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烟农增收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荐第2篇:促进农民增收资料

促进农民增收资料

1、疫情概况

今年年初,副县长亲自主持召开“全县春季传染病防控专题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体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我县卫生工作尤其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认真落实,真抓实干,经过努力,传染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实现了“稳中有降”的良好态势。截止今年11月30日,全县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851例,发病率229.4/10万,同比下降36.43%,发病率在全省排位第6。除狂犬病上升200%、、HIV上升128.57%、手足口病上升24.64%、流感上升33.33%外,其它一些重点传染病发病率同比有大幅下降:甲肝下降83.33%、流腮下降42.05%、风疹下降100%、无麻疹、流脑病例报告;疟疾近三年均无发病,手足口病无死亡病例发生。851例传染病病例中呼吸道传染病422例(占49.59%)、肠道传染病201例(占12.10%)、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2例(占0.24%)、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26例(占26.56%)、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报告。其中,呼吸道传染病中肺结核363例(占呼吸道传染病86.02%)、流行性腮腺炎51例(占呼吸道传染病12.09%)、流感8例(占呼吸道传染病1.89%)。

2、工作措施

(1)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县卫生药监局和各卫生医疗单位签订了传染病控制及妇幼卫生目标责任书,贯彻执行了《安顺市传染病报告订正管理规范》、《关于进一步

加强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安顺市卫生系统关于做好抗旱救灾卫生防病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我县传染病防控工作相关文件并安排贯彻落实。

(2)加强不明原因肺炎及流感监测工作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1-11月,全县县级医疗机构共报告肺炎病例445例,无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

(3)抓免疫规划实施,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儿童需接种13种疫苗预防14种传染病,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特别是今年,周边的六盘水市和毕节市发生麻疹流行,我县经受了考验。

(4)抓疫情处置,卫生厅印发《贵州省传染病事件报告与处置暂行规定》(2013版),明确规定各种传染病处置的例数、处置的级别和处置要求我县严格按照《贵州省传染病事件报告与处置暂行规定》,提前介入,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了今年未发生较大传染病暴发疫情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抓学校疫情的防控。与教育部门合作实行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晨检、缺课追踪、校内卫生管理等措施,2013年1-11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较2012年同期3起下降66.67%。

(6)抓健康教育。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站和广播等新闻媒体,通过滚动字幕、专家访谈和知识介绍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

二、妇幼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1)妇幼卫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孕产妇保健:住院分娩率98.99%(任务指标>98%);孕产妇死亡率 16.5/10万(任务指标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0例,发病率0/万。

儿童保健工作:婴儿死亡率6.79‰(任务指标62%);宫颈癌筛查5000例(任务数5000例),完成任务100%。均控制在年初目标要求范围内。

(2)妇幼卫生项目完成情况:

1.降消项目工作。2013年计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为4383人,补助资金175.32万元,超额完成任务,住院分娩率达98.99%。

2.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工作。为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降低我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县制定了《2013年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方案》。截止目前,共增补叶酸3813人份(任务数4331),完成任务的88%。

3.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艾梅乙检测孕产妇数5884例,孕产妇总数5994人,检测率98.1%。

三、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2013年,我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中央承担24元,省级财政补助3.95元,市级财政补助0.48元,县级承担1.57元。截止2013年11月30日,共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94253份,其中65岁以上建档老年人建档13097份。高血压患者共建档45232人,规范化管理19065人,规范化管理率42.15 %。糖尿病患者共建档5020人,规范化管理2402人,规范化管理率47.85 %。重性精神病患者共建档1203人,规范化管理969人,规范化管理率80.55 %。开展主题日宣传活动91期,制作并更新宣传栏1428期,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2种,103462份。

推荐第3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啬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介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城镇居民的收速度相比较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少扩大。同时,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增加。如何在发展阶段使农民收快速拉长,减少城乡差距,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要使城乡差距缩小,要千方百计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保持农产口价格的合理水平,促进农民增加收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

二是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采取啬粮种补贴等多种措施,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强粮食的战略工程建设。

三是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收,加快民展农村

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加强能农民工的技术培训。

四是加快民展壮大县域经济,制定有效政策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流向县域。

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现在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长久不变,保障农民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土地流转新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农民收入增加不了,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就扩大不了,进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啬农民收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民收入增加的缓慢的原回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收入基数低,农民文代素质不高,受国际原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提升,农民生产成本增加,从面挤占了增收空间,以上这些都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促进农民增收,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建立保护农产品价格制度,继续提高粮食最氏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趋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加强进出口调控,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门农产品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其次,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有效的增加农民收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我国农业“四项补贴”逐步增加,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县(场)。

再次,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收。我国农村现仍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当前外出农民式回流使农村就业压力增大。积极拓展农村

二、三类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渠道。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最后,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向县域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条件下,农民增收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认识,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啬农民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推荐第4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不平凡的2003年即将过去。辞旧迎新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明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这次会议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供给和深化农村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战胜了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之后,仍然取得了稳步发展的好成绩,为保持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农村发展中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民增收困难又是当前“三农”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已连续几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这次会议研究制定的政策措施,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把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的钱袋鼓不起来,必然会缩减消费支出,造成农村市场的萎缩,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使国民经济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一定意义上说,把农民收入搞上去,就能进一步走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和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无疑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准确把握新阶段的规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做好,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把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向种粮农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倾斜;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进一步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把目标统一到增收的任务上来,把行动统一到支农的要求上来。各行各业都要真情关爱农民,真心帮助农民,真诚对待农民,多给农业一些支持,多给农村一些倾斜,多给农民一些实惠。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各地各部门要把中央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不走样、不截留,该给的给足,该减的减够,该放的放开。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推荐第5篇:促进农业增收方案

为切实抓好我乡年秋冬季农业开发工作,根据办字号《年秋冬季农业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各项目标任务,为明年春收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和农村稳定。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

2、把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技术服务

乡秋冬季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组,要继续深入农村,活跃在基层一线,大力发展油菜、绿肥生产,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工作,并发放油菜、绿肥生产技术资料,同时做好水利冬修工作。

三、示范建点

1、狠抓油菜生产示范基地,实行领导责任制。我乡在主的木环公路沿线三个村各建立一个500亩、300亩、200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分别由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农业副乡长负责。真正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

2、各示范基地要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做到有牌子、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四、水利冬修

一是重点搞好自来水厂的建设和八一村二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二是加快完成土地整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是继续执行“民办公助”的奖励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兴修水利,着力解决水库下游灌溉渠系配套问题,要求各村至少有一个水利冬修主战场。

五、着力银抓造林绿化工程,切实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今年我乡重点打造绿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型、休闲观光型、小康示范型乡村绿化模式,以油茶、柑桔及水果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和以杨树、泡桐为主的速生三产林,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六、组织实施

今年我乡秋冬季农业生产分为四个阶段实施,从年9月上旬开始至2012年4月结束。

第一阶段(9月上旬-9月下旬),宣传发动,任务到乡,分解到村,落实到田,责任到人,备足油菜、绿肥良种安全,确保良种到户,完成油菜育苗、东山自来水厂建设及八一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并做好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10月上旬-10月底),对板田实行机耕,起沟分畦,施足基肥,适时播种油菜、绿肥等,对棉田套种油菜实行适时移栽。东山自来水厂和安全饮水建设涉及到组要开好会,并着手工程实施。

第四阶段(元月上旬-4月份),搞好清沟排渍,加强肥水管理,实行“四喷”,防止油菜早苔,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油菜高产丰收。全面完成东山自来水厂和八一村二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七、督促检查

配合县督导组,对全乡的秋冬季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和造林绿化进展情况,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督促指导,及时提出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意见和措施。

推荐第6篇: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助推“两翼”烟农万元增收

按: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以烟田、烟水、烟路、烟机、烟苗、烟房、烟站为重点的‚七大配套‛和以生产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管理现代化、信息系统化、产业配套化、资金统筹化、防灾减灾一体化为重点的‚七大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烟区面貌焕然一新,烟农收入大幅度增加。为更好地发挥烟草农业在‚以工补农、统筹城乡、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中的作用,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现将我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和做法予以通报,供大家学习借鉴。

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助推‚两翼‛烟农万元增收 我市烟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 13 个区县(自治县),常年种植面积 65 万亩,种烟乡镇 210 多个,种烟农户 6万户左右。近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目标,以生产扶持、技术服务、基础配套、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在助农增收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2009 年收购烤烟 177.9 万担、白肋烟 14.8 万担,烟农收入12.89 亿元,户均收入 23238 元。烟叶已成为烟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

一、加大生产投入,无偿扶持惠烟农 我市烟叶种植区县(自治县)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解决烟农种烟资金短缺的问题,烟草行业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生产扶持力度,向烟农无偿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地膜等烟用物资。

2009 年全市投入扶持烟农生产的物资折合金额1.8 亿多元,亩平补贴达到 300 余元,有效降低了烟农生产成本。为切实防范自然灾害损失,保障烟农利益,从 2005 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烟叶种植保险,2005—2008 年烟草行业共计为烟农投保 4000 万元,对因冰雹、冷冻、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给予每亩最高 600 元的救灾补助。

二、强化技术服务,提升水平增收益 我市烟区分布比较偏远,交通不够畅通,信息不够灵通;烟农多为妇女、老人,文化素质低,先进生产技术普及困难,种烟效益有待提高。为此,烟草行业着力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提升烟农素质。一方面,聘请国内知名烟草专家深入烟区开展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积极与西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烟草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烘烤技术研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先进实用技术的覆盖面,先后为烟农购臵 VCD 机 3000 台,免费发放烟叶生产技术光碟 1 万余盘、生产实用技术手册 10 万余套。2009 年,全市投入科研资金 400 余万元,全面推行烟叶标准化生产,着力在备耕备栽、漂浮育苗、规范移栽、平衡施肥、合理留叶等环节推广适用技术,烟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烟农收入显著增加。种烟亩平收入从 1998 年的不足 200 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1600 元左右,烤烟上等烟比例从 1998 年的 2%提高到 2009 年的 32%。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

质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深受上海烟草集团、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等重点卷烟工业企业的青睐。

三、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促发展 2005 年以来,着力开展以‚七大配套‛工程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 2009年年底,全市烟水配套工程累计投入 10 亿多元,修建水池 88.6万立方米,铺设管网 1.5 万公里,覆盖烟田面积 100 余万亩;修建烟叶烤房 1.6 万座,机耕道路 571 公里;推广小型农机 2700 台,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耕作面积超过 10 万亩。烟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武隆县巷口镇出水村白果树农业社烟农王永中,从 2005 年开始,每年种烟20 亩以上,由于实施了烟水、烟机配套、烤房改良,即使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年种烟收入 3.5 万元以上。2010年,他又带领几户烟农共同种植烤烟 50 亩,组建了烟草专业互助组,预计收入 8 万元以上。巫溪县利用育苗工场空闲育苗大棚发展袋料香菇,销售总产值达 180 万元,纯利润 45 万元以上,参与烟农人均劳务收入在 7500 元以上。

四、加快基地建设,工商联动助烟区 烟草是特殊商品,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种植、合同收购。为稳固我市烟叶供求关系,实现烟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卷烟工业企业来渝联建优质烟叶原料供应基地,通过订单供应、定点生产、定向调拨,确保烟叶产、供、销平稳运行。共有 2

2家市内外卷烟工业企业在我市烟叶生产区联建烟叶基地,2009 年签订基地烤烟调拨计划合同数量 130 万担,占计划收购量的 96%,基本保证了尽产尽收,消除了烟农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同时,努力延伸烟草产业链,拓展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目前,除6 万户、近20 万农民从事烟叶生产外,复烤加工、物流运输、技术指导等整个产业链还解决了近2 万人就业,卷烟零售客户在‚两翼‛有 3 万户左右,全行业总计解决了‚两翼‛近25 万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五、推进‚一基四化‛,转变方式增效益 按照国家烟草局提出的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加快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为重点的‚一基四化‛运作模式。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实施面积达 11.8 万亩,占烟叶种植面积的 24%。全市专业化育苗比例近100%,机耕作业面积比例超过 50%。黔江区以整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烟叶合作社,烟农收入大幅度提升,其中水市基地单元阿蓬江镇麒麟村,2009 年种烟农户 75 户,交售烟叶 48.5 万公斤,收入 670 万元,烟农户均收入

8.82 万元,当年户均实现家庭经济积累 6 万元以上。巫山县积极探索通过合作社大力发展以烤烟种植为主、结合养殖和其他种植(绿肥、辣椒、萝卜等)的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大海合作社吸收社

员 508 户,发展烟叶 1263 亩,创年产值 300 余万元,烟农人均纯收入增加 1286 元。预计到 2012 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将惠及我市 2/3 以上种烟农户,有效减轻烟农种烟强度,降低种烟风险,增加烟农收益。

推荐第7篇:烟农慰问信

致全县烟农朋友的慰问信

广大烟农朋友们:

你们好!

虎跃前程去,兔携好运来。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正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谨向你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形势复杂、灾害严重、工作困难、成效显著。年初严控计划,4月份增补计划,4月份前严重干旱,移栽后持续低温多雨少日照,特别是四次大范围特大洪灾、风灾和雹灾,对烟田及设施损毁重,部分烟农损失较大,给烤烟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干部、员工及广大烟农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共克时艰,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全县收购烟叶17.29万担,产值1.19亿元,同比增加112.24万元,烟农户均收入17973元,同比增加2499元,质量提升,烟农增收,工业满意。烟水、烟房、工场建设成效明显,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基地单元建设起步,现代烟草农业构架已形成等。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县广大烟农的艰苦努力和辛勤汗水。在此,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充满重大机遇和艰巨挑战的一年。惠农政策调整。计划调整为17万担,价格总体上调10%,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的收购价格另行再上调3-5%,等级结构调整上中等烟每担补贴12元,烟肥等物资价格稳定2010年不变,每担30元新技术推广补贴不变。机遇千载难逢。国家局已批复我县谢坝、桴焉基地单元建设项目,将投资2个亿的资金对2个单元8个乡镇的烤烟生产环境条件进行全面改造,这意味着我县将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但挑战考验人心。土地流转、烟区整合、专业队伍组建、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成立、正安烟叶品牌创建等等工作都需要广大烟农朋友的真诚参与和全力支持。

东风浩荡满眼春,雪兆丰年需群力。让我们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务本求实,坚韧不拔,克难攻坚”的正安精神,抢抓机遇,解放思想,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排难争先,为正安烤烟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正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推荐第8篇:烟农服务

烟农作为烟叶生产的执行者和主力军,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烟农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对我们烟叶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市局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着力打造服务烟农品牌,全面提高服务烟农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烟农清清楚楚种烟。

紧紧围绕烟叶生产收购的各个关键环节,充分利用公开栏、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烟农座谈会等方式,及时向烟农宣传烟叶生产、收购政策、补贴政策和专卖法规,特别是合同收购政策和优惠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严格按照国家局有关规定,规范烟叶生产投入补贴范围,加大对烟叶生产专用物资(包括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和专业化服务(包括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科技推广服务、防洪抗旱等自然灾害)的补贴力度,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合理用好用足国家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烟农种烟成本,让烟农清清楚楚种烟。

2、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让烟农轻轻松松种烟。坚持“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基本烟田,系统、科学规划

1建设和配套完善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实施烟水、机耕路、密集烤房群、烟用农机具、育苗工场、信息系统、基层站点、防雹网络等“八大工程”的综合配套建设,大力提高烟叶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切实改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运行管护工作,不断改善烟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烟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让烟农轻轻松松种烟。

3、加强专业化服务,让烟农简简单单种烟

建立健全商品化育苗、集约化烘烤、病虫害统防统治、入户预检定级、轮流交售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和专业化合作社,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服务一流的专业化服务队伍,为烟农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切实解决烟叶生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等问题,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周期长、生产环节复杂中解放出来,实现简简单单种烟。

4、加强防灾减灾服务,让烟农放放心心种烟

采取烟农投保、政府扶持、企业补贴等措施,加大防范自然灾害的投入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助体系和救助基金。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紧紧围绕优质烤烟种植基地有针对性地实施人工防雹服务。完善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络,开展烟草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监测,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烟草主要病虫。通过提

2供防灾减灾服务,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尽力降低烟农种烟的风险,让烟农放放心心种烟。

5、加强惠农服务,让烟农高高兴兴种烟

从维护烟农利益、提高烟农效益入手,建立健全保证烟农种烟收益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确保烟农的种烟收益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充分调动烟农的种烟积极性,促进烟叶生产的良性发展。切实用好工业反哺农业和烟草扶持农业的政策,合理配置扶持资金,在烟用物资上为烟农提供优惠,帮助烟农合理使用烟用物资,真正达到优质增效、增产增效和节本增效,让烟农用较低的成本种出较好的烟叶,得到最多的实惠,实现高高兴兴种烟。

6、加强真情服务,让烟农和和融融种烟

以烟农满意为标准,切实转变服务态度,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真心对待烟农,真情服务烟农,真诚感化烟农,密切与烟农的血肉联系,让烟农和和融融种烟,使烟农与烟草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

推荐第9篇:抗旱减灾增收工作汇报

抗旱减灾增收工作汇报(1)

XX年,我市遇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春旱、夏旱、伏旱接踵而来,尤其是伏旱,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面对干旱灾害,各级党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各级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各部门通力协作、快速反应,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服务群众,广大群众万众一心、奋力抗旱,有效减少了旱灾损失,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取得了抗旱减灾增收工作的全面胜利。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市干旱特点

干旱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今年3月我市出现了春旱,4月下旬至5月中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先后出现两段夏旱,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发生特大伏旱。由于春、夏、伏三旱相连,旱情持续时间长达6月。春、夏、伏三旱中,伏旱时间尤其长。全市在出现伏旱的30个气象监测点中,有3个点伏旱时间持续20—29天,14个点伏旱时间持续30—39天,13个点伏旱时间持续40天以上。其中乐德、新桥、赵化、龙潭、牛佛5个点伏旱时间持续50天以上,龙潭、牛佛伏旱时间持续59天,比富顺历史上最长的伏旱时间还多8天。

干旱强度大。

1、降水特别少。今年1至8月20日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比较,市区为376mm,较多年同期减少48%;富顺为478mm,较多年同期减少33%;荣县为488mm,较多年同期减少31%。特别是7月1日至8月20日降水量与常年降水量比较,减少更多。市区为81mm,较常年同期减少77%;富顺为112mm,常年同期减少64%;荣县为187mm,较常年同期减少47%。市区无雨日数达35天,富顺无雨日数达40天。

2、高温屡破历史记录。7至8月,我市各地高温天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高温天数,市区出现30天35℃以上的高温,富顺出现39天35℃以上的高温,荣县出现25天35℃以上的高温。日极端最高气温,市区在8月份有3天刷新历史记录,8月12日达到了℃;富顺在8月份有5天刷新历史记录,8月12日达到了℃;荣县在8月份有3天刷新历史记录,8月12日达到了℃。高温增加了用水需要和水量的蒸发,加剧了旱情,增加了抗旱的难度。

干旱覆盖范围广。

根据我市34个气象站点实时监测资料统计显示,到7月27日,全市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本文来源:http://达到伏旱标准,到8月7日,全市普遍达到一般伏旱以上标准,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地区发展为严重伏旱;到8月18日,全市普遍发展为严重伏旱,东部、中部达到特大伏旱标准。

二、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特大旱灾给我市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大春减产,晚秋生产受阻,季节性发病率上升。高温伏旱严重影响工业、建筑业、商业、水电气的供应、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据统计,全市96个乡镇全部受灾,受灾人口万人,万人和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万亩,成灾面积万亩,绝收面积万亩。林业成灾面积万亩。全市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由于持续高温少雨,稻田大面积缺水,对大春旱地小杂粮和晚秋作物特别是再生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08万亩,成灾面积150万亩,绝收面积22万亩;造成牲畜饮水困难万头,死亡大牲畜11825头。

对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旱灾造成林业经济损失8900多万元,工程造林受灾面积20万亩,近10万亩林地的苗木死亡。异常的气候导致万亩森林发生病虫害,其中重度发生万亩。森林防火形势严峻,特别是7月以来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火情频发。此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情26起,其中森林火警7起,损失面积亩。

对工程蓄水造成的影响。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对明年春耕生产用水构成了严重威胁。有10座小二型水库干涸,水利工程蓄水比常年少50%以上。严重干旱对水库大坝,特别是对土坝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有的土坝出现较大裂缝,更增加了水患的危险性。检查全市374座水库,发现有202座水库存在裂缝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其中68座问题较严重。

对群众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干旱造成8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受高温伏旱影响,全市各大医院中暑病人剧增,门诊和住院病人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

三、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抗击干旱灾害

高度重视,及时部署抗旱工作。面对特大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全省抗旱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抗旱减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市领导顶高温、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灾情民情,研究落实抗旱对策,亲临第一线指导全市抗旱工作。市政府及时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抗旱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对抓好抗旱减灾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市委、市政府派出6个抗旱工作组分赴四区两县指导抗旱减灾工作。

齐心协力,共同抗击干旱灾害。各区县领导深入灾区,精心组织动员抗旱救灾,检查督促抗旱工作的开展。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收集和上报灾情,科学分析预测灾情发展趋势,为抗灾决策提供服务,同时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各地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积极抗旱自救。不少村社组织了抗旱抢收群众互助组、民兵突击队,帮助困难户抗旱抢收。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灾情,宣传抗灾减灾知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

推荐第10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第11篇: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汇报

“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以来,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制定的“低收入群体增收行动计划”相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 常山县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工作。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交通 “三大建设”工作重点,根据我县交通工作实际情况,严督促、强执行,狠抓“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全力推进农村公路联网线建设

2005年我们在全省范围率先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双百”目标,后又扎实开展通村公路联网线和零距离工程项目,取了了较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之上, 2008-2011年我们再接再厉,又完成建设农村公路联网线113.5公里,投入资金5571.2万元,实现多个行政村之间公路互相连通,受益群众48225人,许多山区乡村实现了脱贫致富。

新桥乡的坞石坑村桃源自然村是一个离常山县城五十多公里的小山村,自从2008年通上公路以后,给他们带来无限商机,这里四面环山,生态环境优美,村民利用当地丰富资源打造以“土”字品牌的竹笋、乌桃、山珍野菜为主的农家乐,吸引许许多多的城市人,做起了第三产业,发家致富,大大增加群众收入。

我县处于浙西山区,原来许多行政村的道路都是崎岖小路,村民祖祖辈辈都靠双腿走出村,所有的经济农作物都靠肩挑背扛才能运到集镇交易。如今,通上等级公路,村民的农产品一下子升值了,原来只能卖两三毛钱每斤的胡柚,现在好的能卖到1元以上,新昌乡的山茶油年产30万斤,原来每斤只能卖20元,现在可卖到40元以上,直接给当地的群众带来相当可观的增收。

(二)加快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和安保设施建设 2008年以来,县公路管理部门新、改建各类农村公路桥梁22座,投资约2000万元;累计完成约4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修补路面破板 36.9万平方,其中县乡公路约28.2万平方;修复危险高边坡4.2万平方;修复挡土墙2.4万立方。

农村公路桥梁的新改建、安保设置的建设以及公路养护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县农村公路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沿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前庄畈村山坑头自然村被一条河流隔着公路,全村300余人要绕行近2公里的山路才能坐上车, 村民们在70年代就想跨溪建桥,无奈设想一次次破灭,村民们只能趟河涉水外出,曾有多人失足被水冲倒。2009年,前庄畈桥建好了,这里村民家家开始盖起楼房,汽车也能直接开到家门口,村里五公里多长山垄盛产的毛竹、杉木、松木、茶油等经济作物,有了良好的销路。

(三)不断加大客运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以来,在偏远山区、库区新建客运回头站40个,客运停靠站50个,极大改善了偏远地区的交通出行条件,为这些地区低收入群众的生产原材料和农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为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运输条件。

(四)逐年稳步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2008年以来,根据我县农村交通公路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客运网络覆盖范围,至今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3.5%。使得乡村群众的出行更为便利,低收入群体在务工、创业、经商等方面得到极大的便利。

(五)加强结对帮扶。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都负责联系结对一个行政村,每年都要多次走访贫困结对村,为结对村发展献计献策并提供尽可能的经济帮助;对低收入群众和困难户,通过慰问走访、献爱心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资助和帮扶。

二、当前“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联网线工程建设难度逐年加大

我县属于浙西山区县,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农村公路联网线建设需所需资金投入大。且近年来工程原材料、人工机械费用不断上涨,工程成本大幅提高。由于农村公路联网线建设补助标准仅有15万元/公里,尚不足以浇筑路面,而乡、村两级又难以筹集数额巨大的缺口资金,因此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的难度逐年加大。

(二)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突出。我县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仅通村公路就已经投入600多万元。但根据排查结果,我县还有临水临崖农村公路路段30余千米需整治,投资一千多万元,由于资金缺乏,实施难度非常大,这些路段交通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村公路危桥亟待改建。农村公路完成建设后,路况得到极大地改善,车流量大增,车辆超载严重,原有的农村公路桥梁建成时间较早,随着自然力和超载车辆的冲击破坏,部分农村桥梁已成为危桥。根据排查,共有四类、五类桥梁30余座,需尽快改建。

(四)农村公路养护难度大。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养护管理难度非常大,且当前的农村公路养护补助经费非常有限,仅补助1000元/公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公路养护难的局面。

(五)部分偏远山区、库区班车难以通达。目前我县仍有部分偏远山区、库区交通条件极差,无法满足客运班车的通达条件,致使客运班车不能覆盖到这些区域,无法满足当地的群众正常的出行需求,制约了当地低收入群体增收。

三、未来工作总体思路及建议

一是要加快以农村公路联网线为重点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照上级要求,依据我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认真开展调查摸底,选择群众积极性高、效益好、对低收入群体帮扶作用大的项目优先安排。

二是要加强以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要研究出台新一轮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交通安保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彻底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为低收入群体实现增收提供交通保障。

三是要加深以偏远山区重点的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偏远山区、库区是低收入群体的密集区,我们只有进一步加深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将汽车开到他们的家门口,才能给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脱贫致富条件,便于他们务工、经商、创业,从而实现增收脱贫。

四是要加密以贫困户走访资助为重点帮扶活动频率。对联系的贫困户,要将走访帮扶活动纳入日常工作,做到活动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使之帮扶活动走向常态化,不仅受之“鱼”,更要受之“渔”,引导、帮助低收入群体转变观念,走出致富之路。

四、有关建议

我县位于浙西山区,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是低收入群体增收的要素制约,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改善全县的农村交通运输状况。请上级政府、部门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政策制定、补助标准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从而加快我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山区交通状况,助推山区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低收入群体实现增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常山县交通运输局

2012.4.12

第12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发挥优势培育主导产业 联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玉门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玉门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玉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13篇:增收致富工程工作汇报

**镇关于“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

工作汇报

按照*****号文件精神要求,以县委《关于在农村创先争优活动中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方案》为指导,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顺利实施

为了开展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我镇将这项工作作为党委重要工作,提到了重要工作日程。

(一)设立组织机构。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由镇党政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协调、督办检查、宣传和日常工作。各党支部书记为“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的全面工作,并对“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及时解决在“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收到实效。

(二)广泛宣传动员。接到通知后,镇党委立即召开了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各支部书记参加的动员大会,全镇统一制作宣传标语**条、版面**块,召开广播会、党员会***场次,及时全面传达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有关精神,为全镇开展“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使全镇党员干部自觉投入到活动中来。

(三)制定活动方案。以县委的实施方案为指导,镇党委及时研究制定了《**镇关于在农村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实施方案》。全镇党员干部根据活动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都分别对如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制定了工作计划。

二、多措并举,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取得实效

(一)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水平。一是大力建设名优蔬菜生产基地。目前为止,我镇已建成蔬菜基地1600亩,其中高端蔬菜占有1000亩,辣椒种植500亩,莲耦种植100亩。到2012年底,将建成8000亩蔬菜生产基地,其中:露地蔬菜面积6000亩,大棚蔬菜面积2000亩以上。二是大力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我镇现有食用菌种植园一个,年产鲜菇500吨。到2012年底,初步建成年种植规模达到500万棒、年产鲜菇3000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建设有机鲜果生产基地。目前,我镇已种植有机冬枣800亩,樱桃300亩。到2012年底,以有机冬枣、樱桃为主的高效经济林面积达到3000亩。四是大力建设肉牛繁殖基地。目前我镇有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个,年出栏量300头。到2012年底,建成300头畜位的标准化肉牛小区2个,年出栏肉牛达到600头以上。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镇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到****年底,全镇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家以上,切实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到****年底,全镇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以上。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年内建成镇农贸市场。利用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产品交流网络,提高农产品网上交易率。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加快镇村一体化。我镇现已建成社区1个,新启动社区2个,五年内确保5个社区全部启动。持续推进拆旧复垦工作,深化社区体制改革,

推动镇村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二是建立健全了农业防灾抗灾体系。我镇今年新硬化河道**千米,新修桥涵**座,加强了河道内涝的治理工作。目前为止,已完成辖区内的林木病虫害防治任务,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高致病性禽流感4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抗体水平达到了规定标准,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三是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今年以来,我镇按照绿化任务,完善了农田林网8000亩,完善了河渠绿化5公里,补植道路绿化2.3公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030亩;四旁植树5万株;义务植树10万株;工程造林800亩。到2012年,全镇林木覆被率达到23%以上,完成农田防护林网1万亩。已完成县分配的户用沼气建设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延伸“五创”工程内涵,大力开展农村党组织“创业带富”工程,突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到****年,全镇“双强”村党组织书记达到90%以上,“双强”村干部达到80%以上。加大对村“两委”干部带富能力的培训力度,每年对各村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二是不断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到****年底,建成**个标准农家书屋。三是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以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和“平安村”活动为载体,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体系,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健全信访下移机制,畅通诉求渠道。

三、加强指导,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顺利开展

(一)调查摸底,分类实施。活动开展后,各党支部组织人员

进行了摸底排查,逐户对人口状况、经济收入、增收项目、增收目标进行登记,建立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农户信息台账。根据农民意愿、发展趋势,确定了培育和帮带对象,制定了培育和帮带计划。

(二)结对帮带,注重效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村干部和农村有帮带能力的无职党员,与帮带群众结成了对子,明确了帮带对象、项目、目标,分别建立了帮带情况台账,并向群众进行了公示。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分包联系1个村,党委书记与镇长每人培育了3个示范户,3名致富能手,帮带3个困难户;其他成员每人培育了2个示范户,2名致富能手,帮带2个困难户;机关党员干部按照日常分工分包联系村,并且每人培育1—2个示范户,1—3名致富能手,帮带1—2个困难户不等。村“两委”主要干部每人培育2个示范户、2名致富能手,帮带2个困难户;其他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根据自身能力每人培育1—2个示范户、1—3名致富能手,帮带1—2个困难户不等;有帮带能力的无职党员依据自身能力和特长帮带1—2个困难户。镇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及时跟踪问效,建立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推进情况信息台账和业绩档案。

(三)典型带动,加强督导。各支部加大了对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宣传力度,对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宣传。镇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要加大督查指导力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存在问题:

一是个别党员干部对开展“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的认识不深刻,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二是个别党支部的“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和当前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结合不够紧密;三是实施的部分民生工程,镇村两级财力有限,存在经费严重不足。

下一步,我镇将更加注重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帮带制度,努力提高帮带对子的致富能力,发挥好致富能手、示范户的带动力;做好舆论宣传,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发掘、培育、树立模范典型,以点带面,全面促动;结合全镇当前的重点工作,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县委安排部署,扎扎实实地把活动推进深入,确保收到实效。

第14篇:山区财源增收工作汇报

当前山区乡镇一个普遍的的现状就是产业特色不突出、支柱企业太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要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要因势利导,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乡镇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发挥优势组合,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要充分依托这一优势,强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力打造特色经济走廊。一是通过实施“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战略,按照“基地+农户+企业”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蚕桑、水产养殖、食用菌等产业体系,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特色农业品牌,做大做强“绿色”农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打响乡村生态旅游升温战。山区生态环境优美,要进一步找准切入点,整合旅游资源,挖掘和包装文化品牌,以历史文化来助推旅游服务业的大发展,使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凸现出来,促进财政增长,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和工业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吸纳内外资金,搭建产业增收平台

乡镇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项目建设的带动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为此,要进一步加大争资、争项的力度,为财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期,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尽快培植后续财源,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二是利用当地工业园区平台筑巢引凤。通过扶持和服务,促使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贡献大的工业项目落户“开花”,提高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同时发挥园区集聚作用,加快不同行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三、强化服务功能,实现投资合作双赢

加强山区乡镇财源建设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将支持的重点由盲目上新项目转移到优化资源、整治环境、扶优壮强上来,全力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一是创优投资环境。着力在政务、人文等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政策优惠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全民创业氛围和优良经商环境,坚定客商投资和增资的信心,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开透明、公正合法、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打造最佳投资洼地效应;二是切实抓好引入项目的后续服务。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意识,建立重点企业月调度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投资方赚钱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第15篇: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推行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形成了农民科学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86元,增长19.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331元,增长22.5%,占纯收入的43%;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177元,增长10.5%。区、县、县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

在深入分析形势和全市农民收入特点后,我们形成了四条共识: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农民收入每增加3块钱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增长率每年在6--7%,而制造业、服务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一般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普遍规律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高。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城乡统筹,将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三业并举”即提升农业打基础,扩大就业强主导,激活创业抓关键;“四轮齐动”即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举措到户”即对农民增收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三化承载”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机制保障”即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科学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2011—2012年农民增收规划》,提出每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步走”目标。

二、坚持“三业并举”,拓宽增收路径

在增收途径上,我们坚持“三业并举” :

一是提升农业打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市夏粮总产93.41万吨,平均亩产318.7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其中小麦总产92.34万吨,平均亩产319.3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

二是扩大就业强主导。坚持像抓农业生产一样抓劳务经济,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占年任务的88.4%,其中劳务输出6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占年任务80%,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1万人,占年任务的67%。

三是激活创业抓关键。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止目前,止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户。一季度免费创业培训312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65万元。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使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积极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四轮齐动”。

三、实施到户工程,创新增收方法

我们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坚持按照“逐户填卡,因户施策,举措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要求,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在去年在晋星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1729个村全面实施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

一是填好一张表。即《市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明细卡主要有四项内容:①劳动资源,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青壮年及其技能,工作地点等;②家庭经营资源,包括承包耕地,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加工设备等经营性设备,种养殖场、企业、门店、摊点、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③收入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构成,上年度家庭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本年度家庭预计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④增收措施。通过填表,弄清楚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资源。目前,全市共填写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明细卡80万份。

二是实行科学分类指导。根据对全市68.4万农户的调查分析,按收入情况划分成5种农户:①创业型。全市66739户。他们有生意、有企业,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②劳务型。全市260890户。他们一般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就业,辅助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城镇,而养老托幼靠农村。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帮助其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尤其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大力扶持,促使其由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③种养型。全市195837户。他们是经营种养业的“好把式”、专业户。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④兼业型。全市105782户。他们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家庭有富余劳动力。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快推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⑤贫困型。全市55356户。主要是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在实施“10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同时,根据这些农户经济困难的成因,用好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已制定增收帮扶措施243万条,印发惠农政策宣传资料102万份。

三是做到措施到户。根据农户的类型、劳动力就业状况、收入结构,明确增收方向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扶持政策等。各级的政策措施具体到农户,一一列明(大体16项27条),并向农户告知县乡有关劳动就业创业、金融信贷、农林水、扶贫、科技等执行机构的联系人、联系方式。

四、打造载体,加快增收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更要有切合可行的载体来推进。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五大助农增收工作载体。

一是开展晋星创建,加快新农村建设。2011年,我们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具体化,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坚持“三强化”(强化目标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机制保障),狠抓制订标准、评星定等、晋星计划、晋星创建、考评激励五个关键环节,达到“四推进”(推进农民增收年年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年年有新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年年有新发展、村级治理年年有新绩效)。止2011年全市五星、四星村累计分别达到101个和306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今年确定为晋星创建“深化年”和“提高年”,部署开展创建四星级乡镇活动,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齐抓共管、比拼争先,形成了你追我赶升阶晋星、促进农民增收等良好风气。列入市上计划的30个五星村、100个四星村和17个四星级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开展“争先进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三化三集中”为主线,着力加强县域经济,出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开展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的意见,比拼争先、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12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全面启动,9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全部成立投资开发公司,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2011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54万,城镇化率达到41%,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7%。今年,我们对全市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对2011年全市所有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和基础定位排名,结果汇编成册,为各县区树立了赶超目标。已评定出区镇、县镇、县镇等10个十强乡镇,区镇村、区镇村、区镇等100个百强村。同时,指导县区积极发展县域工业,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积极争创“十强乡镇”、“百强村”,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是推进“项目到村”,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针对以前涉农项目实施分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调研形成了了实施“项目到村”工程的一整套思路和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到村”,把政策交到村上、把任务落到部门,增强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让惠民项目覆盖全市农村,形成完善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尽其职、分步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整理出全市到村项目三大类23项,编制印发了《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简介》,狠抓项目整理、宣传推介、摸底填卡、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等五个环节,统筹规划安排到村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财政资金和涉农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着力建立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机制。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到村项目560个,已开工建设项目324个,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农村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四是推行“乡村在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调研探索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了挖掘大学生村官潜力,建立全市“乡村在线”数字网站,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思路。认真总结岐山县“乡村在线”工作试点经验,提出了全市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指导意见。7月9日,我们召开了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动员会,对此项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并对大学生村官就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网站维护等进行业务培训,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进行。

五是落实“三带三进三促”,形成助农工作合力。在总结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农民增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提出的在县以下党政机关实行“三三制”的要求,我们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干部中广泛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带感情、带政策、带项目,进村、进户、进经济组织,促农民增收,促晋星创建,促和谐稳定),建立起了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四位一体”、联动各方、合力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市级130个工作组,由30名市级领导带队,94个党政机关、26户企业和10所大专院校熟悉农村工作或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XX多名干部参与,联点包抓130个新农村建设晋星村;县区1/3的干部进村开展帮扶工作。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工作落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五、建立健全机制,确保持续增收

主要建立完善了以下几个机制: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县区全部由专职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坚持召开季度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会,定期召开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专题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改进工作。各县区按照“配硬部长,配齐人员,保障经费,改善条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工部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是投入保障机制。在足额落实原有各类支农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专项奖励,并按每个村200元、每户1元的标准,为12个县区委农工部补助工作经费,要求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各县区农工部人员、经费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三农”投入力度也相应得到进一步加大。

三是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民增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按季度评估、公布各县区农民增收情况。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上,我们拿出1097万元,重奖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农业重点工作先进县区、市级部门、乡镇和村,较好地激发了全市各级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市委、市政府主要率先垂范,不打招呼、不定期深入县区和镇村检查县域经济、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工作落实。

第16篇: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局一年来所做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一简要汇报。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基础。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一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优良品种的更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育种技术的进步。当今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出优良品种,层出不穷,对农业而言,优良品种已成为新技术载体。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实施良种产业工程,把更换品种作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来抓。在棉花品种更换上,做到了“四快”即“引进快,推广快,上市快,见效快”,具有良好丰产性、抗虫性“中棉所29”品种,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13.5万亩,占种植面积90%以上;据去年年底调查,“中棉所29”品种皮棉单

—1—

产均在240斤以上,比常规棉增产30%;同时,治虫成本也大幅度下降,由过去亩需130元降到30元,效果极为明显。在水稻品种上今年主要推广了“金优402”、“香两优68”、“两优培九”、“金优207”、“金优12”等品种,基本上淘汰了过去那些米质差、产量低的老品种。在油菜品种上,去年主要推广了“秦油七号”、“湘杂油一号”、“湘油15号”和“油研九号”等优良品种,“双低”油菜品种种植面占总种植70%以上,油菜品种更换率达95%。

(二)抓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归根到底还要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迫切需要新的技术。针对这些情况,我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适时组织技术力量,下到各乡、镇,深入村、组举办各类型技术培训班,并印发各类技术资料无偿下发到千家万户。2001年,我局共举办培训班达50余场,培训人次达6000人。印发各类技术资料达15万份之多,其中县种子公司印发了新品种介绍和技术资料就达14万份,县XX站一年就编发《病虫情报》22期,下发数达2000余份。XX站编印《中棉所29高产栽培模式图》深受广大棉农欢迎。这些科技的普及,为我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三)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想干不敢干,想干干不来”的行之有效办法。去年,我局建立了三种类型科技示范基地,共有10个点。一类是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高产示范基地,分别设在棉船复排村、马当马当村、芙蓉五联村、芙蓉农场一分场、杨梓田丰村和上十岭垦殖场。示范面积达4500余亩。通过示范,让广大棉农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掌握了新品种的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二类是黄姜引种示范基地。经过外出考察,了解到黄姜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尤其适合丘陵、山区种植,我们就在黄花黄坂和峨丰两村进行了100亩试种示范,一开始有些种植户怀疑,黄姜的销路,以及产值。面对这些情况,我局马上自筹资金4万元,从外地将种子调回无偿分给种植户,并鉴定了包回收合同,使他们吃了“定心丸”。通过一年实践,达到预期效果,亩产值可1000元以上。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寻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类是建立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制种基地。由于抗虫杂交棉大面积制种,在我县尚属首例,加上工序复杂,技术性强等特点,去年我局是举全局之力,在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前提下,圆满完成任务。

—3—

制种面积390亩,生产一代良种5万余斤,同时也实现了制种农户亩纯收入超千元的目标承诺,既解决我县棉种供需矛盾,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该项工作多次受到农业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局去年在全市各农业局综合考评中被评为第一。

(四)抓农业项目的争取与引进,发挥了项目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无论是新技术的推广,还是示范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我县财政收入只是“吃饭”财政,我局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一是抓近几年中央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的机遇,经常与省市业务部门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寻找对口的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业部和农业厅下达的项目有《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3000亩抗虫杂交棉制种项目》、《XXX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15万亩“双低油菜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广》四个项目在我县实施,大部分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之中。二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他们高新技术,共同开发。今年三月份,我局已与中国棉花研究所达成协议,正式确定在XXX成立XXX中棉棉业有限公司,今后我局与中棉所合作成立以高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方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手段,建立具有制种规模化,

—4—

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杂交棉专业化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形式做强制种业,带动棉花产业的升级。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是用3~5年时间;把抗虫杂交棉制种面积扩大到3000亩,不仅满足本县、本省的棉种需求,而且还要辐射长江中下游棉产区。

(二)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利用更多形式化进行科技培训,进一步普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选择一些对我县农业生产影响面大,见效快的新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重点,抓出成效。

(四)在巩固现有示范基地成果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5—

第17篇:挖掘增收潜力 促进农民增收

挖掘增收潜力 促进农民增收——对大塘坪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塘坪乡地处滨湖地区,距省城南昌45公里,紧靠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耕地面积3.8万亩,人口近2.8万人,农村人口约占85%。近来,在大塘坪乡,针对农民增收问题我们开展了调查并由此展开了一些思考。

农民增收变化的特点及构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使土地释放出巨大能量,使千家万户农民得到实惠,但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却徘徊不前。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由于惠农政策出台、农产品总量增加及农产品价格提升等原因,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增长,2004年达到1650元,今年预计可达到1900元左右。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拉大。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2500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800元,比例为1.4:1,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农民增收情况看,主要包括: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打工工资收入、国家补贴收入等。其中:种植业占60%,养殖业占25%、打工工资占10%,国家补贴占50%。种植业增收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却有所下降,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多数农民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0%左右,由于人均耕地有限,农民因此得到的收入也就有限。

1二是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在中央“三农”政策的支持下,目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随着粮食增产,也带来了市场粮食价格波动。从早稻收购价格来看,去年农民每70公斤早谷可卖到102元,今年顶多只能卖到95元,因此,粮食价格下降也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以目前市场价格看,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据调查:今年尿素较去年每袋涨幅20多元,农药涨幅达30%左右,柴油、种子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民种田请工更是涨得惊人,比去年涨58%。农民算了一笔帐,去年种一亩田需要成本307元,具体为:种子12元,农药80元,化肥120元,请工工资75元,抽水40元。今年则需402元,分别为种子14元、农药98元、化肥140元、工资110元、抽水40元。农资价格的上涨迫使农民种粮成本加大,抵消了国家各种惠农政策效应,本应农民得到的实惠,被市场流通环节吃掉了。四是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

以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可能小于去年。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如何向农业要效益,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畜牧、水产、蔬菜、林果等产业。二是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国家要稳定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做到“多收少进,应收尽收”。四是要从源头扩大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

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建议把对化肥企业的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五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速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六是政府要制定和完善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济的优惠政策,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七是加大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第18篇:时政热点 促进农民增收

时政热点十一 促进农民增收

一、重要论述

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二、时事链接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009年9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六大历史性的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农产品供给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六是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

孙政才表示,60年发展,成就巨大,但是着眼长远还是任重道远: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业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新时期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做到两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重要支撑。

三、命题分析

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农民收入不能

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就扩大不了,进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不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农业的补贴方式。农民增收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考查的主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粮食安全”,这虽然不是直接以农民增收为主题进行考查,但是其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从真题链接可以看出:2005年考查的是农民贫困问题,2009年仍然考了与农民增收有关的话题,因此,在以后的公务员备考中,农民增收问题仍是热点准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提醒考生,在备考该热点时,应该用联系、发散的思维去吸收知识,即将农民增收问题与其他的相关热点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该热点。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下行的态势中,能否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确实堪忧。

第二,在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实堪忧。

第三,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氛围里,能否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问题和事件对农业产业的冲击确实堪忧。

第四,在连续5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能否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确实堪忧。

第五,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之时,能否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在一些地方确实堪忧。

(二)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2)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3)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大幅上涨,毫无疑问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从而挤占了增收空间。

(4)另外,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工资性收入方面,也面临严峻考验。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

在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1)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同时,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补贴办法。

(3)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治理人居环境,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拓展就业空间。

(4)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统筹配置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各项支持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

第19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刘光年

彭塔乡位于霍邱县东南边陲,地处二县一区交界处,南与裕安区单王乡毗邻,北与冯瓴乡接壤,东与寿县隐贤镇隔河相望,西与花园镇、孟集镇唇齿相依。全乡辖17个村,2个街道,168个村民组,4.6万人,4.9万亩耕地,总占地面积92平方公里,岗、畈、湾三区并存,非涝即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丘岗地区,群众收入无保障,严重制约了彭塔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彭塔乡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始终把调整丘岗地区种植结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隆重召开,象一股春风吹暧了农民的心窝。彭塔乡党委政府趁势而上,主动作为,走现代特色农业通道,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势利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全乡大力推进冬枣示范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艰难起步、扎实推进

2002年在县发改委、农委、扶贫办、财政局、林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乡把林果开发作为调整丘岗地区种植业结构为突破口,推广节水农业,引进雪枣开发200亩,因雪枣个体大产量少,品质及口感差,效益不佳,逐步被市场淘汰了。03年、04年两年乡党委政府通过对山东沾化冬枣进行实地考察,花费近50万元资金,栽植了沾化冬枣2000

1亩,由于对气候、栽植技术、管理等因素掌握不清,2000亩冬枣几乎“全军覆没”。许多枣农对此也几乎丧失了信心,发牢骚说:“乡政府是瞎指挥,乱折腾”,但乡党委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派员到山东学习技术,请山东专家上门指导,结合本地实际,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掌握了育苗、嫁接、栽植、管理等技术,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冬枣,稳定了冬枣栽植面积500亩,并初见成效。目前可以说山东沾化冬枣在我们彭塔乡已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并取得了群众认可。0

7、08年采取部分枣树开夹挂果,09年500亩冬枣实行全面开夹挂果,望着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枣子,枣农王敬义、李构保心里乐开了花。根据每亩载植56棵枣树,每棵枣树收获35公斤枣子,按每公斤12元计算,亩均收入2.34万元,即3棵枣树变成一亩稻田的收入,所以冬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

二、科技注入、典型示范

冬枣是一种质地酥脆,口感香甜,含有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同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上等滋补保健食品,并有一定药用价值,可谓是青少年食之,营养平衡增强体质;中年人食之,滋阴壮阳精力充沛;老年人食之,强筋健骨,益寿延年之功效。

由于冬枣树具有耐旱节水等特性,并且很适宜在岗区缺水的地方栽植,其栽植、培育、嫁接、管理等技术难以掌握,

必需注入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方能取得成功。为此,乡党委政府专门从山东请来专家,进行实地培训,现场操作,可以说是手把手地传授科学技术。依托县冬枣协会,了解行业信息,从育苗、嫁接,到栽植、管理等每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专家及协会的辛勤汗水,每一步也都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培训陈楼村王敬义、金古堆村李构保两位大户,并以他们为典范,率先干了起来。取得收益之后,也逐步带动了周边群众,掀起种植冬枣的热潮。

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冬枣产业,打出品牌,做出规模,典型引路,培育市场,寻找商机,扩大宣传,提高彭塔乡冬枣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树立和展示彭塔乡冬枣示范园的良好形象,打造具有彭塔乡特色的冬枣产品品牌。为此,2009年9月25日,在举国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彭塔乡隆重举办了首届冬枣文化节,大力推广山东沾化冬枣,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广节水农业并取得巨大成功。县委常委孙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旭、县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了大会。

在冬枣文化节大会上,乡党委政府精心组织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吹喇叭、舞龙灯、玩旱船、女子腰鼓表演及图片展览等项目,并邀请与会嘉宾参与品尝冬枣,欣赏冬枣

示范园等一系列活动。使得这次文化节成为一次交流的盛会,一次文化的盛会,一次收获的盛会,成为彭塔乡开放的窗口,展示形象的平台,内外合作的桥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载体。整个文化节办得异常隆重,气氛热烈,约有近千名群众主动参与,群众参与率极高,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文化节期间还吸引了单王乡、迎河镇、花园镇等周边乡镇群众及商家近百名参加,现场销售冬枣约有1000公斤,销售收入超过1万元。真正实现了“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宗旨,也深刻体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主题。

四、总体规划、科学发展

冬枣文化节过后,县委权书记、县长刘胜同志分别莅临彭塔乡检查指导工作,他们分别到彭塔乡冬枣示范园参观指导,并强调指出彭塔乡党委政府一定要做好冬枣文化园这篇文章,做大做强这一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对彭塔乡前期所做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乡党委政府利用冬枣文化节这一契机,专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着重研究岗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产业化,以基地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发展。特别是以陈楼村王敬义、金古堆村李构保、贺修权为代表的冬枣开发,安排陈楼、金古堆两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每村各留足300亩茬口,为明年冬枣育苗做准备,力争形成千亩冬枣园示范基地,努力实现生产、加工、

销售一条龙作业,进一步进行产品深加工,变单一的枣子为罐装饮料,形成冬枣产品的产业链条,并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向省内外市场,甚至打入国际市场。

第20篇:做好“文章” 促进农民增收

做好“三篇文章” 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前不久召开的省、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对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带来了新机遇。金台区将以贯彻省、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立足区情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推进“三化”进程中做好三篇“增收文章”,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做好“产业”文章,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金台区作为城市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当前返乡农民工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城效型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要按照“发挥优势,壮大产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思路,突出“特色、品牌、规模、效益”四个环节,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培育特色。根据城区、近郊、远郊的地域特点,以“一村一品”建设为抓手,重点培育干鲜

杂果、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主导产业,建成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个农业科技产业园,构建“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新格局。抓好六川河百亩果园、杨家槽优质苹果园、马家原和紫原村葡萄示范园建设;在蟠龙镇新建2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打造硖石生态鱼品牌;设施蔬菜产业在提高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加快建设蟠龙千亩设施蔬菜园建设,新增无公害大棚蔬菜1000亩,使果、畜、菜等主导产业发展有新突破。二是壮大龙头。龙头企业是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促进农业实现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生产,也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一方面,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扶持得力康、美林观光园等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产品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农民多层次、多环节增收;另一方面,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发展,在加快推进蟠龙新区和金河工业园建设进程中,积极引进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三是扩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的原则,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重点抓好宝陵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试点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以规模求效益。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组建

核桃产业协会,发展淡水鱼养殖、食用菌种植等农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引导农民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做好“劳务”文章,拓展农民外部增收空间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扩大分子”,又要“缩小分母”。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对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有利机遇,也对抓好劳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树立跳出农业抓增收的理念,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促进劳务经济再上新台阶。一是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整合劳动、农业、教育等方面培训资源和项目,围绕企业需求和农民工意愿,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一般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与进驻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技术要领、关键环节技术等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成功率。二是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建立完善区、乡劳动就业中心,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抓好就近转移与外埠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加强与友好省市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健全用工协调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劳务输出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加强劳动监察力度,净化劳动力市场,建立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增强自主创业关联度。在鼓励各类创业主体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引导其围绕石油机械加工等优势产业和东岭集团等

大中型企业,发展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鲜明的协作配套型中小企业,同时引导中小型非公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合理聚集,形成关联度高、配套性强、协作密切、具有规模效益和聚集优势的配套加工企业群,进一步带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增加劳务收入。

三、做好“三产”文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随着宝鸡东扩南移北上战略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三产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黄金期”。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拓展现代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和社会力量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培育发展连锁经营商贸企业,推动销售网点向农村拓展,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村商贸业发展壮大;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鼓励引导农民盘活私有资产,发展场地出租、房屋租赁等产业,新建一批餐饮、休闲娱乐、仓储、零售等三产服务设施,形成多元化增收格局;围绕打造“四大商业圈”,依托行政中心的聚集效应,鼓励城郊农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通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增加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在“旅游强市”进程中壮大民俗旅游业。借助全市新一轮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强市的强劲东风,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把民俗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彰显特色,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增加份额。突出民俗特色,在胜利原、蟠龙原、六川河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民俗、休闲、

观光农业和旅游业,不断提升农家乐接待水平,把西府天地民俗村打造成为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民俗文化旅游区;突出文化特色,重点做好金台观、北首岭遗址、古陈仓遗址公园、大唐秦王陵、西普陀等人文历史景点的深度开发和宣传推介工作,打造具有金台人文特点和蕴含深厚文化积淀的精品旅游产业;突出生态特色,结合六川河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六川河文化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吸纳农民就近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烟农增收工作汇报.doc》
促进烟农增收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