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介绍

2022-06-1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作文 孔子 介绍 自己感受

高一AP 10C孙雨桐

他已经离开了很久,但他从未走远。

他流浪数十年,周游四方,目睹了最为残酷的屠杀与破坏,但他依然选择了传道,把希望与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 他的名字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叫“克己复礼”,叫“民贵君轻”,叫“文以载道”,叫“理先气后”,叫“格物致知”,叫“知行合一”,叫“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管在什么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他,因为他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与经络,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所追求的理想国,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国,那是根源于这片土地的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家园。

而今,无论是在北京、重庆、广州,汉城、江户、河内,还是台北、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人们相互行着数千年的礼节,过着相近的节日风俗,写着方块形的文字,追寻共同的价值观,建设一致的理想家园,这一切都在崇敬他,怀念他。

他是一个守旧者,也是一个革命者。 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人称孔子。

推荐第2篇:孔子的英文介绍(推荐)

As you all know, China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Today I will introduce a famous person (\"people\" is plural, \"person\" is singular), Confucius.[Confucius, name Qiu, styled zhongNi, Lu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people.]-- I don\'t understand what this means, but I believe \"Lu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people\" should be \"in the kingdom of Lu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that what you meant?] Confucius is a famous ancient thinker, educator, and founder of Confucianism.(lists that do not end in \"etc.\" always need \"and\" before the last item in the list)

Confucius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in the year 551B.C, [and he was born --since you already said that he was born you do not need to say it again, so you can delete this] in the state of Lu (now QuFu Shangdong province).His father, commander of a district in Lu, died three years after Confucius was born, leaving the family in poverty, but Confucius received a fine education.He was married at the age of 19 and had one son and two daughters.Confucius was a well-known leader in philosophy.[and he also made -- sounds more natural to say \"He also is famous for\" (usually you \"create\" or \"say\" phrases rather than \"make\" them)] many wise phrases and theories about [the] law, life, and [the] government.(Usually people consider Confucius\' sayings to apply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law or government, so you do not need the article \"the\" (it is broader than \"on government,\" etc.)) Confucius is famous for his philosophy because [he made many wise saying in ancient China that helped many people]--\"his wise sayings helped many people in ancient China\" learn about nature, the world, and [the--delete] human behavior.He also helpe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mperor by teaching them leons on how the emperor should rule his kingdom succefully.

As the founder and great thinker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s thoughts were mainly collected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since the Confucian Analects are a specific thing, you need the article \"the\").The Confucian Analects reflect Confucius’ [politics, thoughts, and ethical relation thoughts]--more natural to say \"thoughts on politics and ethics\".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onfucius, you should rea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 believe you could learn more from this book.]--repetitive.Could remove, or say \"leanr more from this book than from (something else)\"

[Thought of Confucius]--\"Confucian thought\" [in Chinese history of great significance]--\"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has]--\"having\" already affected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n China, therefore, Confucius’s position in history is also very high.Now, more and more Chinese and foreigners [start]--(\"are\" or \"have started\") studying Confucian culture.Confucius[, are]--\"is\"(because you\'re talking about Confucius, a single person) worthy of [great positions of]--\"a great position in\" (because usually one person only holds one position) China!

[At last,]--better to say \"Lastly\" (\"at last\" sounds like we waited a very long time for you to finish and are happy you are done, which is not the case :] ) I want to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the eyes of Confucian gentleman.Gentlemanly (adding \"-ly\" makes \"gentleman\"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personality and sounds more natural)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modes which all Confucians [have been pursuing and adoring]--(Confucians have been pursuing this idea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correct, but you should say that this mode is something which \"all Confucians pursue and adore\", because it is not just people who have been pursuing for a long time, it is also people who are just starting to pursue).If you want to be a perfect gentleman, it’s not easy.You should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six arts: ritual, music, archery, carriage driving (\"carriage\" on its own is only a noun, need the act of driving it to make it an art), calligraphy and mathematics, but even this is not enough.Confucius said, \"A gentleman does not seek satiety (\"satiety\" is a very hard word! I think it would be easier to say \"satisfaction,\" this concept is a hard to translate easily into English) at the table or ease at home.He is diligent in busine and cautious in speech.Both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re attained,\" and so on.Confucian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a system of ideas and thoughts that talk about [the human\'s]--human beings\' behavior and the rules that you should follow to [make]--\"have\"(we usually say you \"have a succeful life\" or you \"make life succeful\") a succeful life.Now, we are studing at QuFu, the hometown of Confucius.I think we must learn something from Confucius, although just a little.I know, maybe we could’t become a gentleman or gentlewoman, but we still could make a succeful life through learning Confucianism.

Thank you, that’s all.

推荐第3篇:经典文人介绍——孔子(补充颜回)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中最仁义的一个。有一次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回相伴左右,孔子要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志在做英勇的将军,子贡志在做善辩的使者,颜回却退而不答。孔子追问,颜回才答道,他愿意辅助一位明王圣主,“敷其五教,道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源数,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施其辩矣。”孔子听了赞道:“美哉德也!” 关于颜回,《孔子家语》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鲁定公问颜回,你知道我们这里有个叫东野毕的很善于驾御马车吗?颜回答道:“他会倒是会,可是,他的马将要栽跟头了。”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个颜回故意污蔑人。过了几天,有人来报告,说东野毕的马车翻了,跌的很惨呢! 鲁定公大吃一惊,赶忙召见颜回,要知道他如何预知此事。颜回说:“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东野毕虽然是驾马的高手,但他不知适可而止,不论是操练检阅还是历险致远,都要竭尽马力,不但如此,他还要寻求更多更好的马,以至于人穷则诈,马穷则佚啊!”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心怀仁义美德的好人,却非常贫苦,《史记》中说他“糟糠不厌”,意思是穷得连很差的食物都吃不饱,因而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历史上,有很多具有才华和美德的人曾经遭受世俗的厄运,比如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最后只能饿死在首阳山,比如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情的舒伯特,那优美的摇篮曲却只能换得一盘土豆。因此司马迁感叹道:“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推荐第4篇:孔子

《孔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孔子》是小学s版课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笫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简要地对孔子作了一些介绍。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地讲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通过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突出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设计理念】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1 3).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词语。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法,即教师引导适时点拨.学法: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法.即,根据任务小组合作探寻答案,完成任务.三学生课前准备: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教师课前准备:课件:孔子的画像、生平简介等。收集孔子的生平故事和相关图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笫一课时:掌握生字新词,感知全文,弄清文章结构,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笫二课时:理解重点句子, 深入了解关于孔子的四件事。

2 三说教学过程

《孔子》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质疑导向。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思想令人怀想。谁知道中国最有名的老师是谁?生答:孔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这个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的古代名人,你了解到了他生平的什么哪些呢?(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谈谈自己第一课时的收获。) 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默读第1——4个小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师问: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这些内容各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推荐第5篇:孔子

寂寞圣哲——孔子的一生

——国学小先生第一次集体备课 教学目的:

1.了解掌握孔子的事迹及思想;2.激发同学们对国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孔子的事迹及思想

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的为人师表;“发奋以食,乐以忘忧”是他的好学求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他的内心坚守。他踏着厚重的脚步,于乱世硝烟之中,踩下串串引领时代、启人心智的印迹。他就是孔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智者圣人。他的一生,是一种伟大思想诞生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步入春秋乱世,领悟孔子思想精华。

一、孔子的家世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都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这是我们背的特别熟练的,那么大家知道孔子为什么这么叫么?

因为孔子他的母亲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

孔子家世也十分与众不同。历史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反正孔子是鲁国人啦。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注意这里的叔梁为字,纥为名,而不是叔叔什么的意思。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孔子家语.本姓解》上是这样说的,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所以说孔子是这家唯一的继承人,想必也受到了很多的关注。

二、青年孔子

再来说说孔子幼年的事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孔子的思想也多受他的母亲影响。 孔子的母亲为孔子付出了很多,这跟天下的母亲一样。谁知道关于孔母与孔子的故事?

下面由我来讲一个关于孔母教子的故事。

(故事由讲者自行删减)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她在儿子7岁的时候,变卖了所有家产及首饰从穷乡僻壤,迁至大城市。后来又花掉所有积蓄送儿子上学,是昂贵的重点学校。不仅如此,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儿子见名人,增长识,参加各种培训班。而她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见外,还要承受难以想像的生活压力。为此,她不得不起早贪黑。养蚕、纺纱、织布、种菜、上集市。为了证明这位女性的伟大,我举两个细节。一天,正是秋收,颜徵在病了,卧床不起。孔子见状,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玉米苞谷。天刚亮,母亲便摇摇晃晃地走来,“丘儿,谁让你来的。还不快回去吃饭。好了,上学去。”“母亲,我请两天假吧,让我把这地收拾好。您有病。”结果,颜徵在死不同意,并且说,“你要再不回去,为娘我就生气了。”还有一次,孔子的母亲因高烧昏倒在桑地。面对此,孔子一跺脚:“孩儿不念书了,孩儿只要母亲。”几天后,孔子为母亲买来补品并对母亲说:“我有钱交学费了。”母亲问:“哪来的钱?”孔子说,给街上办丧事的人家当吹鼓手挣来的。结果,颜氏让孔子跪下,说:“丘啊,你知道吗,你这样会让别人瞧不起啊!”“你只有将来成大才,那才真正是给母亲分忧。”母子遂抱头痛哭。(故事由讲者自行删减)

孔母对孔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很多人不明白孔子为什么一心要作官,各位有谁清楚?

他们哪里知道生活的艰难,孔子也是生活逼的。苦难造就了早熟。苦难造就了伟大。可以说,孔子早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母亲的影响。尤使人痛惜的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35岁便早早离世。一个女人在风华正茂的、最美的巅峰时刻却突然间香消玉殒。她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如此的苦,如此的悲。她是幸福少,劫难多。痛苦长,快乐短。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却为我们,为中国,为世界生育和培养出了一位千古圣人。 孔子的早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冉耕等。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中年孔子

中年的孔子由于在鲁国受到排挤,不得已逃出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之旅。 有一次,孔子辞了鲁国的大官之后,走到一条河边,找不到渡口,就让子路去向农民问路,结果这个农民反问子路,你是谁呢?子路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这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天下大乱,到处都是一样,谁能去改变他呢?你跟着逃避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着我这逃避坏世界的人呢!说完继续耕田,不再理他。子路回去,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与谁相处呢?天下若是有轨道,我就不会带你们试图改变了。这句话充分表达出儒家的“淑世精神”,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可能实现,还

要做,为什么?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天下无道,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即使知道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但还是不肯放弃,若不如此,则无法安心。所以,儒家不是解脱的智慧。

还有一次,孔子的车队往前走了,子路在后面没跟上。他到处找不到老师,看到旁边有一个老人在除草,就上前请教,请问您看到我的老师了么?老人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楚,我怎么知道你老师是谁?子路听到老人训他,就拱手而立,站在路边。老人见他表现恭谨,就留他在家过夜,杀鸡作饭给他吃,又叫自己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跟上了孔子的车队,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孔子一听,就知道又遇上了隐居的高人了。他让子路回去转达一段话,“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从政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理解都不能废,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能废弃呢?原本想要洁身自爱,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常关系。君子出来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啊。

由以上的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或孔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他的思想的实质是“从政为官”。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他的这一“从政为官”思想,他自己千方百计寻找“从政”的机会,只要一“为官”,就大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自己官场失意后,开办私学,向弟子教授自己的“从政为官”之道,怎样才能“为官”?“为官”后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借弟子“为官”来实现和延续自己的理想。

孔子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从政为官”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在自己“从政为官”的仕途上不得意,便将自己的精力用在教育,孔子教育弟子的目的就是要“从政为官”,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后,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成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从而间接的达到了孔子教育的目的。 “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从政为官”的实现作为教育的目的。“孔子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士,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从而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君子”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才,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要培养士成为君子

四、老年孔子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

孔子的一生,胸怀大志,一生周游列国,把自己的学术讲给统治者,但世事弄人,他每每都受现实所累,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小结:

孔子,华夏文化的领跑者,人类心灵的指路人。孔子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塑造并洗礼着中华民族的根基,历时愈久愈显其光彩。他的“仁”说是一种人类永恒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悠悠时光河床上永远闪烁的瑰宝。艺华风雅,曲水流觞。真正令人尊重的,是经历风雨洗刷过后,沉淀出的生命养分。孔子用他寂寞艰辛的一生,换来了后世无限的敬仰与尊重,留下了无法超越的精神财富。

备注:

1.教案中的素材仅供参考,各位同学可以采用师生问答、情景剧、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目的是让课堂生动活泼 2.课件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自己填补删减

3.试讲时,请同学选取你预想课堂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导语部分、孔子一段时期的经历等等)呈现,形式多样,可以穿插情景剧等,或请小组其他成员协助 4.试讲时间控制在十到二十分钟之内

5.评委评分标准将从准备充分、语言流畅、情景设置、表现力、教姿教态等方面考察,请同学精心准备

2012年4月23日

推荐第6篇:《孔子》

误读的《论语》 正解的《孔子》

前言:《孔子》的宣传力度恐怕要创下国产电影的一个记录,从演员到出品,从剧情到道具,从开机到首映礼,每一次宣传都吸引了影迷们的眼球,吊起了国人的胃口。可是,《孔子》会不会过高的拉升了观众的期望值而导致心理落差呢?

2009年1月22日,南充两会结束的这一天正好是腊八节,与朋友小聚后,他请我看《孔子》。看完电影出来,朋友第一句话说:周润发演技真好,第二句则说:感觉也没多大意思的。电影途中——后座一位男士的嬉皮、一个孩童嚷着要吃东西的吵闹、前排一个短发男人吸烟被管理员制止,电影最后吸烟男子把自己影子投在银幕上与观众挥手„„直到听了朋友的话才对这一幕幕耿耿于怀的瑕疵稍稍释怀。但是,我从头到尾都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并一次次为之动容。这部电影不仅尽量尊重了历史,而且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圣人形象,编剧告诉我们孔子是要做君子,而不是圣人。

误读《论语》

孔子离世前说了一句话,他说:后人理解我和误会我都会因为这部《论语》。诚然,因为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宣传自己主张而假借圣人言,导致了不少人的误解,其中以过度强调礼仪为代表。

礼仪是我辈80后所见的《论语》版本中最为强调的,但是一味的强调礼仪却并非孔子本意,只是历代的政治家和伪儒们断章取义用以愚惑世人的工具而已。有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证——孔子曾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有人却独独用其前半句来教育世人,要以德报怨,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在影片中同样出现了孔子所言《论语》中广为传颂的一些言语所出现的场景,其中道理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孔子教育子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是因为子路前去为危机四伏的卫国效力,加上子路性情急躁,所以孔子加以这样的教诲。但同时孔子告诉子路,他并不是很赞成子路此时出仕,因为当时的卫国并非一个“善茬”。虽然子路最后死于内乱,但是他临死都记得孔子的礼教,临死正冠,正是这一幕让我先于剧中的孔子落泪了。师徒之间的情谊和世间公道,莫过于此。

影片中的孔子不仅能文善武,而且仪表堂堂官至国相,与人们从书中读出来的学究、夫子形象稍有差异,但这却是近代以来文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读史读出的真正的孔子,而不是从删砍增编的《论语》中能够体现出来的。孔子担任大司寇后随鲁君赴峡谷齐鲁之盟,是彰显孔子治国才能的高潮部分。孔子不仅用善射赢得大司空五百乘兵马支持,而且用类似于八路军铁桶放鞭炮的手法镇住了齐国大军,并且兵不血刃的从齐国拿回汶上三城。这为孔子登上代国相位置做下了铺垫,也解决了历代孺人的一个心结:儒者不兵,君子不武。文采固然重要,韬略亦不可缺。

正解孔子

自元代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独有宋代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和清朝摇摇欲坠之时从一介书生到封疆大吏的曾国藩把这句话时刻落实于实处。这些政治家所谓的半部《论语》恰恰不是人们所常见的半部,不是老夫子们常常说教的礼教,而是孔子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抱负和入仕技法。读懂了这半部论语的人算是理解了孔子,而没有读懂的对书中道理就有些谬误了。

孔子因为堕三恒失利而周游列国,但这并不妨碍后人用他的这里面的理论成功治理天下。西汉文景、清朝康熙削藩成功后集权于中央,天下太平盛世空前,用的正是堕三恒的手法。只是面临的整治环境不同了,孔子面临的是诸侯割据、相互制约、内忧外患,而文景帝和康熙帝都是在华夏一统、边境稳定的局势下开展的。孔子堕三恒是为了挽救已经日趋微弱的皇权,让天下百姓归于统一并且相对合理的统治之下。却没料到最后一堵藩城土墙,因为地处国界承担着抵御外敌的作用不可拆毁,而使整个削藩进程流产。这也印证了孔子选择合适时机入仕这一理论的合理性。

在经济时代势利横行的当下,年轻人尤为缺乏剧中所体现的“苟以利国,生死以之”的赤子情怀。孔子对弟子冉求的失察差点使他的堕三恒败于事先,最后导致他中大司马之计对鲁君失去信心而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艰辛历程。由于对自己施政纲领的怀疑致使他在列国只是宣扬礼教,而不再谋求入仕,再一次体现了他的入仕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十数载的艰辛历程中,我们该学习他为志向而奋斗的坚韧。但同时也发现孔子只是被尊为圣人,实际上他也会看错人、做错事,也有过怀疑和彷徨。

不可错过的历史花絮

孔子与卫国君夫人南子的相遇是很短暂的,影片中只给了他们一次碰面的机会,却让许多男人为之动容了。周润发、周迅二人的出色演技和编剧设计的经典台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仅仅这一面之缘却让孔子也泪眼婆娑,他在世上拥有除了糟糠之外更懂他的人。可能许多男人都有过这么一个女人,但是也都和孔子一样因发乎情而止乎礼错过了。看着南子为见孔子最后一面在马车上追赶遇刺的一幕,男人们又心动了,默默祈祷着自己的那个南子一定要好好的才行。另外,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想象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会遭遇这么一场情缘吧。

当年骗孔子心灰意冷远走他乡的大司马临终派儿子迎孔子回到鲁国都城曲阜,编剧给了孔子一个巨大的历史礼遇,这恐怕是孔氏后人对影片大力支持的原因之一吧。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孔氏后人对制片和演员公开支持之后,一个有趣的事情又发生了:影城招牌上注明,姓孔的观众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影片内外和影片本身,都成为我们不可错过的花絮。

后记:就在几天前,媒体报道说韩三平为保《孔子》票房而禁映《阿凡达》普通版,保留3D版。但是作为一个宣扬仁道、解读历史、讲述万世师表、寻儒教之根的影片题材,一部体现了意志坚韧、报效祖国、励志成才精神的国产影片,广电局不应该支持吗?或许韩三平也有和剧中的孔子一样的苦衷,世人理解他和误会他都因为同一事物,孔子是因为《论语》,韩三平是因为《孔子》。

推荐第7篇:孔子

孔子

一、谈话导入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他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被汇集编纂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这个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孔子。

二、复习

课文分成几部分?分别介绍什么?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孔子的生平概况。这是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故事。

第二部分(3—8自然段)讲了孔子的几个故事。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一一分述。)

引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的崇敬。这节课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他的形象风貌。

三、学习第二段部分

导入:这一段讲述了孔子哪几个故事?请快速阅读课文

(一)第三自然段。

1、思考

(1)、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2)、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推;推想,推断。就是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也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事例:有的同学闹矛

盾,总是指责埋怨对方的不是,如果这时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你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做的不对。有的同学总是嫌父母唠叨,对父母的教导总是不耐烦,如果你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你就会理解父母的心意了。)

(二)第四自然段

1、小组朗读。

2、因为有个盗字,所以孔子宁愿忍受干渴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通过这件事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盗,即盗窃,,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赞扬孔子厌恶偷盗的精神。)

(三)第五自然段

1、指一位同学读。

2、这段写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在路上断了粮的时候的一番对话。在这里,孔子是怎样谈论“君子”与“小人”的?(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节操

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安然的坚守节操。

(君子贫困时仍然安于清贫,恪守节操,不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小人穷困时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3、说说哪些德行品质是君子所有?

(信守诺言,诚实守信、谦虚正直,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严于律己,勤奋好学)

4、哪些品行是小人所有?(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制假售价,抢劫杀人,盗窃,造谣生事、投机钻营、仗势欺人、狐假虎威、巧诈掩饰、挑拨离间、无中生有、巧舌如簧、甜言蜜语、左右逢源、拍马奉迎、嫌贫爱富、唯利是图 为富不仁)

(四)第

六、七自然段。

1、指小组读。

2、孔子对弟子们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看到什么?做出什么判断?事实真相却是什么?(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于是认为颜回偷吃。事实真相是烟尘掉进锅里弄脏了米饭,颜回觉得弃之可惜,便抓出来吃了)

3、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话。从他的感叹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圣人?(孔子知错即改,有自我反省的勇气)

a、《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逐渐走向完美。B、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如果仅从表面看到的现象和一时产生的感觉,去做出判断,常常会出现失误。只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判断才可靠,结论才正确。

(六)第八自然段

1、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画出文中描写孔子读《周易》的句子,由此你体会到孔子怎样的精神?(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2、孔子的好学精神是出了名的,他经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完全是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乐趣来对待。孔子的学习是很刻苦的,有时还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竟忘记了吃饭、睡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你能用一些成语和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吗?(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废寝忘食,活到老,学到老。勤学好问,学而不厌

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

、虚心好学、好学不倦。)

四、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以四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和精神。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则强调半部《论语》学做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让我们试着潜下心来读读孔子的书,读读《论语》。如能把《论语》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可以深刻把握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思考怎样做人、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是很有意义的事。)

2、读读阅读链接。来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的一些言论。

五、布置作业。

孔子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它们都能给人不少启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

板书: 推己及人

厌恶偷盗

安守节操

勇于自省

学而不厌

推荐第8篇: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硕士 刘果 P09171018

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级教学是集体教学。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教和学是有机的组合,不可分离。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 1

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实际上,在教师进行集体教学时,讲授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因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个别教学,只是这种教学,耗费更大,它是以牺牲众多学生为代价的。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使每一个学生成才,那么,在现代的教学中,如何运用个别教学,发挥其作用,成就每一个学生呢?个别教学,包括两个含义:个别教和个别学。当我们老师无法保证个别教的前提下,尽量地保障学生的个别学,是保障每个学生成才成功的基本底线。个别教学,不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一样,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好老师说:“如果谁说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到了好老师的班都能学好,都能考上大学,千万别相信。我只是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基点,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不断进步。”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不断进步,就是个别教学的最佳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就是个别教学的一种形式。现代教育呼唤“个别教学”,如果你无法保障个别地教,就保障学生个别地学吧!

二、无为教学。

无为” 就是不为直接的目的而直接去做,而是采用迂回战术。“无为而治”,就是不为治而治。要想得到天下大治,不要用刑治而

使天下大治。就像我们想让一个人学习,不能天天用逼迫的手段来使其学习,可以采用引导、激发兴趣等多种方式来得到目的。这种不用直接手段来达到目的,就是“无为”。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在教学中也提倡“无为而教”。“无为而教”,就是不把知识只是作为单纯的知识放在课堂上来传授。而是把知识溶在游戏和生活中,利用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感觉而学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不致产生厌学情绪。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无为教学,就是不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而进行讲授。不经意的学习往往产生最好的效果。用间接的方式教学,不让学生感到是在学习而学到了知识,这就是无为教学。

不为直接目的而进行教学,就是无为教学。李阳说:“记句子就是记语法。”就是无为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将文章分解开来,划分层次,解析句子。这种方法,是在教学生阅读文章的知识,却培养不出阅读的能力。实际上,采用无为教学,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从读文章中读出层次,读出句子的优美和精彩来,同样可以得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将来要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学到时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容易接受,这也是无为教育。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不惩罚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更好的无为教育方式。例如当学生犯了过错时,看到就当没有看见,不要立马就上火,进行喝斥批评。可以放一放,等自己心情平静了,再去处理。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过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过错只是一时的疏忽大意,只要让学生知道就行了。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让学生会自觉地改正,没有惩罚,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是无为教育。

教育要成绩,但不能盯着成绩。无为教学就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让学生不经意地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中国有个成语叫“空中楼阁”,说有一个富人想建一座楼阁,可以使自己登高望远。因此他觉得建一二层是浪费,于是要求工匠只建第三层,不要一二层。结果可想而知,只落下笑柄。当我们嘲笑这个富人的时候,实际我们都在做着那个富人做的事。我们想要的成绩,实际就是富人所要的第三层楼阁。第一层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层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这两层,我们却想建成第三层的“空中楼阁”,因此只能徒劳。这就是现代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了幸福感,学生有了学习的能力,想不让学生学好都难。而我们现在只是盯着成绩这个“空中楼阁”,把老师学生努断筋,也不可能做好教育,因为“空中楼阁”是建不成的。无为教学就是着力于建好第一层第二层楼,那么第三层楼阁很自然就能建成。这第一层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生有一种幸福感。在幸福的学习中,培养能力,学习知识,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随机教学

随机教学是随时随地地根据当时的情势,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有“预设性”,也有“生成性”。根据生成性进行教学,就是随机教学。随机教学就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要不管学生情况,只是根据自己的备课进行盲目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可以不讲,而针对学生随时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更正,对学生的出色表现进行奖赏鼓励。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而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良好的处理,借用这一突发事

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随机教育。因为此时此境,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最易触及学生的心灵,而不需教师苦心孤诣地创设情境,教育的效果最好。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而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完全遵循自己的备课情况,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随机教学。教育最好的形式是创设教学情境,有意创设的教学情境,毕竟是人为创设的,而随机教学,则是利用自然现成的教学场景,学生的参与感和现实感更强,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教育效果会更好。老师要关于运用身边的场景、事件进行教育,借用学生当时能看到的、听到的现场感受的物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教育。而很多教师不注意随机教学,不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错失了大量良好的教育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错误,是最佳的随机教学的机会。这时要充分利用这一情境,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想,说出原因,供所有学生借鉴。这时的教学,现场感较强,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而我们的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答错了时,只是简单地评价说你错了,再找其他同学来说出正确的答案。错误的出现,大部分都有它的共性原因,这时找出来,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种警示。“处处留心皆学问”,随机教学,将对学生的教育贯穿到学生的生活中,而不只是进行课堂讲授。一来使学生容易接受,有感性的认识;二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生活化,从生活中感受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说记教学

说记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讲说知识,或学生给学生讲说知识,通过讲说这一手段来记忆知识、养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5

孔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讲说能力的培养,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从拜师学习以来,我从不曾不告诉别人。《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不能知道它的鲜美;虽然有极好的学识,不学,不能知道它的精妙。因此,学习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会明确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自己再学习,知困惑,这样才会去加强自己。所以说:“教人与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现在也有人把教学相长理解为师生之间的相互推动,共同提高。运用说记教学,就是因为教学相长,能促进学生学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书·兑命》曰:“学学半”——学只是学习的一半。那一半是什么?就是教,指能够讲给别人听。我们常说学习学习,学习就包括学和习两部分。“学”是从无知到有知,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习”是对知识的运用,是知识运用的过程。只有能够将知识熟练地运用,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讲说知识也是对知识运用的一种形式。

好老师的教学成绩好,除了他注重育人外,他的课堂教学方式也非常独特,不知好老师是否有明确的意识,他的教学方式,刚好暗合孔子注重学生讲说的教学形式。在好老师的课堂上,贯穿始终的是学生讲说。一上课,学生口头作文,进行讲说练习。出示教学目标后,学生读文章,然后是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划分层次,学生赏析文章;课后题也是学生相互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 6

解决了的同学回答;最后是学生自结,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讲说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在整节课中,学生单独说问题的很少,基本上都是学生集体讲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讲说能力的锻炼。好老师的学生知识扎实,素质较高,与好老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讲说知识,自己给自己讲说,学生之间相互讲说,可以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课堂说记教学,就是用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来掌握知识。班级教学不等于集体教学,并非课堂教学就不能进行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这四种教学方式,不是单独实行的,需综合运用才能发挥出教学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在一节课中,这几种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最好状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学得轻松愉快,当堂掌握,提高课堂效益。

在班级教学中,尽量减少集体教学,尽可能地增加个别教学,使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效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利用随机教学,将教学生活化,针对性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即课堂,处处有学问。运用无为教学,使学生学得有趣,在学习中增长能力,提高素质。辅以说记教学,训练表达能力,巩固课堂知识。这样就可以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成就全体学生。

推荐第9篇:孔子

1 为什么孔子自称是“殷人”?

知识链接:《诗经》里说:“天命玄乌,降而生商”,商人真的和鸟有关系吗?

2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知识链接:尧舜禹为什么实行禅让制?

3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大力士吗?

知识链接:古书中有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古代的武士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4 有人说孔子是私生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古人是如何求婚的?

5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来历?

知识链接:麒麟送子的传说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6 孔子到底是哪一天出生的?

知识链接:民间俗语为什么说“七十

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7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知识链接:古代姓与氏有分别吗?

8 孔子和他的孙子子思真的都没长胡子吗? 知识链接:孔氏有无家学传统? 9 孔子有特殊的相貌吗?

知识链接:释迦牟尼的“相好”是指什么?

10 最早的孔子像是哪个时代的?谁画的孔子像最流行? 知识链接:孔府有什么世代相传的传家宝? 11 孔子小时候游戏玩什么?

知识链接:礼器的种类和用途是什么?

12 孔子为什么将父母合葬在一起?为什么修坟? 知识链接:清明扫墓修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13 孔子走向社会遭受的第一个挫折是什么? 知识链接:士为什么居四民之首?

14 孔子为什么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鲤”? 知识链接:被誉为“母教一人”的是谁?

15 孔子与妻子离婚了吗?

知识链接:古人什么情况下可以离婚?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离婚?

16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美食家吗?孔子都有哪些日常生活习惯呢?

知识链接:孔府菜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哪些特点?

17 为什么说孔子“学无常师”?

知识链接:六艺是指六种技艺吗?

18 孔子与两小儿辩日,为什么回答不了两小儿的问题?

知识链接:孔子时代关于太阳的知识有多少?

19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真有其事吗? 知识链接: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神童? 20 孔子、老子两位天才见过面吗?

知识链接:“金人铭”为何能引发出大道理?

21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为什么将音乐和肉联系在一起? 知识链接:春秋时期有哪些肉食?肉食的烹饪方法是什么? 22 孔子为什么说“学在四夷”? 知识链接:什么是夷夏之辨? 23 孔子赞赏什么样的女性?

知识链接:孔子有心中的偶像吗?

24 孔子是创办私学第一人吗?为什么他被奉为“万世师表”?

知识链接:古代学校名称和今天一样吗?

25 孔子说“白行束惰以上”,是说孔子收学费吗?

知识链接:古代对入学的弟子都有哪些要求?

26 孔子是否真的曾在“杏坛”讲学?

知识链接:“杏园”与科举及第的进士有什么联系?

27 孔子教育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是说不学《诗》就不能说话吗?

知识链接:古代的启蒙教育教什么?

28 孔子真有“弟子三千”吗?年龄最大和最小的弟子是谁?父子同为孔子弟子的又有谁?

知识链接:孔子为什么不收女弟子?

29 孔子弟子中有“贤人七十二”,为什么是“七十二”,有特殊含义吗?

知识链接:古人是怎么借孔予和《论语》开玩笑的?

30 孔门“四科”是什么?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有没有大学?

31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谁?

知识链接:儒家为什么称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孔颜乐处”?

32 孔子弟子中最有政治才干的是谁? 知识链接:卫懿公如何因好鹤而亡国? 33 孔子弟子中最有军事才干的是谁?

知识链接:周代为什么盛行车战?车战时代兵力的计算单位是什么? 34 孔子弟子中最有外交才干的是谁?

知识链接: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怎样的人物? 35 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是谁?

知识链接:先秦时期著名的商人有哪几位?

36 孔子为什么将女儿嫁给了身陷牢狱的弟子公冶长?将侄女嫁给了南宫适?

知识链接:孔子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主婚姻吗?

37 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学圃,说明孔子轻视农业劳动吗?

知识链接:中国的农业是何时产生的?

38 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是指谁而言的?

知识链接:古代庙里供奉的土地神“社主”是用什么木料制作的?

39 孔子为什么说子路已经“登堂”却没有“入室”?

知识链接:古代的五音六律是指什么?

40 孔子做过哪些官,最大的官是什么?

知识链接:鲁国有什么样的官制?

41 孔子做官时,最高俸禄有多少?

知识链接:古代做官的俸禄有哪些形式?

42 有名的齐鲁“夹谷之会”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古人为何要进行盟誓?什么是“执牛耳”?

43 子游治理武城,孔子为什么说“割鸡焉用宰牛刀”?

知识链接:孔予的孙子子思是鲁穆公的老师吗?他为什么到卫国做官?

44 孔子为什么要辞职周游列国?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齐鲁是甥舅之国?

45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为什么选择卫国?

知识链接:周代是怎样分封诸侯国的?共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46 匡人为什么拘押孔子?

知识链接:成语“养虎为患”是怎么来的? 47 “子见南子”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子见南子”引发了什么案件? 48 孔子化过妆吗?

知识链接:古人是怎样化妆的?

49 郑人称孔子为“丧家之狗”,孔子为什么欣然接受?

知识链接:古人养狗之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狗、犬、獒有何区别? 50 孔子在陈蔡绝粮,又在路途中差点病死,真有其事吗? 知识链接:古代忠谏被杀的典范都有哪些人? 51 孔子为什么赞赏民歌“沧浪之水”?

知识链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什么意思?

52 孔子为什么不听隐士长沮、桀溺的劝告,放弃改造社会的责任? 知识链接:什么人才是真正的隐士? 53 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 知识链接:“五谷”指哪几种农作物?

54 孔子周游列国“干七十余君”而不遇,他真的去过那么多的诸侯国吗?

知识链接:周代诸侯分几个等级?

55 孔子晚年回国担任“国老”是荣誉职位吗?

知识链接:古代也有退休制度吗?

56 孔子有怎样的交友之道?

知识链接:为什么称朋友为“足下”?

57 “六艺”与“六经”和孔子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古代有竞技比赛吗?

58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为什么孟子又说他“作《春秋》”?

知识链接:“春秋笔法”在记戡历史人物和事件上有什么特色?

59 孔子删诗书,是破坏文献的罪人还是保存文献的伟人?

知识链接:古人往往称赞某人“饱读诗书”,“诗书”是指哪些书?

60 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他用《周易》算命吗?

知识链接:古代有哪些算命术?算命术的祖师是谁?

61 儒的本义是什么?儒家是孔子创立的吗?

知识链接:为什么齐鲁医生也称儒生?两千多年前鲁国医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样的精神疗法?

62 “儒”有特殊的服装吗?孔子为什么说自己“不知儒服”?

知识链接:古代改朝换代为什么要“改正朔,易服色”?

63 孔子晚年悲凉吗?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64 孔子临死前唱了一首什么歌?

知识链接:“孔子歌”是孔子写的吗?

65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亲致悼词,悼词中是怎么称呼孔子的? 知识链接:我们今天的悼词是怎么来的?

66 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为何子贡独独庐墓六年? 知识链接:古人服丧要多长时间? 67 孔子为什么“敬鬼神而远之”?

知识链接:中国的鬼神崇拜是怎样形成的?

68 孔子信命吗?他为什么说“五十而知天命”?

知识链接:古人为什么称以暴力推翻旧王朝为“革命”? 69 什么是“乡愿”?孔子为什么讨厌“乡愿”?

知识链接:“乡”、“县”这些行政单位名称起源于何时? 70 《论语》中最难读的一句话是什么?

知识链接:在我国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之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 71 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知识链接:古代清官拒绝贿赂都是出于公心吗?有无计算之心?

72 孔子为什么称赞管仲?

知识链接:为什么称赞朋友之间的友谊为“管鲍之交”?

73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小人”是指小孩吗?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妇女遵从怎样的行为规范? 74 孔子有继承人吗?

知识链接:什么是“巨子”制度?

75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散游诸侯做什么? 知识链接:“儒分为八”是怎么回事? 76 孔子的孙子子思做过孟子的老师吗?

知识链接: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思孟学派”? 77 墨家、道家、法家为什么批评孔子?

知识链接:“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指什么?

78 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把“布衣”孔子列入“世家”? 知识链接:古代史书的体裁分为哪几种? 79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知识链接:什么叫谶纬之学?

80 纬书为什么说孔子是“黑帝之子”? 知识链接:什么是五德终始说?

81 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皇帝是谁?

知识链接:两千多年来共有多少位皇帝莅临曲阜祭孔? 82 孔子获得过哪些封号?最高封号是在哪个朝代? 知识链接:古人的谥号有什么讲究? 83 最早的孔子庙立于何时?

知识链接:历史上博士是什么官?汉代五经博士指哪些人? 84 孔庙大成殿配享孔子的“四配”、“十二哲”是哪些人? 知识链接:国立孔庙为什么称文庙? 85 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设孔庙?

知识链接:周代立庙的原则与规定是什么? 86 一年几次祭孔?祭孔有哪些程序? 知识链接:太牢、少牢分别指什么?

87 孔子九世孙孔鲋为什么参加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知识链接:孔子后裔为什么分南宗、北宗? 88 内孔、外孔是怎么回事?

知识链接:“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89 历史上第一位受封的孔子后裔是谁?其后都有哪些封爵? 知识链接:孔府有哪些机构和属官?

90 第一位“衍圣公”是谁?衍圣公究竟是个什么角色? 知识链接:古代的官阶都有哪些?

91 朱元璋即位之初为什么急忙召见衍圣公?

知识链接:朱元璋为什么把孟子撤出孔庙? 92 孔府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知识链接:乾隆为什么将女儿嫁到孔府?

93 《论语》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是谁编辑而成? 知识链接:《论语》的编排是杂乱无章的吗? 94 《论语》最初的书名叫《孔子》吗? 知识链接:古人书籍的命名方式都有哪些?

95 《论语》在汉代为什么被称为“传”不称为“经”? 知识链接:儒家十三经是何时形成的? 96 孔子故宅壁中藏书是怎么发现的?

知识链接:儒学对古代的书法有何影响? 97 《论语》最早传播到哪个国家?

知识链接:“儒家文化圈”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 98 “五四”时期人们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知识链接:太平天国为什么反孔?它反孔又造成了什么后果? 99 历史上为什么有所谓“真孔子”和“假孔子”的说法? 知识链接:康有为为什么要建立孔教?

100 宋代宰相赵普是否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知识链接:国人不可不知的《论语》经典有哪几句?全球公认的两条伦理中,哪一条是出于《论语》?

101 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提出“《论语》加算盘”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链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是谁?

推荐第10篇:孔子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孔子》观后感

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剧,它几乎没有娱乐片的特质,可以称得上是“严肃的商业片”,大段的半文对白,繁琐礼法的悉数呈现,春秋五霸的权势关系,都需要观众做好“备课”的准备。我虽然在此前已恶补了一下,但还是有不少话语听不明白;而且很多剧情很快地一下带过,对历史没有相当了解的人,是会完全看慒的。感觉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比较文艺化了,考验观众的智慧啊!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不过,总觉得有那么点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头上冒出的问号越来越多:作为三桓之首的季孙氏,为何让孔丘当代相国?孔丘推行堕三都的时候,季孙氏又让旁边的人推动此举,任由孔丘拆他的城墙?这此似乎都是他的计谋,但看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了对他有什么好处,电影对此没有交待清楚。接下来与公山狃一战,也挺振奋人心的,不过其中的万剪齐发,而孔子“无懈可击”,然后又出现“诸葛连弩”,真的有点说不过去。 中段的“子见南子”也让人印象深刻,美色与权势摆于前,孔夫子还是选择了仁义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圣人也! 不过那一幕想要表现南子的美艳,我却感觉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画皮里的小唯真是差远了。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总的来说,“就这样吧”! 看电影《孔子》有感

时间飞逊,转眼间已到2010年。但是,我们这些后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荣历史。

《孔子》主要讲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就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电影只截取了他51岁到去世,前一半讲他的政治生涯,后一半讲他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电影中……

孔子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有一个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国生前最喜欢的小奴。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被发觉后季孙斯派了还有很多士兵进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在一次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后他战胜了世俗偏见。

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军队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是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谋。

孔子是一个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当孔子代理国相时,立即提出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政令下达后,公山狃带头起兵反叛,孔子率领众弟子保护国君登上武子台。武子台下,公山狃一声令下,无数弓箭射向武子台。孔子最后以十二条熊熊火龙将叛军彻底制服。但堕三都的行动因种种阴谋阻挠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开始迷恋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这也直接导致了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但最终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他交代儿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最终孔子决定启程归鲁。归鲁后的孔子不再参政,只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似乎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可又似乎不知道。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么?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发丝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你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是否是你想说的话,你那紧锁的眉头,是在思考吗?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在伤心自己的遭遇,还是在……就像南子说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 你在想什么呢?孔子。

抱着颜回那冰凉的身体,听着子路战死的消息,你,落泪了。你曾经面对齐国几百乘战车,没落泪;在武子台上面对血流成河,你没落泪;自己被迫离开鲁国,你没落泪„„可如今,你却落泪可敬啊 孔子》:“观众看完不后悔”

1月27日,是史诗巨片《孔子》以2500个拷贝特大规模投向市场的第6天。片方表示,影片投资1.5亿元“赌的就是观众看完不后悔”。《孔子》上映6天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场次均有爆满现象,上座率整体在八成以上。

《孔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春秋时期鲁人孔丘

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影片以孔子在鲁国执政为开端,周游列国后回归故里为结束,始终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艺术地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既有鲁国庙堂之上讨论“堕三都”时的明枪暗箭,又有“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既展现了孔子及弟子们的师生之情,又有“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情。汤一介、张颐武、孔庆东、陈来、彭吉象、孙钦善、钱逊、顾青、张卫等学者近日对电影《孔子》各有点评。

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

春秋乱世,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为观众呈现出宏大壮观的视觉盛宴。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治国之道。史书上所记载,众弟子一路追随老师,无论艰险窘困,始终不离不弃。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暴裂,书籍全数跌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门生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奋不顾身扑入冰河救书;门生子路为实现孔子的理想,前往卫国为官,卫国发生政变时,为了保卫自己的主公而舍生取义……这一幕幕震人心目的画面,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为我们展现了圣人孔子所奉行的思想与教义的现实意义。

《孔子》全片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高潮扣人心弦,虽然时长两个小时,但是依然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认为,电影《孔子》的诞生,是国产史诗巨制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中国大片的标准提升到了圣贤这一步,实现了一个大的突破,也让中国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与同期的《阿凡达》相比,《阿凡达》展现了电影技术的一个新高度,而《孔子》则是为中国大片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国人不需要再吊在威亚(特技)上讨好外国人,中国文化将成为代表中国的最强音。

画面大气磅礴,镜头质感浓重

电影《孔子》中表现到武子台平公山不狃之叛时,孔子登上高台鼓振士气,布下陷阱诱敌深入后以火油覆之,掀起全片第一个高潮。此节人物线索一分为三,一方三桓密议,一方夫子御敌,一方是反叛军从集结至正面对战的碰撞,三线并行,文戏武戏混搭。对于这一情节,导演胡玫拍帝王戏的经验派上不小用场。以帝王之势为圣人裁衣,用熊熊烈火烘托一个高高在上、寂寞而专注的擂鼓人,一如孔子以德识、才智对世人振聋发聩却始终曲高和寡的一生。北大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孙钦善教授看完《孔子》后认为,多线叙事考验的是导演的基本功,但整体氛围掌控才是电影的关键,《孔子》选取的每个场景都非常有气势,并较为巧妙地在各大场景中穿插进孔子的重要思想。

氛围的整体感也体现在全片大气的摄影上:“夹谷会盟”山雨欲来,彰显圣人箭艺和智谋;“堕三都”短兵相接,明快的节奏营造紧张氛围;“武子台平叛”夫子亲自擂鼓挥兵,展现军事才华和大将气度;“齐鲁大战”是影片场面最为壮阔的一幕。该片摄影鲍德熹说:“我们用电脑制作出了十万人的视觉效果,„齐鲁大战‟真的是最大的场面,《孔子》会把我们的胸襟拉阔,把我们的所有想法提高。”

长期从事影视美学等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表示,影片中数字艺术营造出的大场面、大背景,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历史语境。他不同意部分学者提出的“此类影片最好不拍”的观点,而是认为,拍些精品是有好处的,许多年轻人和海外的中华文化爱好者都需要直观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严谨的学术。

孔子从政失败后离开鲁国,在外漂泊,先后经过7个国家:卫、曹、宋、郑、陈、蔡、楚。在今天看来,孔子并未出山东河南二省,但已足够展示两千多年前的社会风貌。电影《孔子》为重现春秋时代的实感,从布景陈设、笔刀碳粉、夫子慢车的沉重书简到衣履饰物都经过反复考究。《孔子》全片使用的道具多达3000件,此外人物的称谓、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也是经过权威历史顾问团队多次考证论证,务求细节完美、一丝不苟。

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也对影片画面质感给予肯定:“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礼乐文明的厚重、庄严、肃穆和意味隽永的儒家思想。而对于有人提出的《孔子》思想性不强的意见,中华书局总编审顾青则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太散文式地去讲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必然会造成公众理解上的困难。“不能用专家的视角看电影,适合专家学者们去看的电影不见得适合普通观众去看。《孔子》的观赏性很强,达成了与公众的沟通,不乏味,不说教,不干巴巴,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感动的时候感动,给了大家一个很生动的孔子。”顾青说。

人物刻画生动,塑造英雄孔子

耗资1.5亿元,历时3年,聚集了堪称“华语梦之队”的强大幕后阵容,周润发、周迅等巨星加盟,首度将2500年前中华圣人的传奇生涯搬上大银幕,这些无疑让影片亮点纷呈。孔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如今更成为了全球偶像。从影片上映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都认为《孔子》是近年来极具诚意、整体质量很高的中国电影。

影片壮观唯美的画面、有史可据但又剧力万钧的剧情、真材实料精细周到的道具,令全片极具观赏性。演员的表演也备受称道,周润发大气传神的演出堪称“演活了几千年前的圣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更描述周润发塑造的是“叱咤风云、临危不惧的英雄孔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周润发塑造的孔子形象生动、有力量,让人看到了孔子为了理想目标坚韧不拔去奋斗的精神。整部电影宏大、有追求、有历史感,对白自然流畅,最重要的是适度、得体。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大哲学系教授汤一介认为,影片《孔子》尤为可贵的是对于孔子的“礼”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这是为许多现在写孔子、说孔子甚至研究孔子的人所忽视的重要内容。

周迅饰演南子一角也相当出彩,只是在这样一部男人戏当中篇幅略短。而陈建斌饰演的大反派季孙斯也十分“耀眼”,令观众大感惊喜。“颜回殉道”、“子路就义”、“孔子回鲁”等经典场面更是成了“杀伤力”十足的“催泪弹”。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说,拍摄这类影片,能够对古代文化传统与人物抱着“温情与敬意”是最根本的原则,在这点上,《孔子》做到了。这部凝聚着电影界以及学者心血的影片认真演绎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学者,没有陷入“戏说历史”的圈套,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

第11篇: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善于养生气功,“善养吾浩然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故事】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故事】颜回退金

颜回幼小时跟孔子学习,因家中比较贫寒,常常以稀粥充饥,但是他却学习刻苦守时。有一次,孔子见颜回又是第一个到私塾,便问:“颜回你吃的什么饭?”颜回说:“一张饼,一碗汤。”其实他吃的是一碗粥。他却把粥上凝结的薄皮称作一张饼,把薄皮下称作汤。颜回虽然家贫,却十分乐观,并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了给一位穷学友的母亲治病,他曾劝说父亲向别人借了碎银子给他的穷学友。不料,有几个多事的学生,却将此事传说成颜回偷了别人家的银子送人情。于是便有人说丢了东西,怀疑是颜回偷的。可是孔子不信,但又没有理由堵住多事人的口舌。第二天,颜回又是第一个先到私塾。一进门,见地上有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本想不理,但见写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就在金子上写了“外财不发穷命人”几个字后,放回原处。通过这件事,孔子更加相信了颜回,并当着大家的面说:“贤哉,回也!”

4、曾子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现山东省平邑县)。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曾子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5、端木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对他好时他看人不顺眼,别人远离他了又会埋怨别人,如子思。性格自私,骄纵使气。才华横溢。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故事】子贡尊师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6、冉雍

冉雍(前522-?),汉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子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故事】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第12篇:介绍孔子的哲学思想外教口语考试(英文版)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good morning Maurice! We are the fourth group ,I’m Poppy, number 38.please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 group members ,they are: Abraham、Knight、Vincent、Lenka、Nicole、Irene[ai\'ri:n]、Panda、Winter and Skye.Our topic is Confucius\' philosophy .And concrete contents are as follow:brief Introduction of Confucius \\Generalization[,dʒɛnrəlai’zeʃən] of Confucius\' philosophy and Summarize. Now let’s come straight to the subject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nfucius:Confucius (551 B.C—479 B.C.)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kən\'fjʊʃə,nɪzm]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cultural celebrities.He sometimes went by the names KongZi though he was bornstyled ZhongNi.He was born in the village of Zouyi in the State of Lu. After a brief introducing, let’s get into the principal part:Generalization[,dʒɛnrəlai’zeʃən] of Confucius\' philosophy.they are contain 5 key words.firstly, 1.Benevolence.it i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It can be concentrated to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 .\" And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maintain the old order emphasize the moral cultivation[\'kʌltə\'veʃən]

of people .Next,2.epistemology [ɪ,pɪstə\'mɑlədʒi](zhi),it’s include 3 key points

:1.Understand the ethical[\'ɛθɪkl]relationship (伦理关系)2.inherit old claics.Far from trying to build a systematic or formalist theory, he wanted his disciples [dɪ\'saɪpls]to master andinternalize[ɪn\'tɝnəlaɪz] the old claics,

3.Mix“understand ”and “act ”together .He was approval [əˈpruvl]of taking actions ,going through the life up and down .then,3.propriety [prə\'praɪəti] (Li)Confucius streed the development of lǐ through the actions of sage[sedʒ] leaders in human history.The Confucian [kən\'fjʊʃən]theory of Lǐ (禮) is based on three important parts of life: (a) ceremonies[\'sɛrə\'monɪz] aociated with sacrifice[\'sækrɪfaɪs] to ancestors[\'ænsestəz] .(b) social andpolitical[pə\'lɪtɪkl],institutions[ɪnstɪ\'tuʃən].(c) the daily behavior.For example,people should respect the aged and take good care of children .after that is Destiny [\'dɛstəni](Ming) you know,Confucianism discues elements of the afterlife and views concerning Heaven, but it is relatively[\'rɛlətɪvli] unconcerned with some spiritual[\'spɪrɪtʃʊəl] matters often considered eential to religious thought, such as the nature of souls.However, Confucius is said to have believed in astrology[ə\'strɑlədʒi] saying: \"Heaven sends down its good or evil symbols and wise men act accordingly\".last but not least,The Doctrine[\'dɑktrɪn] of the Mean(zhongyong) Moderation is not going to go extremes and it should be just right.Harmony does not mean mediocrity[miːdɪ\'ɒkrɪtɪ] .On the contrary[\'kɑntrɛri] ,it refers to the correct analysis and judgement after full consideration.In his opinion the golden mean is probably highest moral realm.The last part : Summarize:Confucius\' Benevolence、epistemology [ɪ,pɪstə\'mɑlədʒi]、propriety Destiny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re the key words of his philosophy system.but they are only contain a small part.And These ideas are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 today.

That is all ,thank for your listening!

第13篇:21.孔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等字;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等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名人?(适当引导)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名人,孔子。为什么是伟大的呢?学习了课文大家自然会知道。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时代,走近孔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名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出示朗读提示,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对于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重点理解。(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句子。)

2、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 预设及准备资料: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

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学习读课文,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为理解课文作铺垫]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同学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文路,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于这节课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文章先怎么写了孔子的什么,又怎么写了孔子的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文章具体的写了孔子的几件事情?(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预设及准备资料:

(一)(

1、2)孔子的生平。(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

1、2自然段,读完之后,说说你都知道了关于孔子的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默读

1、2自然段 主要把握:

(1)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

(1)“同学们,哪个自然段写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蕴涵这什么人生道理。

点拨:段落中,那个词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推己及人)。联系你的生活,你还能用哪些词语进行理解呢?(将心比心、宽以待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主、探究,学习第

二、

三、四个故事。温馨提示:(1)认真仔细的默读4-7自然段。 (2)用“”画出描写孔子的语言的句子,再读一读。

(3)小组讨论:孔子为什么这么说?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交流。

(4)由此,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认识?在适当的地方做好旁批。(课件展示) 学习“提示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交流预计及引导思路:

(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课件展示)(通过这句话,学生可以学习第二人故事,启发学生理解“安守节操”。) 核心问题: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这是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厌恶“盗”字,认为偷盗不是君子所为。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谁能读出孔子在困难时安守节操的高尚品质(安守节操、君子自律„„) (2)“我刚刚梦见了我的父亲。我想用这干净的米饭来祭祀他。”(课件展示) 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句话?(认为颜回偷吃了米饭,假装试探弟子颜回。但颜回并没有偷吃米饭。)

让学生理解孔子的心理活动准备理解下一句话。

(3)“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课件展示) (通过理解,让学生体会孔子“善于自省”的处世准则。)

核心问题: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知错就改、善于自省、肯于反思、„„)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朗读。 (4)“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课件展示)

核心问题: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引导思路: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晚年”、“喜欢”、“翻来覆去”、“韦编三绝”等来理解。(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再进行朗读和体会。

“孔子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他还告诉了我们很多的学习方法”(课件展示“学习链接”)(学生一起朗读,进行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感悟,体会难懂句子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善于质疑的学习精神。在体会了课文深刻含义之后进行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五、整体回顾,拓展升华

1、后世为什么这么推崇和尊敬孔子呢?

2、同学看看老师的板书,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3、其实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却都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仁)

4、同学们,孔子的故事还很多,蕴含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也还很多。(课件展示)“不耻下问”(学习、体会、展示、交流) 你们还搜集了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与习作指导,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整体回顾全文。然后进行课文拓展,扩大学生的认识。]

六、总结全文

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课后请同学们„„

七、布置作业

1、学而时习之——复习本课的生字、摘抄成语。

2、学而不厌——再找一篇论语的故事读一读,想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准备下节课讲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巩固与拓展]

课后习题

1、学而时习之——复习本课的生字、摘抄成语。

2、学而不厌——再找一篇论语的故事读一读,想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准备下节课讲给同学听听。

第14篇:《孔子》寓言故事

(1)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2)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3)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 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 入甄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饮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寓意: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5)《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第15篇:孔子事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春秋时期天子失去了权利、也没有了权力。各诸侯国为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状态。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即以“爱人”为核心,以“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为内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方法,以“克己复礼”为目的的道德范畴,被后世儒者采用为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

1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局限性:但是,孔子轻视实际生产劳动,鼓吹求学为做官。

影响:孔子的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

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从清朝末年的慈禧开始,不再用儒学治世,而后民国乃是后来的共和国,都不再重视儒学。导致中国近代社会几百年的受列强欺凌的耻辱历史。今天的尊孔是从国际传回来的。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并波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大的影响力。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孔子学说在国际上受到极大重视,联合国将世界最高教育奖命名为孔子奖。各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成立了300多家孔子学院。孔子被评为世界名人等各种世界级顶级荣誉称号。儒家学说将来必会被确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形式。

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韩国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韩国电视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见长,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剧中的情节之所以让人感动、产生共鸣,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

现代日本文化的渊源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而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儒家学说。当然,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日本以后,是经过改造后接受的。

中国儒学以“仁”为核心,日本儒学以“忠”为核心。由于日本文化中“仁”的缺失,使得中日之间在许多问题上无法理解无法沟通。每当中日关系又掀波澜,隐痛的现实与创伤的历史便狭路相逢。

孔子在东南亚

儒家思想早在秦汉时期便传入越南。历史上,越南出了不少大儒。 在越南尊孔崇儒的中心是首都河内。河内孔庙也叫国子监,它兼祭祀与教育两项功能。庙内的大成殿、奎文阁、东西庑及进士题名碑与中国相同。越南社会科学院的阮才书教授、政治学院的阮鹏教授也都是

五、六十年代到中国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留过学的老研究生,他俩与何步明被称为越南三大儒。

3 越南人把汉字称作儒字,平时交往用越文,但对祭祀、求福等活动,必须用汉字写成祝文。越南民间许多人信奉儒家思想,称作儒教,或良教。意思是学习和奉行儒家思想后,人就会变好。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36%,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着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吉隆坡有座尊孔中学,就已建校九十多年。在印尼、菲律宾同样是这样。

孔子在西方的300年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

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孔子也备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报道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论水: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水和顺温柔,像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像君子具有百折不挠的坚贞情操;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态,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第16篇: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课文简短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了解甚少,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1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咱们班听课,你们的心情怎样?这让我想起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积极认真的学习状态来欢迎所有听课的老师和领导们。好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齐读)《孔子拜师》。 3.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孔子和老子那令后人敬佩的品行 。

二、品读课文,感受拜师诚恳虚心。

(一)、体会拜师的诚恳。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特别让你觉得孔子拜师诚恳的句子。

2、反馈指导。

(1)重点句中品诚恳。

A、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我们先读这一句,哪些词语让你特别感动,用小圆圈画出来

2 相距上千里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我们在读一个词语的时候要眼前出现画面,这样才把词语读活了。再读这个句子,读出表现远的画面。

生读句子

B、当你读到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先说两个。

出示:孔子顶着炎炎烈日,冒着狂风暴雨。饿了就( ),渴了就( ),累了就( )。

生发挥想象。

C、就这样,上千里的路都是孔子用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几个月后,最后——生接读(终于走到 洛阳) 一心拜名师,哪怕千里路遥遥,再读。 (2)、两人对话中显诚恳

过渡:凭着求学的信念,凭着坚强的毅力,孔子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洛阳,在这里,他见到了一心要拜访的大思想家,那位身穿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的七十多岁的老人老子。

A、初次见面,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边的内容,用“ ——”画一画孔子说的话,看能体会到孔子的什么品行。

B、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抽一名学生读出本自然段中孔子的话。出示:

3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C、师:千里迢迢,终于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品行呢?

D、让学生谈体会。指导结合具体词语说,板书。 (引导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板书“学无止境”,实际上,学无止境这个词就是孔子说的。你知道什么叫做学无止境吗?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吗?正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才不远千里前来拜访(板书)老子,正因为学无止境,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日夜兼程地赶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E、你对哪句话体会更深刻,就起来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 F、面对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老子是怎么说的?

出示老子的话: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谁来读老子的话?从老子的话中,你能体会到老子的什么品行?

4 抽说。哪个词最能表现老子的谦和有礼?“迎候”的意思是什么?(板书:迎候)是的,一个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对一个来向自己讨教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说“迎候”,这是多么的谦逊、大度、有礼。相机指导“迎候”和“等候”区别。

师: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说话彬彬有礼。我们一起来用心读一下他们的话。

G、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对话,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谦逊有礼。(出示整段对话) 师:一个谦虚好学、尊敬老师,一个博学多才而又谦和大度,这一老一少的话多有意思,想读好这段对话。你可以自由请人和你对话。

师:体会得太好了,你们同桌也学他们的样读读吧。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孔子说的话,一组读老子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H、同学们看,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就生动地刻画了两位大师的美好品行。

3.孔子和老子是这样说的,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请读第三段。

出示:从此,孔子每天……传授给他。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老师听到你们把每天,随时,毫无保留这几个词读得很重,为什么?

5 (2)正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行,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佩服,崇拜。在我国,说起孔子家喻户晓,在外国他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三、升华情感

课件展示有关纪念孔子的社会活动。看完之后你有没有对孔子和老子说的呢?

出示

: ( ) 我想对老子说:( )

四、总结课文,子曰登场,运用拓展。

孔子拜师已成为一段佳话,传为美谈,孔子以老子为榜样,成为比老子更有名的大思想家,他的话语被弟子编在一起,就是我们熟悉的《论语》。 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齐读。

课堂教学结束了,学习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继续这“中华古文化”的旅程。布置课外作业:收集周围的传统文化,语文活动课交流。

【板书设计】

6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谦逊大度

孜孜以求 诲人不倦

第17篇:三字经,孔子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人不学,不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非所宜

器 知义

礼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一步

耳听为虚为实

金无足赤完人

更进眼见,,人无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鼠 寅虎 辰龙

午马 申猴 戌狗

丑牛 卯兔 巳蛇未羊 酉鸡 亥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明月松间照泉石上流。维)

江碧鸟逾白,山

清王,(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18篇:言“孔子”

学 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 业: 学前教育 姓 名: 姚嘉柔 学 号: 13950437 授课教师: 王冰冰 提交时间:2014年6月6日

成 绩:

《大学语文——论孔子》

言“孔子”

行迹、事迹、心迹,孔子是个奇迹,今天,我们如何读孔子,与其误会,不如重读。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的标志,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对后世印象颇深,激励代代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三十八个字,孔子如此叙述了自己的一生。此可谓史上最短的一篇自传,后来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完美人生,孔子所达到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两千五百多年来,不断被阐发······ “死而后已”曾用来赞颂诸葛亮,可又有多人了解“死而后已”也是对孔子一生最好的概括呢?很早很早以前就在《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看到了诸葛亮,佩服他的精忠报国,精忠于刘备的品格,而对孔子的了解却甚少,那是只知道他是一个总把“之乎者也”挂在嘴边的。

孔子做人很成功,孔子做事也很成功,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学者;他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思想家,他也失败过,最失败的时候,他曾被人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他欣然接受。但“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伟大的救世精神的最好表达,孔夫子不再是高大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乐,有悲有愤,有成功有失败,有时当大司寇威风凛凛,有时候困于陈蔡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看十五岁的孔子发奋“致于学”想想自己也快到十五岁了,像自己一样的追梦的少年,意气风发,充满理想,虽然我们与孔子之间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距离,却丝毫没有感到陌生与遥远,现在的我刚刚上大一,以后要奋斗的时间还很长,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习惯,习惯注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举止投足之间,都透露了一个人的修养,孔子三岁丧父,生活在单亲家庭,他的成长环境在今天看来也丝毫没有优越与优势,相反,“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生活的磨砺让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最终,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一位“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至圣先师,他和他的三千弟子一群颠沛流离、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在春秋的时空里,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创造和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和承担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写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与感叹。

“人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的什么聪明,人的伟大往往是因为他的坚定。道德只能保证我们成人,而不能保证我们成功。有时两者甚至矛盾:我们必须在不成功中成人,也就是说,在世俗功业的失败中成人。”“君子以成人为最高追求,小人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追求成功。其实孔夫子当年所说的子曰,也都是普通的大白话,只是被当成经典以后,变得神秘了起来。孔子主张仁,仁爱精神,注重礼乐制度。在孔子还没有取得首创私塾讲学和整理文献的伟大成就之前,又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其貌不抒的人会在今后作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贡献呢?当时的人们,更多地是对他的讽刺,对他的不理解。但孔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是成为当时人们的笑柄。而那些大多数的人却自认为自己不是在逃避社会,逃避现实。其实真正值得讽刺的却是他们自己。而孔子则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其中之一则表现在他那悲剧性的执着上。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间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是他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论语》中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如“有教无类”,孔子不会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一视同仁。又如“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学生的提问,总是孜孜不倦地予以回答,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着“两难选择”。而孔子面对此类情况的观点是“义然而取”“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而我们,则应借鉴于此。其实,关于孔子的成就是数不胜数,是一篇文章索不能列举的。可见,孔子的地位确实很高,值得我们学习的也确实很多。对于我们,则应用孔子那些积极﹑正确的态度,学习方法等来不断武装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指导我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与控制时代也有着类似的环境,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转型以及价值观的构建,认识孔子,理解孔子,读懂孔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古老而年轻的孔子,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历史,一直用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

13950437 姚嘉柔

第19篇:孔子作文

写作练习五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1 / 7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例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

2 / 7 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

3 / 7 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社会公德去审视个人的品行,用民族利益去维护社会公德吧!

“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

4 / 7 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步进,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守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评论:“道德回报”也需要制度表达

七旬老人15年资助13名贫困学子,晚景生病无人助。75岁老人沈兆骅,自1992年以来,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2006年,他被评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但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如今,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

《吕氏春秋》里有个“子贡赎人”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一个流落国外的鲁国籍奴隶,战国时期人口稀少, 国君鼓励大家赎买外国奴隶来本国,

5 / 7 因此按规定子贡是可以向鲁国国库“报销”的,但子贡偏自己埋单,孔子很严肃地批评了他——孔子认为他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鲁人以后再也不肯替同胞赎身了。这个逻辑很简单:子贡是大款,绝大多数鲁国人根本没法像他那么“大方”,子贡这么做只会逼得大伙不敢再有行善之举。换句话说,古人早就给正常道德行为确立了经济学的价值准则:即任何道德行为、向善之举都离不开一定的“补偿机制”,道德选择也有一个“成本核算”或者“边际效用”的考量。

我们要反对“道德行为制度化”、倡导“道德回报制度化”。好在沈兆骅老人的遭遇是个例,也好在我们终究可以发现并弥补这种道德回报缺失后的酸涩。道德行为是无法制度化的,它更多地出于一种内心自觉,这个世界可以宣扬“在巨富中死去上一种耻辱”,但我们永远没办法制订一套“行善制度”来归置任何人的社会生活,善行是权利、而不是义务。黑格尔曾提及一种社会现象:有道德的人常常遭受不幸,而不道德的人往往万幸。道德人的不幸在于社会构架与社会秩序本身疏漏四出,即正常的社会安排有了缺失,对遵守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在付出与回报的安排上放任了偏颇;不道德人的幸运则是非制度化社会安排起了作用,一种逆向的激励分配机制为那些失范者提供了更多的获利机会,失范者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有着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与可能,社会结构却没有规范(或有规范却没有力量来限制失范者的作为)——正因如此,“道德回报”尤需要制度化表达,玛丽o道格拉斯在《制度是如何思维的》一书中指出:制度是社会“公义”的体现,它超出了个人功利性或自私性,而建立在人们共同接受的基本理念规范之上。“制度化道德回报”就是以利他主义的价值理性来纠偏道德行为失衡的成本收益预期——若想使真善美的价值信念被信奉,就得设法让真善美与利益相统一:我们无法强迫他人行善,但我们起码应做到让行善者不吃亏。

6 / 7 政府需要成为“道德回报”制度化表达的主导,这也是“以德治国”的基本要义。沈兆骅老人所资助的,不正是推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进程的劳动者吗?道德一旦要求直接受益人必须如何,就可能异化为一种值得警惕的道德暴力;但道德若不能从间接受益人(政府、社会)处谋求到基本保障与尊崇,则道德选择的成本必将日益高昂、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必将凌空高蹈而丧失生命力。给“道德回报”一个制度化的出口,就是放“道德行为”一条生路。

7 / 7

第20篇:孔子讲稿

参考书目

1.《论语译著》 中华书局 杨伯峻 2.《孔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匡亚明

引言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很可惜的是,孔子虽将第一个儿子唤做伯鱼,但一生却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并且先于孔子而死,终年50岁。

子见南子的故事,第一来源是《论语》的《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第二来源是《史记》的《孔子世家》,称孔子到卫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他有个学生叫冉求,在鲁国权臣季氏家里面做官,他听说自己的学生为季氏聚敛财富,而季氏的财富已经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叫做“季氏富于周公”,所以孔子很生气,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说冉求这小子不是我的学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你看看,发火吧。

孔子还有个学生叫做樊迟,这个学生是孔子弟子中比较笨的一个,有一天他问老师,老师怎么种菜,孔子说我不会,你问菜农去吧,樊迟就走了,樊迟刚走,孔子就和其他的学生发火,这真是个小人,当然这里小人不是伦理意义上的,而是不能成就大事情的人。他还有个学生叫宰予,这家伙挺犟个人,老在孔子面前提出不一样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要守孝三年,这个宰予就提出意见,说没有必要,孔子问他你不守孝三年你想念里过意得去吗,他说能,就这么个人,吴老师小时就这样。一天择个家伙大白天睡觉,和咱们一些同学有点像,孔子一看这个气,一天就知道胡说八道,白天业不学习,呼呼睡大觉,孔子很生气,骂!挺难听,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得挺埋汰,可见孔子多生气。这好不算厉害的,后面还有,呆会讲。

孔子不但会发火,还很懂得幽默,孔子这个人很博学,知道的东西很多,所以没办法给孔子定位,你说他是什么家,今天我们说孔子思想家和教育家,但你说他是政治家不行吗,孔子官职最高做到宰相,干过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政治家。你说他是文学家不行吗,没问题,今天我们有多少成语都是孔子发明的,就是文学家。你说他是史学家不行吗,正是八经的史学家,《春秋》是谁编订的,那不是孔子吗。等等等等,例子举不完。所以说他“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东西会的太多了,不知给他定义为什么家才好。有一天孔子出门,见到一个老者就问孔子,你这么博学,你到底会啥?这个孔子也不好回答,怎么说,给老头讲讲课,老头也不一定明白,所以就开个玩笑,他说是啊,我到底会啥,是开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开车吧。听着这个口气和态度有点周星驰的意思。 丧家之犬。

孔子还很浪漫。一天孔子和几个学生唠嗑,问这些学生的志向,有的说要当官,有的说要在宗庙中当个神职人员;到了曾点,曾参的爸爸,《大学》的作者地爸爸,和别人都不一样,他说我的理想很幼稚,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然后孔子说,这也是我的理想。你看多浪漫。

1 所以这样看来,孔子也是和我们在一起的,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以上是关于孔子的生活中片断剪辑,下面系统看看孔子的生平。

一、孔子其人

孔子自己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那我们也就按照这样一个脉络来介绍孔子。

先说15岁之前的事。这要从他的父亲叔梁纥说起,这个人十分魁梧,《左传》中记载两次他的英勇,有一次,鲁国进攻逼阳,攻的过程中,逼阳守门人就使坏,把一部分鲁国军队放进去立马把城门关上了,目的是要分批次歼灭,孔子他爸爸一看,这还了得,结果一使劲,把城门给抬起来了,同学们想想着的多大劲。所以司马迁说他有九尺六寸,相当于今天的1米93,鲁国人成孔子是长人,就有根据了。这老头孩子还真不少,正妻给他生了九个孩子,可是全都是女孩,有个妾倒是给他生了个儿子叫孟皮,不过腿脚有问题。你说老头多郁闷,中国古代对这事是很重视的,没有男孩等于没有后嗣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时未必有这句话,但是这样的思想是很浓的。那怎么办,想点办法,再娶个妾,于是娶了颜征做小老婆,不过《史记》上记载孔纥(和音)和颜征是“野合而生孔子”,这话今天听起来有点埋汰,就是两个人偷情有的孔子。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按照周礼两个人结婚是不允许岁数相差太悬殊,当时孔纥70,而颜征才17,差太多了,所以说是“野合”。结果这次成功了,有了孔子,起名叫做孔丘,字仲尼。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据说当年孔纥娶了小老婆之后,害怕自己岁数太大,没有生育能力,于是就去尼丘山去祷告,所以生下来就叫丘了。这是因为这样的背景就决定了孔子后来的不易,孔子3岁的时候他爸爸就没有了,然后他妈妈就带着孔子回娘家了。

下面就是15岁了,他开始知道要学习了。大家注意,不是孔子15岁才开始学习,而是15岁开始主动要学习了,和孔子比吴老师落后了,吴老师是20岁才开始“志于学”,但是也不晚,苏轼他爸27才开始“志于学”,和两个儿子一起学,学完之后和自己两个儿子一起去开封考试,可临进考场,退缩了,可以想象,要是自己儿子考上了,自己都没考上,多丢面子,宋仁宗得知情况后,赐他“同进士出身”,所以啥时候开始主动学了无所谓,只要你学就行。 到了孔子17岁的时候,他妈妈也去世了,也就是这个期间,鲁国权臣季氏举行了一次宴会,请鲁国所有的士都去参加,孔子一想我也是士啊,我也得去,于是穿着孝服就去了,可是到了门口让季氏的家臣阳虎给拦住了,还羞辱了他一番,给孔子弄得挺没面子。从此以后孔子学习就更加刻苦了。

孔子20岁这一年结婚了,妻子是他祖国宋国的亓官氏,第二年他有了他的儿子孔鲤,这名字有个来头,是孔鲤生下来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昭公送给孔子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孔子觉得这太有意义了,所以就给自己儿子起名叫做孔鲤。这个时候为了养家他做了一些小官,如委吏(看仓库)、乘田(弼马温),干得都不错。

“三十而立”,这句话大家不陌生,但是今天用这句话通常都用错了,以为是成家立业,实际上不是,是说孔子觉得自己的学问差不多了,因为这一年孔子的私学开业了。

30岁之后孔子有两次无奈离开了自己祖国,一次是35岁的时候;一次是55岁的时候。 第一阶段:35岁,这一年他去了齐国。

去齐国不是主动的,是被迫的,因为这一年鲁国出了一件大事,也就是昭公25年,昭公被迫流亡。这还要往远点说,话说鲁桓公有四个儿子,老大就是后来的昭公,还剩下三个儿子,习惯上称之为“三桓”,分别是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三桓渐渐掌权,而昭公成傀儡了,这件事孔子很不满意,因此和三桓关系很不好,这也是孔子在政治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昭公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太熊人了,不带这样式的。于是带兵攻打季氏,结果季氏联合三桓给昭公打败了,没有办法,昭公流亡齐国,7年后死在了齐国,在下来就是鲁定公了。孔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也离开了鲁国,去了齐国。在去齐国的路上就有了“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在齐国,他还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很欣赏孔子,想要重用孔子,有一次他问空子怎么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晏婴反对孔子,劝说齐景公辞掉孔子,所以孔子又回鲁国了。(孔子队晏婴却很敬重,他说晏婴与人交,久而敬之)。然后孔子去了

2 蔡国,历史上孔子“绝粮于陈蔡”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在蔡国小人政客打击他,后来楚昭王看好孔子是个人才要把孔子接到楚国,这些小人政客一想,孔子要是到楚国我们这帮人不就完了吗,不如把孔子杀了以绝后患。当然后来楚王也没去接孔子,原因是令尹子西,子西问楚王,孔子手下有一流的外交家子贡,有一流的宰相颜回,副宰相宰予,有一流的司令员子路,这样的人你给接来了,你想这天下是你楚王的还是孔子的,楚王一听有道理。

37到51岁,14年的教学生涯。在这段时间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你说的不对,还引用《尚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就是说对长辈孝敬,对兄弟关爱,这不就是从政吗。 第二阶段:55岁到68岁开始了他14年游历诸侯国的生活。

这次走势有原因的。52岁司寇,53岁“摄相事”,摄(兼职)相事的时候有个大事,孔子陪同鲁定公和齐景公有过一次聚会(夹谷会盟),在这次聚会上齐国想要在鲁国面前装一下,结果孔子把齐景公给撅了,齐景公很没有面子,同时有点担心,鲁国有这么个孔子我们齐国不是很危险吗。手下人就想了个损招,给鲁定公送去一大堆美女歌手,鲁定公得到这些美女之后就疏远了孔子。

54岁“堕三都”。三就是三桓的三座都城,分别是郈城、费城、成城。,都很坚固,对鲁国国君的威胁也很大,所以孔子想把“三都”干掉,前两个挺成功,第三个城失败了,孔子在鲁国也混不下去了。所以得走了。

孔子在这段时间受到了不少的苦,这14年中在卫国的境遇还算是不错,所以在卫国呆了三四年,可就是在这里也不免会发生令人尴尬的事情。卫灵公到了晚年,得到了一个漂亮,但是作风不太好的南子。孔子到了卫国不久,南子专门派人给孔子捎信,让孔子去见她。孔子不愿意去,但是也不敢不去,去了之后,南子在帘子后面,孔子给南子行礼,也不敢看,南子在里面行礼没行礼也不知道,但是他听见南子身上的饰物叮当响,就估计是行礼了。回家之后就和自己的学生子路说了,原来我以为南子不会给我行礼,没想到他还很懂得礼貌,我今天去了还是很满意的,子路听了之后可不高兴过了,说你孔子是个大圣人,而你却去见那个作风不好的人,什么玩意?这话只有子路敢说,孔子本来就心虚,一听子路这么一说赶紧和自己学生发誓,我真的什么也没做,否则让老天惩罚我。这事没过去多久,又出了一件尴尬事。有一天卫灵公把孔子叫去了,说咱们去逛街去吧,可是安排座位的时候却很尴尬,第一辆车坐着三个人,分别是卫灵公,左边是南子,右边是个太监,后面才安排孔子,这对孔子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从这件事孔子得出个结论,那就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第三阶段:孔子的晚年生活。

68岁孔子结束了漂流的生活,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但是晚年的孔子生活并不是很好,每年都会有大的打击降临到孔子身上。70岁自己的儿子孔鲤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打击了一下。71岁颜回死了,这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据说颜回29岁的时候头发就全白了。72岁子路死了,这件事给孔子的打击是很大的。 73岁,不堪重负的孔子去世了。这就是孔子的一生。

二、《论语》其书

下面我们看看《论语》这本书。语录体,20篇。

赵普就曾经大发感慨:“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印证,相传赵普经常在朝堂议论政事,当有人问他治国谋略的时候,他往往是闭口不答,但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却神奇般地给出妙策,满朝文武大为不解。后来就有好事的,在他退朝回家的时候,这个人就跟踪他,看他的妙策究竟出自那方神圣,结果发现赵普回家谁也没找,却从书架上把《论语》请下来了,仔细翻阅,最后舒服的出了口气,睡觉了,就听着这一宿是鼾声如雷,一觉到天明。第二天果不出众人所料,头天的难题又被他攻克了。所以诸位瞧瞧,读懂《论语》就有这么大的功效。

提到《论语》,我还想起和申的一个故事,这家伙后来臭名昭著了,但是不影响这家伙的聪明,这小伙是个才子。他的成名就和《论语》有一定机缘。当年和申给乾隆当车夫,车夫正常来讲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不像今天基本上都受

3 过义务教育,但是这些车夫中就和申学过很多东西,这家伙会好几门外语(蒙汉藏满),这为后来他当民委主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后话。那他怎么由一个车夫发达起来了呢?说有一天,和申跟班,忽然一份边关急报传来,原来边关出事了,乾隆帝一看很是恼火,就发脾气说:“龟玉毁于椟,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也”,这话旁边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的,就和申知道,乾隆就问他,你读过《论语》吗,和申说读过,就这么着,和申被重用了。

三、孔子关于“礼”的思想

孔子重视礼在众多的原因中有一点值得注意,他所在国家是鲁国的祖先正是周公旦,可以说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周礼最完备的地方就是鲁国。《左传.昭公二年》中记载,晋国的韩宣子道鲁国考察,考察结束后很有感慨的说了句话:“周礼尽在鲁”。所以孔子受这样的环境的耳濡目染,对礼自然也就十分的重视。 关于这一点《论语》中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说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了,但家里很穷,所以他爸爸颜路请求孔子把他的车卖了给颜渊买个棺椁。但是孔子拒绝了:“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这里我们看孔子似乎不近人情,那为什么孔子这么吝啬,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不符合礼仪的事情是千万不要做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二个:鲁国权臣季氏在家里看八佾舞,他很气愤的说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地一个是器物:有个成语叫“问鼎中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其中鼎就是礼的象征。“不明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他事业顶风的时候,来到了宗周落邑进行了一次大阅兵,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得出,这是在向宗周示威,但是周天子敢怒不敢言,没办法只得派一个外交官名字叫做王孙满去应付,王孙满去了之后,楚庄王毫无忌讳的便问了个问题:你们宗周落邑宗庙中的那个九鼎有多重啊?但是王孙满告诉他鼎的轻重“在德不在鼎”,因此“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除了鼎,你象钟也是。屈原不就曾经怒斥那些佞臣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吗,道理就在这。

第二个是音乐:今天礼乐并称。尤其是古代,诗乐舞不分,你象我们今天熟悉的《诗经》,它本来实际上是有配乐的,而且可以伴舞,但是由于时间太久远了,乐和舞都没能流传下来,就剩下歌词了,所以《诗经》是什么啊,不就是歌词吗。既然礼乐关联这么大,那么从音乐中自然就可以看出礼了。比如前面我们说过的“八佾舞”,古先贤不禁能看出礼,进而还能凭此看出一个国家的内质,最著名的就是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的记载。当然孔子也有这样的能力,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是尧舜的音乐,德政的典范,因此无可挑剔,尽善尽美。但是武乐是周武王的音乐,因他讨伐殷纣王,所以音乐中有种杀伐之气,这种音乐听起来很有震撼力,但是缺少人文关怀。 又如孔子听《文王操》。

提到礼,这就涉及到孔子“正名”的思想,“名”和“礼”也是相对应的,“树礼”也就是“正名”体现,那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正名”呢,孔子解释了原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行法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这句话说得是很有道理的,你比如说现在大家熟悉的“反扒英雄”,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很好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点象侠客。当然你要对他们印象不好,那你肯定是小偷,不知道咱们同学们对他们印象怎么样。他们虽然对社会的贡献这么大,但是有个问题,他们存在的合法性受到置疑。一旦把小偷抓住了,人家小偷有理啊,你凭什么抓我,都是公民。因此,国家考虑到这个问题,准备给这些反扒英雄们一个“名分”,否则的话就“言不顺”了。到最后当然是“民无措手足”。因此,大家想想得出“树礼”和“正名”多么的重要。

4 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礼是虚伪,你说的没错,但是这绝对不是孔子的初衷,孔子的意思是发自于内心,然后表现出来。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要在仁的基础上的礼才是真礼。在比如说三年守丧,孔子说父母生养我们很不容易,需要三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基本上让父母省点心,所以父母不在了,我们如果不用同样的方式去会报父母,那我们内心能好受吗。所以孔子的礼不是虚伪的。礼不仅仅是玉帛,是钟鼓之类外在的东西,所谓“玉帛云乎哉,重鼓云乎哉”。那么我说了,孔子的礼是以仁为基础的,那仁又是怎么回事呢?

四、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1.仁的内涵

儒家“仁”的基础是孝,所谓有若说的“孝弟也者,仁之本”,这又是怎么回事?这与中国农耕文明有关。这种亲情在城市现在已经表现的不明显了,在农村这种“小型家庭亲缘社区”的脉脉温情还很浓郁。到一个村子一个姓的通常都是一家子,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帮忙。你要是到一个村子找年纪比较小的人,不用问名,问名也没人认识。你就找老谁家那小谁,那就都认识了。

在《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孝的规定,当然有一些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适应了,你比如说: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然这些话我们也要考虑时代原因,不远游,那个时代通讯交通和今天比很落后,你要是走了,父母谁养,但今天没有必要了。所以读书要讲求变通,不要读死书。但更多的建议今天同样适用,比如说:

1.父母的年龄比需要知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2.子由问孝,孔子听了之后很生气,它不是生自己学生的气,而是生当下对孝理解错的风气的气,于是回答说“今之孝者谓之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孔子讲孝也强调礼,孟懿子问孝,答曰“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但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还不够,孔子希望能把这样的一种爱继续“扩而充之;推而广之”,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说了半天,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们从字面上分析这个字,仁就是两个人的关系,那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孔子给出了答案,爱人。所谓:“仁者爱人”。 那如何爱?

1.“克己复礼”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服自己私欲,你们《圣经》上不也说要“否定自己,肯定神”吗,意义差不多,这样你自然而然就爱人了。

2.还有更具体的,子张问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讲的很实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受用。

以上说的是最基本的“仁”,是小仁,通常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大仁是什么呢?我总结叫做一个人与多个人之间的爱关系。我们同学们讲“神爱世人”,这不就是典型的大仁吗? 1.“博施于民而泛爱众”的典范管仲。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学生之间的一场关于管子的对话。有学生问老师:“老师你看管仲这个人算不上仁啊,当年管仲和召忽两个人都辅佐公子纠,后来召忽为公子纠自杀了,可是管仲非但没有,相反被判了自己的主人,投奔了公 5 子小白”。孔子解释道:“管仲是大仁,他帮助桓公九合诸侯,却不以兵车,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天下太平,使多少人免于刑戮,这才是爱” 这就是大爱啊。 2.“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看到这句话我就觉得咱们今天用这句话有点遭禁孔子了,比如说我们有各男同学想要追个女朋友,但是人家小姑娘太漂亮了,追慕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大家觉得这事情不太好办,于是弄出一句话“老兄,任重道远啊”,但是你仔细研究研究孔子的意思,任重道远是什么啊?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能不重,这能不远吗。

可见,儒家讲求社会责任感,所谓“禹思天下有溺之,稷思天下由己饥者,由己饥之”。历史上有著名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路过时儿子刚出生;第二次路过儿子儿子能叫爸爸老了;第三次儿子看见爸爸就拉住他不让他走。有人说他是不是作秀啊,我想不是,有人说待会就出来呗,但我象没那么简单,一旦进去了,恐怕就不愿意出来了,所以干脆就不进去了。 2.“仁”与“贫” :

仁者当他有钱的时候会很开心,没有钱的时候也会很开心。但是不仁者就与之大相径庭了,这种人没钱的时候伤心不已,有钱的时候也是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他怕人家偷啊,怕人家抢啊,所以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吗。所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吗。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人胸襟,胸襟宽广的人会看开一切,我们看这种人总是眼阳光的,就是我们总说的那种看着永远没有愁事的人,难道他真的没有愁事,我看未必,古语说的好啊:“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能语人者不二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也跑不出这句话,那为什么他还总那么阳光呢,就是因为能看开。君子为什么坦荡荡?因为他无忧无惧;小人为什么长戚戚?因为他患得患失。哪怕是一点点小的利益,他也不会放过。

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颜回,他便可以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看看多么艰苦的环境,但是仍然乐在其中。这样的境界当然也是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要去做的。比如说子贡有一天悟明白了一个道理,去找老师探讨一下,他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还行吧,但这还不够,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不仅要求学生,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孔子说自己有机会到东南沿海找个房子住,但是学生说那太简陋了,孔子微笑着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但是小人就不行了,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中国人由穷变富之后往往都会这样做,包括吴老师在内,有钱了立马买房子置地。但是这种行为是为君子大人们所不齿的,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叫做“求田问舍”。《三国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广陵太首陈登是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有一次他家来个客人,这个人叫许祀,这个人就是典型的只知道买房子置地的家伙,二名是臭名昭著,陈等当然也知道啊,于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没有给他客人应有的待遇,让他睡在下铺,自己睡在下铺。许祀很生气,后来就到了刘备那里就和刘备谈起了许祀,他给了一个评价叫做“有报复,但有点粗暴”,这当然不符合事实,刘备就问为什么,许祀就把他的遭际说了,刘备听了冷笑一声,说道:“这陈登对你已经不错了,你要是到我家,我筑佰尺高台,让你住下铺,我住上铺”。所以说小人才关心买房子置地,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这就是萧何。刘邦与项羽打了70多回仗,基本上没胜过,但他的后勤保障工作从来就没出过问题,而渐渐的萧何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次送粮草到前线.刘邦都会很关切的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很奇怪就闻身边的谋士,一个人告诉他,这是老板怀疑你了,怕你篡权,你最好干点求田问舍的事情。后来刘邦再问这件事的时候,粮草官就说萧何在家敛财云云,刘邦听了这样的话不但没生气,相反一笑了之。此外,《世说新语》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这么一对同学管宁和华钦在院子中锄菜,突然间刨出来一块小金片,管宁跟没看见似的,华钦却跑过去把它捡起来,偷着看了看管宁,完了不好意思的把金子扔了;后来又有一次,两个人在炕上看书,就见窗外“有乘轩冕过者”,管宁跟没看见似的,可是华钦却看了半天,管宁这个生气啊,于是割席分座说:“子非吾友也”。

那是不是孔子就喜欢贫穷,不喜欢钱啊,当然不是了,但在孔子看来,你这个钱是不是“以其道得之”,所以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有人说了,孔子真是迂阔,在今天都得饿死,其实你那懂得孔子良苦

6 用心,你以为孔子像吴老师呢,一天就合计自己这点事,人家考虑的是整个人类秩序的安定。中国人有个词叫做奸商,说无商不奸,这实际上就是说得钱的方式,用孔子的话就是说“不以其道得之”,这在封建社会的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就不一样了,因为利益所使商家可能就不择手段了。如果每个人都以孔子的标准做事,那今天老百姓关心食品药品问题不早就没了吗,何必“两会”还要讨论呢,多余了。 3.“仁”与“言”:

“仁”与说话也有密切的关系,孔子很讨厌那些夸夸其词的人,说他们:“巧言令色鲜仁”,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常看到这种人,最典型的就是干传销的。一个个口若悬河,讲的你迷迷糊糊,完了你就上当了,这种人多讨厌啊。所以孔子不让他的学生随意说话,要求他的学生:“讷于言,而敏于行”,原因是什么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那是不是大家都把嘴缝上啊,当然不是了,重要的是要做到表里如一,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可以说是表里如一,哪一面差了都不行,你比如说同样是两本书,内容一样,但是包装有精粗,在价格一样的情况下你买哪个啊,通常是要精美包装的,看着舒服啊。当然也有喜欢破一点的,哪你是有恋旧情节。当然反过来说,外表不错,里面不好,也是不行的,要文质彬彬才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避免“屡憎于人”呢,实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就此,孔子给了我们几点忠告: 1.说话要注意分寸:孔子讲君子要避免“三愆”,即:“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几种情况实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的,而且大多数情况是不能做到“言必有中”,不是“躁”,就是“隐”,要不就是“瞽”,甚至有时候好心还说了坏话,把别人气够呛,自己更憋屈。但是咱们要是把这些问题都克服了,那在人际交往中就可以游刃有余,镇定自若了。先看第一个“躁”,就是不该你说话的时候你抢话说,这个招人烦,你比如现在咱们学生会开会,主席在那说话呢,完了你一听觉得和你意见不一致,还没等人家把话说完,你一拍桌子,我想说几句,你怎么那么高贵?这是说话的大忌。再就是“隐”,这两种毛病通常还都集中一个人身上,就是该你说话的时候,不说了,故作矜持。现在吴老师主持会议,商讨一下新年晚会的筹备问题,要求在场的十位同学分头发言,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九位同学踊跃献策,到你了整一句“不好意思,本人才疏学浅,没有好主意”,怎么着,显你谦虚啊?招人烦。最后就是“瞽”,这个毛病就更大了,说话不看场合,人家办喜事呢,每个人斗喜上眉梢,就你说丧气话。讲个笑话吧:说有这么个人,就是不会说话,有一天他家附近的一个邻居生了小孩,这是喜事啊,于是大家都去祝贺,他也不例外,也去了。但是邻居们一看到他,都不欢迎,都知道他不会说话,所以很多人就劝他,你看你说话不招人爱听,这大喜日子你来再说出不好的话多丧气啊。结果这人一听不愿意了。我走,但是这回孩子死了别赖我啊。你看这不是典型“瞽”吗。这是孔子说的客气,要是不客气的话不就是说“瞎”吗!所以说说话的学问可真不小啊,有的人好话说坏了,但是有的人却能坏话说好了,有这么个故事:说一个国王连着几天做梦都是自己牙掉了,国王也找人给解梦,一连找几个人都说这预示着你的亲人会离开自己,国王一听这个生气,国王不死心,就又找了个人给解梦,这回解梦人说法和前面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说,大王啊,这预示着您能长寿啊,可不是长寿,他的亲人都先他离去吗。你看同是一个意思不同的人说法却大相径庭。这也是孔子“忠言善道”的道理。

那孔子是怎么做的呢,“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你看看,这就是标准。

2.“忠言善道,不可则止”,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话,叫做:“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若干年前我听真是有道理,但是现在回过头来一想,一点道理都没有,当然大家有自己的意见可以保留,求同存异吗。为什么呢?忠言一定要逆耳吗,良药一定要苦口吗,这就是借口,最典型的就是当老师的爱说这句话,把学生大骂一顿,完了语重心长的说到,吴老师是为了你好啊,简直一派胡言,明明使用方法不对,不懂变通,还强词夺理。 举个良药不苦口的例子:张仲景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白衣天使啊。他有一次到一个村子行医,发现这个村子怎么人人都得冻疮啊,张仲景为难了,这得怎么办啊?药方到不成问题,但是这需要长时间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可是百姓总吃苦药也不爱吃啊,于是凝思苦相,终于想出了一招,他把面擀成皮儿,然后把他配的药方装里面,然后用水煮熟了,捞出来之后香甜可口啊,这就是大家熟悉的饺子。最后几个月后村里的乡亲们的病全康复了。

7 再举个忠言不逆耳的例子,话说春秋时期齐国继管中之后,齐景公时有个名相,名叫晏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晏子。他经常在齐景公面前说“忠言”,但是齐景公非常喜欢他,原因就在于他能忠言善道。比如有这么一次。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景公很生气,问题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要给他肢解,就是一节一届的把他分解了,而且还有个规定,谁要是为他求情,也给他肢解。晏婴在旁边一听也很生气,他是生皇上的气,但是想劝吧,还那么道命令,于是灵机一动,装着神气分的样子,拿起把刀子,跑到那个人近前,一面揪住他头发,一面把刀子放在鞋地下蹭,装出一副要亲自为景公泄愤的样子,然后慢慢仰起头来问景公:“大王,我看了半天不好下手啊,好像历史上尧舜禹汤文王这些圣明的君王没说在肢解人时候先从哪个定方下手最好啊”。景公一听,这些名君啥时候用这种残酷方法杀过人啊,你个晏婴,这不绕着圈的骂我啊?仔细一想也对,说道:“把它放了吧,我错了”。你看看,忠言没逆耳吧。 但是仅仅忠言善道还不行,孔子说话严禁啊,还有一条就是要“不可则止”,你竭尽全力去劝说了,而且把握了“忠言善道”的原则,这样也没有说服人家,那就别再说了。再说就是自找没趣了。

孔子教学思想

一、教

孔子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有人觉得这个数字并不多,但是你要明白,当年整个中国才有几千万人口啊,他七十二弟子可以说遍及各个诸侯国,而且就业质量都很高,举足轻重。很谦虚的说,孔子当年要想统一诸国,并非笑谈。因此后人称孔子素王,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传说孔子作古以后,找人给他选了一块墓地,但是他的学生子贡认为不行,原因在于这块地只是一代帝王的墓地,而咱们老师是千古帝师啊,后来选到了曲阜,这块地就留给了300多年后刘邦了,当然这是传说)那为什么孔子能培养出那么多好学生呢,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得当啊,这值得今天大学师范生深思。

1.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时候因为这件事批孔子啊,说你看你孔子,势利小人,人家不给你钱就不愿意教。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里面关键是“自行”两个字,就是说是不是你自己而不是还有家长逼着你来教学费。实际上那束修能值几个钱啊,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说明他想主动学。人很奇怪,当他有环境的时候,现反不去珍惜,而那些珍惜的人往往是环境不佳的。当然你不是自己来送的也无所谓,要是好苗子也要好好教吗。 2.诲人不倦

做老师的没有这种精神是做不好的,这样的老师通常是自己有很多人生切身的感受,甚至是用诸多的痛苦、无奈、困惑换来的经验,他希望把这些东西告诉给后生,让他们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能够更好的前进。所以才会孜孜不倦,但是现在很多的老师只是把老师当作是一种职业,赚完钱就拉到,这样是教不好学生的,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是在是误人子弟。 3.寓教于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老师都用娱乐教学法,学生不会就怪了。如纪连海的娱乐教学法。 4.因材施教

每个人实际上都有闪光点,所以今天所谓聪明在我看来实属无稽之谈,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张同学数学好,我们说他聪明;王同学文学出众,妙语连珠,写出文章来往往让人叹为观止,聪明吗?当然聪明;李同学乒乓球打的好,反应快,也聪明;赵同学偷人家东西基本上没被抓住过,聪明吗?当然聪明。但是问题出来了,你非得让对数学不敏感的乒乓球同学学数学,然后人家学不好你还给人家冠以“笨”的名义,你不是害人家呢吗,我看不是人家笨,就是你笨,不懂得因材施教。(司马相如厉害吧,文学大家,但是他却是个口吃)孔子的学生和我们也一样,擅长的领域是不尽相同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8 所以孔子就根据每个人特点进行教学,所以人家学生那么多出名的吗。你比如说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路问老师说:“闻斯行诸?”(最后牺牲了)孔子回答他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却恰恰相反:“闻斯行之”。公西华就有点不明白了,问老师:“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靠那个字告诉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世界上没有全才啊,聪不聪明是看在哪个领域,再举个例子,钱钟书,这个人应该很多同学不陌生吧,那是咱们很有名的国学大师啊,记忆力奇强,有过目不忘的功夫,外语会六七门,而且是精通,你说聪明不?但是他当年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个位数。所以听完我的课大家不要再轻易说谁笨了,但是多说别人聪明还是没问题的。 5.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教学方法真了不起,我们大家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当我们受阻的时候学东西的效果是最好的,比如说我们现在马上需要使用这台录像机,但是不会啊,可这个任务还必须得你来完成,这种情况你自己就去学了,而且你学的会很快,记忆也会很深。孔子就很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我们看孔子的学生一般都是主动来问,孔子很少找学生主动教的,所谓“只闻来学,不闻往教”。现在很多学生学的都不是太好,为什么?我想就是因为现在都是“往教”,而不是“来学”。

二、学

在孔子的学生中也是有好的、有差的,但是“性相近,习相远”,天生就什么都会的并不是很多,但是生下来就会是最好的,所以说“生而知之,上也”,其次是“学而知之”,再其次是“困而学之”,“困而不学”是最糟糕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还说:“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而求之”,所以只要你努力学习都会有进步的。 1.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前提,你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别不会装会,这不行。也就是说在弄清楚自己不会的东西才能去学,否则你怎么学啊。 2.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学习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有很多人天质很好,但是没有眼界,为什么呢,他不学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看到一些人很聪明,学东西快,为什么啊,实际上就是因为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很多,换句话说就是说他的知识背景丰富,你知道的东西越多你就学的越快。举个例子吧,我们现在给大家讲孔子,如果咱们大家对孔子的文本了解的比较多,那你就会学的快,否则的话别说你学了,一听吴老师讲孔子,哎呀,也不好意思不来,硬着头皮去吧,你想这样的态度还能学习吗,所以说学很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古人的很多年积淀下来的智慧,通过多走多看可以验证古人的智慧,这都是在学啊。我我们看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绝大多数都有过漫游的经历,比如说司马迁、李白、杜甫等等正因为如此,他才有素材可供利用,正因为如此他们视野才更宽阔。所以只思考,不学习是没有用的,但这里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从课本里,课堂上,还有大自然呢。

但是光学也不行,必须还要思考,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像是植物人,死气沉沉(像蜡像),有了思考就能生气勃勃了。换句话说你读完了书要有点自己的看法,这个是你思考没思考的标志。我读完论语就有很多想法,聊举一例:我发现现在咱们用的很多话都是对孔子的断章取义。比如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不少人就拿这句话当幌子,做错事想起孔子了,好事想不起来他老人家。别人还没原谅他呢,他自己先原谅自己了,还有借口,你看这不是孔子教育我们的吗。实际他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话呢,叫“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就出现赵本山那句名言“犯完再改,改完再犯,千锤百炼”。这不是孔子原意,典型断章取义啊。

再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很多人不理解,还反过来说孔子坏话,你看孔子这话也没什么道理啊,三个人(对三的理解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说就是三个,有人说是多个,我觉得应该是三个,也没有多个得必要。因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三个得意义,如有人问他“三思而后行,可乎”。他回答说:“再,斯也”,可见孔子的意思是“二思后

9 行”,这个也是断章取义的例子,有的是。)一起走怎么就会有我的老师啊,如果孔子就说这么一句话,真是没水平称不上是圣人,但是人家伟大伟大在后面这句话啊,叫“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多有道理。周公旦有一句话叫“勿以水鉴,当以人鉴”,你看择善而从容易理解,“见贤思齐”吗,但是择不善而改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大家也包括在内,看到别人的缺点容易,反省到自己不足的人,却寥寥无几,但谁要是做到这一点谁就不简单了。实际上这也是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原因,我们读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做什么啊,就是要以史为鉴,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所以人家司马光写本书叫做《资治通鉴》吗。李世民也有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3.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是旧的知识;第二是历史。孔子对历史是很看重的,他自己不都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吗。也就是从历史重得出学问。再有就是说对学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而且每次复习都能够有心得感悟,新的所得,如果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所以一个老师教书育人不是吧书本上的东西原原本本的给学生将出来就完成工作了,而是要是感悟,要有自己的看法。回过头来我们在来讨论“温故”。我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同学们肯定也会有类似的体会,就是把书读过之后,放那,一年之后你再来读它,就觉得不一样了,我以前不明白,后来随着自己阅历渐渐多了,也就明白了道理,因为很多事情仅仅靠前人经验表述还是不够的,必须有自己求神感受理解才能深刻。 4.学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我们对“腐儒”这个词并不陌生,死学硬背,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很多人往往把这些归咎于孔子,你说孔子多冤枉。这句话就体现着对于学习的态度,要讲求实用,真正的能再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要不然那你学的再多有什么用啊?有的同学不明白了,《诗经》怎么还能搞外交?这就是区分你是不是腐儒的标准,举个我女朋友的例子。高中毕业后我和我女朋友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城市读书,我在大连,她在沈阳,这样就免不了相互看望,当然见面的时候彼此都打扮的的体一些。但是有这么一次,我到沈阳看她,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发现她明显就是没装点一下自己,这明显时对我不重视吗,于是我大发雷霆,冲她喊道“怎么就这么来见我”,结果她说了一句话,我顿时哑口无言,他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你看看,人家就时学以致用,这就是《诗经.伯兮》中的一句话。如果要是和我搞外交,我必输无疑。当然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在外交中使用诗经中的语句来彼此取得优势的故事史书记载的多的是,这里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结束语

据韩非子记载,在孔子之后儒家分成两大派系,一派是“思孟学派”,一个“荀子学派”。所谓“思孟”就是子思和孟子,孟子我们大家很熟悉,后来儒家干脆被称为“孔孟之道”。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提他著作大家也很熟悉《中庸》,列于四书之中。提到子思还有个趣事,传说孔子的儿子,也就是子思(孔及)的爸爸孔鲤,有两件事为之自豪,一个就是他和孔子相比自豪,因为孔子的儿子不如孔鲤的儿子;再有一件就是和子思比,子思的爸爸不如孔鲤的爸爸。这一派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荀子学派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礼”的学说,提出“隆礼重法”,后来这一派又分出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下一讲就是《孟子漫谈》,谢谢大家!

《孔子介绍.doc》
孔子介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