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 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市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关镇试点

工 作 汇 报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6日)

城关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耕地面积6.6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39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 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后,镇党委、政府紧抓优先试点这一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镇规划项目总投入资金2518万元,分四年实施。通过两年试点,全镇现在提出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确定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拉经济,以经济促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2009—2010年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共完成总投资1322万元,占计划

投资1297万元的101.9%,其中市、县财政各90万元,部门整合594万元,群众自筹548万元。完成主要工作:产业开发:完成毛杏改良2000亩,新栽苹果1800亩,建成蔬菜骨架大棚402座,日光温室20座,种植紫花苜蓿2000亩,新建暖棚50座。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3眼,维修机井4眼,新打水窖200眼,新修水渠4200米,供水管线延伸12公里,自来水入户150户;新修村组道路41公里;绿化村组道路37.5公里。铺设中心村排洪管道20公里,完成了东区紫东花苑安置区整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作;完成征地2470亩,协调拆迁158户632人,落实失地农民836户3798人每月100元生活保障金,规划失地农民安置点8处,土地整理项目在建面积2318亩。社会事业发展:在原郑村新修居民集中点1处29户,配套设垃圾箱10处,安装路灯10盏,建成五保家园1处,新修镇中心敬老院1处;新修文化广场2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处,硬化中心村院落6000平方米,绿化5000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8个,新修村部2处、村级卫生所6处,完成2处新修村部、3处村卫生所的图纸设计和选址规划工作。科技培训:建成镇培训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10间220平方米,并配套培训设施,培训科技明

白人1800人。制度建设:完成了六大制度建设创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切实进行贯彻落实。

(二)2011年试点工作情况

2011年计划投资1090万元。计划完成如下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总体规划及居民集中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川区新建水泥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培育地椒茶苗100亩,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建设: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压埋供水管线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灌渠4000米,新修中心村排洪管沟700米,拓宽整修环棚道路4公里,绿化村组道路6公里,更换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四平线1000米,完成居民集中点及设施大棚电网主线建设。新修七里河至安湾村组道路2公里,整修丰台至鳌背村组道路水沟12公里;新修高庄、五里沟、路坡3村村部。社会事业:在祁川村新修小康农宅43户,改厕43户,配套修建沼气池43个,硬化居民点周围道路200米,安装路灯20盏,垃圾箱15个,维修村幼儿园房屋7间,配套购置办公桌椅40套,硬化祁川小学校园15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100株,在后河

自然村建成、绿化公墓区1处20亩。宣传培训: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建设与创新“六大制度”。

目前完成645万元,占计划1090万元的59.2%,完成主要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居民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并制作了效果图。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1处;新建蔬菜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村租地100亩,培育地椒茶苗100亩并租地100亩,培育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旋老、后河),压埋供水管线1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渠道4000米;拓宽整修铺砂村组道路4公里;现已建成高庄村部,路坡村部主体已建成;在祁川村完成道路绿化6公里(环园路2公里,杂果园道路3公里)。社会事业:祁川后河居民点目前开工25户,主体建成19户;维修祁川村幼儿园1处,购置办公桌椅40套,电脑、电子琴、玩具等教学设施。宣传培训:宣传农业农村工作,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按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统一全镇干群思想,把产

业开发和县城开发结合起来,把城郊村的建设和县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把城区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化管理;依托茹河川区开发,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依托塬区优势,扩大苹果生产规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考核,靠实责任。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之中,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村级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取得成效及变化

通过两年的试点,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全镇把发展生产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自身实际,以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为支撑,一是打造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村级道路、水利灌溉、小康农宅、村卫生所、村级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这些项目的

实施,为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强势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各项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试点,2010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673.6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643.5万元的104.6%,同比增长15%,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完成投资11170万元,较上年9690万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40元,比上年2581元人均增长459元,2011年有望达到3355元。经济促进文明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村民自治、投工投劳、财政奖补”等方式,以生态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了经济促文明的最终目标。

四、几点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在实施项目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点倾斜,能够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每年在项目实施前应先预借部分启动资金。

三是在部门整合资金筹措上,力度再大点,对整合不到位的应有一定的处理措施。

推荐第2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莅临游河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0年,游河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真抓实干、务实创新,牢牢抓住出山店水库建设前期工程暨游河新镇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总体推进,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和发展。现将我乡2010年度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强力推进。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全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召开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顺利推进,同时在每个行政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小组,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加民主化、规范化。

二、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为了做好我乡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小组。邀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克服资金紧张,工作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完成了《游河乡总体规划》及《游河乡村镇体系规划》和18个行政村的规划修编及一个中心村、两个附属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弥补

1了我乡规划建设没有规划的空白,为统筹城乡发展绘制了科学长远的宏伟建设蓝图,城乡一体化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三、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是突出抓好新集镇建设,强力推进游河新镇区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亮点工程。围绕“六场硬仗,八篇文章”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将游河镇打造成中洲名镇,千里淮河第一镇。新镇区三官综合试验区规划用地1.74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完成统建安置房建设、河道治理、迎宾大道修建等工程用地征地1500亩,拆迁92户,累计投入资金4.6千万元;统建楼29栋楼盘,主体已完工,总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建成大小户型700余套,总投资近8千万元。小区内“五化三配套” (既: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和水、电、路配套)已全部完成。目前乡政府已入住统建安置区。规划区内新架设线路6370米,新建500千伏变压器3台,长1100米的迎宾大道主干道已绿化完毕,全长3.2公里的三官村治理正在砌陡石护坡,规划区内3.1公里的三条主干道一完成路基土石方的70%,累计投入资金3千万元;自建区已竣工建筑面积近25000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约 6000平方米, 累计投资近2千万元。目前游河新镇区雏形初现。

二是全乡八个行政村新农村规划点正陆续建设。张湾村新农村规划点框架已全部完成总投资1.1千万元,已建2层商住两用楼共计200套,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孔畈村新农村规划点已完成总体平面图、鸟瞰图、施工图,规划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可供容纳2000人。姚湾村正在兴建茶业一条街,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满足茶农200户,高台村村室建设完成,还

有将实施的姜堰村,大塘村,游河村,新集村新农村规划点。

三是宅基地置换商品房工作推进迅速。结合游河新镇建设,实施宅基地置换商品房策略促进土地征收,目前已拆迁92户农户中88户用宅基地置换商品房,总置换商品房面积达1.1万平方米,平均每户置换商品房近125平方米。

四是继续坚持小城镇建设齐头并举,推进城镇化率和城镇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乡城镇化率已达25%,形成了游河乡游河老镇、新集、孔畈、出山小集镇均衡发展和游河新镇快速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引导农民着眼新农村建设相对集中建房,努力改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推进迁村并点试点工作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为创新点,大力提升现有村庄的生活房屋环境,积极建设新村镇,实现新老村镇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四、优化城乡环境,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1、游河乡村村整治工作积极推动。游河乡以“六城联创”为契机加大了游河乡村村整治工作。游河乡高台村全部实施了村村通,组组串硬化任务,共计15个村民组,全乡12.4公里借宿了黄泥土现象,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五化”(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

2、建设干净整洁生活便利的居民环境,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灶),如孔畈村,笃祜店村,三官村,新集村,姚湾村等五个村进行了“三清五改”,清除污泥,铲除路障,撤掉了乱搭乱建。认真做好农村的卫生保洁工作,配备了专门的环卫工人,各村成立了保洁队伍,做到每日清扫垃圾。保障村民用水安全,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技术,改变农村传统食做方式,以沼气代

柴,以沼气代煤,为我乡正在申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2011年城乡一体化工作,逐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发展”新镇区拟定下年工作计划:

1、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

2、工作目标

⑴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发展速度,进一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我乡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⑵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增强集聚能力,引导农民向新村集居,圆满完成我乡申报省级生态乡镇。

⑶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重点在环境整治,安全饮水,沼气建设,生态绿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迁村并点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

⑷认真做好村村整治规划,把“三清五改”、建沼气池等纳入整治规划中,改善居住环境。

推荐第3篇:党群一体化工作汇报

党群一体化工作汇报

我院党支部成立于1990年。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党的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政治堡垒作用。近年来,按照上经党委的步署要求,确立了“以党建带团建、妇建,促工建”的工作思路,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工青妇群团组织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党建工作范围,提出了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新思路。

为更好更扎实地推进党群共建工作,学校成立由党群一体化办公室,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党群共建工作,做到精力到位、人员经费到位、关心支持到位,把党群一体化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办学特色来抓。

党群一体化组织成立后,完善了相应的工作制度,结合学院实际,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大加强了党员、团员和教职工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工作组织,形成人力资源大整合。按照有利于领导、便于工作、理顺关系原则,学校党群一体化办公室由党支部书记任办公室主任,一副院长任办公室副主任,成员由党支部组织委员、团委书记、妇女主任组成。这些同志都是从教学、管理部门挑选的,政治文化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党群工作,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参与、组合能有力地影响全校师生,调动师生参与热情。

二是学校给予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学校把党群共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确保党群共建活动阵地建设到位,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三是挂牌党群办公室,设立活动阵地。党群办公室集办公、学习、培训、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努力做到一室多能、一室多用。

一、党建工作。

学院党支部坚持每学期至少上4次党课,不断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目前党员数量由成立之初的3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正式党员24名(其中6名关系不在我校党支部),预备党员2名。党支部委员也由原来三名老党员逐渐过渡到一名老党员,两名年轻党员,逐步实现了新老交替,使得支部委员逐渐年轻化。党支部的具体工作方法及措施是:

I. 加强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做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

首先介绍一下支部的班子组成:时述济,副院长兼任党支部书记,德高望重的刘珣增校长担任宣传委员,年轻骨干教师原春波担任组织委员。现任的支部领导班子,可以说是有经验、有能力、有活力,基本实现了老、中、青的有机结合。领导班子结构比较合理,支部班子成员全部是搞教学业务出身,既精通业务,又坚持搞好党建工作。强调担任领导的四要素: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要求支部领导必须做到三点:政治上要把定向关,维护大局;工作上要勤政敬业,争创一流;作风上要率先垂范,扶正祛邪。有了这样的要求,因此支部班子大局意识强,班子之间能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廉洁公正,能够自觉和上级党委、学院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学校的办学宗旨,及时圆满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支部班子能够准确定位,民主评议称职达到100%。2001年荣获“威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被威海市委组织部确立为“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去年,由于某班级班主任比较缺乏经验,造成管理不力,班级管理一路滑坡,学生思想及不稳定,听到此消息后,党支部一班人采取多种方法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度过思想难关,又和学校协调,指导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最终使这个班级扭转了局面。

II. 抓党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随着学院的发展,党员的数量也在不在增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既要提高现有党员的综合素质,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提出:“爱党先爱岗”的口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取,我校的13名正式党员中有10名担任学院中层干部以上职务,学院的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总务处主任、团委书记都由党员担任。对中层干部要求他们做到“五先”:1)宗旨意识当先,做贯彻方针的推动者;2)综合能力领先,做专业业务的引领者;3)工作作风率先,做为人师表的示范者;4)岗位业绩争先,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5)廉洁自律在先,做教育为民的实践者。我院的党员中,有两人担任副院长职务,有8人担任中层干部职务,进一步体现了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党员带头的领导班子,充分证明院领导对我院党组织的信任,他们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任劳任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每次发展新党员,都要支部开会研究,每次都

是从学校年轻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注重党组织在师生中的影响,积极发动老师和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到目前为止,有近百名老师和学生向党组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支部要求每一位党员和积极分子都要“做一个忠诚的人”,即: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朋友,忠诚于家庭,忠诚于学院。尽管院领导对我们每一位党员充分信任,但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仍然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把自己的每一分光和热奉献给学校,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每一个教职员工。让学院领导、老师、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党的温暖。党支部的各位委员也是经常探讨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教育管理好我们的党员。通过开党员大会、上党课、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统一认识,更好地为学院服务,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

二、以党建带团建,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我院团委成立于1993年12月,团员人数占在校生的85%。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校团委本照“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宗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生的思想意识、活动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面对目前校园常见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索要钱物、肢体伤害、语言伤害、破坏公物,网络危害——色情暴力、网络诈骗、网友伤害、上网成瘾、自制力下降,早恋危害——影响学习、伤害他人、性过失,心防意识——防范外来伤害、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自身犯罪潜意识等等现象,一方面不断加大法制宣传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举行法制知识讲座和演讲,并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团支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共同建立青少年成长监护体制,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的管理,严防不利事件发生。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身心健康的培养也是校团委重要的工作。如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党旗在我心中”演讲赛、《为了母亲的微笑》法制宣传片的播放,都是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几年来,团委先后组织为四身患重病的冯美芳同学捐款、为印度洋海域受灾人民捐款、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等活动,在学生、老师和社会中产生极好的影响。去年结合党中央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校团委也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做一名团员所应该尽的社会责任。校团委也经常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公益性场所等进行义务劳动,也配合上级部门搞好峰山白色垃圾的清除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每

年5月校团委都会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如去年组织的“红五月歌咏比赛”,“汗水·收获演讲比赛”,“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平安学校”主题法制安全教育报告会等,既让学生锻炼了能力,也在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1999~2000年学校团委连续两年被共青团威海市委授予“威海市先进基层团组织”称号;2005年12月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先后有三个团支部被文登团市委评为“先进团支部”,十二名团员被省、威海市团委授予“青春立功”三等功、“威海市十大青年志愿者标兵”荣誉称号等。

三、妇女工作

四、工会工作

今后工作计划:

一、结合“金秋十月·中国骄傲”主题教育,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活动,纪念共

和国成立59周年,具体形式,组织教师在十月份的会演活动表演集体或个人节目。

二、结合十一月阳光体育运动,以“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号召全校教师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全体教师出间操,并组织全校性教师排球赛。

三、十二月份,结合“我是外院人”主题教育,以“外院二十年”为主题,在

全校师生中开展校史教育,爱校教育,真正把全院师生溶入到外院的大家庭中。具体活动形式另行通知,并由学生处、团委组织元旦文艺晚会。

四、以妇联为主组织全院女教师进行体检。

五、不断完善相关的档案资料,迎接威海市委组织的检查。

六、建议能否每位教师发放统一的运动服,集体活动如升旗、参加大型活动、外出

活动时统一着装。

七、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活动,让学校政策从老师中来到老师中去的方针,由学校

确定主题,党群办组织,从老师中征集意见,进一步体现群策群力,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推荐第4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汇报

xx街道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汇报

xx街道总面积226平方公里,辖118个村(居),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村行政村110个,农业人口9万人,农村总户数2.7万户。简要汇报一下我们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做法。

一、工作情况

2007年2月份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中心,四个副中心”城市高端规划,坚持“一年大变化、二年强功能、三年建新城”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既定的“一立一破、一扩一缩、一分一合”的六个重点,全街道预计全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92.9亿元,同比增长39.8%;完成财政收入1.0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00万元,同比增长37%和34%;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58%;全年街道共完成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达到9200万元。

“一立”,就是调整确立了发展大框架

结合实际,确立了以连接九台和程戈庄的xx大道为轴,以万家庄、箭口为两点的 “一轴两点”发展框架。“一轴”就是将今年新建的xx大道往西延伸到程戈庄,将xx工业新区和原程戈庄工业园连成一体,形成发展的主轴线。“两点”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万家庄一点和为轴线企业二级配套的小企业箭口一点,形成了 “一轴”带“两点”,“两点” 托“一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大大增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破”,就是破解了发展中遇到的新难题

加大投入,修建乡村道路31条、126公里,解决了32个村行路难问题和项目承接能力问题。引进了青墩水库自来水,解决了水这一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对xx工业新区内所有高低压电网进行改造,满足了新区项目建设需要。

“一扩”就是扩展了思想境界、扩张了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领域。

首先是扩展了思想境界。把街道发展放在诸城市的大框架中去构思,坚持高端定位、高起点规划。在街道驻地,规划建设了五大功能板块,快速打造了区域核心。其次是扩张了经济总量。加快了xx工业新区、箭口二级配套产业园和程戈庄木器工业园的载体建设,依托载体,全年共开工建设的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32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4个,培育起精典钢构、泰瑞机械、顺合木业、恒大汽车内饰、泰王包装、亚恒工贸、友谊服饰、洪森肉制品、华恒钢管等9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延伸拉长了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针织服装、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化工建材六大主导产业链。全街道新增限额企业21家,限额企业总数达到85家,预计全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46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58%。扩大了xx钢材木材市场、xx综合农贸市场的运营,使两处市场的营业收入分别突破了10亿元和3亿元大关。再是扩张了产业发展领域,通过招商引资,清华大学决定投资对5000亩的汉王山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中心,实现了文化等新兴产业的扩张

“一缩”:就是缩小了xx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一是外在形象对接。街道投资8300万元对泰薛路、得利斯大道、工业大道、xx大道和万解路进行了高档次绿化,绿化长度40公里,共栽植各类苗木100多万株,其中雪松10万株,其它各类乔、灌木90万株。二是园区对接。规划的xx工业新区直接与开发区相连接。三是产业对接。规划建设了福田配套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和二级配套产业园。

“一合”就是聚合区划调整资源,形成了发展合力

聚合人力资源,组建起了一支干部职数多,整体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发展团队。聚合设施资源。对驻地设施进行集中开发建设,规划建设了行政办公区、工业项目区、综合服务区、运动休闲区、居住区等五大功能板块,打造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副中心。聚合产业资源。规划建设了16平方公里的xx工业新区。新区投资530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业新区迅速成为了全街道最具有投资吸引力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

“一分”就是建设农村社区,分流了机关人员,让老百姓分享了公共服务和发展成果。

在全市建起第一个农村社区——松园社区的基础上,按上级要求,全街道设置了20个社区。落实了设施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五个保障,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网络化技术平台,首创了社区服务智能化运行模式,深化了社区建设,让农民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到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到了政府公

共服务和发展成果。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目标。

二、下步打算:

我们xx街道有城区有农村,城市资源少,农村资源多。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

一、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完善“一轴两点”规划,“一轴”与“两点”互动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

二、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建设好xx工业新区,争取更多的大项目、高新项目、外向型项目落户,实现以工促农。

三、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扶持力度。

六、继续探索城乡党组织联建,健全完善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长效机制。

推荐第5篇: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汇报

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惠民县先期着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由城管局领导带队组织人员赴烟台莱山区、牟平区,章丘市、潍坊昌邑县、滨州市及周边的商河县、邹平县、无棣县等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先进县区进行经验学习并带回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学习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模式和理念。

惠民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经过县委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办公会、县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并出台了《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镇街道办副书记为成员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月25日召开了全县动员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镇、街道党委书记、镇长、副书记及部分办事处书记、站所长,会上印发了《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惠办发[2012]3号),并对2012年林水会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路域综合开发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四项工作的重点及任务目标进行了安排部署。 领导小组三次召开办公会,多次研究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都在积极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根据市里统一要求及安排部署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今年完成60%的工

作目标,提前在城管局内部抽调副科级干部1名,抽调3名同志成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办公室,对县城14个镇、办及国省道沿线进行了详细情况调研摸底,将各镇村地形、地貌、人口、交通情况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前期的摸底调研工作形成了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的初稿,对国省道沿线168个村庄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已经绘制垃圾容器分配布置地图。

现阶段及下一步急需着手的工作:

一、现已经确定在惠民县清河镇选址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处,正在与清河镇政府主要领导商榷中转站选址及建设用地事宜,

二、现已在胡集镇驻地建设了4处地埋式垃圾中转箱,进行前期的垃圾清运试点工作。

三、正在积极协调县政府写报告申请垃圾中转站建设费用及配备转运垃圾清运车辆购置费用。

表态:

惠民县人民政府

推荐第6篇: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工作汇报

一、x县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x县地处xxxx四省八县交界处,全县辖x个乡镇(办事处),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万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处,其中三级综合医院x处,二级综合医院x处,乡镇卫生院x处,民营医院x处,原村卫生室x余处。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x名,乡村医生x名。

长期以来,村卫生室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网底,为基层群众提供着最方便、快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x县在新农合推进过程中,重点加强了县、乡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县级医疗x位实施了“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战略,打造周边县医疗服务高地;乡镇卫生院相继有5所中心卫生院、7所卫生院实施了省x工程和省x工程,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显著改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乡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加强,使得卫生资源向县级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集中,村级卫生组织的卫生服务功能有所弱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卫生室布局不够合理,缺少统一规划,群众就医不方便。并且房屋破旧、医疗用房面积狭小,基本医疗设备陈旧、不足。二是乡医诊疗技术水平较低,医疗服务不规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无保障。三是药品保管松散。过期、失效的药品不能及时处理,药品储存环境和保管条件差,少数乡医不从卫生院统一进药,而从非正规渠道购药,威胁着群众用药安全。四是大部分乡医没有养老保险,乡医处于自生自养状态,严重影响了乡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急待加强。

二、实施“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加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解决卫生室存在的突出问题,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在多方考察,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x县卫生局加强了村卫生室建设,开展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工作。

1、精心试点,不断探索。

今年4月初,x县在谢集乡启动了“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该乡共有3万群众,根据所辖行政区域,对中心村卫生室(服务站)进行了统一规划,按服务人口3000-5000人,服务半径不超过1.5公里(就诊群众步行15分钟内到达)设一处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共规划了朱江楼等8个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在试点工作中,该县严格标准,要求医疗用房不少于x㎡,至少六室分开,配备微机与县新农合专用网相联,乡村医生自愿参加,乡镇卫生院择优聘任等办法,建设中心卫生室(服务站)。经过近3个月的试点,8个新建的中心卫生室宽敞明亮,基层群众就医环境显著改善,卫生室诊疗设备齐全,乡医诊治技术规范有序,药品价格安全低廉,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就近的医疗服务,还可报销新农合门诊费用,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在试点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中心卫生室(服务站)的人员准入、工资分配、养老保险、药品规范等问题,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意见》和《x县乡村医生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规范了《x县乡村医生聘用合同书》,不断完善一体化管理制度。

2、全面推开,稳步推进

7月下旬,x县在x乡组织召开了“一体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全县推广普及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建设模式。要求各乡镇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牢牢把握“一体化是建站的目标,集体化是建站的载体,人性化是建站的重点,规范化是建站的关键,递进化是建站的策略”的方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建设工作。县卫生局严格把握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建设标准,组织人员,开展督导检查,按照成熟一个,批准一个,稳步推广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建设模式。目前,全县已有x个高标准、规范化的村级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建成并投入运行,根据规划,今明二年内将建成x余个村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全县将形成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补充的15分钟农村群众就医圈。

3、总结经验,健全完善。

在“一体化”管理机制探索过程中,x县在实践中摸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具体工作中,总结出六点具体做法:

一是科学规划,优化村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布局。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总数、地理交通、技术力量、服务半径等因素, 在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上,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全县共规划出了260余处中心卫生室(服务站)。二是多种形式,加强村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建设。在中心卫生室(服务站)建设过程中,以改扩建集体房屋为主,集体提供土地、乡医共建为辅,租赁个人房屋为次,多种形式,多方筹集资金,推进村卫生室建设。总体要求是建设面积不得少于120平方米,硬化地面和墙面,六室分开。三是严格准入,确保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各乡镇卫生院严把准入关,挑选素质高、业务精、身体好、拥有执业资格的乡医,进行择优聘用;聘用后的乡医由所在乡镇卫生院在辖区内统一调配使用,实行异地安置。卫生院与乡医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定期考核续聘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四是健全制度,强化村中心卫生室(服务站)管理。在具体业务工作中,村中心卫生室(服务站)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 对其实行院、站长两级负责制,严格按照“四统一”(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的模式进行管理。五是完善机制,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完善用人机制,推行了乡村医生聘任制、工资制和养老保险制。六是加强领导,确保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县成立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县卫生局也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调度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

推荐第7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总结及建议

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发改委、一体化办等市直单位的协调指导下,该区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工作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加快了农民变市民步伐。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同比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3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同比增长15.2%。

一、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力推进集中居住点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521”工程,凤凰新城土楼社区10.6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封顶,桥头社区18.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开工建设,张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渠沟集贸市场建设加快。全市规模最大的采煤塌陷村庄搬迁项目仁和小区交付使用,2000多户居民民已搬迁新居,入住率达50%以上。总投资13.4亿元的64个城乡一体化项目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目标,进一步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去年我们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示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高效作物规模种植”专项资金扶持办法,财政兑现补贴资金320万元。全年实现土地流转5070亩,新增优质蔬菜面

- 1

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实施渠沟镇土地治理项目,加快建设1.7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建设食品加工、黄里观光休闲农业、油坊优质蔬菜、河北豆制品、郭王食用菌等五大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加快食品产业聚集。抓住凤凰山工业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机遇,以食品工业园被中国食品集团授予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园的契机,突出发展定位,争创优质品牌。围绕食品工业及配套产业,重点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四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工程,推进区实验中学、土楼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改造提升14家村级标准文化文体活动室和14家标准卫生室。培养培训了320名农村骨干和农村经纪人,有效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按照全区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我们将重点围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改变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要在农民增收上寻求突破。全区小康建设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小康建设的重点在农民增收。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0元,今年要达到5600元以上,2012年要达到7000元,平均每年要净增700元以上。因此,要不断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这个核心问题。

二要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寻求突破。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化必须调整农业产业

- 3

今年,市委、市政府对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整区推进、全域相山”的新要求。同时对保障农民权益、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任务,我们将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依托七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体制机制,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服务信息化。

二是大力发展食品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坚持“招大引强”,引进、培育、壮大一批“农”字牌工业企业,吸引农业人口向开发区集中。今年食品经济开发区要引进内资25亿元以上,入园企业要突破70家,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实现再翻番,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扩大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成分中的比重,逐步使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鼓励集体和个人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强规范化建设和多领域合作,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格局。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在城区,着力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企业,在镇(办)重点发展特色物流和农村专业市场;在村民集中居住区,依托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等连锁店,形成以城区骨干流通企业为龙

- 5

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农民。全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改造和新建一批现代化的文体设施,丰富内容,提升品位,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自我保障为主、国家集体扶持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解除农民脱离土地的后顾之忧。

五、几点建议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关系民生的“民心工程”,涉及范围广,投入大,仅靠区县之力,工作很难深入,希望市委、市政府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县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

一是投入以项目为载体,固定在某一方面,范围不能太大,形成合力。

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在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百姓得实惠的方面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容易积累经验,便于推广。

三是资金投放应向引导产业发展上倾斜,以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O一O年三月十日

- 7 -

推荐第8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04.04

陈贵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情况

汇报

陈贵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我镇按照“服务大建设、推动新高潮、当好排头兵”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市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思想统

一、思路清晰”的良好局面。下面,我将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我初步形成了堰畈桥村、官堂垴两个试点村建设为主,大金省道沿线村庄整治为辅的“两点一线”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至目前,我镇共计投入资金9600万元,两点一线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成效显著。

(一)试点村经济发展势头喜人。大力发展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堰畈桥村建成年出笼肉鸡50万只、牲猪1万头、肉牛700头的养殖基地各1个,官堂垴村建成物流公司1个,生态休闲农庄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两村合计完成高产农田改造近4000亩,建成农业示范基地近20余个。

(二)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两个试点村全部完成组组通及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户户通工程建设12780米;道路林网绿化40.54亩,农田林网绿化108亩,安装排污管道4800米,

塘堰护砌14口;清理垃圾1241吨,清路障7000米,清沟渠3000米,拆违、旧、危房224间,墙面粉刷96000㎡,屋面换瓦1.03万㎡,完成困难户房屋改造10户,改厕400户,新建公厕4个、垃圾池22个、3000米环湾公路1条,新建花坛4300㎡;新建党群服务中心2个,便民超市1个,篮球场2个。

(三)试点村社会事业有序发展。新建示范幼儿园1所,面积达2900平方米,新建村民活动室4个、农家书屋2个、村级卫生室2个,新建大型文化广场2个。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惠及两试点村共计491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四)大金沿线村庄整治扎实推进。投资2220万元,清除垃圾654吨,沟渠清淤护砌22790米,铺设排污管道1850米,拆除破、旧、违房135间,立面改造672户计99320㎡,屋面换瓦303户计37010㎡,道路硬化9496米,绿化面积19570㎡。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党委重视。一是出台了《陈贵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责任到人。二是落实了包保。对每项工程任务都落实了包保领导及具体责任人,并按照副科级干部10000元、一般干部4000元的标准进行绩效挂钩,实行百奖百赔。三是加强检查督办。纪委、办公室不定期进行检查督办,对工作不力、进度不快的予以全镇通报批评。对逾期未完成任务的进行诫勉谈话或上报市委予以组织处理。

(二)规划先行。以打造“现代生态新城、现代生态新村”为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使用”的要求,聘请高水平专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高起点规划。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做到五要:穿衣戴帽要到位,绿化美化要覆盖,环境整治要全面,房屋改造要彻底,项目建设要推进。

(三)重点突出。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健全新保障、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为工作重点,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近段时间建设中重点中的重点,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四)典型示范。按照“示范引路、打造亮点、逐步推进、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将堰畈桥村、官堂垴村作为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加大投入,力争将两村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建设、村庄整治改造、农业基地建设等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品牌,发挥其辐射作用,为全面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明确一个方向,树下一个标杆。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投入资金近亿元,除大冶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扶持的资金以外,其余均由镇财政自筹。资金压力加大将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二)群众意识不浓。虽然大部分群众对城乡一体化建设非常拥护和支持,但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没有大局观念,受利益驱使,强揽工程、扯皮拉筋、越级上访等事情常有发生,甚至多方阻拦城乡一体化建设施工,严重阻碍了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城乡一体化建设虽然投入较多,但试点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农村社会环境、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与城市化的标准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四)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两个试点村的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产业化水平不高,还没有真正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非常繁重。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资金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保障是关键。试点乡镇要按照“政府补贴、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群众集资”的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同时,省市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倾斜及资金扶持等方式切实解决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意义,力争绝大多数群众支持和参与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来。

(三)切实加强结构调整。进一步摆正位置,突出特色,努力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实现产业化。一是围绕雨润食品工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实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经营企业化。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向农业企业转变。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上下工夫。尤其要加快培育种养殖大户,并对种养大户给予政策扶持,使之逐步由种养殖大户转变成为种养业企业,提高规模效益。

推荐第9篇:某医院村一体化工作汇报

XX医院

村级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市卫生局2011年8月30日召开全市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推进会,回来后,分别对乡村医生和相关人员传达了市局会议,我院多次召开院委会讨论制定了本辖区乡村卫生机构人员“三定”方案,并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制定了乡村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细则和工资发放标准,以工作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准绳,本着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

一、组织领导

我院经过院委会讨论成立了村级卫生机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院任组长,按照市局会议精神对本辖区村卫生室的统盘考虑任命七个村卫生室负责人,按照本院“三定”方案有针对性的确定各室的人员编制,同时制定了村卫生室人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村卫生室管理方案。

二、村卫生室建设。

2008年我院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梅家庄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125平方米,乡村医生三人,服务辖区为:鞠山、梅家庄,29个村组,1156户,服务人口3621人。张吉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155平方米,乡村医生四人,服务辖区为:张吉、野肖,肖季,32个村组,1452户,服务人口4723人。顾庄寺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乡村医生三人,服务辖区为:顾庄寺、金干,26个村组,1151户,服务人口3576人。白马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135平方米,乡村医生三人,服务辖区为:白马、孔叶、南新街、小里,31个村组,1326户,服务人口5261人。

2009年建设了严家堡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160平方米,乡村医生四人,服务辖区为:严家堡、管凤、桥头,45个村组,1103户,服务人口5538人。车马庄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136平方米,乡村医生四人,服务辖区为:车马庄、杏陆,20个村组,1460户,服务人口4655人。河庄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乡村医生三人,服务辖区为:东河、河西,20个村组,974户,服务人口3587人。各个卫生室按照9室分开的原则,合理设置功能科室。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十类四十一项工作,我们开展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孕妇叶酸补服、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计划内孕妇住院分娩的补助,对传染病重大专项基线调查项目双阴人员1400人次,免费乙肝疫苗接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止目前我们已完成档案建立8000多人,力争本月底全部完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10月底前完成电子档案的录入工作。所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都是按照要求规范落实到位。

四、绩效考核

我们对本辖区村卫生室近年来的业务情况进行了比较,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量,工作完成情况,群众满意度为考核依据,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和全年工作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报酬和一定数额的奖励。

我们相信,在市、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及市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本辖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工作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步入正轨,为本辖区的群众提高更好的健康服务。

XX医院

2011年09月19日

推荐第10篇:某县关于调防一体化的工作汇报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按照通知要求,将我县“调访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我们××县位于××省中部,××市东北部,幅员面积423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辖11个乡镇,76个村,500个自然屯。近年来,我县切实把“调访一体化”工作作为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措施来抓,

以“调访一体,强化基层,稳定全局”为重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力度,创新工作措施,完善推进机制,做到了预测预报、接待调处有机结合,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使一大批信访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工作中,我们主要是狠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调访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积极构建党政齐抓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调访一体化”建设摆上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县委书记×、县长××同志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调访一体化”工作,并提出明确意见。成立了以主管县领导为组长,组织部、人事局、编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信访办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调访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调访中心,在县司法局挂牌子。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并在司法所设立调访办公室,实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访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基层司法所所长兼任调访办主任。并做到了“五有”:即有领导、有人员、有牌子、有制度、有屋子。各村、社区分别设立了专兼职调访员,屯、居民组分别设立了调访信息员。全县初步形成了县有调访中心、乡有调访办、村(社区)有调访员、屯(居民组)有调访信息员的四级调访工作体系。二是保证资金投入。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付工作人员的报酬和奖金,仅调访员工资待遇方面,县财政每年就拿出近16万元。目前村级调访员每人每月100元,乡镇信访员每人每月300元,并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划拔,由乡镇调访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同时,我们积极改善基层调访机构办公条件。经过协调,乡镇、村级调访组织办公场所及设施由各乡镇、村负责解决。目前,全县11个基层司法所共有23间办公室,有统一制作的工作流程图17块,摩托车8台,电话8部,微机3台。三是配齐配强人员。为保证在调访一体化建设中有人管事、能管好事,我们切实在人员配备上狠下功夫,全力抓好“兼、调、聘、培”四篇文章。所说“兼”,就是县司法信访调解中心由县信访办主任兼任主任,信访办1名副主任、司法局1名副局长兼调访中心副主任,各乡镇司法所所长兼任乡镇调访办主任。所说“调”,就是将11个乡镇的14名信访员统一调整到乡镇司法信访调解办公室,划归司法所管理,使司法所人员与信访人员合二为一。所说“聘”,就是采取“三荐两考”形式,为76个行政村、7个社区和1个街道择优聘用调访人员144名,其中老党员、老支书、老干部有58名,占总数的40.3。同时,根据村屯及居民组大小,按照每20户至50户村(居)民设1名调访信息员要求,全县共聘用了827名基层调访信息员。所说“培”,就是加大队伍的培训力度。采取县司法局、县信访办培训乡镇人员,乡镇司法所培训村屯人员的办法,先后举办了30期调访人员培训班,培训基层调访员和调访信息员4000余人次。目前,全县业务用书《人民调解员必读》达到每村一本,2006年还征订了《人民调解》杂志120余份。同时,对基层新聘用的调访人员上岗前,县信访办、县司法局围绕司法行政业务知识等内容,联合组织统一的业务培训,进行了统一的考试,经考试合格后统一发放了《调访员工作证》,实行持证上岗。

二、把完善推进机制作为“调访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切实规范工作行为。“调访一体化”建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涉及党委和政府形象。为保证规范有序地运行,我们坚持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不断完善推进措施。一方面,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针对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的实际情况,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帮教组织工作职责》等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人员情况九方面34条制度统一制作成规范化图板下发到全县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并针对社区改革后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统一制作了7个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图板下发到社区。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基层调访办主任(司法所长)月工作例会制度、村屯调访工作人员月工作例会制度、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县、乡、村两级季、月汇报制度以及基层调访员定期学习、集中培训、例会交流等多项管理制度,用制度加强调访员管理,促使每名调访员当好“六员”,即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党委政府的“参谋员”、矛盾纠纷排查的“信息员”、信访工作动态的“调研员”、矛盾纠纷调处的“调解员”、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员”,推动基层“调访一体化”建设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另一方面,强化工作考核。对基层调访组织实

第11篇:县关于调防一体化的工作汇报

县关于调防一体化的工作汇报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按照通知要求,将我县“调访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我们××县位于××省中部,××市东北部,幅员面积423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辖11个乡镇,76个村,500个自然屯。近年来,我县切实把“调访一体化”工作作为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措施来抓,以“调访一体,强化基层,稳定全局”为重点,原创:http://www.daodoc.com/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力度,创新工作措施,完善推进机制,做到了预测预报、接待调处有机结合,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使一大批信访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工作中,我们主要是狠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调访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积极构建党政齐抓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调访一体化”建设摆上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县委书记×、县长××同志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调访一体化”工作,并提出明确意见。成立了以主管县领导为组长,组织部、人事局、编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信访办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调访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调访中心,在县司法局挂牌子。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并在司法所设立调访办公室,实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访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基层司法所所长兼任调访办主任。并做到了“五有”:即有领导、有人员、有牌子、有制度、有屋子。各村、社区分别设立了专兼职调访员,屯、居民组分别设立了调访信息员。全县初步形成了县有调访中心、乡有调访办、村(社区)有调访员、屯(居民组)有调访信息员的四级调访工作体系。二是保证资金投入。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付工作人员的报酬和奖金,仅调访员工资待遇方面,县财政每年就拿出近16万元。目前村级调访员每人每月100元,乡镇信访员每人每月300元,并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划拔,由乡镇调访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同时,我们积极改善基层调访机构办公条件。经过协调,乡镇、村级调访组织办公场所及设施由各乡镇、村负责解决。目前,全县11个基层司法所共有23间办公室,有统一制作的工作流程图17块,摩托车8台,电话8部,微机3台。三是配齐配强人员。为保证在调访一体化建设中有人管事、能管好事,我们切实在人员配备上狠下功夫,全力抓好“兼、调、聘、培”四篇文章。所说“兼”,就是县司法信访调解中心由县信访办主任兼任主任,信访办1名副主任、司法局1名副局长兼调访中心副主任,各乡镇司法所所长兼任乡镇调访办主任。所说“调”,就是将11个乡镇的14名信访员统一调整到乡镇司法信访调解办公室,划归司法所管理,使司法所人员与信访人员合二为一。所说“聘”,就是采取“三荐两考”形式,为76个行政村、7个社区和1个街道择优聘用调访人员144名,其中老党员、老支书、老干部有58名,占总数的40.3。同时,根据村屯及居民组大小,按照每20户至50户村(居)民设1名调访信息员要求,全县共聘用了827名基层调访信息员。所说“培”,就是加大队伍的培训力度。采取县司法局、县信访办培训乡镇人员,乡镇司法所培训村屯人员的办法,先后举办了30期调访人员培训班,培训基层调访员和调访信息员4000余人次。目前,全县业务用书《人民调解员必读》达到每村一本,2006年还征订了《人民调解》杂志120余份。同时,对基层新聘用的调访人员上岗前,县信访办、县司法局围绕司法行政业务知识等内容,联合组织统一的业务培训,进行了统一的考试,经考试合格后统一发放了《调访员工作证》,实行持证上岗。

二、把完善推进机制作为“调访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切实规范工作行为。“调访一体化”建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涉及党委和政府形象。为保证规范有序地运行,我们坚持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不断完善推进措施。一方面,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针对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的实际情况,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帮教组织工作职责》等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人员情况九方面34条制度统一制作成规范化图板下发到全县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并针对社区改革后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统一制作了7个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图板下发到社区。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基层调访办主任(司法所长)月工作例会制度、村屯调访工作人员月工作例会制度、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县、乡、村两级季、月汇报制度以及基层调访员定期学习、集中培训、例会交流等多项管理制度,用制度加强调访员管理,促使每名调访员当好“六员”,即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党委政府的“参谋员”、矛

盾纠纷排查的“信息员”、信访工作动态的“调研员”、矛盾纠纷调处的“调解员”、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员”,推动基层“调访一体化”建设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另一方面,强化工作考核。对基层调访组织实行“两固定一流动”的动态管理办法。即编制固定,由人事部门统一核定;工资固定,由县财政统一划拨;人员实行流动管理,视工作业绩随时调整或解

聘。2003年7月以来,我县通过考核,已先后对51名基层调访员进行了调整。同时,还建立了司法所长(调访办主任)深入村屯抓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进行量化分解,落实到人头,严格进行奖罚,有力地促进了“平安××”、“法治××”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人民调解平息纠纷、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日益突显。

三、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调访一体化”的重点,有效缓解信访压力。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调访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化解群众的来信来访问题。2005年全县共发生信访案件1170件次,同比下降23。特别是在越级访上,年全县只发生78件次,同比下降了30。一是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拍卖。为保证农村土地发包的公开、公正、公平,乡镇调访办公室对各村的土地发包拍卖全程参与,主动监督。2004年,××镇平安村七组因村委会在渔池发包工作中操作程序违背政策规定引发村民集体到镇里上访,镇党委、政府指派调访办牵头,带领经管站、驻村工作队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现场办公,通过公开竞标拍卖,使平安村鱼池发包价格由原来的15万元提高到21.4万元,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达到了参与竞标者和上访人员满意,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司法所又主动介入平安、××、×××、&&、&&、××等6个村近800亩机动地发包拍卖工作,现场监督,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1万余元。二是认真调处群众纠纷。原创:http://www.daodoc.com/对群众的涉法上访问题,司法信访调解中心都主动介入,认真调处。2004年××乡一中学生××来被砍伤致盲,因对赔偿问题不满由其母领着到县政府上访,县政府召开协调会议决定给予法律帮助,后经××法庭判决对方当事人赔偿,由于无法执行又引起上访,后经县调访中心和乡村调解委员会一同到当地进行调解,使法庭判决发生了法律效力,平息了上访,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紧紧抓住推行“调访一体化”机制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建立了司法信访调解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有效衔接、信息反馈通畅的工作网络,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乡小山村五组74岁××老太太,因赡养问题与儿子儿媳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多次调解未能得到解决,村支部书记拨通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寻求法律帮助,法律援助中心迅速派干警到当地调查了解,及时为老人提供法律帮助,经过走访确认不尽赡养情况属实,符合援助条件,决定免费为老人先期调解,调解不成提起诉讼,经过调解,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受到当地群众称赞。四是主动调处乡村土地纠纷。对“一免两补”政策出台引发的大量的土地纠纷案件,各乡镇调访办司法所不回避,不推诿,主动参与,配合各乡镇开展了以“清查土地、清理合同、清收资金”为重点的“三清”工作,维护了群众利益,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乡永清村二组一村民为村委会看护了15年河套林,后因五荒开发解除用工,就用工补偿问题与村委会发生纠纷,常年到乡政府上访,司法信访调解办公室受理后,由调访办主任、信访员、村调委会主任、村调访员参加的调查组,通过认真细致调查走访、耐心诚恳的说服教育、公平合法的处理意见,使当事人心悦诚服,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乡五庄、后五两个村在“一免两补”政策实施后,30多户农户因土地纠纷问题到县、乡政府上访,××司法所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针对这项涉及农户100余户、土地2900亩的纠纷案件,认真进行了调处解决,共化解债务90余万元,平息了上访。自2003年以来,我县各级调访组织共调处成功各类民间纠纷1732件次,其中,土地纠纷856件次,经济纠纷373件次,婚姻及家庭赡养纠纷375件次,其他纠纷128件次,成功率达到98以上,并先后防止群体性上访案件26件次。××镇社区7名新聘调访员上岗工作以来,先后调解纠纷289件,成功率达99,并制止因群众纠纷引发的上访事件31起。在全力抓好信访调解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新时期调访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不断丰富调访工作内容,延伸服务触角。为加快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县乡两级农村劳务输出法律服务组织,制定了《××县司法局农村劳务输出法律服务工作方案》和《全县贫困户法律救助工作方案》,出台了《××县司法局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工作制度》,设立了劳务输出法律服务热线电话,通过开展劳务输出前的预防性法制宣传、输出中的保障性公证见证、输出后的补救性代理诉讼,使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自2004年以来,全县司法所共举办外出务工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班20余次,近万名劳务输出人员参加了培训,为外出务工人员解答法律咨询6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办理各类劳务合同公证、见证800余件。2004年,××乡××、××等42名外出务工农民到大庆龙凤区打工时因发生苯中毒与用工方发生纠纷,消息反馈到××乡法律服务所后,该所人员立即前往大庆无偿给予法律援助,以诉讼代理人的身份,与用工方依法进行交涉,使用工方全额承担8名中毒农民全程医药治疗费,并在征得务工农民同意情况下继续履行用工合同,追回务工农民被拖欠工资4000余元,使事件得到圆满解决。为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进行了及时解决。××镇原××村二组79岁白姓老人因土地纠纷问题引发不赡养问题到××镇调访办上访,××司法所与派出所、调访办等相关部门深入到白氏兄弟家中进行现场办公,在经过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和严历批评教育当事人仍然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做出将白氏兄弟500多斤水稻做为赡养费用当场搬到老人家中的决定,围观群众拍手称快,既弘扬了尊老爱老的新风尚,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县电视台对此还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

虽然我县的“调访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乡镇调访人员力量不足。目前,我县基层司法所现有人员编制22名(含县公证处收回4个行政编制),加上各乡镇现有的14名信访员,乡镇调访办目前共有38人,虽然平均每个乡镇调访办达到了3人,但就目前工作情况看,面对当前农村矛盾纠纷问题发生量大、面广和排查化解困难的实际问题,基层调访人员力量仍然不足。二是基层调访办公条件比较落后。目前,全县11个乡镇司法所中,有5个司法所仅有1间办公室。3个乡镇只有2间办公室,仅有3个乡镇司法所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办公室达到了工作要求。

为推进我县“调访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信访办、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基层建立“调访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意见》出台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坚持标准,规范运作,力争通过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使调访组织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1、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在编制中挤。按照市委关于“调访一体化”建设人员配备小乡镇不少于3人,大乡镇不少于5人标准,从余编中对基层调访人员进行增补。二是从社会上聘。采取“三荐两考”形式,面向社会,优先从懂法律、有文化、有专长,为人公正,群众基础好,热心调解、信访工作的老党员、老支书、老干部中,择优聘用调访人员,对现有不适应工作的调访人员进行进一步调整。三是在村民中选。从村屯和居民组中的新老党员、做过村干部的农民和入党积极分子中,精心挑选有一定责任心、懂一些政策法规、善于处理矛盾纠纷的同志作为基层调访信息员,扩大基层调访信息员队伍。

2、要改善基层调访组织办公条件。一方面,推进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国债投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2007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项目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大力加强现有乡镇司法所和村级调委会基础设施建设,使每个乡镇调访办达到2间办公室(即办公室和调解室),每个村(社区)设置1个专屋作为调访办公室,协调好必要的办公设备,切实解决部分基层调访组织办公场所不足,必要装备不全问题。

3、加强基层调访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县人民调解、依法治访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工作程序,确保调访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按照“调访一体化”机制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调访组织,探索将调访一体化机制向社区、企业等领域延伸,做好各种硬件和软件建设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第12篇:实行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工作汇报

实行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工作汇报

省水利厅:

××县水务局自推行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以来,为了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局党政根据《水法》和省政府、省水利厅关于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本着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有利于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有利于

统筹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水事问题,全面推行水务体制改革,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对县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打破条块分割,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积极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县水务局。从水利局到水务局,这标志着大竹水利冲破了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的计划经济旧体制,为实现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为建立高效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设立了给排水管理股(县节水办)。原创:http://www.daodoc.com/在我局向县委、县政府提交的“三定”方案中(已上报待批),将原来分散在建设、环保等几个部门的管水职能交由水务局统一承担,通过将排水、排污、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职能统一划归水务部门,进一步增强了水务部门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行业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克服了过去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龙管水、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推行体制改革,变“政府管水”为“群众管水”,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效益

一是在××、××两座中型水库全面推行以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为基本内容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事业单位原有的干部、工人个人身份终身制,解除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固定人事关系,引入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本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二是重新确定两座中型水库事业单位性质。针对××、××两座中型水库具有防洪渡汛、排涝灌溉、农村人畜饮水、航运等基本功能和发电、养殖等附属功能,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属公益性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水利厅、市政府的要求,我局按照中型水利工程承担的任务和经济收益状况,经认真测算,认为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我局在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后,已将两座中型水库管理所由原来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重新定为准公益性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科学地划分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把承担发电、渔业养殖等多种经营的部门剥离为下属企业,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

三是实行人员分流。两座中型水库实行“离岗休息”制度,即:所有工作人员在离法退休年龄还有三年时,一律离岗休息;男同志在年满55岁后离岗休息;女干部年满50岁、女工人年满45岁,且工龄达20年以上者,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管理所审定后,可以离岗休息。

四是实行农村供水水费征收机构改革。根据*市价工[2000]字第10号文和*府办[2000]67号文批复,××县中型水库农灌水费成本价应为36元/亩,按“逐步到位”的办法,2004年农灌水费收取标准为中型水库自流灌溉17元/亩,提灌折半征收;2005年农灌水费收取标准为中型水库自流灌溉25元/亩,提灌折半征收;2006年农灌水费收取标准为中型水库自流灌溉36元/亩,提灌折半征收。

我们积极探索供用水管理新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水费收取以灌区乡镇为取用水单位,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以各乡镇为单位组建灌区管理委员会,由乡镇人民政府领导或乡镇人大主席兼任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所在乡镇的水利电力管理站负责人兼任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各受益区的村委会主任为灌区管理委员会委员。由两座中型水库管理所在每年年初时制定年度农业水费征收计划,并与各灌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供用水和水费征缴合同。各灌区管理委员会再将农业灌溉用水水费计征计划和合同层层落实,签订到户。针对目前农村用水户解交水费和供水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决定成立用水管委会,把村社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吸收为会员,建立完善的供用水管理办法,让广大群众主参动与供水工程管理,原创:http://www.daodoc.com/并将40农灌水费用于灌区管委会的正常运转,有力地促进供水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如2005年10月,我们相继成立了××滩水库灌区

第13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XX区天宝路以北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目标。经过全市上下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推进区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正在由起步探索转入逐步规范、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区域范围发展到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结合在推进区工作实际,浅谈关于推进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背景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就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注重通过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相继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抓住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委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在深入研究政策、分析市情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决策。

(一)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央把重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在全省确定7个试点市,积极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就是选择一定区域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趟出路子。推进区内的81个村庄,集中了全市行政村的各种类型,既有区位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又有经济条件中等、偏下的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交通区位优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通过市县联动、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许昌一直较为突出,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只有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6%,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要达到51%。许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五个核心区之一,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今后几年,全市城镇化率要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即使按全省平均水平测算,也要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经过测算,今后4年内将新增城镇人口50余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除XX市、XX县、XX县吸纳30万人左右外,其余25万人要靠XX市区、XX市区在内的推进区这一区域来承载;到2020年,这一区域要吸纳城镇人口70万人左右。推进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加上市区建成区51平方公里、XX市建成区18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79平方公里,是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的3倍多,随着这一区域逐步向带状城市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推进区聚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社区和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城镇化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三)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密切郑许经济联系。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对许昌的功能定位,就是密切郑许经济联系。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需要主动北上,以产业为纽带,首先把许昌和长葛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向北发展,实现与郑州的对接。目前,许昌到郑州仅有80多公里,交通便利,有新郑、长葛两个实力较强的节点城市的支撑,有新郑机场临空经济的辐射,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1个特色产业集群,而且郑许两市产业互补,配套能力强,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建设郑许产业带的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我市5家上市公司全部在推进区这一区域范围内,产业基础好,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能够促进许昌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增长极,为将来建设郑许产业带、把许昌建设成豫南区域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绩

推进区建设着眼于又好又快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群众意愿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推进、和谐推进、统筹推进。概括起来,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六个一体,优化一个环境”。

(一)强力推进“三个集中”。这是加快推进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项目向园区集中。立足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推进区产业支撑,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全市规划的9个工业集聚区中,有4个摆放在推进区,全市规划的4个物流园区中,有3个摆放在推进区。目前,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发制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仅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就在推进区筹划建设了4个重大工业项目,已开工两个,即化纤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高档蛋白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二是农民向社区集中。我们着眼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走具有许昌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群众、业主、政府“三满意”为根本标准,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推进区81个村庄进行分类改造,积极发展新型社区,加快农民向社区集中。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促进土地向公司、业主和种植大户集中。我们在推进区发展花卉苗木达到6.4万亩,其中80%以上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业主经营、规模经营。

(二)着力实现“六个一体”。这是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着力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在推进区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规划、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建设之初,我们根据省政府批复的2005-2010年《XX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XX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配套的11个专业规划。教育、商业网点等8项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之中。二是着力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我们立足于把推进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牢固树立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将做大做强市区经济与强化推进区的产业支撑一并考虑,着力解决市区经济特别是市本级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问题;另一方面,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优一产、提升二产、搞活三产,促进推进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工作中,我们在认真落实《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抓好

二、三产业的同时,尤其注重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区规划了8.9万亩的名优花木、观光花木、现代花木,并努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实现一产和三产的互动发展、一体发展。启动建设了小江南度假村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先期完成投资300余万元,构建城市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区开发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形成集主题公园、旅游购物、房产开发等为一体的大型龙头项目。三是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积极加快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区主轴的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在原有107国道基础上进行了双向八车道的改建,目前已基本竣工并开通城际公交。2006年以来,推进区共开工建设道路35条,总里程147公里,已经完工30条,建设里程108公里,推进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实现了户户通。同时,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水、通信管网、集中供热等同步配套。四是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体系为抓手,做到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推进区拓展。推进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新农合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均达到100%,推进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超市”、农民体育健身大院、文化大院、乡镇敬老院等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在英刘村、西街村、武店村和高桥营社区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是着力实现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积极建立推进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服务制度一体化。推进区4个工业集聚区内已建成人力资源中心1个,两个正在规划选址。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扩展到推进区,鼓励农民特别是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区两年来共转移就业52426人,占推进区劳动力总数7.1万人的74%。六是着力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在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我们重点抓好推进区的“三改”工作,特别是着眼于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目前,81个行政村中已有72个改成居民户口。

(三)大力优化一个环境。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区良性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软硬并举”,不断优化推进区建设环境。在硬环境上,推进区建设伊始,就提出建管并重的理念,在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实现市区与推进区管理工作一体化,全面提高推进区管理水平。在软环境上,建立健全了每季度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两个月一次的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每次会议召开前,由市统计局组织城调队、企调队、农调队进行抽样调查,特别是深入推进区的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布,通过横向比较排名的高低、纵向比较排名的升降,衡量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成效,促使各地各单位把推进区建设作为提升效能、优化环境的窗口和镜子,有力促进了推进区建设环境的不断优化。市统计局先后在推进区做了12次民意调查,群众满意率都在90%以上。同时,效能提升也大大改善了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了项目入驻的吸引力,两年多来吸引55个市外项目入驻,实际到位资金38.6亿元。

三、建设成效

2006年以来,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推进区范围已由原来的3个县(市、区)、7个乡(镇、办),63个行政村,13万亩耕地,11万人,面积103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推进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市上下对推进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推进区建设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后,大家思想更加统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工业集聚区建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区基本框架初步拉开;三是推进区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去年推进区农民纯收入达到554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0多元,群众的满意度及参与推进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推进区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进展较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照既定要求和时间完成,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一是资金制约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XX市万顺包装材料生产线、奔马低速汽车生产线、XX县机车配件市场二期等项目融资困难,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近乎处于停工状态;二是规划问题。曹魏文化园、四季采摘园、东海明珠生态园、XX区民营科技园区内的大运实业等6家企业,因规划未批准或许可证未办理而暂时停工、工作无明显进展等。三是招商困难问题。主要是社区改造项目,概算投资数额较大,招商较为困难。

2、生态建设档次和品位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推进区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提升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建设总量不足。部分县(市、区)为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在生态规划和落实建设面积上做文章,任意夸大造林面积,造成实际造林面积与规划面积存在差异。二是生态建设标准不高。推进区生态规划要求全部栽植花卉苗木,个别地方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栽植花木的传统和经验,看不到花木销售的效益,随意违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过多栽植杨树等标准较低的苗木,降低了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三是生态建设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由于不重视生态建设,没有在落实造林机制上下功夫,造成责权利不明确,将弱苗、病苗等不符合标准的苗木用于造林,栽后无人浇水无人管护,出现新植苗木成片死亡和缺株断档现象。

(二)建议

1、推进区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科学制定工作台帐,对拟列入台帐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了解项目的真正建设用途、业主的真正意图及入驻企业的真正实力,确保项目健康进入台帐;对已列入台帐的项目要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督促项目早落实、早投产、早见效、早受益;对进展过程中有问题的项目要了解情况,摸清项目进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尽早置换。

2、对于资金困难的项目,政府应指派得力部门和工作人员主动出面,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困难企业多提供优惠政策,保证项目正常进展。对于存在规划问题的项目,项目规划几易其稿,始终不能确定真正的项目规划,严重耽误了项目的进度。推进区联席办要督促企业业主尽快确定项目规划,早日开工建设。对于许可证未办理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方便,确保企业边完善规划手续边建设。

3、推进区生态建设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推进区生态建设“五落实”不到位。因此,生态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做到“五落实”,即落实土地、落实苗木、落实业主、落实资金、落实机制,保证规划的完整性。一是要组织专业技术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生态建设任务的底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二是成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由县级干部带队,坚持一周一督察、一周一碰头、两周一排名、一月一次新闻发布会制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造林现场,严把苗木质量关,继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监管力度。三是严格做到机制不落实不栽树,土地不落实不栽树,资金不落实不栽树,苗木不落实不栽树,业主不落实不栽树,确保推进区生态建设的档次和质量的明显提升。 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也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原城市群”的要求,正如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我市推进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关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制约性少,成功率高,希望统筹规划,抓紧实施,坚持数年,必有成效。”推进区高标准建设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大家不懈的努力,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统筹城乡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林水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未来带状城市的XX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14篇:永春县卫生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永春县卫生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2011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按照一体化目标任务,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大力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优化卫生服务,在突出重点、特点、亮点上做文章,成效显著,全面和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突出乡镇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1、全县的卫生院业务用房达到了基本要求,改变了我县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较为薄弱,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和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为农民基本医疗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2、全县医疗救治体系也基本建立,各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相应的急救车及应急抢救设备。年初我局向各村第一卫生所急救“三件套”(包括急救箱、医用供氧器、简易担架)。彻底改变了我县急救设施较为落后,急救范围有限的局面,切实做到了全县急救没有盲点。

3、各基层卫生院都配备了B超、心电图、生化仪、尿十项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变了过去只依靠“老三套”进行疾病诊治,设施落后、服务功能较差的旧面貌,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同时为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基木医疗提供了平台,农民都能接受到正规诊断治疗,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二)做好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卫生配套政策。今年以来,我们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一手抓巩固提高、一手抓制度创新,最大限度让农民受益。一是宣传到位;参合率高。通过深入宣传动员,2011年参合率达99.67%, 1

参合人数再创新高,全县22个乡镇的参合率在90%以上,预计明年人均筹资将从本年度的230元提高到290元,拉近了与城市医保的差距。二是创新制度、方案更优。先后两次对原补偿标准进行深度补充和完善,。县乡两级医院报销\"门比例分别提高至90%和70%重病享受\"二次补偿\"、贫困群众享受\"多重关爱\",补偿力度进一步加大,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势必再上一个台阶。

(三)切实履行监督职能,行业管理日趋规范 \"、

我县大部分地区地属山区,我局将执法力量和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突出食品安全和医疗安全两大领域,加大日常巡查,实行综合执法。一方面,切实履行好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按计划开展了6次较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使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感有所增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另一方面,坚持 \"打击、取缔、规范、查源\"的方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先后开展了6次医疗市场集中整治活动,重拳打击各类非法行医。结合 “医疗质量管理年\",组织对 23家公立和民营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进行了评估检查。对全县116村卫生所实施了标准化建设,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实行了全方位帮扶,做到了标牌、制度、门面 \"三统一\"和设施、服务 “两规范\",为第二批标准化建设工作积累了经验。实现了农村群众医疗安全、有效、价廉的三大指标,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我县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经济不是很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致使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人才太少,医疗水平难以提高。

(二)乡镇卫生院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卫生院还停留在求生存阶段;部分乡镇因人口大量外流,常住人口太少,业务太差一直停留在求

生存阶段,致使乡镇卫生院发展不平衡。

三、建议

考虑到我县的经济情况,留住人才的难度较大,市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对我县的基层卫生人员加大一些补助力度。

展望未来,我们仍任重道远,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将我们将以积极创新、努力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永 春 县 卫 生 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15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

二、

三、一”调整为现在的“

三、

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

二、

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

三、

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

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

4、

5、

6、7队,盈南

1、

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 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 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 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

第16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

工 作 汇 报

×××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19日)

我县辖17个乡镇,8个社区,687个行政村,总人口83万。全县现有各类药店、医疗机构、餐饮店、保健食品及化妆品店共1580余家,其中药品经营单位112家,医疗机构642家、餐饮店650家,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店140家。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关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监管网络,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初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同步监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制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将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市有关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文件和会议精神下达后,我县立即召开了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协调、组织实施、督查考核等工作。同 1

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明确了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的机构职能,并结合实际制定了《×××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和考核细则,下发各乡镇、各部门。二是积极宣传发动。4月20日,我县召开了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动员会,传达和部署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县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各乡镇分管食品药品安全的领导、相关食品药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共420余人参加了会议。7月31日,我县再次组织全县17个乡镇分管食品药品安全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召开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业务培训会,对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并要求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确保“三个提升”(即由部门行为提升为政府的行为、由以点监管提升为全覆盖监管、由专业化监管提升为社会化监管)、“三个到位”(即机构设置到位、人员配备到位、经费保障到位)、“三个成效”(即城乡监管有成效、专项整治有成效、整改提高有成效)。会上统一发放了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及宣传牌等资料。三是明确目标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责任状,将该项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并进行考核,要求各乡镇确保“五个到位”:即机构人员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宣传培训到位、工作经费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并将责任层层分解,细化到岗到人,真正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责任”。同时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与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签订了责任书,要求各乡镇监管站切实履行好各项工作职责。四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了以县政府为主导,食品药品监管、监察、财政、卫生、工商、公安、质监、广电、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协调参与

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定期分析、研究、部署食品药品安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

二、夯实工作基础,完善监管网络

为确保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推进,我县多途径

夯实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基础,努力构建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网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要求,我县17个乡镇先后成立了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由镇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卫生、工商、质监相关部门派出人员和乡镇安监、药监、规划建设、环保等事务中心有关人员为成员。挂牌组建了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站长、副站长及监管员由乡镇人民政府下文任命,站长由分管领导兼任。监管站基本上实现了“八有”:有固定办公场地、有机构牌子、有办公设施设备、有举报联系电话、有工作制度和职责分工、有工作记录、有监管档案、有经费投入。二是完善监管网络。全县各乡镇共聘请了817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员和信息员,做到村村有信息员,初步构建了一张专业化强、覆盖面广、信息报送及时、深入农村基层的乡镇、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县法制办已对通过培训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员按程序报上级机关申请发放行政执法证。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将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今年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22万元,用于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加强阵地建设、配备办公设施、建立档案资料等。同时将乡镇食品药品协管员、村级信息员的报酬纳入到全县城乡整洁行动创建体系中,年终考核采取奖补的方式给予补助。四是积极开展创建。我县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

同时,努力创先进、争上游,结合我县创国卫和城乡整洁行动,在全市率先开展创建省、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创建工作有力的推动了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

三、强化监督管理,狠抓责任落实

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我县结合实际逐步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到乡镇,确保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使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由形态化向功能化转变。一是摸清底子。要求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对辖区内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进行了全面地摸底登记,建立监管台帐。二是搞好“传帮带”。抽调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业务骨干深入各个乡镇对监管员和信息员进行业务“传帮带”,指导乡镇监管员开展乡镇食品药品监督检查,规范检查程序和文书制作,编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员信息员操作手册》下发到人。三是积极监管。督促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加强对食品药品从业员业进行培训登记和健康检查,实行农村集体用餐备案登记制度,对10桌以上的集体聚餐进行登记备案。四是督促落实。由县政府督查室牵头组成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各乡镇一体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确保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今年来,我县积极利用新闻媒体、文艺汇演、宣传资料、简报、标语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展多种渠道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药品安全、个个参与食品药品监管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重大活动期间宣传。今年来,我县积极利用3.

15、“全国安全用药宣传月”、食品药品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宣传,成

功举办了“食品安全与我同行”文艺汇演等6次大型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维权打假、假劣食品药品辨别和《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有关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整个宣传活动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6.2万余份。二是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宣传。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县创卫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月编发食品安全简报、督查通报和工作简报,对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动态进和一体化建设工作行宣传报道。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县电视台签订了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协议,定期不定期开展食品药品科普知识宣传。此外还利用县文庙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了食品药品公益宣传片和情况剧。三是深入基层面对面宣传。县政府从药监、质监、工商、卫生和教育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面对面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各乡镇密切配合,采取相应措施同步进行宣传。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我县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乡镇监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障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办公设施,改善工作条件,使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桥头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体化建设工作得到深入强化,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全面提升。

第17篇:龙镇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汇报

2011年龙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2011年4月5日)

龙镇位于五大连池市区东部,吉黑高速、鹤嫩公路、哈黑铁路在镇内通过,行政区域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6.2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4个社区,7300户, 2.2万人,耕地16.47万亩,草原11万亩,林地0.35万亩。行政区域内和周边有5个国营农场、6个部队农场、7个国营林场和沾河森工总局,驻镇中、省、市直单位25家。龙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教职工172人,中学在校学生494人,小学在校学生1310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有企业138家,其中个体企业127家,规模企业11家。自来水入户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85%,全镇住房平均砖瓦化率62%,城镇化率35.7%,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0元。龙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示范镇,首批省级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示范镇,黑河市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省确定为环境优美型乡镇。2010年被黑河市确定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示范镇。几年来,先后被省民政厅授予省先进乡镇人民政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文化乡镇称号。被中共黑河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一、2011年重点工作

(一)明确发展方向,落实任务目标

按照五大连池市委六届十六次全会精神要求,结合龙镇总体发展思路,2011年龙镇将加快实施以“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产业发育为重点,普惠民生为目标,创新机制为手段,和谐稳定为基 1 础”战略,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为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产业名镇。

1.城镇规模扩大。示范镇龙镇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到2011年底全镇城镇人口要达到25600人,新增幅度达到20%,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2.经济发展加快。依托示范镇龙镇资源、区位、环境、人文和产业基础及优势,建立产业发展集中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豆薯总产预计实现35000吨,农业生产总值实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 %,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3.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人均收入实现9300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3.社会事业繁荣。全镇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高中阶段升学率有所提高;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文化体育设施比较健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95%以上;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低保户和“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卫生院、中心小学、室内综合性活动室、5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休闲健身广场、综合性集贸市场,并继续将五保户集中到市中心敬老院供养。

4.居住环境优美。全镇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市场化运作建设集中供热站;力争建设污水处理厂,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公共设施管理实现社区化,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2 5.管理科学规范。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城管、城建、自来水、环卫处管理服务职能。通过民主、科学、依法有效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二)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1.制定城镇控详规划。预算投资100万元,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对龙镇近4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城市建设设计,对龙源街、龙兴街近1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根据省百强镇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启动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的通知》要求,试点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工作方案、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试点镇总体规划和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市场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3月30日,杨市长和黄市长带领发改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来龙镇调研,明确了各专项规划的编制责任主体,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社会事业规划由镇政府负责,市场服务体系规划由商务局负责,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局负责,各专项规划力争4月底前完成。

2.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龙镇小城镇基础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2011年拟建项目九项。一是红灯记广场公园。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北安农垦分局投资绿化,建设1.7万平方米红灯记广场公园,目前已经完成初步设计,有两套设计方案:第一套设计方案预计投资1228.7万元,第二套方案预计投资1336.4万元。力争投资50万元,新上电子大屏幕一块。同时对八卦街高标准科学设计并推进落实。二是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移民。2011年新建楼房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现在已有4万多平米的完成规划设计 3 (2011年龙镇农场计划新建3层以下楼房60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出台棚户区改造、土地复垦、购房补贴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优惠,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内聚集,将北河屯、古东河屯全部搬迁到镇内。3月25日市委范书记、政府黄市长、政协王主席到龙镇调研,3月30日杨市长、黄市长到龙镇调研,就整屯搬迁工作明确了政策:两个屯的现有居民根据现居住面积每平方米补助500元,到镇内购楼享受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农村泥草房改造政策,每平方米大约1350元,每户限购面积60平方米,超购面积按市场价格,现在已经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两个屯实际有房屋建筑总面积5007.4平方米,需财政搬迁补助资金300万元(北河屯住房46所,158口人,房屋建筑面积3079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84.5万元;古东河屯47户,162口人,房屋建筑面积1928.4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15.5万元),两个屯有意愿购楼户 户,购楼预约面积为平方米,待资金落实即可组织实施。三是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项目。通过市发改局争取城镇供水项目,计划投资60万元,维修改造自来水管线5000延长米,彻底解决镇内居民饮水供应不足的难题。现已完成项目编制,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四是扶贫开发项目。投资58万元,实施镇内增产村和镇西村扶贫开发项目,分别建设村办公室一所、休闲广场一处、打深水井一眼。五是开通龙兴街公交线路。投资100万元,新上公交车4辆,实现龙兴街全线通车。六是力争实施龙兴街、次干道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63.8万元与龙镇农场合力贯通龙兴街,建设1300米白色路面,铺装2000米人行道、实施绿化、亮化和排水工程;投资186.83万元,硬化总计1840延长米,宽3.5-6米的总面积9830平方米的次干道6条。七是加强城镇管理,提升城镇综合执法水平。经3月25日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 4 隶属于龙镇的城市管理监察中队划归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负责龙镇管辖区域内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监察中队由龙镇党委、政府和综合执法局双重领导。组织关系由龙镇党委政府管理,其他事宜归综合执法局领导。机构编制、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等事宜待市政府研究综合执法局城市监察大队机构编制、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等问题时一并统筹解决。城管监察中队的成立,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公益性岗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村、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创建 “三优”文明城镇为载体,改善人居环境。八是人口聚集。积极推进产业发育增加人口就业,吸引外来人口,同时加大宣传,使镇内四个村的人口,由农业变成非农人口,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城镇低保。

(三)培育主导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依托资源、区位、环境和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一是物流业。以现有的粮食流通企业和粮食批发大市场为基础,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现正在招引锦州华强集团,欲到龙镇投资10455万元,成立富通物流有限公司,建一处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300万吨的物流中心,已经完成先期可研及建设规划,正在协商用地及项目申请准备工作。二是精深加工业。通过招引大庆客商,投资5000万元,在发展村建设年生产1.2万吨的苏打水厂一处,项目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计划购置国产生产线2条,水处理设备1套,并探索开发地热温泉旅游;扩大超越、北华山野菜加工厂规模,年保鲜蔬菜、山野菜1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利润4万元;依托旺仔冷冻屠宰厂和兴盛大牲畜定点屠宰厂,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年加工8万头(只),创造产值3200万元,利润144万元;利用 5 龙镇宏达生猪屠宰厂,年屠宰生猪6000头,实现产值600万元,利润60万元。三是面粉加工业。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投资3600万元,新上一套300吨的小麦加工生产线;黑龙江省龙垦面业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新上日处理240吨小麦加工设备。四是旅游业。依托历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建设红灯记广场和《红灯记》原型人物雕塑。五是现代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降豆、增禾、扩经”的目标,2011年计划播种大豆7.5万亩,小麦4万亩,玉米1万亩,马铃薯3万亩,中草药0.1万亩,蔬菜0.4万亩,杂粮0.5万亩,力争达到三年轮耕一次。土地规模经营达到7万亩,以农场托管、承租方式实现开发村、向东村土地规模经营整屯推进;重点建设发展村1000亩玉米、2000亩小麦,3000亩马铃薯,开发村3000亩小麦、1000亩玉米、20万平方米棚室蔬菜和向东村5100亩大豆7个示范园区;扶持向东村奶牛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打造奶牛养殖专业村,力争年存栏奶牛350头,依托宏达生猪屠宰厂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生猪2500头;开展职业技能及创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数量,打造龙镇劳务品牌,年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努力营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完成今年龙镇造林规划总面积249.55亩目标任务。同时对镇内区域显著地段进行绿化。

(四)合力共建共赢,促进区域发展

加大场镇共建力度,与农场紧密配合,在农业、工业园区、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加强农业共建力度。继续加强农机、农技、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计划建设向东村5100亩大豆、开发村1000亩 6 玉米,1000亩大豆示范园区3处,3个园区全部采用农业标准化整地耕作模式。场镇间农机跨区作业达到5万亩以上,其中深松整地1万亩,机械收获3万亩以上。

2.加快工业园区共建步伐。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与龙镇农场的工业园区建设,共同将园区打造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建设进行详细规划,为企业入驻搭建平台,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今年,龙镇农场将修通火车站——工业园区——高速公路辅路8.5公里的道路,其中火车站——工业园区路宽12米,并进行绿化和亮化,打造景观大道,园区——高速辅道路宽8米,道路的升级改造,将大大提升园区的建设速度和水平。目前,园区已有纯净水厂、苯板厂、免烧砖厂等5家小型企业入驻。

3.共同谋划大项目。一是污水处理项目。2010年4月龙镇农场已经聘请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对龙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投资4000万元。目前龙镇政府通过市发改委向省有关部门申报立项。二是集中供热项目。招引客商进行市场化运作,争取引进一家供热公司,建设一处集中供热站,实现地方统一供暖,并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力争达到一流的服务水准。三是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农场现已完成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前期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规划工作,该项目投资5200万元,已列入农场十二五规划上报到省农垦总局,目前我们正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中。

4.拓宽共建领域。本着“资源共享,平等共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管理界限,在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探讨合理的共建切入点,拓宽合作共建领域,有效整合公共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拟将龙镇农场职工医院设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提升龙镇区域医疗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龙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城镇建设资金匮乏。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能力有限,导致自我发展乏力,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没有城镇特点和风格。已往楼房的设计、规划、立面效果、色调等没有明确要求,自己特有的风格没有体现出来,而对历史现存建设的重新修饰和规范发展也需要时间和资金。四是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公共服务功能不强,就业平台不是很充分,城镇吸纳农民的引力不大。五是城乡居民享受的政策不统一,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使工作推进难度加大。六是村屯合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大量资金。七是供热工程、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大项目可研报告、规划和向上争取等方面前期费用较大,困难较多,但却是近期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推进措施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宣传搞好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建设目的意义,统一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全面宣传扶持政策,搞好思想发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以产业为依托,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特别是发挥本地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培养龙头企业,搞好相关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无公害蔬 8 菜种植园区。明确产业聚集区具体位置、规划面积和功能定位。发展商贸,搞活物流,增加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

3.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推进。深入实施场镇共建,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宽小城镇领域合作共建,推动与附近农场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共同进步。

4.强化考核督促工作。加强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定期进行检查、召开会议推进。要制定年度建设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要把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列为“绩效工程”进行目标管理,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18篇:某县关于调防一体化的工作汇报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按照通知要求,将我县“调访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我们××县位于××省中部,××市东北部,幅员面积423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辖11个乡镇,76个村,500个自然屯。近年来,我县切实把“调访一体化”工作作为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措施来抓,以“调访一体,强化基层,稳定全局”为重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力度,创新工作措施,完善推进机制,做到了预测预报、接待调处有机结合,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使一大批信访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工作中,我们主要是狠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调访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积极构建党政齐抓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调访一体化”建设摆上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县委书记×、县长××同志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调访一体化”工作,并提出明确意见。成立了以主管县领导为组长,组织部、人事局、编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信访办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调访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调访中心,在县司法局挂牌子。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并在司法所设立调访办公室,实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访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基层司法所所长兼任调访办主任。并做到了“五有”:即有领导、有人员、有牌子、有制度、有屋子。各村、社区分别设立了专兼职调访员,屯、居民组分别设立了调访信息员。全县初步形成了县有调访中心、乡有调访办、村(社区)有调访员、屯(居民组)有调访信息员的四级调访工作体系。二是保证资金投入。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付工作人员的报酬和奖金,仅调访员工资待遇方面,县财政每年就拿出近16万元。目前村级调访员每人每月100元,乡镇信访员每人每月300元,并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划拔,由乡镇调访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同时,我们积极改善基层调访机构办公条件。经过协调,乡镇、村级调访组织办公场所及设施由各乡镇、村负责解决。目前,全县11个基层司法所共有23间办公室,有统一制作的工作流程图17块,摩托车8台,电话8部,微机3台。三是配齐配强人员。为保证在调访一体化建设中有人管事、能管好事,我们切实在人员配备上狠下功夫,全力抓好“兼、调、聘、培”四篇文章。所说“兼”,就是县司法信访调解中心由县信访办主任兼任主任,信访办1名副主任、司法局1名副局长兼调访中心副主任,各乡镇司法所所长兼任乡镇调访办主任。所说“调”,就是将11个乡镇的14名信访员统一调整到乡镇司法信访调解办公室,划归司法所管理,使司法所人员与信访人员合二为一。所说“聘”,就是采取“三荐两考”形式,为76个行政村、7个社区和1个街道择优聘用调访人员144名,其中老党员、老支书、老干部有58名,占总数的40.3%。同时,根据村屯及居民组大小,按照每20户至50户村(居)民设1名调访信息员要求,全县共聘用了827名基层调访信息员。所说“培”,就是加大队伍的培训力度。采取县司法局、县信访办培训乡镇人员,乡镇司法所培训村屯人员的办法,先后举办了30期调访人员培训班,培训基层调访员和调访信息员4000余人次。目前,全县业务用书《人民调解员必读》达到每村一本,2006年还征订了《人民调解》杂志120余份。同时,对基层新聘用的调访人员上岗前,县信访办、县司法局围绕司法行政业务知识等内容,联合组织统一的业务培训,进行了统一的考试,经考试合格后统一发放了《调访员工作证》,实行持证上岗。

二、把完善推进机制作为“调访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切实规范工作行为。“调访一体化”建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涉及党委和政府形象。为保证规范有序地运行,我们坚持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不断完善推进措施。一方面,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针对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的实际情况,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帮教组织工作职责》等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人员情况九方面34条制度统一制作成规范化图板下发到全县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并针对社区改革后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统一制作了7个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图板下发到社区。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基层调访办主任(司法所长)月工作例会制度、村屯调访工作人员月工作例会制度、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县、乡、村两级季、月汇报制度以及基层调访员定期学习、集中培训、例会交流等多项管理制度,用制度加强调访员管理,促使每名调访员当好“六员”,即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党委政府的“参谋员”、矛盾纠纷排查的“信息员”、信访工作动态的“调研员”、矛盾纠纷调处的“调解员”、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员”,推动基层“调访一体化”建设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另一方面,强化工作考核。对基层调访组织实行“两固定一流动”的动态管理办法。即编制固定,由人事部门统一核定;工资固定,由县财政统一划拨;人员实行流动管理,视工作业绩随时调整或解聘。2003年7月以来,我县通过考核,已先后对51名基层调访员进行了调整。同时,还建立了司法所长(调访办主任)深入村屯抓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进行量化分解,落实到人头,严格进行奖罚,有力地促进了“平安××”、“法治××”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人民调解平息纠纷、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日益突显。

三、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调访一体化”的重点,有效缓解信访压力。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调访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化解群众的来信来访问题。2005年全县共发生信访案件1170件次,同比下降23%。特别是在越级访上,年全县只发生78件次,同比下降了

3过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使调访组织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1、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在编制中挤。按照市委关于“调访一体化”建设人员配备小乡镇不少于3人,大乡镇不少于5人标准,从余编中对基层调访人员进行增补。二是从社会上聘。采取“三荐两考”形式,面向社会,优先从懂法律、有文化、有专长,为人公正,群众基础好,热心调解、信访工作的老党员、老支书、老干部中,择优聘用调访人员,对现有不适应工作的调访人员进行进一步调整。三是在村民中选。从村屯和居民组中的新老党员、做过村干部的农民和入党积极分子中,精心挑选有一定责任心、懂一些政策法规、善于处理矛盾纠纷的同志作为基层调访信息员,扩大基层调访信息员队伍。

2、要改善基层调访组织办公条件。一方面,推进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国债投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2007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项目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大力加强现有乡镇司法所和村级调委会基础设施建设,使每个乡镇调访办达到2间办公室(即办公室和调解室),每个村(社区)设置1个专屋作为调访办公室,协调好必要的办公设备,切实解决部分基层调访组织办公场所不足,必要装备不全问题。

3、加强基层调访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县人民调解、依法治访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工作程序,确保调访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按照“调访一体化”机制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调访组织,探索将调访一体化机制向社区、企业等领域延伸,做好各种硬件和软件建设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第19篇: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困难,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十分落后,曾被称为成都的“西伯利亚”,是中心城区农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低、推进难度最大的地区。

龙潭街道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六句话”的工作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2005年初,街道党工委新班子到位后,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成都市城市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及时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成华区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龙潭地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龙潭地区控制性规划》、《成都市北郊风景林地控制性规划》、《龙潭地区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等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形成了“三区一中心”(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北郊风景区、龙潭现代农业片区和龙潭场镇中心)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全辖区37.61k㎡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功能定位,划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商住用地、现代农业用地、旅游风景区用地等几个板块。在此基础上,结合龙潭实际,集中多方意见和智慧,提出了打造“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区两级的一致认可。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落后的道路、破旧的场镇,成为制约龙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去年,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旧场镇改造。

1、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龙潭地区2004年底以前仅有13公里的破旧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龙潭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街道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于去年4月12日,全面启动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和30余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社区,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工作。目前,投资15623万元,长约9公里的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投资8400多万元,长30余公里的新社区道路全部通车。辖区已经形成以成华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等主干道为主,环湖路、龙潭绕场路、龙木路等次干道和乡村路网为辅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高起点改造旧场镇

龙潭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落后的场镇设施,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龙潭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于去年5月25日启动了龙潭旧场镇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按照规划,经改造后的龙潭老场镇将是成华副中心的核心区,是一座集生态休闲、客家文化、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活力新城。目前,已经完成场镇拆迁任务的35%。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拆迁,2007年底全面完成旧场镇改造任务。

三、培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街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休闲旅游4大支柱产业发展。

1、以加快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位于龙潭街道鹤林、丛树、威灵社区,规划占地11000亩。为了把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成都市都市工业的制高点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乐园,建立了区、管委会、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落户项目尽快建设、尽早投产。目前集中发展区一期工程2700亩建设已完成,引进光明乳业、焊研科技等规模企业47家,已有21家企业建设竣工,16家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8月,园区成为第二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园。下一步,将抓紧实施占地3100亩的二期工程,欧盟工业园在11月中国――欧盟企业产品发展洽谈会召开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市场主体办园区”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启动建设占地1200余亩的机械电子创业园。

2、以推进北湖核心景区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2004年11月,在全面完成北郊风景区植绿的基础上,启动了北湖核心景区建设,建成水面面积近800亩、蓄水量达50万立方米的北湖,形成城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95个,其中大型项目16个,引进资金2.3亿元,成功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住宿、美食、健身、会展、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旅游区。目前,北湖秀丽风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新农村的

典范,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通过北湖核心景区建设,昔日的废砖厂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期贫困的和成、秀水、石马3个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部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就地解决就业1700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2k㎡高档居住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定点及游乐园规划搬迁的机遇,推进北湖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外环路外6 k㎡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龙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档次。

3、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龙潭寺火车站为核心的一站七线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整合辖区仓储资源,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打造区域商贸枢纽。目前已引进以坤泽物流、中石化、437处钢材交割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物流项目。下一步将精心策划、包装西部农产品批发展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争取每年有4-6个项目见成效,逐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4、以构筑成都“人居天堂”为理念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在“成华副中心”的产业布局中,房地产用地达5 k㎡,外加北湖核心景区周边2k㎡的高档住宅用地,房地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街道结合北湖的环境和人文优势,按照“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北湖”的定位,提出了构筑成都“人居天堂”的房地产开发理念。目前,万科、海昌等知名房地产商已积极筹划,准备入驻龙潭。

5、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依托旧场镇的改造和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已引进四川鑫拓、万佳实业、坤泽物流、中石化成都代表处、四三七处钢材交割结算中心等税收上千万元的总部企业。下一步争取每年引进3-5个总部企业,特别是吸引入驻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各大企业总部进驻龙潭。

四、加快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一方面加快旧场镇改造和新居、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向场镇集中。按照规划,改造后的龙潭场镇可吸纳5万人居住,将成为成华区的副中心,直接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北郊风景区提供后勤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向新居集中。根据规划,在龙潭布局了4个农民新居,安置农民2万余人。目前,建筑面积29万㎡的桂林新居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交付使用,可集中安置农民6000人,其他3个新居工程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向新社区集中。街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BT模式,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该社区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投资近1.5亿元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集中安置农民2000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26万㎡的二期工程将于10月份开建。

四是转变农民观念。我们与区团委、民政局等一道,整合社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派遣了200多名“文明助理员”到辖区20个社区,帮助农民转变生活、就业等观念,摒弃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就业机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如何解决这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龙潭街道在认真分析现行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组织――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政府劳动保障所、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目前,图强公司拥有2000多㎡的办公场所,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我们将图强公司做成全市、全省的知名品牌,并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做到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95%以上能得到实用培训,参加培训的90%以上能实现就业。

六、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龙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争创“平安街道”。加强巡逻队伍和治安亭建设,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抓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05年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8%,一举摘掉成都市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今年将争创成都市平安街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变上访为下访,每月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疏理、排查、化解,确保龙潭有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今年在全市率先实行“户集、社收、街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场镇、社区、企业生活垃圾

做到日产日清,保洁率达100%,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助学、助医、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七、狠抓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重点是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工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并开放党工委会议,把科学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班子建设始终;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成员抓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调整和提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与积极性。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三个转型”(思维方式、致富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活动,并按照社区职能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实施“双培双带”为载体,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去年秀水、丛树成为区级党建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在所有社区支部中开展创建市级、区级党建示范社区活动,促进硬件、软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龙潭街道党工委

2006年6月26日

第20篇:石台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3

石台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我镇被确定为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镇以来,认真按照市、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镇情实际,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进度,现将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2010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全力推进二路(子张大道、金石路)、二场(环湖广场、紫金城广场)建设速度,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开发改造。 ①以二路建设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镇域路网工程,投资1650万元长1130米宽32米子张路南段、投资150万元全长5.5公里子张路北段(学田段)和长1500米宽15米金石大道正在施工中,年底前部分路段具备通车条件。投资285万元长870米宽22米子张中路正在招投标。

②以二场建设为抓手,加快公共设施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环湖公园广场正在建设中,年底南段西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面积1万余平方米紫金城广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投资150余万元的垃圾中转站主体竣工,设备即将安装。

2、居民集中区建设方面

坚持“生态化、资源化”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大力优化人居环境。投资1.168亿、占地260亩的黄庄东任台集中居住区64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正在进行,计划年底分房入住;投资

1.5亿元、占地117亩的紫金城项目,一期1.8万平方米商贸楼已经竣工销售,二期1.5万平方米商贸楼主体竣工,年底交付使 1

用;三期20栋商住楼工程7栋地基处理结束,近期开工建设。

(三)园区建设方面

①着力抓好两个园区的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一是以万源公司为依托,建设占地500亩的万源工业园,目前园区内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的有2个服装加工项目,企业入驻后能安排1000多人就业。二是沿新外环北侧、子张南路东侧,建设占地500亩石台工业新区,实现与市龙湖工业园的无缝对接,以吸纳高新、环保等规模企业入驻为主,目前已做好园区规划。

②以项目为依托,加快重点项目推进,为城乡一体化建设集聚能量。金石矿业、紫金城商贸市场、窦庄矿技改3个超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浩然机电铸造、相通建材沥青搅拌等项目竣工投产,为推进石台镇一体化提供了产业支撑。

另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等全面协调发展。石台初级中学4000平方米的校舍改造项目基本竣工;550平方米规范化综合文化楼和畜牧水产站现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200万元的镇卫生大楼工程竣工;童台社区新的综合服务楼已经招标结束,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刘庄、豆庄、学田、白顶山四个一体化村级服务中心,构筑起党委、政府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连心互动平台。

二、几点体会

经过努力,石台镇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初步呈现,一体化工作成绩初显。体会如下:

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高标准、高规格规划。编制村庄布点、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城镇管网、旅游开发等若干规划,不断推进村庄整合,拉开一体化布局框架,

提升规划建设档次,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2、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矿镇共建,做到共享共赢。一方面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调动企业回报社会、参与地方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矿镇共建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在子张大道和环湖公园建设中,多次征求石台矿的意见,解决了石台矿矿区生产生活排水问题,石台矿对项目的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多方筹资,做到多元投入。要广辟资金渠道,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通过向银行“贷”、向社会“融”、由农民“集”、往上“争”,以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引导,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热情。

三、存在问题

1、个别项目进展缓慢。由于工程量、投资体量大,有些项目进度不尽人意,如黄庄东任台居民集中区、子张中路等。

2、资金缺口大。按照规划和总体发展思路,今明两年的“三河一湖”治理及“甲”字型主路网建设,需投入资金2.8亿元以上,但镇级财力十分有限,影响了城镇建设速度。

四、2011年城乡一体化总体工作思路

(一)突出特色,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定位

随着城市东扩、外环路的建成通车,即将建设的开渠东路和淮徐快速通道,将进一步提升我镇的区位优势,使我镇承接徐州辐射、产业转移、融入淮海经济区的便利条件大为增强。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思路,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力争五年内将石台镇打造成“山、水、田、园、城”工农商贸协调发展的生态园林城镇(“山”即东部沿山带,努力打造东山生态旅游基地;“水”即逐步推进三河一湖(龙河、丰

产沟、跃进沟、环湖公园)的治理工作,为镇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田”即力争把红旗湖和刘洼湖建设成为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田,建设以奶牛、肉鸭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园”即万源工业园和外环路北侧的石台工业园,实现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城”即建设精品城镇,不断完善镇域基础设施,与朔里相向发展,人口相向集中,打造杜集区中部卫星城)。

(二)多元投入,全力推进居民集中区建设

多措并举,抓好集中区建设。招商“垫”资建设“和谐新家园”居民集中居住区,该项目由江苏泰州神洲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小区依龙河而建,项目总用地面积1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9万平方米,住宅面积14.4万平方米,规划安置居民1280户,2011年计划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安置居民400户;坚持矿镇共建和万源公司共同完成万源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招商引资项目紫金城住宅区建设。

(三)夯实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省扩权强镇试点镇、新农村示范镇和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我们坚定不移继续加大路网建设力度,争取贷款、融资,建设石台环路,扩建朔永公路形成甲字型镇区路网体系;扩建子张中路北段,完成子张中路的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金石大道建设;扩建子张北路,改善北部地区居民出行;谋划扩建友谊路、谋划东部环山路建设。子张中路两侧旧城改造部分建成,争取完成童台社区综合服务楼、联运楼改造和童台社区老服务楼改造等工程。

(四)强化支撑,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力

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的集聚。在种植业上,刘洼湖、红旗湖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形成南有石

台科技园、北有药材种植基地的辐射带动的格局,重点发展高效蔬菜大棚、药材、订单农业;在养殖业上,围绕“鸭、牛”做文章,高标准建设刘庄养牛小区,形成存栏3000头肉牛养殖规模;加大种鸭繁育基地的扶持力度,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全镇养殖总量。二是着重建设两个工业园区,重点引进服装加工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万源工业小区集聚,和小城镇建设相配套,解决劳动力就业,集聚人气,注重于社会效益;重点引进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向石台工业新区集聚,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税源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于经济效益。

五、几点建议

1、政策落实。石台镇是一体化试点镇又是扩权强镇试点镇,扩权强镇文件规定下放试点镇的权限还没有完全落实(如成立石台规划分局等),制约着乡镇下一步的发展。

2、项目扶持。如龙河的治理,对实现石台与朔里相向发展,人口相向集中,打造杜集区中部卫星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至关重要,建议能于2011年立项建设。

3、资金倾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仅靠镇财力无力承担,希望得到各部门切块资金的倾斜。

《一体化 工作汇报.doc》
一体化 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