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教学片断

2020-03-03 15:22: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片断一】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北师大版新实验教材中归类识字有关“手”的偏旁变写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学习以“攵”为偏旁的“牧、收、攻、教、救”等字时,教者先出示“又”字,理解了“又”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上多加一撇的反文旁“攵”表示手持何物呢?教者把这几个生字分派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长汇报了如下的探究体会:

牧——“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词语如:放牧、牧羊。

收——“攵”表示手持工具。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

攻——“攵”表示手持器械。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

“教”字的“攵”原表示手持鞭子训斥小孩,同学们依据现字形想象为教师手持教鞭,或说手持粉笔、书本等。

“救”字的“攵”表示手持物件。在“救人”这一词语里,一些同学想象为手持竹竿递给落水者,在医生“抢救”病人这一情境里,同学们想象为医生手持手术刀等。

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对“攵”这个偏旁的形义用顺口溜进行了总结概括,并用天津快板的曲调和节拍进行诵读。

这个反文旁,

东西拿手上,

拿个啥东西,

具体看情况。 【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攵”是常见的偏旁,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叫“反文旁”即可,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甚了了。而黄亢美老师不但让学生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不难想象,学生掌握了“攵”的形义后,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片断二】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一节归类识字课中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片断,从复习的形式和要求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而且一字一法,学生兴趣盎然,给观摩的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同桌判分法

在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加深对“镜”字形义的识记,黄老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镜”字为什么用“金”做偏旁?(古人曾以铜为镜)镜子为什么说“一面”而不说“一只”“一条”?要求同桌的同学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并互相判分,回答正确的出示十个手指亮10分,回答不够正确就适当地递减手指。

每个同学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人人都动脑、动口又动手,个个都兴趣盎然地参与。

2.举手示意法

同学们在理解了“幅”(原指布帛的宽度,故从巾)和“副”(用刀剖物,使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这两字为什么是布巾旁和立刀旁后,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张爷爷六十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笑脸。他很爱好书画,给我画了一幅国画,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天气太冷了,我把一副手套送给张爷爷。

——黄老师在说这段话时,左右手分别拿着“副”和“幅”的生字卡片,讲到该用“副”字的词语时,同学们举左手表示,当说到该用“幅”字的词语时,则举右手表示。这种采用左右手示辨词语的形式新颖有趣。

3.手指示数法

学了“杯”字后,同学们懂得了古人曾“以木为杯”的字义,这时黄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组词,每组成一个词语组长就举一个手指,组成两个词语就举两个手指,以此类推,然后请举手指最多的一个小组回答。这种把竞争引入小组讨论的方法非常奏效,合作讨论非常热烈。

4.随意作画法

同学们理解了“串”字是一根线段穿过两个钱贝的字理和引申义后,除按课本中组的“一串葡萄”外还可组成什么词语呢?这时,教者让每位同学都拿出纸笔,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以此形象地感知“串”字的形义。

于是人人动手画画,“一串珍珠”“一串鞭炮”“一串羊肉串”等很快便画出来了。如果让同学们口头组词,再怎么说也是几个同学说,而用画的方式“组词”,则不但人人能参与,而且个个都乐于参与。

最后,黄老师还组织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画的苹果树上贴有纸形的“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附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十分地突出汉字的形义。如:“副”字为什么是立刀旁?你能用“副”作量词说两种以上的物件吗?“轮”字为什么是车字旁?为什么“明月”说“一轮”?“束”字“木”中的“口”表示什么?等等,谁上来摘并且回答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 【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上述的教学片断可见,教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汉字无比美妙的构形情境里,由“一轮明月”的“轮”想到了车子之轮,进而想到月圆如轮;由“一面镜子”的“镜”懂得了古人曾磨铜为镜,镜子是平面的,而且又是用以照人的脸面的,所以称谓它的量词用“面”;由“副”字的立刀旁进而了解了古人“债券”之“券”刀字底的来龙去脉以及“副”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含义;由“束”从木从口想到了古代先民们正用绳索捆绑(口)草“木”的劳作情景„„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而黄亢美老师就是执著地依据此法施教的一位教师。】 【片断一】

这是黄亢美老师上《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片断。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时,教者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词句比较: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他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乐滋滋”与“乐悠悠”在字形上有什么区别?

生:“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 师:从这两个ABB式的形容词不同的形旁你能推断出他们不同的词义吗?

生:“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会是什么水呢?想想,种田人白捡得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得有滋有味的,看着看着,这时什么流出来了? 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 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说得好。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因为前面写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个野兔不但是“白捡”的,而且是“又肥又大”的,想到马上就可以煮着吃了,所以口水就流了出来,因此,课文里用“乐滋滋”这个词好。

(先后有三位学生发言,大意相同,而且都能联系“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一句子来品味“乐滋滋”这个词。)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是因为他—— 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灯片中有关读写例话的语词: 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 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

师:词语理解了,能够读出他馋涎欲滴的情态吗?

生1:(读)“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读得较平淡)

师:他读得怎样?(生:平淡)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又肥又大”和“乐滋滋”这个词。特别是读“乐滋滋”这个词,要使人仿佛看到他的口水流出来一样。谁再来读读?

生2:(读得稍好,前一“滋”重读略拉长,后一“滋”比较轻短。)

师:读得怎样?是不是流出一点口水了?(众生笑,认可。)还有哪位同学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 生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 师:(打趣地)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众大笑) „„

师:这个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男的。

师:“男”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 (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概括了“男”字的形义: 田加力,组成男, 田间出力好儿男; 男字读音又通难, 男子汉就不怕难。)

师:同学们,这个种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他还像个“男”子汉吗? 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 生:不劳而获。

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组成。

(教师提示“收获”的“获”原写作“穫”,特指收获稻禾;“捕获”的“获”原写作“獲”,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简化统写为“获”。如何识记这个简化字的形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词义和自己的想象灵活识记为:要想收“获”粮食,就必须去种庄稼,所以“获”字有个“艹”,要想有兽肉吃,就必须带“犬”去打野兽,所以“获”又由“犬”和“犭”组成。)

师:这个种田人既不去种庄稼,也不带猎犬去打猎,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生:野兔再也没有得到,田里也渐渐地长满了野草。

(教师课件中的“获”字先后擦除掉了“犬“犭”以及“艹”。) 师:一样都没有收获,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一无所获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了黄亢美老师依据字理析解和品味词语的特色。其基本方式为:

(1)抓住词语中的重点语素进行字理分析,然后再联系整个词语进行理解。如“乐滋滋”一词,依据字理析解了“滋”的含义,然后再整个理解“乐滋滋”的词义,概言之,即是先分解,再组合。

(2)字理析词之词,不一定个个非是课本中的词语不可,也可以根据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地旁延扩展。如上例中对“男”和“获”的析解,虽不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但能很好的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寓意服务。

(3)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的形义变化较大,对这些字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字源义,允许学生依据现代生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理”,如“获”等字的析解。

(4)运用字理析词,这是第一步,尔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和品味它的文中义,这就使得词语的理解更深刻和更到位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对这种文法和学法进行了概括和提升,强化了大家对“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的理解。

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教者很注意让同学们进行品读,这又充分地凸显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特征。引导同学们从“不劳动又想有收获”提炼出“不劳而获”,从最后“一样都没有收获”提炼出“一无所获”,对语词如此的抽象和概括,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的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时段是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以及对语词的抽象概括训练上。

这样的教学,不但很好地进行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而且又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寓意,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片断二】

这是黄亢美老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矛与盾》的教学片断,教者在起始的解题时,先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矛”与“盾”两物,然后教师写出这两物的古文字形。象形字的古文字“矛”和现代楷书体的“矛”还依稀可辨其形,教师板书小篆体的“盾”字让同学们形象地感知到古代将士手( )持盾牌(厂)遮“目”掩体的形态,很明显,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教者要求学生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先对照课文的注释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尽可能地从字形上探求它的词义。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在“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鬻”字比较难理解。课文的注释是“卖”的意思。从字形上看它是个上下结构的,上面有个“粥”字,会不会原来的意思是卖粥?

(教师提示,下面的“鬲”古文字的字形像三条腿的鼎锅形,学生由此联想到锅里有粥,正在舀着锅里的粥在卖。在形象理解了“鬻”是卖的意思后,教师为了加深理解,又适当地进行了旁延扩展:旧社会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被迫卖儿卖女;在过去的政府衙门里,一些当大官的卖官卖爵,谁给钱多就给谁当官。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别把“卖儿卖女”和“卖官卖爵”变说为“卖儿鬻女”和“卖官鬻爵”)

生2:这个楚人“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是夸耀的意思,从“誉”字的“言”字旁可以看出,夸耀有言过其实的意思。

生3:“曰”在课文中的注释是“说”的意思。它的字形比“日”平扁,就像人的嘴巴,中间一横像舌头,好像正在讲话,所以“曰”是说的意思。

生4:“其人弗能应也”中“弗”是不能的意思,在字形上比较难理解„„

(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理解了“弗”中的“丿”和“丨”似两支箭,“弓”似捆绑的绳索,古人用新砍伐的竹子做成箭杆后,分别晒干;由于极易翘起弯曲,于是整把地把它们用绳索捆绑起来晾干,这样箭杆就比较挺直。正用绳索捆绑的箭杆当然是还不能用的,所以,“弗”有不能的意思。) (有几个学生还分别谈了对“吾”“陷”“莫”等几个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为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即可,而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黄亢美老师非同一般的教法,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仅通过注释知道了有关字词的意思,还要通过该字形透视出它的字义。这样的学习要求和训练,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汉字美妙的构字情境里,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不言而喻,黄亢美老师这样的教学是能够较好地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

由上可见,特级教师黄亢美的语文教学的确是极富特色的,这些特色除体现了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外,最主要的就是能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让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运用字理进行析词,让学生形象地识记词形和感知词义,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品词、品句和品读等方式的语言训练。因而,他的课总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要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教者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要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教者首先就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而黄亢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汉语言文字无比热爱且具有较深造诣的一位学者、专家和教师。

下面节选他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①品读“飞过花丛”:

师:看这个飞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 像鸟儿张开翅膀在飞。 师:你从哪感觉到的? 生:飞字上的那两点。 师:奥,你发现的还真像啊!把“飞过花丛”换成“穿过花丛”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略思考)

生1:如果用“穿过花丛”,“穿”会把蝴蝶的翅膀弄烂的。 生2:“穿过花丛”的话,花刺会把蝴蝶的翅膀挂烂的 师:哦,玫瑰花有刺啊!(师唱)“小蝴蝶呀,你慢慢飞,小心千年带刺的玫瑰······”(掌声起)

【品析】

学生通过观察“飞”字的字形,发现了“飞”字的造字来源。在替换这个“飞”字的过程中发现了“飞过花丛”的“飞”字最终是不能换的,“换只是为了证明最终的不能换”,黄老师如是说。学生在品读出了蝴蝶“飞过花丛”,“飞”字的准确性和想象到了蝴蝶翩翩飞过花丛的优美意境时,教师紧扣时机的唱起了歌曲《两只蝴蝶》,透过歌声,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飞过花丛”这个“飞”字的准确性,更是在品析这个“飞”字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浓浓的语文的情感!

②品读“穿过树林”: 师:穿字上面是什么偏旁? 生:穴。

师:穴与什么有关? 生:洞穴。

师:也就是说“穿”一般和洞、洞穴有关。我们说穿衣服,披衣服,穿衣服的时候必须要钻个洞。(生想象“穿”的感觉。)这里“穿过树林”的洞在哪里?

生:(生看多媒体画面)就是树枝与树枝之间的空隙。 师:所以,只能是“穿过树林”啊! 【品析】

一个“穿”字,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发现偏旁,不但理解了“穿”字的字义,对“穿”字的动作感知的也更加形象,学生对“穿”字的用法,相信以后也会很难用错!

③品读“越过小溪”: 师:“越”与什么有关? 生:走路。

师:那“越”是怎么走的? 生:大步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从哪发现的?(师指着“越”字) 生:(生观察越的字形)越的左边走字旁的那一捺特别长。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仔细,有道理!

师:“走”字的本义不是走路的走,古人有走马观花之说,难道是人牵着马一边走路一边赏花吗?(生摇头)当然不是了,应该是骑着马,骑着马那还叫走吗?那不叫“走”了,而是跑,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跑马观花。“走”的本义是跑。那越是与跑有关,是一种怎么走法呢?

生:跨大步走。

师:(甩胳膊伸腿做越的样子)是这样吗?(生点头。)“越过小溪”能换成“飞过小溪”吗?

(生思考,有的觉得能,有的觉得不能。)

师:“越”表示跨过一大步的意思,“飞”能表示跨过一大步吗?

(生感觉可以,面面相觑)

师:(出示句子,生读)“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飞过小溪,感到山谷里来聚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飞”字重复了。

师:这里用“飞”字也行,可是用词重复了,我们作文用词要有变化,不要重复。所以这里不用“飞过小溪”,而是“越过小溪”。

【品析】

学生再一次在品字析词的过程中,既仔细观察了汉字的字形笔画,还知道了字义的演变,体会到了作文用词的巧妙。这不正是语文课的本质,这不正是语文课教学的本色吗?

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书写“聚”的字形。学生举起手指,一比一画跟着老师书写“聚”字的下半部分,之后,学生起立,用头部来书写“聚”这个字—做“汉字操”。之后教师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过程:其实“聚”的下半部分,仔细观察,它是由“众”演变而来的。在指导学生书写了“聚”的笔画,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由来之后,教师才引导学生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它们(蝴蝶)赶到山谷里来干嘛? 生:聚会。

师:蝴蝶通常是几只聚一块的? 生:两只。

师:两只蝴蝶它们会是什么关系? 生:(想象)好朋友。

师:比好朋友关系再好一点? 生:亲密朋友,男女朋友。

师:男女朋友关系再好些它们会发展成什么? 生:会结婚。

师:结婚之后就会怎样? 生:生宝宝。

师:那你们知道蝴蝶的一生有多长吗? (生猜测蝴蝶的寿命)

师:(明确蝴蝶的一生只有二十多天)蝴蝶的一生很短暂,它要找朋友,找到朋友后成为好朋友,再到发展为亲密朋友,还要结婚生宝宝,它这么多的事都要在这二十多天完成,你说它们能不急吗!它们能不“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吗! 【品析】

在这一处的品字析词过程中,首先,黄老师通过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书写难写字的笔画,还教学生做汉字操来掌握字形笔顺笔画,避免了单一乏味的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之后,黄老师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蝴蝶与人一样的的生命历程,再与蝴蝶一生短暂的寿命做对比,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蝴蝶“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的那种“赶”的心境!

多么质朴的汉字教学!多么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不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吗?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在识字析词教学的基础上,体验汉字底下蕴藏的浓浓的语文情感——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在近十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教学也被改的层出不穷,但有一点是我们要反省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放在了课文的情感体验上,注重了开放性的“大语文情感教学”,而忽视了严谨的“小语文字词教学”。试想:语文课的情感它是寄予在文字之上的,对汉字的认识理解都不准确透彻,怎能更好地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呢?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新课标》第一次给“语文”下了定义:语文是

字理教学

字理教学

字理识字教学

字理教学片段

字理教学总结

加强字理教学

字理教学资料

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字理教学论文

《字理教学片断.doc》
字理教学片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