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2022-05-2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汝阳县城关镇南街小学

张润利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1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

教师专业化成长

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浅谈一下对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于农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

(二)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处在世纪之初的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师德,铸师魂,修师业,笃师行,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

4

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四)、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 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

5

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汝阳县城关镇南街小学

张润利

2012年11月20日

推荐第2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我们学校是一处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已在摸索中实施并坚持下来,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

1

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所以,就要积极地为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实施多种激励措施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各级培训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业务素养,教师定期分批到其他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2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教育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 ‛的艰巨劳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

3

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新生入学进行成长档案建档

新生刚到一个新的校园环境,在开学初就要做好一系列的工作:第一步是做好性格测试,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性格记录。(当然不一定很准确)。然后老师慢慢观察,有时也通过同学之间的座谈了解,再及时的进行补充。第二步是做好家庭完整性调查。检查一下是否有特殊家庭,及家庭教育方式。像一些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要进行暗示性教育,鼓励他们坚强生活。但又不能触及他们敏感的神经。第三步是做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一

4

是有没有先天性疾病、重大病症及传染病。二是平常有没有一般性的增强体质性劳动。三就是平常的饮食卫生习惯。四是有没有特殊的体质天赋专长。农村中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那么宝贝,经常有一些重大的健康问题都是在很严重了以后才知道。一些家长也怕因为孩子有什么问题受到歧视也隐忍不说。但是做为教师,这些都应该知道。教师在教育的时候才不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第四步是做好学生天赋潜能的调查。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是有一些特长和过人的能力的。比如善良和同情心,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对知识的接收能力,思考能力和展现能力。有的同学成绩差,却很会做人。有的学生很调皮,却能够勇于担责。这可是人最可宝贵的财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潜能天赋进行保护性教育和开发,这些潜能,有时候是显现的,一眼就能看出,有一些,是要经过慢慢观察然后突然发现的。所以,在学生的成长档案当中,这些都要及时补充和更新。

二、确定每一个新生的素质教育目标。

学校教育不能成为一种扼杀个性和天赋的教育。更不能是一种平庸化教育和狭窄式唯分式教育。农村中的教师可以平凡而不被人重视,但从另一方面想,我们可以从容的去学习,和最有朝气的人群在一起,去思索人生的问题,这又是农村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农村学校的教育,是最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可以避免‚办家家‛式素质教育。 (1)确立情商目标:

其一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主体性格和从体性格,做一个性格培养目标方案。分析学生性格的优点和缺点,寻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在他(她)的逐步成长中,不断扩大性格优点,淡化性格缺点。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性格有了清楚的了

5

解,那么在教育中,也可以省下很多力气。

其二是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制定一个正确做人目标方案。讲诚信,有爱心,自尊,自强,自信,这些都是每一个人要努力做到的。这也是学生和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这既要有榜样的力量,也要有实践的行动。而且每个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但一些共性不能丢。特别是维系美好和谐社会的共性。

其三是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吸收先哲思想能力、接受时代思想能力目标方案。这四个能力,小而言之,是为自己,大而言之,是为社会。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学生能不断进行自身学习、主动上进的教育。所以教师的‚导‛,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暗示教育和激励教育,用‚心‛去教育。 (2):确立学生体质目标。

第一点是学生的体能目标方案。对于体能训练的指标和项目,我不是很清楚。但学生要跑的快,走的正,坐的稳,有力气,有耐力,能蹦能跳,这是我在教育学生时是要他们做到而必须进行适当锻炼的。当然有些特殊情况的学生(如残疾患者)除外。

第二点是学生的健康目标方案。在农村中学来说,就是手脚勤快,讲究卫生。皮肤健康,没有传染病。知道四季养生和防病。身体能自然发育成长。这一切目标都是以健康、实用为原则,不用也不必去搞一些好看不中用的东西。 (3):确立学生的智商培养目标。天赋与生俱来,但智商却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的。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学生的智力教育目标,分为有一定顺序的三个过程:接收过程→消化过程→再生过程。首先是接收过程:是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接受力。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很多学生成绩欠佳,就是在这一步就摔了跟头。然后是消化过程: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对于这些能力,每个学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教师心里对每个自己教

6

导的学生,哪些是长处,哪些是短项都要清楚。清楚了这样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才能轻松从教而不迷惘,才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最后是再生过程:是指学生把知识展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绘画能力、舞蹈能力、操作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又包括音乐、演说、写作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陋的看法和做法,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笔者当万分感激。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推荐第3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扶沟县包屯镇李庄小学

陈月华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日甚一日,这不仅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它表明了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对这些问题,人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有:

1.概念的模糊性,导致实践中的表象性。

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系列过程概念朦胧,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诸如: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干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测评手段的粗糙,致使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层。

2.理解上的狭隘性,带来了实施中的片面性。

一提起素质教育就口不离第二课堂:一说起第二课堂,涉及的总是兴趣小组。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阵地时,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又局限于语、数等学科及在出成果具有显性效应的音、?体、?美上。由于理解上的狭隘,忽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子系统之间又缺乏内容的衔接与贯通,明显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系统整体性原理,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 3.改革行为的短期性,酿成了操作上的粗糙性。

出于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改革实践中往往缺少规范,既无明晰的目标,又无实施目标的缜密方案和具体的阶段性实施计划,往往只是一些临时性措施。实施过程中却又缺乏资料的积累与分析、总结与回顾。欲速则难达。操作的粗糙,所得的只是浅显性成果。

4.意识上的功利性,造成了改革中的游移性。

功利意识是急于求成的根源、功利主义思想的作怪,反映在改革中缺乏韧性,“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变换课题。缺少“认准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坚持到底”的恒心。

如何使素质教育走上整体改革的轨道,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实践领域,对此,本人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看法还并不一致。本人的看法是:要搞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先从人的完整的素质结构认识开始。人的完整素质结构是生理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的综合。在这个整体素质结构中,生理素质结构是基础,心理素质结构是中介,文化素质结构则是核心内容。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所以素质教育实施的着力点必须落在人的繁体素质结构功能目标上。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整体功能,这可以说是造就受教育者完整素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素质教育要瞅准目标,找准途径,选准措施,摆正德智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有所偏废。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 教育的观念众多,如:大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以及学校职能观等。就实施素质教育而言,首要的是端正人才观和质量观。

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应试教育观无视人的差异性和人才的层次性,动辄“一刀切”、“一锅端”,致使实践结果拉大差距,两极分化,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最后筛选出少最的尖子。素质教育观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无弃人也。”可见,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另一严重对立表现在教育质量观念上。应试教育把考分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它突出了教育的选拔职能,扬弃了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养成性职能;它只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搞分数排队,甚至优者重奖,把刺激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和升学,而是将考试和升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认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即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的本领,并在这一方面都得到既是初步的又是良好的充分发展。

三、加强教育管理

要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必须转换教育内部的机制、会出现“管理出效益”的局面。

(一)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管理是基矗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对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实行有效的调节 和控制,改变以考分定功能的倾向、评价体系要考核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状况,这些只要有财力,比较容易办到,主要的是评价学校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设备效益等软件状况。这一凭借财力买不到的东西,才是学校教育质最的硬功夫。所以要发挥评价手段的调控功能,使它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的系统的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进行课程教材改革。课程教材改革至少应考虑五个问题。第一,增强课程意识,使用好义务教育新教材。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素质教育理应更重视教学,更强调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时间的充裕性等优势,以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个性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内在因素,如:动机、兴趣的培养、激发,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发展等。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其中之一是加强活动课程建设,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课。要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那种活动课程主要是选拔部分文体、科技尖子进行表演、亮相、获名次、得奖的认识,实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误解。第三,安排选修课程,如:电脑、航模、摄影„„要增加知识的科技含量,以提高学生对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第四,重视隐性课程,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五,建设好地方课程,根据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水准,编制体现社会特点、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地方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感情。

(三)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固步自封,把教育社为学校单个的事,忽略了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素质教育观认

2 为,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建立班级学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而且能使学校迅速地吸收社会对育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措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那种对“双向参与”持可有可无态度或者把它们当成应付检查、提高品位的“装饰品”的认识和做法,实是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浅薄,也是在教育改革中惰性的表现。

推荐第4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浅谈一下对我国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

1

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于农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所以,就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二)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 ”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

2

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迄今,我们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教师职业是“金饭碗”,就连民办教师也是“金饭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你教书我也教书,教孬教好一个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告别“金饭碗”,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德、能、勤、绩逐项打分,合格者聘用,不合格者下岗甚至辞退,势在必行。这样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压力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处在世纪之初的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师德,铸师魂,修师业,笃师行,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正像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

3

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推荐第5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M建湖县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的总体构架时间:2010-12-24 14:49来源:unknown 作者:maxliang 点击:69次

2007年05月25日

建湖县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的总体构架和目标要求

蒋建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1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 ...2007年05月25日

建湖县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的总体构架和目标要求

蒋建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1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时代的人应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

已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

建湖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9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实验小学。

有着进行教育科学实验的优良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校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范围内的全面和深入实施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

努力为国家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涵化”教育这个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主旨。

凝心聚力。

奋力开拓。

全力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进程。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我校以“涵化”教育为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㈠构建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体上说。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素质为办学宗旨。这是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从两方面出发来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一是从学生自身出发。

针对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具体特点。

制定小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目标。

并使之努力达到。二是从我国现实的条件和需要出发。

放眼21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的发展。

对小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出质和量的要求。为此。

我们就小学素质教育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及各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形成了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为小学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我们在目标体系构建中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1.基础性原则。学生素质发展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学生基本的素质发展状态。

侧重素质发展的基础性。目标要具有稳定的结构。

能包含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内容。这也是由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特性决定的。

2.整体性原则。要从学生的完整的素质结构出发。

克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弊病。

真正全面把握素质的类和群的特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某一项素质来看。

也包含丰富而完整的因素。

在反映某一项素质发展水平时。

也要全面把握这项素质的构成因素。

体现这项素质发展的特性。

3.科学性原则。学生素质发展目标的确立具有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是建立在对人的发展的认识、对社会发展的分析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

不是仅凭经验和直觉就能做到的。目标的表述用语要科学恰当。

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在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整体发展状态。同一目标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尽相同的内容。

要体现学生个体在不同阶段素质发展的独特性。

4.发展性原则

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同时。

在同一阶段层面。

不同个体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

呈现出个性的独特性素质。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在保持基础性、稳定性的同时。

要体现素质发展的阶段性、梯度性。

对个体发展的差异具有一定包容性。

促进学生素质得到独特而充分的发展。

5、评价性原则

小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具体反映。在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方法使用上。

我们将采用多法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力求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采用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素质发展的多样化状况。

发挥教育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继续建立健全以“十佳少年”、“阳光少年”、“风采少年”为主体的涵化教育评价体系。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实现“减负增效。

低耗高效”。

(二)建立起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

出现了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的趋势。

而现行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充分反映这种趋势。为了反映科学的发展。

往往是通过增加学科门类的办法。

结果使得学校课程的门类越来越多。

学生的负担日益沉重。其结果是。

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提高是以牺牲其他素质的发展为代价的。

这就背离了素质的整体性和教育的全面性。

上述这种种现象决定了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基本思路。

就是在继续更新课程同时。

要把主要精力投向整合课程和调整课程形式上。

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

我校构建素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以素质教育目标强化活动课程

(1)丰富完善德育活动课程。①改变活动形式。

完善班队活动。班队活动以学生组织为主。

题材力求新颖。

贴近学生实际。②开展校外德育活动。

丰富德育活动内容。例如与街道共同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2)加强兴趣活动课管理。

提高兴趣活动课的质量。每天下午三节课下的兴趣活动课全部排入课程表。

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定人员。

课课有教案。

次次有记录。

人人有小结。兴趣活动课做到:内容广、形式新、效果实。

参与面宽、信息量大。

并自愿选学。

(3)设立艺术中心。

开设艺术活动课程。

通过艺术中心设立的书画社、合唱团、舞蹈团等社团进行学生审美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

发展学生特长。

2.以素质教育目标拓展环境课程

(1)通过加强少先队红领巾广播站、小电视台和宣传橱窗的建设。

以及升旗仪式的管理。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充分发挥德育环境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物质环境。学校建设了配备有美术、音乐、舞蹈、计算机、语音等10几个专用教室。

良好的教育条件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物质保证。

起到了隐性课程的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陶冶学生情操。学校通过校内环境的绿化。

美化。

净化;通过教师、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墙报、橱窗、电化告示牌等宣传设施。

建立起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成为了学校育人的又一隐性课程。

3.以素质教育基地为载体。

开发综合实践学习课程。

(三)开发小学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实验教材

随着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为此。

我们进行了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生活数学》《双语小班化教学研究》《小足球》《淮剧唱童谣》等实验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宗旨。

摒弃单纯地以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唯一目的的旧观念。

突出课程内容在“完善学生素质的整体结构。

形成素质和谐发展的生长机制。

促进个性素质生动活泼发展、主动发展”发面的重要作用。

力求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教育功能。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如下原则。

1.以知识为载体。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较好地贯彻了“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的原则。

2.教材努力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教材选材科学。

内容结构合理。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4.教材内容图文并茂。

生动形象。

文字浅显易懂。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深受学生喜爱。

5.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

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并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四)构建了“涵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开发适合素质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如何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如何在更新我们全体教师观念的基础上。

发展切合素质教育目标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

并在实践中积极发展和完善。

无疑有着相当的重要性。我校在初步构建“激趣定标——质疑问难——体验探究——对话互动——建构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深入挖掘文本的资源。

加大课堂文化的含量提高课堂文化的厚度。

以“课堂教学的思想灵动。

课堂教学的形式的生动、师生关系的互动”为研究中心。

鼓励教师自主地去教。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另外。

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双师双轮备课模式。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当成学生。

评课时把自己当成专家。

实现二度开发教材。

三维立体备课。

让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丰收地。

(五)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小学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

教师良好的师德、正确的教育思想、精湛的业务水平、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其重要保障。为此。

我校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素质教育重要工作之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具有着一定的艰巨性、复杂性。我校在这方面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

逐步形成了颇具实效的管理、科研和培训相结合阳光教师素质发展机制。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优化教师管理机制。

包括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定期考核制、教师奖励制度等等。同时。

制度管理落实到人。

建立相应监督机制。

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行。

2.组织教师参加课题实验研究。

以教育科研锤炼教师素质。

学校主要通过建立科研网络、培植科研骨干、确立科研子课题、进行教科研考核等方式切实推进全体教师参加学校教育科研研究工作。以“行知论坛”为载体。

开展“论文宣讲会”、“才艺小讲堂”“读书沙龙”等校本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优化双师双轮备课。

强化研究。

凸现反思。

注重教材的二度开发。

畅通涵化的渠道。

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以教育科研锤炼教师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

3.开展校本培训。

推进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我校对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相当重视。

倡导教师多元发展。

努力为教师架设成长平台。制定继续教育规划。

健全继续教育管理网络。

开设继续教育课程。

进行继续教育检查考核。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举行新进实小教师“入门课”比赛和青年教师“成才杯”基本功大赛。

以赛促交流。

以赛促进步。成立青年教师研习会。

采取自愿互补的原则。

激活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聘请专家定期来校指导、讲学。

通过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

实现思想、业务等方面的迅速提升。

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打开新天地。

4、提升精神文化。

打造品牌形象。

以建湖人民的母亲河——西塘河为精神泉源。

以培养“有敬、有执、有容”的阳光教师为目标。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化内涵。

打造实小教师品牌形象。

努力形成“三好”教师群体(即赢得家长赞誉的就是好老师。

深受学生欢迎的就是好老师。

赢得同行敬重的就是好老师)。与教师签订了三年发展目标责任状。

为教师发展把脉。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锻造“先进的生产力”。

(六)建立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

课程领域的改革如何有效地落实在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其中的一个关键。

在于学校管理的创新上。为此。

我校尝试进行了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模式的构建。管理模式构建从我校自身实际出发。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形成“校本管理”体制。

从而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

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创造条件。

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校本”管理模式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构建:

1.强化学校自主管理意识。就是要学校改变原来僵化的思维方式和唯命是从、机械地执行的行为方式。确定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创新为目的的管理体系。

2.增强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即要求学校学会从社会和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规律、国内外教育改革走向出发。

联系学校实际主动思考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既解放思想。

又实事求是。

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精神。提高思辨能力、组织能力、驾驭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办出学校个性。

办出学校特色。

3.理顺自主管理内容。主要内容为:⑴开发、应用校本课程;⑵进行校本师资培训。

盘活校本人力资源;⑶开展校本教育科学研究;⑷实施校本教学方法研究;⑸拓展校本经济渠道。

4.提高学校教育民主和法制建设水平。

建立健全学校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制度及机制。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在于培养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因而。

素质教育的最终立足点是学生。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发展水平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经过以涵化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

我校学生的素质总体上发展速度、发展水平都获得了较大提高。我校连续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近年来。

学生有200多人次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竞赛获一等奖。

每年发表300多篇习作。我们相信。

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

在“涵化”教育的大道上。

建湖县实验小学必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

推荐第6篇:小学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教育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业:

小学教育

考 生 姓 名:__ 蒋志超__________ 准 考 证 号:__ 070112105167_____ 联 系 电 话:_ _18857935171______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传播和创造为手段,是实施德、智、体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主要具备基础性、全面性、整体性、开放性及非功利性五个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素质教育

整体教育 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的潜能训练和提高生理、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它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传播和创造为手段,是实施德、智、体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主要具备基础性、全面性、整体性、开放性及非功利性五个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进行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上述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可简略描述为:“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作为单项学科领域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还应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大纲》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结构。

二、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素质教育定位尚不明确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目前,很多人是根据《纲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提法,来定义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素质可以做多样或任意理解,从理论上讲,就没什么教育行为或教育现象不可以归入素质

教育的名下。因此,当素质教育主张内涵模糊的时候,也必然导致所指混乱。

2、素质教育认识尚未形成

尽管近年来,各地素质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但从目前来看,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就只是要学生会做人的强调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是提倡自由发展无须管教的教育、是不注重尖子生培养的教育、是课外活动的教育、是不看升学率的教育、是权宜之计式临时任务的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

3、素质教育推进尚有差别

目前,素质教育推进的差别巨大,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不断扩大。城区学校在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方面都占有优势,教育的投入大部分用于一些城区重点中小学建设,而农村中小学则师资匮乏、设施落后,只能维护日常教育教学;二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差别大。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发展来看,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效果明显,而离高考、中考越近,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就越严峻,进展难度就越大。

4、素质教育队伍尚缺保障

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仅有一颗爱生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第斯多惠曾说,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由于教育编制管理严格,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教师队伍形成了每年大量教师离退休,而极少有补充新教师,使教师队伍日渐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下,怎样全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三、面对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 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数学教学中要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 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

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采用层次化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教学结构层次化,一方面是在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活动的时空——课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资源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全体,分层推进,根据学生学习的水平差异,参与程度和学习障碍等条件,因势利导,以学论教。比如,教学“除法两种分法的比较”时,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根据学过的方法分析条件、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并思考总结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各是知道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接着指导学生围绕“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三个数量关系来讨论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异同点及其结果。学习一般的学生能理解掌握其异同点,解同类题的思路,思维较活的学生已基本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提问题和填条件了。由此可见,课堂上采用层次化的教学结构,是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三、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单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授课与小组教学、个别教 学结合起来。如日本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实行“适应个性的教学”。 德国也提倡分组教学,并注意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 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

四、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本身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小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 ,此类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1 .7%、2.7%与1.8%。而由“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可见当前我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让全体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为此,教师要爱学生、爱数学,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媒介;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 们热爱学习数学的情感和信心。三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

学习过程中的系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精神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五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评价既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要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即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相结合;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 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利用数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数学思维的特点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优等生,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数学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七、对素质教育设备、设施经费加大投入,对素质教育队伍形成提供保障

各级政府应按学生比,配足、配齐教师,对每年自然减员的教师进行补充,应通过招考等形式补充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教师队伍中去,并形成一种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通过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考试、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成才。在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下,国家对学校的公用经费予以了足额的保证,但这些经费只能保证学校最基本的日常教育教学的活动开展。政府加大对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配齐、配足学校的文娱体育、科学实验的设施、设备,真正实现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强化课堂(下)》张富 林凤《 课程 教材 教法》1998年第3期

2、《实施“双分 ”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张必中 《中国教育报》1998年4月10日第3版

3、《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强化课堂(下)》张富 林 凤《课程 教材 教法》1998年第3期

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吴康宁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推荐第7篇:小学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当前许多小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出口成脏的现象屡见不鲜,分析其原因,和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有效地开展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据我了解,很多小学都占用思想品德课的来上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势必在被占课中悄然降低。即便不占用思想品德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草率的完成教学任务了事,根本没有像对待语文数学课那样的重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德育课程、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渠道有效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有效

思想道德教育

重要意义

多渠道

一、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究竟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那么,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能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1世纪,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这决定了他们既易接受正确的引导,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应重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他们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帮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必不可少的条件。

3、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标准(2011版)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强调德育为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4、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我国教育方针德育居首,在教育这个统一体中,思想品德教育“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当孩子们形成了良好品德,他们的整体能力将得到提升,我们的校园会变得更加和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做贡献。

二、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1、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举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例如,教师不应该把烦恼还给学生,不应骂人,不应说脏话,也不应该攀比吃穿,更不应该偏爱优生,对后进生冷淡应付。作为教师,应该关爱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或者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校必须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检查,切实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例如,抽听一个班级的思想品德课,悄悄地进入相应班级,做好课堂听课记录,并及时对教学质量做好评价。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明显应付了事的思想品德课堂作出通报批评。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协调好关系,不得任意占课。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思想品德小组,准们给教师研究、交流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真正做到对这门学科的重视。

3、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学生的课余活动这一环节不能忽视。尽管课间短短的十分钟,但学生之间可以说上一段话,做上一些事。这时,身为班主任就不得不肩负起他的职责,进入自己的班级,更多地了解自己班上学生的动态,听听他们讲的话,看看他们做的事情,如果发现不符合道德素质的言行,就应该及时制止与指正,只有像这样关注好细节的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才不会偏离,而是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更加完善。当然,除了课间休息的课余时间,学生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是展现学生思想品德的良好途径,例如读书演讲比赛,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诸如这类的活动,学校应有规律地举办,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的环境。

4、家庭教育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些学生之所以有不良的行为、言行等坏毛病,就是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

1、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语言,张口骂人,闭口骂人,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觉得这并不是什么缺点。

2、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有些家长整天让孩子做作业、作课外练习、辅导资料,没有一点玩的空间,认为孩子考出好成绩就是一个乖孩子,使一些孩子成了“高分低能儿”,而往往有一些孩子娇惯成性,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没有自主能力,没有主见,遇到一点小事就要问爸爸妈妈,成了班内高傲、但孤独的对象。

3、粗暴的打骂孩子。孩子不听话、考试没考好,就是一顿打,久而久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不是变得麻木不仁就是自暴自弃了。

由此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去教育和熏陶孩子,给孩子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

(三)如何评价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文明。例如:在学生早晨出操,学校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有些学生交头接耳,有些“闭目养神”,有些不知望向何处。在神圣庄重的国旗之下,那部分学生竟然熟视无睹,更不知道如何参加升旗仪式。我们可以评价那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爱国情怀方面是是不过关的,这和教师的爱国思想教育的是否有效展开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果学校、家庭都能够充分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孩子的良好品德就会逐渐形成,校园将会越来越和谐,也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普安小学 杜冰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它需要我们去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不但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各有所得,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课堂教学要更好地实现它的素质教育,必须与课外、校外活动进行沟通和配合。课堂教学着重在学习中研究、生活化活动。语文课堂有效地延伸至生活,重短时效、重生活体验、重实践积累。从成语推介,歇后语解析、谚语收集、名言故事,到话说新闻、评论时事、美文推荐、

1 佳作点评,还有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班级博客圈、班级日记联播、自写小说联播、当地文化介绍等等,通过多彩的形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生活感悟。

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本着生活的需要、课中能练的原则,从课文中提炼生活,到生活中提炼语文,以课堂为基点,向四周辐射,这样课堂教学可得到充实,同时也高效。另外,要求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探索、主动改进、主动提高。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如经典美文诵读、钢笔字比赛、“做新时期的好少年”演讲活动,课本剧表演大赛、“错别字大搜捕”活动、想象作文大赛、“亲近母语”阅读大赛、古诗文诵读等。通过这些语文学习活动开展,可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形式,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教学内容要精选。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却很多。如果我们对诸多的教学内容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一个教学要求,表面上一点时间也没浪费,实际上这种没有重点的教法,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授课效率的课,实际上是浪费了教学时间,是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因此,要改变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情况,就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人。教师应紧扣年级及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等内容,从一个章节蕴含的诸多教学要求中,认真分析,仔细筛选,舍弃那些零碎的、片

2 面的、非重点的教学要求,紧紧围绕中心要求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授课时才能紧紧围绕重点内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2)紧凑教学环节。一般的课堂教学至少有这样几个环节,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等,但这些教学程序不是千篇1律的,也有个优化组合,及时调整,详略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有拖堂现象,这主要是他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没能好好衔接每个环节,浪费教学时间造成的。如提问时,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深,学生一时无法答出,教师又缺乏点拨的艺术,往往一喊一大片,到头来仍是教师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白白浪费了几分钟。因此,从备课人手使教学环节精简,从上课着手使教学环节严密紧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推敲每个教学步骤,认真计算每个步骤所需的教学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在授课时做到能“一针见血”的决不“绕圈子”,这样才能防止节外生枝,偏离中心,才能克服重复单调、拖泥带水的弊病。

总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想课内省时,教师就必须在课外费时,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教案、课前准备、组织教学等环节上花力气,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口语表达等方面了功夫,在优化教学目标、结构、手段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课时不足与教材容量大的矛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过程。

3 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和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我认为,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素质教育是爱(包括情感)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辩证唯物主义及人生观的教育,是行为习惯的教育,又是养成及成才教育。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隐性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这段论述说明了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它既有教养,也有智力训练,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当然也就不能片面地认为就是给学生以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应是以人为本的,切忌生搬硬套,穿靴戴帽。例如:在教学托尔斯泰的《穷人》一课时,老师往往机械地告诉学生本文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沙俄统治的腐败,而忽视了本文散发的“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和现实主义特征。因此,学生在续写此文时,往往脱离现实,要么写成“人间地狱”,要么编成“美丽童话”。“在地主渔霸和资本家的残酷压迫下,一家人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在世界日益开放融合的今天,这种“排外仇资”的情绪合时宜吗,有市场吗?“渔夫的孩子娶了美丽的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诚然,我们的孩子要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如此天真幼 4 稚的他们又怎么去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呢?我们要有永远的善良,但不能要永远的天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使学生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得到一种信念,生活和学习中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一个人的幸福和欢乐的泉源,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解决一个一个的困难,解答一个一个的难题,从而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低,我们正是要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训练他们这方面的思维品质。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授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进行这一思维品质的训练,应该是长期的渗透,否则,欲速则不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呢?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并养成良好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他们从就有严谨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和检查的习惯。小学生几乎天天做作业,学生的作业不但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水平,表现教学效果,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表现出思想品德和教育的结果。良好的作业习惯

5 包括: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富有创见、思路清晰、先复习后作业、及时检查、书写工整、清洁等。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是长期、艰巨、细致的综合教育的过程。

总之,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我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格,让他们身心健全,为成为有用之才做好准备;要给他们一种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切实改革并扎扎实实做好课堂教学,进而超越课堂在人的生存空间里,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有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了解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成为他们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9篇:小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马克思的这段名言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 ”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迄今,我们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教师职业是“金饭碗”,就连民办教师也是“金饭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你教书我也教书,教孬教好一个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告别“金饭碗”,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德、能、勤、绩逐项打分,合格者聘用,不合格者下岗甚至辞退,势在必行。这样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压力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处在世纪之初的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师德,铸师魂,修师业,笃师行,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师德建设个人剖析材料

说到师德剖析,我想起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种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的勇气和态度,正是这次活动自我剖析阶段所提倡的不怕丑、不护短、不怕痛的精神。自去年调入求是东畈小学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在学习、理论水平、政策观念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但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的学习,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我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深深感到自己在学习、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上级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为警示自己,修正错误,鉴知未来,以利我在今后的平时工作中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老八条基本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条例法规,本人逐一对照,寻找差距,认真剖析,概括起来,存在下列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爱岗敬业上做得不够突出。近年来,狭隘地认为自身素质还可以,考试考核我都能应付,逐渐放松了对专业的钻研。

其次,工作皮沓,主动意识不强。有时对待一些中心工作抱着保持原有的态度,不愿深入,存在求稳怕乱思想,不愿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遇事不愿多想,心想反正上有领导,领导咋说我咋办,肯定错不了。许多工作到推不掉时才仓促动手做。

第三,工作协调性差。总认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不必劳驾他人,一人受累一人顶,到头来吃得苦多,犯的错多,弄得自己受屈,他人埋怨。

第四,平时不注意自身形象,不拘小节。说话随口无心,想说就说,不分场合、对象,谈话不注意方式方法,易与同事造成一些隔阂。

第五,要求学生过于严厉。偶尔对学生小施惩戒,还认为是对学生的关爱,有歧视后进生的言行。

第六,关心、帮助他人做得不够,与他人的谈心交流、沟通较少,做了许多自认为是不错却得不到别人理解的事。

第七,情绪易激动,言行有时过激,自控能力不强。

以上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事多多批评指正。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动力,加强学习,振奋精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首先是加强理论学习,其次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从严治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努力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祖国的花朵;三是振奋精神,以百倍的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差生和后进生。

2、树立几个意识:

(1)牢固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意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要做到。

(2)牢固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作学生、教师的表率。

(3)牢固树立“宁守清贫,不损师德”的意识,发扬教师高风亮节、“红烛”精神,廉洁从教,维护自身“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探索创新”的美好形象。

(4)牢固树立“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服人”意识。

(5)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6)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以校为家,以教为业,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3、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当前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改革,明确自身的“责、权、义”,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名利和道义之间的关系。

4、发扬“人梯”精神,指导、带动青年教师,争做一名师德优秀、业务优秀的人民教师。

推荐第10篇:素质教育论文

创新管理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有位伟人曾说:“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我看来,学校管理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管理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2001年进入文汇后我一直从事素教办(相当于其他学校的政教处)的工作。这些年政教工作的经验告诉我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围绕素质教育目标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善于在管理的理念、目标、方法和制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政教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求新意识和全面系统的理念,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力求创新与创效统

一、和谐,使学校管理在创新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办学效益。

因此,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无不贯彻创新求新这一思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工作理念的创新

拥有科学有效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任何一所成功的学校必有它成功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好学校的重要前提,学校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节奏日渐加快。学校所面临的形式和情况也在不段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形势,我们站在全球教育发展制高点上,对自身办学理念进行及时调整现如今小孩子的心理普遍早熟,追求个性,又而我校生源又较为复杂。当其他学校对学生挑三检四的时候,我们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适的方法”的理念,孩子来到文汇,就是我们的一份子,我们的信念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都成为优秀的学生。

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校教育工作中总是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创新意识,不敢打破禁锢头脑中的定势思维,不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创新工作方式,单凭经验或是靠“费”体力和精力,学校是很难办出成效的。在去年由我主持的校园素质教育广播网,就是我校在工作方式上的一个成功的创新。所谓素质教育广播教育网就是指利用校园广播来进行我们的政教工作。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广播,大部分学校只是用来打打铃,做做操,播放通知或者课间放几首歌曲。我觉得这是对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在我们这种寄宿式学校,师生24小时都在学校,有大量的素质素材,校园广播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素质教育网的内容主要来自5个方面的渠道:一是素教办工作人员每天提供考核内容,我批阅可上广播的宣传内容:以表扬鼓励为主线,艺术地指出不足及教训;二是各主管部门每天提供可上广播网的内容不少于一篇;三是每个办公室每周提供可上广播内容不得少于三篇;四是每周末的行政档案可供上广播网的内容;五是广播网工作人员自己采写的,每天进行三次广播,这五个方面的稿件一般情况下我都要仔细批阅以免报道片面,造成负面影

响。这种教育方式在实践中证明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创新,它既避免了硬件资源的浪费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扩展,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学生比较能接受的方式,因此取得了较好教育效果。

三、在工作制度上的创新

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其灵魂就是制度上的创新,对于制度的重要性,我是有深刻认识的,所以作为素教办主任,在主持日常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广泛听取建议对工作上进行完善和创新。

在上学期我们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现代学校管理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和反馈调节的功能,启动教师的内部动机,促进教师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在评价的过程中,我很注重评价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反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要进行深入而准确的了解,而不是只看结果,忽视过程。素教办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和定期的考核评价,努力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引导教师向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现在,在我们的努力下,我校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开放化的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改变了过去片面用分数、升学率来评价教学质量的弊端,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变学业评价为能力评价,变定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既有结果评价,又侧重过程评价。对教师的工作从政治方向、职业道德、学识水平、基本功、育人实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发挥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的科学激励作用,使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学校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达到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而日常素质监督体制是我们素教工作的另一个创新。我们制定了符合文汇实际情况《文汇学校十项素质考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学习、纪律、三操、卫生、仪表、就餐、就寝等方面的规范 ,为了认真执行该规范,我们实行行政值班,素教人员值周,楼层人员巡查的监督模式,及时表扬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变的更加文明更加优秀。当然这项制度建立后我们并不是一陈不变的去执行,而是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例如,由于平时我们素教办在执行监督的职能让一些学生感觉素教办是个找“茬”的部门,所以我们在选了很多同学作为文明小使者,让他们以学生的角度来对同学的言行进行考核,收到的很好的效果,于是我们就把这项制度继续发展陆续推出“考核人员”等监督体制,尽量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成为考核人员,让学生逐渐成为校园文明素质监督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监督要求其他同学的时候,也更自觉的要求的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公正心,责任心。为他们今后成为合格栋梁之材打下基础。

与时具进,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一个学校保持和提高办学能力必须坚持的中心精神。以往的工作中,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个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政教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多总结多思考让政教工作出新出彩出效果。天道酬勤,相信只要我继续努力一定能在文汇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汗水灌溉出一朵朵奇葩。

第11篇: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浅议

单位:

作者:乔国娜

时间:2011年11月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浅议

【摘要】:素质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系统的教育体系,它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具体的语文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文创新能力、语文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为终极目标。语文素质教育,需要我们以创造性,理论性的方法来实施,在这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和调整好教学的目的,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与配合,语文课堂的优化与延伸,语文教学的主体参与的全面的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 教师 学生

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受教育者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教育者在片面追求教育成果时,往往重视学习成绩优秀者的培养和眷顾,而忽视了班级多数的一般生的学习。教育的结果是,优秀者和一般者的分化和分离。而素质教育在于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强调了力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母语的教学, 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不管学生能否进入高年级学校学习, 学好语文对于他们以后踏入社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应当给以学生同等的关心和帮助, 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然而在强调全面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个人因生理和情感的差异,对语文的认识和看法也会表现差异性,对于语文的接受也会不同。教育者应充分肯定学生对语文的见解,提倡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整理出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案,使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的独特性,在张扬自己的个性中得到成长。

一、教师角色的转化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课堂的把握和对学生引导上,为此,教师应扮演(1)学习者的角色 语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老师具有丰富的学问,多方面的知识, 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造诣,紧跟时代的脉搏,是新文化的开拓者,并且要加强语言修养和感情修养等。(2)引导者的角色 教育决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能的单一目标要求,教师角色不再以传播知识为主,其主要职能从“教”转为“导”,通过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帮助学生决定学习目标,形成良好学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品质。(3)合作者的角色 素质教育中许多学习活动都需要全体学生参与,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潜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但不应忽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题和“主宰”,学生是知识的最终理解者、获得者和应用者,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习。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最佳教育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

二、优化教学课堂,改变教学手段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在素质教育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被演绎成了教师讲,学生听得死板,毫无生气的模式。并且特别是语文教育呈现出潜在的学生厌烦和忽视的特点,最终教育收效与结果不能让人满意。

优化课堂教学要做到,改善教学气氛,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统一。语文从侧面来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艺术的作用是给人以美的感官享受。合格的教师应该把语文象艺术一样阐述和解释,在传递知识时,能主动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最终把课堂变成大家的课堂,学生能动参与的课堂,归还于学生的课堂。众所周知,兴趣与想象力是最好的学习前导与助手,在课堂上有教师而引起的活跃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大开兴趣与想象力之门的有力表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适应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行教育手段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命力。当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情景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以力求建立“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通过再现和构建情景,来还原语文作品的真实感召力和时代特性,增强语文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拉近学生和作品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和本质并且拓展开放性思维的发展。活动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人文环境的开放性和形式开放性,不拘泥于课堂的传统有序,不拘泥于语言表现的本身,融入更多艺术的质感,融入更多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质量。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它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来自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拓宽第二课堂教学的时空,把学生带出教室,到广阔的“天地”中,让他们博览群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让他们贴近自然,敢于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包括读写听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美国课程理论学家、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构建评价体系,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动态过程。因此,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概括起来,构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坚持导向性原则,就是要在指导思想、权重分配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淡化升学率目标,强化合格率目标,用多层面的目标群取代“应试教育”单一的升学率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校开展办学效益评价,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的统一,从根本上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促进学校平衡发展。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做到有正确的评价指导思想,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指导思想,要在坚持公正、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征,要能对过去做出科学的总结,对未来做出明确的指引。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依赖与总结性评价,更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从而全面的跟踪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动态的反馈和调整语文学习和教学方案。 另外,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注意评价的的主体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和家长,使评价的结果更具统计性和价值性。

3、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语文综合素质表现的全面性决定了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评价内容应涵盖读写听书能力,实践和交流能力,还要突出对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考察。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对象的全面性,评价不是评优,应当面向全体评价对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教师素质评价和学校素质的评价,来实现教学双方的交互和软监督,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深入理解与认识素质教育,深入改革与创新教育模式,定会推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给语文素质教育注入强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2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高艳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长治学院学报,2007 [4]尹树林.《教育探索》 浅谈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2005,(1).. [5]谢家顺.中国教育学刊 [J ]2005,(2). [6] 段喜娥.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J] 2009.

第12篇:素质教育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积极开发学生潜在能力,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将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的分析,以我校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能力 培养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我校多年连续被评为国家及市先进技工院校,办学资质快速提升,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以我校特有的办学资质和强劲的校企合作能力为出发点,依托于学校教师资源形成的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了大胆突破与创新(成为北车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准确定位,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

1 培养出更高质量的毕业生,根据学校相关数据显示,学校于2014年已完成预分学生100%就业,企业满意率100%的高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的途径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一、树立新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转变观念,坚持把以知识传授、继承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教学观念上来。教学计划需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方面上,教学计划增加一定的人文教育课程和内容,使学生善于处理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会合作;为学生顺利就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某段时期,我校为追求创一流的专业技能人才,更加重视学生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比较放松,在省、市级技术比赛中,即使我校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中取得较好名次,但离我们最近的装备制造业用人单位却频频到其它院校去招聘大学生。从我校的整体实力、口碑乃至学生的专业功底都略胜其它院校一筹,出现这种局面,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很是困惑。我们通过走访兄弟院校进行比较观察,发现我校学生在言谈举止等小节方面的弊端,并对相关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进行市场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很重视学

2 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与否。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校加大了学生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力度,通过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从生源到就业都有较大的改变,一些用人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聘学生,实现了学生就业率99.9%的可喜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校春季招生出现了额满为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进校动用了社会关系,打破了多年技工院校招生难的历史局面。

我校不仅重视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和教育,同时也关注着毕业生在企业的种种表现,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提炼和改进教育方法,从而推进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进程。

2、建立知识、能力、修养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观。高素质人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知识—具有形成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我们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知识、能力、修养必须达到岗位一线的要求,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二是必须加强修养教育,老师对自己所教课程,必须提出创新教育、修养教育的思路和具体培养点。

3、实行由知识教育向知识和认知教育的转变,由传授专业知识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知识点的多少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影响越来越小,认知能力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

3 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纵观以往我校毕业生就职企业后的发展,在技术岗位上履创佳绩的大多数是那些勤于动脑的毕业生,他们凭借已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工件的加工特点,并进行改进和技术创新,实现出工时短,产品精的超高工作效率。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例笔笔皆是,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轨迹再次证明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二、产学结合促学生素质提高

多年来,我校充分依托企业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结合,实践了教育与生产全程合作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方式。

自2010年,经双方意愿,我校与玉田兴硕锯业签订了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我校选派有着多年专业教学经验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班组,与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出一套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教学内容涵盖该企业文化等诸多元素。

几年间,我校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这些技术工人适应力强,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深受企业的好评,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这种“订单式”培训计划不仅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学生和家长也非常愿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负给其一定的生活费用,这样减轻了一些困难家庭的学习负担,是多方双赢的一种培训模式。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促学生素质提高

“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由同一教师担任同一班级的理论和实习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成度,教师能客观及时地把控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

一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一体教师队伍的建设,由教务处牵头制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计划,特别要求年青理论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和假期,到工厂去参加实习,以便提高自身的经验和技能水平。经过一段时期刻苦训练,我校教师大大提升了自身技能操作水平,大部分教师已通过考试,获得不同等级技能操作资格证书,其中具体高级技师资格证书比例已占70%,为我校推进“一体化”教学上新台阶夯实了基础。

经过推行多年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和实训课脱节,避免了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的弊端,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理论和实训课由教师一人担任,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同步进行的特点,实现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大大缩短了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操作知识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

运用“素质”教育,符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勿庸质疑的。技工教育中的教学摸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5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强国战略的需要,是人超越自我、彰显个性的需要。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工作,努力形成高素质学生辈出的局面,迎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时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贯追求。

第13篇: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内乡县乍曲初中 冯永攀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素质教育怎样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在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更新观念 语文教育素质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语文教育贯穿整个教育阶段,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怎样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更好的发展语文教学?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转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1 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因材施教,老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教育。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们;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所以,老师真正的了解和喜欢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1.教育要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让学生在沟通中学会技能,欣赏美,创造美。

4.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课堂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 2 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采用恰当地评价机制,发现并扩大他们的闪光点,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四)减轻课业负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前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停不坠,上下求索。

第14篇: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之我见

于集明德小学

胡广田

[内容提要]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这是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的话。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上、师生关系上、班级管理上

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育者常常忽视学生生命教育,这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在教育上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 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二 ) 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1)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2 )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3)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 ) 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1) 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2) 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关键词] 小学生

珍爱生命

教育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上,传统的“三中心”观念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主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关注得太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当作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只为应付考试而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课堂显得机械刻板、沉闷单调,缺乏生命活力和乐趣。

2、师生关系上,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稍有“放纵”行为,教师便不给他好脸色看,不给他台阶下,轻则训斥,重则罚抄作业等,让他内心有所震撼。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与交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单一化,造成了学生不思进取,对学校、教师、学习的冷漠态度,甚至有抵触、逆反的心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生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3、班级管理上,我们往往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生动活泼的管理方式,而靠班主任的威严征服、压倒学生。教师不去思考如何去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总是习惯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所谓的班队活动仅限于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或者只是一些关于学习方面和纪律方面的说教,有的甚至干脆上语文或数学课,剥夺了学生的诸多需要,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以至产生厌学、恨学。

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有的学生便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 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在班内或开设“知心信箱”,或设立“悄悄话专栏”,或通过日记形式,设立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灵对话”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通过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使教师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从而使教育融入学生心田,激发“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关注儿童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声音,解放他们的嘴、手,让他们尽情地表白,我们才能找到儿童需要什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情趣高雅的德育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感召”、“净化” 和“制衡”的作用。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视的,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有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德育氛围才能引起儿童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于是,“红领巾广播”开播了;校园的板报上有学生的佳作;花草树木上有学生自制的小标语;走廊上有学生精制的垃圾桶;墙报上有学生可爱的作品„„我们还在校园的走廊上张贴图画,为学生提供榜样,提供的榜样是可敬、可亲、可信的,并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感染力,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推动他们把榜样的实行当作自己的典范,促使他们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着。

(二 ) 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开朗。

(1)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

(2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3)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方法,开辟“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等学校个性展示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三 ) 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关注生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做事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

1 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周围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

2 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提炼儿童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儿童思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儿童生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

(1) 收集中外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对学生终身受益。

(2) 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

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 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写,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点点滴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3) 进行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队活动课,将学生平时收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德故事讲给大家听,用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自己,发展自己。

总之,我们善于捕捉儿童生命中的浪花,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珍视自己的生命,憧憬自己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儿童心理学》 《陶行知现代教育文献》

第15篇: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浅析

摘要:国家贯彻素质化教育指标必须透过小学生阶段入手,争取整改传统应试规则,其中尤以数学素质基础教育工作最为重要。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小学数学素质教学内涵理解十分片面,表现在教学过程形式化等。因此,本文具体结合目前农村小学数学素质基础教学隐患问题进行细致解析,同时提出如何在实践项目中落实素质教学策略,由此呈现小学阶段数学素质教育改造的重大价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规划理念;引导规则;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属于人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个体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产生巨大辅助功效。尤其在最近阶段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基础上,社会大众对于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施手段完善工作开始全面重视。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农村教师队伍中隐藏着对素质教育理解片面化的不良问题,相对地限制素质教育内容的有机扩充力度。如何在既有教育机制范围内巩固素质教育适应地位,这就要实践主体结合课堂与课外微观细节进行深入探讨。

一、落实品德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水准

素质教育主要利用受教主体基础素质与个性发展方向进行应用式引导,小学阶段应该充分了解做人的道理,能够在觉在创新世纪素质教育背景下落实自我改造任务指标。为了令所有学生能够在学习道路上勇往直前,就必须联合文化科学内涵实施长久化引导,适时激发个体民族自豪感。例如:结合圆周率教学,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如何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固定架构之间,又怎样将这份历史性成就稳定令千年之久。再就是整除教学单元中,教师可透过陈景润摘取歌德巴赫猜想的辉煌事迹,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爱国主义精神就此升化,对于其日后长久专业化发展鼓励动力极为深厚。具体来讲,就是尽量辅助学生掌握教材架构前提下,结合灵活教学方式稳固个体适应性动机心理,同时迎合其心理发展需求,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创设更加丰富的问题与实践交流情境。实际上德育教育工作目前已经逐渐向小学生实际生活特征靠拢,这样才能确保后期教学实效显著表现特征。结合教育方式角度观察,灌输引导作用可以辅助学生个体提升对各类是非现象判别能力,将道德上的无知状况清除干净,须知硬性口语说教必将导致受众人群的厌烦心理。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再实践流程中强化其道德情感与良好行为习惯格式,学生只有提前确认清晰化学习动机指标,兴趣与责任感才会在今后多元化发展道路上得到全面强化。

二、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力度

在农村小学教学环节中,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便准学习渗透式法则,使得个体能够从小明白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指导过程中不可单纯地灌输不同学习模式,更重要地是如何与实效特征交相呼应。具体就是在课堂之上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架构,让学生在面临混乱认知迹象环境中敢于争辩,最终顺利完成阶段引导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全面重视个体知识获取过程,另外联合科学用脑以及良好学习情绪加以疏通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长远成长道路上对学习情有独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竭尽全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环节中,教师榜样功效十分重要,其有必要透过各种生活琐事进行学习经验挖掘,必要情况下抓住特定时机对学生开展系统训练,利用其争强好胜心理实施口算竞赛项目、记书写规范结果以及课堂警力集中结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各类教学模式启发学生个体并做到持之以恒,相信必将为其良好习惯培养指清道路。例如:在系统讲解小数加减法阶段中,须事先令学生清除掌握以下规则内容:首先,小数加减法计算为何必须将小数点对齐;其次,不同数位上的数值能否直接实施加减运算;最后,小数加减法运算期间小数末位对齐是否正确。这样,透过学生自行探究与小组合作讨论,实现未知到已知,感性过渡到理想的结果,确保小学生在逐渐掌握更多数学知识运算规则前提下,形成标准的人文素质形态。简单地来讲,这类简单易学的自学课程设置,能够令学生体会更多乐趣并稳固长久研习动力,综合技能潜质由此获得无限绽放。

三、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结果

传统教学形式存在许多弊端,包括重视应试结果,经常利用成绩高低直接断定学生素质优劣状况,相对地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依照创新课程整改要求观察,新时代教师有义务注重学生综合学习与活动参与能力等综合评价工作,其间运用正面鼓励与表扬手段,充分挖掘个体潜能,欣赏他们阶段劳动成就,适当时机下鼓励学生在生活规则中挖掘更多创新数学思维理念。实质上师生之间情感和谐,能够为课堂民主与风趣氛围开拓积累适应性实力,这样才能顺势提升学生长久学习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基础,使得他们得到更加全面化发展。

四、设置灵活的引导情境

任何数学知识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延续,目前小学数学课程已经与生活熟悉背景全面接近,学生自觉性接纳程度也越来越可观,教师要做的就是带动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使得课堂现场充分生活情趣,保留智慧探求特性。毕竟探究才是教学活动延展的生命线,创新教材已经全面克制定向性例题与封闭思维布置状况,在结论、思路空间上赋予较强开放性,尽可能地开放合作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心智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朝着综合化形态过渡,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既定课程资源,包括多媒体设备与实验工具等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一切问题,使得教学源头流淌出鲜明的智慧效应。为了贯彻这类技术指标,首先要活用教材,从中开拓生动且富有教育矫治的线索,使得生活与数学规律融合一体;再就是完成实践项目匹配任务,丰富综合素质发展体系。

义务教育的核心任务指标就是令受教育人群逐渐掌握合格公民行为规范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其必须时刻调整阶段学习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必要时结合实际教学状况进行不同类型学生层次化引导。具体来讲,学校教育就是要全面挣脱繁重题海限制,不单单提供给学生稳固的书本知识内涵,同时注重培养个体综合能力与良好习惯,从中建立起长期教育效益,这样才能为国家多元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代川.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2(08):56-60.[2]杨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01):105-112.[3]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4(03):73-76.

第16篇:素质教育论文

http://oocc1.cccpan.com/ 素质教育之“体验式教学”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把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智慧与品德,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化不能靠强迫,而是要通过个体的体验活动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我将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查阅的相关资料浅谈一下体验式教学,以便更好认识了解它 。

一、体验式教学的背景

1.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可以带来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最有意义的是人自身的创新,人的生命拓展。人自身的创新体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人自身的创新应当是带有根本性的,带有主动因素的,不是那种维持式的新陈代谢。人自身的创新会带来一种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成为人是否产生了创新的一种自我检验或他人检验的方法之一。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对人才的评价也上升到了理性的层次,不再局限于其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更多地关注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发展呼唤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我基地就更应该大胆地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新型教学模式。 2.现行学校教育教学反思

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定位偏移,远离现实生活。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道德教育具有较大的封闭性、防范性,而未能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新生活;在引导人们追寻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重智力,轻态度;重统一,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重认识,轻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庸化;过于强调全体学生的整齐划一,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掘。 3.时代呼唤“体验教育”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把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元的发展。《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活动也多次提出“体验”的要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1 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学习”、“体验教育”。

二、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

体验教育是指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育活动中的欢乐、幸福,以达到促进其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

“体验教育”也包括四个阶段:在学生亲历之前,教师有一个启动体验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产生动机,促使学生开始亲历或者选择亲历的方式,比如活动场景的布置、巧妙的课堂引入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教育的第二个阶段相当于个体亲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动脑不断探索的过程;第三阶段是体验的关键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2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然后他们会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的过程;第四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

3、4阶段,由于个体体验的程度或者体验本身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经过一次体验与反思,就可以形成人生经验,有时则不行,需要反复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人生绝大多数经验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体验是需要经过不断外化、不断调节才能够形成的。在体验中收获、前进、提高。

三、体验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一)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确保体验教育实施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实施体验教育的关键和保证。为此,我们应不断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二)重视德育体验活动,领悟做人做事道理

当感性的个体置身于一定的图景之中,或心灵世界的领悟之中,回忆其过去的生活阅历,筹划未来的生活梦想,通过自我反省和诉说性表达,诱发和唤醒他的人生感悟的时候,这种体验即是道德体验。没有深刻的道德体验,就没有道德修养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为此,我们积极开展道德体验活动,让学生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1.体验规范,养成习惯。陶西平同志曾指出:“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行为习惯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校德育的中心环节。为此,我们从“五种规范”和“三个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 “五种规范”:(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中小学生提出要求。

“三个结合”之一是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结合。启动“校园三化工程”,即美化、绿化、净化。修建文化走廊、生物园、绿化带、铺植草坪,在适当的地方贴上行为规范宣传教育牌。让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教官们组织学生就文明礼貌开展学习。

“三个结合”之二是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结合。规范教育主要抓:礼仪规范、仪容规范、教室规范、卫生规范、学习规范等。抓好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在各校积极开展“五自”教育,即行为自我约束、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激励、意志自我铸造、人格自我完善。开展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相结合以来,许多学生能做到自我约束,积极为班为校争创荣誉;学习上自我激励、参与竞争,提高了热情,增强了主动性;全镇学生的违纪率明显降低。 “三个结合”之三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首先,组建镇、村、教办、学校、派出所等联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每学年主持召开会议,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力量,保证了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其次通过召开学校交流会、座谈会、家访、发《告家长书》等形式,广泛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转变家长只注重子女学习成绩、忽重子女行为习惯教育的思想,并指导家教方法。 2.体验关爱,培养爱心。在校园生活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传递着尊重与关爱的信息。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途径。

(1)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各校广泛开展了《菁菁校园,恩师难忘》的主题活动,在讲台上摆放鲜花,在黑板报上歌颂师恩,在贺卡上倾诉感激,尊重师长的良好风尚在学子们心中逐渐扎根。

(2)培养关爱同学的情感。让学生们学会交流合作、互助互爱。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校园树内开展《认领一棵树,认养一片绿》的活动,为树木命名,使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资料,获取更多的植物知识。开展一些饲养小动物保护花草的活动课。还鼓励学生在家喂养小家禽、小动物,使学生的爱心、细心在喂养的过程中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3.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自信心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能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们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校园生活中注重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活动课上要恰当的设置难度,不要打击学生 3 的自信心,并且活动课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多样化,奖项也可以多设置几个,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找到自信,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三)建构体验教学,促进认识内化

体验型教学具有亲历性、过程性、开放性、情感性、思维性、生活性的特点,体验型教学又是以“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等思路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 ⒈情境体验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得各种活动课都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语言描绘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创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激励情境、创设动画情境、扮演角色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游戏或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通过启发性的外界刺激,从而激发学生追寻奥秘、探究学问的欲望。

情境创设必须以情感为出发点,以鲜明为落脚点,以学生的体验为支撑点,最终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实践活动中去。再好的创境方法,如果反复使用,就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所以,情节创设要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

2.探究体验中感悟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的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体验在同一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探究活动不深入、不全面,就不能很好地体验探究学习的方方面面;而如果不注重体验,则又不利于积累实践经验。探究的“结果”可以通过体验来验证,体验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探究来重新获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例如:在活动课“提出问题——独立判断猜想假设——交流感悟——实践探索——不断创新——交流分享”等基本环节中,指导学生多观察,交流,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其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欢迎。

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悟”,它是对问题的探究和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感悟到真实的知识结构、情感的历程、学习材料以外的丰富世界等等。 3.实践体验中内化

知识是学生成长和升华自我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离开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人就不可能自立和发展。知识只有内化,成为智慧,才有力量。知识的内 4 化要通过个体实践体验才得以实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实践体验中内化主要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综合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将所学知识准确地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使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外体验性综合实践就是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开放性作业探索中求经历,在设计制作中求体验,在体验后的感悟中求发展,在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中求内化。我们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学习、体验成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4.交流体验中升华

交流体验其具体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相互议论、评论的方式;或以“问题解决”为动机,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探讨的方式;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观察,动手制作等活动。交流体验从多种角度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中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认识偏见,实现在交流体验中突出主体,促进全体,升华个体目的。

(四)探索体验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评价内容与方法。其内容由对学生知识的评价扩大到对学生能力、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特长等的评价。评价空间由课内扩大到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评价时间由短期定时已扩大到中期定时、长期定时、不定时等。评价方法由笔试扩大到观察、研究报告、伙伴判断、方案设计、作业样品、现场测验、活动汇报,将百分评价改为等级评价、评语评价、特长评价等。评价者由教师单方已扩大到学生个体、群体、学校领导、家长等多方参与。

2.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综合性行政评价。活动课评价方案并予以表彰。

3.立足过程评价,促进师生发展。提倡过程性、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成为“体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过程性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师生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在过程性评价中,主要从表现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通过上述介绍,进一步认识了“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起创新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回归生活,那么学生就在春雨润物,情景交融中获得一种感受,领悟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那么学生的认知就能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内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第17篇: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孟州市第五高级中学 刘会霞

实施素质教育对一线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我结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与认识。

一、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一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我们的观念和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我们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是“绝对的权威”的旧教育观,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如我在讲必修四p133第4题(4)化简1sin20的结果是_

一个学生问我怎么做? 我问:“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什么也没想到” 我问:“此题是什么的化简?”

学生:“二次根式,奥,根号下如果是完全平方式就行,可还是不会”

我说:“再想想”

学生说:“不会变完全平方式啊”! 我说:“什么是完全平方式?”

学生说:“a22abb2,我再想想,奥,我知道了,1=sin2cos2,是平方和的形式,sin202sin10cos10是2ab的形式,我会了”。 我说:“你想想,从此题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说:“二次根式化简根号下要变完全平方式,1=sin2cos2”通过这次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类题的解法。

此外,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双基”是我国教育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

分,还有数据处理、概率、统计、算法等也进入了“双基”的行列。

二、从整体把握,融知识于体系中

尝试: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把函数放在必修一中,足以说明函数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函数为主线分两个方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其一,在讲授完函数概念后,向学生介绍一批具体函数的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再介绍两个特殊函数:具有周期性的函数——三角函数,以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数列,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刻理解函数本质。其二,以函数为工具,把其它知识纳入其中。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那么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一元二次不等式,那么不等式的解集就是使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的x的取值范围。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线性规划,那么线性规划问题就是目标函数(二元函数)在可行域(函数定义域)内的最值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反思: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着突出的作用和广泛的运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经济学等学科中,描述规律的函数关系俯拾皆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加油站、邮局、电讯资费等,也都有函数关系包含其中。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他周围,进行充分的综合。”不管这种想法是否能够实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抓住本质。事实上,除了函数思想外,还有其他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思想:运算思想、几何思想、算法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只要我们能从整体的高度来看待这些思想,相信展现给学生的一定是一个内涵更丰富的数学天地。

三、从实际出发,融知识于背景中

尝试:在讲授数据样本统计值的变化规律时,我给出两组中、美两国学校学生住房面积的数据,中国以平方米作为单位,美国以平方英尺作为单位,要学生比较平均住房面积的大小。学生积极投入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情境中,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统一单位再计算平均数,即先转化后统计;另外一种方法是先计算平均数再统一单位,即先统计后转化。从计算量上讲显然后一种方法小得多。所以,学生很自然地思考:若一组数据x,x,„,x的平均数为x,那么Cx,Cx,„,Cx(C为常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这样,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数学推理和证明的动机。新课程改革在创设问题情境上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只要创设得合理、自然,就一定会达到引人入胜、启迪思维的目的。

反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符合学生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引起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就相当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数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导入的方法》对这方面做了具体的论述。

当然,高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就像数学发展的历程一样。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与动力并存,理论探究与实践困惑同在,赞誉之声与批评之词共存。实施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为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更多的探索,为提高全民数学素养贡献更多的智慧。

第18篇: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推进作用

洪浩

(易县第三小学 河北省 保定易县 )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素质教育现状和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等方面论述了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发挥着多种积极的作用,对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提高学生思想教育、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小学体育教育中作为小学教学的一门主要学科,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需,也顺应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探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的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来开展教育,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来开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追求分数脱离素质教育

现在的教育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这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而不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目的,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注意不够。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三)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限制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三、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素质教育问题及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育欠缺,加强思想教育

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为学生介绍我国体坛名将为了祖国的体育事业,勇于拼搏,夺取金牌为国争光的光辉事迹,比如介绍著名的田径运动员刘翔,他为了祖国的荣誉,努力超越自我,书写了祖国田径的崭新历史。加强对这些典型体坛人物的宣传,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了他们树立锻炼好身体为了祖国的建设而贡献决心。

当前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渗透法制教育,比如,根据游戏规则的需要,对小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在体育游戏中,如果个别人不遵守规则,游戏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借一些生动事例引导小学生们懂得要遵纪守法,只有遵守一定的规则,我们的国家才安定,社会才会和谐。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注意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不够,在取送学校的体育器材时,没有及时向学生讲明各类器材的使用和保护的方法,不能以不正确的使用方法毁坏,要认识到这些是公共的财务,如果毁坏了就影响了别人的使用,使学生养成爱护公物,为别人着想的良好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待提高,加强课堂的丰富性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的重视程度不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设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于趣,我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电脑、录像等等,将一些技术性的动作,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分解、演示和详细的解说,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主动地参加体育实践。

(三)缺乏因材施教,应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我们在教学中对加强全体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意识不够,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应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的根本宗旨,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思想理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各具特点的个体,在体育课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体育成绩较突出的学生,也有运动情况一般但较有潜力的学生,还有不爱运动害怕体育课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做到因材施教,使各个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上好体育课,做好体育锻炼的信心,并在老师的鼓励下,不断创出新成绩。

(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性

在体育教学中,要更多地为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性,为学生的参与搭建平台,学生只有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引发他们对体育课的热爱和积极参与的激情,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体育教学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愉快地接受,才能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创新的思考和实践,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有效提高质量。

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自发性和参与的自主性,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与学生共同学习,共享体育运动乐趣的氛围,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新奇而独特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参与方法,参与应该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的,不是漫无目的的放任自流,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动作练习出现偏差时,及时予以的指正,在学生有其他问题时,及时给予解答,要创设轻松、融洽的情景,引领学生在这样的理想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到体育运动的学习中来。

四、建议和总结

(一)要上好体育课,教师是关键,体育教师应多参加专业学校业务培训,多主动、积极的学习体育教学大纲并认真钻研大纲对各年级学生的要求,掌握体育具体规定的体育和卫生常识的教学大纲内容,认真学习有关体育课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体育要深开展素质教育,一是要使教育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教师要对全体学生指导,让他们的每个动作准确,整齐,而不是只辅导少数学生。教师应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的爱好,而不是只培养几个爱好者,让多数同学自由活动。二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三是在打好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结构。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体育科学家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久书.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管水法.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六要.中国学校体育.[j].2000:5:14-15.[4]刘波.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3)

第19篇: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改革传统的偏重考试的评价制度,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管理中探索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是农村中小学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通过一个学年的实施,可以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收到了一定成效。 主要做法有:

一、具体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易于操作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把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分为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方面。为便于操作,我们把这五个方面分成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如低年段的“诚实守信”,可将其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要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目标确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师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二、多样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全面客观

我们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上,首先改变了评价的主动权牢牢地被班主任掌握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应采取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邀请家长、校外辅导员、科任老师等参与评价;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达到激励目的。这样班主任不再是唯一有评判权的裁判,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评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团结同学等方面则由同伴作为评价主体等。这样打破了评价由班主任教师一人掌握并实施的现象,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动态的评价过程,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涵盖多项具体内容,如果把诸多评价内容的实施集中于某一固定时间,很不现实,评价结果很不科学。因此,我们将这些内容采取各取所需、分解达标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出阶段发展目标,再根据阶段目标完成情况确定下一步的目标,如此循环,提高目标要求。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收集学生阶段性达标成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这样,不再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期末时的一个环节,而是把它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发展过程,从学期初各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学期中的成长展示,最终形成期末的评价等级。同时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的空间,时刻激励学生自省、自律,避免学生只着眼阶段达标的短期效

应现象,更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发展性。

当然,在评价中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允许其以不同的发展速度,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最近发展需求和发展的现实条件,以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提高的评价目的。这也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第20篇:素质教育论文

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学生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在思想中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其效益观念、支柱意识、务实精神、民主要求等在改善和充刺着原有的道德观念体系。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一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状况却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价值取向中的迷茫、自我意识的夸张、责任意识的淡薄、审美情趣的错位、享乐观念的膨胀以及精神失落等现象。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现象在校园中的渗透和影响,产生了诸多矛盾,如学校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社会上某些金钱至上、追逐实惠等不正之风的矛盾。诚然,没有了日常良好行为做基础,就很难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于学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规范学生道德意识和日常行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是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个重点。

影响中职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内因指学生的自身因素,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性格,这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本质因素;外因指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教师在引导、管理上,家庭要求、教育等外在环境。孔子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身修,就是指良好的品格和修养,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素质。所以每一个职校学生,都应该养成良好的素质。当然,除了学生本人重视这个内因之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教师在引导、管理上,家庭在要求、教育上也要充分重视,让内因在外因的督促催化下达到双重效果。

学生从自身因素上改善自己,从内因上提高本身,从而更好的结合外因,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生理想的实现。

1.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1.1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职校学生在学生阶段就必须要有理想、有抱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时期特有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认真地把握每一天,力求日有所新、月有所进、年有所长。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未来。同时,要明确自己要实现未来蓝图所应具备的素质,良好的素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改正不良习惯。

1.2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职校学生,正处于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是技能学习的特殊阶段。因此,职校学生应该自觉端正学习态度,不怕困难,积极补习较差的文化课,努力学习技校的各门专业课程,积极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活动,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珍惜在校的所有时间,并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时,寻求进一步的学习机会,提高学历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要有耐心和毅力,并持之以恒。

1.3 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特定产物和场所。在班级集体中,学生之间能够与好相处,相互协作配合,培养他们关心班集体,关心班集体荣誉,热爱劳动,遵守班级管理制度的素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生活的班级中赢得其他同学的尊敬和尊重,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1.4注重个人生活。个人生活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可否认有其隐私性。但要遵纪守法,明辨是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待人热情大方,讲文明、讲礼貌,关心他人,能够较好地与他人沟通;生活上注意节俭,着装得体大方,这些都是每一个职业学校学生应该遵守或注重的行为。

2从学校方面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培养方面,应要求学生坚持不懈,把握住关键环节,在外界环境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诱导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善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素质。

2.1 从现在做起。具有了养成良好素质的思想意识,就要马上

行动起来,不要拖延,以免形成“今日复明日”的泡沫结局,要求学生从今天开始制定计划,而行动上亦要从今天就开始有所改观。

2.2 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要注重从小事做起,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只有遇到“大事”、“大问题”等表现出“大公无私”、“行侠仗义”、“奉献精神”等行为,就具有了良好素质。良好的素质具有经常性和连贯性。诚然,偶然的表现良好,在大事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和坚持正确方向,往往是建立在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素质的基础之上的。

2.3坚持不懈,遇事不动摇。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有了良好的开端,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等于开了头就万事俱备了,还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贵在坚持。不坚持就很容易回到起点,特别是一些坏习惯,改一时易,改一世难,所以要时时告诫学生要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

2.4不断总结自我。每过一段时间,最好每周一次,要求每个学生以周记等形式从思想上、行为上进行自我总结,开展自我批评,对照计划,哪些方面一周内做得较好,以后还需继续坚持下去,哪些方面未做到或需要完善,可制定新的计划或调整方法。学生只有不断地总结自我,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逐渐养成良好的素质。

2.5教师应加强正确引导、监督和适时鼓励由于职校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思想上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东西或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并通过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有力监督、适时鼓励,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教师应加强个人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极易被学生所模仿,因此教师应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垂范。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德、才、学、仪等四个方面,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广增知识、阅历,并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个学识渊博的师长;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相处融洽,并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3.2正确引导。正确引导学生不是一种单向的行为,不能总是教师发出命令,学生被动接受,应该时刻想到与学生尽量多沟通,教师的言行应充满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地接受,起到正确的引导效果。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能抓住关键问题,触发其动情点、伤心处,与其作深入交流,使其后悔、反思,然后改正。

3.3 有力的监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不良的习惯,应及时指出、批评纠正,责其加以改正,特别是班主任可通过集体总结的形式,分别给以批评和表扬,最好是在每周开展自评、互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给予优缺点的总结,看谁在班内进步最快,予以表扬。对于不能达到要求或自我克制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采取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帮助改正。当然,有力的监督离不开家庭的制约和教育指引,对于一些学生的恶习,应与其家长取得沟通和联系,通过多方面的力量和努力,迫使其改正。

3.4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后进生较多,在班内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部分学生做事常表现出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经常开展班级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发展自己的个性;经常进行各项评比,如谁朗诵较好,谁模仿较像,谁表演较好等,让他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有所长、有优点,并及时表扬、鼓励,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改掉陋习、恶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律性由于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和课程设计原理,其教学必然具有如下规律性。主要是:(一)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结构一般而言,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是“双主体”(也即“多主体”)的。素质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必然也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教学的“双主体”结构包括以下基本涵义:

l、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在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具有主动性、探索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虽然都是主体,但是地位和作用并不一样。统一的教学过程包含两个过程,即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接受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接受过程的主体(因而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接受者。教师负责主持、设计、规划、安排、检查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主持和主导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负全责;在有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授权,学生也可以主持个别教学活动,但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者。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结构呈复杂多变的状态。这表现为如下关系:A、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其它教学要素,如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一切教学资源均为客体。B、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其它教学要素,如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一切教学资源均为客体。C、教师既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学生既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其它教学要素,如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一切教学资源均为客体。更为普遍的状态是,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存在,并且处在连续的变动之中。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双主体”互动,并充分利用全部教学要素,实现教学目的。

4、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结构是自觉建构的。一般而言,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的,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这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一客体”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持者,首要的任务就是促使学生由教学客体向教学主体转变,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主体一客体”关系向“主体一主体”关系转变。教师必须有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一切方面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逐步转变为积极的教学“主体”,建立教学过程的“双主体”结构,展开“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律

由于中职素质教育的特殊地位功能和结构,教学具有特殊的规律性。主要有:

1、“国家意志、学校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需要是教与学的动力源泉。教学的动力来源于环境压力与主体应对环境压力而产生的需要。一般而言,教学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意志,即国家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教学需要。

二、学校(教师)意志,即学校(教师)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教学需要。

三、学生意志,即学生为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只有上述三种意志在方向上一致并且实行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国家意志、学校(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在方向上不一致,则无法形成教学合力,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要想动力十足,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反映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素质教育讲授的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既反映了国家和学校(教师)的意志,也反映了学生的意志,是实现国家意志、学校(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一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一切方面,充分反映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形成教学合力。

2、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一般而言,所有教材和教学活动都要帮助学生做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方面解决学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识关系,另一方面解决学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但是,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两个方面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在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般是同步进行的,即凡是使学生认识是真理的东西,学生自然而然地承认它是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必须在解决是非判断的同时,作价值判断,实现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这是由于素质教育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涉及各级各类主体的利益,包含复杂的“利益分析”和“价值选择”,必须解决不同的“意义障碍”问题。学生对某种理论和观点的态度如何,是非判断是基础,价值判断是关键,而且只有在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接受。

3、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是“双主体”(也即“多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素质教育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尤其是“双主体”的,只有通过“双主体”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目的。这是由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第

一、“接受目标”复杂。一般知识课的“接受目标”是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的“接受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比较而言,形成完善的人格要比接受“知识”复杂得多、艰巨得多。只有形成“双主体”互动式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特殊“接受目标”。第

二、“接受图式”复杂。一般知识课的“接受图式”主要是原有的“认知图式”参与,而素质教育课的“接受图式”则不只有原有的“认知图式”参与,而且有原有的“思想图式”、“价值图式”、“品德图式”参与,甚至是全部原有的“人格图式”参与。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则教学无效。

4、教学过程与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素质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必须以学生的修身过程为基础,而修身过程的深层心理机制是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要想实现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目的,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激发和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过程。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进行得如何,是教学过程能否有效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只有教师教的过程,而无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的过程,教学无效。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与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呈如下关系: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的外在条件,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是素质教育课教学过程的深层心理机制;素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是手段,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过程是目的。上述两个过程紧密相联,缺一不可,共同组成统一的教学过程。在上述两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与学生的作用都是重要的,而在有些情况下,学生的作用更为关键。教师讲好课只为实现教学目的创造了条件,而教学目的能否真正实现,还要看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从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

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为“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所谓“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处主体地位,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主导、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吸引学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并展开教学过程中的修身过程,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是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包含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方法。一般可分基本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如:

1、基本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1)“学科讲授式”教学法。这是依据素质教育“整体均衡论”设计原理,按照学科门类系统讲授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它要求每门课程的讲授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使学生得到本门课程的系统完整的知识。(2)“系统讲座式”教学法。这是依据素质教育“整体均衡论”设计原理,针对理论需要、实践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而安排的“系统讲座”,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进行。“系统讲座式”教学方法要求任课教师将讲授的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并高标准地对待每一个专题,使讲座具针对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用自己的学术真知卓见撞击学生的本刊专稿心灵,启发学生的思维,解决学生的问题。

2、辅助教学方法。主要有:(1)“师生答问式”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精心准备的师生课堂答问方式,有针对性地同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深入揭示和阐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2)“事件分析式”教学法。这是一种组织师生通过课堂分析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活动,总结社会历史和人生经验,深入揭示和阐发人生社会哲理,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3)“主题研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研究重要理论和学术难题,深入理解和阐发深刻理论逻辑,侧重在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4)“价值澄清式”教学法。这是一种组织学生通过多侧面、多视角、全方位揭示和比对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利弊优劣,选择正确价值观的活动,深入揭示和理解教学内容,侧重在提高学生价值分析和价值选择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5)“意义寻求式”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探索人生和行为意义的活动,深入揭示和阐发人生和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侧晕提高学生在曲折复杂的境遇下,甚至是在逆境下,看到人生和行为意义的能力,正确对待生活,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6)“行动体验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活动,启发学生认知、培养学生情感、训练学生行为,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总之,素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要求任课教师高标准地对待每一次教学活动,将每一个理论和知识难题都看作科学研究的课题,使研究性、深刻性、精辟性、针对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磁性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课堂讲授要做到:“分清层次”、“充分证明”、“情理交融”、“升华境界”,使教学具有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doc》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