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导学范文

2022-08-3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

简介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过程

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 提示:导入新课,提出本次课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学:课前预练,课上自学、自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重点,发现难点,自学和教学提供依据。

解疑:由学生自提问题,通过练习与相互讨论或教师辅导进行答疑。

精讲:教师重点讲解、示范,解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演练:课堂上反复练习,课后坚持体育锻炼,力求掌握动作技术。

小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掌握“三基”情况,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课外练习和下一次课进行预习的要求。

以上的自学、精讲、演练是主要环节,而提示、解疑、小结是辅助环节,各环节的程序应自然流畅,环环相扣的。

注意事项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与“导”的统一,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导式教学法一般以单元教学为宜。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教材练习的程序,必须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其动作的原理来编排,设计好学生自学、自练内容,体验动作技术结构的环节,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练习。

在学生自学、自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疑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起思维、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认真备课,搞好教案的设计。要了解学生掌握“三基”情况的信息,明确动作的疑点与难点,特别是课外活动情况,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和家庭体育作业,使课内与课外更密切地相结合。

魏书生教学经验-------“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

“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的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

推荐第2篇:学导式教学法

(十)学导式教学法

这是近年来在中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以启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不只注重教师的“教法”,更要求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把“导”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教学相长。

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是: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尝试练习,初步体验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及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待重点思考问题或演示操作,供学生模仿,并向学生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其次,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后进一步深入自学、操练,并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向同学或教师请教。再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对第三次出现的疑难问题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最后,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教学重点,加以精讲,或示范、演示、操作,并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正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与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与巩固熟练。

可见,学导式教学方法是由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四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表明,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自学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如编写适合学生自学的各种教材,确定学生自学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标准等。(录自该书第285页)

(学导式教学法之后,依次是

(十一)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

(十二)邱学华的尝试法;

(十三)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的八字法)

二、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及理论背景(该书指出:当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一)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三)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四)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目标,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

[该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3月第1版; 2003年4月第3次印刷。]

推荐第3篇:学导式心得

“学导式”教学阶段性研修心得体会

齐镇中学 吴 黎

多半学期以来, 通过校本培训以、自主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我们对“学导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学导式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要求,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材;汇报讨论交流;教师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强化。

“ 学导式”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讲的要求是针对全班的疑难,教材的重点、难点、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语言精炼,力求不重复,精讲要具有启发性。自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①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问题要少而精,使学生能够围绕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认真表达。②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层次、循循善诱,拾级而上。③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发散空间。④积极促成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不易太多、太碎;问题或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个填空的方式;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⑤注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培养。⑥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提问,往往不作为一个栏目单独引出,而是结合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如对学法指导的具体设计可用“提示、建议、注意、要求”等指导语。⑦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为了确保“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有效深入开展,使“学导式”教学更有效地进行,我们备课组结合学科特点、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斟酌,不断地商榷,最终将本学期的“学导式”教学模式确定为“四步教学法”,即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据此设计了“导学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了解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进一步展示活动成果、相互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总结提升,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参与学习态度,参与合作讨论情况,是否善于思考,对学习内容认识的程度,思维是否得到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能否做到反思、质疑„,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是知识的获得、技巧的掌握、还是思维得到了发展,也可以是思想上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主题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使主题得到升华。本学期的导学案增加了知识链接和激励话语两个模块,目的在于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增进学生了解,开阔学生视野,获取更多知识,对学生进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总结提升的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结合学校组织的做课活动,以及备课组成员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对“学导式”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对学与导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在前,教师的教在后,即先学后教。我们认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的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去学,自主学习之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新知,学生学不会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会掌握,教学目标如何落实,重点、难点如何解决和突破,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提高等等,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的“导”,也更能体现教师的机智与智慧,有效的导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在课前,教师则是主体、编剧和导演,设计编排好教学,为学生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针对以上我们想到的有:学习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指导于教学实际。多读书、多向他人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多反思、多总结。再实践、反思、总结,理解内涵,积累经验,掌握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实验操作、事物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研究、设计制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与操作,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要重点强调与说明,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有章可循,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式,既不要太简单明了,也不要过于高深,同时还要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问题可以由学生生成,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能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学期的“学导式”教学只是初步的尝试与实践,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仍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惑,但不论如何,我们都会力争做到,能让学生想的让学生想,能让学生做到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积累经验,使“学导式”教学真正成为适合我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推荐第4篇:学导式理论

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第一期理论培训班“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与实验设计余坚

一、选题的缘由

• 课程是什么?怎样的课程才是“创造课程”? • 课堂是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 课堂教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教学”? • 课堂学什么?怎样“学”才是“有效学习”?

• 学习环境是什么?怎样的学习环境才是“学的环境”?

• 这些问题并不陌生,可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重视,没有去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世纪之交,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我们仍然面临不少困惑

•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聚焦课堂教学的变革,回归课堂教学的变革。变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课题。变革课堂就是变革学校,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事实上,教育改革说到底就是课堂中的“学习”改革,建立学习化的课堂将成为课堂变革的趋向。

•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充分反思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从本市教育发展的实情和需要出发,提出《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以课堂研究和改革为突破口,并试图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以学为本、学会学习、综合学习”的“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特色。

二、课题的论证

(一)选题的背景

• 1.知识经济的要求

• 培养优秀人才和高素质现代公民,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腾飞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知识的习得与创新,构建“学习型社会”;

2.信息社会的要求

• 21世纪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类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需要教育与之相适应。 • 信息社会赋予学生“学会学习”全新模式 。

• 信息化时代,在许多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超过了教师 。 3.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能力

“学会生存”,也就是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学会做人的能力。

教育的四大支柱”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更显示出其生命意义。因而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

• 社会现代化的浪潮呼唤着现代化教育,国际教育现代化正在兴起。

•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纲要》的实施,在全国吹响了教育现代化的号角。

4.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蕴含全新的教育理念:

•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 (2)“主体性”的学生观; • (3)“专业化”的教师观; • (4)“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 • (5)“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 (6)“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 (7)“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集中体现了基本的价值取向 : • “以人为本”—— • “回归生活”——

“彰显生命”——

• 新一轮课程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在根本上为素质教育勾画了美好蓝图和指明了方向,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维和路径。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明确提出了“学会学习”的改革目标 :

• 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与必然要求; •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 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 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是“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重要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化课堂研究的理论,在国外早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论述。但由于我国课程改革的意识相对薄弱,学习化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明确的层面意识,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教学的层面,忽视了:人——课堂活动层面,科学学习层面,课程综合层面,学习环境层面,教育评价层面。课堂改革力度不大,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近十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重视在“课堂与学习”的不同层面展开,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展了“学导式教学法”、“学习化课堂”、“学习共同体”等相关研究。

• 1.学导式教学法

2 • • • • • • • 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十余年国内兴起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之一

• 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

2.学习化课堂

• 学习化,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构成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活动。(黄甫全语)。 • 美国教育家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选择学习经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和“横向 ” • 简言之,学习的课堂就是选择有效学习经验学习的课堂。

•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通过课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 • 课堂应该是充满交往和开放的学习; • 应该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 • 应该是创造综合学习的学习; • 应该是创造表现的学习。

• 提出了“变革课堂就是变革学校,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想。

3.学习共同体

•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

• 就学校教学而言,“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它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

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 “学习共同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三)研究的意义

关于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这方面的专门论著目前空缺,其研究可能引发对课堂理念、课堂样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产生新的认识,可能具有填补某种空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一是建构系统的小学学习化课堂的基本原理

二是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

整合概念重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想精华,把“学会学习”以及“终身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大问题,使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与其他各具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互动,形成具有不同流派的改革模式。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课堂”问题。即有效整合“学生”、“教师”、“课程”、“学习环境”四个要素,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致力形成一个“主动的、开放的、交往的、综合学习的、创造学习的”课堂

三、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定义界定 • 1.课题研究的定义

• “学习化,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构成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活动。”(黄甫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可以定义为:以学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

3 2.课题定义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基于学生的学”、“基于教师的教”、“基于课程的重建”、“基于学习环境的利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以在课堂上建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是“活动的、反思的、合作的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两个方面展开: • 一是“基于实践”——

• “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重视从学生“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出发,提倡以“以学为本”。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树立为理想教学形态。

2.课题定义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基于学生的学”、“基于教师的教”、“基于课程的重建”、“基于学习环境的利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以在课堂上建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是“活动的、反思的、合作的学习”。

• 二是“作为价值”的——

• “作为价值”的理论探索从课程“主题、探究、表现”的“经验观”出发,提倡“学会学习”。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互相表现和共享学习成果,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化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特征

• 其本质特征概括为: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 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课堂为“学习共同体“,变“讲”堂为“学”堂。

• 具体地说,“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预设具有以下特征: • 特征一:学本化课堂 •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2.以学为本。自学——自主学习,先学代教;自问——质疑问难,问题先行;自思——独立思考,潜心探究 • 特征

二、共同体课堂

• 1.小组学习共同体。组内活动;组间交流;互动分享。 • 2,师生学习共同体。质疑解疑;助学指导;评价整合。 • 特征三:方法式课堂

• 1.抓特点导。抓住内容特点,挖掘内在联系,寻找认知规律。 • 2.用方法教。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基本操作。 • 3.用方法学。用好习惯学,用好方法学。 • 特征四:运用型课堂

• 1.以练导学。以练代教,以练促学。 • 2.学用结合。活学活用,迁移运用。 • 特征五:综合性课堂 • 1.学习内容的综合。 • 2.学习方法的综合 • 3.学习运用的综合

4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个案研究法 • 3.调查研究法 • 4.经验研究法 • 5.行动研究法 • 6.叙事探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 小学学习化课程的建构; • 学习经验体系的建构;

• 学力培养与训练体系的建构; • 学习环境创造与利用体系的建构;

• 小学语文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数学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英语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综合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实施: • 小学课程与教学审美化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 “学习共同休”基本活动样式的建构和策略。 • “教研共同体” 基本活动样式的建构和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 “学导式学习化课堂”行动计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整体性原则 • 2.客观性原则 • 3.系统性原则 • 4.主体性原则 • 5.协同性原则 • 6.实效性原则

四、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设计模式

• 基本思想: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活学活用,先试先用。

(一)古为今用:古代教学主体参与思想

• 孔子:学习过程包括“学——思——行”三个紧密联系环节 • 学,即求知,“多闻”、“多见”、“不耻下问”。 • 思,“思”是比“学”更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是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行,即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见诸行动”,“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 《学记》:主体参与思想 • 第一,“导而弗牵”——教师要教导学生,但不能牵着学生走。 • 第二,“强而弗抑”——对学生要督促,不能压制,否则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 第三,“开而弗达”——教师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但不能把知识灌输给

5 他们,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亲自探求,以获取知识。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 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 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

(二)洋为中用:外国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

• 泰勒:泰勒原理(课程研究范式)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 • 建构主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 • 建构主义特征为:

• (1)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

• (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提供者和灌输者;

• (3)教材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内容,而是建构的对象;

(4)媒体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方法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认识

•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 支架式教学:搭手脚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 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 随机进入教学: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 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 核心思想:“儿童中心论”、“做中学” • 教学五步步骤:暗示问题情境——遇见真实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整理解决办法——应用检验价值

(三)活学活用:国内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 杜郎口教学模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

• 预习交流——确立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 黑龙江省“学导式教学法”:

• “自学——解疑——精讲一演练”这四个环节

(四)边试边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基本模式预设

• 根据“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实验设想,其课堂教学特点应该体现以下环节: • A.整合式

• 1.暗示——选择经验。即围绕学习主题,唤起既有经验,建立概念框架 • (1)揭示主题,提示学习经验; • (2)围绕主题,选择学习经验; • (3)结合预习,介绍学习经验

• 2.定向——进入情境。即选定学习内容,引入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指引。 • (1)选定学习内容

6 • (提出探究问题,确定当前学习的中心内容) • (2)引入问题情境;

• (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 3.自学——独立探索:即依据问题情境,运用学习经验,独立自主探究 • (1)依据问题情境学; • (2)运用既有经验学; (3)创造性地学。

• 4.展示——协作学习。即小组协商讨论,组间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 • (1)小组协作(小组协商、分工、讨论,确定中心发言人); • (2)组间展示(小组展示、交流,中心发言,成员补充);

• (3)跨组互动(组与组、学习者与学习者互相补充、请教、修正,教师相机指导,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 5.运用——学习运用:即组织和整合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尝试学习运用。 • (1)沟通知识联系,整合新旧经验。 • (2)学习模仿性运用、创造性运用。

• 6.评价——效果评价:即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对个人评价、老师客观性评价。 • (1)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 (2)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贡献的评价

• (3)知识、技能、方法的意义建构程度的评价(即完成最终学习任务情况) B.板块式

• 1.暗示——选择经验 • 2.定向一:进入情境一

3.自学一:独立探索一 4.展示一:协作学习一 • 2.定向二:进入情境二

3.自学二:独立探索二 4.展示二:协作学习二 • 5.运用——学习运用 • 6.评价——效果评价

7

推荐第5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打开文本阅读大门的钥匙

——近两年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 何翔

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有得而写的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静心地与文本对话,有利于学生进行多样化、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使阅读更富个性化,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早在唐代,就有了对诗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特别是开国领袖毛主席阅读历史读物和诗词都有自己的阅读批注,使其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鉴于此,在完成了从生字教学到初步阅读教学的铺垫之后,从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在我的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语文能力发展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批注式阅读教学。

一、兴趣导入、开放起步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从以生字学习为主的语文课中,走进以品读、感悟、赏析为主的阅读语文课中来,手中的课文变长了,内容更丰富,在学习方法上也变得无从下手了。如何让学生对新的文本不产生畏惧心理,更积极、充满兴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有效互动,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眼前的难题,引入‘批注式阅读’,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但是,批注式阅读并不是一位匆匆过客,一旦为学生所接受,就应当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性的阅读模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至关重要。在开始阶段,我出示了大量名人阅读批注的文稿图片,其中里面的圈圈点点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浓烈好奇心,很多学生很想了解上面那红颜色的各种符号代表着什么意思,那字里行间如蝌蚪般的文字到底写的是什么,在学生对批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隆重”介绍了批注的含义,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也尝试着给课文做些你认为可行的批注。在后来交上来的第一次批注中,有的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圈画了课文中的一些自认的好词好句,有的学生通过查资料或者查字典等方式写下了一些词语的近反义词,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感想写了一些如“这里写的太好了”、“这句话真感人”等,尽管这只是一些粗糙的文本认识,但笔者大张旗鼓地在班上进行了表扬与鼓励,并以开放的态度指导学生继续进行阅读批注,教学中既重视语文能力较高的同学比较有建设性的批注,也重视语文能力有所欠缺的同学的一些较为简单的阅读批注,因此,一开始的起步阶段,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也为进一步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二、构建体系、学会批注

一篇文章可感可知、可圈可点的地方可谓是千人千面,不一而同,在学生对批注式阅读具有了初步感性认识和实行经验后,给予学生开展批注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批注是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对写批注有谱可靠,有章可循,教给学生阅读批注时一些思考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一)课前,教给方法、有章可循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的开始,此时,他们的想法、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作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此时,首先,教给学生采用符号批注法,对课文中用得准确、精彩的字词句进行圈、点、画等,通过动笔留下自己的学习思考痕迹,这样课文信息更容易保留在记忆中,不至于走马观花,水过鸭背。在教给学生采用符号的时候,在遵循学生个性化批注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不采用过多的或过于复杂的标点,以便对文本中获得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其次,对于自己对课文中的一些语句有独特感悟的地方,可采用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方法,记录下自己阅读中的不同感悟

(二)课中,点拨引导,形成能力

开放、自主的阅读给学生潜能无限发挥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明显的差异性。事实上仍会出现一部分学生的课前批注是浅尝辄止的,出现了内容理解的表面化,感情体会的浅显化,感悟表达的模式化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把他们引向深层阅读,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1.培养熟读深思的思维习惯

学生批注的表浅,理解课文不深,与其囫囵吞枣、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态度与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需从理解文本的核心出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开展默读理解,静心冥想,朗读赏析,品读感悟,读读议议的学习实践活动,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含义深刻的、优美的篇章更要反复地品读吟诵。事实上声音的起伏停顿、高低错落就表现着读者对文本的领悟程度。这样,每读一次就有新的理解,每读一次就有进一步的发现,每读一次就会展现出新的阅读视野,渐渐地,课文读懂了,感悟加深了,主旨明确了,形象立体了,批注自然也就不再平庸了。

2.明确目标,围绕专题批注。 学习语文课文,读懂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让学生针对课题含义作专题批注,可有以下方面:(1)有哪些谜?(2)课文中会有哪些谜?请用“~~~”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自己读后的理解或感受。通过阅读思考、批注以后,学生对课文主旨了然于胸,阅读的效果也就理想达到了。

(三)、课末,拓展批注、延伸深度

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趁热打铁式的深化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适当地课外拓展延伸。我在教学中,学生对《月球之谜》一文的课外扩展批注,有表达内心情感的:美丽的月球你身上还有多少奥秘啊?你让我神驰神往,我会慢慢去了解你,解开你神秘的面纱。

实践中,构建课前、课中、课末的批注式阅读体系,将批注式阅读教学贯穿于学生阅读学习的整个过程,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会,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独特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达到学会批注,学会阅读的目的;

三、多元评价、提升质量

对学生的阅读批注可采用总结评价。总结评价不是完成任务结束式的评价,而是以此为基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发言过程。而且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总结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各自的阅读批注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风格的多样。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欣赏学生的“个性阅读”,对学生批注式阅读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评价语,应从学生发言中寻求到闪光点、智慧点、进步点,发自内心地进行赞美,从而鼓励学生继续批注式阅读。

另外,还可采用效果评价,也就是说要注意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实施前后,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学生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对阅读的兴趣、自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吗?语文成绩提高了吗?还有教师有哪些变化?都需要有总体的数据对比和个案变化的描述。检测手段既要有总体的阅读能力测试、问卷调查,也要有个案的观察、访谈和阅读作业分析等。

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谋求变革,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追求更理想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阅读中去,享受阅读给学生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师变主导阅读为引导、指导阅读至关重要。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一把打开文本阅读大门的钥匙,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从而达到提升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方法得当,并坚持不懈,正确引导,就一定能让课文批注成为学生阅读的好助手,成为学生不断汲取新知的动力源泉,使之受益终身!

推荐第6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

一提到批注,我们油然想到那些显摆在页眉页脚或句上段后的一行行对文章段落句子词语作批注说明、感悟的文字,那只是批注的一种主要方式——文字批注。文字批注,大概有以下三种类型:

质疑式批注

质疑式批注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段落或对文本其他方面产生的疑惑而写下问题的批注方式。“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正是这一串串的问题,诱发了学生读下去的欲望,他们或动手查找词句意思(如六册《小蓝裙的故事》第三自然段的批注:“协调”是什么意思?);或深入探求文字背后的含义(如六册《苏珊的帽子》第二自然段后的批注:老师让同学们都要戴帽子,真的是为了认识帽子吗?);或以一点为引线而突破全文(五册《西藏高原》中第一自然段“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的批注:“美丽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和《三袋麦子》第一段的批注:得到这份礼物,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都是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特别是后两种质疑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读,层层剥开文章“外壳”,找到内藏的“果实”。

联想式批注。

联想式批注是学生在读此文字,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而写下来的一种批注方式。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想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文本迁移以文外,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这也是一种常见批注方式,如六册《三月桃花水》中“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的批注:这使我联想到“春雨贵如油”的句子。再如本课“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一句的批注:把河水比作明镜,我能想象出三月河水的清澈。

感悟式批注

感悟批注是学生潜心读文时,对文字或深或浅的感想感悟而作的一种批注。这类批注是学生真正读懂文章,与文本作者对话的一个显著体现,是阅读达到的一个较高境界,是质疑批注中要找的“果实”。如《三袋麦子》中第三自然段的批注:从小牛的想法和做法中,我觉得小牛是有备无患。又如《奴隶和狮子》中第四自然段写安德洛斯处境的批注:安德洛斯的处境多么危险啊!……这些批注无处不体现出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深掘,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这不正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吗?

除了上面的文字批注外,符号批注也是常用的批注方式。如我们课文重点句段 下的“~~~”,重点词下的“。。”,有疑惑句后的“?”,有特殊感慨句子后的“!”,标段的“||”或“|”以及易错字头的拼音符号等。

如何在平时教学运用批注式阅读,进而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呢? 课前的阅读批注。 在上新课前,我都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预习,并要求他们作上批注。这次批注完全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批注的一个过程,以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中的质疑式批注为主。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可以用符号标出易读错字读音易写错字的最易出错的细节,还可以标出自然段逻辑段或重点词句段;鼓励学生再进一步读课文,从题目入手,对题目质疑,能较深层次地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问题,自行初步探索,写下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悟。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年级低,又是初次接触批注,所以批注的自觉性不够强;知识水平比较有限,他们的批注完成可能达不到老师要求,要么不完成,要么很肤浅,甚至拙劣。因此,对课前批注的检查引导和鼓励是十分必要的。我充分利用晨读,采用同桌交流、互相检查,老师随机抽查方式,督促他们完成批注;引导他们学会梳理问题,找到有价值的问题,为后面的主题批注阅读奠定基础;发现批注中的闪光点,激起批注兴趣树立批注信心,对不当的批注委婉提示指正。

课堂教学中的批注阅读

这是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进行的批注阅读,以质疑式感悟式为主,联想式或其他方式相结合的的批注方式,凸显文章重点,突破文章难点。课堂教学中的批注式的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减低。如西师版第六册的第八课《点金术》一文,在检查引导时,我们师生共同讨论,定下了主题:麦得斯得到了点金术后,感情发了怎么样的变化?最富有一定是最幸福吗?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接下来,学生根据研读的主题开展批注式阅读。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可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安排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如在汇报时,学生都把自己标出的国王情感变化词都准确地说了出来。在汇报“神啊,我这知喜欢金子是愚蠢的。”时,有的说:“国王喜欢金子,神灵给了点金术他,他得到了用不完的钱,但没有了吃的,没有了喜欢的看的,也没有了女儿,是不划算,有点傻。”有的说:“我从这句话感觉到了国王对自己的贪心感到后悔。”有的说:“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不要贪心不足,太喜欢钱财不是好事。”还有的说:“最富有的人到头来都不是最幸福的人,我们只求钱够用就行了。”.....学生的心走进了文本,学生的思维在跳跃,学生的激情在迸发,学生的理解力在提高,学生的情操在得到陶冶,课堂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课后的批注 课堂批注中,学生个体或小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感悟有一定的局限,他们在与人交流讨论中会接纳别人对了的观点,会有更深的理解体会,老师一定要趁热打铁,引导他们把别人好的东西变为自己的,学会以他山之石攻自家玉,就让他们补充批注上。

批注式阅读应该注意不要拔苗助长,三四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不能希望太高,要求太高,我们应该低要求,因势利导,教给他们这种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这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是终身的,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依然要读书看报或上网,阅读活动几乎天天进行。有了批注式阅读这个带有强烈个性和独立性的阅读方法,他们就能去阅读批判、阅读反思、阅读创新。批注阅读能顺应历史潮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这样的个性化阅读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推荐第7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怎样写批注?

批注: 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

做批注的方法: 1.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

2.评点人物

3.生发联想

4.剖析写法

5..质疑问难 做批注的注意点: “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一、使用批注符号。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如在读了>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在读到>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

正如>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在>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中作出了如下批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四、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

还有的同学在>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五、评价式批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式评价。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的,如我的学生在>中的这句话作“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三层浪,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

六、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 ,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推荐第8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用思维触摸文字

2011-07-12 10:27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摘要:“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其中,画、注、批是显性的学习方式。“画”是基础,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注”是发展,“批”是较难的高层次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在课堂上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手和脚放的规规矩矩,举手动作整齐划一,起身发言落落大方。这样的课堂效应确实让人羡慕,但我总觉得这样看似完美的课堂还缺少些什么,仔细回忆后发现,整个上课期间,教师竟没让学生去碰一下教材,也没有让学生动一下笔,而是将所有重要语句都呈现在课件上,带领着学生去学,这就省去了许多翻书合书这种看似凌乱的动作,让课堂看上去纪律严明。面对如此课堂,我认为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妙笔生花。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读书的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批注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的最佳途径。所谓“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其中,画、注、批是显性的学习方式。“画”是基础,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注”是发展,“批”是较难的高层次的学习活动。

一、“画”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训练.

所谓画,就是用勾、线(单横线、双横线、波纹线)、圈、点等符号,将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趣点……找出来,标上特定的记号。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了,这些画的符号,就是读者思维的轨迹。 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手里一定要拿着笔,要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比如标出段落的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查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注释;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注上符号。然后让学生把各自在预习时画、注的结果拿出来比较。上课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画的内容,同学们踊跃发言:生:我想交流“烂漫无比”这个词语。这是我画的一个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它的意思是颜色鲜艳而美丽,从这里我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斑斓。生:我画了“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因为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它让我感受到春天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生:我画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是一段燕子的外形描写,但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作者只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其它部位为什么不描写呢?……我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在预习时,都是边读边思考的。他们在预习时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比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筛选、分类、鉴别的过程。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评一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注”是批注式阅读的发展提升。

所谓注,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胡适先生说:“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手到的功夫很多,第一紧要的就是动手翻字典。”可见字典作为工具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掌握这一项技能,能激发其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如《祈黄羊》一课的教学中,课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当读到“解狐”这个人名时,大部分同学都读的解jiě,只有几个同学在读xiè,读完全篇以后,我出示了“解狐、祈黄羊、祈午”三个人名,问学生:“课文中的几个人名你能读正确吗?”很多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的要读,我请他们来读,结果很多同学都读错了。我告诉他们,汉字中有很多字,当它们作为姓的时候读音是和平时的读法不同的。我让他们请出字典这个无声的老师,让它帮忙铲除这些拦路虎。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教室里忽而一片宁静,只听见翻字典的沙沙声,忽而一阵雀跃,那是获得的喜悦声……“现在我再请谁来读一读?”全班齐刷刷的都举起了手,这回,大家都把人名读正确了。接着,我又出示了几个人名:单雄信、区楚良、华佗,让学生读读看。这回,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拿出字典,认真的翻看起来。每查到一个读音,他们都认真地记录在书上,当全部查到以后,他们都激动极了,争相恐后地读给我听。我告诉他们,以后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一定要勤查字典,然后把查到的写在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三、“批”是批注式阅读的深入拓展

“批注式阅读”最难的是“批”。批的内容很广,大致有下面几个类型: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自己的联想和体会;三是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等。这个过程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前进,让儿童享受批注过程的快乐。

1、对内容的概括怎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一般方法是: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句一句认真的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祁黄羊 》,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 春秋时代中军尉祁黄羊因病主动请求辞职;第二大段主要写了: 祁黄羊举荐人才。他先向晋悼公举荐了杀父仇人谢狐,又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第三大段主要写了: 悼公盛赞祁黄羊凡事出以公心,难能可贵 。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时代中军尉祁黄羊因病主动请求辞职, 他先后向晋悼公举荐了杀父仇人谢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悼公盛赞祁黄羊凡事出以公心,难能可贵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止这一种方法,比如课题扩充法,如《三顾茅庐 》,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 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三顾茅庐 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再如句子摘录法,如《 黄河的主人 》,直接摘抄 总结句 作为全文大意: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自己的联想和体会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者要与读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付诸语言文字;读者要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而批注式阅读正是训练学生通过品词评句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比如《最佳路径》一文,“格罗培斯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为理解这一段话, 我让学生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格罗培斯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有人说格罗培斯为路径设计付出艰辛的劳动;还有人认识到格罗培斯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通过品词评句的批注式阅读,学生明白了正因为格罗培斯的细致严谨,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为了最佳路径。

又如《第一朵杏花》一文,我让学生对“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句话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与理解:这一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景色,其中“绿”和“青”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皱”这个词语让人想起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江水”的名句,“鼓”字则写出了春天杏花快要开放时形态的变化。又对“绿”、“青”、“皱”、“鼓”字运用之精妙体会的入木三分,提高了学生积极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些用得特别准确的词语。

3、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批注中,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在写批注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因为学生对课文的欣赏也受历史背景,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当然学生的审美观不一定是完全健康的,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但审美标准本身并不是统一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来讲,我还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并培养其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让学生讨论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伟大的人物。对不同的意见也要鼓励。只要学生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看法,我都允许学生通过批注记录在课文里,以备课堂上参与讨论。 学生的批注,我收上来以后,认真阅读。有一些内容,我有时没有注意到而他们批注到了,我都会认真记下来。然后用课堂上的时间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学生们的评析进行评价,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开展批注式阅读,虽然\"场上寂然\",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体学生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一切声音。批注式阅读使学生主动阅读,充分施展了用武\"空间\"。学生不光是批注文章,也是批注自己的思维,批注自己的感受,批注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批注式阅读,为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激活教学又添一份动力。

推荐第9篇:批注式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教学论文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实验概况

我旗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前些年自治区组织的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中有了很大提高。但高耗低效的老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几年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批注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明显成效,遂通过现场阅读能力测试的方式在旗教研活动上进行展示,学生在没有教师所谓的讲解、分析、提问下进行“批注式”阅读,然后交流,对课外文章理解透彻、深刻,其听说读写能力水准令人震惊。旗教研室随即以研讨会的形式组织教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对精读课文的第

一、二课时的具体操作进行反复深入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基本程序,把这种教学方式作为常态教学方式融入日常教学。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交流,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融于其中,达成各项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过程。“批注式阅读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文本“批注”学会学习、奠定今后的学习、发展基础。在日常教研的听课、评课、检查、测试中、我们将学生的批注阅读能力放在了评价首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使“批注式阅读教学”逐步走向深入,力图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要求。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程序

1、常用方法。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画。 (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2、年段要求。

六年级以文字批注为主、逐步由内容理解到表达方法,进行理解、质疑、批判和赏析。

3、基本操作程序。为落实“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念,真正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最终掌握自能读书的基本方法、确定如下程序:

自读自悟,做好批注→交流批注,点拨深化→二次批注,积累运用。 在这个程序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师生均能做到目标清晰。在备课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细化目标,并保证落实。

第一步:自读自悟,做好批注。

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直面文本,经历自学一篇文章的过程。重点是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任务,并对自读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扎实地进行自读、学有所获。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快速标出自然段后轻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圈画生字词,练习读好含有生字词的语句。同桌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互相帮助,当小“老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自学生字:给二类字注音。给一类字写出音序、部首,并组词、归类。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四字词语-并按一定格式汇总于生字栏附近。同桌问或小组内互批,对有矛盾有争议的地方查找工具书解决。

(4)老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以较弱学生轮读自然段的方式,来发现并及时纠正字词掌握中的问题,对难读的句子,要做好示范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字词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落实到这一环节,特别需要关注的易错字、易混字,难写难记字、要提出来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记忆,留下鲜明深刻的第一印象。

以上环节的目标是夯实语文基础。具体包括巩固拼音、查字典,牢固掌握生字词。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前梳理出生字、多音字、四字词语,并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方言来确定难读难记难写的字,思考读记写的重点与方法。同时、课课如此整理,便于学生的单元复习。这也是“课文不读流利不进行阅读教学”的保证。

(5)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好批注。

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单元导学、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

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练、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

批得怎样: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文中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创造性通过示范、激励等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6)小组或同桌交换课本,对书写质量和批注质量进行简单互评。 (7)展示传阅在同学互评中获得较好评价同学的课本,并清他们介绍自己批注中的思考过程与好的经验。一些教师与学生将以上环节进行归纳整理,以易于理解、上口的儿歌形式,让学生抄写于课本,对照操作。如“四步读书法”:标出段落轻声渎,圈画生词反复读;穿靴戴帽互相读,批注感悟默默读。

中高年级批注要求

(寻找疑点,关于质疑) a文章题目处 b重点难点处 c关键词语处 亮眼睛巧嘴巴 (认真思考,多方对话) a与作者对活

b与书中人物对话

c重点语句与篇章

d表达自己感受

(善于感悟,多方批注) 玲珑心a好词收藏

b.瞬间感受

c.精彩仿写

d心灵对话

第二步:交流批注,点拔深化。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批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主导,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学生的批注理解,促进有感情朗读,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教师在交流中要担当“平等中的首席”,一要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二要避免学生间的平行交流,对重难点的理解各抒己见,没有交叉深化;三要避免众说纷纭,没有时问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说话讨论课;四是避免批注、交流形成定势,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真正形成阅读能力,掌握批注方法,除进行阅读教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在批注中采用的方法,并进行推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文体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批注,也能使学生选用更适合于自己的方法。经过探索后、高段学生大致掌握了这几种批注方法:质疑法——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画出,包括课题、文本内容和插图;联想法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联系法联系课文题目或前后文、文中人物等写出所感;补白法——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欣赏法——对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

第三步:二次批注,积累运用。

(1)二次批注,同归整体,突出重点。在阅读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自读自悟时相比,有了质的提升。老师要引导学生就全文的内容和情感作出批注(与随文练笔相结合),或就本文重点句段,要求学生重写批注。低年级一般设计为随堂练说。

(2)进行读写积累。要以多种形式加大语言文字训练力度、如进行朗读、抄写、背诵等形式的语言积累:写读书笔记、随文练笔等的读写结合。

推荐第10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怎样写批注?

(2012-05-14 14:16:00)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学资料

杂谈

批注: 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 做批注的方法:

1.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

2.评点人物

3.生发联想

4.剖析写法

5..质疑问难 做批注的注意点:

“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一、使用批注符号。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如在读了>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在读到>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

正如>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在>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四、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

还有的同学在>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五、评价式批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式评价。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的,如我的学生在>中的这句话作“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______学生______说法”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三层浪,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

六、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二、批注的分类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给批注这样分类。

1.按批注的位置分: (1)眉批,也叫首批。指批注在开头。适用于课题(文章为什么要起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体裁、主要内容等方面的批注。

(2)旁批,也叫侧批。就是批注在自然段旁边的空白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对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也可以把你对某一段或者某一段中某些词句的感受和体验批注在这一段空白之处。

(3)里批。字里行间作批注。适用于对某个词语的理解的批注。

(4)尾批。一段、一页或全文之后的批注。

2.按批注的内容分:

(1)批生字词。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2)批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疑惑。学生在阅读时,肯定会有各种疑问产生,这些疑问可随手让学生写在空白处。这样,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4)批感悟。只要是学生动了心去阅读,就一定会有各种或深或浅的感悟和见解产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写作灵感。

(5)批好词佳句。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为背诵提供条件。

(6)批联想。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样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一种能力。

三、批注的原则

1.宜近不宜远

为了便于复习,我要求学生批注时掌握“就近”原则,什么内容,就往什么地方批注。

2.宜简不宜繁

批注的用语要简洁、精炼,言简意赅,一阵见血。 3.体现针对性

关于一篇文章的批注,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既有生字词的批注,又有主要内容的批注;既有写作方法的批注,又有中心思想的批注;既有脉络结构分段的批注,又有逐段逐句感受的批注;既有体裁叙述方式的批注,又有背景作者简介的批注;既有所疑所惑的批注,又有所感所想的批注。学生的批注,由于自身学情、喜好、想法的不同,所批注的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可能对文中的主人公感兴趣,有的可能对优美的语言感兴趣,而有的可能纯粹就不感兴趣。因此,批注要体现针对性。

5.循序渐进

学生批注能力的培养,教师切不可一蹴而就,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常用批注符号的使用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做批注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符号:

1.“~~~”(波浪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2.“○○○○”(圈),主要用来圈生字。 3.“——”(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和记忆的语句下面。

4.“?”(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对该句提出疑问。

5.“‖”、“/”(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6.“=====”(双横线),用来标出特别重要的语句,或者关键词。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批注能力。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他们的阅读个性。同时又让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一边批注一边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学案

【概念解析】

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具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古代的学者中有不少人的著作就是在对他人文章的批注中形成的。比如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毛泽东主席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典范。在毛主席读过的书中,都在重要的地方有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还写着批语。

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这种阅读方法是古今中外通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读书方法。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批注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阅读中再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熟悉批注式阅读的基本符号和基本步骤,可以进行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几种批注。

【教学难点】

学生可以对常见的题材、常见的体裁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进行批注式阅读实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会使用批注符号,学会使用文字批注,写眉批、旁批、尾批;

第二课时:熟悉批注内容的种类,写注释、提要、批语、警语;

第三课时:从感想、质疑、联想、评价、补充等几个角度进行批注;

第一课时

(一)符号批注。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采斐然,写作可以借鉴的句子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文字批注。

文字批注的形式通常有3种:

1、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

2、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

3、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示例1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f1]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还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f2]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面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倒很舒服。/[f3]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f4]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f5]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f6] 示例2 【眉批】麦琪,是圣子耶稣诞生时前来送礼的三位智慧的贤人。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在西方人看来,圣诞礼物是最可珍贵的,因而也希望自己获得的礼物是最有价值的“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一元八角七。全都在这儿了,其中六角是一分一分的铜板。这些分分钱是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软硬兼施地一分两分地扣下来,直弄得自己羞愧难当,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旁批】一个丐帮使德拉的家境跃然纸上,作者的这种描写方法可谓精炼。 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显然别无他途。

德拉这样作了,可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当这位家庭主妇逐渐平静下来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吧。一套带家具的公寓房子,每周房租八美元。尽管难以用笔墨形容,可它真真够得上乞丐帮这个词儿。

【旁批】此举不难看出,德拉生活的艰辛以及她对吉姆的似海深情。

第11篇: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

【摘 要】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并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小学五年级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既要注意学生以往习得的方法之巩固,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特点,形式多样地进行批注,并且能在课堂上及时交流和评价。

【关键词】批注 小学语文 切入点 语言精炼 交流评价

批注式阅读,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记录;圈圈画画,评评点点;有感而发,有悟而记,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留下阅读的痕迹,记录思想情感激荡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批注就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读书方法。学生阅读的时候写出注释和批语,把所思所想、不解之处,随手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这种方式也是对“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最好诠释。批注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非常有效。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重点。

在阅读教学中,可批注的内容非常丰富,可采用的形式也非常多样,作为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既注重传承,又讲究突破。

(一)批注式教学需要传承。

通过一至四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对课文重点、生词、难字圈画的方法,掌握了阅读批注的基本要素。在五年级学习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传承此前所学批注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并持之以恒地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批注需要一套固定的符号。

学生已经能够圈画生词、难字注音、理解重点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勾画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等。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批注使用的符号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更改,符号的种类也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画过的书就能看明白。

2、批注需要明确位置。

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明确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标题旁边),可以是“旁批”(批在字、词、句的旁边),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3、批注必须具备针对性。

批注式教学应当鼓励学生针对课题或文章重难点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应该纠缠于文章的细枝末节,而是一些能够引人深思、统领全文的问题。学生还可以自问自答,把自己的思考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都记

录下来。

(二)批注式教学需要突破。

在小学中低中段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更乐于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能落到笔头上的并不多。在五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一些结构清晰、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除了学会欣赏佳词妙语、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应当能够把自己的感悟、联想,甚至是补白的内容都一一书写出来,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引导学生改变阅读习惯,阅读由口头转向笔头,要求批注式阅读教学必须较传统教学有所突破。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哪里批注,批注什么,应该选择怎样的形式交流,如何进行评价,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推敲的事,也是批注式阅读教学亟待突破的教学难点。

二、批注式教学实践体会。

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个阅读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在语文书第九册

3、4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尝试引入批注式教学,取得了一些实践经历。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成效来谈谈在批注式教学的体会。

1、课文特点决定批注内容。

在学生刚接触到批注这个新的学习任务,茫然不知如何下笔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选好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批注,这样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教学《开国大典》时,要求学生选择最激动人心的句子朗读,并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有的同学勾画出“群众差不多把嗓子

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句话,写下批注:“新中国成立了,大家多么激动,多么高兴。嗓子快哑了是因为一直在欢呼,手麻了更是极为欢喜的表现。”还有的学生勾画出“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这句话,写下:“30万人整齐地同做一个动作,说明大家的心意是一样的,都那么崇敬五星红旗。”在教学中找准了批注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感觉有了感受要写下来,一下子觉得批注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课堂也变得精彩纷呈。

在教学《林海》时,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批注作者哪里写得好。在教学《琥珀》时让学生找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合理之处进行批注。在教学《蛇与庄稼》时让学生画蛇与庄稼、猫和苜蓿的联系示意图,告诉学生画示意图也是一种批注形式。

四课学完之后,笔者更是大胆尝试突破。在后面课文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记叙文、说明文、古诗、童话等类型的课文,尝试根据文章的不同特色来进行批注。课堂也成为了师生共同品味、赏析语言的美丽殿堂。

2、批注用语要精炼。

批注用语要精炼,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十分生动,非常具体”之类的批注,语言空洞,毫无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的句子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是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

注等,都要结合文中的语言文字发表感受,都要有具体的内容,而不是空泛评价。 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有学生在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旁边批上了这样的文字:“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兴安岭的岭连绵起伏,一点儿也不险峻,让人看了很舒服。”在学习《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时,有同学读到“普罗米修斯转身就走,他永远离开了宙斯。”很有感慨,写下了:“我从‘转身就走’和‘永远离开’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坚决,他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天神,为了人类,放弃神的身份毫不犹豫。”学生的阅读感受得到了及时的记录,宝贵的思想火花得以留存,这样能够结合自己阅读理解的批注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充分肯定。

3、及时交流使批注更精彩。学生在课堂上读书,进行批注,很想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把批注的文字读给大家听。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时机,可以按先自读批注,再小组交流,最后推选精彩批注在班级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这样既能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集合大家的智慧,把更多的精彩批注记录下来。如在学习《嫦娥奔月》一课时,有学生读到了“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一直飞向群星闪烁的夜空。”一句时,写下了这样的阅读感受:“从窗子到郊野,再到夜空,嫦娥越飞越远,她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后羿,离开人间啊!”她将这一批注在小组交流时,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又被选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许多同学在读书时并没有注意到这句话,听她一讲,送上了热烈

的掌声,极大地鼓励了批注者的学习热情。语文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精彩句段,长期引导学生去关注,写批注,进行交流,学生的欣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的。

4、评价批注促发再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一样,语文学习水平有差异,写出的批注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当有选择的对学生批注进行评价并与学生沟通互动,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发起学生对课文的再阅读。教师在评价时既要反复强调批注应合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点,又要允许个性化理解,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要使学生知道写批注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要写到点子上,要写对自己的启示,要联系生活实际,还可以引用积累的名言或是读到过的例子。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使读书不再是一种被动,一种负担,成了学生主动的精神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验的深入,学生的批注也会越来越长,越来越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丰富了情感体验,拥有了自主、独立的思想,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教学的课堂也焕发出了光彩。

第12篇:“批注式”阅读

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

语文的阅读教学定位相当零乱,学生不但要从文章中读出文学,还要读懂人生;不但要会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还要从文章中学会写作。而现实告诉我们,学生读书的被动性很大.学生早已习惯老师的“喂”与“灌”。如何教会学生科学地读书、有效地读书已成为语文教学亟需攻克的一道难题。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也特别强化学生能力的提升,我认识相当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做批注的良好习惯。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因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批注,就是让他们拿到了阅读的金钥匙。请

的“卧龙”,又怎会有“三顾”?看来“伯乐”和“千里马”,一个也不能少。不要埋怨生不逢时,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千里之能。

7、孔子云:“何陋之有?”

点评: 有此雅室玄音,陋在何处呢?

不是不陋,而是主人不以为陋,或意不在陋。有此一问,读者能不深思之,深味之?

总评:有什么样的追求,便会造就什么样的人生,你追求高楼大厦的宏伟,就不会留恋山野荒村陋室的安逸,你追求鱼翅、燕窝的肥美,怎么还会钟情粗茶淡饭的清香。

反思:

耐下性子读来

——“批注式”阅读不妨一试

前言:

浮躁的人难读书,也读不了书。现今的语文课堂,要么将文章肆意肢解开来,“剁”碎了讲,要么放散牛似的不管不问,随学生自由游弋,这些都无益于促进学生有效的读,深入的读,更不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能力的提升,让“批注式”阅读粉墨登场,看会怎样?阅读示例:

1、陋室铭 “铭”乃警戒或叙功德的文字,点评:为陋室而铭,可知此陋室定有不陋之处。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点评:安徽凤阳,不独花鼓,更出了个朱元璋;花果山,山不过百米,有孙悟空而扬名于世;一个诸葛亮,一南阳,一襄阳,古代就有纷争,今人更是抢个不亦乐乎。全在借其名,来招揽天下游客,以谋其利。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点评:一个人不在乎有突出的外貌,华美的居室,有“德”便会名声在外。作者重“德”,有“德”乃馨,此为缺德者戒。

阜阳奶粉事件,足以警示,有人求的不是德,而是利,为利而损德,看来还是米卢说的对“态度决定一切”。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点评:一“上”一“入”,灵动活泛,不由人不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雅致、闲适、清静!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点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秦会的朋友不可能是岳飞,韩世忠,慕马一案端出三百多,并不奇怪。琴棋书画是古人高雅的追求,现在怕不时髦了,现在人要的是钱,钱能通神吗?不过有些人穷的只剩钱了。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点评:“三顾茅庐”,没有“三顾”的诚心相邀,怎会有扬名天下的“蜀相”,而没有自比“管、乐”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阅读方法,毛泽东手不释卷,二十四史留下墨迹点点;脂胭斋

主更是以批注扬名,精点妙评我国四大才子书,让人赞叹不一;李宗吾和毛宗岗父子皆曾留下千古妙评。

情不为之荡,心不为之动,何来批注?

批注是我要说些什么,亦可见我能说些什么,不会有赶鸭子上架的辛苦,不会有搜肠剐肚的无奈,只是心有灵犀的默然相通。

批注是风吹荷花的涟漪,起于青萍的微澜,专注的程度愈深,批注的质量愈高。批注是瞬间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是心灵的感悟,不必看人眼色行事。批注可以张扬个性,驰骋思维,让思想远航,是心赏,用心赏的过程。批注是共欣赏的合作,是相与析的探索,屏足而谈,举案共话。批注是心灵的释放,是自由的张扬。批注是瞬间的感受,是飞逝的灵悟;

批注是对话: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批注是扩展,是神飞天外,目游八极;批注是思维的体操,激扬的情感;

批注唤起岁月的储备,唤醒沉睡的心灵。

批注有境界,可以物我两忘,如古人言“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读中思,思中悟,悟中再读,诸多人生的感慨,体验,全化作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文字全是思想的结晶。

批注:旁批也,可;间批也,可;总批也,可。批注可无所不在,天头地脚。批注其乐也融融,妙在日积月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受不停批于百家之编”,读读,思思,评评,“不动笔墨不批注”,一生受益。通用-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杀手锏:批注解读看整体作者文集:阳光在线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杀手锏:批注解读看整体好多人有这样的感受:“现代文小阅读”碰运气的时候多,得分率不高。也难怪大家纳闷,平时也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呀,也是有意识地整体阅读与理解呀,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呀,可是,等到考试时,要选出“最正确”的一项,似乎这项也对,那项也还说得过去;而要选出“不正确”的呢,或者觉得各项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或者觉得各项都没什么问题。总之,很难选出一个答题项。

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

文中的原理、事理。怎么走出迷魂阵呢?建议在原文上作批注:整体阅读作批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行,要养成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习惯。

1、阅读自科文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阅读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周边适时做出简易的批注;起码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做到心中的数。 因“题”制宜作批注

高考阅读毕竟不同于平时的一般性阅读理解,上述“整体阅读”还要通过做题来实现与体现。学生们习惯把每小题的每一个选项肢(ABCD)所涉及的内容,分别就近批注在原文上,位置或左或右,线条或实或虚。这样批注是有些笨拙,但笨到极处是聪明。批注是为了比照,这样批注出来了,就能更直接、更便捷地把选项肢与原文进行比照:紧扣语境,微观勾勒,识别混淆,迅速捕获并整合信息,排查并单挑信息点,甚至切近复位验证。只有比出了异同,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要是熟练了,也可只批注部分关键词;做得深入一点,还可以批注部分关键词。

三读时,主要解决再读过程中圈点的内容和作批注、写感悟。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妙,是因为表达的意思深刻、精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警策。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一段话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如果读完之后不指导学生去深思、品味,那么这篇小说还有何价值呢?这时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有的写道:“路在脚下延伸”;有的写道:“有希望和奋斗,生活就是充实的、丰满的”。此次阅读主要让学生读透文章,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创见,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是极好的。阅读时多采用品读的形式。

圈点、批注不是在文章中任意涂写,而是要求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同时要简单、明了,表示的意义也要固定。尤其给文章作批注时要在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比较分析、揣摩体味后才能进行。朋友们,当您按以上要求阅读完一篇文章时会发现:您的圈点、批注也是一篇绝妙的作品。

谷定珍(温州特级教授,名师):批注法学习心得精选

温州市第22中学沈飞老师,运用了批注法教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她很认真地将学生的批注输入电脑,从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类为五个方面。现转载如下:

一、善于发现修辞,深刻体会修辞效果。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点评:此句运用比喻,把众人的积怨之大比作怒涛排壑一般,足以体现此役之后人们的积怨,而又为后来人们对于这些死者的淡忘形成对比,更体现作者对死者的悲痛。(项婷婷) 用了比喻的修辞,长期积累的怨恨愤怒就像汹涌的波涛一样,无法遏止。体现了气势之大,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国民们长期被压制后爆发的情景。(张倩倩)

2、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点评:此处有两句对偶句,读来甚感抑扬顿挫。“碧血横飞,豪气四塞”两短句给人一股血光四溅,悲惨异常之感,而后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写出战役之悲惨。(范诗依)

点评: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靰之象,视清季有加,用了对比的手法,强烈突出了壮士伟大的牺牲换不来民主中国的悲痛。(徐彦彦)

二、敏锐发现重要字词,道出文句真谛。

1、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点评:“屡”,多次,抗战者的顽强,为全文奠定了基调。为什么多次失败呢?因为平民

阅读的有效方法——圈点批注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

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读书实践中发现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

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时就十分喜欢在书上作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初读时,圈点的重点应是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此次圈点主要是读通文章,粗知作者思路,初识文章的框架、即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对以后的深入阅读起确定方向的作用。阅读时多采用速读的方式。

再读时,批注的重点应是解决初读时圈点的问题。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此次圈点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从而终身获益。阅读时多采用精读的方式。

实力之弱,哎,惨!使读者心情低落,为下文铺垫。(张鎏敏)【哎,惨!读者,作者,百年同悲。谷园】

点评:“搏”字表现了革命党人与民贼斗争,英勇无畏的精神,作者给予革命党人极高的赞扬。“屡”和“惨”写出了民贼的凶恶,表达了作者对民贼的痛恨。(徐妍)

2、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点评:这句话说虽然司马迁擅长为游侠作传,但也不能替五百人写传记,这个“亦”字加重了语气,不能替他们写,因为牺牲的人多,没名的,没有详细说明的,没有事迹的,他们大无畏的牺牲令人敬佩,同时使我们感到惋惜,不能记载他们的英雄事迹,也侧面写出了战役之残酷,冷漠!(刘婵嫦)【从一个“亦”字,读出许多感叹,好。谷园】

3、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点评:“负”字表达出孙中山当时内心的沉重,他寄希望于现在的国人,希望他们不能辜负前辈烈士为创民国所流之血,一定要把三民主义真正发扬。(项剑津)【从一个“负”字,读出几多沉重,好。谷园】

4、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点评:羞,即羞愧。烈士们怀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放弃着美好的家庭生活,而投入战斗。但现今的人们却不懂得珍惜,令人惋惜不已,引起人们反省。(项诗萦)【结合今天,尤为可贵。谷园】

三、紧扣文章中心,能精准表达作者思想。

1、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点评:此处写烈士们壮烈牺牲,埋下革命的种子,却在最终葬于荒草间,可见其悲凉与作者对他们的痛惜。(陈炯克)

2、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点评:“碧血横飞”四字将战斗之激烈场景重现,而“浩气四塞”,则让读者感受到了黄花岗烈士心中长存的浩然正气。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奋斗的气概,正如林觉民烈士说的“亦乐牺牲吾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不论是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都是凭借一个个像这样的人,为之奋斗而来的。(童益彰)

3、滋可痛矣。

点评:本身此役中烈士们的牺牲对于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情况就是势单力薄,令作者十

分痛心。而现在甚至不能将烈士们的姓名、事迹考查清楚,供世人追悼,学习,心中更感愧疚。这里用了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是作者积蓄了多年的情感的一次爆发。(邹健翎)

4、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

点评:“牺牲精神”“重大责任”“真正中华民国”三个词则能说明要是想实现真正中华民国,则必须有牺牲精神和敢于承担重大责任的坚决,则突出了其困难。“开国血史”则更能体现全文情感总领。要想革命成功,就必须付出心血!表达了其中的不易和作者对烈士的敬佩之情。(张豪)

点评: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慷慨的陈词,表明作者伟大的志向和革命的决心,对未来中国的无限希冀,客观地权衡了利害,使读者明白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成豪)

四、文句表达优美,有文采。

1、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点评:细读此句,似看到漫天血光,烈士鲜血逆流成河之搏斗场景,草木之花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火光之中倒映出烈士们已模糊不清的脸庞,是何等的悲壮!(董紫韵)

2、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点评:那些本记着的都淡忘了,那些纯正的感情都被光阴冲淡了,那些革命战役中的伤疤都愈合了,又该去何处寻觅当年的豪情?惋悲。(余洁)

五、用心阅读文字,有思想上的撞击。

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点评: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有着他们最伟大的理想,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继承他们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下去,那些连名字都记不住的人,若连他们的理想也没有继承下去,恐怕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吴豪洛)

2、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点评:此处介绍了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却连姓名也不被人所了解,这样层层递进的情感让读者心中愈发感到悲痛和叹惋。(黄雪聪)

3、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点评:场景十分壮阔,当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程度,世人感动之余,唏嘘不已,我们美好的人生,由那么多的鲜血铺就而成,我们怎么能够去挥霍人生呢?(南奕宇)【呜呼,百年之后,有无数中华青年读之而热血沸腾,读之而扼腕悲愤,死难烈士当含笑与九泉之下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谷园】

一、文本阅读体会

“学了《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深有感触,也很难想象这么多的烈士们是有多么勇敢、爱国,肯为国牺牲,视死如归,弃家人、爱人不顾,这要下多大的决心啊!这些烈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国献身,来劝醒沉睡的百姓,而百姓们却还有些人无动于衷,渐渐淡忘了他们,更是令人痛心的。现在,我们美好安逸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烈士以及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的奋斗,更应该好好读书,继承他们的理想,为国效力。”(潘伊莎)

“我为同学们写的批注感到震惊。他们的文笔都很好,也懂得答题的许多方法,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想法。而我写批注时也有许多感慨,我想思想重要,答题方法也重要,缺一不可。而这节课感触最最深的便是《与妻书》,给我心灵以种种的撼动。林觉民,那么平凡的一个人,那么普通那么渺小,却舍小家为大家,虽心中有无牵挂,却不惜为了革命献出生命。我不敢对他的伟大行为作出多少评价,因为面对这封信我感到的是满满的羞愧,有太大太大的感动。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时它的浩大而琐碎的表象,当我们抵达这些人的内心时,他们心底深藏着的真爱,深蓄着的大义,我们竟毫不知晓。而《与妻书》的林觉民让我真正理解了一个生命,懂得了一颗心灵,才明白这个世界所赋予我们的真实与美好。“(张倩倩)

“这两篇文章引领我走进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英雄也是有感情的,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则在于他们舍小我为大家。《与妻书》真真切切,诚诚恳恳地告诉了我们英雄背后的情感世界,他与妻子的爱情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感情啊。再多的不舍、矛盾、挣扎,最终都被正义所取代,于是成就了一代豪杰。是如今的生活太过安逸了吗?才有了我们整日的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是有千斤的担压在身上?是有关系国家兴亡大事需要我们处理?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多的多愁善感,太多,太多的不该!”(滕琳)

“整篇文章读起来荡气回肠,慷慨激昂,而且文字精练,简单易懂,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了战役的血腥和烈士的悲壮,让人记忆深刻。这篇文章主要记

叙黄花岗战役和黄花岗烈士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不惜自身利益,让我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何等的不易,也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为大家,舍小家”的悲壮情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打动了我,作者讲述了段悲壮历史,促我创造更辉煌的历史。”(张豪)

“大概是兴趣的落脚点不同吧。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章我始终没有太大的共鸣,反而对于课外材料林觉民《与妻书》有着抹之不去得印象。论文采,论感情色彩,这不可不说是上乘佳作。从第一段开始,它就深深感动了我。世界上最真挚叫人感动的莫过于爱情,然而作者年纪轻轻,却有了比舍弃这一切更崇高的理想,为天下之大爱而牺牲。政治觉悟叫人感动,对妻子的爱更让我动容。如果他与妻子相守而死,大概也不会有芳名流传于世,不禁让我想起“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这样的人才更应该是国家之幸之骄傲吧……我想作为他的妻子是可以理解他的。“(南奕宇)

“他们是革命的种子,还没开花结果就枯萎了!他们却深深地依偎在根旁,滋润着它。志向与决定要经长期的慢慢,慢慢沉积下来。这样溶液才看得清,志向才看得清,决心更加坚定。牺牲并不代表没有,只是缺少启蒙者,催化剂来揭开,来生成真正的目的。孙中山画龙点睛一笔,感悟良久。”(张鎏敏)

“在充分明白《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以后,我有的是对民贼的愤慨,对当时社会的无奈,更多的却是惋惜和沉重。古往今来,凡是一场革命,都要成千上万的烈士付出血汗的,在他们慷慨就义之后,只有极少的人会垂名青史,更多地却是如同那尘世间的土埃,慢慢沉淀乃至消失。我们不免唏嘘,枉为一世英雄,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时间总是能治好伤口,因此人们在革命成功后,也不过偶尔会想当年的战役,当年的战友,当年的英雄。而哪些临走前的风华和搞个,毕竟只是曾经,不经意间就被淡忘了。”(潘伊宁)

二、阅读方法总结

“我知道了通常对文字进行分析的方法,在对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点评,抓住细节,文中可能运用很多的表现手法……,都能对文字进行美化,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点评。对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就自然好分析了,就这篇文章而言,一字一句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对此也比较好分析。我想象,以前吧,那些人能写出那样的文字,与现在相比较,孙中山的文字显得有感情、语言色彩得多,像我们现在叙事写到他

那样水平,实属了不得,不过想象现在我们应该不难吧!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有了新得认识,看了好的批注后,觉得他们的文笔确实不错,自己还是稍逊一筹的,继续努力。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对以后点评文章应该有了好的帮助与想法,收获还不错。”(刘婵嫦)

“今天这节语文课令我受益匪浅。老师把同学们的妙言绝句般得点评一一展示出来,我真是自愧不如。于是,我总结了一下几点,以便日后再阅读答题方面能有所提高:

1、需抓出某一个词语或者字进行评析,分析得越细叶就越透彻,那么也就会更有深度。

2、抓住句中的修辞、艺术手法进行评析。这样一来可以使自己的评析更加充实饱满。

3、能够抓住文句的中心思想,把文章的内涵浓缩到回答的语句中,这样便好似画龙点睛。

5、能够联系上下文,这样更有利于情感的交融,表达感情时也会更加流畅。”(黄雪聪)

“当阅读一篇文章时,应逐字句阅读。搜查其中的修辞和写作方法,这些使文章更加生动、灵气得小物饰。同时也应从一词一句中窥测作者写作的情感和意图,但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有时相同的一个字,在前后文之间带有不同的意义与情感。这其中的区别,又体现了什么,作者又想向读者表现什么?当个人的思考融入进文章的整体,犹如奶伴投入咖啡,香气扑人;而又有电闪雷鸣般的壮烈,两个不同时空不同思想的灵魂碰撞了,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绽放。同时一个字,体悟着个人的生活阅历,有时却有同作者不一般的感受,却因有如此相同的境界,而令人们学会反省,学会该镇错误。文章是作者如诗得情怀,而又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解读一篇文章,更不如说是去解密一个完整的作者。”(项诗萦)

“在阅读中增添自己的评论,可以更加好地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增加对文章的批注,可以更加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要思路,更主要的是通过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才能够更加好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心中的想法更快地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这样子的文章阅读,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深刻。”(黄凯)

“学习了运用批注法梳理文意后,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和深刻了。对一些有喻意得句子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体会作者的内心感情。给句子做批注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写作的思路更有顺序,条理更清晰。因此,我认为批注法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式。”(徐妍)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反复阅读它。只有多次的朗读,阅读,才会真正熟悉文章,才能更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好的文章,用字用词总是非常的精练。捉住一些字词,品味它,往往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另外,我们应该去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的文章都带有着不同时代的特点。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往往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用意。”(邹健翎)

“上了两节课的阅读课后,我发现我的批注水平还是不错的,并且发现了祭奠小技巧,我把它分成几个步骤来表示:

1、阅读全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意。

2、将全文大致分为几个段落,可以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事件的发展、情感变化。

3、筛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反复朗诵。

4、找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找出语句特点,提炼巧妙的字,联系全句甚至全文仔细评析。

5、对全文的结构进行总结,将作者的情感加以整理。

6、再次朗诵全文,读到自己评析过的句子可再次品味。”(项剑津)

第13篇:再谈学导式教学法

谈学导式教学法

[摘要] 学导式既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又是适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学导式教学法突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自学——解疑-—精讲一演练”四个环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导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学导式教学法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提出教师的指导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可促导

学导式教学法近30年来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学导式教学法提倡学生自学、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1]其本质特征是: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对传统习惯的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同步教学和学生被动依赖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彻底否定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启发而“不启不发”乃至“启而不发”,的“启发与注入并存”的重大突破。

学导式重视学生学的方法与理念,强调以自学为主体的“自学——解疑——精讲一演练”这四个环节,学生直接从教材中获得知识,掌握学法,形成学力,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品行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开发。学导式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关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基础之上教师的恰当指导。

显然,学导式既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又是适用于中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学导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入式教学法是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水平与理解力,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教师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法习惯于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思想,主要从传授知识出发进行教学,以“教”为出发点,以“教”为重心,是为“教”服务的。这种教学法实质上仅仅是“教”法,必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有独立钻研交流思想的机会。所以,这种教学法必然带有划一性、机械性和强迫性,总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毛泽东同志1964年仍然大声疾呼:“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你们的教学就是灌”[2],他反对“满堂灌”“抱着走”,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

很可惜,直到目前,我国从中学到大学仍然有很多教师还是从上课讲到下课,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学生已经懂的东西,教师还讲;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还不放手,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课堂时间都是教师在“自我表现”“自圆其说”。

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事实上,从小学算起,学生独立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有不少自学成才的人,开始自学时仅有初中甚至小学水平。他们在校外能如此,在校内的学生当然更能这样,何况又有教师指导和各种有利条件。教师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先掌握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但关键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肯“学”会“学”,学导结合,给学生发展独立自学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这是学导式取得成功的内因和根本途径,也是对注入式的根本否定。

二、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直把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启发式教学总是在教师为中心的前提下,使学生一直处于“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的被动地位。

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由于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的局限,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一定是学生面临的真正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书本上都已存在。这种重复的无效劳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出现了讲与练脱节、师生脱节、课内外脱节的现象。往往学生课内没听懂、旧知识未消化,新知识又压下来;课外作业多、负担重,迫使学生加班加点,搞疲劳战术,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不仅是学生的痛苦,也是教育的悲哀。

学导式突出学生学、教师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正是“学导法”[3]。现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学生在自学时精神振奋,因为他们要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必须先进行自学并自己思考。这应该成为教学常规,违反这条常规,也就违反了常情。

现在,学导式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自学一解疑(讨论)——精讲——演练”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相机引导,因为学生凡是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之处,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而由教师检查验收;只有在学生力不胜任时,才由教师提示、点拨、演示、精讲。学生自学,特别是能得到教师指导的自学,强化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在解疑等环节又采取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横向联系相互讨论的形式,多人异步,这完全适用于学生基本独立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

学导式使师生形成了多方向探讨、多层次交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注入式不能这样作,启发式也难作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的立足点在“教”上,尚未转移到“学”上。而学导式已把这种合情合理的要求,贯串在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的“自学——解疑(讨论)——精讲——演练”这四个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导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人异步、提出的问题完全可能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学可促导,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全能够一题多解,师生可以相互启发。所以,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三、学导式强调有指导的自学

多年以来,各地中学和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只学到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不会自学,不会独立探索求知,没有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很难迅速形成独立探索创新的真本领。“要自学,靠自己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明确主张,他充分肯定自学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学导式教学法充分扶植和积极利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在学生普遍自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她)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地有效开发。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初中生自学了高中课程,并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有些课程还是比较难学、需要教师教的数学、外语等。此外,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常常在课外读一些比课内的分量更重的书籍,并且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所以,高中生自学高中课程是完全可行的。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只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就能解决。学在导前、出现奇思妙想进而自主创新的实例不胜枚举,不是也有不少学生能运用自学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制造出一些“产品”来吗?例如哈尔滨第三中学女生孙五一,由于受父母的熏陶,上小学前就已读了几百本儿童科普读物和多部中外名著,养成了速读速记的技能。10岁那年她感冒了,头痛、鼻塞、记忆力明显下降。她把电子玩具改制成一个简易装置,把游戏机控制手柄上的导电橡胶拆下,做成两个鼻腔电极,竟解决了感冒引起的鼻塞,因而头脑清醒了,记忆力也好多了。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建议下,她申报了第一项国家专利“嗅神经治疗仪”。如今,17岁的她于2007年9月获得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追求创新的她已获得八项发明专利、两项获国际发明大奖,其中三项被高科技企业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学导式不仅适用于中小学,也适用于职业教育、高等学校、干部学校和成人教育。学导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这是它同注入式、甚至同启发式根本不同的质变。当然,这一质变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多教少学到少教多学,最后达到不教自学的境界。同时,需要逐步完善配套的工作:变教学大纲、教案为自学大纲、学案,变教材为学材——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定出自学方案、变课本为开放型自学型,变“教参”为“学参”——变成学生的自学参考资料;努力改善自学条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在课堂教学中交互作用、相互促进。这样,学导式教学法必将取得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良好效果。

四、学导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导式强调以学定教、学在导前,学中求导,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曾一再警告: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压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他一贯主张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

学导式把“学”摆在先头,突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和质疑、一题多解标新立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地探索未知,同时得到教师恰到好处的诱导启发,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人人充满自信,变课堂为尽情展示自己学习潜能和个性的舞台,绝不满足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要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且优化品行,使智能各项元素获得普遍发展。

学导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还要会动手、动脑,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逻辑数学技能、空间成像视听技能、人际沟通技能、自我认识技能等心智技能与绘画制图技能、身体运动与操作技能等操作技能。

学导式锻炼能力,广义的会做事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健体——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七项要素及其各自的深度、广度、精度、强度、敏度、效度等有机统一的表现。学导式锻炼的能力是智力结合知识、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不同活动方式、水平、层次的能动的现实行为。

学导式优化品行,包括实践表现的品质和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意识、态度习惯等个人品行德性。

总之,学导式教学法以学生勤奋好学、主动发展为本,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在自学中增强自信心,把内在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动力量,充分展现主体的能动、独立、探究的创新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自觉成长为能跨文化沟通的、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持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5 [2]毛主席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刘宏武,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第14篇:问题导学式(优秀)

语文“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以《方山子传》的教学为例

程翔

从传统的“教案导学”,发展到“学案导学”,再发展到“问题导学”,最后实现“自我导学”,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实现从“预设—讲述”到“预设—生成”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四种导学模式中,“问题导学”模式是关键,本文结合《方山子传》的教学来谈一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流程。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谁来提出问题?可以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二者结合。比较三者的实际效果,还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提出问题为辅更好一些。学生想要提出问题,必须深入阅读,从而产生问题。学贵有疑,学贵质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也许最初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甚至可笑,但它是真实的,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提问质量会提高的。这里就形成了“问题导学”模式的第一个构成环节:“深入文本—产生问题”。

翻转课堂也很重视提问。目前人们对翻转课堂的定义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课堂形式可以强化课堂讨论,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最薄弱的部分恰恰就在课堂讨论上。我们习惯了以讲为主,习惯了教师把准备得近乎完美的教案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削弱、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力和批判性思维。以讲为主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目前还比较传统的应试模式。一旦考试模式有了大的改革,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就岌岌乎殆哉。因此,“深入文本—产生问题”以及翻转课堂的讨论也就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每一个教师都要掌握这种形式。

笔者教学《方山子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学生提出问题,同组间交流。在交流汇总的过程中,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在组内就被解决掉了,剩下的应该是“真问题”,由每组推举代表提出来。这是第二个环节。学生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

1、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

2、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

3、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

4、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

5、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应该说,问题的质量不低,都是围绕方山子这个“传主”提出的,说明学生产生了想要彻底了解方山子其人的欲望。为什么没有

提出字句理解上的问题呢?我分析是因为本文属于浅显文言文,学生可以自主解决。再者,对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一定要求字字句句都解释一遍。但是,学生的问题显然有所遗漏,比如,没有就《方山子传》的写作特点提出问题,也没有就“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个重点句子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辅助一下。于是我补充提出三个问题:

6、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7、“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8、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

以上是第三个环节。接下来,进入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暴露出来的思维缺陷,要提醒学生意识到这种缺陷,并加以改正。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

笔者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选出代表发言。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提醒、纠正。

在回答以上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又要考虑到主观因素。对依据客观因素得出的正确答案,可以视为“标准答案”。文本解读是有规律的,虽然有见仁见智之说,但不等于天马行空,更不等于信口开河。对于那些基于主观因素得出的答案,教师要允许其多样化,不要求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1题: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这是一个可以依据文本客观因素得出答案的问题。原文中有“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有“用财如粪土”,又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这些文字说明方山子是一个蔑视富贵、超尘拔俗的隐者,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2题: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文本中也有客观依据,即“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驰骋”和“终不遇”大有文章,它说明方山子怀才而不遇,报国而无门,所以选择了隐居。

7题“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此题对以上两个题有补充作用。在方山子内心深处,燃烧着一团火。虽然方山子压抑着自己,但是这团火仍然透过眉宇间表现出来。这是对传主精神的刻画,十分深刻。

以上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文本内部,做到答有所据,不离文本。但是,这样做还不够,没有触及作者的心灵。在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中,有文本意识,但往往缺乏作者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了。教师提醒学生:苏轼为何要为这样的人立传呢?除了想要表现传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聪明的学生立刻就明白了:作者苏轼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不过教师不要让聪明的学生一句话就结束思考,而是要留给全体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悟出思维上的不周密,进而走向周密。这样,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

理解的空间扩大了,思维的品质提高了,从而体现“问题导学”模式中“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本质特点,从而体现台阶状的课堂流程,如下图:

作者意识

“问题导学”模式,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在于让学习发生,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在于提高学习能力,它区别于教案导学、学案导学的本质之处是注重生成的过程,问题是生成的,答案也是生成的。

如果说

1、2题都有文本客观依据的话,那么

3、

4、

5、7就没有明确的文本客观依据,需要凭借生活的、逻辑的依据来回答。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就要加强一下,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再上一个台阶。比如回答7题,必须借助生活积累,借助对人性的理解,借助逻辑判断。

下面笔者再以

3、

4、5题为例,详细解说一下。

3题: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换句话问,她们为什么不是愁眉苦脸、牢骚满腹呢?生活中,丈夫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追求会影响家人,尽管也有朱买臣之妻这样嫌贫爱富的女人,但也有相呴以湿、同甘共苦的夫妻。我们由此推知,方山子的价值观得到了妻子奴婢的认可,方山子之妻是一位贤德之女,并不像后来民间传说的河东狮吼那么可怕。中学生虽然没有成家,更没有做妻子奴婢的生活体验,但是可以根据一般的生活逻辑进行推测判断。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爸爸的价值观影响了我”,就是很好的例证。

4题: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简单回答就是:体现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能再扩大一点,援引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的诗句,阐明人的外在服饰与其内在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则说明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而深刻。学生能否凭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能否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下学上达、融会贯通,能否让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或经验发挥作用,会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力的高下,教师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5题: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俯”和“笑”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原文的语境是这样的: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矍然”一词表现了方山子的惊讶,但听苏轼讲过之后,先“俯”后“笑”。“俯”是在思考,思考世道,思考苏轼的遭遇,联想自己的经历;“笑”是思考之后的结果,他理解苏轼的遭遇,世道就是这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样也好,

远离官场、小人,落得个心灵自由。一“俯”一“笑”胜过千言万语,表现了方山子大彻大悟,看透人生和社会。他家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则从侧面折射出方山子邈远旷达的胸襟,也把对陶渊明人格的向往之情含蓄地诉诸笔端。

学生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对关键字、词、句应有的敏感,还需要对社会和人生,以及人性有所参悟,综合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也就比较高。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你一句、我一句,东一句、西一句,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生成比较完整答案。以上三个问题呈现出“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台阶状态课堂流程,如下图:4.凭借经验和知识推知

6题属于文章学的范畴,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做简单回答:①制造悬念。②倒叙手法。③结尾含蓄。但这是比较表面化的。教师可以将此题放到课下,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方山子传》构思艺术的资料,回到学校再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写成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探究本文的构思特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

苏轼的这篇文章在构思上颇具特色。第一段用“少时”“稍壮”“晚”三个词粗线条勾勒了方山子的一生,点明“方山子”是其绰号。这就有了传奇色彩,制造了悬念。第二段写岐亭邂逅,点明是“故人”,形成一个波折,富有戏剧性。

第三段写“独念方山子少时”,采用倒叙手法,地点是岐山,重现方山子当年的侠士风采,与今日方山子形成对照,表达感慨,形成第二个波折。第五段插叙方山子家世,虽然富等公侯,却独来山中,推测一定是“有得”。“得”为何者?作者并不明说,而是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是第三个波折。结尾一段再次使用问句,把方山子与光、黄间“异人”并提,引人遐想,为第四个波折。苏轼写《方山子传》,没有按照一般人物传记的写法去表现传主完整的一生,而是摘取几个典型片段,集中表现传主的侠和隐,时间上今昔错综,空间上交错穿插,情节上一波三折。最突出的是作者把自己与传主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破了传记的一般写法,形成了一种传记变体,体现了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如果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其欣赏水平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达不到,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从中领悟欣赏叙事文本的一个方法:看波折。

8题: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这个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判方山子。回答这样的题,要从“作者意”跨越到“读者意”上来,体现读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如图:

读者意

区分“作者意”和“读者意”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一个文本,首先要理解作者意,完成基础任务。但是,学生在文本面前不是被动的,会有个性化的感受,会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和体会。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意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表达读者意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后者更加重要。

评价方山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价者要对侠士文化和隐士文化有所接触和研究,能结合方山子所处的时代进行评价,能有纵向的史的观念;还要对苏轼写本文的特殊心境有所了解,具有横向联系和比较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所观照。

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甚至是一种核心的阅读能力,它超越文本,超越作者,体现读者视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就是超越传统的以鉴赏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传统的鉴赏教学固然包含一定的批判性阅读因素,但其主体还是鉴赏,批判是附庸,是不自觉的。批判性阅读中的批判则是独立的,自觉的。要批判文本,就要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在阅读能力中,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最高级的。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批判”二字理解为“*大批判”那种口诛笔伐,而是指用一种比较成熟的价值观、文化观、文章观、阅读观去评判文本的优劣、得失、正误、是非,进而深入到作者层面去评判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超越了狭窄的语文学范畴,进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学、文化学、哲学领域。这样,“问题导学式”显示了它的终极关怀,指向了学生的精神文化成长,从“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如下图:

精神文化(形而上)

语文(形而下)

当然,“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实践,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15篇:批注式阅读学习材料

小学高段“批注式阅读”学习材料

一、为什么要进行“批注式阅读”的实践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批注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法,它直入文本,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记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徐特立先生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式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更需要用“心”去阅读,让学生沉潜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亲历阅读历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未经教师讲解之前,潜心研读文本,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改变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讲解、分析、提问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观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

二、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不考虑领域,一种更宽泛的定义应该是:

在阅读时,对阅读内容的部分章节或词句抒发欣赏、疑问、批评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阅读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特点,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实现感情,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批注式阅读可以使你的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

三、批注式阅读的几种类型:

1.基础性批注:即对于文章中基础性知识的圈点勾画,比如划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以及读后的内容概括。达到预习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2.感受式批注:即记下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或者收集相关资料得来的收获。这种感受式的批注能帮助阅读者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3.点评式批注:即对文章内容或语言等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是个性化阅读的独特之处。

4.联想式批注:即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一首诗、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让阅读者能够由此及彼的将知识迁移、拓展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5.方法式批注: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批注方法,在对知识的规范性解答方面有很好的训练效果。指学生可以很敏感的发现文本中存在的语文方法,准确判断后赏析这一方法运用的效果。

6.赏析式批注: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主要用于批注文学作品。

7.疑问式批注:即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

8.补充式批注:

9.仿写式批注:

四、批注式阅读的层次: 1.基础感知

这个层面的批注主要包括基础性批注、感受式批注和仿写式批注。解决的问题是:疏通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谈初读感受和摘录精彩佳句的任务。所以,这个层面其实就是对文章的预习工作。

2、探究研讨

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即可进行对文章的探讨和深入的理解了。这一层面的批注主要是:点评式批注、质疑式批注和方法式批注。

3.拓展内化

对于知识而言,我想最好的巩固方法不是强行记忆,而是学以致用。在拓展中达成知识内化的目的,是这一层次的特点。主要包括:联想式批注和仿写式批注。

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第二和第三个层次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五、批注常用方法

1、符号批注

○(圈)标在课文生字中。

( )标在课文新词中。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

△ △(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

===(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句末尾

2、文字批注

生字口头扩词(记录成语)。给新词找近反义词。

想想文章写了什么。

查查作者及写作背景。

理清写作顺序/写作结构

赏析佳句,记录心得。

发现疑问,提出问题。

体会主题,获得启迪。

五、如何指导学生批注: 将批注式阅读教学分为四步。第一步,自读自悟,做好批注。着重解决了“批什么”“怎样批”和“批得怎样”。第二步,交流批注,点拨深化。(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深化对批注的理解)第三步,二次批注,积累运用。(从文本整体出发进行再度批注,从运用角度确定积累内容,关注重点语段。)第四步:养成习惯,延伸课外,

再以话题形式引领,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定向批注”,引领学生追寻探究,交流深化,并做二次批注的尝试。课后,特级教师陈丽君肯定了我的做法。我继续尝试,在实践中我认识到:“话题”设计必须精当,具有探究价值,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才能引领“定向批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深入解读文本,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引领学生设计精当的“话题”,才能敢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预设和随机生成的挑战。话题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梳理:一是师生根据单元提示或课后习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引领批注。二是依据学生质疑,从中梳理主线性的问题进行定向批注。

(二)基本操作程序

自读自悟,做好批注——交流批注,点拨深化————二次批注,积累运用——养成习惯,延伸课外。

4、批注感悟默默读

在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默读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好批注。

(1)质疑法: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画出,包括课题,文本内容与插图,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收,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

(2)联想法:读书,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还应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

(3)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

(4)补白法:顺着行文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章留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

(5)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

(6)联系法:联系课文题目或前后文,文中人物等写出所感

(7)欣赏法:对字的准确生动、词的灵动形象,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

(3)实物投影现评。批注写在页眉页侧,利用实物投影仪,调节好焦距,全班可马上看见某位同学的批注,全班共评,发表见解。对于批注时典型的偏激、片面、平淡、离奇、怪异等现象,展出来供大家引以为戒;精辟、独到、创新、全面、透彻的批注供大家借鉴和仿效。通过检查、交流、互评,同学们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为发挥给文章做批注的真正功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评价依据:

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落笔时做到“三思而后记”,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次批注与随文练笔或写读书笔记相结合,进行读写结合,以多种形式加大语言文字训练力度,如朗读、抄写、背诵等形式的训练。

综合性批注一般又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1)常规性批注——即每读一文都应对课文词语知识、篇章结构、写作特色、中心思想加以分析理解,写上批注。

(2)特殊性批注——即根据课文特点,自读思考题。根据思考题来阅读课文,作出简明批注。

(3)自由式批注——对一些特别欣赏处或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随意批注。

(三)常见的批注误区及对策

1、“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2、“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重“意”轻“文”,形式单一。

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单元导学、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

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

批得怎样: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文中自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创造性——通过示范、激励等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此环节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①批有重点,防止在细枝末节处打转转,在重点难点外绕圈圈。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围绕单元导学、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选择重点难点进行批注。

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批得过多、过杂,流于肤浅。

③学生批注过程中,老师应与学生一同进行批注,也可巡视指导批注能力较低的学生。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拓展运用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终学会并运用这种阅读方法。一为在略读课文中加大放手的力度,通过学生的批注和交流来完成阅读任务。二为课外阅读,将批注与读书笔记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读书,而不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阅读阶段。三为与习作教学的互批互改相结合,教会学生以欣赏的眼光批注同学的习作,以修改补充的方式帮助同学。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搞好批注式阅读的课堂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文批注,大都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

1.课前自由批注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

2.课中专题批注

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课内阅读一般分两次批注,第一次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批注,防止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人云亦云。经过师生对文本及批注的探讨,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文本的主旨、结构、形式后,再一次作批注。两次批注由浅入深,去伪存真。而课外阅读量较大,一般只要求批注一次。

3.批注的检查、交流、互评

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第一,小组轮流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抽查1—2个小组。由于人数少,一般以面批为主。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第二,小组交流、互评。由于各人性格不同、喜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

4.课末扩展批注

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选择合适的批注材料。

现代语文教材论对教材外延的界定更宽泛了,一切教和学的材料都可以成为教材,所以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教材可以是教科书中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读物,包括单篇文章和整本书。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可先从课文入手,逐步教给学生批注阅读的方法,掌握批注的要领,这样做可与教学同步,既照顾了教学进度,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阅读需要的不断加强,批注的范围就不再局限于课文,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阅读面。这时,就可精选一些课外读物用于批注,它们可以是学校印发的校本教材,也可以是教师自行规定的名家名篇。那么如何在众多作品中选择出用于学生批注的材料呢?笔者认为可遵循三条标准。

1.文学性。选文要有文学性,没有文学性,就不能进入语文的视野。文学性强的作品能够以自身的文学艺术魅力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境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文学性是选择批注材料的首要标准。

2.思想性。选文应能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被文中的某些人物或情节所感动,能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并对产生兴趣的原因作理性的思考。通过这种思考,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会因作品思想的影响而提高,从而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

3.可接受性。选文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批注者。文章若太深,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若过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批注就无益。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和他们接受程度大致适应的文章,体现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

第16篇:批注式阅读感言

批注式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感言

窦洪存

2018年10月18日下午,在多巴二小参加了批注式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

张桂英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15课《落花生》第二课时,课堂张老师对批注式教学的把握是在“议花生”这一教学内容上,通过出示教学目标,出示批注要求,让学生自我阅读、批注,组织小组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批注。可取之处有如下几点:

1、关注批注的要求方法;

2、批注阅读的时间得到保障,

3、批注的交流分享能促进多元理解。

感悟:批注式阅读教学,读是基础,批注是思考、感悟的过程呈现,学生应在边读边悟,批注出自我的看法、见解以及不解之处。在批注式阅读中切忌贪多,出现读与批本末倒置现象,加重学生负担,反而打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批注式阅读教学切忌从其他参考书中照抄照搬,变成拿来主义、本本主义。批注阅读要求要把握学生知识层次、阅读水平。

第17篇:批注式阅读指导

批注式阅读教学之批注指导

【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批注”成为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时尚课堂用语,好像是课改催生的新鲜词汇。新课标指出:“阅读要绕过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显然,批注式阅读便成为学生进行探究性、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很好地诠释出新课程倡导的阅读理念。因此,我也以“批注式阅读教学”为立足点,开展了微型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认为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批注非常重要。下面我将从“课前预习批注指导”、“课堂讲读批注指导”以及“课后拓展批注指导”这三方面谈谈批注式阅读教学之批注指导。

【关键词】批注

阅读教学

批注指导

【正文】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批注”学会学习,奠定今后的学习、发展基础。因此,我们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落实指导学生如何批注,让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才能在阅读中更好地进行自主批注。那么,我们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批注呢?

一、课前预习批注指导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耳熟于心,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质疑问难,品读感悟,交流表达。所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课前进行预习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而批注式阅读教学体现的就是“先学后教”的原则。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必须落实课前预习,而且预习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批注。根据语文教学一般的课时划分,我指导学生预习批注时划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的预习批注:(1)标出自然段轻声读课文。(2)圈出生字词并熟读这些词语和涉及的句子。(3)找出难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4)再读一次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第二课时的预习批注: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或导读提出的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打个“?”。

我觉得课前预习批注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对话,学生经历自学一篇文章的过程,重点是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的要求。所以在批注过程中也许还只是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但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展示阅读的原生态,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讲读批注指导

当我刚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批注式阅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我在班上作了粗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我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时,全班50%的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要干什么?20%的学生明确了批注的任务,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进行批注,不知道要对什么内容进行批注„„面对学生的困惑,我进行反思。后来我才发现,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在课堂讲读中没有落实批注指导,而且上课的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于是,我在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放慢速度,落实课堂批注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批注,争取在批注的过程中,让学生留下坚实的脚印,留下训练的痕迹。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批注式阅读中的批注方法也会因课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批注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批注。

(一)赏析语言批注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赏析语言这个角度进行阅读批注。指导学生找出使用修辞手法的语言,进一步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执教《草原》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有许多描写草原景美的语言,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赏析语言并指导批注。因此,学生找到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语言赏析。有的学生批注:“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柔美。”有的学生则抓住“中国画”作批注:“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还有的学生抓住“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批注:“感受到草原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富有生命力。”同样的一句话,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重点词语品出不同的感受,体现语言的魅力。不必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对文本自然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发自内心地读出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人物形象批注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些文章塑造了一个个特点突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授这类文章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词句来品读感悟。批注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如:我在执教《桥》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围绕“在老汉指挥村民逃生的过程中,文中表现的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进行阅读批注。学生纷纷找到描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等句子进行品读感悟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其中有学生找到描写老汉动作的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有的学生抓住“冲”这个动作批注:“老汉的动作果断,内心坚定,不会因为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就让他先走,突出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有的学生抓住“揪”这个动作批注:“老汉的动作干脆,没有思考的余地,体现老汉的大公无私。”还有学生抓住“吼”这个动作批注:“老汉很凶,对儿子一视同仁,没有偏袒儿子,也看出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同一句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因学生抓住不同的动作词进行品读,批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出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抓住人物形象来进行批注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发展,人文思想也会得到净化。

(三)剖析文章写法批注指导

“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和作用。”这项能力目标,在新课程改革发展以来,越来越被老师所重视。所以老师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指导学生在写法上的批注。例如:我在执教《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时,导读中提出一个问题是:“阅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这是剖析文章写法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回忆家乡美景的语句进行品读感悟,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家乡景物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总结:像这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借景抒情”。指导学生在旁边作批注:“借景抒情”。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剖析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还有“回忆趣事”和“直接表达爱”。并作好批注,让学生学会这样的写法,以后遇到类似的写法就懂得如何批注。这类批注就是针对文章在写法上的理解和揣摩,从而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魅力。

(四)质疑问难批注指导

“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这是小学生要锻炼的阅读能力。学生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落实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批注。这类批注的内容可以对题目提出疑问。如执教《梅花魂》一文,学生提出疑问批注:“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又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梅花魂”指什么?为什么要用“梅花魂”为题目等。这类批注的内容可以对课文中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少年闰土》一文中,学生针对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有学生提出疑问批注:“四角的天空”是指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这类批注的内容还可以对课文的叙述提出质疑。如在执教《触摸春天》一文时,有学生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句子:

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碰碰。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上。

学生作了这样的批注:“一个盲姑娘看不见东西却可以在花园中随意走动,并且从来没有碰到任何东西,已经很了不起了,但盲姑娘还能非常准确地拢住停在花朵上的蝴蝶,我觉得让人难以置信,是不是这样的描写太夸张了,不太真实。”敢于提出疑问说明孩子具有质疑的精神。

指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因为质疑本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而且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五)生发联想批注指导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所以指导学生批注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联想批注。如:执教《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心情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幸福„„,然后问学生:“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些的?”有个学生找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在旁边批注:“我从这一段联想到了《牧童》这首诗中的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并从中体会到作者想睡就睡,不用枕头,床,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想怎样睡就怎样睡。从而体会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当时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告诉同学们:这样的批注就叫作“联想式的批注”。这种联想的批注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六)写感受式批注指导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感想记录下来,成为感想式批注。如:我在执教《梦想的力量》一文时,课文学完了,我就围绕课文“导读”中的问题:“联系实际说说读后的体会。”指导学生写感想式的批注。结果有的学生从这样的角度写下感想式批注:“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但学了这篇文章,知道了6岁的瑞恩从小就有了梦想并设法为之实现,令人很感动。于是心中也暗暗有了梦想,并将努力为之实现。”也有的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写下自己的感想式批注:“以前认为梦想离自己很遥远,是长大后的事,而且不可能实现。但是瑞恩改变了他并给他力量,让他重新燃烧起梦想的火焰,愿意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图

一、图二)所以,写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如果坚持写感想式批注,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其实在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批注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在批注中采用的方法,并进行推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文章时采用不同的批注方法,也能使学生选用更适合自己的批注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批注。

三、课后拓展批注指导

学生要真正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不够的。教师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终学会并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一)在课外阅读中指导批注

把批注式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将批注与读书笔记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读书,而不是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阅读阶段。因此,老师每个学期都会精选若干书籍布置学生共读。一本书或专题系列文章的阅读更多指导学生采用读书笔记或写感想式批注。如:近来我布置学生看的课外书《森林报》、《城南旧事》以及《童年》等,学生课后阅读这些书籍时,都能把课堂上习得的批注方法与读书笔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得到及时地、不断地巩固和迁移。

(二)在习作批改中批注指导

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与习作教学的互批互改相结合。教会学生以欣赏的眼光批注同学的习作,以修改补充的方式帮助同学。把课堂中学到的批注方法用在习作修改中,为学生巩固批注方法提供实践的机会。如在本学期主题为“童年往事”的习作互改中,学生都能采用各种阅读批注的方法对同学的习作进行微批(图

一、图

二、图三)。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阅读批注方法的掌握程度,又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作修改能力。

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阅读批注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而且学生在进行批注的过程中掌握了批注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了阅读的兴趣,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同时也获得了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品位的提升。这样,学生学得扎实,教学效果也就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韩中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内蒙古教育.2009(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6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8篇: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批注式阅读

——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批注式阅读这一种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有效阅读。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认识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激发阅读兴趣,鼓励阅读。

2.掌握批注式阅读这种读书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学会多角度进行批注。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批注,释疑解惑

1、播放微课,认识批注。

2、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的内容,交流困惑,师生共同释疑。

(二)小试牛刀,引领批注

1、多媒体出示小诗《秋》。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品味哪些地方值得写批注,怎么写批注。

3、师生共同批注。

(三)大显身手,尝试批注

1、明确阅读要求。

2、自主批注,之后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互补。

(四)课外拓展,电子批注

1、播放微课《如何做电子批注》。

2、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第19篇:批注式阅读 文档

——谈谈批注式阅读教学法

古县一中语文教研组 邢红侠

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古已有之,称作“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的评点。李卓吾评点的《水浒传》,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可谓是“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可见,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传承久远的阅读方法,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注意并使用了批注式阅读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我要说的是,仅限于教会学生使用这一方法还远远不够。其实批注式阅读不单单是一种读书方法,更应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状态,从“批注方法”到“批注式阅读教学”,这中间的转化可能很少被关注。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一问题。

一、批注方法引路——学习和铺垫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成败,关键看课前准备是否充分。预习案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介绍并示范几种主要的批注方法,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1.知识性批注法:借助工具书,对文章的背景材料以及相关知识所作的批注。如:学习《窦娥冤》时,可对元杂剧的发展、剧本的构成、角色分类、“元杂剧四大家”、文中的生字词等知识作批注;

等知识作批注。批注对象既要广,又要“杂”,不能局限于文学和艺术范畴,其目的不止于理解文本,还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感悟式批注法:阅读作品时将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批注出来。如读到《老人与海》中“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时,我的批注是:有一种英雄叫落魄,有一种胜利叫失败。桑迪亚哥在与鲨鱼搏斗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不失人的尊严,他就是一个落魄的英雄,失败的胜利者。读到《边城》中翠翠误会了二老邀她进屋的好意,反而“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时,我的批注是:虽是骂人之语,却不讨嫌,反而更能显出翠翠的自尊自爱。“轻轻”二字将翠翠的善良、娇羞、微嗔与淳朴表现得淋漓尽致。作此批注时,切忌说套话,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批判式批注法:把自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所持的质疑或不同看法批注出来。如读到“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时,我的批注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为何“晚年不谈政治”?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而“饮冰”来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可见,先生“受命”以来,忧心如焚,“晚年不谈政治”必有缘由。读到《记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时,我的批注是:“伟大”一词到底是反语,意在揭露讽刺反动派的“枪弹攒射”呢?还是颂扬三

思考,持之有据。

4.联想式批注法:由一篇诗文联想到其它篇章中“似曾相识”的语句。如《谈中国诗》中指出中国诗的特点为“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无边际涯”,我联想到《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简简单单的两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葱茏的桃树,鲜艳的桃花,美丽无比的新娘。又联想到了《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诗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愁的飘飘渺渺,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此批注时,要运用发散思维,有放有收。

5.写作鉴赏批注法:针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所作的批注。如读到《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摔玉”这一细节时,我的批注是:所谓玉者,欲也。可见宝玉这一摔,是对世俗欲望的反抗与叛逆,也是对“金玉良缘”天命的竭力抗争。虽为细枝末节,实为顶上功夫!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时,我的批注是:好一个“草蛇灰线,伏引千里”!到此方知前文“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是伏笔。谋篇布局极为严谨!作此批注时,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体验,不要泛泛而谈。

二、批注阅读体验——言和义转换

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批注方法之后,就进入了批注阅读阶段。这也是让学生真正“走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学

也就是把“言”转为“义”的过程。这个过程需由浅入深分阶段完成。为此我采用了“三读三批”法。

“一读”为略读。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文意。在略读的过程中完成“一批”——知识性批注。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作注解,扫清阅读障碍,扩展知识面。此环节适于分组进行,每组负责查找一部分知识,课堂上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可这样分配批注任务:第一组查找“梁任公”、古人的“名字号”、“短小精悍”;第二组查找“戊戌变法”、“宣纸”、“博闻强记”;第三组查找《桃花扇》、“莅临”、“涕泗横流”;第四组查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韵文”、“箜篌”。

“二读”为精读。要求学生深入文本,充分与文本、作者对话。在精读的过程中完成“二批”——感悟式批注和联想式批注。

这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有主观能动性,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分析再精彩也无法包办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从自己的知识体验出发,经过对文本的言语感知,以求得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会意、融情,得到富有个性特征的体验与感悟。杨淑廷《在批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荷塘月色》)中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位学生对此作了这样的批注:婀娜多姿,形容女子身姿曼妙。袅袅,形容炊烟飘

柔美的的外形,又表现出了它超尘脱俗的风神。突然觉得眼前的零星白花像我的偶像刘亦菲,仙气十足。母语真是太美妙了!你瞧,学生的感悟是多么独特而又富有个性!

一篇课文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学习的任务不只是丰富知识,重要的是激活这些知识,让他们彼此关联起来,变有限为无限。这就需要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展开联想想象,由此及彼,由文内到文外,由课内到课外,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活化知识的学习目的。《动物游戏之谜》贴近生活,学生有阅历,批注兴趣浓烈,批注语段精彩纷呈。一位学生是这样批注“单独游戏”的: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喂养过的一只猫咪,它的名字叫“踏雪”。记忆中“踏雪”经常性的转着圈使劲咬自己的尾巴,虽然它总也咬不着,但看得出它并不因此失望气恼,反而很高兴,当然,这必须是在吃饱喝足睡醒之后。另一位学生是这样批注“战斗游戏”的:猫狗天生是死敌,每次见面不是猫对狗怒目而视,就是狗对猫狂吠几声。见面“礼毕”,大战随即拉开“帷幕”, 呜呜、汪汪、上跳、下蹿、抓头、咬耳,场面“惨烈”。可战火平息后,一验伤,你猜怎么着?竟然毫发无损!原来它们是在游戏呢,吓死宝宝了!这些联想赋予课本知识以新的生命,让知识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三读”为赏读。要求学生阅读时敏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在赏读的过程中完成“三批”——写作鉴赏批注和批判式批注。

这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筋骨。“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叶圣陶语)批注有效地链接了读和写,是阅读和写作的深度结合。学生在批注中提高了阅读鉴赏能力,也在批注中实践了写作,提高了写作认识。《故都的秋》一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此,一位学生是这样批注的:“悲凉”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情的,可是这里却用来形容秋天,这显然是作者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加在了客观的景物上了。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原来“悲凉”的不是秋天,而是郁达夫的心境啊!学生的一条批注引发了我对中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思考,中学写作教学一直陷于高耗低效的窘境中,如果坚持引导学生运用写作鉴赏批注法来阅读的话,我想这个窘境一定会有所改观。

疑能激趣,疑能增思,疑能创新。阅读中产生的困惑与疑点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紧抓疑点,勇敢面对,迎难而上,紧握住自己在阅读中的话语权。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有个学生对“恋爱事件”这一情节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思想保守,行为谨慎,生活封闭的人竟然和思想解放,性格活泼开朗,生活充满朝气的华连卡谈恋爱了!我觉得这个情节安排得不合理。这位学生思维敏捷、敢于挑战,值得点赞!课堂上师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讨论涉及到情节的偶然性、必然性、合理性,情节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情节与主题的关系等文体章法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人性的挣扎与无奈,人的异化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讨论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过程大于结果。批判式批注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

因为他们终于有了质疑经典的机会。当然,批注时也会出现“无厘头”的现象,比如:“漫画事件”是真的吗?别里科夫滚下楼梯后安然无恙,为什么过了一个月他却死了?对于这样的批注,教师要果断地给予合理评价,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他们的质疑精神。

三、批注阅读课堂的跟进——问题深处的追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以氛围为前提,问题为核心,交流讨论为形式,从而实现对话主体间不断超越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课前批注阅读完成后,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平等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按序”交流讨论“三读三批”的内容。当然,批注式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很大不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需要作一些调整。

1.抓住生成走进深处

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以预设为主,而批注式阅读课堂教学的问题以生成为主。课堂上,学生提的问题千奇百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这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课余须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课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情,认真备课,否则课中会疲于应付,方寸大乱。例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堂上有学生提问:老师,可不可以介绍一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中的“黑人灵歌”?我当时既“无言以对”,又“无颜以对”啊,很尴尬。课后,我认真查阅了“黑人灵歌”的相关资料,在第二课时给学生作了概括介绍,并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一首黑人灵歌,感受“黑人精神世界最美妙的音乐语言”。听完灵歌后,有的学生竟然模仿歌曲节奏唱到:

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而欢快。

2.教师引导达成目标

批注式阅读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放任其自流。课堂上,只有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加深入文本,而不偏离文本。学生在进行批注式阅读交流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浅层的问题上,作感性的批注,而且批注的内容有些“杂乱无章”,跳跃性大,导致过于关注细枝末节,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造成阅读目标的偏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探究性问题。“山高自有行人路,水深不乏破浪舟”,越是有难度的问题,越能激起学生的探讨热情。教师预设问题时要抓住一两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有所侧重地再次深入阅读、深入探讨,将感性的体验提升为理性的思考,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预设了这样两道探究题:

《桃花扇》一段讲的是左良玉哭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死于1644年,而这篇演讲的时间大约在民国十年,相距约300年,为何梁先生讲到这里竟能“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他讲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又为何“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请探究梁任公的“哭”与“笑”。

对于一般人而言,《箜篌引》只是一个普通的悲剧故事,梁任公先生却讲得“有人物”。若真有人物的话,你认为这个人物应该是“戊戌六君子”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生对话,与老师对话,而深入的对话即表现为问题探究。在一次又一次有组织的探究中,梁任公先生的形象渐渐丰满、高大起来。先生的“哭”有多少“世味”,先生的“笑”有多少“人情”,先生读的《箜篌引》又有多少悲凉和感慨啊。至此,学生才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在精神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思维训练注重批判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为“海绵式思维”,即被动地吸收知识。批注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单方面输出信息为主的状况,教师在授课时要鼓励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阅读和聆听各种信息时,与文本(知识)积极互动,大胆质疑,不断提出各种批判性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人格或气质,也是一种思维技能。既是技能,就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为此,教师可设置一些思考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第六节,作者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对鲁迅的这一观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有学生指出,“五四”运动就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通过请愿、示威游行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教育产

怎么能说是“不在其中”?还有学生指出,“一二·九”大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不也是从请愿开始的吗?难道说这场运动也是于“事”无补吗?还有学生指出,不能因为请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失败告终,就否定它的历史作用。更何况“三·一八惨案”对我们今天而言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大胆质疑,独立判断,崇尚理性,注重说服,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

4.课后反思总结得失

传统课堂教学结束后,下节课往往直接讲授新课,而批注式阅读教学则不然。教师必须在课后认真反思,总结得失,尤其是对课堂生成问题,如果解答不到位甚至错误的话,一定要在下节讲授新课前对此作补充解释或纠错。

《故都的秋》文下有一个注释:〔钞〕同“抄”。课堂上,学生问道:老师,“同”是指这两个字是通假字吗?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是的。课后反思中,我就这个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认识到这个解释是不妥的。“同”指两个字是异体字。异体字就是两个字的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它是汉字历史上的一字多形现象。比如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为了便于人们学习汉字,1955年12月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异体字。通假字则是中国古书的一种用字现象。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比如“知”通“智”,“有”通“又”等。出现这样的情况,我

们只能在下节讲授新课前去“补救”。由此可见,课后的反思是极其重要的,千万不可走过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法”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值得尝试。

第20篇: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

《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读书的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批注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的最佳途径。

整个一节课下来,我的教学目标达成之处挺多的,接下来谈谈我的授课后的体会:

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能够围绕目标进行。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为了体现高效课堂,把原本两课时的内容集中到一课时来完成,显得有些仓促。从导入课题,解题,介绍作者到检查预习字词朗读就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难点第二层的处理仅用了十几分钟,学得不充分,老师的引导也欠缺,老师的导的作用发挥的不好。后半部分没有很好地凸显主题,感觉就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因为时间关系,朗读也不充分,课堂气氛沉闷。读应该是阅读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语文课上也应该是书声琅琅的,不同形式的朗读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这一点没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在随堂测试卷中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少年中国的象征意义。看来对学生估计过高,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律。鉴于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我又进行了一课时的教学,重新对第二层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扎实地进行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明确主题与教学的关系。确立主题,研究主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主题是为课堂服务的,是要充分发挥主题的作用,或围绕主题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教学服务。不是为了主题而教学。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也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驻小 李春娇 2017年4月13日

《批注式导学范文.doc》
批注式导学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