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道小数加减法

2022-04-2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从而达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从超市购物入手,自由选取物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教室装饰物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内容】p.72的例1,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情境导入

(1)师: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

(2) 师: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够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新授铺垫

1、小黑板出示:《数学家的故事》6元4角5分

《童话选》4元2角9分

(1)一共花多少钱?(2)>比

2、根据生回答板书:10元7角4分 2元1角6分

3、提问你是怎样算到的?

4、把这三个数据化成用“元”作单位分别是多少?

5、根据这三个数据,你可以得出哪些数学算式?

板书:6.45+4.29=10.74(元) 6.45—4.29=2.16(元)

6、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没有相同之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三、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得到6.45+4.29吗?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列竖式。两名学生板演。 你是怎样列的?在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板书: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探索减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刚才通过自己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列式6.45—4.29这道题,看看怎样列结果才能等于。

学生尝试列竖式。一名学生板演。

你是如何列的?有没有不同的列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比较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小数加法和减法,你现在能说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

四、巩固练习

1、72页练一练第1题

运用刚才学的,四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大组做的又对又快。四人板演。 全体校对。

2、72页练一练第2题 看谁的眼睛亮,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你们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能化简的要化简。

3、归纳总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有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推荐第2篇: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

4

2 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

)克

7.81千克=(

)克

4.075千克=(

)克

3.4千克=(

)克

3.口算.

0.4+0.

32.5-1.4

1.28+1.2

1 4.6-3.2 8.75-3.74

4.5+5.

5 456+344

125-25 问:最后两道口算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少先队采集中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

)(也就是

),再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

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

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

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

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数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以及正确处理得数中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从整数加法的意义引出小数加法的意义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是如此,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与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以防止混淆.

第二部分是学习小数减法.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学生自己推导出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在与整数比较中,明确被减数小数部分哪一位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最后通过填空形式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本课除了及时反馈练习外,还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的难点及重点,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解题,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答: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

例2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改错: 1.

2.

推荐第3篇:小数加减法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下面是本人在《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在体验中学习,引导学生做实践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和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儿童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建立的感性认识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知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选取了2008年热门话题——奥运这一主题资料,通过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10米双人跳台跳水比赛的视频录象片段,从比赛中获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场景中去学习体验,去探究,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进行知识的系统化和再创造,把生活的发现提炼为数学知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二、在探究中发展,引导学生做发现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脱去数学教学僵硬的外衣,还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气、充满生活气息,怎样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卡特金曾说:“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要重组,包装教材,让学生学有活力的知识,在探究中获取知识,“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注意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存在与乐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就行,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想象空间和表达机会。在《小数加减法》教学的情境设计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兴趣是前提)。例如导入,通过“奥运会”这样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中,重视整合学生学过的有关整数加减法知识,充分利用 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学习,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亲自体验规律的形成与论证过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如: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我通过多媒体演示(我是小法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地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给全班同学来一个“温馨提醒”,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要点,都是由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自主建构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信。

三、在生活中深化,引导学生做创造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其灵魂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应该由师生共同来建构。教师是带着学生起飞的领头大雁,不是学生的翅膀,只有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体现学生的再创造!同时把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把生活经 验提炼为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与生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生活有关的事例,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设计主宰生活(实践应用),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在更高层次的整合,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学生把生活经验的通过转化运用于数学计算中,最终提炼为数学方法和技能,实现数学为生活服务。

数学来之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数学是无意义的。新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新课堂,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完成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可以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推荐第4篇: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

2、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析小数加、减法的算理,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之前,一方面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另一方面学生已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加、减法,并能理解其算理。学好了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为深刻体会加减法的内涵。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第二,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第三,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设计教学时,一方面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营造认知冲突,将末尾对齐对小数点对齐同时呈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另一面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学习经验,以及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民币,帮助学生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算理,从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于学生认知的把握与自己对教材的取舍及处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营造自主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试做与探寻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方法,并从中感受迁移、对比等思考问题的方法。3.鼓励学生探寻新情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与求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够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是学生主动探寻新情况,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迁移、对比等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交流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新知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再次让学生应用新收获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大胆放手尝试,探索中学习新知

在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独立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探寻小数加减法的多种情况,在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方法,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了:(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法让学生探究;(3)疑难让学生交流;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引入,感知算理存在。课的开始,我出示船长的年龄:在一艘船上,有水手75人,羊32只,请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这一个外国专家给中国小学生出的数学题。让学生试着说说,找出疑问。

我利用船长的年龄问题引入本节课,主要想从这个著名问题中衍生两个方面:一方面衍生本节课的探索主线——敢于质疑,勇于提问。探究活动的中心是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并不强,通过课前的渲染,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学习品质进入课堂。另一方面通过对其中条件的改变,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为明析算理提供感知基础。

二、主动探索,自主迁移方法。

1.我出示一条数学信息:水果批发市场,第一天运进水果574吨,第二天运进水果56000千克,

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引出小数的加减法,并借助图演示计算过程理解只有相同计算单位才能相加的道理。

让学生在感悟算理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唤醒学生原有的整数加减法的学习经验,为实行方法的迁移作准备,有了算理的初步体验,学生的尝试练习才有针对性,利用正方形图直观演示小数相加的过程,在分类、移动的过程中较为形象地理解算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2、再让学生根据原题创造出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交流,归纳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通过最贴近孩子生活的人民币再次体会算理。

为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内化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营造一个开放的问题环境,学生对于自己创造的数学问题比较感兴趣,在自己发现的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不同算式的呈现,丰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认知,并能结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引导学生思辨,完善学生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小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是创造的主体,不可避免会碰到例题中的退位减,有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学生在计算小数时可以实行方法的迁移,所以可以整合例题,让数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更真实。

三、综合应用,提升内化方法。

1.出示例1的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计算方法。2.口算练习:5.55+2= 5.55+0.2= 5.55+0.02= 通过练习与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相同的数位才能相加减。

3.数学游戏。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让学生知道得数的小数点只要和上面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智慧园地。

从掌握方法到形成计算能力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过程内化计算方法。通过多层次趣味性的练习,突出算理这一核心学习内涵,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充分体会数学学习魅力,培养数学学习情感。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小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勇于提问。

【资料链接】:

1.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费尔德(A·SCHOENFIELD)出了一道题目“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请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看似简单的题目却让64%的法国学生得出“船长的年龄为43岁(=75—32)。”据著名数学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先生在《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引用的数据表明,在中国有90%的小学和初中学生得出这个结果,更有甚者,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还有10%的学生认为43岁。这一故事说明中国的学生缺少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对老师等权威对象的盲从。

2.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陈献章《论学书》。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

推荐第5篇:小数加减法教案

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7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知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微课

同学们,你们想去游乐园吗?老师带你们去逛一下吧?点击播放微课。

2、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结合游乐场项目价格表,提出问题: 1) 套餐A与套餐B一共需要多少钱? 2) 套餐A与套餐贵多少钱?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减法) 观察一下,现在的列式与前面的加法算式,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多了一个小数点。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三、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价格表,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玩碰碰车与海盗船一共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尝试列式并计算,集体订正

2、根据价格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二,集体订正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哪些注意事项?

4、小组合作练习:根据价位表上的信息,每组提出两个问题,并合作解答。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72页 做一做 第一题

2、完成拓展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教材74页 练习第

1、2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1、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2、从末位算起

推荐第6篇:小数加减法教案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析小数加、减法的算理,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之前,一方面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另一方面学生已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加、减法,并能理解其算理。学好了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为深刻体会加减法的内涵。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第二,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第三,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设计教学时,一方面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营造认知冲突,将末尾对齐对小数点对齐同时呈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另一面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学习经验,以及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民币,帮助学生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算理,从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营造自主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试做与探寻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方法,并从中感受迁移、对比等思考问题的方法。

3.鼓励学生探寻新情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与求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够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学生主动探寻新情况,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迁移、对比等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

出示船长的年龄:

在一艘船上,有水手75人,羊32只,请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 同学们,这是一位外国专家给中国小学生出的一道数学题。 学生思考片刻后,让学生试着说说。

教师揭示:这是一道著名而沉重的数学题目,它的著名之处不是它的难度,而是有90%的中国小学生得到了船长是43岁这一荒诞的答案,它的沉重之处就是说明我们中国的小学生缺少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精神。

而我们数学学习就是从疑问开始的,今天我们就带着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学习精神进入我们的课堂。

一、故事引入,感知算理存在。

凭你们的经验,75人可以与32只相减吗?追问:你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直接相加减必须怎么样?(单位相同)

【设计说明:利用船长的年龄问题引入本节课,主要想从这个著名问题中衍生两个方面:一方面衍生本节课的探索主线——敢于质疑,勇于提问。探究活动的中心是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并不强,通过课前的渲染,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学习品质进入课堂。另一方面通过对其中条件的改变,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为明析算理提供感知基础。】

二、主动探索,自主迁移方法。1.让我们来看一条数学信息。

水果批发市场,第一天运进水果574吨,第二天运进水果56000千克, 启发思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投影出示:两天一共运进多少?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多少?

师:那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看怎么解决呢? 追问:为什么化单位?投影将56000千克换成56吨,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横式:574+56 让学生板书出竖式,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写呢?引导学生说出末位对齐或相同数位对齐,(适时追问: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这两个5一样吗?)

2.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小数,如果给这两个数点上小数点,现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板书:5.74+5.6, 提问:这成了一道什么算式?

揭题并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请同学独立做在作业纸上,指名一名学生板演,(暗示学生:有的学生真是细致,写竖式时,还用到了尺子)

做完后,集体交流。结合黑板上板演,你为什么这样写竖式?能解释一下吗?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目的是什么?(计数单位相同) 我们可以借助于图来看下,投影出示正方形图,动态演示相同计算单位相加的过程。(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合在一起,你认为怎么移动?)

3.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多少?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校对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写竖式?

提问: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减你们感觉陌生吗?什么时候用过?那你感到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相比怎么样?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感悟算理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唤醒学生原有的整数加减法的学习经验,为实行方法的迁移作准备,有了算理的初步体验,学生的尝试练习才有针对性,利用正方形图直观演示小数相加的过程,在分类、移动的过程中较为形象地理解算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你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那我们今天要研究小数加减法,只会做这两题,行吗?

5.谈话:那我们多找些题来研究研究,平时都是老师出题,你们做,今天我们改下,投影出示原题目,如果我们给其中一个数或两个数点上小数点,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创造出不同的情况,让你创造的情况填在作业纸创造练习的填空处,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根据你创造的情况,解决这两个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将代表性的创造展示在黑板上。(要求黑板上面一行是加法,下面一行是减法)

预设学生创造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每一种揭示,都让学生说出你这种小数加减法怎么不一样?

(1)需要退位减的算式。位数不同相减,与位数相同相减,让学生介绍下你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7.4+0.56 57.4+5.6 (适当点拔57.4后面还隐藏了个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肯定学生观察得真深入,还发现了隐藏的0.)

(2)计算结果小数末位有0,如57.4+5.6 5.74+0.56,如果出现其中一种,追问:有没有哪位同学创造的算式,计算结果小数的末尾也有0的。

(3)整数加减小数,如:574+5.6,需追问学生这样列竖式的原因。 (4)最后需呈现:5.74-5.6,以突出整数部分的零不能去掉。

6.类比总结。观察这么多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教师逐一板书。追问:其实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你此时有问题吗?老师有个问题,那为什么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呢?揭示: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

7.结合实际,再次体会。你们的道理讲得很明了,能不能换个角度来解释呢?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比如说„„(教师举例一件物品0.72元,别一件物品0.2元)再次利用角、分体会相同计数单位才可相加减。

【设计说明:为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内化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营造一个开放的问题环境,学生对于自己创造的数学问题比较感兴趣,在自己发现的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不同算式的呈现,丰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认知,并能结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引导学生思辨,完善学生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小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是创造的主体,不可避免会碰到例2中的退位减,有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学生在计算小数时可以实行方法的迁移,所以可以整合例2,让数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更真实。】

三、综合应用,提升内化方法。1.我们生活中有小数,小数加减法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呢?出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两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将提出的问题与列出的算式以及计算过程写在作业纸上,列式后,用竖式计算出来。做完后集体交流。最后让同桌相互校对,集体反馈情况。

2.口算练习5.55+2 5.55+0.2 5.55+0.02 学生口答,师:这三题挺像的,都有5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小结: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你们一下就抓住了计算的本质。真棒!

3.数学游戏。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

3 4 3 5.6 4 □ 8.0 2 □ 5.2 □ 2.6 1 1 0 2 4 8 2 3 0 4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窍门。(得数对齐的位置点上小数点) 4.智慧园地

用彩色笔在左图中画出三条线,使各条线上所有数的和分别满足下列条件。 (1)正好等于1。 (2)接近18。 (3)最大。

【设计说明:从掌握方法到形成计算能力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计算的难点应在小数减法,让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过程内化计算方法。通过多层次趣味性的练习,突出算理这一核心学习内涵,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充分体会数学学习魅力,培养数学学习情感。】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你有哪些收获?还记得课开始的故事吗?学习就需要我们同学们这样敢于质疑,勇于提问,最后老师送一句话给同学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资料链接】:

1.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费尔德(A·SCHOENFIELD)出了一道题目“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请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看似简单的题目却让64%的法国学生得出“船长的年龄为43岁(=75—32)。”据著名数学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先生在《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引用的数据表明,在中国有90%的小学和初中学生得出这个结果,更有甚者,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还有10%的学生认为43岁。这一故事说明中国的学生缺少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对老师等权威对象的盲从。

2.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陈献章《论学书》。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

推荐第7篇:小数加减法教案

第2课时 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

2、“做一做”及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小数加减法法则,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提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下面各题: 8.102+15.28 【新课讲授】

1.出示例2:小林买了下面两本书。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讨论,列出问题。(1)一共花了多少钱?(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3)《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钱?提问: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呢?

(1)6.45+8.3=14.75(元) 8.52-5.75

1.25+16.7

(2)(3)8.3-6.45=1.85(元) 2.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3元5角+7元8角7分= 8千克-4千克50克= 提问:这些题目和以前做的小数加减法有哪些不同?你打算怎样做?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因为:3元5角= 3.50元7元8角7分=7.87元

所以:3元5角+7元8角7分=3.50元+7.87元=11.37元

学生独立完成:8千克-4千克50克=提问: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你打算怎么做? 小结:注意先将复名数化为单名数的小数,单位统一了,再按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课堂作业】

1.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4元5角8分+10元3角= 1吨500千克-800千克= 1米6厘米+65厘米= 5米4分米-176厘米= 2.班里要用100元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足球排球冠军牌蓝天牌三风乐动2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3.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小数加减法(2)

例2 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6.45+8.3=14.75(元)

8.3-6.45=1.85(元)

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时从高位借“1”当“10”再减,末尾有0要去掉。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推荐第8篇:小数加减法教案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能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能合理的运用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指导】

1.注重课堂导入,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化、故事化。

为了使“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故事化,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故事情节,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导入课题,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

一、枯燥的学习面孔,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2.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引导学生探究。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计算方法等,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与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是“小数点对齐”的区别,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零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零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

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1)…………………………………………………………1课时 第2课时小数加减法(2)…………………………………………………………1课时 第3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第4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小数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

1、“做一做”及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情景导入】

放映小丽和小林到书店买书的情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引入新课并板书。 【新课讲授】 知识点 小数的加减法 出示例1情境图。 《数学家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提问:你从上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信息。

提问:一共要花多少钱?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6.45+4.29=10.74

提问: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 提问:《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列式:6.45-4.29=2.16

【课堂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1.2+0.8 7.7+0.6 2.算一算: 100.5+3.8 7.19+10.11 5.24-3.84 8-0.27 4.7-0.5 1-0.4

0.56-0.45 0.39+0.15 4.8-3 3.6-0.8

3.妈妈上街买菜,买素菜花了13.50元,买荤菜花了52.80元。买荤菜、买素菜一共花了多少钱?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32.5千克,箱重4.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5.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小数加减法(1)

板书例1 列式:

6.45+4.29=10.74(元)

6.45-4.29=2.16(元)

教学小数加减法,教师要注重引导,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计算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

推荐第9篇: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韦江萍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推荐第10篇:小数的加减法课堂实录

小数的加减法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本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起始课。小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是学生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而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也是小学生基本的并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生活感受,使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练习纸 主要思路:

首先,由购物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的思考并尝试计算,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类似之处,激活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运算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其向小数加减法迁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逐步明晰算法理解算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承接上面的尝试计算,教师追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唤起学生对“算法”思考。接下来,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创编在小数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学生依据平日里购物以及整数加减法和简单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写出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算式,连续进位,连续借位,以及结果末尾是0的算式等情况)通过“分享”这些情况,深化学生对算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算理,小数加减法中的小数点对齐,虽然看似与整数加减法当中的末位对齐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字才可以直接加或减,从而为学生到五年级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理解只有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做好铺垫。在达到算理与算法的平衡后,教师第二次追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最后,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索过程自学课本,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尝试归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以提升学生的认识。随后进入到练习环节,在经过找错改错、口算、笔算的训练后,教师第三次追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 引发学生对自己掌握新知程度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该注意问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买东西吗? 生:经常去,每周都和妈妈去。

师:那你们会自己选购商品吗?在选购商品的时候你最关注的是

什么?

生:价格 质量 课件出示:一个文具盒

师:这样的一个文具盒在咱们蓟县家乐超市售价是九元五角八

分,而在新世联华超市的售价是八元五角九分。大家能想象出这个文具盒的价签是怎么标的吗?

生:在家乐超市的价签是9.58元,在新世联华超市的价签是8.59元。(教师板书: 9.58元

8.59元) 师:如果你喜欢这个文具盒,你会去哪个超市?为什么? 生:去家乐超市,因为那里便宜。 师:估计便宜多少? 生:大约1元

师:其实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小数的加减法,(师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二)自主探索 构建新知

第一层次 尝试计算

初步感悟 师:到底便宜多少呢?你能算一算吗? 生:能

师:好!请大家,在练习纸上算一算,先写横式,再写竖式。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师: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师请一名学生板书: 9.58-8.59=0.99

师:大家都同意他列竖式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也都得这个结果吗? 生:是的

师:哎,这两位小数的减法,咱可没学过!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很简单,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师:哦,那计算小数减法我们该从哪一位开始?具体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两位小数减法从百分位开始,减的时候方法和整数减法的类似。 师:说的真好!孩子们,看!如果把小数点盖上,这个式子有何变化? 生:变成了958-859 师:那相当于用什么做单位啊? 生:用分做单位。

师:958分减去859分等于? 生:99分

师:也就是我们刚才得出的0.99元。这也说明我们刚才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师:通过刚才的试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一样。 生2:都是从低位开始计算

生3:小数的加减法很简单,会整数加减就小数加减法了 师小结: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运用。 教师第一次追问: 孩子们,你们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 生:会了

第二层次 小组合作 实践感悟

师:小数的加减法会不会只有刚才我们列举的这一种情况呢? 生:不是。

师:那你能不能结合自己在超市比较商品,结账或是其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几道用小数计算的加法或减法的题?把你能想到的小数加减法情况体现出来,然后把你的想法先和周围的小伙伴交流。

学生自由编题,教师巡视

班内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投影出示:

小明买两个笔记本,一个4.45元,一个5.5元,一共付多少元。4.45+5.5= 师:能猜到编这道题的同学要告诉我们吗? 生: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该怎么加。

师:哎,能做吗?快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一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4.45+5.5=9.95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哎!为什么这样列竖式呢?以前都是末位对齐的呀,现在为什么不把末位对齐呢?

生: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刚才不是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吗?怎么现在又要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呢?

生1:5.5小数部分的5在十分位上,所以要和4.45十分位的4对齐。 生2: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生3:计数单位不同的数字不能加减

师:哦,同学们知道可真不少,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当中的小数点对齐看似和整数加减法的末位对齐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为了保证-------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字才可以直接相加减。所以以后我们再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一定要先把------- 生:小数点对齐。

师:真好!感谢刚才这位同学编的题,让我们一下子了解到了这么多!还有谁愿意来分享你编的题? 展台出示:甲种饮料3.5元,乙种饮料2.74元,两种饮料相差多少元? 师:你会做这样的小数减法题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请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3.5-2.74=0.76

3.5-2.74=0.76

师:你同意哪种算法?理由是什么? 生1:第一种,因为第二种2.74百分位上的4是直接落下来的。 生2:可以把3.5的末尾添上一0,把位补齐 师:噢!可以这么做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你的办法真好!这样就不容易错了。通过试算能感受到编这道题的同学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吗?刚才出错的同学,赶快用这个好办法把你的算式改改!(出错的学生修改)

师:孩子们,看这个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 展台出示:8.52+1.48=10.00

生1:10末尾的0可以去掉 生2:小数点也可以去掉

生3:横式得数直接写10就可以了

师小结小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之二: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教师第二次追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 第三层次 自学教材

整体感悟

师:请同学自学教材9

5、9

6、97页,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研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教材,小组内交流想法后班内交流: 生1:小数点要对齐。 生2: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3:得数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生4:位数少的小数减位数多的小数可以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这样不易出错。

生5:小数的加减法也可以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去验算。

师:恩!看来大家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得出了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我来出几道题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到底学的怎么样可以吗?

(三)练习巩固 深化理解 师出示课件习题: 1.找错

2.47

师: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直接说得数 5.72+0.03= 5.72+0.3= 5.72+3=

师:做了这三个题,你有什么感受?算式里的“3”分别表示什么?

生:0.03中的“3”表示3个百分之一;0.3中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最后一个“3”表示3个一。

3.小数加减法3分钟计时竞赛

教师第三次追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

(四)梳理小结 畅谈收获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来如何计算小数的加减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算。 生2:我学会了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生3:我们从同学创编的题目中,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和小组的同学合作的很愉快。

生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并学到新的知识。

师:同学们,看到大家能在研究问题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老师真替你们高兴!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下课。

第11篇:小数加减法 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第十一周

今天上了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一、从旧知出发,先复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助学习模式,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

本节课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上台交流的学生表现得落落大方,算法和算理也讲得头头是道,其他孩子的补充和评价也很出色整节课上下来,孩子的思维一直紧紧围绕着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转悠。对于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两个书写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解决了“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 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并且将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概括的非常到位。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还是课堂时间把控问题,由于前面让学生交流探讨的时间比较多,所以设计的有坡度的练习题没有时间一一练习,以后需注意。

第12篇:苏教版五年级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情景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并能应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那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 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的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4.75-3.4”这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谈话:这里还有两道计算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课本上填出得数,在指名口答。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再继续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课后试一试。

第13篇:小数加减法乘除法

《小数加减法和乘除法》说课稿

下孔完小 左倩霞

一、说教材

1、设计理念:

《小数加减法和乘除法》是一节整理复习课,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不同于一般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这样一节课,但是在上完小数除法一单元后,教师看到学生平时计算常常出错,准确率不高,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安排这样一节课,重在培养学生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1)复习计算法则,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法则正确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4、教学难点:

培养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二、说教法:

复习梳理、总结、错例分析、拓展提高。

三、说学法:

先理后练、边理边练、以练促理,再练习过程中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总结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课件出示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填空。 齐读,巩固法则。

(二)练习。

1、出示判断题。(学生判断并说出原因,然后指名到黑板上改正。(主要分析错因,在此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

2、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3.52+4.33= 8.68- 4.66= 5.6 × 2.8= 15.9 ÷ 15= 9.8 × 0.24= 37.1 ÷ 0.53=

3、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2.8+2.04×9.5 4.5×3.6+5.2×0.35 6.15×9.4-42 4.5×0.9+5.5×0.9 2.5×2.8×4 (8+0.8)×1.25 (

1、学生先观察算式的特点,看哪道题能简算,哪道题不能简算。

2、计算。

4、思维训练。(用多种方法简算。)

1、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用什么方法简算。

2、交流算法。

(三)小结。(课件出示计算技巧和计算方法。) 《小数加减法和乘除法》教案

下孔完小 左倩霞

教学目标:

1、复习计算法则,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法则正确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法。

2、培养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总结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课件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示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填空。 齐读,巩固法则。

二、练习。

1、出示判断题。

学生判断并说出原因,然后指名到黑板上改正。(主要分析错因,在此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

2、计算。3.52+4.33= 8.68- 4.66= 5.6 × 2.8= 15.9 ÷ 15= 9.8 × 0.24= 37.1 ÷ 0.53=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3、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2.8+2.04 × 9.5 4.5 × 3.6+5.2 × 0.35 6.15 × 9.4-42 4.5 × 0.9+5.5 × 0.9 2.5 × 2.8 × 4 (8+0.8) × 1.25 (

1、学生先观察算式的特点,看哪道题能简算,哪道题不能简算。

2、计算。

4、思维训练。(用多种方法简算。) 8.88 × 1.25 (

1、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用什么方法简算。

2、交流算法。

三、小结。(课件出示计算技巧和计算方法。)

《小数加减法和乘除法》教后反思

下孔完小 左倩霞 计算在生活中是处可见,在小学数学中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小数加减法和乘除法》是一节整理复习课,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不同于一般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教材中并没有安排这样一节课,但是在上完小数除法一单元后,教师看到学生平时计算常常出错,准确率不高,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安排这样一节课,重在培养学生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一看,就是要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划,就是要在式题上标划出运算顺序;三想,就是要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计算简便,什么地方可以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四算,就是要做(动笔写演算过程)计算。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升计算实效。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交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的检查和验算,通常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题目里错写了没有? (检查抄题) (2)竖式正确吗? (检查竖式) (3)每一步计算正确吗? (检查计算) (4)验算一遍,计算中有没出错误? (验算) (5)得数写好了没有? (检查结果)

5、使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潜能。

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它能使学生在计算中得到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层次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例如:我在课尾安排了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8.88 ×1.25。学生想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只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一定能取得实效。

第14篇:《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教后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有: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太小,还没有太多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四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购物经验,而这样的生活经验,也是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知识基础。由此,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六件商品的价钱的情景,让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知识有效的迁移。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小数加法结束后,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环节中,学生根据提示,独立研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还把注意的问题详细的介绍,“被减数和减数数位不同的时候,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补齐数位”,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 1 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例如在探究小数加法计算方法结束后,学生们在交流自己尝试计算结果,因为第一个发言同学用的是竖式计算,也正是自己希望的结果,所以,没有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课后调查学生了解到,有的学生把20.48元转化成20元4角8分,10.60元转化成10元6角,然后相加进行计算的,这个正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也是小数加法中小数点对齐的依据。这么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由于自己没有及让学生反馈,而流失和浪费了。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第15篇: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6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体会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意义;

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小黑板展示: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13.4600

2、你会算吗?

5.4+0.3

2.5—1.4

6.4+2.8

4.5-1.7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迅速完成上面的题目。

引出课题:当进行多位小数加法运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当进行多位小数减法运算时,某小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又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多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1、小黑板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要知道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24.83+51.6

教师: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教师:这个算式应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同学们经过探讨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巡视观察。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 ﹦76.43

24.83

+51.6

76.4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

教师总结: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板书: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2、自主学习例2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1)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2)怎样才能把数位对齐?(3)百分位上怎样减?

师生共同笔算该题,教师板书:

51.6-24.83 ﹦26.77

51.60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26.77元。

学生完成算一算。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总结:板书: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进行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的注意事项。

三、课堂活动:

1、完成数学医院。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2、作业:教科书P109页1-4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堂课的收获和感受

第16篇: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信息窗口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4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接触的比较多,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难点:理解小数的进位和退位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复习:

1、列竖式计算:

378+264= 2520-486=

2、口算:

0.6+0.3= 1.4-0.2 = 5.3+3.4 = 1.9-0.9= 0.6+1.2= 2.5-1.3= 7.5+1.2= 1-0.8=

三、自主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

师:同学们观察信息窗1,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2)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

2、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出加法的意义。师板书:0.77+.003= (米)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3、优化算法

师: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探究算理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17.05+2.83吗? (2)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a.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 b.典型错误纠正,在交流中,理解算理。 c.你会验算吗?

(3)抓出重点,总结算理。

师: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数位对齐) 师: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为什么?

5、迁移算理

(1)解决问题: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0.76-0.72= (2)竖式计算。

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 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尝试验算。

6、你会算吗?1.3-1.25=

重点讨论“怎样对齐数位?”

结论:对齐了小数点就对齐了数位。

7、反思算理

(1)想一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 相同: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计算方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不同: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算起,小数加减法是从低位算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化简。

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1)计算并验算

9.7+12.34= 9.06-2.7= 3)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P63(13)

2、走进生活

我们的数学书9.38元,数学基础训练6.80元,两本书一共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先把小数点上下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0.77+0.03=0.8(米) 0.76-0.72=0.04(米) 0.77 0.03 0.76 0.04 + 0.03 验算:+0.77 - 0.72 验算 +0.72 ————— ————— ————— ———— 0.80 0.80 0.04 0.76 答: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0.8米。 答: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0.04米。

计算结果要化简;如果整数部分没有数要添“0”占位;小数点要对齐。

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第17篇:《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万二中心学校集庄小学 林 玉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超市吗?你们在文具超市买东西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没有?老师在文具里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文具盒: 8.59元 彩色笔:6.2元 钢 笔:10元 订书机:12.5元 转笔刀:9.31元 一个文具盒比一盒彩色笔贵多少钱? 师:能列出算式吗?一起说。 生:8.59-6.2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于计算的知识——小数加减法。 (1)试一试:请你试着算一算。(列出竖式) (2)想一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如何列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板演。

师:咦,你们以前做过许许多多的加减法吧,无一例外的都是将末位对齐,怎么这次你没有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呢?是怎样对齐的呢?

生:小数点对齐。 师生交流算理。

(2)你能提一个小数加法或小数减法的问题,并解决吗?试试看。 师巡视后,提取不同情况的问题与学生交流。 例如:钢笔比彩色笔贵多少钱? 10-6.2 师: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整数减小数怎么办? 学生自主计算后,和同桌交流。 学生说想法。

师追问:10没有小数点怎么对齐的?计算这道题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生:退位。

(3)师提取出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指明要简化。 (4)学生互查。 (5)师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6.66+0.03 = 6.69 6.66+0.3=6.96 6.66+3=9.66 练习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98+0.56 12.53+4.67 6.07+4.89 5.64-1.78

7.2-6.4

5 5-0.41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什么?

第18篇:“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

(二)》,本节课系研、讲、评一体化探索阶段的一节课。我研究的小课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动口说,说给同桌听,说给小组成员听,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并及时引导数学语言的逻辑思维性。但是,不可避免的说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面不是特别广,尤其是在“说给全班同学听”的环节中只是少数人展示的机会,而不能一一表现,这是在本节课堂中比较遗憾的一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现实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的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

其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再次,充分预设,在交流中生成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小组中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当被减数末位上没有数与减数对应时,应在被减数小数的末位添上0或去掉0,再计算。”并让学生在听取同伴的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

但我总觉的本节课缺少点什么,在之前的一节中,由于小数位数相同,绝大多数同学会很自然的吧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也好像无条件的认可了这种算法。而在本节课中,学生就顺其自然的判定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小组“交流”“互动”的光环下掩盖的肤浅跟浮躁。同时,本节课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够明显,学生带有很大程度的“照搬”上节理论的嫌疑,而不是自己真实语言的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让本节课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入手,尤其在第一节中,还原生活本身的教材来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4元+3元,7角+4角,5分跟着走,然后根据生活经验的8.15元。再反过来归纳理论知识;

再者,作为教师,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然,这里面离不开老师的积极引导。

第19篇: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纵观我的整个课堂,我做出一下反思:

一、活用教材,以同学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

我认为显得孩子比较小,对于奥运会没有太多的印象,所以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我把教材中奥运会的情景改编成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购物情景,在熟悉的情境中进入课堂,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放手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课堂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明显有两个:一就是课堂上没有太大的亮点,整个课堂是朴实的,扎实的,但是同时也是比较沉

1 闷的,孩子对我的教学很配合,积极举手的孩子很多,我觉得很欣慰;二就是练习的设计虽然也比较有层次性,多样性,但是比较死板,没有什么新意。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是我自己要改进的地方。

2

第20篇:小数的加减法教案

小数的加减法

中牌小学 韩进忠

教学内容:复习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熟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小数的加、减法。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回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1、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即a+b=c

2、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即c-a=b

三、熟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把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的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52 +3.47

5.99

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得数;

2、注意退位、进位问题;

3、强调用尺子画横线。

四、复习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小明身高1.35米,爸爸比小明高0.44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 1.35+0.44=1.79(米) 1.35 +0.44

1.79

答:爸爸的身高是1.79米。

五、小结知识概述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复习课,对复习课的教学要做到教学之前,明白学生的错误所在和弱项。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弱项加强教学设计和练习。

《300道小数加减法.doc》
300道小数加减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