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记录范文

2022-07-1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评课记录

语文组评课记录

赵淑梅:在导入环节不够新颖,应出示一些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然后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

霍红云:教学设想中,对本文的教学重点把握的较好。尤其是课堂中图文并茂的网络知识,更是让学生感受至深,直观的图片向学生静静地展示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拱桥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拱桥向学生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美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刁雪岩:教学过程设计详细、有序,扣文本教学不错。但教学问题(提问)应精到,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赵淑梅: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读写规律。本文中有说明+举例,说明+描写,说明+比较等不同的说明段,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说明赵州桥四个特点时,作者为什么按原文顺序说明?引导学生体会,发现读写规律,有助于今后写作。

推荐第2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二年级组

这周听了吕彩萍老师的公开课“10的认识”,我们认为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教态自然大方,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师课件出示尺子0---10刻度,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回答:

1、10前面有哪些数?

2、10在谁的后面?等一些问题,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三、动的环节非常好,通过游戏的形式既放松了心情、缓解了疲劳,有在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10的分与合理解。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是:

课件对教学没有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没有体现出来。(比如在讲10的分解时,要求把10个苹果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可以课件出示一些苹果,让学生自己数出来是10个,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分这10个苹果的,再课件一一演示分装的过程,最后板书分解的结果,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练习中的“小朋友套圈”等也可以用课件展示,一年级的学生积极性会更高,更容易理解。)

推荐第3篇:评课记录

授课教师:孙银枫

授课时间:2014年3月6日 授课地点:余姚三中高一(5)班 授课内容:《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主持:陈海良 点评专家:鲁鹏飞

听课人员:鲁鹏飞 赵仲华 胡家宝 褚佰荣 陈海良 陆娟芳 潘天竹 施柏迪 虞挺

一、主持人发言:

陈海良:首先,让我们对孙银枫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表示感谢! 今天的评课流程是:孙老师介绍教学设计的思路—互动交流—专家点评。

二、介绍教学设计的思路

孙银枫:首先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课,我针对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如何备教材、备学生与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1、备教材

备教材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要对整节教材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知识的学习层次;第二次要根据学生情况判断教材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可行性。对于本节课,教材安排的是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说明物理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有一个力指向圆心的,这个指向圆心的力就定义为向心力,然后再通过一个定性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但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实验结构复杂,而且精确度不高,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到计算公式。如果学生按照教材的结构进行学习,对概念的理解会模糊甚至不能理解,所以我判断教材的编写是不理想的,不利于学生学习,于是我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2、备学生

对于备学生,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备学生知识积累水平(基础),也就是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我在前面平抛运动教学中就将加速度的求解公式应用到了曲线运动的分析中,在前面的教学中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另一方面,要备学生的学习能力。圆周运动加速度的推理涉及数学知识,如果班级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如果班级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就可以直接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进行推导,因为这个推导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仅仅是一个难点。圆周运动是高考的常考点,所以老师要有“高考”意识,从新课教学开始就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为高考服务。另外我还想谈谈两个观点: 第

一、教无定法。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二、把握整个高中乃至中学的教材。对于新教师来说,如何联系整个教材进行教学是大家感觉很困难的事。那么,怎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时做到前后呼应?我想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做题,静下心来多做一些高考模拟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熟悉教材。

这节课不足之处就是未能完成全部的课堂设计,没有时间进行知识巩固训练,这也告诉大家,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状况把握好教学内容。

三、互动交流:

赵仲华:听了孙老师的这节课,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作为高一年轻老师不仅学会了如何教,还学会了如何备课。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谈谈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巧妙地处理新概念。物理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理想化的,无法表达或证明给学生知道,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经常说的话是:“由此可以得到”或“通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等,而孙老师处理新概念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理解了物理表达式,印象也很深刻。

2、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孙老师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人听得很舒服。而我们往往很少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直接问学生“是不是这样”或“是吧”。

3、知识严谨,语言表达很严密。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加速度的产生,真正实现了新课改对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4、备课完整。孙老师根据多年经验,知道高考中学生容易犯认为圆周运动的产生是因为向心力的存在的错误,所以在受力分析时,帮助学生澄清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在刚接受新知识时就建立正确的概念。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会出现很多的表达式,孙老师让学生自己推导表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基础。

潘天竹:自己在上课时,经常会觉得中间或整节课很松散,而孙老师上课节奏很紧凑,在这一方面我要多向优秀教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施柏迪:与孙老师相比较,自己上课比较注重形式多样,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感觉很累。诚然,教学方式的差异与学生的特点有关,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法。听孙老师的课让人感到轻松,同时课堂又是饱满的。孙老师让学生通过逐步的数学推理得出物理的表达式,过程非常的严密、科学,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物理知识的严谨性。

四、专家点评 鲁鹏飞:首先,我要介绍这节课的设计背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整个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这两个知识点足以考察一个物理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本节内容由直线运动转到曲线运动,知识跨度大,思维跳跃非常大,如果老师不采取比较好的教学措施和策略,是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这个知识点在高中物理的地位也十分重要,除了本章的知识以外,后面万有引力、电荷在电场、磁场的运动都涉及到这一知识点。同时,每年高考物理试题中涉及圆周运动的相关内容非常多。通过刚才的听课,我认为孙老师这节课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甚至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第

二、这是一节原生态的物理课,一方面是因为这节课是第一次上,另一方面是这节课没有经过物理备课组的集体讨论。我听完课的第一个感受是:艺高人胆大。孙老师打破教材限制,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并且取得显著效果。这也告诉年轻老师,要大胆创新,突破教材,实现有效的教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长期磨练的。第二个感受是:课堂教学有层次,知识不断推进。孙老师首先复习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知识,再利用前面加速度这一知识作铺垫,引入了圆周加速度,课题的引入自然,接下来孙老师利用PPT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课堂教学教的就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获得一种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会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孙老师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思维就能得到不断的培养,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

第三、难点突破有效。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圆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形成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孙老师在这个内容上处理得相当有技巧。

第四、课堂很流畅。孙老师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设计体现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新课改理念核心,学生在课堂中从感知和理性上都充分体验到了知识。

第四、为所当为。这节课的知识非常难,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而孙老师勇敢地站出来,在关键时候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新课改不仅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活跃的课堂,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某种情况下加强主导地位。

最后,这节课紧紧扣住了如何学习物理这一条主线来实施教学,值得年轻老师学习,大家要通过这节课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受学校委托,让我在这里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组成部分。青年教师专发展由教育、教学、教研三个层面组成。对年轻老师来讲,重点是教育和教学。

第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认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三轮,一轮三年。第一轮是“雏形”,第二轮是“成形”,第三轮是“成熟”。第一轮是形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等的阶段。通过学习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等途径实现第一轮“入格”的成长目标,从而在第二阶段形成有效的教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青年教师在第一轮教学阶段的特征。教学的前三年,是从“懵”— “蒙”—“了”变化的三年。第一年为备课、上课、命题、板书而“懵”,这是年轻老师都必须经历的磨练,只有坦然面对,才会得到提高、成长。

第四、青年教师第一轮教学必备的环节

1、教学实施的必备环节—“研、践、演、悟、摩”

①“研”。首先是研究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是研究高考考纲;第三是研读所教科目的高中教材;第四是要研究所教班级的学生;第五是研究优秀案例,我反对青年教师直接搬用别人的教案进行教学,但优秀教案能为你的备课提供思路;第五是研究方法;最后,必须要研究实验,能做的实验一定做,不能做的实验要创造条件做,因为理科的很多知识来自于实验,所以实验对理科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

②“践”。即实践,也就是备课。在备课时要做到五备:备教案、备学案、备课件、备实验、备试讲。我提倡青年老师要手写教案,在手写教案时最好不要看课本、教材;接下来就是准备学生的学案;第三是制作课件,孙老师今天的课件并不美丽,但很实用,很多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课件上,却忽略了其它的工作,我认为是本末倒置,课件的目的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辅助教学。最后是试讲,教案写好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揣摩、修改。

③“演”。即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必要的演练,切勿满堂灌。

④“悟”。即反思,青年教师要养成每节课后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坚持写教学后记的习惯,若能坚持两三年,你就会获得更快的成长。

⑤“摩”。即观摩教学。

2、教学管理的必备环节

教学管理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包含课堂、作业、自测、调查、分析等管理,同时还要进行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包含制定职业规划、做好自我定位、自我调节、自我约束。

以上几点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体会,如有不足请大家指出。谢谢各位!

五、主持人总结

陈海良:刚才孙老师所作的教学设计介绍,使我们认识到备教材、备学生是备课的两个基本点,也让我们认识到,教学成绩的取得是“功夫在课外”。希望所有老师能潜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多位同事从不同角度就这节课谈了自己的看法,有深度,也可以感受到老师们用心听课、用心教学的态度。黄光明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了精练的点评,平实、切合实际,也对使大家有启发,更难得的是,黄主任为今天与大家的交流做了充分的准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谈了很多自己的认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实践。

学校组织今天的示范课,是希望丰富校本教研活动内容,培养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更多年轻老师向黄光明主任、孙覃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经验,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长,希望大家能在平冈中学这个舞台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促进专业发展,为提高优化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作贡献。谢谢大家!

推荐第4篇:评课记录

《鱼儿游游》评课记录

本课是以鱼为造型活动的一堂美术课。学生在欣赏美丽鱼儿的活动中,感受自然生命绽放的美。用多种造型手段表现这种美。在学习并掌握多种造型手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激发对大自然的珍爱之情和保护的愿望。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课堂上,老师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创新的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教学中能感受到老师竭力创设一个民主的、愉快的氛围,充分利用谜语、创设故事情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地用美术形式表达鱼的美。教学环节设计充分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学习、探索研究,漂亮的鱼是由各种点和线来装饰的,并能合理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在学生的亲历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行有创造的设计绘画,以开发其潜在的概括、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能够及时给予贴切的教育评价,不断增强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指导学生绘画方法时,老师亲自示范绘画方法,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更直接的学习到了绘画步骤,学生创作起来更容易。同时提高学生欣赏及美术评价能力,让学生欣赏大师作品及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获得创作思路。学生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有的学生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在评析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缺憾:在引导学生讨论绘画方法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更加自由大胆的选择绘画方式,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范画再精炼、精彩一些会更好,课堂的教学环节再紧凑一些,语言的组织再精炼一点。 在课的灵活拓展方面,应该在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多教育:比如说:要保护鲨鱼、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鱼的作品过少,应该多给学生欣赏美的机会,让学生多欣赏,多观察,多体验鱼的形状美,色彩美,花纹美。这样学生绘画起来会更加有自信,课就更加丰满、完善了

推荐第5篇:评课记录

临江市新市小学 柳玉琴

2012年4月1日在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听了建国小学于静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只在于容貌,而在于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于老师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

1、由探求居里夫人的“形象”美到重点品读“精神” 之美,最后感悟她淡泊名利的“人格”之美,这样使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的含义逐步深化,环环相扣。

2、品读课文,解读美丽。由词到句,有句到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于老师能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美丽”,渗透学法。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找出文中“寻藤”的那句话,然后在把这句话放到语段中加深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通过教师的引读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词语质疑、对难理解的句子质疑,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质疑的能力。达到一个学以致用的目的,语文训练十分扎实有

效的。

3、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

思维得到了发散训练,智力得到了发展。

4、渗透学法,深度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觉得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是,它是有道理的。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也是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结合课文,于老师总结了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另外,在课题中质疑、对词语质疑、对难理解的句子质疑,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质疑的能力。

于教师深情有目的性的导读紧紧地牵引“情感”,总结时一次次的内容回扣,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经意间,对居里夫人的敬佩之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使对居里夫人的“美丽”能跨越百年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可以穿越历史,这份美丽是永恒的!升华了对“美丽”的认识,对“百年”的认识。水到渠

成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说本节课于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走进主人公,与主人公交流,处处关注了课堂细节,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带给我们老师的也是一次美的享受,心灵的洗

涤,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

《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稿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只在于容貌,而在于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郎老师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

1、导入自然,为居里夫人铺垫神圣的光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扬学生让人感觉真实可信,确实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有一学生朗读不佳,有不少同学窃笑之。老师的表扬很有艺术性,她说:“这位同学平实不敢发言,今天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勇于举手,而且在读错的情况下,又勇于改正,别且在最后一次能够读得很好„„”她的表扬不向其他老师为了表扬而表扬,不过客观实际而滥发溢美之词,而是立足实际,发现学生的“亮点”,让被表扬的学生从心底感受到真正的鼓励,其他学生也心服口服。同学们能认同老师表扬价值。

3、由词到句,有句到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抓住重点词语“寻藤”,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找出文中“寻藤”的那句话,然后在把这句话放到语段中加深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4、抓住文中空白,发挥学生想象,进行练习说话,加深对课文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理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的工作。”老师巧妙地改为“她不管————————————,只是默默的工作。” 让学生进行练习说话,学生把居里夫人遇到的困难一一说了出来,对居里夫人有了立体感的认识。

5、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思维得到了发散训练,智力得到了发展。

6、渗透学法,深度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觉得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是,它是有道理的。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也是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结合课文,我总结了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另外,在课题中质疑、对词语质疑、对难理解的句子质疑,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质疑的能力。

7、适时插入居里夫人“奖章玩具”的小故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居里夫人的故事。交流资料,共享资源显得自然而顺理成章,有效地进行了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的学习渠道。

8、老师的语言凝练优美,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可见老师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

郎丰丹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课例,她的语文素养、她的扎实教学,都是我所要学的。

总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主动体验,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情感的变化,始终把情感置于阅读的首位,把喜爱,兴趣当作阅读的入门向导。教师在学生的读读说说中,不断调动主题积极的个性化的阅读动力,使课堂书声朗朗,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了一座由理解到运用的桥梁,引导他们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大胆地展开联想,把学会的课内外知识活学活用,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环节,教师以“看着这样果实累累、瓜果遍地的果园,你认为现在最高兴的人是谁?为什么?”引发孩子的思考,让他们体会“正是有了劳动,才有了这个瓜果遍地的迷人的秋色”。借此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秋天的情感!

推荐第6篇:评课记录

切实·科学·有效

——点评邱善余老师的高考作文指导课《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个小技巧》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必须申明,我不是一个好的厨师,只是一个好吃的食客而已。

十几年来,我听过不少类型的语文课,比较多的是一般的公开教学课和平时的语文课,此外还有教学大赛课、教师招聘评比课、无生上课、高考复习课、专家报告课等等,但很少评过课。因此,这次让我来点评我学习的榜样邱善余老师的课,确实有点诚惶诚恐。如果有说得不妥的地方,请邱老师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包涵并指正。

在我以往的听课经历中曾出现过这样尴尬的情形,我对某堂课的感觉不错,但听课的专家或者评委却不以为然;或者当专家评委点评一堂语文课的诸多精彩之处时,我却没能够看出多少,这常常让我感到很惭愧。后来我开始反思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发现除了自己的鉴赏水平与专家有一定差距外,我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甚至存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诚然,一堂好的语文课,常常见仁见智,很难有一个大家一致公认的标准。但我觉得,一些真正优秀的语文课还是有一些基本的特性。在课程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一堂好课当然要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当前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我个人觉得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常情况下,学生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目标:第

一、基础目标。

二、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三、体验性目标。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3、教学策略要能体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4、教学生成较好,教学效果较明显。

另外,我个人觉得,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一般的高考复习课与教学比赛课的评价标准就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一般的公开课或者比赛课的评价标准,我所知道的也基本赞同的比如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的“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这里不展开讲,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自己找来看。

作为高考复习课,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第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切合实际。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科学。

四、教学效果如何。

根据这样的标准,我觉得邱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的特点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切实、科学、有效的课。

具体来说:

首先是切实,就是切合实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合学生实际,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能力,邱老师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个小技巧。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个小技巧。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这些目标的确立基本是合理的可行的,第三个方面的德育目标虽然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是在一节就能够完全达成的,但从刚才的教学过程看,邱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确实有意识地去落实了。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作为高考复习指导课,邱老师的这个教学目标主要侧重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实际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根据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形势和一般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的,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次是科学,这节课的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思路清晰有序。

这节课基本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邱老师设计了一个充满趣味性、形象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初步学习审题立意。然后引导学生做归纳总结,把刚才的学习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化,归纳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审题立意的第一个小技巧,作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传授给学生。为下面的当堂练习,更为高考作文快速准确的审题立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理论准备。

第二个环节引领学生走进高考,对材料类型精准定位,进行模拟训练。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情地交流、讨论和展示,但我注意到了,邱教师一直在引导掌控课堂,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又发挥着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所总结审题立意之方法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所学,让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又达到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因为这是一节方法指导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邱老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实例,行之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去获得新知识,使之掌握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人以渔”。

再次是有效,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生成较好,教学效果较显著。

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较活跃,精力也比较集中。邱老师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科学有序的教学步骤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另外从学生答问的情况、随堂练习以及模拟训练或者说实战演习的反馈中,可以看到教学目标达成较高,教学效果较显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平心而论,能够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只能把这样的要求作为目标去努力追求。

推荐第7篇:评课记录

《识字七》评课记录

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丰富,至始至终都体现着识字教学的新课改、新教学,学法多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感受了识字的乐趣,也让学生体验并掌握了多样的识字方法。

一、识字教学形象逼真、教法多样

在本堂课识字教学中,老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引领学生步缤纷的识字世界,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效果的呈现。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鸟”的字形时,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象形字“鸟”从古至今的演变,加深了对“鸟”字形的印象。又比如老师擅于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编谜语“美丽的鸟”来学习鹂字,这也是运用了“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再比如用“鸟”和“隹”字旁来认识长尾鸟和短尾鸟,引导学生对鸟类的认识丰满起来,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造字的趣味性和神奇,所以在本堂识字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把握“识字”这条命脉,通过看图识字、猜字谜、分类识字、自主识字等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字形、字义,让学生充分体验着识字的乐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体现童趣

语文学习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老师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识字经验,比如“读了‘雄鹰翱翔在蓝天’,你的脑子里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体味翱翔的自由自在,在想象中体会童乐、童趣。同时,让学生做飞行状,让学生自主在文中找动词“嬉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嬉戏”进行造句,课堂上迸发朵朵思维火花,从中可以看出老师是集中思维创设情境地,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唤起学习的欲望,这正符号了低年级学生的训知规律,寻找到了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情感。

三、注重朗读教学,读的形式多样,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较少,用课件教学生字可节省时间,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老师这堂识字教学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展示课。

推荐第8篇:评课记录

评 课 记 录

观课对象:四年级一班

观课内容: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课《指南针的故乡》 主讲教师: 观课评价:

自评:本课教学抓住关键性问题——四大发明来研究与分析,以交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地去体验、去感悟,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合作环节有些小组效果较好,有些小组未达到合作要求,耗时比预想的要长。学生方面气氛不是很活跃。

颜老师:课前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以灰太狼迷路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指南针的兴趣探索。从学生的需要层次、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效果很好。本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探求知识。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的情景,设计了问题的焦点,提供了问题的角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人人参与搜集资料并在小组内及全班互相交流。最后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研究从而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效果很好。

韦老师:导课有些复杂需开门见山。每个环节都要有一个落脚点,比如说讲完指南针要引导学生说出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感受它的出现的重要性,后来的地理大发现都是因为有了指南针。讲完造纸术和印刷术也同样需要落脚点,让学生感受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引起了世界的变化。最后的升华环节,让学生谈感受的时候直接让学生说一说就行,不用写出来,一是四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有限,二是容易冷场。

推荐第9篇:评课记录

舒亚芬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评课记录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在教学中舒亚芬老师用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各位老师的评课内容整理如下:先谈谈这课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上课伊始,舒老师利用FLASH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

二、抓住主线,走进文本。老师在一开始就以“渴”来引出富有爱心的小女孩,这堂课就是以爱心为本文的明线,接着围绕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从而引出她富有善良之心、孝顺之心、同情、关爱之心等。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想象,都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服务,可见教师设计之精心。

三、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叶老师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舒老师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再谈谈有待改进的方面 :

一、要注意抓想象促感悟。

教材就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要注意抓想象促感悟。比如想象一下:小姑娘会去哪些地方找水?学生在想象的同时就加深了对小姑娘累倒在草地上的体会。又如,让学生转换角色,你就是小姑娘,望着清亮清亮的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完全投入在那种情景之中,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这时学生便超越了文字,体会到女儿对母亲的爱。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学生的情感也在教师的引导中更加升华,如母亲如果喝了这水会怎么样,可是她怎么样做的。又如小姑娘渴到了什么程度?你有过这种感受吗?小姑娘比你渴千万倍。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姑娘依然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我们想想,小姑娘递给的是一位——过路人。这又使你感动些什么?你能代这个过路人来赞美一下小姑娘吗?通过这些想象使学生渐渐体会到爱的伟大。

二、要注意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本课的教学的难点也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在课堂的结尾,可让全班同学交流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点点滴滴。这一环节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由他人的感受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学生课后的行动作无声的提示。让学生的课堂思考延续到课外,让学生的课堂激情成为课后的行动。

推荐第10篇:评课记录

《七颗钻石》评课记录

自评:

本课时我采用了导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学习障碍,也就是解决生字词,其次利用二人小组进行初读环节,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二人合作齐读,最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文两个问题,并落实课文精读环节。各个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学生课堂表现非常不错,能在静中学,也能善于交流汇报张扬个性,整个课堂学生都浸润在浓浓的读书学习氛围之中,只是教学中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地方不太及时。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他评: 冯芳老师点评:

1、采用导学方式,问题设计紧扣课后习题,有针对性。教学中寇老师让学生自读,读通句子读懂大意,重点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学生的体验在逐渐加深。

2、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既解决了问题又落实了读文情况。一节课下来做到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3、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比较准确。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是内涵丰富,非常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上好案例。授课中教师充分抓住水罐四次神奇的变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到:是爱的神奇力量让水罐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奇特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小学学会用爱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王雪梅老师点评:

1、总看寇老师的课,温雅、和谐、朴实之中略显大气,课堂氛围融洽,教学效果比较好。

1

2、上课开始,寇老师利用课件营造出大旱之下的情景,树木干枯、动物渴死,人们饥渴难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体会小姑娘出境的艰难,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落实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尤艳玲老师点评:

1、导学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2、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有很大的培养发展潜力。张明江老师点评: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达成度较高。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整堂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学生的情感在老师较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下、朗读中,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真正感悟到爱心的伟大,自觉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读的层次,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主题突出。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寇老师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寇老师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2

第11篇:评课记录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1、本节课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首先,数方格这一环节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猜想是探索活动的开始”,然后将权利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探索、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而且借助教具进行思考和验证,而不是凭空臆想,这对学生的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次的转化又不同于平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次是两个安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验证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老师再通过学案引导学生研究两都的关系,并最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只是,学生的学具必须多样性,不能大多数都是直角三角形,这样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而且学生在推导时最好有一张题卡,能显示出两者的关系和推导的过程,为展示和汇报打好基础。

5、我觉得在展示环节每一位学生的汇报和展示都比较空洞和抽象,没有很好的利用教具、学具进行辅助,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质疑,而老师在这个环节的点拨与引导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没有体现好,没有在认真分析学生暴露出的情况进行引导和点拨。

7、本节课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与原来三角形的高和底及两者之间的面积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得不是很够。

《梯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1、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清晰,环环相扣。特别是练习设计独具匠心,有坡度,又能较好地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又掌握了新的知识。

2、本课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思维活跃,人人主动探究合作,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中的个别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的是一堂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揣摩的好课。

3、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究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她充分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借助知识的迁移引发学生的猜想:“梯形的面积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

5、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教法和学法上看,本节课呈现了一个“活”字,教学方法的“活”,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圆的面积》评课记录

1、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复习铺垫有实效。通过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去求面积,为学生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让学生明白转化的思想是学习新知的有效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探究面积计算做准备。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7、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9、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2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开课教师:苏州一中 刘欢涛 老师 开课班级:高二(9)班

时间:2009年12月24日 下午第一节 课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课型:新授课 课堂实录:

一、课前预练

刘老师在前一天已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例题印成了学案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练”部分的题目:求f(x) = x2  6x + 5,x 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题刘老师介绍了两种方法:配方法和用求导的方法做。

二、新授

1、复习必修一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定义

2、给出某函数y = f(x)的图像,分析其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3、问题探究:求函数f(x) = x3  6x + 5,x 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中归纳出求函数最值的方法,给出如下注意点:(1)极值不一定是最值;(2)区间端点处不一定取最值;(3)即便函数有极值,也不一定有最值。

三、例题分析

例1 求函数f(x) = x3 + 3x2 + 9x + 1,x  [2, 6]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例2 求函数f(x) = x + 2cosx,x  [0, ]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

2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例3 求函数f(x) = lnx  x,x  [, e2]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

e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问题拓展:设函数f(x) = x3  x2  2x + 5,若对于任意x  [1, 2],都有f(x)

2数m的取值范围。

四、点评与建议

1、刘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讲解到位,学生的教学反馈较好,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刘老师的声音比较小,语音语调比较平,而且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然后老师通过实物投影仪点评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式”的互动基本没有,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3、对于某些重要的注意点,刘老师应该加重语气、提高音量,已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可惜这方面刘老师还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很重要的环节甚至是匆匆带过。

4、刘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前预练”部分的练习。这部分练习已经涉及到最大、最小值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刘老师也是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才给出了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定义,这从知识的先后顺序上看似乎有些反掉了,笔者认为先给出最值定义,再讨论“课前预练”部分的问题,应该更符合认知规律。

5、问题探究中,刘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预先画好了函数f(x) = x3  6x + 5,x  [2, 4]的图像,这一点很好,学生通过之前求导得到的表格,求出了最值,再和图像进行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也是“数形结合”的体现。可惜图像太“瘦”,不利于观察出极值和最值,笔者认为这里可以调整x轴和y轴的比例,使图像看起来比例更“匀称”,如此这般,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6、几个例题的安排可能比较平,变化不多,略显重复拖沓。

7、问题拓展部分不一定要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个函数,再次让学生重复求同一类型的函数的最值,可以安排在例1之后,顺便设置一个变式。

第13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1) 时间:2017.11.1 地点:校办公室

参加人员:数学组全体成员 内容:

原晓娟: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就气氛活跃。

惠北平: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面向全体学生。不足之处:教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相信学生,当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回答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急于直接给学生答案。

彭刚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作用,从而使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所学,并且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权国兴:教态大方,自然规范,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复习时间过长,以至于给学生练习留的时间不足。

第14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彭焕芬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准备充分的课,非线性教学在我校只是刚刚开始,但是彭老师掌握的很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很清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积极,不管是提问还是生生之间互相解答,学生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每个小组也都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完成自己组内的任务,这也归于教师领导有方。

听完彭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同时也提出自己的小小建议。第一,在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时,他们回答的比较表面,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先在小组内交流,整理出自己小组的收获,再来全班交流。第二,有些需要转弯的题目会有个别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板书进行讲解。第三,在课堂小测中,拓展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度太大,可放在下节课来研究。

第15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本人说课:本节课主要研究的Fe2+与Fe3+的性质区别和检验,根据新课程内容特点、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者情况的分析,可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与Fe3+的区别和转化。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思考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最后由学生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

1、何XX:XXX老师备课认真、尽心,教学充满激情、富有爱心,教学设计独特,充分实践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苏XX:积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重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洗沾有铁锈的抹布),从开始的没洗好,到最后的洗的很干净,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情意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3、张XX:弹性而又精心的预设,有效促进课堂的生成,对鉴别物质的方法新生成问题(“教学偶发事件”或“异常现象”)的解决,XXX老师沉着、镇定,体现出谷老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

4、王XX:创设了在铜片上让学生用氯化铁溶液写字的情境,让听课者(包括我)看到了学生写上的不同内容,有写“化学”的,也有写自己姓名的,引发听课者对学生的新认识和对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有利于听课者(包括我)积极主动东地改进自己的教学。XXX老师如能加强对“教学生成问题”的研究,更多地研究和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学习状态,更多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我相信学生的发展会更好!

第16篇: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1)

科目:语文

听课人:谢来玉

上课老师:文武坝镇中心小学 刘丽青老师 课题:文天祥

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请学生一齐轻声呼喊。(板书:文天祥)

2.“你了解这个人吗?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学生查找的资料详略不一,学生汇报时有的胆量大,表达比较流利。)

3.小组汇报。(名句、文章等)

二、品读课文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文天,现在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与文天祥零距离接触。”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教师能抓住读得不准的地方纠正。如:“凛然”) 2.朗读文章。(小组轮流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哪个段落?”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文天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1.默读2-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文天祥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汇报:

读完以后,你觉得文天祥是怎样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语句读。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呢?(学生有较好的默读习惯。汇报的学生比较少。)

(汇报形式:组长汇报——组长点名组员补充——组员可以要求其余学生跟读。)(学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还找到了„„

师:建议你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的形式比较多。) 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劝降书,他却以《过零丁洋》作答。谁收集有《过零丁洋》全诗的?小组内先读一读。”

师: 师: “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想体会?”(小组汇报) “文天祥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

请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

1. 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板书:通过具体事——组织勤王军、多次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以及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四、拓展。1.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或爱国名人的故事吗?要求:听同学说故事的时候,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在小组内写出来。(投影、带读。)

2.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爱国名言。 3.读

板书:

文天祥

组织勤王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拒绝劝

为国捐躯

崇高的民族气节

归纳点评:

1.本节课由导入——检查汇报——品文——总结——拓展这些环节组成。老师能抓住文中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有关的语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性格与品质。教学思路清晰明朗。

2.整节课培养目标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得到展示。 3.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这节课的前置性作业有: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文天祥的故事、名言、收集爱国故事等。)

4.构建了比较成功的小组学习模式。

5.大部分学生能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发言的学生还是比较局限。

6.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 7.朗读的指导还可以加强。 探讨:

1.学困生不能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在课堂上教师该作怎么样的引导?

2.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必要牵着学生去一段又一段地品味文本?可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品味?

3.品文、鉴赏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语言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发现对这些难点,教师的态度是“一带而过”,学生是不是懂了?教师有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检查这一环节?

第17篇:音乐评课记录

王老师的特点,将动作融入音乐中,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也经常为了帮助小朋友记忆,会给歌曲配上一些简单易做的动作,学生都非常喜欢。王老师通过问小朋友将来要做什么来导入新课《长大要当宇航员》自然,在发现小朋友有个节奏没唱好时,没有直接的说出错在哪,而是让小朋友自己来发现,这样小朋友更容易记住自己犯的错,并会一直提醒自己,这个方法很好,以后我也来用用,看来英语和音乐还是有些互通之处的!!

金孔雀轻轻的跳,在徐老师的柔声细语中,在杨丽萍唯美的孔雀舞的带领下,了解了傣族的民族文化,了解了葫芦丝,一步步的进入歌曲,学生不仅可以学会长这首歌,还知道了很多其他知识。徐老师在学生唱歌时的感情上花了一点心思,是的有感情的唱歌才能将这首歌演绎的完美。

听了两节音乐生本研讨课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两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她们设计精巧,语言精练。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型音乐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空间。切实做到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学习美、创造美”。两位老师的基本功扎实。在她们的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评课如下:

李兵老师的《芦笛》一课让我耳目一新,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课上的自然,流畅,巧妙。课中闪现了很多的优点:导入巧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材料运用得当,教态自然,语态亲切,教学基本功好,活动组织得当有效等等。这堂课也使我感触颇多:一堂好课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肢体语言要做到美、有号召力、能够起到带动学生的作用,能够起到示范的作用。我觉得李老师就做的非常。

音乐课听课评课

二年级音乐课《夏》评课

在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总之,这两节课都有很多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学。

---------------

叫卖小调》音乐课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200

8、

5、8(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班级:五(6) 授课老师:任宇

教学过程:

一、发音练习:(1)音阶练习:5 4 3 2 | 1—||

(2)二声部练习:3---|5---|5---|4---||

1---|3---|1---|2---||

(3)歌唱练习:??

二、新课教学:

1、录音播放:上海小调《叫卖小调》,学生试听,并判断有几 种叫卖声?

(学生:有卖花、、磨刀子、收废品、卖小吃??共七种叫卖声。)

2、根据黑板上的节奏型??,判断刚才听到的各种叫卖声小调属哪种节奏型?并学会相关节奏型。

3、跟音乐学唱《叫卖小调》,

4、根据自己对与《叫卖小调》类似的声音、语调,用上海方言进行模仿:学生:绕口令、游戏、童谣(来源于少儿游戏,后发展为儿歌)??

5、例举老上海的各种民俗文化??(学生发言、交流)

6、播放歌曲《我怎样长大》??判断歌曲是几拍子?(学生:3/4拍)

7、对照以上童谣和《我怎样长大》的音乐特点,说说它们的异同。

8、跟钢琴学唱《我怎样长大》的旋律(师指导附点音符的准确唱法)。

三、课后练习:把《我怎样长大》的歌词学习。

感受:今天的这节音乐课和上次听的音乐欣赏课各有特色。音乐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艺术美、学习音乐艺术之精华,而唱歌课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提高歌唱的能力。在这节课中任老师就做到了这些,如,从练声——听旋律——判断节奏型——模唱——学唱旋律??,整个过程都充分渗透了唱歌技巧的学习;l另外,任老师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听力练习,通过听旋律、判断节奏型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为学生学习唱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五月的夜晚》听课记录及评课

执教班级:四年级 执教时间:06年3月16日

执教教师:朱军 听课、评课教师:季玉堦

一 组织教学

二 欣赏导入

1 仔细听音乐,伸手随音乐画画线条(旋律线的走向)

【评:一开始就用欣赏导入,给学生美的体验,体现出音响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当夕阳西下,树木融入夜晚,会带来什么感受?(出示画好的旋律线)

2 再伸出手,说说线条起伏较大还是平稳?(生说出不同看法)

【评:这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教师没有急于将答案公布,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设下了悬念,留到后面详细分析歌曲的时候再来解决,表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也表现出在教学中对于临时问题解决的教学机智的灵活】

3 再听音乐,听出有几句(用手指表示)看看谁有音乐的耳朵!(四乐句+补充句)

4 听师演奏,听出相同的乐句(指名说一说)

5 用lu等词来哼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6 出示歌曲谱

A 生跟琴唱一遍,师指出问题

B 拿到谱,最先考虑什么?(谱号、调号、拍号)

C 这首歌是几几拍?(四四拍)为什么有这么多音符?(因为有很多八分音符)

D 唱第一乐句,然后指出第三乐句均是四分音符,并唱一唱。最后补充句的音高讲解后唱

E 讲解级进、跳进(四度)

每句中均有级进和四度跳进,那么旋律线是平和还是起伏?(指名说)

F 每一组选一位代表上黑板画旋律线,其他人唱

一、二乐句的谱 师纠正学生的画法,生再唱师示范旋律线画法

继续唱三四乐句,用老师教的画法来画出三四乐句旋律走向

对学生画的旋律线进行评价,并布置书后的作业,练习画旋律线

【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给与示范讲解,循循善诱,在课后得知,教师的教案当中并没有这一环节,但是对于学生出现的状况,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教学程

序进行,而是跟据学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布置了练习,体现以生为主的人文教学方式】

7 完整唱全曲,找找有没有不明白的记号(师讲解保持音,要求将音唱足)

8 为什么叫“五月的夜晚”?(出示图片)

A 欧洲春天来得晚,很渴望春天的到来,所以用了连续的八分音符表示对春天的渴望

B 那里的气候易形成烟雾,缭绕不散,用保持音很形象(大家在来唱一唱保持音,感受一下)

【评:歌曲处理过程中,教师没有要学生单调的讲,而是创设了情境,通过音乐范唱、图片、语言等多方面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想象,从而体验歌曲内涵,总结出歌曲的处理办法】

9 歌曲处理:前面唱轻巧点,后面饱满,补充句跳音注意对比。用以上方式处理演唱歌曲

10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唱,表示出力度的变化、起伏(即渐强渐弱,音高则强、音低则弱)

11跟音乐唱(师用手势提示高低力度变化)

【评:教师肢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歌曲。体现出教师示范的重要作用】

《小鼓响咚咚》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一(10)班 执教时间:2006年11月10日

执教教师:杜蒙蒙 听课、评课教师:张寒梅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教授新课: 1.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神秘的好朋友。猜猜是谁?(出示:老师手上抓着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

师:这些小米粒不光漂亮,而且很神奇,还会跳舞呢!

2.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师演示)

3.师:小朋友们,鼓上的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

生:老师的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师:恩!这些小米粒真不愧为老师的好朋友,它们和老师配合得多默契呀!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4.学生跟着音乐徒手敲击。(鼓点同上,可以拍手,可以敲击桌面,也可以敲击铅笔盒等。)

【评:《鼓上的小米粒》是一个有关感知音的强弱的音乐游戏,杜老师先用小小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随之带领孩子们用铅笔模拟鼓槌来敲击直接去感受音乐,表达感情。将听觉印象与视觉印象想联系。这种训练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去。在活动中学生都很感兴趣,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一定的愉悦和满足,同学们俨然是一个个小小演奏家。】

三.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一).创设情境

1.导语:刚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好朋友—彩色小米粒。有一个小同学,他呀,也有一个神秘的朋友,想不想认识一下?瞧!

2.师:这个小同学的好朋友是谁啊?

生:小鼓。(出示课件)

师:你们想不想也和小鼓交个朋友呢?只要你学会了这首歌,小鼓就会考虑和你做朋友。

(二).学唱歌曲

1.听范唱(课件展示歌谱)

老师带领学生边听边用以下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xx x x︳xx x-︳

注:在敲击的过程中,老师可有意引导学生根据词意,第一段前六小节用“mf”

力度敲击,最后两小节用“f”力度敲击。第二段前六小节用“mf”力度敲击,最后两小节用“p”力度敲击。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1).跟随录音,用“lu”哼唱全曲。

(2) 唱歌词。

【评: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音乐体验、它能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歌曲中的字大部分比较陌生,教师应在教学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情,帮助他们解决识字的问题。】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

2.启发学生畅谈演唱时的感受及两段不同情绪的歌词如何表现更为合适。(学生会根据听范唱、敲击伴奏的强弱处理歌曲。)

【评:杜老师在此环节设计的初衷是好的,着重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注重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因为学生的识字问题未能解决,因此学生在这里未能进一步理解字词的的意思,而未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

四.用自制打击乐器作即兴创编、表演

导语:通过歌曲的学唱,老师知道你们已和小鼓交上了朋友,祝贺你们!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带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展示一下。

(1)展示自制打击乐器:有的用鞋盒作为小鼓,有的用薯片罐子作为小鼓,有的

用筷子敲击盘底作为锣,有的用两个锅盖互相敲击作为镲??

(2)要求学生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鼓响咚咚》伴奏。(学生可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乐器和节奏型。)

【评:杜老师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探索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因缘表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曾强。自制打击乐练习的设计使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但是,课堂上老师应该能够有驾御课堂的能力,“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教学体验的实施,教师应该能做到收放自如,运筹帷幄。】 五.森林趣事

导语: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和你们自制的打击乐器交上了朋友。其实,这些小乐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还可以表现小鸭子吵架呢!不信,你瞧!

1.让学生认识一下打击乐器。(出示课件)

2.让学生边看边说歌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出示课件,Flash《鸭子拌嘴》)

【评:《鸭子拌嘴》是经典的打击乐合奏曲目,乐曲塑造的是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使孩子们从听到的音响中得到启发,从而降低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六.总结,知识延伸

今天,我们和小鼓、自制打击乐器交上了朋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森林里的趣事还有很多,请小朋友们回去想想,还有哪些趣事能用你们自制的打击乐器表现出来,下一节课,拿出来展示。

【评:杜老师在注重让学生将欣赏后获得的愉悦的感受与体验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以此发展他们的音乐能力。与此同时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第18篇:荷花评课记录

三年级语文(下)第12课《荷花》评课

三年级 李振云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在这一节课中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一、媒体激趣,触发语感。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课堂伊始,华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二、充分诵读,领悟语感。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中的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读就是读者将作者文中当时的情感还原出来。要到位地还原,就要读者沉入文中,体会文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华教师的课中,运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段进行交流学习”这一教学手段,实现了预定的训练目的。当然,这一开放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师充分的钻研教材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还原了语言形象,又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反馈了出来。

三、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出多元的解读。

第19篇:《等腰三角形》评课记录

《等腰三角形》评课记录

本周三下午第三节,我们全体数学组成员及教研处王主任共同学习了由数学教研组长沈建超老师执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课。听后,颇受启发及教育。

首先,我觉得沈老师很用心的在准备这节课,讲这节课。因为是上学期小组汇报课讲过的“熟课”,不仅学生学过,而且老师们都听过。如果没有新意,很容易使学生及听课老师产生感官疲劳。但沈老师匠心独具的是,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巧妙地安排了一场“爱因斯坦的智商”智力游戏,使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居然和爱因斯坦的智商同样高,自信心无比高涨,后又借机对学生进行具备了爱因斯坦的智商,还要有勤奋学习不说空话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课堂教学中,沈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速不急不缓,使学生如沐春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整堂课教学。另外,在课堂练习的环节,设计了积分制的回答方式,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效果甚好。

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能力。

美中稍显不足的是,课件有些简单,背景色调有点刺眼,可以做些改进。课堂习题学生已在上次听课时做过,对答案很熟悉,新鲜感稍差。可在习题设计上做些改动,变换方式和数据,效果会更好的。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也使我体会到要想讲好一堂课,必须要以无比敬业的态度认真去准备,多方搜索,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总结改进。

第20篇: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

大班

1.活动名称《小鸡宝宝的新衣》

语言

目标:1.能看懂图画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图画中的故事;

2.和大家分享期待长大的心情,并感受长辈的关爱之情。

总结:1.幼儿可简单的进行讲述图画中的故事;

2.主题新颖,生动具体。

2.活动名称 《调颜色》

艺术

目标:1.通过调色活动感知两种色彩混合后产生的变化,了解绿色,紫色,橙色的调制方法;

2.体验调色活动带来的愉悦。

总结:该活动积极让幼儿参加动手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第二个目标。

中班

3.活动名称 《彩色的路》

语言

目标:1.观察画片中的动物及场景细节,看懂情景图画中的主要内容;

2.巩固练习发音,正确地使用象声词。

总结:1.教师利用多种教具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2.主次分明,互相衔接;

3教师讲课语速快。

4.活动名称 《彩旗飘飘》

数学

目标:初步培养幼儿逻辑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排列。

总结:1.直接切入主题;

2.以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时间太长。

小班

5.活动名称 《正确刷牙》

健康

目标:1.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并养成天天刷牙的生活习惯;

2.正确分辨出好牙和坏牙。

总结:1.幼儿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放轻音乐,其选材创新,幼儿可快乐的进行活动;

2.分辨好牙坏牙时,活动较简单,一带而过。

6.活动名称 《打喷嚏》

社会

目标:1.感受亲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温馨情感,愿意去关心他人;

2.学习向他人传递,表达自己的关怀和问候。总结:1.语调变化多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课堂秩序较乱。

《评课记录范文.doc》
评课记录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