园区。大湾镇政府所在地及钟山区汪家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二、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规划的同时,四个县(特区、区)高度重视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建设,争时间、抢速度,有效地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在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征用补偿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等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园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如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盘县两河新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四)抓机制,园区管理日益完善。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四个县(特区、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机制。目前已有红桥新区、盘县两河新区、水月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岩脚产业园区都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董地产业园区、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箐产业园区等成立了园区建设指挥部。管理机构名称虽不同,但专抓园区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是一致的,有效地提升了园区运营质量和效率。

(五)抓制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各园区编制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项目准入办法》和《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对招商引资项目免费代办各项手续等工作机制,同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卡片和宣传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二是积极探索无缝隙服务模式。专门成立了园区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组,加快园区建设用地报批速度;三是实行一个窗口办事、建立健全客商审批一条龙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上申请、上审批,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开展了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审批、缩短办事时限等工作;五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大服务的模式,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一站式办公、政务公开、办公自动化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提高为入园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抓整合,多种投资模式运行。一是通过银行贷款,建立健全还贷机制,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通过负债加大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的办法和渠道;三是放宽政策限制进行融资,引进具有资本和建设实力的大型企业和投资集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五是充分利用各类开发投资公司对城市有形、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和放大效应。

第17篇:昆明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超常突破 跨越发展

全面发动园区经济大发展攻坚战

——关于对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市规划建设有各类工业园区1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省级工业园区6个(呈贡、安宁、海口、杨林、寻甸、东川),市级工业园区6个(晋宁、石林、宜良、富民、禄劝、官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的三级园区发展体系和格局。2007年,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9亿元(不含旅游度假区和官渡工业园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其中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工业园区占全省4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比重达到60%。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做法

2008年,昆明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到主攻工业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机制,采取最特殊、最特别、最灵活的政策措施,强势发动,超常突破,努力促进工业园区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昆明市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高度,从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高度,正视差距、直面矛盾,充分认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工业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活则全盘活,园区强则工业强、园区弱则工业弱的观念,树立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园区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关键,作为振兴昆明经济的关节点和突破口,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关心园区、支持园区、服务园区、建设园区的良好氛围。目前园区建设已成为昆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昆明市把创新作为工业园区发展不竭的动力,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功经验,大胆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上,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推行权责合

一、党政合

一、经济社会发展合一的实体化管理,赋予市级、县级经济管理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确保市权、县权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管理机制上,实行管委会主任负责制,采用扁平化管理,管委会自主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确定分配方式和收入标准,除班子成员外全员实行聘任聘用制。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主要领导分别由省、市委任命;省、市级工业园区挑选年富力强、懂经济、善管理的常委、副县(市)区长担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在开发模式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园区投资公司,赋予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加快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谁能抢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谁就能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昆明市着力在软硬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在硬环境建设上,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突破工程,两年内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确保有熟地、净地招商。2008年全市计划启动“五通一平”建设项目170多项,预计投资70多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各类项目70多个,总投资14多亿元。在软环境建设上,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全过程高效优质服务,做到行政审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无条件、审批无阻力、程序无障碍,营造“三最四低”发展软环境,全力打造效率园区。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检查,工业园区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除,市级部门不得随意对工业园区内企业实施检查,必须进行的,要事先向管委会通报并经同意后才能进行检查。

——加大招商引资,促进超常规发展。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招商引资是工业园区的生命线。昆明市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招商引资任务倒逼、倒排计划,形成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制度。工业园区建立市、县、园区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与全市派驻沿海发达地区地级以上城市35个招商分局合作,实行专业化、全天候、拉网式、驻点式招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突出大项目招商、地区优势招商、重点地区招商和外资项目招商,重点引进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环保产品等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目前,项目包装、项目储备、项目推介等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昆明市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八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的要求,围绕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每个园区明确1~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电力装备、机床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磷化工、铁化工八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对入园企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引导新建、引进工业项目(企业)按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入园发展,实施非园区工业企业出城进园工程,鼓励主城区工业企业实施入园搬迁改造升级,以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使大企业、大项目的单体优势转变为群体优势,努力催生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加大政策支持,营造政策洼地。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相对独立的财政预决算体制,以2007年为基数,5年内园区新增税收上解市级部分,全部留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8年起,5年内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工业园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及软环境建设的补助。在土地政策上,园区年度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全市用地指标优先保园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园区;实行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市、县两级经营性用地项目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5%,专项用于补贴工业项目用地地价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政策上,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园区工作,可保编、保级、保工资。

——强化评价考核,促进园区科学发展。建立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园区建设水平与发展速度同步提高。制定出台《昆明市三级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办法》及工业园区考核奖惩办法、管委会领导班子年薪管理办法、统计报表制度等配套措施,重点考核园区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利润总额、重大工业项目等指标,并把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工程、环保、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市级园区升格提档等工作作为否决指标列入考核。指挥部每年与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市级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重用;对组织领导不力、措施不实、实效不大,连续处于后进的予以重处、重罚。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发展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昆明市把实现园区建设大突破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政府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园区领导全力以赴拼命抓,成立了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同时,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园区发展中的职能职责,国土部门保障工业用地,规划、建设等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发改部门储备各类项目,财税部门确保专项扶持资金及时到位,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部门提供配套服务,公安部门保驾护航,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工作,各方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地为园区建设发展服务,形成合力加快工业园区大突破、大发展。

三、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中,昆明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政策配套和系统推进,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开发模式、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提档升格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同时由于我省工业园区发展起步晚,大部分处于规划建设初始阶段,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设计滞后园区开发建设。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没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滞后,区域内园区缺乏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脱节,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不强;各类规划之间衔接和协调不够;规划实施管理有待加强,难以形成园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 ——土地供给制约园区开发建设。在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给困难和用地需求增加,使工业用地问题成为制约园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2008年,昆明市工业园区计划引进30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但省下达昆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1020公顷。年度土地利用指标有限,园区土地收储困难,建设项目等土地的情况日益严重。

——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昆明市几乎每个工业园区都有机械、磷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现象。同时,由于园区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不能完全共用基础设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难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资金支撑脆弱园区建设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普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成为园区建设主要困难。目前,部分园区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一定的负债投入,基础设施要达到“五通一平”的要求相当困难,使得部分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形象建设进度缓慢,园区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

——省市联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有待加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昆明市从土地管理、规划建设、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充分赋予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市级、县级权限,加快开发建设。但园区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制度安排、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支持,特别需要省委、省政府及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才刚刚起步,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省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完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我省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统筹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是工业园区经营的基本资源。土地供应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议省政府推广昆明市的做法,对省级重点园区年度土地利用指标实行单列,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重点保障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

——研究制定省级园区配套政策。我省园区建设起步慢,滚动发展能力弱,各级政府财政因底子薄,园区建设前期需大量资金注入及各级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全省促进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园区税收、土地出让金或其它税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全额留给园区作为滚动开发后备基金;建立省级土地成本补贴机制,依据每年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中不少于省级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园区地价成本调节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坚持以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功能区域,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求,对园区规划进行前溯性审查,搞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提高资源共享度,有效解决用地规划、空间布局、环保治理等问题,做到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永不搬迁。当前,加快制定云南省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落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切实提高全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

——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资,筹资建设。第四是积极争取国债指标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拉开园区建设框架。

第18篇: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遵照县委的部署,结合审议县政府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报告的需要,7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县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于7月下旬前往璧山、荣昌、忠县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自2006年1月县工业园区批准设立以来,特别是2007年3月园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园区为载体带动全县工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年来“工业强县”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园区管委会等县乡有关部门克服困难,忘我工作,实现园区征地拆迁、场平基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同步快速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园区征地拆迁较为顺利。南宾工业园区1.89平方公里启动区征地基本结束,完成征地2080亩;签订房屋拆迁协议214户,占应拆房屋239户的 89.5%。拓展区中2平方公里的土地丈量、实物勘测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启动区现已完成基建投资1.96亿元,竣工场平工程12个,园区内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设施基本达到企业入驻需求;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科技孵化楼已面向社会招商;3.5万平方米安居工程已基本建成3万平方米。

三是入园企业渐成规模。现已累计入园企业3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建成厂房11.7万平方米(其中南宾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4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园区投产企业20家,解决就业1000余人。在建企业11家,主要包括电解锌、沃特矿业、火电、复合肥、氧化铁、中药饮片等项目。待建企业4家,其中升达地板即将开工建设。

四是“一区三园”协调推进。除南宾工业园外,西沱临港工业园、龙潭有色金属园均有较大项目落地,带动全县工业投入提速提档。

二、我县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尚未统一,配合不够默契

(二)建设资金断链,园区运行受阻

(三)土地指标紧张,项目推进困难

(四)区位劣势明显,引资到位较少

(五)体制机制不顺,办事效率不高

三、对发展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形成抢抓机遇大办园区的强大合力

纵观世界各国和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历史及区位的原因,我县传统农业至今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获得了几个全国第一,但并没有改变民贫县穷的面貌。同时,第三产业在我县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多年强力推进的特色旅游业仍然举步维艰。要想加快发展,唯一的出路还是工业。发展工业如果继续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量小质弱,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唯有发挥园区“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优势,才能走通走活“工业强县”之路。

在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中,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内地梯度转移、主城“退二进三”企业向“两翼”转移;同时,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和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非常高的有利于区县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我县园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企业梯度转移不可能持续多年,市委市政府的政策也不可能直接送上门,如果不主动承接相当数量且形成产业链的转移企业,不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级部门的支持,我们就会坐失良机,石柱的发展就会滞后。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在全县上下强化“工业强县”意识,坚定“以园兴工”信念,以“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创新精神,全力打造园区,为石柱工业经济的兴起打下坚实基础。建议在全县开展“工业强县”大讨论活动,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为园区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石柱的希望在工业,石柱的难点在工业,再难也要办工业”的共识。

(二)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思想大解放,园区大发展”,园区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思想解放表现在敢不敢于突破陈规旧习,开拓创新。只有敢闯、敢干、敢试,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本本”,才能加快园区发展。常委会考察所到区县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要敢于让利企业。一些同志担心我县入园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是不是过多,4万元甚至1万元一亩的地价是不是太低,收取的税费是不是太少。殊不知区位条件比我们好的地方都有实行零地价和零收费的。璧山县与中国奥康集团联合打造西部鞋都,奥康集团用地2200多亩,位置紧靠璧山县城城南,完成“七通一平”后每亩土地出让金为3000元,而奥康年创税只有1000多万元,按当时璧山县城的商业用地拍卖价折算,用奥康的税收去偿还土地价款,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平衡。但在奥康集团的引领下,目前西部鞋城在全国已有较大影响,整个鞋业年创税7000多万元,100多家企业用工1万人以上,工人月均工资超过18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奥康的成功,使市内外企业普遍看好璧山的投资环境。目前,长安、宗申、力帆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璧山或在璧加工重要零部件。同处渝西的荣昌则出台了入园企业不收取县级行政事业费的“零收费”制,吸引大批企业到荣投资,2007年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渝西地区排名第二。璧山、荣昌的快速发展除区位比我们好之外,敢于让利企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要敢于举债建设。我市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大都靠举债建设,涪陵区欠债20多亿元,渝中区欠债30多亿元。市委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中,市政府在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等各种会议场合,都提出要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融资建设工业园区,其实质也是帮助区县贷款。我们应敢于举债建设园区,从中长期贷款入手,力争多融贷资金,尽快用于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大规模举债,园区到底多少年能收回投资,实现平衡。经县园区管委会测算,启动区1.89平方公里完成“七通一平”共需资金35000万元,到2012年实现最大规模后每平方公里产出25亿元,按此计算的投资回报期限为13年。据了解,投资回报的平衡点在上海为10年左右,重庆则相对长一些,璧山、荣昌等基础较好的地方为12年左右。这样的投资平衡测算是指园区靠税收等直接收入与投入之间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常委会考察所到的区县都认为不能这样算,还必须算园区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南宾工业园区除了税收,它还能有效扩大县城规模;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有效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降低城镇失业率等,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三是要敢于储地用地。要承接大项目或产业集群项目,就必须加大园区土地征用和整治储备,完善好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使前来考察的企业愿意投资。璧山、荣昌等区县除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外,还解放思想敢于用地。荣昌县今年计划用地4000亩,上半年争取到位指标1000亩,实际征地拆迁8000亩。他们的体会是,只要做好了群众工作,安置好拆迁户,就可以早用地多用地。

四是要敢于创新机制。目前,阻碍区县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很多。要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不打破障碍、创新机制显然不行。在企业审批方面,荣昌实行了“授权”办理,在园区内设立了四个职能分局,一个办证服务大厅,每年各职能部门将一部分审批序号留给园区,由园区自行在服务大厅一次性办结,不用再跑到各局审批。只要企业基本要件齐全,他们可以一天内办结,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还不够快,在浙江昆山等沿海地区,只要企业达到“三符合”(符合产业结构、符合规划、符合环保要求),就可以先干再逐步完善手续。此外,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零费制”、土地指标先用后争取等等做法,都无不与他们灵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关。

(三)拓宽渠道,集中各种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除了县财政先期投入3000万元用于场平外,我县园区建设主要依靠融资,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融资部分承担了相当的债务风险。如按目前的运行模式,要大力发展园区,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举债数额,所带来的风险较之渝西的区县会更高。因为我们的用地条件差(山地多、平坝少),征地拆迁加整治成本每亩需21万元左右,加上水电气讯等投资,每平方公里在3亿元以上。南宾工业园区8平方公里拓展区,须在短时期内融资20多亿元,这是我县财力所不能及的。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我县也不能提供相应的担保资产。因此,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在拓宽投资渠道方面,一是可以借鉴璧山、荣昌、忠县的经验,责成县级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园区建设:水务部门运用城镇供水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园区解决供水问题,交通部门争取路网建设资金解决园区道路建设问题,市政部门争取市政设施建设资金解决园区内道路硬化油化问题等等。二是按县委〔2007〕34号文件规定,天然气、电力、通讯等公用事业部门,要从企业增量扩容的需要考虑,积极铺设园区管网,以减轻园区“七通一平”的建设资金压力,降低政府的负债风险。三是在拓展区内规划30%左右的综合用地,实行招标拍卖,“以商补工”收回资金缓解融资压力。在增强融资能力方面,关键是做大现有资产存量。建议在县城规划区内尽力多征多储国有土地资源,以储备的城镇国有土地进行融资,提高承接吸纳贷款的能力。

(四)转变观念,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满足园区建设需要

目前,我县无论是发展工业园区,还是城镇扩容,都需要大量土地指标。而国家的大政策是把好土地闸门,对基层用地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沿海发达地区和我市较发达区县,在上世纪末就认识到土地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囤积了不少可供开发的土地。我县长期以来强调“管好土地”而忽视了“用好土地”,结果导致我县土地储备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市委三届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帮助渝东北、渝东南的16个区县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我县运用市上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每年提供了几千亩的土地利用指标,从实现占补平衡角度讲,我县也应适当多享受一些土地指标。因此,采取多种形式,策划包装好项目,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是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国土部门的重要任务。建议我县每年为下一年储备可用土地指标2000亩以上,以保证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创新机制,调整完善园区管委会职能职责和办事程序

一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运作模式。对园区“企业运作、封闭运行、独立核算、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作出调整,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投入资金、多主体开展建设的需要。二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建议对园区松绑减压,不再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征地拆迁主要交由园区所在乡镇和县国土部门负责,水电气讯等公益事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交相关部门负责。同时,强化园区审批服务职能,使之更好服务入园企业。三是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实行县级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上级部门收取部分由县财政上缴,中介收费采取中介单位由园区推荐,企业自主选择并承担费用,园区代办的方式进行。四是调整企业审批办证程序。可以借鉴荣昌的做法,实行授权委托、集中办证,由职能部门留出部分审批文号直接授权园区办理。或者借鉴忠县的做法实行限时办结,不能因为部门的原因贻误建设进度和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五是完善拆迁安置机制。可在城区较好位置统建居民小区,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拆迁户的合法利益,在此前提下对个别阻碍建设的钉子户依法实行强拆。

(六)严格管理,维护园区良好建设秩序

一是拟定入园企业基本条件标准。入园企业必须数质并举,注重环保和社会效益。引进项目要结合本地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和重点,坚持“四不要”,即无税的不要,污染大的不要,实力弱的不要,劳动密集且附加值低的不要。二是加强园区土地管理。由政府出台《工业园区土地管理办法》,对不按协议投资投产的用地依法予以收回,禁止“跑马圈地”。三是建立完善入园企业退出机制。设立规范的退出标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四是加强园区审计监督。责成审计部门按期审计园区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任务以利考核。如国土部门应争取到位的用地指标,规划部门应完成的园区规划面积和项目,交通、水务、市政等部门投入园区的争资立项任务等等,都应在相关部门的年初目标任务中加以明确,年底严格考核兑现。

(七)加强领导,健全园区决策议事机制

一是成立由县上主要领导负责的高层次议事决策机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研究决定园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制定解决疑难问题的硬性措施,明确部门和单位为园区建设排忧解难的任务。二是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一个月召开一次的园区工作协调会制度,负责园区工作的具体协调和事务办理。三是建立园区企业主与服务机构负责人的对话制度,不定期听取企业的工作建议、意见,现场解决有关问题。

第19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优秀)

工商业联合会(商会)

关于工业园区建设调结构促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入园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8月6日,县工商联围绕调结构促发展调研工业园区建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委参加。副县长何健升、县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林业局、住建局、工商局、财政局、经贸局、交通局、水务局、统计局、安监局、国税局、电力公司、镇、营乡的主要领导和部分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应邀参加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园区规划修编

按照“工业城镇上山、保护坝区农田”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的编制工作已完成,并于2012年6月12日通过省、市专家评审,修编后园区规划面积为57.7平方公里。

(二)园区产业布局

1.冶金建材片区(建成区):位于北镇,涉及两个村委会、2个村小组,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优质水泥、建材产业,优质水泥产能计划达到1000万吨,产值50亿元,利税3-5亿元,建成云南省最大水泥建材示范基地。现已入驻企业21家,投产15家。

2.饲料产业基地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4个村小组,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集中建设打造云南省最大的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各类饲料200万吨,产值100亿元。已入驻饲料企业22家(其中全国50强12家、上市公司8家、外资企业2家),投产1家。

3.农特产品加工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核桃、板栗、鸭子、乳制品、饮料、蔬菜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已建成投产企业9家。

4.板材加工片区(在建区):位于镇、乡,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家具板材加工及实木板、夹板、装饰面板、细木工板等装饰配套产业。现有意向投资企业15家。

5.箱板包装片区(在建区):位于镇,涉及1个村委会、1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引进软包装、纸包装、塑料包装、玻璃包装、金属包装、铝箔包装、木质包装等包装行业。现有意向投资企业8家。

6.机械装备制造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工业。

7.五金加工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厨卫、水暖器材、量具、电动工具、不锈钢制品、礼品五金等特色产业。

8.木龙万亩特色产业园区(拟建区):规划面积10平方

公里,重点引进大型工业项目。

9.市级特色产业园(拟建区):位于营村委会,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承接昆明市“退二进三”企业和老东山片区企业搬迁,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10.物流片区(拟建区):重点引进运输、仓储、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行业。

11.综合服务区(拟建区):在工业园区新建一个园区配套服务区,规划面积3000亩。包括管委会办公大楼,一个五星级酒店及5000套商住房、保障性住房。

(三)园区征地情况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山地化、山地生态化”发展原则,园区密切配合县国土局做好土地调规工作,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园区总体规划无缝对接。今年园区完成土地预收储6340亩。

(四)园区发展成果

园区于2008年3月31日挂牌成立,2009年2月25日经省工信委批准,正式纳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2008年以来,园区投资7.4亿元,不断完善 “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新增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新宜九公路全线通车,进一步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截止2011年12月,园区累计引进项目58个,协议投资金额7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99亿元。园区现有企业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主要

有建材、化工、冶金、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主导产业为建材、化工、冶金,主导产业GDP占比81.2%。

园区实施“工业上山、保护坝区农田”的举措成为省国土厅推广的10种山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之一。被列为省国土厅工业城镇上山试点县、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开发试点县。

今年1—6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1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7408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完成7662万元,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017万元。规模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7.54,完成目标任务的329.8%。

二、存在问题

1.园区工业总量不大,规模以上企业少;缺乏新型工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2.工业产业弱,导致税源不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太慢,财政缺乏支撑力。

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

三、工作建议

调研组实地查看饲料园区、红狮水泥和板材包装片区,听取工业园区负责人的汇报后,对园区建设提出工作建议:

(一)调结构保增长要处理好6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重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要瞄准绿色经济、低碳经

济、新型产业,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转型。通过存量转型拓展增长空间。二是处理好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要选择科学方法,向重点部位率先突破。不能只追求重点突破而忽视整体提高,既要抓重点,也要顾一般。三是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又要支持企业转换机制,研发技术。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四是处理好重经济效益与重民生改善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终级目标,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考虑就业容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两个问题。五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在调结构中,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要保证调结构不偏离方向、不脱离正轨、不陷入低效。政府部门的任务是找准角色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企业自身在竞争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六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配套服务的关系。

(二)重点发展六个产业集群:一是发展建材产业集群。从水泥、管桩、复合墙板、装饰材料、新型管材产品等方面发展。二是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把云南CY集团引个分厂到,加上现有的化工铸造升级换代,逐步向高精尖数控机床以及筑路、矿山、冶金、建筑、金属加工等专用设备方向发展。三是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引进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四大领域企业。四是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以太阳能集热、太

阳能光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风能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五是发展包装产业。六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调整好三大产业。现在

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3 : 27.8 : 43.9,三个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加大调整力度。一是调优一产。发展现代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产业、优质品种等方面下功夫。二是调强二产。做强做大传统产业,重视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强化跟踪服务。三是调活三产。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统筹规划,构建高起点的物流平台。

(四)妥善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一是市场准入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视。二是社会保障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等。三是资源配置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享。四是配套服务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样。

(五)坚持四个不变。一是把工业作为发展首位的意识不能变。二是县政府每年向园区投入一个亿的决心不能变。三是支持发展工业的政策不能变。四是举全县之力解决工业问题的魄力不能变。

(六)进一步加强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打基础。加强园区水、电、路、土地收储、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重招商。加大产业招商的宣传策划力度,引进能够支撑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调结构。选择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利税高的大项目、大集团、大企业入园发展,突出抓好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合理布局,提升园区

产业层次。四是求支持。抓住园区工业上山被列为国家、省级示范点的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省、市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五是建实体。进一步完善园区实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做到“小政府、大服务,小机构、大服务”,实现“封闭管理、独立运行。”做好部分县级审批权限下放园区的相关工作。六是强服务。相关部门要增强服务企业的大局意识,做好每个项目的协调服务,提高办事效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工商业联合会(商会)

2012年11月6日

第20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修订版)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招商引资的有效平台。经过深入调查,感到我区工业园区建设虽起步较晚、进展艰难,但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优势和条件,必将成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平台。

一、我区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情况,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可概括为四句话,即:“历程艰难,问题不少,潜力巨大,机遇看好。”

所谓历程艰难,是指我区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进展较慢,应加快步伐。

所谓问题不少,是指影响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制约性因素较为突出,应引起重视。一是思想统一难度大。一些干部包括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园区建设涉及的耕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民安置等都是“高压线”,怕担风险。而园区建设缺项目和资金,工作难以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进度。

所谓潜力巨大,是指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我区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国道318线穿境而过,已建成通车的遂渝快速铁路、遂渝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遂内高速公路,规划中的遂内快速铁路在区内交汇。安居天然气资源丰富,安居区天然气远景储量达8000亿立方米,其中磨溪气田可供开采储量为3500亿立方米,日产天然气300万立方米,是四川省大型气田。

所谓机遇看好,是指市委提出了“一城两区五组团”的布局,安居将作为遂宁的副中心的定位,为安居的同城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据六大兴市计划区委三届三次会议明确了全区建设遂宁特色新城的目标。

二、加强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产业兴区,大力实施产业聚集工程。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是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和支撑,要立足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一是统筹园区发展,要按照“一园一业主,园区有特色”原则推进产业园区培育工程,积极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部重要的有机食品供应基地。二是要完善园区功能。要坚持产城相融,在园区内构建完善的功能分区,注重把园区的配套与生态的保护、商业的繁荣、生活的品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城市、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建设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交通便捷、布局融合的产城单元,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要加快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建设。三是要狠抓园区招商。园区发展关键要有项目入驻,实现实体化运营。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并通过引进的大企业进行园区整体开发打造,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

(二)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完善提升园区规划。全面启动临港、天然气、文旅三大产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整合财政项目资金和民间社会资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启动工业集中发展区综合体及服务中心建设。

(三)要加强规划,科学布局。要按照“高品位、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的要求,切实抓好工业园区规划,把园区规划与城市功能提升结合起来。要把工业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的一个主要功能区来建设,依靠工业园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带动城市的扩张和功能完善,带动

一、三产业的发展。要把园区产业规划与国内产业转移发展的趋势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提升园区经济集群效应,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四)要扩大招商,引进产业。要牢固树立“无外不快”的思想,积极探索商业化招商、网上招商等新办法、新途径,改善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要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及时兑现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全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在招商过程中,还要大力提倡“四优先”和“四不准”,即:规模效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企业、国家驰名商标企业优先;污染严重、高能耗、易燃易爆、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企业不准入驻。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驰名商标企业,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入驻园区,促进全县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逐步走上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发展轨道。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doc》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