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差异分析范文

2022-09-2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预算差异分析

1 什么是预算差异分析

2 预算差异分析的定位

3 预算差异分析的方法

4 预算差异分析的程序

什么是预算差异分析

预算差异分析就是通过比较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确定其差异额及其差异原因。如实际成果与预算标准的差异重大,企业管理当局应审慎调查,并判定其发生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矫正措施。

预算差异分析有利于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其控制和评价职能作用赖以发挥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

预算差异分析的定位

明确预算差异分析在整个预算管理流程中处于哪个环节,有助于人们了解它的运行机制,然而对此却有不同的认识。例如以年度预算为标准,有的人认为预算监控主要就是差异分析,有的人认为预算控制机制和分析机制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还有的人把预算执行就分为事中监督和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虽然各种观点之间存在冲突,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对差异分析的定位还是要以对预算管理流程的分析为基础。本文认为预算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对于年度预算的控制往往要落实到月度预算上,而月度预算的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接下来就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分析来指出差异分析在预算管理流程中的位置。

在月度预算的事前控制中,每月月初财务部门根据月度、年度预算和预算执行进度给各部门下达财务指标,指导业务部门制定本月业务计划。月度计划不是总预算在各月份间的简单分配,而是根据上月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总预算的进度,以及实际情况的变化重新作出的更符合实际的安排。这里就有一个以上月预算差异分析结果为基础的调整措施。所以在事前控制中要利用差异分析的结果。

月度预算的事中控制主要是财务审核,即各级财务部门根据下达的财务指标对各级业务部门的日常业务进行审核,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这里的重点环节是支出审批,与差异分析的关系不大。

月度预算的事后控制是通过差异分析报告来反映预算执行进度、指标完成情况及分析建议。它要达到三个目的:提供决策信息;指导下月计划;提供考

核依据。这当中月度预算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起了主导作用。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差异分析处于月度预算的事后控制环节,但是它又指导下月初月度计划的制定。正是通过这种机制,它把每月的预算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有效保证了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预算差异分析的方法

1、预算差异数量化分析法。数量分析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等方法,从定量充分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潜力,从产销量品种结构、价格、变动成本、边际收益、费用等诸因素进行分析。从盈亏的形成过程看,差异的形成可以归为两大方面:销售收入差异和成本差异;根据销售收入和成本的构成,销售收入差异和成本差异又不外乎包括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大类。所谓价格差异, 是指由于价格因素变动而导致的差异额;所谓数量差异,是指由于数量变动而导致的差异额。差异分析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入手,逐步分解,最后落实到具体的生产技术指标上。

2、预算差异原因分析方法。预算差异数量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到差异的原因,预算差异原因的主要分析方法有:所涉及特定主管、领班及其他人员开会磋商;分析工作情况,包括工作流程、业务协调、监督效果,以及其他存在的环境因素;直接观察:由直接职员进行实地调查,由辅助者(明确指定其责任)进行调查;由内部稽核辅助进行稽核工作;特殊研究等。

3、在评估与调查差异发生的基本原因时,应当考虑因素:差异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报告上的错误所致——会计部门所提供的预算目标及实际资料,应该检查书写上有无错误。例如:因一笔会计分录误记到某部门,便可能促使该部门发生不利差异,而造成另一部门的有利差异;差异可能是由于特定的经营决策所致——为了改善效率,或为了应付某些紧急事故,管理当局下达决策而导致差异的发生。例如管理当局可能决定加薪,对付另一公司挖角的挑战,或者进行以往没有规划的特殊广告项目等。这类差异须认真辨认,因为一旦认清,便没有进一步调查的必要,当该项决策做成时,就已认定差异必须发生;许多差异可能是不可控制因素造成的,而这些因素又可加以辨认,例如洪涝损失等:不知道真正原因的差异,应予格外关心,且应予以认真调查。也就是说,必须特别注意差异。这些差异一般均须采取矫正行动。

预算差异分析的程序

1、确定分析对象及分解标准

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预算差异分析的对象与差异分解原则。

首先确定差异分析的对象,适合进行差异分析的预算项目具有如下特点: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较重要的影响;成本动因数据可以准确获得:该费用与其动因之间有较为确定的对应关系,如线性关系。

其次确定分解标准。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公司实际,根据差异分解原则,制定主要成本、费用项目的差异分解标准,包括:差异分解的程度;各项目差异分解所参照的数据来源及收集方式;差异的各细分部分对应的责任方。

2、收集信息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由预算执行与控制室根据差异分解标准的要求,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包括: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务信息;重要的外部市场信息;公司内部的非财务信息等。

3、差异计算与分解

月度预算执行结束后,由预算执行与控制室根据收集的信息计算出各项目的预算差异,并依据差异分解标准对差异进行分解,确定差异的责任部门。根据不同的差异原因,预算执行与控制室可以要求相应的责任中心做出差异原因解释。

4、判断差异重要程度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实际经验,制定差异重要性标准,由预算执行与控制室按此标准衡量实际发生的预算差异,确定其中重要的、需由相关责任部门做出解释的差异。

差异重要性标准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可采取以下形式确定:设定差异率, 即超过某一特定百分比的差异即为重要差异;设定差异金额,即超过某一设定金额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差异变动趋势,即连续若干月差异持续增长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

5、对重要差异进行解释

确定重要差异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求各责任单位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很多,通过差异分解只揭示并排除了其中一部分原因,对预算差异的全面解释, 需要各责任部门在差异分解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活动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并对其可控性及在后续月度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判断。

6、差异原因报告与确认

各责任部门的分析结果汇总到预算管理委员会,并上报到公司执行层。公司执行层对差异原因分析进行审核,并予以确认。

推荐第2篇:差异分析工作报告

XX农信数据大集中系统 业务差异性分析报告

根据数据大集中工作安排,XX办事处差异化分析小组于2010年6月17日至22日在办事处十楼培训室进行数据大集中新系统与本地系统的业务差异性分析,参加本次差异分析的人员有:计算机与清算中心技术人员3人、业务部1人、各联社差异性分析人员6人。现对差异性分析情况汇总如下:

一、公共类业务

1、旧系统有重刷磁条交易,新系统没有这类交易,因此涉及到有重新写磁的交易都必须要换折,不但增加了经营成本,又给柜面增加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给客户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修改建议:建议增加重刷磁条交易。为防范风险,跨网点重刷磁条时,需要客户提供身份证明,并核对客户密码。

2、重空凭证类型有所不同,新系统除了能满足日常业务重空需求外,与旧系统中对比缺少交警罚款、公安签证凭证。 建议:增加交警罚款、公安签证等重空凭证类型。

3、修改客户基本信息打印的差异。原来旧系统在修改客户信息后,会打印修改的信息,但新系统没有设臵打印修改信息。

建议:设臵打印修改信息,以便客户核对并签名。

4、新系统客户号只限于同一法人联社使用,不能实现全省范围内使用唯一客户号。

建议:新系统上线后同一客户在全省上线机构上使用唯一一个

1 客户号,为今后业务发展需要或实现全省统一法人后出现同一客户有多个客户号后要重申编排新的客户号(简单来说,我们系统生成的客户号和公安部门给每个公民身份证号码一样,是唯一的、永久使用的),也方便客户在省内不同法人联社同一客户个人结算账户和储蓄账户办理转账业务带来方便(特别是同一客户大额资金转账等)。

5、新系统授权方式相对落后。

建议:新系统授权方式取用指纹授权,为防止盲目进行授权可设臵复核金额等要素后系统才发出授权指令。

二、存款、股金业务差异

1、新系统临时挂失不会自动解挂,要手工解挂。旧系统五天后自动解挂。

建议:增加自动解挂功能并能提前用短信通知客户自动解挂日期将到,请续办相关手续。

2、新系统的存款、取款打印格式一致,无法从直觉上判断是否错办业务。

建议:存款、取款打印格式加注“存”或“取”标识,取款金额前加“ - ”识别也可以。

3、个人活期储蓄账户变更为个人活期结算账户,无打印存折封面,无加注“个人结算账户”标识,难以识别。

建议:增加打印存折封面,注明“个人结算账户”字样。

4、新系统每笔操作凭证没有打印出办理业务时间,不方便核对查找账务。

2 建议:相关凭证打印具体操作时间。

5、新系统中,当存折支取方式选择无限制后,打印显示无要求支取,容易造成客户误解。

建议:可否选取其他显示方式,如:凭折支取等。

6、选择密码支取方式时,旧系统有自动联动提示输入密码,新系统无自动联动提示客户输入密码,要柜员按键后才发出“请输入密码”声音提示指令。

建议:选择密码方式时,自动联动提示客户输入密码而不须柜员操作提示。

新系统在结清账户时没有提示应给客户多少现金。 建议:建议结清账户时系统提示给客户本息合计是多少。

6、存折封面打印时,没有打印开户网点的联系电话及农信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行号。

建议:打印开户网点的联系电话及农信银行号,方便客户及跨行办理业务使用(如:跨行小额通存通兑)。

7、新系统对于股金分红绑定结算账号需要通过7050信息修改进行绑定,柜员容易忘记绑定,不方便前台柜员操作。

建议:股金开户时增加联动绑定分红转息结算账户功能。

8、旧系统允许某客户在各个网点开立一本股金证,且资格股和投资股各一本股金证,但是新系统里不允许一客户多本股金证,且股金证账户下有资格股子账户和投资股子账户,同在一本股金证上反映。

存在问题:移植时,资格股和投资股各一本股金证的账户如何

3 进行?

建议:数据移植后,新系统应对同一客户(同一身份号码)资格股和投资股,默认资格股为主账号,投资股为子账号。上线后,资格股换发股金证时提示是否关联投资股,并识别在未进行资格股换发股金证,不得补换投资股股金证。

9、支票户没有支票情况下,取款时提示该状态不存在(提示不清楚,如能提示该支票号码不存在或该支票号码不在使用范围内)

建议:修改提示信息。

10、旧系统有揽存登记、修改、统计、汇总、查询等交易,在新系统没有此类交易,无法进行员工的揽存管理。

建议:增加揽存管理功能,方便揽存任务管理。

11、新系统办理存取款业务刷折(卡)后,无显示账号关联的账户名称及余额,如“有折现金存款、有折现金取款、无账现金取款、有折转客户账”等交易;但“无折现金存款”交易有账号关联的账户名称显示。

建议:显示账号关联的账户名称及余额,便于反洗钱业务监测。

12、新系统办理的定期储蓄存款单,未能按定期储蓄存款单的格式输出打印出“到期利息”的金额。新系统定期部提后没打印余额及换单后没打印已部提字样。

建议:增加打印“到期利息”的金额,在旧存单增加余额及在新存单增加已部提标记字样。

13、新系统的股金模块没有增资扩股功能。建议:增加此功能。

4 内部户

内部户新旧账号对照表存在问题:

1112存款准备金科目,新系统的1112科目只有一个对照,账号为:9+机构号+0011110001。但我市存在如下情况:龙川、紫金、连平、和平联社在当地人行开设了一个账号,在XX中心支行也开有一个账号。无法进行新旧对照及新系统上线后分户对账。

三、支付业务

1、支票影像系统。

旧系统的支票影像系统是由省联社统一牵头开发。新系统继续沿用旧的支票影像系统。

可能存在的问题:

⑴XX地区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只有一个清算机构(源城联社营业部),辖内其他联社的支票影像业务都通过该机构进行清算。新系统的支票影像系统是否支持这种方式?不支持的话应如何应对?

⑵新系统支票影像系统采用由受理网点录入票据信息、清算中心将信息导入影像交换系统的模式。目前XX农信社由于业务量不大,是否可以改成直接在联社清算中心完成所有影像交换系统操作(像旧系统支票影像系统一样)。

2、财税库行业务

目前我们同时使用了省版ETS(地税业务)及国版TIPS(国税业务)。

可能存在的问题:

5 ⑴XX地区的ETS(地税业务)及TIPS(国税业务)都只有一个清算机构(源城联社营业部),辖内其他联社的业务都通过该机构进行清算。新系统的财税库行业务是否支持这种方式?不支持的话应如何应对?

⑵差异:财税库(国税业务)扣帐成功的税款,需经大额支付系统的T103报文汇划至XX人行国库,凡经此报文的汇款均免手续费。现在新系统(测试环境)没有此类报文。

3、农信银通存通兑补正差异。

农信银通存通兑补正业务,旧系统只允许修改借贷方向和金额,不允许修改转出、转入账号;新系统允许修改转出账号和金额,此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

建议:补正时不允许修改转出账号(设A、B级授权,防范风险即:原交易是A,补正必需是B)。

4、旧系统有市辖业务,当地人行票据交换划入款及基层信用社划出款项,可通过此系统进行划汇及清算。新系统中无此划汇服务系统,无法对辖内信用社款项相互汇划,给我们辖内信用社结算带来不便。

建议:增加具有XX特色的市辖业务。

5、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汇兑手续费收取的差异。系统自动联动收费,收费标准是人民银行的成本费用。

建议:改为系统自动联动收费,收费金额可以自行输入,按输入金额实际收取。

四、银行卡业务

6 卡工本费收取的差异。旧系统开户交易会自动计算并收工本费,自动按流程提示打印工本费收取凭证,新系统开户不会联动收取工本费。

建议:开户是自动联动收取工本费,防止柜员漏收开卡工本费。

五、贷款业务

1、旧系统支持提前还息,新系统不支持提前还息,对于已经提前还息(各联社均存在该情况)的贷款必须清理。

建议:提前还息止息日大于2010年9月20日的必须进行退息处理。

2、贷款收息发票无打印起止息日期、天数、利率等要素;建议:贷款收息发票增加打印起止息日期、天数、利率等要素。 3、担保品登记存在差异。旧系统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产生担保品的主编号并作担保品登记,否则系统不允许放款,同时担保品必须先登记后才能放款,新系统可以先放款,这样柜员容易遗漏做担保品登记,同时不能真实反映担保品价值。

建议:贷款放款前提示担保品登记,贷款还清后直接联动到担保品释放。

4、担保品登记中只有银行权利价值,没有担保品的评估价值,在输入价值时会有差异(有些输入权利价值,有些输入评估价值)。

建议:在担保品登记中增加担保品评估价值项。

5、新系统中创建贷款账户操作时没有打印功能,因此生成的账号不能打印出来,但在之后做抵押品创建和发放时要用到此贷款账号,只能手工记录下来。

7 建议:创建贷款账户时增加打印功能,打印账号、户名、客户号、开户日、合同号等信息。

6、贷款还款方式为协议还款时,贷款创建后不能直接联动到制订协议还款计划。

建议:贷款创建后直接联动到制订协议还款计划

7、建议增加贷款计算器功能。

输入贷款金额、起息日、到期日及利率,提交后系统自动算出利息。

8、贷款查询不通按户名查询。

建议:010400贷款账户查询、010440贷款长查询等交易增选择项按户名查询。

9、贷款账户创建时没有添加管户信贷员成员、新旧账标识、及贷款方式。

建议:增加管户信贷员成员输入项、新旧账标识,选择贷款方式为抵质押方式时应自动提是是否联动担保品登记。

七、中间业务

1、操作风险控制不同。新系统在整个代收付过程不需授权;旧系统在进行批量收付转账时,需要授权。

建议:在客户账处理前增加复核或授权。例如:1)处理代收业务时,应在“批量交易过账800025”增加授权限制,以减少操作风险;2)处理代付业务时,应在“批量提交800101”的批量代付转账项里增加授权限制,以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

1、旧系统在批量提交后可以单笔上传,新系统不可以;旧系统

8 可以对明细进行校对后提交,新系统不可以。

建议:新系统增加浏览明细资料,对上传文件与系统记录不符的可作修改(手工维护批量的代收代付资料)从而尽可能在二次提交前纠正错误资料。

2、本地特色中间业务 ⑴非税业务

税局、银行、客户签订三方协议,银行端发起缴税方式,与地税局联网,代理收取非税款项。

⑵、代收交通违章罚款。

与财政、交警联网,代收交通违章罚款。 ⑶、代收移动话费、代收公安签证收费。

非联网方式的代收业务,利用我市网点较多的优势,直接到各网点进行代收业务。

3、财税库行(省版ETS及国版TIPS)业务。目前旧系统有这种业务。但培训师培训时没有涉及这二个系统的内容,是否需要中心开发?

经过六天的学习和讨论,我市数据大集中差异分析的第一阶段工作圆满结束。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实际上新旧系统中存在的差异并不大。恳请省联社数据大集中项目组对我市差异性分析报告进行核实。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推荐第3篇:库存差异分析报告

库存差异分析报告

2015全年盘亏可总结为如下几种情况: 1.入库盘亏

 国外采购产品入库数量差异。

 国外采购产品不合格以及缺陷产品,计入每月报废中,做盘亏处理。 2.库存盘亏

 在库产品由于状态问题,如表面锈蚀等计入每月报废中,做盘亏处理。  由于产品的批次不同、材料不同在重新计量上产生的损耗。  仓库在备货中发现供应商产品数量短缺。

 仓库在备货中发现产品有缺陷,不能达到客户的质量要求,计入每月报废中,做盘亏处理。

 日常盘点中发现的数量盘亏。 3.销售盘亏

 销售售后客户收货数量差异,客户对于收货数量的不认同。

 销售客户认为产品质量的争议(我司检验为合格品),客诉计入盘亏中。  质检部负责产品检测,提出报废依据,评定报废产品。  质量部或者总经理负责最终报废产品的审批。

 仓储部负责待报废物料清理及《待报废登记单》的填写,负责进行管理并组织报废物料执行处理。 4.其他因素

 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发生的存货损失(如火灾、水灾、地震等)。 报废盘亏

2015全年共计报废10次,109项,35848个,产生废碳钢:373公斤,不锈钢:130公斤,2015年12月29日报请公司批准做变卖处置。

9-12月因不合格产品较少、大宗发货任务紧急加之总经理出差等因素,未做报废盘亏。全年报废主要包含以下情况:

1、入库产品

 国外到货产品在收料质检后被判定为不合格品的,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直接进入报废流程。

2、库存产品  在仓存过程或者盘点中清理出的不良品及瑕疵品,不能满足客户质量要求的,例如质量标准不太统一的、长期存放表面有缺陷的,不宜再进行加工处理的少量产品。  在备发货过程中发现的供应商到货混料、缺陷产品(含错发产品等)。

 在产品入库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品或者缺陷品,经销售、采购、总经理审批后,经过仓储挑选后的残次品,计入报废。

 因客户项目、工艺改进等原因,造成库存物料积压不能形成再次销售的,计入报废。

3、销售售后

 销售售后客户认为产品质量的争议(我司检验为合格品),货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退回,计入报废。

2015年全年盘亏处理(含报废)均严格执行《盘亏和其他出库管理规定》。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1、因客观原因,公司实行拆包装、重新计量、分装供货模式,该模式不可避免地会生成二次计量损耗。

2、我司产品具有单品货值低、体积小、数量大、收发频繁、批次多等特点,正常的收发管理、包装运输、加工处理等环节均会产生一定额度的损耗。

3、个别供应商存在供货短料、错料、混料、残次料、不合格料的情况,如在入库后发现则会产生一定数额的亏损。

4、因批次不同产品单重差异普遍存在,该事实是造成计量损耗的重要原因。

5、个别客户收货方式(含工具、采样数量、人为因素等)与我司存在差异,导致客户收货数量与我司发货数量存在差异。

6、不合格品按照公司规定予以报废盘亏处理。解决方案

1、加强仓库员工工作技能培训,提高精确管理意识,减少产品在收发、仓存流转过程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

2、对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校验,做好日常保养维护,确保计量准确无误。

3、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产品供货品质、改善包装。

4、调整入库管理流程,尽量在产品入库期间完成分装、挑选的工作,减少入库后产生的盘库。

仓储部 2016-1-21

推荐第4篇:话题作文差异——分析

作文题: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同时,每个人也有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点。 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审题

差异是什么?

性格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季节差异,能力差异„„

你与别人的差异,别人与别人的差异

独一无二,不人云亦云,

差异的作用和意义

避免重复(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促进竞争,激发进取心,推动进步和发展

怎样对待差异

接受和利用差异

不强求一致——1不求自己和别人同2不求别人和自己同

行文

行文1

论点:要接受差异

开篇:生活中处处存在差异。北方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粗犷,江南有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的婉约。冬季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素丽,春季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喧闹。水灵动,山沉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接受这样的差异。(是什么)

分论点1:差异避免了单调与重复,提供选择和借鉴

例子:八大菜系,鲁皖古拙朴实;

苏浙清秀素丽;闽粤典雅精

致;川湘火爆香浓。

文艺上的各个流派。

分论点2:差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推动进步与发展

例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和学说

的交锋,对同一个问题争论

不休,促进了学术上的竞争,

各家在竞争中不断修正完善

自己的学说,推动了自身的

进步,促进了中国思想史的

发展,是学术发展的黄金时

期。独崇儒术后腕马齐喑,

发展滞后。文艺复兴。*。

(反例,倒退)

(为什么)

行文2

论点:接受差异

开篇:有人说“世上没有完全一致的两片叶子”。也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差异客观存在,我们要接受差异。

分论点1:差异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例子:郑板桥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四大名旦„„

分论点2:差异是不人云亦云的个性体现

例子:房龙作品《宽容序言》中的先驱者

分论点3:差异是使世界多姿多彩的风景

例子:北方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粗狂,江南有芦苇弄秋

声,轻舟泊晚汀的婉约。冬

季有善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素

丽,春季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喧闹。水灵动,山沉稳„„

世界因差异而丰富多彩。

(是什么)

行文3

论点:要接受差异

开篇:生活中处处存在差异。北方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粗狂,江南有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的婉约。冬季有善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素丽,春季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喧闹。水灵动,山沉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接受这样的差异。(是什么)

分论点1:差异避免了单一和重复,使世界多姿多彩。(为什么)

分论点2:面对差异,睿智的人懂得如何利用。

例子:孟尝君,刘邦,等等

分论点3:面对差异,自信的人懂得不盲目跟风。

例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分论点4:面对差异,大度的人懂得欣

赏包容。

例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恶毒攻击的大有人在,五四

运动,教会“地心”“日心”

说之争。(怎么做)

推荐第5篇:美心实木门对于地域间木门销售差异分析

美心实木门对于地域间木门销售差异分析

郑州美心木门通过对郑州木门市场行情的把握,尤其是对我们熟知的实木烤漆门和实木复合烤漆门的市场分析,当下木门市场上的实木烤漆门和实木复合烤漆门在市场上竞争激烈,可为何在不同区域市场销量不一样呢?

区域经济水平制约

实木门的生产厂家多集中于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城市,这是因为实木门生产运作成本高、投入大,

二、三线城市的门企,大多数并不具备投资生产实木门的实力。笔者在山东日照采访时发现,本地以及周边的城市几乎没有做实木门的企业,整个山东的实木门生产厂家也是寥寥无几。这和实木门的消费群体定位类似,经济水平发达的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较高,而

二、三线城市的经济水平与一线城市差距较大,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不强,所以实木门在经济水平和消费者购买力都欠缺的

二、三线城市很难立足。

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消费者购买力水平,为实木复合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任何行业都是如此,一类产品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地域内,也许会占据主导地位。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产品的更新和地域的发展变化,可能会改变既定的竞争格局。

2011年,国家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价格调控政策。标智木业负责人认为,不论对于实木门,还是复合门,这都是难得的机遇。唯一不同的是,二者各自的发展空间和主攻领域。在激烈的室内门市场竞争中,找准了方向和目标,实木门和实木复合两大对手仍会各有千秋。

想更多了了解美心木门产品请点击:郑州美心木门

推荐第6篇:简单分析工业品和民用品网络销售的差异

简单分析工业品和民用品网络销售的差异

来源:热缩带 时间:2010-02-08 15:30 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我要投稿 转发至微博

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也给产品销售增加了一种更为便捷的方式:网络销售,正式名称叫电子商务。谈到网络销售,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阿里巴巴,慧聪,然后是淘宝,还有人说是百度,谷歌。实际上阿里巴巴是B2B模式,淘宝是B2C模式,而百度,谷歌则是搜索营销模式。他们所适合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工业品、民用品这两种产品的网络销售模式是存在具大差异的。我本身是在苏州一家知名热缩材料企业做销售经理,负责我司热缩产品的网络销售,同时也接触过民用产品网络销售,下面就以我个人的认识先简单谈谈工业品,民用品网络销售的不同之处。

万事万物的外相都有个本因,为什么工业品和民用品的网络销售模式会有很大差别呢?我觉得关键点还是相应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且产品相应的生命周期也就不一样:众所周知,民用品如手机,衣服,饰品等都和人们的时尚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有一天你的这个产品没有时尚的价值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人们的时尚观念是不停变化的,一年一个样,甚至是一个月一个样(更多是企业引领时尚),这样以来,这种民用品的某个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存活时间就很短,必须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引领和满足人们对时尚的新需求。同时只需要购买人有真实意愿,并且满意你的产品即可在网络上成交,通过支付宝等进行交易,卖家通过快递送货,客户收到货满意后确认付款,流程很简单你,也比较安全,所以现在网络购物发展的非常红火,今天也听闻百度和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共建B2C网络平台。而工业品却不一样,比如机械产品,钢管,热缩材料产品等等,这些产品追求的是满足基本功能前提下,安全可靠的运行,可靠性是其中重要因素,生存周期很长,甚至是几十年,比如热缩产品中的管道防腐热缩套,用在埋地管道的补口上,一埋就是二三十年,要求在这使用的三十年内,不能出任何问题,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比如燃气管道焊口腐蚀穿孔,那这个燃气管道的送气就得停下来,这将影响多少人生活、工作,多少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可向而知的。这个问题可不是网上买来的一件新衣服掉了个口子那么简单。

所以在采购工业品时候,都是比较谨慎的,有基本工程要求,技术规定,供货企业首先得过工程上的质量关,相应的就有什么公司资质,供货业绩,产品认证,产品入供货网之类。相应的产品的生存周期就比较长,型号规格也比较稳定,不会轻易改变产品工艺之类。工业上一项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比如管道3PE防腐以及相应补口热缩带,热缩套技术从德国发明开始,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到如今这两三年才得到广泛运用,前前后后二十多年光阴过去了,试问那一类衣服能坚持二三十年,要是你穿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衣服出去逛逛,人家不说你是神经病也认为你是个跑龙套的。当然相应的采购流程也比较复杂,首先是有这个工程需求之后,寻找供应商,再进行筛选,技术交流,如果工程量大,还必须要走招标流程,入围的可供货的企业进行招投标,最后确定供货企业后才签合同,谈款项问题,供货细节问题,技术服务细节等等,这样一张单可能前前后后要几个月甚至是一两年时间才能落实下来,当然,如果供应量较小,或者是有经销商前期处理那就比较快了。再者,很多工程需要前期进行试样、测试等,这些都需要一定投资,我们在投资面前当然要持谨慎态度,也处理好风险和利润这个矛盾的问题。还有就是款项问题,一方面工业品销售金额一般较大,二者工业品销售很多时候牵涉到回款周期长,客户压

款厉害,回款繁琐,甚至是收不回来成为坏账的可能,是有风险的。所以工业品鉴于这些特点,网络销售发展的并不是很快,我个人觉得所谓工业品的网络销售更多是打个广告而已,让潜在客户找到你,多了解你,当他需要时候再具体谈其他事情。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了解现在为什么淘宝网上卖的都是民用品,而且办的很红火,阿里巴巴这个B2B平台,为工业品销售提供服务,且它的果很多企业客户觉得并不是那么的好,而百度的企业推广和我这样的草根站长SEO做的遍地开花,深受工业品销售的喜爱。工业品的这些特性决定它要是去了淘宝,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首先是来的流量基本都是来买衣服,买包包的,想想就明白你在那里卖热缩带会有人鸟你吗? 做工业品的选择商务平台都会去阿里巴巴,确实由于阿里的名气,也有很多人会到阿里寻找产品,寻找生产企业,发求购信息等,但是实际上分摊到具体行业流量就很小了,工业品很多是比较狭小的范围,潜在客户群很有限,而且这么多的竞争对手你也很难分到一杯羹,除非你的产品性价比多么高多么牛叉,而且买民用品的多是年轻人,熟悉网络,熟悉电脑,工业品采购很多都是三四十岁人,对互联网的了解是相对较少的,很多也只是在百度上搜索一下产品而已。这也就是很多做工业品网络销售的都会选择搜索引擎推广,也就是百度和谷歌,特别是市场占有率很高,中国人比较依赖的百度搜索引擎,当然推广是需要不少费用的,个人消费者很难承受,动辄几万,除了企业谁还会这么去烧钱。这样以来也就有了很多自己建站,做网站SEO来取得搜索自然排名的个人或企业。或许有的人会说,不是也有卖衣服的在做推广吗?其实你想想,那些是卖衣服的厂家,这些产品基本不针对个人消费者,针对的是批发商,或大批量客户,而这些客户也不可能去淘宝上找货源。

总之,从个人从业经验来看,网络的确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最顽固的工业品销售也不能忽视网络销售的作用和巨大前景。有人说过,今后的产品如果不考虑网络销售是行不通的,我个人觉得民用品的网络销售会逐步替代现在的实体销售,而工业品将走上网络销售和传统销售相结合的路线。

推荐第7篇:销售的差异(转自他人)

1 ,自我认知

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很少想到如何去说服客户和如何才能说服了客户,认为做业务靠的是产品的好坏和客户的选择,认为客户该怎么样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总是抱怨和牢骚,寻找理由!

优秀的销售人员:骨子里就深信自己做销售就是给自己做事情,就是自己给自己做老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天天销售产品的销售人员。他有强烈的进去意识,喜欢认真的学习和努力的工作,这也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说服客户.

2,休闲

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苦流涕,还要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来武装自己。

优秀的销售人员:在外跑市场,即使坐在公共汽车或者地铁上也不放弃自己身边的目标,努力的去和他们套近乎。索取他们的资料明信片或者给目标介绍自己的产品。对一个好的销售人员来说,电影院,咖啡亭,游泳馆对他来说是签合同做好的地方!

3,交际圈子(思想)

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比较孤僻,不喜欢和大家交流,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的圈子大多是很差的业务员,也排斥与优秀的业务员交往,久而久之,心态成了我们命不好或者运气不好、或者真的这个产品不好做以及自己能力不行的心态,思维成了“我不行”、“这个客户可能不会和我合作”的思维,做出来的是也就是客户的原因或者公司或者与产品有(没)关等外界因素造成的销售不成功的模式。大家每天谈论着商品怎么去。

降价,交流着怎么让产品更完美可以满足所有客户不同的需求、交流着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势头不够等,虽然有利于训练策划“能力”!但你的眼界也就渐渐囿于这样的琐事,而将雄心壮志消磨掉了。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工作是什么。慢慢的就变成一个形成一种空想主义者! 4,学习

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学别人的死板的方法。照本宣科!不喜欢学习或者不懂得学习什么? 优秀的销售人员:学别人的好的销售思路和与销售产品相 关的其他的业余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客户的方法!善于学习

5,时间管理

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整天搞的自己很忙,没有头绪,总是有做不玩的事情,给客户写不完的计划书和策划方案。甚至连吃饭时间都搭在里边。一个连吃饭都顾不上的人还会是顾客的好顾问么?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的时间是不值钱的,有时甚至多余。怎么混起来不烦.如果你可以因为买一斤白菜多花了一分钱而气恼不已,却不为虚度一天而心痛,这就是典型的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的思维。

优秀的销售人员人:一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销售,也无论销售业绩得是多还是少,都必须经过时间的积淀.好的业务员的玩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业绩好的业务员的闲,闲在身体,修身养性,以利在战,脑袋一刻也没有闲着;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的闲,闲在思想,他手脚都在忙。但是缺少计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6,在公司的归属感

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是颗螺丝钉。总是在公司的销售业绩榜上的零头,起到一个签空的脚色,在公司没有地位,却少安全感,不愿意和做的好一点的销售人员交流。就迫切地希望自己从属于并依赖于一个较差的团体,于是他们以这个团体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让自己的一切合乎这个小团体的规范,对于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来说,在一个著名的企业里稳定的工作几十年,有实习生一直干到普通主管,那简直是美得不能在美的理想。(他的志向就那么一点) 优秀的销售人员:销售团体的领导者通常都是优秀的销售人员组成的,他们总是一方面向业绩不好的销售人员灌输: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你不从属于自己的团体,不认真的做事情你就什么都不是,一名不文。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招兵买马,培养新人,以便随时可以把你替换掉。

推荐第8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分析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价值观分析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最深层次,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在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准则,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每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在使用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在餐桌礼仪中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各个国家的价值观的一个缩影,是在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采取的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如在中国这样一个以“礼仪之邦”,并强调“孝”、“忠”的国度里,体现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餐桌上就餐的时候,人们点好了菜以后,从座次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中国人强调尊老爱幼,因此,座位的摆放很有规律,座位不仅有上下等级之分,而且还有具体的座位排序。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之间实行的是各自的价值,体现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力量。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哲学思想中,倾向于侧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若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通过在就餐时候的分餐制就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吃自己餐具里的东西,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不会出现在中国可能出现自己勉强吃主人夹的菜肴。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思维分析

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具有感性的直觉的思维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式的中庸思维。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是取消用极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短于逻辑分析。朴素的整体观念和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宏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西方国家则强调分析的、局部的逻辑推理思维,并强调事物的自身特性,以科学为思维的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在呈现出多维性。同时在西方国家,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

再以餐具筷子和刀叉为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分析筷子我们不难发现筷子在整个使用过程中,运用的是以中指的关节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通过食指控制筷子的运行,在协同中完成整个的吃饭过程。可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吃饭过程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民族心理和集体主义的国家理念。而西方国家体现的是,在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文明的折射,刀叉在运用的过程中反映的是分析哲学的思维。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用刀进行切,然后用叉将其夹住,最后才是送到口中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分析出,西方国家的思维是在结构中建立自己的逻辑起点,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独立的工具所承担的是各自独立的责任,完成的是分别的任务。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文化分析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佛家则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圆融无碍”。而西方国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宣扬个人的力量,看重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主义。其宗教信仰主要是

基督教,对国家中的人民的影响较大。基督教的教义信奉上帝创造了人类,并且相信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原罪,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不断发展成为西方国家的原罪文化,对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到地狱里去受煎熬。

以餐桌礼仪中具体使用的餐具为例,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两者作为餐具来说,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都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但是,筷子取材于大自然,造价低廉,工艺简单而直接,即使是在单个的家庭中,整个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独立完成。从筷子的使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筷子的整个使用过程是集体协同劳动,若脱离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将整个工作完成,这体现出中华民族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而刀叉是诞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中,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其主要的构成成分是金属。这种工具带有现代社会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功能,且未能摆脱它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攻击性。因而,餐桌礼仪是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心理的体现。

一.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如: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藏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及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饮食的美性追求虽然压倒了理性。

二.

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所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一个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推荐第9篇:中西方护理差异现象分析

中西方护理在临床护理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临床护理管理制度

一、我院护理部为护理工作的独立管理体系,全院护理工作在主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护理部有权在院内行使对护士的调配和护升、调、奖惩的权利,对进有效的领导。

二、护理部由主任负责,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二级管理的护理管理体系。

三、护理部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中西医技术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运行,护理人员有岗、有责、有章可循,使护理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规化的轨道。

四、护理部针对全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管理目标,制定出年工作计划,季、月工作重点,并定期召开护士大会、护士长例会,研究

和布置各项护理工作贯彻和落实。

五、护理部实行了护理质量全面管理,建立岗位职责考核标准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护理部质控组每月对各护理单元进行质量考核,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时反馈到有关科室,并与奖金挂钩,实行有效的管理。

六、护理部成员经常深入科室了解计划落实情况,并结合质控组每月的质控检查结果,认真分析护理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在护士长例会上提出工作安排意见,确保年护理工作计划顺利完成。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一、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

责全面督导、检查。

二、负责制定各项质量检查标准,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三、质量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总结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并反馈到全体护士。

四、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质量管理,院质检小组每月抽查两次,护理部每月抽项查、每季全面查,并有记录。

五、将质量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及护理部,护理部全面总结后,以护理质量改进回复书的形式反馈给相应科室。

六、科室根据存在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并以质量改进回复书的形式汇

报护理部,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七、护理工作质量检查结果作为科室进一步质量改进的参考及护士长管理考

核重点

国外护理临床制度

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新加坡、西欧等国护理管理体制、护士工作时间及护理工作模式、护理质量管理和对护士的管理综述如下。 1 国外的护理管理体制及其各级人员职责 1.1 行政体系 1.1.1 护理院长。分管医院的所有护理事务,并享有聘用、解雇护理人员的自主权。定期进行院长查房,指导协助下属护理部门的各项工作[1~5]。 1.1.2 护理主任(director nurse)。负责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护理教育规划、护理人事调整,包括护士的聘用、调动、提升、任命护士长、护理专业职称评定及每天护理人员上岗情况,协助处理突发事件。 1.1.3 科护士长(supervisor)。也称总护士长,美国按早、中、晚班时间,设3个科护士长,主要负责本班各科室护理质量及所需的医疗器械。欧洲各国按科室设置科护士长,一般分管2,3个病区,负责本科各病区的业务指导、教学计划落实,根据本科各病区工作所需随时调配护理人员[6,7]。 1.1.4 护士长(in charge nurse)。负责病房管理工作,分配任务,督促护士的工作,评定护士的工作业绩,拥有病房护理方面的部分人事权和经济权,并反馈医生对护理的要求。 1.1.5 护理教员(director of staff development)。主要负责对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教育及考核,并负责每年护理人员必修课选择及指导各级人员的护理操作和表格书写。 1.2 护理人员体系 1.2.1 注册护士(RN)。大学护理系学习2,3 a或4 a毕业后参加全国注册护士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获执照。主要负责病人的治疗、心身护理、健康教育及病情观察,急症、急救处理等工作。 1.2.2 执照护士(LPN)。参加过1年护理大学学习后,经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此执照。在注册护士指导下进行治疗工作,但不能单独进行静脉注射,无权接受口头医嘱。 1.2.3 助理护士(CAN)。参加过各医院或各州举办的3个月或1 a的护理培训,经各州考试合格后可获此执照。主要负责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及各种用物的消毒处理、器械的保养等[6]。 1.2.4 实习护士。正在护校学习的学生,在注册或执照护士的带领下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1.2.5 护理员。也称事务员或服务健康助理,经过1个月的短期培训,主要协助护士做基础护理工作,更换被服,运送病人,保持病区环境整洁,为病人送开水、送饭等[2]。 1.3 其他有关人员[8] 1.3.1 志愿服务者。也称义务工作者,医院在招募“义工”时将自愿与资格审查相结合,上岗前实行短期专业培训,工作范围有接电话、领物品、帮助清洁病房、更换被服、运送液体、补充药物及探访病人,帮助病人到户外活动等。 1.3.2 清洁工。负责病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2 国外护士工作时间安排及工作模式 2.1 工作时间 2.1.1 三班制。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实行“三班制”,即:早、中、夜三班,每班8 h,其中重叠半小时为交接班时间。各国起止时间不等,但每周总时间不超过40 h。德国有的医院尝试核心工作时间模式(班模式),即确定核心工作时间,如7:00-10:00安排多数护士上班,以集中人力完成大量工作[1,5,9~13

中国护理教育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院护理

1、基础护理 研究并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心理治疗的需要,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提供病性发生、发展的动态信息,有效地配合并参与治疗、检查及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以积极的安全的护理对策,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2、专科护理 结合临床各专科的特点,应用专科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如强化对危重病人的监护及烧伤、显微外科、脏器移植、手术前后的专科护理等。

3、护理管理 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创造优美的休养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等。

(二)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以预防保健为重点,包括防病、保健咨询;护理科普宣教和预防接种;心理卫生指导;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指导;职业病防治和家庭访视护理等。

(三)护理教育

研究护理人才培养的规律、方法及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质量,改善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应护理学发展地需要。

(四)护理科研

护理学的发展需要护理科研的支持和推动。护理学理论的构建,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的结合成果,护理技术、方法的改进,护理设备、护理工具的改革,护理管理模式的建立等。都有赖于护理科学研究去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推进护理学的不断发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临床综合实习、社区实习、论文撰写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6周。 国外护理教育

国外护理教育注重学生解决问题、交往沟通、评判性思维、运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围绕这一重心,“以问题为中心”(PBL)、“以小组为单元”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常先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讨论获取答案。课堂上以学生讨论、讲解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另外还采用角色训练、调查报告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利用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教育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学生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史、提供咨询等实践活动,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医学教育网

推荐第10篇: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孙聪慧

管理学院 会计11-4班 0911448

1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1998年印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已凸显一系列问题。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是推进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差异

引言:

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与2010年12月底、2011年1月初同步推出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制度,即:修订和印发了《医院会计制度》(财社[2010]306号)和《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26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1998年11月17日财政部、卫生部发布的《医院财务制度》(财社[1998]148号)同时废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自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

新制度的施行并不代表医院会计核算的从头开始,会计核算是会计主体的经济反映,其初始化设立的资产和负债是旧制度核算的延续,可视同一个会计期间的结束与新会计期间的开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用会计处理的方式建立。比照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衔接的原则,医院新旧会计证制度衔接的基本思路应为:一是按照旧制度清查资产、负债和权益,确定旧制度下的资产与负债;二是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新会计政策的规定,制定医院的具体会计政策,如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开办费的摊销等;三是按照新会计政策调整旧制度结束日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并建立调整档案 ,包括折旧的调整依据、报批手续等;四是按照新会计政策的核算规定,建立新旧科目的对应关系,

作为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期初余额。

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与旧的医院会计制度相比,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新增了与国有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工资津补贴等有关财政改革的会计清算内容。

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惯例,合并了医疗和药品的收支核算,不再分摊管理费用,促使新制度下医院的医疗和药品收支更加匹配、成本核算体系不断健全,同时理清科研教学经费的核算问题。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得自制药品和材料的成本核算更加完善,科教收支的会计处理流程更为明确。

规定预算会计信息主要通过对预算会计科目的专门设置或采用备查簿的方式获取,使“核算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更加明确,从而兼顾了预算管理。

重新规定计提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且折旧额分期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中,突出权责发生制,全面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同时,规定将基建会计费用纳入“大帐”,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使医疗成本的确定更为合理。

为了进一步完善报表体系,新制度中以“收入费用总代表”替代了旧制度中“收入支出总表”,另外增加了现金流量表、基建投资表,预算收支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相应的会计报表附注。

(一)适用范围有所改变

新会计制度是在旧会计制度相对较为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是“规范医院财务行为”而不是旧会计制度的“规范加强会计核算”;因此新会计制度的发展目标也由原来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变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更明确,要求更高。此外,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也有所调整,旧会计制度适用于所有公立医院,而新会计制度调整了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国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门诊部、专科医院、中医院、综合医院及疗养所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但不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针对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卫生院服务中心(站)等医疗卫生机构,则采用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制度。同时,对于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适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

(二)会计核算相应作出调整

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再是收付实现制。这是一个根本上的改变,因医院的特殊性,住院病人跨月结算的金额较大,按照权责发生制是适合行业实

际的,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惯例的。

新会计制度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政策规范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各项财政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按照国库管理改革要求,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余)”科目,并要求“财政补助结转(余)”、“财政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按照或参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在“固定资产清理”和“无形资产”等科目说明中考虑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等。

取消固定资金和修购资金,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旧会计制度规定按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从相关支出中提取修购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这一方面造成了资产价值虚增,另一方面造成资产购置支出重复列支。新会计制度取消了固定资金和修购资金,规定对医院除图书外的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以反映资产因使用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进而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同时规定对固定资产折旧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对于用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在计提折旧时增加累计折旧,但不计入医疗业务成本,而是冲减待冲基金。这样有利于较好的体现医院的补偿机制,有利于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和项目管理要求反映财政补助项目、科教项目的收支结余情况。江医院财政补助、科教项目以外的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计入各期医疗业务成本,有利于完善医疗成本的核算,真实反映医疗成本,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

(三)强化全面收支管理,将医院基建账目并入会计“大帐”

在旧的会计制度体系下,医院的基本建设项目在办理竣工决算前不在医院会计“大帐”中核算,与之相关的资产负债未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使得医院基建会计核算与医院总账会计核算脱节,造成医院会计信息很不完整,不利于加强医院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利于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新会计制度通过增设“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明细科目、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增设“项目支出”明细科目等,将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并轨整合,这将进一步增强医院资产负债及其他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四)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健全财务报告与分析

新的会计制度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金流量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附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以及一系列成本报表,改进了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的项目及排列方式。在新制度下,现有的报表体系更加完整,

创造性的解决了医院会计制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现金流量表的使用,增强了医院对现金的规划,大大提升了医院对其整体资金的使用效率。

此外,各种成本报表的应用,使医院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都得以展示,公众可以从成本报表上了解医疗收费的合理性。同时,成本报表的结构也有所调整。为了方便财政部门和医院主管部门的监管,医院需要编制财政补助收支表。不同财务报表的增加,使医院会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尤其是与企业财务报表较高的相似度,从而大大提升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程度,也是医院财务发展走向完善的标志。

(五)医药分开,药品,药品收入核算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由于财政补助不足,药品加成是国家给予医疗机构的一项补偿政策,“以药补医”、“以药养医”可以说是国家财政资金不足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在这一政策下,由于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非常高,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在原会计制度中对“药品收入”及与之相关的“药品支出”单设科目,单独核算。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以药养医”的意见越来越大,国家也在加速推进医、药分开改革。

新制度将原制度下的“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两个科目合并为“医疗收入”一个科目,将“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两个科目合并为“医疗业务成本”一个科目,配合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这种核算方法避免了管理费用在药品支出与医疗支出之间的不合理分摊,解决了药品与医疗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六)明确了“医疗风险基金”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在“专用基金”科目下增设“医疗风险基金”明细科目,核算医院按规定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计提医疗风险基金时,计入医疗业务成本并增加专用基金中医疗风险基金。按规定使用医疗风险基金时,冲减专用基金中的医疗风险基金。这为规范医疗过失或医疗差错给医院造成损失的风险,提供了准备基金。

(七)引入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财政部最新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第七十条中规定“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应按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不仅是政府加强对公立医院管理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建立医院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仅可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更有助于增强医院财务透明度和社会公信

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审计监督,保障医疗机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合法、规范。

(八)增加了财政预算改革的相关内容

新制度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要求根据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及预算年度收入的增减因素,预测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业务活动需要和可能,编制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新制度所规定的预算要求,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政策规范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

结语

新医院会计制度使会计核算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对于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提高医院会计核算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正确核算医院成本费用提供了良好的会计基础。这不仅推进和深化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规范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提高公立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财会管理水平,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对促进医院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卫生部 《医院财务制度》 财社[2010]306号

[2] 财政部;卫生部 《医院财务制度》 财社[1998]148号

[3]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 财会[2010]27号

[4] 杨建玲《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区别》 [期刊论文]财经界

[5] 张岚《医院会计》 [期刊论文] 财经界 2011

[6] 王志勇《新医改政策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相关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年09期

[7] 张立《试论医院新会计制度的四大变化及实施准备》[J];现代医院管理;2011年04期

[8] 周新燕;汤建凤《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探究》[J];财会通讯;2011年28期

第11篇:早教机构的差异分析

流行早教机构的特色及区别都了解一下......

工作沟通过程中,很多父母在为宝宝选择早教机构的时候,经常为选择哪家早教机构更适合自己的宝宝而苦恼,因为众多的早教机构各有各的特色,家长可以了解之后,根据自家的情况进行选择。

现将目前主流的十大早教机构的各自特色罗列如下,内容是综合了各早教机构自身的介绍和用户们的反馈意见,供广大幼儿家长及老师参考。如有片面之处,敬请谅解,随时更改。

1、金宝贝

来自美国的早教品牌,母公司为美国上市公司。

特色:全套美国教学理念及教程,系统全面,主要课程为育乐、音乐、艺术,其中主打的课程为育乐课和音乐课,由于资金实力雄厚,所以硬件设施齐全,育乐课主要靠硬件和场地空间,这是别的早教机构无法相比的,音乐课主要以体验各种音乐风格为主。金宝贝主打洋品牌,确实也是货真价实的洋品牌,老师主要是外语院校毕业的,英文基础都很好。金宝贝的早教中心单店面积都很大,装修花费不少。

欠缺:因为是洋品牌,所以价格不菲,应该算是目前最贵的早教机构,而且由于是全套的美国教程,所以教师授课也全部是英语,很多本地的家长无法完全配合与融入,比较适合海外归来,或外语比较好的家长。

2、红黄蓝

本土早教机构中,创立时间较早的品牌。红黄蓝前身是做翻斗乐乐园起家,后引进亲子园项目,目前除各地开设亲子园提供早教服务外,还开设幼儿园,逐渐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幼教企业。

特色:红黄蓝亲子园的单店规模以及店铺数量足以和洋品牌金宝贝抗衡,硬件设施虽然偏本土化,但是也很丰富,足够满足孩子的需求。红黄蓝的早教课程名目比较多,主要为亲子课程、音乐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其中主要的课程都是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由第三方提供教学体系及教程。红黄蓝的亲子园实际上是综合了一些品牌早教课程的平台,其价格属于中等。优势在于门店的经营。

欠缺:缺乏自有的课程,教学上对其他专业机构依赖性高一些。

3、东方爱婴

也是本土早教机构中创立时间比较早的一家,可以说是从规模上目前唯一可以和红黄蓝抗衡的一家本土早教机构。特色:分店网点多,覆盖面广,课程从孕期就开始涵盖,主要课程为孕育课程、母婴课程、探索课程、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等。其探索课程和金宝贝的育乐课基本相似,主要是利用器械让孩子在游戏时锻炼成长,红黄蓝的亲子课程也基本是同样的内容。其音乐课程也是使用的第三方的课程。总体来说,东方爱婴与红黄蓝有很多相似之处,属于同类型的早教机构,但收费更加便宜一些。

欠缺:和红黄蓝的欠缺也基本一致。

4、奥尔夫

严格意义上说,奥尔夫不是一个早教机构,它是以德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命名的一套音乐教学体系,目前国内有一些机构获得了国外奥尔夫机构的授权,在国内开展培训教师、推广奥尔夫教学法的工作,其中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一个最重要的培训机构。很多接受了他们培训的个人或单位,再各自开业招生,办各种奥尔夫班,有点类似小学生上的奥数班的模式。

特色:奥尔夫理论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理论,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节奏和打击乐,自己有一套专用的教具,目前国内的奥尔夫培训基本就是教授如何使用这些教具。

欠缺:由于奥尔夫体系不是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推广,所以鱼龙混杂,各地开办奥尔夫班的很多,无法衡量教学标准,奥尔夫先生早已去世,他创立奥尔夫的本意是希望各国教师根据本国的实际,在奥尔夫的体系上开发出适合本国使用的课程,而目前中国本土的培训机构由于能力所限,很难在奥尔夫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自己课程,更多的只是靠现有的奥尔夫教具使用法来开发课程,最终变成了一个以教具为核心的课程。应当说,目前能真正领会奥尔夫体系精华,并开发出高质量早教课程的机构很少。更多的是只徒有其表,缺乏内在实质的内容。

5、妙事多

妙事多实际上是个由台湾人创立的教材研发机构,针对各早教机构和幼儿园推销其开发出来的音乐早教课件。

特色:主要产品为借鉴蒙台梭利,奥尔夫等成熟教育体系而制作出来的名为“音乐花园”的课程。妙事多为各个早教机构提供拿来就能用的课件,自己并不开办具体的早教教学点,很多没有独立开发音乐课程能力的早教机构和幼儿园,都选择使用妙事多的课程,比如红黄蓝、东方爱婴、亿婴天使等早教机构的音乐课,实际上用的就是妙事多的课程,这些早教机构经过妙事多授权,开设音乐花园课程,作为自己早教机构的音乐课。

欠缺:课程开发流程不透明,据了解是台湾的团队在中国大陆研发的,但是对外宣传是来自美国的,其开发团队的专业性不好判断,但从其具体课件的制作上看,水准低于金宝贝的纯美式课件。

6、亿婴天使

亿婴天使也是类似于红黄蓝、东方爱婴这样的本土早教机构,创始人18岁时曾担任过儿童节目的主持人,后留学回国后,于2006年创办亿婴天使早教机构。

特色:其课程安排与红黄蓝、东方爱婴类似,只是多一个胎教音乐课,其音乐课程也是使用的妙事多课程。

欠缺:缺乏独特性和自主课程,和红黄蓝、东方爱婴类似。

7、哆发啦音乐早教

以音乐为主要手段的早教机构,由著名音乐人谷峰及其他顶级职业音乐人、幼教专家创办。

特色:理念新颖,是一套基于中国现状而研发的综合音乐感课程,特别强调心理、性格及感觉方面的训练,其理念为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哆发啦的音乐早教课程给儿童近百种感觉刺激,是以赋予孩子感觉为前提的音乐教育,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由儿童教育专家、大牌音乐人共同研发的音乐早教课程,研发团队实力强大,其在音乐方面的专业性和独特的教育方法是最大亮点。

欠缺:也许是因为由音乐专业人士创办的机构,似乎好像不太注重市场运营,授课点非常少。

8、创意宝贝

以美术为主要手段的早教机构,源于韩国。

特色:自有的教学体系与理念,强调让孩子们在立体创意空间及美术游戏中感知事物,体验探索。开拓小朋友的右脑思维,以美术为媒介引导孩子们探索世界,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及多角度思考能力。

欠缺:也许是扩张过快,各加盟分店的管理水平不一。

9、英贝早教

借鉴英式早教模式创立的本土早教机构。 特色:单店投入成本大,设施齐全,类似于金宝贝,课程设置和模式也基本与金宝贝相同,英贝的成长课对应金宝贝的育乐课,英贝的音乐课也和金宝贝的音乐课类似,主要内容为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其最具特色的课程为私教课,这是其他早教中心没有的。

欠缺:与金宝贝、红黄蓝等其他早教机构的差异性不大,欠缺独特的课程。主要还是以规模,硬件取胜。

10、华夏爱婴

主要培训蒙台梭利教师、感统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亲子园教师

特色:在很所学校创办了华夏爱婴幼儿师范学校,专业学前教育培训。总部在北京,培训教师,为集团加盟店培训更专业的早期教育人才,并在全国推广这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幼儿教育方法。

欠缺:自己的独立亲子园少,培训的老师因没有太多一线老师经验,专业性有些欠缺。

1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

特色:跟华夏相似,也是主要培训蒙台梭利教师、感统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亲子园教师、更有特点的是老师继续深造学习的学前教育课程,还有研究生班、博士班、NLP园长特训等课程,并且聘请的都是国内知名教授授课。为老师工作学习铺垫良好基础。亲子园所很多试点园所都在幼儿园,因幼儿园省去了房租,老师的再次投入,前景一片看好。

欠缺:自己的独立亲子园没有, 都在幼儿园内。

目前早教中心的课程主要分为五类:

1、成长类课程(游戏、爬行等促进身体成长);

2、音乐课;

3、艺术课(美术美劳课);

4、阅读课;

5、蒙氏课。

目前早教机构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为以开设早教中心、店铺经营为主的综合性早教中心,比如金宝贝、红黄蓝、东方爱婴、亿婴东方、英贝1+1等,这种早教中心大多面积大,硬件设施丰富,其中大多为加盟店。除金宝贝外,大多缺乏自主的课程,使得象音乐、美术类课程的专业性支持不够。此类早教机构更适合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

2、以某一专项为主的早教机构,比如以音乐为主的哆发啦音乐早教、以美术课程为主的创意宝贝早教,这类早教机构都有自己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专业性较高,但是一般不设置综合性早教中心所拥有的一些游戏设施。此类早教机构更适合孩子心智的发展。

3、以培训早教机构及教师为主的早教课程研发机构,比如奥尔夫、妙事多,这类机构一般不直接招收幼儿,更多的是面向早教机构、幼儿园、幼教老师等进行培训、授权,取得授权的单位和个人再使用该机构的课程面向社会办班、招生。还有一些例如北师大亲子教育培训,华夏爱婴,聘请一个资深的早教专家,培训学员,颁发证书。

第12篇:教师工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教师收入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教师工资有了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教师工资分配中也存在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工资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仍然存在,域差距尤其引人关注。

很多研究者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工资区域差异情况作了较为全而的比较调查研究。杨建芳(2009)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收入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各职级教师的总收入和津补贴都低于相应职级

教师的全国平均水平;教师基木工资的省际差异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津补贴上,进而影响总收入的差异;省级津补贴政策对教师津补贴影响最大,县级津补贴政策也处于主导影响地位;中、东部省内工资收入差异受当地经济水平影响较大,西部地区省内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明朗。栗俪云(2009)对中国第四次工资改革后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师工资水平进行的定量研究表明,教师工资呈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日已有研究更多地是从微观层而上,研究了我国各级教育的教师工资水平差异、工资结构差异以及差异的影响因素。而我国宏观层而的教师工资区域差异如何、如何分解和分析这些差异等方而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为此,木文试图利用离差法、相对比率法、极差法、标准差法、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泰尔指数法等多种衡量差异的方法,对我国教师工资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两者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卜。

表1歹J出了1997年~2009年全国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均教师工资。从总体上来看,不管是全国教师人均工资,还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均教师工资,都呈现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从纵向比较来看,1997年到2009年13年间,全国人均教师工资增长了4.32倍,东部地区增长了4.37倍,中部地区增长了4.01倍,西部地区增长了4.46倍;从横向比较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均教师工资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均教师工资13年的平均值是中部的1.52倍、西部的1.33倍。

表2显示,全国及分区域人均教师工资环比增长速度趋势呈现“波浪形”。1997年一2001年间,教师工资环比增长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01年达到最高峰值;2001年一2003年间,增速呈现卜降趋势;2003年尸2007年间,增速又呈现上升趋势,到2007年又达到最高峰值;2007年一2009年间,增速又呈现卜降趋势。2001年和2007年教师工资环比快速增长背后有着明显的政策效应。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同年中央则政每年安排5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助中西部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以确保其按时足额发放,因此当年教师工资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教师工资普遍大幅度增长,则得益于以“限高、稳中、托低”为原则的新一轮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国各地落实法律精神和改革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大大提高了代写论文教师工资。教师工资绝对差距是由全国或该区域最高的教师工资减去全国或该区域最低的教师工资得到的,它可以粗略反映教师工资的地区差异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1997年尸2009年,全国及三大区域教师工资绝对差距呈现逐

年加大趋势。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均超过了两万元,而中部地区绝对差距仅为5000元左右。可见,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教师工资分布很不均衡,中部地区教师工资分布比较均匀。

从极差指标来看,全国教师工资的绝对差距从1997年的7517元增加到2009年的40382元,增加了4.37倍。从标准差指标来看,全国教师工资的绝对差距从1997年的1947元增加到2009年的10703元,增加了4.49倍。根据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我们计算出了全国及分地区教师工资的基尼系数,并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从总体上看,全国教师工资基尼系数均不超过0.2,说明我国教师工资分配的水平总体上是均匀的。但是,从分区

域情况来看,东部和西部教师工资的基尼系数远远大于中部地区(以2009年为例,东部为0.129,西部为0.213,中部为0.022),这说明,东、西部教师工资的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中部地区。根据基尼系数的分解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全国教师工资基尼系数、区域内教师工资基尼系数和区域间教师工资基尼系数。结果显示,区域内教师工资的基尼系数平均为0.049,区域间基尼系数平均为0.088,区域内差距小于区域间差距,这说明区域间差距是造成帮写论文工资总差距的卞要原因。

第13篇: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差异分析

论文关键词:会计;所得税;收入;差异;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会计上的收入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 税收上的收入则是税收的税基或税源。收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收入的含义和收入的确认两个方面。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一、收入确认范围上的差异

在收入确认范围上,会计收入小于所得税法收入,具体体现在: 会计收入。其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这一定义,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会计收入的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将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作为利得加以确认,比如企业接受的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等。因此,会计准则中“ 收入”为“ 狭义”上的收入。但在计算会计利润时,应从广义的角度考虑收入,则要将“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纳入计算的范围。正如基本会计准则第37条规定,会计利润包括收入( 狭义) 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等。

所得税收入。其范围涉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虽然未对所得税收入做出明确的定义,但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原则、收入的形式、内容等。所得税法第6条采用列举法明确了所得税收入的内容。其中,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一致。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则属于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相当于会计准则中的“利得”。但“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的其他收入,不形成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另外,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中指出,所得税收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由此可见,所得税法中收入的范围大于会计收入,除了包括会计收入之外,另外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利得。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中的“ 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 则形成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法收入之间的永久性差异项目。 [1][2]下一页 [!--empirenews.page--]

二、收入确认条件上的差异 会计收入更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规定,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上述确认条件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 注重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

所得税法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更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以销售货物收入确认条件为例,所得税收入应为:企业获得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各种劳务收入确认的确认条件应为: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交易中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企业的其他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收入:一是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而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因此,对所得税收入的确认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只要有利益流入企业或者企业能控制这种利益的流入,所得税法就应该确认为收入。

三、在收入确认时间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确定收入的入账时间。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以看出,在收入确认时间上,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相同的,但也有例外。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上。《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取得股权投资后,在被投资单位实现损益以及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均要按照投资单位应享受或分担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第二款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所得税法上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税法上不确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

第14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分析 英文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 , but which tings lead to these difference, There may be three aspects.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different values.Now I will explain how the values make the culture different.The value is the deepest level in the culture ,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behavior things by members in society, and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principle in a few poible targets, that is the theme of culture.Therefore every country and society use the same value which is recognized.The table manners behaved by the people is a microcosm of their value.Such as China , a country which emphasize “filial” “loyalty” reflect the value of collectivism.When we eat dinner ,we can find that Chinese people emphasize that caring the young, respecting the old .So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eat is regularly.In western countries , the values of individual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People use their own values.Embodies their personal energy This is because in Western philosophy, people tend to focus on individualism,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self-expreion.They believe that if one can not achieve the goal , that is not destiny ,but their lazine and lack of struggle spirit..It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dining system, each of them eat t food on their own plate and choose their favourite food.and the scene that eating the food that hosts provide will not appear .

第15篇: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目 录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比较与分析

1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l号——现金流量表》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比较与分析

一、新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沿革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下称原基本准则),要求企业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会计方面实行的重大举措。在我国会计改革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迫切要求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组成),对原基本准则进行了修改,重新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下称新基本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二)主要内容

新基本准则由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共十一章组成。

1.在“总则”部分,包括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目标、依据、适用范围、会计准则的构成、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等。

(1)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2)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在中华入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3)企业会计准则的组成: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

(4)指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5)指出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6)强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7)会计要素有六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8)会计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

2.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部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8个要求:客观

3 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3.在“会计要素”部分,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要素的定义和确认计量条件。

(1)资产。

①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②明确了确认资产的条件:在符合资产定义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应确认资产: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⑧特别指出: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作为或有资产,在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时,可以在附注中披露)。

(2)负债。

①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②明确了确认负债的条件:在符合负债定义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应确认为负债: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③特别指出: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作为或有负债,按规定在附注中披露)。

(3)所有者权益。

①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②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有: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③引进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

4 该注意的是,利得和损失有两个去向,即作为资本公积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非经常损益反映在利润表中。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如资产评估增值,反映在资本公积中。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如处置固定资产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④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即所有者权益=资产一负债。 (4)收入。

①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②明确了收入确认条件: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③收入与利得的比较:收入是日常活动形成的;利得是非日常活动形成的。 ④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以反映本年度的经营、业绩。

(5)费用。

①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②明确了费用确认条件: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③费用与损失的比较:费用是日常活动发生的;损失是非日常活动发生的。 ④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6)利润。

①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②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即利润=收入一费用+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一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5 4.在“会计计量”部分,包括会计计量的概念和五种计量属性。

(1)定义: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2)新基本准则规定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

①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②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③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④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⑤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3)特别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5.在“财务会计报告”部分,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和报告的组成内容: (1)概念: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2)财务会计报告组成:包括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6.在“附则”部分,指出了本准则的解释权为财政部;施行日期为2007年1月1

6 日起。

二、新旧基本准则差异比较

新基本准则对比原基本准则,主要变化有:

1.总体结构有所变化:原基本准则为十章,新基本准则为十一章, 新增了“会计计量”章;同时,第二章的名称由“一般原则”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2.增加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3.对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较大修改:原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及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变更为8个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新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总的看,对原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

4.对资产定义作了修改:强调了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应该指出的是,新准则资产定义与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所作的资产定义相比,除了表述变得更为简洁外,本质含义没有变化。此外,新准则增加了资产确认的条件。

5.对负债的定义作了修改:强调了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此外,新准则增加了负债确认的条件。

6.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作了修改:指出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取消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因为除了原来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外,所有者权益类项目还包括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少数股

7 东权益。

7.对收入的定义作了修改:原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新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强调了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同时改变了收入确认的条件,原准则为“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入”,新准则为“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由原来的注重形式转变为注重实质。

8.对费用的定义作了修改:原定义是“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现改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强调了费用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此外,新增加了费用确认的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且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9.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从而使利润的计算公式有所改变: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10.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作了修改:强调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准则主要规定应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目前的潮流是编制现金流量表;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的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不宜通过会计准则来规范。

三、新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必然选择。现行的国际会计标准,是指《国际会计准则》(IAS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它们分别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发布。

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2001年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3—2001年间发布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个)、“国际会计准则”(发布41个,现行有效32个)和“解释公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至2005年6月共发布了6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表述方便,以下将《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统称为国际会计准则。

新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下称《框架》)的主要差异有:

8 1.名称和法律地位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属于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基本准则的说法,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而属于理论范畴。

2.目的不同:新基本准则的目的是用来规范具体准则的制定;《框架》的目的是确立为外部使用者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提供理论支撑。

3.内容有所差异:新基本准则分为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财务报告、附则共十一章;《框架》的内容包括前言、引言、财务报表的目标、基本假设、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等九部分;我国基本准则缺少了资本保全的内容。

4.基本假设不同:新基本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等四个假设;《框架》只有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两个假设,其原因,按照葛家澍教授的说法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之所以不提它所遵守的基本假设,可能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这几项基本假设已是不言自明、人人皆知的前提”。

5.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不同:新准则有8个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含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框架》则有11个原则: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重要性、中立性、客观性、完整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比我国的基本准则多了可靠性、中立性和完整性。

6.财务报表的要素有所不同:新基本准则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框架》为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五个要素。这里的“权益”相当于我国的所有者权益,“收益”则包含收入和利得;缺少“利润”要素,是因为它是收益与费用计算的结果。我国多了“利润”要素,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利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运用,如果缺少利润要素,不利于企业管理。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

由于新会计准则对比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很多新变化,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将会发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可以使利润增加的会计准则新规定 l.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

9 (1)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例如,应付债务金额为500万元,豁免200万元,用现金归还300万元,则债务人将取得债务重组利得200万元,增加当期利润200万元;

(2)与此规定相类似,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当债务转为资本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可见,执行新债务重组准则后,不再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计入当期损益,这将使企业利润增加。

2.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个规定改变了以前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价值的做法,一般情况下,将使利润增加。例如,用自用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的房产换入一块土地,如果房产的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则将公允价值1200万元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800万元的差额4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使利润增加。

3.“所得税”准则规定:

(1)企业在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对于所得税的核算,在执行老制度时,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新准则规定,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由于实际工作中在大部分隋况下,都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这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本期所得税费用减少,从而使本期利润增加。例如,本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000万元,发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1000万元;假设所得税率为33%,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330万元、本期所得税费用减少330万元,从而使本期利润增加330万元。

(2)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

10 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按照原制度,对于由于亏损产生的所得税利益,不得确认为资产;新准则规定,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这将使本期资产增加,利润增加。例如,本期发生亏损100万元,假设未来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可以抵扣,则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3万元,从而使利润增加33万元。

4.“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在原制度下,房地产应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执行新准则后,满足一定条件按公允价值计价时,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将使费用减少,利润增加;此外,将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也将使利润增加。

(二)将使利润减少的会计准则新规定

“股份支付”准则规定: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或商品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或其他方提供类似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和其他方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或其他方类似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以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以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负债。

由此可见,无论是以权益结算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都应在授予后将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使利润减少。

(三)可能使利润增加,也可能使利润减少的会计准则新规定

1.“存货”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如果物价上涨,取消后进先出法后,将使转出的成本减少,从而使利润增加;如果物价下降,不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转出的

11 成本增加,从而使利润减少。因此,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结转存货成本,其对利润的影响,取决于物价的走向。

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这种做法改变了原制度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的做法。如果交易性股票投资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应确认投资收益,将使利润增加;如果股票价格下降,则应确认投资损失,将使利润减少。由于股票价格升降的不可确定性,故执行新准则后,利润的走向具有不确定性。

3.“套期保值”准则规定,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做法改变了原制度只在表外披露的规定,将损益由表外披露移到表内反映。由于期末是损失还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故执行新准则后利润的走向也具有不确定性。

4.“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对子公司的投资由原准则采用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如果子公司盈利,将使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资产减少、利润减少;如果子公司亏损,将使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资产虚增、利润虚增。

(四)减少利润波动的会计准则新规定

1.“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于资产减值准则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商誉,这些资产计提减值之后,当以后资产价值回升时不得转回,这就改变了原准则可以转回的做法,堵住了有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做法,减少了利润的波动。

2.“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母公司应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这就改变了原制度中许多例外的情形,使企业无法调节合并范围,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从而减少了利润的波动。

此外,执行新会计准则除产生上述影响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例如,如果国内公司到境外上市,按原准则要做两套报表;执行新准则后,两套报表趋同,可以减轻许多工作量,从而节省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比较与分析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沿革

2001年11月9日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要求从2002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原存货准则)施行4年来,为提高企业的存货相关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满足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的迫切要求,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进行了修订,并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下称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主要内容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

1.第一章“总则”部分,说明了制定新存货准则的目的、依据以及该准则不涉及的内容范围。特别指出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2.第二章“确认”部分,明确了存货的概念以及存货确认的条件。

(1)概念: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①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3.第三章“计量”部分,说明了存货成本的内容、存货的初始计量方法、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存货的期末计量方法、存货成本的结转等。

(1)存货成本的内容: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①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②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③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

13 发生的其他支出。

新准则中也对包含在加工成本中的制造费用作出相应要求,指出: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存货的初始计量:

①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但企业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除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以外的仓储费用,以及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则不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

②新存货准则分别于第三章第十条至第十二条中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除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以外,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十三条中规定: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3)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4)存货的期末计量:

①计量方法: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分别选择采用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若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14 ②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企业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因素等按照相关规定分别选择合同价格、一般销售价格和市场价格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③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要求: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存货成本的结转:

①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

②企业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③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④企业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4.第四章“披露”部分.规定了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相关信息内容,具体包括: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存货可变现净值确定的有关信息、当期计提或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信息、用于债务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

二、新旧存货准则差异比较 (一)总体结构有所变化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而原存货准则是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部分内容组成。

(二)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一做法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例如,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其中不少企业为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货物变质或毁 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这样就造成了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

15 流转相互脱节;二是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的有关修订,便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三)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相关说明

原存货准则中明确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中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说明条款,同时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原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四)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

按照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条的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应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予以规范。

例如,海州船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州公司)按照与远洋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合同,于2007年7月1日开工,为远洋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建造大型车辆滚装船,预计建造工期为22个月。为建造该型车辆滚装船,海州公司于2007年6月30日由银行借入3年期,到期还本付息,不计复利的专门借款2000万元。2007年度,海州公司借入该项专门借款应计提借款利息66.95万元,其中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计算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利息为25.025万元。

上例中,海州公司2007年度计提的银行借款利息66.95万元,按照财政部2001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原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当全部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但按照2007年执行的新存货准则要求,则应将2007年计提的银行借款利息中的25.025万元计入存货成本(即产品成本),其余41.925万元银行借款利息仍应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

(五)增加了企业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的说明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增加了原存货准则中未提及的内容,即“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例如,某工业企业按合同约定,于2007年11月1日起为客户提供某项产品安装劳务,安装期为三个月。至2007年11月30日,企业提供该项劳务实际发生劳务成本

16 14.7万元。且企业当年未发生其他提供劳务事项,2007年提供该项劳务发生的劳务成本应于2007年12月31日确认收入时结转。则企业11月30日“劳务成本”科目借方余额14.7万元,应按照新存货准则规定计入存货成本,在2007年11月30日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内容在原存货准则中虽未曾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已经采用与新存货准则要求一致的做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中,也相应地将原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六)取消了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的相关说明

在原存货准则的基础上,新存货准则中删去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和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

(七)原存货准则中规定:“盘亏或毁损存货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八)调整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信息内容

1.在原存货准则的基础上,新存货准则中删去了企业“应当披露存货的取得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的内容。但此项调整不应影响企业根据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的特殊需要,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向有关方面提供上述信息和其他新存货准则中未要求披露的存货信息的做法。

2.由于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在应当披露的存货信息内容中,新存货准则也相应取消了原存货准则中要求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的差异”的内容。

3.新存货准则中补充了企业应当披露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的要求。

三、新存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17 (一)存货的确认

新存货准则规定: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IAs2:没有规定存货的相关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计量

1.总价法及净价法的应用要求:

我国新存货准则中虽未明确存货的采购成本应当按总价法确认,但在实际会计操作中,国内企业存货采用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并不普及,存货的采购成本按总价法确认简便可行,因此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是以包括了现金折扣的全部价格确认的。而IAS2则要求采用净价法,即按照扣除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和补贴后的价格确认存货的采购成本。

2.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新存货准则对于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收获时的农产品等存货成本的确认方法或适用的其他具体准则作出明确规定;而IAS2无此类规定。

3.间接费用:

IAS2:将间接费用分为固定间接生产费用和变动间接生产费用;而我国在新存货准则和其他各种会计规范中,均无将有关费用按其成本性态分类的规定。

4.期末计量:

对于为企业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IAS2允许使用重置成本作为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而我国在新存货准则中,仍只允许企业根据持有材料的不同情况,选择合同价格、一般销售价格和市场价格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5.存货成本费用的结转与确认:

(1)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而IAS2则没有此类规定。

(2)IAS2费用的确认部分有以下内容:①存货成本应在何时确认为费用;②在特殊情况下耗用存货时费用的确认等。而我国在新存货准则中没有类似规定。

(三)存货信息的披露

新存货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依据的信息。IAS2则没有此类规定。

四、执行新存货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1.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在市场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对采用上述方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在物价持续上升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企业,其发出存货的成本偏高,期末存货价值偏低,损益表中当期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均相应减少;而物价持续下降时,损益表中当期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均相应增加。因此,新存货准则取消两种发出存货成本确定方法对相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市场价格的走向。

2.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这使得部分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以保证使存货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它将导致仍使存货处于长时间生产周期中的企业损益表中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

新存货准则为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比较与分析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沿革

为了规范投资的会计处理,财政部于1998年6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投资》,2000年进行了修订。

在2006年2月新建立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财政部对该准则又进行了修订,并且根据与其他准则的分工,将该准则更名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下称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二)主要内容

19 新准则由总则、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

1.第一章“总则”部分,说明了制定新准则的目的以及该准则不涉及的内容范围。指出外币长期股权投资的折算,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以及该准则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第二章“初始计量”部分,明确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 ①同一控制下(相当于企业集团内)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②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方应当区别下列情况确定合并成本: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在合并合同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作出约定的,购买日如果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2)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①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②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0 ③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④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定。

⑤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

3.第三章“后续计量”部分,指出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二者之间的转换,发生减值的处理方法以及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1)与决定核算方法有关的重要概念: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当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投资企业与其他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合营企业。

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其联营企业。 (2)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长期股权投资依据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的影响,可分为四种情况: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和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新准则规定:

①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②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

③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3)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要点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

21 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4)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的要点:

①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有关规定确定。

②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③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④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损益。 ⑤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5)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

①权益法改成本法: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2 ②成本法改权益法: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6)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处理

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分为两种情况:

①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即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②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即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7)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应注意两点:

①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②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4.第四章“披露”部分,规定了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存货的相关信息内容,具体包括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清单;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当期及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负债。

二、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原投资准则差异比较新准则与原准则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l.名称和规范内容发生了变化:新准则只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原准则规范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在新的准则体系中,将原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

23 投资归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将短期投资改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长期债权投资改称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2,基本内容框架有变化:原准则包括引言、定义、投资分类、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长期投资减值、投资的划转、投资的处置、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等十一项内容。新准则只包括总则、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披露四部分内容。 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核算的范同发生了变化:原准则对有控制权的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新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其变化原因,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解析是“尽管权益法可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些损益的信息,类似于通过合并得到的信息,但理事会注意到,这些信息已反映在投资者的经济主体财务报表中并且不需要向其单独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对于单独报表来说,重点应集中在投资资产的业绩反映上。理事会的结论是,采用成本法编制的独立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对子公司的投资采取成本法核算,本次新准则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做法。

4.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发生了变化:原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或放弃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即以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新准则对初始成本的确定分为企业合并取得和非合并取得,分别作出规定: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新旧准则比较存在明显差别:原准则以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而新准则是以取得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例1】甲公司支付现金100万元取得乙公司60%的股权(甲和乙同受一方控制),投资时乙公司的账面价值为200万元。按照原准则的做法,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00万元;按新准则的做法,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20万元(200 x60%),因为以100万元的代价取得了120万元的份额,多得的2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投资方在购买日为取

24 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即以付出的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例2】甲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取乙公司60%的股权(甲和乙为非同一控制),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为160万元,公允价值为170万元。按照原准则的做法,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60万元;按新准则的做法.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70万元;换出资产公允价值170万元与其账面价值160万元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反映在营业外收入中。

(3)非企业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基本一致,也是以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5.成本法的核算发生了变化:原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时的实际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准则规定,在对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按规定确定初始成本后,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例3】丙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取丁公司60%的股权(丙和丁为非同一控制),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00万元,公允价值为250万元。假设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00万元。新旧准则做法如下:

按照原准则的做法,丙公司对丁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为300万元;按新准则的做法,丙公司对丁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为250万元;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0万元与其账面价值300万元之间的差额5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反映在营业外支出中。

同时,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250万元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40万元(400 x60%)的差额10万元,应当确认为商誉。调整后的新的投资成本为240万元。可见,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法与原准则的成本法有差异;其他情况下新准则下成本法与原准则基本一致。

6.权益法的核算发生了变化:原准则规定,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称为股权投资差额,“借差”时计入股权投资差额分期摊入损益,“贷差”时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

25 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可见新准则已取消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

7.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有变化:在原准则下,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在新准则下,计提的减值不能转回。

8.股权转让损益的计量有变化:在原准则下,确认股权转让损益应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处理;权益法下应考虑股权投资差额的不同情况,相当复杂;新准则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两者相比,成本法下基本一致,权益法下新准则要简单得多。 9.披露的内容有变化

原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下列与投资有关的事项: (1)当期发生的投资净损益,其中重大的投资净损益项目应单独披露;

(2)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余额,其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属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的部分,应单独披露; (3)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 (4)投资的计价方法; (5)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 (6)投资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

(7)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的重大差异; (8)投资变现及投资收益汇回的重大限制。

新准则中规定:投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下列信息: (1)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清单,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

(2)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合计金额。

(3)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 (4)当期及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

(5)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负债。

26

三、新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新的投资准则由《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两部分分别规范,相对应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联营中的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第3l号——合营中的权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主要差异表现在: (一)权益法终止的规定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对联营企业丧失了重大影响,停止权益法,改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计量成本。

新准则规定: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中止采用权益法,改用成本法。

(二)权益法下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投资成本与投资者所享有的在联营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的份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并按商誉的规定进行处理。新准则在同样情况下不确认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对合营企业的处理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合营企业合营者应采用比例合并法或规定的权益法确认其在共同控制主体中的权益;新准则规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排除了比例合并法。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

执行新准则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大:

1.从单个报表看,对子公司的投资如果由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在被投资企业取得盈利情况下,投资企业(母公司)的资产和权益将减少。

2.在原准则中,对股权投资差额要进行摊销,将影响损益;现股权投资差额相当于商誉,不摊销,但可能计提减值,这种不同处理,也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3.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原准则在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这将使企业利润减少。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7

比较与分析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改变,对有关房地产或物业项目进行投资,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在经过数年之后,其市场价值往往超过其账面价值,同时对于房地产的投资一般金额大、周期长、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差,通常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特点。所以,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如果将其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看待并提取折旧,其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同样的,将它们按照流动资产以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原则来处理,也是不合适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下称新准则)。

(二)主要内容

新准则由总则、确认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转换、处置、披露等内容组成。 1.“总则”部分指出: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

(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3)已出租的建筑物。

而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代建的房地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售后租回的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2.在“确认和初始计量”部分,明确规定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两项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1)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投资l}生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3.在“后续计量”部分,新准则允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条件进行了限制,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28 (1)投赞l生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4.在“转换”部分,强调指出当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时,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并规定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

(1)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2)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5.在“处置”部分,说明当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不进行追溯调整。

6.新准则同时规定在附注中应当披露如下内容: (1)投资l生房地产的种类、金额和计量模式;

(2)采用成本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 (3)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 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

(4)房地产转换情况、理由,以及对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5)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

二、新准则与原会计制度差异比较 (一)会计科目的差异

在我国发布新准则前,业务处理上并不划分投资性房地产,有关业务通过《企业会计制度》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设置“存货——出租开发产品”科目核算;固定资产中的房地产对外出租的,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

在新准则发布后,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为:①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⑦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要符合确认条件的,都应转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

29 (二)初始计量的差异

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新准则与原制度都是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算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差别就在于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下。

(三)后续计量的差异

1.原制度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或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在存货或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实际上就是按照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在业务处理时,“出租开发产品”按期摊销出租产品的成本;“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如果后续支出使可能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增计后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除此以外的后续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减值准备会计期末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2.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有以下两种办法: (1)成本模式:

运用成本模式计量时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2)公允价值模式:

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条件为: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公允价值模式下,成本计量时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以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后续支出使可能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视为改良,计入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反之计入当期费用。

(四)新准则有关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规定

1.在成本模式计量的情况下,房地产转换后的入账价值以其转换前的账面价值确定。

2.公允价值模式。

30 (1)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或存货,以转换日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的账面价值,转换日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将其差额在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的范围内计入当期损益,剩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原制度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五)处置

新准则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就表示新准则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不涉及追溯调整。

【例】某工业企业1994年12月31日在自有土地上建成一座厂房,此在建工程账面成本为360万元(摊销期限20年,按平均年限法摊销,预计无残值),建成初衷是作为自用的车间。但由于产品销路不畅于1996年1月1日将此厂房出租,出租时公允价值为400~Y元,租期10年。1999年按国家规定安装相关消防设备花费15万元。2006年1月1日到期后将

此厂房改建为第五车间,此时公允价值为270万元。请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单位:万元)。

旧制度处理办法:

(1)1994年12月31日建成时: 借:固定资产 360 贷:在建工程 360 (2)1995—2014年每年摊销折旧: 借:管理费用 18 贷:累计折旧 18 (3)1999年安装消防设备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借:管理费用 15 贷:银行存款 15 (4)2006年收回此厂房:

此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360-18 x11=162万元,不做账务处理。

31 新准则处理办法: 1.成本模式:

(1)1994年12月31日建成时: 借:固定资产 360 贷:在建工程 360 (2)1995年摊销折旧 借:管理费用 18 贷:累计折旧 18 (3)1996年出租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 342 累计折旧 18 贷:固定资产 360 (4)1996—2005年每年摊销折旧: 借:管理费用 18 贷:累计折旧 18 (5)1999年安装消防设备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此后续支出并不能使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

借:管理费用 15 贷:银行存款 15 (6)2006年收回厂房:

此时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342-18×10=162万元。 借:固定资产 162 累计折旧 180 贷:投资性房地产 342 (7)2006—2014年每年摊销折旧(162÷9=18万元): 借:管理费用 18 贷:累计折旧 18 2.公允价值模式:

(1)1994年12月31日建成时:

32 借:固定资产 360 贷:在建工程 360 (2)1995年摊销折旧: 借:管理费用 18 贷:累计折旧 18 (3)1996年出租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400 累计折旧 18 贷:固定资产 360 资本公积 58 (4)1996—2005年不计提折旧。

(5)1999年安装消防设备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借:管理费用 15 贷:银行存款 15 (6)2006年收回厂房:

此时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400万元。 借:固定资产 270 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损失 130 贷:投资性房地产400 (7)假设新车间仍按平均年限法摊销,摊销期限9年,预计无残值。 每年摊销折旧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30 贷:累计折旧(270÷9=30万元) 30

三、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与新准则对应的国际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IAS40),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新准则与IAS40在定义、初始计量、处置、披露等几个方面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同时又说明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

33 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由此可见,我国更倾向于采用成本法,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IAS40并未对公允价值和成本两种模式规定优先顺序,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通常不大可能导致更恰当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IASB更偏向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为了更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也将被更广泛的运用。

此外,IAS40鼓励但不要求企业根据独立评估师的评估结果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我国没有类似规定。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

在新准则发布实施后,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将会有不同的影响:

1.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此时业务的处理并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只是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资产单独列示,对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有一定影响。

2.准则第十条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在原制度下,房地产应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执行新准则后,满足一定条件按公允价值计价时,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将使费用减少,利润增加;此外,将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也将使利润增加。

34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比较与分析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下称新准则)是在原2002年固定资产准则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后制定的。新准则的颁布,对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新固定资产准则首先确定了其适用范围,指出生产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不适用本准则,然后重点规范以下问题: (一)固定资产确认

企业将一项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需要满足两项标准,一是符合定义,二是符合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定义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确认条件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一项综合性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特点,或不同使用寿命。或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而不应作为一项固定资产确认。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基本规定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不同取得方式有其实际成本计量的具体标准,固定资产准则涉及以下确认:

1.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问的差额,符合借

35 款费用准则应予资本化。

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符合资本化原则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3.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和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有关准则执行。 (三)弃置费用

针对某些特定行业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较高,要将其弃置费用折现构成固定资产初始成本。即固定资产初始价值确认时,就把未来处置时的弃置费用计入资产价值,同时确认为一项负债。

(四)后续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

新准则规定企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五)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1.折旧范围。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2.折旧及相关概念。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

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例1】2000年12月15日,某公司购入一台不需安装即可投入使用的设备,其原价为1230万元,该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30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04年12月31日该设备已提折旧为(1230-30)÷10×4=480万元,账面价值为1230-480=750万元,经过检查,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56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0万元,折旧方法不变。此时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将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190万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

36 备,按照折旧概念企业应扣除减值准备后在预计使用年限中重新计算折旧。即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2005年重新计算的每月折旧额为(750一190-20)÷5÷12=9万元。 3.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净残值,是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即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是现值的概念。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符合该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

4.折旧方法。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即: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5.变更时不需要追溯。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有这些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例2】甲公司2000年12月31日购入的一台管理用设备,原始价值84000元,原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由于技术因素以及更新办公设施的原因,已不能继续按原定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于2005年1月1日将该设备的折旧年限改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元,甲公司的管理用设备已计提折旧4年,累计折旧40000元,固定资产净值44000元,2005年1月1日起,改按新的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每年折旧费用=(44000-2000)÷(6-4)=21000(元),每月的折旧费用=21000÷12=1750元。 (六)固定资产处置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该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也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37 新准则规定如果将发生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即通常所述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要将其账面价值和新发生的后续支出构成替换以后新资产的价值,不再沿用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现行准则和制度一致。 (七)披露要求

要求披露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分类、计量基础和折旧方法等六项内容。

二、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一)固定资产定义中未包括单位价值标准

原准则固定资产定义除“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和“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外,还包括“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标准。新准则没有列示这一标准。 (二)强调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计价必须公允

在对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价值确认上,原准则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可见新准则一是强调“投资双方确认”的形式是必须有合同价或协议价,二是强调合同价或协议价必须公允。 (三)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

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即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其预计净残值,应使预计净残值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重新定义预计净残值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对当前会计实务影响不大。

(四)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

针对某些特殊行业较高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新固定资产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例如,购入某项含有放射元素的仪器100万元,预计使用期满报废时需要特殊处理费用30万元,则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130 贷:银行存款 100 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 30 (五)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一致

38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不再像原准则单独表述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发生的后续支出若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两个特征,则应将其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这里只是表述方式的改变,对会计处理应该没有实质性影响。

【例3】某企业于2004年3月对某生产线进行改造。该生产线的账面原价为3600万元,已经计提累计折旧 1000万元,2003年12月31日该生产线计提减值准备200万元,在改造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3310万元,发生人工费用100万元,耗用水电等其他费用120万元。在试运行中取得试运行净收入30万元。该生产线于2005年1月改造完工并投入使用。改造后的生产线可使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实质性提高,该项改造支出应予资本化。 相关会计处理是:

2004年3月31日转入改造将发生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即视同处置将账面价值结转。 借:在建工程 2400 累计折旧 1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 贷:固定资产——生产线 3600 2004年发生改造支出,在实际发生时作出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 530 贷:工程物资 310 应付工资 100 银行存款 120 取得试运行净收入,按照规定冲减工程成本。 借:银行存款等 30 贷:在建工程 30 完工结转,按照自行建造新的固定资产初始计价原则入账。 借:固定资产 2900 贷:在建工程 2900

39 (六)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例4】某出租汽车公司某类出租汽车原值2000万元,按照5年平均计提折旧,不考虑净残值,第一年折IB;h 400万元,第一年末按照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小于账面价值计提了300万元减值准备;第二年折旧额为(2000-400-300)÷4=325万元,第三年末减值因素消失。按照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所以,该类出租汽车账面价值不随可收回金额的提高而恢复,下一年仍然按照325万元计提折旧。

(七)规定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变更处理方法 原固定资产准则和新固定资产准则都规定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预计数、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但是原准则对改变时的会计处理方法没有作出规定。新准则明确了所有这些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三、新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一)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对固定资产初始确认与我国准则一样,要求按照其历史成本计量,但在成本构成的规定上国际会计准则多了一项估计拆卸、搬移费及场地使用费。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以后期间,固定资产的计量原则上除按其账面价值来表述外,还允许按公允价值进行重估计价,即固定资产的价值按固定资产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随后按重估价值计算的累计折旧的余额来表述。若重估发生增值,增值不计入当期损益而列为所有者权益中的单独项目——“重估价盈余”,若过去已有重估增值并曾贷记重估价值盈余以后再重估时出现重估减值则先用重估价盈余抵补,即借记重估价盈余。我国对企业改制等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确认重估增值,会计处理上记入的是“资本公积”科目。 (二)关于折旧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每一重要组成部分都要单独计提折旧,各重要组成部分的判断是以各组成部分成本相对于总成本而

40 言是否重大为标准,我国新的准则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规定。

在折旧范围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指出土地不计提折旧,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范围规定;在折旧方法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工作量法,我国新的准则提到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 在固定资产残值和使用寿命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定期复核固定资产的残值和使用寿命,如果预期值不同于以前的估计,差异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对于资产预计残值的增加,需要调整应折旧金额。当预计残值增加到等于或超过资产账面金额时,资产折旧费用按零处理。我国新的准则只要求定期复核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预期数 与原先的估计数有重大差异时,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三)关于固定资产减值

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固定资产减值转回,我国新的准则不允许。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

新固定资产准则与原准则比较实质性差异不大,不会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有:

1.原准则固定资产定义有“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标准,新准则固定资产定义中未包括单位价值标准的原则性限制,如果企业因此改变了固定资产定义的价值标准,会改变企业资产结构及今后的折旧费用。

2.针对某些特殊行业较高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要求按照预计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固定资产初始成本并追溯调整,这一做法会增加资产账面价值,影响今后的折旧费用,改变企业资产结构,但是影响不会普遍。

3.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调整预计净残值,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所有这些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的规定明确了企业会计操作.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比较与分析

41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沿革

1992年12月,我国颁布了《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以此统一取代了《国营农场财务会计制度》、《国营农牧渔良种场财务会计制度》等当时农业企业实施的各种会计制度。

2000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取代各行业的会计制度,实行了更高层次的统一。同时对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采用行业会计核算办法来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补充,满足各行业的会计核算和分析。

现阶段,我国为了规范企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按照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下称新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2007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 (二)主要内容

生物资产准则由总则、确认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收获与处置、披露共五章组成。 1.在“总则”部分,包括制定本准则的目的、生物资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

(1)制定生物资产准则的目的:为了规范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定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2.在“确认和初始计量”部分,主要是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以及生物资产应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1)生物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42 ①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 ②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 ③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①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

②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问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③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 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

④自行营造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确定。 ⑤应计入生物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在郁闭时停止资本化。

⑥投资者投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3 ⑦天然起源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名义金额确定。

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

⑨因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当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3.关于“后续计量”的规定。具体有:

(1)折旧的计提:企业对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应当按期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特殊情况除外。

企业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①该资产的预计产出能力或实物产量;

②该资产的预计有形损耗,如产畜和役畜衰老、经济林老化等;

③该资产的预计无形损耗,如因新品种的出现而使现有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产出能力和产出农产品的质量等方面相对下降、市场需求的变化使生产性生物资产产出的农产品相对过时等。

(2)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的预期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或者有关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调整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或者改变折旧方法。

(3)生物资产的减值: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

44 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4)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②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 4.关于“收获与处置”的规定:

(1)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应当在收获或出售时,按照其账面价值结转成本。结转成本的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 (2)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成本,按照产出或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计算确定,并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方法,将其账面价值结转为农产品成本。 收获之后的农产品,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处理。 (3)生物资产改变用途后的成本,应当按照改变用途时的账面价值确定。 (4)生物资产出售、盘亏或死亡、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5.在“披露”部分,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生物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 (1)生物资产的类别以及各类生物资产的实物数量和账面价值。

(2)各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跌价准备累计金额,以及各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3)天然起源生物资产的类别、取得方式和实物数量。 (4)用于担保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 (5)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

45 (6)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生物资产增减变动有关的下列信息: ①因购买而增加的生物资产; ②因自行培育而增加的生物资产; ③因出售而减少的生物资产;

④因盘亏或死亡、毁损而减少的生物资产; ⑤计提的折旧及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⑥其他变动。

二、新准则与原行业会计核算办法相比差异比较

1.分类中将公益性生物资产进行单独分类核算,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 2.新准则中生物性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采取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在原办法的折旧方法列举的基础上增加了“产量法”,取消了“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3.新准则中结转农产品的方法应当采取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和轮伐期年限法。在原办法列举的结转方法增加了“蓄积量比例法和轮伐期年限法”,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4.界定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标准。新准则认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应当确认为生物资产。因此,新准则中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标准与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有所不同,引入了“服务潜能”的概念。

5.规范了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对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新准则没有采用资产减值准则中有关减值迹象的判断等进行减值测试的方法,这主要是考虑到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生物资产本身具有自我生长性,有时短暂的减值可能会通过以后的自我生长而得以恢复其价值,特别是林木资产生长周期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因此,新准则对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采取了较为简化的方式,即只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等,导致其成本高于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时,才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并且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体现了生物资产的特性。

6.新准则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类中单独列示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和各类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期末披露其公允价值。要求每个会计期末编制期初与期末生物资产增减变动表。

46

三、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对应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沿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思想,但仍有所不同,保持了中国特色。主要包括:

1.计量模式不同。我国生物资产准则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除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外,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规定,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即使后来无法可靠地确定公允价值,也应继续使用公允价值,直至处置该生物资产。这样,可以防止在价格下跌时,企业借口不能可靠确定公允价值而中止采用公允价值。

2.分类不同。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充分考虑我国公益性生物资产数量较多,国有农场等的实际情况,将生物资产分为三大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国际准则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时,按生物资产的成长特征又可划分为: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3.减值与跌价准备的处理有差异。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中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年度终了对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等原因导致其生产成本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且一经计提不能转回。国际准则按照公允价值减去估计销售费用进行生物资产的初始确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以及因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减去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余额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包括在其发生期间的损益中。如果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生物资产按照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其减值损失的确定按类同于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确定,即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按照两者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但当据以计提减值准备的因素发生变化,使其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4.披露的内容不同。国际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比我国会计准则的宽泛,如要求企业对所有权受到限制的生物资产的账面金额及所有权受到限制的情况,以及作为负债担保被抵押的生物资产的账面金额;因开发或购买生物资产而承担的义务;及与农业活动相关的财务风险的管理战略等进行披露。政府补助事项中,要求对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政府补助的性质与范围;与政府补助相关联的未履行条件和其他或有事项;以及预计政府补助水平的重大减少进行披露。这些是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中不作要求的事项。但要求披露

47 生物资产期末公允价值总额及各类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生物资产与土地使用权组合存在活跃市场的,也可以披露组合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

由于2005年以农业为主业的公司应执行2004年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会[2004]5号)进行会计核算,该办法很大程度上已考虑了与国际准则中有关农业的规定,对执行新的会计准则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 新准则的颁布对规范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有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但由于生物资产的计量未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模式,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总体来说不算很大。

减值准备提取及报表列报的规范化,更加严格地要求了农业企业财务状况的表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完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将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届时,将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比较与分析

2006年2月发布的《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下称新准则)是在原2001年无形资产准则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制定的。它对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首先明确其适用范围,指出企业合并中产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不适用无形资产准则,按照其他相关准则处理。然后重点规范以下问题: (一)无形资产确认

无形资产的确认同样要满足两条要求:一是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二是符合无形资产的其他确认条件。 1.无形资产定义。

新准则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

48 产。“可辨认性”要求该非货币性资产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准则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其他确认条件。

与实物资产一样,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同样包括“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项内容。“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为无形资产的可辨认奠定了基础。

新准则同时规定了与无形项目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指出可以资本化的无形项目支出只包括符合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部分,以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的部分。其他与无形项目有关的支出必须费用化。

(二)企业内部研发支出分阶段作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

1.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

2.“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3.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4.满足上述条件,企业就取得了可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

49 在取得后发生的支出允许资本化。 (三)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基本规定

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不同,其实际成本计量的具体标准也不同,新准则涉及以下确认标准:

1.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具有融资性质,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借款费用准则应予资本化。

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符合确认条件时,将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3.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政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按相关准则确定。 (四)后续计量

1.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的确定原则。

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不确定两种。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只计减值。

如果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或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才可以确定无形资产残值。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入账价值扣除残值后的金额,已经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还应扣除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金额。 2.摊销方法。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 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50

第16篇:做事与管事之差异分析

“做事”与“管事”之差异

- 基于个性管理分析

“做事”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管事”也是完成某项事情,只是二者完成的过程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而究其过程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个性。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地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它是个体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个人的经历、智力、体力、成长环境、工作性质、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间的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是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

在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做得岗位看似无光,却干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不仅说上了“劳模”,当上了“标兵”,而且使做事的方法成为了一种“标准”,被广而推之、学之。有的人做事的岗位被认为前途无量,却怎么也发不出一点光,透不出一点亮,甚至老是入不了门,进入不了角色,虽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却是平平常常。这说明,做事有学问,不可等闲视之,更应该“管事”而非单纯“做事”。

“做事”与“管事”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做事”看眼前,“管事”看全局。事从来就有大小之分,远近之别,但小事连着大事,近事从来牵着远事。“做事”的人往往由于能力有限,眼光比较狭隘做起事来见小忘大,顾近望远,所以小事难做好,近事难做全。而“管事”的人往往能力都比较强,懂得全局观和科学发展观,不让“巴掌山”挡住自己的眼,瞻前顾后、举一反

三、通观全局,不去执一而论,通常能将事情更有效的做好。

(二)“做事”盲目,“管事”有目标。目标就是方向,就是追求,有了方向与追求,才可能紧盯不放,一往无前;才可能持之以恒、以至千里;才可能高议不同俗,争当后笑者;才可能不怕大失落,成就大业绩,这与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做事”者往往由于缺乏目标,做事混乱。“管事”的人则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往往能做好事情。

(三)“做事”消极,“管事”积极。“做事”者生活态度就比较消极,做事没精神,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拖沓、不求上进。而“管事”者是富含激情的,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力求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

(四)“做事”倦怠,“管事”勤勉。勤勉不仅如房檐滴水,可过砖穿石,而且如山珍海味,可以滋养其身,以补其拙,从而使笨拙变为聪明,使有所缺变为有所丰满,甚至使残缺变为美丽,这就是“管事”的魅力。

(五)“做事”混乱,“管事”抓主次。政治上讲事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做事要抓“牛鼻子”,否则牵住“牛尾巴”,不仅牵不走牛,还可能被牛踢一脚。“管事”一般都能够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举一纲,而众目张;执一本,而众末从。而“做事”则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疲于应付。

(六)“做事”被摆布,“管事”会分析。生活中的许多事,有的看似缓如水却要急急去干,因为敏则有功;有的看似急如火。却要缓缓而办,因为忙则出错。“做事”者多被事情摆布,事情着急。人也急;事情轻松,人也放松。而“管事”者则是会分析,有的要规行矩步,有的需要当机立断,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环境而变,也就是说,拯溺要不规行,应急要有预案。

(七)“做事”居安,“管事”思危。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先忧患,才能后乐事。相反,如果先乐事,必是后忧患。“管事”者通常在有事时像无事时那样沉着镇定,以消局中之危。重要的,忧事,就需要做事先谋事,要要做的事情想深想透,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样来做这件事,做好这件事的标准是什么。否则就可能像“做事”一样思想昏昏,做事召召,是不可能成功的。

(八)资源利用不同。从管理角度讲,“做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与做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这就是做事所需要的资源。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以做得事情为核心。“管事”意味着推动他人做事,因此所用的资源就是人,人的方面选择越多,就表明资源越丰富,管理的效率可能更高。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但要有做好事情的经验,更要能识人、用人,推动其他人做事,而要做到这一点,他的手里还需要一些优秀的人员才行。

第17篇:论英语学习习惯差异分析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摘 要: 学习习惯的研究是人类情意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部分大学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调查表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好的学习习惯,她们的英语学习成绩普遍都比男生好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外语学习者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 The study of learning habi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 e study of human feelings and wills.Based on the survey of learning habits of t he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of English majors in some universities, the paper sho ws that female students have better learning habits than male students, and fema le students generally do better in English learning.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go od learning habits can guarantee the succ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Key words:leaning habit; differences; 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 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 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 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 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 %,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 )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 ,“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 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 ,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 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二年级比例为570∶488。 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 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 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 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 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制订学习计划”方面,男女生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大二的学生由于在大 学里的学习已进行了一年多,他们认为“制订学习计划”更重要,有趣的是,无论一年级还 是二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选择学习材料”方面都认为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英 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97-198.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18篇: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1]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①存货发出计价

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②借款费用

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①规范的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

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

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2、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3、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4、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⑤减值:原准则允许转回;新准则不允许转回。

⑥新准则增加了至少每年末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的规定。 4.《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包括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即商誉;

新准则仅包括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商誉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范。 ②企业内部研发费用

原准则: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 ③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无形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④摊销 A、摊销方法

原准则: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确定的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新准则: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B、摊销年限

原准则:摊销年限为预计使用年限、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有效年限三者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新准则: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C、残值

原准则:无形资产摊销时不考虑残值; 新准则:考虑残值。

⑤减值:原准则允许转回;新准则不允许转回。

⑥新准则增加了至少每年末对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未来经济利益消耗方式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 5.《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交易; 新准则:未明确排除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②计价 原准则:

A、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B、如果发生补价,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应按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损益(公式略)。 C、除收到补价方按比例确认一部分收益外,不确认其他利润或损失。 新准则:

A、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B、交换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C、以上两种情况涉及补价的,直接用补价调整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用象原准则那样分配补价。 6.《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利润

原准则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计入当期损益。 7.《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所得税、保险合同、终止营业、租赁、企业重组、环境污染整治等项目引起并由其他会计准则规范的或有事项。

新准则:建造合同、所得税、企业合并、租赁、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或有事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②新准则明确了:

A、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待执行亏损合同和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B、未来经营亏损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 8.《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①商品销售收入计量

原准则: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即计量采用名义金额。 新准则:

A、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收入金额,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显失公允的除外。

B、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

C、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②提供劳务收入

新准则明确了混合销售(销售商品同时提供劳务)时的处理方法:能够区分的单独计量;不能区分的作为商品销售处理。

9.《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追加资产的建造 原准则:无规定

新准则: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作为单项合同:A、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的(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B、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考虑原合同价款。 10.《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和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

新准则: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适用本准则。 ②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原准则:固定资产,不包括房地产商品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管理的房地产。

新准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 ③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原准则:专门借款

新准则: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 11.《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①租赁开始日

原准则:企业应当将起租日作为租赁开始日。但是,在售后租回交易下,租赁开始日是指买主(即出租人)向卖主(即承租人)支付第一笔款项之日。

新准则: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 ②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

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 新准则:

A、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B、取消了“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的规定。 ③承租人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赁资产价值。 ④融资租赁承租人应收融资租赁款及未确认融资收益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出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⑤未确认融资收益/费用D的分摊 原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在与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新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

⑥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租金的,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规定。 12.《企业会计准则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①追溯调整法

新准则增加了“不切实可行”的规定: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 ②差错更正 原准则:

A、包括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

B、前期差错划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新准则:

A、仅规范前期差错,且不区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 B、采用追溯重述法改正前期差错;

C、“追溯重述不切实可行”时的处理方法类似于追溯调整法“不切实可行”的规定。

13.《企业会计准则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股利或利润分配

原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定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应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

新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14.《企业会计准则31号——现金流量表》 新准则与原准则没有实质上的变化。 15.《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 新准则增加了以下规定:

①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收益应当在中期利润表中列报。

②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中期财务报表项目时,对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中期会计计量与年度财务数据相比,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但是,企业应当确保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 16.《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 新准则:

①关联方关系扩大到包括

A、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B、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C、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间接地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②母子公司关系披露的层次: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 ③关联方发生交易披露,取消金额或比例选择,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交易金额

④强调只有在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采用了与公平交易相同的条款

2010年1月1日甲公司向丙公司支付现金500万元,受让丙公司持有的乙公司60%股权(甲公司和丙公司同受A公司控制),受让股权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应计入()科目 A.财务费用 B.资本公积 C.营业外收入 D.营业外之处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600万

贷:银行存款

500万 资本公积 100万

第19篇:西方政党党内民主差异分析

西方政党党内民主差异分析

□谢 峰

西方政党党内民主发展各异,从国别看,德国政党的民主程度整体高于其他国家的政党,美国政党的选举民主则独树一帜;从类型看,左翼社会党的民主程度高于右翼保守党,新兴绿党则比传统左右翼政党更加开放。其中原因,与政党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一、外部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

1、法律制度是约束政党最直接有效的外部因素。它有无规定党内民主及规定的严格细致程度直接影响民主的形式与程度。例如,德国政党法对政党机构组成、职责划分、选举程序及任期限制等规定详尽,政党也因此成为西方政党中民主程度较高、各党间民主差别较小的党;美国政党党内选举开放度很高,普通党员甚至选民也参与其中,则与各州法律规定有关。若法律不做规定或仅规定民主原则而无具体确切的条文,则政党有足够的空间设计组织程序,党内民主的形态便会复杂多样,如英法等国政党实行的各类组织干预型党内选举模式就与宽松的法律环境有关。

2、国家采纳分权型的联邦制还是集权型的单一制对政党内部权力结构有一定影响。国家形式总体可分为联邦制与单一制两类,总的来看,联邦制中的政党倾向一种分权结构,如美国政党各级组织基本处于独立状态,中央只能通过分配经费等手段影响地方运转,双方并非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属典型的分权结构;德国政党地方组织虽然重视与中央协商沟通,但独立权限相当大,如社民党与联盟党地方组织可自主遴选政党国家公职候选人。相形之下,单一制下的政党多表现出中央集权特征,如英国工党与保守党的地方组织在人事与决策等领域明显受控于中央,地方推选的国家公职候选人须经中央认同方可。国家形式之所以影响政党内部权力结构,既与它直接涉及政府间权力分配而政党与政府关系密切有关,也与它所体现的政治文化同样影响政党有关。

3、政党体制类型与党内竞争的形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比较视角看,一党独大制下的政党内容易出现组织化程度很高的竞争,两党制下党内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及激烈程度逊于一党独大制而强于多党制,多党制中党内竞争则多在某些持相同见解者组建的松散团体间进行,组织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一则与政党体制影响政党生存环境有关,如一党独大制下政党因无势均力敌的对手,所处环境相对宽松,多党制下政党则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这一差异直接影响政党对民主与集中的偏向;二则,西方社会各利益集团均希望有代言组织,多党制相对使其有了选择自由,两党制与一党独大制则缩小或限制了选择范围,致使某些集团的要求通过党内派别或松散团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党内竞争采纳何种形式最终取决于政党的历史传统与其对现实政治的认识。

4、竞选文化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有一定影响。伴随竞选的常态化发展(即以往仅在竞选期的活动方式逐渐蔓延到政党日常活动中),竞选文化的影响日增。各国竞选文化各有特色,若进行大致区分,美国可归入自由竞争型,英法等欧洲多国可列入国家管制型。美国对竞选管制宽松,强调政党间自由竞争,选举商业色彩浓厚,呈现典型的媒体化、职业化与个人化特征,媒体、顾问、金钱与候选人的作用突出,党员除投票外对其他活动的参与度很低,党组织活动有阵发性特点,日常民主生活缺乏。相形之下,英法等欧洲国家因国家较严格限制媒体与利益集团涉足选举,政党活动较多依赖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后者地位的相对重要一定程度保障了其民主权利的获得与行使。

二、内部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

1、政党的起源与发展史对政党横向(议会党团与议会外党组织)与纵向(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产生影响。政党起源大致可分两种:一是由议会内团体演变而来,即内生型政党;一是由议会外团体组建而成,即外生型政党。政党发展也呈现两种路径:一是区域渗透型,即先成立全国性政党,再逐步向下建立地方党组织;一是区域扩散型,即地方精英组建的政治团体逐渐结合而成全国性政党。相对而言,内生型政党的议会党团对议会外党组织的控制较强,外生型政党的议会党团则受议会外党组织较大牵制,后者在党内相当有权威;以中央向地方渗透式发展的政党较为中央集权,以地方向中央扩展式发展的政党其地方组织自主性较强。尽管伴随环境变化不少政党的组织也几经变迁,如议会党团过度集权的政党其民主程度不断增加,议会外组织对议会党团束缚较大的政党则给予议会党团更多独立空间,但是,最初的起源发展史对政党的影响仍然可见,如产生于议会内又以渗透式发展的英国保守党其中央集权程度仍较高。

2、作为政党行动指南的意识形态对政党组织的影响深远。意识形态不仅影响了政党组织的构建,它所具有的刚性也是西方政党组织结构很少出现剧变而基本保持延续的主要原因。

3、党员构成及其对政党的重要程度也影响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构成不同,其民主诉求便有差异,政党面临的压力与采取的措施便不相同。

影响西方政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因素复杂多样,上述仅是择要而言。党内民主的发展虽然最终取决于政党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但要构建真实有效的民主,这一认知与反应则须建立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之上,从这一点来讲,每一政党的党内民主都是特定政治生态环境的产物,相关的制度设计均无法摆脱党情国情的制约。

第20篇: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分析论文提纲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

目录

前言……………………………………………………………………………………1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

(一)中美家庭教育传统观念的差异………………………………………………1

(二)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1

(三)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1

(四)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1

二、产生上述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2

(一)历史背景………………………………………………………………………2

(二)经济形式………………………………………………………………………2

(三)社会条件………………………………………………………………………2

(四)思维风格………………………………………………………………………2

(五)传统文化………………………………………………………………………2

三、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建议………………………………………………3

(一)改变中国父母教育观念………………………………………………………3

1.更新评价子女标准…………………………………………………………3

2.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3

3.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3

(二)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知道,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4

(三)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引导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4

2.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4

3.加强建立规范的幼儿行为规则制度…………………………………………4

(四)提高人口素质

结论……………………………………………………………………………………5 参考文献………………………………………………………………………………6 致谢……………………………………………………………………………………7

《销售差异分析范文.doc》
销售差异分析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