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范文语文

2022-07-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

这堂课听后很受启发。总的说来,师生的精神面貌好、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效果较好。

1.整堂课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环节紧凑,目标落实,重难点突出。课堂流程、双基训练、德育渗透都做得比较好。教学用语规范,体态大方,板书美观,语速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圆润动听。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3.教材理解透彻,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4.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6.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和说明,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产生正确的理解,做到语言与形象的沟通,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7.教学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传统课堂的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新课改强调关注学生的学。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能够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境界。教师备课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按学生的思路去设计教学,而不是去照本宣科。

8.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动静结合是学习的法宝。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在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多应多动脑筋。

9.强化赏识教育,优秀学生是夸出来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提醒、矫正、引导与鼓励。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平台。

推荐第2篇: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一、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文章就知识来说,其实并不难。但是,作为这种写景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于是,魏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老师对感情基调的把握非常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学生自由读与默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体验。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品质。

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文、史、哲也是不分家的。而且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念。因此,魏老师很好地拓展了知识,在她为学生设计的学案上,魏老师将本文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及常识逐一讲解,体现了魏老师知识的渊博和语文功底的深厚,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要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大语文观来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但就魏老师这堂课我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不过这只是一家只见

推荐第3篇:语文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推荐第4篇:语文 评课稿

《变色龙》评课稿

导入部分,以轻松的对话开篇,宠物也是物,变色龙也是物,宠物人人喜欢,而变色龙却不常见,就像社会上那些变色龙似的的人物不多那样。变色龙之所以成不了宠物,那是因为它善变,让人捉摸不定。一个善变的人会令人恐惧,令人厌恶...所以这看似没啥关联的导入语,我觉得是那么水到渠成,一切顺其自然那样.展示图片加解说,趣味无穷,还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生物学知识。

教学目标清晰明了,时间安排科学合理。从整体感知入手,首先是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阅读和理解;理清故事情节,许老师出示先关信息让学生在原文找答案回答,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却是整篇文章的挈领,通过这种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显而易见。从大方面入手进而进行具体分析某个重点部分,运用填表格形式,使人一目了然,人物形象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得出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使人易于理解。同时许老师不忘对具体情节进行解读,使学生明白刻画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少不了的描写方法,从而学以致用。揭示主题,步步引导,而不是直接呈现,学生有所理解,有所感悟,记得更牢。而揭示社会意义,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篇课文主题意义的理解,印象深刻,也就记住了,这是授课的所要达到的效果。最后安排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及时巩固,效果更佳。作业布置新颖有创意,是一种发散思维,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老师讲课思路清晰,从导入,揭示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完成教学任务,有条理有顺序。合作探究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多的知识容量许老师精心布置,浓缩成为精华,这体现了其优秀的教学技能,值得好好学习。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很好地体现了洋思教学这一种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众观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性很高。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认真劲儿。师生互动密切,师生之间做到了很好的交流,没有什么压力,感觉上课是件轻松的事。

课件运用自如,其中的小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有一张幻灯片中一闪动的小狗狗的图片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

推荐第5篇: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称赞》评课稿

2009-04-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苏肖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苏肖华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认读词语。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发生什么事,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请大家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书中的树叶阿姨,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带音节读,脱拼音读,采用自学、同位互相读、正音,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读音,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如:苏老师释题后就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还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苏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苏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称赞的话,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真”“一个比一个”“香极”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接着,苏老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两只小动物其它称赞的话,苏老师又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苏老师抓住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又如“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设问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读?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里引导学生明白从粗糙板凳到会做椅子,这一过程,是被小刺猬称赞后,小獾才有这么大的成就,这是来之不易的。又如“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这就是好心情带来的奇效和价值。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苏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和评评议议,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3、悟读延伸

苏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通过质疑引导知识延伸,情感得到升华。如“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板凳做得粗糙,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一质疑,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苏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平台:自己选一个家人,发现他的优点,夸夸他的优点。让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理出了人间的真情美,懂得了从平淡中见深情的真理,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提倡了学习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提出一点小建议

1课件出示的生字“liu”字的声调标错第一声,课前检查不够认真。

2、个别读的形式比较多,齐读多,面不够广。

推荐第6篇:语文评课稿

《老王》公开课评课 怎一个“情”字了得

——评焦玉梅老师的展示课《老王》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都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我”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老师把“生活语文”这一教学理念巧妙地运用于这堂课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维目标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体会文中那深深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听了焦老师的这堂课,我感触很深、也很多,我择要从以下方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情溢课堂

新课标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觉得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第一层次: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陶冶美的情操;第二层次: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关注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回报善良。第三层次(目标细化):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3、体味作者平实朴素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

4、领会作者倾注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

5、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一面。

6、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课堂落实是一大难点,如何把教师的情传递给学生,如何使学生生情,但焦老师的落实却很到位。焦老师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分析人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陶冶关爱弱者的情操。用问题替代目标细化,具体分解为这几个问题: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这两道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结合起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4、作业 :现实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不幸的人?你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和同学讨论后,写在积累本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带有启发性、思考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觉得,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知识和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在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课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张老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是定位科学的。

二、巧设背景音乐

两首flash歌曲,恰当地创设了情境。课前的《让世界充满爱》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为进入主题作好铺垫。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这一环节非常出色。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以一组音乐图片进行对比,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最后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两个环节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这一教学重点就被突破了。

三、读为心声

读为心声,读是学习语言的一扇窗口,更是生发情感的一剂良方。能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焦老师依据新课标()教学理念设计教案,让学生在读中求解,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生发情感,但焦老师没有在课堂中很好地体现,课堂上学生仅一次齐读。不过,教师读得很成功。焦老师的范读语言生动,情感丰富,教态自然,很富有感染力。单是她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丰富的情感,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我觉得本节课应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还可以是个人读、齐读、自由读、选择读,它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基础和条件。如配乐齐读

8、9段,让学生模仿老王的神态、动作。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方式,它能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让学生通过体会老王的语言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我觉得学习这类文章最常用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也许就是多朗读,捕捉课文最重要的情感语言信息,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这堂课焦教师激情洋溢,教师的导入语,结束语非常动情,但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被激起情感来(原因?)。flash音乐使学生感动,但文字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感动。

四、走进文本 (1)、关键词:“爱心”、“善心”、“平等”、“尊重”、“人道主义”和“热爱生命”; (2)怎样走进文本?教师的解读不能取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

五、充分预习

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很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对课文质疑。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记出来,以便课堂交流。做好了这些预习,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了。

优质课《杜甫诗三首》之评课稿

——评高老师的展示课《望岳》《春望》

《望岳》描写了开元盛世时期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远大抱负。《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期国都的破败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怀。听了高老师的这堂课,让我获益匪浅。

1、高老师教学采用了“读诗歌——品诗句——悟诗情”的思路串起整堂课,使得课堂节奏紧凑,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高老师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背诵这一环节。

3、教学目标明确,“度”把握得很准。初中阶段对于诗歌的要求是背诵、感知内容、理解诗人情感,高老师定的三个目标可谓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4、课堂的教学方法、策略得体恰当。

⑴视频范读,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内容。同时通过画面和美读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教师预先设计的情境中。

⑵多种形式的读与背。高老师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背、个人背等方式熟读背诵诗歌,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悟,读读背背中理解、体会。

⑶采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恰到好处。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适度的点拨及肯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简洁,板书简约,重点突出,其扎实的基本功由此可见一斑。

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高老师这堂课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

1、在赏析《春望》“你望到一个怎样的杜甫”这一环节中,教师为了硬性完成8个小组的发言,硬是把前面小组学生讲到的“思家悲己”忽略掉,直至最后一组完成才点明总结,这稍显生硬拖沓。

2、在掌握重点生字词的词义时,教师无需大包大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言,效果会更好。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语文评课稿范例 《秋天的雨》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2: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模板 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的第__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

阐述。

一、说教材

《______》是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这篇课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______,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按_____顺序,围绕____,向我们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_____的感情。(歌颂了_____)。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 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______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

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培养??,喜爱??。引导学生从现实的

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

键词,着重体会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

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

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

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

掌握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

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情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

实物观察等方式,课前搜集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 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

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

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____” 时,用多媒体展示____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____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____”、“____”、“____”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______。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的图片,如??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____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是_____教版___年级___册第__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以“______”为主题展开。《____》是一篇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_(中心思想) “_______”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自身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本课_____的特点,我将________设计为本课的教育重点。

为了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这一属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__________。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是一篇10分感人的文章。所以我把朗读(朗读全文和朗读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作为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 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所以我把教师精巧设问、层层深入与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又一主要教学手段。

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所以我尝试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反思,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我在最后一个教学环境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________。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1)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2)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主要句子,把握主人公的主要品质和本文主题;

(3)通过质疑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详略安排,思考________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________鉴赏能力;

(4)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我采用了(“导—思—点拨——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参加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了(领悟式指导法、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初读课文

(三)研读赏析

(四)拓展延伸

(五)结束语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篇3: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 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 主题展开。 《 》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我 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

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 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 ) 教学内容, 结合(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教学手段,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乐于学, 勤于思考。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 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

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 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 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 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象( ),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

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 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 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 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 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 )。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 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 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 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 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 课重点词句。如读到“ ”时,用多媒体展示“ ”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 )之 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 ”、“ ”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 点。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 )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 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 ) (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必需。 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让学生想想:( ) 。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 ( )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 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我教学过 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举例:把火车开到拉萨

板书设计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中把火车开到拉萨,从出发,遇到的困难1我们采取了方法克 服;遇到的困难2,„„。最后成功到达的拉萨。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 课堂活动, 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4:小学语文评课稿模板 凌亦祥

(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

(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 篇5:小学语文说课稿范例 说课稿范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各位评委:

早上好!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

我说课的内容是《 》的第 课时,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 》是人教版(浙教版)小学语文第 册第 组的第 篇课文,这篇课文按 顺序,围绕 ,向我们展现了、、等几个场面(情景),赞扬了 的精神。表达了

的感情。(歌颂了、、、、、、)。由此看来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年代久远,因而我们可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也很有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正面描写以及环境的描写来突出 ,让 形象随着学生情感升华而越来越高大。(具体的词“静静”等)同时此篇课文语言真挚感人,适宜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

第二环节——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小学 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等 词语的意思。

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 。培养 ,喜爱 。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 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 。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 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 中,通过的换位思考,( 的问题),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伊始,我借助歌曲(乐曲)、色彩鲜明的画面、(形象、生动的[视频]课件),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 时,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1、(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带入阅读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

2、这是一个迁移性的语言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多彩生活,同时爱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句式,丰富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再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3、将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

4、这一设计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无限的想象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

5、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朗读的时候,我作适时合理的评价,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6、美妙的音乐配上优美的朗读,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再次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艰辛,进一步激发了尊师爱师的情感。

7、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之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

8、学生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前期生活经验,回忆生活中问路的情景,能较快地使学生入情入境,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有助于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9、教师富有激情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让学生成为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

10、学生对语文教材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或拓宽。

11、教师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同时采用或设计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

12、本环节的教学,以“董存瑞怎样逼近暗堡”为引子,抓住描写董存瑞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董存瑞为了 而 的革命英雄气概。以读悟情,读思明理,较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3、学生在入境体验的同时,想象和联想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思维得到了发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洪水的凶猛,老百姓处境的危难,学生对“无家可归”这一成语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语言真正得到了内化。

好的朗读能传达许多言语之外的含义,好的朗读能唤起听者的共鸣。当学生对洪水充满憎恨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控诉,把握了学生情感流露的大好时机。

14、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里,让学生在歌曲渲染的情境中走进课文,既能激起自读课文的兴趣,又奠定了学生情感的基调,同时通过对 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在换位思考中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人物的情感。)

15、教师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走向宽广的语文天地,充分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架起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前期经验)

17、通过配乐图片(录像)的出示,创造了与课文相通的具体可感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得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悟,这样学生披情入文,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语言的美丽,领会语言的魅力。(感悟、体验、领略)

(直观的感受——转化为情感的体验——深化为内心的感悟。)

18、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这样对 的词语理解就深刻、鲜活起来了。

19、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会多方位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0、情境式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合作表演,能巧妙地使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形成“角色意识”,从而突破难点,利于学生能说会写。

21、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童趣出发,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鸟岛,在介绍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了机会。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运用。背诵全文这个重点也迎刃而解了。

22、课文的情境图清新优美,可谓“画中有诗”,为学生提供了初步的视觉意象;大自然夏天的声音更是唤起了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可谓“先声夺人”;而教师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又引发了学生把自己融于大自然、和大自然新近的渴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这首诗对儿童心性的陶冶此时便已如春雨一般悄然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四板块: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问题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第五板块:说教学评价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开想象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

说课完毕,谢谢!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潜入文本,寻找美——深入文本,欣赏美——走出文本,发现美

篇6: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先从大的方面着手写说课稿离不开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如四年级的,你首先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知道课程标准对这一年级段的教学提出怎样的要求,知道这一点有什么好处呢?教学目标可离不开它。其次还需要认真阅读的是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本册课文在整个年级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有哪些要求。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有什么要求。这一点很重要。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要紧紧地围绕着它。

二、明确知识点所谓知识点就是说在这篇课文当中你重点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也就是你要定的知识目标。这一点还可以定为教学重点。就比如《中彩那天》这篇课文,知识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什么父亲中奖时他的神情是严肃的,那是他正处于思想矛盾之中。他在面临着道德的难题,所以他高兴不起来。为什么要把这个定为知识点呢?那是因为新课标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提出的习作要求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去描写人物。有些老师往往会混淆这一点,有可能会把情感目标错当成知识点来讲,比如也可能会认为这一课的知识点在于教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是一笔财富这一道理。其实不是,这只是情感目标,而不是真正的知识点。那么既然是知识点我们就要把它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去.

三、教法要与学法统一起来有些教师在写说课稿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即把教法和学法分开来写,两者走不到一块儿来。也就是讲一套做一套。比如这篇课文你明明是想通过创设情境法进行讲解,以讲解为主,而你说的学法却是自主学习法。这就自相矛盾了。除此之外,还必须注意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要渗透到整个教学流程当中。不要让人感觉到你在说一套做一套。总之,写说课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透的过程,要写好它,就必须要先把课文熟个透。

篇7:精品系列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说课稿与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优质课《白鹅》说课稿范文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和几个学生小声交流:来啦,昨天睡得好吗?看到你在这。好像很紧张,紧张吗?看到我不要紧张。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打个招呼

生打招呼

师:没声音呀,愿意跟我打招呼吗

生:愿意

师:大点声啊,伸出你们的小手

生大声

师:没听到啊

生更大声

师: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小猫

师:小猫要是听到肯定很高兴

生:我喜欢小鸡

生:我喜欢乌龟

生:鲤鱼

生:白鹅

师:哦 生:我喜欢小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你家有只聪明的小狗儿

生:我喜欢乌龟

师:为什么

生:它很可爱

师:它也能成为你兄弟

生:我喜欢小白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可爱的小白兔。看来啊,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我家养了一只小狗,这次我到武汉来呀,它好像看出我要出远让,咬住我的裤腿不松口,我说你这讨厌的小东西快走开,过几天我就回来了,同学们我讨厌我家小狗吗

生全说不讨厌

师:哦,明白了,你们真会听,听出我的言外之意,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读书也应该这样,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上课

师:同学们,请坐。丰子恺先生就养过一只白鹅,他把它画了下来,就是他们家的鹅(课件)同学们注意这个鹅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身上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儿是平等的,已经被废除了,规范写法是法是这样的,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板书:鹅)

师:丰子恺不仅把它画下来,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题目就是白鹅

板书

一起读

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打开书,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还认识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生字,师指导读音

出示

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

指名学生读词相机指导字音

师:差不多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特别指导供养不周,供的读音)

出示:

净角脾气

师:谁来读 指名读

师:真好,都读对了,知道净角是什么吗?

生:净角是京剧里一个角色

指导角的读音

师: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出示净角画面

师:这就是净角,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面,也是我们国萃之一,喜欢吗 生:喜欢

师:脾气的脾这个字好读不好写,伸出手来,一起写。

指导脾字的写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一撇是从白中撇出来的) 师:写好了吗?我们把这些字再读一遍

齐读所有词语

师:真好,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在文中还会读吗?

生:能

师:谁愿意读读课文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们听,听他们把字音读准了没有。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里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读。

师:真好,尤其是感叹号,你注意了标点符号

生2读

(指导读音及句子)

生3读

指导局促不安

生4读

指导读音

生5读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不好读,能读成这样不简单,相信多读几遍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读完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一想 生1: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个白鹅很高傲,课文写了它三个特点

师:哦,写出了三个特点,你很会读,这只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说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白鹅

生:说了白鹅的高傲

生:他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生:这只白鹅有老爷的脾气

生:这只白鹅架子十足

师:还有吧?说的不错,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说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一起说

《掌声》评课稿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

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1)珍惜别人的掌声。(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篇8:小学语文教学范文——说课稿与评课稿 小学语文教学范文——说课稿与评课稿

《精彩的马戏》是二年级的一篇选学课文。它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杨老师设计了层层铺垫:精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白写法;创设情境,仿说第二段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处理,缩短了说和写间的差距,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最后写也就水道渠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摒弃繁锁的分析,在不讲读的情况下,变着法儿激发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围绕“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描绘的内容,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马戏节目的精彩之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十分精彩,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用词的讲究,以及作者的写法。最后,进行总结,板书要点:课文在给我们介绍“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时,先给我们介绍了节目名称、节目怎么样,又介绍了猴子是怎样表演的(动作神态),最后介绍了观众的反应,让我们如同亲眼看见一般,真切地感受到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的精彩。

杨老师让学生再次观看马戏后,提供词语,开始仿写。之后进行交流,学生评评议议,老师适当点拨指导。为了让学生有进一步地提高,老师还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使学生理解如何连段成篇。最后,留下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做做,力求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在课上,我们发觉学生对这样的上法感兴趣,从学生的习作看,写得也不错。

篇9:小学语文说课稿例文 给你一篇例文吧: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

(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试讲完毕

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提问,简单想想回答即可。

如果是给你纸条自己看,你就不要读题了,普通话一般,呵呵`思考半分钟,说首先我来回答第一题。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鞠躬)

说课的整体思路,按这个,就是记不住,也能顺着说出来点东西。

推荐第8篇:语文听课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徐银花

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很高。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张建华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孙茂洲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面有勇有谋,他的课堂既显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高效,尤其是让学生续写《安恩和奶牛》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周迎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能力强,语气语调富有激情。课堂上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诵读和品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周丽娟老师讲课有激情,善于带动学生,有个人魅力。结构严谨合理,过渡自然,全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之感。重点突出,大多数问题设计简单易答巧妙,学生学起来轻松好懂。学生答题能力强,可以说这与老师平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她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基本功深厚,容量虽大但节奏适宜。 顾汉吕老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点是说不完的,那就打住。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收获:

第一、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语言要有文采,能打动学生,教学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第三、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反复诵读,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四、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应有的书面表达,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第

五、多媒体(或者课件)的利用与处理,不宜太庞杂、太细化、太执着,宜精练、适用、有效,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如果执着预设的课件,一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二会淡化生本对话,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效果的弱化,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边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一个抒写缺憾美的地方;教师,则是创设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责任人。是的,没有遗憾也就没有回味,也就不会有跌宕的精彩,雨后的彩虹。那我们就不谈遗憾,不怕遗憾,而让遗憾成为我们闪亮以后的铺陈和蓄势。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例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例

2012-03-09 10:55:4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评课稿《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一次借班上课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孙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

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自然相关;

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后,面对那满黑板的问题,孙老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希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孙双金老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孙老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下面我先摘录一些本课例中的评价语言:

1、(学生问为什么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多好的问题呀,再说一遍。写到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是你自己发现的,是你的专利。

2、(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回到住地?)笑声不可能伴随着回到住地,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读书真会思考,我认为你像个小小思想家。

3、(生读书声音太小)你们都是悄悄地赞美,(生笑)我们放声赞美一遍,好不好?

4、(学生问为什么作者与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为什么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何意?这个问题连我老师都没有想过。第一次写的是什么?第二次又写什么?请把问题写到黑板上。你虽然是男同学,但比女同学都要细心。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教师点评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要做到:

①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当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孙老师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②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当有学生在品评教师范读,讲得有理有据,不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还说出教师读得好在哪里,教师动情地对他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 ③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④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记得斯霞老师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老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老师接着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看,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靠的就是老师的循循善诱。

⑤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

⑥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除了上面说的有声语言外,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教师那灿烂的笑容是开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情境交融 活教课文-----评钱丽英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老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积极性完全激活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首先钱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通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老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钱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而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钱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评《村晚》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画激趣,唤起情趣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

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四、画中延伸,体验成功在实践环节,老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评吴老师《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老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集体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

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

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老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有趣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可以选一对,也可以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内容,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也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非常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应该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形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择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角色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应该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特别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老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有趣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能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阅读感悟 让学生个性流淌——《特殊的葬礼》评课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教学本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接着,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推荐第10篇:语文实践课评课稿

综合实践课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范老师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缝沙包》,在整堂课中,教师能够在活动中做到扶、放结合,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又给了学生适时的指导与帮助,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沙包的缝制方法和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做人品质。这节综合实践课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方面有很多。

1、创设情境,积极参与

2、始终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课程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活动中强调学生要有不同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做到了只要有学生举手就让他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还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对有特别想法的学生给予鼓励,这些做法都指向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课程核心。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针法,缝制沙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实践的参与。本节课学生缝制沙包的针法是多样的,缝制出来沙包的款式也是多样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角色把握恰到好处

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把自己始终处于帮助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地位,不去安排支配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一员,参与其中,与学生交流。在学生缝制的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巡视指导, 对缝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指导,使学生建立起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实践活动课亮点很多,在彰显了教师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匠心独运的设计思想,灵活自如的课堂调控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地享受了活动的乐趣。篇2:综合实践课评课稿

综合实践课评课稿

铜仁市第二小学 罗琴

听了谢老师的这堂实践课,值得学习的方面很多。在活动中她做到了扶放结合,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又给了学生适时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虽然在这堂课中老师的话语不多,但寥寥数语起到衬托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就这堂课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汇报活动的过程精彩感人,主题明确。

在今天的这堂课上,学生围饶>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活动的第一个内容是学生齐唱歌曲《铜仁我美丽的故乡》,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活动二是欣赏画面听录音(每个组分别介绍活动的感想与见闻),这一画面让我们对铜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铜仁不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还是一个有种各特色小吃的美丽城市。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展示成果,在这一个环节,每个小组的收获都很大,并且都是围绕着自己活动的内容进行汇报。他们这次活动分成了三个组分别是:风景名胜组,特色小吃组,还有革命人物组。在这一展示过程中,学生写了计划,收集了图片,还写了自己的心得与反思。可以看出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收获不小。特别是在介绍周逸群的光辉事迹后,感受到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激励。

二、这堂课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了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大自然,通过观看、访问、搜集图片、录音、拍照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铜仁, 强烈地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活动中,他们还目睹了各种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不仅增长了见识,更知道这些小吃的来之不易,所以在品尝的过程中别有一番香味。特别是参观周逸群的故居后,看到了许多学生写了观后感,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这种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内化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总之,能欣赏到这一堂精彩的实践课,与彭乔勇、谢应红两位老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二位老师在这次活动过程中牺牲自己许多的宝贵时间,亲自带领学生们去参观、访问、整理资料等。才使得学生今天在课堂上表现得这么出色。听完这堂课后我感触颇深,因为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为学生开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也可以在这个大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展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像这样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经常开展的。

建议:在展示成果这个环节,小组汇报的内容可以再具体些。篇3:综合实践活动课评课

我觉得这节课有这么两个出彩的地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这节课中,老师的话语不多,寥寥数语,起到衬托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今天整节课陈话语不多,他把说话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们。整堂课孩子们学得主动,说得高兴,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耳畔回响的不是老师富有激情,高亢的声音。而是孩子们欢乐,稚嫩的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难道不值得我们称赞吗?

二、教学设计巧妙。我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设计,类组的同学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同学。其实他们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但是他们故意卖个关子。老师在这当中的角色也颇具玩味,答案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老师偏偏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思考。打开思维的闸门,集思广益,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交流在碰撞在沟通,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同时又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交流,学会团结协作。真所谓一举多得,一箭多雕。

首先很感谢望一小的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节精彩的综合实践中期反馈课。李老师作为一名今年下半年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就能够这么深入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落落大方地上出这么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富有自己教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知道,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这就对我们综合实践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舞台。

接下来我就想借此机会,谈谈从李炜老师这节课上获得的几点启示和几点思考:

启示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老师的话语不多,寥寥数语,起到衬托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整堂课孩子们学得主动,说得高兴,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耳畔回响的不是老师富有激情,高亢的声音。而是孩子们欢乐,稚嫩的话语。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当一个小组汇报完活动方案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评价、交流、讨论,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启示二:活动评价贯穿始终

让我们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完全可以贯穿在我们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之中。这节课李老师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启示三:方法指导润物无声。

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属于中期反馈课,在课中老师除了了解学生在课外了解到的情况外,还对学生进行了润物无声式的研究方法指导。比如在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学生采访的视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视频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二者也向学生介绍了活动开展情况;

最重要的是在不露痕迹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另一种研究的方法,运用手中的dv机,拍摄调查的情况,以使研究更富真实性和可信性。

启示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大价值。而今天的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形式多样的前期活动设计与安排,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不是痛苦的,而是快乐的、幸福的,从这点来讲,这样的课堂也发展着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又一课程价值。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四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天空中得到的各种能力的提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采访调查的能力、汇报展示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甚至编排活动的能力等等。因此我想不论是教师的逐步引导还是学生的自主超越,只要得到了锻炼就是好的。

思考一:中期反馈课与总结交流课应有何区别?

上课的时机是不同的;学生完成活动的状况是不同的;教师指导的侧重点也应是不同的。可能这节课在这个整体把握上还不是很准。

思考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指导得更实、更细、更深入? 只要是为了学生真正的发展,哪怕是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小小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商量一节课;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方法指导我们都可以进行几节课的反复学习实践;老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对策,然后与孩子们一起来突破这些难点,让孩子在失败中、困惑中、体验中活动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这节课老师的指导是否还可以更加细致。

再次谢谢李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些难得的启示和思考,以上纯属自己的一点主观感受,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篇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认识蔬菜》评课稿

《认识蔬菜》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所上的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认识蔬菜》一课,我很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刘老师所上这一课的一些感受:

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标准》,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在活动指导时,不应该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成果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刘老师在课上导入时这样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蔬菜吗?你都认识哪些蔬菜?谁来说一说?”这一导入,开门见山的奠定了本节活动课的活动主题,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认识蔬菜,毫无旁赘。

同时,本节课围绕蔬菜所展开的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能力去参与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着自己对蔬菜的认识程度、认识经验,完全发自于自己对生活的感知体验,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在交流中丰富了他们的经验。

本节活动课,刘老师采用了师生互动和做游戏的方式来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介绍他们自己所带的蔬菜,每个人带的蔬菜种类大体都不一样,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只做为一名指导者,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经验。然后,刘老师进行了“我能行”这一环节,出示了自己所带的一些蔬菜,以小组有奖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说出蔬菜的名称,激发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使本节活动课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接下来,刘老师用了“看图片,说名称”和“考考你”这两种具体组织环节,使学生的活动体验得以巩固。其中,刘老师做了“特色菜——恰马古”的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弥补了学生对于蔬菜的认识经验。最后,刘老师用了“摸蔬菜”和“你来比划,我来猜”这两个小游戏做为本次活动课的结尾,学生参与性空前高涨,学生通过合作游戏,感触直接,获得了切身体验,让此次活动课在高昂、热闹的学生参与氛围中结束,给学生以“意由未尽”之感,为学生们在今后依旧能喜欢动手实践、积极参与活动埋下了伏笔,在学生的心中悄悄播撒了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之种”。 本次活动内容难易适当,分量适当;学生活动方法得当,符合学情;教师指导方法得当,讲解时间合理,大致在整堂课时间的四分之一;从活动效果而言,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次活动,不足之处在于:

1、活动内容缺乏综合性; 虽然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但是,就活动内容而言,略显单一,如果在活动中能设计一处综合性内容较强的环节就更好了。比如:可以“浅谈蔬菜营养搭配”。 1 尽量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这也是我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标准》中有所要求的。

2、“游戏”环节中具体的学生参与率有待提高; 虽然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是参与积极性不等于活动的具体参与率。虽然有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了,但是感觉此次活动仍有一部分学生做了长时间的观望者,虽然也很想参与,积极性很高,但终未能实现。如果能再想一些较容易让团体同时参与的游戏就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次活动课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11篇:语文教学评课稿

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

评课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更别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

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更有甚者,听了课后,所提的意见,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板书如何,声音大小适中否,教态优雅,拿教鞭的姿势,图表悬挂的高低等等。总之,触及不到实质问题,难怪有些老师感叹这样的评课没啥意思。所以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这样有利于评得入木三分。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

我们说教学思想支配教学活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与优质,落后的教学思想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紊乱与笨拙。诚然评课时也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就事论事。但是,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一堂语文课却很少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等理论来评课,许多语文教学的评课稿几乎看不出是在点评语文课,通篇充斥着“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宏观的理论,这样的评课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行”。第二个问题是空谈理论,没有以事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空洞无物。

二、评课要义

评课时要把所有的课堂行为放在一个关系网(场域)中去通盘考虑,重视课堂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考虑指向教学过程的——媒介指标和指向教学结果的——终极指标。并提醒自己必须理论融入实际,思考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关注教学过程中是否形成增长点、构建新旧交融点┉┉阐述时必须以效定性,突出科学性;以理析课,突出指导性;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只有实实在在抓住这些最基本要素,才有可能评得到位贴肉、有血有肉,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下面着重说明三点:

1、紧扣语文学科特点

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评课艺术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是不管如何多角度、多切面,评述语文课的立足点始终应该围绕语文课的本体目标。就如跳一曲圆舞曲,不管舞步、舞姿怎样变化,它却应该有一个支撑的圆心。否则再生动、高深的评述也只能给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感。

所以评课时请记住你是语文老师,你评的是语文课。既然是语文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观照语文课程总目标,结合语文教改走向,立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来审视语文课的得失优劣,着眼于“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这三者之水乳交融。这样的评课才能发挥“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2、说够优点、说透缺点

听课评课有“临床指导”的性质,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使被评者和评议者共同受到启发。评课的关键是要对被评者和参与评议者有指导意义,只有评价没有指导是消极的评价。因此,评课时要力求把优点说够,把缺点说透。

“把优点说够,把缺点说透”其一是指:注重教师的潜在发展性,不说套话、少说正确的废话,力求紧扣教研主题评出特色,评出个性,避免面面俱到。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执教者,要着重评价所展示的教学个性、可推广的应用价值,对于新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充分发掘其闪光点,激发其内动力,应该满怀热情地在教学理念、教学规律促其思、促其悟。其二是指:对于一堂课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失误,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从理论上做深刻剖析,从理性上找到根源,从

实践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以理析课,以理导课,以理服人。对于一堂课的教法与学法,要善于归纳总结,补充完善,以便改进指导教学。这样的评课才具有前瞻指导性。其三是指: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诚恳地分析问题,要对教师分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等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特别要具体表达改进建议。尽可能拥有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

3、倡导反思性自评

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执教者应该有切身体验,任何一堂课都不能缺失执教主体的自我评价,自评的过程就是反思提高的过程。通过自评可以使执教者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别、自我总结、自我调整,十分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给每位教师录制教学实况,让教师在真实的过程中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剖析审视,十分有利于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

三、评课的模式

承前说过,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一定的规则可依据,存在某些定式,但评课又是一门艺术,所以不能定式化。下面简单谈谈常见的四种模式,以供参考。

1、主题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某种教学理念为抓手、为线索,去展开评析。这类评课往往纵横捭阖、贯通全课;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2、总分式。阐述一分为二,一般先整体概述,然后优点展开,接着指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这类评课稿最常见。但值得再次提醒的是优缺点的剖析要抓住特色,不能都往“一个箩筐”里装。

3、工艺式。工艺式评课更多的是用于搞教学课题时的前测和后测分析,有时也是诊断性评课的需要。具体操作一般分四步:把教学过程切割分块成环节;摄取教学片段采集某些数据;用理论分析这些量化的数据;提出改进或调整措施。如对某些课进行了师生活动时间比、学生个动与互动时间比(特别注意非语文活动时间)、提问的数量与价值、课堂结构模式和预设生成等作了工艺式评课。也许有一节课凭直觉比较亮,听课现场反响也比较好,但经过这么处理解剖,发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师生活动时间比为:7:3。

4、流程式。就是根据教学流程有目的地、适时地点评。

第一篇:

《孙权劝学》评课稿

潘三中学:刘从中

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用到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很恰当过渡语的设计自然巧妙“言为心声”

等等

第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先让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目的是培养他们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归纳并强调重点,强化记忆。

第三、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一读)读通课文。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第一个层面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并范读,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最后复述课文,整体感受文意。在这一步有意做了铺垫:告诉学生后面有抢答比赛,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接下来的字词句的反馈练习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总个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但也有些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自主的基础上去合作去探究。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 课堂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能力不强。比如,范读之后,应该让学生再次朗读;疏通文意部分,课堂反馈练习之后,应让学生对着屏幕再次记忆。给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求不够明确,比如:复述课文这个环节,由于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复述要求,处理的不够灵活、不够深入,显得有些浮于表面。 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篇:

昨天第四节课朱万起主任率先采用洋思教学模式进行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孙权劝学》。下午第二节课语文教研组对该课进行了评议和研讨。下面是各位老师的发言。

张桂云老师:本节课能做到以学生“学”为主,对知识点能够做到强化记忆,掌握牢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可考虑用几个课时进行,这样可以完成当堂训练。另外考虑人物关系在这里穿插是否恰当?

赵岩老师:听了本节课收获很大,学生活动多,生字词能够落实,方法和思路都很好。但读课文的遍数还是少些,多媒体运用应熟练。小组学习值得借鉴。

沈丽新老师:运用洋思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提问的方式新颖,每节课及时总结掌握牢固。但有急于求成心理,速度可放慢些,设计内容稍多,用时紧张,落实不很到位。应注意形似字的区分。

赵敏凤老师:补充的课外内容多,课容量大,基础知识教学扎实,课上的实在。

李鑫老师:按小组编号提问学生,值得借鉴和学习。思路清楚,但老师讲的还是多了些,如作者介绍可少讲,前边用时较长。

吴力伟老师:有个别学生读错音没有及时纠正。如果放录音听读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魏巍主任:本节课能够体现“先学后教”,但可考虑分两课时进行效果更好,本节课学习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另外提出可选择性利用课件,尽可能少些。还要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性,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分析要到位。

以上老师畅所欲言,对朱主任的课提出了很中肯的评价。自从最近要求七年级各科教学采用洋思教学模式以来,老师们的观念在慢慢转变。能够意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从关注优秀生到面向全体学生,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就本节课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虽然有些目标没有完成,存在一些不足,但老师上课时一直在遵循“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高效的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老师给予了高度关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的作用。至于所存在的问题,我想在以后不断地探索中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最后,张校长给出了建议,提出了目标可以再具体些再明确些,避免导学案和多媒体的重复运用。对于历史人物和年代可考虑让学生作为课外补充等等。

另附:洋思语文教学模式文言文教学过程:

一、导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过程:

1、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要求认真对照课文下注释自读课文,试讲课文。

3、三读课文,要求认真自学,在正确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主题与写法。

4、四读课文,表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12篇:语文识字课评课稿

一(7)班语文下册《识字四》的评课稿

今天江老师为我们展示《识字4》的精彩演绎,,江老师的这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的状态,不知不觉地就认识了这么多字,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能够在识字课堂中达到的效果。识字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导入。

出示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同时让孩子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哪些小动物,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可爱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起了孩子们认识新朋友的欲望,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学习新课的兴趣,这是老师的精心设计,老师的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智慧。

二、运用看图识字,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识字。

古语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江老师在这堂课里,能很好的运用多媒体图片帮助学生进行识字。

三、识字教学恰当运用多种方式。

《识字四》中要求会认有十四个,根据要认的字的特点,把它分成两个板块来学习。

江老师在教学“蜻、蜓、蚯、蚓、蝌、蚪”等几个动物的名字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把这些字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特点。

四、从文本出发,回归文本。“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方法。江老师从课文出发,将词语单独提出学习,并且最终还是回归文本。通过“自由读—赛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兴趣昂然地投入“识字”这一活动中,在这个识字活动中,学生们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声情并茂,语言轻切,姿体语言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言也比较丰富,并且有多种形式的表扬与鼓励。教师评价语对学生的积极性起着很大的作用,也对学生的回答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总体来说,这堂课还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小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完整,老师没有强调;学生把“yin”说成后鼻音,老师没有及时更正;“yun”是整体认读音节,但学生进行了拼读,老师没有及时更正。这些可能都是老师的大意,但是,作为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是不能出现这样的错误的。

一(1)班语文下册《识字三》评课稿

今天上午,我很荣幸听了李丽芳老师的一堂识字课,感觉非常好。“识字3”这一课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与大自然有关,语言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这节课,李老师根据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愉快积极的学习状态里,在读中学习,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生字,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听后感。

首先李老师以和同学们进行对对子的游戏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摸得找的东西。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一步步认识字音,再在情境中接触字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所见,运用他们已熟知的语言材料,认识词语,这样的安排效果上达到了事半功倍。

最后,李老师在教学识字过程中非常重视识字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识记,如通过象形字“雨”、“树”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发现“霜、雪、雾雨有关,“李、杨、桃、柳”则跟树木有关,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包装盒让学生识字,巩固所学。

总之,低年级识字量多,难度大,如果教师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点燃学生识字的“火焰”,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枯燥的识字也变得津津有味了。李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的新理念,为我们的识字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评课人:赵梅芳

20

12、

3、14

第13篇:语文获奖评课稿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小露珠》评课稿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老师优雅动听,周小丽老师快人快语。叶春红老师质朴实在,吴玮娜老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形成于教学中,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现在,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

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新词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课文。我想她这么做可能有三个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规,尝试新教法;二是认为学生课前做过预习,不必再在课上读;三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很满,所以省略了初读这个环节。我们知道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时进行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最终目地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文读通读顺。初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复习生字,还能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发展语言,训练学生整体思维,为学生更好的品析词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体感知和熟悉课文上,初读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也认为在一般的家常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当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已经相当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课内初读这个环节,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

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这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触课文,所以还是应该先进行初读。而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会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够。特别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

我非常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老师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

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能力同学能理解课文。

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物们说的话时,四位老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其中两位老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老师在这里安排了老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

叶春红老师在课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课中的写话训练中: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学生写道:你是为人着想可爱美丽的小露珠。你美丽高贵,真是一颗无比珍贵的小露珠。这两个学生都说的很不错,但是老师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小结了一下说:“我们都爱小露珠。”如果在此时作出评价,也许后面的学生会写的更好,而且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而另外一堂课的老师在说话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打招呼?用课文或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说:“早哇,

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老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飞”字有用的很恰当。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特别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特别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

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老师不论是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该怎么读,老是怀疑。“笑盈盈” 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可以读本音。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

实值冬寒赴横店深感暖意,节临圣诞品好课倍受启迪。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一起,参与本工作室的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收获了感动与幸福。在此,我代表工作室全体成员衷心感谢横店教育总支和横店小学的领导对这次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要感谢向晓鸣、胡建华两位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觉神清气爽;如临大海,心胸豁然开朗。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邃,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下面分别评一评两位老师的课。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胡建华老师执教的《小草的生命》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建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篇2:《我的舞台》获奖评课稿

这堂课为我们诠释了“本真语文”

——听王彧钊《我的舞台》录像课有感

《我的舞台》,作者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王彧钊老师抓住这一语言现象,巧妙设计教学,扎实训练语言,评价导向引领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学相长,设计导航

追寻“本真语文”,我们应该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理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关系,让“学路”和“教路”在语文课堂融合。而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老师才会将这样的理念贯穿自己的课堂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收到教学相长的实效。请回顾一下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和版块:

(一)运用速读的方式,梳理文章内容。 1.带问题读课文。 2.再次速读,学做摘录。(旨在提取课文主干)

(二)感受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语言特点。

继续摘录(旨在品味语言特色)

(三)读3——8自然段,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上述设计是在语文意识指导下,以“语文味”为主线,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学路”与“教路”。这种设计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正因为得益于这样的设计,师生才在《我的舞台》中沉浸到了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之中。

二、品读感悟,方法先行

“本真语文”的基本特征是学“语”习“文”,我们要牢牢抓住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核心。可见,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处。因此,教师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紧扣语言文字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读中悟,悟中思,思后写。师生的思维也才能互相碰撞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王老师这样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特点。 1

1、设计问题:在作者成长的舞台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

2、方法引路:课件出示语段,抓住“大闹天空”写旁注:在娘胎里就学大圣大闹天空,神!

3、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去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板书艰辛——轻松。

4、学生默读课文,认真圈词,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5、交流反馈:

生1:圈“过足了瘾”,写“一出世就过足了戏瘾,爽!”

生2:圈“咿咿呀呀”,写“在小床上就咿咿呀呀,趣!”

生3:划“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写“抻、拉、压、拽苦练功,狠!”

这真可谓是教师得法,闲庭信步,学生得法,学趣盎然。阅读教学要做到策略导航,方法引路,才能突出实效。

三、准确评价,正确导向

新课标实施以来,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青睐,只要学生完成了老师指定的任务,不管什么情况,都大表赞赏之词,很少从学生的表现实际出发,缺少应有的理性分析,评价方式单调、空洞。诸如“你真聪明”、“真棒”、“真会读”、“真了不起”等等充斥着课堂。这些评价适合于每一个学生、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也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

我们来看王老师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具有正确导向性的评价语: 在抓重点词感受“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时,王老师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交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她摘的词语非常形象;第二,她在表达的时候,先??再??然后??,你看,说得非常得有条理;第三,她的字写得很整洁。这位同学很厉害??”

王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优点,又对其他的学生起着极强的引领作用:一是要抓住关键词,二应该做到有条理地表达,三是书写应该清楚整洁。因此无论是后面的同学补充发言还是自我修改表格,每个同学都有了努力的方向 2 和目标。

再如王老师在交流批注时是这样评价一个学生的:

“同学们,这位同学写的批注,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她抓住了课文当中最有代表的动作,第二,更让我佩服的是,她最后那个概括的词来自课文当中。用课文当中的词语来概括,既正确又形象。”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对学生的每一次评价都是那么中肯。学生不仅能从中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能领悟到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王老师那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信任鼓励、导向性极强的评价在课堂上洋溢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巧妙设计教学,扎实训练语言,评价准确导向??王老师正是凭借这看似简单的教学智慧,为我们诠释了“本真语文”,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味”。行走在语文路上的我们,会且行且思,渐渐与名师贴近,渐渐与语文本真贴近。 3篇3:优质课评比获奖评课稿

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思考

------长兴县高中英语教师评课比赛评课稿

金陵高级中学 文言

今早伴着久违的阳光,我来到了美丽的华盛中学参加本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听课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可以取长补短,服务于以后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这一天的教研活动我听了四节课,现在我选取徐亚平老师的这一节课谈一点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望予以指正。

这节课是高中英语必修3的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月球探秘、黑洞效应等。本节阅读课(reading)讲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所使用的文体是说明文。文章的中心集中在“生命起源”这一主题上。自然界中的生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徐亚平老师也非常巧妙的运用到了这一点,课前的一个热身运动图文并茂恰到好处。“图”好在:在不知不觉中将每一个学生(包括在场的每一个听课老师)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了,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当中;“文”好在:徐亚平老师,利用主语从句的模式引导学生来输出语言,不知不觉中对本单元的一个语法学习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一个小小的热身活动设计精妙至极,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这堂课感兴趣,这样就会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投入在上课教室教师这里,预感到这会是一节非常具有吸引力气氛活跃的一节课。 好的课堂教学注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与愉悦,而这一活动恰恰是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这一效果;同时,成功地将本单元的话题“天文学” 以及为即将展开的阅读课的主题 “生命的起源” 做好铺垫。 同样的主语从句的模式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结构的处理。这一个环节设计有别于传统的结构处理而是通过回答问题自然过渡在文章结构上。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向来是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难点,在此轻松解决了。我想“水到渠成”用在此处最恰当不过了。这一处理方法异常独特,思路独具创新,收效甚好。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要有独特的教学

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先找出各个文章结构的主旨再分结构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由易到难由现实到深入,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在思路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的感觉给学生以新鲜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际运用中效果明显,达到了很好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以下的教学活动得以轻松展开。

在接下来的文章细节处理上知识内容和语言训练非常到位,方法又具多样化。分别运用了表格形式给出关键词信息,图片信息,时间信息,音频信息;采用自由读,抽读,默读,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阅读理解的机会,能够不断的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个人想法。依次递进地引导学生说出要点,进而练成句子,最后形成学生对篇章的输出。这样的设计首先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的过程,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到了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在知识考查和语言训练上,是由个别学生传递给教师,教师抛给学生,最后由全体学生进行语言的一个输出。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三个方面。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再次,这一环节设计又是对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提取有用信息的一个训练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渗透,从而在不经意间及其自然地达到了听、说、读、写的一个连续性地不间断地训练。

堂课中,徐亚平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徐亚平老师真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整堂课给人感觉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学生收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超群,同时我也被徐亚平老师的教态深深吸引,她在语言表达上富于感染力,态度热情,有很好的师生情感交流。徐亚平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保持乐观热情态度,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教师在实实在在的导演这节课,而学生在真真切切的表演,他们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整堂课下来,教学任务按时完成,知识、技能充分落实,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面广,思维活跃。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节课,它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值得我细细地体会、学习与珍藏。

另外,我认为这一节课仍有商榷之处:在make a speech(let life continue) 这一活动中我感觉处理上有些草率,make a speech 的整个过程处理不够完善,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建议将学生每5,6个人分成一组,首先,集中小组力量how to let life continue;然后,形成文字素材;最后,每个小组选定一个volunteer来到讲台前make a speech。最终由老师对这次活动作出评价与总结并和学生一起推选出the best volunteer。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课堂气氛,从而将整堂课推向一个高潮。最后将其顺利成章地作为一个书面表达任务留给学生,作为课下作业完成整理。

总之,四节课听下来,令我感受颇深。每位上课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值得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钻研、探索的学问。我想这也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吧。我会用我的全部热情和智慧来不断地追求它。此刻,我的眼前从未如此的光明,因为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教师可以一起团结起来并肩同行!篇4: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

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一次借班上课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孙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

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自然相关;

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后,面对那满黑板的问题,孙老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希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孙双金老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孙老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下面我先摘录一些本课例中的评价语言:

1、(学生问为什么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多好的问题呀,再说一遍。写到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是你自己发现的,是你的专利。

2、(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回到住地?)笑声不可能伴随着回到住地,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读书真会思考,我认为你像个小小思想家。

3、(生读书声音太小)你们都是悄悄地赞美,(生笑)我们放声赞美一遍,好不好? 4(、学生问为什么作者与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为什么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何意?这个问题连我老师都没有想过。第一次写的是什么?第二次又写什么?请把问题写到黑板上。你虽然是男同学,但比女同学都要细心。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教师点评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要做到:

①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当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孙老师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②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当有学生在品评教师范读,讲得有理有据,不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还说出教师读得好在哪里,教师动情地对他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

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 ③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

④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记得斯霞老师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老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老师接着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看,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靠的就是老师的循循善诱。

⑤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

⑥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除了上面说的有声语言外,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教师那灿烂的笑容是开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情境交融 活教课文 -----评钱丽英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

《台湾的蝴蝶谷》是/yingyong/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老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积极性完全激活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通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老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

白了这三个词不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而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评《村晚》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画激趣,唤起情趣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

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篇5:语文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2012年6月15日在友好区第一小学聆听了苑立群老师所讲的《少年闰土》一课,这次教学采用了微格模式,时长为20分钟。改变了以往一节课40分钟的形式,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苑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

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苑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苑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时,苑老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苑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

《故乡》的兴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充分阅读,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总之苑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得到升华,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微格课。值得我今后去学习。

第14篇: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假如》评课稿

时间:第四周上午第三节

地点:二年级教室

活动人员:王娜、裴爱苏、陈江霞、李秀萍。

授课人:陈江霞 评课过程:

王娜: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注重思想熏陶。 阅读教学法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低年级就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使“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李秀平:整堂课上,陈老师始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教学时,陈老师设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如:利用图片指导朗读、教师引读、体态语言,以动作促朗读。篇2: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评课稿

《一株紫丁香》评课稿

教师:

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一株紫丁香》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场景中,让学生在图片观察中进入本科学习,调动学习兴趣。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张老师让学生先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情感体会氛围。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自读诗歌,在这样的情感体会氛围中,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初步理解了诗歌。

识字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他们划出不认识和比较难懂的字词,接下来给予字音准确读法的指导与训练;又如生字部分的教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写字教学等等,这样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并不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符合语文教学的原则,充分展现了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的有效学习形式。

三、教学功底可圈可点

课堂中,张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授课。微笑,会化解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会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让学生很快喜欢上你。他的微笑,并不虚假,并不娇柔做作,并不勉强,而是让孩子们倍感亲切,让听

课者为之赞叹。从某一种意义来讲,学生喜欢上这一门课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老师。

四、作业的布置紧扣目标

本堂课是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学习了生字,初步感知了诗歌后,张老师布置的作业除了写字练习外,他还根据诗歌内容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认真预习课文,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学生在自主朗读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老师更多的引导,他们的朗读还是没有结合到实际情感的体会上。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具体。由刚开始的图片引导到诗歌朗读感知并没有很好的衔接,似乎在听读和自读过程中学生也并不知道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二年级语文课—

《一株紫丁香》评课稿

教师: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一日篇3:小学语文二年级评课稿

《我叫“神舟号”》评课稿

托里县第三中学:李敏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篇4:二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评课稿

今天上午,聆听了廖老师的一节精彩的主题阅读课《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听完后,有很多感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节课之前,廖老师就让孩子们在课外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朗读的那一句句春天的好句,都是来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使学生紧密结合实践的体会去感悟春天,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特点。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开始廖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孩子们,听,教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歌,会唱的同学一起唱起来吧!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老师活泼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教师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讲解,而是在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动手圈,画,读,更好地学习各种课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廖老师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春天,品读春天,描绘春天。

四、以读代讲,训练语感安排得合理,恰到好处。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五、廖老师上课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也是一大优点。篇5:二年级写字课评课稿

写字课评课稿

听了韩钰老师执教的写字课,我收益颇多。这节课,对于引领大家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具体而言,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一、创设优化的情境 这两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创设了优化的情境,分别以“调皮的口”和“木 字宝宝”这两个生动有趣的形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使教学环节流畅连贯,而且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变得富有情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趣味盎然。

一、教学手段多样,激发写字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中指出,让要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写字教学中让学生有主动写字、主动写好字的愿望便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但是,写字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往往会出现教师细细苦讲,学生被迫苦练的现象。但今天的课堂上,个人认为学生学得轻松,趣味盎然。我想,这得益于韩老师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复习背诵写字歌强调写字姿势要标准;卡片出示例字对比,明了写字要不仅要正确,还要写美观;引导细致观察讨论,体会如何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巧妙地小结写字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迁移运用;通过展示、互评、教师点评、盖奖励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巡查点拨写字的注意点,表扬进步之处,及时发现并纠正写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佳作展示,看故事,激发写好字的愿望等等。尤其是韩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细致的解读,让我记忆深刻,如“反犬旁”与“提手旁”对比观察时,强调提手旁的提要比横长,反犬旁的弯钩运笔由轻至重。这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是解决写字疑难点的关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字的方法。

二、训练由浅入深,扎实有效

课堂上,韩老师指导训练有侧重点,她从难点字 “满”字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识字字型,要求记准确,然后再引导观察笔画,注重写匀称,在此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正确摆放在田字格里,引导写美观。其余的重点字指导也是如此,指导从基本笔画入手,再到间架结构,要求也从正确到匀称、美观,这样的训练

做到了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实效。拥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韩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注意提醒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由为注重学生书写姿势的训练。

三、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民主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成效的关键。魏书生曾这么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助的关系。在韩老师的课堂中,不再是我写你看,我说你听,而是明确书写重点后,教师写,学生监督,而且还可以对教师写的字进行点评,这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民主的、融洽的课堂氛围,老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得到成长,提高。

小小建议:

一、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评价时,学生说“点写短了”“横写歪了”,本该是互助的评价却变成了“吐槽大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如,先引导孩子说“你觉得他哪里写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这样,让学生“好”“坏”两个方面较为公正地进行评价。

第15篇:小学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

四、周五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小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收获满满。而本次活动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出现,更让我们感受到各位执教老师的智慧和魅力。现就谈谈我的学习所得:

一、课前谈话,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在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老师们都是借班上课,为了能更快更好地与孩子们合作配合好,使课堂更加得精彩。他们或是与孩子们聊名字,与孩子们拉近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或是让学生观察自己今天与第一次见面有什么不一样,与孩子们交流,又或是观看建湖水乡视频,并为教学内容作铺垫。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在活动中,老师们都非常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老师启发着说“学贵有疑”,启发学生要学会疑问;有“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的鼓励,鼓励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方法引导,显示教师智慧的魅力

在这12节课上,老师们都在教孩子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如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二小的王老师,让学生将“瞻仰、繁衍后代”带入到句子中理解,将“瞻仰”带入到图片中运用说话。再如毓小的成老师等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写下感受。三小的徐老师,先教学生用“读、注、品”的方法学习,再让学生自己用“读、注、品”的方法学习课文等等。教给孩子们有用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无不显示教师的智慧和魅力。

在这一天半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同时要将所学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16篇: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难忘的八个字》评课稿

王凤莲

《难忘的八个字》是教科版语文三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如何进行好这课的教学?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四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团队。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的研讨,我们四人从陌生到成为好朋友,我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深刻体会,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本节课,我们团队的设计主要力图体现以下几个亮点:

1、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阅读文本等于在听作者讲话,朗读文本则等于代替作者说话。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的感受,使学生走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2、沟通教材内外,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我们团队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结合教材内卫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德育度兴趣,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积累。因此,在学习了《难忘的八个字》一文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了一篇与其类似的文章,既有利于深化本节课关于爱的主题,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了学习的延伸。

3、教给学生理解概括文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三年级的学生理解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阅读理解文章无疑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论文 )本节课,我们团队希望教给学生用“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应该说,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4、让学生充分阅读,尊重学生的感受。“快乐读书屋”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地、自主地阅读课文;在自主阅读中,产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多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而且,每次阅读的目的和要求都是不同的,从扶到放,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有层次的推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5、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应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们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并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爱心卡片。这样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由于我们团队成员经验不多,能力所限,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与预期效果有差距的地方。例如,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因为年轻,比较紧张,学生把“畸形”读成了“qixing”,没有及时纠正;可能是担心教学环节不能都完成,对课文的挖掘不是很深刻,有些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但是和别的同学重复了,就没有得到朗读展示的机会;对于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这部分环节时间过长,而且可能是为了拖延时间,教师语言重复过多;还有,“写爱心卡片”和“联系实际谈感想”两个环节的顺序安排不太合理,应该让学生先说后写。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团队的成员需要总结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我想说,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携手前进。

第17篇: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评课稿

《小母鸡种稻子》是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母鸡想种稻子,它邀请小鸭、小猫、小猪和它一起劳动,可它们害怕辛苦,小母鸡只好自己种稻子、除草、收割,小母鸡把稻子打成米,做成白米饭,送给小鸭、小猫、小猪,它们惭愧地低下了头。课文通过小母鸡种稻子一事赞扬小母鸡勤劳、不怕苦的精神。同时,用小鸭、小猫、小猪的反面形象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品质。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让小动物用人的语言方式去交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内容童趣盎然,语言生动活泼,孩子乐于接受。《小母鸡种稻子》,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于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课件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的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演、说。这堂课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的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特点,作为新教师在语文教学方法的掌握上又有了一定的进步。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本堂课教学准备较为充分。于老师虽然是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但是从整节课的教学上没有漏出点点的怯意,虽然在课堂细节处理方面还需要加以斟酌,于老师的这节课足见她花了很多心思去思考准备。

二、教师教态亲切,极具亲和力。在老师的微笑中充满了甜蜜,正是这种自始至终的甜蜜,让孩子们把执教的老师当作最好的合作伙伴,只有建立了这种亲密的的师生关系后,课堂氛围才会变得轻松而愉悦,老师尊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很好的把握住了低年级的孩子容易疲劳的特点,在教学时语言简练。

三、教师语文基本功扎实

1、于老师的扎实教学基本功让我们听课老师深刻感受到于老师在扎扎实实地教语文、指导课文十分细致,能够联系实际解决教学重难点。

2、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引导学生用“愿意”练习说话。

3、学生习惯培养十分好。一堂课下来,孩子始终跟着老师,学生都能座得住,课中发言可以看出,于老师平时十分重视让孩子阅读、积累、感悟。

四、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1、激趣导入有特色,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接着进行谈话,并板书课题:小母鸡种稻子。上课通过播放歌曲和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1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讲了几个小动物?都有谁?他们说了什么话,又是怎么做的?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诸段看视频,读课文,以问题“小母鸡碰到了谁?怎么说的?”这样的问题贯穿前几自然段,教学条理性强,特别是第四自然段,分析小动物们的表现绘声绘色,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旨。

3、本堂课的亮点在孩子们复述课文、表演童话,于老师提高多媒体出示的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表演童话奠定基础,还适当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和总结铺好了路。

4、教师的教学过渡语言的设计巧妙,每个环节的过渡自然。设计了充满童趣和贴合课文语言的过渡语,将课文情境贯穿整堂语文课。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明白课文的含义。

5、于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题的引出非常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富童趣和吸引力,整堂课结合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的认识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每个环节的教学也是步步为营,从点到面并渗透了品德教育。学习课文的环节也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童话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角色的情感。用“愿意”造句能师生共同创造说话情景,启发孩子说话,语言训练得法。

二、建议

1、板书设计可否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已经准备了头饰,贴头饰,孩子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板书的书写太白,看不清楚。

2、有两个字需要教师注意:除草 锄草,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3、加强识字教学,一年级毕竟识字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2篇2: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评 课 稿

本堂课以复习的形式入课,然后导出gkh,引出课题进行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进行巩固,若教学完gkh的拼读后,再让学生进行书写,这样会加深对声母的认知。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课间小游戏的穿插,富有童趣,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另外本课配有多幅插图,尤其是“表音表形图”既表音又表形,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多是为儿童熟知的事物,易说易记,使学生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便于学生在脑海里牢固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教师应充分使用“情境图”、“语境歌”,发展学生的自然语言。同时,以儿歌或谜语教学拼音,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

如:小白鸽(ɡē)天上飞。

小蝌(kē)蚪(dǒu )水中游(yóu)。

白鸽(ɡē)爱(ài)唱歌(ɡē), 蝌(kē)蚪爱游泳(yǒng),

哥哥妹妹来喝(hē)水, 一起(qǐ)笑呵(he)呵。 这些富于变化的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篇3:语文评课稿范例

《秋天的雨》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篇4: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课标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课标准 1.学习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2)学习目标明确、恰当。 2.教学内容:

(1)教师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教材,注意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2)积极开发和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教学中的作用。 3.教学方法。

(1)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策略和方法灵活多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3)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适时、适度,讲求实效。

(4)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4.教师素质。

(1)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2)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3)有较强的组织、调控及应变能力。 5.教学效果。

(1)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训练扎实有效,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

(2)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 1.改革识字的教学方法,打好识字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拼音、部件、熟字、工具书来独立识字 2.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

(1)在一节课的不同环节复习和巩固生字;

(2)复习前面课文中学过的生字;

(3)复习、巩固生字的形式多样、活动有趣。 3.识字融入阅读教学中,在语言环境中加深印象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字指导。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雨点儿》。本课要会认的字有:点、数、清、彩、飘、落、空、问、回、答、方。教师在教学生认字的同时,还出示生词卡片认识了相关的生词,其中有:雨点、数不清、云彩、飘落。这时,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前几个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读一读(个体读、小组读、全班齐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样,就将识字融入到句子中,融入到课文中,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读这些生字、词语,发音准确,印象深刻。

4.相互交流课外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5.根据学生年龄不同,识字指导的重点应不同,有所侧重。加强范写,抓重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6.重视写字的讲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1)要体现朗读的层次性。读几遍,每遍要达到的朗读目的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太随意。

(2)朗读形式要多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3)发挥范读的作用。不主张全篇范读,要抓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长句子、难理解的句子、生字集中的句子。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学生读、演“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迫不及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意见,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所以读的语气和口吻不尽相同。通过反复读,学生体会出小猴子看到葡萄时的急切和喜悦之情。

2.引导学生质疑,相互问答,适当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说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自己的独到的内心体验。如广东湛江第二十五小学的李承思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称赞》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小刺猬和小熊得到彼此的称赞后会怎样?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积极举手说: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这样,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出独特的内心体验,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称赞的神奇力量,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学习、谦虚有礼,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思考价值,激发学生的思维。 4.注意积累语言:课内外好的词语、句子、段篇。

(三)全国低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研讨的课题怎样将识字教学更好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

三、低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一)整体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可以引导学生猜谜识字、记字,“又字走进村子里——树”、“两个小人戴着帽子走进门——两”。可以通过“生字迷路——帮生字找家”,进行归类识字。学习了“葡萄”、“狐狸”这些词语后,让学生说说像葡萄这样两个字都是“草字头”的生词有哪些,像狐狸这样两个字都是“反犬旁”的生词有哪些,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 3.发挥汉语拼音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加强识字指导和训练,培养朗读能力。 4.注意纠正不良的书写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可以借助动作、表情理解词义,可以借助课件理解句子的意义。如学习“身”,教师面向学生,右手举过头顶指向左上方,右腿伸直右移指向右下方,整个身体的姿势就是一个“身”字,这是体态识字。在学习“看”时,帮助学生观察分析:上面是“手”、下面是“目”,手搭在眼睛上就是向远处“看”,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使学生观察、发现、表演、体验、习得、学会,掌握会意字的特点和识记方法。

6.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给予鼓励、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识字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及编排意图,创新识字方法,探索识字规律。 2.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识字情境,搭设字词和事物之间图文结合的桥梁,使生字和事物建立紧密的生活联系。如江苏南京天妃宫小学的史春妍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6》一课,主要通过词串识字。共有四组词串:骏马、秋风、塞北;杏花、

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授课教师出示了有关骏马、秋风、杏花、春雨、椰树、骄阳、牦牛、冰雪八幅图片,配乐让学生欣赏,同时对应的是这八个生词,把生词和图画美景相结合,又把生词贴在中国地图对应的位置上,使生词和塞北、江南、海岛、高原不同地方的风光、景色紧密联系,和其在祖国的地理位置联系,学生认识清楚、理解深刻,课件直观形象,精致实效。 3.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识字,体现识字的层次性,做到玩中学、学中玩。采取的形式和环节有:在课文中借助拼音读一读、离开课文借助拼音读一读、去掉拼音读一读、通过猜谜等游戏活动记一记、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如天津市河东丽苑小学的王观戎上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在巩固生字时,采用了“游戏大比拼”活动形式:一字开花、生字魔方、猜字游戏、拍字游戏、帮生字找朋友。全班学生分成五组选择其中一种游戏方法巩固练习并进行小组汇报,每组游戏形式不一样,但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生字巩固练习任务得以完成。 4.重视课堂教学的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要规范。给学生当堂书写的时间,培养书写习惯和审美能力。课堂识字和写字做到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外语实验小学的许婷在上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日、月、明》一课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重正确坐姿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足安。写字的同时配上中国古典乐曲,创设出优雅的书法艺术氛围,学生平心静气,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三)阅读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目标,实现低段阅读教学认认、读读、说说、背背、写写、画画的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

2.阅读教学一定要熟读文本,可以要求学生读的浅一点、少一点、迟一点。 3.以读为主,把讲放在难理解的地方,切忌把精力放在分析理解上。 4.朗读形式多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学生语言积累丰富,思维敏捷。 5.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边读边画,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变。

四、实施建议

1.课堂教学符合低段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和特点:姓语、姓低、姓小、姓细。 2.倡简: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求真:识字、写字的指导、书写训练扎实,朗读面向大多数学生,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个人的认识、体会,哪怕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务实:完成和实现识字及阅读教学目标。 3.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尽可能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记字。 4.教学设计要尽快转变“线性”的单一设计,改为“块状”的开放设计。基于本校和自己班级的实际,从常态课的教学中反思、总结、提高。 5.课件要少而精,应后置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课件文本尽量用楷体字或宋体字,且为黑色。课件色彩不宜绚丽,过多的画面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缺憾。 6.写字练习必须在课上当堂完成,与学生课下的减负紧密联系。 7.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识字教学中知道哪些是会认的字,哪些是要求学会的字。

8.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清轻重缓急,不要平均用力。 9.关注文本,提供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看着课本读。 10.学会倾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 1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如《称赞》一课,品读理解、指导评价小熊和小獾互相称赞的话语:“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教师坚持面向全体,对于个别朗读有困难的学生,读过一遍后读第二遍,当有进步后给予肯定和鼓励,再让读一遍,学生朗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信心也一次比一次增强。

12.教学风格扎实有效。 13.课堂评价多提供展示学生识字和阅读成果的平台,评价语言适时、适度,恰到好处。 14.充分发挥单元导读、自学提示、课本插图插语、课后思考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习题的教材编排导向作用 实验小学听评课活动小结

高年级数学组 李海燕 为促进每位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教师教学交流,9月8日——18日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在阶梯教室进行了篇5: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可能没教过一年级,每次去听一年级的课,我都怀着一种敬佩和感激的心情。老师在手忙脚乱地打此起彼伏的地鼠的同时,还得花招百出地哄这群随时精神云游的红孩儿听课,真是太伟大了!一节课总共教了了ao\\ou\\iu三个复韵母。你读我读大家读,你认我认大家认。最让我佩服的是,认完这三个复韵母后,老师刷刷地在黑板上勾画了一棵大树,树上长满了色彩艳丽的花朵,而花蕊竟然全都是mao\\liu|hou等等音节。小树盛开着漂亮的花朵啊,看看谁有智慧把它采下来?听录音,把读到的音节花朵摘下来,想不想?毋庸置疑,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只道时光之快如白驹过隙,没想到春秋只在一霎。花儿都谢了,树上结满红彤彤的苹果。我们一起来收获果实,好不好?赏了花,摘了果,接下来还来看动物。栩栩如生的花猫、水牛、刺猬、猴子马上跳到黑板上。你能给他们贴上名字吗?shui niu\\hua maohou zi,三下五除二,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第18篇:四年级语文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这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颐和园》。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师紧扣浏览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

师生配合不错,朗朗的书声时时萦绕耳畔,从中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以及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不过,个人有些看法: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5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3)班

授课教师: 谢碧清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整体框架清晰,节奏推进非常明快,内容丰满。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句而动全文。三扣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她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如在感悟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对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传神,那么在小练笔环节,就不用硬性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非常大气,她没有娇柔造作的语言,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和朴实的言语。她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文中的重点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再从语言环境中理解该词语。这就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教学因为扎实才有效,课堂因为有效才扎实。”

《麦哨》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是一篇10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初夏季节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是作为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来教学的。 今天,老师的课堂,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以及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目标定位准确。这节课,小季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10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也不纠缠于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如:教学麦哨的声音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体现“柔美、欢快、你呼我应”等各种美妙的麦哨声。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层次性。一是文本的层次性:很多时候,当课文的语言魅力十分突出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被优美的语言而吸引,直奔主题,解剖语言。但在这堂课中,小季老师并不急于进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而是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比较烦琐,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却得到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在进行具体的重点段落教学。二是段落教学的层次性。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先引导孩子体会“画面美”,接着引导孩子体会画面背后的美——丰收、喜悦“生活美”,最后引导孩子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美,是这样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的?——“表达方式”。这最后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方法的引领。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和孩子都非常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向往他们所过的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但恰恰没有关注到课文的几处重要的语言。如第三小节“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第五小节“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满了。”等这些语句,这些语句足以让城里的孩子更全面地认识乡村的孩子,他们勤劳、懂事,先帮大人割草干活,劳动之余再去玩耍、游戏,这样大家对农村孩子的生活可以了解得更到位,乡村孩子的形象也会更加丰满。 粗浅想法,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正。

《乡下人家》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6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乡下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四下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寻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收获颇多。老师首先以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导入,然后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为每幅乡村生活画面取名,接着重点品味“瓜藤满架图”和“绿树红花图”,也就是文中的第

一、二个画面,最后小结,进行作业布置。接下来本人将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练习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整合”这一主题,对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进行评课。

首先,从《课堂作业本》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老师在设计时有意将《课堂作业本》中的部分练习融入到整个设计之中。如针对《课堂作业本》中“( )的藤,( )的叶……”的练习,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长长的藤、绿绿的浓阴、绿绿的叶、归巢的鸟儿……”这些短语的练读,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我认为这里存在以下一个问题:首先,既然练读词语是为了《课堂》中的这一练习做铺垫,为什么不乘热打铁,翻开《课堂》,完成相应的这一题。其次,这里出示的词组形式对学生平时作业也有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像“归巢的鸟儿”这一词是否存在词性不

一、欠合适的嫌疑。再次,虽然在这一环节之后,还安排了一些词句的练读,如“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但是没有涉及本文重难点字词的练读,如“屋檐、捣蛋”等。

其次,从学习伙伴提示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本文出现学习伙伴提示的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段后的“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另一处是全文末尾的“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陈老师重点讲解的是前两个自然段,在讲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一句时,陈老师是先请学生齐读,然后让学生说说给“探”换个字,你能换什么?哪个好?结果有学生说是换成“冒”好,无奈,老师只好让学生再自己换字读一读,又问哪个好,全班齐答“探”好。最后合作读整段。严格意义上说,“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这一学习伙伴提示并没有被运用其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展示读,再进行想象,获得进一步感知,再练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问“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自由说,自然会提到“探”,至此,老师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以上是我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练习与目标的整合,那么纵观整堂课,最大的一个练习就是给文中的个个画面取名字了。这里,陈老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助学卡,要求学生分别给文中的六幅图取名,并摘录相应的佳句。老师由扶到放,先示范给第一幅图取名,然后让足足有十分钟时间是让学生边思考,边完成助学卡上“取名”那一栏。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粗浅意见,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生命 生命》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 潘庆丽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简短,语言朴素,然而意蕴深刻,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本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应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一难点,在这一节课中,在老师的班级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思维火花碰撞后闪耀的晶莹美丽的火花。这是第一点。比如说,“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仅仅是生命的力量吗?还有什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是它活下去的决心!”“还有它繁殖下一代的愿望!”“我们听到了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学生说,“那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是一只为生命而挣扎奋斗的飞蛾。”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不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如此活跃呢?当然,

本文最重要的句子是在第三个事例上,老师的螺旋还未旋到,相信有了这一节课如此扎实的铺垫,学生对杏林子说的对自己负责的话,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话,都完全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 而这一难点的轻松解决,得益于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那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而这相扣与递进之间,过渡却又是那么自然。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话说生命,即初步学习课文,概括课文三个事例,二是读懂作者的思考,三是回到前面两个事例,以多种方式感悟理解飞蛾与瓜苗是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第一个事例主要以师生对话、读书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研读第二个事例时,老师改变了教学策略,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立即感悟瓜苗的顽强生命力,这又是一个精彩之处。 第三点,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人入戏,除了因为她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激情而艺术的。 另外,老师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提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独特到位,真正走进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 老师的课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语文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是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但这又谈何容易?在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上,学生的朗读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感悟也不够到位,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第19篇:高三语文评课稿

篇1: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2010-10-09 08:55:58 作者:罗兆民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5305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

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

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

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

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

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

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

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

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

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

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2:高三语文评课稿:集体听课反思

高三语文评课稿:集体听课反思

高三语文评课稿:集体听课反思

1、学生的习惯养成靠老师督促

在x中,我看到了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如改卷子全用红笔,齐读全把书竖起来,听课主动记重点,每天背四个成语等等。这些我也对自己的学生要求过,从高一就反复要求,但是直到现在也没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教师不能坚持督促检查,你都不能坚持,怎么能希望学生形成好习惯呢?我们有的时候太能找客观原因,总认为要求一遍记不住,又要求一遍还记不住,就归结到学生差,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上来,然后给自己的索性不管找个很好的理由。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难教育,但是难教育不等于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需要接受错误常反复这个事实,要坚信,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规矩出来。

2、备课要深入研究,授课要有针对性

x老师的散文阅读课,课件做的特别棒,能看出课下真是深入备课了,而且每道题他都做出自己的答案,把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都展示给学生。

x老师教两个班,一个尖子班,一个普通班,授课方式和深浅度就不一样。我听的是普通班,也是她任班主任的班级,她讲文言文,课前提问知识点,所有知识点和所在句子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特别直观。我们提问文言知识点的时候往往教师口头说句子,

效果真不如大屏幕展示效果好,但我们呢,往往嫌麻烦,也嫌屏幕占地方,就越过这一环节,很不应该。x老师讲课时翻译得非常细,一直是她自己译,并无学生活动,也无小组合作什么的,但学生真是跟得特别好,都拿笔在书上写呀记呀,只要不偷懒,一节课听下来收获特别大。

一中老师的授课特别贴近高考,很有针对性。高一备课组在讲散文单元以前先讲了高考散文阅读的一般要求,做了纯正高考题。x老师还在每节课前加入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在高考中能力级别是e级的,我们的高三学生做起来都会觉得困难。高二备课组也在授课之余做了2014年的高考模拟题,而且是形成常规,一直在做。可能有些专家批判这种做法,认为太功利,但说实在话,对于提分来说真的有效。 教师的地位不高,但是影响很大,教师的收入不高,但是责任很大。潜心教书 ,精心育人,做好每一件简单平凡的小事,来成就自己的不简单和不平凡。 篇3:高中语文评课稿

教研组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的《 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4:高三语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评课稿

高三语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评课稿

高三语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评课稿

朱老师上的是一节诗歌鉴赏课《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也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朱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我校“三三式”课堂模式要求。

这节课围绕意象、意境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背默,又顺利成章的引出了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首曲写了什么意象,呈现出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由一组学生进行展示,该曲凄凉孤寂、感伤忧郁的意境自然得出。同时使学生明了意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朱老师安排意象的探究。首先展示意向的概念,意象是寄托了诗人强烈情感的物象。然后用2015年辽宁高考题作例子进行训练,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探究成果10分钟。意象选用上朱老师设计了对比替换环节,落帆、客航,小店、野店,侧出、倒出,船、帆,应有、犹有,一系列的对比探究让学生对意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展示后,及时进行了归纳,把对意境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提炼。这个环节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很必要,学生对概念的熟识是做好鉴赏题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朱老师选取2014年天津高考题进行训练。小组讨论,展示15分钟。训练使用高考真题,保证了题目训练的有效性。

整节课用时50分钟,超时5分钟,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可以更紧凑。朱老师这节课体现了我校课改的要求,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作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解放了教师。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并未消解,而是把功夫放在课外,认真选题,设计教学。这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最后说一点,朱乐懿老师作为本学期课改展示课的第一位授课教师,可以说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个很好地基础,也确定了一个标高。我认为朱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 篇5:作文讲评课_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 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 ,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 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意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二) 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 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金钥匙”。很值得我学习。

高中语文评课稿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

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2013年元月9日,全县初中语文精品课展示活动在旌德二中开展,杨丽华老师承担了授课任务,课题是《答谢中书书》。该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课堂体现了“全员参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特点。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教法灵活,韵味盎然。现综合评价如下:

?

一、教材研读透彻

想要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陶醉于文本。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反复阅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对任何课文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前提。从授课情况来看,杨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很透彻:抓住所教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及“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来赏景悟情,尤其是在“悟情”这一板块中更是能认真研读教材但又超越教材,引导学生们结合背景及相关的知识积累来全方位、多层面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而不只是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单一角度上。

正因为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刻地解读,与作者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自己是真正读懂了教材,那么便可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化解为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将自己在文本解读时用到的方法和思考思路传授给学生,最终让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

二、目标定位准确

众所周知,“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节课是否高效,首先就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达到,否则南辕北辙,劳而无功。杨老师本堂课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精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三个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呈现本课的教学任务,目标定位准确,操作性强。 ?

三、板块设计科学

杨老师在执教《答谢中书书》一文时,采用了板块教学,她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书信,赏图画,品情怀,背诗文”五个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如 “读书信”的板块主要是为了读通文章,理解课文内容;“赏图画”的板块主要是品味精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品情怀”的板块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诗文”板块是为了积累美词佳句。在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都会为驾驭它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光彩。

四、美点赏析精当

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代名家名文,十分讲究章法,思想情感也有其进步性,可以作为学习写法、人文熏陶的好材料。杨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她在厚实地完成了整体感知后,就开始了美点探踪,即“赏景、悟情”,在寻读中,学生准确地归结出写法上的美点、作者情感的别样和丰富,即找到了景物美、写法美、情感美,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美点赏析。

同时,在学生赏析品味时,杨老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发现的快乐。 杨老师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目标达成后都会围绕此目标进行学法归结,如在完成了“品味精美画面”的目标后,谢老师归结“分析景物特点要抓住修饰词”;在达成了“学习写景方法”的目标后,老师又归结为“修辞运用、色彩搭配、动静相衬、角度不同、时间变化”等写景方法,精准完整的学法不仅使学生欣赏了美且“授之以渔”,让美

上升到更高的档次。

?

五、情感体验深刻

杨老师在引导学生“悟情”时,也是循循善诱,层层推开,先紧呈上文,问学生“作者借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学生答出热爱后追问一句“还从其它语句中发现其它感情吗?”学生即找到其它抒情议论句及背景知识,悟出作者自得、归隐之感来。

由此看来,情感的体验需要有效问题的设计、引领。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知人论世。在恰当的板块,适时地引入作者的生活经历,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更深的印象,情感体验深刻,才能拉近学生与教材与作者的距离!

六、新旧知识贯通

课堂伊始,杨老师在导课中即明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的“乐”是yào,联系《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裳”是cháng;在“译读、疑读”时,谢老师再次在疑难词引入旧知,适机引导;在 “学习写景方法”时,再用《三峡》等写景文章来启发、归纳。这样既复习旧知,又理解新知,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杨老师还采用鼓励、赞赏等积极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

建议: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还要更大胆的放手。在品析优美语句时教师的分析有些多,在学生表达不够完善时,教师没有及时沿着学生的思路去进一步引导、点拔,而是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被动去接受。

2、“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还要更合理。本节课的预设做得非常充分,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严格按照设计操作,中规中矩,显得很有条理。但严谨有余,灵活不足。教师在一些方面只想完成任务,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进一步去挖掘学生思维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当学生答得不够完整时,或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该深挖的一定要深挖。课堂的精彩源于生成,只有合理对课堂上有价值地生成性资源进行引领,才能让课堂更好地彰显出生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获得更多地发展。

3、激活手段与技巧还可再下功夫。

瑕不掩瑜,杨丽华老师的课仍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

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转载自中国教师站文摘,请保留此标记。)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 评课人:杨小芝

今天,我听了我校肖小敏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肖老师的这堂课中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欣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取新知。

???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 观摩这节课,我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酌的杰作。

第20篇: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非浅,感触很深,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我的点滴体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这一句古话最能概括刘老师课堂的教学特色,课堂中刘老师对历史故事背景讲解十分清楚,充分显示了他文学底蕴和文化底蕴的深厚,每个环节都过渡自然,尤其在概括课文内容时,刘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作为小标题,这样的形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将“渔”的潜力教给学生,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而且能使学生“会学”。

思路清晰,环节流畅,这就是马老师所教授的《草船借箭》这堂课。在执教时马老师根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其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马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为帮助学生快速找出相关的语句,马老师还出示了“小锦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其本课最精彩的地方是马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笑”,一个“笑”字引出了一系列问题,理解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习惯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我想这和马老师平时的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品读词句,以读为主,这是吕老师《将相和》这节课的教学特色。吕老师在课前引入时没有做过多的渲染,而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突出题眼“和”字,在讲解故事“完璧归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两个故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整节课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十分突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既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品读经典,与经典相伴,听完滕老师《猴王出世》这一堂课,让我再次认识到多读经典,对我们身心有益,与古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古典名著可谓字字经典,句句经典,文章中的语句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有点难理解,但滕老师却能抓住语句中的关键字词,通过分析原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整堂课书声琅琅,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情景,感受石猴到猴王的转变,并能将经典的写作手法转化为实际作文的写作之中,让学生懂得“写什么”和“怎样写”的真正含义。

听课结束后,我被几位老师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所深深地折服,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感慨万千,在近一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己虽然也认真投入,但跟她们比,实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没有达到必须的高度,很多教学环节设置没有深度,在点拨功夫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语文教学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几位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今后我会努力将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尽快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

《评课稿范文语文.doc》
评课稿范文语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