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2020-03-03 03:25: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 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 自然人→社会人|| 婴幼儿→成年人,成熟|| 小我→大我◦ 可能性与选择性、现实性||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共性与个性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非特定化

◦ 儿童同时又未成熟

2.能动性 ◦ 自我意识、自主、自觉、自我建构和塑造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顺序性: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利

不平衡性:◦ 不同的系统或方面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可能 会不同◦ 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阶段性: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是有差别的 整体性:在发展中的人的各个方面(生物性、社会性、个体性)又是相互整合的,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人的发展中起作用的因素

遗传 环境

教育(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

个体能动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目的(含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要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应从属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通常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 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教育相关的法律、规章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 课程概述

课程的内在要素目标、内容、学习方式、评价

课程的三个文本载体: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个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的类别

◦ 结果性目标 ◦ 体验性目标 ◦ 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的领域 ◦ (1)认知领域目标 ◦ (2)情感领域目标 ◦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择:◦ 间接经验的选择 ◦ 直接经验选择

课程内容的组织:◦ 直线式和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杜威:《儿童与课程》(1902) 博比特:《课程》(1918)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现代课程理论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学、思、行统一。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已休察,居敬持志。*苏格拉底:诘问,助产——产婆术。 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上述阶段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称为五步教学法(现代教学)。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模仿、偏差、纠正。 卢梭:自然教育。 *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席勒: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赖因: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法(传统教学)。 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读书指导法

(四)练习法

(五)演示法

(六)实验法

(七)实习作业法

(八)讨论法

(九)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上课制

(三)道尔顿制

(四)分组教学制

(五)特朗普制 翻转课堂、The Aalborg PBL Model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 素的有机结合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最重要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是教学活动系统的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等级量表(典型表现、最佳表现)

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调查法:问卷、交谈

自我评价法:运用标准答案、核对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档案袋法(portfolio)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 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有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从“自律”走向“自由”。) 德育原则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活动与交往都具有德育价值。 方法

◦ 说服: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 榜样:典范、示范、评优◦ 锻炼: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 修养: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 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奖惩: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

◦ 制度:合理有序的环境、明确的行为规范、价值导向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教师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1)热爱教育事业,又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

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各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集体,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doc》
教育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