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字的笔顺

2022-06-2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字理

留住语文教学的根

----遵循字理,快乐识字

高密市东关小学

邱敦美

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是啊!祖国的文字如诗如画!但是我发现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几乎是达到了一提笔就写错字的程度,更不要说学生的作文了,可以说是错字连篇,其中我班有一个学生在写妈妈的名字时,把“陈秀妹”竟然写成“陈季袜”。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责无旁贷,我在想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汉字,少写错字,甚至不写错字呢?这让我想到了字理教学。

字理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原则,是依据汉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字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字理教学主要是在教学时渗透字理析解,让学生感悟汉字文化的内涵,学以致用,适当迁移,从而自觉地喜爱汉字,提高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步入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让一个个汉字在学生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使他们乐此不疲,并在浑然不知中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汉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字理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我强化偏旁教学。

汉字大多是形声字,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用于表意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的创造性的学习大量的形声字。例如:学了“一顶帽子”的“顶”字时。帽子不封口,两横要悬空。这就是帽子为什么用“顶”的原因。“首”中的“目”表示“眼睛”,“′”表示“眼睫毛”,倒八字和横表示“头发”。所以“首”指的是“人的头”。例如“元首”表示“国家领导人”。“首”是“页”的360°转圈,所以页字旁的字与头有关系。例如我们学过的“项”字表示“头下面的脖子”。并懂得了其中的“页”表示“首”,“首”做形旁时就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颈”“颜”“须”“烦”“顾”“项”等字时就会把该字与“人头”联系起来。学习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偏旁时变为四点底,那么学习“热”“煮”“照”“煎”“烈”“熟”“焦”“蒸”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火去析解它们的形义。就不会出现那种为了让学生记住“照”字而编出“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点血”这样的顺口溜了。

再如:“玩”字中的“斜玉旁”我们一般都把它叫做“王字旁”,意思就是大王才有的东西,普通老百姓都没有。其实不然,“王字旁”与碧玉、瑰宝关。比如:珍、珠、琏、球等字,这些都与玉有关。进而,在理解瑰丽一词时,就可以想到晶莹剔透的玉,跟一般的美丽还是不一样的。

还有我在教学“阳”,字时,问学生这个字什么旁?什么结构?学生很熟练地答出“左耳旁,左右结构。”那么“左耳旁”表示什么意思呢?是耳朵吗?耳朵和“阳”有什么关系呢?我把“阳”倒过来,“左耳旁”瞬间变成了两座山,“日”变成了一轮红红的太阳。这样学生一看,很明显“左耳旁”的意思不是“耳朵”,而表示“山、山顶”。然后让大家想在我们学过的字里面还有那些字有左耳旁?学生想到了“阴”“险”“阻”,再一想这些字的意思果然与“山”有关。我们再看“朝”,“朝”的意思是“早上”,那么从字上怎么看出是“早上”的意思呢?“十十(草字头)”像“两棵草”呀,所以“朝”的意思是“一轮红日升草间,一弯残月落天边”,这不是“早上”的意思吗?还有“蚕”是天下最大的虫。“美”羊大为美。 2.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的众多以及复杂的笔画和结构,给小学生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它分为两种类型:

① 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如下述字例:

乖:乘人不备(拆字法)。

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

更:与人方便(反拼法)。

囱:窗下(特指法)。

妙:少女(拼字法)。

泵:水落石出(会意拼字法)。

由:倒数第一。

市:一进门就闹。

②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如下述字例:

暗: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

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

丸:本来圆又圆,原来是九点。

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崩:一对明月,毫不残缺。躲在山下,左右分裂。

辛:立着工作十个小时真辛苦。

制谜要求告诉我们,编制既通俗、形象、简短,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的字谜,让学生猜,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或意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3.形近比较·辨异法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其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数万汉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寻同辨异。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如下述形近字的教学:

(1)货——贷:都与钱贝有关,故从“贝”。“货”字读huò,以“化”为声符,本义为商品。“贷”字读dài,以“代”为声符,本义为借入或借出。

(2)冠——寇:“冠”字从冖(读mǐn表示覆盖的意思),从元(人头),从寸(手),合起来表示手拿东西(帽子)加在人的头上。因此,冠字本读guān,指帽子,如衣冠不整、张冠李戴。“寇”字从宀(房子),从元(人头),从攴(读pú,手持器械),合起来表示手持器械闯进别人家里打人家的头,这种行为就是强盗行为。因此,寇字的本义指盗匪。

形近比较·辨异法,既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又能够规范学生对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

4.构件分解·形缀法

有的合体字尽管结构复杂,给识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应该看到,这些陌生的合体字大都是由人们熟悉的构字部件(简称为“构件”)组合而成,合体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合体字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合体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体字的形、义、音;再将合体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合体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合体字。如“碧、染”二字的教学:

碧:①“碧”字读bì,本指青绿色的玉石。

②把“碧”字分解成“王(玉)、白、石”三个构件。

③将上述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碧”字:“王”和“石”表明“碧”是一种玉石,“白”表示“碧”的读音(此字演化至今,只能理解为两个字的声母相同,都是b),“碧”是从玉、从石,白声的形声字。这样就不会为了让学生记住而编出“一个叫王白的叔叔坐在石头上”这样的说法了。

染:①“染”字读rǎn,本指把布帛等放在颜料里,使着色。

②把“染”字分解成“木(植物)、氵(水)、九(多数)”三个构件。

③将上述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染”字:把染料(古时染料多为植物的皮、叶、根)加工成液体,经过多次反复的染色过程,使布帛等物着色。“染”是从木、从水、从九的会意字。

构件分解·形缀法,是一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构件与字的内在联系,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这两个方面掌握合体字的形、义、音。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一个偏旁认识一连串的字,理解很多不容易区分的近义词,也避免了形近字的错写,并形成识字的能力。

5.发掘汉字育人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在造每一个字时,都对它于了一定的含义。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仁”字时,我提问学生,为什么“仁”字右边是“二”字呢?这是因为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剩下的都是他人,如果我们能做到心中除了自己还能想到他人,你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做到这样,你就做到了“仁”;还有“德”字,我是这样教给学生的,“德”字的左边是“ 彳”是行动的意思,右边是“十目一心”表示你的一行一动都有人在注视着你,你的一思一想都有神灵在记录。所以一个人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遵守规则,这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有“值”只有站的直,人才有价值;“骗”你骗我一次,我马上把你看扁;“舒”只有舍得给予别人,自己才会舒服。通过一个个汉字,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做人。这说明华夏这块土地不愧是人杰地灵,我们的祖先不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类,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一种凝聚力,特别是在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

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我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引爆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总之,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我们教师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如果能拿起字理教学这把利刃,并巧妙地利用,那它就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学生的错别字一定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荐第2篇:字理学习心得

字理教学心得一

覃日丰

1.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识字之中,在训练过程中利用字理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提高识字质量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蕴的文化,这样就能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决心更好地去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强化了为民族为国家贡献一生的学习目的,更好地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类,将爱国之情升华为报国之志。

2.字理识字教学法主张通过字理分析帮助学生识字,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为识字的切入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象形字,指事字,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通过“溯源图——古体汉字——楷体汉字”,引导学生认识其象什么形,指什么事;教会意字,形声字,就运用“分解——组合”的模式,引导学生理解会意字由几个象形,指事字怎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什么新的意义;理解形声字形旁所表示的意义类属,声旁的读音提示作用。

这样的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识字的质量大大提高,错别字大大减少,使小学低年级识字量达到2000个,实现了提前读写,更重要的是它显示出独特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此以往,可以引起小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学习文化的兴趣升华为学习科学的志趣,进而下决心探索科学的奥秘,为人类的事业贡献一生。

3.字理教学能打开大量识字的突破口 ,“字理识字”抓住了汉字的本质规律,让学生理解形与义的关系,提高识字效率,为学习汉字创造条件。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音、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字理识字教学法尽可能地发挥它的表意功能和形声字声旁的标音功能进行识字教学,抓住了字形这个识字教学的重点,以汉字形、义、音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让学习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学习汉字,使学习者不仅知道汉字怎么写,而且懂得为什么这么写,以掌握汉字的组构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字理识字有助于培养再现表象能力 记字形难、记忆短暂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字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再现表象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有效解决此问题。一是应如编字典所示,将生字配以插图和古文字,加强其形象性,便于形成表象。二是在整个识字过程中,随时都要培养再现表象能力。在认到读到某字字形的时候,要求学生头脑里要出现某字的形象或结构(合体字);在说到写到某字的时候,也都是如此。坚持下去,映现在少儿头脑中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越来越清晰,也就是记忆字形越来越真切。他们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表明形象思维日益发达,提高了记忆效率。

5.字理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有助于把握认知规律,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提高识字能力字理教学法遵循从感情解析字理,把由点点画画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习者观察、思考,在边识字边认识事物的同时,加深了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在简述汉字大体演变过程时,发展了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加深了对汉字构形的理解,使学习者不仅机械识记,而且能够进行意义识记,减轻了记忆负担。

字理教学习心得二

字理识字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我的学生对识字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乐此不疲,双边活动开展得相当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字理教学不仅抓住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更科学有效地突破了识字教学字型识字教学的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就得提高学生学生汉字的兴趣。

一年级教学的生字大多数是基本字(象形字),字理识字教学中大多采用“朔源-----对照”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例如,我在教“女”字时,我首先用投影片打出一个像跪坐的古代的女人形,引得学生观察图中女人的形状,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粗线勾勒出“女”字的大概形状,引导学生与“女”字的形状发生联想,接着,出示“女”字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女”字就是根据古代女人跪坐的形象演变过来的,最后就是书写“女”字。这样,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型。在整个“女”字的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解说,学生就如在看动画片一般,不仅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女”字的字理,提高识字效率,更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汉字,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更注重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全程参与。在教学“大,十,七,土,从”等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字型,用他们自己所能想到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即被激活,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通过自己地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很轻松地愉快地记下了这些字。

经过一,二年级的字理教学,学生对各种偏旁部首形义有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解,这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如,在《静夜思》中,教学“霜”字时,打出投影,就告诉学生“雨”就象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后下雨形,与云气或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相”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那么,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再碰到有雨字头的字,如“雾,雹”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雾,雹”是一中自然现象,“务,包”表读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众多的汉字,复杂的结构,给学生的记忆也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月月不分离,好似亲兄弟(朋);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暗);等这些字谜通俗,形象,简短,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的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字理识字也具有纠正错别字的作用。汉字是由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而成,辨认不清就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特别又是那些部件较多的字,如“疑”字,拆开来看,匕古代指短刀,矢表示弓箭,右部件的上半部分代表长矛,下面代表走,合起来的意思是:军队打仗是,是拿短刀,弓箭,还是长矛?还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撤走呢?拿不定注意.学生就象听故事一般,也容易加深印象,正确率也就提高了.

推荐第3篇: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

——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小学识字阶段就像万丈高楼的根基,打得牢固不牢固,直接影响着高楼大厦的建筑。它是基础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而当前的识字局面却令人堪忧,对汉字音、形、义的忽略和淡化的现状,孩子写错别字,形近字、近义词区分不清更是普遍现象。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

就在我倍感迷茫时,我有幸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讲座,强调字理识字和词义理解识字,学生能透过汉字的笔画出现和祖先创造的词语的表意,透过那如诗似画般的内心视象,从而形象地、牢固地、快速地识记汉字,让识字学习一改往日枯燥、乏味的状态,变得生动有趣。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教学时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

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

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

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用字理析词来理解词语。

广义的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简言之字理析词,我们日常所说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是从本源上了解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意、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据此,可以说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只要他懂得“四点底”表示火,“食字旁”是食的简写。那么,他就能轻易的推出“烹饪”的大概意思就是烧煮食物。

例如:“革”字,这是一个易错字,学生书写时做容易把它中间少一横,那我就可以用字理析词来让学生理解词语,“革”图是一把铲子和一块皮革的重叠图,意表用铲子铲去皮革上的腐肉,“革命”的意思

就是铲去思想上的旧思想。铲子与手柄的连接处是有连接的,所以我们在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把它的连接的一横去掉了,要不铲子就没办法用了。我想这样讲解学生写错的机率要低多了。

我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们,如果能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那提高识字效率就指日可待了。

推荐第4篇:字理二

低年级语文字理识字课题研究教学总结

董敏

字理识字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我的学生对识字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乐此不疲,双边活动开展得相当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字理教学不仅抓住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更科学有效地突破了识字教学字型识字教学的难点,下面是我在字理教学实践操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就得提高学生学生汉字的兴趣。二年级教学的生字大多数是基本字(象形字)和形声字,字理识字教学中大多采用“朔源-----对照”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例如,我在教“女”字时,我首先用投影片打出一个像跪坐的古代的女人形,引得学生观察图中女人的形状,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粗线勾勒出“女”字的大概形状,引导学生与“女”字的形状发生联想,接着,出示“女”字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女”字就是根据古代女人跪坐的形象演变过来的,最后就是书写“女”字。这样,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型。在整个“女”字的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解说,学生就如在看动画片一般,不仅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女”字的字理,提高识字效率,更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汉字,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更注重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全程参与。在教学“大,十,七,土,从”等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字型,用他们自己所能想到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 1 时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即被激活,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通过自己地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很轻松地愉快地记下了这些字。

(二) 字理教学与培养能力

经过一,二年级的字理教学,学生对各种偏旁部首形义有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解,这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如,在《静夜思》中,教学“霜”字时,打出投影,就告诉学生“雨”就象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后下雨形,与云气或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相”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那么,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再碰到有雨字头的字,如“雾,雹”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雾,雹”是一中自然现象,“务,包”表读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很多的汉字,复杂的结构,给学生的记忆也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月月不分离,好似亲兄弟(朋);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暗);等这些字谜通俗,形象,简短,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的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三) 字理识字在纠正错别字的作用

汉字是由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而成,辨认不清就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特别又是那些部件较多的字,如“疑”字,拆开来看,匕古代指短刀,矢表示弓箭,右部件的上半部分代表长矛,下面代表走,合起来的意思是:军队打仗是,是拿短刀,弓箭,还是长矛?还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撤走呢?拿不定注意.学生就象听故事一般,也容易加深印象,正确率也就提高了.

推荐第5篇:字理教学

字理教学,使识字更轻松

市十小

元思娟

《课程新标准》提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那么,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我们该如何教孩子识字呢?怎样才能在识字教学上找到更有效、更轻松的路子呢?曾经,我们在识字教学上迷茫过,以为识字不就是让孩子多读多写,就能记住生字。为此,我们在识字上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孩子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识字效率收之甚微。我们也为之苦恼过,难道就没有更有效、更轻松的识字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运用字理教学法。

什么是字理教学法呢?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是字理教学。字理教学,使识字更轻松。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枯燥乏味的方块汉字编成形象生动的故事,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识字的能力。例如可以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

在门上听一听。

二、图文对照,再现“形象”

在教学生字“家”时,我引入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接着我适时地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畜猪。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教念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家’字以前是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很好地识记“家”的音、形、义,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并粗浅地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学“家”字,让我感受到识字教学引入有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热爱祖国文化。

运用字理识字教学中“溯源——对照”的基本模式,注意发挥图示法和演示法在教学中的优势,使汉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记忆就会相当的深刻。可见,字理识字与认识事物紧密相连,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联想,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而生动,切实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象形字是用一个象形符号去描摹实物形象的字,如:“水、月、牛、目、山、壶”等。这些字都是按实物描绘出来的。“水”像小河流水,“月”像一弯新月,“牛”突出了牛角,“目”简直就是人的眼睛,“山”像峰峦层迭,“壶”就像一把水壶。这些象形字,可借用简图讲解字的形状,分析字形。如教学“亭”字,先让学生观察“亭”的简单图画,说说它的形状,再仔细看看“亭”的字形,说说它们相似的地方。学生图字对照,初步认识到“亭”这个字是由图中的画演变而来的,从而了解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图字对照,学生既了解了字义,又掌握了字形,同时还初步知道了象形字的构字特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他生字如“鸟”等也可以用这种教法。

三、联想想象,理解字义

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先导。”字理识字法运用汉字本身造字、构字规律所显示出来的魅力吸引学生,化解知识难点,简化学生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男:种“田”最有“力”气的是“男”人。

辛:立着工作十个小时是很辛苦的。

沙:河水(氵)“少”了,“沙”子就会看到。

聪:上课的时候“耳”朵、眼睛(丷)、嘴巴(口)、“心”都用上的小朋友就是“聪”明的孩子。 艳:色彩丰富多鲜艳。

景:红日东升,北京的景色更美丽。

。如《春风吹》一课,开课时教室响起轻快悦耳的乐曲,屏幕上展示一派春机盎然的野外风景动画图,随着画面的切换,同学们熟悉的淘气的春姑娘出现在画面上,她由远而近,嘴里吹气,画面上出现“春风”二字,接着从春姑娘口中吹出一个“吹”字,组成课题“春风吹”,别小看这不到半分钟的开课,学生已在轻松的气氛下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而且这个开课已经把“吹”的字理巧妙地融了进去,经老师稍稍点拨,学生不难发现,“吹”要用嘴,而且要哈气。所以左边为“口字旁”,右边为“欠”字,表示与哈气有关,使学生快速形象地记住了这个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作演示,巩固字形

五、对比辨异,快速记忆

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运用字理比较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在教形声字“蚂蚁”的“蚂”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蚂”字是“妈妈”的“妈”字去掉女子旁换上虫字旁组成的。通过比较识记,让学生明白,蚂蚁是昆虫,而妈妈是女性,所以偏旁不同。又如:“蓝”与“篮”怎样教学生区别呢?只要让学生

明确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就可以很好的区别了。蓝的本意是一种颜色,古时候染色用草,所以蓝是草字头;竹篮是用竹条编制的,所以是竹字头。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篮球的篮也是竹字头。

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特点渗透字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加快识字步伐,领略到汉字内在的意蕴。

如:在学习与“苗”有关的词串时学生自己创作了韵文:瞄:射击要用眼睛瞄。 喵:口旁加苗是猫叫。 猫:犬旁加苗是小猫。 锚:金旁加苗是铁锚。学到了《狼和小羊》一课时,我让学生区别“浪、狼、娘、粮”,学生创编: 反犬旁,大灰狼; 女字旁,老大娘; 三点水,是海浪; 米字旁,是食粮。这样就为学生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

六、触类旁通,解析字理

形声字教学,要利用其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的联系,通过字音、字形,促使理解字义。首先要让学生对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有基本的了解,以后凡看见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断其与什么有关。这样就便于见形(形旁)大致知其意义。

例如,在形声字的“形旁带字”中,学习掌握基本字“衣”字后,根据形旁表义的形声字规律,学生便轻而易举掌握了“袋、裂、装、哀、衷、衰、衮、裹”等一系列汉字。“声旁带字”,在掌握基本字“清”字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声旁标音的形声字规律去识记,学生很快掌握了“晴、睛、情、蜻、请、清”等一大串字意不同而形音相近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的形被拆开的(如:街、衡等);形偏一角的(如:荆、旗、徒等);声旁变音的(如:渚、都、坡等)。了解了这些特殊的组合方式和一般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快的掌握汉字形、音、义。

又如:在会意字中,掌握品字形结构的构字规律,明白品字结构中汉字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次的道理,只要学会一个字,就能掌握许多品字形结构汉字的形、义。如学习“品”字可记住“鑫、森、晶、淼、磊”等字的的形义。也有特殊如:“轰”变成“轰”,“ 聂 ”变成“聂”等,虽有变化,但也有规律可

循,两个不也就是一“双”吗?同样,其他类型的字只要掌握了他的规律,便可一线串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字理识字,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教给学习自学汉字、辨音、析义、记形的方法,化多为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七、谜语揭理,加深理解

如:教学“商”一字时,学生总容易写错。我在教学时,给学生讲了“商”的字理,让学生明白了“商”的意思,又编了一首儿歌:“一点一横长,点撇在中央,同框立下方,八口来商量。”这下,孩子们可乐了,一边念儿歌,一边书空写,一下子就记住了。正是琅琅上口的儿歌给了他们愉悦的情感体验。

八、描述讲解,通俗易懂

“寒”字时,也可以遵循字理:人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铺的冰,盖的草,会觉得怎么样?——岂有不寒之理!学生会感到汉字很有趣。

学习汉字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源”在生活当中,可以说语文中的内容都是大千世界广阔的反映,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出发,尽力创设学习生字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识字走进生活。

推荐第6篇: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似一股清新的凉风,浇醒了我昏昏欲睡的头脑。我迫不及待地搜找有关她的一切。在这里,一个个汉字,在师生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他们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我有幸聆听到了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这是一节情趣盎然的识字课。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整堂课妙趣横生,孩子们兴味倍增。在这里,一个个汉字,在师生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他们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丢掉机械教学,死记硬背,或毫不讲“理”,胡说乱记,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其次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培训中,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以这次国培学习为起点,更加努力,精心耕耘,让培训的硕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大放光彩!

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专家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通过聆听专家们的精彩的演讲,我感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从名师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得到启示:他们语言朴实简练,环节简约有效,讲在重点处,导在难点处,练在实在处,把语文课堂演绎得精彩高效,把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到巅峰。

教师深入研读文本,要静下心来读文,沉下心来思考,从文章主题、结构、语言几方面理解透彻,这样才算深入研读了文本。

一、研读文本的标题。一篇文章,标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写作中“题好一半文”的说法。这说明标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也是文本闪现的主题思想,透露文本信息的地方。

二、研读文本的关键内容。一篇文章在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地方有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应当抓住这些关键之处加深文本的理解。

三、研读文本的思考题。在每一片文章的面前,或中间,或后面都会有思考题。 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也应该像学生一样,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想一边读。多琢磨几个为什么,比如编者的编写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这个问题在文中为什么会起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多角度的研读文本。

1、站在作者的角度,尽量寻找作者写作初衷,与文本对话,完成求其“真”的过程。

2、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普通读者会从这篇文章中读懂什么呢?或许有的人读懂的是作者的初衷;有的读到的是对国计民生的忧虑;有的读到的是和浅水洼里的小鱼感同身受的处境;有的读到的是对弱者的同情……

3、站在文中“主要形象”的角度,深入揣摩他们的心理,与文本对话。

4、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和文本对话。

5、站在孩子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精彩。

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智慧,努力作一个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师。自然,也就喜欢你所教的语文课。学生就是这样。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以自己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以自己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以自己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推荐第7篇:凸显字理

字理+心理=合理

——凸显字理,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特级教师 全国字理识字研究中心

理事长

黄亢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要切实地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 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其《语文课程新探》一书中也指出,“根据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识字的序列,是一个 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也肯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答案的课题”。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字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进行识字教学,当 是最合理的教学,简言之,即是“字理+心理=合理”。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心理)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就 是讲析字理。汉字虽然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化和特别是近代的简化,但是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有“理”,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依据字理教学,也就自然地符合学生的 认知心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依据字理进行教学其功效是多方面的,在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方面尤其彰显。

一、凸显字理,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在全球展开了“脑的十年”运动,旨在促进脑科学研究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与汉字教学联系 起来。1998年1月16日,李岚清副总理考察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时说,“多用右脑,多训练右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提高几百倍。所以,希望你们教育工 作者要很好地研究右脑。有人说下个世纪的十年是右脑开发的十年。哪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突破,哪个国家就有活力。而我们中国有先天的好处,因为我们用象形 文字,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用的右脑。但是我们没有自觉地用各种方法来开发右脑。”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创造才能的竞争。人脑是人的智力的发源地,所以,未来的世纪是人脑——特 别是右脑的开发的世纪,这个课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其意义甚至大于物质的开发和利用。”(李岚清副总理给陈至立部长的信)所以,从科技的高度和 人脑科学的深层次上来探讨素质教育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识字教学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依据字理,析形索义的方式来开发右脑。50年代时,印度总理尼 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如“诗”似 “画”,这是因其表意性使然,依据字理析解汉字,学生就能透过汉字的笔画出现如“诗”似“画”般丰富的内心视象,从而形象地、牢固地、快速地识记汉字。

如何使汉字由抽象的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意象呢?一般采取的对策是:

通过图字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如禾穗图与“禾”字的比照,简笔画 的 山形与“山”字的比照等。几乎每一种版本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初学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时,课本里都会以“文字图——小篆——楷书”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应很 好地对这三者进行比照,可先具象再抽象(“文字图——小篆——楷书”),也可先抽象再具象(“楷书——小篆——文字图”)。切莫单纯地教楷体的独体字,而 仅把文字图和小篆当作简单的插图。

通过字形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于那些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可采用

分解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 体会其“会意”的方法。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远 古的男子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情形,还可由此联想到妇女在家纺纱织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织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如会意字“拿”“掰”等,这类字动感十足,用动作演示十分形象。即使是“望”、“瞧”、“眺”、“瞅”、“盯”、“窥”、“盼”、“瞄”、“睬”、“瞪”、“瞰”、“瞥”、“瞟”等形声字,也可以用表情和动作来显现。

引导学生透过字形想象汉字所蕴涵的意象,久之,一个个的汉字在学生的眼前就真的会如“诗”似“画”,甚至其形其色其声俱现。如在诵读《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和“黄鸟于飞,其鸣喈喈”的诗句时,从火的“灼灼”,使读者想象到桃花红得象火焰一样;从口的“喈喈”,又让我们仿佛听到黄 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通过字理的析解和意像的透视,此时,“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象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于漪语)

二、凸显字理,让学生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只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活化古。日本一位学者说:“汉字的信息量很大,它本身就是一种IC(集成电路)。”国内也有同行学者谈 到:“方块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缩微系统。”汉字具有平面的二维结构的特点,它的形旁是信息存储体,它的声旁是信息识别体,至于象形字、会 意字,几乎可以望文生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这样的信息载体的特点是线性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我们应尽量通过析解汉字的形义,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

1.在字理析解中了解汉字形义的演变情况。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图文合一,使人见字而识形,见形而知义。尔后的会意字内涵丰富, 组构巧妙。例如“监”,繁体为監,像一个人弯着腰(亽),瞪着眼睛(臣)下视水盆(皿)照面的情状,本义是照镜子。这个字告诉我们人类最初没有镜子,只好 用盆子装水照面修容。春秋时,人们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利用青铜磨制出了可以照面的铜镜,于是先后以“鉴”、“镜”表示,以区别原来的水盆镜子。今天, 我们使用的镜子已不是铜的而是玻璃的了,但我们仍沿用“镜”字,这样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其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

2.在字理析解中受到传统美 德的教育。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 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孝字,从老省,从子。儿子 尽心侍奉老人为孝。古语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古人认为这便是人之异于禽兽的地方。真乃“字小乾坤大”,从这些汉字中折射出古人诸多的价值观念,通过对这 些汉字字理的析解,很自然地就渗透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3.在字理析解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是一种比较科学、能产的造字方法,其表意的形旁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词的原始意义,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了解 当时人类的认识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财、货、贵、贱”等字以“贝”为形旁,“币、帛”以“巾”为形旁,“钱、银”以“金”为形旁,从这些不同的形旁可知我国古代曾先后用过贝壳、丝帛和金 银来作货币,反映了汉族人民对于货币价值观念的发展过程。又如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里,以妇女为中心,很多姓氏都加上“女”旁表形,如“姜、姚、姬、嬴” 等,连“姓”字本身也是女旁,一些美好的字眼也用上女旁,如“好、姣、姝”等。到了男权社会的时代,从文字上就出现了许多侮辱女性的痕迹,如“嫉、婪、嫌、妓、奸、妨”等字,就连“偷”字和“懒”字也曾加上“女”旁。“女”字真可谓“受宠”一时,又“受害”一时。“政、教”以“攵”为形旁,从“攵”的字 往往与“打击”有关,由此可知上古时代的“政”、“教”都与刑罚和体罚有关。

如此析解字理,能使学生领悟到祖国汉字所蕴涵的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凸显字理,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

1998年1月16日上午,李岚清副总理在考察南京金陵中学向同学讲话时,在黑板上写下了“火”、“火山”、“火山口”3个汉语名词,然后又各自添写英 文。他说:“中国字,只要把每个单字记住,就会读出这些单字组成的词,然而,英文却不是,每个字都不是一样的。”李副总理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字很伟 大,要好好学啊!”的确,中国的汉字除因其表意性而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在音律、形体、情趣方面在世界上亦是别具一格,颇具魅力的。 例如,“对联”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左右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语相对,平仄相调,内涵相联,真可谓无独有偶,巧夺天工,特别是一些内含字理的对联, 尤显情趣。如

A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作泉日日昌。

B 六木森森,杨柳梧桐松柏,

三水淼淼,海洋湖泊江河。

A联属于拆字联,把“柴”、“出”“泉”、“昌”进行分拆,这实际上是进行了汉字结构的分析。B联除了对“森”和“淼”进行分拆外,后续的“杨柳梧桐松 柏”和“海洋湖泊江河”又凸显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汉字字理的特征仍然十分突出。中国的对联如此的对仗工稳、平仄相对、音律有致,这是线形的拼音文字 所不可比拟的,显现了汉语言文字独具的特色,特别是每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更是中国的一大奇观。我们的语文实验教材在这方 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多种教材都选用了“对子”形式的识字课。

此外,运用猜字谜的形式,也能较好的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字谜的形式古已有之,它跟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密切,课堂教学中突出字理的猜谜也是十分有助于学生对汉字形义的识记和文化知识的吸纳的。 例如: 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 一人欠着身,俯看皿中物; 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 此物真是美,两滴口水出; 搅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 于是起坏心,把它偷回屋。

(染) (盗)

从上例可以看出,作为课堂上识字教学中的猜谜是与社会上的文字游戏式的猜谜是不同的, 它特别注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突出字理的构成,通过猜这些形义结合的字谜,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获取了历史文化的知识,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由上可知,在识字教学中凸显字理,能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切实地感受汉字魅力。我们教师当倾情尽力而为之!

推荐第8篇:字理识字

进入中年级后,随着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重点的转移,识字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识字量在减少,但对识字态度和识字能力的要求在明显提高。 在识字教学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即要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又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要保证识字的巩固率,识字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从低年级开始就开始渗透一种识字方法。被视为中国“第五发明”的汉字,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字理识字,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感受和了解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使他们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来看,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来看;是从启迪人的智慧来看,还是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来看,字理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它不是单独对哪一种字的指导,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更不是独立的,与低年级的随文识字、趣味识字、生活识字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字的识记,其实,运用字理识字识记字的音形义,操作起来还有好多方法。总而言之,根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的识字教学, 让孩子 走进了汉字王国,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观察力,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他们的眼力不再枯燥,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认识汉字是一件快乐的事。

推荐第9篇:字理论文

字理识字,注入情感因素,激发识字兴趣,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字理识字,将一个个汉字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故事,身体语言,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汉字构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识记生字,并使之逐步产生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及审美情趣。

过去我曾进行过“注音识字”、“集中识字”等实验,过去的一些识字教学改革曾促进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但也束缚了我们老师的手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识字的结果,数量,忽视学生识字的过程和方法,忽视学生识字的情感培养。二是识字教学形式单一,对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不能做到海纳百川、各取所长。三是不重视写字审美教学,机械单调的写字占据了学生的书写活动。学生无法从书写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写字成了应付的作业。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难,难记、难认、难写,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笔笔笔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

我国识字教学经验丰富,流派纷呈,字理识字教学法我对它一直很感兴趣,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也有意识地运用,并总结出几种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一、根据规律,设计教法,激发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 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引爆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在教学“从”和“众”时,我先让一个学生在前面走,自己在后面跟着,边走边说:“一个跟着一个人叫从,就是跟从的从。”然后再让一个学生站在一起又说:“三个人在一起叫做众,就是群众的众,许多人的意思。”这样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上适当的动作,学生对“从”和“众”二字的学习兴趣盎然。如:“青”字加三点水,问:这个清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依次加虫旁、加言字旁、草字头,先说字义再组词,这样在学习一个生字的同时,不仅复习了旧字,还学会了一串新字。这个课例就是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用眼去观察,体会识字的乐趣,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抓住特点,举一反三,区别汉字

例如教到“看”字,就分析字形由“手”和“目”组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认识了这两个字,理解了字理,在学这个字时,学生都说“这不是把手放在眼睛上了吗?”我进一步告诉他们,把手放在眼睛上,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学生根据原有知识找出了结论,抓住了汉字的这个本质属性,不仅知道了这个字怎样写,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写。

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那么我们怎样对这些字进行区别呢?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教形声字“蚂蚁”的“蚂”字时,我先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蚂”字是“妈妈”的“妈”字去掉女子旁换上虫字旁组成的。通过比较识记,让学生明白,蚂蚁是昆虫,而妈妈是女性,所以偏旁不同。又如:“蓝”与“篮”怎样教学生区别呢?只要让学生明确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就可以很好的区别了。蓝的草字头与青草的颜色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而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竹字头。 “乌——鸟”字怎样区别呢?先观察乌字,引导学生想象“乌”字的每一笔分别表示乌鸦的头、脖子、身子、爪及尾巴,再让学生想象,为什么鸟字的中间有一点,而乌字没有?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看不见它的眼睛,这样一比较,既记住了汉字,又激发学生去想象,变枯燥的数笔画对比记忆为有趣的形象记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通过这样的熏陶训练,学生会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不再坐等老师把生字教给自己,而是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识字,把识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积极与别人合作、沟通、交流,建构新的知识。

三、运用字理知识创造美

由于掌握了识字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对识字的需要,因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同时,随着知识的增长,学习的成功,使学生有意注意较快地向主导地位发展。此时,通过字理知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帮助学生在识字中创造美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理性层面上看问题、想问题的好习惯。看到一个生字,首先不是去记它的形、音、义,而是问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他们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汉字的规律。在用字时,遇到把握不大的字,也会联系它的语音环境去思考应该用什么字,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正如学生们自行分析的汉字:“人”字就像一个人迈开双腿走路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枯燥乏味的汉字变活了,使之成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的过程中牢记了字的音、形、义,这未尝不是一项伟大的创造。他们在锻炼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这也验证了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将美融于我们的教学,才能产生更大限度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要教师打破识字教学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识字的理念,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识字教学方法,传统识字教学的精华是十分宝贵的,而是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把注重学生识字的情感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穿于我们的识字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用开放的态度继承成功的识字教学成果,创新字理识字教学的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推荐第10篇:字理心得体会

字理研究心得体会

寄宿部

韦善琳

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参加了我校举办的《加强字理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研讨培训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全校语文老师的“我的一个字理课例”说课比赛,真是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我有以下几点真切、实在的感受。

1、我对汉字字理知识了解是多么浅薄。以往对汉字的教学,着重强调学生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对形近字机械记忆,如“鸟和乌”、“压和庄”、“辨和辫”等,很少运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对字词的理解停留在让学生凭借认知水平和查阅字典、词典上,也很少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语意思。在活动中,看到参赛选手和教授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实物演示来分析字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汉字,给识字教学带来乐趣和轻松,提高学生识字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字理教学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作用不可小看。可我对字理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心里感到着急和不安。

2、黄亢美教授的课堂教学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又令我耳目一新。他执教三年级下册课文《雷雨》,把两个教学目标((1)凸显字理,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脚踏实地地落到实处。他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兴致盎然。他对字理的教学更是轻车熟路。如引导学生回忆雷雨时伴随着狂风,雨滴是斜着打到地上,从而让学生明白书写“雷雨”两个字时,点要斜着写。这样让学生把亲眼所见融入学习中,化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化难为易,事半功倍。黄教授还运用字理知识和实物演示教学了“鸟和乌”的区别、“压”、“垂”、“虹”和“渐渐”。他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教学技艺精湛,课堂精彩纷逞,令我敬佩。以往我能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次是从教以来第一次现场观摩知名教授上课。要是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在一线的老师也许会很欢迎。活动期间,教研组长常提起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有名人指路,有名人指路不如跟着成功者的脚步。是呀,跟着成功者的脚步就少走弯路,避免做无用功,早日到达目的地。

3、我得加强字理知识学习,提高字理教学水平。在参加这次培训前,学校字理课题组曾印发了一些学习资料,发放相关的两本书,由于对字理缺乏认识,我不予以重视。听了他们的课,体会汉字的魅力,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到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今后我得自觉安排学习字理时间,多多学习字理报纸和书刊,在网络上查阅字理知识,积极向身边的老师请教,学习保持常态化。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学以致用,让字理知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5年6月25日

土博中心小学寄宿部

2015春学期

字理研究 心得体会

作者

韦善琳

第11篇:字理识字

1、雨

教“雨”字,教师先板书,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图形像什么?”学生经过观察与思考,回答:“像天上下着雨。”教师就告诉学生:“刚才老师画的,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图画的方式写成的„雨‟字,后来经过不断演化,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边说边板书“雨”字。让学生回答讨论:现在的„雨‟字和原先的„雨‟字有什么不同?由哪些笔画构成?笔顺怎样?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雨”字的形和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2、疑

教师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战士在战场上遇到了强大的敌人,他心里想,我用匕首(匕)刺还是用箭(矢)来射,用短矛来戳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疑虑不决,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这就是疑。

3、牧

教“牧”字,教师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

4、播

“播”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的上面是一撇加上个米字,下面是田字,米在这儿指种子,春天我们用手把种子撒到田里就叫播种。经过这样一说,学生就不会把右上面写成“采”了。

5、攀

“攀”,笔画繁多,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山上有很多木,木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所以两个“木”字中间有两个叉;大手一用劲,就攀上去了。

6、囚

识“囚”字,教师分析说,囚字的“囗”表示一间封闭的房子,即牢房,犯了错误或违犯了法律人就被关在牢房里就是囚禁。

第12篇:字理分析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生字的字理

感谢宁夏彭阳县第二小学 陈秀梅老师2009-6-1帮助收录本册生字

23、三个儿子

拎(129)桶203停201聪244胳192膊236甸75晃189荡178

拎(129),扌形令声,指用手提物。形近字:领、零、铃、玲、岭、龄、伶、翎、苓、、邻、冷等。

桶203,木形甬声,本义指古代的一种木制量具。引申指木桶。形近字:通、痛、捅、涌、勇等。

停201,形声字。亻形亭声,指休息、留止。形近字:婷。

聪244,耳形总声,本义指听觉灵敏,如耳聪目明。引申出头脑聪明之义。

胳192,月(肉)形各声,指胳肢窝。形近字:格、咯、烙、洛、络、雒等。

膊236,月(肉)表意,指肩膊。形近字:博、搏等。

晃189,日形光声,指明亮,如明晃晃。形近字:恍、辉、咣、胱等。

荡178,形声字。艹形汤声,本义指积水长草的洼湿地,如芦花荡。由水草漂动而引申出放荡、摇荡、荡漾等义。形近字:烫。

甸75,会意字。

第13篇:字理介绍

二年级字理介绍

在介绍开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实际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错别字,有些字的确也是很难分清楚的。比如:眼睛的睛和晴天的晴,单从字面上仅差一横,其实,它们都是形声字,声旁为青,义旁一个是和天气有关的日字旁,由太阳的样子演化得出;另一个则是和人的身体有关的目字旁,是由眼睛的样子演变而来。我利用平行班做了当堂检测对比,仅这两个字的错误率来看,讲了字理的班级,错误率为1%,而没有讲的班级,错误率在20%左右。从这就不难看出,将字理识字融入日常教学,对于消灭错别字、甚至提高识字兴趣,了解汉字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在众多的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是有很强的说理性的,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几种:

一、表示道路、行走的部首有: 走、立、辶、廴、彳

走: 金文的“走”字,上面是一个甩开两臂向前奔跑的人形,下面的“止”代表脚,表示行动之意。因此,“走”的本义为跑、奔跑,又指逃跑。古代跑步叫做“走”,走路则称为“行”。近古时代,“走”字才渐渐由跑步之义转变成行走之义。汉字中凡从“走”的字,大多与跑的动作有关,如趋、赴、赶、超、趣等。

足:足字旁,象形字。上像膝盖,下像脚,是条小腿的形象。本义指包括膝盖和脚在内的整个小腿。凡从足取义的字皆与腿脚、行动等义有关。

立:指事字,用以指明一人站在地上不动之意。凡从立取义的字皆与站立不动等义有关。

辶:走之旁,会意字。甲骨文从行(大街),从止(脚),会在街上走路之意。本义当为走路。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辶取义的字皆与走路等义有关。

廴:yǐn,象形字。本义指长行,从彳引之。引申泛指拉引、延伸。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廴取义的字皆与进行等义有关。 彳:chì,双人旁,本义为半条街,由于《说文》解说成“小步也”,故又指迈半步,用与“彳亍”一词。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彳取义的字皆与道路、行动等义有关。

亻:单人旁,象形字,像侧立的人形。本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凡从亻取义的字皆与人等义有关。

本册出现的字:

足:蹦(3)踮(5)踪(16)踏(25)跨(27)躁(30)

路(21)跃(26)蹦(26) 立:站(2)

辶:迹(10)退(Y3)迫(17)逗(22)遥(24)返(31)通(32) 迟(7)还(13)运(S8) 彳:径(4)徒(S4)待(17)

亻:倦(5)似(10)传(11)仗(12)任(21)健(23)侧(27)

作(1)休(5)伸(5)仔(8)亿(9)优(Y2)候(12)信(13)伤(16)但(18)傍(18)体(23)份(24)何(25)保(S7)倒(31)件(32)住(32)化(33)代(33)

二、心、忄

心(忄):象形字。像心脏之形,本义为心脏。凡从心(忄)取义的字皆与心脏、心意、内心、性情、思谋等义有关。

本册出现的字: 忄:愣(6)悔(7)

怦(8)惊(12)怪(14)慢(14) 心:忍(15)惹(19)愁(Y6)悉(33)

息(5)您(5)怎(15)思(15)

三、表示丝绵织品的常用部首有:

纟、幺、巾

纟:象形字,像束丝之形。本义指细蚕丝。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纟取义的字皆与蚕丝等义有关。

幺: yāo,象形字。像一小把细丝形,是丝的初文。本义为一小把细丝。凡从幺取义的字皆与细小等义有关。

巾:象形字。像一幅下垂的佩巾,本义为佩巾。凡从巾取义的字皆与布帛、配巾等义有关。

本册出现的字:

纟:纪(Y2)约(11)续(16)绳(S5)缩(23)纱(24)继(28)绑(32)绍(34)

纷(3)经(3)细(8)纸(27)纹(31)纺(34)织(34) 幺:幻(27) 巾:帜(9)

四、囗、匚

囗:wéi,象形字。《说文解字》:“囗,回也,象回匝之形。”本义指围绕,是“围”的初文。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囗取义的字皆与围绕、环形、界限、约束等义有关。

匚:fāng,《说文解字》:受物之器,象形。像一个侧放着的方形受物器,用以放神主或东西。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匚取义的字皆与受物器等义有关。 本册出现的字:

囗: 困(5)图(10)国(10)圆(31)围(31) 匚: 区(2)巨(2)匹(11)

爱我中华,必然爱我汉字。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更应将汉字所蕴涵的深厚内涵传递给他们。为汉字走向世界贡献一点力量。

2007.10.

第14篇:字理论文

领悟汉字蕴涵的文化内涵,彰显汉字语言独特的魅力

识字、写字是阅读及作文的基础。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如何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汉字的构字理据,即字理。可以说,解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我国传统的识字方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谈及识字教学时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让学生了解美、理解美呢?

1、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起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汉字教学说过这样一段话:“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汉字是由不同笔画组合而成的形状似方块的文字,在书面上,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多彩的画,具备独特的形象美。如教学书写简单的“象”字,依次出示“手”的实物图、甲骨文“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书“象”字,并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象”字的象形意义演变过程。在“三口之家:父母子”中, “父”古文字的外形是一个人一只手里拿着石块或是木棒,在古代只有男人主要从事生产和战斗,这样,一个勤劳勇敢的男人形象便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了。“女”和“母”两个字、在古文字中是一个女人席地而坐、怀抱婴儿喂奶的形象,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汉字中体会家庭的亲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惊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我们师生心底油然而生。

2、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象美

汉字深蕴文化,富含字理。这个字理就是汉字组成的规律,就是汉字形与义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字理根据儿童的认识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并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激发他们的直觉美感。

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学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分析字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往往是从景物的外在形象开始,因为形象美显得明确、具体,不

1 仅给人以突出的印象,而且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还学生一双寻找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现汉字的形象美,激发他们的直接美感。

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通过溯源图教学象形字;通过“分解——组合”教学会意字等。这就是把象形字还原成图画,把会意字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如教学“水”字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流水图,流水抽象图,古体“水”和楷体“水”, 表现出“水”字的大体演变过程。在教“休”字时,把它演绎成一个人赶集累了,靠在树旁休息的小故事。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先让他们在头脑中把汉字还原成景物形象,再恰当运用图片、幻灯、录相等手段把大脑中的景物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身临其境的感知汉字的形象美。最后,教师可做示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给生字扩词,如“山川”、“山水”等等这样应用性的理解字义,进一步深入感知汉字形象,强化发现美的效果。

3、让学生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华夏文明象征的汉字,汉字与文化有着同构性。汉字以其独特的自身形体结构中负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如学“山”字时,可用简笔画勾勒出山的形状,学“川”字时,可在黑板上画出流水的形状。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而且理解了字义。但教师在画图时应注意,图画要体现特定情境下的典型意义,表现出汉字形成的过程,如教学“燕”字时,不能随便画一只横飞的燕子,因为“燕”是由一只向上飞翔的燕子形状演变而来的。只有让学生从汉字与图画中找到共同之处,才能让孩子感悟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又如学习“伐”字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伐”由“人”“戈”组成,像用“戈”加在“人”的颈上而被击杀的样子。“伐”的本义是砍杀、砍伐,引申为攻打、声讨。学习“删”字,引导学生分析“删”由“册”“刀”组成,册是竹简,所书写的字有误就用到消去重写。本义是删改、删节。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而且能透彻地了解字义,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汉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启发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浸润

古人造字时,往往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孝字,从老省,从子。儿子尽心侍奉老人为孝。古语说,忠臣出于孝子

2 之门,古人认为这便是人之异于禽兽的地方。真乃“字小乾坤大”,从这些汉字中折射出古人诸多的价值观念,通过对这些汉字字理的析解,很自然地就渗透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5、让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的效率低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顽疾。如果结合汉字的字理特点进行系统的教学、那么学生经常遇到的形近字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的比较等难点问题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决。如“辨”“辩”“辫”“瓣”四个字,均为形声字,“辡”是声旁,“刀”“言”“纟”“瓜”分别为形旁。“辨”字为刀字心,用刀把物件剖开就能分辨其内质;“辩”为言字心,辩论当然用语言;“辫”字为绞丝心,辫子如交织的丝绳;“瓣”瓜字心,本指瓜类的籽或瓜果中可切分的片状物。学生根据它们的形旁便能将四字区别。又如学习“攀”字时,一个思维僵硬的学生会去死记硬背字形字义,而通过字理识字训练使思维得到抽象与形象发展的学生,则会选择通过联想的方法记忆字形和字义:山上有两棵大树,树上有许多错综复杂的树枝,有一个大人用手一抓树枝就爬上去了。由此可见,字理识字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提升了灵感思维,发展了逻辑思维,使思维发展朝向形象性与抽象性。

汉字如诗似画,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析解汉字,那么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才会像在欣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阅读一首首优美的诗。而识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指导和练习,为学生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枯燥乏味的汉字学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字理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的发展,让古老的字理彰显永久的活力!

第15篇: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将一个个汉字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故事,身体语言,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以前我们的教学,不会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汉字构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识记生字,并使之逐步产生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及审美情趣。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依据字源字义正确地讲析字理 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认为,探求字义可分为字源字义和实用字义两部分。汉字的字源字义是经专门研究考证过的汉字本义。在教学中,我们一般要用公认的字源理据去分析汉字。运用字源理据分析要处理好如下的三个关系:

1、弄清汉字笔画和部件的合成关系。汉字是由部件和笔画组成,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笔画与笔画组成。如“八”字,由撇和捺两个笔画组成。(2)由部件与笔画组成。如“血”字,由笔画撇和部件“皿”组成。“杀鸡宰鸭时把血\' \'滴入\'皿\'中。” (3)由部件与部件组成。如“男”字,由“田”和“力”两个部件组成。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多为“男”。不论是哪种情况,汉字各部分之间都是为表达某种意义而有机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汉字的构形理据。例如“

八、人、入”三个字,,看上去都是由撇和捺两画按相离、相接的关系组合,字形十分相似,书写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但是它们各自的构形理据却有根本的不同。“人”小篆写作“ ”,是人体侧面的象形;“入”甲骨文写作“ ”,象尖锐物体形,因为尖锐才会使人有如锥刺入物体的直觉;\"八”,甲骨文写作“ ”。象分别、相背形。只要弄清了它们各自的造字原理才能明确撇和捺这样组合的原理,从根本上掌握和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相当部分的汉字只要按照其字源意义讲析就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识记了。如:初——用“刀”裁布是做“衣”的开始阶段,所以“初”是衣字旁而不是示字旁。染——古时人们从山上割来一些草“木”用“水”熬煮出颜色,然后把丝帛放下去煮“九”次(多次),就能把布染成了。所以“染”的右上是“九”而不是“丸”。辨、辩——用刀剖开就能辨别清楚(如用刀切开西瓜),所以\'辨\'字是刀旁心;辩论用语“言”,所以“辩”字是“言”字心。

字理识字教学法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为便于教师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笔者简要介绍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三种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1.图文并茂,形象法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

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它分为两类型:

(1)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乖:乘人不备(拆字法)。俄:先人后己。化:华北。乃:后起之秀(特指法)。更:与人方便。今:用心读书(反拼法)。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券:拳头对刀(移位拼字法)。翠: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悲(会意拼字法)。

(2)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我们从上述字谜可以知道制谜的两大要求:

(1)语言要求。谜面用字都是熟字,谜面用语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词、成语、俗语以及语意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说,编制字谜这种识字教学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或形义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通过丰富的联想,用熟字教生字,以“已知”解决“未知”。

(2)内容要求。谜面内容应体现以下“三性”:

思想性。谜面内容应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样的字谜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益智性。猜谜本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对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制谜要有利于学生的猜谜,让学生根据谜面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猜准谜底。

知识性。谜面虽小,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物事,社会现象等都可入谜。这样的字谜才能达到通过识字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之目的。

制谜要求告诉我们,编制既通俗、形象、简短,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和知识性的字谜,让学生猜,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或意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3.动作示范,示意法

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有很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做示范动作,让学生从中领会动词的意义,掌握动词的构形特点。如睁、握字的教学:

张开两眼——睁(目字旁)

五指收拢——握(提手旁)

动作示范,示意法既可用于动词的词义教学和词形教学,又可用于动词的听写,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

4、形近比较,辨异法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这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成数万汉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构字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

:字中间是“ ”,以“ ”为声符的形声字,韵母为an,如缓、暖、援、媛等字。

爱:字中间为“ ”,以爱为声符的形声字,音节是ai,如嗳、暧、嫒等字。

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寻同辨异,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规范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认读和使用。

5.部首表义,求同法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辞书中有三大部首系统:一是形体部首系统,如

一、|、乙等部首,它们一般与字义无关;二是形位型部首系统,如“叛”字中的八部和又部、“颖”字中的水部、“腾”字中的马部,它们有的与字义无关,有的与字义有关。三是形义型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亦即按义分部)。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顶”、“项”、“颈”、“额”、“颊”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页部的表义类属:从页的字,字义与人体肩部以上的部位有关;分析“儒”、“侠”、“俭”、“侈”、“仰”、“伏”等字的意思,认识人部的表义类属:从人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儒、侠)、品性(俭、侈)、行为(仰、伏)等有关。

部首表义,求同法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部首的表义类属,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汉字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和望文生义的理解能力。

6.构件分解,形缀法

有的合体字尽管结构复杂,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认识到,陌生的合体字大都由熟悉的构件组合而成,合体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合体字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合体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体字的形、义、音;再将合体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合体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合体字。如“葬”字的教学过程:

葬:A、葬字读zai,本指掩埋死人。

B、把葬字分解成(草)、死(尸体)、(双手)三个构件。

C、将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葬字:手把尸体掩埋在草丛间。

构件分解,形缀法是一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构件与合体字的内在联系,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这两方面掌握汉字的形、义、音。

7.意义合成,义缀法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法。这种会意字的特点是字义为各个构件义之和。因此,这种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缀起来,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如尖、卡字的教学:

尖:由小、大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

卡: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不来、下不去,夹在中间。

意义合成,义缀法是从构件与字的意义联系这个角度,让学生掌握意义合成的会意字的意义和形体。

8.反义联系,辩证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非常有趣的是,有些汉字的形体、意义和造字方法正充分体现了矛盾的这种同一性。

表示树根与树梢的“本”、“末”二字:杲字从日要革上,表示太阳东升,高过树梢;杳字从日在木下,表示太阳西沉,低于树梢。

上述两组汉字,造字方法相同,字形字义相反。教学时,我们可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用学习熟字的方法顺势迁移到生字的学习上,让学生掌握在形体和意义上构成反义关系的汉字,并从中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某个意义有联系,把汉字的形体与这个意义结合起来讲解汉字,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识记汉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的识字教学只注重从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组合去分析字形,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就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没了兴趣。而字理教学抓住了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点,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1)、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古代的象形字如牙、犬、象、衣、女、电、雨、鱼、鸟等,发展到现代大都已经不再象形,这时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如教学“臼”,以往的教法是先拼读音,然后讲字形结构,再说笔画、笔顺,最后强调里面的两横不相连,但无论怎样讲,仍有不少的学生把“臼”写成“白”。而运用字理教学法则是拼读后析解字理,先告诉学生“臼”是象形字,然后演示“臼”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的历次演变过程,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里面的横为什么不相连,上面为什么张开一点儿小口。这样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字的来龙去脉,而且了解了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故事,兴趣大增记忆深刻就很少写错了。古代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探寻古代人类生活的兴趣。

(2)、运用字理识记会意字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形:一是同体会意,如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林(两木并立,表示树木丛生)、森(三木为森,表示树木更多)、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示火光上升)、磊(三石相累,表示石头累积貌)等;一是异体会意,如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天色晚)、囚(人在口中,表示囚禁)、采(爪在木上,表示采摘)、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示了望)、安(古代野兽多,女人身小力弱,只有在房屋里才安全)、休(人在木旁休息)等。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

( 3)、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左形右声(清、松)、右形左声(攻、期)、上形下声(空、箕)、下形上声(想、基)、内形外声(闻、闷)、外形内声(园、匣)。分散式的两种类型:形被拆开(裹、街)、声被拆开(随、辩)。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偏一角(颖,禾形顷声)、声偏一角(旗,形其声)。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但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三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此外,一些形声字的形符我们要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如“病”的形旁病字头---疒,本是人因患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病字头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这样的形符还有左耳旁---阝、反犬旁----犭等。这种现象称为倒文。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飘、漂、瓢、瞟、膘”,“飘”中的风表意,票表声,飘就是被风吹起;“漂”中的水表意,票表声,漂的本义是指在水中浮动,引申为摇动,也引申为漂洗,读第三声,洗干净后就显得美丽了,又引申出漂亮之义,读第四声;“瓢”中的瓜表意,票表声,瓢的本义是指葫芦瓜做成的瓢,引申指各种瓢;“瞟”中的目表意,票表声,瞟的意思就是用眼睛斜看;“膘”中的月(肉)表意,票表声,膘就是肥肉,多指牲畜,长肉叫长膘。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剽、嫖、缥、骠”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字理识字系列——总序

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发现了学生中的两个不变的传统:错别字不变,男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总比女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多。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是八

十、九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错别字如出一辙。无论何时何地,喜欢语文的男生总是没有喜欢语文的女生多,语文成绩好的男生总是没有女生的多。究其原因是语文要写字,汉字太难写、太难记。历经几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难觅解救良方。九十年代末期,接触了字理教学法后,茅塞顿开。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不识字理,那一个个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字是那么单调、枯燥、烦人:一个个汉字中的点横竖撇捺钩,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左,有的在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识字理,那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

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是字理教学。那么,什么是字理呢?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但是经过“隶变”乃至当代大规模简化之后,“六书”已不能涵盖所有字形,因此江苏徐州彭城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杨洪清、朱新兰夫妇也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汉字的字形进行系统归类、科学分析,将“六书”发展为“十书”。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贾国均总结提出了字理识字法。在进行字理识字实验的过程中又不断完善为字理教学。

所谓的“十书”就是把甲骨文、篆文里的一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经过隶化、简化后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明显的字按现行的字形归类为笔画字、部件字、存意字、存音字。原来的形声字现在形存音废的叫存意字,如观,从见,又为部件;骤,从马,聚为部件;阻、租、祖、诅、组,分别从

、从禾、从示、从言、从

,且为部件。原来的形声字现在音存形废的叫存音字,如宪,“

”是部件,“先”为声旁。几部分都无音义的叫部件字,如归、冈、凤、鲁、常、尝、圣、更、今、尺、斥等;直接由笔画组成(不含偏旁、部件)而无义可说的叫笔画字,如乡、寸、

八、门等。一些原来是象形字或指事字,现在简化为部件字或笔画字,但是这些字的构字能力特别强,也要寻其字源,把字理给学生讲明白,有助于理解字词的意思。如寸,篆文为“

”从又,又表示手,以寸为部件构成的字有寻、夺、尊、导、对、封等,这些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如示,甲骨文象由石头砌起的“地神”之形,以示作部首的字有神、祖、祈、祷、祝、福、祥、社、礼、祚、祗、禄、禅等大多与求神拜佛有关,把示的字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这些字有事倍功半的效果。抓住了汉字的这些组构规律,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五年的字理教学实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字理教学不但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而且可以延伸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我作为字理实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好方法向大家推荐,让所有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享受到字理教学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字理识字系列1-----运用字理识记汉字轻松有趣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某个意义有联系,把汉字的形体与这个意义结合起来讲解汉字,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识记汉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的识字教学只注重从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组合去分析字形,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就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没了兴趣。而字理教学抓住了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点,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1、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古代的象形字如牙、犬、象、衣、女、电、雨、鱼、鸟、等,发展到现代大都已经不再象形,这时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如教学“臼”,以往的教法是先拼读音,然后讲字形结构,再说笔画、笔顺,最后强调里面的两横不相连,但无论怎样讲,仍有不少的学生把“臼”写成“白”。而运用字理教学法则是拼读后析解字理,先告诉学生“臼”是象形字,然后演示“臼”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的历次演变过程,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里面的横为什么不相连,上面为什么张开一点儿小口。这样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字的来龙去脉,而且了解了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故事,兴趣大增记忆深刻就很少写错了。古代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探寻古代人类生活的兴趣。

2、运用字记理识会意字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形:一是同体会意,如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林(两木并立,表示树木丛生)、森(三木为森,表示树木更多)、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示火光上升)、磊(三石相累,表示石头累积貌)等;一是异体会意,如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天色晚)、囚(人在口中,表示囚禁)、采(爪在木上,表示采摘)、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示了望)、安(古代野兽多,女人身小力弱,只有在房屋里才安全)、休(人在木旁休息)等。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

3、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左形右声(清、松)、右形左声(攻、期)、上形下声(空、箕)、下形上声(想、基)、内形外声(闻、闷)、外形内声(园、匣)。分散式的两种类型:形被拆开(裹、街)、声被拆开(随、辩)。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偏一角(颖,禾形顷声)、声偏一角(旗,形其声)。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但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三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此外,一些形声字的形符我们要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如“病”的形旁病字头,本是人因患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病字头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这样的形符还有左耳旁、反犬旁等。这种现象称为倒文。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飘、漂、瓢、瞟、膘”,“飘”中的风表意,票表声,漂就是被风吹起;“漂”中的水表意,票表声,漂的本义是指在水中浮动,引申为摇动,也引申为漂洗,读第三声,洗干净后就显得美丽了,又引申出漂亮之义,读第四声;“瓢”中的瓜表意,票表声,瓢的本义是指葫芦瓜做成的瓢,引申指各种瓢;“瞟”中的目表意,票表声,瞟的意思就是用眼睛斜看;“膘”中的月(肉)表意,票表声,膘就是肥肉,多指牲畜,长肉叫长膘。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剽、嫖、缥、骠”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字理识字系列2-------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效率高

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加上长期的发展演变,现代汉字中形近字更多。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通常对于形近字的辨析只是在形体上作机械对比,看哪儿多一横,哪儿少一点,哪儿跟哪儿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查字典比较相互间在音义方面的差异,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并不明白形近字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结果自然记得少忘得多,错别字照样大量出现。其实,汉字构形是有理据的,汉字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因而现代汉字大都仍然是可以讲解的。

运用字理进行语文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些因变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效率高,效果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学生写错字,老师都是叫学生改对后抄一行、二行,再错的就抄一页、两页,结果学生还是会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字理,不明白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运用字理进行教学,学生的错别字很少,即使有错,给学生讲明字理后就极少再错。汉字中有很多形近的字,它们的区别往往只在那么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撇、一捺,学生很容易写错,如鸟——乌、竟——竞、矢——天等。运用字理帮助学生区别形近字纠正错别字效果特别好。

字理识字系列3------运用字理理解字词的意思方便、快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小学阶段阅读400万字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通常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么大的阅读量,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也相应增多,单靠老办法来理解词义,既麻烦又不方便。在语文教学,运用字理析解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方便、快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1、运用字理理解词语。学生在阅读时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意思形近的词语,有些字用字典也难查到恰当的解释,而运用字理理解词语灵活、方便、快捷。如成语“短兵相接、兵来将挡、纸上谈兵、并不厌诈”中的“兵”,现字形已变异,其理不显。寻其字源,“兵”的小篆作“ ”,上从斤,底下从两个手,就是两个手拿着一个斤,斤表示斧头,而斧头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古代经常用斤作为武器的代表,因此从字源的构形上看,这个字的本意是武器。“短兵相接”里的“兵”就是指武器。武器是由人拿着的,所以拿者武器去打仗的人就叫做兵,这就是士兵的意思,“兵来将挡”的“兵”就是指士兵。士兵拿着武器去打仗,这是种军事行为,“兵”可以指代战争,因此“兵”还有军事、战争的含义,“纸上谈兵”、“兵不厌诈”的“兵”不是指士兵,也不是指武器,而是指战争、兵法,是更抽象的含义。

2、运用字理理解句子。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句子中有某一个关键的词语不理解,运用字理来帮助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很灵活、方便、快捷。如课文《观潮》中有这么一段话“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前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其中“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呢?“人声”好理解,就是指人们说话的声音,“鼎”笔画复杂,字不常见,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用字理来讲,一讲就明白。“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 ”,“鼎沸”就是锅里的水烧开了,锅里的水沸的时候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人声鼎沸”就是说人们说话的声音像锅里的开水发出的声音,嘲杂、喧闹。说明人多,说话声音也杂,听不清人们说什么,喧闹、嘲杂。其中“踮着脚”中的“踮”平时也不常见,用字理分析,“踮”是形声字,“ ”是形旁表意,“踮”表示与脚有关的动作,潮来了,人人都想看,观潮的人很多,后面的人被前面的人挡住了,只能提起脚后跟,用脚尖着地,使自己尽量高一点儿好看潮。

3、运用字理理解不认识的词语。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字理来帮助理解效果也非常好。如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烹饪”,他在遇到“烹饪”时,就会用已掌握的字理知识来分析它们。“烹”有个四点底,四点底是“火”的变写,表示火,“烹”的意思一定与火有关。“饪”有一个食字旁,食字旁是“食”的变写,表示食物。“烹饪”就是用火煮东西。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讲,学生掌握了字理,运用字理来理解词语意思既方便又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字理识字系列4-----运用字理正确写字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增多,汉字里的很多同音字就容易弄混淆,常写别字,如果运用字理写字词就能正确无误。当学生要写字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自己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应该用由什么部件构成的字?然后才从记忆中挑选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字。如“在”和“再”这两个同音字一般学生常用错,如果跟学生讲明字理,就能正确运用了。“在”和“再”都是会意字,但是“在”由才、土二字构成,才像草木初生,“在”的本义是栽培,引申存在之义,也表示在某处。“再”的古文字是鱼上作“二”,表示两条鱼,“再”的本义指“二”,引申重复之义。

字理识字系列5-----运用字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汉字结构及其理据的分析,既可以把握造字者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也可以体察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状况。从字形的构件理据看,汉字构形跟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字形上古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如从“采、渔、狩、耕”等字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采摘、渔猎和农耕的生活图景;从“牢、家、牧”等字形,我们可以感知古代畜牧业的发展;从“劓、刖、执、奚”等字形,我们又能够感知古代刑罚制度的严酷和奴隶生活的悲惨;在小篆中,凡是跟钱财有关的字多以“贝”作表义构件,如“财、货、资、赔、赚、贵”等等,可以推知古人曾经用“贝”作为货币来交换货物;凡是与思维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大都以“心”作表义构件,如“思想、悲愁、惧怕、愉悦”等等,这说明古人认为人的心脏具有思维功能,而现代医学证明人的思维器官是大脑而不是心脏,由此也可以发现古人认识的某些局限。

字理识字系列6——运用字理理解古诗

“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为什么是“跑”不是“一般的行走”?

运用字理来分析:走,会意字。其金文和篆文的上部是一个摆动双臂用力奔跑的人,下部是一只脚掌,表示他的脚在飞快地运动,所以走的本义是快跑。

我画好了走的金文和篆文,粘贴过来就没有图了,你自己跑一下就能体会到了。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1——

运用字理辨析“奇”和“夺”

“奇”和“夺”是学生易混淆的两个形近字。运用字理辨析“奇”和“夺”很有意思。

“奇”和“夺”都是会意字。

“奇”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如能画出简图更有趣),表示人骑马,是“骑”的本字,“骑”是后来造的形声字表示骑马的“骑”,借“奇”表示奇怪的“奇”。

“夺”的繁体是“奪”由大啊、隹、寸三字构成,隹是鸟,寸是手,合起来表示用手捕捉那只上飞的大鸟,所以“夺”字有用强力取得的意思。简化后的“夺”,由大、寸构成,表示大手,仍可以表示用强力取得之义。成语有“你争我夺”。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2—— 有意思的“尴尬”

记得在假期里看过中央台的一个调查节目,了解有多少人能正确写出“尴尬”二字。接受调查的人中多数人认为“尴尬”是由“九”与“监、介”组合成。其实,“尴尬”是由“尢”与“监、介”组合成,“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尢”是形旁表义,“监”、“介”是声旁表音。为什么表义的形旁是“尢”而不是“九”呢?运用字理来辨析一下特有趣。“尢”和“九”都是象形字,“尢”的金文、篆文就像一个曲足或跛脚的人,而“九”的金文、篆文像人的手臂和手指,想象一下一个曲足或跛脚的人与双足健康的人站在一起会怎么样?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3—— 字理辨析“生”和 “身”

“生”和 “身”是学生用错较多的两个字,单单记住它们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还不行,还得记住它们的字形为什么是这样的。

用字理辨析它们:“生”和“身”都是象形字。

“生”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很像草木破土而出的样子,因此“生”有生长之义。常用词语有生活、生命、生存、生死等。

“身”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很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的样子,在那大肚子中还有一点表示母腹中的胎儿。因此人间常称怀孕为“有身子、有身孕”。由此引申出身体之义。常用成语有:身外之物、身先士卒、身心交瘁、身体力行等。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4——

为什么汉字里有“武”又有“舞”?

“武”和“舞”是学生极易写错的两个同音字,用字理辨析一下就能轻松记住。

“武”是会意字。“武”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是上下结构的,上面是“戈”下面是“止”,“戈”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古代的一种兵器,“止” 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人的脚掌,表示行动,戈在行动就是动“武”,楷书的“武”为了形体的美观,把戈的右下方的一撇移到左上方变为“一”,所以“武”的右下方不能再写一撇。武的常用词语有:武器、武装、武术、打武、练武、文武双全等等。

“舞”是形声字,上声下形。上部的声旁是“无”的繁体“無”省掉四点底,下部的形旁其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人的左右两只脚,而“無”的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一个人手拿树枝,伸展手足在跳舞。舞的常用词语有:跳舞、舞蹈、舞台、舞姿、芭蕾舞、手舞足蹈等等。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5----- 你想知道“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

“覃”常用作姓,读“qín”,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tán”,现今的常用字“潭”和“谭”就是用“覃”的读音“tán”作声旁造出的形声字。

运用字理辨析覃字。覃是会意字,它的金文像一包盐放在器皿上,覃的楷书字形变化很大,其上部的西是由盐包(卤)变来的,下部的早是由器皿变来的,因此覃的本义是盐之味。覃的本义现今很少用了,主要用作声符。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6—— 为什么“夭”“天”“夫”都有一个“大”?

运用字理来辨析形近字“夭”“天”“夫”很有意思。

“夭”是象形字。

“夭”的甲骨文、金文很像一个歪头的人。小儿初生,头不能直立,常向旁边歪斜,所以,这个歪头的人就是出生的婴儿。由初生婴儿的反面引申出短命之义---夭折。

“天”“夫”都是会意字。

“天”“夫”都有一个“大”, “大”是一个伸展手足的正面人形,“大”的上面作一横成“天”表示天空------头顶蓝天。“大”的上面作一横贯穿头发成“夫”,这一横就是发簪。古代男子成年之后才能把头发挽在头上,别上发簪、戴上帽子,所以“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7——

“女”字多一撇是什么字?

“女”字多一撇很有意思是“毋”字。“毋”是会意字。“毋”是从“女”中出一撇而来,表示有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红杏出墙,有外遇。古代法律禁奸,所以“毋”引申出“不要”之义,此义在中学古文的学习中常遇到。用字理析解汉字有意思吧!

第16篇:字理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汉字的主要特点,汉字教学的独特资源,字理成为设计识字教学体系或采用教学方法的依据,理所当然。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学术界一般称为构意,即根据词义设计的汉字构形意图。构字的笔画、部件或偏旁,不是任意的,而有其道理和依据,从而以形示义,部分以形示音,音、形、义尤其是形、义之间构成内在、有机的联系。这是汉字最主要的特征。但是,如何合理运用字理,却值得探讨,

现行各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都以随文识字为主体,适当引进字理,扬其所长,以补随文识字所短,但不宜自行其是、随意打破现行体系。兼顾多项教学任务。随文识字是将识字结合于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有多项任务。以低年级为例,一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识字外,还有以下任务:培养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默读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粗浅地理解课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结合阅读相机训练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现行教材课文的生字,几乎每篇都达到十个以上,如果一一讲解其字形、意义的来龙去脉,需要一低年级选择那些字理对识记音、形、义有用且能为学生接受的汉字分析,高年级则主要在学生出现错别字时,酌情引进字理知识加以纠正,不宜全面、系统地讲解。、进入了中高年级,我们更多的进入到理解、阅读、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的阶段。由此看来,字理好象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其实不然。中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往往是一词带全文,领全篇的形式。而字理就是抓住这个时机,以显示它的功效。在讲读课文时,一些老师的顾虑是,在其中穿插字理知识的讲解,会影响学生思路。我认为,这时的字理知识,是为课文服务的,不应该成为上课的一种负担,而应该比较巧妙的在课文中讲解,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分解词语

分解词语即是对词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别析解。如果是合成词就先把词语分解成若干

个词素,再对其中的重点词素进行析形索义,探寻本义。如成语“名列前茅”,先把它分解为“名、列、前、茅”四个词素,单个的看“名、列、前”三个字的含义不难理解,只是“茅”字在文中的含义有些模糊,所以,重点从字理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是“茅”而不是“矛”。经过字理析解,知道“茅”是形声字,艹形矛声,指茅草,古代军队外出征战时,先头的前哨往往以茅草为旗在前探路,遇有敌情则举旗通知后军(另说野战中军旗破损后扯茅为旗),因此,“前茅”就是举着茅旌的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2.

组合会意

由举茅旌的人走在队伍之前引申出前面的意思。在“分解词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会意”, 即把“名、列、前、茅”四个语素串联组合起来,其词义即是——名字排在前面,就像举茅为旗走在队伍前一样。所以,“名列前茅”不能写成“名列前矛”。 3.

据文取义

据文取义即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理解这个词的文中义。如“名列前茅”

在文中的语境是“在这次全校田径运动会中,我们班的多项竞赛成绩均名列前茅”。在这里,“名列前茅”的词义就是特指班级的田径运动竞赛成绩在全校是最好的,名次是排在最前面的。

4.

比较品味

比较品味就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从而品味和感悟出作者遣词

造句的得体和精妙。如上句如果不用“名列前茅”来表达而改换成“成绩最好”,“各项竞赛名次都排在前面”,这样的表述意思虽然都一样,但用“名列前茅”则显得简洁,特别是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书面语的气味更浓些。

此外,有些重要的词语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性的造句训练,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依据字理析解词语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识记词形词义,特别是对一些近义词的比较品味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五彩池》一课中有“水池周围的树木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水池更加瑰丽”的句子,句中的“瑰丽”换成“美丽”行吗?哪个更好呢?依据字理析词法先把“瑰丽”分解为“瑰”和“丽”,“丽”是美丽,词义学生容易理解;“瑰”是斜玉旁,斜玉旁的字与碧玉、瑰宝有关。由此可知,“瑰丽”即是像碧玉般的美丽。“瑰丽”为什么会比“美丽”好呢?联系句段中的内容,原来“五彩池”中的水清澈透底,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光十色”,就像碧玉般晶莹透亮。由此可见,“美丽”显得空泛,而用“瑰丽”就联想到“碧玉”,以之描写“五光十色”的池水就显得十分的和谐得体了。

对一些非合成词进行字理析解时,它所“分解”和“组合”的不是词素而是这些字的部件了。如“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卢沟桥的狮子》)中的“驻”字,它为什么是“驻”而不是“住”?于是对“驻”进行部件分解——“驻”为形声字,马形主声,要理解词义就要依据形旁析解。古代征战多使用战车和骑士,车马停止常常意味着休息驻扎了,于是把马系好,把车辆围成圆形(“军”字的古义)变成临时的军营,这样“驻扎”就与马以及马拉的战车有了关系。所以驻军、驻扎的“驻”用马字旁的“驻”而不用单人旁的“住”。对“驻”字的教学重在理解词义,所以进行字理析解主要放在“分解词语——组合会意——据文取义”这三个步骤上,至于“比较品味”甚或“迁移运用”则可省略了。

对大部分的词语来说是可以先依据字理进行析解理解其本义,而后联系上下文找出它的文中义的。一般来说,下面的词语应当重点进行字理析解:

1.便于字理析解的词语。一些汉字由于演化和简化已很难从字理上去认识它们的形义,但大部分的汉字还依然保留着“六书”的特征,就是相当部分的简化字也还是依据“六书”简化的,对大部分的汉字来说还依然是有字理的,那么,由汉字构成的词语大部分也是可以进行字理析解的。如下面的词语:

“名副其实”的“副”用“刂”表形是因为它与刀有关——古代未发明纸之前,借债的数据刻写在竹片或木简上,然后用刀一分为二,借债和放债的各持一半。还债时合二而一,两个半片合起来数字才完整的显现。概言之,“副”就是“一分为二”而又“合二而一”的意思,只有二者组合时相符合的才能称为一副,我们现在常用的量词“一副眼镜”、“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都具有这个含义。“名副其实”就是名字与实际这两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应用“副”。而“付”是交付、付出的意思,与“名”和“实”搭配上没有关系。再如“负隅顽抗”的“隅”是形声字,“阝”横倒过来就像山岭的形状,所以从“阝”的字一般都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隅”就是山岭的一个角落或旮旯的意思,所以“负隅顽抗”就是指敌对的一方龟缩在山岭低洼处或旮旯里顽抗,喻指敌对一方大势将去。理解此义就不会把“负隅顽抗”写成“负偶顽抗”,因为“偶”的形旁是“亻”,特指两两相伴的人,与人有关。

2.字形近似的词语。一些词语由于关键字词的构形近似,学生极易混淆写错,对这些词语只有依据字理析解,才能从根本上分辨清楚它们的正误。如:“姗姗来迟”原义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所以“姗姗”两字是用女子旁,理解了这样的字理就不会把“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因为“珊”是形声字,形旁“王”是斜玉旁,与玉石有关,而与人的行走动作则毫无关系。再如“毫不松弛”的“弛”是弓字旁,它是特指弓的松缓,弓的松弛与扩张是相对的,所以应是弓字旁的“弛”,它与马字旁“奔驰”的“驰”没有关系。“帐篷”一词中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帐是布巾做成,所以从巾;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所以“篷”用竹字头表义,学生理解此义就不易把“帐篷”写成“帐蓬”甚至“账蓬”了。

3.比较关键的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一般是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比较重要的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如:

(1)文题中的关键词语。如课文《趵突泉》主要描写趵突泉的泉水喷涌而出,浪花翻滚的情形,“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趵的本义是跳跃的意思;“突”是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表示非常急速。顾名思义,“趵突泉”是跳跃的泉,是奔涌而出的泉!从字理上理解了“趵”与“突”的本义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品读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是怎样表现趵突泉水势“趵”与“突”的情势,这样的析解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

(2)文句中的关键词。如《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国途中遇赦返回时的愉悦心情。为什么要“早发”,有多“早”呢?这都与诗人的心情有关。教师抓住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字进行字理品析—— “朝”会意字,可把字拆分为 “十”(草)、“日”(太阳)、“月”(月亮)几个部件,组合会意为天刚放亮,一轮红日在草丛中刚升起来,一弯残月马上就要退落下去了,这就是清晨。是啊,这么一大早就要辞别彩云缭绕中的白帝城,足见诗人急于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愉快心情。

(3)文句中的难点词。运用字理析解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如《中国石》一课中的句子:“忽然,她惊叫起来:„雄鸡,这块石头像雄鸡!‟我接过来一看,真是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翻看课文的注释,“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如果这样来记这个词语解释那就是死记硬背了。先把这个词语进行分解为“肖、形、石”,“形”和“石”的字义容易理解,难理解的主要是“肖”。“肖”字是会意字,从小从月(肉),意为小孩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小肉(是父母亲生养的),因此,小孩一般都很像父母的。由此引申出相象,好似的意思。例如词语“肖像”、“惟妙惟肖”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法理解了“肖”的本义和引申义后,对“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的解释就能有意的识记了。 再如《雷雨》中“彩虹”一词的“虹”为什么是“虫”字旁?《雷雨》中,“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为什么表示慢的意思的“渐”字用三点水作形旁?与水有什么关系?像这样的词语只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式才能真正的解决难点。

字理析词是字理识字的发展,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深刻性深受教师的喜爱,也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悟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色的时期,我们对字理析词这一最能体现母语规律的教学方法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然而,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够的,师范院校古今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字学基础还是不够扎实的,相当部分的教师教了多年还一直把“热、煮、烈、烹”等字的“灬”说解为与水有关;把“阻、陆、阱、降、险” 等字的“ 阝”说成与耳朵有关,等等;在词语解释中,除了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找意项外,几乎再没有其它的析词招法,究其原因,乃文字学基础薄弱所致。由此可见,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学生能依据字理去创造性地学习汉字和切实地从本义上去理解词语,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惟有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识字析词的能力,进而高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本文止笔之时,让我们一道读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汉字教学的一段话——

“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了于漪老师上面的一段话,那拷问的声音始终在萦绕不逝,而且越来越大。是啊,我们能很好的借助世界上唯一内含字理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去“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对这一问题做出必须的回答。 运用字理、识记汉字、理解字词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地渗透字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而且还能结合语言环境,更好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在教学《西湖》一课时,学生学生对“夜幕初垂”理解不透,特别是对“初”字理解不到位,识记“初”字也只能数数笔画机械识记,而且有些学生老把衣字旁写成示字旁。为此,我抓住生字“初”进行字理教学。课件演示“初”字的造字过程,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到“初”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学生因此知道做好衣服第一步,先用剪刀裁好布。非常便于学生意义识记,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初”字的偏旁写成示字旁。在针对“初”字进行析解时,还有效地插入一组词:“初中和初春”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初”的意思。也水道渠成地理解了“夜幕初垂”的意思,较好地掌握了“初”字的字形结构,真正地做到形、义结合。

又如学习《要好好学字》第二段时,有的学生在读课文之后,提出了疑问:毛主席说,我叫毛泽东。为什么他又叫毛主席又叫毛泽东?他有两个名字吗?“主席”一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太抽象了。 于是我运用字理析词帮助学生理解。先学习“席”,学生观察“席”字特点,“广”是一间屋子,“巾”是布巾。引导理解,这是一种坐卧铺垫的东西——席子,其上常垫以布巾,所以下面有一个“巾”。古人席地而坐,“席”既是卧具又成坐具,所以“席”又有座位的意思。主席:就是主要的席位,即首脑人物的座位,后来又演变社会团体首要人物的名称了。如此,学生理解了“主席”一词之意。

2、抓关键字,析形索义,理解文章内容。

一段话、一篇课文中,往往会出现关键性的词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引领学生探究词语的本源,充分地解读它们,这样,整篇文章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文本的解读也就变得丰满起来。

在执教《卧薪尝胆》一文时,我从语言入手,抓住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词语“奴仆”,平中见奇,由字形入手,将“忍辱负重”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得入木三分。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但因为“奴仆”这种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从电视里得到的“下人”的概念和“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线,从而导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可是我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 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 。我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问这是什么人哪?(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女,妇女)(又,用手抓、逮))。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耻辱、屈辱、侮辱、羞辱、欺辱”等词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深谙汉字的演化过程,在教学中析形索义,和学生边画边议象形文字,使学生充分感受了“奴”“仆”源义。并将“奴仆”一词放置课文的语境中,勾践从一个 “王”的角色,沦落到为别人做“奴仆”的境地,这真是奇耻大辱!这段教学,让学生将勾践“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形象深深镌刻在了心中。

字理为本、多元识字、促进阅读。字理在语文教学中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在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带动深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我们相信:借助汉字的深厚内涵、融入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字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状态、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功效,它将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字理析词是根据词语中汉字的偏旁部件组构原理寻索词义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新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理解词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中之义,这种教法形象生动,趣味性强,诠释到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所包蕴的深刻含义。

一、字理析词的教学流程分解析字——组合析词——联文析义——品读赏义——迁移用义(简称五环节教学流程)1.分解析字。即先把词语分解成若干个语素,再对每个语素进行析形索义。此环节的操作注意析解的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可借助多媒体演示、实物演示、图画展示、简笔画表示,动作表演等多种手段以增加析解的效果。2.组合析词。就是把语素重新组合起来(词义的综合)从而得出词的本义。3.联文析义。即联系上下文和结合自己的积累理解推析词语的含义。分两个要点进行:一是把词语放进句子中理解词义;二是把词语从句子中抽出拓展词语的其他意义。4.品读赏义。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句子、章节,赏识词语的深刻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迁移用义。把对词语的感悟迁移到词语的运用上来,加强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方面,一是注重学生独立析词能力的培养。独立析词,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字理析词知识和

1][2],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必须澄清。

一、分析字理是手段还是目的

识字教学根本目的是为阅读和习作服务,直接目的是掌握其音、形、义,即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实现直接目的有多种手段和途径,运用字理只是其中的一种,若运用适当,不失有效、高效。识“瓜”字,多数老师将音、形、义分开,字形教学则让学生机械地数笔画,结果学生往往漏写其中的提和点,误为“爪”。运用字理,则介绍造字方法,讲析形与义的内在联系:瓜,金文作“”,小篆作“”,模拟瓜藤和瓜果的样子,中间部分是瓜果,现在变形为竖折点,不能误写为竖。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校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2]机械地数数笔画、拆分偏旁,是“表浅”的分析、简单的加工;分析字理,则是深入的加工,有助于深刻地记忆。加工所以增强记忆,是它为回忆提供更多的检索路线,给推论出要求记忆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根据。揭示汉字音、形、义三要素的内在联系,形与义、形与音可互为回忆的线索。“目不暇接”的“暇”,左边是“日”,与时间有关,是“空闲”的意思,与“目”则无关,不要误解为“看”,此时字形成为识记字义的线索;反之,若对其左边是“日”是“目”拿不定主义,则可根据“空闲”之义与时间有关而作出正确判断。“分”音“fēn”,可成为“盆”的韵母是“en”不是“enɡ”线索;“沐”音“mù”可成为其字形右边是“木”不是“术”的线索。因而,适当分析字理,可以提高音、形、义的识记效果。

但造字方法的介绍,古今形体演变的展示,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正确掌握音、形、义,尤其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1](4)汉字字理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此外,它还透露出其他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如,思维特点、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等,所以分析字理,也在传承民族文化。但这是次要的、间接的目的,不能根本改变其作为提高音、形、义识记效果之手段的性质。否则,识字课岂不成了大学中文等专业的文字学或汉字学课?

因形体的简化、读音的改变和意义的演进等,有些汉字从现在的形体看,无字理可言,如,“己、未、因、不”,形与义、形与音都毫无内在联系。有些运用溯源法可找到字理,如,“年”,小篆作“”,从禾千声,本义是收成,但此义项通常只在阅读古籍时遇到,至少小学语文教材还未发现,而现在的字形看不到“禾”,也看不到“千”。有些字理相对显豁,如,“小”,甲骨文作“”,模拟沙粒形,表示细小。但现在的字形很简单,字义已为学生所熟知,易学易记,不分析字理,学生也极少出错。分析诸如“年、小”等字的字理,固然可以增加汉字文化知识,但对识记音、形、义作用不大,甚至毫无作用。这是因为,“年”之类的汉字,音、形、义任何一要素都无法成为回忆其他要素的线索;“小”之类的汉字,无需深入加工,无需掌握更多线索便能记忆。分析此类字理,是错把手段当目的。

二、确保分析字理的有效需要什么条件

由前文可知,分析字理作为促进识记音、形、义的手段,要确保其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所分析的对象为需要深入加工才能识记的汉字,否则是做无用之功;其二,从现行的形体看,所分析的对象在音、形、义中至少有两个要素应具有内在联系。

此外,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所分析的字理必须与特定学段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适配。学生是识字的主体,所谓对汉字的加工,必须是学生的自我加工。教师分析字理,是教师的加工,只有学生理解并接受了,才可内化为他自己的加工,才能有效促进识记。如果字理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被内化,所作的分析不可能产生作用。

字理易为小学各个学段学生所接受的汉字有,“目、瓜、束、鼠、燕”等象形字,“刃、本、末”等指事字,“休、看、宝、抓”等会意字,“渴、盲、衷、沐”等形声字。这些汉字具有以下特点:形与义或形与音联系密切,即使是象形字,其所模拟的事物依然存留于现在的形体,字形所示之义也存在于学生的语言经验或知识背景中。

但相当多的汉字则不然。由于汉字诞生了数千年,先人造字的理据或多或少已远离人们的经验,不是任何年龄段的人所都能理解和接受。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有“水里闷得很”一句,其中“很”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初学时,学生往往把左边写成单立人;学了“狠”,二者常用混。的确,若明白字理,一般不会出错:很,形声字,从彳(chì)艮(ɡèn)声。彳,小步走,可组成词语彳亍,以彳为形旁的字,与行走有关,如,“行、往、征、径、徐”等。“很”本义与行走有关,表示违逆、不听从,《国语》里就有这样的句子:“今王将很天而伐齐。”由违逆引申为争讼,最后意义虚化,表示程度高。这种加工不可谓不深入,无奈那只是教师的加工,所提供的信息,能为成人接受,若教师讲述更通俗、生动些,也能为高年级学生接受,但断然不能为六岁半到七岁的一年级孩子所理解、所接受,因为它涉及到的种种知识,在这个学段孩子的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远远高于他们的语言经验、生活经验,如此系统、完整的分析,悖逆他们的认知特点,不但不能激起兴趣,甚至会陷入“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的窘境。

班固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3]周朝距离文字产生的时代较今天近得多,其社会环境能够为结合字理的识字提供支撑。此外,周朝的小学教育当时一个阶段的教育,《白虎通》认为是孩子8虽到15岁时的教育,还有人认为小学结束时间为18岁或20岁。因此,随着年龄增长而有区别地结合“六书”讲解字理以认字也是可行的。“六书”等文字知识在汉代被被称为“小学”,这是因为孩童入学要先学文字,但确不能简单地认为那时的孩子是要系统地通过“六书”来识字的。隋唐以后,“小学”所含知识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小学”作为一门学问,绝非童蒙之学,如,音韵学向来被称为“绝学”,其书籍被称为“天书”,让人望而生畏。涉及“六书”的经典之作是《说文解字》,历时二十余年编撰而成,从文字训诂入手,按照“六书”义例,探讨汉字本义,它是学术著作,而不能简单看作童蒙教材。古代指向识字的童蒙教材,周代有《史籀篇》,秦代有《仓颉篇》,汉代有《急就篇》,魏晋南北朝有《千字文》,宋代以后有《三字经》《百家姓》,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优秀识字教材的代表,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这些教材共同做法就是将最常用的汉字,编纂成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在当初还算比较通俗易懂的文句,让孩子在反复的读背中认字,在反复的书法练习中巩固字形,同时也将常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交融其间。没有证据表明,周代以降的童蒙以传授“六书”识字。

清代是“小学”发展的顶峰,段玉裁的鸿篇巨制《说文解字注》是标志之一。早于段玉裁的清代宿儒、蒙学大师唐彪说:“教童蒙泛然令之认字,不能记也。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如‘戍戌’、‘臣巨’‘微徵’之类。凡见易混淆之字,即当引其相似者证之,曰此宜分别熟记者也。”“更有令彼复认之法:将认过之难记者,以原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或写于他处令认之。”[4]未见其运用“六书”理据辨析形近字。几乎晚段玉裁五十年出生的清代童蒙教育家王筠介绍了他的教学方法:“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5]也非依据“六书”理据析形索义,而是联系字义代表的事物,让学生直观了解。为什么周代童蒙就传授“六书”,而后代却完全淡化?为什么在“六书”学说鼎盛时代,童蒙识字并未引入此学说?孩子接受能力尚不及此,应为主因。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适配是教学有效的重要原理。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原则是一切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6]建立在学生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基础上,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很”一类字进行字理分析,即使准备系统周详,讲解煞费苦心,也只是一厢情愿,注定徒劳。

三、分析字理可以随意打破现行教学体系吗

传统识字教学效益不高。建国以后,风起云涌的教学改革浪潮,催生了数十种识字教学体系,其中有些就尊重并运用了字理。建国初期诞生的集中识字教学体系,核心做法是基本字带字,其主要依据便是形声造字之理据。姑且不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诞生的字理识字教学体系对字理的全面彰显,其他如字族文识字,也表现出对字理的相当尊重。但是,识字教学受制于多种规律,主要有汉字规律、记忆规律、与书面语言发展互动的规律、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等。越是全面遵循规律,识字教学科学性就越强。但是,规律之间存互相掣肘处,合乎一些规律的同时,往往也就违反了另一些规律,导致所有识字教学体系都是优劣互见。众多实验都未得普遍推广,有的数十年仍在实验之中,被相对广泛接受的唯随文识字,当然,它更多从学生认知水平和促进书面语言发展出发构建体系,从遵循汉字规律角度看,还存在不小缺陷。

部分吸收其他识字体系的做法,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慎重的选择,绝非偶然巧合,也非从众心理使然。当然,识字教学的改革探索并未止步,合乎所有识字教学规律的、完美的新教学体系并非不可期待。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它的面貌,但我们可以知道,它一定是几代甚至几十代汉字教育研究者、广大教师智慧的结晶和呕心沥血的结果,绝不可是得来不费功夫的《说文解字》的翻版,也绝不可是现行教材的生字表+字源、字理的详尽解说。

在现行体系内,现行各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都以随文识字为主体,适当引进字理,扬其所长,以补随文识字所短,但不宜自行其是、随意打破现行体系。应做到:

其一,全面完成识字目标。以第一学段为例,除了汉语拼音,课程标准制定的识字教学目标主要有:“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1](5)可见仅识字教学内部,目标就有多样性,读音、书写、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等目标,都不是分析字理所能达成,以分析字理代替识字教学要不得。

其二,区别对待两类生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现行教材识字教学体系将生字分为“会认”和“会写”两类。“会认”的字是为了克服尽早进入大量阅读对识字量的需要与学生学力有限的矛盾而安排,对此类生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直观、模糊地了解字义,当它再次出现时能够认识,就达到教学目的,一般不需要分析字理。“会写”的字,要求准确掌握字形,适当分析字理才能发挥作用。

其三,兼顾多项教学任务。随文识字是将识字结合于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有多项任务。以低年级为例,一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识字外,还有以下任务:培养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默读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粗浅地理解课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结合阅读相机训练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现行教材课文的生字,几乎每篇都达到十个以上,如果一一讲解其字形、意义的来龙去脉,需要一课时,加上读音和书写训练,差不多要再用半课时,其他的教学任务几乎要一律放弃。

其四,采用零敲碎打策略。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认识的3000个汉字和会写的2500个汉字分配到三个学段。第一学段数量最多,第三学段数量最少。有关字理的知识,高段学生一般可以理解和接受,但高段识字教学以学生独立识字为主。识字是低段的教学重点,但相当多的字理,本学段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字理分析应化整为零,零敲碎打地相机渗透。低年级选择那些字理对识记音、形、义有用且能为学生接受的汉字分析,高年级则主要在学生出现错别字时,酌情引进字理知识加以纠正,不宜全面、系统地讲解。

四、应如何看待非字理的识字方法?

一些人将分析“六书”字理视为识字教学的正宗,视其他种种方法为旁门左道,甚至斥之为荒诞不经的笑话。须知,识字教学不是汉字学教学,更不是古文字教学。牢记识字教学的目的,诸多是非不辩而明。迄今为止的种种识字教学方法,都不能包医百病、包打天下。数笔画、拆分偏旁、在熟字基础上加加减减、编字谜或编顺口溜等手段,多数都不符合甚至违背“六书”之字理,但也都是对汉字信息的程度不等的加工,对识记字形有程度不同之效,对本无字理可言的汉字更是合理的选择。记住教学目的,不把识字教学视为传统的汉字学,就会乐见和采纳。而受制于条件,分析字理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只是识字教学方法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时,应视“字情”灵活机动地运用方法,方能取长补短,获取教学的最大效益。固守“六书”理据,那是自断手脚,画地为牢。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中有一种“字说”的方法,不是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汉字,而是随心所欲地解构汉字,对形与义的关系进行非汉字学的解释。如,为不漏写“臭”下的一点,将其分析为“自大一点就是臭”。与机械拆分汉字不同,这种解读貌似分析字理,但那是“伪字理”,甚至是“反字理”,与汉字学知识相悖。但是,若记住识字教学目的,同时也记住,对汉字的加工必须是学生自己或内化为自己的加工,对此也能接受。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自然界中的树木花草、日月星辰都和自己类同,赋万物以生命。“为什么只有在湖边才会有波浪呢?”孩子会说:“波浪是在淘气吧。”八岁大孩子还会认为有个力大无穷的人隐藏在山后,太阳是他玩的火球,每天早晨他把太阳抛到空中,晚上再收回来。周作人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不思想,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象力,也就所失很大了。”[7]我国有关研究认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意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即便只是心理倾向,但也足以让儿童随意游走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如,他们分明知道布娃娃不过是玩具,但依然会为她摔在地上而心疼不已。

这种泛灵心理,必然直接影响他们对汉字的加工方式,不是热衷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而是用自己的心灵赋予点、横、竖、撇或其他构字偏旁、部件等符号以独特的生命讯息,使之充满浪漫和诗性的色彩,在低年级更为显著。比如,“满”,形体简化前写作“滿”,形声字,左边的水是形旁,表示意义;右边是声旁,表示读音,但现在已不能单独成字。这是基于汉字科学的加工,也是符合成人理性逻辑的加工。但低年级孩子则这样识记:一天下雨了,水(氵)满了起来,两个孩子(两),躲进草房子(艹)里避雨。这种加工方式完全出自孩子的内心,更易于达成识记目的,而且孩子也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的联想而已,绝不会误将其视为古人造字的原理。既如此,我们何必以维护汉字科学的严肃性而加以反对呢?

“六书”字理是汉字教学的独特资源,合理开发、恰当运用,可使识字教学如虎添翼,高效地达成目的。但字理识字不是万能钥匙,运用过滥,学生定然不堪其负,反受其累。造字规律,不等于识字教学规律,将正确讲解古人造字理据当作是识字教学的科学性,那是莫大的误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9-130.

[3][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18. [4][清]唐彪.父师善诱法[A].见: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1991.195.

[5][清]王筠.教童子法[A].见: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1991.178.

[6][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9. 关于字理进入语文教学课堂的三篇观点对立的文章

(编者按:字理进入语文教学课堂,由字理识字------字理析词-----字理教学----字理教育,一次又一次更深层次的探究,字理小屋历经十多年风风雨雨,步履维艰,鲜为人知,如今五六年分享开开心心,网络发布,传播四海,广交天下朋友。辽宁沈阳一位老师坚持字理教学三年,终于得到学校认可。黑龙江一位书法老师在书法课上讲解字理。广西平果一位校长号召全校的老师都学习字理,因为无论是语文、数学老师,还是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的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字理中蕴含有很多思想教育的元素。列车员把本人存放在手提电脑里的一千多张字理图全部拷贝到手机里,随时学习,他们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老祖宗所造汉字里蕴含的文化,愧对祖宗!本人2012年11月初参加了在河南漯河举行的全国第十届字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会议资料中看到了关于字理进入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篇观点对立的文章,一直想放到字理小屋与朋友们分享。今有幸获得其中三篇,赶在2013年到来之际,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字理小屋的朋友们!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的征程即将起步,新的思考即将陪伴我们一路前行! )

探索诚可贵 反思价更高

──由王玲湘老师《望天门山》一课引发的思考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施茂枝

在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的《搭石》一课中,初次邂逅王玲湘老师,觉得她不愧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望天门山》教学实录中与她再次相遇,觉得她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王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而最大特色便是讲解字理。《望天门山》全诗28个字,王老师一共讲解了8个字的字理,占了四分之一之多,而且都是学生早就学会的熟字。这样大面积、高密度地讲解熟字的字理,在阅读教学乃至古诗教学中都实属罕见,耳目一新过后,也引起了一些思考。

已经掌握的字义不必再行求索

部分汉字拥有字理,即音、形、义尤其是形与义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汉字理据体现了古人造字的原意,也是汉字最重要的特征。但由于时代变迁,许多汉字的音、形、义均已生变,有字理可言的只有一部分。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实际,在学生可以理解或接受的情况下,适当讲解字理,勾连起字音、字形、字义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识记。这时,讲解字理是手段,提高识字效率是目的。在古诗教学中,有些字看似熟字,但古今词义变比很大,而古义又恰恰是字的本义时,讲解字理,析形索义,对于正确理解词语,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昼出耘田夜绩麻”,“绩”学生虽认得,但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诗中用的又正是本义。“绩”形声字,“糸”是形旁,“责”是声旁,本来的意思是把麻搓捻成线或绳,后来表示成果、成绩。这时,讲解字理是手段,索求意义是目的。但需要索求的意义,一定是学生原来不知晓的,否则岂非多此一举?

在本课第一个环节“据形索义,识字解题”中,王老师这样索求“天、门、山”仨字的意义:老师出示“天”的甲骨文“”,问学生是什么字,学生异口同声误以为是“人”。老师说,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接着出示甲骨文“”,老师说,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书:门)古装舞台戏没有门,用动作来表示(师模仿关门、开门的动作),这就是关门,这就是开门。然后出示学生一眼可识的“”,板书后──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你们的声音和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天门山很高很高。 师:(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天门山呢?(师强调“门”字)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美丽,既有情趣,又有意象。(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

“天、门、山”仨字,学生在入学之初甚至更早的学前就都学过,作为表示最常见事物的最常用字在随后无数次的复现中,四年级学生对其音、形、义已经了然,现在还需要这样大费周折地索求意义吗?其中“天”的意义要复杂些,从甲骨文“”中的确可求索出学生原先不知晓的“头”并引申出“高”之义,但此二义消失的年代以千年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言之含混,现在更不在《现代汉语词典》所罗列的8个义项中。在我国有多处景观被命名为“天门”,但大都没有“高”之义。在现代语言中,“天”绝不能直接表示“高”,在特殊语境里,它有时可能隐含着“高”,但这不过是附加意义,主要由“天空”附带而来,感受到此义的最佳途径应该也是从“天空”的形象中,而不是从“”的字形或“人头”之义中。在《望天门山》的语境中,“天门”是“天造”之门,而此义断断不能从“”的字形中索得。此“天门山”确实隐含着“高”,但感受其“高”别有更好的方法,无需通过索求“天”早已不存在的本义和引申义。

字理对“举象”的作用不应过高估价

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讲解字理的另一目的,旨在让学生从中想象“天门山”的样子,即“识字解题”。试想,想象天门山的样子,是直截了当地唤醒烙印于学生心中的“天”和“门”之形象还是转弯抹角地借助讲解“”和“”的字理来得快捷和有效?学生先是回答:“天门山很高很高。”在老师暗示和启发下才回答:“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这到底是字理发挥了作用,还是大脑中固有的“天”和“门”的形象发挥了作用?只要冷静思考,不难明白。舍弃对字理的迷恋和膜拜,我们换一种方式导入和解题──板书:天门。让学生说说“天门”会是怎样的门。答案可能是,大自然创造的门、神奇怪异的门、高耸入云的门、令人神往的门、上天之门等等。然后在“天门”后面板书“山”,说:“天门是大自然造就的门,它们或奇形怪状,或高入云端,神奇而美妙。在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有天门山。透过“天门”俩字,请你发挥想象,„天门山‟又会是怎样的山?”效果如何?非但不逊甚至更优,因为这样的解读更准确到位,而投入却大幅度减少,效益、效率都显而易见。

在本课第三个教学环节,老师又讲解了三个字的字理。老师出示繁体字“斷”,然后讲解: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学生有的说,天门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有的说,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它冲开了。接着出示“开”的繁体“開”,并讲解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

在王老师自己整理的实录中,第三个教学环节小标题为“举象悟义,以景传情”,它显示此处讲解字理的用意──“举象”,即彰显意象。“以言造象,立象尽意”,这是诗歌艺术主要的手段和特色。因而,通过语言文字彰显意象,透过意象领悟情感意蕴,往往就是阅读诗歌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彰显意象?这首先需要明白两个问题:何为意象?意象又如何创造?

以言达意存在局限性,于是,文学家们就在言与意之间架起了桥梁──“意象”,以便于表达复杂的情思。其中“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也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彰显意象,是透过词语唤醒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内心的表象,通过想象还原,活化出作品描绘的形象。在这过程中,外物在内心的表象远比语词重要,因为语词与意象毕竟只是间接关系,而表象与意象关系更直接。苏轼在《日喻说》中写道:“生而眇(瞎眼)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竹制的乐器,像短笛),以为日也。”试想,当这位“生而眇者”听到“白日依山尽”或“长河落日圆”时,他能还原出其意象吗?没有外物在内心留下的表象,意象彰显就无从说起。所以要让学生想象“天门山”的样子,就必须借助语词唤醒“天门”和“山”在他们内心的表象。当然,语词的作用也不可抹杀,因为那些表象也是由语词命名的。若学生内心的表象不足以想象还原最终促成意象的彰显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或多媒体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其一。其二,词语作用虽有限,但其重要性又甚于字理。汉字字形有一定的形象性,但其形象化程度不可夸大,符号是所有文字的本质,即便是象形写意的古文字,也相当程度地抽象化和符号化,字形直接表示外物形象的汉字数量和程度都很有限。即便有些字形一定程度地显示外物的形象,借以彰显意象,却也容易被框定于字形,效果未必佳;而凭借词语,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且具有个性化的色彩。如,“月”甲骨文作“”,字形显示外物形象的极致不过如此,但学生大脑中关于月亮的表象显然比这形象要立体、鲜活和丰富得多。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见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从一片乌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窥探,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出现在天空中。天空中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月光。过了一会儿,„月亮姑娘‟便在一片乌云的簇拥下,隐没了。”也许你不能如此这般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述,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月亮的或清晰或隐约的这种姿态,而这仅仅是心中明月百态千姿中的一种罢了。因此,比较而言,字理对于彰显意象,作用其实微不足道。

滚滚东去的长江以雷霆万钧之势,以不可阻挡之力,冲撞天门,使之中断,从而门户洞开……“天门中断楚江开”,将浩荡江水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气势跃然纸上。这样的意象,这样的画面,非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表象不能想象和彰显,岂是凭借“斷”是用斧头砍断“丝”,“開”是双手把门闩拉开,就能够想象和领会?断丝的斧头砍天门山,一双人手开天门,何其柔弱无力!若无后续的想象,这样引导,相去诗歌的意境何止十万八千里?不如先让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再以“那样雄伟、高峻的天门山,居然被长江之水中断和洞开!那是怎样的长江?置身江边,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想象长江势不可挡的气势。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因“断”和“开”都是熟字,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学生早已明了,讲解字理,唯能增加汉字文化知识,对于彰显意象便无能为力。在古诗教学中,试图以讲解字理来彰显意象,几乎是缘木求鱼。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一向存在“回转,改变方向”和“回旋,漩涡”之争,王老师将其理解为前者,这的确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王老师却出示“回”的象形字“”,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回旋的漩涡,这对于准确理解诗中的词义反而是一种干扰。

由于有些汉字同时就是词,或者字义与词义相关,有人偶尔尝试以讲解字理作为阅读教学中促进领会一些关键词深层意蕴的方法,若恰到好处,也有出人意料之效。如,《揠苗助长》中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一句,“焦”是生字。“焦急”是生词,同时又是理解农夫心情的关键词。教学时,出示“焦”的金文“”,告诉学生上面是一只鸟,下面是火,那么学生一下子就能领悟到“焦急”不是一般的着急,而是火烧火燎的急,是着急上火。古诗教学也是阅读教学,应该也有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武之地。但此时讲解字理仍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客观地说,阅读教学中可运用这种手段的地方,可遇不可求,因此,总体上此法并无太大用场。

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不宜喧宾夺主

在阅读教学中包括古诗教学中像王老师这般讲解字理,对理解词义和解读文本虽无多大用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也学到了一些字理知识。这是语文知识,也是汉字文化知识。因而,笔者不揣浅陋,妄自猜测,王老师讲解字理,除了以此作为教学手段,是不是同时也将它作为目的,即在阅读中随机传承汉字文化呢?若是,偶尔为之无不可,但不宜提倡,尤其不宜过多、过滥,即使学生理解无碍,也是喧宾夺主。

首先,字理在语文素养中重要性有限。识字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没有人将识字作为终极目的,古今皆然,举世皆然。这才是识字教学的本位。识字教学的做法,秦代之前不完全清楚,汉代至清代,童蒙就是将最常用的汉字,编纂成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文句,让孩子在反复的读背中认字,在反复的书法练习中巩固字形,没有哪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五四”至今,尤其是建国以来,识字教学多样化,但讲解造字原意或字理的也很少。其根本原因是,不掌握古人造字原意或字理,并不影响阅读和写作,不影响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字理是古老的学问、传统的知识,是历史悠久的汉字学的本体知识。掌握字理,固然有文化传承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了专门汉字研究者和汉字教育工作者,对于一般的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处都不大。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不是培养专门汉字研究者,不是培养汉字学家,也不是培养汉字教育工作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问周围语文素养极高的专家、学者和作家,他们中又有几人掌握了古人造字原意?更遑论其他。语文素养要素多元,语文知识不是核心要素,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才是。故,课程标准指出,“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对于大多数人,在其拥有的各种语文知识中,字理有之固然好,没有无大碍,绝非必不可少。语文教学中有比字理更重要的知识要学习,更有比各种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要历练。这也是历部语文教学大纲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未将掌握字理作为教学目标或课程目标的根本原因。

其次,挤占规定任务的教学时间。基于母语教育的独特地位,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国外小学阶段母语教育课时大多占所有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我国只占五分之一,有些地方甚至不足六分之一。语文教学任务之繁重,由此可见一斑。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捉襟见肘,教学任务必然顾此失彼,所有一线语文教师都为此苦恼不已。在此情况下,还将时间过多地用于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这对于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势必产生严重影响。以古诗教学而言,人教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篇课文安排两首古诗,四年级以上安排三首。按照现行课程设计,一篇精读课文为两个课时,四年级应在两个课时内完成三首古诗的教学。王老师在四年级用一课时完成一首古诗,已经超过正常用时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挤占其他教学任务的用时。每一篇课文,除了解读文本以外,还有识字教学和完成练习等任务。杭州地区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望天门山》,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有“楚、孤、帆”等,课后还设计了默写等练习。王老师在此地为四年级学生重上这一课,生字教学被免去。由于主客观原因,王老师回避了本来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腾出时间进行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而常态情况下,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额外的汉字文化传播,孰轻孰重?谁主谁宾?我们必须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巨大的空白等待我们去尝试、探索,去寻求答案。一个希望在此领域有所作为的老师,总是不愿重复他人和自己,探索、创新便成其不懈的追求。但探索要脚踏实地,更要理性反思,最主要的就是不断检视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首先要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其次要有效率,即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大。以此衡量王老师的讲解字理,新意有余,有效难说。相信王老师将在不断的理性反思中继续探索之旅,更期待着与王老师重逢于她的课堂,并看到她更多扎实有效的教学新举措.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9期)

探索诚可贵 坚持价更高

──也谈王玲湘老师《望天门山》一课引发的思考

广西师范学院

黄亢美

曾先后在南宁和杭州听了青年教师王玲湘执教的四年级古诗课《望天门山》,不久看到了集美大学施茂枝先生在刊物和网络上对她执教的《望天门山》引发思考而撰写的《探索诚可贵 反思价更高》一文(该文以下简称为《探》),《探》文认为王玲湘执教的这节课“最大特色便是讲解字理”,“思考”的结果是“新意有余,有效难说”,行文中多处指出执教者在相关字词上的字理析解“不必”、“不应”、“不宜”等。作为现场听课者,这节课也同样引起我的思考,总体感受就是颇有新意,效果明显,方向正确,应持续前行。

已经掌握的字义不必再行求索?

上课伊始,王玲湘采用“据形索义”的方式析解诗题《望天门山》。《探》文认为这几个字是熟字,学生对其音、形、义“已经了然”,因此无需“大费周折”。诚然,作为单纯的识字来说,已学过的字再析形索义的确是“大费周折”的。但是,教者执教的是四年级的阅读课,析解诗题时引出“山”的古文字“”是为了与本诗中天门山独特的“”形相比照,而后又由“”的独特山形引出繁体的“門”字,这对理解安徽芜湖“天门山”的独特山形以及了解因形命名的文化常识都是有效的。为什么题目不叫“过天门山”、“登天门山”或“赞天门山”而叫“望天门山”呢?再由此引出“望”字,“望”虽为熟字,但其形义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模糊的,此时由提示其“亻人”站于土坡上抬头望“月”的本义后再移至仰望眼前的天门山,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诗题“望”字所蕴含的情境,以体悟作者遣词用字之妥帖精妙,而不是简单的再识该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建立起“词”的概念,这些词不少是由熟字组成的,在具体的语境里会含有不同的情意,因此,对已经学过的熟字是否还应求索要据语境而定,不能决然地说“不必”。比如简化字“门”虽已学过,其状就如现代门形,形义不难理解,初始学习也能见形知义。然而,本诗中“天门山”之“门” 是依据繁体的“門”形而命名,由此引出“門”以让学生形象感知“天门山”之独特形态,这有何不好?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熟字组成的词语时依据语境再度析解是常有的事,如“罗”字在某版本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是作为姓氏出现的,只要简要地进行结构分析即可,无须讲解字理;而当它作为一个词素组成“奇峰罗列”出现在后面的课文时,为了理解特定情境中的词义而引导学生对“罗”进行字理析解,重点理解“罒”就是“网”的变写,“奇峰罗列”就是奇异的山峰像撒开的网眼一样,到处分布,这些山峰“各不相连”、“形态万千”,因而不能说是“奇峰排列”。此时根据语境对“罗”进行字理析解又有何不好?概言之,学生对字词形义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熟字会不时相遇,认识应逐层加深。像教者以上四个字的析解,除“天”字如《探》文作者所言可以更简略些或忽略不讲外,其余三字的字理析解都是非常有效的。因此,一些熟字再现时其形义是否再行求索或二度析解要因时因境因字而异,不能决然地说“无须”或“不必”。

字理对“举象”的作用该有怎样的估价?

王玲湘老师“字理解题”旨在让学生想象“天门山”的样子,《探》文认为如此字理举象是“转弯抹角”的,不如“直截了当地唤醒烙印于学生心中的„天‟和„门‟之形象”,认为“这样才来得快捷和有效”,并提示大家“舍弃对字理的迷恋和膜拜”,然后自行设计了如下的导入和解题方式:

板书:天门。让学生说说“天门”会是怎样的门。答案可能是,大自然创造的门、神奇怪异的门、高耸入云的门、令人神往的门、上天之门等等。然后在“天门”后面板书“山”,说:“天门是大自然造就的门,它们或奇形怪状,或高入云端,神奇而美妙。在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有天门山。透过“天门”俩字,请你发挥想象,„天门山‟又会是怎样的山?”

《探》文作者对自己的设计自然是非常满意的,认为“非但不逊甚至更优,因为这样的解读更准确到位,而投入却大幅度减少,效益、效率都显而易见。” 看了这样的导入,孰优孰劣,“只要冷静思考,不难明白”。安徽芜湖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而立,宛如天设之门,此“门”形只像繁体之“門”形,绝不像现代简体上有门头的“门”形,因此,教者引“門”识山,让学生“见形知义,因义识形”,字理“举象”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依照《探》文设计,学生心中的“门”其实就是简化字之“门”形,那是“洞开”之门,没见过安徽芜湖天门山的学生可能就会以为像湖南张家界那穿山而过的天门洞。《探》文预想学生对“天门”的答案是“神奇怪异的门、上天之门、令人神往的门、高耸入云的门”等,这种想象与海拔仅80余米的安徽芜湖的天门山之“門”()形相去甚远(基本不搭界)。想象是要符合特定的物象特征的,比如桂林漓江边的象鼻山,内心的视像可以有诸多不同,但无论如何浮想联翩也不能离开大象之“鼻”形,除非你不认为它是“象鼻山”而是其它。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当然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这是要建立在理解诗文字词的基础上,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王玲湘老师在讲读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由“断”引出繁体的“斷”,让学生理解其本义为用刀斧(斤)断丝(),再提示学生由表示斧头的“斤” 有力的砍断想象天门山是怎么被断开的,最后又由此引出“开”字,并承接之前析题引出的繁体字“門”巧妙地把“开”嵌入“門”内里构成繁体的“開”,提示“廾”是两只手的变形(),双手(廾)正把门闩

(一)拉“开”,“門”就开(開)了,理解“開”的形义后再让同学们想象楚江是被谁“开”的,“开”的情势怎样。这种从文字入手析形索义,再凭借文字形义展开想象的教学方式是扎实而有效的。而《探》文对以上教学基本上是否定的,认为“字理对于彰显意象,作用其实微不足道”,“在古诗教学中,试图以讲解字理来彰显意象,几乎是缘木求鱼”。此言差矣!我们知道,古诗文中的字与词多是合一的,字即是词,词即是字。学生想象必须借助字词唤醒,大部分的字至今还是形义清晰的,也是可以通过形义析解而“举象”的,理解字词形义的理据越深入对其所蕴含的情趣和表达的意境就会感悟得更深刻,正如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七》所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试想,如果“闹”和“弄”的形义(字理)很模糊,又怎能想象出它们应有的意象来?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懂得“弄”的本义是双手(廾)把玩美玉(王),眼前才会浮现出月光下彻,花影摇动那一瞬间的美感;若把“弄”理解为一般的捣弄、作弄,那就会美感全无了。这也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诗者“以言造象”,读诗者自然要“依言悟象”,王玲湘老师对“断”、“开”以及下一诗句中“回”的“咬文嚼字”,旨在对学生进行“调整思想和情感”,如此的“依言悟象”既符合诗歌创作规律,也符合诗歌教学规律。若不顾及重点字词的形义析解,而是所谓“直截了当地唤醒烙印于学生心中的形象”,或者干脆直接播放视频来“造象”,可这还是语文课吗?《探》文还认为“断丝的斧头砍天门山,一双人手开天门,何其柔弱无力”,并认为“若无后续的想象,这样引导,相去诗歌的意境何止十万八千里”。这实在是把文学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硬要用数学方式来计算(当做写实来看),若以此言之,恐怕“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也都成了真正的“浮云”了!

在否定教者“字理举象”的教法后,《探》文作者再一次另行设计: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后,再以“那样雄伟、高峻的天门山,居然被长江之水中断和洞开!那是怎样的长江?置身江边,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种设计同样也是不敢恭维,因其没有“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关键字词形义模糊,只是“了解诗句大意”而已,特别是引导学生时说道“高峻的天门山,居然被长江之水中断和洞开”,这更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路。我们知道,“洞开”是以名词“洞”作状语的一个不及物动词,本义是像洞一样的敞开,像张家界天门山的“天门洞”就是典型的“洞开”,我们日常说的门窗“洞开”是含有比喻义的,因门窗就像洞形。如果学生按照《探》文作者“洞开”的提示,我想不少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成长江穿越了“洞”状的天门山。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真的是“相去诗歌的意境何止十万八千里”了!

汉字文化的传播是额外的? 是喧宾夺主?

《探》文认为,像王玲湘老师这样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字词讲解字理是“无多大用处”的,传播汉字文化是语文教学“额外”的任务,是“挤占规定任务的教学时间”,是“喧宾夺主”,是“将手段当做了目的”等等。看到这样的言说我甚感震惊!汉字是表意性文字,内含字理是汉字的主要特点,所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指出:“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这就(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识字教学充分考虑汉字特点”目的有二:第一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第二便是“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课程改革已经十年有余,普通老师都知道“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一样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前言”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了强化这一观点,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二项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再进行细化,如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中的情感目标就分别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等。这里也都明确地把上述的要求当做“情感目标”列入年段的学习目标中。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懂得一些汉字的构字理据,才能让他们真切的认识到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只有认识到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小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学习汉字”,才会越来越“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由此可见,结合字词渗透字理析解,传承汉字文化,这既是认知目标,也是情感目标,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分内任务。《探》文硬说这是“额外”的,是“喧宾夺主”,是“挤占规定任务的教学时间”,这真不知是从何说起!

语文知识不是核心要素,语文能力才是?

《探》文在基本否定王玲湘老师字理教学的特色后又生发议论道:“不掌握古人造字原意或字理,并不影响阅读和写作,不影响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字理“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处都不大”,“语文知识不是核心要素,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教学中有比字理更重要的知识要学习,更有比各种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要历练。”《探》文作者把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如此偏向一端的言说是极少见的!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当然是为了形成学习的能力,但是,就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历练来说,能说语文知识的学习不重要,能力历练才重要吗?不能!前苏联教育家契可夫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能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说明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和习作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单就字词的学习来说,假如学生掌握了左耳旁(阝)的字不是表示耳朵而是表示山岭高地这个“知识”后,那么,当他们遇到“险、阳、阻、隔、阵、陆”等一大串以左阝为形旁的字时,就会自觉地用山岭高地的偏旁含义并结合语境去推断这些字的字义,这就是一种由知识学习而形成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又如,当学生理解了“赌、堵、睹”等同音字各自形旁的含义后,遣词造句时就能正确地选用,这也就是一种由知识转化而成的正确运用和书写的能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王荣生教授在《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十对关系》一文中说道:“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一大贡献就是引进了知识教学,使语文教学摆脱了„未可以言传‟的落后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的确如此,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若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第一维的“知识与能力”是作为并列关系的词语表述的,也没有标明哪个是核心要素,哪个是非核心要素,倒是一再强调“三维”是“一体”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紧密联系的,怎么就能言之凿凿地说“语文知识不是核心要素,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才是”呢?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韩雪屏教授在其《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一文中说道:“语文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课程,言语实践活动需要语文知识的引领……但是,遗憾的是,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最核心的元素,语用知识的有效运用还存在着大量错位与缺失的现象。”在这里,韩雪屏教授就特别清楚的指出,语用知识不但是“核心元素”,而且是“最核心的元素”。她还说道,这是“目前研究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了的。概言之,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应人为地再去区分什么“核心要素”和“非核心要素”。《探》文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还引出2001版“课标”中“不必(实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来作为“不必”注重学习汉字文化等知识的“理论依据”。 十余年来这句饱受争议的话在新修订的2011版“语文课标”中已全然删除,“课标”制定者的本义原是“不宜刻意追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相当程度的表现为“不再追求”或如《探》文作者所言的“不必追求”,语文教学曾一度出现了严重的“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现象。牛传福、邓彤两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用知识: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一文中说道:“曾几何时,„知识‟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视野中一度被质疑被批判被淡化乃至被放逐。如今,当彻底放逐知识的后遗症渐渐显露出来时,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放逐知识,可能已经给语文教育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而这一伤害的严重程度,也许正逐渐被我们深切地感受着……”我想,也许课标修订者也已经感受到这种伤害了,于是把上述的那句话删而除之。删得好!回归本课,王玲湘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引导显然(这)是无可厚非的!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脊梁,表意性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和简化,一部分汉字的理据退化了,消失了。但是,“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北师大文字学家王宁教授语),大部分的汉字还是有“理”可说的,我们当然要据“理”力争,以“理”服人。近百年来,由于“西语东渐”等原因,我们对汉字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走过了一段弯路,导致今日国人的汉字文化水平普遍下降,不少汉字的本真我们已“迎面不识”,学校的字词析解也多是机械教学,死记硬背。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的呐喊,周一贯先生就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采用„中国的功夫‟”的呼吁!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教师已自觉地加入到“把根留住”的大合唱中,年轻的特级教师王玲湘就是其中的高唱者之一,她在教学中大胆地尝试运用字理于字词的析解中,或许(虽然)个别字词的解析(还)不够简略,但绝大部分字词的析解是到位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学习重点字词时依据字理析解其本义,而后再联系语境理解其文中义的方向是正确的!既已看清了方向,那么“妹妹你大胆朝前走,莫回头”,适当地、科学地运用字理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将会使你的语文课更扎实,更精彩!

让字理相伴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教的汉字汉语(是中国的语文教师)!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2期) “字理”有话要说

——与施茂枝先生商榷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周瑞宣

偶然读到集美大学施茂枝先生的两篇文章《诗意的乌托邦》(以下简称《乌》)和《探索诚可贵,反思价更高》(以下简称《探》),真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感慨系之”之后,不禁有话要说。施先生这两篇文章矛头直指字理教学,在《探》一文中说“没有那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而字理教学的核心就是讲解造字原意,可知施先生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字理教学的。然而,施先生既然敢讲“没有哪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这样的话,想必对历朝历代的童蒙识字教学都作了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而且掌握了大量的史实,如其果真,则字理教学实在就成了“诗意的乌托邦”了。笔者对于字理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还是有所了解的,看到不少足以证明历朝历代的童蒙识字都注重讲解造字原意的材料,故而诚惶诚恐地把这些材料之大略列举出来以求教于施先生。

造字原意的理论基础是“六书”。“六书”起于何时?《周礼·地官·保氏》首标其名,可知始于周朝,距今已两千多年。对“六书”的解释在汉代就有“四家三说”。“三说”是指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许慎的《说文·序》、郑玄注《周礼》引郑司农语。然而“三说”皆源于西汉刘歆的《七略》。“四家三说”当中今皆以许说为准,即“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讲解造字原意的,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之法。

“六书”理论的运用,在先秦时代,主要教童蒙识字,所以《说文·序》中有“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之语。保氏,如同中央国立小学的教师。国子,如同中央国立小学的学生,一般为贵族子弟。周期的贵族子弟八岁读小学,学“小艺”。“小艺”毕业以后学“大艺”。“小艺”包括书、数两门课程,即识字和计算。怎么识字?就用“六书”。民间的情况怎样呢?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中说周期民间的童蒙“十月事讫,父老教于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学小学”三字中的“小学”从文法来看,显然不是指“小学校”,而是指“六书”。但保氏和父老具体怎么教,古籍中没有留下教案,唯韩非子的《五蠹》可见一斑。韩非子在《五蠹》中说:“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韩非子时代的私字写作“ ”,所以说字形是“自环”,表达的意思是“只为个人的小圈子打算”,这就是“私”。韩非子时代的“公”字写作“ ”,上面是八,下面是私,八字的字形一撇向左,一捺向右,表达相反相背之意,私的反面就是公。我们的祖先用如此简单的符号表达如此抽象的意义,令人叹服。可以看出,韩非子解“私”字是用“六书”中的指事之法,解“公”字是用“会意”之法。“保氏教国子”时,如何“先以六书”?父老如何教童蒙“学小学”?韩非子对私、公的说解,可视为注脚。欲问从哪个朝代开始童蒙识字讲解造字原意?回答是:至少从周朝始,距今已两千多年。

汉朝的童蒙在识字时更着力讲解造字原意,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小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特别列出“小学十家,四十五篇”,这里的“小学”就是儿童识字课本的意思。古人幼时入学就要学习文字,所以把教孩童文字的书籍称为„小学‟,后把研究文字的书也称为“小学”。在这一领域内,《说文》学是发展得最充分、最有成就的。此外,清代谢启昆编有《小学考》,记载了历代“小学”书籍的目录,亦可资参证。众所周知,文字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讲解造字原意, 没有造字原意就没有文字学。班固特列“小学十家”的事实,正说明汉代的童蒙识字教学要着力讲解造字原意。班固在《艺文志·小学》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又以六体试之。……史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可见,汉承周制,还把“造字原意”纳入“试学童”和“考公务员”的内容。班固又说:“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所谓“训”,必讲造字原意。

据《北史·儒林传》记载,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曾“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所谓“四门小学”,就是学周朝“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而设立的“中央国立小学”,其规格与太学平等。

“小学”到了唐代,有很大的发展,据《新唐书·选举志》说,唐代的地方学校都设有专修“小学”的学科,名为“学书”,规定小学生要用二年时间研习《说文》。唐代科举考试设有“明字”科,专考“小学”。特别是大历年间李阳冰“刊定《说文》,修正笔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更促进了“小学”的发展。据岑仲勉《隋唐史》说,僖宗入蜀,见“字书小学”皆是印板书,可知其流行之广。《新唐书·艺文志》也学《汉书》,特立“小学”类。

宋代是我国“小学”发展的第一高峰,其标志就是诏命徐铉等人校定《说文》,并付国子监雕板印刷。又有徐铉之弟徐锴著《说文系传》。据宋人洪迈《容斋随笔》所说,宋代的州县学校设有“算学”、“书学”、“画学”三种必修课程,“书学”相当今日的小学语文,“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算学”相当今日的小学数学。“画学”相当今日的小学美术。可知宋代的小学语文将《说文》和《字说》列入法定教材。《字说》是王安石写的一本文字学著作,在宋代十分流行,号称“荆公之学。”宋代著名的童蒙识字课本有吕本中的《童蒙训》、袁采的《袁氏世范》、朱熹的《小学集注》等,都讲造字原意。

据《元史》所说,元代将“小学”列入国子学的第二必修课程。

《明史》卷九十六专列“小学”类书目一百二十三部。这个数字本身就可说明明朝的童蒙识字教育多么重视造字原意的讲解。这一百二十三部当中有些书一看书名就知道此书是给童蒙讲造字原意的,如黄裳的《小学训解》、廖纪的《童训》、谢林的《字学原委》、涂观的《六书音义》、周宇的《字考启蒙》等。

清代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第二高峰,尤其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最高水平。但是,文字学对于童蒙识字来说有些东西也确过于深奥,这个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至道光年间,著名的文字学家王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写了一本很好的儿童识字课本《文字蒙求》。这本书原是专为友人陈山嵋的孙子识字而写的,故而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许慎《说文》所释九千多字中精选出最常用、最浅易、最有构字能力的二千多个字来解说造字原意,切合儿童的识字量;第二,凡所释字,先标楷书,后写小篆等古文字,便于儿童阅读;第三,全书按汉字的造字法,即“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分四卷编排,突出了汉字的构字规律;第四,在说解过程中去掉《说文》的艰深迂曲,采取浅易明白的语言来说解,甚至某一字应从什么角度来看都说清楚。例如“„舟‟当横看。左舱右底,上为舟尾,曲则容舵处也。”这些都十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第五,此书虽为儿童识字课本,却倾注了王筠的许多研究心得,颇具学术价值;第六,王筠在此书的《序》中引陈山嵋之言曰:“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这段话深刻而简明地说清了运用“分解组合”之法“讲解造字原意”的作用,是对中国传统的童蒙识字经验的经典性概括。《文字蒙求》后由陈山嵋刊刻出版,遂风行于世,直至今日,仍为学人捧读不衰。《周礼》、《汉书》暂且不说,施先生至少应该读过《文字蒙求》吧,如果读过了,为什么还说出“没有哪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这样的话来呢?事实说明,孩童启蒙识字讲解造字原意是代代相承的,或“集中识字”,即逐个地析解和识记汉字;或“随文识字”,如以《三字经》《千字文》等为教材随文析解。在实际教学中,肯定有的讲得精辟易懂,有的讲得苟简模糊,也有的限于水平死教死记,从未讲解造字原意。即使就是机械教学死记硬背者众多,也不能得出“没有哪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的结论,可见,此言论确为不实之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语东渐,一些人士也曾一度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提出要走世界共同发展的拼音化的道路,但是,实践证明,以视觉为特征的汉字要转变成以听觉为特征的拼音文字至少在当代是走不通的,所以国家语委1986年5月31日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文字改革必须稳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脱离实际超越历史条件的改革,是得不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要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如何学好和用好汉字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1年7月4日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汉字的基本特点就是其组构的有理性,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当然也就离不开适当地“讲解造字原意”。纵观当前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多种版本的教材,在识字起始阶段的独体象形字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画图、古文字和现代汉字“三位一体”呈现的,其目的自然是让学生感悟其“造字原意”。2011版新修订的“语文课标”也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识字教学来说,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特点的影响,首先就是要注重汉字构字的理据,适当地“讲解造字原意”。 其实字理教学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出的本事,不过是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童蒙识字经验而已。但由于施先生抱着“没有哪个朝代的童蒙是讲解造字原意的”的成见,所以在《乌》文中进而指责字理教学的“析形索义”为“多此一举”,“追根溯源”为“无的放矢”,并援引某大学一教授的话说:“现代“庆”字的字义是庆祝,字典里说得明明白白,用不着我们去探求。”这位教授的话固然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如果学生将“庆”字右下的“大“多写一点成“ ”, 或将“突”字下部的“犬”少写一点成“ ”,请问,老师怎么去纠正?要不要探索?欲要说明“庆”字为什么不能多写一点,“突”字为什么不能少写一点,除了“析形索义”,“追根溯源”讲清其“造字原意”之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怎能说字理的析解是“多此一举”、“无的放矢” ,是“低效甚至无效,不宜提倡”的呢?看来,施先生对字理教学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析形索义”,“追根溯源”固然是字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并非逢字必“析形索义”,也并非逢字必“追根溯源”。一般来说要依据字理进行“析形索义”、“追根渊源”的主要是如下方面的字:

第一,构字率较强的“基本字”。汉字的“基本字”约有400多个,其中最主要的只有200多个,这些“基本字”大多是部首字,是组装汉字的基本“零件”,掌握了这些“基本字”,就可对众多的汉字进行分解组合,起到驾简驭繁、提高识字效率的作用。如“ 彳”,本是十字路一半的象形,所以凡有“彳”旁的字其义必与道路或行动有关;“页”的本义是头,所以凡有页字旁的字其义必与头有关。汉字中约有80%的字是形声字,教好了这些基本字,就能快速地学好众多的形声字。

第二,字形演变清楚,字义明白易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字。如表示孩子搀扶老人行走的“孝”字,反映古代“水平测量法”的“测”字和“准”字,反映古代四川养蚕业发达的“蜀”字,反映古代医学的“医”字,反映古代教育的“觉”字、“启”字,反映古代民俗的“婚”字、“友”字等。

第三,易写错用错的形近字或同音字。如“捡—检”、“赌—堵”、“发—罚”等,对这类字,一般的语文老师除了“罚写一百遍”之外几乎别无办法,若用讲字理的方法就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能那样写、那样用,学生知其所以然之后效果必然好。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的字词。如,古诗《夜宿山寺》的“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客”,《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贫”等字词。在现代文中,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村”、“锋利”、“裸露”、“咆哮”、“洪水、“卷”等字词。

总之,对汉字是否要“析形索义”、“追根溯源”要从实际出发,汉字中的同音通假字从来都是无字理可说的,当然不可能讲;一些形义变化太大的字不应该讲;一些字义与年段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远的可以暂缓讲或浅显讲。哪些字词该讲,哪些字词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则需要老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探索与实践,到了一定的时候,必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施先生在《探》文中另一番令人震惊的话语是:“试问周围语文素养极高的专家、学者和作家,他们中又有几人掌握了古人造字原意?”敢说此话者首先要划定哪些专家、学者、作家是语文素养极高的,哪些是次高的,哪些是不高的,然后逐个地研究那些“极高的”并举出足以充分证明这些“极高的”人当中没有几人掌握了“古人造字原意”的证据。施先生在《乌》文中就举例说到鲁迅先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并未掌握训诂学,并未掌握字理”。本文笔者不属于“极高的”,对施先生的如此豪言不敢妄加评论,也没有必要评论,对鲁迅先生的著作也只是读过部分,略知一二而已,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就我所知提醒施先生不妨读读鲁迅写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从文中便可知鲁迅曾跟随章太炎学过《说文解字》。然后还可以再读读鲁迅的《门外文谈》,就可知这是一篇鲁迅先生谈及文字学的经典名文,仅此就会知道鲁迅汉字学功底是浅还是深了。至于像郭沫若、王国维、季羡林等大师,他们自然是语文素养极高的,文字学功底尽人皆知就无须赘说了。看看当代的许多著名作家,例如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诗人苏叔阳,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在中央电视台4频道“文明之旅”栏目里,他就曾主讲了“汉字的魅力”的节目,由此可知其文字功底是非同寻常的。再看看著名作家梁晓声,他也是个小说和影视文学作品创作颇丰的人,其文字功夫自然也是不浅的,在2011年北京“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针对当前汉字机械教学的状况他大声呼吁“小学教师要掌握一点字形学”。 事实证明,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专家、学者和作家,他们之中掌握一般字理知识的绝非凤毛麟角般的“能有几人”,而是大有人在的,因为“文字功底可以决定他的语文素养”(周一贯《由国民的文字功底反省识字教学问题》),他们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便是明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脊梁,字理是汉字的核心。汉字虽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和简化,但大部分汉字形义的构成仍然是有理据的,施先生在《乌》文中也说道,《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生字表”中795个一级汉字,根据研究认为可以分析字理的有435个字,占54.7%。且不说这个比例是否准确,就按这个比例,也说明大多数的汉字是可以不同程度地析解字理的,可为什么还说“可运用此法教学的汉字不太多”?“析形索义”、“追根溯源”是“无的放矢”、“多此一举”“无太大用场”,是不好的方法?

2009年“六一”儿童节时,胡总书记参观某外国小朋友就读的一所小学。他指着黑板上的“木”的古文字“ ”问外国小朋友“这种教学方法好不好?”外国小朋友齐声回答:“好!”请问施先生:你说好,还是不好?

(本文发表于《新课程研究》2013年第三期)

第17篇:字理论文

浅谈字理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关于识字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遵循儿童认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提高识字效率,发展儿童的智力。运用字理教学就是根据汉字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适当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由于汉字具有一定的图画性,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点点划划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加深对汉字构形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提高识记的效果。

字理识字,它的优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它能够巧妙地运用汉字形义统一这样一个原则,加强对字理的讲解,切合汉字表义,文字的这样一个性质,易于产生对汉字的正确观念。第二,字理识字比较容易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激发孩子对汉字学习的兴趣。第三,字理识字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错别字的产生。最后,字理识字还有一个尤为突出的优势,就是字理识字的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识字教材。通过实践,我总结了运用字理识字的几种方法:

一.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它分为两类型:

(1)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乖:乘人不备(拆字法)。俄:先人后己。化:华北。乃:后起之秀(特指法)。更:与人方便。今:用心读书(反拼法)。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券:拳头对刀(移位拼字法)。翠: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悲(会意拼字法)。 (2)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我们从上述字谜可以知道制谜的两大要求:

(1)语言要求。谜面用字都是熟字,谜面用语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词、成语、俗语以及语意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说,编制字谜这种识字教学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或形义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通过丰富的联想,用熟字教生字,以“已知”解决“未知”。

(2)内容要求。谜面内容应体现以下“三性”:

思想性。谜面内容应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样的字谜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益智性。猜谜本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对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制谜要有利于学生的猜谜,让学生根据谜面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猜准谜底。

知识性。谜面虽小,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物事,社会现象等都可入谜。这样的字谜才能达到通过识字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之目的。

制谜要求告诉我们,编制既通俗、形象、简短,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和知识性的字谜,让学生猜,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或意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二、动作示范,示意法

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有很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做示范动作,让学生从中领会动词的意义,掌握动词的构形特点。如睁、握字的教学:

张开两眼——睁(目字旁) 五指收拢——握(提手旁)

动作示范,示意法既可用于动词的词义教学和词形教学,又可用于动词的听写,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

三、形近比较,辨异法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这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成数万汉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构字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 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寻同辨异,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规范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认读和使用。 四.部首表义,求同法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辞书中有三大部首系统:一是形体部首系统,如

一、|、乙等部首,它们一般与字义无关;二是形位型部首系统,如“叛”字中的八部和又部、“颖”字中的水部、“腾”字中的马部,它们有的与字义无关,有的与字义有关。三是形义型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亦即按义分部)。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顶”、“项”、“颈”、“额”、“颊”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页部的表义类属:从页的字,字义与人体肩部以上的部位有关;分析“儒”、“侠”、“俭”、“侈”、“仰”、“伏”等字的意思,认识人部的表义类属:从人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儒、侠)、品性(俭、侈)、行为(仰、伏)等有关。

部首表义,求同法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部首的表义类属,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汉字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和望文生义的理解能力。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字理识字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的识字方法,但不论是何种方法,首先,每一种识字经验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验、去探索!我们应该提倡新的教学思路——就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多元化,走一条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多种经验的识字教学的路子!

第18篇:字理二

低年级语文字理识字课题研究教学总结

董敏

字理识字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我的学生对识字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乐此不疲,双边活动开展得相当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字理教学不仅抓住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更科学有效地突破了识字教学字型识字教学的难点,下面是我在字理教学实践操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就得提高学生学生汉字的兴趣。二年级教学的生字大多数是基本字(象形字)和形声字,字理识字教学中大多采用“朔源-----对照”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例如,我在教“女”字时,我首先用投影片打出一个像跪坐的古代的女人形,引得学生观察图中女人的形状,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粗线勾勒出“女”字的大概形状,引导学生与“女”字的形状发生联想,接着,出示“女”字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女”字就是根据古代女人跪坐的形象演变过来的,最后就是书写“女”字。这样,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型。在整个“女”字的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解说,学生就如在看动画片一般,不仅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女”字的字理,提高识字效率,更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汉字,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更注重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全程参与。在教学“大,十,七,土,从”等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字型,用他们自己所能想到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 1 时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即被激活,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通过自己地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很轻松地愉快地记下了这些字。

(二) 字理教学与培养能力

经过一,二年级的字理教学,学生对各种偏旁部首形义有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解,这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如,在《静夜思》中,教学“霜”字时,打出投影,就告诉学生“雨”就象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后下雨形,与云气或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相”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那么,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再碰到有雨字头的字,如“雾,雹”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雾,雹”是一中自然现象,“务,包”表读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很多的汉字,复杂的结构,给学生的记忆也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月月不分离,好似亲兄弟(朋);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暗);等这些字谜通俗,形象,简短,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的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三) 字理识字在纠正错别字的作用

汉字是由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而成,辨认不清就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特别又是那些部件较多的字,如“疑”字,拆开来看,匕古代指短刀,矢表示弓箭,右部件的上半部分代表长矛,下面代表走,合起来的意思是:军队打仗是,是拿短刀,弓箭,还是长矛?还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撤走呢?拿不定注意.学生就象听故事一般,也容易加深印象,正确率也就提高了.

第19篇:幻灯片中 字的笔顺出示方法

1.打开PowerPoint 2003,在菜单栏中执行“插入→图片→艺术字”命令,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选择第一种(空心)艺术字样式,输入欲演示笔顺的汉字,比如“化”字,选择楷体,单击“确定”按钮。

2.调节字的大小,并重新复制一个字。选择其中一个字,单击右键选择设置艺术字格式,在填充颜色栏中填充你喜欢的颜色,这个字将作为演示笔顺的字的底色。

3.选择另一个字,依次执行“编辑→剪切”、“编辑→选择性粘贴”命令,打开“选择性粘贴”对话框,选定“图片(Windows元文件)”选项,注意一定要选“图片(Windows元文件)”,单击“确定”按钮。然后点击右键选择“组合→取消组合”。这时会弹出对话框“这是一张图片而不是组合,是否将其转换为Microsoft Office图形对象?”点击“是”按钮。

4.再一次右击“化”字,执行“组合→取消组合”命令,将各汉字笔画拆开。

5.选择其中一个笔画,点击右键选择“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填充红色。然后选择格式刷,可以很快地将所有的笔画刷成红色。

6.将所有拆开的笔画放在黑色的“化”字上,选定第一笔,打开“自定义动画”面板,选择“擦除”效果, “方向”选择“自顶部”。接着选第二笔,依此类推,“方向”则根据实际情况定。

7.如果是竖折弯钩之类比较复杂的笔画,可以借助其他的作图软件切割后再添加擦除效果。

这样,用PowerPoint演示汉字笔顺就这么简单,而且很实用,

5回答者:

第20篇:一年级上册易错笔顺的字

课后词:

江南 江水 禾苗 树苗 树木 树叶 竹排 爷爷 天空 美好 竹林 萝卜 木排 两岸 两天 绿色 我们 她们

这里 那些 长城 红旗 再见 仔细 高兴 笔尖 尘土 手心 灭火 青菜 风光 公园

绿地 景色 鲜花 土豆 广场 回家 明天 热心

房屋 屋门 高山 江河 河岸 大树 青草 夏天 雨伞 漂亮 冷热 远近捉迷藏 豆角绿 辣椒红 黄瓜绿 南瓜黄 茄子紫 西红柿红

放:放心 放松 放开 放手 放下 班:上班 班长 下班 早班 晚班 正:正在 正常 正好 立正 正当 快:快乐 飞快

生:生长 生日 花生 种:种树 种菜 种地 许:许多外:外面

不许外衣也许 外语

5反义词

出—入 左—右 上—下 大—小 远—近有—无笑—哭

进—出冷—热 长—短多—少 东—西

6生字加法:

日+月=明(明天)

去—来

高—低

白—黑 晚—早 前—后

南—北

小+土=尘(尘土)

小+大=尖(尖刀) 一+火=灭 (灭火) 鱼+羊=鲜(鲜花) 人+木=休(休息)

田+力=男(男人) 手+目=看(看见) 不+正=歪(歪歪扭扭)

日+光=晃(晃眼)

木+木=林(树林)

人+人=从(从来)

木+木+木=森(森林) 人+人+人=众(众人) 口+口+口=品(人品) 日+日+日=晶(亮晶晶)

7加上一笔组成新字组词

日—白--白天 日--电—电子日--目—双目 木—本—本子 木--禾—禾苗大—天—今天

月—用—不用 了—子—儿子 十—土—土地

小—少(—少见 目—自—自己

开-升上升天 —无(无人) 田—电(电子)马—鸟(小鸟)四—西西方

十—叶—叶子土—肚—肚子田—苗—禾苗 斤—听—听见 月—明—明天 生—星—星星 云—会—开会 早—草—小草

9量词搭配

一(只)小狗两(只)鸭子几(朵)野花一(只)鸟 一堆苹果

一(条)小河 一(朵)白云一(群)鸭子 一(条)木船一(头)黄牛 一(只)猫 一群小鸟 一(个)苹果

一堆枣

一(颗)枣

一(堆)杏子

一颗杏子 一(个)桃 一(朵)花

一(本)书

一(把)扇子

一(双)鞋

一(块)西瓜 一个西瓜 一(辆)汽车 一间房子 一座房子 一(件)衣服 一把伞 一只鸭 一条船 一头牛 一只花猫 一个苹果 一堆李子 一群鸭子 一本作业 一把尺子 一座房子

一头猪 一个萝卜 一个西瓜 一杯水 一条鱼 一(个)人

一(张)桌子

一(匹)马

一(辆)马车 一(朵)云 一(道)闪电

一(条)小河

一(杯)水一(轮)明月

一(颗)星星

一(把)尺子(条)鱼

一(粒)米

一(棵)树 一(面)红旗

一(座)山

一(片)森林

一(间)房子 一(条)毛巾

一(只)狗

一(杯)牛奶

一(块)面包 一(条)木船

一(句)话

一(座)大桥

一(堆)火 一(所)学校

一(张)嘴

一(台)电视机 一(首)古诗一(架)飞机

一(扇)窗户

一(部)电话

一(头 )黄牛 一(只)猫 一(只)鸭子 一(只)鸟

一(个 杏子 一(栋 扇子 一(双 西瓜 )苹果 一(颗)枣一(个 )桃

)楼房 一(支)花一(本)书

一(群 一(套)衣服

)人一(堆)一(把)一(块))鞋子

一(瓶 )墨水 一(封 )信 一(块 )手表 一(把)雨伞

一(张 )桌子 一(匹 马车 一(块)橡皮

一(把)尺子 一(头 水果 一(个 )硬币

一(列 )车厢 一(朵 闪电 一(条)鱼

)马

)云 一(辆一( ) ) 道))驴一(篮

一( 条)小河 一(杯)水 一(轮 )明月 一( 张)门票

一( 铅笔 一( 森林 一( 牛奶 颗)星星 条 一(棵 )树)红旗 一(座 )房子)毛巾 一(个 )面包

一(座 )山

一(只 )狗

一(片一(瓶

)))一(袋)米一(支面

一( 条 )木船 一(句)话 一(座 )大桥 一( 把 )火 一( 所 )学校 学校 一(台 )电视机一(首 )古诗 窗户 一(部 )电话

10 特殊词语类型

(张 )嘴

(架)飞机 (所( 扇)一一)一一

看看 看一看

说说

说一说 比比 比一比

读读

读一读 听听 听一听

数数

数一数 想想

想一想

玩玩

玩一玩 AABB重叠词:

高兴—高高兴兴

许多—许许多多

漂亮—漂漂亮亮

仔细—仔仔细细 日夜—日日夜夜

来往—来来往往

红火—红红火火

明白—明明白白 大方—大大方方 大小—大大小小 来去—来来去去 山水—山山水水 又唱又跳

又细又长 又说又笑

又大又圆 又粗又长 又好又快 又说又唱

又扁又长 又白又胖

很美很美的白云

很多很多的房子

很清很清的河水 很高很高的山

很绿很绿的树 很红很红的太阳 很大很大的西瓜 很长很长的路

很白很白的面 很小很小的鱼

束 一束束 一束束美丽的鲜花 棵 一棵棵 一棵棵高大的松树 个 一个个 一个个红红的苹果 只 一只只 一只只雪白的小羊

花更红

草更绿

树更高

阳光更宝贵 可爱的小猫 明亮的灯光

鲜艳的花朵

美丽的鲜花

漂亮的雪孩子

红红的苹果 绿绿的小草

白白的雪花

可爱的布熊

金黄色的小花 数不清的雨点儿 弯弯的小路 暖和的衣裳 暖和的棉衣 绿色的草地 绿色的小伞 漂亮的衣服

漂亮的花朵

雪白的羊毛 雪白的云朵

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高高的太阳 尖尖的草芽

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

弯弯的谷穗

小小的毛虫圆圆的荷叶

9种句子类型: (1)雨越下越大。 天越来越黑。 飞机越飞越高。 我越长越大。

(2)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江上有一座大桥。 屋子里有一本书。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蓝蓝的天空像大海。阳光像金子。 影子像小黑狗。 红红的太阳像苹果。

闪闪的星星像宝石。 长长的小河像锦缎。 松鼠的尾巴像一把伞。圆圆的太阳像皮球。

你去北京吗? 你去上海吗? 你去广东吗? 我的书包呢? 我的铅笔呢?

你去广西吗? 我的本子呢? 我的语文书呢?

他就是你的朋友吧? 他就是你的爸爸吧? 她就是你的妈妈吧?

她就是你的语文老师吧?

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来。 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小林是我的好朋友。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五星红旗。 我们爱老师。 我们爱爸爸、妈妈。

我们爱祖国。

乐乐洗水果。 牛牛拍皮球。沙沙写字。谁在干什么?

四、看图写话要写清楚: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比如:早上,小芳在院子里给花浇水。 1.晚上,爸爸在__________,妈妈在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水果。 3.鸟儿_________,鱼儿_________,树木_________,禾苗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来鸟不惊。

5.我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飞机越_________越_________。雨越_________越_________。我越_________越_________。

7.我会______________,会______________,会______________,还会______________。

8.我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山上有很______________很______________的桃子。草地上有很_________很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10.因为有了阳光,______________,更绿了。__________________,更高了。阳光像____________,阳光比______________更宝贵。

11.我家门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弯弯的月儿像__________________,圆圆的月亮像__________________。闪闪的星星像__________________,蓝蓝的天空像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爱___________。祖国妈妈的生日是_____________。

15.课文《画》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其中有三组反义词,它们是(

)—(

)、(

)—(

)、(

)—(

)。

16.桃树上长着很_________很_________的桃子,个个又_________又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呢 ?

18.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大。 20.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

1、————旁边有———————。

2、————的脚印像——————。

3、————————————多可爱。

4、我给————————————。

5、——————结满了—————。

6、——————开满了—————。

7、放学了,我飞快地——————。

8、————学会了———————。

9、学校里有很——很——的————。

10、西瓜又—————又—————。

11、——又—————又—————。

11、雨越————越———————。

13、小树越———越———————。

14、风越————越———————。

15、我越————越———————。

16、天越————越———————。

17、飞机越———越———————。

18、我看见蓝蓝的天空像—————,弯弯的月亮像—————,闪闪的星星像———————。

19、小猴子从——————————。

三、按原文填空

17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

(一)群(小)画家。15 冬瓜躺在地上,冬瓜大,是绿色的,皮上有细毛。

茄子挂在枝上,茄子小,是紫色的,柄上有小刺。

14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

学会了(飞)翔。

11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

(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

(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辨别方向: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10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

的尾巴(最)(好)(看)。

9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8 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

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7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读背背: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4 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三座房,四座房, 房前花果香, 屋后树成行。 哪座房子最漂亮? 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3 (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

(两)岸树(木)密, (禾)苗绿油油。 江南(鱼)(米)乡, (小)(小)竹排画(中)游。 2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红色的蝴蝶,黄色的(

在空(

)(

)翔,在(

舞蹈。(

)是蝴蝶,(

)是(

)(

),)(

))(

),

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

)的(

)报,告诉我们秋(

)已经(

)到。

2、一去二( )(

),烟村(

)家。亭台(

)(

)座,(

)十枝花。

3、鹅鹅鹅,曲项向(

)歌。(

)浮绿(

),红掌拨清波。

)))

4、远看( )有色,近听(

)(

)声。春(

)花还在,(

)(

)(

)(

)惊。

5、(

)竹排,顺(

)流,( (

)唱,(

)(

)游。( 树(

)密,(

)苗绿油油。江南((

)乡,(

)(

)竹排画(游。

))岸

) )

《理字的笔顺.doc》
理字的笔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